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办学质量却没有跟上规模发展的步伐,“同质化”和“高大全”等现象严重[1]。地方高校面临办学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获取社会资源能力有限等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研究能力不足,不能满足行业企业的技能要求,面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长此以往,会给地方高校带来不良影响,产生生源危机和就业危机[2]。在此背景下,我国于2013年成立中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2014年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明确指出: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
二、高校学前儿童音乐教育面临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其人才培养方向、课程教学也随之发生转变。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法课程之一,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在现代幼儿教育理念下,遵循音乐学习规律及儿童音乐心理发展特点,设计和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以开发幼儿的音乐潜能,使他们掌握一定的音乐基本知识、技能,并促进幼儿的身体、智力、情感[3]等全面发展的幼儿园教师。可见,幼儿园教师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技能并重。但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体现出高理论水平、低教学能力的特点[4],在幼儿园音乐教育方面也体现出同样的特点,这与课程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递、忽视实践能力培养有关。对此,我们应对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进行反思,使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向实践型、应用型转变,突出教学策略的实践性。
三、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策略
基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及幼儿园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课程教学应秉承“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理念,更加重视实践技能、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探索转型发展背景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策略。
(一)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是幼儿教师开展音乐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学前教育专业大三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及弹、唱等技能,需要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中得到巩固与运用。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及在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力,教师可采用如下教学策略:
1.课前展示活动
为增加学生在组织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方面的经验,教师可在授课前安排课前展示活动,作为后期模拟实训环节的热身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2.课上随机抽查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虽然学生已学习了音乐相关课程,但其视唱能力还很弱。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其加强课后练习,教师可在授课环节中安排5-8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歌曲视唱的抽查。应注意,该课程重在如何“教”而非音乐技能本身,教师不宜“舍本取末”,在这个环节花过多时间与精力。
3.有针对性地筛查
在授课过程中涉及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内容时,教师可随即对学生展开筛查。如讲到节奏教学时让学生演示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节奏与速度,讲到儿童最早、最易掌握的小三度音程时,提问学生关于音程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筛查。
(二)开展参与式的音乐教育流派教学
世界著名儿童音乐教育流派的内容可达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是学生需掌握并学会运用的课程内容。在掌握基本原理基础上的参与式教学方式可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其具体操作思路如下:在音乐教育流派理论学习后,选择适合学前儿童的课例,由教师充当“幼儿教师”,学生充当“幼儿”,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如在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中可选取课例《藏起来的歌曲》,教师选择学生熟悉的儿歌,出示双方约定的信号,学生在歌唱的某一环节停止发声,教师出示“取消手势”后,学生继续歌唱。在奥尔夫、达尔克罗兹及其他儿童音乐教育流派的教学中也可采用类似的参与式教学设计,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达到认知、行为与态度上的改变[5]。
(三)多维度进行幼儿园教育见习
幼儿园教育见习是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专业接纳度[6],有利于学生获得专业认同,发展专业情意;可增进学生对幼儿、幼儿教师及幼儿教师的工作的认识与了解,促进其对幼儿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深化认识。为了使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幼儿园课程见习达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可制订多维度的幼儿园音乐教育观摩学习计划,并与幼儿园协商做好相应安排,具体如下:
1.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布置。马拉古奇指出环境具有教育功能,因此,教师可安排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幼儿园的整体环境布置,挖掘现有环境布置中的音乐教育功能,讨论其潜在的音乐教育功能及其实现手段,并形成观摩学习报告。
2.集体音乐教学活动观摩与研讨。教师组织学生对幼儿园四大音乐教育活动类型进行观摩学习。学生与幼儿教师及授课教师结合该教学活动展开研讨,进一步掌握幼儿园集体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的策略及方法。
3.音乐活动区域环境布置及其活动指导。教师可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对活动区环境布置与材料投放、幼儿的表现、教师的指导三方面进行分工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最后,全体小组成员将观察所得统整为一个完整的观摩学习报告。
4.生活环节中的音乐教育。此环节教师可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每人观摩几名幼儿在生活环节中的音乐表现,记录教师的指导行为与策略,并提出在生活环节中进行音乐教育的方法。
(四)理论讲授与模拟实训交叉展开
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四大类音乐教学活动的方案设计、组织与实施,提高学习的时效性,教师可在理论讲授后安排学生小组合作: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并开展模拟教学。具体操作如下图所示:
(五)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进行研讨的教学方法[8]。案例教学法具有高度的模拟性,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创造性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具体如下:
1.教学视频的应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选择典型的教学视频作为案例进行分析,通过研讨,帮助学生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可选择的教学视频有不同流派音乐教育的典型教学视频和不同类型音乐教学活动的优秀教学视频等。
2.观摩见习的案例教学。前文中提到幼儿园见习活动中的幼儿园环境创设、音乐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材料投放与活动指导及集体音乐教学活动都可作为案例教学中的“案例”,教师要对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3.模拟实训环节的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方法,在此环节的应用更是“重中之重”,学生的模拟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开展教学最真实、最鲜活、最具有教育价值的案例。教师在模拟教学活动结束后,安排小组讨论,最后针对该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过程进行集体评议,集体评议的内容有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与活动延伸,通过讨论与评议,使学生更全面、更充分地掌握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的要点。
在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突出综合性和实用性,这不仅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而且符合幼儿园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期待,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步伐。在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又要考虑学科自身的特性,往综合性、实践性、应用型等方向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大学不应只比“大”不比“学”[J].职业技术教育,2011,(27).
[2]曲殿彬,赵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25-28.
[3]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4-35.
[4]党爱娣.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反思与改革[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1,(7):113-116.
[5]曾琦.参与式教师培训的理念及实践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2005,(7):18-20.
[6]张丽莉.幼儿园见习对师范生专业学习与就业期望影响的调查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8):47-50.
篇2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合唱与指挥”课是培养中小学合唱教学与活动的组织者与教育者的基地,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及高等艺术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音教专业毕业生在中小学教育活动中应用最广泛的学科之一。然而从目前我国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现状以及中小学合唱活动的开展现状来看,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等的不科学,学生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联系的不紧密,考核方法的不全面等。
一、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尽管我国师范院校“合唱与指挥”教育不断进行自身的教学改革,但目前其教育现状并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在高师“合唱与指挥”教育存在着与中小学音乐教学改革不相适应的滞后现象,两者之间缺乏及时、全面的沟通。
1.教学过程多是合唱排练课
高师合唱课与音乐学院声歌系的合唱课因教学目的、培养目标不同,双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各有侧重。音乐学院声歌系培养的目标是歌剧演员以及专业团体的合唱队员,而高师培养的是中小学的音乐教师,是将来能够担任中小学合唱教学和歌咏活动的组织与指挥人才。而目前,师范院校的合唱课多是专业合唱团合唱排练的教学模式,学生以合唱队员的身份被定位于某一个声部,教师从音准、音色、音量、感情等方面对合唱作品进行排练,其教学过程往往是偏重近期的演唱效果而忽视长期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及教学组织。因此,由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对“合唱教学法”的认识和学习,他们往往只会“唱”合唱,而不会“教”合唱,不懂如何训练与编排,不能适应中小学合唱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
2.教材内容存在缺憾
音乐教材是音乐教师和学生学习音乐时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主要媒介。目前我国“合唱与指挥”相关教材非常多,但缺乏适合现今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能够体现师范教育特征的、能指导中小学合唱活动、突出实践环节的“合唱与指挥”课程教材。笔者认为,无论是高师“合唱与指挥”教材编写组编写的《合唱与指挥》、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编的《合唱与指挥》,还是秋里著的《合唱指挥与合唱训练》,杨长安、周跃峰编著的《合唱指挥与训练教程》等书籍,在内容和结构上均存在一定雷同。如都含有一定的合唱训练和指挥技法知识;大量篇幅是中外经典合唱作品的选编,且偏重于成人混声四部合唱曲;文字部分关于中小学合唱实践的问题、重点不够突出等。同时这些教材都相对缺少欧洲早期优秀的宗教合唱作品、当代国内外流行的合唱作品的选编,以及缺少切实指导合唱实践的相关论述。
3.专业教师的欠缺
近年来,虽然我国高师“合唱与指挥”教育发展很快,但仍缺乏专业的合唱指挥教师,合唱课多是由声乐教师、器乐教师或理论课教师兼任授课,亦或由院系选送教师到专业院校进行短期进修培训,这就造成合唱课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系统的“合唱与指挥”教学方法。而根据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的授课内容及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对该课程教师的要求并非单一的声乐、器乐或理论教师,而必须是综合素质较高、实践能力较强、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
4.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受音乐学院办学模式的影响,师范院校的学生多重技能、轻理论;重单科领域的精深技巧,轻专业知识技能的均衡性和通用性;重专业学术水平,轻教育学科理论与实践以及综合人文素质的养成。同时,由于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师缺乏科学的合唱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贯彻师范性、实践性的教学原则,以及学生中存在“声乐好,合唱就能唱好”的错误思想,造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学习效率不高。
在对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高师合唱教学对美声有研究,但对童声及变声期研究却很少;高师合唱作品欣赏多是各时期的经典性作品,而对中小学教材中的儿童合唱作品较少接触;高师学生会唱合唱,却对作品的改编、编排以及组织青少年合唱活动的方法缺乏了解。另外,高师合唱教学缺少从“合唱”的角度研究教学法;缺少从学生生理、心理的角度研究合唱心理;更缺乏对合唱教学手段的系统研究、探索与创新等。因此笔者认为,高师“合唱与指挥”的教学需要在教学手段上进行实践性的转变。
二、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手段应向实践性转变
我国传统的“合唱与指挥”教学多是教师排练、学生演唱,教师指挥、学生模仿的形式,学生多处于一种被动、盲目的学习状态。这种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不仅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而且忽略和弱化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因此,围绕当前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在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教材状况和能力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笔者认为,从体现该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特点出发,在教学内容上,可采取从面向学生单一的技巧训练到面向学生全面的技能训练的转变;从“合唱”“指挥”单一教学向“合唱与指挥”联合教学的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由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向师生间及学生间的双向互动方式转变;由以技术训练为主的教学过程向音乐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交叉学科综合教学的转变。在学习评价上,可由单一的考试形式向综合能力的考核测评转变。而通过具有实践意义的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手段,可以为中小学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的合唱教师,从而实现合唱教育的审美、合作、创新、传承的价值。
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教授刘沛先生在其论著《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的前言第一页中曾指出:“教育的科学,总体来讲是经验的科学,是见诸于实践的科学。”
因此,针对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与中小学教育实践联系不紧密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汲取国际先进的合唱教学方法,利用恰当的、科学的教学手段,重视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创设良好的教学互动环境,选择能够最有效地解决教学任务的实践性的方法和手段,以争取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革顺.合唱学新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郁文武,谢嘉幸著.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篇3
一、什么是有效的音乐课堂
音乐课堂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教学体验,有效的音乐课堂是在培养学生音乐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与鉴赏能力,从而在实践体验的课堂中不断提高自我的内在音乐涵养。有效的音乐课堂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与实践提升的有效交流,师生之间有效互动,课堂有序而富有新奇色彩,能够带动学生学习与交流,实践性与娱乐性强,学生学习参与度较高,自主创新强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有效课堂。
二、音乐课堂的实践教学的思路
1.首先要践行音乐教学的实践原则
(1)兴趣性原则
小学的音乐课堂重在兴趣的培养。一般而言,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特别是对于较为固化的课堂教学,需要在他们感兴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因而在普遍的音乐教学中适当地引入一些有趣生动又富有韵律的知识经验融入音乐的教学当中,适当地增强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
(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它是在遵循基本的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适当地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起着风向标的作用,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只是在迷惑时的一盏明灯,可以不断地指导他们学习,但学习的主体仍旧是学生自己,学生可以在不断地自我学习中完善自我。
(3)实践性原则
音乐的教学是说唱与练的结合,这样的教学内容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当属实践教学,只有在不断地实践体验中才能让学生充分地接触所学知识,体验教学内容,从而领略音乐中所蕴含的深意与意蕴,感知音乐的魅力所在。
(4)创造性原则
创新是艺术源源不断的基石,只有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结合自身所处的条件,开拓创新,才能丰富艺术本身。在音乐的学习中,并不仅仅是指学习到已有的知识经验,而是在所学的知识的基础上创新运用,灵活应用音乐知识。创新性的教学原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人物个性的基础。
(5)全体性原则
全体性原则是指在整体范围内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在自身学习的基础上都能得到自我的提升。在整体性原则下,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得到平等的照顾与对待,让每一位有音乐兴趣的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音乐实践教学的基本研究任务
在小学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思路研究中,对于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音乐课堂提出了一系列的基本方法。适当采用创设情境,灵活教学,不断开拓音乐教学的教学思路;音乐教学的教学内容中,需要将实践性的普遍理论融入教学,不断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在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中有很多教学分类,并不仅仅只是说唱的内容,因此,需要融入舞蹈动作和音乐技巧等多方面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研究如何将多方面的教学内容融会贯通,科学教学。
3.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思路的研究方法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思路的研究方法因采用最为普遍的科研方法的研究步骤,首先要明确教育研究的课题选择,即提出问题;制定教学思路;实施教学实践。在实践之后,需要对于教学的实践结果进行课后的评价,找到教学的不足与缺陷,从而进行课后的修订,然后再次进行课堂实践,检验修正方案,进行反思总结。
篇4
(一)兴趣的含义与意义
兴趣,是指个体对某种事物活动所表现出的肯定的情绪态度,它会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音乐兴趣,是指个体对音乐或其某方面内容所表现出的积极肯定的反应。此反应与个体对音乐的情感相联系。持久的兴趣,既有助于促使学生对事物的涉及与理解,又有助于推动其对事物的深入研究,取得成功。因此,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音乐学习的不竭动力。
(二)了解学生,为激发其音乐兴趣做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多方面特征,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状况、音乐技能基础、音乐的表现力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深入了解学生,为后续对学生音乐兴趣的激发做铺垫。
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策略方法
(一)音乐感受法
1.创设音乐情境。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包括喜怒哀乐等不同的心理活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通过不同的音乐情境创设,强调音乐与人的情感联系,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因此,在音乐情境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使形象再现变得集体化:
(1)感知创设画面,将学生引入情境。(2)带领学生理解情境,通过演唱等方式使学生理解音乐的内容与情感。(3)深化并再现音乐情境,丰富学生想象,深化音乐感情。通过情境创设,可使学生感受到更为丰富的情感因素,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也可在最大限度上增加学生的音乐兴趣。
2.加深学生对歌词的理解。
小学音乐教学要强调人与自我、社会和自然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不但要体会音乐的意境,还要深入挖掘其歌词内容,深入理解歌词的含义。因此,教师要做到如下两点。(1)引起共鸣。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可以从学生获得内心愉悦,以及教师和他人的肯定两方面入手。所以,教师要利用艺术魅力,依靠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对优秀音乐作品的兴趣。(2)引发学生的情感反应。让学生读词、品词,通过学生对歌词的理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变化。如学习《我爱我的家乡》时,让学生对歌词深入品味,就能使他们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中华民族的美丽,增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
(二)实践性教学法
1.语言实践性教学。
新课标教学开展后,单一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学生音乐能力的要求。因此,教师应尝试运用谈论法、谈话法等多种语言教学方法调动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从实践中探索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杨柳青》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繁荣昌盛,领悟音乐的魅力所在。在语言实践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如下几点。
(1)提出问题,鼓励学生研究并解决问题,诱导学生发现新问题的能力。
(2)及时对学生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验收,锻炼其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3)及时对结论进行补充、修改和归纳总结。
2.创作实践性教学。
创作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方法。例如,在学习《两只小象》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对“河边走呀“”见面握握手呀”等重点语句的歌词进行修改创作,并进行讨论,让学生体会到音乐创作的魅力,陶醉其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具体要求如下。
(1)确立创作内容。
创作的内容是创作实践性教学法顺利开展的关键。好的创作内容不但能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使学生要创作的内容具有实践性、挑战性和可创造性等特点。
(2)确立创作形式。
优秀的创作内容,应配以恰当的创作形式,才能使创作结果更为优秀。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个人创作、小组探究等多种方式进行,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思考,增强自己的创作技能。
(3)创作并形成作品。
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应敢于表现自己,将自己的所听、所感、所想一一表达于作品之中。
(4)表达与交流。
在创作完成后,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资源交流、情感交流等,并表达优秀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三)律动教学法
单一的教学手段很难培养出音乐律动能力较好的学生,因此,教师应采用形象鲜明、旋律动听、节奏明快的多方面律动手段进行音乐教学。多方面的律动学习需要做到如下几点。
1.做中学。
在《打击乐器的认识》中,教师应提前备好几组不同的打击乐器,供学生在课上打击、体验。这不仅能使学生认识不同的打击乐器,深入体会不同乐器的音色、音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学生进行后期的探究和创作,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学习。
2.玩中学。玩是孩子的天性,处在少年时期的小学生也是如此。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充分培养学生玩中学的能力。如教学《咯咯哒》一课时,教师可先带领学生进行不同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引出要学习的曲目,进行十六个音符的教学。
3.乐中。
在多种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音乐兴趣,不断进行音乐教学。如教《幸福拍手歌》时,教师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手、脚的动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为欢乐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引入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的最直接的教学方法。它可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的、具体生动的认识,激发学生的观察力和音乐兴趣。
1.示范。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播放音乐,便于学生的欣赏、模仿与训练,为学生的学习做出相应的指导,起到示范作用。
2.比较。教师可通过音响播放不同的音乐材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对比,也可弥补学校音乐器材的不足。例如,在学习《打击乐器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通过播放不同打击乐器的声音,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体会不同乐器的音色音调。又如,在学习《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时,将多种管弦乐器都带入教学课堂不太现实,而仅仅通过图像介绍不够生动,因此,教师可通过播放视频,并配以相应的声音,使学生感受到形象生动的管弦乐器,增强学生的音乐兴趣。
3.音乐与画面结合。
音乐教学时,将音乐与画有机结合,可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和领悟不同的音乐作品,增强教学效果。
总之,要完成当今社会对学生音乐素质的要求,就需要教师应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不断增强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进行音乐学习、音乐训练,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质,为后期的音乐素质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5
一、理工科院校公共课音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理工科院校的公共课音乐教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大致有以下方面:首先,有些教师对公共课音乐教学的目的认识不到位。如,在音乐教学中往往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能把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盲目的给学生“灌输”音乐知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不能够把握好“度”,对教学内容缺乏整体把握;对学生已学知识、生活经验、实践体验缺乏了解。
其次,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上过于陈旧。如,有的教师教学目标定位偏难、偏低过多重视讲述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不够明确,整堂课显得空泛、乏味;在教学中不能够结合教学过程选取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部分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未能真正实现由教师的“教”向学生主动的“学”的重心转移,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会学生主动的学习音乐,使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参与者、实践者,而不是“被动”的聆听着。
再次,在音乐公选课教学中应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动性。目前,理工科院校的音乐公选课教学仅仅停留在课件制作、情景设计方面,对突出音乐学科注重实践性和参与性特色,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的认识不够;没有细致的考虑如何把音乐课堂教学与发挥现代教育技术能动性、多样性紧密结合起来,忽视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收集信息、储存信息、编辑信息、处理信息方面得天独厚的作用,降低了音乐公共课教学的趣味性。
二、制约理工科院校音乐公共课教学的因素
根据目前理工科院校音乐公共课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出制约理工科院校音乐公共课教学质量的因素:
其一,教师的个人素质、专业能力及知识结构等方面都是影响音乐公共课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是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具有什么样的素质不仅影响教学设计和教学规划,而且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其二,教学方法是理工科音乐公共课教学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目前,在理工科院校音乐教学中,一方面,教师偏重于知识的“教”,强调音乐知识的传输,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过多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忽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工科院校的学生平时的专业课压力是很大的,整天面对的是成堆的数字、公式和概念,选择音乐公共课就是想在课堂上放松身心、提高审美,如果教师在音乐教学课堂上“苦口婆心”的“灌输”音乐知识,教师既体验不到教书育人的乐趣,学生“昏昏沉沉”也体验不到学习音乐的乐趣,这样势必会影响教学;另一方面,没有选择适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水平的教学方法,没有把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分析、整理。
当然,除了教师和教学方法因素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制约着理工科院校音乐教学质量。例如理工科院校音乐教学多为非专业性质的具有普及性质的教学,因而,学生和教师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设备投入过少等等。
三、提高理工科院校音乐公共课教学的途径
首先,明确教学目的,加强对音乐公选课的认识。音乐公选课教学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掌握音乐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在满足学生学习兴趣和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同时,尽可能的增加一些课时,使学生和教师都能够有充分的课时学习,不断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励教师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其次,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进行音乐教学,是多层多学科在音乐教学中的体现。现代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把现代数字技术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以审美能力培养为目标,以数字技术为主要手段,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直观性和形象性等特点在课堂中设计生动有趣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帮助学生即时记录下在听觉和演奏过程中所激发的灵感,随时播放和感受音乐作品。
再次,注重教学媒体的选择与组合的优化原则。音乐公选课教学,需要教师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现有教学设备的条件下,通过设计、选择和运用合适的教学媒体,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就需要考虑选择适合当前讲授教学内容的教学媒体。如,要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基础知识,欣赏音乐作品时可选择使用多媒体(幻灯片)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以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它所具有的图片、声音、动画相互作用直接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产生音响,能够强化教学效果。
最后,改良音乐公选课的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新形式下的音乐公选课教学,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但要求教师要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要求教师能够很快适应现代化的数字教学系统不断改良音乐公选课的教学方法。理工科院校的音乐公选课教学面向的教学对象是在校大学生,一成不变的教学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大学生的需求,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丰富专业知识,全面的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好地提高理工科院校音乐公共课教学的效果。
综上所述,理工科院校音乐公共课教学的水平高低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管是提高教师个人素质、知识结构还是改进教学方法,都要发挥利于提高音乐教学水平的因素,从教学目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探索提高理工科院校音乐公共课教学水平的途径,不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懋元.大学教师发展与教育质量提升―在第四届高等教
育质量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
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2]孙大峰.信息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长春师范学院学
报,2003年第5期
[3]冯勇.电脑音乐系统及其应用[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
篇6
通过民间采风、民间调研等形式,深入广西壮族人民的日常生活,进行民间音乐、民间舞蹈调研,搜集并整理各个地区相关的民俗舞蹈文化,提炼民俗舞蹈的精华,并结合地方性特色,建立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民族特色化实践性舞蹈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将为我国的少数民俗舞蹈文化研究提供崭新的数据、资料和客观的事实依据,为当代高校的高等舞蹈教育模式寻求一条创新之路,同时为高等院校舞蹈专业教育提出良好的建议,推进壮族舞蹈文化在普通高等院校中的实施,促进舞蹈专业发展及我国民族文化特色的传承。具体实施内容包括:首先,对广西各个普通高等院校舞蹈专业的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广西地区各个高校的民族民间舞教育情况。如:高校对壮族舞蹈文化的教学实施情况;教材使用情况;教材的内容是否适用于该课程的教学;地方特色性教学实施情况;壮族舞蹈文化的教学改革情况;学生对壮族舞蹈文化的了解情况。其次,搜集并整理分布在广西壮族地区的各种民俗舞蹈文化材料。开展具有实践性的壮族舞蹈教学改革实验,探索广西地区壮族舞蹈文化教育改革之路及实施措施。再次,结合中外民俗舞蹈文化研究,深入了解国内外舞蹈教学的实践性教学新成果,开展实践性壮族舞蹈教学体系研究,编写出实践性壮族音乐舞蹈教学的实践性报告或者教材。该研究主要针对目前壮族舞蹈文化教育在各高校的教学实施情况,探索如何挖掘更多少数民族的民俗音乐及民俗舞蹈,如何将民间采风活动中所了解的音乐、舞蹈素材融入高校课程设置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探究实践性舞蹈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用性课程设置,收集壮族音乐及壮族舞蹈语汇,给壮族舞蹈编写教材,编排壮族舞蹈教学组合,为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走出一条新型道路,使各个地区的民俗艺术深入到各高校的课堂教学中。综上所述,民族特色化实践性舞蹈教学模式坚持从地区实际出发,注重学科内容的地域性、真实性、实践性。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教学模式的提出与实行定能改善高校舞蹈教育的现状,把更加丰富多彩的民俗音乐舞蹈文化融入课堂,弥补少数民族地区区域性音乐舞蹈教育的空白,促进高校舞蹈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时,对于广西本土地域性舞蹈文化的传承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篇7
一、现代音乐教学法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意义
从现代钢琴教学状况来看,常见的几种教学方式主要包括:体验性教学法、实践性教学法、探究性教学法、语言性教学法等等。钢琴授课教师在将这种方法运用于课堂中之后,能够改善传统钢琴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形式、轻实效等问题,意义重大。首先,现代音乐教学法注重以学生实际感受音乐为主,将之运用于钢琴课堂,突破了传统以赏析、理论鉴赏为主的模式,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从而为打造高效的钢琴课堂,奠定良好基础。其次,现代音乐教学法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之运用于钢琴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以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这种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的课堂限制,符合素质教育教学目标。
二、现代音乐教学法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体验性教学法的运用
体验性教学法作为现代音乐教学法的一种,其强调通过欣赏、演示、参观等方式,给学生提供亲身体验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提升审美情感。在钢琴教学中运用体验性教学法,要求教师把握技巧,使得这种方法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在进行“音阶”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带来学生欣赏钢琴曲目《贝多芬G小调小奏鸣曲》,以初步培养学生对钢琴的兴趣,激发求知欲;然后借助多媒体或者其他工具进行实际的知识点演示,促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以强化学习效果;最后,再带领学生欣赏一遍所要学习的曲目,逐步引入课本教学内容。这种循序渐进、层次有别、方法得到的教学,使得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学得有效,如此才真正显示出了现代音乐教学法的精髓。
(二)实践性教学法的运用
同为现代音乐教学法中的常用方法,实践性教学法的作用也不言而喻。这种教学方式主要强调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过程,能够逐渐形成音乐表现能力,提升音乐技能。将实践性教学法运用于钢琴教学中,要求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例如,在学习“指法”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对学生讲解一些钢琴指法基本理论知识,然后要求学生进行自主练习。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程度的指法知识以及指法技巧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自主创作,编排出一些简单的钢琴曲目,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奏。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创曲目比赛,使得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强化自己的能力。
(三)探究性教学法的运用
探究性教学法注重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钢琴教学中,运用探究性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与学生实际,组织一些有意义、有针对的探究性学习活动,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与空间,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散,为他们学好知识提供帮助。例如,在学习“音色”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具体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展开,要求学生互帮互助,共同学习与进步。而教师在这期间,则需要充当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给予学生恰当的引导,使得他们能够找到正确的探究学习方向,同时强化探究学习效果。
(四)语言性教学法的运用
语言性教学法强调通过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等。在钢琴教学中,运用语言性教学法,要求教师自身需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音乐素养。例如,在学习“力度控制”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教师先通过口头讲述的方式,向学生详细介绍这方面的内容,然后可以与学生展开讨论,或者鼓励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讨论,最后再对学生进行练习指导。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谈话方式,或者借助问答形式展开教学,即:在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口头语言问答的形式展开教学,借助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使得课堂氛围轻松、活跃,让学生在思考问题以及回答教师提问过程,不断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同时培养对钢琴知识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果的提升。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钢琴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对体验性教学法、实践性教学法、探究性教学法以及语言性教学法等这些现代音乐教学法的运用,以改善传统钢琴教学状况,弥补传统钢琴教学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使得课堂氛围得到改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和自主学习思维的发挥,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进而推动我国音乐教育事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作者:韩志超 单位:石家庄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篇8
高校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综合了知识性、技能性、专业性等特点,如今大部分高校都将器乐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对器乐演奏的难度性和专业性过分强调,不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还有诸多的问题存在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等方面,需要进行深入的改革。
一、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现状分析
(一)没有设置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对于音乐学专业来讲,培养出来的学生需要具备丰富的音乐学科基础理论知识,能够从事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也就是其培养目标要服务于基础音乐教育。研究发现,近些年来,大部分高校都没有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没有合理设置器乐课程,仅注重提高学生的专业演奏水平,没有大力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
(二)没有合理设置课程。传统教学观念下,器乐教学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充分认识,仅仅将器乐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并且只有较少的课时,这样就增加了器乐学习的难度,影响到了学生器乐学习的积极性。
(三)单一的教学方法。目前,高校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大多采取单一的教学方法,将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给沿袭过来,没有积极地创新教学方法,这样就无法将高校特色体现出来,对于学生的良性发展也会起到不利的影响。
二、高校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的多元化改革和实践
在改革过程中,需要将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起来,结合本校特点,构建体现本校特色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等,促使器乐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
(一)对课程目标进行明确。首先,要明确高校器乐课程培养目标,高级艺术人才并不是培养对象,而是要着重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专业技能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牢固掌握和丰富基础理论知识。除了演奏器乐之外,在器乐课程中,还需要对学生的音乐兴趣进行培养,促使其艺术审美鉴赏能力得到提高,情感体验得到丰富,最终实现提升综合能力和音乐素养的目的。
(二)对课程体系合理设置。高校音乐课程教学的开展,需要充分认识到器乐课程的积极意义和重要性。器乐课程有着较强的艺术性和实践性,可以有效统一声乐课程和钢琴课程,通过有机结合其他音乐课程,拓展学生视野,使其对多元音乐文化魅力能有更好的理解,音乐素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因此,器乐课程是高校音乐学专业中必须要设置的一门课程。
在高校器乐课程教学中,需要将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纳入考虑范围,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大纲与教学计划,同时,对教学方法和教学难点进行科学调整。以笛子教学为例,如果学生没有器乐基础,可以先将其设置为必修课程,且放置在本科一二年级段,通过每周一次的教学,传授给学生基本的乐理知识,强化他们的演奏、欣赏水平,这样学生的实际需求就可以得到有效满足。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即使原先基础不好,学生们也能掌握初步的器乐知识,逐步提升自身的演奏技能。
现代教育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较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后现代课程观的冲击和影响,而我国通常是分科设置音乐教育课程的,这样就无法跟其他的课程和学科进行联系。要知道,器乐教学中,无论是中外作品、传统音乐,还是现代音乐都会有涉及到,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科学地整合这些知识,将各类知识之间的界限给有效清除掉,从而帮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运用过来。要创新高校器乐课程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除了传统的口传心授等教学方法外,还需要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给运用过来,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的音乐教学手段,奥尔夫教学法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这种方法注重对音乐学生主体性、主动性、个性等的大力培养,将学生的本能激发了出来,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水平。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发挥的是引导、参与作用,通过引导,提升学生的音乐技巧和能力。此外,还需要构建一种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组织互动课堂教学等,提升教学成效。
三、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多元化改革高校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可更好地培养全面的音乐教育人才,将高校音乐学科的特点体现出来。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需要积极创新理念,革新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园园.音乐学专业器乐课程的多元化改革与实践探讨[J].大众文艺,2015,2(10):55-57.
[2]初征.前轮高校民族器乐课程教学改革[J].学周刊,2013,4(11):99-101.
篇9
作者:邬明 刘宇红 单位:昆明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结合所学乐理知识及分析典型幼儿歌曲伴奏谱例使学生学习了解键盘和声的基础知识与钢琴简易伴奏知识,为下一步即兴伴奏、自弹自唱打下基础。同时通过精选针对性较强的基本练习与练习曲,简易独奏曲、伴奏曲继续加强对学生钢琴弹奏的基本技能与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在本阶段,教学内容主要突出钢琴弹奏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目的是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通过开设《钢琴基础》专业必修课,进行“钢琴弹奏基本知识与技能基本训练”、“练习曲及简易乐曲”、“键盘与和声知识”等专业通识性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钢琴弹奏基础[2]。第二阶段(4-5学期)必修(1)第四学期。第四教学单元:幼儿歌曲伴奏。主要使学生掌握配置幼儿歌曲伴奏的基本方法,学会分析幼儿歌曲的调式、曲式、音乐形象、表现风格等要素,学习幼儿歌曲的和声设计、幼儿歌曲的伴奏音型选用等方法,能较熟练地弹奏幼儿歌曲即兴伴奏。(2)第五学期。第五教学单元:幼儿歌曲自弹自唱。主要使学生掌握幼儿歌曲自弹自唱的基本方法,学习歌唱与弹奏的关系处理方法;自弹自唱时歌唱与弹奏的关注程度分配方法;各种常用伴奏织体的运用;通过快速视唱与即兴配奏训练,培养学生的自弹自唱综合能力。
第三阶段(6-7学期)选修(1)第六学期。第六教学单元:钢琴演奏。主要通过了解西方钢琴发展史,欣赏西方各个时期及中国近代著名钢琴家经典钢琴作品,并弹奏有一定难度的练习曲,奏鸣曲,复调作品及中、外不同风格的钢琴小品,合奏曲(四手联弹),进一步学习掌握钢琴的各种演奏方法,以提升特长学生的钢琴演奏及音乐表现能力。(2)第七学期。第七教学单元:①婴、幼儿音乐启蒙教学方法:主要使学生掌握婴、幼儿音乐启蒙的教学规律,了解婴、幼儿学习音乐的生理、心理特点,婴、幼儿音乐启蒙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培养具有能够从事幼儿园音乐启蒙特色班的教学科研能力。②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研究:主要培养学生具有应用所学键盘弹奏技能组织幼儿园的唱歌、韵律、音乐欣赏、音乐游戏、节奏乐、歌表演等教学活动的能力,了解国外先进的儿童音乐教育理论和方法(如: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教学法、达尔克兹体态律动学、奥尔夫教学法、铃木教学法等),以及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教学情境等方面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能力,并能够结合幼儿园教育见习、实习活动,选择研究小课题,进行研究实践,并学习撰写研究小论文。在本阶段,通过开设《钢琴演奏》《婴、幼儿音乐选创编》《婴、幼儿早期音乐启蒙》等专业选修课,进行特长学生“钢琴演奏”的提升性教学,培养学生具有相对较高的钢琴演奏水平。
教材建设(1)要因地制宜编写符合当地幼儿教育需求的地方特色教材。幼儿从小生活在具有本土特色的音乐环境中,本土音乐最易被幼儿认同接受,也最能发挥其音乐教育作用。学前教育专业(本科)钢琴课程,应当在收集整理地方音乐的基础上,利用地方音乐素材,编写符合当地幼儿教育需求的地方特色的钢琴教材,既可以增强本科钢琴教学的专业性、针对性,又可提高学生学习的趣味性、积极性和实践性。(2)要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合理使用现有教材。现有钢琴教材文献材料林林总总,种类繁多,因此在教材的使用上要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建立教材库,让教师在教学时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教材。教材库可根据课程目标要求,将可能使用到的教材分为基本练习、练习曲、乐曲、歌曲伴奏、即兴伴奏、、重奏、弹唱六大类,教师可根据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及学生情况选用适合本专业层次的相应教材。学前教育专业(本科)钢琴课程的教学,普遍存在课时少、学生人数多、起点低、进度不统一等特征,必须通过加强教材教法及评价方式建设,才能实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4]。
教法建设(1)教学模式。①教学群体分层。在开课前,需要对学生情况进行诊断性评价,在掌握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等差异,将学生分为不同的教学群体,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实施分层教学。②教学内容分层。针对不同教学群体的学习特征,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差异性,通过不同的教学内容实现其教学目标。③教学进度分层。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能力差异情况,合理适度地安排教学进度和布置练习作业量,随时注意对学习进度进行立体动态的调控。(2)授课模式。①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相结合。集体课:集中学生,就钢琴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共性的知识点进行讲授和演示,解决具有共性的学习问题;小组课:根据不同群体的学习特征,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内容、进度进行教学,解决学生的群体差异性问题;个别课:对学习进度快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教学,解决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②课堂教学与课外练习辅导相结合。课堂教学主要进行教学重点、难点的讲授与演示,并根据学生情况布置课外练习,课外练习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采用教师辅导、学长辅导、朋辈辅导等方式,实施课堂教学与课外练习辅导相结合,进行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消化。③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钢琴教学的特点是融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表现性为一体,课堂教学必须与幼儿园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将知识技能转化为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并通过组织观摩交流,表演比赛等活动尽量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及表演平台,培养提高良好的心理素质与音乐表现能力[5]。教学评价方式(1)平时成绩50%。对学生每次课的回课情况、每次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成绩评定,每个学期的汇总成绩占学期成绩的50%。(2)弹奏技能展示现场评分40%。根据弹奏技能现场展示的情况评定成绩,所得成绩占学期成绩的40%。(3)幼儿园钢琴教学实践10%。根据学生进行幼儿园见习、实习情况评定成绩,所得成绩占学期成绩的10%。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钢琴课程是融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表现性为一体的综合型课程,上述评价方式,包含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实践能力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因此,教学评价也需要采取综合方式进行,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篇10
运用练习法,进行唱歌教学
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之中,学习歌曲时一般采取练习法,一般步骤是:听范唱,体验歌曲情绪,熟悉歌曲旋律和歌词;教师提出练习要点,集体或个别练习,师生共同对练习情况进行分析小结;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歌唱形式(独唱、齐唱、合唱、接口唱等)进行练习,在活跃的氛围中练习至基本完美。例如:教学苏少版第二册第一单元《再见吧,冬天》时,教学可以设计成:听录音《再见吧,冬天》,让学生说出感觉到的此曲情绪或用动作来表现歌曲的情绪;听师范唱并可随之哼唱,以便熟悉旋律、歌词;随钢琴模唱此曲,在此基础上继续练习到基本完美为止。当然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目标要明确、重点突出、步骤要清楚、注重实效、方法要多样,在每次练习之前都要提出新的要求,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与创造。
运用律动教学法,让学生用身心感受音乐
律动教学可以从身心两方面同时入手训练学生,让学生不仅用听觉去感受,而且学习用整个肌体和心灵去感受节奏的疏密、旋律起伏和情绪变化的规律。例如小学苏少版音乐第一册第五单元《雁儿飞》,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初步学会了此曲后,教师便可以采用律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教师可以在让学生进行律动表演之前,先介绍一些基本的律动动作,然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动作表演雁儿飞的姿态。低年级学生很有可能做出一些较为粗糙的动作,对这种现象教师应积极地给予鼓励和肯定。有时教师会遇到难以组织课堂的局面,低年级儿童很有可能在边做律动边四处乱窜。这时就可采取分组练习、上台表演、比赛或互相评价的方式来组织教学。这样既达到了律动教学的目的,又有序地组织了教学,还让学生真正了解要用何种声音演唱《雁儿飞》,真正做到动静结合、疏密得当、活而不乱,而且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运用创作教学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在普通音乐教育中运用创作教学法,不同于一般音乐实践活动的音乐创作,而是以培养发展学生音乐创造性思维、创造精神与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正好满足了儿童的自我表现欲。但在创作教学中,仍应注意几点:破除创作神秘感,发挥学生创造精神;将创作知识技能融入其它各项教学之中;重过程,轻效益;注意量力性,无需一致要求。例如苏少版第四册《我家小院嘴巴多》一课,其中可以设计创编歌词的活动,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以由学生自行编排,无需太过强加理念给学生。如创编各种动物的动作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用自己的动作表现出来。在这种提示下,有的学生会根据歌词中唱到的内容,如用手放在鼻子前面表现长嘴巴的小猪;有的学生却用睡觉的样子来表现小猪的形态,有的学生还用手在身边画个圈,表现出胖胖的小猪的形态等。在创编中间部分歌词时,教师可让学生自由选择创编哪一句话,有的学生编的是前两句歌词,有的学生想象中描绘的动物的形容词比较长,教师便可提点他们用最后一句较长的旋律来进行创编。有的学生一时组织不了较好的歌词语言,也可以让他们用自己的动作来表现他想表达的意思。但一定要让学生在组织好歌词后,通过演唱的方式根据音乐做创作表演,而不能太随意。总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具有创造性才能的人,以创造为主题的音乐教学法必定是鼓励儿童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创新,而绝不是要儿童只做被动的模仿或强加的“创新”。
运用游戏教学法,培养儿童兴趣
篇11
当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没有兴趣,或学习和操作演练的内容有较高难度时,往往表现出无精打采、漫不经心、态度消沉,即使参与,大多是被教师牵制地参与,效果不佳。这时候就要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寻找到他们感兴趣的东西、补充材料来充实课堂。如在欣赏二年级的《出发》时,我让同学们先闭上眼睛听一遍,同时老师提出要求。听完请一位同学讲个《出发》的故事。他们认真地聆听后,讲出了自己联想到的故事。我发现有个别学生还是对音乐没有很好的感受,他们只是在创编故事内容,并未听懂音乐。我就让他们听第二遍,一个乐句或者一个乐段停一下,马上问他们:“听到什么内容,想什么说什么。”这时候,就发现学生的想象可丰富了,他们对每一个乐句都有感受,他们很高兴,因为他们感受到“音乐还可以讲故事”。所以,在课堂上,一定要抓住学生的第一感受,引导学生,让其真正地领悟到音乐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产生了兴趣,学习情绪也会高涨,他们也会积极与老师配合,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
二、设计良好的音乐实践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要为同学们设计适当、合理的音乐活动,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首先,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氛围,创设合乎实际的教学情境及和谐的氛围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从心理、行为、情感发生影响,主动参与。如教唱歌曲时,遇到了难唱的节奏,老师可采用读儿歌的形式,又拍又读,再加入音乐,他们自然就主动地填入正确歌词。其次,设计的活动角色要多样,形式要丰富。小学生喜欢变换的东西,每天都一个方式教学他们会感到枯燥,所以要变换多种形式,他们才会喜欢。比如男生在活动中喜欢打击乐器,创编歌词。女生在活动中喜欢演唱,表演。多种角色的分配,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三、教师要做学生的催化剂,推动学生参与活动
1.鼓励与表扬
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教师对学生作及时的鼓励与表扬,学生会因此而得到乐趣和信心,也会因此产生进一步参与音乐活动的愿望。
2.“参与者”与“合作者”
篇12
1.实践性与经验性。钢琴教学从技能这一层面来说,是一种眼、耳、手、脚、心同时协调的训练,具有很高的技巧性。而这种技能技巧的习得需要具体而系统的实践活动和经验探索,一般理论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原则、方式、方法都不适用于钢琴教学。钢琴弹奏能力的获得不只依赖于学习者对教师理论讲解的领会,更重要的还依赖于学习者的实践活动和经验积累。因此,钢琴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音乐经验出发,引导学习者按照技能训练的步骤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训练,有意识地形成学习者视奏、键盘空间感觉、触键感觉、音色控制、力度控制以及音乐审美等各方面的经验,以利于学习者在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其能力,形成稳定的钢琴表现能力。
2.个体差异性。钢琴表现力的培养受到学习者自身条件和经验背景的制约。由于各种原因,不同的学习者具备不同的心理、生理、环境、音乐感知、音乐理解等方面的条件。这就造成了学习个体的差异性,而这种个体差异性会直接影响到钢琴教学中教与学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在具体的教学中全面考虑、具体对待、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选择方法和教学材料,做到因材施教。
二、钢琴教学的原则
实践证明,任何音乐技能技巧的教学都是有规律可循的。钢琴教学的一般原则是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在总结钢琴教学历史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基本法则与要求。这些教学理论与新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的不断融合发展,在当今的钢琴教学理论领域具有现实性的意义。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钢琴教学实践性与经验性的特征规定了在具体教学中必须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一方面,正确的练习方法与弹奏技能不能脱离开理论的指导,科学、系统的理论是达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保证;另一方面,要在实践中消化与领会理论知识,掌握弹奏技巧;再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在讲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作品的演奏风格时,也必须结合学生在具体流派、具体风格的具体曲目演奏中来进行讲解,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指导下,对作品的内涵分析、技巧运用、声音要求等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通过独立的思考,去对具体的作品进行艺术加工。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创造能力,又会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与体会,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技巧与审美不分离的原则。钢琴技能的学习是“精神”与“体能”并存发展的,钢琴教学中训练与发展学习者技能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和开发学习者对乐曲的演绎能力与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学习者的音乐审美能力是目的,而技能的训练是完成这种目的的手段。缺乏技巧的音乐表现是笨拙的,而缺乏内部体验感受的音乐表现是苍白无力的,二者缺一不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钢琴技能不是通过呆板的训练培养出来的,而是在音乐美的感受、想象、鉴赏、理解中形成的。
篇13
金铁霖先生一辈子从事声乐学习、实践、教学工作。1960年高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全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心音乐学院,师从我国闻名声乐大师沈湘教授学习声乐。1963年,他辅导的第一位学生考入中心音乐学院,从此,他和声乐教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81年,中国音乐学院恢复建院,他应邀到该院任教,先后担任声乐系副主任、主任,1996年开始担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至今。
在数十年的民族声乐教学生涯中,金铁霖先生始终坚持科学、辩证、务实、创新的精神,积极吸收古今中外声乐艺术理论的优秀成果,认真探索我国民族声乐教学、艺术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运用更新的理念、更新的视角阐释了他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教学的美学特征和价值理念的理解和思索,创建了一套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充分体现民族气质、民族神韵、民族审美而又和时俱进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在长期的民族声乐艺术探究和教学实践中,金铁霖先生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唯物史观,始终坚持既矛盾又统一、一分为二的辩证理念,成功地将唯物辩证法运用于声乐艺术探究和教学实践,提出了“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有机统一的现代声乐美学标准,提出了“声、情、字、味、表、养、象”有机统一的声乐表演人才培养标准,提出了混声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感觉式教学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他用特有的多维视角不断探索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探究的新领域,为学生的声学实践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成功地培养出李谷一、、宋祖英、张也、吕继宏、戴玉强等一大批闻名歌唱家和歌唱演员,成功地打造了我国民族声乐的“金氏唱法”和“金氏品牌”。
作为积金铁霖先生长期声乐教学探索之精华的《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充分体现了作者民族声乐教学探究成果的基本特征,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始终坚持的唯物、辩证的理念和追求。这些基本特征和理念追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实践性和理论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合,唯物论强调的是实践性,强调的是实践性和理论性的有机统一和紧密结合。《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理论性,它是金铁霖先生长期从事声乐艺术探究和声乐教学实践探索和理论升华的结晶,是声乐艺术、声乐教学实践性和理论性有机统一的产物。
声乐艺术、教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我们的探究成果、教学理论都必须是直接来源于实践的经验总结,并且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文集》提到的声乐学习需要经历自然阶段、不自然阶段、科学的自然阶段的“三阶段”理论,启发式感觉教学法,哼鸣唱法、母音练习法、反向提法、吸气提法、支点提法,微笑的运用、哈欠的运用、假声的运用,等等,都是金铁霖先生长期从事民族声乐教学的实践经验总结,是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教学、练习法简单明了,轻易为教师和学生所把握。声乐教学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大多数的教学方法是手把手的教学方法,老师象传统的师父带徒弟一样面传心授,在学生的练习中、在学生的演唱实践中进行指点、指导,教学生应当这么唱,不要那么唱。实践性是声乐艺术探究、声乐教学的一个很基本的特征。
任何一门学科在强调它的实践性的同时,一定要强调它的理论性,声乐教学也是如此,也需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理论来源于实践,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功能,这是的基本观点。恩格斯说过摘要:“一个民族要想站在历史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套用恩格斯的话,任何一种民族音乐要想挤身于世界优秀音乐之林,要想站在世界音乐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就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的音乐理论的指导。对中国的民族声乐来说更应如此。中国的民族声乐是20世纪40年代以来在中国传统声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民族声乐艺术,至今不过只有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它更需要大家积极进行理论探索,努力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以科学的理论体系指导我们民族声乐艺术、教学实践。《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文集》既是金铁霖先生个人声乐教学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的结晶,也是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界集体聪明的结晶,是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极其宝贵的理论宝库。
理论来源于实践,对实践有指导功能,同时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声乐理论更是如此。金铁霖先生强调摘要:“古今中外的声乐艺术,凡被人们所公认是成功经验的,都是经过了长期实践考验的。凭空想象、没有经历实践验证地去创造一种唱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学习吸收别人的经验,应当通过自己的实践去体验,经过反复地理解和消化之后,才可能吸取精华、为我所用。金铁霖先生指出摘要:“声乐理论可以指导实践、服务于实践,使我们少走弯路,而实践又能验证理论是否可靠和正确,没有实践也不可能有理论。”这就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教学在实践、唯物基础上的辩证法。
二、普遍性和非凡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强调的是要用相互联系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既有普遍、共同的东西,又存在非凡和差异的东西,是普遍性和非凡性的统一。
《金铁霖声乐教学文集》的一个很大的特征就是十分强调声乐教学的普遍性和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非凡性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强调共性和个性的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强调既要始终坚持行之有效的普遍的、科学的练习方法,又要应材施教,增强针对性。
坚持普遍性和非凡性的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首先着力解决的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声乐教学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和发扬民族特色的新问题。
金铁霖先生在《文集》中反复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声乐艺术和教学,前面加了民族的限定词,因此,顾名思义,它更应当是民族的,首先要具有鲜明的本民族特色,只有民族特色鲜明的优秀民族声乐艺术才能走向世界。意大利的美声唱法、俄罗斯的美声唱法,它们首先都是民族的,具有深厚的意大利特色、俄罗斯特色,以后逐渐被世界各国所接受,才成为世界的。中国的民族声乐要想走向世界,立足于世界优秀民族声乐之林,必须始终坚持、充分发挥中华民族的民族特色。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金铁霖先生就强调指出摘要:“唱中国的作品就应该有个民族化的新问题,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建立民族声乐体系,练习规格化,我们应当有民族自信心,下定决心来搞好我们自己的声乐事业”。
在强调坚持并发展民族性的同时,金铁霖先生也反复强调,要积极学习国外声乐艺术,将他们好的练习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段借鉴过来,为我所用。金铁霖先生本人早期就是学西洋美声唱法的,后来从事民族声乐艺术、教学。他深有心得地说摘要:“西洋传统唱法注重声音的统一、圆润、通畅,具有位置高、喉咙开、气息深的特征,轻易获得充分的共鸣,这些对于民族声乐学习也是应当把握的,完美的发声方法是各种学派和唱法所共有的”。
但是学习借鉴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丰富、发展、完善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和民族声乐教学。使我们的民族声乐教学更好地为繁荣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服务,使我们的民族声乐艺术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更好地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的艺术瑰宝。
坚持普遍性和非凡性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因材施教的新问题,为了更好地增强民族声乐教学的针对性新问题,为了更好地提高民族声乐教学的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新问题。在具体的民族声乐教学中,金铁霖先生一再强调,既要努力探索带有普遍规律性的科学唱法,这种科学唱法就是共性,我们一定要用科学唱法、共性的东西指导学生的演唱练习。金铁霖先生指出摘要:“作为共性来说,不管你是民族声乐唱法,还是西洋唱法,或是戏曲、曲艺的唱法,都需要科学性,科学唱法的原则是共同的,所以,在练习方法上是有共同之处的。”
在强调科学性、规律性、共性的同时,金铁霖先生也非凡重视民族声乐艺术、民族声乐教学的非凡性、针对性、个性新问题。他经常强调我们的民族声乐演唱一定要富有个性。他指出摘要:“个性就是说,在把握共性的情况下,你唱的东西,有你个人的风格、特征、表现形式和音色等等”。为了培养个性特色鲜明的歌唱演员,必须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特色和优势,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
三、继续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强调的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基础的,任何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扬弃,都是继续和创新的统一。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和声乐教学也不例外,不能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也要积极学习、继续前人的优秀成果和优良传统,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前进。
金铁霖先生十分重视学习继续民族传统声乐艺术,同时又突出强调要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他指出摘要:“对于我们中国的声乐工作者来说,还有个向民族传统学习的新问题。祖国的民族声乐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需要我们去继续和发展。我国戏曲、曲艺、民间唱法都有它们各自的特征,我们应当从中吸取营养,取其精华,认真地总结和提高,还必须用发展的眼光和科学的态度来做好这项工作。”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作为我们自己的声乐来讲。我们也有自己的民族声乐传统和声乐艺术,我们应该有责任来总结、继续、发展我们自己的民族声乐,把它当成自己的一项任务。”金铁霖先生指出摘要:“时代在发展、在前进,人们的观念、思维和生活节奏都在发生变化,美的追求和欣赏习惯也都给民族声乐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不论从创作上还是从演唱上,都要有鲜明的时代感,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世界上任何艺术精品都是和时代相呼应的,声乐艺术也不例外。”
任何事物的发展,任何社会的进步,都是继续和创新共同功能的结果。源远才能流长,任何的发展进步都不可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上,不能有的态度,继续是必须的;任何事物、任何社会又都是发展变化的,又都是和时俱进的,永远不会停步不前,后人总要对前人有所超越,有所发展,创新也是必须的。辩证法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继续和创新的关系,努力做到继续和创新的紧密结合和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