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云计算的技术体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自2006年8月谷歌CEO Eric Schmidt在搜索引擎战略大会上提出“云计算”一词,使之名声大噪,到今日,很多组织机构或个人都从自身角度对“云计算”的定义进行了阐述,但没有一个可以被各方统一接受认可的定义。(1)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NIST):云计算作为一种模式,提供了便捷的,可随时通过网络访问配置计算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共享池的能力,这些资源能够快速部署,并只需要很少的管理工作或与服务供应商进行很少的交互。(2)维基百科(Wikipedia):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整个运行方式和电网类似。(3)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云计算既指在互联网上以服务形式提供的应用,也指在数据中心里提供这些服务的硬件和软件。而这些数据中心里的硬件和软件则被称为云。
不难看出上述云计算概念的描述基本来自两个角度,即商业模式或技术模式。只是有人强调其“应用服务性”,有人则重视其“技术实现方式”。两者并无冲突。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云计算可被视为一个划分范畴的定语,具体所指取决于其所处的语义环境。
二、云计算的核心技术
长久以来,云计算的追捧者们一直在强调云计算所造就的全新的商业模式――计算资源首次以服务的形式通过互联网自助方式销售给客户。然而,伴随“大用户”“大数据”、“大系统”等问题的出现,成就云计算背后的技术体系渐渐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云计算融合了多种先进计算机技术理念,通过系统工程思想将各种技术不断重组来解决应用时的具体问题。故在云计算平台的技术实现中,会发现多种技术的影响,但如果我们只关注部分而忽略整体创新效应,则会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情况,不仅有失偏颇,还会导致错误的认识[1]。
2.1 云计算与并行计算、分布式计算
并行计算(Parallel Computing)是指多个指令可以同时被执行的计算模式,通常运行在并行计算机之上。并行计算是所有高性能计算机和超级计算机实现的基础计算模式,它由串行计算演变而来,通过软硬件技术仿真自然世界中一个序列中含有众多同时发生的、复杂且相关事件的事物状态。并行计算的优势即为加快计算速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并行计算只可能是一个紧耦合的结构。由于并行计算的工作原理是将整体问题分割成为多个可被同时执行的指令,则其计算速度和可执行性都与其任务的分割方法密不可分,即在设计时,必须对相关任务进行良好的定义,制定具体的执行策略,对于定义之外的任务,系统将无法处理。这就使得并行计算模一旦定义完成之后,就只能处理定义类型的任务――计算能力强,但处理范围窄。
分布式计算(Distributed Computing)的思想与并行计算类似,但其是利用了更多的不在同一物理地址的计算资源来解决大规模的复杂计算问题,即将“大”问题分解成为多个可被同时处理的“小”问题,之后再将这些“小”问题交由通过网络连接起的多个不在同一物理地址的计算机执行。其中各个资源节点(物理的或逻辑的)既协同又独立,在统一的管理下动态地进行任务和功能分配,并行地运行分布的程序。相比之下,分布式计算模式则是一个松耦合的结构,在分布式计算中被分解后的小问题间相对独立,没有很强的相关性;而并行计算中被分解之后的各个小任务间是有很强的相关性的。
云计算在传统的分布式计算模式上有了一个跃升――计算资源虚拟化。它在硬件资源底层之上通过虚拟化技术使得物理上分布式的计算资源透明化,避免了硬件异构可能带来的隐患,并在逻辑上形成一个巨大的资源共享池。它不再像传统分布式计算的任务导向型,而在看似无限的资源共享池的基础上形成需求导向的特点。云计算的结构虽在本质上是大规模分布式计算,但由于其又融入了很多并行计算的思想和技术(类似MPP大规模并行处理),才使得云计算逐步加入到超级计算机的行列中去。
2.2 云计算与集群计算、网格计算
集群计算(Cluster Computing)通俗来讲就是多个计算机或服务器通过冗余互联成为一个对用户而言逻辑上单一的高可用性的系统。集群技术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技术,通过集群技术,可以在付出较低成本的情况下获得在性能、可靠性、灵活性方面的相对较高的收益。
集群计算被广泛的用来进行低廉的并行计算。相比价格昂贵的中大型机,集群相对价格低廉可用性高,一般为同构,易于使用和维护,且采用集群可以有效实现负载均衡,极大的提高了其通信量和处理速度,成为实现超级计算机的技术之一。
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分布式计算模式,通过网络将分散的闲置的计算机资源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拥有超强性能的虚拟计算机,为用户提供功能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来处理特定的任务。[1]其工作方式也具有典型的分布式计算的特点:先将需要超强计算能力的问题分解为更小的问题,然后将已分解的各个小部分问题分发给多台计算机进行处理,最后再将这些计算机反馈回来的计算结果综合起来得出最后结论。网格计算的典例即是SETI@home.
由上述网格计算的定义中不难看出,网格计算是为了解决需要巨大计算力才能解决的问题而专门设立的。在网格计算中,使用者通常需要先基于某个网格的框架来构建自己的网格系统,如果一个新的应用程序想要使用网格系统,则在进行设计部署时,就要考虑网格的基本结构和其所提供的服务。应用开发者必须要知道如何把基础设施的各个部分组合在一起,考虑编程语言、系统环境、数据管理、任务的分发和结果的打包、安全性和可用性的管理等诸多内容。这也就意味着网格计算更多的是任务导向型的“专用”计算模式,这就造成了其应用于商业上的局限性。
云计算综合了集群与网格的优势。利用集群技术在逻辑上形成云网络中的单节点,而在物理层面通过集群技术有效的解决了单点失效(Single Point of Failure, SPoF)和负载均衡的问题,实现了云计算“弹性”“透明”的特点。利用网格计算的概念,云计算通过大规模分布式计算模式集中分散的闲置资源,形成巨大的计算资源共享池,同时不需要用户关注整个云系统资源的管理和整合,更多的体现 了其“通用性”。
2.3 云计算虚拟化
虚拟化技术(Virtualization)是云计算理念实现的核心基础,是将各种计算及存储资源充分整合和高效利用的关键技术。从虚拟化理念角度来讲,虚拟化是资源的逻辑表示,使它不受物理限制的约束。[3]从技术实现的角度来讲,虚拟化将计算机资源抽象出来,形成不同的“虚拟层”,向上提供与“真实的层”相同或类似的功能。虚拟化技术为一组“类似资源”提供一个通用的抽象接口集,由此隐藏了大量分布异构的底层资源各自属性和操作的差异性,使计算资源对上层应用透明,解除了上层应用与操作系统和硬件的紧耦合关系,并通过这个通用的接口实现通用统一的方式访问和维护计算资源。
虚拟化技术分类方式多种多样,例如按实现层次来划分,大抵有硬件虚拟化、操作系统虚拟化、应用程序虚拟化,但其实他们实现的功能是一样的,都是在一台设备上虚拟化出多个操作系统,以达到资源的最大利用化,只是它们在实现这一目标时所采用的虚拟化层不一样。所以虽然虚拟化技术的分类方式很多,却相对含糊,故在此不多赘述,只详细介绍从被应用的领域划分的实现云计算三层基础服务的虚拟化技术。
从本质上来讲,云计算提供的服务实际上都是虚拟化的服务。从虚拟化到云计算的过程,实现了跨系统的资源动态调度,将大量的计算资源组成计算资源共享池,用于动态创建高度虚拟化的资源供用户使用,从而最终实现应用程序、计算平台和硬件资源以服务的方式通过互联网提供给用户,以更加便捷和弹性的模式满足用户需求。
2.4 云计算与SOA
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是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的简称。通常我们所说的SOA是一套设计和开发软件的方法和原则,它将应用的不同模块(即服务单元)通过一些定义良好的接口和协议联接起来,使各类服务可以通过统一且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形成整体服务平台或系统。从技术层面上来讲,SOA是一种组织和利用可能处于不同所有权范围控制下的分散功能的范式[3],即给定一种标准接口和一个约束接口的服务协议,则任何应用满足该服务协议,即可通过给定的标准接口进行通信和交互,实现“相互独立”的对接。由于中立的接口定义,通过标准接口进行交互的功能模块各自相对独立,任何一方的功能发生变化,都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其结构的松耦合性有效的实现了功能模块的复用性。同时随着业务应用的变化,SOA能够便捷、快速、低耗的开发和组装企业系统,并有效的解决在分布、异构的环境中数据、应用和系统集成的问题,大大提高了组织面对应对外界环境的敏捷性。
云计算是SOA思想在系统和硬件层面的延伸。SOA的使用,在本质上是一种用于交换系统与系统之间的消息的企业信息集成技术,它更关心如何使系统集成更有效率,在这方面它更类似于企业应用集成(Enterprise Application Integration,EAI)技术。不同的是EAI多是在事后打补丁,而SOA是事前预想的通用解决途径,它可以达成企业架构中系统接口的统一,节约资源,同时在将来可能发生集成时提高速度以及组织的敏捷性。而相对比,云计算的重点在于通过资源的重新组合,来满足不同的服务需求。在云计算平台中,借鉴SOA服务导向的思想,可以实现更大范围的“服务”的模块化、流程化和松耦合,即可通过通用接口的定义屏蔽底层硬件资源的区别,实现云平台的透明化。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良好的接口定义实现数据交换的一致性,从而可以进行底层硬件资源和上层应用模块的自由调度,从而实现云计算的积木化。
参 考 文 献
篇2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a new radio monitoring system that is different to traditional radio monitoring systems. In this paper, the architecture and application model are discussed. The radio monitoring system combines software-defined radio (SDR), wired and wireless high-speed network, and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ies. It is a reference for new-generation radio monitoring technology and system development.
Key words: software-defined radio(DSR); radio monitoring; cloud computing
随着无线电通信应用的日益广泛、电磁环境日趋复杂,无线电监管的工作难度也在持续不断地增加。无线电监管工作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无线电频谱资源的有效使用、民用日常通信需求的保障、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甚至在战时环境下会决定军队及国家的安危,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无线电监管工作。当代无线通信的复杂性和设备的广泛性对监管工作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国都建有自己的监管机构和技术体系,如:美国设有一个监控中心、13个监测站;中国设立中央、省、地市3级管理和监测建制机构,并建有短波、卫星、超短波3张监测网,部分监测网设有多个遥控监测站[1]。小到一场考试、中到举办一场活动的(如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保障、大到国家安全保卫均纳入无线电监管行为中。
当前用于无线电监管的主要设备有扫频仪、宽频接收机、定向天线等(卫星监测除外),主要对无线电发射的基本参数,如对频率、电平、示向度、仰角、测向质量等系统地进行测量、传输;调查、记录有关干扰源、背景噪声等电磁环境情况;判明并解决干扰问题;保护合法无线电台站用户的权益;查处非法无线电台站的干扰等。这样的传统模式鉴于历史传承及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通常只记录结果数据,而不是监测到的某个信号的原始数据,如果一个信号从此消失,而监测系统却无法对其进行解码时,则会存在无法回溯等不利情况的发生。
目前,有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无线电监测模式[2-3],也有基于遥测站类型的网络化监管体系,但它们均基于“结果”的应用模式。如图1所示,如果能在现场采集被监测信号的“原始样子”,再把该信号数据直接送到监测中心存储,并使用大型计算机对其进行分析,甚至可以在任何需要时对采集到的信号数据进行二次、三次分析,就能够彻底解决传统模式中受限于设备、不可回溯等重要缺陷,使无线电监管体系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设想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仍是一个空白。
随着高性能的软件无线电接收机、越来越广泛和高速的互联网络、能提供强大的存储和计算能力的云服务的诞生,这种全新的监管模式将逐渐成为一种可能。传统无线电监测模式和设想的云无线电监测模式对比如表1所示。
1 监测模式架构设想
基于上述设想可以看出:使用高性能的软件无线电接收机可以得到目标现场信号的完整采样,通过超高速互联网可以将将信号的原始采样数据送往强大的存储和计算能力的云服务,这样以来原始采样数据就能够完全存储,并利用软件无线电的处理思想进行后期分析。无线电监控将会实现从“分散的结果样本”到“原始的数字底片”+“强大的后期分析”的质的跨越。
在信号处理上,传统的无线电监测是读取监测仪器的处理结果而不是得到信号的原始信息,新模式获取的是信号的原始采样结果。这好比数码相机是输出一张已经在相机内部处理和压缩过的JPG图片,还是一张RAW图像之间的区别。很显然,获取到最原始的信息则会更有利于后期的处理,并且能够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全系统由网络无线电监测传感、高速互联网络、云存储、云计算构成,其中主要的分析处理由云计算中心完成,包括不明信号发现、监测定位、测量信号的频率、场强、带宽、调制方式、发射源位置、频谱图等信号特征数据分析。根系结束后可将结果即时传送到相关机构或者人员,以便进行进一步处理,如图2所示。
1.1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监测网络
传感器
软件无线的电定义为:一个无线电系统中,天线以后就数字化,对信号的所有的、必要的处理都由存放在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中的软件来完成。采用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在可编程控制的通用硬件平台上,利用软件来定义可以实现无线电台的各部分功能,包括前端接收、中频处理以及信号的基带处理等等。软件无线电的主要特征是将天线接收到的信号尽早地完成模拟到数字的转换,之后主要依靠软件来实现信号的处理和应用[4-7]。软件无线电接收机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大动态范围、高灵敏度、快速扫描(如:1 GHz/S)、高精度等性能,不仅可以作为通用接收机、更可以作为高速搜索接收机和测量接收机等,如图3所示。
在该方案设计中,单运用软件无线电的这些固有特性还是不够的,重要的是需要将模数转换(A/D)后的数据直接送往云计算平台,以实现采集到的原始信息数据“原封不动”地被中心获取到,而不是已经被现场监测设备“处理过”的结果。
在传统的软件无线电接收机的A/D级后增加了网络通信模块,直接将A/D后的结果数据通过网络通信模块发送到承载网络上。另外,网络无线电监测传感需要能接受控制中心的按需监测需求,诸如智能波束天线的指向、监测频段带宽、数据传送上级站等全系统控制参数,如图4中所示。
一个能输出原始信号采样信息、监测参数受控的软件无线电接收机,可以代替传统的监测设备,这就是我们需要的无线电监测的网络传感器。我们可以将它放置在我们想要放置的地方,同时接受中心的控制进行检测,并为监测中心“如实”地送回了监测目标现场原始信号的完整采样信息,从而被称为监测体系中的“千里眼”。
1.2 承载监管系统的互联网络传输
链路
要将实时高速的监测原始结果数据送到云端,需要有高速可靠的网络承载整个监测体系中各个模块的互连任务。
计算机网络技术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系统和系统之间、区域间的互联从起初的很困难到广域、城域网的广泛,接入方式和接口形式从起初的五花八门到现在以以太网为主,速度从几K提升到10 Mbit/s、100 Mbit/s、1000 Mbit/s、10 Gbit/s、并将步入40/100 Gbit/s[8],无线局域网络技术也有了高速的发展,速度在802.11 n上已经能达到300 Mbit/s并且开始展望600 Mbit/s,可以预期在不久的将来无线局域网将会有更高的接入速度,如图5中所示。
目前主流的千兆以太网和802.11n 300 Mbit/s无线局域网的实际有效传输的带宽为900 Mbit/s以及80 Mbit/s左右。使用无线网络足够本地局域范围内的几路软件无线电监测网络传感器无线连接,而到了有线千兆网络后足以承载多达数十路汇聚后的传输任务。
1.3 监管体系云计算平台
云计算,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云计算的核心思想是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按需服务[9-10]。
本方案设计中云计算承担着全监测网监测管控、高速数据存储、监测分析等主要功能,在整个监测网络中大量的软件无线电监测网络传感器会生成大量的监测原始信号采样信息送往云计算中心,由一个控制中心加若干个云计算节点来完成整大负荷计算及分析任务。
其中,海量监测原始数据保存可能会成为系统最大的瓶颈。随着中央处理器(CPU)及周边芯片组和高速大容量存储器件的发展,新一代的内存数据库容量可以达到TB级、吞吐速度可以达到每秒GB级,高于传统磁盘阵列几个数量级。数据存储可以采用内存数据库来完成高速的实时数据收集,并根据需要直接在内存数据库中进行高速分析,最后将有效的信息数据转存到实体磁盘存储阵列,如图6所示。
1.4 监管控制系统及监测分析软件群
由一个或多个云计算节点担负监测网的监测分析任务,可以采用由市级计算中心担负,或省、市两级计算中心担负,甚至国家、省、市3级计算中心联合担负的组合方式。
全网监测工作受控并协调于监测控制中心的系统控制软件,各个分节点可以分开承担不同区域的无线电监测网络传感器的数据存储、计算工作,也可以担负前期实时分析或后续分析等不同阶段的分析任务等。
监测分析软件群需具备可加载、组件化、可组装等特性,以实现对被监测无线电信号的全方位、多角度分析。组件需包含:用于数据接收和存储的数据采集软件;基于频谱扫描、频谱分析、频率活动特性分析等各种基带信号分析软件;用于基础信号处理的降噪处理软件、数字变频软件等;用于信号解调的调制模式识别软件、各种模式解调插件等;用于结果信号的降噪处理软件、信号变换软件等;同时需要有用于结果记录及分析统计的后续结果数据处理软件等;基于分析结果应用的结果通信、分发、指令指挥等软件[11-12]。
全套的软件架构和通信、监测传感器构成了完整的监测系统。
2监测应用模式格局
在实现基于软件无线电网络监测传感器、高速互联网络和云计算平台的无线电监管体系网络后,无线电监测工作将会一改依赖于传统的监测设备多点布设困难、设备投入大、受“结论”限制等困惑。我们可以将一个或多个软件无线电网络监测传感器放置在有利于进行监测的地点,进而可以通过网络将监测到的原始信号数据送回监测中心,并依托中心强大的存储和计算平台对原始信号完整采样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实现监测。
2.1 局部保障应用模式
传统的局部小范围保障,如考场监测、小型活动保障等,基本采用无线电移动监测车作为临时中心、多个监测人员使用便携监测设备配合的方式来完成,这种模式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如:移动监测车因为现场安排原因可能无法进入现场的最佳位置;监测工作主要依靠人员的临场判断完成,如考试一类的活动往往于多场地之间同时开展,监测车、检测设备以及监测人员等却难以满足保障需求等等。
在本设计方案中,可采用多个无人值守网络无线电监测传感器合理布置在现场合适的位置,如房顶的某几个有利监测的角落等,移动监测车可以停留在,担负网络无线电监测传感器的通信桥接和现场信号的初级处理。甚至可以无需移动监测车,而将多个网络无线电监测传感器的通信直接汇聚到现场的某个互联接入点上,实现和监测中心的联网工作。现场处置人员可以由相关部门执法人员去完成。一方面监测工作质量可以得到有效保障,另一方面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资源消耗降到最低。
图7、图8分别为局部临时保障区域系统工作原理示意图和现场布置图,其中假设现场不允许或不方便使用有线连接,这时则可以使用高速无线网桥来桥接各个网络无线电监测传感器和移动监测车之间的信号通信。
2.2 区域监测应用模式
在区域中的合适位置设置多个相对固定的网络无线电监测传感器,可以对整个监测区域进行日常不间断监测,也会使某些临时任务变得更为简单、有效。包括:日常无线电波监听、测量、测向和定位、电台识别、干扰识别、电磁环境监测等;验证正常的无线电台站的技术参数和操作特性,确定是否遵守执照核定的项目;监测有关频谱的占用情况,进行有关频率、发射功率、天线增益、调制类型、占用带宽、信道载荷和占用度、场强等的测量,进行有关的信号与系统分析等。在以计算机系统集中处理、软件为主的模式下这一切功能需求的实现将会得到有效支撑。如图9所示,在地级市台州市范围内的几个制高点部署无线电监测传感器,在市无线电管理中心即可实现全市范围内无线电监测。
2.3 应用展望
监测区域的大小和网络无线电监测传感器的性能指标、数据存储的I/O指标和计算中心的处理能力成比例关系,当需要将这种模式布置到更大的范围时,可以预见的是需要有大量的网络无线电监测传感器、覆盖更为广泛的互联接入服务、更为庞大的数据存储能力、更为强大的计算能力以及更高效的无线电监控算法和庞大的软件系统。
3结束语
随着无线电应用的日益广泛、电磁环境的日趋复杂,无线电监管的工作难度也在持续不断地增加,基于目标现场的信号完整采样、并将原始采样数据完全存储、以软件无线电的处理思想进行后期分析,都将会给无线电监管工作带来质的改变。这种全新的监管模式随着高性能的软件无线电接收机、超高传输速度的网络、能提供强大的存储和计算能力的云服务的诞生将逐渐成为一种可能。
4 参考文献
[1] 张胜利. 新时期的无线电管理[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
[2] 粟欣,许希斌. 软件无线电原理与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3] 邸平,王辉,邓磊. 软件无线电及其在数字电视中的应用[J]. 微计算机信息,2006, 1(2):80-83.
[4] 耿晓飞.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无线电监测技术研究[D]. 长春:长春理工大学,2007.
[5] MITOLA J. Software Radio Architecture: Object-Oriented Approaches to Wireless Systems Engineering[M]. New York, NY, USA: Wiley & Sons Inc, 2000.
[6] 杨小牛,楼才义. 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7] KOVARIK V J Jr. Software Defined Radio: The Software Communications Architecture[M]. Chichester, UK: Wiley & Sons Inc,2007.
[8] 张睿,李维英. 数字下变频器在软件无线电接收机中的应用[J]. 信息技术,2000, 27(3):327-329.
[9] 徐荣. 电信级以太网[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9.
[10] 吴朱华. 云计算核心技术剖析[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1.
[11] 刘鹏. 云计算[M]. 2版. 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1.
[12] 朱庆厚. 无线电监测与通信侦察[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
[13] 徐明远,冯云. 无线电信号频谱分析[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4.
篇3
引言
云计算是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也是引领未来信息产业创新的关键战略性技术和手段,是通过互联网提供给企业或消费者的灵活、高效益、可靠的IT服务交付平台。NIST(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提出:云计算是一种通过网络,以便捷、按需的形式,从共享的可配置计算资源池(这些资源包括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和服务)中获取服务的业务模式。云计算业务资源应该能够通过简洁的管理或交互过程来快速地部署和释放。
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深入研究,云安全越来越成为云计算以及业内关注的焦点问题,主要是由于云计算应用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和无边界性的特点而引发的很多新的安全问题,在网络安全形势如此严峻的形势下,非常有必要对云计算的安全问题有一个整体和清晰的认识,才能在实际应用中把握安全界限。
1 云计算的常见安全问题
1.1 云计算用户信息泄露和滥用风险
用户业务信息的网络传输、数据处理、资料保存等都是基于云计算应用系统平台,一旦系统中隐私信息或者关键数据窃取、丢失,严重威胁着用户的信息安全。如何控制和避免云计算应用系统中大量用户共存产生的潜在风险;如何采取有效地安全管理和审计措施,监控云计算应用系统的数据操作;如何确保云计算应用系统中的访问控制和安全管理机制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些都是云计算应用系统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1.2 系统数据备份
一方面,由于云计算服务供应商随时会因为各种原因而中断服务,因此即使云服务供应商宣布已经做好了完善的灾备措施,用户也应当即使保护好哦自己的数据备份。另一方面,当用户不再使用某一个云服务供应商的服务时,如何确保相关的关键数据已经被其删除,因为这是对用户隐私的极大挑战。
1.3 拒绝服务攻击威胁
由于云计算应用系统中的信息资源、用户资料高度集中,很容易遭到非法入侵者的攻击,一旦遭受拒绝服务攻击,云计算应用系统会受到比传统网络应用威胁更大破坏。
1.4 法律风险
由于云计算应用系统是基于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系统,用户数据和信息服务可能分布在全球的各个国家或者地区,并且信息数据的流动性很大,地域性较弱,政府在监管系统信息安全时,容易产生法律纠纷,并且由于虚拟化网络技术,使得云计算应用系统模糊了用户之间的物理界限,如果出现安全问题,将会给司法取证带来很大的困难。
2 云计算的安全保障体系
对于云计算而言,如何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云计算系统的安全威胁,提高服务质量,保障用户信息安全是云计算能否取得成功应用的关键,而在这些安全措施的防范基础上,本文主要就服务供应商的安全职责进行探讨,说明云计算服务供应商应具有的安全保障体系。在加强互联网IT系统基本安全管理和监控基础上,全面结合安全存储、身份认证、VPN、数据加密等多种安全技术措施,建立完善的云服务的的安全防护体系。
2.1 提高云计算系统的安全防御体制,提高云服务系统的健壮性、安全性,保障系统服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控制木马等病毒程序在计算平台内外的传播,对云计算系统的数据流量以及系统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部署网络攻击防御系统,完善云计算平台的容灾备份机制等等。
2.2 安全存储和数据加密
在云计算应用系统中应用数据加密技术,可以实现云计算应用环境下的安全隔离和安全存储,利用云计算应用系统的身份认证机制,对系统进行实时的证书检查、权限认证和身份监控,防止系统用户的越权非法访问。另外,要做好系统的存储信息保护工作,在将系统的储存数据资源分配给虚拟机时,要完整将数据信息擦除,避免系统入侵者对数据的非法恢复。
2.3 加强系统安全漏洞风险防范
利用虚拟的系统管理软件、防恶意软件、虚拟防火墙对云计算应用系统的虚拟机环境进行安全防护,构建安全、可靠的云计算应用系统物理网络和虚拟网络,利用补丁和版本管理机制,加强系统虚拟化安全漏洞风险防范,提高云计算应用系统的安全性。
云计算应用安全是云计算应用系统用户和云计算应用系统服务商共同的责任,但是两者之间的安全界限随着云服务类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对于云计算应用系统的控制云计算资源的能力也有明显的差异,使得云计算应用系统用户和云计算应用系统服务商承担的职责和责任各不相同。因此在云计算应用中,为了避免服务纠纷,有必要对云服务供应商和用户之间的责任进行明确的界定和划分。
综上所述,安全是云计算应用技术不断发展的重要前提,为了应对不断出现的安全威胁,需要不断探索新的云安全解决方案,并逐渐建立行之有效的云安全防护体系,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云计算系统的安全威胁,提高云服务的连续性,保障云计算应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一、云计算与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融合发展
(一)大数据与云计算。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先进信息技术与应用模式的不断创新发展,全球数据量出现前所未有的爆发式增长态势。在大数据时代,数据量之多、数据之复杂和数据产生速度之快等方面均大大超出了传统的数据形态,也超出了现有技术手段的处理能力。
云计算是以互联网相关服务为基础,高效地向用户提供其所需服务资源的一种新型计算模式。企业通过建立云计算平台,能够对海量数据进行筛选与整合,从而通过丰富的信息支持建立各类战略分析模型。
一般认为,云计算包含三个层次的服务:一是基础设施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简写为IaaS),用户可以通过Internet,从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设施中获得服务。通过虚拟化技术,进行计算,储存和网络三个层次的资源分配,构建虚拟网络,从而形成虚拟的计算基础设施环境。二是平台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简写为PaaS),实质上是将软件研发的平台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客户,其服务要能在支撑传统企业运用的基础之上增加面向动态增长的数据与业务的支持,实现高度灵活的志愿调配。三是软件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简写为SaaS),一般以租用的模式,直接通过云客户端使用软件。
(二)云计算推动全面预算管理的发展。现代企业的全面预算是基于战略的全面预算,企业依据制定的战略目标,通过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职能部门将战略目标转化分解为具体预算目标,通过预算配置企业的各单位、各部门及各种资源,以达到企业战略目标的管理过程。它要求全民参与,能够在一个管理体系中融入企业所有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业务链条。
云计算的出现为全面预算管理在企业中的实际运用所出现的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其关键就在于利用云计算技术,简化并优化企业预算编制、预算调整和预算分析等各项工作,建立基于云平台的全面预算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使全面预算管理真正为企业创造价值,以促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二、传统全面预算的制约因素及改进方法
(一)传统全面预算面临的制约因素。
(1)缺乏充分有效的数据支撑使得全面预算不准确。管理层在制定预算决策时缺乏充分有效数据来作为决策基础,就更容易造成决策主观化而脱离实际。企业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市场研究、调查,以及对市场未来的预测,一般的财务人员又无法提供预算决策所需的分析数据,使得全面预算管理中预算不准确,多项预算指标与外界环境不符,或是不够细化,这样,企业预算的准确性难以控制就成为企业全面预算中的一大问题。(2)战略执行力不强。战略实施过程具有周期长、跨越范围广、影响因素多变等特点。由于缺乏量化的财务指标和业务指标作为控制标准,往往容易导致战略实行逐渐偏离原定的轨道和方向;或由于对战略执行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不周,导致问题出现后无法应对。(3)全面预算工作缺乏整体安排。全面预算是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编制与实施的预算管理模式。而在企业编制预算的过程中,管理者和各个部门的单位人员往往将预算的编制看作是企业的财务行为而将其完全交给财务部门负责,导致预算编制不合理,预算目标无法实现。(4)预算管理没有充分发挥作用。预算管理在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效率方面有重要作用。而企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缺乏严格的执行力度和监督制度,使得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二)改进传统全面预算的方法。针对传统全面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制约因素,本文提出以下改进方法:(1)建立信息化管理体制,利用云计算平台获取有效数据。充分利用市场上的海量数据,在云计算平台上编制适合各个部门的预算,使各部门真正联系起来,做到实时、动态、个性化。全面预算的起点是销售预测,在大数据时代下企业应运用云计算来获取有效顾客信息,从而为销售预测提供基本的准确数据。建立有效的数据共享平台,及时调整各项预算指标,使得预算尽可能的准确化,贴近实际。(2)提高全面预算与企业整体战略的协同性。战略管理居于企业的核心地位,企业制定全面预算应与战略目标相一致,通过完善的考核机制推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3)建立有效的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与全员参与机制。全面预算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系统内各要素要协调配合才能发挥其作用。全面预算涉及管理、成本、财务、人力资源等多方面内容,需要组织机构中各职能部门的积极参与和相互配合。(4)建立全面预算控制与考核机制。通过云计算及时获取市场动态信息,调整预算决策,同时制定严格奖惩制度,明确考核各部门事项的执行情况,提高管理水平,使得预算真正发挥其作用,为企业创造价值。
三、构建基于云计算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利用云计算技术构建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就是在互联网中设置全面预算管理的各模块,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优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预算管理编制程序与方法。基于云计算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可以相应的分为三个层次:基础设施层(IaaS)、平台层(PaaS)和软件层(SaaS)。
利用基础设施即服务层,对大量收集而来的数据,包括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以及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有效处理;利用平台即服务层,构建预算管理的云储存服务平台;利用软件即服务层,实现预算管理服务流程的标准化。最后形成大数据时代下基于云计算的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流程如右上图所示。
(一)预算编制。(1)基于企业战略目标设立预算目标。预算目标的设立是企业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起点,它决定着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导向的正确性,预算目标的设立必须以企业战略目标为基础,结合企业内部经营状况,分析市场环境,定性或定量确立企业各个生产运营环节所需达到的水平,这样才能促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逐步实现战略目标。(2)预算方案的制定。预算方案的编制是“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环形流程,它需要各部门根据不同的现状与需求制定各自预算方案,然后共同协调,进行优化与整合,拟草企业初步预算方案。方案自下而上到达企业管理层后进行审批或调整,最后实现预算方案自上而下的推进与实施。在此过程中,企业利用云计算可以充分分析各类海量数据,在云环境下对预算编制的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调整。通过云计算平台的信息集成与共享,分析广泛数据,提高编制方案的准确性,实现上下结合的编制流程。
(二)预算执行。(1)预算审批与执行控制。在云环境下进行预算审批,可以使其流程标准化、透明化。通过云平台查询,将预算审批的各项职责落实到人,避免审批进程缓慢或越权。通过对各个流程环节进行风险预测与分析,根据风险程度的高低对各环节投入不同程度的监控管理,加强了预算控制的有效性。企业各项预算数据与实际业务数据都上传至云端,进行分析对比,准确把握企业发展态势与预算执行效果。(2)预算调整。企业对预算进行及时的调整,通过云平台追踪有关责任原因,并及时解决问题,才能促进预算目标更好的达成。
(三)预算评价。对预算执行效果进行分析评价,有利于保证预算的执行效果。在云环境下建立不同层次的评价体系,并相应的建立不同评价模型,保证预测评价有效进行。
企业可以通过平衡计分卡法(BSC)建立评价体系。在云平台的动态数据实时更新与监控下,保证员工评价、部门评价和公司评价三个部分有效考核,使得预算评价更加全面,客观。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的预算管理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需要,我们必须改进传统预算管理,充分利用云平台,把握数据价值,以满足顾客需要为出发点,进行更加有效、精准、动态的全面预算管理,以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Z
篇5
1.2 跨膜运输与非跨膜运输:前者主要是小分子物质和离子通过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方式通过生物膜的过程,通过膜结构时,以实际通过膜的层数计算;后者主要指大分子物质通过胞吞、胞吐的方式通过生物膜的过程,物质通过膜的层数为0。
1.3 一层膜与一层细胞:物质穿过一层膜,是指物质通过跨膜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方式通过一层膜结构。物质穿过一层细胞,指的是物质先进入细胞,再排出细胞的过程,通过膜的层数为两层。
1.4 在细胞中,核糖体、中心体、染色体无膜结构;细胞膜、液泡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是单层膜;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核的膜是双层膜,但物质若从核孔穿透核膜时,则穿过的膜层数为0。肺泡壁、毛细血管壁和消化道管壁都是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即穿过1层细胞则需穿过2层细胞膜(生物膜)或4层磷脂分子层。
2 例题分析:
外界空气中的02进入人体骨骼肌细胞被利用,至少要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 )
A.5层 B 10层 C 11 层 D12层
篇6
篇7
计算机模拟技术在煤炭运营系统中的应用
煤炭运营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的来源复杂,会产生“效益背反”现象,而且存在不确定性。近年来我国的煤炭运营业发展迅猛,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如:①煤炭运营生产中科技手段利用率低;②先进设施利用率过低;③先进科学信息平台建设不健全等。为了解决类似上述问题,应将计算机模拟技术应用到煤炭运营系统中来。
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基本步骤(1)要选择合适的计算机模拟软件。随着计算机模拟技术在煤炭运营业中的盛行,目前适用于煤炭运营系统的计算机模拟软件有很多,这些软件都是根据顾客的实际情况需要而设计的。例如《易思煤炭运销管理系统》是专门针对大中型煤炭企业研发的业务管理软件系统,该系统以煤炭生产企业发运、销售、结算等管理中的关键业务和管理难点为需求切入点,以加强业务协作并管理控制为核心,有效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构建煤炭企业整体流程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闭环控制机制,帮助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提供强大的信息分析处理功能,为企业各级管理者提供准确、及时、全面的业务经营信息,在整个运营过程中为管理者提供了很大的帮助。(2)建立模拟模型。模拟模型的建立是根据自动化运营需求的不同而变化的,不同的工艺流程,模拟模型系统的设备运行参数也不同。(3)编写逻辑控制程序。控制程序的逻辑关系决定了运营的工艺流程,物料流动过程中设备处理该物料所需的时间也是控制程序编写时需要考虑的因素。(4)运行模拟系统。该过程进入模拟系统的试运行阶段,模拟系统的运行主要依靠物料出现的时间频率,因此,首先人们要根据煤炭运营系统的需求量计算出该频率值,然后将该数据输入模拟系统,模拟系统便开始运行。模拟系统的运行时间是根据实际煤炭运营系统的生产进行模拟。(5)模拟结果分析和优化。对模拟系统运行结果进行分析是优化煤炭运营系统的关键。①要分析运营工艺流程是否畅通,系统是否存在瓶颈;②如果发现系统运行结果有不合理的地方,要及时调整工艺流程或修改运行参数,直至达到最优运行工况;③将调整好的运行结果生成三维动画,并提交1份模拟结果报告给煤炭运营系统的管理者,看是否要做进一步的完善。
计算机仿真的优势在仿真模型当中进行实验,与在真实系统中做实验的方法相比有很大优势:(1)节省成本。在真实系统中做实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建立仿真模型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要少很多。(2)可进行反复试验。在真实系统中,外界条件都是在不断变化的,相同条件下的实验只能进行一次,获得一次结果;而在计算机模拟系统中,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不同策略的试验。也可以根据要求修改实验条件,对策略进行试验。(3)减少实验周期时间。在真实系统中进行试验,为了获取结果花费的时间比计算机仿真所用时间多得多,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多个策略的实验,通过结果比选,选择最优策略。(4)降低风险。在真实系统中,实施一个新的策略,具有很大的风险性,而通过计算机仿真选出的策略,可以降低这种风险。
计算机模拟技术在煤炭运营行业中的发展前景
计算机模拟技术为解决煤炭运营的实际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及自动化技术的迅速发展,虚拟企业、虚拟制造技术不断深入,计算机模拟技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目前我国计算机模拟技术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煤炭运营行业亦是如此。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计算机模拟技术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在煤炭运营系统设计过程中应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因此,我国要加大煤炭运营系统的研究,一方面,要加强模拟软件的研究,这是计算机模拟技术的重要工具。模拟软件的开发不能凭着人们的臆想去开发,要建立在不断的研究和实验基础之上。通常人们鉴别一个软件对工艺流程是否有效,通过在屏幕上观察不同的场景下运营模拟系统的运行状态,然后对运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从而来判定该软件是否可行。模拟软件的开发者们也要继续提高软件的水平,使得煤炭运营系统更加接近现实世界。另一方面,人们要不断吸收国外优秀的成功经验,从而使我国的自动化运营系统设计得更加合理。
篇8
云计算在本质上可以理解为显示的基础构架和服务器虚拟化的技术的相互结合所形成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的核心就是把其中的某些数据根据所建立的数据中心库虚拟化之后,然后提供给用户使用,这是一种很重要的运作形式,这种提供计算服务和资源的已经很常见了,并不是一项新型的技术,但是这是新的创新模式。云计算具有其特有的特征:1)云计算的数据是存在网络云端上的,同时这些应用也是存储在网络云端的,这些对于企业和个人用户来说是开放透明的,往往这种数据和资源是由第三方所支持和提供的;2)云计算特别注重服务,强调服务,往往在现有的商业模式上根据用户的使用需求,来进行计费的。这种模式可以达到互惠互利的目的实行共赢;3)云计算是可以把互联网当做发挥的舞台,同时把互联网的浏览系统当做计算的新型模式。数据库指的是一种服务形式,这一般的使用者可以获得自己然后通过接口的模式进行连接,这在以前是一种特别的计算服务,同时这些用户是有着巨大的计算需求。
1.2 云计算数据库的现状
现在互联网技术正在飞速的发展,云计算数据库已经悄悄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了。云计算进行大规模的计算需要大量的,性能良好的硬件设备,这些硬件设备往往是由大量的服务器所组成的。通过这种互联网的强大的计算能力,企业和我们的个人用户就可以从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计算结果,在未来的发展中,云计算数据库很可能实现一种通过广域网的途径来为一些大型或者超大型的企业提供计算能力的服务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就是一方面不需要投资大量的硬件设备,方便快捷。现在的云计算书籍库的市场基本是由谷歌的Bigtable,甲骨文开源的BerkeyDB,亚马逊的simpleDB,APPJet的APPJet所占据。这些都是最近几年内发展起来的,其中亚马逊和谷歌占据了半壁江山。在管理机构上是数据结构分布式的存储是谷歌Bigtable的一个重要特点,最初的设计目的也是为了实现是数据存储的单元系统能够进一步的扩展。这可以通过成千上万的网络服务器完成PB级的网络储存数据,而亚马逊的simpleDB则是一种高效率,高灵活性,高扩展性和可容性的存储模式,这种数据查询和数据存储方式是由公司的开发和技术人员开发的,他们通过向网络的数据服务器发出请求,这些都是可以通过亚马逊的这个云计算数据平台来完成。
1.3 云计算数据库存在的问题
1.3.1 没有足够的安全性
现在的云计算数据库也是刚刚被应用,技术还没有足够的成熟,在数据的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很容易丢失,被恶意的程序删除,篡改,这使得企业和用户的数据得到泄露,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同时,这种用户数据泄露,往往云计算运行商也是有很大的责任的。而且,在数据上没有办法没有达到一定的统一性,在使用云计算的数据库的时候我们应该考虑数据库的可靠性,一致性,可用性等方面。
1.3.2 某些传统的功能无法实现
在传统的数据库中,这些数据的边界和使用设备的用户都是可以很好的被定义,这种是通过逻辑和安全方面来定义的。在云计算的数据库中这种功能是没有得到开发和应用的。同时,现在的企业和个人用户,没有权限访问这种数据资源,往往被提示非授权访问,没有被事先授权,得到这份系统的权利,但是可以访问计算机和互联网上的某些资源。在这个计算系统中,有着优先访问资格的往往的云计算中的数据库服务商,而不是个人和企业。
2 云计算数据库在智能电网中的广泛运用
由于云计算数据库在智能电网的运用,现在的智能电网可以用来数据更多的电网云。这种方式构建的电网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高效、安全、可靠、环保的电力安全系统,这可以实现多种能源的发电方式协调运转,同时满足高度市场化的电力的商业需求。
电网的信息种类繁多,人户请求次数不断的增加,大量的数据同时请求,传统的电网计算模式已经很难满足这种数据请求的需要。而智能电网在云技术的支持下,对大规模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对海量的请求数据进行分析,优化和设计,决策,快速的进行回应。采用云计算数据库技术的电网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从上到下依次为:1)物理存储层。物理存储层指的是在智能电网中的一些物理网络设备,这是网络存储的基础。2)基础管理层,基础管理层指的就是为达到智能电网中所有程序和设备的协调一致的运行,所用的方法就是通过分布和集群式的系统来完成的。3)应用接口层,应用接口层的使用,可以使得管理机构和权限使用根据这自己的需求和所拥有的权限,选用不同的接口,提供不同的服务。运用这种形式的智能电网云,可以使各级电网通过公共的接口进行接入和登陆,从而获得相应的数据,信息和服务。4)高级访问层,这种系统也是运用云计算数据库的形式,这种感觉高级访问层,可以为提供电力系数的电力软件提供强大的运行平台和软件平台。这样智能电网中的海量数据便可以很轻松的处理。
3 云计算数据库在远程教学中的运用
现在在网络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资源的共享和利用,这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和自己的学习能力去安排这些时间和资源。这些是传统的网上教学所不具备的特点。但客观上讲,运用云计算的数据库是可以实现的利用云计算的优势我们可以很好的解决现实学习中的一些问题,比如机械设计,自动化专业和数控技术这些要求的学习设备和学习软件都特别昂贵,这方面的学员又是比较少的,为很少的学员提供一整套的学习设备是很浪费的,而运用这种云计算数据库在教学方面可以很好的向学员提供优质的、方便的、全方位的服务。
4 云计算数据库系统未来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云技术在现在的电脑技术中不断的被创新发现。这种技术可以使得多个计算机使用同一个系统,同一个数据库资源,储存所有的客户的使用数据。在现在的云数据库中,其本身就有很好的扩展性,在应用中和join操作相互配合,这样可以使得不易被兼并操作进行的join操作所取代。根据云计算数据库市场的发展特点和需求,现在的NoS QL数据库将会是最好的计算方法。这种推测的根源是NoSQL数据库具有分布式,水平可扩展性,非关系性等特点,非常适合云计算的海量数据的计算。NoSQL,是一种非关系型的数据库。在互联网网站的大量出现中,传统的web2.0网站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出现了很多无法克服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非关系型数据库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同时,另外的一项云技术的发展方向就是共享磁盘数据库构架,这项技术也将会成为一项理想的云计算技术,这种技术可以使低成本的服务器和设备进行单一的数据采集,这样可以为用户提供区域网络和附加存储网络。
这些运行模式和技术的使用将会节省大量的硬件设备资源,同时也会大量的节省运营成本。
5 结束语
在现实的生活中,云计算数据库的运用十分广泛。云计算数据库处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个人和企业可以对大型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运算。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云计算数据库也会发展的更加的迅速,更大范围的应用在人类的生活中。
篇9
一、现代物流运输企业绩效核算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我国关于物流运输企业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很多企业照搬照抄,或者模仿发达国家的运输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再结合我国目前物流运输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具体的实践与探索。这种评价体系缺乏创新性,在诸多方面的问题也极为明显。
(一)评价指标的设置存在问题
首先,评价指标的设置缺乏科学性、全面性、系统性。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现代物流企业在其经营与发展过程中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绩效评价在指标的设定方面多考虑的是设计利益相关者、经营者的利益。目前,各物流运输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不同,各自的创新与发展的目的不同,这就造成物流运输企业的物流运输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在设置上缺乏系统性、完善性、全面性。例如:有的物流运输企业注重对财务指标的思考,护士了自身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影响因素,制定的指标缺乏针对性;有的物流运输企业过于注重对服务方面指标的考核,反而浓缩了对客观反映企业经营状况的财务指标进行了浓缩。其次,评价中对指标的权重存在主观性、随意性问题。这种主观性和随意性大大降低了并影响了数学模型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目前很多物流运输企业在指标权重的确定上存在主观臆想,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某些因素被过高或者过低估计,严重脱离企业的实际情况,评价的结果更无法真实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的实际情况。第三,评价指标的内容存在交叉性、重复性。绩效评价指标之间是存在加强的相关性的,但是很多物流运输企业在设定评价指标时存在内容设置的交叉性和重复性问题,最终导致绩效评价的过程出现繁琐、可操作性差等问题。
(二)评价方法的选择存在问题
首先,评价方法缺乏实用性、有效性。目前对绩效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牧户综合评判法、数据包络分析法、功效系数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综合效用法等不同的评价方法。但是,不同的评价方法适用于不同的研究主题,各自存在不同的优缺点,但是目前我国物流运输企业在评价方法的选择上还存在题。其次,对评级方法的运用缺乏综合性。很多物流运输企业在运用评价方法时一般都是以一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为主,忽略了对评价方法的综合运用。使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进行评价时产生的结果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三)评价维度的拓展方面存在问题
首选,缺乏长期的、动态化的评价维度。目前,很多物流运输企业进行绩效评价时之中眼前的、短期的、静态化的评价,忽视了长期的、动态化的评价导致很多物流企业之滚珠和追求当期的营利,不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积攒潜能,这不流于物流运输企业的长期化发展。例如:有的物流运输企业的管理者只关注财务绩效的评价,经常会被财务指标中反应的当期的良好经营业绩所迷惑,从而忽视了对企业长远发展的规划。其次,评价缺乏预测性、发展性。很多物流运输企业比较关注对本企业历史发展状况的总结和评价,但是,对于企业未来发展状况的评价缺乏前瞻性和预测性。这种状况的存在使得物流运输企业对于企业各种内在的变化无法进行准确把握,更谈不上对绩效评价结果的分析和充分利用了,企业的经营者也就失去了这方面的决策数据依据。最后,评价缺乏针对性、深入性。很多物流运输企业忽视了不同评价主体的不同特点,照搬照抄其他企业的评价指标和体系,造成本企业的绩效评价缺乏深入性、针对性。
二、改进现代物流运输企业绩效评价的策略与思路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目前我国物流运输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已经无法有效地对企业的绩效进行科学的、全面的、规范的、完善的评价,并不利于现代物流运输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不利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规划的实现和发展。因此,必须尽快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改善和优化绩效核算体系。
(一)从服务创新的角度实现企业的绩效评价
目前我国物流运输企业的绩效评价正处于曲折的前进状态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仍问题频出。这就要求现代物流运输企业必须尽快转变思想认识和观念,站在服务创新的角度进行企业绩效评价。例如:现代物流运输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应更加关注服务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在设置评价指标时应更注重企业服务产品的创新、顾客满意度等方面指标的设定,以此来进一步解释物流运输企业的未来发展潜力,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从科学的角度构建有效的绩效评价方法体系
在我国物流运输企业中,进一步建立科学的、完善的、适用性强的、有效的绩效考核方法体系是绩效核算体系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一方面物流运输企业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进一步调整和改进评价指标体系,另一方面还必须加强对财务指标的完善的同时更加关注非财务指标的应用。例如:可以增加与客户、相关利益方等互动交流情况的评价指标,以此来反映企业在这些方面的信息共享情况;增加员工学习培训、创新机会评价指标以此来反映企业未来的发展潜能。
(三)从实证的角度研究物流运输企业绩效评价的影响因素
这就要求现代物流企业必须在不断的实践中进行研究、摸索,再实践再研究,将实践中得出的结论和成果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持续反馈的方式对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不断地创新与改进。在现代物流体系实施任务的每一个不同阶段中,应该在实践中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选用能够真正体现出现代物流企业与其目的的考核指标,对绩效核算体系的实施情况进行详细评估,找出存在于其中的问题、不足,不断改进方法,不断纠正和预防,从而实现改进工作的持续提升。
总之,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典型代表,物流运输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与合作的大环境下,服务的创新已经成为提升现代物流运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如何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如何体现对顾客差异化特征的需求。这些都是对现代物流运输企业的新要求。因此,我国物流运输企业必须构建完善的、科学的、规范的、适应性强的、有针对性的绩效核算体系,为促进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篇10
一、汽车专业教学特点
(一)较大的学科跨度
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应用到汽车制造当中的各种先进技术越来越多,现阶段的汽车,是一项结合了电子、机械、计算机等高科技技术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汽车专业多个学科领域的教学,必将同其他学科具有较大的差别。要求教师不仅能够掌握较多学科领域的知识,并且能够将各个学科进行有效的结合,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这种较大的学科跨度,给汽车专业教学带来了更大的难度。
(二)较强的实践性
我国传统的汽车专业教学,以机械修理为主。这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显然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和汽车行业发展的步伐。汽车行业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已经不需要专业的汽车修理师来进行机械修理工作,这项工作现在已经成为汽车机械加工部门的任务。该部门在日常的工作中重点负责对出现故障的汽车进行诊断,通过诊断判断出出现故障的部件并对其进行更换,直至汽车能够正常运行为止。同时该部门还要加强对汽车日常的维护保养工作,保证汽车能够始终在安全状态下运行等。由此可以看出,机械修理过程中对于实践具有较高的要求。现阶段在开展汽车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就应当以此为目标,增强教学中的实践内容,转变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
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汽车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现阶段,为我国汽车行业领域和社会提供专业技术人员培养最主要的基地就是职业技术学校。在新课程不断深入的背景下,职业技术学校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积极进行了教学改革。现阶段的汽车实践教学,转变了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通过置办和采用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有效改善了教学条件,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课堂教学中对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应用教学方针平台
将实践教学应用到汽车技术专业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该专业具有跨度较大的特点,这一特点使得汽车专业实践教学同其他学科的实践教学具有较大差异。其他学科当中,可以将学生带到实际场景当中,鼓励学生大胆自己动手实施操作,在教师的指导下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更好的掌握理论和实践知识即可。然而汽车专业知识内容较大的跨度,导致其无法实施以上实践教学方法,而应在对各个领域的理论知识初步掌握以后,展开基础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思考,之后再通过实践对知识加以巩固。这样的过程,更有利于汽车专业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仿真平台是多媒体技术在指导学生初步掌握理论知识的一个最佳平台。它应用于实践教学以前,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进行更好的掌握。例如,自动变速器拆装实训教学实施以前,该平台中的多媒体功能,能够将行星齿轮机构中所有的部件进行拆卸,教师再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内容将其重新组合。组合时,如果学生颠倒了顺序,或者进行了反响安装,该平台不仅能够对其进行准确的判断,还能够撒销之前的操作,帮助学生重新组合,直到学生掌握正确安装步骤为止。该教学平台不仅能够对学生的实践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还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计算机软件中相关高校的错误提示,能够极大的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现场教学模拟
要想在汽车维修领域中取得良好的工作业绩,一定要能够拥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近年来汽车行业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汽车维修工作更加注重对汽车检测设备的应用。然而,汽车专业的日常教学中没有充足的教学设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凭借口头表述来进行实践知识的讲解。这种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制约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现阶段,汽车专业教师应积极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与实践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通过精心设计,将实践内容以更加具体和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用像从前一样只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凭自己的努力进行思考,而是可以结合教师的讲解与观察,对知识进行更好的理解,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多媒体教学在汽车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感性知识具有重要意义。生动、形象的画面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理论知识,也能够更加注重实践操作中的种种细节。学生们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更有助于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指导作用。
三、结论
近年来,在科学和信息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的汽车领域取得了飞快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和企业对于汽车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现阶段,职业学校汽车专业加强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法和模式,引用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现阶段对于汽车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中,应用多媒体技术,能够为学生搭建起教学仿真平台,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开展实践操作,同时现场教学模拟的功能,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步骤,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11
本装置由14台吸附塔,3台缓冲罐和一套(双系统)液压系统组成。本装置采用14-4-5方式进行吸附剂再生工艺流程,即:装14个吸附塔中有4个吸附塔始终处于同时进料吸附的状态。其吸附和再生工艺过程由吸附、连续五次均压降压、逆放、冲洗、连续五次均压升压和产品最终升压等步骤组成。
由于PSA氢提纯装置是由14台吸附塔组成。因而为提高装置的可靠性,本装置还编制了一套“自动/手动”切塔与恢复程序。即:当某一台吸附塔出现故障时,可将其脱出工作线,让剩余的13个吸附塔转入13塔方式工作,如果再有吸附塔出现故障则可继续切除,依次转入12塔、11塔、10和9塔流程。但这时,装置处理气量和产氢量等指标会发生变化。
切塔后装置参数变化情况如下:
1.1切塔步骤
a.故障塔判断。当某吸附塔的压力异常、程控阀检出错、杂质超标三种问题同时出现两个时,就认为此塔故障,应予以切除。此时DCS将提示操作人员。(吸附塔变成红色)
b.切塔操作。经操作人员确认故障属实后,直接在DCS上选中故障塔的切除键,然后将其置“切除”。则程序将自动关断该塔的所有程控阀,将故障塔切出工作线。
c.控制机自动将程序切入与切塔前相对应的点,保证切除时各吸附塔压力无大的波动。
d.装置正常运行。请检修人员检修故障塔
e.如果在已切除一台吸附塔后又有吸附塔故障出现,则重复以上的操作即可继续切塔运行。
1.2切除塔恢复
当被切除塔故障排除后,需要将其重新投入正常运行,但如果投入的时机、状态不对,将引起较大的压力波动和产品纯度变化,甚至可能出现故障和安全事故。为此,本装置设计的自动恢复软件能够自动找出最佳状态恢复,使系统波动最小。
恢复过程如下:
a.操作人员发出塔恢复指令
在控制机上直接点动要恢复塔的切除键,将其置“恢复”然后确认。
b.计算机自动等待合适的时间将故障塔恢复至运行程序
程序根据各塔的压力状态,自动确定恢复后应进入的最佳运行步序, 然后自动等待到该步序的最佳切入时机,切入新程序。
2.多塔任意切换控制方案的实现
义马开祥化工多塔任意切换控制方案以RSLOGIX5000作为过程的基本控制框架,全部应用梯形图实现复杂的切复塔控制方案。根据工艺人员给出的切换表,在14切换13塔时就有14*42=588种可能性,而工艺要求从14塔一直切到9塔,如果用传统的直接寻址的方法,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时,由于PSA装置是整个生产工艺中的重要一环,是不允许意外停车的,因此我们采用RSLOGIX5000中的数组运算和变址寻址方法,只用梯形图就实现了切复塔。
2.1正常运行塔主程序
根据工艺人员提供的14塔工作的步序表,我们建立了一个数组A(X,Y),X:步数,Y:工作塔的状态;当投入运行时,将数组按变址寻址的方式另一个数组A1(X1),A1(X1)的状态组给各个工作塔进行循环运行,其它的五种工作方式也一样。
2.2切塔程序
在切塔时,我们也采用变址寻址的方式,首先将工作塔编为1-14#,编成一个数组B(S),S:塔号。当切塔时,比如切7#塔,将7复制到被切塔号数组C(S)的第一个数以C(1),并将15(任意大于14的数)给B(7),然后再用PLC的排序程序将15排到B(14),这样工作的塔号变为1、2、3、4、5、6、8、9、10、11、12、13、14,同时根据切塔表也编一个数组,将数组的被号给13塔的工作的步数,以实现平稳切塔过程,在程序的一个扫描周期内完成切塔工作。同样道理,可以一直实现到9塔运行,同时被切塔号存于C(1)-C(5)中。这样的话,在14塔切13塔时,只有14种可能性,在13切12时,只有13种可能性,以此类推,10切9时只有10种可能性。
2.3被切塔恢复
篇12
云计算技术的医疗信息化建设主要是通过利用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将医疗数据信息经过输入、整理、归纳以及输出等处理,全面对整个医疗云体系进行建设和管理。所以,工作人员首先要全面了解云计算技术,并且结合医疗云体系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从而使得云计算技术的医疗信息化建设工作能有效的开展。
1 分析云计算技术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新技术被不断的开发和应用,云计算技术就是一项新互联网技术,并且代表着未来计算的发展趋势和最终方向。云计算技术研发的最初目的是为了解决互联网带来的大量的数据储存和处理需要,而随着互联网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所需要储存和处理的数据远比现在数量多。面对这种发展现状,互联网技术研究人员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解决实际存在问题,以一种云计算技术取得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云计算技术的研发和使用,标志着信息技术水平上升到另一高度,而目前这种云计算技术正在逐步走向人们生活中,如何将这种云计算技术与单位内部信息管理工作相结合,已经成为医院单位普遍关注的问题。该项技术的主要使用方法就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大规模的硬件和软件按照一定的结构体系相连接,然后根据内部信息管理需求,针对不同的储存量和储存要求,构件科学合理的结构体系,并且能根据情况的变化和发展,及时调整结构体系,达到优化内部结构的理想效果。
2 理想化的医疗云体系结构设想
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能提高医疗行业的服务功能,不仅为用户提供高效、简单的软件应用和管理服务以及稳定、高职的数据分析服务,较少医疗机构建设的投入成本,并且实现无地域限制性的多种客户端,为全球客户提供服务,实现医疗行业“IT”商业运营模式。
2.1 主要结构
该体系将医院、保险公司以及社会群体等各类用户中具有共性的部分设定在一个共享资源的空间范围内,然后引用云计算技术,对共享空间范围内的集体进行管理和建设。由是指定的第三者为主要负责人,确保体系在对用户开放情况下,由一个统一的逻辑接口,集体空间内的不同用户会根据自身需要购买有用的信息资源,购买后的资源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使之更加适合自身需要。在整个体系中,其基本硬件设备、应用软件、医疗数据、配置管理以及硬件维护等都是存在共性,进而了解其最佳效果。
2.2 主要技术
数据储存技术:云计算技术是采用分布式储存方式为单位提供和储蓄大量的数据信息资源,其冗余的储存方式能确保云医疗体系的正常有效运行。由于云医疗体系需要为大量的客户提供服务,尤其是要为在家不出门的用户提供服务,全面网罗天下客户。因此,只有建立云计算医疗系统,才能提升系统的运行速率,目前云计算数据储存技术主要有GFS和HDFS,这些技术都是高速率、冗余的数据储存技术,对未来医疗云体系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持,确保信息资源的安全和长期使用。
数据管理技术主要是对大量数据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并且及时将反馈信息提供给用户。并且这种技术能在巨大特定的数据中找到指定的数据,目前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这方面的功能。首先能将系统中的数据分类储存,提供管理、使用的效率。
虚拟技术:这种技术主要是构件整个理想化体系环境,采用虚拟技术屏蔽设备,将云计算设备与共性环境逻辑性的连接起来。这些技术最终共同构件整个系统结构,并且在理想化的情况下运行,实现医疗信息化建设。其最主要的一种功能就是让用户在家如在医院一样,云医疗体系管理人员能及时通过远程对用户进行细心照顾,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3 云计算技术在建设医疗云体系中的作用
3.1 利用云计算技术的冗余储存功能
医疗信息不仅能提供药物、还有很多历年来发展和已经治理的用户的一些资料,并且为来要为更多的用户服务,其所需要储存和使用的数据资源会越来多,尤其是要实现资源的更新换代,及时将最新的咨询情况到平台中,让用户能接受到最先进的医疗信息。云计算技术的冗长储存功能就能很好的满足医疗机构未来发展的需求,为其提供超大储存容量,并且能保证储存的大量信息安全、高效、优质的长期为工作人员所需要。
3.2 利用云计算技术的数据管理功能
数据管理功能实现信息资源的安全储存,大量的信息不仅要能储存,并且还能智能化的管理和使用,医疗信息比较复杂和庞大,并且分为不同的科室和类别。所以,在云医疗体系中,它具有数据管理、处理以及分析功能,能根据不同的种类将信息分类归档,并且能建立收索引擎,直接根据关键字立刻找到需要使用和为客户提供的信息资源。未来如果能实现云医疗体系,这种数据管理功能能确保工作有次序、规范化的开展和运行,全面提升医疗体系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节约很多人力、物理资源,为单位正确更多的经济效益。
3.3 利用云计算技术开发客户资源
实时在线服务,并且没有地域限制的为全互联网系统中的用户提供优质、舒适的服务。针对现代网络购物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生活状态,云医疗体系的构建也希望能实现这种网上直接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运营模式。未来云医疗体系中对市场的开发可以成立专门的管理团队,在网络上二十四小时为客户提供需求。这种运营模式将很多不愿意出门买药、接受药物治疗的用户,能直接通过远程服务,只要用户有需求,打开自己手中的终端,如电脑、手机等,只要接受信息,就能立刻得到帮助。使得医院不仅能为医院里的用户服务,还能远程为其他很多用户提供全能的服务。因此,用户的增加是必然的,未来医疗行业所要服务的对象也越来越多,市场会越来越大,云医疗体系的构建具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
4 云计算技术的医疗信息化建设展望
首先,获取医疗机构良好的发展效益。云计算技术具有灵活性,能支持用户在任何位置使用各种互联网用户端,直接根据自身需求电点服务项目,然后体系中的管理人员就能满足用户需求。这种“IT”商业运营模式,能为单位争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前面实现医疗机构发展的战略目标。
其次,实现医疗机构服务更广的社会效益。服务广泛社会群众主要是由于这种云计算技术能实现资源的共享和远程控制,如果用户需要点击服务,机构管理人员就能立刻做出反馈。这种服务模式的即时性和有效性能为广大用户提供便捷的服务,实现云医疗体系的社会价值。
最后,创新新型的医护关系。云医疗体系使得用户需要服务时不需要排队,工作人员能远程与成千上万的用户同时进行交流和提供服务。因此,为了未来更好的实现云医疗体系达到构建,并且确保其高效运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为用户提供舒适、舒心的服务,实现医疗机构的经济效益,医院必须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医疗信息化体系构建主要依据现代化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等,这些技术是整个系统运行和处理数据的重要前提条件,缺一不可。因此,医疗机构要想更好的实现信息化建设,就必须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先进的技术人才,并且还要使用现代化最先进的硬件、软件设备,尤其要确保硬件设备的质量,避免因出现系统故障而造成信息的丢失,给医疗机构带来严重的损失。而在人才引进方面,不仅要考察人才的技能,还要观察人才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确保其能在工作中认真履行自身责任,确保系统高效高质运行。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整个体系实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现医疗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我国医疗体系改革的必然要求。云医疗体系的数据储存和管理技术以及虚拟技术等,能实现,云医疗体系的建立能够实现能够构建新型的医患关系,实现云医疗体系构建、运行的社会价值以及经济效益,达到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刘凡茂.基于云计算的乡镇卫生院信息化研究[D].中南大学:情报学,2011.
[2]王珍,窦鹏伟.基于云计算的医疗信息化建设探索[J].无线互联科技,2009(11).
[3]胡新平,董建成,张志美.云计算环境下的医疗信息化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09(11).
[4]严格.云计算在区域医疗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信息管理,2009(11).
[5]高鹏,曾燕梅,王新宁.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医疗信息化建设思路分析[J].健康大视野,2013(03).
[6]韩雪峰.谈政策和技术对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影响[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1(03).
[7]周迎,曾凡,黄昊.浅谈云计算在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前景[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9(11).
[8]林枫,朱月兰,孙超.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研究[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2(06).
篇13
1 云计算技术内涵概述
1.1 云计算含义
云计算技术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计算方式,能发挥软硬件共享、信息共享的作用。云计算技术提供的服务通常提供各种通用浏览器的访问、在线商业业务,软件中的全部数据都可以存储在数据管理中心。云计算技术主要是将IT资源作为服务主要手段,并以云服务的方式提供全部的IT资源。
1.2 云计算类型
将云计算的服务功能作为基础,可以将云计算分为几种服务类型:基础设施服务、平台服务、软件服务。对于基础设施服务来说,其组要是为用户提供硬件设备等基础资源服务,例如亚马逊网络服务的弹性计算等。而云计算提供的平台服务便是为用户提供稳定的应用程序运行环境,例如谷歌的应用引擎,云计算操作系统等。而云计算提供的软件服务,相比于前两种服务方式来说,这种服务的针对性极强,且会将某种特定软件功能转换为服务,是提供具备专门用途的服务。
1.3 云计算特点
云计算技术的主要特点便是规模极大。其中主要包含广泛的网络连接,并可提供丰富的宽带资源以及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服务。基于云计算这种特点,才能为智能化城市体系的构建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2 云计算技术在临空智慧城市体系中的应用策略
临空新城位于武汉市临空经济区,区域面积22平方公里,距离天河机场5公里,着力打造武汉门户形象及机场配套功能,智慧城市项目包括综合运行中心、智慧监控、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环保、智慧管网、智慧信用、公众云服务、公共信息平台、公共信息化基础几个方面。
通过开展临空新城智慧城市建设,将临空新城打造成为具备“市民生活便捷化”、“产业发展高端化”、“城市运行一体化”、“行政管理高效化”特色的网上临空新城,使其成为国内智慧城市示范园区。即:大力发挥航空产业、旅游等核心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打造综合运行中心、新城展示中心两大中心,建设市民服务、企业服务两大应用服务体系,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和信息基础设施两大基础支撑体系,营建实施、运营及保障体系,将临空经济区打造成为安全新城、智慧新城、低碳新城和宜居新城,构建环境优美、尺度宜人、功能复合、绿色低碳的智慧新城。
同时,通过临空智慧城市建设,建设服务型园区,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园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关键是完善原因管理和公共服务,保障和改善工作、生活环境。
临空新城建设统一云平台系统,用以支撑智慧交通、城管和其他业务系统的运行,以及未来智慧教育系统的建设运行。采用云平台架构,园区信息系统可以很好的进行资源利用,高效运行,其优势如下:
(1)统一管理全区信息资源。实现区内不同部门异构系统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为政府部门、企业内部之间业务协同奠定技术基础,同时可减少各部门信息重复采集、存储和处理过程,减少信息化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进而推动临空新城信息化建设。
(2)推进物联网、互联网融合,整合部门资源和数据,搭建信息共享平台,解决政府、单位、公众数据需求。结合当前信息化发展形式,坚持以产业经济、社会服务、社会管理为核心,打造具有临空新城特色的智慧信息化平台,从而实现基础设施智能化、政务服务网络化、公共服务智慧化、市民生活数字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目标。
(3)建设和拓展应用,满足现代化城市管理需求。严格遵循国家和政府在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政策和相关规定,开展建设基于智慧城市的数据中心基础上,实现各级应用系统的建设,真正实现对城市的整体管理和对公众的服务,提升社会满意度,提高临空新城的管理效益,进而加快临空新城的发展与建设。
(4)为未来新建设系统提供运行基础,满足城市发展建设需求。按照云计算服务的部署方式和服务对象的范围可以将云计算分为三类,即公共云、私有云和混合云。而公共云是由云服务提供商运营,为最终用户提供从应用程序、软件运行环境,到物理基础设施等各种各样的IT资源。在该方式下,云服务提供商需要保证所提供资源的安全性和可能性等非功能性需求,而最终用户不关心具体资源由谁提供、如何实现等问题。因此,云平台的建设将利用公共云的这一特点,不仅只为智慧交通、城管和其他本次项目建设业务系统提供服务,长远打算还将为智慧教育等未来要建设的业务系统提供安全可靠的基础服务。本次云平台已为智慧教育提供了至少150T的数据容量,加上云平台提供的各种IT资源服务,未来智慧教育无论建设什么样的功能,都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实施。
3 结语
利用云计算基础可以使智能化城市体系更加完善。因此,技术人员应将云计算技术不断完善,才能利用这种先进的科技技术构建出完善的智能化城市系y,并为城市中的居民提供更加便捷、人性化的各种服务,从而促进我国智能化城市体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石忠.云计算在智能化城市体系中的应用[J].无线互联科技,2012(11):32+46.
[2]阮晓龙,赵振营.浅谈云计算在智慧化城市建设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32):7783-7785+7793.
[3]杨飞飞.云计算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9):17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