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食品化学的应用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食品化学的应用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食品化学的应用

篇1

二、案例教学法在食品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浅析

1.以负面案例分析引起学生的责任感

塑化剂,又称增塑剂,是工业上广泛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助剂,在塑料加工制品中添加这种物质能增加聚合物的塑性,改善加工性能,赋予制品柔韧性等,其在食品包装材料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目前工业上使用最多的一类增塑剂是邻苯二甲酸酯类的化合物,由于该类化合物具有毒性,欧盟和美国等已经限制其在食品包装材料中的使用。号称天下第一酒的“酒鬼酒”被媒体曝出塑化剂含量超标高达260%,一时引起轰动。经过科学家研究发现,长期食用塑化剂超标的食品,可能会损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以及对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造成伤害,并有诱发癌症的潜在风险。

通过DOP的合成案例,可以向学生系统讲述有机化学中羰基化反应、羟醛缩合反应、加氢还原和酯化反应的反应条件、反应原料和反应机理,并让学生了解烯烃、醇、醛和酸酐等物质的结构特点与化学特性。学生在掌握了有机化学的必备知识之外,还对食品化学中的有害身体健康的物质有了深入的了解。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避免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这类药品。通常情况下,食品化学教学中会针对有害身体健康的化学制剂进行统一学习,但是这种统一学习的方式学生的印象并不深刻,通过案例教学法,能让学生将化学知识和食品化学安全同时有效进行。

2.以案例分析来指导学生实验探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同时能够灵活地运用基础知识。然而,受到影视教育的长期影响,当下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学生在学习中对教师的依赖性还是比较强。由于食品化学的安全问题非常严肃,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比较谨慎。这样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受到了影响。

应用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通过案例来了解食品化学知识,同时也能够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中国学生的模仿能力非常强,长期使用案例教学法,学生就会受到影响和熏陶,逐渐形成一实验探究的思维习惯,掌握了科学的实验套路和实验方法,可以在具体的食谱化学研究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教师使用案例教学法之初,要运用演绎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演绎教学法的优点是环环相扣,这样能够引导学生不断进行思考。需要教师运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和多媒体教学设备来让案例教学鲜活起来,避免学生在课堂上溜号。第二,当学生已经接受了案例教学法的时候,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案例教学法的侧重点,这样能够培养学生如何在案例中筛选出自己需要的信息。总之,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学手段,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知识,了解食品化学实验研究方法。

3.以正面案例分析来指导学生收获科研成果

食品化学是化学的一个分支,食品化学领域每年都有丰硕的研究成果,将这些研究成为作?榘咐?来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学专业的应用性和前沿性。食品化学专业的学生将来也会从事食品科研活动,通过正面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通过这些案例教学,学生也能够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自己行业的最新信息,这就为其创新和发展食品化学技术做好了铺垫。

4.成果导向教学法在食品化学中的应用

篇2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及其特点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为主、完成任务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教学,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其特点是:

(1)任务驱动。教师以任务为中心,围绕实际问题的解决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到新知识和新技能,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2)目标具体,内容实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目标是一个个具体的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紧紧围绕任务完成的需要,不求理论的系统性,只求内容的实用性。

(3)做中学。任务驱动教学法将书本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起来,打破长期以来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局面,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4)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独立探索与合作精神。

(6)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教师是指导者、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要自己完成任务。知识点由教师提出,即“任务”,以完成一个个具体“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学边做,完成相应的“任务”,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化被动为主动,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任务驱动”教学法适用于各类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食品应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食品应用化学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采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任务设计

爱迪生曾说过:“兴趣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任务的设计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

1.任务选择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需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习具有直观性。传统的食品应用化学的实验多数是性质验证性实验,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增设了凉粉的制作、卵磷脂的应用、影响肉馅嫩度的因素、果蔬变色的控制等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学生以高度兴奋的状态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为实现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2.任务的设计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在一般的实验课教材中,每一实验项目大体由以下几项组成: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及结论。实验过程则是: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实验操作过程,然后学生按照步骤操作,最后得出结论。我们在教学中将这几项分解成一个个“任务”,在顺序上加以调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并能对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进行判断、分析。

(二)教师引导

任务下达时,教师应首先明确任务内容及其要求,对重点、难点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学习的目标。对于学生感觉有难度、不能独立完成的内容,教师要重点指导,可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指引完成任务的途径。

学生刚开始接触这样的学习方式可能不适应,不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此时教师要及时跟进,指导学生先从淀粉的性质入手分析,了解淀粉具有哪些性质,可能发生什么反应,再结合实验内容找出应该利用淀粉的哪些性质才能完成本任务,然后逐渐让学生自行完成。一般通过2~3个循环,学生基本能独立完成此过程。

(三)任务实施

完成了任务的知识准备工作,进而就可以进入任务实施阶段。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药品、仪器和设备,训练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注意本课程与其他学科间的衔接。要重点指导学生对所发生的现象变化进行细心观察、仔细辨认和认真记录,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对于较简单的任务,可鼓励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展现学生的个人能力;较复杂的任务可以采取“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的模式,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意见等形式来共同完成任务,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学会理解他人的想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人际协调能力。

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就所做实验写出完整的报告。在报告中要对实验现象加以讨论,对不符合理论预测的结果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及解决办法。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创造一个良好的空间。

(四)检验与评价

自我评价是学生对自身学习情况的一种反思。通过自我评价,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上的进步与差距,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良性循环。学生互评可以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和评价别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点评则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点评时教师可以指出实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在食品应用化学实验课上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在教学别增加了部分食品成分功能性的利用的实验,如凉粉的制作,蛋白质持水性、乳化性、起泡性的利用,干果香气的形成等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实验,设计了一个个学生喜欢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教学理念得以顺利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操作技能都得到了提高,同时也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国磊.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研究,2011,(08):77-78.

篇3

以往曾经发生的一些非法添加现象:一是用苏丹红(为亲脂性偶氮化合物,主要包括Ⅰ、Ⅱ、Ⅲ和Ⅳ等4种类型,如1-苯基偶氮-2-萘酚)添加到辣椒粉中,主要目的是着色,主要危害表现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苏丹红Ⅳ号列为三类致癌物,其初级代谢产物邻氨基偶氮甲苯和邻甲基苯胺均列为二类致癌物,对人可能致癌。二是用三聚氰胺(一种三嗪类含氮杂环有机化合物)添加到乳及乳制品中,主要目的是在检测时造成蛋白质含量达标假象,主要危害表现在:大量摄入会损害人体和动物的生殖、泌尿系统,产生肾、膀胱结石,并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三是用瘦肉精(如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等)添加于饲料而生产瘦肉型商品猪,主要目的是增加猪瘦肉率,并节省饲料成本,主要危害表现在:使用后会在猪体组织中形成残留,食用后直接危害人体健康,特别是对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患者危害更大。四是用吊白块(化学名称为甲醛次硫酸氢钠)添加到腐竹、粉丝、面粉、竹笋中,主要目的是防腐、增白、保鲜、增加口感,主要危害表现在:损害人体的某些酶系统,从而造成中毒者肺、肝、肾系统的损害,此外吊白块也是致癌物质之一。

2认识误区

2.1误区一:食品安全事件多半是化学食品添加剂惹的祸

前一个时期,因不断发生人为在食品中非法添加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福尔马林等引发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让很多人对在食品中添加任何化学物质都觉得恐慌,尤其在某些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不少人认为这些食品安全事件多半是化学食品添加剂惹的祸。其实这些非法添加物都是化工或其他原料,并非化学食品添加剂。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规定的食品添加剂(包括化学的),是经过了严格的安全性和工艺必要性的评估,按规定使用不会有损身体健康。至少从目前得到的信息,无论国际国内,似乎没有一例由于(化学)食品添加剂造成的食品安全事件。因此,违法添加物不等于食品添加剂,不应该把这些食品安全事件归罪于化学食品添加剂。

2.2误区二:不含添加剂的纯天然食品才是安全的

普通民众往往以为,纯天然的食品就是最好的,看到“本品不含任何添加剂”这样的说明就觉得很放心。其实,食品是否安全,取决于多个方面,包括食品原料的被污染水平、膳食结构、饮食方式、吃进去的量、食品中危害物质毒性及毒性大小等。比如微生物就是很容易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前期媒体曝光的速冻食品“细菌门”以及某品牌牛奶中黄曲霉毒素M1(致癌物)含量超标事件都是实例。按照现在的科技检测水平,无法保证人们吃的食品是百分之百安全的,总能检测出一些有害物质。关键是看接触量,专家所做的工作就是评估什么样的风险是人体所能接受的。天然并不等于安全,天然的食品添加剂也并不比人工化学合成的更安全。要求食物实现“零风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否则也只会加重生产企业其实最终还是消费者的额外负担。

2.3误区三:食用化学合成的工业品一定对人体有害

化学合成的化学名称食品添加剂并非是危害人体的,在世界各地很多的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牙膏)里,都有多种这样的食品添加剂,我国每年食用的味精、香精的数量就是相当大的。以一般正规的面包制作为例,普遍加有包括抗氧化剂、乳化剂、酶制剂、防霉剂等多种添加剂成分。如加入硫酸钙可以很好地调节面包的pH值,使酵母发挥更大的功效;加入双乙酰酒石酸单双甘油酯是作为乳化剂的一种水油融合剂;加入碳酸氢钠作为膨松剂;加入脱氧乙酸钠作为防霉剂等,这些都是在国家允许使用的安全范围之内的。此外,还有方便面、饼干、糕点、糖果、口香糖之类,更是含有多种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只要不是超量或超保质期食用的,就不会对人体造成多大伤害。

3正确认识化学技术及化学食品添加剂的意义

3.1化学技术用于食品添加剂工业具有双刃性,人类可以趋利避害

人类与化工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现代生活中,几乎随时随地都离不开化工产品,甚至有些化工产品在人类发展史上,起着划时代的重要作用。但化学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很多好处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部分危害。首先必须看到,化学食品添加剂正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工产品,它在依法使用前提下表现出很多有益作用:一是有利于食品的保藏,防止食品腐败变质;二是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三是保持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四是增加食品的种类和方便性;五是有利于食品加工机械化操作等。其次,某些化学食品添加剂在发挥有益作用的同时,对人体也可能存在副作用。比如亚硝酸钠,被作为肉类制品的添加剂应用时,优点是可以使肉类制品呈现较好的亮红色,并抑制多种厌氧性芽孢菌生长,增进肉制品风味。但其缺点是,本身具有较大毒性。迄今为止尚未找到能够替代亚硝酸盐的新产品,原因是虽然可以找到替代品,如红曲色素,但对于如何防止肉毒梭状芽孢杆菌的生长仍是一大问题,而一旦发生肉毒中毒则可能给人类带来生命危险。因此,人类要确保食品安全,不应该躲避化学食品添加剂,而是要科学把握某些化学食品添加剂的双刃性,在权衡利弊后严格控制使用范围和使用量,并在有些情况下尽可能地减少其用量[3]。

3.2非食用的化学物质与化学食品添加剂有天壤之别

人们一度害怕化学食品添加剂,多数是因为某些概念上的混淆,将化学食品添加剂与食品中非法添加的非食用(化学)物质统称为“添加剂”。其实,首先这二者性质完全不同,化学食品添加剂是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的、用于改善食物品质的可食用物质,如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孔雀石绿等都是对于食品非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其次,化学原料不等于化工原料,即使是同一名称的化学物质,因其品质指标、杂质含量等的差异,在用途上差别很大,如有些物质(原料)有试剂级、食品级、药品级、饲料级、化工级(工业级)等级别区分。化学试剂和食品添加剂的生产过程都是相似的化学技术,但食品添加剂强调对人体卫生学的安全程度,砷、铅、重金属等为必检项目,毒理试验、安全评价尤为重视,所有安全性都必须经过严格审查。而化学试剂强调对物质的化学纯粹程度,项目有含量、杂质和物理常数等。工业级与食品级的区别以钛白粉为例,工业级钛白粉(二氧化钛)是涂墙用的涂料,决不可用于食品,因为其含铅等杂质的量很高。但是钛白粉除去铅等有害物质,安全性评价证明其可以用于食品,如膨化食品、油炸小食品、果冻、凉果中都有使用。此外,既是药品原料又是食品添加剂的物质也有不少,如氨基酸类、维生素类、无机盐类等,其中的区别在于根据不同的需要,使用剂量不同[4]。

3.3化学食品添加剂的标准规定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以往的面包制作中,溴酸钾是被允许使用的优良食品添加剂。这种溶于水的白色结晶颗粒,可以让酵母产生的二氧化碳均匀分布在面团内,出炉后的面包松软、内部组织细腻,达到较好的烘焙效果。但是从199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业委员会认定溴酸钾为一种可致癌的有害物质后,欧盟成员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国相继宣布了对“溴酸钾”的禁令,美国是以限量检出其安全残余量加以控制使用的,我国于2005年7月起禁止使用溴酸钾。还比如面粉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至今仍在不少发达国家延续使用,我国是在边使用边争议多年后,于2011年5月起,禁止生产、在面粉中添加这种物质。因此,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化学食品添加剂的有些标准规定也是处于不断地调整和完善之中。

4政府加强食品添加剂行业有效监管的责任

4.1政府管理在于有法可依、执法有责和培育守法意识

《食品安全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食品添加剂的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等方面整体上有了法律依据。但在实际应用中,因我国食品加工企业绝大多数规模较小,超量、超使用目录范围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及有关部门疲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有些具体品种的使用标准、易操作的检测方法等亟需建立、更新和完善,监管机制的协调性、连续性和责任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某些方面还应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管理经验。比如在美国,虽然某些食品添加剂的标准规定似乎比我国宽松,但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肩负的责任重大。一旦发生某种食品损害公民身体健康,消费者厂家的同时,也有权告FDA监管不力。以至于有些美国人认为,FDA的最大“罪过”就是它严格的食品加工标准,导致饮食业品种匮乏和口味单调――在美国,人们根本看不到大排档里热气腾腾的牛杂汤或者街边的烧烤小摊[5]。

培育公民特别是生产经营者的守法意识也是政府有效管理的重要方面。在一个时期社会上“金钱至上”的价值观的影响下,生产经营者的诚信问题,即真诚这种无比重要的品格的严重缺失,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深层原因之一。培育公民的守法诚信品德、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负责人的道德意识,已是政府主导下全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

4.2知法而违法使用非食用化学添加物是故意犯罪行为,必须严惩

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中规定了何种添加剂可以添加到食品中,并对此制定出目录。目录中不存在的,即使暂时证明对人体没有害处,也不能添加。《食品安全法》明确要求,食品生产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的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但一个时期以来,一方面有一些单位或个人,或是无意混淆(模糊)了食品添加剂和非食用物质的界限,是不知法而没有守法,误向食品中添加了非食用的化学物质及其他物质,这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一种无意犯罪行为,有关部门可核实其违法无意的证据,并酌情予以处罚,并将其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载入餐饮服务业食品安全不良信用记录体系中,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有关法律、标准的宣贯再教育工作。而另一方面,确有少数单位或个人是知法违法。他们利益熏心,明知《食品安全法》的有些规定,却为了压低成本,蓄意在食品中违法使用非食用化学添加物。如三聚氰胺、瘦肉精、苏丹红等一系列典型案件,以及曾经在一些农村地区肆意横行的用非食用化学物质掺兑酱油、食醋和用工业酒精制造假酒、甲醇假冒白酒等现象,都是突出的故意犯罪行为,有关部门必须依法严惩,决不可姑息迁就。

5参考文献

[1] 陈敏,王军.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J].大学化学,2009(1):28-32.

[2] 赵同刚.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与安全性控制[J].中国食品添加剂,2010(3):45-50.

篇4

传统课程教学以学科为导向、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应试为基础、以逻辑为载体、可以开设理论和实践分离的课程。但职业教育必须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借助项目教学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传授学生主体溶知识、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课程。[1]。项目化教学是一种行为导向教学,由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发展而成。

项目化教学以工作项目和生产实践中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一系列教学情境和任务,把教学标准所要求的知识内容渗透进这些项目和情境中,学生参与完成这些项目后自然而然地就实现了教学目标。高职食品行业英语教学的第一目标是培养学生日后工作可能运用英语解决实际业务的技能,更加注重培养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高等职业教育食品专业英语的教学问题

(1)高职食品专业英语教育照搬本科院校英语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过分依附理论课程,大量的时间用在基础语言知识的教学,却忽视了食品行业需要的实际英语能力的培养与提升。(2)食品专业英语教学目标不明确,考核评价方法单一,英语教育评价多以卷面成绩为准,一考定输赢,不能真实、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能力。(3)现行的专业英语教学过分依赖学校定的教材,内容呆板、单一,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学生处于被动状态。(4)教学过程完全依赖教师讲授,而教师常采用一字一句进行英译汉式的讲授方式,学生反感,实际行业英语能力提高不大。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对高职食品专业英语课程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根据日后学生从事的职业细化总结出的一系列的岗位工作任务,继而组建一系列行动化的学习项目,学生以完成工作化的学习项目为载体,实现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最终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所以,食品专业英语课程进行项目化改革势在必行,顺应食品行业发展要求。

二、高职食品专业英语中项目化教学的应用

食品专业英语项目化教学强调“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构建一系列完整的工作任务情境,提高学生食品英语职业能力和素养,更注重学生个性特征的张扬。项目化教学在高职食品专业英语的应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1.项目化教学的基本理念。还原给学生一种真实的工作环境,注重对学生处理和综合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同时评价和检验食品专业英语教学效果主要看学生运用英语解决食品行业工作的能力。因此,我们分析细化食品行业典型的英语工作场景作为典型工作任务从而设计出一系列可以贯穿整个课程的综合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完成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锻炼。

2.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以烟台职业学院《食品专业英语》课程项目化改革为例,课程以岗位需求为目的,要求学生掌握食品行业相关的常用语,具有英语口头交流的能力以及阅读和翻译英文资料的能力,学会运用互联网和字典处理食品行业英语信息的技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达到能基本听懂食品行业相关岗位上的常用语的水平;具备用英语与客户交流的一般口头表达的能力;能够阅读和翻译食品英语配料表、使用说明书和有关技术手册的能力;学会运用互联网查询食品专业英语资料的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基本生存能力,基本发展能力、解决问题、革新创新的能力。通过食品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以下知识、能力、素质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1000个与食品行业相关的英语词汇和术语;掌握500个左右的食品专业英语词汇;能基本听懂与食品行业相关的简单对话;能阅读简单的食品行业英语材料并正确理解;能用英语表达相关食品业务中的相关术语;了解不同文化的食品礼仪差异。(2)能力目标:通过食品企业导游项目,让学生就相关食品企业、食品种类、企业文化、生产工艺等信息内容进行资料搜集和网络检索,组织小组语言情景,从而训练学生的口语对话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根据小组表现,进行相互间的评分,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教师进行指导和总结并进行综合评价。通过食品包装设计项目,让学生为我食品系产品进行商标品牌的设计,通过进行商标的含义和理念的表述以及食品包装整体内容的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仅对结果进行合理分析而主要由学生分组相互评价。通过实用餐厅英语项目,学生进行点餐、配餐的交流,组织小组情境对话,现场模拟餐厅点餐以及进行配餐营养分析,操练常用食品英语及餐厅口语句型,培养学生场景再现、灵活运用英语口语的能力。通过食品检测报告项目,让学生在课堂上熟悉食品检测报告常见报表及正确填写规范,通过资料收集和检索,分组完成某类食品的中英文检测报告,使学生养成调研和总结汇报的能力。通过食品企业工作汇报项目,让学生分组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企业岗位,通过深入细致的检索和论证最后撰写出英文报告,培养学生英文资料的阅读和检索能力以及撰写英文报告的能力。通过食品企业应聘与面试项目,学生撰写中英文简历,分组模拟英文面试情境,学生掌握英文面试过程中需关注的问题和模式,培养学生英文面试的自信心和交际能力。在实训项目操作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职业素养,形成认真求实的工作态度,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具备良好的自我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3)素质目标:养成良好的食品质量安全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树立食品文化包容意识和正确的职业态度;与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培养团队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安全、节约、环保”的意识;具有“严谨细致、诚实守信”的品德。

3.项目化教学的考核评价。评价以能力考核的方式,即以结果为主的评价和过程为主向结合的评价方式。课程的总评成绩由学生课堂表现(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讨论、课堂发言等过程中的表现)、项目作业等各种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食品专业英语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强调一切以学生为主体,无论从思想理念,还是从学材及教学方式上均进行了颠覆性的变革:学生不再是“被填的鸭子”,不再是闷葫芦;学生变成了演员、经理,他们能够真正地参与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分组合作共同完成典型人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责任感。该课程项目化教学真正体现了食品英语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创新性,避免了旧的专业英语课程体系的弊端,顺应了高职食品英语的改革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8-9.

篇5

近年来,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规模在逐步扩大,职业教育的地位也在逐步提高。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社会的重要支柱。我国早在上世纪90年代认识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提升国民素质,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对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增长都有着重要作用,为此将发展和改革职业技术教育作为规划面向21世纪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越来越多的职业学校采用了项目教学法,根据项目教学法的理论,研究化妆品化学课程项目设计方案时,对方案选择,信息收集,应该从实例入手,要对项目执行中的技术问题及成果进行评价、探讨和分析。

2、项目教学法在美容美发专业化妆品化学教学中策略与应用

2.1项目设置的目标要明确

专业理论课的教学不同于实操课,理论课在注重理论基础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所以,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学生们感兴趣的事物而且有学习和研究价值的课题中选取,这样学生能从亲身经历中获得经验,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项目的选取是教学成败的关键,项目的设计要求能体现实际工作环境的特点。

项目设计应该围绕着专业方向和培养目标进行设计,围绕着用完整的实际工作流程训练学生综合设计制作能力的目标进行项目开发,即按照实际工作“调研策划创意设计制作提交审核”的流程进行教学设计;项目的设计理念应当是以培养学生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但设计的项目不一定非要来源于企业。本文涉及对象是美容美发专业新入校的学生,他们还没有积累多少美容美发方面的专业知识,为了顺利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需要学生用一定的时间去弄清化妆品行业的相关专业知识,也可采取将虚拟项目按照真实项目完成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或者利用每一次小项目导入来解决美容美发行业的问题。这样通过项目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

2.2项目设计要注意来源于生活

项目设计中最重要的是实践性,能够联系实际完成项目内容,要具有一个轮廓清晰的工作任务说明,以保证学生可操作,并有收获。项目设计采用结构化的方法,自上而下,逐步细化,在学目标的任务框架下,将大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的目标任务模块,通过掌握一个小的目标任务来实现大的学目标。设计任务时要注意任务的大小、任务知识的含量、前后模块之间的联系,要注意分散每个任务的重点和难点,任务太容易会使学生感觉没有挑战性而倦怠,而难点相对集中又会使学生产生畏难而退的心理。

如化妆品PH的测定,这一项目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该项目可分解为化妆品的成分、化妆品显酸性原因等若干子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丰富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减少原有课本知识的繁琐,教师和学生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掌握了许多感兴趣的新知识,同时增强了操作技能,提高了自身的综合能力。

2.3项目设置的生活化趣味性策略,契合职业高中生的学习的心理

在项目的实训部分,设计贴合实际的项目任务,既可以吸引学生兴趣,又可以与就业要求充分贴合。如在选择适宜化妆品这节课,教学内容包括走进理发店,牙膏的选用、护肤用品的选用,既体现实用性,内容上也具吸引性。再如洗发香波的制作,教学内容包括洗发香波的成分、洗发香波各成分所起的作用、实验过程中成分用量变化,引起香波性能的变化等,让实验内容更好地贴合实际,是项目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

2.4项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现有能力设置

选用什么样的项目才适合中职生,既要考虑它的可操作性,又要兼顾学生的专业发展和国家课程标准,这是进行项目教学面对的首要问题。参照了2010年国家最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表》中“美容美发专业”的内容,在“专业(技能)方向”中,化妆品化学涉及的领域是:美容店、美发店和化妆品行业,根据中职生的学习特点,所设定的项目应为短期项目,这样实施方便,学生易于完成。

本文将化妆品化学的教学内容设立为多个项目模块:化妆品基础、皮肤与毛发的结构、皮肤用化妆品、毛发用化妆品、美容用化妆品、化妆品质量检查等,学生在项目学习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以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从中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而教师应该根据任务的大小,顺序,安排好这些教学内容,使得任务之间是互关联,任务的完成过程就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过程,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和认识。项目教学法能有效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知识在学生的课堂实践过程中轻松获得,学生在实践中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

例如在《洁肤类化妆品》的教学过程中,在设计项目任务时应考虑到这一章教学的总目标是通过分析护肤化妆品的成分及功能,学生学会正确选用护肤化妆品。在项目设计中要求合理掌握成分、功能、用途、比例、优缺点等因素,对学生完成此项目的要求是能够多角度考虑各设计元素之间的关系,最终成为和谐、统一的项目方案。

2.5项目设置中要以养成学生的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核心。

传统教学中,教师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把易错易混淆的知识强调多遍,教师认为新知识的讲解是整节课最关键的部分。而项目教学法中易错易混淆的知识应该是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发现的,不是教师给予的。项目设计能够使学生在独立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发现知识、解决问题、提高技能。学生的实践经验不是教师灌输的,而应该是学生自己解决项目过程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因此,项目教学法是通过简单的例子来解决繁琐问题可行的方法,教师讲解应该包括对重点教学内容的讲解,其过程应该精炼。这样,学生才便于理解和掌握,也为学生独立设计项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篇6

评估问题的形成是整个风险评估过程的第一步,不仅与风险评估者及管理者有关,同时也涉及到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通常一项完整的风险评估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需多个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包括化学、毒理学、药理学、数学、食品安全等多个学科。因此,在进行风险评估之前要考虑该问题是否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是否有必要对其进行风险评估,需要哪些人员参与,怎样给风险管理决策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已经具备的资料和预计完成时间等。之后,根据风险评估的主要内容,进行危害识别、风险特征描述、暴露评估、风险描述[1]。其中,风险特征描述和暴露评估是风险描述的基础,也是风险评估的核心部分(图1)。

1.1 危害识别

危害识别目的在于确定人体摄入化学物的潜在不良作用,这种不良作用产生的可能性,以及产生这种不良作用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由于资料往往不足,进行危害识别的最好方法是证据加权。该方法对不同研究的重视程度顺序为:流行病学研究、动物毒理学研究、体外试验以及最后的定量结构-反应关系。

1.2 风险特征描述

风险特征描述是确定毒作用终点、作用机制和剂量反应关系。其中剂量-反应关系是风险特征描述的核心内容,多数是基于动物试验的毒理学资料得出的。污染物在食品中的含量往往很低,为了达到一定的敏感度,动物毒理学试验的剂量必须很高,需要把动物试验数据经过处理外推到低得多的剂量。因此,用于剂量-反应关系外推的生物学机制模型一直是近年来研究和应用的热点。

1.3 暴露评估

食品污染物暴露评估的目的在于求得某危害物的剂量以及暴露的频率、时间长短、途径和范围等。由于剂量决定毒性,关于污染物的膳食摄入量估计需要食品消费量和这些食品中相关化学物浓度的相关资料。需要注意的是,在暴露评估中没有一个数据能够代表所有个体的消费量以及消费相关物质浓度。因此, 饮食成分的暴露评估经常需要建立模型来代表真实的暴露情况。

1.4 风险描述

风险描述是整个风险评估过程的最后一步,其结果是给出人体摄入化学污染物对健康产生不良作用的可能性的估计,要考虑危害识别、风险特征描述和暴露评估的结果。在进行风险描述时应依赖于科学的数据而不受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说明评估过程中每一步资料分析和利用、模建立时的不确定性。

2 数学模型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随着风险评估技术在国际范围内推广应用,用于风险评估的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剂量-反应关系和暴露评估方面,这里作一简单介绍。

2.1 应用于剂量-反应关系的生物学机制模型

与传统的毒理学方法相比,根据解剖结构、生理学、生物化学、毒理学等建立的生物学机制数学模型减少了进行各种外推因不确定性造成的误差;使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降低,观察毒作用终点提前,更能够客观真实地评估人类所面临的健康风险。

生理学基础的药代动力学模型(Physiologically-based pharmacokinetic models,PBPK)可描述任何器官或组织内化学物及其代谢物浓度的经时变化,以提供其体内分布的资料,并可模拟肝脏等代谢转化的功能,提供毒物体内生物转化的资料。应用PBPK模型不仅能够预测在靶组织中毒物原型或其活性代谢物的剂量,为风险评估定量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而且有助于阐明化学危害物的毒作用机制。Dybing 等[2]根据PBPK模型完成了丙烯酰胺内剂量及生物标志物含量(血红蛋白加合物、DNA加合物、胱氨酸加合物、缬氨酸加合物)的评估。Sharma[3]等用PBPK模型完成了由食物中摄入铅(外剂量)到体内血铅浓度(内剂量)的推导。

生物学基础的剂量反应关系模型(Biologically based dose response models, BBDR)是根据毒理学机制结合PBPK和PBPD模型

(Physiologically based pharmacodynamic models,生理学基础的药效动力学模型),可定量地描述靶组织剂量与毒作用终点之间的关系,能够明确地描述接触外源性化学物后所发生的生物学效应或反应,可反映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到器官水平多个阶段的生物学变化,定量地描述外剂量和毒作用终点的关系。美国环保署(EPA)联合多个机构建立了有机磷农药毒作用的BBDR模型[4],描述了有机磷农药的代谢机制,模拟了抑制乙酰胆碱脂酶活性及活性恢复的全过程,因此能够根据接触剂量较准确地阐述乙酰胆碱脂酶受抑制的时间变化和剂量反应(效应)关系。

2.2 概率暴露评估模型

用于计算人群暴露量的点评估方法和简单分布方法由于操作简单、经济,曾被广泛应用。但由于点评估方法把食品消费量和化学物在相关食品中的浓度都视为固定值。简单分布虽然应用食品消费量分布数据, 但对于化学物残留量/或浓度却使用一个固定参数值的方法。当选择代表食品消费量或化学物浓度数据存在系统的偏高或偏低时就会发生偏差。这两种方法都不能反映人群暴露的分布情况及暴露风险的大小。

与点评估和简单分布相比,概率暴露评估模型可用来描述食品化学物的暴露风险分布[5], 如对某一特定的健康影响发生的概率;它也可用于描述最终可能用于概率风险评估的暴露分布。在概率分析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Monte Carlo模拟分析的方法,市场上的风险分析软件@risk 4.5、Crystal Ball等可用于食品中化学污染物暴露评估模型的构建。在食品化学物的膳食暴露概率分析的模型中, 食品消费数据及残留量/或浓度数据均使用分布, 并且依据每一个输入的分布, 找出与暴露过程相一致的数学模型, 用随机生成的一些数值来模拟膳食暴露。即一旦模型和输入的数据被选择了, 运用合适的软件系统, 就可以设置所需的模拟和重复数据, 并且可以利用这个模型对所有可能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也可对一些与暴露评估相关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定性。

3 国内外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现状

3.1 WHO/FAO

WHO/FAO共同成立了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下属的3个国际性专家委员会,即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农药残留联席会议(JMPR)及微生物风险评估专家会议(JEMRA),分别负责食品添加剂、化学、天然毒素、兽药残留的风险评估,农药的风险评估和微生物的风险评估,为CAC决策过程提供所需的科学技术信息。《食品中污染物和毒素通用法典标准》(Codex stan 193)附件I《制定食品中污染物限量值的原则》中规定[6],在制定污染物限量值(MLS)时要附以摄入量的计算及其风险评估资料。CAC在2003年制定了适用于法典风险评估的《在法典框架内应用风险分析的工作原则》(alinorm 03/41)[7],有关风险分析的原则和指南为风险分析在各国的应用提供了共同遵守的框架。

3.2 欧盟

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是欧盟进行风险评估的主要机构,其评估结果直接影响欧盟成员国的食品安全政策、立法。目前EFSA主要是应欧洲委员会的请求进行风险评估,同时根据新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开展一些项目研究[8]。EFSA提出转基因食品和饲料的风险评估指导性文件、鱼中汞问题、食源性致病菌的风险评估中暴露量评估相关的定量方法[9,10]。实施的“欧洲食品安全-食品和膳食中化学物质的风险评估”项目,为食物链中化学物质风险定性定量评估方法奠定了科学基础[11]。

3.3 其他国家

在美国制定食品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风险评估工作主要由卫生和人类服务部(DHHS)、农业部(USDA)、环境保护局(EPA)完成。2003年美国USDA成立了一个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确定风险评估的优先领域,提供实施风险评估的技术指导,加强各机构在风险评估中的合作与交流。美国的食品安全标准都是在进行客观的风险评估基础上制定的。

德国于2002年成立了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其中心任务是在国际认可的评价标准基础上,通过风险评估和风险交流,独立于政府开展消费者健康保护和食品安全评估工作。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等国也成立了专门的机构,遵照国际组织制定的原则和框架进行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和管理。

3.4 中国

近年来,我国虽然已经在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方面作了一些工作,但在应用风险评估方法进行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污染物限量标准的制定未按照CAC制定的“风险分析原则”,不能与国际接轨。目前我们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方面存在的困难有:缺乏高质量的人群暴露资料(如总膳食研究、以食物分类为基础的摄入量研究等)、采样和检验方法与国际上不统一、未明确设立专门机构来组织开展风险评估工作、食品行业的参与不足等。

风险评估在科学评估食品中污染物危害水平、制定切实有效的保障食品安全的管理措施、降低危害、更好地保护人类健康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目前我国在降低食品中污染物风险方面尚未充分发挥风险评估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保护人类健康,应采用国际通行的原则和方法开展风险评估研究工作并制定相应规范,将风险评估与管理相结合,使我国的食品标准体系和卫生管理规范与国际接轨,为管理者制定保护措施提供科学基础和依据。

4 参考文献

[1]王大宁.食品安全风险分析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2]Dybing P B, Farmer M. Andersen,Human exposure and internal dose assessments of acrylamide in food[J].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2005,43:365-410.

[3]Sharma M,Maheshwari M,Morisawa S. Dietary and inhalation intake of lead and estimation of blood lead levels in adults and children in Kanpur, India[J].Risk analysis, 2005, 25(6):1573-1588.

[4]Office of Prevention, Pesticides & Toxic Substances U.S. Physiologically-Based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Modeling: Preliminary Evaluation and Case Study for the N-Methyl Carbamate Pesticid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Washington, D.C.2003.

[5]罗,陈冬东,唐英章,等.论食品安全暴露评估模拟模型[J].食品科技,2007,(2):21-24.

[6]Codex stan 193. General Standard for Contaminants and Toxins in Foods[S].

[7]Working Principles for Risk Analysis for Application in the Framework of the Codex Alimentarius[R].Alinorm,2003/14:142.

[8]Laying Down the General Principles and Requirements of Food Law,Establishing the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and laying down procedures in maters of food safety[S].ECNO, 178/2002.

[9]Guidance for the Risk Assessment of Genetically Modified(GM) Plants and/or Derived Food and Feed Submitted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Regulation[S].ECNO,1829/2003.

篇7

■优质课堂教学的实录片应用于推广新课程理念、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等效果十分显著。边远地区的教师通过光盘、网络或卫星收看优质课程的实录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以吸收利用,能够迅速提高教学水平。有些课程甚至可以直接组织学生收看,让学生直接接受到优秀教师的讲授,使得优秀教育教学资源快速推广应用。

■课堂实录应用于教师授课时的自我记录,课后对照备课计划进行回顾反思评价,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修改教案。这种方法有利于教师对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的比较探索。

■课堂教学实录应用于网上教学研究,是一种新的形式。数字化音视频技术和网络传输技术结合,使得课堂的观摩和课例的研究已不再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教师的公开课,可以直接发送到校园网或城域网上,参加教学研究的人员更多,涉及的内容更广泛。在有条件的地方甚至可以在线直播、评课和研讨。这种网上教学研究的方式突破了传统教学研究的格局,在校校通已经实现的地区,将得到进一步推广。

对于专门反映某一项内容的用于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的录像片,特别是需要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条件局限,突破微观和宏观的条件局限等的内容,不仅可以学校自己拍摄制作,还可以广泛搜集整理已有的影视素材,尤其是制作精良的科教素材。

■应用于课堂演示。实际操作或示范难度较大的工艺流程技术动作,拍摄成录像反复播放,让学生细致观察,能够达到令人满意教学的效果,如劳技课中陶器的制作,体育课中跳高的技术等等。

■应用于教学,把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细分成为若干不同的单项教学技能的运用,分别进行训练。这种培训方式在提供示范,进行记录,研究反馈等等环节都需要音视频技术的保障,数字化音视频技术的普及将使微格教学更加便于推广普及。

运用积件思想,设计制作课件,需要大量素材,音视频素材占其中很大比例。发动更多的教师参加素材采集工作,可以使得素材内容更加广泛,视角更加新颖,带有鲜明的本校特色并且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及时更新,而且长期积累,将成为一笔宝贵的知识财富和学校的无形资产。在一些学校中这项工作已经成为学校资源建设的经常性工作。

■教材中许多内容经过视频表现就会变得形象生动,便于理解记忆。虽然为教材配套系列音视频教材不是学校能够承担的,但是数字化音视频可以使本校教师几个人甚至一个人就可以解决一些针对本校学生实际的问题,弥补社会通用教材的不足,实现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开发校本课程是音视频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教材内容的针对性决定了编制人员以本校教师为主,使用数字化音视频技术能够尽快提高校本课程的制作质量。

利用数码视频技术在学校就可以制作小型的电视剧,配套教材反映学生生活,为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和谐校园做出更多工作。

■课本剧:用于表现教材内容,学生参加其中可以深化记忆深入理解在外语语文历史等学科可以广泛使用。

■生活剧:用于反映本校实际,由校内师生自编自导自演,使学生乐于观看和接受,丰富了德育教育的表现形式。

篇8

一、结合多媒体,实施生动直观的拼音教学

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在初学拼音时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为了能够提供直观的教学内容,让小学生积极地进行拼音学习,教师应充分发挥当前多媒体设备的优势,构建多媒体化的教学课堂。教师在备课时,可以从网上搜集下载一些有关拼音教学的小动画,在课堂上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播放,利用动画片的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进行教学时,就用到了《蓝猫学拼音》这部教学动画片,截取了其中一些有趣的教学片段,配合正常课堂教学,发挥出了较好的作用。小学生在看到视频时,会不自觉地跟着蓝猫读拼音,还会学扮小猫的样子,课堂学习气氛非常浓厚。

二、结合儿歌,实施有节奏、有韵律的拼音教学

为了让拼音的一些规律更好记忆,儿歌教学一直是拼音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具有节奏性、韵律性的特点,学生容易记忆。拼音儿歌有很多种,有的是专门为了记忆单个韵母而创作的儿歌,比如,在教学拼音韵母“弧o、e、i、u、ü”时,这些韵母都可以直接标注字音,可以利用儿歌的方式来记忆韵母的读音。如“唬嘴巴张大啊啊啊”、“o,公鸡打鸣喔喔喔”、“u,火车鸣笛呜呜呜”。教学声母时可以利用形象化的儿歌,如“小拐棍fff,小椅子hhh”。有的是为了记忆一些特殊的拼音用法而创作的儿歌,比如,在教学“ü”这一韵母拼音标注时,必须要让学生记忆清楚其与声母“j、q、x”之间的特殊关系,明确“ü”在和“j、q、x”组合时要去掉两点,变成“u”的写法,但发音仍为“ü”。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儿歌的方式来加强学生的记忆:“小鱼碰到j、q、x,摘下墨镜打招呼,去掉两点还念yu”。

三、结合游戏,实施游戏化趣味性的拼音教学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因而游戏教学法特别适用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能够有效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果。拼音学习的游戏设计比较简单,将拼音学习和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让学生从生活环境中找类似拼音字母的物品。还可以结合拼音教学资源中的“找字母”游戏图片,让学生从图片中找出拼音字母,然后还可以让学生用找到的拼音字母来拼成完整的字音。从声母和韵母搭配的角度来看,教师还可以直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一组扮演不同的声母,一组扮演不同的韵母,声母和韵母自由组合,让学生自己分析这样组合对不对,如何读。通过这些趣味化的教学方式,小学生能够快速地学好拼音,打好基础。

四、结合卡片,实施图形拼音记忆的有效教学

对于拼音的学习和复习来说,教师还可以利用一种较为传统的卡片式的教学方式,一般来说,拼音教学卡片都是有正反两面,正面是拼音字母,反面是与拼音字母能够联系起来的图片,比如发音口型图片、同音事物的图片(如,j的反面是一只小鸡)、相联系的汉字图片等。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来形成互动教学,采用图片的反面作为提示,让学生进行联系记忆,从而实现拼音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比较简便,能够随时用来进行提问,能够随机进行应用,在课堂上操作起来简单,教师可以将其作为一种拼音初期教学的常用方式。

五、字音结合,实现拼音汉字的同步教学

在小学低年级的拼音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拼音基础后,还可以利用拼音和汉字的结合教学来巩固学生在拼音方面的学习效果。比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低年级的教材文章是进行拼音标注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阅读之前先拼读拼音,将所有的字词拼一遍,再进行朗读。另外,在学生遇到不认识的、不会读的字词时,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一起查字典,将查到的字的拼音标注在字上,并自行识读拼音,再由教师进行检查和纠正。通过字音结合教学的方式,学生在拼音能力方面能够获得更快的提高。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拼音教学对于学生学习体系的构建非常重要,教师必须做好各种教学准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生动有趣的拼音学习课堂,使拼音教学简单化、形象化,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拼音的读法和用法,从而打好语文学习基础。

篇9

1.1 《文化产品鉴赏》实践教学目的

《文化产品鉴赏》实践教学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所学理论与方法, 采用相应手段, 按照实际工作的要求进行实际教学的教学活动, 是掌握基本技能的必要教学手段。为了使学生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1.1 通过实践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获取或巩固理论知识的过程中, 理解和掌握运用观察和实践的手段处理问题的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和探究的品质, 端正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树立学生不懈的求知精神,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学的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责任心, 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 与素质教育接轨。

1.1.2 根据《文化产品鉴赏》课程的实践的内容, 确定假设与研究的因素。确定分析指标、分析方法, 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及能动性, 创新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等。采取通过书写或讨论的形式, 对比分析写出实验报告。通过撰写实验报告,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掌握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1.1.3 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就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体验, 去建构知识, 去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信息技术也为学生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电子文化学习的资源, 学生通过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交流从而获取知识, 从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和自主参与学习的过程。

1.2 《文化产品鉴赏》实践教学特点

1.2.1学生主要是通过《文化产品鉴赏》实践活动进行学习,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拓宽了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途径, 即动手又动脑是学习的能动过程。

1.2.2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在实践教学中具有能动性, 对实践活动加以理解和体验, 都成为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1.2.3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所学的理论知识, 引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实践是科学的基础, 是科学发展的动力源泉, 是解决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知识面窄,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以及动手操作的能力的关键, 所以实践教学在现代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1.2.4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对知识、技能和能力达到了统一性和实用性,完全摆脱了课堂教学解决不了的问题。

1.2.5推动了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 树立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科学的价值观。

2、实践教学尚存在的问题

实践教学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拓宽了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学习途径, 但是在运作上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2.1缺乏资源共享意识, 造成资源的浪费。高等职业院校基本上都是以院、系为单位,资源整合有待于决绝,这样避免造成资源极大的浪费, 也不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全面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

2.2有时实践教学缺乏与企业和公司的合作, 即便是从事实践教学活动, 但缺乏资金也无法全面系统的进行实践教学, 从而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2.3在传统实践教学中的练习方法也因为信息技术的导入而发生了巨大变化, 网络使得使得在线练习成为可能, 并形成互联互交, 这更强调环境构建的作用, 而不仅仅是在传统情况下由学生机械的作练习题。

3、实践教学继续改进的措施

上述情况亟待改变, 以提高实践教学在社会中的应用, 当前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在传统实践教学中, 谈话法是教师根据已经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提出问题, 并要求学生回答, 通过师生间的对话交流,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以获得实践课程的知识和巩固知识的方法。在信息技术条件下, 教师在实践课程进行中的实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教师可以利用即时通讯软件, 实现实践教学的即时评价, 也可以进行以班级为单位让学生畅所欲言, 以得到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但更多的是利用邮件形式, 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教师还可以将实践谈话的规模加以夸大, 让学生通过电子公告板的形式, 实现师生间的双流。

3.2将实践活动室建设置于社会大系统中,并按照社会积极的发展全面系统地进行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 包括理论与实践及专业层次的要求, 力求筛选的资源具有代表性、全面性、合理性。改进资源投入方式, 已达到控制实践活动的最优化。

篇10

低碳经济,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技术、制度、产业、能源等方面的创新和整改,推动传统工业模式向可持续模式上转变。其核心就是提升能源的实际使用效率,优化国内经济结构,进而有效推动社会转型。而我国不仅是纺织大国,也是纺织产品的出口大国,然而印染加工需要消耗较多的能源,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理,就会使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国际贸易等方面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纺织产业要具有良好的洞察力,有针对性调整生产工艺,减少能源消耗,进而符合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

一、节能行染料的发展与应用

(一)活性染料

低碳经济时代的带来,推动了纺织化学品的发展和创新,而活性染料不仅能具有非常良好的性能、适用性,还能充分满足市场对纺织品的实际需求,虽然这种染料具有良好的性能但是实际应用范围不高,这是由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受到诸多因素的实际影响,最近几年活性染料得到了有效的开发,进一步满足低碳经济对纺织化学品的需求[1]。此外,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活性染料的上色率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如下图1所示,因此就会对其进行良好的控制,进而达到良好的上色率。

图1 活性染料上色示意图

例如,在棉针织布进行染色过程中,一吨左右的布进行染色加工需要消耗200吨的水,蒸汽量约6.5立方米,一吨左右的各类型碱剂以及盐剂,同时还会产生200吨左右的污染源,而就2012年全国范围内的棉针织布染色就达到了150万吨左右,粗略计算可知生产所消耗水资源的量就达到4亿立方米,能源消耗在150万吨以上,染色剂等170多万吨,消耗各类能源和资源的数量是十分巨大的。而随着最近几年活性染料的发展与应用,使得各类消耗和污染逐渐降低,如低温染色、低盐染色以及冷轧堆染色等等[2]。

分散型染料

现阶段分散型染料是全球范围内,纺织染料市场中最活跃、实际应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染料,而这种染料的应用范围还在不断的扩大中,目前该种染料产量已经排在各种染料的首位。随着最近几年纺织行业加快了对这类型染料的研究,使得其中一次性成功染色的染料、高洗涤牢度染色染料、气流染色、超细纤维染色、高光牢度染色、快速染色等分散型染料都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进而更好的为节能减排奠定了基础。例如,Dystar公司所研发的分散型染料中还有一些不需要还原清洗就能够达到染色效果的新型染料,同时能够被有效降解的染料也在最近几年被良好应用,这种染料能够减少水体的实际负荷,降低对周围生态环境的污染。

酸性染料

众所周知,酸性染料是用来对羊毛纺织品以及聚酰胺纤维进行染色的主要染料,最近两年我国国内这种染料的实际产量已经达到4.5万吨左右,而我国现阶段已经成为生产酸性染料最多的国家,随着国内节能减排这一理念的提倡,酸性染料不仅在国内外的纺织产业中逐渐取代了以往所使用的染料,其取代传统染料的范围还在逐步的扩大,例如,逐渐代替了以往用来染色羊毛纺织品的铬媒染料;研发了符合欧盟生态标签标准的具有染色率的金属络合型染料;具有极高吸进性以及良好牢度的弱酸性染料;适合与汽车内饰锦纶制品染色的染料等等,而这部份酸性染料的发展和应用,减少了相应的污染,并实现了满足染色需求的目的[3]。

环保型直接染料

在纺织市场中,混纺织物是纺织品的主流制品,如涤纶和绵等,因此为了进一步提升混纺制品的染色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水排放以及减轻环境污染,国内外不仅将活性染料和分散型染料进行组合,还将直接染料以及分散染料结合在一起对深色纺织品进行染料,而直接染料不仅具有极好的稳定性、牢度,还具有非常不错的提升性能以及重现性。在日本化药公司的基础上Clariant公司对这种染料进行了完善,使其具有更好的牢度、染着率以及耐热性,而使用直接染料进行染色时,不会消耗太多的资源,如盐剂、水、能源等。并且缠身废水的颜色较低,能够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从而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硫化染料

虽然硫化染料为素纤维染料,可它并不具有产生致癌物质的偶氮结构、同时也不含有卤化物以及重金属等,所以可以用其取代目前一些禁用的染料,特别是黑色,只是在利用其进行染色时应该应用碱或者是硫化钠进行还原处理,废水之中含有硫化物约为15%到23%,且硫化染料会在制作与使用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硫化氢,这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而近几年所研发的Diresul RDL、Diresul EV、Optisul T等型号的染料则有效的解决了上述问题[4]。

还原染料

在纺织行业生产工程中,还原型染料被用户来制作要求较高的棉纺制品,因为这种染料不会对环境产生相应的激素,并且在排放废水时,其色度不高,不会对水体中的鱼类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这种染料已经称为众多禁用染料的有效替代品。而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以及研究深入,使得还原染料最近几年出现了很多新品种,如,Indanthren Brown EG.N以及Indanthren Navy SR等。这些染料都具有非常良好的匀染性和耐氯牢度,能够降低对周围环境水体的污染,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

二、具有环保性质的助剂发展与实际应用

纺织行业想要进一步达到低碳经济的实际需求,不仅要对生产工艺进行完善,研发具有节能减排的染料,还要保证有相应良好、健全的助剂来与之配套,从而提升节能减排的实际成效。就我国现阶段纺织生产中所使用的助剂情况来看,还需要有具有节能减排的环保助剂来进行相应的代替,而目前助剂的使用数量是染料整体使用数量的4到5倍,所以研发环保助剂就能够起到一定的减排效果,进而达到低碳经济以及可续发展的切实要求,更好的推动纺织行业发展。

结论:

总之,目前纺织行业所应用的具有节能减排的染料以及助剂早已成为染料与助剂两大工业的发展重点,文章对国外的一些成功技术研究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如今我国市场上节能减排染料与助剂和发达国家间存在的差距进行了研究,进而迅速的更新了产品结构,使整染行业节能减排的需求得到了相应的满足,从而使我国的防止行业得以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章杰,张晓琴.适应低碳经济要求的新型纺织化学品的发展和应用[J].印染助剂,2010,27(8):1-13.

篇11

二、小组合作,实施任务

实施任务前,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个体差异进行分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组织负责协调小组活动,然后教师下发任务书,教师引导学生把任务细化:根据原先的知识储备进行原理分析,如利用二极管的单相整流电路构成桥式整流,利用电容是储能元件可以进行整流,三段集成稳压器引脚识别等;利用万用表根据任务书进行元器件的识别和质量检测;利用虚拟仿真软件EDA仿真设计;实训台电路的搭建调试;如何用电烙铁进行电路焊接;用万用表或示波器进行调试分析故障等。

各小组分组设计,首先由各组的小组长向小组成员讲述任务分工,组员进行相互合作。学生对需要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小组交流,教师答疑;学生运用仿真软件观察虚拟结果,实训台搭建电路直观验证,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答疑者,又是实训项目的指导者。

三、多元考核评价

教学评价方式多样化,采用课时评价、项目评价和产品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课时评价采用考勤、作业和随堂检测等方式;项目评价指实践教学完成后进行资源的整合,如实习任务书、实习报告、实结等内容的反馈,教学考核从“交试卷”向“交作品”的转变;作品评价分别从学生作品的完成态度、效果、创新实践等方面全方位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劳动作品。最后,根据产品质量,从包括焊接工艺和焊接质量和产品功能等方面以小组为单位评定一个“最佳技能奖”和一个“最佳团队奖”。通过建立评奖机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体验了劳动成功的喜悦,并从中了解了职业责任,培养了职业意识。

篇12

绿色食品是指按照国家的专门机构提出的要求进行无污染和无公害食品的生产,所生产出的食品符合优质且安全营养的食品标准。通常消费者和专家将绿色食品称为“21世纪的主导食品”、“餐桌上的新革命”。在称谓方面国外将类似我国绿色食品的食品称为有机食品或生态食品,或将绿色食品称为自然食品,当前我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总数已经超过了3962家,产品总数超过10708个,而且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已同世界上90多个国家和地区,500多个相关组织建立了联系[1]。由此可见提倡天然、安全、健康的食品消费成为了国内、国外人们食品消费的主流。 

1. 绿色食品生产的技术要求 

首先绿色食品对产地环境的空气质量、农田灌溉水质、畜禽养殖用水的水质、渔业水质和土壤质量等均有一定的指标要求和浓度限值。其次,在生产和加工绿色食品中,所投入的农药和肥料,以及饮料和食品添加剂等应符合相关规定,在种养殖方面符合相关的的生产规程。再有,绿色食品从初级农产品到加工产品均应符合感官和理化以及生物学等方面的要求。从生物化学工程技术角度来解读绿色食品的生产,即在生产和加工中密切预防所生产的食品中被农药残留和放射性物质等污染,以保证食品的营养和安全性。 

2. 生物化学技术的绿色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2.1 固氨转化技术的应用 

养分在农作物生长中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其中氮元素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必要的养分。如果通过相关技术能够固化空气中的氮气使之被植物吸收,既可以节省生产投入成本还可提高农作物产量,而且尽量减少农作物使用化学肥料的数量更能符合绿色食品的标准。据王嘉祥报道[2],许多细菌具有固化氮气的功能,同时绝大多数农作物对固氮菌具有排斥功能。因此,将固氨转化技术应用于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中,便可以有效的解决多数农作物排斥固氮菌的问题。首先通过DNA技术改造固氮酶基因以强化其固氮能力,其次还可通过生物化学技术促进更多种类的农作物能够与固氮菌共生。 

2.2 应用生物化学技术抵御病虫害 

为了加快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在有机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遵循国际惯例,通过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从而提高品牌农产品质量。应用生物化学技术替代农药可在减少农药残留基础上提高农作物抵御病虫害的能力。通过增强农作物抵御病虫害的基因,例如,在水稻中增加Bt蛋白基因,使其进入害虫体内影响害虫蛋白功能和发育进而达到杀死害虫的目的。这样可以在减少使用杀虫剂和农药残留基础上,增加水稻产量约11%。 

3.应用生物化学技术改善绿色食品营养价值 

应用生物化学技术改善食品营养价值方面,还可通过增加食品中的果聚糖、蛋白质和油脂含量等来提高食品的营养。以下本文将对生物化学技术提高食品中的果聚糖、蛋白质和油脂的含量进行简述。 

3.1 增加食品中的果聚糖含量 

果聚糖作为β-D-呋喃果糖的多聚体,由果糖聚合而生成。果糖残基数目通常是7-35,但也有少数是90-260。果聚糖有3种分型:(1)果糖残基以β2→1糖苷键连结而成的线形分子聚合生成的菊糖型。(2)果糖残基以β2→6糖苷键连结而成的线形分子聚合生成的左聚糖型。(3)混合型。许多植物根、茎、叶及种子中含有果聚糖,而且果聚糖这类碳水化合物能够有助于人体健康是肠胃菌的营养物质。应用生物化学工程技术中将1-SST基因转移到水稻和玉米等农作物上,可以使其果聚糖的含量增加。 

3.2 增加食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多数来自植物性食物,其中谷类种子蛋白质含量达到15%,豆类种子蛋白质含量达到了29%[3]。但谷类和豆类的种子中分别缺少赖氨酸和蛋氨酸。赖氨酸作为人体必需的碱性氨基酸,具有促进人体发育和免疫的功能,还可提高中枢神经组织功能。而蛋氨酸也是人体必需的一种氨基酸,若蛋氨酸缺乏时会使人食欲降低,不利于生长发育还容易导致肾脏肿大和肝脏铁堆积等现象。应用生物化学技术可改善食物蛋白质合成途径,将基因编码高的赖氨酸和蛋氨酸外源基因转至谷类和豆类中,以平衡豆类和谷类食物中的氨基酸所含的比例。 

3.3 增加食品中的油脂含量 

植物油脂是人们主要食用油,但植物油脂也存在着不饱和脂肪酸熔点低,以及热稳定性也相对低且容易在加热过程中分解的特点。为了改善植物油存在的上述不足,工业上通常采用氢化的方法来提升油脂熔点和热稳定性。但采用氢化的方法改变食用油的熔点和热稳定性不利于人体健康,容易增加人体中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SFA)是含饱和键的脂肪酸。膳食中饱和脂肪酸多存在于动物脂肪及乳脂中,这些食物也富含胆固醇。饱和脂肪酸摄入量过高是导致血胆固醇、三酰甘油等升高的主因,进而引起动脉管腔狭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增加患冠心病的风险。但不饱和脂肪酸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均有利于人体健康,能够起到降血脂、改善血液循环和干扰血小板凝集的作用,还具有阻滞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栓形成等效用。在绿色食品生产中通过结合转基因技术和人们需要提高植物油营养价值的要求,开发出高油酸含量的食用油,利用基因技术从酵母中将EPA和DHA以及花生四烯酸等长链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酶基因,运用克隆技术编码这类酶基因再通过基因技术导入植物体内,使得植物油脂中的DHA等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能够得到提升。 

结束语 

综上,为了加快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在有机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遵循国际惯例,运用生物化学技术,可以精简生产资金的投入同时也减少食品被污染几率以提高绿色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篇13

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怎样上好思想品德课,更好地实现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最大限度地完成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教师在应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采用社会化、生活化实践活动,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思想品德课真正成为培养学生高尚品德的课堂。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做了以下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上好生活指导课

七年级学生由小学升入中学,大多都在13岁左右,也都是初次离开父母,开始过独立的生活,想家想父母,这是必然的。来到新学校,面对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一切都变得既新鲜又陌生。加之十三、四岁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初期,自我克制能力差,但自我表现欲却极强,思维十分活跃,课堂上爱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甚至是一些表面看似幼稚不成熟的观点,这都是很正常的,老师如果以“师道尊严”的态度杜绝,就会导致师生的对立,甚至是新学生对新老师的恐惧。有道是“堵不如疏”,就让学生尽情地说,然后针对不同的话题,结合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教科版)第一课,走进中学的相关内容,教师加以正确引导。比如,针对七年级新生,确定如下话题,与之交流,以解决新同学刚刚入学的困惑:

漫步校园,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在学校里,有各种各样的社团和兴趣小组,你打算参加哪个?

初次离开父母,你想家吗?想家的时候怎么办?

你有零花钱吗?你打算怎样花零用钱?买零食吃好不好?

面对陌生的新老师、新同学,你应该怎样交往?

你会叠被子吗?会做宿舍卫生吗?

学校食堂的饭菜,你吃得怎么样?

……

面对这些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同学们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又帮助学生解决了新入学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上好活动交流课

进入中学,父母、老师、学校、社会对学生的期望和要求更高了,学生也要自己独立生活了,如何让陌生的学生相互交往,如何尽快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这也是初中思想品德课肩负的重要使命。

根据课本相关内容,教师可设计一些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的活动课,尽快消除陌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和团结、互助、友爱的生生关系。如,教师幽默风趣、富有特色的自我介绍,同学之间敞开心扉、坦诚主动的交流,也可根据课本内容,设计制作自己的个性名片,相互交换,介绍自己,悦纳他人。

三、上好社会活动课

初中阶段的学生,刚刚离开父母,独立生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比较差,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上下工夫,多设计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以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如,学习“热爱我们的校园”这一课时,教师可设计一节校园活动实践课,带领学生走进校园,具体参观学校的各类设施,了解学校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观赏校园美丽的风景和感受浓郁的文化氛围,教师适时点拨,激发学生热爱学校、努力学习、为学校的辉煌增光添彩、为校园的美丽增砖添瓦。在学习“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一课时,可让学生走出校园,实地调查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感悟本地区的环境状况,并针对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经全体学生共同讨论,筛选出有价值的观点,以“小主人”的身份提交当地政府。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上好综合实践课

在上好生活化、社会化活动课的基础上,还可以适当地安排一些综合实践课,这种课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使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学习“走进社区”一课时,教师可根据内容,以学生为核心,分成不同小组,精心设计方案,指导学生抓住社会热点问题,深入社区调查了解,真正起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生活化、社会化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老师的角色就是设计出恰当的生活化、社会化活动课堂,并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培养能力,明辨是非,达到思想品德课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