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案例分析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地理教学案例分析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地理教学案例分析

篇1

从1991年起在我国进行的MBA教育,由于案例教学独特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它与MBA教育的成功结合,使得案例教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使案例教学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获得较大规模的运用,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案例教学正成为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在世纪之交的共同的“新宠”,在普通教育的学科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的探索正方兴未艾。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使用的案例质量不高,缺乏合适的教学案例

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的基础以及依托,也是师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教学平台,案例教学的内容是师生进行共同探讨和知识阅历交流的平台,通过教学案例的阅读、思考、交流和探讨,从而实现思维的碰撞、智慧的启迪等效果,案例教学中案例的质量对教学的效果起到了较大的作用。高中地理的教材中,案例教学涉及的知识大部分包括较多的知识点和章节中的内容,属于综合性质的案例,然而目前的高中地理的教学存在单一知识点的案例较多,综合案例较少,简单的案例也难以发挥辅导教学甚至引导教学的作用。

(2)学生适应能力不强,积极性不高

案例教学的实现应通过教师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积极配合来实现,案例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相应的经验和阅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然而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受到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已经形成被动的学习心态。因此,不能建立有效的学生学习模式,当然也难以形成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

(3)教师的教学专业技能以及实践经验不足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组织和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和指引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对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中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和技术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应具备较强的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实现对地理教学的有效组织和控制,但由于大多教师缺乏相应的地理教学经验,学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也未建立有效的教师实践的培训,从而难以建立有效的案例研究、教学判断和思考的教学。致使高中地理课的教学仅仅是对课堂的一种补充和说明,案例的启发较为简单,案例的点评不够深入,从而也难以形成对学生教学的启发,难以建立有效的案例教学体制。

二、有效提高高中地理案例教学质量具体措施

(1)选择高质量的地理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教师应通过多途径选择地理教学案例,通过书籍、报纸、网络等方面收集适合教学的地理案例,从而扩展地理教学的范围,也能通过积累经典的教学案例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及课堂的教学效果。不仅能在日常的生活中注重思考积累案例,教师还可基于对教材以及学生教学特点的理解改编和自编案例。教师自编的案例能形成创造性以及适应性更强的地理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课程掌握程度以及教学专业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应通过不断地积累和实践才能形成。

(2)归纳迁移,拓展案例

地理案例只是以图表、图片,或者文字材料形式出现的素材,关键在于利用辨析、讨论等教学形式,在地理案例中,通过探究归纳出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地理技能。学生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在迁移运用中巩固。迁移运用的途径可以是单个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也可以是问题分析。拓展案例研究方法,可以设计一些微型案例(如高考试题)让学生在课后完成。

(3)提高学生的课程适应性和参与程度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引导者和启发者。案例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为启迪,通过教师的引导实现知识点的理解和串联,学生的参与程度对案例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学生的引导,从而创设出积极有效的案例教学课堂。

(4)多种途径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高中地理教师应通过研究国内案例教学论文、参加地理案例教学交流和研讨、教学观摩等多种形式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为地理的案例教学积累丰富的经验,从而形成适合地理教学的案例教学程序,并通过对学生特点的了解和掌握做出适当调整。

篇2

一、什么是案例研究法

《高中地理课程》,对地理学科与高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定位,指出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具有两个显著特点:综合性和地域性。同时又指出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科学、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案例,是对个体对象,决策行为或某个实践中发生的情景的真实描述。它可以是对学生,班级等特定研究对象的成长过程的描述,或者对教学过程的精彩回忆,甚至是对师生交往经历的描绘等等。通过对某种情形的真实描述,向大家提供具体背景、场合、人物、事件及后果,引导人们反思。地理案例教学法,就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选择一定的地理教学案例,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研究,从而真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的形式及分类

案例是新增的教材体例之一,具形式丰富,灵活多样,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1、案例的形式

教材中案例通常以图文或图文结合的方式表达出来,就其在文中存在的形式而言,大体有以下三种类型:

正文夹案例,教材中绝大多数案例穿插在课文中间,这些案例多是不求全面的小案例,用以验证或分析某个地理原理。

正文即案例。有些自然章节以案例分析为主体,正文很少。这种案例侧重培养学生提取和运用信息分析,归纳地理原理的能力,学生需掌握其中部分内容。

隐性案例。教材有些内容类似于案例分析,有些"活动"也与案例分析具有相似功能。

2、案例作用分类

案例具有创设情境,提供信息,隐含问题,引发思考,揭示规律的作用。案例揭示地理规律的方式大体有以下几种:

(1)例析式。

有些案例反映和揭示了一般性地理原理和规律,如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等。

(2)例证式。

有些案例通过给出一些真实,典型、说明性强的事实材料,用以实证或诠释特殊地理原理。用事实说话,说服力强,更起到强调,加深印象的作用。

3、教材案例的主变式运用

案例的文体多是描述或叙述式的,往往要有较多的细节和充足的资料,以提供足够的信息,便于学生分析地理事象发生,发展过程。

(1)补充。

教材中个别案例过于简洁,对学生装未知的,或可能遗忘的内容叙述很少,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补充相关的情景材料,尽量使学生能从中找全需要的信息。另外,在使用案例时,还可以加入一些趣味性内容,使案例更具可读性。

(2)削减。

案例要有较多的细节,也要围绕特定主题,精练地组织语言,力争使案例的每一句话都有阅读、分析的价值。教材中有些案例存在一些与地理原理关系不紧密的语句,增加了学生阅读案例的负担,挤占了学生分析,推导地理规律的时间,适当削减其中不必要的资料内容,教材中有些案例过于完整,将本该由学生分析,归纳的内容全部展示出来,削弱了案例的思考价值,教师可以通过精简和重组,留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 转贴于

(3)、改变。、

一是改变教材案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陈旧资料。很多资料在不断地更新变化,而教材案例使用的材料则是相对静止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予以更新。二是对原案例的变式使用。在对原案例进行分析得出规律后,通过改变案例的情境条件或某些要素,使其蕴含的地理问题和结论发生变化,然后引导学生装进行再思考,再分析,让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认识地理事实和理解地理规律,进而得高案例的使用效率。

三、案例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1、基于新课标广泛收集、选编案例

案例为"虚",地理原理为"实",案例素材身并不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才学过程中不必拘泥于教材,而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立足新课标,从多渠道广泛收集、选编新案例,力求做到"因人选案""因材选案"、"因地选案"和"因时选案"。

选编地理案例。一要注意获得充足的地理素材;二要具有丰富的地理案例的编写知识;三要在正确原则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地理案例的编写程序包括选择课题、搜集材料、编写案例,设计讨论等。案例编写要求首先是所选案例必须真实,来自地理事实。如果是教师自己编写的案例,也须符合地理客观实际。其次是案例必须反映地理事象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要能揭示案例的内在联系和地理原理。再次是案例必须适时,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适应地理教学的改革和当代学生的实际情况。第四是案例必须精选,"信手拈来"的案例,地理意义和教学价值均难以符合要求。

2、案例在教学中的处理

(1)案例导入

新课标教材中配备了许多可进行案例教学的案例,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地理教科书的必修部分,每章、每小节都有配有超过教材正文内容的案例,教师需要将话题引导到案例的讨论中来。

(2)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时,居核心地位是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或提出具体解决策略,讨论通常分为四步:第一步引导问题;第二步讨论疑难问题,一般要花费一定时间讨论疑难问题的特征,这是为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依据;第三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通常至少要提供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对各自方案的利弊进行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一个最佳方案;第四步讨论如何实施方案,通常也是由学生讨论出多个方案,最后选出最行之有效的方案。

篇3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是2011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秉承这一理念,对比传统课程内容所体现出的相对落后陈旧,脱离生活实际的特点,偏重对于地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的课程目标,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应运而生。何谓案例教学?靳玉乐在《案例教学原理》一书中将“案例教学”定义为: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交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2.地理课堂中案例教学的应用

将案例教学法运用于中学地理课堂,笔者认为,即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探究,从而落实课程标准和教学目标,向学生传递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互动性、全面性。下面笔者就以七年级地理教材为例谈一谈案例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的具体应用。案例1:模拟地球公转(一个地球仪、一位学生)。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因其抽象、空间概念强、动态和静态思维转换大,一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此,可以采用比较直观的演示法,以降低难度,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例如,课堂先给予学生一部分时间对于书本中该部分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而后请一位学生充当太阳,教师手握地球仪代表地球,通过不同的演绎,让学生体会地球始终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同时地球也在围绕地轴自西向东实现自转,地轴指向始终不变。案例2:亚洲拥有复杂的气候。任何一个大洲,由于范围广大,因此自然环境较为复杂,自然环境又包括多种自然要素。按照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重点关注了地形、水系、气候三大自然要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是七年级下册的起始章节,对其自然环境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把握归纳任意地区在地形、水系、气候特点的一般方法。对这一部分的教学,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是不错的方法。

3.地理课堂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1)地理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将书本理论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构造出真实性极强的地理案例,经过学生的直接参与,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及经验对案例进行剖析、引申和扩展,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一过程不仅可以缩短教材中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2)案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节课堂教学氛围,进而实现教学相长。生动、逼真的案例,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在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下讨论,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交流,拥有更多的自由与展现自己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对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艺术也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4.地理案例教学的局限性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有它的优势和适用范围,案例教学也不例外。一两个案例也很难让学生接受所学的知识,还是应当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地理教学案例又可以进一步设计为讲解式案例、讨论式案例、活动式案例或调查式案例,如何将这些案例教学有机结合,往往是较为困难的。

5.结语

案例教学不仅代表着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一种教学方法的转变,更代表的是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创新。当然,对于它的应用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案例教学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会逐渐发展成熟,它不单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更会促进地理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第一,图表结合讲解法。鉴于教材中的图像统和文字系统都是我们要掌握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可运用空间想象的思维方法,通过读图(月相成因图)可使学生们加深对文字系统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他们建立起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把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空间结构和空间联系。但是,本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由于学生们在初中时地理知识比较薄弱,而且空间想象思维特别是女同学的空间想象思维比较差。如果只通过图表结合的方法,凭借学生们的空间想象思维,将其储存在大脑中,再经过加工、分析、比较,形成新事物的形象,来获取新知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觉得用这种方法,教学效果不会好。

    第二,利用教学器材来演示月相成因示意图。学校的地理教学器材比较齐全。经过整理,我找到了月球仪,可以很好的演示一个月中月相的变化和日、地、月三者的关系。但是,在预演时我发现月球仪也有缺陷,就是仪器太小了,而且整个演示过程中只能靠近仪器时才可以看清楚。这样一来,对于课堂教学来讲,坐在后排的学生就无法看见。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和课程进度的要求,不可能让每个学生花几分钟时间近距离观看。所以,我放弃了这种方法。

    第三,我把篮球当月球。经过反复思考,我想到了用一个体积比较大的球体---篮球来代替月球,让学生在课堂上演示月相成因图。

    在上月相课之前,我从隔壁办公室借到了一个充气不足的篮球,并且将篮球的一半用白粉笔涂成白色,代表反射太阳光的一面。

    “咦,老师,你收的谁的篮球啊?”当我带着篮球进教室时,一个学生好奇地问我。我说“不是的,是上课要用的。”于是,学生们就先议论开了,并且猜测篮球是用来当地球仪的。我没有跟他们解释篮球的用途,而是让他们继续好奇下去,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通过前面一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个星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稍留意就会发现,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形状是在不断变化的。下面我们就来演示一下一个月中月亮的圆缺情况。”说完这段话后,我拿出了篮球。下面一片哗然,终于知道了篮球的用途。我先设置了日、地、月三者的位置关系,并告诉他们太阳光线从南方照射进来,篮球上涂成白色的一面就代表月球被找亮的部分,要求演示时亮半面要始终朝向南边。当我说我需要两个助手来演示月相成因时,四个班级中的反应是不同的。有的班级活泼的学生比较多,积极要求演示的学生也比较多;有的班级本身比较安静,学生不够积极。但是,最后,我还是在各班选了两名学生来在教室里演示。我先分配好两人的工作,一个人代表站在地球上的观测者,另一个学生“拿着月球”。在我的指挥下,地球上的观测者站在教室的正中央,“月球”在不断的移动。我把整个教室八个方位作为月球移动的位置。首先,我让“月球”站在观测者的右侧,(观测者要随着月球的移动在原地转身,改变观测方向。)让观测者说出他所看到的月亮的形状和月面的朝向。我的工作就是,根据他所说的形状及月面朝向,在黑板上画出图形。我发现,每换一个角度,观测者观察到的月相与教材中的月相成因示意图总是一致的。当这两位同学在演示时,我留意了一下其他同学,发现他们也在很认真地观察。月相这部分的教学效果比较好。

    不过这节课的设计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在“月球”移动的方向上,我不应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移动而应该由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自己完成。这一问题,是我的指导老师给我指出的,并且在后面的两个班时我也及时做了调整。

    这个案例来源于实际,使教材贴近生活,激发学生研究自然现象的兴趣。

    案例分析的过程,调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运用新学的知识来理解月相,使知识变得鲜活、有趣。

篇5

地理课程教学时数少、教学内容多、教学密度大,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和实现教学目标,是所有地理教师都要面临的课题。

事实上,不少教师已经认识到运用教学案例辅助实现教学目标的好处。不过,在现有的论文里很少有根据教学目的不同而对教学案例进行分类运用的内容。本文根据作者本人的课程教学实践,并经过与相关教师进行研讨,认为在课堂教学中,需根据不同教学目的和不同教学环节,将教学案例分为不同类型并分类运用,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能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导入式案例

所谓导入式案例是为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地理课程开课之初或者一个地理知识单元开始之时设计和运用的具有课程导入意义的案例。这类案例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导入式案例适合选取那些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或时事相关的地理案例。对于学生而言,地理课程往往不被他们重视。因此,在地理教学导入课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教师就可以通过巧设案例、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有效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期待心理,处于爱听乐听的最佳心理状态。例如必修一第一章时我们可以通过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开始我们的课程。教师首先举出案例,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凭直观感觉和认识进行回答。之后教师再给出标准的答案。通过这种基于常识的处理结果的不同的直观对比,往往能够给学生带来极大的触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地理学习的有效性。

二、插入式案例

插入式案例是为了让学生确切理解所讲授的地理概念或理论而在具体的讲授过程中插入的协助理解各种抽象概念术语的案例。这是一种主要为了释义、解疑、说理而插入有关案例进行分析、论证,以求获得正确认识的案例教学方式。它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教师必须明确,插入式案例只是作为佐证,不能喧宾夺主,冲淡对教学内容的讲授。这种案例的主要功能在于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习内容,比较适用于地理基础知识中概念、原理等内容的讲解。例如在讲经纬网的时候,对称经线的求法时我们可以把地球比做西瓜,让学生们用生活中的经验去解决问题。适当插入一些短小精悍的案例,便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所学内容。采用插入型案例教学时所选用的案例应该篇幅较小,针对性强。其次,应当同传统的系统讲授法结合运用,案例围绕讲授并为之服务。这种案例教学中,教师是讲解员,学生是接受者。这样的案例,能将复杂、晦涩的术语形象化、直观化,让学生非常容易地领会到概念的确切含义。

三、检验式案例

检验式案例是为了检验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而运用的、由学生进行合法性分析的案例。这种案例教学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其教学方式一般是教师针对学生容易发生错误记忆或不完全理解的知识点,抛出一个在若干方面不符合规定的案例,请学生根据已学知识,找出其中不符合规定的地方,然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一步步进行启发,与学生一一分析案例中的问题,直到全部挖掘出其中不正确的地方。例如在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这个问题上,同学们总是觉得不能理解,那么我们可以假设地球不发生自转,在地球上找到一个位置,并在这个位置上做出标记,然后让学生们动手演示,这样一步步的分析论证。这个案例更加关注操作方面的问题,就此帮助学生全面地分析案例,并有效帮助其全面理解和准确记忆知识。运用这种检验性案例能够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查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同时训练和培养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四、实践式案例

实践式案例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差距,提高学生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意识和实践能力而运用的具有操作意义的案例。这种案例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各种教学形式,提供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进行实践性演示,并分析案例应该的处理过程和结果。在学生给出解释的基础上,教师再提供现实中案例的处理情况。例如在讲中国气候类型和自然带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我们家乡的气候的一总结,更可以让学生们走进大自然,看看我们身边的植被类型,通过此类案例的学习,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理论上和实践中应用,激发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地理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启发式案例

启发式案例是为了提高学生扩散性思维能力。采用启发式案例,教师一定要选用具有启发性,能够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案例,在讨论中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和点拨,还要注意扮演好导演、配角、评论员等多种角色。

当然,各种教学案例的作用也不是单一的,有的案例可以从多个方面实现教学目的,也有的课堂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案例。本文通过区分和界定,不过是更为直观形象地说明了教学案例的不同作用,更明确不同课堂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选取和适用不同的教学案例,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无论哪种教学案例的运用,都需要教师选取带有典型性和时代性的案例,都需要尽可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同时注意教学案例运用中各个环节的恰当处理,在合适的时机也可以通过不同的场地,并借助各类现代化教学手段比如视频、音频、课件等教学手段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必须明确的是,运用地理案例并不是要用案例教学取代常规教学,恰恰相反,教学案例的运用是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的辅手段。

参考文献:

[1]廉清.案例教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0(6).

[2]闫燕.浅谈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6(6).

[3]刘天君.法学案例教学法探究[J].教育探索,2006(3).

[4]郑淑芬.案例教学法的作用、实施环节及需要注意的问题[J].教育探索,2008(4).

[5]李学兰.法学模拟教学方法之理论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3(4).

篇6

二、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们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乡土地理案例——陕西礼泉袁家村,进行“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教学设计。2.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以任务驱动、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方法,设计典型的、身边的案例,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提前下发“陕西礼泉袁家村旅游资源的评价”学案让学生查阅,有效地运用讨论法、案例探究法和小组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掌握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对区域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提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条件的评价。(2)教学难点:旅游资源对区域的影响。4.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式教学法。5.教学过程环节一:视频图片导入,直扣主题导入语:袁家村,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没有名胜古迹和独特山水资源,十年前还是一个只有62户人家的小乡村,如今十年过去,却一跃成为中国乡村旅游的第一网红地,被称为“关中第一村”,获得“中国十大美丽乡村”荣誉称号。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利用陕西袁家村特色乡村旅游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环节二:案例分析,合作探究学生阅读案例中的材料,思考相关问题,然后小组进行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案例1:袁家村位于咸阳市礼泉县境内,地处关中平原腹地,距西安市60多公里,距咸阳市40多公里。号称“关中第一村”的袁家村主打关中民俗和美食文化,它虽只有62户,286人,却带动了三千多人就业,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集餐饮、零售、酒吧、住宿等多种产业,仅餐饮业的日营业额已超过200万元,一年加上其他收入,基本上超过10亿元。近年来,袁家村打造了以关中院子典型老宅为建筑风格的多样化住宿产品,但同时也存在游客在袁家村留宿较少的现象。简述游客在袁家村留宿较少的主要原因,并为当地吸引游客留宿袁家村提出合理建议。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材料,经过探究讨论后,展示讨论结果。主要原因:(1)袁家村距离西安市、咸阳市近,大部分游客在观光旅游结束后容易返回市区。(2)袁家村旅游主要以关中饮食和关中建筑为主,旅游项目相对单一,游客选择余地较少。合理建议:挖掘袁家村现有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建立各类文创基地(如美术写生基地等),开展深度体验游。充分利用袁家村周边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打造“唐昭陵+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拓展旅游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体验游,改善袁家村旅游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与水平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概括作答并点评,最后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掌握现实中存在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评价。设计意图:以陕西乡村旅游袁家村为例,引导学生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能力,分析袁家村游客留宿较少的原因,同时学以致用为袁家村乡村旅游提出合理建议;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梳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案例2:袁家村自2007年始兴起旅游,借助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如今游客百万,资产已经过亿,2017年年接待游客量更是达到500万人次,被奉为乡村旅游黑马之典范。(1)说出2007年~2017年袁家村旅游人数变化的特点。(2)分析袁家村近年来发展乡村旅游资源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学生活动:阅读图文材料,小组合作探究后展示讨论结果。(1)袁家村旅游人数逐年增加。(2)袁家村乡村旅游资源的有利条件:①与咸阳市、西安市距离近,客源市场丰富。②通过关中乡土方式的重启,打造了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唤回了一代人的乡愁记忆,主打关中民俗和美食文化,吸引力较大。③高速公路、铁路、国道交通便利。④离唐太宗昭陵近,旅游资源分布较集中,集群状况好。袁家村乡村旅游资源的不利条件:①袁家村旅游资源类型相对单一,地域组合状况不佳。②袁家村旅游资源的非凡性不突出,游览价值不高。③袁家村为游客提供的服务,比如餐饮、住宿、购物、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地区的接待能力不强。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对具体的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进行评价,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旅游规划与设计;通过对身边旅游业发展现状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材料一:袁家村通过打造以关中民俗和乡村生活为核心内容的关中印象体验地景区,形成村景合一、三产融合的乡村旅游商业模式。并逐步建成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的既有田园风光,又享时尚生活,既有现代气息,又有乡愁民俗,宜业宜居,开放多元的特色小镇。袁家村的发展就是陕西乡村旅游富民的一个窗口,乡村旅游发展给当地农民带来的不光是家庭收入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文明程度的提升和文化生活的改变,思想观念的升华,生活面貌的改观以及幸福指数的提高。由此可见,完善的制度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保障。请根据以上材料,说明袁家村旅游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意义?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得出以下结论。有利方面:①袁家村旅游业的发展会带动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②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③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④促进历史文物古迹和传统民居的保护,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⑤促进地区旅游区卫生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不利方面:①旅游业的不稳定会导致区域经济的不稳定。②旅游业的发展会导致消费品价格的上涨。③给旅游区的社会治安带来隐患。④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设计意图:运用时事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热点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分析地理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关心、了解国际和国内热点事件,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及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环节三:知识梳理,总结归纳教师活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结合区域特征分析旅游资源的形成和保护,能够掌握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的影响。

篇7

    本节课标要求“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让学生充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积极主动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本节课就是以学生熟悉的被称为“万物之本”的土地为题,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中了解土地的用途、分布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保护的措施等,以唤起学生节约和保护耕地的意识和行为。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扩展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正确的人地观,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初步分析并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了解我国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知道我国有关土地方面的法规;培养学生搜集资料、信息和社会调查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展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的资料和角色扮演的方法,使学生体验节约和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资源观。进一步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保护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难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土地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五、教学过程

    (教师)人类天天在土地上行走,与土地为伴,可往往忽略它的存在。无论人们从事怎样的职业,无论身在何方,总是离不开土地。土地给予春草、夏花、秋果和冬韵,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种自然资源。今天就一起来看看我国土地资源的状况如何。(多媒体出示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平原耕作区、城市建筑区的景观图)

    板书:第二节 土地资源

    (教师)通过刚才的景观图片,想一想,如果失去土地,人类的生产生活将会怎样?请大家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所见所闻,谈谈土地的用途及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谈认识)

    板书:一、土地资源的利用

    (教师)课本上有一段话对“什么是土地?”作了精辟概括,请解释这段话的含义。

    (教师)土地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土地才有着不同的用途。那么,土地的类型如何划分,又具体分为哪些类型?

    板书:1.土地资源的类型

    (教师)多媒体出示山地林区、草原牧区、平原耕作区、城市建筑区的景观图。(无多媒体条件的学校也可直接利用课本插图)

    引导读图:结合图3.6“因地制宜利用土地资源”图和3.8“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分组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读图讨论,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有何特点?土地按利用类型,主要分为哪几种?

    (2)不同的地形分别以什么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会这样?

    (3)我国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所占比例最大?耕地和林地共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多少?难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占多少?这会导致哪些问题出现?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利用状况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这是由于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差异,人们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不同。我国土地资源的构成特点可概括为“两少、一多、一不足、一突出”,即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突出。

    板书:(1)耕地、林地、草地(农业用地)

    (2)建设用地(非农业用地)

    (教师)学校附近的土地有哪些利用类型?

    (活动)争做“土地专家”。联系已学过的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评价我国土地资源对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也可加入一个小组内参与讨论)

    (教师)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也不尽合理。

    (学生)自学“阅读材料”,进一步了解我国耕地的后备资源状况,初步树立土地资源的危机感。

    (教师)知道了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和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那么,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呢?

    板书:二、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3.9“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活动)读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并联系第二章图2.4“我国地形图”、图2.16“我国降水量分布图”、图2.17“我国的干湿地区图”、图2.21“我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进行比较。完成课本“活动1”的填表格练习,明确土地资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思考以下问题:我国的耕地、林地、草地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 利用程度如何?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寻找答案。

    板书:耕地:季风区—平原─利用程度高

    林地:季风区—山地─利用程度高

    草地:非季风区—高原─利用程度低

    (教师)多媒体出示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景观图,引导学生完成“活动2”,认识我国耕地的南北差异,并能够初步评价我国南北方的水土匹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读图3.9“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和3.12“我国北方和南方水土资源的比较”,结合所学的我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明确:①我国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分布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这既是我国一月0℃等温线经过的地方,也是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②我国南北方地区的水土资源匹配情况说明:在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的北方地区,水资源不足又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师)人口众多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主要原因,同时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结构又与我国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而且人们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也是造成我国土地资源不足的重要原因。

    (承转)课外同学们通过多种媒体收集了有关我国土地资源存在问题的资料,对土地利用的问题有了初步印象,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到讲台前展示所收集的资料,宣读家乡土地利用调查报告。

    (学生活动)学生可能在投影仪上展示北方沙尘暴越来越频繁,农村私建住房乱占耕地、墓穴占地,土地污染等现象。

    (教师)阅读教材P74调查报告“家乡耕地减少的忧思”并谈谈看法(以四人小组为单位)。

    (引导)从同学们展示的资料中可以看出,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带来许多危害。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必须珍惜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板书:三、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教师)多媒体出示漫画:“小鸟的悲哀”、“小草的哀求”、“飞来的山峰”。大家一起来讨论漫画的含义,分析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产生的后果。

    板书:1.存在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阅读文字材料,然后用几个字分别概括它们各属于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哪一类问题。(利用多媒体,依次出示反映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的景观和下面一段文字材料的投影片,利用课本图旁的3段文字配上解说:我国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我国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从1952年到1985年,我国森林实际消耗量约为60~80亿立方米,相当于现有森林被采伐一遍。建国初期,东北地区有原始森林3.1亿立方米,目前已减少2/3,有些地区已到无林可采的地步)

    (活动)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耕地减少、草原退化、乱砍滥伐森林等。

    板书: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耕地减少、草原退化、滥伐森林等

篇8

一、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来到了风景秀美的旅游胜地九寨沟,你们想去看看吗?(课件出示九寨沟图片)

一进入景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出示“一进入景区,就……”的句式回答)

“一进入景区,就像到了一个童话世界。”教师随机板书:童话世界。

师:下面我们就跟随导游一起去欣赏这一神奇的童话世界。

(二)默读感悟,集体交流

1.你找到了哪些景物?指名说,教师随机板书:雪峰、森林、瀑布、湖泊。

教师总结:这些都属于什么?板书:自然风光。

2.作者究竟是怎样具体描绘这些风光的呢?指名说,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句子。

“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银光闪闪。”

借助图片理解“直插云霄”“峰顶银光闪闪”,说一说雪峰有什么特点。

出示:()的雪峰总结(高)

指导学生朗读。

观赏完了雪峰,我们来到了九寨的沟谷中。

出示:“大大小小的湖泊……五彩斑斓。”

师:看图解释“五彩斑斓”你感受到什么?(美)“大大小小”“颗颗”说明了什么?(多)你还能找出湖泊的什么特点?出示()的湖泊(清)

师:你能读出它的美吗?指导朗读。

出示:“每当天气……‘五彩池’。”看图解释“五彩缤纷”。

师:为什么这儿有这么多颜色呢,会形成“五花海五彩池的独特景观呢”?[因为蓝天、白云、绿树、雪峰都倒映在湖水中]。(出示图片)你有什么感受?(美)学生评读。

九寨沟的森林又有什么特点呢?出示句子“从河谷至……森林”

指名说,教师总结:“多”从哪里可以看出来?(遍布)指导朗读 集体读。

师:由于河谷的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形成了一道瀑布。

出示:“由于……蔚为壮观。”指名读,学生欣赏图片。解释:白练腾空。

师:如果你此时此刻就站在瀑布脚下,你会想到用哪些诗句来赞美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总结:九寨沟的瀑布真是壮观啊!出示(壮观)的瀑布谁来读一读?

师:九寨沟除了拥有秀美的自然风光之外,更有着稀世的野生动物,下面我们就跟随导游向森林深处走去,看能不能找到你感兴趣的动物。

(三)小组研读,互动探究

自读第四自然段,你最喜欢那种动物,好好读读,说说它为什么惹你喜爱?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完成下列表格。

二、教学反思

1.平等对话――从师生关系中“寻美”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师生间的民主与和谐。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力和求知欲是不能用强制的办法激起和维系的。所以,教师必须开放师生关系,创设一个平等、民主、轻松的课堂,构建师生之间多边的、立体的互动结构,留给学生“交往”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做,才能闪现出探究智慧的火花,激起无穷的兴趣。

2.合作探究――从学习方式中“寻美”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水平、能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进行组合搭配,组成4~6人为一学习单位的合作小组。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提出具有一定合作价值的思考题,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与交流,并推荐学习水平较高、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为组长组织活动。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信息及反馈能够在多层次、多方位上展开,小组成员互相沟通,真正互动起来,从而达到互相激励,促进自主学习,高效实现目标的目的。

3.激励探索――从评价手段中“寻美”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学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是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多样化的探究。

学生的想法,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引导。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和谐的课堂氛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评价自己、评价同学、评价老师,使评价成为学生学会实践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的过程,这才能让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造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不断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去充分体验“再创造”的快乐。

篇9

教学片断1:

师:回忆一下,7.4-7.5节《三角形》这一部分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生1:我们学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生2:我们还学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外角和,n边形的内角和.

师:还有吗?

生:我们还学了三角形的重要线段,还有三角形的分类.

师:很好!几个同学的答案综合起来就基本构成了这一节的知识脉络.

二、通过对课本习题延伸,拓宽学生分析问题的视野和思路

课本中的例题、习题都具有典型意义,在复习课中以课本为本,有针对性的讲好每一个例题,并通过延伸例题,加深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拓宽分析问题的视野和思路,达到触类旁通之功效,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苏科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复习题“探索研究”)如图1,在ABC中,已知BD、CE分别是∠ABC、∠ACB的角平分线,且BD、CE交于点O,若∠A=80°,则∠BOC=_____;猜想∠BOC与∠A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试说明理由)

变式1?摇如图2,BO、CO是ABC的两外角的角平分线,若∠A=80°,则

∠BOC=______;猜想此时∠BOC与∠A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_。(试说明理由)

变式2?摇如图3,BO、CO分别是ABC的内外角平分线,探索∠D与∠A的数量关系是________。(试说明理由)

设计说明: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三角形中的重要线段,以上三个问题通过内外角平分线条件的互换,深刻地展示了三角形两角的内外角平分线的交角与第三角的关系,它不仅具有形式上的对称美,而且对三角形中角度的计算也是一个重要的结论。

在教学中,对课本习题做延伸、改造、变式练习,对学生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和提高,使学生能将知识融会贯通,思维活动层层展开,不断深入,可以有效地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同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有促进作用。

三、分层设计课堂练习,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在同一班级中,学生的数学水平有高有低,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能都有所收益、有所提高,复习课的课堂练习应分层设计。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是全日制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数学教育理念。因此在刚才课本习题及引申题之后,为满足部分学生尝试、创新的主动性,我设置两道拓展题,让优生探究思考并解决,以期让优秀者更优秀。

1.如图4,在ABC中,∠A=96°,延长BC到D,∠ABC与∠ACD的角平分线交于点A■;∠A■BC与∠A■CD的角平分线交于点A■;依此类推,∠A■BC与∠A■CD的角平分线交于点A■,则∠A■是多少度?∠A■BC与∠A■CD的角平分线交于点An,则∠An是多少度?

2.⑴如图5,∠ABO=■∠ABC,∠ACO=■∠ACB,则∠BOC与∠A之间有何关系?

⑵∠ABO=■∠ABC,∠ACO=■∠ACB,则∠BOC与∠A之间有何关系?

设计说明:分层作业的设计,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需要,开拓学生视野,体验数学的妙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灵活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首先由口答引入相关知识点,激起本单元知识的初步回顾,再借小题夯实基础知识点,构建本单元知识的结构框架,然后运用例题规范知识点应用,梳理本单元的数学思想方法,接着通过对课本习题延伸,拓宽学生分析问题的视野和思路,最后分层设计课堂练习,让所有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整个设计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类、探究、归纳等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生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及其相关知识有了更深更新的认识。

本单元复习课的设计着重体现把学生作为主动的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注重提升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继续探求的动力。

篇10

以ArcGIS为平台,选取湘教版地理必修三区域发展差异中探讨我国东中西区域差异形成原因为例。形成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原因有很多,下面将从自然因素(地形、气候、自然资源)社会因素(城市化水平)经济因素(交通运输状况)三个方面来探讨。

教学准备:教师在课前准备好本节课所需的地图数据:中国东中西分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分布图、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图、中国大中城市分布图、中国交通分布图。

教学过程:在ArcGIS中加载中国东中西分区图(如图1),引导学生熟悉每个分区的的省区范围;打开全国交通分布图(如图2);将两个图层叠加(如图3),分析东中西部的交通分布特征。按照同样的方法,将东中西分区图与中国气候分布图、中国大中城市分布图、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图、中国地形图依次叠加,让学生分析东中西部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自然资源特征、以及城市分布特征。最后让学生总结归纳东中西部的自然,社会,经济特征,明确其区域发展差异。通过多图层叠加分析,提高学生信息提取与分析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缓冲区分析

缓冲区分析是对点、线、面按距离设定条件,在其周围一定宽度范围内自动建立缓冲区多边形图层,实现数据在二维空间的扩展,并进行分析得到所需结果。

以ArcGIS为平台,研究我国洪涝灾害的影响。我国位于最大洋与最大陆的交界位置,季风气候显著,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长江是我国的黄金水道,但同时又是我国洪涝灾害最为严重的地方,尤其是有“九曲回肠”之称的荆江段,更是成为洪涝的重灾区。下面将以荆江段的洪涝灾害为主,介绍缓冲区分析的应用。

教学准备:获取我国的河流分布图以及全国市级行政区划图,准备研究区域相关的河流水文数据以及气象资料。

教学过程:打开我国主要河流分布图以及行政区划图(图4),通过ArcGIS的查询功能让学生对我国的河流分布状况进行动态学习;提取出长江荆江段及其所流经的省市(图5),让学生分析荆江段河流的特点,加深对九曲回肠的认识;每年5-8月,季风气候给我国长江流域带来丰沛的降水,根据雨量的大小以及汛期的长短,荆江段的洪涝影响范围也会发生变化,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荆江段的洪涝影响区域;在ArcGIS中制作荆江段的洪水范围缓冲区(图6),分析不同雨量的受灾面积以及主要的受灾区域,分析洪涝灾害对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影响。通过缓冲区的建立,学生可以动态的了解不同降雨量的影响范围,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数字地形分析

数字地形是GIS中地形起伏的数字化表达和存储形式,常见的地形模型主要是数字高程模型(DEM)。

篇11

3.激发学生阅读成语故事、积累成语、研究成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一类字,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

【教学准备】

成语故事书、成语词典、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上节课学习了四个成语,都是什么呢?(刻舟求剑、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完璧归赵、狐假虎威),说一说这些成语的含义。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其他的四个成语。

二、认读成语

(自相矛盾、掩耳盗铃、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愚公移山)

1.自由认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领读。(声音洪亮)

3.齐读。

三、讲成语故事,理解成语意思

1.根据预习情况,请学生讲成语故事,任选一个成语即可,其他的同学还可以进行补充。

2.根据所讲故事,总结理解成语含义。

(1)自相矛盾: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2)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4)掩耳盗铃:掩,遮蔽,遮盖;盗,偷。偷盗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3.谁能说一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区别。

4.课件出示填空题。

(1)我们做事不要遇到困难就退缩,应该有( )的精神。

(2)如果不去努力,只会用谎言自欺,就是( )。

(3)心里太多想法了,一下子想读书,一下子想去打工,( ),不知道如何是好啊。

(4)由于他们两人不肯合作,结果把大好机会白白地送给对手,真是( )啊!

(5)我等妈妈出去了,偷偷地开了电脑来玩,没想到( ),爸爸却提前回来了,抓了我个现形。

四、自主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矛、盾、掩、盗”。书写、扩词。学完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测。

2.指导书写“矛、盾”,让同学们讲一讲哪个字容易写错,强调“矛”的字形,注意撇不要落下。

五、课后练习

1.成语接龙:

愚公移山―山穷水尽―尽人皆知―知书达理

伯乐相马―马到成功―功败垂成―成竹在胸

掉以轻心―心直口快―快马加鞭―鞭长莫及

2.成语扩展。

(1)阅读课后的成语,想一想这样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

(2)看看老师带来了哪些成语朋友。

课件出示:

有人物的成语:

叶公好龙 塞翁失马 毛遂自荐 孟光举案

有反义词的成语:

七上八下 颠倒黑白 颠来倒去 是非分明

有动物的成语:

狐假虎威 马到成功 鸡鸣狗盗 狗急跳墙

六、总结

同学们,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祖国的语言文字真是博大精深,妙趣横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会学到更多的知识。

七、作业

1.书写一类生字。

2.选择一个你喜欢的成语故事,讲给家长听。

【板书设计】

成语故事

愚公移山 (长矛) 鹬蚌相争,

自相矛盾 (盾牌) 渔翁得利。

掩耳盗铃 (掩盖)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长春版小学语文教材《成语故事》的第二课时。本课一共有八个成语组成,其中有两个八字的成语,其余的都是四字成语。个别成语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所接触,比如“愚公移山、掩耳盗铃、自相矛盾”。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有以下几方面的体会:

1.充分的课前预习,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有效方法。在课前我要求学生查阅本课的成语故事,所以在课上讲成语故事的时候,学生积极踊跃,抢着回答问题。有的学生因为没有回答问题而失落、生气。当其他学生讲成语故事的时候,他们听得特别认真,时不时还会补充。通过成语故事,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成语的含义。本课的教学难点就这样突破了。

2.相信学生,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机会。本课的生字学习是交给学生自己学习的,通过借助书中拼音、字典、工具书来自主完成。这节课一共需要学习四个生字,“矛、盾、掩、盗”。字的音、形、义,学生完全可以自己掌握,教师只需要课堂检测就可以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这样就节省了课堂时间,在课堂上教师就可以多讲一些需要教师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比如,“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两个成语的意思,学生比较容易弄混淆,就可以多做讲解,多做练习,来帮助学生区别,以便正确使用。

篇12

1地理教学案例开发概述

1.1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概念。

地理教学案例是指具有特定具体的地理学科内容的教学案例。地理案例就是用于地理知识有关的事例,对地理理论知识进行具体的解释。它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它一般是按照描述式或者叙述式的格式进行介绍。二是在案例中不会出现具体和详细的相关原理的概念,只是在其中隐约地包含着。三是地理学科的教学案例出了具有真实的特点以外,还会引起学生的探究精神,因为案例会引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四是每个案例都是独特的,这样让学生可以在不同的案例中学到不同的知识,了解到不同的地理环境。

1.2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意义。

案例教学的发展对学生和老师都具有极大的意义。首先,它可以促进学生更加充分的发展。因为案例可以使非常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加容易,深刻的理解知识。案例可以使外部的地理知识变得内在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可以终身的利用和学习知识。案例使相似的地理知识形成清晰地知识结构模式化,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式和科学观念。案例可以引出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其次,可以带动老师专业化的发展。老师参与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有利于提高老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使老师的地理知识结构更加的完善。简言之,案例教学可以增强教师专业能力。

1.3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现状。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现状存在着令人担忧的现象。首先,案例开发的来源主要来自于教材,教材之外范围涉及很少。这样还是无法带领学生脱离教材的视野。其次,接近教学的案例使学生所认知和熟悉的,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案例开发都是由老师整理的,缺少学生的参与,所以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2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理论依据及其开发原则

2.1理论依据。

首先,因为案例就是为了更好的讲解教材知识,所以还是要根据教材进行教学案例开发,要注意教材知识结构的核心层次特征。这是必要条件。但是也要注意教材只是一个素材,要加入问题的设置,引起学生的兴趣。案例开发的活动也要符合认知规律———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其次,要发挥“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要注意加入学生的参与,这样才会更加的符合学生的学习角度,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后,要注意案例开发的系统化。系统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整体性,然后构成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具有相关的联系。教学案例的开发要注意各个组成组分之间的联系,使得各个知识形成系统的框架。

2.2开发原则。

首先,要开发地理教学案例就得具有地理特点,所以要符合地理性原则。其中案例素材要有地理意义上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要能够客观的反应地理规律,反应地理现象和地理样貌之间的关系。其次,要符合参与性原则。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主要是为了提高教师教学的专业性和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所以对于开发案例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参与,才会达到预想的效果。再次,要符合教学性原则,要注意教学大纲的要求,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开发。开发的案例必须适合学生的学习,更好的完成教学大纲制定的教学目标;符合教材的设计和教学内容,拥有多样性。最后,要符合“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即可行性原则。要注意案例开发的可行性,因为不能浪费学生的时间,但也不能随便找一地方进行简单,粗略的研究,那样得的数据是不准确的。

3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策略

3.1了解开发主体是开发的必备起点。

高中生端正的学习态度是参与地理案例开发的前提。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态度是指他对案例教学所持的比较持久的内在反应倾向,它由认知、情感与行为倾向构成。它既是先前地理案例教学的结果,也是后续参与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前提。学生扎实的知识基础是有效参与案例开发的保证。学生已有知识必然会影响到新知识的获得,新知识只与原有背景中的某些观念相联系,才能够被保持并加以利用。学生优化的智能结构决定参与的最佳方式。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智能结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案例开发时,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智能结构,组织相应的活动或设置会发挥其优势。

3.2明确开发目标是开发的必要前提。

首先,案例开发目标的确定要依据学生特点。其次,依据课程标准制定开发目标。最后,依据教学目标制定开发目标。总之,地理教学案例既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也要符合地理知识的逻辑要求,同时还要符合教学规律。

3.3熟悉开发渠道是开发的重要途径。

开发渠道的多样性,有利于增强案例的真实性。渠道包括:地理教材、高中地理教辅资料、乡土地理资源、报刊杂志和网络及其它信息化资源、社会资源。这样可以提高案例的可靠性,也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3.4掌握开发方法是开发的有力支撑。

这种方法的信息是师生从现有的资料中直接搜到的,由于所搜集的信息是现成的,因此成为地理教学案例开发最容易实施的方式。其次,社会调查法。这种方法是指运用社会调查获得地理信息材料,编写教学案例,再用案例分析来进行地理原理学习,一般侧重于社会性和人文地理方面的研究课题。最后,地理实验观测或野外考察法。地理研究离不开科学地观测,所以需要这两种方式进行科学地研究。

4结束语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科学地性质,地理案例开发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育科研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案例开发的行动研究有益于教师专业化,对于促进学生更充分的发展,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有重要作用。所以进行案例开发的时候一定要做好规划,争取发挥案例开发最大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13

    作为地理教学的案例既是教学的素材,亦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案例,具备最一般的地理知识,包含最基本的地理原理,能较好地体现地理事物的规律性和地理特征。从案例的内容看,有着广泛性和多样性,自然的、人文的、世界的、中国的、区域的、综合的、一般的、特殊的地理情景都可作为案例内容。从案例的呈现方式看,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数据的、景观的多种形式。一般而言,地理教学案例应具有如下特征:

    (1)来源于真实的地理事件。除了为某一特殊教学目标需要而设定的某种假设的地理情景之外,真实性是地理教学案例的必要条件。因为地理知识源于客观世界,地理教学服务于社会现实,地理教学案例的首要前提必然是客观的存在性。

    (2)有助于促进教学过程的顺畅运行。作为地理知识的载体之一,教学案例必须包含重要的地理信息,体现地理原理和规律;作为地理知识的呈现方式之一,它必须切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受各种教学原则的约束,促进教学过程的和谐发展。因而用于教学的地理案例,必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体现教学互补,师生互动的原则,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

    (3)服务于地理教学目标。由于案例往往能提供具体、翔实、典型的地理背景材料,易于让学生进入某种问题的特定情景之中,实现思维与情景的交流沟通,不仅获得切实的地理知识,也促使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2.案例教学

    新版高中地理教材,选编了一些很好的教学案例,如鹿特丹港的土地利用、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等。通过对教学案例的解析、研讨,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同时实现如下教学过程的优化:

    (1) 推动学生的地理思维。由于案例往往提供了地理事实材料和情景,学生想要从纷繁复杂的地理要素中抓住核心内容、探索本质特征,需要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案例所隐含的知识要素和基本原理川1练思维的深刻性;同时通过单一反三、引申扩展、迁移模拟、类比评价等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并让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提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案例分析的多元结果,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因此,案例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2)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改变着单一通道的知识传递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大的自主发挥空间,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信息传输,情感交流和意向沟通。在案例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理解,而且还需要表达和交流,有利于形成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案例在研究性学习中,还有赖于小组成员的共同合作,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和个体综合素质有着很大的作用。

    (3)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案例教学最明显的表征是师生互动,教学同步。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教师负有引导的责任。如何让学生进入问题情景,使用案例是有效的方式之一,因为案例提供了广泛的问题情景和自由的思考空间,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有较大的发挥余地,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是探究性案例。

    地理教学案例的选编原则

    地理教学案例的选编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选编恰当的案例,能为教学提供最有益的保障条件。地理教学案例的选编应注意以下一些原则:

    1.客观性。案例的客观真实是指其案例的材料来自客观存在的地理事实,源于自然和社会的存在性。对于教师自己编写的案例,要尽可能多地搜集到地理素材,精心取舍编制。客观真实并不是毫无取舍,无所选择,而是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性,能生动表达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目口科学性,这是案例选编的第一原则。为此,教师需要关注广泛的领域,要有开拓的视野,敏锐的地理感悟性。

    2.典型性。典型性是案例的基本特征,不是任何一个事例都可信手拈来,作为案例使用。强调典型性目口是为了表明:

    (1)案例必须具有鲜明的地理特征,并能生动地反映地理规律。如澳门填海造陆,这类图像表达的案例材料,反映沧海桑田的演变过程,是澳门人对海洋空间利用的历史记录。

    (2)案例必须符合地理知识的教学要求,能为地理知识的教学目标服务。

    3.时代性。强调这一点是为着使教学跟上日益变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一方面教学必须快速反映客观现实,与时代进程合拍。同时,通过富有时代气息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更好地关注现实社会,培养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富有时代感的地理案例教学,具有鲜活生动的教学特色,能充分显示地理教学的强大生命力。

    4.教学性。作为教学案例,教学性是无可置疑的。不仅案例本身具有教学意义--能为教学目标服务,而且案例的表达方式,也要符合教学的需要。地理教学案例必须具有地理特色,多采用图表数据和图示、图片,辅之以简练的文字叙述,地理新教材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如: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提供的'鹿特丹港口的土地利用"和'澳门历年填海范围'两个案例(必修上册P82-83),采用了表格数据说明与地图结合的方法,翔实生动地说明了人类对海洋空间的两种比较成熟的利用方式和途径。

    此外,案例必须精选,充分体现地理事物的意义和教学价值。

    地理教学案例的应用

    1.用案例引述地理问题

    举例: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必修下册P21),教材首先提供了两大钢铁工业基地具体的地理位置及资源供应情况,然后提出问题,引述工业主要区位因素的学习。这一案例的应用,旨在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情绪激励和思维启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带着问题学习,使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指向,围绕问题探索目标进入学习状态。

    2.用案例印证地理原理

    举例:留民营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副产品综合利用的典型事例(必修下册P115),作为生态农业的典个案,例证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生产模式,指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道路--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一致的物质循环系统和能量集约系统。应用这一案例,旨在为地理原理提供例证或验证, 常在教学进程中穿行,起着承转起合的作用,顺利过渡到后续内容的学习。用此策略还有利于使教学过程的顺畅通达,有利于学生情绪的调节、转换,使课堂教学富有节奏感,教材中不少案例就是这样安排的。

    3.用案例探究地理规律举例:'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必修上册P20)、'南极臭氧洞"(必修上册P63)两例,通过一组图片,反映长江三角洲的生长发育和南极臭氧洞的消长过程,从而揭示出某种地理演变的规律性。讲授这一案例,旨在通过案例探索问题、总结规律。在探索方式上,一般运用U\组讨论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信息交互,寻求事物演变发展的规律性和问题产生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