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

篇1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的情感,这种情感包含着尊敬家人,师长、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珍爱生命等等。感恩是人类的美好品德,也是健全人格的具体表现。我国古代的儒家视孝和感恩为“人伦之公理”,一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有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上学后有老师的教育之恩……如果人们之间没有施恩与感恩,很难想象这个社会还能正常发展下去。学会感恩应该是做人的最基本的标准。中小学是养成良好品行的关键期,学校要努力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加强感恩教育是要培养学生让他们拥有一颗阳光般的心灵、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一切对我们关心、关爱的人,从而使人与社会和谐相处。

一 正确认识感恩教育

感恩是儒家思想,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代就有“齐家、治国,方能平天下”,古代皇帝对孝特别重视。孝文化――感恩教育作为儒家思想的精华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中国人际关系、伦理道德,乃至治国国策的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传的不竭动力!感恩是孝文化的表现形式,学生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感恩教育,才能使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因此,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关键。

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的“小皇帝”,从而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关心他人。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等。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教育,才能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

二 社会和谐需要感恩教育

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把民族精神教育与改革创新、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引导中小学生在接受知识教育中培养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始终保持爱国爱家、尊老爱幼、无私奉献等优良传统,并进行文明礼貌等教育。

当前一些学校在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不了解传统文化,不孝、不敬、不体谅父母和长辈,见到老师漠然视之,见到朋友如同路人等现象。所以,在中小学生基础教育中开展感恩教育,让中小学生学会对所有人感恩,对自己、对父母和对社会负责,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发展。通过感恩教育,使他们学会感恩、学会回报。孝(感恩)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基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和谐文化。感恩教育表现在以孝待亲、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和谐。弘扬孝文化,开展感恩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养成礼让兼爱、和衷共济、热爱和平的性格,可以促进和睦的人际关系的形成,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学生只有学会对人对事多一分谅解、宽容,少一分抱怨、仇恨,对家庭多一分责任、承担,少一分推卸、倦怠,才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只有对自然物多一分珍惜、怜爱,少一分浪费、残暴,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 做好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

1.教学中渗透感恩文化意识

学会感恩首先要认知感恩,如果一个人不能识恩、知恩,就不可能有感恩的意识和行为。因此,感恩教育首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一切并非理所当然的。因此,要唤醒学生的感恩情感,让他们学会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学会知恩图报的同时,教会他们施恩不图报。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育中,使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有感恩的内容,特别是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阅读课外书籍中汲取感恩的营养。在现实社会中,特别是汶川地震中、舟曲地震中,那些真实感人的事迹,那些有着英雄壮举中的人们都是知恩不图报的人,他们处处为别人着想,以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为重,他们的奉献精神感动所有人,他们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真正力量,他们是人民的英魂,是人们的楷模,是一部活生生的教材,是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标本。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克服奢侈、攀比、享乐、懒惰等毛病,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懂得抵制不良思想的影响,做到自律自爱、自尊自信。作为教育工作者,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同时也应做到“德高为师、学高为范”,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

2.用典型事例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母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父母,父母给了我们生命,让我们成为人类社会的一分子。无论你的父母是否富有,是从事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是干部或百姓,他们都为你的到来而欢欣鼓舞,为你的成长操心、劳累,为你的成长、成才、成家奔忙。那你是否在父母劳累后递上一杯暖茶,在他们生日时递上一张卡片、送上一份祝福,在他们失落时给予问候与安慰,他们往往为我们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精力,而我们又是否记得他们的生日,体会他们的劳累?感恩需要你用心去体会,去报答。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不会嫌孩子长得丑或是有残疾,高兴时欣慰地一笑,困难时一碗稀粥为你存留。母亲的胸怀是温暖的,父亲的臂膀是结实的,为你遮风挡雨。每位父母都是伟大的,他们从来不觉得苦或累。作为中小学生,要从在家做起,为自己的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如洗碗、洗衣、打扫卫生等家务劳动,不提过分的要求,节约每一分钱,从小做到勤俭节约,勤劳上进,为父母分忧,关心、尊重、体贴父母,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一个人只有懂得爱人,才有被爱的资格,首先应该爱父母,这样才会爱社会上的其他人,所以学校要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孝亲敬老的感恩教育活动。“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意思是“可怜我的父母啊,如此劳苦地养育我”,这句诗充分体现了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可以说,父母很伟大,他们为孩子可以付出一切而不求回报。

自古以来的伟人无不有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不需要惊天动地,只需要一句问候、些许安慰。作为教师,我们要用一些典型的例子来教育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如200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陈玉莹请求医生用手术将自己的肝移植给儿子,为挽救孩子的生命,她每天锻炼身体……

篇2

多媒体图文并茂,它是感恩教育教学的重要的载体,小学生们喜欢多媒体教学,喜欢看视频节目,教师要因势利导,牢牢抓住这个契机,选取感恩类的视频给小学生们观看。观看历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对于“割肾救母”田世国、“最美妈妈”吴菊萍等这样的感恩的人物会记忆犹新,并对自己感恩的心有一个对比,决心向之学习。此外,还有《最美女教师张莉莉》专题片、《一个也不能少》等影片、邹越的感恩教育激情演讲等都对学生们的感恩教育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还可以让小学生们学唱《说句心里话》、《烛光里的妈妈》等感恩教育歌曲。

三、开展感恩实践活动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当我们把感恩教育切入实际生活之时,当孩子把感恩之心化为感恩行动之时,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初见成效了”。所以,为了让感恩教育深扎根于小学生们的内心世界,成为一种终身的良好道德情操。感恩教育就要落实到行动中去。让小学生们积极参与感恩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这样以来,小学生才能“知恩于心,感恩于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社会。教育者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日常生活小事是培育感恩大树的养料,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篇3

于丹老师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节目后,我不禁思考,感恩,到底是什么呢?

感恩,顾名思义,就是感谢别人给予的恩惠。感恩是一种美德,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学会感恩,常怀感恩之心,是进步与文明的体现,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根基。值得感恩的不仅仅是对上苍,我们对父母、亲朋、同学、社会等等都应始终抱有感恩之心,我们的生命、健康、财富以及我们每天享受着的空气、阳光、水源,都在我们的感恩之列,一位盲人曾经请人在自己的乞讨用的牌子上这样写到:“春天来了,而我却看不到她。”我们与这位盲人相比,进一步说与那些失去生命和自由的人相比,目前能这样快快乐乐地活在世界上,谁说不是一种命运的恩赐,我们还能时常愤怒得发抖而总去抱怨命运给自己的不幸和不平吗?所以,尽管苦难不能忘记,罪恶必须得到惩罚,但我们也的确应常怀感激之心并努力回报那些给予我们恩情的人。

花儿,你要感谢小草,是它愿做你的陪衬品,衬托了你的五彩缤纷,小草,你要感谢大树,是它愿做你的替代品,为你遮挡了洪水侵袭。大树,你要感谢大地,是它愿做你的滋养品,给了你肥沃的土壤,能让你在这片黄土地上点缀自己的色彩。

早上,国旗下讲话的老师向同学们述说感恩的知识。人们帮你,你要感恩,花儿为你绽放甜美的笑容,你要感恩;新鲜的水果为你解渴,你要感恩。我们要带着感恩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样你才会更受尊重。

感恩,一个熟悉的字眼却又不是一个热门的话题,我感谢父母,生我养我,给了我家庭的温馨;我感谢老师,教育我辅导我,给了我渊博的知识;我感谢周围的每一个人,给了我人间的真情、友情和亲情。

一颗感恩的心永存人们心间,它是黑暗中的火焰,给人们光明;它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给人们滋润;它是沙漠中的一弘清泉,给人们期待。俗话说得好:“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有的人甚至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报恩的。我赞成他的观点,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我们一出世父母就有恩于我们,我们要懂得以德报德,以恩报恩,让恩情融入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温暖,让世界多一份爱,恩情满天下!

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而不要成为那冷酷无情的动物,感恩是人类的传美德,让我们把这美德代代相传,让世界充满爱!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2

这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浅,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质,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完美的自己的人生!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看了一德老师讲述的感恩教育,想起了这首《感恩的心》。我觉得要立足于社会,最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遇到事情,抱怨少一点,感恩多一点!

因为有爸爸妈妈,才有了我的存在,从出生那一刻起,他们心里就多了一份爱和牵挂。妈妈以前对我说,我和弟弟妹妹就是她心里的一切,虽然经济条件并不好,虽然每一天要穿梭于人群中为生活奔波,虽然每一天要早出晚归,晚上总是拖着疲惫的身子,迈着沉重的步伐往家里走,但是一想到家里有她疼爱的宝贝,她都不会觉得累。爸妈永远都是最疼爱我们的人,在这种爱的世界里,没有贫富,没有钱权,没有名与利。带着这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我们才能站的更高,看的更远!爸爸是船,妈妈是帆,载着我们乘风破浪,驶向温暖的港湾。今晚,妈妈在我给他们打电话之前打给了我,听到我的声音,只说了句“想你了!”语气中有的是欣喜却夹着浓浓的忧伤。听到这简单的四个字,我的心里涌起了莫名的伤痛,往日妈妈的关怀和充满疼惜的眼神历历在目。这时候的眼泪似乎也不那么争气了,悄悄的从眼眶里溜了出来。突然想起了梁继璋的说过的一句话:亲人只有一次的缘分,无论这辈子能相处多久,都请好好珍惜共聚的时光,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见!所以趁此刻还有时间,都请好好地感恩父母,好好地爱我们的爸爸妈妈!

假如我是一棵小草,爸妈给了我生长的机会,而老师就像是阳光和雨露,给予我们营养,让我们更健康快乐的成长。

老师总是默默无闻地耕作,不求回报,只想着他们播种的种子有一天能绽放美丽的花朵,开心的迎着阳光快乐成长。因此我们也不要吝啬那一份对恩师的爱和感恩。

感谢爸妈给了我生命,感谢老师带领我走进知识的殿堂,感谢社会能够让我体验生活的快乐和辛酸!如果每个人多一份感恩,少一份抱怨,世界将变得更加完美,请让世界的各个角落充满爱,有阳光的地方就存在感恩的心!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3

因为有爱所以有期望;因为有爱所以有温暖;因为有爱所以有动力。看完《感恩教育》,我懂得了要感恩并且我对“爱”这个字有了深刻的理解: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爱是最简单的爱,是一种人性化的爱,但又是最深的爱,最伟大的爱。

苏格拉底说过:人有了人格的尊严,必不甘坠落为禽兽,而人的品德也必然提高。百善孝为先“孝”字一向铭记在我心,于丹觉得:一个孩子在很小的时候,能不能有快乐的生命,可能比他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

也许每人的意识里都有孝,但都没有被释放吧!论语里讲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说过:“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也就是说:孝心不在大小不分远近。

回想,每当我考试成绩不好时,父母总是鼓励着我,让我不要气馁,给予我信心,使我努力前进;

回想,每当天气变凉时,父母亲为了让我添上一件衣服而唠叨时,无非是怕我着凉,感冒难受,耽误学习;

回想,每当我想看电视时,母亲为了不让我看电视而唠叨时,无非是怕影响我的学业,成绩下降;

为什么此刻有很多孩子不快乐?因为有好多自我中心的孩子,会觉得给他的一切都是本分,不给他的一切都是亏欠。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很骄纵的小男孩,他认为别人的一切都是就应惯纵他的,他只要好好学习他就就应是自我中心,所以他每一天呢,都会因为不如意乱发好多脾气,有一天他爸爸把他带到后院的篱笆傍边对他说:“每一天都发脾气不好,这样吧你算一下发一次脾气就定一个钉子,看看你一天要发多少次脾气。一天下来他看到篱笆上密密麻麻的钉子。

父母亲唠叨的一切事情,无不是那颗爱女之心的体现,而我却辜负了那颗爱女之心。

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人生最大的'悲哀。孝敬父母吧!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一个家,是父母让我体会到了人间有情。

这次观看我也学会了要心存感恩。感恩父母,是父母给了我生命。感恩老师,是老师教会我知识。感恩大自然,是大自然让我有了这么好的生存环境。感恩让我拥有东西的一切!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4

今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老师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浅,感动之余,也提升了自己的修养。

节目主要讲了三个方面,一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二是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三是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强自立、自信?首先,于丹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一棵大树陪着小孩长大,奉献了自己的果实,树枝,树干,让小孩实现了愿望,慢慢地,小孩变老了,他该走的地方也走过了,该看的世界也看遍了,他终于知道了要留下来好好陪陪大树,从这个寓言中,我们懂得了孝敬父母是多么的重要啊!父母就像是故事中的大树一样,无私奉献,所以,我们也要更加孝顺父母,报答父母。为此,于丹老师还把两位成功人士说的例子举出来,赖东进叔叔说:“我对生活充满了感恩的心情,我感谢我的父母,虽然他们瞎,但他们给了我生命,至今,我还是跪着给他们喂饭,我还感谢苦难的命运,是苦难给了我磨练,给了我这样一份与众不同的人生”;田世国叔叔说:“父母给了我生命,捐肾救母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他们说的只是短短两句话,可这两句话却包含了他和父母之间无限深厚的爱。

最后,于丹老师又给我们讲了自强自立,自信,于丹老师说::“这个世界上知识固然重要,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的悟性,有悟性的人,他对这个世界上知识的转化会变成生命的智慧。”不要墨守成规,按部就班,而是要在这个处处混沌喧嚣的社会中,学会发现其中的有效信息。

通过于丹老师讲的这堂课,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学会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想想自己,有时,爸爸妈妈让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总是不太情愿,找各种借口、理由来应付,想到这儿,我不禁感到一阵内疚,在这里,我想对爸妈说:“爸爸妈妈,对不起,我错了,我以后一定会听你们的话,好好地孝顺你们。”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改掉我的坏习惯,跟同学们一起快乐的学习,树立自己的远大目标,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做一个更加优秀的好学生。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观后感5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题记

这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主讲的中小学生《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浅,使我完美了的自己的品质,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完美的自己的人生!节目中主要讲了四个方面:

一、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

二、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

三、如何让我们的孩子自立、自强和自信?

于丹教授的讲话极富感染力,所说的话出口成章,令人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他精练的语言和高度的概括潜力,使人叹为观止。于丹教授的字字句句引起了我无限的思考:父母对儿女的爱是无私的,不计回报的。父母对我们的教育,都是尽心尽力的,不惜任何代价的。可我们是怎样对待我们的父母的呢?我们只明白索取,觉得父母给我们的一切都是就应的,可我们又给了父母什么呢?同学们,你为下了班的父母端过一杯热茶,还是为父母洗过一次脚?记得民间有一句俗语: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连动物都懂得感恩的含义,何况我们呢?

我们不仅仅仅只对父母感恩,对我们身边的同学,老师、朋友、和帮忙过我们的好心人,也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个性是我们的老师。老师您每一天都在默默的奉献着,为班里的事情操心着,多累呀!您从来都没有抱怨过,我们还是总惹您生气,不好好学习。老师您辛苦了!我们以后会好好学习的,不会惹您生气了。常怀感恩之心,我们便能够生活在一个感恩的世界。要学会感恩去报答,感恩是没有界限的!让我们每个人都报有一颗感恩的心吧,世界将变得更和谐,更友善!

孝,是一句温馨的话语,揉搓父母疲惫的心;是一把亲切的唠叨,分担父母的痛楚;是一首暖暖的小曲,解释父母的情怀。让我们做一个会孝的人吧!爱心,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我们要心存感恩、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一切爱我们的人!让我们做一个会爱的人吧!自尊、自立、自强、抗挫是完美人生的四大必备,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让我们在应对人生的荆棘时,扬起自尊、自立、自强、抗挫的风帆,更加从容得徜徉也人生的海洋里!

篇4

周六早上,我观看了于丹老师的感恩教育讲座,其中大树与调皮的小男孩的故事,对我的触动很大。

从前,有个孩子喜欢在一棵大树下玩,他每天都来,可有一天,小孩愁容满面地对大树说:“你看别的孩子都上学了,每天都有好玩的玩具,可我没有。”大树说:“你把我结的果子摘了去卖,你就有玩具了。”以后,孩子只有秋天才会来到大树下。过了几年,小孩长成了青年,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有房子了,可我没有。”大树说:“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砍了盖房子。”又过了几年,青年变成了中年人,他对大树说:“别人都漂洋过海了,作为中年人我也应该到别处去看看。”大树说:“你可以把握的树干砍了做成独木舟。”中年人把独木舟推进海里走了。渐渐的,中年人长出了一根根白发,他来到树桩前,树桩说:“我已经是一个没有用的树桩了,你更不会理我了吧。”他说:“不,现在我只想陪你一起晒太阳。”树桩开心极了。

这个人的一生都在像大树索取,而大树所要的回报仅仅是他的陪伴。大树就像我们的父母,都是无私的,为了儿女,给予他们所有的一切。

百善孝为先,我平常对父母索取的多,对父母的体谅少,常常因为饭菜不可口就大发脾气,由于父母不答应我的要求就大哭大闹,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架势,现在我知错了,应对父母怀感恩之心,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孝心常在。

山东滨州博兴县第一小学三年级:李思毅

篇5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优秀的传统美德,也是个人价值观的基本准则,古有“乌鸦反哺,羊跪哺乳”等谚语,还有“投桃报李”的典故,这些都是感恩教育的表现形式与内容。感恩教育应该作为学校教育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技工学校作为向社会培养专业型人才的专门学校,也应该加强感恩教育,重视技工学生们感恩教育的培养,从而为社会培养更为合格的人才。

一、当前技工学校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深入,我们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受到了腐朽思想的侵蚀,当前技工学校的学生多是出生于90以后,思想还不是很成熟,再加上良好的生活条件以及环境的影响,很多的学生越来越冷漠、越来越自私,这也是对传统的感恩意识的冲击,应该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

(一)忽视对父母的感恩

孝敬父母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优良的传统美德,“乌鸦反哺,跪羊哺乳”正是这一美德的很好的体现,受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知道体谅父母,但是却没有真正的感恩父母,没有很好的做到回报父母。很多学生从小娇生惯养,认为父母的关系是理所应当的,有的还铺张浪费,盲目攀比等,这些都是缺乏感恩意识的表现。

(二)忽视对学校老师的感恩

我们一生中很大一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而与我们联系密切的除了父母,莫过于老师了。在学校,教师向我们传授知识,交给我们做人的道理,因此,教师值得我们的感恩与尊重。技工学校的学生往往成绩不是很好,才导致他们选择了技工学校,这种情况下,对老师的感恩不仅没有体现出来,有的甚至还怨恨,把自己不能成功的原因归结为老师的影响,这是缺乏感恩意识的表现。

(三)忽视对社会的感恩

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个人,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帮助,因此,作为学生,不仅要对父母感恩,对教师感恩,还要对社会感恩,只有这样,每个人才能真正的融入社会中,才能真正的为社会做出贡献。但是,当前,很多学生却变现出了冷漠与自私,缺乏对社会的感恩意识。

二、感恩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意义

感恩就是个人对社会、对他人以及对自然地认可,并给予回报的一种情感行为。感恩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塑造学生身心素质以及全面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受到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的关心与帮助,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感恩之心都不具备的话,那么学生的其他发展也就毫无意义与价值,因此,感恩教育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除此之外,感恩教育还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感恩教育实施的好,那么学校的教育工作也会很好的进行,并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促进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有利于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也有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技工学校学生管理中感恩教育的实施

加强技工学校学生管理中的感恩教育,不仅是简单的培养其对父母的感恩,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意识,是一种健全人格的培养,下面就如何加强学生管理中的感恩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一)重视感恩教育在技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也是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因此,首先要加强感恩教育的意识并且认识到其再技工学校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感恩教育的开展,感恩教育的实施才能取得好的成效。

(二)重视感恩教育的实践

技工学校作为为社会培养专业人才的机构,其对学生的感恩教育的实施不能仅仅停留在意识阶段,还要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实践,将教育融入到实践中,从而取得更好地效果。比如,学校可以组织各种感恩活动,慰问敬老院,残疾人福利院等等,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

(三)感恩教育要从小事做起

感恩教育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也不是要求学生做多么伟大的事情,而是要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这个过程中加强感恩教育的实践。如鼓励学生回家为父母做点小事,或是在生活中学会为他人着想,感恩他人。技工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感恩教育要从学生的内心激发出学生的感恩情怀,使学生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并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真正养成好的感恩精神。

感恩教育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与全面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技工学校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特殊学校,学生的构成比较复杂,因此,对学生管理中感恩教育的实施就显得尤其重要。加强学生管理中感恩教育的培养,不仅可以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还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也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芮群毅.努力营造感恩教育氛围[J].文教资料,2011(16).

篇6

1、感恩教育的缺失

阅读解析相关文献以及调查表明,目前,我国中学生在感恩教育上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从自身利益出发,以自我为中心,情感淡漠,认为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是天经地义,不顾及他人感受。

2、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缺位:计划生育国策实施的背景之下,导致我国独生子女急剧增加,孩子是全家人的心头肉、掌中宝,导致青少年独立自主性不强,严重以自我为中心,不考虑他人。(2)学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应试教育制度,导致教育目标偏离教育本质,呈现出功利化的一面,只注重科学文化知识方面的“智育”,缺乏对学生的人文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等方面的“德育”,?е虏糠盅?生人格不健全。加之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当前的实际严重脱节,形式主义严重。为考试,一味进行填鸭式理论灌输,中学生无法提起学习兴趣。(3)自我教育不足:目前我国的中学生,感恩意识的自我教育还未形成,中学生还没有意识,去主动学习感恩教育的有关内容。(4)社会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互联网的发展加速,中学生不可避免过早“触网”。然而,由于辨别力和自制力的缺乏,其独立人格的形成受到影响,淡化了与他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许多不良思想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B入到中学校园,功利化、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和文化侵蚀,使中学生丧失了对生命、生活的感恩。

三、“三生教育”的内涵及理论依据

2008年秋季,云南省率先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以下简称“三生教育”)。这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具有国际教育领域改革的前瞻性视野,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突破口。

1、“三生教育”的内涵

即通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

2、三生教育

(1)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敬畏生命,进而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地发展生命,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2)生存教育:让学生学习并熟练运用基本生存技能,加强自身生存意志,掌握生存规律,提升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3)生活教育: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在掌握基本生活知识的基础上,建立正确生活观,用正当方式追求幸福生活。

3、“三生教育”的理论依据

(1)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人的素质或者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然而,我国目前的应试教育功利性明显,制约了学生的自由和谐发展。而“三生教育”的本质,就是充分尊重生命成长、人的主体性和全面发展。(2)科学教育发展观。主要内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教育创新。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上的发展创新,也在总体上和根本上,体现了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与要求。(3)教育人本论思想。这一思想尊重、关注、体谅与信任每一个人,发现并挖掘人的价值、潜能,个性,从而尽可能把激发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主体。“三生教育”也正是要帮助个人学会生存、珍视生命和热爱生活,实现生命价值、学会科学生存、创造幸福生活。

四、“三生教育”是提高感恩教育时效性的必然举措

1、从内容上看,“三生教育”包含着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丰富了德育教育的内容。如诚信教育、绿色环保、感恩教育等等新内容。

2、从实施方式上看,“三生教育”依靠的教育场所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依靠的教学方式有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依靠教学渠道有德育课教学、各门课程的教学,乃至渗透到教育各个方面。

3、从效果上看,“三生教育”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到最大,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加上教育方式丰富灵活,学校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得到深化,从而使感恩教育更具时代性和实效性。

“三生教育”让“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得到最大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提升感恩教育时效性的必然举措。

五、 针对目前青少年感恩教育的现状,全面推行三生教育

1、在学校教育中引入“三生教育”

将“三生教育”引入必修课或选修课,以“生命、生存、生活”为主要内容和出发点,通过理论和实践,真正让“三生教育”不仅走入教材、进到课堂,还深入学生内心。这有利于改变目前我国德育中刻板单一的模式,提高德育的时效性,通过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更有实效地促进中学生德育的提高,进而提高感恩教育时效性。

2、在社会教育中引入“三生教育”

经常组织和引导学生,到社会、企业之中,去了解、感受、认识现实社会,教育、引导他们形成和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系列实践活动,激发他们创新进取的热情,进而造就了学生们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3、在家庭教育中引入“三生教育”

篇7

(一)感恩的定义及其意义

国内不同学者对感恩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感恩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有的学者认为,感恩是对自己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过积极作用的人和事物的一种感激与回报等。我们认为,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感恩。社会是由恩情联结起来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懂得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人人都去感恩,社会才能存在,才能健康发展。

(二)农村初中生感恩现状及特点分析

笔者从实际工作出发,于2009年11月对海门市货隆初中学生的感恩现状进行了调查。由此,获得了对农村初中生感恩现状的初步了解,其结果不容乐观。本次调查分为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首先在海门市货隆初中进行抽样调查,共发出调查表500份,收回调查表500份,总回收率100%,整套问卷共设计选择题31道,分别涉及学生的感恩认知、情感和行为。

1、感恩意识欠缺。调查中发现,有33.75%的学生认为感恩就是“实现自己的价值”、“找一份好工作”;45.88%的学生认为感恩就是“今后考上好大学”、“参加工作挣大钱”;59.85%的学生认为感恩就是“参加工作后往家里寄钱”;33.37%的学生认为感恩就是“在心里记着某人对自己的好”;16.69%的学生认为“感恩过时了”;有78.48%的学生认为“感恩是未来的事情”;21.06%的学生对感恩“不太理解”。可见,学生的感恩意识是欠缺的。

2、感恩行为欠缺。根据感恩的对象将学生的感恩行为分为感恩父母的行为、感恩师长与他人的行为、感恩社会的行为及感恩自然的行为。调查结果如下:30%的学生自己的袜子从来不洗,37.2%的学生偶尔洗一下,还有16.1%的学生洗不洗袜子视情况而定;在父母身心疲惫的时候,只有15%的学生主动承担家务;42.2%的学生不会对父母由衷的说声“谢谢”。这说明农村初中生感恩父母的意识并没有化为行动。教师节时,只有17.8%的学生经常以适当的方式给老师送去问候和祝福;当被一向关心爱护自己的老师偶尔伤害自尊时,只有20.5%的学生经常是原谅老师的。这说明农村初中生感恩师长的行为不是很积极。“主动帮助过他人”的学生只占21.36%;“学校每次组织的捐款活动,属于主动捐的”学生只48.75%;学生自我评价“还没有过较明显感恩言行”的占52.36%。大部分学生谈到感恩,涉及的对象多是父母、老师。这种状况反映出他们的感恩行为是欠缺的,感恩对象没有扩展延伸到团体、社会以及自然层面。

二、农村初中生感恩欠缺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环境对一个人有终身的影响。“年初外出年尾归”是农村大部分在外务工者的生活写照。据不完全统计,农村中学的学生中,沦为“留守”孩子的多达60%,在某些偏远地区更多,超出70%。初中阶段的孩子都进入了青春发育期,在这个重要的阶段,孩子是十分需要父母的关爱与监督的。而“留守”的命运将他们推向孤立的境地。青春期孩子的问题在爷爷奶奶的面前得不到解决。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场所,学校对青少年起决定性的作用。但目前农村学校教育存在不利于初中生感恩品质培养的问题。农村中学的学生在拥有大课间与兴趣小组的同时,依然可以感受到头顶飞舞的试卷。考试仍旧是他们最大的恐惧来源。学生的内心深处,都背负着“分数”的包袱。农村中学的校园生活无疑是有待改善的,条件的局限性,使校园生活无法满足活泼、好奇的他们。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社会是感恩教育的育人阵地,但目前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适宜实施感恩教育的因素。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增加,社会风气败坏给涉世之初的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丰富多彩却没有“安全栅栏”的社会活动进入了他们的生活。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在某个同学的生日会上点燃了第一根烟;或者在好友的拉扯下第一次进入了网吧……

(四)初中生自身的原因

初中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具有自身独特的身心方面的特点。这个时期的学生,对其他人隐含的动机、欲望、恐惧等等有了更大的感受性,这时的个体已经具备一种按照自我愿望和要求从事角色活动的看法,也获得了按其群体的整体需要以及群体对他本人的期望而合理行事的观念。所以,感恩品质的欠缺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初中生正处于身心不成熟、自律意识薄弱,认知与行为之间产生偏差的特殊阶段。

三、学校实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一)感恩教育的理论基础:感恩教育的定义及实质

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运用一定的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的实质是培养人的感恩意识。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内在心理要求和心理趋向。感恩是“感”和“恩”的两个过程,“感”是感知、感受,也就是知恩的阶段,是报恩和施恩的前提和基础。

(二)感恩教育的实践意义

1、感恩教育对学生自身及家庭教育的意义。在成长的过程中,初中生常常被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缠绕着,心理学家史坦勒豪尔称这段时期为“狂风暴雨”的时期。感恩可以帮助人们消解内心的积怨,重新认识这个急剧转变的社会,找准自己的位置,学会做人的支点。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会感恩的家庭是会感恩的社会的基础。让孩子从小学会感恩,学会对父母感恩,对身边的人感恩,对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感恩教育对学校管理及道德教育的意义。学校开展感恩教育以生活为导向,从生活方面的问题入手,顺应道德形成的知、情、意、行发展的客观规律。学生从心里接受感恩教育,从内心深处去感悟人为什么要懂得感恩,以达到学校管理的“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使人胸襟开阔,使人唤起自身身上的美好“善根”。感恩教育就在于能启发人性的自觉,在于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所以,感恩教育作为教学德育的一个载体,能避免学校德育内容的“大”、“虚”,而追求“小”、“实”,从而能提高德育的针对性。

3、感恩教育对促进社会和谐的现实意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孜孜不倦地追求社会和谐,努力建设美好社会。古人讲究忠、孝、节、义,“孝为报亲恩”,“忠为报君恩”,“义为报友恩”,祭祀也为报恩,透过其表面的差异,我们可以发现其内在核心都是感恩,都是以双方之间的恩情为基础的。可见,感恩既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调节人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剂良药。

四、学校实行感恩教育的基本策略

(一)宏观教育策略

1、校外联动策略。感恩是一种和谐,是社会、家庭、学校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的整体和谐。感恩教育要想取得实效,只靠学校单方面的努力还难以成功,还需要发挥家庭、社会的联动教育作用。学生所接触的环境包括学校、家庭及社会公共场所等方方面面,因此,德育包括感恩教育的引导主体不应该是单一的,不能仅局限于学校一方责任,还必须依靠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主体的共同配合,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

2、校内互动策略。(1)建设校园感恩文化,为感恩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围。所谓感恩校园文化是指一种将感恩教育渗透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外文化活动中,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感恩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在“环境”优化中构建感恩文化,包括校舍、教育教学物质设备、校风、学风、学校人际关系。良好的“环境”能够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无论是“硬环境”还是“软环境”,都能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得到熏陶,从而为校园感恩文化的形成奠定基础。(2)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开展感恩教育。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感恩资源,需要人们进行开发。开发的感恩课程又能促进感恩校园文化的形成。利用教材中的古文进行优良传统道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在感恩思想这方面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遗产,中华文化赞赏“知恩报恩”的美德,它在今天仍然有着极强的教育价值。孔子说:“仁者,爱人也”,主张首先从爱自己的父母做起,然后才能推及别人,逐步做到爱天下的父母,爱天下的人。仁即是一种热爱生命之心,表现了对自身、他人他事、他物关心和帮助的精神。在我们的课本中可以看到很多这方面的文章。(3)理论联系实践,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能够使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活跃思想,陶冶情操,加深并拓宽课堂知识,开发潜能,能够促进校园文化整体水准的提升。例如,结合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父母,懂得回报;结合清明节缅怀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结合教师节,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结合国庆节,感激祖国之恩;结合学雷锋活动,感恩社会,服务他人等。还可以在主题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例如通过征文、演讲、歌咏比赛、讲故事比赛、书画大赛、文艺汇演等帮助学生分享活动的体验和收获;懂得感恩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

(二)微观教育策略

1、加强教师感恩意识,发挥教师的人格感染作用。感恩教育的成功首先在于教师有一颗感恩的心,教师带着感恩的情怀教育学生,才能教育出有感恩心的学生。美国心理学家鲍德温研究了73位教师与1000名学生的相互关系后得出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教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贝克斯特的研究发现,在一个能体谅别人的教师的影响下,学生也会表现出体谅的态度。他们的研究结论都指出了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感恩教育中,教师要重视加强自身的感恩意识,用自身美好的心灵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

2、用师爱进行爱的教育。正如前苏联伟大的文学家、教育家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好孩子。”爱是开启心灵之门,明智的爱是适当地给予加适当地要求。我们关爱学生的成长,要严厉要求他们的学习,适当监管他们的社会交往。教师唯有多爱他们一点,多和他们谈心,多关心他们的心理变化,多理解并鼓励他们。总之,多填补爱的空白,就多成就一颗感恩的心。

3、善于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在感恩教育中我们要善于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树立人人是德育教师的观念。在教书育人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利用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寓感恩的美德教育于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中。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上课不迟到,不误一节课,言行统一,说话算数,尊老爱幼,团结同q志,乐观向上,有良好的心理状态,爱岗敬业,尊重学生,乐于助人。这样,学生就愿意和老师交朋友,说知心话。老师的美德将会传授给学生,老师的感恩情怀也同样会影响着学生的情感。

参考文献:

1、黄俊.让孩子带着感恩之心成长――谈感恩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2006(4).

篇8

针对如何解决高校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资助政策,如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岗等多种方式并存的资助体系,资助形式多样化,既帮困又奖优。但由于地区经济生活情况的差异、高校学生生活具有的隐蔽性,学校资助管理部门很难掌握学生是否真正贫困,更难以准确掌握学生贫困的真实程度,导致部分学生诚信意识薄弱,为获助学金而弄虚作假。

一方面,受助贫困生自身存在的诚信问题突出。受助贫困生在得到相关资助后,有的学生能够合理安排所得资金,解决生活经济困难,努力成长成才。而有些贫困生的表现则不尽如人意,他们不是将金钱用于生存消费及学习上,而是用于进行消费攀比上。虽然此类学生数量不是很多,但已在校园里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助贫困生感恩意识有待提高。受助贫困生获得相关资助后,部分受助贫困生存在感恩意识淡漠甚至缺失的现象,在接受过资助后表现出一定的“冷漠”,觉得自己因为贫困接受帮助也是迫于无奈。还有部分贫困生认为接受资助是理所当然的,不需要回报;有的自认为“学习成绩好,拿资助是理所当然的”;有的抱怨社会不公,将资助的善意也视为自己不得不接受的屈辱。

因此,需加强贫困生的诚信感恩教育,使贫困生将怀感恩之心、行回报之举作为行为准则,树立知恩图报的行为风范,这才是资助工作的落脚点和归宿。

2 加强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合理的资助体系

(一)知――加强认知,树立规范

1.系统学习,全面了解,加强理论引导,开展以学习诚信感恩为主题的正面教育。在入学教育期间,开展大学诚信感恩教育第一课,学习《学生手册》中 “奖、贷、助、减、补”的相关资助政策,让学生明白国家给予贫困生的极大关爱。积极组织诚信报告会、座谈会、讲座、班会,观看《贷款助学信用助人》的宣传教育片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学生对资助的内涵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家助学贷款、奖助学金等资助对高等教育的意义,让学生认识到不合理利用是对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和社会责任的践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感恩价值观。不仅强化学生对诚信的认识和理解,也使其充分认识到诚实守信与实现自身价值的密切关系,同时帮助自身树立诚信为本,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意识。

2.弘扬诚信感恩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高理论修养。例如,开展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旨,开展“明德知礼”、“君子文化”、“诚实守信”等人文素养讲座,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使学生把诚信感恩内化成个人的思想信念,进而外化为合乎社会要求的高尚社会行为,诚信做人,踏实做事,感恩于心。

3.深入学习,竞赛辩论,增强理性认识。积极举办“诚信感恩知识竞赛”,采取小组制积分法,各个小组积极回答问题,竞争激烈。通过知识竞赛使得学生了解更多诚信、感恩的知识,去发掘每个典故里隐藏的内涵,丰富课余生活,从而也学习了古人滴水之恩必报的情怀,勉励自己。

(二)情――心理关怀,选树榜样

1、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关怀,培养感恩品质和美好心灵,促进心理健康发展。贫困不是负担,更不应该成为心理负担,受资助的学生,要学会接纳自我。既接纳短处,也接纳长处,要让他们不断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说‘我能行’,减少等、靠、要的依赖想法。同时辅导员要深入了解贫困生的家庭状况、心理状况,定期开展心理普查工作,通过个别谈心、心理行为训练、邮件咨询与家长配合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引导贫困生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通过心理关怀使学生充满自信,更好的发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努力学习。

2、选树榜样,典型引路,传递正能量。例如:每年5月开展“同心・光彩助学”行动,把评选出来的优秀受助学生的感恩事迹,分享给学生,让学生保存强烈的成就动机,弘扬励志文化;通过“贫困当好学,饮水该思源”大学生成长故事会,展现学生青春奋斗励志故事,分享成长感受,发挥优秀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对往年优秀受助学生的事迹进行大力宣传,在学生中间树立榜样,引导学生向优秀学习。通过这样的活动方式,使受助学生在情感方面产生感恩意识的共鸣,充分认识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内涵,并产生乐于奉献与报恩的冲动。

(三)意――立下承诺,坚定意志

1、立下承诺,监督学生诚信做人,鼓励学生诚实守信。在学生的考核中把诚信纳入考评之中,严厉惩处不守信行为,如取消助学贷和评优资格等。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对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各种表现予以记录,对大学生的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另外通过举行诚信报告会、签订诚信还款承诺书、开展诚信还款签名活动等一系列诚信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诚信是一个做人的最起码的原则,以及做一个诚信之人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并会在以后的工作与学习中,以诚信的优良传统美德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

2、坚定意志,确立行动目标,追求生活意义。贫困学生由于受家庭环境影响,生活压力大,很多缺乏自信,目标盲目,做事半途而废1。没有目标的牵引,生活就缺乏动力,也就缺乏感恩的意义。要培养学生为自己定一个目标,做自己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目标支配自己的思想,变被动为主动。一件小事成功,才能e累一分成果,才能感觉到生活的美好,鼓舞自己的希望。同时,还要树立责任意识,控制欲望,保持积极的健康情绪。高校应加强贫困意志过程与认知过程、情感过程的紧密联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品质,更好的学习生活。

(四)行――知行结合,外化于行

实施感恩励志工程,引导贫困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在资助工作中要特别注重开展爱心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寓以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励,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树立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增加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鼓励学生励志成才。

1、每年寒冬来临之际以及毕业前夕,要积极开展“爱心衣加衣,微爱暖心行”捐助活动。为贫困学生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等地区贫困家庭捐助毛衣、外套、围巾、书籍、生活用品等,将爱心传递到贫困生手中,播撒爱的阳光,共享心的温暖。爱心活动,不仅为贫困学生送去温暖,而且也让学生在捐助的过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感,让学生心存感恩,感恩那些曾帮助过我们的人。

2、发挥爱心社团的感恩筑梦力量。积极组织学生前往儿童福利院、敬老院,积极帮助老人读报纸,帮助农民工网上买票等。开展“教育帮扶,情暖孤童”、“关爱留守,筑梦暖冬”等活动。例如,2015年12月,聊城大学小雨滴社团联合聊城市电视台、聊城市美术家协会、聊城市近80组爱心家庭,共同为聊城市儿童福利院成功举办了“齐聚儿福院,爱燃平安夜”公益晚会,筹集公益基金10万元,为儿童带来欢乐和更多的帮助。

3、勤工助学,励志青春,感恩常在。学校要积极开设勤工助学岗位、义工雷锋活动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能认为因为自己困难,理所当然就必须获得资助。要让贫困学生在岗位上得到更深刻的的锻炼和实践,让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努力实现资助类型由输血模式向造血模式转变,充分磨练学生吃苦耐劳的韧性,与勤相伴,与爱同行,充分认识到奋斗的青春最美丽。

实施诚信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能够诚实守信,感恩于心,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实际的行动回报社会。受助学生只有学会诚信和感恩,才会少些抱怨和叛逆,多些友善和欢乐。高校应加强诚信感恩教育的宣传力度,充分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载体,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明确诚信的重要,使其认识到诚信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基石,是个体内在素质与修养的外在表现,也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必备素质。

篇9

一、感恩教育的科学内涵

感恩即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由衷的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教育。它是一个长期、动态和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高校充分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特点,利用多种教育途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德行,培养感恩意识。感恩教育不仅是一种情感教育,也是一种道德教育,同时还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当代大学生感恩现状及原因分析

感恩教育的实施不仅需要理论提供指导,还要充分了解它的现状,方可提出实践依据。本文以问卷调查为基础,从感恩的涵义出发,从认知层次、情感层次和实践层次三个维度对大学生感恩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

(一)认知层次

大学生感恩认知可以从学生对知恩、识恩以及报恩必要性的认知进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大多数(95.6%)学生认为感恩的重要性,93%的大学生有过感恩经历,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恩意识不断增强,大多数学生对他人的帮助会心存感激,也能意识到感恩的必要性。

大学生知恩途径主要从三个方面获得,分别是生活体验、家庭教育和老师传授,生活体验是大学生感恩意识形成的主要途径,家庭、学校在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需要大学生个人、家庭、学校共同发挥作用。

(二)情感层次

感恩情感是人们在获得感恩后所产生的复杂情感的主观体验,大学生尚未完全走入社会,其感恩的情感体验主要来源于与父母不加掩饰的情感交流,了解大学生对父母亲情的感恩意识最能真实反映大学生感恩状况和情感层次。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能感受到父母的养育之恩,长自觉化为感恩之情,但也有少部分学生缺乏感恩意识,自我意识强烈,认为父母的付出是理所当然,甚至有少部分学生不但对父母不懂感恩,反而对父母的关爱当作是一种干涉和束缚,存在不理解和抵触情绪。

(三)实践层次

感恩实践是将感恩的情感主动转化为具体的报恩行为,并上升为家庭、学校、社会等的甘于奉献的习惯。家庭方面,我们通过“对是否清楚父母生日”和“在父母生日时是否表达过祝福”两个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大学生知道知道父母的生日,但也不难发现,尽管高达86.3%的大学生至少知道父母其中一人的生日,但却只有一半不到的大学生每年都会向自己的父母表达生日祝福。这说明大学生虽然对父母有感恩之情,也认为应该感恩,但在实践中感恩父母的行为却不是很主动,没有完全将对父母的感恩认识和情感上升为具体感恩行动。

大学里可以参与感恩社会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每年的迎接新生工作,很多同学都会积极参与,但不可否认,仍然有一部分学生自私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泛滥,也不会自觉地去践行感恩的行为与活动,不懂得主动去回报他人或主动帮助关心别人。

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过对问卷的数据分析,并结合实际,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自我教育的缺乏,大学生感恩意识培养大多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状态,学生们自发组织的感恩教育活动已散见于各种学生社团中,但缺乏统一协调和针对性指导。二是家庭教育的失衡,父母无原则的溺爱造成子女缺乏自立精神,过多注重孩子智力开发和文化学习,而忽略了对孩子的做人教育、品德教育、感恩教育。三是学校教育的缺失,在目前学校应试教育的模式下,高校的教育目标出现功利化倾向,强调科学教育,忽视了内在的思想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脱节。四是社会感恩氛围的淡化,主要表现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对于价值观念的负面冲击,一些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受到腐朽思想的侵蚀,趋于功利化,进而淹没了感恩教育的呼声。加上网络虚拟世界的消极影响,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转移了大学生的注意力,使得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出现了忽略亲情、淡化感情的现象。

三、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要求高校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要及时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感恩现状和趋势,根据实际情况,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感恩教育体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开展针对性的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

(一)建立知、情、行“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模式

1.引导学生知恩情、识恩情

哲学认为,对于世界和人生的认知情况直接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认知恩情是感恩的前提和基础,普及和推广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真正深刻地了解“恩”、体会“恩”,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感恩思想,通过对我国传统美德的深刻理解,把感恩思想融入到学生的教育中去,对过联系实际、事实讲述、资料查阅、影片教育等多种途径,深挖学生感恩心灵,督促学生对生活中所受的恩惠进行感知和回报。

2.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感

感恩思想的传递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要做到以事实说明,以情感动人,陶冶和塑造学生的道德情感,学校对感恩教育的普及和推广应当围绕感恩这一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感恩父母、感恩学校、感恩社会的教育实践活动,比如,学校可以开展去福利院探望孤寡老人、帮助贫困山区儿童上学和志愿者进行社区服务等,教导学生学会知恩、识恩、感恩和报恩,生活中时刻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以此来强化学生感恩意识,激发感恩情感。

3.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践行感恩

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感恩品质最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大学生走向社会和奉献社会的有效途径,它是学生恩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通过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暑期社会实践、生产实习等多种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生活的艰辛、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帮助,从而学会理解、尊重和感恩他人,将感恩意识转化为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实际行动。

(二)构建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体系

1.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培养学生感恩意识

感恩意识是通过自主参与感恩实践活动,经过一系列的内化而逐步形成的。因此高校感恩教育必须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思想上真正理解和认同感恩的内涵和重要性,并能将这种主观认识付诸到生活实践中,注重发挥大学生在感恩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创新自我感恩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2.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感恩教育的重要环节,关系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家长是孩子道德培养的第一导师,感恩要从学会感恩父母开始,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从思想上和生活细节上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来逐步培养小孩的感恩意识,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辛劳和付出,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时常与子女进行心理上的交流和沟通,对子女要正确施爱,引导他们热爱家庭、珍惜生活、感恩生活,增强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有效性。

3.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优化感恩环境

高校是培养人才和文化传播的集散地,学校环境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高校感恩教育既应有对历史的传承,也要体现新时代的创新,它要有区别于传统感恩文化的理论体系,有其新的伦理内涵,新的首先准绳和新的行为规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大学生,将感恩教育始终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如学校学工部门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将感恩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经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的突破口,进一步推动感恩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的工作,教育管理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做好学生的领航者和引路人,以高尚的感恩品质去给大学生传递以正能量。

4.构建良好的感恩教育社会环境

大学生也是社会整体中的一员,他们的行为也会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造成影响,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影响。因此,构建和谐相处、互相帮扶、互相关爱的社会环境会对学生优良品德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社会上要倡导形成互相施恩与感恩的人际关系体系,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良好的感恩氛围。此外,还可以发挥社会媒体的作用,利用电视、报刊、网络新媒体等,弘扬感恩文化,歌颂感恩行为,在全社会形成大家普遍认同的“知恩图报”的道德共识。

(三)搭建感恩教育平台,多渠道进行感恩教育

1.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感恩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特辑是人文学科课程,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同时还应充分发掘学生身边的事迹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如在大学生思想首先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上,教师要积极渗透感恩,多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典型案例,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国家的关怀、社会的帮助、集体的温暖、父母的无私等,进而懂得知恩、识恩、施恩,陶冶学生的感恩情怀。

2.积极开展专题教育,弘扬传统文化

专题教育是开展学生感恩教育的有效手段,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恩义、亲情,强调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大力弘扬这些传统历史文化对提高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效果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高校感恩教育应当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作为感恩教育载体,充分利用诚信教育、心理教育、环境教育等专题教育形式,也可以通过“感恩”为主题的小品、话题、演讲比赛等来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中的恩惠,既能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能力,又能调动他们丰富的感恩情怀。

3.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铸就学生感恩品质

感恩教育要真正渗入学生心灵,内化为感恩品质,关键在于能否真正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实践活动中,感恩教育就是要通过创造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唤醒他们心灵深处潜在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用实际行动来影响他们行为的目的,比如学校可以利用感恩节、母亲节前后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从思想上深化感恩意识,以实际行动更好地诠释和传递感恩情怀。

篇10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

在对中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时必须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重点,让学生对感恩有一个科学、全面的认识,因此加强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要充分的结合和利用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让学生在理解感恩的基础之上去认知和感受感恩教育,中小学生只有具备了感恩的意识才能真正的承担起自身的责任和义务[2]。感恩教育不同于文化课程,它的内容不需要学生进行背诵和记忆,对中小学生的感恩教育要能够融入到现实的生活当中,将这些感恩的知识转变为道德品质的体现和生活,只有将感恩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

二、中小学感恩教育缺失的具体表现

1、缺乏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感恩意识的概念是人们因为感激他人对自己布施的恩惠想要设法报答的一种心理要求,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的行为规范,作为一种基本道德被所有文化所认可。中小学生的感恩意识主要表现在其能够认识到人们、社会、环境等方面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并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回报的意识。

2、缺乏培养学生的感恩体验。传统的教育课堂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说教式的教学模式,课堂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老师一个人用演讲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在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中学生无法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也没有机会阐述自己领悟到的知识,因此造成了现在中小学课堂上所有的学生都不喜欢发言和表现。学校只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简单的感恩知识教育,没有通过实践让学生得到真实的体验,因此即使学生对感恩知识有了深入的体会和了解,最终也得不到满意的效果。

3、缺乏培养学生的感恩表达。感恩表达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它是将自己所体会的恩惠经过自己的情感转化,进而对他人回报。这种行为的表达完全出于自愿并且是发自内心的。但是从过去的感恩表达形式来看,学校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设计合理的感恩活动,无法从心灵上唤起学生对感恩的表达欲望。例如:感恩主体征文多偏向于知识性,活动的形式也比较单一,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到的依然是感恩的概念。

三、中小学完善感恩教育的措施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推进,中小学在感恩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做出及时的改进和完善,老师和学校作为中小学实施感恩教育的主体必须将感恩教育真正的落到实处,让感恩教育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上起到应有的作用[3]。

1、让感恩教育回归生活。那些发生在遥远时代的感恩事例和需要记忆的大道理虽然对学生的感恩教育能够起到一些帮助作用,但是其严重的脱离了现实的生活内容,已经不适合现代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成长要求。现在学校需要从生活中寻找一条教育途径,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关注学生现阶段的生活需求,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和体验感恩的人和事,老师可以将身边的感恩事件和信息作为教材,将积累的能够打动学生的事件融入到课堂当中,并与其他各方面的教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课堂上结合生活来解读感恩的内涵和意蕴,让感恩教育对学生来说不再是那么遥远而抽象的名词。老师要特别注意那些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懂得感谢他人和那些在周记当中对父母的关爱和养育有感恩情怀的学生,可以将他们的事例和文字与同学们分享,给那些对感恩已经有所体会和有所表达的学生以鼓励,让他们形成鲜明的榜样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同学。

2、在课堂创设感恩情境。新课改明确规定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在感恩教育的课堂中要能够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真是的感受,而课堂设置感恩情境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老师作为引导者要将学生引入到一个模拟的感恩情境当中,让学生在课堂上直观的感受和领悟感恩的具体内容和形式,进而体验感动生命的过程。学生作为体验者要积极的感恩情境创设活动,通过这样一些具体的情境是学生和老师共同体验了感恩的旅程,记忆这种美好的经历进而对感恩有了更深的认识。

3、加强感恩表达训练。感恩表达式学生在识恩、知恩之后的行为方式,无论感恩课堂的教育时多么的精彩与贴切,学生在学习和体会之后最终依然需要通过自己的方式将感恩表达出来。感恩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国人那种含蓄、不善表达的传统意识以创造性的力量诱导出来,从根本上唤醒中小学生的生命感和价值感。老师要根据不同学生构建多种多样的课程体系,建立灵活多样的感恩教学制度,为学生设置自由选择和自由发展的教学生活场景,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感恩表达之外还要让学生将表达运用到生活中,慢慢的培养中小学生在感恩表达方面的意识。

【参考文献】

[1]杜海平.中小学感恩教育的缺失与重塑[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02):42-45.

[2]邵珠玲.感恩教育时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J].现代教育科学,2011,(02):31-34

篇11

首先,牵强附会,生硬灌输。比如,有的老师让学生将生鸡蛋装在口袋里,要求在一定时间里小心保护,或让学生背上十几斤重的书包,体会妈妈怀孕时的辛苦。由此诱导学生得出“母爱很伟大”的结论。然而,母亲怀孕时的保胎和负重,与中小学生保护鸡蛋和背书包,有着极大的差异。这种感恩活动初衷是好的,但缺乏科学性。

其次,迫使学生坦露隐私,伤及学生自尊。为了达到煽情效果,教师鼓励、催促学生分享家庭生活故事,或为亲子冲突,或为学生和家长的缺点,或为亲人去世。这些故事虽使现场气氛达到,但忽略了当事人的心理感受,他们未必情愿将最隐私的故事暴露给他人。一些个人隐私被公开后,能否得到由衷的理解、同情和尊重,值得商榷。

篇12

合:大家早上好!

男:清风送雨树叶飘散秋分去,凛气腾云金菊盛开初冬来。

女:欢迎来到 **市中小学生乒乓球赛和高中生男子篮球赛开幕式的会场,共庆隆重而热烈的开幕盛典,历目我市中小学体育健儿龙腾虎越的精彩场景,感悟 **体育教育教学的丰硕成果。

男:乘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风的东风,沐浴着初冬的朝阳,难抑满腔的激情,欢歌笑语庆盛会。

女:本次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高中生篮球赛是由教育局主办、市实验中学和实验高中承办、市体育中心和体育教学研究会协办的一次体育盛会,作为东道主,我们向出席开幕式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和来自兄弟学校的运动员、裁判员、教练员表示热烈的欢迎!

男:并向为此次运动会顺利举办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市教育局领导、参赛单位以及全体工作人员表示衷心感谢!

女: **市中小学生乒乓球赛暨高中生男子篮球赛开幕式即将开始

男: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教育局 主持开幕式

女:今天,来自杨林沟南小学、开发区民乐学校、仙女一小、中职学校、实验高中、实验中学等6所学校的学生代表将进行“大家唱、大家跳”节目展演。

男:首先进行展演的是杨林沟南小学,他们展演的是广播体操《希望风帆》和校园集体舞《春晓》。

女:沟南小学是 **市杨林沟镇的一所乡村小学。该校以育人为根本,质量为核心。秉承“以愉快成就学业,以知识博怀,以创新激活生命,以智慧奠基未来”的办学理念,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创建特色学校。

男:刚欣赏完广播体操,接下来请继续欣赏他们展示的校园集体舞《春晓》。

女:下面请欣赏由 **经济开发区民乐学校孩子们带给大家的精彩 表演《打莲湘》。

男:打莲湘是民乐学校大课间操中的一个特色传统体育项目。多年来,该校薛文才老师将民间“霸王鞭”表演进行改编再创造,让新时期的“莲湘操”在民乐学校逐渐成型。民乐学校学生从亲手制作莲湘到参加激情飞扬的“莲湘操”表演中体会到素质教育带给他们的无尽快乐,孩子们从杂打、跳打、蹲打、滚打中感受到舞蹈、武术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女:刚刚体验节奏感强的打莲湘表演,接下来让我们在古诗古韵中感受国学经典,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请欣赏仙女一小的学生给大家带来的舞蹈《学堂乐》。

男:仙女一小秉承"传承儒学、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在办学理念引领下开展"百年一小,儒雅一小,魅力一小,活力一小,和谐一小和快乐一小”的各项活动,精心打造百年品牌,提升百年办学品味。看,学子们读经典,唱经典,演经典,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予以继承与发扬。

女:下面由 **中职学校带来的合唱《送别》,请欣赏。

男: **中职--2013年度孝感市最佳人民满意学校以其升学易、就业好的办学特点,成就了无数学子的梦。正在表演的是其品牌专业幼师班的学生。

女:现在站在场地中央的是实验高中的同学们,他们展演的节目是健美操。

男:作为本次赛事之一高中生男子篮球赛的承办单位 **市实验高中紧紧围绕“强文理、重艺体、创特色”的办学方针,积极进行特色办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在刚刚结束的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荣获高中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多次代表 **参加省、市级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这些成绩既是实验高色办学的成果,也是实验高中“文明、诚信、求实、创新”精神风貌的体现。

女:有这样一首歌,在我们轻轻唱起的时候,柔弱的心总会涌起温暖的潮流,为生命中那些拥有与付出的关爱,我们会在心中默默地说: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男:下面请欣赏实验中学七年级学生给我们带来的大型手语操表演--《感恩的心》。

女:天真无邪的学生们将用肢体语言告诉我们:要学会感恩。请听他们发自内心的呼喊: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育我成才!感谢同学深情关爱!

男:点燃心灵之火,让我们以一颗感恩的心建造温暖的家园,让我们以一颗感恩的心行走在这个美丽的世界!

女:“大家唱、大家跳”展演活动结束,请各代表队做好准备,比赛马上开始。

**市中小学生乒乓球赛暨高中生男子篮球赛开幕式仪程

一、 **市中小学生乒乓球赛暨高中生男子篮球赛开幕式开始

二、全体起立,奏国歌

三、请教育局 致开幕词

四、运动员代表宣誓

篇13

中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我们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培养他们树立牢固的核心价值观,正确的人生观,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素质。加强对传统经典文化的认识与学习,对提高我们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启迪智慧、陶冶品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从根本上教育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健康成长具有深远意义。

一、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国学经典的诵读不仅能培养中小学生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而且会感受到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古代童蒙读物最有代表性的《三字经》,其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历史、地理、天文、传统医学、常识、艺术等方面,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引经据典、家喻户晓,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这些传统文化中耳熟能详的经典,很容易激发中小学生研读兴趣,提高鉴赏力和记忆力。中小学时期的记忆力是人生中的旺盛期,一个好的记忆力,不仅能让学习变得轻松,体会到快乐,更能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坚持诵读国学经典,亲近国学精粹,养成孝顺父母,懂礼貌,知礼仪,有教养的良好习惯。会提升我们中小学生的生活品位和人生内涵,对于我们的成长,有着深远影响。

二、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国学经典对于帮助中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敦厚善良的心性都有极大裨益。“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道德仁义,非礼不成”。中华文化的许多经典言论和思想流传至今,在道德修养、待人处事、修身治学等方面都有生动而独到的论述。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个体,中小学生应树立学习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和自尊意识,深刻理解内涵,尤其是理解“修身”、“立德”等传统道德文化,在“承袭中创新”,潜移默化成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处事习惯,“化”于日常学习、生活,提升自身内在修养。

中小学生从小就应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笔者所在的学校将国学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特色来抓,开展了主题系列教育活动,旨在让我们从小“懂孝道,学做人,会做事”,取得了良好效果。如开展“父母给我的爱”、“小小红花献给助我人”、“践行弟子规,感恩父母心”主题队会活动,培养学生的孝心、责任心和感恩之心,各中队准备素材,队员们自编自导,有童谣,有歌曲,有快板,有小品,有三句半……形式多样,内容新颖,各具特色,队员们在热闹丰富、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通过队会,同学们都真正地行动起来,在家里给爸爸洗脚,帮妈妈捶背,吃完饭帮妈妈收拾餐具、刷碗、周末在家做家务……学校少先队号召同学们把这些行动长期坚持下去,不让感恩成为只挂在嘴上的说辞,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实际行动感恩和回报父母师长。

三、有利于拓宽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

国学教育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领悟国学精粹,为今后一生铺垫正确的道德基础,厚积人文底蕴,激发民族精神,存留下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播撒民族文化的种子。

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等这些教材中能学到许多语、数书本或资料中找不到的知识。一是了解了中国古代历史名人。如:在教育子女方面的有“昔孟母,择邻处”、“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二是了解中国古代许多书籍。如:“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彀梁”、“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等。三是了解了中国历朝历代。如:“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等。四是熟识了勤学苦读,终成大业的学子。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五是了解到古代中国医学与养生的知识,让学生知道人应顺自然四季的变化,才能有强健的体魄,生生不息。这些知识在学生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成为其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

四、有利于塑造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荣辱观

中小学生通过国学教育,接受国学经典的熏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有利于"育人德为先"的养成教育,让他们有一个远大的崇高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奋斗目标。

曾几何时,我国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基准,就是在元朝与清朝时,外族入主中原时,这种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变。《论语》国学经典中蕴藏着我国几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我国能成为世界上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这种以国学为基础的教育,为我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国能臣。

中小学生时刻生活在浓浓的国学氛围中,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国学文化的熏陶,把倡导国学教育作为加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效载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然而现代的教育,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能方面的开发加大重视,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做事方面却不管不顾。其实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德行,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不会得到幸福的人生。

五、有利于更好地开展道德教育

国学的主体内容与现代文明是一致的,特别是“书”、“五经”等经典,里面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如孔子的"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神,“厚德载物”、“知义明耻”、“和为贵”的思想;屈原的爱国思想、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胸怀; 还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的昂扬锐气;孟子“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有“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有“奋不顾身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有“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理想;有与人为善、诚实笃信、三省吾身、豁达大度、温良恭俭让的修身之道;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这些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国学精粹,是全人类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仍是当今社会塑造人性品格的起码道德要求,是健康人的基本素质。这些都是现代文明所应提倡的。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