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初中生综合实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生综合实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初中生综合实践

篇1

长期以来,初中生物的教学中,要么忽视这门学科,要么因升学压力,强调知识忽视实践,导致这门学科在初中教学中的畸形发展。其实,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科学的严谨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一新的课程类型确立并在全国各类实验区实施以来,人们对这一课程形态产生了极大的关注,笔者认为,这是解决生物学科教育矛盾的利器,为开拓生物教学新局面将产生长远的、深刻的影响。

一、生物学教学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禁锢,存在着种种弊端

1.过多地倚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忽视发现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以授受式教学方式为重要特征的传统教学存在着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的倾向,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而传统的统一的课程难以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因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只能提供学生极少的实际活动机会,难使学生获得必需的直接经验;只能传递事先编好的具有现成结论与答案的教材,很难提供学生学科以外的信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难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相关研究表明,中小学生课内外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习兴趣的培养、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相当大的潜移默化功能。学生长期地处于授受性的教学环境中,往往习惯了被动学习而缺乏问题意识、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2.重视书本知识的习得,忽视直接经验的获取。陆游诗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人也说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都强调了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尽管对于青少年来说,成才之路有千万条,但还是具有一定规律性,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通过“做中学”达到学以致用。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的往往是一种体验性知识。由体验所获得的信息,在其后遇到类似的对象和情景时,能够运用已有的经验解决实际的问题,其体验成为经验,意识成为知识。因此说,综合实践活动强调恢复知识的生活性、具体性和多样性特点,也是致力于恢复学校知识的人性化的理想和愿望。因为体验是由身体性活动和直接体验而产生的主观性的感情和意识,它具有主观性、感觉性、感情性、个别性、全人性的特点。尤其是在直接经验的获得过程中,与之相伴随而产生的良好体验,对于人的成长将产生长远的、深刻的影响。

二、综合实践活动能解决初中生物教学的弊端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初中生物教学的影响巨大、联系紧密,综合实践的指导思想与新生物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是一致的,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展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所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生物教学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开展生物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丰富

生物课中可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十分丰富,它包括教材中生物学所辐射的绝大多数范围。

1.动植物标本制作。大型标本制作方面:植物的标本可以制作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动物标本则主要选择节肢动物门中的动物,还可以制作例如用鱼、蛙、龟、蛇等脊椎动物的透明骨骼标本;微观标本制作方面:植物的可以考虑“洋葱根尖的纵切面结构”、“叶的横切面结构”等永久切片,既教会了学生一定的制作技术,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又可以通过观察更进一步掌握根、茎、叶的结构知识。

2.植物栽培。可以利用学校绿化和家庭、教室的美化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还可以利用嫁接、扦插等技术让学生进行多植株栽培和多品种单植株创新栽培,利用无土栽培技术来装扮教室或家庭等。

3.探究性实验。生物课本中的探究式实验非常多,由于上课时间限制,一些无法完成的探究性实验就可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来安排、落实和完成。

4.调查研究。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也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手段。现在的学生所必备的素质不仅仅是能够学习,还需要有和社会交流、融入社会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到课堂外,到大自然和社会环境里,通过访问、座谈、问卷等手段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得出规律性的认识。

5.作品展示。利用摄影作品、手抄报等展示知识和学生作品,体现了活动的科学性、知识性,还将技术性和艺术性结合了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对其他同学参加综合实践活动也是促进和示范。

四、开展生物综合实践活动意义深远

1.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学生由于兴趣主动参与生物综合实践活动,积极性高。在老师的引导下参加的探究活动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展示技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促使学生思维方式有了进一步发展,学习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生物学学习效果明显改善,进而使其他学科的学习效果发生改变。

2.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自主设计活动主题、自主选择活动形式,体验活动的过程,检验活动的效果,能使主体性充分体现;活动中,同小组学生相互沟通、协商、合作,改善了同学间关系,增进了友谊;充分发挥特长和特殊技能,展示自我和发展自我,增强了自信心,促使学生各个方面的转变,智商、情商都得到发展。

3.初中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认知。综合实践活动不仅要关心学生是否获得知识,而且要关心学生是否获得体验,增长了智慧。生物学科特点之一就是学习素材丰富,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感受经历、获取知识,并使一些理论知识得以应用和巩固。

篇2

1.1 拟定切实可行的实践课计划。凡事欲则立,不欲则废。初中数学综合实践课的教师要拟定切实可行的实践活动计划,要充分挖掘教材中可以利用的教育因素,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的状况,将数学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内容上进行有机整合。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数学和生活,理解数学内容都来源于生活,来源与社会,又服务与社会。包括数学各部分知识与表达方式之间的综合,又包括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努力做到目的明确,计划周密;同时要注重实践活动的趣味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相结合。

1.2 开展实践课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初中学生,他们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又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与社会生活经验。因此,一般以开展“具体操作、实地测量、参观调查、小课题试验”等活动内容为主,逐渐培养学生发现、探究与应用的能力意识。

1.3 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组织。①合理分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与学生品质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最优化组合,组建“学习合作小组”;②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而且要求学生按一定的合作程序有效地开展活动;③教师要参与学生的小组活动。教师既要巡视并检查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又要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以便适时引导、点拨,促进其思维的不断深化。

2 综合实践课

2.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综合实践课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解决问题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创新教育的一大特征,初中生如果缺乏老师的引导,学生的潜能不会充分挖掘,但是如果老师的主导变成了包办代替,那么学生的个性特长就会被扼杀。所以老师在活动中仅是一个导引者,重在教会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研究、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发挥。我们现实操作中有许多的老师习惯于做一个包办者,这种落后的概念要尽快转变过来。

2.2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到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知识、思维与方法,解决现实的问题,同时感受到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因此我们要树立一种“大数学”教学观,这就要求我们教学的空间要开放,不仅要在课堂教学时努力体现“从问题情境出发,建立模型、应用与推广”的基本流程,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逐步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现实的世界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应安排多种可供选择的教学活动,如课前的调查和实验,课后的数学探究和实践活动,写数学日记等。

2.3 鼓励学生思考方法的多样化。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综合实践课的学习过程;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看法或解决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与个性发展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做到真正转变教师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思考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交流表达、质疑思考、创造等能力。

篇3

1. 综合实践活动的三维目标:

如何在初中阶段开展好生物综合实践活动,这对于西部地区的学校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是一个起始阶段。因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意义和过程也更加显得任重而道远。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中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的探索,积极积累经验,现结合我从综合实践活动开始到现在进行的不断总结与反思,我认为应抓好以下三根主线:

(1)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活动的实施离不开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突出学生主体,意味着把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主动探索自然的规律。

(2)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为学生提供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面向学生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的实际,由单一的学习空间向个性空间折射。达到增长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更深认识。

(3)快乐活动亲身体验,锻炼实践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乐于思、乐于做,让学生亲身体验,综合实践活动首先应该是让学生享受活动过程并从中得到快乐,其次才是对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最后再是创新意识的培养。

2. 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

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中学,根据这一具体情况,我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充分考虑学校的位置、学生的来源、学生的具体情况等特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课程的特点,我的生物综合实践活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以兴趣为前提:“综合实践活动反映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体现了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都具有独特性、具体性,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特长,都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他们的发展不仅仅是通过书本知识的学习而获得的。综合实践活动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了空间。”[3] “综合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注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4] 我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以兴趣为突破口,精心组织和安排综合实践活动。我认为兴趣应该分为两种,一是学生对生物的兴趣;二是学生对生物中具体事物的兴趣。有的同学对植物感兴趣,而有的同学则会对动物感兴趣;有的同学喜欢大型的动植物,而有的同学则喜欢小型的动植物,因此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兴趣,更要在此基础上做出相应的活动方案给予个性成长,让兴趣发挥出更大的价值。比如我班杨曼、宋莉、杨睿同学,他们性格比较腼腆,喜欢花草,我就接合他们的性格特点与兴趣爱好引导他们制定一个观察睡莲花期的实践活动。当睡莲的最后一片花瓣沉于泥土之中,他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圆满结束。他们争先恐后的向我汇报他们的观察结果、他们的疑问、他们的感想。在这一刻我知道他们收获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实。

2.2 以动手为基础:如果说动脑是炸药包,那么动手就是导火线,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享受各种实践活动过程,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并丰富经验,自主获取知识,加强动手的能力。生物是一门非常重视观察与实验的自然科学,它所涉及的综合实践活动也体现了这一特点。由于客观条件与环境的影响,基本上农村的学生没有主动动手的意识,其次是少数有意识的学生又不知道该如何去做?我们校的学生在动手操作上十分薄弱,从实验中就反应出来:1、不知道实验器具的名称和用途;2、对实验操作步骤的茫然;3、缺少对实验的整体把握。一个简单的实验对农村的学生来说不简单,从何谈起实践活动?因此针对这种现象,我有意识的先培养学生对实验器具的了解和使用,从课堂教学入手,如解剖刀可以用来做什么?生活中我们可以用那些刀来替代?接着就做课堂实验。初中生物课程有许多学生操作实验,先从简单的操作开始,让他们体验动手的快乐,形成动手的意识,养成动手的习惯。在他们有一定的基础之后,我才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引导他们开展好实践活动,最后升华到他们主动的在生活中进行实践活动。

篇4

在开展活动课之前,不放心学生,总害怕学生在活动中耽误时间,影响我校的教学成绩。但事实证明,通过这些“接地气”的数学活动,我校学生的数学成绩不但没有下滑,而且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了。

重新认识数学,建立正确数学观

什么是“数学”?有不少人认为数学就是算一算、会做题。在新课标(2011年版)中是这样解释的:“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这个概念对十三、四的初中生来说是抽象的。虽然大家都知道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但学生们总是认为,对繁琐的、蕴含大信息量的计算可以用计算器。比如,去市场买菜可以用计算器,而且现在手机和电脑无所不能,为什么我们需要下大力气学习数学?还有的孩子在小学六年的数学学习中,已对数学产生了畏难情绪。虽然有的孩子数学成绩不错,但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数学并不是很主动,学生学数学都是围绕着考试展开,是为了将来能考取好学校而认真学习数学的。

针对上面的这种现状,我们从初一刚入校的学生入手,对初一的学生开展了《我知道的数学趣事》《历史上有名的数学问题》《我知道的古代数学问题》《我国在数学发展史上的研究》《我所知道的数学名人》等活动。我们发现,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初一学生了解了数学的发展史及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知道数学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以抽象的形式,追求高度的精确。数学以不能比拟的严密性和精确性,在培养我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学生不再认为数学只是聪明人才能学好的学科,对数学这门学科建立了正确的思想观念,不再惧怕数学、讨厌数学。激发了初一学生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体现。那么,数学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呢?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过程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在实践中的应用,我们在初一、初二的数学活动课中开展了《制作漂亮的包装盒》《通过收集我们家一周使用的塑料袋来调查我们生活中白色污染问题》《节假日走访本地的各大超市了解产品的促销问题问题》《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测量学校新建成的教学楼的高度》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数学的价值,它是如此的贴近我们的生活,对我们是如此重要,在内心中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念。

首先,学生认识到数学除了是应用的工具,还教会了我们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学到了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使我们的思考更有条理,表达更加清晰,提升了我们的数学素养,培养了我们的抽象能力、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当学生了解到数学确确实实的价值,那么学习数学就不再是一件被动的事,而是充满了乐趣、探究、挑战和有用的学习,学习数学就变成了一件幸福的事情。

其次,在活动中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态度。比如,学生在制作漂亮的包装盒的活动中,学生制作的包装盒形状多样。在动手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知道了不同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重要的是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建立起了空间观念,并且在这些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生普遍认识到:认真对待学习、勤奋刻苦、积极参与探究、勇于坚持真理、m正错误、及时完成作业、有饱满的学习热情、敢于质疑、乐于与人合作交流、能合理安排时间等,这些好的学习品质和习惯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以往的课堂上,老师总是担心学生在活动中的困难太多。殊不知,在我们一手包办的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听着也确实学会了数学知识,能考一个很不错的成绩。可是这样的数学课还是会让学生乏味和疲惫的,尤其是当学生离开老师的教,离开了老师的指导,就会比较茫然。

每当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古人的那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经典名句。当我们把更多是学生能完成的任务交给他们的时候,不难发现,活动课的开展无疑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而教师也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过程中的组织者、合作者。

在课堂上,在活动中,教师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制定恰当的教学目标,设计有效的问题,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和学生感受一起成功和挫折。这种角色的转变,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了学习的课堂、探究的课堂。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老师不仅“会讲授”,而且“会倾听”。这样的课堂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地让学生学到了有用的数学。这样的课堂才真正成为展现思维的火花和智慧的课堂,成为学生乐学的课堂。

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蕴含在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逐步地、不间断地渗透数学思想。但是我们知道,一个数学思想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理解到应用的长期的发展过程,需要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通过提炼、总结、理解、应用等循环往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学生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才能悟出数学知识。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如在《商品的打折销售》活动中,学生体会到了方程建模思想和分类讨论的思想,在《有理数大小的比较中》学生初步体会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学习《函数》的活动中,学生学习了划归的思想等等。同时,针对初三年级的学生,由于他们有了比较深厚的基础。他们在三年的数学活动中,经历不同的问题情境,在解决各类问题的过程中,不断体会数学思想的作用,逐步理解到数学思想的精髓,能进行知识的有效迁移,因此我们尝试让初三的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在这些活动中,关键是让学生经历和体验一些数学知识的获取过程,让学生学会在读书中理解问题,在疑惑中提出问题,在具体的操作中解决问题,在与同学、老师的合作交流中提升自我,获得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

篇5

我们不赞同把成年人的想法,把一些脱离学生实际的课题强行推荐给学生,但并不是说不从生活和身边的事中寻找和提出有价值、有共性、有持续性的问题供学生研究。课程资源、课程主题的开发必须由地方和学校根据实际来开发,必须有教师的指导,才能在实施的过程中持续有效地进行。

二、关注热点,纵深发展

目前大多数的综合实践活动课都是一个时段甚至一两节课进行一个主题。活动结束,该主题也就完成,这就陷入了与其他学科一样的困境,这门课依然是静止的而非动态的,封闭的而非开放的,块状的而非线型的。

举一个例子:结合校庆,某百年老校进行了一次“走近校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活动内容有:寻访校友中的名人,了解名人的奋斗历程;走近校友中的普通劳动者,了解各行各业对社会所作的贡献等等,这个主题应该是非常不错的校本课题和综合实践活动课题材,但如果主题结束后,不再延续到下一届,那么新校友、新特征、新变化就体现不出来。

所以主题的设置需要从长远考虑,处理好主题设置的持续性与时段性的关系。以校为单位,让这个主题一年一重现,三年一链接,这种活动才有系统性,延续性,也让学生有足够时间、空间,深度参与实践过程,获得丰富体验。

三、发展个性,兼顾共性

篇6

一、统筹规划,明确方向

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生活化、社会化、个性化、时代化,这一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像其他学科一样全国或全省材、统一大纲,但《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指出,要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我们最起码要根据区域的个性特征确立区域性计划,学校要对这门课程进行统筹、规划。家乡的风土人情、名胜古迹、农作物的种植与栽培等都可以作为农村学校选题进行统筹;从学生主体来讲,虽有年级、年龄、性别的区别,但都有一定的共性,可以设置相对固定的主题,七年级学生、八年级学生、九年级学生可按照自身的特点开展有关方面的原因探究。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可以根据本校和本校所在乡镇的特色,做好“学校、年级、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的相互衔接。有了这些计划,综合实践活动才不会手忙脚乱,才不会使课程陷入走马观花的境地。

二、自主选择,主动探究

自主选择包括学生选择问题的自主地位,学习目标、研究方式、指导教师的选择等,都应该完全尊重学生的选择意愿。活动主题选择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志趣、爱好和特长。在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性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要进行及时细致的引导。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开发与组织的过程中强调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学年,年级组组织各年级的学生自己所熟悉的话题确立活动主题,加以归纳,,确立各年级的活动主题,教师根据计划和要求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三、面向学生,注重实际

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实践中发现问题,开发课程的内容。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与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课程资源都主要蕴藏在学校所在地方。如我曾经指导学生做过的农村题材的活动主题《特色东坝,我的家》、《慢游漆桥古村落》等都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都是有关农村题材,老师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观察生活,自己去发现感兴趣并且有意义的主题。学生通过自己的社会考察活动,根据自己对家乡的深切感受,提出自己要研究的主题。学生的参与度很高,活动效果非常明显。

四、发展个性,兼顾共性

学生的教育既有既定的人生观道德观等大是非的培养,也有不能既定的个人兴趣、个人特长、个人体验的小环境的需求。我们既要考虑学生的现在,也要考虑学生的未来,二者需要很好的配合才能相得益彰,锦上添花。如果不能和谐并进,支零破碎,只能彼此碰撞、扭曲、变形,甚至适得其反。这就需要我们在设置活动主题时考虑整体与个体的问题,考虑大是非与小要求的关系。如设置活动主题时,我们既要联系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好奇心,设置家乡的传说;家乡的变迁;家乡的楹联;家乡的杰出人才;家乡的旅游资源;我爱家乡的山和水等活动的小主题,也要设置“我爱我的祖国”这样的大主题。这些大主题需要放手让学生去实践,从小到大、坚持不懈的潜移默化,眼前的与未来的、大的与小的主题的关系是彼此推动、彼此融合的关系。

五、创设主题,开发资源

因为实践活动课是动态的、开放的,因而具有很强的生成特点,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出现,主题也就会不断生成。活动过程中,我们不但体验感悟,更会被激发,从而开发出许多其它相关的课题或子课题,沿着子课题我们又可以把课程资源开发得更宽广、深入,课程的触觉延伸到各个领域的很远的地方,这就形成了主题促进资源、资源生发主题的良性结构性实施环境。如《慢游漆桥古村落》,第一层次的活动主题可以是“慢游”,可以延伸为:日游、夜游、雨游等许多子主题;第二层次的活动主题可以是“慢食”。在此基础上可以延伸为“慢思”……活动主题进一步被创设,活动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六、关注社会,抓住焦点

关注全球区域化问题来开发一些国际课程资源。今年“天津港炮炸”事件发生后,学生的反响特别大。老师引导学生主动地关注事件的发展。那么我们学校开展了“关注身边的危险”“如何保护自己”等一系列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体验活动中,如何认识身边的危险,学会保护自己。学生在活动中也真正的形成了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义务感,活动使学生们的思想认识提高了,觉悟品质得到升华。

综上,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是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是无限的,我们的任务是不断挖掘、开发、利用无限的课程资源,不断创设新的主题,尤其是农村学生,结合他们自身的一些特点和活动的区域,有针对性创设一些适合他们的活动主题,给学生创造广阔的、自由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我们的课程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

[2]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与实践》

篇7

在我国,素质教育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很多人在研究文献和日常对话中都经常使用“综合素质”一词。但是,学术界对综合素质的确切内涵及其构成成分尚未达成统一的认识,不同的研究者从语义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不同的视角对它提出了见仁见智的看法。从起源上说,“综合素质”是针对教育实践中片面追求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而提出的,它在外延上包括了传统纸笔考试所能够考察的各种知识和能力,但在通常的意义上,则指的是学科测验所不能体现的其他各种素质的总和。综合素质是一个外延十分广泛的概念。它是个体道德、情感、意识、智慧、身体等多方面素质的有机结合,由多种复杂的成分构成。

基于对综合素质的理解,很多省、市和地区都构建了在各自辖区范围内使用的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但是,这些评价指标体系所包含的维度(出现较多的是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合作沟通、体育与健康、审美情趣、综合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操作等)和指标差异较大。笔者无意卷入某个维度或某个具体指标是否应该设置以及所占权重大小的争论之中,仅就以下几个突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其一,评价维度与指标选取的差异反映了教育工作者对综合素质的内涵缺乏应有的共识,特别是综合素质与学科素质的关系还没有厘清。有些地(市)在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中设计了“体育与健康”、“普通话”、“英语口语交际”等维度或指标,但这些指标基本上属于学科教育目标范畴,可以在相应的学科测验或课程评价中加以测评。把它们从学科测验中分离出来并放在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就使得综合素质与学科素质之间的关系变得混乱且难以区分。综合素质究竟是什么?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实践中的综合素质应包括哪些重要成分?它们与学科素质的关系如何?这些都需要加以明确的界定。

其二,有些评价指标可能对中小学教育发挥不良的导向作用。在我国当前高中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中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中考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指挥棒”。原来的高中录取把分数作为唯一的依据,致使初中学生为分数而学,初中教师为分数而教,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发展状况令人堪忧;而改革之后的高中录取则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重要的依据之一,要“多一把衡量的尺子”,从多个维度或侧面评价学生。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高中录取的重要依据之一,其本意在于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但是,如果选取的指标不合适,则可能导致学生庸俗的“全面发展”,甚至会对学生发展产生误导。以“审美与表现”为例:有的地(市)规定在艺术比赛中获奖或参加艺术考级获得某一级别证书的学生,可以在“审美与表现”评价中加分。这无疑会促使(也可以说是迫使)大量学生涌入业余艺校或聘请家庭教师,学习自己未必真正感兴趣的声乐、器乐或美术。

其三,有些评价指标难以客观测评,缺乏可操作性。桑代克曾说:“凡物的存在必有其数量”;麦柯尔则声称:“凡有数量的现象都可以测量”。但这描述的都是理想状态。教育测量通常属于间接测量。就当前的测量与评价技术而言,我们还不能保证能够客观地测评综合素质的所有成分.如果不加区分地将一些难以客观测评的指标纳入指标体系,就必然影响整个评价的质量。例如:有些地(市)在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中设置了学习动机、意志、个陛、心理健康等指标。但是,这些心理品质的评价难度很大,即便是由专业的心理学工作者实施,在关系到能否毕业、升学的高利害情境下,也很难获得准确(效度好)、可靠(信度高)的评价结果。

应该说,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尚需要通过广泛的意见征询、深人的专家论证以及民主的决策机制加以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笔者认为:从理想的角度看,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导向性,即所选取的指标要符合新课程的学生培养目标,反映新课程所倡导培养的各种素质或能力,能对正在实施中的课程改革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2)学科共通性,即所选取的指标应该是跨学科而不是某个学科所特有的。如果指标局限在某个学科范围内,那在学科测验中进行评价即可,不必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3)可测评性,即所选择的指标应该有操作性定义,可以进行既准确有效又可靠一致的测评。4)可比性,即收集来的反映某个指标的数据资料,可以在评价对象之间进行比较,能够区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水平。5)可行性,即指标的选取或方案的设计要获得学生、教师、家长等各种利益相关群体的广泛认可,且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作保证。

二 评价主体

改变单独由教师评价学生的做法,让学生、同伴和家长等多主体参与到评价中,使评价成为多主体共同参与和协商的活动,已成为当前教育评价主体选择的重要发展趋势。很多地区实施的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都十分重视多主体参与,要求不仅有教师或教师小组的评价,而且要有学生同伴互评或学生自我评价。但是,这些主体的评价能否做到客观公正,尚待深人的分析和讨论。

在多主体评价中,受到质疑最多的当属学生自我评价。应当说,在日常教与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对自身素质、自己所从事的活动或已完成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使之从自身经验中发现更多有意义的东西,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但在关涉毕业与升学大事的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学生往往很难做到客观评价,这不仅仅是由于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有限,更深层的原因是学生身处的文化环境。即便学生能够客观评价自我,在主观上也想这么做,但他们的家长或教师也可能提供“必要的指导”,让学生在自评中给自己“贴金”。这种现象在某些已实施中考改革的地区日益突出:学生的自我评价意见通常文辞优美,充斥溢美之辞,给人以一种“雾里看花”“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觉。

学生同伴互评也颇受争议。支持者认为:同学之间朝夕相处,彼此十分了解,而且由多个学生对同一个学生进行评价,可以有效地减少评价误差。‘翻但是,反对同伴互评的意见也很尖锐。首先,学生在同伴互评中能否保持客观公正值得怀疑。同伴互评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同事评价很类似:当评价结果与某种高利害决策联系起来时,个体可能会知觉到某种利益的冲突,即给予别人高分可能会减少自己的机会,因而很多人会依据世俗惯例进行评价。其次,每个学生对评价标准的理解不尽相同,加之缺乏相应的培训和指导,评定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难以保证。最后,在高利害评价中采用同伴互评,可能会出现学生互相讨好、互相猜忌或互相贬抑等现象,使学生的人际关系出现微妙的变化,使学生变得虚伪。

较之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由教师或教师小组来评价其所教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似乎更为合理,但它同样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有些教师同时任教多个班级,所教学生数量较多,尽管教师工作认真负责,但对学生的了解却很有限,因而在评定时,教师往往较多地依据印象和学科测验成绩进行评价。有些教师反映,每个教师对综合素质的各个维度和指标理解差异较大,因而难以保证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还有的教师坦率承认自己在评价过程中无法克服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人情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当校长或其他强势人物干涉评价时更是如此。教师实际上也是升学竞争的参与者——学生毕业与升学的结果与其奖金、职称评定以及声誉等切身利益紧密相关。这种角色上的冲突,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性和公平性。 无论是学生自评或是互评,以及教师或教师集体评价,都难以保证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准确性。要解决这个问题,恐怕不能寄望于改进学生自评或互评,较为可行的途径是从改变制度和文化人手,尤其是改变以学生分数或升学率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做法,使教师能以相对独立的身份和立场,在广泛收集有关学生综合表现信息的基础上,做出较客观的评判;或者借鉴国内外高校招生制度,直接组织高中学校教师参考初中毕业生提供的某些关键资料以及自己通过面试等手段收集的信息进行评价。

三 评价方法

如前文所述,综合素质是一个外延十分广泛的概念,它由许多复杂的成分构成,其评价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可以肯定地说,传统的纸笔考试由于难以评价学生在真实世界中的表达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合作与沟通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影响个体终身发展的重要能力,无法评价新课程所倡导的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而已不能满足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为此,必须在纸笔考试之外寻找一些其他替代性的评价方法。

目前,各地(市)采用较多的综合素质评价方法是主观评定法,也就是由某一评价主体(如学生同伴或教师)根据评价对象的平时表现及提交的有关资料,在若干个维度和指标上进行量化评分。这种方法实施起来较简便,但难以获得理想的效度、评分者一致性信度和重评信度。有些地方参考国外大学招生过程中的综合素质评价经验,尝试或建议尝试使用推荐信(1etters 0frecommendation)、成长记录袋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和面试(interview)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可以为当前的综合素质评价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但需注意的是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其优势和局限性。只有合理使用,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推荐信是国外大学招生中较为常用的一种综合素质评价方式。推荐信通常由高中教师或其他社会人士撰写。推荐者要用具体(不能空洞且要用事例支持观点)、有说服力(必要时进行量化和比较)的语言,介绍学生在日常学习、课外活动、社会交往、个人特点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并预测学生在所选择领域的发展前景。这些信息有助于招生人员更加全面地了解候选高中生。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在美国,推荐信为大学所提供信息的参考价值也很有限。G·西斯坎德(G.Siskind)曾分析了19所大学33名学生的推荐信。这些推荐信一共包含958个评价观点。G·西斯坎德将这些观点分为4类:1)积极评价;2)认为自己不太了解被评价者;3)认为被评价者存在因年龄或经验不足而导致的某方面问题;4)认为被评价者存在与年龄或经验无关的某方面问题。结果发现:推荐信中87%的评价观点属于积极评价;属于第四类的评价观点仅有6%,且主要来自少数几封推荐信。在我国,由于受教师评价制度、诚信文化以及教师撰写推荐信的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果采用教师撰写推荐信的方式来评价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其内容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恐怕更加难以保证。 成长记录袋评价,又称档案袋评价,是一种质性评价方式。它既可以用于形成性评价,又可以在高利害的终结性评价中使用。服务于毕业或升学的成长记录袋可以将初中毕业生的有关作品(如研究性学习报告)、证据(如社区服务记录)以及其他资料收集起来,用于反映他们的综合素质状况以及付出的努力、取得的进步和获得的成就,供高中学校在招生时参考。不过,如何克服成长记录袋评价中的评分主观性,如何保证成长记录袋所收集的东西具有真实性,如何将成长记录袋评价与招生联系起来,如何使相关利益群体(如家长)认可这种评价方式等,这些问题都还有待深入、细致的研究。从国外在大规模、高利害评价中使用成长记录袋的经验来看,我们需要谨慎、稳妥地进行有关改革,经过试点研究后再考虑在较大范围内推广使用。

面试在员工选拔实践中十分常用,在综合素质评价以及学校招生中也可以采用。面试使招生单位或部门有机会直接与候选人接触,对候选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操作表现能力及仪表、态度等综合素质做出评判,能更全面地了解候选人,避免录取高分低能的学生,为综合素质高而考分较低的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但是,这种方法工作量大,实施起来较困难。去年国内有大学通过以面试为主的方式选拔新生,但受到了较多的质疑和批评。能否保证面试过程与结果的公平,如何克服面试中的主观性和偏见,面试能否有效地选拔优秀学生,已成为广大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不难发现,所有的评价方法都有利有弊。使用得科学合理,能够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助于高中学校选拔新生;如果使用不当,则不仅耗费资源,还可能妨碍学生的发展乃至教育事业的进步。笔者建议:在综合素质评价实践中,首先要选择和使用科学的方法,确保各种评价方法的实效性、效度、信度、公平以及区分度等指标合乎测量学要求。其次,不要把从国外借鉴来的新方法简单地“拿来”使用,要对我国的国情和新方法的使用条件有足够的认识,要在区域性实验和培训的基础上谨慎地选用。最后,综合素质的构成成分多而复杂,使用任何一种单一的方法都难以保证评价的客观和有效。在实践中,要把多种方法结合起来,以防止“一叶障目”或“以偏概全”。

四 评价结果的表达与使用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表达形式是量化的等级还是传统的综合评语,这也是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遇到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毕业而言,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必须达到某个共同认可的最低标准,因而采用传统的综合评定方式即可;而就升学而言,招生人员需要比较不同初中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水平,因而需要以量化的形式表达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应该说,量化等级和综合评语这两种表达方式各有利弊。在目前公正、诚信、和谐等主题备受百姓关注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实验区都采用了等级加综合评语的折衷方式,这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

篇8

一、联系生活 激趣

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

在初中美术学习中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是美术生活化综合教学的前提和条件,其目的是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与美术的联系,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如以初二《影子的联想》一课为例,浅析生活情境是怎样创设的:以前在教《影子的联想》一课时,我直接出示几幅画让学生观察、想象与临摹,没想到学生对此漠然置之,画出的作业太类同。于是我查找问题根源,改变教学方法,采用创设生活情境方法导入。比如以手影游戏导入课堂,师生共同表演,并放映一段相声手影剧。学生在做与说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结果设计的影子新颖有创意。

这样的生活情境创设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玩中学”的乐趣,作业富有想象等特色。(见图1、2)

(二)观察生活 触发兴趣

1.运用多种不同的导入手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高涨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堂美术课的良好开端。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下手,尽量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在《徒手画》一课教学中,一开始进行一场简单的简笔自由画比赛中,即花两分钟的时间画一个自己喜欢的造型,不需要体现具体内容。很快,学生画出许多不同的图形。然后我提出这种又快又简练的方法就是徒手画。学生豁然大悟,兴趣提高了,再进行图片观察和交流,徒手画可用于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围绕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对徒手画的知识进行讨论和交流。有了兴趣,有了动手的实践,就有了成功的生活体验,作业也妙趣横生。(见图3、4)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除内容的选择之外,课堂的气氛营造和师生间和谐的关系调节,都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比如上《卡通角色》时,先让学生课前带一本卡通书或看卡通故事等,我也特意放映一段卡通录像并配上音乐,学生们虽然都很熟悉这些角色,但是在课堂上能看见这些熟悉的角色,又有另外一种享受的乐趣。他们都很兴奋。课堂一开始,气氛就变得热烈起来了,特别是角色中利用动画制作进行夸张变形的转变动画放映,学生真是异常激动,课堂上创作积极性很高,纷纷提笔作画。(见图5、6)

二、体验生活 实际感受

(一)体验性学习的灵活性

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姿多彩,只要把教材内容融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设恰当的体验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和谐地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如《标志设计》的教学,教师利用名片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再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标志,感受标志的艺术特点,通过分析打开学生的设计思路,激发多元创意。随后,观看一分钟图片,来进行默画几件标志,达到手、脑并用,这是多么鲜活的生命体验。(见图7、8)

(二)体验性学习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用纸造型――线的立体构成”教学中,让学生先上台摸一摸纸造型的质感,通过手的触体验实物形态美,感受韵律美,了解线条在自然、生活中的美感,学生再用两分钟时间来表现图片中影响最深刻的线条形态;通过动手绘画体验,发现立体的与生活中平面的差别。最后进行立体的折叠、弯曲等作品欣赏和构思制作。

(三)体验性学习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题对知识客体融汇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比如《用泥造型》一课,不妨让他们再回到儿童时期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红泥,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通过动手玩泥的体验,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获得对美术的持久兴趣。(见图9、10)

三、探究生活 综合学习

(一)提出问题 引导启发

课堂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目标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进行想象、进行创新;而学生则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在《徒手画校园》一课时,探讨徒手画有什么效果,和我们平时的画有什么区别呢。学生经过这种自问自答的方法有助于使知识技能更加深刻,也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二)自主表现 激励创新

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条件,引导学生自主表现、快乐学习,学生的自主表现通过自主美术实践活动最终也就实现了。如《用纸造型》一课时,要求学生用纸折一个的立体造型,这并不难,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会一下整个过程的滋味。许多同学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塑造,大胆地想象,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设计出有趣,有自己特点的纸立体作品。

(三)设计活动 重现生活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态度都有积极的意义。如,上《水彩风景画――美丽西湖》一课,以提问进入教学,如,大家是否游览过西湖?游西湖有什么感受?然后放《西湖》的风光录像片,让学生感受西湖的美,然后,以学生作为杭州人生活式的导入,把自己家乡的美景描绘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又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在评判作业时,不以干净规矩为唯一标准,而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流,有独到之处。(见图13、14)

(四)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

美术课要与音乐、语文、自然、历史等相关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例如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欣赏美术名作;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对音乐、舞蹈的欣赏可以使画面充满韵律感。这一堂堂与其他学科沟通、联系的教学内容,是学科间的知识相互渗透、转换的一种有机结合,更是美术教学内容更新的一种好方法。

(注:此文获2007年萧山区学科专题论文一等奖;2008年杭州市论文二等奖)

【参考文献】

[1] 朱良才.课堂教学实用艺术学习.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9.6

篇9

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之一是增强学生体质。为使这一任务的实施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我院于1993年建立了《学生体质健康卡片》,每年进行体质测试。但因多年没有统一的体质评价标准和必要的管理制度,致使大量宝贵的测试资料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只测试不评价,学生只知道自己某些项目的具体指标,而不知道自己体质的水平,加之学生对体质评价的意义认识不足,因而,学生并不认真对待自己的体质测试,这也影响了教师继续认真坚持体质测量的积极性。可见,建立体质评价标准,进行体质综合评价,已是当前学校体育在落实增强学生体质任务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本文试从目标管理出发,以本省大学生体质调研数据、有关研究成果和我院部分班级学生中进行的体质综合评价的实践为依据,谈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1 从严格的体质测试着手

严格的体质测试手段和客观真实的测试数据,是搞好体制评价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大面积的体质测试学生人人参加,每年测验,它要求测试者与被测者必须做到严肃认真、实事求是和数据准确可靠。一个教师在人多、场大面大的情况下要做到这一点,没有一个严格的组织制度和师生的共同配合是难以实现的。为保证测试效果,除按一般常规要求外,以下几点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1.1 测试者的责任感,首先表现在测试前的精心推备(仪器、场地、器材等),对意义、方法的讲解和质量规格的要求上。这对一年级学生的首次体质测试尤为重要。

1.2 测试组织工作的严密性,主要体现在测试员的责任分工和必要的助手培训,并力争做到专人分项把关(每年同期、同项、同质,四年不变)等方面。

1.3 为保持数据管理的严肃性,在测试过程中,由测试员或认定的学生助手分项统一登记。为防止和及时清理误差,采取教师检查和学生申报相结合的办法,如发现某生某项测试指标异常者,应及时进行复测。

1.4 作为体质内容的素质测试,必须单独进行。其素质项目测得指标,可以代替课堂考核和《锻炼标准》各该项目的成绩。但课堂考核与《锻标》的测验成绩,在一般情况下却不能代替体质测试。理由是课堂考核与《锻标》测验,多是经过准备练习或专门训练后进行的。其规格要求、测验次数与间隔时间也不尽相同。如50米跑,在课堂考核与《锻标》中可以穿钉鞋。有些项目根据教学需要,历经数周分项多次进行测验(包括补测),甚至有时进行达标测验赛。这些都是体质测试所不允许的。

1.5 体质测试后,应及时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分析意见如能配合有关增强学生体质的理论课,效果更佳。

总之,学生体质测试属于普查,直接应用于本人。它与全国性的体质抽样调查不同。在多数情况下常规性的体质调查不需要专门的测试班子,但必须有统一的标准和严格的测试管理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数据的质量,体质评价才有意义。

2 建立体质综合评价标准

建立体质评价标准是进行体质综合评价的关键环节。依据理想体质的概念(文字略),其内涵因素众多,内容广泛。因此,进行体质综合评价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中国学生体质综合评价方法》协作组于1987年提出的六项评价指标及其“权重”与综合评价方法,是在81项原始指标的基础上,经聚类、判别、筛选和主成分分析、确定评价指标、建立数学模型等,对体质进行综合评分的。这一评价方法经湖北、江苏等省市有关专家验证,认为是科学、简便和可行的。它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2)数学(评价)模型;(3)评价指标数据;(4)评分等级的划分。

现以上述方法为基础,参照湖南省高校和我院学生体质现状,建立适用于我院学生的综合体质评介标准。现分项简述如下:

2.1 评价指标体系有七项测验指标:

形态指标取身高、体重;机能指标取肺活量;运动素质指标取立定跳远、引体向上(女为仰卧起坐)、50米、100米(女为100米)。根据七项测验建立六项评价指标。它们是:

1、体重X100/身高指数:

2、肺活量/体重指数;

3、立定跳远;

4、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

5、50米;

6、1000米(男)、800米(女);

2.2 数学(评价)模型:

1、评价指标1至4项有用:

某项得分=[70+{(X-X1)*10}/S]*权系数

2、评价指数5、6项采样:

某项得分=[70+{(X-X1*10)}/S]*权系数

以上各项得分相加即为综合体质分。

2.3 评价指标数据以1990年湖南省大学生各项体质指标为依据。我院地处衡阳,虽系全国招生,但经1993年全院体质普查和对93级男、女生各100人在校三年的追踪调查发现,我院男、女学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等人体形态、机能发育指标的均值都非常接近湖南省大学生的平均指标(P>0.05或P>0.01),而且相对稳定;四项素质指标煽高于省大学生的均值(见表1)。考虑到运动素质的变化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如锻炼不能锻炼、有无体育课以及不符合规则要求的体质测验等,均会引起素质指标的波动),因此,较稳定的形态、机能发育指标的高低应作为制定评价标准的主要依据。为使评价标准相对统一,并使之富有人际,班际以至交际之间的可比性,故采用湖南省大学生体质指标数据是合理的。(指标数据见表2)。

表1 各项体质指标均值对比表

项目

性别

单位

身 高

(厘米)

体重

(公斤)

肺活量

(毫升)

立定跳远

(厘米)

引体(男)

仰起(女)

(次/分)

50米(男)

50米(女)

(秒)

1000米(男)

800米(女)秒

省大学生

170。四

59.01

4370.3

232.29

7,79

7.44

224.03

我院

170.4

58.8

4138.83

231.00

9.79

7.24

22.146

评价班

170.59

58.25

4306.38

238.19

10.85

7.19

220.27

省大学生

160.64

51.54

3065.63

173.86

28.84

9.16

224.18

我院

161.7

52.00

2924.93

183.00

29.10

8.70

219.00

评价班

159.85

50.72

3057.00

184.15

36.95

8.51

215.29

注:评价班是指进行体质综合评价的试验班

2.4评分等级的划分

分 —77——73——67——63——

级 | 上等 |中上等|中等|中下等|下等|

百分位数 —90%—70%—30%—10%—、

依照上述指标体系的要求,将学生个人体质测试指标与省大学生有关体系指标数据代入数学评价公式,即可得到体质综合分以及该分所处的等级。

表2 湖南省大学生各项体质指标数据(90年) 序号

指标项目

男 生

女 生

X

S

权系数

X

S

权系数

1

体重(公斤)×1000/身高(厘米)指数

344.80

28.40

0.21

320.84

30.35

0.22

2

肺活量(毫升)/体重(公斤)指数

74.25

8.16

0.20

59.48

7.68

0.21

3

立定跳远(厘米)

232.29

16.35

0.15

173.86

14.85

0.15

4

引体向上(次)(男)仰卧起坐(次/分)(女)

7.79

3.38

0.15

28.84

9.78

0.11

5

50米(秒)

7.44

0.37

0.15

9.16

0.56

0.16

6

1000米(秒)(男)800米(秒)(女)

224.03

20.10

0.14

224.18

19.48

0.15

3 进行体质综合评价

从1993年秋季开始,先后在我院93级四个男生班(分别属于四个系)及该年级女生(各100人)的第1至第3学年中进行了体质测试数据的综合评价,最近又在96级四个男生班(112人)中进行了较严格的体测与综合评价的试验,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最后,按其得分分布作曲线图和D检验均匀正态(图略)。其评价工作(以男生为例)进行的方法是:

3.1 建立《综合体质评价卡片》(见表3)此卡片学生每人一张。这样做的好处是:能保持体质评价的连续性,便于了解四年体质变化的曲线,有利于资料的积累、汇总与分析,为有效增强学生体质提供科学数据。

3.2体质评价以班为单位,采取室内授课的方式,讲解综合体质评价的意义、内容和评价方法,学生根据自己体质测试数据,按照评价方法的要求,进行自我测算,然后根据测算结果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比较。

3.3 课后,教师对学生的测算结果进行必要的检查与汇总,用数据列出全班的体质概貌,并从中找出较集中的优势和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对教师改进教学和学生有针对性地锻炼身体增加了透明度。

4 小结与建议

4.1 综合体质评价的准确性,取决于评价方法的科学性和体质测试数据的可靠性。通过体质评价的实践,不仅进一步证实了该评价方法是科学可行的,而且还从根本上扭转了体质测试只测不评价的盲目现象。同时又对体质测试的规范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2 通过体质综合评价,使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变得更加客观和实际。体质评价的结果易于检查和对比,具有重要的信息反馈与调节功能,为实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4.3 通过学生自我测算与评价,有利加深体质含义的理解,便于学生掌握体质评价的方法,明了自己体质的现状和所处的层次,四年后还可画出体质变化的曲线。这对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和有针对性地增强体质具有积极意义。

4.4 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过去因缺乏学生体质评价标准,一直未能列入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之中。有了体质的量化指标就为全面评价学生体育成绩和建立《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创造了有利条件。

4.5 综合体质评价,在学校体育管理中具有战略意义。现有的评价方法与标准还有不尽完善的地方,仍需要广大体育教师去探索和总结。从这一观点出发,建议制定学校以至全省或本系系统高校《学生综合体质评价标准》,以利今后学校体育工作的检查、评估与提高,为实现学校体育工作的宏观控制与目标管理作出具有开拓性的贡献。

表3综合体质评价卡片

年级

时间

项目

(例)

形态

身高(厘米)

173

体重(公斤)

62

机能

肺活量(毫升)

4800

素质

立定跳远(厘米)

259

引体(次)仰卧起(次/分)

9

50米(秒)

7.2

1000米(秒)

800米(秒)

215

体重*1000/身高指数

15.7

肺活量/体重指数

14.8

立定跳远

12.9

引体(次)仰卧起(次/分)

11.0

50米(秒)

11.4

1000米(秒)

800米(秒)

10.4

体质综合分

76.3

等级

中上

评语

一年级

该生身体发育指标较好,体能中上,根据立跳成绩,50米速度上有较大潜力,上下肢力量发展不均匀,应加强上肢练习.

篇10

一、开展“省情教育”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内容与目标分析

正确把握省情教育的内容,是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实施省情教育的前提。省情包括地理环境、资源状况、人文历史、经济状况等基本省情信息;还应该包括对青海现状、未来的清醒认识和展望,以及国家、青海两级政府的方针、政策状况。开展省情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统一到这条主线上来,立足青海的实际,齐心协力参与建设新青海。

把握了省情教育的内容,还要依据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特点,分析开展“省情教育”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目标,它的目标应该涉及知识、能力、价值观这三个维度。

1.了解青海自然资源状况,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

2.了解青海历史与发展现状,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为青海建设添砖加瓦的参与热情。

3.了解青海民族构成和各民族风俗人情,增强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意识。

4.了解青海建设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培养学生“人一之,我十之”的艰苦奋斗的精神。

5.了解新青海建设中党的方针政策,树立在党的带领下奔向青海美好未来的意识。

而“省情教育”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从青海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入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让学生在了解自己家乡——青海的活动中实现语文素养、思想品德素养双提高。

二、开展“省情教育”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原则

1.开展“省情教育”的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要注意突显“语文性”。综合性学习活动归根到底是语文课程的组成部分,它的目标也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要着力避免把综合性学习活动上成地理课、历史课,教师使用的教学策略应该是语文方面的策略和方法,学生的活动方式也应该是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活动的结果也应该是与语文密切相关的。

2.开展“省情教育”的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自身的活动是其他人所替代不了的,不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活动是无效的活动。只有学生真正对青海感兴趣,产生要了解青海的求知欲和为青海做点什么的想法,才能进行自我教育,从而发挥特长,培养个性。在“省情教育”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设计的活动,必须让学生自主选择内容、形式,自己组织,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

3.开展“省情教育”的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要体现开放性和灵活性。“省情教育”的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确定和活动方式的选择,要在遵循教材和大纲要求的基础上,体现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首先是走出一味依赖教材和网络的误区,让学生到社会上,从生活中去寻找课程资源。其次是教师在指导过程中根据活动中生成的新情况及时调整活动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

三、开展“省情教育”主题综合性学习活动的方法探究

“省情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在语文课堂中则有它独特的魅力和风采。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有相当一部分可以拿来做“省情教育”的阵地,例如《感受自然》、《黄河,母亲河》、《我也追星》、《戏曲大世界》、《漫话探险》、《马的世界》、《到民间采风去》、《背起行囊走四方》、《话说千古风流人物》、《脚踏一方土》、《关注我们的社区》。下面选取几个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例,谈谈我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通过自主活动,进行省情教育的一些初步尝试。

《戏曲大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采取了演唱会的方式,先分小组布置向长辈学习青海传统曲艺的任务,然后在课堂上采用小组推举代表的方式展示,小组代表不但要撰写该曲艺项目的解说词在全班面前展示,还要表演该曲艺项目,由于我校生源有多民族、多地域的特点,表演的曲艺项目丰富多彩,有花儿,有贤孝,还有的同学表演了秦腔,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了学生对青海传统曲艺的关注热潮。

《关注我们的社区》综合性学习活动采取了故事大赛的形式,教师布置的主题是“说说社区里的新鲜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谈谈社区的变化,谈谈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社区欣欣向荣的新面貌。

《到民间采风去》综合性学习活动采取了主题班会的形式,学生不仅展示了回族、撒拉族、藏族、蒙古族服饰的模特走秀,还宣讲了民族团结的方针政策,最后表演了以“三个离不开”为主题的小品“藏族阿爸,你咋了?”,小品描述一位进城探亲的藏族阿爸在一位回族小伙的帮助下找到自己女儿的故事,赢得了现场观摩的学生代表的如潮掌声。

《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综合性学习活动采取了为人物做传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首先确定了三类人物对象,并搜集相关资料。

1.青海历史文化名人,如严宜、褚裕仁、杨兴霖、云蔚桐等。

2.革命英雄,包括历来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牺牲的所有英雄,如焦桐琴、聂建青等。

篇11

③数学实验,在课题学习中它是指为了获得某些数学知识,形成或检验某个数学猜想,解决某种数学问题,学生运用有关工具,在数学思维活动的参与下进行的一种以学生人人参与的实际操作为特征的数学验证或探究活动。

④数学调查,它是指选择某个具有现实意义的主题,要求学生通过一定的调查活动,收集有关数据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数学处理,从而做出相应的推断,用以指导实践的活动形式。

⑤数学制作、数学设计,在课题学习的数学制作、数学设计中,学生并不知道其具体制作过程,而要求学生通过对所提供材料的观察、分析,获得该设计物中蕴涵的某些数学规律并根据探索后得到的数学规律进行相应的设计活动。

⑥数学主题阅读,在课题学习中它是指就一个确定的数学内容或主题,由教师或学生自己选择一些相关的数学文献学生自主地进行阅读学习,以达到一定的阅读目标的过程。如:七年级数学下册的“利用不等关系分析比赛”是属于数学探究型的课题学习;八年级数学上册的“从数据谈节水”是属于数学调查型的课题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中,作为教师应放下架子,改变心态,真正参与到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去.通过自身的参与,独立的思考和实际的做,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通过与学生的合作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开阔自己的思路,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提高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的针对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之后,要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决方法,收集和整理成果,从中获取问题解决的经验;同时这些素材既记载实践活动的经历,并把此成为很好的学生成长记录,又可以为学生后续有关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经验或借鉴。

篇12

First-author’s address:Liwan Hospital of Guangzhou Medical College,Guangzhou 51017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14.013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多见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1]。近年来,随着现代生活工作压力增大,其发病率明显增加,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存质量[2-5]。自2012年10月-2015年9月,笔者所在科室运用自行研制的简易实用躯干综合治疗台(专利号:ZL201120567190.7)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0月-2015年9月本院门诊和住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3.80±6.08)岁,平均病程(8.15±5.21)个月。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44.50±7.64)岁,

平均病程(7.95±4.96)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标准,即:(1)经MRI明确诊断,均为单个或多个腰椎间盘突出或膨出;(2)临床症状表现为腰痛伴下肢放射性麻痹疼痛感,活动困难,腹内压增加时可诱发加重疼痛,疼痛与有明显关系等[6]。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2)年龄35~55岁;(3)影像学资料证明突出的髓核组织未形成游离的碎块脱落于椎管内;(4)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1)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2)有其他原因造成的腰腿痛者;(3)合并有重度骨质疏松或腰椎管狭窄症;(4)游离型椎间盘突出症;(5)具有严重的原发性心、肝、肺、肾、血液或影响其生存的严重疾病者;(6)国家法律规定的残疾患者(如盲、哑、智力障碍、精神障碍、肢体残疾等)。

1.4 方法

1.4.1 治疗组 采用简易实用躯干综合治疗台进行牵引治疗。患者俯卧于简易实用躯干综合治疗台(专利号:ZL201120567190.7)上,胸部和双膝下垫一软枕,固定带固定胸廓,戴踝套将双下肢后伸牵引,重量常规为40~60 kg,,使腰部过伸牵引状态后,根据髓核突出情况,调整水平移动和侧旋治疗台参数,每次牵引20 min,1 次/2 d,连续治疗2周。

1.4.2 对照组 采用普通仰卧位机械牵引治疗。患者仰卧在ATA-ⅡD型自动牵引床(广州羊城医疗器械厂生产)上,用固定带固定胸廓和骨盆,牵引重量为30~50 kg,每次牵引20 min,1 次/2 d,连续治疗2周。

1.5 评价标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进行疼痛程度、生存质量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是将疼痛程度用0到10共11个数字表示,0代表无痛,10代表最痛,患者根据自身疼痛程度在11个数字中挑选1个数字代表疼痛程度,0分:无痛;3分以下:有轻微的疼痛,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影响食欲,影响睡眠。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又称简化36医疗结局研究量表,包括8个分量表,共36个条目,涉及躯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两方面,是目前国际上最为常用的生命质量标准化测量工具之一。根据各条目不同的权重,计算分量表中各条目积分之和,得到分量表的粗积分,将粗积分转换为0~100的标准分,分值越高,健康程度越好。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生存质量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篇13

一、现代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中,现代初中化学教学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不仅要提高初中生的化学学习综合能力,还要促进初中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1.教学观念和模式的影响

目前初中化学教师仍然存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只顾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只顾着在做笔记,然后课后是繁重的课业;教师课堂教学只注重量而不考虑质的问题,学生只注意听而没有学会思考,使初中化学课堂显得很呆板,初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得不到有效提高,达不到化学教学的目的。

2.教学目的不明确

很多初中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不注重初中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不能有效地增强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合理有效地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不能为初中生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教师不能及时帮助初中生拓展视野,不注重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初中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3.教学内容不丰富

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内容很多都仅限于课本上的知识,使初中生能学到的化学知识受到限制,导致初中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得不到提高;化学方面的活动较少,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使初中生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快速提升。

二、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策略

新课标对初中化学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初中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培养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注重实践,促进初中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提升。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化学教学的有效性,要采取如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策略。

1.增强化学学习兴趣,注重互动

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点是要培养初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因此,新课标下的初中化学教学,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化学是一门综合学习学科,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可以帮助初中生更好地学习更复杂的化学知识。新课标要求下,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在课堂上带动学生进行化学学习,通过各种方法让初中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初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在初中教学中,初中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初中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我学习能力。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使课堂的气氛变得更加活跃,让初中生的化学学习变得轻松,从而达到提高初中生化学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质量的目的。

2.提高教学质量,开展多种化学活动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初中化学教师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注重自我总结和综合素质修养提升,从而使化学教学更有效,促进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提高。在课堂教学上,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初中生之间的沟通,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例如,针对课堂上易溶于水的碱性物质的教学,教师可以将初中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培养初中生综合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仅限于课本上的内容,它可以拓宽教学范围,让初中生学习更多的知识,锻炼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探索能力。教师要多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化学学习活动,如化学知识竞赛、化学情景剧表演等。在这些活动中,由于比赛内容的不同,初中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素材,从而锻炼了初中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与此同时,丰富的化学学习活动,不仅可以提高初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各种化学活动中,还可以培养初中生的协作能力,达到提高初中生综合能力的素质教育目的。

3.优化配置教学资源,注重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