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教学实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课堂教学教学实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课堂教学教学实录

篇1

二、选题范围:

教学设计:各相关学科教师要求针对现行使用教材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以新课程教材为主。

课堂教学实录:选取本人在平时学科教学中觉得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一节课,以文字形式将其实录下来。

三、写作要求

(一)教学设计要形式规范、内容详尽、符合新课程理念,并附500—1000字的设计说明或自我评价。

1、设计内容包括课题、教材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及设计说明(或自我评价)等板块。各学科建议参照“**市初中学科备课常规”提供的相关学科精品范例进行设计。在教材内容分析中先注明教材版本、年级、册和单元(课)。

2、书写体例:

⑴课题:标题要具体、明确。通用格式为“《***》教学设计(第*课时)”,三号黑体字。

⑵正文:正文内容要全面,教学流程要具体。一般以“一/(一)/1/(1)”的序号排列。大标题小四号黑体,正文五号宋体,段落行距为1.25倍,页边距设置均为2.5cm。

⑶设计说明或自我评价:标题小四号黑体,内容五号楷体。

3、字数要求:每个教学设计为一个课时,字数以不超过5000字为宜。

4、打印要求:文稿用A4纸打印,正文不能出现姓名及单位。承诺书、封面各1份,参评文稿一式3份。

(二)课堂教学实录应突出真实性、典型性、实用性,并附500—1000字的教后反思或自我评价。

1、课堂教学实录内容包括课题、教学具体过程(不仅要写出师生对答过程,还要写出师生当时的行为和情态)及教后反思(或自我评价)等板块。

2、书写体例:

⑴课题:标题要具体、明确。通用格式为“《***》课堂教学实录(第*课时)”,三号黑体字。

⑵正文:正文内容要具体全面。正文五号宋体,段落行距为1.25倍,页边距设置均为2.5cm。

⑶教后反思或自我评价:标题小四号黑体,内容五号楷体。

3、字数要求:每个课堂教学实录为一个课时,字数以不超过5000字为宜。

4、打印要求:文稿用A4纸打印,正文不能出现姓名及单位。承诺书、封面各1份,参评文稿一式3份。

四、送评要求和办法:

1、各学区、直属学校按规定篇数向县教研室推荐。(见下表)

篇单

数位

类别

灵溪

龙港

宜山

钱库

金乡

马站

矾山

桥墩

直属

教学设计

35

35

20

25

25

20

20

20

10

课堂教学实录

35

35

20

25

25

20

20

20

10

2、本次评比的截止时间为3月28日。各单位选送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实录必须在此之前送**县教育局教研室陈兰香老师处(207室,联系电话:64718867,手机658166),逾期不候。

五、其他:

篇2

2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②通过分析乙醇分子结构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使学生了解羟基官能团的结构对乙醇的特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乙基对羟基也有一定的影响,使乙醇中的羟基有它自身的特点。③使学生掌握有机物结构测定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b.能力目标:①通过所学理论知识,推测元素化合物性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②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观察能力。③使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

c.情感目标:①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②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探究内容与方法

3.1通过定量计算探究乙醇的分子式

3.2通过模型搭建乙醇的结构式

3.3通过实验探究乙醇的化学性质

3.4通过猜想探究乙醇断键的可能性

4教学实录

[新课引入]今天我们讲与酒有关的内容,酒给我们带来很多欢乐,也给一些人带很多的痛苦,饮酒过量后驾车可能会引起严重的交通事故,交警执勤时,手中有一个快速测定饮酒含量的一个仪器,我们今天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类似的装置。(介绍该装置的使用方法)

[教师引导]事实上,酒已经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张家港的“沙洲优黄”、古井贡酒、美容产品中的发胶等。大家知道,黄酒长时间贮存,密封不好,会有酸味;烈性白酒中含乙醇50-70%(贮存时间越长越香味),保存不好,味道会变淡一些;为什么有的人“千杯万盏皆不醉”,而有的人则“酒不醉人,人自醉”,闻酒就脸红呢?就让我们一起从本堂课开始来慢慢解开其“醉人的笑容”吧!

[过渡]前面我们学过测定有机物的常规方法,这里我们给出有关有实验数据

[投影]某有机物4.6g,完全燃烧后生成0.2mol二氧化碳和5.4g水,且此有机物的蒸气的相对密度是相同状况下氢气的23倍,求此有机物的分子式。

[学生计算]

[教师引导]我们请[学生2]说一下解题的思路怎样?

[设问]假如实验数据中没有给出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是否可以确定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教师引导]从计算出的最简式(C2H6O)n中分析可知,2个碳最多可与6个氢结合,已达到碳的最大值,所以,n=1。可以确定这就是该有机物的分子式。

[过渡]有了分子式,还不能确定其结构,现在我们课桌上有模型供学生探究,推测该有机物可能的结构简式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搭模型,教师指导]

[教师引导]搭好的先举手,想想看,还有没有其他的结构?

[学生3]展示自己所搭的模型,并解释。

[投影]同学们搭出的可能的结构式。

[教师引导]比较这两种结构氧原子的位置及氢原子的环境情况,如何通过简单的实验来证实我们的猜想?

[投影]分别取5mL水、无水乙醇于烧杯中,分别投入一小块钠,观察现象,之后滴入几滴酚酞。

[学生实验探究2]

[教师引导]边观察学生实验,边指导学生的实验操作。

[学生4]有无色气泡在钠粒表面生成后逸出液面,最终钠粒消失,液体仍为无色透明;投入水的钠块,浮于水面熔成小球,四处游动,发出响声。

[学生5]烧杯内钠粒沉于液态无水乙醇底部

[教师评价]通过实验发现钠与水或该有机物反应时的剧烈程度不同,放热不同。通过实验现象,初步分析乙醇可能是哪种结构?比较两者化学键有什么不同之处。从煤油结构、猜测的两种结构、水的结构等角度分析。但需要实验进一步论证之。

[投影]乙醇、乙醚、水和煤油的四个结构式

乙醇与水的分子结构比较

[学生讨论]对投影的结构式对比分析,从而得出乙醇的结构式。

[板书]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乙醇

[教师引导]―CHO不能写成―COH,断键形式是与羟基氢及其相连碳原子上的氢,也就是说,与羟基相连的碳原子上必须存在H原子。

好,这节课我们只是对乙醇的结构与性质的探究开了一个头,后面还有2个课时我们继续探究。下课。

5课后反思

篇3

一、课堂开启,进入角色

预备铃时,教师面带微笑地在教室门口静等,并巡看着学生;上课铃响后,教师踏着铃声走进课堂,环视四周,后充满激情地问好。

在师生问好过程中,如果发现少数学生不能严肃认真地做好此事,则需要提醒,有时,甚至要批评,以确保课堂的严肃性。

【教学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纪律从起立开始,情感从问好开始。如此开启课堂,师生就能进入各自应有的角色,扮演好各自的角色,落实好各自的角色。

二、进行学习,明确方向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道来学习中国台湾省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所写的一首诗――乡愁。大家一齐将题目读两遍,要读出感情。

学生读题目。

师:“乡愁”两个字,大家都认识。但读得没感情,这不怪大家。因为我们不了解文章的内容,毕竟我们是刚刚才拿到《乡愁》这篇文章。等学了之后,就自然能读出感情出来了。

师:同学们,每一节课都有学习目标。今天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自读、思考、品味、研讨,能够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正确理解诗歌特色,把握诗歌情感。

【教学意图】导入新课,需要创设情境。这种创设不是人为的,而是自发的,不是教师通过语言或图画来展示,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课堂学习的氛围来创造,通过自己对文本的学习来创造,所以,语文教学从开启宜“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把创设情境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创设情境。课堂学习是要有任务、有目标的。这种目标应该从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要求、学生现实状况出发,综合考虑。这种目标,必须是显性的,而不是隐性的,即不是只有教师自己知道,而学生不知的假目标。

三、走近诗歌,初次诵背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次学习。请全体起立!抓紧时间背诵全诗,三分钟后检查。

学生读背……

师:时间到。会背诵的同学举手,不会背诵的同学站起来……很好,都坐下去了,说明都会背了,下面请一位同学背诵。

学生背诵。

师:请你将“后来”这节再背一遍。

学生背诵。

师:哪位同学知道哪里读错了?

生:后来呵(hè)。

师:后来呵(hè),是吗?带字典了吗?

生:没有。

师:语文课不用字典、词典就不是语文课。但今天因为换了地方上课大家没带字典,所以老师就暂时充当字典。这个字一般有两个音,一个音是hē,一个音念唬没有hè音,当它念hē的时候,是呵斥,呵护;当它在句首,表语气的时候,请注意念唬不过,有ā惊叹,á追问,ǎ惊疑,à明白、赞叹这四种读音。在句末,一般念轻声唬文中念什么?

生:后来呵(唬。

师:也有点别扭。呵(唬,会与前面字的韵母或韵尾进行连读。如果前面是弧e、i、o、ü,念“呀”;如果前面是u、o、ou,念“哇”;如果前面是n,念“哪”;如果前面是ng,念“ng弧薄:罄础lái”,把后来的挥搿i”连起来,连读成“后来呀,后来呀”,预备读!

生:后来呀。

师:对,后来呀。

生:后来呀。

【教学意图】语文课从学生的读书开始。而诗歌则应该从学生的背书开始。通过诵读、诵背,一方面发现读书中的问题,可以有的放矢进行解决;另一方面,学生已经自我走进诗歌,自我理解诗歌,而不是教师在讲解诗歌,每一个学生对文本都有自我的初步的理解――不管是正确的、错误的,还是不全面的,都有了属于自己的理解与认知,这样,“我在场”“现场感”就凸显了出来。

四、走进诗歌,把握内涵

师:下面我们来剖析本文究竟写了什么。看自学指导(2)――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并对诗歌进行品析:①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每节诗歌所表达的内容。②全诗所表达的主要感情是什么?试用自己品析、理解出的诗歌情感来朗诵诗歌,比谁能朗读出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四分钟后检查。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师:四分钟到了,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读诗。

学生读诗。

师:你自我感觉如何?

生:还行。

师:你对她朗读有何评价?

生:挺有感情的。

师:这位同学确实读得不错。那请你再说说这四节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用四个字概括。

生:分别写了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痛、分离之苦。

师:很好。同学们,乡愁是怎样的情感?不就是对故乡的情、爱、痛、苦吗?那么这几种感情里面,你们以为哪一种感情是最主要的呢?

学生回答混乱。教师让学生同桌进行讨论。

师:好,这位同学,请你到前面来讲讲。

生:我们认为最重要的还是第四段。因为第四段说的是分离之苦,台湾与大陆海峡分离。还有题目是“乡愁”,“乡”的意思是故乡,就是台湾与故乡分离的痛苦。这几种情感是随时间推移、年龄增长写的,应该是越来越深刻,越来越重要。是由自己的小故乡到祖国这个大故乡的。

师:这位同学分析到位。第一,以它在诗歌最后,卒彰显志。第二,前面还讲了小的“家”,后面才是大的“家”即国家。以小家铺垫、衬托对大家的情感。

师:台湾和大陆,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什么状况,你们知道吗?

生:来往较少。

师:对,本是一家,一体,但却由于人为的因素不能常来常往,这是多么悲苦的事!这种乡愁是更大意义的乡愁。

师:下面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再将这首诗读一遍,读出这种哀愁,把这种分离之痛和迫切地希望祖国统一之情也读出来。开始,读慢一点,自读开始。

学生轻声读……

师:好,全体起立!齐读。

学生齐读《乡愁》。

师:这次读得应该是进步多了吧?

学生纷纷点头。

师:请坐,我们还能不能读得更好呢?大家看一段文字。

教师用投影出示写作背景。

师:诗人写作此诗时多大?

生:43岁。

师:已经多少年没有回过大陆了?

生:21年。

师:余光中先生说,我写《乡愁》仅花了20分钟,所以情感完全在这个字面流露出来,写完这首诗之后,余光中先生也是热泪盈眶,沉吟了很久。所以我们读的时候用什么样的感情去读啊?

生:哀愁的。

【教学意图】学生向课文学什么?学两点,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内容包括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形式包括怎样表达。所有课文的学习都应如此。故学生学诗歌一是学诗歌内容,二是学诗歌表达。在学习内容时,仍把诗歌的学习权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感知与理解,在这基础之上,再进行研究与合作,达到问题的真解决与真应用。在理解诗歌主旨时,不必都讲所谓的“知人论世”,如果学生理解了,则根本就不必。

五、走进诗歌,体会特色

师:同学们,我们读诗还要搞清楚诗人是如何表达思想的。下面请大家继续品析诗歌,你认为诗歌用哪些方法表达这种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的,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剖析,三分钟之后发言。开始!

学生自学、思考,教师巡视。

师:时间到了,谁来回答?

生:用比喻修辞,将乡愁比作一枚小小的邮票。将乡愁比做一张船票,比作一方坟墓、一湾海峡。

师:作者将乡愁寄托在具体形象的物体上,诗歌中这些具体形象寄托了诗人主观情感的物体叫做什么呢?请记住两个字,叫意象,诗歌中的意象很重要。今天老师不具体讲,你们课后可以查资料,了解什么是意象。

生:整首诗用了排比的手法。每一小分段的最后两句,都是说“在这头”“在那头”,然后呢,整篇文章最后两小句,形式相同,根据这个手法,可以判断为排比。

师:用排比的手法,其他同学是不是也注意到了?在诗歌中,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吟唱,抒感,渲染氛围,增强音乐性,这叫重章叠句,这是诗歌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法。还有吗?

生:对比。首先乡愁抒发了诗人想回故乡的这个情感,而这个“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描写,都是不起眼的,所以这是一处对比,浓浓的乡愁用这些微小的东西进行对比。

师:很好,不错,对比的手法,最能突出诗人的情感。还有吗?

生:叠词。诗中用“小小的、浅浅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叠词表达他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师:很好。本诗中多处运用叠词,可以使描绘的景物或者人更加形象,可以使表达的情感更充沛,可以使诗歌读起来更加音律和谐,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巧妙运用叠词。

【教学意图】在整体感知、感受、感悟诗歌内涵的基础之上,下一步就是深入研析诗歌,作用一是更深彻地理解诗歌内涵,二是学习诗歌的表达方法与个性化的语言,从而为积累写作知识奠定基础。故,在“品味内涵”之上,进行“特色体会”。这种体会,更应该是放手的。所以,放手是体会诗歌特色的关键。

六、走出诗歌,再次诵背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自读、思考、品味、研讨,终于实现了我们的目标。下面请同学们全体起立,在正确把握诗歌情感和理解诗歌特色的基础上,再品味、赏析诗歌。两分钟后,比一比谁更富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学生起立,自由感情朗读。

师:好,我们齐诵一下!

学生齐诵。

师:好,请坐!同学们齐诵时,可能顾及别人的语速、看法,还没有忘记自我,所以,情感表达不充分。诵诗,必须与诗融入,必须做到忘我。你们想不想也听听老师来朗读一下?

教师朗诵。

师:同学们,其实老师朗诵也不是很到位的。下面,我们来欣赏余光中本人的朗诵,好吗?

教师播放余光中先生朗诵的《乡愁》。

师:好,余先生跟我这位刘先生读的还不一样,是不是啊?为什么呢?他朗诵此诗时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当时写这首诗时是40多岁,我现在40多岁,所以对诗人的心境只能说是多少还有一些感受,但是大家还没这样的生活阅历,所以体会感情不会很深刻,我们只能靠想象。当我们想象自己真正处于那种环境之下,思乡爱国之情就能够更好地表达出来,所以我们要学会想象,全体起立!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余光中先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诵《乡愁》,余光中先生们,准备好了吗?预备齐!

师生齐读《乡愁》。

【教学意图】诗歌教学由“读”开启,由“读”落幕。初读诗歌,自然感情不到位,因为还未能真正彻底地理解诗歌;二读诗歌,这种读转变为一种心读,是在研读、品读、赏读诗歌了,这时的读,不仅是一个人的读,而可能是多人甚至是全班的读,在个人研读、品读、赏读和集体研读、品读、赏读的共同作用下,自然对诗歌有了深层次地理解与把握了,“品味”二字也就落到了实处;之后还要更进一层,那就是回归“诵读”,但此时的“诵读”已绝非开始之“诵读”,已经是主题的深化、感情的升华了。这是水到渠成,渐入佳境了。如此,诗歌学习的预期目标也就在自然而然中达到了。

七、课堂落幕,退出角色

篇4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是对照画面猜诗、背诗。假如不给你们画面,而是给你古诗,你们还能够把它变成生动的画面吗?

(大部分学生摇头,有同学边举手边说――能!)

师:请这位同学来说说,你怎么能把古诗变成画儿?

生:我会把古诗里有的景物画出来,比如说有小草我就画小草,有小鸟我就画小鸟。

师:你可真聪明!知道要把古诗变成画得抓住古诗中描写的景物。可是,咱们所说的这个画可不是在纸上画画。那是怎么回事呢?今天老师就来教大家一种读懂古诗意思的方法――把“话”变成“画”。谁知道,这里面的“话”指的是什么?

生:说话。

生:不是说话,是诗的内容。

生:是诗中的语言文字。

师:你说得真准确!这个“话”就是指诗文,就是诗中的语言文字。那么“画”呢?

生:画面。

师:是真的要大家动笔画画吗?

生:不是,是在头脑中画画。

师:依据文字描述的情景,在头脑中画画。假如你还能够把这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那就更了不起啦。

师:今天我们就以《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为例,来学习把“话”变“画”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请大家自己来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同时想一想这首诗讲得是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一会儿提出来。

(生自由读,同桌检查读,教师指名读)

附: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师:有哪些地方不太明白,现在可以提问。

生:“寻”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够解答他这个问题?

生:“寻”是寻找的意思。

生:我觉得他要寻的隐者是一个人,不是一件东西,所以不应该用寻找,应该用寻访。

师:你真会思考和比较,一个“访”字就显示出了作者对隐者的――

生:礼貌。

生:尊敬。

师:那么,什么样的人叫隐者呢?你们快看看书下的注解。

生:就是隐居在山林里的人。

师:这样的人往往有一颗淡泊的心,有一份宁静的情感。

生:老师,我不懂什么叫“不遇”?

师:“不遇”就是没有遇见。谁能把这个题目完整地讲给大家听?

生:贾岛去寻访一个山中的隐者,但是没有遇到。

师:“但是”这个词用得很好,表示意思的转折,本来想访问人家,结果没有遇到。还有不懂的地方吗?(生摇头)谁能把这首诗的大致意思讲给同学们听?

生:贾岛到山里去寻访一个隐者,可是只见到了隐者的徒弟,一个小童子。小童子说师傅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里,但是云彩太多了,不知道他到底在什么地方。

师:谢谢这位同学清楚的表达。可是我有一个问题,并诗中没有说这个小童子是隐者的徒弟啊?你为什么这么讲?

生:“言师采药去”里面的“师”应该是师傅的意思,所以我觉得小童子就应该是隐者的徒弟。

师:能够从文字中找到自己这样说的依据,很了不起。

师:刚才这位同学理解“云深”就是说云彩太多了,你们同意吗?

生:我觉得主要是说云彩太浓了,太厚了,当然也很多,所以看不见师傅到底在什么地方。(众笑)

师:这样一说就更准确了。接下来请每一位同学都试着说说这首诗的意思。(生自由说)

第二板块:提问题,想画面

师:说到这里,好像这首古诗我们已经读懂了,其实还远远不够。不信,你们看第一句,老师就还有好几个问题要问呢?(展示ppt)

贾岛在什么样的松树下面?怎么样地问?问一个什么样的童子呢?请你来想象并描述一下。

生:贾岛在一棵古老苍翠的松树下面,遇到了一个正在闭目养神的小童子,于是他给小童子深施一礼,问道:“小童子,你的师傅到哪儿去了?”

师:你们听,他多会想象,多会表达!“古老苍翠”说出了松树的特点,“闭目养神”点出了小童子的神态,“深施一礼”则表现出了贾岛的动作,多好啊!就这样沿着问题来想象和表达,谁的脑海里还有不一样的画面?

生:贾岛在一棵高大茂盛的松树下面,彬彬有礼地问一个头扎着发髻的胖乎乎的小男孩儿:“请问,你的师傅到哪儿去了?”

师:你怎么知道这个小男孩扎着发髻呢?

生:书上插图里画着哩!(众笑)再说,我从古装电视剧里看到的小男孩就是这个样子的。

师:看来,看书上的插图、看电视剧,都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语文。

师:接下来,请你自己针对后面几句诗来提问,看看你还能问出什么样的问题呢?

生:小童子是怎样回答的?

生:山什么样?

生:山中都有什么?

生:隐者什么样?

生:隐者怎样采药?

生:采些什么药?

师:下面就请大家选择你们提出的一两个问题静静地思考、想象,两分钟后我们来汇报,看谁想象得更合理,描述得更清晰。(学生静静地思考2分钟,指名汇报)

师:按照诗文的顺序,谁来先说说小童子是怎么回答贾岛的提问的呢?

生:小童子急忙还一个礼说:“我师父到山中采药去了。”(边说边做动作)

师:这个小童子真有礼貌!

生:小童子仰着头,指着远处的山说:“我师傅到那座山上采药去了。”

师:这里山挨山,山连山,简直分不清是哪一座。不过,师傅就在这里采药,只是云雾弥漫,找寻不到踪迹啊!那么,师傅什么样?怎样采药?在什么样的山中采药呢?

生:师傅长着白眉毛,留着白胡子,眉开眼笑,唱着山歌走在山路上。

师:好一个仙风道骨的师傅啊!这简直是神话传说中的老仙翁啊!

生:师傅非常和蔼,身穿长袍,脚踏草鞋,肩背药筐,手举药铲去采药。

师:这位同学前几个用词非常精当,穿、踏、背,我很欣赏。后面的“手举药铲”我觉得改为“手持药铲”会更好,你说呢?(生点头表示赞同)

生:师傅是一个鹤发童颜的老人,他一会儿蹲在草地上小心翼翼地挖出人参,一会儿爬上峭壁去采灵芝。

师:这山里的好东西可真是不少,又是人参又是灵芝的。(众笑)当然,这也说明我们同学知识非常丰富,知道这都是些名贵的药材,能治病。你刚才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这位老人――鹤发童颜。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生:就是头发白了,但是脸色很红润。

师:是啊,就是形容老人的气色特别好。

师:师傅要是采药时累了该怎么办呢?

生:师傅采药累了就躺在大青石上休息一下。

生:师傅采药累了就躺在草地上休息一下,他可能会闭目养神,也可能会望着天上的白云发呆呢!

师:师傅要是渴了饿了,该怎么办呢?

生:师傅要是渴了就喝点矿泉水,饿了就摘点野果充饥。

师:你知道师傅喝的是什么牌子的矿泉水吗?(众笑)

生:没有牌子,就是山里的水。

生:是纯天然牌的。

师:谁能够完整地再来描述我们头脑中这么生动的画面?

生:师傅休息时,有小鸟在枝头唱歌,蝴蝶在身边飞舞。师傅喝水时,还有小鹿在旁边看自己映在水中的倒影呢!

师:这位师傅的生活是多么的悠闲自得啊,不为世俗所干扰。小童子虽然没有给我们描述师傅如仙人一般的生活,但是他自己是完全可以想见得到的。你们说,他说这话的时候该是怎样的语气呢?

生:高兴。

生:骄傲。

生:得意。

师:请你再来读读这首诗,体会那个小童子高兴、骄傲,甚至有些得意的感情。(生练习读诗)

第三板块:入诗境,悟诗情

师:同学们,你们通过想象使画面越来越丰富,越来越生动。请你们结合题目再来想一想:贾岛寻隐者的结果是没有遇上,但是当他想象着原来隐者过着这样一种生活的时候,他会怎么做呢?

生:贾岛把棋盘摆在石桌上,一边和小童子下棋,一边等着隐者回来。

师:总之非要见上一面,因为毕竟为拜访而来。可以这样想。

生:贾岛坐在松树下,和小童子聊天,进一步地了解隐者的生活。

师:这棵大松树可派上用场了,它再一次进入了我们的视野,那一片绿荫给贾岛和童子提供了聊天和休憩的场所。

生:贾岛让小童子拿来纸笔,即兴写下了《寻隐者不遇》这首诗。

师:想得妙啊!或许这首诗就是这样即兴而作,一挥而就。

生:贾岛背着手,站在松树下,望着远处的山,陷入了沉思之中。

师:虽然我们不清楚贾岛到底在想些什么,但是我们知道今天的寻访对他触动很大。

生:贾岛辞别小童子,迈着轻盈的步子走入密林,他要去寻找隐者的踪迹。

师:贾岛是非要找到隐者这个人不可吗?

生:不是。我觉得他是向往隐者这样的生活,他也想过隐者这样的生活。

生:贾岛留在隐者的茅草屋里,他要等着隐者回来与他喝酒、对诗。他甚至还想搬到这里来和隐者一起住。

师:这样的生活少了世俗的烦扰,所以贾岛寻访隐者不遇,非但不失望,反而心情愉悦,充满了向往。

第四板块:明方法,重训练

师:同学们,最初我们理解这首诗的意思的时候,只是说“贾岛到山里去找一个隐者,可是只见到了隐者的徒弟,一个小童子。小童子说师傅采药去了,就在这座山里,但是云太深了,不知道到底在什么地方。”然后我们在这样的理解的基础上,针对诗句中的文字提问题,结合问题来想象,使得我们真正读懂了这首古诗的意思,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看来,把“话”变成“画”真的是读懂古诗意思的好方法。我们再来看另一首古诗,你还能够用这个方法来学习吗?

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大致讲解意思,然后请学生结合诗文提问)

生:小路是用什么铺成的?

生:树头上的花怎样落下来?

生:儿童用什么来捕捉蝴蝶?

生:他们是怎样在菜花中寻找的?

师:请你结合自己提出的问题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进一步想象画面,用三两句话写下来。

(学生思考写话约4分钟,然后汇报)

生:一个叫杨万里的诗人住在新市一个姓徐的人开的店里。一天早上,他走出门来,想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眼前的景色把他牢牢地吸引住了。只见有一条石子铺成的小路沿着稀稀落落的篱笆伸向远方。

师:他给大家开了个好头儿,谁能接着他的往下说。

生:小路两边的桃树啊,杏树啊,枝头上的花已经开过了,随着微风的吹来,像小蝴蝶一样纷纷地飘落下来。

师:老师建议你把“开过”了改成“开败”了,这里的“败”就是花朵凋零的意思。

生:几个孩子正在捉蝴蝶,他们用衣服扑,用网子罩,一会快步跑过去,一会又悄悄靠近。可是蝴蝶聪明极了,飞进了菜花丛里,你就再也找不到它。

师:要是我来写这段话,我会这样写,“几个孩子正在兴高采烈地捉蝴蝶,他们有的用衣服扑,有的用网子罩,一会快步跑过去,一会又蹑手蹑脚地悄悄靠近。可是蝴蝶聪明极了,躲进了菜花丛里,你就再也找不到它。”你们觉得我这样写好吗?

生:好!

师:好在哪儿呢?

生:您用了好词,例如兴高采烈和蹑手蹑脚。

师:这两个词怎么好啊?

生:把孩子们捉蝴蝶的样子表现出来了。

生:您还用了“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说明有好几个孩子,他们捉蝴蝶的方法不一样。

师:你听得可真专心!

生:您把他说的“飞进了菜花丛里”改成“躲进了菜花丛里”,因为要捉小蝴蝶的小朋友太多了,所以小蝴蝶只好躲起来了。(众笑)

师:仅仅一字之差,你就能体味出其中的妙趣,我们要向你学习。

师:今天,我们以《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为例,学习了把“话”变成“画”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方法经常用才会成为技巧,才会对你的学习更有帮助。老师祝愿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总结出更多更好的学习方法,成为学习的能手!

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幸福

读着王文丽老师的古诗教学实录,我的脑海里闪现一个词汇:幸福。每个字里行间洋溢着幸福的味道,课堂是幸福的,孩子是幸福的,老师是幸福的。不得不让人想起《小学语文教师》执行主编李振村老师关于幸福课的言论:“幸福课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种理念;幸福课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境界;幸福课不是课堂改革的短期目标,而是课堂教学的终极追求。”王文丽老师的课应该可以归结于这幸福课的范畴,因为她的课堂体现的是古诗词教学的理念,达到的是课堂教学艺术的境界,实现的是课堂教学的终极追求。纵观《寻隐者不遇》这一首诗的教学,板块清晰,遵路寻真,展现了具有古诗词特点的教学。

舒适,才是愉快的。古诗词语言不同于其他文体,它往往意思跳跃,语句浓缩,成分省略。《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相对似乎比较直白,但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障碍。疏通语句,这是学习古诗的必要教学程序。一字一句的理解,字字落实的翻译,往往使这一环节成为学生学习古诗最痛苦的情感体验。但是在王文丽老师的课堂上却寻找不到一丝疏通诗句带来的疲累。打破按部就班的教学程序,代以学生自问自答的方式,教师扮演的是学生群体中的一员。“我有一个问题,诗中并没有说这个小童子是隐者的徒弟啊?你为什么这么讲?”“刚才这位同学理解云深就是说云彩太多了,你们同意吗?”整个教学氛围是宽松、自由、平等的,学生是以舒服的精神状态参与到学习中去的。所以,在课堂上学生才会有这样的发现和言论:“我觉得他要寻的隐者是一个人,不是一件东西,所以不应该用寻找,应该用寻访。”“‘言师采药去’里面的‘师’应该是师傅的意思,所以我觉得小童子就应该是隐者的徒弟。”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在愉快的交流中,原本了无生气的教学内容也变得情趣盎然。

投入,才是有激情的。怎样让孩子投入,一个最简单的办法是带领孩子走入情境。王文丽老师是一位富有智慧的教者,她巧妙地带领着孩子畅游在古诗词特有的意境中,握着孩子的手触摸到了这首诗的“意象”。意象是诗词作为一种文体的典型标志。诗人创作诗词,缘于外物的触发。但正如陶渊明在《饮酒》中所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为了弥补言不及意的困窘,诗人创造了独特的表达方式,即用语言塑造意象,再用意象传达诗情,即使可直接表达的情思也往往寄寓于意象。古诗词凝练的话语背后一幅幅形象的画面,形成的就是直观可感的意象。从上课开始,至课的结束,自始至终,学生投入地学习一个教学内容:把‘话’变‘画’。我认为这不能简单地称之为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而更应该称为“触摸意象”的艺术。老师展示问题,学生想象描述;学生自主提问,再思考、想象、描述;最后完整地描述头脑中生动的画面。多么随意!教学最高的境界是无痕,王文丽老师让学生把“话”变“画”的过程就是踏雪无痕!原本朴实得就如拉家常谈论天气式的诗词语言,在想象过程中,变得这么有情有趣。一个仙风道骨的师傅,一个鹤发童颜的老人,在深山中手持药铲采药。休息时,有小鸟在枝头唱歌,蝴蝶在身边飞舞;喝水时,还有小鹿在旁边看自己映在水中的倒影。如此悠闲自得的生活怎么能不让小童子骄傲,如此不为世俗干扰的生活怎么不让学生激情地醉一回?

“贾岛寻隐者的结果是没有遇上,但是当他想象出原来隐者过着这样一种生活的时候,他会怎么做呢?”当学生谈到贾岛要去寻找隐者的踪迹时,王文丽老师又以波澜不惊的方式掷出了激起学生更投入思维的小石子:“贾岛非要找到隐者这个人不可吗?”是啊,我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呢?在读着简单到几乎在陈述一件简单事情的诗句后,我们是否去思考过诗人凭借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是什么呢?“不遇”,从事情本身来说,是令人失望的。但是,诗人创作这首诗时需要倾诉的情愫就是失望吗?相反,非但不失望,反而心情愉快,充满了向往,充满了期待。期待与隐者的进一步相识,向往也能过上不沾世尘的生活,为不虚此行而感到愉快。

篇5

【执教者简介】

许卫兵,海安县城南实验小学校长,正高级教师,小学数学特级教师,首批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专家委员,南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积极倡导“简约数学”,著有《简约数学教学》《成为高度自觉的教育者――写给后课标时代的数学教师》等专著,2013获得江苏省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14年获得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公开发表文章260多篇,讲学足迹遍布全国。

一、创设情境,从“数列”引入

1.从“1”开始

师:孩子们好!

生:老师好!

师:森林里有一棵大树,小动物们和小朋友们都喜欢到这儿来玩。你们看谁来了?(在黑板上依次贴出一棵大树、一只小鸟、一只猴子、一只松鼠、一个小朋友在跳绳)

(小鸟、小猴、松鼠、小朋友,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起来)

师:谁能完整地告诉大家图中都有些什么?

生:有小鸟、小猴子、小松鼠、大树,还有小朋友在跳绳。

师:看一看有几棵树呀?

生:1棵树。

师:小鸟呢?

生:1只。

师:猴子呢?

生:1只。

师:松鼠呢?

生:1只。

师:小朋友?

生:1个。

师:真巧啊,他们的数量都是1。

(再利用课件依次出示大树、小鸟、猴子、松鼠、小朋友的图片,每个图片前对应写上数字“1”,如上图)

2.从“1”到“2”

师:这么热闹的场景吸引了更多的小动物。你们看,谁来了?(教师在情境图上增加一只小鸟)现在一共有几只小鸟?

生:两只。

师:我们可以说成是――2。孩子们,如果让猴子、松鼠和跳绳的小朋友的数量都变成2,哪个孩子愿意到前面来试一试?

(学生在情境图上操作,分别增加松鼠、猴子和小朋友的数量,都变成2个)

师:我们来看一下,现在的小猴是几只?怎么变的?

生:两只。

生:1加上1就变成2了。

师:小松鼠呢?

生:两只。

生:1只加上1只就是2只。

生:1个小朋友加上1个小朋友就是2个小朋友。

(课件显示除了一棵大树不变外,小鸟、猴子、松鼠和小朋友的数量都变成两个,分别对应数字“2”。如上图)

3.从“2”到“3”

师:现在,大树这儿越来越热闹了。(在情境图上又增加一只猴子)现在小猴子变成了――

生:3只。

师:2加上1就变成了――

生:3。

师:如果让松鼠和小朋友也变成3,你会吗?

(学生在情境图上操作,分别让松鼠和小朋友的数量变成3)

师:我们来看一下,原来是两只松鼠,再加一只也变成三只了。再增加一个小朋友呢?

生:3个。

(课件显示除了一棵大树、两只小鸟外,猴子、松鼠和小朋友的数量都变成3个,分别对应数字“3”。如上图)

4.类推“4”和“5”

师:现在,大树下面更热闹啊!(在黑板上将松鼠的数量变为4)

生:现在小松鼠有4只了。

生:3加上1就是4。

师:你能让小朋友也变成“4”吗?

(指名学生到情境图上操作,增加一个小朋友)

师:同意吗?

生:同意。

(课件显示除了一棵大树、两只小鸟、三只猴子外,松鼠和小朋友的数量都变成四个,分别对应数字“4”。如右上图)

师:(在情境图上增加一个小朋友)孩子们,如果又来一位小朋友跳绳――

生:现在有5个小朋友了。

生:4加上1就是5。

(课件显示一棵大树、两只小鸟、三只猴子、四只松鼠和五个小朋友,分别对应数字1、2、3、4、5。如下右图)

师:(指着情境图,上左图)我们再来看一看,有几棵树?

生:1棵。

师:还有?

生:2只鸟,3只猴,4只松鼠,5个小朋友。

师:真好!从1、2、3、4到5,正好是顺着来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1~5。(板书课题:认识1~5)

二、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数,你能不能用小圆片代替小动物和小朋友,一个一个地摆,从1摆到5呢?

(学生操作,然后展示汇报)

生:我先摆1个圆片,加上一个就是2个,再加一个就是3个,再加一个就是4个,再加一个就是5个。

师:1、2、3、4、5这五个数刚才在屏幕上已经出现了,你们会不会写这五个数?会写的举手。(生兴奋地举起手)都会呀。这些数字好不好写呢(好写),许老师也来写一下,看看跟你写的一样不一样。我先写几呢?

生:1。

(教师板书:1,课件出示手写的“1”)

师:大家看这个“1”像什么呢?

生:像铅笔、毛毛虫,斜过来的小棒。

师:对!像铅笔,像一根小棒,写的时候有一点斜,所以有人讲,“1”像铅笔有点斜。

师:我再来写“2”。(教师板书:2,课件出示手写的“2”)“2”像什么呢?

生:鸭子。

师:写2的时候上面要圆,下面要平,“2”像小鸭在唱歌。接下来我们写几?

生:3。

师:你能不能把你的小手伸出来,在空中写一个“3”?(教师板书:3,学生书空写“3”,课件出示手写的“3”)“3”像什么?

生:耳朵。

师:对,写3的时候,上面有点圆,下面也有点圆,“3”像耳朵在倾听。接下来写几?(课件出示“4”,教师示范写“4”)“4”像什么?

生:“4”像红旗。

师:对!“4”像小旗迎风飘。接下来我们写几?

生:5。

师:把小手伸出来写一个。

(学生书空写“5”)

生:“5”像钩子。

师:哪里像钩子?(教师示范写“5”)

生:下面弯弯的。

师:“5”像弯钩勾东西。小朋友们不仅会写,还记住了它们的特点。“1”像铅笔――

生:有点斜。

师:“2”像小鸭――

生:在唱歌。

师:“3”像耳朵――

生:在倾听。

师:“4”像小旗――

生:迎风飘。

师:“5”像弯钩――

生:勾东西。

师:记住这些数的特点,写起来又方便又好看。你们觉得许老师写得好看吗?

生:好看。

师:许老师很想看看你们写得是不是也很好看,露一手我看看吧。

生:好的。

(学生练习写数字,教师行间指导)

师:写好了吗?写好了,我们同桌两个人互相看一看,看哪个数字写得好,哪个数字写不太好,你给他提点建议,好不好?

(学生互相欣赏写的数字,互相评价)

师:只要我们多练多写,就会越写越漂亮。接下来我们再来看,(课件出示给圆片涂色的练习,下左图)大家能不能像这样,根据前面的数,在后面涂颜色,这是1,就涂了一个圈。

(学生操作,看数涂色,从2到5)

师:都好了吗?把它举起来给许老师看一看。你们也相互看一看其他小朋友涂的。

(展示学生涂色的情况,上右图)

师:(课件出示涂好色的情况)请同桌讨论:涂完以后,从这幅图上能发现什么?

生1:(从下往上指屏幕上没涂色的圆)我们发现这边没有涂的是1、2、3、4。

师:(一行一行手指着没涂色的圆数一数)这边没涂色的是1、2、3、4,那涂色的呢?(从上往下一行一行地指涂色的圆)涂了的是1、2、3、4、5。

生2:(指着涂色的圆)我们发现,看这儿涂色的1、2、3、4、5,就像个楼梯。

师:为什么说像楼梯啊?

生:每下来一行,就增加一个,一层一层的,很像楼梯的台阶。

师:你们看得仔细,也很有想象力,真会学习。谢谢你们!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3:第一排只涂了一个,最后一排涂满了。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最后一排5个圈怎么样?

生:都涂满了。

师:第一排呢?

生:只涂了一个。

师:如果按照这样的发现,最上面再增加一排,需要涂几个?

生:一个都不能涂。

师:要是最下面也再增加一排的话,需要涂几个?

生:是6个吧。

师:孩子们,你别看写数、涂色都很简单,但是写好了、涂好了再来研究研究,就发现了好多――

生:不简单。

三、举一反三,用图画来建模

(学生连线,然后汇报)

生:黄瓜是3根,蕃茄是5个,萝卜是4根,茄子是2个。

师:连对的小朋友举举手。(学生全部举手)好厉害!

(课件调整物体的顺序,让物体的数量和数上下对应起来)

师:孩子们,两根黄瓜可以表示成2,如果不画黄瓜,你还能再画一幅图也表示2吗?表示3、4、5呢?

(学生分组画图:第一组画图表示“2”,第二组画图表示“3”,第三组画图表示“4”,第四组画图表示“5”。画好后展示汇报)

师:我们先请画“2”的小朋友来介绍。

生1:我画了2个蝴蝶结。

生2:我画的是2只鸭子。

生3:我画的是2个西瓜。

师:我们来看“3”。

生1:我画的是3个蝴蝶结。

生2:我画的是3个苹果。

生3:我画的是3个小白兔。

师:我们来看画“4”的。

生:我画的是国旗。

师:国旗哪里是4?

生1:(指着五角星)国旗上有五角星,一个大五角星,周围4个小的五角星。

生:我画的是4个苹果。

生:我画的是4个小太阳。

师:画“5”的小朋友来说一说,你画的是――

生:5个桃。

生:5个苹果。

生:2个苹果、3个梨子。

师:呵呵,5个水果。看来呀,每个数画出来的画儿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如果画“2”,就画几个东西?

生:两个东西。

师:“3”的话就画――

生:3个东西。

师:4呢?

生:4个东西。

师:5呢?

生:5个东西。

四、问题解决,在生活中应用

1.基础练习

师:小朋友们,我们刚才看了数、写了数、画了数,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看到数的情况多不多?

生:多。

师:我们来解决几个生活中和数有关系的问题

(出示课本第14页“想想做做”第6题:补画缺少的花)

师:教师节要到了,小朋友们给老师准备了3瓶花。你们看花瓶上写的是几?

生:2、4、5。

师:花跟数字对上号了吗?

生:没有。

师:你能不能补上缺少的花呢?

生:能。

师:第一幅图,你准备补几朵花呢?

生1:(伸出一个手指)只要补1朵。

师:你是怎么想到这个“1”的?

生1:因为1加1等于2。

生2:2可以分成1和1。

师:第二瓶?

生1:花瓶里有两朵花,再加上两朵花,就是4朵了。2加上1是3,3加上1是4。

生2:2加上2等于4。

生3:4减去2等于2。

师:你们的想法都不一样,但是都想对了,真不错,连加法、减法都用上了。最后一瓶呢?

生:3朵花再加2朵花。

2.提升练习

课本第14页“想想做做”第8题。如果你是队伍里的一个人,请照样子说一说:我的前面有( )个同学,后面有( )个同学。

生1:(学生指着第二位背包的小女孩)我的前面有1个同学,后面有4个同学。

师:前面有1个同学,到底是哪个呢?后面又是哪4个呢?

(学生说完后,课件上分别圈出“1个”和“4个”)

生2:(指着从前往后数第5个小朋友)我的前面有4个小朋友,我的后面有1个小朋友。

生3:(指着从前往后数第3个小朋友)我的前面有2个小朋友,我的后面有3个小朋友。

师:大家不仅会数,还知道前后,现在许老师请这些小朋友全部向后转。

(课件显示图中人物一个一个地向后转)

师:(指着背书包的小女孩)现在你能说一说,她前面有几个同学?

生:4个。

师:她后面有几个同学?

生:1个。

(学生圈出小女孩前面的4个同学和后面的1个同学)

师:照样子,其他小朋友会怎么说?(指着从前往后数第2个同学)比如这个同学,他会怎么说?

生:我后面有4个小朋友,我前面有1个小朋友。

师:(指着最前面的同学)这个小朋友怎么说呢?

生:我后面有5个小朋友。

师:我前面有――

生:(笑)0个!

师:什么叫0个呀?

生:就是前面没有人了。

师:(指着最后面的同学)如果这个小朋友说呢?我前面有――

生:5个小朋友。

师:我后面有――

生:0个小朋友。

五、总结全课,谈收获体会

师:时间过得很快,一节课就过去了。想想看,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生:学到了1~5。

生:画图表示1~5,每个数可以画好多图。

篇6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拨时间,掌握认识整时的方法和自主探索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遵守时间、珍惜时间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能正确读钟表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

能正确说出或拨出钟面上的时刻。

【教具、学具准备】

实物钟、自制钟面模型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诱发兴趣

猜谜语:一匹马儿三条腿,日夜奔跑不喊累,嘀嘀嗒嗒提醒你,时间一定要珍惜。

师:闹钟有什么作用呢?

生1:可以叫我们起床。

生2:可以告诉我们时间。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

板书:认识钟表(课件展示各式各样的钟表)

二、自主探索,认识钟面

1.引导观察,交流汇报。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小闹钟,同桌互相说一说: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生:我的钟面上有三根针:时针、分针和秒针,走得慢的是时针,走得快的是分针(出示时针、分针及名称。)

……

师:这个小朋友知道得可真多,他已经认识钟表了,这是我们今后要学习的内容,今天就让我们来进一步认识钟面。

2.引导观察,熟悉钟面。

师:钟面上还有什么?

生:钟面上有12个数。

师:观察这些数字,他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生认真观察)

师:观察得很仔细,再看看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是怎么走的?(课件演示)

生: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是顺着1至12的方向走的。

师:走的速度怎么样?

生:时针慢,分针中等。

师:你能照这样的顺序拨一拨小闹钟吗?(学生动手拨实物闹钟)

三、贴近生活,认识整时

1.整时的认读。

师:请同学看这个钟面,谁知道现在表示的时刻是几时?(课件:拨出2时的钟面)

生:2点。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妈妈教过我。

生2:我是这么想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2,这时的时刻就是2点。

师:大家说的“几点”是口头语,正确的书面语是“几时”(贴2时钟面,并板书:2时)

师:那这个时刻又是几时呢?(大屏幕出示4时)

生:4时。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同桌互相说一说。(贴4时钟面,并板书:4时)

师:这时你能马上说出是几时吗?

生:8时。(贴8时钟面,并板书:8时)

师:这个时刻我们一般在干什么呢?

生:在上课。

生:有时候晚上的8时,我们在睡觉。

师:出示显示几个整时的钟面。

师:你从这几面钟上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对,像这样刚好几时的我们叫他们整时。你能用一句话说说看整时刻的方法吗?

生: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这时的时刻就是几时。

师小结:分针长长指12,时针指几是几时。

2.整时的两种写法。

(1)介绍用汉字表示的方法。

(2)介绍用数字表示的方法。

师:几时整还可以怎么写?出示8:00。电子钟面要求学生观察电子钟是怎样表示时间的。这种表示方法有什么特点?

师小结:用数字表示整时的时候,冒号的后边写两个0,冒号的前边是几就是几时。

(3)练习反馈:指导看书92页“小东一天的生活图”,用两种填法填时间,并说一说自己与他不同的地方。

3.拨钟游戏。

(1)师生互动拨钟。

师:你报一个整时,我来拨。

师:你们想不想亲自动手拨一拨小闹钟?拨一个8时,看谁拨得又对又快。

师:你拨得和大屏幕上面的一样吗?说说你是怎样拨的?

(2)生生互动拨钟。

师:谁还愿意拨?(卡纸写上4个时刻:有汉字表示法还有数字表示法的)提供几个时刻由学生选择拨。

师:拨一个自己喜欢的时间,并说一说“这个时间你在干什么?”(注意引导学生说明是早上、上午、下午或是晚上,让学生了解一天有两个相同的时间。)

师:12时过1小时是几时?你能拨出来吗?说说你是怎样拨的?

(3)分辨6时和12时。

师:请同学仔细观察这两个钟面,看看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特点?

生:6时,时针和分针成了一条线。12时,时针和分针合在一起了。

四、联系实际,应用提高

1.基础练习——找朋友。

练一练第2题以找朋友形式进行,教师先说明题目要求,而后学生独立完成。

2.趣味综合练习——开心北京游。

游戏规则:“天安门、长城、鸟巢和水立方”这四个地方为旅游的地点,每人选择一个地方,并写出相应的游玩时间,然后交到相应的小导游手中,并由小导游进行“验票”。

3.拓展提高练习。

师:星期天我去看了一场电影。这是我的电影票。看了这张电影票,你知道了什么?

生:电影9时开场。

师:这是我到达电影院的时间(钟面显示10:00),你有什么话要说?

生:老师,你迟到了一小时!……

4.生活实践练习——小小钟表设计师。

我们来做一个小小钟表设计师,设计一个自己最得意的钟表作品。

五、总结质疑,合理评价

篇7

师:看!老师给你带来了好多神话故事呢。出示夸父追日图、后羿射日图、嫦娥奔月图、开天辟地图。一幅画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老师呀,还有一幅美丽的图画。请看:(出示女娲补天图)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31课《女娲补天》(板书课题,生书空,齐读课题)

生:31 女娲补天

师:读了课题,你想提出哪些问题?

生:为什么补?怎么补?……

师总结:同学们的问题很有研究价值,相信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整体感知:

课前读了几遍课文?用手告诉老师(你真棒!不过读得少的也别灰心,相信在接下来的学习中认真读,积极思考,也能赶上!)

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谁来试试?

生:课文主要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

师:女娲怎样补天?为了补天她先做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生:先找石又炼石。

师:女娲是怎样找石、炼石的?

师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3―4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和感受深的词语,再读读,看能体会到什么?

(生自读自画自悟,同桌互相交流,全班交流:三四段都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

生:女娲找石头很辛苦。

师:从哪体会出?

生:几天几夜。

师:这些天里她始终在做着同一件事,那就是?

生:找石。

师:为了找石,她来到?可能碰到什么危险或困难?

生答。

师:她怕了吗?

生:没有。

师: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女娲?

生:不怕困难

……

师:五彩石终于找齐了,女娲?

生:高兴极了!

师: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生:……

师:五彩石找齐了,女娲开始炼石了。

师:大家知道找全五彩石的女娲已经筋疲力尽、疲惫不堪,是什么力量一直支撑着她一直做下去?

生:拯救人类。

……

师:面对着在痛苦中挣扎的人们,女娲才这样义无反顾的,冒着生命危险去找石、炼石、补天,谈谈你的体会?

……

师:这种不怕危险、不怕困难,为他人着想,不计较名利,不计较汇报的精神叫?

生:无私奉献(师板书:无私奉献)。

……

拓展升华:

师:同学们你还知道哪些像女娲一样,为了人们的幸福无私奉献着的神话人物?

生:后羿、夸父、……

师: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将他们的故事传承下去!

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了解到为了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人类,女娲不怕困难、不怕危险去找石、炼石、补天。从而拯救全人类,赞扬了女娲无私奉献的精神。

相信在座的各位同学一直被深深感动着,希望同学们课下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篇8

(2)学会设置Word表格边框和底纹。

(3)学会Word表格自动套用格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任务的解决,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及知识迁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学生互相配合,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创造美、热爱美的情感,激发学生展现美的欲望,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置表格、单元格的对齐方式;设置表格边框和底纹。

难点:表格、单元格的对齐方式的区分;表格边框和底纹的合理应用。

三、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法、任务驱动法、演示法。

学法:模仿学习、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小组协作法。

四、教学设想

(1)丰富教学内容。本节课有3个知识点的学习,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制作任务指导书,对3个知识点进行了拓展,通过工作、生活实例的巩固,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

(2)调动学习兴趣。通过创意课程表设计比赛和实例的对比展示,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兴趣。再通过层层任务的实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也能完成相应任务,从而享受成功的喜悦。

(3)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本课通过“任务指导书”引领学生学会自学,以任务的形式,让学生在无形的学习过程中,制作出一张有创意的课程表。同时,通过对任务指导书上技术的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4)激发学生的自我展现欲望。学会自我展现是现代社会必备的一种职业素养,所以对于职校学生平时要加强培养,才能更好地迎合社会的需求。本节课通过各项任务完成的展示,提升学生的自我展现能力。课程表设计比赛及作品的展示、演讲,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我表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沟通能力。

同时,本次课也不忘最后的评价环节,通过“项目评估表”进行小组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综合评价,并给出合理建议,让学生的作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整个教学过程是边教、边学、边做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学会了在Word中创建表格,并知道Word表格在我们今后的工作中应用广泛。上节课,最后留给大家的任务是寻找我们财会专业工作岗位中还可能涉及哪些专业表格。现在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生:有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损益表等。

师:说得非常好。在我们财会专业中,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和损益表是最主要的三个表,其中损益表,就是我们上节课做的利润表。

2.新授课程

第一环节:赏析课表。

师:这节课,我们要对表格中的内容进行具体的修饰,使我们的表格更具有实用性和美观性。为了让大家能更直观地了解,我们先从上节课的班级课程表入手,请大家赏析PPT上显示的两张课程表,你会选择哪一张作为我们班的课程表呢?

学生选择第一张,教师引导学生说明选择的原因。

生:字体、字形、字号、字体颜色、边框线都发生了改变。

教师引出表格边框和底纹是本次课要解决的其中一个任务。总结学生的回答,选择第一张课表的原因:文字修饰、居中、表格边框和底纹。引导学生结合“任务指导书”完成表格中文字的修饰。

第二环节:温故知新。

任务一:温故知新——完成课程表文字修饰。

(1)任务实施:学生参照“任务指导书”完成课程表的文字修饰,利用旧知,学会自主探究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自荐展示:学生自荐展示任务一的操作过程,并加以说明,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操作技能。

(3)教师评价总结:文字修饰可通过多种方法,点出文字修饰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师:(引导学生再次观察两张课表)除开表格的边框和底纹外,还有什么不同吗?

生:(小组讨论)文字的居中好像达不到后面一张表中的居中效果。

引入本课我们要学的第一个新知识点:表格与单元格的对齐方式,首先区分这两个概念。

任务二:学会新知——设置表格、单元格的对齐方式。

(1)概念区分:区分表格、单元格的对齐方式。通过实例区分表格、单元格对齐方式,并加以演示说明。

师:表格的对齐方式有三种:左对齐、居中和右对齐,是相对于页面而言的。

教师演示表格的三种对齐方式,将表格的对齐与文字的对齐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对表格的三种对齐方式,使用不同的方法实现:工具栏法、菜单法、右键法。并在菜单法的介绍过程中,详细讲解对话框的其他参数。

之后,教师介绍单元格的对齐方式,通过菜单法实现单元格的各种对齐方式,要求学生注意单元格是以何种方式对齐的。

生:垂直对齐方式。

教师操作垂直方向上的三种对齐方式,让学生观察这和课表中的对齐有什么不同。

生:可通过工具栏上的三个对齐按钮,实现水平方向上的对齐。

教师操作实践,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的实现方法:右键法。并让学生总结单元格的对齐方式共有几种。

生:垂直方向、水平方向共9种。

结合任务指导书,完成表格、单元格对齐方式的学习,并对课程表进行相对应的表格、单元格对齐方式设置。

(2)任务实施:让学生参照“任务指导书”完成课程表表格与单元格的对齐,从而掌握更多简洁的操作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自荐展示:要求其他学生认真观察自荐学生的操作过程,如发现问题,及时提醒。

(4)评价总结:教师强调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可使用右键实现快速操作,引导学生回答表格、单元格对齐方式的区别。引导学生再次观察两张课表,分析选择第一张课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课表具有了颜色,更具美观性,引出任务三。

任务三:掌握新知——设置表格边框和底纹。

(1)回顾文本与段落中的“边框和底纹”的功能。教师引导回顾知识点,学生演示说明文本与段落中的“边框和底纹”设置。教师介绍表格边框和底纹的设置方法。

(2)任务实施:学生参照“任务指导书”完成课程表的边框和底纹的设置,教师巡视指导。(小组讨论,总结多种方法)教师要提醒学生设置边框和底纹是为了让表格变得更加美观,所以一定要注意色彩的协调。

(3)学生自荐展示:学生自荐展示,教师要求学生将各自的操作过程进行对比,找出各自的优缺点。

(4)教师评价总结:教师通过实例,详细介绍表格边框的设置参数及先后的操作过程。学生提出对表格对话框设置中参数的使用方法的理解。教师通过实例,讲解表格边框中的5个参数设置。

PPT上显示财会专业中的资产负债表,引导学生分析该表中使用了本课的哪些知识点。

生:表格边框发生了变化,使用自定义参数完成。

教师讲解表格边框中的最后一个参数“无”。并提出疑惑:“无”这个参数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实用性。请学生欣赏PPT中的两张图,一张是菜谱,一张是项目申请书的封面图,请学生寻找Word表格的影子是否存在。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分析第一张菜谱中间的菜名就是一张表格,实例演示,证明观点;分析第二张项目申请书的封面中表格的呈现。

教师引导,操作演示项目申报书封面中的表格制作,在演示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前面的知识点进行巩固。

学生模仿实践(比赛哪个学生最先完成制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总结Word表格的妙用,并再次释疑:如何简化表格的美化步骤?

任务四:拓展新知——表格自动套用格式。

(1)讲解表格自动套用的使用。

(2)表格自动套用也可创新,并举例。

(3)任务实施:学生参照“任务指导书”完成课程表表格自动套用的学习。

(4)学生自荐展示。

(5)任务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学习的三个新知识点:①表格、单元格的对齐方式;②表格边框和底纹的设置;③表格的自动套用。

第三环节:实战演练。

教师要求学生设计一份有创意的课程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选出最佳作品作为班级课程表。让它更能体现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班级特色。

首先,教师展示现有的课表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分析作品美的原因,教师提出创意课程表的要求,组长明确分工;然后,利用素材、网络,小组创意课程表;在创意课表阶段,教师巡视指导,帮助学生。(播放音乐,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进行创作,提高创新能力)

通过实战演练这一环节,回顾旧知,巩固新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第四环节:作品展示。

首先,进行最佳作品评选。接着,最佳作品小组与大家分享成功。小组介绍分工情况,小组合作完成展示,体现学生合作探究、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学生提问,小组给予回答,教师总结不能解决的问题。最后,打印学生作品,设置打印问题,寻求解决方案。

通过作品展示,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享受成功,增强学习自信心。

3.教学总结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完成板书。

4.课后作业

(1)完成任务评估表。

篇9

师:你真是很聪明,一猜就中,奖励你一粒牛肉干,尝一尝味道怎么样?你可以吃慢点,它在你牙齿的攻击之下发生了变化,是吗?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这位同学吃的牛肉干现在在什么地方了吗?它发生了什么变化吗?

生1:在嘴里,它已经变碎了。

……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粒牛肉干还会经过我们人体的哪些器官,在这些器官里它又发生了哪些变化?

生1:我认为牛肉干会经过我的喉咙,然后到胃里,接着会到肠子里,最后再拉出来。(大笑)

……

评:本节课由一个简单通俗的谜语引入,把学生最感兴趣的猜谜用到了课堂上,非常自然。并且还有奖品,学生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学生拼图,自己研究解决问题

师:这些都是我们的猜想,老师还想请你们玩一玩拼图游戏,知道怎么玩吗?

生1:我玩过,就是把图一个一个接起来。

……

多媒体出示拼图要求:

1.选出你认为食物要经过的一些器官。

2.在纸上摆出这些器官的位置。(说出你的理由)

3.用水彩笔在各个器官内画出刚才吃下去的食物的形状。

师:别急,老师还想请同学们说说在活动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1:活动时要注意不能抢东西。

……

准备好了吗?行,开始。(10分钟)

师:第三组完成得最快。第五组也好了。

师:大家完成的差不多了。下面哪一组愿意上来汇报一下?好,就你们组吧,可以全部上来,也可以选派代表上来说一说。

生1:我们是这样认为的,牛肉干经过了食管,先到达胃,在胃里被进一步磨烂后,还被吸收了许多营养;然后到达小肠、大肠,磨烂的牛肉干会变成“水”一样的流质物体,它们的营养会被继续吸收,最后排出体外。

师:他们小组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并说得很清楚,真了不起。还有哪个小组还想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生2:……

生3:……

师:你们真是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老师这儿有一幅正确的拼图。先看一看它们的位置是怎样排放的,用到了哪些人体器官?和你们刚才拼得再对照一下,把你们不正确的地方改正过来,好吗?

评:拼图游戏,让学生亲身经历了自己研究的过程。对平时看不见的神秘的消化器官,有了一些初步的印象,然后通过看老师正确的食物拼图和老师准备的录像,进一步验证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加深了学生对人体内消化器官的认识。

师: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一段录像,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体内食物到底发生了什么神奇的变化。

评:录像的展示非常清晰,展示了食物在人体内是怎样旅行的,同时食物在各个消化器官会发生什么变化都看得一清二楚,各个消化器官的作用也介绍得很详细。

师:刚才我们一起看到了食物在人体之内的旅行经过。请同学们说一说食物到底经过我们人体的哪些器官?

生:食物先从口腔经过食管到胃,然后到小肠,这时肝、胆、胰也分泌一些消化液,和食物进行充分混合,在小肠被吸收营养的食物残渣到达了大肠,吸收掉水分之后,到处被排出体外,结束了旅行。

(师同时板书: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

三、饮食习惯和民间谚语

师:既然我们人体的营养来自食物,食物由口腔到残渣到排出体外经过了许多的消化器官,那么我们该养成什么样的饮食习惯呢?

生1:要注意卫生,饭前要洗手。

……

师:说得真好,在民间有许多有关饮食方面的谚语,有哪些是你们知道的?

生1: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

……

师:还有吗?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

生4:饭后一个果,医生不找我。

……

师:其实在民间有许多这样的关于饮食方面的谚语,老师这里还有几条。

(多媒体出示)“鱼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其实老师在网上查到资料,书上介绍的“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和“饭后一个果,医生不找我”说得并不正确。现代科学分析餐后食物集中在胃里,这时需要大量的消化液和血液来消化胃中的食物。此时,如适当休息,全身血液便可适量地进入消化器官,使食物充分消化。如果餐后马上散步,血液需运送到全身其他部位,胃肠的血液供应就相应减少,食物就得不到充分消化。

评:在教学过程中,敢于质疑,并向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从而树立正确的饮食观。

师:今天我们认识我们体内的消化器官,学习了食物在体内的消化过程,探讨了良好的饮食习惯。同学们在课后每人或每组找一条自己喜欢的谚语,用美丽图案和精美的文字把这些内容装点一下,我们可以出一期宣传栏,让全校同学都可以来分享你们的成果,感受你们成功的喜悦,同时也能培养起良好的饮食习惯。

篇10

1.收集苏联卫国战争资料,了解时代背景。

2.收集夜莺资料,了解夜莺。

3.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感悟文章拟人、排比、双关、前后照应等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从课题切入,抓歌声主线,抓关键语句。

2.选取重点语段,采取多形式朗读感悟,重视分角色朗读,体会小夜莺的勇敢机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勇敢机智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读课题,从课题切入课文

师: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3课《夜莺的歌声》,齐读课题。

生:13.夜莺的歌声。

师:这里的“夜莺”,指的就是那种会唱歌的小鸟吗?

生:不是,指的是一位苏联小男孩。

师:对,那“夜莺的歌声”指的是什么呢?

生:指的是小男孩模仿夜莺的叫声吹的口哨声。

师:好。再读课题。

生:13.夜莺的歌声。

(从课题切入,直奔主题,为实践长文短教迅速拉开序幕。开篇提纲挈领,简洁明快,既让学生明了文中的夜莺指的是什么,又为第四环节深究课题,升华主题做了铺垫。)

教师过渡:写夜莺的歌声的句子,在文中多次出现,请你默读课文,勾画出有关语句。

二、以小夜莺的歌声,机智勇敢为主线,品析、朗读并感悟课文

抓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相机理解重点语句,感悟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师:“夜莺的歌声”到底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请用波浪线勾画,并用你喜欢的符号标注。勾画、标注时,请用铅笔。

生默读、勾画,师巡视。

师:“夜莺的歌声”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生1:三次。

生2:四次。

师:那你说说,你找到的到底是哪四次?

生2:第二自然段的,“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了起来。”是第一次。

师:找得非常准确!真是个细心的孩子,不仅回答正确、清楚、完整,还说出了句子所在的自然段,这样,再长的课文,听的人也会非常清楚。掌声送给她!那第二次呢?

生2:第十一自然段,“孩子学了几声杜鹃叫。接着又把哨子塞到嘴里吹起来。”

师:找得好!接着说。

生2:第三十七自然段,“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婉转的夜莺的歌声。”这是第三次。“这歌声,即使是听惯了鸟叫的人,也觉察不出跟真夜莺有什么两样。”这是第四次。

师:这两个句子,在一处出现,应该算一次。不错,你找到了三次,都非常准确,再一次把掌声送给她!还有吗?

生3:第二十自然段,“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师:好,非常准确!掌声送给他!还有吗?仔细找找看。

生4:二十九自然段,“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

师:找得好!

生5:第三十四自然段,“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但是对藏在寂静林中的人们来说,那歌声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意思了。”

师:很好,我们找出了六处出现“夜莺的歌声”,我们按照它们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标上序号吧。

生标注序号。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句。齐读句子。

生1: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了起来。

师:夜莺的歌声指的是什么?

生:小男孩学夜莺叫的声音。

教师引导: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突然进攻苏联,罪恶的战火烧跑了人民、烧焦了树林、烧毁了村子。满目疮痍的村子变得格外安静,一点儿声音也没有。这样的安静,静得让我们的心有种沉重的感觉,用课文里哪个词最能反映当时的这种情景?

生:沉寂!

师:能把它换成“宁静、寂静”吗?为什么?

生:不能。宁静的静,是安宁祥和的静;寂静的静,是没有一点儿人声,非常安静;沉寂,静的程度更深,让人感到压抑、沉闷。

师:说得多好啊!掌声送给她!是啊,“沉寂”静的程度比“寂静”静的程度更深。而且,我们还感受到,沉寂的静,让我们感到压抑、沉重,是我们所不喜欢的、不想要的静。

教师小结:文中战后的村庄的静,就是这种让人感到沉重、感到伤痛的静,因此不能换成寂静,更不能换成宁静。

【课后反思】

1.整体构建,践行了“删繁就简”,达到了长文短教的目的。教学中紧扣课题,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紧紧抓住课文文脉,线条清晰。通过品读重点段落、重点句子,抓住人物特点,层层推进,使学生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在反复朗读课题中总结,升华情感。

篇11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联系实际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播放动画:一人走进一间漆黑的屋子,接着把灯打开,紧接着又进来一人将他的眼睛蒙上。)

师:如果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我们能看见物体吗?为什么?

生:不能看见物体,因为夜晚没有光,我们什么也看不见。

师:站在明亮的屋子里,将眼睛蒙上,你能看见物体吗?为什么?

生:仍然什么也看不见,因为将眼睛蒙上就是看不见物体。

(其他同学在思考,教师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同学。)

师:想一想,谁能进一步解释一下?

生:是不是没有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里?

(同学们露出茅塞顿开的神色,教师露出满意的微笑,点点头。)

师:他说的对不对?

生齐答:对。

师:实际上我们的周围就是一个充满五颜六色的光的世界,阳光使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光使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同学们一定都想知道光的奥秘吧!从本章开始,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光的世界。

二、教学目标(投影显示)

1.知道什么是光源。

2.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简单的现象。

3.知道光线是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

4.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三、预习指导(投影显示预习内容)

1.________________叫光源。光源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光在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传播的。

3.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光线。

4.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______。

5.解释影子、日食、月食的形成原因。

(通过图片的直观展示,说明光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劳动创造人类文明的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阅读课文并完成预习题,有问题请在书中作出标记。遇到问题同学们可以一起讨论。

(此时教师全场巡视,检查同学们的完成情况,将具体的问题记录下来。)

师: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了哪些有关光的知识?

生:我们把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生:太阳、闪电、电灯、蜡烛、萤火虫……可以叫光源。

生:霓虹灯、篝火、手电筒、火把……也可以叫光源。

生:光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光源,一种是人造光源。

师:很好,可是,光是如何传播的呢?

生:小学自然常识中曾经学过──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吗?能否举例说明?

生:见过,比如电影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是直的……

生: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射出的光束是直的……

生:现在有的建筑物上打的光束也可以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既然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怎样才能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呢?

生: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带箭头的直线。

师:谁能上来示范画光线?

(生举手示意,生在黑板正确画出点光源发出的光线,师微笑着点头表示肯定。)

师:同学们注意,光是真实存在的,光线是人们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的一种方法。因此画光线时必须用箭头标明光的传播方向。

生:太阳发出的光也可以这样画吗?

师:太阳离我们很远,它发出的光可看成是平行光线;手电筒、探照灯射出的光线也可看成是平行光线。

(教师示范画出平行光线)

生:光在哪里是沿直线传播的?

生:光是否总是沿直线传播呢?

生:光沿直线传播需要什么条件?

师:好,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同学们就要注意观察、实验,深入探讨、自主探索和总结物理规律。要想确切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同学们必须自己去探究。

(各组学生选用已准备好的小激光、水、玻璃、蜡烛、手电筒、带孔的纸板、三球仪等器材进行实验。各组选择的不同,实验的步骤不同,探究的问题不同,遇到的问题也不同,气氛异常活跃。此时教师要适当地向学生指导和点拨。)

(教师把小组实验中探究的共同问题投影在屏幕上)

师:通过实验,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观点。

生1:光可以在空气、水、玻璃等介质中传播。

生2:光在这些介质中都是沿直线传播。

生3:光在透明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生4:这说明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还有其他观点吗?

生5:光必须在同种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师:(质疑)光在同种介质一定沿直线传播吗?

(同学们显示出疑惑、求知的神态。)

四、教师点拨

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它周围的大气并不均匀,请看从大气层外射向地面的阳光还是沿直线传播的吗?(利用微机动画演示早晨太阳光线的偏转)

生1:通过动画演示,我看到光在疏密不均匀的空气中,不能沿直线传播。

生2:早晨,当太阳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看见了它。

生3:这是因为不均匀的大气使光线变弯了。

生4: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

生5: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在同种且均匀的介质中。

生6:应该说,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同学们分析总结得很好,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这就是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你们是不是对光的直线传播有了新的理解?

全体生:是。

师:请同学们在书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下面用红色铅笔画线引起注意,并且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下画重点符号。

(教师微笑点头,师生鼓掌,教学难点突破,目标达到。)

(播放雷鸣闪电动画)

师:打雷时闪电和雷声实际是同时发生的,我们先听到雷声还是先看到闪电?

生:先看到闪电。

师:(质疑)这说明了什么?

生: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得多。

生:光的速度到底有多大呢?

师:(释疑)光的传播速度很大,测定光的传播速度是非常困难的。第一个测量光速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但遗憾的是他失败了。后来经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测出的结果一次比一次精确,现在公认光在真空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生:这3×108m/s的速度能有多大呢?

师:光在1秒内传播的距离相当于绕地球7周半;光从月球传播到地球只需1.3秒。

五、探究训练

(发掘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启发学生思维,在变化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去探索。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师:(演示手影)请看,这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光学现象,谁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下?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生:光在均匀介质沿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光不能达到的区域便形成了影子。

师:同学们都在路灯下走过,(动画演示一个人在路灯下走过时的情形)请大家仔细观察,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看谁能发现。

生:人的影子会发生长短变化。

师:谁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为什么人的影子会发生长短变化呢?(学生回答,老师鼓励,微机辅助演示释疑。)

师:能否根据影子的形成,说明汽车的前灯为什么安装在车的下部?

(提示:夜间行车,灯光照射的路面一片光亮,表明路面是平坦的;如果有黑影,说明路面是坎坷不平的。)

生:(释疑)由作图可知,对于同样高的障碍物,如果光线从较高的地方射向障碍物,其影子比较短;光线从较低的地方射向障碍物,其影子长一些,这样有助于司机看清前面路面的凹凸情况,所以汽车的前灯要安装在车头的下部。

师:回答得非常好!老师还知道同学们最爱看动画片,请看《宝莲灯》片段中发生了什么自然现象。(播放)

生:月食。

师:(质疑)你相信月亮确实被天狗吃了吗?用微机动画模拟演示日食、月食的成因。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生1: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中间并成一直线时,太阳的光被月亮挡住,地球表面上某些地区短时间看不到太阳就出现日食。

生2:地球运行到月球与太阳的中间并成一直线时,太阳光被地球挡住,不能射到月球上,月球上出现阴影,就是月食。

师:光的直线传播在实际生活中还有什么应用?谁能再举例说明?

生:检查排直队,打靶瞄准时。

生:什么是激光准直?

(教师用微机模拟利用激光准直来凿隧道,并演示掘进机在激光束的引导下工作。)

师:激光的方向性好,而亮度随距离增大而减弱得小。因此,用它能保证掘进方向不变。

生:小孔成像是怎么回事?能利用这节的知识解释吗?

师:你提的问题很好!请同学们观看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墨翟的介绍,并欣赏小孔成像的动画演示。

师:(启发)通过图片介绍和动画演示,你了解到了什么?

生:我们知道墨翟是世界上第一个论述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并最早进行小孔成像实验的科学家。

师:(引申)同学们在明确小孔成像的特点和原理后,还可用白炽灯和不透光的纸观察灯丝的像,根据小孔成像制作针孔照相机,这个“小实验”及“小制作”留给大家去研究。

六、总结点拨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可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生: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生: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带箭头的直线。────

生: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光现象:影子的形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

篇12

伍婕,南京市金陵汇文小学党支部书记,南京市鼓楼区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鼓楼区优秀党员,曾荣获苏锡常镇宁五城区教学年会赛课一等奖,南京市鼓楼区青年教师数学素养比赛特等奖,南京市鼓楼区青年教师赛课一等奖。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图形》复习课

二、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知道平面图形的名称,掌握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2. 学生在拼一拼的操作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在不断拼图形的过程中,发现图形会越拼越大,两个同样的图形可以拼成一个新的图形,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做巨人的拼布被。看到故事的名字,你有什么想法或疑问吗?

生:巨人长什么样呢?拼布被是什么?为什么要拼布被?

师:小朋友们真会思考,善于提问。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绘本故事。

(二)回顾故事,图形再认

1.故事回顾:巨人从祖传的被子上分别剪下正方形帮助裁缝、三角形送给农夫、长方形给了老奶奶。

2. 图形再认

(1)总体感知:大家觉得巨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乐于助人、善良的人、有爱心的人……

(2)具体分析:村民们分别从巨人那里获得了哪些帮助?

生:小裁p获得了正方形布块。

(3)师:正方形是什么形状的图形?巨人想考考大家,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神奇的布袋,里面装有各种图形,你能把正方形从布袋里摸出来吗?

(4)师:农夫小矮人获得了什么形状的布块?谁愿意摸出三角形?(学生尝试)

生:小矮人获得的是三角形布块。

(5)比较:三角形与正方形有什么不同?

生:三角形是三条边围成的图形,正方形是四条边围成的图形。

生:三角形有三个角,正方形有四个。

(6)袋子里还有这样两个图形,(打开布袋,出示圆和椭圆)这两个图形与正方形、三角形有什么不同?

引导:围成正方形和三角形的边都是直的,圆和椭圆的边则是弯曲的。

3. 为什么老婆婆说巨人剪的布块,尺寸不合呢?

生:老婆婆需要长方形布块,巨人剪了一个正方形布块。

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有什么不同?

生: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

(三)动手操作,拼接图形

1.听故事,情节发展:巨人帮助别人的故事传开了,大家都来请求巨人的帮助。天气渐渐凉了,巨人的被子上留下了大大小小的洞,巨人终于生病了。

(1)师:强壮的巨人为什么会生病呢?我们应该为巨人做些什么呢?

生:找医生给巨人看病,补上被子上的洞

追问:这可是巨人的被子呀,小矮人们怎样才能做出这么大的被子呢?

生:可以把小被子拼成大被子。

(2)动手操作:请同桌合作,倒出信封中所有的图形,选两个同样的图形拼出大一些的图形,看谁的方法多。

2.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1)用两个同样的图形拼出大一些的图形

师:请大家同桌合作,倒出信封中所有的图形,选两个同样的图形拼出大一些的图形,看谁的方法多。(投影展示学生作品)

鼓励:想到的方法越多,就会有更多的办法帮助巨人。

引导小结:两个同样大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两个同样大的长方形可能拼出正方形,这两个同样大的三角形还可能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师:有两个小矮人在拼被子时,遇到了困难,大家愿意帮助他们吗?

(2)用不同的图形拼出指定的图形。

追问:你用了几个图形拼好了被子,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师:图1如果用三个图形拼,可以怎样拼?(生展示)

师:拼第2幅图有什么好办法?

生:先把两边斜着的拼成长方形,然后再拼就比较方便了。

小结:都是先把两个三角形拼成长方形,再接着拼,比较简便。

3. 用不同的小图形拼出大的图形

(1)引导:那我们一起动手,同桌合作,把所有的小布块尽可能地拼到正方形纸板上,拼出一些更大的正方形被子。好吗?

巡视没有完成的作品,指导:这幅作品,接下来可以怎么拼?

(2)小结:你们拼得又快又好,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生:先把角拼好。

生:可以用两个三角形先拼成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然后再拼比较方便。

(3)师:大家愿意把我们拼成的小被子送给巨人吗?

生:愿意

(四)课堂总结

小朋友们不仅聪明善良,而且团结友爱!我们共同合作,给巨人制作了超级大的、暖和的拼布被,巨人的病一定会很快好起来!

师:故事听完了,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

篇13

本节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特征、周长的概念和周长的两种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教学的。教材首先选择生活中最常见的庆祝元旦装饰黑板需要多少花边,引入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做数学”的过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为了加深对周长的认识,另一方面是强调长方形周长概念的建立和测量,重视长方形周长的探索。同时,淡化纯周长的计算,符合学生的接受心理,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知识之前,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习了米、分米、厘米等长度单位,经历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等活动,同时也了解了周长,经历了长方形周长的初步探索,已经具备了在探索过程中必要的计算能力。因此可以判断他们已经可以尝试探索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了。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3、能运用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运用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一、谜语导入

1、猜谜语: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那好,现在老师想考一考大家,看谁平时积累的知识最多,请同学们听好了,“七天七夜”打一个数学名词。(周长)

2、复习周长的概念。

周长是我们最近学习的知识,谁来告诉大家什么叫周长?(围成一个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指名学生举例子说一说对周长的理解,以及找一找周长定义里的关键词。)

3、大屏出示兔子图。

(1)两只兔子同时出发,第一只兔子绕三角形一周,第二只兔子绕五边形一周,问题是:它们谁走过的路线长?

(2)引导学生用两种方法计算图形的周长。

(3)演示兔子绕两个图形各一周的过程。

(4)得出结论:同时出发,同时到达。

三角形的周长:20+20+10=50(米)20×2+10=50(米)

(根据周长的定义计算)(根据周长的定义以及数字的特点计算)

五边形的周长:10+10+10+10+10=50(米)10×5=50(米)

(根据周长的定义计算)(根据周长的定义以及数字的特点)

4、大屏幕出示长方形,复习长方形边的特点。

教师:下面老师请出的是大家的老朋友,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请同学们说一说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学生:长方形对边相等。

教师:相邻的两条边中我们把较长的边叫做什么?较短的边叫做什么?

学生:较长的边叫做长方形的长,较短的边叫做长方形的宽。

教师:因此长方形有这样相等的两条长两条宽。

5、揭示课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地方需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今天我们就进一步来学习长方形周长的计算。

板书:长方形的周长计算

二、探究新知

1、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师:同学们对前面学过的知识掌握的真不错,下面老师有一个打算,想在过新年的时候把我们教室的黑板装扮得漂漂亮亮的,但是,老师遇到了一个难题,到底买多长的花边呢?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黑板),假设这就是我们教室里的那块黑板,现在我要紧贴黑板边线给黑板的一周围上花边(演示花边围黑板一周的过程),黑板这一周的边线是个什么形呢?

学生:黑板一周的边线是长方形。

教师:要算花边的长度其实就是要计算什么的长度?

学生:长方形黑板的长度。

教师:要计算长方形黑板的周长,必须知道哪些条件?

学生:长方形黑板的长和宽。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黑板长34分米,宽12分米,把它的一周围上花边,花边至少长多少分米?)现在请同学们齐读一遍题。(学生读一读)问题里有一个关键词,谁发现了?是什么意思?

学生:是“至少”,就是用料最少的意思。

教师:回放刚才围花边的过程,老师围的时候既没有重叠也没有在花边的接头处互相压住,这样围得花边就叫做至少。下面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快速的计算花边的长度,算完后同桌两人互相交流各自的算法并说一说计算的根据是什么?

2、教师指导学生的算法。

3、汇报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分别指明学生汇报:

(1)学生1:我把4条边都加起来,根据图形周长的定义可得: 34+12+34+12=92(分米)

用文字的形式表示: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

教师大屏幕演示学生的第一种算法并读出算式和文字表达式。

(2)学生2:我把2个长和2个宽加起来,根据图形周长的定义以及数据的特点可得:34×2+12×2=92(分米)

用文字的形式表示:长×2+宽×2=长方形的周长

教师再次演示学生的算法并读出算式和文字表达式。

(3)学生3:我把1个长和1个宽加起来,再乘2,根据图形周长的定义结合图形的特点得:(34+12)×2=92(分米)

教师最后演示学生的算法,并读出算式和文字表达式。

3、优化算法,强化算理。

(1)组织学生看着大屏幕讨论哪种计算方法既简便又省时。

(2)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第三种方法简单,只要将长与宽代进去就可以算出长方形的周长了。

(3)根据得出的第三种算法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三、闯关练习

1、计算图形的周长。

出示两个图形,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算完后汇报,教师演示计算结果。

2、学校操场是一个长方形,长100米,宽50米,沿操场跑2圈,跑了多少米?

学生汇报算法,教师强调:(100+50)×2是一周的长度,要算两周的长度必须再乘2。

3、学校靠墙有一片草地,准备用篱笆把它围起来,(如图),已知草地长10米,宽6米,共需多少米长的篱笆?

先引导学生理解靠墙是什么意思?然后计算并汇报算法。

4、淘气和笑笑赛跑,裁判员宣布比赛路线,淘气沿图(2)边线跑,笑笑沿图(1)边线跑,淘气急着说:“不公平,我跑的路程比他长。”同学们你们说裁判员公平吗?到底谁跑的路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