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理化实验室规划设计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理化实验室规划设计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理化实验室规划设计

篇1

一、引言

城市规划管理和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建设的越来越多,二者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为了促进二者更好的发挥作用,首先得明确二者的概念、内涵和关系,在城市建设中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城市规划管理概述

1、概念。城市规划管理是为了实现城市资源的合理利用,结合城市的发展需要,根据相关的规范,对城市规划的各项活动进行统一的管理和调配。在城市规划管理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充分了解城市建设的基本情况,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够从城市长远发展的角度对城市规划进行展望。

2、目的。近年来,我国城市化建设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它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更好的实现城市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城市规划管理。城市规划管理的目的是,在认真调查城市地区建设现状和发展形势的基础上,落实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布局,构建合理的城市地区空间发展框架,布局快速交通网络系统,着重对自然生态地带、经济产业发展空间、居住空间、区域性公共服务设施等城市建设的基本要素进行整合,使各项设施合理布局,实现对城市规划的有效管理,并划定城市规划建设的范围,明确城市近期规划发展方向,为城市的区域规划编制和审批管理提供依据,最终实现城市快速有序和可持续发展。

3、作用。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促进城市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城市是经济活动的主要载体,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城市结构、规模的要求也不同,而进行城市规划管理,首要的目的是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实现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第二、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进行城市建设的目的是为人们服务,而为了更好的进行城市建设,必须发挥城市规划管理的作用,以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第三、优化城市各项功能。城市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不断完善的过程,城市空间的拓展需要与市政基础设施的扩展相匹配,建筑物的增长应该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相适应,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应该与环境质量的改善相适应,而拓展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离不开城市规划管理,只有加强规划管理,才能更好的进行市政建设,不断优化城市各项功能,为人们生产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

二、城市规划设计概述

1、内涵。城市规划设计是进行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它是在城市规划的前期,根据城市的基本情况,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城市规划的方向和具体措施进行计划,以便为将来的城市建设提供依据。一般来说,根据城市规划的范围和具体要求的不同,可以将城市规划设计分为长远规划设计、短期规划设计、区域规划设计、全局规划设计几种形式。

2、原则。在城市规划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坚持相应的原则。第一、保持当地景观特色。不同地方的景观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要保持这些具有特色的景观。要适当的运用现代规划设计技术和高科技手段,考虑当地居民的心理接受和认同感,防止破坏当地具有特色的文化,保持当地景观特色,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景观。第二、尊重历史文化传统。城市景观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尊重这些历史文化传统。对于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景观,要采取措施对其进行保护,对这些景观进行独立的规划与设计,保留城市发展的特色。第三、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对于地方特色不明显,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要继承原有景观特色,坚持与时俱进,结合当今时代特征,充分发挥设计人员的创造性。在规划设计的时候,既要突出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又要重视环境保护,提高规划设计技术和规划设计水平。

3、方法。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在城市规划设计工作中需要采用恰当的方法。第一、使用艺术化规划设计方法。在城市规划设计需要运用艺术化的方法,考虑当地居民的审美感和审美意识,尊重他们的美学观念和艺术理念,使城市规划设计具有美感和艺术感。第二、注重人性化规划设计。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因此,在城市规划设计中,需要重视对环境的保护,运用人性化的规划设计方法,加强对当地环境的保护,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第三、协调各方面关系。主要是指在城市规划设计的时候,需要协调好土地利用和城市建设布局之间的关系,根据协调性原则,从整体入手,在规划设计的同时,也要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以达到最佳的规划设计效果。

四、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

1、城市规划管理在宏观目标上影响城市规划设计。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规划管理需要整合城市资源,顺应时展的需要,因而在宏观目标上和总体方案上对城市规划设计产生影响。地区不同,城市发展水平不同,城市建设要求不同,在规划设计和管理上也不尽相同。在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需要坚持与时俱进,顺应时展的需要。同时,应该加强规划管理工作,对规划设计进行规范和调整,保证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当中,应该列出各工程之间的关系,查看其布局的合理性。对于中心城区的规划设计,应该保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确定管理措施和布局方法,加强管理工作,保证规划设计的科学合理。

2、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管理的载体。对城市进行规划设计需要借助城市建筑实体,不管是进行规划设计还是规划管理,都需要做好城市的布局工作,并借助现代化技术手段,科学合理整合各类资源,使得城市建设的各项工作得以按时完成。

3、二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在城市建设中,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城市规划设计需要按照管理的相关要求进行,不能超越城市管理的相关规范,否则,规划设计将难以实现。而城市规划管理又会对规划设计产生直接的影响,设计有时候需要根据规划管理进行调整,并且,规划设计需要服从规划管理,只有这样,二者才能实现和谐相处,共同为城市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市规划管理和城市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中的两项重要工作,今后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并做好城市规划设计工作,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重视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规划设计的科学化水平,提高规划管理效率,从而更好的进行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的发展,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杨明.浅谈城市规划管理对城市规划设计的影响[J].科技与企业,2012(9)

[2]黄治.对城市规划管理创新的几点建议[J].山西建筑,2006(2)

篇2

引言:

烟台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神仙文化、海洋文化、海防重镇、通商口岸、民族工商业、北方道教全真派发祥地是烟台的历史文化特色。烟台城市特色的创造,就是要从城市的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背景、城市风貌、产业经济基础、社会生活方式、城市发展条件等方面寻找城市特色要素,以创造富有魅力和活力的城市形象。在规划设计实践方面,包括城市总体保护规划、历史街区、风景名胜区保护规划等不同层面;在建筑设计实践方面,包括文物保护建筑修缮、历史地段建筑和一般地段新建建筑。希望丰富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建筑设计的地方实践,并对突出城市历史文化特色有所启示。

1.工程概况

奇山所城范围东临北河街,西靠胜利路,北至南大街,南至南门外大街,总面积约9.10公顷。在历史文化上重点保护和延续其城市发源地、海防军事地、古城风貌区的内涵、特征及价值。规划提出的保护宗旨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整体保护,重现价值,合理开发旅游;二是整治环境,改善设施, 优化居住质量。保护框架的内容为“五个一”:整体保护“一面”——全面保护奇山所的传统建筑,保存完整的传统风貌。清理整治“一环”——拆除占用城墙及其遗址的建筑,设提示性的景观休闲绿地。重点利用“一片”——将奇山所西北部分的传统建筑整治利用,设立“所城人家”公建设施。设计改造“一点”——与刘子秀旧居传统风貌相吻合,改造南门外菜市场为文化休闲广场。景观整修“一十字”——整治奇山所城大街十字街,展示传统风貌。

2.规划内容

本规划分为三个层次:

1、烟台市奇山所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是以奇山所城墙及其遗址范围内的传统风貌较集中的区域,面积约为9.10公顷;

2、烟台古城奇山所历史街区重点地段整治规划范围为沿所城里大街、南门里街和北门里街重点风貌地段,以及有特殊利用可能的风貌地段;

3、重点优秀传统民居的空间整治和再利用规划。

3.规划原则

3.1奇山所历史街区以生活居住、文化服务、商业服务为主要职能,保护其最集中体现烟台城市传统风貌特色的风貌地区。

3.2奇山所历史街区的保护,其规划必须符合遗产保护原真性、整体性、可读性和可持续性的要求。

3.3奇山所历史街区的保护,其保护的内容按照历史街区保护规划的规定执行。包括历史街区内各级保护范围划定、传统空间格局保护、传统风貌和风貌要素的保护、建筑高度控制、传统和特色文化的继承与传统经济的发展等。

3.4奇山所历史街区的保护,遵循整体保护,合理更新的原则。基本点是充分协调保护与更新、开发旅游与改善居民生活的关系,从发展的人文的角度认识保护的含义,制定具有发展意义的保护规划。

3.5奇山所历史街区的保护,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合理利用区位差别地块,以利用促保护。

3.6奇山所历史街区的保护,以环境景观改善为先导,逐步稳妥地实现整个街区的保护。

4.具体规划措施

4.1历史街区保护规划

对于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历史街道、建筑维持原有的标高,保留街区原有的高度关系。合理的政策引导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有利于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保护的重点上,并吸引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

(1)利用经济类政策、行政性政策和法律性政策,利用经济杠杆协调平衡工作。

历史地段的保护是公益,严禁进行盲目开发。

(2)资金方面以组建专门的管理公司进行资金筹措和经营为主。同时利用好国家财政性拨款、地方财政性拨款、集体单位、社会赞助、区级政府和行政调拨、居民筹款等资金。

(3)设立专门贷款,低于商业贷款的贷款利率,给整治房屋的房主,用于房屋整治与维修。尽量考虑保留老住户,外迁新住户。对私房居民,鼓励自己维修,政府进行补贴,而无力自修的居民,则考虑收购或置换房产,人口外迁。

(4)编制《奇山所历史街区保护条例》,通过法律手段完善奇山所的保护工作,积极引导和利用开发商的投资。

(5)设立保护基金,对保护工作具有重要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对严重违反保护的有关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惩罚。

(6)对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按风貌要求重新修复过的风貌建筑保持原样,采用修缮的保护措施。这类建筑根据其完好的程度可分为两小类:(A1)完全保持原样;(A2)略加修缮。

(7)原有建筑风貌基本保留,但门窗已经破损,墙体也有不同程度的破坏的建筑原有建筑结构不动,局部修整改造,采用维修的保护措施。此类建筑根据其维修的程度可分为两小类:(B1)利用原有框架,修缮门、窗、屋顶、墙体。(B2)房屋结构不动,门、窗、屋顶、墙体等整修。

(8)原有建筑形式基本保留,但门窗已经严重破坏,墙体和屋顶也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或者是门窗被重新开设,失去了原有风貌特点;建筑质量较好但风貌欠佳的建筑。保持建筑形体结构,局部改造,采用整修和改造的整治措施。此类建筑根据改造的程度,可分为两小类:(C1)对严重破坏的风貌建筑,恢复其原有格局,加固结构;(C2)对质量较好但风貌欠佳的建筑,按风貌要求重新设计其外型。

(9)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和按风貌要求重新修复过的风貌建筑。拆除,按原有风貌设计或留为绿地。

4.2重点地段整治规划措施

将所城里大街、南门里街和北门里街的沿街建筑立面分解为屋面、墙身、门窗、厢房、入口和台阶六要素,根据保存程度分别进行修缮、维修、整修和改造。

(1) 拆除沿南大街的与街区风貌冲突较大的建筑,形成环城绿带的组成部分、“所城人家”文化休闲广场及北门广场。

(2) 拆除沿胜利路的城墙遗址上的建筑,形成为残缺式保护的城墙景观。

(3) 将时彦街12、14号(张家祠堂)利用为“所城人家”民俗博物馆。

(4) 将所城里大街51号恢复其城隍庙的功能。

(5) 将所城里大街57号利用为海防体系展示馆;所城里大街58号利用为城市历史展示馆。

(6) 环城绿带设计为提示城墙形状的铺地与草地结合的形式,结合布置水面和休息座椅。

4.3重点优秀传统民居的空间整治和再利用规划

现有的历史建筑除少量利用为公共建筑,大部分仍保留其居住功能,以增加街区的活力。针对现状居住情况,采取以下规划措施:

(1) 所城里大街57号(现为盲人按摩所)

恢复其原来三进式民居院落的格局。 规划利用为烟台海防体系展示馆。重点整治前院,补建东西厢房,并与前房以连廊相连。恢复院落的青石板铺地。

(2)时彦街12、14号(现为职业学校)

恢复其原来三进式民居院落的格局。恢复其原来张家祠堂名称,规划利用为“所城人家”民俗博物馆。修缮建筑外部立面,整修改造内部严重影响建筑功能的室内分割,恢复为原来的布局。恢复院落的青石板铺地。

(3)典型民居院落改善设计

拆除违章搭建,恢复基本四合院的两正两厢的建筑布局。按两户的居住容量设计分配平面,建筑面积各100多平方米。两户分入口入户,共用庭院。合理布局房间功能,正房用作起居、卧室等主要房间,厢房用作厨房等次要房间。在主、厢之间的连接处布置卫生间,提高了居民的居住质量。利用庭院的公共空间,恢复青石板铺地,布置绿化,改善环境。通过合理设计,进行类似院落的组合。

篇3

1 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GIS具有着对数据的采集、编辑、存储、管理等功能,同时它还能对空间地图进行查询和分析等功能。

(1)数据采集与编辑功能:即是GIS对我们的图形数据能够进行采集,同时还能够对采集来的数据进行编辑和分析。

(2)数据的存储和管理功能: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数据存储和管理的高新技术,包括数据库定义、数据库操作、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通讯功能等。

(3)制图功能:用户可以根据 GIS的数据结构及绘图仪的类型得到其需要的矢量和栅格地图。

(4)空间查询与空间分析功能:包括拓扑空间查询、叠置分析、缓冲区分析、地学分析、空间集合分析、地形分析、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等。

(5)二次开发和编程功能:用户可以在自己的编程环境中调用GIS的命令和函数,或者GIS系统将某些功能做成专门的控件供用户开发使用。

2 系统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在整个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也占据了较大比重。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主要包括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矢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数字正射影像(Digital OrthophotoMap,DOM)和属性数据等。

本系统以 Oracle 9i作为后台数据库,通过 ArcSDE 与系统连接,使系统实现数字化基础地理数据的采集、建库管理;控制点资料的管理与查询;市政道路与规划道路及其红线资料的管理与查询;地块与规划地块及其用地红线资料的管理与查询;建(构)筑物与规划建筑及其建筑红线资料的管理与查询;水系资料的管理与查询;地名资料的管理与查询等功能,并为系统的空间分析提供空间数据。

3 系统的功能模块

根据城市规划管理日常办公和“数字城市”对地理信息数据的需求以及其他需求情况,城市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如下功能:

3.1  基础数据管理功能:

数据是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是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充分的管理和利用。

对于数据,涉及到的工作主要有数据的采集、生产、加工、入库以及对数据的管理应用等。因此要求系统为以上各个环节提供统一的工作平台,使数据在每个环节能够得到相应的处理,并能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个环节,使数据真正地流动起来,保证建成后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能够实时动态地保持现势性。本模块实现的主要功能有:数据生产加工、各种数据入库以及数据格式的转换、数据备份功能、历史数据恢复与管理、数据更新功能和数据安全与权限管理等功能。

3.2  综合应用功能:

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主要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化水平,因此需要提供必要的应用功能,从而满足日常办公时使用。这些应用的功能主要包括地图显示功能、信息查询功能、统计分析功能、空间分析功能、专题图制作以及数据分发共享功能。

(1)地图显示功能:主要用来实现地图显示、图层控制管理、测距等常用功能。

(2)信息查询统计功能:主要提供空间查询、属性查询以及两者的联合查询,并能够提供详细的查询结果。

(3)空间分析功能:系统具备一定的空间分析功能,包括缓冲区分析、空间叠加分析、线形网络、三维空间统计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

(4)数据输出功能:具有打印输出和电子格式输出方式,提供符合制图标准的各种规划图纸输出功能,提供专题地图制作输出功能,提供矢量图与影像图叠加输出功能,提供城市三维模型输出功能。

3.3  综合地下管线管理功能:

本系统能够通过建立管线数据库,将历年累积的管线数据进行有序的管理、查询和输出。

(1)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管理:包括管线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输入与管理。

(2)管线的查询:包括利用多种条件查询所需数据以及查询结果的编辑和输出。

(3)管线输出:包括管线图形的输出和属性信息以报表的形式输出。

3.4  网上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功能:

网上基础地理信息服务主要实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分发和互联网服务,提供网上浏览、查询、分析、下载等服务。

(1)地理信息的功能: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与互联网连接,直接将数据库中的地理信息和数据的更新结果通过互联网向外。

(2)地理信息查询功能:远程用户通过互联网对基础地理数据和各种专题数据进行查询,获取信息。

(3)地理信息的下载功能:根据用户需要,将基础地理数据和各专题数据按用户需求进行格式转换并打包,实现用户的远程数据下载。

(4)远程用户管理功能:设置远程用户和访问权项,跟踪、监视远程用户系统应用状况。

4 结语

随着城市功能的调整和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地形地貌、用地、规划布局不断发生变化,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不断增加“,一书两证”的办理及相关业务的工作量逐渐加大。传统的手工规划管理方式和办案方式已越来越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城市规划管理要求,而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方法的不足,提高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效率。因此,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篇4

人工湿地污水处置系统源于对自然湿地的模拟。湿地污水处置较传统的污水处置方法(活性污泥法和动摇塘法等)具有处置效果好(其对BOD5的去除率可达85%-95%,对COD的去除率可达80%以上。出水BOD5小于10mg/l,SS小于20mg/l),氮、磷去除才干强(对TN和TP的去除率区分可达60%和90%),运转维护管理方便,工程基建和运转费用低(区分为传统二级活性污泥处置工艺的1/10-1/2),以及对负荷变化顺应才干强。人工湿地污水处置系统是受人为监控的,在一定长宽比及空中坡度的洼地上由土壤、沙、石等混分解的填料床和在床体上种植具有处置功用好、成活率高、抗水性强、生临时长、美观且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如芦苇(Phragmitesaustralis)和凤眼莲(Eichhorniacrassipes)等及在水中、填料中生活的植物、微生物所组成的共同生态环境,污水流经床体外表和床体填料缝隙时,经过过滤、吸附、沉淀、离子交流、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完成对污水的高效污染。

2人工湿地对污染物去除机理

2.1生物进程(植物、微生物)去除机理生物作用比拟复杂,主要是水生植物和各种微生物的协同作用。

2.2物理进程(填料、水力学)去污机理湿地土壤是固相和液相组成的疏松多孔体系,含有少量的胶体颗粒,这些胶体有无机胶体、无机胶体、无机-无机复合胶体,它们具有很大的外表积和外表能,是湿地的基质与载体,其去污进程来自离子交流、专性与非专性吸附、螯协作用、沉淀反响等。湿地对污水中磷和重金属的污染主要是经过上述反响完成的。在湿地处置系统中物理作用是沉淀、过滤和吸附,可以去除固体悬浮颗粒。

2.3化学进程(吸附、交流)污染机理化学作用与土壤胶体的性质极为亲密,无机胶体通常吸附有一定的阳离子,它们易被重金属阳离子取代。PH值会影响无机胶体的交流吸附。无机胶体可与重金属构成络合物。

3工程所在地的基本状况

3.1天文位置该工程位于银川市第三污水处置厂西南方向,其东边为污水处置厂内部污水回用预留地,北边为污水处置厂的卡鲁塞尔氧化沟(带厌氧池)和终沉池,西边为污水处置厂的曝气沉砂池等局部,南边墙外面为用于扫除农田退水的四二支沟,整个工程占空中积约为1.5hm2,其中实验模型局部占地约为750m2,外表流人工湿地局部占地约为5000m2。

3.2地形地貌该项目位于银川市西夏区,地形开阔而平整,受风的影响相对较小。周围多为农田灌区,路途迟滞,有利于工程布置和施工。

4人工湿地污水处置系统规划设计

4.1规划设计拟处置的主要效果①本研讨项目应用人工湿地污水处置系统处置经过银川市第三污水处置厂预处置的废水,使出水到达空中水水质规范(GB3838-2002)II至V类规范或《城镇污水处置厂污染物排放规范》(GB18918-2002)I或Ⅱ级;②植物的选择和规划;③针对农业面源污染不动摇特性的处置方案;④填料的选择。

4.2分区关于银川市第三污水处置厂人工湿地污水处置系统来说,依据地形条件和实验要求,可将其分为实验模型局部、外表流人工湿地局部、后续处置计局部以及景观局部四局部。

4.2.1实验模型局部将其分为五块,每一块占空中积为150m2,长为15m,宽为10m,区分以不同的水流形式和湿地植物组合停止研讨,从而为银川市、乃至整个宁夏的人工湿地树立提供第一手的资料,推进人工湿地污水处置技术在宁夏的开展,为宁夏污水处置技术的开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是整个系统中最重要的一局部。

4.2.2外表流人工湿地局部该局部位于整个规划区的西南局部,是整个系统占地最大的一局部,面积约为5000m2,整个局部不做特殊的处置,表现人工湿地污水处置系统自然的一面,在湿地上种植芦苇等植物,并其上架设踏步,可供实验搜集数据和今后观赏学习之用。

4.2.3后续处置局部该局部包括生态水道、鱼池、荷花池等局部。其中生态水道一方面起衔接作用,另一方面起将污水继续污染的作用;而鱼池和荷花池局部一方面构成生态景观,另一方面也是用一个比拟直观的方式来向人们展现人工湿地处置污水的效果。

4.2.4景观局部该局部主要是包括假山、花园以及湿地系统周围栽种的树木等。主要是起美化湿地景观,当然,用经过人工湿地处置过的污水停止浇灌,也从一方面向人们展现人工湿地对污水的污染作用。

整个系统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整个银川市第三污水处置厂人工湿地污水处置系统。

本文以实验模型局部的规划设计为主。

4.3实验模型局部的规划设计

4.3.1分区该实验拟将实验模型不分分为五个区,区分停止不同流态和不同植物的实验,如图1所示。

图中:A为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实验模型

B为复合流人工湿地实验模型

4.3.2平面布置水平潜流人工湿地以及复合流式人工湿地的平面布置见图3。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处置面积为450m2,共分为3级,每级长15m,宽10m,总长45m,长宽比为3:1。为防止断流的发作和保证配水的平均性,各级湿地间用0.5m宽的由40~80mm粗砾石组成的重力布水带分隔。同时,在床体底部设置1%的底坡,以保证污水在湿地床体内活动的迟滞。

复合流式人工湿地处置面积为300m2,系统总共分为两级——下行池和下行池,两池的接壤处上部用砖墙隔开,污水经过隔水墙下部的砾石缝隙,可以从下行池流入下行池。下行池和下行池的净尺寸均为15m×10m。湿地床体底部坡度为1%。

4.3.3剖面布置与基质水平潜流式人工湿地剖面图如图2所示。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填料层的总厚度为75cm,其中表层为20cm厚的0~4mm粗砾,下层填料三级湿地床所选用的各不相反,第一级为30~50mm大砾石,第三级为5~10mm砾石,厚度均为55cm。

复合床人工湿地剖面图如图3所示。

复合流人工湿地床选用的填料主要为0~4mm粗砾,下行池和下行池的粗砾厚度区分为45cm和55cm,为了保证下行池和下行池底部配水的平均性,在湿地床的底部铺设20cm厚的40~30mm的粗砾石。为了完成粗砂和粗砾石的过渡,在粗砂和粗砾石的中间铺设了20cm厚的10~30mm大砾石。

4.3.4工艺流程设计污水用潜水泵从银川市第三污水处置厂出水口抽至配水池,由配水池向各个系统停止配水。污水经人工湿地处置并聚集到出水池后,自流到四二干沟。预留配水为银川市第三污水处置厂南墙外的退水沟农业退水,以及其他需务实验的水体。

4.3.5模型区植物系统布设

①各区种植方案a区芦苇,浅根散生型,根系散布于5-20cm土层中;b区香蒲,深根散生型,根系散布于20-30cm土层中;c区适种水生植物10-15种,具体植物选种方案同图2;d区芦苇;e区香蒲;

②布设说明a①、④区种芦苇,进水条件相反,可在长时间的观测、记载、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的出潜流人工湿地与表流人工湿地在银川市现有土、气候等条件下的优劣性;b关于整个实验模型,A为复合流人工湿地,B为单一潜流人工湿地,构成对照,进水条件一样,在植物配制相反的状况下,验证混合人工湿地与单一潜流人工湿地的优劣性;c④、⑤为植物类型对照组,其中存在搅扰要素,有些什么搅扰要素,搅扰要素有多大,能否会严重影响实验结果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研讨。假设在搅扰要素不太大的状况下,可大体比拟出芦苇与香蒲在相反类型人工湿地中的优劣性;d不设空白对照组的缘由:空白组职能作为植物和无植物的处置效果的优劣对照,国际外的研讨标明,在完全相反的条件下,有植物人工湿地优于无植物人工湿地,而无法得出植物的贡献率,缘由在于微生物参与了污染物的去除。砾石基质中PH<9.3,吸附作用不清楚,可疏忽不计,设此对照组有意义;e③用做栽种适种水生植物,目的是验证经①、②处置的水的水质条件下,哪些植物可以存活并且生长状况良好,以为今后的后续应用提供依据。f水生植物引种取回后,有一定水平的损伤,要留意养护用水水质,DO≥2.3mg/L,否则会招致植物窒息而死,最好是先用清水养育成活后,再投入实验污水养活,普通动摇期在7-15天,勤换水,普通3天一次,基质要饱和,种植时间为3-5月。

③选用准绳a银川及周边县市地域植物,易于采集,同时易于驯化;b空中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尽能够大,这样可以有效添加湿地污染才干;c有较强的经济价值或景观价值。

5实验状况

篇5

一、以目标为发展战略

首先,要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员工行为,坚持以服务对象为核心,坚持后勤工作常规化、规范化。积极的寻求发展模式的改变和服务内容的更新换代升级,优化服务基础设施,实施精细化管理,有目的、有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展开服务,建立扎实的反馈机制及质量改进方案,以客户满意度为基本宗旨,尽可能的做到尊重员工,理解客簦尽量让机关职工体会到更好的服务享受。

其次,实施精细化的服务指标。服务理念应由原来的粗放发展格局转变为集约发展模式,全面梳理内容,解决核心问题,抓重点时间,问质量和服务要效益。后勤人员要有前瞻性视野,在开放时代中取得改革成果,谋求更高的发展战略。使后勤服务工作更加规范。

最后,要实现规范化服务及管理制度。制度是衡量规范化管理的标尺,没有制度就没有规范,因此需要建立相关科学配套的管理制度,加强制度的权威性和系统性,规范化的目标之一是要制度服务指标,服务指标要有定性和定量指标,定时的核对员工实现指标的情况,并且按照指标绩效考核,整个服务流程需要不断完善,重点突出,层次清楚。

二、以社会化服务为导向

后勤社会化是研究后勤服务如何走向市场,如何在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地位。如何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盘活后勤服务机制,逐步走向社会,服务措施,经营管理、经济核算、人事制度等均与市场运作接轨。对后勤服务整体进行转制改革,执行后勤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按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劳动组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服务质量。它既为本单位提供后勤服务,又走向社会,参与市场竞争,执行星级管理,拓展服务对象,实现资源共享。

后勤服务社会化的改革也会存在一些问题:改革平稳的缺点是没有完全的社会化渠道,进程缓慢,成本较高,在市场竞争中没有价格优势。因此本文建议要实现后勤管理朝着多元化方向,需要将一些耗资较大的环节适当的外包,可以逐步的实现后勤社会化举措。

三、以规范化标准化为使命

随着体制改革,单位发展与后勤保障的协调更趋突出,加快建设后勤服务标准,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步的实现其市场化进程,逐步面向社会。如果说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服务缺乏具体的标准,那么将很难与社会接轨。伴随着我国入世,地区贸易加强,各行各业都在进一步加强社会化服务的水平。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后勤管理实现规范化服务实现标准化,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

服务质量是服务的生命,要实现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首先要实现各项事务要流程化,后勤服务流程化才可能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把现代管理手段和科学管理理念引入行政事业单位后勤管理工作中,建立在社会化基础上,制定一系列规范化指标及后勤服务标准化清单式评价体系,与月度绩效考核挂钩,对后勤人员实施激励和绩效考核机制。根据后勤事务设定考核指标和指标权重,及时与员工进行绩效考核绩效面谈及改进计划,使后勤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有理有据。

四、以优质服务为根本

为做好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服务工作,按照国际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策划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要与服务对象的期望紧密联系起来,实事求是,突出行政事业单位后勤的特点,我们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最后确立了行政事业单位后勤服务标准:“优化管理”、“优质工程”、“优良服务”。“优化管理”即科学管理中心的人、财、物和经营、事务、管理工作,力求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目标,提升服务品位。“优质工程”即指导下属公司做好维修工程建设,把好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程进度三个环节,争创优质工程,维护经济利益,提升服务能力。“优良服务”即努力为机关部门和职工提供各项后勤保障,更新服务观念,端正服务态度,重视服务细节,努力营造个性化、创新性的服务氛围,提升服务质量。

行政事业单位要实现质量指标,需要以物业服务为龙头,建立后勤服务及动力中心,按服务满意度、客户服务有效投诉处理满意度、水,电零修合格满意度、配电运行客户满意度等指标进行分解任务,列入对部门工作的考核范畴。使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处理数据,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建立让机关职工满意的后勤管理制度,解除职工后顾之忧。

五、以质量体系为保障

行政事业单位要建立《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对机关大楼公共区域维修、水电零修、高压配电运行、环境卫生、医疗服务和职工住宅公共区域维修等都提出了简洁而明确的要求,初步实现了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

比如,以物业管理为龙头,建立电梯、电气设备、二次供水系统、配电房、水泵房、消防报警系统以及公共照明等一系列质量管理体系。从接听电话、安排维修到事后回访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做到接听电话有准确记录,上门维修服务有统一佩戴的胸牌,自带一块抹布和一副鞋套,制作服务项目表,将维修内容由各处室、用户签字认可,公开出示优质服务卡并请用户监督等等,经调查维修合格率达100%,一周内还要进行巡视回访,使水电零修工作迅速步入了规范服务的轨道。

六、以监管为根本宗旨

规章制度和监管体制是质量管理的根本,质量标准使员工明确自身的职责,并且能够顺利的完成既定的任务。监管的核心是监督,没有监督,政策无法落实,因此后勤单位的员工需要在监督下落实政策。检查工作是必不可少,主要目的旨在监督计划方案的执行情况,以便有效的纠偏,按照客户的要求提升质量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后勤机关在保证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过程中设计了工作日志,包括日常维修,保洁,报修、绿化等,针对客户调查设计问卷和客户满意调查表,各种故障记录表及巡查记录等,建立台账制度,及时准确的了解员工的动向,明确各自的职责,规范了后勤部门员工的行为。

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确立了后勤保障的质量管理体系,明确了服务的主体,需要在执行过程中增强员工的培训意思,积极组织员工培训,并做好内审工作,需要在提高质量保准的同时,提升人员的基本素质。标准化和规范化是未来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风向标,夯实后勤实力。员工在培训和学习中积极的落实质量要求,并且以质量为目标,树立质量意识,通过监督落实质量目标,实现后勤服务质量的制度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李俊.机关事业单位后勤社会化管理模式的建立与创新[J].财经论坛,2014,08.

篇6

关键词 : 居住区;规划;历史;发展趋势;

一、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演变

早在奴隶制社会,随着城市的形成,出现了最早的居住环境的组织形式。如我国周代的“里”,古希腊和罗马时代城市的“坊”,这些居住单位的规模都比较小,且都为单一的居住地区。

到了封建社会,城市规划和居住区组成单位的规模都比奴隶社会的要大,名称也有所不同,就我国城市规划发展史论,这种由纵横道路网所划分的方整坊制,与早期运用井田制规划概念的传统是分不开的。

进入20世纪以后,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使原有居住组织形式渐渐不适应现代生活和交通发展的需要,例如:

1.在面积很小的街坊内难以设置较齐全的公共服务设施;

2.儿童上学和居民日常购物需穿越交通频繁的城市干道,易造成交通事故;

3.道路交叉口过多,大大影响了车辆的通行能力和速度;

4.汽车交通带来的噪声、废气严重地影响住宅的安宁和卫生,居住环境质量明显下降。

因此,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以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为出发点,首先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试图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从而改变城市中原有居住区组织形式的缺陷。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按居住小区的组织形式先后建成了不少居住小区,至今仍沿用这种组织形式,并对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的各项用地指标、技术经济指标及公共服务设施内容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居住组团的基本特征为: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地块不为小区道路穿越,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绿地。

将四五个或更多小区组织起来,居住小区仍保持其独立性,另外增设更加完善的公共中心,这种住宅区被称为居住区。他是一个城市中住宅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二、居住区的组织构成

居住区由基本的物质与精神要素构成,物质是精神的载体,精神则是物质的内涵,具有精神境界的高品位居住环境是造就人们优良品格与素质的重要场所。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要科学地运用各构成要素,合理利用土地,精心塑造各项用地的空间环境。

(一)基本要素构成

1.物质要素

自然因素: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物等。

人工因素:各类建筑及工程设施。各类建筑包括住宅、公共建筑、生产性建筑等。

工程、绿化工程、工程管网、室外挡土工程等。

2.精神要素

人的因素:人口结构、人口素质、居民行为、居民生理心理等。

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政策法规、经济技术、历史文化、物业管理、邻里关系等。

(二)规模分级构成

居住区的规模以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表述,其中以人口规模为主要依据进行分级。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按不同的人口规模分为“居住区”、“居住小区”及“居住组团”三级,如“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表1)所示。其中包括独立居住小区和独立居住组团。实态中还有邻里、街坊、里弄等居住形式,它们都可泛指为居住区。

(三)用地项目构成

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包括两类,即“居住区用地”和“其他用地”。

居住区用地是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绿地四项用地的总称。其中各用地的构成为:

1.住宅用地

包括住宅建筑的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旁绿地、宅间小路、家务院等)。

2.公建用地

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的专用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回车场等。

3.道路用地

指宅问小路和公建专用道路以外的各级车行道路、广场、停车场、回车场等。

4.公共绿地

指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应安排游憨活动场地的居民共享的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小区的小游园、组团绿地以及其他具有一定规模的块状、带状公共绿地。

其他用地是指规划用地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他单位用地、保留用地及不可建设的土地等。

三、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趋势

现代住区的8项设计原则有:1.最大限度保护和创造让人们接近自然的机会;2.提供适于不同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的人们健身运动的机会、场地、设施和条件;3.创造能鼓励人们社交活动的机会和场所,以增加社区感和邻里意识;4.创造可供使用者自己选择和控制的机会,包括私密性;5.提供安全、方便、舒适、易识别、无障碍的人性化社区生活环境;6.减少土地开发带来的负面影响,以维护并保存自然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7.尊重人们的文化传统及地域特性,并将其与现代的生活方式与功能需求结合起来;8.设计应有利于房地产的有效增值。

四、结语

居住区规划设计目标是在“以人为核心”的指导原则下去建立居住区各:功能同步运转的正常秩序,谋求居住区整体水平的提高,使居住生活环境达到方便、舒适、安全、优美的要求。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需求,并达到社会、经济、环境三者统一的综合效益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卫.突破居住区规划的小区单一模式[J].《城市规划》.2001,2.

[2]裘鸿菲, 陈益峰.现代居住区规划的审美价值取向--以德克萨斯州林地社区规划为例[J].《规划师》2006,2.

[3]李旭光.对《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若干问题的思考[J].《规划师》 2005,8.

篇7

新城市主义作为当前流行的一种理念,更多是从城镇布局上进行改善,打造出具有传统意义和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的一种环境,通过时间和空间的布局拉小人们之间的距离,让大家亲密度更高。从当前我国开展的新城市主义模式来看,交通成为最为核心的所在,按照交通的发展渠道对周围进行逐步的延伸,从而在空间距离上不断加大,让更多的人亲密结合在一起,不但可以拉近大家的距离,还减少了因为出行而带来的汽车污染,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是非常有利的。

二、当前我国小城镇社区建设现状

1.传统小城镇社区的消解

从我国城镇化进程的现状来看,许多小城镇在建设过程中往往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城镇的长远化发展,只追求现代化而罔顾本身的特色,所以往往对城镇本身的价值造成极大的破坏,许多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往往因为地区统一的规划而被拆迁,所以我们必须注意一些小城镇自身的特色,尽量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开展小城镇建设。

2.小城镇建设缺少规划

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往往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这就导致城镇化在建设过程中往往是首先从农业入手,迅速的将农民转化为非农人员,农村也成为新兴的社区。我们必须注意到,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往往没有从长期发展考虑,在布局上和规划上缺失,这些都极为不利于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健康运行。

3.小城镇社区规模较小

小城镇受到自身资源和交通多方面的制约,虽然在一开始可能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但是从长期来看往往会出现经济水平的衰退,这是因为小城镇本身的规模就制约了经济发展,特别是小城镇技术水平往往低于大中城市,所以在资源利用率上表现出极大的差异化,并且因为规模小而导致提供的就业能力和城镇机制都被限制,从而不利于我国小城镇经济的发展,起不到太好的带动作用。

4.小城镇社区的基础设施水平差

小城镇建设没有稳定的财力支持,所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着较大的不足,特别是在通讯和用电等方面,往往成为影响小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不到明显提升,经济水平发展滞后。

5.社区管理混乱

在我国当前许多的社区管理中,往往存在着较大的管理漏洞。原有的居委会和新成立的农村委员会都可以对小城镇建设进行管理,当然,居委会是小城镇建设的主体,对于周围村庄的管理却往往缺失,所以在社区中往往存在盲点,一些卫生、建筑等等都没有得到严格的监管。

三、新城市主义在小城镇规划中的应用策略

1.柔化的小城镇边界设计

在对小城镇的边界进行设计时,往往需要让居民对设计认同,一些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环境或者是资源需要规划到小城镇中来,一些必要的公共设备或者是大众活动区域要完善,这样建设才能具有层次性,让空间拉近大家的距离,提高大家对城镇规划的认同感。

2.适宜的小城镇尺度和中心设计

在进行小城镇建设时必须从小城镇的基本事实出发,不要照搬照抄一些大城市的设计方案,不然往往会导致小城镇建设出现很大的隐患。新城市主义在理念上对小城镇建设赋予了新的含义,街道必须具有非常好的层次感,将空间进行良好的分割,通过空间的混合使用将自然环境和建筑进行层次性的对比,让居民能够安居乐业,加强大家的交流与合作。

3.多功能混合和多样化的住宅设计

新城市主义不再是要求单纯的将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而是更多的将资源进行很合,比如说居民区和工作区域、商业区域等等都可以结合在一起,让群众能够融入到更多的生产生活中去,按照街道进行连接,通过发达的交通将更多的人连接在一起,让群众获得更大更广的平台。当前我国的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已经开始注重对城市规划进行统一,住宅和商业区域开始出现融合,在对居民的住宅进行设计时,往往会采纳更多居民的意见,让群众具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4.丰富的公共场所和开放空间的设计

当前我国的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对于公共场所的设计不再是简单的小广场,而是以公共场所作为核心,建设具有更高水平的建筑,一般是参照新城市主义的理念,将居民区的院子进行层次性的布局,一方面兼顾到居民的私人空间;另一方面还将空间分割出来供大众消遣。所以公共场所体现出较为丰富多变且开放的空间设计水平。

5.提倡多种出行方式结合的交通系统设计

新城市主义的理念中,更多的是注重小城镇在交通上的设计情况,基本上是步行,配备一些较为方便的公交系统。并且小城镇建设提倡的是将多种出行方式进行结合,一些公共设施要配备齐全,街道的空间要体现出层次性,这样才能让大众乐于步行玩耍。

6.尊重自然,提倡生态的小城镇设计

我国许多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往往只追求经济利益,导致本地区生态环境出现较大的破坏,这无疑对于小城镇的长期健康发展是不利的。所以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城镇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不要牺牲自然来实现经济水平的提升,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以在对住宅区进行改造时要注重交通、水源、垃圾处理等多方面的问题,建设具有生态效益的城镇。

7.结合地域文化,凸显个性

在我国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小城镇原生态的历史和自然资源,在保留这些具有特色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物的基础上对小城镇进行设计和改良。必须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对居民的住宅和环境设计要遵循各方面的意见,让当地群众参与进来,打造成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具有文化底蕴的特色城镇,这样可以极大地提升小城镇未来长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一、电力隧道规划

(一)平面线路规划

电力隧道线路规划需要根据中心城区电网负荷情况进行规划,在一些特殊的中心城区位置,一般的电力隧道走向都是地下建设、地铁以及立交桥等等。在进行电力通道规划时,需要协调相关部门,做好路线合理规划工作。对力隧道路径选择时,一般要选择长度较长、线型比较顺直以及路段比较宽的城市主干线。进行规划时,尽量避免影响因素出现,从而使得规划水平提高。施工实践表明,在当前的规划过程中,一般会受到技术条件限制或者受到其他的市政工程制约。一条完整的电力隧道实施过程中,需要进行多形式设置,从而满足走向需求。同时在施工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穿越一些重点工程,像地铁、像重要建筑等等。在进行规划时,为了更好地减少阻力问题,降低规划风险,从而逐渐实现电力隧道规划发展需求,需要电力隧道在进行平面规划设计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设计工作。如下表不同地区隧道通道型式规划设计

(二)线路曲线规划

电力隧道具备自身的使用功能,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基于电力隧道的特性,这样就可以不要对线路曲线半径做出严格的规定或者控制。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一般会受到大转角或者是地形限制,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工作井的方式进行处理。一般而言城市地下空间1-7m为城市市政管道的黄金通道,大多数管线布置在这个深度,盾构及顶管机械作业,一般要考虑一定富裕深度,一般埋深达到10m,才较为安全,否则容易伤及市政管线。在纵断面设计时,较大断面的电缆隧道可以采取深埋方式避开其他市政管线,从而获得完好规划。

二、电力隧道结构设计

电力隧道内部设施通常为横担支架、电缆、冷却管、照明及通风等电力设备,其布置方式将影响隧道结构的传力模式,需要在设计阶段,根据内部设施布置方案进行合理性及稳定性的验算分析,确保工程安全性。电力隧道设计过程中,通常会遇见断面直径设计问题,这个直径采用顶管方式适宜直径在1.9至3.5m范围内,采用盾构方式的适宜断面在3.5到5.5m范围内。其中顶管在小于1.9m直径时一般直接将顶管直径取到1.5m以下,并且在内部排管然后填充细砂或者细石砼,因而不在适合归入电缆隧道范畴。一般而言,电力隧道大部分采用的是明开挖隧道,顶管,浅埋暗挖等方式,对于盾构方式在电力隧道中使用较少,但却是一个发展方向。

图1、顶管隧道布置 图2、顶管内排管布置

在一般情况下,电力隧道需要根据净空尺寸大小进行确定,从而选择到合适的施工方法。例如下表格的隧道工法选择:

在施工过程中,当选择盾构法时,这个时候的隧道管径应该大于3.5m,这个时候需要充分考虑阻力问题。这个时候的阻力会变大,而且还比较难以控制。因此,在进行隧道施工方法选择时,应该保障选择的方法可以使得直径大于3.5m,这样的施工实际情况可以充分考虑选择盾构法。电力隧道施工过程中,一般可以选择的有圆形还有矩形两种形状。一般而言,矩形的横截面积它的净空利用率会比较高。相互对比之下的可以选择该横截面进行施工就显得比较合理,而且还需要综合分析影响因素,从而选择出合适的横截面处理方法。例如500kV世博变电站,输电隧道直接从550kv变电站直接引出,一般内在的输电要求比较高,这样可以选择内径比较大的圆形横截面,这是我国国内直径输电隧道最大之圆形横截面施工。选择了合适的施工法之后,需要确定出管片组成数量,在进行设计时候可以根据这些管片的厚度以及形状进行选择。如下图所示:

图3、盾构断面

一般而言,输电隧道选择了隧道盾构段,将其当成最大电力专用隧道,在进行结构设计以及内部结构布设时,一般都会有它独特的地方。为了更好的发挥出隧道实际作用,更好的充分使用隧道净空。需要在隧道中部位置进行设置,这样可以获得设置横梁面图形。设计过程中,需要将隧道进行分层,可以将其分层四个电缆布置区。在每个支架中可以将其中的一部分确定出来,这样可以支撑起两个中间柱,而且其余的连接角钢可以在布设上进行连接,从而获得更大的空间。这样的空间可以更好的满足电力施工需求,更好的满足当前布设需求。

结束语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国隧道施工工程越来越多,为了满足城市供电需求,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需要进行电网规划设计。在进行地下电力传输时,需要不断的完善和发展规划,选择隧道输送电力已经成为当前发展首先方式。

参考文献

篇9

一、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

在对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上,应该始终以践行规划先行,高起点的编制园林城市发展规划为目的,并科学合理的布局宜居城市园林,要以美化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经济水平的发展为根本目标,从而制定出一个科学美好的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蓝图。

(一)高起点的园林规划整体布局

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上一是要以高起点来整体布局。要坚持把宜居城市的发展置身于全省、全国的大环境中,把宜居城市所处的大局面做出一个整体的园林规划设计布局。从而促使宜居城市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富有韵味。

(二)高品位的编制和规划

二则是要以高品位来编制和规划宜居城市的园林设计。在此基础上可以充分依据我国当前最新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并在社会上广泛听取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规划决策机构可以积极的向资历丰富的城市园林规划设计院和有丰富经验的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专家请教,也可以通过组建高水平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团队的方式,从而高效的研究宜居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

(三)高标准的设计园林规划

第三点则是需要高标准的设计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坚持“以树为主、花草为辅、园景结合、以美取胜”的原则,将“绿”和“美”的主导思想贯穿于园林景观设计当中。不仅如此宜居城市的园林规划设计还需要坚持因地制宜,体现园林规划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另外,在园林规划的层次上,必须追求错落有致,力求实现园林设计的敞开化、景观化、花园化、艺术化。宜居园林规划设计中在树种选择上,可以采用坚持速生树种与长寿树种相结合、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相结合、以本地树种为主、外地树种为辅的方式,并在布局搭配上,坚持乔、灌、花、草的合理布置,从而突出自然景色,体现出宜居城市特有的韵味和风格。

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方法研究

突出宜居城市园林规划的历史韵味

历史文化传统是深深植根于城市的“灵魂”,是城市的记忆和生命。宜居城市一般有着比较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在宜居城市园林的规划设计上应该注重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着力塑造宜居城市园林的独特魅力。其次对于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建筑予以保留,并可以通过开发建设和别具特色的地方民俗文化博物馆,结合园林进一步的展现出宜居城市的历史韵味。

加强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监督和管理

宜居城市的园林规划设计必须要严格按照建管并重的要求,在园林规划设计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并努力的推进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建设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可以在规划过程中将园林绿化管理职能有效整合,形成一个结构合理、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实践高效的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体制。还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法规和制度,形成一个高效的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管理程序和管护机制。其次,还可以通过组建宜居城市园林监察部门的方式,确保城市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城市园林执法监察大队,确保了城市绿地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另外,在对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中可以加大新技术的推广,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园林苗木、花卉专业人才的培养,促进了成果转化和产出,并有效的推动了宜居城市园林相关的产业发展。

提高组织领导能力,确保规划设计工作稳步进行

宜居城市的园林规划建设应该可以算作为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重要的一个部分,应该充分的引起领导班子的重视,也应该将其作为一个工作重心,使宜居城市的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踏踏实实的就进行下去,并追求高品质、高标准,确保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良好的落实。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应该严格的按照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和要求,领导班子也应该认真细致的对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量化和分解。争取在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的工作中对每一项具体工作和实施环节都明确目标,并努力的细化了保障措施。比如通过建立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责任制,将每一项任务细致合理的分配到人,出现问题不仅要及时的处理,还要追求其负责人责任,促使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工作中的分工具体、责任明确,各个单位之间的密切配合、协调联动。从而从根本上保证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工作的落实。

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的总结

宜居城市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就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但是从宜居城市的内涵看来并没有那么简单,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因为宜居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名词,随着社会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含义和解释。众所周知,城市的生态环境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的破坏,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城市的环境却越来越恶劣。因此宜居城市的园林规划设计必须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随着人们生活品味的提升,我们应该充分的意识到,宜居城市园林规划不仅仅是推动宜居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还是宜居城市在我国城市新的发展阶段必然的发展选择,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一个必然的要求。在宜居城市园林规划设计上必须要实现我国宜居城市实施园林规划和设计的目的,只有通过正确方法改善了人们生产生活环境,提高了城市的历史文化风韵及品味, 这样才能为人们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并反作用于社会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篇10

摘要 本文首先论述了城市轨道交通站域立体化步行系统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的现状问题。其次,通过对香港中环地区的案例研究,总结其适用条件和建设经验,进而提出轨道交通站域立体化步行系统的设计要点。关键词 轨道交通站 立体化 步行系统中图分类号:K915

文献标识码: A1引言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为了充分发挥其交通效用和社会效用,实现站点的触媒作用,一方面要做好和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另一方面要注重轨道站和城市空间的融合,在开发建设上相互协调。而围绕站点的步行系统规划建设正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针对现状问题,借鉴香港成功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一些设计要点以期为相关规划建设提供参考。2城市轨道交通站域立体化步行系统的内涵本文研究的“城市轨道交通站域立体化步行系统”就是以轨道交通站为核心,通过步行方式将其与周边城市要素进行联系的、位于城市各个空间向度的各种物质形态构的成要素之和。其基本组成要素包含轨道交通站和与之联系的各向度的步行交通空间以及转换节点,如空中步行廊道、下沉式广场、地下步行连接道、地下商业街等。3我国现状问题1步行系统连续性差。我国大多数轨道交通站点是相对孤立的存在于城市中,用有限的几个出入口将乘客分流至周边地块。虽然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轨道交通综合体、地铁上盖开发、地下商业街的项目,但只能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与较少的建筑形成联系,并未达到充分联系与整合周边城市功能的效果。轨道站点存在出入口少、人行通道不成系统的问题,大量的客流被直接引导至地面层,反而造成站点地区的地面交通压力。步行环境有待提高。为了鼓励市民步行,站点周围的步行系统不仅要满通功能,更应该塑造高品质的空间环境。而目前的站点地区建设对天气、交通换乘和其他步行服务需求往往缺乏考虑 ,如风雨连廊、自行车棚、无障碍设施、过街设施和街道家具等,都可以进一步做人性化的处理。4香港中环地区案例研究香港地铁站周边的步行体系基本上都采用了“地下轨道站点+地下与地面通道+二层步行连廊”的模式[2],其步行系统的设置具体为:地下步行道连接地铁车站和停车场;地面层进行公交换乘;地上二层的空中步道联系成网络。空中步行系统在中环地区发展尤其成熟。从上环到中环地区的高架步行系统主体由西向东全场约一千多米,加上旁支的步行廊道,整个步行系统长度达三千米以上。空中步行系统跨越数个街区,连接起地铁站、交通换乘站和区域内许多重要建筑,将交通、商务、娱乐、购物、政府服务等各项功能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有限空间里的实现了城市功能的高效聚集。精心设计的交通间空间同时也乘客带来了良好的步行体验 。不但在车站上盖裙楼有环境优美的花园和步行平台,并且有封闭、半封闭式的连廊使行人能不受天气变化影响全天候通行,将人流直接引入建筑内部。同时,步行转换空间将三个向度的城市空间通过自动扶梯及中庭空间联系成为一体,并与室外城市空间及周边建筑相互结合,营造了连续、舒适的步行体验。现在,鳞次栉比的高层建筑和纵横交错的空中步行系统已成为中环地区重要的形象标志。由于空中步行系统与建筑完美的融合,使中环地区的商业空间同时具备了室内和室外两种特征[3],同时也促使商业、娱乐、办公等城市功能有机结合,塑造了有序而充满活力的城市环境。5轨道交通站域立体化步行系统的设计要点5.1综合考虑发展条件,因地制宜选择建设模式 立体化步行系统建设成本高、需要稳定客流量支撑,因此多在城市中心区和高强度开发区考虑建设。具体的建设形式应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以及轨道站地区的用地性质和客流特点。在香港中环地区,政府综合考虑地质条件、地下空间资源和经济成本等因素,最终选择了高架步行网络配合地面交通和地下通道的模式。空中步行系统虽然有很多优势,但其指向性明确,在某种程度上限定了行人的自由活动路线。因此,为保证空中步行路线的便捷性,应在满足城市景观和市政条件的情况下,设计连续、通达的步行流线,提高重要建筑的可达性。另外,应设置足够多的地上与地面转换节点,以提高疏散能力,增强步行的灵活性地铁上盖物业由于施工技术复杂、经济投入大,一般应用于大城市新区和土地资源有限的地区建设。其架空平台与周边地区的高差往往造成了内外通行的不便,复杂的交通系统和建筑空间布局往往导致空间识别性低。因此,这种模式对交通的综合组织以及空间排布有极高的要求。地下步行系统对于地质条件、工程技术和资金等要求较高,并且由于其封闭、与外界环境缺乏有机联系的特点,容易造成行人与外部空间意向的脱离,相对单调的空间布局也容易造成识别性低、缺乏吸引力的情况。因此,地下步行系统建设时对网络平面形式、空间节点、采光照明、标示系统都应加以重点考虑。5.2 近期开发和长远规划相结合,逐步建立完善的步行网络轨道站与城市空间经由步行系统联系后产生新的空间体系,对区域内城市结构和城市要素都会产生影响,促使其重新调整变化,之后又作用于步行系统的构建,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建设的长期性,既要有近期目标以在短期内形成一定的效益,也要有贯穿始终的指导思想和全局性的发展纲要,为未来调整和发展留有余地。5.3 与多元化的城市功能相结合,注重步行空间节点的设计在实际应用中,步行空间不但具有交通功能,也往往与一些城市功能空间相融合,通过弱化分隔界面、拓宽通道宽度、打通垂直空间等手法,可以形成丰富的空间形态和城市活动场所。立体化步行系统通过贯穿两个或三个向度的公共空间节点设置,使轨道站与公共空间两者形成衔接。这些节点包括下沉广场、建筑中庭、高层活动平台等城市要素。通过对这些节点的高品质设计不但能提高步行体验,还能带动更多的城市活动,并塑造特色的景观环境。5.4提高服务设施水平,步行和其他交通方式有效衔接步行系统的设计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轨道站集散的大量人流对服务设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合理预测客流量和客流方向的基础上,主要考虑过街设施、换乘设施、街道家具、标识系统、无障碍设施等方面的设计。为了达到快速疏散的目的,立体步行系统要以独立人行步道为主干,设置与人流量相配的通道宽度,尽量以最短距离的路线联系轨道出入口和人流集散点。6结语

对站点地区的城市功能组织和公共空间整合是建立一个有效的立体化步行体系的前提,这涉及土地混合利用和高强度开发等规划层面的问题;另一方面,步行系统的连续性、舒适性、安全性等因素也对提高步行环境品质的影响,应在城市设计层面加以关注。

轨道交通站域立体化步行系统建设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要借鉴 发达地区的成熟理念,另一方面要认识到我国城市发展的特性。国内许多项目在规划、设计和管理等多方面都做了有益的探索,可在相关领域做更深入的研究。参考文献[1] 王前骥.地铁站点周边地区城市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2] 刘皆谊.城市立体化发展与轨道交通[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2.[3] 焦艳丽,戚勇,王昊.浅析天桥步行系统在CBD内的应用――以香港中环地区为例[J].建筑设计管理,2008.[4]张媚. 浅析立体化步行网络流线的人性化设计[J].城市建设,2010.[5] 陈志龙,诸民.城市地下步行系统平面布局模式探讨[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6] 杨梅,王峰.轨道交通站点慢行交通设施衔接规划研究[J].轨道交通(学术版),2012.[7]李婷婷,张冠增.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地区交通设施研究[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0.[8]赵景伟,宋敏,付厚利.城市三维空间的整合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9] 王岳丽,梁立刚.地下城――芝加哥Pedway综述[J].国际城市规划,2010.[10]林燕.从巴黎德方斯新区人车立体分流系统论立体开发[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7.

篇11

(一)课时比较少,实践时间不够,课程安排存在问题

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的课程设计的研究时间比较短,有关的安排和设计进行了比较多的变化。最开始主要是学习有关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设计有关的课程,现阶段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时候很难再进行设计有关的课程,之后直接就变成在大四上学期开始进行设计,不过会出现比较多的问题,比如,学生在实习的时候不具备充分的实践能力,由于这个时候所有的课程设计都在一起进行,这样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开展,并且有关的工作比较复杂,进而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课程设计不具备系统性

现阶段交通规划的课程设计工作主要就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四阶段模型以及宏观模型,交通设计课程的设计工作主要是为了设计部分路段,当然也是为了设计交叉口这样的情况,交通管理和对课程设计的把控主要是为了匹配有关的交通设计和信号,跟客运有关的交通系统的课程设计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并且没有充分对城市的宏观设计方案进行设计,因此要及时改善现有的教学情况。

(三)课程设计和产学研究联系不够

现阶段的课程设计的案例大多数根据有关的教师情况来开展,每个案例之间没有充分的联系,当然和有关的产学研究的联系并不密切,对于有关的交通工程的情况没有进行充分的了解,这样就很难完善现阶段的教学案例,进而完成课程设计的目标。

(四)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不足

现阶段的课程设计工作没有一个专业的教学队伍来进行保障,所以需要在设计的时候给每个课程增加一个青年教师,现阶段的师资不足,还有就是有关的青年教师不具备充足的实践能力,所以设计的时候就会增加工作的难度。

二、课程体系教改的目的以及思路

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主要就是为了分析有关的交通规律和交通系统里面的人、车、路的关系,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科目,比较重视综合使用的工程技术。所以,课程设计体系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再有就是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加系统以及更加条理,这样就会使学生更好地去学习有关的知识,进而跟上课程的进度。

(一)对于课程设计体系的整理和完善

根据有关的设计工作,来开展相关的专业课程,进而确保这项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更加全面,再有就是通过有关的工程设计来整合所有课程的设计工作,进而将其整理成一个总体性较强的课程设计工作,这样也就可以制定出更加完整的交通工程专业交通规划以及课程设计方案。

(二)工程实践教育

对课程设计体系的分析就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程实践教育,这样可以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课程设计里面的工程实践性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明确教学实践的需求,明确教学案例和工程实践的关系,明确教学团队的实践背景。

篇12

1.地区发展的差异

空气质量优劣程度[1]与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它直接影响到投资环境和居民的健康,因此越来越受到政府和公众的广泛关注。城市化建设是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但是该过程往往会导致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大城市工业集中、大量消耗化石燃料,高密度建筑群又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因此一般一些发展城市的空气污染现象异常严重。人们在感受着城市化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深深的体会到了苦涩的回报――城市空气质量问题。

随着城市的发展,各个城市[2]之间在经济上出现了显著性的差别,城市逐渐被分为了几个等级。目前国内常见的一线、二线、三线城市最早起源于房地产市场,现在已演变成城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划分。专家介绍说,常规的划分指标包括:综合竞争实力、城市发展规模(建设水平、人口、面积等)、辐射带动力与影响力、交通通达能力等许多层面;简单来说,政治地位、经济实力、城市规模、区域辐射力是划分一线、二线、三线城市的主要标准。

2.空气质量指标

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的空气质量指数[3](英文:Air Quality Index, AQI)是定量描述空气质量状况的非线性无量纲指数。其数值越大、级别和类别、表征颜色越深,说明空气污染程度越严重,对人体的健康危害也越大。AQI分级计算是参考的标准是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参与评价的污染物为PM2.5、PM10、SO2、NO2、O3、CO等六项;所以,AQI采用的标准更严、污染物的指标更多、频次更高,其评价的结果也将更加接近公众的真实感受。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通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指标的数据,分析城市发展与空气质量指数的关系,而且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直接反映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关系城市居民生活质量。随着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建筑密度、人口密度、交通车辆密度的不断膨胀,各类能源的消耗也与日俱增;而且空气质量的治理不是一两项指标就可以奏效的,而是需要通过综合防治、长效管理才能得以恢复,走向良性循环的道路。

二、一二三线城市之间空气质量的差异性分析

选取一二三线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城市5-10月份(数据来自: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每月份的各个空气质量因素的平均值,具体数据见下表(选取了部分数据):

表1 各线城市在2013年5-10月的空气质量因素

1.差分析理论

方差分析[4]是用于两个及两个以上样本均数差别的显著性检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研究所得的数据呈现波动状,造成波动的原因可分成两类,一是不可控的随机因素,另一是研究中施加的对结果形成影响的可控因素。

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是认为不同处理组的均数间的差别基本来源有两个:

第一,随机误差,如测量误差造成的差异或个体间的差异,称为组内差异,用变量在各组的均值与该组内变量值之偏差平方和的总和表示,记作SSw,组内自由度dfw。

第二,实验条件,即不同的处理造成的差异,称为组间差异。用变量在各组的均值与总均值之偏差平方和表示,记作SSb,组间自由度dfb。

总偏差平方和SSt=SSb+SSw。组内SSw、组间SSb除以各自的自由度(组内dfw=n-m,组间dfw=m-1,其中n为样本总数,m为组数),得到其均方MSw和MSb,一种情况是处理没有作用,即各组样本均来自同一总体,MSb/MSw≈1。另一种情况是处理确实有作用,组间均方是由于误差与不同处理共同导致的结果,即各样本来自不同总体。那么,MSb>>MSw(远远大于)。MSb/MSw比值构成F分布。用F值与其临界值比较,推断各样本是否来自相同的总体。

2.数据分析结果

分析结果如下表:

表2 空气质量指标的各个因素和城市之间的方差分析图

从表中可以看出:

影响空气指标的各个因素大部分具有显著性差异,综合评判空气质量的AQI在一二三线城市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M2.5、PM10、CO、NO2、SO2,五项指标在一二三线城市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这几个指标和工业发展的C排放、汽车尾气等具有明显的关系,所以,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城市的发展程度与空气质量因素之间密切相关。

三、一二三线城市空气质量指数的主成分分析原理和方法实现

1.主成分分析理论

主成分分析[5]是数学上数据降维的一种方法。其基本思想是设法将原来众多的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X1,X2,…,XP(比如p个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较少个数的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FM来代替原来指标。那么综合指标应该如何去提取,使其既能最大程度的反映原变量Xp所代表的信息,又能保证新指标之间保持相互无关(信息不重叠)。

设F1表示原变量的第一个线性组合所形成的主成分指标,即 ,由数学知识可知,每一个主成分所提取的信息量可用其方差来度量,其方差Var(F1)越大,表示F1包含的信息越多。常常希望第一主成分F1所含的信息量最大,因此在所有的线性组合中选取的F1应该是X1,X2,…,XP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的,故称F1为第一主成分。如果第一主成分不足以代表原来p个指标的信息,再考虑选取第二个主成分指标F2,为有效地反映原信息,F1已有的信息就不需要再出现在F2中,即F2与F1要保持独立、不相关,用数学语言表达就是其协方差CoV(F1,F2)=0 ,所以F2是与F1不相关的X1,X2,…,XP的所有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的,故称F2为第二主成分,依此类推构造出的F1、F2、……、Fm为原变量指标X1,X2,…,XP第一、第二、……、第M个主成分。

2.主成分分析的数据分析

影响各个城市空气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在分析城市发展程度与影响空气质量指标之后,为进一步说明提取的主成分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对一二三线城市中的代表城市进行进一步主成分分析(以北京为例):

表3主成分与原有变量的权重关系

结合图表和理论分析得出,

第一主成分:Z1=0.216*X1+0.240*X2+0.153*X3+0.216*X4+0.198*X5+0.066*X6-0.135*X7-0.134*X8

第二主成分:

Z2=0.156*X1+0.072*X2+0.270*X3-0.034*X4-0.121*X5+0.253*X6+0.288*X7-0.287*X8

第三主成分:

Z3=0.215*X1+0.221*X2-0.155*X3+0.440*X4-0.454*X5-0.559*X6+0.158*X7+0.168*X8

由于三个主成分达到了99.291%的信息贡献累计值,所以,基本上可以完全涵盖原有变量信息,则得出衡量空气质量的新的关系式:

Z=49.202%*Z1+35.956%*Z2+14.133%*Z3

用上述分析方法,对一二三线城市中选取的城市进行主成分分析[6],取各个城市半年内的主成分值的平均值表示这段时间的影响数值,得出如下分析表:

图4部分城市各个主成分的数值

经过主成分分析,原来评价各个城市的八个因素,缩减为现在的一到三个,明显减少了分析量,为后续的分析提供了参考依据,更容易分析出数据间的规律,也使得空气质量的评价问题更易分析,但是,通过主成分分析中的主成分提取,并不能用来评价各个城市的空气质量指数。

图表中的主成分Z1,一线城市明显大于二线城市,二线城市小于三线城市,并不能得出相应的变化规律;图表中的主成分Z2,二线城市明显大于一线城市,一线城市又明显大于三线城市,部分地区没有第二主成分,这样也不能分析出相应的变化规律;而图表中的第三主成分Z3,仅有一个城市有,显然第三主成分不是分析的重点,也没有提供相应的分析结论,不具有参考价值。

整个成分分析的结果如图3所示,部分一线城市大于二线城市,二线城市大于三线城市;如果根据这个结果,可以得出和前面分析类似的结论:空气质量指数的污染程度和城市的发展程度成正比。但是,部分数据不符合该变化规律。所以,在对问题进行主成分分析时,不能简单的从简化问题的角度分析,这样会导致最终的分析结果和原来结果不一样;在进行对比分析时,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的规律进行分析。

四、结论及建议

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煤烟型污染,煤炭燃烧排除大量烟尘,是主要的城市空气污染源。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形成的城市空气污染已经威胁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在不断增加,由于城市人口密集,交通运输量加大,机动车排气污染在城市空气污染中所占的比例也不断上升,从图表分析可以看出PM2.5和PM10在空气污染中占主要比重,我们从天气状况也可以看出,城市阴霾天气不断出现,据2007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我们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仅占2.4%,可想而知空气污染给我们带来了多大的影响。

一二三线城市之间的空气质量具有显著性差异,在分析影响空气质量的主成分时,将一二三线城市分开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污染物种类基本相同,而它们的比重随着城市发展加快也有所增加。

目前,我们城市的空气污染已经危害到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由雾霾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也逐渐增多,研究表明,中国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城市空气污染。并且城市的污染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就北京来说,2012年北京持续一周的雾霾天气给北京带来直接经济损失达120亿,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我国应该重点治理城市环境污染,从一下两个方面出发:一方面是治理工厂排放的污染物和煤炭的燃烧量;另一方面限制城市汽车的拥有量或者发展新能源供汽车使用。我们坚信,主要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身做起,每个企业家从自身企业做起,从减少一块煤、一度电、一升油开始,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空气质量一定会发展的很好,我们一定可以为我们自己和子孙后代创造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 张晓婕. 全国主要城市空气质量现状与分析[D]. 河北:河北经贸大学, 2010.

[2]刘松林,尹子民,基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因子分析与评价[J],2006(04):277-280

[3] 蒋丽英. AQI指数更真实反应空气质量[N]. 苏州日报, 2012-11-7(第A04).

篇13

二、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所在的右玉县地处晋西北地区黄土高原,隶属于山西省朔州市。境内四周环山,南高北低。全县平均海拔1400m,属黄土丘陵缓坡区。北部以外长城与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凉城县为邻,西与平鲁区接壤,南与山阴县毗邻,东临左云县。东距大同市80km,南距朔州市110km,北距呼和浩特市150km。全县南北长67.7km,东西宽45.7km,总土地面积1964km2。境内有苍头河、李红河、欧村河、元子河、杨千河五大流域。全县所辖四个镇,六个乡,居住着汉、满、蒙 、回、藏、苗、彝、畲8个民族,总人口10.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9万人。

苍头河是山西省右玉县境内的主要河流。苍头河发源于平鲁郭家窑,干流全长75 km,横贯右玉南北,境内流域面积1680km2,占全县流域总面积的86%。苍头河牧草丰盛,矿产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40.7%,被誉为“塞上绿洲”。

2.1规划范围

综合考虑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湿地类型的多样性;历史文化与社会的连续性;地域单元的相对独立性;保护、管理、合理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地形标志物的明显性等要素。确定拟建的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范围为:苍头河主干流域北至杀虎口,南以常门铺水库北部为界,共规划面积3066.6公顷(约4.6万亩)。

2.2项目定位

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定位为:

——永续发展的生态廊道

——生机盎然的活力水脉

——多物种共存的都市绿色屏障

2.3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和《国家林业局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的通知》中“建立湿地公园,加强湿地保护”的精神,充分体现“生态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关系,在优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完整性的基础上,应用先进湿地恢复技术和措施,改善和发挥湿地生态功能;同时充分考虑湿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4.规划原则

1、美感性与实用性相结合

2、人性化与生态化相结合

3、大众化与高端化相结合

4、保护性与经济性相结合

2.5 规划结构

1、一带双核四区带

一带:指苍头河流域两岸原生态景观带,北至杀虎口,南至常门铺水库,贯穿南北形成苍头河河岸生态景观带。

双核:指右玉县城西侧,及高墙框村西侧双口子村北侧现状苍头河湿地已开发部分两个旅游发展核心,成为苍头河湿地公园的经济引擎,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四区带:

杀虎口到五里庄村的下游生态复育区带

五里庄村到双口子村的生态旅游观光区带

双口子村到北郭家堡村的湿地体验区带

(4)北郭家堡到常门铺水库的水源林带保护区带

2、一河三廊多片区

一河:

指苍头河水域及相关湿地、滩涂等天然景观资源,在合理利用下将成为朔州市乃至山西省的室外天然博物馆。

三廊:

右玉县城西南向威远镇方向的城市景观通廊

高墙框村至双口子村方向的城郊生态景观通廊

右卫镇向西北方向至远山的下游生态复育廊道

多片区:所谓多片区是指:以相应的配套服务设施、旅游景点为核心,呈放射状形成相应的服务片区,为整条苍头河提供多点的服务信息、旅游信息、生态信息、科普知识,同时组成各具特色景观小节点。

2.6 规划愿景

苍头河流域的水体蓝带和河岸绿带,正是右玉县显露生态、提升生活、组织生产和维持生存的命脉。

基于城市营销需求,我们为右玉县勾勒出三重城市生活的愿景:1、快活:籍苍头河流域再造,构筑亲水游憩网络,以表现活动

力的滨水运动主题,实现快意生活的宜居愿景。2、创活:籍苍头河流域再造,构筑休闲旅游核心,以蕴含吸引

力的表演创作主体,实现创意生活的宜居愿景。3、适活:籍苍头河流域再造,构筑生态体验廊道,以表现生命

力的自然休闲主题,实现适意生活的宜居愿景。

因此,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应反映人本主义,结合休闲景观、游憩娱乐,形成参与互动的生活文脉;应结合产业转型、文化象征,形成创新发展的生产动脉;应基于可持续发展概念,尊重自然,形成和谐共荣的生态命脉;应呼应城市发展形势、环保诉求,进行复育保育,形成健康活泼的生存血脉。

2.7 功能分区

根据《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试行)》(2010)的要求,把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区划为6个功能区:湿地保护保育区、湿地恢复重建区、湿地旅游服务区、湿地宣教展示区、生态湿地体验区、苍头河渔牧保护区。

1、湿地保护保育区:

该区域范围内属于禁止开发建设区域,生态敏感系数较高,对于生物的多样性以及植被的保育有较高的环境需求,不适宜开放建设,属于纯天然生态森林,同时作为右玉县乃至山西省最北端的绿色生态门户。

2、湿地恢复重建区:

该区域位于旅游服务区与保护保育区中间地带,属于开发与建设两者之间的缓冲地带,以生态修复以及配套设施的完善为主要目标,同时兼具深入游览以及低活动强度的娱乐活动为主,如:露营,自驾营地,林间骑行等。

3、湿地旅游服务区:

该区域现状为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已开发部分,在整体规划布局上起到一个旅游经济核心的重要作用,由于交通便利,前期开发相对到位,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相应的服务设施质量,以达到国家级湿地公园的硬件标准。

4、湿地宣教展示区:

宣教展示区主要综合了苍头河生态湿地博物馆、湿地科普展示中心等,是游客在游览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同时了解湿地形成、功能以及如何保护的主要区域。

5、生态湿地体验区:

生态湿地体验结合了苍头河的宣教展示区,旨在为游客提供丰富湿地知识的同时,使游客亲身到湿地中体验观光,其中设有绿色涟漪主题园、水鸟观察基地以及湿地水质净化展示园等科普性与参与性较强的活动设施。

6、苍头河渔牧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