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概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概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概念

篇1

一、让学生感受阅读乐趣,培养阅读兴趣

阅读活动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就是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随着阅读活动的不断增多,让学生逐步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至关重要的。根据教学大纲对此提出的要求——“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首先,对小学低年级还处于自由玩耍而没有进入学习阶段的学生,不能过快地使其进入严肃的、规矩的学校学习生活,而是要逐步引进。教师要逐步摸索学生的心理状态,尽量为学生讲解一些具有故事性、神秘性的文章,通过精彩的故事,让学生对阅读充满好奇与兴趣,从而主动积极地去阅读,这样阅读就为学生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乐趣。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认识世界的视野在拓展的同时也获得快乐。阅读,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也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升自我的想象能力,这样,学生在现实中感受不到的愉快,便可以在想象中得以实现。这样的阅读效果会比按部就班地跟随教师和教材编写者的思路与理解所获得的阅读效果更好。

与此同时,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独立阅读,阅读完后,让同学之间进行交流与探索。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让学生认真去读,而是牵着学生直接进行讲授,让学生死记硬背,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甚至害怕、厌烦读书,这样的教学只能适得其反。因此,教师让学生去读并且读后进行交流,则会让学生自觉投入其中,每个学生获得的乐趣都各不相同,都带有个性化的色彩,不同乐趣的汇集,必然会丰富和发展每个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尽最大可能让学生喜欢阅读,并从阅读中获得兴趣。

二、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讲解课文时基本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首先解词,再由词到句,然后由句到段,最后是由段到篇。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忽视对课文总体的把握,反而将精力都置于字、词、段的解析中,这就使学生和教师走进了阅读误区,忽视了对文章总体的认识,导致优美的文章设置在教材中就显得毫无意义。当然,重视整体,也不能忽视了部分,毕竟在小学低年级,认字识词是其根本之所在。教师应指导学生理解词句的同时,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再随着年级的升高,不断侧重整篇的教学,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使其适应不同年级段的学生学习。

三、使阅读内容与儿童阅读心理特点相符合

2001年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不同阅读内容,提出了不同的阅读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感情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现今,不少版本的语文课本都遵循这样的原则,对小学语文课本进行了改编,将生活故事、自然故事、民间故事、童话、寓言等以最生动形象的图画形式展示在课本上。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心理学的发展研究表明,儿童在一定的年龄时期对生动的彩色图画和故事性文章、童谣、寓言等特别感兴趣。学生可以将自己融入到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情节变化和强烈感彩的文章中去。

长期以来,教学内容单调、乏味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学语文教学,要想突破这种思维定势,教师应摸索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了解学生的思维取向和天性。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不仅生活在现实世界中,还生活在想象世界里,而多重题材的阅读,正是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在童话故事等内容中,学生不仅可以无限地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还可以感受和体验丰富多样的情感,而这些丰富多样的情感体验对学生个性、人格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

四、延伸阅读

阅读要立足于课本,但不能局限于课本,教师应引导学生以语文课本为核心,向外辐射,以课内阅读带动课外的阅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阅读,不断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质,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另外,学生在阅读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感悟,做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享受生活。

综上所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重要任务,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完成这一重要任务,必须遵循教学大纲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面的改革要求。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在课文安排方面要合理,难易适当;要注意整体与部分的合理结合,让学生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和意识;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书,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与探索能力。改革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不断创新的。只有通过不断地改革,才能更好地完成小学低年级阅读的合理教学。

篇2

从小学课程施行改革以来,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产生非常大的变化,特别是小学语文的低年级阅读教学出现焕然一新的景象。但是,在教师备课和课堂互动方面,众多的语文教师反映,因为教学话题存在主旨不鲜明的问题,导致课堂中的阅读教学时常出现“讲解费时”“效果甚微”“阅读负担”等问题。同时,众多语文教师也表示,若想在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教育改革后的效果,需要在阅读话题与主旨问题方面做出调整,以符合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的条件与需求。

一、让学生感受阅读乐趣,培养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阅读改革中,其阅读的话题、内容、主旨,需要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相应的知识需求,只有阅读的内容吸引学生,才能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从阅读中体会乐趣[1]。对此,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首先要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首先,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还处于智力发展和外界探索的阶段。学生对于玩耍与探索未知,了解未知,具有本能的渴望与需求。所以,在对其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体会学生的普遍关注的内容,比如“动画片”“游戏”“零食”等话题,通过语文教师的引导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切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讲解相关的学生不知道的深层次的“故事”与“联系”起到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理,使学生升起探知的欲望与需求,进而通过带有神秘色彩的图画来引领学生进入阅读之中。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对于世界的认知,对事物嗯嗯认知,通过阅读的视角而不断的变换和深入。这个过程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看待事物的视野;也能够使学生通过阅读,不断的进想与思考的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学习材料或课外书等方式,汲取知识,积累知识、寻找自己想要知道的答案,从而使意识到通过“阅读”能够知道自己想知道的答案,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很多自己原本不清楚的事情与联系,进而培养出对于阅读的快乐和兴趣。

这种通过从学生感兴趣,热衷的话题进行切入,要比传统的生硬的命令式或任务式的教学方法要温和多,效果也更加明显[2]。并且在具体的阅读效果上,也要比传统跟随老师“念经”一样的朗读和集体阅读的模式,更加自由,更加符合学生自身的兴趣与阅读习惯,从而使阅读的效果凸显而出。

当学生进入阅读时间后,语文教师需要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完成阅读,在阅读完成之后,教师需要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分享。在传统的阅读模式中,教师会在学生进行短暂的阅读之后,开始进行传授式的讲解,通过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阅读内容和内容所表示的含义。这使的学生在没能对阅读内容产生兴趣的前提下,对阅读内容产生腻烦心理,不在愿意对其内容进行阅读,无论阅读的内容是否是学生感兴趣的方面或领域,学生也会因为厌烦而不能静心享受阅读的快乐。这样一来,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不但没能获得理想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得不偿失。因此,教师等学生进行充足的阅读之后,用交流分项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学生自主地讲解通过阅读后获得的知识。在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学生更喜欢记住那些别人不知道的事情”,在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实际上学生就是处于一种“自己知道,而老师不知道”的心里特征之中。久而久之,学生通过不断获得这种分享的快乐,以及加上对获得未知事物答案的满足,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对阅读保持持续的兴趣。

二、使阅读的内容及表达方式更加贴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在小学语文低年级的阅读改革中,对与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阅读内容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小学低年级阅读的内容,需要达到浅显易懂、在表达方式上要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兴趣爱好。以童话故事、语言故事,等内容为主”。使学生通过阅读,进而引发学生进入想象空间,以自身为故事形象进行联想,从而深刻地体会和感悟阅读内容中讲述的道理[3]。

比如:成语故事“孟母三迁”“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对竖立学生的正确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而,想《安徒生童话故事》《伊索寓言》中的故事,既能够满足小学生听故事的心理需求,也能起到引导学生体会故事中讲述的哲理。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的阅读中,朗朗上口的儿歌、欢快易懂的童谣、简单易记的诗歌,都能够使学生展开联想,获得知识,并且能够满足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学、好模仿的心理特点。

如今许多语文教学内容都已经陆续遵循这样的原则,将生活故事、童话故事、语言故事、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画形式,将其展现在阅读内容之中。在教育心理学中指出“生动形象、色彩明亮的图画和配有上述图案的故事,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另外、朗朗上口、富有强烈感情的故事或文章,同样使小学低年级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闪闪的红星》,都是易学且朗朗上口的传统儿歌;而像《鹅》《赋得古原草送别》这样的诗歌,其内容鲜明,背诵简单易学。

综上所述,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的改革,实际上就是寻找到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关注的事情、人物、故事,以此作为小学阅读的内容,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汲取知识,掌握知识的能力,从而达到小学低年级阅读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篇3

二、注重朗读训练,品味语言

新课标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朗读是落实语文“三维目标”的重要手段,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书,以读为本。在苏教版小语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名胜古迹和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学习这一类文章,我们无须过多的讲解,只要让学生反复地朗读品味,就能领略其独特的风光。在教学《三亚落日》一文时,我们可以让朗读贯穿整个课堂教学。第一步是读通读顺课文,交流三亚落日给你留下的印象;第二步是精读品味,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的自由读、评读、齐读、默读、赛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去体会三亚落日的美妙绝伦;第三步是熟读成诵,让学生通过诵读自由表达对文本的感悟。整堂课上,不需要滔滔不绝地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去朗读,去感受三亚落日变化过程中所呈现的形态美和色彩美、动态美和静态美。因此,阅读教学必须注重学生的朗读,让琅琅的读书声回荡在教室中。

三、创设朗读情境,激活课堂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主线,读悟结合,可让孩子自主、全面、深刻地理解文本。在朗读过程中,根据文本内容和特点,教师要注意创设朗读情境,激发学生理解文本的兴趣。在教学实践中,读、演、唱、画集读、思、玩、记为一体,将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自己去朗读、自己去感悟、揣摩、探索,才能发现文章的真谛。若在以朗读为主的阅读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感悟教材,更能展示课堂魅力。

1.以“唱(听)”诱读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地添加些音乐,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欣赏(歌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从美妙的乐曲中体会文本的内涵。在教学《月光曲》《二泉映月》时,可以播放乐曲《月光曲》《二泉映月》,让学生聆听音乐,去体会文本蕴藏的意境,去感悟人物的情感,从而再让学生去悟读,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在教学《长江之歌》《水乡歌》等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课文时,可播放歌曲或让学生跟唱,学生会在优美的歌曲中更深切地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因此,阅读教学中乐曲的添加,不是简单的活跃气氛,而是为营造文本情境、深化文本主题、体验文本情感而服务。

2.以“演”悟读

小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创新。课堂表演迎合了他们的天性。教师的适当指导能让学生好模仿、爱表演的个性得到张扬,活跃课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苏教版小语教材适合学生表演的课文很多,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注意循序渐进、加以引导。在教学《负荆请罪》《三打白骨精》《林冲棒打洪教头》《半截蜡烛》等课文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首先,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加以感知,使学生全面理解文本;然后,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编写表演剧本(或者教师出示半成品剧本),并加工修改;接着指导学生表演;最后,再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进一步感悟文本内涵。

篇4

一、保证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

兴趣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基础,也就是说学生只有在感受到阅读学习的兴趣以后,才能积极配合教师主动去学习,为阅读学习创造巨大的动力。随着小学中高年级阅读教学的深入进行,就要从学生的乐趣入手,而且相关的改革大纲中也明确指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由此可见,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特别突出这些方面的培养。教师可以本着快乐教学的原则,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快乐,对于仍然处于童心未泯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要避免使用过于拘谨、死板而又沉闷的规矩性应试教学,而是采用情趣引导的方式展开阅读教学。

例如:为学生创造自由阅读的空间,本着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原则,来保证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挥,而不是循规蹈矩、按部就班地跟着课内阅读步伐进行学习,要打破传统的照抄他人作品的现象,而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机会,来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二、 改革原来的词、句、段、篇的分析思路,加强对课文的整体把握

依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语文的学习过程应该表现为:从基础到高级,先学习生字、生词,其次是句子与段落、篇章,本着这样的顺序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效率,然而,经过大量的学习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的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然而,他并不符合学生接受与认知语言的规律,更加有效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反其道而行之,也就是先让学生了解阅读材料,从这篇材料的创作过程,作者的写作情感——使学生暂时了解这篇文章的整体思想,也就是中心思想,使学生在整体上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把握,只要学生的整体方向感没有错,整个的阅读学习就问题不大,相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地强调部分,如:字、词、句的学习,就会导致学生走向误区,使学生忽视文章的整体思想,对于文章的分析与理解十分不利。

例如:对于一些阅读题目,通过上下文来推断词语的意思-----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就无从下手,这样就要降低了学生的语言分析能力,单纯掌握一些死板的知识也无济于事,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中就是强调的这一点,通过改变原来的教学思路,从整体把握文章,能够达到对学生的语言能力的有限锻炼,学生具备了语言能力,就会在以后的学习中,自行理解与推敲一些意思,进而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总体提高。

三、科学选择阅读内容

教师作为学生阅读教学引导者,要积极注意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所在年龄段的认知水平,还有中高年级学生的情感需求与个性化认识,优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资料,如:童话故事、寓言-----这些都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这些资料,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而且通过学习这些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学到一些深刻道理,同时,童话故事通常都带有典型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凝聚,学生在故事中可以尽情地张开想象的翅膀,获得思想上的新鲜体验,这些感受对于学生的性格与人格的形成与塑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也就是说通过阅读来提高学生的表现能力,使他们在公共场合能够自由展示自己。

总之,小学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教师要顺应改革的发展要求,利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对学生的阅读学习指导,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进行学习,达到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通过语文阅读学习,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受,进而优化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升,使学生打好语文基础,获得进步。

参考文献:

[1]云凤珍.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0(02).

[2]曲绍明.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素质教育论坛.2010(04).

[3]杨维煌.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教论丛.2009(11).

篇5

小学语文教师有必要及时改革传统教学理念,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小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学习效率,深化小学生的文学底蕴,实现小学生的素质化发展,从而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加快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进程。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重视阅读体验,提升对话质量,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高效性。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存问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常常忽视小学的阅读体验,将学生与阅读文本相割裂,没有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的之间的对话。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是限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提高的首要因素。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教师为中心展开教学活动,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习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言堂的情况非常严重,小学生极少有机会对阅读文本发表主观性见解,小学语文教师不注重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极少与学生展开对话互动,经常采取全程“讲授法”开展课堂教学,不利于培养小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另外,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唤起学生的内在情感,导致小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停留在文字表面,深入分析解读文章思想内涵的能力较弱,不利于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效率。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策略

(一)加强教师与文本对话,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不断提升对阅读文本的解读与驾驭能力,加强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了解文章的基本结构、写作特点、思想情感,从而确定最佳教学方案。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首先,小学语文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师职能与教师形象,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而要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与学生展开亲密的互动交流,拉进与学生之间的教学距离。小学语文教师要能够抓住阅读文本的兴趣点与学生展开互动,对文章的理解要有创新,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其次,小学语文教师要以反思和创新的态度解读阅读文本,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创造性。小学语文教师要用感性化的语言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对阅读文本展开性化的解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落实小学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尊重小学生阶段性的认知规律,增强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提高。比如,在《黄果树听瀑》一课中,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明确写景文章的特点,通过“空间位移法”对文章展开解读分析,以“景色之美”为教学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小写生对“黄果树瀑布”自然景观的破坏展开思考,从而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想品质,实现“生态教育”的价值理念[1]。

(二)加强学生与文本对话,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教师要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元教学策略实现小学生与阅读文本之间的深入对话,从而使小学生对阅读文本产生深刻的理解与认知。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小学生针对阅读本文展开“自主学习”实践,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运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策略,为学生营造交互式的教学情境。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设置,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为每一小组布置相应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通过合作互动、探索发现自主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小学语文教师要注意强化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小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提高小学生阅读理解力的关键。小学语文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科学的阅读方法开展自主学习,并且做好课堂小结,针对阅读文本中的好词好段做好积累,针对文本的结构层次和思想内容展开深入的挖掘分析,培养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深化小学生的文学底蕴,提升小学生与阅读文本之间的对话水平。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策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立体的音画境构成的感官冲击下,自觉走入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能力。小学生具有感情化的思维特点,对于抽象的文字概念的理解能力远不如直观性的事物,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全面理解文章,实现小学生与阅读文本之间的深入对话。还是以《黄果树听瀑》一课为例,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完全可以将黄果树瀑布的美景以动态影音的形式展示出来,使学生对黄果树瀑布产生无限热爱之情。另外,小学语文教师还可以将今天遭到生态破坏的黄果树景观图展示出来,通过强烈的视觉对比唤起小学生保护自然的内在情感[2]。

(三)加强教师与学生对话,提升阅读教学质量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是保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转变传统“灌输式”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与学生展开双向互动,运用提问法启发学生对阅读文本展开思索,使小学生在阅读文章时能够积极动脑思考,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实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读”和“想”的结合,从而提升小学阅读教学质量。另外,小学语文教师还要注意与学生对话的“教态”一定要亲切平和,从而促进友好和谐型师生关系的构建,激发小学生参与阅读教学的热情,提升小学语文阅读的效率。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对阅读本文的理解,提高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质量。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师生对话,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综合提升。

篇6

语文教学旨在培养阅读兴趣和提高语言感悟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阅读教学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所占据的时间最多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质量。研究表明[5],小学教育中的阅读教学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话、说话和写作能力及自主学习习惯。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和感悟与判断能力。事实上,国际上一直都非常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如: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斥巨资实施了全国性“阅读挑战计划”,法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推行了“创造性阅读法”,葡萄牙社会党政府于2006年启动了国家阅读计划等。因此,阅读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2 我国的阅读教学

我国教育界关于小学阶段阅读教学开展了大量理论及实践方面的探索。教育部200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就针对小学阅读教学提出了多项要求,也有研究提出甚至实施了“导读式”阅读教学、“语感”教学模式、“非指导性”阅读教学模式、“研究型和鉴赏型阅读”和“互动探究性阅读”等教学理论。此外,扩展阅读教学的研究也颇受关注并提出了如下代表性的方法:

(1)研究性阅读教学[6]。这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即通过提出问题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并针对问题组织学生探讨及展示研究成果。该方法借鉴了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组织过程并使得阅读更加科学化。

(2)全息法阅读教学[7]。该阅读法包括课前拓宽“视界期待”、课中要充分互动和课后实施综合实践。它将文本看作一个研究主题,视学生为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教师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信息的重组者,充分注意阅读教学前后的延伸与拓展进而实现充分的互动。

(3)整体性阅读教学[8]。该方法对各阶段教学过程通盘考虑来设计总的构架,也指教学设计要保证支持教学内容“文章的整体性”。它的特征主要有:①要注重对课文的整体感知;②要强调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③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4)新概念阅读教学[9]。该方法主张“容纳一切有用的阅读老概念,继承和发扬中外阅读的优良传统,树立起现代化、民族化的科学阅读概念。”。它是针对非科学的落后阅读旧观念、旧传统提出来的,并在教学的各个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要求。

3 面临的问题

篇7

一、个性化阅读的概念

个性化阅读从字面上看是阅读方式的非一般化。实际上,个性化阅读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是语文课改的核心概念。个性化就是区别于一般化、大众化。所谓个性化阅读即在原有阅读方式的基础上,增加阅读的独特性、新颖性。个性化阅读区别于传统阅读方式的理念在于:它尊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差异性,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所以在新课改实施的情况下,实现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性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现象,部分教师在进行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过度追求个性化,使得语文阅读脱离原先的轨道,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设定,这就忽视了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所以对于当前的个性化阅读教学来说,对其价值取向的研究十分重要。教师以教材为基础,经过深入研究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够完全自由的开展思维与情感活动的时空。在帮助学生获得另类体验的同时,加深情感的熏陶,从中找到乐趣。

1.培养小学生在语言学习上的感悟、积累以及实际运用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能够帮助小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真正领悟它的真谛,以及对情感、道理的深刻体会、感悟。通过这一过程,实现对语言正确的应用。每个孩子在阅读中都是带着自己独特的视角、经验以及个性而进行的。所以教师在语文课中应适当采用新的方法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进行课文《两只小狮子》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提前回家预习阅读,第二天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对话表演,根据课文里面包括懒狮子、狮子妈妈、小树之间的对话,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自己选择角色进行分角色阅读,遇到不会的生字,教师适时教授,教师针对每一个角色的不同,让同学自己阐述观点,自由发言,通过学生互动的方式,让孩子在娱乐中学习,对不认识的汉字记忆更加深刻,积累懒洋洋、慢吞吞等叠词的使用。通过个性化的阅读积累,帮助小学生掌握更多的字、词的积累,词汇量的增加能够提高阅读的效率,阅读效率的提高便于积累更多的字、词。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2.实现小学生在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上的提升

个性化阅读在对小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价值观念支配着人的行为,错误的价值观会导致行为的偏差。通过教师的在课堂中协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实质含义,拓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培养小学生辨别好与坏、真与假的能力。

在对《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预习,然后上课时到讲台上进行有感情的朗读,这样的阅读方式增强了学生对文章的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阅读后,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以鼓励、表扬为主,通过阅读,学生从中学到了学习要认真,对人要真诚等。同时教师可以推荐课外读物,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每天讲一个自己课外阅读的小故事,例如《雷锋的故事》等,增加知识量,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形成积极的情感有重要意义。

3.发展学生灵活、深刻、创造性的思维模式

个性化阅读能够帮助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得到升华,通过交流、学习,进一步深化思维,实现其教学价值;针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相对简单的情况,通过个性化阅读,培养学生同时从多个角度对问题进行认识、思考的能力,培养灵活的思维模式。例如在《大海的歌》这篇文章的学习中,主要通过对大海两次唱歌的含义的理解,真正体会作者的情感。老师可以采用边放音乐边朗读的形式,通过音乐的配合,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大海的波涛壮阔,蔚蓝的海水,无边无际的广阔天地,阅读停止了,学生们还会沉浸在大海的浪涛声中,可以让学生自由陈述自己所能想象中的大海,对作者的情感有更深的体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

个性化阅读能够带给学生新的思维空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对人、事、物的独到见解,发挥个性化阅读的最大价值。

结束语

个性化阅读教学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对个性化教学的解读,明确了个性化阅读对于小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的重要性所在,对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有了正确认识。所以说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糜丽英.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03).

[2]张洁.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J].基础教育,2012(10).

篇8

一、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实施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门运用广泛、极其重要的语言和思维性学科,小学语文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阅读作为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与灵魂,一直是萦绕教师心头已久的问题,而个性化阅读教学为苦闷的阅读教学带来了甘霖与希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充分激发学生阅读教学的兴趣与信心,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增强阅读体验,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与感悟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二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培养了学生的质疑、析疑、解疑和答疑能力,推动学生审美情趣的提升,学生质疑批判精神的形成一定意义上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对学生长远健康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三是有利于教师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促使教师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动,加之各小学语文教师的努力,个性化阅读教学确实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毋庸置疑的是,目前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学生主体性作用没有得到发挥。二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和保护学生阅读信心方面存在较大缺陷。一些语文教师由于意识不到个性化阅读的重要性,不注重因材施教,立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教学,留给学生充分发展的自由空间,过分注重阅读结果,忽视学生的个性情感体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三是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不亟待创新,课堂不能迎合个性化阅读需求,实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

三、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具体措施及策略

个性化的含义,即量身定做,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阶段特性及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兼顾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具体内容来看,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多媒体教学软件进行充分利用,通过互联网平台收集一些简单有趣的教学素材,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充分考虑小学生好奇的天性,通过画面、声音的多方面刺激,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程教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建立对语文课程的好感。比如《小壁虎借尾巴》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还原这一过程,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小壁虎借尾巴的生动场景;再如《司马光》这一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安排情景表演课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进行情景表演,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同时,加深对整篇课文脉络的印象与了解。

(二)对文章意义进行审视,鼓励学生批判性阅读

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另一方面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含义。通过阅读对文章内容进行全面的理解,这就要求学生采用个性化的阅读方式,当学生了解到不同层面的文章含义时,教师应及时指导,让学生将自己个性化的理解阐述出来,这对学生个性化阅读有一定的帮助。当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疑惑的时候,对学习的内容就越发地有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讲出对阅读内容的疑惑,向学生灌输“并不是所有课本上的内容都是正确的”概念,让学生勇于提出质疑,并说出自己个性化的观点,在学生提出观点时,需要教师充分地尊重,对学生的求知欲进行保护,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怀疑他人的看法,引导他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这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可以起到促进作用。

(三)增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自信心

教师应该通过表扬的方式来增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自信心。表扬也是一种教学方法,新课标中提出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要求,这就需要教师尊重每一位学生和学生的学习成果。个性化阅读在课堂上的应用时间并不长,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这就需要教师增强对学生个性的塑造,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这也是有效开展个性化阅读的前提。学生个性化阅读自信心的增强是对其目前的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种培养。学生在自信心增强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成功,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从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现,成为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作为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模式实现的重要组织者与引导者,教育工作者应从小学生天性与阶段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的能力层次及知识构成,对阅读教学的过程进行合理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探索性,将学生性格中的劣势转化为个性化教学的优势,争取为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顺利完成创造条件,为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实现奠定基。

篇9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忽视教学目标

由于受到我国教研制度与教研文化的影响,很多教师习惯自由发挥,对阅读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环节和目的不明确,更多的是采用一些固定的教学方法,没有结合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也忽视了文本本身的内容和价值以及教学的目的,机械地分割课文,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阅读教学效果不佳。

2.教师能力不足

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实现,首先需要教师将文本的内容与自己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再依据教学目标贯彻整个课堂教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做好这一方面的工作,在阅读教学中反映出很多问题,像师生之间互动不足、学生阅读时间不够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难以实现,无法发挥阅读对学生能力方面的培养作用。

3.教学方法不符合学生发展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太过于陈旧,没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在教学中^于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不顾学生接受知识的实际情况,一味地将所有的知识点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在阅读时没有掌握好正确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双重影响之下导致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在明确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之后,为实现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本文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与策略。

1.结合教学实际,落实教学目标

有效教学的实现,关键就在于有效二字,落实到阅读教学中就是要确立有效的教学目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制定明确合理的、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目标,有利于真正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首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把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总体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与教学任务紧密相连,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需要准确把握阅读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从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出发,创设相关的阅读情景,提升阅读教学质量。其次,教师要优化、整合知识和技能目标,选择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方式,开展相应的阅读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加强阅读训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就是从提高学生课堂阅读能力入手,这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加强阅读训练,提升学生的阅读学习效率。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一直占据课堂的模式,将课堂归还给学生,学会让学生来主导课堂,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的整体性发展。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在有限的课堂阅读时间之内,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有效的阅读训练,将语言文字的技能性训练与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2)将阅读训练贯穿于语文教学始终,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注重层次性和重点训练,促进学生发展。

3.教师提高语文素养,加强文本理解能力

教师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参与者,因此,教师有必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加强文本细读能力,从而进行良好的语文阅读教学,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教师要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加强自己的阅读次数,在阅读中提升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从而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课本,对其进行更好的解读,促进自身能力的提高。其次,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方法时,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的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加强阅读训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学顺利开展,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的日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10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概述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概念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结合语文教学实际情况,以教材为中心,向教材外拓展阅读,使学生对课文的内涵和外延有更深刻的理解,课内教学是拓展阅读的基础,拓展阅读是课内教学的扩展和补充。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等各类优秀文章,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积累阅读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特点

一是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在拓展阅读中,通过合作交流、探讨分析、评价应用等,实现共同进步和发展;二是教师在拓展阅读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确定阅读范围,讲授阅读技巧,帮助学生理解阅读内容,并组织学生开展阅读讨论;三是拓展阅读有别于课外阅读,它以语文教材为出发点,对文本内容进行横向相关、纵向深入的拓展,源于文本,又超出文本,是课堂阅读的补充和延伸。

(三)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是拓展阅读内容不精,目前,小学生一般按照自己的喜欢选择阅读资料,很少有学生对名人传记、经典著作、自然科普等有益身心发展的读物感兴趣;二是阅读缺乏兴趣,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拓展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缺乏拓展阅读意识,不善于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三是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一般只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认真阅读,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走马观花,不思考、不钻研、不记录,甚至不理解,学生不能从中得到提高;三是阅读氛围不浓,阅读量不足,家庭是学生进行拓展阅读的主要场所,有些家长没有给学生树立榜样,家庭阅读氛围不浓,学生自然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阅读量不足,达不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策略

(一)以教材为出发点,丰富阅读内容

拓展阅读是对语文教材的延伸和补充,因此,拓展阅读要以语文教材为出发点,以教育目标和任务为导向,进行阅读内容的丰富。首先,在重点难点上进行拓展,有时候学生受知识底蕴、人生阅历等的影响,对课文内容不能完全理解,这时候最好的办法不是教师进行细致的讲解,把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强加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相关内容的拓展阅读,学生在阅读中理解重点难点,自我感悟,不断提高。其次,在学生的兴趣点上进行拓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反复阅读,学生早已对教材内容失去了兴趣,对教材的拓展阅读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读书的积极性。

(二)创造阅读条件,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为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充分发挥拓展阅读的作用,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给我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首先,开放学校图书室,图书室是学生进行拓展阅读的重要场所,是学生增长见识、提高素质的重要阵地,要切实加强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更新图书馆书籍;其次,增设班级图书角,方便学生随时借书,班级图书角是学校图书室的延伸,学生将自己喜爱的图书捐献出来,组成班级的图书角,学生之间实现了资源共享,选择班级有责任感的学生对图书角进行管理,在班级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三是增设课外阅读课,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处理好课堂学习与拓展阅读的关系,帮助学生选择有益身心的读物,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交流活动。

(三)组织开展阅读成果交流活动

定期组织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是提高拓展阅读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交流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调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我们要根据学校及班级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知识、年龄、心理特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读书交流活动,如读书手抄报比赛、读书知识竞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三、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以教材为出发点,不断丰富阅读内容,通过开放图书室、增设班级图书角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拓展阅读氛围,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交流活动,可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拓展阅读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篇11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法》则是中师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它直接关系到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否顺利地担当起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开始,由于学生对这门专业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它的特点认识不清,往往出现两种倾向:一是思想上不重视。二是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学习缺乏信心。

    那么,《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教学,怎样突出师范性,使学生学得进,学得懂,用得上,逐步培养起学习这门专业课的兴趣呢?

    通过教学实践,认识到《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教学应坚持以改革课型结构为重点,以写“一课一得”为主线,以改进考查办法为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改革课型结构

    《小学语文教学法》课,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学习教法,还要训练技能,指导实践。根据教学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尝试着采用以下课型:

    (一)理论讲授课。这种课型重在理解概念,传递信息。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掌握概念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在生活实践中认识和掌握概念,称为日常概念;二是在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熟悉、掌握有关概念,属于科学概念。如研究、理解、掌握小语教学的指导思想、小语学科的性质、任务、基本功训练等。这是小语教学的纲,是难点,也是重点,需要教师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小学的教学实际,充分利用学生在日常交际中形成的日常概念,精辟地、深入浅出地讲解。比如,学生对小语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感到深奥费解,教师就结合政治课上学习的辩证唯物主义有关常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说明生活中处处有哲学,再认识小语教学的指导思想,神秘感破除了,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再比如,讲小语教学任务,先从字面上理解,再联系教学的典型事例,逐项加以剖析,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从而形成清晰的认识。

    讲授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重视搜集、积累和传递语文教改的新信息,还要注意信息反馈,及时帮助学生排疑解难,鼓励他们的进步,增强学习信心。

    (二)阅读讲练课。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是语言文字理解能力的训练,这个训练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使学生逐步做到不要老师教就能自己阅读,即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做为未来教师的中师生在校期间就要培养、训练进而具备这种能力。为此,以《小学语文教学法》课本为凭借,按照阅读教学的程序、方法、步骤,将阅读讲练课具体化为四步教学:

    第一步:自学探索。明确自学目的,提出预习提纲,教给自学方法,达到预习要求。

    第二步:登台试讲。在预习基础上,自愿登台试讲,要求明确具体,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第三步:集体评议。边听边想边组织语言,当场进行评议,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应变能力。

    第四步:教师小结。明确学习重点,补充典型事例,澄清模糊认识,总结评议情况。

    此种课型的目的是运用所学语文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通过实际运用,把知识转化为能力,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讲练中,既培养了教师意识,又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三)欣赏观摩课。一堂好的语文课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是师生感情的沟通与升华,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

    一是复录优秀语文课堂教学记实,供学生欣赏。在统编教材中穿插编排了不少素有定评的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记实或精彩的教学片断,这是执教者多年心血的结晶,是极为珍贵的材料。我请优秀语文教师复讲录音,再现了执教者课堂教学风采。这样,就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言,将抽象的课堂记实转化为声情并茂的录音,学生欣赏时如临其境,感受很深。

    二是组织观摩优秀语文教师录像课。比如对于难度较大的“为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要处理好四个关系”这部分,我们组织观摩优秀录像课《富饶的西沙群岛》,加深了学生对如何处理四个关系的具体认识。

篇12

一、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概念起源于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中的语义学,是语义学对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方法。文本细读的基本特征是以文本为中心,重视语境对语义分析的影响,强调文本的内部组织结构。文本细读强调文本本身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强调文本语言与思想间的关系,认为准确把握语言要素就能够解读作品的意思。文本细读认为语境对文本语言和词汇深层意义影响最大,所以解读聚焦于文本内部组织结构,强调发现作品中隐藏的意义和价值,通过解读符号结构来研究作品。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中,学生只是被动阅读,缺乏阅读自觉性,教学缺乏灵活性,难以取得预期教学效果。而文本细读的阅读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文章的性质、意义及学习目的。教学目的不再是单单为了掌握知识,更不是为了考试,而是要领略文学的美,这对于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有着很大帮助。此外,文本细读还能够帮助学生全方位地理解作品,正确地掌握阅读方法,不仅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更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阅读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文能力,不仅是考试的重要部分,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能力,对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学生在文章中获取有益的启示,使学生对文章情景和形象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更好地理解文章,感受作者意图。笔者通过下面几方面分析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揣摩细节描写,感悟文章内涵

优秀的文学作品具备文质兼美的特征,细节描写十分精妙,是一种想象艺术,往往这些细节描写最能够使人产生情感共鸣,体会到不同的阅读乐趣。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描写细致入微的文章开展教学,带领学生进入精美的作品世界。例如,在名篇《满井游记》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利用语言先去描述文章中的景色,让学生去体会、去想象,感受文章中描述的细节,然后朗读文章,将想象与文章相融合,去感受文章中强烈的情感,去理解文章的细节,学生便会渐渐被文章所吸引。

2.丰富教学手段,探究文章语境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体验阅读,应灵活改变阅读教学策略,丰富教学手段,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自觉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章理解能力。文本细读的阅读教学中,若教学时间充裕,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围绕文章的小活动,如演讲、话剧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章语境。在活动中学生会更用心去阅读、去理解、去解读、去体会。此外,这种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够使学生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3.推敲语言,品味人文内涵

正所谓“言为心声”,文章中所使用的词汇、语言、句子都有其寓意,一些极富个性特点的只言片语,往往是作品的精髓所在,推敲语言是文本细读的必经之路。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教会学生推敲语言、品味语言,通过对语言的推敲,领悟作品内涵,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推敲语言过程中,学生还能够积累词汇,对于丰富学生文学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起着积极作用。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阅读能力和语言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自觉性和阅读能力,更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体会文章,掌握阅读技巧。

参考文献:

篇13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特征

1.学生乐学,课堂上师生互动融洽

“乐”与“动”是有效阅读教学的直观体现。“乐”是指学生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乐于学习,主动求知,而且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动”是指师生间良性互动有效达成,而并非教师一人“孤军奋战”。一个洋溢着快乐的课堂,一个师生间默契互动的阅读教学课堂,必然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而正是这种生机与活力才保证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学生会读,课堂外无师自读

有效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要在阅读教学中逐步培养小学生的阅读习惯、训练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让小学生,特别是高年级的小学生初步具备自主阅读的能力,确保他们即使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的引导,仍然具备阅读的能力,知道如何阅读,能够轻松自如地通过有效阅读汲取知识的养分。

3. 学生学以致用,读写有效融合

阅读教学要教给学生读的方法,使学生具备读的能力。除此之外,通过阅读,感悟文本中的种种技巧与方法,咀嚼文本所蕴含的情感、道理,从而将文章读通、读透。阅读教学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读,而且要督促学生将阅读中所学到的谋篇行文的技巧与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以读促写,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读写有效融合。

三、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问题

一直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有所欠缺的。笔者经过分析、总结,将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感染力缺失

不同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由于其自身对课文的领悟力、教学的技巧以及情感的酝酿、投入都不尽相同,所以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教学感染力是各不相同的。优秀教师的阅读教学极具感染力,从而令听课者与之产生共鸣。反之,有的教师或者在教学中缺乏应有的激情,或者缺少精心细腻的教学设计,因而教学缺乏感染力,无法打动听课者,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无法得到保障。

2.教学方式单一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与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不无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学方式应该是多样化的,求变求新。遗憾的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而阅读教学中教学方式的单一所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a.使所有的阅读课变成“千人一面”,缺乏应有的特色。b.教学缺乏与不同文本相应的针对性,难以深入解读文本,缺乏灵活应变性,阻碍教学的顺利推进。c.缺少突破创新,无法给学生带来新鲜感,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这些弊端最终导致的结果便是使阅读教学有效性大打折扣。

3.不同学段的教学缺乏针对性

在阅读教学前没有深入分析各个学段的不同特点,在阅读教学中对低、中、高学段缺乏有针对性的策略,甚至拔高或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这是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问题之一。

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

在分析了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主要问题,我们来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实施策略。

1.在教学中凸显感染力

教学需要感染力,感染力会使教学具有打动人心的魅力,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师生间展开心与心之间默契的交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同呼吸,共命运”,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在前文笔者已经分析过教学感染力缺乏的主要原因,即:教师缺乏过硬的“听、说、读、写”的语文素养。因此,总体而言,要打造富有感染力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既要在课外勤学:勤奋学习小学语文教学基本功,拓展阅读视野,提升内涵;又要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苦练:时时不忘将感染力渗透于自己的教学之中,时时锻炼自己“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在渗透教学感染力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语文素养,在不断提升语文素养的过程中使教学更具感染力。

2.使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追求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怎样让阅读教学的课堂呈现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呢?要把握两个基本原则:一、深入钻研文本,力争找到与文本最相匹配的教学方式。二、抛开预设的束缚,遇突况顺势生成。例如:《白杨》记叙了火车上的父亲和孩子们看着车窗外不时闪过的白杨所展开的对话,赞扬了白杨能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生长的坚韧品质,歌颂了像白杨一样为边疆建设奉献自己一生的建设者,同时表明了父亲立志扎根边疆的决心。这个文本最突出的特点是恰当运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读来令人生出许多感悟。针对这个文本的写作特色,教师应该加深学生对托物言志写法的体会。因此,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他们在课外接受同类文章的再次熏陶,从而让他们将托物言志这一手法根植于心,最终达到既能读得明白,也能写得出来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