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国际业务审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为此,审计部门在进行国际业务审计时,应将外汇政策合规性执行情况作为重中之重,审计内容要涵盖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和单方面转移等全部业务所涉及的外汇管理政策。经常项目中的货物收支笔数多、金额大,但政策相对统一,执行起来尺度比较容易把握。然而,非货物收支业务,特别是涉及领域众多的服务贸易,业务笔数少,发生频率低,而且涉及不同的政府主管部门,业务人员在进行合规审查时容易发生偏差和遗漏,应作为审计的一项重点内容。至于资本项目,外汇管理部门仍然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主要是相关业务的提前登记和数据录入,审计部门一定要关注业务人员执行外汇管理部门所出具文书的落实情况,同时要关注资本项目支付和兑换的依据是否充足合理。捐赠等单方面转移业务,因笔数很少,在开展国际业务审计时更应给与特别的关注。由于我国外汇管理部门根据国家外汇收支宏观形势的变化不断在调整外汇管理政策,审计部门在审计之前一定要做足准备,确保按照最新的政策依据开展审计。
二、贸易背景真实性审计
国际业务的处理依据是企业提供的各种业务单证。尽管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银行可以根据“了解你的客户”原则,简化对一些单证的审核,但这是基于对客户真实业务情况全面了解基础之上的。即使按照单证简化审查原则,银行也应对不同的业务提出不同的审查要求。对于结算类业务,可以按照监管部门的要求在充分了解客户整体诚信状况的前提下简化单证的审查,但必须要求客户提供监管部门规定的最基本全套单据并留存已在原件进行业务签注的复印件。而对于国际贸易融资类业务和对外担保类业务,由于银行提供融资和担保服务的基础是企业的贸易背景,因此一定要进一步加强对贸易背景全套资料的审查,可以要求企业提供相应的合同、发票、海关报关单、提单、仓单等一切可以证明贸易真实性的资料,并且要仔细审核每种单证上各项要素的内容是否符合银行融资的条件。除查看纸质资料之外,对于一些特殊业务或客户,还可以广泛借助监管部门和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的数据平台来进一步佐证企业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以防企业贸易单证造假行为的发生,骗取银行资金,影响银行资金安全。
三、客户信用风险审计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际业务的操作处理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统一的惯例,得到全球银行界和企业界的认可。然而在国际业务大发展的宏观背景之下,很多企业在条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可能会仓促开办国际业务,盈利的冲动导致其业务风险的积聚。这样,商业银行在为企业提供国际业务服务时,特别是涉及融资担保类服务,一定要加强对企业信用风险的审查。企业的授信额度是否足以支撑其现有的国际业务规模,避免企业盲目扩张的冲动给银行的资金安全带来严峻的挑战。要加强对业务的审查,除业务交易背景的真实性审查之外,还要延伸审查企业此项业务盈利性、交易客户关联性、客户业务人员专业性等内容,对于企业关键业务环节存在不确定性的,在提供融资服务时一定要慎重,避免通过国际交易套取银行资金。要关注客户资信状况的动态变化,切忌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客户和业务,尤其是国际业务受国内国际宏观政治经济形势的多重影响,不确定因素较多,银行一定要随时掌握企业经营管理的最新情况变化,一旦企业出现逃废银行债务的苗头,就应及时收紧对企业的融资,并及时采取资产保全措施,保证银行资产的安全。
四、汇率风险审计
目前商业银行国际业务中的主体币种仍然是外汇,因此汇率的风险是商业银行始终面临的一项难题。在审计论文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外汇资金头寸的管理,有没有完善的头寸管理制度,资金管理人员是否履职到位,事权划分是否严格规范,授权复核制度是否齐备,越权现象能否得到及时鉴别和惩处。在业务的具体操作上,对不同的币种也应区别对待,例如对于那些币值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世界范围内接受程度较高的外汇币种,可以作为银行的主体业务币种,而对于那些币值上下波动剧烈、世界范围内流通量较小的币种,银行则要慎重接受,在能够确保或力争资金来源与运用平衡的前提下再办理这类币种的业务。要加强对银行外汇资产负债表分币种的审查,对于保留的较高风险外汇币种资金头寸,一定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将外汇汇率的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
五、利率风险审计
由于国际业务涉及不同的币种,各货币发行国的财政货币政策又千差万别,加之国际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始终处于变动之中,因此外汇利率的风险也是不可忽视的。为做好利率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应进行较好匹配,同期限的资产与负债应大体相当,避免出现大量流动资产对应长期负债、或者大量长期资产对应短期负债的局面,存在部分的期限错配是可以的,但一定要在商业银行可承受范围之内,也就是一定要做好规模控制。在审计的过程中,应关注各币种的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将这些比率控制在行业公认的合理数值范围内。对于期限结构比较复杂、金额较大的业务,要充分利用套期保值工具,通过货币、汇率、利率远期、掉期、期权等方式的组合运用,提前锁定利率风险,避免不必要的资金损失。但同时要注意确保出于保值的目的来使用套期保值工具,切忌演变成投机套利的工具,衍生产品市场风云,很多银行深受其害,属于监管部门高度关注的业务,所以要坚决杜绝为贪一时之利而投机冒险的行为。
六、涉敏业务风险审计
国际业务区别于国内结算业务的特点之一是:商业银行负有对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制裁的企业和个人禁止办理任何结算和融资业务的义务。这一义务的直接承担者是商业银行,但最终体现的是我国承载的国际外交义务,具有较大的政治和外交影响力。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商业银行往往过多从业务角度考虑,没有充分认识到其为我国政府对国际制裁对象代为承担的政治外交义务,因此对于涉及受制裁对象的业务,往往重视不够,没有出台可操作性的控制措施,业务筛查不够细致严格。而且,美国作为世界警察的地位虽然不断遭到挑战,但其长臂管辖权原则始终在发挥效力,也就是说,如果我国境内的商业银行没有尽到国际公认的义务,美国政府可以根据这一原则对我国在美国的银行分支机构进行处罚,这对我国走出去经营的银行来说往往是致命的,足以影响我国银行业在境外的发展和经营。因此,在进行审计时,一定要重点关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制裁名单内的业务办理情况,严禁办理制裁名单内企业和个人的国际结算业务,包括各种结算方式下的涉外业务,切忌因眼前的蝇头小利而影响银行在境外的长远发展,特别是在境外设立了分支机构的银行,更应慎之又慎。
七、关联交易风险审计
关联交易风险在国际业务中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迹象,最明显的表现是很多企业在境外设立窗口公司,境内母公司充分借助这一平台开展境外业务。如果银行仅仅是为境内外公司之间的交易提供国际结算服务,风险成分还不是太大,但很多企业借助与境外窗口公司的交易背景申请办理融资业务和担保业务,这就需要银行高度关注其中潜藏的风险。一是关注双方交易背景的真实性,除审查双方提供的单证之外,还应查看第三方参与者的介入证据,例如,通过路透全球信息系统查询货物是否确实发运,以佐证基础交易合同的成立。二是企业之间的关联交易是否对银行的融资安全造成实质性影响,尤其是避免发生关联交易双方在银行进行重复融资行为。三是关联交易不能与我国既有的政策相对抗,包括融资、结算和货物交易等各方面的政策规定。四是要对企业的关联交易进行动态监测,前一笔业务的合规性不能替代后续业务的严格审查,一旦关联交易显露出套取银行融资的嫌疑,就应果断退出与这些企业的业务合作。
八、行业务风险审计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正利用当前的和平环境积极在境外抢滩设点,扩大在世界范围内的网络布局,但涉及的国家终归是有限的,而企业走出去经营是遍布世界各地的,不仅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因此借助当地银行的力量通过银银合作为走出去企业联合提供服务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行业务的审计,一是行的选择,建立起行关系的国外商业银行是否在国际上拥有足够的知名度,在当地的信誉是否名列前茅,是否可以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方针和企业文化相融合,二是对行的业务报价进行审计,是否存在收费高但服务不相匹配的行存在,在同等服务水平条件下,是否选择了收费标准最低的行开展业务合作,三是行的经营是否稳健,对于业务冒进冲动、负债成本高、客户资源较少的行,应慎重开展合作,审计部门开展审计时应在这方面检查尽可能多的证明材料,四是慎重开展受联合国制裁国家的行业务合作,避免引火烧身。
九、税务风险审计
随着国际业务的不断发展,税务问题应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成本考量因素以及对客户的服务内容。首先是严格履行代扣代缴税义务。我国税务机关对非居民源泉的收入课税问题越来越重视,并出台了专门的税务规定,涉及到银行业务,只要境外企业和个人存在从我国境内取得的利息、手续费和信息服务收入,就需要支付所得税和营业税及附加,这两项税种是必须缴付并由商业银行代扣的,银行方面一定要严格履行扣缴的义务,同时要对所服务企业尽到提醒义务,使其充分考量这些税收成本。当然,银行本身涉及这些税种的业务,更要严格履行应尽的税收义务。其次,对于在境外设立了分支机构的商业银行,是否按照当地的税法规定履行了纳税义务,也是审计部门不应忽视的,否则税务风险造成的不仅是经济损失,还可能会有损于银行的对外信誉。再次,要做好纳税筹划,不应纳税的项目不能错误缴纳税金,对于能够列入税前成本的支出项目,要高度关注列账依据,制备齐全充分的书面材料和纸质文件,例如发票、合同、监管部门批准证书、内部审批单证等等。掌握全面的税务信息,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形成遗漏或多交税款的问题。
十、综合收益审计
由于国内多年来对银行业的保护和管制,境内业务的收益水平是固化统一的,收益浮动的幅度有限。但各银行在开办国际业务之初就是高度市场化的,利率、汇率、收费水平基本上按照市场议价的结果确定。这就需要审计部门加强对国际业务收益水平的审计,在市场化竞争的前提下,银行的综合收益是否实现了最大化,在可比同业之中,综合收益水平是否具备合理性,报价环节是否存有瑕疵,应该入账的收益是否做到了应收尽收。另外,是否按照市场化原则适时进行了报价调整,报价行为是否能够确保银行收益最大化的同时没有流失重要客户,做到银企双赢。也就是说,不能单纯为了银行的收益,而不考虑竞争的需要,导致将银行原有的客户推向竞争对手,客户是银行生存的基础,只有发展足够的客户,才能确保银行的基业长青。
参考文献
篇2
一、审计业务流程再造:一个审计效率与审计效果的函数
近年来国内外一连串会计造假事件使注册会计师职业陷入信任危机。(zeft,2003)审计服务能增加价值吗?人们指责注册会计师的同时,又期望注册会计师能为证券市场“混乱”的局面提供一个解决办法(Power,2003)。重塑注册会计师职业在资本市场中的地位,提升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竞争能力,近几年是注册会计师职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20世纪80年代以前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基本上可以分为50年代的执行性管理会计和50年代之后的决策性管理会计两个阶段。在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管理会计追求的是“效率”(Effective),强调把事情做好,从而降低成本。在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管理会计追求的是“效益”(Efficiency),强调首先把事情做对(Doing Right Thing),然后再把事情做好(Doing Thing Right),从而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聂新军、张立民,2008)从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竞争力角度思考,就是以最少的审计资源耗费完成审计战略目标,最终满足顾客——审计委托人的需求。我们以ACI代表“审计服务竞争力指数”,以S代表“审计委托人满意度”,以C代表“审计资源耗费”,建立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竞争力模型:
审计服务竞争力指数(ACI)=审计委托人满意度(S)/审计资源耗费(C) (1)
模型(1)显示,增加“审计服务竞争力指数”的ACI值,可以提高等式右边分子“审计委托人满意度”的S值,即选择增加审计委托人价值的项目做(DoingRightThing),一切组织行为均以增加“顾客价值”为目标。ACI值的提升也可以通过降低等式右边分母“审计资源耗费”的C值获得,即把所选择的事情做好(Doing Thing彤ght),以最高的效率完成审计计划。在审计战略决策的过程中。审计项目的选择是关键,如果会计师事务所选择的项目不是委托人需要的,那么审计服务提供的越多,质量越好,因为方向背道而驰,浪费的审计资源将越大。“S”值提高的同时“C”值降低,审计服务才是“物美价廉”、高性价比的产品,如此才具有旺盛的竞争力。
审计服务是通过具体的审计业务流程完成的,提高审计服务的竞争力必须有一个高效的审计业务流程。怎样才能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做好审计业务流程再造?审计业务流程必须能够增加审计的价值(张立民、聂新军,2007)。同时审计成本又最低。我们把模型(1)的“审计委托人满意度”的S值换成“审计效果”Effective值,把“审计资源耗费”的C值换成“审计效率”EffiEiency值,建立审计业务流程再造模型:
审计业务流程再造指数(ASAI)=审计效果(Effective)/审计效率(Efficiency) (2)
审计业务流程再造指数ASAI值等于“审计效果“Ef-fective值除以“审计效率”Efficiency值。注册会计师审计程序业务流程再造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审计效果与审计效率两个方面。
二、审计程序结构标准化:提高审计效率
Bamber,Snowbll和Tubbs(1989)把审计结构描述为审计“人员、任务和指令”的严格安排,以达到对组织工作更精确和预先的控制的目的。Cushing和Loebbccke(1986)认为审计结构包括“人员、任务和指令的安排”与“审计技术”两个部分。审计技术又包括审计工具和决策助手。对于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层(Management)来说,审计结构标准化能够有效地降低审计成本,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从业人员(Practitioner)来说,机械化的审计决策方法简化了审计程序。
1.“自上而下”降低审计成本的驱动。1990年代,审计客户给注册会计师施加巨大压力以减少收费(zeft,2003),同时,内部审计的出现加剧了注册会计师审计收费的压力,内部审计给审计客户提供了一种成本更加低廉的信息质量可靠性保证的服务。注册会计师审计服务市场表现出明显的低价竞争特征,事务所维持审计租金变得困难重重(Hay & Knechel,2005),它们都想取得长期客户关系以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De Angelo,1981;Simon & Francis,1988)。然而,当客户费用意识增加时。审计计划及其执行受到愈来愈大的压力,标准化“成本固定”的审计程序似乎是适时的应对措施,会计师事务所努力使审计程序形式化。
审计结构的增加体现在审计程序的许多方面。统计抽样的精炼(Felix,Gfimlund,Koster,& Roussey,1990),风险基础测试(Kreutzfeldt & Wallace。1990),分析程序(Knech-el,1988)。决策助手(Messier & Hansen,1987),以及持续经营评估(Mutchler & Williams。1990)等都是该信念的自然产物。增加审计结构是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层控制宽泛的和多样化审计操作的最好方法,为降低审计程序中对判断的严重错误,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层自上而下下达命令给具体的审计从业人员(Knechel,2000)。从审计效率角度上说,结构多比结构少好,标准化审计结构严格控制了审计成本。在审计失败案件中。标准化审计结构甚至被认为是审计工作严谨的代名词,因此,标准化审计结构对审计结论更有防御性(WMlaee,1983)。
2.“自下而上”简化审计程序的要求。引起审计程序标 准化的另一原因是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从业人员(Practi-tioner)自下而上的结构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新聘从业人员没有执业经验,他们期望审计工作是一些不需要思考的、“勾勾划划”的、按部就班的形式化程序。标准化的审计程序免除了审计从业人员对不确定的和不明确的审计环境的职业判断。他们的任务就是按照标准的审计程序操作,这大大降低了他们的责任和风险(Bamber et a1.,1989)。
在美国,20世纪80年代会计师事务所的扩充导致公司雇佣越来越多的员工,其中大部分是应届大学毕业生(Imhoff,2003)。这批1985年左右网上招聘的毕业生大都习惯于学校以计算为主的会计业务练习,这种机械的方法只适合于学校里低级会计课程(Big Eight White Paper,1989)。在参加工作进入充满不确定性的审计职业,没有那种清楚而确定的环境。这让许多新人审计从业人员感到不适。缺少实务经验的审计专业人士希望事务所对他们的职责和工作中作出确切的安排。从而产生了对审计结构标准化的内在需求。因此,即使没有上面管理层的推动,审计程序结构仍然在悄无声息地标准化,以减少审计从业人员对审计环境中模棱两可和不确定性的把握(Francis,1994)。
3.审计程序标准化的局限性。审计程序标准化,操作性强,可以统一作为专业整体的审计师行为,如同规则导向下的会计准则,标准化审计程序很容易被规避。标准化审计程序具体表现出以下局限性:第一。标准化审计程序抹杀了审计工作的灵活性。习惯于标准程序的审计人员不太可能跟上舞弊和掩饰手段方面的革新。即使他们认识到了,标准化操作原则可能不会给予他们足够的灵活性,以追查可能发现的线索或错误行为。第二,标准化审计程序抹杀了审计从业人员的创造性和职业判断,准则不可能就所有的事项和状况进行规定,如果准则没有明文规定,审计人就无所适从。第三,审计程序调整成本高。调整标准化的审计程序,以适应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审计技术将花费更多代价。
当形式主义弥漫于整个审计程序结构时,审计职业判断和特别事件的个性化处理就显得无关紧要了(Lemon et al.,2000)。极端地说,此时职业判断和灵活性的缺失对审计实务威胁到达功能性障碍的程度。Fischer(1996)实验研究发现,审计人员好像对审计技术深层次方面的问题不加以讨论。Healy和Palepu(2003)注意到:“审计被标准化方式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它使审计师把他们承担的职责退位到信息处理工作”。结果是。较多的机械化工作和较少的职业判断,更加快速的审计商业化。这种局面为新一轮的审计内部流程再造播下革命的种子。
三、审计职业判断与风险导向审计:聚焦审计效果
审计实务界通过机械的和固定的结构以标准化审计程序,从而提高审计效率(Cushing & Loebbecke,1986)。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以及企业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企业间的结合更紧密了,而且企业更加依靠于技术了。会计公司也许豪赌他们高度结构化审计方法的效能,虽然审计程序被现代技术武装到牙齿,但事实证明它们的愿望并没有实现,20世纪90年代审计程序结构标准化为十年后审计失败系列案埋下了祸根。
1.注册会计师审计回到历史原点:职业判断。财务报表审计是以财务报表的公允反映为审计主题的信息审计,财务报表是通过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按照会计规则进行辨别、认识、计量和描写等高度专业性质的会计加工而形成的信息。经济业务是企业各个部门的业务人员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而进行的行为的经济表现。企业有各种各样内容的经济业务,对应于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也多种多样。虽然在系统性的会计规则框架下会计处理是有据可循的过程,可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会计规则的决定必然伴随着主观判断。所以会计行为是在正确认识经济业务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特定的会计规则,将该经济业务变换为信息的过程。经营者和会计人员的判断对会计规则的选择和运用具有非常大的影响。而财务报表是通过受他们的判断影响的会计过程编制而成的(谢少敏,2006)。
审计是会计工作的延伸(胡玉明,2002)。审计在这样充满主观判断的领域。通过评价注册会计师自身获取的证据,对经营者选择和运用会计规则判断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实际情况。为了做到从公正的立场(即不受企业方面的干涉或压力的影响)对会计报表发表意见,注册会计师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和实务经验,否则注册会计师很容易被被审计单位牵着鼻子走。只有充分的专业能力和丰富的实务经验相辅相成,才能独立地进行恰当的审计判断。
审计程序结构的好处来自于自动、机械的判断,审计程序方面加入结构通常表现为正式的决策帮助、检查表和强制性程序、计算机一辅助等形式。然而,职业经验表明,藉由指导审计师行为的严格的辅助通常不能获得成功,从而标准化审计程序时常遭到有足够洞察力的注册会计师的抵抗,他们意识到威胁,这些工具在审计中不可能替代他们的工作。成功的决策辅助系统应该提高对判断的使用(比如,记忆辅助),而不是替代职业判断(Knechel,2000)。
2.审计业务流程再造:风险导向审计。注册会计师迫于削减(Cutback)审计成本的压力不断地使审计程序标准化,这样,即便是新招聘的助理人员也能按部就班的行事,但这样的工作并没有增加对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的价值(W.Robert Knechel,2007)。一家国际会计公司内部研究发现,尽管他们尽了最大努力控制成本,但过度不必要的和多余的审计工作仍然存在,分派给低级审计人员的工作表现的更为明显(Knechel,Rouse,& Schelleman,2005)。
随着企业财务欺诈案的不断出现,鉴于传统审计方法不能达到审计的效果(满足审计委托人的需要),国外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新一轮审计业务流程再造,这就出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战略观和系统观为指导思想、以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为基础、充分考虑企业经营风险的一种新的审计模式。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审计风险主要来源于企业财务报告的错报风险,而错报风险主要来源于整个企业的经营风险,因此,有效的审计应该是建立在对企业所处社会和行业的宏观环境、战略目标和关键经营环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综合评价经营风险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我国2007年1月1号开始实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中》第十六条中规定:“被审计单位在实施战略以实现其目标的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经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重点关注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的经营风险。”
篇3
主有课程有专业英语、管理学理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国际经济学、财政管理、国际营销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法、货币银行学、国际营销学、中国对外贸易等必修课程。
选修课程有西方经济史、国际商务英语、国际金融实务、国际贸易实务、发展经济学、国际商务谈判、国际商务礼仪、外贸管理法、国际税法、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投资法、电子商务、中国对外贸易、WTO专题、证券市场概论、财税法、国际贸易法、国际金融法、国际信贷与结算、欧洲联盟法、国际技术转让、商业伦理、心理学、社会学、海商法、审计学与审计法、公共关系学、合同法、公司法、组织行为学等。
国际商务专业就业前景怎么样
篇4
一、采购审计的含义
所谓采购审计,是指对于整个采购过程的系统的审查、监督,这个过程从采购规划制定开始,直到采购合同的管理为止。采购审计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于本项采购的监督,使采购可以健康、顺利的开展,并借此总结出可供其他采购项目借鉴的经验。
具体来说,采购审计又分为广义的采购审计和狭义的采购审计,狭义的采购审计是指物资采购审计,即组织企业内部的相关审计机构和人员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政策或者其他标准的要求,依据一定的流程或者方法,对企业负责物资采购的部门与环节的各种活动等进行独立的监督、评价的活动。广义的审计则是包括物资采购审计、合同审计甚至基建审计在内的全方位的审计活动。
一般来说,物资采购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制订采购计划、物资采购询价、供应商的选择、合同的评审、物资的验收入库等环节。
二、现代企业物资采购审计的过程审计
物资采购审计的过程审计贯穿于采购的各个环节,从采购计划、采购价格、物资供应商的选择,甚至于物资质量的检查、验收、物资、入库等都要加强审计,以防范一切可能发生的风险,加大对风险的控制。
(一)采购计划的审计
有效科学的采购计划可以使得企业的资金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发挥最大的功能,而失败的采购计划则有可能导致企业的危机。因此,加强对于采购计划的审计,以确保其科学至关重要。至于如何确定采购计划的科学合理性,则要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依据企业采购部门的采购计划以及实际的采购合同签订状况、企业生产用量和物资库存来制订一个企业物资周转的周期表;测算采购计划和实际的采购合同之间存在的差别,并找出这些差别存在的原因。
(二)采购价格的审计
对采购价格进行审计,主要是确定每一种原材料是否有来自于不同供应商的价格对比,采购部门在制定价格时,是否已经做到货比三家,甚至多家。只有在对比的基础上,才能够制定出最合理的价格。例如,深圳加工行业,他们的物资采购总监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他们几乎试用过中国市场的所有的有关采购。
(三)供应商的选择审计
选择一个好的供应商,就像选择了一个好的人生伴侣,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但是现在的中国市场,供应商鱼龙混杂,实力参差不齐。因此在采购时,加大对供应商选择的审计是十分必要的。所谓供应商的选择审计,是指对供应商的生产经营状况、产品质量保证以及与之相关的企业的信用状况、财务状况等的考察。以确定供应商是否符合企业的产品质量要求或物资采购要求,以及国家标准。对于那些长期进行合作的供应商,则要每年进行评审,评审的内容主要包括物资的供应质量、供应时间是否及时、是否依法履行合同、履行合同率、价格水平、信用水平、合作态度和售后服务等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与供应商的合作顺利开展,才可以最大程度的维护企业本身的利益。
(四)物资验收入库的审计
物资验收入库的审计主要包括以下环节:相关部门是否对于物资的收货、入库和发放过程有着严格的验收控制;对于不符合采购要求的物资的调节、执行状况的审计,主要审查相关部门对于已经发现的不合格产品是否进行了及时的记录,是否及时的将情况反映给了供应商,以及供应商采取的处理方式;是否保存必须的成品存货,以避免缺货现象的发生;是否保持一定的原材料存货,以满足企业不断增长的生产需求,或应对不时之需;是否与外部建立了稳固的契约关系,保证供货渠道的稳定,降低原材料采购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除此之外,在物资采购审计的过程中结算审计,即采用复核审计法等方式,加大对于采购部门的资金结算情况的审计,以及付款审计,即针对预付款、应付款等对企业相关部门是否按照企业的规定,照章办事进行的审计,也是十分重要的,是物资采购审计的过程审计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结束语
现代物资采购中存在着很多的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有些是自然原因造成的,比如自然灾害造成的供货条件的改变,运输船无法到达,供货不及时等,有些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比如采购人员对于市场的节奏把握不够准确,采购异常、供应商不依法履行合约、供应商选择不恰当等等。面对这一系列的风险,作为现代企业而言,自然原因我们不可避免,但是却可以通过加强物资采购过程的审计的方式,降低人为风险的出现率,以保证企业实现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林红,骆启昱,韩伟东.浅析当前企业物资审计工作[J].中国商贸,2012(23)
[2]王晓燕.关于现代企业物资审计的探析[J].物资工程与管理,2010(06)
篇5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174-02
一、引言
审计与咨询应否分拆的问题,在安然、瑞士航空、凯玛特和世界通信相继破产之后就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目前国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先后完成了这两项业务的分拆,德勤的咨询业务分拆为博敦咨询,毕马威的咨询业务分拆为毕博咨询,普华永道的咨询业务分拆后被收购。伴随着《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的颁布,审计与咨询的分拆似乎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趋势,然而长时间以来,一直有人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审计和咨询是相互促进的,没有必要强行分拆。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执行鉴证业务的灵魂,是由审计需求开始到完成审计业务过程的基石。审计市场规则的核心是保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它主要包括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两个方面。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密不可分。实质上的独立性是无形的,难以衡量的;而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指注册会计师与被审查企业或个人之间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关系,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有形的,可以观察的。笔者在这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我国审计鉴证业务与咨询业务的分拆,保证注册会计师执业在形式上的独立。
二、咨询业务对鉴证业务独立性影响的现状分析
1.鉴证和咨询业务的概念。鉴证业务是指注册会计师对鉴证对象信息提出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信任程度的业务。在我国,注册会计师的鉴证业务包括鉴证对象年度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的一般目的的审计业务,以及就鉴证对象年度会计报表以外的其他特定事项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的特殊目的的审计业务。它是注册会计师的法定业务。注册会计师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这种监督作用能够提高被鉴证对象财务信息的可信赖程度,降低会计信息的搜寻、识别成本,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而要使注册会计师的鉴证结果能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在执业过程中保持独立性。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职业的灵魂。咨询(包括会计服务业务,下同)包括资产评估、记账、税务、投资咨询、管理咨询、设计财务制度、制定会计政策、培训会计人员等。咨询业务一般是咨询人与客户之间的契约,咨询人即咨询服务的提供者,针对客户需求给予其决策有关的建议,包括建议客户决策时应考虑哪些信息、如何使用信息,甚至可以为客户实施该项建议。本质上咨询服务的对象仅限于客户而不涉及第三人。因此,咨询服务不须具有独立性。与审计业务相比,企业选择购买咨询服务的动机要比选择购买审计服务的动机更强。因为这种购买行为能给企业管理当局带来有效的建议,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2.咨询业务对鉴证业务独立性的影响。虽然咨询业务能扩展注册会计师行业服务领域,提高会计事务所的业务收入,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客户,但也有可能影响到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从这一层次上讲咨询服务又是一把双刃剑。咨询业务对鉴证独立性的影响从理论上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和非审计人员的不同职责影响鉴证独立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和非审计人员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以经济“警察”的身份履行经济鉴证的职责,其不仅向管理层负责,而且向会计报表使用者负责,工作是实施审计程序对会计报表合法性及公允性提供合理的保证,并通过审计收费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会计师事务所非审计人员则是作为客户的支持者履行保护客户利益的职责,是对管理层负责,同样通过服务收费寻求经济利益。两者的业务性质不同决定了履行的社会责任不同。如果注册会计师同时提供这两项业务,这两项工作职能的冲突,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注册会计师发表鉴证意见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咨询业务对鉴证对象决策的影响力威胁鉴证独立性。注册会计师在履行与管理层签订的咨询服务契约时,需要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提供各种与经营决策相关的信息及专家建议。这些信息和建议在管理层的潜意识中具有权威性,渗透到企业管理决策中的概率很高。在这种情况下,虽然注册会计师并未替公司做出最终决策,但是当其意见被采纳后,就容易造成注册会计师的自我评价等问题,从而威胁鉴证独立性。此外,咨询业务收入的提高甚至超过鉴证业务收入的情况,很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因为担心失去高额的非鉴证服务收入,而在鉴证工作中屈从于被审计客户,提供不真实的鉴证报告,使鉴证独立性丧失。
3.现阶段我国审计鉴证业务与咨询业务分拆的观点。(1)我国咨询业务与审计鉴证业务的冲突表现并不明显。与国外会计师事务所将审计作为获取管理咨询服务而不得不提供的服务相比,我国市场上的管理咨询则是为了获取审计而不得不提供的服务。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收入主要来源于审计业务,而咨询服务相对较弱,且咨询费用占审计费用比例较小,极少出现事务所从同一家企业所获得的咨询收入成为其主要经济来源的现象,而利用较低的审计费用吸引咨询业务的现象也不明显。(2)我国当前咨询业务的规模尚小。目前,我国事务所也开展咨询业务,但业务层次低;业务范围主要是局限于记账、税务、资产评估等;收入规模小,仅占事务所收入的30%左右。有人认为,我国目前事务所急需利用其人力资源优势,创造与客户良好的关系,借助鉴证与咨询的互动关系推进事务所的持续发展。
三、鉴证业务与咨询业务分拆的建议
从目前国外会计师事务所的分拆状况来看,鉴证业务与咨询业务的分拆,不仅能提高审计的独立性,从而能达到鉴证与咨询的相对独立。对于我国而言,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咨询业务尚未发展成型,阻力还尚小。我们要做到防范于未然,分拆鉴证业务与咨询业务,从根本上让二者分拆做到真实的独立性。等到咨询在总收入中的比例增大了,二者的冲突较为明显时,再考虑将咨询业务剥离,这可能会重演“安然”事件。具体在鉴证业务与咨询业务的分拆上,笔者有如下的建议:
1.修改中国注册会计师法或出台相关法案。中国注册会计师法第二条规定:“注册会计师是依法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并接受委托从事审计和咨询、会计服务业务的执业人员”。第十五条规定:“注册会计师可以承办咨询、会计服务业务”。该法并没有明确规定鉴证(审计)业务与咨询业务必须分拆。因此,笔者建议应该修改该法,明确规定这两项业务的分拆要求,或另外出台法案对此做出明确的规定。
2.完善相关准则和制度。(1)一是加强执业准则建设,加强审计准则对独立性和诚信方面的规范;二是建立咨询准则委员会,负责相关准则的制定和改进,规定注册会计师从事咨询业务的操守规范,并开展咨询师考试和培训;三是严格限定会计师事务所从同一客户取得收入的比例,如可参照香港会计师公会做法,规定会计师事务所从同一客户取得的收入不能超过会计师事务所总收入的15%等,进行法律约束,形成有序市场。(2)我国当前法律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失败所承担的责任规定得并不清晰,投资者采用集体诉讼的方式寻求利益保护亦不多见,而举证责任仍沿用“谁主张,谁举证”的制度,法律制度环境的低风险难以约束注册会计师。为此,有必要加强法律约束及法律惩罚力度,从整体上提高事务所的法律风险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时,特别是在同时从事咨询服务时更为谨慎,以避免承担各种行政、民事以及刑事责任,避免事务所惨遭社会淘汰。
3.鉴证与咨询业务分拆的程度。美国《萨班斯――奥克斯莱法案》规定,会计师事务所不允许向审计各户提供咨询服务,到目前为止,美国“四大会计公司”均已将其咨询业务完全从其会计公司分拆出去。针对本文前述的我国的情况,笔者认为我国这两项业务在改革的初期只要求一定程度的分拆,过渡期后再实行完全、彻底的分拆。所谓一定程度的分拆,是指允许会计师事务所承接咨询业务,但咨询业务和鉴证业务不能来源于同一家客户公司,即承接了某家公司的鉴证业务就不能再承接这家公司的咨询业务,或承接了某家公司的咨询业务就不能再承接这家公司的鉴证业务。
4.加强对咨询与鉴证业务的分拆的监管机制。按照笔者的设想,在改革初期,我国会计师事务所仍然可以保持分拆的咨询业务,这样,会计师事务所就既能介入利润高、风险相对较低的咨询业务,以保持会计职业的发展,又能限制事务所借助法定审计业务的影响力拓展非审计业务市场,防止审计业务的质量受到非审计业务的影响。但是,审计鉴证业务与咨询业务在一定程度上的分拆,在实践中很容易被一些不守规矩的会计师事务所“钻空子”,利用法规监控不严、或不到位而做形式上的分拆、实质上的不分拆,进而影响其审计鉴证业务的独立性。因此特别注意加强审计鉴证业务与咨询业务分拆的监控和执法力度,以确保这项改革的进行和成功。
5.扩大鉴证业务范围。当前在我国的相关法规中鉴证业务主要包括:审查企业会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宜中的审计业务、出具有关报告,办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审计业务。但在实践中这些鉴证业务实施表现得并不完整,部分鉴证业务政府干涉较大,例如验资业务中,根本不需要事务所出具验资报告,而是仅仅由工商部门监管银行出具资金证明即可。有些破产、清算、合并、联营、投资经济活动中应该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也是被政府部门有意或无意地取消了。这样,相关的注册会计法规规定的具体业务得不到全面实施,导致鉴证业务发展的不完整性。政府对注册会计师业务市场的干预使得注册会计师行业业务范围狭窄。过窄的业务范围容易造成无序竞争,导致事务所受制于鉴证对象,从而丧失鉴证的独立性。在审计市场上,所有会计师事务所都可以提供会计报表审计业务,这必然造成审计市场的激烈竞争。为了获得客户,部分事务所违背公平竞争的原则,采取诸如低价竞争等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这些做法既损害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整体利益, 也给被审计客户对审计活动施加更多的影响提供了可乘之机。其次,业务范围狭窄造成收入来源单一,导致事务所在经济上对客户过分依赖。与国外会计师事务所将“审计是为了获取管理咨询服务而不得不提供的服务”相比,我国市场上“管理咨询是为了获取审计而不得不提供的服务”。换言之,目前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收入主要来源于审计鉴证,咨询业务的市场相对较弱。如果我们扩大鉴证业务的范围,从而使鉴证业务多样化,深层化,收入得到提升,那么鉴证业务收入的增加在法规严密监控下就能相对减少咨询业务的舞弊现象的发生。笔者认为当前我国部分地方政府应取消对鉴证业务的限制,严格按照注册会计法规定实施这一业务范围,把会计师事务所的鉴证业务发展壮大,最终达到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壮大,从而有利于鉴证业务与咨询业务的分拆。
6.免交咨询业务收入的行业会费。目前我国审计鉴证与咨询业务分拆进程不理想,行业协会不积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会计师事务所执业有政府准入限制,不是任何人想从事就能从事的行业。而咨询业则不需要政府的前置审批,准入门槛较低,单独的咨询企业的竞争优势远远赶不上会计师事务所在咨询业务方面的竞争优势,因为会计师事务所有审计鉴证这个垄断业务的大力扶持。注册会计师协会的行业会费是以会计师事务所的总收入(包括咨询收入)计算的。咨询业务从会计师事务所中分拆出去,势必影响行业协会的收入,因此应该免交会计师事务所咨询收入的行业会费,斩断咨询业务与行业会费之间的经济联系,也有助于鉴证业务与咨询业务分拆的行业协会的积极性。
[本文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课题(加快我省会计类鉴证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09FJJ045]
参考文献:
1.牛犁,张亚雄.审计和咨询服务需独立.经济日报,2002(9)
2.周英顶.论审计业务与咨询业务分离.广东审计,2003(02)
3.叶少琴,刘峰.审计与管理咨询业务:混营抑或分拆.审计研究,2005(2)
4.肖路,李引花.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分析[J].财会通讯,2007(3)
篇6
一、簿记服务
GAO征求意见稿认为,如果审计机构存在下列行为将会损害审计独立性:提供与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记录、财务报表或其它被审计资料有关的簿记服务;维护或编制被审计单位的基础会计资料、基础财务资料或其它资料。但是,只要未行使管理职责,审计机构可以根据有关资料反映的信息帮助被审计单位编制财务报表。
关于“个体独立性损害(personalimpair ments)”,GAO征求意见稿列举了个体独立性受到损害的情形,如“审计人员参与正式的会计记录,包括以或其它形式编制原始凭证、生成数据;授权、执行或完成事务(如,审批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发票、工薪、索赔、其它支出),管理被审计单位银行账户或资金;被审计单位行使职责,或有权这样做。并且该审计人员现在或今后将对这类内容进行审计”。
AICPA认为,在下述情形中,独立性通常没有受到损害:记录由管理当局决定或批准的交易;将密押事项(codedtransactions)记入客户总账;依据试算平衡表编制财务报表;将客户批准的项目列入试算平衡表;对记录事项提出建议。但是,AICPA要求其会员不能行使管理职能或代客户做出管理决策。
SEC规定,在下述情形中独立性将会受到损害:负责(maintain)编制客户会计资料;编制或生成(originate)客户财务报表原始数据;为客户编制财务报表,即使是由客户准备(prepare)基本原始资料。独立性不会受到损害的例外情形,如,在紧急状态(emergencysituations)下;再如,向客户的非主要海外机构或分支机构提供服务。
SEC比AICPA的规定更严格,GAO征求意见稿也比AICPA的规定严格。尽管GAO同意审计人员“帮助(assist)”编制财务报表,但没有明确“帮助”的含义,例如,将客户核准的分录记入账簿是否会损害独立性。
二、评估服务SEC和GAO的规定
比AICPA规定更严格。SEC和GAO规定,如果评估结果对客户财务报表产生重大,那么这类服务应当予以禁止。这与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建议一致。AICPA非鉴证(no-attest)服务工作组正在考虑AICPA现有规定是否反映了这一立场。
GAO征求意见稿认为,如果审计机构提供评估服务的结果对财务报表数据或其它信息有重大影响,并且审计机构将对财务报表或其它信息进行审计,那么审计独立性会受到损害。允许存在部分例外。例如,允许对员工福利计划负债精算评估和税务评估,无须考虑重要性。AICPA规定,如果协会会员提供评估服务,只要由客户(client)对所有重大事项作出判断或批准所有重大事项判断,并且客户能够评价服务结果,那么审计独立性就不会受到伤害果客户管理当局缺乏评价评估假设所需的商业和行业专门知识,会计公司可以不履行评估协议。SEC规定,如果提供评估服务,或其它任何要对客户发表公正意见的服务,很可能会存在:(1)个别或整体服务结果对客户财务报表有重要影响;或(2)审计机构将对这类服务结果进行审计,那么审计独立性会受到损害。允许存在例外。例如,允许对员工福利计划负债精算评估和税务评估,只要审计客户决定并对评估中的所有重要假设和数据负责,就不需要考虑重要性。
三、精算(actuarial)
SEC的规定比AICPA规定更严格。GAO建议比SEC和AICPA规定更加严格,禁令适用于所有审计客户,而不限于保险公司客户,尽管也存在例外。
GAO征求意见稿认为,如果审计机构提供精算服务,包括确定重要的财务报表数据或其它信息,并对财务报表或其它信息进行审计,那么独立性将会受到损害。允许存在部分例外。例如,允许审计机构帮助管理当局将财务报表从法定形式转换为符合公认会计原则的形式,影响精算的事项和联邦所得税计划方案。
AICPA规定,如果会员提供精算服务,只要由客户对所有重大事项作出判断或批准所有重大事项判断,客户能够评价服务结果,那么审计独立性就不会受到伤害。SEC规定,向审计客户提供以精算为主题的服务(包括确定保险公司保单存量和有关账目)会损害独立性。
四、管理服务
SEC、AICPA和GAO的规定基本上是相同的。GAO征求意见稿认为,如果审计机构临时或长期行使被审计单位、程序、活动、职能或行为中的任何决策、管理、或连续监控等管理职能,行使被审计单位董事或高级职员职责,那么独立性会受到损害。
AICPA规定,如果会员为鉴证客户行使管理职责或作出管理决策,包括担任客户的董事或高级职员,那么独立性会受到损害。
SEC规定,如果审计人员临时或长期担任审计客户的董事、高级职员、雇员,或为客户行使任何决策、监督或监控职责,那么独立性会受到损害。
五、人力资源服务
SEC的规定限制比AICPA规定更严格。GAO建议总体上与SEC规定一致。GAO征求意见稿允许审计机构参与面试,并就财务会计、行政管理或控制岗位候选人能力向被审计单位提供建议。GAO认为,如果审计机构存在下述行为,独立性会受到损害:搜寻或挑选未来的经理、董事或重要管理岗位候选人(关键岗位对审计项目或管理职能具有直接影响。);承担未来人选的心理测试、其它正式测试或评选程序;检查候选人的证明材料;代表被审计单位与候选人谈判,或作出任何有关特定岗位特定候选人的雇佣决定。
AICPA规定,如果会员符合下述要求,独立性不会受到损害:描述岗位职责或候选人条件;征寻甄别候选人,推荐符合客户批准条件(要求技能和经历)的候选人;以顾问的身份参加职员雇佣或补偿讨论。但是,AICPA禁止会员为客户雇佣或解雇职员。
SEC规定,在下述情形中审计独立性会受到了损害:寻找管理、行政、董事会岗位的未来人选;参与心理测试、其他正式测试或评价程序;检查行政人员或董事岗位候选人的证明材料;在确定岗位、职务或权利、薪酬、额外利益,或其它雇佣条件方面,代表被审计单位参加谈判;推荐或建议审计客户雇佣特定岗位上的特定人选。另一方面,SEC允许会计公司接见候选人,并就候选人在财务会计、行政管理、或控制方面能力向审计客户提供建议。
六、经纪人、承销商服务
SEC、AICPA和GAO提议中的规定基本上是相同的。
GAO征求意见稿认为,如果审计机构担任被审计单位有价证券的经纪人、承销商、发起人、或认购人、那么审计独立性将会受到损害。
AICPA规定,如果会员有下述行为,独立性将会受到伤害:要求客户进行交易或代表客户完成交易;担任客户证券的发起人、认购人、经纪人、承销商或担保人,私募证券或出资证明的发行人;保管客户的有价证券。
SEC规定,如果审计人员与审计客户有下述关系,独立性将会受到损害:担任代表客户利益的经纪人、承销商、发起人,或认购人;为客户作出投资决策,或对客户投资有自由裁定权;为客户执行投资买入卖出交易;对客户资产有监管权,如暂时拥有客户购入的有价证券。
七、财务信息系统设计和运行
SEC、AICPA和GAO提议中的规定基本上是相同的。
GAO征求意见稿认为,如果审计机构有下述行为,那么审计独立性将会受到损害:设计支持被审计项目、活动或生成其他被审计资料的信息技术系统;提供确定系统充分性的主要根据;运行系统或监督系统运行。
但是,在满足下述条件时,审计机构可以提供这类服务:管理当局承担组织系统的内部控制职责;确认由管理人员作出与项目有关的所有管理决策;作出与项目有关的全部重大决策;评价项目的充分性和结果;并且认定系统充分性的主要根据不依赖审计人员的工作。
AICPA规定,在下述情形下,独立性不会受到伤害:由客户完成所有管理决策,会员设计、建立或整合客户的信息系统;由客户完成所有管理决策,会员定制系统或信息系统;就新建立的信息和控制系统向客户雇员提供培训和指导。
AICPA规定,会员还要符合证券交易委员会财务信息系统设计和运行的规定,即下述SEC规定的第(1)、(5)条。在客户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中,禁止成员监管客户职员。
SEC规定,如果有下述情形,独立性将会受到损害:审计人员直接或间接运转客户信息系统,监督客户信息系统的运转,或者管理客户的局域网;设计、操作硬件或软件系统,而该系统集成了构成财务报表的原始数据,或者总体上生成重要财务报表信息,除非客户管理当局:(1)书面承认内部会计控制是客户的责任;(2)指定一名有能力的职员完成系统设计和运行的所有管理决策;(3)作出有关系统设计和运行的所有管理决策;(4)评价系统的充分性和结果;(5)评价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系统的充分性时不依赖会计师的工作。
八、制订间接成本方案
SEC和AICPA没有对这类服务作出规定,但是这类服务可能要遵守簿记业务条款。GAO征求意见稿认为,如果间接成本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或被审计事项有重大,审计机构编制间接成本分配方案会损害审计独立性。
九、内部审计服务
GAO征求意见稿没有提及该。对资产达到200万美元以上的客户,SEC的规定比AICPA更严格。
AICPA规定,为了提供内部审计业务,并保持独立性,会计公司不能行使或看上去在行使客户管理人员职责。例如,会计公司不能掌管被审计单位资产;为客户作出决策;代表经理人员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为了保持独立性,客户必须任命有能力的管理人员监察内部审计职责,确定内部审计范围、风险和充分性,评价内部审计成果和结果。
SEC规定要求,在任一会计年度,内部审计服务时间不能超过内部审计活动总时间(总时间不含与内部会计控制、财务系统或财务报告无关的内部经营审计服务时间)的40%.与AICPA的规定相似,关于客户责任,必须满足特定条件:客户必须书面承诺建立并保持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是其自身的职责;在评价内部控制系统充分性时不依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当客户资产少于200万美元,并且满足上述条件时,不执行40%的规定。
篇7
国家审计业务组织管理模式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发展与创新,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建立审计信息管理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国家审计业务组织管理模式的创新[1]。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业务组织管理模式创新能有效的提高国家审计的监督能力,充分体现出审计功能,促进审计行业的科学发展,指导审计业务组织管理工作的展开。
一、分析审计信息和信息化条件下对国家审计业务组织管理模式的挑战
1.审计信息化早在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就给出信息化的定义和重要作用,信息化是一和技术进程也是社会的进程表现,它能促进生产管理流程、组织结构、生产技能等方面的变革。我国对信息化的定义为利用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促进经济的增长以及推动社会类型的转变。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审计信息管理平台,对审计信息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实现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的效率,保障审计行业的健康发展即为信息化审计。审计的信息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审计业务管理的信息化。审计业务管理信息化就是要在特定的条件下,制定审计计划,并组织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和整改等问题,审计管理的每个环节都采用信息化的管理[2]。其次是审计项目实施信息化。也就是在实施审计方案的过程中对出现的重大问题组织专家进行会商,编制的审计记录、审计报告等项目审计的实施过程采用信息化管理。最后是审计机关事务管理信息化。主要是指审计机关内部的文件传递、业绩考核、人力资源管理和财务管理等事务采用信息化管理。2.信息化对审计业务组织管理模式的挑战(1)审计计划管理方面目前审计计划管理数据库还未建立完整,因此导致多数的审计机关在编制中长期审计计划时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和规范,造成年度审计计划缺乏连续性和协调性,存在重复审计和审计盲区,严重影响了审计职能的作用。同时审计计划没有实行科学完善的动态管理,造成审计机关无法科学的对审计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管和考核,无法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实现审计划实施的动态管理,造成审计计划执行存在一定的主观性。(2)审计业务实施组织管理方面审计信息化条件下要求审计资源的整合,但是审计项目职能型组织无法适应这样的环境,造成审计技术部门无法发挥其计算机审计技能,同时审计项目实施的方式无法满足审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造成审计行业无法适应审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严重阻碍了审计信息化的发展。(3)审计审理工作方面目前审计机关大多数采用的是现场审计结束后对审计的纸质审计资料审理的这种事后资料审理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的较大的弊端。首先是没有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对资料进行审理造成审理的时间滞后,同时审理的内容也不完善,无法立即发现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即使发现审计问题也无法及时处理,没有发挥出信息化条件审计质量控制的作用[3]。(4)审计执行整改工作方面审计执行整改管理数据库没有建立完善,道州审计执行整改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
二、信息化条件下审计业务管理模式创新
1.制定合理科学的审计计划面对多种多样的审计对象,在特定的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标准和需求对审计对象进行划分,推进相关工作的展开,同时对每个审计对象的频率和计划周期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以保障每个审计对象的计划能落实到实处[4]。计划制定后对审计计划进行全面分析,集合实例情况制定出后面的审计计划,将审计的周期无缝连接起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避免再次出现,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将降低了审计计划的随意性。2.制定合理的年度审计计划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审计计划仅仅是一种总体框架,而制定出合理的年度审计计划能丰富框架内容,特别是利用信息化手段能有效的增加编制审计计划等信息的途径,对信息的收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促进审计计划的编制能借鉴其他相关的优秀资源,为制定优秀合理的年度审计计划奠定坚实的基础。3.整合审计优质资源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工作应该充分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将审计的程序优化,整合各方面的审计优质资源,发挥出信息化的最大优势[5]。对审计资源科学合理的配置能促进审计资源的共享,同时能促进审计项目的开展,对审计项目的深入研究,以审计项目表现出来的特点实现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审计资源的共享。
三、结束语
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渐向信息化靠拢,随着经济社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将信息化技术和信息资源应用到审计业务组织管理中能有效的完善审计信息化发展,同时也能将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业务组织管理的优势逐渐显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国家审计业务组织管理模式的创新,促进国家审计行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审计厅课题组.信息化条件下国家审计业务组织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审计研究,2013,02:3-9.
[2]解鹏里,胡友良.信息化条件下审计业务管理模式创新[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3:6-9.
[3]李叶刚.浅析信息化条件下国家审计业务组织管理模式创新[J].时代金融,2015,03:22.
篇8
回顾总结:
2019年9月20日,非常荣幸成为--的一员,同时也把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业务和项目索赔业务带到了--。作为新的业务板块,备受关注,是新的起点同时也是新的挑战。最初的两个月,了解--的业务,和融入新的业务成为了一个课题。首先与领导、同事们广泛交流,听取意见,大家也给我了切实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开始搭建国际业务的运行模式。在此过程中,拜访了一些专家,梳理了业务材料,准备了培训课件。为尽快具备业务的处理能力,我们与SGC咨询展开战略合作,并经过多次交流,在19年12月10日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12月份,也正式开展了第一个国际项目的启动工作,做提案,进行会议以及多次研讨,并与1月份正式派出团队赴法国进行工作,且受到项目方领导的认可。在一月份完成与中铁23局的沟通,明确了需求。
近期,为做好业务开展的顺利进行,进行了大量的数据整理工作。
包括ENR排名前75强中国企业名单以及对应的数据;排名前12家企业的细分名单数据;整理上海及周边区域企业的海外项目数据;整理四川省企业海外项目数据;整理了CMEC公司近2年的海外项目数据;整理了国际业务开发重点项目;整理自2015年起的潜在索赔服务的机会数据;探讨并总结了在疫情下,国际业务的发展和机会;规划--项目风险管理与索赔业务简介内容等。
展望计划:
“为客户创造价值,解决客户的问题”,公司提出了新的工作目标。国际业务的主要标的企业为“走出去”的国有企业,在承揽工作方面,国际部会积极配合并协助进行承揽。国际部对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制定总体方案,制定项目推进时间表。其他部门明确各自任务目标;清晰任务的推进计划;细化目标、细化流程。国际部会列出准标的企业和项目,并不断进行更新,交于其他业务部门进行前期的联络沟通。国际部在准备好传统工程领域的业务以外,也在不断研发并满足更广泛的海外延伸业务,不断丰富触角。
篇9
二、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现状
(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总体发展特点
据统计,2005年我国人民币产品才121只,外币产品566只;2006年理财产品实现了几345只,外币产品744只;2007年产品的发行数量和规模都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各大银行在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剧增,可以说见证了我国资本市场和理财市场的全面繁荣,充分体现了我国居民经济活动的活跃。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呈现了三个方面的整体特点:第一,人民币产品的投资价值显著高于外币产品;第二,股票、混合类产品的投资价值高于其他类别产品;第三,中资银行的人民币股票、混合类产品全面超过了外资银行,但是中资银行以数量取胜,外资银行更注重产品设计和适销对路,中资银行产品的收益和风险指标明显落后于外资银行。
(二)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不足之处
据近期数据显示,受次贷危机影响,国内理财市场面临的难题日益显现:理财产品出现了大面积的低收益、零收益,甚至是负收益现象,不仅中资银行暴露出产品设计方面的缺陷,外资银行的产品也表现出结构设计越来越复杂,产品的投资价值却越来越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具体而言,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存在以下问题:
1.银行理财产品多为较为初级的重复性产品,设计缺乏差异化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同质性很强,且真正适合理财服务的品种不多。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把握市场脉搏能力相对较弱,尚未成立一支专业化的团队系统深入地研究整个资本市场、理财市场和客户的产品需求,因此缺乏设计差异化并富有竞争力的理财产品。在许多理财产品开发中,银行只是运用网络优势、营销优势和政策优势,与合作方进行对接,是理财产品业务链中下游的关系,只是一个管道和平台,产品附加值极低,主动权始终掌握在他方,而银行只从中获得极低的费。
2.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由于国内银行市场化运作的时间较短,加之市场上金融工具相对缺乏,使得现阶段商业银行对复杂金融产品的对冲交易能力欠缺。很多银行在发售自己的理财产品时,并没有将产品结构拆开,自己到金融市场中独立操作,获取更大的利润,而是连同自己的存款以及结构产品打包一起与外资交易对手平盘。结果,不论我国商业银行推出何种理财产品,在这一过程中只相当于外资银行的零售终端而已。由于我们商业银行未能直接参与市场,组合衍生产品的能力与外资银行相比较弱,因此只能被动的接受外资行的报价。
3.理财产品的信息不对称,对产品风险的提示不够
虽然产品说明书中均对可能面临的风险作了比较详细的揭示,然而银行许多营业网点没有在明显的位置张贴风险提示公告,而且少部分营销人员只强调收益不强调风险的行为更会导致客户的不满,引发许多纠纷,对银行声誉造成负面影响。此外,许多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工作依旧不到位,产品售后服务跟不上,无法定期给客户发送理财产品对账单和公布理财产品净值,缺乏相应专业人士对产品进行分析,因此,当理财产品收益低于储蓄存款税后收益时,投资者存在普遍的不满情绪,投诉等情况经常出现。所以在鼓励银行产品创新的同时,也要做好投资者风险教育,投资者应当根据个人的风险偏好,理性选择相应产品。
三、进一步深化发展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建议
银行理财业务经营发展过程实质应该是从过去的依靠物理网点资源转变为依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实现规模、质量、效益三方面动态协调和优化平衡的过程。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用创新思维构建银行的核心业务模式,因此,建议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经营观念,树立营销意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金融体制的变革,传统的金融结构在不断改变,金融服务的对象和内容已发生质的变化。过去那种银行与客户之间单纯的债务人与债权人的关系已不适应新的金融形势。为此,商业银行必须转变经营观念,努力开拓理财服务业务。
(二)科学设计理财产品,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理财业务最大的风险来自于投资的信托产品的资金运用风险。对银行来说,产品出现任何问题,商业信誉都将受到严重的损害。无论是产品的设计研发阶段,还是产品存续期间的托管阶段,都应加强内控建设和风险管理。这就要扎扎实实地提高自身的资产管理能力和投资盈利能力,进而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风险管理能力。
(三)理财业务应该向集成化、专业化发展
集成化是指一个理财产品通过对多种金融工具和技术的组合,构造复杂的结构性产品。专业化是指理财产品的开发基于专业的人才和技术平台,这就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商业银行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转变观念,从寻求政策保护过渡到建立核心的市场竞争能力,从中间商转变为生产商。
(四)加大创新力度,拓展理财业务品种,避免重复性产品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同质性很强,且真正适合理财服务的品种不多。所以笔者认为,首先,商业银行可以在不违反现有政策的前提下创新业务。这方面银行应是有潜力可挖的一是加强理财产品和服务的整合。近几年中资银行在零售产品的整合方面做了很多探索,重点仍是把信用卡构建成银行零售业务各子系统融会贯通,集存贷汇、消费、缴费、理财于一身的理财产品。二是加快理财新产品的创新。重点是适应资本市场的发展,条件具备时创新更多的投资型理财品种。三是拓展“网络理财”。
(五)提高服务质量,分层次细化服务
篇10
在《会计师事务所从事中国内地企业境外上市审计业务暂行规定》出台之前,如何对内地在境外上市企业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对境内会计师事务所,相关监管机构来说都是一个重点以及难点问题。并且关于审计业务对象是内地且在境外上市的企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完善,甚至没有具体的制度规范,这也使得在对内地境外上市企业进行审计工作时,出现了许多问题。
(一)内地境外上市企业审计业务范围不明确――临时执业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会计与审计的相关业务我国也开始对外开放,对于没有在我国境内设置机构的境外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根据其开展审计业务的需要向相关部门申请临时执业的许可证(王建亮,1997)。外开放了审计相关业务虽然一方面是对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引入的强大的竞争对手,激励我国审计业务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相关的问题。根据财务部《境外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内地临时执行审计业务暂行规定》规定:“临时执行审计业务是指境外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境外委托方的委托,对中国内地设立的公司或其他相关机构临时性执行审计业务。”但对由于在对境外事务所在境内临时执业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并没有明确临时执业的审计业务范围,导致有的境外事务所利用内地境外上市公司的委托,逃避监管,擅自开展或扩大其他审计业务,而影响到境内会计师事务所的正常发展。
(二)境内外会计事务所合作的权责问题
由于我国内地境外上市企业的特殊性――在境外发行股票吸收境外投资者的资金或者利用间接模式注册境外公司控股境内公司然后再上市,它同时涉及到境内与境外相关财务问题,财务报告的相关数据以及财务报表相关信息也更加复杂。因此对于财务报告的相关审计业务很可能需要境内与境外会计事务所通力合作。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合作双方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都分别有哪些权利,义务,并且分配应当承担什么样的审计风险并没有相关法律文件予以明确,只能依靠双方进行洽谈,一旦出现审计失败或者虚假审计报告,也无法明确双方的审计责任,对于境外会计师事务所责任的追讨也十分困难。
二、对《会计师事务所从事中国内地企业境外上市审计业务暂行规定》的分析
2015年5月我国财政部制定出台的《会计师事务所从事中国内地企业境外上市审计业务暂行规定》简称境外上市审计业务暂行规定毫无疑问为如何对我国内地境外上市公司执行审计业务指明了方向。
(一)明确规定境外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的范围
根据境外上市审计业务暂行规定,不论境外上市公司的方式是直接还是间接,会计师事务所只要提供其与发行股票、债券或其他证券并上市相关财务报告审计或今后的年报审计等业务,都属于境外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的范围,都必须按照该暂行规定相关要求开展业务,此外与上述相关的审计业务均不属于临时执业审计业务的范畴。该项规定不仅明确的境外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的范围,也杜绝了境外会计师事务所利用以往临时执业范围的不明确以及临时执业的便利对内地境外上市公司开展审计业务。
(二)鼓励会计师事务所跨境合作,规范其开展业务的要求,条件以及责任
我国内地境外上市企业可以自主选择符合相关规定的境外或境内会计师事务所对其上市财务报表以及年报进行审计,但是境外上市审计业务暂行规定同时也要求如果企业委托境外事务所开展审计业务应当与内地事务所展开业务合作。该项规定可以极大的促进内地会计事务所审计质量的提升。一方面,促进中外事务所的合作可以加强事务所之间的交流。内地会计师事务所可以更便利的学习国外事务所的相关管理以及开展审计业务的先进经验,促进自身改革发展。另一方面境内外事务所之间的合作加强了审计从业人员的深层次交流,有助于提高境内审计从业人员业务水平从而提高。
篇11
要真正认识清楚企业财务、审计在企业实现资源节约中的作用,应从财务与审计在企业资源管理中的概念、关系;企业资源节约的目标和财务、审计管理目标的共同性;企业实现资源节约的手段和财务、审计管理手段的关系等方面来进行研究探讨。
一、财务、审计在企业资源管理中的概念及关系
(一)财务的含义
财务从经济角度定义其含义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资金运动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利益关系;从企业资源管理则可定义为财务是对企业各项资源取得、消耗、转换和收益过程的归集、核算和管理,是不断促进企业完善经营管理,降低资源消耗的持续过程。
(二)审计的含义
审计从经济角度定义其含义是由专职机构和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他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的独立性经济监督活动;从企业资源管理则可定义为审计是对企业各项资源取得、消耗、转换和收益过程的监督和规范,对企业在资源消耗过程中不合理和不合规的部分进行改正,促进企业降低资源消耗。
(三)财务审计的关系
财务与审计是企业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两者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其相同点主要有三:内容都是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目的都是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范围都涉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同点也有三:概念定义不同;工作重点不同;具体监督内容不同。
从企业资源管理角度看,财务与审计相同点都是对企业资源取得、消耗、转换和收益的管理和监督,都是促进企业不断改进、完善资源的管理,促使企业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资源,最大限度地获得企业价值最大化。不同点是财务对企业资源管理侧重于日常管理和监督;审计则侧重于企业资源运动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和评议。
二、财务、审计目标和企业创建资源节约目标的共同性
(一)企业创建资源节约的目标
企业的生产活动过程就是对企业拥有资源的消耗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企业有形物资资源的消耗,也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社会资源的消耗。企业在资源消耗过程中,如果不注重资源的合理消耗往往会形成资源浪费,造成企业生产投入的增加,导致企业成本增高,经济效益降低。同时资源使用的不合理和浪费,不仅对企业自身造成经济效益损失,也会导致企业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损失,给社会和环境增加负担。
企业只有通过合理使用资源和创建节约资源,才能使企业投入减少,消耗降低,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满足企业发展需求。而要做到资源节约和合理使用,势必要求企业强化管理,制定合理管理制度,激发职工积极性,从企业日常消耗控制一点一滴做起,并促进和推动员工的技术开拓和创新思想,从而带动企业的技术革新和设备更新,使企业不断提供满足社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可见,企业创建资源节约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创建资源节约的最终目标。
(二)财务管理的目标
财务管理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管理过程,单从财务管理的表面现象看,它是企业人、财、物的消耗用资金表现化的归集核算过程,是企业各种资源消耗过程的归集和核算,通过财务管理,对企业的资源消耗过程进行核算、分析、评价得出企业经济效益的最终结果。但是从深层次看,财务管理的过程并不是企业财务部门单一的管理行为,它是企业全员参与的管理行为,是对企业资源取得、消耗、转换和收益的管理过程。它表现为:
1.财务管理和企业其他管理工作是相互存在和相互作用的。企业为实现其生存、发展和盈利的目的而实施各种各样的管理,财务管理只是其中的一项。财务计划指标的完成、财务管理目标及企业目标的实现仍然依赖于企业各部门在各项具体管理工作的相互协作和配套实施,离开其他各项管理工作的协调,财务管理体制便成空中楼阁,无法施展落实。
2.财务管理不单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复杂性及其涉及范围的广泛性决定了它远不是仅靠一个部门的工作就能够解决的,需要企业各部门和全员参与,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企业的决策和计划最终要由企业的高层来决定,并由各个职能部门来执行和控制。因此,财务管理是一项需要全盘考虑、统一目标、协调一致的工作。企业财务管理要求实现观念的转变,把价值管理的观念落实到企业管理的每个人、每个过程和每个环节。这需要各方面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3.财务管理与生产的关系。企业生产的过程是企业拥有资源的消耗加工过程,通过对企业资源的生产加工提供符合社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而在这一生产过程中融入了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参与着生产过程资源消耗的计划、计量、核算、监督和分析,并向生产者反馈资源消耗指标和状况,监控督促生产者改进生产工艺、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消耗。
企业的管理过程实际上就是企业各部门共同管理、控制企业资源消耗的过程,只是财务管理在这过程中起到主要管理控制作用。不难得出,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资金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企业价值最大化”或者“股东财富最大化”,这种观点,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利润取得的时间及资本和获利之间的关系。它和企业创建资源节约寻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标是相同的。
(三)审计管理的目标
企业审计管理的过程是对企业资源消耗的最终结果进行分析、监督、评价、反馈和保全企业资产资源的过程。企业通过经济效益的审计,从企业的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和主要经济资源利用四个方面出发对企业资源取得、消耗、转换和收益进行评价,评定企业预先制定企业战略目标是否实现。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换而言之就是企业资源消耗后,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收益,能否实现企业预定的战略目标。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这是对企业资源实际消耗的使用效率进行分析评判。
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是对企业资源在专项经济活动中消耗的分析、评判。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企业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从企业审计管理的形态和表现的方式来看,审计管理参与企业管理所表现的效果没有财务管理和其他管理明显和直接,但是审计管理却是对企业从资源取得、消耗、转换和收益整个过程的监督、分析、评判和保全。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难看出,企业审计管理的目标在于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作出评价,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的根本目的的实现。这和企业节约资源寻求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标是相同的。
企业财务、审计管理和企业节约资源从它们的目标来看,三者有着共同之处,都能促使企业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三、企业实现资源节约的手段和财务、审计管理手段表现形式不同,效果相同
(一)企业实现资源节约的手段
企业实现资源节约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因企业产品品种、管理、规模等不同,使企业表现出来的节约资源手段和途径不同。对产品单一、管理简单、企业规模不大的企业,其实现资源节约的手段相对简单,以强化企业管理和全员节约资源意识为主;而产品种类繁多,管理复杂,企业规模大的大型企业和集团化企业,其实现资源节约的手段较多,在强化企业管理和全员开展资源节约的意识基础上,通过企业技术、设备更新,调整产业结构等来实现资源节约。
1.产业结构调整开创资源节约。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技术结构落后、规模结构偏小,是导致企业资源浪费、能源消耗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企业应把资源节约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淘汰技术落后、规模小、资源利用效率低、安全隐患突出的工艺、设备和装置,使结构调整成为资源节约的重要途径。十多年来,西山煤电集团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逐年淘汰了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产业,因地制宜,建立电厂,把煤炭直接转换为电能,大大节约了原煤外运成本,减轻了污染和资源耗费,节约了资源成本。
2.技术进步推动资源节约。面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现实需求,企业应瞄准国际先进水平,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攻关力度,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为节约资源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西山煤电集团多年来通过技术引进,自我研发创新等,使生产技术得到飞跃性的提高,如西山煤电集团西曲矿通过引进乌克兰螺旋采煤机,使以前无法开采的7号薄煤层的原煤得以开采,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减少了浪费,增加了业务收入。
3.管理创新构建资源节约新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需要严格的“精细”管理,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从管理和体制的层面上构建资源节约的长效机制,是企业不断追求的目标。企业在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的过程中,应开展与国内、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对标”工作,主动寻找与同行业先进水平的差距,认真分析原因,从而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
为切实加强激励和约束,应加强对创建资源节约型企业的组织领导,建立责任落实、考核严格、奖罚分明的资源节约责任制,把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纳入到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使精细管理、精益管理,向管理要资源、向管理要效益,日益成为企业节约资源的重要措施。
(二)财务管理实现资源节约的手段
财务管理在参与企业资源节约活动中,主要体现在对企业资源的管理控制上,参与管理的形式多样,表现形态比较直观,是企业一项全员性活动。
1.企业应实行财务全面预算管理,总体控制企业资源消耗。实行财务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对资源控制的中心环节,全面预算对企业资源起到总控作用。它采用事前预算、事中监控、事后分析考核的方法,对企业资源在流转过程中实施了细化落实,从而实现企业财务目标。企业的年度经营计划、各项发展规划,以货币的形式融于财务预算中,财务预算统括全局,其他各项计划服从财务预算。其他各项计划的制定要以财务预算为中心,最终服从于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这个根本目标。近几年来,西山煤电集团通过自下而上的财务预算管理,并结合集团总体发展规划和目标,使集团各项资源的耗费和收入的来源全部纳入集团管理之中,并通过严格的责任法人等考核机制,确保预算指标的落实完成。这一举措,使得整个集团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资源耗费得到控制。
2.实行生产资源集中采购,降低生产资源取得成本。企业生产资源实行集中采购,改变企业按部门分散采购做法,不仅能使生产资源的取得依照计划实施,服务和满足企业生产需求,而且集中采购能使企业把握资源取得的主动权,获得最佳资源采购价格,降低生产资源取得成本。为减少生产物资采购成本,西山煤电集团多年来一直强化物资集中采购,并不断完善采购管理办法和制度,通过集中采购机制,降低了采购价格,节约了采购成本,为集团节约了资金。
3.建立财务分级责任制,将资源消耗落到企业生产经营考核、评价指标中。建立财务分级责任制,把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和要求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层层分解,落实到各单位和各部门,使各单位、各部门都承担资金、成本、收入等财务指标。财务分级责任制的建立,有利于企业资源的消耗按照预定指标分解落实到企业各部门中,促使企业各部门和全员加入到资源消耗控制中,推动企业资源节约。西山煤电集团通过财务分级责任制,把公司总体预算目标分解到各二级单位,各二级单位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对预算指标进行再次分解,把各项指标分解到相关科室、区队,使各项资源按照预定指标得以消耗,防止了资源消耗被扩大化,为企业节约了资源。
4.完善企业存货及资产管理,维护企业资产完整,发挥企业资源作用。企业资源经过消耗,被转换成待加工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形成了企业新的资源,为经济效益的实现创造了可能并发挥着作用。完善的财务资产管理,可以维护企业资产完整,防止资产流失,对企业资源起到了保护作用,节约了企业资源。西山煤电集团公司坚持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机制,强调存货、固定资产的出入库、使用过程的监管,最大限度发挥存货和固定资产的作用。
(三)审计管理实现资源节约的手段
审计管理通过参与对企业资源的取得、消耗、转换和收益的分析、评价、保全来最终实现企业资源的节约,它表现的形态不直观,参与人员范围小,不易被认识,但审计管理是企业实现资源节约的最后防线。
1.运用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开展企业总体经济效益年度审计,分析、评判企业活动结果,寻找企业存在的问题。总体经济效益的审计,可以发现企业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审计反馈,从而使企业及时更正、弥补存在的缺陷,保护企业利益,减少资源流失和浪费,维护企业资源,起到节约资源作用。西山煤电集团一直坚持项目总体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外聘会计师事务所,山西省财政厅专项审计等,对企业运行的项目进行经济综合效益审计,使企业各经济项目不合理和不合规之处得以改正,提升了企业各经济项目运行的效益,为企业节约了资源。
2.开展采购业务和经济合同审计,审查资源取得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确认采购成本。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合同的合法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可以确认和保护企业资源取得是否价格合理,防止企业以高额成本取得企业生产资源,为资源节约起到作用。西山煤电集团对各采购业务和经济合同坚持公开招投标,定期进行审计,保证了集团各采购合同和经济合同的合理性,减少了采购资金成本。
3.资源存储审计。主要审查存货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防止资源霉变损耗流失,对资源的保存起到保护作用,降低了资源在存贮中的浪费。西山煤电集团对各项生产物资的储存实行定额管理机制,当生产物资低于定额时才予以补充,有效地防止了超额储备。通过物资存储审计,使西山煤电集团的物资存储更加趋于合理,防止存储物资过多占用资金,节约了资金。
4.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确保生产资源在生产过程的合理消耗和使用,促进企业实施技术、设备更新,降低资源损耗,起到了资源节约的作用。西山煤电集团坚持生产业务审计,审计生产业务的合理性和作业的安全性,促进了企业的生产业务及作业流程管理,使作业中各项消耗降到最低,节约了资源。
5.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通过审计,可以明确企业资源的回收、保护企业货币资金的回笼、防止货币资金流失、发挥货币资金的效率,为企业转入新一轮的生产提供资金保障。西山煤电集团实行集团统一销售机制,由集团对各项产品进行集中统一销售,统一回收货款,使集团资金及时回笼。西山煤电集团坚持销售业务审计,通过审计使销售费用得到合理控制,销售资金得到及时回笼,以防资金被挪用,销售业务的审计为西山煤电集团资源节约起到重要作用。
企业通过对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可以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可见,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起到了对资源的保护和节约作用,确实是企业保护和节约资源的最后防线。
四、结语
企业创建资源节约表面看是对企业资源消耗减少浪费,起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作用,实质是实施资源节约这一过程,需要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实施技术进步、开展管理创新,进行精细管理和精益管理,是符合企业战略目标的过程即通过节约和降低资源消耗使企业获得经济资源的投入最小化,经济收益最大化,符合企业发展需求,满足企业利益。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就是通过财务管理参与到企业的资源取得、资源消耗、资源转换和资源收益四个方面中来促使企业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企业价值。
篇12
STP理论是由美国营销学家菲利浦・科特勒在美国营销学家温德尔・史密斯提出的市场细分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得出的,即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和市场定位,是一种营销战略。
非审计业务的定义是相对于审计业务而言的,在以往的非审计业务研究中,潘巧燕[1]在《会计师事务所开展非审计业务初探》一文中对非审计服务的概念及执业范围作了如下界定:非审计业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向客户提供的除了会计报表审计等鉴证业务以外的其他各种业务,包括资产评估、咨询服务、绩效评价、税务、会计记账、政府采购招标等。这便造就了非审计业务类型的多样性,在这里,将利用STP理论对事务所的非审计业务进行市场定位分析,找到适合国内事务所发展的业务市场。
(一)市场细分
由于受自身条件限制和消费者需求不同,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满足整个市场的全部需求。目前国内整个非审计服务市场业务类型老套、无新意、无特色,这必将造成社会有效资源缺乏。所以针对消费者需求的不同对会计师事务所市场进行细分,开展适合自己的非审计业务尤为必要。
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决定了非审计业务类型的多样性,但国内市场上的非审计业务主要有两大类:会计税务咨询类和管理咨询类。据此将非审计业务的类型作为细分的变量,市场可以分为财会税务咨询业务市场和管理咨询业务市场两大块,接下来我们再对两块市场进行分析,确定目标市场。
(二)选择目标市场
选择目标市场就是评估各个细分市场的有效性、可行性、吸引力,在所有细分市场中做出选择,选择自己的目标进入市场,放弃其他非目标市场。
有效性是分析细分市场是否具备了企业进入的基本条件。大中型的企业因自身有专业的会计服务体系和会计税务人员,并不需要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非审计业务,即使有少数的小型企业需要财会服务也只是因为暂时缺乏财会人才而暂时需要的。而管理咨询业务会随着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而拥有不同市场,故就非审计业务而言,管理咨询业务更具稳定性。
可行性的评估标准主要有两个:与企业目标的一致性和企业内部资源的支撑性。对会计师事务所而言,目标都是发展非审计业务。关于内部资源,虽然前期管理咨询业务市场处于劣势,但可后期弥补。故两个细分市场都满足可行性条件。
吸引力主要分为宏观环境吸引力和竞争吸引力两方面。宏观环境看,国家出台的政策中鼓励事务所发展非审计业务。竞争吸引力角度看,管理咨询服务基本不用承担任何风险,却可以为事务所带来高额的收入。故从吸引力来看,管理咨询业务较财会税务咨询业务更具优势。
C上,不管是从收益角度还是从发展前景的角度来看,管理咨询业务都是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发展非审计业务的不二选择。
(三)产品定位
产品定位是指将企业自身的产品或服务与市场上的其他竞争性同类产品或服务区分开来,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选择,并清理市场上的销售泛滥局面。
检验定位是否有效有三个基本标准:独特性、必要性、可信度。只要满足一个标准就是有效的,满足的标准越多,定位越有效。
独特性就是“找到洞,并赶在别人之前填满它”。开展国内市场少有的管理咨询服务,根据企业自身情况提供定制的管理方案,弥补现今国内非审计服务市场的漏洞,这是财会咨询做不到的。
必要性是正确认识消费者需求,现在注重并愿意投资于管理的公司越来越多,故具有开展管理咨询业务的必要性。
可信度与定位的信誉度有关,是指你的产品定位可获得的消费者的信任程度。就管理咨询业务而言,国内的事务所应努力发展特色化服务,提升业务质量,形成差异,体现“人有我优”的特点,让消费者切实看到优势,提高可信度。
目前来看,管理咨询服务至少是满足独特性和必要性两个标准的,可信度标准在今后的发展中也将逐渐满足,故管理咨询服务的市场定位的有效的。
二、非审计业务基本问题及分析
由于非审计业务类型的多样性,再加上本文第二部分的STP分析基础,接下来将针对最具有发展前景和最具有代表性管理咨询业务发展中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
(一)核心竞争力弱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最早是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在《公司核心竞争力》中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2]
而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归根到底是业务人员,故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便是人力资源。
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执业人员大多是“三低”人员,即层次低、学历低、素质低。而今,会计师事务所想要开展非审计业务需要的是多元化人才。但现在的会计师事务所正处于招人才难,留人才难的“两难”尴尬境地。并且,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市场仍是传统的审计业务所占领,其人才也大多服务于审计业务,对非审计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及机构还有待完善。
(二)配套服务能力差
配套服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为客户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包括审计服务和非审计服务。首先,企业是一个看重长远发展的集体,企业管理者必须要着眼于未来,对如何能够在巩固现有的市场基础上寻求发展进行规划。由于注册会计师做审计业务是反应经营业绩的真实合法性,是做历史工作,并不能满足企业解决未来的问题的需要,更违背了管理咨询业务诞生的初衷。
其次,国内越来越多的事务所选择和大型事务所合作,以吸收合并的方式成为分所,便可以承接IPO审计,IPO审计是一个需要一站式服务的项目,IPO首发只是最终的一个过程,首发之前还会有一系列的审计和非审计服务,这些都需要事务所有提供配套服务的能力。另外还有并购项目,进行重组或不良资产处置时,都要求非审计业务是配套的。
(三)业务拓展受阻
非审计服务伴随着争议而诞生,很多专家学者认为会计师事务从事非审计业务的会破坏审计业务所必需的独立性。尤其是“安然”事件爆发后,人们更是将审计失败全都归咎于非审计服务的存在,于是美国政府迅速出台了《2002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以法律文件的形式正式禁止注册会计师为其审计客户同时提供一系列的非审计服务,将非审计服务的业务范围缩小到了极致。安然事件和SOX的出台让本来就对非审计业务影响审计独立性有顾虑的会计师事务所更加不敢贸然开展非审计服务,严重制约了国内非审计业务市场的发展。
国内的非审计服务起步晚,规模小,对管理咨询业务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发达国家的重视程度。我国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将上市公司的上市前辅导作为事务所非审计业务发展的重点方向和赢利点,并将此I务作为争取上市审计业务的手段,作为附带的服务提供,不单独收费,可见对管理咨询类业务的重视程度远低于对审计业务的重视程度。
(四)缺乏先进的管理模式
内部管理模式越健全有效,企业发展就越好。而国内事务所与“四大”相比较,内部管理模式最欠缺的就是品牌理念[4]。企业应利用好品牌这一无形资产来创造价值。好比顾客在购买东西时,假定同种商品价格等其他条件都是相同的,人们绝对会优先选择有知名度的品牌商品。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事务所,客户在首次选择服务的时候,有知名度的会计师事务所便成为优先选择。但是国内事务所在管理咨询这样的新型业务中恰恰是缺少品牌来引导。
另外,非审计服务是一项收入与所承担的风险不成比例的业务,特别是管理咨询类的服务,注册会计师几乎不用承担任何风险却可以获得比审计服务更高的收入,为了避免引起内部矛盾,会计师事务所的首要任务是应该做好审计人员与非审计业务人员之间的收入配比工作。
三、突破途径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六个发展对策,不当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一)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在当前的形势下,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市场应开扩宏观视野,着力于在培养审计人才的同时,培养打造高复合型管理咨询业务人才。高端的审计业务人员是打造高端非审计业务人员的基础,在培养管理咨询人员的同时,也达到了培养审计人员的效果。
非审计业务范围的广泛性,要求事务所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同时,还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方向引进专业的人才,并对非审计人员根据不同项目进行分组分类,打造各类非审计业务专业人才。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管理机制和完善的人才培养体制,加强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的积累,使事务所逐步形成复合型的人才结构,为实现服务多元化和创建特色服务奠定基础。
(二)增强配套服务能力
将审计和管理咨询业务形成配套服务,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5],如此事务所和被审单位能有效降低服务成本,实现共赢。
对于被审计单位来说,注册会计师在对被审单位进行审计的过程中,已经对被审单位的管理结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等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被审单位聘请之前提供审计服务的注册会计师来提供管理咨询服务会比另外聘请专业中介机构提供管理咨询服务更加节约成本,所以就此看来,配套服务是有绝对的市场前景和存在的必要性的。
而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来说,注册会计师在为被审单位提供审计服务的基础上在进行管理咨询服务,不仅能够减少时间,还可节约人力,从而有效降低成本,甚至有可能降低来年的审计成本,故一站式服务在成本方面有极大的竞争优势。
(三)大力拓展业务范围
要想发展管理咨询业务,首先,事务所就应该打破传统的观念,大力拓展非审计业务的范围,努力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非审计业务发展模式,去粗取精,尝试开展管理咨询等高端服务项目。
关于事务所的发展方向,国家在2010年就提出过相关政策,鼓励事务所积极发展非审计业务。2010年2月10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会计师事务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领域业务拓展工作方案》中重点强调了拓展会计师事务所新业务领域的必要性,提出在巩固传统领域审计业务的基础上,大力开拓新型鉴证业务,积极开发非审计业务品种和市场,力争用8年左右的时间,使审计业务与非审计业务收入比重达到5:5。[3]
同时,鼓励将事务所之间的合作方由有限责任改为合伙制,这样合作双方所承担的责任也就由有限责任变为了无限连带责任,达到督促责任双方严于律己,加强事务所风险管理的目的。
(四)改善管理模式
好的管理模式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针对目前国内的会计师事务所没有成立专门的管理咨询业务部门和没有专门的非审计业务人员等问题。笔者建议大型的有能力的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往集团化的管理模式发展,直接在集团下设子公司,不影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独立性的同时还可以兼顾各子公司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下设一个管理咨询业务人才的培训机构,为自己集团员工提供培训的同时,也可以在市场上承接培训的业务,为整个集团带来更高收益。
针对中小型事务规模较小、资源较少、业务量少的问题,笔者建议将业务部门化。随着审计业务量的增大,尽可能成立专门的管理咨询业务部门,避免因审计业务繁忙而错失非审计业务的情况发生。同时还应该处理好审计业务和管理咨询业务之间的资源分配和利益分配问题,在业务报酬的分配上应该体现灵活性、公平性,避免事务所内部矛盾的产生。另外,可通过制定管理咨询业务的操作规程来保证服务质量。
(五)发挥特色,形成品牌并做好市场营销
品牌是能力的代表。就事务所的长远发展来看,事务所之间的竞争必定会逐步演化成为品牌的竞争。由此看来,特色和品牌在事务所的发展过程中尤为重要。
但是,品牌效应的形成过程必然是漫长的,贵在坚持。当业务量比较小时,品牌效应也较小,但当业务量逐渐增大,业务范围逐渐扩大之后,品牌效应也就随之而大。所以,笔者建议,事务所应该抓住自身特点和优势,加强品牌打造,将擅长的某一项或者某几项业务做精做专,成为特色非审计业务并形成差异,争取做到不可取替,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让好声誉好品牌为事务所带来高收入[6]。品牌形成后,做出有效的市场营销方案来带动品牌发展。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会计师事务所市场竞争如此激励的背景下,非审计服务将会是会计师事务所寻求自身发展的必然产物。事务所必须认识非审计业务发展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并通过改善自身条件来孕育非审计业务的发展,摒弃审计业务是事务所收入主要甚至唯一来源的局面,使审计业务与非审计业务互惠互利,从而促进事务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邢晟.对会计师事务所开展非审计服务的理性思考[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5):90-92.
[2]何文玉.事务所开展管理咨询服务的思考[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11:66-67.
[3]赵玉洁,张廷茂.我国会计师事务所混业经营的思考[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4.9.25(5):89-91.
[4]李海江.中小会计师事务所拓展非审计业务的现状与完善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4:185,189.
篇13
1.降低审计成本,节约相关费用
从审计费用的角度考虑,在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时,由于其作为一种新兴的审计业务,审计技术和相关理论等不够成熟,所以执行的成本较高。相比较而言,财务报表审计在理论和实践上已发展的比较成熟,审计成本较为固定。因此,该背景下,将两者进行整合审计可以使审计人员更加合理的分配审计资源,进而降低被审计单位的成本和费用。
2.避免被审计单位重复提供证据
由于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在审计程序实施过程中有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若由同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将两者进行整合审计,就可以避免被审计单位被重复取证,大大减少了被审计单位为配合审计工作而增加的工作量。
3.两种审计要求时间上的一致性
根据我国目前的法律要求,企业的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要在同一时期完成并公布,若被审计单位聘请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执行审计,则无论从审计时间的法定要求和成本以及工作的协调性来考虑都是不可取的,而整合审计相比较而言则更加具有实施的基础。
(二)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整合的可行性
1.业务的性质和类型相同
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注册会计师的业务类型包括两类:鉴证业务和其他相关服务。而鉴证业务又可以划分为直接报告业务和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众所周知,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均属于基于责任方认定的,合理保证的审计业务,这是两者可以进行整合的基础之一。
2.两种审计的工作成果可相互利用,降低审计风险
由于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在工作内容上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因此,通过相互利用这两者审计业务的有关成果,能够更有效的增加整合的可行性,提高审计质量和效果。例如,在整合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可以从财务报表审计中发现的一些企业内部控制的缺陷,以便为内部控制审计提供有关线索。而在财务报表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有关内部控制审计中对控制缺陷的相关结论评估相应的错报风险。
3.两者都体现了自上而下的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是现代财务报表审计的主要方法,在风险导向审计中,审计人员以风险评估识别为起点,通过自上而下的审计模式,以达到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的目标。在进行财务报表审计时,通过评估企业的重大错报风险后,将工作的重心从被审计单位层面的控制逐渐转移到相关交易、重大账户及列报中来。而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时,注册会计师也应采取自上而下的审计模式,以识别被审计单位整体风险为起点。这种审计方法能有效地把握高风险领域,更加合理分配审计的资源。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整合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内部控制与财务报表进行整合审计的相关理论不足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内部控制审计准则较晚,内部控制审计尚处于初级的探索阶段。在出台的有关《企业内部控制审计规范》中,尽管提出了整合审计的概念,鼓励整合审计,但对于有关整合审计的指南和操作规范,国内并没有相关标准。且国内学者对于研究整合审计的文献较少,特别是缺乏实证研究和审计业务方面的意见。
(二)实施审计的成本较高,导致企业参与审计积极性不高
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审计的费用呈逐年上升趋势,企业作为一种盈利组织,必然会考虑成本效益原则。若公司不能从出具规范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和财务报告中获得足够的收益以弥补付出的成本,则企业进行整合审计的动力就不高,甚至可能只进行财务报表的审计而不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或者进行内部控制审核降低业务的保证程度以减少付费。
(三)会计师事务所整合审计的质量控制有待完善,执业人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当前,由于我国开始内部控制审计的时间较短,多数会计师事务所仍然处于探索期,注册会计师们大多缺乏对财务报表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整合审计的实务经验,从而导致了当前整合审计的效率不高,并且我国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也没有建立起有关整合审计的质量控制体系,多数审计人员在有关内部控制的业务上,明显缺乏经验,进而导致整合审计报告不具有说服力。
三、完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审计和财务报表整合审计的建议
(一)完善和充实有关整合审计的理论
整合审计是未来审计工作的必然趋势,要不断推广和加强整合审计在我国的应用,完善和充实有关整合审计方面的理论,以便为我国审计人员今后开展整合审计业务时提供理论指导和切实可行的建议。同时,我们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强有关整合审计的立法工作,制定一套操作规范的,内容详实的整合审计执业准则。
(二)加强整合审计工作的宣传与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