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企业资产经营的效率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企业资产经营的效率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企业资产经营的效率

篇1

一、小微企业进行财务分析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2013年是我国小企业会计准则实施的第一年,《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最大亮点是:针对小微企业的会计人员素质相对较低,本准则减化了相关账务处理,减少纳税调整,从而有利于提高小微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这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从外部信息使用者来看,有利于改善小企业目前筹资难、税赋高等诸多阻碍小微企业发展的困境;从企业内部来看,这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为小微企业进行自身财务分析提供了充分的、必要的条件,使得小微企业进行财务分析成为可能。同时,《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出台也为小微企业的会计信息处理提供了标准,有利于小微企业会计信息之间的横向比较。

财务分析的目标是将大量的报表数据转化为对特定决策有用的信息,并据此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优劣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小微企业的最终目标是做大做强,要想完成这一终极目标,除了在经营管理上下功夫,同时还需要根据自身情况结合财务报表进行必要的财务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调整生产经营,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最终目标。显然,要实现这一目标,仅凭借几个简单、孤立的财务指标是不可能得出科学的、合理的、公允的综合性结论的,因为每个单项财务指标只能从某一方面说明问题,况且不同财务指标之间可能会有一定的矛盾性或不协调性,如偿债能力很强的企业,由于其借入资金较少,可能不能发挥财务杠杆作用,导致其盈利能力可能会很弱;或偿债能力很强的企业,由于其不同资产之间的结构可能不太合理,导致其营运能力可能较差,因此,只有将各种不同报表、不同指标的分析与评价融为一体,才能从总体意义上把握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等不同方面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的意义就在于将有内在联系的各财务指标结合起来,对企业整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优劣进行综合、全面、系统的剖析、解释和评价。除此之外,综合分析的结果可以在不同企业、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之间比较分析,有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现差距、赶超先进,进而从根本上、整体上反映和把握企业生产经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综上所述,小微企业的所有者仅仅看懂会计信息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要实现小微企业做大做强的目标就必须进行相应的综合财务分析。

二、以净资产收益率对小微企业进行综合财务分析

净资产收益率可以表示为净利润与净资产的比值,是一项综合性最强的指标,它集中反映企业的营利能力即每一元的净资产能带来多少净利润,该指标越大说明企业的整体营利能力越强。小微企业的所有者一般也是经营者,因此,该指标对所有者来说尤为重要的,是小微企业所有者掌握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重要依据。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净资产=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其中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这三项指标分别从小微企业营利能力、营运能力以及偿债能力等三个方面反映企业的基本情况。销售净利率反映了企业营利状况,即一元的营业收入产生的净利润是多少,该指标等于净利润÷营业收入,在该指标中,营业收入越高成本费用越小,其差额净利润也就越大,该指标也将越大,说明企业营利能力越强,因此,提加收入减少成本费用是销售净利率提高的基本条件。

总资产周转率等于营业收入÷平均总资产,该指标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周转情况,是衡量企业全部资产利用效率高低的指标,即企业的业务多长时间能回一次本,该值越大说明总资产周转越快,总资产使用效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具体来说,营业收入越高则总资产周转率越大;同时平均资产总额也是影响总资产周转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资产总额由流动资产与非流动资产组成,它们的结构将直接影响资产的周转速度。一般来说,企业流动资产的大小决定变现能力的强弱进而决定短期偿债能力的高低,而非流动资产则代表了企业的经营规模和未来的发展潜力,两者之间应保持合适的比例关系。若某项资产比重过大,必将影响总资产的周转情况,此时应具体分析其原因,并进行适当的调整。

权益乘数等于平均总资产÷平均净资产,或等于1÷(1-资产负债率),可以看出权益乘数可以用资产负债率(负债÷资产)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为资产负债率越高,权益乘数就越大,反之则越小。当企业的负债程度较高时,根据财务杠杆原理,能给企业带来较多的收益,当然也会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严重的话可能导致小企业的破产,因而该指标不宜过大,尤其是对小微企业来说应相应地降低权益乘数。

篇2

一、经营的涵义

当前“经营”一词使用极为广泛,除了企业组织普遍使用之外,非企业组织使用经营概念的频率也在逐年上升。院校经营的涵义是院校经营理论的核心,国内学者理论界认为,现阶段“经营应有较为广泛的含义。它既包含商品经营,又包含资产经营;不仅是对企业拥有的资产进行经营,也应是对社会上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进行经营;不仅包括对物质资源的经营,也包括对人力资源、知识、信息资源的经营”。

二、院校经营概念的界定

(一)院校经营的涵义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靳希斌教授明确提出院校是可以“经营”,而且第一个提出了“院校经营”的定义。他认为“院校经营(schooloperating)是指院校组织从自身行为特征实际出发,以提高院校资源效率和效益为根本目的,以院校资源多层次优化配置、整合为基本途径,所实施的院校经营环境分析、院校经营思想确立、院校经营目标确定、院校经营策略选择以及院校经营操作方式等一系列的筹划、营谋活动”。

(二)院校经营与企业经营的比较分析

院校经营与企业经营之间既有着共同的特点,也具有特殊性。

在经营理论上说,院校组织是非企业组织,其经营行为与企业组织的经营行为相比呈现出四个明显不同的特征――多公众性、多目标性、专供服务性、公众监督性。

1.多公众性。院校必须以未来学生、现有学生、学生家长、教职员工、当地企业、当地政府等公众为目标,来开展其经营活动。

2.多目标性。院校经营一般多倾向于追求多种目标,而不是像企业主要以利润为目标。

3.专供服务性。院校组织从事的主要是服务(是非有形产品)产品的生产供应,院校所提供的是教育服务。

4.公众监督性。院校组织要受到公众的严格监督,其经营活动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

(三) 院校管理与院校经营的比较分析

对院校实行经营性运作必定会考虑院校管理问题,不可否认它们存在一些共同点,但是,院校经营与院校管理还是存在不同。

1.“重效率”与“求效益”之别

管理讲效率,经营讲效益。管理院校,核心是提高院校和教职工的工作效率,目标指向的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经营院校,核心是提高院校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标指向的是院校的生存发展。

2.“着眼内部”与“内外兼顾”之别

管理院校,着眼于院校内部,办学是封闭的,学校无权根据市场进行定位,也无权自行确定院校服务的对象、区域和层次。经营院校,办学是开放的,实行的是“内外兼顾”,根据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院校在市场中找准位置,办出特色。

3.“僵化被动”与“灵活主动”之别

管理院校,学校强调照章办事,习惯于贯彻、落实、执行,遇到困难找上级主管部门,寻求上级支持,这是被动的“等、靠、要”。经营院校,学校考虑的是服务、竞争和生存,遇到困难找市场,寻找市场商机,这是主动地谋求发展。

4.“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之别

管理院校,学校强调向上负责,让上级主管部门领导满意;经营院校,学校还要向下负责,让教师、学生、家长都满意。院校提供的产品是教育服务,院校必须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三、院校经营模式的涵义及分类

(一)院校经营模式的涵义

院校经营发展模式,就是指在院校经营实践中长期形成的有共同投资和管理特征的院校经营方式。

(二)院校经营模式的分类

院校经营大体上可以分为院校产品经营、院校资本经营、院校资产经营三个层面。这三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组成院校经营的有机整体,每一层面都有若干具体运作模式。

1.院校产品经营

院校产品经营中的产品,即教育产品,是指院校所提供的能够满足教育市场需求的教育成果,其形态可以是不同规格的学生,也可以为各种形式的教育服务。

院校产品经营,是指院校按照教育市场需求,以其拥有的或所控制的经济资源为基础,以培养出能够满足教育市场需求的教育产品为基本手段,以教育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来获取效率和效益的经营活动。

院校产品经营的主要形式有教育产品开发、教育市场开发、院校品牌开发三种。院校品牌也是院校经营能力、经营水平、经营状况的综合反映。

2.院校资产的经营

院校资产经营中的资产,是指院校所拥有的或控制的、能够满足院校产出教育产品需求的经济资源。院校资产包括有形资产、无形资产、流动资产、固定资产、递延资产五大类。

院校资产经营,是指院校以充分有效利用和保值增值为目的,以价值形态经营为特征,利用资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资产结构的动态调整等方式和手段,对院校各类资产进行综合运营的院校经营活动。

现代院校的资产经营,包括有形资产经营、无形资产经营、人力资产经营三种主要形式。

篇3

(一)财务分析的含义

财务分析,是指财务分析主体利用会计资料及与之有关的其他数据资料,通过计算财务指标,采用一定的方法对企业财务活动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及财务活动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为财务决策、财务诊断、咨询、评估、监督、控制提供所需财务信息。其实质是财务分析主体对会计信息进一步进行加工、运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财务分析主体对财务分析的要求就是财务分析所要达到的目的。

(二)财务分析的主体

财务分析主体是与企业主体有关的、需要分析信息的部门、单位、法人、自然人等。可分为外部和内部两大类。外部分析主体一般包括债权人、股东、其他企业、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及其有关机构;内部分析主体一般为企业管理者、企业所有者、职工等。财务分析主体不同,其分析的内容亦有所侧重,财务分析主体决定财务分析的内容。

(三)财务分析的内容

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而分为外部分析内容、内部分析内容,另可设置专题分析内容。由于只有在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时,企业才可能有较强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国家、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各方相关者的利益实现才有保证,因此现代财务分析的重心由外部分析转向内部分析。财务分析的内、外信息使用者进行财务分析时虽有不同的侧重,但也有共同的要求,都要求财务分析能够揭示出企业的经营趋势、资产与负债,及资产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企业的盈利能力等。企业的内部分析内容可包容外部分析内容,反之则不然。这主要是因为外部信息需求者目标的不同及对内部信息资料的不可得。企业的外部分析是企业外部利益集团根据各自的要求对企业进行分析,内部分析则主要为管理当局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此外,针对企业具体情况还可设置专题分析。银行对企业偿债能力和收益能力的分析,投资者对企业发展潜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分析,股民对企业投资收益能力和利润分配情况的分析,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现状的分析,等等,都是对企业经营成果及经营状况的分析。经营成果是企业产、供、销各环节业务活动的成果,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或效益,一般由实现利润的数额来表示。企业的财务状况,揭示企业资金运筹、分配、调度和管理的现状,是企业资金在时间上和数量上相互协调情况的描述和反映,一般由企业的资集结构和平衡情况来揭示。

因此,财务分析,简言之,是对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分析。

二、财务分析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

当前企业的管理已经不仅仅关系着经营者和国家两个方面了,同时还关系着企业员工的利益以及股东、股民的合法权益。企业财务信息的公开已经越来越为人民大众所关注,这也是当代企业经营发展的社会立足点。从另一方面来讲企业财务信息的透明、公开也是国家税务部门对企业经营的基本要求。因此说做好财务分析是企业合法化经营的首要条件。

(一)财务分析能够提供依据,利于决策

财务分析要在报表资料齐全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企业财务人员要充分运用多种科学分析方法,为企业提供有理有据,富有说明力和建设性的财务分析报告。要经常深入实际、经过调查、发现经营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分析要有的放矢,讲求实效,针对性强,反映问题直截了当。因此,财务分析是对企业最近资产、资本的基本状况以及运营的情况进行信息的收集及整理的过程。这些信息最终以各种财务报表的形式传递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手中,对企业管理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资本运营的状况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通过对财务信息的分析与判断,可以检索出企业在经营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不足之处,从而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或者是调整方案,以保证企业的合理运转。

(二)财务分析能够提前预测,规避风险

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应用可以加强事前预测分析,提高资金使用效果。企业会计要从以往的事后反映和监督的旧框框中解脱出来,开展事前预测和决策。决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关系到企业的命运。决策的制定来源于科学的预测。会计人员要用准确的资料,科学的方法做出会计预测,当好企业的参谋。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总会因为外部的经营环境的变迁或者是内部的影响因素的变化而产生这样或者是那样的经营风险。比如说,资金周转能力下降造成资本的积压、现金流吃紧面临断裂、资本利用率低下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以及市场开发受阻造成资金回流减慢等等。 财务风险作为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内容, 也是企业各种风险最终的表现形式。

(三)财务分析能够有效建立财务制度,提高人员素质

企业目前已建立了财务分析制度,但还很不健全。在企业中应设立岗位做专门财务分析研究,并且配备专业的财务分析人员,注重培养财务分析能力是根本,对内及对外报表等财务分析数据来源合理修正的能力,也要注重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充分发挥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其次,应在制度中明确财务分析的目的、任务,明确财务分析人员的目标和责任;再次,应在制度中明确对分析工作质量的要求。不论是方法的选择,还是指标的确定,企业应有科学和统一的规范。

三、财务分析方法在企业管理应用

财务分析首先是为管理者提供财务数据报表,明确其决策与控制的内容为构建基于管理者决策与控制的财务分析体系奠定了基础。因此,基于管理者决策与控制的财务分析体系可由资本经营财务分析、资产经营财务分析、商品经营财务分析和产品经营财务分析四部分构成。此外,还有经济增加值分析与杜邦财务分析方法。

(一)基于管理者决策与控制财务分析类型

资产经营的财务分析:资产经营的财务分析分为经营状况、经营效率和经营风险的分析。对资产结构和规模分析和资产项目的分析,是企业资产的经营状况分析;对资产营运和经营能力和资产总报酬率的总资产周转率进行分析就是企业的经营效率分析; 对于企业资产经营中因为不利和不确定因素,有可能对企业经营带来负面的影响,是企业的资产经营风险分析。

资本经营的财务分析:反映资本经营的盈利能力而对净资产的收益率进行分析是资本经

营的效率分析,效率分析的指标还包括资本成本、资本收益、经营贡献、市场盈利、每股收益率等,是企业家进行资本经营决策的重要来源。 资本经营的财务分析还包含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的经营风险分析; 对资本规模和结构状况进行分析的经营状况分析。

商品经营的财务分析:通过围绕反映商品经营效率的营业成本利润率和营业收入利润所进行的分析,是商品经营的效率分析。这个分析过程,包括对营业收入息税前利润率、营业收入净利润率、成本费用的利润率和百元收入的成本等;此外,商品经营的财务分析,以及对营业收入结构和规模、市场占有率、产品销售价格和产销平衡分析的商品经营情况的分析,加上以市场风险、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账龄为主要内容进行的商品经营风险分析。

产品经营的财务分析: 一般是对于企业生产过程里的产品和投入进行有效性的效率分析,具体就是对于反映生产水平的技术、成本和生产效率等指标进行分析类比;对经营风险主要通过生产停工损失、废品损失和产品积压率来加以分析, 判别这些环节对于产品在生产经营中的风险程度;对产品结构、生产规模、产品的质量和成本进行垂直和水平的分析,是对产品经营状况的有效评估。

(二)经济增加值分析

EVA是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的英文缩写。简单地说,EVA就是企业税后净经营利润扣除经营资本成本债务成本和股本成本)后的余额。EVA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公司只有在其资本收益超过为获得该收益所投入的资本的全部成本时,才能为股东带来价值。与其他财务分析工具相比,EVA理论是站在股东的立场上来考察公司的经济价值。运用EVA衡量企业业绩是否增加的基本思路是:投资者从公司至少应该获得其投资的机会成本。EVA为正,表示企业的经营者增中了企业的价值,同时也为股东创造了财富;如果EVA值为负,说明企业发生了经济亏损,企业的价值遭到损害,同时股东的财富也受到侵蚀。如果EVA为零,说明企业的利润仅能满足债权人和投资者预期获得的收益。

EVA指标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第一,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EVA考核体系,鼓励企业家及经营管理者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最高目标。国资委引入该体系,是抑制国有企业经营行为短期化、过分追求利润指标、盲目向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领域投资的重要调控手段,与原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目标比较更进了一步。第二,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国资委指出,目前央资企业存在“重复投资、盲目规模扩张的冲动”,“部分央企在成熟产业重复投资,把股东财富浪费在低效率的生产能力扩张上;通过大幅度增加投资,扩大企业规模,从而增加企业所控制的资源量。第三,对融资决策的影响。对融资的影响就是降低资本成本。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信用融资三种方式,其中的信用融资方式一般没有资金成本。合理组合三种融资方式,优化资本结构,有效使用财务杠杆,成为降低资本的重要途径。此外对企业的资产管理和成本管理都有影响。

(三)杜邦财务分析

杜邦财务分析方法是由美国杜邦公司经理创造出的一种财务分析方法,是一种分解财务比率,而不是另外建立新的财务指标的方法,它可以用于各种财务比率的分解。其基本原理是将财务指标作为一个系统,将财务分析与评价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全面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全面财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财务评价,使评价者对公司的财务状况有深入而相互联系的认识,有效地进行财务决策。

用公式可表示如下:权益净利率=资产净利率x权益乘数=销售净利率x资产周转率x权益乘数

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决定权益净利率高低的因素有3个方面: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这样分解之后,可以把权益净利率这样一项综合性指标发生升、降变化的原因具体化,比仅用一项综合性指标更能说明问题。

杜邦分析图体现了权益净利率和企业销售规模、成本水平、资产营运、资本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因素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只有把这些系统内各因素的关系安排好、协调好,才能使权益净利率达到最大,才能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

传统的杜邦财务分析是面向外部以提供综合信息为主的一种财务分析方法,但它不能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经过改进后的杜邦财务系统有如下优点:其一,将销售净利率进一步分解为安全边际率、贡献毛益率和所得税三个因素,在对销售利润进行分析时,可以直接利用管理会计资料,转向以成本形态为基础的分析,从而有利于进行短期经营决策、计划、控制,并能分析税收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其二,将销售净利率进一步分解为贡献毛益率、经营杠杆系数和所得税三个因素,不仅能够分析企业再生产的边际贡献能力,而且

能够分析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从而更加有利于决策;其三,突出了成本费用按形态归类的方法,在进行分析时,有助于促进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和管理会计资料的充分利用,弥补企业重核算轻分析的行为缺陷;其四,由于采用变动成本法,将成本中的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相关成本与无关成本明确分开,从而便于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

参考文献:

[1]苗舒婷.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与管理中的运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4,04.

篇4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资本经营是以实现资本保值增值为目的,以价值形态经营为特征,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重组和资本结构的优化配置,对企业全部资产或资本进行综合运营的一种经营活动。

二、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

资本经营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和阶段时所要采取的一种战略措施,它以生产经营为基础和起点,经过一系列的资本运作,最终又回到生产经营,为生产经营服务。但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在经营对象等方面又有一定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经营对象不同。生产经营的对象是各种产品或劳务,经营的核心问题是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及变化趋势决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如何生产。资本经营的对象是价值化、证券化了的物化资本,或者说是资本化了的企业资源,其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提高资产的运行效率,确保资本保值增值。前者经营的是实物形态,后者经营的是价值形态。

(二)市场条件不同。生产经营面临的市场主要是商品市场,经营者关心的主要是原料和产品的市场价格、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市场份额。资本经营面临的不仅是商品市场,更主要的是资本市场,经营者更关心各种证券的价格、金融市场的动态、资金的流向等。

(三)发展战略不同。生产经营是一种内部管理型战略或称产品扩张型战略,即在现有的资本结构下,通过调整内部资源,包括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调整组织结构、提高管理能力等维持并发展企业竞争优势。资本经营是一种外部交易型战略或称资本扩张型战略,即通过吸纳外部资源,包括兼并、收购、联合等活动迅速扩张企业可控制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种方式下,企业不仅可视为某一生产部门,也可以看作是价值增值的载体,通过企业的“买卖”实现资本扩张和价值增值。

(四)资本循环不同。生产经营中的资本循环一般依次经过供、产、销三个阶段,顺序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态。资本经营中的资本循环,从广义的角度说,不但包括了生产经营的三个阶段,而且还包括资本的筹措和投放,其资本形态包括虚拟资本(产权凭证)、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等;从狭义的角度说,资本经营可越过产品这一中介,以资本的直接运作方式(购并、融资、资产重组)实现资本保值增值,其资本形态表现为虚拟资本和货币资本两种形态。

(五)收益来源不同。生产经营的收益主要来自向市场提品和劳务所取得的利润,并以此实现原有资本的保值增值。资本经营的收益主要来自于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后生产效率的提高所带来的经营收益的增量,或生产效率提高后资本价值的增加,在某种情况下也直接表现为购售活动的资本利得收益。

三、资本经营的基本方式

资本经营的方式在不同的论著中有不同的表述,从资本价值总额变动观察,资本经营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做加法,即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发展规模经济,取得规模效益;二是做减法,即淘汰一批长线产品和亏损企业,以及低水平、重复建设企业,为经济发展减亏解困;三是做乘法,即走联合、并购、控股、参股之路,在启动存量资产,缩短建设周期,促进存量资产优化组合的同时,实现规模经济,取得规模效益。

从具体运作实践分析,企业资本经营的方式主要有五种:

(一)股权转让式。股权转让式是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中发生频率最高的资本经营方式。它又可细分为协议转让与无偿划拨两种方式。股权转让的对象一般是国家股和法人股,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改制形成的,且国有股、法人股在企业中占绝对比重,通过国有股权的转让与集中,成为上市公司重组过程中最迅速、最经济的一种方式。上市公司股权无偿划拨是指上市公司的所有者(一般是指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将上市公司产权(通常指国家股)无偿划拨给有关公司的重组行为。

(二)并购、联合式。并购与联合是企业资本经营中最为活跃的运作方式。并购方式一般有购买式,即并购方出资购买目标公司的资产以获得其产权,并购后,被并购公司的法人主体地位随之消失;承债式,即并购方以承担目标公司债务为条件接受其资产并取得产权,这种形式在我国现实中应用最为广泛;控股式,即一个企业通过购买目标公司一定比例的股票或股权达到控股以实现并购的目的;吸收股份式,即并购企业通过吸收目标公司的资产或股权入股,使目标公司原所有者或股东成为并购企业的新股东的一种并购手段;杠杆式,即指并购方以目标公司的资产为抵押,通过举债融资对目

标公司进行并购的一种方式。据统计,1997年全球企业购并总额达12023亿美元。世界范围内并购浪潮最显著的特点是强强联合,继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出资126亿美元收购麦考移动通信公司后,波音公司购进拥有世界民用客机15%市场占有率的麦道公司,并引发了欧洲航空公司的联合。在我国,继1997年8月广东TCL电子集团实现了与年销售额10亿元的河南新乡美乐电子集团的联合后:9月北京西单市场集团与北京友谊商业集团结束单体经营合二为一,组建了北京最大的商业企业集团,总投资15亿元;11月由江苏南京地区四家特大企业金陵石化公司、扬子石化公司、仪征化纤集团公司、南化集团公司及江苏省石油集团有限公司组建成中国东联石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

(三)资产剥离式。资产剥离是指将非经营性闲置资产、无利可图资产以及已经达到预定目的的资产从公司资产中分离出来。从表面上看是公司规模的收缩,但其实质是收缩后更大幅度更高效率的扩张。资产剥离使公司选择适合自己经营的资产,剔除自己不善于管理的资产,可大大提高公司资产运作效率。资产剥离的方式一般包括减资、置换、出售等。国外一项研究表明,与同业兼并相比,无关联行业兼并的成功率很低,这种兼并后的低效率往往使公司在兼并后重新剥离资产,出售分支机构和其他经营单位。如赛格集团在资本经营中,采取激活有效资产与流动无效资产并重的策略,在盘活有效资产的同时,采取种种方式,让无效资产也流动起来。在1993年至1996年4年间,对那些产品不适应市场需要,资产回报率低,且不符合集团整体发展战略的26家企业,果断地进行清理和解散。对一些承担无限责任、经济效益低下的6家租赁企业宣布终止经营,对部分严重亏损的12家国内外销售网点予以撤消。对一些参股比例小、经营无前途的企业和虽然处于盈利状态,但从整体上看对集团发展帮助不大的企业进行股权转让,到1997年初,已转让股权10家,还有17家在洽谈之中。对一些因经营管理不善,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根据《破产法》的规定,宣告破产。在4年间,赛格集团成功地调整了50多家企业,收回资金2亿多元,使资本在运动中得到了增值。4年间,集团不仅消化了历史上2亿元的潜在亏损,而且实现税后利润11.85亿元,其中1996年实现税后利润3.5亿元,比1992年增长了3.5倍。

(四)租赁、托管经营式。租赁和托管这种方式能够在不改变或暂时不改变原有产权归属的前提下,直接开展企业资产的流动和重组,从而有效地回避了企业破产、购并过程中某些问题和操作难点,是现有条件下大规模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有效方式之一。如江苏大地集团租赁了停产半年多的黑龙江安达植物油厂、租赁了亏损的徐州利康尔食品厂,既解决了自己的生产线短缺问题,又盘活了闲置的资产。又如,1996年,南京金箔集团公司托管经营南京起重电机厂;鞍山一工采用期权方式托管辽工集团的三家合资企业等。由于租赁与托管并没有引起产权变更或资本易位,因此它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资本经营。但与破产兼并相比,租赁和托管可以避免破产、兼并等某些敏感性问题,引起社会震动小,操作成本低,且能起到稳定社会、减轻政府负担的社会效应。因此有人把租赁与托管经营称为“承包的有效延伸,兼并的温和过渡”。

(五)品牌经营式。品牌经营主要是利用名牌效应进行低成本扩张。名牌作为一项无形资产,具有强大的市场开拓力、文化内蓄力、信誉辐射力、资产扩张力和超常获利力。如无锡小天鹅集团利用“小天鹅”商标与武汉荷花洗衣机厂联姻,既实现了小天鹅的品牌价值,又盘活了荷花洗衣机厂闲置的生产线。双方战略合作3年之后,到1997年底,荷花洗衣机厂向小天鹅集团赠送3410万元固定资产的51%的产权,从此正式成为小天鹅集团的重要成员之一。这是小天鹅集团由品牌经营迈入资本联合的新举措,也是国内企业重组方面的一个新动向。

在实务操作中,不同形式的资本经营方式可单独运作,也可结合在一起共同使用。

四、资本经营的现实误区

资本经营作为现代企业的有效管理手段,曾被一些具有超前意识的企业家成功地应用,并创造了企业超常发展的经营业绩。但是,由于资本经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时间较短,加之资本经营所需要的制度环境和条件尚不完全,以至于在资本经营的理念和操作中存在着不少误区,从而使一些实施资本经营的企业未达到预期目的。

误区一,认为资本经营高于生产经营。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士认为资本经营是一种高级的经营形式,企业要从生产经营转向资本经营;而一些企业抓住资本经营题材,在行业内外、地区内外大举扩张,忽视了自己的主营业务。这种观念上的错误极有可能把资本经营引入歧途。

从理论上说,资本经营属于投资银行等中介机构的业务,与生产企业有关的主要是并购、融资、股权重组、资产重组等项业务。这些业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暂时脱离生产经营而单独运作并获得一定的资本收益,但本质上资本经营最终必须服从或服务于生产经营。这是因为,第一,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都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的手段,只是经营方式不同,前者侧重于产品扩张,属于内部管理型,后者侧重于资本扩张,属于外部交易型,两者相辅相成,密切配合,并无高低之分。第二,生产经营是资本经营的起点和归属,也是资本经营存在和效能发挥的基础。从经济学意义上说,能够创造市场需求的物质产品的生产经营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资本增值的源泉。作为建立在生产经营基础上的一种经营手段,资本经营必须具备一定的内在条件,诸如要有名牌产品、要有过硬的核心技术、要有相应的管理优势、要有完善的销售网络等。也就是说,只是具备良好的生产经营基础的企业才能有效地实施资本经营,很难设想一个生产经营境况较差的企业能够成功地进行兼并或收购活动。

误区二,盲目追求多元化经营。有些人认为兼并、收购某些与自己主业无关的企业,实行多元化经营,会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实现稳定的经营利润。但实际上,如果企业实行无关联多元化经营战略,不太熟悉所进入的行业,反而会加大风险。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所言,一个企业的多元化经营程度越高,协调活动和可能造成的决策延误越多。无关联多元化使企业所有者与高层经理进入全新的领域,对并购对象所在行业不甚了解,往往难以作出明智的决策。同时,这些并购还使企业分支机构迅速增多,链条拉长,使总部很难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迅速作出反应和决策,单纯追求投资领域多元化经营是资本经营的最大误区,它使主性业不精,副业不旺。无关联多元化扩张的结果不仅不能给企业带来跳跃性发展和机遇,反而使本充满活力的企业走向衰退或破产。有的企业本无良好的基础和业绩支撑,由于收购项目与企业原先所具有的核心产品、技术缺乏内在的联系,又未能在新产品中培育出新的核心产品,最终把自己原有的竞争优势也丧失了。

误区三,过分强调低成本扩张。在目前的资本经营中,有一些比较流行的方式,诸如无偿划拨式、自愿联合式、无形资产控股式、企业托管式、承债并购式、租赁式、产权置换式、联合参股式、股票发行上市式、定金收购式等。所有这些方式,

相对于全额并购方式来说,直接动用的现金较少,甚至“一分不动”就可以实现并购目的。这种看似低成本的扩张方式很为一些企业界人士所看好。事实上,许多并购案例,看起来直接投入很少,其实背上了巨额债务和无底的开支负担。这些成本或费用主要包括:

第一,并购前期费用,主要包括:(1)交易成本,即并购过程中所发生的搜寻、策划、谈判、文本拟定、资产评估、法律鉴定、公证等中介费用;发行股票时支付的申请费、承销费等。(2)改组改制成本,在并购或资产置换或托管方式下,并购方还要派遣人员进驻,要安置原有领导班子和富余人员,要剥离非经营性资产,要淘汰无效设备,要进行人员培训,要建立新的董事会和经理班子,这些都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3)更名成本,并购成功后,还要发生重新注册费、工商管理费、土地转让费、公告费等。

第二,并购后费用。为使并购企业立即运行起来,还需要支付:(1)启动资金或开办费;(2)为新企业打开市场,必须支付的市场调研费、广告费、网点设置费等;(3)管理费,既包括与新企业有关的生产、技术、人员的费用,也包括因公司总部管理链条拉长而加大的管理费用;(4)财务费用,既包括承债式并购或租赁式经营所需支付的原有的债务本息或租金,还包括为新企业发生债券、取得银行借款所需支付的债务本息。

第三,机会成本。一项并购活动所发生的机会成本不仅包括并购活动中的实际费用,还包括因这些费用支出所放弃其他投资而减少的收益,即“机会成本=并购实际费用+投资于其他项目的收益”。

1997年6月,湖北康赛集团有限公司为填补真丝类产品生产空白,实现低成本扩张,决定兼并浙江亚马丝调集团有限公司。双方签订初步兼并协议后,康赛就借给亚马200万元资金,让其先行启动生产。随后花费了近百万元聘请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对亚马公司进行资产评估和审计。随着审计和评估前期工作的开展,亚马内部的诸多问题逐渐暴露,使康赛面对无数的“黑匣子”而无法解决,兼并终于陷入僵局。康赛兼并亚马计划搁浅,其原因之一就是康赛在没有弄清亚马公司真实情况下就匆忙与之签订兼并协议,结果不但没有吃到“馅饼”,反面濒临“陷阱”。

误区四,把资本经营等同于股票上市和企业改制的妙方。资本经营作为企业的一种外部交易战略,不仅在微观上具有扩大企业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实现规模效应的作用,而且在宏观上具有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盘活存量资产的效能。正是资本经营这一特殊作用,引起了我国经济界、企业界的广泛重视与关注,以至于以此相关的话题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和热点。但在资本经营的实务操作中,许多企业把它等同于股票上市或股票炒作。于是一些经营状况不佳、本身不够上市条件的企业,却通过母体裂变,将企业中效益好的部分组成股份公司,企图上市“圈钱”。另外一些小型企业为达到上市目的,通过各种方法寻求与其他企业进行资产重组,一旦取得上市资格,企业内部又各自为政,经营分散,既谈不上主业,也未形成规模,使企业成为一个个“独联体”。甚至一些经营亏损的企业,为实现扭亏,不是在主营业务上努力,而是把工作重点放在盘活土地存量资产,通过土地评估和置换取得级差收益,仅在账面上作文章。

资本经营与股票上市有一定的联系,如股票交易可为企业兼并、收购和重组提供一些便利。但股票交易并不是资本经营的唯一的形式,事实上大多数企业是非上市公司,股票不上市,则很难通过股票市场进行资本经营活动。资本经营也不等于股票交易,很多企业有意无意将其当成一回事,放弃主业于不顾,从事股票、证券的炒买炒卖,不但有悖于资本经营的初衷与本质,而且可能使企业陷入更糟的境地。

事实上,资本经营作为企业外部扩张的有效机制,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是:企业的主营业务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企业的净资产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资本经营中的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或产权流动实质上就是资本关系的重新界定,企业的并购、分拆都依赖于一定资本规模这一基础,没有一定规模的主营业务,没有一定规模的净资产,企业的融资和投资策略都会受到限制。因此,资本经营不是也不应该是任一企业随时都可进行的,不是也不可能是所有企业都能引用的灵丹妙药。

误区五,把资本经营异化为政府行政推动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经营主体必须是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而不是政府。但由于目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以及企业产权改革不到位,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和管理者,对企业资本经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介入是必要的,它对于解决国有企业资产配置中的“凝固性”和“偏置性”,促使资源流向资产运营效率高的行业或企业,优化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但现在的问题是,一些地方政府不是从效率效益原则出发,而是从政绩出发,把资本经营搞成“群众运动”。1998年初,少数地方在国有小企业改制中,出现了一股出售小企业成风的倾向,某些地区甚至召开动员大会,定进度,压指标,实行“一卖了之”的政策。有的地区借助政府力量,组建了一批并未形成规模效益和集团优势的“企业集团”,甚至把一些效益很差陷入困境的企业依靠行政力量硬性搭配效益好的企业,大搞“拉郎配”,结果坏的企业没变好,好的企业被拖垮。政府对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实施优惠政策(如减免债务等,转移不良资产),不仅不利于市场主体的培育,而且也使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失灵。

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说,在企业资本经营过程中,任何资产的转让、交换、分离、合并都意味着企业产权和产权关系的改变。从法律的角度分析,企业产权主要包括出资者所有权和企业法人财产权,出资者一旦把资产变为资本金注入企业,就以价值形态存在于企业,从而与出资者的其他财产相分离,变成了企业法人财产;出资者不能再直接支配这一价值形态的财产,并且除依法转让外,不得从企业中抽回;出资者依法享有财产收益权和产权转让收益权,依法约束和监督企业的经营活动;出资者不能随意直接干预企业法人财产权,只能运用其所有权的让渡去影响企业的行为和资产的重组。企业法人财产权一般由董事会代为行使,并得以自主企业的经营活动。因此,企业资本经营的主体应是具有法人财产权的企业,政府的责任只是为企业实施资本经营提供外部条件,制定经济规则和保持社会秩序稳定。对于国有企业来说,资本经营必须以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为目标,必须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有效监督下进行,但有效监督决不是包办代替。在一般情况下,企业出资者应该多元化,不能只有一个国家股东,且国家股东不宜占绝对控股地位,否则企业永远不能改变政府的附属地位,也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资本经营自。

误区六,把资本经营作为逃债废债的渠道与途径。在当前的现实中,许多企业热衷于资本经营的内在动机是为了逃避债务。自1995年以来,按照中央对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部署,我国进行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本结构、组建企业集团和国家控股公司试点及“抓大放小”、“三改一加强”等工作,对企业实施资本经营,包括资产重组、业务重组、债权债务重组等。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借重组之机,采取各种形式逃避银行债务,如搞假破产、合资嫁接、母体裂变、国有民营、化整为零、金蝉脱壳等方式逃避和架

空对银行的债务。同时,政府的一些政策,又助长了这种逃债废债行为,如实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和相应冲销呆账坏账准备金政策,的确助长了“假破产、真废债”行为。如现行政策允许银行将呆账坏账准备金支付那些经营困难的企业,给予它们免息减息的好处,这无疑为企业的逃债废债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和契机。

西方人说,马克思把“资本”留在了西方,把“论”留在了东方。而今,东方不仅在谈论“资本”,而且在实实在在地经营“资本”。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权制度的变革和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以资本导向为中心的资本经营为企业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方式,而在资本经营的背后,又隐含着资本权力和利益的较量和重新分配。风险与机遇并存,只有真正把握资本经营的内涵和运作方式,才能有效实施资本经营,获得企业资本价值最大化。

__________

参考资料:

1.葛兆强:《资本经营的现实误区及其矫正对策》,《经济研究参考》1998年第16期。

2.邵勋:《试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国有资本运营》,(经济研究参考)1998年第16期。

3.徐元旦:《试论资本运营中的若干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工业企业管理》1998年第8期。

4.刘红灿、江时强:《康赛兼并亚马未果另有隐情》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工业企业管理》1998年第8期。

篇5

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理财的领域不断扩大,现代企业的理财领域已从企业内部与商品经营活动相结合的理财扩大到企业外部与产权交易和金融资产投资相结合的理财,企业的盈利也由内部经营的盈利和对外投资的盈利两大部分构成。企业财务部门的任务由此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围绕服务于企业商品经营活动开展各种财务运作,即对企业再生产过程的价值运动进行管理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二是独立地进入金融、产权市场,组织各种财务经营,即选择适当的投资方式,参与市场交易,以谋取经济效益。

财务经营理论可以提供一种新理念。财务经营是财务活动的扩展,是财务管理的一种新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是财务管理的一种新的方式和技巧,对企业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对企业转变经营模式有现实意义。何谓财务经营?现将企业财务经营及其模式分析如下:

一、财务经营概念

财务经营的概念在我国财务学界尚未形成一个标准的或权威的定论。笔者认为,财务经营是指企业以实物商品、金融资产、产权为对象,利用特定的财务手段,为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的过程。这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财务经营首先是财务管理者的观念,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其次才是一种方法、过程、技巧。树立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整合,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提高资源运作的效益的观念,通过财务经营环境分析、财务经营目标确定、财务经营策略的选择,以及财务经营操作方式的确定等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

第二,财务经营的层次性,它不仅包括投资于企业内部商品经营活动所开展的财务运作,而且包括在金融市场上开展得对金融资产的买卖和在产权市场上进行的产权营运。

第三,财务经营更注重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它不仅要注重资金周转环节上的纵向分布和结构,更注重资本在不同经营方向上的横向分布与结构,以及在此相关的风险、时间、空间分布与结构。

二、财务经营对象

企业财务经营的对象按照其经营的场所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

1.商品经营。在企业内部以控制的各种实物资产为经营对象。目的是服务于企业的商品经营活动,通过计划、预算,对企业资金运动的速度、方向、规模和结构进行控制,在保证商品经营需要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资金占用,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货币经营。在金融市场上以金融资产为经营对象。金融资产在金融市场上又称金融商品或金融工具,它主要以各种有价证券为主体。在金融市场上交易的有价证券可以分为化身证券(包括各种短期票据,如国库券、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等及可转让定期存单)、资本证券(包括各种债券、股票)和衍生证券(包括各种金融期货、期权合约等)三大类。金融市场的各种金融资产按期限长短,又可分为短期金融资产和中长期金融资产;按其职能作用,还可以分为基本的投资筹资性金融资产(如股票、债券)和衍生的保值投机性金融资产(如期货、期权、互换)等。

3.资本经营。在产权市场以产权为经营对象。产权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通过对其交易,进行企业兼并、重组,其结果是企业产权的转移或重新划分及由此而引起的企业资产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转移或重新划分,达到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和提高企业资本增值的目的。

商品经营、货币经营和资本经营三者相互渗透。资本经营是商品经营的强大推动力。资本经营会为商品经营提供良好的前提,为商品经营提供规模效益、协同效益,使无用、无效和低效资产在社会范围内重新配置后,为商品经营产生更大效益提供条件。同时资本经营通过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重新组配,最终也必须落实到商品经营上,组配是手段,使商品经营取得更大的利润是目的。另一方面,资本经营的核心问题是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来提高资产的运行效率,以确保资本不断实现增值。资产重组是资本经营的重要内容,但是商品经营中也包含资产重组的内容,企业为了更加充分的使用企业现有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必然会对一些具体生产过程进行不断的调整和组合。

货币经营侧重于投资收益的最大化,而资本经营则侧重对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可控权利的扩大,两方面的活动在很多情况下是紧密联系的,例如当一家企业投资于另一家企业的股票,在一定额度获得的只是股票分红和买卖股票的差价收入,但当该企业所持有的股票达到足以影响被投资企业的决策管理,从而从对其的控制权和影响权来获得额外利益时,这就成为了资本经营。

商品经营、货币经营和资本经营是动态的统一,这种动态统一表现为相互促进相互适应的过程。资本经营的规模要与不断发展的商品经营的规模相适应,要适时适度。随着商品经营规模的扩大,资本经营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商品经营发展过程展现了企业发展的轨迹,商品经营和资本经营的相互适应过程,就集中表现为在企业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商品经营和资本经营不断发展的动态统一过程。

企业经营者必须把握好资本经营、货币经营和商品经营的关系,使其相得益彰,不能顾此失彼。要进行财务经营,其核心就是要加强成本、风险和效益观念,要精于计算成本和风险,把降低成本和风险作为重目标,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机会成本,通过选择和比较,进行择优。财务经营的关键在于本金的不断增值,应始终把增值放在首要地位,只要是有利于本金的流动和增值,并不拘泥于经营的具体形式。

三、财务经营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科斯指出,“经营意味着预测和通过签订新的契约,利用价格机制进行操作。管理则恰恰意味着仅仅对价格变化做出反应,并在其控制之下重新安排生产要素。

财务管理的三个基本观念:一个是绩效观,一个是分配观,一个是经营大于管理。即管理必须对绩效负责,没有产生绩效的一切行为都不是管理的行为,其次,作为管理一定要不断地分配――分配权力、责任和利益。最后,财务管理本质上是服务,是对财务经营的服务,经营是选择对的事情做,管理是把事情做对。经营关乎企业生存和盈亏,管理关乎效率和成本。经营是对外的,追求从企业外部获取资本项目建立自身的影响,从而获取利润;管理是对内而言的,强调对内部资源的整合和建立良好的工作秩序,保证盈利得以实现。

财务经营与财务管理是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管理是经营的基础、保证,经营是管理的前提和目标。目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经营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企业财务管理必然发展为财务经营管理。

需要指出的是,在企业的不同发展时期,企业对不同层次的财务经营行为是不同的。在企业发展初期,由于企业还比较弱小,企业的各项工作都还在完善之中,企业的产品、市场都还在培育之中,这一阶段的企业抓的是产品质量,是节能降耗,因此强调的是商品经营。随着生产的扩大,能否筹措到足够的资金满足生产扩大的需要,能否保证资金流转顺利进行、资金的补偿得到满足是这一时期财务工作的焦点问题,更要强调企业货币经营的能力。当企业的产品形象、财务形象等在市场中树立起来,这时,积极地捕捉恰当的机会进行资本经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此时应综合运用商品经营、货币经营、资本经营,不可片面强调资本经营的作用。

另外,不同规模的企业对不同层次的财务经营强调的程度也不同。中小企业本身实力较弱,且抗风险的能力较小,更应强调企业的立业之本、强调商品经营;而大中型企业由于已具备这方面的条件和实力,应该注重使用企业货币经营和资本经营手段。

参考文献:

[1]李帮陈瑶:财务经营的理论依据[J],财经科学,1996.4

[2]王跃武:财务经营、管理与治理财务职能的重新解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7.2

[3]张士怀:企业财务经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篇6

(一)对企业资本经营进行财务分析

1.资本经营效率的相关分析

对企业资本经营效率进行的分析主要是围绕企业资本经营的净资产收益率而展开的,包括因素分析、不同时期的对比分析、公司之间的对比分析以及行业对比分析等。同时,与企业资本经营效率相关的分析指标还有市盈率、每股收益、资本成本率、资本收益率和资本经营贡献率等,而对企业资本经营效率的分析则是管理者进行资本经营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

2.资本经营状况的相关分析

对企业资本经营状况的分析主要是指对企业资本的规模状况和资本结构状况进行的分析,其中包括对企业资产负债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资本构成情况表等进行的垂直分析和水平分析等。

3.资本经营风险的相关分析

对企业资本经营风险进行的分析主要是指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由于企业本身存在着经营风险,而在资本经营中因为负债结构和规模变化所引起的各项财务风险是企业资本经营进行风险控制的基础与核心。

(二)对企业资产经营进行财务分析

1.资产经营效率的相关分析

现代企业资产经营效率的相关分析是围绕着企业资产经营能力的总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报酬率来进行的分析,其涉及的企业效率指标有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等。资产经营效率是现代企业进行资产管理和经营的目标所在,而资产的使用效率分析则是管理者进行资产配置经营、资产增量经营和资产存量经营的基础和依据,同时也是企业管理者进行员工业绩评价、资产管理控制的重要依据。

2.资产经营状况的相关分析

一般来说,企业资产经营状况的分析包括对资产规模、资产结构和资产项目等方面的分析。其中,对企业资产规模分析一般采用会计分析法中常用的水平分析法。即通过对企业不同时期资产报表的分析对比来揭示出企业内部资产规模的变动情况。而对企业资产规模变动进行的分析则是结合企业内部的资产价值变动、企业收入规模和发展战略等来进行的,其目的是为了确保企业资产规模的合理性和经济性。此外,对企业的资产结构分析多是采用垂直分析法,其主要是通过不同类别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的结构和变化来对企业资产的配置状况进行反映。现代企业应利用对内部资产项目的分析方法和资产经营管理的具体战略措施来加强对企业内部资产项目的综合管理。

3.资产经营风险的相关分析

对企业资产经营风险的分析是指对企业资产经营中因不确定因素而对企业经营产生不利影响等现象的分析。企业资产经营中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两种风险:一种是企业的财务风险,即企业负债经营过程中由于偿债因素而对资产运营造成的停产损失;另一种是企业的经营风险,即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因不确定因素而造成的效率损失。而对企业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等分析则主要属于企业财务方面的风险分析。

(三)对企业商品经营进行财务分析

对企业商品经营进行的财务分析包括3个方面,即对商品经营效率、商品经营状况、商品经营风险等方面的分析。其中对商品经营效率的分析是指围绕反映企业商品经营效率的营业成本利润率和营业收入利润率等方面进行的分析。此外还包括营业收入成本率、税前利润率、营业收入净利润率以及成本费用利润率等。而对商品经营状况的分析则包括对产品平衡、市场占有率、产品销售价格、营业收入中的规模和结构等方面的分析。对商品经营风险方面的分析则主要包括对市场风险、应收账款账龄、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方面的分析。

(四)对企业生产经营进行财务分析

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财务分析方面,产品的经营效率分析是对企业的生产投入以及产出效率进行的相关分析,其包括对反映技术效率、成本效率和生产效率等指标的分析。产品经营状况方面的分析则是通过垂直分析法和水平分析法对产品生产质量、生产成本、产品结构和生产规模等进行的分析。而对产品经营风险方面的分析则是对废品损失率、生产停工损失率等进行的分析,其主要是用来判断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风险。

篇7

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金融控股公司这种组织形式所带来的风险分散作用、协同效应以及不同业务之间、的风险隔离作用不断显现,并得到市场和监管层的认同。

而在金融机构通过全球并购或凭借自身实力大举扩张的浪潮中,既有强强联手的成功案例,也有进退维谷的惨痛教训。金融控股公司是否一定能够击败专事单一业务的竞争者,而表现出持续较优的绩效?为回答这一问题,研究文献中作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尝试和努力,通过与兼并和收购相关理论的结合,形成两种主要的衡量金融控股公司绩效的方法。

一种方法是基于并购前后的股价变化来定量地计算并购交易中协同效应(synergy)创造的价值。这种方法假设证券市场是有效的,企业并购带来的协同效应将被资本市场参与者发现并给予有效的定价,从而反应为合并后公司股价高于合并前公司股价之和的部分。基于公开市场股票价格的计算简单直观,易于理解,相关的实证研究数量很大,亦产生不少方法上的创新。但本文并不采用这种方法,原因有三。其一,协同效应的计算依赖于证券市场的高度有效性,仍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国股票市场有效性程度较低,不符合这一关键性的前提假设。其二,协同效应的价值反映在股票增值之中,缺乏微观基础,其来源本身难以被解释。其三,中国目前已形成的几大金融控股公司,均非产生自兼并与收购,而是产生于凭借自身实力的业务扩张,因此无法采用这一基于公开市场兼并与收购的计算方法来评估其绩效。

另一种评估金融控股公司绩效的方法则在财务数据的基础上展开。这一方法由Healy,Palepu and Rubak(1992)首次提出,并经Cornett and Tehranian(1992)完善后应用于金融企业并购后绩效的评估。

Healy,Palepu and Rubak(1992)通过构造“税前经营现金流(pre-tax operating cash flow)”这一指标,缓解了不同的融资结构、所得税率、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人为操纵等因素造成的公司利润的不可比问题,将税前经营现金流与调整的企业价值之比作为核心变量,又通过行业调整,将包含在不同年份内的由宏观经济因素和行业因素造成的收益波动排除。使用这一指标,作者将1979年到1983年间美国最大的50宗并购交易案例所涉及的公司在并购前后各5年的表现进行比较,发现并购后公司的绩效显著优于并购前分别存在的两公司的加权平均值,而且这种改善的绩效来源于并购发生后资产生产率(asset pro-ductivity)的提高。

由于金融企业高杠杆率的特点以及由此带来的与其他行业财务数据的不可比性,金融企业的并购交易被排除在Healy,Palepu and Rubak(1992)的样本之外。Cornett and Tehranian(1992)则将Healy,Palepuand Rubak(1992)所使用的方法进行调整后应用于商业银行并购后公司绩效的评估。Cornett and Tehra-nian(1992)主要从两方面对Healy等使用的指标进行了调整:首先,在税前经营现金流中增加了投资收益;其次,在分母上的公司价值中增加了交易性证券的市场价值。进行这两项调整的原因是:与其他行业的企业不同,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并获得投资收益恰是金融企业的主营业务之一。基于这样的调整,作者对1982年至1987年发生的15宗跨州经营的银行并购案例和15宗州内经营的银行并购案例所涉及的银行在并购前后的绩效进行了评估,结果证实,与并购之前相比,并购后的银行也呈现统计显著的投资绩效的改善,即Healy等的结论同样适用于银行业。

这种基于财务数据的评估框架与基于股价计算协同效应的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势:首先,由于我国现有的几大金融控股公司均有多只股票上市交易,因此无法进行协同效应的计算,而基于财务数据的绩效评估框架避免了这一问题。其次,这一框架所采用的指标排除了杠杆率、所得税率等对利润指标的扭曲,恰当反映了金融企业资

产的利用效率和盈利能力。第三,这一基于财务数据的绩效评估方法衡量企业总资产的盈利能力,指标本身具有微观基础和经济意义,也利于进一步地分析绩效差异的来源。基于以上原因,本文选取这种基于财务数据评估绩效的思想对我国的主要金融控股公司进行绩效评估研究。由于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形成路径与发达金融市场不同,可资采用的样本也很小,因此本文在指标构建和评估方法的细节之中也对Healy等以及Cornett等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修正和调整。

一、金融控股公司的比较优势

根据1999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券联合会、国际保险监管协会发起成立的“多元化金融集团联合论坛”(简称联合论坛)的定义,金融控股公司是“在同一控制权下完全或主要在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中至少两个不同的金融行业大规模地提供服务的金融集团公司”。

金融控股公司是相对于全能银行的概念。二十世纪以来,伴随着主要发达国家监管当局对金融业效率和风险的认识逐步深化,各国金融业的发展模式经历了由混业到分业再到混业综合经营的变迁。目前,在主要的成熟金融市场,金融企业从事混业综合经营采取两种典型的组织形式:全能银行模式和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在全能银行模式下,一个金融机构可以同时经营银行、保险、证券业务中的两种以上不同业务:而在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下,金融控股集团公司另外成立独立的子公司运营金融业务,不同的子公司只经营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业务中的一种。与全能银行以及仅经营某项金融业务的金融企业相比,金融控股公司具有以下优势:

1、规避监管压力。

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下,各子公司各自经营一项金融业务,独立核算,独立承担风险,从而避免与一些国家的监管规则对于经营业务和地域范围的限制性规定相抵触。历史上,美国的金融控股公司可以溯源至1950年展起来的银行控股公司。银行控股公司的形成,其直接原因即是美国自建国之初起形成惯例并在1950年代之前不断

得到法律确认的单一银行制度对跨州设立分支机构的严格限制。而随着1970年代以来美国资本市场的深化发展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金融控股公司的组织架构又被用于规避分业

经营的监管要求。

2、收入来源多样化,分散风险。

根据马柯维茨的资产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的风险取决于组合内各项资产的风险(方差)和资产之间风险的相关关系(协方差)。只要组合中的资产并非完全相关。则构建资产组合就可以达到在预期收益不变的情况下降低组合风险的目标。由于具有共同的宏观经济基础,金融业中的各项主要业务(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的总体波动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由于不同业务具有各自的特点,因而不同业务收入波动之间并非完全相关,因此以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持有经营不同业务的金融资产,在控股公司层面可以实现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和风险的分散。

3、协同效应。

与仅经营单一金融业务的金融企业相比,金融控股公司在规模经济、交叉销售等方面可以实现一定的协同效应。当一个企业生产多种产品的成本小于多个企业分别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时,即形成了规模经济。金融控股公司通过子公司参与各项金融业务,提供广泛而全面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从而可能从以下几方面产生成本节约优势:(1)信息经济以及客户管理经济。(2)流通经济。银行建立起来的销售渠道、销售技术同样可以用来经营证券、保单,由此在销售领域产生规模经济。(3)信誉经济。只要信誉存在“溢出效应(Spillover)”,金融控股公司就可利用在某一产品当中建立起来的信誉来为其他产品谋取高附加值。

另一方面,不同金融业务的产品之间存在互补,金融控股公司可以利用产品的互补关系或客户的综合需求实现金融产品的交叉销售。例如,证券业经营过程中即涉及客户证券保证金的管理,从而同一金融控股公司控制的证券公司与银行之间可以形成交叉销售和协同效应。

4、防火墙与风险隔离。

与全能银行模式相比。以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从事混业经营能够更好地在不同业务之间进行风险隔离。建立合规的、合法的“防火墙”制度,避免某项业务的风险在不同业务之间的蔓延和扩大。全能银行模式下,银行在同一公司架构内经营两项以上的金融业务,可能产生利益冲突问题,同时风险不能在业务之间有效分割,收益也难以有效度量,一旦某项业务产生巨额损失,在同一公司架构内其损失将由其他金融业务共同分担。而在金融控股公司架构下,金融控股公司作为大股东成立多个子公司分别经营不同的金融业务,子公司之间人员独立,财务单独核算,控股公司通过股东权利对子公司施加影响,而非直接进入管理层涉足子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在这样的架构下,不同金融业务的收益和风险通过子公司形式得到清晰的界定和衡量,风险较少在不同业务之间传递。一旦某项金融业务产生巨额损失,该项损失也仅限于子公司层面,控股公司仅以出资额为限承担损失,而不需以更多资本承担风险暴露。金融控股公司能够更好地实现风险的分割和有效管理。

二、绩效研究与分析

如上文所述,金融控股公司与经营单一业务的金融企业以及全能银行相比,在理论上具备诸多比较优势;在实践中,我国也在近十余年间逐渐形成轮廓清晰的几大金融控股集团;更进一步地,几大金融集团及所属金融企业均在公司战略或财务报表中强调了金融控股公司形式所能带来的协同效应、交叉销售等优势。然而,金融控股公司的形式是否能够呈现持续较优的经营绩效,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均存在长期的争论。针对这一问题,本部分借鉴Healy,Palepu and Rubak(1991)以及Comett and Tehranian(1992)的思想,构建“税前经营现金流收益率”指标,并进行行业调整,从而以财务数据为基础定量地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价,并进一步分析产生经营绩效差异的原因。

(一)指标构建

国内外金融控股公司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国内金融控股公司往往拥有多家上市公司,而国外金融控股公司大多整体上市交易。这一区别源自国内外金融控股公司的不同形成路径。发达金融市场中的金融控股公司大多形成于自发的兼并与收购,因而并购过程中必然涉及到收购公司对目标公司的报价,以及交易达成后两公司股票的合并。而国内金融控股公司大多产生自大型企业集团在金融业务的深度和广度方面的逐渐拓展,涉足不同金融业务的时间不同,经营程度不同,因而采取不同主体分步上市的过程。由于国内金融控股公司并未完全上市,而且存在多个上市主体,因此无法简单以金融控股公司为单位进行绩效比较。而国内金融控股公司的上市主体,主要为银行和证券公司两类。其中,证券业的收入和利润从时间序列上来看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加之证券市场数据量较小,不利于进行比较。而银行业的收入和利润则相对稳定,加之银行往往占据金融控股公司资产、收入和利润的大部分,因此,以金融控股公司中的银行为基础进行绩效评估和分析能够较好地反映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情况。

1、税前经营现金流。

本文将税前经营现金流定义为:

税前经营现金流=营业利润(税前)+利息支出+折旧费用+摊销费用

采用这一定义,可以减轻由于杠杆率、所得税率、投资和折旧政策以及非经常性的利得和损失造成的净利润指标的扭曲,因而能够更好地反映银行利用总资产进行持续性经营的成果。

(1)非经常性利得和损失以及所得税率的影响。营业外收入和支出的差额反映非经常性的利得和损失。由于并非来源于经常性的经营活动,此部分利得和损失不应被包含在反映银行持续性经营成果的指标中。因而等号右边的第一项采用营业利润而非利润总额。不同银行面临不同的边际税率,因而采用税前营业利润,以排除所得税率对经营成果的扭曲。

(2)杠杆率的影响。与其他行业中的企业不同,高负债率是银行的重要特征。银行负债往往超过总资产的80%,甚至达到90%以上。因此,银行的利润对杠杆率非常敏感。为了排除不同负债率对银行经营成果指标的影响。在营业利润的基础上加上利息支出――即银行经营成果中归属债权人的部分,从而可以更好地反映银行利用总资产进行持续经营的成果。

(3)折旧和摊销的影响。由于不同银行处于发展的不同时期,因而其投资政策和折旧、摊销费用往往相差很大。处于市场开拓阶段的银行较多地进行投资,因而表现为之后几年较高的资产折旧费用,而处于稳定期的银行,折旧摊销费用占营业利润的比例稳定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为排除折旧和摊销政策不同对经营成果的扭曲,在以上计算的基础上加上折旧费用和摊销费用。

2、银行资产总市值。

定义银行资产的总价值为:

银行资产总市值=权益总市值+负债总账面价值

以上定义基于一个关键假设:银行负债的市值等于其账面价值。事实上,这一假设对于企业,尤其是银行来说,是具有经济意义的。银行经营的负债,绝大部分来自存款。存款中的大部分是企业和零售客户活期存款,另外一部分为定期存款。而在目前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的背景下,定期存款的利率随着央行基准利率的变动而变动,从而使得定期存款的市场价值基本

相当于其账面价值。因此这一关键假设在实践中基本可以得到满足。

Healy,Palepu and Rubak(1991)在对50宗非金融类企业并购案例的研究中,将企业总价值定义为权益总市值与负债的总账面价值之和减去持有的有价证券市值和现金。这一抵减处理的理论基础是非金融类企业持有的有价证券和多余现金并不参与企业经营过程,因而不构成企业价值的一部分。Comett and Tehranian(1992)将这一框架应用于银行绩效评估时,认为持有有价证券并通过相关交易获利是银行的主营业务之一,因此在银行资产总市值中保留了有价证券市值,但仍然减去银行持有的现金。

然而,基于货币理论,商业银行有创设货币的作用。中央银行为控制银行创设货币的能力,要求商业银行按某一规定的比率将银行存款的一部分存入中央银行,形成法定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大小决定货币乘数的大小,从而影响商业银行创设货币的能力。另外,银行为应对日常的流动性需求,亦会自愿地保有部分准备金,或持有小部分现金。因此,准备金和现金是银行经营所必需的资产。而不应从银行资产总市值中减去。鉴于以上考虑,本文采取与Healy,Palepu and Rubak(1991)以及Cornett and Tehra-nian(1992)不同的定义。

3、税前经营现金流收益率。

根据以上两个定义,分别求得某家银行某年度的税前经营现金流以及年初的银行资产总市值。将当年税前经营现金流除以年初银行资产总市值,得到税前经营现金流收益率。这一收益率指标排除了规模造成的税前经营现金流指标的不可比性,构成对银行利用总资产进行持续经营的成果进行衡量的综合性指标。

4、行业调整。

从时间序列上来看,每家银行在不同年份的税前经营现金流收益率往往不同,有时甚至差别很大。不同的税前经营现金流收益率,可能来自于银行自身的原因,但也不能排除宏观经济和行业因素施加的影响。因此,为衡量金融控股公司控制下的银行是否能够持续地获得优于单一经营的银行的绩效,将考察目标银行的税前经营现金流收益率与同年度单一经营的银行的平均税前经营收益率相减,得到行业调整后的税前经营现金流收益率,并从横截面和时间序列两个维度进行比较和分析。

(二)实证结果

1、样本选取。

截至201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共有16家银行挂牌交易,分别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其中,农业银行和光大银行自2010年中开始挂牌交易,上市时间不足一年,无法与其他银行进行可比计算,因此自样本中排除。其余14家银行中,根据中国银监会对银行的分类,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属于城市商业银行,进行区域性经营,其经营绩效与区域经济密切相关,而与全国性银行呈现不同的特点。因此从样本中舍去。

最终样本包含的11家银行,根据是否属于金融控股集团,可以被分为两组。属于金融控股集团的银行包括:中信银行、招商银行以及兴业银行。根据前述中关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定义,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和中信银行应被认为处于金融控股公司的控制之下。民生银行与民生证券虽也有属于同一金融控股公司之嫌,但实际上,民生银行并无持股超过5%以上的股东。因此并不能认定民生银行与民生证券同处于某一大股东控制之下。除此3家银行之外,其余8家构成单一经营的银行组。

由于新会计准则自2007年起正式实施,因此考察的时间段从2007年起到2010年止,共4年。

样本中,交通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和兴业银行均于2007年中上市,因此2007年的样本中不包括这四家银行。

2、税前经营现金流。

样本中11家银行在四年中的税前经营现金流如下:

3、银行资产总价值。

样本中部分银行同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交易,因此银行权益总市值等于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A,股总市值与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的H股总市值之和。其中A股总市值由每年度首个交易日A股总股份数与当日收盘价的乘积得出,H股总市值由同样方法得出的港币市值乘以当日人民币对港币中间价得出。股份数和成交价数据来自Wind资讯,人民币对港币中间价数据来自中国外汇交易所。

将银行权益总市值与前一年年报披露的前一年末债券账面总价值相加得到银行资产总价值。样本银行资产总价值如表2所示。

4、税前经营现金流收益率。

表3的A部分显示单一经营银行组在样本期间内的税前经营现金流收益率,以及每年的平均收益率。B部分显示金融控股公司银行组在样本期间的税前经营现金流收益率。除一个数据外,每家银行每年的收益率都在2.5%-4.0%的区间内,没有出现剧烈波动和离群值,反映出税前经营现金流收益率指标较好地排除了多种因素对利润指标的干扰,能够较好地衡量银行利用资产进行持续经营的成果。

C部分显示金融控股公司银行组进行行业调整后的税前经营现金流收益率。可以看出,虽然均为金融控股公司控制下的银行,但中信银行、招商银行与兴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产生鲜明的反差。中信银行和招商银行近3年的收益率均低于单一经营银行组的平均值,其中中信银行行业调整后的收益率在-0.35%~-0.04%之间,招商银行的这一数值更是达到-0.43%~-0.30%之间;但与此同时,兴业银行的绩效却大幅优于单一经营银行组,近3年内,行业调整后的收益率高达0.40%~0.391%,且逐年大幅增长。

可见,处于金融控股公司控制下的银行,其绩效并不必然地优于或劣于单一经营的银行。那么,这种完全不同的表现来源于何处?我们是否能找到指标背后的经济意义呢?这需要我们将税前经营现金流收益率进行分解,并作进一步分析。

(三)进一步分析

杜邦财务分析法将资产收益率(ROA)分解为:

ROA=纯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收入/总资产

杜邦财务体系分析的核心是权益收益率(ROE)和资产收益率(ROA)。针对本文所构建的税前经营现金流收益率指标,可以借鉴杜邦财务分析法的思想进行类似的分解,即:

税前经营现金流收益率=税前经营现金流/营业收入×营业收入/银行资产总市值

分别定义等号右边的两个分数为费用管理效率和资产管理效率,则上式可以表示为:

税前经营现金流收益率=费用管理效率×资产管理效率

金融控股公司框架内基于客户共享实现的交叉销售和协同效应,可以从两方面提高银行费用管理效率:首先,客户共享和交叉销售,使得单位营业收入所需广告投入销售费用下降;其次,客户共享和交叉销售,使得单位营业收入所需雇佣的销售人员减少。从而由职工薪酬总额减少带来销售费用下降。因此,如

果金融控股公司内部协同效应有效实现,则应表现为费用管理效率较高,即税前经营现金流与营业收入之比较高。

而等号右边的另一乘数,资产管理效率,与控股金融公司内部的协同效应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资产管理效率的差异可以被认为来源于与是否存在金融控股公司无关的因素。

表4显示样本银行的费用管理效率值,以及金融控股公司银行组行业调整后的值。

而表5显示样本银行的资产管理效率,以及金融控股公司银行组行业调整后的值。

综合以上两表数据,我们可以对中信银行、招商银行以及兴业银行的绩效反差做出更深入的分析。从资产管理效率――即与是否属于金融控股公司无关的因素来看,三家银行表现大致相当,平均来看与单一银行组基本相同。中信银行在2008年和2009年获得略高于单一经营银行的资产管理效率,但2010年这一指标低于单一银行平均值。招商银行除2007年显著高于单一经营银行组外,近3年与单一经营银行组资产管理效率几乎相同。兴业银行2008年资产管理效率较低,近2年也保持与单一经营银行几乎相同的水平。

篇8

一、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的必要性

1.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所属单位较多,分布在全国各地,长期以来企业资金帐户分散,资金基本都沉淀在当地账户,使用效率差,集团公司可掌握、调度的资金量少,难以集中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生产、基建的需要,必要时还要依靠大量银行贷款来解决投资和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使得资金成本居高不下,财务负担沉重。通过资金集中管理,成立资金结算中心,以经济奖罚措施及适当的行政手段,及时集中应上交的资金及部分闲散资金,可以使分散、闲置的资金形成庞大、雄厚的资金优势,来保障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

2.资金集中管理是强化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资金的不足是制约多元化经营的电力企业集团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公司集团应把资金增值作为增加经济效益的一大支柱来确立。同时,应针对基层各单位经济管理工作有自成体系、相互封闭、互不往来的弊端,通过结算中组织资金调度,来强化企业资金流量的控制管理,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资金集中管理,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可以通过结算中心对基层单位账户的监管,通过预算管理对资金收支性质的审核,降低企业非生产现金的支出,杜绝企业之间违规拆借,减少资金损失。

二、现有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不足

1.集权分权的程度掌握制度不合适。资金集中管理的总体原则“总体集中,适度分权”的度把握不好,在某些方面存在控制过细的问题,缺乏灵活性,造成基层单位自主积极性不高,过分依赖集团公司,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差。同时部分单位为逃避资金集中管理,利用一些不合规的手段套取资金,支付预算外项目,容易违反财务制度。

2.信息网络支持手段滞后。目前只实现了资金预算管理系统和资金支付系统的对接,而资金预算系统只是一个单独开发的小模块,与公司全面预算管理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不能胜任资金集中管理的需求。财务信息传递及分析功能不足,缺乏有力的信息沟通手段,容易造成母公司信息掌握不完全,在部分事情的处理上形成决策效率低甚至失误的现象,不仅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而且容易给正常的基本建设和生产经营带来负面影响。

3.环节增多,效率降低。由于管理系统和管理软件不能全面满足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造成审批环节增多,而审批手段落后就造成财务人员工作负担加重,时间效率下降,只注重细节和环节上的问题,而缺乏全局考虑。

4.预算管理手段落后。由于目前没有真正做到以全面预算管理为目标的资金集中管理,只是达到了资金集中存放和相对的集中调配。资金管理没有将资金的筹集、投放结合起来,资金的时间价值没有充分得到利用。

三、完善对策

篇9

一、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的必要性

1.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所属单位较多,分布在全国各地,长期以来企业资金帐户分散,资金基本都沉淀在当地账户,使用效率差,集团公司可掌握、调度的资金量少,难以集中到足够的资金来满足生产、基建的需要,必要时还要依靠大量银行贷款来解决投资和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使得资金成本居高不下,财务负担沉重。通过资金集中管理,成立资金结算中心,以经济奖罚措施及适当的行政手段,及时集中应上交的资金及部分闲散资金,可以使分散、闲置的资金形成庞大、雄厚的资金优势,来保障重点项目的资金需要。

2.资金集中管理是强化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资金的不足是制约多元化经营的电力企业集团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公司集团应把资金增值作为增加经济效益的一大支柱来确立。同时,应针对基层各单位经济管理工作有自成体系、相互封闭、互不往来的弊端,通过结算中组织资金调度,来强化企业资金流量的控制管理,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资金集中管理,多元化经营的电力集团可以通过结算中心对基层单位账户的监管,通过预算管理对资金收支性质的审核,降低企业非生产现金的支出,杜绝企业之间违规拆借,减少资金损失。

二、现有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不足

1.集权分权的程度掌握制度不合适。资金集中管理的总体原则“总体集中,适度分权”的度把握不好,在某些方面存在控制过细的问题,缺乏灵活性,造成基层单位自主积极性不高,过分依赖集团公司,自身风险防范意识差。同时部分单位为逃避资金集中管理,利用一些不合规的手段套取资金,支付预算外项目,容易违反财务制度。

2.信息网络支持手段滞后。目前只实现了资金预算管理系统和资金支付系统的对接,而资金预算系统只是一个单独开发的小模块,与公司全面预算管理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不能胜任资金集中管理的需求。财务信息传递及分析功能不足,缺乏有力的信息沟通手段,容易造成母公司信息掌握不完全,在部分事情的处理上形成决策效率低甚至失误的现象,不仅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而且容易给正常的基本建设和生产经营带来负面影响。

3.环节增多,效率降低。由于管理系统和管理软件不能全面满足资金集中管理的需要,造成审批环节增多,而审批手段落后就造成财务人员工作负担加重,时间效率下降,只注重细节和环节上的问题,而缺乏全局考虑。

4.预算管理手段落后。由于目前没有真正做到以全面预算管理为目标的资金集中管理,只是达到了资金集中存放和相对的集中调配。资金管理没有将资金的筹集、投放结合起来,资金的时间价值没有充分得到利用。

三、完善对策

篇10

就我国企业而言,目前企业借贷的资金除了用于流动资产投资,还用于进行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等固定资产投资,因此负债经营在我国企业中具有普遍性。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负债经营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弥补企业资金短缺的同时,还会给企业造成各种风险(如借债结构不合理带来的财务风险、借债规模过大带来的破产风险等),因此企业必须采取积极措施来防范负债经营风险。

1.企业负债经营的积极作用

第一,负债经营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高低,除了与竞争方式有关外,还与企业的竞争规模直接相关。负债经营能够使企业在短期内筹集生产经营和规模扩大所需的资金,从而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第二,负债经营有助于增加企业所有者的收益。在债务利息率小于投资利润率的前提下,由于企业支付的债务利息是相对固定的,当息税前利润增加时,每一元息税前利润所负担的债务利息就会降低,从而给企业所有者带来额外的收益。

第三,负债经营有助于降低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一般情况下,企业采用负债筹资需要承担较大风险,但付出的资金成本较低;采用权益资金的方式筹集资金,虽然承担的财务风险较小,但是付出的资金成本相对较高,这就意味着企业负债筹资的资金成本低于权益资金筹资的资金成本。此外,负债经营可以使企业从减税效应中获得效益。

第四,负债经营有助于弥补企业的资金短缺。现代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都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因此弥补资金短缺成为现代企业采用负债经营的最初动机。企业内部的资金是有限的,并且需要相对稳定地存在,然而企业发展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却是无限的,并且会随着生产规模和业务的扩展而增加,而负债经营就成为企业弥补资金缺口的必然选择。

2.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

(1)可能导致股票市场价格下跌。企业所有者对负债经营的容忍程度是有限的,当负债经营的投资效益率低于其资本成本时,企业必须从所有者享有的收益中拿出一部分来偿还债务本息,这将损害所有者的收益。对于股份制企业而言,所有者会因此而抛售股票,同时受到市场预期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的股票市价将会下跌。

(2)可能导致企业财务状况的恶化。企业举借债务必须按时偿还,这就要求负债经营的企业必须保证投资收益高于资金成本,否则将收不抵支发生亏损,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如果企业举债过多,一旦生产经营发生重大失误,投入的资金不能收回,那么企业将无法偿还到期债务,从而走向破产倒闭的境地。

(3)降低企业的再筹资能力。企业如果债务负担过重而不能按期还本付息,那么将会对企业的信誉造成影响,金融机构或其他企业为了降低投资风险,必然不愿再将资金借贷给这样的企业。即使是信誉相对较好的企业,债权人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也会提出一些限制性条款来加大企业未来筹资的成本,从而影响企业的再筹资能力。

(4)可能造成企业的资金链断裂。在目前国内融资渠道还比较单一的金融结构体制下,企业普遍存在过度融资和有效整合的问题,任何银行追收到期贷款都可能因为支付问题而导致企业整个集团构成对银行的交叉违约,从而进入对所有债权银行的违约,导致企业资金链的全面断裂。

3. 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防范对策

3.1 构建负债经营的风险预警机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这种背景下,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须洞悉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构建一套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在进行负债经营时重视财务工作和财务分析,定期开展风险防范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和处理措施,尽可能降低负债经营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此外,企业经营者还必须强化负债经营的风险意识,准确理解适度负债的含义,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避免片面追求规模和效益的扩大而造成过度举债。

3.2 选择适度的负债比率

为了在避免过度负债的基础上获得财务杠杆利益,企业就必须确定适度的负债比率。只有在资产收益大于资金成本的前提下,企业负债经营才可能发挥其杠杆效应,负债经营产生的收益才可能抵减负债融资的成本支出。企业负债规模通常用资产负债率来表示,一般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控制在40%-60%比较合适,资产负债率的增加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过大。因此,经营风险低的企业可以采取较高的资产负债率来增加企业收益,而经营风险高的企业应高采取较低的资产负债率来减少企业财务风险。

3.3 制定最优的举债方案

企业需要通过对不同举债结构、举债方式进行综合分析,方能得到最优举债方案:(1)债务结构的决策。企业借入的资金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种,因此企业在筹资决策时必须考虑这三者间的均衡安排,尤其注意短期债务的比重,避免还款期过于集中和还款高峰过早出现;(2)借贷的利率决策。企业借贷渠道的不同会造成利率的差异,因此企业要在保证借款实现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利息支出和费用支出,以实现资金成本的最低化,将企业举债经营的风险维持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3)借款的数额决策。企业的借款要有科学的限量,不能盲目增加或减少,因此要做好借款的数额决策,避免借款过多造成的资金浪费和借款过少造成的资金短缺。

3.4 密切关注利率的变化

负债的成本由利率高低来决定,因此企业负债要特别关注利率的变化趋势。企业要对资金市场的供求情况进行认真调研,根据利率走势来做出准确判断,并由此制定相应的筹资计划。例如当利率处于较低水平时,多筹资对企业比较有利;当利率处于较高水平时,企业要尽量少筹资或只筹急需资金;当利率处于由低向高过渡的时期时,企业要积极筹集长期资金,并尽量采用固定利率的计息方式;当利率处于由高向低过渡的时期时,企业要尽量少筹资,不得不筹的资金要采用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

4.讨论

从全文的分析可知,作为现代企业的主要经营手段之一,企业负债经营是一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将有助于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规模的扩大,使用不当将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增加甚至是破产。因此企业要对负债经营形成正确认识,对负债经营可能造成的各种风险进行准确分析和估计,并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以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金辉.论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预警[J].西部财会,2013(8).

篇11

1 负债经营的优势

负债经营除明显具有融资速度快、借款弹性好的优点外,还有下列优点。

(1)可充分利用社会资金,缓解企业资金紧张。负债经营就是指企业在拥有一定股权资本的基础上,以借贷和租赁等方式吸引资金或实物资产投入本企业之中,通过财务杠杆作用,实现企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以提高企业的以经济效益。负债实质上是企业充分利用社会资金的有效手段。通过负债一方面使社会闲散资金得以充分利用,提高整个社会资金的运用效率;另一方面,补足企业的资金短缺,使企业得以正常营运和持续发展。

(2)有助于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负债经营是一种动力、压力并存的经营方式。负债经营的一方面可以使企业运用更多的资金力量,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强经济实力,提高企业的运用效率和竞争能力,给企业的生存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另一方面,企业不能无偿地使用资金,使用资金要付出代价,承担一定的债务责任,这就能企业经营管理和资金运用带来压力。这种压力也是促使经营者不断改善和加强管理,努力提高资金利用率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

(3)可以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负债经营的负债利息支出作为期间费用列入财务费用,从税前支付可减少缴纳所得税的数额,获得一定的减税利益,相应地降低了资金成本,尤其是通过商业信用融资形成的负债,如果没有现金折扣,或企业不放弃折扣,就没有资金成本,所以在一定的限度内增加债务,可以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

(4)有助于企业更加注重资金的运用和管理,增加资金使用上的责任心,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经营者由于有还本付息的外部压力,可促使其树立资金的时间价值观念,克服在运用资金时“宽打窄用”所造成的浪费现象。

(5)在通货膨胀情况下,负债可以使企业得到出于货币贬值而产生的购买力变化的利益。这是由于企业采用负债方式超前使用资金,使用等额资金能发更大的作用。

(6)负债经营可实现财务杠杆利益。由于提供资金的债权人只能按固定利率获得利息,不论企业营业利润多少,债务的利息通常都是固定不变的,若企业运用资金产生的投资报酬率高于负债利率,则负债经营所获得收益在支付利息后,剩余的净收益全部归企业所有,从而提高了企业的投资报酬率。

2 负债经营的弊端

(1)按期还本负息的责任风险。企业必须根据借款合同规定定期支付利息,安息额较大的利息支出将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财务负担,借款到期,企业又必须偿还本金,企业的财务风险加大。若企业不能如期支付利息,甚至拖延还款,不仅会因此产生罚息加重企业财务负担,而且还会引起信用危机,造成再举债的困境。

(2)利率波动的影响。利率的波动即使负债经营有盈利的机会,同时,也存在可能赔本的风险。利率下降,资金成本降低,营业利润增加;当利润提高时,资金成本增加直接导致营业利润减少,而当营业利润减少到不足以支付负债利息时,企业就会出现赔本经营的局面。

(3)限制条款多。企业与银行签订的借款合同中,一般都有一些限制打款,如定期限报送有关报表,不准改变借款用途等,这些条款可能会限制企业的经营活动,降低企业经营的灵活性。

3 负债经营的管理措施

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大量举债,负债率急剧上升。一些企业还因本身经营不善,造成财务困难,资不抵债,濒临破产,这对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无疑是一个不稳定因素,为此,对负债经营应进行规范管理。如何利用财务杠杆是一个不得不重视的问题。

篇12

就高校资产而言,除具有一般资产的共性(如经济资源特征、货币计量、权属特征、资产形态)外,还具有三个明显的个性特点:

一是高校的资产主要不是经营性资产。高校的主体事业活动是教学和科研,凡在服务教学、科研活动过程中所占用资产均属于非经营性资产,这些资产并不为学校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高校的资产主要是服务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其配置和利用的目的在于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以及研发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科技成果。即使高校可能进行投资活动,或将一部分非经营性资产转作经营性资产,这与一般意义上的投资或经营也是有所区别的。高校进行投资或“非转经”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资产的有效利用而取得合理收益,用于解决教育事业经费的不足和改善办学条件。因此,高校资产与企业资产在性质上是有所不同的。

二是高校资产的来源和使用是无偿的或基本无偿的。学校的各类资产主要是以国家拨款、事业收入和社会捐赠等形式取得的。而这些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和学生缴费、社会捐赠等。财政拨入的事业经费本身具有无偿的特征,事业收入也主要是由政府核准收取用于办学的,因此也基本是无偿的。

三是高校资产的处置和核算方法与一般企业相比是不同的。由于前述原因,高校的资产在处置上是以按取得时的价值记账并记入资产总额的,在核算上只采用账面价值,只要它仍处于使用之中,这种账面价值就不会被改变。学校的资产也还没有折旧和补偿的概念,目前也没有使用相应的管理方法。

高校的资产经营就是将非经营性资产的一部分转化为经营性资产的投资、经营活动,是将高校可以支配的经济资源的一部分进行有目的性地选择、运筹和优化配置的有限营利活动。高校资产经营活动突出在一个“选择性”上,即将学校具有投资功能、增值能力的资产剥离出来进行经营。高校资产经营的性质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高校的资产经营应是以价值形态的管理为主。资产经营要求学校投入价值的合理化,充分利用,挖掘各种的潜力,用最少的资源,获得最大的收益(与一般意义上利润最大化是有区别的)。资产经营不仅要重视经济活动中实物形态的变化,更要注重价值形态的变化。价值收益(而不完全是利润最大)对高校的资产经营来说,其意义更为重要。

第二,高校的资产经营要求是开放式的经营。高校的资产经营要求最大限度地支配和使用资产,注重投资和经营的实效性和保全性,从根本上要求的是一种开放式(而不是资产的单打独斗或个人能力的展示)的行为,不仅要进行内部资源的组合优化,还要利用一切市场和非市场因素、环境因素等来达到优化配置、合理经营,并促进非经营性资产的合理配置和使用的目标。

第三,高校的资产经营注重资产的流动性和选择性。一方面注重资产的流动,因为只有流动才能增值,另一方面还要注意选择,因为资产闲置是最大的损失。因此,通过选择资产的类型,优化结构,盘活存量资产,重视对资产的支配和使用,考核资产的使用效率,这些都是高校资产经营中带有广泛性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高校资产经营的主要方式

从高校资产经营的经验总结和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资产经营比较适合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主辅分离盘活资产。这里所指的“主辅分离”,意即在过去“非转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即将校办产业、后勤部门和其他服务组织从高校母体中分离出去,改“非转经”为“非转权”(即产权分离)。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突出学校教学、科研的主体活动,不断优化和提升办学的主体条件,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高校“大而全”、“内循环”的现象。另一方面,则是将原属于学校的这一部分专门资产的产权独立分离出来,变“事业制度下的附属资产”为“产业条件下的经营资产”,建立专门主要为高校服务的经营公司、企业集团,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进行生产经营和资本运作,达到确权、优化、盘活资产的目的,使两种不同形态的资产运作按各自的运作规律进行。即便是暂时统一在“一张皮”之下,这两种资产的分离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是采用“孵化”办法,加大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力度,尤其要对学校科技力量、知识产权转化为研发能力和潜在竞争力,转化为生产能力、市场潜力进行深入的研究。高校的资产投入经过日积月累和不断提炼,其资产的潜在增值能力是巨大的,但要将其部分资产简单地转化为经营性资产,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浪费、流失、低效。如何在满足教学、科研、学科专业建设的前提下,将科技思想转化为市场潜能,将研发能力转化为生产潜能,将知识产权转化为市场价值,需要一种特殊的机制和组织形式。在一定形式的园区或组织下进行“孵化”,已被证明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这也是高校资产经营的一种特殊方法和制度,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

三是引入资本经营机制,变沉淀资产为活化资产。实行资产经营,不仅仅是一种投资行为,对于高校来说,也是一种实物资产管理转变为价值资产管理的过程。学校的资产在形成过程中本身就有预期性、规模性、超前性等特点,合理的闲置和必要的超配是学校资产形成和运行的基础和条件。在资产经营的情形下,可以考虑利用资本运作的方式,将其可供分别利用、有效利用、借“壳”利用的资产,转化为资本,这甚至并不需要高校资产从归属上有所改变,说到底,这只是建设一种管理体制,改变资产的存在形式和运作方式,赋予存量资产以新的活力,从而优化和改善学校的资产结构和存在方式。

高校经营性资产的经营和管理机制

资产经营管理机制是按照资产经营的目标,对资产经营状况进行检查、分析、评价、控制和调节,通过资产经营的手段和方法,以达到资产经营目标的机制。高校经营性资产的经营和管理也不例外,经营性资产的经营和管理过程,也包括投资决策、资产经营、业绩评价、收益分配等过程。有效的资产经营控制是实现高校资产经营目标的基本保证。

从一般情况上看,高校的经营性资产的经营控制过程主要应包括资产经营标准的确定、对资产经营的绩效评价、采取相应的监控措施等三个基本步骤,这也是高校产业政策的三个核心内容。

一是要拟定资产经营的控制标准。这些控制标准包括:资产规模、资产类型和内容、资产的利用效率、管理人员和

篇13

从微观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来看,企业的财务状况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流动资产的购置大部分由流动负债筹集,小部分由长期负债筹集,固定资产由长期自有资金和大部分长期负债筹集,也就是流动负债全部用来筹集流动资产,自由资本全部用来筹集固定资产,这是正常的资本结构型;第二,资产负债表中累计结余是红字,表明一部分自有资本被亏损吃掉,从而总资本中自有资本比重下降,说明出现财务危机;第三,亏损侵蚀了全部自有资本,而且也吃掉了负债的一部分,这种情况属于资不抵债,必须采取措施。

二、各种类型的财务分析为管理者决策与控制提供有用信息

基于管理者决策与控制的财务分析体系由资本经营财务分析、资产经营财务分析、商品经营财务分析和产品经营财务分析四部分组成。管理者决策与控制的关键是经营效率、效果与相应的风险控制,从总体看,各种类型财务分析都可从效率分析、状况分析和风险分析三个方面进行,为管理者决策与控制提供有用信息。

(一)资本经营财务分析

1.资本经营效率分析,主要围绕反映资本经营盈利能力的净资产收益率进行分析,包括行业对比分析、公司间对比分析、不同时期对比分析及因素分析等。与资本经营相关的效率分析指标还有资本经营贡献率、资本收益率、资本成本率、每股收益及市盈率等。资本经营效率分析是企业进行资本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2.资本经营状况分析,主要对资本结构状况和资本规模状况进行分析,包括对资本构成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负债报表等的水平分析和垂直分析等。

3.资本经营风险分析,主要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由于企业经营风险的客观存在,在资本经营中由于负债规模与结构等变化引起的财务风险是资本经营风险控制的核心。

(二)资产经营财务分析

1.资产经营效率分析,主要是围绕反映资产经营盈利能力的总资产报酬率和资产经营营运能力的总资产周转率进行分析,涉及的效率指标还有流动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固定资产产值率等。资产经营效率是资产经营与管理的目标所在,资产使用效率分析是进行资产经营决策包括资产存量经营、资产增量经营和资产配置经营的依据与基础;资产使用效率分析也是进行资产管理控制标准制定、业绩评价等的重要依据。

2.资产经营状况分析,主要包括资产规模分析、资产结构分析和资产项目分析。资产规模分析通常可采用会计分析方法中的水平分析法。通过对各类资产报表进行不同时期的对比,揭示资产规模变动程度。对资产规模变动的分析可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企业的收入规模、企业资产价值变动等进行,以保证企业资产规模的经济性与合理性。资产结构分析通常可采用会计分析中的垂直分析法进行了分析。资产结构分析通过对不同类别资产占总资产的结构及变化来反映资产配置的状况。企业应根据资产经营管理的战略与重点,利用对资产项目分析的方法,加强资产项目的管理。

3.资产经营风险分析,主要分析在企业资产经营中由于不确定因素可能对企业经营带来的不利影响。资产经营中的风险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由于企业经营中不确定因素可能带来的效率损失,即属于经营方面的风险;二是由于企业负债经营中偿债因素可能对资产营运带来的停产损失等,即属于财务方面的风险。资产负债率分析、流动比率分析、速动比率分析等主要属于后者。

(三)商品经营财务分析

1.商品经营效率分析。主要指围绕反映商品经营效率的营业收入利润率和营业成本利润率进行的分析,还包括成本费用利润率、营业收入净利润率、营业收入息税前利润率、百元收入成本率等。

2.商品经营状况分析,主要包括对营业收入规模与结构的分析、产品销售价格分析、市场占有率分析、产销平衡分析等等。

3.商品经营风险分析,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分析、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市场风险分析等。

(四)生产经营财务分析

1.产品经营效率分析,主要对企业生产过程的投入与产出效率进行分析,包括对反映生产效率、成本效率、技术效率等的指标进行分析。

2.产品经营状况分析,主要通过水平分析和垂直分析对生产规模、产品结构、生产成本、生产质量等进行分析。

3.产品经营风险分析,主要通过对产品积压率、生产停工损失率、废品损失率等的分析,判断企业在产品生产经营中的风险。

三、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加强企业风险管理

(一)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

就短期而言,企业能否维持下去,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盈利,而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现金用于各种支出。企业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是财务管理工作别重要的一环,准确的现金流量预算可以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使经营者能够及早采取措施。

(二)用财务分析的指标体系来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

在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的同时,还要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可以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指标分析来加强风险的防范。

1.偿债能力。偿债能力包含流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等指标。流动比率过高会使流动资金丧失再投资机会,一般生产性企业最佳为20%左右,资产负债率为40%~60%,投资报酬率大于借款利率时,借款越多,利润越多,同时财务风险越大。除了偿债,还要看分红能力纳税能力、付薪能力等支付能力。

2.盈利能力。营动能力高低又直接体现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其中,反映资产运营的指标有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对于生产性企业最应该引起警觉的是没有销售增长的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增多。

3.获利能力。获利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前提。获利有总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其中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该指标是整个财务指标体系的核心。在一般情况下,该比率越高,表明自有资金获取收益的能力越强,对企业投资人、债权人的利益保障越高。

4.发展能力。对企业发展能力方面选择销售增长率和表明企业抗风险、持续发展能力的3年资本平均增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