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自我体育锻炼总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人类对健康内涵的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同时,个体的心理健康日益得到现代社会的广泛重视。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及标准 (the concept and standard about mental wellness)
?(一) 心理健康的定义
? 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许多学者有不同的观点,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的状态。日本的松田岩男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全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认可的形式来适应,即个体遇到任何障碍和困难问题,心理都不会失调等。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认为,心理健康是指在躯体上、智能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 综合各种认识,可以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的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内部状态,个体表现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并充分发挥其身心的各种潜能,在应付各种问题和环境时更多表现出积极的倾向。
?(二) 心理健康的标准
? 心理健康的标准至今说法不一,综合各种国内外各种观点,心理健康应符合以下条件:
?(1) 智力正常:智力是个体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其了解、认识外部世界的十分必要的条件。只有智力正常的人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并具有情绪体验能力,从而自我效能感增强,而智力落后者经常遭遇失败,伴随烦恼、痛苦的体验,产生自卑感。
?(2) 适当的情绪调节能力:由于社会环境的影响,个体在生活中总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个体就会被消极情绪所困扰,而这些消极情绪得不到有效宣泄的话,就可能使自己产生心理疾病,并可能对生理健康造成损害,患上身心疾病。同时,不良情绪的发泄方式必须考虑道德及社会的评价。
?(3) 自我评价恰当:心理健康者能充分了解自己,既看到自己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以便扬长避短,在学习、工作上获得成功,在生活中同他人和谐相处。心理不健康者,往往将失败归因于机遇和任务难度,整日怨天尤人,或将自己看得一无是处。
?(4) 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健康者乐于与他人交往,建立了较为和谐的积极的人际关系,反之,就会离群索居,对他人不信任,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烦恼和痛苦。
第二节体育锻炼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促进
? (the effects of mental wellness upon physical exercise)
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正确对待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困难和挫折,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对个体的一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但如何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呢?参加体育活动就是调节个体的情绪状态、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体育锻炼有助于发展智力 (physical exercise is useful to intelligence)
? 智力是个体圆满完成工作、学习任务的基础条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的注意、记忆、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提高活动效率,还可以使其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乐观自信、精神振奋、精力更加充沛,从而对人的智力功能具有促进作用。
? 研究表明,由于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使大脑获取更多的氧气,给大脑的记忆和思维能力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能够提高脑力劳动的效率。另一方面,体育活动不仅能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有效,使其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更加迅速、准确,为智力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而且还可以提高人的视觉、听觉、本体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
? 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并随着学习时间的延长而产生疲劳感,导致学习效率下降。而体育活动的参与,有助于大脑皮层的相关区域形成兴奋与抑制合理交替的机制,降低疲劳感,提高文化学习的效率,此外个体的体质增强,身体机能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充分地挖掘与开发学习的潜力。
二、体育锻炼有助于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 (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feeling)
情绪状态的调控能力是衡量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个体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常常会产生紧张、压抑、忧虑等不良情绪反应,体育锻炼可以使个体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降低应激水平,使处理应激情境的能力增强。麦克曼(mclman)等人的研究表明,经常参加身体锻炼者的状态焦虑、抑郁、紧张和心理紊乱等消极的心理变量水平明显低于不参加身体锻炼者,而愉快等积极的心理变量水平则明显要高一些。(1)
更多关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文章 >>
查看更多>>
? 体育锻炼之所以能够调节情绪,是因为体育锻炼的参与者能体验到运动带来的愉觉。心理学家认为,适度负荷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人体释放一种多肽物质——内啡肽,它能使人们获得愉快、兴奋的情绪体验。因此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参加那些自己喜爱和擅长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从而产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三、体育锻炼有助于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 (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will)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独立主动的精神,是一个人行为特点的稳定因素的总和。意志品质需要在克服困难的实践过程中培养。体育锻炼本身就要不断克服困难(气候条件的变化、动作的难度或外部障碍等)和主观困难(如胆怯和畏惧心理、疲劳和运动损伤等),才能取得成功。体育锻炼的参与者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培养自身良好的意志品质。任务越困难,对个体的意志锻炼的作用越大,而良好的意志品质对于人的活动(尤其是体育锻炼)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体育锻炼使自我概念更为清晰 (physical exercise makes me clearer)
?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的整体评价,它是由许许多多的自我认识所组成的,例如我是什么人、我主张什么、我喜欢什么、我不喜欢什么等等,包括社会方面的自我概念和身体方面的自我概念等。其中,身体方面的自我概念包括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身体表象是指头脑中形成的身体图像。身体自尊则主要包括一个人对自己运动能力的评价、对自己身体外貌(吸引力)的评价以及对自己身体的抵抗能力和健康状况的评价。
? 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障碍在正常人群中是普遍存在的,据报告,54%的大学生对他们的体重不甚满意。与男性相比,女性倾向于高估身高和低估体重,而且,身体肥胖的个体更可能有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方面的障碍。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与整体自我概念有关,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对身体表象的不满意会使其身体自尊变低,并产生不安全感和抑郁症状。
? 坚持体育锻炼可使体格强壮、精力充沛,因而,体育锻炼对于改善人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至关重要。研究表明:锻炼者比非锻炼者具有更积极的总体自我概念;体能强的人比体能弱的人倾向于具有更高水平的自我概念和更高的身体概念;肌肉力量与身体自尊、情绪稳定性、外向性格和自信心呈正相关,并且加强力量训练会使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因此,更积极的自尊心,更高水平的身体概念和自我概念与高水平的体能状况相关。
五、体育锻炼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physical exercise for good public relations)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越来越趋向封闭的状态,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缺乏,人际关系疏远。体育锻炼则打破了这种封闭,让不同职业、年龄、性别、文化素质的人相聚在运动场上,进行平等、友好、和谐的交往,使人们互相之间产生信任感,有效进行情感和信息的交流,互相之间产生一种默契和交融。研究表明,增加与社会的联系会给个体带来心理上的益处。马塞(massie)等人1971年的调查发现,外向性格者比内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社会需要可以通过跳舞、球类、做操等集体性活动来得到满足。
? 由此可见,人们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认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将令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六、体育锻炼有助于消除心理疾患 (physical exercise for decrease mental disease)
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生活压力的加大可能会使许多人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进而导致忧郁、孤独、焦虑等各种心理障碍的产生。人们参加某个项目运动并坚持锻炼,他的生理技能、身体素质将会得到改善,也会相应掌握并发展一些运动的技能和技巧。由此,个体会以自我锻炼反馈的方式传递其成就信息与大脑,从而获得自我成就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产生愉快、振奋和幸福感。因此,适宜的体育锻炼能使有心理障碍的个体获得心理满足,产生积极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并消除心理障碍。
? 许多国家已将体育锻炼作为心理治疗的手段之一。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1750名心理医生中,80%的人认为体育
[2]
更多关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文章 >>
2010年教育工作总结
七年级历史组2010—2011年上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2010年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初二物理教学工作总结
音美备课组教学工作总结
篇2
一、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要把田径健身运动锻炼和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以及获得《中学生体育合格证书》紧密结合起来,做好田径健身锻炼的宣传、发动和组织落实工作。学校体育组的全体体育教师要在主管校长领导下,与班主任紧密配合,做好课外体育锻炼的发动工作。可通过板报和广播等形式,向学生宣传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意义,使广大学生积极自觉地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还可以组织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是学生独立进行,因此要培养好班级体育骨干,使他们掌握锻炼身体的手段和方法,具有组织班级或锻炼小组开展体育锻炼的能力。要根据田径健身运动项目的特点,充分发挥本校场地、器材的使用效益。
二、遵守身体锻炼原则,科学地进行锻炼
身体锻炼原则是人们在长期体育锻炼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和准则,是体育锻炼客观规律的反映。因此,在田径健身运动锻炼中也必须贯彻好身体锻炼原则。这些原则是适量性原则,使学生收到好的锻炼效果。
三、田径健身运动项目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田径健身运动项目不能完全等同于田径锻炼竞技运动项目。田径竞技项目对身体素质、专项技术要求较高,练习比较枯燥,与青少年身体、心理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选择项目和内容不当,会影响学生进行田径锻炼的积极性和锻炼效果。根据田径健身运动的分类方法,可以从走、跑、跳、投4类基本运动方式入手,对传统田径竞技项目进行游戏化、生活化、趣味化的改造,开发出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水平的多种多样的田径健身练习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参加田径锻炼的兴趣,提高他们进行田径锻炼的积极性。
四、要做好田径健身运动锻炼的准备活动和整理运动
由于人体各器官技能都有一定的生理惰性,因此,在参加田径健身运动锻炼前必须做好准备活动,以提高大脑皮层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克服人体机能惰性,协调各器官系统的工作,为参加较为剧烈健身锻炼做好准备。另外,做好锻炼前的准备活动,会使人体体温略微升高,肌肉和肌腱的粘滞性减小,弹性和伸展性增强,从而减少因为做剧烈地跑、跳、投动作而发生的运动损伤。当锻炼结束以后,为了使人体恢复平静,消除疲劳,使紧张的机体转为轻松,尽快适应下一段活动(如文化课学习等)的需要,应让学生做好整理运动。
五、锻炼与比赛、测验相结合
要把开展经常性的田径健身运动锻炼活动与组织小型、多样的田径运动竞赛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全国田径业余段练等级标准》达标测验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推动经常性田径健身运动锻炼活动的开展,而且通过竞赛和测验,能使学生看到自己锻炼的效果,提高学生参加田径健身锻炼的积极性。
六、加强安全教育,抓好安全措施,预防伤害事故
田径健身运动锻炼的目的是促进健康、增强体质,如果在锻炼中发生了伤害事故,就违背了田径健身运动锻炼的根本目的。因此,在组织学生参加田径健身运动的锻炼过程中应十分注意安全。要经常检查场地、器材,对发现的不安全因素要及时采取措施。要教育学生按照运动安全常规进行田径健身锻炼。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七、要做好田径健身运动锻炼的自我检查
自我检查是指体育锻炼着用生理卫生知识和医学知识对自己参加体育锻炼后的身体情况进行观察和检查。通过自我检查,了解身体对锻炼内容和运动负荷的适应情况以及身体发育、健康与技能变化情况,为今后参加锻炼提供依据。自我检查的内容主要有:参加锻炼前后和锻炼中的自我感觉、睡眠、食欲、体重、脉搏等。体育教师在组织学生参加田径健身锻炼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掌握自我检查的知识和方法,认真做好锻炼期间的自我检查,使田径健身锻炼在科学的轨道上进行,以收到更好的锻炼效果。
参考文献
[1]田径.孙庆杰.北京:高等教育体育出版社
[2]金钦昌.学校体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3
一、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分析
(一)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方式
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主要有以下几种开展方式:1.自主锻炼。自主锻炼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基于个体终身锻炼而考虑的自发性课外体育锻炼、出于提高体育测试成绩或自身身体素质考量的阶段性自主锻炼、带有一定目的性,如希望在学校运动会中出成绩及获取自我心理满足的自主锻炼。2.统一锻炼。统一锻炼即是有组织的集体锻炼方式,如学校运动队的短期集合训练、学校班级组织的统一课外体育锻炼等。集体课外体育锻炼能够针对性对进行锻炼计划的统筹,在运动强度及运动技能水准的提高上也较为有效[1]。3.娱乐性及竞争性锻炼。娱乐性为主的课外体育锻炼主要是学生之间出于锻炼兴趣及爱好,通过运动量适中的课外体育锻炼,充实及提振精神;竞争性为主的课外体育锻炼则是选取竞争对手,通过竞赛的方式,完成体育锻炼活动。
(二)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及项目相关情况
以我国在2014年实施的全民体育健身活动调查为例,该调查在我国31个省市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中抽取了53401个调查样本,经过调查统计显示,年龄层次在6岁到19岁的青少年每周至少参加一次课外体育锻炼的比例为94.6%,其中,体育锻炼在内容上包括了学校体育课、学生各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及校外的体育锻炼,具体数据见下图。而在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所选取的锻炼项目调查中,篮球、足球、排球项目中,青少年学生群体选择此类锻炼项目的比例达到70%,选择小球类及田径等体育锻炼项目的人数比例为30%。
图 2014年全国青少年(6-19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频次、人数比重图
二、制约影响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频率及质量的因素分析
从2014年我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频次及人数比重图上看,每周保持6次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最高,说明在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行下,中学基于体育教学及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通过其他相关数据显示,在最近的20年来,青少年在体质状况上却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从侧面说明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力度和质量仍存在诸多问题[2]。从整体上看,制约影响我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频率及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青少年学生处于较为重要的学习阶段,课业负担较重,学校出于提高升学率的考虑,在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上会进行压缩,在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资金及场地上也没有提供充足的保障,致使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不尽理想。其次,从青少年学生家庭因素来看,学生家长普遍将注意力放在青少年的学习成绩上,对青少年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安全性也有所担心,客观上也对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频率的增多构成了阻碍[3]。第三,从青少年学生自身来讲,其自我健康及锻炼意识不强,课外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耗费较大的体力,这也导致学生在对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上难以全面认识,而选择对抗较为激烈的球类运动,忽视田径等个体锻炼项目,也不利于青少年全面锻炼其身体各项机能。
三、提高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质量的相关思考
根据制约影响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可以梳理总结出提高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质量的针对性措施及方法:首先,作为中学而言,其要贯彻落实中央制定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及中学“快乐体育”、“阳光体育”的相关政策及文件,提高对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将课外体育锻炼与学校的体育教学加以结合,并在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资金保障及场地提供上予以完善,从而使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能够纳入到学校的日常教学计划中,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其次,为有效提高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的质量水平及层次,避免学生在自发性体育锻炼中受伤,可以通过创建青少年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组织或俱乐部的方式,一方面让学生家长消除后顾之忧,另一方面通过集体组织课外体育锻炼,使学生能够在体育基础知识,体育锻炼方法技巧上得到增强。
四、结语
在倡导全民健身及终身体育锻炼的时代背景下,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实践应在制度建设上、资金及场地保障上、锻炼方式加以完善及改进,消除制约影响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效果的不利因素,使我国青少年学生能够达到运动体质,运动心理及运动规律上的多重提高。(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篇4
一、前言
(一)目前高职高专体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重快乐体育,轻健身教育;重身体练习,轻能力培养;重竞技体育,轻生理教育。
(二)啦啦操项目在我国的开展情况
啦啦操项目于1998年由美国传入我国。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该项目已经遍布全国33个城市,在两万多所学校进行推广普及,参与人员达到1千多万人。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啦啦操运动系统,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啦啦操比赛逐渐正规化,每年都有固定的全区、全国比赛,很多高校都有自己的啦啦操队。这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也为高校啦啦操项目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目前高校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女大学生虽然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但是真正直接参与运动、长期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甚少,只有不到10%的女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2011级美术教育专业学生120人(女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广泛阅读运动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健康学等相关学科著作,通过中国知网查阅相关期刊文章。
2.访谈法
对高职高专体育课任课教师及部分在校女大学生进行访谈。
3.调查问卷法
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咨询了多名教师和专家,设计了调查问卷。
4.对比分析法
将研究对象在本学期开设啦啦操项目之前的体育锻炼情况与本学期结束后的体育锻炼习惯进行比较分析。
5.数据分析法
将研究对象大一时的大学生体质测试数据与体育课开设啦啦操项目后的大学生体质测试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女大学生体育课成绩提高
体育课开设啦啦操项目后,女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积极性也提高了。啦啦操节奏感强,动作优美,适合女大学生的性格和生理特点。经过一个学期的啦啦操学习,女大学生的体育课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见表1。
(二)啦啦操项目让女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1.女大学生养成自我锻炼习惯
啦啦操项目是在音乐的衬托下,通过队员身体动作的完美完成及技能展示,集中体现青春活力和健康向上的团队精神的体育项目。课堂中进行啦啦操练习时选用的音乐都是当前最流行的音乐(如《江南style》等),并且在教学中音乐的更新也可以按照学生的想法及时调整。开设这一项目后,女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升,她们不仅在练习中找到了快乐,更从以前的不愿动变成“我要学”、“我要练”。有的学生在课余时间会跟着自己喜欢听的音乐去复习课堂练习的内容,慢慢地就形成了课外体育锻炼的习惯。根据调查发现(见表2),在开设啦啦操项目后女大学生的锻炼次数增加了,锻炼人数也增加了,大部分女大学生养成了自我锻炼的习惯。
2.女大学生锻炼习惯的改变
啦啦操项目是一个集体项目,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进行分组集体练习。啦啦操动作要求每个小组学生动作一致,集体配合连贯。大部分女大学生开始改变自己的练习方式,除了课堂上集体练习外,一些平时表现优秀的女大学生还开始带领自己小组的组员在课余进行体育锻炼,锻炼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女大学生的锻炼习惯经历了从以前的不锻炼到自我锻炼再到集体锻炼的过程。大部分女大学生养成了体育锻炼的习惯。
3.校内啦啦操比赛全面激发女大学生锻炼热情
校内啦啦操比赛的举行,再次激发了女大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为了更好地展示自己,提高自己表演能力,取得好的比赛名次,大部分女大学生也开始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
4.女大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据调查显示,在进行了一个学期的啦啦操项目教学后,研究对象中有66%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并形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每周都能进行体育锻炼。锻炼形式从被动到主动,从个人到集体,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三)开设啦啦操课程后女大学生体质增强
一个学期的啦啦操教学以及学校各类比赛、文艺表演和社会实践活动,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积极参加到体育锻炼中。根据大学生体质测量数据显示,调查对象中有70%的女大学生体质得到了增强。
四、建议与总结
(一)建议
1.在高职高专体育课中推广啦啦操项目。
2.增加学校的社团活动,把啦啦操项目引入各个活动中让学生学以致用。
3.通过啦啦操项目的引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通过比赛选拔出学校的校啦啦操队,定时训练,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比赛。
(二)总结
高职院校体育课开设啦啦操项目,丰富了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提高了女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绩,培养了女大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增强了女大学生的体质。
[ 参 考 文 献 ]
[1] 韩旭.浅谈啦啦操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0,(7).
[2] 张凤仙.普通高校体育课开设“啦啦操”运动项目的思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3] 罗久良.高职院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取向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5).
[4] 任洪波,何隽.论高职高专体育课落实“健康第一”的意义与实践[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3).
[5] 陈佩辉.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培养对策[J].课余锻炼,2007,(4).
[6] 朱爱民,姚学进.女大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J].科教文汇,2007,12(上旬刊).
篇5
一、培养初中生体育锻炼意识的重要性
1.培养积极有效的体育锻炼意识,对初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兴趣爱好的培养具有重大作用。初中生如果树立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意识,就会积极自主地、坚持不懈地参加体育锻炼,还会使初中生真正找到他们喜爱的体育锻炼项目。此外,他们的自觉性会有效应用于自己的学习中,并科学有效地开展学习和思考。特别初中生树立的自我意识将会对他们的自主学习产生深远影响。
2.培养积极有效的体育锻炼意识,对初中生的身体健康和民族未来具有非常重大的作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初中生身体素质的好坏将影响他们将来事业成就的大小,因此初中生要科学有效地锻炼身体,具有强壮的体魄。孩子们是我们的未来,我们要鼓励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树立科学有效的锻炼意识,从现在开始积极锻炼,不断积累,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3.培养积极有效的体育锻炼意识,对初中生今后人格的形成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初中体育教育教学应该是一项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主要是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有效处理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意识,能够使初中生在没有教师的情况下有效进行身体锻炼,在自主学习时勤于思考,有效形成独立的人格。因此,培养初中生的自主体育锻炼意识尤为重要和势在必行。
二、有效培养初中生体育锻炼意识的方法和措施
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初中体育教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在自己工作岗位上无私奉献、不断进取,积极努力地寻找提高初中生身体素质的方法,但是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并不乐观。因为某些体育老师只注重体育课程教学,每节课只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死板地传授知识,根本不重视孩子们的课外锻炼和他们自身爱好及能力的培养,一切只是按部就班,缺乏活力,但教学实效不大。要培养初中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有以下几种方法:
1.加强初中生体育锻炼意识教育,明确他们的锻炼目的。教师在组织体育教学时要经常向初中生告知体育锻炼意识的确立对他们将来学习和生活的重要作用,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并非只是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为孩子们着想,为孩子们身体素质的提高着想,不让孩子们产生反感和厌倦心理。初中体育教师要让孩子们明白,只有身体强健,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进而把新课标的要求转化为初中生主动进行体育锻炼,让体育锻炼目的深入内心,最终树立体育锻炼意识。
2.加强体育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的多样化、先进性。体育教学是对初中生进行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有体育知识的传授外,还要有情感、毅力、爱好等心理因素的指导。因此,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设计要多样化,要更专业,以便学生接受和运用;要实现理论与锻炼项目相结合,体育和文化学科相联系,让孩子们轻松接受体育教学,进而吸引他们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并逐步树立体育锻炼意识。
3.积极组织文体活动,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激发初中生锻炼兴趣。随着初中体育新课改理念越来越深入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之中,体育教师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我们要使初中体育课程目标和学生的价值观一致,有效发挥锻炼目标的激励作用,激发初中生的锻炼兴趣。我们要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并做好总结和宣传,有效激发初中生形成竞争意识,从内心喜欢体育锻炼,进而促进体育锻炼意识的树立。
篇6
2 狠抓班级体育锻炼管理。班级体育锻炼是以班级为单位分成若干小组,在班主任和体育老师的指导下,班干部和锻炼小组长带领下进行的体育活动。它在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评能力,提高体育意识,养成锻炼习惯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组织措施上要做到领导分管落实、时间落实、内容落实、场地器材落实、学生干部落实、考勤检查落实;在锻炼内容上要做好与体育教学结合、与“标准”结合;在组织形式上要注意集中与分散结合、规定与自愿结合、班组与个人结合、锻炼与比赛结合;在管理上要建立定期研究、制定计划、汇报检查验收、总结评比奖励等有关制度。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节。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运动竞赛,能吸引和满足广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培养其运动能力与习惯。
二、培养自我锻炼能力
如今在校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他们今后走向社会从事体育锻炼的质量。尤其是现在在校中小学学生,他们正处于终身体育的入门期,此时要注重提高他们自我锻炼身体的能力。
1 培养预习能力。每节体育课结束前,教师要靠置下次课所授内容,要求大家进行学习和练习,把解决不掉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练习,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培养练习能力。只有不断从事练习,才能形成熟练的动作技能和技巧。教师要根据以往学生掌握动作的程度和存在的不同问题,提出具体的要求,加强个别指导。注意精讲多练,增强练习次数和练习密度,合理加大运动负荷,对发展身体实故的练习要反复进行,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技术和技能,成为经常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
3 培养假期锻炼身体的习惯。在假期中,体育教师应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锻炼,把学生分成若干个锻炼小组,教师可不定期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通过假期有计划地锻炼身体,不仅使学生们愉快度过假期,且增强了体质,学会了一些运动技术、技能和运动知识,为终身参加锻炼奠定了基础。
三、培养安全意识
体育锻炼大部分时间都在室外进行,活动空间大,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并且中小学生年龄小,安全意识薄弱。因此,在体育教育教学中,要增强学生安全意识教育,以提高学生对意外事故的防范能力,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时重视安全的习惯。
1 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安全意识。课前教师要对课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加以分析,做到心中有数,注意防止发生伤害事故。运动量大小要适当,要因人制宜,要贯彻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准备活动应做充分,让学生明白适宜而充分的准备活动对基本部分内容的学习可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避免内容和形式单调化、一般化、公式化。
2 结合体育常识与课堂常规,培养安全意识。室内和室外体育课都可以向学生进行安全常识教育。如:饭后不要剧烈运动;少年儿童锻炼身体应注意什么?等等,在课堂常规教育中。通过举出因违反课堂常规而受伤,发生伤害事故的典型事例,不厌其烦反复讲,经常讲。直到大家全都遵守为止,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篇7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志说:“体者:载知识之车而窝道德之舍也。”这句话正确地指出了体育、智育、德育之间的关系。居里夫人说:“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这些前人的精辟之言,对于提高我们健康的体魄、提高对德育、智育、体育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是大为有益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同时对促进心理健康也有积极的作用。
一、体育锻炼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活动。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健康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体育锻炼会给人带来愉快的感受,带来精神焕发的情绪。当代的一些娱乐体育节目,给人带来了极大乐趣,如健美操、网球、台球等都深受人们的青睐:特别是我们从电视中,银幕上看到的国内外引人注目的体育夺标和体育娱乐节目,更能使我们感受到体育运动给人们精神带来的快乐,这就使人的身心得到良好的调节。体育锻炼对医治情绪病也有独到作用。一个人情绪不好,不但有损健康,而且会影响学习和工作:“情绪病”靠药是医治不好的。现在人们发现,体育锻炼是一种改善不良情绪的“特殊”疗法。近年来,有的神经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肌肉紧张与情绪状态有密切的关系:不愉快的情绪通常和骨骼、肌肉及内脏肌肉绷紧的现象同时产生,而体育锻炼能使肌肉在一张一弛的条件下逐渐放松,有利于解除肌肉的紧张状态,减少不良情绪的发生[3]。此外,一个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在精神上会得到美的享受,心灵的陶冶。例如,现在被很多人喜爱的健美运动,尤其是青年人都希望自己有发达的肌肉和健美的体形。在参加这些健美活动时,会使人从中受到美的教育,陶冶自己的情操,不断培养鉴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体育锻炼能促使人们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体育锻炼是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锻炼对一个人的精神面貌,道德品质会产生重要作用,一个的精神面貌往往是由人的个性决定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的个性就是个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综合,主要有兴趣、嗜好、才能、气质、性格等等。体育锻炼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人们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因此,人们要引导自身个性的发展就要通过体育锻炼这一手段:例如:在经常参加田径、体操等各种锻炼后,就可以提高人的注意力和坚韧、自制、果断、勇敢等品质。在参加球类等各种活动中.队员间的协调一致,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能够沉着、冷静形成热爱集体,团结协作,遵守纪律等优秀品质。特别是参加竞争性很强的体育竞赛,能激励,培养人竞争、奋发向上的精神,培养高度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培养克服困难.顽强拼搏,去争取胜利的自信心及坚强的意志品质,同时对修炼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培养良好的精神风貌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体育锻炼能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锻炼有助于人们认识自我。体育锻炼大多是集体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从而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体育锻炼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四、体育锻炼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人们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人们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积极参加各种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对人们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锻炼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人们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
五、总结
健康的体魄是合格人才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生活和工作都是属于艰苦复杂的体力加脑力的劳动过程。人们要圆满完成生活和工作任务,单凭满腔的热忱和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以健康的体魄做后盾。所以,人们要坚持不懈地锻炼身体,注意劳逸结合,讲究卫生,积极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锻炼身体也是锻炼意志和毅力的过程,如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持之以恒,必将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篇8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sports;self-training capabilities;discussion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7-0230-02
0 引言
高校体育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中的终极阶段,对形成完整的自我体育锻炼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体育自我锻炼能力是指学生在无教师的情况下完成练习任务和进行身体锻炼的能力,是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体现。体育教学不仅是要教授体育知识或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应该充分调动学生自我锻炼的积极性,体育教师应该为学生的自我锻炼创造条件,营造好的气氛,把枯燥的课堂教学任务有效地转化为学生课内外自觉积极的行动。
同时,体育老师应该立足于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以“健康第一”为教育理念。开展体育教育教学。教师在教学上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素质和技术特点,适当的给学生“自由”运动的空间,自行组合或个人自练,在练习中多加指导,并对学生的锻炼态度、锻炼成绩做出正确的评价,从而激发出学生继续锻炼的热情。使学生逐步具备自我学习、独自练习、自我评价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
1 影响大学生体育自我锻炼能力的因素
1.1 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的运动兴趣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体育教师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教学,要求学生服从命令,步调一致的机械操练,就会大大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中,教师不应该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应该及时了解学生的锻炼情况和锻炼态度,对学生的锻炼成绩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由于教师在教学中的观念受到教学任务的影响和制约,致使教学中只重视教学的完成情况,忽略了学生对体育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的“填鸭式”教学又屡见不鲜,这些都是影响大学生自我锻炼兴趣和自我体育锻炼能力培养的因素。
1.2 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不够端正 目前,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动意识不强,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存有偏见,思想意识不够端正。以致他们在上课的时候多数采取应付的方式接受体育教师的知识传授和动作示范,课外时间更是不会用在学习体育知识上,而是几乎全用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或其他娱乐方式上。根本意识不到体育锻炼对其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什么深远的影响,对体育锻炼持满不在乎的态度。
1.3 家长和社会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大多数大学生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把时间用在学习专业课上,认为这才是人生的正道,进行专门的体育锻炼被认为是没有必要的。家长们意识不到学校体育在学生的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也意识不到养成自我体育锻炼的意识对大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的影响,更意识不到体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身体,健全的人格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家长和社会对体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也是影响学生体育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加强大学生体育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方法
2.1 灌输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明确大学生体育的目的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社会上一些人已经开始有了终身体育锻炼的风潮,而大学生们正好有学校体育教育资源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就要使学校体育变成培养学生自己体育锻炼能力的重要场所。
2.2 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激发自我锻炼的热情
2.2.1 组织体育俱乐部,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热情 俱乐部教学是当今体育教育改革的方向,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体育教育中,采用的是俱乐部模式,我国高校体育教育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开设不同项目的俱乐部,让学生自由选择参加不同的俱乐部进行学习和活动。高校体育教师担任俱乐部指导教师或技术顾问,这样能够充分展现体育运动项目的魅力,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自我锻炼的热情。
2.2.2 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与手段,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 体育教师不能按照原来传统的教学方法来教学,体育教师和学生不应该仅仅是体育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应该是朋友,能够真诚的交流和沟通。比如开展一些能激起学生兴趣、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参与的活动。评测标准也要以促进健康为目的,差异化量化标准。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项体育运动,不能只是看重体育成绩,要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自己培养出兴趣。
2.2.3 体育教师指导学生总结评价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在练习的过程中不能只看结果也要注重过程,什么样的过程造就什么样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客观的分析我们在练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扬长避短,提高自己的素质。二是学会评价他人,在他人练习的过程中,认真观察,认真分析,找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学习他人的成功的学习方法,思考不足的地方自己是否也存在。
2.3 教师以体育课外作业为方法,培养大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能力 过去体育教师一直把重点放在体育课这个时间段上,但是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应该采取留课外作业的方法来培养大学生的自觉锻炼能力,因为仅仅是体育课的运动量是远远满足不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需要的。所以体育教师就要在课外的时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大学生自觉锻炼身体能力。如把一个班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个自己的小组长,让这几个小组产生竞争的关系,激起他们的竞争意识,这样既能加强体育知识的巩固又能让学生对体育产生兴趣。
2.4 教师对大学生体育活动应及时加以指导,提高对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体育教师对大学生的体育活动应该及时的加以指导,体育教师不能沉浸在自己“教”的角色里,也要敢于在体育课中安排较多时间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与学生进行交流,耐心指导,鼓励他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老师帮着营造一种团结互助的学习氛围,又能对学生的锻炼态度和练习的结果做出正确的评价,学生们自然就会有想要继续坚持下去的动力,自觉地提高自我锻炼能力。
3 小结
①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培养是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有“一技之长”,通过自我锻炼让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对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都有深远的意义,体育不仅能带来健康的体魄也能带来无穷的乐趣。所以,学校体育教育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体育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进行自我锻炼的能力,还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体质基础。②培养学生自我锻炼学习的教学方式,让教师不只是在教,学生也不只是在学,为学生创造出主动的学习机会,变教为用,变学为思,变被动为主动,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发挥出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是当代大学生适应时代和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终身体育一时的需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与提高社交能力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9
(一)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的陈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运动兴趣。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我校及其他一些学校体育教学的观察,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思想上都比较陈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完成教学内容,而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想学。这就要靠教师深入细致地观察,了解学生,在设置教学内容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心理等各方面因素,在全面了角学生的基础上安排教学内容。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表明,有90%以上的学生在体育学习方面比较被动,对教师的要求绝对服从。学生很少去分析除教师能传授的练习方法外,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这样就只注重了体育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限制了学生智能和创造力的发展,从而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结果,造成了学生虽然上课练习很认真,课后都不知道如何进行自我锻炼。
(二)学校对体育教学认识不够,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认识。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偏远乡镇中学体育课的课时不足,体育师资薄弱,体育设施极不完备,导致体育教学名存实亡,使得许多学生没有打下好的体育锻炼基础,在某些人看来,体育课就是玩,浪费时间,锻炼不锻炼都一样,文化课成绩上去了就行。这种错误观点又怎能使学生养成自我锻炼习惯?在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同学怕脏怕累,认为锻炼是自找苦吃。即使是有部分学生想通过锻炼来增强自己的体质,由于缺乏锻炼的手段和方法,因此就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从而使这部分学生丧失锻炼的信心。所以,端正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培养和提高中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和方法
(一)明确学生目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正确的学习动机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为了改变学生的锻炼观念,提高其认识水平,在教学中要认真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重视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引导,使其改正错误动机。这就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和体育知识教育。并根据当前的教育形式,初中体育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讲清初中体育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体育锻炼与身体素质、学习以及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真正了解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另外,根据学生的水平,讲述体育的基本知识和锻炼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和反复练习,使学生懂得了体育运动的好处,体会到某项运动的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自我锻炼的热情。身体素质是中学生掌握技术的基础,身体素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完成动作的质量,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发挥中学生创造性,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在教学中,让每一个学生自己编排课的准备活动,这样他们就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然后,利用最初的几节课向学生讲解创编准备活动的原则、方法和要求,并以老师编排准备活动为指导,并展开讲座组织学生总结、评议,发扬优点指出不足,以提高他们的分析、创新能力,从而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于采取了以上措施,教学效果将会明显提高。
(三)启发诱导,激励教学是全面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基本方法。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提高教育成效,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认识和掌握技术动作不同阶段,适时地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并把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运用到学习体育运动技术上去,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蓝球双手胸前传、接球的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向学生提出传接球的用力部位和用力顺序,手型等问题,然后通过学生的实际练习进行回答,结果发现他们在观察和听讲时十分认真,注意力集中,在练习过程中认真体会,很快地掌握了动作要领。对所提出的问题回答大都很正确。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并进一步启发、诱导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结果同学们很快掌握了动作。通过教学实践,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加快了掌握的过程。
(四)结合教材,巧妙安排教学内容。传统的体育课组织形式下分组轮换、分组不轮换,在教学过程中将这几个内容有机的排列,依次进行练习,在练习过程,允许他们边练边议,甚至提出不同的见解。有些动作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和学生实际练习并掌握基本练习方法后,可分组练习并允许他们根据动作要领和要求自行选择练习的方法。然后,由学生组织教学比赛。
篇10
体育运动在生活中无处不见,体育运动有利于人体健康,然而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缺乏体育运动,有些人是没有时间运动,有些人是白天工作过于劳累以至于没有体力与心情进行体育运动。事实上体育锻炼是增强身体素质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它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同时能够减缓身体各种机能的衰老。并且还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变化的判断能力,并能够及时地做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应;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肌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二、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体育锻炼能获得良好的心情体验
体育运动能够给人带来流畅的感情体验,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感情体验,在这种良好的状态下,投入体育运动能使人感到享受,情绪会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科学研究表明:强迫运动的人可以减少负担的情绪,甚至偶尔降低心理应激事件所造成的心理负担。
体育锻炼,以加强人们对于“自我概念”的认识,“自我概念”是指个人主观上他们的意见和感受的总和。许多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以使自我概念清晰,体育锻炼中稳定的情绪和开朗的个性显着提高力量训练个人的自我概念。
体育锻炼可以调和与人际交往,社会的快节奏发展快节奏生活使许多人变得忙碌与麻木,许多人对这种生活方式感到无力,觉得自己无法融入这个社会。这时体育运动是一种很好的交流形式,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活动共同行使,竞争,团结,合作,相互交流,使人们忘记自己的个人烦恼,消除精神疲劳,从而在心理上达到良好的状态。实验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可改善,如最大氧气吸收和最大肌力的生理功能,这将是能够减少产生的疲劳。
最重要的一点是体育锻炼可以防止和治疗精神疾病,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存在或多或少的精神疾病,焦虑和抑郁是最常见的情绪困扰,研究表明,一次性活动和长期的体育锻炼能减少抑郁症的体育锻炼可减少特征的抑郁症,还可以减少抑郁症的状态,体育锻炼可以降低正常的抑郁症,也可以减少抑郁症的精神病患者,有氧运动(强度低,时间长)和无氧运动(高强度,短的时间内),可以减少抑郁症。
三、大学体育通过运动调节心理
大学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挖掘出的心理健康教育材料,有目的地进行体育锻炼,使体育锻炼与心理治疗很好地结合,更有效地减少如今大学生的心理疾病。大学生在繁重的学习中适应了沉重的学习生活和精神状态,我们可以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健康人格,在大学中培养好社会需要的健康人才为社会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其次,在运动的过程中接触自己认识的或是不认识的人,共同协作培养交际能力,同时在发生冲突时学会控制和约束自己,文化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交往的扩大,并符合公众的基本道德准则的行为在生活中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同时在运动中能使身体得到一个良好的放松,使生理与心理皆处于健康状态。
四、适合的体育运动
由于有些大学生缺乏体育运动知识,日常使用的体育锻炼方式违背了体育运动的科学性,有些人运用不正确的运动方式,错误的运动方式会导致运动的失败,甚至起到反效果。也有些人急于求成超负荷地进行体育锻炼,这些做法更是不可取的。进行锻炼时,要考虑人、时间、空间等因素,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以及学习特点,尤其是要符合自身的健康状况,合理地安排锻炼的时间和进度,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体育运动计划。同时也需要我们在运动安排时充分考虑到季节、地区、自然环境等因素对锻炼效果的影响,从而更科学地进行体育运动。上文中也有提到体育锻炼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循序渐进,运动量、运动强度要由小到大,并在锻炼过程中逐渐积累经验,使体育锻炼的效果最大化,以期达到自我身体锻炼的最佳效果。不顾人体的生理特点,一味地追求大运动量,不按人体各器官不同的最佳发育期选择有针对性的运动项目进行锻炼;不注意全面发展的锻炼,扰乱体力和脑力劳动的生物规律,运动没有规律;不注意运动环境和运动卫生;心血来潮,不能善始善终的突发性锻炼等等这些都是有碍健康的锻炼方法,应及时纠正和避免,因为身体锻炼是增进青少年身体发育和增强体质,如果锻炼方法不当,违背了人体发展规律,就会适得其反。
总结:在繁重的学习与工作压力下人们往往忽视了运动的重要性,事实上适量的运动能够调节生理与心理的状态,使生理与心理均向健康状态靠近,然而过量或不正确的运动往往会对运动调节健康状态的效率起到反作用,所以在运动前一定要充分考虑运动计划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并且要注意运动的科学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体处于健康状态。
篇11
一、采取正确的思想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锻炼意识
教育对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的目的就是教给学生技能,帮助学生铸造灵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培养习惯。”体育其实就是教给学生技能和知识,指导学生行为,启发自觉,让学生坚持锻炼。因此,我们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按照学生行为养成目的和认知规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锻炼和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意识,让学生养成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习惯。学生能否自觉地参与各种体育锻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能否正确地理解和认识体育锻炼价值观,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因此正确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不仅是学校的教育,同时还包括家长和社会的教育,用正确的环境因素去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体育锻炼对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激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从小培养锻炼意识,激发学生自觉锻炼的热情
锻炼意识的培养要从小抓起,意识也可以称之为习惯,习惯的形成最初源于学生对某一件事的热情和兴趣,一旦学生对事物有了好奇心和行为动力,学生就会主动投入其中,去寻求快乐,而学生一旦享受到其中的乐趣和带来的快乐,学生就会产生更大的热情和参与的欲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将这种行为发展成习惯和爱好。因此,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要从小抓起,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享受体育活动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另外,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避免过分强调“标准”和“规范”,尽量放低对学生的要求,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同时我们还要强调体育运动的趣味性和新颖性,使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时间一长,学生就会逐渐喜欢上体育运动,形成一种习惯,最终成为一种意识。
三、加强必要的指导监督,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监督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但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把握好监督的“度”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不能强迫,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自己的思想,如果过分地约束学生,不但起不到原有的效果,反而还会引起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阻碍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培养。意识是一种习惯,是人行、意、情、知高度融合的表现,所以,让学生产生需求动机才是学生锻炼意识培养的关键。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监督,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监督,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生在自我监督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调整,保证自己的锻炼计划顺利实施。比如,每天坚持摸晨脉,如果没有出现异常情况就表示能够继续锻炼或者适当增强锻炼的负荷,如果脉搏次数增加,说明要减少锻炼负荷,反之,则说明自己的运动能力获得了大幅度增强。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一些自我监督和预防事故的方法,熟悉一些生理指标,在锻炼中尽量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这对学生锻炼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另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将自己的锻炼过程记录下来,了解自己的锻炼情况,表述自己的锻炼心得,通过亲身体会,提出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法和意见,从而提高自己的锻炼能力,逐渐养成坚持自觉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四、传授基本的常识方法,提高学生的锻炼能力
自我锻炼的前提是要掌握基本的锻炼技能和体育常识,这样才能达到锻炼的效果,同时避免锻炼事故的发生。而想要掌握体育技能知识,就必须花费更多的课外时间,而在课外自主锻炼中没有了教师的指导就只能依靠学生自己,因此,掌握科学高效的锻炼方法对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采用“领、扶、放”的锻炼方法,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上,巧用“点拨”,引导学生从日常锻炼中总结高效的锻炼方法,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通过行之有效的锻炼掌握必要的体育项目技能,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体育常识和锻炼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科学锻炼方法进行科学的自我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锻炼能力,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为了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和动力,我们还要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锻炼方式以及大众化的体育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做到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培养学生锻炼意识的目标。比如,有的学生喜欢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这些球类运动,我们可以组建兴趣小组,教师负责教给学生专业的体育技能,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在享受乐趣的同时达到锻炼的目的。总而言之,我们在选择锻炼的方法和内容时最重要的就是科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健康知识和基本锻炼技能,从而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也能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实现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目标。
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激发学生的自觉锻炼动力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常把学生最后的体育成绩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挫伤了学生自觉锻炼的热情和积极性,所以我们要注意评价方式的创新和多样化,将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学习能力作为评价的参考依据,特别是学生的进步程度,一定要加入到考核内容中,从而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保护那些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的自尊心。另外,我们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看到学生的进步和努力,以学生的进步程度和努力程度给学生一个客观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除此之外,为了使全体学生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日常体育锻炼,我们还要采用“积极练习”评价法,在最后优秀等级考核中增加“态度分”,让基础较好的学生也能端正态度、认真锻炼,从而使自己拥有更大的进步空间。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更加刻苦锻炼,既能获得身体素质的增强,又能获得技术技能的提高。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会更有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不会因为运动能力较差而对体育锻炼避之不及,反而将自觉体育锻炼当作一种享受。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作为体育教师,要通过正确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和作用,同时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教授学生一定的体育锻炼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邵明岩.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10).
[2]黎华秋.体育教学中“健康第一,终身体育锻炼”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9(01).
篇12
1 引言
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需要的体育教育课程和体育锻炼的内容是不同的。同一年龄阶段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状况是不一样的,差异甚大。也暴露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全面了解体育教育和锻炼对儿童青少年、成年、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的影响。心理素质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身体的问题。身体健康状况是已经是我们现在全民关注的问题。
2 体育教育和锻炼对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
正处在成长发育旺盛阶段的儿童青少年,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民族素质,关系到祖国的未来。现阶段,这些祖国的花朵身体素质正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也影响到他们心理素质下降的原因。肥胖、视力下降、体力下降等相关的数据直接显示着他们身体方面的问题。自我认知度差,自卑、自私等心理素质的表现是我们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
2.1 儿童青少年的体育教育
儿童青少年思想还没有成熟,自我判断和认知不足,不能够做到对事物有非常准确的辨析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去引导。之所以现在儿童青少年出现很多肥胖、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下降等问题,是因为很多儿童青少年不愿意去从事体育锻炼运动,懒惰是最根本的原因。我们该让他们积极运动,平时跑跑步,和小朋友一起拍拍篮球,大一点的青少年打打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给他们暗示,他们很棒。教他们如何去做这些运动。体育教育和其他教育都有共同之处,就是我们要积极鼓励他们去做这些正确的事,减少负面的效果。他们乐于体育锻炼,我们给他们提供更多的体育锻炼的机会,体育锻炼的次数多了,在体育锻炼中也找到了乐趣,自然而然地就喜欢上体育锻炼。这也会让他们自己感受到和朋友一起运动的快乐。我们的体育教育不要强制孩子们去做他们不喜欢的事,这样反倒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只有他们自己感受到体育的乐趣才能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身心更加健康。体育教育应该从儿童青少年的兴趣出发。
2.2 儿童青少年的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对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影响至关重要。这个阶段的体育锻炼直接影响儿童青少年的身体的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和骨骼发育。
人体的循环系统直接关系到身体的各个组织和各个器官。儿童青少年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增加心脏的收缩力,心肌内的毛细血管数量增加,心壁增加厚度,心脏增加容量。可以使他们的血液循环更加通畅,全身的组织器官代谢增强。降低心脏相关的疾病形成的几率。
呼吸系统提供人体的呼吸,人体新陈代谢就需要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剧烈运动的时候就需要大量进行气体交换。经常锻炼的人身体具有很高的肺活量,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比较强的呼吸过程。
儿童青少年骨骼正处在发育阶段。让骨骼更有弹性、韧度,不易骨折、脱臼,就需要适当的体育锻炼。据调查,这个阶段经常锻炼的孩子要比不锻炼的孩子高出5厘米左右。儿童青少年的学习压力很大,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身体,肯定会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使他们的情绪得不到调节,就会让他们处理不好人际关系,学习成绩下降,不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为了减轻学习压力需要他们做适当的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促进心理健康。
3 体育教育和锻炼对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
成年人面对着学习和工作的压力。他们需要去面对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各种挑战。国家的现在和未来都需要他们来创造,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是创造未来的本钱。成人的体育教育主要指的是在校的学生。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体育锻炼可以提高身心的健康。体育教育和心理健康密不可分。
3.1 成年人的体育教育
现在这个年龄段的人群一般都是娇生惯养,性格比较倔强,行为懒惰。自我封闭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管理者要积极地去培养这部分人各方面的兴趣,体育教育也是很好的手段。多方面地组织体育健康课,让大家多协作配合运动,可以养成良好的性格,避开自闭的可能,提高身体素质,减少心理疾病。
3.2 成年人的体育锻炼
现在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这个阶段的人群,到很多的环境,都是闷头的看自己的电脑和手机。在教室或者办公室长时间不运动,身体素质水平不断的降低。长期的不运动,引发的肥胖,颈椎病,体软乏力等疾病都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也使得这部分人的情绪很不稳定,在学习和工作中受到压力就会产生心理疾病。负面的情绪长时间不能释放。他们需要体育锻炼来缓解压力,拥有一个健康的身心。
4 体育教育和锻炼对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体的衰老是不可避免。老年人身体的各个组织器官都在退化,运动能力在明显的下降,各种疾病也会产生。这些是人们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想改良这种现状就需要适当的锻炼。老年人的身体条件比较差,运动迟缓。他们适合一些运动量相对小,没有身体对抗的运动。可以练练太极拳,做做健身操和慢跑等运动。这些运动不但锻炼身体,还提高了身心健康。老年人是最容易产生不良心理的群体,他们面临各种各样的生活琐事,很容易产生寂寞和孤独感。引导他们多参加体育锻炼,采用群体锻炼的方式,让他们彼此多进行语言交流可以对身心健康得到改观。
5 总结
体育是人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不同年龄阶段接受相应的体育教育,进行不同层次的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身体健康直接对身心健康产生影响。提高身心健康就要加强对各个阶段人群的体育教育和锻炼。
参考文献:
[1]张嘉伟.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J].内江科技,2013,(2).
[2]朱静萍.浅谈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学课程资源,2013,(2).
[3]潘施伊,吕志刚.有氧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性别差异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8).
[4]吕德军.浅谈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9).
[5]戴秋娃.体育教育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3).
篇13
一、造成现阶段高中学生对终身体育意识形成有困难的主要因素
1、高中生对终身体育意识水平是不够的。由于受到现有全民体育意识薄弱和高中教育体制的多重影响,目前高中生对体育的认识基本上比较粗浅,体育锻炼的目的以及锻炼的价值总体的认识程度不高,根本不懂终身体育对自己一生的重要性。
2、由学校体育发展趋势及高中体育课程设置的局限性等客观原因所决定。由于每一所学校体育师资、体育场地和体育定位的差异,体育课的开设情况也大不相同。有些学校开设的体育项目很有限,且很枯燥,因此供学生选择的机会很少,导致学生对体育的厌学现象。
二、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方法与策略
下面是笔者在平时教学中总结和归纳出的一些方法和策略供大家参考。
1、注重体育锻炼习惯和体育价值观的培养,树立和学习身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和事例,来影响学生的终生体育锻炼意识。在高中阶段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充分利用室内理论课程,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终身体育的目的、作用以及功能有全面的认识与理解,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
2、注重教学效果,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体育运动基础和体育学习与理解能力,因此在上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总之教师应不断的根据教学内容很学习对象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并形成习惯。
3、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可以掌握自学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理解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还要学会运用体育锻炼进行健身的基本方法,并能把这种方法进行延伸达到学以致用。体育教师有时候要大胆鼓励学生多途径、多渠道地培养自觉养成独立的体育锻炼的能力,积极参加体育社团和课外体育活动,并鼓励学生自己举办和组织体育小型竞赛和体育社团。同时教师在体育课的教学设计上应该力求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们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4、注重学生体育特长的培养,争取让每一位学生具有“一技之长”,并能把这“一技之长”长期坚持下去,是体育成为终身的伴侣。高中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特长,结合本校实际,每个教学单元中安排一些项目进行选项分组教学。在教学中让学生能有机会选择喜爱的体育项目,让学生学会的同时有“一技之长”,教师重在技术指导和内容的引进。在课堂教学中不要为了教而教,过高的要求失去体育运动的乐趣产生厌学的心理。
5、扎实开展小型群体体育比赛,让学生从中体验体衣运动带来的乐趣,从中展现自我。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可利用体育模块教学,把体育课进行科学合理的组织开展好内容丰富的、学生喜爱的课外竞赛活动,让学生有机会把所学到的运动技能运用到比赛之中,让同学们充分展示自我,通过参与真正体会到体育精神,理解运动比赛的艰辛才能享受胜利的喜悦。通过体育竞赛去展现自我,发挥学生个人特长,在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上有更大的进步,同时也可以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地进行体育锻炼,完善自我的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6、尝试开设专项选修,引进适合学生可以终生从事的体育项目,建立多样化的课外体育活动。
7、根据教学的需要,体育教师要不断更新和提高自我素质。 体育教师还要加强自我修养,体育教师崇高的人格魅力会使学生产生信赖感,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保持乐观的情绪,促进身心健康。言传身教成为学生体育锻炼的榜样。
总之,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体育类的“一技之长”,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积极的从事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使学生终身享受体育。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锻炼身体,学校体育为终身体育奠定了相应的基础,为实现终身体育提供了可能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婷.现代中国体育教学模式发展方向探析[J]文教资料,2006,(3):161-162.
[2]熊金.试谈高中体育教学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东西南北:教育观察,2011,(4):4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