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概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语文教学的概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语文教学的概念

篇1

一、给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空间

传统的语文教学,尤其是作文教学通常都是让学生写一些命题作文,限制性非常大,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虽然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我们已经逐渐改变了这种作文教学方式,但是很多教师的思维较难改变。例如我们遇到写人的作文就会让学生写“我崇敬的人、我的老师、我的爸爸、我的妈妈”;遇到写事的作文就会让学生写身边的好人好事;遇到写景的文章就会让学生写故乡的河流等这些已经定好的题目。面对这些已经定好的题目,学生们没有选择的权利,甚至有的学生在某一方面可能没有观察过、没有接触过、没有体验过,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写作的时候难以下笔成文。而新概念作文大赛采用的大多都不是命题的形式,即使是命题作文,所留空间也非常大,比如与某人聊聊天,没有规定这个人到底是谁;身边发生的事情,没有规定是好事还是坏事等。材料作文更是让选手自拟题目。

传统的作文要求还有一个比较限制学生创作空间的就是规定文体,一般是要求学生写成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或者是应用文。比如某一年期末考试的题目是《尝试》,要求写成记叙文,限制了学生的创作空间。而新概念作文大赛对文体基本是没有要求的,要说要求就是要求字数在五千字以内。近几年中考作文的文体要求也逐渐放宽,比如2011年江苏中考作文《总有属于我的季节》:“有人喜欢草长莺飞的春,有人喜欢阳光灿烂的夏,有人喜欢天高云淡的秋,有人喜欢雪花飞扬的冬……总有一个任你翱翔的天空,总有一段属于你的美好回忆,总有一份属于你的精彩。”这样的文字给人感觉自由、宽松,这样的作文形式给学生的想象空间、创作空间非常之大,让学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二、给学生营造发展个性的空间

传统的作文选材比较片面狭窄,多是一些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情等老生常谈、耳熟能详的东西,当然并不能肯定选择身边人、身边事就不能写出好文章,但是经常选择这样的题材,会让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大同小异,没有个性,过于大众化[2]。而且教师所选的身边事或是名人事大多是张海迪、海伦・凯勒等人物,让学生体会他们逆境成才的精神,比较乏味、没有新意。而新概念作文大赛的选材空间非常宽广,有社会热点事情、审美方面的材料、审丑方面的材料等,涉及国内国外的名人、文化等,有的学生创作的文章是将西方与东方的文化,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追求的差异进行了对比,并对我国文化中的缺点(功利主义)进行了批判,充分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而传统作文的选材多要求学生写歌颂赞美的作文,很少有批判假丑恶的作文。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拓宽选材范围,给学生留有发展个性的空间,使学生写出的作文具有鲜明的个性,不再统一化、大众化。

三、在语文教学中要经常带领学生进行阅读,丰富学生的书面语言

传统的语文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注重升学率,讲课内容都是围绕考试,作文练习也是围绕考试。尤其是课堂时间较短,讲授内容较多,教师在教学中并不能给学生很多的阅读空间,多数学生只能接触到课本上或者定制刊物上的文章。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通常都是语言平铺直叙、单调乏味的生活语言,很少看见书面语言,根本达不到文学语言的高度。因此这样的作文难以给人语言甘美的感觉,读起来没有愉悦的感觉。而新概念作文大赛上写出来的作文,多数语言的运用非常精彩,语言风格也多样化[3]。实际上语言丰富多彩是靠“读万卷书”才能磨炼出来的,所谓“读万卷书”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增加自己的文化知识底蕴,最好多读一些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这些经典名著是书面语言的知识宝库。但是,语文教学给学生阅读的空间太少,而且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网聊天、喜欢记住歌词,而不喜欢看书读书,这就导致学生的语言越来越生活化。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新概念作文对初中语文教学的启示很多,它让语文教学改革有了一个新的方向,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阅读书籍,增加文化底蕴,多给学生想象、发展个性的空间,让学生的真情实感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下得以流露,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一、“新概念阅读”的观点

“新概念阅读”强调阅读的人文性和科学性,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与思维性,意在对传统阅读所造成的“阅读数量太少、阅读速度太慢、阅读效率太差、阅读时间太浪费”局面进行匡正,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并实现由阅读能力向写作能力的迁移。具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概念阅读”的基本内涵。曾祥芹先生认为,“阅读过程”,包括“披文得意及物”三个阶段,包含意化和物化的双重转化;阅读过程有“感言辨体”、“入情得意”、“运思及物”三条基本规律,并可分别派生出“语境定义”、“意会神摄”、“经验汇兑”、“遵路识真”、“阐幽发微”、“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类化迁移”、“切己体察”等九项阅读原则。因此,曾祥芹先生提出,“新概念阅读”重在加强阅读的科学性和人文性:一面摈弃“阅读无学”的偏见,把阅读看做是从文字作品中获取知识、信息的一门科学技术。一面改变“被动接受”的旧习,将阅读视为读者对读物主动重构、加工,借以提高自身素质的精神生产过程。

第二,“新概念阅读”的技能方法。曾祥芹先生从阅读时效的角度,把“新概念阅读”分为精读、略读、快读三大技能。这个阅读技法补充和发展了“读法只有精读、略读两种”的旧说法,强化了阅读的效率意识。精读法,即用朗读方式,要求每分钟读250字以下,理解和记忆率达90%以上;略读法,用默读方式,要求每分钟读250―500字,理解和记忆率在80%左右;快读法,用视读方式,要求每分钟读500字以上,理解和记忆率在60%―70%。为训练精读、略读、快读这三大读法,曾先生提出了经验汇兑法、不求甚解法和一目十行法来具体指导阅读,以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经验汇兑法是指通过读者与作者的经验交流达到对文本及其深层意义的理解;不求甚解读书法是指不拘泥于一字一句,而是整体感知,先扩大知识面,搜集所需信息,只抓取基本思想内容,以达到对文本主要精神的把握和体会;一目十行法旨在提高阅读的速度,在保证阅读的质量的前提下,快速把握文本的主要精神。

第三,“新概念阅读教学”的内容。“新概念阅读教学”,就是自觉用阅读学来指导阅读教学,把阅读科技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精神生产力。针对传统阅读教学的偏颇,曾祥芹先生提出:在阅读教学目标上,要打破“语文纯工具论”的迷信,克服“阅读纯技术论”的偏颇,真正实现阅读教育的人文价值。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纠正纯粹吸收的单程阅读论,坚持内外互动的“双重转化论”;超越“止于得意”的“半程阅读论”,坚持“披文得意及物”的全程阅读论。在阅读教学策略上,应以阅读能力训练为中心展开教学,阅读的人文精神必须渗透在阅读能力训练之中,要把随意被动、违背阅读规律的教学盲点,变成自觉主动、符合科技原理的阅读教学亮点。在阅读教学方法上,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挤掉或取代学生独立思考的讲读模式,建立班级阅读教学中在教师导读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议读”机制。在阅读教学媒体上,改变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调模式,突破单纯从纸本书上获取知识信息的格局,进而学会从电子读物上获取知识信息的本领。在阅读教学测试上,其内容不应局限于阅读知识和能力,而要兼顾阅读知识、能力、态度、情感诸方面;其形式不应局限于书面,而要采用书面、口头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考查;其题型不应让标准化试题主宰,而要降低客观性试题的比重,确立以主观性试题为主。

二、“新概念阅读”之于阅读教学的意义

曾祥芹先生的“新概念阅读”在阅读教学与教学改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其一,曾先生所创设的“新概念阅读”开拓了阅读学领域。传统的阅读学大多是教师对文本进行一字一句的解读,肢解课文的讲读模式、“尸体解剖”式的课文形式分析,使本应充满人文情趣的范文教学索然寡味,且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新概念阅读”恰恰针对传统阅读的弊端,提出新的补充,开拓了阅读学的领域。阅读课不能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动情的文本感受,不能用教师既定的阅读教案框限学生多样的阅读心得,必须引导大家一起挖掘课文的思想意蕴和文化内涵,实现阅读认知教学、智能训练、人格教育的三统一。

其二,曾氏“新概念阅读”是对阅读学规律的总结,对阅读教学具有指导作用。语文阅读教学表现为“文―意―物”的过程。具体说,即从课文作品的语言文字出发,沿着句、段、章、篇依次前进,回环解释,整体辨识其体式,逐级理解其情意;再跳出文外,延及作者主体和事物客体,深思作品的社会历史价值;最后将阅读汲取的精神营养,化为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自觉行动,才算达到阅读的终点。

其三,曾氏“新概念阅读”对阅读教学具有前瞻性的意义。叶圣陶先生指出:语文教学“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但是在具体的阅读和写作的训练中,写作因有迹可寻被注意了,而与写作同等重要的阅读,却因比较难以捉摸而被忽视了。直到现在的语文教学,仍是以写作指导为主,从课文预习、讲读到最后的练习,都着重于理解课文的“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在深化阅读的基础上进而提高鉴赏及写作的能力。阅读,作为从文字作品中提取、加工和运用信息的心智技能,应是学习之母,教育之本。语文教学总要秉着语、文合一,以文为主的精神,坚持写作以阅读为基础的原则,遵循以读、写带动听、说的训练方略。因此曾先生认为,阅读教学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这一观点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创新意义。

篇3

在建构主义理论体系下,支架式教学法被证实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开展支架式教学,可以有效提升教学实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将概念图运用到语文支架式教学当中,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概念图的概念

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模式,概念图又被称为思维导图,是利用图形要素,将课堂中所要呈现的知识点,通过网格或者树状图的形式,向学生进行直观的展示。从学科特点来看,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体系性,不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内在联系,通过概念图进行思维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强化学生的言语理解和文字运用能力,进而实现语文学习效果的提升。

二、支架式教学策略简析

从概念来讲,支架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当中,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为学生设置较为合理的学习目标,通过知识的层层导入,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式学习,并最终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支架式教学法,即先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当学生形成自身知识体系后,拆除“支架”,让学生形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强化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摸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路径。而教师在开展支架式教学的过程中,不是直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将复杂的知识进行解构。通过解构知识,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小问题着手,积少成多,最终建构起整个知识体系框架,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概念图的语文支架式教学策略研究

1.化课程设计,明确教学目标

基于概念图方式开展语文支架式教学,要强化课程设计,明确教学目标。语文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有效分析,根据学生现有的学习状况,设计思维导图,预设教学“支架”,进而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点,要在课程设计中埋下隐藏点,帮助学生巩固记忆;对于陌生知识,教师则要强化节点设计的科学性和趣味性,进行有效引导。

举例来说,在学习《多彩的非洲》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根据课程目标,运用教学概念图,设计教学脉络,可以把教学主体分割成不同部分,激发学生对非洲大地的想象,再引导学生深入思索,并鼓励学生自主搜索和非洲相关的材料,开展支架式教学,最终使学生能够自行解决问题。

2.创设教学情境,构建教学支架

利用教学概念图,开展支架式教学,教师要为学生预设好“支架”,对不同的教学节点和阶段,应赋予其不同的教学意义,激发学生深入探索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概念图方式开展语文支架式教学,离不开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支撑,绘制教学概念图,进行支架式教学,最常用的软件就是现在流行的XMIND思维导图软件,利用软件可以清晰表现出文章的主干和框架,并且可以突出其中的教学节点和重要知识点,强化知识内容的直观性。

举例来说,对于《多彩的非洲》这样“总―分”结构的课文,就可以利用XMIND思维导图软件直观表现出文章的总体脉络,让学生对文章有个更清晰的认知,以方便学生进行细致知识点的学习。

3.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激发学习活力

篇4

一、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建构内容不仅包括结构性知识,而且包含非结构性经验背景。支架式原意是建筑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教学实践中是形象地表示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引导教学的进行,使学生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知识和技能,从而促使他们能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一种对知识理解的概念框架,用于促进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因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式教学由以下五个环节组成: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合作学习――效果评价。

概念图是一种能形象表达命题网络中一系列概念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图解。概念图的作用有二:一是直观地描述出与一个概念相关的各种属性;二是表示出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概念图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对事物诸要素的分组和整理。概念图作为一种重要的工具支架,把学科内容的学习和学会如何学习结合为一体,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

二、教学实例分析

支架式教学策略是一种以学为主,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策略。它要求学生在支架式教学过程中围绕框架中的某一个问题节点,自觉进入学习情境中独立探究,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概念图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理论等,把头脑中的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有利于搭建支架。概念图软件Inspiration的使用,更能准确地表达概念之间的逻辑和推理关系,把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学习中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

基于概念图的支架式教学充分体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倡导的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那如何利用概念图来展开《彩色的非洲》一文的教学呢?

(一)回顾导入, 确定目标

课前,教师对学生原有水平进行分析。已知方面: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学习了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多种方法,具备了有目的地查找资料的能力,初步掌握了运用资料的方法;未知方面:因为年龄、阅历等原因,学生对异域风情了解较少,需要教师的积极引领;难知方面:学生初次学习“把人的活动与景物、风情特点相结合”的写景课文,对这一表达方法的认识有困难。

根据学生原有水平,《彩色的非洲》这一课学习目标是:通过使用概念图,整体把握内容,感受“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学习课文从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展示非洲多姿多彩的写法,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新课伊始,运用概念图回顾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组单元学习主题――异域风情(如图1所示)。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导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阅读课文,想一想:‘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都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课文和搜集到的资料,谈谈自己对非洲的印象。”这样,在特定主题的学习中,以此作为“支架问题”,开始《彩色的非洲》这一课的学习。

(二) 创设情境,搭建支架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知识以某种意义。基于概念图的支架式教学从五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系统来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观看视频,说说非洲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有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唤起了他们对彩色非洲的兴趣。接着,学生浏览课文,画出文中两个直接说非洲彩色的感叹句,读一读。然后,学生再次浏览课文,想一想:“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都表现在哪些方面,找出文中那些表示承上启下的关键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利用问题引发学生的兴趣,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问题支架的搭建,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当设问语句改成陈述语句时,“问题支架”就成为“建议支架”。接下来,学生自主完成填空题。这个建议支架的建议更直白,能直截了当地指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填空:

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

那里的( )是彩色的,

那里的( )是彩色的,

那里的( )是彩色的,

那里的( )是彩色的,

那里的( )是彩色的。

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

在以学为主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提供概念图工具支架,让学生读课文,理清结构,画出概念图上传到Vclass平台。借助概念图工具支架,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出文章在结构上采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如图2所示)。概念图可以直观地表达事物之间的联系,系统把握复杂问题的脉络,使学生的学习顺利而高效。

(三)自主学习, 独立探索

基于概念图的支架式教学强调让学生独立探索,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学生自己去分析。在探索过程中,教师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深化理解。学生在网络上找出非洲的相关图片欣赏,读课文,自主选择最喜欢的段落,找出具体描绘非洲色彩斑斓的精美词句来写批注。这样就搭建了图文结合支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非洲的向往。在视觉冲击过后,学生再次走入文本,就能入情入境地阅读,更容易也更愉悦地接受文字,内化语言。

这种支架式教学可以不停地把学生的能力从一个层次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真正做到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在争当小导游环节,学生自选非洲的某一个方面来介绍。他们借助概念图,绘声绘色地介绍非洲的景物或风情特点(如图3、4所示) 。从朗读到探究,从理解到仿说运用,学生经历了一个从学习语言到内化语言、表达语言的过程。学习支架起着一定的辅助作用,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四)协作学习,展示成果

基于概念图的支架式教学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商讨论,学生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形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小组合作环节,他们明确分工后,制作《异域风情》电子报刊,上传到Vclass平台。在小组学习的安排中,教师照顾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他们都有任务可做,小组学习井然有序,真正达到了合作学习的目的。

制作《异域风情》电子报刊,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此举也正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要求的:“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以学为主的支架式教学策略,既要体现学生独立探索的自主学习过程,也兼顾了小组成员间的合作学习。

(五)评价效果,延伸提高

基于概念图的支架式教学评价要与问题探索过程融为一体,既要关注学生动态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要关注他们在实际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理解程度的不同,学习本册课本附录的选读课文《维也纳生活圆舞曲》,写出自己的一两点感受,小组进行评价。随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到专题学习网站的“资料城”自选有关外国风光、异域文化的拓展阅读材料,写出自己的感受,上传到Vclass平台,与全班同学分享。

课后,学生学习的情趣意犹未尽。因此,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建议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为举办一个异域风情展览会做好准备。这样安排使教学内容与课外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先进理念。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既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从课堂实践来看,基于概念图的语文支架式教学策略可行性强,充分发挥了概念图的作用,以学习支架为重要的学习载体,体现了“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理念。学生在支架式教学过程中围绕框架中的某一个问题节点,自觉进入学习情境中并独立探索,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实践结果表明,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概念图,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整堂课上,教师遵照支架式教学的几个环节来进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课程,理应以掌握语文知识、方法和技能为目标展开教学。基于概念图的语文支架式教学,利用概念图作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无疑是一条提高语文能力的捷径。

[ 参 考 文 献 ]

[1] 盖青.美国20世纪教育实验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2] 覃辉,鲍勤.建构主义教学策略实证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篇5

1.概念教学脱离现实背景

很多教师在上概念课的时候,首先就要求学生把概念强记下来,然后进行大量的强化练习来巩固概念。这种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消极影响, 只是从单方面死记硬背,而不去真正透彻理解,只有机械的、零碎的认识。这样长此以往就严重影响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和运用,由于学生并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涵义,一旦遇到实际应用的时候就感到一片茫然。

2.孤立地教学概念

很多教师在教学概念的时候往往习惯于把各个概念分开讲述,这样虽然是课时设置的需要,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得学生掌握的各种数学概念显得零碎,缺乏一定的体系,这不仅给学生理解和应用概念设置了障碍,同时也给概念的记忆增加了难度。

3.数学概念的归纳过于仓促,不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

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建构与解构的反复过程。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表述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是概念教学应该达到的教学目标。而部分教师课堂教学中概念的形成过于仓促,学生尚未建立初步的概念,教师即已迫不及待的进行归纳与总结。

4.教师教授概念的方式

有时教师往往会表示出忽视概念教学的大方向认为学生掌握起来很简单,在低段教学中一味的追求直观教学,口头讲解概念并且结合先备好原型材料或样例说明概念其实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着,很难留下深刻印象,到了最后还是让学生背诵记忆。如乘法口诀;学习的场面热闹非凡,各种教具学具的使用等课堂教学看似成功,可是却中看不中用,到了课后概念的使用却很迟钝,那么结果还是要死记硬背。

二、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的基本策略

1.创设科学合理的现实教学情境

数学概念教学时必须将概念寓于现实社会背景中,让学生通过活动亲身经历、体验数学与现实的联系,从中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用方法组织和建立数学概念,这样建立起来的概念才具有丰富的内涵,所以要创设科学合理的现实教学情境才能更利于概念的教学。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案例1:师:老师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班是男生多还是女生多?男生有多少人?女生有多少人?(学生回答时教师板书男女生人数。)

师:男多女少这种现象从全国来看也非常明显。

教师在大屏幕上显示几个网页,在网页中突出以下数据:

(1)海南省新生儿男女比例为135:100。

(2)我国于2000年进行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在新生的婴儿中,男女人数的比为119.2:100。

(3)男女比例失调,十年后我国将会有数千万光棍汉!

师:刚才我们提到的135:100和119.2:100都是比,关于比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师:比表示的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的意义。(板书课题:比的意义)

真实的数据,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新的表示形式,激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人们在学习时,如果仅靠听和看,最多只能吸收30%的新知,动手的话,可以达

2.重视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

概念教学一般应遵循“从生活中来――抽象成数学模型――到生活中去”这样一个过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初步学会应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体会数学概念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第二次与生活的联系是一种自觉与提升。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脱离现实生活的数学就好比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

三、以练习设计为艺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

课堂练习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对所学新知识的简单重复,也不仅仅是信息反馈的手段,而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措施,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极好时机。因此,教师要精心地、创造性地设计课堂练习。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作,达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目的。

案例1: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新课后,可以设计了这样的练习,用一根长为20厘米的毛线绳围成一个长方形,同时叙述已知条件:这个长方形的长为7厘米,宽为3厘米。现在把它变成了一个正方形(演示为正方形)。如图:

提出思考题:

1.这两个图形的什么在变?什么没变?

篇6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但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对新课标的把握有所偏差,即更多的教师意识到了新课改的新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按照这些要求去做,存在纸上谈兵的现象。

第二,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也就是说,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管知识点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的生活,对学生不够了解,所制定出的教学方案可信性和实用性并不高。

第三,教师所采用的课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而且并不重视课堂评价工作,整个教学过程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和进展,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二、新课改理念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建议

通过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新课改理念下,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事业实现了更好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用新课改的理念引导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新课改理念明确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地把握新课改的新要求、新宗旨和新内容,并能够将其投入到日常实践的教学活动中去;其次,要打破传统的“教师本位”“应试教育”等教育理念,以新课改的理念为基准,建立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三是要敢于并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不断地创新和突破。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改变那种带领学生读文章、从文章中找问题的答案、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对文章的认识和感想,并引导学生怎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让学生从文章中感受到伟大的中华文化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用新课改的理念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新课改理念下强调有效课堂和高校课堂,所以说,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堂的40分钟时间,在仅有的时间内创造更大的价值是需要一线语文教学者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能够在备课方面精心设计,内容的选择要在符合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着手,课程的设计一定要精心,选用的教学方法一定要有效、科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教学情境、利用小组合作、分层教学等教学方法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还要通过精心的设计课堂教学作业题目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并配合完善的评价机制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此一来能够使得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

3.用新课改的理念创新既有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方法的创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同时也是新课改标准中重点强调的内容。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地研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优势、不足和问题,在探索中前进,在探索中完善。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学习的力度,善于借鉴国内外其他学校、其他年级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并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篇7

自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以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如在《犟龟》一文中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以这样的问题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知道它吗?传说中,它背起了宇宙大地;它是动物界中的老寿星;它还曾跟兔子赛跑;它是谁呢?然后布置学生组成每四人一个学习小组,准备动物片段的对话表演,可以上讲台,也可以在坐位上;并研究好该种动物的特点、劝阻内容和小乌龟的反应。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 “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2.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由于学生对石拱桥知之甚少,无法理解中国石拱桥的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和制作特征。于是我利用CAI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的边听着教师讲解,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分析、比较,学生们终于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优美,坚固,精巧的特征。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 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3.用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关键在于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而这个教学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年级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查字典理解文章词句的意思。高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语文学习都要注意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老师决不能越俎代庖,把教学参考书以及教师自己的认识强灌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读书,读好教材,深入到课文中。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把读书体会品味的自交给学生 。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那些与众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的问题。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因势利导,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像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蕴含其中了。

语文课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要让学生学会查工具书、查资料,从最基础的字词句入手,然后到篇章。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要坚决反对死记硬背,特别是摒弃背词语解释、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做法。教师对教材要烂熟于心,要钻研教材,要通过自己对教材的把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教活,让学生把教材学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合格的人才。

篇8

1、尊重生活,关注动态生成。

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论启示我们:一个自呱呱坠地而长大有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其思维、认知、情感、语言、词汇的源泉,乃是生活。生活对语言的感受、认知、学习、发展,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最具有魅力与渗透力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学得活泼生动。

以教学《坐井观天》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我本想让学生说出青蛙跳出井口看到那些美丽的景色,让青蛙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么丰富多彩,进行思维的拓展。但一位学生却说青蛙可能看不到这样美丽的景色。我让他说出了原因――环境被污染。这位学生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就来源于他的生活体验,对生活的关注。而这一石却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说出了现在环境受到了破坏的种种情况。这便是生活给予学生的。有人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我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智慧启迪。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的见解,学生彼此之间在在交流之中相互启发。新课标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的结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2、感悟生活,激发创新思维。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语文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语文中去寻找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这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一个出发点。只有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感悟生活,从生活之水中激起灵感的浪花,有生活的积累,就有灵感的迸发。

仍以教学《坐井观天》为例,正是学生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才会有了“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的灵感。而这就需要在老师不断地帮助下,睁开眼睛凝视万物,竖起倾听万籁,敞开心灵关怀、感悟生活,激发兴趣,陶冶热爱生活的情感。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也迸发出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涌出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和新答案,始终使课堂充满着疑点,闪烁出亮点,呈现出课堂精彩。

3、回归生活,演绎精彩课堂。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气息,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还是以教学《坐井观天》为例,我把握契机,提出“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什么好办法来挽留小青蛙呢?让它安心快乐地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由此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讨论。从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重视社会实践活动,关爱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协调生存,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为人类正是自然界的精灵,人类如果不能与自然界协调发展,人类就会遭到自然界无情的报复而最终毁灭了自己。老师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天地中,积极自主地探索,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二、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篇9

想要不断激发中年级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参与积极性,就应该改变传统阅读的模式,通过一些新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爱上阅读。所以,在小学中年级语文的阅读课堂上,教师应该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只有对语文产生了兴趣,学生才能够全神贯注于阅读课堂之上,在阅读中细细品味其中的乐趣,从而提升阅读的效率。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比较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教学,在阅读课堂上为学生布置问题,这时候学生一定会感觉非常疑惑,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引导,带领学生不断地思考和探究,然后再发表言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在这其中,教师要学会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情景不但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目光,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阅读情境中去,还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小学生阅读的范围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大纲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为今后高年级阅读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在阅读课程中,教师应该先认真研究阅读的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并能够提前设计好教学方案,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使学生能够灵活掌握阅读学习的思路和规律性。在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技巧之后,教师应该为学生分析这篇文章,明白文章中的一些基础知识,让学生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思想,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教师也可以详细地讲述这篇文章,可以为学生分段落讲解,先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章内容,然后再分析作者的心理感受。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感受文章的情感变化,与作者产生共鸣。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喜欢接触一些比较新鲜的事物,对着这样不熟悉的事物都非常好奇,想要接触和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为学生选择一个比较符合学生性格特点的课外阅读材料,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促进学生全方面地发展。

三、科学地选择阅读内容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为了能够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先了解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年龄大小以及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学生科学地选择阅读内容。例如一些通话故事或者是具有趣味性的寓言故事。这样的文章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符合小学生的口味,学生喜欢学习这样的文章。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会对语文阅读非常感兴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教师应该学会辅导学生,对于一些寓言故事,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分析文章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同时,使学生能够明白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理解其中的道理,从而得到启发,为自己今后的行为提供借鉴。除此之外,童话故事比较富有魔幻的想象力,是非常典型的创造作品,通过学习童话故事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还能够给予学生一个更大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想象的海洋中遨游,在思想上获得新的体验。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课堂主体的位置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之后进行大胆的创作,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展示自己,从而促进学生全方面地发展。

四、积极开展合作阅读的学习方式

在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应该科学合理地进行,要保证每一个小组的语文实力上下相当。在分组完成后,要保证每一个小组都有三个层次的学生:优等生、中等生和上进生。随后教师应该在小组内选择一个小组长,小组长应该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阅读。在阅读完成之后,学生可以在小组内部进行交流,最后得出答案。随后教师应该以小组为单位以比赛的形式开展阅读,这样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参与热情,从而构建一个高效的阅读课堂。

总而言之,在小学中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认真贯彻落实教学改革方案,改变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束缚,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和探究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体会快乐。

篇10

1.成语中学做人。我首先布置学生把有关为人处事方面的成语分褒贬两方面精选出来,每人至少一条,全班共列举了30多条。褒的如:老老实实、宽大为怀、光明磊落、能屈能伸、披肝沥胆;贬的如:华而不实、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求全责备、朋比为奸。尔后,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分清是非,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培养正直、善良、忠诚等做人的品格,学会做人的道理。

2.寓言中学思考。古代不少的寓言既包含生动的语言艺术又包含深刻的辩证法因素,如《自相矛盾》、《盲人摸象》、《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班会课,我让学生先讲述寓言故事,然后联系实际评析,引导学生全面、动态、联系地观察事物,反对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从而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3.古诗中学科学。我常常选择一些包含着科学因素的古诗句集中在班会课上赏析。学习《明月几时有》,我让学生明白了“高处不胜寒”的天体常识;学习《惠崇春江晚景》,我引导学生领略了“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把科学知识融于鸭子恣意戏水情景的自然与妥帖;学习《枫桥夜泊》,我启发学生理解“夜半钟声到客船”所体现的声学原理。这样的班会课,使学生在艺术美的陶冶中受到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从而培养了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用语文去美化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人们喜欢贴上一些名言警句加以美化。我觉得,名言警句固然对学生有激励作用,但未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尝试这样的方法:首先向学生征集格言,指导学生将自己对人生、社会、学习、生活的种种感悟,精练准确地概括成句;然后评选若干佳句,让学生工工整整地写好、裱好,贴在教室里。这样,既可以鼓励学生广开视野、感悟生活,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而且使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下面是部分学生最近撰写的格言:1.浪费一分时间,就失去一份财富。2.青春,纵之则短,珍之则长。3.付出必有回报,耕耘定能收获。4.刀子不磨会生锈,人不动脑会落后。5.耸天的大树是一枝一杈组合起来的;渊博的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我还在教室里挂上一块小黑板,开辟了“每日成语”栏目,布置科代表每日写一个成语并加上注解,然后每周一早读课对上周刊出的成语进行小测试,每学期进行一次大测试。日积月累,学生理解运用成语的水平大大提高,并由此激发好积累词语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备有一个精美的本子,把刊出的成语记下,然后还写上了一段对这条成语的理解与感悟。教室的学习专栏,开辟了“每期古诗”、“每期名言”、“名人学语文话语文”等小栏目,使学生积累了不少古诗、名言、名人故事等,这对丰富他们的写作材料帮助很大。

寝室是学生主要的生活环境,我也要求学生利用语文去布置它、美化它。学生们有的在寝室一角开辟了文学小书库;有的把语文书里的插图临摹下来贴在床头;有的则抄一首小诗、一句名言、一则小故事或小幽默挂在墙上……每当我走进他们的寝室,就仿佛置身于一个语文小世界。

三、让语文智慧的火花去点亮学生的心灵

班主任的思想工作面对的是学生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教师若能巧妙地将语文的睿智之花、情感之花与学生的心灵世界发生碰撞,思想工作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记得有一次,学校图书馆窗户的玻璃被人打破了,有人反映到我这里,说是我班里的学生干的。我没急于展开调查,而是利用语文课,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皇帝的新装》一课,并着重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小孩子”的形象,让学生理解“童心”的可贵、“讲真话”的可贵。第二天,学校图书馆的玻璃窗换上了一块崭新的玻璃。该周的周记里,有一位男同学主动承认了错误――原来是他踢球时不小心而为。他在周记里诚恳地写道:“是《皇帝的新装》里的小孩子唤回了我的童心。”

篇11

阅读教学是构成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通过阅读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小学生的语言素养,更能培养学生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力。因此,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来说,阅读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随着教育形势以及国家对于人才要求的改变,加强对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师生之间缺乏沟通,缺乏对学生阅读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等。因此,要想做好阅读教学工作,就要以《新课改》为前提,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重点培养。作者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为出发点,并结合自身的一些执教经验,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富于创意的体验性朗读,树立体验性阅读教学观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指的就是朗读的重要性。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的穿插朗读环节,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为学生的情感发展创设情境,对于学生的独特阅读感受,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丰富情感体验,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

所谓拓展性阅读观,就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要让学生仅仅禁锢于课本知识,而应该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面,注重阅读教学方面的实践。为此,教师要善于开展各类阅读教学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加速学生的拓展阅读,能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如在教学《司马光》一课时,我们可以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提出这样的问题:被司马光砸破的缸应该怎么办呢?这口水缸是谁家的呢?如果这口水缸不是司马光家的,那么他该不该向人家赔偿这口缸?如果这是他们自己家的缸,他又该如何向父母解释这件事呢?父母又会如何对待这件事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个问题。随着学生们的讨论,他们在对课文的理解上又上了一个层次。同时,他们也学会了从事情的另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

新课改下,学生就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运用‘探究式学习法’,激发学生把要学的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由过去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者。同时,使课堂阅读教学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既摒弃了旧的阅读教学模式,又巧妙地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比如:在教学课文《小小的船》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两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弯弯的月亮还像什么?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进行针对性指导,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提高语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树立创新性阅读教学观

所谓语文合作学习,就是以学习语文为基点,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由教师进行合理地点拨、引导,各小组分别进行互、自学探究性的学习,最终实现各小组成员之间共同进步的学习目标。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它改变了传统的学生以‘个体学习’为主的模式,加强了师生之间,以及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使学生养成主动参与、主动质疑、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作性。如在学习《乌鸦喝水》一课时时,当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只要瓶子里有水,再往瓶子里放石子,就一定能喝到水吗?然后教师可以拿出一个瓶子,在瓶子里少放一些水,然后往瓶子里放石子,结果最后瓶子里的水都被石子压住了,水并没有上升至可以喝到的位置。作为教师,这时候就可以试探性地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然后教师再找一个瓶子放入比较多的水,再重新做这个实验,然后让学生讨论乌鸦能喝到水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如此一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更深入了一步。再比如说在教学《兰兰过桥》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大家觉得我们还可以造出什么样的桥?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开阔自己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实施语文阅读教学法,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加强小学生的语言素养。同时,阅读教学法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篇12

语文素养是学生的知识结构、情感态度以及审美、品格等各种素质的综合体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其中学生的知识结构是最基本的语文素养,也是日常教学中老师们最为重视的教学体系,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字、词、句、段、篇的听、说、读、写、书。在训练、扎实语文基础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要达到这一目标,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过程与方法”。也就是说,要求我们把过去重语文知识的结果的观念转变到重过程的新观念上来。而学生能力的形成,只有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才能形成,而不是在结果中形成的。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的设置时,就应想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个过程。既然想到了学生的主体性,那么,我们就应反思我们的方法,改变我们的教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审美、品格等都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目标,也是体现“以人为本”和“人文精神”的新理念,要达到这个要求,教师不仅仅是通过语文课来完成,还要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通过教师语言艺术,通过教师对待若干事件的正确认识去教育与影响学生,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态度和对待万物之中若干问题的正确态度,从学生反映的态度中培养和修正学生的观点。此外,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把习惯培养穿于教学的始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

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有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才能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语文的工具性和语文教育的规律性: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学科,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小到师生之间的对话、请假条的写作,大到学生作文的整理、其他科目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语文知识做基础,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对其工具性、实用性的引导,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在此我们还要明确认识到语文教育的规律性:明确了教学规律,才能深刻的认识到语文教学的实质,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进行。在笔者看来,小学语文的规律性特点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一是根据儿童的认识规律和记忆规律,对学生进行严格而有序的语言文字训练,比如根据学生的记忆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复习,以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围绕“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扎实语文基础,实现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由下到上的逐步提高;三是根据听说读写的逐步要求,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真正的实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这也体现出了素质教育的教学形式,这个新理念既是这一轮课改的重点,也是我们在教学中不易把握的难点。对于这个理念的认识,我们要从宏观上去理解:首先要我们改变过去那种传授式的教学方法,同时要求学生在课堂中要动起来。这好比过去我们在黑板上教学生骑自行车,而现在必须到室外去教学生骑车,学生自己要动起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从一年级抓起,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从而逐渐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而这当中必然有个自由扶到放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则充分表现出教师的自身能力与对新理念的正确认识。因此,我们应注意“倡导”一词,不要动不动就是“自主、合作、探究”,而是要根据不同的年段,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班级的实际来确定不同的教与学的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能力是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这个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的。所以,主体性不应是盲目的、脆弱的。再是我们在自主性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明白哪些教学内容与程序应是“自主”;哪些内容与问题应是“合作与探究”。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自制力较差、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大多不会在整节课上都能认真的听讲、学习,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明确学生的这一特点,同时也要在备课、设计课堂教学的同时予以合理的运用,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既让学生在欢乐的情境下完成知识的学习,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知识容量。比如在教学《小马过河》这节课的时候,我就根据课文内容在班上进行了一次实践教学: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小马为什么第一次没有过河?请你把找到的与原因相关的句子画下来,看谁找的快,找的准!这样以来,就能让学生有目的的去读课文,这比让他们漫无目的的读课文是有很大益处的,有同学就立马找出来了:“老马对小马说:‘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了吗?’从‘已经’一词中体会小马是刚刚长大。”还有学生说:“还有这里‘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说明小马还没有自己做决定的能力。”还有同学说:“还有后面的听了老牛和松鼠的话之后,截然相反的答案让小马‘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好’也说明小马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听了学生的回答,确实让我吃惊不小,看来他们已经对课文基本掌握了。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文中角色的不同形象,不同心理,我还鼓励学生进行角色的表演,看谁表演的最像,最能表现出小马的成长过程。另外,还要让学生找出重点词句。如:小马和妈妈说话时的神态怎样?有什么动作?(难为情,低下了头)妈妈用什么态度对小马说话?(亲切)妈妈说了些什么?(“光听……是不行的。”“去试一试就知道了。”)找出这些词句后,不仅要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词语的一般意思,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理解这些词句完成任务,“低下头”是因为“不动脑筋”,没“试试”,而感到惭愧。最后,“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这是全文的中心句。对这一重点句子,要引导学生联系全文,逐步加深体会。

篇13

在数学概念教学领域中,想要充分吸引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就需要通过运用各种有效科学的教学策略来唤醒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回忆,在实现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的前提下,努力去突破数学概念中包含的难点内容,从而增强对抽象化的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认知,并由此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水平,最终达到提升数学概念教学的实效性的目的。

一、对数学概念教学存在问题的思考

数学概念知识是一切数学知识的基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首先将这个基石打牢固,才能进一步对数学知识进行开拓和延伸。为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概念教学时需要关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认真进行思考总结。具体来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问题。其一,注重数学计算,忽略数学概念理解。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容易忽略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性教学这一基础内容,认为只要告知学生相关的数学概念,学生就可以进行数学计算和练习。然而,教师的这种数学教学认识并不全面,学生对于这样的数学概念教学容易遗忘,在对数学概念模糊的前提下,就容易出现数学计算出现错误的状况。其二,注重数学计算结果,忽略数学概念解析过程。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通常注重对数学计算结果的分析和总结,而在数学概念的形成阶段和具体应用阶段较少关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对概念理解的模糊性和不全面性,从而无法进行数学概念的融会贯通和实践运用。其三,注重数学形象化的感知引导,忽略对数学概念的抽象化归纳。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通常会将关注的焦点放在对数学直观形象的引导上,而没有意识到将数学概念从直观的形象中抽离出来的必要性,不利于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逻辑思维。

二、数学概念教学的创新策略分析

(1)树立正确的数学概念教学观念,创新数学概念教学行为。在数学概念教学课堂中,教师要加强学生对数学概念教学的认知,重视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学生自主观察和体验,引导学生对数学概念进行抽象化的剥离和总结,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表象意识和数学模型构建意识,创新数学概念的教学行为,逐渐提升学生的数学概念认知和理解水平,最终实现提高数学概念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2)创设数学实践活动,用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有趣、生动的数学故事或数学实验、数学活动等形式,引发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关注,并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条件下,进行数学概念的认知和理解。例如,在“体积和容积”概念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和认识抽象的“体积和容积”的概念,教师可以引入神奇有趣的魔术活动,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占空间”的含义和概念。同时,教师还可创设有趣的数学实验活动,让学生感知容器“容纳”的概念和过程,从而深入理解和把握体积和容积的概念,并充分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其中包含的数学规律。

(3)激发学生对新旧知识的共鸣体验,增强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学生既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是概念教学的切入口,教师要明晰学生头脑中的“概念原型”,并充分运用学生既有的“数学概念原型”进行引导,以此来激发学生内心的知识经验共鸣,从而增进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认知。例如,在“生活中的负数”一课中,学生在既有的生活经验中,存有多种“负数的原型”,如电梯中的地下层(负一层)、股票的下跌趋势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的“负数原型”,引导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

(4)注重数学概念知识的内化迁移。在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激趣引学”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能够用直观而丰富的素材,引导学生认识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和属性,并在数学概念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实现内化和迁移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梯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如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等内容进行有效导入,并适时进行提问引导。同时,在对梯形的理解和认知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提供“变式素材”,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梯形的本质属性,从而深刻理解相关的知识概念。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数学概念教学中,为了凸显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进行概念的认知和理解。同时,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认识概念的兴趣和共鸣,在进行新旧数学概念链接的学习过程中,将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逻辑思维,从而实现对数学概念的深度解析和把握,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增强学生的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