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房屋设计教程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房屋设计教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房屋设计教程

篇1

2.关于“抛物线定义的教学”

在介绍抛物线的画法时,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出抛物线,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动点的运动过程,并用数学语言描述动点的运动规律,用心体会数学语言的精确性.在画抛物线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抛物线上的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引导学生概括出抛物线的定义.对抛物线的定义特别要强调的是定点F不在定直线l上,否则动点M的轨迹不是抛物线,而是过定点F垂直于直线l的一条直线.如,到点F(1,0)和到直线l:x+y-1=0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为:x-y-1=0,该轨迹是过定点F(1,0)且垂直于直线l:x+y-1=0的一条直线.

同时,也可以恰当使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抛物线的概念,例如几何画板等,以便让学生更直观地看到动点的运动轨迹.但有时教师由于课时等因素的限制,一般都会在课下就做好课件,课堂上直接演示.实际上用几何画板演示抛物线的形成过程时,建议教师让学生亲历课件制作的过程,演示过程中注意动点的运动速度的控制,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这样的过程会有利于学生在动态变化中强化对几何概念的认识.

3.关于“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教学”

由于在教学中圆锥曲线方程的推导都需要建立坐标系,故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加强对“如何建系”的思考,例如抛物线方程的推导中为什么不将定点设在坐标系的原点处?或是以定直线为y轴?这样的思考无疑会有利于学生理解标准方程的意义,进而进一步理解解析几何的本质.特别要注意的是,学生可能会提出各种建系的方式,为了使抛物线方程最后的形式简洁,教师应与学生共同分析并做计算,从而找到较好的建系方式.与此同时还要强调动点所满足的几何条件,因为这是求曲线方程的关键.

还有在推导的过程中会遇到方程的化简.在很多情况下,学生都会遇到类似的方程的化简、利用多个等式于不等式的关系解决如变量的取值范围等问题.由于学生在初中阶段方程的学习仅限于整式方程中的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组,以及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不等式的学习也仅限于一元一次不等式,高中阶段学习了一元二次不等式,教师从学生这样的经历不难看出,学生在学习本章时代数变形的学习经历是非常有限的,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学生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缺乏信心、经验不足.因而,建议教师结合学生遇到的具体困难,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示范,帮助学生积累代数变形的经验,提高代数推演的能力.

另外,一条抛物线由于它在坐标系内的位置不同方程也不同,于是希望学生自己归纳出抛物线开口向左、向上、向下三种情形下的方程,并求出相应的顶点坐标、焦点坐标.建议画出表格的第一、第二列,引导学生根据抛物线的对称性将下表补充完整.

4.关于“知识巩固”

考虑到抛物线的定义,几何图形,标准方程要求掌握,所以在设置例题的时候要有梯度,例如:求下列抛物线的焦点和准线方程:

篇2

一、优化教学内容和顺序

目前,市面上针对房屋建筑学这门课编写的教材很多,但不少教材内容陈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陈旧或已淘汰的构造做法(如油毡防水、施工缝的处理等内容)加以撇除,换之为新的、实用的构造处理手法加以讲解。对于教材中部分琐碎、枯燥的构造内容(如吊顶、栏杆扶手、木门窗的构造等)大胆删除,对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部位构造(如墙体、楼梯、屋顶等)重点讲解。调整教学内容的讲课次序:先讲授建筑构造部分的内容,在学生对建筑基本构造有了大致了解后再进行建筑设计原理的讲授,避免发生学生在开学初期学习的设计原理到期末课程设计时已经大部分被遗忘。为了引导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兴趣,补充讲解建筑发展史,以及具有代表意义的中国和西方典型建筑(如中国的四合院、西方欧式建筑的特点等)。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建筑历史、典型建筑分析更有兴趣。在教学中,通过对这些拓展知识的讲解,可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这些建筑在当代如何设计,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将满足功能需求和体现建筑的艺术美结合起来。通过类似的换位思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精心准备教学PPT,根据教学需要在PPT中放入大量的工程实例照片,到不同的施工现场拍摄,收集重点部位(基础、墙体、楼板、楼梯、屋顶等)的实际施工处理手法。教学实践证明对某些构造如屋面防水、地下室防水防潮处理等,在课堂讲授中先播放实际工程施工录像,再讲解对应的构造处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对于比较抽象的建筑设计原理,采用天正建筑以及SkechUp软件自建典型的建筑模型,充分利用这两个软件自带的人物、家具、设备库以及仿真动态实时观察的优势,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从外到内观察建筑模型,感受不同设计理念所带来的变化。例如,在讲授房间高度确定时,用SkechUp软件自建不同高度的房间模型,并在其中放入相同的虚拟人物、家具设备和灯具等模型,让学生观察房间高度对实际使用的影响。此外,自建相同高度不同面积、相同面积不同高度的房间模型,并放入虚拟人物、家具设备,让学生体会房间高而窄、宽而矮所带来的视觉区别。在讲解建筑立面设计时,事先采用天正建筑软件绘制建筑平面图并生成立面图。在讲课过程中,利用天正建筑软件的立面门窗、阳台替换,给学生展示不同的立面门窗和阳台造型,引起整个建筑立面在建筑美学方面上的变化。课堂上的这一系列模型演示,让学生感觉非常新奇,不但能够充分吸引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也能激发学生课外自学这两个软件的热情。不少学生会在课外主动自学这两个软件,在学习和使用这两个软件的过程中对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有深入的理解。

三、重视绘图能力的训练

我校学生在大一上学期就已经学习《建筑制图》这门课,但直到大二下学期期末时才开始进行第一次独立的课程设计。时隔一年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对基本的建筑制图要求,如建筑平、立、剖图上哪些部位需要用粗实线绘制,哪些部位需要用中实线或细实线绘制,粗、中、细实线的线宽是多少,尺寸线间距是多少,轴号的直径是多少,文字标注该用几号字等,忘得一干二净。如果不做任何准备直接让学生在期末进行课程设计,在学生交上来的设计图中皆可能出现草书和行书,更不要提所绘制的设计图符合建筑制图的要求了。针对学生书写不规范的现象,在开学的第一堂课上就应要求每位学生在课后练长仿宋字。为了避免学生不好好练字,特别要准备长仿宋字的字帖,字帖中有0~9这10个阿拉伯数字,还有常用的建筑术语。学生用半透明的临摹纸进行临摹,每周交两张练字纸,写得不好的重写。期中进行随堂写字测试,划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对写字评为差的学生重点管理,强化练字。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写字成绩也应作为期末总评成绩的一部分。对于学生绘图不符合制图要求这一现象,专门用一节课的时间补充讲解建筑制图的基本要求。同时,结合授课内容,分次要求学生对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墙身剖面、楼梯剖面等内容进行抄绘。对学生抄绘的图,要进行逐一指正,对不符合制图要求的退回修改。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第一张抄绘图往往问题百出,几乎每个学生都会被退修,情况严重的甚至重画。但经过这一严格要求的抄绘后,会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为了避免抄绘图退修或重绘,在后继的抄绘中,学生会严格按照制图规范进行绘图,杜绝期末课程设计图纸不符合制图规范的现象。学生在抄绘图纸的过程中,会初步掌握建筑方案表达的基本方法,为课程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

学校房屋建筑学期末课程设计三个题目,分别是单元式多层住宅楼设计、十二班中学教学楼设计以及全日制六班幼儿园设计。对于单元式多层住宅楼,学生日常生活接触得比较多,设计难度相对较小;而十二班中学教学楼设计,尤其是全日制六班幼儿园设计,存在一定的设计难度。因此,在建筑设计相关内容的讲授时,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以上两种不同类型的建筑进行拓展讲解,让学生熟悉它们各自的功能要求、不同功能的房间或空间设计的要点、单个房间或空间如何串联形成建筑整体、哪些造型手法会使功能需求得以满足并体现建筑的审美需求。在理论讲解的同时,给学生展示不同建筑大师设计的方案,引导学生对大师的设计进行分析,理解设计意图并学习设计手法。课程教学结束前三周,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每班学生按照设计题目分为三大组完成“身边的建筑”调研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根据设计题目对校园周边指定的住宅楼、中学楼或幼儿园进行实地探访、调查体验、拍照记录,最后形成调研报告。学生提交调研报告后,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指定设计题目的方案构思,为课程设计做准备。

五、重视初步设计审查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为期两周,第一周进行初步设计,分为两个阶段:方案构思评价和草图设计。在课程设计开始前,学生应完成方案初步构思,即完成建筑平面组合,绘制方案构思简图。课程设计的第一天,以组为单位,先是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对方案进行讨论,然后由教师根据突出问题进行重点点评。课程设计第二天,学生开始进行草图设计。由于方案构思比较粗略,很多具体尺寸并没有被确定,因此在草图设计阶段,为方便学生修改,不必要求学生设计的草图符合制图规范,所有线条一律用细线绘制。在草图设计过程中,强调学生要查阅设计规范,尤其要注意《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建筑防火设计规范》以及设计题目对应的《住宅设计规范》、《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幼儿园设计规范》等规范要求。这些和设计有关的规范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应事先讲解,但考虑到知识的遗忘性,在设计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给予不断强调。草图设计阶段不需要绘制全套图纸,只需要绘制底层平面图、标准层平面图以及正立面图。学生绘制完毕的设计草图,教师要逐一审查,直到设计合理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绘制正式图纸。在绘制正式图纸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严格按照建筑制图规范绘图,由于有了前期抄绘图纸的经验,学生在该阶段普遍能顺利完成任务。

六、结语

房屋建筑学和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结合体。对学生第一次独立完成的课程设计任务,不能只依靠课程设计的短短两周时间,而要从学期初始就做好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精心地备课,在课堂上要吸引学生注意力。此外,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设计、绘图能力的准备和训练。对于学生的每次作业,教师都应认真批改,及时返回给学生,才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及时加以改正。除学生的努力之外,教师也应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广泛阅读,不断进修,掌握最新技术以及有过硬的设计能力,才能上好房建课,指导好学生的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1]李必瑜,王雪松.房屋建筑学[M].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5-0132-02

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当然也包括作为朝阳产业的纺织业,现代纺织业的产品不断地向高科技、高品位及新型化等方向发展,这必定对纺织教育及纺织从业人员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比如,织物结构的设计、织物分析,就成为纺织专业毕业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但是,对于职业学校纺织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其掌握织物结构的设计方法要求过高,职业学校在教授该课程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织物组织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本校在进行该专业课教学时采用的课本为《织物结构与设计》,它是纺织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是学生掌握织物组织图和上机图绘制、组织分析、织物试织的一门基础类学科,其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

一、职业中学学生特点分析

目前,职校生多为未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基础知识薄弱,还存在着一定的自卑感,认为进入到中职学校的学生没有发展前途,只要是基础好的学生都上了普高,而他们却都是被挑选后剩余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有明显的厌学情绪,学习的积极性都不高,学习目标也不够明确,学习习惯较差,在学习上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缺乏积极性与主动性,学习效率低下。这些现实状况都给在职校的任课教师带来了工作上的困难,再加上纺织专业课理论性强且较为枯燥,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为了纺织专业课教师的一大难题。因此,职业学校纺织专业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通常情况下,职业学校的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是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教学目标。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对学生在通过教学之后应达到的学习水平程度要形成正确的期望,同时还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纺织学科的特点为出发点。

2.教材内容特点。学科不同所选用的教学方法就截然不同,教师在确定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到不同的学科以及同一学科的不同阶段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训练、能力要求的不同。

3.学生特征。教学活动的效果是在学生身上得到最终体现的,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当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特征、个体差异、学习基础、兴趣爱好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

4.教学环境。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综合地考察本校的教学设备和教学空间条件,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为学生创建有利的教学环境。

5.教师自身素质。要判断一种教学方法的好坏,除了要以学生的掌握程度作为依据外,还要根据教师自身的条件与素养来判断。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能被教师理解和掌握,并能很好地驾驭,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则不然。

二、中职《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1.讲练结合法。在织物结构与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讲练结合法是较为传统的一种教学方法。就是要学生利用其原有认知结构,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自身的练习从实质上将其内化为新的知识结构。职业中学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生接受新知识时反应速度较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多采用讲练结合法能够让职业中学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巩固训练。在《织物结构与设计》教学中运用讲练结合法十分重要,这是因为《织物结构与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一门纺织专业课,当每上到一种新的组织时,教师必须对于基础理论知识部分的内容,如组织的基本概念、组织与织物的特征、组织的形成原理、上机图绘作以及上机要点等进行详细透彻地讲解,并且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电子白板上按照正确的步骤向学生演示作图的方法,之后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作图步骤尝试新的组织的绘作,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完成情况,以便能及时地掌握学生在作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教师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练习,以提高学生的掌握程度,学生只有多听多练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学做一体”教学法。纺织专业教师在教授这门课时,可以将课堂移到实验室。如在讲到一些简单组织时,就可以利用小样试织实验室,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边讲解、边指导,学生边学习、边实践。通过实训项目,将教学做形成一体。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景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情境教学法,以既定的教学目的为依据,在充分掌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特征的前提下,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以形象为主题的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场景,让学生置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激活学生思维,使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以提高教学实效。由于该课程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要求比较高,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知识讲解与实物分析相结合的授课方法,让学生对所学的新组织形成从具体的感知到抽象的理性思维的转变,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每讲到一种新的组织时,可以先通过图片、视频及实物向学生展示该组织,使他们对织物的风格特征有直观地认识。如在讲授织物风格特征时,有许多描述织物风格与手感的专业术语,如果只是简单地讲授,学生很难理解,易造成空对空的教学效果。但如果能多找些风格不同的面料,让学生亲自对不同面料进行手感目测,就可以使抽象的术语变成学生直观的感知,从而使抽象的“爽、滑、弹、挺、柔、糯、丰满、悬垂感”等表征织物质感的术语变得具体、生动、直观,这样的课堂教学方法肯定会深受学生的欢迎。同时还可将课堂与实训或实习现场有机结合起来,如在讲授到上机图的组成时,教师可利用小样织机,边讲边示范,让学生边做边总结,利用实践结果达到知识巩固与技能提升,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4.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应围绕预先设定好的“教学任务”开展和实施教学,并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所扮演的仅仅是项目的指导者和协调者,引导和协助学生对整个过程的理解以及掌控,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直接全程参与。在本课程的实践课中就可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如在原组织、变化组织、联合组织等组织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可预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一块小样,花型、色彩等自定,要求学生自己进行内部的小组分工协作、合作学习,制定计划,解决任务进行中的难题,在教师的引导和监督下完成自己设计的小样试织。最终成果的评定也由学生自己参与决定,每组成员完成任务之后,要对本组的成品进行展示及答辩,之后由小组之间的互评选出最受喜爱的作品。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是带着责任感参与到学习中的,并且具有一定的竞争意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明显增强,主体意识得到充分体现,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讨论交流法。教师可以把学生平时作业的错题、试织的作品和在小样试织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拿出来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自己发现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合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职业高中的学生虽然知识基础薄弱,但是他们的智力素质并不差。因此,在进行纺织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发掘他们身上蕴藏的无限潜力,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并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纺织专业课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体验学习的快乐。

参考文献:

[1]王利芳.浅析职业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对策[J].科学之友,2008,6(17):146-148.

[2]徐汉萍,李耀水.“讲练结合法”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运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2):1,25.

[3]瞿永.高职“织物结构与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纺织服装教育,2014,29(4):358-360.

篇4

本门课程的涵盖内容较广,包括民用建筑设计和工业建筑设计两大篇,为学生重点讲解的是民用建筑设计,主要介绍建筑平面、立面和剖面的设计内容及设计方法,建筑物的六大构件组成(基础、墙、楼地面、楼梯、屋顶和门窗)、各构件所起的作用,及每一构件具体的构造方式。比如屋面构造,不仅要知道所选择的面层材料,还必须了解每层的做法,包括厚度、砂浆的比例等等。课程结束后还要给学生安排设计任务,进行一至两个星期的课程设计。这种教与学的模式沿袭多年,有一定的特点和优势。但是,学生在学习期间,常常觉得这门课学起来很容易,但真正理解课程中的一些专有名词、构造方法等内容时却往往感到难以理解,考试时也很难答出理想的考试成绩。

1.2授课学时

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的原则,分配给房屋建筑学课程的课堂教学课时大量缩减,而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内容却纷繁杂多,学时和教材内容之间互相矛盾,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让学生有效地掌握大纲要求的内容,做到统筹规划、重点突出,是教师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1.3学生

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普遍不够。一方面,学生认为授课的内容浅显易懂,没有什么难度;另一方面,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虽然见过不同的建筑类型,但在运用房屋建筑学课程中的一些知识,诸如平、立面的单元及组合方法,线条的处理方法,如何体现建筑形体的美感、质感的时候,没有相应的典型建筑实例现场演示,即使依靠最详细、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也是无法体现不同类型的建筑外观的,学生们自然而然会因缺乏想象而感到枯燥乏味,产生厌学情绪。

2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基于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实践,对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一些设想。

2.1教学内容精炼化

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内容上应进行“精挑细选”,删掉老旧重复内容,强化技术应用性与时代性。如《房屋建筑学》教材里的墙和基础构造这一章里,有专门的一节内容涉及3~4个篇幅来介绍实心粘土砖,包括它的制备工艺、组砌方式、施工方法等,而现实中,在我国多数地区,这种粘土砖因会消耗大量土地中的粘土资源被政府颁发明令禁止使用,而以符合环保要求的各类砌块来代替,但从目前出版的各类教材来看,仍普遍存在以实心粘土砖为讲解重点,而对其他砌块却介绍很少的局面上。诸如此类的情况,在教材中还会找到很多,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可能已经过时,而教学大纲中不做要求的内容,可能已经成为建筑工程中的主流,所以如何选好授课内容,与时展相并进,是确保学生将来学有所用的关键。

2.2教学方法多样化

通过寻求多样化、丰富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主能动性。

2.2.1教师授课和课堂讨论相结合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采用课程讲授、提问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讲解告一段落后,针对基本概念对学生进行提问,并引导学生就某些问题或某一建筑工程展开课堂讨论,通过老师与学生之间不断的互动、信息往来,听取学生们的想法、反馈意见,及时发现学生们理解薄弱的地方,从而适时的调整课程内容,这对于老师能够自始至终的牵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都大有裨益。

2.2.2传统教学和现代化教学相结合

在经济日新月异的今天,各种大跨、超高、新颖、奇特的建筑结构日益增多,这些结构形式很难通过叙述表达清楚,只能通过搜集图像资料,加入文字、影音、动画等内容,制作成教学幻灯片呈现给学生,采取这种教学手段会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学习感受,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对各种建筑结构在国内外应用现状、今后发展方向及研究动态有了更多的了解。此外,在《房屋建筑学》课程授课之初,教师可将自己的电子信箱告诉学生,以便学生随时将学习课程时遇到的问题反馈给任课教师,教师可以及时答疑解惑,并在授课时有针对性详细讲解这方面的知识。通过将传统的板书教学和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就可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量,给学生打下较扎实的专业基础。

2.2.3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

各种建筑构件相互连接的方式错综复杂,头脑中需要很强的空间想象力,若能将现场实际工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一定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如讲解“屋盖支撑”这一节时,只凭教材上的图形学生很难理解各种支撑布置情况,这时可带学生到屋盖施工现场进行教学,通过实际物体,让学生了解各种支撑及其布置情况,以及各种支撑的作用。这样通过屋盖结构现场教学,学生对屋盖结构就不再陌生,对屋盖与各种构件的连接也会有较深的认识。

2.3实践教学要强化

实践教学环节要不断加强课程设计。通过课程设计环节,学生们会对民用建筑在平面、立面和剖面的设计过程有全面而具体的了解,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命题多样化、工程化。给出多组接近工程实例的课设选题,最好每人一题,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方向自主选题,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加强过程管理。设计前,为学生进行设计专题报告,内容包括设计过程、规范、构造及建筑制图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制定详细的工作进程表。课程设计期间,加强培养学生使用各种规范、查阅手册和资料的能力。指导教师可随时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展情况,对每名学生的学习态度、工作进程和设计能力都要有所记录;(3)科学的考核方法。指导教师应制定科学、公平、合理的考核方法,对每名学生的表现进行考量,结果应能反映出每名学生在设计期间的综合表现,例如课设成绩可从设计计算书的内容、施工图纸的绘制、平时表现、答辩情况等多个方面全面评价、综合考量。

篇5

新闻采访活动需要采访者在实践过程中保有充沛的精力,高度的新闻敏感,怀揣新闻热诚和使命感,既需要过硬的技能,又需要高度的工作热情。但由于媒体类型、报道目的的不同,采访的侧重点,报道的导向都不尽相同。以往由于对自己身份不明的迷茫,学生在采访过程中难以准确抓住采访目的,导致采访工作从始至终都没有把握住报道的核心。因此,新闻采访不能单纯地就知识点讲知识点,需要在课程开始前,就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身份:你到底是校园媒体记者还是某类社会媒体记者;是公众媒体记者还是自媒体记者。

一、情境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与特点

情境任务驱动教学正好契合了新闻采访课程的这一需求。情境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或安排带有情感元素、以具体可操作的工作对象为主体的仿真或真实场景,借此为学生带来职业情感体验,进一步推动学生把握知识点,达到使学生的职业情商和职业技能同步提升的教学方法。

营造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职业情商。在情境下推进学习任务就是在学习专业技术的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始终以某个有代表性的具体任务为工作对象,在职业使命感的驱使下,在解决问题的意愿驱动下,从对技术技能的模仿学习,到对实际工作技能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

科学合体地设计教学情境,具体有效地安排工作任务,是情境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关键。只有为学生打造合理合情的工作情境,为学生安排真实有操作性和代表性的工作任务,才能让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收获到自我肯定和他人认同,为进一步学习、实践提供持续性动力,最终达到职业情商、职业智商、职业技能互相促进,共同提升的效果。

二、新闻采访情境任务驱动教学设计背景

为了了解院校主要是职业院校新闻采访课程开展情境任务驱动型教学改革的情况,借鉴兄弟院校改革经验;了解在实际采访工作中,媒体、企业对新闻采访岗位技能的具体要求,对学校专业教学的建议;了解学生在专业技能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笔者所在的研究小组设计了“《新闻采访》课程情境任务驱动式教学情况调查表”“《新闻采访》课堂情境任务驱动型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和“新闻采访技能I界需求调查问卷”三份调查问卷,分别对全国50所院校、50家媒体企事业单位和本专业在校学生及近三届毕业生展开了调查。

调查表明,情境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在职业院校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大多数任课老师听说过、了解过甚至学习过情境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但将其贯彻到实际教学活动中的比例较小,贯彻也不够彻底,因此驱动型教学改革相对滞后。《新闻采访》课程采用或部分采用情境任务驱动型模式的院校均认可该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热情,教学效果明显,能有效建立学生的职业认同,培养学生职业情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也有明显提升。

从采用或部分采用了情境任务驱动型的《新闻采访》课程的课程标准中看出,采用了情境任务驱动型教学法的部分均集中在采访准备和实施两个环节,对于其他知识点的工作任务设计不足。如何科学合理设置工作任务成为该课程进行情境任务驱动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调查还表明,学生充分认可《新闻采访》课程的重要性,尤其是对技能的实际应用有迫切的期待。而行业方面,不仅仅是媒体需要采写编人才,企事业单位同样有较大的人才需求,加上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人才需求日趋多元化的同时,对于采访核心技能和实践经验的重视始终没变。

三、新闻采访情境任务驱动教学设计原则

情境设定与任务安排是新闻采访情境任务驱动教学设计的核心内容,直接影响到该教学方法的实施成效。学习情境的设定和学习任务的安排既要考虑到校园环境的特殊性和职业院校学生的基础,使学生们利用课堂所学,在老师带领下,积极发挥主动性,顺利完成工作,享受到战胜自己、完成工作后的成就感,又要符合真实工作任务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1.目的性与真实性原则

新闻采访课程的开设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采访技能,完成各项新闻报道中的采访任务。

设置情境与安排任务是实施情境任务教学法的关键,决定了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在借鉴其他课程经验的基础上,考虑到新闻采访课程的特性,使改革后的教学过程与真实的采访活动融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进行情境的设置和学习任务的安排,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并细化新闻采访学习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学习任务中。教师既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教学任务,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与认知规律,对精心制定的学习任务进行科学安排。

新闻采访课程的学习和效果检验都离不开实践,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在实践中,才能检验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由此,实践的深度和真实程度,直接决定了学习的深度和效果检验的真实程度。只有那些真实的、能够体现社会新闻特性的情境和工作任务,才能有效实现教学目的。

2.针对性与代表性原则

新闻采访课程情境任务的设置首先要考虑到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他们人际交往能力强,但表达的准确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在学习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针对这些特点,建议设置学生较为熟悉的情境,学生容易“走出去”,先“走出去”再“越走越远、越走越宽”。

在任务的设计上,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实际工作中经常面对的任务。新闻采访的教学效果最终要由行业来检验,设计的工作任务要能够反映出实际采访工作中常见的技能难点,解决高频问题,让学生感觉学会就能用上,才能为学生持续、深入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3.硬性与弹性原则

任务实施的过程中,为了教学的需要,兼顾学生水平的高低,考虑到学生职业发展的多样性,应当既设计必做任务,这属于硬性任务,保证学生能够根据教学目标,掌握核心技能;同时也设计选做任务,这属于弹性任务,让基础好、掌握快的同学能够通过这部分任务,实现技能拓展。

四、新闻采访课程情境设定与任务安排

本着情境任务驱动原则,以新闻采访工作为导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依托多年的教学积累,立足于实际能力培养,研究组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标准作根本性改革,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典型情境和可操作性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为了让学习情境有所依托,更加真实有操作性,研究组详细交代了情境背景,即“大情境”:

L学校位于N市,该学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该专业师生课外需要负责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园网、校园公众号、校园微博的新闻采制工作。主要负责老师有两位。 马老师,是一位男性,今年48岁,L学院新闻专业老师,兼任N市电视台《新闻夜航》栏目制片人。王老师,是一位女老师,今年35岁,除了担任L学院新闻专业老师,还具体负责L学院校园媒体指导工作。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学生都分别在各校园媒体任职,负责日常校@新闻报道工作。同学们在假期都必须到社会媒体实践,参与报道社会新闻事件。

经过行业专家深入、细致、系统的分析,改革后的新〖CM(25*2〗闻采访课程确定了“把握记者的工作内容与性质”“日常〖CM)〗〖LL〗新闻采访”“突发新闻采访”“典型人物采访”四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下又设置了若干子情境,对应具体灵活的工作任务。这些学习情境是在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基础上,根据培养目标、区域媒体企业特点、学院的师资设备等条件,选择适合本课程的典型子任务,进行教学论加工,最终转化而来。

虽然“互联网 +”大背景下,学生自主学习的可能性更高、资源更丰富,但考虑到职业院校学生尤其是中职学生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学、研究方面的能力较弱,不能简单地从老师教学直接过渡到学生自学,需循序渐进,逐步放手。因此在课程情境设定与任务安排工作中,研究组设计了由全班任务到小组任务到个人任务的梯度,区分了必做和选做任务,保证新闻采访情境任务驱动教学目标稳步实现、稳中求进。

参考文献:

[1]黄丽仙.创设人生情境 构建和谐课堂――中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堂任务驱动教学的实践性研究[J].职业,2014.

[2]韩庆英,张喜瑞,李昊.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师信息化教学思维新探[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6(12).

篇6

Keywords: building architecture; Course design;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国内的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井喷式的增长,也因此促进了国内建筑市场的繁荣。当然,这也是国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毕竟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的勤劳奋斗,国内经济形势一片大好,人们已经由温饱时代跨进了小康社会,对生活水平的要求在提高,住房需求应运而生,从政府的层面来说,与国际社会的接轨以及民生的改善,大量城市人口的增加等,需要对城市进行规划与美化,因此各种改造项目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不论怎样,国内的建筑市场已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种来自社会的需求也正在影响着高等教育,毕竟高等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为了给社会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基于这种形式,房屋建筑学这门传统的学科需要迎来新的改革与发展,以适应目前的社会变革。

1引导学生预习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与课程的设置一定要吻合,不能使学生有找不到北的感觉,毕竟在开设这门课的时候学生往往才刚刚开始接触专业知识,一旦涉及到其他方面的内容或者过深,学生会限于已有知识水平而无法理解,进而感到无趣,逐渐会失去学习的耐心。所以在课程设计时,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先让学生预习,自己寻找不明白的地方,然后由教师对这些问题逐步解释和引导,让学生明白课程的重要性和学习的意义。同时一定要注意量的掌控,既能让学生感到比较忙碌,又不能让学生感到太疲倦,否则效果就会大大折扣。

2自行选择设计题目

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己去选择题目,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学生对课程僵硬死板的印象,提高其学习的兴趣。有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比较枯燥的专业课程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融入课程的方法。在选题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把好关,不要设计过难或者过于复杂的题目,经常接触的一些简单的建筑就比较合适,以防止学生因工作量太大而心生厌倦。常见的一些比如教学楼、多层建筑住宅等等都可以作为设计的题目,同时还要做到尽可能的每人一个方案。总之,大多数学生对于自己选择的设计题目有较高热情,能主动地调研和查阅资料,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3强化建筑设计规范

房建课程在教材的安排上多侧重于设计原理的介绍,而对实际设计过程中要用到的设计规范没有过多的强调,但是这些内容对于建筑方案的确定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建筑防火设计规范》《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建筑制图统一标准》等一系列现行的建筑设计规范,这些规范教材中大多没有涉及或者涉及的是旧规范,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中予以更正或者将重要内容加以补充、强调,让学生对规范中的内容充分理解,才能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真正“游刃有余”。如对走道长度的确定,课本上只是给出了防火规范中的一个“表”,但要让学生正确理解该“表”的意义,就应该给学生讲解什么是封闭楼梯、普通楼梯、防烟楼梯、袋型走道等相关的概念,并利用实例讲解对不同的情况,疏散距离应该如何确定,若学生对这些内容不了解,在方案过程中就会走很多弯路。

大多数学生在方案设计开始时比较茫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有些学生总停留在看资料、“想”的过程当中,迟迟不肯动手画,这时就应该引导他们,告诉学生先从平面图入手,如先从小房间入手,再按照功能的需要组合成一层平面,鼓励他们将思考好的方案先画出来,不合理的地方开始时教师帮着他调整或者提出不合理的原因让他自己解决。这样逐步将方案深化,直至比较合理。

4严格设计程序管理

在具体的课程设计过程中应严格管理。设计过程分为方案设计、绘制工具草图和绘制施工图三个阶段,学生所做的建筑方案必须通过教师审查,方法是让学生自己详细讲解方案,教师就学生的方案提出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同教师讨论,其他同学也可以参加讨论。教师将方案中违反建筑规范的地方指出并和学生讨论改进的方法,直到方案合理,经过教师肯定后才进入下一阶段。在开始绘制施工图之前,笔者要求学生绘制工具草图,因为方案图大多比例较小,很多内容考虑不周,例如:很多具体尺寸及一些技术方面的内容在方案中是解决不了的,必须将图放大到施工图的比例,才能够发现和解决。另外学生是第一次画施工图,对于图面的布置、尺寸的正确标注等都不能很好地把握,如有时学生施工图加粗都完成了,却发现图框里没有画图签的地方。“二草”的内容让学生画出底层平面图和立面图即可,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施工图质量有很大好处。画完“二草”经过教师验收合格之后,就可以进入施工图绘制。这3个阶段的时间安排为:方案修改为3天,“二草”为2天,正式施工图绘制为剩余的7天。只要学生能按照安排的计划进行,都能较顺利地完成课程设计任务。

结束语

过去的十几年,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创造出了很多的神话,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整个建筑行业水平,但是要想做出好的建筑,精品建筑,还是需要国内整体建筑行业水平的提高,人才的培养是根本出路。房屋建筑学课程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那么做好课程设计的教改工作非常有必要。本文虽然对此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但是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希望广大师生更加的集思广益,把这门课程学好,把建筑专业学好,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7

程序设计课程是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之一。课程的任务是介绍计算机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与编程技巧,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分为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二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授课时只是单向地向学生灌输这门课程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往往彼此独立、没有联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这些零散的知识,缺乏对课程的整体把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反映老师讲课听得懂,代码也看得懂,就是不会自己写代码,时间一长,失去了学习兴趣;实验教学中,授课老师把实验任务布置给学生上机完成,并把运行结果和相关程序写到实验报告中,由教师批改实验报告给出学生本次实验成绩,这种实验模式很难真实反映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实际动手能力,且教师的工作量大,教学效果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通过对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实践环节等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给出了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教学中采用软件的演示剖析和实验教学软件系统等手段,完成课程的教学。该方法用于教学实践,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减轻教师的工作量,教学效果显著。

1 课堂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结合软件的演示剖析教学模式,即教师先提出任务,通过演示剖析事先设计好的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应用软件,提出实现该软件的设计思想和主要算法,让学生了解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即可实现该软件,引导学生通过上机自主完成本任务模快的学习,课堂教学过程如图1所示。

1.1 任务的设计

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提出的任务应具备以下特性:

⑴综合性:应该把学过的知识和即将要学的知识综合进去;

⑵实践性:任务必须能够通过实践来完成,应尽量避免抽象和完全理论化任务出现;

⑶趣味性:设计的任务要有吸引力,使学生感兴趣,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

⑷创新性: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还需要考虑到留给学生一定的创新空间,这样才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C语言为例,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同时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课程教学可设计为以下任务模快:顺序结构程序设计、选择结构程序设计、循环控制、数组、函数、预处理命令、指针、结构体与共用体、位运算、文件。

1.2 演示软件的设计

针对每一个任务模快,事先设计好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应用软件,该软件所解决的问题力求做到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例如,在C语言循环控制内容的教学中,可提出如下问题:有一对兔子,从出生后第3个月起每个月都生一对兔子。小兔子长到第3个月后每个月又生一对兔子。假设所有兔子都不死,问每个月的兔子总数为多少?主要程序代码如下:

算法设计:

1.3 软件的演示和剖析

课堂上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演示解决该问题的软件,让学生了解软件并对软件的功能产生兴趣,同时将整个功能的实现过程和代码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了解软件的设计思想和主要算法,了解所学知识的使用,强化学生对软件开发过程的记忆。通过软件的演示剖析,有效地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积极探求,并让学生通过上机实验自主完成任务的学习。

2 实验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是程序设计课程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提高学生编程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专门开发了用于实验教学的软件系统,本系统采用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结合的两层C/S与B/S结构,包含系统维护模块、系统管理模块、学生管理模块、题库管理模块、实验过程管理模块、实验成绩管理模块、作业生成等功能模块,实验教学过程如图2所示。

2.1 实验任务的设定及实验作业生成

按照课堂任务模快的教学要求,由教师先对本次实验应该完成的任务进行设定,包括应掌握的算法及其实现的语句,根据实验的难易程度同时设定实验所需时间等,然后由系统自动抽题组合,生成本次实验作业,直接显示在界面上。

2.2 学生上机实验并提交作业

通过学生管理模块事先将学生的信息导入学生数据库,上机时先进行登录、验证,进入系统后即可下载实验作业,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提交本次实验作业。

2.3 实验成绩的评定

学生提交的作业由系统自动评判,给出学生的本次实验成绩,并写入学生信息数据库,同时生成本次实验的班级成绩表。

3 结束语

本文对课堂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结合软件的演示剖析教学模式以及通过软件系统完成实验教学的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在教学中采用该方法,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教学中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⑵通过趣味性软件的演示剖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学生对软件的设计思想和软件开发过程的理解。

⑶通过软件系统完成上机实验任务,培养了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学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张松敏,王国强.案例一任务驱动模式的计算机程序语言教学探究[J].计算机教育,2010(2):132-134.

篇8

房屋建筑学是跟建筑工程相关的各专业大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学生初步了解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的基本构造、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后继专业课程的学习做铺垫和进行必备的知识储备。房屋建筑学这门课具有知识点多、综合性强的特点。课程结束后,为了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建筑设计原理、建筑基本构造,同时培养学生查阅、运用各种规范、图集和设计参考资料的能力,特地安排为期两周的课程设计,目的在于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获得必要的建筑设计和绘图能力。但实际情况是:房屋建筑学部分内容琐碎枯燥,学生学习主动性不佳;课程设计中问题层出不穷,设计成果较差。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形成以下教学思路,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学习热情以及课程设计的能力。

一、优化教学内容和顺序

目前,市面上针对房屋建筑学这门课编写的教材很多,但不少教材内容陈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陈旧或已淘汰的构造做法(如油毡防水、施工缝的处理等内容)加以撇除,换之为新的、实用的构造处理手法加以讲解。对于教材中部分琐碎、枯燥的构造内容(如吊顶、栏杆扶手、木门窗的构造等)大胆删除,对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部位构造(如墙体、楼梯、屋顶等)重点讲解。

调整教学内容的讲课次序:先讲授建筑构造部分的内容,在学生对建筑基本构造有了大致了解后再进行建筑设计原理的讲授,避免发生学生在开学初期学习的设计原理到期末课程设计时已经大部分被遗忘。为了引导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兴趣,补充讲解建筑发展史,以及具有代表意义的中国和西方典型建筑(如中国的四合院、西方欧式建筑的特点等)。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建筑历史、典型建筑分析更有兴趣。在教学中,通过对这些拓展知识的讲解,可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这些建筑在当代如何设计,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将满足功能需求和体现建筑的艺术美结合起来。通过类似的换位思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精心准备教学PPT,根据教学需要在PPT中放入大量的工程实例照片,到不同的施工现场拍摄,收集重点部位(基础、墙体、楼板、楼梯、屋顶等)的实际施工处理手法。教学实践证明对某些构造如屋面防水、地下室防水防潮处理等,在课堂讲授中先播放实际工程施工录像,再讲解对应的构造处理,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学习。

对于比较抽象的建筑设计原理,采用天正建筑以及SkechUp软件自建典型的建筑模型,充分利用这两个软件自带的人物、家具、设备库以及仿真动态实时观察的优势,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从外到内观察建筑模型,感受不同设计理念所带来的变化。例如,在讲授房间高度确定时,用SkechUp软件自建不同高度的房间模型,并在其中放入相同的虚拟人物、家具设备和灯具等模型,让学生观察房间高度对实际使用的影响。此外,自建相同高度不同面积、相同面积不同高度的房间模型,并放入虚拟人物、家具设备,让学生体会房间高而窄、宽而矮所带来的视觉区别。在讲解建筑立面设计时,事先采用天正建筑软件绘制建筑平面图并生成立面图。在讲课过程中,利用天正建筑软件的立面门窗、阳台替换,给学生展示不同的立面门窗和阳台造型,引起整个建筑立面在建筑美学方面上的变化。课堂上的这一系列模型演示,让学生感觉非常新奇,不但能够充分吸引学生课堂学习的注意力,也能激发学生课外自学这两个软件的热情。不少学生会在课外主动自学这两个软件,在学习和使用这两个软件的过程中对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有深入的理解。

三、重视绘图能力的训练

我校学生在大一上学期就已经学习《建筑制图》这门课,但直到大二下学期期末时才开始进行第一次独立的课程设计。时隔一年的时间,大部分学生对基本的建筑制图要求,如建筑平、立、剖图上哪些部位需要用粗实线绘制,哪些部位需要用中实线或细实线绘制,粗、中、细实线的线宽是多少,尺寸线间距是多少,轴号的直径是多少,文字标注该用几号字等,忘得一干二净。如果不做任何准备直接让学生在期末进行课程设计,在学生交上来的设计图中皆可能出现草书和行书,更不要提所绘制的设计图符合建筑制图的要求了。

针对学生书写不规范的现象,在开学的第一堂课上就应要求每位学生在课后练长仿宋字。为了避免学生不好好练字,特别要准备长仿宋字的字帖,字帖中有0~9这10个阿拉伯数字,还有常用的建筑术语。学生用半透明的临摹纸进行临摹,每周交两张练字纸,写得不好的重写。期中进行随堂写字测试,划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对写字评为差的学生重点管理,强化练字。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写字成绩也应作为期末总评成绩的一部分。

对于学生绘图不符合制图要求这一现象,专门用一节课的时间补充讲解建筑制图的基本要求。同时,结合授课内容,分次要求学生对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墙身剖面、楼梯剖面等内容进行抄绘。对学生抄绘的图,要进行逐一指正,对不符合制图要求的退回修改。教学实践中,学生的第一张抄绘图往往问题百出,几乎每个学生都会被退修,情况严重的甚至重画。但经过这一严格要求的抄绘后,会引起学生的充分重视。为了避免抄绘图退修或重绘,在后继的抄绘中,学生会严格按照制图规范进行绘图,杜绝期末课程设计图纸不符合制图规范的现象。学生在抄绘图纸的过程中,会初步掌握建筑方案表达的基本方法,为课程的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相结合

学校房屋建筑学期末课程设计三个题目,分别是单元式多层住宅楼设计、十二班中学教学楼设计以及全日制六班幼儿园设计。对于单元式多层住宅楼,学生日常生活接触得比较多,设计难度相对较小;而十二班中学教学楼设计,尤其是全日制六班幼儿园设计,存在一定的设计难度。因此,在建筑设计相关内容的讲授时,需要有针对性地对以上两种不同类型的建筑进行拓展讲解,让学生熟悉它们各自的功能要求、不同功能的房间或空间设计的要点、单个房间或空间如何串联形成建筑整体、哪些造型手法会使功能需求得以满足并体现建筑的审美需求。在理论讲解的同时,给学生展示不同建筑大师设计的方案,引导学生对大师的设计进行分析,理解设计意图并学习设计手法。

课程教学结束前三周,通过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每班学生按照设计题目分为三大组完成“身边的建筑”调研作业,要求学生利用周末时间,根据设计题目对校园周边指定的住宅楼、中学楼或幼儿园进行实地探访、调查体验、拍照记录,最后形成调研报告。学生提交调研报告后,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指定设计题目的方案构思,为课程设计做准备。

五、重视初步设计审查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为期两周,第一周进行初步设计,分为两个阶段:方案构思评价和草图设计。在课程设计开始前,学生应完成方案初步构思,即完成建筑平面组合,绘制方案构思简图。课程设计的第一天,以组为单位,先是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对方案进行讨论,然后由教师根据突出问题进行重点点评。

课程设计第二天,学生开始进行草图设计。由于方案构思比较粗略,很多具体尺寸并没有被确定,因此在草图设计阶段,为方便学生修改,不必要求学生设计的草图符合制图规范,所有线条一律用细线绘制。在草图设计过程中,强调学生要查阅设计规范,尤其要注意《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建筑防火设计规范》以及设计题目对应的《住宅设计规范》、《中小学建筑设计规范》、《幼儿园设计规范》等规范要求。这些和设计有关的规范要求,在课程教学中应事先讲解,但考虑到知识的遗忘性,在设计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给予不断强调。草图设计阶段不需要绘制全套图纸,只需要绘制底层平面图、标准层平面图以及正立面图。学生绘制完毕的设计草图,教师要逐一审查,直到设计合理才能进入下一阶段:绘制正式图纸。

在绘制正式图纸的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严格按照建筑制图规范绘图,由于有了前期抄绘图纸的经验,学生在该阶段普遍能顺利完成任务。

六、结语

房屋建筑学和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结合体。对学生第一次独立完成的课程设计任务,不能只依靠课程设计的短短两周时间,而要从学期初始就做好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地、精心地备课,在课堂上要吸引学生注意力。此外,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设计、绘图能力的准备和训练。对于学生的每次作业,教师都应认真批改,及时返回给学生,才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及时加以改正。除学生的努力之外,教师也应不断地提高自身能力,广泛阅读,不断进修,掌握最新技术以及有过硬的设计能力,才能上好房建课,指导好学生的课程设计。

参考文献:

篇9

C程序设计课程是国内大部分高校中绝大部分专业的必修计算机基础课。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满堂灌的单项式教学法,或者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不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没有突出课程本身的特色,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进行创造思维的空间[1]。

如果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教学,不仅教学效果好,而且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1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内容

任务驱动模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属于探究式教学的一种,其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围绕着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生资源的积极主动运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实践活动,适合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2]。

它是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加以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既符合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又符合教学的层次性和实用性。它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探索的学习精神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任务驱动教学法具有以下特点[3]:

(1) 任务驱动。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 目标具体,内容实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教学目标清楚明确,能更好地指导教学过程,也可以更好地评价教学效果;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不求理论的系统性,只求内容的实用性。

(3) 做学一体。任务驱动教学法打破长期以来的理论与实践二元分离的局面,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

(4)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任务驱动教学任务设计

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围绕如何完成这个具体的任务进行。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

课程任务教案设计是整个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起点和物质基础,一般来说将需要将教师教学过程中积累的授课技巧、授课方法加以总结,并巧妙地设计组合成任务场景,同时精心设计每次课的教学任务的引入以及要达到的任务目标。对于每一次上课的任务样本模型,通过设计、修改、论证和研讨,力争能够较广地反映课本概念,逻辑性强,重点突出,能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引导学生创新。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不是孤立地介绍各部分的概念、作用和操作方法,而是先宏观上将该问题作为一个大的任务呈现出来,例如在“程序设计基础―C程序版”教学中的循环程序设计里面的内容是有一节讲素数判断问题程序如何编写,教师通过讲解如何利用结构化程序编制思想让学生掌握该部分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整个内容设计为“判断素数”这一具体的任务。首先,要完成这样一个相对复杂的任务,必须要有原始数据,然后分析其是否是素数,最后输出结论。这样,就将一个大的任务分解成为三个小任务:(1)输入任务――利用系统库函数scanf;(2)分析判断任务――需要自定义函数;(3)输出结果――利用系统库函数printf。通过教师的分析,学生对结构化程序设计中“自顶而下、逐步求精”等概念就有了直观的认识。接下来教师再讲如何判断、利用数学上的概念来实现等该任务方法。

这样教学,学生学得快、学得牢。不论对学生还是教师,整个教学过程都显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顺理成章、轻松自然。

进一步地来说,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的成就感的驱使下,还可以课后自己设计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其他任务,这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3任务驱动教学目标实现

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还可以使对计算机有兴趣的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在课堂外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己摸索。计算机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教材所指定的软件,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求知欲的,也是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需要的[4]。

在教学中,学生常有这样的疑问:“现在计算机软件的种类很多,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学教材中指定的软件呢?这个软件到底有什么优越性呢?”教师可以将这些软件系统的优势和缺点给学生讲解清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如针对C语言实验软件系统,习惯使用DOS系统的同学可以选择传统的Turbo C 2.0,喜欢Windows环境的同学可以使用Win TC或VC++ 6.0。

采用任务驱动法教学,学生为了完成具体的任务,一方面会认真学习教材内容;另一方面,当学生发现有些功能用教材中所介绍的方法不能令其满意时,就会尝试着寻求其他参考书或者资料来帮助解决问题。这样,就把计算机的学习内容从教材内可以延伸到教材外,学生在探索其软件的学习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到不同解决方法的区别、特点及优劣,除了掌握教材限定的书本使用方法,同时还学会了同一问题其他的程序编写方法。学生学习的内容会更多、更深,知识面会更广。

在C程序设计的实验课或者程序课程设计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一个班学生个体差异与他们不同基础、不能兴趣爱好基础上,对整个班级学生进行分类排队,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可以将整个班级不同层次学生不同几组,针对每个层次的不同特点,相应地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实验任务或者课程设计任务,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

总之,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实现个性化教学、分层次教学和弹性教学的教学目标。

4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我们的教学目的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要点,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使用恰当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好准备。C程序设计课程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其优势是明显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教师主要是进行方法的引导,学生有更多时间动手摸索,而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因而在同一节课内,全班同学所掌握的程度会有所不同,容易造成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和教学知识点的疏漏。

如果课程一开始设计的任务超出学生的知识范围过高,那样反而使得学生反感、厌学,如果任务内容是前几章涉及到的程序例子内容,利用已有的知识,使得学生上手容易,这样完成任务就不成问题,学生也有成就感;同时,任务内容最好跟同学们实际生活相关,否则学生会感到枯燥等,比如指针学习任务可以设计成生活中的密码箱游戏。

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于教学之中,不但要服从一般性的教学原则外,还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5]:

(1) 任务适当原则。“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就是“任务”的建立和下达,建立难度适中的任务关系到教学的成败。这个任务应该是学生通过适当努力能够完成的,所以任务设置要适当。

(2) 学会学习原则。“任务驱动”教学法,将目标定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能力上。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掌握有序的学习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学习。这一目标的定位,也符合目前终身学习的指导思想。

(3) 学用互促原则。“任务驱动”教学法完成教学任务的途径是通过“用”来促进“学”的,用后知不足才能学,学以致用,学用互动,相互促进。

(4) 合作交流原则。在教学中要注意个体探究能力的差异。把个体自学与群体讨论,合作探究结合起来。提供三个学习空间,把个体学习、小组学习、班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人人参与,鼓励提出不同见解,使教学方式变成更为生动、活泼的全员探究合作教学。

5使用情况

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内容,是根据作者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并最近几年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运用,通过考试成绩和学生信息反馈,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作者教授2005级学生时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期末考试成绩反映学生的成绩不是很理想(如图1);在教授2007级学生时使用了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图2)。

对C程序设计课程使用基于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进行教学与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起到了促进作用。

通过作者自己的选择基于任务驱动的实践教学,发现学生不仅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很多知识,而且能够很好地把握知识点在实际任务中的应用,同时还能为使用该方法进行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6结语

C程序设计是一门逻辑性强、知识内在联系紧密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精选设计教学任务,明确讲授任务重点及难点,而且要注意学生对任务的学习效果反馈情况,才能为下步如何改进完善该教学任务以达到逐步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积极性与潜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秦玉平,沈泽刚. 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法研究[J]. 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6(2):113-115.

[2] 徐肇杰. 任务驱动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之比较[J]. 职业与教育,2008(11):36-37.

[3] 章振周,唐成棉. 职业教育任务驱动课程模式的建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6):45-46.

[4] 吴耀兴,王泽林.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2008(5):146-147

[5] 金春寒,郭成. 策略性知识的学与教[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0):7-8.

Discussion on Task-drive Teaching Method of C Language Programming

YANG Sheng-quan, LIU Bai-lin, LIU Ping-ping

篇10

一、微课程教学的特点

“微课程”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程教学以其短小精悍、以小见大的优势,迅速掀起了一场突破资源单一型传统教学的教育革命。而且,这一特质也与高职学生乐于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某一特定知识点以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的学习需求不谋而合。

二、 设置层次化的教学目标

微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受众群体的多样性。由于学生群体认知水平和能力结构存在差异,不同的学习对象可能具有不同的学习欲望。为了适应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可以制定层次化的教学目标,使不同学习目的的学生都能在微课程的使用中收获自己关注的学习内容。

(一)实施过程

为了提高微课程教学的适应性,可以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设定涵盖知识、行为和情感在内的层次化教学目标,每一类目标又细分为不同等级,能力要求随等级依次下降,实施分层梯度推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而合适层次和精准梯度的确定则源自对授课对象的充分了解,对未来微课程使用环境的可靠预测以及长期一线教学的经验累积。

(二)应用举例

现以“经营杠杆”为例,展示层次化教学目标的设置。根据教学内容,可将教学目标设定为甲、乙和丙三等。每等目标又可分解为知识、行为和情感目标三部分。

1.甲等目标。(1)知识目标。充分理解经营杠杆的基本内涵;充分理解经营杠杆产生的原因和作用对象;熟练掌握经营杠杆定义公式和简化公式,并能迅速计算;理解经营杠杆系数的含义;掌握经营杠杆的影响因素,能将所学理论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2)行为目标。能够熟练区分题目中的有效信息,迅速判断选择适当的计算公式;提高数据处理能力;提高运用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逻辑和创新思维。

2.乙等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经营杠杆的基本内涵;理解经营杠杆产生的原因和作用对象;了解经营杠杆定义公式和简化公式,并能计算;理解经营杠杆系数的含义;了解经营杠杆的影响因素。(2)行为目标:能够比较熟练地区分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判断选择适当的计算公式;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养成运用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丙等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经营杠杆的基本内涵;了解经营杠杆产生的原因和作用对象;知道经营杠杆作用效应的衡量使用经营杠杆系数;了解经营杠杆系数的含义。(2)行为目标:尝试运用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三、构建雪片化的教学内容

微课程时长一般为15―20分钟左右,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围绕某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教学活动,以通过该微课程学习,达到能够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的目的。这就要求每节微课程内容的选取,既要保持内容上的独立性,内容自身又要保持体系上的完整性。因而,需要将完整的课程内容如雪片般分解细化。

(一)实施过程

将完整的课程内容按知识体系分解为不同的独立单元,各自形成独立的微课程资源。每个微课程自身教学内容的构成也需要有效分解,细化为一定逻辑关系串联的几个知识点的集合,每个知识点内部再拆分成几个精心提炼的有代表性的关键词,从而实现从面到线、从线到点的分解。而对关键词含义的精准掌握奠定了全面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底层基础,知识点的逻辑串联又有效组合成了该节微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从而实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的整合。就像雪花自上而下飘落,每片雪花独立存在让我们能够看清楚雪花内部的细小结构,而每片雪花落地又共同覆盖成整片雪地,让我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雪的规模和形态。

成功的分解和细化源自平时对各种版本教材和专业资料的广泛阅读和积累,各种有关该节微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路和想法在头脑中碰撞,激发出符合授课者逻辑思维的知识体系,从而搭建起该课节的知识架构,再往框架中添加具体内容,让教学内容不断立体丰满起来。

(二)应用举例

首先,经营杠杆在整个财务管理课程中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单元存在。“经营杠杆”自身教学内容分解和整合可以类比物理上的杠杆原理,杠杆原理体现为对力的放大效应,而该效应能够形成需要以下三个要素:首先,支点(作用点)的存在是引起杠杆放大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杠杆的放大效应作用于杠杆的两端,即具有两个相互作用的对象;并且,每个作用对象距离支点(作用点)的距离大小决定了力的放大程度。因此,“经营杠杆”的教学内容按逻辑关系分解为经营杠杆的产生原因、作用对象和作用程度的衡量,前两者组合形成了经营杠杆的含义,最后一个内容形成了一个经营杠杆放大效应的衡量指标――经营杠杆系数(DOL)。每个知识点再进一步分解,以经营杠杆系数(DOL)的衡量为例,对于数量指标的理解,我们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计算经营杠杆系数(DOL)的公式,而且要明确计算结果所代表的财务含义;不但要明确含义,还要能够探讨如果该项数量指标传递的财务含义不够理想如何改进调整它。从而将经营杠杆系数(DOL)的衡量进一步分解为经营杠杆系数的计算、含义和影响因素,从而实现了教学内容到知识点的细化。以经营杠杆的含义为例,含义经过分析又分解为了固定成本(原因)、息税前利润和产销变动率(作用对象),实现知识点到关键词的分解。反过来,对关键词的准确把握支撑了每个知识点,知识点的逻辑整合又宏观勾勒出了该节微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

四、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一)实施过程

辅助声音、影像、案例和游戏等多种手段,努力寻求诠释教学内容的最佳方式。按照学生吸收新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具体到抽象实现新知识的初步接纳,通过个别到一般实现新知识的引申迁移,通过现象到本质实现新知识的理解拓展。

恰当教学手段的运用源自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多看、多听、多思积累下来的“素材”资源,根据每节教学内容所需在“资源库”中反复检索,挑选出适合的“素材”,而每一个原始“素材”又需要经过精心剪裁成适合本课节的表现形式,初具雏形再经过前期教学试用,反复调整,最终成型。当然,在多元化教学手段的选择中要注意时间上避免过长喧宾夺主,形式上避免过于花哨本末倒置。

(二)应用举例

在具体到抽象的接纳阶段,我们通过“两点间最短距离”的游戏进行“经营杠杆”作用点重要性的引入。具体过程是:向学生展开一张印有两个黑点的白纸,请学生思考:两点间最短的距离是多少?限于固有思维,学生可能回答: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带领学生突破平面思维,如果将两点用直线相连,取直线中点对折,可以看到两黑点将实现重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找到合适的作用点,可以将原有平面的最短距离缩减到更小至没有,从而突出作用点的重要性。

从具体内容入手抽象为新知识中的第一个核心知识点,带领学生接纳经营杠杆放大效应的存在。在个别到一般的迁移过程,学生通常不愿意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除非真正感受到事实的存在。在经营杠杆放大效应的展示、产生原因的分析和相互作用对象的识别中,通过引入具体公司销售案例,在数字计算中引导学生从心理上接受经营杠杆放大效应的存在,同时发现引起放大效应的原因――固定性经营成本的存在,以及相互作用的对象――产销和息税前利润。

从个别企业的产销案例入手过渡到所有企业适用的经营杠杆效应,引导学生将学习经验推广引申。在现象到本质的拓展阶段,以经营杠杆系数的影响因素为例,经分析,不但接受销售额与经营杠杆系数反向变化的结论,同时通过案例,分析企业在销售额逐渐递减时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化情况,不但带领学生观察经营杠杆系数越变越大的一般事实,还要引导学生观察到当销售额持续减小到盈亏平衡点时,经营杠杆系数趋近于无穷大的特殊情况,提示学生尤其关注企业盈亏平衡点时经营杠杆的作用效应,正效应可以实现更大收益,反效应则导致跌入更深的亏损绝境。从影响方向的表象引向背后更深的影响实质。

五、 形成动态化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学生学习效果反馈的重要形式。一般的教学评价主要有以课程结束后一次性考核为主的终结性评价和以过程进行中多次成果汇总形成的过程性评价,当然也包括上述两者的结合评价。日常课堂教学中,一般理论类课程选用终结性评价居多,实践类课程选用过程性评价居多。而微课程教学由于突破了课堂的限制,更利于形成多阶段、多形式的动态化的过程性评价结果。

学习前,学生可以通过视频微课资源预先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针对学生初步学习情况形成有针对性的评价成果,可以简单设问回答和收集学习问题为主,通过学前评价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基础。学习中,可以借助学生的深入学习设置更深入的考核成果,可以讨论、分析和总结为主,通过学中评价了解新知识重难点的消化情况。学习后,可以借助案例分析和辅助练习了解学生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各阶段动态化的考核成果综合、辩证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Z

篇11

Key words: hous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pouring belt; design;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按后浇带功能的侧重点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种:为解决高层建筑主楼与裙房的沉降差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称为沉降后浇带;为防止硅凝结收缩开裂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称为收缩后浇带;为防止硅因温度变化拉裂而设置的后浇施工带称为温度后浇带。后浇带法在建筑工程中已广泛应用,本文就其设计和施工方面的问题作一初步的阐述。

1后浇带法的设计

1)当建筑结构的平面尺寸超过混凝土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的方法来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一般地上结构由于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伸缩缝最大间距不宜超过混凝土规范限值过多,同时应注意加强屋面保温隔热,采用可靠的、高效的外墙外保温,并适当提高外纵墙、山墙、屋面等重要部位的纵向钢筋配筋率。当地上结构由于抗震设计需要而设置了防震缝时,伸缩缝宽度应满足防震缝宽度的要求。地下室结构超长的情况较为常见,除地下室顶板和处于室外地面以上的地下室外墙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对较大外,地下室内部和基础结构在使用阶段受室内外温度变化影响较小,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混凝土收缩应力对结构的影响。必须指出的是,后浇带只能解决施工期间的混凝土自收缩,它不能解决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结构应力集中,更不能替代伸缩缝。有一些结构设计者将后浇带和伸缩缝等同起来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两者的作用并不相同。

2)当地下室结构超长过多,单靠设置后浇带不足以解决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问题时,可以考虑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在适当位置设置膨胀加强带。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而且可以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连续浇筑即无缝施工。

3)对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是设置永久变形缝,还是在施工阶段设置沉降后浇带,应该根据建筑场地地基持力层土质情况、基础形式、上部结构布置等条件综合确定。当地基持力层土质较好或采用桩基时,高层建筑沉降变形量较小,此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而不设置永久变形缝,将高层建筑与裙房基础(或地下室)连成整体。当地基持力层压缩性较高且厚度较大,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的高差悬殊较大,高层建筑荷载较大时,则由于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量较大,在采用天然地基的情况下,还是以设置永久变形缝将高层建筑与裙房彻底脱开为好。

2后浇带法的施工

1)施工中必须保证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浇筑质量,防止漏浆或混凝土疏松。后浇带两侧应采用钢筋支架钢丝网隔断,并由结构设计人员确定两侧断面形式,当地下室有防水要求时,地下室后浇带不宜留成直槎。施工单位应指派专人负责保持后浇带内的清洁,防止后浇带内的钢筋锈蚀或钢筋被压弯、踩弯。

2)在封闭施工后浇带之前,应将后浇带内的杂物清理干净,做好钢筋的除锈工作,并将两侧混凝土凿毛,涂刷界面剂,后浇带混凝土应比两侧混凝土强度等级增大一级,并且采用掺加了微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

3)施工后浇带的封闭时间。一般来讲,对于收缩后浇带,不宜少于两个月,通常认为这时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已经完成60%以上;对于沉降后浇带,应等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封顶后再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即要求高层建筑先施工、先沉降,以释放一部分高层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或者根据沉降观测,当高层建筑结构施工到一定高度时,若高层建筑的沉降量较小,预估高层与裙房之间产生的差异沉降量处在控制范围之内时,亦可以提前浇筑后浇带混凝土。

4)在封闭后浇带之前,结构设计者应在图纸上明确提出后浇带附近一定范围内不允许堆放施工材料,限制施工荷载,并做好后浇带两侧的临时支护。特别是目前很多工程中,施工采用快拆体系的模板,这时更要注意后浇带附近的支护质量,防止在拆除模板过程中,由于支撑松动、移位等造成结构开裂。

5)底板后浇带施工。底板后浇带采用钢筋作骨架,铺设3层钢丝网作侧模支护。有些工程则采用快易收口网代替钢丝网,但浇灌硅时,同样要防止大量漏浆影响硅质量的问题。为保证结构施工质量,后浇带钢筋骨架不得焊于底板钢筋上。后浇带放置期间,为防止被水浸泡并便于清除杂物,浇筑底板时在后浇带处浇一条硷带。底板后浇带放置期间,为防止杂物污水进入,可采取临时保护措施:在底板后浇带两侧砌筑12 cm宽、12 cm高的砖带;砖为MU10,砂浆用M5;砖带与底板面转角处用1∶2水泥砂浆抹成圆弧,上部用胶合板封闭。

3后浇带施工流程中的一些具体要求

3.1对后浇带混凝土及施工的要求

1)后浇带内的后浇混凝土,应使用无收缩的混凝土灌实。无收缩混凝土可以采用膨胀水泥拌制,也可以采用掺加具有膨胀作用的外加剂与普通水泥拌制。混凝土的强度至少与先浇混凝土相同或提高一级。

2)后浇带内的后浇混凝土的浇灌时间,应采取不同类型的后浇带采用不同的浇灌时间。伸缩后浇带根据先浇灌混凝土的收缩完成时间而定。沉降后浇带一般宜在建筑物沉降稳定后,再浇筑后浇带的混凝土。3.2对施工后浇带的具体要求

1)后浇带的接缝形式,必需严格按施工图施工,施工缝施工时要用堵头板,根据接口形式在堵头板上装凸条。在后浇混凝土前要进行认真清理、洗刷、凿毛,对该处的混凝土一定要振捣密实,以使混凝土达到设计的强度等级标准。

2)后浇带的先浇混凝土完成后,应进行设法防护,顶部应遮盖,四周用临时栏杆或围护砌体围护,防止后浇带内垃圾堆积、难以清理,在施工过程中钢筋被污染、踩踏。

3)后浇带后浇部分混凝土一定要用无收缩混凝土,有条件的最好掺入一些早强减水剂,施工前应试配比,拌制要认真,精心浇捣密实,事后还要注意浇水养护。

4)后浇带跨内的梁板在后浇混凝土尚未浇筑前,两侧结构长期处于悬臂受力状态,在施工期间本跨内的模板和支撑不能拆除,必须待后浇混凝土设计强度达到其强度值的75%后,按由上往下的顺序进行拆除。在后浇带浇筑混凝土后,要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监测,并将数据同整个沉降观测记录在案。

4后浇带施工注意事项

1)后浇带接缝形式必须严格按设计施工图施工,施工时宜用堵头板上装凸条。

2)后浇带两侧硅浇筑后,应进行防护,局部应覆盖,四周用临时栏杆围护,防止施工过程中钢筋被污染,保证钢筋不被踩踏。有些工地后浇带不设围护,致使钢筋被严重踩弯、钢筋杂乱、建筑垃圾较多,不易清理。3)在后浇带浇筑硷前,需将两侧硅凿毛,清除浮动石子,浇水冲刷干净,并保持湿润。

4)后浇带后浇硅要求用无收缩硅,掺用微膨胀剂,精心振捣密实,注意浇水养护。

5)后浇带跨内的梁板在后浇带硅浇筑前,两侧结构长期处于悬臂受力状态,在施工期间,本跨内的模板和支撑不能拆除,必须在后浇硅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值的75%以上后,方可按由上向下的顺序拆除。

总之,后浇带的设计、施工是保证结构有效连接的重要环节,要根据不同的工程性质、特点、作用,认真设计,精心施工,才能保证每个工程项目的整体性、完美性和使用性,达到提高工程质量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滔.房屋建筑工程[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篇12

目前,鉴于理工类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涉及内容多、学科背景不同、培养层次不同等原因,我们立足于本学科的培养目标,制定了相关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在理工类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中,主要开设的高级语言是C,C++,VC,VB。程序设计基础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思想、方法和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问题的能力。

为了缩短与内地院校在计算机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存在的差距,应进行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不断总结经验,寻求一条合理有效、切实可行的途径。理工类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体系的C程序设计是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其涉及概念多,规则复杂,数据类型和运算符丰富,使许多初学者望而生畏。作者长期从事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在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运用了案例式任务驱动教学法,现和大家共同探讨。

2 案例式任务驱动教学

为兼顾理工类不同专业提出的不同要求,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我们运用了案例式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此方法实际上是案例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

2.1 案例教学

在C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采用“精选案例”来说明程序设计的基本语法、基本算法、基本理论知识、应用技能和具体实现过程。并将其融为一体,通过具体案例的实现来讲解每个知识点,从而激发学生从系统掌握理论知识到实现各个环节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1]。

2.1.1 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中,教师所选的案例要尽量贴近实际,选题同时具有典型性、综合性和示范性,并突出其难点与实用价值。通过讲解使学生体会到难点不难,解决难点问题的关键所在等。我们曾选择“学籍管理系统”,“小游戏”等作为案例。

首先,给学生做精选案例系统的演示,让学生体会用C程序设计方法编程应用的实际效果。通过展示友好的界面、演示完善的功能、对比学生的实际生活,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1.2 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跟随创新、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

1) 通过教师的精选案例培养学生的程序阅读能力。阅读程序对学生编程能力的提高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模仿、借鉴已有程序的设计方法和技

基金项目:新疆大学21世纪教改工程二期项目(XJU2008JGT13)。

作者简介:阿里甫•库尔班,男,维吾尔族,副教授,研究领域为计算机基础教育、多文种信息处理、数据库应用。

巧,逐渐形成自己的编程思路。随后要求学生在精选案例程序的基础上或者在它的,自行增加新的功能。这种创新本身也具有重要的意义,程序的核心模块虽然借鉴他人,但是极大缩短了学生的学习周期,提高了学生的超前学习能力,逐步形成高效的程序设计思想和动态调试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跟随创新能力。

2) 通过精选的案例培养学生的程序集成能力。学生掌握了某些实用的案例程序之后,经过有效、合理的组合进一步完成难度更大、综合性强、具有新增功能的其他应用程序[2]。

3) 进行一定的跟随创新和集成创新训练之后,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编程技巧和经验,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内容,并围绕重点和难点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最终达到学生自主开发应用程序的目标。

2.1.3 学籍管理系统的案例教学

学籍管理系统对学生来讲非常熟悉。在C程序设计的第一节课,首先抛开课本,演示用C语言编写的“学籍管理系统”小程序。通过演示程序,从使用者的角度讨论设计需求,激发学生学习C程序设计课程的兴趣。其次对程序结构进行讲解,最后对程序功能进行详细的解释。通过此方法,学生对C程序设计课程的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语句及程序设计方法、选择结构、循环结构、自定义函数、数组、指针、结构体与共用体、文件等每个知识点内容产生了初步的认识。

进一步结合传统的教学中讲述C语言的数据类型、标识符,变量等概念的方法,按照教材的理论知识脉络强调其详细的使用规则。将传统教学方法和案例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取得了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学籍管理系统”的数据结构定义与C语言的数据类型、标识符,变量等内容并行讲解。

1) 学生基本信息描述的数据结构。

typedef struct {

int sno;//整性变量名,分类,定义讲解

char sname[18];//数组基类型,定义,元素

int sex;//借整型、字符型、来描述逻辑数据

int room;// 整性变量名,分类,定义讲解

int fon;// 整性变量名,分类,定义讲解

} StudentInfo;

2) 学生成绩信息描述的数据结构。

typedef struct {

int sno; //整性变量名,分类,定义讲解

char courseNo[6];

char couseName[30];

int grade1; //课程学分

int float 2; //平时成绩,浮点型数据、分类、定义讲解

int float 3; //实验成绩

int float 4; //卷面成绩

float z; //综合成绩

float sx; //实际学分

} GradeInfo

3) 结合案例讲解循环,如While (1),子函数定义,多分支选择语句switch语句。

While (1)

{

MainMenu(); //调用菜单子函数

scanf ("%d",& choose);

switch(choose)

Case 1 : Input(); break; //输入

Case 2 : Query();break; //查询

Case 3 : Delete();break; //删除

Case 4 : Sort(); break; //排序

Case 5 : exit(0); //退出

}

通过此模块讲解While (1)语句的功能、多分支选择语句switch的结构和使用方法、菜单子函数MainMenu()、数据输入Input()、查询信息Query()、删除信息Delete()、排序Sort()等用户定义函数的定义、结构和调用。分析这些模块所蕴含的算法和引用的所有语句的功能、语法。

篇13

1 后浇带法的设计

1)当建筑结构的平面尺寸超过混凝土规范规定的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的方法来适当增大伸缩缝间距,但一般地上结构由于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伸缩缝最大间距不宜超过混凝土规范限值过多,同时应注意加强屋面保温隔热,采用可靠的、高效的外墙外保温,并适当提高外纵墙、山墙、屋面等重要部位的纵向钢筋配筋率。

当地上结构由于抗震设计需要而设置了防震缝时,伸缩缝宽度应满足防震缝宽度的要求。地下室结构超长的情况较为常见,除地下室顶板和处于室外地面以上的地下室外墙受温度变化影响相对较大外,地下内部和基础结构在使用阶段受室内外温度变化影响较小,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混凝土收缩应力对结构的影响。

必须指出的是,后浇带只能解决施工期间的混凝土自收缩,它不能解决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结构应力集中,更不能替代伸缩缝。有一些结构设计者将后浇带和伸缩缝等同起来的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两者的作用并不相同。

2)当地下室结构超长过多,单靠设置后浇带不足以解决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问题时,可以考虑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在适当位置设置膨胀加强带。采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进一步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而且可以用膨胀加强带取代部分施工后浇带,从而实现混凝土的连续浇筑即无缝施工。

3)对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是设置永久变形缝,还是在施工阶段设置沉降后浇带,应该根据建筑场地地基持力层土质情况、基础形式、上部结构布置等条件综合确定。当地基持力层土质较好或采用桩基时,高层建筑沉降变形量较小,此时可考虑采用施工后浇带而不设置永久变形缝,将高层建筑与裙房基础(或地下室) 连成整体。当地基持力层压缩性较高且厚度较大,高层建筑主体与裙房之间的高差悬殊较大,高层建筑荷载较大时,则由于高层建筑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量较大,在采用天然地基的情况下,还是以设置永久变形缝将高层建筑与裙房彻底脱开为好。

2 后浇带法的施工

1)施工中必须保证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浇筑质量,防止漏浆或混凝土疏松。后浇带两侧应采用钢筋支架钢丝网隔断,并由结构设计人员确定两侧断面形式,当地下室有防水要求时,地下室后浇带不宜留成直槎。施工单位应指派专人负责保持后浇带内的清洁,防止后浇带内的钢筋锈蚀或钢筋被压弯、踩弯。

2)在封闭施工后浇带之前,应将后浇带内的杂物清理干净,做好钢筋的除锈工作,并将两侧混凝土凿毛,涂刷界面剂,后浇带混凝土应比两侧混凝土强度等级增大一级,并且采用掺加了微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

3)施工后浇带的封闭时间。一般来讲,对于收缩后浇带,不宜少于两个月,通常认为这时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已经完成60 %以上;对于沉降后浇带,应等高层建筑主体结构封顶后再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即要求高层建筑先施工、先沉降,以释放一部分高层与裙房之间的差异沉降;或者根据沉降观测,当高层建筑结构施工到一定高度时,若高层建筑的沉降量较小,预估高层与裙房之间产生的差异沉降量处在控制范围之内时,亦可以提前浇筑后浇带混凝土。

4)在封闭后浇带之前,结构设计者应在图纸上明确提出后浇带附近一定范围内不允许堆放施工材料,限制施工荷载,并做好后浇带两侧的临时支护。特别是目前很多工程中,施工采用快拆体系的模板,这时更要注意后浇带附近的支护质量,防止在拆除模板过程中,由于支撑松动、移位等造成结构开裂。

5)底板后浇带施工。底板后浇带采用钢筋作骨架,铺设3 层钢丝网作侧模支护。有些工程则采用快易收口网代替钢丝网,但浇灌硅时,同样要防止大量漏浆影响硅质量的问题。为保证结构施工质量,后浇带钢筋骨架不得焊于底板钢筋上。后浇带放置期间,为防止被水浸泡并便于清除杂物,浇筑底板时在后浇带处浇一条硷带。底板后浇带放置期间,为防止杂物污水进入,可采取临时保护措施:在底板后浇带两侧砌筑12 cm宽、12 cm 高的砖带;砖为MU10 ,砂浆用M5 ;砖带与底板面转角处用1∶2 水泥砂浆抹成圆弧,上部用胶合板封闭。

3 后浇带施工流程中的一些具体要求

3.1 对后浇带混凝土及施工的要求

1)后浇带内的后浇混凝土,应使用无收缩的混凝土灌实。无收缩混凝土可以采用膨胀水泥拌制,也可以采用掺加具有膨胀作用的外加剂与普通水泥拌制。混凝土的强度至少与先浇混凝土相同或提高一级。2)后浇带内的后浇混凝土的浇灌时间,应采取不同类型的后浇带采用不同的浇灌时间。伸缩后浇带根据先浇灌混凝土的收缩完成时间而定。沉降后浇带一般宜在建筑物沉降稳定后,再浇筑后浇带的混凝土。

3.2 对施工后浇带的具体要求

1)后浇带的接缝形式,必需严格按施工图施工,施工缝施工时要用堵头板,根据接口形式在堵头板上装凸条。在后浇混凝土前要进行认真清理、洗刷、凿毛,对该处的混凝土一定要振捣密实,以使混凝土达到设计的强度等级标准。2)后浇带的先浇混凝土完成后,应进行设法防护,顶部应遮盖,四周用临时栏杆或围护砌体围护,防止后浇带内垃圾堆积、难以清理,在施工过程中钢筋被污染、踩踏。3)后浇带后浇部分混凝土一定要用无收缩混凝土,有条件的最好掺入一些早强减水剂,施工前应试配比,拌制要认真,精心浇捣密实,事后还要注意浇水养护。4)后浇带跨内的梁板在后浇混凝土尚未浇筑前,两侧结构长期处于悬臂受力状态,在施工期间本跨内的模板和支撑不能拆除,必须待后浇混凝土设计强度达到其强度值的75 %后,按由上往下的顺序进行拆除。在后浇带浇筑混凝土后,要在一定时间内进行监测,并将数据同整个沉降观测记录在案。

4 后浇带施工注意事项

1)后浇带接缝形式必须严格按设计施工图施工,施工时宜用堵头板上装凸条。2)后浇带两侧硅浇筑后,应进行防护,局部应覆盖,四周用临时栏杆围护,防止施工过程中钢筋被污染,保证钢筋不被踩踏。有些工地后浇带不设围护,致使钢筋被严重踩弯、钢筋杂乱、建筑垃圾较多,不易清理。3)在后浇带浇筑硷前,需将两侧硅凿毛,清除浮动石子,浇水冲刷干净,并保持湿润。4)后浇带后浇硅要求用无收缩硅,掺用微膨胀剂,精心振捣密实,注意浇水养护。5)后浇带跨内的梁板在后浇带硅浇筑前,两侧结构长期处于悬臂受力状态,在施工期间,本跨内的模板和支撑不能拆除,必须在后浇硅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值的75 %以上后,方可按由上向下的顺序拆除。

总之,后浇带的设计、施工是保证结构有效连接的重要环节,要根据不同的工程性质、特点、作用,认真设计,精心施工,才能保证每个工程项目的整体性、完美性和使用性,达到提高工程质量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滔.房屋建筑工程[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