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大学生健康心理教案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大学生健康心理教案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大学生健康心理教案

篇1

(2)家庭环境因素,即某些单亲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或家暴家庭成长的学生心理负担往往较重,因此不愿与人交往或不愿让同学知晓自己的家庭状况。

(3)学校环境因素。知识教育过程,学校未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予以足够的关注或在处理与学生利益相关的事件时所采取的手段欠公平等皆会激发学生的过激行为,甚至导致严重的不良后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本章节笔者试图从下列方面阐述如何加强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1优化心理健康课程,同时配备相应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关乎到学生对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因此学校方务必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若大学生具有优异的专业成绩,但心里不健康,则定会给社会造成严重的危害。可见,学校方非常有必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进行优化,同时配备相应的专业心理咨询教师,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如此为大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防范提供条件。

2加强文化教育,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多由大学阶段的目标不明确所致,因此大学教育过程,应注重对大学生的文化教育、个性培养及潜质开发。换而言之,我国大学教育对大学生潜质的开发尚待加强,具体从下列方面进行把握:

(1).传统的教育知识论仅把教育过程看作简单的传授知识的过程,如此直接忽略对人的智慧的开发及人的道德的培养。此外,应试教育仅把学生看作知识容器及纯粹客体,且获取的目标结果具有某种狭隘性,而非智慧的吸取过程。

(2).教育是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因此功利化与工具化价值的实现过程,教育的重点应为适应性教育,但同时也要兼顾到超越性教育。

3重视生命与心灵的教育

即强化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使之了解生命的本质及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当今社会环境充斥着更多的压力及竞争,因此高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兼顾到对学生生命与心灵的教育,由此让当代大学生了解生命的价值及培养更强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篇2

资料显示,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其导致的恶性事件越来越多,例如复旦大学杀人案等。此外,心理问题还导致了行为偏差问题,这些问题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且没有停止的趋势。这些悲剧的发生不仅给学生本人及其家人、同学造成伤害,还会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导致这种悲剧增加。悲剧发生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但通常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包括:学生自己的心理问题、家庭的原因、学校教育的因素以及社会风气的影响。其中当事人不能合理的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是最主要的原因,一些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在遇到巨大困难后,他们发泄自身压力时往往会产生一些过激的言行,因此,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关心和重视。通常来说,会导致安全事故发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当事人的心理成熟度比较低,遇到问题时,不能够冷静思考,对事情的分析往往是主观的且带有一定情绪的,这种情况往往导致暴力或者杀人等过激行为;第二,当事人有性格缺陷,例如自卑或者自闭等,这种人往往心理承受力较低,经常压抑自己的情绪,极易导致离家出走、沉迷游戏以及自杀等问题行为;第三,当事人出现心理问题时,自我调节能力不强,不能够合理发泄情绪,导致更严重的身心问题出现,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提高大学生心理安全水平,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一)专人进行心理疏导,健全心理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辅导工作还处在初始阶段,专门的心理疏导人员只存在于一部分大学,有必要提高心理辅导的广泛性;其次,提高心理疏导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正确区分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们进行及时、科学的心理指导;最后,理论结合实际,建立起健全的心理教育体系,使心理安全教育更加专业、科学,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

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进行管理,具体做法为建立独立学院的心理健康中心,然后逐级丰富,向下延伸至各系、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宿舍长以及宿舍成员,形成六级网络,进行全面管理。新生报到时,师兄师姐、班干、辅导员以及专业老师等要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细致广泛地做好心理工作,因此,各级人员具有过硬的心理教育的知识和能力非常重要。

(二)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受到的教育密切相关,学校应该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最高目标,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其能够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积极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积极努力,迎难而上,忽视过程中的负面影响,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乐观的生活和学习,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第二,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现状进行普查,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邀请一些相应领域的专家针对具体问题举办讲座,通过讲座以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各种各样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正确的信息,使正能量遍布学校,使学生们能勇敢的面对和接受自己的心理问题和心理健康状况,并努力客服问题,改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力,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第三,开设心理知识理论课程,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使学生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对自己要学习的课程具有充分的自由和主观能动性,能够根据自身需要对不同的课程进行选择和学习,目的是解决困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大学生的自我调整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有较大提高。

团体咨询:以前曾经有人对心理团体咨询进行了研究,旨在确定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能够产生怎样的影响。结果显示,团体咨询能够在短期内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它有广阔的前景。一些日常工作表明,比起参加讲座,学生更愿意选择团体培训,他们参与团体培训的程度更高,而且他们能够在培训师的引导下认识和接纳自己,提高自己。

第四,加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让他们更了解生命的本质,对于生活中的困难要勇敢积极的面对。当今社会全球化迅速,各种思想百花齐放,人们的生活充满了更多的竞争和压力,因此,高校要适应时展,不能只是传授知识,还要教育学生重视生命,加强学生的本性教育,让学生对自己的生命价值有更深的了解,“为何而生”以及“何以为生”,帮助学生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责任感以及自信心,能够以平静、豁达的良好心态对待周围的事物,从容应对瞬息万变的社会,怀着健康向上的心态走好自己将来的每一步。

三、整合资源,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机制

篇3

一、深入剖析案件本身暴露出的大学生社交心理障碍

第一、宿舍集体生活中存在的社交心理隐患。现今大学生的大学生活,除了学习之外,大多数时间都在宿舍里度过,宿舍生活实际上是由各种不同生活理念和不同生活习惯穿插交织而成的,期间难免发生行为和思想上的碰撞,处理不当就会埋下祸患,加上现今我国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本身在与他人沟通上就存在些许障碍,就造成了沟通没有效率,而无效率的沟通必然导致不和谐的行为,加之宿舍是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各个成员的心理问题难以暴露出来,就极易诱发各种暴力冲突事件。

第二、群体交流生活中隐藏的交际障碍。很多大学生都性格内向,而内向的性格也直接导致了他们言辞不畅,与他人交流不和谐,难以融入集体生活,内向的性格又会使他们行事孤僻,长期以往,就会使他们愈发独立,陷入自己建造的心理牢笼里,进而对事物产生认知障碍,对他人的言语不能准确理解,对他人的行为不能正确认识,对他人的一些小的错误和纠纷耿耿于怀,总是以自己过激的思维来衡量他人,单方面为自己树立了潜意识里的敌人,就极易引发日后的祸患。

第三、异性社交中容易形成的情感纠结。嫉妒心理和自卑心理在大学生异往的心理障碍中属于常见的情感障碍,大学生处于一个对世界认知还不成熟的微妙阶段,容易在异往中产生强烈的嫉妒心理,长期沉浸在妒忌的苦海中,就会使自己产生痛苦、忧伤、攻击性言语和作为等不良现象,最终导致人际关系矛盾和交往心理障碍,比如有的同学在恋爱竞争失败后容易自我消沉、一蹶不振。

二、加强心理教导工作重点破除大学生社交心理问题

第一,重点优化大学生的认知心理。大学生的社交出现障碍和矛盾,最为主要的问题就是大学生对社交没有全面良好的认知,没有良好的认知,就对社交中出现的突况不能很好处理,不能理解他人的社交行为和语言含义,进而导致严重的误会和冲突。心理工作者要着力于教导在校大学生积极认知事物,培养他们健康的认知模式,重点灌输给他们认识事物“多元化”,认识问题“相对化”,认识矛盾“乐观化”,防止他们消极化的认知和过于绝对化的认知,进而从社交伊始就杜绝心理矛盾的出现,先入为主,有效防止其走入心理的阴暗面。

第二,教导大学生善于经营自身情绪。社交中控制自身情绪极为重要,优良的社交情绪能带给人非同一般的社交体验和社交成就感,但情绪失控就必然导致社交失败,严重者甚至可能做出极具攻击性的行为。大学生的情感处于稳定与波动并存阶段,外显性和内隐性并存,针对其情绪特征,要引导他们对自己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找到社交中自己应处的位置,不过分自卑也不过分高傲,在社交中给自己一个客观公正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有助于社交中良好情绪的形成。

第三,着力培育大学生的耐挫能力。“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这句古语充分表明了意志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优秀的耐挫能力在交往的过程中也能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让大学生在社交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会轻易的由于社交中遭遇挫折而是自己自尊心严重受伤,不会因为社交挫折而在心中埋下仇恨的种子。日常生活中要灌输给大学生化烦恼为乐趣的理念,教会他们看淡社交中的挫折,形成对社交中挫折的正确态度,不怕社交失败所带来的烦恼,遇到社交困境和打击时,能够不灰心,不悲观的看待社交的失败,摆脱社交失败所带来的心理阴影。

三、着力改革大学生社交心理健康教育体制

深化改革大学生社交心理教育体制可由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开设专项于大学生社交心理健康的选修课程。公选课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部分,一方面,公共选修课程依据学生的自主选择意向而吸纳学生,就能在课程的伊始激发出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们对于自身的社交心理做一定的反省和排查,找出自身社交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不良心理,自我改善的同时积极向心理老师求助,就能逐步的掌握心理疏导方法,体会更和谐的社交理念,进而消除自身存在的社交心理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专项的社交心理教育课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出一批具有优秀心理疏导能力的学生,这部分同学在经历课程的专项学习后,不仅仅能处理好自己的心理问题,同时也能为自己的朋友、同学等提供排除社交心理障碍的理论指导,教给他们调节自我心理的方法,最终达成大学生和谐社交的终极目标。

第二,通过多种途径为大学生提供社交心理咨询平台。高校中的心理教育工作者数量逐年增加,心理工作者们的专业性也逐年提升,但是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于,心理咨询的模式依然停留在一对一、面对面的老套谈心模式上,导致了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在校生数量低下,很多学生碍于这种与老师一对一的形式,不想进行心理咨询,就直接导致了一些不易被发现的社交心理问题慢慢转化为严重的社交心理障碍。

第三、将社交心理健康程度列入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测评。新时期的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评测已不能仅仅局限于学习能力、思想品德、身体素质上的简单评比,更多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同样关乎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低,而社交心理健康更是心理健康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对大学生今后的人际关系发展,学术合作交流都有重大的影响。将社交心理的健康程度纳入综合测评指标,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大学生对自己社交心理健康的关注热情,激发大学生更深入的了解自身心理发展状况,同时也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程度提供了一个有力依据,有助于促进高校各项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和系统化。

参考文献:

篇4

《教育大辞典》一书中将案例教学法定义为:“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某些科类的专业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即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一系列案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掌握有关专业技能、知识和理论。”案例教学法在我国最早使用可见《史记》、《春秋》等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作者往往会凭借一些经典的、生动的民间故事来阐述事理。在国外,案例教学法最早使用可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即采用讨论和启发的教学方法向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总结得出问题的结论。后来他的学生柏拉图将“产婆术”即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编辑成书。在书中,作者要阐述的事理是以一个个故事为媒介的,这就是西方案例教学法使用的先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等。其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全国高校中已体现出普及化的趋势。但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却还存在教法单一、课程实施缺乏有效评价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就成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案例教学法是以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冯・格拉塞斯费尔德的激进建构主义理论为其理论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参与者、探究者,这种教学方法的本质是使师生在探究中实现自我的提升。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与作用

(一)有利于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大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真实问题,有效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这是大学生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案例教学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是教师所提供的与学生具体物理情境和社会实践情境相联系的一个个有思维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情境。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二)有利于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这主要是针对课堂讨论这一重要环节。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观察者和旁观者,善于及时捕捉学生需要点拨的情境,从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对心理问题的思考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时,在学生阐述观点时,应尽可能留给学生问题的空间,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如发现学生间存在差异较大的观点时,师生可一起进行分析探究。从课堂学习的过程来看,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施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已关注了大学生思维意识的形成和思维品质的训练,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

(三)有利于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内化。

以布兰斯福德(Bransford)为首的旺达比尔特认知技术小组曾提出了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王文静等,2002)。这种教学将学生的理性和感性认识相结合,对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具有明显的作用。案例教学法和这种抛锚式教学一样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之上。在学习中,学生先看到教师设计好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问题情境,运用他们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去理解情境中的现象和问题,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解,然后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这些问题。这在提高大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可加深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深层理解,实现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内化。

(四)有利于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融洽师生关系。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施中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阐述见解,展开热烈的课堂讨论,在讨论中进行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双向和多向的互动、对话。这种讨论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的同时能增进师生的了解、合作,协调师生关系。师生之间的这种和谐关系和氛围是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

(五)有利于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案例教学中的案例一般知识覆盖面较广且具有不同时空背景和学科背景。渗透在案例中的知识包括基础心理学、心理咨询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等学科知识,教师需充分挖掘蕴涵在案例之中的理论知识并能将之与教师的实践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此外,教师要提高案例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应变能力。因此,案例教学对于教师所需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本体性知识、案例教学中驾驭教学所需的情景性知识、实现心理健康课程有效教学的条件性知识和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关的文化知识的完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能在此基础上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时应关注的问题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对于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也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元素。(1)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内容紧密相关,这样才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将学生理论学习升华为能力的目的。(2)教师所选的案例要与大学生生活实际和生活世界相贴近。这样才能激起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热情,从而增强课堂讨论的效果。(3)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时代性。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案例会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大学生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等都会随之而改变。所以,教师选择的案例具有时代性就会更具有说服力,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4)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具有丰富性。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在不同年级上存在差异。大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从大一到大四依次表现为:人际交往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恋爱与性问题、自我意识问题和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等等。这说明大学生在整个大学阶段心理需求是不平衡的,既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又因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等的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所以,教师所选的案例应关注到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问题,通过丰富的案例教会学生对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心理问题进行梳理的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应用能力。此外,案例的丰富性还体现在案例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呈现案例时应采用幻灯、教学录像、图片等方式,这样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师的引导和点拨。

案例教学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应用要求教师的引导应体现出系统性和方法性。教师的引导应关注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状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问题探究和课堂教学结束之前对案例的延伸等方面。案例教学法对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要求较高,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的准备程度影响到大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程度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取得。因此,教师的引导应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之前的对所学知识的准备。学生应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关系等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对学生探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的引导,要尽可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果断性、独特性。因此,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对问题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质疑,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目的不仅是要让大学生掌握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获得心理调试的方法和能力。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的引导还应关注对案例的延伸。具体的引导方法是教师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对案例提出不同的假设,引导学生通过对假设的论证,分析案例中主体的心理和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引导学生探究案例材料中没有谈及的原因,以此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三)教师的课堂教学总结。

教师的总结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尤为关键。教师的总结可以是讨论进行中的适时的阶段性小结,也可以是课堂教学结束时的点评小结,是案例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师的小结包括:对学生讨论观点的视角正确与否,对学生讨论之后所形成的共识进行的概括、理论知识的提升,归纳案例中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以及其在学生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心理学家布朗指出: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部分程度上是它所被应用的活动的产物。由此可见,学生的经验世界对他们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经验世界(知识、智慧、成长经历和家庭背景)不同,导致学生在思考案例时会依据自身的经验世界,如此学生探讨问题的结论就会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总结时应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将教学总结的中心放在分析案例所获得的启示、方法和思路。这是对学生知识内化和提升的一个关键。整个课堂教学小结可以说是对教师教学驾驭能力的一个考验。所以说,教师要想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成效,就需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丰富课堂教学经验,提高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技巧。

总之,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钻研,提高综合业务素养,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

[2]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李方.课程与教学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篇5

我们从小学生实际出发,结合其生理、心理特点,从保护发展学生的积极心态,预防矫正学生的消极心理,化解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入手,于98年底组织教师编撰了《小学生成功心理辅导教案》,开设了每二周一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案根据小学生的认识规律,围绕认识自我、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创造、适应环境、珍惜时间、团结协作、培植兴趣、自主自立,勇于负责,努力奋斗,敢于竞争,树立自信,追求成功14个板块,分年级按顺序撰写。为了规范心理辅导课,学校分别制订了心理辅导课的达成目标、评价指标及教师考核制度。平时,定期开展心理辅导课研讨活动,组织教师互相切磋,互相听课,互相评课,力求寓心理健康教育于生动活泼之中,于和风细雨之中,于潜移默化这中,于深入浅出之中。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窄,理解力有限,我们要求教师在课上努力采用故事、游戏、表演、竞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让学生在愉悦生动的情景中融注健康的心理因素,强化学生的积极心态,预防消极心理,矫正心理障碍。下面,以一年级《说说我自己》为例,作一引证:(1)上课的背景。一年级的学生来自不同地方,大家互不相识,他们既渴望了解别人,也渴望被别人了解,因此,本次活动是及时的,也是必须的。(2)上课前的准备。每位小朋友回家向家长要一张自己上幼儿园时的照片,了解一下自己及家庭的情况,为上好《说说我自己》作好准备。(3)具体过程。①教师引导,听录音“我是谁”;②分组活动,说说我自己,让大家了解自己;③互相认识,通过照片投影,猜一猜“他是谁”,使大家不仅认识自己,也认识全班同学。④形成共识――我是独一无二的,要热爱自己,珍惜自己。

二、开展“心育”主题活动。

“心育”活动是指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主题活动的形式,通过故事、儿歌、小品、相声、歌曲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法展现出来,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升华主题,使之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预防消极心理,矫正心理障碍。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自我表现欲强。心理辅导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之寓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开展“心育”活动真是实现了心理辅导与活动的完美结合。

开展“心育”活动,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1)善于观察,捕捉主题,努力使活动主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2)正确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3)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切合学生的实际,通讨故事、儿歌、小品、相声、歌曲等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法展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现和热烈的讨论,升华主题,达到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预防消极心理,矫正心理障碍之目的。例如,五年级的“‘SoNoC’诊所”主题活动就是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失败自卑心理开展的“心育”活动,活动中再现了惟妙惟肖的心理小品,益智健脑的心理游戏、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又如一泓清澈的湖水,让学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得到了心灵的沟通,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开展“心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锤炼,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明辨是非,是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三、进行学科心理渗透

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师生的心理互动,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因此,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战场,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主渠道。“上好每一堂让每一个学生心理健康的课”,是我们的授课理念。在课堂教学上,我们树立新型评价标准,注重学科课堂教学中心理教育因素的评价。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长期渗透,如学生成功的追求心理、奋斗心理、竞争心理、自信心理的培养;二是随机渗透,即努力挖掘教材内蕴,捕捉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及诱导点,做到凡教材中教育因素明显的要突出,隐含的要挖掘,不够的要补充。如,在数学课进行工作总量、时间和效率的教学时,教师选用学生自己每天作业总量、时间和效率的例子,还可举不同人一天工作总量、时间和效率的例子,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人的一生。这样,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深化了学生对时间概念的认识,教育他们珍惜时间,改变做事效率低的毛病。

篇6

一、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长期以来,西安财经学院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树立育人和育才并重的教育价值观,推进办学类型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转型,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工程”,注重对学生思想品德、人文素养、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健康心理的培养,塑造和谐人格,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

深化教学改革,构建与学校定位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施教学质量工程,全面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管理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设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专项研究课题,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不断强化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突出专业特色,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建立应用型创新人才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提高人才适应能力。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体系的内涵和外延,把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教师管理和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和校风建设等全部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加强辅修专业建设力度,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专业适应性;建立班级导师制,由各二级学院向本专业学生班级指定有一定威望的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设计、成才规划、选课、生活等进行指导;根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创建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逐步建立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长效机制。

二、以科研促教学,形成人才培养合力

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而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推进器,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只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才能提高现有学科水平和学校的国内外地位,丰富现有学科内涵,开拓边缘新兴学科,造就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培养出创新型学生。没有科研的支撑作用,教师便不能及时深入地掌握学科前沿、动态,难以提高旨在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质量。基于这种理念,学校在狠抓教学质量的同时,特别强调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全面深化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围绕教师的教学积累设计科研课题,每年根据教学实际提供50余项教学研究课题,大力支持教职工参加校内外教学改革研究活动;鼓励教师活跃教案教学,随时补充科研最新成果,把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把科研成果带入课堂,把最新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项目、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加深对课本理论概念的理解及应用,并将有关研究论文作为课外阅读资料。这种做法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课程质量;同时科学研究也使广大教师更充分地掌握学科发展前沿,给学生以前沿的引导和培养。如陕西省级教学名师周作斌教授、王佐仁教授、刘小冬教授,陕西省“三五人才”铁卫教授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为学生授课,开设学术讲座。名师走进课堂,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了学科发展前沿,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名师的师德风范、教学艺术带动着广大教师潜心从教,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而由公共管理学院郝耕教授主讲的《哲学案例分析》课,更是一个成功尝试。这是一门选修课,郝耕教授把案例教学引进课堂,使枯燥乏味的哲学变得生动有趣,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和欢迎。

三、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近年来,为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更高需求,学校秉承优良的办学传统,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技能规范要求,遵循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按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实践教学活动各环节——实验、课程设计、各类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 (设计)等,组成一个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完善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加对本科生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加快教学实验室改造和建设步伐;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构筑校内外实习基地群,设立“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专项研究课题,加强对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研究与改革;积极组织教师和实验室人员编写反映我校办学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特色及最新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验(实训)教材、指导书和辅助教学资料。

学校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制定了《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对学生申请的科研与创新活动在人、财、物上给予大力支持,并指派教师进行指导,为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学校每年举办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学生数学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大学生科技活动月和各类学术征文、科技作品竞赛等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室内设计大赛、“CCTV杯”英语演讲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等学科竞赛,取得显著成绩。近五年来,学生在国家和省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2项,省部级奖20余项,学校大学生足球队代表陕西高校多次进入全国八强,曾取得全国第四名的好成绩。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首次组队参加最具竞争力的国际性学科竞赛——第27届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和第13届跨学科建模竞赛,取得2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四、丰富校园文化平台,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

学校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平台,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学校大力加强学生社团建设,逐步形成涵盖理论学习、学术科技、公益实践、体育艺术、人文教育等各类别协调发展的学生社团建设格局。积极引导学生社团发挥“三自”功能,自主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努力形成具有学校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精品活动项目,引领和推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目前,学校依托学生社团,推出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英语文化节、高雅艺术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已成为有较大影响的品牌项目;学生社团发挥自身优势,自主开展的“校园之星”风采大赛、模拟招聘大赛、flash网页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贴近实际、贴近校园、贴近学生,引起学生广泛参与;学生社团自筹经费,创办的《蓝风铃文学报》、《区域财经论坛》、《管理论丛》、《经济新视野》等刊物,已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拓展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举办的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丰富学生知识结构、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为目的的“名人名家进校园”等高层次讲座,拓展了学生的社会和文化视野,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品位;积极推动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品位和鉴赏能力;组织的社会实践团队,利用寒暑假奔赴延安、商洛、宝鸡、安康等全省各地进行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环境保护、支教扫盲、法制宣传、社区援助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五年来,参加学生人数达4万余人次。

学校还积极促进教学相长与网络文化建设,搭建网络互动平台。依托校园网,积极整合教育资源,开通西财教育在线、英语在线、财务管理教学网站等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网络教学答疑辅导;有计划地引进大量具有较高权威性并适合学校特点的网络课程、精品课程资源,开设网络必修和选修课程,为师生教学提供互动平台;开设“网上报告厅”,正面引导学生,牢牢把握网络教育主动权;整合并开发教学质量评价监控系统、就业信息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多个信息系统,有效发挥网络传播得快捷作用,实现师生沟通交互化;学校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网站设置网上党校团校、理论辅导、学习交流等栏目,融思想性、知识性、服务性于一体,形成网上网下学生教育工作合力。

篇7

吸毒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中国也是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从南京市公安局禁毒处的调查数据来看,目前南京登记在册吸毒人员9100人,青少年3500人,其中“80后”2673人,“90后”201人,截至2008年11月,未满18岁的吸毒人员117人。本文以117例未成年吸毒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了解和把握未成年人吸毒的原因,制定相应对策。

一、研究对象描述

本文涉及的117例未成年吸毒者,分布在南京市主城区的所有区域,在性别、文化、就业及吸食种类来看,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17名未成年人吸毒人员中,男性58名、女性59名,男女性别比接近1∶1,比例几乎相当,在性别上差异不大。在年龄分布上,年龄最小为14岁(1994年7月出生,且已有一年吸毒史),17岁的87人,占未成年人总数74.3%,成为未成年吸毒人群的主体;16岁的19人占16.2%,15岁的8人占6.8%,14岁的2名占1.7%。在文化程度上,未成年吸毒人群的文化程度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吸毒者占80%以上。具体说,小学文化24人,占20.5%;初中文化72人,占61.5%;而高中文化吸毒者只有15人,占12.8%,大专以上文化6人,占5.1%。在就业状况上,未成年吸毒者亦以无业、娱乐场所非正式就业为主。无业人员76人占65%;在娱乐场所工作的14人占12%;在校学生27名,占23%。在吸食种类状况上,吸食冰毒、等新型的未成年人占绝大多数,其中冰毒吸食者71人,占60.7%,吸食者39人,占33.3%;海洛因吸食者7人,占6%。从这一状况看,青少年单纯吸食传统的吸食比例很低,绝大部分是吸食新型。从吸食地点来看,吸毒由过去的单人吸食发展到群体吸食,吸食场所由舞厅、酒吧发展到夜总会、茶社、宾馆、私人会所、赌档等。尤其是赌档,参与其中,赌毒相互融合成了一种新兴的违法犯罪形态,形成了“只要赌就有毒可吸,吸了毒有劲再赌”的恶性循环。成为控制参赌人员不可缺少的手段。

二、未成年人吸毒的社会危害

1.吸毒直接导致越轨等犯罪行为

在对南京市吸毒人员的数据进行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很多未成年人为了筹集毒资走上贩毒、、盗窃、诈骗的道路,更严重的是从事抢劫、绑架、杀人等暴力犯罪活动,与枪赌黑等问题相互交织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未成年人吸食经常是群体性吸食,较易产生群体和暴力行凶行为,这些都严重影响社会治安的稳定。以南京为例,在117名未成年吸毒者中,有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58人占49.6%,分别是:犯有寻衅滋事、打架斗殴的16人,有盗窃行为的15人,有贩毒、容留吸毒行为的7人,有抢劫行为的6人,有聚众行为的6人,有行为的4人,有敲诈勒索行为的3人,有行为的1人。高淳县2006年7-9月份在县城湖滨公路等路段,先后发生多起骑摩托车抢劫案件,经过周密侦察,案件得以侦破,抓获作案人员6名全部是吸毒人员,年龄最大的18岁、最小的才14岁,他们抢劫作案10余起,抢得现金7万余元都用于吸毒。

2.吸毒危害未成年人的健康。117名未成年人吸毒者中,吸食新型占绝大多数。吸食新型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有极强不可逆转的损伤,会严重损害吸毒人员的组织器官功能,产生精神偏执,行为失控等现象,还会出现包括头痛、心慌、心绞痛、循环性虚脱、厌食、呕吐腹泻、腹绞痛在内的中毒症状并引发呼吸系统疾病。过量吸食新型会引起吸食人员极度兴奋,体力严重透支,会造成抵抗力下降,体质减弱,甚至引发心血管疾病而猝死。2007年5月江宁某娱乐场所一少女就因为吸食新型后高度兴奋引起心血管病变而猝死。在对117名未成年吸毒者的调查中发现,体质较弱并有其他疾病的有30多人。南京市吸毒人员有1068名参加药物维持治疗,其中有肝炎、肺炎等各种传染病的731人,占参加治疗人数的68%。每年因吸毒而死亡的都有30-50人。南京市发现艾滋病患者有610多人,其中吸毒的有193人,因吸毒而感染艾滋病的占33%。

3.吸毒带来家庭和社会的不和谐。吸毒人群的不断增多,的蔓延与发展成为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严重隐患。吸毒成瘾后,除了经济问题以外,吸毒者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会发生极大的变化。吸毒者成瘾后不再要求自己进步,没有向上的积极的追求,对社会、家庭不再有责任感。尤其是未成年人对生活失去坐标,对人生失去方向,其性格变得嫉妒和易怒、暴躁,对同学对家长漠不关心。在走访的数位个案中,当问及今后的打算时回答“没有打算”、“没有计划”、“走一步算一步”的占80%多;问及他们对同学、老师、家长的感情时,回答“一般”“不好”的占76%,回答“恨”的占5%。由此可见不仅对个人的身体产生影响,更会影响到个人的心灵。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社会今后的建设者,国家的发展、社会的振兴离不开青少年的进步,对青少年吸毒行为进行研究与分析是每一位禁毒工作者肩负的现实责任和任务。

三、未成年人吸毒成因分析

吸毒的原因多种多样,吸毒者最初“品尝”第一口时,或多或少是受到一种不健康心理的驱动。研究工作者将原因归纳为以下七种:1.盲目好奇。在吸毒者中,特别是在青少年吸毒者中,很多人最初只是为了盲目满足对的好奇心理而“偷尝禁果”。2.赶时髦、羡慕虚荣。在当今社会中,以“吸毒为时尚”而去赶“时尚”,从而染上的确实不少。3.追求刺激和享乐。一部分吸毒者受享乐主义的影响,将吸毒作为“追求刺激”和“高级享受”。4.轻信与无知。有不少青少年以为吸毒能减肥,也有的以为能治病,还有的认为能增加灵感。5.逆反心理。因赌气或逆反心理导致吸毒的也有许多。6.受诱骗。有不少青少年因交友不慎,被所谓的“哥们”“朋友”诱骗而步入歧途。7.自暴自弃。在吸毒人群中,因受挫折而自暴自弃的也不少。以上这些可以划为吸毒者自身原因,在这里我们主要分析其他三种原因:

1.家庭视角

人一生下来就要受到养育,所以人们以为“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往往成为孩子的学习榜样,这就是“语言教育”和“行为教育”。不健康的家庭,往往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家庭的教育问题是产生吸毒行为的温床。以上117个未成年人家庭中父母离异的有26例,单亲(父母一方去世)家庭有8例,占总数的29%,在117个家庭中父母或兄弟姐妹有违法犯罪经历的占21%。

家庭矛盾长期存在和激化是导致家庭成员吸毒的一大原因。家庭矛盾加剧或激化,往往严重伤害彼此之间的感情,家庭成员出现沮丧、怨恨等不良情绪,使一些青少年产生孤独、怨恨等心理走上吸毒道路。父母离异、家庭解体,父母亲对子女漠不关心、放任自流,也容易使青少年产生自卑、自私、自负、自弱的心理,不少吸毒者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吸毒成瘾的。

家庭的不当教育方法构成青少年行为的偏离。由于学校的教育的规范化和社会对学校教育文凭的唯一认可机制,许多父母将对孩子前途的期望越来越多地转移给了学校。花钱送孩子进好的学校、给孩子请好的家教,甚至于花大钱将孩子拼命送进所谓的“快班”。事实上,父母花钱购买的充其量只是应试教育所需的课本知识而不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处理问题的行为能力和识别社会问题的判断能力等真正社会实践所需要的本领。可父母们通常看不到学校教育中所存在的致命弱点,因而意识不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潜能开发和培养的重要性。由于学校过早地将他们的前途和潜能封闭和扼杀,如果父母仍不强化家庭教育的功能,那么,青少年人性的弱点就会立刻暴露出来,他们的潜能从享乐方面得到发挥,以致欲望迅速膨胀,父母再也无法约束,吸毒也由此走向可能。

家长对子女的“控制”导致子女的逆反。每一位家长都要求子女听话,都将子女的计划设定完善。其实家长只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子女,要求子女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学习,按照父母的要求去交友,按照父母的意愿去设想今后的人生目标,做父母的“延生品”,这就是父母对子女的“控制说”。这种控制以爱心为前提,但恰恰是这种控制会引起青少年的逃避和叛逆。家长越是想方设法控制子女,就越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有的青少年上网成瘾、有的追星成瘾,有的染上了毒瘾,子女的“成瘾性”其实就是为了逃避父母的控制。

2.学校视角

学校对的预防教育重视不够。117例未成年吸毒者中,有80%人的都回答在学校没有接受正规的禁毒教育。在每年“创建无毒社区”考核中,学生的禁毒知识知晓率是被扣分最多的项目之一。有的学校从来没有安排过禁毒教育,也没有禁毒知识的教案,也有的学校老师自己对知识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学生了,有的学校领导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顾及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学校在“分数第一”的现行教育体制的指导下,只关注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对那些差生是放任自流,不管不问,甚至是歧视,学校的不作为是产生吸毒行为的重要因素。

“分数第一论”让孩子错位。现在有少数学校教育改革,追求的是提高“升学率”、是“分数第一”、是培养“尖子学生”,造成学校名义上以培养综合素质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为追求目标,但事实上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几乎都在渲染着这样一种文化氛围:“分数是决定前途的根本”。在这种气氛下,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低分者就是差生,这种人生定位,将孩子尚未发芽的理想种子捏得粉碎,造成逆反心理和破罐子破摔的想法,使他们有意或放任自己违反校规。当学生一旦犯了错误,学校往往是勒令退学,这样也使得一些有问题的学生被推向社会的大染缸,从而走向堕落。其危害和误导在青少年时期就开始显示出来。

淘汰式的教育结构埋没了青少年多元潜能的发挥。对以人为本的社会生存需要来说,培养青少年的宽容、关爱、合作、勇敢的精神以及创造力、领悟力、判断力和平衡能力往往比书本知识和考试分数更重要,对抽象接受能力尚不成熟和未开发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仅仅以书本考核知识作为淘汰、决定青少年能力与前途的标准,很可能将一部分潜能尚未开发的青少年抛弃和埋没掉。

3.社会交往视角

青少年的犯罪行为正如其它行为一样,是从其他人那里学来的,但这种学习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实现的。这种学习过程往往完成于关系密切的群体中,在这样的群体中,青少年所受到的影响远远大于在其他环境中所受到的影响。萨瑟兰的差异交往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受违法行为的影响大于守法行为的影响,同时又认为违法行为是妥善的、可行的,那么这个人违法的可能性就很大了。未成年人涉及前明显存在着行为失范的三部曲。第一步,休闲的时间超长;第二步,沉迷于娱乐场所;第三步,结交街角的社会朋友。

同辈群体是产生吸毒的诱因。同辈群体是个人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之一,青少年在其中所形成的同伴关系与其心理健康水平、人格发展都有密切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与社会的交往越来越广泛。他们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与家庭的联系逐渐疏远,对父母的权威产生怀疑,甚至产生反抗行为。进入青春期,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展,青少年对家庭的依赖逐渐转向伙伴群体,形成亲密的伙伴关系。他们的言行、爱好、衣着、打扮等相互影响,信任伙伴胜过家长和老师。此时他们结交的朋友中如有吸食的,走上吸毒道路就变的非常简单了。

青少年对新型危害认识不足是吸食群体不断增多的重要因素。由于新型(冰毒、、氯胺酮)在服用后成瘾时间比较长,身体的依赖性不强,停用后戒断症状不明显,使吸食者错误的认为新型危害不大。部分青少年甚至认为吸新型是时尚,是潮流,是找灵感,是充分展现能量的,而新型的兴奋效果恰恰迎合了人们缓解压力、放松身心的心理需要。

亚文化的影响是吸食重要原因。吸毒也是一种文化认同,吸毒人群初次“追求性吸毒”行为的原因是享乐主义的亚文化。近年来新型的消费群体在逐渐扩大,吸食场所也在不断延伸,而且吸食人群也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由过去以社会无业青年为主逐步向公司的职员、演员、大学生、企业主管和国家公务员等其他阶层扩散。吸食新型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年龄越来越低。在一些歌舞厅、夜总会等场所,一些小女孩,在金钱和的诱惑下,从事着“陪嗨”(陪客人吸食、)和“陪溜”(陪客人吸食冰毒),为客人助兴,并提供。在这种亚文化的氛围中,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吸食新型,追寻刺激为目的。所以,新型又称为假日、休闲、俱乐部就一点都不奇怪。

四、对策及讨论

学术界在如何应对未成年人吸毒这一问题上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即防范新型为主的思路。为防止青少年吸毒行为的蔓延,更多的要从预防视角思考对策,而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维度是必不可少的。

1.学校预防

遵守法律,常抓不懈。严格遵守《禁毒法》的要求,将禁毒知识纳入教育、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禁毒宣传教育。学校是预防教育的重要场所,是控制青少年中新吸毒人员最有效的防线之一。吸毒预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抵抗侵袭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识别、拒绝的能力,学校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育人、育才、育德并重。要在教学课程中把禁毒培育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把中小学生预防主题教育落到实处,常抓不懈,警钟长鸣,使学生时时处处自觉地加以防范。要积极开展“不让进校园”“青少年远离”等活动。

落实责任、突出重点。学校校长是学校禁毒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将禁毒教育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要特别注意对差生的培养,做到不放弃、不抛弃。学校要进一步建立良好的校风、校纪、校规,使学生在优良秩序、优良环境、优质教育中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远大的理想,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坚持摒弃吸烟、酗酒等恶习。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娱活动,引导学生正常的娱乐。开展适当的心理教育课程,纠正某些学生的不良习惯与不正常心理。

2.家庭预防

家庭是预防吸毒的主要阵地,特别是防止青少年吸毒,家庭责无旁贷。家长要会沟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是社会团体都无法比拟的。只要家庭成员具有整体意识,对家人怀有浓浓的亲情,就能及时发现和洞察其成员的吸毒的苗头,并给予坚决制止。家长一定要把反毒、防毒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增强子女抵制的意识与能力,提高警惕,防止子女误入吸毒的歧途。有些家长只会单纯说教,这会引起青春期少年的逆反心理。青少年心理学上所谓的“亲子冲突”,是指家长和子女的行为对抗。家长要省视自己的教育方法,要充分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青春期的性格变化特征,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上思考问题、判断问题、处理问题。要多与子女沟通了解其内心世界的变化,达到相互理解从而实现与子女的平衡和谐。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必须要有家长的去尊严化,家长要做子女的朋友。

家长要积极引导。在家庭中家长要先受预防的教育,以身作则,影响子女,正面实施言传身教。首先,要帮助孩子改掉恶习,消除孩子的不健康心理,发现孩子不良嗜好,如嗜酒嗜烟、无心学习、过度焦虑、思想消沉或不思进取,要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做好防毒于未然。其次,要注意子女的交友情况,时刻提醒子女远离吸毒人员,一旦发现孩子所交朋友中有吸毒者即令其与之断交。再次,要学会观察识别孩子吸毒的行为特征与心理先兆,及时防范孩子吸毒。发现孩子吸毒要正确对待、正确处理,对未成瘾者,要切断毒源,防止再吸;对已成瘾者,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爱心,积极帮助孩子抵御的诱惑,树立战胜的信心,使其最终摆脱毒魔的纠缠。

3.社会预防

积极开展社区戒毒工作。各街道乡镇人民政府要加大对禁毒工作的投入,根据《禁毒法》的要求成立社区禁毒办公室,明确禁毒工作由党委政府牵头组织,区禁毒委具体组织实施;各街道确定街道办事处主任为第一责任人,由主任具体负责,成员由综治、司法、民政、劳动保障、公安等部门人员组成;各社区成立社区禁毒工作组,下设若干个禁毒帮扶小组,由社区主任、社区民警、专职禁毒社工、禁毒志愿者、社区医生、戒毒人员家属组成,自上而下组建三级组织,形成“党委政府组织领导、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完整禁毒组织机构工作体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建立健全工作考核机制,用“积分制”细化评估社区禁毒工作考核指标,将责、权、利有机的结合起来。积极开展禁毒宣传及对吸毒人员的帮助教育感化工作,促使吸毒人员戒断毒瘾回归社会。

多管齐下,加大宣传、管理力度。禁毒的关键在于认识的危害,特别是新型的危害。而认识危害的关键在于宣传与教育。刚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二章全面规定了禁毒宣传教育,要求各级人民政府以及工会、青年团、妇联、新闻、文化、广播、电视、教育等单位必须积极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和健全各种社会预防机制,切实提高全社会预防的能力、扩大宣传危害的范围。要求各单位、各部门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加强禁毒宣传教育,落实禁毒防范措施。加强对高危人群和重点单位的管理控制,建立高危人群和重点环境的专门预防机制。所谓高危人群指的是容易染上毒瘾的一些特殊人群;重点环境是指那些容易滋生吸毒、贩毒现象的地段和场所,如夜总会、歌舞厅等场所。要提高场所从业人员的识毒、防毒、反毒能力,依法建立娱乐场所防毒巡查制度,严格依法处理场所容留、放纵吸毒违法活动。

堵源截流,遏制蔓延。各级公安机关应加大发现查处和打击犯罪力度。建立健全禁毒情报信息网络,广辟线索来源,加强缉毒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开展网上管控、网上排查、网上研判,切实提高打击犯罪的能力。切实开展“打团伙、摧网络、抓毒枭、缴、追资产”活动,努力遏制的蔓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