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心理健康教学反思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学心理健康教学反思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学心理健康教学反思

篇1

篇2

其二,现实生活中,很多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种种异常心态,如自卑、胆怯、自私、虚荣、孤僻、嫉妒、任性、骄横、情绪抑郁、空虚。表现在学习、生活则是敏感、焦躁、胡乱猜测、烦恼、厌学、缺乏自信、恐惧考试、经不起挫折和失败,甚至迁怒于人,人际关系不良等。而在现在的中学当中,能长期有效地坚持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微乎其微。

第三,对中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也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青少年学习、生活和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而周到的培养和教育。素质教育的各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整体,素质教育中必然包含心理素质教育,否则,就不是全面的素质教育。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心理素质教育即不仅要重视对学生智力因素培养,而且更应重视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情感,愉快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对生活充满自信,乐观向上;同时要防止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发生,善于解决存在于学生身上的心理疾病,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时,应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素质教育是人的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必须坚持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科学化,要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在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时候,应本着对学生将来高度负责的精神,要有令人信服的科学根据、亲切真挚的教学态度、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同时能耐心而正确地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摈弃那种自以为是、主观武断的做法。应时时刻刻地提醒自己:心理素质教育关系到学生的一生,容不得半点虚假和马虎。

(二)服务性原则

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学生将来的成人与成才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时,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服务的原则。正如某位心理学家所说:“心理素质教育不是说教,是参与;不是侦讯,是了解;不是批评,是疏导;不是做作,是真诚;不是解答,是领悟;不是解决问题,是协助成长;不是表面屈从,是内心转变。”这段话十分鲜明地说明了心理素质教育的宗旨和工作原则。

(三)差别性原则

各个学生因生活经历、心理压力等因素的不同,各自的心理素质也呈现出多样性,因此在面对全体学生实行公正、公平的集体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心理素质差异,实施差别教育,对不同的心理素质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个别谈心,个别辅导。对极个别心理存在障碍的学生尤其应该高度重视,要及时找出问题根源,疏通教育,必要时还要进行长期跟踪教育,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时刻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微笑地面对前进路上的风风雨雨。

三、实施方法及策略

长期以来,一些教育工作者往往把政治思想与心理品质混同起来,把学生中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道德问题、纪律问题、作风问题来处理,动不动就“上纲上线”致使教育收不到预期效果,有时还会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必须从心理上去了解学生,具体实施方法和策略如下。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1.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可以使一切紧张、焦虑、忧郁、脆弱以及情绪不稳定,有孤独感等不良情绪有所减轻或消除。

2.重视发展个性的教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发挥他们各具特色的?明才智。中学教育应引导学生的个性向着有利于自身、也有利于群体的方向发展,这是个性教育的核心内容。

3.加强心理训练。加强心理训练的目的在于增强心理适应能力。心理适应能力的强弱,常在一些重大的、具有关键意义的场合明显地表现出来。

(二)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其他素质教育之中。

素质教育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决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整体。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应将学生的素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将心理素质和和其他各素质联系起来,并渗入其中。在进行其他方面素质教育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挫折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学习、生活中,学校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一些能够锻炼学生意志、提高学生耐挫能力的活动,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正视困难,并想办法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以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心理。

篇3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起步发展至今,逐步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师资队伍不断发展、服务对象与人群不断扩大、教育内容日益扩展和深化,取得了巨大成绩。本文拟从政策层面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问题加以检视,以利今后学校心理学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政策的现状

1.课程的法定地位逐步提高,实然地位存在落差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伴随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政策酝酿到政策体系初步形成、政策完善与实施的深化这样三个连续的阶段(李国强,高芳红,2013),有关政策文件显示,国家力求建立较为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对课程目标、课程主体、课程任务、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逐步给出指导性意见,课程的“法定”地位不断得到增强。另一方面,人们多已注意到,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观念的落后、制度建设的滞后等因素的影响,迄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法规及其执行仍然存在不完善之处,弹性较大、刚性不足,尚待完善和加大执行力度。如有关中小学调查研究显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然状况及地位与应然要求还存在较大的落差,主要表现在:有关心理教育经费问题、人员编制问题、上岗资格认定问题、教师职称评聘问题、工作评价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科研保障问题等(张玉堂等,2008;张成林,2009)。即便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较为规范的高校系统也仍然存在这个问题。2008年3月底至4月初,有研究对北京地区24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在这24所高校中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必修课的有5所,所占比例不到20%。此种状况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需要,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徐辉,2009)。在地方本科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专业性程度不高、时代性不强、实践性和操作性还不强、针对性不够、灵活性不足(李双,2009)。

2.课程师资角色模糊,专业素质欠缺,政策认同度偏低

人们注意到,我国学校心理教师特别是中小学心理教师专业角色意识模糊的现象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将心理教师与管理者角色相混淆、将心理教师与德育教师相混淆、将心理教师与普通心理教师相混淆等,其原因不仅仅在于心理教师的专业化和职业化不足,更在于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上的深层次改革不够,在于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德育和学校管理的系统内,而不是依托于特殊教育(刘翔平、顾群,2004)。人们也注意到,在应试教育的教育格局未根本改观的情况下,心理教师特别是中小学心理教师的专业地位不高、经济待遇相对较低、专业训练不足、专业成长需要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工作得不到各方面的充分理解,疲于应付各种“问题学生”、承受多重来自学校管理者、同事、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压力,在学校中往往成了所谓“孤独的守望者”(王琰,2004),成了学校教师中被边缘化的群体(王科成、崔建平,2006),尤其是,心理教师目前象其他诸如警察、医生、企业经营者等一些职业一样存在较为突出职业枯竭倾向(李炳南,2006) 。这造成了不少心理教师缺乏职业热情,对自身职业地位自我认同度不高,未能建立起自己的身份认同感(王宏方,2003)。

3.课程政策支持与执行力度存在城乡区域差异

目前,学校心理学健康教育的政策完善与执行力度方面大中城市(如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区和城市)明显要强于偏远落后地区、农村学校。如2012年11月有调查显示,北京市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了每一所中心小学以上的中小学校都配备一名合格的心理教师的目标,大多数中小学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的心理教师,心理教师的学历以本科为主,并且学历层次在逐年上升,很多心理教师取得了国家心理咨询师三级或二级证书;北京市的大部分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辅导)室,今后,北京市将进一步规范心理咨询室的使用,指导中小学开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并在高中学校率先实现心理教师定编定岗。而在许多偏远落后地区、农村学校,明显存在政策支持和执行不力的现象,一些学校甚至完全处于覆盖的盲区。

4.课程政策完善与执行力度存在学校层级落差

比较而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在高等教育系统的力度要大于基础教育领域。在基础教育领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但大多以柔性建议为主,没有具体落实办法。且大多数文件以《×× 意见》为范式,在硬性指标上有所欠缺。不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流于政策层面,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一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被其他学科课程所占用(申矗周策,2003)。尽管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所造成的事故不断,有关部门一再发文强调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但如上海市201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者”缺少,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软肋;而从课的开设学段来说,高中学段开课率最高,初中次之,小学最低;心理课在上海学校的开设不容乐观,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落实上有名无实,离全面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还有很大的距离(苏军,2013)。

而高校系统的课程政策完善和执行力度明显要强。如2006年9月,浙江省出台了《浙江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建设标准》,这被认为是全国首个关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建设的省级文件:规定所有高校都要开设选修课和专题讲座,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限选课;2007年,北京市出台了《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建设和评估标准》,这被认为是国内首个对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进行评估的规范性文件,文件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应列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开设心理素质教育相关课程;2007年,《上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标准》(试行稿)中提出:要求高校有明确的心理健康教育近期、远期目标,有体现工作目标、切实可操作的近期和远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和实施方案,并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规划之中。要求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至少纳入学校限制选修课程系列,覆盖面广。等。

5.课程的科学性有待加强

研究显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存在如下困境(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课程理念错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表现为学科化),课程模式单一,忽视心理健康课程应具备的可操作性、愉悦性、渗透性、实用性、针对性等特点,不能够融于日常教育教学之中;课程价值取向存在偏差,不少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教材重学科本位或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忽视学生主体需要;忽视心理健康课程的科学特点,在实践中,多数教师不懂得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难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双虎,2007;陈文琦,2008)。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政策前瞻

1.更新教育理念,进一步重视课程地位的提升

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只有进一步加强,才能适应21世纪社会转型深化时期对教育的挑战。如2009年俞国良教授提出,为了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最重要的是确立课程地位,要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正式列入德育课程体系,编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大纲》,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性质、目标、任务、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评估等做出统一规定。通过课程建设这一抓手,带动该工作其他方面的突破,实现良性发展(陈虹,舒娟,2009)。令人欣喜的是,近年国家心理健康教育政策趋于走强。教育部2011年2月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我国将从人员配备、设施建设、课程设置等方面对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硬指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如湖南省教育厅2013年1月转发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的通知(湘教通〔2013〕22号)中要求:从2013年春季开学起,全省各地各校都要按照“全面推进、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协调发展”的工作方针,根据本地本校实际,逐步完善管理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保障体系等方面工作,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等方面。

2.加大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

当前,需进一步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称、编制和评聘的机制,并以此为突破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心理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值得注意的是,张侃教授认为,发达国家学校心理教师队伍的建设走的是完全市场化的道路,而中国学校心理教师队伍的建设大概需要两条腿走路:首先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由他们来落实心理教师的岗位、教师的定期培训和整个支持系统;第二,好的学校可以自己找一些社会机构来做这些事情,走市场化的道路。将来心理老师资质至少应该是大学心理系毕业的本科生,这应该作为最基本的资格。现在中国在读心理专业的大学生大概有3万人,平均每年有 6000-7000 人毕业,重点是要把这批人用好(陈虹,2009)。这一主张揭示了今后较长时期我国学校心理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走向。

3.消解各种区域差异、学校层级差异,确保教育公平

在现代社会,青少年学生依法享有国家和社会提供的心理教育的平等权利。改革开放以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我国政府和教育部门出台的一系列相关的法规、政策和文件中明确了心理教育公平的基本诉求。我国教育法律中明确了保护学生“身心健康”的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06修)提出学校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规定,标志着“心理健康权保护”已进入法律框架。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其中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配备或者聘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辅导人员,并可以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即:“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等。较之大中城市,我国6000万农村留守儿童更是不容忽视的群体。2013年1月4日,教育部等5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对在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其别强调,要重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将其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可见,诸多政策已经要求心理教育应注重公平、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弱势群体学生。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与政策,特别是要加强和落实心理教育的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使心理教育课程建设逐步制度化、规范化,才能切实保证心理教育成为全体学生共享的基本教育权利。

4.加强课程改革,明确课程定位,强化专业要求

如同其他课程,由于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同样需要不断的变革。如有学者提出,针对当前心理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在新课程改革思想指导下,心理健康教育应把握自身的特点,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视野,建构创新的心理教育范式,通过心理教育与新课程改革在价值、目标、内容和评价等多方面的融合创新,使得心理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能够互惠互利,在深化新课程改革中走进心理教育的佳境,在建构心理教育范式中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崔景贵,2006)。2009年,俞国良教授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推向深入,关键是要课程化。心理健康教育课不能等同于一般学科教学,但它又不仅仅是一门课程,它更需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生活环境相结合,其宗旨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困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陈虹,舒娟,2009)。

对课程进行改革也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者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识、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方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师资培训(陈浩,2009)。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以教育与发展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观,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从课程内容的改革上,紧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在课程体系上重在建设,重在创新,重在特色,利用开展课外课堂,不断推进教学内容的改革,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等(段鑫星等,2004)。应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出发,以回归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为需要,编排“适需”、“适用”的课程内容体系,以“学材”而非“教材”为中心,采用独特有效的教材编写,采用“面+线+点”三位一体的教学组织设计,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收到良好的实效(柳友荣,吴桂翎,2010)。

可从政策的角度赋予各类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利和职责。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历史不长,且沿用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模式,几乎没有给学校留下自主进行课程开发的空间。不管是观念上还是制度上教师只是作为课程的实施者而不是主动的开发者存在,广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状况和需要没有受到真正的关注。鉴于此,国家制定针对高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政策以及学校依据这种政策制定出具有操作意义的实施办法是十分必要的(程迪,2005)。又如,有研究提出,针对农村学校留守学生的现状,开发行之有效的心理教育校本课程不失为一种促进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好方法(许芳,曾凡敏,2006)。

篇4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要纳入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之中。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只顾及自己的教学成绩,只是看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不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的教学评价也是以成绩来评价教师,没有将学生的心理健康纳入到评价的范围内,使得教师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每个教师都担负着教育教学任务,我们都和学生进行直接的对话与交流,这种对话与交流不仅仅表现在教学内容上的与学生的相互沟通,还表现在教师与学生心灵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所以教学包含着师生之间的心理情感的交流与对话,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通过这样的活动,发挥自己情感教育的功能,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从中获得自信,获得一种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

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就是一种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心理健康首先表现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大多数学生心理不健康,就是因为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出了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思想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消极悲观,玩世不恭,或者愤世嫉俗,看不惯一切。由于这样,他们的心理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或者对学习失去信心;或者对社会产生一种不正确的认识,产生抵触情绪;或者自暴自弃;因此,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世界观、人生观教育。我们要充分利用我们的课堂教学,通过思想品德课教育,语文教育,科学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正确认识人生,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进行一种审美教育。美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美育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品位,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体验到人生的乐趣。孔子就十分重视美育的作用。他们把改变让人心的作为教育的最高的目标。移风俗,知薄厚。因此, 充分发挥文艺的这种作用,通过审美教育,丰富学生的情感,改善学生的内在情感结构,是教育义不容辞的职责。每个教师都要担负起这个责任。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在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的前提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与新课改的推行同步进行。课改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综合能力的提升。新课改是全面教育。新课改提倡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注重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等等。特别是新课改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学习方式的转换,必然会对学生内在的心理世界有所改变。

篇5

一、当代中学的心理健康现状

首先,当前由于中学生学习压力大,在加上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最终会导致产生厌学情绪以及考试焦虑症,这些负面情绪会让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以至于更加无心向学的心理问题。其次,人际交往方面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处于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各方面发展都不成熟,做事情容易冲动,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也容易情感用事,因此会给自己带来伤害,从而影响心理健康。再加上,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对于自己的成长有着好奇而敏感的心理,一方面他们想要找人倾诉秘密,可另一方面他们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沉默不语,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品德课上的必要性

1、思想品德课上加入心理健康教育是新课标的要求

中学生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过程。这个过程遵循着由外化到内化再外化为行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几个心理素质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每个过程都充满着矛盾。一个人的品德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他才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才能拥有健全的心理,健康的人格。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初中生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新课程标准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试图通过整合心理健康学习的内容,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信心,把优良的品德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

2、心理健康教育迎合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据有关部门进行的心理调查表明,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用学生自己的话说,终日过着“单调而紧张,烦躁而抑郁”的生活。多达近3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近年来,中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甚至犯罪现象时有发生,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也葬送了自己的前程。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其他素质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应居于素质教育的核心地位。

三、思想品德教师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加强教师学习,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及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生活紧张和繁忙,给人们带来许多心理变化,面对激烈的竞争,使一些教师自身产生了过度的紧张和焦虑感。教师不良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求任课教师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有健全的个性;性格开朗、乐观、有朝气、有毅力、有恒心,敢于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和挫折,做生活的强者,要有涵养,情绪稳定,不浮躁,不任性,善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自觉防止和克服不良嗜好。做学生的“人师”,使学生佩服,只有这样,才能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另一方面加强教师理论学习,提高自身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

2、不断学习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的能力。

首先,积极设计开放的教学目标。开放的教学目标,按新课程理念可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尤其是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善于发现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要用好教科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为师生的教与学服务。同时要指导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书,引导他们关注生活,让他们从生活中,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感悟人生的真谛,找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支撑点。除此以外,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光盘,教育软件,多媒体设备,自然和人文景观灯教学资源,使学生全方位地掌握课堂上要求学习的内容。最后,是对教法的准确定位。在教法的选择上,一定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扣住教材的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知识,生理,生活等实际,不拘一格,突出一个“实”字,抓住一个“情”字,凸显一个“活”字,力求一个“效”字。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放弃居高临下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巧妙设疑,运用多种教学媒介,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最佳的反思情境,让学生在自主的空间中,带着问题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能力进行深刻的质疑反思。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篇6

“体验”是指亲身经历,在实践中认识事物。只有我们切身投入到环境中去,我们的大脑才会对经历过的事情进行信息的反馈,给予我们一定的感受。“体验式教学”就是教师通过案例和视频,设定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理解基础知识之后,通过现实的情境和实际的经历获得真实的感受,在此基础上领会教学内容,从而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

与传统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讲,学生被动地接受不同,体验式教学更加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领会知识的内涵,通过思考、讨论和实践的方法,获得内心深层次的感受。中职学校希望培养出的学生正是能够发挥主观意识,独立思考的人才,因此体验式教学方式很符合中职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开展。

二、体验式教学对中职心理健康教学的重要性

1.提高中职生的心理素质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通过鼓励学生亲自参与到教学情境之后获得内心真实感受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在具体情境中得到更多地锻炼,对于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教师能够及时给予帮助和疏导,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教师可以设定多种现实中学生可能会面对的情境,如学习压力大、求职困难、就业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等,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减压,重塑心理素质。

2.提高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效率

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很容易被忽视,主讲教师往往将课本的内容枯燥地传输给学生,学生听课效率极低,难以真正达到课程设置的根本目的。如果心理健康教师能够采用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模式,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分析相似案例、设置具体情境的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学生会很容易将自己想象成情境中的角色,加深内心感受,还可以努力根据课本中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样不仅实现了学生成为学生主体的教学目标,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心理健康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心理健康教学中的实践

1.创设情境

学生想要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就必须能蚯咨硗度氲绞导驶肪持中,激发出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因此,心理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出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去体验。在心理健康教学中开展体验式教学的首要步骤就是创设心理情境。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学生在学习、生活、求职和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心理体验。学生心理感受的具体结果与教师创设的情境紧密相关,教师必须重视这一环节。

2.互动分享

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感受相互表达和分享才是体验式教学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将体验表达出来,教师才能掌握到学生具体存在的心理问题,将这些问题进行汇总之后,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体验式教学的过程只是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问题的手段,并不是目的,只有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足,才能说明学生开展认识到并能够正视自己的心理问题,希望获得教师的帮助。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在适当的时候采用恰当的方式给予引导。

3.课后反思

篇7

二、要深挖细掘教材资源,寻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

由于农村中学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教学设备相对落后,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的一些思想政治课教师感到很困惑,不知道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实,在我们的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有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是我们在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是我们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切入口。例如,七年级思想政治教材内容编写就是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为目标,教材以“成长中的我”为中心,以“正确认识自我”“积极与他人交往”“正确认识社会”等为主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等,以此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格。新版思想政治教材这些内容的编写,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理实际,易于学生感知和接受,只要我们政治教师细心地把这些心理教育资源挖掘出来,不失时机地加以心理引导,一定会使学生有所感悟,情感得到触发,并在情感交流中引起心理共鸣。如果我们细挖思想政治教材的每一课,会欣喜地发现每一课都能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元素,再把这些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给予学生,对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会大有裨益。

三、要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拓展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空间

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是理论性的内容较多,特别是一些理论本身就非常晦涩难懂,听起来更是枯燥无味,容易让学生感到心理厌倦,难以调动学生健康的心理情绪。因此,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非常重视情境的创设。通过创设情境,教师可为学生创造出宽松、恬静、优雅的课堂气氛,这样就可以大大缩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放心灵空间,让学生多一分活力,增一分灵气,产生美好的心理体验,从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例如,在讲“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两个小动画片,一个是“拔苗助长”,另一个是“庖丁解牛”。在观赏优美形象的动画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领会了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又如,在讲“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时,我给学生讲了 “愚人吃饼”的故事,让学生在笑声中领会哲学思想……巧妙的情境设置,让学生感受到:原来枯燥乏味的哲学课也可以具有如此情趣,原来的畏难厌倦情绪也就悄然而逝,促使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心理转变。由此可见,恰当的情境设置,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营造出积极主动、轻松活泼、健康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满意、愉快、羡慕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进而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拓展学生心理发展的空间。

四、要精心设计课堂小结,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升华

篇8

中学阶段不仅是学生大量汲取知识、培养能力、身体成长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丰富情商的重要时期。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学生人格、能力等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在这一时期学生的心理处于不确定、不稳定的形成之中,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的崛起,各种观念和意识的渗透速度太快,而中学生自我心理判断能力的发展则相对滞后,造成学生心理的不健全、不健康,将会给以后的发展缺乏良好的心理基础和内在动力。

针对这种情况,结合自己对中学生健康心理培育的思考认识,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简单探析,为探寻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方法、途径提供借鉴。

1 构建独立的中学心理健康课程,进行直接独立的心理健康引导

我国在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虽也提出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但是目前的中学课程设置中有语文、英语、数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等,而没有独立的心理健康课程。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只能是通过讲座和其他的间接途径,加上应试教育考试制度仍然占据主要教育市场,学校的健康心理教育也就无路可走,束之高阁了。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根据我国教育实际,积极构建独立的系统的心理健康课程,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也应将其纳入中学课程之中,摆正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从制度上加以保证,并在教育实践中贯彻实施。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直接正面的引导,使其知识能力的增长和心理健康的增长趋于同步,并互相促进,不再培养像马加爵那样具有高知识、高能力,但心理扭曲、不健康的大学生。不要再等到中学生进入大学、社会再花大力气进行心理健康矫正,到那时可谓晚矣。

2 注重在各学科的教学中渗透健康心理的培养

教师应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在各自的学科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兴趣、情感、态度、思维、价值观等心理因素的渗透,应使心理健康教育和各学科有机地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应从其他各学科的教育中吸取有益成分,其他学科也应以培育学生能力、健康的心理为目标,让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主动地在各学科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应让学生在知识能力的发展中,不知不觉得形成健康心理,塑造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因其负载的传统的文化道德内涵,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渗透对学生为人处世、学习态度、情感、性格、气质等心理因素教育,淘冶学生情操,进行正确的心理文化导向,形成健康的文化思想。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严谨态度,细致和沉稳的心理。再如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适时对学生的心理进行价值评判和思想引导。在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础上,形成知识、能力、心理等身心内外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会促进学生各学科学习。教师只要充分挖掘各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并以各种形式渗透,就会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智商和情商同步发展。

3 整合、开拓健康心理培育资源,实现多元化

中学生因其年龄阶段的特点,知识能力缺乏,心理评判的不完善,对于学校教育和外部社会环境压力和困惑是时时存在的。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普通的,并不是特别专业的,在现实中部分学生会出现心理健康的问题,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凸现。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大部分学校中已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友、上网等进行专业引导。这种做法应全面普及并切实开展,让所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得到治疗,不再越积越多,最终心理崩溃,厌学、退学,与社会格格不入。

健康心理培育的资源是多元化,不仅要重视是学校教育,还应重视家庭、社会等资源的教育,家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培育也是至关重要的。和睦、幸福、民主、完善的家庭环境能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反之则有可能导致心理的扭曲、封闭。如离异家庭孩子大都存在心理孤僻;不和睦、不民主家庭的孩子存在好斗、焦躁;特别现在农村留守家庭孩子缺乏爱心,自由散漫,不信任父母、社会,不愿与人交往。社会就像一个大染缸,利用得好就能染出好的布料,利用不好就会染出难看的废品。如果社会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就会使学生对社会在心理产生困惑、迷茫、恐惧,甚至扭曲。学校和教师应不断开拓和整合更多的心理健康培育资源,开展家长会、社会调研咨询、经验交流等活动延伸到家庭和社会等更多地方,使之成为系统,通过多种形式如讲座、会议、文字阅读等更好的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服务。

篇9

一、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结构

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普及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

(一)心理健康教育专职师资力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6 000~7 500名学生中至少应该配有1名心理学专职人员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专职的学校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教师,在美国叫"学校心理士"(school psychologist),在日本叫"心理专家"或者"学校心理相谈家",属"心理学专业技术工作者"范畴。

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优化学员的心理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帮助学员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开发个体潜能,促进学员全面健康发展。因此,作为专职的学校心理辅导教员或心理专家主要承担两项工作:一是心理教育,即通过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等形式对学员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这就要求他们具备心理教学和科学研究能力;二是心理咨询,即通过个体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协助学员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同时对心理问题严重者进行鉴别诊断,以做到及时转介,这又要求他们掌握相应的心理诊断、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活动和训练理论,熟练运用心理咨洵和心理活动技巧。

(二)心理健康教育兼职师资力量

在专职心理健康教员之外,军队院校还需聘用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兼职教员。兼职教员是指学院正式聘用的,能够独立承担某一门专业课教学或实践教学任务,经验丰富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要建立一支比例合理、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这既能够有效补充专职教员队伍的不足,又能改善师资队伍的结构。

二、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

要保证军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良好发展,必须拥有一支专业硬、观念新、心理素质好的教员队伍。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要求应包括:

(一)专业强

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养。首先必须具备深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包括普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测量、心理统计等基础学科知识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式方法、技能技巧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还应了解一些医学心理学、精神心理学、治疗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其次是自如运用心理学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包括心理教育、测量、统计、咨询、调查、研究的能力。另外也包括一些非专业能力,如言语能力、沟通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调控能力等。

(二)观念新

知识和技能之外,对教育教学实践有重大影响的是教员个人头脑中的"内隐理论",即理念问题。它随时随地会以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教员的教育教学思维和课堂教学策略。教育家阿瑟·阔伯斯说过:"影响教育成败的关键因素也许莫过于教师他自己相信什么。"这充分说明了教育观念对塑造教师行为的重要作用。因此,一个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者在重视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的同时,更要加强对教育观念的重塑。具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具有的观念是:

1、充分尊重学员的观念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员不再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习环境的开发者,学员学习过程的帮助者、调控者和评价者。在此过程中,首要的是接纳与尊重。要采取真诚、同情的态度,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接纳、理解对方,这样才能建立信任感与安全感。在此基础上再通过讨论、反思等方法,帮助学员自我探索,做出符合自己内心意愿的判断和选择。

2、最大限度地保护来访学生的利益的观念

要严格坚持保密原则。在不危害别人和当事人的前提下必须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不经当事人的同意,不得将其情况向任何人透露(法律规定除外),这是对当事人个人权利和利益的最大尊重,也是心理咨询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同时还是咨询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3、致力于来访学生的自我成长的观念

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是助人自助。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员既是教育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因此,整个教育过程都要致力于调动学员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其自我反思、自我改善、自我实现的能力,最终促使其在教育过程中学会成长。

4、提倡个性发展的观念

著名教育家、博士生导师钟启泉教授认为,心理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个性发展"。个性,是一个人得以区别于他人的标识,是一个人最为宝贵的心理品质,是创造力的原始力和心理依托,也是判定一个人是否真正拥有自己的尺度。我们应尽力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应尊重学员的个性和人格。学员需要有发挥其能力的自由环境,以便激起更充分的探索和思考。

(三)心理素质好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员自身应具有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心态;具有豁达宽容的包容心;具有调节控制表达情绪的能力;具有理性客观全面看待问题的认知能力;具有知难而上坚持不懈的意志力;具有真诚、友善、开明、合作的人格;具有亲切、热情、宽容、善良的个性品质。这样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较好的处理与学员的互动关系、引导学员理性看待问题,同时也作为榜样潜移默化学员的心理状态。

三、军队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的培养

(一)培养目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教育培训,不是学历教育或学位教育,而是一种职业技能培训,因此要将理论知识教育与实践技能教育相结合,同时重视心理健康教员基本教育观念的重塑。

一是知识和理论的培养。包括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理论。二是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心理诊断、心理测量、心理统计、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技能。三是理念的培养。与一般的知识、技能培训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仅需要解决知识和技能层面的问题,更要解决观念、信念层面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涉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作用、内容、对象、方法、途径等的认识。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就会有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和行为。同时,理念还包括对人对事对生活对工作基本的观念。若持一种开放、通达、包容、理解的态度,热爱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甘于奉献,尊重学员的人格和意愿,便有利于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以及积极的氛围,使心理健康教育达到预期效果。

(二)培养方法

培养方法主要包括:校本培训、远程教育、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其中,校本培训主要依托本院校相关资源进行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远程教育主要借助远程网络上的相关资源和机构进行远程培养。重点是体验反思式培训、参与式培训。

体验反思式培训和参与式培训是对传统培训的创新和发展。传统的培训是以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为中心,以"专家讲授"为主要模式,以讲解和讨论为主要方法的一种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传递知识和培训技能,但难以重塑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不仅需要解决知识层面的问题,更要解决观念、信念层面的问题,所以仅靠传统的培训模式是远远不够的。

所谓体验反思式培训是指以受训者为中心,让受训者先体验心理辅导活动、先实践行动研究,再在心理辅导与行动研究过程中,让受训者以自己的心理辅导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的理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通过提高受训者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心理辅导能力发展的培训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通过创造一种真诚、民主、合作、共情的环境,引导和帮助学员自我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活动。所以心理辅导理念的培训中确实要突出教员的自我探索和自我体验,从自我探索和自我体验中不断进行反思。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尊重接纳他人,建立真诚信任的人际关系,相信他人有积极向上的潜力。参与式培训便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参与式培训强调受训人员的参与、体现出以人为本、注重多向交流资源共享、充分尊重受训者、受训者体验的是平等和温暖的人际关系。其特点为:第一,通过需求评估,确定培训内容。第二,受训人员参与培训活动。不但在内容制定上而且培训活动的组织上也让受训人员参与,充分体现其主体地位和发挥其积极性。第三,全员参与。除了培养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的专业性之外,还要进行学院教员全员培训,要走普及化的道路。第四,多维评估。要多角度多层面进行评价,要将自评与他评、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总之,在培训中,一要加强培训目标的人本化;二是实现培训内容的综合化,突破以往只重理论指导或只重技能训练的片面性,同时重视教师基本教育观念的重塑;三是注重培训方式的多样化,可运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体验游戏、个案分析、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丰富培训手段、增强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冯铁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现状及政策建议[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

篇10

目前农村中小学中普遍存在着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改革创新意识不强、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大部分学校的领导和老教师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缺乏学习和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些老教师认为实施新课程是年轻人的事,与己无关。在教学中不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对学生的教育只是停留在机械式的管理上。教师观念的更新,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实施,要更多地依赖教师培训工作。然而,目前农村学校普遍存在选送培训和校本培训不到位的现象。选送不到位,主要原因首先在于学校领导认识不到位,选送意识不强。同时很多学校的教师是包班教学,外出培训则会影响校内教学。其次,农村学校办学经费紧张,培训经费短缺使得教师无法外出培训,从而影响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与专业知识的完善,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中的开展。此外,在校本培训方面由于缺少相关的师资和条件,无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培训,即使培训也只是停留在低水平的集中学习材料上,开展研讨式、互动式、参与式、反思式等多种培训有很大难度,培训缺乏实效性、针对性,不能满足工作所需,不能解决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

二、教师自学自研落后,限制了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学习的需要。教师必须不断“充电”,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在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还需要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可是,农村学校由于地域,经济、硬件等条件的限制,可供教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资源极为有限,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资料更少。许多学校地处偏远没有网络,有限的一点图书也得不到更新,教师苦于没有资料可学,自研苦于没有资料可查,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三、农村学校教师流动性大,制约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农村学校由于地处偏远,生活条件差,留不住教师。人员调动频繁,使得农村学校在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常出现断裂带。农村教师无法去外地参加培训,有时即使培训了,来年可能就调走了。这样造成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不能内化和深化,亦不能推广,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这样恶性循环,成了农村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绊脚石。严重制约了农村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

四、留守儿童增多,家庭教育缺失制约着农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篇11

一、拓展延伸,提高心理健康的教育水平

(1)提高教师素质,打造高素质的心理教育队伍。教育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同样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也取决于教师队伍的素质。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要坚持外扩内修的原则。一方面积极拓宽老师的知识面,走出去学习,网上研讨。另一方面要通过课堂教学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加大反思的力度,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为此我校有以下举措:一是发动老师征订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刊物,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二是积极推动走出去学习,组织老师听心理教育专家讲座。三是开展心理健康课的听评课活动,组织心理健康课的讲课比赛,加大研讨力度,利用集体智慧,形成反思体会,并结合自身的课堂教学加以改进和提高。四是进行课题立项,推进健康教育研究。五是开辟网上教学交流论坛,积极撰写教育心得,做好课堂反思,交流教育经验,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妙招。通过上述措施,我校形成了一支热爱学生、事业心强、水平高超的师资队伍,使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迈上了科学化、规范化轨道。

(2)重视心理调查,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有预见性,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做好调查工作,形成调查结论,进而结合具体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通过深入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常见的心理问题,了解诱发该种心理的原因,并进而思考心理教育的方式,这种有的放矢的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在调查当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灵活多变,适宜于学生配合和接受。我们可以在每学年初或者每学期开始,采用观察、网聊、信箱问卷和心理测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类整理,并根据调查结果调整学期教学计划,结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本做适当的调整和拓展。

(3)搞好学科渗透,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课堂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有很大的优势。我们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所有学科,并从备课、上课、活动作业、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加以规范,积极落实教育方针,开展扎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并采用观看录像、经验分享、谈话沟通、角色扮演、学生讨论、行为训练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保证课堂教学的效率。除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外,其他各科教师也要在自己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美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环境对人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所以真正的教育有心人,都会在教育环境上下功夫,这不是表面文章,美丽如画的校园能够给人带来美的心灵享受,这就是环境教育的作用。所以,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在这方面下功夫。我们可以通过黑板报,标语牌、宣传栏、校报校刊,蕴含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通过演讲、体育节、艺术节、感恩节等一系列的活动给学生以健康的心理引导,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中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统筹考虑,处理好教育中的“三种关系”

(1)以爱为基础,处理好师生关系。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在情感基础上的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常言道“亲其师则信其道”,师生之间只有建立起融洽的关系,才能打开沟通的渠道,教师只有真正地关爱学生,才能取得最理想的教育效果。为此,我校制订了《师德师风考核办法》,广泛开展了“正行风、倡师德、树形象”活动,并通过“美丽教师演讲比赛”和“尊师爱生演讲会”,积极引导教师无条件地去关心、尊重和理解学生,把学生作为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人来对待,没有长者权威,没有居高临下的教诲,没有俯首听命式的接受,只有相互间接纳、协作、讨论和分享。

(2)注重个体,面向全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该和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一致,那就是在受众上面向全体,这样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当然也要针对出现的具体问题、个别学生进行单独的心理咨询与辅导,更要关注弱势学生(性格内向的、学习基础差的、问题家庭的、经济特困的、身体残疾的等),对于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应该在爱的前提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朋友的身份给他们以排解,更要把他们和全体学生联系起来,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而不是排斥、讽刺、嘲笑。这样他们会积极健康地成长。我们在学校开辟了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热线和“悄悄话”信箱,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失衡、心理挫折和心理障碍,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援助和心理疏导。对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则通过讲座的形式及时对学生进行团体咨询。

(3)家校共建,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港湾,一个温馨的民主的家庭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通过家长学校,召开家长会,将家庭和学校紧密地联系起来,相互沟通交流,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想办法、提建议。在家长会上,我们要和家长一起探讨,提高自身素质,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改变家长“孩子就是私有财产”、“棍棒底下出才子”、“学习好就是发展好”的错误观念。通过家校共同努力,争取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良好效果。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证,我们要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工作经验,遵循教育规律,把心理健康课开好,做好学生的心理问题咨询,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安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学理论,

篇12

一、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基础

教学实践证明,当师生感情融洽时,学生思维的大门呈开放状态,思维活跃,反映敏捷;当师生感情不融洽甚至对立时,其思维的大门呈封闭状态,甚至排斥从教师那里发出的信息。这就要求教师要从爱生出发,尊重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保护和爱惜他们的身心健康,让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师爱的温暖,这样学生才能以良好状态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应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究去发现先进的心理健康构建模式,建立师生真正平等对话的平台。教师要由课堂的主宰者、操纵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关键

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教学实践证明,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要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的作用。教师要养成学习与反思的习惯,增强研究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在重视教师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集体的作用,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营造求真、务实、严谨的教研氛围。具体做法有:一是运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创设英语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是选择良好的时机,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习兴趣;三是挖掘学生的潜力,创设表现情境,提高成就感。

作为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要选择灵活的交流风格,最大限度地去接触学生、改变学生、推动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地采纳学生的意见和提议,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从而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情境,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学,师生间的情感沟通畅通无阻,学生将会把教师视为自己的朋友和知己,使教学氛围更加和谐融洽。

篇13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组成部分

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有着心理健康教育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更应把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作为重要任务,使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语文学科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不同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语文是将古今鲜活的事例展示给学生,帮助学生分清善恶美丑,以古今贤能为榜样,在对作品的学习中感悟借鉴。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有正确认识,正确评价,更好的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面对挫折;保持自尊、自信、自爱、自强的状态;对学习投入极大的热情,提高学习效率,更有效地创造价值。

二、利用语文教材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是要培养学生健康的性格、健康的情绪情感和健全的意志品质。健康情绪情感与良好性格的培养。性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养成良好的性格对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良好的性格对健康的人际关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鸿门宴》中一代枭雄项羽,灭秦势如破竹,但终因骄傲自大,刚愎自用,功败垂成;《赤壁之战》中猜忌多疑的曹操,正是被人抓住了性格弱点,落得大军被烧的结局;《孙膑与庞涓》中满腹才学但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庞涓,最终成为反面教材。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心胸宽广,不与人计较,廉颇也能知错改正,负荆请罪,两人成就历史佳话。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要有意识将性格情绪对人的影响指出恚让学生懂得健康情绪情感与良好性格对人生的影响。健全的意志品质培养。在学习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时,教师要让学生深入理解有业、敬业、乐业之必要,认识到敬业乐业是人类合理的生活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责任心”与“兴趣”。读《傅雷家书》,要让学生细细体会一个父亲的关心体贴,对挫折要有正确的认知和对挫折的耐受力及挫折的排解力,面对挫折要学会坚强。在学习《过零丁洋》等诗文时,要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

三、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指在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有助于自我完善、心理保健及促进社会协调。教师要多设置主题活动,设置研讨交流环节。课内小组交流。针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设置问题。如“刘邦在鸿门宴中为什么能死里逃生”(《鸿门宴》),“时传祥精神在当代是否还有意义”(《寻找时传祥》),“烛之武是如何说服秦穆公退兵的”(《烛之武退秦师》)。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学会认识自己、欣赏别人,展示自己。在研讨交流中感悟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正确对待自己的优缺点,学会虚心倾听,学会反思,勇于发表不同意见,对不同于己见者不讽刺、不挖苦,要让学生知道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学会在交流中探索,在探索中求证。课外实践活动。利用周六日和寒暑假,为学生布置社会实践作业。有独立学习完成的,也有小组集体完成的。如学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爱这土地》等课文,以“爱祖国”或“爱家乡”为主题布置手抄报作业,让学生感受祖国和家乡的变化;又如“我爱老照片”主题手抄报,让学生在搜集老照片时感受成长的快乐,感恩父母和家人;布置“寻找那些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物品”主题活动,让学生感受时代的变迁。课内外主题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研讨交流中对自我有了正确的认识,增强了自信,增强了学习的乐趣。

四、通过作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作文是客观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光镜”。有些成绩平平的学生有时写出一些有真情实感,令人爱不释手的好作文,而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作文却写得很一般,很平淡,很让人失望。因为在低成绩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挫折、失败和痛苦比较多,这对他们的成长来说似乎是“坏事”,然而对写作来讲却不能说极其有利。学生积郁在心里的喜怒哀乐以及强烈的爱憎,一旦找到喷发的突破口,往往可以写出很多叫老师兴奋不己、拍案叫绝的优秀作文。所以,语文教师要仔细地寻找表达他们感情的突破口,热情鼓励并指出努力的方向。

2.通过精心选择文质兼美的课外阅读文章,对初中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针对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他们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去读,并加强阅读指导,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不但教给他们读书方法,还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阅读感受,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收到实效。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自己教育自己,培养良好的自我教育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