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农业产业的特点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产业的特点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业产业的特点

篇1

2.水资源和降水量不均衡,降水量四季及不同地区变化较大。

3.可耕用的土地有限,人均耕地面积较少。

4.农业生产都是以户为单位,经营规模小。

5.农机化水平低,生产率不高,农民经济效益较少。

6.耕作制度和栽培方式复杂多样。

7.农业服务范围广,技术难易反差较大。

二、农业生产所具的各项特点导致我国农机产业也具有不同的特征

1.农机产品种类繁多、品种多样,但仍显不足。从全球范围看,国外农机产品种类已达7000多种,并基本实现了全面机械化;而我国农机产品的品种只有3500多种。由于我国各地的地理条件比较复杂,地形多种多样,要求设计、制造并生产出多种适合不同地区的(如山地、丘陵等不同地形)农用动力机械及其配套机具,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来填补农机产品的空白。

2.技术差距扩大。农机技术并不是一项简单的操作技术,不同的机型的技术差距较大,有操作简单的小型机械,也有操作繁杂的大型机械。尤其是收获机械。不同种类作物的收割机分别采用采摘、切割、挖掘、激振等不同方式收取各种作物的果实、种子、根茎等部位,然后利用各种原理进行进一步的脱粒加工以及清选工作。不同的收割机的操作技能要求有差异,需要进行培训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平才能操作。收割机与其他中耕机相比,技术差距较大。

3.要求农机实用性能稳定,有较强的适应性。农机产业的目标就是生产一种多功能农机具,构造简单、设计合理、实用性强、经济实惠,可以满足各种农艺及生产、生活需要,适应在各种环境条件下进行工作。

篇2

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以下简称农业科技档案)形成于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农业生产活动的过程,是一种由各种形式的载体形成的文件资料,其是对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农业生产活动的真实记载[1-2]。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工作作为国家档案工作组成部分之一,其可以完整地对科学技术档案进行保存,并进行科学的管理,充分地发挥科学技术档案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为广大科学技术工作者从事农业生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同时,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的管理也是科技信息工作与科技管理工作的有机构成[3]。现将农业科技档案的特点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总结如下。

1 农业科技档案的特点

同其他档案一样,农业科技档案不仅具有档案的一些共有特性,其还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对农业科学技术档案的形成、内容及性质进行综合考虑,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4-5]。

1.1 综合性强

农业科学作为一种科学体系,具有综合性强、涉及范围广等特点。综合农业结果进行分析,农业科学可包括农、牧、林、副、渔等各个行业;综合自然条件进行分析,农业科学涉及非生物与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水、热、土、气等,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综合农业生产的一个周期进行分析,农业科学涉及一系列的生产环节,如播种、中耕、施肥、防护、灌溉、收割、加工、运输、入库等。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农业科学技术档案作为一种空间档案门类,其综合性很强。因此,有必要科学地对农业科学技术档案进行分类管理,其直接对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水平产生较大影响。

1.2 外业形成量大

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的过程区别很大,后者一般在车间的厂房从事作业,而前者主要在田间从事生产,即使是从事相关的农业科学研究,也有大量的工作必须在室外进行。该情况决定了农业科技档案还具有外业形成量大的特点。该特点为农业科技档案的形成、积累与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在对农业科技档案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采取定期、不定期地收集方式,具体情况要具体对待,档案人员对该问题要注意。

1.3 地域性较强

包括气候、土壤、水文等在内的地理环境及自然条件会对农业生产产生明显的影响和制约作用。一般来说,不同的地域条件,农业生产的格局、品种和栽培技术等也会有所不同。农业科技档案涉及到农业生产与农业生物等因素,因此地域性也较强。即农业科技档案的种类、内容及成分随着地域范围的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相应地具有各自的特点。

2 农业科技档案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1 凭证作用

科技档案是直接记述和反映科技生产活动的,不容任何人随意篡改,因此具有无可辩驳的凭证作用。利用它可以捍卫知识产权,避免经济损失;解决科技生产领域或经济领域中的其他争执,还能为科技人员的人事调动提供项目活动证明等。

2.2 参考作用

2.2.1 农业科技档案是实现正确决策的依据。农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当前农业生产要获得发展,除党的政策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外,主要靠科学技术,其中也包括农业生产管理工作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由于自然资源等条件对农业生产等因素的制约作用,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与结构会随着不同地区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变化。为充分发挥当地的优势,以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必须对大量的科技档案进行查阅,在分析的基础上掌握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实现决策,促进农业科技档案事业的发展。

为了科学制定博州的农业区域规划,笔者对多年的农作物种植面积、单产、总产、气象环境及大量土壤普查档案等资料进行查阅,并对适合该州各区域特点和区域优势的生产发展规划进行了制定。将全州分为2个农业区:博乐城以东地区不仅光热资源丰富,而且地势燥。各红积—冲积扇上、中部及河阶地上的砂质土、砂壤面积大,非常适宜种植喜砂、喜温、好光的棉花等经济作物。但在土壤普查前,种植面积很少,在土壤普查汇总时,科技人员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提出应在博乐城镇以东广大区域大量发展棉花生产。近些年来,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很重视土壤普查时提出的改良意见,在适宜植棉的土壤上,压缩粮油作物,扩大棉花种植面积。1984年棉花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到3 126.67 hm2,之后随着地膜植棉技术的推广,棉花更是迅速发展,1996年达到2.13万hm2,1999年2.67万hm2,2011年达到了6.33万hm2之多,成为博州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博乐以西地区,适宜种植小麦、玉米、油葵、甜菜、马铃薯等作物。这样就突出了博州各县市的种植区域的特点,使档案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地深入农村、深入农民、服务农业。

2.2.2 农业科技档案在探索、研究和掌握农业生产规律,实行科学种田方面的作用。建立农业科技档案,有助于总结经验,改进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完整的农业科技档案,不仅记载了农业科技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而且记录了各种有关的现象和数据。因此,通过分析研究有关农业科技档案的内容,可以总结出有利的经验,进而对农作物生长规律进行探索,并对作物栽培技术进行有效地改进,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2.2.3 农业科技档案在农业科研、技术推广和农机设备管理方面的作用。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研工作的重要条件。任何一项农业课题研究,都是在已有的农业研究工作及现有科技成果的基础上开展的。因此,在进行一项新课题研究试验时,总要查阅有关的科技档案,许多农业科技人员在制定科研计划、编写课题任务书、拟定试验方案,甚至在撰写课题报告时都经常要查找利用科技档案。充分查阅农业科技档案并进行充分地应用,可以对已有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解和掌握,进而对其思路进行启发,以开阔农业科技人员的视野,减少重复劳动,节约时间,有效地促进农业科研速度和效率的提高。同样,农机设备档案对于农机设备的正确使用、管理、维修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2.2.4 农作物病虫害测报档案的积累,有助于探索农业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率。博州植保站收集各县市基层测报站的病虫害档案,掌握主要病、虫及天敌发生、消长规律,为防治病虫害提供科学依据。可充分发挥自然控制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协调相互间的关系,提高病虫测报的准确率,控制病虫害的发生,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规律。

3 结语

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技经验、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之一,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科技资源,应切实加强科学管理,努力开发利用,为我国的农业现代化事业服务。

4 参考文献

[1] 王传宇.农业科技档案管理概要[M].北京:档案出版社,2009.

[2] 杨敏.谈农业科技档案的开发和利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44.

篇3

肉牛产业。全市肉牛年末存栏12.16万头、出栏2.3万头,分别比增7%、82.8%。种源繁育和冻精冷配站建设基本完成。项目区共建冷配站点38个,其中2003年新建26个,完成冷配黄牛1500头,宁化县生产能力达4立升/时的液氮生产线12月底投产。全市肉牛养殖场36家,其中百头以上27家,牧草种植面积6.01万亩,比增101%。

肉羊产业。肉羊年饲养量达31.2万只其中出栏14.6万只比2002年增长18.5%。种羊基地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尤溪县建立戴云山羊保种繁育场,永安市引进澳州波尔山羊种羊项目完成投资1200万元。南江黄羊繁殖基地已在清流县温郊赤坑、尤溪县西城镇后洋村建设。规模化养殖发展较快,专业大户数量增加二成。

红豆杉产业。明溪南方红豆杉生物有限公司已建成1%和50%含量的紫杉醇生产线各一条年产1%含量紫杉醇浸膏10000公斤,50%含量紫杉醇150公斤。2003年生产紫杉醇半成品101公斤,三尖杉宁碱11公斤,10-DABⅢ14公斤,实现产值4055万元,利税1400万元。明溪已建成现代化温室育苗大棚1万平方米,大田苗木基地200亩,成功育苗1000多万株,已建立人工种植红豆杉基地9600亩。

建莲产业。全市实际种植面积5.3万亩干莲总产量约2600吨,产值5200万元;加工方面建成鑫达、文鑫、莲蓉三家企业,加工增值超过0.8亿元。

冷水鱼产业。2003年因受高温干旱的影响,部分养殖点遭受损失,全市投苗养殖虹鳟鱼20万尾,产量34吨。在明溪县龙湖新建三明市水产名特优良种场,已完成一期工程,可培育虹鳟等冷水性鱼类夏花苗100多万尾。台商吴龙振在清流李家建立精养池2300平方米,是我市目前最大的虹鳟养殖场。

七个重点特色产业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抓重点特色产业共识已经形成。从调研了解的情况看,基层干部群众普遍认为市委、市政府提出抓好农业七个重点特色产业促进我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决策很正确,认可度比较高。2003年5月,市委提出要按照“六个一”机制抓重点特色产业发展,目前领导力量加强,发展规划已制定“六个一”机制初步建立。

2、壮大龙头企业取得新突破。2003年龙头企业发展有了一些新的亮点。笋竹、莲业、红豆杉产业的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肉牛、肉羊产业化也开始起步。沙县三和食品有限公司2003年加工4.3万吨清水笋制品,95%直接销往日本,产值达1.69亿元。永安市2003年新投产永亨竹业公司年产竹地板坯24万平方米和永欣竹业公司年产竹地板24万平方米。建宁鑫达莲业有限公司新上10万吨“闽江源”绿色食品茶饮料项目,2003年完成投资3500万元,5000吨速冻生产线和5万吨饮料生产线竣工并投产;文鑫公司莲子米糊生产线竣工投产,年生产能力达8000吨;莲蓉集团系列莲片产品年产量提高到1200吨。全市莲子系列加工产品近20个,其中获得“福建省名牌产品”称号5个,“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3个,“原产地产品”标志使用权一个。明溪南方红豆杉生物有限公司2003年继续增资扩股,注册资金从3000万增至4224.7万,计划于明年6月在香港创业板上市。明溪县目前全县已有驰鑫、顺捷、三丰等规模肉牛专业养殖场18家,其中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6家。目前,正在与浙江等地的多家客商洽谈肉牛加工项目。

3、配套政策逐步完善。为了促进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扶持肉牛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配套政策。部分县市、区出台了相关的发展扶持政策。如永安市大力改革竹政管理,允许以行政村、自然村或集中连片的竹山为单位,统一设计办理采伐证,采伐证有效期延至当年12月30日止,取消毛竹经营许可证;实行按笋竹加工企业终端产品计征林业规费,建立笋竹原料、半成品市内运输“绿色通道”,取消对市内运输笋竹原料、半成品的一切运输手续与检查。允许新办竹加工企业先上项目后办手续,对于竹胶板、竹地板半成品坯料加工点,不再办理加工许可证,鼓励竹农就地初加工。对成绩突出的先进单位与个人加以鼓励,2003年共设立9个奖项,86个名额,其中奖金最高8000元。清流县对2004年全县烟叶生产考核办法进行较大调整:烤烟特产税分成比率调整为县财政40%、乡镇50%;2004年各乡镇在2003年任务基础上增加的部分,将县财政分成的50%部分全部返还乡镇;完成任务的村主干由县里直接奖励3元/担。明溪、清流等县出台了肉牛产业发展扶持政策,采用对建畜位、黄牛改良、草种引进及防疫等环节分别给予补贴,调动农户饲养肉牛的积极性。

4、科技推广力度加大。各级各部门都十分重视发挥科技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烟草部门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致力于提高烟叶种植水平和烘烤质量。永安市每年筹资200万元设立竹业开发专项基金,用于竹林丰产培育和新产品研发,2003年还派出6名副科级干部到全国重点竹业产区和科研院校学习培训,并与浙江林学院联合开展竹业课题攻关,在全省建成第一个竹子现代科技园区。明溪红豆杉公司与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紧密协作,专门成立了企业技术中心、研究所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去年承担国家技术创新项目和福建省科技攻关重大项目各1项,《一种从种植红豆杉叶枝中制备紫杉醇的方法》获国家专利,《南方红豆杉短周期速生丰产培育技术研究》成果经省科技厅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公司自行研发的三尖杉宁碱、10-DABⅢ等、巴卡丁Ⅲ高新技术产品已投入批量生产。建宁莲科所经过多年努力成功选育“建选17”新品种,该成果已通过省级新品种认定评审,亩产比现有当家品种提高30%。市畜牧水产局举办了畜牧水产中级研修班,明溪、清流、宁化、建宁、尤溪等县多次邀请专家教授到县举办肉牛、肉羊养殖技术培训班,有效地提高了当地养殖企业和农户养牛、养羊的科技水平。

5、特色产业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明溪红豆杉公司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管理模式。由公司租赁农户土地,倒包给农户种植红豆杉,所有生产经营投入由公司负责,农民则成为产业工人,同时以订单协议、保价收购的形式发动农民种植红豆杉。永安市竹胶板、竹地板生产企业,委托竹农发展家庭竹编半成品加工,带动了竹农科学育竹的积极性,形成了一些以生产竹编半成品为主要副业的专业村。宁化县政府和烟草公司分别按每亩3元和6元标准出资为烟叶种植投保,永安、大田、尤溪和泰宁都从特产税提取3-5%作为烟叶灾害风险基金。清流县广益肉牛养殖场与农户签订肉牛代养协议,采用代垫一半养牛资金、并作技术指导、育肥卖出后销售利润二八分成农户占八成,养殖大户占二成的办法,风险共担,利益均沾,今年计划发展代养户100户。

二、制约七个重点特色产业发展的突出困难与问题

一是区域联动发展的合力尚未形成。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很重要的是产业合理布局,区域联动发展。从调研情况看,有的地方对分工协作,各有侧重,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意识不够强,有的特色产业区域内部分县的发展规划目标任务与市制定的规划、目标衔接不够紧密,有的不愿当配角,不利于全市统一打品牌、拓市场、扩规模。

二是筹资困难的呼吁比较强烈。肉牛、肉羊、冷水性鱼饲养成本高,流动资金需求量大,这三个特色产业急需建设加工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竹山道路、引水喷灌投入多,笋竹、建莲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资金需求量大,山区加工企业自身积累普遍不足,农户经济基础脆弱。目前金融部门尚未开展农产品抵押贷款,业主、农户普遍反映贷款很困难,而且数额十分有限,满足不了企业、农户生产经营的需求。

三是加工瓶颈制约比较突出。肉牛、肉羊、冷水性鱼加工环节至今仍是空白,加工能否取得突破已成为这些产业上规模、创特色、见效益的关键;除烟叶外,笋竹、建莲、红豆杉产业虽然有一批龙头企业,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规模不大、辐射带动能力不够强、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完善、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等问题。

四是科技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特色产业发展普遍存在科技支撑力不强的问题。笋竹产业新产品研发力量薄弱,有的只生产半成品,加工增值文章还没有做足;平衡施肥、引水喷灌等新技术推广难度大,连片丰产竹林所占比重偏低。肉牛良种繁育难度大,黄牛冷配站点偏少,品种改良工作量大。肉羊品种改良力度不够,优质种羊保种、引种和试验、推广经费短缺。冷水性鱼饲养成活率不够高,小瓜虫病频繁发生,疫病防治难度大。基层畜牧水产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特色产业人才队伍普遍缺乏。建莲莲种退化现象较为突出,产量和品质正在下降,新品种选育跟不上,莲子的去膜、通心靠手工操作,影响产业规模的扩大;莲业科技人员缺乏,经费得不到有效保障。

五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肉牛、肉羊、冷水性鱼、莲子繁育基地、竹山道路、山地水利、原料基地以及疫病检测防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欠帐太多。

三、对下一步加快发展七个重点特色产业的意见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基层和业主希望市委、市政府在去年明确挂钩领导、责任部门基础上,对主抓重点特色产业的领导力量、工作班子进行必要的充实、加强,进一步加大对重点特色产业的组织、协调、引导、管理、服务、扶持力度。建议市、县两级成立农业重点特色产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7个重点特色产业工作小组和专家组,真正做到每个重点特色产业有一位市领导牵头,一位处级领导主抓,一个责任单位联系,一个工作班子在干,一位首席专家指导。建立目标考评责任制,市、县两级政府要制定激励特色产业发展奖惩办法,每年对特色产业种苗繁育改良情况、基地建设情况、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农村合作流通组织、农民经纪人发展情况、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原产地认证申报情况、包装进超市销售、连锁配送经营情况以及招商引资、项目申报等情况,进行量化考评,财政安排一定资金,进行表彰奖励。今年着重对肉牛加工项目落地,肉牛、肉羊、建莲种苗繁育改良,竹山道路、引水喷灌等项目实行重奖。

2、科学定位,分类指导。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不求其多,但求其特”的原则,充分利用我市各地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产业基础等条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把握七个重点特色产业发展的特点、方向,进行科学的规划,作出准确的定位,并加以分类指导,各有侧重,分工协作,区域联动,实现特色产业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烟叶产业必须加大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力度,正确处理种烟与发展其他经济作物的辩证关系,大力发展大户规模种植,不断巩固扩大厂办基地规模,努力把三明建设成为全国“数一数二”的重点产烟地区,进一步发挥烟叶生产强市富民的特色产业作用。笋竹产业重点要根据竹林资源分布和交通网络格局,坚持“一个中心以沙县为主的竹凉席生产中心、两个基地永安、沙县竹质板材和笋制品两个生产基地、三个发展点尤溪、将乐、泰宁三个区域发展点”的发展战略,大力培育竹林资源,积极整合笋竹加工企业,拉长竹业产业链,壮大竹业经济块头和比重,使之真正成为继烟叶之后促进我市农民增收的又一大特色产业。肉牛、肉羊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各有关县要按照市肉牛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各有侧重,扎实抓好肉牛良种繁育和肉牛肥育,同时要研究制定加工企业利益分成的合理协调机制,调动项目区内各县发展肉牛繁育、养殖、加工的积极性。永安重点抓好波尔山羊繁殖基地建设,尤溪重点抓好戴云山羊保种场和南江黄羊原种场建设,清流重点抓好南江黄羊繁殖基地建设。项目区内各县市要增强合作意识,各有侧重,均衡发展,齐头并进。

3、多方筹资,加大投入。一是围绕特色产业的培育发展,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强化龙头企业在农业引资中的主体作用,筛选一批真正吸引客商的特色产业招商项目,全方位向外推介,力争今年特色产业领域招商引资工作有一个大的突破,以招商引资增加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投入。二是借鉴组建私营企业、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办法,积极探索开展组建农村担保机构试点工作,力求从源头上、根本上解决特色产业发展贷款难问题。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充分调动民间资本投资开发特色产业的积极性。四是在上报争取中央、省财政性项目资金时,对特色产业项目予以优先,对重点县市予以倾斜。同时,市特色产业各个工作小组年初就要排出争取中央、省财政性补助资金项目工作计划,组织专门力量跑部、跑省,并认真指导相关项目县市、业主做好申报工作。五是市、县两级财政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扶持。重点用于扶持种苗繁育改良、品牌申报、宣传和畜产品检测、疫病防治以及特色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

篇4

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暴雪、干旱、雷电、冰雹、大雾、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霜冻、冰冻、寒潮和霾等造成的灾害。许昌市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境内气候复杂多变,是河南省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市之一,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全市GDP的3%~5%。尤其是近年来因气候变化等原因,各种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具有发生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的特点。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大风、冰雹、霜冻、干热风、寒潮、连阴雨、雨(雾)淞、雷暴等十多种[1],一年四季都可能有灾害发生,“风调雨顺”之年很少出现。

统计数据显示,近50年来,许昌市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温上升趋势更加明显,多数年份气温偏高。而季节气温变化趋势不同,冬季和春季气温上升最为显著,而夏季则有明显的降温趋势,“暖冬”、“春热”、“凉夏”出现频次高。年降水量略有增多,而时空分布不均,春秋季降水减少,而夏季降水显著增加,导致旱涝趋势加剧。2007、2008年连续2年出现春夏之际大旱;2009年春季,又遭遇了自1951年以来的特大旱情。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累计降水量仅有6.1mm,比常年同期偏少近9成,全市小麦受旱面积逾10万hm2。2006年7月2日出现特大暴雨,日降水量达到335.9mm,突破历史极值,全市因此次暴雨损失2亿多元,并出现人员伤亡;2008年6月3日出现风雹灾害,瞬时最大风速达到31.5m/s(11级风力),突破历史极值,也造成了严重灾情。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增强,对全市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深刻影响[2]。

2气象灾害防御

(1)气象灾害防御是防范与减轻气象灾害活动的简称,是对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调查、评估和防灾、减灾等活动的概括。气象灾害防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做好气象灾害可能对农业、交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影响的预防工作,又要做好气象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救援等工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的部门比较多,只有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明晰相关部门的防御责任,促进部门间的有机联动,才能真正实现对气象灾害的整体防御。

(2)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目前,许昌市已经建成了由5个国家常规气象观测站、69个乡镇自动雨量站和17个四要素自动气象站组成的地面观测网,建成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建成了由2部天气雷达组成的雷达观测网,初步形成了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立体监测体系,极大地提高了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水平[3]。特别是近2年投入业务使用的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乡镇自动雨量站等现代化监测设备,在暴雨、冰雹等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依托现代化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初步建成了短时天气预报警报、中短期预报、短期气候预测以及农业气象、水文气象、地质灾害等专业预报系统。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水平和短期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强对流、暴雨、干旱等预警、预报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多部门联合制作和的地质灾害气象等级、病虫害气象等级、火险气象等级、电力气象、交通气象等预报,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的影响评估等,在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以需求为牵引,积极创新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围绕许昌粮食核心生产区和花卉、烟草、中草药种植等特色农业,开展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区试点建设,不断探索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新体系。大力实施空中云水开发工程,在全市各县区兴建标准化防雹增雨基地,为抗旱救灾、缓解水资源短缺、保护生态环境等提供保障。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建立乡镇气象信息员队伍,做好气象服务“三农”工作。

3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对农业影响最大的是干旱和雨涝,不仅发生频率高,甚至相伴出现,危害也最重。其次是低温、霜冻、干热风、连阴雨等,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影响,但发生频率较低,危害相对较轻。

(1)干旱。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而形成的一种气象灾害。《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将干旱划分为5个等级,并评定了不同等级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①正常或湿涝,特点为降水正常或较常年偏多,地表湿润无旱象;②轻旱,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③中旱,特点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④重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离,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的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⑤特旱,特点为土壤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

干旱是许昌市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干旱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据旱区分布调整作物布局,种植耐旱作物品种;二是灌溉时采用灌溉和滴灌技术,节约用水;三是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开发空中水资源,抓住有利的天气条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2)暴雨。是指24h降水量达50mm或以上的强降水。按其强度又分为3个等级,24h降水量50.0~99.9mm为“暴雨”;100.0~249.9mm为“大暴雨”;250mm以上为“特大暴雨”。许昌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暴雨容易引起河流泛滥,淹没粮田,诱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收听收看气象部门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固堤防,疏通河道,检查维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4];二是及时组织抢收或排除田间积水,防止内涝淹死作物;三是维护房屋农舍,防止大雨冲灌致使房屋或围墙垮塌;四是避开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危险地段。

(3)冰雹。是指由积雨云中降落的、一般呈圆球形透明与半透明冰层相间的固体降水,形如葱头,俗称“冷子”。冰雹发生时经常伴随着狂风暴雨和电闪雷鸣。冰雹极易砸伤人畜、毁坏禾木,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冰雹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对成熟的作物要及时抢收;二是在多雹地带,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地貌环境,破坏雹云的形成条件;三是多雹灾季节,农民下地劳作时要随身携带防雹工具,同时气象部门要适时开展人工消雹作业,以降低灾害损失。

(4)干热风。春末夏初,常见的一种又干又热的西南风或南风,其风速3~4级,温度30℃以上,相对湿度30%以下,且连续刮风2~3d。干热风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因为干热风发生时正值小麦乳熟期,此时“热风”和“干风”给小麦带来“高温热害”和“低湿干害”,双重灾害导致小麦籽粒干瘪,既降低了小麦质量,又减少了小麦产量[5]。干热风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选用抗干热风的小麦品种;二是营造农田防护林,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麦田气温,减小风力,抑制水分蒸发;三是在小麦灌浆前视墒情浇水;四是在小麦孕穗至灌浆期,适时喷洒磷酸二氢钾或石油助长剂。

(5)大风。风速≥10.8m/s、风力≥6级的风称为大风,常分为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雷雨大风、台风侵袭大风3种,又以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为最多。大风不仅能摧毁农房、庄稼、树木和通信设施,而且能引起飞沙走石,伤害人畜。大风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加固蔬菜大棚和果树,二是切断户外危险电源;三是减少户外活动,尽量不到田间劳作。

(6)连阴雨。是指连续5d以上有降水,且累计降水量≥30mm的天气过程。许昌地区连阴雨天气多出现在4月上旬至11月上旬之间,其中7、8月最多,是该地区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连阴雨期间,雨水多、湿度大、光照少,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成熟作物的收获,连阴雨对小麦、棉花、大豆、花生的品质影响较大,发生在播种期的连阴雨致使播种推迟,导致庄稼欠收减产。连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据气象预报,及时做好粮食抢收抢晒工作;同时做好隔湿防潮,以防霉变;二是连阴雨期间做好清沟排水,防止内涝和渍害;三是为农作物喷洒农药时在药液中增加粘着剂,如把适量的植物油、豆粉、淀粉等加到药液中,以保证施药效果。

(7)寒潮。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过程。由于冷空气的入侵,使气温在24h内剧降8℃以上,而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温度又在4℃以下;或48h降温10℃,最低气温在4℃以下,称为寒潮。寒潮过境时,常伴随6~8级的偏北大风,使沿途气温骤降,容易引发冻害,对农业、畜牧业造成危害。寒潮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在寒潮来临前,对于已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划锄、松土、通气;对于未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及时镇压、保温、保墒;二是寒潮来临时大棚内温度下降,造成棚内作物生长放缓,因此要增大肥水供应;三是对大棚进行加固,防止大风掀棚[6]。

(8)低温冻害。是指某一时段、某一地域内出现的气温明显偏低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种天气现象,可分为冷害、寒害、霜冻和冻害4种类型。小麦冻害是由越冬生态条件超出冬小麦抗寒能力而引起,小麦的冻害程度主要取决于降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时间长短,但与品种、播期、播量、土壤、耕作质量及水肥管理等方面也有很大关系。因此,防御冻害即使麦苗与越冬生态条件相适应。防御冻害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培育和选用抗寒品种,搞好品种合理布局,并根据品种春化特性,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二是提高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培育壮苗越冬;三是可采取灌水、中耕保墒、镇压防冻;四是增施磷钾肥,做好越冬覆盖。

4参考文献

[1] 刘勇军.就《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施行答记者问[N].许昌日报,2009-07-07(2).

[2] 刘勇军. 加强能力建设,服务地方发展[J].气象管理研究,2009(1):20-21.

[3] 杜彩月. 许昌气象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N].中国气象报,2009-11-10(2).

篇5

气象灾害是指因暴雨、暴雪、干旱、雷电、冰雹、大雾、大风(沙尘暴)、低温、高温、霜冻、冰冻、寒潮和霾等造成的灾害。许昌市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带,境内气候复杂多变,是河南省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地市之一,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全市gdp的3%~5%。尤其是近年来因气候变化等原因,各种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具有发生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的特点。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大风、冰雹、霜冻、干热风、寒潮、连阴雨、雨(雾)淞、雷暴等十多种[1],一年四季都可能有灾害发生,“风调雨顺”之年很少出现。

统计数据显示,近50年来,许昌市年平均气温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气温上升趋势更加明显,多数年份气温偏高。而季节气温变化趋势不同,冬季和春季气温上升最为显著,而夏季则有明显的降温趋势,“暖冬”、“春热”、“凉夏”出现频次高。年降水量略有增多,而时空分布不均,春秋季降水减少,而夏季降水显著增加,导致旱涝趋势加剧。2007、2008年连续2年出现春夏之际大旱;2009年春季,又遭遇了自1951年以来的特大旱情。2008年11月至2009年1月,累计降水量仅有6.1mm,比常年同期偏少近9成,全市小麦受旱面积逾10万hm2。2006年7月2日出现特大暴雨,日降水量达到335.9mm,突破历史极值,全市因此次暴雨损失2亿多元,并出现人员伤亡;2008年6月3日出现风雹灾害,瞬时最大风速达到31.5m/s(11级风力),突破历史极值,也造成了严重灾情。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增强,对全市的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了深刻影响[2]。

2气象灾害防御

(1)气象灾害防御是防范与减轻气象灾害活动的简称,是对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调查、评估和防灾、减灾等活动的概括。气象灾害防御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既要做好气象灾害可能对农业、交通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影响的预防工作,又要做好气象灾害发生后的应急、救援等工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的部门比较多,只有在政府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明晰相关部门的防御责任,促进部门间的有机联动,才能真正实现对气象灾害的整体防御。

(2)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目前,许昌市已经建成了由5个国家常规气象观测站、69个乡镇自动雨量站和17个四要素自动气象站组成的地面观测网,建成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建成了由2部天气雷达组成的雷达观测网,初步形成了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立体监测体系,极大地提高了气象灾害监测和预警水平[3]。特别是近2年投入业务使用的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乡镇自动雨量站等现代化监测设备,在暴雨、冰雹等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依托现代化数值天气预报系统,初步建成了短时天气预报警报、中短期预报、短期气候预测以及农业气象、水文气象、地质灾害等专业预报系统。短时临近预报预警水平和短期预报准确率稳步提高,强对流、暴雨、干旱等预警、预报水平有了较大的进步。与多部门联合制作和的地质灾害气象等级、病虫害气象等级、火险气象等级、电力气象、交通气象等预报,以及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的影响评估等,在避免或者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以需求为牵引,积极创新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围绕许昌粮食核心生产区和花卉、烟草、中草药种植等特色农业,开展现代农业气象科技示范园区试点建设,不断探索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新体系。大力实施空中云水开发工程,在全市各县区兴建标准化防雹增雨基地,为抗旱救灾、缓解水资源短缺、保护生态环境等提供保障。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建立乡镇气象信息员队伍,做好气象服务“三农”工作。

3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措施

在各种气象灾害中对农业影响最大的是干旱和雨涝,不仅发生频率高,甚至相伴出现,危害也最重。其次是低温、霜冻、干热风、连阴雨等,对农业生产也有一定影响,但发生频率较低,危害相对较轻。

(1)干旱。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少而形成的一种气象灾害。《气象干旱等级》国家标准中将干旱划分为5个等级,并评定了不同等级的干旱对农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①正常或湿涝,特点为降水正常或较常年偏多,地表湿润无旱象;②轻旱,特点为降水较常年偏少,地表空气干燥,土壤出现水分轻度不足,对农作物有轻微影响;

③中旱,特点为降水持续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现水分不足,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④重旱,特点为土壤出现水分持续严重不足,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离,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的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一定影响;⑤特旱,特点为土壤水分长时间严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对农作物和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影响,对工业生产、人畜饮水产生较大影响。

干旱是许昌市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干旱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据旱区分布调整作物布局,种植耐旱作物品种;二是灌溉时采用灌溉和滴灌技术,节约用水;三是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四是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五是开发空中水资源,抓住有利的天气条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2)暴雨。是指24h降水量达50mm或以上的强降水。按其强度又分为3个等级,24h降水量50.0~99.9mm为“暴雨”;100.0~249.9mm为“大暴雨”;250mm以上为“特大暴雨”。许昌属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暴雨容易引起河流泛滥,淹没粮田,诱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收听收看气象部门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固堤防,疏通河道,检查维修农田水利基础设施[4];二是及时组织抢收或排除田间积水,防止内涝淹死作物;三是维护房屋农舍,防止大雨冲灌致使房屋或围墙垮塌;四是避开容易发生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的危险地段。

(3)冰雹。是指由积雨云中降落的、一般呈圆球形透明与半透明冰层相间的固体降水,形如葱头,俗称“冷子”。冰雹发生时经常伴随着狂风暴雨和电闪雷鸣。冰雹极易砸伤人畜、毁坏禾木,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冰雹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对成熟的作物要及时抢收;二是在多雹地带,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改善地貌环境,破坏雹云的形成条件;三是多雹灾季节,农民下地劳作时要随身携带防雹工具,同时气象部门要适时开展人工消雹作业,以降低灾害损失。

(4)干热风。春末夏初,常见的一种又干又热的西南风或南风,其风速3~4级,温度30℃以上,相对湿度30%以下,且连续刮风2~3d。干热风对小麦产量影响很大,因为干热风发生时正值小麦乳熟期,此时“热风”和“干风”给小麦带来“高温热害”和“低湿干害”,双重灾害导致小麦籽粒干瘪,既降低了小麦质量,又减少了小麦产量[5]。干热风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选用抗干热风的小麦品种;二是营造农田防护林,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麦田气温,减小风力,抑制水分蒸发;三是在小麦灌浆前视墒情浇水;四是在小麦孕穗至灌浆期,适时喷洒磷酸二氢钾或石油助长剂。

(5)大风。风速≥10.8m/s、风力≥6级的风称为大风,常分为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雷雨大风、台风侵袭大风3种,又以北方冷空气南下大风为最多。大风不仅能摧毁农房、庄稼、树木和通信设施,而且能引起飞沙走石,伤害人畜。大风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时加固蔬菜大棚和果树,二是切断户外危险电源;三是减少户外活动,尽量不到田间劳作。

(6)连阴雨。是指连续5d以上有降水,且累计降水量≥30mm的天气过程。许昌地区连阴雨天气多出现在4月上旬至11月上旬之间,其中7、8月最多,是该地区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连阴雨期间,雨水多、湿度大、光照少,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成熟作物的收获,连阴雨对小麦、棉花、大豆、花生的品质影响较大,发生在播种期的连阴雨致使播种推迟,导致庄稼欠收减产。连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据气象预报,及时做好粮食抢收抢晒工作;同时做好隔湿防潮,以防霉变;二是连阴雨期间做好清沟排水,防止内涝和渍害;三是为农作物喷洒农药时在药液中增加粘着剂,如把适量的植物油、豆粉、淀粉等加到药液中,以保证施药效果。

(7)寒潮。是一种严重的灾害性天气过程。由于冷空气的入侵,使气温在24h内剧降8℃以上,而且在这一天内最低温度又在4℃以下;或48h降温10℃,最低气温在4℃以下,称为寒潮。寒潮过境时,常伴随6~8级的偏北大风,使沿途气温骤降,容易引发冻害,对农业、畜牧业造成危害。寒潮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在寒潮来临前,对于已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划锄、松土、通气;对于未浇越冬水的麦田,要及时镇压、保温、保墒;二是寒潮来临时大棚内温度下降,造成棚内作物生长放缓,因此要增大肥水供应;三是对大棚进行加固,防止大风掀棚[6]。

(8)低温冻害。是指某一时段、某一地域内出现的气温明显偏低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的一种天气现象,可分为冷害、寒害、霜冻和冻害4种类型。小麦冻害是由越冬生态条件超出冬小麦抗寒能力而引起,小麦的冻害程度主要取决于降温强度和低温持续时间长短,

但与品种、播期、播量、土壤、耕作质量及水肥管理等方面也有很大关系。因此,防御冻害即使麦苗与越冬生态条件相适应。防御冻害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培育和选用抗寒品种,搞好品种合理布局,并根据品种春化特性,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二是提高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培育壮苗越冬;三是可采取灌水、中耕保墒、镇压防冻;四是增施磷钾肥,做好越冬覆盖。

4参考文献

[1] 刘勇军.就《河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施行答记者问[n].许昌日报,2009-07-07(2).

[2] 刘勇军. 加强能力建设,服务地方发展[j].气象管理研究,2009(1):20-21.

[3] 杜彩月. 许昌气象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n].中国气象报,2009-11-10(2).

[4] 白瑛,苗东梅,金庆荣,等.呼伦贝尔市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s1):44-46.

篇6

1福建地区茶产业经营过程中的具体优势分析

福建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地,这里有着茶叶生产的天然环境,无论是其光照,还是土壤、气候等等,都是其他地区所无可比拟的,尤其是在福建的武夷山区,更是形成了极具传承价值和优势的茶叶产地。通过对福建地区茶叶产业的具体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茶叶产业有着一系列优势,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首先,福建地区茶叶产业有着极高的知名度,无论是其品牌的具体影响力,还是地域茶文化内容,都有着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优势。当然,福建地区茶叶种植历史已经超过千年,经过长期系统化经营,无论是具体的茶叶产业特点,还是整个茶叶产业的具体发展内涵,都是其他地区所无法比拟的。正是福建地区茶叶产业经营的完善度,使得福建地区茶叶产业在经营过程中,无论是具体的产业链条,还是产品内容体系,乃至整个茶叶产业的经营力度都超过了其他地区。其次,福建地区茶叶产品有着极大的市场优势,无论是产品的品质,还是其市场口碑,都有着其他多数地区所不具备的条件。我国很早就有了饮茶的习惯和传统,而在饮茶活动开展过程中,想要实现理想的效果,不仅对茶叶产品的品质口感有着相应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对茶叶产品的市场口碑也有着相应标准。所谓市场口碑,实际上就是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对于多数人来说,其一旦形成了固定的饮茶习惯,就会对该产品有较高的依赖度。通过对福建的茶叶市场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比如铁观音、武夷岩茶等等都有着极高的市场口碑,因此这些就发展成为福建地区茶叶产业经营发展的具体优势。最后,对于福建地区来说,完善的茶叶产业经营过程中,其还具有以下优势:其一在很多以茶叶为主要产品的经营地区,茶叶是其经营发展过程的重要元素,因此,其不仅有着丰富完善的茶园,同时也有着生产经营经验极其丰富的茶农,可以说,整个茶叶产业体系日趋完善。其二,在茶叶产业经营过程中,很多地区对该产业有着较高期待。尤其是其已经成为多个地区重要的经济来源,因此应用茶叶产业元素,正是实现该地区经营发展的重要基础。

2当前福建茶叶产业经营过程中的相关要求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在福建地区茶叶产业经营过程中,其同时也具备相应挑战,尤其是在当前整个茶叶市场中,人们对茶叶产业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想要继续发挥茶叶产业的优势,提升其整体竞争力,就必须充分结合以下要求:首先,在福建茶叶产业经营过程中,必须注重将消费者的具体需要与和整个茶叶产业经营发展相融合,尤其是要将当前消费者更为注重茶叶产品品质这一客观事实与当前茶叶产业经营的客观事实相融合,通过创新茶叶产业体系,丰富茶叶产业的元素,完善茶叶产品内容,从而实现福建地区茶叶产业的最佳经营效果。对于消费者来说,其产品的品质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尤其是在当前消费者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今天,在该地区茶叶产业经营过程中,必须在对消费者具体需要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通过融入具体元素,结合茶叶改造,从而实现整个茶叶产业的优化升级。其次,在当前福建茶叶产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完善茶叶产业的元素融入,尤其是要结合时代特点和相应技术元素,对其进行改造。随着当前互联网电商模式经营不断成熟,如今在该地区茶叶产业经营过程中,其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科学元素的系统化融入。在当前电商模式逐渐成为茶叶产业经营过程中的重要营销模式时,福建地区传统的茶叶运营与营销模式很难充分满足整个时展的具体要求。因此,在当前整个时展过程中,必须充分注重提升其科学性和完善性。当然,从当前福建地区茶叶产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来看,多数地区缺乏应有的品牌意识和价值理念,所以结合市场需要,积极构建品牌战略,优化品牌内涵,提升整个产业的品牌附加值,就极为必要。最后,当前在福建地区茶叶产业经营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充分注重完善产业内容,尤其是要将各种与茶叶产业相关的元素融入其中,比如将旅游活动与茶叶产业相结合,构造茶叶旅游活动开发体系,通过融入旅游元素,从而增加茶叶产业的附加值。比如对整个茶叶产业的产品内涵进行深化,提升茶叶产业的经营度和价值度,通过完善与该地区茶叶相关的产品元素开发,从而延展产业链条。

3茶产业在福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具体要求

事实上,茶叶产业是整个农业产业结构体系中的重要经济作物,完善的茶叶产业体系开发不仅影响到茶叶产业的完善度,甚至关系到福建地区以茶叶产业为主要经营要素的经济发展状况,结合福建地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这一客观形式,想要实现整个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最佳效果,就需要做到:首先,在福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其极其注重优化农业结构内各个组成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而茶叶产业作为整个农业产业结构中的重要内容,其不仅是福建地区的优势产业,更是从福建地区客观实际出发的产业元素优势发挥,从区域地理理论中,地域优势理论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和作用。福建地区茶叶有着重要的茶叶产业优势,如果能够将该地区的产业优势进行综合发挥,其必然能够能满足其产业结构调整的理想效果。其次,在福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其需要注重完善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尤其是要充分注重完善农业产业的基础元素,比如茶叶产业生产的基础条件,种植资源等等。通过对当前福建农业产业结构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如今其具体经营状况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之间有着重要差距。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充分注重培养掌握相应技术和理论知识的新型农民,通过充分发挥具体的人力资源优势,从而满足整个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客观需要。最后,对于当前福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活动来说,想要实现理想的经营效果,必须充分融入市场元素,尤其是要注重将市场需要充分融入其中,从当前整个福建地区农业产业具体经营状况来看,市场元素是实现其健康发展和优化调整过程中的重要导向。对于农业产业来说,从产业结构调整,到产业元素布局,实际上都需要一定时间,而在茶叶产品元素融入时,不能盲目选择茶叶产品,既要考虑市场需要,同时也要注重对整个茶叶种植元素进行系统化革新,从而使其能够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理想效果。

4茶产业对福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影响分析

对于福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开展来说,茶叶产业有着重要的优势和影响力,充分发挥茶叶产业的经营元素,完善茶叶产业经营内容,提升茶叶产业的经营内涵,通过提升茶叶产业的科学化和集约化经营,从而为整个福建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提供实质性帮助。具体而言,集中发挥茶产业优势,能够为整个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以下价值作用:首先,茶叶产业的优化发展,能够为福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实质性推动力。茶叶产业是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发展茶叶产业,完善产业要素应用,直接关系到整个茶叶产业的内涵与具体理念。对于该地区茶叶产业经营来说,其大多位于福建山区,多数人相对较为贫困,而茶叶产业的优化经营和系统化调整,将为该地区人们生活提供更为丰富的生活元素,无论其具体的生活状况,还是收入状况都会得到实际上的发展与助推。所以,优化茶叶产业的发展层级和内涵,能够从根本上实现福建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的理想目的。其次,完善茶叶产业的优势,不仅能够实现对地区茶叶资源优势的最大程度发挥,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其实现了生态价值与文化价值,以及经济内涵的多样互动和系统化融入,从而实现了整个福建地区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而且可以说,这正是当前该地区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要素。相对于传统的单一价值思维看产业发展而言,如今在茶叶产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其价值内涵更为全面,因此探究其中所具备的价值内涵就极其必要。最后,在茶叶产业集中化、市场化、科学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下,福建农业产业结构也随着该产业优势不断明显,而进一步优化、完善。尤其是茶叶产业作为农业结构体系中的重要元素,集中发挥茶叶产业的优势,能够有效提升福建地区农业产业的完善度,从而实现农业经营助推地区经营发展的目标。

5结语

总的来说,随着当前福建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如今完善的产业内容不仅关系到茶农的实际收益,同时更是直接关系到福建地区从茶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因此,选择以茶叶产业为突破口,通过融入旅游元素,通过创新茶叶产业经营理念,丰富和优化整个产业经营元素和内容,从而将福建地区的茶叶优势转化为具体的经济优势。

参考文献

[1]童万亨.福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52-155.

[2]王彦军.东北地区人力资本结构与产业结构协同发展的对策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4(13):161-163.

[3]陶少刚.泰安市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调查与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73-175.

篇7

上个世纪末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化得到积极推进,并且取得了很大成效,突出表现在较好地解决了我国大量农产品贸易企业存在的对自身产品价位认识不够清晰、对本行业全面市场信息不够熟悉等难题。有鉴于此,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应当以农业龙头企业为引导,充分发挥出大企业在人力资源、营销资源、研发资源等方面的巨大优势,从而凸显出我国农业产业化在供、产、销等方面的发展水平,从而为高质量农产品贸易实施强大的技术支撑,进而提升中国农产品的出口能力以及在全球市场中的竞争力。

1 我国农业产业化现状分析

随着近年来我国农业领域的产业化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化对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所具有的重要推动力,已经引起了包括各级政府在内的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与关注,并且立足于引导与推广,让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得到了新的更快的发展,从而加快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步伐。由于近些年来我国大型农业企业出现了纷纷投身一部分农业产业的局面,这样一来,也就催生出了一些具备鲜明特点的大型或特大型农业企业以及相应的产业带,从而加快了我国相关农业行业的发展。如今,这些大型或特大型农业企业纷纷组建起符合自身特点的科研组织机构,其生产的诸多农产品频频获得名品证书、驰名商标等称号。另一方面,我国农业产业化组织在区域结构上也得到了改善,突出表现在东部省份与中西部省份在农业产业化上的差距具有拉近的趋势,而且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带。比如,东部省份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外向型产业十分发达,中部省份的精加工产业较为突出,而西部身份则侧重于开发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农业产业,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2 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势头强劲,包括进口与出口始终保持着双向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这一态势不仅证明了中国农业开放化已经取得了实际成效,而且也证明了近年来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绩可喜。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农业领域进、出口增加的不平衡性和中国农业领域贸易中逆差的产业,也意味着中国农产品贸易还具有继续提升的空间。

3 农业产业化能够促进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3.1 规模化经济优势具有的促进作用

任何一个产业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最理想的规模,反映在农业领域之中,就表现为只要农业生产的规模是合适的,就能用最少的投入来得到最大的产出,同时该农业产业的平均生产成本又是最低廉的。就经济学视角而言,这一生产点始终处在“U”型成本曲线当中的最低端。如此一来,边际成本与边际收益成正比关系。西方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曾经这样指出:规模经济也能促成国际贸易:假设两个国家的生产、消费等条件完全一致,一旦一些行业存在着明显的规模经济,两家国家就会依据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实施全面的专业化产业分工,从而让两国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产生各种差异,由此而导致农产品贸易的诞生。按照此观点,笔者觉得农业产业尽管属于弱势地位,其平均收益往往要低于别的产业,但立足于开展产业化运营,就能壮大农业产业之规模。与此同样,也能很好地控制相应农产品所具备的生产成本,实现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大多应用机械化进行操作,以求实现农业产业化与规模化经营。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情况与之不同,因为我国农业生产具有的一个鲜明特点是规模普遍比较小,而产出效益同样也比较低。通过农业领域的产业化经营,从而提升一些地区以及行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但以上状况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条块化分割与小块化经营的状况还是在现实当中存在,这也是造成近些年来虽然农产品市场已经开放,但是农产品贸易的发展仍然呈现出不平衡增长的主要因素。

3.2 资源优势具有的促进作用

基于比较优势理论,资源具有的差异以及配置效率将决定某一国家是否具有竞争的优势。通过开展农业领域的产业化经营,能够更好地整合某一国家所具有的资源性优势,切实改进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的形式,提升农业资源的配置成效,让该国的农业产业产生更大的比较性优势。因为各种要素资源全部是在趋利情况下进行的一种最为理想的配置方式。所以,一旦某一个产业的效益有所提升,其他产业的资源报酬就会相应的下降,从而让要素资源向该行业予以转移。应当说,农业规模经济肯定能够提升与之相关的各个行业所具有的收益状况,以便于加快资金、技术和高素质人才资源往这一行业进行转移。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就能提升农产品自身所具有的竞争性优势。主要表现在能够加快农业产业的传统生产方式往现代生产模式所进行的转变。传统生产方式所注重的是用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以获得取得经济收益上的数量增长,而现代生产模式则十分注重于用技术的革新以及人员的素质以提升效益,这一转变结果必然会提升农业产业所具备的竞争性优势;从而有利于农产品产业的发展。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能极大地提升农业产业链具备的深度、广度优势,让目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农产品产业逐步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这样一来就能提升农产品竞争上的优势。

3.3 技术优势所具有的促进作用

一般来说,产出往往取决于技术的进步能力、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前者能够用控制投入成本的方式来提高生产的效率,从而增加产出量。鉴于农业产业较为薄弱,平均收益不仅大大低于那些高收益产业,而且还低于社会上的平均收益。有鉴于此,一旦不考虑技术的变化,资本和劳动要素在边际产出上肯定会低于其他行业,最终就会导致农业生产要素出现持续性外流,进而造成农业产业的效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在实施技术变革之后,肯定会对农业产业造成相当大的推动力,技术上的革新或者技术进步将成为处于生产要素投入外的一种新的变量,由此而实现农业产业之产出。当然,技术之发展也可以运用提升生产效率来有效节约别的生产要素之投入,这样一来就能通过间接地加大农业类生产要素的投入以改变我国农业的产出状况。同时,更加重要的一点是,运用技术革新能够提升农产品的质量,从而扩大与丰富农产品供给之多样性,全面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尤其是随着世界各国农产品市场开放化程度的大力提高,各类不和谐因素也在同时增加,从而导致贸易摩擦以及非关税贸易壁垒等发展为关系到该领域对外贸易的主导力量。在引入技术革新之后,正好能解决这类问题以实现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继续发展。

4 运用农业产业化优势提升农产品贸易水平的对策

4.1 提升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

尽管我国目前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正在持续提升,但是相对于总体农业发展水平以及农业整体规模来说,产业化经营能力依然处在初级阶段,国家还是需要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特别是要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实现新的发展。有鉴于此,各地应当想方设法增加农业产业化资金扶持之力度,并且多开展一些面向广大基层农户开展的农业种植培训、农业技术服务、农业信息服务、农业新技术的介绍与指导等。

4.2 积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为了增强我国农产品产业加工的精度与深度,要围绕着农产品产业建设这一中心,努力建立健全一大批产业相关度较大、综合加工能力较强、规模化与集约化水平也比较高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并且发展一大批具备强大带动能力的现代农业示范性企业,并且依赖于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来构建新型农产品加工体系,并且提升农产品所具有的附加值、综合性效益。对于那些具备比较优势的大型农产品生产企业,还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要素来加快优势产品往优势企业进行聚集。对于农业龙头企业来说,还应继续深化和广大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系,将切实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作农产品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这样一来就能更好地投身于现代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之中。

4.3 增强农业产业创新能力

如今,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尚处于努力实现新的发展,并且实现创新性提高的全新阶段。新的发展所指的要实现数量与规模的同步发展、同步提升。创新性提高则是运用技术创新以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要积极鼓励农产品企业组建符合自身实际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发展需求的现代农业科技研究与发展中心,选择本企业发展所需要的农业高新技术项目进行专题研究与攻关,从而力争取得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创新成果。

5 结语

综上所述,要依据改革农业科研体制的要求,持续加大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在机构组建、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等诸多方面运行新机制,努力形成现代农产品加工体系,积极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健全完善农产品推广平台,从而促进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雷俊忠,饶开宇.农业产业化经营研究[M].电子

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 王玉林.制约我国中小企业出口的内部因素分析

[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7,(3).

[3] 李增梅,李桃.制约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因素及解决

对策[J].商业研究,2007,(4).

[4] 杨金发.基于产业链视角的两岸农产品贸易突破

路径设计及实施构想[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

篇8

(二)不利因素

从大的环境看,城口农业同全国农业一样,总体上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轨阶段,农民弱势性和农业弱质性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一是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比之一大批正在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更显突出;二是农产品生产周期长,难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供给缺乏弹性;三是承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压力;四是上述因素导致生产资金周转慢,固定资产利用率低,投资回收周期较长和资本利润率不高,对生产要素的集结缺乏吸引力。从小环境看,城口属典型的边穷小县,经济底子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着更多的不利因素。一是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特色产业规模不大,优势农产品布局分散。二是龙头企业量少规模小,与农户联结不够紧密,市场主体弱小,带动辐射力不强,产业化步伐不够快,缺乏优势规模农业产业和农业龙头企业。三是市场化程度较低,信息滞后,龙头企业品牌创建意识较差。四是产品生产、加工技术含量不高。生产上,由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整体不高,使其对农业科技的认识、接受和应用能力都受到一定影响;产品加工上,多数农产品仅是初级加工,缺乏精加工技术,总体质量不高,产业链条短,参与市场竞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五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资金投入,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六是交通的瓶颈制约使城口农业产业发展远离了大市场,被趋利性极强的产业生产要素所抛弃,发展缺乏原动力。

城口发展农业产业的对策措施

(一)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是加快农业产业发展的动力

城口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一方面,体现在经济硬实力上,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思想意识的差距上。贫困山区发展农业产业,必须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为根本动力。要充分认识新时期、新阶段农业工作的“五大转变”。一是思想意识的转变:要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来抓农业产业。改变传统方式,用工业的理念,以科学化、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的理念来抓农业。要创新工作方式,用抓工业方法抓农业产业。以市场引导、业主主导、政府促动、财政推动,以农业龙头化企业和种养大户为主力,提高农业产业的规模化,实现农业产业的集约化。二是部门角色的转变:要由过去的“家长、主体”角色,转变为现代农业倡导者、引领者和推动者。三是工作方式的转变:要由过去的集体经济、个体经营实现规模化、科学化、集约化,通过“两社两化”的组织,帮助农民提高集约化程度,对接大生产、大市场。四是体制机制的转变: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体制有了改变,必须顺应市场经济实现服务方式的转变。五是投入机制和渠道的转变:农业投入渠道已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由仅仅依靠国家投入转变为“国家、社会、业主”的多元化的投入。现在的情况是,国家投入总量在增大,而国家投入在整个农业投入中的比例在缩小。有鉴于此,要学会借力发展农业产业,即农业产业的发展不能单纯依赖政府的投入,要学会借力发展。借市场之力,瞄准市场抓产业;借业主之力,用业主的项目、资金、管理技术、市场理念和企业理念来推动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借社会之力,用活民营经济、民间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借金融市场之力,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六是在市场经济和利益的趋动下,整个农业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都在转变:从事农业工作的干部、专业人员在转变,左邻右舍部门也在转变,这些都需要从抓队伍建设入手,调整工作方式,以改革的态度来发展农业产业,以改革统揽工作大局才能适应新形式,同时也只有以改革的方式才能促使朝前看,不为当前的困难所困惑。

(二)科学筛选,精心规划,是谋求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

发展农业产业是繁荣农村经济的前提,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内容,是农村实现自我发展的迫切需要。城口立体气候明显,生物多样性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宜种宜养的生物种类繁多,但产业发展不能违背市场规律,产业的确定必需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因此,一要找准优势,要在自己传统的优势产业中优中选优,将那些叫得响、有市场、能做大的城口老腊肉,城口山地鸡,城口干果,中荮材,城口蜂蜜类森林食品等地方特色性强,基础规模较好的产业推出来,从中确定一至二个作为重点,精心培育。二是要科学规划,对优选出来的优势产业,要组织编制专门的发展规划,明确当前及未来5年、10年乃至20年的发展思路、产业布局、产业规模、政策支撑、项目支持及具体措施。一旦选准自己的优势突破产业后,就锲而不舍地抓下去,农业产业发展才有希望。

(三)强化领导,真抓实干,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而农产品又是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刚性必需品,因此,发展农业产业需要强化对农业产业的领导。我国发展到到今天,已经具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帮助农村的实力,但这一过程必需由政府来具体操作,没有领导的重视就难以落实。强化对发展农业产业的领导,其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支持农业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强化对农业产业的领导,要在充分调研认真量化分析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找准优势产业及其优势区域分布,制定出适合农民需要和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可行的措施和政策,一届接着一届干,农业产业化才能大有作为。

(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是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

一是强化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应用。要以能人带动、以技术推动生产,充分利用农业科普知识入乡进村活动、干部培训、多媒体、农技人员深入基层及田间地头等多条渠道,普及农业实用技术,推动产业发展,大胆引进国内外的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等优势资源,新建、改造、嫁接农村农业产业。二是依靠各部门政策支援,整合所有力量支持农业生产。农业等涉农部门的相关工作都要真正植根于农业产业发展之中,全面改革,认真落实支农政策,全面清理带有部门利益和计划色彩的不适应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相关政策,以推进农业产业的大发展。三是要按县委政府2008年度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整合所有涉农单位的资源,集中有限财力、物力、人力推动农业发展。四是在工作模式上,坚持“一个产业、一套思路、一支队伍、一套考核办法.一抓到底”的指导思想,各部门都要以市场经济的观念,一条龙一抓到底不动摇。五是在农业政策上适度支持,涉农政策上不做“减法”,努力做好“加法”。六是要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和农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深入农村,领办创办农业科技企业或从事规模农业生产,给农民做好试点示范工作,引领农业产业发展。七是要改进乡镇工作方法,因势利导地鼓励农村能人、大户独资或联户合资兴办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项目,发展本土农业产业,拉长农业产业链,增加产业效益。八是要大力改善信用环境,拓宽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的融资渠道,解决龙头企业和规模农户的融资难题。

(五)政策扶持,项目支撑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保障

篇9

与工业、信息产业等相比,农业产业最大的不足是产业的经营组织即农业企业及农户,经营规模太小,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场或公司(尤其是民营企业)太少。

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经营组织大多数也是以家庭农场或农户为基本形式,而且采取的就是企业化经营方式;生产规模相对较小的农场或农户,则依靠多种多样的合作组织,如产销班、专业公司、农业协会等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农业的企业化经营,将产前、产中、产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能实现不同群体最大利益的共同体。

农业产业化将产、加、销联结成一个整体,进而发挥了产业的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提高了农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使农业产业由弱变强。

由于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和农户之间联成一体,因而后者不再以势单力薄形象出现在市场,而是以平等贸易伙伴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分享市场交易成果。因此,农业产业化也有利于推动市场的公平竞争。

在我国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尤其是都市区域及一些相对发达地区,由于市场经济发育日臻完善,商品交易活跃,口岸情况较好,农业产业化已经有了现实可能。

实践证明,农业产业的成功运作,或是一个成功的农业企业的发展,清晰的、正确的思路尤为重要。

首先,要做正确的事(尽可能使所做的80%的事是正确的),然后才是正确做事(努力把80%的事做好)。荷兰农业产业的发展值得我们学习。

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是著名的国际大都市,也是花都之一。农业以出口为主,郊区主要发展花卉及蔬菜。它与其他几个城市共兴建现代化温室0.8万公顷,其中花卉0.53万公顷,蔬菜0.27万公顷。年生产鲜切花70亿支,盆花5亿盆,占国际花卉市场总贸易量60%左右。全国农业出口总值达到年500亿美元以上(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6%),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荷兰农业产业的发展,至少给予我们以下启示:

①农业产业要做出特色,要做专、做大、做强。荷兰以菜篮子为主体,发达的蔬菜、花卉、肉牛、奶牛及奶制品生产,在世界同行业举足轻重。

②农业产业要开放市场,面向世界。荷兰是一个工业国,有世界港口之冠的鹿特丹。发达的工业和开放的市场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③不断提高农业企业化、专业化、自动化的程度。荷兰本来没有发展农业的优势,如日照缺乏,耕地稀少,要填海造田,从而被迫走上农业工厂化、高投入、高产出的道路。大力发展设施精品农业,使园艺业闻名世界。

可见,我们在进行农业产业发展规划时,重要的是找到本地区的特色,发挥区位优势,把特色产业做成强势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从而获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二、发展战略

一般地,农业产业发展战略要求:

1.定位要准,落点要实。不同的地区,农业所处的环境不同,天时、地利等优势也不同,应做到定位准,落点实。

2.突出特色。当前的农业是开放型的农业,而且农产品数量供大于求,因此,农业产业不仅要突出特色,而且要强化特色,加强品质调控和售后服务。

3.既要从长远考虑,也要有风险投资。农业规划的战略定位要着重于未来,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同时,规划也要有风险投资意识。过去,农业一直缺乏风险投资,常常是引进、试验、中试、推广,把许多市场机会都错过了。

三、农业产业的发展模式

不同的地区,农业资源条件和特色也不同,因而农业产业的发展类型或模式就不同。

在大城市城乡结合部,如北京的城区绿地和二、三、四环区域的农区、中关村园区等,其土地等农业资源十分稀缺,区域工商业发达。农业一般以精致园艺场、成片林地、观光和休闲农业等形式被保留下来。主要提供新鲜农产品,提供城市开阔绿地,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活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起到城市绿化的作用,是城市功能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在大城市的中远郊,如北京的顺义区等,农业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程度很高,主要经营禽、畜、鱼、奶以及温室蔬菜、瓜果等,大型牧场、温室设施、各类园艺场等集中在这一区域,同时也包括稻、麦、水产、加工等。工商业有相当基础,一般以供应城市新鲜类食品为其主要任务,同时又应发挥城市生态屏障的作用。它是城市农产品、资本、技术的主要集散地。这些区域的农业产业,构成农业的要素异常活跃,如现代生物技术、先进的农业技术装备等得到充分应用,农业企业规模大。

在城市圈(带)区域(城市之间的过渡地带),如北京、天津和河北边缘集镇结合地区极具代表性。这些区域距中心城区距离相对较远,接受城市辐射相对较弱,农业资源相对丰富,环境负载较轻。都市农业则体现城市生态农业生产供应基地,不同城市间农产品交换与资本、技术扩散走廊的作用。

但是,不管在什么地区,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都要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农业的企业化经营,将产前、产中、产后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开发的模式大致有四种思路:

1.市场和科技导向模式。这种模式的开发程序是:农产品加工和品牌培育良种和商品示范基地输出技术,带动农户和中小企业发展,实现企业扩张。其基本做法是一个投资商兴办农产品加工或营销企业,建立一定的市场品牌和知名度,然后,在一定的区域内建立良种和示范基地,并与农户和中小企业签定合同,提供各种条件、标准和服务,扶持和引导他们发展原料生产,实现企业扩张,逐步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生产规模。

这类开发模式有以下特点:①商品基地的生产规模大体与龙头企业的生产规模相一致,无论初级产品的数量、质量以及产品价格都易于控制,规模比较稳定。②中小企业和农户分散经营,与龙头企业之间没有资产联系,但龙头企业凭借自身优势和各种良好的服务、优惠条件,通过契约与初级产品生产者(商)之间结合得比较紧密。在利益分配上还谈不上均沾,但是农户的利益仍然有一定保障。③这种模式一般要求龙头企业有较强的资本、技术、市场作后盾,产品技术层次较高,服务比较到位,市场资讯发达,并具有现代企业经营意识。采用这种产业开发模式的目前成功几率较高。农户和生产商更愿意选择龙头企业作为自己的依托。如北京的大北农等。

2.商品基地改造重组模式。这种模式的开发程序是:商品基地建设,形成规模和特色改造重组形成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形成地方支柱型产业。其基本做法是在某一地区,根据当地的各种资源优势先发展农副产品的商品生产基地,并且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产品质量,使之形成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形成较大商品生产基地后,再投资兴建批发市场以及加工或市场营销的龙头企业。

这种模式完全是一种以本地特色产品来带动产业的形成,某种程度上还比较被动,具有较大的盲目性。

这种开发模式有以下特点:①商品基地不是十分稳定,尽管分散的农户经营已经置于组织化(常常是政府控制)之中,但是,基地生产者涉及千家万户,他们与龙头企业之间没有资产联结,而只有利益约定。因此,任何一种市场价格的波动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均会引起生产规模的变化和原料品种的变化;②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是一种买卖关系、生产商、供应商、销售商之间利益分割,采用买断形式。因此,这种模式对直接从事初级农产品生产的农户和中小企业,在利益上往往难以平等相待。这种开发模式比较典型的例子如北京平谷县的桃产业开发、山东鲁南地区的蔬菜产业开发等。

3.产业链双向延伸模式。这种模式的开发程序是:对现有地方性企业和基地进行治理资本、技术、市场资源的再输入进行产业链的双向延伸实现企业扩张,提高市场占有率。其基本做法是:投资商首先对现有企业和基地作出基本分析,确认其是否存在产业开发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对企业进行治理,然后向加工产业和商品基地同时扩展和延伸,使产业链拉长,实现产业扩张。

这种模式的特点为:①不是一种简单重复或累加式的发展,而是对现有资源与资本的重新组合,剔除不良部分,投入优质部分,完全是一种对现有企业和基地的治理和改造。②发起企业要有强大资本实力以及技术和市场。③农户、生产商与龙头企业是一种利益共同体,并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以支柱产业来带动相关产业,形成相互配套的产业链和企业群。

这种模式的例子如北京三元食品有限公司和上海牛奶(集团)有限公司等。

4.中央市场带动模式。这是一种在政府扶植下,通过众多生产商(农户)、经销商、加工企业对市场的共同开发而形成以中央市场为中心的利益团体的开发模式。其程序为通过政府的财政低息贷款建立市场,然后把全部资本拆细折股转让给众多生产商(农户)。土地资本一般作公共财产具有公益性,像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这类用地一般不作股本金投入,而采用低租金形式。市场具有合伙人企业性质,并建立一个由三方代表组成的管理委员会来负责对市场的日常管理。至此,政府完全退出管理,以后只行使税务、卫生检疫等国家行政职能。

篇10

鲁山县位于河南省的西南部、伏牛山的东麓,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七山一水二分田”是该县地形的生动写照。近些年,鲁山县委根据其实际,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致富产业,取得了较大成绩,但由于是新生产业,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该产业高效快速发展。2012年,对全县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科学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对策。

1 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

鲁山县虽然也对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进行了一些规划,但是缺乏全县一盘棋的全面规划,发展具有盲目性,部分规划缺乏科学性,未依据气候、土壤、技术条件、市场等要素通盘考虑,存在着隐形后患。

1.2 特色农业产业类别多

全县有林果、食用菌、中药材、蔬菜、茶叶、畜牧业等农业特色产业类别达到80多个,小类别特色产业有600多个,难以形成大的规模,不利于产业化经营。

1.3 未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

在鲁山县的赵村乡、磙子营乡发展茶叶产业逾53.33 hm2,引进的品种为福建省品种,因该品种适应气候为春秋湿润天气,而鲁山县春季多干旱大风,很难生产出高质量茶叶;在库区乡发展蓝莓基地逾33.33 hm2,蓝莓适应偏酸性土壤,而该基地位于水库上游,土壤呈偏碱性,蓝莓生长较弱,难以形成花芽,产量和品质均不好[1-2]。

1.4 专业服务组织不健全

虽然各个特色产业建立了专业合作社或协会,但是建立专业服务组织的目的仅仅是争取上面扶持政策,机构不健全,制度同一化,未根据自己实际制订出可行性制度,难以达到提前信息、产中技术、产后销售与加工的一系列化服务。

1.5 资金、技术缺乏

作为一个国家级的山区贫困县,鲁山县缺乏大规模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的资金,山区交通闭塞,信息闭塞,技术低下,制约了特色农业的健康发展。

1.6 群众的小农传统意识不利于特色农业产业的规模发展

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虽然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是更加固了农民的小农意识,尽管他们自己小规模经营效益低下,但是当有人来搞规模化的特色农业时,他们却把自己的土地看成了“金疙瘩”,不愿意流转土地,致使特色产业难以形成较大规模。习惯性的传统意识使农民不愿意接受新事物,更不愿意接受技术培训,增加了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推广难度[3-4]。

1.7 销售渠道不畅,缺乏产后加工企业

没有专门的销售人员,不能够根据市场来发展特色产业;缺乏产后加工增值链条,生产出的农产品经常出现价低甚至滞销现象,效益难以大幅度提高。

1.8 缺乏农业保险

特色农业保险的缺乏,在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情况下,给特色农业产业带来了较大损失。

2 发展对策

以上问题的存在制约了鲁山县特色农业产业的科学发展,政府应加以引导,提供优惠的政策;农户应解放思想,提高自身的科技、信息、市场素质;专业合作组织应该科学建立,发挥应有作用。

2.1 政府应提供好服务

政府应提供好服务,解决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中一些全局的、重大的问题。一是统一规划。作为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单靠农民是无法实现的。作为政府部门,应该因地制宜,依据市场,聘请专家,系统科学地制定全县特色农业发展规划,尽量避免发展的一时性、冲动性和盲目性。二是出台优惠政策。政府针对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对土地流转、资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经营出台优惠政策,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对农户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对产品做好推介销售工作。三是做好特色农业产业的投保。政府应该加大宣传,积极引导,对特色农业投保给予资金支持,使特色农业真正处于保险行业,以解除农户发展的后顾之忧。

2.2 建立完善高效的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完善专业合作服务体系。根据特色农产业特点,建立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制度,充实功能,从产前、产中到产后提供系列性全方位服务。二是建立信息、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各特色农业产业组织应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站,及时收集信息,产品信息;推动示范推广基地建设,逐步形成完善的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的大面积推广体系。三是建立农户培训服务体系。完善远程教育体系,定期向农民提供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四是建立销售、加工服务体系。组建专门的销售队伍,建设产品贮藏、加工设施,保证生产的产品能够增值,提高种植户的效益。

2.3 培养新型农民

一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农民应该改变传统低效的种植习惯,解放思想,放弃一家一户小规模低效益经营,自觉流转土地,实现一定规模经营,实现自己从农户到社员的转化,以规模增加自己收入。二是以培养新型农民为目标。农户要自觉接受新信息、新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管理、经营的素质,把自己培养成新型农民,以科技增加自身的技术、收入。三是做好产后增值工作。不仅要学习栽培管理技术,还要学习贮存、加工技术,勇闯市场,以拉长链条、增加收入。四是拓宽特色产业发展方向。不要局限于农业范围,要在做好特色农业产业同时,积极向观光农业发展,实现赏花、采摘、休闲、食宿一体化服务,以拓宽服务领域、增加收入。

3 参考文献

[1] 王龙锋,张良成,张瑞卿.江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48-51.

篇11

众所周知,现代经济,某一国家、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反映着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越发达,第三产业比重就越大。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农业社会,农业是单一产业,而到了工业社会,第二产业——工业发展起来,它就成了社会经济的主导,现代社会发达国家经济的主导是第三产业,2l世纪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业必将占据主导地位。就是说,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经济形成一个复杂的产业系统,各产业之间相互结合、渗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要解决任何层次的产业发展,必须在整个产业经济系统中进行。所以,要解决农业发展问题,必须在以二、三产业为主导的条件下去拓展思路,孤立地去发展农业是行不通的。

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即社会基本上只有农业生产的条件下,农业生产是分散和落后的,当时的农业生产还算不上现代意义的“产业”,现代意义的产业是工业的同义语,人们称工业革命为“产业革命”,称大工厂的工人为“产业工人”(见《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1786页)。由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复杂的产业经济结构,而后起的产业相对来说生产经营水平更先进,经济效益也更高。现代经济由于第二、三产业在整个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因而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必然要改变其存在意义和发展方式,与其他产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去发展,要在其他产业的主导下去发展,其生产和经营方式、水平必然要向先进的二三产业靠拢、提升。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兴起,正是体现了农业生产经营水平的提升,使我国农业由传统的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状况转向与二、三产业相结合。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们对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关系,只能着眼于从宏观上、从外部联系上去认识。比如只看到计划方式的工农轻重顺序;只讲农业的“基础”作用,而不愿讲它是二、三产业的附属,要为二三产业服务的作用;不承认现代的农业是工业的农业、城市的农业……。因而导致不懂得和不可能从微观方面,从一、二、三产业的内在结合上去发展农业,不善于通过三大产业之间的交叉经营去发展经济。应当看到,发达国家农业生产率很高,正是一、二、三产业的内外有机结合的结果。如美国农业人口只占2%,一个农业人口可供养100~120人。能有如此高的效率是二三产业为其提供机械、技术以及资金、供销、储存、加工、运输、市场信息、经营咨询等一系列服务的结果,是一、二、三产业微观结合的结果。我国当前的农业产业化正是一种一、二、三产业微观上的内在结合,因而能提升农业的生产经营水平,能发挥复杂的、系统的优势。这正是农业产业化具有强大魅力之所在。

因此,作为政府,当前要使我国农业产业化顺利发展,首要的仍是要克服那种传统自然经济观念的影响,加深对经济发展的辩证性、系统性认识,要克服那种为农业而农业的思维习惯,不能孤立地,违背经济规律去抓农业。要克服在农业生产经营上安于现状,任其自由发展的倾向,或是把发展工业与抓农业对立起来割裂开来,不积极主动地以第二、三产业的先进技术、先进经营机制去武装农业,不善于提升农业的经营水平、管理水平。总之,必须从战略上、从国民经济整体上去给农业以正确定位,使农业发展与二三产业发展从微观上有机地、内在地结合起来,真正认识农业产业化的意义和实质。这是政府抓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想认识基础。

2、在实践的过程中注重自身并引导相关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从深化农村改革来看,政府必然在实践的过程中注重自身并引导相关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主要是以下三方面:一是体制改革与创新,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必然会突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导致部门分割、条块分割、地区分割的制约及所有制的界限,按照市场合理配置资源与要素,这是体制上的重大突破与创新;二是组织形式的改革与创新。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必然将生产、加工、销售实现一体化经营,这种一体化经营的组织形式呈多样化,从大类来分有垂直一体化经营组织形式与横向一体化经营组织形式。从表象上有“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和专业市场+农户”,“社会化服务组织及科研院校+农户”等多种组织形式;三是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机制创新,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将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市场主体之间,通过合同制、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等经济关系,形成有机连结,互相促进的新机制,从而逐步建立利益共同体。只有机制创新,才能不仅使龙头企业得利,也能使所带动的农户得到实惠。

另外,政府在实践的过程中还必须注意,农业产业化应该是自由选择下平等合作的结果。所谓自由选择是指双向的,既不是强加给农民的,也不是强加给企业的。平等合作,是指参与者均有退出的权利。作为政府,不宜抑强扶劣。要为农业产业化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以确保优胜劣汰。

3、把农业产业化作为系统工程来抓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种一体化、系统化的经营,如果用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去指导,是不可能有农业产业化的实践的,它必须要用大农业、大经济、大系统的观念去指导。

农业产业化内涵有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的要求。这几“化”又是互相有机地联系着的,缺少了任何一个方面,农业产业化都不能运行,任何一方面搞得不好,都会影响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如社会服务,要做到产前(供)、产中(产)、产后(销)一体化,整个经营要做到贸易、加工业、种养(农)业一条龙,还应形成科技、教育、生产相结合。这些都说明农业产业化本身是一个相当庞大复杂的系统。其中每个部分,比如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等则是其中一个子系统。而在一体化经营的子系统中,供、产、销,贸、工、农等又是它的子系统。再者,作为一个地区要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有许多实体性环节,包括资源的依托、主导产业的形成、龙头企业的发展、商品基地的建立、农业专业户的培养等,这里每个环节也是一个子系统。因此,整个农业产业化实践就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工程。

一些地区往往由于市场意识淡薄,系统观念不强,造成一些环节脱节,因而形不成系统效应,甚至造成经济损失。一些地区受为生产而生产的传统观念束缚,以为只要生产出产品,经济就会发展,因而只顾抓这样那样的基地建设,结果产品出来了,销不出去,这些“商品基地”也就跨了,有些则只是号召农民发展某种项目,但科技服务严重滞后,结果病虫害一旦发生,将血本无归。有些地区只顾发展加工厂、甚至搞不少“皮包公司”,原材料无着落,技术跟不上去,成本很高,工厂成了政府的包袱。有的忽视市场信息,不懂得市场预测,盲目随从,造成大量农产品的积压浪费,损失惨重。因此,必须用系统观去认识和处理农业产业化问题。

作为地方政府要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最根本的是要抓好利益关系的协调,基础设施、政策环境的优化,总体发展规划的明确。具体来说,一是对本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资源依托、地理条件、历史背景要有充分了解,从而把握本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特点、方向,做出正确的定位,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规划;二是制定和运用好政策,去协调利益关系,深化体制改革,重点扶持关键环节;三是抓好市场法规建设和运行,使农业经济在与整个国内外市场衔接中,有序地运行,平等地竞争;四是大力抓好农业信息设施建设,做好市场预测。政府农业部门应开展信息服务工作,鼓励民间信息行业、农业咨询行业的发展;五是抓好农业投资的软硬设施、环境的配套建设;六是抓好农业产业化经验、典型的宣传、推广和总结工作。

从方法论角度讲,地方政府必须善于把握系统论与重点论的结合。既要全面地从整体上、宏观上去认识、规划、处理农业产业化的方方面面的发展问题,又要善于从当前实际出发,看准当前本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处于什么发展阶段,抓准薄弱环节和能牵一发动全身的切人口,突击去抓,以带动整体的发展。由于各地发展特点、发展阶段的不同,必须明确当前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所在,通过解决一个又一个不同时期的“瓶颈”,去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4、促使农业产业化建立起协调的利益机制

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企业包括农户的经济活动都是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只有存在共同的利益并使总体和个体的利益最大化,农业产业化的不同产业组织之间的连结才有可能。参与农业产业化的各个实体必须形成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可以是“企业+基地+农户”,可以是“专业市场(或专业协会)+基地+农户+科研”等等。市场经济要求这个“+”必须是以经济利益为纽带,然而由于各地区搞农业产业比。政府必然要发挥作用,而我国受几十年传统的计划经济观念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在推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所以很容易利用行政手段、而忽视经济纽带作用。这样建立起来的“一体化”、“一条龙”必然是形式主义的,失去农业产业化的实质。

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既然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问题,因而必然涉及产权问题,所有制结构问题,政府必须推动农业产业化各个实体环节的产权改革,通过改革去明晰产权关系,建立协调的利益机制。各地实践证明,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个实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既有外部的关系。也有内部的关系。外部关系一般可用契约、合同等办法规范,内部关系一般应用股份制的办法结合。比如广东温氏集团公司和7000多户养鸡农户的关系是以合同形式确定的。据1986~1994年的统计,农户获利6277.5万元,公司获利6888万元,约各占一半,从而形成一种互利的紧密关系。华南农业大学与温氏集团的紧密结合就是用技术参股办法,该集团总公司与分公司关系也是用参股、控股等办法实现的。还有不少企业实行职工持股办法,这些都较好地协调了内部的利益关系。因此,正确协调处理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实体内外部利益关系,涉及到产权改革、所有制实现形式改革等较深层次的问题,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好,农业产业化才能健康地发展。

5、引导农业产业化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实践是在当代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历史时期进行的。农业产业化,必须与“科技兴农”、“三高”农业紧密结合,必须以吸纳科技力量为根本,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科技含量。

篇12

实时监测和采集重点产品贸易、生产、价格和成本等信息,以整理和分析农产品贸易对我国农业产业损害的影响,及时农产品进出口监测预警信息,提出应对建议,为农业生产者和决策者提供防御措施和决策依据。

2.1农业产业损害监测内容确定

以影响进口贸易2类产品作为监测重点:

①受进出口贸易影响较大的农产品,包括大豆、棉花、羊毛、热带水果和牛奶等;

②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农产品,如水稻、玉米和小麦等。对出口贸易影响监测以出口大省为监测目标,监测地点的选择与监测产品相对应,通过从数据收集频率及来源来看,国内市场类数据及贸易数据需要全年定期实时跟踪监测,从而构建科学的监测数据体系。

2.2监测预警分析报告和产业安全评估报告

结合农业产业特点,综合历史生产、贸易及市场情况,结合不同产业的特征和发展现状,实时通报监测预警信息,监测预警报告、安全评估报告以及农产品贸易救济案例等。

2.3与国际农业监测体系并轨

国际农业监测体系对主要国家的农业产业、农业政策进行系统持续的跟踪分析,提供一系列具有权威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的国际农业监测报告。

2.3.1对主要农产品市场、贸易及产业发展跟踪监测跟踪及预测粮、棉、油、糖、果蔬、畜产品、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国际和国内供需、贸易、流通、价格、竞争力以及相关产业政策等情况。

2.3.2对主要国家农业产业与贸易政策跟踪监测密切跟踪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主要国家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业政策变化。重点从国际国内经贸与农业形势、农业政策、农产品价格、农村发展、农业投资、自贸区对我国农业影响、粮食安全政策、主要国家农业贸易补偿、主要国家农产品非关税壁垒、主要国家农业投资政策、主要国家城乡一体化、农产品贸易及产业政策实证与应用等热点问题的进展和动态实施跟踪监测。特别针对国际农业及贸易领域重点、热点问题,对主要国际机构公布的信息及成果报告进行跟踪监测,及时了解和掌握世界农业形势发展动向。

3促进农业产业监测损害预警体系发展的建议

农业产业监测损害预警体系建设作为国家战略,要从全行业系统谋划,从体制上整体布局,着重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监测统计体系;重点加强市场预警团队建设,强化数据与模型支撑,打造权威的信息窗口;不断强化技术支撑,有效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和专家队伍平台,提高监测预警的质量和水平;开发和维护农业产业损害监测预警直报系统,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1加强领导,完善体制机制

开展农业产业损害监测工作,必须要建立起完善的预警机制,通过机制来规范和指导应急处理工作,有效预防、控制重大农产品风险,最大限度减少农产品产量损害,以促进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和现代农业发展。工作中要不断加大对监测预警工作投入力度,扩大监测范围,提升系统工作能力。要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明确责任分工,抓好系统工作落实,保障工作条件,加强学习、研究,增强监测预警的快速防控能力。

3.2科学制定农业产业损害监测预警计划

运用科学、系统、规范方法制定出农业产业损害监测预警计划,对农业投资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综合分析,制订出详细的预防和处理风险的具体措施,才能够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预防信息,使农业产业的风险有效地降低,防患于未然。

3.3做好农业产业损害监测预警研究

监测数据的可信度和准确率是决定农业投资决策是否正确的基础,因此,要做好农业产业损害监测预警工作,必须要开展全面、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在调研过程中,不仅要听取专家的意见,更要实地了解农户生产能力、企业经营能力,投资实力以及市场波动情况,认真分析各种潜在风险因素,提出相应有效对策,让农业产业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

篇13

有关县域经济内涵的界定,学术界曾作过诸多讨论。2003年第二届县域经济论坛将其概述为:“县域经济首先是区域经济,而不仅仅是产业经济,即农业经济,或者是县城经济。它是以县域行政区划为单位,一、二、三产业俱全的与外界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综合性的区域经济。其实质,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发展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城乡一体、工农并进、由各种经济成分和不同产业构成的区域经济”(黄小晶,2006)[1]。县域经济具有区域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首先是区域性。这是县域经济最基本和最突出的特点。县域经济与其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因而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县域经济的区域特点带来了县域产业的特色化和多样化。其次是综合性。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和三次产业各个部门。从地域的经济活动分布上看,它既是城镇经济,也是农村经济。再次是开放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它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不能搞人为的市场分割。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它可以突破区域和边界,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形成跨区域的经济协调网络,获取区域竞争优势(王传民,2006)[2]。

总的来讲,县域经济可以界定为以县级行政区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自然界的生物之所以能维持生态平衡,是由于有生生不息的生物链在维系,而企业要想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稳定发展,依靠的正是上下关联的产业链。产业链被认为是一个十分传统的概念,早在1958年赫希曼就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从产业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的角度论述了产业链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对产业链概念还没有达成一个统一的认识。贺轩、员智凯(2006)认为: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是建立在产业内部分工和供需关系基础上从最初始的原材料生产和销售到中间产品生产和销售,再到最终产品生产和销售全过程中各个环节所形成的一种企业群体的关联图谱。产业链分为垂直的供需链和横向的协作链。垂直关系是产业链的主要结构,通常将其划分为产业的上、中、下游关系;横向协作关系则是指产业配套。从现代工业的产业链环节来看,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原材料加工、中间产品生产、制成品组装、销售、服务等多个环节[3]。赵绪福(2006)认为:产业链是指从初始资源直到最终消费的路径上,由若干相关产业部门基于经济活动内在的技术经济联系,客观形成的前后顺序关联的、有序的经济活动的集合[4]。张铁男、罗晓梅(2005)认为:所谓产业链,是以生产相同或相近产品的企业集合所在产业为单位形成的价值链,是承担着不同的价值创造职能的相互联系的产业围绕核心产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在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通过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中形成的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构成的一个功能链结构模式[5]。

综上所述,产业链可以定义为:在纵向上从原料采集、运输、半成品、成品生产,到产品进入分销渠道,最终到达消费者,实现商品市场价值的整个过程,这个过程涉及生产者和生产活动的组织及利润分配;横向上是两个或多个提供相似产品的竞争与合作,共同推动核心产品升级的同类型企业或组织。产业链延伸则是将一条既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不断拓宽和延伸,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当前环境下农业支撑型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农业是中国大部分县域主要或重要的经济部门,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起点和重要支柱。农业支撑型县域经济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农业发展条件比较优越,但同时其它资源又相对比较匮乏。这种模式使县域经济在具备发展优势的同时,也面临着以下主要问题。

(一)传统作业方式的制约

从目前情况看,大部分县域还是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和作业方式及初级的工业模式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农业内部产品结构层次低,经营规模小;农业产品加工增值能力弱,导致市场竞争力弱;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低,松散型、半紧密型的居多;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对经济的拉动力弱。即使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就地从事农业生产,其综合效益也是递减的,导致我国农业呈现出低水平的增长,县域尤其是农业县域,农业产业呈现的低层次发展,使得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困难,直接制约了广大农村及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传统农业产业链的制约

传统的农业产业链属窄短型,农业衍生型经济不发达,农产品附加值低,主要出现在短缺经济时代。这种类型的产业链只含有农产品的初级生产和销售环节,既不存在向前和向后部门的纵向延伸,也没有在横向上的拓展,因此,难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提升农业的比较利益。

图1传统农业产业链

(三)相关辅助行业发展严重落后的制约

首先,农业的信息化水平较低。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对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农业信息化方面,特别是在农业信息系统建设、涉农信息资源开发方面取得一些进展。然而,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的现状并没有改变,农业信息化工作队伍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传播农业信息的潜力还需要进一步开发。这些都形成了对现代农业建设的制约。

其次,农业技术手段陈旧、落后,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不利。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成果的推广率只有30%~40%,转化成果普及率仅为30%,而在英国、法国和德国,农业技术推广率达50%~60%,美国更是高达 80%~85%。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为35%~40%,而发达国家已达到70%~80%,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左右。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农技推广机构、农技人员的数量、质量存在着较大差距[6]。

最后,融资途径少,融资困难。目前我国农村商业性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原国有商业银行除中国农业银行外已大部分撤出农村市场,新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基本不愿涉足农村,农村信用社资金运用“非农化”趋势明显,投向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等项目的资金明显增加;另外,中小企业及农业个人信贷限制多,担保中介机制尚不健全,进一步加剧了农民融资的困难。

(四)政府的市场引导和制度建设职能滞后的制约

首先,在耕作方式上,现有的农村耕作方式都是基于家庭联产承包制责任制展开的。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耕作方式使得作业范围受到局限,无法带来规模经济效应,不利于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率的提高。其次,在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上,由于缺乏政府的引导和合理的规划,农户的生产预期是由现期市场需求或销售价格高低的诱导作出的,现期生产决策所依据的市场需求或价格是由前一期的生产规模所决定的,这种信息的非对称性使得初级产品市场的生产经常产生波动,出现低价竞卖或高价竞买的现象。最后,在农业产业链的协作上,各节点组织从自身利益出发作出市场决策,上下游组织缺乏供应链的写作思想。如何激励和约束产业链节点组织行为以实现共赢,需要政府或者公共部门进行制度设计和制度供给以加强产业链协作,解决协作的问题,以提高产业链整体竞争力。

三、基于产业链延伸的农业支撑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型

图2 基于产业链延伸的农业支撑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型

基于产业链延伸的农业支撑型县域经济的发展指的是通过对传统的农业产业链进行纵向(向前可以延伸到为农户提供种源、化肥和农业机械设备的供给,向后可以延伸到初次加工和深加工,以及销售服务部门)和横向方面(如播种和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科技、信息、金融等服务供给;全自控、现代化的育苗、育种车间及大小样式各异的塑料大棚、销售业、运输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延伸[7],有效的带动农产品深加工或精加工企业、农用物资加工、设施农业及技术研发等关联产业的形成和集聚,实现产品生产和培育技术的升级、产品附加价值的提升、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最终促进农业型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产业链延伸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型如上图2所示。

因此,基于产业链延伸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说是在传统农业产业链的基础上,在纵向层面向前、向后的延伸,以及在横向层面向外围产业的拓展,也可以说是以第一产业为核心向第二、三产业的延伸和拓展。

四、依托产业链延伸促进农业支撑型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按照产业链延伸促进农业支撑型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型来看,主要通过在纵向上向前延伸和向后延伸,使产业发展的各环节有机地联结在一起,构建起一个完整的产业发展形态,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在横向上向外围产业拓展,通过产业链关联作用,把不同的产业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更为广泛的产业发展空间。并且,在产业链纵向和横向延伸中,要注重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和发展,构建起以优势特色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提升竞争力。

(一)进行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延伸

1.发挥资源优势,延伸和培育特色产业链

农业驱动型县域经济发展主要不是基于农产品的数量扩张,而是重在市场性农业的发育和建设。其主要特点是农业及其延伸产业的发展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表现有三:一是面向市场,培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特、新农产品;二是农副产品进入市场前已在县域内初步加工或深加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三是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农村市场主体和市场制度。制度创新推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和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的提高,激励了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营销和品牌战略的自觉实施,使农业由弱势低效产业转变为强势高效产业。因此,政府要选择本地区最具优势的产业,加大引导和投入力度,聚合各种要素,进行重点培育,尽快把企业群体做大,把产业链做长。如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围绕蔬菜生产中的各个环节,突出完善了良种繁育、生产种植、加工配送、生物工程、技术推广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基本形成了集蔬菜生产资料供应、菜果配送营销、蔬菜加工出口、农技推广培训、科技项目研发五大体系于一身的大型蔬菜产业化集团,为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8]。

2.转变作业方式,实现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

转变作业方式的关键是要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培育农村土地要素市场,促进土地资源在大范围流动。科学选择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如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建立农业利益组织联合体等方式,都有利于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率的提高。为此,首先要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发挥产业的聚集效应;其次,注重科技创新,实现农业产业方式由劳动、资源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方向转化,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再次,注重培育优势产业和产业基地的建设,发挥出产业的规模效应;最后,探索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体系中的利益机制,积极推进契约型合作模式向资产联合型模式转化。

3.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

传统的农产品经过加工后直接销售,经济效益低下,农产品竞争力也非常弱。而经过深加工的农产品,价值得到提升,农民可以获取更多的效益。进行农产品深加工,首先要扶持、发展和壮大产业链中的一些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指基础雄厚、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企业或集团,它具有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度加工、提供服务等综合功能。它们基础设施完备、资金雄厚、技术研发能力强,在推进农产品深加工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其次,转化和推广农产品深加工的技术,打破产业链延伸的技术瓶颈。例如,鹤壁浚县食全食美食品有限公司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从鸭血中提取SOD岐化酶,可年产鸭血生物制药(SOD岐化酶)10t,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9]。

(二)进行农业产业链的横向延伸

1.加强和完善辅助服务行业的建设

(1)积极进行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科技研发和科技推广对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从以下方面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①农技研发要根据市场要求和区域特点进行。产业链的延伸、增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突破,而一项技术在实践中被采纳、推广,必须很好地解决与市场的接口问题,往往实验室内可行的技术在现实中可能会因为成本过高或效益过低而不受欢迎,在一个区域可行技术在另一个区域就不见得适用。因此,必须根据区域特点推动成本有效、现实可行的科技技术的研发和创新。②创办农业培训班,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提升农民科技水平。为此要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农技推广组织形式,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引导鼓励农业科技人员以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形式,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③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技研发和创新不仅仅是农民或企业的责任,要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研发体系,即以企业为主体,结合相关的高等院校、农技科研院所合建研发机构,不断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④在普及现有农业技术的同时,要围绕基地建设和农产品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园区,积极引进、示范农业高新技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2)不断推广和普及信息服务。面向农业产业链的信息服务,将有助于实现农产品生产和交易的信息化和网络化,降低农户的种植和市场风险,提升效益。第一,在农产品生产前期,帮助农户和企业进行网上采集信息,网下发展“订单”。通过上网,用户可以采集到各种农副产品的供需信息以及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通过筛选、分析、甄别,为农户提供包括种子种苗、种养技术、市场价格、供求情况等各方面的实用信息,指导农户进行种养结构调整。网上还可以联系到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经销商的农业生产订单,通过发展“订单农业”,进一步降低分散生产的千万家农户抵御市场的风险。第二,在农产品生产中期,各级涉农服务部门把通过平台采集到的农业生产实用技术、病虫害防治、市场行情、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保鲜、储运、包装技术指导等分类进行编辑,通过网络、电子邮箱或印发宣传资料,及时送进千家万户的农民手中,为农户生产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第三,在农产品生产后期,进行农产品网上营销。网络营销的实现,确保了农产品销路畅通,供销协调,交易成本降低。通过把各种农副产品的供求信息在平台上进行,主动向市外、省外甚至国外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经销商发送电子邮件,直接“上门”推销各种农副产品,把分散生产的农副产品集中销售,形成规模效益,使农户获取更多利益。

(3)完善融资途径。积极发展农村金融组织,逐步培育功能健全的农村资金市场,为产业链延伸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

(4)完善产业链基础配套设施。硬件基础设施和集群公共服务机构、集群机构等共同构成产业链发展的基础结构。硬件基础设施包括全部为产业链提供硬件支持的要素,如道路、水电、通信网络等设施。另外,还要协助建立产品销售市场、展示市场,进行相应的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促进市场的繁荣,引导外部协作机构进入产业链内部,尤其是产业发展所需的配套企业和机构。

2.转变竞争中的竞底观念,发展多途径的关联产业

(1)发展生态旅游观光产业

利用农作物在生长过程、收获中的可观赏性,结合当地的旅游资源,开发生态观光旅游业。首先需要对先天性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开发,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其次,应拓展旅游产业链,促进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再次,应适时拓展旅游功能,将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和文化旅游等相结合,满足游客的多样性需求,增强旅游吸引力;最后,应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如改善景区交通、治安、卫生条件等,为游客创造愉悦的旅游氛围,树立旅游产业品牌,尽力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重游率。

(2)建立产前产中农用设施和物资供应市场

农业产业链在横向和纵向上延伸后,播种和农作物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全自控、现代化的育苗、育种车间及大小样式各异的塑料大棚,可有效的带动农用物资加工、设施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且随着农业特色产业链的形成,一乡一类、一村一品的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经营必将代替“小而全”式的小农经营模式,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更加需要农业机械和物资,因此,建立有序、公平交易、提供高质量产品的农资市场,是保障农业产业链有效延伸的必不可少的一环。

(三) 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

发挥政府的职能是推进农业产业链有效延伸的条件之一。政府应扮演引导者、调控者和服务者的角色,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做好政府引导。结合实际需求,政府有关部门制定农业产业链延伸规划并具体实施,制定并落实有关政策、法规,为农业产业链延伸提供政策指导和法律依据。第二,做好政府协调。通过协调农业产业在地区之间的产业布局,合理调节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通过协调农业产业单位内部各方之间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合理调节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第三,做好政府服务。健全信息网络提供信息服务,健全技术咨询和推广机构提供技术服务,通过金融体制改革提供政策性的贷款服务。此外,还要在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市场体系和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的服务,为农业产业链延伸后的优化协调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1]黄小晶.区域产业政策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92-93.

[2]王传民.县域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4-15.

[3]贺轩,员智凯.高新技术产业价值链及其价值指标[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2):83-86.

[4]赵绪福.产业链视角下中国农业纺织原料发展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40-42.

[5]张铁男,罗晓梅.产业链分析及其战略环节的确定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5(6):77-78.

[6]杨宝祝,吴建伟.面向农业产业链的信息服务业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09(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