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城市建设与规划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9-0179-02
1我国城市发展现状
我国新世纪之初的城市发展,正经历着一个由膨胀的城市到健康的城市、由文化的失落到文化的弘扬、由困扰的环境到宜人的环境、由交通的发达到发达的交通,由设施的健全到健全的设施、由突出的共性到突出的个性的成长过程,与此相适应,城市建设管理也经历着一个由资料的积累到资料的雄厚、由经验的手段到法律的手段、由被动的综合到能动的综合、由程序的法定到法定的程序、由科学的决策到决策的科学、由简单的复杂到复杂的简单的提高过程,城市建设管理发展面临着一个量变到质变与跨上新台阶的挑战和机遇。
21世纪,作为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经济全球化不仅极大的影响着国家的发展,而且为城市发展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我国,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建制镇和县级市(小城市)的数量急剧增加。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的重点已经由小城镇转向大中城市。在空间布局上,城市的发展方式也由分散走向了集中。决策者已经意识到,随着交通网络的完善,城市之间的联系将更加方便,画地为牢,就城市论城市,已经没有出路,一体化乃是大势所趋。城市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由于相互间联系的广泛而更加重要,城市间的经济网络开始主宰经济命脉,以城市带和城市群为特征的城市体系新格局正在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凸显。我国城市的这种“大集中小分散”的地域发展格局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或许都不会发生大的变动,从而有可能导致“乡村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两个过程的合二为一,使城市发展向具有良好地区结构的方向演进。
由于城市之间联系的广泛性和便捷性,越来越多的城市被纳入到全球生产、区域贸易和服务的网络中,城市的利益不再仅仅表现为本国、本地资源的传统的“民族企业”和“本地经济”,而是越来越多的体现为有境外资本、人才、技术参与的国际区域经济。城市经济的发展潜力和发展速度,越来越取决于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也就是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吸引、竞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通过价值创造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将由城市的总体布局、基础设施、人口素质、工业化水平、技术发展水平、管理水平、生态环境、服务体系和开放程度等各方面共同决定,而上述因素的水平与发展速度则与城市的建设水平和建设速度紧密相关。
2当前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规划设计方面
城市规划不够超前的问题在前几年就已充分暴露,专项规划、详规、控规相对滞后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对总规的深化细化显得不足,对形态控制不力的现状未得到有效改善。由于长期以来重平面设计轻立面规划,重微观管理轻宏观控制,对城市空间、地下规划重视不够,致使地下管线管理比较混乱。
2.2建设施工方面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档次还不够高,设施配套不够齐全,景观建设力度还不够大,旧城改造回建速度不够快,“城中村”改造问题还未引起足够重视等问题,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3城市管理方面
当前城市管理应着重解决的问题是乱挖城市道路和城市牛皮癣。建筑工地尤其是市政工程建设工地管理不规范问题,群众呼声也很高。
3解决办法
3.1管理原则
(1)抓好规划设计环节管理是建设现代城市,加快城市化的需要。首先要塑造城市形象,铸造城市灵魂,充分体现现代城市建设、管理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注重其整体风貌特色和前瞻性。在规划设计中,要坚持历史、现实和未来相结合的原则,谋求历史传统、地域文化、民族特色与现代化前景的延续和融和,注重城市文脉的延续,挖掘城市内在魅力。注重环境、功能与理念相统一,把城市建设、经济建设、环境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统盘考虑和运作。
(2)抓好城市建设环节管理是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的需要。作为城市建设中的主要环节,工程的设计水平和施工管理水平至关重要,每一项工程的设计水平都影响着整个城市的整体风貌,每一项工程的施工管理水平高低都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必须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在工程实施中注重文明管理,科学实施。
(3)正视问题,加强综合管理,是改变城市现状的需要。
3.2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正确处理城市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遗产的关系。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更新的有机整体,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是建立在城市历史发展基础之上的。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城市拥有大量的、极其宝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来自天赋和历史积淀,一旦受到破坏,就不可能复得。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保护好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好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使之流传后世,永续利用,是城市领导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城市现代化建设具有一般共同的发展规律,但由于历史传统、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经济条件不同,从而使每个城市建设又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特色是城市的魅力所在。世界上许多城市往往因特色鲜明、别具一格而名扬天下。因此,必须在遵循城市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立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以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风格。塑造城市特色,城市领导者首先必须深刻了解市情,充分考虑城市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同时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古今中外城市建设的经验和建筑风格,但绝不能盲目模仿和照搬。各城市都应根据自己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等,明确发展方向和特色定位。城市特色是一种文化的积累和发展,需要一个较长过程,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形成和完善。
(3)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安排,兼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人口资源、环境各个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充分考虑水资源对城市发展的承受能力,高度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使用。一方面,城市发展规模要考虑水资源的承受能力,不能盲目扩大。制定城市规划时一定要从水资源的状况出发,合理确定城市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要统筹考虑城市供水、节水、防洪排涝、水污染治理等问题,切实做好水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规划,优先保证人民生活用水,兼顾工农业和其他用水。
其次,努力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切实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努力改善环境质量。城市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同时依法加强城市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
再次,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城市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城市与区域的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方面,要不断增强和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发展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必须立足于区域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服从于整个地区发展的需要。要做好区域规划,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要统筹安排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区域共享和有效利用;严格限制不符合区域整体和长远利益的开发活动。同时,城市规划也要打破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增强区域意识。城市不仅要从自身条件和发展要求出发,还必须充分考虑区域整体状况,安排好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 谢文惠,邓卫.城市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 王春光,孙晖.中国城市化之路[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3] 马传栋.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理论学刊,2002,(5).
[4] 李其荣.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城市建设,2000,(20).
篇2
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不仅关系到城市的建设与管理水平,而且关系到城市未来的发展。因此必须要做好城市规划,从而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力的依据。然而目前我国在城市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相关部门与人员加强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从而有效促进城市的长远发展。
一、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现状
1、管理力度有待加强
各级管理部门对城市的规划建设的管理力度有待提高。目前,各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员鱼龙混杂,在有些城市中甚至出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者身兼数职,这样如何能够将城市规划建设的监督工作落到实处,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又如何保证城市规划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2、城市规划的随意性
城市的规划在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广义上讲,城市规划的概念极其的广泛,包括:城市公园广场的建设,社区街道的布置,城市绿化景观的位置、面积,市政基础设施。但是,现阶段在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城市规划常常由于种种原因被改变,随意性很强。主要原因如下:首先,地方领导的更换可能使得原来领导的规划方案流产。其次,某些地方政府为当地的发展寻求财力支持选择出让土地,土地的出让势必会对城市的原本规划造成影响。第三,城市规划管理者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者,这些人利用职务之便暗中诱导城市规划进行调整,从而为自己谋求私利。上诉问题的存在使得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规划工作随意性极强。
3、规划缺乏前瞻性
拥挤的交通如今已成为困扰城市居民的主要问题之一,究其原因固然和中国快速发展的汽车制造业息息相关,但缺乏超前意识的城市规划建设亦难辞其咎。由于城市的建设缺乏前瞻性,使得中国很多城市的道路数量和道路宽度已不能满足需求。在中国的大部分城市中你都有机会看到不宽的街道上充斥着数量庞大的汽车这样一幅画面。行路难没有出现在陡峭巍峨的山路上却常见于大城市中人口密集的老城区中。如此拥挤的交通环境将会给城市居民的出行造成不便,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大量的拆迁现象也都是由于城市的规划缺乏前瞻性导致。
4、缺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每一座城市发展到现在都是时间的沉淀和历史的积累的结果。因此,每座城市都有其相应的文化底蕴和这种文化下所孕育出的大量名胜古迹。但是,目前的很多城市在建设中竟然忽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使得大量历史遗迹遭到毁灭性破坏,让人感到惋惜。
5、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城市的生态环境的好坏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是衡量城市规划建设是否人性化的标准。现阶段,国内很多城市的规划建设虽然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但是也给这些城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小的冲击。国内针对这种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早已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比如说: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但是企业对此不够重视,相关的责任部门对此监督也不到位使得这些法律变成一纸空文,落实不到实处。
二、完善我国城市规划与城市建筑管理的对策
1、健全和完善规划法规体系
当前,要切实做好城市规划与管理,就应该积极运用法律手段,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管理的综合协调职能,将城市土地利用各项活动都纳入统一的城市规划管理中。要确保法律手段的有效发挥,各级城市规划管理主管部门就应该依照实际情况科学制定完善的规划法规体系,使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城市规划方案的有效实施。在法律手段应用过程中,应注重节制规划许可自由裁量权,使遵守法定程序,严守合理性原则,逐步推行城市规划审批法制化、城市规划技术标准化,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科学化建设。
2、设计合理的规划许可审批程序和管理体制
要确保城市规划管理的合理与科学,就必须依照城乡规划法规定的必要的环节来进行,严格遵循科学的审批管理程序,从而有效地防止审批工作随意性,避免、随意干预的情况发生。为此,管理部门应设计合理的规划许可审批程序,采取各种手段确保程序的严格执行,对违背城市规划管理法规的行为要追究当事人法律责任。同时,还应该加强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健全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和审批制度,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建立规划委员会制度,健全城市规划管理决策机制,保证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有序进行。
3、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的监督
城市发展建设的长期性决定了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的长期性。要保证城市规划的长远发展,各级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就必须将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为此,应建立有效的城市规划监督机制,实现上级对下级的有效监督,依据法律法规对项目实施事前、事中监督,强化层级监督,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同时,还应该建立规划管理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使城市规划管理的各项工作任务都有明确具体的责任主体,对实际工作中的各种违法行为要追究直接责任人责任,切实保护行政管理的法律秩序,保障国家和人民权益。
4、重视城市生态环境规划
生态环境的保护是规划建筑中的重要内容,要做好科学规划,就应该以城市建设规划的基本要求为基础,以城市的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依据,以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为目的来进行。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与优势来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坚持“谁污染谁付费、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评价和激励机制,有效控制对生态环境进行的行为,加大各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执行力度,从而形成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合力。此外,还应该充分利用教育、法制、宣传等手段,向民众普及环保知识,使人们正确认识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并能够投身于改善生态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的行列中去。
5、加强城市建设的区域协调
由于目前我国城市发展规划区域协调性比较差,这就造成我国一些发达地区的城市发展较快,而落后偏远地区城市发展较差,这影响了我国城市的整体发展。因此,我国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根据不同区域城市的发展状况,制定不同的城市发展规划,从而有效协调不同区域的城市发展水平,进而提高我国城市的总体发展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结束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大力改善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也变得迫在眉睫。当前,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管理法制、管理体制、监督与管理方式等方面还存在问题,遵循有关的城市规划原则,处理好城市规划管理与法律法规、监督体制各方面的关系,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决策,从而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国庆.浅析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J].黑龙江科学,2014,03(08):57-58.
篇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城市把目光都放在了数字城市的建设之上,一些城市已经完成了城市数字平台的建设,并认为这个平台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然而一般性的数据库的日常管理和及时更新的投资比较大,而且使用周期也很长。城市规划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的投资一般比较巨大,所以一般由政府部门介入,在其城市所属的地域之内应用3S技术、摄影测量和卫星影像等测绘出城市的地形形貌数据,经过整理分析形成相关的数据。然而,在很早之前部分城市就建立过相关的数据模型,但应后期的种种因素导致数据库不能进行有效的维护而失去作用。
2城市规划测绘和数字城市建设的介绍
城市规划测绘目前被作为数字城市建设当中比较重要的任务来完成,同时伴有一定的预期行和福利性。其主要任务在于对城市的基础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分析,之后以辐射的形式扩散到四周,最终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数字化城市网,同时也满足了数字化城市建设和创新的原则。数字城市的最初的定义形成的灵感来自于将城市的职能部门的功能和信息进行不同的分割,同时将城市的发展和数字建设进行了相互的结合,目的在于能够符合城市治理规划以及应用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的需求,而且这也是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催生的事物,从某种角度而言也是对城市建设的一种创新驱动。但对于数字城市的角度分析,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两种。广义上的数字城市建设就是对城市进行全面的信息化,具体就是依靠宽带多媒体信息网络的搭建以及GIS系统的使用,来对城市中比较重要的信息进行资源整合,已达到信息化城市的目标。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对远程教育、网上医疗和信息家电等项目信息化,也可以搭建信息化政府和社区,以便为国家和社区的人民带来大的收益。从狭义的角度来分析,可以将数字城市的建设比喻为一项工程,然后依靠GPS、RS以及GIS等技术,同时能够很好的结合数字城市的相关理论,再在空间信息资源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来建设一个信息系统比较完善的基础建设,最终做到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以及经济、环境等做贡献。
3关于城市规划测绘以及数字城市建设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般对于城市规划测绘来说,其属于是一项具有建设性的城市基础设施工程,有利于指导数字城市框架的建立过程,对于这一进程的推进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一般来说,城市规划测绘能够获得非常丰富的地理信息数据,而数字城市的建设可以直接使用这些地理数据信息,有利于加快城市建设中涉及到的空间信息及时的应用和扩散,为城市建设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实践空间,同时也加快了搜集城市地理信息的效率,开拓了更为便捷的实施途径。另外一点,结合当前国民经济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而言,城市规划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二者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关系。尤其是测绘过程中,随着勘测技术的快速发展,测绘技术已经明显的革新,这样能够充分地融合与数字城市的建设进程,进而形成了一种合力作用,共同积极的促进城市的建设。此外,如何进一步完善空间信息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必须要在城市规划的发展过程充分的考虑,这样才能有利于充分的发挥资源的互助优势,进而加快实现数字城市的建设目标。
4数字城市建设背景下城市规划测绘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首先,我国当前的城市规划测绘同数字城市建设之间缺乏一些关键性的共享机制。由于我国各地区的城市规划测绘存在明显的发展差异,导致了一些关键性的共享以及共建机制并不能体现在城市的发展规划之中,所以说要合理的统筹城市规划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将两个部门进行有效的合并,制定统一的规划原则以及标准,形成一种上下结合的规划管理体制,达到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的目的,科学的合并城市规划与数字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其次,从城市建设规划的管理部门的角度出发,没有认清楚自身的部门的职能,不重视基础测绘,现在很多的管理部门对于自身的城市规划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战略都缺少有效的执行监督与控制。甚至在制定自己的年度计划时,经常忽视了城市规划与数字城市建设方面的计划目标,即便意识到城市规划与数字城市建设时往往都忽视了其长远的计划。这也是当前城市规划测绘必须要解决的思想问题。另外,在测绘人才管理方面也存在不足,在人才自身素质还存在综合队伍结构都存在不均衡的问题,需要提高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所以要大力吸引和培养城市规划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方面的人才,更有效地发挥其规划能力,从而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要注意采取多种方式来做好吸引和培养城市规划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人才。最后,在城市规划测绘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社会化程度有待提高,测绘范围亟需扩大。随着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城市规划与数字城市建设技术也在持续进步,涉及越来越多的专业知识。城市规划与数字城市建设的规划水平必须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另外在进行政府城市规划与数字城市建设时,要及时调查地方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预测和调研,增加城市规划与数字城市建设的项目对变化的环境的应变力。
5结语
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来看,城市规划测绘和数字城市建设尽管具备不同的概念,但是城市规划测绘离不开数字城市建设,数字城市建设也离不开城市规划测绘。城市规划测绘是基础工作,而数字城市建设是发展的方向,只有合理的统筹城市规划测绘和数字城市建设这两方面的积极因素,才能不断地提高社会建设的经济效益。总而言之,数字城市的建设属于是比较庞大的系统工程,城市基础测绘信息库为数字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基础信息支持,同时借助城市规划测绘来进一步的更新完善基础信息库,这对于城市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名 夏文文 马强 单位:青海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参考文献:
[1]陈海媛.浅论基础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科学之友,2011(14).
[2]罗伍平,邓锋.浅谈GIS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7(07).
[3]李丽,申华伟,朱卫东.数字城市系统的建设与应用探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06(06).
篇4
引言
基础数据库是数字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信息管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基础数据库的数据更新和维护的周期长、费用高。建设城市基础数据库,通常是在全市行政范围区内由政府部门一次性巨资投入,采集城市基础地形数据采用摄影测量、3S技术和卫星影像等,进行数据处理和入库。然而,很多早年已经建立基础数据库的城市,因更新耗资巨大、后期数据库维护,造成无法实时动态更新数据库。基础测绘是“规划”的保障,是城乡规划的前提和载体之一。
一、城市规划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
(一)、城市规划测绘
城市规划测绘是房产测量、大地测量、基础地形测绘和工程测量相结合的规划类专业测绘,协助城市规划审批管理的基础性测绘工作通过使用网络技术、数字化测绘技术和3S技术。其主要工作内容包含:规划设计专用地形图、规划用地界桩定位、验线(曹)、竣工测量验收、建筑定位放样等。一般而言,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一书两证”制度,城市规划主城区内各项建设需从规划用地红线、建设项目选址、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到详细方案审查,城市规划测绘都辅助于规划审批管理。
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重视的建设数字城市,对城市基础地形数据进行勘测和建库各地政府部门相继投巨资,并建立城市基础信息平台整合各级职能部门的专题数据库。由于没有建立科学的更新测量制度,城市的发展又非常快,随着城市基础信息平台的运行,基础数据库数据现势性较差,不能实时更新,极大地影响了数字城市的建设,无法真实反映地形特征现状。
(二)、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的概念源于将数字信息建设与城市发展巧妙融合,对城市各职能部门的信息与功能划分,实现规划系统、城市管理系统及应用系统的智能化与自动化。一并提出数字地球与数字城市概念,是发展信息化技术力量背景下的产物,这对城市建设而言无疑是一次大胆创新与实践。
(三)、城市规划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背景下存在的问题
第一,当前城市规划测绘缺少必要的共享机制。我国城市规划测绘不同地区存在着明显差异,必要的共享与共建机制并没有在城市规划中得到有效体现。第二,从城市建设规划的管理部门来看,对于自身的部门职能混淆不清,对于基础测绘的不够重视,这也是当前城市规划测绘需要解决的思想问题。第三,在测绘人才管理方面,无论是人才自身素质还是综合队伍结构都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问题亟需提升。第四,在城市规划测绘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社会化程度有待提高,测绘范围亟需扩大。
二、城市测绘是数字城市的基础性工作
(一)、数字城市的重要建设内容是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
很多学者关于数字城市,有许多定义,其中两点是共同的:(1)基础地理空间数据还是基础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关键落脚点,在城市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主要体现如1∶500、1∶2000、1∶5000的地形图等;(2)数字城市的重要建设内容是基础地理空间框架。目前,数字城市基础地理空间框架正在开展全国建设,城市基本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及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是提出的最核心的建设任务,这些数据来源于城市测绘成果。
(二)、城市测绘与数字城市有着共同的服务对象
作为数字城市管理对象和测绘对象,是同一个体即数字城市和物质城市。数字城市针对的是城市的整体,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的、空间和非空间的,是在网络上现实城市非物质形态的拓展和延伸;城市测绘研究的是城市基本要素,主要是提高对数字城市的认知和管理能力的基础工作,是地理要素的变化测量和测绘。简单地说,地理空间信息是城市延伸和拓展的基础支撑数据,而城市的非物质表达形态是数字城市,城市测绘是产生地理空间信息的主要技术手段。因此,可以说城市测绘就是城市网络化和非物质化的一个重要技术支撑手段。
三、数字城市对规划测绘的特殊需求
相对于非城市区域测绘,城市测绘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的特殊性需求:
(一)、时间特性
对城市空间信息的依赖性城市的快速发展与非城市区域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要求非常高的城市空间信息现势性。城市空间信息的更新存在周期已经不允许,发生的变化与现状几乎要求呈现同步。这就要求采用不同于精细化的、及时的、非城市区的城市测绘手段,以保持对城市空间信息实时的动态更新和动态跟踪。
(二)、尺度特性
在应用上,较小的城市空间尺度体现了城市管理独特的微观要求。因此作为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管理支撑的空间基础数据主要依托大比例尺基础地理数据。相应的,较小的城市空间尺度要求城市测绘追求更详尽的地理信息,这种详细程度体现在比例尺和维度两方面。
(三)、融合特性
非城市区域的测绘可以作为相对独立的测绘活动进行,受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直接影响小,以其独特的专业技术模式和方法去完成。对于城市测绘就不同,一方面,城市规划、建筑、环保、管理、水务等其他行业与城市测绘行业的渗透性日益加强,已经成为城市各行业管理业务流程的重要环节和关键层次,实现了与城市管理相关行业充分融合和深度参与,无论从测绘的手段、方式、成果、应用等方面,还是测绘的目标、意义,正在减少单纯的、独立的、专业的城市测绘行为,只存在因为城市管理的需要而进行的大城市测绘,城市测绘即将进入大众化和非专业化。另一方面,城市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空间数据的获取,也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采集城市空间信息已经不再是城市测绘部门的专利。城市测绘在某些行业,正在走向全城测绘和全民测绘。
四、基础数据库更新
基础库是城市基础信息平台的核心数据库。基础库的设计必须从“数字规划”、“数字城市”的总体目标出发,充分考虑地形数据现状,提供基础空间数据的高效组织,快速更新和灵活应用的能力。基础库的主要设计依据为:(1)根据基础库中的空间数据及其相互关系,根据实际应用需要的空间数据系统的用户能够快速和方便的生产适合产品。从GIS资源角度设计基础库:基础库是一个空间数据资源数据库。(2)从灵活数据信息交换能力上设计基础库:基础库基于要素类名和要素ID这样一个值对来唯一地标识基础库中的任何一个要素。任何数据库和系统与基础库进行数据信息交换都可以基于这样一个基本设计。(3)从系统和数据现状出发设计基础库。
(一)、数据库结构
基础数据库应该建设成一个多数据源、多种表现形式、多分辨率、多种比例尺结构、多种数据组织形式、多时相的综合数据库。城市基础数据库对各种专题数据起着支撑和控制作用,是城市各类应用系统的空间定位参考基准,是数字城市建设和城市基础信息管理平台的核心。其内容包括数字线划地形数据库(DLG)、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库、数字正射影像(DOM)数据库和数字栅格数据库(DRG)等。以下简介DLG数据库的设计流程和相关结构模式。
(二)、数据库的更新机制
由于行政职能的分制和城市各个部门的资金投入渠道不稳定且单一,空间数据的更新机制很难有效的建立。通过规划行政审批成果的收集和城市规划测绘,根据基础数据库的数据完整性要求和入库准则,制定一套完整的数据更新机制,保证基础数据库的高现势性,定期将规划测绘成果转化为基础数据库的更新数据源。
(三)、数据库的扩展应用
城市基础信息管理平台的核心和基础是基础数据库,各种专题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如果说城市基础信息管理平台的骨架是基础数据库,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灵魂则是各种专题数据库。以基础数据库为基础,收集和整理土地利用、现状建筑、房地产、工程地质和地下综合管线等空间信息从城市建设部门(特别是城市规划部门)的行政审批流程中,作为基础数据库的扩展和补充。专题数据库的内容主要包括地名数据库、现状建筑数据库、交通数据库、现状路网数据库、旅游管理数据库、地下综合管网数据库和工程地质数据库等。完整的城市信息数据库由基础数据库和各类专题数据库构成,为数字城市的建设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服务。
结束语
作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监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城市规划测绘与当前科技力量的结合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加之高端技术人才的大量引入,数字城市下的规划测绘已经成为一种可能。城市数据库的建立不仅实现了城市规划的相关管理环节,在国土资源管理等领域也有着积极的关联。可见,城市基础数据库与规划测绘环节的相互融合必将加快数字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步伐。
篇5
生态城市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来的,这一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和响应。标志着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开始。“生态城市”概念以反对环境污染、追求优美的自然环境为起点,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其概念与内涵也在不断扩展。生态文明城市不仅涉及城市的自然生态系统,如空气、水体、土地、绿化、森林、动植物、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等,也涉及城市的人工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它是一个以人的行为为主导、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为经络的"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的复合系统。从城市经济系统来看,既要能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更要保证经济增长的质量,即要有合理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生产布局,使城市的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生态城市要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这不仅指足够的粮食和良好的营养,也包括住房、供水、卫生、能源消费等在内的舒适方便的生活环境。城市规模要同城市地域空间的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供给条件相适应。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摒弃了人类自我中心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赋予文化以生态建设的含义。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生态文明城市具有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是在人与人关系上。现在人类活动促进了经济增长,却没能实现人类自身的同步发展,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生态文明城市不是一个用自然绿色点缀而僵死的人居环境,而是关心人、陶冶人的"爱的器官",文化是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
2 生态性城市建设中的规划与绿化简析
2.1生态性城市规划简析
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生命支持系统的活力,包括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光、热、水、气候、土壤、生物等)的承载力、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物质代谢链的闭合与滞竭程度,以及景观生态的时、空、量等的整合性。 生态性城市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资源利用。在城市的市区需开发各种节水技术节约用水;雨、污水分流,建设储蓄雨水的设施,路面采用不含锌的材料,下水道口采取隔油措施等。并通过湿地等进行自然净化。郊区中需保护农田灌溉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禽畜牧场污染,在饮用水源地退耕还林;集中居民用地以更有效地建设、利用水处理设施。(2)能源规划。城市建设中需节约能源,建筑物充分利用阳光,开发密封性能好的材料,使用节能电器等;开发永续能源和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制气。能源利用的最终方式是电和氢,气使污染达到最小。(3)合理的交通规划和发展。发展电车和氢气车,使用电力或清洁燃料;市中心和居民区限制燃油汽车通行;保留特种车辆的紧急通道。通过集中城市化、提高货运费用、发展耐用物品来减少交通需求;提高交通用地的利用效率;发展船运和铁路运输等。(4)绿地系统。打破城郊界限,扩大城市生态系统的范围,努力增加绿化量,提高城市绿地率、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调控好公共绿地均匀度,充分考虑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生态环境和绿地游憩的影响;通过合理布局绿地以减少汽车尾气、烟尘等环境污染;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生物栖境和迁移通道预留空间。(5)人居环境。城市的表现形式是社区的格局、形态,人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主体,其日常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好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生态城市规划中强调社区建设,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6)生态建筑。开发各种节水、节能生态建筑技术,建筑设计中开发利用太阳能,采用自然通风,使用无污染材料,增加居住环境的健康性和舒适性;减少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广泛利用屋顶、墙面、广场等立体植被,增加城市氧气产生量;区内广场、道路采用生态化的“绿色道路”,如用带孔隙的地砖铺地,孔隙内种植绿草,增加地面透水性,降低地表径流。强调历史文化的延续,突出多样性的人文景观。(7)生态产业规划。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它通过2个或2 个以上的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生态产业注重改变生产工艺,合理选择生产模式。循环生产模式能使生产过程中向环境排放的物质减少到最低程度,实现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
2.2 生态性城市绿化简析
生态性城市绿化是城市建设科学化主要标志,在绿化规划和建设中需要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依法建立绿化经济体系。 由于城市绿化经济的三重性,要保证其健康发展,根据市场经济体制和城市绿化事业发展的新阶段,增加“依法治绿”的迫切性,必须依照国家和地方有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园林经济体系。如文物法、规划法、绿化条例、风景管理条例、第三产业政策等,以及地方园林保护条例、绿化条例、古树名木保护办法等,以确保园林绿化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2)城市绿化发展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城市绿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旅游资源,对社会资本充满了吸引力。在城市园林工程建设上政府可建立园林建设保证金制度,进一步开放银行信贷政策,提供更加优惠的金融措施,加速城市园林景区的开发建设。政府财政可与银行联手建立城市园林建设的绿色通道和园林建设单位的信用档案,加强对园林专项资金投放使用的监管和宏观调控。政府的财政性投入可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而游乐项目及部分景区建设可引入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或利用外资进行投资建设。(3)绿化经济建设的特色化。城市园林建设要走特色化道路,有特色才会有生命力;有特色,才能确保城市园林的长效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园林必须积极投入竞争之列,各园林单位要做大做强,应对城市园林的新发展与新挑战。
结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居住和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化发展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城市建设中需要注重生态性城市规划和绿化,保证人们能够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1] 胡连海. 浅谈城市园林绿化经济管理趋势[J]. 当代生态农业, 2009
篇6
在山地城市的规划过程中,出现了保护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影响生态的矛盾,山地城市的生态脆弱性对生态要素的保护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大量的建设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自然环境。现代山地城市应向着生态、健康的方向发展,提倡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山地规划必须在研究山地地形的基础上,利用自然的山体、水体隔离,进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生态开发模式。城市建设与层次丰富的环境相融合,形成了一个多变的、立体的环境空间。在强调山地生态城市空间形式的同时,采用灵活、丰富而有变化的手法。在滨水地带、山脊地带、边缘地带等自然空间较多的区域,尽量采用自然主义手法。将规划区内部与外部生态条件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并在分析山地地形,在对生态格局、灾害条件和地形地貌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规划区内部的地形局部进行设计改造,保留原有的生态格局、排洪通道和对局部气候产生影响的大型山脊。在进行内部开发和建设的同时,保障内部与外部的生态衔接,减少城市建设对原有生态格局的破坏。
三、现代山地城市的发展模式
针对复杂地形下的地形分类技术,针对设计的城市建设用地进行城市用地布局建设、生态单元用地进行生态环境的提升和恢复规划、生态单元与城市建设单元穿插布局。利用交通系统,将生态单元之间、生态单元与城市单元之间、城市单元与城市单元之间进行联系。由山地城市单元、山地生态单元和山地交通系统,组成了复杂地形下的生态城市模式。
1.山地城市单元
原始地形中的坡地、盆地、阶地经过设计后,城市复杂地形下的山地城市单元,单元内部是有着完整功能配置的混合型城市区域,内部居住与就业岗位滨村,公共服务设施发达,管理系统先进。在山地城市单元内部,通勤交通出行、就学交通出行等尽量在内部解决,减少了出行距离,优化了出行结构。
2.山地生态网络
对于复杂地形设计中的山脊生态防护用地、沟谷整治防洪用地、沟壑、陡坎防护用地以及周围山体、河流构成山地条件的生态单元,山地城市单元是散落在整个山地系统中的一个个节点,在节点的周围被大量的绿地、林地、山地、水系等自然环境包围,成为山地城市的生态网络,是山地城市的基质单元和线形单元。在复杂地形下,作为生态防护的生态廊道、防洪用地生态廊道、生态防护用地构成了山地城市的网络空间。
3.山地交通系统
山地交通系统是联系城市单元和生态网络的主要载体,是山地城市构成的关键要素和动脉系统。
四、基于生态学的山地城市空间及用地规划研究
山地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是针对山地城市的特征,对未来的土地利用布局和土地利用的指标进行的布局和控制;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和地域特征,对土地资源进行分配和合理组织的一种方式,相对于平原城市,山地城市的土地利用布局出现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布局,土地集约化利用的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的混合程度较高。
1.土地利用混合发展,职住均衡
从现代山地城市的发展模式可以看出,山地城市单元将以生态单元为隔离,分散布局在山地的整体布局之中,相对分散的布局模式就要求在山地城市单元内部形成混合度较高,职住相对均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只有发展职住均衡、土地利用混合度较高的模式,才能减少城市单元外部的出行。
篇7
1 引言
世纪之交的我国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挑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如何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必须回答的问题。
人们通常把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称之为城市规划。
国内外经验证明,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 ; 城市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2 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其思考
建国以后,我国的城市规划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一.五”期间,为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约有150个城市进行了初步规划,有些城市还编制了部分详细规划,一批城市按照规划初步形成了现代城市的框架,并对以后城市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58年后,城市规划的发展出现了失误,到60年代初期,作出了暂时不搞城市规划的错误决策。期间,城市规划工作几乎停滞,导致一些城市发展失控,管理混乱,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1979年以来,城市规划工作重新受到重视,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89年12月26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使城市规划走上了法制的轨道。特别是199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它是在总结了近年来城市规划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个战略”作出的重要决策。该文件充分肯定了城市规划作为政府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各级政府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要求在城市发展上改变以往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走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集中统一管理的道路,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通常情况下,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较短,与迅速变化的城市发展形势相比,现行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的原因,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可持续发展观点的启示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全球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对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和环境需求的能力。1994年我国政府率先制定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此后国务院专门发文,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将《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和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强调要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由于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任务繁重,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西方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尤为重要。
当前,可持续发展观念至少在如下几方面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1)如何确立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与规划方法体系;
(2)在规划环节怎样才能保证城市发展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3)如何体现“科教兴市”从总体上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4)资源、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客观约束,通过何种形式才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得到有效反映;
显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将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更好地适应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而有助于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 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思路框架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见图1)。
图1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城市规划示意图
图1仅对产生总体规划方案的过程进行了描述,实际上,在其后的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中都应按照类似的步骤考虑环境与资源的约束。
由图1可见,城市规划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在所示的比较环节处,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及城市的资源供给力,则要求进行相应的需求管理,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控制,据此在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下得出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再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比较,直至满足为止。这种城市规划新思路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综合需要与可能,建立一个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城市系统 ; 同时必须考虑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将城市的资源环境消耗确定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
根据研究目标设立了两个决策作用点: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即城市环境对污染承载能力;城市资源供给力即城市的资源(包括土地、淡水、森林、能源等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供给能力。对于任何区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将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图1所示的城市规划思路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
(1)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在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2)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
(3)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力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即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会相应发生变化,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的加大,以及城市系统允许发展规模上限的扩大。可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引入,保证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总之,上述规划思路充分考虑到客观条件对城市发展的约束及科技进步对城市发展的能动作用,以之作为规划工作的出发点,将有助于从规划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的内涵型、集约式发展以及“科教兴市”战略的贯彻实施。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和重要。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基于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能力,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杨曾宪.试论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意义及原则
篇8
一、现阶段我国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状况
1.城市建设中带来的电力专项规划工作无法满足现阶段城市电网建设的需求
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部门的电网规划往往会同时,这是现在我国城市的常规做法,这些规划中涉及到城市形态、用地、结构等相关内容原则性的规划安排。相对于城市建设规划,电网的规划专业性更强。从以往的实践经验来看,电力专项规划无法全部包含城市电网规划的内容,由此造成的规划预测与实际工作相差较大,这些都会给城市电网规划和建设产生障碍,导致今后电网的改造没有指导性。
2.用电需求增长,而城市电网规划建设用地却逐渐变少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用电需求不断增加。我国部分城市电力负荷年增长的速度甚至超过了20%。以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国家在产业结构方面进行调整,向着集约型经济的道路发展,我国城市的电力需求增长也决不会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用电的需求已经成为我国电力负荷速度增长的重要组成因素。以上种种可以得知,在未来的20年内,我国用电需求将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为了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国家土地资源,近几年,政府部门已经开始强化对土地资源的管理。为了长远性的利用土地资源,在进行城市建设中有关部门必须先对城市建设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因此,如果在城市建设之前没有做好城市电网规划工作,等城市的规划建设初具规模,然后再对城市电网建设进行规划,那将会举步维艰,非常困难,而且效果不显着。所以在城市化之前必须先做好城市电网规划工作。
3.城市电网建设与城市环境
城市建设规划与城市电网建设没有有效结合,导致城市电网建设工作对城市环境的影响非常突出。首先,在城市电网建设中,架空线路频繁穿越于市区高空,尤其屡现居民楼前架空线,如此有碍居民生活,更具潜在的高压电力风险。其次,电网时刻在运行,而运行时必然带有电力电磁辐射,即使比其他那些高频辐射危害小,但它毕竟时刻都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再次,变电站工作运行过程会产生比较大的噪音,有些变电站建设在居民楼小区附近,不但产生辐射,噪音也对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最后,城市上空架空线、居民楼周围高压线路和电力设备的存在,给居民带来生活中的畏惧感。因此,城市电网建设与城市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电网规划建设中必须考虑到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二、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的融合
1.将城市电网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同步进行才是根本
不论城市电网规划,还是城市建设规划,都需要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从全局出发,从长远利益出发,这就需要将城市电网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同步进行。因此在对城市建设规划方案进行审核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的审核电力部门根据城市建设规划而规划递交的城市电网规划方案,二者的同时审核和,从法律角度而言,是进一步保护城市电网规划方案,保证这一方案的切实可行和实施,进一步促进城市电网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的同步和和谐,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协调城市电网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促进二者之间的融合,在城市有限的资源和空间中,创造更加便利完善的基础设施,促进城市市容市貌的美化。
2.在城市电网规划实施中,尽可能的争取地方
政府的支持
城市电网得到有效规划后,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会碰到一些具体的问题和矛盾纠纷,因此就需要尽可能的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保证城市电网建设的有效实施。在具体的城市电网建设中,遇到的矛盾纠纷,可以通过召开会议讨论,签署双方都承诺的有效协议等形式解决具体的问题。良好的电力保障给一个城市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保障城市电力的安全也是当地政府的重要责任,地方政府应该从全局出发,以对全体人民负责的态度,高瞻远瞩,针对城市电网规划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好相关指导工作,与电力企业携手共进,共同解决具体规划建设中的矛盾纠纷。此外,城市供电企业也需要和城市地方政府部门,开展积极的政企战略合作,及时沟通,保证城市电力的有效畅通,为广大人民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进一步为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
3.转变观念,统筹兼顾,使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相融合
在城市的建设规划中,城市电网规划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城市电网规划跟不上节奏,脱节或者滞后,都会极大的影响整个城市建设的实际效果。如果一个城市的建设规划已经规划完成,而城市的电网规划却没同步,这就需要及时的加强城市建设规划有关部门和供电部门的交流和沟通,促进城市电网规划的顺利开展。此外,城市电网在规划的过程中,还需要与其他的市政设施管理部门进行相关的沟通,共同协调好电网规划建设中的一些具体的施工问题,如电缆通道的建设、电缆的铺设方位等。因此不同的行业之间就需要对具体的操作项目进行一个明确的备案,确保不同的市政设施项目之间相互合作进行,尽可能减少相关的挖掘工作给环境带来的损伤,保护城市环境,节约资源。
4.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减少城市电网规划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篇9
1.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地使用的功能作用
1.1保护城市环境
城市中的园林绿地能起到净化空气、水体和土壤的功能。由于园林绿地中栽植了大量的植物,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的绿色植物还可以吸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对生态环境和人民身体有害的气体,并且对烟尘具有明显的阻挡、吸附作用;许多水中都种植了大量的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这些绿色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溶解物质,减少水中污染的细菌数量,对净化城市的污水也有一定的作用;植物的地下根也能吸收大量的有害物质,可以起到净化土壤的作用。
1.2改善城市气候
园林绿地对城市小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气温、湿度和气流的影响。园林绿地在夏季可以降低物体表面的温度和气温,而在冬季则可以提高物体表面的温度和气温,并且能降低太阳辐射的温度;有的地面比较硬,湿度比较低,绿色植物具有蒸腾作用,可以将大量的水分蒸发到空气中,从而增加空气的湿度,形成凉爽、舒适的环境;城市中的带状绿地是绿色的通风走廊,在夏季可降低炎热程度,在冬季,垂直于寒风方向的防风带可减弱寒风气流,改善城市的气候。
1.3降低噪声
植物特别是林带,可以降低城市的噪声,特别是树木枝叶茂盛层层错落重叠的树冠,其降噪的效果很明显。
1.4减灾防灾
如果突发灾难来临,城市的园林绿地能为人们提供良好的避难场所。比如,一般的居住公园和区域性公园能为周围的居民提供救援、堆物、搭建临时设施的场所;靠近住宅区的小型绿地可以为居民提供紧急的避难场所;市级的大公园则可以作为救援基地。
1.5美化城市
城市园林绿地的存在不仅为城市带来了生机,还给城市增添了富于色彩的美景。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可以使绿色植物和城市建筑有机结合起来,以植物多变的色彩和优美的起伏林冠线来衬托城市,还可以丰富建筑群的轮廓线,增加建筑的艺术效果,达到美化市容、形成不同的城市特色、提高城市形象的目的。
1.6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憩娱乐环境
城市中园林绿地能为人们提供日常休息娱乐的环境,其城市绿带、城市游憩带和环城旅游带为人们的观光和旅游提供了必要的环境,同时,园林绿地还可以作为文化宣传、科普教育的场所。
1.7维持生物的多样性
园林绿地中的林带、水景观的绿色植物等能为动物提供良好的繁衍场所,对提高生物的生命活力和寿命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维持了城市生物的多样性。
2.城市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
在城市绿地的系统规划设计中,不同性质的绿地设计手法是不同的,城市中的绿地类型主要包括公园绿地、道路绿地和街头绿地。公园绿地设计中,因其绿化面积较大,可以结合水体和地形的设计来体现公园布局的生态性,植物配置可以采用乔木、灌木、花草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风景林来打造大面积的色彩,形成林带植物与地被植物过渡的层次感,从而提高公园景观的观赏性;道路绿地可以增加道路的绿化覆盖率,结合交通干道的特性布置行道树和花草,使行人的慢行空间具有良好的景观效果和遮荫功能,增强道路绿化的可识别性和观赏性;街头绿地可采用乔灌木和模纹结合的方式,体现出整洁舒适的生活和休闲空间。下面提出一些关于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方法原则。
2.1坚持以人为本
城市园林绿地是人们活动空间的补充和延伸,是人们进行交流的重要场所,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应是园林绿地设计的基本前提。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绿地设计的可参与性和亲和性,设计要满足人们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同时考虑人们的年龄结构和他们的活动需要,使设计充满人情味和生活情趣,充分发挥园林绿地给人们带来的陶冶情操、慰藉心灵的作用。要科学的进行植物配置,使设计整体布局的比例和节奏相协调,营造平衡、稳定、直曲等形式的园林意境美,从而达到满足人们审美情趣、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目的,保证园林绿地的服务功能和艺术价值、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的协调统一。
2.2注重植物配置手法的多样化
城市园林绿地的植物造景强调在设计和建成效果上来展示植物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的特点,因此要根据绿地的多样性,灵活多变的进行植物配置。比如:点、线、面相结合的植物配置,构建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草花混合的绿化模式,植物的配置多用丛植、孤植、坪植、坛植和棚架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将道路和围墙等线范围也进行绿化;利用建筑面积将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相结合,从而提高建筑范围的空气湿度,减少直射光对建筑的污染;模拟自然造景,使绿地规划和植物的设计疏密有致,从而创造鸟语花香的意境。
2.3与生态相结合
植物是生态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园林绿地的设计只有与生态相结合,才能确保植物与绿地所处地域之间的共生、共享和共存。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时候,要选择能与当地气候相适应的植物品种;提高植物的多样性;做到乔木、灌木、藤木、花草的合理配置,速生植物和慢生植物、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科学搭配,实现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的协调统一。
2.4因地制宜
设计中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主要是对原有土地条件合理运用的原则、适地适树的原则。加强对原有土地的合理运用,结合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的情况进行造景,充分的利用自然的地形条件和地貌,使层次上体现起伏与韵律变化,做到既节约资金,又保护生态平衡;适地适树是尽量保护原有的大树,结合当地情况,以乡土树为主,同时根据当地的立地条件,选择适应性较强、观赏价值较高的外地植物,增加景观群落的多样性。
2.5突出地方特色
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地的规划设计必须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气候条件和人文条件等,将城市中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融入园林绿地的设计中,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绿地,在设计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当地地形的原有地貌和生态群落,尽量保留原有植物,融入与当地条件相适应的植物。
3.结语
综上所述,城市绿地与城市人民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它不仅能够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还能提高城市的整体功能和整体形象,因此,在进行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的时候,要坚持以人为本,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将城市的自然环境与人工设计融合在一起,促进整个城市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脚步的不断加快,一些危害人类健康和城市发展的问题不断出现,这些问题也越来越尖锐。这些问题在规划城市的过程中给人们带来很大危害,严重时会危害人们的生命与健康。也正因此,现代人们开始重视环境,并在努力探索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的方法,生态城市概念也随之出现。生态城市强调自然和人的和谐发展,人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注意保护环境,在规划城市过程中树立生态城市理念已经成为时展的需要。但我国有许多城市在盲目的设计生态城市的规划,规划设计工作还不够成熟。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和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渐进过程,是一场技术、体制、文化领域的社会变革。我们城市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要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发展之间的关系,应以生态优先为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系统生物修复、改善环境、美化环境、景观休闲、改善气候、维护与提高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整体形象的生态服务功能。
2 生态城市的内涵及特征
生态城市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系统,生态城市要统筹兼顾城市的基础设施、生活环境、空间布局及自然环境等,要充分运用各种物质、能量及信息资源,充分体现和谐发展和稳定发展的特征,进而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的进步相协调。和以往传统的城市相比较,生态城市有其独特的特征:第一,生态城市可以理解为一个高效率运行的流转系统,它以基础性设施设备为支撑,给物流、人流、能源流及信息流运作提供条件,从而加快各种流动运行,降低城市生态污染与经济损坏;第二,生态城市是一个具有较高效益的转换系统,生态城市可以实现少量的自然物质投入,获得更多的物质产出,并有效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第三,生态城市的规划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特征,生态
城市不仅要实现环境优美,还要保持在整体协调的秩序环境里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生态城市不仅注重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还重视城市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进行城市建设一定要运用自然生态基础,重视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在保护的前提下不断完善与提升,并采取各种技术措施提升城市的生态效益。
3 生态城市的设计规划原则
3.1 转变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
设计生态城市一定要转变以往的生产生活方式,将降低碳排放量为设计目标。设计过程中要节约利用城市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建设城市交通系统、建筑系统等活动中坚持循环再生和自然生态制衡的规律,时刻遵循低排放、低能耗的本质,运用生态理念分析并解决环境、能源及废弃物处理等各种问题。
3.2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生态城市设计要坚持以保护环境为根本,坚持生态优先,有效利用自然条件,最大限度的保持原有地理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不受到破坏,使城市和环境达到可持续发展。进而有效延续环境保护。设计各类自然景观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基础设施的完善,不断完善其生态功能,提升基础设施的景观效应、生态效益及共享性。
4 生态城市的设计内容
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的总纲领,合理的生态城市规划方案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与前提。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含有很多方面,例如:技术体制、自然环境、减排目标、交通系统、城市人口容量等。建立技术体制主要是根据碳减排的潜力,寻找适宜的节约能源技术、新能源开发等低碳技术,进而减少化石能源使用概率,提升风能、氢能、太阳能及地热能的运用比率,使自然的生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不断调整各能源的结构,迅速提升可再生能源使用效率。建立技术体制还包括推行碳汇机制,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合理利用与开发城市的草地、森林及各种湿地系统,设计过程中使用植树绿化、节能环保等技术;设计减排目标要合理利用生命周期法、实测法等测算碳排量法测算人们正常生产生活的碳排放量,进而深入分析碳减排的潜力,研究减少碳排量的途径,合理规划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设计自然生态环境要树立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相融合的观念,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来减少市政工程的工程量,方便排放洪水,降低基本建设工程成本,同时,改善周围环境质量、调节气候。城区范围内最大限度的保留湖、河、塘等,把一些地段挖成人工河道,尽可能保留原有点,合理配置沿岸绿化;城市人口规模对城市的碳排放量具有重要影响,碳排放量会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变大。随着我国工业化不断加深及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各城市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较大的人口规模引起城市用水、用地和环境等较大生态负担。城市局部气候会受到碳排放量的增加而出现各种变化,严重时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设计城市的人口容量时,要结合国内外其他生态城市经验,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模型,深入分析城市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对人类碳排放量产生的影响,进而规划出可
以有效降低碳排放量的城市发展模式;交通系统规划含有能源供给、交通工具及道路布局模式,设计交通系统时,要把用于发展低碳的资金投到节能交通工具的研发和使用中,与此同时,研究可以回收和处理交通工具排放气体的电动机技术。结合能源结构情况和城市交通的发展现状,借鉴国外征收碳税等手段,根据各种交通工具排放物的含碳量合理征收税费。在日常生活中,多向人们宣传绿色公交理念,使人们树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理念,提倡运用功能重构、空间感紧凑的交通模式,近距离范围内运用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远距离时运用公共交通。
5 我国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正在改善,整体正处于恶化,环境治理能力赶不上破坏速度。具体表现有沙漠化快速扩展,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森林资源正在锐减,草原退化不断加剧,水体污染较重,垃圾包围着城市,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致使经济损失十分严重。导致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有很多,可以将这些原因归为三个方面,即:工业化的压力、人口压力和市场压力。工业化压力是我国工业化发展较晚,要快速发展经济,难免以环境高代价、资源高消费换取的,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迫使人们为了生存,要开荒毁林,破坏植被,获取其利益,而获取利益的各种活动远远超过了自然可以承受的范围。
6 结束语
人类社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为基础,进而打造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建设与发展对国家经济、政治及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如今,城市面临危机越来越严重,必须合理规划生态城市,深刻理解生态城市内涵,坚持各项规划原则,结合低碳经济、生态思想的理念,建设适宜人们居住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城市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篇11
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无疑是存在矛盾的。通过实施城市规划,可以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城市建设需要的是建筑空间的拓展,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的则是现存建筑空间和建筑形式的保留。两者是对立的两级,水火难以相容,但在目前的情况下又必须找到和谐相容的方法。政府可以根据根据城市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及文物保护法规的规定,出台相应的城市规划,合理协调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在实际运行中,既重城市建设,也重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给两者以合理的运行空间。关键是出台的城市规划要有具体的史文化遗产保护内容,甚至要在总体城市规划中,建立保护专章或建立独立的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否则的话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就成为一句空话,城市规划的内容重点就落到了城市建设上。如青岛市近年来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建设速度发展很快,但城市中的关历史文化遗产也同时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与青岛市具体而详细的城市规划有关。1994年青岛被认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01年关近代建筑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岛市政府及时出台了《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青岛关近代建筑保护规划》等城市规划和关保护条例,这些规划,协调了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使城市在快速发展建设的同时,关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二、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
让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社会前进的进程中处于静止的状态并不能起到最佳的保护作用。城市中历史文化遗产需要维护、修缮,只有这样它才能更长久的留存下去。历史上,西安城墙、太原晋祠都是进行了常态化的维护、修缮,才成为今天的样子。通过保护性的开发,让历史文化遗产发挥一定的实用价值,可以获取维护、修缮资金,在发挥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会不断地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样也会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在今天,“城市文化遗产作为城市特色的重要内容,在城市特色塑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城市愿意申报历史文化名城,以此作为打造城市特色的筹码”。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开发已经成为提升综合形象、增加历史文化意蕴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对历史文化遗产实现保护性开发的途径就是把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有效地纳入城市规划中。如《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将小西门、天心阁、潮宗街、开福寺规划为“历史风貌保护区”,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保护区内以保护古建筑为主体,适度引入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与岳麓山形成呼应,整合开发成“山、水、洲、城”特色突出的古城风貌特别保护区。在青岛,因为有完善、合理的规划,关的旅游功能越来越突出,而在关一带进行建设则有着严格的限制,就连街具建设都纳入关的整体建设保护规划当中。
三、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城市规划说的通俗点就是帮助城市算未来的账,算的好这笔账就会多一些、早一些地变现,而算的不好,变现的数目就会少一些、变现的时间就会迟一些,甚至还会赔本倒贴。合理、可行的城市规划总是把历史文化遗产做为宝贵的资源,注重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并举。好的城市规划是通过历史文化遗产提炼城市的人文历史精神,推进城市的文化建设,创造宜居、宜投资的内环境,进而还能释放出城市的旅游价值、创造绿色无污染的经济收益。
通过良好的城市规划完全可以实现城市规划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和谐统一。在这方面斯德哥尔摩是做得非常成功的城市,它既是一座现代化程度极高的城市,也是历史文化非常浓厚的城市。它的基本做法是:一些新开工建设尽量走上郊区,打造卫星城,历史文化遗产一般不动。斯德哥尔摩也开发历史文化遗产,但原则是保留传统建筑外墙、拆除内部设施重建,既发挥了实用价值,又保留下了历史风貌。如今,斯德哥尔摩既有发达的现代工业体系,又因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城市以文化论输赢,城市规划决定着城市的价值。在这里,我们也确实需要重新评估政府的职责,政府应“着重从综合决策与实际运行两个方面构建有效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涉及的问题很多,城市规划虽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但有了良好的城市规划就给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一个合理、有序、正确地进行的依据。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实际作用的发挥,必须以完善的立法保障、严格有效的执法为基础。通过各个环节的紧密衔接、有效配合,城市规划可以发挥最大的价值。
篇12
1.生态城市规划的观点
从生态学的观点而言,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这里所谓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概言之生态城市应该是环境清洁优美,生活健康舒适,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
2.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3.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城市规划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及城市的资源供给力,则要求进行相应的需求管理,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控制,据此在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下得出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再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比较,直至满足为止。这种城市规划新思路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综合需要与可能,建立一个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城市系统;同时必须考虑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将城市的资源环境消耗确定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
根据研究目标设立了两个决策作用点: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即城市环境对污染承载能力;城市资源供给力即城市的资源(包括土地、淡水、森林、能源等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供给能力。对于任何区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将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4.规划确保城市生态系统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起主导作用的生态系统。城市中的一切设施都是人制造的,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费者主要是人类,而不是野生动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动受到抑制,自然的分解功能不强。第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流通量大、运转快,是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城市中人口密集,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绝大部分食物要从其他生态系统人为地输入;城市中的工业、建筑业、交通等都需要大量的物质和能量,这些也必须从外界输入,并且迅速地转化成各种产品。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其中的有害气体必然会飘散到城市以外的空间,污水和固体废弃物绝大部分不能靠城市中自然系统的净化能力自然净化和分解,如果不及时进行人工处理,就会造成环境污染。由此可见,城市生态系统不论在能量上还是在物质上,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生态系统。这种高度的开放性又导致它对其他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同时会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强烈的干扰。
5.城市规划工作中生态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
1)生态优先,体现以人为本:
鉴于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矛盾,城市生态应该把净化大气、保护水源、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维持碳氧平衡、防风防灾、调节城市小气候环境等生态功能放在首位;并应从满足人体尺度,为人类提供方便,增加生活情趣含量以及观赏休闲等需求作为建设重点;从偏重于视觉效果转向注重人体身心健康角度综合考虑,强调人居环境,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相互协调。
2)师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样性
通过建立稳定和多样化的植物群落,达到传承文明,师法自然,景观多样,应接不暇的效果。充分利用树种资源和生态位资源,形成不同类型的城市生态系统,既满足人们不同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又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3)系统优先,强调整体效果
科学配置,完善城市生态的类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统生态总量,发挥城市生态环境的最优效益,实现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充分提高整个城市的总体功能。
4)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根据不同地段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质量,确定适宜的环境结构,选择应用具有主导功能特点的构思,进行城市生态环境的合理布局。借鉴本土建筑特别是建筑群落的优点,突出生态建筑群落模式的特点,完备优化城市结构。
结束语
城市规划与建设是人类在地球生物圈的重要活动,生物圈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都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人们在开发和利用生物圈中各种资源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不能忽视生态系统自身的特点和生态规律,不能忽视人类活动对各种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效应和影响,更不能将充满生命的生物圈简单地看作人类的资源库和蓄污池。人们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按生态学规律办事,才能使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能够被人类持续永久地利用,才能使人类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持续拥有这美好的地球家园,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篇13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对于中小城市建设与规划管理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相关的规划管理标准中对城市规划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于城市规划过程中的监督、引导等行政管理活动以及组织编制、审批等过程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城市的急剧扩张、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经济的变革,这给城市的规划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相关的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应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遵循相关的规划原则,适应新时期的智能转变,但是在实际的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缺陷,本文就主要针对此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相关的应对措施。
一、中小城市建设与规划管理中的漏洞
1.规划意识淡薄,起步晚
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由于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起步较晚,相关部门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规划意识较为薄弱,在实际工作很多规划工作中都没有严格按照相关的管理及审批制度实施规划工作,这使得我国中小城市的规划工作规划质量不高,在规划方案及建设过程中存在较多的缺陷。
2.远性
城市规划工作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其规划工作中各级管理及职能部门的数量众多,并且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在城市规划及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综合的考虑其短期内的各种影响因素,保证其规划的合理性,还需要做好长期的规划工作,保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对我国城市规划现状进行简单分析不难看出,由于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规划制法体系,城市规划中的执法主体管理职能被弱化,缺乏健全的监督管理力度,一些中小型城市在规划及建设过程中只注重短期的经济效益,对于城市中的违法违规建筑没有予以强有力的惩治,相关的审批部门也没有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执行审批工作,导致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存在很多缺陷,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会对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阻碍作用,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3.没有明显的地方规划特色
在历史变迁过程中,各个城市都具有其自身的文化特色,每个城市中都具有凝聚历史变迁的街区及文物古迹,这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历史见证,但是现代中小城市规划建设工作中,没有对自身的历史文化及文物古迹予以足够的重视,而是照着统一的标准实施城市规划工作,导致城市规划及建设过程中,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古迹遭到严重破坏或是直接消失,这使得中小城市建设及规划的过程中,不具备其自身的地方规划特色,这使得现代化的城市难以实现其个性化发展。
4.缺乏科学性
在中小城市的规划及建设过程中,保证其规划的科学性是整个城市建设顺利开展的最基本的保证,这就需要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综合的考虑各种长期及短期的影响因素,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但是在实际的规划工作中,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及城市建设部门,受到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盲目的划定企业生产建设用地,导致城市中心区及商业区建筑密集、交通状况差的同时,对城市的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直接给城市中居民的生活及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5.资金和规划设计管理不到位
城市规划过程中,除了要保证规划设计图纸的科学合理性之外,还需要在实际的工作中,做好规划设计的管理工作,并要根据实际的规划设计、建设内容,做好资金的预算及管理工作,在保证建设质量的前提下,尽量的减少施工成本,这对于城市规划、建设质量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
二、重视并提出解决规划管理中漏洞的措施
由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小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具有较大难度的建设工程,在其规划建设工作中,还存在较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在现有基础上,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用以提升其规划、建设质量,这对于城市的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下面就针对此予以简单分析。
1.“政企分离”的问题解决
由于中小城市规划及建设过程中,存在各级规划及管理部门职责模糊的问题,导致其在实际的规划及建设过程中,规划质量及规划效率不高,同时还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问题,政企分离能够有效的解决由于各部门职责模糊不清、互相推诿、互相包庇所导致的腐败问题,做好各项工程的招投标工作及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这对于城市规划及建设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土地规划
土地规划是城市建设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工作,这就需要在城市总体规划的过程中,对土地的利用与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制定出完善的土地规划措施,以便于从源头上很好的控制土地规划管理失控的问题,并要对土地利用结构予以有效的控制,对工业用地的比例严格控制,保证城市规划中的生态环境要求。
3.城市规划定位问题
城市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历史文化特色,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在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还需要对城市规划目标及个性化发展思路予以明确,形成具有其自身特色的规划及建设风格,这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4.完善规划管理机制
制定完善的规划管理制度对于城市规划质量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在建立完善的规划管理机制的基础上,要求各个部门依据相关的管理机制做好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落实及变更工作,对于各种违规行为予以严厉的处罚,这对于保证城市规划及建设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5.强化规划管理和行政执法
我国法律中有较多的关于城市规划及建设的法律,这就需要在实际的城市规划及建设工作中强化其管理工作,并加强各个步骤中的行政执法力度,保证城市规划及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结束语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中小城市规划及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较多的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主要针对其规划及建设工作中存在的漏洞进行了简单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应对措施,对于其规划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