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物流工程知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物流工程知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物流工程知识

篇1

Abstract: Logistics cost control in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of logistics management,how to reduce logistics cos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means for enterprises to improve economic efficiency. This article from the status quo ofthe logistics cost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logistics cost of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high,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logistics cost; cost control

建筑施工的生产过程即是材料的消耗过程,也是物资流通的过程。长期以来,施工企业一直是重生产、轻流通,导致物流成本巨大。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工程项目中材料成本约占工程造价的60%~70%,而材料的采购运输等物流费用约占材料成本的17%。也就是说,物流费用占工程造价的11%左右[1]。因此,加强施工企业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已经成为当前建筑施工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建筑施工企业物流成本控制含义

建筑施工最主要的材料是钢筋、水泥、砂石和木材,也有许多建筑装饰材料,如玻璃制品、建筑装饰五金、幕墙、墙纸、布艺、涂料,等等。这些建筑材料一般需要经过采购、包装、运输、储存、装卸搬运等几个环节才能最终用于工程建设,这是施工企业的供应物流。而在施工现场把建筑材料的加工、搬运、作业和回收过程中物资的流动,称之为现场物流。

由此可见,施工企业发生的物流成本是伴随着施工企业物流活动产生的。物流成本是在物资转移过程中发生的耗费,同时也是一种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形式。它贯穿于施工企业的整个物资流通的过程,既包括采购成本、运输成本、装卸搬运成本、流通加工成本、商品包装成本、库存成本等显性成本,也包括一些材料损失不能通过会计资料得出的隐性成本,如机遇成本。当施工企业发生物流成本费用后,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预先的成本进行比照,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异,当实际成本高于预期成本时,针对不利因素采取措施,来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和建设进度。当实际成本低于预期成本时,找到有利因素,发展这种优势,从而达到控制成本。物流成本控制和获得收益是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的核心,也是最终目的。它具有复杂性、效益的相悖性和核算信息的不对称性等特点。这是由于建筑物流活动在施工企业经营范围内涉及面广、物资品种多、数量大、重量大、运输线长等原因。因此,施工企业对于物流活动要做到工期前、工期中、工期末控制,找出物流成本产生源,对其加强监控,发现偏差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从而将物流过程中的各种资源耗费和费用开支限制在规定的范围之内。

2 建筑施工企业物流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据调查,我国大多数建筑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理念陈旧、方法落后,现行建筑施工企业会计制度中很少有企业将物流成本单独设立科目,物流成本的各个项目分散在企业成本核算的不同会计科目中,因此,管理层看不到那些隐藏起来的物流成本,造成了“第三利润源”的浪费。

2.1 施工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无论是国有、乡镇、股份有限建筑公司还是私营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对企业物流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如何准确实施管理和决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都在因地制宜地对施工物资进行多种管理模式的探索,如就近采购、分散管理、集中管理、统一供应等,但总是收效甚微[2]。究其原因,主要是施工企业缺乏明确的物流管理思想的指导,对“科教兴业”认识不足,物流成本控制还没有真正进入企业科学管理阶段,导致过高的物流成本成为横亘在施工企业发展道路上的一条鸿沟。

2.2 施工企业仓储管理不完善,库存冗余严重

由于施工项目主体材料是钢筋、水泥、砂石,用量大。为保证供应,施工企业一般都大量采购,安全储存保管,冗余库存达10%以上,导致库存成本增加。同时,冗余库存也占用一定资金,有些项目剩余库存的物资使用后的残留物无法继续使用,也造成一定程度上的浪费。另外,由于一些供应商仓储能力不足,导致施工企业为确保工程建设的进度,也建立自己的存储机构。这些都造成了施工企业物流成本的增加。

2.3 缺乏物流成本核算的会计科目体系

目前,由于物流成本没有被列入施工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会计核算也将物流成本费用分解成不同部分,如生产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这样就与企业发生的其他成本相混淆,造成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的混乱,自然也无法取得正确、及时、有效的物流成本,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控制。与此同时,企业往往重视显性成本的核算,而忽视一些隐性成本,如物流设施设备的折旧、库存商品的保管费用等,从而造成企业物流成本核算的不健全,给施工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且由于统计口径的不一致,造成企业物流成本计算的随意性,缺乏成本数据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即使施工企业管理层知道物流成本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难以清晰地掌握物流成本在本企业整体费用中所处位置,以及物流成本中哪些费用偏高等问题,无疑给企业物流实施流程再造、业绩评价等带来极大困难。如同一施工企业不同时期的物流成本没有可比性,同一时期的不同施工企业的物流成本也缺乏可比性,由此极大地限制了整个物流行业的发展。可见,施工企业物流绩效考核指标仅凭“材料成本差异”一个考核指标,不能完全反映物流责任单位的绩效,并且针对性也不强[3]。

2.4 施工企业物流供应链成本束缚性大

物流贯穿整个供应链,它连接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是企业间相互合作的纽带。建筑施工企业物流的供应链成本一般主要包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及现场物流成本三大部分。运输是施工企业物流作业的主要活动之一,它的成本占物流总成本的比重也最大。近几年来,由于一些地方运输道路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和市场能源价格的上涨,直接造成了施工企业物流运输费用的直线上升,成本居高不下。所以,对于建筑材料,许多施工企业的存货量都比较高,这样,一方面造成库存占用资金多,企业流动资金的短缺;另一方面也会使仓储成本增加,从而限制了施工企业物流的健康、快速的发展。而对于造成现场物流成本过高的原因,则来自施工现场的材料种类繁杂、数量众多、管理杂乱、回收慢、材料丢失现象比较严重,二次物流成本过高,机器设备维护不足,运用效率低下。

3 建筑施工企业物流成本控制对策

3.1 更新观念,树立物流新理念

目前,受经济快速增长限制,必然影响到建筑业,施工企业要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即不影响企业发展,又要提升效益,就必须通过降低成本,尤其是物流成本。所以,企业在认清当前经济形势下,要充分认识到物流成本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改变传统的成本管理与施工过程的作业成本理念,将成本管理重点转移到物流环节的成本上来,寻找降低物流成本的最优方案。企业不仅要提高重视物流成本控制地位的意识,把它真正看作是企业第三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同时,要加强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使两者成为密切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终达到降低施工企业物流成本的目的。

3.2 加快建立规范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体系

由于物流成本控制具有复杂性的特点,施工企业在生产劳动中,往往把物流成本计入到会计账目的其他科目中,如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生产成本等,给物流成本的核算在技术上带来了很大麻烦。所以,为了更精确地核算相关物流成本,进而能有效控制,企业应建立与规范相关的物流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如单独设置“物流成本”和“委托物流成本”会计科目,它属于期间费用范畴。相应的,期间费用由原来的“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3个增加为4个。同时,将原计入“材料采购”的全部物资采购费用,原计入“营业费用”中的运输、包装、搬运装卸、储存费用等,原计入“管理费用”的企业内部发生的物资搬运装卸、保管、存储及合理损耗费用等改为用“物流费用”会计科目进行核算[1]。这样,当施工企业发生物流成本的耗费时,就能准确计入成本,在工期末会计核算时,将其顺利地、准确地归集到“本年利润”科目中。同时,为了方便计算企业利润,也应当在利润表中设立有关物流成本项目作为扣减项,当施工企业产生物流成本时一目了然,有利于物流成本的可控性。

3.3 降低物流供应链成本

施工企业降低物流供应链的成本,可从运输成本的控制、仓储成本的控制、现场物流成本的控制三个方面进行。一般来说,施工企业大多是采用公路运输。为减少运输环节,施工方必须合理选择运输路线,根据不同货物的特点选择适合企业的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来降低运输成本。因此,在既要保证建材质量,又要保证物流的时效性上,应尽可能选择廉价的运输工具。其次,在建材运送到施工现场,施工方应根据设备和各种建材保管质量和安全要求及时处置,合理分类,优化仓储的布局和存放的形式,并通过库存计划技术来控制库存量。这样既可以提高物资保管的效率,而且还能降低企业物流的成本。长期以来,施工现场的物资管理比较粗放,尤其是企业管理人员的物流管理水平不足于对现场物流成本的控制能力。因此,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可以使施工现场材料放置更加合理,降低二次物流成本。

3.4 加强与完善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建设

施工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组织结构,明确部门之间的关系,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同时也要权责分明。建立现代物流组织结构,也就是企业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它可以把许多领域很好地组合到一个独立运作的系统中来。一个优秀的企业组织结构,不仅能够保证企业运作的良性发展,而且能够极大地减少人员在工作中不必要的消耗。由于物流成本的复杂性,在施工企业内部物流管理中,物流成本归属于财务部门和采购部门,其他部门并不对物流成本进行核算和管理。这种不合理的组织管理结构,导致其他部门和环节的物流成本不能及时得到监督和控制,造成了物流成本核算信息的失真。因此,施工企业应该单独设置物流成本核算部门,有专门的物流成本核算人员,与会计核算区别开来。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物流成本的核算,同时可以更好地控制企业的物流成本。

3.5 培养专业型的物流人才

由于物流成本在施工企业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对企业利润产生重大的影响,所以降低物流成本是施工企业提升效益的关键措施之一。发展施工企业的物流,人才培养是关键。除了与高等院校进行合作,制定专业物流人才培养计划外,在企业内部,普及物流知识同样是一项同等重要的任务。因为,只有广大企业员工都掌握了一定的现代物流知识,并且能够把这些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施工实践中,物流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才有可能在整个企业显现出来。

随着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施工企业生产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物流的概念发生变化的同时,物流成本控制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新的利润增长点,也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施工企业在强化管理,努力形成企业自身的物流供应链的同时,应尽快构建企业自身的物流供应体系,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使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更新的层次。

参考文献:

[1] 陈兰芳,吴刚. 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物流管理困境与对策研究[J]. 交通安全管理,2009(11):54-55.

[2] 余晓龙. 工程建设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 温丽萍. 现代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山西建筑,2002,28(2):112-113.

(上接第55页)

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以长株潭整体协同发展为战略目标采用多中心、多层次的网络协同配送模式中,依据统一采购,就近供货的原则,供应商通过协同方式可直接向区域现代物流中心供货,也可直接向区域配送中心供货。该种模式中主要由国家级区域现代物流中心、区域配送中心、城市配送中心、城市运输干线和配送支线连接为一个整体。长株潭经济发展进入了实质性阶段,三市地理位置分布成品字较为均衡,以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为中心形成服务于区域物流的区域配送中心,集散各个区域的物流量,并中转来自上级、次级配送中心的物流量;通过兼并重组、战略同盟等方式整合区域内物流资源形成以长株潭为中心点,以沿京珠、京广、武广高速客运,长张和长潭西高速主干线,长永、长株和国道107、106、320等线为物流通道在长株潭金三角的地区规划出国家级区域现代物流中心,成为整个区域配送网络的信息流、物流分拨中心,并为中西部提供辐射和高水平国内物流服务。在长株潭城市群中采用这种配送模式,具有较强的积聚与辐射功能,充分地发挥出三市中交通与通讯、技术与人才、产业链与产业体系特征等优势获取集聚经济效益与规模效益,降低物流网络成本,克服目前规模小、次数多配送为主的弊端。

参考文献:

[1] 徐天亮. 运输与配送[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2] 徐同连,栾琨,贾洪飞. 共同配送合并策略及其配送成本[J]. 长安大学学报,2006,22(3):68-69.

[3] H·哈肯. 协同学导论[M]. 张纪岳,郭治安,译. 西安:西北工业科研处,1981.

[4] 赫尔曼·哈肯. 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 凌复华,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5] Dantzig G, Ramser J. The Truck Dispatching Prkblem[J]. Management Science, 1959(6):5-7.

[6] ROBESONJF. The logistic shandbook[M]. New York: FreePress, 1994.

[7] 吴大进,曹力,陈立华. 协同学原理和应用[M]. 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l-17.

篇2

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物流命名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高职院中率先开办了物流工程技术特色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物流技术装备制造、操作以及维护管理等工作的操作型技能型人才。为了满足企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本专从业知识、操作技能、职业素养等多方面进行培养,通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构建了“双证融通、工学交替、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并进行了动态调整完善。

一、依托职教集团,组建“两会”,创新校企对接机制

依托已成立的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教育集团,整合合作企业资源,吸引企业负责人、职教专家、现场工程师等参与系部建设与管理,组建物流工程技术专业理事会与专业建设委员会。主要就专业的长远建设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专业调研活动开展,实训资源建设,师资培养,校企合作协调等方面进行研讨与管理。专业建设理事会每年11月下旬召开一次全体会议,理事长可视情况随时召集会议。

二、推进校企对接,实现“双主体”、“多方位”育人,提升职业素养

首先,落实四个阶段,全程育人。根据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校企共同设计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注重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培养,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制定素质教育的内容,尤其重在养成教育,做到全程育人。

入学教育阶段,以感知教育为重点。组织学生学习学生手册,进行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卫生教育等,帮助新生转变角色,形成良好生活习惯。

文化教育阶段,以人文素质教育为重点。改革“两课”实践教学,聘请合作企业专家指导“两课”实践教学,共同设计以职业理想、职业价值、职业道德等为主要内容的教学专题、项目,让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思考,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可接受性;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增强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鼓励学生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对校园文化的认知程度。

专业学习阶段,以职业岗位素养训练为重点。通过策划和组织校企联谊会和企业文化进课堂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领域能力、职业生涯、职业规划、职业道德、企业文化和职业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顶岗实习阶段,以工作价值观教育为重点。建立融合轻工行业的毕业班顶岗实习制度,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合作企业指导教师和学校专任教师根据学生工作态度、工作表现、掌握知识技能情况共同确定成绩、做出鉴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诚实守信、踏实干事、与人合作的能力,使之在合作企业顶岗实习中形成“职业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促进学生社会就业能力提升,实现“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三、依托行业企业,校企合作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本专业的办学特色之一是“行业企业积极推动专业开办,专业发展建设紧紧依托行业企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岗位职责要求和岗位职业能力的确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教学内容的重组等,都要通过深入行业企业调研分析、毕业生工作信息收集反馈,由行业企业的行家专家、能工巧匠、专业教学团队等共同研讨论证,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切实可行,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色,使培养出的毕业生更加符合企业的需要。

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每年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召开(走访)企业座谈会,召开(走访)毕业生座谈会,收集各类反馈信息,再进行分析研讨,对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善。如此循环,每年进行,使人才培养方案紧贴行业企业的变化,使培养出的毕业生素质能力等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

四、实施双证融通,推行“双证书”制度

劳动人事部门、质检局等政府部门、物流协会和知名物流企业深度合作,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将计算机等级证、叉车证、钳工证、电工证等职业资格证书列为物流工程技术专业重要的教学目标,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在获得大专学历的同时,必须参加职业资格考试,获得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并且将物流、机械、电子和交通运输行业的职业标准和任职要求融入课程标准,形成双证互通的课程模式。在行业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开通绿色通道,使学生在完成全部学业后,只参加有关考试合格既可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实施“双证书”制度,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一年级安排计算机等级考证和外语等级考证;二年级进行电工中级或钳工中级技能训练考证;三年级进行物流设备操作与维护等专业技能训练考证。在三年不断线的技能训练中,既注重培养良好的职业技能,又注重培养职业意识和敬业精神,毕业生双证书率达到100%。

五、着眼企业岗位需求,校企共同开发岗位课程模块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每个企业根据自身特点设置有不同的岗位,根据这些生产制造流程岗位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培养。而拓展学习领域课程按照柔性契合、动态调整的原则,根据合作企业的具体要求,制定柔性的企业模块课程。

例如:对山河智能叉车生产线实习的学生,岗位模块课程的确立以检测、装配、调试等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校企双方围绕具体工作岗位内容开展培训,以顶岗实习为主、培训为辅,实现工学结合。其基于具体生产情境的企业岗位的课程模块如图1所示。

六、实行 “三年七学期制”的工学交替教学组织形式

基于物流工程技术专业“双证融通、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企业需求、课程特点与师资、设施条件,采用“三年七学期制”的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在原有的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之间(6~9月)增加一个校外企业工作学期――第五学期,将暑假时间充分利用,增加学生实际生产实践时间,保证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时间8个月以上。具体组织形式如表1所示,先集中在校内进行1.5年的文化素质课与专业通用能力课教学,然后通过0.5年的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进入第五学期的社会工作期,接着进入0.5年的专业拓展课和考证培训课的学习,最后在企业进行0.5年的就业实习,如表1。

七、实施第三方评价,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

(一)由湖南省物流行业指导委员会牵头,由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组成第三方人才质量评价小组。人才质量评价小组下设办公室,物流工程系开设办公地点,设办公室主任1人,由湖南省物流行业指导委员任命,负责具体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二)第三方人才质量评价小组制定跟踪调查制度和调查实施办法。每年7月和12月份做两次集中调研,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调研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建立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并建立毕业生毕业后3年―5年的工作状况跟踪调查机制。

(三)毕业生跟踪调查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校内调查,即在学生毕业前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本专业及学院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评价性意见。二是校外调查,即在学生毕业后1年内,向毕业生本人和用人单位做的调查。着重调查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另外,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工作状况、思想状况、生活及学习状况也是不可或缺的指标,调查的内容和评价结果将作为我系对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工作做出调整的重要依据。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主要采取信函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组织调研、重点跟踪等方式进行。

(四)第三方人才质量评价小组负责构建质量评价和监控的网络平台,利用校园网、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学生信息采集平台等工具,监控重点由收集、反馈信息转变为预防和指导,从而为教学质量管理、招考办法改革、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调整创新、办学成本核算、制度设计等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多年摸索与实践,本专业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职业素养均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学院与企业之间形成了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毕业生一进入企业就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工作环境,胜任工作岗位,并体现出良好的职业素养。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满足了职业教育的根本要求,顺应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在学院、企业和毕业生之间构建了良性互动、互促互利的三赢局面。

参考文献:

[1] 纪宝成.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挑战与对策 [J]. 高等教育研究,2006(07):1- 10.

[2] 王玲.高职课程目标开发研究 [D].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2010(05):39- 40.

[3] 翟海魂.高职教育 :规律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职业技术教育,2012(08):29- 32.

[4] 许远. 再工业化趋势对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策略的影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33):5- 7.

[5] 傅琼.以教学性企业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09(36):36- 37.

篇3

1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高职培养的是动手能力强、专业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特别强调岗位的适应性。为适应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课程体系应把能力的提升过程和实际的工作岗位需求有机结合,即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以行动导向为基础。行动导向强调“为了行动学习”与“通过行动来学习”这种方式,来凸显现代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

物流工程技术专业是适应现代物流快速发展孕育而生的新专业,属于多学科交叉的专业,适应面广,能力要求高,特别是综合职业素养要求高。而如何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就需要有与之对应的课程体系作支撑。

2“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特征

行动导向课程体系是以岗位(群)工作任务分析为出发点,从工作结构中获得课程结构,根据工作任务特点组织课程教学实施的一种新的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它的指导思想是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岗位需求为依据,职业生涯为背景,工作结构为框架,工作过程为基础,工作任务为载体,凸显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技术性和应用性。

3物流工程技术专业“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开发

31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

本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如下图所示。

课程体系开发思路32“行动导向”的物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321明确物流工程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和能力要求

高职物流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物流企业以及各类生产企业与商贸企业的物流部门的相关岗位:配货与配载、设备管理、物流设备生产及租赁管理人员、仓储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等。职业岗位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高职物流工程技术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能力结构如表2所示(见下页)。

322物流工程技术专业“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市场调研,按照物流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需要的能力、职业素质和知识,构建了“一个平台,两个方向”的物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一个平台”即该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需要的通用职业能力对应的课程平台,“两个方向”分别指物流自动化方向、冷链物流方向和物流设备管理方向。通用专业学习领域的主要课程有电工技术、机械制图、应用数学、AutoCAD、机械设计技术、仓储与配送实务、物流装卸搬运技术与设备、物流设备维护与管理等八门课程。专业方向学习领域(课程)如表3、表4所示。

表2能力结构要求一览能力领域支撑课程通用职业能力自我管理与发展能力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与就业指导、体育与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现代礼仪创新创业能力相关专业课程及实践实训课应用文写作能力应用写作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技术数学应用能力应用数学专业职业能 力物流业务流程的实操能力仓储与配送实务、运输实务、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设备操作、生产制造、租赁及维修应用能力机械设计、工程制图、钳工实训、物流设备维护管理物流软件操作应用能力系列软件操作设备维护管理物流设备维护管理电气产品调试和电气系统的维护和管理能力单片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电气控制技术

表3工程设备管理专业方向学习领域(课程)一览序号学习领域(课程)名称总学时实践比例1机械制造技术6850%2使用手动工具的零件加工6870%3机电传动与控制6450%4液压与气动技术6450%5工程项目管理6450%6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3250%

表4物流自动化专业方向学习领域(课程)一览序号学习领域(课程)名称总学时实践比例1自动控制原理6450%2单片机技术6450%续表

序号学习领域(课程)名称总学时实践比例3液压与气动技术6450%4PLC技术应用6450%5电气控制技术3250%6传感器技术3250%

323 物流工程技术专业“行动导向”课程体系实施的环境要求基于“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实施,需要必备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主要指教学组织的硬件条件,如实训条件、师资条件等,软件环境主要指保障教学组织的管理制度等系列保障措施。

4结论

通过研究并构建基于“行动导向”物流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并在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实践运行,将课程体系构建与物流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及就业需求结合起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利于学生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为学生迈向成功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为其他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提供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谭耀华中、高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构想[J]教育研究,2012,30(12):129-130

[2]赵志群关于行动导向的教学[J]职校论坛,2008,360(20):1

篇4

2.认真选择分包商。

分包商的资信对于项目的总进度和总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分包商的选择对于施工项目来说非常重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控制:第一,建立分包商选择标准,严格把关评审分包队伍;第二,以合同约定条款为前提明确分包单位;第三,依照合同约定向分包单位预收质量保证金。业主单位的质量保证金、工程款返还、分包工程款的支付这三项费用必须同步进行,有效缓解资金压力,降低财务风险。

二、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控制

项目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的问题主要就是施工安全、施工进度、施工质量、资金等问题。施工企业将控制环境、风险评估、内控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内部控制五要素融入到管理过程中,有助于施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控制。

1.完善设计方案评审制度。

工程项目在施工阶段,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工程质量,首先要制定一个经济合理且先进的施工组织方案,在制定施工方案时,必须以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工程项目为前提,结合考虑项目的施工规划、施工现场条件、施工规模、性质、复杂程度等。建立一套完善的设计方案评审制度,能够有助于施工企业克服设计方案上的不足,改进设计方案。同时,有了财务部门的评审与参与,能够推进工程项目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与财务风险控制。

2.加强施工阶段的成本管理。

在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措施中,最重要的就是采用合理的方法来控制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材料费、人工费、施工机械使用费等直接成本费用。材料费是影响成本的重要因素,因此也是控制成本的关键。对材料用量的控制,要严格确定单项工程的材料消耗量,严格执行材料的现场验收以及限额领料等制度,推广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并加强周转材料的管理,增加材料的周转次数。对于材料价格的控制,要货比三家,选择质优价廉、信誉良好的供应商,以及最经济的运输方式,才能够将材料成本降到最低。

对人工费的控制包括对人工数量的控制和对人工单价的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制定合理的劳动力计划,充分利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减少非生产人员数量,降低人工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对于人工价格的控制,可以将一些主体之外的项目分包给单价较低的施工队伍,以节约人工费用,降低成本。机械费同样是由机械台班单价和台班消耗量两个方面决定的。对于消耗量的控制,要合理配置施工机械的型号和数量,加强对机械设备的控制,提高机械的利用率,避免机械的闲置浪费。对于台班单价的控制,遵照材料采购的原则,选择质优价廉的供应商,力求从多个角度全面降低机械的使用费用。

3.完善项目的内部审计工作机制。

对于施工项目的内部审计,需要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展开工作,仅限于查错纠弊的内部审计已经不能满足施工企业发展的需要,施工项目全流程审计已经被提上日程。综合财务、合规性、绩效审计,企业可以制定施工项目的审计目标,施工方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对于施工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物资设备管理、合同执行等现场控制进行有效且完整的内部控制测试和内部审核分析,且出具内部评审意见,审计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并在此基础上测评风险、测算利润,出具施工项目的中期风险报告。

三、竣工结算阶段的财务风险控制

1.及时办理竣工验收,编制决算报告。

施工项目竣工后,要及时报送竣工结算报告,结算报告严格按照招投标文件要求,以及合同条件和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和价格调整条款的规定计算,并附各种材料复印件备查。对于设计的变更部分或者因为业主的原因导致的停工损失等费用,及时进行现场签证,追加合同价款,办理工程结算,签证的内容必须详实,不弄虚作假,比如明确签证洽商工程的增减量、劳务费等,确保能够取得足额的结算收入,加速项目工程款的收取。

2.书面材料及时保存、备案。

施工过程中的资料是竣工结算和发生纠纷后取证的直接证据,及时、妥善的保存好对于企业维护自身权益大有裨益。因此,施工过程中的组织设计、往来函件、会议纪要、验收清单、变更签证单、材料费价格调整文件等,都需要及时保存、备案。

3.重视索赔的实质与方法。

在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因为某些自然原因、社会原因等引发工程事故或者工程延期,这时就产生了索赔工作,施工企业应当及时收集相关证据,认真分析,提出索赔申请,做好索赔工作,尽量将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投入的资金损失降到最低,加速资金周转,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

4.加强工程的保修与维护管理。

在工程的保修期间,施工项目部应当根据施工的工程量来预计工程可能发生的维修费用,并制定工程的保修计划,将其作为保修费用的控制依据。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施工项目部还应当委派专人代为保管,以最大限度的节约开支,降低成本。

篇5

一、休闲食品企业的特点及物流成本管理现状

休闲食品是典型的快速消费品,从生产原料、加工工艺、包装形式的角度来考虑,主要是指:焙烤食品;糖果、巧克力以及蜜饯食品;方便食品;罐头食品以及农副食品加工业中的肉制品及其副产品加工食品;蔬菜、水果和坚果加工食品;酱卤腌肉制品、鱼糜制品及水产品干腌制加工食品等。

我国生产休闲食品的企业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多以中小企业为主。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已达3.1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偏少,小、微企业和作坊仍占整个食品行业的90%左右。(2)食品企业生产批量大。因食品产品单位价值不高、生产周期短、销售周期短;且因食品产品的需求量因消费者的口味习惯,能合理被估计,固食品企业生产批量大。(3)食品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我国食品企业多以初加工为主,深加工产品少。而在发达国家食品深加工程度高,而经过加工的食品占居民消费食品的70-90%。(4)企业资金不足。对于数量庞大的中小休闲食品企业来说,仅靠所有者注资资金的有限,获得银行贷款的门槛过高,而易快速取得资金的民间借贷的风险太高,此外仅靠留存收益的积累以扩大规模则需要漫长的时间。

受休闲食品企业的特点影响,我国物流成本管理存在以下现状:物流设备落后且轻视物流成本管理;且原料采购批量大,物流活动发生频繁,物流成本可控制的范围大;食品企业产品加工环节占用时间短,物流成本占食品售价的比重大。

二、休闲食品企业物流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面对原材料、人工费用不断上涨的大环境,单纯通过降低第一、二利润源使企业变得被动,休闲食品企业非常有必要通过寻找“第三利润源——降低物流成本”获得新利润。物流成本是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在食品成本构成中,物流成本是食品企业除了原材料成本之外最大的成本项目,一般占总成本30%~40%,而有效的物流管理可以节省15%~30%的物流成本,并大幅度减少库存成本和运输成本。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减少物流成本费用就是降低休闲食品企业产品的价格并带来直接净利润。

休闲食品企业在物流成本管理的特殊要求:存货的“先进先出”,即仓库需要将先购入的原料先送入生产线加工,先生产的产成品产品先转移至销售环节;存储的“冷藏保鲜”,即对易变质的原料及产成品保存时注意冷藏保鲜;包装的“安全防漏防损”,即因食品产品的性态,在包装的时候要注意防漏和包装的对食品污染;生产、保存、配送的“时间短”,即食品的生产、保存、运输环节都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另外根据2011年全国重点企业物流统计调查,食品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主要包括3个部分:运输成本占总物流成本的64%;保管成本占31%,主要包括仓储成本,货物损耗成本、利息成本、配送、流通加工、包装成本;管理成本占物流成本的15%。因此,食品企业有必要加强物流成本控制。

三、休闲食品企业物流成本控制途径

通过降低各项物流成本能使企业总物流成本降低,对休闲食品企业的物流成本控制时应做好以下几点:

篇6

一、供应链视角下物流成本控制概述

(一)供应链视角下物流成本相关理论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关注点集中到物流领域,很多学者都开始就现代物流管理展开研究。物流企业在自我复盘经济效益与经营状况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发展难题,并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企业原本的利润空间不断压缩,占据的市场份额也不断被挤压,极大地冲击了物流企业的稳步发展。从供应链视角看所开展的物流成本控制需要在充分做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基础上向外延伸视角,关注到物流产业链的上游与下游环节,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基本行为准则,兼顾供应商与分销商的利益,实现共赢。站在供应链视角研究物流企业的成本,主要可以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运输成本

运输成本指的是产品从商家到达消费者手中需要花费的成本,这项成本需要物流企业在成本控制中重点关注,直接关系到物流企业的发展根本,具体来说,运输成本会涉及装卸、运输、中转等不同环节,相对比较复杂。

2.仓储成本

通常消费者购物后,商品无法立即送达消费者,而是需要先从存库中提货,在产品运输中转过程中也需要空间进行货物存储。产品销售过程中除了普通的库存外,可能会遭遇一些无法预知的意外事故,因此商家还需要设置应急库存来有效应对突况,这都属于仓储成本,是物流企业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3.交易成本

为了确保企业与外部信息保持同步,及时获取来自外界的信息,及时调整自身的经营管理策略,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需要付出相应的交易成本。

4.物流管理成本

物流企业开展的成本控制还需要控制好管理费用,通常规模越大的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需要付出的管理费用也会越多,需要施以更严格的控制。

(二)物流企业成本控制现状

可以说电商行业的蓬勃发展是我国物流企业得到不断成长的重要基础,单独就物流企业管理理论来说,我国还没有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物流企业的出现使得企业间快速运输产品成为可能,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中。但是就我国物流企业发展现状来看,很多企业虽然配备了信息化的管理系统,但是却没有充分结合物流行业的特点有效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系统的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由于物流企业并没有充分去了解供应链成本控制,在具体管理过程中无法综合开展成本管理。物流企业要想提升成本控制水平可以实施供应链物流一体化,能够切实解决很多传统成本控制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基于供应链下开展的物流企业成本控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能够实现在降低企业内部成本的同时有效降低物流行业成本。

二、物流企业成本控制中现实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成熟的成本控制理念

现阶段物流企业管理层大多认为成本控制仅仅只能在企业内部开展,还没有一个成熟的全方面覆盖的成本控制理念来指导成本控制工作,对于供应链视角下成本控制的认识也非常浅层面,受到认识层面的影响,物流企业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依然将管理的范围画在内部,并没有重视全面开展成本控制体系建设。事实上供应链系统下的成本控制全面覆盖了物流链的各个方面,将整个产业链视为一个整体,没有将其分割为单一的物流活动。而在实际成本控制中,管理层没有在宏观认识层面对成本控制进行统一部署规划,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无法落到实处。落后的成本控制理念是桎梏物流体系成本控制水平的重要原因。在这个因素影响下,物流企业无法应用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过大的成本投入下,很多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恶性循环影响下,物流企业成本越来越大。

(二)物流领域缺乏健全的成本核算与控制制度

目前在物流企业开展的成本核算由于方式还非常粗放,很多成本控制不足的问题都或多或少暴露出来。通常在物流企业中成本核算都是由财务部门负责,后续在成本核算表中进行反映,事实上这种方式并不能准确核算出企业的实际物流成本。相当一部分物流企业中虽然制定了成本控制制度,但是却没有明确成本核算,无法指导财务人员进行成本核算,一旦遇到问题,依然还是由相关工作人员凭借过往的工作经验进行解决,无法保障成本核算的科学准确性。

(三)欠缺科学高效的成本控制方法

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电子商务基础上的,物流运输相关理论成型发展的时间还比较短,针对物流行业成本控制方法的理论研究也比较有限。虽然很多高校开设了物流专业,培养了一大批物流专业学生,但是由于高校理论培养没有充分对接物流专业相关的岗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进入物流企业后,由于专业基础不够扎实,在一定程度上会和物流企业采用的成本控制方法不匹配。很多物流企业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依然是传统方法,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等先进的成本核算与控制理论还没有得到有效运用推广。正是由于科学方法的缺失,供应链成本控制系统的优势无法得到有效发挥,不能为物流企业提供更多优质服务,确保企业成本控制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企业间信息共享与合作欠缺

物流企业各种设备的信息化水平已经达到一个比较发达的水平,但是企业内部各种信息往往都只能够在企业内部进行共享,不同物流企业之间无法达成合作。鉴于现阶段我国物流行业还没有建立起一个能够进行信息交换的网络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整个物流行业的效率,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运行成本。一般来说衡量物流企业效益的标准主要包括物流管理结构的掌控程度、业务流程的优化程度等,要求物流企业保持不同环节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达到更好的成本控制效果,这意味着物流企业之间要站在宏观层面推进行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建设。但是由于部分物流企业不能正确认识供应链成本控制,看不到物流行业的发展大趋势,也就无法充分配合物流行业发展促进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无形中影响了物流企业的成本。

三、影响我国物流成本过高的因素

(一)技术因素

现阶段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还没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在建设资金上缺乏来自政府的支持。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打造出一个更高效、更便捷、更科学的区域物流领域与运输系统,在城市物流与农村物流之间还存在非常大的差距。虽然我国物流行业信息化水平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但是整体上还不是非常发达,针对现代物流开展的研究还比较少。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过程中一直需要在配送上耗费很多时间,并且无法提供高水平的货物运送服务,在物流企业中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还比较缺乏,从事物流行业工作人员学历普遍不高。正是由于运输供应链的不完善,运输环节过于烦琐复杂,造成运输过程中的成本大大增加。

(二)发展理念因素

我国各行各业中应用到集约化与组织化的数量还比较少,在物流领域,第三方物流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无法完全替代公司内部的物流,很多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依然注重大与全,无论是生产运作体系还是规定都区别不大,这种大环境造成物流在市场中不管是供给还是需求都存在不足。正是由于我国不同企业与部门之间缺乏完善的协作基础,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表现出散、多、乱、小、差等特点,经过统计,物流企业的运载车辆平均到每一个企业后仅仅只有2.5辆,配设的行车路线与硬件设施科学性不高,运行中经常出现车辆空载问题,资源得不到更好的调度,无论是对物流资源还是道路等公共资源来说,都是一种资源浪费。很多物流企业已经意识到物流成本控制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缩减成本时仅仅局限于解决物流运送领域,没有全面对待成本控制,忽视了供应链的整体性,问题得不到完全解决。

(三)体制原因

我国还没有针对物流领域进行整体规划与发展完善,现存的包括公路、铁路、航空、河运等物流方式都是由不同的部门管理,每一个部门都有着自己的管理方式与规则。这种背景下无法更合理地调度各种物流资源,各种政策无法灵活应用,不能科学合理地设计现代化的物流网络,依然只采用传统的物流发展方法,将不同的物流方式对接需要耗费非常大的成本,为了减少在物流变换时投入的装配成本,很多物流企业都更倾向于选择一种物品运输。

四、供应链视角下物流企业成本控制对策分析

(一)做好事前成本控制工作

首先要做好市场调研,在深入开展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了解客户的真实想法与需求,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优质服务,与此同时,充分借助大数据技术进行市场走向的科学预测,切实指导物流企业不断调整优化经营目标;其次要做好成本预算。合理的成本预算能够帮助管理者更全面地了解自身运营中支出分布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成本控制规划,确保资金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成本预算要充分结合市场变化因素,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二)做好事中成本控制工作

首先要控制好订单成本。互联网普及的今天,要确保订单信息能够及时传达,保障交流的畅通性,避免出现发货延迟的问题,用最快速度完成客户的订单,在节约成本的同时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其次要控制好运输成本。对物流企业来说,货物运输是大头,除了人力成本外还包括车辆、燃料、设备维护等费用,直接关系到物流企业能否正常运营,企业要加强运输成本控制,结合不同市场情况制定合理的运输计划。最后要控制好库存成本。根据自身实际科学规划,避免出现库存积压或者商品积压损坏等现象。

(三)做好事后成本控制工作

首先要立足于客户需求控制成本。要充分满足用户合理需求,维护好客户关系,为企业长远发展维持稳定的客户群。其次要立足于企业内部控制成本。物流企业运营中常常需要跨区域运转,离不开内部协作,要在运营中加强监督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优化。最后要立足于财务控制成本。物流企业成本涉及非常多的方面,需要构建一个专业的成本控制体系,充分发挥财务作用,加强对资金的监管。

(四)不断完善物流行业成本控制制度

目前我国成型的物流成本控制制度大多是针对单一的企业的,适用范围比较小,成本控制方式非常有限,制度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供应链视角下物流企业开展的成本控制不仅需要能够应用到某一个企业,还要立足于整个供应链的需求,充分照顾到不同阶段中企业之间的协同效用,确保最终能够达到供应链物流一体化成本控制的目的。物流企业要积极参与到不断完善物流行业成本控制制度的进程中去,充分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建立适用于整个物流行业的成本控制制度,在此基础上由各个物流企业根据自身运营实际情况,形成适用于各个企业的供应链成本控制战略,让其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

(五)重视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提升

我国物流企业发展节奏非常快,只要有足够的人力资源就能够成立一个物流企业。最开始对人力资源的要求比较低,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有必要进一步提升物流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只有更高水平的物流工作人员队伍才能够确保供应链物流成本控制体系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在实际工作中更好地进行协同合作,保障物流企业成本控制得到有效落实。

(六)搭建供应链合作联盟及其信息平台

物流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也需要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而其合作对象主要是分布在供应链上的各个供应商,需要物流企业积极寻求对外合作,联合上下游企业搭建起一条完整的供应合作链,从整体上来降低物流行业成本,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企业外部信息的共享与交流,进一步推动企业与各方的协同发展。

五、结语

信息技术持续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物流行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成本控制是物流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在实际管理过程中,无论是物流成本水平还是物流系统质量都是影响物流企业成本的重要因素,需要物流企业立足于自身长远发展,高度重视物流成本控制管理,不断提升物流发展环境,对外积极寻求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优化物流资源,将现代物流成本控制技术创造性的应用到物流企业管理中去。

参考文献:

[1]陈蓓蕾.互联网经济背景下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创新[J].商业经济研究,2020(12):125-128.

[2]兰芳.做好物流企业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环球市场,2020(7):111.

[3]何雁.“互联网+”下物流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创新研究[J].商情,2020(15):16.

[4]杨桦.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物流企业成本控制分析[J].纳税,2019,13(1):271+274.

篇7

微观层面;绿色物流;价值工程

随着社会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现代物流已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重,同时给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倡导和实行绿色物流已成为我国刻不容缓的重要工作,物流理论与实践方面需要多角度对目前的传统物流体系进行改进,这是21世纪物流管理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绿色物流简述

(一)绿色物流涵义

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随着环境资源恶化程度的加深,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越大,因此人们对环境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即需要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这种物流管理系统建立在维护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改变原来发展与物流、消费生活与物流的单向作用关系,在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形成一种能促进经济与消费健康发展的物流系统,即向绿色物流转变。同时生态伦理学也迫使社会对物流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为了人类自身健康和安全的生存与发展,人类应自觉维护生态平衡。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人类对自然应尽的权利与义务。绿色物流正是从生态伦理学中得到了道义上的支持。因此,现代绿色物流管理强调了全局和长远的利益,强调全方位对环境的关注,体现了一个国家和企业的绿色形象,是一种新的物流管理理念与发展趋势。

(二)什么是微观绿色物流

绿色物流既包括企业的绿色物流,又包括社会对绿色物流的管理、规范和控制。从绿色物流的范围来看,它既包括绿色物流的各功能要素:运输、装卸搬运、储存、包装、流通加工与信息处理等,还包括宏观层面的实现资源再利用的循环物流。因此,绿色物流还可以这从两个层次来定义:一是微观层次,在物流的具体层面来实现物流的经营管理与控制,即微观绿色物流,也就是微观层面的绿色物流,其主体主要是企业内物流(如生产物流)、物流企业或承担相应物流功能的企业。绿色物流从物流活动的开始就要求做到没有环境污染,通过先进设施和科学管理,在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功能要素中实现节能、降耗、减少环境污染。二是宏观层次,社会层面的绿色物流,即可相对称之为宏观绿色物流。

二、微观绿色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微观绿色物流具体内涵

微观绿色物流,在微观层面,包括企业物流之间与企业内部物流的各个过程,包括绿色供应商管理、绿色生产管理、绿色运输管理、绿色储存管理、绿色流通加工与配送管理等过程。绿色供应商管理是要从原材料、半成品的物流源头上加以控制。并在对供应商的考察上增加供应商选择和评价的环境指标,如:潜在供应商是否因为环境污染问题而被罚款?供应商是否采用绿色包装?在生产管理上,绿色产品的生产要求原材料具有绿色特性,绿色原材料应具有环境友好性,废弃后能自然分解并吸收,易加工且加工无污染或污染小,生产应尽量减少材料的种类,以利于原材料的循环使用。绿色设计要求面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在概念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产品在制造、销售、使用及报废后对环境的影响。绿色包装是指采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包装。要求提供包装服务的物流企业进行绿色包装改造,包括使用环保材料、提高材质利用率、设计折叠式包装等。绿色运输管理要求合理配置配送中心,提高运输效率以降低货损率和货运量,尽量实施联合一贯制运输。绿色储存管理要求仓库布局合理,建设前应当进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采用现代储存保养技术实现绿色储存等。绿色流通加工与装卸管理要求在活动中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二)微观绿色物流存在的问题

在物流的微观层面,在上述物流的各个物流功能环节中,每一环节的运行效率须以前一环节的成本投入为基础。在绿色物流理念指导下,前一环节每多一份的有效成本投入,对后一物流环节的实施能带来更好的便利性或效率,或能有效降低后一环节的绿色运营成本。同样,前一环节在绿色物流运营方面的有效投入做出相应减少,则后续物流环节为了实现正常的绿色物流运营而必须付出比正常水平更多的成本。如更好的包装材料,提高了物流包装主体的成本,但确提高了后续物流装卸效率,降低了运输货损率等,有效降低了后续物流主体的成本。如上所述,微观绿色物流在实践中主要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通过最低的投入成本(或相对最低投入成本)满足物流功能需求;二是如何在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或同一企业内部物流的各环节主体之间做到一个合理的利益平衡,在绿色理念下,有效提高各主体的积极性。此二者是目前微观绿色物流管理理念中存在的重要问题。在宏观层面这些问题已有个很多成熟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方面的论述与建议,在微观层面绿色物流实践中在也有一些很好的具体办法。在此我想结合价值工程理论对上述微观绿色物流中存在的这两个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本文主要是对前一个问题进行论述,依此思路对微观层面的绿色物流理念与实践做一个初步探讨与拓展。

三、微观绿色物流管理中的价值工程实践

(一)价值工程概述

现代管理学对价值工程的定义是“通过对产品功能的分析,正确处理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关系来节约资源、降低产品成本的一种有效方法”。价值工程是一门工程技术理论,其基本思想是以最少的费用换取所需要的功能。这门学科以提高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价值工程中“价值”是对象的比较价值。数学表达式:V=F/C,V为价值,F对象的功能,C即成本,其核心是对产品的进行功能分析,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提高价值的途径:双向型、改进型、节约型、投资型、牺牲型。

(二)价值工程理念在微观绿色物流的应用

价值工程理论的本质涵义即是用设法通过成本功能分析,用有效经济的方法达到产品要求的功能。在绿色物流管理中应用价值工程理念,即通过成本功能分析,如何用最少的费用满足后续物流环节需要达到的功能。

1.改进型:理论原义是指在成本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改进,提高产品的功能,提高利用资源的成果或效用。改进型理念应用到绿色物流管理中,即在每一个物流过程中,在不改变物流成本的前提下,使物流功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或价值。如同样的包装成本,同样的包装材料,通过包装形式或结构的改进,提高搬运装卸的便利性,从而有效提高物流效率。也可以通过对包装的改进,有效降低货损率。这种理念物流的微观层面,即企业物流过程中是很普遍的,当然宏观层面,社会物流的各个流通环节都可以应用此理念来进行管理与指导实践,整个国家的物流业更环保更高效。

2.节约型:在保持产品功能不变的前提下,通过降低成本达到提高价值的目的。节约型理念要求在微观绿色物流过程中,在满足各环节物流功能的条件下,通过改进管理手段、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等,达到物流成本最低的目的。这种价值理念应用到绿色物流实践中,其效用最高。它可以在运输、包装、储存、流通加工、信息及供应链管理等微观层面得到有效应用。节约型理念可以说是微观层面绿色物流核心观点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与科技发展进入到一个新时期,物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近几年,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8%左右,但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近年在18%左右,高于美、日、德9.5个百分点左右,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约6.5个百分点。同时我国物流企业盈利能力弱,利润率低,如不对此现状加以改进,将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3.投资型:产品功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产品成本有较少的提高。在绿色物流实践中,即要求企业管理者在各物流环节,根据实际情况适度提高本环节或本企业成本,为下一环节或下游物流企业提供超出标准的服务或效用。这种理念是以企业牺牲自身较小的利益换取高效用的物流功能价值,为下一环节主体或下游企业赢得额外利益或价值。显然这对于企业个体是存在利益分享与成本分担问题,除非是较大型企业内部的统筹协作,否则在微观层面的各企业主体之间,具体实施还存在较大的交易成本问题。但对整个社会这个理念是具有实践价值的。

4.牺牲型:在产品功能略有下降、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的情况下,也可达到提高产品价值的目的。这个涵义引申至微观层面绿色物流管理理念中,即要求在物流过程中,通过牺牲下一环节某些功能指标,最低限度满足下一环节物流功能需要的情况下,大幅度降低本环节物流成本。这种绿色物流理念在微观层面,存在与投资型理念同样的实践矛盾,即主体间的利益分配与成本分担问题,只不过利益相对方交换了位置。同样,该理念对于企业内部的物流统筹管理或整个社会绿色物流实践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综上所述,从价值工程角度,在微观层面,绿色物流主体采取任一种成本功能模式都可以通过降低相对成本,来获得相对高的功能效用。但应注意的是不同的模式,其沟通协作、谈判等交易成本是不同的,不同利益主体间对利益分享与成本分担都须具体商定。本文只是针对微观绿色物流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给管理者提出一个新的思路,并对这个思路做个初步探讨。

作者:吴义军 单位:湖南省娄底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教育网》2014年11月.

[2]《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0年05期.

[3]《建设工程经济》,周志成,云南科技出版社,2015.5.

篇8

1 “以工作过程为核心、以串行结构为形式”的课程开发指导思想

1.1 以工作过程为核心,实现理实一体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模式,应将工作任务放在课程内容的首要位置,学生在体验工作环节的过程中逐步积累相应的应用知识。在内容上,强调对学生进行实操能力方面的训练,做到理实一体,按需设计。就单个项目而言,设计相应的活动,能有效整合体现工作任务为核心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本课程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基础课,虽然其理论性较强,但基本上每个教学环节均对应物流行业的初级岗位技能,因此将行业的工作过程融入到教学中,会有效提升学生对理论部分的理解,从而实现理实一体的目标。

1.2 以串行结构为形式,建构学习情境

中国职教专家姜大源认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行动体系课程是一种串行结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认知顺序、与职场要求一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顺序,从横向来理解,都为串行。串行结构对学生将知识技能进行有效迁移提供了保障,以此来建构学习情境,无疑将极大(下转第109页)(上接第83页)提升学生在学习上的效率。

2 课程开发:“将工作过程转换成任务”

课程源于职场工作过程,其开发步骤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开发基本步骤

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转换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市场调研:

(1)进行市场调研。首先建议优选企业参与精心准备的调研,这些企业最好在本地有代表性。首先将企业能提供的岗位进行分析排列,然后尽可能到企业工作现场进行实地考察,近景观察员工是如何完成企业下达的工作计划任务,从而形成完整的专业岗位分析书,将岗位能力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分析表。

(2)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典型工作是指按照生产管理流程,将完成实际工作中的各关联任务所需的技能进行归纳整合,形成具有职业特征、体现任务综合性、富有教学价值的理想工作。就本课程而言,即开发物流各个核心要素的专向技能和专向能力,如学生能根据运输方式的不同,编制简单运输方案等。

(3)学习情境的设计。学习情境作为一个载体,将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有效整合,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中占据核心地位。学习情境的设计是否能形成标准,是整个课程设计的难点所在。这个标准应包括可度量的学习目标、内容和课时章节,在过程中还应体现对教师、学生在技能和知识掌握程度方面的具体要求等。

3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物流基础知识设计案例

3.1 以物流基础知识中“物流功能要素”为例,设计学习情境

通过深度市场调研,确定本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同时分析在典型的物流一线工作环节过程中必备的专业知识,并根据现代物流行业的通行工作环节与顺序,将其分解为多个工作能力目标,与本课程重点内容“物流功能要素”中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等7个物流要素一一对应,并将能力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内容,即学习情境;将学习型的任务对应的知识排前,将行动型的任务对应知识排后,形成串行结构。如表1所示。

3.2 学习情境设计中的要点和难点

学习情境的设计与开发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整理与收集项目任务、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对教师与课程计划做出合理调度、有效考核。其中,如何选择合适的学习情境载体,是整个设计环节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很难准确选择合适的载体来将教学目标规定的相关学习内容进行针对性集成。例如,在设计配送流程的行动型学习情境时,单靠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讲的形式来选择学习情境的载体是远远不够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校内公共实训超市作为平台,让学生根据模拟订单进行分组迷你物流配送服务,在活动中记录问题,从而将真实工作过程与理论学习有效地进行了整合。

篇9

1 物流管理专业(化工物流方向)课程体系构建实施背景

纵观全国,目前很多中职校为了迎合当地家长和学生的需求,都开设了物流专业,但是其专业建设基本上是沿用其他专业的学科建设模式和经验,导致课程体系存在许多问题。上海市利用2004~2007年这四年的时间,开发了中职学校多个专业的教学标准,其中包括物流专业。

上海化工物流产业园坐落于金山区,作为上海市重点推进建设的四个专业化物流基地之一,建成后将逐步实现与上海化工区的供需对接,形成生产业的集聚区,打造与世界一流化工区相匹配,集产业、市场、信息为一体的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专业化工物流基地。化工物流基地的迅速发展导致化工物流人才需求行业范围扩大的状况。化工物流人才技能的培养需要专门化、系统化的学习,2009年在上海市教委的统一部署下,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实施了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工作,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确定了错位发展战略,专业培养方向被定位为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化工物流专门化方向。尽管物流专业错位发展战略得到了上海市教委肯定,但是专门化方向的课程体系、实施方案、课程标准等一系列后续工作尚未跟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石化工业学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开始着手进行化工物流方向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

2 物流管理专业(化工物流方向)课程体系构建与课程开发工作过程

经过市场调研与人才培养论证后进入课程阶段,课程开发总体经过三个步骤:(1)开发专业技术课;(2)调整公共基础课、拓展课、第二课堂;(3)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2.1 开发专业技术课

开发专业技术课通过四个步骤三次转换,实现课程体系专业性与职业性的融合(见图1)。

2.1.1 市场调研,进行实际专业岗位工作分析,提炼职业岗位能力并编制分析表,邀请行业企业专家论证

在确定开发化工物流专门化方向的前期,学校物流专业教师及学校招毕办(招生就业办公室)教师进行了前期的通过走访化工物流企业、利用暑假到化工物流企业认识实习、邀请企业专家加入学校办学指导委员会,邀请企业领导及一线班组人员到校与教师做交流讨论,组织已毕业在化工物流企业工作的历届毕业生到学校讲述他们实际工作情况等。通过以上多种方式的市场调研,学校物流教师将化工专业岗位工作按照化工物流管理流程,将实际工作中的各关联任务所需的技能进行归纳整合,形成具有职业特征、体现任务综合性、富有教学价值的理想工作,即提炼出岗位职责、具体工作任务、工作流程、工作对象、工作方法、使用工具、使用方法、劳动组织间的相互联系、知识能力素养要求等方面。

2.1.2 校企合作团队开发典型工作任务,实现第一个转换,即实际工作向典型工作的转换,并行业企业专家论证

典型工作是指按照生产管理流程,将完成实际工作中的各关联任务所需的技能进行归纳整合,形成具有职业特征、体现任务综合性、富有教学价值的理想工作。

典型工作的开发应本着专业管理与应用能力递减原则,可以分三个层次:

(1)开发顶层典型工作群:具有设计规划与控制的综合能力。物流专业顶层工作群包括:如物流市场营销、国际物流货代与报关、物流财务管理、定制物流个性化方案等。

(2)开发中层典型工作群:具有运作、沟通管理的专向技能、专向能力。物流专业中层工作群包括:如编制配送计划并实施运输与线路的确定、仓储与配送作业、物流信息系统管理等。

(3)开发底层典型工作群:具有操作、服务、收集等基本能力基本技能。物流专业中层工作群包括:化工物流设施设备操作、化工商品养护与管理、物流方案执行与客户服务等。

2.1.3 对“典型工作”进行教学加工,开发课程(解决课程如何来的问题),实现第二个转换即典型工作向课程的转换

教学加工应本着专业管理与应用能力递增的原则:首先,根据底层工作群设置底层课程,底层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基础、物流业务流程、物流数据录入;第二,根据中层工作群设置中层课程,中层课程包括:仓储作业实务、配送作业实务、集装箱作业实务、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外贸单证缮制、化工物流设备使用与维护、集装箱作业实务、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最后,根据顶层工作群设置顶层课程,顶层课程包括国际货运、物流软件操作、物流作业实训、HSE实训、顶岗实习。

2.1.4 实现课程向学习情境的转换

学习情境是学习领域内的“小型”学习单元,它要在职业的工作任务和行动过程的背景下,按照学习领域的目标和内容,进行教学转换,它是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化,以及与职业紧密相关的行动领域职业任务在教学中的反映。以上的课程根据完整思维及职业特征将大的教学目标分解为学习领域的主题学习单元即进行学习情境的设计,一个学习领域表现形式即由若干个学习情境构成。

2.2 调整公共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

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技术课程要求设计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技术课接口部分内容,包括体育、德育、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信息技术基础。

专业课的构建原则要遵照职业成长规律与认知规律,由浅至深,从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任选课。

2.3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以能力为本位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专家论证)

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体现能力的基础性、连续性、支撑性和递增性。

2.3.1 制定基于规格教育的课程群即公共基础课:包括体育、德育、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信息技术基础等。

2.3.2 制定专业课,包括:

(1)基于支撑与关联的课程:是关联性与支撑性的知识,主要用于培养学生基本技能和能力的课程群。包括化学工艺概论、物流地理、物流业务流程、危险化学品基础知识、物流实用英语、物流法律法规。

(2)制定基于功能的课程:是系统化应用知识,用于培养学生专项技能和能力的课程群。包括仓储作业实务、配送作业实务、物流信息技术应用、外贸单证缮制、物流数据录入、化工物流设备使用与维护、集装箱作业实务。

(3)制定基于经验到形成策略的课程:系统化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群,包括国际货运、物流软件操作、物流作业实训、HSE实训等。

2.3.3 制定专业拓展课包拓商务礼仪、顶岗实习等。

3 条件保障

3.1 师资条件

学校搭建了一个校企合作平台,邀请了众多企业包括多家化工物流企业加入学校的办学指导委员会,企业吸引学校学生实习、就业,学校邀请企业专家直接参与学校教学,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参与到实际工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初步形成。一般而言,由校内专任教师讲授理论课,校外兼职教师教授操作实践课、或者企业制定科目。其中,共有专任教师8人,以富有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为主,全部物流教师都具有物流行业的职业资格,学校十分重视校企合作,共聘请到5位化工物流行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师,教师队伍实践能力强。

3.2 实训室条件

实践教学是本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实施“工学结合”特色教学的关键环节,主要通过校内实训室与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目前,物流管理(化工物流方向)专业即将建成的校内实训室9个:集装箱港区实训室、化工国际物流实训室、物流营销实训室、液态料收发实训室、化工运输模拟仿真实训室、化工物流仿真实训室、化工储运设备使用维护实训室、化工物流HSE实训项目、化工仓库操作管理实训室。在上述实训室里,学生可以按照化工物流岗位技能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另外,一些有一定危险性和难以在校内完成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校外实训企业完成,目前,与专业紧密合作的化工物流企业有上海中石化工物流、金石化工物流、中外运、孚宝、华谊天原化工物流等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平台组织实践教学,提高实践课程开出率,增强实际操作能力,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使实践教学充分体现工作过程的完整性。

4 体会与思考

目标所构建的物流管理专业(化工物流方向)课程体系开发与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以企业调查为前提,加强专业建设;以岗位目标为基础,找准人才培养定位;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确定教学内容;以工作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开发“理实一体化”的新课程;以技能为核心,整合对应知识;并在职业情境中把“学会做事”的工作标准落实为“把事做好”的教育标准。该课程体系经过教学实践及企业检验尚需时日,因此今后对所构建的课程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根据企业及学生实际情况,适时调整课程科目及内容,真正达到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结构优化、内容先进、能适应岗位需求和将来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 史晓原. 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研究[J]. 学理论,2010(8):272-274.

[2] 孙巧玲. 论技工学校物流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科技信息,2011(17):443.

篇10

在水污染控制领域,人工湿地是指一种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的与自然湿地相类似的地面,是人为地将石、砂、土壤等一种或几种介质按一定比例构成基质,并有选择性地植入植物的污水处理生态系统[1]。

1. 人工湿地的组成及类型

1.1 人工湿地的组成

人工湿地一般由防渗层、基质层、腐殖层和水生植物四部分组成。防渗层位于湿地底部,用来阻止污水向地下水体的渗漏。基质层由土壤、填料、植物根系组成。腐殖质层由植物落叶、枯枝、微生物及其小动物尸体构成。

1.2 人工湿地的类型

从工程设计角度,按照系统布水方式或在系统中流动方式分为表面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和垂直流人工湿地,而垂直流人工湿地可分为单一垂直流人工湿地和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2]。

1.2.1 表面流人工湿地

表面流人工湿地属于好氧湿地,废水从湿地表面漫流,水深较浅。对悬浮物、有机质的去除效果较好。对总氮的去除效果也较为稳定。但对营养盐N、P的去除率偏低[3]。这种类型的湿地具有投资少、操作简单、运行费用低等特点,但占地面积大,水力负荷较小,去污能力有限,运行受气候影响较大。

1.2.2 潜流人工湿地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水力负荷和污染负荷较表面流人工湿地大,对BOD、COD、SS、重金属等污染指标的去除效果好。但潜流人工湿地受纳污水的功能是在厌氧环境下处理外加生物过滤。由于湿地植物的新陈代谢并不是很重要[4],水体中溶解氧浓度不高,所以因硝化反应的不足而限制了N的去除。

1.2.3 单一垂直流人工湿地

单一垂直流人工湿地中,水流在填料床中基本上呈由上向下的垂直流,水流经床体后被铺设在出水端底部的集水管收集而排出处理系统。污水从湿地表面纵向流向填料床的底部,当床体处于不饱和状态时,氧可以通过大气扩散和植物传输进入该湿地系统,这类湿地的硝化能力高于潜流人工湿地,因此可用于处理氨氮含量较高的污水。其缺点是对有机物的去除能力不如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落干、掩水时间较长,控制相对复杂,投资较大。

1.2.4 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

它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技术,由一个下行流池和一个上行流池组成,其中下行池比上行池略高。污水经布水管首先进入下行池形成下行流,通过池底进入上行池形成上行流,最后进入上行池集水管排出。

2.人工湿地对各种污染物的去除机理

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是人工湿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多年的研究表明,人工湿地能够利用基质—微生物—植物这个复合生态系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三重协调作用,通过过滤、吸附、共沉、离子交换、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来实现对污水的高效净化。

2.1 悬浮物的去除机理

污水中的悬浮物在人工湿地中去除的基本机理为絮凝、胶体颗粒的沉淀、基质的过滤、植物根茎的拦截、微生物的降解等作用。污水中悬浮物进入湿地系统后与基质发生作用,包括悬浮物向基质表面的迁移和被土壤颗粒表面粘附两部分。

2.2 有机物的去除机理

湿地污水中的有机物包括不溶性有机物和可溶性有机物。不溶性有机物的去除机理同等粒径的悬浮物的分离机理类似。通过沉降、植物根系的拦截、基质的截留过滤得以去除,截留下来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加以利用。可溶性有机物通过植物和基质的吸收以及微生物的降解被去除。

2.3 氮的去除机理

污水中的氮以多种形式存在,包括无机氮和有机氮。无机氮包括氨、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有机氮包括尿素、氨基酸、嘌呤和嘧啶。生活污水中主要含有有机氮和氨氮。人工湿地系统对氮的去除包括基质吸附、过滤、沉淀、氨的挥发、植物吸收和微生物的氨化、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其中主要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是最主要的途径[5]。

2.4 磷的去除机理

磷的去除有很多途径:污水中的一部分磷可被植物直接吸收;一部分磷被基质通过吸附或离子交换作用而去除;一部分磷,如有机磷和溶解性较差的磷作为微生物正常代谢所需要的物质被磷细菌转化成溶解性无机磷,有利于植物的吸收;还有一部分磷被聚磷菌过量聚磷作用去除,该种方式具有一定的作用。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人工湿地水处理技术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包括:受气温影响大、占地面积大和容易淤积堵塞。其中,前两者是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也是限制该项技术发展和推广的最主要因素。

3.1 气温问题

气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低温时生物活性下降以及植物的死亡。另外,对于表面流和竖流湿地,低温情况下表面会结冰,阻碍了大气的复氧过程,使生化水平降低从而影响了处理效果,因此低温会导致处理效果的显著降低。

湿地中可采取措施降低温度带来的影响。首先,在工艺上采用潜流人工湿地,在该工艺中覆盖表面的表层土以及植物的落叶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温效果。其次可在进出水管道、进水泵房和人工湿地床加保温系统。最后,可以加强前处理单元,以减轻湿地的处理负荷[6]。

3.2占地面积问题

人工湿地水处理系统占地面积较大,大约是传统污水工艺的2-3倍。采取适当的措施以减少占用有效的土地资源。首先,可通过适当的选址:选址时要考虑到环境、经济效益综合最优化和规模化的因素,尤其在空置土地比较少的大城市,或是将工程选址在市郊区域。另外,也可以采用组合工艺,提高效率可以适当减少占地面积。

3.3堵塞问题

人工湿地中部分营养物质会逐渐的积累,湿地中的微生物也相应的繁殖,再加上植物的腐败,如果维护不当,便很容易产生淤积、阻塞现象。这种现象不仅会影响水的流速,而且会影响水的复氧,从而影响到微生物的活性进而影响到处理效果。

解决办法为选择适当的填料,最好是多孔质轻不易板结的便宜材质,采用合适的操作工艺,可以通过一定的间歇进水来恢复湿地的渗透速率,和选择适当的植物密度并及时维护。

参考文献:

[1]Tetmesse Ualley Authority. River Basin Operations Water Resourses [M].Destruction of Constucted Wetlands for Treatment of Municipal Wastement, Monitory Report for the Period, March 1988 to October 1995,(5):1345-1446.

[2]刘汉湖, 白向玉, 夏宁. 城市废水人工湿地处理技术[M]. 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6:178-179.

[3] Kadlec R H, Knight R L. Treatment wetlands[M]. New York: Lewis Publishers, 1996.

[4]Brix H. Functions of macrophytes in constructed wetlands[J]. Wat. Sci. Tech,1994,29:71-78.

篇11

在企业中凡是涉及预算、支出等问题均属于财务管理范围,资金支出、应用都需要财务管理人员具有一个清晰的头脑,懂得专业的财务管理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财务管理中。财务管理涉及内容广泛,在高职财务管理教学中要确立方向,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其次就是采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发挥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在相应岗位上的作用。工作流程下的财务管理教学改革迫在眉睫,目前已经有部分高校意识到自身教学的问题,并且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基于其重要作用,提倡高职院校加快教学改革速度,促进其发展。

1 财务管理教学的作用

财务管理课程是多个领域的基础课程,在任何一个企业中均不能脱离财务管理。在会计专业课程中,财务管理占据着首要位置,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均离不开财务管理作用的发挥。要改善高职财务管理教学现状,我们先从高职财务管理在教学以及在学生工作中的具体作用进行如下分析。

1.1 财务管理在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会计专业综合性强,涉及范围广。而财务管理作为其核心课程,主要涉及系统的经济学、会计学和管理学三大类。财务管理教学作用的发挥在于对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指导作用,在这一过程中,高职学生由于专业基础扎实而就业,由于实践能力强而受到公司的认可。现代企业越来越注重财务管理,在很多企业中甚至将财物管理细化,这要求高职院校根据需求培养专业型的和综合型的人才,为社会输送人才,保证学生的基本财务技能,这是教育的本质,也是高职财务管理的优势所在。

1.2 财务管理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

财务管理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不言而喻。企业的经济活动离不开财务支出和管理,合理的财务管理可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促进其可持续发展。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问题要摆正自己的位置,致力于专业课程的实现。对企业而言,资金的筹集是首要问题。而资金的运用则离不开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因此高职的财务管理教学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1.3 财务管理技能是经济类学生的必备技能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技术的变革,而企业发展的核心始终不变,为企业带来利益是其发展的根本目的。在这一过程中,财务管理就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项目,对高职经济类学生而言,或多或少要懂得财务知识,从工作流程角度看,懂得财务管理有助于工作合理性和日后的管理能力提高,有助于做出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策略。从教学角度看,很多高校已经开设财务管理专业,并要求学生考取会计资格证书,而在工作中,很多企业也要求学生持证上岗,并且要具有相关技能。因此我们说,财务管理教学对于学生的工作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的过程中,财务管理的教学内容也应随之发生变化,财务管理的作用在于通过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经济意识来促进学生的能力提高。在会计师的考核中,不同级别的会计师的学习内容不同,要求教学中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案,基于工作流程的财务管理要具有针对性,尤其是针对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弱的现状。当然,财务管理与学生的生活也不无关系,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于学生日后的生活理财来说无疑具有积极作用,学会理财将使学生生活更加理想,因此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财务管理都具有积极作用。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财务管理在高职财务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地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高其实效性。

2 工作流程视角下高职财务管理教学现状分析

财务管理课程的重要性在于培养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经济问题处理能力。对于现代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教学而言,存在诸多的问题,其中一大问题就是忽视教学实践。我们高职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在高职财务管理教学中,专业的划分不明确。教学内容多年来未发生变化,教在教学中多强调技术的计算,并未结合工作实际,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并且能力有限。而事实上,繁杂的内容未必是学生日后工作中的重点。财务管理课程在于理解与实践,缺乏这一环节,学生的能力很难提高。另外,在内容上理论内容占据了大部分,而实践实习部分则多集中于大学的最后一年。学生很难直接将教材内容转化为职业能力,导致教学与实践脱节,不利于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教学的发展,也不利于企业人才的获得。

其次,在高职财务管理教师队伍中,很多是来自于理论团队,他们能成为优秀的教授,但未必能成为较好的实践带队教师。很多学校文科专业缺少专业的实践带队教师,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学生对于教师的在职培训不重视,对于理论与实践的连接上,很多高职院校并未意识到其重要性。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影响了积极性的发挥。

3 基于工作流程视角下的高职财务管理教学改革

3.1 高职财务管理教学内容改革

财务管理涉及多个方面的内容,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财务管理人才是必需的人才。从这一点上,高职在人才输送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且理论教学内容枯燥,与现实需求不符。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应对财务管理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对教材进行核查后,根据经济形势的发展对财务管理教学教材进行重新编制,发挥教材的积极作用。在新教材中要大量运用现代化的实用案例,提高学生的经济管理职业化能力。当然这一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非短期内能够实现的。从项目化教学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具体了解财务管理,将其分为筹资决策、证券投资决策、项目投资决策等多个子项目,通过细分后的教学内容配置来培养不同方向的人才,促进我国财务管理教学的发展,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3.2 更新财务管理教学方法

对现代财务管理而言,之所以学生对于教学的兴趣不高,主要原因还在于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教师通过生硬的方式将基本内容教给学生,学生习惯了背诵概念,计算复杂的财务数据,导致学生实践能力几乎为零,而对高职的财务管理教学失去信心。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财务管理的作用,善于发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如在让学生了解价值风险的课程中,可以采取引导式教学法,将概念性内容简单通过多媒体展示后,采用项目列举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项目中,发表个人意见,熟悉自己处于该种工作情境下该如何处理。指导学生从入门到了解到熟练掌握的过程。不可否认,资金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对于财务管理教学而言,应先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资金筹集和资金管理,之后才是其他课程,正确的教学方法在于采取正确的教学顺序。可以在教学中引进经典案例,结合实际来培养学生的财务管理意识和财务管理能力,教学方法也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而发生变化,促进学生完成资本的筹集与计算这对于培养管理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3 加强高职院校教学的校企合作

对高职教学而言,要集中解决实践缺失的问题。根据企业需求,学校可以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实现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好的高职院校都具有与之合作的企业。但未来,学校要进一步拓展这部分教学,防止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真正为学生提供企业实习机会,且实习不能仅限于应届毕业生。当然,这就需要强调学生的专业性,毕竟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定岗实习需要为企业创造利益才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也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实践指导能力,与企业专业人员合作共同完成学生教学。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教学方法要在内容合理的基础之上。对目前而言,主要需要改革的教学内容包括现金管理、财务意识的提高以及企业存货管理3个方面。在细化的过程中,教师还要通过必要的教学方法将不同的教学内容串联在一起。只要是一般企业能够涉及的内容,在基础课教学中都可有所提及,但问题在于分清何为基础,何为技能的高级阶段。总之,职业能力是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根本目的,对于高职财务管理教学而言,应从多个角度,尤其是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

4 结语

目前,高职财务管理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对于我国高职教学而言,无论是内容的更新还是方法的合理性上都存在不妥。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改革就成为必然。而要进行改革,首先就要了解为何改革,改革的方向在哪里。事实上,在教学中多年的财务管理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始终存在。在这一点上应基于工作流程需求对其进行改革。我国高职院校正不断地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对其财务管理这一重要专业进行改革,而如何提高改革效率,真正促M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则是未来一段时间内,高职财务管理教学人员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华.“问题式”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运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1):122-123.

[2]李咏梅,陶春涛.《财务管理》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案例教学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1(34):83-85.

[3]刘广雄.模拟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运用[J].理论探讨,2011(3).

篇12

自21世纪90年代至今,在国家的大力提倡文化繁荣的政策支持下,中国动画产业蓬勃发展,然而动画片质量却参差不齐,尤其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动画片在制作上存在着质量不高、原创能力低、题材单一、技术落后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是生产制作环节的原因。在产业技术飞速革新的现在,我国近年全年国产动画片的产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动画市场处于深度饥渴状态,这也导致不少商家为了追逐商业利润,片面追求生产制作的简化导致动画市场的混乱与质量的低下。

1.二维动画短片无纸化流程介绍

本文中的无纸化指的是数字化,是指在科技发展为依托的现代动画制作背景下,材质和媒介是以数字为内容,以计算机为平台的制作方法。在数字化流程中,要求创作者摒弃了传统的工具将美术设计功底、视听语言运用技能和精湛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三种能力融为一体。

在传统的动画制作过程中主要的使用工具有纸、笔、专用颜料、赛璐路、摄像机等工具,承载介质有电影胶片、录影带、光盘等。随着计算机图形图像学的发展,原来的草图逐渐被数字设计稿所代替,CG技术也使得一大段故事可以快速成为流畅且不露痕迹的"超长"镜头。

2.二维短片基本流程优化的构想

从世界范围来看,各国进行动画工作流程的具体方式也不尽相同。我国传统二维流程在前期基本上设计的都是有关这方面的各种草图和小样,这个过程主要是整个思路的确定阶段,需要各个部门之间以及上下级之间的反复商讨;第二阶段就是制作阶段。制作的过程多以导演自己的构思为主,整个制作基本依靠导演本身的热情以及个性和价值观来对片子进行加工,甚至不会考虑工艺的可能性问题。所以在二维短片的流程优化中,本文更主张将传统动画前期部分的设计部分与中期的设计合为一体。因为这部分中导演的个人意念和风格以及灵感站主导作用。在具体的设计剧本阶段,在文字剧本实现之后,就开始让制作者着手进行这一部分的处理,例如进行角色和场景等相关部分的设计。如果导演在场面调度和镜头调度方面有新的想法或改变,就可以进行二次画面分镜设计,一进而再做电子故事板预览。而目的就是将流程设计为一个可逆的二次修正循环。

3.二维动画短片无纸化前期工作优化流程方案

故事、角色和场景是动画的三大构成要素,而前期设计就是要解决这三

个问题。所以前期非常重要二维短片真正的力量在于前期创意和设计。直接决定了片子的内容和格调。前期一般包括剧本、有关动画的一切美术设计和造型设计、画面分镜头设计和电子故事板预览

3.1剧本

"剧本"是影视片创作的基础,同样也是动画片创作的基础。主要要解决主题、题材、叙事、人物四个问题。动画剧本创作的流程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l)梗概:普通的动画故事要符合戏剧性原则,由于动画短片的长度限制和叙事明朗化的要求,剧本尽量用一句话概括。

2)大纲:应该侧重于故事中关键的情节点和转折点的描述。

3)分场大纲:这一部分不需要台词,情节按分场划分进行写作。

4)文学剧本。文学剧本尽量全面,要每一场之前标明场号,内景、外景、日景

或夜景等,以及角色动作,角色台词等。

3.2美术风格设计

动画的角色和场景通过造型、材质、色彩、风格及它们的构成形式,呈现出具有艺术特色的动画画面。造型美术是动画片独有的审美特性。一部优秀动画片的场景、角色造型往往是民族文化、地理风貌与时代特征的融合。首先就是要熟读剧本,了解故事的时代背景以及所蕴含的时代特征,做到心中有数,其次是从剧情出发,挖掘设计要素,从而设计出符合影片特色主调的风格。动画美术风格主要分为写实类,夸张类,符号类和装饰类。剧本阶段主要是设计出适合表现故事片整体气氛的造型和与之相匹配的场景,重点是设计出主场景的色彩气氛图体现整部动画的片色彩风格。

3.3角色造型设计

角色造型设计是动画制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造型设计能折射出人类某一群体的符号化特征以及普遍性的情感要义,并激发人们的强烈共鸣。它涵盖了现实世界的所有物象,也能设计出任何杜撰的非真实物象。在具体实施上,角色设计首先要把握结构,并要解剖形象的内在本质及体会还要进行基于具象形态的适度夸张和表现。由于二维比较容易变型的特点,在多个角色设计上可以利用角色形象体态或服饰颜色等来进行对比。要注意角色使用或携带的物品往往是角色性格特征的表现,有着鲜明的个性。还要确保不能把道具的设计和场景设计、人物造型设计分离开来。不和谐的设计,会降低故事的真实度,影响动画的内容质量和感染力。

3.4场景设计

篇13

众所周知,产权作为一种激励机制在其严格封闭的状况下,将使产权主体追求利益的完全内部化,而这就与供应链所要求的利益共享相背离。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融合,则成为优化成本控制的切入点。

一、对“整体视阈”的优势分析

这里需要对整体视阈进行重新认识,其目的就在于改善当前研究中的不足。以优势作为认识的基调,就需要在经济学和管理学视角进行分析。

(一)经济学视角下的优势分析

从供应链的组成来看,其包括采购物流、生产物流和销售物流等三个阶段。实践告诉我们,供应链系统中都存在着核心企业,该企业成为了供应链各节点的利润中心。而随着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已演变成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就使得维护核心企业盈利能力成为必要。建立在这一逻辑下的优势在于,核心企业的利润总量将通过分割进入到各节点的利润之中,但因各节点劳动的复杂程度不同而使得利润获取量也就不同,另外,各节点在具体劳动环节所提供的效用水平也不尽相同。从而,需要在整体视阈下来完成对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控制。

(二)管理学视角下的优势分析

同以上经济学视角相联系,管理学视角下所要开展的工作便是解决短板问题。从构筑核心企业(生产性或流通性企业)的市场地位来看,目前仍然重要的是增强核心企业的价格优势。在此目标下,则需要供应链系统中的运输尽量开展一站式服务,并有效开展流通加工活动,进而降低核心企业的时间成本。这样一来,就能使核心企业获得第三利润源。那么短板问题也就出现了,即运输环节、流通加工环节等。此时,在成本控制上就应针对这些环节给予柔性化管理,而不是对每一个节点平均使力。

二、分析基础上的现状反思

上述分析所获得的结论能否在现实中被应用,还需要对现状进行反思。根据当前的实际,主要因从以下三个方面思考。

(一)契约制度方面

从整体上来完成对供应链的成本控制需要解决一个问题,即如何在产权各自独立的情况下,使各节点成为整体成本控制的对象。这个问题不解决,将因利益的分散性而严重降低成本控制的效果。关于这一点,则需要借助契约来使各节点形成纵向联盟。然而,我国纵向联盟中的契约执行力度并不强,从而时常出现纵向联盟崩溃的事态。

(二)利益驱使方面

各节点之所以有意愿接成纵向联盟,其根本原因在于各自的利益诉求。对于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明确。若是从利他的角度来开展整体成本控制,其所得结论将背离实际需要。此时就存在一个问题,因各节点的资产专用性水平不同,就使得它被下游锁定的程度不同。程度越高,则越愿意配合整体成本控制,反之亦然。另外,因税收结构上的差异,就使得诸如仓储和运输环节的税后利润存在不同。这些,都将影响到最终的成本控制效果。

(三)主观意识方面

针对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体现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从产业经济学理论和对现实的解读中总结到的,但这并不代表供应链各节点的主体都有这种意识。在狭隘的利益诉求导向下,部分节点往往存在着见机行事的意识。从而,无法满足整体成本控制的要求。

三、反思引导下的供应链成本控制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反思引导下,供应链成本控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完成。

(一)核心企业主导方面

许多文献在涉及供应链的成本控制议题时,往往没有界定出核心企业来。这就出现了供应链成本控制来自于第三方的错觉。实则不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供应链成本控制,仍取决于该系统内部的努力。为此,应建立起核心企业主导下的成本控制形态。由于核心企业(流通性企业)是利润中心,其在一定的利润目标下可以将总成本额定出来,并通过逆向分解的形式成为上游各节点的成本控制标准。若核心企业为生产性的,则还要通过利润分割来激励下游的成本控制意愿。

(二)契约制度强化方面

契约不仅规定了供应链各节点之间的权利与责任,也明确了各自利益的回报水平。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各节点可能因自身的资产专用性水平不同,而对契约的执行意愿也存不同。这时就需要强化这方面的工作。笔者建议,可以将声誉约束机制引入其中,从而在“见机行事所获利益”与“名誉受损而失去合作机会”之间进行理性比较。最终,增强各节点的合作稳定性。这样一来,才能保证成本控制的可持续性和操作性。

(三)主观意识增强方面

当前供应链核心企业凭借自身强大的市场地位,而故意将运营成本转嫁给上游供应商或下游分销商。关于这一点,将最终导致纵向联盟的崩溃。同时,各节点也因强调自身的利益诉求,而出现短视现象。因此,政府、物流协会等相关部门,需要针对他们的情况进行业务培训。从而,通过提升他们的主观意识,来促进他们实施利他行为的概率。这样一来,才能真正保证整体成本控制的效力。

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诚然,对于本文主题的讨论还可以从其它方面展开,但笔者仍结合工作体会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四、实证分析

消费者已经了解,iPhone 5配备的“视网膜显示屏”与iPhone 4S显示屏的宽度一样,长度比后者约多出半英寸。视网膜显示屏的成本为44美元,比iPhone 4S显示屏多7美元。iPhone 5显示屏采用了内嵌式触控新技术,该技术使用的面板层比前几代触控屏要少,价格也可能略高。不过,从零售市场看,iPhone 5的零售价与iPhone 4S一样,起价都是199美元(需签订两年新套餐合约)。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HS一份分析报告中得出的结论,iPhone 5的一些重要零配件在价格上略高于上一代产品,不过,苹果成功利用了其他零配件价格降低的优势,从而令整机组件总成本仅略高于上一代产品。据IHS估计,iPhone 5零配件的材料明细表总价为197美元,比iPhone 4S仅高出9美元。其中,iPhone配备的电池、内存芯片以及Wi-Fi和蓝牙芯片总计下跌了20美元。

五、小结

本文认为,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融合,应成为优化成本控制的切入点。通过现状反思,整体视阈下的供应链成本控制,可围绕着:核心企业主导、契约制度强化,以及主观意识增强等三个方面开展工作。最后,文章权当抛砖引玉之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