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意义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意义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健康教育的意义

篇1

一、在大学生中开展性教育的必要性

“食色性也”,性是人类生生不息得以繁衍的自然现象。性与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是人的正常欲求,也是婚姻中重要的一部分,婚姻中性是否和谐对整个家庭的和谐稳定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对于经历过青春期,身体各组织器官已趋发育成熟的大学生而言,对性的渴望和时常产生性方面的冲动甚至幻想都是正常的。然而,在大学阶段,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谈性色变”,部分学生对性可谓又好奇又害怕,当谈到性话题时,刻意回避,但又极其渴望自己内心的问题和困惑得到正确解答。另一方面,面对日益开放的媒介,不乏一些不良媒体充斥着一些不健康的性信息,或一些商家为了促销以性作为噱头炒作。使青年学生无所适从,要么陷入性罪错的困境,要么陷入性自由、性开放、性泛滥的泥潭。那么,处在学业最后一站,距婚姻已可谓是“零距离”的大学生,怎么能不懂性,不知性?故而,在大学生中开展性健康教育是极其必要的。

二、大学生性教育缺失的原因

1. 社会原因

目前,虽然一些媒体不乏性信息,但社会对性的态度仍然是很闭塞隐晦的,仍然处在“害羞”状态,认为性是决不可“拿到桌面上来讨论”,不然便有辱斯文,思想不正当。长期处于对性认识有偏见或对性持扭曲态度的社会,会导致青年学生难以对性摆正态度。虽然“无性则无人”毋庸置疑,但改变一个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极其不容易的。如今我国已经意识到在大学生中开展性健康教育是大势所趋,然而社会对性的态度却无法紧跟这一形势,更改于朝夕之间。

2. 学校原因

社会教育对学生是一种间接式的耳濡目染,学校才是大学生直接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有的学校对性教育是忽视回避的,并且存在很大程度上的曲解,认为学校主要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性教育是旁门左道。还有的认为,性是一种本能,婚后自然要经历,何必多此一举。有的学校对性教育存在畏惧心理,不敢贸然引入课堂,生怕给学生讲解性方面的知识会让学生的兴趣()骤然燃起,助长学生偷尝禁果。除大学外,中学对性教育也十分畏惧,部分学校甚至出台一些极端规定,如女教师不可穿着丝袜上课等。这些因素导致学生性知识严重缺乏。

3. 家庭原因

一些家长观念滞后,忌讳谈论性,认为在孩子面前谈性很荒唐,甚至认为会引起孩子的邪念,从而不好好读书。孩子在性方面有困惑和不解时,父母会不知所措地搪塞或斥责,怪孩子“思想不健康”。别说是大学生,纵使是幼儿园的孩子,当他们向父母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时,换来的答案往往是“捡来的、抱来的”。家庭教育的不到位也导致了大学生性教育缺失。

三、大学开展性健康教育的意义

1. 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

大学开展性健康教育能够使大学生科学正确地认识性,端正自己的性态度,纠正性偏见或性的随意性,能够安之若素地享受自我的,并能将控制在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范围内。大学开展性健康教育还能够培养大学生正确积极的恋爱观,使他们在与异往时把握好尺度,做到“发乎情、止乎礼”,尊重异性,尊重生命。

2. 有利于大学生生殖健康,免遭性疾病的侵扰

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能够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性生物学知识,避免意外妊娠,免遭害,促进生殖健康。在大学开展性健康教育能够使学生掌握性病、艾滋病的预防知识,使他们学会调节性冲动,遵守性道德规范,避免草率陷入危险的性活动,免遭性病、艾滋病的侵袭。

3. 避免受到外来良莠不齐的性信息干扰

目前资讯十分发达,一些不良的性信息充斥着媒体,学生如果不能从学校途径获得科学正确的性知识,很难去判断媒介性知识的良莠。学校开展性健康教育,学生掌握了科学全面的性知识,树立起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就能够辨明是非,抵御不良的性影响、性诱惑。

4. 有助于社会稳定

虽然具有一定的隐秘性,却不是个人的事情。它涉及当事人双方以及国民健康、社会道德。倘若大学生缺乏性知识或性责任感缺失,就可能导致意外怀孕、堕胎、性病、艾滋病传播等问题的产生,不仅给他们的身体心理造成伤害,还会败坏社会道德风气,造成社会混乱。故而,在大学生中开展性教育普及性知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让其知道“一人乱则会乱社会”,这样才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有助于社会的稳定。

篇2

1995年清华大学铊盐投毒事件、2004年马加爵案、2013年复旦大学投毒事件……一系列发生在大学校园里震惊社会的事件,充分表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是借助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通过文字、语言及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教育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指导的过程。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必备的素质。大学生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成长以及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正确面对自己

人的成长过程,往往是围绕着个体对自身的认同进行的,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正确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接纳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明确自己的生活目标。

2.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大学阶段不仅要学习知识、发展潜能,还要为今后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心理健康能使大学生感受到自身的存在和价值,科学地看待理想和现实,提升自我意识,调节个人情绪,正视挫折和压力,提早进行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而更有针对性地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选择个人成长道路,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定位,为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大学生群体拥有健康的心理,可以优化社会心理环境,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动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对社会的安定和谐具有稳压器和剂的作用。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者必须正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因为这些不良心理不仅影响其个人发展,也损害学生学习、工作、社会交往等社会功能,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心理健康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动态过程,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

1.个体因素

进入大学阶段的个体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对事物的看法还不够稳定,对社会的认识具有片面性。大学生情绪变化具有冲动性等特点,这就使得他们的情绪起伏过大,摇摆不定,缺乏对事物的客观判断,进而使他们容易走向极端。除此之外,部分学生还存在自我认同危机,如果不能恰当处理好诸多方面的问题,很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2.学校因素

对于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学习和生活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如果大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力不强,学习目的不明确,则容易出现负面情绪。大学生对新的人际关系和新的环境以及对自己地位变化的适应都会极大地影响到当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严重时会导致心理障碍。

3.社会因素

现代社会处于多元文化交叉、多重价值观冲突的时代。大学生面对不同于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重价值选择,常常陷入压抑、紧张的状态,在人生选择上处于两难和多难的境地。心理的冲突必然带来大学生心理失衡,出现种种不良的反应。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为避免类似投毒事件的再次发生,无论是高校,还是整个社会,都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拓宽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1.加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高校素质教育的体系当中,应该着力于帮助大学生迅速适应大学环境,正确处理新的人际关系等问题。

2.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

学校应根据心理健康教育实际的需要,增加必要的工作经费,以确保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咨询、诊断等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各类高校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的专职教师,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社会实践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成熟,社会阅历的增加,也会使他们对事物有一个客观的评价。

篇3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从大一新生入校那一刻起,学生们的心理状态时刻都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而就是这些微小的变化最终由量变引起质变,形成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这就要求辅导员在不同时期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我们就分析大学生在各个阶段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新生入校期。新生入校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很多问题都会在这个时期集中涌现出来,比如,新生大多数都是满怀憧憬地踏入大学校门的,但是由于大学连年扩招,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新生会感觉师生之间的关系相对高中遥远、陌生的多,遇见问题也不能及时获得老师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会产生心理不适,有失落感。另外,现在的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有偏远山区,也有东部沿海,这就势必造成由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差异性而引起的心理障碍。经济条件差的学生如果和经济条件优越的学生分入同一宿舍住宿,无形中的对比就会深刻影响学生的心理状况,也会造成学生之间交际上的问题。而这种心理上的失衡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所以经济困扰是自始至终影响很多大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再者,现在的新生大多都是“90后”,这些孩子大多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刚刚入校,一切都要靠自己动手显然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是个不小的挑战,尤其对那些在家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学生来说,接受现实、自力更生的确是需要时间来接受的。这也会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力。

(二)过渡期。经历了大一一年的磨练,很多学生都能慢慢适应大学生活,进入平稳过渡的大二、大三学年。看似平稳的过渡期实则危机重重。习惯了大学生活的慢节奏之后,很多学生在课余时间变得无所事事,这种情况下会出现两类极端:一是课余时间谈恋爱型;二是课余时间兼职打工型。第一种类型往往家庭条件优越,觉得大学生活枯燥无味,拿恋爱调节自己的生活。恋爱成功倒也无所谓,失恋了却寻死觅活,心理受挫,一蹶不振。还有一些虽然恋爱很成功,但期末考试红灯高挂,影响前程,而后归结为谈恋爱所致,最终也是劳燕分飞,一无所获,心理受创,黯然神伤。第二种类型多数家庭贫困,需要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家庭贫困的学生往往自尊心极强,尤其是和条件好的同学在一起时会出现自卑感,这就造成这部分学生人际交往出现问题,一方面他们不愿意和家境好的学生交朋友,另一方面他们会想方设法挣钱去和条件好的同学攀比,最终可能造成心理的扭曲。再加上这部分学生长期课外在外打工,与学校活动脱离,与班级脱离,最终可能还会影响到学业成绩。学业成绩不理想又会直接影响到助学金和奖学金的评定。这些连锁反应会让这些学生措手不及,倍受打击。

(三)成熟期。经历了大一的稚嫩,大二的稳健,大三的思考后,学生们都成熟了,满载梦想为进入社会做好准备。这时有些学生选择了考公务员,有些选择了考研究生,也有些选择了直接就业。不管什么样的选择,背后都有常人无法理解的压力。也就是在这一年里,学生们要自主选择未来的路,他们多数茫然不知所措,受一次打击就心灰意冷、信心全无。再加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使得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失去了公平保障的机制,加上复杂的社会关系,学生往往心理失衡,产生怨天尤人的负面情绪。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意义

从大学生不同时期心理问题的种种表现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当今社会复杂多样,学生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同学、老师甚至学校的多重压力。这就更加凸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新生入学教育。新生入学期是问题出现的高发期,在这个期间如果辅导员可以正确引导、激励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结合师生比例失调这样一个现状,辅导员可以借此机会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生教育中,第一,辅导员要结合以往学习、工作经验,提前帮助新生“预见”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让学生有迎接一切挑战的信心和心理准备。第二,辅导员要明确自己的身份。辅导员是为学生学习、生活指引方向,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人,不是学生的保姆。所以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要明确向新生指出,在学习、生活上遇见困难先要自己思考怎么解决,再想到去找同学老师帮忙解决。长期以往,学生们会慢慢形成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这也为提高高校大学生素质做好了必要的第一课。第三,辅导员要在最短时间内不遗余力地了解困难学生的家庭状况,以便及时为他们提供勤工助学的机会。这些家境困难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鼓励和爱护,如果辅导员能够及时关注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相信他们就一定会重塑信心、奋发向上。

(二)过渡期“忧患意识”培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人的话对于当代大学生依然受用。大二大三两年是大学的核心阶段,而恰恰在这个时候很多学生意识不到自己的处境。在这个关键时刻还是需要辅导员为学生指明道路。课业之余除了参加学校、院系组织开展的文体活动之外,还要目光长远,为自己的未来考虑,而不是只看到眼前的既得利益。这期间,辅导员要定期召开年纪会议,针对不同时期学生出现的不同心理特征和心理活动,再结合不同工作重点予以安排布置,比如,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等等。再者,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为未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学习和心理基础。辅导员可以请毕业班考研的同学举办考研经验交流会,请毕业班考上公务员的同学传授复习、面试经验,请准备就业的毕业生谈谈求职简历的写作技巧,以及找工作期间的得与失,等等。总之,辅导员要本着服务学生的原则,把这些工作做好,尽量减少学生出现这类心理问题的可能性,防范于未然。

(三)成熟期加强“挫折教育”。以前由于大学生数量较少,本科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并不是很难。而当今随着大学的年年扩招,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于是很多职位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在人才市场上,一个工作岗位有几十个大学生去应征,就业的压力使得大学生们不得不拼命为自己加码,或去考证,或去考研。既然作出选择,接受挑战,就要有承受压力和结果的能力。不论是考研、考公务员还是面试找工作,都要抱着一颗平常心。辅导员老师在此时要加强“挫折教育”,“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使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择业观、就业观。并适时引导有能力、有条件的大学生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

(四)心理辅导与咨询要贯穿工作始终。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要注意区分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要善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或咨询,及时主动地与学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合作,给有心理困惑、心理障碍的学生以及时必要的帮助。要重视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高校开展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对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各高等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开展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要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活动、心理行为训练、书信咨询、热线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辅导或咨询机构要科学地把握高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和内容,严格区分心理辅导中心或心理咨询中心与专业精神卫生机构所承担工作的性质、任务。在心理辅导或咨询工作中发现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将他们及时转介到专业卫生机构治疗。

要充分利用高等学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校刊、校报、橱窗、板报等宣传媒体,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广大学生的兴趣。要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促其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篇4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接受自己、规划自己。(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构建和谐心灵。(3)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促进大学生个体健康成长,提高学习效率。(5)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2.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

(1)以制度性规范为保障,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

制定正确和完善的学校教育规章制度,不仅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也会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影响,也会影响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巩固,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同时对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2)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核心,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青年期是每个个体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观念,改正错误的是非观念,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正确的社会道德规范,从而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以自我教育为重点,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大学生在言行、态度和情感方面可以运用榜样的力量鼓励和鞭策自己,从思想和行为上进行自我的监督和控制,从主客观方面排除各种不利因素的干扰,理性的对待一些过分的私欲和偏见,朝着健康积极的人格去发展,选择适合自己的人格目标和发展的道路,塑造自己的健全人格。(4)通过校园文化,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人格的塑造离不开具体的实践活动,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教育才可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影响他们的内在精神。那些有障碍或者心理疾病的学生,学校要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同时也可以通过让其参与到校园活动来进行心理治疗,例如团体活动,助人活动,只有在活动中学生才更容易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5)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是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制定的,有其相对应的教育内容和方法,通过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机构,配备专业的足够的专兼职心理咨询师,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辅导工作,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

3.心理健康教育对健全人格塑造的影响

(1)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驱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人格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能够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水平和方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大学生通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习到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社会各方面的期望等,来形成和完善自己的人格结构;其二,很多道德、价值观念也影响着人格的发展,并通过某些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其自身的某种人格特质,使人格的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个性特质和心理适应能力,才能适应不断更新发展的社会,才能有所作为获得成就。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成长的迫切需求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变化范围之广、幅度之大、速度之快、效益之好,世所罕见。在如此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过程中,人的适应性越来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价值取向的频繁转换,会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的构建产生很大影响,需要大学生不断的进行重新评价,从而调整、变换自己的价值追求。适应状态时间的缩短,调整时间的相对增长,会使个体需要承受的压力变大,应激状态的持续增长是诱发心理障碍的直接原因。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灵活运用各种心理学知识,培养心理调试能力,预防心理障碍,矫治行为偏差等等,培养这些能力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来完成,这样才有可能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3)运用心理学方法促进大学生人格系统的健康发展

大学就像一个缩小版的社会,很多同学无法正确认识和理解一些常见的自然和社会现象,对于与老师、同学、父母间的关系无法正确处理,学习上也会出现一些困难,这些都会让大学生产生一些心理困惑,导致紧张、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的出现,甚至形成某种心理问题。但是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处理,长期的累积,就会超出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范围,学生较易产生自暴自弃、自卑、妒忌、憎恨等不良心理状态,甚至出现一些人格障碍。所以,学校和教师都不能对此掉以轻心,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力度,消除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滋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此我们可以运用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心理建构等方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全发展。

作者:李玲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高职院校大学生年龄大多在17-20岁之间,生理已基本趋于成熟,但还不够完善,缺乏社会生活经验,思想还比较幼稚,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还没有达到完全了解的程度,心理承爱能力不强,对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不能从容面对,所以就表现出迷茫心理、自卑心理、抑郁心理、焦虑心理、不安心理、怨恨或逆反等心理情绪。这样势必对他们的学习和个性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把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放在首位,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训练,这样不仅可以在现阶段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消除他们的不良心态和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抚平心理创伤,以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地学习、生活和工作,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终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持续发展,成为国家高素质的建设人才。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如下。首先,心理健康状况差,出现诸多心理障碍如强迫、焦虑、偏执、抑郁、敌意、恐惧、人际敏感和躯体化等;其次,大多数学生有情绪困扰,如抑郁症、焦虑症、恐惧症等情绪障碍的神经症在大学生心理疾病中所占比例较高;另外,心理障碍使得退学、休学的比例升高。

高职生除了具备以上这些特点外,因为进入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还表现出以下特点:

1.对大学的学习方式表现出不适应。高中时的学习主要是在外部压力的严格控制下,为考重点大学而学习,他们如今来到大学,为未来的长远目标学习不适应,缺乏把整体目标分解为具体目标的能力。他们刚刚摆脱了高考的烦恼,又陷入了目标迷失带来的心理困惑。在学习方式上,高职院校讲究自觉性和灵活性,对那些已经适应了高中老师强加的学习方式,对大学的学习较难适应,有些学生甚至不知从哪学起,甚至产生了“混”文凭的想法。

2.对社会环境表现出不适应。青年大学生自我意识增长快,希望能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然而他们的社会成熟度相对来说发展较慢,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与人际关系的矛盾,使得有些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最终导致对环境适应不良与社交障碍,常常为此苦闷、自卑以至影响了身心健康。

3.就业需要突出。高职院校主要是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型应用人才,主要是要增强岗位的适应性,也就是说,就是为了能顺利就业。所以,在许多学生的发展目标中,就业是首要的。然而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就业竞争的相对激烈,大学生个人价值观还未稳定,他们面对“我要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怎样才能就业”等问题存在着许多困惑,出现一种面对就业挑战的焦虑感。

4.成就事业的信心不强。在高职院校学生中,有部分学生由于在高中的学习成绩不好,因此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对学习无兴趣;有部分学生对提高职业素养的意义理解不透彻,简单地认为自己以后出去工作就是做一名工人,只要混个及格混个文凭就行了;还有部分同学对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价值内容认识不深刻,认定自己以后就那么回事,一个专科生没有什么大出息,所以不想去努力奋斗……总而言之,许许多多的因素,有些学生失去积极进取精神,对自我价值没有定好位。特别是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我们高职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学生感到自身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很多学生出现在紧张和不安、压抑的心理状态中,对学习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情感为重原则

情感是开启心灵之锁的钥匙。高职大学生之所以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很大的原因在于矛盾的情感得不到交流、沟通、疏导,压抑的情绪得不到宣泄,受伤的心灵得不到抚慰。教育是一种感动人心灵的工作,针对高职学生特点,我们只有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用积极、健康的情感去感动学生,把无私的爱倾注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换来学生真诚的信任和接受,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特别是在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要不断关注学生的变化,看到他们有了进步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彰。要了解学生的变化特征,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他们的变化,关注他们的情感需要,并尽量满足他们正常的情感需要。

2.实效性原则

在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时,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各种实际情况制订措施,全心全意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服务。切忌走过场,搞形式主义,那样只能招致学生的反感,使心理素质教育达不到应有的成效甚至适得其反。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必须坚持教育手段的科学化,要从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着手,切实有效地实施和开展。教育管理者在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时,应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态度,必须要具有令人信服的科学依据、真诚亲切的教育态度、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另外必须要有耐心,而且要能正确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自以为是、主观武断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3.针对性原则

心理素质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针对个别。每个学生因家庭环境,生活水平、生活经历、性格特征、心理承受力等因素的不同,其心理问题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所以,我们在面对全体学生实行公正、公平的集体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心理素质和具体特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实施个别教育。特别是要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单独谈心聊天,单独辅导。对极个别心理存在严重障碍的学生尤其应引起高度重视,要及时找出问题根源,疏通教育,保证其通过心理素质教育达到转变思想、重塑个性的作用。通过针对性原则的心理教育,最终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发挥各自的才智,向着有利于自身、也有利于群体的方向发展。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应对策略

1.开设专门的心理培训课

学校可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开设心理培训课程。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亲临课堂。心理老师、经验丰富的辅导员、感情细腻和责任心强的教师都可担任这门课程的任课教师。通过培训,特别是通过校内专业的心理授课教师可以为学生随时讲解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另外,学校可以聘请校外心理专家或心理咨询师不定期地为学生做心理素质教育报告,让学生从理论上高度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进而从专业的角度解决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

2.建立重点学生档案和跟踪档案

心理辅导培训课程主要是以面向全体学生,解决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然而对心理问题较为突出,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不定期、经常性出现的学生,学校除用现有的专门的心理服务咨询室服务外,必须建立重点学生心理档案和跟踪档案,同时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及时的疏导、治疗与跟踪观察。

重点学生心理档案和跟踪档案的建立,登记的内容要有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资料,入学时和历次体检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及智力、性格、情绪表现以及平时的学业成绩、个人表现、奖励等资料,辅导员、家长、同学对其的了解及对其简要的客观分析和提供的学生人格分析记录(日常言行、作文、周记)等等。学生心理档案和跟踪档案的建立,有利于系统地搜集、整理、分析资料,有利于及早发现并解决高职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心理问题。

3.成立网络心理咨询室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个人电脑己十分普及,网络已成为大学生了解社会,获取知识与信息,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重要手段之一。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室,让教师对学生在网上进行心理咨询和即时心理辅导成为现实;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让学生处在一个相对宽松的交流环境中,便于学生把自己的苦闷、压抑和困惑倾诉出来,也方便学生就一些敏感的问题向老师求助。

4.利用各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和各学科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是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部分,任何一名学科的教师都有责任担当起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职责。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老师要给予学生关心和爱护,满足学生的需要。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以民主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有错时,老师要耐心细致,循循善诱,指出他的错误所在及老师的希望,让学生内心真正接受,把教与学这个过程上升到十分和谐美好的境界,使学生身心愉悦,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其次要坚持成功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让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并在自我肯定中树立自尊和自信,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另外要坚持正确的学生教育观,少点名批评和指责,多用表扬、鼓励,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再一个就是要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励学生发展兴趣、发展特长;注重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师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起点,也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为目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营养剂和原动力,任何其他学习动机只有伴随以兴趣才能持久。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的选择应用上多下工夫,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省某高校中,以班级为单位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大学生680名作为研究对象,共679名顺利完成本次研究。其中,对照组340名,男生173人,女生167人,年龄19~23岁,平均年龄(20.81±1.27)岁,文科生176人,理科生164人;研究组339名,男生171人,女生168人,年龄18~23岁,平均年龄(20.54±1.18)岁,文科生173人,理科生166人。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和文理科等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学生在进行教育前后均统一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测评其焦虑度和抑郁度及其变化情况。

对照组学生采用常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在教学中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时,对学生进行常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组学生由省精神卫生研究所教授进行为期2个月的心理健康教育,1次/w,2 h/次。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大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及处理方法,心理调节技巧与方法,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和恋爱与心理健康等方面;讲授形式:以课堂讲授为主,座谈和学生具体心理问题解答为辅贯穿整个课堂。首先教授讲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鼓励学生提出具体心理问题,针对具体问题开展讨论,在教授过程中,可借助图片、PPT和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并在日常生活中具体应用所学心理问题处理的技巧,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1.3评定指标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前后,比较并分析两组学生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的测评结果以评估其焦虑抑郁的变化情况[3]。焦虑和抑郁程度的分级标准:若测评结果80,则重度抑郁。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心理健康教育前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的测评结果为计量资料,用 表示,学生的焦虑抑郁检出情况为计数资料,用[n(%)]表示,并采用P值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前后焦虑抑郁测评结果 与心理健康教育前相比,两组学生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的测评结果均有一定程度降低,且研究组学生的测评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后焦虑抑郁检出情况 心理健康教育后,研究组学生焦虑测评结果中无焦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轻度和中度以上焦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

3 讨论

焦虑是人由于达不到目标或克服不了障碍而使其自信心和自尊心受挫,形成的紧张不安且恐惧的一种消极心理状态,抑郁是焦虑这种不良心理状态的进一步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忧郁冷漠、行动迟缓、思维迟钝、少言寡语、表情苦闷、力不从心、注意力不集中且常伴有失眠等不良状态[4]。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学生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的测评结果在心理健康教育后均有一定程度降低,且研究组学生的测评结果明显低于对照组;心理健康教育后,研究组学生焦虑测评结果中无焦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轻度和中度以上焦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学生抑郁测评结果中无抑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轻度和中度以上抑郁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对大学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缓解大学生的焦虑抑郁状态,明显改善其心理状态,值得各大高校对大学生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王东平,詹合琴,卫世强.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对缓解医学生焦虑抑郁情绪的效果[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2):1852-1853.

篇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度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干预与生命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13LSZ053)、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科研项目“独立学院大学生生命意义感及其干预研究”(项目编号:2013RSLX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215-02

近年来,在被誉为“象牙塔”的大学校园里,因心理问题休学、退学的学生数量不断上升,自杀案例成倍增加,凶杀事件不时见报:复旦大学的投毒案,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的室友血刃事件,南昌航空大学宿舍腐尸案等,这些伤害事件引发了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更多关注。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基本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但其教育效果并不理想。一桩桩轻视、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事件让人们更清晰地看到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也看到了当代大学生对于自己、他人生命的漠视。许多学者认为,生命教育的缺失和淡化才是大学生各类伤害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鉴于此,本研究以全新的生命视角,审视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现状,并试图将生命教育融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去,从生命意义的视角去引导大学生敬畏生命,不断追求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提高生命质量,为人才培养质量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根本上有效预防大学生伤害事件的发生。

一、生命意义对心理健康的意义

意义治疗创始人V.E.Frankl认为追寻生命的意义是人类最基本的原始动机,生命意义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心理上的困惑与迷茫;心理学家H.B.English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者在那种情况下能进行良好的适应,具有生命力,并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从表现形式来看,心理健康不仅仅是免于心理疾病,更表现为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1]黄希庭(2004)认为,心理健康分为心理疾病或障碍、心理机能正常和完美人格三个层次,其中,完美人格属于高层次心理健康,表现为有高尚的目标追求,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渴望生活的挑战,寻求生活的充实与人生意义。[2]从这个层次上看,关怀生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价值。

近几十年来,许多研究报告表明,生命意义对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李旭、卢勤(2010)指出,学生对生命越热情,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对未来期待”能够显著地正向预测心理健康水平;[3]生命目的和生命控制是预测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4]赵晴(2008)在对四川省医科大学生的调查中得出,生命意义感与总体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5]王丽敏(2005)等人在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研究中得出,生命教育在转变大学生对生命态度方面不但具有积极的作用,而且还能降低对应激源、应激反应的感受程度和改善抑郁症状。[6]由此可见,生命意义与心理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生命意义视域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虽然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长足地发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目的。但在传统心理学的影响下,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过多地关注学生消极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发展性指导的需求。从生命视角透析,教育的初衷是关注人的生命,提升生命价值,注重生命质量,也就是说教育应该关注的是每个人,应通过积极的一面去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就此而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工作重心的偏差――重心理问题解决,轻生命潜能发掘

在谈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时,人们往往列举出许多数据来说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各类机构在考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时也总会以心理问题的多少作为衡量的重要指标。这就导致各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中更注重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对少数学生心理问题的辅导、咨询上,以医学化模式为主轴,却忽视了每个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获得专业指导,以此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大学生活质量。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容易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自身消极、不良的一面,也就很难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另外,根据V.E.Frankl的观点,大学生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和自杀行为的出现都源于生命意义的缺失,[7]是一种存在性的心理病症。[8]然而,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只在涉及危机干预问题时才会面对“生与死”的主题,对大学生理解生命意义、挖掘学生心理潜能以及积极心理品质的教育相对较缺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定位在于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防治学生的心理疾病,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起以激发积极潜能为主、防治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教育内容的偏重――重矫正,轻发展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课堂是教育的主渠道。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虽涉及学习、人际关系、情感等大学生生活的许多方面,但在内容编排上主要是相关概念的内涵、特点、不良问题的表现及调节方式,在教授过程中也更偏重于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矫正,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发展性指导的需求。从生命意义的视角看,作为生命而存在的人,都渴望寻找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积极能量的激发,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面临人际关系、情感、生涯等日常生活事件,在面临这些问题时,如何顺利度过、不受困扰才是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这些问题虽不构成心理问题,但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除了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知识外,还应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培养与训练,不断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

3.教学方式的偏失――重知识传授,轻实践体验

长期以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更偏重于心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体验,使得心理健康课程并未起到指导行为的教育作用。虽然在教育改革的热潮下,心理课程尝试改革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增加了案例分析、讨论、活动体验等形式,但由于教师的缺乏,各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多数采取大班(100人甚至以上)授课的方式进行,实践体验的方式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以知识为主导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但无情地削弱了学生对于心理学的热情,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谈不上对知识的应用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通过知识的传授,学生可以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知道改变这种不良状态的方法,但没有改变的行为或者在改变的过程中稍遇到困难就轻易放弃,缺乏坚持的动力。究其原因在于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缺乏最后的体验。在课堂体验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教师的指导,还能获得同伴的支持和相互影响,这对行为的改变和巩固有着良好的影响作用。

三、生命意义视域下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在生命意义视域下,反思现有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重新构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使大学生克服心理上的困惑与迷茫,在成长中寻找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不断提高生命质量。

1.在生命教育形式下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目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学会生存生活”、“重视生命教育”的要求,生命教育不应该独立于其他课程而存在,应该始终贯穿于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专业课等各种教育和课堂内外。从生命视角看,生命教育的教学目标强调生命与知识的有机结合,不再片面强调知识的增长,致力于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快乐生命意识。[9]

为了实现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变革,应将生命教育融入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从生命意义的视角去引导大学生寻找生活的意义,激发人的心理潜能和积极品质,不断追求生命的价值,提高生命质量,回归到关注人的潜能和价值这个终极教育目标。

2.正视死亡教育,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生命是一种矛盾性的存在,生与死伴随着所有人的生命。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但我国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死亡是一个比较忌讳的话题,对死亡的回避也使得中国的死亡教育长期缺失。实际上,英、美、日等国家的实践证明,死亡教育可以让人们科学地看待死亡,辩证地理解生与死的关系,鼓励人们以积极的心态去享受生活,感悟生命的美好,赋予短暂的生命以无限的价值。在人生道路上,总难免遇到挫折,特别是对于处在人生发展关键期的大学生而言,高校更应该重视死亡教育这一问题,应将其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中,以加强和提升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

3.以体验式教学为主,拓宽教学方式

传统的知识传授可以让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知识,但由于没有体验,就很容易出现知情剥离、知行脱节的现象。而体验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得,更强调知、情、行三者之间的整合,这恰好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

在近十年的教学改革中,许多教师也提出并实践了体验式教学,在课堂中采用了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游戏体验等方式进行教学,但知识的传授始终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并未真正达到改革的目的。要使学生达到知、情、行合一,就必须将体验式教学作为心理健康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通过精心设计情境,为学生充分创造自主探索、协同伙伴探索的学习空间,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去体验和分享,并督促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以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李虹.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9(32).

[2]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李旭,卢勤.大学新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0).

[4]彭霞,王鑫强,郭成.重庆某高校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1,(9).

[5]赵晴.四川省医科大学生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的现状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6]王丽敏,张亮,王小雪,等.生命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效果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6(14).

篇8

生理自我是指大学生对自己身体和生理特征的认识、评价、体验。在大学阶段,面对日益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内容,大学生对自己的生理特征十分关注,尽管对自己的生理特征有了基本清晰的认识,但是对于身体的评价和对应阶段的生理体验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在这方面有效引导,不使大学生过分沉溺于此。心理自我是大学生对于自身情感和个性等精神内容的认识、评价和体验。在大学阶段,大学生人格的独立性不断增强,他们自主地处理学习、人际交往等各个生活方面的关系,日益重视由此带来的对于自己内心的影响,自发或者自觉地突破原有的局限,试图更全面地展示自己,在与他人交往中重新评价自己。社会自我是指大学生在参与社会的进程中对自我表现和发展前途的认识、评价和体验。大学阶段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规划人生的实践阶段,大学生不断关注社会,思考自我在社会的阶层位置,并且尝试在大学阶段模拟进入未来的社会角色,并由此初步确定走向社会的方式。精神自我是指“一个人内心或主观的存在、他的心理职能或倾向,是自我最持久、最密切的部分,比如一个人的意志力、鉴别力、道德良知等”[2]。精神自我体现着大学生自我意识可能突破的重点和超越性的基本取向,它具有很大的遗传性特点。

大学生主体性意识按照活动顺序可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几个方面。自我认识是指大学生主观的“我”对于客观的“我”的评价和感知,它包括大学生对自我的感觉、观察、分析,是自我界定,对于自我的总的评价。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是一个不断变化、更新的过程,它推动着大学生不断对社会深化认识,深化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推动超越自我的现实可能性。自我体验是大学生自我认识之后,一种情绪、情感、心态的总和。自我认识是自我体验产生的基础,自我体验又会强化自我认识。自我体验既可能是一种正面情绪、情感、心态的总和,又可能是一种负面情绪、情感、心态的总和,关键则是大学生采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包容感受的存在。自我调控是大学生在确定基本人生目标以后,在规划自己人生的过程中,确定实践方向后,对于思想、语言表达,对于行为的体现,确保人生目标实现。它不仅涉及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还包含着大学生的自我调控,对于伦理道德、法律制度的基本遵守。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学生主体性意识的主要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中大学生主体性意识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对自我认识的客观性不全面,大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往往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和片面性。突出表现为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的矛盾、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

主观自我是指大学生对自我人生的基本规划,它体现着大学生在实现自我、实践人生过程中,表现出对自我应该体现出一种人生积极进取的期许和目标。客观自我则是指大学生在实现自我、实践人生过程中,社会对其基本评价。从理论上说,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应该达到一种基本协调统一的状态,这种基本协调统一是指大学生自我实现目标与社会发展要求协调一致。从现实发展角度来看,大学生自我实现目标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并且体现出阶段性和变化性的特点。同时,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大学生相应的人生发展目标也要做出调整,这样,大学生的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并不总是协调统一的状态。这种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的矛盾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处理主体性意识问题的基本矛盾。

理想自我体现着大学生对于自我完美形象的基本设计,体现着大学生自我实现的基本方向,具有大学生人生规划的理想主义色彩。现实自我则是大学生依据社会对其基本评价,对于自我的基本认识。一般说来,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中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正确引导大学生认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中间存在的差距,使理想自我不断引领现实自我向着既定目标前进,这样就能有效发挥理想自我的积极作用。但是,必须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差距,理想自我设计与规划必须以现实自我为基础,使其既来源于现实自我又要高于现实自我;否则,如果二者之间差距过大,理想自我不能对现实自我给予正确的引领和示范,理想自我将终究流于理想,进一步发展下去还会导致大学生在自我实现过程中,存在着彼此对立的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严重的会导致其人格分裂。

上述两个方面矛盾的负面影响会导致大学生在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过程中,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往往从主观愿望出发,思考问题时很少把握事物的整体。这样导致自我评价缺乏稳定性,不能随着环境、心态的变化而变化,不利于健康稳定人格的形成。“人格是伴随着人的一生不断成长的心理品质,人格的成熟意味着个体心理的成熟,人格的魅力展示着个体心灵的完善。”[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角度出发,防止大学生自我评价随着情绪波动而波动,必须做到自我意识的发展与自我评价的提高有机统一。

在社会化强制外力的作用下,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高。如果单凭社会化强制外力,很多大学生没有自觉地自我控制、自我认知。面对理性和情感的冲突、社会与个人冲突的时候,很多大学生被社会强制外力压制的情绪会突然爆发,很容易出现过激行为。大学生一方面渴望自由和独立,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性不是很强,一旦遭遇挫折或突发性事件,很快又表现出过分的依赖心理,他们认为独立就是独来独往,自由就是无拘无束。

大学生普遍自尊心很强,大多数大学生把自尊和“面子”混为一谈,认为“面子”的大小即是自尊的高低,为了争取“面子”而哗众取宠,没有认识到靠“面子”获得的自尊是一种低级的自尊,没有认识到自尊是来自于自我与社会的有机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自负也是大学生主体性意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误区,自负的大学生往往不切实际估计自己,造成与周围的人际关系紧张。有的大学生对于自信的认识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不是把自信建立在个体对自我客观全面认识与评价之上,从主观好恶出发,逃避不该逃避的责任,承担不该承担的义务。

很多大学生认为主体性意识就是过度关注自己,关注自己的容貌、身高、仪表举止,认为这些意味着自己外在的全部。在与他人相处的时候,缺乏适度表达,片面关注他人,猜疑他人对自己的态度,总是把自己的容貌、身高、举止与他人对比,容易想入非非。这样,一方面思考、做事的时候以自我为中心,从自我的立场出发,自我评价和自我体验的时候经常自以为是,一意孤行,为了自己的需要往往不择手段。遇到挫折的时候,却又表现出怨天尤人,不能从自身找原因,在人际关系中显得孤立。

恋爱和性的困惑是大学生主体性意识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普遍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大学生个体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化程度是不一样的,面对恋爱和性的问题时,会出现多种复杂的情况,特别是理智和情感的冲突十分强烈,往往会导致情绪冲动并且伴有过激行为的出现,面对这些问题,对大学生主体性意识关于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既是挑战,又是丰富和完善的契机。

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世界、表达自我、自由交往的空间,大学生在网络世界里往往会表现出与现实世界不同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网络世界是一个与现实迥然不同的世界,在这里能够寻求安慰,逃避现实中种种不如意的重压。在虚拟的环境里,大学生以完全自我的方式寻求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实现自我调控,在网络中得到的这些经验,却与现实世界无法沟通。

三、主体性意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现途径及基本目标

面对上述问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指引大学生从正确认识自我出发,实现健康的自我,构建健康的人生。比姆提出,人们在内部线索微弱或模糊的情况下,通常依据外在行为来推断自己的特征如性格、能力、态度、品质、爱好等。[4]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一个简捷的途径就是通过行为判断认识自我,当他为社会公益活动做出有益行为的时候,他会产生相应的高尚感;当他为社会公德活动做出有益行为的时候,他会产生相应的公德意识;等等。这种自我认识的线索或者心理反馈有时是不够全面、不够客观的,丰富大学生的自我认识,他人对自己的反馈也是一条途径。这条途径有两个方面十分有效:一方面是对大学生有重要影响力人物的反馈,一方面是反馈内容对大学生十分重要。二者都会对大学生自我认识产生重要影响。

费斯廷格提出,人们非常想准确地认识自我、评估自我,为此,在缺乏明确标准时,人们常常和自己相似的人作比较。[5]大学生在规划他们人生目标和未来理想的时候,周围的人物、事例和社会的环境为他们提供了重要的参照比较,为他们提供了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参照。要指引大学生通过这些参照和比较,不断推进自我的社会化和成熟程度。要指引大学生通过周围的人物、事例和社会的环境对比,发现自己人格的完善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指导,积极应对社会的要求、人生的压力,做到不退缩、不逃避。

要指引大学生勇于深入内心,深刻发掘自我。人的心理和感官所产生的直觉有时会十分真实、有效,指引大学生在不自卑、不自负的情况下,尊重自己的内心,尊重自己的直觉,通过尊重它们、关注它们,大学生会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需要。面对社会的要求,应该如何结合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规划人生?通过上述途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个体可以达到这样的目标:有全面的自知之明,对于自身的优点、缺点有客观清醒的认识。从充分认识自我出发,结合自身条件和社会条件,对自己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以此作为自己人生定位的基本参照。他能够察觉内心的真实反映,把握真实的感受,面对人际交往的时候,既不压抑自我,又不放纵自我,适度地表达自我情感。善于对自我进行控制,能够依据变化的外部环境及时调整自我,肯定自我的时候,主观的我乐于接纳客观的我。保持自我独立的同时,能够与外部环境有机统一。实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相统一,能够确立积极的人生目标。在实现目标过程中,有充分的内省意识。面对人生目标,在积极进取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体会到自我实现的连续感和完整感。在实现人生目标过程中,不将现实功利作为唯一的人生选项,恪守自身的信仰和精神追求,始终关注人生精神意义的成长,注重心性修养和道德实践。

通过以上这些措施,可以使大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达到较高的社会化水平并且趋于逐步健全,大学生对自身基本素质有了全面了解和认识,能够在实现自身发展过程中处理好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的矛盾,掌控好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使理想自我对现实自我保持适当的张力。认识到自身现实和可能的全部潜力,不断面向变化的社会现实修正主观自我、理想自我,不断向着更高的人生发展方向激发自己、提升自己。这样的大学生个体既遵从了社会基本要求,又形成了自己鲜明的个性,明确自身的拥有,掌控人生未来发展方向。实现全面发展自己的人生目标,依据自身基本素质,确定基本社会角色,参与对应角色的社会分工,实现未来自我发展的社会化。以个人全面发展推进整体社会全面发展,以个人的健康、全面发展带动个人生活环境、群体生活环境健康全面发展。面对多样、复杂的群体生活环境,积极推进社会文化健康构建。

参考文献

[1] 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0:367.

篇9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区别。

    大学生是国家最重要的人力资源,而他们的思想与心理也是社会极需重视与关注的方面来的。在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也许会遇到思想与心理的冲击,而两方教育都有其特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1、强烈的政治性和普遍性。这一般表现为要求大学生要与主导思想达成一致,坚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和世界观,要与党的理念走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强调个人的价值观念与国家的需要结合。

    2、教育目标高,理想定位明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点是以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帮助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最终达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标准。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心理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也是一门较为古老的学科。它涉及人的心理、生理、社会各个方面,研究人们的心理活动及产生这些活动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心理教育的研究层面比思想政治教育的更广泛、具体。心理教育可以根据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辅导,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

    3、心理教育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心理教育其实并不只是单纯的心理咨询,它可以改变教育方式,从生理上进行观察,再判断其心理疾病,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单靠思想认识问题而产生的错误指导。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联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担负着各自的特点又相互融合,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总大纲中起到了互补的效果。

    (一)研究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两种教育它们的研究主体和客体都是人,而人的根本属性在于社会性。人的思想和心理很容易跟随社会的发展、转型、变迁而受到冲击或者碰撞,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心理健康教育同样重要。要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发展规律和心理变化情况,这样才能树立良好的思想观念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具体研究的内容不同,但学科交叉性强。两种教育各自的研究内容都是各不相同的,好像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理念都必须要正规,在教育过程中难免枯燥无味,学生也难以接受。而心理教育更偏向于人的内心深处,对情绪、态度都起着调整作用。因此,两者尽管研究内容不同,但是它们所追求的目的和坚持的观念是相同的,互为补充,交叉性比较强。

    (三)教书育人的出发点基本一致。两者的教育目的其实都是一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思想与心理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沟通作用。教育者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晓之以理,通过心理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基础,在两者结合的时候能增强彼此的作用,并更显效果。

    (四)教育的理想和目标一致。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大学生成为人格健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教育中,大学生也许能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和价值观,但是并非都能从心理上配合人格的塑造。因此,两种教育的结合能够使大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以不同层次的教育确立信念和理想,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解决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

    (五)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影响

    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教育从高校素质教育的角度分析,二者都是为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着心理素质教育的培养和训练,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心理健康教育为基础,没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够全面。思想政治教育中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对大学生个性心理品质和性格塑造产生内化作用。大学生很多思想问题的解决都必须要根据受教育对象的实际生活,经历和性格来给予引导、启发和建议,以改变其不正确的思想倾向,这些方法就是心理教育的基本方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有区别也有联系,心理健康是其思想品德良好的基础前提条件,思想品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无论从区别和联系中看来,无疑是对大学生一种精神上的补足,两者的结合可以增强各自的教育效果,同时也能改善和提高教育的质量与结构,并对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素质基础。正确的把握好而这的契合点,才能真正的从整体上提高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10

一、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理念

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较强的教育内容,它应当涵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理念:

1、树立科学的心理健康意识和观念

在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要以培育学生的科学心理健康意识为前提,这也是评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它表现为一种对心理的认知和对健康的认知,还表现为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态度,并体现于日常的具体行为之中。

2、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常识

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使大学生明晰心理健康方面的常识,包括: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表现;心理健康的程度判定等。

3、科学合理地调适不健康心理状态

现代社会形势复杂化,大学生要学会在复杂的环境下进行自我不健康情绪的调适,可以采用有效的策略或手段,消除内心的疑惑和不解,从而实现对自身心理健康的恢复。

4、获得人格的健全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排解,使大学生充分全面地认识自己,不断提升自己不良情绪调适的能力,从而达到健全的人格。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意义分析

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拓宽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可以在关注对大学生的政治性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注入心理学教育的内容,关注对大学生个体的心理问题辅导。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重大意义:

1、提升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传统的高校德育教育过分注重德育理论的传输,而忽略了大学生个体的体验和感受,引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德育教育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使大学生树立乐观自信的心态,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辅助高校德育教育的开展。并且在融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还可以舒缓大学生的厌烦情绪,减少大学生对德育教育的空洞f教的认知,从而大大地增强了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2、有助于提升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的素质

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极大地提升德育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还可以提升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素质,由此也可以看出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可以较好地实现教学相长。

3、实现对大学生的主体性教育

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育心”、“育德”、“育人”三个方面,培养大学生的良好主体意识。具体表现为:(1)对大学生的“育心”教育。在高校德育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缓解学生的心理障碍,较好地防范心理疾病的发生,具体做法是向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基本知识,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活动,缓解和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较好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增强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对于大学生的潜能开发也有较大的促动作用。(2)对大学生的“育德”教育。可以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品质,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内容的内化,更好地完善大学生的认知体系。同时,可以引导大学生更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情感,生成更高层次的需要,为德育教育创设心理基础。(3)对大学生的“育人”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的双重健康,还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德育教育功能实现的路径

(一)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1、大力推行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活动

要在高校中大力推行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指导活动,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心理困惑和疑虑,要使学生对心理咨询产生正确的认知和理解,而不能认为只有心理有问题的人才去心理咨询,要通过高校广播、网络、校园文化栏等多种渠道,开展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教育活动。同时,还要开设高校心理指导课程,用科学的、系统的心理指导课程,针对性地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排遣和疏导大学生内心的困惑和不解,更好地拓宽高校德育教育领域,丰富德育教育的内涵。

2、普及对大学生的心理普查活动,使之具有针对性和持续性

要在高校范围内广泛开展对大学生的心理普查活动,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让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真实而全面的评估,在这个评估过程中也有助于大学生对自我的思想和心理进行自我审视,更好地认识自己。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更为全面的认识学生,可以在调查的基础上对有需要的大学生进行疏导和排解,给予及时有效的心理援助,从而提升德育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关注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

道德认知要与道德情感相融合,才能生成自觉的道德行为。在对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要对大学生实施情感教育,针对大学生道德情感缺失的现象,进行如下内容的培育:

(1)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认同意识。在高校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德育理论教育,获得理性的认知,然而这种理性的德育理论认知还无法转化为学生具体和行动,而学生产生具体的行动必须要以对理性认知的情感认同为前提,只有在大学生将理性认知内化为自身的情感认同之后,才能真正达到导之以行的效果。

(2)营造良好的道德情感环境和氛围。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还需要培育大学生深层次的道德感,在培育大学生这种深层次的道德感的过程中,要注重对道德情感环境的优化,充分利用情感环境对大学生的浸染和影响作用,更好地实施对学生的德育培养。

(3)实现情感的物化效果。在高校德育赤行为在对中,要基于学生的情感基础,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自觉的道德行为。例如:“绿色通道”、“特困生超市”等服务措施,可以较好地实现情感的物化作用。

(二)全面推行高校大学生的心理辅导

1、个人心理辅导

在高校德育教育体系之中,要完善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体系,通过各种心理辅导活动,实现对大学生的个人心理辅导,辅导员要成为大学生的朋友,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地给予个人疏导和排遣。

2、团队心理辅导

这主要是在团体的场景之下,对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助和指导,充分利用团队内部的人际关系的交互作用,引导大学生在交互性的人际交往过程中,进行观察、学习和体验,从而调整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同时也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在团队的影响之下得到自觉的内化。

3、朋辈心理辅导

这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是基于朋辈之间的人际互动过程,在这个方式之下,学生成为了心理咨询的主体,由受过训练或督导过的非专业人员,对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也称为“准心理咨询”、“非专业心理咨询”,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专业心理咨询不足的现状,有利于生成“自助――助人――互助”的机制。这主要是大学生在遭遇心理问题时,会首先向朋友倾诉和寻求帮助,为此,朋辈心理辅导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然而其前提在于要对朋辈辅导人员加以合理的培训、选拔、督导,从而有效地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条件。

(三)增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治疗的水平

在大学生之中的心理治疗教育方式,可以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启发、教育、劝告和暗示等手段,对大学生的病理加以引导和调整,以缓解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和症状。为此,需要加强高校的心理治疗队伍建设,增加专职心理治疗人员,并且还可以采用资源共享的手段,引入其他高校的心理咨询师或医院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坐诊,以成为有力的补充力量。

(四)增强对大学生的抗挫折教育和创新素质教育

要整合社会、家庭和学校三方面的合力,寻求有效的家校合作的方式,对于大学生消极的心理问题,进行联合性的干预,在家长的关心和支持之下,提升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并且,还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开展顺序性、阶段性、差异化的抗挫折教育,充分增强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还要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可以通过开办创新学术讲座等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发展大学生的创新品格,并融合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磨砺大学生的意志,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可以建立大学生心理测评间,针对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发展状况,提出个性化的、针对性的建议,更好地开拓大学生的创新视野,从而使大学生的人格圆满、素质全面。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基于学生的心理学层面,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合,从而解决大学生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障碍,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和排解,实现对大学生的育心、育德、育人的德育教育,提升高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科学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 张卫平. 心理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价值[J]. 教学与管理. 2013(12)

[2] 柏丽华.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实现路径[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1(04)

[3] 凌总成.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基于人的本质理论视角[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5)

篇1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5.010

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的心理困惑也呈现明显的变化,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大学生正处于从青春期向青年期的过渡阶段,无论是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环境和成长环境变化的角度,这些因素都将对个体心理带来一定的干扰和困惑。

一、研究背景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的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并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显然,心理健康不是指对任何事物都能愉快地接受,而是指在对待环境和问题的反应上,能更多地表现出积极的适应倾向。在此参考标准下,不少针对大学生心理困惑的相关研究也比较丰富,聂舒(2015年)结合已有文献,对心理困惑进行了描述性定义:心理困惑是指人在情感、智能、决策、个人发展和意志力等方面受到阻碍,以至于无法正常正确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表现为心理感受痛苦、学习动力缺失、人际关系不适、情绪低落、自卑与自负、行为退缩、恐惧失败和轻微的躯体症状。并综合已有的专家和学者的相关研究,提炼出大学生的心理困惑的三大类,分别是个体方面、社会环境方面、生活和学习方面。孙凤梅(2006年)在浅析大学生心理困惑的成因及解决对策中指出学业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性问题、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和大学生生活适应问题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当前,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文献较为丰富,但通过中国知网检索,近10年(2007—2016年)对“高职院校大一学生的心理”研究关注度在2011年环比增长率达到高峰,之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大一学生的心理困惑是处于变化和发展状态的,从个体身心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等角度来看,对大一学生的心理困惑的关注是必要的,对其关注和研究,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策略,将对其今后的身心发展产生十分有益的影响。

本研究中的心理困惑界定为因个体受到自身发展和周围环境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个体心理出现疑惑、不解、有压力、感到困难的心理状态。本研究选取高职院校大一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深入地了解和探析他们当前的心理困惑,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随机选取南京某职业技术学院2016级大一学生中58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85份,回收有效问卷562份,有效率为96%。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当前,你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满意吗?”“当前是否存在心理困惑?”“如果当前存在心理困惑,请具体说明”等。访谈采取随机调查,共72人次,访谈地点设置在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工作室。

(三)研究过程

本研究选取调查时间为大一下学期,被试人员通过大学第一学期的适应,很大程度上会降低研究中因环境陌生等外因的影响,尽可能回归被试个体心理发展层面的因素。本研究问卷调查部分由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指导被试人员统一作答。经过对问卷内容的统计和分析,结合实地访谈,进行信息的归纳和整理,进而形成研究结论。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针对高职院校大一学生心理困惑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对回答内容进行整理,按照心理困惑内容出现频率的高低进行归纳,研究结果表明:98.9%的学生在“当前是否存在心理困惑”方面作出肯定回答;高职院校大一学生心理困惑按回答内容频率出现的高低,来源依次为:专业学习、人际交往、职业生涯规划、心理适应、消极情绪、自我意识。

(一)专业学习

研究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大一学生心理困惑来源的第一大因素就是专业学习。具体表现为学习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如: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差;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学习效率较低、学习压力大;对专业学习缺乏认同;考试焦虑;学习上缺乏动力和目标;纠结是否需要转本;对专科学历的担心等。

(二)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高职院校大一学生心理困惑的第二大因素。主要涉及宿舍人际交往、恋爱关系和家庭关系。例如,“宿舍矛盾让自己很烦躁,不知道如何应对。”“很在意宿舍的人际关系,和个别不容易相处的人每天在一起,感觉很郁闷。”“对恋爱充满好奇,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场美好的恋爱。”“和父母亲的关系一直很困扰”“家庭不是很和睦”等。

(三)职业生涯规划

本研究的这一部分主要涉及在调查中比较集中出现大一学生开始对其一生的理念、工作、生活、家庭及社会等目标所要设定的计划进行思考和探索,更多会出现迷茫的心理困惑。例如,“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度过大学生活”“如何制订职业规划和目标”“将来毕业后能做什么,现在感到很迷茫”等。

(四)心理适应

该部分主要表现为大一学生进入大学的环境之后,面临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出现的内心困惑的状态。例如,“住集体宿舍不太适应”“暂时还不能适应自主学习的方式”“想家”等。

(五)消极情绪

该部分的调查表明,大一学生因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而出现不同层面的消极情绪。例如,自卑、抑郁、焦虑、愤怒、纠结等。

(六)自我意识

个体开始对自我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了解。在此过程中,会出现是否能够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而产生的心理困惑。例如自我评价水平较低,对自己的外表不满意,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缺乏正确了解和评价。

四、讨论

(一)关注和重视高职院校大一学生的心理困惑

本研究发现,绝大部分的大一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及时有效地帮助和疏导他们的心理困惑对其身心健康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极负盛名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rikErikson)强调人的理性和适应。他所提出的心理社会阶段理论对我们当下的研究再次提供了指导意义,大一学生正经历从青少年向青年期的发展过渡,从心理发展角度来说也是向成熟迈进的过程,自我意识的逐步建立和亲密关系的建立是人生发展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学生心理的关注和重视是非常必要的。

(二)提高个体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高职院校大一学生经历着学习和生活上的转变,不少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造成“迷茫与压力”共存的心理状态。学校可以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对大一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尽快了解专业的学习内容和就业方向为学生提供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机会,科学指导学生做好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同时,大一新生要积极踊跃地参加社团活动,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人际沟通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和塑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一学生心理成长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大一学生的心理困惑与其他年级学生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特点。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心理辅导方式,广泛性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大一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心理知识专题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等,帮助学生从心理层面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四)研究的展望

本研究主要针对高职院校大一学生进行,研究内容相对比较宽泛,今后还可以在学生的性别、生源、专业等不同的维度上进行更好的研究,也可以对大一学生与其他年级学生的心理困惑进行更加深入的比较研究。

五、结论

高职院校大一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家庭、学校以及学生自身应共同关注和重视。专业学习、人际交往、职业生涯规划、心理适应、消极情绪、自我意识构成了高职院校大一学生心理困惑的六大主要来源。

参考文献: 

篇12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发展,危机干预、心理咨询和职业咨询的工作范畴变得更加明晰。危机干预主要是在人的本能层面工作,心理咨询主要在情绪层面进行干预,职业咨询主要是在来访者的理性层面工作。情绪管理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在反复的学习和践行中逐渐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情绪管理和疏导的方法和途径。

一、 关于情商和情绪管理

人们常把影响人成功的因素分为智商、情商、挫商等,换句话说就是成不成功和人聪不聪明、会不会管理情绪、是否有着极强的抗打击等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情商就是本文要探讨的情绪管理。在探讨情绪管理之前,先简单了解什么是情绪。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这种体验表现为喜欢、愤怒、哀伤、恐惧、厌恶、惊讶等情绪,情绪能够在人的外在行为上表现出来。比情绪还深入与丰富的是人的感受、感觉,会通过外在情绪表达出来。情绪是股巨大的能量,是人生命和活力的展现。

关于情绪管理方面的论述,在心理学发展的一百多年来,对此论述不胜枚举。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教授戈尔曼(Goleman)提出了情绪智力概念,情绪智力就是情商。戈尔曼把情绪智力分为五个方面:认识、管理、激励自己的情绪的能力,认识、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从情商的定义来看,情绪管理涉及到管理自己情绪和影响他人情绪两个方面,一个人想要高情商处理问题,必须兼顾管理自己情绪和他人情绪两个方面,其中管理自己的情绪是关键,只有体验过并很好地处理过自己的情绪,才能识别理解他人情绪,进而对人际间情绪进行管理。

二、 情绪管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情w管理对所有人都很重要,因为积极愉悦的情绪和个人幸福感紧密相连。幸福感是一种心理感受,没有积极愉悦的情绪感受,幸福感就无从谈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想要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没有良好的情绪管理和沟通能力是无法达成的。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后期、青年早期的人生阶段,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至关重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如果能很好地识别和管理学生情绪,将对大学生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

(一)有利于识别需要帮助的学生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1],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大学生能否在大多数情况下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富有年轻人应有的朝气和活力,对生活充满希望,憧憬未来,善于调控情绪,能克制并采用合理的方式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情绪表达能兼顾自身需求和社会要求,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及时调整,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等。年轻大学生正面临学业、友情、爱情、职业选择等挑战,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面对变化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帮大学生顺利度过人生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负面情绪和感受是心理健康工作的起点,积极、正向、愉悦、平静的情绪状态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归宿点,尽管中间要经历曲折的努力才能达成。所以学生情绪状态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良好的工作切入点。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感受能极好地促进师生感情

因为情绪和感受、感觉紧密相连,丰富的感受、感觉最终都要通过情绪得以展现,但感受、感觉远比情绪表达要复杂更接近心灵深处,管理情绪,必须要关注感受、感觉,所以下文中笔者有时会将情绪和感受、感觉联合起来应用,以强调情绪和感受、感觉关系之密切。

情绪和感受、感觉是最贴近人心灵的部分,教师对学生这方面的关心和关注特别容易温暖学生,走进学生心灵、获得学生信任,进而亲其师信其道,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学生因为与教师建立了关系,收获了更好的成长和支持资源,更有利于积极健康地度过大学生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三)教授学生情绪管理的知识和技巧能切实促进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提高

每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束时,要求学生写出上完课的感受和收获是这门课结课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让学生反馈教学,以便于教师在教学方面做出适当地调整。很多学生在作业里反映,自己收获最大的是情绪管理章节的学习,通过学习让自己能够更加理解自己,知道了如何管理自己情绪,如何理解、管理他人的情绪。

三、情绪管理的应用

情绪管理的学习过程是尝试用理性的手段和方法处理感性的情绪和感受、感觉,情绪管理学习的过程既是语言传达描述的理性过程,也是体验、理解的感性过程。

(一)如何管理自己情绪

如果想要游刃有余地管理人际间的情绪,前提是能够比较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能够让自己至少处于比较平静的情绪状态,让内心有空间去管理他人的情绪。你在管理自己情绪的过程中,知道了当自己情绪来的时候,需要被怎么对待,然后推己及人,尝试把最好的情绪处理方式用在与他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学习情绪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白,情绪管理不是对情绪的控制和打压。虽然情绪有正面和负面之分,但所有的情绪都有意义和价值,无所谓好坏,情绪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管理它。管理正面情绪时,如果希望它更持久些时,可以让正面情绪来得更缓慢些,这样它持续的时间会更长久一些,因为情绪是流动的,正面情绪会来也会走,负面情绪也是如此。本文主要探讨管理负面情绪的方法和步骤。管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常用以下几个步骤:

1.识别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情绪章节,请学生分享此时此刻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是什么。在此过程有的学生情绪是正向的,有的学生情绪是负向的;有的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有的学生说自己虽然有情绪和感受、感觉,但不知道怎么表达;还有少部分学生说自己没有情绪和感受、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怎么回答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经历了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去体验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并尝试识别它们的过程。识别情绪和感受感觉的过程心理学叫觉察,当一个人觉察到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并且识别出来了,他心里就有了初步的空间和安全感去管理它。这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没有这一步,情绪管理就无从谈起。

2.承认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当学生说出了他们的情绪和感受、感觉时,教师会模拟一种情境来强化承认和接纳情绪和感受、感觉这个过程。教师将讲桌猛地一拍,学生为此震惊,然后教师用一种不屑的、高亢而严厉地语气说:“你怎么能有这种感觉呢?你应该这样反应……”说完之后,让学生谈谈感受。学生反映教师的话让他们非常愤怒和不爽,仔细体验那份愤怒和不爽,最终感觉是老师很霸道,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被否定和不被允许让人十分愤怒。承认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就是不评价自己此刻的情绪和感觉、感受,允许情绪和感受、感觉自由流经自己,自己可以好奇这份情绪和感受、感觉从哪里来的,但不能不允许它的存在。

承认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在情绪管理中十分重要,没有承认和接纳,就没有自己和负面情绪的和解,不能和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解,它就有着极大的力量影响人的工作和生活。很多人知道如何管理情绪的方法和步骤,但是总是做不到,很多时候就是卡到了接纳这一关。能够面对和理解自己的负面情绪需要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因为很负面情绪是社会文化所不允许的,承认它会让人觉得自己不够好,会伴随无能和耻辱感。但是只有承认和接纳它,和它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它才愿意被你管理,包括对无能和耻辱感的承认和接纳。

3.理解自己负面的情绪和感受、感觉

当情绪被觉察、承认、允许和接纳之后,理解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就显得特别重要,只有理解足够充分了,人与负面情绪的和解才真正达成。当足够理解自己负面情绪的时候,满分10的负面情绪,到此时可能就会消解了4-6分。理解自己的负面情绪就是站在自己的人性的立场上为自己的情绪辩护,理解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一份负面情绪,寻找到负面情绪背后的积极正向的力量,进而将负面情绪转化为一股温柔和谐的力量。你最终会发现,所有的负面情绪都与积极正向的情绪相连接。

曾经有一位男性来访者非常愤怒,因楣叵当冉虾玫呐孩重新回到了她前男友的怀抱。咨询师在处理这份愤怒之前,曾问来访者是否喜欢那个女孩,来访者坚定地说不喜欢。于是咨询师没有就来访者喜欢不喜欢那个女孩进行探讨,而是紧盯着来访者那份愤怒进行充分地理解。来访者愤怒的理由是他认为女孩男友很垃圾、是人渣,配不上那个女孩子,自己曾经把他们拆散过,没有想到他们又在一起了。来访者对女孩男友很愤怒,对女孩也很愤怒。咨询师让来访者充分表达自己为什么这么愤怒,为自己的愤怒需找价值和理由。最后来访者自然说到了自己平时和女孩无话不谈,感情很好,女孩前男友的介入抢走了这份美好,咨询进行到这个时候来访者就温柔地承认了自己原来是喜欢这个女孩子的,对女孩有多喜欢,就会对她回到前男友怀抱有多愤怒。原来愤怒的后面是因为喜欢这种美好的情感,刹那间来访者整个人就放松了下来。接下来与愤怒伴随的无能感、无价值感、被抛弃和背叛的感觉都得到了温柔的接纳与和解。再比如,生活中严重的职业倦怠背后总有一个温柔美好的声音在呼唤:要对自己好点,要在乎自己的感受,要爱自己和家人更多。

4.用各种手段处理自己负面的情绪和感受、感觉

情绪作为一股能量不会消失,但可以转化。当前面三步都做好了之后,接下来就轮到大家常见的情绪处理的方法了。比如宣泄放松法、调整认知法、转移法、呼吸放松和催眠法、沙盘疗法等等。

宣泄放松法就是把自己的负面情绪,说出来、哭出来、喊出来、吼出来、骂出来、唱出来、写出来、打出来、跑出来,总之这类方法都是将负面情绪这股能量变成动能释放宣泄掉,让情绪从体内出来、流走。上例中,当达成理解之后,咨询师让男性来访者把这份愤怒骂出来,问来访者骂什么最舒服?来访者说“”,咨询师就让来访者够味地骂了两句,如果觉得愤怒释放还不够,可以找个无人的山顶骂个痛快,然后该做什么做什么去。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还有宣泄人,如果学生需要可以用“打出来”的方式来释放情绪。宣泄情绪过程中要保证合适的场合与情境,保证自身安全,不伤害他人利益,不起现实的冲突。

调整认知法认为影响一个人情绪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们对这个事情的看法。调整认知法能够把情绪处理上升到理性层面,获得不同的收获。咨询师与来访者一起,换个角度看同一个问题,再换另一角度看同一个问题,再换第三、第四个角度看同一个问题,总有一个角度和解释能够让来访者的负面情绪得到安抚,并获得理性的升华。

当抑郁、悲伤等负面情绪来临时,用自己喜欢的人和事转移当下的注意力,做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找自己喜欢的人聊聊天,或许心情就会豁然开朗,不好的感觉就离自己远去了。

当焦虑紧张时,甚至是愤怒时,呼吸放松和催眠法都不失为一种好的情绪处理办法。咨询室中曾有一些善良到有些懦弱的老好人型的来访者,被人欺负之后有很多愤怒,但是自己无法接受比较激烈的释放方式,连骂人都觉得羞愧,觉得自己不是好人了,情绪不能够释放。咨询师在呼吸放松之后利用催眠帮他处理愤怒情绪,来访者在咨询师的催眠中到地球的当下、过去和未来、人类的当下、过去和未来、他自己的当下、过去和未来神游了一遭,在博大精深的宇宙里,在人生命的长河里,此时愤怒的事件和情绪都显得那么渺小,来访者的愤怒被温和地稀释了。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拥有一万多件沙具,四个沙盘,设施齐全,对一些愿意在沙的世界中认识自己、疗愈自己的来访者来说,也是非常好的一个舒缓自己负面情绪和感受、感觉的一个平台。

总之在管理自己负面情绪和感受的过程当中,除了第四步的情绪处理技术和技巧之外,前面的对负面情绪的认识、接纳、理解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做好了前面三步,第四步负面情绪的处理就显得事半功倍,效果明显,而且来访者可以习得负面情绪处理的办法,受用终身。

(二)如何管理他人情绪

相比管理自己的负面情绪,管理他人情绪会相对简单些,只要做好倾听和理解就够了。倾听和理解他人情绪是心理咨询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普通人想好好管理自己的情绪,这两个基本功必须学习,学得越好,应用起来效果越好。

1.管理他人情绪从倾听开始

如果生活中有一个人,他愿意花时间和心思倾听你,他应该被好好珍惜和对待。他一定是获得了你的信任且给了你的负面情绪以空间,让你的负面情绪流经他。生活中擅长聆听的人,无论他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都给人安全感比较足,人缘都不会太差。如果想要支持他人,就从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开始。

倾听是有技巧的。倾听的时候要放下你手头的事情,要专注地听;听的过程中,不打断,不岔开话题说自己;要用“嗯”“哦”“是吗”这样语气词呼应对方诉说的进度,告诉对方你在认真地听。一般有这么认真的倾听态度,对方就会感觉到你很重视他,愿意把不开心的事情说出来,你们的信任关系就会进了一步,对方的情绪也得到了部分宣泄。生活中能够做到倾听他人就很不容易,能够做到理解共情会更难一点。

2.理解他人情绪

高情商处理他人情绪的秘诀是――先处情绪需求,再进行理性沟通[2]。接下来的论述都在这个秘诀的前提下进行的,人们对人类大X构造研究发现,人类的感性情绪比理性情绪跑得快,所以感性情绪需要优先处理。杏仁核是人脑的情绪管理中枢,大脑皮层是理性中枢。当我们的大脑接受外界刺激时,大脑中的视丘会把这些信息用两条送出。一条直接到达掌管情绪记忆的杏仁核,一条则是先送往理性中枢的大脑皮层后,再传到杏仁核。

直接通往情绪中枢杏仁核的道路简单而狭窄,运载量低而时速快,大脑所收到的刺激中,只有不到10%的信息往那送,然而时速超快,通常只有千分之十秒左右。也就是说我们碰到紧急情况时,往往在极短时间内就对支离破碎的不完整信息作出情绪反应。比如你看到路边一根S形草绳,来不及仔细分辨,就反射性地逃开了,这就是直通杏仁核道路的作用,目的是让人遇到危险就快速躲避,以确保自身安全,等看清楚时就来不及了。然而,生活中很多事情,尤其是人际关系相处中,无关生死,需要我们慢下来,等90%的信息通过大脑皮层做处理,慢工出细活,出来的信息就精准多了[3]。因为感性情绪比理性情绪跑的快,所以处理他人情绪的时候,先处理感性情绪,再进行理性沟通,效果会事半功倍。

具体如何理解他人情绪,一个是察言观色,一个是把对方的感受说出来。

察言观色的目的是试图通过对方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声调、语气、语速等特征来识别他人的情绪,当你识别出对方的情绪,并且能够把对方的感受说出来,对方就会觉得你是特别理解自己的人。理解在人际交往中非常珍贵,我们常说“理解万岁”、“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说的就是被理解后的感受。

台湾的张怡筠是第一位以中文写作情商专业书籍的心理学博士,她曾在《爱情其实很简单》这本书中,举了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你家的电脑已经旧了,想来该换台新的了,于是凭着自己对于电脑丰富的经验及了解,你上街径自订了台新的,因为你觉得这个型号运用了最新科技,价钱也合理,更何况今天是促销活动最后一天,不立刻买就亏大了。

回家后,你兴高采烈地告诉太太:“我已经订了台新电脑。”

太太听了,脸色一沉,问道:“原来的电脑有什么不好?干吗要换?”

这时候,EQ高手的你,会怎么回答呢?

对以上这个例子,丈夫可以说很多理由,但是最好的回答是先对太太“脸色一沉”做出回应,因为太太感性情绪在前面,需要得到呼应。当丈夫对太太脸色一沉做出回应时,可能会说“你不高兴了?”太太会觉得自己的情绪被人尊重了,被人理解了,就会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丈夫买这台电脑是没有和自己商量,剥夺了自己的知情权,自己为此不高兴。当太太情绪得到表达和舒缓时,令丈夫兴高采烈的理由就能很好地被太太接受了。当情绪被处理的时候,理性的解释就能被接受。在这个例子中,丈夫要呼应太太的情绪,必须放下兴高采烈的情绪,调整到平静情绪去关照太太的情绪。如果丈夫不是一个管理自己情绪的高手,会觉得太太脸色一沉是给自己的兴高采烈情绪上泼了一瓢冷水,完全可以发展成为一场夫妻战争。

情绪管理的能力不会自然而然形成,高情商处理问题的能力需要人们在生活中不断训练。高情商处理问题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可以先从对自己比较重要的人身上开始,比如夫妻间、重要客户之间,因为倘若你不能很好处理对方的情绪需求,就不能达成自己的愿望,会对自己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因为重视,学习起来动力会更足一些。当学会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并且能尝试在人际交往中应用倾听、理解的对方情绪的方法与人交往,就会逐渐成为一个管理自己和他人情绪的高手。

[参考文献]

[1]徐 瑛.成长从心开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107.

[2]张怡筠.爱情其实很简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24.

[3]张怡筠.工作其实很简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62-63.

Significance and Application of Emotional Management in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篇13

近年来,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大学生群体已成为互联网的活跃人群。做好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进一步厘清大学生的内在成长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转变教育观念,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我们探索建立符合大学生需求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和思路。

1网络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因特网(Internet)兴起于20世纪中期,在我国仅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网络作为现代文明的象征与标志,也是一把双刃剑,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们的生活充满了危机感。网络正在影响着大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交的各个方面,与人们生活的现实世界相比,互联网作为一个虚拟的网络社会有很多不同于真实世界的特点,如身份的可变性与匿名性、地位的平等性、打破时空界限、可记录性等,这些都会打破原有的生活状态,对不同个体产生不同的心理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所处的环境会影响到人们正常的行为方式表达,以至于做出很多与自己性格不匹配的行为。因此,及时掌握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对于开展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得尤为必要。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认知、情感、人际交往和人格等方面。从认知方面看,网络一方面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网络的交互性为大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的平台,为学生提高素质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长时间接触网络会降低大学生的感知能力,当个体接收的信息过多时,容易导致对信息内容的消化不良,发生认知错位,对信息表现为迟钝感和麻木感;从情感方面看,网络的发展满足了大学生的自我情感需要,使其收获了平等、尊重和自由的情感体验,但过多使用网络可能会导致性格孤僻、压力增大等,甚至加剧患焦虑和抑郁风险;从人际交往方面看,通过网络人际交往可以增强大学生主动交往的能力,网络的互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内向大学生开展人际交往,但是依赖网络可能会导致部分大学生现实人际交往受阻,产生自闭和逃避心理,出现“御宅族”现象;从人格方面看,网络能够强化自我意识,使人们更具独立性、自主性和支配性,增强平等意识和民主观念,但容易导致自我意识膨胀和集体意识的淡薄,此外,网络与现实生活中不同身份和角色的切换易发生自我同一性的混乱,最终导致人格障碍。

2网络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心理健康是“网络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而网络心理学又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有自己独特的影响环境、独特的表现形式、独特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规律,主要是研究在网络环境下人的心理现象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网络心理健康的概念是相对应网络心理障碍而提出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公开和权威的定义。文中关于网络心理健康的定义是借鉴郝文清提出的概念,他将网络心理健康概括为:人们在使用网络时保持积极的心态、离线时能够保持心理的平衡、能够较好地把握虚拟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在虚拟性与现实性之间以现实性为主导、在线时和离线时能够保持人格的同一,离线时身体没有明显的不适应。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尤其是大学生网民在使用网络方面的先锋位置日益突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从一方面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指运用网络技术来解决来访者的心理问题的过程,在这里网络作为一种工具或手段,是现实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另一方面,有学者提出网络本身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对象和内容,由于网络使用而导致的认知、行为等问题都迫切需要加以解决,这是从问题产生的角度来理解的。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理解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其本质是确定不变的,即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借助网络平台和特殊功能,关注大学生知情意的发展,及时预防和治疗各类心理问题,最终促进大学生成长和发展。

针对大学生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需要,符合时展和教育创新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升网络素养,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积极心理学思想对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2000年1月,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出版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在美国兴起。积极心理学是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和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能力、动机和潜能等,是对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一种修正。在积极心理教育理念中,强调“积极”是贯穿心理教育过程的灵魂和主线,有三个方面的意义:首先,主张对那些集中关注于心理问题的病理式研究进行变革;其次,倡导心理学要关注人性的积极方面,促进人的心理发展;最后,对人类存在的心理问题,强调用积极理性的方式做出适当解释,且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积极心理学认为,要使人们不再专注于认知事物的消极面,那得先教他们如何认知事物的积极面。因此,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关注心理潜能充分开发,倡导用积极的方式对心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作出解释并获得积极意义。在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中,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对我们的工作有以下几点启示:

3.1适当调整教育目标

在积极心理学诞生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几乎都是以治疗和解决心理问题为导向的,其目标是帮助个体尽快摆脱心理困扰,而对个体长远发展和潜能发挥缺乏应有的关注,这容易使大学生对心理咨询产生抵触情绪,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育人目标根本无法实现。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在于培养积极向上、适应力强等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大学生,这就要求克服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医学模式,开展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应当包括帮助个别学生消除心理问题,更要注重培养全体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只有兼顾二者,才能收到最大效果。在工作中,要坚持预防性和发展性原则,以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代替诊治各类心理问题,适当调整原有工作中的消极价值取向,根据时展特点、网络特征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等方面重新调整和确立教育目标,着眼于大学生成长和成才需要,培养大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良好个性品质。

3.2主动渗透积极理念

网络作为新生事物在中国的发展可谓十分迅速,很多大学生因此成为“网瘾”一族。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应该更新教育理念,培养适应时展要求的大学生,而不是一味地告诫学生要远离网络。根据积极心理学的思想,要注重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提倡对问题作出积极的解释。在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从自我出发,向学生传递积极的心理健康观念,通过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乐观解释风格来达到预防心理问题的目的;要善于通过网络课程、网络社交平台等方式渗透积极理念,拉近与学生距离,让网络成为师生沟通的新途径,不仅要解决其在成长中的困惑,还要培养和开发其在今后生活道路中应该具备的积极的心理潜质;营造积极的网络和现实教育环境,通过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多方面合作,使积极的行为经验转变为个体内在的成长动力,不断促进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养成。

3.3着眼全人发展

心理健康工作是关于人的工作,但由于追求功利化、随波逐流等原因而导致了一些忽略人性发展的现象依然存在,随着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趋于成熟,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工作者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阶段性、片面化、工具化思想必须得以转变。积极心理学强调,每个人都蕴藏着积极人格品质,人是具有自我生成、自我管理、自我导向和适应性的整体。我们要将人看作是全面发展的个体,关注每个人智力、情感、社会性、物质性、艺术性、创造性与潜力的全面挖掘,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更应该着眼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精神境界的提升。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自我体验、自我探索的全新空间,区别于以往教育环境的单一化,网络可以突破地域限制、时间限制和物理限制,更大范围地实现跨学科互动和知识的整合,因此,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需更加注重以人文精神为指导,培育具有现代价值观、理性的、人文的、道德的、精神的全人。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是现代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阵地之一,也是值得探索和挖掘的新突破点。我们应该大力倡导在积极心理学的引领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利用网络促进专业发展,提升自身网络素养。同时,要做好反馈与监督,加强对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网络心理的研究,注重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线下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相辅相成,多手段并举、多渠道融合,不断丰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涵,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