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

篇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而课前预习正是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预习是学生学习新课的一个起点,也可以是一个支点。预习的过程是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独立地、尝试性地去学习新课文,进行听说读写的自我实践。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它可以是一个很好的凭借,由此激发学生调动多方面的感官体验,调动情绪活动,挖掘和展示他们的潜能,还可以使学生得到个性化的情绪体验。所以,它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是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一环。

在读的时候应提出明确的要求:(1)第一遍粗读课文,在朗读中校正读音,找出生字、词,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明白它的音、形、义;(2)第二遍细读全文,要求边看注释边看课文,做到边读边口译课文,疏通文章大意;(3)第三遍精读全文,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初步把握文章中心,圈点出疑难语句、疑难问题,以备在课上提出来并解决。

二、落实研悟,以悟促读

新课标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只有经常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充分读悟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更好地体会文章的感情,提高朗读能力,内化文本语言。

《长江之歌》这篇课文节奏鲜明,音韵铿锵,所抒发的感情真挚而强烈。在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的基础上,还要加强朗读、背诵指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第三学段(5~6年级)中这样说:“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学生熟读成诵的过程,不仅能够巩固、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欣赏诗歌的音韵美,而且可以积累、内化文本语言,于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激发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这篇课文由两个部分组成。作者以雄浑的气势,热情赞颂了长江的雄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充分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这是诗歌中两次出现的诗句,其实也就是诗词中的副歌。我们应该抓住这一关键词语、重要句子的朗读和感悟,深刻地体会作者所抒发的强烈情感。

三、学以致用,适时仿写

诗歌写作教学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而诗歌的仿写训练使小学生的诗歌创作有了坚实的基础,在仿写中获得了写作的热情。学生还在仿写过程中研究诗歌的语言,进行诗歌写作的尝试,铸炼了自己的语言,培养了诗化的语言能力,获得了诗歌表现的一般技巧。可以说,它的意义非同一般,为小学生在作文中张扬心神、表达个性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现在小学生的作文有套路化的倾向,无论从作文的内容还是从作文的形式,都显得陈旧、没有活力。尤其是语言做作、矫情、空洞和缺失灵性,细细分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传统作文训练的思维定式,而诗歌写作就可以改变这样的局面。

那么,如何有效地指导小学生根据所学诗歌进行仿写训练呢?

1.反复吟哦,仿诗歌语言

诗歌,作为一种分行排列的文学样式正是以其仪态万方的形式之美而成为阅读者的最爱。诗歌语言高度概括、凝练,极富意蕴,它比一般的文学语言具有更强的陌生感,诗行间常留下许多空白,显示出很强的跳跃性。正是这种跳跃性,才容纳了诗歌更丰富的意象,从而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构筑使人耳目一新的诗歌意蕴。

在仿写训练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多读仿写的诗句,领略其中蕴含的语言美。《我们爱你啊,中国》这首诗歌的作者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赞美了祖国的博大辽阔、美丽富饶以及悠久历史和光辉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无比热爱的感情。本文是诗歌,教学时切忌横讲解竖分析,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读好诗歌,在读中体会、感受到祖国的伟大。面对不常出家门的农村孩子可运用一些音像、语言资料来让他们身临其境般地领略祖国山河的壮丽、物产的丰富、历史的悠久。

只有把诗歌的反复吟诵与对诗歌意象的想象再生有机融合,才能深刻领会诗歌语言高度凝练的特点,才能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达到仿写的目的。在强化感性认识后,让学生明白诗歌语言不仅仅在于分行,还有节奏美、形象美、含蓄美等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设计这样的题目以“我们爱你――”为起句,仿照课文第二至第六节写两节句子,学生进行了这样作答:

我们爱你――

万里长城蜿蜒起伏

京杭运河连绵不断

敦煌莫高窟雄伟壮观

扬州瘦西湖婀娜多姿

2.品味经典,仿创作技巧

写诗首先要酝酿情感。诗歌能使人感动,首先在于它的情感,还要懂得写诗只要抓住意象,就抓住了诗歌的内蕴。好的诗歌更需要新颖的构思和奇特的想象。想象应该是诗歌走向美感的前提,诗歌要走向美感,除了想象,还必须使用比喻等各种修辞手法。

抓住心灵的敏锐感觉,培养创作的良好习惯,是写好诗歌的经验之谈。人类的心灵深处是一个丰富的宝藏,那里有写不尽的诗歌。告诉孩子,要热爱我们的生活。要依靠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还要学会联想,在思维过程中始终不脱离具体事物的形象,并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和丰富的联想、想象。只要我们这样去积累生命体验和形象感觉,很多生动具体的形象画面和情感体验就会在头脑中互相联结、沟通,情感体验就会丰富而深刻,思维表达就会活跃而形象,我们的情感表达就离诗歌不远了。

篇2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即,学诗可以提高人的想象力、感染力、凝聚力,使人有志趣、善观察、能合群、有智慧。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就受到了良好的“诗教”,而的一生,正是典型的“诗意人生”。诗是真善美的统一,诗教应该是终身的。

现代诗歌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低年段现代诗歌的教学,如何进行呢?其有效方法主要有:课前导入法,让诗性诱发学趣;诵读指导法,让诗性化入涵咏;媒介渲染法,让诗性召唤诗情;诗歌仿写法,让诗性点燃童心;综合实践法,让诗性活跃生活。

一、课前导入法,让诗性诱发学趣

课堂伊始,利用一个恰当而有趣的导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集中注意力进入诗歌课堂学习,对于提高孩子们对现代诗歌的喜爱程度和课堂效果,是大有裨益的。从切合生活实际的事件导入、由旧知识迁移导入、相关诗句导入、对背景的介绍、音乐的渲染、创设特定情景导入等,都是诱发孩子学习诗歌兴趣的重要方法。

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小小的船》这首诗,可创设情境:请猜个谜:“有时挂在天边,有时落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小朋友们,你平时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展示蔚蓝的天空中有圆圆的月亮、半圆形的月亮、弯弯的月亮……最后把书本上的插图定格在大屏幕上。这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有位老爷爷把它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就是《小小的船》。类似这样的导学情境,能迅速将孩子们的思绪引入诗中,激发他们学习现代诗的兴趣与意愿。

二、诵读指导法,让诗性化入涵咏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情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的熏陶。”现代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极其富有感彩的一种重要的语言艺术形式,因此,诵读是感悟诗歌意境的最佳方式之一。

如指导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太阳是大家的》这首诗的诵读,可这样设计:老师示范读,问问孩子们的感受和想法,继而让孩子们自由读、同桌诵读,边读边适当讲解,让孩子们了解诗歌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把太阳当作孩子、小树和鲜花的朋友,显得亲切、易懂,然后可以进行小组合作读等方式,让孩子们在合作探究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各国儿童的团结友爱,感受诗歌的快乐意境。每一次读,都是为了不同的目标和效果;每一次读,都使孩子们对诗的理解和意境的感受越来越深。

三、媒介渲染法,让诗性召唤诗情

在小学低年段的现代诗歌教学中,成功的导入与充分的诵读仅仅是有效诗歌课堂的一部分,如若加上适当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则不仅是打开孩子们视觉、听觉这两扇感知美的窗户的重要手段,还是课堂中增强孩子们对现代诗歌现实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更是对于低年段现代诗歌教学的一种重要改革和优化。

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一株紫丁香》,可在谈话导入之际出示紫丁香的多媒体图片,引导孩子们说说对紫丁香的了解和感受。学诗前,可播放多媒体视频,让孩子们说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理解和感悟诗歌意境、内涵时,播放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孩子们边听边跟唱,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如“平时走过老师的窗前或办公室,你看到什么?想到了什么”,激发起孩子们内心最贴切、最真实的情感体验,让他们体会老师的辛苦,从而树立起尊敬老师的情怀。

四、诗歌仿写法,让诗性点燃童心

孩子们仿写现代诗歌的形式多种多样,可就某一两句诗句进行仿写,可根据诗歌的形式进行一小段仿写。仿写时,应注意鼓励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尝试运用联想、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意境感受。

在学习了《柳树醒了》这首诗歌后,有孩子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小花猫醒了

春雷跟小花猫说话了,

说着说着,

小花猫呀,醒了。

春雨给小花猫洗澡了,

洗着洗着,

小花猫哟,叫了。

春风给小花猫梳头了,

梳着梳着,

小花猫呀,笑了。

春燕跟小花猫捉迷藏了,

藏着藏着,

小花猫呀,跳了。

小花猫跟孩子们玩耍了,

玩着玩着,

小朋友们长高了……

小花猫是许多孩子生活中的好朋友。这首仿写小诗把小花猫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通过诗意的语言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孩子们在仿写中一起学习、分享思考、独自创造,既完成了课堂的教学任务,又拓展了课堂教学,更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孩子们独有的诗性和情感体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五、综合实践法,让诗性活跃生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课堂中,孩子们在诗歌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课堂外,可以根据低年段孩子的特点,设计一些对应的课外实践活动,使孩子们在诗歌的海洋里汲取更多的养分。

一是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孩子们赏析圣野、金波、柯岩等名家童诗及自己创作的诗,使他们在品读名家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自己写的作品给小伙伴们带来的欢乐。二是开展阅读书报、与好书交朋友活动。小学低年段的孩子可阅读《儿童诗》、《小星星》、《小朋友》、《幼儿学报》及其他一些感兴趣的书报。三是组织诗歌朗诵会。四是举行诗歌小书、手抄报、展览比赛。课外实践活动的拓展,不仅能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提高孩子们的实际动手能力,更能在活动中活跃孩子们的诗性,提高他们对现代诗歌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法国的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人的潜能和创造力激发出来、发掘出来、引导出来,这也是我们小学低年段现代诗歌教学的目的所在。一如雪莱所说:“诗是最快乐、最好的心灵之最好的、最快乐的时光之记录。” 在现代诗歌教学的路上,让我们和孩子们都一起去追逐这最美好最快乐的、一起诗意地栖居在这大地上吧。

参考文献:

[1]维柯.新科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冯铁山.诗意语文学本[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

[3]谢荣斌.诗芽在阳光中舞蹈[M].香港:香港金陵出版社,2006.

[4]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李振村.想象一定要合理吗[J].小学语文教师,2011,(5).

篇3

意境是现代诗歌的灵魂所在,每一首现代诗歌都通过某些意向的叠加来表达特有的意境。在教学现代诗歌时,还不能仅仅依靠诗人所提供的文字符号,来获得诗歌意境的体验,还要搜索和挖掘隐藏在诗歌背后的、丰满的、立体的信息资源,读者还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诗歌的意境进行想象和补白,从而尽可能地再现和还原诗歌本身所要呈现的意境。《长城和运河》这首诗歌,以饱满激昂的笔触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和古代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而运河就在我们身边,淮安是著名的运河之都,这样,就让学生对运河有了亲切感。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追溯运河的起源,了解运河的发展历史,体验灿烂的运河文化,当学生获得比较丰满立体的意境体验之后,再去诵读这首诗歌,感受就会更加深刻了。

三、感悟现代诗歌的修辞美

修辞是诗歌写作的重要技巧,从古体诗歌到现代诗歌,比喻、排比、拟人、反复、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随处可见。读者徜徉于诗情画意之中的同时,也不得不惊叹于诗人运用修辞所带来的精妙神奇的表达效果。在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比比皆是,而通感、象征等手法也不少见。再如,《水乡歌》中的“千只船,万只驳/白帆片片像云朵/飘满湖面飘满河。”当然,我们的教学任务不是机械地向学生讲解这些修辞手法的理论知识,而是应该让学生感悟这些修辞的运用带来的美感。

篇4

客观地讲,《少年歌》与《生活是多么广阔》的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不少语文教师也深知其分量,但从实际执教情况来看,并没有很好体现出这两首现代诗歌的价值。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观摩情况,笔者认为当前现代诗歌教学存有三类隐痛。

隐痛之一:匆匆过场,将能力培养变成知识传授

在平时的备课过程中,就有不少教师抱着这样的观念:现代诗歌内容简单,没有什么可以教的。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也是这样做的。以《少年歌》为例,不少教师就提纲挈领式地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希望少年们活泼地生活,与一切腐朽的东西决绝,做一个永远热情、勇敢的新人。在这样匆匆的教学中,教师的概括是恰当的,但实际的教学效果很差。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最多是被动地接受了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上的知识。从实际调研情况来看,学生对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这些知识能够或多或少地记得一些,但如果换做一首新的诗歌,让学生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他们则往往是束手无策,作答的正确率低得可怕。长此以往,这样的诗歌教学必将成为学生的负担乃至噩梦。究其原因,教师忽略了学生现代诗歌基本能力的培养,而代之以简单的知识传授。

隐痛之二:割裂联系,将单元教学变成单篇讲解

在平时的观摩中,乃至反观笔者自己的教学实际,发现目前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满足于单篇课文的教学。例如,执教《现代诗二首》,就突出《少年歌》旨在号召广大青少年携手奋斗,共同奔向灿烂前程;《生活是多么广阔》旨在引导读者拥抱广阔的生活,过幸福、快乐的生活。应该讲,就其文本而言,无可厚非,但将其还原到单元中,就发现教者思想观念的偏狭了。教材编写者选编的几篇课文可谓各有千秋,各有侧重点,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明显没有围绕“金色年华”这个核心开展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

隐痛之三:教师包干,将诗歌解题变成诗歌鉴赏

目前,许多教师太屈服于考试,以至于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大多会开展短平快式的教学。以《生活是多么广阔》为例,曾有教师就简单地以两个问题引领教学活动:“这首诗的思想内容是什么?”“本诗的艺术特点是什么?”应该讲,对教师而言,他是轻松了,一节课就讲两个内容。但是,对学生而言,却是较大的挑战,不少学生不知道如何下手。于是,学生的反应木讷,而整个教学活动也因之停滞。导致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将诗歌鉴赏等同为诗歌解题。没有遵循规律去鉴赏,哪来较为正确的解答?

为了扭转现代诗歌教学的病态倾向,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矫治:

第一,突出重点,强化基本能力养成教育

在初中阶段,不少语文教师走上了一个错误的道路,自己对现代诗歌精讲,学生准确地记录、记忆。理由很简单,考试就考这些。诚然,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不少考题就是考查学生所学课文里的思想内容。在这种背景下,如果用很少的时间准确地把握住教材里诗歌的内容,那么就能为原本紧张的学习赢得更加宽裕的时间。但是,从近几年的考试情况来看,命题者已经或多或少地意识到此类情况,有意地设置一些课外的诗歌题目,较好地发挥出考试的积极引导作用。

因此,在考试改变的情况下,语文教师必须作出应对性改变。这其中最应该做的是强化学生的现代诗歌基本鉴赏能力培养。在这方面,教师必须仔细了解学生的现有基础,掌握学生立足文本内容进行诗歌语言文字理解的能力。结合到诗歌,尤其是现代诗歌,教师就必须明晰对学生基础性的能力培养。以《少年歌》为例,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在逐步感知中深化理解;要教育学生善于抓住诗中的两个关键意象“小羊”和“山泉”,借此分析和揣摩诗人的写作意图;要善于抓住诗歌中运用的比喻、比拟、用典等艺术手法,明晰诗人不直接表达情感的精妙效果;要引领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在具体赏析之后整体感知诗作欢快的笔调、清新的格调和完美的形式。为此,教师理当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鉴赏方法,让其在不断的实践中稳步提升鉴赏能力。

第二,注重联系,开展中心话题辐射教学

教学单元具有自己的核心话题,编写者围绕它选定了几篇文章,这些都是教师开展教学的立足点。

首先,教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教师开展教学必须要充分考虑受教者,他们刚刚升入初中,经历人生的重大转变,新的生活,新的伙伴,新的空间,这些都是他们必须直面的内容。教师要敏锐地发现这些带给学生的微妙变化,引领学生欣赏文本内容,从不同文章中获取少年应该具有的精神养料。唯有如此,教学活动才具有一个明晰而有针对性的出发点。

其次,教师要联系单元内的文本。第二单元的专题为“金色年华”,所选的文章各有侧重点。作为诵读欣赏的篇目,《现代诗二首》也有其侧重点。总之,万事万物是紧密相连的,作为一个单元内的文本,所有的篇目都应有所关联。教师可以将“金色年华”作为核心,引导学生立足这几篇文章,开展使少年年华充满金色的探究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会显著提升。

第三,明晰主体,突出现代诗歌赏读重点

所有教学活动必须建构于学生的主体参与,但是在参与的积极程度和效度方面,却是很少有人进行有效地实践与思考。更多的情况是教师满足于学生的回答,误认为有回答就是突出主体性了。其实不然,有回答了,但是不正确;有回答了,但是不自信、不积极、不全面;有回答了,但是没能直击中心……这些都严重弱化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学生学习热情的消减和学习效率的低下。

现代诗歌教学不同于古代诗歌,语文教师要做的是遵循学生实际、教材实际,多引导学生主体有效参与,突出鉴赏重点,培养学生基本能力,助推学生不断提升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5

一、要多读,让学生在读中加深理解,体会诗歌内容

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读中注意诗歌的停顿、节奏和韵律。如,本诗第一段是“在一个/冰冷/冰冷的/世纪,我/藏身在/褐色/褐色的/土地,像一条/小小的/沉默的/鱼,潜身在/潜身在/碧绿的/海底”。学生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句子的语气、重叠,要读出节奏,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比如“冰冷冰冷的世纪”,前面一个冰冷语气要比较轻,后面一个要加重语气,这样才会读出渐进的感觉,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只有读出感情,才会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才会感染别人。在读诗歌的过程中,还要读出一种渴望,读出一颗充满希望的种子对梦想的渴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理解诗歌内容,才会理解诗歌表达的意境。

二、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

诗歌内容精简,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逐字逐句讲解,让学生加深理解。抓住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才会体会到诗歌的精妙之处。本诗歌中种子从“潜身、憩睡、思念、迎接、开花、结果”到最后“融化”在泥土中,完成了它的使命,种子经历的每个阶段都是不同的,教师必须让学生加以把握,抓住关键词语进行理解。只有抓住关键词语,学生才会准确把握全文,才会理解种子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心态和成长经历,从而更好地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三、要通过比较明白各种事物表达的不同寓意

诗歌往往通过不同的事物表达不同的寓意,通过各种事物的不同来表现不同的问题,比较这些事物,学生才会发现它们不同的寓意。诗歌在一开始写了“鱼儿”,通过鱼儿与种子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写出了种子的处境。诗歌中还写了许多其他的事物,如春风、冰雪、花朵、蜜蜂、风等,通过给它们各自赋予的不同寓意,表现了种子不同的成长经历,以及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各种磨难,让学生体会到种子逐步成长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明白其中的寓意。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给每种事物所赋予的不同寓意,体会诗人创作诗歌的寓意,使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四、要抓住诗歌的中心句,即所谓诗歌的“龙眼”

诗歌的题目是“种子的梦”,因此就要在“梦”上下足工夫。诗

篇6

一、在语言练习题上增强实用性练习

语言练习题能结合实际的都要尽量结合实际。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进行基础语言的练习,如写书信、日记等等。也可以多结合实际进行练习如社会新闻、广告、说明书、朋友过生日卡片上填的贺词等。还可以让学生试着写学结,读后感、影评。不仅是在校内,还要走到校外去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学习写调查报告之类的实用性文章。

二、语言练习要有足够的数量,注重实际效果

语言练习就要多练。特别是小学生处于识字的阶段,容易写错字,就要多多写。次数多了自然而然就能记在心里。如“跋”和“拔”字,这两个字右半部分相同,容易记混。学生要在一起对比多加练习。“跋”要用到脚,如“跋山涉水”,而“拔”要用到手,如“拔萝卜”。还要注意别把右半部分写成“发”字。语言文字的学习唯有多练,别无他法。但是也要注意每篇课文的练习题不宜太多。太多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反而达不到我们期望的效果。

三、在读诵名家名篇时提升语言能力

读诵欣赏的真正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要让学生从中感悟并应用于自己的文章中,可以利用读诵阅读教材中的“读诵欣赏”,多加读诵。我们细细分析不难发现“读诵欣赏”的编写原则。第一是“结合性”原则。读诵欣赏中的材料往往和每个单元中的内容相结合,和文化背景资料相结合等。读诵欣赏是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如小学语文课本《桂林山水》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是一首诗《浓碧》。诗和课文都是以漓江的水为背景。课文中把漓江的水比喻成无瑕翡翠,而诗中把漓江的水比喻成了浓碧。同学们可以把课文与诗两种手法进行比较,从中得到感悟感化,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第二个原则是“系列性”原则。主要表现在由景及人,由易到难,不仅有文章还有古文和现代诗歌。例如小学五年级课文第三节《白杨》一文中“白杨”象征着向像小主人公父母一样的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而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是一首现代诗歌《帐篷》。“帐篷”比喻的是工程的建设者,它与课文同属于一个系列,都是在赞扬艰苦的环境中为祖国作出贡献的建设者。《帐篷》语言简短,理解起来比课文难度要高,这样学生就能由浅入深提升语言能力。

四、口语交际教学的实用性训练

口语交际通俗一点讲就是说话。说话也是一门艺术,一个说话水平高的人,会得到社会的认同、上司的赏识、朋友的喜欢。在小学阶段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让学生敢说、爱说、多说。小学语文课堂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给出“说“的环境,制定“说”的标准。口语交际训练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第一是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按学号登台讲话,内容不受限制。可以是每天的趣闻趣事,也可以描述一下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和花花草草。在课堂内,可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叙述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第二是教师可以开展专门的演讲课。给每个学生上台演讲的机会。可以给大家朗诵自己喜欢的文章、诗歌,也可以给大家讲讲幽默小故事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成长。第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辩论。教师给出辩论题目,如“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吃菜好还是吃肉好”“过年放鞭炮的利与弊”等。同学们自愿选择成为正方或反方。全班就被分成了两大阵营,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谁举手快谁就有发言的权利。辩论赛不仅要求学生能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维、反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累词汇量

传统的课程过分突出老师的作用,常常是以知识传授和老师的教学思路为中心。语文活动课则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学生可以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可以精读、细读。多读书可以积累大量的词汇,只有熟练地掌握了词汇,才会掌握汉语这门语言。词汇量的多少与掌握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表达能力。拥有大量的词汇才能更好地进行阅读理解。就像是造房子需要砖瓦等材料,词汇就像是砖瓦材料,足够多时才能建造大房子。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可以推荐优秀的书籍供学生参考阅读。课外作业可以采用写读后感等激励学生阅读的形式。

语言训练是有价值的,要想掌握语言技能必须进行语言训练。语言和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将语文教学延伸到校外。给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说话、写作的机会,才能达到语文的教学目的。

篇7

如,教学作家金波写的儿童诗《春的消息》(四年级下册),我是这样激趣的:“春雷滚滚,带来了春的消息。在同学们的眼中,春天带来了什么样的讯息给你呢?”学生纷纷发言:“小草绿了!”“树枝萌芽了!”“草长莺飞!”…… 由此,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春的消息》描写的意境,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把学生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这首诗寓情于景,写出了童心童趣,与孩子们的生命体验非常接近,半节课的工夫多数学生就已经熟读成诵了。记得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于朗读。”所以,作为语文课,朗读是最平常、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手段。

二、发现童心,体验诗意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生活体验是语文教学的沃土,新课标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提倡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一张中国地图张贴在黑板中央,我带领学生学习《我站在祖国地图前》(四年级下册)这首现代诗歌。“金黄的是沙漠,深褐的是高山,碧蓝的是湖泊…… ”学生在地图上寻找着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地域,我在旁边适时点拨。一个学生赞叹:“祖国真大啊!”“说得对,还可以用什么词语形容祖国大呢?”“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孩子们在诗歌中深切领略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激发了热爱祖国的情感。这首诗的第四小节只有短短的两行:“我站在祖国地图前,像依偎在妈妈身边…… ”省略号留白的内容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此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成为发现童心之旅。

三、捕获童言,发掘创作灵感。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大自然的语言》(五年级上册)这首诗分为三部分,用诗的语言告诉孩子们怎样看懂自然现象,启发思维,增长见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抑或黄叶凋零、冰天雪地,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课后拓展题布置学生观察大自然的景物变化,学着去发现大自然的语言,然后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小节。

教师示范《秋》:

落叶在空中飘落,

就像那彩蝶翩翩。

大自然的语言写着:

秋天已来到人间。

学生创作《春》:

小草伸了伸懒腰,

使劲地顶开了泥土。

大自然的语言写着:

春天已经来到大地。

这样的诗歌课堂,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超乎我们成人所能想象的。

又如,《小草之歌》(四年级上册)这首诗歌采用拟人写法,抓住小草的特点,赞美了小草的奉献精神。全诗押ao韵,读来朗朗上口。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即兴创作。学生作品摘录如下:

树种子的梦

我是一颗树种子,

闪着乌黑发亮的光泽;

渴望投入泥土,

生根发芽是我的梦想。

……

聆听春燕的呢喃,

感受夏雨的清凉;

我舒展开手臂,

篇8

提起现代诗歌教学,大家普遍感觉难熬。笔者就这几个月的诗歌教学经验,班门弄斧,结合郑愁予的《错误》谈一谈对现代诗歌教学的一点看法。

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相比古典诗歌而言,现代新诗似乎更难理解,也更难讲解。所以“读不懂”,“讲不好”的问题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普遍存在,现代诗歌的教学也成为很多教师颇感棘手的教学难题。再加上高考指挥大棒的“高抬贵手”,现代诗歌也就逐渐沦为“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尴尬境地。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我们先从诗歌这种文体的特点来看,诗歌是一种非实用非功力展示人类心灵世界的文学样式,这就造成了诗歌意象中的复杂性语言的跳跃性,我们处在成长阶段的学生在理解上就“先天性”的落后了一步。其次,由于诗歌是一种主观情绪非常浓厚的文体,就其解读可能有多种解释也可以从多个不同角度分析。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也给我们的诗歌教学带了来很大的困难,如何在“可能性”解读中挑出最符合原意靠近式的解读,成为了诗歌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去教?如何把诗这种最精炼的语言艺术滴水不漏地呈现给我们的学生?诗歌的意蕴只有在读中去品味,不读永远不能得其神韵。多在阅读中去品味,把握诗的韵味和意趣,不能机械化,不能死板。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也是这个道理,可见人们早已认识到读的重要性了。其实整个语文教学的根本也是一个“读”字。读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根据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熟练程度,我把“读”分为了三个阶段――诵读,解读,透读。

1 诵读,注意对语感的整体把握

对于一首新诗,能让学生们最快进入角色的莫过于诵读。在诵读中,学生的头脑会初步形成感性印象。随着诵读的次数增多,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歌的意象情景,在一句一读中慢慢品析,体会诗歌的独有芬芳,最终形成对诗歌整体的感知。一旦让学生好似在云里雾里抓住了诗歌的“尾巴”,这也为日后深一步的解读做出了铺垫。

诗歌在语言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跳跃性特别强,这就需要在初读时就引起注意。老师做出诵读提示,学生们在一句一读中分出语气的轻重缓急。如在《错误》的教学中,我就充分发挥了听读的作用,让学生们听着古典配乐的朗诵磁带,在“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中提示学生注意字音和句子的节拍。接着,我就让全班同学跟着录音齐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主动性(仿佛置身那种“三月柳絮”漫天飞扬的情景),这样学生就好似主观能动性地“创造诗歌”。然后再次重听录音带,提示他们注意诗歌的韵脚,对学生自己的“创造诗歌”做出必要的“修改”,“还原”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这样通过“创作―修改―回归”的朗诵方法,能最大限度让学生参与到诗歌教学中,不再是被动的“诵读”。

2 解读,寻找突破口,解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所谓“解读”,就是能够解析诗歌的内容、意象,能够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作为老师,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寻找分析诗歌情感的突破口,以此作为入口,理清作者情感文化发展的过程,最后整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错误》的学习中,通过引导提示,同学们紧紧抓住“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这一突破口,由此开始了解作者情感的变化。正因为“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所以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消息,没有漫天飞舞的春天的“柳絮”,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着青石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去看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把握诗中的突破口,学生就不难理解诗中女子日夜期盼“我”回来的心情,以及那些痴痴的深情换来的漫长又百般无聊的等待。接着顺着闺怨这一类诗歌的传统,同学们就能体会出诗尾那种含蓄不露又悠长深远的意境了。终于“我”回来了,达达的马蹄声对女主人公无疑是美丽的,因为日盼夜盼的心上人归来了。但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美丽的错误”作弄了她一把。学生们了解到“容颜的变化”也就了解到作者情感意味变化的缘由。同时在教学中结合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诗歌的传统手法。例如刘禹锡《春词》中的“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张诂《赠内人》中的“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等等。学生们在这类诗的大环境下再看《错误》这首小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就可以“既可意会,又可言传”了。

3 透读,领悟作者的艺术手法及其诗面下的情感本质

通过这一层次的诵读,要求学生要准确地理解诗歌中的意象物象与情感的结合关系,以及结合点,较为深刻地理解意象的深刻内涵和从中更为真切地体会诗人的情感。《错误》这首诗共九行,九十四个字,全诗不足百余字篇幅不长,可为什么留给读者的印象和意境如此之强?这就是给学生在诵读之后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在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之余思索其表现感情的艺术手法。然后引导学生从诗篇的结构,字句的锤炼,写作的时代背景进行探索性学习。不难发现开头两句先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再将镜头推移到小城,然后到街道帷幕窗扉,最后落到马蹄上及打破前面一片宁静的马蹄声。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明显可发现的线是自大景到小景,层次分明。再与柳宗元《江雪》中“千山鸟非绝”的大景,最后落在渔翁独钓江心的小景上的空间处理写法作比较性学习,不难发现这种从大景到小景的写法都是将诗情层层推向的艺术手段。最后两句本应该是“我不是个归人,是个过客”,所以“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那诗人为什么要进行倒装呢?不妨引导学生对其两者进行阅读的比较,到底是“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动人还是“我不是个归人,是个过客。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顺理成章?经过学生们的反复诵读,其“义”也就自现了。这样的安排造成了结构上的参差错落,因而更显得诗意盎然,在不协调中闪出动人光彩。

篇9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3版)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要求小学生要“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遵循这一要求,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大都把阅读教学尤其是课文赏析当成中心工作来做。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文章无论是哪种体裁,在语言上都是意韵优美、各具特色的。比如,诗歌的情感丰富、语言精练;散文的言近旨远、语言优美;小说的情节动人、语言流畅……在教学的过程中,只要老师注意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课文,就一定能够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获得极大的美的享受,丰富自己的语言库存。不同的文体,不同的章节,语言赏析的方法是不尽相同的。因此,小学语文老师要根据具体的文段选择相应的语言赏析的教学策略。那么,小学语文语言赏析的教学策略都有哪些呢?

一、指导学生赏析优美的词语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很神奇的。有时候,看似平常的一个字或是一个词就能够传递深远的意义,造就奇妙的意境。入选小学语文课本里的文章都是经过时光积淀的文质兼美的短文。这些短文大都是一些大家的佳作,文章里往往寄寓着深厚的人文情怀。尤其是在遣词造句方面更是应该成为小学生学习课文、模仿写作的范例。因此,可以确定的说,小学语文课本里多的是词语优美的例子。小学语文老师在教这些课文的时候,绝不能轻易地放过这些绝佳的教学机会。从文学体裁看,不论是诗歌、小说还是散文,根据其表现主题的形式、方法的不同,优美词语的使用都有着其独特的特点。但是不管文学的样式如何,在赏析词语的时候都要考虑作者的情感、态度,都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仅以诗歌为例,小学语文课本里选取的古代诗歌都是历经千百年流传至今的,这些诗歌在词语使用的技巧上自是不必多说的。在诗歌教学时,我特别注意这些活用词语的范例的赏析。例如在教学白居易的《暮江吟》的时候,我就抓住“一道残阳铺水中”这句诗中的“铺”字,引导学生赏析这个词形象地把夕阳斜照的情景写活了。在此基础上,我还引导学生从情感方面赏析了诗人一改前人的悲秋之气,尽情抒发了对江景的赞美之情。

二、指导学生赏析巧妙的句式

我国的语言文字历来是很讲究句式的变化的,这是许多国家的语言文字无法比拟的。自古以来,我国的语言文字就有骈文和散文之分。一直到今天为止,很多文章在句式的选择、运用上都还是很讲究的。比如说诗歌,如果是古代诗歌的话,那么相对讲究音韵的和谐、句式的整齐;如果是现代诗歌的话,则在这方面的要求要弱些。再比如说散文,散文通常会以生动的语言取胜,所以相对小说而言,散文可能更加注重句式的选择与运用。有的散文句式对称,讲究工整美;有的散文句式则参差不齐,体现了一种错落美。所以说,小学语文老师在指导学生赏析课文的时候,要紧紧抓住文体的特点,并以此来指导赏析,这样才能做到指导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桂林山水》的时候,我就特地把“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个句子拿出来引导学生做赏析。刚开始的时候,同学们只是感觉这个句子读起来朗朗上口,可是要让他们说说好在哪里却又说不出来。经过指导,同学们明白了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句式,正是排比句式的使用,使得文句显得对称工整、音韵和谐、气势强烈。

三、指导学生赏析传神的修辞

所谓修辞其实就是对语言文字进行修饰,也就是在使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利用多种修饰手段,使语言文字收到尽可能好的表达效果的一种语言活动。修辞的种类繁多,但是每一种修辞都各具特色,起到了很好地修饰作用。因为有了修辞方法的运用,我们的语言文字因此而生色不少。小学语文课本里多的是这样的例子。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课文的时候,对于这些使用了修辞方法的句子应该把它特别地指出来并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关于修辞方法的教学,语文老师应尽量避免过多的理论、概念上的讲解。因为这样往往会给学生一种晦涩、难懂的感觉。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对比手段去进行赏析。还有一点是需要注意的,语文老师在进行修辞教学时,应该坚决避免凡是赏析都由老师包办,或是让学生把教学参考里的赏析范例抄下来苦背的做法。正确的做法是在学习新的修辞时,先由老师对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介绍,然后再由老师示范赏析。等到同学们对这种修辞手法有了逐步的了解后,再由同学们自行赏析,而老师只是进行补充、评价。在引导学生进行修辞赏析的时候,我经常引导学生先对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进行改写,把有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改写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然后引导学生对两个句子进行比较。通过这种办法,同学们往往会很容易的发现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和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的不同之处,也因此更好地领会了修辞手法之于语言优美、传神的妙处。

四、指导学生赏析表现的方法

如果说修辞手法是使句子变得更加优美的话,那么,文章的表现手法就能使文段乃至整篇课文在结构上显得更加的紧凑、合理。这些结构谋篇的手法是应该为刚开始学习写作的小学生们好好地借鉴、模仿的。关于这些结构谋篇的表现手法,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注意得不够,尤其是那些阅读基础比较差的同学对于结构谋篇往往没办法顾及。这个时候,语文老师就要适时地帮学生指出来并且引导他们进行赏析。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对文章表现手法进行赏析,久而久之就会对文章的结构谋篇有深入的了解,这样的话,他们在进行写作练习的时候就会得心应手了。与引导学生进行修辞赏析的方法相同,在引导学生进行表现手法的赏析的时候,也是可以使用对比的手法的。比如说记叙的顺序,我们知道记叙的顺序通常有三种方式:顺叙、倒叙、插叙。在引导学生进行表现手法的赏析时,我们就可以把不同记叙的顺序的特点与效果进行比较。

小学语文课文赏析的教学策略还有很多,本文赘述的只是其中常用的几种。随着课文赏析的教学策略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还会找到更多更好的策略。但是不论如何,小学语文老师如果想要很好的践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规定的话,就必须认真研究课文赏析的教学策略,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况选择相应的、适宜的策略。只有这样,小学语文课文赏析的有效教学的目标才能达成。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篇10

纵观现今的小学语文诗歌教学,尤其是在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的诗歌教学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教学的方法有待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笔者对这些现状和问题进行了仔细的分析,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目前小学诗歌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的倾向于功利化

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阻碍了诗歌的发展,虽然我国如今已经渐渐改变教育模式,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的观念对传统的诗歌教学的影响已经是根深蒂固。诗歌教学往往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在考试中多拿几分,所以教师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的精力放在对备考知识点的传授与强化。而最常见的传统诗歌教学模式是“填鸭式”的背诵与默写,彻底忽略了诗歌一开始存在于课本的初衷。而且由于诗歌在语文答卷中的分值不高,学习的重心往往放在数学、英语这块所以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也不很重视。

(二)现代快餐文化冲击着传统文化

随着现今社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快餐文化”成为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的又一个新词汇。网络和媒体以其独特的存在形式与传播效率,文化种类、传播形式的多样性让当代的学生置身于多元文化的包围中,浅阅读模式时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个例子。根据小学生年龄阶段的特性,他们在网络媒体上进行阅读活动时,往往会选择一些意义容易理解、文学形式简单的文字。然而诗歌的精悍程度,以及诗人情感与对社会感悟的高度浓缩与升华,让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望而却步。诗歌是需要耐心阅读,仔细品味其中字句以后才能u渐领悟其神韵的,不适用浅阅读这种阅读模式。由此可知,诗歌在小学生中的流行程度比较低。

(三)诗歌教学环节的固定模式化

教学环节的固定模式化也是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引出题目、点破题意、简单介绍作者、范读、诗句解析、诗歌背诵和最后教师布置的巩固练习,这一套下来就是现今小学诗歌教学中的传统模式。原本内涵丰富、极具神韵的古典诗歌由于在这种死板的教学模式的绑定下,使得教学课堂变成了一潭死水,无意间就扼杀了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

二、提高小学语文诗歌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加强小学生对于诗歌的阅读,丰富学生的课外诗歌阅读

正如哲学的定论“量变导致质变”,学生若想要学好诗歌,是积累到一定的阅读量的。有了足够的积累量,对于诗歌的学习有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在阅读新的诗歌时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诗歌积累量,仅仅靠在课堂上的四十五分钟是不够的。教师可以借用假期来给小学生布置诗歌类的作业,例如我曾经在教学小学二年级的古诗《赠刘景》前,我会在周末假期以前布置给学生课外去阅读其他的关于送别的诗歌,并且让他们找到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在下一周的课堂上进行展示。有的同学找到了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并且能在课堂上简单表述该诗的含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课外诗歌的阅读量,更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人的“送别”是何种含义。

(二)通过对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行详细分析,让学生充分体会到诗人的情怀

诗人的身世与所处的特定的时代环境,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诗人情感的流露。学生要能真正了解一首诗的内涵,必须先了解诗人的个人经历和人生遭遇。考虑到现代人和古人的生活方式与思想感情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使学生对诗人创作情感的体会与领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且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考虑到小学较低年级同学的接受能力,讲述的语言要尽量简单。因此,在诗歌教育过程中,教师要懂得营造一种诗歌学习的氛围。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时,我会在学生默读诗歌的过程中,用较诗意的语言缓缓在学生耳边将诗歌的意义用言语表达出来,适当的配以古意的音乐让学生在阅读诗歌的过程能够比较投入,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来进行小学诗歌教学

篇11

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随文练笔是一种比较常见而且有效的写作教学方式。具有情境性和短小性的随文练笔,能够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丰富体验感受,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力。这种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的有机结合,既能帮助小学生培养提高写作能力,增强写作信心,提高创新能力,也能加强学生对课文文本的认识和理解,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找准练笔点

首先,充分发挥小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对课文进行加工重造,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力,也可以达到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如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中第十三课《普罗米修斯盗火》,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文中描写人类看到火光时欣喜若狂的场景,想象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生活在黑暗寒冷之中的感受,并以第一人称来写下普罗米修斯的心理活动,体会他的勇敢和同情心,既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提高。

其次,利用填写文本空白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些文章为了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对于某些场景会一笔带过或留下悬念。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些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随文练笔。这不仅能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能提高学生文字驾驭的能力。比如《徐悲鸿励志学画》一课,文中那个曾经瞧不起徐悲鸿的外国学生在看到徐悲鸿的画后非常震惊,却没有详细说明他为什么会震惊,教师就可以利用这处空白点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通过随文练笔的方式写出震惊原因,加深学生对励志内涵的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设计出一段读后感式短文,并让学生进行填写,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再次,教师可以利用课文中的生动情节作为随文练笔的切入点。如《九色鹿》一课中,九色鹿对国王说了一番义正辞严的话语,如果你是那个国王会怎样做?并让学生充分利用文中的诸如见利忘义、背信弃义等词语进行写作,培养学生正直守信的道德思想。

最后,利用课文中描写矛盾心理或争执过程的片段,以多角度分析课文中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可以要求学生分别描写矛盾双方的心理,以突出中心思想。

二、模仿练笔

小学生思想、心智尚未发展成熟,经常会出现语言逻辑不清等错误。因此,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模仿,以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言逻辑组织能力的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字驾驭能力。其一,模仿文本语句练笔。妙语美文离不开丰富优美的词语,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学生对课文中那些精妙词语的理解和应用。如《姥姥的剪纸》这一课中,运用了大量的词汇描画一位和蔼的老人,可让学生在理解这些词语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姥姥进行描写刻画,提高学生对新词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其二,模仿文本结构练笔。不同类型的文章所采用的文本结构不同,语句结构也不同,有总分式、并列式、对照式等结构形式,但单纯这样进行介绍很难让学生理解,因此可以通过文本结构的模仿,加强学生对文章结构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现代诗歌《我们爱你啊,中国》,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来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并进行一到两段的仿写,提高学生精简语言的能力。

三、续写练笔

续写是较为常用的一种随文练笔方式,也是有效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锻炼写作能力的一种方式。小学语文教材选用了很多具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这些小故事都是能够进行续写练笔的好材料。如苏教版第三册中《狼与小羊》这一则寓言中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悬念:到底狼有没有把小羊吃掉?学完这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续写文章,给故事一个结局。可能有的学生会写可怜的小羊被吃掉了;有的学生会写小羊在父母的帮助下战胜了狡猾的狼。但无论最后的结局如何,都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羊战胜狼的这个过程正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既能让学生有新的体验和感悟,又锻炼其写作能力。

篇12

我国文化的精髓之一是诗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诗歌有明确的学习要求。同时新课程改革又提出要改变课程功能,增强课堂教学的自主性和自由度。而诗歌创作恰恰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自主性和自由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儿童诗短小精悍,富于想象力,又童趣盎然,必然会让学生喜欢。诗歌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小学现代诗歌的创作指导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喜欢创作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能够在诗歌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指导小学现代诗歌创作的第一要务。可以采用提出疑问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例如用古人遣词造句的严谨来寻找诗歌带给我们的独特意境,斟酌字词的深刻用意,感受诗歌的内涵从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例如,在教授白居易的《暮江吟》时,笔者让学生揣摩诗句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为什么会用“铺”这个字,而不用“照”或“映”字。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认为用“铺”字的范围广,能够突出落日的华丽;有的学生不赞同,认为“铺”字除了可以描写出“残阳”覆盖在江面上的范围,更重要的是为了突出“残阳”斜照在江面上的颜色,是光线的反射作用。于是笔者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并用画笔画出自己心中的江面,体会作者写下这么美的景色时的心境。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进入诗的意境,诗歌中的文字活了起来,学生的眼前浮现出空灵高远的境界,内心才能逐渐与诗人相融,诗歌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吟唱。借此契机,笔者让学生用现代诗歌的写法,以《黄昏》《落日的天空》《残阳下的江水》《黄昏的云彩你去了哪》为题目展开想象写下一首首小诗。

教师要传达给学生一种意识:诗歌是用笔写出心中情境的歌曲,是表达自己想法的一种形式。教师应鼓励学生创作诗歌,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诗歌是对自己情感的表达,会让自己拥有一双发现生活中的美的眼睛。为了激发学生的诗趣,可以利用课间时间,带着学生一起到校园里寻找诗意。如在小鱼池里,让学生去寻找最快乐的小鱼,让学生想象它们在假山中嬉闹、说着悄悄话的情景,再让这些可爱的小鱼儿游到学生的诗歌里;到了春天,笔者利用作文课带领学生到校园里,让学生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眼看看校园里春天的景色,感受诗意的春天。学生在观察中写下了一首首优美的小诗――《躲进校园里的春妹妹》《春姐姐藏在了哪里》《为什么春天是红配绿的》《春姑娘,我想告诉你》等。

二、给予学生经典,让学生了解创作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通过吟诵经典,学生不仅能够扩展学习的范围,掌握诗歌的内容,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诗歌写作形式的影响,逐渐地接受诗歌的韵律;在诗歌韵律的影响之下,学生能够扩展自己的思维,与作者产生共鸣。因此,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学生读的经典诗歌,如古诗推荐李白、白居易、杜甫、李清照的经典诗词,现代诗歌推荐金波、高洪波、冰心、方素珍等名家的经典儿童诗。在这里要强调,给予学生经典不是要给予学生古代遗留下来的所有经典,虽然这些经典是我们大部分人都认可的,但是并不意味着这都适合小学生。我们可给予学生一些和他们同龄的学生创作的优秀诗歌,这些优秀诗歌充满了童真,富含诗歌的韵味。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同龄人能够写出这么优秀的作品时,心中会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在我校的童心诗社中,笔者向学生推荐了许多现代儿童诗歌,如在上一届广东省诗歌节的获奖作品:朱尔的《挑妈妈》、莫嘉盈的《黑夜》、杨捷的《外公的裤带儿》、颜的《透明的河被子》,播放由获奖诗歌创编的MV――《我羡慕妈妈》《七月》……学生对这些同龄人创作的诗歌非常感兴趣,在读的时候总是流露出一种羡慕和向往。而在多读多积累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诗歌创作其实就是抒发自己内心所看、所想、所悟,只不过是用另外一种文字形式表达而已。

三、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灵感

诗歌创作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创作课堂情境是激发学生灵感的重要因素。一个好的课堂情境的设置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创作当中去。课堂情境的创设最重要的就是追求真情实感。例如在春雨时节,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可以选择春雨过后的一节课,让学生去创作诗歌。诗歌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教师要教导学生取材于生活。如在母亲节的时候,笔者让学生多想想生活中妈妈做过的事情,然后通过诗歌来赞美母亲,有学生写下了《妈妈的味道》:一天/妈妈和我晾被子/我闻了闻被子/妈妈问/你闻到了什么味道/是太阳的味道吗/我摇摇头/是秋风的味道吗/我又摇摇头/然后说/是妈妈辛苦的味道/妈妈听了/甜甜地笑了。这是学生观察母亲、体谅母亲最真实的内心感受,或许不是最优秀的作品,但却是学生最纯真的想法。又如在《走进儿童诗歌》课例里,笔者在课前设置一个谈话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笔者带去了一些糖果与学生一起分享,同时想象糖果带给我们的心情,设计一些诗意的句子,让学生把糖的颜色、味道描绘下来,然后说出自己的心情。学生在活动中非常兴奋,即时创作出一些有趣的诗句:柠檬味的水果糖/像一块黄水晶/那是幸福的味道……”“青苹果味的水果糖/像一块无瑕的翡翠/那是快乐的味道……”

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去模拟生活中的场景。多媒体视频能带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直观感受,让学生把课堂当成创作的场景,任由思想起航。如可这样设计幻灯片来增加学生的视觉效果:

学生看到这样充满视觉效果的诗歌感觉非常有趣,他们没有想到诗歌还能以这样的形式来表达。因此,学生自然而然走进诗的殿堂,发挥他们的想象,更自由地在他们的世界里驰骋,这应该是教师诗歌课堂教学的追求。

四、引导学生仿写,让学生学会创作

仿写是诗歌创作的一个必经阶段。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模仿是小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因为此阶段学生还没有清晰的思路,没有形成对诗歌的整体认识,但是小学生有敏感而又丰富的想象力。所以教师应先教学生仿写,再从事创作。仿写可以在每节课结束之后,找出学生感兴趣的句式加以仿写。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运用学到的句式,还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能力。知识在于积累,同样诗歌创作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需要学生经历一个由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如教授四年级S版下册语文百花园阅读平台里的儿童诗《葡萄叶的梦》,笔者给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一组句子:从夜色里寻找光,在晚风中获取暖。让每一滴露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都沿着叶茎,变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笔者还让学生仿写《我家门前的海》开头的一段:心,装着海;眼,荡漾着海;笑,就是海的声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通过自己的深刻体会,仿写出以下诗句:心,装着海/眼,荡漾着海/嘴,品着海/手,触摸着海/笑,就是海的声韵/爱,就是海的呼唤。由此可见,教师可以随时将文本里好的文章作为诗歌创作的题材,可以教会学生先从模仿开始,慢慢地让学生把诗歌仿写当成一种习惯,从而达到自行创作的目的。

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拓展创作

贴近现实的生活,让诗歌创作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让学生体会到诗歌创作不是课堂中的作业,而是对生活的感悟。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的节日,例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带领学生从学校、家庭各个方面去感受生活。在这些特殊的节日里每个学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些独特的感受就是学生创作的源泉。也可以利用当今社会的一些时事热点,这些时事热点不仅能够扩展学生的课外知识,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诗歌创作的方式来锻炼自己语言表达的能力;让身处社会大环境的学生能够抒发自己的感想,发出声音,表达真情。如今年的父亲节,笔者让学生回家和自己的爸爸动手做一件事,做完后把感受写成一首小诗。有学生写下《爸爸的肩膀》,“爸爸的肩膀/宽大而且厚实/那是我的依靠/爸爸的肩膀/温暖而且柔软/那是我受伤时的港湾/爸爸的肩膀/如钢铁一般/那是我们全家的支柱”。这些隐藏在学生内心的爱,通过与父亲的亲子互动而诠释出来,尤其对沉默的父爱,学生不容易体会,可是学生却能将诗歌写得如此的有韵律。可见,诗歌离不开生活,而学生天生是创作诗歌的精灵。

总之,小学生的诗歌创作首先是激发学生灵感,让学生喜欢创作,参与到创作中来。这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初始阶段,也是学生创作诗歌的原动力。其次创设灵动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客观情境的帮助下调动感官发挥想象,激发创作的热情。在主客观因素的作用下形成自己的诗歌灵性,从生活中取材,进行诗歌创作,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需要在这样一个严谨的诗歌指导策略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喜欢上诗歌,并学会诗歌创作,最终创作出有灵性的诗歌,同时也让我们的学生在一个充满灵性的诗歌乐园中自由生息。

参考文献:

[1] 雷玲,沈大安.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13

正基于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赏诗诵诗、尝试写诗、编辑诗集等活动,对儿童欣赏诗歌、自创诗歌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培养学生诗性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促进教师的诗性智慧和业务素养的提高,拓展素质教育的语文新天地,实现教学由文学、到美学的升华。

一、引导学生与诗同行,掌握诗歌学习的基本方法

1.搜集诗歌。古今中外诗人创作的优秀诗歌,给我们美的熏陶。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络、采访记录等信息渠道,搜集创作的诗歌或记录当地流传的民歌、童谣。也可以搜集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此活动的目的是了解古今中外诗人创作的优秀诗歌,给我们美的熏陶。

指导学生阅读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阅读唐诗、宋词、元曲,再阅读国内外优秀的现代诗。古诗语言凝练,内涵丰富。让学生熟读成诵,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读懂诗歌,感受诗歌中包含的情感。现代诗写法自由,更适合抒发现代人的情感。

2.整理资料。通过阅读诗歌,让学生学会给诗歌分类,从不同角度搜集诗歌,整理诗歌。如:按题材分,有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等;按形式分,有格律诗、自由诗等;按体裁分有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等;还可以按国家和作者分。搜集诗歌时,要提醒学生不要局限于创作的诗歌,还要记录当地的民歌和童谣。个人和小组将搜集到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在小组和班级中进行交流,为下一步开展诗歌欣赏打下基础。

3.欣赏诗歌。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借助工具书了解大意,体会情感。在组内向同学推荐自己喜欢的诗,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首诗。在欣赏诗歌时,可以在小组内阅读,看作家是怎样欣赏诗歌的,重点是学会明诗意和悟诗情。

4.动手写诗。在学生赏诗诵诗后有了一定的积累,让他们明白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推荐优秀儿童诗,想想他们是怎样把自己的感受用诗歌表达出来的,再试着写一写诗,鼓励学生之间交流自己写的诗。

5.诗歌朗诵。可以朗诵搜集到的诗,也可以朗诵自己写的诗,在班级里开展诗歌朗诵会。

6.知识竞赛。将搜集到的诗歌知识编成题目,用比赛的方式看看哪些同学的诗歌知识最丰富。

7.编辑诗集。小诗集里可以编入收集到的诗和同学自己写的诗,也可以编入诗人的故事或诗歌的相关资料或给诗配上插图。给诗集取个好听的名字,装订后在班上展示。教师将优秀诗集搜集起来,编订出一本小学生诗集,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8.办手抄报。举办“我爱诗歌”手抄报评比,通过“我爱读”“我会赏”“我会写”及诗歌知识答题等板块,使学生爱上诗歌。

二、引导学生在诗里发现美,提高诗性文学素养

1.激发学习诗歌兴趣,提高诵诗赏诗水平。教学中与诗同行,通过诵读所传达作品的情,所阐述的理。诵读作品本身内容的新奇丰富,表现风格的多姿多彩,表现手法的精妙绝伦,吟诵品味之中,学生自然会被作者所抒发的真情、所揭示的哲理深深触动,自然会被作品高超的艺术手法而惊叹折服,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强烈兴趣,体会到诗歌学习原来是如此的奇妙而精彩。走进校园,常能听到朗朗诵诗声;看到孩子们在比着谁诵的诗多;时常能听到学生在游戏中,在与人交流中不经意地吟咏出几句蕴含诗意的话;孩子们经常通过“朗诵”“吟咏”“歌唱”“配画”等形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真挚的情感,富有鲜明个性。学生在一次次的美读指导中,渐渐掌握了诵读方法和技巧,激发了学习诗歌的兴趣,诗歌诵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对诗歌更加喜爱,渐渐体悟到了诗歌的美,丰富和提高了文学素养。

2.加强学生诗歌创作指导,提升诗歌写作水平。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品读、模仿、创作和评价,了解了有关诗歌的基础知识,并初步学会了欣赏、写作。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读诗、写诗兴趣盎然,他们以此为乐,互相传阅,互相品赏,积极进行诗歌创作。2011年出版了一本儿童诗集《花瓣飘香》,刊号为:ISBN978-7-204-10902-92011,诗集的正式发行,突破了目前国内儿童自创诗相对较少的现状,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反应。同年我校成立花瓣飘香文学社,至今出版六期《花瓣飘香》校报。2012届毕业班优秀作文选《五彩斑斓》出版发行。2013年毕业班又编印了第二辑《花瓣飘香》诗集,共选入213首儿童诗歌。

3.构筑诗意校园,促进了师生和谐发展。有诗的人生一定会多一点精彩。我们通过渗透、熏染、陶冶、美化等形式,达育人、美育的效果。事实证明,受诗熏陶的孩子,比其他孩子的情感更细腻,更懂得关心人、体贴人,能更多地为别人着想。校园蓬勃生机,充满诗意。

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经常通过“朗诵”“吟咏”“歌唱”“配画”等形式表达对诗歌的理解。随着诗歌阅读量和创作的加强,在诗的熏染陶冶下,学生变得更纯洁、更善良、更乐观,涌现了一批校园小作家、小诗人。他们以自己独到的笔触描绘着自然、刻画着生活、抒写着情感,创作了大量优秀诗作,在各级竞赛中获奖。创作诗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发表与获奖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积极性,使他们写出了更多、更好的作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这悄无声息中丰富并提高了学生诗性文学素养,丰富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与诗同行教学相长

1.探讨了有效的诗歌教学模式。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促使学生诗情激荡,思维飞扬,使课堂诗意弥漫。经过实践,总结了搜集整理―诵读赏析―仿写创作―成果展示的诗歌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