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课程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生阅读课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生阅读课程

篇1

其次要明确预习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基础。俗话说的好:“磨刀不误砍柴工”。我认为只有磨好预习这把刀,才能事半功倍。因此我们更应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这一环节是学生与文章接触的一个阵地,教师应适时引导、正确引导。这样学生的学习走在了老师的前面,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也为深层理解课文打好了基础。

再次,正确品读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人常说:“书读百遍,其意自现。”通过此次阅读教研活动的开展,我懂得了读也应该注重方式方法。以前我们为了使课堂的气氛活跃,常常采取让学生齐读的方式了解课文,岂不知这样文章的情感根本不能充分表达出来。因此,应根据不同的情节采取不同的读法,为了读通文章应采取个读;为了有感情的读,应指读;为了让学生明确文章的细节或者蕴含的意义,应默读;只有正确使用“读法”,才能得到真悟。

篇2

众所周知,课外阅读是学生了解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窗口,是学生求知、启智、奠定良好素质的重要平台。在现代这个信息密集的社会里,让学生学会搜集,处理信息,培养较强的课外阅读能力是一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然而,当前许多农村小学的课外阅读状况不容乐观,普遍存在着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不足、数量不够、效率不高和能力下降的问题,从而严重影响到农村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和身心的健康成长,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于目前的现状很是担忧,不过我并不气馁,对于未来还是充满信心,以及对于农村小学阅读习惯的培养有着自己深刻的看法,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找原因,方能对症想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逐渐受到大家重视,其实不管是县城的学生还是农村的学生都应该享受同等的待遇,可是目前由于很多现实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导致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不容乐观。在此我总结了一些原因,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第一个方面是环境问题。相比城里,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还是相对落后的。学生喜爱的高质量的图书十分匮乏,学校图书室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农村小学图书室建设相对落后,阅览室成了藏书室,书香工程、农远工程捐助的图书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农村小学缺少图书管理员的编制.由于借阅,登记、管理的繁琐,使很多农村小学的图书室因为缺少管理人员而形同虚设,少数学校的图书室根本不向学生开放,仅有的图书也不能借发给学生。学生难以在学校里找到适合自己阅读的课外读物,校内的课外阅读难以组织。第二个方面,由于阅读材料匮缺,导致学生无书可读。目前在农村市场上很难买到适合学生阅读的读物,仅有的几个文具商店代销的都是各种各样的过关试卷和达标试卷。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学生喜爱的读物很难见到。而且在学生手中的课外读物,除了父母和亲戚帮助下购买的以外,常常可以看见学生手中捧着从地摊上买来的书籍或不适合学生的成人杂志在读。同时在农村,家长知识水平和教育观念的落后。个别家长在孩子身上教育消费的意识非常淡薄,调查中有的购书支出是空白。阅读材料的匮乏,使学生课外学习时间,只能埋头于作业堆中。阅读材料的芜杂。挤掉了学生的宝贵时间,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第三个方面,由于部分教师还没有真正从应试教育中摆脱出来,小学语文教师还是以课本为中心,每周的七节语文课只让学生学那本薄簿的课本,很少有意识或根本无意识让学生对阅读文章进行拓展。知识进行迁移,能力进行提升。从而造成许多学生的阅读跟不上,导致阅读习惯以及阅读能力的缺失,从而影响学生将来的发展。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小学语文教育越来越注重人文发展,强调学生生成能力的培养。生成性教学是在弹性预设基础上,师生充分交互,不断调整教学活动和行为,共同建构并形成新的信息、资源的动态过程,以实现教学目标和创生附加价值[1]。但目前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多缺失,如阅读积极性不高[2]、阅读方法不规范、阅读能力难以形成[3]、情感体验淡薄[4]等。同时诸多研究表明,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课堂氛围开放活跃、教学方式灵活多样化、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等,但仍存在虚假生成、无效生成、错误生成等问题[5],始终未形成一条有效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来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

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数字土著”一代对学习环境提出了新的诉求[6],能够促进学生轻松、高效、投入的学习,提高知识生成、智力发展与智慧应用含量的智慧学习环境应运而生[7]。研究发现,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体现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拓展学生阅读广度和深度[8]、满足学生个性化阅读方式、提升学生阅读质量[9]等优势,可为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提供有效的支撑,并促进学生生成能力的培养。

那么,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生成性教学路径是怎样的?智慧学习环境能促进小学语文阅读课哪些方面的生成?如何证明其有效性?围绕这些问题,本研究在生成性学习理论和语文阅读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针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的人才培养需求,探索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并验证该路径的有效性。

二、相关研究现状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现状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处于最关键、最核心的地位,承载了奠基学生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发展的使命。通过阅读教学能使学生获得运用基本的语言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提高文化品位[10]。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研究多从课堂教学实践角度开展,主要集中在阅读教学改革、阅读教学问题及策略、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等方面,如陈晓林基于新课程背景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改革予以探索[11];田春龙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创新策略[12];连云梅将电子书包与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探索基于电子书包的阅读教学模式等。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相关研究逐步由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向新兴技术与阅读教学相融合的实践研究发展。因此,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以及动态生成理念的融入,如何高效应用新技术变革传统阅读教学路径,发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有作用,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二)生成性教学的研究现状

生成性教学是在弹性预设基础上,师生充分交互,不断调整教学活动和行为,共同建构并形成新的信息、资源的动态过程,以实现教学目标和创生附加价值。国内外研究者们立足于对生成性教学思想的基本认识,从多角度、多层面对生成性教学展开了理论和实践研究。

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成性教学内涵、基本特征、生成与预设的关系认识等方面,如王鉴等从教学内容、过程和方法的角度予以阐述生成性教学内涵和特征[13];孟凡丽等从含义和价值的角度解读生成性教学[14];辛朋涛从逻辑和哲学层面对生成与预设关系进行剖析[15]等。

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及中小学具体学科生成性教学实践应用研究、生成性课堂教学设计、生成性教学策略及生成性教学资源探索等方面,如意大利瑞吉欧(ReggioEmilia)的“案例教学”、英国的“开放教学”以及美国的“自然发生教学”[16];LawrenceB.Flick基于小学教师生成性教学计划进行案例研究[17];DennisRose1对新加坡学生开展生成性教学初步探究[18];张立新等从理论层面对生成性网络课程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阐述[19];余胜泉等根据生成性课程的基本思想,利用学习元平台资源生成与进化的特征,设计和实施了一门师生协同建构、互教互学的课程[20];杨曙光结合未来课堂和生成性教学进行设计并探讨实施策略[21];董自明结合自身的教学案例,从成功点、失误点、创新点、后续点等几个方面对生成性资源进行了探索尝试[22]等。

此外,李国昌等从“课堂生成是一种教学方式”的视角提出课堂生成的路径[23],吕敏霞从教师、学生及教学重点、疑点、难点等角度探索了生成性教学的实现路径[24],但均是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进行归纳,并未从理论层面予以系统梳理且未曾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因此,本研究从生成性教学路径角度切入,以科学理论作指导,并结合实践不断完善一条清晰可见的生成性教学路径。

(三)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研究现状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计算、3D打印等新技术不断涌现[25],迫切需要智能化的、个性化的智慧学习环境支持新型教与学模式下的学习。电子书包因技术水平、设备成本等限制而沉淀十多年,现因技术飞速发展而掀起研究与应用的浪潮;同时,电子书包凭借其便携性、可移动性以及支持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个人学习和社群学习等优点,成为构建智慧学习环境的首选。祝智庭等提出了电子书包作为云端个人学习环境的新思路,构建了一种几乎“全能”的个人学习环境[26];崔惠萍等提出了融合新技术和电子书包的智慧学习环境的架构[27];牟智佳等构建了基于电子书包学习系统数据库的学习者模型,为基于电子书包的个性化推荐系统设计提供解决思路,实现了智慧学习环境的需求[28];谢幼如等以电子书包为例构建了面向生成的智慧学习环境。由此可见,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但将其与学科教学进行融合创新、深化应用需进一步探索。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

(一)文献研究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小学语文阅读课研究现状、生成性教学研究现状、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研究现状,依据生成性学习理论和语文阅读教学理论,结合小学语文阅读课自身特点,初步归纳推演出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

(二)行动研究法

本研究选取小学语文阅读课作为行动研究的案例,根据理论推演的生成性教学路径进行教学设计并开展课堂教学实践。在行动研究过程中不断收集并分析数据、发现问题并结合教师和学生的意见,有针对性地对生成性教学路径和教学实践进行改进。

四、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理论推演

(一)生成性教学的一般过程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威特罗克(Wittrock,M.C.)提出了生成性学习理论。他认为,生成性学习理论是将新的想法积极整合到学习者的记忆中并不断提高其教育经验的过程,是为更好地实现特定概念的理解而连接新旧想法的理论[29]。他也认为生成学习过程分为注意和选择性知觉、主动建构意义、建构完成和意义生成几个阶段[30]。同时他提出的生成性学习理论注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以及动态生成学习环境的搭建,这样学习者根据原有的认知和呈现的信息材料与教学内容进行交互并意义建构,便是生成的过程,也是极具创造力的过程。

谢幼如等构建了生成性教学的过程模型,明确了生成性教学内部生成机制、外部推动作用和生成性教学特征,从理论高度对生成性教学过程进行科学阐释。本研究采用谢幼如等构建的弹性预设、交往—反馈、应对—建构、生成—创造、反思—评价等5个阶段的生成性教学过程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语文阅读课自身的特点探索生成性教学路径,旨在提升小学生语文阅读知识、阅读方法和阅读情感,培养小学生的生成阅读能力。

(二)智慧学习环境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的作用

根据语文阅读课的需要,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在小学生成性教学中可以发挥以下6大功能作用。

1.资源推送,预学导读:课前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将涵盖图、文、声、像等相关学习资源推送到电子书包学生端,学生自主预习,整体感知阅读内容,为课中拓展阅读做准备。教师根据电子书包学生端反馈的学习情况做出适应性调整,开展灵活的教学,做好对预设情况的生成准备。

2.个性阅读,即时测试: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能够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同时实现阅读检测数据的同步云服务。教师根据即时检测结果解读点评,对学习者学习提供不同程度的指导和帮助,从而在师生、生生互评以及相互交往、不断反馈过程中促进课堂的生成。

3.记录过程,智能分析: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能对所有学生的阅读检测习题完成情况进行自动记录分析,同时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为教师引导学生如何深入阅读、采用何种阅读方法提供数据参考。智能分析的结果也将为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提供重要依据,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的生成。

4.提供工具,师生联接:教师可通过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提供的内置同步通信工具,为学生推送个性化的拓展阅读材料、解答不同的阅读疑问、建立线上线下的无缝联接。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争鸣、合作交流、阅读分享等,实现即时反馈、动态生成。

5.拓展资源,情感体验: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提供了拓展阅读资源以及创作交流的空间,在完成整体阅读、快速阅读的基础上,学生精细品味阅读内容、理解文本深意、实现情感共鸣、达成文学创作、创建个人优秀作品,从而超越预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深化课堂教学的生成。

6.多元评价,总结反思: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提供的电子量规、电子档案袋、个人以及教师日志等可实现全方位的多元评价,学生可根据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来总结反思自己的阅读学习情况,不断优化阅读生成。

(三)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

本研究通过理解生成性教学内涵,解读生成性学习理论以及分析智慧学习环境对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的作用,初步推演出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生成性教学路径,如图1所示。

五、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行动研究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行动研究设计

本研究选取广东省荔湾区芦荻西小学语文阅读课作为个案进行实践探究。研究对象为该校五年级(1)班28名学生,行动研究计划如表1所示。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行动研究实施与分析

1.第一轮行动研究

第一轮行动研究以“新型玻璃”为教学内容,教师根据初步推演的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教学。

教学实践完成后,本研究综合师生访谈、课堂现场记录和电子书包平台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存在以下问题:学生课前学习效果不佳,尤其是缺少师生和生生互动,电子书包支持学生阅读讨论功能未体现;教师未能有效捕捉和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尤其是小组合作学习后产生的问题资源;教师未能及时一一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反思总结不够积极。

2.第二轮行动研究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分析总结,修改完善生成性教学路径,设计修正存在问题的教学方案,使该路径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课的方法生成和情感生成更有效、更丰富。

根据第一轮行动研究中课堂实况,发现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意外情况的发生,如:阅读错误、讨论质疑、意外话题等,说明该路径下还存在非预设资源的产生。那么如何将其准确转化为课堂可用资源?本研究结合此问题修正生成性教学路径,注重通过充分善待错误资源、捕捉和利用意外资源、挖掘隐性资源等途径来保障生成。

第二轮行动研究以“梦想的力量”为教学内容,根据完善的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结合第一轮行动研究发现的问题再次进行教学设计。因小学语文阅读课强调培养学生阅读方法和阅读情感等,本轮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对阅读方法的习得与运用,同时在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梳理与评测的基础上加强情感体验。

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本轮行动研究在明晰上述路径的缺陷后及时修正并设计出完整详细的教学设计方案,所以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过程较为顺利,教学生成更为丰富,同时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也较好地发挥其支撑作用。课后通过现场师生访谈、课堂记录和电子书包平台数据分析发现: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的资源推送、智能分析、提供拓展资源等功能为生成性教学提供了较大的支持,催生了与阅读主题相关的新问题、新想法、意外话题等;根据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实施的课堂教学,使得教师更加关注生成而非单纯注重预设结果,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启迪;采用该路径后,教学目标如期达成、教师教学更加灵活、学生学习更具趣味性、课堂生成更加丰富。

(三)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完善

通过两轮行动研究,本研究初步验证了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能够解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优化了教学设计并改善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本研究结合行动研究的实践经验对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加以完善,并直接体现智慧学习环境对教学路径的支撑作用,如图2所示。

综合两轮行动研究,本研究构建的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得以逐步完善并可视化。该路径的特色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该路径的探究紧扣小学语文阅读课自身特点和现存问题,同时结合生成性教学相关理论,先从理论角度加以推演,再根据行动研究进行修正,将学科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联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2.该路径以电子书包支持的智慧学习环境为依托,并将电子书包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中功能作用具体化,促进了环境与教学的融合创新,改变了传统预设教学的套路,实现了高效的课堂生成。

3.该路径经过两轮行动研究设计实施并予以优化,且以可视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六、智慧学习环境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有效性分析

(一)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研究根据生成性教学的内涵与追求,以教学目标的实现和附加价值的生成程度作为评价教学路径的有效性标准。然后,结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阅读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制订了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知识类、方法类、情感类三个维度。最后,根据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和《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将知识类分为知识记忆、知识理解、知识迁移;将方法类分为阅读方法、记录方式、总结方法;将情感类分为阅读兴趣、阅读态度、阅读习惯。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路径的有效性分析

1.知识类生成的分析

两轮行动研究完成后,在电子书包平台上形成了大量知识类生成物,包括学生制作的电子书、思维导图、阅读批注等。本研究以最能凸显知识类生成的电子书为主,围绕知识记忆、知识理解、知识迁移三个维度,设计了难度系数相同的测试题进行评价分析。测试题采用百分制形式进行计分,然后取各项平均值,两轮检测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格显示的数据,可得出如下结论:(1)两轮总分均在85分以上,说明该路径对知识类的生成是有效的;(2)“知识记忆”和“知识理解”两指标分值接近各指标的总分值,说明该路径对促进“知识记忆”和“知识理解”两方面的生成较为明显;(3)“知识迁移”这一指标的分值相对较低,这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和学习时长等因素有关,因此需要在实践教学中逐步实现。

2.方法类生成的分析

本研究根据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里克特量表的五度量尺,并根据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结果进行适当调整,制订了测量方法类生成的15个问题。然后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采用-2、-1、0、1、2的方式计分,根据双向评等量表得分率计算公式Fi=Σajnij/2N进行检验。测量数据如表3所示。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1)两轮研究中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说明应用该教学路径,可顺利实现方法类的生成。(2)第一轮研究中的“阅读方法”和“记录方式”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5,说明该路径可促进方法类的生成;第二轮研究得分均有所提升,说明该路径的完善对“阅读方法”和“记录方式”的生成效果显著。(3)第一轮研究中的“总结方法”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除“应用电子书包阅读后,我经常写读书笔记”外,其他选项均小于0.5,说明“总结方法”的生成还需要加以引导;第二轮研究中该指标的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5,说明通过路径的完善,“总结方法”的生成明显提升。

3.情感类生成的分析

本研究根据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上述方法,制订了4个问题进行测量。测量数据如下页表4所示。

数据统计结果显示:(1)两轮研究中各题项得分Fi均大于0.5,说明该路径对情感类的生成颇有成效;(2)相比第一轮研究,第二轮研究得分均有所提升,说明完善的路径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转变了学生的“阅读态度”、改变了学生的“阅读习惯”。

篇4

一、有效生成的关键在于引导倾听

语文学习活动是一种语言文字的交流活动。教学中,如果学生没有进行语言文字交流,语文学习将是无意义的。学生在课堂上只有认真倾听老师的引导、同学的发言,才能有效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因此,课堂上引导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是有效生成的关键。

课堂上一些学生的看似没有道理的发言,都是教学的有效“生成点”。错过了这“生成点”,就会掩盖学生的灵感。在这个案例中,由于这位教师的认真倾听,抓住了这位学生的发言,同时利用这个“契机”,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使课堂充满鲜活与灵性,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二、有效生成的关键在于及时调整

新的课堂观认为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系统,教学过程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中,如果按照预先设计一成不变,忽视课堂中的动态变化,课堂教学就会死气沉沉。需要预设没错,关键还应在于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互动交流情况,及时调整预设,实现以学定教。

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有的学生说:亲人指的是哪些人?为什么要和亲人再见?有的学生说: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等等。这些问题都是课堂当中动态生成的,如果教师按照预设的,要么一一问答,要么拉回自己的预设。这样做就忽视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于是老师总结了这几个问题,从“哪些事情让你感动”切入,展开教学,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了哪些亲人,哪些事让你感动,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对这些问题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接着,教师调整了预设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围绕“哪里最让你感动”自由地说一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根据课堂中学生生成的资源,及时调整了原先的教学流程,其目的就是在于拓宽、深化教学目标。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语文学习活动,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三、有效生成的关键在于紧扣文本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比较低,所以在理解很多问题时,不够全面、深刻,甚至会出现偏移。对于语文学习也一样,经常发现课堂中很多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出现不一致,有些理解是不符合文本的。那么对于这些无意义的生成资源,教师应该从文本出发,立足文本,回归文本,引导学生在课文中加深理解。

篇5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良好的阅读氛围,有利于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使他们在教师的热爱、尊重以及期待中,产生阅读兴趣。教室的墙壁上,张贴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如:“读书使人渊博,辩论使人机敏,写作使人精细”,“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等。利用黑板报宣传阅读的好处及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阅读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阅读可以使教师更加充实,永不落伍,阅读可以使学生受到感染。早读课时,学生在读书,老师也津津有味地朗读着;课余时间,学生经常看到老师除了备课、批改作业外,在如饥似渴地阅读。那么,老师酷爱阅读的习惯一定会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带来巨大的影响。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比如,让学生讲出课外阅读时,读到的精彩故事,开展演讲比赛、读书笔记评展等。通过活动,使表演者有一种成就感,观众能分享到其他同学阅读的体会。

二、选择阅读书籍

别林斯基曾经说过: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的限制,辨别事物的能力不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思想状况、阅读能力、兴趣爱好等,采用教师推荐阅读与学生自选阅读想结合的方式,认真地帮助他们选择思想健康、语言生动、活泼规范的图书。选择的图书,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利于促进课内学习。如,可向小学生推荐《安徒生童话》,科普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等。教育部有向小学生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选择后推荐给学生阅读。

三、指导阅读方法

对于各种各样的书,指导学生选用相应的方法进行阅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指导学生学会“动笔墨”的阅读方式。圈点勾画、作批注、作卡片、写读书笔记、进行再创作等。孟轲在《孟子》中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讲述了不迷信书本、学思结合的思想。要求学生阅读时,学会思考。与学生一起读同一本书,阅读后,再与学生一起交流、探讨阅读的感受与思考,适当编拟一些问题,让学生来回答;鼓励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读一本书,碰到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让学生查阅其他书籍,以便能解决。新的阅读当然会带来新的问题,就容易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

篇6

K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得聪明的方式就是阅读”。良好的课外阅读,不仅能够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储备,且能够促进学生终身学习理念的形成。小学是学生良好课外阅读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但当前学生阅读状况并不乐观,对于学生人文素养形成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是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

1.阅读兴趣不高

兴趣是主动阅读的驱动力,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前提和基础就是兴趣。但据小学生学习状况调查发现,我国15.4%学生没有进行课外阅读,40%的学生阅读时间较少,不到2小时[1]。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与应试教育有关,学业压力大。同时互联网等新媒体出现,吸引小学生注意力,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文本阅读吸引力。另外小学语文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方法单一,直接影响学生语文阅读兴趣。

2.阅读目的不明确

小学阅读应更加强调感性阅读,选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受到高尚情操、趣味的熏陶。但由于家长、教师对课外阅读存在认知层面上的偏差,除了供应教材、教辅外,没有引导孩子进行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3.阅读意识薄弱

虽然课标明确规定了阅读标准,但是很多小学生课外阅读量仅有1~2本/学期,与标准相差甚远。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是当代社会海量信息对成年人构成了极大的冲击,导致家长、教师阅读意识浅薄,忽视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且没有在行为上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小学生认知能力有限,在行为上以模仿家长为主,导致课外阅读效果不尽人意,且无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除此之外,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学生具有强大的意志力[2]。虽然小学生阅读热情高、求知欲强,但是难以坚持,之所以这样,是教师没有对学生阅读予以引导,学生没有正确掌握初读、精读等方法,致使小学生在阅读中没有掌握要领,最终丧失了阅读信心。

三、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培养对策

课外阅读有利于学习,且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针对当前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1.增强学生自主支持

自主支持,是学生在教师和父母支持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他们提供选择机会,支持他们能够自主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如故事书、科幻书及漫画等,让学生能够跟随内心意愿掌控阅读行为。诚然,自主支持并不代表放任不管,如针对口袋动漫书,其内容时尚、情节暴力,能够带来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对此家长要与孩子商量,给孩子提供更多建议,引导他们能够选择更加经典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赋予孩子自,并非提供更多选择机会,而是根据孩子年龄特点,为其提供适量的机会,当学生感觉到获得支持后,他们便会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2.重视情感阅读

从心理层面来看,积极情绪是个体对感兴趣事物的即时性反应。基于此,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是要明确阅读目的,让学生能够在阅读中,透过文字体会到主人公的正义、善良等美好品格,丰富学生情感。一般来说,当学生阅读完一本书后,教师要引导其提供及时反馈和评价,并予以肯定,使得学生能够保持住对阅读的热情。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积极情感,能够使学生积累更多语言,学会欣赏和评价,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观念[3]。另外,要注重对阅读氛围的营造。为了保证学生阅读时间、数量,在班级内,教师可以投放一些书籍到班级读书角,满足学生课余时间阅读,定期让学生提供自己认为较好的书籍,与其他同学共同分享。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开展师生共读活动,强化学生阅读意识。家长也要尽可能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利用周末时间去图书馆,感受浓厚的阅读氛围,感染学生。

3.传授阅读方法

小学生年纪尚小,对于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把握不到位。因此教师要向学生传授一些可行性方法,具体来说:首先精读法,在阅读时,学生要集中精力逐字逐句阅读,边读、边想并做好批注,深化对文本内容、中心思想的理解,该方法主要应用于经典作品当中。其次略读法,是在阅读中选择性阅读,结合自身需求阅读自己感兴趣的那部分内容,以此来增强学生个性化品格[4]。最后速读法,教师要让学生能够通过快速浏览,从中获得主要内容,以此来提高学生信息获取能力。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认为优美的字词句摘录下来,写上自己的心得和感受,逐渐将其内化到自身情感中。

4.搭建阅读平台

阅读是一个过程,学生在其中感受到乐趣后,才能够形成坚持的意志。对此教师要积极搭建阅读平台,如利用教室墙壁、黑板等推荐好书,为学生展示阅读成果,如读书心得、好词佳句等。或者开展故事比赛等丰富的活动,让学生能够分享自己阅读的内容,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或者举办语言文字大赛、编排课本剧等,让孩子能够在表演过程中感受人物性格,从中感受到阅读带给自己的美好。为了激励学生阅读,教师可以实施奖励机制,运用读书积分兑换奖品,与家长合作,促进学生课外阅读,逐渐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通过该平台,教师还能够了解到学生情况,及时给予帮助,使得学生能够克服困难[5]。同时能够增强师生之间沟通和交流,学生能够主动寻求教师对自己阅读的指导,实现心灵层面上的交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保持持之以恒的阅读意志。

四、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阶段,课外阅读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培养该习惯在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教师和家长都应注重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针对当前阅读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坚持针对性原则,赋予孩子更多自主选择书籍的权利,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同时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传授阅读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有效性,还要尽可能创造交流平台,使得学生能够以书会友,感受阅读的乐趣,从而树立终身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郭睿.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养成的策略――以阿克苏市第四小学为例[N].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3,(04):56-59.

[2]张倩.插上阅读的翅膀畅游书海――小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02):40-43.

[3]彭江.小学生课外自主阅读习惯的养成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06):226+225.

[4]厚保国.小学生语文阅读习惯的养成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13):105.

[5]王小莉.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探究[J].学周刊,2016,(08):27.

篇7

阅读教学中既有教师的教,也有学生的学,因此,要注意师生作用的充分发挥,才能保证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做好引导工作,积极向学生传授知识和阅读技能,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阅读,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激起学生主观要读的愿望,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从而实现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阅读教学一般分为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三个阶段,教师要掌握好三个阶段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阅读技能的提高。

一、在阅读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的首要目标,来自学生内心的需要是学生主动求知的动力,也是提高阅读技能的重要保障。因此,在阅读前的准备活动中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更好地阅读铺好路,架好桥。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趣味性地导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逐步进入阅读活动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阅读材料的特点做好课前准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可以通过相关信息的展示(如图片、实物等),把重要的词汇传达给学生,组织学生针对内容进行讨论交流,当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时,就能激起他们阅读材料的欲望,引导学生通过展示的信息预测即将阅读的文本内容或是需要用到的词汇,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生活走入阅读,或是进行一些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主动联系旧知识从而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更喜欢去阅读,让阅读也接近学生的生活。

二、在阅读中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此阶段是阅读教学的核心阶段,也是知识与技能的形成阶段。因此,教师要做好此阶段的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阅读的技能,提高阅读能力。此教学环节,教师可采用多种阅读方式,通过任务的完成,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如略读、寻读、精读、跳读、赏读、填写表格、排序等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感知阅读材料,了解文章大意,从而获取相关信息,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与质量。

但是要注意,在阅读中任务的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结合教学目标有效设计问题,并给学生创造有利的阅读条件,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阅读中,以保证阅读教学实施的有效性。

三、在阅读后进行阅读练习,提高阅读技能

篇8

1.相关概念模糊不清

生成性教学概念模糊不清,是导致该课程教学实践中认识泛化的主要原因。在对生成性教学的认识与理解上,有的人是从教学意义上来理解,有的人是从心理层面上来理解,还有的人是从立足于生命的高度中来理解。再比如,从教学资源的角度中看,有的人认为生成是基于个体内部的思维活动,有的人认为生成是来自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对话与交流中,也有的人甚至把外部环境的意外干扰当成是生成性因素。基于此,生成就导致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只重视形式上的互动,而忽略了互动的内涵和效果,只注重形式上的花哨,而忽略了基本内容是否被学生所接纳。总而言之,由于对生成性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含糊不清,缺乏统一的看法,才导致课堂教学实践中认识的泛化。

2.教学设计主观化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课前的教学设计通常都是静态的。教师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参考资料进行认真的教案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选择、课堂教学过程的安排甚至教学中的提问行为,都是教师的固有意识和已有经验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考虑最多的是教什么、怎样教,很少会考虑学生想学什么、想怎样学的问题,这种以书本知识为本位,从教师教学经验和主观判断出发而形成的教学设计,不但剥夺了学生在整个学习期间的主动权,同时还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得不到有效落实。

3.教学方法过于形式化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以及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也让小学阅读教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鼠标代替了粉笔,屏幕代替了黑板,录音代替了示范诵读,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情感碰撞被人机互动取而代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理想境界――联想、想象,也因多媒体所呈现的纷繁视觉材料而受到限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在课堂上也有所表现,但也由于“预设”的静止化而没有发挥出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效果。

二、小学语文阅读课生成性教学的实践研究

1.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

智慧是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品质、状态和境界。由此可以了解到,智慧涵盖了个体多方面的素质,它融合了个体的知识、技能、经验与能力。智慧在教学中表征为“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和反思,将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提升,使其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就是课堂教学智慧。具体来说,课堂教学智慧是一种实践性智慧,是教师在阅读教学实践中,自觉运用教育学知识,创造性的解决教学问题的教学技能,体现着教学活动的机智性和创造性,是教师教育文化素质和教学技能水平的综合体现。

2.把读、思、议、练有机结合在一起

宋学家朱熹的“朱子读书六法”提出的“熟读精思、虚心涵泳”,揭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学科本位,读书既要做到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朱熹提出熟读的要求是“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说明熟读有助于理解。熟读的目的是为了精思,朱熹提出精思的要求是“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对于精思的方法,朱熹提出了“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无论是发现问题还是解决问题都是精心思考的结果。“虚心涵泳”,说明读书方法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含义,所谓“虚心”,是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精心思考,仔细体会书中的含义,虚心静滤;所谓“涵泳”,是指读书时要反复咀嚼,细心玩味。为此,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诵读与范读,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认真诵读,可以读出自己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孕育学生良好的审美品质;伴随教师精彩的范读,课文中真善美的丰富意蕴会像一股清泉流淌于学生稚嫩的心田,会引发学生情感的波澜,从而在思想上产生共鸣,这样,语文的教与学便可实现和谐完美的统一。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一特征在生成性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在整个教学期间,教师应找准语言训练点、知识能力生长点,适时创造读写训练的机会,设计诸如仿写、续写等练习,让学生在训练中促进思维的发展,创作新文本,生成新的课程资源。

3.要做到民主平等的师生对话

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是一种美好的生活体验的过程。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书本知识的传达者,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与学生主体性丧失,教学生活成为通过课程授受而进行的规训与被规训的生活,课堂则成为了一个规训与被规训的场域。肖川曾经说过:“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域,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求真理的地方”。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体现教学主体的两面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诲人不倦”、“学而不厌”的信条把教师与学生之间本应存在的沟通与理解完全割裂开来了。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师不再具有绝对权威,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存贮器,他们通过平等的对话、交流的方式,共同营造一种探究式的教育过程和氛围。通过“学习场域”的建构和不断改造,教师和学生双方通过合作学习、交往对话、行动体验,实现人性的发展与完善。在生成性阅读教学中,平等对话的实践诉求表现为: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沟通与合作是对话的过程、建构自我意义的对话目标。

4.改变教学的思维方式

传统的预成性思维方式已不适应教学的发展,更不适应动态的课堂,具体反映的课堂上,就是教师按继定的计划和步骤来组织教学,毫无挑战和创造可言,将教师和学生牢牢地束缚住。而生成性思维,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和思维方式,具有重创造、重差异的特点,正如邹广文与崔唯航在《从现成到生成――论哲学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中指出的那样,“在生成论的视野中,一切都是生成的,都处于永恒的变化过程之中,不再存在一个预定的本质”。这说明,只有用生成性思维来看待社会,研究教学才是科学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推进具有非线性的特征,也就是说教学的演化是多变的,我们要彻底摒弃以往的线性的预成性思维,设计多个框架式的方案,这样才能保证阅读课堂教学的路径呈现出非线性的特点,使整个课堂具有生机与活力,并充满弹性和张力。

结语:生成性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它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实践。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促进学生的发展就是生成追求的目标,所以,在科学的教学预设的基础上,生成性教学就是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有效开展的必然选择。

篇9

1.1 创设阅读的空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阅读也是如此。在一个具有浓厚书香味的环境中,学生的“读欲”更容易被激起。你读,我读,自然他也会不由自主地加入这读的行列。因此,我们可以从学习环境入手,如把教室环境布置得富有书香气;组建阅读合作会,由兴趣相投的三四人组成读写组、读画组或读演组等一起进行阅读活动。

1.2 创设阅读的时间。低年级孩子的时间观念不是很强,往往不能合理安排好课余时间。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们的及时督促指引。如在家设立“家庭成员共读”时间,既能保证阅读时间,又能增进一家人的感情。在校设立晨读、午读时间,老师也可以每天抽一点时间和学生一起阅读,创设充足的阅读时间。

1.3 诱导阅读的渴望。据研究表明,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有兴趣、原有的情感与生活积累被调动被唤醒、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在学习生活中,老师要做到多倾听孩子读书,多表扬爱看书的孩子,多向孩子朗读、推荐好书。讲故事活动是诱导学生读书的有效方式。

2 导读

把“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低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一条。可见,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激发阅读兴趣开始。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兴趣。”然而,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文字毕竟比较抽象,容易使他们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的指导显得更加重要。

2.1 创设生动的情境,激发兴趣。导语是上好每节课的前提,如果导语设计地好,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赢得“开门红”,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基础。

2.2 借助丰富的形式,激发兴趣。低年级的学生,对任何事情都充满了新鲜感,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组织游戏、竞赛、表演等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每位同学都能参与,那学生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结果。学生感受快乐的同时也学到了知识。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书本和作者对话。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用自己真实的情感、既往的经验去沟通、交融、碰撞、回应作者的心灵,书本的内涵,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

2.3 依托各类朗读评价,激发兴趣。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有灵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课文中的人、事、物都会产生“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感受,而不是借学生的口说教师想说的话,并为他们提供“与人交流”的机会。阅读教学中,读要充分、要有指导、要有层次。指导时要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评价的方式多样化,如,教师读学生评,学生读教师评,学生读学生评,自己读自己评;评价的语言富于变化而且情趣化,可以巧妙结合课文内容赞赏或委婉地提示。

篇10

一、指导阅读方法,营造阅读氛围

近年来教育界呼吁要建立“大语文观”,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因此,我建议在加强师生阅读方面可以做以下尝试。

1.阅读指导,方法有效。

学校开设阅读指导课,任何教师不允许占用阅读指导课。指导课上,教师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的基础保障。我们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以下方法:一是阅读方式多样化;二是边读边思;三是合作中阅读;四是有选择地阅读好书;五是在实践中阅读,把从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学习生活中,如作文、学校黑板报、文艺活动等,不断提高阅读质量。

2.分层阅读,亲子共读。

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谈。”阅读就是一场心灵的对话。因此,找到适合学生读的课外书籍尤为重要。首先,我们按学生的年龄特点、年级差异,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籍。其次,转变家长的观念,赢得家长的支持。教师可利用开家长会和家访的机会,向家长宣传读课外书的重要性,让家长根据子女的需要,经常为孩子买一些课外书籍,并督促子女在家多读一些课外书,少看一点电视,必要时,家长可以陪读,提倡亲子共读、家长陪读,并定期召开“亲子读书交流会”,营造一定的家庭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3.沐浴阳光,教师陪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所以老师本人就是很好的榜样,每天早上、中午安排一定的读书时间,不允许任何教师和学生占用,倡导教师陪读。在校园、班级营造一定的读书氛围,让书香飘进每个角落,当经常看到老师阅读,学生也会不自觉地模仿,从而逐渐走上阅读之旅。

二、多方位激发兴趣,让学生爱上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主动、自觉地阅读课外书籍。可以通过以下活动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1.通过“图书漂流”来激趣。

为了切实打造书香校园,给学生搭建多样的交流平台,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学校之间积极开展读书漂流活动。活动中,双方学生互赠图书和自己精心设计的书签及精美的“漂流本”,架起读书交流的桥梁。他们看到每一本漂来的新书都如获至宝,同学们个个争着读、比着读,读书热情日益高涨。

2.展示“漂流笔记”来激情。

读书笔记可写、可摘、可画、可剪、可贴,不要因为“写”而挫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我们要充分利用“漂流本”,通过写“漂流日记”的形式让学生书写读书心得和体会,当“漂流本”漂向自己的那一周,学生都很认真,也很期待,他们在“漂流笔记”中尽情书写自己的读书感受,或向伙伴推荐新书,或讲述自己的读书故事,或抒发自己的读书感言……从那一份份执著和认真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读书的热情。

篇11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共同学习、交流的方式多是通过提问来展开的。阅读教学中的提问,是组织教学和启动、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要手段。然而实际上,并非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有些提问,目的并不在引发学生作真实的深入思考,而是无疑而问,为问而问,寻求活跃的表面效果,这种提问对激发学生思维没有真实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设计能让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争论不休的有效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扩展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切入点:

1.提问方法应多样

有效提问可运用概括、推断、比较、假设、联想、想象等多种思维方式来进行。比如:

1.1 刘邦、项羽谁是英雄?以人物比较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可将思维的触须伸向课外书籍,伸向网络。项羽没有成王,自称西楚霸王,他是英雄吗?司马迁为何在《史记》中将他列入记载帝王事迹的本纪呢?刘邦成就了王业,有人称他是圣祖明君,他是英雄吗?为什么在《高祖还乡》要那样讥讽他呢?

1.2 杜十娘不沉百宝箱会怎么样?与沉百宝箱的结尾相比哪个更好,为什么?通过想象比较人物性格发展的其他可能走向,再与课文比较,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人物的悲剧命运。

1.3 假如阿Q来到21世纪,他可能对哪些人和事不会奇怪?请联系现代社会中的情景加以说明。这一问,引导学生把握阿Q特征,联系现实生活,从中筛选出现代阿Q的行事——倘若鲁镇的阿Q真能来到现实中,自然不会对现代阿Q骨子里的相像而陌生(这正应了鲁迅先生的话“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学生可以从中体验到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深刻性。

1.4 高中课文必修3第二单元,大都是有关探讨人的生命意义的作品,学完后可让学生作一思考:用最简洁的文字,运用比喻的方法,给“生命”一个解释。学生比较课文,整合内容,提取精髓,组织语言,既通过想象进行恰当的比喻,又有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他们的表述是相对漂亮的:

生命像在茧中蜕变的蝴蝶,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才能长出美丽的翅膀。

生命就是高耸入云的大厦,走到哪一层完全依靠每个人自己的意志。

生命就像一口井,只有当地下水从井底不断涌出,才会有价值,否则就是一口枯井。

2.提问的意义

“创新必思,思出于疑,疑源于趣。”蒸汽机代替铁铧是创新,电脑代替计算器是创新,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求异创新的火花并使之燃成燎原之势,进而形成创新的习惯和能力更是当代教育工作肩负的历史重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非常必要;要求学生大胆探索,勇于提出问题,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由此可见,提问,是教学语言中的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

2.1 问题意识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人们在研究中发现,创新精神包括好奇心、求知欲、质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四个基本要素。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托拉斯提出的评价学生创造能力的0个指标中有6项涉及了问题意识。这6项指标分别是这样表述的:“能从他人的谈话中发现问题”、“能发现问题和问题相关的各种关系”、“除了日常生活外,平时都在探讨学问”、“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除一种方法外,能从多方面探索问题的可能性”、“能不断产生新的设想”。因此,问题意识是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是创新精神的原动力,培养问题意识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切入口。

2.2 提问是教师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学体问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波澜起伏,有声有色,令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那精彩迭出的提问艺术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美国教学专家斯特林oGo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以肯定地说,教师都把提问当作他们教学环节中的主要部分。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教师的质量水平。

2.3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需下点功夫提高教学提问艺术水平,以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日本的课堂提问研究,特别注意区分“重要的提问”和“徒劳的提问”,认为后者劳而无功,影响甚至破坏教学的效果。这类问题之所以徒劳,是跟提问不重教材分析,不看提问对象,不讲提问效果,而一味贪多求快分不开的。它表现为:①目标不明确;②零碎、不系统;③无视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和能力大小;④用语不妥,意思不明;⑤感情用事,不重师道;⑥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没有间隔和停顿。国内近来的研究表明:教师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也是比较低的,有的甚至是无效的。因此,深入研究教学提问的理论,加强教师教学提问的艺术修养,对于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12

连云港市下辖新浦、海州、连云三区和东海、赣榆、灌云、灌南四县,市区的教育设施及师资力量优于四县,但农村中心小学条件与城区小学相比有一定差距,村小的差距最大。由于城乡小学在学校管理及硬软件建设等方面的显著差别,因此各学校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也存在着较大差异。通过设计问卷并进行抽样调查的方式获取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相关数据,可以真实地了解本地区城乡小学生课外阅读水平发展的真实情况。问卷调查时,分别按学生所在低、中、高三个学段进行抽样。采用随机方式从市区三个区中随机抽取了6所小学的375名小学生作为城市样本;从四县中心小学和村小中各随机抽取了8所小学的390名小学生作为农村样本。共抽样学校14所,发放问卷800份,收回765份,问卷回收率为95.6%。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上看,城乡小学生在课外阅读水平的发展上存在显著差异。

1.阅读的态度

通过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城乡小学生对待课外阅读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对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感兴趣,喜欢广泛涉猎各类图书。这说明学生对课外知识的获取愿望是强烈的,需要老师和家长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机会,提供更多阅读的书目。不同的是,城市组学生更关注自己的阅读兴趣,表达出了自己喜爱的书更愿意读的愿望。此外,城市组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更多地受到了家长、老师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等因素的影响。

2.阅读的形式

从阅读的形式上看,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点与识字量的不足,偏爱阅读浅显易懂的漫画卡通类和附带插图类的课外书。到中年级后这种偏好逐渐向附带插图类的课外书转变,其中农村中高年级小学生更趋向于阅读附带插图类的图书。由此看出,低中年级学段的小学生偏好于具体形象思维。调查中还发现,高年级学生对纯文字课外书的阅读趋势增加较为明显,特别是城市组高年级学生对纯文字课外书阅读的人数显著增加,反映出城市高年级学生在具体形象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抽象思维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这说明城市组小学生在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上具有较大优势。数据也反映出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对纯文字类课外阅读书重视不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滞后,需要予以重视并加强引导。

3.阅读的内容

从阅读的内容上看,童话类课外书在学生群体中最受欢迎,城市组与农村组的差别很小。学科辅导类课外书在城市组小学生中数字比重有所增加,反映出城市小学生对学业的重视度在不断提高。对于科技体育类课外书,城市组中高年级比农村组略有增加。比较明显的差别是:城市组学生更加重视了现当代名著和古典文学书籍的阅读,问卷统计数字比农村组小学高出近一倍左右,这种现象应引起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4.阅读的时间

从阅读的时间上看,城乡小学生每天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总量大体上都在30分钟到2小时之间。农村小学生的阅读时段主要分布在早中晚,城市小学生的阅读时段主要分布在节假日。城市小学生对课间的利用率也比较高。

5.阅读的习惯

从阅读的习惯上看,从不主动看书和从不买书看的小学生不多,大多数学生能够做到经常借书看、经常买书看,并在阅读后能主动与别人交流读书所得。一部分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容易受到老师、家长或同学等人的影响。农村高年级学生中有一部分学生已经重视了读书做笔记,城市各年级学生中普遍重视了读书笔记在课外阅读中的作用。学生经常买书看的数据比较中,城市组学生数高于农村组学生数,反映出城市家庭经济条件较农村要好,家长对孩子读书的重视程度也比农村组要高。

二、影响城乡小学生课外阅读水平的主要因素

1.当地教育观念

同样是城区或农村小学,为什么有的学校小学生的阅读水平高?有的学校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低?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当地的教育观念是影响小学生阅读水平发展的首要因素。一个创新意识强,教育优先发展的地区,其教育教学的质量也必然是走在地区发展前列的。而教育的优先发展,也必然反过来有力推动当地经济的跨越发展。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超前,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则小学生的阅读水平也一定超越同类学校。因此,推动当地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创新非常必要,通过改革和创新更新教育观念,积极构建校园文化,重视小学生课外阅读,才能真正把课外阅读落于实处。

2.家庭经济条件

家庭经济条件是小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有力保证。阅读需要经济条件的支撑和保障。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可以实现和满足学生购买图书阅读的愿望,对学生海量的课外阅读提供支持。而经济条件不宽裕的家庭,特别是农村家庭,学生基本的阅读条件就会受到影响和限制,容易导致许多想读书的学生只能望书兴叹的现象。因此,调动一切社会力量特别是家庭的力量来保障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构想。

3.社会读书氛围

家庭与学校读书环境的营造对小学生课外阅读水平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重视读书氛围营造的社区、学校、家庭里,小学生的阅读欲望往往会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这些或大或小的环境影响着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认识,不断诱发小学生积极践行课外阅读的主动意识。同时,积极的课外阅读行为又影响着学校、家庭和社区文化建设的层次和深度。

4.学校读书条件

学校图书场馆及藏书数量等硬软件条件的建设对提高对小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有着明显的影响力。一所学校的阅读场所是否充足、藏书量是否丰富、读书气氛是否浓郁,不仅直接影响着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同样也影响着学校读书活动开展的质量。

5.学生读书兴趣

兴趣是能力培养的前提,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决定了小学生个体阅读水平发展的空间大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动力是学校和家庭正面引导不足而造成的负面结果,其表现为学生对课外阅读全无兴趣,甚至把阅读当成一种额外的负担消极应付,这样的结果往往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

6.学生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建立终身阅读观念的一种积极形式。调查中发现,现在的大多数小学生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课外阅读常常随兴所致,无计划、无规律,当然无从谈起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果小学生的阅读行为只是为了完成学校或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没有主动阅读的意识,那么这样的课外阅读效率是低下的,习惯也很难养成。

三、提高城乡小学生课外阅读水平的对策

1.营造阅读环境

宽松和谐的阅读环境是保证阅读质量的前提。就家庭方面来看,家长要率先垂范,平时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做到合理安排时间,一有空闲就读书,从而给自己的孩子做出学习的榜样。就学校方面来看,要积极重视校园读书环境的改善和提高,包括校园、班级读书氛围的营造、图书阅览室的建设、馆藏图书的储备、以及学生阅读时间的保证等诸多方面加大经费投入,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2.培养阅读兴趣

家长和老师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培养和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学生浸润书香,熏染知识,唤起学生的读书欲望。学生读书兴趣的培养还可以通过各种读书活动来推动。

3.提供阅读时间

合理充裕的时间是课外阅读得以有效开展的保证。调查中发现,那些思想开明,理念新颖的学校或家庭,学生的课外阅读机会就比较多,学生阅读的质量也相对较高。要把课外阅读作为课堂阅读的有效延伸加以重视,保障学生的阅读时间,充分利用课间、早上、中午、晚上和双休日、节假日的时间有计划地开展读书活动,保证读书活动有序开展下去。

4.教给阅读方法

由于课外阅读的范围大,时间紧,因此开展课外阅读时老师要主动作为,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鼓励和引导学生采取略读、精读、定向阅读、选读、速读、摘录批注读等阅读方法,灵活多样地开展读书实践活动。有了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作为保障,学生的读书活动才会变得有实效,阅读实践也才真正成为学生的“自由”活动。家长和教师在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后,要及时隐退,只有当学生阅读中出现障碍和问题时才会现身。

5.开展阅读活动

通过开展有效的读书活动促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持久而盎然的兴趣,从而促进读书活动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读书活动的开展主要阵地在班级,老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有利的时机在班级或校园组织各种读书活动,通过开展读书竞赛、摘抄读书卡片、评选读书模范等活动,总结典型,表扬先进。读书活动的开展要因地制宜,因人而易,一切措施要有利于学生阅读活动的开展,有利于阅读的质量和效果。

6.引导阅读体验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喜欢不喜欢读书主要源于自我对读书的真实体验。一个通过阅读获得了独特知识体验的学生,读书将成为其学习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所以,要想让学生对课外阅读感兴趣,必须利用各种现有条件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更多地去进行读书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生发兴趣,自觉完成知识经验的积累。

7.养成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保证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持久有效地坚持下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应重视两个方面:首先要培养学生主动预习的良好习惯,要让学生通过预习教科书,养成主动查阅工具书,查阅课外阅读资料的良好习惯;其次,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通过勾、圈、画、摘、议等方法对阅读过程中的所得、所悟进行记录,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好习惯。

课外阅读可以陶冶小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可以增加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如果学生能在学校主动阅读,在家庭自觉阅读,在社区参与阅读,在社会体验阅读,那么“书香班级”、“书香校园”、“书香社区”及至“书香社会”的美好愿景才能落于现实,全社会才能形成人手一书的繁荣局面。

参考文献:

篇13

何谓“国学”?对于国学的定义可谓是众说纷纭,但目前学界比较认同的一个说法是: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的总称。①所谓“国学经典”也就是说国学中最精华的、具有典范性的著作。国学经典承载了古代圣贤的思想与智慧,蕴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阅读国学经典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的国学经典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从小学就引导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阅读,不仅可以让小学生认同我国的传统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魅力,还可以使小学生从中获取历史、人文知识,提高个人的修养,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其次阅读国学经典可以使小学生从小修身养德,立身做人。培养“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国学经典在教育层面上体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修身做人上。如孔子的仁爱思想、老子的敬畏自然、孟子的“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等圣贤的思想一直流传至今,它们不仅仅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也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

近年来,我国的中小学掀起了一阵阵“国学热”,诸多学校针对阅读国学经典开设了校本课程、创立国学经典阅读角等等。然而纵观“国学热”的背后,我们却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国学经典阅读的数量增加了,可是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本质上得到提高了吗?小学生在阅读能力、阅读方法、阅读文本的选择上都存在着一些局限,学校应思考如何在本质上提高小学生的国学素养和语文素养。而作为教育者到底应该如何有效地帮助小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本研究认为应将国学经典同小学教学有机地融合,从选择国学经典中合适的阅读内容、明确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教学目标、改进国学经典阅读的阅读方式、明确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实施办法这四个方面去努力。

一 选择国学经典中合适的阅读内容

2015年3月,本研究对小学生、学生家长以及小学教师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小学生不清楚何为国学经典,在阅读书目的选择方式上有63%的小学生表示“根据封面选择”。近三分之一的家长表示只是根据网上的推荐来给孩子挑选阅读书目。在针对老师的问卷中有一道开放式问题――“在开展国学经典阅读的教学中有碰到何种困难”,有很多老师提到国学经典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如何选择和筛选合适的阅读书目很令他们苦恼。因此要想使小学生充分地、深入地了解国学经典的内涵,必须从选择合适小学生阅读的经典篇目开始。

选择合适的阅读内容首先要考虑到小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阅读能力以及语言学习水平,在繁多的国学经典中,最精华最具有价值的却不一定是最适合小学生读的。因此在篇目的选择上应该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来编订,由浅及深、循序渐进。本研究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段的小学生制定了不同的国学经典阅读篇目,并提出相应的教学要求。低段一二年级的学生以阅读经典蒙书为主,例如《三字经》和《弟子规》等,它们兼具朗朗上口,易于诵读的特点。在教学中应配以富有童趣的解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段学生可以选择《论语》《千字文》和《孟子》。高年级段可选择《大学》《中庸》,引导他们将经典同实际相结合,感悟其中蕴含的思想与道理。

二 明确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教学目标

调查研究发现,针对“学校是否有具体的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实施方法或方案”这个问题,大部分教师的回答是否定的。对于课程的基本目标、基本理念、教学

模式等,大部分教师都表示不清楚。“我也不清楚如何系统地教授学生阅读国学经典,自己在国学上面的素养也十分有限,所以课上也只是安排学生自己阅读。”教师对于国学课程的展开是迷茫的,因此要使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真正地发挥作用,在解决教学内容的同时必须制定一套可行的、有效的实施方案,而第一步就是明确阅读课程的教学目标。低段年级学习内容是蒙学经典,低年级段学生的文字理解、阅读能力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教学目标应该以诵读和识字为主,文化感悟、文义理解可作为其他教学目标。中段的小学生学习内容为《论语》《千字文》和《孟子》,处于这个年级段的小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字基础和阅读能力,在文义的理解上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因此国学经典阅读的教学目标应在诵读、识字的基础上增设知识积累、理解文义和感悟文化。识字在这个阶段不再需要教师亲自教学,而由学生自行完成。文义理解应该是教学重点,但也不要求逐字逐句的深入剖析,而是重在理解文章大意。感悟国学经典中的文化应由学生在诵读和理解文义的基础上自主进行,而非教师刻意的行为。高年级段的学生通过积累在大脑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知识结构,识字和诵读已经不需要再加强调。在此基础上国学经典的教学应该注重文义理解和文化感悟,教学中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深入挖掘文章背后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三 改进国学经典阅读的阅读方式

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在指导小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时方法都比较呆板和形式。“我认为他们阅读国学经典之后会背诵就算完成目标了,至于其他的目标我认为无法去衡量。”是的,国学经典的学习离不开背诵,但是过于强调“背诵”反而会使阅读变得呆板、枯燥,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兴趣,经典的阅读要深入浅出,寓教于乐。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把《三字经》编成有旋律的儿歌,还可以结合多媒体动画来讲授经典内容,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演绎国学中的一些经典故事等。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国学经典,教师更不应该只强调学生的背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应该在学生阅读的时候加以点拨和引导,让学生透过文字捕捉到国学经典作品中的情感魅力。

四 明确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实施办法

调查发现有许多学校在实施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的时候,并没有一套系统的实施办法。“学校没有硬性规定什么时候开设课程,课业紧张的时候几乎不会想到要去监督小学生进行阅读,主要还是看他们的兴趣和自觉性。”没有系统的实施办法会使得课程开展效率低下。首先课程必须定时,苏悦在其研究中曾提到“逐日咀嚼法”,学生最好能每天都阅读国学经典,在潜移默化中对其背后的意义、文化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因此,学校必须安排每周一节阅读课程,结合语文课和晨读进行名句诵读赏析等活动。总之,每天保证有大约半小时时间来学习国学经典。每周一节的固定课,可以用来复习或者举行经典阅读活动。其次,必须要规定每个学习阶段的学习任务。本研究在小学实践的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现实情况制定了每日任务卡、每周任务清单以及学期反馈表(由家长填写)。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个人素养是国学经典阅读课程实施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教师要想使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真正发挥其陶冶情操、提升文学修养、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的作用,首先教师本人必须具有较高的国学专业知识素养,这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根本前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同学生的相互交流,了解学生在国学经典阅读中的需求及困难,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对话。除此之外,国学经典中本就包含许多道德要求以及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教师的为人师表能成为学生国学学习的“助推器”。因此学校必须定时举行针对教师的培训会,提高教师自身的国学素养,探讨国学经典阅读课程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会上也可以请专业人员指导教师开展国学经典阅读课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