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公园景观概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Abstract】Through the Hangzhou Jin Yazhuang Park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ecological value of the mining landscape, highlighting the " Salty load," Shanghai-Hangzhou Railway, Jin Yazhuang ruins, such as waterworks Qingtai door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 theme, will be left behind by history, as elements transformation of the landscape elements, in accordance with functional and landscape needs, reconstruction, will enable the historical memory into specific details, and through multi-cultural exchanges and integration of virtual reality and the way to make it into parks and Spindle City landscape, the impact of cultural diversity and integration. Green landscape ecology at the same time, riparian landscape and the people of combining leisure activities to deal effectively with the history, culture and ecology leisure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in the creation of a green barrier at the same time, improve parks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Take “enjoys the park” as the design ideal, through succinct, the fashion design technique builds cultural property, the landscape, participation to have the pleasure, to be possible to play, to appreciate and enjoys the park which is liked the people.
【Key Words】Historical culture, Ecology leisure,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 G2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项目概况
金衙庄公园由明朝隆庆二年(1568)进士、福建巡抚金学曾所建,因在此筑别墅而得名,当时面积很大,东起贴沙河,西至长明寺巷,北到马坡巷,南到清泰街。是当时“杭州八景”之一,有着“杭州私家花园之首”的美誉。
解放后,因解放路向东延伸而拆除了金衙庄花园,保留至今的,就只剩下园址、园名以及“小太湖”池边的4棵大樟树和1棵银杏树,。1985年,杭州市政府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了金衙庄公园并向公众开放。2001年又对公园进行了整治翻修。现状的金衙庄公园位于杭州上城区解放路与环城东路交界处东侧,南有清泰门,东临沪杭铁路,占地2.3公顷。特别的是,这里还是杭州老火车站及杭城第一座自来水厂——清泰水厂的地界。
金衙庄公园一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浓缩了杭城深厚的的近现代历史文化。
2.改造定位
保护利用与建设相统一,景观特色与整体和谐相统一,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与现代文化风格相统一,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
公园设计以地区文化为底蕴,通过保留、再利用与再生,赋予场地新的功能和形式,以高低错落、曲直相间、刚柔相济的造型对比,并通过材质、色彩以及装饰细部上的协调与处理,同现代城市发展节奏相统一,展示一个全新的、以文化题材和植物景观为主的生态休憩公园。把城市文化题材的韵律布置在景观轴线上,贯穿全园。
规划中挖掘公园现有的景观,把全园的景观有机地组合,将新旧景观自然地联系到一起,并突出“延续历史文化景观,持续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主题,打造为展示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融会一体的城市景观。
3.结构分区设计
金衙庄公园分为五个区块,由“盐担儿”广场、“铁轨之音”广场、“金衙庄遗址”广场、主入口广场、“城市之本”广场组成。
五个区块相互交融交叉,动中有静,静处有动,大小空间相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3.1 “盐担儿”广场改造设计
现状该区域布置较为单调,只有一组主题铜雕安置于广场中心,这组“盐担儿”铜雕是于 2007年1月安装完成的,雕的是三位清代的普通百姓,有两个人挑着担子,还有一个人推着独轮车。挑着的、推着的,都是沉重的大麻袋,这麻袋里装的就是盐。这
些人物从表情到服装,无一不栩栩如生,使得置身此处的人仿佛回到了那个时代。 清泰门外曾经是繁忙的盐业聚集地,盐担儿,可算是市井一景,盐贩穿梭如云,盐厂云集成片,流传很广的民谚“清泰门外盐担儿”就由此而来,这组雕塑正是反映当时的民间风情。广场周边仅以简单的花坛形式种植绿色乔灌木将其围合,广场出入口正对着环城东路。
在现今的改造过程中,将原先正对着环城东路的出入口稍向西南方向倾斜,目的有二:第一,出入口朝向清泰街处将更加吸引城站火车站进出游客及路人的注意,增强他们进入金衙庄公园的意识,另外,由于公园性质为带状公园,所设置的出入口较多,游人一旦从北向南进入公园,也必将淡化该广场出入口的朝向问题,因此,出入口向西南倾斜也更为合理;第二,入口的倾斜打破了常规的规整形态,在公园的布置形式上显得更为独特。
由入口进入金衙庄公园“盐担儿” 广场,在阶梯至广场两侧种植排列规整的常绿色灌木,以此制造色彩丰富、层次合理的入口绿化景观。无障碍设计打破行动不便者与健全人之间活动和交往的藩篱,使他们也能作为社会的主要成员发挥其作用。保留“盐担儿”铜雕这处历史碎片,激发市民亲切感,唤起对历史的回忆。
新增“盐袋儿”景观,即在铜雕四周地面布置一块块形状较大、且大小不一的景观石块,半嵌入与于地面,并制作成盐袋儿的形状,以此更为突出此处“盐担儿” 广场的主题,并增添历史景观趣味。
3.2 “铁轨之音”广场改造设计
取意于杭州火车站的变化历史。现状以由钢轨和枕木组成的一段老铁轨、一个站台来勾起人们对上世纪初期沪杭铁路建成开通的历史事件的回忆。铁轨十几米长,宽度、枕木都非常标准,但已锈迹斑斑,枕木也已经腐朽,在落叶的映衬下,很有沧桑感。老铁轨让人们聆听旧时铁路之音,走在上面很有怀旧的意趣,旁边设立的“清泰站”站台,纪念了1909年沪杭铁路沿河东穿城而入,设车站于清泰门(即今城站)的历史事件,再现杭州第一条铁路——沪杭铁路开通的历史。站台后侧的景墙上摆放了与轨道交通相关的宣传画:从过去的蒸汽火车、到内燃、电力火车等一系列杭州使用过的火车类型图像及杭州火车站建造发展的图像,来重温杭州火车站和火车的本来样貌。
这一广场景点布置丰富,因而在将其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大体保留,只是在站台后侧景墙的形式上做了相对的调整,将原来直线形的展示区域分隔成倾斜的排列式展示景墙,将宣传画以一墙一画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更显直观,展现方式也更为独特,并有更大、更独立的空间来以文字的形式介绍每一幅宣传画的发展历史。一步一画一文,以此吸引游人兴趣,景墙以下采用草坪作为铺装,将自然与历史紧密结合。
整个广场在地面铺装上增添一条条弧线形式的仿真作旧的铁轨铺嵌于其中,增加趣味,突显历史氛围。
由南向北处,将道路改建成为一条介绍杭城铁路历史的景观大道,整条直线大道均由铜、石料铺设而成,上面雕刻介绍杭州铁路百年历史的文字,显示这些杭城已走过的发展足迹。
3.3 “金衙庄遗址”广场改造设计
现状场地内植有一棵有着700多年高龄的老香樟树,这是当年的金衙庄公园“小太湖”池边的一棵树,也是延续保留至今的遗物,很有历史纪念意义。现这棵百年大树依然矗立如故,犹如见证此地百年荣华。
为了突显并重拾金衙庄公园当年繁华,特将现树立于“铁轨之音”广场前的“金衙庄遗址”铜雕搬至此处并平铺凿嵌于老香樟树底下的地面上,让历史的痕迹叠合在记忆的肌理上。这一幅雕刻的杭州老地图,上面的标记都用手工绘制而成,每条街巷都清晰可见,可以看到民国时期的杭州老城墙和城门,这张地图,原貌重现了当年杭城第一私家花园的风采,刻着杭州百年。历史与历史的结合,让游人在享受外在繁华商业配套的同时,又可以倚靠着树龄听历史的声音、观历史的足迹。
在老香樟树的东面位置,现将布置一堵作旧的景墙,配合着古老的历史文化,带游人回到当年的时光。
3.4 主入口广场改造设计
现状该区块原是供公园周边居民晨、晚练用的小型广场,且位居于整个公园的中心区域,另外,由于金衙庄公园是一个带状形公园,所设置的入口较多,相对分散不集中,因此把此地作为整个公园的主入口较为合适,一方面与园内道路联系方便,另外,集散功能使游人更方便快捷地到达公园内。
作为公园绿地的窗口,入口广场在造型上需要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特色,因而在对主入口区域的设置上,将在入口靠沪杭铁路处树立入口景墙,配合带状喷泉来突显整个主入口广场的气势。布置花木、草坪、雕塑、园灯、地面铺装等园林要素,使之最大程度地反映该公园的风貌特征,让人到此就能感受到公园的艺术魅力。
在地面的铺装上,该区域采用钢条与花岗石的相间结合来体现公园主题。
3.5 “城市之本”广场改造设计
现状广场上树有一块描述杭州水厂发展变迁历史的景墙,景墙上挂着六幅铜制老照片,都是当年杭城第一座自来水厂——清泰门水厂的旧景,旁边则设置了一组老式自来水龙头和水桶的铜雕。通过这些与水有关的参与性小品,来纪念1931年杭州第一家水厂清泰门水厂的建立,并唤起人们珍惜水源、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
在改造过程中,将基本保留这些有纪念意义的小品,只是设置的位置上将会发生微小的移动变化。整个广场地面的铺装将会延续主入口广场的铺装形式,并在中心位置添设木质铺装和钢化玻璃,制造丰富的层次感。特别是钢化玻璃将以“水”的涵义来提升整个广场的景观价值,“水”下铺设细沙、卵石和一些仿真自来水管,在观景的同时也更为直观的述说水厂的历史。原先的历史景墙将改造成自来水网格形式,丰富景墙造型。
广场往北方向的小山坡,由于地势的增高,是观看铁轨及火车行驶的绝佳位置。原先建有一座凉亭,形式较为古化,为配合整个广场的现代气息感,现将凉亭拆除,建立一座观景钢制步行桥,沿着地势拾阶而上,步行桥的桥面部分镶嵌小块彩色玻璃马赛克作为点缀,丰富桥面景观,并在桥上设置几组钢制休闲坐椅,供游人在赏景的同时休憩使用。
4.总结与展望
杭州金衙庄公园是一个有着多元历史文化的城市景观公园,在原有公园建成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老实说,有些难度,因此我在规划中充分考察了其周边环境,更注重公园内容、风格上的有机联系和互相补充,强调公园在改造前与改造后能够互为融合,景观特征明显,生态环境更优良。
设计以人为本,景观设计是社会的,我觉得我们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结合生活,在设计改造中把对舒适性和实用的追求放在首位,不忽视对人与社会的关心。此次的景观改造设计,我希望运用景观和生态的有机统一,结合自然地理、人文特征和文化内涵,强调设计基地的“场地气质”,帮助空间转化为有意义的场所,缓和新与旧之间的冲突,建立起人与环境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以景观语言的方式向游人展示出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最后,我希望社会在发展过程中,要尊重、保护历史文化。
篇2
中西方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早就对“精细化”理念进行阐释,老子就曾主张“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讲求由细微处见大事;朱熹也认为做事应如琢玉,必须要不厌其烦的“精益求精”。
现代管理学中的“精细化管理”的概念,诞生于1911年,著名的管理学大师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在专著《科学管理原理》中,提出了符合现代社会条件,满足现代工业发展要求的精细化管理的概念。二战后,由迅速发展壮大的日本企业发挥出应有的效力,由此开始成为举世瞩目的管理学精粹,为全世界管理学相关从业者所研究和学习。
具体来说,在“精细化”的理念之中,“精”即精确,追求精准;“细”即细致、细化,追求细节;“化”即状态。“精细化”合在一起,指的就是按照细致的划分和安排,对事物进行精准、精确的处理,使之达到合理状态的过程和活动。
二、高校辅导员工作存在改进空间
我国的大学生们由于接受新鲜事务的能力强,辨别能力较弱,在网络信息的冲击下已经成为一个价值取向多元,思维模式复杂的群体。过去单纯的经验化管理和简单教育的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辅导员的工作。新的理念和方法武装辅导员队伍,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势在必行。
笔者认为,将精细化管理引入高校辅导员工作,是解决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难题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新时期条件下大学生群体发展的要求,是当下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的必要手段。
具体来看,我国高校目前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发展。教育部明文规定,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比例不得低于1:200。但在目前高校持续扩招的情况下,这种标准很难为所有学校统一实现。很多学校由于建设相对滞后,且对于辅导员的价值认识有所不足,在辅导员队伍的配备方面尚未达到这一标准。教育部下属机构曾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我国高校辅导员配备达到教育部规定的最高1:200的学校为33%,另外的67%均不达标,严重超标的学校比例为10%以上。仅就辅导员的数量来说,队伍建设已存在严重问题。
另一方面,对于当前的高校大学生群体来说,辅导员队伍所面临的是一群全新的大学生。当前我国适龄高校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5后”一代。他们对于社会和生活的理解与认识,行事的方式和价值理念,与此前的大学生群体已经有非常大的差别。他们拥有更强的独立意识和自主能力,但也存在很多问题,包括个体差异大、执行力差、心理素质差、有个人主义倾向、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等等,都需要辅导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这就要求辅导员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和风格,不断接受新鲜事物和新的价值理念,努力在保持自己思想独立性的同时和学生群体保持良性互动。
三、引入精细化管理存在可行性
从理论上看,高校辅导员工作其实是适用精细化管理的理念的。企业的运营目的是获取利润,为此必须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产品给市场;高校也必须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为了这样的目标,企业要把工作细致的分解,将之落实到每一个企业员工身上;高校也是如此,需要将培养学生的工作分解落实到每一个辅导员身上。高校为了实现育人的目标,必须以更高的要求应对越发多元化和复杂化的大学生群体。从这个角度上看,企业与高校在实行精细化管理方面是存在很多相通之处的。这是高校辅导员工作引入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是现代社会要求高质量和细节把控的外在表现。经过近一个世纪实践,精细化管理已经被证实是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可以应用在企业之外的领域。管理学领域的理论已经被引入了教育领域,精细化管理作为管理学领域的重要理念与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要求恰好契合。精细化所要求的对细节的把控,细致、合理的安排和规划工作的思路,可以很好的改进高校辅导员当前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首先,精细化管理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这与高校育人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与辅导员对自身工作的要求也是一致的。辅导员把对学生的关怀和尊重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对多样化的学生群体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法,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工作。
其次,精细化管理的特征之一就是“细”,细致、细化,追求细节。这些细节往往是一些很不起眼的小点、小步骤、小事情,但实际上却是奠定成功基础的基石。辅导员的工作,实际上就是从一个个细节开始的,辅导员需要通过对一个个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细节入手,通过很多琐碎、纷杂的细节,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思想状况和动向,通过日常的细节加强与学生群体的沟通、管理和监督。因此,细节的重视将加强辅导员工作的实效性,提高工作质量。
再次,精细化管理本身就是一套体系化的理论,强调的是以建设一套体系的方式,加强对体系内各个环节的把控、整合和管理,注重从多方面工作一起入手,以精细化管理的体系将各个环节串联起来,使之为体系服务,发挥更好的作用。对于辅导员来说,其工作由于涉及大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内容千条万绪,为保证工作效率,必须以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整合所有事务。
综合来看,辅导员工作作为高校大学生群体管理的关键组成部分,在面对新时代、新环境和新要求的背景下,亟待引入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加以支撑。通过借鉴、吸纳和参考管理学的合理成分,能够为提高工作效率和实效性,提供必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罗洋.精细化管理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华南理工大学,2010.
篇3
1.遗址保护的概念与实践
1.1遗址和大遗址的相关概念
遗址是指人类活动的遗迹,属于考古学概念。大遗址是大量人力营造、并长期从事各种活动的遗存,它体现着古代先民杰出的创造力,综合并直接体现了民族和文明的起源与发展,是构成文明史史迹的主体。
1.2国内外遗址保护的实践经验
欧洲是近代考古学的发源地,19世纪初就已开始从搜索古物艺术品转为完整的发掘、保护、展示大遗址,与美化城市相结合。德国主要方法是建立公园和博物馆,法国致力于对历史地段内的居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对于遗址的再利用,保持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力;意大利则把考古遗迹的维护和文化、生态景观的建设与保护结合为一体;美国主要是创造遗址区与绿色廊道相结合;日本对大遗址投入较大力量进行史迹公园建设,韩国则注重文化遗址的原貌保存,不进行盲目开发。
在国内,2005年10月,第15届ICOMOS大会在西安召开,提出了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将原本所指遗产保护的范围扩大到遗产的周边环境以及它周边环境所包含的一切活动,包括历史的、文化的、经济的、社会层面、精神层面、地域习俗等。国内对于大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方式,包括整体保护和局部保护与利用。其方式有四种,一是将整个遗址区建成遗址公园,二是将遗址区与风景区结合,建成旅游景区,三是将整个遗址区建成森林公园,四是将遗址保护与现代农业园区结合,建成遗址历史文化农业园区。
2.遗址公园与软质景观的相关概念
2.1遗址公园的概念
遗址公园是将遗址所在区域,建设成公共性园区,是目前国内最普遍的 一种整体遗址保护模式,不仅使遗址得到了较好的保护,而且通过公园的建设也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为当地的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理想场所,弘扬古文化、展示优秀历史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
2.2软质景观的概念
软质景观主要指相对于硬质建筑及构筑物而言的,由大自然中丰富的植物、动物、水体、风雨、阳光、天空等天然资源构成的保护生态的元素,富于自然变化。而在现今,最为直接的软质景观材料,便是“植物”和“水体”。城市设计理念已逐渐由“以人为本”转向“以环境为主”。由自然资源组成的富有生命力的软质景观改变了城市中硬质建筑组成的死气沉沉生活氛围,不仅装饰美化环境,最重要的是它对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起到维持、促进生态平衡的关键性作用。
3.遗址公园的软质景观设计
3.1软质景观元素在遗址公园中的作用
遗址公园是城市中公共的特殊园区空间,在一般公园性质的基础上,增加了重要的遗址保护、展示与利用环节。首先,软质景观在遗址公园中的运用对于遗址保护起到关键性作用。其次,它对于文化遗址的保护以及对历史文化的延续传承,发挥着文化象征意义的作用。再次,软质景观是有生命的活物质,其造景尽管有一定的随意性,但经过适应性原则的设计可使得它取得较高的美学效果。软质景观对环境的美化装饰作用,在遗址公园中对遗址空间意境氛围的渲染作用是无可比拟的。
3.2软质景观在遗址公园设计中的研究
3.2.1软质景观在遗址公园中的设计原则
1)软质景观的生态功能原则即植物水体对遗址及遗址地周边环境起到的生态作用和对遗址本体的具体保护原则;
2)软景营造景观空间的原则,具体到植物的点、线、面、空间营造和空间的划分与围合;
3)软景传承历史文化信息的功能,植物拟人化的象征寓意表现和遗址公园历史文化主题的体现;
4)软景的美学功能,植物景观在遗址环境中的意境表达以及对遗址建筑的柔化作用。
3.2.2软质景观对遗址景观的提升调整
1)重视水体与植物景观搭配设计,着重建立池畔植物群落。尽可能的体现植物景观的空间变幻效果。
2)有针对性的选择遗址区植物材料,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植物材料的设计要与遗址意境相吻合。
3)遗址场景的重现主要是遗址历史时期、繁盛时期的场景重现,它是一种最为直观的方式给公园活动的人群以心理上、视觉上的感受,也是宣传教育的最佳设计手段。同时利用植物景观的合理配置表达历史意境,传承文化内涵。
3.3软质景观在大明宫遗址公园中的实施效果
通过对大明宫遗址公园在2011年景观提升的研究,发现提升工程主要包括大树栽植、主题花园建设、景观节点提升改造、园内小景提升改造、景观遮挡美化、硬质景观软化、草坪提升改造等,而这些做法的主要元素全部为软质景观。一是在园内,选取了一些合适点位,通过种植大树,增加之前林带的密度形成密林,结合草坪空间,形成疏密有致的景观空间;二是利用植物来点缀硬质景观,既可以起到软化建筑棱角、美化环境的作用,还可以独立成景,丰富园区景观;三是运用大量的色叶类植物,形成春天春花烂漫,夏天绿树浓荫,秋天层林尽染,冬天冬木苍劲的四季景观效果;四是根据甘露之变的历史典故,采用借景的手法,借铜雕石榴广场作为石榴主题园点题景观,周围密植石榴树林,突出主题,根据戏曲发源于东宫梨园的记载,于东侧一级园路旁结合遗址,增加之前梨树的品种及数量,采用更加丰富的栽植手法营造梨园景观;借梅妃曾于太液池南岸的记载,在东池南岸太和殿遗址北侧种植梅林,其间设置梅亭。五是对蓬莱岛增加常绿和色叶树种及花灌木,增加其四季观赏性,使其景观层次空间更丰富,色彩对比更鲜明,打造烟雾缭绕的“海上仙山”景观。
3.4 软质景观在遗址公园设计中的目标及意义
软质景观在遗址公园景观设计中,要注意突出遗址保护展示,彰显遗址公园特色,丰富遗址文化内涵,注重社会公众影响,要遵循遗址考古研究成果,修复历史环境及展示历史信息。
通过软质景观在遗址公园中进行合理的设计与打造,可以实现以下几点目标:第一,创造了大开大合的宏观布局;第二,形成了疏密有致的景观空间;第三,营造了错落有致的空间层次;第四,打造了色彩丰富的园林景观;第五,实现了软景硬景的相互融合;第六,彰显出园林景观的人本关怀。
4.结语:
遗址公园的建设对于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弘扬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而软质景观设计作为文化遗址公园的建设核心,自然有着关键性的地位。软质景观在遗址公园中的运用,注重科学技术的应用、社会文化信息的汇集、协调人与自然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更好的保护了遗址,促进了遗址周边生态环境,对城市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建设文化遗址公园便是将城市中最具历史文化内涵的角落从尘埃中拾起,重新整塑,为当代人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在此空间中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精神升华。所以,我们应当致力于研究软质景观设计,使得文化遗址公园更出彩。
参考文献
篇4
按照这个目标,温州市要规划建设15个城郊森林公园,主要利用城市周边现有的的大型山体和水体进行设置,主要包括五磊山森林公园、牛山公园、黄石山公园等等。还将规划建设10个市级综合公园,包括杨府山公园、白鹿洲公园、三湿地公园等等。另外,温州市还将规划建设35个区级综合公园、4个带状公园、13个专类公园和社区公园。
以上数据来看,景观设计越来越得到重视,它不仅能美化城市,更能放松心灵。因此,景观工程中,除细节的美观上需要用心外,结构安全的的概念把握更需重视。景观工程虽然单体较小但是造型复杂、形状各异,在结构计算和结构设计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计算软件往往难于应付,这就要求结构设计人员把握几个重要的结构设计基本规定要点,简化模型,通过结构的概念设计来指导景观工程结构设计。
概念设计的宗旨就是在特定的空间形式、功能和地理环境条件下,以结构工程师自身确定的理想承载力、刚度和延性为主导目标,用整体构思来设计各部分有机相连的结构总体系,并能有意识利用和发挥结构总体系和主要分体系、以及分体系与构件之间的最佳受力特征与协调关系。
以下就通过结构设计基本规定的几个要点,结合工程实例分析结构概念设计在景观工程中的应用。
1、合理的结构体系调整
建筑结构是水平结构分体系---楼盖体系和竖向结构体系---墙、柱等组成总结构体系。结构的竖向和水平布置宜使结构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刚度和承载力局部突变或者结构扭转效应而形成薄弱部位。
水平结构体系一般由板、梁、网架组成,如板-梁结构体系和网架体系。水平结构体系也称为楼(屋)盖体系。其作用为:(1)在竖向方向,他通过构件的弯曲变形承受楼面或屋面的竖向荷载,并把它传递给竖向承重体系;(2)在水平方向,它起隔板作用,并保持竖向结构的稳定。
竖向结构体系一般由柱、墙、筒体组成,如框架体系、墙体系和井筒体系等。其作用为:(1)在竖直方向,承受水平基础体系;(2)在水平方向,抵抗水平作用力,如风荷载、地震作用等,并把它传给基础体系。
景观工程中经常见到些不完整的框架,结构体系过于简单,但是跨度却很大。
比如单跨景观桥,单跨亲水平台,单跨休息亭等等。按常规简支模型进行受力分析,跨中弯距和变形很大,需要通过增加构件尺寸来达到计算要求,这与景观工程中要求的美观轻薄相冲突。这时候就需要调整结构体系,把梁或者板往桥墩或者柱墩以外延伸一小段,使简支模型调整为伸臂模型,这样跨中的弯距和变形就会调整为最小。
2、不规则的结构模型调整
结构平面形状宜简单、规则,质量、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宜均匀。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平面布置。
平面布置宜符合下列规定:
(1)平面宜简单、规则、对称,减少偏心;
(2)平面长度不宜过长,L/B宜≤6(6、7度);
(3)建筑平面不宜采用角部重叠或细腰形平面布置。
景观工程中常见不规则的结构布置,L/B≥6,并且不对称。比如景观长廊,景观墙等,结构刚度不对称,在地震作用下容易产生扭转,按常规的建模计算,周期比肯定过不去。这时候就需要设置防震缝将其划分为较简单的几个结构单位,并在防震缝处加强构造和连接,并且在基础设计中,通过加大基础Y方向尺寸来加强整体的刚度。
3、加强构造措施
景观工程相对建筑工程,在承载力和延长性方面会差些,这就需要结构设计人员在景观允许的情况下加强结构体系中的构造措施,加于安全保障。
一般是柱的震害重于梁,柱顶的震害重于柱底、角柱的震害重于内柱、短柱的震害重于一般柱,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把框架设计成延性框架,遵守强柱、强节点、强锚固,避免短柱、加强角柱,框架沿高度不宜突变,避免出现薄弱层,控制最小配筋率,限制配筋最小直径。构造上采取受力筋锚固适当加长,节点处箍筋适当加密等措施。还有加强木制及其他材料的构件与混凝土构件的连接。?
下图这个景观构架不是一个合理的受力结构,其外挑的受力悬臂形成一个很大的倾覆弯距由柱子传到基础,如果没有处理好,很容易引起整体倾覆的可能。
通过受力分析,正确评判结构的不利因素,采取有利的加强措施。比如提高柱子的刚度(尺寸加大,箍筋加密),加深基础的埋深,或者在柱子上增加斜支撑等等构造措施。
4、结束语
景观结构工程师不仅要遵守结构设计的基本规定,而且要将结构的概念设计应用到景观工程设计中来。通过结构整体概念设计和局部的构造措施来实现景观工程要求的即安全又美观的目标。相信,通过景观设计师的努力,不久的将来,温州的“享绿图”会更加生动美丽,温州人民会更加幸福安康!
参考文献
[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篇5
引
从原始森林里古老部落茹毛饮血的生活,到都市树林里现代人愉悦惬意的漫步,森林不仅仅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摇篮,更是钢筋水泥喧嚣中现代人的一种内心渴望和回归向往。随着城市的发展变迁,离开自然又要重返自然的人们,如何保留而不是蚕食山水自然资源,并将其作为谋篇布局中重要要素,营造“山-水-城-林”有机整体,不仅仅是对中国古代“山水城市”理想的传承和延续,也是对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 的积极推进。
1.森林公园与城市公园的区别与联系
1.1相关概念综述
1.1.1森林公园的概念
我国关于森林公园的一般概念大多延续了国有林场转型为旅游实体的改革思路[1]。根据1999年的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GB/TI8005-1999)中对森林公园作的科学定义:森林公园是指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和环境条件,可以开展森林旅游,并按法定程序报批准的森林地域2。
1.1.2 城市公园的概念
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 2002)》,“公园绿地”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它是城市建设用地、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表示城市整体环境水平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3。可以看出城市公园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城市公园是城市公共绿地的一种类型;其次,城市公园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但随着城市旅游的开展及城市旅游目的地的形成,城市公园将不再单一的服务于市民,也将服务于旅游者;再次,城市公园的主要功能是休闲、游憩、娱乐,而且随着城市自身的发展及市民、旅游者外在需求的拉动,城市公园将会增加更多的休闲、游憩、娱乐等主题的产品4。
1.2二者的区别与联系
1.2.1地域位置不同
城市公园位于城市建成区内。而森林公园可能位于城市建成区内或近郊区,如上海共青森林公园;也可能位于城市郊区(距离城市1.5-3.0小时路程),如西安朱雀森林公园;也可能是距离城市居民点较远,大型独立的森林公园,如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1.2.2生态结构不同
城市公园是以观赏植物、人工维持为主,养护管理投入较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较低。森林公园是以自然群落植物、自然演替为主,生态健全、抗逆性高。
1.2.3承载的空间功能不同
城市公园是以人工或半人工的环境为主体,通过创造环境良好的休憩、娱乐空间来满足人们的休闲、游憩、娱乐等不同体验要求5。森林公园则是以自然生境为主体,在满足生态保护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自然游赏、生态体验和休闲游憩来满居居民亲近自然的不同体验要求。
1.2.4互为补充的游赏体验
随着“假日经济”的发展,“假日出游”越来越多的成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新风尚。而森林公园作为城市公园的有机补充,其优美的自然风光,有别于城市的生态体验,无疑会带给城市居民更为丰富的空间感受和心理体验。
2.城市森林公园概念与特点
2.1城市森林公园的概念
从森林和城市的布局关系来看,大致可分为“林在城外,林在城边,林在城中”三种。而城市森林公园应当是对“林在城边,林在城中”两类森林公园的统称。关于城市森林公园的概念,不同学者均有不同见解。如“城市中出现的有较大面积的山、水、森林,满足城市居民日常的游览、!度假、休闲等要求的公园”6;“位于市内或市郊有一定面积,森林覆盖率较高的自然风景”7;以及“位于城市当中并以粗放的森林景观为主的城市公共绿地,同时为市民提供以森林景观为特色的游憩休闲场所”8等等。其中,较为准确的概念当属黄茂玲在其论文中所提出的,即“位于城市或城市郊区范围内,具有一定面积和良好的森林自然景观,同时提供与森林生态过程相适应的满足市民日常休闲、健身、娱乐、生态体验等活动的复合生态系统4”
2.2城市森林公园的特点
2.2.1复杂而稳定的森林生态效益
森林生态系统是以乔木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光、热、水、气、土壤等)综合组成的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具有最复杂的组成,最完整的结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最旺盛,生态效应最强。城市森林公园作为城市中的绿心,在调节小气候、缓解热岛效应、提供氧源、净化空气等方面的效益可见一斑。
2.2.2开放且互动的公园游憩体验
城市森林公园因为与城市的密切关系(临近城市或位于城市之中),除了具有便捷的交通条件以及良好的基础配套外,也是城市居民日常休闲游憩的重要场所之一。因此,对其游赏性及功能性会有更多有别于一般森林公园的需求,与居民的互动性也更强。
2.2.3独特而深刻的城市景观风貌
在中国传统城市格局中,往往将山水作为城市构图要素,水与城市浑然一体,蔚为特色9。城市森林公园作为在现代高楼密布的城市森林中镶嵌的绿色森林,无疑会对城市景观风貌塑造、城市特色形成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2.2.4保护与开发的综合权衡博弈
从保护与开发角度来看,城市森林公园既要对已有森林生态资源合理保育、完善稳定,又需要从满足居民休闲需求、丰富居民游赏体验方面适度开发,因此,如何合理权衡二者间的关系,可持续发展,是城市森林公园规划建设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
3.城中森林营造的规划实例探讨
以下将结合笔者对榆林市大墩梁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实践提出对城市格局变迁下的城市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3.1榆林市城市格局变迁与大墩梁森林公园的价值区位变化
榆林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接壤地带。榆林市中心城区位于市域中部,是大漠绿洲-生态示范城市。大墩梁森林公园位于榆林市中心城区西部,然而随着城市空间发展变化,它逐渐由原来的生态绿地转变成中心绿地,成为位于市中心的城市型森林公园。
3.1.1在城市格局变迁中的地理区位
从“依山傍水”到“环山顺水”,从城市西北侧“防风固沙生态屏障”到逐步被老城区、建成区、新城区乃至空港生态园区四面围合的“城市绿核”,大墩梁随着城市步伐的迈进而价值凸显。图1
3.1.2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生态区位
作为生态绿心的大墩梁对于串接各类线状绿带、丰富城区内原本局促的绿化体系、重构城市生态格局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图1公园在城市格局变迁中的区位示意图
3.1.3在城市景观体系中的视线区位
昔有“南塔北台中古城,六楼骑街天下名”,今有“南水(无定河)北园(文化生态园)中茂林,绿珠串接天下秀”,规划旨在借助视轴将古城景观、新城景观以及红石峡、镇北台、明长城边塞遗址带景观与大墩梁进行对接,以此实现传统景观与生态景观齐晖。图2
3.1.4在城市开发建设中的经济区位
作为公共财富以及现今城区中稀缺资源的大面积绿色空间,大墩梁城市森林公园的建设无疑将为区域乃至城市经济价值提升、人气凝聚提供新的吸引力,促进周边地块不断进行功能重组,进而为城市发展开拓新的机会与领域。图3
3.2保育与渗透的生态发展策略
3.2.1生态发展目标
保护并维系区域生物格局及生态安全
绿色理念的培植与渗透
3.2.2生态发展策略
(1)合理确定环境容量与游客容量
环境容量——采用面积法估算。
根据游赏项目性质以及公园地形特征,确定公园可游面积占总面积的40%。即23600000Х40%=9440000(平方米);
整个公园可满足游客一日游,即可游时间为一天。日周转率为1次。
根据《公园设计规范》,市区级公园游人人均占有公园面积以60㎡为宜。其中,水面和陡峭坡地面积占60%左右,公园人均占有公园面积以不小于75㎡为宜;水面和陡峭坡地面积占
70%左右,公园人均占有公园面积以不小于100㎡为宜。根据《国家森林公园设计规范》,主要景点人均游览面积100-400m2/人,一般景点人均游览面积400-600m2/人。综合考虑大墩梁城市森林公园风景抚育功能,确定其人均占有公园面积按110-200㎡区间计算。
由此,可估算出公园日环境容量为4.7-8.6万人次
游客容量——由于公园环境容量测算中可游时间是按一天计算的,因此其环境容量和游客容量大致相同,即公园的日游客容量为4.7-8.6万人次。
(2)优先划定核心保育区
规划将公园内森林、水库生态关键因子划为核心保育区,其保护与发展策略包括:保护强化原有山体、水库、植被等自然特色;保护、修复原有山形地貌特征;适度林相改造,更新树种,丰富植被,加强绿化郁闭度;以登山活动为主线控制山脊景观视廊;合理控制森林内的建设规模和强度。
(3)绿色观念渗透
规划在核心保育区适度发展森林游赏,形成以登山眺望、文化休闲、绿色认知、回归自然为内容的区域,通过居民与绿色的亲身体验、亲密接触强化生态观念,实现绿色理念的渗透。
3.3多样与融合的功能发展策略
3.3.1功能发展目标
协调各类用地,优化公园整体环境氛围
合理增加各类设施场所满足游客需求
3.3.2功能发展策略
(1)因地制宜,合理功能分区
规划在生态保育的核心基础上,充分依托现状,形成滨水冶趣园、农庄体验园以及绿色建设控制区三大功能区。图4、图5
其中:滨水冶趣园以休闲观光、运动娱乐、滨水体验、科普认知为主要内容,面积2.6平方公里,共规划草波跌宕区、碧水清湾区、水生博览区、水岸怡情区以及湿地探游区五景区。保护与发展策略包括:引王圪堵水源另辟景观游赏水系;结合功能需求设置多样岸线形态,丰富景观环境;因地制宜利用地形及植栽设计动静功能分区;弱化人工痕迹,合理控制建筑体量及色彩形态,鼓励仿生及绿色建筑等。
农庄体验园以田园风光游赏、农事学习、农菜品尝、农节休闲娱乐为主要内容,面积1.9平方公里,共规划乐舞农耕区、绿色民居区、田园牧歌区以及林果飘香区4大景区。保护与发展策略包括:保留复垦现有耕地;整治提升现有村落;适度开发农田、果林的旅游价值;引入配套服务设施,强化农业观光游赏特色;引导发展以农业为主的绿色生态旅游产业新模式,提升原有农民生活环境与质量。
绿色建设控制区内涵盖现状已建成的榆林林校,鸿翔酒店、鸿翔装饰有限公司以及新建居住小区住宅楼等多层、高层建筑,多为近年新建,规划暂时保留,作为绿色建设控制区有效防止城市无序建设蔓延。规划控制面积2.7平方公里,近期在控制区西北侧靠近森林核心区处通过密林种植进行空间与景观视线上的阻隔,远期随着城区综合搬迁整治,发展为公园生态、景观和设施建设用地。
(2)完善公园基础配套
公园共设置1处综合服务中心、8处综合服务点,11处小卖点以及五谷坊、水溪茶坊、农家乐等景区餐饮设施、10处服务辅助用房、11处设备用房、12处主要公共卫生间、4处小型医疗救助设施点、9处主要公共电话点、9处公共展示栏,以满足公园及主要景区的管理设施需求。此外,规划还对公园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综合防灾等予以综合设计。
3.4优化与贯通的景观发展策略
3.4.1景观发展目标
强化公园绿色地标的天际轮廓
强化公园景观标识
3.4.2景观发展策略
(1)强化外部视廊贯通
考虑城景之间的联系,公园着重控制与西入口门户区、古城区以及铁西新区之间的3条观景线, 凸出山林在城区中的景观视廊以及优美绿色天际线,增强山与城的视觉联系。
根据控制点、观景点及周边景观的分布关系,规划着重控制与北侧明长城林带、镇北台之间的视线廊道,通过公园内制高点烽火台、观星台与园外明长城沿线、镇北台之间建立视线联系,借景入园。
(2)优化内部视线节点
根据公园地形地貌、景区功能格局,结合观景点朝向,规划在公园内确定了绿色山林景观、人文景观2处景观控制区、4处视线通廊和14处视廊控制点,作为景观视线控制的依据。公园建设中应留出透景线,保证观景、眺望及对视。同时,电力、电讯等工程设施以及大型构筑物应尽可能避开视线廊道建设。图6
表1公园内主要视廊控制点一览表
3.5带动与提升的社会发展策略
3.5.1社会发展目标
带动自身及周边运转,提升区域经济价值
凝聚人气,塑造绿色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
3.5.2社会发展策略
(1)经营策略
规划将山灵五感区、草坡跌宕区、九边怀古区以及林海沐泽区4类地块通过拍卖、招标
等渠道进行土地开发经营,并对其绿地率、建筑密度等地块指标分别予以控制。地块面积共4.0平方公里。此外,还可通过门票售卖,商店、门面、摊位、停车场等建筑、设施租赁以及餐饮店、果园等专项经营权特许出让等方式引导公园产业经济发展。对于公园边缘0.5-1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土地,规划建议进行适度的低密度高档居住区开发,以增强收益,回馈于公园建设。要求公园整体建筑用地开发比例控制在1%以内。图7
表2土地开发地块控制指标一览表
(2)建立绿色生态品牌意识
规划在城市层面积极寻找保护与利用的最佳平衡点,通过对旅游项目、节庆活动与环境保护的持续投入打造城市绿色品牌,探索生态、社会、经济、文化、城市品牌共赢的城市经营模式。图8
4.结语
从森林茂盛的远古富庶到大漠绿洲的生态名城,榆林用绿的信念扎根萌动,与“绿”结下不解之缘。从防风固沙的绿色屏障到藏水聚秀的城市绿核,大墩梁宛若一颗绿色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长延展,烙印了它与“城”的绿脉相通。“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大墩梁森林公园规划旨在反客为主,从由外而内的被动保护转化为由内而外的主动发展:在山的“绿脉”以及城的“人脉”之间建立联系,通过对大墩梁城市森林公园自身环境、景观以及设施品质的提升引导公园开发与保护良性健康发展;通过公园赏心悦目的环境以及寓教于乐的项目带给人们绿色的享受以及生态观启示;使“林园”成为人们能够在自然中呼吸的城市绿色“乐园”和生态名片。从“大墩梁”的美好构想开始,让更多的城市森林激活能量,让“山-水-城-林”的有机整体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抒写绚烂的一笔,未来任重而道远!
1、江海燕.广州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编制方法研究〔D〕.广州:华南农业大学,2005
2、GB/T18005一1999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S].
3、CJJ/T 85— 2002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S].
4、黄茂玲 . 城市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规划研究-以三台县凤凰山森林公园景观生态规划为例[D].四川:农业大学,2011 .
5、邓雨佳 . 城郊型森林公园_三台县凤凰山森林公园景观空间设计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1 .
6、张万荣,钱益新,王小德.混州西郊城市森林公园总体设计探讨[J]. 浙江林业科技,2003,23(3):
47一50
篇6
Key words: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city park; system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城市公园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包含的内容越来越宽泛,不仅要面对人们对场所诸多功能的要求,还包含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作为城市中心或大众集中的区域,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也会包含着城市设计的内容,比如商业的介入、体育场所的介入、休闲生活的场所、生态系统的人工干预或重建、甚至城市标志性建构筑物的建设等等,如何从景观的角度来思考这诸多的、或许并不相关的功能内容需要整合在一起,将成为决定城市公园形态和体验的重要手段。
1997年芝加哥伊利诺斯大学副教授查尔斯.瓦尔德海姆正式提出了“景观都市主义”一词,得到众多的追随者和支持者,今天这一学说已经发展到“生态都市主义”,它的核心思想是强调景观作为未来组织城市空间发展的重要手段,充当未来城市发展的一个适应性模型。而美国宾西法利亚大学风景园林系主任詹姆斯.科纳更多的是将景观都市主义视为“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从“设计结合自然、设计结合生态”到“设计生态”,以“设计”城市中的人工生态来主动寻求城市发展的机会。这套理论在当今的城市公园设计中也非常实用和贴切。结合目前的实际工程,如何使建成后的公园在发挥游憩功能的同时,起到经济启动引擎的作用,带动人气的大量集中,从而达到设计目的--重塑商业场景,新增休闲运动空间,新建能吸引人群聚集的焦点。桃花岛景观规划设计就是在这样复杂功能整合要求下产生的代表案例。以下就以桃花岛为例,浅议如何通过景观手段解决功能复杂系统问题
一.项目概述
桃花岛位于四川省绵阳市三江汇合处下游,四面环水,顺江远望是烟波浩渺,水天一色,两岸是绿树成荫的江边景观大道,是绵阳城市边上非常稀有的自然岛资源。该岛因是涪江水中孤岛,规划有两桥分别连接涪城和游仙两区, 岛上由四川富临房地产开发公司开发建设,整个岛规划用地面积27万平米,总建筑面积45万平米,公园规划用地7.3万平米。桃花岛总体规划为一个集高星酒店、高层住宅、休闲商业、休闲公园为一体的综合性带度假性质的岛屿。目前岛中部偏北面已建有部分高层住宅楼,岛西头规划的高星酒店正在设计阶段,岛南部的休闲南亚风情商业街已经建成,中部预留城市公园,看似这一系列功能多样的建筑并不太相关,如何整合绵阳唯一的水岛资源,将目前互不关联的住宅、酒店、南亚风情餐馆商业,再引入国际最为先进的体育运动休闲公园概念,运用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将桃花岛设计成一流的休闲运动公园,就成为公园景观设计成败的关键。
二、设计目标
根据桃花岛独有的居家、旅游休闲资源、通过运动休闲公园规划设计,将桃花岛设计成:
·四川乃至国内的旅游休闲目的地,提升整个绵阳和桃花岛的城市形象。
·形成绵阳的“名片”。形成集体育运动、生态健身、文化休闲、生态岛居、高科技森林氧吧商业休闲、城市庆典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的体育运动公园。
·形成多层次、亲水性、高技术声光结合的商业休闲公园。
·改变一般城市公园目的性导向规划,及维护成本高的弱点,形成低维护,高人气、活动自由的新型公园。
三、设计目标分析
·旅游休闲目的地的建设
针对桃花岛是绵阳稀缺的岛资源,高星酒店、南亚风情商业街的存在、再引入休闲体育概念,加上用景观手段设计有超高吸引能力的公园,把桃花岛建成四川乃至国内的旅游休闲目的地,应该成为可能。
·休闲体育运动公园概念的引入
篇7
Key words: Jianhu;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concept
中图分类号:F407.9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1-0020-02
1 项目概况
建湖县地处苏北里下河腹部,江苏省盐城市中西部,北纬33°16′~33°41′,东经119°33′~120°05′。全县总面积1160平方千米,陆地面积906平方千米,占78.1%,水域面积254平方千米,占21.9%。全县地处扬子淮地台苏北断拗带。西塘河纵穿南北,从建湖县中部穿过,是链接东西两岸的纽带,是城市的主要休憩场所。
2规划布局
2.1 设计理念
用生态景观的设计理念来做西塘河的整体规划,力求将活水引入规划的居住区内,形成互相贯通的水网系统,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也提高水系的自身净化能力,提升整个规划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以滨水公园为战略源点,建立空间联系的纽带,使城市与水体相交融,切实为市民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并有怡人风景的一个可供观景、健身并能亲水、游憩的空间。
2.2 总体概念设计
西塘河作为建湖县景观环境的关键一环,是构建建湖县生态城市的重要依托。我们整体上对水系进行形态整理、对岸线进行分类改造,使其形成工程性与生态性并重的循环水系。对其进行“桥、岛、绿、景、居和水、堤、路”的统一安排和有机规划,并借鉴江南园林“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和叠山、理水及借景等手法,规划区以西塘河为源组织景观体系,形成“一带两轴四廊多节点”的景观系统。如图所示:
2.2.1一带
即西塘河,是景观系统的核心要素,也是景观系统的组织中心。
2.2.2 两轴
即一主一次两条景观轴线,东西向景观主轴串联大型绿地、文化广场、商业街和亲水平台,延续至西塘河以东;南北向景观次轴串联街头绿地、小广场和社区商业中心,限于西塘河以西。
2.2.3 四廊
通廊分为两级,主要通廊为贯穿基地的森达路、双湖路,次要通廊为基地内部的两条道路。
2.2.4 多节点
轴线与带、轴线与轴线相交处形成多个景观节点。
2.3设计构架
整个西塘河以“生态—人—城市”为设计主线,以生态曲、文化颂为主题。营造“以水为神、为绿添彩”的生态景观。
3 设计目标
3.1 以人为本,以史为魂
集建湖文化展示,改善建湖环境,市民休闲游憩的城市景观为一体,综合提升建湖地区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4 设计原则
4.1 实用性
进行不同的功能分区,以满足人们不同的使用需求。
4.2 个性化
突出生态绿化特点,以水为主,绿化为辅,增添景观小品,传承地区文化特色,提成建湖城市品位。
5 功能分区
切实考虑市民不同功能的需要,由南至北将滨水公园景观设计分成三段:第一段——生态游憩区;第二段——城市商业文化活力滨河区和湿地公园区;第三段——城市生活风情区和娱乐活动主题公园区。
5.1生态游憩区
此区的设计以堤分隔水面,属带形岸型。河堤两岸栽满杨树,既起到景观欣赏的效果,也能起到防洪的作用,我们把现状的河堤加以修饰,自然的绿坡缓延到河道,上面保持3.5-4米宽的步行道,漫步在绿荫覆盖的河堤上,人们能够欣赏到两侧不同的景致,一边是雅致的休闲空间,一边是广阔的湖面,开敞大气。
在设计时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力求所有的景观环境和小品都能为居民提供便利服务,滨水绿带的空间供居民休闲纳凉,是居民沟通交往,散步闲谈和修养身心的场所,在绿地空间中布置大量的活动场地,亲水平台,休闲景观构架和坐凳,能充分满足使用者的心理需求。
5.2城市商业文化活力滨河区和湿地公园区
5.2.1城市商业文化活力滨河区
作为中间商业区的中轴线的延伸段,这里为购物消费的人群提供一个可以停留的滨水休闲活动空间。考虑到从地面到河堤有2米多的高差,给人们观水造了不便,我们运用特色地段高差处理,设计了平地架高3米的临水观景平台,使人们有开阔的视野观赏对岸的景色。其中利用3米高的架空层可以做商业,做餐饮或者展示,吸引人气,让此区成为最为繁华和人流汇聚量最大的地方。
建湖是淮剧文化和杂技文化之乡,我们充分挖掘建湖地区的历史人文,并给其融入更多的时代气息,架起来3米高的滨水广场可以作为戏迷大汇演的舞台,传承建湖的历史文化,同时此地也可以在节假日开展烟花杂技节,丰富市民生活。
5.2.2湿地公园区
我们引入生态游憩的开发概念,形成一个合理的半人工湿地生态系统,使其具有良好的自我循环,自我修复和自洁的功能,以适合的开发项目促进土地的经济效益。建成翠湖鸣晓、清风绿屿和碧域曲韵几个独特的景观小品,为人们的休闲提供良好去处。
翠湖鸣晓——是以娱乐休闲为主的功能区,小木舟泛湖,健身广场,水上茶亭,观景湖心岛,彩叶林等景点设施,使人们在抗体健身中,渐进幽静的树林与湿地,去感受大自然的气息。
清风绿屿——是在湖中岛屿设置的建筑小品,供人们休息停留,朋友们喝茶打牌,以尽情享受四面环水的惬意感受。
碧域曲韵——是一个服务性小品。充分体现亲水特性,在中间的低洼处设计了伸进湿地的栈桥,其与木质的瑜珈平台和观景亭,在林间和水中不断的穿插相连希望途径此处的人们可以驻留,感受湿地的独体景观。
5.3城市生活风情区和娱乐活动主题公园区
5.3.1城市生活风情区
将彼岸线空间与建筑环境融合起来,精心处理开放空间和河道边缘线,使之富有变化,以创造一个充满趣味的空间和生动的湖滨环境。加强公园的绿化,在设计中强调场所的公共型,功能内容的多样型,水体的可接近性及滨水景观的生态化设计,创造出市民及游客渴望滞留的休闲场所。此区的功能多样,如:林荫步道,成片绿荫休憩场所,健身区,音乐广场,游艇码头,观景台,赏鱼区等,结合人们的各种活动组织景观,与酒吧,茶室建筑相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活休闲体系。
5.3.2城市形象广场
晨曦广场位于河道的转角处的三角地块,是东部滨河绿化带的起点,更是城市形象窗口,在广场重点部位设置体量较大的标志性雕塑——愿望塔,充分运用光,声,电等现代科技手段,给人留下强烈的视觉印象,使之成为城市标志性的构筑物。
5.3.3娱乐活动主题公园区
此区的设计与市民娱乐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为居民提供广阔的绿色空间,人们可以在这里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分成几个园区:儿童游乐园,科普园,香草园。同时注重区域内景观的形象特色,创造出自然环境与人工景观相融合的环境空间。
儿童游乐园——规划有亲子乐园,游戏场地,迷你森林,增加儿童体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另规划林荫广场,给看护小孩的大人提供休憩空间。
科普园——设计以人文和生态为理念,通过公园设计传承人文精神,保护培育基地生态环境,发展科普教育,让公园城市丰富市民休闲生活的绿色乐园。
香草园——具有宫廷花园的浪漫气息的主题花园,开敞的绿草坪,魔幻迷宫,各色郁金香花,共同制造一个美轮美奂的婚庆大场地。
6 结语
建湖西塘河的滨水空间设计,充分结合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建湖的文化特色,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建筑理念,为整个建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因素,把人们的需要与景观完美结合,切实提高了建湖地区的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篇8
景观概念作为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与"风景"、"景致"、景色"同义作为地学概念与地形、物同义,主要用来述地壳的地质、地和地貌属性作为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循环的载体形成时期从古代形成沿用至今19世纪20世纪以景观为
对象的研
究
景观作为审美对象,是风景诗、风景画及园林风景学科的研究对象作为地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从空间结构和历史演化上研究 是景观生态学及人类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不但从空间结构及其历史演替上,重要的是从功能上研究 其它相关
学科建筑、城市规划、园艺等自然地理、历史地理、人文地理等 生态科学、现象学、区域科学等
1.2 景观设计与景观设计师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以为人创造安全、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
对该学科,国人常以"造园"、"园林"、"风景园林"、"景观建筑"或"景观"、"地景"等与之对译。笔者主张以"景观设计学"以正其名,理由很多,主要出自对该学科的一种理解以及景观设计师所从事的工作实践的理解。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最早于1858年由美国景观设计学之父-Olmsted非正式使用,而于1863年正式作为一种职业的称号,第一次在纽约中央公园委员会中使用。用本学科权威史学者,已故哈佛大学教授Norman T. Newton的话说"他们参照与建筑物相应的职业-'建筑师',发明这个名字用来表达与整体景观相对应的一种职业,而尤其强调'设计'。设计包括对问题的分析、设计一种解决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什么问题呢?任何关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间及土地的问题,其范围是无限的"(Newton, 1971)。Simonds在其经典着作Landscape Architecture(Simonds,1997)一书中也有一段点题的话语道破了景观设计师的工作及其对应学科的定义:
"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
同生命的地球和谐相处"。
当然,该学科更为贴切的名称可能是"土地的设计"。
现代景观规划理论强调规划的基点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能动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和不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因而,景观规划师是协调者和指挥家,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创造者。
2 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发展
2.1 历史概况
早期美洲土着对于现代美国景观设计,除了在园艺方面稍有贡献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影响,殖民时期的景观设计也只是对意大利、法国或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园林设计的模仿。始于英国、却盛于美国的工业革命,为美国带来优越的物质文明。但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导致了资源和环境危机,给人类生存带来威胁;另一方面,大工业生产使整个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quot;城里人"不再是少数贵族及其侍从,集居在城市里的人们需要一个身心再生的空间。
将景观视为愉悦和满足的现代观念,是藉由风景画和庭园设计而提高的。当西方国家逐渐现代化时,艺术家尝试捕捉自然的气氛和表达自然的特质并享受她所提供的一切。英国充满画意的风景和具原野风貌的壮丽的景观是19世纪与20世纪早期影响美国景观价值的两大主导因素。一大群艺术家、作家热情地赞美大自然,讴歌大自然。
正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诞生了。
2.2 1858年纽约的中央公园与传统造园的分离标志着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创立
1857年,Frederick Law Olmsted与合伙人Vaux按当时流行的自然风格完成了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这个公园围着围墙,景色非常优美,和当时大城市恶劣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图1,纽约中央公园, 俞孔坚摄)。它满足了市民寻求慰藉与欢乐的愿望,促进了不断高涨的回归大自然怀抱的潮流,因而使设计者一举成名。与此同时,Olmsted还坚持把自己从事的专业从传统的造园专业中分离出来,把自己从事的专业称为"景观设计",把自己称为"景观设计师",并于本世纪初在哈佛大学主持了景观设计课程。以纽约中央公园的设计为起点,景观规划设计从此走上独立的道路并发展为一门新的学科
2.3 1900年哈佛大学开设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在美国,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是哈佛大学首创的,在某种意义上,哈佛大学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代表了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史。从1860年到1900年,Olmsted等景观规划设计师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校园、居住区及自然保护地等方面所做的规划设计奠定了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基础(图 2,作为国家历史文物的Olmsted设计事务所旧址, 俞孔坚摄)。
1900年,Olmsted之子F. L. Olmsted. Jr. 和A. A. Sharcliff 首次在哈佛大学开设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并在全国首创了4年制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学士学位。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之父老Olmsted于1906年开始主持哈佛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由于Olmsted及其合作者的实践以及专业教育在哈佛大学的确立,使美国的景观规划设计一开始便定位在一个很大的活动范围内,包括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城乡风景道路系统规划设计,居住区、校园、地产开发、农场和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随后又进一步扩展到主题公园和高速公路系统的景观设计,这使景观规划设计师成为人居环境的主要规划设计师和创造者。
2.4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专业教育体系
哈佛大学的设计学科群包括建筑学、景观规划设计和城市规划。建筑学的专业教育始于1893年,脱胎于文理学院的艺术课。此后,于1900年开创了景观规划设计专业课程。1909年James Sturgis Pray 在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内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这便是哈佛城市规划专业教育的起源。
1908-1909学年开始,哈佛已有了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专业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并在应用科学研究生院中设硕士学位。1923年哈佛大学开设了城市规划课程,形成建筑-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1936年,哈佛大学成立设计研究生院。目前,全研究生院有500名左右的硕士生和极少数的博士生,同时培养多个层次的进修生,没有本科生。
在哈佛,景观规划设计被作为一个非常广的专业领域来对待,从花园和其它小尺度的工程到大地的生态规划,包括流域规划和管理。景观规划设计师应兼有工程技术和设计学的创造能力,同时必须具有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的责任心。由于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强,城市的不断扩展,景观规划设计师的任务不仅是设计和创造新的景观,同时在于景观保护和拯救。为此,他们往往是造就多种文化和生态背景下的人居环境的不可替代的专家。
景观规划设计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利用各种知识进行决策的能力,鼓励学生从先哲的作品中,从艺术、设计理论、民用工程中,以及从场地分析中获取营养,同时强调影响设计过程的土地规划和生态分析,研究社会、经济、法律、环境和政策等, (图3,哈佛大学景观设计学生的实习, 俞孔坚摄; 图4,哈佛大学景观设计进行公众参与与规划实践, 俞孔坚摄。图5,一年一度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毕业典礼, 吉庆萍摄)。
2.5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
哈佛大学景观规划设计课程分3类:设计课(Studio)、讲课和研讨会(Lectures and Seminars)、独立研究(Individal Study)。
设计课是学习和探索的核心,授课和研究强调关键问题的分析,重视对视觉、理论、历史、专业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全面研究。课程着重设计技能的培养,广泛涉及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领域的技术与知识。
讲课和研讨会主要是讲授与探讨景观规划设计的历史、理论及方法论。独立研究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上,开展某一方向的专门性研究,由导师指导,基本上独立完成研究,写论文。
篇9
人类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形成的遗迹,不仅展现着独特的地质风貌,更承载着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过程,具有巨大的价值。近年来,地球环境恶化这一问题已成为人们研讨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议题时绕不过的话题,如何平衡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成为人类面对生存环境的主要矛盾。为保护重要的矿业遗迹,同时使环境恢复到自然的状态,建设国家矿山公园是治理矿山生态环境的一种新思路,是有效保护和科学利用矿业遗迹资源,加强矿山生态恢复与环境治理的重要举措之一。
1国内外矿山公园发展状况
1.1国外矿山公园发展状况
矿业遗迹是人类矿业活动的历史见证,是具有重要价值和需要保护的自然和历史文化遗产。国外还没有“矿山公园”这个提法,但对于地质遗迹、矿业遗迹都有比较规范的保护性法规和做法。自1975年《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正式生效以来,已先后有波兰、法国、玻利维亚、墨西哥、德国等国的矿山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保护人类文明发展具有普遍价值和重要意义的矿山遗址的典范。同时,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通常是依靠设置国家公园的方式对这类遗迹资源加以保护[1]。
20世纪60年代初期,矿业遗迹是作为文化遗产的一个分类纳入到国家公园和地质公园中加以保护和开发的,如澳大利亚在墨尔本东部建设的巴拉腊特镇矿山公园。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传统工业的衰退、环境意识的加强和环保运动的高涨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矿区废弃地的改造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1972年美国西雅图煤气厂公园,是最先用景观设计的方法对工业废弃地进行再利用的先例,景观设计师哈克尊重并利用基地现有的资源,从已有的元素出发进行设计,而不是把这些资源、元素从记忆中抹去。经过有选择地删减后,剩下的工业设备被刷上了鲜艳的颜色和简单的覆盖后作为雕塑或室内器械被重新利用,将工业设施和厂房改成餐饮、休息、儿童游戏等公园式的做法,保持了其历史、美学和实用的价值,体现了工业景观的美学文化价值。20世纪90年代,设计师尝试用景观设计的手法,一时间出现了许多用景观规划来处理废弃矿区的公园。美国蒙大拿州Anaconda铜矿Old Works改造项目,建设依托周边壮观的山区风景和原有的历史风貌,将其开发改造成高尔夫球场,最终带来上百个工作岗位和数百万美元的收益。使优美的矿山环境与矿产开发遗迹融为一体,成为展示自然与人文历史场所,甚至成为著名的旅游地和独具特色的靓丽风景。
设计师们通过这些案例的实践证明,景观学和生态学的有机结合,非但可以有效改善工业废弃地的生态环境,且能推动生产、旅游观光等多元化经济的发展。在相关论著方面,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中的部分内容涉及到矿山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人工场地:对后工业景观的再思考》(ManufacturedSites: Rethinking the Post-Industrial Landscape)是一本迄今为止针对废弃地更新的汇集百家言论的专著[2]。
在该领域国外研究较早,由于工业技术先进带来的环境问题促进了该领域的发展。成功解决了景观的碎裂化问题,将散碎的不同异质性的景观合理组织起来重新利用,使生态系统生产力有所提高;利用生态设计原理,尊重地方性原则,有效节约了建设成本。对我国矿山公园建设很有借鉴意义。
1.2我国矿山公园发展情况
国家矿山公园系以展示矿业遗迹景观为主体,体现矿业发展历史内涵,具备研究价值和教育功能,可供人们游览观赏、科学考察的特定空间地域。
我国废弃工业遗址景观再利用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前,许多矿区开展生态恢复工作,绿化造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环境。此后,在相关理论和技术的指导下,通过生态恢复植被重建等方法改造矿山生态环境条件的做法开始运用。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大地艺术、场地精神等的兴起,使矿山废弃地的治理在生态恢复的基础上融入了观光、游憩和工业旅游等内容,继而出现了矿山公园的概念和具体实践。2004年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申报国家矿山公园的通知》,这也是国内第一次正式提出矿山公园的概念。2005年,我国产生了首批28家国家级矿山公园名单;2010年,经过严格审查,第二批33家国家级矿山公园的名单也已出炉。总的来说,61家矿山公园覆盖了十几个矿种且特色鲜明,都有较高开发价值。如俞孔坚大师设计的广州歧江公园,为矿山公园的研究与开发提供了科学的借鉴和参考。与此同时,矿山公园的具体实践也在一些地方陆续展开,如已建设成的鹤岗国家矿山公园,修复了被破坏的矿山环境,成为岭北典型煤矿城市特色和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工业遗迹。鸡西恒山国家矿山公园在总体规划时,利用矿井、矿工、矿产品等为主要景观题材,充分展示了煤矿文化。在工业废弃地开发的一些相关理论方面,如王向荣对西方近年的后工业用地的改造作了阐述,指出了后工业景观设计中所蕴含的生态理念,对矿山公园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的来说,国内矿山公园建设的基本现状是:宏观上公园规划的指导思想一致,设计目标明确,特色也各有侧重。但缺乏对同种类矿产矿山公园的细化设计,各矿区自身的特色挖掘不够深入,设计缺乏针对性,易导致“千园一面”[3]。
2矿山公园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2.1 可持续发展定义
可持续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矿业遗迹保护必须与提高当地社区居民的生活水平相结合,严格遵守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有关法规,先评价后开发,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环境容量为约束,以永续利用为目标,积极提倡可持续的生态旅游理念,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4]。
2.2 矿山公园可持续发展特点
①保护环境的景观空间格局。作为矿山公园,它具有生态、景观、文化、生产、经济等方面的多重属性,在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准确把握其建设定位事关矿山公园建设的成败与效率。植被恢复与重建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作为恢复生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矿山公园,以生态恢复为主,整个生态体系的恢复是主要问题。对矿山公园来,是为观光者提供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的场所。景观功能充分围绕遗迹保护、工业景观展示、矿区生产、科学技术教育与宣传的内容配合生态建设协调发展。植物景观的营造,主要是增加其多样性。
②合理运用资源的景观规划。作为矿山公园有别于任何一个园林景观或生态景观的规划与建设,具有其场所特质所决定的特定的景观特性和环境特征。具有与此相适应的指导思想、设计原则、功能定位及目标定位,所有这一切建立在对矿山遗迹的景观特质与环境特征的详细调查、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以及完整的矿山公园规划设计体系。
③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公园风格。不同的矿山公园有其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诸如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植被特点,同时还具有地域文化背景,矿厂从建设到生产一直到最后枯竭这一特定时段的历史背景。每个矿山公园在规划设计及其建设过程中皆要紧密地联系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及历史时效。突出个性特色应该尊重并遵循事物发展的过程,景观设计的设计过程是设计师与场地之间反复对话交流的过程,设计师只有对场地进行深层次的观察和理解,才能把握其个性特色。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及大地艺术等,每一种艺术思潮和艺术形式,都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思想和形式语言,用景观手法体现工业景观元素藉以突出其特色。
④增加经济效益的再生设计。在对矿山遗迹公园进行景观设计时,存在着资源的景观功能置换性不强等问题,认为废弃地上的工业景观,没有什么保留价值。也就没能合理的和效利用起来,造成建设成本加大,物资浪费现象严重,特色不够鲜明,导致资源的景观功能置换性不强。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对退化景观的恢复与设计可以产生新的美学和对美感新的理解。加强资源的景观功能置换性,避免将废物转化为污染物,而将废物变成资源,取代对原始自然材料的需求,产生新的经济效益,降低改造的成本。
3矿山公园发展趋势
3.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用《国家矿山公园建设与管理条例》以及地方各级管理实施办法,指导矿山公园的申报、规划、审批、监督管理等,为矿山公园的建设与管理提供法律保障,以促进矿山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3.2 健全管理机构和管理体制
结合当前地质公园建设,配备相应编制,行使公园的行政管理职能,监督公园的建设、宣传、计划、规划实施以及科研立项等工作,为矿山公园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机制保证。
3.3 规范矿山公园的建设规划和景观设计
针对国家矿山公园的规划和景观设计制定出详细的规范,在矿山公园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等项目的建设方案与实施计划,作为指导矿山公园景观设计的基本指南,为矿山公园建设提供具体设计规范。
3.4 建立多渠道投资机制
国家矿山公园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在保证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前提下,制定矿山公园建设的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确保矿山公园的有序发展。
作者简介:孔祥南(1989-),女,大连工业大学设计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设计。
曹福存(1969-),男,辽宁朝阳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 张锦瑞,宁丽平,时力华.矿山公园建设与对策研究――以唐山开滦矿山公园建设为例[J].现代矿业,2009,(3):1-4
篇10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工业用地的规模及空间布局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形成了大量的工业遗址。如何运用景观设计的途径保存城市工业文化特色、并重新组构产业价值,使工业遗址改造再利用,将是城市发展与特色营造的重大课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从而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避免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1 相关概念
1.1 工业遗址
所谓遗址(Sites)即人类活动留下的遗迹,属于考古学概念[1]。套用上述概念,工业遗址(Industrial Sites)就是人类工业活动留下的遗迹,其中包含2层含义:一是工业遗产[2](Industrial Heritage),属于不可恢复的历史文化资源;二是棕地[3](Brownfields),属于可改造再利用的闲置工业土地资源。
1.2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就是运用景观设计的途径对具有历史、社会、技术、建筑、审美启发和科学研究价值的闲置荒废的工业空间进行改造再利用,其空间主要包括场地、建筑、废弃工业设施、废弃材料、土壤、水体和植物等景观要素。其内涵不仅仅是将废弃的工业空间改造再利用,而要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通过对工业遗址的艺术处理,延续场地的工业文化特色。
2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研究进展
2.1 发展历程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是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70年代逐步兴起,90年代获得迅速发展的一个景观设计领域。国外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历程[4]:20世纪60~70年代,伴随着工业革命遗留下来的环境问题,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开始出现;20世纪70年代美国大地艺术家参与废弃地的更新实践,矿区更新运动与大地艺术结合;20世纪80~90年代,生态思想与生态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德国鲁尔区的更新标志着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成熟;21世纪初,科技的发展和生态美学思想的普及,促进了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繁荣。
在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历程中,德国对工业遗址的保护与再利用、废弃工业设施的循环利用和生态技术的开发与利用,促成了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容纳和集合了多学科多专业的技术和理念,将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实践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5,6]。
2.2 研究进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内相继出现了工业遗址观设计实践,国内学者在总结国外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提升,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德国的鲁尔区是老工业基地衰落的典型,对于鲁尔区的复兴与其中的景观设计案例是国内关注的重点。王向荣[7]最早介绍了鲁尔区中的北杜伊斯堡风景公园和萨尔布吕肯市港口岛公园,含蓄地指出当代景观设计师应该大胆探索并使用能“体现当代文化的设计语言”。丁一巨[8]多次介绍了欧洲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实例,特别是对德国做了丰富的研究,提出了“工业化的花园王国”概念。刘抚英等[9]结合对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现场调研,重点分析了公园设计者在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景观整体布局、生态对策、尊重自然演化进程等方面的设计思想及具体措施。张艳锋[10]介绍了杜伊斯堡钢铁厂的改造,以期为国内类似的废旧工厂找到理想的开发模式。李建斌等[11]重点对德国工业景观的建设进行研究与分析,分别从旧有工业景观更新再利用到新建工业景观设计和建设2个方面进行阐述,揭示其中蕴含的一些基本的设计方法和建设模式。罗萍嘉等[12]则从景观层次与废弃构筑物适应性再利用2个方面深刻分析了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公园的设计手法。
此外,张杰[13]从政策、规划思想和开发实践3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伦敦码头区改造的发展过程,深入探讨了这一改造与英国总体经济结构变化尤其是伦敦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孙晓春[14]则对理查德・哈格的西雅图煤气厂公园这一划时代的作品进行了分析,认为他“在利用中合理保护”的做法值得人们在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类似的工业废弃地改造学习和借鉴。虞莳君等[15]认为菲尔德设计事务所为纽约市清泉公园设计竞赛所作的获奖方案“生命景观”,开创了生态风景园的新形式以及工业遗址再生的新范例。张健健[16]认为多伦多当斯维尔公园设计竞赛获奖方案“树城”的设计理念,无论是在城市公园的设计和建设方面,还是在城市废弃地的恢复和重建方面,都为人们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借鉴。
中山岐江公园的设计,是中国最早改造工业遗址最成功的范例,其设计形式不同于以往的中国传统园林或西方古典园林,更多地吸取了城市更新和生态恢复等现代西方景观设计手法,表现出人们在生态学更新设计思想、美学和艺术思想、多元化思想3个方面的追求,为工业衰退所遇到的社会与环境问题带来出路。简圣贤[17]分析了歧江公园设计中的不足之处,认为设计师对于场地的认识与解读存在不足,过多地强调改造和再生而忽略了保护工业遗产的原真性。
张艳锋[18]从建筑、文化和产业等不同角度对沈阳铁西工业区的改造振兴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手法。朱建宁等[19]介绍了改建日照市银河公园的指导思想,以场地原有的景观特征和历史文脉作为设计重点,营造出既有自然文化特征,又与现代城市肌理融合的城市公园。俞孔坚等[20]通过2010年上海世博中心绿地的定位研究和设计案例,探讨了大城市公园绿地的功能定位研究方法,以及工业棕地的生态恢复和工业遗产的利用途径,在满足大型会展功能的同时,为创造城市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性,提供一个可持续的景观。
文化创意产业是新型的都市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也为旧城改造提供了新的契机,体现了保护工业建筑遗产的新思路。于雪梅[21]以前民主德国援华项目北京798厂为例,探讨了在旧厂房与旧仓库中打造文化创意园区的途径,并对如何保护工业建筑遗产进行了思考。李飞[22]把欧美出现的大多数工业遗址景观设计成果归为后工业景观的园林,认为这种园林流派立于功能主义之外而继承了文化。
对工业遗址的改造是受环境保护主义和生态思想影响从“环境生态原型”生发出来的[23]。包志毅等[24]对土壤基质改良、植物种类选择和植物种植技术3个环节进行了分析,从环境生态特别是植被恢复角度探索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反映了风景园林学科与建筑学科、城市规划学科不同的着眼点和理论背景。周曦等[25]从设计师的角度出发,结合生态学的观点,对当前设计领域的所谓“生态设计”等一些观点进行了分析和批判。
3 结语
工业遗址景观是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体现,是具体解决城市健康而有序发展的一个新手段,也是延续城市活力的有效途径。它已经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景观设计领域,而更多的属于城市及全世界范围的可持续性发展问题,是一个庞杂的学术领域和一项复杂而艰辛的工作,需要更多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中国工业遗址景观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对工业遗址景观价值的认识以及实践经验的不足,造成目前工业遗址景观改造再利用中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需要人们在对国外经验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为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景观、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特色,对工业遗址景观设计展开更为深入广泛的研究。
4 参考文献
[1] 喻学才.遗址论[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2):45-49.
[2] TICCIH.The nizhny tagil charter for the industrial heritage[R].Paris:TICCIH,2003.
[3] 牛慧恩.美国对“棕地”的更新改造与再开发[J].国外城市规划,2001(2):30-33.
[4] 梁芳.我国后工业公园设计探讨[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7.
[5] 蔡海燕,彭震伟.德国埃姆歇地区的空间、生态和经济更新――从埃姆歇园国际建筑展(1989-1999)到埃姆歇景观公园规划(2000-2010)[J].现代城市研究,2007(4):82-88.
[6] 迪特・哈森普鲁格(德Dieter Hassenpflug).德国在后工业时代的区域转型――IBA埃姆瑟公园和区域规划的新范式[J].刘崇,译.建筑学报,2005(12):6-8.
[7] 王向荣.生态与艺术的结合――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的景观设计理论与实践[J].中国园林,2001(2):50-52.
[8] 丁一巨,罗华.铁城景观述记――德国北戈尔帕地区露天煤矿废弃地景观重建[J].花园与设计,2003(10):11-13.
[9] 刘抚英,邹涛,栗德祥.后工业景观公园的典范――德国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考察研究[J].华中建筑,2007,25(11):77-85.
[10] 张艳锋,仝雷,陈伯超,等.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沈阳市铁西工业区旧厂房改造[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4):292-295.
[11] 李建斌,王重亮.德国工业景观建设[J].工业建筑,2008,38(1):45-49.
[12] 罗萍嘉,钱丽竹,井渌.后工业时代的风景――德国杜伊斯堡北部风景公园[J].装饰,2008(9):67-69.
[13] 张杰.伦敦码头区改造――后工业时期的城市再生[J].国外城市规划,2000(2):32-36.
[14] 孙晓春,刘晓明.构筑回归自然的精神家园――美国当代风景园林大师理查德・哈格[J].中国园林,2004(3):11-15.
[15] 虞莳君,丁绍刚.生命景观 从垃圾填埋场到清泉公园[J].风景园林,2006(6):26-31.
[16] 张健健.从废弃军事基地到城市公园――多伦多当斯维尔公园设计及其启示[J].规划师,2006(3):94 -96.
[17] 简圣贤,何志华.我国工业遗址设计案例分析――中山歧江公园[J].园林,2006(11):14-15.
[18] 张艳锋,仝雷,陈伯超,等.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沈阳市铁西工业区旧厂房改造[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4):292-295.
[19] 朱建宁,郑光霞.采石场上的记忆――日照市银河公园改建设计[J].中国园林,2007,23(1):18-24.
[20] 俞孔坚,凌世红,方琬丽.棕地生态恢复与再生:上海世博园核心景观定位与设计方案[J].建筑学报,2007(2):27-29.
[21] 于雪梅.在传统与时尚的交融中打造文化创意园区――以前民主德国援华项目北京798厂为例[J].德国研究,2006(1):55-80.
[22] 李飞.1960年代以来的当代园林流派[J].城市规划学刊,2005(3):95-102.
篇11
1、苏州工业园区的城市景观体系分析
1、1苏州工业园区绿地系统构成
工业园区的景观系统存在在一定的特殊性,它首先是一个“庞大”的城市系统,融合了居住、商贸、娱乐设施,其次它还是一个工业区,这里还将落户大量的工业企业。苏州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首先是完善的绿化系统规划,高标准高质量的环境绿化是工业园区城市规划中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出于对环境的重视,工业园区规划中专门有绿地规划篇章,主要理念是将绿地分级形成一个系统。市级公园规模大,内容全,服务于全市居民;区级公园辐射一定范围的居民,特色鲜明;邻里级公园配套邻里中心区规模的小公园。市,区,邻里三级公园的配置构成了工业园区绿地规划的一个系列。
其中:(1)市级公共绿地:主要是西端文化区内的城市广场和东端城市核心区的城市广场以及600ha的金鸡湖水面和湖畔公园。这是较为集中的城市绿化公园,既可改善城市环境、创造积极健康的活动场所,又可提供优美的城市景观。(2)区级公园有:香樟园,红枫园,白塘公园,沙湖生态公园等,各具特色。(3)邻里公园:每个邻里小区均设置有半径100m的邻里公园,服务于整个邻里小区;小区内还根据具体情况再配置组团绿化,为居民生活提供方便优美的室外活动空间。还有诸如其他的包括绿化隔离带、缓冲带等各种绿化设计,这种隔离带、缓冲带和各级公园绿地点、线、面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绿化网络,并构成花园式的一座新城。
1、2苏州工业园区景观绿地的特点
环境优质是苏州园区给人们的一个总的感受,仔细分析:理性布局和策划是十分重要的原因所在。除了规划上的成系统之外,园区绿地具有几个特点:(1)不同区位布局绿地。一个城市用地是十分有限的,绿化用地同样应该理性控制,并非越多越好。苏州园区绿化的用地比例是13%,和其他城市类同,但因为其中集中布置在生活区内感觉就特别明显,相反,工业园区内注重效率,就不再安排公园之类的公共绿地了。(2)注重绿地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大凡,绿地本身是只有投入而不会产生经济效益的,而绿化它会带来社会效益和间接经济利益。因此在建设绿地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加强绿地的实用性,方便居民进入活动。苏州工业园区的绿地均匀地布置在居住区中并且设计就避免了中看不中用的弊病。(3)创造特色,合成其他元素一起发挥作用。苏州工业园区的景观绿地许多都经过精心设计,并赋之于理念,可以说每一个公园都有自身的特色。有些在植栽上,有些在功能上,香樟园、红枫园、生态园就是例证。此外,园区许多公共绿地中还整合了建筑,水体,文化古迹等要素,赋之于内涵,重元寺,阳澄湖休闲度假区等是例证。
2、苏州工业园区的城市景观建设的两个亮点
2、1亮点一――区级特色公园:红枫林
作为2002年起动的重点绿化工程,苏州工业园区开辟了一片红枫林。这片红枫林占地7公顷,位于博览中心西北角,北临现代大道、南临科文中心。是供市民休憩又融入城市网络结构的城市景观。红枫林由美国泛亚易道公司设计,该景观林以红枫为主题,运用1360株红枫林为基调树种,配以1100株色叶树和常绿树为背景,确保一年四季均能欣赏到时令景观,而且里塘河穿林而过形成一片小型湖面,在东西两岸还分别种植了5株百年特大红枫。同时又构筑了亭台、小桥、园路,适当点缀灯光,营造舒适、幽静的休闲环境。
红枫林的建立成为园区重要的景观节点之一,且又为环金鸡湖一圈增色不少。与周边的用地关系也建立的非常有序,成为居住区与公共建筑间的过渡。从周边居住区的高层建筑俯瞰红枫林,千株红枫似红色海洋,与不远处的科文中心相互辉映。(见图1、2、3)
(红枫林与周边建筑关系 图片来源:周芮言拍摄)
2、2亮点二――不可忽视的小小力量:雕塑系统
工业园区的到访者一定会对园区中的雕塑留下一定的印象,不仅因为雕塑的数量之多且随处可见,更因为雕塑生动贴切的形象。伫立在金鸡湖西畔的“圆融”雕塑(见图4),是园区的城市符号,整个雕塑圆中有方,两种彼此矛盾的元素共存于一体,不仅与苏州“融合”的城市理念不谋而合,更象征中新两国的合作,代表传统与现代、科技与人文共生。中新路上,一座名为“世界之窗”的雕塑(见5图),以掀开的窗帘为造型,寓意工业园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
除了里程碑式的标志性建筑,一些道路两侧大小不一的雕塑尤为出众,这些雕塑不仅组成一个有序的系统,更为这些道路增色不少。以星港街的雕塑系统为例,这些雕塑传达了多种多样的信息。其中一系列的铜人雕塑刻画的是古人与现代人的互动,象征的是古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强烈对比,很贴合苏州“古而新”的城市形象。一组红色丹顶鹤的雕塑放置在绿色的草地当中,不仅鲜亮抢眼,更向人们传递了生态和环境保护的概念。还有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可爱铜像,都深得民众的喜爱(见图6、7、8),雕塑艺术对整个城市的形象有不小的提升作用,以艺术的方式丰富了城市空间。
参考文献
1、陈烨.城市景观的语境及研究溯源[J].中国园林.2009-03
2、朱建宁.以自然和谐为美的现代城市景观[J].中国园林.2008-12
篇12
Yang Xiaona Anhu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bstract With the modern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space wanton spraw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been severely damaged,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So, as people pray for the missing natural beauty and symbolic of the return of the land have become the party of urban parks, public relations, entertainment and recreational activities is one important place. Therefore, the city parks of human lif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words urban park landscape design user-friendly
1 景观设计人性化设计的确立
1.1 景观、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landscape)一词,因立场不同而对其概念的表述便有了多种内容。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定义为一种地标现象,或者是综合自然地理区,又或是一种类型单位的通称,如城市景观,草地景观,森林景观等。艺术家把景观作为表现与再现的对象,等同于风景。建筑师则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
虽然景观的概念多种多样,具有模糊性与复杂性,但是对于景观设计师而言,对景观的理解是一定的。正如俞孔坚所言: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景观设计:(Landscape Architecture)根据《牛津园艺指南》“运用天然的和人工的材料――泥土、水、植物、组合材料,创造各种用途和条件的空间。随着人们对待环境态度的改变,景观设计成为一门关于如何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创造高效、健康和舒适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也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与艺术。
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因现代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双重破坏而兴起,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与以往的造园手法相比较,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创造对象是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1
1.2 景观设计的内容
“景观设计的范围大到整个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小到通过调整钢管的大小位置以获得好的喷泉效果。”根据刘滨谊的“景观三元论”理论,景观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部分。2
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环境生态绿化是随着现代环境意识运动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物质环境。
大众行为心理是伴随着人口增长,现代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以及社会科学的发展而注入景观规划设计的现代内容。主要是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2 景观设计人性化的必然性
2.1 设计人性化是设计中“人化”与“物化”的统一。
设计是物的人化和人的物化的统一,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从这个意义来说,设计人性化是人类设计本应具备的特质。中国古代哲人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便反应了对这种关系的辩证认识。景观设计作为设计的一类,也反映了这种统一。
2.2 设计人性化反映了“为人而设计”的本质特征。
设计是人的设计,即满足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又要满足人物质和精神的需要。设计的主体是人,设计的使用者和设计者也是人,因此人是设计的中心和尺度。这种尺度既包括生理尺度,又包括心理尺度。而心理尺度的满足是通过设计人性化得以实现的。
3 景观设计中人性关怀的体现
在景观设计中我们要满足人们的生理、安全、交往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在设计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3.1 对生理需要的满足
景观应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多样的场所,以满足人们不同的生理活动需求,如运动,休息,交往等,在这些景观环境设计中应注意令人感到舒适的各种物理性指标:如光照、温度、湿度、噪音、通风等以及生理尺度与行为尺度的合理运用。尤其应对残疾人使用的景观场所给予更多的重视。
3.2 对安全需要的满足
景观环境设计应该避免对人造成的威胁与伤害,保护自身安全和个人私密性,应当运用设计手段来增强人对于环境的定向与认知能力。
3.3 对交往与归属需要的满足
人是社会的,“社会是人们在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3
景观环境是人们活动的场所,更是交往的空间。因而景观设计应为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交往空间,以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
3.4 对尊重需要的满足
尊重侧重于心理的感知与精神的共鸣,是建立在交往的基础之上,获得社会与他人对自身的认同感。
4 城市公园人性化景观设计建议
4.1 体现城市形象,传承城市文脉
城市公园应是城市形象与内在精神的体现。城市是有特征的。城市公园应与城市特征与形象融为一体才能使城市特色得以体现,使市民为之自豪。
4.2城市公园场所精神的表现应与人的性格相对应,应具有个性化。
对于城市公园而言,“人”所指的是公园的服务目标群体,这群人的性格特征影响着公园的品质与内容。对于比较大年龄群体的居住为主的区域而言,具有怀旧特色的公园能唤起他们的情感记忆,对于以年轻人居住为主的区域,具有活力,动感、富有时尚气息的公园,才能得到他们的认同。
4.3 城市公园的空间构成形式应与场所特色一致
每个公园它都有与之对应的空间构成形式,但并非每一个公园都是运用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形式,或者国外的造园手法,而应根据不同的场所选择对应的构成形式。
4.4 公园的设计应具有可识别性
易识别的公园不仅是因为景观与其他公园的景观有区别,而在于它的唯一性。有特色的公园能够带给人们一种归属感。设计公园时我们应从5点来考虑:路径、标志、节点、区域和边界。因地制宜,提高可识别性。
4.5 强调公园景观形态的视觉美感
城市公园作为休闲的场所具有传播文明的作用,公园中的景观
应该给人以美的享受,并获得愉悦感。设计师应以大众的美感需求为出发点,运用艺术手法来形象生动的处理景观中得每一处细节。
4.6 把握好空间的尺度
空间的大小不仅给人实用的场所,还对人的心理与情感具有很大的影响。过于宽大与高耸的景观会给人一种渺小感,缺乏掌控感。还会加大人际间的距离,使人不易交流与亲近,增加了距离感。相反,合适的尺度空间往往给人感觉更舒适、亲切、更易与人交往。所以,公园并不一定要求大,即便是综合性的大型公园,也可通过功能分区来规划适宜的具有人性化尺度的公园场所。
参考文献:
1.莱尔.库珀.马库斯 卡罗琳.弗朗西斯(美)编著 俞孔坚 孙鹏等译
2.《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年10月 第一版
篇13
1.园艺疗法的概念
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关于园艺疗法的一些相关组织将园艺疗法定义为以园艺活动为主要手段,改善非健康者恢复身体健康。治疗对象主要包括残疾人、精神病患者、智力低能者等社会弱势群体。然而,园艺疗法的概念并非如此的单一,园艺疗法是指通过植物、植物的生长过程、植物生长环境以及与植物有关的各个活动,使得有必要在身体以及精神方面进行改善的人们调整恢复良好的健康状态。
2.园艺疗法的特点
园艺疗法有以下显著特点:(1)与植物生长产生密切联系,以植物为主要对象,人们参与其生长过程。(2)运用感官产生刺激体验,通过植物景观对五感的体会和描述。(3)各种疗法相互作用,园艺疗法是属于植物疗法的范畴,植物疗法中又有:芳香疗法、花疗法、药草疗法等,这些都与园艺疗法互相影响互相作用。
园艺疗法的作用及适用人群
1.园艺疗法的作用
园艺疗法作用主要分为两方面:(1)作用于参与者本身;植物的茁壮生长使得参与者心情愉悦自豪感也会油然而生,实现自身价值。栽种活动考验着参与者的耐心和责任感以及控制力。(2)作用于周围环境;园艺产物可以作为药用的药物、观赏品等创造出一定的经济收益,这些经济收益还可为以后的园艺疗法活动提供经费,使得园艺疗法公园为更多人提供帮助的作用。
2.园艺疗法适用人群
园艺疗法的适用人群主要分为两大类型:(1)疗养型人群;园艺疗法期初就是指残疾人、智力低下者、精神病患者、早期老年痴呆症患者等疗养型人群设置。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园艺活动为辅的治疗方法。(2)社会型人群;园艺疗法针对的人群还包括亚健康状态人群、高龄老人等社会型人群。主要以恢复自信心与价值感、缓解压力、调节心情、安抚情绪为主。该人群通过参加园艺活动,忘却烦恼。
我国城市公园景观现状
1.我国城市公园主要类型特点
我国城市公园主要分为三类:保护公园(遗址公园)、城市公园(居住区公园、街心花园等)、自然公园。保护公园也可称为遗址公园,如圆明园;城市公园一般处在居住区、街心处,这些居住区花园为市民们提供休闲娱乐的空间;我国地大物博,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了许多自然奇观,这些难得的景观建立自然公园,例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
2.我国城市公园景观的劣势
(1)独特性不强
我国的园林文化历史悠久,前人的造园艺术与审美情趣令人赞叹,中国的园林史可谓是世界园林史中的一朵璀璨奇葩。然而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我国城市公园建设缺越来越缺乏其独特性。随着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开始城市公园的景观建设,但实际的公园景观设计就是依葫芦画瓢式的缩放,盲目的学习西方公园的设计。不论市郊都是毫不意外的是中规中矩的划出一块地,有山坡、水域、草地的划分,就是一个简单称之为公园的场地。
(2)人性化理念有待加强
在城市城市公园设计上,一些设计师为了表达设计理念而忽略从使用者的角度考虑城市公园的空间布局和内部设置。人是社会与城市的主体,对城市公园的要求也不仅仅是具备欣赏价值同时也要求公园与人的互动性,使身在其中的游人能放松身心,亲近自然,因此人性化设计是现代城市公园建设的重点。
园艺疗法在我国城市公园景观中的运用
1.园艺疗法应用于我国城市公园景观中的必要性
(1)我国城市公园景观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城市公园的起源可追溯至古代园林,直到我国第一个公园――无锡公花园的出现,才真正将“城市公园”这舶来一词在中国的大地上绽放异彩。发展至今,我国的城市公园功能不仅仅局限于公园绿地、提供娱乐场所等满足休闲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能肩负起减压疗养的功能,将园艺疗法实施入城市公园景观缓解了现代人的压力,向健康状态发展。
(2)我国市民如今健康状态的迫切需求
随着现代生活节凑的加快,人们在生活中所要应对的各种事件也随之不断出现,这些问题都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烦恼,但研究证明,长期的紧张和压力等负面影响可以通过较好的控制、必要的休息疗养可以缓解甚至改善亚健康的状态。园艺疗法在城市公园中的应用正是为现如今我国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了帮助。
(3)现代医疗模式的人性化转变
现代医疗水平进步也意味着医疗模式也应跟着转变,现如今我国能改善市民们健康状态的不仅仅依赖于医院医疗的被动形态,人们可采取主动的心态渐渐依赖身边的活动绿地、城市公园,户外活动的空间开始成为市民们改善自我身心健康状态的重要场所。
(4)符合我国当今国情
我国城市公园面积广大,但提升不了市民对城市公园的依赖度,城市公园仅仅是简单的城市公用绿地,无法满足现代人们的真正需求;中国人口众多,医疗方面资金投入紧张,以公益性质为主的疗养机构少之又少,更多是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增加所有市民都容易接受并且可以改善居民健康状况的城市公园是我国当今的主流。
2.我国城市公园中实施园艺疗法的策略
(1)结合园艺疗法的城市公园新定位
在园艺疗法的影响之下,城市公园也有了新定位,城市公园摒弃了原有的传统概念,在满足休闲、玩赏的基础之上增添了独特性、人性化、设计感新的设计理念。从各个人群得需求出发,进行区域的划分,从人的感官入手,科学的进行植物配置,拉近人与环境之间的距离,适当的感官刺激和园艺活动有利于改善人们的亚健康状态。
(2)多领域相结合运用于城市公园建设
现代城市公园的建设不仅仅是依靠单一学科能完成的,它是结合了医学、心理学、植物学等多个领域的综合产物,因此设计者除了具备观赏园艺的基本知识,还应了解园艺疗法相关的最新研究。并在此之上与医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人员合作确保设计具有价值。
(3)大力建设城市公园中园艺疗法小环境
在日益紧张的城市绿地新形势下,应尽可能增加城市公园景观中的保健功能。根据植物的功能来营造具有祛病、强身健体的空间,一些芳香植物如薰衣草可用作花坛设计,其香气具有提神醒脑、使人舒适的作用,还有百里香、迷迭香等气味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增添园艺活动场所,市民们身处户外,动手栽种植物、享受种植的乐趣、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培养自信心。
(4)加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新结构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与园艺疗法相关的文化技术、医药理论等为我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新结构奠定了基础,中医药理论在世界上远近闻名,中医中的五行以及植物药用价值为中国园艺疗法公园设计提供了基础;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设计理念,丰富的观赏园艺植物资源也为中国建立具有特色的园艺疗法新结构增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