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认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的选择,通过对国内众多学者的文献研究,从经济优化发展、创新能力发展、绿色环境发展、民生品质发展四个经济发展区进行了分析,本文运用了15个定量指标来构建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具体的数据是在《2019年河南省统计年鉴》中获。
2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的研究
利用SPSS软件对其降维处理后进行一系列的操作,利用KMO和巴特利特检验得知KMO值为0.614,大于0.5,巴特利特球形检验sig为0,表明因子间的相关性比较好,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2.1因子分析
通过所筛选的15个原始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和这3个主成分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系数所建立的成分矩阵可用于对这3个因子的解释。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原始成分矩阵进行旋转,得出方差最大旋转成分矩阵,如表2所示。根据成分正交旋转矩阵,可以将评价指标分成3个公因子并进行命名。
2.2计算各个因子变量之间的得分
成分的分析系数矩阵如表3所示,使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将各个公因子表达为各个变量的线性形式,由成分得分矩阵便可计算出主因子得分和总得分,如表4所示。
2.3分析结果
从综合排名看,郑州市、南阳市、洛阳市、周口市、信阳市在河南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中处于较高的地位;商丘市、新乡市、安阳市、平顶山市、许昌市、开封市、濮阳市在河南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适中;焦作市、三门峡市、漯河市、鹤壁市、济源市、驻马店市在河南省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较低。郑州市之所以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主要源于它是河南省的省会城市,教育经费、规模以上企业个数、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等比较多,资源也最为丰富,所以郑州市成为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快的城市是应当的。南阳市、洛阳市、周口市近年来发展很迅速,增加了很多旅游景点,提高了其经济发展质量排名。而三门峡市、焦作市、济源市等占地面积较小,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等原因都造成了其经济发展比较落后。
3提高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3.1政府政策的支持
政府应积极推动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平衡各个区域间的经济协同发展。比如,对于发展较弱的企业或地区设立专项扶持机制,避免各行业间的差距过大,帮助一些优质企业兴起;对于发展较为突出的企业和地区,提倡互帮互助的精神,使各行各业之间实现共同发展。
3.2重视创新能力
目前,我国对于创新创业高度重视,创新是发展的源泉,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创新,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创新,对于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或个人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对于想要创业参与到发展创新中的企业或个人进行一定的免利息或者低利息的贷款支持,以鼓励优秀的物流人才参与其中。
3.3积极宣传绿色观念
现如今,河南省绿色环境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人对绿色环境的观念还一无所知,想要发展绿色环境,人们的大力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所以我们应该大力宣传绿色环境的观念,小到个人大到企业让他们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改变人们对绿色环境的认知,认识到环境污染给我们带来的危害和绿色环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3.4积极推进我省各个产业的协同发展
我国面临着制造业、农业、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间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大的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这些产业。河南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各产业之间出现了很不平衡的局面。农业发展迅速、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却远不及大多数省份,因此应该采取措施使我省各产业间协同发展,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篇2
一、高品质产品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逐渐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经济发展总体态势良好,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与此同时,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直接影响国民收入的水品。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多样化发展。
我国市场经济现在正向多元化刚想发展,而高品质产品市场,正是这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产物。所谓高品质产品,即产品的高质量要求。而在我国,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在许多行业与企业中甚至排在了利润、设计、营销之后。以尽可能高的频率将产品(试用品)投入市场,再根据用户的反馈情况在后续升级版本的产品中予以改进,已经成为很多成功企业的熟练操作模式。一些企业会认为说,极低的价格出售,极新的创意设计,怎么可能有很高的质量。这就必然使一些用户会问,谁还关心质量?这就是高质量产品市场所面临的困境。
质量究竟对一个产品来说意味着什么?美国斯坦福大学名誉教授,詹姆斯L.亚当斯说过,无论是近年来致力于重整制造业的美国,还是致力于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中国,都必须审视质量的重要性,改变更快,更大,更便宜的消费品等商品从制造到销售再到消费的链条,让产品更具品质,唯有此才能保证不降低美国消费者生活质量、继续满足和提高中国消费者的体验需要的前提下,避免世界能源和环境崩溃。
二、高品质产品的市场调查以及分析
市场调查是调查研究数据支持的重要方法,对于高质量产品的调查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市场调查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按选择调查对象来划分,有全面普查、重点调查、随机抽样、非随机抽样等;第二类是根据调查对象所采用的具体方法来划分,有访问法、观察法、实验法。在这众多调查方法中,根据现有能力和实际情况,同时为了调查结果更具普遍性,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随机抽样法和访问法。
针对被调查人群的作息时间不同,我们选择了在不同时间,对不同地方的人进行了随机调查与访问。分别是晨练时间的公园,早高峰时间的车站,晚间的市场,及周末的商场。根据被调查人群的年龄,将被调查人群分为四组。分别是30岁以下年龄段;30―45岁年龄段;45―60年龄段;及60岁以上年龄段。根据调查结果统计,30岁以下年龄段,有29%的人在选购商品时会优先选择高质量产品;有54%的人在选购商品时,会考虑高质量产品与低价位产品的性价比;也有17%的人会选择价位低的产品。在30―45岁年龄段,有41%的人会优先考虑购买高质量产品,33%的人会在二者之间徘徊,而26%的人会选择购买相对价格较低的商品;在45―60年龄段,有22%的人会选择购买高质量产品,53%的人会在对比之后再做选择,而25%的人会选择价位低廉的商品;在60岁以上年龄段,有18%的人选择购买高质量产品,39%的人会犹豫购买哪种,43%的人则表示会选择价位最低的。
由此可见,在我国高品质商品不是没有市场,要想扩大高品质商品的市场,产品需要在性能、成本和价格等要素之间作出平衡。要让产品尽可能满足消费者的使用便利,追求尽可能高的适合度,要追求工艺的精良化。高品质产品应在满足消费者使用要求基础上带给其情绪上的愉悦,更要确定产品的象征意义和文化价值,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制造出出类拔萃的高品质产品,才能让高品质产品彻底走入社会生活,才能进一步扩大高品质产品的市场。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已从简单的价格竞争转到了产品质量的竞争,大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同时各种有代表性的实验室、产品检测中心相继成立,为提高中国产品的高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高品质产品的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经济现代化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时代。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给工业化和信息化提供了同步推进的机会,并且我国已经跨越了经济起飞的基础时期,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未来竞争格局仍是将品牌,品质和渠道,我国的高品质产品必须要加速品牌的成长与壮大。
目前,我国高品质产品将有五大发展趋势。一、对用户体验和产品人性化的关注。二、注重高品质产品的创新以及专利的申请,提升核心竞争力,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日益规范。三、是强调对产品细节的关注,对产品品质精益求精,从细节反应消费品味,反应对产品内涵的理解。四、企业更注重品质与品牌,而不是利润。真正好品牌的内涵便是品质、耐用、持续性发展的结晶;品质才是企业的生命。
四、是环保节能与安全。
篇3
一、转变观念,提高质量效益意识。
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在施工中就是要提高施工质量,降低施工成本,促进经济质量的提高。在长期的施工中,虽然讲质量,抓质量,但有的人对施工质量的认识不够深刻,片面追求施工速度,追求工时,施工质量的好坏与我们无关,那是领导的事,只要完成工作任务就行,在施工中马虎凑和,只是做表面文章,没有触及到实质,不按质量要求进行施工的常常有之,遇到检查抓一抓,没有检查瞎凑和,使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造成返工,增加成本投入。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增强质量意识,克服片面追求速度的坏习惯,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速度,减少返工,降低消耗,增加效益。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干部职工要加强质量管理知识学习教育,提高质量意识,使每个干部职工牢固树立质量第一,为质量负责的思想,形成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的施工队伍,以良好的信誉和施工质量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二、加强基础工作,严格质量管理,促进经济运行的提高。
加强管理的基础工作,应当从三个方面去努力。既基层组织建设、基础业务建设和基本功。首先;要树立“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观念,增强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法制意识,建立建全质量保证体系与质量管理网络。积极开展“QC”活动,严格操作规程和工艺设计要求,加强现场管理,认真落实质量责任制和监督考核制,严格执行施工“三环节”(施工准备,施工过程,完工交井)的质量控制。清除质量隐患,积极开展好“三工序”活动(爱护、监督好上工序,干好本工序,为下道工序服务)。基层队干部是施工质量的第一责任者,对违反操作规程和工艺要求的现象要敢抓敢管。同时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养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为提高施工质量尽职尽责;其二、就是在职工队伍中由于质量教育与业务技术培训跟不上,使干部职工对施工质量标准要求,认识浅薄,从而影响了施工质量。为此必须进行质量教育,业务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提高职工的业务技术素质是提高质量的前题,使每个职工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施工工艺要求和操作规范进行施工。很多事实证明,文化技术素质差的职工队伍不懂先进的科学方法和管理技术,就不可能提高施工质量,盲目地进行施工,造成质量事故,从而造成经济损失。所以说,职工技术培训教育要持之以恒的、下大力气去做;其三、加强质量控制和质量检查是提高施工质量的保证,在施工中还存在着许多达不到质量要求的现象,必须坚持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结合自己的施工特点,建立并完善质量管理制度、管理网络和工序质量控制点。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要求进行工序检验,把好施工工序质量关,防止不合格的工序出现。造成把关不严,检查不细发生的质量问题,出现工序返工,成本的加大投入。其四、加强施工现场“三标“管理。施工现场的好坏与施工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现场管理差或环境条件的影响,造成施工质量差的因素很多,我们应在抓质量管理的同时,抓好现场“三标”管理,以促进和提高施工质量。
三、充分利用QC小组活动,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QC小组活动是紧紧围绕企业方针目标和所在岗位班组的问题点,以改善管理为主,以预防和改进目标,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来提高施工质量和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支出。QC小组活动是全员的质量管理活动,“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依靠群体的力量,互教互学,讨论研究,针对问题点,出谋划策,进行解决。在日常工作中如果忽视QC小组的作用,就会使其难以开展或活动不正常。只有干部职工积极参与、对促进QC小组的活动才有帮助。在我们生产经营活动中质量管理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影响着施工质量和经济运行质量,QC小组活动就是针对实际工作中的问题点集思广益,发挥小组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进行原因分析,制定对策,从而保证施工质量,增加综合效益。在我们的质量管理中要充分利用QC小组,积极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和合理化建议,并采用各种形式诱发职工的积极性,为提高施工质量和降本增效献计献策。加强质量监督,严格奖惩制度及整改措施、坚持施工过程中的监督工作,做到事前预防,每道工序严格把关,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工序行为,立即停工整改,并追究责任者的责任。对违反操作规程和设计要求的现象毫不留情,严肃处理。在施工中要运用QC小组,认真扎实地开展活动,对因质量问题造成的无效井认真分析,查找原因,指定对策,加以改进,减少无功作
业,降低成本支出,以优质的施工质量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四 、结束语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加强施工质量管理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真正把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与本职工作紧密地联系起来,扎扎实实地坚持不懈地抓下去,使我们的施工质量有明显的进步,促进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
篇4
一、对更高质量就业的理解
国外有关就业质量的探讨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美国的“工作生活质量”到国际劳工组织的“体面劳动”和欧盟的“工作质量”再到近年的“高质量就业”,Schroedr,Fredric K.(2007)认为高质量就业是指个人在其认为具有挑战性和满意感的工作的综合环境中获得谋生所需工资的能力,并且强调收入并非高质量就业的唯一衡量标准。从已公开的文献来看,国内尚未有学者对“更高质量就业”作出明确的界定,我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在2012年11月在答记者问时,认为“更高质量就业”从宏观层面来讲主要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等。
综合国内外对高质量就业的探讨,结合对高校大学生的职业指导的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更高质量的就业至少应体现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高质量就业和充分就业并重,也就是质量与数量要有机统一,两者并重,协同发展,如果大学生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找不到工作,即使少数人就业状况再好,对整个大学生群体而言也不能说是更高质量的就业;二是人职匹配,人尽其才,能找到与个人兴趣、性格和所学专业技能水平相适应的工作,个人的专长与优势也能得到发挥;三是工作满意度高,对工作薪酬、区域、环境、文化、发展等因素感到较高的满意度;四是和谐的劳动关系,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与周围人、工作环境、劳动条件都能形成和谐的关系;五是良好的可持续就业能力,即能成功进行初次就业,倘若失去了某一份工作也可以顺利获得另一位较好满意工作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获得稳定工作的能力。
二、对影响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的原因分析
据麦可思研究院的《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2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1.5%,比2011届(90.8%)略有上升,但就业的2012届本科毕业生中,仅58%对就业现状满意,“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占42%,其中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的满意度最高,但也仅为69%。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不高间接折射出了影响当前大学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一些现实困境,结合当前大学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状况和对毕业生个体的跟踪访谈,认为导致当头大学生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四方面:
1.未能转变就业观念
受家庭传统观念和社会上有房有车、高富帅的风气影响,大学生依然普遍存在追求“铁饭碗”的稳定、期望优越环境的安逸、攀比眼前的高收入,而向往到大城市、大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员工作,却不愿意到基层和农村、欠发达地区、冷门和艰苦行业等工作,眼高手低,急功近利,让他们不能及时与用人单位签约且与就业机遇擦肩而过。
2.结构性失业
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区域产业发展和“经验准入”等市场因素变化而与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素质、能力、数量不匹配而出现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现象,其显著的特点是一些大学生找不到适应自己的岗位,而一些岗位又招不到所需要的大学生。用人单位的职位空缺与大学生失业并存,俗称“用工荒”与“就业难”同时存在。
3.就业的主动性不够
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兴趣、性格和评估自己的能力与特长,面对就业市场环境的变化,不能很好地作出适应与调整,从而产生择业迷茫、就业逃避、心态消极的现象,对待周围提供的就业信息总抱着无关紧要、与已无关的态度,在择业时也是左顾右盼,在遇到工作机会时也不能精心准备简历和积极求职面试,依赖性强,适应性不足,严重缺乏就业主动意识、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
4.素质欠佳与创新动力不足
一些大学生由于专业知识学习不过硬、平时参加实践活动少和综合锻炼不够而出现素质与技能不能胜任工作岗位,个别经济困难、心理困难的“双困”大学生更成为就业的帮扶对象。同时,也有一些学生在初次获得就业工作后,由于在智商、情商、才商等方面的积累与创新动力不足,而容易被用人单位在用工后辞退而再次失业。
三、职业指导对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的作用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它强调指导对象不仅仅是求职者而是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两个主体,强调最终目标不仅仅是就业而是个人的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人尽其才,强调职业指导不仅仅是某一阶段和时期而是伴随人的整个职业生涯的一个过程,强调职业指导不仅仅是提供职业信息而是更深层次的教育和帮助功能。在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的研究与实践中,职业指导是主要以大学生就业服务为载体来发挥其作用和重要性,既直接体现在就业服务的过程之中,又间接地体现在就业背后的一些职业指导环节之中。
1.职业指导推进就业结构的优化
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一个关键着力点就是,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同时不断优化就业结构,从而避免结构性失业,使人职匹配,人尽其才。黄炎培先生认为“所以一个人职业和才能相当与不相当,相差很大。用经济眼光看起来:要是相当, 不晓得增加多少效能;要是不相当,不晓得埋没多少人才”。职业指导对人才与经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可以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产生作用,进而不断优化就业结构,主要可体现为:
(1)职业指导提高大学生素质,为国家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人力支撑。劳动者素质是决定经济增长质量的关键因素,如海南省正在建设国际旅游岛,在2013年视察海南省时讲到:“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而要珍爱呵护好就需要有投身环保事业热情的环境类人才,然而海南省环境类人才资源十分紧缺,加强职业指导将帮助大学生学习好环境类专业知识在海南是大有作为的,最后选择留在海南工作。孔子曰:“其使人也器之。”意思是说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海南越是人才资源相对紧缺,就越要注重通过使用人才来促进人才成长,加强职业指导将有助于让这些刚刚留在海南省工作的毕业生在今后扎根海南,也将有利于吸引更多大学生选择海南,参与到国际旅游岛建设中去。
(2)职业指导为人才与经济搭桥,实现单位用人与大学生就业的双方平衡优化。专业对口率不高是目前大学生就业质量不高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为提高大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和促进就业结构的优化,应充分发挥职业指导的作用和重要性。职业指导是架在求职者、用人单位、学校之间的一座桥梁,行业的发展会带来职业岗位的变化,而不同的职业岗位对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也不同,所带来的社会需求变化要求学校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改革。因此,通过职业指导的提供单位用人服务和人才需求调查,学校可以了解社会对大学各专业的学生需求状况与变化,进而按照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改革教学内容,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与此同时,通过对大学生个人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获得满意的工作,使大学生在大学所学与在社会所用两者能紧密联系起来,继而提高专业对口率和人职匹配程度,最终实现大学毕业生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减少大学毕业生资源的浪费,从而不断优化就业结构,。
2.职业指导增强大学生职业幸福感
职业幸福感是更高质量就业的一个重要体现。所谓职业幸福感,是指主体在从事某一职业时,基于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力量得以增长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相对于用人单位而言,让员工获得职业幸福感是检验一个用人单位管理成效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尺,而相对于大学生而言,拥有职业幸福感,是求职赢得一份与自己十分匹配的工作的一种体现,也是毕业生后高生活质量的一个特征,更是逐步实现自身价值的一个重要表现。职业指导对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两个主体对象开展服务工作,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幸福感,主要体现在主观上和客观上两个方面:
(1)职业指导对大学生的就业与职业生涯进行辅导,提高主观的职业幸福感。职业幸福感可以来源于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植物保护专业毕业生从事农资行业工作,需要经常出差到乡镇和农村地区,工作、生活条件艰苦,但是他们若能有扎根基层、服务三农的精神,将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与行业发展结合起来,尽管条件艰苦,但是个人也会因为从事工作所带来的价值实现而感到幸福。职业指导正是通过在大学生作职业准备时提供引导,在选择职业时分析定向,在求职过程提供就业信息与技能培训,在职业生涯过程中促进发展,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正确择业、成功就业、适应职业,促使大学生找到职业幸福感的源泉,具体可以体现在:一是促进个人社会化,让自己懂得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如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等;二是促进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从而明确职业价值取向,清楚自己要做什么,如进行职业测试等;三是促进明智的职业选择,使学生在充分认识自我和就业市场的基础上作出明智的选择,如举行模拟招聘会等;四是促进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克服职业生涯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冲突,如进行个体的生涯辅导等。
(2)职业指导对劳动保障政策的贯彻和企业文化的建设,提高客观的职业幸福感。大学生就业需要了解国家有关就业的相关政策,并积极利用有利用政策来服务于自身的就业创业,同时大学生刚开始工作,容易工作中权益受损或者无法适应工作环境,而职业指导能帮助大学生很好地适应就业,提高他们的职业幸福感。一方面是职业指导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政策的指导能产生积极的就业影响,如在职业指导中帮助学生了解劳动关系与权益保护政策,了解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开展“双困”大学生的求职技能辅导,组织大学生参加SYB创业培训等,促进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或成功,虽然在初次就业时尽管会遇到一些困难,但都能得到及时的帮助,从而提高客观的职业幸福感;另一方面是职业指导帮助用人单位确定招聘大学生的岗位标准,并引导学生要注重职业发展,将个人的发展与用人单位未来的发展统一起来,从而获得个人奋斗的动力与团结合作的快乐,同时指导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要注重团队建设,根据不同成员的特点建设一个团结有战斗力的团队,并且整体上要建设一种积极、奋进、向上、和谐的企业文化,让大学生能在一个和谐的企业文化中幸福工作。
3.职业指导提高大学生可持续就业能力
就业是民生之本,而稳定的工作是大学生在高质量就业中所期盼的,稳定的工作不仅仅体现在一个较好的工作岗位上快乐工作一辈子,更体现在失去某工作后能很快顺利获得新的工作岗位,确保个人能持续获得满意的工作岗位,而大学生要获得稳定的工作对自身而言最关键的是提升大学生可持续就业能力。职业指导可以从社会上获得用人单位对用人的标准与要求,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专业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等隐性和显性素质来帮助学生,提高学生的初次就业能力和再次就业的可持续就业能力。
(1)职业指导促进学生职业素养与技能提升,帮助大学生初次成功就业。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人,如果说拥有较强的职业技能是学生得以就业的前提,那么拥有较高的职业素养便成为学生成功就业的强大后盾。职业指导通过对就业政策和人才需求进行分析,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创业能力、简历制作、求职技巧等指导,如针对环境科学专业学生,通过职业指导分析当前就业形势,对用个人单位的岗位要求进行分析,从而引导学生专业上朝环境评价师和环境工程师的方向发展,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进行专门的培训和辅导,从而胜任环保工作岗位要求。通过职业指导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教育,根据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和道德进行培训,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活动的实践,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在未来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职业指导促进对大学生教育教学和培训改革,帮助大学生可持续就业。职业指导既是与学校学生教育工作有着密切联系,又是连接学校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的桥梁,能适应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需要。职业指导一方面是海南农业和环保事业的发展,根据社会反馈和对人才需求的调查,调整教育教学结构,改进教育教学内容,改变教育教学方式,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克服教育教学与社会脱节的弊病,从而培养能投身热带农业和绿水青山发展,能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长期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是以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和终身培训作为着力点,研究职业生涯适应力对大学生学习成绩、求职行为、幸福感、就业能力的影响,促进学生能正确认识自我,养成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习惯,把握和迎接国际旅游岛建设所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不断提高生涯适应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在职业生涯的发展与变化进程中,能占领先机,主动对生涯变化作出适应与调整,从而提高持续获得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所以,开展高质量的审计工作,离不开高效有序的审计环境。在良好的法制环境下的审计,其质量肯定要高于法制程度不高条件下的审计,而注册会计师行业法制化的进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和配合,在规范审计工作、提高审计质量的过程中更离不开高素质审计人才。
二、会计师事务所人员素质与高审计质量的冲突
由于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忙季人员严重不足,淡季人员又无所事事,因此,许多会计师事务所都采取了忙季临时招聘试用或兼职人员的办法,这些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等方面的情况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体业务水平,有时甚至会损害会计师事务所的整体形象。而会计师事务所的在职审计人员素质不同程度上存在如下问题:
1、思想观念有误区。
没有树立“以质量取胜”的良好思想作风,实际工作中,不注重审计质量,偷工减时,片面认为只要项目做得多就会给会计师事务所带来巨大利益;为了节约审计成本,让只接受过有限专业培训,缺乏执业经验的新手担当重任;为了不失去客户,对客户管理层过于宽容,过分信赖客户内部审计的工作;为了开拓业务,在对客户的经营业务不够了解的情况下接受委托,一旦客户管理层的诚信度不够,迟早会影响到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甚至会涉及官司。
2、业务水平不很高。
首先,知识面不宽。审计人员基本上都能较熟练地掌握会计、审计等专业知识及部分常用的经济法规,对于较为特殊的行业的会计知识不太了解,真正懂得经济学原理的人很少。其次,知识的深度不够。实际操作能力较强,理论知识较为薄弱;国内知识较为丰富,国际准则及国际惯例等知识较为贫乏;对国际会计学界的新问题、新思路、新动向等了解不多。最后,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较差。从发展的眼光看,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业务不应只局限在年度审计业务上,更应该扩展到财务顾问、管理咨询等方面。除了要具备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外,还要善于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地运用。
3、职业道德失水准。
会计师事务所将自身利益凌驾于实施高质量审计带来的公众利益之上,听命于客户管理当局甚至有求必应;审计人员对非常熟悉或信任的客户不能保持适度的怀疑;当客户以更换会计师事务所相威胁时,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生存以丧失职业道德为代价迎合客户;有些审计人员对道德和非道德行为的界限认识不清,不能坚持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为了牟利会计师事务所采取各种不正当的手段招揽客户,不仅会计师事务所的信誉受到整个社会的质疑,而且严重威胁着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生存和发展。三、全面有效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员素质
知识经济时代的教育已呈现出终身化的趋势,在职审计人员素质的全面有效提高,不再是几次短时间的培训、辅导,而是必须要经常地、系统化地进行。
1、加强思想作风建设。
同行间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而会计师事务所应始终坚持“以质量求信誉,以信誉求发展”。要摆正和客户的关系,对客户做客观分析,项目要有取舍,对风险要做事前评估;从领导至每位员工都有明确的质量责任制,并把质量的考核与职务、工资、奖金挂钩;配备高素质审计人员,提高社会公信力;加强专业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从精神面貌、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管理水平、社交能力等诸多因素入手,构筑自身的文化内涵。
2、提高业务素质水平。
在人员聘用上,要严把进人素质关,全部要求大学本科以上的会计和审计专业学历,不仅注重学识、经验、业务水平,同样注重思想作风、道德品质;要体现用人价值关,只有用足用好人才,会计师事务所才能出业绩、出效益。在人员培训上,审计人员应加强自身修养,注重业务实践的锻炼;会计师事务所要真正重视审计人员的后续培训,如上岗培训所有业务人员,及时全面地掌握必需的政策法规,执业规范、执业技能及职业道德要求;不定期举办国际会计师讲座,与国外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学习他们先进的审计方法和风险意识;选拔一批人员到国外的会计师事务所学习;定期召开人员经验交流会,对专业人员进行案例教育。在人员晋升上,搞好质量奖罚机制,让加薪、晋级与其审计项目的质量评分直接挂钩,质量分比重大于业务数量分。
3、营造诚信大环境。
当巨额的经济利益与严肃的道德规范发生碰撞时,只有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才能使天平倾向道德规范,诚信教育应当从全社会抓起。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使企业充分认识到社会审计的目的、重要性及企业自身的会计责任,并建立健全各种配套的法律法规,严肃查处一批属于会计责任的违规企业,为会计师事务所创造一个诚信的执业环境;审计人员只有不断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按德办事,才能真正树立会计师事务所在社会公众中应有的威信和形象。
会计师事务所只有以人才为起点,逐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人才发展的良性循环,才是提高自身执业能力最基本的有效途径。
篇6
篇7
科技发展使人们拥有的闲暇时间与日俱增,旅游成为休闲娱乐的首选。但旅游者消费观念的转变使团队旅游越来越不能满足其出行需求。同时,网络的便捷又促使自助旅游成为越来越多旅游者的选择。因此,旅行社推出半自助旅游产品以更好地适应市场。
一、半自助旅游产品概述
半自助旅游产品是由旅行社经营的接受旅游者专门订单委托,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指导和单项或几项服务的个性化旅游业务。与原旅游产品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团队旅游产品是全程服务,而半自助旅游产品是仅提供旅游过程中的部分服务,对游客来说自由性更大,不仅能最小化成本,而且可使旅游体验的效用最大。其次,半自助旅游者相对于完全自助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减少了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安全性也较高。最后,半自助旅游产品比团队旅游价格低,重复性更高。
因此,旅行社适时推出半自助式的旅游代办产品既丰富了自身业务种类又满足和消除了旅游者的出行顾虑。旅游者在享受更大的自由和保障的同时又使自身利益达到最优。通过对比可知,半自助旅游产品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关键是旅行社在运作过程中对质量的把握,所以,利用博弈论的方法具体分析之。
二、半自助旅游产品质量博弈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一)理论假设
半自助型旅游产品市场可看成是一部分参与人不固定的重复博弈,旅行社是长期固定参与人,而旅游者是不固定的,但假定他们只有两种战略选择:买旅行社的半自助产品或者自助旅行。假设只有一个旅行社提品,每个旅游者只买一次,且每个阶段只有一个旅游者。在博弈的每个阶段,旅游者决定是否购买,旅行社选择提供高质量的产品还是低质量的产品。旅游者在购买时不知道自己买的产品的质量,但知道所有之前的旅游者购买的产品质量。若旅游者不买,效用为-A(A为旅游者完全自助游的成本,负号表示旅游者的物质损失),若购买到高质量的产品,效用为-P(P为产品价格),若购买到低质量的产品,效用则为-P-F(F为游客从低质量产品中增加的额外经济成本,如投诉与索赔等)。旅行社生产高质量产品的利润是P-CH,低质量产品的利润是P-CL(CH与CL为高和低质量产品的成本)。其中CH>CL、F>A-P、A>P、P-CH≥0、P-CL>0。
(二)阶段博弈模型建立
(三)博弈分析
在一次性博弈中,唯一的纳什均衡为:不购买,低质量。这个均衡并不是帕累托最优,因为战略组合(购买,高质量)的收益为(-P,P-CH),使双方都有帕累托改进。在有限次重复博弈中,由于重复次数可知,博弈双方会预见到最后一次博弈的唯一纳什均衡为:不购买,低质量,依次逆向推理的结果都一样。这种低效率仍是其纳什均衡结果。
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只要旅行社不关门,旅游者的旅游偏好导致旅游次数是无限的,我们就可以假定这种博弈是无限期进行的。假设两博弈采取如下战略:旅行社一开始在每次旅游者购买时都生产高质量产品,且只要它从未在过去生产低质量产品,就一直这样做下去。若旅行社已生产过低质量产品,它就在以后每次有机会卖出时都生产低质量产品。从购买产品开始,只要旅行社从未生产过低质量产品,就一直购买。若旅行社已生产过低质量产品,那么没有旅游者会再去购买。旅游者的战略是最优的,因为每个旅游者只关心他在那一期的收益,所以在当且仅当那期期望的产品质量高时才购买。
对旅行社来说,生产高质量产品确实要一个短期成本。旅行社的耐心程度可以通过贴现因子δ求出。据上述战略,只要旅行社认为一直生产高质量产品所获得总收益大于其投机生产低质量产品获得短期高利润,那么它就一直生产高质量产品,即:P-CH/1-δ≥P-CL,得出:δ≥CH-CL/P-CL。
当δ≥CH-CL/P-CL时,上述战略组合是一个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均衡结果是:购买,高质量。每个旅游者都是效用最大成本最小,旅行社得到了P-CH的平均利润。同时双方都达到了帕累托最优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效利用。
当δ<CN-CL/P-CL时,旅行社看重眼前利益,不购买,低质量成为博弈的精炼纳什均衡。这种结果是无效的且不合理,但在现实中确实存在。究其原因,既有人为因素也有自身体制建设的不健全,鉴于此提出以下三点建议选择。
三、提高半自助旅游产品质量的发展选择
(一)旅行社应该正确认识半自助旅游产品
由于对半自助游的概念不清,导致国内绝大多数旅行社仍以经营团队游产品为主,半自助旅游产品没能成为旅行社的正式业务,没有专门的半自助产品合同约束,服务也不规范。那么必然使F值增大,旅游者在不能很好地区分旅行社提品质量高低的情况下就会退而求其次,选择自助旅游。
(二)建立信用机制
旅行社信用评价标准的建立能够为旅游者提供一个选择优质产品的平台。信用评定,会促使旅行社对长远利益的重视,提高贴现率δ,从而规避了旅游企业生产低质量产品的可能。满足了旅游者多次旅游且成本又低的要求,使旅行社具有良好的稳定收益,形成共赢的局面。
(三)加强政府的监管力度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虚假性增加,必然加大旅行社与旅游者的信息不对称。这样就会使以前生产低质量产品的旅行社有投机的机会。政府就要行使其监督和处罚职能,加大生产低质量旅游产品的成本CL,使其无利可图,从而达到市场最优选择。
自助旅游势必会成为越来越多旅游者张扬个性和挑战自我的首选。对于旅行社,做好半自助旅游产品是其在未来旅游市场中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美]朱・弗登博格,让・梯若尔.博弈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0):143-147.
[2]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1):123-136.
[3] 李久光.博弈论基础教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2):82-104.
[4] 谢识予.经济博弈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189-231.
[5] 田春洲,王渤.旅游市场效率及其博弈分析[J].旅游学刊,2003,(6):57-60.
Game Analysis of Semi-self-help Traveling Product Quality
TAO Qing-hua
篇8
一、优质的会计信息能够优化公司治理
从关于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的要求来看,企业应提供的信息可分为三部分内容,即:财务会计信息、审计信息和非财务会计信息,其中财务会计信息被列为世界各国公司治理信息披露的重点,它主要用来评价公司的获利能力和经营状况及预测未来的经营前景,是解决会计信息使用者与提供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主要方式,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资本市场的有效程度和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首先,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公司内、外部治理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世界上第一份公司治理研究报告《公司治理财务方面的报告》的出现与公司治理和会计信息披露有着直接的联系,原因就是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影响到了股东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为了实现公司的有效治理,该报告认为真实、公允的财务会计信息必不可少。实践也证明,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公司治理的成败。
其次,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是对公司进行监督的有力保证,使股东具有行使表决权的能力。证券市场成熟的国家的经验表明,会计信息质量也是影响公司行为和保护潜在投资者利益的有力工具。最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助于吸引资金,维护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股东和潜在投资者需要得到定期的、可靠的、可比的、足够详细的信息,从而使得他们能对经理层是否称职作出评价,并对股票的价值进行评估、对持有和表决作出有根据的决策。毫无疑问,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也有助于完善经理层的激励机制,抑制“内部人控制”,有助于资本市场对公司的监控,帮助公众了解公司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活动。
二、高效的公司治理是会计信息质量优质的保证
在公司治理的形成与运行过程中,会计信息披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样,有效的公司治理也有助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改进。财务会计在这套制度安排中充当信息提供者和监督管理的重要角色,是所有者对经营者进行控制的主要工具。财务会计与公司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是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系统要与环境相适应协调才能有助于系统目标的实现。因此,公司治理这一制度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在公司治理理论中,特别强调“透明性”,透明性有三个要点:第一是公开性:第二是会计标准:第三是遵守规则情况报告。这三点要求,可以说都是针对信息披露的,而信息质量也会对公司治理构成约束。因为,会计在明确某一主体所拥有和控制的各项资产,承担的义务,做出的各种承诺的同时,还必须把主体法人的财产和财务收支区分清楚,把所有者个人的财产和财务收支区分清楚。这样,借助会计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职能来确认不同的权益,从而将产权关系揭示清楚,为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创造条件。相反,不健全的公司治理也难以为企业管理活动提供正确的导向和原则,形成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国内外企业普遍存在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也许可以找出若干条原因,但事实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即:不完善的公司治理是所有问题的重要根源,有缺陷的公司治理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高质量。
三、提高我国会计信息质量措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而需加强的外部治理环境主要有以下几点
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从教育上来说,不仅教会学生怎么处理业务,还要告诉他们,低质量的财务信息是伤害企业和整个社会的双刃剑,只有高质量的信息才有价值―以逐渐提高大家的认识水平。这一工作还包括在社会上宣传高质量信息的价值创造性:只有高质量的信息给企业带来收益,带来持续的经营,才有可能有企业模仿,而这需要大家对低质量信息的抵制和惩罚才能做到,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提高公众意识。
加快通讯设施的现代化通讯设施的现代化可以加速人们对低质量会计信息的认识,缩短认识时间,使低质量信息提供者尽快的遭到惩罚,保护高质量的财会信息提供者的积极性。
法律环境的建设。完善法律环境建设,根据我国国情建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社会,必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法制社会到来将会使人们对低质量财务信息提供者的悲惨下场有一定的心理预期从而减少和拒绝提供虚假信息,从而提高财务信息质量。
独立董事制度对提高公司治理水平、确保会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作用。在公司董事会中引进独立董事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提高董事的决策质量,二是为了对内部董事起到一种制衡作用,以有效减少“内部人控制”现象的产生。保持独立董事的控制权和独立性是独立董事制度有效发挥其作用,而不至于流于形式的基础。独立董事相对于内部董事来说更容易坚持客观的评价标准,并易于组织实施一个清晰的、明确的评价程序,对经营者进行更有效的客观评价,监督经营者的业绩,因而也大大降低了经营者的造假动机。推行独立董事制度后,要强化审计委员会的建设和管理,使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切实发挥作用,将大大改进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关系[J].经济研究,1996,(9).
[2]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篇9
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党委宣传部
编者按:年初,集团公司召开2020年度工作会议,确立了新一轮新旧动能转换三年行动计划发展方略:聚合资源、开放共享,构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动能转换、创新治理,打造绿色智能行业发展新标杆。未来三年是集团公司全面完成建设魅力山钢“第一步”任务目标、开启“十四五”规划和魅力山钢“第二部”新征程的交汇期,集团公司确定了“进军世界500强、年利润过百亿、树立‘高科技企业’品牌”,实现转型升级、综合竞争力、深化改革、信息化建设水平“四个走在前列”的发展目标。公司党委宣传部组织编写了“深刻把握新方略、精准落实强主业”专题形势任务教育材料,希望各单位认真组织学习,教育引导职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贯彻落实好新三年行动方略,以实际行动推动钢铁产业生态圈建设,奋力实现做强做优做大钢铁主业目标,共同开辟集团公司高质量发展的新境界。
找准新方位 踏上新征程
踏上新征程,续写新篇章。
集团公司2020年度工作会议确立了新一轮新旧动能转换三年行动计划发展方略,即:聚合资源、开放共享,构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动能转换、创新治理,打造绿色智能行业发展新标杆。当前,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正发生深刻变化,企业进入改革发展关键时期,集团公司找准坐标、审时度势提出新发展方略,可谓顺时应势、恰逢其时,意义重大。
从宏观环境看,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从国际环境看,世界格局动荡,世界经济增长乏力,世界银行发的最新《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认为全球经济复苏仍显脆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连续下调世界经济贸易增长预期。中美虽已签署第一阶段贸易协议,对提振市场信心有重要意义,但仍要清醒地认识到中美经贸摩擦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从全国角度看,我国仍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但我国经济整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我省“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目标定位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强力推进,为企业转型提升、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从钢铁行业看,长周期减量化趋势渐显,供大于求基本格局给行业平均利润带来更大挑战,行业将整体处于长期微利状态。钢铁企业间竞争呈现出新态势,多家钢企通过新理念、新生态实施资本层面的合纵连横,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盈利水平,钢铁行业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层次变化。
从企业内部看,过去三年,集团公司强党建、塑生态;谋发展、求突破;调结构、优布局;攻主业、延链条化;破瓶颈、增活力;控风险、除隐患;强管理、塑优势,企业综合竞争实力显著提升。特别是近三年,公司上下坚定贯彻“多元主打、结构调整,闯开转型升级特色之路;奋战三年、提质增效,跻身全国钢铁强企前列”的行动方略,通过“去产能、上项目、搞改革、甩包袱、强党建”等重点举措,钢铁行业综合竞争力排名由第三梯队跃升到第一梯队,各项工作实现全面提升,实现了“求生存”到“谋发展”、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转变。但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依然存在弱项和短板。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对照标杆企业和竞争对手,山钢整体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控制力、抗风险能力还存在差距,面临“量”和“质”双重挤压,在钢产量、智能化、国际化、资产回报、资产负债率、创新发展等许多指标方面还有很多弱项和短板。倡树开放理念、营造共赢氛围不到位,强化战略引领、发挥系统优势不到位,放大突出长板、形成差异化优势不到位,夯实基础工作、推行精益管理不到位。在思想观念、市场意识、治理理念、治理体系、治理成效等方面也有较大差距,呈现出发展质量还不高、基础还不牢固、动能还不强劲,空间布局、产业布局、资本布局调整还不到位等问题。为此,我们要主动把握大势大事,认清形势的严峻性和指标劣势背后的差距,保持定力、顶住压力,保持稳定健康发展的态势。
善弈者谋势。当前,集团公司已站到冲刺高质量发展新起点的历史方位上。未来三年,是全面完成建设魅力山钢“第一步”任务目标、开启“十四五”规划和魅力山钢“第二步”新征程的交汇期。实施新发展方略是集团公司在辩证分析复杂严峻的形势基础上,顺应行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产业生态圈发展趋势,作出的科学决策;是基于山钢客观现实和未来发展,站在由“求生存”到“谋发展”、冲刺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上,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指导山钢未来三年工作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新一轮新旧动能转换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到2022年,集团公司竞争力继续保持国内钢铁行业前列, 力争进入世界500强;三个以上产业实现区域主导或国内细分市场领先,其中钢铁产业粗钢产能规模和效益水平进入国内钢企前十名,省内及周边区域市场主导地位显著提升;努力实现高质量经营绩效,进入年度利润总额百亿级钢铁强企行列;全面完成《深化改革实施方案》确定的重点任务;全面实现以聚焦绿色化、智慧化、高端化、精益化、协同创新为内涵的转型发展,初步树立“高科技企业”品牌形象;完成钢铁产业生态圈顶层设计,不断展扩链接范围,优化提升构建层次,力争取得阶段实质性突破。
蓝图宏伟壮丽,愿景鼓舞人心。站在第二个新旧动能转换三年行动计划的新起点上,让我们充分认识“构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奋力打造绿色智能行业发展新标杆”的重要意义,勇敢地承担新使命、新任务,共同创造山钢高质量发展的美好未来。
领会新方略 明确新任务
新时代孕育新希望,新征程承载新梦想。
在集团公司2020年度工作会议上,党委书记、董事长侯军强调,今后三年,要通过构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融合创新,提质升级,把四个“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和根本要求落到实处。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陶登奎指出,构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重大课题,要把新的三年发展方略作为指导我们未来三年工作的纲领,更加自觉、更加积极主动地抓好贯彻落实。
新时代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依托钢铁主业和核心竞争力,顺应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变革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共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构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是顺应钢铁行业竞争新趋势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是已有举措的持续递进,是商业模式的创新版、“五位一体”的升级版、提升实力的扩展版,是一个“智慧制造+智慧服务”生态系统。构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思维方式,要摒弃“大院思维”“独享思维”,打破传统公司经营边界、资源掌控方式以及规模扩张模式,用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实现跨产业、跨区域的协同创新,解决产能依靠自我投资扩张冲动、环保加压大而行动慢、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形成开放的业务边界、以生态圈实现资源聚合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共享各企业专业化资源和能力,共同创造生态圈协同价值。构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顶层设计、点位突破、借势拓展、动态提升的思路,赋能、扩容、优圈,以聚合资源为重要手段,以开放共享为基本路径,以安全高效为品质要求,涵括内部和外部、上游和下游、制造和金融、政府和企业等各相关方,加快以钢铁产业为基础塑成生态核心圈,以协同创新为抓手塑成动力源泉圈,以建链、补链、延链、强链为依托塑成产业配套圈,以“数智山钢”建设为支撑塑成信息衔接圈,层层嵌套,互为支撑,形成“产业+配套、平台+服务、技术+赋能”的良好产业生态,带动生态圈企业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在新一轮新旧动能转换三年行动计划中,集团公司举旗定向、登高望远提出,“到2022年,集团公司竞争力继续保持国内钢铁行业前列, 力争进入世界500强;三个以上产业实现区域主导或国内细分市场领先,其中钢铁产业粗钢产能规模和效益水平进入国内钢企前十名,省内及周边区域市场主导地位显著提升;努力实现高质量经营绩效,进入年度利润总额百亿级钢铁强企行列;全面完成《深化改革实施方案》确定的重点任务;全面实现以聚焦绿色化、智慧化、高端化、精益化、协同创新为内涵的转型发展,初步树立“高科技企业”品牌形象;完成钢铁产业生态圈顶层设计,不断展扩链接范围,优化提升构建层次,力争取得阶段实质性突破。”这是打造绿色智能行业发展新标杆目标的具体体现。
实现新目标,只有干出来的精彩,没有等出来的辉煌;只有一步一步干在实处,才能昂首阔步走在前列。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标杆,必须坚定不移实现转型升级走在全国国企前列。全面深化改革成效凸显,本质化运营水平显著提升,建设魅力山钢“第二步”任务目标取得决定性进展,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要求、钢铁精益高效、多元耦合共生的产业生态圈构建取得阶段性成果,盈利能力跃居行业较高水平,初步确立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现代化钢铁强企地位。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标杆,必须坚定不移实现综合竞争力走在国内钢铁强企前列。主要产业初步进入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国际化战略全面推进,在区域市场或细分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动能持续化、产业生态化、品牌高端化、运营国际化特征初步显现。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标杆,必须坚定不移实现深化改革走在省属企业前列。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打造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建升级版,加大力度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1336”改革按时间节点要求全面完成,着力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安全高效、绿色发展,竞争力、创造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持续增强。打造高质量发展新标杆,必须坚定不移实现信息化建设水平走在国内钢铁行业第一梯队前列。建设一批智慧制造试点工程,争创两个以上省级示范项目、一个以上国家级示范项目,完成两条以上传统产线智慧化技术改造,两化融合指数达到85以上,实现制造单元智能化、运营管控数字化、产业生态智慧化、信息产业高端化。
百舸争流自当先。让我们以开拓进取、争先创优的锐气,攻坚克难、奋勇争先的豪气,蓬勃向上、奋发有为的朝气,与最优者“对标”,与最强者“比拼”,与最快者“赛跑”,在逆境中奋起,在追赶中超越!
肩负新使命 创造新辉煌
站在魅力山钢建设的新起点新方位上,集团公司全面启动第二轮新旧动能转换三年行动计划,描绘了“构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打造绿色智能行业发展新标杆”的新蓝图,掀开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当前,中国钢铁工业已经成功解决了‘有没有’‘够不够’的数量问题,接下来,重点解决‘好不好’‘强不强’的质量问题。”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侯军在年度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通过共建安全高效钢铁产业生态圈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山钢股份作为集团公司钢铁主业的运营主体,是构建生态圈、打造新标杆的核心和关键,必须担负起首位落实、先行先试的责任。莱芜分公司作为股份公司的重要单位,必须扛起落实新发展方略、创造新业绩的使命,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好集团公司、股份公司的决策部署,打头阵、建首功,全力以赴完成各项任务目标。
“构建生态圈”正当其时。年初,集团公司召开2019年度商务年会,与国内外众多战略用户深入交流合作发展,得到了58家国内钢铁产业链重点客户,以及26家国外钢铁产业链重点客户的积极响应,会上达成紧密共识,共同合力打造开放包容、休戚与共的钢铁产业生态圈。倡导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和谐共赢,股份公司层面坚持生态化、开放化的发展理念,统筹上下游各类资源,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合作攻关,加速产业融合,打造钢铁产业上中下游企业和谐共生的生态圈。通过构建以聚合钢铁产业资源为核心的融合发展体系,加速推进客户、人才、营销、生产、研发“五位一体”的协同机制建立,探索形成融合发展的商业模式,实现客户共享、人才共用,营销大合作、生产大集成、研发大统一的高效协同发展。当前阶段是我们加快推进生态圈建设的关键时刻,要积极做好区域钢铁产业发展规划,深入推进以工业园为平台的钢铁配套产业园建设,加快钢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加大集团内部其他产业协同发展并整合相关社会资源,促进钢铁生态圈实现更大范围共创共进共赢,全面提高钢铁主业综合竞争实力。
篇10
Key words: QC activities;electricity enterprises;operating efficiency;quali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125-03
0 引言
QC,即是质量管理(Quality Control),QC活动就是一个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过程。QC小组是企业职工参与质量管理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是企业职工围绕企业经营战略、方针和现场存在问题的,以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提高职工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的,运用质量管理理论与方法展开活动的小组。
当今世界是市场经济的时代,质量成为世界各国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质量意识逐步成为企业工作的的一个重心,而QC活动具有自主性、普遍性、民主性、科学性等特点,而且电力企业不是纯粹的生产企业或者竞争企业,因而电力企业在市场经济重要立于不败之地,QC小组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对电力企业在质量管理工作中提升公司经济效益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1 QC活动带给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与意义
通过建立QC小组,从而使企业质量管理更加细致化。对于QC活动带给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与意义,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论述:
1.1 QC活动有助于质量的提高与消耗的降低 解决企业中存在问题,再不断地进行质量改进是QC活动中的一项任务,QC小组活动是以PDCA循环为核心,并且QC活动就是以做好质量的监控,发现并防止工作中不合格的出现,最终提高质量为目的的活动。QC小组通过各种质量分析方法,例如排列图、关联图、系统图等,来解决企业中的质量问题,从而来提高质量。QC活动是提高质量、降低消耗的有效途径,它不仅可以连续不断的提高服务的效率,还可以节约人力资源的消耗,是全体职工积极参加质量管理的最佳途径,其过程中还可以不断增强员工的效率意识与自觉意识,还可以培养员工的资源节约意识,从而间接性的提高经济效益。
1.2 QC活动有利于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与团结协作能力 企业管理的对象是人,只有人有强烈的积极的工作意识,才能去实现企业的目标方针。而QC活动则可以吸引职工积极参与并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QC活动普遍性与自主性的特点,更加有利于调动全体员工的参与。使员工积极参,从而扩展员工的信息面,增强其创新意识,而领导积极参与则可以起到带头作用,激励员工,使员工保持工作积极性与热情。
员工自主参与、自主思考,共同探讨,相互学习,最后达到共同提高,它既提高了员工的思维能力、工作能力,又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挖掘了自我潜质;又使得员工在工作时与不同部门人员相互认识,在共同研究过程中改善了员工之间的关系,加强了员工的团队精神,提高了其团结协作的能力。
由此QC活动不仅优化了电力企业公司周围环境氛围,还使公司员工的科学思维能力、组织与协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显著提高,提高了员工的综合素质与团结协作的能力,使员工更好的为公司服务,使公司形象出现显著性的提升,为公司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1.3 QC活动有利于公司的内部管理 在电力企业公司的内部团结,各部门之间相互认识,使公司的内部管理可以有效的执行,进而加强了公司的内部管理工作,使公司的管理水平更进一步,科学严谨的管理使公司运行效率全面提高。还提高了公司整体的管理水平,从而使公司经济效益提高。
1.4 QC活动可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QC活动就是通过质量管理提高质量,从而使顾客满意,使企业可以长期稳定的发展。QC活动就是在这种前提下,发现企业管理中的不足之处,不断完善管理系统,使管理流程更加的流畅。在此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质量,提高员工素质,加强电力企业公司管理,使公司的管理更加贴近顾客的需求,从而满足顾客的需求,然后达到让公司效益提高的目的。
1.5 QC活动有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形成 QC活动也需要不断的创新,要涉及到各种新课题,增加课题中的技术含量及科技难度。从当前技术出发,进行技术革新,运用新技术,采用新的思维方式,不断创新新技术,挖掘全体员工的潜能并激发其创新性,不断的探索新的领域,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使公司处于全员参与状态下,调动全体员工积极性,使创新思想深入人心,使公司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使效益增加。
总之,随着是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市场经济之中,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提高质量就成为了企业在竞争中去得胜利的保障,电力企业作为众多企业中的一员,质量也是其夺得胜利的根本保障,而QC活动对电力企业的质量管理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所以QC对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重大作用与意义。
2 电力企业的工程管理
如今,市场经济正在快速发展,竞争也是日益强烈,这也就成为了电力企业发展的巨大机会和挑战,因此做好电力企业的工程管理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关系到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强弱。对电力企业的工程管理,我来做一下几方面的介绍。
2.1 电力企业工程的成本管理 电力企业在当今社会上占的地位是越来越不可小觑,它的发展也越来越影响到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电力企业的工程成本管理的水平则直接影响着电力工程项目的有效实施。为了让我们企业在如此激烈的竞争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就必须加大对工程成本管理的重视,运用先进的方法和理念来使企业竞争力提高,让企业更加的强大。
工程成本指的是在项目施工的过程中各种项目费用的总和,它贯穿了整个项目的每一个方面,如今国家在这方面的管理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比如:工作人员对成本管理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成员对成本的意识较差;对综合管理的理念认识不清楚;缺乏完整的管理体制。下面就几点谈一下企业对成本管理的方法措施:
①建立一套成本的管理责任制,对责任成本管理进行强化,使企业内部的工作既有秩序又有效率,并且还能使项目的顺利完成有了保障,而且对各个部门因失误而降低了施工质量要给予处分,确保使得工程成本降低。
②要为企业树立现代的管理理念,现在各个行业都在努力的发展着,如果企业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会像死水一样没有活力,最终导致灭亡。因此企业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接受新的管理理念。
③注意培养有素质的工作人员,使他们的经济理念得到强化,提高他们的经济意识。要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素质。
④注意要严格管理工程资料费。要选择最佳的进料机会,要随时清算,拒绝浪费,坚决不可以出现超支,乱支甚至漏支的情况。
2.2 电力企业施工管理 电网的施工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如:技术,资金,采购,设备等等,它直接影响着企业项目的成与败。我将从下面几个方面来阐述:
①施工属于实际操作的作业,他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他们的素质决定了施工的质量,所以提高员工的作业技术是我们坚持不懈的行动目标。
②现场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是电力施工的一大特点。不同工种的穿插作业是比较频繁的,因此施工中会有很多风险点的,基于这点,各施工队间要及时进行交流沟通,确保安全工作。
③安全施工最为重要,施工之前,之中,之后,都要设备进行检查和必要的维修,这样可以确保人员安全和施工的质量。
2.3 企业工程质量的管理 确定质量方针和实施其全部职能和内容就是质量管理。
在现如今,在追求物质优化的社会中,质量管理在工程管理中显得尤为的重要,可以说打下质量战就基本上赢得了市场。对于企业来说,建立,健全质量体系是非常重要的,有明确的质量目的和质量方针,有良好的组织和质量职责。
劳动者是质量管理的关键,因此,充分发挥人的力量也是企业成功的必备途径,可以通过不同方法提高他们的劳动积极性,比如:酬薪,奖励,评优等等。
保证施工质量必须作为企业锲而不舍的奋斗目标,从探究到管理到技术。这样才能使得企业更健康的生产,发展,壮大。
因而,企业的工程管理是我们迈向成功的阶梯,它在多方面影响着企业生存发展,只有坚持,有条不紊的探索,发展,创新,就一定会让企业辉煌起来。吸引,留住,鼓励人才,这样会给企业增加更多的光环。
前面已经介绍了QC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和工程管理的一些内容,那么,接下来有必要谈谈QC小组在工程管理上的经济效益的作用以及影响。
3 QC小组在工程管理上的经济效益的作用及影响
3.1 QC小组增强了企业工程管理的经济效益 QC小组的专有特性是,自主性明显,有广泛群众性,高度民主性,严密科学性。因此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新,使工程管理快速稳定的进行,经济效益的增强是显而易见的;他们能紧密的联系群众,这样会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市场资料,面向大众,赢得市场;他们的民主性决定了他们内部矛盾几乎不会存在,人人乐于劳动,忠于劳动,这就是最大的动力。它已经是企业中带有群众性的质量管理的有效组织形式。
对电力企业来说,QC小组既可以帮助解决好多实际的问题,而且它更能提高创新意识以及素质水平,令员工学到好的工作方法,进而体现出自身的价值,这无疑提高了经济效益。
3.2 QC小组科学有效的控制了工程管理成本 他们有自己的一套管理理念,能够对市场状况较准确的进行评估预算,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进而降低了企业成本,在当今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必须要把经济管理进行科学化转变,正好QC小组可以做到这一点,合理而科学的预算各种消耗指标的开支,企业就可以达到投入最小而效益最大的目标。发展就是硬道理,要想快而稳的发展企业就要有超前意识,企业建设就要低于市场成本,而效益不可降低,QC小组能把本钱控制好,同时保证项目的效益,这是经济核算里的一个重点。
QC小组能较准确的做好对项目量和本利的剖析,对人力,财力,物和机械的运用和投入有深入的了解,以便对其控制,做和谐作业,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使用新能源的号召,做好节能减排的工作。成本消耗首要的是施工现场的费用,QC小组能够优化项目的消费配置,减少不合理的支出,严格而科学的进行内部调整与控制。
3.3 QC小组能更好的对企业施工进行管理 该小组内部严密的科学管理和制度确保了施工的安全性能,他们加强了对生产安全的管理和监督,能更及时的做好运行以及对设备的检修,确保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并且能使供电安全又可靠的进行。QC小组活动能够共同探讨,集思广益,互相学习,能够运用创新的技术来提高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度,发挥了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3.4 QC小组提高了企业工程管理的质量 QC的主要目的就是对现场质量的控制,将5S活动推行出去,争取创作出优良的工作环境、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增强管理水平以及服务水平。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大限度的降低损耗,完成生产控制的自动化,提高了效率保证了质量,有效的提高了成本的校审质量,让工程管理的质量管理不再盲目,有技术,有水准,一定能帮企业打下质量管理这一仗。他们能全面,预见性的分析生产活动,技术做出科学的决策,为社会和企业更好的服务。以质量得胜已成为当今企业竞争与发展的比然趋势和要求,QC小组现在已经成为世界质量管理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有利于提高员工素质,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效的提高了企业建设的质量。
针对企业工程管理的经营效益,QC小组活动提供了有效而又科学的观点和方法,给企业带来了成功的便捷之路,充分利用它的优势把电力企业做的更加有水平。
参考文献:
[1]吕青,陈秀云.QC小组活动ABC.中国计量,2008.
[2]马新朝.建设监理.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2010,(9)43.
[3]张继军.品质文化.中国质量协会,2010,(8)34.
篇11
到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之一,表现在海洋运输上,就是要建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船队,运力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使我国从航运大国转变为航运强国。要实现上述目标,最重要的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船员队伍,使我国首先从船员大国转变为船员强国。
上海海事大学船员教育培训实践的基本策略是:深入认识全球及我国航运业宏观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理解船员教育培训对国际航运发展的作用,科学把握海事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秉持高质量、全球化、面向未来的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持续改进学校的船员教育培训工作。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2011年贸易和发展报告》表明:2011年全球GDP增长率为3.1%,超过1994—2004年的平均值(2.9%),仅低于2007年(4.0%)和2009年(3.9%),世界经济继续呈现恢复性增长趋势。2010年全球海运货物运量继续增长,达到84.08亿t,为1970年以来的最高值;截至2011年1月,世界油船和散货船总运力分别为4.75亿载重吨和5.32亿载重吨,同比分别增长5.5%和16.5%,集装箱船总运力同比增长8.7%,杂货船总运力相对稳定。我们有理由相信,世界经济和国际航运必将持续发展,并将继续为船员教育培训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上海海事大学深切理解船员在整个航运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船员专业人才是船舶日常运营和操作的支持和保障,是海上安全保障和防污染水平的最终控制者,是整个航运产业的基础人才,是国家海事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是锻造国家航运软实力及完善航运软环境的关键。船员外派输出既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改善民生,又能带动国内相关的船员教育培训体系、海事管理服务行业和外派输出服务行业发展,还能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讲,船员教育培训对国际航运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国际海事组织在其2010—2015年发展战略中充分表达了对船员在航运业中地位和作用的重视:国际海事组织确定的九大发展趋势和外部挑战之一就是更加重视人为因素对更安全、更保安和更环境友好的航运业的贡献,要求继续改进旨在提高海事人员素质的措施。
作为航运业真正的一线实践者及航运安全各环节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船员的技术资格要求首先由国际公约确定。《船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是对船员技术素质和值班行为实施有效控制的国际公约。在港口国监督、船旗国监督以及其他相关审核监督制度的保证下,《海事劳工公约》和《船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2010年修正案》的履行必将进一步提高国际海事安全的整体水平,促进世界航海教育体系发展及国际船员服务行业能力提升。在上述国际海事发展的宏观背景下,2010年以来我国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为《船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2010年修正案》履约所作的努力必将更好地整合我国各类船员培养、使用和管理资源,促进高质量船员队伍形成,推动船员行业持续发展。
其次,船员的技术资格要求由海事科技发展水平决定。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航海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船舶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智能化、低碳环保化等已经成为21世纪航海科技的主要发展方向。一方面,船舶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不断提高,国际上对航运安全和海洋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船舶配员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新时代的船员必须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航海技能,较高的环保、安全和保安意识,以及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经过长期的教育培训实践,学校充分认识到,高质量的船员教育培训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学校取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基于上述各种认识和理解,学校认为,培养高素质船员需要复合化、系统化、专业化、国际化、职业化航海教育培训体系的支持,这也是船员教育培训体系面临的新挑战。
二、上海海事大学对船员教育培训的探索与实践
篇12
[作者简介]刘景刚,重庆邮电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助理研究员;夏吉莉,重庆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重庆400065)
对于我国新时期的就业工作,党的十指出,要采取措施,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为做好下一阶段我国的就业工作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大学生就业是社会就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好坏关系到社会就业体系全局。近年来,我国在毕业人数快速增长情况下,各级政府、高校和社会组织采取多种措施,总体上保证了大学生群体就业良好发展态势。然而,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重数量、轻质量的做法还较为普遍,质量意识还比较淡薄,质量评估体系还不健全,这些问题也导致了大学生就业质量总体不高的客观现实。
一、保证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是摆在政府、高校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
就业质量是反映就业效果的重要指标,其具有可检测、可评估特性。大学生群体在就业中具有一定特殊性。对于其质量的检验,史淑桃认为,应该包括薪酬福利、个人发展、劳动关系三项指标(史淑桃,2007);杨河清认为,应该包括工作条件、劳动关系、社会保障三个一级指标和劳动报酬、劳动合同期限、医疗保险等12个二级指标(杨河清,2007)。综合相关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岗位层次、专业吻合度、薪酬福利、劳动权益保障和学生自我满意度等指标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基于这些要素,国内不少研究者对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估,其结论虽不完全一致,但总体来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不容乐观,纵向比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下滑趋势。其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层及中小企业就业比例增加。近年来,大学生在西部地区就业、基层就业、中小企业就业比例不断扩大。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调查显示,2007年高校毕业生在省会、直辖市就业的比例占总人数的45.2%,地级、县级市或县城、乡镇、农村依次占35.0%、14.1%、4.4%、1.4%。麦可思公司调查显示,2010届毕业生半年后17%在直辖市就业,30%在副省级城市就业,53%在地级及以下城市就业。柯羽研究指出,在2006~2008年期间,浙江省大学生在就业区域流向上呈现向乡镇发展的趋势,其中,2008年到乡镇工作的比例(18.32%)比2007年和2006年分别增加了5.63%和8.97%。而在省会城市就业的人数比例逐年下降,在单位性质上,三年中到党政机关或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比例下降了4.66%,在国有大型企业或外资企业就业的人数比例下降了5.18%,而在中小型私营民营企业就业的人数比例上升了16.36%。不可否认,这些变化在解决我国不同区域间人力资源不平衡等问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政府期望,但仅从就业质量方面而言,其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下滑,这种变化也并非大学生群体的主观愿望所为。智联招聘对2012年应届毕业生求职力调查结果发现,希望去大型国有企业、国家机关依然是大学生的主流愿望。然而,这种愿望满足状态不佳,其中,19.0%的毕业生期望去国家机关,而最终能到国家机关的比例仅为5.3%。期望去民营企业的比例仅为9.9%,而民营企业实际吸纳的则有29.0%的大学毕业生。
2.薪酬水平总体偏低。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薪酬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然而相对于社会生活成本增长速度和其他劳动者薪酬水平提升状况,大学生薪酬水平依然相对较低。麦可思调查指出,2010届毕业生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2479元,其中本科生为2815元,高职专科为2142元,月收入在前3位的城市分别为上海(3815元)、深圳(3596元)和北京(3497元)。而国家统计局在2011年统计年鉴中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为37147元,其中上海、北京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分别为71874元、65683元。由此可见,大学毕业生的收入远未能达到城市职工的平均水平。该现状和学生的期望值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智联招聘调查发现,在2012届毕业生中,65.4%的学生期望月薪在3500元以上,而实际能到达该水平的学生仅为44.2%;希望月薪在8000元以上的学生比例为11.5%,而实际只有2.5%学生能实现这一期望。这一调查结果一方面反映出学生求职期望过高,另一方面也在较大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薪酬水平偏低的客观事实。
3.专业对口率不理想。“专业对口”状况是检验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其好坏关系到学生工作后的主体满意度、工作稳定性和个人能力的发挥。当前,面对较为激烈的就业竞争局面,不少大学生在求职中多采用“先就业后择业”、“骑驴找马”的妥协策略,在不能获得专业技术含量高、专业对口性强的岗位情况下,转而选择销售、服务等技术要求相对较低的工作。这种“委曲求全”的就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大学生群体较高的就业率,但专业对口率却因此受到影响。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在2007年高校毕业生从事各类专业技术工作的占比仅为34.3%,较2005年下降了10.9个百分点。相对而言,从事技术辅助、管理服务等岗位的人员比例却有所上升。麦可思的调查显示,2010届本科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为69%,高职专科毕业生的专业对口率为59%,60%的学生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该公司在2011年对毕业三年后的2007届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显示,这届毕业生三年后的专业对口率为63.0%,其中本科的专业对口率为68%,专科的对口率为58%。这种状况也导致了高离职率的发生,在2010届毕业生中,34%的本科毕业生半年内发生了离职,而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更高达44%。
4.部分劳动权益保障不到位。杨河清在其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估体系所罗列的12个二级指标中,11个指标均与劳资关系、劳动权益保障有关。说明我国劳动权益保障水平总体不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权益保障问题也较为突出。集中表现在:一是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还普遍存在显性或隐性的就业歧视问题,反映在性别歧视、身体歧视、地域歧视等多方面;二是单位侵权现象依然存在,包括在招聘中的内定现象、招聘宣传中的虚假广告或夸大其词行为,以及在不支付加班费情况下延长工作时间等问题;三是维权体系还不健全,包括工会组织不健全、仲裁制度不完善、劳动相关法律执行不到位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从多方面侵犯了大学生平等就业、获取劳动报酬、获得相关保障等基本劳动权益,也降低了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质量水平。
二、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面临良好的时代机遇
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既依赖于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所形成的“内部条件”,也依赖于经济社会发展所形成的“外部机遇”。
1.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当前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民收入稳步增加,科技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劳动力素质得以改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在未来较长时间内,我国经济有望保持较高水平增长态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我国将在“十二五”期间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当前,我国正在积极致力于创新型国家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成为新时期的国家战略。这种转变的主要思路是变“劳动密集型”为“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变经济增长依靠“资源驱动”为“创新驱动”,在未来发展中我国经济的增长将更加依赖于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系统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竞争中将会赢得更大的空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过程中对大学生就业形成的竞争压力将会逐步减弱。这些发展趋势为保证新时期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2.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工作为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有力保证。近年来,我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不断巩固,素质教育稳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深入。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也取得了突出成效,毛入学率现已达到26.9%,我国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学生群体。自《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开始向纵深发展,其主要方向开始从追求数量、扩招规模、提档升格为主要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优化结构、明确定位、形成特色的内涵式发展转变。近年来,在高等教育中所推行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措施印证了这种变化。毫无疑问,抓内涵、抓特色、重培养已经成为了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共识和主流。此外,当前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外部条件正在改善,教育发展保障水平也正在不断加强。这些变化必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高校办学实效、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现实需要,夯实大学生就业的根基,为高质量就业提供有力保障。
3.较充分的就业现状为高质量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充分就业是高质量就业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我国大学生的就业水平可以在比较中寻求意义。相关研究指出,印度200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59.2%,美国2005-2006年度为76%,日本2007年为88.1%,澳大利亚2007年为60%左右。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布的数据,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初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70%以上。麦可思调查显示,我国2010届毕业生半年后总体就业率为89.6%。2007届毕业生三年后的情况是:89.7%的人受雇于全职工作,4.9%的人自主创业,1.8%的人“正在读研”,0.1%的人“正读本科”,2.4%的人“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另有1.1%的人“无工作,未求职,未求学”。由此可见,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在就业数量上已经保持了较高水平,基本符合国际上其他国家的一般状况,这种较为充分的就业状况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就业工作质量奠定了良好基础。
4.高校扩招增速趋缓为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时代契机。近年来,高校扩招成为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最大来源。张凤林指出:“在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难之间肯定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总量失衡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供给,而不是需求,即近年来部分大学毕业生的失业主要是供给过度型失业。”吴要武研究指出,高校扩招使大学刚毕业的学生群体劳动参与率下降、失业率提高。在2000~2005年间,31~40岁的本科毕业生失业率由1.6%下降到1.1%,下降了约0.5个百分点;21~25岁本科毕业生的失业率则从6.1%上升到9.4%,上升了约3.3个百分点。而2005年城镇总体失业率为5.2%,比2000年的8.3%下降了3.1个百分点。同时,高校扩招同样降低了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质量。何亦名研究发现,我国高校扩招明显降低了毕生的平均起薪,袁晖光的研究也表明,受扩招影响,在2003年到2006年期间,大学生教育后的收益率持续下降,直接表现为工资收入的降低。由此可见,高校扩招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实质影响。可喜的是,当前这种状况正在发生显著变化,根据《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跨越式、规模式发展已经不再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思路,高校扩招速度逐步趋缓,有研究指出,在“十五”、“十一五”期间,我国高等教育平均增速在10%以上,“十二五”期间增速约为5%。这种变化正在各地、各高校中发生。以重庆为例,近两年重庆市高校招生增速明显趋缓,甚至个别高校呈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状态。这种变化必将大大减轻就业人数对就业工作带来的压力,有利于就业工作队伍将精力集中到提高质量上来,为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了良好契机。
三、促进新时期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几点建议
篇13
1建筑工程管理现代化和精细化概述
我国建筑行业当前已经摆脱了传统模式下的基础性建设,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正在逐步走向绿色低碳的高端建设方向。在此过程中,建筑工程管理也必将朝着现代化和精细化的方向发展,才能更好地与时代接轨,响应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要求。基于以上背景,建筑工程的精细化管理和现代化管理有助于全方位改进以往建筑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整体上解决部分常年固化的难题,尽快实现预期的建筑目标。当前,建筑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已经逐步成为建筑行业内的标准,并在未来的发展中,保障更多建筑企业主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同时,考虑到未来建筑项目的日趋复杂性,建筑项目的总体难度已经难以预测,体现出建筑项目管理中现代化及精细化的特点和作用,展示实现建筑工程管理的具体功能和作用。在建筑工程管理的实践中,考虑到不同部门中的不同职位情况,应从整体上的工程规划管理出发,落实员工岗位的准确定位,开展高质量的建筑施工企业的全方位监管工作,全面提升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建筑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2.1建筑工程管理现代化和精细化发展的必要
在新时代的建筑项目管理发展的实践中,随着工程施工技术水平的全面提升,建筑施工设备应用日趋先进。为了更好地体现出符合现代化的先进的建筑理念,一定要满足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需求,积极保障建筑工程管理朝着精细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建筑行业工程规模较大,涉及多个不同工种,相应的施工内容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施工现场管理具有一定的挑战性[1]。只有从实际出发,全面落实好现场施工管理的精细化要求,才能更好地实现预期的建设目标。通过科学划分所涉及到的建筑工作任务及职责情况,全面开展高质量的精细化、现代化的工程管理工作,才能使建筑施工企业实现可持续化发展,有利于实现预期的建筑项目目标[2,3]。越来越多的建筑设备应用在建筑项目中,往往对于建筑项目的施工人员有更高的挑战,在全方位落实现代化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下,工程管理方可以满足施工进度及质量的要求,更好地展示出工程项目的高质量发展要求。
2.2建筑工程管理现代化和精细化发展的意义
针对我国建筑工程的发展实际情况,特别是建筑项目的特点,在全面推动现代化的建筑工程管理的实践过程中,精细化发展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也体现出建筑行业的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的理念[4]。考虑到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需求,应从各方面重视加强建筑工程现代化及精细化建设管理工作,并能从工程项目的实际需求出发,落实加强构建先进的管理队伍、加强建设管理投资力度等措施,在迎合市场化经济发展的要求下实现管理体制的逐步完善,明确落实建筑工程项目的科学化发展,进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同时有助于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发展更加完善,奠定建筑企业全方位的、扎实的软硬件基础[5-6]。在建筑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实践中,应突出工程项目在“精”和“细”两方面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将每项工程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尤其在工程项目的效益管理、风险管理、过程管理及质量管理过程中,应始终秉承“精益求精”的态度,才能实现最佳的管理目标,满足相关的管理要求[7]。
3建筑工程管理现代化和精细化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新时代的建筑市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在全面推动建筑工程项目的现代化及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中,结合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重点关注到以下几个方面[8,9]。
3.1提升施工人员综合素质能力
结合工程管理的实践来看,大部分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能力不强,特别是在技能水平及职业素养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只有充分保障施工人员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特别是每位施工人员专业素养的加强、技术水平的提升,才能有效实现预期的工程项目质量目标。同时,管理人员也要具备较强的业务素质能力,保障决策的正确性,积极选择先进的施工工艺方法及施工理念,因此应加强管理人员的筛选工作,充分发挥出管理人员的主导作用。
3.2积极学习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管理方式
具体的建筑工程施工环节涉及多样化的施工方案,即现代化的建筑施工涉及多个子环节,每个环节都会直接关系到整体的质量问题,因此,应全方位加强每个环节的管理工作。从实际出发,合理优化不同的施工方式。施工工艺技术、材料、设备等方面存在差异,具有不同的施工效果,因此施工人员的职责也存在差异。从这个角度应高度重视加强工程管理,积极学习先进的施工技术以及管理方式,力求全面提升施工质量水平。
3.3提高施工材料及设备性能
现代化建筑工程涉及多种类型的材料及设备,建筑项目在材料及设备选择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材料及设备是影响整体项目的不可或缺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应保障落实高质量的施工材料及设备性能,以便实现预期的建筑物的整体质量要求。在此背景下,应全面重视加强建筑材料及设备在采购、运输、存储、应用、维护保养等方面的工作,明确工程管理的重点内容所在,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化的工程管理。
3.4防范自然因素的负面影响
现代化建筑规模往往较大,整体项目从设计到竣工时间很长,存在大量不可控的自然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如暴风暴雨、地震、地质灾害等,会严重影响整体的施工进度及现场的有序化管理。因此在工程管理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恶劣天气条件等自然因素对施工的影响,防控好各项建筑施工效果和质量的影响因素[10]。从细节出发,全方位重视工程管理,完成预期的建筑项目的施工目标。
4建筑工程管理现代化和精细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4.1提升对建筑工程管理现代化、精细化建设的认识水平
在现代化建筑工程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工程项目复杂程度日趋提升,工程项目从设计到验收环节需要管理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开展一系列的监督管理工作。在此背景下,若管理人员无法从整体上重视加强工程管理,工程管理水平则难以提升,无法发挥工程管理在工程质量、经济效益以及安全性等方面的作用。施工企业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全面构建良好的现代化精细化工程管理的文化氛围,采取多样化的措施和手段使全体人员的管理意识得到深化,更好地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将先进的管理理念融入到企业管理的实践工作中,从细节入手,全方位紧扣施工项目的现代化、精细化的建设目标,在此基础上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人员的相关业务能力及管理水平的培训。在开展现代化、精细化的工程管理工作的实践中,应从建设目标出发保障管理制度逐步完善,逐步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这种模式不同于传统模式下的粗放管理,往往对管理人员的工作技能、专业化素养都有着较高的要求。企业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落实相应的管理技能培训工作,帮助工程管理人员能落实现代化、精细化的管理理念,以保障建筑工程管理项目的高质量的有序化发展,更好地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4.2坚持“多元效益”原则
在开展高质量的现代化的建筑工程管理的实践中,应始终落实发挥出“多元效益”的作用,全面重视加强企业的品牌建设、生产力水平提升以及市场发展的要求。首先,施工企业保持较强的生产力水平才能有序推动建筑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更好地符合实际的生产要求。这就要求建筑企业从实际出发,开展高质量的科学化管理工作,全面提升综合的生产力水平。同时,考虑到建筑企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和工程管理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一定要结合工程开展的实际情况,全方位保障实现劳动力、资金以及设备等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全面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其次,建筑施工企业一定要主动迎合时展要求,在全面坚持建筑施工市场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应用市场的实际角度出发,取得更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要积极促进建筑工程管理朝着精细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从市场客观规律出发,实现建筑施工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例如,相关的管理人员应在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下,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落实具体的工程质量、安全性、工程成本等方面的管理内容,推动工程项目的高效开展,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基础。最后,在全面开展高质量的工程项目的现代化、精细化管理的实践中,还应始终坚持构建企业品牌的建设原则。为了保障建筑施工企业的大规模发展,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树立良好的品牌意识,在市场认可品牌的基础上做大做强,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化发展。同时,企业的品牌建设工作直接关系到工程管理的方方面面,因此应保持高效的工程管理工作,实现企业的创新发展,更好地符合市场经济快速稳定发展需求。在推动现代化精细化的工程管理的实践中,应以品牌建设为目标,积极采纳先进的管理经验,通过高质量的管理工作建设高水平的企业品牌。
4.3构建较为完善的现代化、精细化工程管理体系
在新时代背景下开展一系列现代化、精细化的工程管理模式,其管理内容较为复杂且内容更多。具体来说,结合现代化建筑工程管理体系的实际情况,应重点明确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成本管理直接关系到工程资金的利用效率、工程项目的可持续化以及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目标,因此应充分重视加强成本控制管理工作。通过开展高质量的成本管理工作,有助于实现资金管理方案的细化,全面开展记录相应的工程项目中各项支出。(2)质量管理工作是工程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细化的质量管理都采用分层次、分阶段的方式进行开展,在明确科学质量目标的基础上,还应从实际出发,构建高质量的质量保障体系,明确工程项目中的质量问题,从整体上分析问题成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3)风险管理属于工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开展现代化、精细化的风险管理过程中,应在整个的施工过程中持续贯彻和落实,并结合不同的施工环节,提出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还可以结合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引发的后果落实风险清单,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5结语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现代化、精细化管理模式是必然的发展模式,符合当前的建筑工程的管理理念。应注意保障落实科学化的管理方案及理念,实现各方面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行合理化的风险规避,才能切实有效推动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铁.信息化技术在混凝土生产企业精细化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技术,2012,43(12):1121-1123.
[2]梁培新,张会.混凝土装配式节点的精细化模拟与分析[J].建筑技术,2016,47(9):821-825.
[3]李小勇.浅析建筑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2):121.
[4]刁节桃.建筑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J].江西建材,2017(15):298-299.
[5]田嵩山.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及对策解析[J].智能城市,2017,3(7):239.
[6]莫志其.建筑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J].四川水泥,2017(7):336.
[7]李禄.建筑工程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研究[J].江西建材,2017(24):256.
[8]郭大川.提高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之我见[J].绿色环保建材,2019(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