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股票投资盈利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股票投资的概念和目的
(一)股票投资的概念
股票投资是指企业或个人用积累起来的货币购买股票,借以获得收益的行为。
购买股票能带来哪些好处呢?由于现在人们投资股票的主要目的并非在于充当企业的股东,享有股东权利,所以购买股票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每年有得到上市公司回报,如分红利、送红股。(2)能够在股票市场上交易,获取买卖价差收益。(3)能够在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经营规模扩大时享有股本扩张收益。这主要是通过上市的送股、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配股等来实现。(4)能够在股票市场上随时出售,取得现金,以备一时之急需。(5)在通货膨胀时期,投资好的股票还能避免货币的贬值,有保值的作用。
(二)股票投资的目的
股票投资与投资的目的具有相同之处,即是保值和增值。
股票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参与股份公司的发展,通过投资股份公司的股票成为股份公司的股东,通过分红的方式分享公司的发展而带来的利润,而我国当前的股份公司的现金分红能力较低,所有上市公司加在一起的现金分红不足以抵消证卷市场收走的印花税及手续费,造成股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每个投资者都亏损的局面,因此股票价格的上涨是投资股票的唯一收益,这是与股票投资的初衷相违背的,使股票投资向投机方向转变,通过投资无法获得收益的市场是不健康的,不成熟的市场。
二.股票投资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币贬值的速度也在加快.存款的利息总也赶不上CPI的增速.于是投资理财便成了这几年大家讨论的热点话题。
以目前一年定期存款利率2.25%计算,如果在去年8月存1万元,今年8月到期后,连本带息共10225元。但由于今年8月CPI同比上涨3.5%,这10225元仅相当于一年前的9875元,贬值125元。而股票投资中高收益的有1000%,而大众投资者平均收益都能达到11%,也就是说1万元一年后也有10000×(11%-3.5%)=750元。由此可见,股票投资具有抗通货膨胀的重要意义。
三.股票投资与其他投资方式的比较
股票投资的优缺点是相对其他投资方式来说的,所以在讨论股票投资的优缺点之前我们先讨论股票投资与其他投资方式的比较。以下我们主要讨论活期存款,债券,基金,期货,外汇等投资方式的比较。
(一)股票与活期存款的比较
活期存款具有流动性好,变现能力强,投资期间不限,手续简便且运用方便,但获利较低,难以抵御通货膨胀对资本的侵蚀等特点。股票是一种无偿还期限的有价证券,投资者认购了股票后,就不能再要求退股,只能到二级市场卖给第三者。股票的转让只意味着公司股东的改变,并不减少公司资本。在获利方面,股票远高于活期存款但是风险方面也高于活期存款,现在我国CPI增速高于存款利率,所以从保值角度讲,股票也优于活期存款。所以与活期存款相比,股票具有以下优点:流动性好,获利丰厚,能抵御通货膨胀对资本的侵蚀。同时具有变现能力差,风险大的缺点。
(二)股票与债券的比较
债券具有安全性高,收益稳定,到期偿还本和利,流动性强,可随时卖出风险低等投资特点。债券是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机构直接向社会借债筹措资金时,向投资者发行,承诺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债券的流动性强,可随时卖出。所以股票与债券相比具有以下缺点:风险性高,收益不稳定的不足之处。
(三)股票投资与基金的比较
集合理财,专业管理。基金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委托基金管理人进行共同投资,表现出一种集合理财的特点。通过汇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积少成多,有利于发挥资金的规模优势,降低投资成本。基金由基金管理人进行投资管理和运作。基金管理人一般拥有大量的专业投资研究人员和强大的信息网络,能够更好地对证券市场进行全方位的动态跟踪与分析。将资金交给基金管理人管理,使中小投资者也能享受到专业化的投资管理服务。
(四)股票投资与期货投资的比较
期货具有有以下特点:(1)以小博大。(2)交易便利。(3)信息公开,交易效率高。(4)期货交易可以双向操作,简便灵活。(5)期货交易随时交易,随时平仓。(6)合约的履约有保证期货交易达成后,须通过结算部门结算、确认,无须担心交易的履约问题。
(五)股票投资与外汇的比较
外汇是世界上交易量最大的交易市场,外汇具有与期货相似的交易特点,,并且由于外汇是全球性的交易,所以可以一天24小时不间断交易。并且外汇交易具有各种各样的交易方式:(1)即期外汇交易(2)远期外汇交易(3)套利交易(4)外汇期货交易(5)外汇互换交易。
所以外汇与股票相比股票具有以下特点:交易方式不灵活;不能双向交易;交易时间也有严格要求;并且外汇交易具有多方式的交易方法,而股票交易方式比较单一;股票投资资金要求低;股票投资风险相对也低,相比更适合大众投资。
四.股票投资的优缺点
(一)股票投资的优点
各种投资方式中,买股票应该是大众投资者最好的投资方式。
股票还有以下优点:
1. 投资收益高。股票投资风险大,收益也高,只要选股得当,就能取得丰厚的投资收益。
2. 购买力风险低。与固定收益的债券相比,普通股能有效地降低购买力风险。因为通货膨胀率较高时,物价普遍上涨,股份公司盈利增加,股利也会随之增加。
3. 拥有经营控制权。普通股股票的投资者是被投资企业的股东,拥有一定的经营控制权。
(二)股票投资的缺点
股票也具有良好的流动性,但是变现能力却不好,因为股票具有不可偿还性。股票是一种无偿还期限的有价证券,投资者认购了股票后,就不能再要求退股,只能到二级市场卖给第三者。股票的转让只意味着公司股东的改变,并不减少公司资本。从期限上看,只要公司存在,它所发行的股票就存在,股票的期限等于公司存续的期限。但是股票买卖存在价格差异,也许在你需要变现的时候价格却低于预期或者购买价,变现的话可能存在亏损风险。
另一方面股票投资还需要有一定的投资分析基础,不像基金那样能交给专业的投资机构管理。
要说股票投资的优势和劣势,肯定要有比较才能说清楚。和银行存款、债券、基金、权证、理财产品、期货、外汇相比较之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答案,股票投资的优势:风险与收益适中;操作难度适中;可以长期投资,股票背后是企业,可以分享企业的成长收益。
股票投资的劣势:对于保守的人来说存在一定的风险,在政策市里,一般投资者对政策的解读能力不足,目前A股业绩好的上市公司也多,但是由于国内股票市场走势与经济表现背道而驰,市场透明度低造成信息不对称,投资风险大,投资需慎重。
参考文献:
[1] 裴兰英.郁东敏《证券基础知识》(2009年版)[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篇2
1 股指期货概述
股票指数期货(Stock Index Futures)是指在交易所进行的以某一股票价格指数作为标的物,由交易双方订立的,约定在未来某一特定时间以约定价格进行股价指数交割结算的标准化合约的交易。1982年2月24日,价值线指数在美国堪萨斯农产品交易所推出,它标志着股票指数期货的诞生。
股指期货交易的特征与流程与普通商品的期货交易基本相同,但由于股指期货买卖的标的是经过统计处理的股票价格指数,因此它又与股票市场有关。股指期货具有以下基本特征:股指期货的交割方式采用现金结算,而不是实物交割;股指期货合约的价格是人主观赋予的;股指期货既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又有利于防范非系统性风险。
2 中国概念股指期货
2.1 国外推出的中国概念股指期货
随着2006年9月5日新加坡交易所(SGX)强行率先推出全球第一个以中国内地股票指数为标的的股指期货――新加坡新华富时中国A50股票指数期货,在国内市场对股指期货的需求迫切,国外对股指期货竞争式的“抢跑道”,迫使我国加快金融期货的发展。
其实不只有新加坡提前推出了以中国股市为标的的期货,很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有过尝试,推出了以中国公司在香港以及国外所发行的股票和其他权益类证券(如 ADR 等)为标的的股指期货。
2.2 国内即将推出的沪深300股指期货
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成立后,以沪深300指数为标的的股指期货将成为在该交易所挂牌的首只交易品种。从理论上讲,股指期货标的指数应从交易型指数中选取,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基准指数已有很好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可度,便于市场推广,所以此类指数大多成了较有影响力的股指期货品种的标的指数。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首只股指期货的交易品种,以沪深300指数为标的是因为沪深300指数较其他指数更具权威性和先进性,这是由沪深300指数的标的成份决定的。从沪深300指数的编制方法和实际研究分析中可以看出,沪深300指数在规模性、交易性、代表性、投资性等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2.3 境外抢先推出中国概念股指期货对我国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看其他国家的经验。新加坡交易所抢先推出日经 225 股指期货对日本股票市场产生了很大影响。虽然日本于1987年6月9日推出了本国第一支股票指数期货合约――大阪50种股票期货合约,但不久后就停止交易,受制于新加坡交易所期货交易的局面在很长时间里没有扭转。在新加坡交易所刚推出日经225指数期货时,日本管理部门不允许本国基金经理利用SIMEX的日经225指数期货从事股指期货交易,只有美国和欧洲的机构投资者利用SIMEX的日经225股指期货合约对其投资于日本的股票进行套期保值,这样日本金融机构相对来讲处于不利位置。这些外国机构投资者在外国交易所利用外国的合约买卖日本股票市场的资产,完全摆脱了日本大藏省的管理。
而对我国股市可能有较大影响的是新加坡交易所推出的新华富时中国A50股指期货。新加坡先于我国推出股指期货,虽然对我国的股市有一定的影响,但笔者并不认为会出现类似日本那样的被动局面。首先,日本和新加坡都是资本开放度比较高的国家,资金进出并没有太大的限制,国际游资可以通过新加坡日经225指数期货和日本股市两边进行炒作,达到获利的目的。而中国的资本市场基本还是关闭的,尽管QFII可以进来,但其力量相对国内资本来说,控制权还是掌握在国内机构手中。对于无法统计的地下热钱,由于受到较大的限制,大规模进出也并非易事,很难通过新华富时中国A50股指期货来控制国内A股市场。其次,国内资金也受到资本管制,很难大量投资国外市场。尽管QDII能投资国外市场,但在自己家中呆久的国内机构出去,也势必会小心谨慎,相对于国外的大资金,国内的机构还不够成熟。综合内外两面方的资金,都由于受到资本管制,新加坡推出的新华富时中国 A50 股指期货对我国股指期货的影响还是比较小的。
3 股指期货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3.1 股指期货对股票市场波动性的影响
我国推出股指期货将有助于降低市场换手率,鼓励中长期投资,延长市场波动周期,收敛波幅,从而促使中国股票市场走向成熟。但是仍有不少观点认为股指期货的推出会加剧股票市场的波动。究其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1)股票市场的波动性恰恰是股指期货产生的前提,而非结果。从各个市场股指期货的推出时间看,往往是股票市场波动频繁、风险积聚的时候。
(2)股指期货的价格变化恰恰是对股票现货远期市场波动的反映,而不是波动的根源。股指期货对宏观经济等各种新信息的敏感度高于现货市场,它可以通过价格发现功能,使期现货市场产生联动作用,加快股票市场对宏观经济的反应速度,引导股市走势,长期来看这有助于提高现货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1990年日本股市向下调整,股指期货交易量一度达到股市交易量的10倍。1992年日本股市达到历史低点时,大藏省企图通过限制股指交易来降低市场波动性,因此采取了大幅提高股指期货保证金和佣金、扩大涨跌停板等措施。但股票现货市场未有根本好转,期货市场交易量也不断萎缩。
3.2 股指期货对股票市场交易量的影响
股指期货推出后会不会造成股票现货交易清淡、行情低迷?笔者认为不会。开展股指期货交易后,由于吸引了大批套利者和套期保值者的加入,股市的规模和流动性都有较大的提高,且股市和期市交易量呈双向推动的态势。股指期货推出会加大股票现货市场规模、增加市场流动性,是更好地繁荣和推动股票现货市场发展的有效手段。
(1)股指期货的推出会增强投资者更广泛参与股票现货市场的信心。股指期货推出后,投资者有了管理风险的有效手段,特别是一些大的机构投资者,可以更积极地进入股票现货市场,市场总体资金量会大大增加,同时这些投资者也会在股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推出股指期货,对期现货市场来说是一个“双赢”。这样,各种闲散资金、机构资金不仅会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这个市场,而且还会从战略上考虑在这个市场配套长期投资。
(2)推出股指期货会使股票现货市场更加活跃。因为期市多空双方为影响股指期货价格而大量交易股票会提升股市交易量,这一点在期货到期日会表现得尤为明显。如1997年12月19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指期货、股指期权和股指期货期权的到期日,大量套利者将股票交易量推高并创出天量。
(3)推出股指期货给投资者提供了熊、牛两种市况下均能盈利的机会。由于我国股市目前暂无做空机制,股票投资者只能在牛市状况下才能盈利。而上市股指期货等衍生品可使投资者无论在牛市还是熊市都有机会获利,这无疑有利于激发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从而活跃股票市场,尤其在股市低迷时期这种作用更为明显。
3.3 股指期货对股票市场投资思维方式的影响
股指期货的推出增加了市场博弈的复杂性。股指期货推出之前,市场呈现单边特征,投资者只能通过股市的上涨赚取利润,在下跌的时候只能承受损失或不作为,因此,博弈的双方都只能造成一种市场表现,即股市上涨,只是上涨的幅度、时间有所差异。而股指期货推出后,市场呈现双边特征,不但市场上涨可以赚钱,而且在下跌的时候可以通过期货市场的超额收益来获得利润。同时,我国正在推出融资融券制度,若和股指期货结合起来,则市场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多空双方对峙局面。股指期货推出后,期货市场会出现三类投资者,他们各自的投资思维方式和操作策略有所不同:
(1)套期保值者,以实现现货的套期保值为主要目的,规避市场系统性风险。套期保值包括多头套期保值和空头套期保值:多头套期保值是看涨型投资者以规避市场下跌的风险而采取的措施,而空头套期保值则是看跌型投资者以规避市场上升的风险而采取的措施。
(2)投机者,直接入市买卖股指期货。这种将交易策略建立在大势研判和仓位控制的基础上,以获取暴利为目的的投资方法,这类投资者面临极大的风险,但是也具有潜在的高额收益,它们是市场主要流动性提供者,也承担了风险转嫁的功能。
(3)套利者,这些套利方法主要包括同指数期现套利、跨市套利以及跨期套利等等。相对来讲,套利风险较小同时收益也较小,套利者可以消除市场失效的现象。
4 结语
有些人把股指期货的推出看作是一种利空,认为股指期货的面世,股票市场就要下跌,但是他们忘记了在期货市场不仅能做空,同样也能做多,结合国外已经推出过股指期货的国家,都并没有因为股指期货的推出而彻底改变先前的趋势。尽管股指期货对股票市场有助涨助跌的效果,但上文已经提过,我国推出股指期货将更有助于降低市场换手率,鼓励中长期投资,延长市场波动周期,收敛波幅,从而促使中国股票市场走向成熟。股指期货的推出对我国的金融市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应当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从事股指期货交易,但是如果风险控制不当、管理不当,公司会出现巨额亏损,巴林银行的倒闭就是前车之鉴。只有在不断研究那些比较成熟的金融市场基础上,结合我国自身的金融生态环境,设计出一套适合我们自己的股指期货规则,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章晟,谭显荣.股指期货实务[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叶永刚,黄河.股票价格指数期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篇3
摘要:本文就财务风险如何影响公司各种财务决策进行了系统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企业的各项财务决策。
Abstract: This thesis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the problem that how the financial risks affect the companies' various financial decisions, so as to better guide the financial decisions of enterprises.
关键词:财务风险 财务决策 影响分析
Key words: financial risk;financial decisions;impact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9-0125-02
0引言
在传统意义上,风险常被视作一个“贬义”词,如韦伯斯特字典将风险定义为“暴露在危险之中”。但风险的中文符号则更生动和确切的描述了风险的含义。“危”表示“危险”,“险”代表“机会”,结合起来就意味着“风险”。以往文章仅从财务风险的负面作用来讨论如何防范财务风险,而本文则从风险的较为全面的含义即危险和机会层面来看待财务风险,并将其应用到各项财务决策中。
1财务风险的种类
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对企业来说,风险分为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对于财务风险的定义有一种观点认为:财务风险是企业用货币资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认为财务风险与负债经营相关,财务风险是因偿还到期债务而引起的,如果企业没有债务,就不存在财务风险。这是一种相对静止的观点。本文认为,上述观点对财务风险的叙述不够全面。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一般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收回和收益分配四个方面。根据这些主要财务活动中包含的不确定性,财务风险可以大致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收益分配风险。
2财务风险的衡量
财务风险的衡量主要可以通过两种分析方法进行。一种是杠杆分析法,其中包括经营杠杆分析和财务杠杆分析法。另外一种是概率分析法,其中用到期望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三个指标。
3财务风险分析在各项财务决策中的应用
3.1 筹资风险分析与筹资决策筹资决策的核心也即资本结构决策。企业在筹资活动中会产生筹资风险,筹资风险是指由于债务筹资引起每股收益的变动性以及由于债务筹资而到期不能还本付息的可能性,包括每股收益变动性风险和偿债风险。负债率过高或过低的判断主要借助于风险―收益关系分析。公司利用财务杠杆是为提高股东收益,但股东收益的提高以相应提高其财务风险为代价,这就是风险与收益间的均衡。公司资本结构管理的首要目标就在于找出这样一种筹资组合,以使得风险一定下的股东收益最大化。对于偿债风险则可以用现金流量分析。用现金流量分析偿债风险并用于资本结构决策,是较为稳健的方法,它能给管理者以启示,即公司能够承担多大的由于现金不足而导致的财务风险?在预期财务风险一定的条件下,公司额外负债的最高极限有多大?
3.2 投资风险分析与投资决策投资风险是指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后因市场需求变化而影响最终收益与预期收益不一致的风险。投资风险主要有债券投资风险和股票投资风险。
3.2.1 债券投资风险分析及债权投资决策①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无法按时支付债券利息和偿还本金的风险。避免该风险的方法是不买质量差的债券。②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变动而使投资者遭受损失的风险。减少利率风险的方法是分散债券的到期日。③购买力风险:是指由于通货膨胀而使货币购买力下降的风险。减少风险的方法是投资与预期报酬率会上升的资产。④变现力风险:变现力风险是指无法在短期内以合理价格来卖掉资产的风险。避免风险的方法是购买国库券等可在短期内以合理的市价出售。⑤再投资风险:购买短期债券,而没有购买长期债券,在利率下降时,会有再投资风险。避免方法是预计利率将会下降时,应购买长期债券。
3.2.2 股票投资风险分析及股票投资决策股票投资风险与其要求的必要报酬率之间的关系可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来揭示,该模型被投资者广泛用来解决投资决策中的一般问题。
3.2.3 投资项目风险分析与风险投资决策项目投资决策涉及的时间较长,对于未来收益和成本很难准确预测,既有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或风险性。如风险较小,可忽略其影响,如风险较大,足以影响方案的选择,决策时应加以考虑。常见的风险投资决策方法有:风险调整贴现率法和风险调整现金流量法。①风险调整贴现率法:指将与投资项目有关的风险报酬率,加到资本成本或企业要求达到的投资报酬率中,构成按风险调整的贴现率,并据以进行投资决策分析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对于高风险项目采用较高的贴现率去计算净现值,然后根据净现值法的规则来选择方案,这里所采用的较高的贴现率,就是指风险调整贴现率。②风险调整现金流量法:风险的存在是投资方案个个年度现金流量不确定,需要对此进行调整,把不确定的现金流量调整为确定的现金流量。常用的方法是肯定当量法,也成为确定当量法。肯定当量法的基本思路是:先用一个肯定当量系数把有风险的现金收支调整为无风险的现金收支,然后用无风险的贴现率去计算净现值,并以此分析评价投资方案的优劣。
3.3 资金回收风险分析与信用决策信用决策通常分析企业信用政策变化是对收益和风险的影响;企业给客户的信用条件越宽松,则销售额增加,现金流入增多,但同时在应收账款上的投资增加,从而增加了资金回收风险。企业收紧信用,则结果相反。决策者在制定信用决策是要考虑的关键是:增加的收益是否大于放宽信用所带来的各种附加成本,其中比重很大的一项为坏账损失。
增量现金流量分析可以给我们提供决策的依据。
3.3.1 基本公式信用决策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定义如下:
S――年销售额;VC――可变成本占销售额的比例;ACP――应收账款平均收账期;BD――某一销售水平下,坏账损失占销售额的比例;R――折扣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比例;D――销售折扣率。
信用销售形成的税后经营净现金流量为:
CFt=[S(1-VC)-S(BD)-SRD](1-T)(1)
式中T为所得税税率;S(1-VC)――税前利润(未计固定成本);S(BD)――一年中的坏账损失;SRD――一年中的销售折扣损失。
3.3.2 增量现金流量分析将新、老信用政策作对比,进行增量分析。一下表N和O分别表示新老信用政策,则投资增量为:
ΔCFO=VC(SN/365)ACPN-VC(SO/365)ACPO(2)
经营期净现金流量增量为:
ΔCFt={[ SN(1-VC)-SN(BDN)-SNRNDN]-[SO(1-VC)-SO(BDO)-SORODO]}(1-T)(3)
信用政策改变引起的净现值增量为:
ΔNPV=ΔCFt/K-ΔCFO(4)
式中K――考虑现金回收风险后的税后要求收益率。3.4 收益分配风险分析及股利决策股利政策是企业决定对其盈余进行分配的方案选择,股利政策的实行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一些有利的影响,同样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财务风险。股利政策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股利政策是否与公司价值相关?股东如何在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间取舍?一般来说,公司的股利政策取决于公司的实际盈利情况,如果公司的盈余是稳定的,则可以发放较高股利,否则只能发放较低股利,这时的低股利政策可以减少因盈余下降而造成股利无法支付、股价急剧下降的风险,还可以将更多的盈余转化为投资,以提高公司权益在资本中的比例,减少财务风险。因此,在进行股利分配决策时,公司可选择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案:
3.4.1 剩余股利方案在公司有良好投资机会时,根据一定的目标资本结构,测算出投资所需的权益资本,先从盈余当中留用,然后将剩余的盈余作为股利予以分配。采用本政策的根本理由在于保持理想的资本结构,使综合资金成本最低。
3.4.2 固定股利或稳定增长股利的方案这类方案把每年股利固定在某一水平并在较长时期保持不变,只有当公司有把握使未来盈余显著增长,才提高股利发放额。但是,在长期通货膨胀的年代里,股利也逐年提高,以抵消通货膨胀的不利影响。
3.4.3 固定股利支付率的方案该政策是公司确立一个股利占盈余的比率,长期按此比率支付股利的政策。采用本方案能使股利与公司盈余紧密配合,以体现多盈多分,少盈少分,无盈不分的原则。但是,这种政策下各年的股利变动较大,极易造成公司不稳定的感觉,对稳定股票价格不利。
3.4.4 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的方案该股利政策是公司一般情况下每年只支付一个固定的、数额较低的股利;在盈余较多的年份,在根据实际情况向股东发放额外股利。但额外股利并不固定化,不意味着公司永久地提高了规定的股利率。
综上所述,由于风险和收益之间存在着对等关系,为了实现一定的收益必然伴随着与之相对应的风险。敢于冒风险的企业充分利用有利时机,往往从高风险中获取高收益。不冒风险,一味地降低风险保守经营,企业是不会有多大发展的。因此,对于财务风险,我们不应消极回避,而应正确认识、驾驭,通过对各种财务风险进行分析,以便更好的指导企业的各项财务决策,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财务管理目标。
参考文献:
[1]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3.
[2]王斌.企业财务学(2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2.
[3][美]Aswath Damodaram著,郑振龙等译.应用公司理财[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4]霍海泉,贺素文.股利政策探析[J].投资与证券,2000(7).
篇4
2006年中小上市公司成长性排名
与往年一样,我们的排名将划分出高成长性公司、一般成长性公司和低成长性公司,高成长性公司是成长较快、业绩大幅增长的公司,是投资者热捧的对象;而低成长性公司是成长缓慢、停滞,甚至于出现巨额亏损的公司,它们的成长已经出现危机。
成长性排名的基本指标
为了与往年的排名具有可比性,我们继续推出两个排名。在所有183家中小上市公司中,我们按照成长性的排名将公司分为三类,即高成长性公司(排名前50位),低成长性公司(排名后50位),一般成长性公司(排名居中83个公司);在中小企业板的102家上市公司中,将成长性指数排名前30位的列为高成长性公司;后30名为低成长性公司,中间42家公司为一般成长性公司。
成长性排名包括财务类指标(其中包括业绩增长指数、盈利能力指数、资金运营能力指数)和一般性指数(其中包括市场预期指数和公司规模指数),各指数各自拥有二级指数。各项指标的最大小值及公司名称如表1:
成长性指公司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通过生产要素与生产成果变动速度间的优化而获得的公司价值的增长能力,其表现为公司产业与行业具有发展性,产品前景广阔,公司规模是逐年扩张的、经营效益不断增长的趋势。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分析一方面包括行业、市场、产品的变化趋势这样一个宏观因素,另一方面包括了微观财务部分分析,是全方位的、动态的分析,带有前瞻性的分析预测。成长性排名则是一项综合评定的评价过程。
由于部分指标的计算过程中涉及到非负值的要求(如市盈率),因此我们的评价方法对于出现亏损的公司(扣除非经常性损益/摊薄的每股收益)将按照每股亏损额的大小进行排名,亏损额越大其成长性越差,因此,部分亏损公司并没有进入我们的各项指数排名,而只进入了最终的成长性排名。尽管这样的评价可能有失公允,但从分析的角度来看,这种方法仍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中小企业板公司成长性分析
中小企业板在2006年底有中小上市公司102家,我们对这102家进行成长性排名和将中小企业板公司与主板中小上市公司共同进行成长性排名,排名结果显示中小企业板公司的成长性明显好于主板中小上市公司。在全部183家中小上市公司成长性排名中,50家高成长性公司中有40家中小企业板公司,前10强中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占了8强;而在低成长性的后50名中仅有20家中小企业板公司。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将主板中小上市公司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合并评价带来一个问题,即各评价标准的变化。在我们的研究中各指标的大小由各指标的最大、小值及样本的指标值共同计算得到,因此合并评价后评价结果可能与分别评价时存在一些“矛盾”。比如苏宁电器(002024)在中小企业板中排名第3位,领先孚日股份(002083)3位,而在合并之后苏宁电器(002024)排在第4位,反而落后孚日股份(002083)1位。类似的公司尽管很少,但由此可见,我们的评价方法对于个别极端值的出现仍缺乏较好的处理方案。
中小企业股票内在价值
在某种程度上投机行为是由投资者集体的心理做依据,而不是建立在财务和会计的理论基础之上。这意味着投机行为是零和博弈,股票上涨出手赚得的收益等于购买者的损失,对于经济整体而言并没有任何净收益。而且对长期投资者来说也无任何净收益上的影响,因为长期投资者的总报酬主要由基本价值决定。股票市场上偶尔会产生投机泡沫,或者某些行业会很时髦,但是投资者愿意为股权支付的价格最终还是围绕着背后的基本价值而变化。因此随着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力军,更需要重点了解的是股票的内在价值。
2006年全部183家中小上市公司中,股票内在价值最大的为34.98元(鑫富药业,证券代码002019),最小值为1.98元(贤成实业,证券代码600381),183家的平均值为10.31元。中小板的平均值为10.83元,略高于全部183家的平均值,而主板中小企业的平均值为9.66元,远低于中小板企业的平均值。这也从侧面说明中小板企业的平均盈利能力要高于主板的中小企业。国有企业的平均值为10.56元,略高于非国有企业的10.12元,由于样本中非国有企业的数量远大于国有企业,所以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盈利方面没有明显的统计差异。如下图所示:
在股票内在价值排行榜中,排名前50名的企业中,高成长性企业占了20家,远远高于低成长性企业的数量。而在排名后50名的企业中,低成长性企业却占了24家,而高成长性企业只有8家。这充分说明了,内在价值较高的企业,成长性也会比较好。如天地科技、苏宁电器的内在价值分别排名为第9和第12,成长性排名分别为第8和第5。
股票内在价值与2007年4月30日的股票价格相比,内在价值与股票价格相差比例最小的为洪城股份(证券代码为600566,内在价值为8.215元,股票价格为9.7元),内在价值与股票价格相差比例最大的为S*ST海纳(证券代码为000925,内在价值为3.78元,股票价格为17.57元),所有183家的股票价格平均值超出内在价值平均值89.49%,说明经过2006年一年的牛市以后,股票的价格已经较大幅度地超过了股票的内在价值,如果中小企业的平均业绩在未来没有很大的提升,那么整个股票市场将会存在较高的风险。
高成长铸就牛市继续新动力
从目前看,A股市场的短期走势有点迷茫,因为上证综指自去年8月底重启升浪以来,一直未有较大幅度的调整,积累了极大的调整压力。因此,一旦一线指标股出现波动,大盘的短期走势方向将会扑朔迷离。
但对于理性的投资者来说,短线趋势的迷茫并不会改变他们的操作思路,因为在他们眼里,只要证券市场的长期趋势不发生逆转,那么,短线的波动只不过是牛市行情中的一次正常回档,并不会改变市场主流资金对大盘、对做多主线索的看法。更为重要的是,大盘指数的波动也不会改变上市公司的内在估值,只要上市公司的业绩是稳定增长的,那么,大盘指数的大幅波动可能仅仅会影响着资金的估值看法,但并不会改变业绩稳定增长所带来的长期做多动力。
也就是说,不管大盘的短期走势如何迷茫,只要能够寻找到具有较为确定增长预期的上市公司,即高成长性企业,且具有较低的市场投资风险,那么,这些企业就是我们现在可以重点关注,并可以适当投资的企业。这其实也是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能够战胜市场的法宝之一,即以较为确定的成长性和较低的投资风险应付短线走势不确定的市场。
投资者把目光投向具有高成长性的上市公司希望通过投资该类公司获得成长性回报,但高成长上市公司的挖掘并不容易。一些公司虽然具有前景光明的行业特征,但并不意味着该行业所有公司都有良好的成长;有些公司业绩在短期内有大幅度提升,但是否具有持续成长潜力尚难预料,比如“民企”借壳重组上市的公司,其成长的稳定性也是大起大落,近期复牌上市的*ST长控,当日复牌后股价一度大涨1000%,而被交易所停牌后,其公布的一季度业绩报告却显示每股收益(EPS)高达4.73元,这类公司就很难归类为真正意义的成长性公司,也许暂时债务重组提高了公司业绩,但未来却不一定是成长性良好的公司,且股价大的波动也导致了这些股票的投资风险较高。
选择成长股、挖掘成长性公司并战略性地长期持有,往往可以得到高于市场平均利润的投资收益。从未来市场投资来看,我们需要关注那些经营业绩连年保持增长而股价并没有出现明显波动的品种进行投资。在挖掘这类股票投资时,要依据行业状况、公司治理、公司相对价格、高层治理等诸多因素考虑,那些仅仅依据重组或短暂的政策性投资收益而非主营的假成长性公司是我们要防范的。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长期牛市是必然的,那么目前的结构性调整就一定是暂时的;如果局部高估是不可避免的,那么高成长就一定会是理性投资的最佳选择,也是推动牛市继续前进的动力。
成长性与投资风险的综合排名结果如下表所示(受篇幅所限,仅列出排名前20名的中小上市公司)。该排行榜在较大程度上与成长性排名和投资风险相吻合,前20名的公司中有9家是高成长性公司,没有低成长性公司。同时,排名前20的公司中有19家是低投资风险的,没有高风险公司。作为中小上市公司综合排名的前20名,他们不仅表现了业绩增长、规模扩大的高成长性而且也体现了良好的市场表现。
在综合排行榜的前20名中,平均投资风险仅为0.04,远低于全部183家中小企业的平均值0.31,平均内在价值为14.10元,远高于全部183家中小企业的平均值10.31元。因此,通过上表的排名比较以及下图的均值分析,综合排名前20名的企业为高成长性、高内在价值,且市场投资风险低的企业,应该是投资者重点关注的企业。这也是我们做此研究的初衷之一,便是希望通过企业的成长性及市场的投资风险来引导投资者合理投资。
篇5
一、资本运作现状分析
在现代社会,传媒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和功能,也具有产业属性和功能。资本进入媒体,媒体进入资本市场,已成为了一个愈演愈烈的趋势。能否充分利用好资本市场的资源越来越关系到一个传媒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传媒企业不仅要具备丰富的资源,而且要拥有一套科学的资本运营手段和方法。湖南电广传媒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资本运作方式来实现其资本增值。
(一)上市融资
采用发行股票的直接融资方式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这可以说是融资速度最快、额度最大的融资方式。1999年3月25日,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总股本15800万股,流通股本5000万股,2000年发行6000万股,筹集资金近40多个亿。通过2000年公募增发,公司的资产负债率由增发前的45%降至27%左右,使公司的债权融资能力大大提高。[1]
(二)创新投资
湖南电广现在投资的项目几乎每个都是省内独一无二的,市场潜力很大。例如有线电视网络、世界之窗、国际会展中心、湖南广播电视中心等。其中有线电视网络是其最近比较典型的投资项目,它是电广传媒目前投资最大、也是具有巨大增值空间的一项主业,经营范围涵盖了电视节目传输、数据传输、电子商务、网上增值等多种相关业务;此外,湖南广电还以湖南娱乐频道的名义与北京天中文化共同成立了上海天娱传媒有限公司,由天娱公司所有艺人相关产品的发行和制作,负责电视节目、艺人合约、唱片、图书、网络等全程运营项目,这样的创新投资无疑是充分利用品牌和明星资源的有效模式。
(三)模式整合
模式整合主要体现在经营整合、广告整合和“三位一体”整合三个方面。
首先,经营整合是指将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户外等不同媒体整合联动,以便做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互相借力和合作多赢。例如,湖南卫视和安徽卫视、青海电视台目前达成节目互换共享战略;《超级女生》与蒙牛捆绑合作以及湖南广电与阿里巴巴旗下淘宝网共同组建湖南快乐淘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其次,广告整合。湖南电广承接的广告不再仅限于湖南境内,而是走出湖南、打破地域界限,把广告业务逐步推向省外市场及其他媒体和领域,形成跨媒体、跨地域、跨行业整合的广告新格局;此外,湖南电广不仅在媒体和品牌广告上做强做精,也考虑在横向上做全做周,形成经营业务体系和规模效应。
最后,“三位一体”整合。湖南电广在稳固广告业务同时还积极拓展节目制作和有线电视业务,目前公司的业务已经形成“广告、节目、网络”三位一体的格局。例如旗下的金鹰传媒有限公司是国内电视节目制作、艺人经纪、商务推广和大型节庆节会运营等领域的行业领先者,承接了湖南娱乐频道、青海卫视、深圳卫视等电视频道的多个栏目制作与营销。通过“三位一体”整合后,公司的各项业务收入不仅超额完成利润目标,而且相比往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成绩。[2]
(四)多方获利
为转变盈利模式,改变以往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湖南电广先后与盛大网络、淘宝网、青海卫视、安徽卫视等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合作,节目制作、广告、电子商务、影视图书出版、网络推广等等全天候的范围经营,不仅为湖南广电寻找到了一种创新型的盈利方式,也为稳固湖南电广的市场优势地位奠定了雄厚基础。
通过上述四种资本运作方式,湖南广电传媒在资金规模、业务范围、盈利能力、以及市场地位等等方面都取得很大成功,企业资本得到了飞跃式的增长。但是,在当前国内市场经济运作模式尚不健全,相关传媒法制体系还不完善等情况下,我国广电业在对资本运营的探索和操作中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和困难,在观念和行为上都会表现出稚嫩的一面,正如湖南广电传媒在推行新事物“以股抵债”方案时,虽然在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优化组织结构等方面起到了很大作用,但也给企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二、“以股抵债”的基本认识
(一)概念界定
严格的说,“以股抵债”应该也可以称作“股份回购抵债”,是指上市公司以其控股股东占有的资金作为对价,冲减控股股东所在上市公司持有的股份,所冲减的股份则被依法注销。这样做法目的是为了纠正和解决上市公司里大股东侵占本公司资金的问题,允许上市公司依照特定价格回购控股股东所持有的股份,并在回购的应付价款与控股股东所侵占的公司资金之间形成负债相抵消的合法行为。
(二)“以股抵债”方案的提出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证券市场中存在着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行为。这种行为直接侵害了上市公司和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严重影响了上市公司的正常经营,已经成为影响资本市场规范发展的顽疾。自2001年以来,监管部门就高度关注控股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问题,连续了《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若干问题的通知》、《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法规和措施,如强化信息披露、责令限期整改等,这些法规的出台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防止和纠正了发起人虚假出资、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侵占资产等违规行为。但是由于缺乏实际清偿能力,一些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制定出来的纠正侵占行为方案仍然难以兑现;资金被占用的历史遗留问题也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因此,需要找到一种更为切实有效的纠正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以股抵债”的方案因此应运而生了。
(三)湖南电广传媒“以股抵债”方案源起
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控股股东――湖南广播电视产业中心为贯彻湖南省政府大力推进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自1999年以来,在广播影视基本建设及设备添置、节目制作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资。由于资金紧张,产业中心在投资和建设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占用了电广传媒的大量资金,形成了对公司的巨额负债。在无力偿还的情况下,影响了电广传媒的正常经营和发展,也有损于公司及广大股东的利益。[1]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产业中心作为控股股东采取“以股抵债”的创新方式来解决它上市公司――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债权债务关系。
三、“以股抵债”方案实施的必要性和合法性
(一)“以股抵债”出台的必要性
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不少公司的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不当行为,不仅影响了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而且也侵害公司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据统计,在连续两年亏损的上市公司中,70%存在控股股东侵占资金行为;在已退市的15家中,其经营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控股股东的侵占行为。[3]所以可这样认为:上市公司生产经营的亏损并不是因为它缺乏资金,而是由于公司的资金被占用。只要这个问题得到解决,那么公司就能扭亏为盈,实现持续、快速和健康的发展,公司内部各个大小股东的利益也能得到保障。
(二)“以股抵债”出台的合法性
法律依据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该法的第149条和186条分别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的股票,但为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份或者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时除外。公司依照前款规定收购本公司的股票后,必须在十日内注销该部分股份,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办理变更登记,并公告。”[4]“公司需要减少注册资本时,必须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公司应当自作出减少注册资本决议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于三十日内在报纸上至少公告三次。债权人自接到通知书之日起三十日内,未接到通知书的自第一次公告之日起九十日内,有权要求公司清偿债务或者提供相应的担保。公司减少资本后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法定的最低限额。”[4]这就说明,以股抵债”并不是上市公司收购本公司股票的行为,而是为了减少注册资本,其行为是合法的。
法律依据之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该法第84条规定:“债是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特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享有权利的人是债权人,负有义务的人是债务人。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按照合同的约定或者依照法律的规定履行义务。”[5]“以股抵债”的前提是大股东对上市公司债务的存在,大股东因而有义务向上市公司偿还所欠债务。
法律依据之三:《关于规范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金往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通知》第三部分“加大清理已发生的违规占用资金和担保事项的力度”;第(四)款:“上市公司被关联方占用的资金,原则上应当以现金清偿。在符合现行法律法规的条件下,可以探索金融创新的方式进行清偿,但需按法定程序报有关部门批准。”[4]“以股抵债”正是一种金融创新的方法,符合中国证监会和国务院国资委的法律法规。
法律依据之四:《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和电广传媒公司章程。章程中的第24条和第25条规定“经公司章程规定的程序通过,并报国家有关主管机构批准后,可以购回本公司的股票”。[4]“以股抵债”执行程序,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的规定。
四、“以股抵债”实施后的有利效果
(一)改善财务状况
“以股抵债”可以减少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欠款,理清股东同关联方和上市公司的债权债务关系。保障了公司生产部门和经营机构的资金投放,有利于促进公司资金良性循环和现金流通。
(二)提高盈利能力
“以股抵债”通过有效降低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缩小资产规模和提高每股收益水平,从而增加了各股东的权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上市公司内在的盈利能力和投资价值。
(三)优化股本结构
通过“以股抵债”缩小公司股本规模之后,能够建立有效制衡的公司结构,提高公司整体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公开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行股权制度安排当中的一股独大问题,防止大股东的垄断性股权行为,从而引进竞争机制,有利于形成一种公平公正的公司股东权益分配制度。
(四)推动公司重组
一直以来,大量资金被股东占用是公司进行实质性重组的一大障碍。但是,随着《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以及与之配套的相关法规的实施,控股股东将可以用上市公司股权抵偿对上市公司的负债,那么,充分发挥股份回购在重组中的作用,将使得各方在重组中实现多赢,极大地推动实质性重组的进行。[6]
(五)改善整体形象
“以股抵债”可以提高上市公司每股收益、降低市盈率,增加上市公司的股票投资价值和提升其市场形象,这又利于促进上市公司朝着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为其今后发展进一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电广传媒的成功实施“以股抵债”方案来看,“以股抵债”具有现实的必要性、操作程序的合法性,它对公司的现金流动和资产转移不会产生任何负面影响,并且对公司的财务处理、公司结构、资产收益率、未来发展等方面有着积极正面的影响。而最为主要的是“以股抵债”的实施帮助公司纠正和解决了控股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的问题,保障了公司资金的正常流动和促进了生产发展。
五、“以股抵债”实施后的负面影响
从“以股抵债”实施的合法性和必要性以及给湖南电广传媒各方带来的效果看,它的确是目前条件下的金融创新和良好选择,但是如果从帕累托最优理论、责任人和关联方之间的产权关系、该项制度的运营费用等角度分析来看,“以股抵债”也存在缺陷和负面影响,它只是解决大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问题的次优方案,并不能堪称是完美的最佳方案。
(一)不符合帕累托最优原则
湖南电广传媒实施“以股抵债”方案后,湖南广播电视产业中心算是最大的受益者和赢家,因为它不仅有效地偿还了对上市公司的巨额负债,而且也保住了它在公司的控股地位,并且同样从上市公司的股票升值中获得了收益。
据有关资料披露,湖南广播电视产业中心通过下属或关联单位占用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资金约5亿余元,资金占用费按3年期银行存款利率计算,约3800多万元,经双方核对确认的以股抵债的数额为53900多万元。如果不实施以股抵债方案,湖南广播电视产业中心就得每年支付1000多万元的利息,但每年能够得到的股金分红却只有600多万元,净支出好几百万元。[1]实施以股抵债后,湖南广播电视产业中心的这笔支出自然也就免除了。
此外,通过以股抵债,湖南电广传媒有限公司的股本总额虽然由3.359亿股降到2.605亿股,湖南广播电视产业中心持有的法人股虽然由1.69亿减至0.9258亿股,但是后者占有前者的股份比例仍有35.92%,它的控股股东地位并没有因为以股抵债的制度安排有所改变。[6]
(二)产权信用关系受到威胁
更严重的是,“以股抵债”的方案实施损害了以契约为纽带的产权信用关系。
我们一般讲的由债务债权关系形成的契约关系是,债权人有权依据合同的规定或者依据相关法律规定,要求债务人到期还本付息;而由股份制形成的契约关系是,投资者要承担公司债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法人要保证资金的保值增值。很明显,这两种契约关系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以股抵债不是在维护既有契约关系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契约关系,而是以破坏股份制和债权债务的契约关系为条件,是债务人躲避债务责任的一种新选择。[6]如果这种新的契约关系没有注意的话,那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中苦心树立和经营的信用关系终究也会受到影响。
(三)产生较高的交易费用
“以股抵债”的方案在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触及到股份公司内外各个阶层和部门复杂的行政关系和利益关系,这就难免涉及到成本费用的问题。纵览这些费用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成本和信息搜寻成本。以股抵债方案的实施需要以国家法律为根据,所以要搜寻和研究大量的相关法律法规;以股抵债也必须是合理且可行性的,所以要搜集相关的各渠道信息,才能为公司的资金计算、评估市值、股东利益分配等工作提供信息参考。
2.机会主义行为导致的交易费用。这主要是由机会主义行为导致的。以股抵债实施的整个过程是所有参与者和关联方相互博弈的过程,机会主义行为越严重的话,博弈活动就越复杂,那么因此形成的交易成本也就更高。可以说,以股抵债方案实施的整个过程是不可能杜绝机会主义行为的,所以,这项制度的安排必然产生大量的交易费用。[6]
3.产权信用关系而产生的交易费用。以股抵债是债务人躲避债务责任的一种新选择和新方法,有损害股份制和债权债务的契约关系,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有的信用体系,从而产生了更多的交易成本。
当然,其实际费用还远非上述提及的费用。为了审批和推广以股抵债的方案,电广传媒业花费了大量的行政审批和推广宣传费用,还有实施这套新方案办公往来等等费用。
(四)以公有制方式解决问题
长期以来,公有制条件下的股权和债务一直是很难说清的产权关系,依靠“政府买单”的现象其实在很多国有企事业单位并不少见。显然,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和湖南广播电视产业中心是在国家控股之下的国有单位,广播电视产业中心欠了电广传媒公司的债,那么国家就有责任帮助广播电视产业中心解除这个沉重的负担。在这样一种复杂而微妙的产权关系下,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国证监会批准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实施《控股股东“以股抵债”方案》也就不足为奇了。
六、结论
“以股抵债”的实施,在解决上市公司资金被控股股东占用问题上,为证券市场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具有操作的合情合法性,并且在某些方面,诸如财务处理、公司结构、资产收益率、未来发展等方面有着积极正面的影响;但由于是新事物,又处在国内市场经济运作模式尚不健全的情形下,该方案仍在经济效益、产权信用关系、交易费用、控股分配等方面上存在着缺陷和不足。“以股抵债”并不是解决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股东侵占资金的唯一方案,它只能治标、并不能治本,也不能彻底杜绝关联欠款问题。要想从根本上控制和治理控股股东侵占上市公司资金问题,需要建立一套从法律、制度和财务等各方面规范大股东、控股股东和子公司之间关联交易的规范体系,以便促使大股东严格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防止大股东占有上市公司的款项或者权益的行为。唯有这样,才能更有利地保障中小投资者和公司的长远利益。
参考文献
[1]佚名.湖南省传媒业资本运作问题研究[OL]./2011-9-11.
篇6
在谈汇率变化对老百姓理财的影响之前,先要看清楚未来一段时期人民币的汇率走势。人民币在2006年5月15日破8,2007年10月24日破7.5,不到6个月又升值0.5元,这一切都在短短1年半的时间内完成。分析人士认为,人民币破7预示着对美元新一轮升势的展开。
人民币兑美元的未来升值空间还有多大?我们可以从美元兑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NDF)合约的表现看出,在4月10日人民币首次破7之后,该合约大幅下跌。1年期NDF当时报6.2760/6.2810,低于前一天下午尾盘的6.3010/6.3070。
国内外经济学家普遍预测,人民币兑美元今年升值8%-10%。考虑到美国经济或从下半年在更大程度上影响中国出口贸易,美元下半年有望实现反弹,人民币升值压力将集中在上半年释放。
外汇:美元资产巧打理
既然人民币仍有较大的升值预期空间,投资者不得不考虑手中的美元资产该如何处置。一年前,如果你购买1年期稳定收益型美元理财产品,其收益率约为5%左右,但一年来人民币升值早已超过10%。也就是说,美元理财产品收益不及汇兑损失。如果一年前将美元换成人民币,购买年收益率为5%的稳定收益型人民币理财产品,却可以获得10.5%的稳定收益率。
为避免财富进一步缩水,外汇资产持有者往往只想到结汇,但理财人士认为,外汇资产不能一结了之,而是应结合自己的需求,调整所持外汇品种,并适当配置一些设计独特的理财产品,同样可以实现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
方法一 持有其他强势币种
需要提醒的是,目前人民币只是对美元出现大幅升值,而对欧元、英镑、澳元等反而是贬值的。如4月10日欧元兑人民币中间价被设在人民币11.0715元,略低于3月17日创出的历史高点人民币11.1714元。尽管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已累计升值4.17%,但同期人民币兑欧元累计贬值约3.7%,欧元兑美元升值8.79%。目前欧元3个月期稳定收益型理财产品收益率约为6%,也就是说,如果去年底将手中的美元换成欧元,再购买欧元稳定收益理财产品,3个多月的收益率也已高达将近9.4%。当然,这样操作也有个前提,就是预计非美元币种兑美元在未来的一段时间继续上扬。
方法二 选择合适理财产品
2007年,吴女士购买了某银行的“外汇理财2007年第3期F2计划”的美元金融看跌理财产品,该产品挂钩中国人民财产保险、中国平安、交通银行、建设银行4只股票。在2007年末的时候,曾经出现了零收益的状况,而该银行于3月28日公布的最新业绩显示,产品的收益仅为0.1069%,除去美元贬值的损失,吴女士在该理财产品上的收益为负。
在美元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中,目前银行给出的年化收益率大致在6%左右,而人民币1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为4.14%。去年一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大致为7%,如按照这个速度,购买美元理财产品一年后,要倒搭5个百分点的利差。
同时,次贷危机的影响并未过去,海外各投资领域仍有较大风险,加之前段时间银行出现的“零收益”风波,预期高收益产品伴随着高风险,扣除人民币升值因素后,理财产品很难赚钱。
理财专家建议,在投资外汇理财产品时投资者要计算收益率、利息和汇率风险,而对于一些投资实物的理财产品,虽然不失为化解汇率风险的途径,但收益也并不一定稳定。在目前行情下,投资者一方面可以尽可能选择结构性投资产品,继续积极寻求当前市场估值处于合理区间,且基本面和增长前景仍然相对看好的国家和地区,并且避免单一类型的投资;另一方面,与美元及环球股票市场相关性比较低的部分商品类资产,从长期看仍然是不错的投资选择。
方法三 个人外汇实盘交易
具备敏锐判断力的投资者,可以选择个人外汇实盘交易―外汇宝(俗称“炒汇”),甚至风险收益更大的外汇保证金交易。
外汇宝的盈利方式简单,投资者通过银行的外汇报价买进卖出货币,赚取差价即可获利。由于受国际上各种政治经济因素及突发事件的影响,汇率经常处于剧烈波动之中,这为广大的外汇宝投资者提供获利良机。除了传统的柜面交易,各家银行还提供外汇宝网上银行及电话银行交易,一般情况下可全天候24小时进行交易。
外汇保证金交易是一种通过杠杆作用将实际交易金额扩大几十倍、上百倍的外汇交易形式,可以以小搏大。这种交易方式在提供灵活的交易方式的同时,也放大了汇率风险,因此,获利机会与亏损风险都成倍增加。只适合对汇市风险认知度较高、对风险有一定的心理承受力、愿意承担较高风险去追求高收益的客户。一般投资者不提倡参与。
A股市场 掘金受惠企业
张女士在2007年买入招商银行、北辰实业以及海螺水泥等股票,虽然市场看好人民币升值主题,但随后招商银行与北辰实业的涨幅一直不大。到了去年底,这些股票开始下跌,今天2月份到4月份跌的幅度更大。张女士原本打算卖掉股票,但在年报出台后又改变了主意。现在人民币破7更坚定了她的信心。她认为,原本就大幅下跌的银行、地产股,在人民币破7后应该赢来更好的反弹。
人民币从“7”字头到“6”字头,股市肯定会间接受到影响:首先,升值加快对出口企业的影响将非常明显,出口增幅放缓可能成为趋势。从股市上看,出口企业的利润可能调低,进口企业则可能受益,尤其是石油、航空等板块;其次,升值加速导致的外部需求下降,必然影响到经济增长预期。目前多数分析人士预期今年经济增长将放缓到10.5%左右。
经济增速下调对股市不是好消息,但长期来看,如果经济结构更加均衡,也将有利于股市稳定发展,流动性也将面临双向压力。一方面,顺差减少有利于缓解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日本等国的经历显示,本币升值加速对热钱的吸引是难以避免的。日元1985-1996年10年间升值2.5倍,股市也上涨了3倍。从长期看,本币升值对股市的拉动效应很明显,热钱助推资产泡沫是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则是升值带来一些以本币为主要资产的企业估值上升。
人民币升值是这轮大牛市的诱发因素之一。国外经验证明,本币升值促发的牛市行情往往令人难以想象。人民币汇率“破7”主要将通过资金面和部分板块两个方面为A股带来投资机会。一是吸引国际资金流入A股;二是推动房产、金融等资产价格上涨给相关行业带来投资机会,不过,对金融、地产板块的影响是中长期的,不会即时显现。同时,美元债务比例较高的航空、造纸等行业和进口业务比重较高的上市公司都会从中受益。比如美元负债率很高的南航,人民币升值会直接减少其利息支出;造纸行业需从国外采购纸浆,人民币升值会降低其成本。对外贸出口行业来讲,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其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肯定会下降,贸易额的减少将不可避免。
QDII 分散风险效果显现
一度因亏损而备受非议的QDII,近期相对A股市场的暴跌,已显示出分散风险的效果。尽管大部分的QDII净值仍然亏损,但是跌幅明显小于A股市场。
目前市场上有两大类QDII理财产品,一类是银行发行的QDII产品,一类是基金发行的QDII产品。据基金分析公司理柏的最新报告称,4只去年发行的QDII基金3月份平均亏损9.58%,明显小于A股基金。而从部分银行系QDII来看,其表现更是好于A股市场。如工行的“东方明珠3期”,2007年10月底募集结束,11月份开始正式运作。截至今年4月14日,“东方明珠3期”的净值为0.8033,亏损19.67%。而同期上证指数下跌2658点,跌幅高达44.6%。
有统计显示,仅从3月份比较来看,上证指数下跌875.83点,跌幅达19.6%。而中行的中银新兴市场(R)3月31日公布的单位净值为0.8413元,较2月29日公布的0.9063元,只是缩水7.17%;工行的“东方明珠1期”3月31日的单位净值较2月25日回调5.50%;建行“海盈1号”4月1日的单位净值较2月26日回调3.47%。
理柏的报告称,香港和美国市场相对于A股市场的强势,将有助于QDII基金继续表现出不同于A股基金的走势,其分散风险、平均收益的作用还将进一步体现。
QDII推出之初,就是本着扩大投资渠道、分散投资风险的目的出现的。由于海外股市提前调整,QDII净值缩水自然遭到投资者的非议,而当国内股市出现更加剧烈的调整时,QDII反而规避了更大的风险。
留学、旅游方向紧跟汇率
准备今年出国留学的小罗,最近忙着研究汇率变化、物价水平。小罗发现,自己选择留学很是时候。由于人民币破“7”进“6”,现在对于去美国留学的学生来说,将在留学费用上节省不小。
北京某出国留学服务中心负责人说:“在美生活费和学费一年平均是2万美金左右,这次比价下跌,可以给学生在生活费上(比前年)节约2万多元人民币。”这位负责人还告诉记者,这也让美国大学开始重视中国市场,美国教育部门不仅放宽了签证的条件,而且几年来学费也没有过多增长。
人民币升值,也在改变留学人员的走向。杨建是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管理学院学生,本科即将毕业,他和同学一起,两个月前向西班牙的几所学校提交了入学深造申请。但上月底,杨的同学考虑到人民币持续升值以及美国留学签证政策放宽两大因素,遂决定改道美国。杨建也开始动摇,汇率破“7”后,留学费用进一步降低,他改道美国的想法更坚决了。
篇7
一、企业成长性的界定及其评价
(一)企业成长性的界定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定义。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学者的研究有:科斯(Coaes,1937)[1]企业的成长主要表现在企业功能方面扩展的研究,这是从企业边界的角度分析企业的成长。彭罗斯(Penros,1959) [2]认为,企业的成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规模的扩张,二是企业获取资源能力的增强,这是站在企业规模的角度定义企业的成长。斯达巴克(Starbuck,1965)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企业组织规模的变化就是代表企业的成长。对企业成长性理解较为全面的学者钱德勒(Chandler,1992)从两方面定义企业的成长:企业的组织能力和市场范围。他的观点是企业的成长体现于组织能力的增强和产品市场范围的扩张。
国内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企业的成长性。杨杜(1996) [3]在《企业成长论》中将经营资源作为研究的关键概念,从数量、结构、支配主体和性质四个方面考察企业的成长性,他认为,企业的成长不仅仅是单纯的数量扩张,还要包括质的变化。与之具有不同看法的学者张炳坤(1998) [4]、陈泽聪和吴建芳(2002) [5]一致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企业价值能力的增长来表现企业的成长性,这个价值能力的增长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优化生产要素和生产成果之间变动的速度来实现。王琦(2003)[6]在定义上市公司成长时认为,上市公司所在行业和市场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并且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在其经营过程中,企业规模不断的扩大,资产和盈利方面具有持续较高速度的增长。对企业成长性具有较为深入理解的学者王霄、张捷(2004年) [7]认为,在定义企业成长性时要考虑时间因素,在一个相当长(3年及以上)的时间内,企业的成长性是能够使企业整体绩效水平保持平衡或大幅提升和企业发展质量与水平的阶段性的跨越。马璐、胡江娴(2005) [8]认为,企业能力(企业的学习能力、战略制定和实施能力、财务管理能力、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资本运营能力等)的增强体现了企业的成长性。高鹤(2006) [9]认为,企业的成长不仅要看当前的成长性,也要包括未来的成长性,企业是否具有成长性关键要看其能否维持现有的经营状况,甚至是否具备更大的潜力。李柏洲(2006) [10]等在定义企业成长性时,认为企业所拥有的不断挖掘未利用的资源且持续实现潜在价值的能力,是人们根据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内外部客观因素,对企业未来发展能力的判断。王怡(2007) [11]认为,企业的成长性表现在规模上,这不同于单纯的规模扩大,要素质量的提高也是企业成长性的本质特征;近期学者李允尧(2010)[12]认为,企业成长性表现与企业在持续利用内外资源和潜力能力的基础上,所展现出来的整体扩张的态势——企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不仅包括量的变化,更注重企业结构的优化和创新,这与朱和平[13]学者的观点相似。
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成长性理论认为,企业的成长仅是指单个企业规模的扩张,包含企业数量的增多;而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成长性理论认为,企业成长是企业从一种规模向另一种规模变化的过程,是企业调整产量以达到最有规模水平的过程。总而言之,企业的成长包括量的增长和质的增长。衡量企业量的增长可以采取销售收入、利润以及资产等可以量化的指标,而质的增长主要体现在企业经营资源的结构和性质,以及创新行为和成果(包括产品、技术和管理制度等创新,以及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等)等方面。在衡量企业成长状况时,既可以从企业盈利、发展潜力、资金运用等方面分析,也可以从企业所占市场份额、产品结构等非财务角度分析。
据以上分析,本文认为,企业的成长不仅仅要关注企业的现有状况,更关键的是要看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可以从财务和非财务两个维度衡量企业的成长性,既要考察其生产发展能力,又要分析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
(二)企业成长性的评价
不同的学者在衡量企业成长性时,由于研究角度或是研究领域不同,致使他们在指标的选取上有所差异,有学者采用单一的指标,也有学者采用综合指标。
采用单一指标的学者如王寿安,马俊(1993)[14]采用每股盈余成长率分析股票的成长性,指标过于单一,忽视了企业历史经营因素;焦波(2009)[15]以净资产倍率的最大值衡量企业的成长性;此外,也有学者采用资产报酬状况、托宾Q值、公司市值、净资产收益增长率等单一指标衡量企业的成长性。
由于单一指标难以全面衡量企业的成长性,因此,一些学者开始使用综合指标评价企业的成长性。例如,从佩华(1997)[16]以净资产收益增长率、利润留成率、资本周转加速率、主营利润比例、主营收入与主营利润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形成的财务指标体系来体现企业的成长能力。1999年,财政部、人事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颁布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计分方法》,提到衡量企业成长性的4个维度:发展能力、财务效益状况、偿债能力和资产营运状况。2001年,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组成的课题组了GEP评级法,从盈利水平、偿债能力、行业成长性和发展状况5个方面,且在这5个方面下设置10个具体的指标评价企业的成长性。BBA财务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偿债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结构分析、增长能力分析、股票投资者获利能力分析、经营效率分析和现金流量比率分析,以及其他8大类共93项具体指标,综合考核企业的成长性。岑成德(2002)[17]在分析广东 117 家上市公司的成长性时,采用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增长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等指标来全面衡量企业的成长性。黄贵海、宋敏(2004)[18]同时采用托宾Q和销售增长率指标,这不仅考虑到企业的经营历史,而且考虑了企业未来增长的潜力。李延喜、巴雪冰、薛光(2006)[19]在分析2004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成长性时,从资产运营、偿债能力、发展潜力、投资报酬和盈利能力5方面采用了16个指标来反映企业的成长性。陈晓兰、刘建冰、毕晓霞(2008)[20]采用层次分析方法,从偿债能力、发展能力、营业能力和盈利能力4方面共12个指标构建了企业成长性评价模型。李香春(2008)[21]基于主营业务方面反映公司的发展能力,在分析R&D投入和企业业绩的关系时,采用财务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利润增长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来衡量企业成长性的。王瑛芳(2010)[22]以环保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财务风险、增长水平、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4方面的14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表明盈利能力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最大。
通过梳理企业成长性评价的相关文献,发现评价企业成长性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大部分学者采用的是财务指标,在整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归纳了对企业成长性评价的指标,如表1所示。
通过对企业成长性相关概念的回顾,本文认为企业的成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于企业而言,内在的成长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盈利能力、投资报酬状况等,主要由财务数据衡量企业的增长;第二,企业外在的成长主要表现在市值,也就是企业的价值,通常由股票收益来衡量。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一些企业在经历辉煌之后或是举步维艰,或是销声匿迹。企业要想在变化速度飞快的市场获得生存和持续发展,就必须具有较高的成长性,并且拥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方法有:(1)企业拥有知识;(2)企业能够创造知识;(3)企业能使用知识[23]。因此,不断的创新是企业获得难以被轻易模仿的竞争优势的最终源泉,企业成长的动力源于“创新”。
在评价一个企业成长性时,一般学者都把创新放在关键的位置,而R&D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虽然R&D投入通常具有典型的高度不确定性及回报滞后性的特点,但是R&D是企业成长的源泉和内动力,对其投资可以给企业创造潜在竞争优势的机会。
根据对企业成长性及R&D投入与企业成长性关系的理解,本文针对R&D投入强度与企业增长的关系、R&D投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这两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并做出了相应的评述,为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二、R&D投入与企业增长关系的研究
(一)国外对R&D投入与企业增长关系的研究
当今世界,公司的很多资产都是无形的,这是由于企业通过了解消费者的认知来获得市场竞争力的需求远大于通过收购获得更多的有形资产的需求。现在,公司从产品和服务品牌中能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基础设施给企业带来的利益逐渐降低,因此,一个公司的价值更多的取决于它的无形资产。在企业R&D投资被认为是对无形资产的投资,其有利于公司的长期增长。
R&D投入强度对企业成长的影响问题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尤其是关于发达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需求。很多研究发现R&D投入强度对企业的增长起到积极的作用。R&D支出有助于增加企业活动的多样化,使其在开放的市场中更具竞争力(Deloof,2003;Rogers,2004;Baptista 和 Kara?z,2011)[24,25,26]。R&D支出能够增加企业的出口能力,而这可能会直接减少企业面临的风险水平(Beise-Zee and Rammer,2006)[27] 。
由于国外具备丰富的微观数据,获得R&D投入数据相对容易,因此,国外对R&D投入与企业生产率及企业业绩关系的研究较早。国外的研究主要是分析R&D投入对企业生产率或产出的贡献。
Edwin Mansfleld(1965)[28]采用美国制造业样本公司的数据,经研究发现了医药及石油制造行业的累计研发支出有着规模报酬递减的收益率,R&D投入的增长率对企业技术进步有着直接的影响。
William N.Leonard(1971)[29]通过对美国制造业1957—1967年的两位数及三位数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R&D投资会在第2年对销售及利润的增长产生影响,并且该影响会在之后的9年持续稳定上升。
Ben Branch(1974)[30]对美国7个行业共111家企业1950—1965年的研发及盈利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除制造业外,其他6个行业的研发活动对企业销售增长的影响都大于或等于其对利润的影响,由此认为,研发活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中有4个行业的数据表明企业的盈利也会对未来的研发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样以美国企业为研究样本的学者Zvi Gariliches(1980)[31]使用美国大型企业1957—1965年的样本数据计算出了R&D的产出弹性为0.06,且从宏观角度分析了R&D的生产率下降导致了经济增长减速。
Criliches(1986)[32]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研究大约100家美国的大型制造业企业的R&D投入对生产力的作用,结果发现,R&D投入对提高企业生产力至关重要,并且基础研发的投入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Tsai and Wang(2004)[33]运用扩展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检验了136家台湾上市公司的R&D支出对生产力的影响,发现台湾研发投资对专利产生两年的显著影响,并计算出了全部样本的R&D投资产出弹性为0.18。
然而,R&D投入强度也会妨碍企业的成长。R&D投资与企业面临的高风险息息相关,它可能增加企业无形资产带来的贡献,反过来也可能使企业面临较高、甚至很高水平的风险。正如Yasuda(2005)[34]、Müller和Zimmermann(2009)[35]在研究中发现,R&D投资也可能面临这样的困难:难以获得外部资金、阻碍企业增长或多样化等。有效地利用R&D投资需要专业的管理,零星的投资加上传统的管理方法会妨碍公司的成长(Santarelli and Sterlacchini,1990;Müller 和 Zimmermann,2009)[35,36]。在短期内,涉及高R&D投入强度的项目管理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R&D投入不能刺激企业的成长,而是企业成长的一个限制性的因素(Müller and Zimmermann,2009)[35]。
Del Monte 、Papagni(2003)[37]和Lee(2009)[38]得出的结论是:R&D投入强度是根据不同的行业来影响企业的成长,一方面,技术含量较低的行业发现,与竞争对手相比,产生于R&D投资的创新能够轻松地被模仿,并不是一个新公司进入市场的障碍;另一方面,在R&D和规模经济上进行高投资的行业认为,R&D投资是新公司进入市场的一个有效屏障。因此,R&D投资对高科技行业有积极的影响,而在非高科技行业找不到相同的积极效果。
(二)国内对R&D投入与企业增长关系的研究
1.R&D投入与企业业绩的关系
程宏伟、张永海、常勇(2006)[39]针对上市公司R&D投入与企业业绩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发现R&D投入强度与主营业务利润率之间表现出正相关关系,但研发投入对业绩的影响逐渐降低。但是,王君彩、王淑芳(2008)[40]以电子信息行业为研究对象,发现R&D投入与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之间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得出R&D强度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的结论。
钟卫、袁卫、黄志明(2007)[41]采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运用CCR和BCC模型分别衡量不同类型、行业以及不同区域工业企业的综合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经研究发现,R&D投入产出规模大的企业,投入产出效率水平相对较高。同年,周亚虹、许玲丽(2007)[42]对民营企业R&D投入与企业业绩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两者之间具有倒U型的相关关系。
任海云、师萍(2008)[43]对71家制造业企业的R&D投入与其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平均R&D投入强度达到了2%(国际上公认的维持企业生存的水平),但低投入与高投入状况并存;R&D投入与公司业绩之间有显著关系,并且R&D投入与投入后1—4年的业绩相关性逐年降低,但并没有表现出R&D投入的滞后性。
王烨、游春(2009)[44]以深圳中小企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对其研发投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现,R&D人员的投入与EPS呈现显著的正向关系,R&D资金的投入与ROE和EPS等均不相关,也没有发现R&D投入对企业绩效存在滞后作用。
刘伟、李丹(2010)[45]以青岛市为例研究高新技术企业R&D人员和经费的投入分别与产出绩效的关系时,得出如下结论:(1)对于高新技术企业来说,R&D投入与其产品(服务)收入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每增加1%,高新技术产品(服务)的收入就会提高0.568%;而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投入每增加1%,销售收入只提高0.461%。因此,R&D费用的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产品(服务)收入的影响更为重要,企业可通过提高R&D投入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企业的资产规模对销售收入贡献较大。数据分析显示,企业销售收入与企业资产规模之间的弹性系数为0.895%,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但是R&D投入与企业的销售收入的相关性不是特别的明显,由于作者采用企业总销售收入代替新产品的销售收入,所以对后者不能做出明确的判断。
2.R&D投入与企业生产力关系
与一些国外学者(如Criliches)一样使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分析R&D费用支出对企业产出的影响的国内学者何玮(2003)[46]分析了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费用支出与产出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R&D费用对企业产出的影响不是永久性的,大概只有3年左右的时间。
有些学者从不同的层面研究R&D投入与企业生产率的影响。从产业层面的角度分析的有张海洋(2005)[47]的研究表明,R&D对生产率和技术效率具有不显著或负作用,但对技术进步有促进作用。吴延兵(2006)[48]认为R&D对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李小平[49]的研究显示,高R&D投资行业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增长,但R&D投资并不是造成企业增长的主要原因。但是于成学(2009)[50]基于我国1992—2007年统计数据,对企业R&D投入与产出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时发现R&D投入对企业产出增长的贡献率为56.62%,且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单项因果关系,也就是说,研发投入是企业产出增长的重要原因。夏良科(2010)[51]以2000—2007年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行业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表明,R&D及R&D溢出都是影响TFP和相关变量的重要因素。站在区域层面角度的曹泽和李东(2010)[52]基于1995—2007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相关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R&D投入对TFP的增长都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朱有为、徐康宁(2007)[53]则从行业层面对我国的高技术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研发资本累积对生产率的增长具有显著的作用,并且这种贡献水平有提高的趋势;此外,实证结果显示,通讯设备制造业和电子类制造业的研发资本产出弹性较高。同样从行业层面分析的学者戴魁早(2011)[54]采用1995—2008年中国高技术产业的行业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R&D资本投入和人力投入对TFP、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R&D资本的投入对高技术产业的TFP、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都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R&D人力的投入仅对TFP和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技术效率存在负向作用。
最近,胡象明、李心萌(2012)[55]基于DEA模型,对我国高技术产业大中型工业企业R&D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业领域的企业R&D活动的投入产出效率是不尽相同的,高技术产业中医药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目前的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是有效的,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和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制造业表现为纯技术有效、规模无效,并且这两个领域都处于规模效率递增阶段,因此,这两个领域中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应该加强科研投入的力度,提高R&D的效率。
三、R&D投入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的研究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反映企业价值的指标有很多,如每股收益、市盈率、EVA(经济增加值)等,但是在有效市场中衡量公司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是股票收益。针对以股票收益代替企业价值进行研究的学者很多,尤其是国外学者很早就关注R&D对股票收益的影响。
(一)国外针对R&D投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的讨论
最早研究R&D投资对公司收益率影响的学者Grabowski[56] 和Mueller(1978) [57],根据无形资产支出调整会计收益率,通过分析不同行业公司的R&D强度与调整会计收益率之间的关系,证明了R&D密集型企业会出现超额收益。虽然有很多学者常用会计收益衡量公司价值,但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更能及时准确反映公司价值波动的指标是股票的市场价值,由此,学者开始用股票市值和股票收益来代表公司价值。Pakes (1985) [58]在研究中发现,长期的R&D活动会导致公司股票市值的重估,且R&D费用的增加会带来公司股票市值的提升。Chan[59]等研究1979—1985年企业宣布增加研发预算对股价的影响,得出如下结果:第一,宣布后两天有1.38%的累积超常报酬;第二,高科技公司的股价在宣布后有明显上涨,非高科技公司则表现出不同的反应。Pemman 和 Zhang[60]认为,当期和近期R&D投资的变化与之后的超额回报呈正相关。他们认为,这一现象是由于投资者受到研发成本的会计处理的影响,使R&D投资上升时低估收益,而R&D投资下降时高估收益。Chambers[61]等则在2002年对R&D密集型公司超额收益的来源做了研究,发现R&D投资水平及其变化与随后公司股票的超额收益呈现正相关关系。这验证了Pemman 和 Zhang的结论,绝大多数的研究结果也都支持这样的观点:R&D投入与公司的市值正相关。
也有研究结论与之有所差异。Erickson and Jacobson (1992) [62]发现,与其他类型的投资和支出相比,R&D和广告的开支都不能给公司带来更多的市场价值。Hall(1993) [63]发现美国制造业企业的R&D资本的股市估值在1979—1983和1986—1991两个阶段急剧下降,还表示,通过R&D投资产生的现金流量的预期收益率是非R&D投资的1/4。
(二)国内对R&D投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现状
由于数据取得的不易性,目前国内关于R&D价值相关性的研究比较少,并且大多数的研究是探讨国家的R&D政策或从理论的角度分析R&D绩效的积极作用。本世纪才开始研究R&D投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且大部分的研究结果都认为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如李丹蒙、夏立军(2008)[64]的研究结论均表明,R&D投入与企业市值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罗婷、朱青、李丹(2009)[65]以A股上市公司2002—2005年披露的R&D投入信息,从经营利润和股票价格变动两个层面对研发投入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做了研究,发现研发投入整体上对未来年度的盈利能力有促进作用,但市场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价值相关性的确认存在滞后性。
林钟高、刘捷先、章铁生(2011)[66]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3—2010年的数据为样本,对企业的R&D投资与负债率、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负债率越高,企业的R&D投入越少,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面临的债务融资约束更大;企业的R&D投入对公司价值具有正向的影响,且该影响会因负债水平的差异而不同。在模型中加入RDI*D负债水平交叉项后发现,负债水平较高的企业相对于负债水平较低的企业而言,其R&D投入对公司价值的正向影响逐渐减弱。
陈海声、卢丹(2011)[67]采用国有与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2003—2007年度披露的研发投入的相关信息,对R&D投入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实证研究发现,相对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R&D投入与托宾Q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研发投入对企业价值的提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颉茂华、王媛媛(2011)[68]针对资源型企业研究了R&D投入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发现资源型企业R&D投入会对企业未来价值产生重大影响,但是R&D投入在带来价值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面临的风险。
但是,也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R&D经费的支出与其绩效不存在正相关关系。例如,于宁依[69]据R&D经费支出与R&D活动的特点构建出了R&D经费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对我国1995—2003年间R&D经费支出的绩效分析,发现我国R&D投入绩效比较差。窦艳、师萍(2006) [70]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企业的R&D投入绩效及其变化做了深入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企业R&D投入绩效较差,但在1999年之后研发投入的产出绩效不断提升。同样基于宏观层面分析的胡恩华等(2006)[71]利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分析了R&D投入对国家经济的影响,结果发现,对科技的投入不但能够促进当期经济的增长,而且还存在滞后效应。
不管两者的关系是正是负,人们已经开始重视对R&D的投入。随着R&D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大,很多学者开始基于微观层面对R&D投入绩效进行研究。梁莱歆和韩米晓(2008)[72]将R&D活动视为高新技术企业价值链的起点和核心,通过建立R&D活动对企业总价值贡献的模型,指出企业只有将其R&D、生产、营销等活动有效地整合起来,才能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四、总结与展望
(一)总结
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国内外企业越来越重视R&D投入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学者对此相关研究也是日益增多。通过整理上述文献研究成果,我们发现:
1.研究对象
在梳理R&D投入与企业业绩、企业价值关系时,发现以往的学者在选择的研究对象上不尽相同,这可能是由于数据来源或是研究领域所造成的。有学者以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也有学者以高新技术企业(或产业)为研究样本,还有人基于非高新技术企业的数据进行研究,如传统的制造业等。近年来,也有极少数的学者将高新技术企业(或产业)和非高新技术企业(产业)作为对立的双方进行对比。
2.研究角度
目前,国内外研究R&D投入的学者越来越多,由于研究领域和思维方式的不同,他们的研究角度有所差异。有人研究R&D投入的宏观绩效,他们主要从宏观角度分析R&D投入与某个城市、某些地区、东中西部或整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关系,探讨国家的R&D政策,或从理论角度分析R&D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的领域很宽泛;相对应地,有人研究R&D投入的微观绩效,这些学者是从微观角度研究R&D投入对企业生产率、企业业绩以及企业价值的影响。
3.指标选取
目前,关于企业研发投入对其成长的影响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往有关R&D投入对企业成长的相关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从R&D绩效去研究R&D的投入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角度大都是基于财务角度,并且国内在研究研发投入时大多采用年鉴数据、行业数据等,通常采用主营业务收入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等指标来反映企业业绩。本文第一部分归纳了衡量企业成长性的财务指标。由于财务指标具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激励企业的短期行为,并且这些指标无法衡量R&D活动给企业成长所带来的整体效果,因此,近年来也有少数学者将创新能力纳入研究范畴。但大部分学者将注意力集中于研究R&D经费与企业创新的关系上,并没有将那些衡量企业创新发展能力的指标与R&D投入对企业成长影响挂钩;针对企业是否能保证最终研发出可市场化的产品等问题考虑也较少。
(二)展望
根据以上总结的内容,笔者提出两点想法供以后研究相关内容的学者作参考。
1.指标选取
本文在定义企业成长性时,认为企业为了拥有持续的优于竞争对手的优势,那就不止分析现状,更要强调企业的创新能力,探究企业未来的发展能力。通过以上相关文献的回顾,发现很少学者研究企业创新能力(新产品、自主知识产权等)在R&D投入与企业成长中所起的作用。鉴于此,我们可以考虑采用非财务指标衡量研发投入与企业成长的关系,如新产品产值或其销售收入,以及反映企业技术创新的专利申请数等指标;由于R&D资金来源的多样化,我们也可考察不同的R&D来源(主要是政府资金和企业自有资金)与新产品销售收入以及专利申请数的关系;此外,兼用财务指标,如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等考察R&D投入强度对企业成长能力的影响,采用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方法,既考察研发投入对企业生存发展能力的影响,又分析企业未来的竞争潜力,更为全面的研究R&D投入对企业成长性的影响,这极具学术价值。
2.研究对象
研发信息的披露属于非强制性的,因此,对其披露可能存在不完整性和不规范性,这可能就是学术界在研究有关R&D的内容时,往往采取上市公司,或是R&D活动较多的高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的原因。而R&D活动是无处不在的,它的存在及其绩效是每个企业成长的关键。但通过分析以往的研究对象,发现实证研究R&D投入与技术含量相差悬殊的企业成长性关系存在空白,本文提出将技术含量相差较大的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极具现实价值和学术意义。
参考文献:
[1] Coase.Ronald H.The Natural of the firm [J].Economic,1937,(11).
[2] Penrose,E.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M].New York,ohn Wiley,1959.
[3] 杨杜.企业成长论[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1996:50-52.
[4] 张炳坤.论企业的成长性及其财务评价[J].经济师,1998,(1).
[5] 陈泽聪,吴建芳.小型上市公司成长性指标的统计分析[J].财经科学,2002,(S2).
[6] 王琦.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公司成长分析[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8):43-45.
[7] 王霄,张捷.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4,(5):39-44.
[8] 马璐,胡江娴.企业成长性分析与评价[J].商业研究,2005,(7):47-49.
[9] 高鹤,商业上市公司成长性对负债融资影响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6,(9):12-14.
[10] 李柏洲,等.中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成长性评价[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11] 王怡.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成长性影响因素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6.
[12] 李允尧.企业成长能力研究[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
[13] 朱和平.论现代企业成长的内在机制[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12-13.
[14] 王寿安,马俊.我国股票成长性分析[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1993,(5).
[15] 焦波.中小企业的成长性评估[J].商场现代化,2009,(2):348-349.
[16] 从佩华.浅谈企业的成长性及其财务评价方法[J].财会研究,1997,(9):25-26.
[17] 岑成德.上市公司成长性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2,(8):56-60.
[18] 黄贵海,宋敏.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来自中国的证据[J].经济学,2004,(2):36-40.
[19] 李延喜,巴雪冰,薛光.企业成长性综合评价方法的实证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9):1-6.
[20] 陈晓兰,刘建冰,毕晓霞.基于AHP 法的山东省中小企业成长性评价研究[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8,(3):39-42.
[21] 李香春.我国上市高新技术企业R&D 投入与企业业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08.
[22] 王瑛芳.企业成长性主成分分析——以环保行业上市公司为例[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0):38-41.
[23] 吴金希.用知识赢得优势——中国企业知识管理模式和战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24] Deloof,M.Does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 affect profitability of Belgian firms[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and Accounting,2003,
(30).
[25] Rogers,works firm size and innovation[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4,(22).
[26] Baptista,R.,Kara?z,M.Turbulence in growing and declining industries[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11,(36).
[27] Beise-Zee,R.,Rammer,C.Local user-producer interaction in innovation and export performance of firms[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6,(27).
[28] Edwin Mansfield.Rates of Return from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5,(1/2) .
[29] William N.Leonar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Industrial Growth[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1,(2).
[30] Ben Branch.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ctivity and Profitability:A Distributed Lag Analysis[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3,(5).
[31] Zvi Griliches .R&D and the Productivity Slowdown[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0,(2) .
[32] Criliches Z.Productivity,R&D,and the Basic Research at the Firm Level in the 1970’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
76(1).
[33] Tsai K H.J C Wang.R&D Productivity and the Spillover Effects of High-Tech Industry on the Traditional Manufacturing Sector:The
Case of Taiwan[J].World Economy,2004,27(10).
[34] Yasuda,T.Firm growth,size,age and behavior in Japanese manufacturing[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5,(24).
[35] Müller,E.,Zimmermann,V.The importance of equity finance for R&D activity[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9,(33).
[36] Santarelli,E.,Sterlacchini,A.Innovation formal vs informal R&D,and firm size:some evidence from Italian manufacturing firms[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1990,(2).
[37] Del Monte,A.,Papagni,E.R&D and the growth of firms: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a panel of Italian firms[J].Research Policy,2003,
(32).
[38] Lee, petition favors the prepared firm:firms R&D responses to competitive market pressure[J].Research Policy,2009,
(38).
[39] 程宏伟,张永海,常勇.公司R&D投入与业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3).
[40] 王君彩,王淑芳.企业研发投入与业绩的相关性——基于电子信息行业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12).
[41] 钟卫,袁卫,黄志明.工业企业R&D投入绩效研究——基于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7,(5).
[42] 周亚虹,许玲丽.民营企业R&D投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对浙江省桐乡市民营企业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7,(7).
[43] 任海云,师萍.公司R&D投入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沪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
(4).
[44] 王烨,游春.R&D投入与绩效相关关系实证研究——基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面板数据[J].财会通讯,2009,(12).
[45] 刘伟,李丹.青岛市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与产出绩效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3).
[46] 何玮.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支出对产出的影响——1990—200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
2003,(3).
[47] 张海洋.R&D两面性、外资活动与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J].经济研究,2005,(5).
[48] 吴延兵.R&D与生产率:基于中国制造业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6,(11).
[49] 李小平.自主R&D、技术引进和生产率增长:对中国分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7).
[50] 于成学.我国企业研发投入与产出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
[51] 夏良科.人力资本与R&D如何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经验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4).
[52] 曹泽,李东.R&D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效应[J].科研管理,2010,(3).
[53] 朱有为,徐康宁.研发资本累积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检验(1996—2004)[J].中国软科学,2007,(4).
[54] 戴魁早.中国高技术产业的R&D投入与生产率增长——基于行业层面和Malmquist指数的实证检验[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1,(3).
[55] 胡象明,李心萌.基于DEA模型的中国高技术产业大中型工业企业R&D效率的实证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2012,(3).
[56] Grabowski,H.G.,N.D.Baxter.Rivalry in Indust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1973,(37).
[57] D.C.Mueller.Industri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Intangible Capital Stocks,and Firm Profit Rates[J].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8,(4).
[58] Ariel Pakes.On Patents,R&D,and the Stock Market Rate of Return[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5,(93).
[59] Chan,S.H.,J.Martin,J.Kensinger.Corporat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xpenditures and Share Valu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
nomics,1990,(8).
[60] Penman S.,Zhang X.Accounting Conservatism,the Quality of Earnings and Stock Return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02,(9).
[61] Chambers,Dennis,Ross Jennings,Robert Thompson.Excess Returns to R&D-intensive Firms[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2002,
(7).
[62] Erickson,G.,Jacobson,R.Gain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rough discretionary expenditures:The returns to R&D and advertising[J].
Management Science,1992,(38).
[63] Hall,B.H.The stock market’s valuation of R&D investment during the 1980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3,(83).
[64] 李丹蒙,夏立军.股权性质、制度环境与上市公司R&D强度[J].财经研究,2008,(4):93-104.
[65] 罗婷,朱青,李丹.解析R&D投入和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J].金融研究,2009,(6).
[66] 林钟高,刘捷先,章铁生.企业负债率、研究投资强度与企业价值[J].税务与经济,2011,(6).
[67] 陈海声,卢丹.研发投入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J].软科学,2011,(2).
[68] 颉茂华,王媛媛.资源型企业R&D投入与企业价值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1,(8).
[69] 于宁.我国R&D经费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1995—2003)[J].上海经济研究,2005,(9).
篇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现代金融市场建立以后,企业筹资的财务决策问题将是财务管理的重大课题。企业面临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企业的财务管理重点将转向如何进行科学的筹资、投资决策,如何合理利用财务杠杆原理降低资本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以及如何正确估量和尽量减少投资风险等方面。理财与会计的分歧日益凸现。至此,财务与会计的分离也就在所难免。一般现代大中型公司中,均设有财务部,下设若干管理中心,如以成本控制为主的成本管理中心,以进行经济核算,反映经营状况的会计核算中心,以投资决策为主的投资决策中心等,各管理中心在机构设置上相互独立,人员配置上均有专职的工作人员。因此,财务与会计的分离,将是财务管理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加强事前预测,编制各项预算,搞好内部财务管理
企业是一种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盈利。如何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和外部企业的竞争对抗中,准确进行市场定位,寻求发展,将是企业面临的一大课题。因此,企业必须进行事前的预测,编制各项预算方案,并加以评价、比较、选择,再作出慎重决策,以降低各种企业可控制风险,尽量规避不可控制的风险。
同时,加强以成本控制为中心的内部财务管理,也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成本决定了企业盈利的大小,是提高企业产品竞争能力、开拓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财务人员必须加强以成本为中心的内部责任成本管理。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将成本分为可控成本和不可控成本,这就要求财务管理人员运用行为科学原理,实施事前成本控制,将企业整体目标分解到所属各生产经营部门,编制责任预算,建立责任成本管理网络系统,激发有效的成本节约行为,协同完成预定的成本目标。同时,企业也要重视科学技术进步与开发,充分挖掘企业在生产组织、工艺流程,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巨大潜力,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工资成本,优化原材料消耗定额,降低各项费用开支,提高资产利用率,加速资金调整,合理定产,减少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从而增强企业产品的竞争能力。
三、经营与理财并重,融资、投资和股利政策的选择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经济活动主要包括经营和理财两大业务。经营主要指企业为了取得营业收入而进行的包括组织原材料采购,产品生产加工,以及产品销售等一系列有助于利润实现的行为。它是通过对资产的运用,企业各项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以资产周转的形式获取增值额的行为。而理财则是企业财务人员通过预测未来企业资金需要情况,分析判断投资机会的可能性而采取的一系列资金调度行为,以保证企业正常运作所需的周转资金,理财有助于企业资产加速周转,并实现营业利润。经营离不开理财,犹如机器运转离不开油的帮助一样,缺乏有效率的理财,企业的生产经营将大打折扣,正常的经营将难以为继。因此,经营与理财并重将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一大特征,尤其在当今信息科技高度发达,金融市场日趋完善的前提下,企业的理财活动将显得更为重要。
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企业长期实行统收统支财务管理。由国家财政无偿供应资金,融资渠道单一。改革以后,将原来的拨款改为银行贷款,融资结构仍为单一化。由此带来的问题在于,由于融资结构的单一化,进而导致融资成本刚性化,使企业资金成本“钉死”在银行贷款利率上,同时必然导致企业融资风险的最大化。原因在于企业经营不善时,难以借助改善融资结构来分散和转移风险负担,从而产生到期不能还本付息导致企业变卖资产以致破产;另一方面,银行为了保证其贷款的及时归还,对贷款用途作出明确规定,使企业使用资金产生功能性约束,难以根据变化了的情况,灵活调用资金,而被动地受制于银行的硬性规定。随着广泛的企业融资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企业融资条件及环境将发生很大的变化:首先,融资渠道多样化,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具有供应弹性和可选择性的资金融通体系,不至于使企业钉死在单一的融资渠道上,企业面对的是一个富有弹性、灵活性和多样性的融资市场,一方面使企业调整改善企业融资结构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多种不同融资方式具有不同的成本、风险、功能约束和弹性,使得企业不得不进行合理的融资结构组合,以使企业融资成本最低,融资风险最低,功能约束最小和弹性最大。其次,企业融资的灵活性大为增强,资金使用的功能界限被打破,企业可根据融资的性质和理财状况,改变融资用途,灵活地运用融资。最后,随着企业资信评估体系的健全,企业融资的另一个趋势是企业更加注重资信的作用,因为企业资信状况将直接影响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意向,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这样,企业要想在金融市场上顺利融资,必须具有良好的资信条件,否则,即使企业处在一个广阔多变的融资市场,也很难及时筹措所需资金,来改善企业的资本结构。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最重要的特征就在于由市场来配置资源,由市场来调节生产要素的组合,变无偿使用资金为有偿使用,企业在新形势下的投资行为将发生重大变动:一是企业注重资本成本的约束。企业不仅要考虑在金融市场上的筹资成本和融资风险的影响,也要考虑企业对所采取项目而产生的机会成本和投资额的资金时间价值。这样,企业的投资必须使产生的收益超过成本,内部投资报酬率不仅要高于无风险报酬率,而且也要使投资风险得到合理的补偿。二是企业更加注重资本预算。企业短期投资因其回收期较短可以在金融市场灵活调剂,而企业的长期投资由于其涉及面广,投资额巨大,投资回收期长,且面临较大的投资风险等原因,对企业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企业在选择长期投资项目时,必须制定严密的资本预算,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反复论证,并考虑到如通贷膨胀等因素带来的影响等,在投资决策时要慎重选择方案。三是投资方式多样化,这是企业投资行为的一个重要趋势。从投资的金融工具看,有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等;从投资范围看,企业可进行轻工业投资,重工业投资,金融、饮食、房地产、咨询业、娱乐业等各种范围的投资;从投资的地域范围看,企业不仅可进行企业内部投资,企业外部投资,还可进行国内投资和国际投资等。总之,投资环境的多样化,将对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投资决策提出新的要求。
企业财务管理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企业股利政策的选择。企业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将对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财务管理人员在决策股利方针时,既要处理好积累与发展的关系,又要保证企业、债权人和投资者三方利益的协调。
四、做好财务分析,合理调剂资源
财务分析是企业通过各项财务指标的变动及所占比重,深入了解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发现其存在的问题,预测其发展趋势的一种经济活动分析。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旨在通过分析企业的偿债能力,资产周转状况以及盈利能力,以了解负债结构及相应的作为物资保障的资产结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资产周转结构或营运能力结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盈利结构的合理性和趋势性。掌握企业经营和理财中的结构性缺陷,预测这种结构的可能变动趋势,并据以审慎配置企业的资源,形成合理的经济资源结构,使其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财务分析的重点在于资本结构和资产结构的分析。
企业的资本结构是指企业全部资金来源于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二者之间各自所占的比重和比例关系。如资产负债率,是企业总负债占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比例,反映企业资产形成中由负债而形成的比例。合理的资本结构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综合资本成本,保持合理的财务风险,而且可以通过运用财务杠杆,使企业资本利润率达到最大化。反之,资本结构不合理,或者会增加企业筹资成本或者使企业面临极大的财务风险,容易陷入财务困境。
企业的资产结构则是指各类形态的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和比例关系。企业的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与企业的资产是同一资金的两个侧面。企业资产结构是否合理,是否达到最优化分布,与企业的收益能力,经营风险,生产经营规模以及债权人、投资者利益的保障程度关系极为密切。通过企业资产结构分析,可为企业管理部门明确当前企业资产的分布状况,促使其适时根据本企业的经营性质,投资收益率及销售状况等,优化资产结构,改善财务状况,加速资金周转,减少企业的资产经营风险。
企业的资信主要包括对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的综合评估。在此评估基础上,选择若干相关程度较高的指标,综合计算而得的一个评估系数,称为复合财务系数。复合财务系数不仅可为外部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指明方向,而且对内部经营管理者来说,使其经营管理行为受复合财务系数标准的约束,促使其向此标准努力,调节其生产经营活动,分析生产经营管理情况,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
五、财务、管理的国际化趋势
随着国际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企业不仅受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也要受到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制约和挑战。参与国际竞争,加强国际合作,将是我国企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同时也将推动财务管理的国际化趋势。特别是跨国公司的出现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日益完善、发达,更加剧了这一发展趋势。
从融资角度看,中外合资、合作、外商独资等企业形式在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国际证券投资方兴未艾。自1993年以来,我国已有11家国有企业在香港发行H股,总股本为130亿港元,此外尚有17家国有企业已在香港“买壳”上市,上海石化等在纽约上市成功。证券筹资的优点在于不存在资金到位问题。另外,国际租赁也是企业国际筹资的一种重要形式,境内企业通过租赁公司这个中介机构,从境外引进所需外资、设备等,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企业的需要。
从投资角度看,跨国投资不仅能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能更好地了解和追踪被投资国市场的需要,降低运输成本,扩大市场占有率,而且能绕开贸易壁垒,减少关税和非关税方面的限制。同时,跨国投资还能保证国外某种资源的供应,以弥补本国资源的不足。从前几年首钢购买秘鲁钢铁公司开始,我国在国外的投资已有相当的发展,并且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国际投资同国际贸易一样,各国企业应当立足于发挥自身的相对优势,而不应被绝对优劣的判断捆住手脚。我国企业当前跨国投资的现实性则是根源于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多层性和发展方式的多样性。因此,发展企业的跨国投资既有其必要性又有其现实可行性,企业财务人员应从国际范围出发,考虑跨国投资的可行性。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金融市场的日益完善,以及新的财务准则的实施,我国的企业财务管理将使财务与会计职能分工明确化、专职化,并在搞好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严格执行各项预算的基础上,根据外界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随时调整,控制财务计划,改“节支型”财务为“增效型”财务管理,跳出账本理财,积极参与竞争,变被动理财为主动理财,并随着国际经济合作的日趋深入、融合,借鉴国际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和经验,加强国际比较,参照国际惯例,积极、深入地参与国际竞争,这将是我国企业管理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必然的发展趋势。
【主要参考文献】
[1]姚顺明,赵新顺,何存花.财务管理[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4,(6).
[2]刘军.网络经济下的财务管理创新[J].世界经理人周刊,2005,(2).
篇9
在我国解放初期在农业上开展的初级合作社,在城市开展的供销合作社,都已经体现出职工持股的雏形,但60-70年代之后逐渐被禁止。十五大以后,各地都在努力搞活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从明确投资主体、落实产权责任入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采取灵活有效的改革形式,职工持股会也越来越引起各部门和企业的认识,成为产权改革常用的方法。
全国各地在职工持股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制订了相应的管理法规,如《关于公司设立职工持股会的试点办法》、《内部职工持股试点暂行规定》等,开始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但由于各地政府的不同考虑,在职工持股上的发展水平也不均衡。
由于国家已出台的关于职工持股法律法规一些相关条款往往存在矛盾,在具体操作上,由于法规不规范,操作的灵活性比较大,加上我国企业产权关系复杂,不同企业差别很大,直接导致难以有统一规范的操作方法可以依循。只要能得到政府批准,什么样的方式都有可能出现。
目前,根据笔者了解下来职工持股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四种:
1、职工持股计划
由公司内部职工认购本公司股票,委托专门的职工持股会管理运作,职工通过拥有股权获得红利。它在本质上是一种职工福利计划。本文将着重分析职工持股。
2、管理层融资收购
由公司管理层或经理层利用借贷融资购买本公司股份,改变公司资产结构和所有权结构,从而达到重组公司的目的。它本质上是一种激励制度安排。
3、经营者股票期权
它赋予高层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一种选择权利,可以在特定时间内按照实现确定的价格购买本公司的股票。它是一种比经营者持股具有更显着的激励和约束效果的制度安排。
4、职工经营者联合融资收购
是管理层融资收购与职工持股的结合,即原有企业的职工和管理人员共同出资买下公司,从而改变公司的所有权结构。
二、职工持股的传统定义和特征
美国所推行的员工持股计划实际上可以算是其众多福利计划中的一种。因为员工持股计划并不对员工保证向其提供固定收益或福利待遇(而这恰恰是典型的福利计划的要旨),而是将员工的收益与其对公司本身的股票投资相联系,因此实际上是将员工收益与企业效益、企业管理及员工本身的努力和贡献联系了起来。按照美国的做法,企业对于年满21岁,且服务达一年以上的受雇员工,依其薪资总额,每年摊提一定比例存入员工股份信托基金中,透过基金的部分提存,以公平市价购入服务企业的股票,而企业每年于提存偿付股票价款后,将股票分配至各员工股份专户。在此期间,受雇员工如欲出售所取得的股票,则企业主有优先承购权,员工退休或离职时,企业必须将股票交付员工[3]。
我国目前没有统一的法律明确定义职工持股这个法律行为,只有在各地区(17个省市)颁布的《职工持股会管理(试行)办法》或者《内部职工持股试行(暂行)办法》中分别予以规定。如各地一些规定:
1、内部员工持股是指公司内部员工个人出资认购本公司部分股份,并委托公司工会持股会进行集中管理的一种新型的公有制产权组织形式③[4]。
2、内部职工股是指依照本办法规定设置的,由公司职工自愿出资,通过公司职工持股会统一管理的特定股份④[5]。
3、公司内部职工持股是指公司内部职工个人出资认购本公司部分股份,职工直接持有或组成职工持股会持有并进行管理的一种新型的产权组织形式⑤[6]。
4、企业内部员工持股制度是指企业内部员工出资认购本企业股份,委托工会以社团法人托管运作,工会代表员工个人进入董事会按照股份分享红利的新型股权形式⑥[7])。
5、内部职工持股制度是指企业内部职工自愿认购本企业股份,由工会组织的职工持股会作为社团法人,持股会代表职工个人股进入董事会,参与按股分享红利的新型股权形式。
根据上述各种地方政府出台的文件,我们可以认为职工持股是一种新型的股权分配形式,由企业内部职工委托职工持股会(或由第三者如金融信托机构托管)出资认购本公司部分或全部股权,并对这些股权托管运作,集中管理。因而职工持股计划具有如下法律特征:
(1)主体行存在一定限制——即持股人或认购者必须是本企业存在劳动关系的职工;
2)客体
上在权利方面存 在一定限制——职工所认购的股份一般不能转让、交易和继承(如果有约定除外); (3)利益分配方式上——职工股只能以二次利润分配参与公司利润分享;
(4)资金来源上——可通过现金认购、专项贷款、公益金转划、奖励等多种方式实现。
但是,我个人认为,根据我国的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我国国有企业与私有企业职工持股还是存在很多法律属性的冲突和现行法律制度规定的不完善和缺失问题,而且现行的法律法规都是对于国有企业或者国有控股企业职工持股进行了规范,但是由于没有对民营企业的职工持股进行规范。而最为关键的原因是,现有的法律中对于职工持股的规定都是基于国有产权分配和职工参与的角度进行,而民营企业最典型的问题就是产权全部属于私人所有。所以很多民营企业实行职工持股时候无法可依,擅自从事,因而也导致了不少真实个案的失败情形发生。本文章将通过有关案例的法律分析,来指出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笔者的有关完善建议。
三、民营企业职工持股案例法律分析
H公司是家私营高科技IT软件企业,注册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该公司从10万资金和20人起步,发展5年后,达到职工人数200多人,年销售额5000万元,净资产近2千万元。公司创始人股东3名,分别是担任公司执行董事兼总经理、副总经理(负责业务)和监事(负责财务)。
该公司近期目标是实现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希望实现境外上市计划。作为一家IT企业,其经营资源主要是靠营销和技术等管理人员,为了实现人力资本的运营发展,公司股东一致决定在2004年实行职工持股,希望通过职工持股稳定员工队伍,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于是笔者也作为该项目的参与者一起设计并且协助该公司职工持股计划实施。该公司设计的职工计划采取类似职工持股全员持股和管理层持股结合的方式。主要计划如下:
(一)、持股职工资格限制
以2004年1月前入职的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2002年前入职的普通员工具有入股资格。
(二)、购买股权方式
1、个人现金出资和公司老股东送股结合,具体为以下方式:
(1)认购股权。根据职工的层级和工龄不同,分别最高可获得认购5千股到5万股不等。
(2)配送股权。对于公司创业阶段1998年和发展初期2000年时期进入公司的老员工和高级管理人员给与配送1万股到3万股不等。
(3)认购价格。采取公司老股东权益折合为1000万元。为了体现老股东让利的原则,本次增资扩股不溢价,新股东以1元/股认购新增股权。
2、退出机制
(1)转让
①公司海外上市后,公司员工可依据个人意愿在股份市场上自由出售或持有境外公司股份。
②公司在进行融资、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过程中,公司的净资产将增值,员工股权将随之增值。员工股权也可溢价转让给战略投资者。
(2)回购
①当公司员工家庭发生重大事故(如疾病、死亡等)而急需现金时,经公司董事会同意后,公司员工手中持有的股权可以由公司回购,回购价格为购买该股份的出资额本金加上以年利息10%计算的利息。
②股权持有人由于疾病、伤残而离职的,其持有的股权由公司回购。回购价格为购买该股份的出资额本金加上以年利息10%计算的利息。
③股权持有人由于死亡而离职的,其股权继承人持有的股权由公司回购。回购价格为购买该股份的出资额本金加上以年利息10%计算的利息。
(3)退股
①股权持有人自动离职并与公司办理完毕辞职手续的,或由于不胜任工作要求被公司停职的,其持有的公司的股权可以按入股本金加银行同期定期存款利息退股。
②股权持有人由于严重停职、严重渎职、被判定刑事责任,索贿、受贿、贪污、盗窃、侵占财产、泄露公司经营和技术秘密、损害公司声誉等情形而停职的,其持有的股权必须按入股价格首先赔偿公司损失,然后按余额退股。情节严重者公司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持股组织机构
由于已经中止职工持股会的社团登记,因此采取内部设立职工持股理事会形式,通过持股职工普选形式选举理事会成员5人,理事长可进入董事会参与管理。
(四)、特别约定
公司与员工签署《股权协议书》不构成公司对公司员工聘用期限和聘用关系的任何承诺,公司对员工的聘用关系仍按劳动合同的有关约定执行。
根据以上计划,该公司于2004年进行了职工持股的计划执行,很快在1个月内,就有符合条件的47名职工以现金形式出资购买了近1000万股。并且在1个月后,采取不记名投票选举出理事会5名理事。
但是,该持股计划执行后并没有达到创始人所预期的目标。相反的是该公司参与职工持股计划的47名职工股东,根据笔者2年后追踪下来结果,仅有20人左右尚在职,离职率高达57%,而后续1年多没有新的股东加入,该公司经营业绩也逐年下滑,至于2年前的境外上市计划看来遥遥无期。不过,职工股东的本金尚在(仅剩余300多万,都是小额股份),但是去年2005年没有分红。
笔者进行了调查分析后,发现造成该企业职工持股计划几近失败的原因在于以下几点:
1、与持股的职工,尤其是离职的职工股东表示没有感觉自己是股东身份,认为身份没有发生变化,而且对于企业经营依然没有参与其中的积极性。
2、对于该公司募集的股本资金,一直在体外循环,就是该资金是放一个专门账户里面,其实资金的使用,职工股东没有了解到具体的运营,但是该公司董事会声称为了保证资金的安全性,没有投入运作项目。
3、在第一年后半年分红一次,以10%比例分发现金红利。但是,分红事宜是董事会召开职工持股理事会上宣布的,其宣布的财务数据,由于董事会认为属于商业秘密没有把资产负债和损益报表全部公开,认为公司缺乏诚意。
4、对于职工持股理事会,只是认为属于民意机构不具有社团法人资格,职工曾经要求将职工持股理事会改制为工会,但是由于工会不能成为持股信托机构,因而公司拒绝。
四、民营企业职工持股中存在的法律冲突
从该公司的职工持股计划几近失败的原因可以看出,主要集中在职工持股的所有权关系与劳动关系的法律属性存在冲突,问题主要表现几个方面:
(一)、职工持股所有权关系与劳动关系的法律属性冲突
员工身份
劳动法律关系(包括劳动合同关系)享有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义务: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适用法律:《劳动法》 股东身份: 所有权法律关系,权利: 公司股东作为出资者按投入公司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依法及时、足额缴纳所认缴的出资。以出资额对公司承担法律责任。不得抽回出资及其他。适用法律:《民法》、《公司法》
可看出,在持股职工中同时存在劳动关系和股东关系两个法律属性。劳动关系可以说属于带有身份隶属性质的民事关系,因为存在管理和被管理关系,但是劳动关系本质上笔者认为属于债的关系。(因为民事债的关系是特定主体之间特定的权利义务关系),那么股权关系可以说是所有权关系,因为股权是绝对权(债权是特定主体之间的相对权),股权的取得可是初始出资购入也通过合同转让或者赠与获得,但是取得之后那么股权所有人就拥有了占有、使用、处分、收益的权利,无疑就产生了排他性的绝对权。
但是作为绝对权的股权和作为相对权的债权,这截然不同的两个权属,事实上存在于同一法律主体上,并且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多冲突矛盾地方。
就权利行使而言,根据公司法第四条规定,公司股东依法享有资产收益、参与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但是职工股东一般都没有享有选择管理者的权利,尽管在现有的国企职工持股规定中也以职工持股会形式,通过职工持股组织来强化行权力量,但是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如本案例中H公司职工股东并没有形成持股组织,而且职工也没有明确清晰到股东的价值,最为关键的是——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前提下,职工股东其权利义务是严重不对等的。从2000年7月,民政部办公厅发出《关于暂停对企业内部职工持股会进行社团法人登记的函》;同年12月,中国证监会明确:不受理职工持股会和工会作为股东或者发起人的公司的上市申请。这意味着,“职工持股会”这种职工持股形式也走不通。那么单个的职工股东只能成为民事法律中的股东身份,那么根据现行的《公司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必须要经过股东名册记载和工商备案后其股东身份才可以得到确认。
当然现行的公司法第三十三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应当置备股东名册,记载下列事项:(一)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住所;(二)股东的出资额;(三)出资证明书编号。记载于股东名册的股东,可以依股东名册主张行使股东权利。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其出资额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未经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
在司法实践中,股东确权诉讼,这个也是可以的。但是从法律文意上看,未经登记的股东其权利主张居然只是不得对抗第三人。但是要主张自己的股东权利却需要进行诉讼进行确认。
此外,正是由于股东关系和劳动关系之间存在的竞合,为此一方面,应看到企业和持股职工双方依法均有权与对方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企业有权选择劳动者,劳动者也有权选择企业,不能因员工是“股东”而导致新的“大锅饭”、“铁交椅”。另一方面,持股职工退出“职工”身份时,“股东”身份还在,企业不能以此为由强行取消原持股职工的股份。当然,这又与职工内部持股制度的“在职职工”要求不相符合。
从本文开始的H公司职工持股案例中看现实中的问题远不止这些。持股职工退休、调离、劳动合同期满后,其股份如何处理?收购、转让应按什么价格计算?这些问题都很难解决。这个就为后面的很多法律争议问题埋下隐患。
(二)、资金募集过程中的法律风险
美国实行职工持股的公司,员工购买股票并不是用过去劳动(现金)支付,而是用预期劳动支付。资金来源主要是两种:一般是公司先建立员工持股基金,作为一个专门机构,由公司担保,基金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形成员工持股,然后用股本的红利逐年(法律规定不超过七年)偿还;少数的公司则直接出让股本总额的20-30%给公司员工持股基金,用今后的红利逐年偿还⑦[8]。
我国目前主要的国企职工持股办法是购股的资金来源由个人出资,可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以深圳市的内部职工持股管理规定为例)
(1)个人以现金出资购股;
(2)由公司非员工股东担保,向银行或资产经营公司贷(借)款购股;
(3)可将公司公益金划为专项资金借给员工购股,借款利率 由公司股东会或产权单位参照银行贷款利率自行决定。
但是由于民营企业大多是有限责任公司,此外由于不属于各地职工持股管理法规的规范之内,所以没有进行信贷融资,只能采取职工缴纳现金的方式进行。就上述H公司的职工持股方案来看,由于都是职工拿出自己的现金以1:1的方式进行购买。但是由于没有法律的直接规定,所以职工出资往往没有很好的保障和安全感。
案例中,H公司老股东权益折合为1000万元。为了体现老股东让利的原则,本次增资扩股不溢价,新股东以1元/股认购新增股权。但是,该职工股东出资是属于增资而且公司是私营公司其资产负债经营情况没有公开,因此这个价格其实相当于自由定价,只是公司股东定出的,之前并没有经过议价程序,那么这个出资价格其实职工没有什么谈判余地,而且这个和一些职工持股规定中的比例不一样。
如深圳地方规定是公司总股本在5000万元-2亿元左右,员工持股比例占公司总股本的35%;1000万元-5000万元的,占35%--50%左右;1000万元以下的员工持股可占5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相对于国有企业的职工持股来说,民营企业的职工持股所占股权比例根本就是完全市场化,自由定价和议价的过程。那么职工对于该计划只能接受或者不接受,然后在实务运作中,我们调查发现,就H公司的职工而言,他们在履行了缴纳股金时候,其程序为:
①公司根据职工工龄和职务规定了可认购的股数(按照每股1元计算),这个可认购权的依据是参照工作分析和岗位评估而来,只是对于核心员工和管理、技术骨干人员而进行,所占职工比例为23%左右(当时,职工总人数205人,可认购人数49人,自动放弃认购者2人)
②职工签署认购持股协议(协议上相关条款见上文)后一周内,缴纳所认购的股权资③职工凭收据和持股协议,在第一次职工持股股东会议上领取持股股权证书,股权证书上标明:认购人姓名,身份证号,认购股数,指定受益人以及第一次认购时间(持股时间)
,并且在权证附注上有转让、撤资等空白栏目可以进行填写。股权证书上没有公司签章,但有公司法定代表人(大股东董事长)的亲笔签字。 从上述程序上看,似乎和一般股份有限公司发行募集方式类似。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存在几个环节问题:
该公司是有限责任公司,按照规定股东人数必须在50人以下,而该公司创始股东有3人,虽然最后职工股东47人,刚刚够法定人数上限。但是,必须明确的是,根据职工持股的惯例,职工个人并不与公司发生股权关系,而是通过持股机构进行信托持股。本案中直接由职工出资购买的股份,这个就不再是职工持股的概念,而是一般民事意义上的股权转让或者增资扩股的概念。
如果是增资扩股,那么该公司老股东权益折合为1000万元作为招募资金的一个规划,最后募集资金达到980万左右,但是该公司并没有把这笔资金进行股本增加的申报——就是没有经过有关审计机关的验资确认,也没有去工商部门登记备案变更营业执照等相关动作,更没有将此47名新股东纳入股东名册进行登记。
这笔资金流向何处呢?根据财务部的解释,该笔资金其实一直在一个专门帐户中存放,因为公司董事会还没有具体使用的方向——事实上就是一笔体外循环的资金,该资金也没有在公司财务报告上所有者权益上反应,只是在其他收入中进行说明。那么对于职工股东而言,这笔资金完全可以认为没有成为股本充实。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该笔所谓股本金,成为了非法集资。
此外,从认购程序上看,股权凭证没有公司签章,而内部收据上是不盖公司公章的,所以职工股东感觉心理不踏实,而没有经过有关机关的验证,以及专门资金没有进入所有者权益投资项目,所以说根据现有情况来看,职工所谓缴纳的股金与非法集资的行为颇为相似。⑧[9]
(三)、退出机制中回购规定合法性分析
从本案例中H公司在进行职工持股的规定中列举了职工所持股份的退出情形。主要是:转让、退股和回购,但是这些规定却与现行的法律法规有很大的冲突。
在美国的员工持股计划中有对股票回购规定。对于员工参加持股计划而得到的股票,如果员工希望变现,公司有用当前公平的市场价格购回这些股票的责任。但是,必须注意到的是,美国对于回购的认识是充分尊重职工个人意志,并且对于价格采取市场化进行商定⑨[10]。在我国尚在实行的各地职工持股管理规定中,也是各地规定不一。
1、上海市的有关部门规定:
(1)内部职工股不得上市交易;
(2)职工经公司同意调离或者死亡,自动退出职工持股会,由职工持股会以职工持股名册记载的会员出资金额和持股数为标准,参照公司上年度每股净资产收回,转让给其他会员。
2、深圳市的的有关规定:
(1)内部员工股不转让、不继承;
(2)员工脱离公司时,不再持有内部员工股,其所持有股份由员工持股会按公司上年末每股帐面净资产值回购,转作预留股份,股款退还个人或合法继承人;
金到公司财务部,财务部开具内部收据。
3)经营者离开本公司,经离任审计后,由持股会按公司上年末每股帐面净资产值回购,转作预留股份。
(4)科技人员所持科技成果折股的股份不满3年而脱离公司,由员工持股会回购股份,转作预留股份,可酌情将30%--50%的股金支付给本人。如满3年,则按公司上年末每股帐面净资产值回购,股金支付给本人。
3、北京市的有关部门规定:
(1)会员的出资在职工持股会成立3年内不得转让。3年后只能在公司内部职工之间转让,不得在社会上转让交易
(2)职工调离、辞职、辞退、开除、死亡,自动退出职工持股会,职工退休时,可以退出职工持股会。其出资额可参照公司上年度每股净资产转让给公司其他职工,或留作新职工认购。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基本上都是规定可以退出或者转让,但是所依据的是公司上年度每股净资产。但是本案中H公司规定是购买该股份的出资额本金加上以年利息10%计算的利息。这个就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出资入股是种投资行为,自然就有了风险和收益,那么作为股东价值的表现,股权价格自然是跟净资产值挂钩,股东责任也是享受收益承担损失的。但是本案中H公司采取固定利息的所谓计算方式,无形中也是与内部债券相似。这种约定事实上也起不到真正的凝聚力作用,因为有固定收益的承诺,那么职工是否会真的作为股权来对待呢?恐怕未必能够起到股东心态的转变。
同时,必须注意到的是,本案中职工是缴纳股金到公司,而其所持股份是直接由公司与其个人签发确认,并没有职工持股会这个组织。无论是美国还是我国的相关惯例或者规定中,职工个人与公司之间所建立的股东关系是通过持股会这个组织进行的,而本案中的H公司与职工之间事实上是隐名股东的关系。职工直接就成为了公司在册股东,那么这个就直接成为公司法意义上的股东。那么根据公司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公司成立后,股东不得抽逃出资。如此看来该所谓退出机制等于无效规定。
至于回购情形来说,根据公司法第七十五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股东会该项决议投反对票的股东可以请求公司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权:(一)公司连续五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而公司该五年连续盈利,并且符合本法规定的分配利润条件的;(二)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的;(三)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出现,股东会会议通过决议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续的。“
所以说民营企业在处理职工持股退出机制的时候,需要认真分析研究方可确定。
(四)、股权管理与信托组织的角色定义
在美国,职工与公司不是直接的股东关系,而是通过持股管理的机构——员工股份信托基金。这是一个可以控制员工股份的独立和合法的实体,即员工股份信托基金会。该基金掌握和控制这个计划的所有资产⑩[11]。
在我国,初期都是以工会下属的职工持股会进行的,如南京市职工持股规定对职工持股会定义为:职工持股会是在工会指导下,从事内部职工股管理,代表持有内部职工股的职工行使股东权利,并以企业工会社团法人名义承担民事责任的组织。而上海市对于职工持股会成立的规定是:
(1)依照《公司法》规定条件设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和发起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2)持有内部职工股的职工共同制定持股会章程;
(3)建立符合本办法要求的职工持股会的组织机构;
(4)原企业资产必须重新评估,国有企业资产评估后需经市资办确认;
(5)公司工会同意设立职工持股会的证明;
(6)新办企业申办确定法定代表人的同时,须明确工会筹备组负责人,在开业的同时建立工会,承担职工持股会相应职责;
(7)已经改制的公司,建立职工持股会需要董事会的决议。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最初的职工持股会是隶属于工会下的机构,但是职工持股会与我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中的“社会团体”存在重要区别:
①社会团体不得从事赢利性的经营活动,而职工持股会是一种注重投资收益的主体。
②企事业单位在本单位内部活动的团体不属于社团登记范围,而职工持股会的职责恰恰是主要管理企业内部的股份工作,不
从事对外业务。 ③职工持股会的注册资金与企业法人的要求一样,与社团的活动资金概念不同。
因此,民政部已经表示不再以“社会团体”名义登记职工持股会。但是作为职工持股这个法律行为来说,就会存在着一个悖论——职工个体与公司之间建立股东关系的话,那么就成为单个意义上的股东,而职工持股是计划,是种集体行为。此外现有的法律规定导致了,职工持股会组织不能存在,而唯一可以作为职工权益代表的法定组织——工会,根据工会法又没有允许工会持股的相关规定。
如果从职工股东权益保护和企业运营顺畅,减少法律风险和道德风险角度上说,信托持股是非常必要的。在信托法颁布实施后,规范职工持股计划的下一步就是引入信托机制,进行制度创新。当前信托是实现职工持股的一个最佳平台,它有利于解决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并具有税收方面的优势,因此信托投资公司是一个比较合适的受托人。关于职工出资能力不足的问题,则可以通过职工身份置换、工资奖金结余和作为受托人的信托公司来解决。事实上,美国采取的员工持股信托基金这个模式是值得考虑的。
五、职工持股模式推荐——信托基金持股和期权导入
在知识经济发展阶段下任何一个企业的投资都是两种资本的投入,即股东投入的货币资本和企业职工投入的人力资本;因此,任何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都是两种资本的结合——货币资本与人力资本的结合,而且人力资本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现行职工持股法案都是在以国有资产或者国有控股的企业为主体进行的,而民营企业其产权非常清晰明确,而其采取职工持股的目标也很清楚:
1、形成稳定的职工队伍。由于职工持股计划对股份转让等有规范的约束,对稳定职工队伍、加强内部职工管理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也因此有利于形成稳定的股东,防止企业被收购和过度投机。
2、增加职工的收入。职工通过持股分红,将获得一笔可观的收入。
3、增强公司的凝聚力。职工的劳动成果跟本自身利益密切相关,这有助于增强公司的凝聚力,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
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职工持股是一种大股东套现和资产剥离的有效工具。职工持股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资产剥离、股东套现等领域。因此我们认为在目前社会转型期中,法律没有明确规定,而现在很多民营企业采取的职工持股计划几乎先天不足,因为存在很大的道德风险(与非法集资或无信托组织)。事实上本文中的H公司其案例失败的原因也在与此。
笔者认 为,希望通过专门立法来解决这个现实问题事实上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因为动辄立法成本很高,而且现实是在不断变化中的。笔者从现实出发认为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
1、导入信托机构,采取信托持股
这个是针对目前职工以现金形式出资的,因为职工出资给信托公司,那么信托公司作为第三方(劳资以外的)出现,但是信托公司代表的是职工集体的经济利益,也就是股东权益的代表,直接参与经营活动决策中去。而工会作为职工劳动权益的代表,与此并不冲突,相反互相协助配合不仅能够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也可以促进企业良好的人力资源运行和人力资本的最优化配置。
2、先用期权,再使用现金出资
期权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企业激励机制,它是指公司授予特定人员在一定期间内以事先约定的价格和条件认购本公司股票或者股份。由于期权目前来说,是公司与职工之间的附条件民事行为,这个条件只要不违反法律而且也不对职工人身利益构成损害,自然就具有约束力。期权的行使,既避免职工现金出资后的道德风险也避免万一职工不能胜任工作而需要进行后续股权回购等行为的麻烦。
六、结语
事实上很多企业把职工持股只是作为一种绩效薪酬激励的措施,而很多职工也只是把这个作为增加收入的一个方法。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职工持股这个工具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个激励工具,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个良好互动的企业文化。
在企业的危机期或有问题的企业中实行职工持股,职工的信心和参与是拯救企业的重要因素。危机企业如果破产,会影响企业各利益主体的利益。首当其冲的是企业职工,企业破产以后,职工会失去工作;其次是企业的债权人,危机企业很可能资不抵债;最后,资方也会受到影响,资本投人往往不能得到保全。企业危机并不一定是全面危机,危机可能仅仅是财务上的或暂时的,关键是职工是否对企业具有信心。
如果职工对企业具有信心,就可以未来若干年减少一定比例工资的方式,购买公司股票,这样不仅可降低企业的未来运行成本,而且有助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以达到克服危机、振兴企业的目的。识别一个企业是有困难还是有希望,本企业职工对企业的看法是值得考虑的因素之一。在市场经济中,职工愿意对一个企业出资,就表明职工对该企业具有积极性的评价。
所以笔者认为实行职工持股真正意义不在于通过股息红利的激励,而是更多的激发职工的创新精神和参与感,并且通过代表职工利益的持股机构组织,形成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优化!和制约。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能够形成群策群力,持续创新的企业文化更加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而对于国家来说,职工持股也是有助于提高社会财富积累,稳定社会秩序。
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