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经济发展经验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济发展经验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经济发展经验

篇1

“贸易立国”是明治维新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贸易,日本不仅开辟了海外市场,为本国工业发展提供了拓展需求范围,更重要的是,日本实行了有选择的进口政策,工业生产的机器最初全部从英国进口最先进的设备,例如1883年,私人投资建立的大阪纺织厂内所使用的全部都是进口的精纺机,并直接效仿英国兰开夏公司的经验,获得成功。“二战前,日本的新技术几乎完全依靠进口,主要集中在进口一般设备、蒸汽机、纺织机等”。

人才交流也是日本对外经济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曾经向发达国家派出大批留学生,这些学生回国后带回了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直接促进了日本的知识增长。

2日本良好的国民素质基础保证了新知识的吸收

与美国不同,日本在发展初期并没有高素质的移民所奠定的良好的国民素质基础,长期处于封建统治的剥削和贫困落后的生活状态下,大多数日本国民并没有接受过现代科学教育,但是这并不等于日本缺乏高素质的国民,从德川(江户)时代起,日本国民就开始普遍接受私塾教育,在1868年,私塾多达12000~13000所,学生数达到837000人。私塾教育使日本国民具备了基本的读写能力和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这让国民能够迅速接受明治时代的新的教育。

明治时代,统治者将建立现代教育制度作为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1872年,政府开始实行义务教育,1873年,日本社会人学率达到28%,并且通过1886年的新的学校条例、1889年的《帝国宪法》和1890年的《帝国教育公告》,依据国内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育制度,使之更加符合日本国情。1892年,开始兴办职业教育,为现代工厂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虽然对于明治时代的教育效果存在争议,甚至有些学者认为是较江户时代的退步,但是事实上,明治时代所建立的现代教育体系将西方科学正式引入到日本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国民能够熟悉并理解“西方技艺”,培养了一批在日本经济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现代企业家。

进入20世纪,日本教育加速发展。小学入学率达到90%以上,基本普及了中学教育,更多国民接受大学教育,从国民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来比较,日本的国民素质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一的水平了。二战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国民经济。日本政府选择率先恢复教育,在当时社会居民基本温饱都难以实现的条件下,要求儿童就是光着脚也要上学,集中了社会大量资源支持教育。教育在日本作为最基本的要求,被政府和民众所重视,形成了良好的教育传统和风气,为日本培养了大批人才,提高了日本国民的基本素质,是日本经济从落后到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因素。

3日本的社会规范发挥了保证知识增长的作用

首先,日本社会正式制度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日本的社会法律、法规起到了保证知识传播体系建立以促进知识增长的作用。倒幕运动废除了封建割据,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维新的许多政策能够在全国贯彻执行,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另外,统一的中央政权能够集中全国资源为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提供财力保证。作为长期处于封建统治下的小国,日本不能象美国一样,依靠经济个体的自发力量发展经济,只能依靠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集中分散的资源,带领人民克服无处不在的封建残余影响,推动自上而下的改革。

1889年,明治宪法公布,这是日本传统政治思想与西方现代政治原则的融合,虽然明治宪法保证甚至加强了天皇高于政府的绝对权力,但是也对总理、内阁、议会等现代政体形式做出规定,奠定了近代以法统治的基础,并且在机构设置上给予了国民参政的发展机会。以宪法为代表的各种法律、法规都遵循明治维新“富国强民”的基本目的,以“殖产兴业”为导向,保证以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积极鼓励与西方世界的对外联系。

其次,日本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日本的社会道德、文化等非正式制度对人们经济行为起到了潜在的约束、引导和引导作用,进而使经济主体能够为实现社会目标而做出行动决策,对于日本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证和激励作用。

篇2

对外经济联系对日本经济发展的作用显而易见。开放前的日本经济停滞了将近200年,而打开国门后才开始了真正的经济发展,虽然最初的通商带来了日本民族经济的危机,但是正是开放后引入的外界压力带给了日本奋发图强的动力,让日本痛下改革的决心,可以说,没有与外界的接触,日本不可能有发展的最初动力,更不可能出现由统治阶级主导的社会改革,对外经济联系是日本经济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改革过程中,日本的对外经济联系发挥了积极的信道作用,联系了日本国内与西方先进的知识体系,使日本能够获取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知识。

“求知于世界”是日本改革的基本方针,西方国家繁荣的经济和强大的国家实力让日本对西方世界充满了向往。1871年12月,明治政府派出岩仓使节团出访欧美,包括大藏、工部、外务、文部等51名官员对欧美国家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岩仓一行参观了西方国家的工厂,体验了西方先进的社会生产模式。这次出访对日本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知识、实现社会知识增长具有深刻意义;首先,“使日本在政治体制上找到了所要追求的方向,那就是德国的立宪君主制。”第二,此次出访使日本政府官员发现了当时东西方在价值观和教育方面的差异,“东洋之学自政治道德出,唯据修身一科推究”,“耻于研究一草一木”这些认识促使岩仓使团代表回国后积极主张兴办现代教育,鼓励国人重视务实,发展生产;第三,岩仓代表团走遍了英国先进的工业城市,深入学习了欧洲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和工厂制度,为日本引进和使用先进生产技术、兴建现代工厂学习到了经验。岩仓使团的欧美之行可以说是日本积极对外联系的开始,是日本主动与世界先进知识体系接触的第一步。

“贸易立国”是明治维新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贸易,日本不仅开辟了海外市场,为本国工业发展提供了拓展需求范围,更重要的是,日本实行了有选择的进口政策,工业生产的机器最初全部从英国进口最先进的设备,例如1883年,私人投资建立的大阪纺织厂内所使用的全部都是进口的精纺机,并直接效仿英国兰开夏公司的经验,获得成功。“二战前,日本的新技术几乎完全依靠进口,主要集中在进口一般设备、蒸汽机、纺织机等”。

人才交流也是日本对外经济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曾经向发达国家派出大批留学生,这些学生回国后带回了最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直接促进了日本的知识增长。

2 日本良好的国民素质基础保证了新知识的吸收

与美国不同,日本在发展初期并没有高素质的移民所奠定的良好的国民素质基础,长期处于封建统治的剥削和贫困落后的生活状态下,大多数日本国民并没有接受过现代科学教育,但是这并不等于日本缺乏高素质的国民,从德川(江户)时代起,日本国民就开始普遍接受私塾教育,在1868年,私塾多达12000~13000所,学生数达到837000人。私塾教育使日本国民具备了基本的读写能力和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这让国民能够迅速接受明治时代的新的教育。

明治时代,统治者将建立现代教育制度作为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1872年,政府开始实行义务教育,1873年,日本社会人学率达到28%,并且通过1886年的新的学校条例、1889年的《帝国宪法》和1890年的《帝国教育公告》,依据国内实际情况,不断完善教育制度,使之更加符合日本国情。1892年,开始兴办职业教育,为现代工厂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虽然对于明治时代的教育效果存在争议,甚至有些学者认为是较江户时代的退步,但是事实上,明治时代所建立的现代教育体系将西方科学正式引入到日本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国民能够熟悉并理解“西方技艺”,培养了一批在日本经济发展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现代企业家。

进入20世纪,日本教育加速发展。小学入学率达到90%以上,基本普及了中学教育,更多国民接受大学教育,从国民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来比较,日本的国民素质可以说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一的水平了。二战后,面对百废待兴的国民经济。日本政府选择率先恢复教育,在当时社会居民基本温饱都难以实现的条件下,要求儿童就是光着脚也要上学,集中了社会大量资源支持教育。教育在日本作为最基本的要求,被政府和民众所重视,形成了良好的教育传统和风气,为日本培养了大批人才,提高了日本国民的基本素质,是日本经济从落后到领先于世界的重要因素。

3 日本的社会规范发挥了保证知识增长的作用

首先,日本社会正式制度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日本的社会法律、法规起到了保证知识传播体系建立以促进知识增长的作用。倒幕运动废除了封建割据,建立了统一的中央政权,维新的许多政策能够在全国贯彻执行,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建立创造了条件。另外,统一的中央政权能够集中全国资源为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提供财力保证。作为长期处于封建统治下的小国,日本不能象美国一样,依靠经济个体的自发力量发展经济,只能依靠一个强有力的组织集中分散的资源,带领人民克服无处不在的封建残余影响,推动自上而下的改革。

1889年,明治宪法公布,这是日本传统政治思想与西方现代政治原则的融合,虽然明治宪法保证甚至加强了天皇高于政府的绝对权力,但是也对总理、内阁、议会等现代政体形式做出规定,奠定了近代以法统治的基础,并且在机构设置上给予了国民参政的发展机会。以宪法为代表的各种法律、法规都遵循明治维新“富国强民”的基本目的,以“殖产兴业”为导向,保证以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积极鼓励与西方世界的对外联系。

其次,日本非正式制度的作用。日本的社会道德、文化等非正式制度对人们经济行为起到了潜在的约束、引导和引导作用,进而使经济主体能够为实现社会目标而做出行动决策,对于日本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保证和激励作用。

篇3

一、美国――循环经济思想的起源

实际上,循环经济思想起源于美国,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指出,人类社会需要由“牧童经济”向“飞船经济”转变,否则地球这一封闭系统的资源将耗尽。20世纪70年代,美国就开始推行循环经济的理念了。如今,循环经济在美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已不可或缺。

1、制定了完备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美国制定了齐全完备的保护生态环境法律体系。1969年制定的《国家环境政策法》是综合性的环境成文法,《资源保护和回收法》是对危险废物实施全过程监控的综合性环境基本法。20世纪70年代后的单行立法有《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环境教育法》、《职业安全和健康法》、《噪声控制法》、《宁静社区法》和《综合环境反应、补偿和责任法》等。1990年通过的《污染预防法》,宣布“对污染应该尽可能地实行预防或源削减是美国的国策”。同年,美国加州通过了《综合废弃物管理法令》,要求通过源削减和再循环减少50%的废弃物。1992年颁布的《能源法》,规定开发和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及沼气等新能源将享受税收优惠,立法鼓励使用新能源、推广新技术和淘汰落后工艺等。正是由于法律明确了企业和民众在维持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责任,使得美国社会把循环经济的理念作为自身发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力地保证了国家良好的生态环境。

2、在生产和消费领域制定措施

(1)政府采购政策。政府优先采购有再生成份的产品。美国各州几乎都制定了有优先采用和使用再生材料产品的相关政策和法规,甚至联邦审计人员有权对各个联邦机构未按规定的购买行为处以罚金。

(2)财税政策。政府通过财政手段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美国不仅拨款资助可再生能源的科研项目,还为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项目提供抵税优惠,抵税优惠额度不断提高,受惠的可再生能源范围也从原来最初的两种逐渐扩大到风能、生物质能、地热、太阳能、小型水利灌溉发电工程等更多领域。同时也通过为消费者提供抵税优惠促进消费者的生态消费,除了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美国政府通过征收新鲜材料税、生态税、填埋焚烧税、倒垃圾费、污水治理费等引导居民的减量化和再生化使用。

3、鼓励多方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发展

(1)联邦政府的示范作用。联邦政府在引导公众和企业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非常重视自身参与其中。例如,由联邦政府机构自愿参加联邦电子产品挑战计划,鼓励联邦机构主动购买绿色电子产品,减少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影响,并以环境友好的方式处理废旧电子产品。

(2)非政府组织作用的发挥。民间非政府组织的各种团体在循环经济领域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建立于1978年的全国再生循环联合会,通过向其成员提供技术信息、宣传、培训、教育等方式,支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加强循环利用等活动。一些行业组织甚至在推动循环经济立法、建立行业标准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3)公众积极参与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宣传活动逐步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并通过法律和经济手段约束其消费行为,最终使公众自觉而积极地参与到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来。

二、德国――循环经济实践的开端

德国是一个工业高度发达、技术先进而资源匮乏的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德国开始考虑“循环经济”理念,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德国已成为循环经济最成功的实践者之一。

1、绿色制度的快速建设

德国环境运动的一个特点是陕速制度化。2002年主张生态发展理念的绿党成为德国第三大执政党。绿党上台后,将生态现代化的理念贯彻到国家政治中去,自此,绿色制度建设获得了飞速发展的机会。首先,在发展战略上,把“社会市场经济”学说发展为“生态社会市场经济”。绿党在与社民党共同组阁时发表《联合声明》,明确把生态现代化确定为经济发展的政策目标,并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环境立法、环境制度性法规与环境政策。生态社会市场经济是对原有社会市场经济的完善,是德国式的市场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也是对原有工业文明的修正。其次,确立循环经济为经济生产的发展模式。德国的《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案》于1996年生效,该法把循环经济定义为物质闭合流动性经济,明确规定企业生产者和产品交易者担负维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责任,规定了废弃物管理处置的基本原则和做法,推动了产业生态化和环保产业化,最终使经济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保护融为一体。

2、用法律确定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标准

德国政府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着手进行环境立法的工作,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环境保护系统,把环境保护的法规进一步扩大到经济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为德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推动作用。德国曾两次修订其宪法,增加了生态保护方面的内容。德国的各项环保法律都以此为基础,遵循预防原则、谁污染谁治理和协作原则。德国环境法为公民确立了环保的目标和标准,规范了人们在环保领域中的行为和意识。但目前德国更多的是利用“间接法律调控”、运用经济的手段影响行为者的经济利益而达到环保目的,对污染企业或个人禁止的行为采用征税。

3、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

德国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城市里和较大的镇上,全国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21人,属人口稠密的国家。对于德国这样一个技术先进但又资源贫乏的国家来说,恰当处理城市废弃物就显得很重要。德国对待垃圾首先是避免,即从产品的原料到生产过程都尽可能避免产生垃圾和污染物;其次是回收,将垃圾中有用的部分最大限度地再利用;最后将剩下的部分填埋,或者用生物分解、焚烧等方法处理。

德国最早在1972年就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当时,强调了废弃物排放后的末端处理,1986年将其修正为《废弃物限制废弃物处理法》。1991年颁布了《包装废弃物处理法》,1996年,又提出了新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该法成为德国建设循

环经济总的“纲领”,把资源闭路循环的循环经济思想推广到所有生产部门。同时,德国政府还制定了《包装法》这一法规,且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德国目前还规定,不允许过多地使用包装材料,并规定各种包装材料要能够使用多次以减少浪费。此外,德国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监督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和处理垃圾情况的部门,生产企业必须要向监督机构证明其有足够的能力回收废旧产品,才会被允许进行生产和销售。

4、国家利用各种方式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

德国人的环保意识很强,这是国家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强化民众环保意识的结果。德国历届政府都采取各种方式在社会上进行环保宣传,利用媒体等舆论工具和其他手段来呼唤民众保护环境,设立专门的环境部门负责环保的工作。政府还特重视对中小学进行环境教育,并通过直接参与环保活动来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三、美德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启示

1、法律制度的建设和执行

从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来看,首先应重视法律和制度建设。因为发展循环经济涉及方方面面的主体,政府、企业还有民众,这些主体的社会和经济活动所产生的负外部性在没有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是不可能通过自身解决的,此时,法律或制度的强制作用就非常重要了。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经过了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的,首先在个领域建立一些相关法规,随后才出台整体循环经济法律的立法步骤,有关法律法规经过不断实践、修订,最后形成条款详尽、结构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涉及社会的各行各业,从生产领域到消费领域、从单一个体到整个社会。立法是基础,执法同样重要。例如,德国的执法体系是健全而高效的,不但采用先进的现场适时监测、远程在线数据监控、企业数据报表,还有政府管理的执法队伍在污染排放源头实施不定期的监测,保证了法律的严肃。

2、针对性的开发生态技术

循环经济在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分表现为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这些生态问题的解决可以绝大部分归结到技术进步上来。如最近美国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新一轮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技术创新浪潮,在21世纪所产生的经济增长完全能够承受为解决全球变暖而需要削减的二氧化碳排放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但是,对于我国来说,环保技术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重视度,而是成本太高。由于投入有限,不仅自主研发困难,而且电造成了发达国家技术转移的障碍,因此我国可根据实际发展需要,或是自主开发项目,或是和先进国家合作,共同出资,共同派遣工作人员,而不是大而广地开发所有生态技术,做到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最大化地解决环境生态问题。

3、财税政策

循环经济的发展对企业的生态要求较高,企业需要付出比线性发展模式更高的资金成本,企业处理废弃物的利益应该得到政府、社会、企业和民众的认可和保障。因此,遵循循环经济发展机制的企业需要得到很好的经营环境和条件,政府可按条件给予一定资金和政策支持,如政府参股、贴息贷款、资源回收奖励、保证金归还、对新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支持以及征收清洁费、污水处理费等,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采取经济激励措施,以期完善我国资源节约使用的措施。

4、加强宣传教育,调动非政府组织和公众参与的积极性

实施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提倡,企业的自律,更需要提高广大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政府除了运用经济、法律等行政强制性手段外,美、德、日本和其他发达国家所重视的舆论传媒等各种宣传手段也非常有效,并且实行官民合作,即政府、企业、公民以及社会团体共同参与解决环境问题。

5、政府和民间团体相辅相成

循环经济的实质就是解决资源的承载力不足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这正是一个政府所必须关注和解决的问题,仅靠企业和民众是不可行的,因为企业和民众所考虑的只是与已有关的一个或数个领域,要他们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起始阶段就要求自觉、主动关注和解决资源问题是不现实的,只能靠政府通过宏观管理解决。同时,在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各种社团扮演了十分活跃的角色,发挥了政府和企业难以发挥的功能,成为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特是像覆盖全德国的非盈利的DSD回收系统、瑞典五大包装废品回收等组织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篇4

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国际经验

(一)美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验

美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十分注重科技创新,并辅以政府政策作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保障。具体做法如下:注重结构调整。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将信息服务业的主导地位提升,巩固高薪技术产业的领先优势,并且为保障产业组织的合理化,实现了经济结构的整顿,保证资源配置发挥出最大的经济效益;鼓励科技创新。美国对科技创新十分注重,并且成为促进美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方式。并且美国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增幅较快,取得了良好的科技成果;累积人力资本。美国科技创新获得巨大成就,与人力资本的累计息息相关。美国对人力资本层面的优化,主要爱是凭借多层次的教育得以实现;完善激励政策。美国政府所采取的干预政策会对经济增长与转变产生推动作用。例如税收优惠、价格保护、出资修建、直接经营等,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奠定基础。

(二)日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验

日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验,自战后开始共分为三个基础阶段。包括通知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转变、有资本密集向着技术密集转变。日本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体做法如下:推动技术创新。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大量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并且在引进的过程中,并未一味照搬,而是与国家经济发展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从国民收入与实际国情作为基本的出发点,适应经济转变的发展方式;高度重视教育。日本注重多元化技术人才与科研人才的培养,并建立了企业人才成长的评价制度,实现了人力资本的原始积累;政府干预手段。产业政策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政府干预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载体。日本在国民经济的不同发展时期,制订了不同的优化策略与手段,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产业政策与国家经济发展保持高度一致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将美国与日本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验进行借鉴,应用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当中,对优化我国当前经济环境以及格局作用显著。

二、国际经验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启示

对国际经验的借鉴,推动我国实现经济方式转变作用显著。但在经验借鉴方面,也应该与我国经济发展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一)尊重客观规律与实际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过程,是一个动态化、渐进性、长期性以及复杂性的过程,并非短期可实现。并且在当前的国内外研究经验的统计与分析发现,经济发展已经经历了扩大要素投入量为主的粗放型经济增长阶段,逐渐转向集约化的增长演变。但这一转变过程需要经济条件的逐渐累积,形成一种全新的发展形态。基于此,我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应该自实际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内容,进而避免由于人为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导致的违背经济规律的现象出现。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结合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虽然自主创新能力在近年来不断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依旧存在较大差距。深入剖析美国以及日本等国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得到应有的重视。并将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根本,实现要素驱动的创新转型。在这一国际经验的引导下,我国应该大力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但引进的同时应该借鉴日本的经验,与经济情况以及发展状况相融合,确保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自主创新的支撑下,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基础保障。

(三)大力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大力推动体制机制的创新,是适用于国际市场的通用做法与重要的经验形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仅需要在经济发展与探索的过程中执行行政命令,还需要在企业在变动的市场环境中加深应有的重视程度,在根本上合理配置社会范围内的各项基础资源,有助于企业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例如,完善资源有偿使用机制与价格形成和机制,使得资源产品价值能够准确反映出市场的供求情况以及资源的稀缺程度。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深化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做到税收的合理控制,使得资本流向更加健康。还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发挥出考核指标的内在价值。

(四)政府的推动作用发挥

政府推动作用的发挥,是我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要素。针对国外的发展经验进行探究已经得出,政府的主导作用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作用显著,能够引导市场的发展与形成。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道路,相对而言,日本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用的时间较短。因此,我国应该充分借鉴日本政府的发展经验,针对不同的发展时期采取相对应的政策。将政府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态相融合,形成一个全新的格局。

综上所述,西方发达国家实现经济方式的转变,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道路。相对而言,日本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用的时间较少,我国在这一阶段,应该充分借鉴国际的发展经验,与我国基本国情以及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融合,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篇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3005902

1国外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借鉴

1.1德国模式

20世纪70年代,原联邦德国进行了广泛的县级行政区划,对县的区域范围进行重新划定。到目前为止,在德国设置了237个县,每个县的人口大体在10万-25万之间,面积在500-1500平方公里之间,县以下设乡(镇)。在管理体现方面,德国的县级管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政府的服务意识较强。

德国的县在性质和功能上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县是一级地方行政单位,体现了国家功能的伸展,另一方面,县具有部分自治的性质,是公民实行自治管理的服务性机构。这样的双重性质促使为居民提供便捷的服务成为德国县级政府的主要职能,如社会福利、公共救济、进修培训、机动车牌照及驾驶执照管理、防灾救灾、兵役法的实施、卫生监督和环境保护等。

(2)政府大力扶持中小型、微小企业发展。

中小型企业是德国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德国政府通过严格执行《反对限制竞争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确保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德国对中小型企业雇佣短工给予补贴,当雇主选择短工而非解雇人员时,雇员工资的60%(没有孩子)或67%(有一个孩子)由政府来承担。企业为雇员缴纳的前6个月的社会保障费的50%,以后的100%由国家来支付。

(3)着力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德国县政府以巨额的农业补贴消除农业与工商业的利率差,还对农村贷款提供多种多样的利息补贴,包括降低金融机构农业贷款利率,限制农村贷款最高利率,减少农业贷款的存款准备金比例等,重点项目如技术创新、环境保护类的银行贷款,甚至可以全部贴息。政府贴息成为金融机构积极向农村贷款的主要动力,也免除了农民债息过高的风险。德国各类银行为县域经济发展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更是多种多样,县域范围内的各类融资需求基本都能够得到满足。

1.2美国模式

美国的行政层级只有联邦、州、市(镇)等3级,并不存在一个县的行政机构,县一级只是个地理概念。目前,在美国的50个州中,46个州实行县级建制,共设3050个县,县域内的所有事情都在市一级行政机构办理。

(1)高效的政府管理模式。

美国是一个高度自治的国家,市镇不论大小,在遵守联邦和州的法律的前提下,各个市镇都可以有自己的自治权,可以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城市管理方式。联邦和州主要是通过财政的转移支付来实现自身的影响,地方政府的科学决策必须取得大多数市民的认可。所以在美国,一项政府的决策出台往往时间较长,需要反复咨询、论证和讨论,照顾到各方面的利益。

(2)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规划。

美国在城镇建设中始终将改善农村生活和居住环境、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放在首位,特别是在小城镇的交通、通讯、公共服务等方面。县域政府积极进行城镇规划,注重规划的综合性、科学性、长远性。处于农业地带的小城镇则以吸引和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储运业的发展作为发展重点。小城镇的交通、通讯、排污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都具有一定的预见性,以此来避免多次修建、扩建造成的损失。

1.3韩国模式

韩国县域经济的发展以新村建设为主要依托,现代化、工业化农村的发展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韩国的国情、农情、文化、习俗,特别是人文环境与我国非常相近,所以韩国的新村运动对于我国的农村建设以及县域经济发展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1)鼓励农民发扬“勤勉、自助、合作”的精神。

韩国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积极鼓励农民大力发扬“勤勉、自助、合作”的精神,设置了奖勤罚懒的机制,重在激发农民劳动的积极性,同时让农民选出自己的领导者,自我管理共同奋进。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大力倡导、支持新村运动,但是在项目选择的问题上却完全是由农民自己做主的。如可优先选拔做公务员,坐火车、汽车票价便宜50%,子女在初高中考试排在前一半名次的免学费并发奖学金等。

(2)建立新村建设考核制度强化各级公务员职责。

政府良好的公务员责任制度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政府要求:面、邑(相当于乡镇)和市郡(相当于县市)两级公务员每人都要联系4个村进行帮扶;道(相当于省)一级课长和局长要负责一个郡;中央内务部(主管部门)的课长和局长要负责一个道。

对县乡两级公务员实行奖罚分明的新村建设考核制度,帮扶干得好的提拔,干得不好的调往山区和岛屿等相对落后的地方去工作。

(3)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新建设。

政府要求各界名流、知识界人士和企业老总,都要与新村建设指导者一起培训,尽其所能支持新村运动。从而不仅支持了农村发展,而且使新村运动发展为国民精神运动。韩国十分重视城乡互动和交流,城里不少的企业、机关、学校等都与农村建立了合作关系。推行“一厂一村”运动,即城里的公司企业自愿与乡村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对其进行“一帮一”支援,正在迅速扩展成为全社会参与的支农运动。

(4)成立各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成立合作经济组织是日韩农业经营体制的一大特色,在发展农村经济等方面起举足轻重的作用。韩国合作经济组织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农村管理的自治组织―农村建设委员会,是由村民代表组成的自治组织,负责议决本区域内的重大事项,检查村务管理和决议执行情况等。第二类是“农业协同组合”组织(以下简称“农协”)。农协的主要职能有:一是组织分散的农民并为他们提供销一条龙服务;二是行使“政府的助手”的作用,推行政府的农业政策并实现对农业的间接调控;三是农协积极参与并影响政府农业政策的制定,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第三类是农作班组织,一般是由40-80户农民联合起来的生产销售组合,政府对农作班组合建立温室大棚等基础设施给予资金扶持,农协派出技术人员对种植品种、技术和生产销售给予支持。

2国外县域经济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2.1高政府的服务意识

目前我国政府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重点放在:一是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对产业发展进行规划;二是对基础建设的规划及引导上。而政府的服务职能发挥的不足。目前各级政府在做好宏观调控工作的基础上,应提高服务意识,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尤其是做好金融服务,一方面采取措施促进企业与银行信息交流和沟通,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融资平台的搭建,更要注重区内信用体系的建议。

2.2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不完善,阻碍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应尽快建立金融机构协调机制,通过对县域内金融机构进行正确的引导,增加域内的贷款数量。通过对金融服务机构实行补贴政策(如涉农贷款增量补贴政策等),引导更多的信贷资源向县域倾斜。在此基础上注重农信贷产品的多样化,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服务,使农户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

2.3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深化农村集体资产、乡镇企业产权、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和跨区域联合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参考文献

篇6

1、法律法规体系方面

在法治社会,“先进的经济模式要以立法来规范”。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都有自己的循环经济立法,本文以立法发展比较完善的德国、日本、美国等来看立法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作用。纵观这几个国家的立法,总的来说:立法目的明确、横向和纵向体系完备、结构合理。立法模式主要有:单个行业法立法模式和混合立法模式。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循环经济的国家之一,其立法模式为单个行业法立法模式,包过法律、条例、指南三个层面,1972年制定了《废物处理法》,1991年制定了《包装废弃物处理法》,1994年制定了《循环经济和废物处理法》,经三次修改1996年制定了《循环经济和废弃物管理法》。在此基础上,德国于1991年通过《包装条例》,1992年通过《限制废车条例》,逐步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日本采取自上而下的立法方式,分基本法、综合法、专项法三个层面,制定《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两部综合法:《废弃物处理法》、《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在综合法的框架下制定各种专项法律法规,包括:《多氯联苯废弃物妥善处理特别措施法》、《容器和包装物的分类收集与循环法》、《专门在利用法》、《建筑材料循环法》、《绿色采购法》、《化学物质排出管理促进法》、《特种家用机器循环法》等。而美国采取混合立法模式,虽然没有一部全国性的立法,但各个州都有自己的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2、循环经济政策方面

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当发挥引导作用,制定财政政策、税收政策、政府奖励惩罚政策、政府采购政策、收费政策等相关政策。目前一些发达国家采取的具有不错效果的政策有:(1)征收新材料税,目的是减少厂家对新材料的使用,在生产源头减少资源的使用。(2)征收填埋和焚烧税,从而迫使企业对废弃物进行多层次的利用,减少废弃物的排放。(3)征收生态税,目前德国已开始征收生态税,除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外,其他能源都要征收生态税,间接产品也不例外,鼓励使用可再生能源。(4)减税退税政策,美国对购买回收再生资源及污染防治型设备的企业可减税(销售税)10%,日本对废塑料制品类再生处理设备在使用年限内,除普遍退税外,还按价格的14%进行特别退税。对废纸脱墨处理装置、铝再生制造设备、空瓶洗净装置等,除实行特别退税外,还可退还3年的固定资产税。(5)垃圾处理预交费制度,一些发达国家采用预交金制度,一部分用于废弃物的回收处理,另一部分用于回收新技术的研究开发。(6)按垃圾数量收费,从而使企业对自己的生产行为负责,促使其减少垃圾数量的制造。(7)废旧物资商品化收费,即对废弃物再商品化收取一定的费用。(8)收取污水治理费,在德国,居民用水中含有污水治理费,市民用水每立方米为7.5马克,其中2.5马克归饮水公司,5马克归废水处理公司。(9)押金抵押返回政策,德国对饮料瓶收取押金制度,很好地减少了瓶子的浪费。(10)政府绿色采购制度,规定政府必须优先采购使用可再生资源的产品。(11)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规定了生产者的产品责任和产品使用后废弃物的处理责任。(12)循环目标制度,在开展各项循环经济活动过程中,确立明确、具体的循环目标制度作为导向,有利于实践活动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开展。(13)绿色信贷制度,对采取可再生资源、致力于废弃物回收利用、新节能技术研发的一些企业,提供优惠信贷服务,但同时在对循环经济产业贷款时,要严格把关,防止混水摸鱼。

3、企业主体作用方面

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企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循环经济发展的好坏。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如杜邦公司、丹麦卡伦堡工业园区都是很好的企业发展模式,发达国家在完善本国循环经济立法的同时,还注重企业的社会责任。终端产品的生产企业一般都要承

产品回收再利用的责任。无论是生产者责任原则,还是家用电器循环利用的法律规定,都要求生产企业必须按照规定处理和循环利用最终使用后的废弃物。生产厂家有责任回收利用自己的产品,并逐步提高这种回收利用的比例。企业要实行绿色设计,推广清洁生产,建立绿色工业园区,实施绿色营销和绿色管理。同时应强调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权力和责任的相当匹配,逐步形成企业社会责任的社会化、制度化,使得企业从追求利润最大化到社会价值最大化。

4、社会舆论宣传方面

发展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提倡和企业的自律,同时需要全社会公民的共同参与,政府在对循环经济不断地宣传教育的过程中,公众参与的程度也会越来越高。一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在电视上、报纸上、甚至于街头进行宣传教育,美国把每年11月15日定为“循环利用日”,日本把每年10月定为“循环宣传月”,运用各种手段与传媒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宣传,提高国民对实现零排放或者低排放的环保意识,从幼儿到老人各个年龄层,在学校、社区、家庭、单位等多种场所进行宣传教育,并且把环保教育列为学校教育,通过小孩来影响大人们的消费行为。同时,由于消费者意识的提高,从而促使企业生产行为的改变,消费者对可再生资源的产品的偏好使得企业不得不生产可再生资源的产品。

5、社会中介服务组织方面

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是政府部门和盈利性部门无法代替的,要是做到循环经济在全国开展,公众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具体介绍其他一些国家在这些组织建设方面的情况。(1)日本的废旧物品回收情报服务机构。日本大阪有关部门专门建立了废旧物品回收情报服务机构。该机构还出版《大阪资源信息循环月刊》,定期各类废旧物品方面的信息。同时,该机构还定期组织废旧物品调剂交易会,及时沟通信息、调剂商品余缺,推动垃圾减量运动的发展和消费的节约,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2)加拿大的社区服务组织。蒙特利尔市政府定期与社区服务组织签订环境维护与废弃物回收合同,由该组织动员社区群众和志愿者担任区域内环境监督检查工作,协助政府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3)英国的环保团体。该组织是环境领域的非政府组织,其职责是对国家制定的环境法的实施过程进行监测,并帮助当地政府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贯穿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项目中去。同时,监督企业以更加积极自觉的态度保护环境,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对我国的启示

1、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发达国家从其本国的国情出发,选择适合其发展循环经济的切入点和发展目标,各有特色,但总的来说,发达国家基本上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德国源于本国垃圾处理,然后向各领域扩展,因此也称为“垃圾经济”。二战后的日本实行“追赶型”和“赶超型”的发展经济道路,经济的高增长以资源的高消耗为代价,为了解决发展与环境出现的问题,日本提出发展循环型社会的发展目标。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在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转变过程中,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因此我们绝不能走发达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我们应该寻求综合性和根本性的战略措施来解决复合型生态环境问题。

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首先是从解决消费领域的废弃物问题入手,向生产领域延伸,最终旨在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气”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从当前我国高速经济发展所引发的社会与生态问题来看,发展循环经济的根本目的是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走出新兴工业化道路,解决复合型环境污染问题,实现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和谐发展。所以,我国循环经济实践最先应从工业领域开始,并逐渐拓展到包括企业内部循环经济体系(小循环)、产业循环经济体系(纵向中循环)、区域循环经济体系(横向中循环)和社会整体循环体系(大循环)等四个层面。

在小、中、大循环层面上,我国仍存在很多问题:在小层面上,要求企业提高研发清洁生产技术,引进设备,但由于企业为寻求利润增长而引起的外部性问题没有付出足够的成本,有的企业并没有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或是缺乏这种技术和信息的获取渠道,加上政府的赏罚政策并没有落到实处,从而使得他们没有动力去改进生产设备、提高废弃物处理技术以降低环境污染。

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提高政策执行力度,避免重蹈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在中层面上,目前我国国内有一些工业园或企业群的产业链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有些不足:生态工业区的共生网络还不够完善合理,产业链还需要加宽加深,整体布局还未形成一种有效的互补状态,各区的建设良好,但区间的联动不足,缺乏自发形成的产业链,多为政府主导型,不能很好地发挥市场作用。在大的循环层面,我国政府只提出了建设循环型社会的目标,但并没有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需要全民的共同参与。

2、制定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虽然已经有《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几部立法,但总的来说立法比较笼统,主要是宏观的一些概括性说法,在微观上并不能够得以实现,立法目的不够明确,没有形成一个法律体系,立法跟实际脱节,甚至有违实际情况,与其他部门的法律法规不配套。我国循环经济立法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国家的立法经验,比如可以制定一个基本法,对总目标进行规范,在此基础上建立各项专项法、基础法等,根据各个行业的污染情况,指定一个立法的先后,可以先在汽车、建筑材料、废旧家电、一些电力行业等进行立法,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但同时我们应注意到我国的特殊国情:区域经济不同,有的是工业中心,有的是金融中心,采取的措施当然有别。因此立法不应太笼统,而应有针对性,防止法律一刀切的情况,要结合各种政策,将法律切实落到实处。

3、提供循环经济政策支持

根据我国的特殊国情,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尤为重要。与法律法规相比,政策具有相对灵活性和时效性强的特点,因此,在制定一些政策的同时,政府应该看到,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初期可能会出现短期的“不经济性”,但长期却是“经济性”的,这就要求政府发挥主导作用,重视和推进循环经济的建设,增加公共投入,制定战略计划,并且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监督体制,保证这些政策能够顺利的得以实施。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将法律法规与政策良好的结合,保证在法律法规的体制下,将各种政策落实,切实地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家电汽车“以旧换新”的政策,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对个体回收人员的清理整顿,建立统一管理和规范化再生资源回收队伍,这都是我国特殊国情下可形成的循环经济政策。

4、鼓励公众参与绿色消费

发挥消费者和普通民众的作用,进一步进行宣传,变政府节能环保为全民节能环保,这对我国的节能生产、清洁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的资源人均相对匮乏,因此提高我国国民的忧患意识也必须是宣传教育的一个重点,从而激发各种社会资金力量,为循环经济建设服务。

5、加快建设社会中介服务组织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时间并不长,没有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完善体系,社会中介服务组织的重要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一些专门的中介服务组织还很少。同时,一些已经建立的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公众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政府的宣传鼓励也不够。因此,首先,我们有必要加快建立国家性和地区性的中介服务组织,尤其是信息服务机构,为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及时提供国内外的相关信息和服务,并为政府制定法规政策和企业制定环境管理策略等提供决策依据和服务。其次,各地方政府要通过各种方式发挥社区服务组织的作用,使政府的有关法规和政策通过该组织得到贯彻和落实。而且要积极支持现有的环保团体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环保团体还主要局限于北京,而且这些团体在组织资金、人才方面还十分欠缺,使环保团体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因而应从政策上对其进行鼓励和支持,加快人才的培养,促进其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 曹盈:构建第三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j].上海商业经济,2007(9).

[2] 金晶、曲福田:循环农业经济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6).

[3] 刘凝霜:对我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09(10).

篇7

2日本农业经济发展的做法

日本农业发展的主要政策包括贸易保护政策、价格支持政策、财政支持政策等。20世纪50年代初期,日本农业进口数量逐渐增多,政府采取保护农产品生产政策,将重要农产品指定为国家贸易项目,不实行自贸,限定农产品贸易项目,严格限制进口数量。由于西欧国家农业生产率高,日本农业投入大,只能通过限制进口保护本国农业。日本现行农品价格政策主要有管理价格制度、稳定价格制度、稳定价格基金制度等。农产品价格制度弊端较多,但对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积极作用。政府重视农业投资,各级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增速很快,用于农业直接投资的,主要是对农业基础设施进行建设,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等发放补助金,对不同种类主体费用负担比例作出明确规定。对农林水产金融,日本以农协等系统金融机构和政府金融机构共同承担,国家地方公共团体融通资金,对民间金融机构借款实行系列政策性金融。日本农业金融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地方财政垫付、财政投入金融资金与农协系统金融机构资金。

3日本农业经济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借鉴

篇8

2、投资经营领域宽、范围广。目前,**市民营经济投资发展的领域不断拓展,不但涉及工农业、商贸流通,而且还包括基础设施、金融、旅游、文教体育、医疗卫生、社区服务等各个领域。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除了炸药和雷管之外,其他都可以投资经营”。**市两家按股份合作制组建起来的银座、泰隆城市信用社,到2003年底存款余额达43亿元,贷款余额达28亿元。**市共有民办教育机构764个,在校生6万多人,社会力量办学总投资超过6亿元,股份制医院有5家,总投资1.71亿元。此外,全市的大型体育场、公共设施的建设都有民营资本的参与。

3、区域特色经济和园区经济凸显。**市往往是一个村或邻近的几个村是某一类或某一种产品的产销小基地,一个镇或邻近的几个镇是某一类或某一种产业的产销大基地。如尤溪镇是全国最大的纽扣产销基地,纽扣产销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以生产纽扣、服装辅料为主的伟星集团号称东方第一钮扣生产集团,下设有近百家钮扣生产企业,近千个钮扣品种,钮扣年产销额近15亿元,是全国钮扣的集散地。**市还拥有全国最大的“休闲用品礼品生产基地”,这种区域性块状经济具有高度的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产业体系,这些行业的高度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基础和与之配套的颇具规模的生产资料市场、产品交易市场和专业设计机构、信息机构、展览机构等,表现了“小商品、大市场”、“小企业、大协作”、“小行业、大规模”的特点。同时,全市还建立了东大道口工业园区、江南外商投资园区和西部工业园区等经济开发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4个,集聚科技型、质量型、名牌型和集约化经营的大型民营企业727家,是全市税收的主要来源,如吉利豪情汽车有限公司、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每年税收都超亿元,**年全市进出口7亿美元中,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占八成以上。

5、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多。**市非常重视品牌战略,提出了要把抓质量、打造品牌、创名牌作为打开市场之门的“金钥匙”。**年全市私企业注册商标达2334个,有2个中国驰名商标,有145家通过ISO质量体系认证,通过省级鉴定的24个新产品中,有17个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其中**市强力绳缆厂生产的丙纶绳应用于“神州5号”载人飞船。他们实施的名牌战略,在促进商品的市场化、国际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6、经营方式多样,管理体制创新。**市的民营企业十分重视营销方式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相当数量企业打破了家族制管理模式,正在向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过渡,企业在产权制度上由家族式、封闭式向多元化、开放化、生产要素股份化变革,在董事会制度上实行董事和经理相对分离,外部专家董事和内部执行董事互相结合,在企业家制度上实行了总经理职业化、市场化,实现了个私营企业在结构和管理体制方面的自我调整和完善。伴随产权制度的变革和营销模式的变迁,民营企业的经营方式也不断升级,专业配送、连锁经营、虚拟经营、电子商务等新的经营方式在不少企业出现。

二、**市发展民营经济的主要经验

**市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民营经济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其主要是: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始终坚定不移把发展民营经济摆在战略地位。他们各级党委、政府善于因势利导,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如在个私经济发展初期,他们不断消除农民怕冒富的顾虑;在个私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又切实消除小富即安的思想,使一部分私营企业家在思想上较早地实现了从致富到创业的跨越。他们始终坚持不唯成分看发展的观念,以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增强区域经济实力为目的,大力扶持个私经济。对发展民营经济提出“四个不限”、“四个放”:即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放心、放胆、放开、放手。在民营经济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后,他们又提出不再按企业的所有制性质来鼓励发展,而是要按经济规模来扶持发展。他们把企业按规模分为大企业、大集团和中小企业两类,分别制定措施来扶持,已跨越了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他们抓住了改革开放初期、小平南巡谈话和十五届三次会议历史性机遇,进行了三次思想大解放,实现了民营经济三次大飞跃,现在他们又以十六大精神为动力,进行新一轮的思想解放,掀起第四轮民营经济发展热潮。可以说,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他们发展民营经济的根本经验。

2、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措施,促进民营经济全面发展。他们非常重视政府在发展民营经济中的引导和政策扶持作用,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不仅涉及面广、灵活便捷、配套完善,而且力度大、操作性强、管用。如在土地政策方面,通过土地置换、造地、功能转换等措施,千方百计满足企业用地特别是大企业用地的需要。他们的做法有两点值得借鉴:第一是土地置换。**市通过补贴的形式,在东北、江西等地开垦、整理耕地,以易地土地开发实现占补平衡,扩大用地指标;第二是向大企业集团实行倾斜。在财政扶持方面,从1998年起,**市推行财政贴息政策,到**年底全市各级财政共安排贴息资金3.6亿元,带动和激活的银行贷款、社会民间投资技术改造的资金达100亿元。在税收优惠方面,**市对民营企业进行分类,分为农业加工流通型、出口创汇型、高新技术型、就业型、从事服务业型等,根据不同的企业实行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如对高科技企业所得税实行减半征收,对民营企业所得税优惠与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实行“减二免三”优惠。他们的各项扶持政策和措施为民营经济发展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

3、抓重点、抓关键,推动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水平。一是突出抓好扶优扶强。**市确立一批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的重点民营企业,加以重点扶持。他们不但坚持树强扶优,加大对超亿元企业的扶持力度,而且高度重视后备骨干企业群体的培育,着重抓好产值几千万元的“第二梯队”企业,扶持他们尽快成为带动一方经济和整个行业发展的龙头企业。二是抓质量兴市、名牌兴业战略。他们各级把抓质量、创名牌作为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素质的战略性措施来抓,列出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行业和产品,进行重点培育。并对创名牌的企业实行重奖,全市普遍实行了对创国家级名牌产品的企业由市本级奖励100万元的政策。三是抓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推动产业升级,形成产业规模优势和区域品牌优势,使之成为民营经济的龙头。四是抓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市是市场化程度非常高的地区,他们较早就对国有企业和城乡集体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90年代中后期就全面完成了企业转制的任务,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领域和发展空间,扫清了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市国有集体企业转制为非公有制企业的达97%。同时,他们不断推动民营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允许个体私营企业自主选择适合生产力发展阶段、符合社会化生产要求和企业特点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并且以产权+市场为主线,引导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他们还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大力引才引智,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通过建立成果孵化中心、高新园区、技术贴息等措施,提高民营企业的竞争力。

4、转变政府职能,搞好服务,为民营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他们各级政府切实抓好对民营经济的服务,对民营经济实行“六个平等”:登记申报平等、规费标准平等、税负平等、金融贷款平等、市场准入平等、部门服务平等。一是转变机关作风,搞好办事服务。通过改革审批制度、简化办事程序、政务公开、整治“三乱”等,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和机关作风,提高了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水平。**市近三年取消不合理涉企收费项目265项,为企业减轻负担3.69亿元,去年共削减审批、审核、核准事项261项,减幅为64%。他们还实行投诉追究制,对所有机关干部,凡是被投诉经查证属实的,第一次给予通报批评,第二次调离岗位,情节严重的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二是提供融资服务。**市设有企业担保公司,切实解决了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市里每年专门拨出1亿元建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资金。三是开展维权服务。为保护个私经济的合法权益,**市较早就制定了《私营企业权益保护条例》,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市上建立了维权中心,通过个私协会和工商联抓好维权工作。四是积极为民营引进人才和开拓市场做好服务。他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应该由企业来办的,政府不干预,凡是一家一户企业该办而办不了的,政府主动提供服务。针对企业在人才和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政府积极开展招才引智工作,促进一批企业与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同时,通过举办境内外商品交易会、博览会、展销会,鼓励企业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5、加强管理和组织领导,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市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加强对民营经济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切实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思想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他们把个私经济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相应的目标责任制,促进个私经济加快发展。市上专门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担任组长的个体私营经济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抓好个体经济的日常工作,并专门组织督查组,对全市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各项措施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保证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他们及时总结典型,推广经验,在全社会大张旗鼓地表彰民营企业家,营造了关心、重视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同时,他们十分重视发挥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积极作用,通过他们沟通上下,搞好协调,理顺关系,为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发挥了桥梁作用。

篇9

一、西方发达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经验介绍

纵观全球,西方发达国家由于工业化较早,因此,低碳经济最早在这些国家应用与实践。

首先来看英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英国是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国,因此,它也是最早开展低碳经济的国家。目前,英国对自身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是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到2050年时减少60%,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看是一个不可想象的数字。在英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中,激励机制是重要的关键一环。总的来说,英国的低碳经济模式就是以激励机制为中心,分别实施气候变化税制度、气候变化协议、碳基金以及碳排放贸易机制等四项重要举措。

其次来看德国,2004年,德国通过的《可再生能源法》确定清洁电能的使用率由2004年的12%提高到2020年的25%-30%;2006年8月,德国提出了《德国高技术战略》,透过加强创新来减少工业生产中的环境污染;2007年,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在“高技术战略”的总体框架下制定了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在“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下,德国政府发展低碳经济主要是三方面渠道,即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等。在这三条举措的落实下,德国的低碳经济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最后来看意大利,1992年,意大利开始实施所谓的“CIP6”机制,规定购买价格来支持国内可再生能源发电厂的建设,保障了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渠道。与此同时,意大利政府还分别制定了“绿色证书”与“白色证书”制度。目前,意大利已出台一份《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规划》草案,有望明年1月通过审议出台,该规划旨在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创建一个更有竞争力的天然气市场,提出太阳能发展的突破性目标,到2016年意大利实现装机总量23吉瓦,意大利光伏产业的发展值得关注。

二、低碳经济对中国发展的作用与意义

目前,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发展瓶颈,产业机构急需转型升级。面对先前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环境污染与能源高耗问题,低碳经济无疑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方面,受制于温室气体减排的压力,保护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的压力不断增大。众所周知,我国是石油的进口大国,在先前以高能耗的经济增长模式下,造成了我国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据统计,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单位GDP的碳排放量非常高,为西欧国家的1.6倍,日本的1.69倍。从以上数据来看,中国面临着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

另一方面,能源形势不容乐观。尽管我国的能源非常充足与丰富,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使得我国人均能源可采储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能源储备规模较小,能源约束矛盾突出,国际能源市场价格的波动影响我国能源稳定供应水平。可见,我国这个能源大国背后的能源形势并不乐观。

此外,生态环境也日益破坏。前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资源的过度利用、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基础之上。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资源的开采,大量耕地被占用破坏,生态环境得不到有效保护。沙尘暴、水资源以及洪涝等环境问题深深困扰着全国各地区的发展。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与对策

基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势在必行。当然,在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上,也要做足功课,选好良策。

(一)加大政策与法律层面的支持力度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策与法律的支持。2007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与《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先后出台,这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埋下了良好的伏笔。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还需要在低碳经济、节能减排、开发绿色能源等方面进行政策支持与引导,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2012年,《中国的能源政策白皮书》出台,为我国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力度的不断加大,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减少提供了正确导向。

(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能源结构

现阶段,国内工业企业的发展还离不开石油等碳资源的支持,利用绿色能源进行代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我国的能源系统效率为33.4%,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对此,我国可以效仿西欧国家,实行奖惩激励制度,执行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制度,健全审计检查体系,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技术。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的调整是近年来一直提倡的口号,而其也是低碳经济发展道路上的必要环节。对此,优化投资结构,实现产业结构与能源政策导向的有机结合,把更多的投资引向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领域。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特点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众所周知第二产业是以工业为主,能源消耗量大,对环境的污染也较重。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路径来看,未来的产业结构应该是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二产业为辅,而这正是我国急需转型调整的方向。

(四)加强绿色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10

今后一段时期,我县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以高效农业规模化重点产业为抓手,以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为主线,以规模生产基地为载体,发挥资源与产业优势,强化科技支撑,创新组织形式,优化投入机制,通过市场拉动、龙头带动、科技促动、政府推动,实现规模化建设、高效化发展、产业化经营,不断提升高效农业发展水平。三、统筹推进,强化高效农业规模化的措施

1、加大扶持力度,落实优惠政策。在认真落实现有各项支农业政策的基础上,把农业、水利、农业开发等项目和资金捆绑使用,重点向高效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倾斜。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从今年开始每建一栋5-6分地的温棚或大棚,政府补贴1000元。要求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开发的资金要有80%以上用于高效农业规模化。要鼓励、引导金融和保险机构支持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加大信贷投入,扩大险种范围和保险覆盖面。

2、推进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水平。以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载体,采取培训、示范、宣传、技术承包等方式,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和使用,提高优势农产品良种的覆盖率和更新率,加大高效农业关键环节和重大技术的开发引进力度,发挥农业科技对高效农业的支撑作用。3、壮大特色优势,放大品牌效应。20*年我县要加快组建行业协会,整合现有优势农产品品牌,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专业大户实施品牌战略,形成统一的特色品牌,加大地方品牌的宣传推介力度,提高我县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4、培育市场主体,发展合作组织。大力推进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加快发展农业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如:高效农业技术协会)等新型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合作组织建章立制,规范运作,增强合作组织的辐射力、带动力。

篇11

××××工业园,已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经济发展的“加速器”。

观势:起航正当时

2005年,国家正式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中部六省争先进位、竞相发展。××作为“中”中之中,区位优势明显,在中部崛起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为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省九次党代会提出:“发挥综合优势,努力把××建成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支点,以何力量撬动?

省委、省政府将希望的目光投向××。2007年8月,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赴××密集调研,研究××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具体问题,明确表示,全力支持××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其影响力和辐射力,带动鄂西南地区发展,为××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提供支撑。××,在迎来第三次历史机遇的同时,也肩负压力与责任。

为了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市委、市政府大刀阔斧:首先在全市广泛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破除广大干部中存在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思想,牢固树立居安思危、奋发图强观念;破除惧怕困难、畏首畏尾思想,牢固树立敢想敢干、敢于突破观念;破除墨守成规、按部就班思想,牢固树立改革创新、开放合作观念,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促进经济大发展。其次,树立战略眼光。把××放在中部地区大局中思考、谋划和把握,找准差距,自我加压,制定了“努力走在省内同等城市发展前列,保持第一的位置;努力走在中西部同等城市发展前列,重点追赶洛阳,力争进入前三名”的宏伟奋斗目标。

××,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新一轮大发展蓄势待发。

借势:四轮驱动好乘风

××要发展,开发区是龙头。为充分发挥开发区对各县市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市四次党代会提出:“坚持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积极推进产业布局向沿江地带集中,工业项目向开发区集中,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着力打造沿江工业经济走廊”。

××开发区发展加力,龙头劲舞:一方面,不断创新完善“一区多园”管理体制,对东山、××、白洋园区进行产业布局调整和园区功能重组,以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的特色产业园区为主要形式,明确各园区的功能定位,有效配置生产要素,实现园区错位分工、优势互补、有机链接、协调发展。东山园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基地,同时,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园区重点发展精细磷化工、装备制造业,打造全市先进制造业的高地;白洋园区重点发展重工、化工等产业。另一方面,不断寻求契机,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搭建新的招商引资平台,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契机随之而来。2007年下半年,随着国家加工贸易等政策不断调整,沿海发达地区资源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压力加大、政策优势弱化的矛盾进一步凸显,产业结构加速升级的需求日趋强烈,产业、资本加速向中部地区转移。2008年4月,××被认定为第二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政策优势进一步显现,加上原有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配套优势,对沿海地区企业产生了极强的吸引力。

正值此时,原××市委书记厉有为访问××,指出××与××两个城市有很强的互补性,提出“经济北上、文化南下”的战略设想,以加强××与××之间的全方位合作。市委、市政府对××的综合优势进行全面分析后,决定在××开发区建设××××工业园,为承接珠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提供重要平台。2008年4月,省政府正式批准××建设全省首家××××工业园。2008年7月,××××工业园隆重奠基。

××××工业园的奠基,不仅为珠三角等地区产业、资本向××、××转移开辟了快速通道,为××打开了更加开放之门,更与东山、××、白洋园区一起,形成“四轮”驱动之势,使××开发区真正成为了××省域副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和“加速器”。

运势:今日园区别样红

为了推动项目、资金、产业向园区集聚,推动园区迅速上规模、上档次,××××工业园一开建,就展开了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

加强招商引资、尽快吸引一批项目入驻,成为××××工业园建设的首要任务。市委、市政府和××开发区主要领导大员上阵,亲自带领招商专班,分期分批奔赴广州、××、××等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闽三角地区,大力宣传推介××,积极参与专题招商,精心谋划产业招商,组织专班叩门招商,全力推动以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高技术、高产出、高附加值和财源型、环保型、产业带动型、就业带动型项目,先后在××等地组织大型招商推介会20多场次,接待客商到开发区考察100余批次,与云海通讯、好易通、同洲电子、海王集团、立白集团、志高空调、怡亚通等一批国内上市公司、知名企业集团和30余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进行广泛接触,请商、拜商1000多家(次)。

一时间,沿海刮起“三峡风”。韩国工业园、欧赛电池工业园、高档包装材料科技园等一批××企业家投资项目纷纷落户××××工业园。金融危机发生后,为了吸引新项目落户××××工业园,××开发区及时调整招商工作思路,将招商重点区域进一步拓展至××、河北等环渤海湾地区,立足延伸产业链、做大产业群,积极围绕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企业市场布局调整找项目。2008年12月18日,××建国以来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110亿元的三峡全通涂镀板项目顺利落户××××工业园,为××工业园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该项目建成后,将使××××工业园再添一个年产值过百亿元企业,并带动××××工业园装备制造业发展,形成全国最大的极薄涂镀板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为××保增长、调结构,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强劲动力。到2008年底,××××工业园已有34个项目落户,协议投资总额高达230.7亿元,其中,30个项目签订了正式合同。

为了使××××工业园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快速发展,××开发区对园区进行了高起点规划,聘请专业机构编制了园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规划,并按照“配套环境最好、行政服务最优、综合成本最低”的要求,坚持“大配套一步到位、小配套随项目跟进”的原则,高标准建设、大手笔投入,优化承接环境。一年来,通过“政府投资、企业带资、银行融资、招商引资”的多元化筹资机制,筹集资金近10亿元,迅速启动××××工业园水、电、气、道路、管网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并对××××工业园首次进行土地成片开发,推动土地集约利用。先后完成了横十一路排洪箱涵、迎宾大道综合改造工程和金岭路南向延伸段建设,启动了先锋路综合改造工程,实施了先锋路、迎宾大道、光伏产业园三大片区共4675.84亩的土地开发。为了弥补硬件上的不足,××开发区在行政服务上下苦功,以企业家需求为第一要求,以企业家满意为第一标准,全力为入驻企业提供“三全一零两带”(即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零距离服务,为客商提供一条隔离带、一条联系纽带)保姆式服务,努力做到“硬件不足软件补,条件不行感情补”。

“软硬兼施”的环境建设,为项目落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金融危机的笼罩下,××××工业园建设仍风景独好、热火朝天:南玻多晶硅160兆瓦硅片、韩国工业园、欧洲电池工业园、铝硅合金、年产10万吨窑法磷酸等项目在××××工业园率先开建;宜化、兴发精细化工园等原驻地企业也看准××工业园的潜力,随之而上,在××××工业园大手笔投资,建设15万吨离子膜烧碱、10万吨保险粉等项目;九天环保等孵化企业依靠科技,募集资金,在××××工业园率先实现产业化。2008年,××××工业园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5亿元。宜化磷酸二铵二期、三新磷化10万吨tcp、兴发精细化工园4万吨草甘膦等一批项目顺利投产。

××××工业园,在危机中坚实基础,积蓄后劲,迎来又一个充满勃勃生机的春天。

乘势:科学发展快扬鞭

今年一季度,××××工业园逆市而上,喜迎“开门红”。1月9日,南玻多晶硅一期年产1500吨高纯硅材料项目历经1年多时间的紧张建设,成功突破国外技术壁垒,顺利投产,成为国内建成的最大多晶硅单条生产线。整个南玻多晶硅项目建成后,将在××××工业园形成以多晶硅材料为龙头的“高纯多晶硅材料-硅片-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电池组件”的完整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产业集聚,实现工业产值近千亿元。

2月15日,由××兴发集团投资6亿元的兴发精细化工园二期年产18万吨有机硅项目在××××工业园顺利开工。该项目充分利用××硅石等资源和××工业园内的其它原材料和公用工程设施,生产“工业味精”有机硅中间体产品,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年销售收入7.2亿元。

2月28日,签约仅两个月的三峡全通年产500万吨涂镀板项目完成近百项前期工作,顺利动工,再次刷新了项目建设“××速度”,将××××工业园建设带入新。目前,项目现场共有13支施工队伍2000多人在昼夜不停进行厂房施工,另有多支外协施工队伍辅助施工。

新项目开工的同时,一批在建项目也在××××工业园顺利推进。兴瑞化工年产15万吨离子膜烧碱、金信化工年产3万吨甘氨酸等项目顺利投产,投资3亿元的宜化年产10万吨保险粉项目一期计划

今年6月建成投产,投资3亿元的欧赛电池项目一期工程加紧建设,计划今年9月投产。一季度,××××工业园共有48个工业项目顺利推进,其中投资过亿元项目达到27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16亿元,同比增长55.46%。

篇12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和提出依据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是由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作为一种科学的发展观,循环经济以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经济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20世纪70年代开始,循环经济已逐步成为一股潮流和趋势,从上世纪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确立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 

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简言之,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它是实施可持续战略必然的选择和重要保证。 

(二)、循环经济提出依据 

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模式,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而没有真正的废弃物,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 

 

二、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 

 

(一)、政府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政府重视立法。德国是欧洲国家中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它的循环经济系统正变得越来越成熟,德国的《废弃物处理法》最早制定于1972年。在主要领域的一系列实践后,1996年德国提出了新的《循环经济与废弃物管理法》,建立了系统配套的法律体系。欧洲其他发达国家也正在着手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社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跨国企业重视循环利用。例如,世界500强的美国沃尔玛百货重视回收循环废旧物资,将其作为公司日常经营管理的基本思路。公司所有的沃尔玛连锁企业,包括购物广场、山姆会员店、配送中心、家用品及办公用品店等,都对纸箱纸板、塑料购物袋等进行回收。沃尔玛在商店的顾客服务中心设立了废旧电池回收箱,一年回收的废旧电池高达1800万节,利用再生的镉制造新电池。

(三)、部门与行业间的协作不断加强 

瑞典实行的“生产责任制”,让废气包装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循环利用。瑞典工商界各行业协会和一些大包装公司成立了5家专门的包装回收公司,还共同组建了repa公司作为其业务的服务机构。会员企业交纳的回收费和回收包装再利用的销售所得,被用于在全国建立和维持一个完善的分类回收体系以及开展包装回收知识宣传等活动。 

(四)、国民积极主动配合。 

在韩国首尔,为了加强对生活废弃物和垃圾的管理,推行法定卫生塑料袋,实施一种叫“垃圾终量制”的措施。每个区政府都分别组织生产卫生塑料袋,并印有本区的标记,通过商店销售给居民家庭。居民使用本区的卫生塑料袋为法定义务,不得违反。在日本,消费者必须为废弃家电的回收利用承担部分费用,消费者在废弃大件家电时,都会打电话给家电经销商,由他们负责收回废弃家电。家电经销商将废弃家电集中起来,并送到主要由家电生产厂家出资设立的“废弃家电处理中心”,将其分解,并按资源类别进行循环利用。 

三、我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和途径 

 

(一) 全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 

根据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我们必须规范政府发展的目标,有效地将政府的发展规划置于符合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境地之中。世界银行在1997年推出了“绿色gdp核算体系”。我国应当坚进一步善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加快制定绿色会计制度、绿色审计制度、绿色质量制度、绿色竞争力指标制度等。新的评价方法和考核制度有利于使政府行为的合理化,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二)加快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制度?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看出,系统地出台循环经济法律,对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循环型社会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日本、德国,美国的循环经济立法走在世界前列,促进了人们在生产、流通、消费、废弃整个过程中对物资的有效利用,极大地推动了发达国家国内的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国建立一套绿色保障体系,包括财政、税收、价格、金融、产业、技术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让循环经济型企业得到更多制度保证。 

(三)部门、行业和企业建立技术支撑体系? 

我国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某些技术上取得了一些突破,但总体上看,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明显滞后。例如我国的废物和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虽然已经有了基础,但技术含量低,废旧物资被降级使用,没有发挥循环经济的最佳效应。因此,应加大创新力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资源、能源的消耗及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研究开发一批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平台性和共性技术,确保资源、能源获得最有效的利用。 

(四)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布局?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应建成以节能、节材、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先发展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信息产业;对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发展给予税收优惠,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篇13

美国联邦政府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手段选择方面十分谨慎,对于行政手段的采用非常慎重。在注意公平的同时,更关注经济的效率问题,确保不损害市场经济中的公平竞争精神,注意在寻求公平的过程中不影响经济效率,在提高经济效率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经济公平。联邦政府区域政策的价值判断标准十分明确,好的区域政策要使落后和衰退区域经济有显著改善,还要不损害其他地区的发展。

二、实行灵活的地方税收制度

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实行不同的税制,在保证联邦财政税收和各州不出现赤字的前提下,允许各州实行相对独立的不同的税收政策,因地制宜实行差别税收优惠政策吸引资金,创造有利的区域投资环境。有些州政府对到其贫困地区投资的企业给予5年的税收减免,企业以其所得利润进行再投资的,可以享受进一步的税收优惠;对欠发达地区允许免征州所得税;为鼓励投资、购买本州的物业,州政府提供低息甚至贴息贷款,而对在欠发达地区提供就业机会的企业,给予所支付工人工资一定比例的返还等等。灵活的地方税收制度,增强了各州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实行稳定有力的转移支付制度

美国联邦政府的目标是致力于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统一的、无太大差别的区域经济政策。美国财政分为联邦、州、地区三级,联邦财政收入占全国收入的一半以上,联邦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对欠发达地区提供财政上的支持,调节其社会经济发展。二战后,联邦财政始终注意对落后地区的资金补贴。50年代,财政援助的重点在南部。80年代,区域之间的补助差异有所减轻,但落后地区的份额依然较大。严格的个人收入所得税累进制度是美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得以实现的保障。在累进税制度下,收入越高,所需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就越多,经济发达地区的税收远远多于欠发达地区,为联邦政府能够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向欠发达地区提供资助奠定了基础,使这一制度成为缩小地区差距的有力手段。对于转移支付的财政补助,联邦政府有严格的管理制度,需要地方政府说明用途并由联邦政府严格监督使用过程,或者由联邦政府指明使用范围,不得挪作他用。

四、标本兼治,注重产业结构调整

一位固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社会矛盾,改善地区经济发展形象,但是能在短期内大幅度提高就业量的行业,多是资本有机构成较低、技术含量较少的衰退部门,它们的增多,不利于地区经济结构的长远发展。美国区域方针政策更注重优先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宁可放弃一部分短期利益,在一定时期内维持一定的失业率水平,也要致力于经济结构的调整,通过形成适应地区经济发展要求的合理经济结构,促进各行业的良性发展,促使失业问题的自动解决。

五、联邦政府投资有所侧重

在《阿巴拉契亚开发法案》中明确规定:“对这一地区进行的公共投资将集中投放到今后增长潜力大,因而国家投下的资金可望得到最大收益的地区”。在该法案实施的过程中,通过投资于最有潜力的地区,在开发区内形成一批增长点,进而产生“滴入扩散效应”,把增长的势头向最困难地区渗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需要政府支持的地区,联邦政府的投资主要集中于交通运输、能源等基础设施和教育。

六、引导人力资源合理流动

联邦政府在加大向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资规模、改善其发展软环境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使北部人口向西、南流动。主要包括给迁移户发放迁移补贴费,为迁移户提供就业机会或就业信息;制定欠发达地区的住宅建筑法,补贴迁移户的住房费用;通过税收和信贷优惠,鼓励资本家在南部地区投资。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出现了人口南移的,大批科学家、工程师、专业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从北向南迁移,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人口的合理流动,不仅满足了西部、南部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而且扩大了消费市场,极大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