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孩子探究能力的培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 提供丰富、足够的操作、材料、培养探索兴趣,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因此,丰富、足够的操作材料能吸引孩子的探索操作欲望,只有在满足了孩子人人都能操作、探索的需要后,幼儿才开始进行思维和探索,所以在科学活动中教师需根据活动目的、内容为幼儿提供直观、有趣、可操作的材料,为幼儿创设探索的环境。如小实验“会变的颜色”,为每个幼儿准备了一份各色的水粉颜料,让幼儿动手操作,从中感知2种以上的颜色,按不同的比例放在一起,会变出各种各样的色彩,幼儿亲自进行配色、涂色、重叠、分合,发现颜色的不断变化,使幼儿亲身体会到“变化”的存在及其具体特征。值得一提的是,孩子还能够将这个探索原理应用在美工活动颜料画中《变色的小背心》,孩子们乐此不疲。又如在科学活动“沉下去、浮上来”,有以下问题:东西放到水里会怎样?在活动前,我准备了一些操作材料:水、石块、木片、玻璃球、塑料小玩具、铁夹子、纸折的小船、棉花、乒乓球、贝壳等,有了这些材料,就可以引导幼儿通过自身的操作,边玩边学,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能够凭兴趣去观察、操作发现、积累新经验、构建自己的知识。
2 指导幼儿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探索
陈鹤琴说过:“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因此,老师要引导孩子运用自身的多种感官去感知周围的物质世界,激发幼儿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获得知识,掌握探索的方法。例如有一天,我班的彤彤小朋友带来了2只小乌龟,小朋友很感兴趣,于是就开展了“认识乌龟”的系列活动。小朋友们都想给小乌龟喂食物,于是大家就一起讨论明天给小乌龟带什么好吃的来?在片片的议论声中,我就请孩子们先讨论乌龟要吃什么东西的?孩子们讨论玩后,没有直接给予答案,而是请幼儿自己去实践,饭、米、饼干、牛奶、小鱼小虾等,孩子们通过实践发现小乌龟小时候吃乌龟食,大一点了可以吃小鱼小虾了。本着“重活动过程、重幼儿自身活动”为原则,努力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动者,这样的探索有利于培养孩子自觉探求新知的习惯。
3 保护好奇心,多鼓励来增强探索愿望
好动、好玩是幼儿的天性,对每一种新事物他们总喜欢看看、摸摸、玩玩,并问个为什么,作为老师,要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提问。比如观察乌龟的时候,他们已不再满足乌龟吃什么怎么走路,而是进一步问:冬天了,乌龟怕冷吗?它是怎么过冬的?这表明幼儿已经有了活跃的思维,必须保护幼儿积极探索求知的愿望,支持幼儿因为好奇而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引导,从孩子的角度,使之转为持久的兴趣,并鼓励孩子自己去发现。为此在冬天的时候,孩子们发现了乌龟一动都不动了,胆小的孩子以为乌龟死掉了。为此我让孩子回家问家长,并通过转移乌龟到温暖的室内,大家发现乌龟醒了也动了,并知道了乌龟冬天会冬眠。而到了春天,孩子们发现乌龟的盆里漂浮着一层东西,觉得很奇怪,并来询问。我就和孩子一起进行探索,研究,通过查询电脑,找到了答案:乌龟蜕皮了。孩子们惊喜的不得了。更是进行观察,发现更多的现象,并鼓励孩子大胆地再次探索,增强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探索愿望。
篇2
关键词
培养 科学探究 能力 氛围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探索者,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显得尤其重要。幼儿教师,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观察、操作、讨论等,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究习惯,让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活动,从而培养和发展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一、保护好奇心,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
好问是人的天性,幼儿是提问题的专家,他们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会引起注意而感到好奇,充满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幼儿看到落叶就会问:为什么树叶会掉下来? 听到汽车的喇叭声就会想:为什么汽车会叫?看到乌龟一动不动就会说:它们为什么要冬眠等。下雪了,幼儿会伸出手接住雪花想观察雪花的形状,看到路上有水坑会上前故意踩一脚,看到蚂蚁搬家会静静地观察很长时间……好奇心可以给幼儿探索新知识的动力,是将来创造的种子。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幼儿的好奇心,对于幼儿提出的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我们要充满耐心和爱心加以回答,不要流露出厌烦之意和不快之情。哪怕幼儿提出的问题我们一时回答不了,也决不能匆匆敷衍了事,更不能责备孩子多嘴,以免扼杀孩子的好奇心,我们要想方设法解决孩子的为什么,满足孩子的求知欲。幼儿的好奇心如果得不到引导,那就会自生自灭。因此,我们应做有心人,收集大量能引起幼儿好奇心的物质材料,让幼儿不断接触新玩意。摸一摸、看一看、碰一碰,提出问题,这就是一个引导幼儿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一定要给出答案,只需要正确引导孩子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孩子们通过观察探索,不断地对不同事物产生新奇感,这种积累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也为幼儿具有科学探究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营造探究氛围,培养幼儿科学探究习惯
幼儿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对幼儿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应为幼儿提供科学探究的材料,营造科学探究的氛围,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培养良好的探究习惯。而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游戏是孩子学习的基本形式,孩子们乐于参与游戏。感知游戏、排列游戏、分类游戏、实验游戏、棋类游戏等都可以引导幼儿积极探索,培养探究习惯。孩子们通过各种游戏内容,试一试、做一做、玩一玩,发现各类不同的现象,获得全面的科学知识。我们要营造轻松快乐的探究氛围,让幼儿积极参与探究。比如教师与幼儿举行“一对多”挑战、比赛的方式跟孩子们互动,引导孩子在比赛竞争中探究奥秘。在游戏“吹泡泡”中,幼儿通过观察泡泡的飘动情况,知道空气流动的特点。在进行科学游戏“形状配对鸡蛋”中,根据一半的形状、颜色去找另一半鸡蛋,合在一起成为一只鸡蛋。玩小型益智棋游戏,享受你追我赶的同时,又努力地探索怎样能巧妙地取胜。
在游戏中,不但可以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而且使幼儿愿意参与游戏,积极探究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就能够让幼儿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
三、多途径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1.在科学集体教学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幼儿园开展五大领域教学,科学领域无疑是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的主要途径,教师也特别要注意科学集体教学的有效性,除了认真研究教材和分析幼儿的认知水平外,应十分重视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供幼儿亲自动手操作实践,教师则成为孩子们科学探究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如教学《溶解》这一课时,教师事先准备各种各样的材料:水、杯子、面粉、盐、糖、洗衣粉、洗发水、黄沙、小石子等,教师抛出问题:这些物品在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之后让幼儿分组操作,孩子们通过亲自实验、观察、比较,知道了哪些物品在水中消失了,哪些物品无法在水中消失,此时教师趁机解释溶解的含义就水到渠成了,孩子们在自主操作和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了有关溶解的科学知识,主动地寻找其它物品进行实验,判断是否溶解,为进一步了解溶解的相关知识打下了基础。又如认识各种各样的树叶,教师发动幼儿、家长收集各种各样的树叶,在课堂上,教师启发幼儿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比一比,甚至用放大镜照一照叶脉,再组织幼儿将探究到的树叶的特点进行交流验证,对树叶的颜色、形状、厚薄、叶脉的特点等方面进行梳理,幼儿学习兴趣极增,想不到大自然中的树叶竟如此神奇,孩子们有了课堂上的初步探究后,课后主动地去收集、观察各种树叶,探究其中的奥秘。
科学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重视幼儿自身的活动,给孩子思考、操作的空间,强调幼儿在活动中自主发现、自主学习,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日常生活也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如吃玉米棒时引导幼儿观察玉米粒排列有什么规律。幼儿自主到保温桶前取水时提醒幼儿怎样控制水龙头不让水溅到地板上。户外活动时,带孩子赤脚在鹅卵石上、水泥路上、青石板上走一走,为什么脚底的感觉不一样。春天,带领幼儿观赏校园里的桃花,观察桃花的花瓣有什么特点,桃树是先开花还是先长叶,启发幼儿观察自然,研究自然。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随机性的教育,教师要及时抓住教育契机,如看到蚂蚁搬苍蝇,教师就和孩子一起观察。下雪了,和孩子们一起玩雪,看到饲养的小动物吃得少了,提醒幼儿为什么。教师抓住一切机会,引导幼儿去关注周围的世界,适当提出一些问题让幼儿去思考去研究,帮助幼儿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3. 在自然角的养殖过程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种植和饲养是幼儿学科学的一项实践活动,是幼儿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在班级阳台、走廊上安放桌子或放置分层木架,收集、养殖动植物,有秩序地布置在上面,供幼儿观察、探索和学习。
自然角中可以放置的内容有很多,比如动物可以有:漂亮的金鱼,生命力强的乌龟,鸣叫的小鸟,昆虫盒里的蚂蚁等等;也可以放各式各样的植物:仙人掌、水仙、吊兰等盆栽,还可以在密封的培养皿里培养一些无毒无害的微生物,方便孩子们进行观察。教师每天给孩子们适当的时间段,让孩子们观察自然角里发生的变化。
在动物方面,顾及到孩子们的年龄、能力上的限制,饲养的动物主要以小、温顺、适应力较强的动物为主。水生陆生,水陆两栖,飞行类的小动物都尽量涉及到,以便孩子们全面地进行探究学习。植物方面,幼儿在尝试中学会将同类植物放在不同环境里,观察生长状态,从而得出种植物较好的方法。
自然角显然是一个微型的自然界,虽然只有方寸之地,却不乏自然界中的生机和活力。教师与孩子们在自然角频繁互动,最终使孩子们产生正确共识,达到科学探究目的,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自主探究的能力。
4.在区角活动中培养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在幼儿园,区角活动也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形式。科学性区角是幼儿开展科学实践探索活动的一个重要阵地。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进入相对独立的空间里操作、摆弄教师事先投放的材料,教师适时适度地引导幼儿观察、比较、分类、推理、判断,感知事物的变化和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主动发现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培养和提高幼儿科学探究能力。
如为了让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水果,在科学区角中投放多种实物水果,幼儿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切一切、品一品,多种感官参与,感知水果的不同形状、颜色、滋味、种子。在区角中我们还可以让幼儿进行水果拼盘,幼儿独立或合作完成,整个过程也是幼儿积极思维的过程,其间需要幼儿不断地调整拼盘,保证拼盘美观、水果合理搭配,促进孩子积极主动地操作,也培养了幼儿审美和创新能力。在科探区,我们可以更多地让幼儿进行科学小实验,如“沉浮实验”,提供水、脸盆、积木、铁钉、乒乓球、泡沫等多种材料,让幼儿自主玩耍,幼儿在一次次的实验后初步得出判断:什么样的物体沉入水中,什么样的物体浮在水面。又如教师投放电线、电池、小灯泡,让幼儿玩一玩、试一试,探索出小灯泡如何才能发亮。当然,科学小实验有很多,磁铁、镜子、传声筒等都是实验的好材料。科学区角活动不仅能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还能激发幼儿不断的探索能力。
总而言之,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创造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和发展幼儿科学探究能力是我们的一大目标,我们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多途径多形式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为幼儿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篇3
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方法: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究欲望 。面对孩子所提出的问题,作为家长不能敷衍解决,有学会引导孩子逐步探索,保护孩子的求知欲望;创设教育环境,培养探究能力。学会给孩子特定的场景,在一定的环境中让孩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幼儿在科学活动中自主探究、思考 。幼儿的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日常生活与教育实践中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应注意接受幼儿新奇的想法与做法,给幼儿提供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使幼儿的探究能力得以提高。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一、创造动手环境,培养动手兴趣
《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要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孩子亲近自然”。《纲要》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自然环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环境对人的行为有强烈的暗示作用,能激发人的想象和创造,从而引发幼儿的动手能力。种植活动:探索黄瓜种子发芽需要多少的用水量
在本次探究黄瓜种子发芽需要多少的用水量的活动之前。根据我们之前的调查,有的是10毫升,有的是15毫升,有的20毫升,还有的25毫升,5天浇一次,需要浇水4次。于是,我们的孩子就开始分组进行实验,由于需要看水的毫升量,我们在活动之前,孩子们已经掌握了,所以,下面只需要我们孩子们把多少毫升水准备好,然后浇灌在种子上面就可以了。
在整个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还是很愿意参加到这种活动中来的,因为爱玩水是孩子们的天性,请孩子们浇水,取水孩子非常乐意,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孩子们喜欢的动手环境。在操作过程中,孩子能够一起合作,一个取水量,另个负责浇灌,这些实际性的操作都可以培养孩子们动手能力。
二、创设探究活动,激发动手欲望
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作为教师,应积极学习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探索生活化的课堂模式。种植活动:探索10毫升水是多少
之前探究黄瓜苗发芽需要多少水?10毫升的水最适合黄瓜苗的成长。这就形成一个新的探究点,那多少水是10毫升呢?于是,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知道测量水的多少毫升需要用量杯,整个操作的过程中,我们班孩子都积极参与了,我把孩子分成6组,每组的孩子都参与进来,量出10毫升的水。
在整个活动中,新的探究点是孩子们形成的,自己动手测量10毫升的水,遇见不懂的会主动问老师,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获得了如何测量水的经验,体验了动手操作带来的快乐。
三、鼓励大胆尝试,增强动手信心
《刚要》中指出:“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帮助孩子树立起克服困难的勇气及自信心。在这种自信心的推动下,幼儿的潜能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与发展,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
种植活动:让孩子们探究如何正确采摘S瓜
孩子们散步的时候发现黄瓜苗长了黄瓜,一路上就告诉我,老师黄瓜苗长黄瓜了,看着孩子们兴奋的样子,于是,我就带着孩子们一起去看黄瓜。我们班杨烨楠说“我们把黄瓜采下来吧。”这句话一出,孩子们都迫切想要把黄瓜采下来,可是在采摘黄瓜的过程中,孩子们被黄瓜剌了一下,很多孩子都不敢采摘黄瓜了。于是,我就带着孩子们一起回去讨论,怎么采摘黄瓜菜才能不疼,我们咨询了我们班阿姨,阿姨告诉我们最好要绕过黄瓜身上刺刺的东西,于是跟着阿姨说的,我尝试了一下,发现,黄瓜顺利采摘下来而且没有刺到。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虽然第一次采摘黄瓜没有成功,但是借鉴阿姨以及自己讨论的结果,最后成功采摘黄瓜,我相信这一刻孩子特别幸福,因为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获得了肯定,孩子们不仅胆子变大了,而且动手能力提高了。
四、促进家园合作,培养动手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手是“智慧前哨”作为幼儿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种植活动:给黄瓜称重
因为孩子尝试了正确采摘黄瓜的方法,这次散步的时候发现了三条黄瓜,他们就用这个正确的方法把黄瓜都采摘下来了。黄瓜采下来了,有几个男生说:“我觉得这条黄瓜最重,我想吃这个。”又有的孩子说:“这条才重呢?”带着孩子们的疑问,于是,我们就开展了一个比较黄瓜的重量大小的活动。这时候我让孩子们请家长帮忙,怎么样正确称出黄瓜的重量。经过家长的帮忙,孩子尝试给黄瓜们称重,结果发现,第一条最重,第三条第二重,第二条最轻。
篇5
一、小学科学的重要性
人在幼儿阶段,好奇心探索欲是最强的时候,他对自然现象总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例如,小朋友总是会问下一些奇奇怪怪的科学问题:天为什么是蓝,还为什么也是蓝的,我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打雷要下雨等等的问题,好奇和探索欲是发现科学两个最重要的精神,人到了成年这种好奇心和探索与就会逐渐的减退,因此幼儿时段是学习科学的最好时期。如果一个孩子在幼儿时能够得到良好的科学培养,那么他在未来的就能够的得到比较高的发展,他的智力水平,思维能力以及思辨能力都会略高于常人。反之,如果一个孩子错过了科学培养最佳黄金期,那么他未来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要知道人的每一个时期都会不可复制,一旦错过就无法挽回,因此,在孩子幼儿时期提高他们的科学综合素质,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呀!
二、小学科学课堂的现状
1.过分的强调科学探究这一单一的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的确是科学学习的一种方式,并且他在科学学习方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如果一味的强调科学学习的方式,那就会使得科学学习研究的的不全面,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学习的关键是要打好学习的框架,以便日后在其之上添砖加瓦,如果只是注重一味的修饰某一根柱子就会造成日后学习科学知识的不全面。
2.给予学生过多的自主权
现下的教育的确需要鼓励老师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要知道在小学阶段的孩子有其自身的特点以及在这一阶段的孩子有他们特有的天性。首先在这一时期的孩子,他们的知识水平有现,心智还处于刚刚萌芽的阶段,如果所有的科学探究都要孩子自己去独立完成这很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在这一时期的孩子虽然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他们的耐性还是明显有欠缺的,在加上孩子身上爱玩的天性,使得他们很难独立的去完成科学学习。
3.过分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忽视了科学概念的形成
科学概念的形成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科学的培养都是一样重要的,他们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科学教学课活动中科学探究离不开科学概念,科学概念也离不开科学概念,对于他们的学习是不可分割的,而现实是教师教学中过于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忽略帮助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要将科学探究能力与科学概念完美有机的统一起来。
三、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
1.多元化的学习方法
因此在科学教学上,应该要将科学的教学内容,它的教学目的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全面有机的结合。做到科学学习的完整性,以及全面性。要对科学课堂进行分类,比如在上科学实验课的时候老师就应该要强调学生要以探究活动为主,鼓励学生积极的去探究实验的现象;当在进行科学观察课的时候就应该要鼓励学生去细致的观察,引导学生要以观察为主;而科学阅读课就应该要以阅读探讨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分组,对某一个科学问题进行探讨,通过查阅资料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结论,这事探讨的结论如何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能够通过在科学阅读课上,学会查阅资料,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如何去与别人分享自己的观点,也学会了如何去看待别人的观点,以及在不同的观点之下擦出智慧的火花。
2.教师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
在给予学生自主权的同时也应该要注意“适度”二字,要了解这一时期孩子的特点与天性,老师需要在学生的身边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带领着学生去进行科学的实验探究,帮助他们引导他们。例如在上《各种各样的声音》这一课。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教材设计以自主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验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体验探究发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
3.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
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既要注重探究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忽略了帮助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要将科学探究能力与科学概念完美有机的统一起来。帮助学生打好科学学习的知识框架,整理脑中的科学概念,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篇6
可见,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是教育需要达成的目标之一。而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并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是每个幼儿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教师不仅要鼓励和引导幼儿主动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还应积极地去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去培养和提高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培养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并且《纲要》中也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教师应适时激发幼儿对科学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因此,只有培养幼儿科学探究兴趣,才能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去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从而帮助他们去构建对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
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兴趣首先可以从游戏入手,让幼儿在玩游戏中学习科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科学活动内容之一的游戏,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同时也与孩子好动和好玩的天性相吻合,因此,教师应把理性的科学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从而去有效地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热情,让他们在愉悦的体验中去接触科学、学习科学、喜欢科学。
比如在寻找春天的科学活动课上,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去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们感受春天的主要特征。这不仅可以激发幼儿爱上科学课,还能为他们的知识库积累丰富的经验。
二、用提问艺术激发幼儿探究
启发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都离不开教师的提问技巧和提问艺术。有效的提问是有效引导幼儿积极探索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应精心设计提问,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经验及认知特点,要了解幼儿对所学习的科学概念的了解和把握,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师生间的问答中去帮助幼儿实现探索活动。
教师有艺术的提问可以把幼儿的探究活动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可以激发幼儿去发现问题,促进他们去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培养他们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师应注重提问艺术去有效激发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三、精选探究材料引发幼儿探究
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还需要教师在科学活动中去精选探究材料,以引起幼儿探究的动机和兴趣。
教师提供的材料应暗含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同时提供的材料
还应具有开放性,以让幼儿能自由地使用自己的操作方式去与材
料进行互动,并让幼儿有多种方法去进行有效地探索和发现,让他们能从操作结果中去获取科学探究和发现的经验。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对材料的设计及提供准备上给予高度重视,尤其在选择材料时应做到科学合理,既要考虑到材料的科学性,还应在课前进行材料试验并有选择地去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准备材料。教师只有对材料的特性了如指掌、有的放矢,才能在操作过程中减少干扰因素,让孩子观察和记录更仔细和清晰,才不会使课堂操作流于形式,从而达到预设的教学目的。
四、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探究平台
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还需要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探究平台。因为幼儿生性好奇,他们在科学活动课上,会对观察的过程充满好奇从而提出各种问题,因为教师应及时提供相应的平台去为幼儿提供科学信息,并提供有效的实验操作等以解除他们的疑问,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幼儿创设温馨和谐的心理环境,以激发幼儿去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只有创设有助于幼儿思考、创造的心理环境,才能更好地去提高孩子的探究能力。
总之,科学教育是幼儿课程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幼儿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和探究精神,如何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是中外幼儿教育思考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应积极去发挥出幼儿在科学探究
活动中的主动性,这要求教师在扮演好自己教书育人角色的同时,还应掌握相关的指导幼儿进行探究活动的策略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和促进科学精神的养成,真正使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做到有效,甚至高效。
参考文献:
[1]洪秀敏.对幼儿科学探究教育的思考[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
篇7
我园地处全国闻名的“花木之乡”——尧塘。当地农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大力发展花木生产,劳动致富,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浓郁的花木氛围,营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陶冶了人的审美情趣,激发了人的鉴赏、观察能力。所以,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了我园的这一优势,引导孩子们融入自然,进行种植活动,使其与花木交朋友,让幼儿在实践中观察,在观察中快乐学习,科学探究,从而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唤起幼儿对自然现象的探究热情,使其更深刻而全面地认识与把握知识,提高科学素养,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一、融入种植园地,认识花木资源,培养幼儿观察兴趣
对于幼儿而言,他们对周围世界极为好奇,常常会向大人提出诸如“为什么这样呢”、“这是什么呀”等问题。这是幼儿观察后的思考,是对世界的认识与探究过程。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幼师应注重培养与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使其自主探索、学习,并认识世界。而幼儿园的花木种植园可让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变得更为有趣而生动。同时,在花木种植过程中,幼儿经历了观察、动手操作等思维活动,可发现事物的特征与变化,既提高了观察能力与实践能力,也丰富了认知。
然而,如今的孩子们接触自然的机会较少,特别是城市中的孩子,更是分不清各种植物,不知道它们是如何生长的。实际上,幼儿十分向往自然,向往绿色田野。因此,教师应善于开发与利用花木资源,让孩子们融入到丰富多彩的自然中,使其感受泥土的芳香,鲜花的美艳,小草的幽绿、树木的葱葱郁郁。如春季,尧塘到处一片新绿,百花争艳,小鸟在树枝上唱着动听的歌。此时,教师可带领幼儿融入自然,使其得到美感体验,认识多种花草树木。亦或带领幼儿进行野外绘画,使其以画笔描绘出自己所看的、所感受到春天之景。这样,通过直观而新颖的教学活动,可唤起幼儿观察热情,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这样,通过这些花木资源,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一提问的教学模式,使孩子们自主观察,积极思考,而获得结论。同时,在轻松愉悦的自然活动中,更容易调动孩子们的观察与探究积极性,使其学会观察自然,增长知识。
二、利用花木种植,渗透生态环境教育,提高幼儿观察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花木资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可使教学更为生动而直观。在花木种植活动中,幼儿可进行观察、对比、采集等活动,体会到生命的多样性,感知生命之变化,形成观察的良好习惯。
第一,教师带领幼儿实地观察种植园,引导幼儿相互讨论: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哪些花呢?想要种植哪些植物?然后留出时间让他们回家思考,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相关资料,然后课堂上一起讨论交流。于是,孩子们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了不少资料,并兴高采烈地决定种植自己喜欢的花木。他们准备了多种植物种子或树苗,如月季、黄杨等。而这些树苗或种子如何种植下去,教师可引导孩子们依据自己的看到展开交流讨论,然后教师适时指导,于是幼儿们积极行动起来,有的挖洞,有的松土,有的则将泥土中的一些石子拣出,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小树苗放进小坑里,将花种撒入泥土中,孩子们忙的不亦乐于,最后给种子宝宝或小树苗浇上水。
第二,在花木种植过程中,小朋友们会发现不同种子有着不同的种植方法,这样可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使其主动探究自然中的奥秘。如种子宝宝多久可以长出来?什么时候给种子浇水、施肥?哪些植物喜阴?哪些植物喜阳?等。同时,教师可为幼儿提供观察记录纸,让孩子们在观察植物生长过程中记录好自己的发现。同时引导幼儿明确观察对象与目的,并坚持观察。其次,引导幼儿有步骤、有顺序的观察,如由外至里、自上至下等;另外,引导孩子们多角度地观察事物,使其创造性地观察;此外,注意比较不同事物、同一事物,以培养与提高孩子们的观察能力,丰富他们的科学知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由植物种植的讨论、种子树苗的收集到植物种植,并不是由教师直接决定,而是向孩子们抛出问题,使其主动找出解决方法,借助家长资源,发展幼儿能力。然后,孩子们在同伴相互帮助下,获得亲身体验,并对自己种植的花木形成强烈兴趣,产生进一步观察与探究的欲望。
总之,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孩子们观察能力的培养,善于利用丰富多彩的花木资源,激发幼儿探究欲望,调动孩子好动、爱玩的天性,使其在玩中形成观察习惯,培养观察能力。
篇8
幼儿园的玩具本来是为孩子们准备的,但由于这种管理方式,玩具却成了幼儿园的摆设,有些玩具并不是为了给孩子玩,而是为了装饰活动室或给外人看才购置的。有的教师只允许幼儿在固定的、有组织的活动时才能玩玩具。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一整天也玩不到玩具,这倒不是幼儿园里没有玩具,而是不给幼儿玩的机会,实在令人痛心。
三、幼儿园教学管理上存在若“保守”的做法
如上手工课,木来是让孩子动手操作,发达手部肌肉,培养操作能力、创造能力,但老师首先强调的却是“坐好”、“不要动”、“把手拿下去”。又如上语言课,通过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的语言交往来学习语言,但有的教师以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为理由,禁止幼儿之间的交往,强调“都坐好,不要说话了”。这样,不仅挫伤了幼儿本来很高的积极性,而且干扰和打断了幼儿活跃的思维活动。另外,上课时间普遍比较长,甚至不分课的内容、类型搞“一刀切”,也是幼儿园教学管理的“保守”表现。如在幼儿园大班,美工课是半小时,音乐课是半小时,语言课、计算课也是半小时。幼儿园的教学管理应是灵活多样、因势利导,方式方法上是如此,时间上也应如此,孩子有兴趣则长,没兴趣则短,或许改而从事其它活动对幼儿更有意义。
四、幼儿的游戏管理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篇9
二、寓教于乐,培养学习兴趣
孩子们的注意力持续性很有限,如果纯粹是老师讲解,他们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如何在一节课中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游戏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在游戏中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教学“身体的结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到操场跳绳的游戏来观察心跳、呼吸的次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教学,会更加形象、直观。有一些现象的变化需要漫长的过程,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演示其变化的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的观察、教师的讲解,以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种子的萌发”“动物卵的孵化”时,我先和孩子们一起在教室里做这些实验,然后一起观察并记录。最后就利用了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讲解了这些生命的现象。
篇10
科学的学习要以探究活动为核心,而实验则是探究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是科学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造就学生“全面发展”,光靠我们教学科学知识、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实验教学在科学教学方面起一种特殊的作用。它可以培养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在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主动获取科学知识,获得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实验教学,是非常必要的事情,这关系到科学实验的真正教学效果,同时,也是对学生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体验等方面进行教育的良好机会。
一、从生活入手开展实验教学
许多教师认为科学课既枯燥又麻烦,不仅要备课还要寻找大量的试验材料,授课时除了道理就是道理,教师课上口若悬河,学生听着枯燥乏味。其实,如果我们换种眼光去看待眼前的科学课,就会发现一切都变得生动起来如:为什么汽水的瓶子不会装的太满;大雁为什么春天飞到北方等等,不难发现科学知识就存在于生活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各种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来开展教学活动,从孩子的生活入手让其进行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他们探究的欲望。
二、多种渠道挖掘实验资源
在日常实验教学中,充分挖掘学校、教室的设施、器具和教师、学生身边的物品及家庭用品作为实验资源进行物理实验教学,能有效拓宽校内实验资源的渠道。
1、学生亲自动手,准备多样的试验材料。
2、充分利用课外器材,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3、注重材料的重复使用,把有价值的实验材料收集起来,建立小小资料库。
三、因材制宜做好多种实验
小学科学课中不还安排了一些充满趣味的生活小常识的试验,一种是演示试验,一种是分组实验。
1、做精演示试验
为了揭示所探究问题的发生、发展,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由教师做给学生看的示范实验,叫做演示实验。教师的演示试验必须要保证班内的每个同学都能看到,在做演示实验时要选好演示方式力求简易方便,生动有效,试验现象清楚可见。
2、做全分组试验
教师做过演示试验后,再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去实践,可以更好的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深入探究的能力。在小组试验时,我们必须要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合作精神,教师要对小组的每个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让每个孩子都能有自己的任务积极参与。与此同时,我们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大胆创新分组实验,巩固和延伸有效探究。
四、注重实验过程
1、实验前做好充分准备
在试验前教师要让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教师也要参与到学生准备中来,帮助孩子清楚明确试验要求和目的,让孩子自己准备试验仪器,让他们对试验仪器有所了解,能熟练使用。牢记试验中的注意事项,这样可以避免在实验中出现不必要的事故。这可以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试验习惯,同时也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和效果。
2、试验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教师在试验教学中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及时帮助孩子怎么掌握试验器具的使用和试验过程的准确性:对于一些错误的操作规定要及时纠正,避免出现不必要的事故。让那短短的课上时间真正起到它真正的作用和效果。
3、试验结束后要进行认真的总结。
试验中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事情,或是成功或是失败。成功了我们要总结试验经验,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若是失败一定要分析原因,及时纠正,找到解决的办法,保证以后不会再出类似的错误。
篇11
一、陶行知的幼儿创造教育思想
1.相信每一个儿童都拥有巨大的创造潜力
我们每个人从出生起就具有这种创造能力,只要有合适条件,就可以激发创造潜能,发挥创造能力。在儿童日常生活中,游戏是一项重要内容,他们通过游戏来展现自己的创造能力。比如,在我们大人看来,沙子、泥巴、水等都是十分普通的自然物体,而孩子们可以发挥创造力把它们制作成小泥人、杯子、凳子、河流、山洞等;一根普通的棍子,到孩子们手里就变成了大炮、拐杖、小马。
2.儿童的创造力需要解放和培养
努力解放、培养儿童创造力。陶行知在文章《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要解放儿童的六个方面,即头脑、眼睛、嘴巴、双手、时间、空间。陶行知认为,儿童创造力得不到发挥,主要是由于受固有迷信思想、误解、成见、幻想影响。
二、从陶行知的“创造教育”得出的幼儿教育启示
1.激发幼儿的创造思维
在陶行知看来,儿童头脑往往受制于迷信、成见、误解、幻想,要激发儿童创造潜能,必须摆脱这些思想观念束缚。为此,陶行知提出解放儿童思想,即让儿童独立思考,去自主探究学习,认识客观事物。我们必须改变原来“只听不想”的传统教育模式,让孩子多动脑、勤思考,培养幼儿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每个儿童都是具有个l生的生命体,教师必须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幼儿实际需要,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教师应该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学习,让幼儿独立思考,自由发表观点看法。
2.满足幼儿动手的需要
儿童的智慧来源于动手实践,当前,很多老师和家长都认为,孩子主要是学知识,实践能力培养并不重要。在家里,家长往往替孩子包办一切,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让他们做。儿童天生贪玩,有很强好奇心,对于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很新鲜,他们用双手接触、感知、认识世界。因此,教师要多为幼儿创造动手实践的机会;实践能力决定思维能力,也是儿童创造性的表现,孩子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发挥创造能力。
3.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陶行知认为,很多创造发明都来源于质疑提问中,要求解放儿童的嘴,让他们自由表达。为此,我们应该给予孩子自由言论权利,尤其是让他们自由提问,激发其创造潜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允许孩子提问,认真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幼儿知识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的求知欲望往往来自于浓厚的兴趣,这也是发挥创造力的前提。
三、根据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进行幼儿教育的建议
1.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
我们在培养幼儿创造力过程中,必须从幼儿实际出发,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既不能忽视幼儿的创新思维火花,浪费其创造潜力,也不能拔苗助长、急于求成。因此,幼儿创造力培养必须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适度原则,开展适合儿童成长特点的活动,根据幼儿创造力发展特点,充分挖掘幼儿创造潜能。
2.创设宽松、自由、丰富的探究环境
篇12
科学知识是很抽象的知识,如果单凭讲解,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孩子很难理解,甚至理解不了,这样的活动教师很累,孩子也不感兴趣。如果在活动中我们添加了教具,就会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孩子理解,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例如:在幼儿园大班科学《各种各样的计时器》这一教育活动,幼儿对于日晷、沙漏、油漏等古代计时器不了解,确且地说幼儿根本就没见过,而我园又没有这方面的教学仪器,如果单凭老师讲,孩子根本无法理解。于是我制作了日晷、沙漏、油漏等教具,制作比较简单,日晷是用胶带、即时贴把7个奶粉桶绑在一起制成轮子,在轮子的平面上粘上KT板,再用海绵纸进行装饰。然后用即时贴在海绵纸上贴上刻度和数字,中间插上一个纸棍,再根据我们当地所处纬度,我做了一个三角架,用它来支起日晷。这样不仅可以进行计时器的教学,还可以方便滚动。沙漏、油漏更为简单,是用两个塑料瓶瓶口相对制成的,里面装上沙土或液体,把瓶盖连在一起,在瓶盖上打上几个小孔。虽然简单,但在组织这节教育活动时,我通过自制教具进行直观教学,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幼儿很好地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也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自制玩教具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培养幼儿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教师给予孩子一定的活动环境和材料,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自己探索问题,教师加以引导,来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合作意识。例如在进行《分离》这一活动时,我们为孩子提供活动环境和材料,用各种桶和电钻自制了不同大小孔的筛子,让孩子自己想办法把混合在一起大小不同的各种种子分离出来,在这次活动中,老师是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在《物体的滚动》这一活动中,我们为孩子提出了问题:物体在哪儿滚动的快?什么样的表面的物体滚动的快?......让幼儿去猜想和验证,探究物体在不同材质上的滚动,感知会滚动物体的原因及特征,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的兴趣和关心周围事物的情感,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另外让幼儿自己去操作、学习、探究的活动还有好多,像《好玩的沙》、学习10以内的分解组成以及加减法等等。孩子们在活动中很认真,也很感兴趣。通过这些活动,激发了幼儿学习科学的热情,发展了幼儿的分析综合能力,培养了幼儿的自主探究能力,让幼儿学会探究性学习。
篇13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及环境的积极交流与和谐相处。因此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探究欲望,从而形成热爱科学的积极和情感态度是非常重要的。
好奇好问是幼儿的个性特点之一,它表现为幼儿对外部世界所产生的一种新奇感和兴奋感。瞧,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在种植园地里种上了蚕豆,萝卜,青菜等。种植时,让孩子们一起帮忙,翻土、捡石块、锄草、浇水等,收获时让孩子们一起拨萝卜,摘青菜,拨豆子……,幼儿在种植与护理这些植物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和探究,感受到植物种类繁多,有不同的根和叶,不同的茎,不同的花和果实等,这样孩子可以亲眼看看种子是怎样发芽的,萝卜是怎样长大的,学到了许多的知识,开阔了视野,培养了他们关爱与呵护植物的情感和能力。
二、营造自由、和谐、民主的创造氛围
《纲要》中明确指出: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因此,营造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就是要努力创造“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孩子“自由地呼吸”,这种气氛的内涵应该是自由、民主、平等、和谐的,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孩子的“自由精神”,使主体性得以充分发展。在这样的学习中,幼儿不仅积极地动手动脑,探索问题,而且学习了用讨论与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表现主动性、积极性、参与性和创造性,从而获得更多方面的学习经验。
三、提供有兴趣、丰富多彩的操作材料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有兴趣的材料是学习最好的刺激。
在科学活动中幼儿为什么显得特别投入,主要原因是有可操作的材料,在提供材料时我做到以下几点:
1、提供的材料要丰富充足,有几个孩子参加活动就有几份材料提供,甚至更多一点,材料的品种也应齐全一点,以便于幼儿选择和多样性探索
2、提供的材料应富有科学因素。如在“易倒和不易倒”活动中,提供的粗细不同的材料,高度应一样;轻重不同的一对材料,外观应一样。又如活动“斜面上的发现”中,为了探索光滑和粗糙的坡面上,物体运动的不同状态,所提供的坡面光滑与粗糙应很明显。这样一来有利于幼儿发现问题,引起兴趣,激发幼儿的创新欲望。
四、注重在各种科学活动中自主探究,动手动脑
1、培养幼儿观察能力
观察是通往创造世界之门的第一步。观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在观察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产生多种想法,萌发创造意识。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时,不能局限于一般的观察,即观察研究对象本身,除了进行观察记录外,还应该引导幼儿在观察时发现更多的问题,注意研究对象与周围的关系,并维持一定时间的兴趣。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却可以概括和创造出世界上的一切,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幼儿通过观察、猜想、实验、分析等,产生好奇心理,从而大胆想象,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丰富的自然探究区蕴藏着许多智慧和活力,在活动中幼儿如飞翔的小鸟打开想象的翅膀,飞上理想的天空。瞧,有趣的辣椒人,土豆爷爷,萝卜灯笼,种子娃娃等在孩子们巧手的拨弄下,一个个应运而生。有时连成人都望尘莫及,自叹不如。“科学发现区”也是孩子们的最爱,摆弄着天平秤,学学称物体,再试试如何让灯泡亮起来,为什么磁铁会吸住铁的东西,这些有趣的活动抓住了孩子的心,拓展了他们创新探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