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微观经济活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从最新变化来看,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仍在下滑,企业亏损扩大、资金链困难仍未见根本改善,同时“新三角债”的阴影仍笼罩着实体经济。如何理解和看待总体经济增速的温和放缓与企业经济活动骤冷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对于形势的判断、政策的制定尤为重要。
企业财务杠杆率过高
如果仅从实体经济本身寻找答案,上述现象是令人困惑的。因此需要将视野转向金融领域,尤其是微观企业财务杠杆率,即资产负债率。
2008年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后,外部冲击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企业经营面临困难;此后信贷规模迅猛扩张,导致企业财务杠杆率出现了两轮上升。第一轮直接来自于宽松的信贷政策,企业借款成本下降。在此基础上,企业投资加速上升,并进一步出现了资产价格上涨、实际负利率的情况,这些因素推动了第二轮企业财务杠杆率的上升。
2000年至2008年,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处于波动状态,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自2009年大规模的信贷扩张之后,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开始不断上升。央行对5000家工业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2008年末至今,其整体资产负债率上升了约2个百分点。这还不包括大量未进入调查范围的中小企业。
到2011年下半年,政策对基建投资、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力度加大,随后外部需求也开始表现疲弱。面对再一次的冲击,高杠杆率企业的反应将更为敏感。这是因为,高杠杆率加大了企业经营效益的顺周期波动幅度。由于各企业之间通过信用体系相联系,高杠杆率企业出了问题,其风险就会进一步扩散,从而导致其他企业的经营也出现困难。
交通运输仓储业、金属与非金属制造业和房地产业三个行业的情况最为明显。2009年1月以来,三者的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分别上升了14%、5%、4%。根据三个行业的情况进行模拟,结果显示:相同的负面冲击,对利润的影响将分别被放大:19.5%、7.9%、6.6%。由于上面的分析对象仅限于上市公司,且没有考虑到企业资产价格本身可能的缩水,所以负面冲击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有可能仍被低估了。
中国非金融企业整体负债率已经处于过高水平。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扬等人在论文《中国资产负债表及其风险评估》中的测算,中国企业负债占GDP的比例高达105%,不仅高于日本、美国、意大利,甚至接近于英国、法国。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经验显示,这一比例达到90%就会比较危险。
可见,中国企业不仅面临着政策调控、外部需求下滑等不利因素,而且由于财务杠杆过高,这些不利因素还被大大强化,企业经济效益的顺周期性也被显著放大。最终表现为宏观经济的温和减速,微观企业盈利能力的骤然下滑。
不能仅靠信贷刺激
目前,宏观经济增速在环比上已出现企稳回升迹象。但如果企业的盈利能力恶化及其滞后影响逐步显现,则这种宏观经济企稳的微观基础仍是脆弱的。因此,政策应重点关注企业财务的去杠杆化,并将这方面的政策与其他结构调整措施结合起来。具体来说:
首先,应避免进一步使用信贷扩张的刺激政策。虽然2009年的信贷扩张,成功地使中国经济避免了深度衰退,但同时也使很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上升到高位,并使得现在企业对负面冲击过于敏感。而这也正是上一轮信贷扩张的一个后遗症。
如果进一步使用信贷扩张的刺激政策,短期内企业的经营状况或将得以改善。但从长远看,由于财务杠杆进一步提高,企业在面临外部冲击时将更脆弱。在此基础之上的宏观经济,也将更为脆弱和缺乏内在稳定性。因此,依赖于信贷扩张的刺激政策,不仅无助于解决根本问题,反而会在将来带来更大问题。
其次,需要采取措施,推动企业去杠杆化。依靠企业自身力量进行去杠杆化,过程将是痛苦而漫长的。因此,面对微观经济骤冷的局面,不可操之过急地采用信贷扩张的刺激政策。
其三,采取减税或税制改革,将有利于帮助企业加速去杠杆化的过程。目前,针对企业的税收体制并没有起到“自动稳定器”的功能,甚至可能加剧了企业经营状况的恶化。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工业企业财务数据,2012年7月,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增速为—2.7%,与去年同期的28.3%相比,落差为31个百分点。同样是2012年7月,工业企业的税金总额累计同比增速为8.8%,比去年同期的26.9%下降了18.1个百分点。
篇2
为增强广大职工的生态文明意识,大力推进我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进程,认真抓好春季义务植树活动,迎接全省城乡绿化现场会在我市的召开,我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专题召开局党组会安排植树活动事宜,并组织职工学习了开展今年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相关文件,落实植树的人员、设备、经费等。
二、领导带头,积极参与
为保证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的义务植树活动顺利开展,春节前夕,我局明确了带队领导、承办科室、植树人员。2月21日,节后上班的第一天,我局以局党组成员、编办副主任高慧岗、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军转办主任周军、机关党委书记张余四名县级领导干部带队,带领人事局、编办20多名干部,深入黄舣镇植树基地,开展了“美化城乡环境、创建森林*”为主题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3月12日,我局以局党组成员、编办副主任高慧岗、市人才服务中心主任刘玉海带队,带领10多名干部,到*医学院城北校区东大门开展了义务植树活动。
三、注重实效,提高质量
今年,我局把义务植树活动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为确保植树成活率,达到改善环境、建设生态的目的,严格按照植树要求、每棵树种尺寸和树间距进行树坑的打挖,在植树时注重泥土的填覆,及时补水,联系人员落实后期的管护,做到植树规范,管护到位,保证了植树的质量和成活率。
四、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一是召开职工大会传达学习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相关文件,引导职工通过认养、认种绿地、树木等履行植树义务;二是充分利用“*人事在线”、“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日”开展宣传,通过网站植树信息、制作黑板报、散发科普知识宣传单等多种手段大肆宣传。进一步提高职工和群众的对义务植树的法定性、全民性认识,了解创建森林城市的目的和意义,形成“植绿、护绿、爱绿”的生态文明意识,使其自觉投身到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中。
通过全民义务植树活动的开展,使我市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群众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更加扎实、有效、深入地开展此项工作,提高义务植树成效,加快国土绿化步伐,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力争早日建成“园林*”、“森林*”、“绿色*”。
全民义务植树*市全民义务植树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省全民义务植树条例》,以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建设生态*为目标,以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城乡一体化推进区生态建设、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为支撑,各县(市、区)党委、政府抢抓冬春造林时机,动员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去年全民义务植树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成效
(一)全市参加义务植树情况。全市应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万人,实际参加植树人数*万人,义务植树尽责率*%以上,植树株数*万株,人均植树5株。全市共建义务植树基地180处,义务植树建卡登记率*%以上,乡、镇以上各级党、政领导办造林绿化点*处。
(二)通道绿化建设情况。去年完成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万亩,为年度目标任务*万亩的106%;完成环城防护林带及城郊森林*万亩,为年度任务*万亩的179%。
(三)古树名木的建档和管护。古树是活化石,是历史文化的象征,为此我市在古树名木的调查、建挡、管护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据统计全市现有古树名木132株,4个古树群,均按属地进行了详细的登记、挂牌管护,建立了古树名木档案,以市政府文件印发了《*市古树名木管理办法》,编写的《*古树名木》一书即将出版。
(四)各级党、政领导率先垂范办造林绿化点。去年,县级以上领导办造林绿化点46处,并严格按照市绿委制订的《党、政领导办绿化点实施意见》的要求有规模、有标准、有规划、树标牌、讲实效,确保造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真正把各级领导造林绿化点办成示范、样板精品工程点,为群众树立榜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五)生态示范村建设。林业生态示范村绿化是我市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去年全市林业生态村建设任务是715个,折合造林面积46200亩。根据县、市两级复查,实际绿化村庄823个,共绿化街道1150条,栽植绿化苗木50.9万株。全市命名了15个林业生态示范村,每个村奖励现金1.5万元。
二、特点和做法
(一)领导重视,各项目标责任落实到位。
去年各级党委、政府把全民义务植树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坚持大员上阵,亲自部署,一线指挥。特别是去冬市委、市政府组织召开了高规格的林业工作会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参加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熊广田副市长亲自安排部署冬春造林绿化工作,并把义务植树工作做为一项重要内容来强调,要求继续坚持工作责任制、责任追究制、奖惩兑现制等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做到求真务实,落实有力,不断开创义务植树工作的新局面。各县(市、区)主要领导率先垂范,真抓实干,深入基层在办好自己造林绿化示范点基础上,把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推向。
为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弘扬生态文明,响应xx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伟大号召。今年的义务植树活动形式多样。一是*市委、市政府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和市直106个单位4356人于3月10日上午,*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副主任*、市政府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等四大班子领导带领*县四大班子及市、县两级机关干部冒着寒风在*县曹魏生态园参加义务植树。植树现场到处挂满标语、横幅,人声鼎沸,彩旗飘扬,人们不畏寒风,挥镐扬锨,手提水桶,把一棵棵桂花、紫薇、大叶女贞精心栽下,为我市的生态建设增添了一笔浓浓的绿色。
(二)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绿化意识。
为使全民义务植树工作成为广大干群的自觉行动,去冬今春以来,全市上下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舆论工具,广泛宣传植树造林, 绿化祖国 的重大意义,增强全民绿化意识,营造良好氛围,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绿化的积极性、自觉投身义务植树工作中来。*市、*县、长葛市、*县为进一步把全民义务植树运动推向,在植树节前,市、县两级绿化委员会主任均发表了电视讲话,对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进行再发动再动员。并利用宣传车、板报专栏、标语等大力宣传全民义务植树的重要性和《*省义务植树条例》、《森林法》等林业法律、法规,有力地促进了全民义务植树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义务植树管理、规划到位。
一是抓了义务植树基地建设。全市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建设方案,并按照《*省义务植树条例》的要求,市、县、乡都建立了义务植树基地;二是提高了义务植树尽责率,坚持义务植树属地管理,以乡镇为单位,城市以街道居委会为单位,建立了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把每一个适龄公民每年植树3 5株的法定义务落实到了各级政府、责任单位和每一个适龄公民肩上,增强了全市广大干群绿化美化环境的意识,充分体现了广大干群义务植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各县(市、区)全民参与,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人人尽责,注重实效,建卡登记,绿化家园。特别是*市、*县、*县、*县人民政府先后都出台了《关于印发全民义务植树实施办法的通知》和《关于做好去年全民义务植树工作的通知》。通过义务植树活动的开展,真正使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具有全民性、义务性、法定性、公益性,是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的植树活动,是造福子孙后代。
(四)加大义务尽责的监管力,充分发挥各级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职能作用。
市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对去年全市义务植树工作的开展情况加大了检查监督力度,特别对适龄公民的尽责率,县(市、区)绿化费征收使用情况,领导办绿化点的规模,义务植树基地造林质量合格率,义务植树挡案管理等情况,每年不定期进行检查,对工作完成好的单位进行表扬,工作完成差的单位通报批评。
三、存在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应清醒的看到当前全民义务植树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个别地方领导对全民义务植树的认识不够高,没有真正把全民义务植树工作摆上日程。
2、县与县之间,乡与乡之间在义务植树运动开展方面不平衡。
3、个别地方义务植树档案管理不规范,不重视资料积累和档案管理工作。
四、今年工作打算
1、加大义务植树的宣传力度。真正从思想意识上提高全民对义务植树的认识。实现 要我种树 向 我要种树 的根本转变,充分调动人民群众义务植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全民义务植树基地的建设和各级党、政领导办造林绿化点要提高挡次、形成规模,真正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3、在绿化费的征收、古树名木的管护等方面,要常抓不懈,形成制度。
4、去年4月底按(*省义务植树检查验收办法),市绿化办将对各县(市、区)义务植树开展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验收,检查结果通报全市。
脚踏实地 同心协力3月10日上午,迎着微凉的春风,济南市长清区平安镇的山东省青少年素质教育中心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为积极贯彻所团委开展的“一团一品”创建活动,激发机关一分会团支部活力,打造“脚踏实地、同心协力”的特色品牌,同时响应“争做生态山东的宣传者、植绿爱绿的推动者和环境保护的践行者”的号召,在机关一分会团支部书记徐磊、保卫班班长张凤刚的共同组织下,带领本支部青年王青勇、李江、陈博敬、周传航自发参加了由团省委、省林业局主办,济南团市委、山东青少年素质教育中心承办的全省“百万青年绿林汇”青少年植树活动正式启动仪式。
篇3
(一)制定整改落实方案。具体时间:7月20日-7月28日。整改落实方案以《市经委(国资委)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情况分析检查报告》、委党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会前征求到的六个方面28条意见与建议为依据,围绕科学发展、工业强市,对查摆出来的突出问题和需要完善的制度,按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切实做到“四明确一承诺”(即明确整改落实的项目,明确目标和时限,明确整改落实措施,明确责任领导和科室,向群众做出公开承诺),整改措施做到“三有”(有量化指标、有硬性手段、有时限要求),要把任务分解细化,把责任落实到人,使整改落实工作有章可循。整改落实方案制定后,采取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委机关、直属单位广大党员要围绕制定、落实整改落实方案,积极建言献策,努力转变作风、改进工作。
(二)集中解决突出问题。具体时间:7月20日-8月15日。委机关要进一步明确在加快推进工业强市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向和工作方法,切实解决查找出来的、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要围绕服务基层企业和促进科学发展,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要求,侧重解决当前工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2009年市政府下达我委的各项工作任务提出具体措施,抓好工作落实。对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的问题,要积极探索上下互动、左右联动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促进工业发展。
(三)完善体制机制工作。具体时间:8月10日-20日。委机关要从促进科学发展、工业强市、服务企业的需要出发,积极稳妥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建设,努力解决制度缺失和体制障碍等突出问题,逐步形成在加快推进工业强市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认真清理现有的规章制度,切实做好废、改、立工作,建立完善委机关各项制度规定,推动经济工作健康发展。
(四)做好测评总结工作。具体时间:8月20日-28日。委机关学习实践活动基本完成时,要认真做好学习实践活动的总结工作,并采取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通报。委机关要召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总结大会,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要以适当方式向群众公布。根据测评情况,进一步完善整改落实措施,确保学习实践活动中尚未解决的突出问题继续得到有效解决。要通过求真务实地抓整改、办实事、解难题、促发展,使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具体要求
整改落实阶段是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出成果的阶段,既是对调研学习、分析检查阶段工作效果的检验,更是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创新与成效所在。委机关各科室要认真按照委党组制定的工作方案,把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篇4
根据幼儿活动的需要,我们打破了以往小、中、大班的固定活动区域,各个场地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安排,这样班与班,年级与年级融合在一起,分别有户外大型活动场地与自然活动区结合,小型动态的活动区与多功能土坡结合,在活动区的周围,设置了一些固定的材料库和流动的小货架,并且设置了一些中小型的活动材料,如,轮胎、木板,软管等。同时,积极挖掘家庭资源,让幼儿从家中带来了一些小自行车、滑板车等,让静态的材料呈动态趋势,幼儿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自由地取放材料,自由地组合与变化,正如瑞吉欧的做法:校园里不能有一无是处的空间,尽可能发挥有用的空间的作用,环境应当是一个“会运作的生命体”。这样,改变了户外活动形式一直较为单一的弊端,活动空间的大胆突破,物质材料的积极提供,丰富了幼儿户外交往的形式与内容,为幼儿之间积极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案例一】
小土坡旁,一大班的幼儿来到材料库选择了一根软管,找到另一同伴说:“我们来玩消防队员的游戏,好吗?”另一幼儿同意后,找到了一架木梯,俩人来到土坡上,选择了一个合适的位置,将梯子搭好,作为消防中心,接着,拿着软管来灭火,俩人骑车来到远处小班的娃娃家,大声喊道:“我们来灭火。”火灭完后,他们又来到另一个游戏点――动物园,又起劲地灭起了火。
活动环境的改变使幼儿的活动习惯有了变化,通过对户外环境的巧妙利用,幼儿的沟通、交往的形式较以往有了进一步的丰富,在此活动中,他们表现出的是较为积极主动的与环境、与同伴交往互动,并能主动接受同伴的意见,相互之间配合较为默契,在较为丰富的场地上,与其他班级的幼儿也能主动呼应,他们自由的来来往往,使环境得到了丰富。
二、丰富自主多变的活动形式
幼儿的同伴关系是幼儿在整个人际关系系统中的重要体现。在同伴交往中,幼儿往往会形成一些潜在的规则,同伴活动一致性、相互支持、团结的集体意识等,无疑对幼儿今后的人际关系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瑞吉欧重视扩大幼儿的活动环境,同一区域不分班级、年龄,在园交往的空间、时间较为宽泛。
在实践中,我们打破了结构性的活动时间,将各班户外活动的时间调整为非结构性时间,将大段的、完整的时间安排幼儿在户外进行活动。班级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时间的自主调整。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将活动场地进行相应的调整,如在土坡的游戏中,幼儿起初喜欢玩消防队员的游戏,后来,将娃娃公寓搬到了坡上。在大型塑胶场地上,幼儿从以往的体育活动变为了体育、角色等交织的立体内容,有高速公路、医院等等,轮胎变成了收费站、梯子变成了担架。在游戏中,幼儿相互之间由“初期的不交往―被动交往―少交往―形成与不同年龄的伙伴交往”的习惯,幼儿参加团队合作的意识有了加强,一些规则在活动中也得到了内化,并逐步增强了与不同年龄伙伴的社交技巧。
【案例二】
一位中班的幼儿骑着自行车来到了一位小班的幼儿面前说:“我带你去超市,你坐我的车吧。”小班幼儿摇了摇手,这位幼儿又来到了另一位幼儿面前,继续说:“小妹妹,我带你去超市好吗?”小妹妹没有说话,中班幼儿又接着说:“坐我的自行车吧,一会就到了”小妹妹这才犹犹豫豫地上了他的车,购完物后,中班的幼儿就将她送了回来。过了一会儿,这位小班的幼儿来到中班幼儿面前说:“带我到超市吧。”
通过教师在日常活动中以及在游戏活动中的交往,中班的哥哥姐姐逐渐懂得采用积极的交往策略,并开始了相应的尝试,幼儿之间从一开始的陌生到之后的逐渐熟悉,关系逐渐变得融洽和自然,中班幼儿的主动使小班的幼儿心理上逐渐放松,最后能够理解别人的意思,调整了自己的行为,主动与中班的幼儿进行合作,沟通的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将各年龄班、各年级游戏场地重新划分,打破班级、年龄界限,进行混班、混龄游戏。幼儿积极与不同班级、不同年龄的伙伴进行联系、交流,角色的范围有了进一步扩展,分别体验了不同年龄伙伴的情感、思维方式、动机等等,在身心得到愉悦的同时,情感得到了相互沟通。
三、保持积极高度的关注反馈
在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中,教师影响有可能是积极的、建设性的,也有可能是消O的、负面的,教师应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重要影响,同时尽可能控制、减少消极的影响,对幼儿保持积极的关注,给予其积极的刺激,激发其与教师、同伴、环境的有效互动,促进其与他人积极主动交往的愿望,以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
教师对于幼儿的活动要做到三高:首先是高关注,即对幼儿给予高度注视。许多研究表明:如果教师对幼儿的行为没有反应,则对幼儿的影响和控制就是最差的。第二就是高敏感性,即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敏感意识,对幼儿的细小的交际行为要有一个敏锐的反应,准确预测不同的行为所带来的结果,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第三是高互动性,教师要及时接过幼儿抛过来的问题之球,仔细分析和把握“球”的内涵及语言,给予幼儿准确的诊断、反馈,促进不同的幼儿在其现在的基础上人际关系得到不同的发展。
篇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企业创业机理与成长模式研究》(70732004)
作者简介:
王晓文(1981-),女,博士,南开大学泰达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会展经济与管理、创业管理。张玉利(1965-),男,南开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研究方向为创业管理、中小企业与企业成长。王菁娜(1979-),女,博士,南开大学泰达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会展营销。
1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加剧,会展产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发展成熟后出现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由于会展产业在促进消费、推动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以及促进就业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乘数效应,被看作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因而受到很多城市和国家的重视(Brown,2000),会展产业的经济效应也越来越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关注。
然而,目前对于会展产业经济效应的研究往往过于空泛和表面化。一方面,大多数学者们尝试通过“投入-产出”的分析方法找到一般性模型(杨勇,2009),即衡量会展产业的经济投入与经济产出在数量上的对应关系,而忽略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中间处理环节;另一方面,即使研究涉及具体的表现层面,也通常是在会展消费、推动城市发展和就业等范围内讨论经济效应问题,而对于“会展经济效应是否存在其它实现途径”,“会展究竟通过怎样的作用机制产生经济效应”的问题没有给予很好的解答。尽管已经有学者尝试改变这一研究现状,但其努力的方向是如何更加精确地计算会展产业的经济效应,而不是解答“如何具体实现”的问题。事实上,只有深入剖析会展产业产生经济效应的作用过程,揭示其中的传导手段和具体路径,才能更加准确和全面地衡量经济效应,并明确促进会展产业发挥经济效应的努力方向。
本文在归纳分析会展产业经济效应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依托会展研究、资源基础论和创业研究等理论研究成果,通过阐释会展产业如何支持创业活动――这种能够产生巨大经济效益、但经常面临新进入缺陷的具体经济活动――揭示会展产业产生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
2 会展产业经济效应的研究现状
2.1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研究
会展经济效应是会展研究中最为重要的论题之一。研究者从会展产业具有的重大经济效应和其他影响的角度为各地举办会展提供了论据支持(Archer,1984;Mules,McDonald,1994;Crompton,McKay,1994)。但由于产业自身的发展相对较晚,目前对于会展产业经济效应的问题大多停留在经验性总结和个案统计阶段,少有系统化研究,而国内大多数的研究也停留在介绍国外会展业、归纳会展经济的发展现状、总结会展经济的作用以及提出本区域发展会展经济的对策上。
在衡量会展经济效应的众多方法中,投入-产出分析(input-output analysis) 是最为普遍使用的方法。投入-产出分析是运用一般均衡理论对错综复杂的经济活动之间在数量上的依存关系所进行的一项实证研究。到1980年代后期,会展研究领域也出现了投入-产出分析的研究,并呈现扩大趋势。学者们从应用和方法论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Briassoulis,1991;Crompton,et al.,2001; McHone,Rungeling,2000),并在实证方面进行了应用(Humphreys,Plummer,1995)。例如Margaret等(2004)采用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方法( IMPLAN) 对与会展相关的旅游者花费对举办地居民收入的影响进行了确认和分析 。
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可以更为直观的反应会展产业经济效应在数量上的大小,对于客观评价会展的经济作用以及对特定展会活动进行系统评价具有重要价值。然而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难以揭示投入-产出的中间环节,即会展产业产生经济效应的作用过程。尽管有学者尝试在会展产业经济效应研究问题上做实质性推进,但其努力方向仍是在投入-产出的大框架下对会展经济效应进行更为细致的量化分析,形成一个前后一致的、综合性的研究框架(Crompton,1999;杨勇,2009)。
2.2 基于会展乘数效应的研究
会展对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乘数效应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重视,作为经常被用于衡量会展次生经济效应的工具,乘数分析可以依托投入-产出表或者社会核算矩阵。会展乘数的关键在于识别和关注当地经济产业之间的相互依赖,主要体现为会展活动在拉动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上产生的带动效益、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等方面。与会展有关的消费支出,直接刺激了相关经济活动的进行,而乘数则衡量了会展的间接影响(Burgan,Mules,1992;Crompton,1999)。
据测算,国际上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大约为1∶9(周爱国,2007),即展览场馆的收入如果是1,相关社会收入则为9。据上海市测算,上海会展业带来的相关经济效益,直接投入-产出为1∶6,间接可达1∶9,对GDP的拉动效益非常明显(曾武佳,2006)。据国际博览会联盟(UFI)的估计,由展览会所创造的经济效益中,只有20%是展览会行业内的,其余80%为商贸、酒店、饮食、交通、旅游、电信、广告等相关行业所拥有(俞华,朱立文,2005)。由于会展产业表现出鲜明的乘数效应,相关研究也通常围绕如何精确确定乘数而展开。
2.3 经济效应表现方式的相关研究
会展产业经济效应的表现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第一,会展消费。据相关的统计分析,会展商人的消费额要比一个度假游客的消费额高2~3倍;同时,由于会展自身的特性,往往是商品展览、研讨会议、参观考察、新闻通讯等综合进行,这就必然带动电信业、广告业等第三产业的消费需求,从而对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消费产生催化作用(曾武佳,2006)。
第二,促进就业。美国会展协会(Convention Liaison Council)1993年的统计资料表明,美国的会展产业创造了150 万个正规职业(岗位),间接创造了140万个非正式职业(岗位) (Convention Liaison Council,1993)。2000年在德国汉若威举办的世界博览会,创造了超过10万人/年的就业效益。社会的就业人数增多,就会促进社会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增加,刺激供给,进一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黄大勇,2003)。
第三,推动产业发展。研究发现,会展活动对区域优势产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产业实践来看,国外很多会展中心城市大都从本国、本区域的产业比较优势乃至产业的市场竞争优势着眼,通过会展的形式向全球受众展出自己的经营理念、创新路径等。意大利米兰的时装展、德国慕尼黑的建筑机械与建筑材料展等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范例(曾武佳,2006)。
第四,会展产业同样有助于城市功能的完善。举办会展活动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承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马勇,2002),对这些基础设施的新建、改建有利于区域整体环境的改善和提升(Burgan,Mules,1992)。同时,会展产业被誉为“城市名片”,提高城市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会展活动的举办过程中突发事件多,因此对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也具有推动作用。会展产业通过促进城市功能的完善为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经济效应。
从上述分析可见,研究者通常基于“投入-产出”的逻辑分析框架对会展广泛的经济社会效应进行分析。实际上,会展的经济效应影响并不表现为简单的直入式影响,其经济效应更多地呈现出复杂化的作用机制。为了揭示其作用机制的具体路径和传导手段,有必要对会展活动的一些相关特性和因素加之阐述。在本研究中,我们选择从会展自身在资源集聚和流动上的特性方面展开分析。
3 会展活动的资源集聚特性
会展活动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对各种资源的集聚。Dekimpe等(1997)发现,会展活动的资源状况对会展活动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徐洁等(2008)指出,会展活动将大量的人员、产品、资金、技术和信息等在一定时间集中在某一特定的地域空间,形成一种集体性的大规模物质文化交流方式。会展主办者把分布于各地的各界精英集中到一起举行会议;或者邀请众多的参展商将大量的展品集中在一个经过特定设计的展厅内进行展示,同时又把大量的观众吸引到此参观。无论是综合性博览会还是各种专业会展活动,都力求集聚产业、行业、领域最新的业态、成果、技术和品牌,表达最新的投资理念和意向,带动最活跃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并使之向更合理有效的方向流动。
会展各个主体之间可以在大量资源集聚的环境下展开互动,包括供需双方之间的互动,参展同行之间的互动,参展方与举办方之间的互动以及客户之间的互动。例如,从供需双方之间的互动上看,参展供需双方的见面、洽谈和交易互动,一方面带来了大量的商业机会,比如说买卖合同的签署、技术成果的转让、投资项目的签订,等等;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双方的进一步了解,信息的互动为下一次完成更多的交易埋下了伏笔。
会展活动将大量的人员、产品、资金、技术和信息等在一定时间集中在某一特定的地域空间,这种生产要素的集中性使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并由此产生成本的节约、收入或效用的增加,形成聚集经济效应。以商业展览为例,由于展览的主办者组织了大量参展商及商品,邀请了大量的客商,因而参展商可以在短时间里接触到大量的客商,客商也可以在短时间里接触到大量的参展商和商品。这就最大限度地节省了参展商和客商的时间,使他们在短时间内相互了解和接触。如果没有展览会,一个客商需要长时间的实地考察才能获得所需的信息;一个参展商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金投入才能接触到自己的客商(张红,2006)。
总之,会展产业可以看作是资源集聚的平台,大量产品、技术、资金、人才流同时汇聚,为供需双方提供了面对面地洽谈交流的机会,使一些潜在的或处于闲置状态的供给能力得到实现,促进了产业交流和资源合理整合。
4 创业活动的资源位需求
4.1 创业活动的经济贡献与高失败率
创业活动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在激发创新与促进就业等方面的贡献越来越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鼓励创业和培育新企业成长就成为了当前学术界和实践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课题。2002年全世界大约有4.6亿人参与了创业活动。在APEC成员体的21个国家和地区中,创业型企业户数占各成员体企业总数的97%~99.7%,GDP比重占50%以上(Bygrave,2004)。管理学家德鲁克(1989)认为:创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据统计,新创中小企业占美国所有企业的90%~98%之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0%~60%。美国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到本世纪初的强劲增长和旺盛活力,关键就在于其整个社会旺盛不衰的创业精神和千百万家小型企业生生不息的创业活动。2006年,我国的创业活动活跃程度高于创业GDP曲线(高建,2007),表明我国的创业活动对GDP贡献的潜力在增加,对未来经济稳定发展起积极作用。
然而,创业活动表现出极高的失败率。即使在创业活动最为活跃的美国,只有不到50%的创业者能成功创办新企业,其中5年后还存在的新企业不到20%,大部分以失败告终。在中国,据《全球创业观察2006中国报告》显示,中国创业企业失败率在42个成员中排第一位(高建,2007)。创业活动为经济发展带来如此大的贡献,却一直面临高失败率的威胁,这也是创业领域学者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4.2 新进入缺陷
研究发现,造成新企业高失败率的主要原因是新进入缺陷。“新进入缺陷”这个概念来源于组织生态学。组织生态学把组织演化视为一种自然选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的组织(包括企业)往往要面临很大的自然选择压力,因此,新组织的失败率要大大高于成熟组织。这一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并迅速引发了大量的实证研究(Freeman,1983;Carroll,1982,1983)。新创企业的“新进入缺陷”,主要表现在资源的缺陷上。无论是财务资源、组织资源抑或精神资源,新企业都相对比较缺乏。除此之外,新企业还缺乏获得初始资源的渠道以及积累资源的经验和时间。新企业通常要依靠创业者及其个人关系来获得初始资源,因此,新企业的成长和生存取决于它能否在初始资源和能力用完之前获得或开发出新的资源,特别是关键性资源(韩炜,薛红志,2008)。
近年来,有些学者试图运用资源基础论来理解或解释创业过程和新企业的战略行为。资源基础理论把企业看作是一个资源集或资源束,并且认为资源束的“有价值、稀缺、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特征,是决定企业能否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这种观点,Dollinger(1999)认为,创业过程是创业者获得并开发资源的过程。在获得和开发资源的过程中,新企业是否能够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者所掌握的初始资源的质量(即是否有价值、稀缺、难以模仿和不可替代)。因此,新企业在诞生和成长的过程中必须克服资源可获得性、获取路径和资源供给不确定等方面的新进入障碍。
4.3 资源位需求
创业资源的分类有很多种。例如,根据创业资源性质划分为6种资源,即:人力资源、社会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源、技术资源和组织资源。创业资源还可以根据其他不同维度进行划分,如: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离散资源和系统资源、生产资源和工具资源等等。有学者在上述分类基础上,进一步将资源划分为简单资源和复杂资源。简单资源是指有形的、离散的、产权为基础的资源;复杂资源是指无形的、系统的、以知识为基础的资源。生产资源是可以直接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源;工具性资源是用于获得其他资源的资源。如财务资源可以归为简单、工具性资源(王晓文,等,2009)。
人力资源的需求表现在创业过程中和新企业成立初期,在员工的招聘,特别是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招聘以及管理团队的有效构成方面的需求。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创业者没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只能靠家人和朋友帮忙维持经营,但会由于非正规培训或情感冲突引发很多问题。社会资源是新企业在其所处的社会网络中拥有的资源,包括与政府部门、银行、税务部门、同行、供应商以及销售商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资源。新企业在创办初期往往十分缺乏社会资源,而社会资源对企业绩效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社会资源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在创业活动中,财务资源、物质资源、技术资源和组织资源也都是新创企业迫切需要的。
5 会展产业对创业活动的资源位支持
根据前文分析,会展产业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将各种资源集聚在一起,形成资源的平台,并以此为依托,通过会展主体的互动促进资源的流动。而创业活动最大的新进入缺陷恰恰表现在对资源的缺陷上。相关研究发现,创业企业的资源禀赋将影响企业绩效,资源充足的新创企业将表现出更高的存活率和绩效水平。这意味着,会展产业可以通过满足创业活动在资源位上的需求,促进创业活动产生高水平经济效应。
已有的研究也发现,会展活动对企业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Tanner,2002;Williams,et al.,1993)。企业可以从会展活动中发现潜在的顾客,获得竞争对手的商业信息,塑造并巩固企业形象,在企业缺少资源时,它是企业快速获得资源的有效工具(Browning,Adams,1988)。Wouter(2010)发现参加会展活动与企业绩效之间有正向联系,参加本行业相关的会展活动会提升创业者在行业社会网络中的地位,即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而这进而能促进企业的绩效。Rice(1992)指出,通过帮助买方与卖方等相关利益者建立起联系,会展活动才实现其真正的意义。Li(2007)将会展活动的资源分为内部知识资源和外部关系资源两大类,企业管理者可以从会展活动中获得最近技术、管理经验、行业信息等内部知识资源,也可以获得与供应商、潜在顾客和投资方建立联系的外部资源。
下文图1展示了基于创业活动的会展产业经济效应作用过程模型。
首先,会展活动集聚了大量相关人才,创业者可以在会展活动中寻找并结识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招聘到专业人员;可以通过交流和展示,发现对创业项目感兴趣的人组建创业团队,并有意识的完善创业团队构成,从而满足新企业在人力资源上的需求。
其次,创业者可以从会展活动中获得大量社会资源。有学者从社会网络理论的角度指出,会展活动就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网络,使得供应商、中间商、顾客、各种协会、监管部门和其他相关团体都联系在一起(Rosson,Seringhaus,1995)。通过社会资源,借助会展平台,创业者可以在短时间里融入一个社会网络。特别是专业展会,使得创业者更加高效的建立起社会联系,因此,参加会展活动的创业者可以用较低的成本获得丰富的社会资源。
再次,社会资源是一项重要的杠杆资源,创业者可以通过社会资源的杠杆作用,获得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源、技术资源和组织资源(Shane,Cable,2002)。例如,创业者通过在会展活动中与银行、风险投资机构、天使投资人、信贷机构、政府机构等人员建立社会联系,有可能获得资金上的支持,满足财务资源的需求;与创业孵化机构、创业服务中心的社会联系帮助创业者获得生产设备、厂房等物质资源方面的支持;与科研机构、技术人才、咨询公司、管理人才以及其他多种渠道的联系获得技术资源和组织资源。本研究正是据此提出了基于创业活动的会展产业经济效应作用过程模型,即会展产业产生经济效应的作用过程可以通过对创业活动的资源位支持来实现。
6 结论
本研究通过分析会展产业对创业活动――这种能够产生巨大经济效益但经常面临新进入缺陷的具体经济活动的影响――揭示会展产业产生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会展产业的资源集聚和流动特性满足了创业活动的资源需求,通过影响创业活动进而产生巨大经济效应。在这条具体路径中,资源成为重要传导手段。与以往研究不同之处在于,首先,本研究克服了以往研究只关注会展产业“投入-产出”静态数量对比关系的缺陷,将研究聚焦于揭示会展产业产生经济效应的动态作用过程;其次以往研究通常从会展消费、促进就业等更为宏观的层面考察经济效应问题,而本研究利用创业这种目前非常活跃的经济活动挖掘出会展产业产生经济效应的具体传导路径。
本研究提出的理论模型还需要通过未来的实证研究加以检验。同时,创业者最希望利用会展活动获得哪类资源?除了满足资源需求,会展产业对创业活动推动作用还表现在其它哪些方面?会展产业通过创业活动产生经济效应的过程是否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些问题也值得未来研究进行更细致深入的探讨。オ
(注:本文得到南开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项目《创业学习视角下的创业者人力资本与新企业绩效作用机理研究》(AS1111)和南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校内文科青年项目《协会会议参加者参会动机与决策过程:理论与实证》(NKQ09053)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Archer B.Economic impact:misleading multiplier[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84,11(3):517 -518.
[2] Briassoulis H.Methodological issues:tourism input-output analysi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1(3):485-495.
[3] Brown G.Emerging issues in Olympic sponsorship:implications for host cities[J].Sports Management Review,2000(1):71-92.
[4] Browning J M,Adams R J.Trade shows:An effective promotional tool for the small industrial business[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1988(4):31-36.
[5] Burgan B,Mules T.Economic impacts of major sporting even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2,(4):700-710.
[6] Bygrave W D.“The entrepreneurial process”,The Portable MBA in Entrepreneurship[M].Hamilton,2004.
[7] Carroll G R.A stochastic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mortality:Review and reanalysis[J].Social Science Research,1983(4):303-329.
[8] Carroll G R,Delacroix anizational mortality in the newspaper industries of Argentina and Ireland:An ecological approach[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2(2):169-198.
[9] Convention Liaison Council.Economic Impact Study[M].Wheat Ridge,CO:Convention Liaison Council,1993.
[10] Crompton J L.Measuring the economic impact of visitors to sports tournaments and special events[R].Ashburn,National Recreation and Park Association,1999.
[11] Crompton J L,Lee S,Shuster T.A guide for undertaking economic impact studies:The spring fest example[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1(1):79 -87.
[12] Crompton J L,McKay S L.Measuring the economic impact of festivals and events:Some myths,misapplications and ethical dilemmas[J].Festival Management & Event Tourism,1994(1):33-43.
[13] Dekimpe M G,Francois P,Gopalakrishna S,et al.Generalizing about trade show effectiveness:A cross-nationalcomparison[J].Journal of Marketing,1997(4):55-64.
[14] Dollinger M J.Entrepreneurship:Strategies and Resources[M].Homewood,IL:Richard D.Irwin.Inc.,1999.
[15] Freeman J,Carroll G R,Hannan M T.The liability of newness:Age dependence in organizational death rates[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83(5):692-710.
[16] Humphreys J M,Plummer M K.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State of Georgia of Hosting the 1996 Olympic Games[M].Mimeo,Seig Centre for Economic Growth:Georgia,1995.
[17] Li Ling-yee.Marketing resources and performance of exhibitor firms in trade shows:A contingent resource perspective[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7(36):360-370.
[18] Margaret J D,William C N,Mark S H.Estimating income effects of a sport tourism event[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4(1):180-199.
[19] McHone W W,Rungeling B.Practical issues in measuring the impact of a cultural tourist event in a major destination[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0(38):299-302.
[20] Mules T,McDonald S.The economic impact of special events:the use of forecasts[J].Festival Management and Event Tourism:An International Journal,1994(1):45-53.
[21] Rice G.Using the interaction approach to understand international trade shows[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1992(4):32-45.
[22] Rosson P J,Seringhaus F H R.Visitor and exhibitor interaction at industrial trade fair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5(1):81-91.
[23] Shane S,Cable work ties,reputation,and the financing of new ventures[J].Management Science,2002(3):364-381.
[24] Tanner Jr J F.Leveling the playing field:Factors influencing trade show success for small companie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2002(3):229-239.
[25] Williams J D,Gopalakrishna S,Cox J M.Trade show guidelines for smaller firms[J].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1993(4):265-275.
[26] Wouter S.Industry event participation and network brokerage among entrepreneurial ventur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0(4):625-653.
[27] 德鲁克.创业精神与创新[M].何政,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9.
[28] 高建.中国的创业活动更趋活跃――来自2006全球创业观察(GEM)中国报告的分析[J].中国科技投资,2007(9):66-67.
[29] 韩炜,薛红志.基于新进入缺陷的企业成长研究前沿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5):14-21.
[30] 黄大勇.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3(16):11-13.
[31] 马勇.中国会展经济发展解读[J].经济地理,2002(3):293-296.
[32] 王晓文,张玉利,李凯.创业资源整合的战略选择和实现手段分析――基于租金创造机制视角[J].经济管理,2009(1):61-66.
[33] 徐洁,苑炳慧,.参展商对展馆服务的满意度研究――以上海光大会展中心为例[J].旅游科学,2008(6):61-69.
[34] 杨勇.关于会展经济效应若干基本问题的辨析[J].旅游学刊,2009(10):73-82.
[35] 俞华,朱立文.会展学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6] 曾武佳.现代会展与区域经济发展[D].成都: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37] 张红.会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8] 周爱国.会展营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A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MICE Economic Effects:
An Entrepreneurial-Activities-As-Pathway View
WANG Xiaowen1, ZHANG Yuli2,WANG Jingna1
(1.Teda College,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2.Business School,Nankai University,Tianjin 300071,China)
Abstract: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7月~9月在本科室住院治疗期间行中心静脉置管的危重症患者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16~88岁,平均(65±7.8)岁。疾病类型:百草枯中毒1例,肺部感染13例,MODS1例,有机磷中毒2例,CPR术后1例,还有一部分心功能不全的患者等。
1.2方法
1.2.1活动背景 ①中心静脉置管时未落实最大无菌化;②导管使用不规范;③科内人员对中心静脉导管维护流程落实不规范;④导管感染发生率较以前有所增加。
1.2.2小组成立 圈员12名,其中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2名,护师9名,设品管圈圈长1名,负责整个小组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护士长为辅导员。QCC小组活动2~3次/月。
1.2.3选定主题及理由 召开品管圈圈员会议,鼓励圈员根据工作经验尽可能多地提出需要改进的问题,归纳总结后列出备选题目,再根据上级政策、圈能力、迫切性、可行性等进行打分评价,以最高分来确定活动主题[4]。最终选定“提高中心静脉导管使用与维护质量”为活动主题。选题理由:中心静脉导管使用不规范,最终可导致导管的感染发生率增加,既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延长了住院天数,又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1.2.4现状调查 对2015年4月~2015年6月本科室置有中心静脉置管患者总日数为96 d,住ICU总天数为542 d,使用率为17.71%,相关感染人数为2例,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率为20.83‰,制定查检表,对中心静脉导管使用与维护情况进行调查。查检表的内容包括手卫生依从性、有无最大无菌化、维护流程是否规范、贴膜更换是否及时、推注药液前后三通阀是否消毒5个方面,见表1。
据表1显示,中心静脉导管维护与使用合格率仅为21.4%。
1.2.5原因分析 全体圈员对CVC维护与使用情况进行原因分析,绘制鱼骨图,找出主要原因,见图1。其中①手卫生依从性差;②贴膜渗血未及时更换;③维护流程不规范;④推注药液前后未消毒三通;这4项原因占到中心静脉置管术后导管感染发生原因的80%。
图1 全体圈员对CVC维护与使用情况鱼骨图
依据QCC80/20原则[5],将护士对中心静脉导管维护重要性认识不足,培训不到位;维护流程不规范;推注药液前后未消毒三通,接触导管手卫生依从性差。确定为本次QCC小组活动的改善重点。
1.2.6设定目标值 目标值计算公式[1]:目标值=现况值-改善值=现况值-(现况值×改善重点×圈能力)。
在主题选定时根据得分,圈能力为60%,经全体圈员讨论一致认为可改善本次活动的主要问题的80%,故目标值=78.6%-(78.6%×80%×60%)=40.8%,也就是将导管合格率由21.4%提升至62.2%。
1.2.7拟定对策并实施 ①制定详细的维护与使用流程,对科内人员按照规范流程进行培训,人人掌握;②提高人员安全防范意识,认识规范使用与维护的重要性,每次推注药液消毒三通,涂查接口处15 s;③成立专门CVC管理小组,维护后给予明显标识,标明贴膜更换时间并签名,每天跟踪,落实不到位与绩效挂钩;④对于床边快速免洗手消使用不达标者、接触导管未执行手卫生者,与当月绩效挂钩。
1.3效果评价 QCC活动前和活动后CVC的维护情况不论是手卫生依从性、贴膜渗血更换及时性、维护流程的规范性以及三通的消毒等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见表2。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QCC活动前后CVC维护合格率比较采χ2检验。
2 结果
QCC活动前CVC维护合格率为21.4%,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20.83‰,QCC活动后CVC维护合格率为81%,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16.39%‰,超过了预定的目标值。活动前后比较,χ2=355.212,P
通过开展QCC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护理人员对CVC导管的使用与维护合格率,规范了中心静脉导管的使用与维护流程,提高了科内人员风险管理意识,提高了手卫生依从性。国内文献报道[6-7],认为QCC活动是提高护理质量管理的一种有效手段。所以,经过品管圈活动,达到了持续护理质量改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清月,阮淑妹,谢冠梅.E形胶布爪形双固定法应用于中心静脉导管固定[J].护理学杂志,2015,30(4):66-67.
[2]于爱美.品管圈在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3):22-23.
[3]赵庆华,肖明朝,刘捷,等.品管圈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现状[J].护理学杂志,2014,29(6):94-96.
[4]陈燕,任广丽,任星峰.品管圈活动提高慢性肾脏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成效[J].现代临床护理,2013,12(7):75-76.
篇7
依据设计规范在公共或民用建筑中均设置了能满足火灾初期自防自救、控制火灾蔓延及人员疏散的消防设施。在火灾自动报警控制器接到火灾报警信号或其它火灾触发信号时,按要求应联动控制启动“有关部位”的消防设施。这一“有关部位”在实际应用中较为“相对”,并不很“具体”。因此,消防设施联动控制范围的设置有值得商榷之处。在实际应用中准确合理设置消防设施的联动控制范围,使其即满足设计规范中“有关部位”的要求,同时也不因联动控制范围设置的“不足”或扩大而引起不利火灾控制、人员疏散的情况发生。
二、合理设置消防设施联动控制范围
1、对于水灭火系统(消火栓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而言,在消防联动控制系统中有其独特性。消火栓系统中消防泵的启动是“三位一体”的启动方式,即发生火灾后由消火栓报警按钮直接按下通知消防控制中心,并启动消防泵;二是由消防控制中心,按自动报警联动控制柜启泵按钮启动消防泵;三是由消防泵房,按消防泵控制柜启泵按钮直接启泵。不论何种位置或方式启动消防泵,其前提是:确认发生火灾;消火栓阀门开启。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则基本体现了自动启动的状态。对于湿式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而言,闭式喷头(玻璃体或易熔合金喷头)即是感温释放元件,又是洒水元件。当喷头感温元件受火灾发生时高温烟气作用而释放时,使管网中有一定压力(稳压设备控制)的水流从喷头喷洒出,按规范要求水系统可满足十分钟灭火用水量。与此同时受管网水流速及压力变化的影响,其相应的水流指示器、湿式报警阀组的压力开关、水力警铃等装置动作。水流指示器、压力开关将水流及压力变化的机械信号转换成电信号通过控制模块、传输线路传到消防控制中心火灾报警控制器上,显示出动作区域(火灾发生区域),联动启动消防泵给管网加压补水,保证火灾现场后续灭火的水源。在联动启动消防泵的同时,停止稳压设施工作,报警控制器同时显示消防水泵启动状态。水力警铃则以声音的形式报警,警示周围人员。这种联动控制是符合规范要求科学合理的。需要强调的是,在消防控制中心自动报警及联动控制柜上的手动消防泵启动按钮,是为防止上述自动控制或联动控制传输出现问题,造成消防泵不能自动启动时的应急补救措施。如果将此启泵措施与上述水灭火系统实施联动,甚至在自动报警控制器接收到“火灾报警”信号后直接联动启泵,会使水系统产生不合理(扩大)的联动控制范围,造成水系统无实际“泄压”而管网水压力实际升高,给水系统带来危害。
2、在防排烟系统中,对于火灾的基本联动控制原则是:排烟、送新风、停空调、关闭防火阀。正确合理的联动控制范围应是火灾报警层或是火灾报警区域。当火灾发生时,消防控制中心接收到火灾报警信号后,自动联动开启火警层排烟阀和正压送风阀,同时启动排烟风机和正压送风机,关闭空调送风机及相应的防火阀。这种联动方式及联动范围能有效地防止火灾蔓延,有利于人员的疏散。否则,如超范围实施联动,将会产生许多不利的因素和影响。
3、作为防火分区、分隔作用的电动防火门、防火卷帘门。按规范要求其关闭、下降的控制仅受安装设置在其两侧的火灾探测器报警动作控制。除手动控制外,只有当其两侧的探测器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时,相应的防火门、卷帘门才会关闭、下降,而不受其它位置火灾探测器报警动作信号的控制。这种联动控制范围,有利于火灾区域人员的及时撒离。
4、消防广播系统火灾联动控制范围的要求是:当二层及二层以上楼层发生火灾时,应接通火灾层及相邻上、下层的消防广播;首层发生火灾时,接通首层、二层及地下各层;当地下层发生火灾时,则应接通地下各层及首层或二层(根据建筑结构确定)。这一联动控制范围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不应随意扩大控制范围。
5、对于其它消防设施的联动控制范围,如:非消防电源的联动切断、应急照明及疏散指示的联动投入、电梯的联动“迫降”、火灾声光警报装置的鸣响启动等。应立足于满足设计规范要求,不随意扩大控制范围,不简单的使用“火灾报警信号”自动控制启动。
三、消防设施联动控制范围设置不合理产生的影响
1、对于消防水系统而言,主要是消防水泵(消火栓泵、喷淋泵)的启动控制问题。正常的消防水系统,不论是消火栓系统还是水喷淋系统,其管网是有一定水压的“密闭”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如果超出设计要求的联动控制范围,简单的将火灾报警与消防水泵的启动实施联动控制。即当火灾探测器发出报警信号或火灾报警控制器报警时,自动启动消防泵。这种情况下,由于水管网系统没有实际的水压力变化(下降),即没有泄压出口(消火栓、喷淋头未开启),而水泵已经启动,水管网仍处于“密闭”状态。这样会使水管网压力很快升高,对管道系统极易造成损坏。即使有泄压装置也会出现“无效”的跑、冒、漏水现象。如果是使用多年、管道质量下降的管网系统,造成的损害会更大。
2、在防排烟系统的联动控制中,排烟阀、正压送风阀、防火阀的开启与关闭的联动控制。如不按规定的联动范围实施联动,而是像火灾应急广播系统的联动方式或更大范围的联动。这种超范围实施的排烟阀、正压送风阀的开启,极易造成火灾层的烟气等有害气体通过共用风道向其它楼层扩散,不利于控制火灾的蔓延和人员的疏散。
3、 在电动防火门、卷帘门的联动控制中,如果超出规定的联动控制范围,即防火分区内任何一个火灾探测器发出报警信号,均联动控制防火门、卷帘门关闭、下降。这种超范围不合理的联动控制产生的结果是防火门、卷帘门在火灾区域内人员未撤离而提前关闭。虽然,防火卷帘门两侧设有手动控制按钮,但在火灾发生时造成的混乱、恐慌与危害是相当大的。
篇8
内部控制是衡量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标志,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内部控制它由企业董事会、经理层以及其他员工共同实施的,为财务报告的准确性、经营活动的效率与效果、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它包括五个方面的组成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内部控制是促进单位合理、有效经营,保证经济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障。它贯穿于生产、经营和管理各个环节,采取号召、整理、制约和管理等措施,从而使单位的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而内部审计是对内部控制的内容实施再次审计监督的。内部审计能够审核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完善、人员是否遵守各项制度、分工是否恰当、实施结果是否有效。同时还能针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提出有效的整改措施,帮助单位以最低的成本提升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达到内部经营管理良好的最大化①。所以,内部审计过程是对内部控制实施结果的督促性渠道,且对内部控制进行再控制、管理和监督。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评估和监督是比较全面的,它不仅注重对财务系统管理的流程控制,而且重视在科技经济信息时代对管理者的精神观念、思想状态进行制约,如高级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管理模式、管理者的职业素养、企业文化等②综合因素进行审阅。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之间有着互相牵连、互相督促的紧密关系。
二、内部控制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影响
(一)内部控制制度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二)内部控制制度能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必要的资料、信息。
(三)内部控制制度影响内部审计的方法,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四)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再控制与监督,减少弊端的发生。
三、促进内部控制,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措施
(一)通过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和评价,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良好的经营环境
根据单位出现的各类风险,内部审计应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审核与监督。内部审计工作人员首先要检查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情况,只有在制度上规范单位的所有经营活动,才可以有效的降低经营风险,实现企业的效益最大化。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评估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二是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三是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效率。这样就从根本上保证内部控制处于一个良好的、健康的、有序的发展环境之中③。
(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
1.建立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信息库。单位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完善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及时制定内部审计工作的具体措施,健全内部审计的信息库,把单位所有部门的工作纳入内部审计工作的视野和范围,及时监督、及时处理。
2.制定内部审计工作规划。按照重点工作的目标层层下达,让单位的每个员工对内部审计规划心中有数、积极配合、通力合作、实现共赢。
3.建立内部审计效果上报制度。每个项目审计结束后,形成审计结论,由各管理人员介绍审计效果情况,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措施,避免重复发生,有利于部门之间及时交流沟通、及时调整④。
(三)形成规范的内部审计流程
内部审计工作程序,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1.通过单位提供的财务电子数据,形成审计工作信息库的主要内容。
2.研究内部审计信息库,提出审计工作的规范要求。
3.提出内部审计书面说明公布于单位。
(1)听取单位情况说明。(2)确定存在的问题。(3)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4)审查财务、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5)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解决。
4.总结意见,和单位领导交换建议。
5.向集团公司上报审计报告或结论。
(四)培养高素质的内部控制管理与内部审计人才
篇9
二、企业外事工作在企业中的地位
(1)企业对外投资,适应全球化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步骤: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企业与外国企业合作的机会越来越多,相应对外投资也会加大,企业外事工作是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重要保障,它可以为企业提供最可靠的对外投资信息,通过庞大的对外信息库,可以了解最新的企业发展态势,有效的避免了企业在对外投资中的盲目性。
(2)防范对外投资风险的必然措施:对外投资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一旦投资失败,对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失将不可估量,在企业中,企?I外事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责就是帮助企业制定最好的对外投资计划,防范对外投资风险。在对外投资之前,企业外事管理部门会对相关的外国企业进行详细调查,仔细甄别,确保合作的企业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较高的国际声誉,同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控方案,及时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类对外投资风险。
(3)加强国际合作,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工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经济、文化、科技、人才等诸多方面,而企业外事工作既要让企业“走出去”,也要让企业“引进来”,通过与外国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许多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科学技术、人才资源等都会被引入企业当中,成为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核心动力。
(4)国有企业的企业外事工作代表着国家形象和利益:对国企而言,其企业外事工作往往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在与外国企业交流合作过程中,企业外事管理部门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我国企业的整体形象,代表着我国的形象和利益。企业外事管理部门是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科技交流的重要纽带,在国有企业中的位置非常重要。
三、企业外事工作对企业发展的作用
(1)深化与其他企业的合作,促进双方良好的合作关系:与外国企业的交流与合作,需要借助企业外事部门来不断深化和推进,在企业双方合作过程中,企业外事部门是彼此可以交流意见的高效信息管道,它可以最为精确、及时、有效的将企业所要表达的信息传递给合作企业,并通过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加强合作企业的合作信心,深化合作企业的合作力度。
(2)能够定向的选择优质的企业:通过庞大的外事资料信息库,外事工作人员可以定向的筛选符合条件的企业,然后优中选优,找到最符合公司发展规划的合作企业,当然,企业间的合作选择是双向的,因此,企业外事工作人员还要以自己的个人魅力和业务能力获得合作企业的信任,与对方就发展合作事项展开积极磋商。
(3)建立并完善相关的国际资料库,为企业发展制定最好的外事投资计划:外事投资金额往往非常大,而且过程非常复杂,如何统筹全局,做出最正确的外事投资决定,是关系企业长久发展的大事,因此,企业外事管理部门需要建立完备的国际资料库,积极参加实地调研,掌握第一手信息,为企业外事投资计划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4)高水平的外语翻译队伍,彰显企业强大的文化内涵:高水平的外语翻译队伍可以将公司的企业文化、发展理解、公司实力以最精炼的语句表达给合作企业,通过翻译人员的专业介绍,合作企业才能体会到企业强大的文化内涵,准确的掌握公司信息,确定合作意向,为后期双方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5)引入外国先进设备,增强企业科技实力:企业要想更好的“走出去”,就必须要不断的“引进来”,通过引进外国先进和生产、管理设备,增强企业科技实力,从而不断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在与外国企业合作过程中,企业外事管理部门在企业“引进来”的合作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篇10
一、概念层次
1.宏观经济
就以我们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宏观经济一般来说指的是我们全部的国民经济,也可以称为关于我们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也就是指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当然也包括哦过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各种经济现状的总和。就我们医院内而言,宏观经济便是指医院整体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整体的经济规划。宏观经济与我们的民生也是分不开的,比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价总体升降,以及我们的总体劳动就业率的变化等情况。在对外方面,宏观经济可包括我国的货币发行规模大小,以及根据世界汇率的变化来控制我国对外汇率的变化,还有便是要严格的控制进出库的规模,严防各种金融渗透等阴谋,来维护我国的总体经济稳定。
2.微观经济
对于微观经济而言,其是相对于宏观经济而言的,微观经济一般指的是单位的经济体,在某种意义上也能说成是宏观经济的构成单位,一般可包括我们常见的一些经营中的公司,个别的单个企业的总体经济活动。在这些单个的生产单位中,微观经济具体可细化到这些公司中的生产,销售,经营,以及其价格的制定等经济活动。对于我们医院来说,微观经济便是在宏观经济统一的指导之下,各部门之间为了完成整体的经济发展,而完成自己分内的事,各科室,各部门之间具体操作,以保证宏观经济整体的健康发展。这也需要我们医院的宏观调控上保持正确的方向指引,已保证整个医院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关联
1.经济活动是一个整体
就我们的经济学来说,整个的社会经济活动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因为在我们的经济领域中的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的这些维持市场运转必须的环节中,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密切联系的,即包含了微观经济的成分,又会是在宏观经济的调控之下。在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还不是特别完善的今天,看得见的看不见的两只手相辅相成,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这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市场处于较为基础的位置,发挥着最基本的作用,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调节所带来的不足。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不管是国民经济还是我们医院的整提经济发展,都是同样的道理,医院整体经济的发展来讲,整个的宏观发展与个科室之间共同构成我们整个医院的经济状况。
2.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相互交融
由市场经济的整体性我们可以看到,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并没有较为明显的分界线,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可谓是互为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就以我们经济学中最为常见的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的经济活动过程中,就可看到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相交融之处。我们医院也是同样的问题,必须在我们整体的宏观经济大方向的指引下,微观上个部门之间沿着大方向走,共同促进我们医院整体经济的发展。当然只是宏观经济上来调控如何指定方向,而没有微观经济的各部门实施,也是不能促进整体的发展。说在此过程中,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是相互交融切不可分割的。
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互偿性
1.微观经济是构成宏观经济的基础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宏观经济是由微观经济所构成的。因为就是有了微观经济中各个具体的生产单位的具体工作进程,才共同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宏观经济中的整体国民经济。然宏观经济虽说在一定意义上指的是国民经济的具体发展状况,不过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体现在各个具体的经济领域中的,而在这些经济领域中,也是由各具体的生产单位具体的完成和构成,所以说微观经济是宏观经济构成的基础,没有微观经济,也就没有宏观经济的存在性可言了。当然同样的角度适用于我们医院内部,没有各科室,各部门之间具体的实施工作,来保证我们医院的整体运转,也就不会有所谓的宏观经济整体的发展,所以说在我们医院中也是由各部门之间的微观经济为基础,共同构成了我们的大环境宏观经济。
2.宏观经济是微观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尽管是由微观经济中的各个具体生产单位为基础来构成的,然而并不是说微观经济单方面的决定了宏观经济的发展,因为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具有互偿性特点,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微观经济作为基础构成了宏观经济,同时宏观经济也是微观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宏观经济为微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的外部环境。并且微观经济的发展也是为了具体的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宏观环境的发展需求来指引和要求微观经济的具体发展方向。就我们医院的整体经济发展而言,只有宏观经济上确定了我们的发展道路在哪,我们应该怎样去发展,以及为微观经济体提供大的环境,微观经济上的各部门之间才能具体的实施工作,保证整个医院经济体的健康发展。
总结语
宏观经济与客观经济既包含着不同的研究对象,探索范围,他们之间又存在着不可或缺的关联性。一般来说微观经济是以单个客体,或是某一单一的单位结构作为研究的对象和目标,而宏观经济一般研究的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整个过程。所以,经过本文分析我们能过看到,不管是国名经济还是我们医院的内部经济发展,宏观经济也为客观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正确认识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关联及其存在的互偿性,恰当处理其之间的关系,才能有力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彭源长.推进电厂转型提高经济效益[N].中国电力报,2011.
[2]张义省,周军.白庄矿强化四个管理提高经济效益[N].经理日报,2010.
[3]王淑辉,曹培杰.提高经济效益 推进技术进步[N].黑龙江日报,2011.
篇11
在二分说理论中,普遍的是认为经济法的实质是对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和政府的经济行为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的法律,并且在国家通过有关的调控措施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时,主要形成基于宏观调控的法律和基于市场规范的法律两种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就形成了二分学说理论。在二分说和四分说理论中,我们的普遍观点是试图将所有的经济法包含在其中。市场经济一旦出现监管缺失,就会导致个别经济参与者收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做出与整个社会的利益相冲突的行为,因此,就有必要在市场经济中加强对于经济参与者的行为规范,这其中就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以更好的发挥国家在市场经济中的干预作用。其中以税收法为例,该法律属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法律,国家在制定税收法时需要考虑税收对于行业发展、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调控作用,通过经济法律的形式对经济活动的参与者行为产生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规范市场活动参与者行为的效果。
三、经济法体系的重构
(一)理论基础
在经济法体系重建中,其调整的目标和范围决定了经济法体系的基本组成。在我国,经济法体系理论研究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在众多的理论中,有学者认为对于经济法的定义可以理解为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进行经济利益调整的法律总和。这种经济利益指的是在进行社会生产的过程中,由于产出大于投入而出现的利益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也曾经有国外的经济学家针对调控对象的不同提出了宏观和微观经济法理论,其中针对企业的法律归为微观经济法,而以全部经济活动为调控对象的法律归为宏观经济法。更进一步的说,微观经济法主要针对以企业内部的组织关系为调整对象,而宏观经济法则是对整个经济活动中的利益分配进行调节,在实际的应用中,只有将这两种经济法进行有效的整合才能够保证对于国家经济的有效调节,更好的保证国家经济的正常运行。
(二)微观经济法
根据对微观经济法的定义,其主要的调整对象是企业内部的组织关系,其对于经济活动的调整属于较为初级的利益调整。在企业中出现利益分配冲突的主要是生产者、投资者以及管理者。这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体现了资本家对于生产者裸的剥削,而且在企业的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管理者的现象,以更多的增加自己在利益分配中所占的比重。也就是说,企业的经济利益关系到几个不同的经济参与群体,微观经济法的制定有利于更好的调整企业内部不同的参与群体之间的经济利益,有利于保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宏观经济法
宏观经济法的调整对象是整个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它主要是对经济活动中的利益进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其实现形式是从经济总体发展的角度对不同经济参与者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以保证国民经济能够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和较强的竞争力,加快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宏观经济法体系的构建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国家在经济法体系中的角色。在我国,国家不仅是政治统治的工具,同时也是国民经济调控的主角,即国家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并且对国民经济产生一定程度的调整。在实际的利益分配中,国家也参与其中,并且通过增大公有制经济在经济活动中的影响力,保证公有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同时国家需要对其经济行为承担责任,因此也可以说,经济法就是有国家参与其中的法律。在宏观经济法的构建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国家社会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参与形式,将其参与形式法治化,以保证更好的分享整个国家总体经济的利益,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
篇12
从宏观角度看,可以将千千万万个经济主体分为三大类:政府、企业、个人,政府是市场运行和经济关系的管理调节主体,是国民总收入的分配主体,也是市场监管的主体,企业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组织,是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是社会的生产经营主体,是市场监管的相对人,个人是生产要素的提供者,又是消费主体,在一些情况下,也是市场监管的相对人;
篇13
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是文科。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规律即价值的创造、转化、实现的规律即经济发展规律的理论,分为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经济学两大类型。
要研究经济发展的规律就必须从整体上统一研究经济现象,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是统一的经济体中对称的两个方面,所以在科学的对称经济学范式框架中,有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分,没有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之别。而政治经济学总是把经济学分为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