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高标准农田合理化建议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标准农田合理化建议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标准农田合理化建议

篇1

关键词 :兵团第七师;配方施肥;对策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部分地区盲目施肥、过量施肥现象严重,不仅使农业生产成本大幅增加,而且造成环境的严重污染,直接威胁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对于提高作物单产、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兵团农七师是一个以农业种植业为主的产业机构,开展种植业时间长达50余年,在农业生产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以来,七师大力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和科学施肥推荐,建立了耕地资源管理信息体系。通过对耕地地力的准确评价,实现了合理用肥和科学施肥,真正实现了“优质、高产、高效”农业[1]。笔者对七师农田建设及施肥对策提出自己的见解,供同行参考。

1对土壤改良利用的建议

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和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对耕地质量进行动态管理,健全耕地养护管理法规体系,依法加强耕地地力建设与保养管理。同时,引导农民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不断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2对土壤施肥的建议

2.1有机肥的施用

七师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但多数耕地土壤质地粘重,通气性差,相对土壤有机质矿化水平较低,应加强秸秆还田和有机培肥措施,以促进土壤有机质更新和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2.2氮肥的施用

对氮含量较高和土质较粘重的土壤,氮肥应在作物生育中、前期集中施入,后期根据作物生长状况进行适当补充。砂土和砂壤土,氮肥应在全层深施肥的基础上,结合灌水分期多次施入。

2.3磷肥的施用

高磷土壤适当控制磷肥施用量,中、低水平土壤以全层深施为主。作物生育期内,可根据作物生长发育情况适量追施。

2.4钾肥的施用

七师农田钾含量较高,钾肥的投入应根据作物种类、肥效试验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施用。

2.5微肥的施用

铁、锰、锌等微肥由于受土壤pH值、灌水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应结合植物营养诊断结果进行叶面喷施。

硼在土壤中的含量与植物体的吸收量相关性较高,可根据土壤有效硼含量及作物种类适量施硼。

3对标准化农田建设的建议

3.1加强耕地地力调查和养分监测

按照《国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的要求》,加强对耕地地力和养分的调查监测工作,建立师团耕地地力数据库系统,并注重定期更新和升级,以满足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要求,为发展现代化农业奠定基础。

3.2健全团场耕地质量管理机构和技术体系

要建立健全团场耕地质量管理机构,以主管农业和耕地的团领导为组长,农业、土管、财务等主管领导为主要成员,全面负责团场耕地质量的管理技术推广工作;同时要广泛引进高素质技术人才,建立功能齐全的化验机构和测土施肥技术体系,做好耕地质量定期调查、监测和技术推广工作,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取得实效。

3.3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养地基金管理制度

篇2

前言:农田的灌溉和农田的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促进农业发展最基本的条件,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涉及到了很多的实际的问题,具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只要具有实际作用的农田水利工程,才能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是广大农村的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的关键。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作的开展,对于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推进高标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健康稳步发展的建议。

1、存在的问题

1.1农田水利工程缺乏清晰的内涵

目前,从国家和行业层面来看,没有对什么是农田水利工程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评价指标作统一规定。各地区社会、经济和气候条件及灌溉排水现状不同,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诠释也不同。灌重于排和排重于灌的地区、经济发达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预期和内涵理解就存在明显差异。比如,有的地方提出应是“高产稳产、旱涝保收”;有的认为是“灌溉有保障、排水有出路、旱涝保收、节水高效”;也有的把农田水利归纳为三部分组成,即“水源工程、完整的灌排体系、管理体制与机制”等等。正是由于这些认识上的差异和地区实际条件的差别,使各地区农田水利工程评价指标的建设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导致执行部门和监管部门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口进行验收评定时,没有统一的评价指标可依。

1.2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农田建设的核心内容,财政、水利、农发、农业、国土、扶贫和烟草等涉农部门的项口建设内容中,均将其作为重要内容之一,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各部门、各行业项目实施标准不统一的问题。2009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颁发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标准(试行)》(国农办[2009]163号);国土资源部2011年颁布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国土资发[2011]144号);2012年,农业部颁布《农田建设标准》(NY/T2148-2012)农业行业标准。以上标准均对农田建设中的农、林、路、渠等建设内容规定了较为详细的技术要求,但受部门业务范围的限制,对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和投资标准方面的相关技术要求相对较粗。

调研发现,各地对农田建设积极性很高,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各地在规划设计、投资强度上,标准不一,参差不齐;上级组织和监管部门在验收和评定工程建设是否达到时,评价指标选什么,各地区的指标值该如何取,没有统一的依据可参考;地方建设管理部门在对农田水利工程进行设计时,不知道哪些指标该高,该高多少。因此,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不规范,影响后续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1.3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多数地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缺乏统一规划,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建设资金缺乏统筹协调,二是建设区域缺乏整体布局。当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渠道较多,各部门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专项资金大多是分别规划、分别招标,部门间缺乏有效协调,不少项目盲目规划、盲目实施,造成资金实际使用效果较差,难以形成合力。项目区规划方而,多数项目区土地属于各家各户,水利工程建设用地由于涉及个人利益问题,协调难度较大,故许多项口区不管现状布局是否合理,都不再统一规划布局,项目建设主要在现有沟渠布置的基础上,对渠道进行衬砌、对排水沟进行清理整治、对调控和配水闸门进行修缮和重新配备等。从考察的部分重点县项目区来看,与非项目区的主要区别是渠道全部衬砌,渠道调控建筑物配套相对完整,但田间布局方面基本没有统一规划和设计,田间灌溉进水口的控制设施不配套,许多应该配套的机耕路、桥等布局不合理,使得农民因耕作进出田块不方便而将修好的渠道压坏。农田水利工程是一个多功能的系统工程,要实现农田水利工程内涵中所涵盖的各项功能,合理的规划布局是基础。

1.4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缺乏保障

农田水利工程具有小而全、项目多、单项的工程量小且分散在田间地头,工程建设、管理维护困难等特点,致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质量一直不尽如人意。实际调研结果表明,目前造成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监管难的原因有多方面:一是管理部门质量观念不强,认为农田水利项目技术含量低,对规划、设计、建设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不严;二是工程管理人员人手不够,技术力量薄弱;三是施工队伍素质较低,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落后;四是因为工程建设投资标准相对较低,且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费用并没有参照国家有关的政策规定支付,故工程的施工设计深度、施工技术力量的配备、施工过程的监理等难以得到充分保障,使得工程建设质量大受影响,经常出现今年修明年补的情况,不利于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

1.5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管护缺乏长效机制

由于基层服务体系不健全,许多乡镇水利站并入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水利员编制被大幅度精简,多数过去由乡镇水利站管理的小型水库灌区,现在只有一两人负责水利工作,且业务不固定,很难管理而广量大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造成农田水利设施失管失修,甚至长期不能修复。

2、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问题的措施

2.1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提供新增用水

通过建立完善的农业用水灌排工程体系,大力实施节水灌溉,农业灌溉用水量不断下降,为农业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水资源保障。

2.2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生态环境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水土保持和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统筹规划,改造后的灌区骨干渠是“输水高速路”,为区域内河、库、沟、渠补充了水源。农田水利建设注重与周边环境和谐,成为田间风光的一部分,成为区域景点和生态样板。通过实施村域水环境治理和骨干河道整治工程,提高了防洪排涝能力,也为人们休闲活动提供了好去处,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2.3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农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能够拉动建筑业、机电设备、制造业、安装工程等相关产业的生产规模,推动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创新之处与不足

3.1创新之处

分析基层农田水利建设现状并在研究的基础上力争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

(1)结合农田水利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明确阐明农田水利建设的科学规划及合理统筹对当前农业及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及潜在的推动作用;

(2)认真分析农田水利建设所面临的自然、人为等因素的限制,结合国内外及周围县市区的先进经验,对未来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提出科学性评估及合理化建议。

3.2不足之处

切实有效地解决农田水利建设问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农田水利建设提出的发展建议只是针对当前的现状,仍有诸多不足之处需要继续完善。

结束语:因此,为了保证这项利国富民的民生工程健康稳步发展,建议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在了解工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针对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内涵不清楚、建设标准不统一、建设资金和项目缺乏统一规划、建设质量缺乏保障、运行管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同时加强地区和行业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经验共享,带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篇3

1、技术力量单薄业务水平偏低,缺乏有效管理机制群众观念相对落后

设计工作大部分是由基层水利站负责,缺乏一定的专业技术和实践经验,整体设计水平不够高,建造时只注重功能的需求而很少涉及艺术和美观的需要,使得大部分水利建筑给人们的印象是粗老笨重。农村的水利工程,在实施完成验收后,大家就只是一味的在使用,缺乏有效管理措施,无人看管和维护,致使水利工程小问题变成大问题,老化失修,毁损严重,乃至最后就搁置起来了。

2、监控措施不完善检测手段太落后

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对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多停留在目测上,凭直观印象下结论,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更缺乏监测人才,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3、农村的宏观环境发生了变化

农村建设的投资环境和政策环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农村水利基本建设开始由政府组织向村民自主转变,由出工开始向出资代劳转变。由指令性的计划开始向指导性意见转变,政府组织号召转变为“一事一议”。

4、农业产业结构需要调整

农村产业结构过去主要追求粮食产量,所配套水利工程为了满足粮食作物的生长需要,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整为瓜果、花卉和苗木种植,对抗旱和灌溉的标准比原有的设施标准要高。在这个过程中,调整是市场行为,一家一户生产模式缺乏统一的调整建设和规划,使得农村的配套设施出现了一些困难。

5、对水质要求不够严格

水质污染不达标,导致人身体不健康,也会影响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目前因水质不能保证所引发的矛盾相对增加,也影响到水资源费和水利工程水费的收缴。

二、对当前水利工程管理的几点意见

1、正确理解水利产业政策

农村水利建设项目根据其功能和作用划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社会效益为主、公益性较强的项目,指防洪除涝工程、农田灌排骨干工程、水土保持工程、水资源工程等;另一类是以经济效益为主、兼有一定社会效益的项目,指供水、水面养殖、水利综合经营等。农田灌排工程是农业生产性的工程建设,农民应该成为农业生产投入的主体。

2、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解放思想,不等不靠,勇于开拓创新,抓住机遇,迅速发展。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各基层水利部门要按照有利于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利于助推农村发展的标准,解放思想,换活脑筋,大力加快农村水利工程建设。

3、强化认识,切实加强水利工程的群众管理

加强对水利工程的宣传,提高群众对水利工程的认识;强化管理,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措施,对建好的水利工程进行管理,努力教育群众认识到管好水利工程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4、加大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

加强对乡镇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

5、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证体系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要加强对全体水利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

6、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

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通过实测、实量、实敲、实弹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

7、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实施节水灌溉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保障。加大节水设施与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完善防渗渠系配套,合理发展喷、滴灌工程,重点发展浅湿灌溉技术。

8、努力提高农田灌排标准

篇4

立体种养农业循环模式。在农业生产的棚架作业区域内,适量养殖禽类(如鸡),能起到生物防虫、补充有机肥、提高土地利用率、向市场提供无公害农产品、增加单位面积收入的多重效果。如推广吊瓜(食用籽瓜蒌)—土鸡立体生态养殖。目前农场瓜蒌种植近2000亩,以种瓜养鸡结合为基础,种养加一体化开发,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控制面源污染,提高单位面积效益。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提高认识,营造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一是研究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采取有利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尽快改变传统农业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二是加大循环农业的宣传力度,要广泛开展循环经济知识教育培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循环经济理论知识,普及资源综合利用的科学知识,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循环经济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活动,把节约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等变成广大职工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节约资源、提高效益、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规划布局,科学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根据农场土地资源、产业基础和城郊区位的优势,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城郊型农场的目标,科学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一是在产业定位上,以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为总则,大力发展优质粮油种植业、都市农业(蔬果种植、精品畜牧养殖、生态水产养殖)、现代农业服务业(农产品贸易、休闲农业)等。二是在区域布局上,按照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模式,确定优质粮基地、绿色蔬果种植、精品畜禽养殖、生态水产养殖等市郊现代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构建农业循环经济链,促进农场现代农业发展。三是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上,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优质稻米、畜禽产品(生猪、肉牛、蛋鸡、青年鸭)和水产(黄鳝、莲藕)等,开展种养结合,推行立体养殖,发挥资源最大效益。

篇5

1.农业自然资源的局限。皖河农场耕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2.2亩,人地矛盾突出,无论是种植还是养殖业,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农业设施简陋,而且2/5的地块(沿河片)仍是高低落差大、平整度低的中低产田。农业用水量大,3/4以上的是灌溉地生产,农业季节性干旱突出,目前一半地区仍然采取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平均约为0.5,渠系利用系数只有0.4~0.5。土地资源相对紧缺、资源质量下降和基础设施落后已成为农场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

2.经营管理机制的制约。一方面,长期以来“大农场套小农场”的承包或承租管理经营制度,削弱了国有农场组织化、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的优势,农场统一经营主体地位与功能弱,循环经济技术难以得到应用。另一方面,现行土地租赁政策租期过短,承租人对土地的长期预期较差,不利于调动家庭农场对土地长期投入的积极性,掠夺性经营现象严重。加之农场人多地少,传统的常规生产模式经营比较效益低,农业收入可持续增长面临障碍。

3.农业生态环境的恶化。农场内部的小河、湖、塘淤塞严重,大部分处于干枯状态,调蓄能力极低;农药、化肥、农膜、动植物激素、动物抗生素等农业化学制品大量使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重;长期偏施化肥,造成土壤营养成分的大量流失,使土壤酸化、板结,养分供应不协调;农田林网率低,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规模化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排泄物和污水严重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4.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认识不足。一是劳动者素质不高。农场经济基础薄弱,难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而现有农技队伍年龄老化、人员不稳定、推广农技的主动性不强。大部分青壮劳力外出务工,留下来的妇女老人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传统生产经营方式根深蒂固,接受新品种、新技术、新生产方式的能力较差。由此造成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对农业资源进行掠夺性使用,生产效率较低,呈现明显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特征,严重制约了循环型农业的发展。二是认识跟不上,管理不到位,基层管理人员和农工对发展循环农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刻,尚未形成积极支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良性氛围,以至于服务形式不新,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组织化程度低,市场适应能力差,综合效益没有得到发挥。尽管农场在发展循环经济中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总体来看有利因素正在增多,机遇大于挑战。一是中央高度重视循环经济的发展,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和许多相关政策。二是近几年来土地复垦、土地治理和农机补贴等财政项目的实施,农场的农业基础设施有所改善、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三是农工外出务工,积累一定资金,很多在积极寻求新的创业机会。四是城郊农业优势凸显,安庆市需求拉动显著,皖河农场已被安庆市政府列入城郊经济板块圈,围绕市民“菜篮子”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蔬菜种植、养殖和垂钓休闲农业,增加职工收入,促进自然、人、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已成必然。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和模式

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新型农业模式,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根据农场人多地少的实际,应积极树立绿色生产理念,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农业发展与环境协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统一作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目标。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率为核心,因地制宜,积极构建种植、养殖及休闲观光有机结合的循环经济链,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共赢与提升。农场行之有效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有:

1.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将种植、养殖生产有机结合,促进农业系统内资源高效、良性利用,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一是推广“农—猪—肥—渔”的循环经济模式,引导和支持养殖户转向立体养殖,延伸养殖业的产业链。如农场养殖户陈庆文承包30亩鱼塘,塘埂种鱼草,池塘养鱼垂钓,在塘边建猪场,年饲养生猪200~500头,猪粪发酵喂鱼,年收益10万元以上。二是推行“农—牛一沼一肥”和“牛—菌—沼—肥”模式,创建一定规模的生态养殖场,利用清洁生产的理念和方法,达到保护环境和资源永续利用的目的。如三益回民分场利用民族政策,结合生产实际,改肉牛散养为集中圈养,建设1000头养殖规模的肉牛标准化养殖小区,通过玉米和水稻清鲜秸秆充分利用(或饲料种植),发展肉牛养殖,过腹还田,以牛粪入池发酵产生沼气,沼液(渣)返田种菜种粮等途径,完成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回民收入。三是形成了“农—渔—禽—藕”的循环经济模式,目前农场莲藕生产已取得无公害认证,借助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对荒湖洼地进行了连片综合开发利用,养鱼、养藕、养鸭。四是发展“资源—产品—休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利用农场连片农田、水面等自然资源,打造蔬菜、养殖标准化示范园,建立科技农园、天然垂钓观光园等,发展农业科技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休闲农业,构建生产、消费环节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产出率。

2.农牧复合农业循环模式。在同一土地管理单元上,把作物栽培和动物养殖进行合理组合进行土地利用和技术综合。如推广“稻鸭共生”技术,该项技术在农场示范取得成功经验,在毗邻的望江县已大面积推广应用,发展生态有机稻米和绿色肉鸭,通过秸秆还田、鸭粪肥田、鸭子除草除虫,有效减少化肥、农药等物质使用量和使用强度,降低土壤、水体等污染程度,改善水稻生产环境,提高粮食品质。

3.立体种养农业循环模式。在农业生产的棚架作业区域内,适量养殖禽类(如鸡),能起到生物防虫、补充有机肥、提高土地利用率、向市场提供无公害农产品、增加单位面积收入的多重效果。如推广吊瓜(食用籽瓜蒌)—土鸡立体生态养殖。目前农场瓜蒌种植近2000亩,以种瓜养鸡结合为基础,种养加一体化开发,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控制面源污染,提高单位面积效益。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发展观念、发展模式的革新,是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紧迫要求。针对农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和难得机遇,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1.提高认识,营造全民参与的社会氛围。一是研究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采取有利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尽快改变传统农业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二是加大循环农业的宣传力度,要广泛开展循环经济知识教育培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循环经济理论知识,普及资源综合利用的科学知识,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循环经济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活动,把节约资源、循环利用、提高资源产出等变成广大职工的自觉行动,逐步形成节约资源、提高效益、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篇6

一、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内涵

公路施工技术管理,是指以合同条款和技术规范为依据,通过一定的组织系统,按照规定的程序,运用各种有效和必要的方法,使工程最终质量达到一定的标准,满足设计要求,实现设计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公路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内容包括:①提供施工规范和施工工艺,编制施工组织计划,计算和分配工作量,建立技术档案,组织工程试验、工程变更、工程验收管理等工作②开展科技情报与信息系统,技术改进与合理化建议,技术标准化工作,技术培训等技术开发活动。

显然,只有将技术管理的必要性与具体活动的可操作性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确保施工顺利进行,才能优质、低耗、高效地完成项目施工任务。

二、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作用

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在整个施工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施工技术管理,实现按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发展规律要求施工,能预见性地发现问题,同时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确保工程实现快速、高效、安全施工,确保正常施工工序进行。

2、通过技术管理,建立一个稳定的高素质的专业施工队伍,合理分配技术骨干和先进的机具设备,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建立和健全施工技术操作规程,采用现代的施工管理方法,不断提高施工企业管理水平和员工技术业务素质。

3、能充分发挥施工人员的个人优势,尽最大可能开发使用新材料,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率,增强技术活动的可操作性和可检查性,保证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努力降低工程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

三、公路施工技术管理的基本原则

公路施工技术管理要讲究从实际出发,全面考虑其经济效益与日常技术管理、生产实践过程的有机结合。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效益最大化原则

在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前提下,采用科学的计划方法和管理方法,优化施工组织方案。充分考虑时间、空间、人力、财力、物力等因素,在保证施工生产需要的前提下,避免人员频繁调动,避免机械设备、工具、周转件消耗材料等的闲置,合理配置施工现场各类人员、机器设备的数量,既实现效益最大化。

第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要对工程进行全面的经济技术比较分析,要把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有机结合,本着节约资金费用,降低工程成本的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三,落实国家经济政策原则

国家经济政策是根据自然资源的特点,依据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以及国家不同时期的技术经济状况而制定的,必须不折不扣的执行。如节约木材、节约能源、节约土地、保护环境、保护农田、保护历史文物、施工机械化、施工管理科学化等都要严格遵守。

第四,严格执行施工工艺原则

将技术管理活动与施工具体活动有效的结合起来,从技术、物资、人力和组织等方面入手,保证施工过程连续、均衡、有节奏地进行,最大限度地满足施工生产和科技研究的需要,严格履行合同约定,保证工程在规定的期限内交付使用。对“四新”技术的应用推广要坚持先试验,后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第五,全员技术标准化意识原则

对质量的认识,有―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认识过程,要加强学习,深刻领会标准内涵,对标准化工作进行策划,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坚持做好标准化工作的考核和持续改进标准化工作。

四、公路施工准备阶段技术管理

若想保证施工任务顺利进行,必须做好施工前的技术准备工作。了解和分析工程特点、进度、技术指标,根据施工条件,编制施工方案,制定和健全技术核定与设计变更、技术交底和技术复核等各项规章制度,从技术、物资、人力和组织等方面保证施工过程的连续性、平行性、协调性和均衡性。保证工程如期交付使用。为此,施工前要抓好以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

第一,建立各级技术负责制。

要建立从上到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人事制度。各级技术管理机构和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专职工程师及技术负责人等管理人员在技术管理中各尽其职,各负其责。

第二,健全施工技术管理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严格的技术管理制度,保证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使技术活动无论在室内或作业现场,都有明确的目标、具体的内容和严格的检查制度,从而保证技术工作有条理、有目的进行。

第三,建立图纸会审及设计变更技术核定制度。

图纸会审是对图纸的合法性、整体性、主要结构的设计、施工技术装备以及采购的材料在品种、质量、规格、性能、数量等方面是否与设计选用的相符等方面进行会审。避免出现因图纸本身的错误导致错误施工的严重后果,引起不必要的浪费。

技术核定是针对工程变更内容,召集有关部门进行技术上和质量上的分析、讨论,对其可行性进行调研、协商,综合各方意见,统一后作为施工依据。

第四,建立技术交底制度。技术交底应在施工前进行。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向施工工人进行施工设计图的技术交底、施工工艺交底、材料规格、品种、质量以及使用要求交底、安全生产、节约成本等技术措施交底,通过技术交底,使每一个参与施工的技术人员和工人都明确了所担负的工程任务的技术要求、工艺特点,做到心中有数,这对工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施工工艺做好充分的准备。

五、公路施工过程中技术管理

施工过程的技术管理就是指施工现场技术管理,施工现场技术管理是整个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它包括:图纸会审,坚持按图施工;编制并优化施工方案或施工措施;及时检查施工进度和计划执行情况,确保工程按期完成;认真做好施工记录和隐蔽工程检查记录;做好施工资料的积累和整理,确保与施工进度同步。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需要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有严谨的态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保证工程的高质量、高标准按期完成。

六、公路竣工验收阶段技术管理

竣工验收的工程必须符合合同约定的工程质量标准,必须符合单位工程质量竣工验收的合格标准,单项工程必须满足生产要求。

工程完工后,施工单位要组织试验人员进行以试通车为主的全面实验检查,填写竣工报告,组织预验收,完成交工报告和技术总结。要建立技术档案,在竣工验收时,应提交所用材料、半成品和质量检验结果;试验数据结果分析;隐蔽工程施工记录等;甚至还要整理施工日记(非正常情况记录)。这些内容都是竣工验收所需的,也是衡量技术管理工作好坏的一个硬指标。

综上所述,管理作为永恒的话题.是关系到企业成败兴衰的关键。要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必须抓“管理”这个关键。一定要重视技术管理的每一环节的工作,提高公路施工的经济效益和企业信誉!

参考文献:

[1] 李强. 浅谈高速公路施工的技术管理[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34)

[2] 刁树民. 公路施工技术管理探讨[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 (19)

[3] 颜兴全. 公路施工技术管理分析[J].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09, (05)

篇7

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高度重视并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我市资源相对贫乏,尤其是能源贫乏,长期以来所需能源90%左右要靠外地调入。加上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仍未得到根本改变,长此以往经济发展将难以为继。随着近年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土地等主要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瓶颈。从现在的状况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来看,能源、资源、环境等问题已成为我市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我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来认识节约资源问题,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摆到重要的战略位置,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工作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抓紧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配套政策和工作规划,精心组织,狠抓落实,积极推进全市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开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能源、资源的节约和合理高效利用,缓解我市能源约束矛盾和环境压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花园式、生态型、现代化城市。

二、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具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建立起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调节、企业自觉行动、公众积极参与的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坚持推进结构调整,依靠科技进步和强化监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依法管理与政策激励相结合,分类指导,稳步推进。

(三)具体目标

初步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政策配套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和制定节约型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中长期战略目标及分阶段推进计划;大幅度提升全市资源和能源利用水平,创建一批节约型企业、节约型社区、节约型机关;以现有工业园区和开发区为基础,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全面整合、构建废物再生回收利用体系,提高废物资源回收利用率,基本形成全市循环经济的主体框架,各县(市、区)和*高新区基本建立起再生资源回收与产业利用体系。到2010年,我市资源生产率有所提高,污染物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和削减,每万元GDP能源消耗下降13%;每万元GDP水耗下降到260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5%;城市环境保护投资指数达到3%;耕地面积保持不少于20.07万公顷。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农村沼气普及率达到适宜推广农村沼气农户的30%。每万元GDP的SO2排放量控制在3.10千克以下;每万元GDP的COD排放总量控制在3.58千克以下;各县(市、区)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标准要求;全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98%;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下达的计划指标内;清洁生产企业达到30家;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

三、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重点

(一)积极推进能源节约工作

1、突出抓好工业节能。抓紧编制《*市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切实抓好食品、纺织印染、生化制药、五金、建材水泥、陶瓷、机械装备等主要产业的节能降耗,大力挖掘管理节能,重点加强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骨干企业用能跟踪管理,定期公布重点用能单位名单及能源利用状况、与国内外同类企业先进水平的比较情况,并落实节能降耗目标。制定主要能耗产品能效指南,引导企业抓好节能降耗工作,推广应用一批实用性、针对性强的节能技术,优化生产工艺,挖掘设备潜力、提高设备的生产效率。力争用3年时间,使亚洲铝业、风华高科、星湖科技、蓝带啤酒、骏马水泥、永盛纺织、鼎丰纸业等20家重点骨干企业能耗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此项工作由市发改局、市经贸局、市科技局、市统计局、*供电局负责。

2、扎实推动建筑节能。积极推动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以公共建筑的节能降耗为重点,加强建筑工程节能监督,在设计、监理、施工等环节把关。定期组织开展全市建筑节能专项大检查,对不符合要求或达不到标准的工程项目限期进行整改,新建民用建筑严格实施节能50%的设计标准,开展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试点,制定既有民用建筑节能改造规划。积极发展太阳能等新能源,加快推进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进程。在节能建筑中大力推广塑钢、玻璃钢中空玻璃窗,低辐射镀膜玻璃窗等节能门窗,提高建筑物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认真执行《广东省发展应用新型墙体材料管理规定》(省政府令第95号)、《关于限期禁止城区建设工程项目在现场搅拌混凝土的实施意见》(肇府〔*〕39号),在*年底前全面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启动限用粘土墙材制品工作,大力推广新型墙材,提高水泥散装率和发展商品混凝土,发展资源节约型建筑业。此项工作由市建设局、市城乡规划局负责。

3、积极开展交通运输节能。优化道路网络,提高和改善道路路面质量。加快淘汰油耗高、污染重的老旧汽车。优先发展便捷、快速的公共交通系统,鼓励以公共交通方式作为出行的主要方式。鼓励购买高质量、低污染、低油耗的小排量汽车和低油耗汽车。充分利用西江、绥江黄金水道潜能,建立西江快速干线。大力推动内河航运等节能运输方式。加快老旧船舶的淘汰速度,加强对报废船舶的监管,禁止低质量船舶的投入营运,推荐高效、节能的船型,加快更新旧船型的步伐。加强公路、铁路、水路联运的有效组织,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鼓励有条件的大型运输企业开展现代物流的资源整合,建立运输信息平台,发展集装箱运输,降低车辆空驶率。此项工作由市交通局、市公路局、*海事局、西江航道局负责。

4、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实施能效标准和标识,规范节能产品市场,逐步建立规范的产品信息制度。推广高效节能电冰箱、空调器、电视机、洗衣机、电脑等家用、办公电器,降低待机能耗。在民用建筑中广泛推荐使用高效节能照明产品,特别要大力推进LED(发光二极管)应用于灯饰工程,减少普通白炽灯使用比例,逐步淘汰高压汞灯。在公共场所、道路、景观灯光工程等推广绿色照明和智能可控照明,开展路灯与景观灯光联运试点,在住宅楼道全面普及声控节能灯。严格执行公共场所夏季空调温度的设置标准(不低于26℃)。此项工作由市经贸局、市市政管理局、市建设局、*供电局负责。

5、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在农村大力开发生物能源,加大沼气池推广建设的力度,推广节柴灶。在城市对既有建筑,在不影响质量、安全和建筑立面外形的前提下,加快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此项工作由市农业局、市建设局负责。

6、强化电力需求侧管理。落实电力需求侧管理及迎峰度夏、迎冬度枯工作,加强以节电和提高用电效率为核心的需求侧管理,到2010年节电5亿千瓦时(年平均节电1亿千瓦时)。建立与健全需求侧管理组织体系和长效运作机制,落实管理制度和经济激励措施,加快负控装置建设,强化重点企业用电管理,推广典型经验,协调好社会、电力企业和用户的利益。此项工作由市经贸局牵头,市供电局协同负责。

7、加快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在*年上半年,市直及有条件的县(市、区)和*高新区要建立节能技术服务中心,促进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以及能源利用监测工作。组织建立市级节能信息传播体系,建立公益性的节能节电咨询网络,为全社会提供节能政策、技术的咨询服务。全市重点用能单位要定期向市经贸局等节能主管部门上报能源消耗数据。此项工作由市经贸局牵头,市发改局、市科技局协同负责。

(二)全面开展节约用水

1、*年底前,制定节约用水规划和全社会节水目标。开展建设节水型社会试点,以点带面,推动全市节水型社会的建设。抓好端州区作为节水型社会试点的建设,各县(市、区)要选取一批镇、村开展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此项工作由市水利局牵头,市发改局、市经贸局、市建设局、市物价局协同负责。

2、提高工业用水效率。*年底前,按照国家标准,制定纺织染整、生物化学、造纸、啤酒等高耗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对超定额实行累进加价,促进企业不断降低单位产品取水量,重点抓好纺织印染、生物化学、造纸等行业的节水工作。大力推广工业节水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技术改造,推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的提升。严格限制高耗水建设项目。此项工作由市经贸局牵头,市水利局、市发改局、市物价局协同负责。

3、加强城市生活节水管理。提高用水装表计量率,继续推行居民用水总表分装到户,市政、环卫、绿化、学生公寓推行计量用水。结合河道整治,在有条件的河岸设置输水泵站,方便绿化、景观用水。要加强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改造,推广经过合法认定的管材,进一步降低管网漏失率,到2010年,自来水管输漏失率要减少到10%以下。加强消防、市政、环卫等公共用水管理,严禁偷采、滥采、无证取水等非法取水活动,严格执行取水许可制度、有偿使用制度和水资源论证制度。市政、环卫、绿化用水提倡使用中水、雨水和河水,逐步减少将自来水用作绿化和环卫用水。积极发展大型综合性设施屋顶雨水集蓄利用。此项工作由市市政管理局牵头,市建设局、市发改局、市水利局、市物价局协同负责。

4、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因地制宜地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集蓄节灌等高效农业灌溉技术;抓好旱作基本农田和集雨补灌等农业节水工程建设,在缺水地区培育和推广抗耐旱高效作物品种、免耕技术、节水精播技术等旱作农业节水综合配套技术。此项工作由市农业局负责。

5、创新市场机制。发挥水价杠杆作用,促进节约用水。研究适当提高水利工程、工业及自来水厂取水价格、居民生活用水价格以及污水处理费标准等计划草案。通过法定的程序调整各类用水比价关系,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此项工作由市物价局牵头,会同市水利局、市发改局、市建设局负责。

(三)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

1、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在工业节材方面,加强金属材料加工与制品,陶瓷及其他建材、林产、化工、纺织等重点行业的原材料消耗管理,指导企业按照规范设计项目,尽可能优化并采取资源消耗水平较低的工艺技术;各重点行业分别确定一批高耗材企业,定期公布企业名单,监控材料消耗状况,并指导加强材料消耗核算;更多地利用边角余料、再生材料,提高材料利用率;在建筑节材方面,积极推广新型墙材和高性能、低能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推广应用高性能混凝土、预拌混凝土;探讨用建筑垃圾替代混凝土等公路建设节材技术。此项工作由市经贸局、市发改局、市建设局、市林业局、市公路局负责。

2、节约木材,开发木材代用品。积极调整原料结构,逐步降低木材在建筑装饰材料、家具、包装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比重,积极推广竹材并寻找其他代用材料。加大对废旧木材的回收和循环利用,减少对新鲜木材的需求。此项工作由市质监局、市林业局、市经贸局负责。

3、改进产品包装,节约包装材料。引导包装行业转变观念,大力压缩无实用性材料消耗,减少包装资源的浪费;引导消费者转变观念,倡导简洁实用型、易回收利用、易降解、易处置的包装;加强监督检查,凡生产、销售列入国家或省、市强制回收目录的产品和包装物的企业,必须在产品报废或包装物使用后进行回收;改进大宗原材料产品包装方式,在化工、冶金、建材等原材料工业中推广运用大吨位包装袋,在轻工行业积极推行轻质包装材料;发展散装商品,限制袋装水泥,大力推广散装水泥,逐步建立散装水泥推广体系。此项工作由市质监局、市经贸局、市建设局负责。

4、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鼓励星级宾馆推广能够多次使用、大包装的洗发液、沐浴液容器,代替一次性的小容器,并逐步减少或取消免费提供的一次性洗漱用品。在具备条件的宾馆、饭店等公共场所,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毛巾等。大型商场、超市逐步实行塑料袋收费制度。此项工作由市质监局、市经贸局负责。

(四)集约节约利用土地与矿产

1、加强规划管理。实施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在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时,搞好土地利用的综合平衡。严格按照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实施最严格的用途管制。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确保国家和本地重点项目、配套商品房和中低价普通商品房建设用地,支持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产业项目用地。规划部门要在建设用地批准文件中,严格约定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绿地率、开工时间和竣工时间等土地使用条件,并加强跟踪管理,严格追究违约责任。此项工作由市国土资源局、市城乡规划局、市发改局负责。

2、加快工业向集聚基地集中。积极引导工业项目进入开发区或工业区,有计划地进行布局调整在治理整顿中撤销和核减的开发区以及需要淘汰的零星工业项目和企业,或置换土地。对已拆除厂房并实施土地复垦的,可将相应土地指标平移至工业园区。要加强分期实施的大型工业项目预留规划用地的管理,对规划预留用地,必须根据实际到位资金情况和生产建设进度,分期分批确定供地数量。适当提高工业区建筑容积率。新设立的企业,除少数具有特殊要求的行业和工艺外,提倡建设多层厂房。鼓励企业优化工厂布局,提高厂房利用率,严格控制企业建设大广场、大草坪等非生产用地,工业企业的建筑净容积率要提高到0.8以上。此项工作由市发改局、市国土资源局、市城乡规划局、市建设局、市环保局负责。

3、严格保护耕地。逐步建立起各级政府负责的耕地保护责任考核体系,结合实际大力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指导村镇按集约利用土地原则做好规划和建设,促进农村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启动“沃土工程”,推进土地复垦,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土地质量,增加优质耕地面积或新增建设用地,适当提高征收农民集体土地成本,通过提高用地门槛,尽可能少占用农用地。进一步限制毁田烧砖,大力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工作。此项工作由市国土资源局、市农业局、市建设局、市城乡规划局负责。

4、盘活存量用地。积极采取多种途径盘活存量土地,加大土地置换工作力度。按照《关于加快金融机构抵债土地处置的若干意见》(粤国土资发〔*〕73号)提出的转让、收购、托管、置换产权等4种方式处置,尽快消化盘活抵债土地。加快老村旧镇改造,积极稳妥推进农民宅基地置换试点,协调推进置换和复垦,集约开发利用置换节余的土地。对废弃的土地要整理成耕地或农用地,努力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此项工作由市国土资源局、市城乡规划局、市发改局负责。

5、推进资源整合。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加强对现有农用地、灾毁土地和各类工矿废弃土地的综合整理;搞好城市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和闲置土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整合矿产资源,从保有储量和生产规模等方面入手,加快现有矿山整合重组步伐,采取股份制和联合办矿等多种形式,推动有限矿产资源向大型骨干企业集中,实现规模开发,集约发展。此项工作由市国土资源局、市城乡规划局、市发改局、市安监局、市经贸局负责。

6、科学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在*年6月底前,制定完善我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严格按规划限定的准入条件和矿山开发规模与矿山储量规模相适应的原则,合理设置采矿权,防止“大矿小开、一矿多开”。此项工作由市国土资源局牵头,市城乡规划局、市发改局协同负责。

(五)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1、加快资源再生回收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四会市金属资源再生加工基地、高要市塑料回收再生加工基地以及市废旧设备拆解回收企业要按国家级产业化示范区要求,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好有关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基地,按照政府组织协调、企业实施、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采取标准化、无害化处理,避免污染环境,建立健全再生资源的回收、加工、利用体系,建成全国金属和塑料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示范园区。此项工作由市环保局、市经贸局负责。

2、扩大工业“三废”利用规模。加强废弃物产生量大、污染重的重点企业管理,重点抓好化工、轻纺、建筑行业、机械行业“三废”综合利用,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降低废弃物最终处置量,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到2010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此项工作由市环保局、市科技局、市经贸局负责。

3、搞好生活废弃物收集利用。要开展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回收资源的试点并逐步推广。有规划地开办各类废弃物资交易市场,建立以社区回收为基础的回收废弃物资网络。加快城市生活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和垃圾资源化利用,改变生活垃圾终端处理单一方式。规划建设中心城区生活垃圾发电厂,使生活垃圾终端处理逐步形成卫生填埋、焚烧发电、高温堆肥等多形式、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发展的格局。此项工作由市市政管理局牵头,市环保局、市建设局协同负责。

4、发展生态型循环农业。推进生态示范村的建设。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实现农产品的优质、无害和农业生产废物的资源化。综合利用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积极发展生物能源和沼气工程,实施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示范工程。推进秸秆青贮、氨化和微贮等处理利用,发展秸秆养畜。推广节肥、节药技术,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鼓励农用塑料回收利用。此项工作由市农业局负责。

5、推进企业清洁生产。贯彻落实《广东省清洁生产联合行动实施意见》,组织实施《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工商企业清洁生产工作方案》,充分发挥我市6家广东省清洁生产企业的示范效应,促进提高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积极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方案,完成全市80%以上的重点骨干企业推行清洁生产。“*”期间,培植30家高标准、规范化的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强制审核工作。此项工作由市经贸局、市环保局、市科技局负责。

四、加强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规划指导和监管

(一)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理念和措施融入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去,并且要加快制定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整体规划和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在制定规划时,要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从源头上对建设节约型社会进行有效的管理,从根本上避免或减少因规划不当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浪费和损失。同时要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指标体系,把主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各县(市、区)政府和*高新区管委会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工作方案和分解目标,各有关部门、单位要围绕各自职能制定可操作的具体措施。

(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用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的理念来指导和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资源消费结构。要加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结合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汽车配件、林浆纸一体化等支柱产业,推动环保产业和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遏制部分行业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特别是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和浪费资源的产业、工艺、技术和设备。要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产业。大力推动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关键技术和工艺设备的开发、示范和推广应用。由市发改局、市经贸局、市科技局、市环保局负责。

(三)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管理监督

加大资源节约执法力度,要坚决执行和贯彻《节约能源法》、《节约用电管理办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水法》以及《广东省节约能源条例》、《广东省资源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将资源节约工作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加强节能、节水情况的执法检查,依法保护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规范市场秩序,查处不符合规定的用能、用水产品和器具的生产和销售,查处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和单位,依法推动创建节约型社会工作。加强行政执法人员政治思想、业务技能的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建立起一支高效、公正、廉洁的行政执法队伍。

五、加大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激励和扶持力度

(一)加大财政扶持力度

在每年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资金专门用于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技术推广、示范试点项目、宣传培训和节能服务能力建设等工作。该项资金由市经贸局(市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制订安排计划,会有关部门审核后报市政府审批实施,并由市财政局负责监督和管理。现有的挖潜改造资金、科技三项费用、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林业生态效益等专项资金,都要按一定比例优先安排重点资源节约项目,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对重点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设项目可优先考虑纳入市政府性贷款项目范围。抓紧研究制订促进节能、节水产品推广的鼓励政策;对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支持。重点资源节约、循环经济发展项目的新增用地,优先安排供地计划,应缴纳的土地出让金及城市、镇村基础设施配套费等,按规定给予优惠。

(二)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

逐步推行农业水价改革,整顿农业供水末级渠系水价秩序。贯彻落实全国水价改革与节水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适当适时调整工农业和居民用水价格。进一步完善推进阶梯式水价制度和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加价收费方式。尽快建立合理的电价体系,如分时电价、可中断负荷电价、季节性电价等,形成合理的电价体系,通过科学引导电力消费,改变电力用户的用电方式,以达到更有效地合理使用电力。供电部门要认真落实和执行峰谷电价政策。对高耗能行业中淘汰类、限制类项目,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由市物价局、*供电局负责。

(三)加快科技创新

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不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使传统工业尽快走向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现代工业。在每年的科技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资源节约技术创新的研发。要增加科研的投入,增加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增加重点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投入,加快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对重点领域制定节约和环境友好指标,设置一些新的技术标准,发挥科学技术在节能降耗方面的积极作用。由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事局负责。

六、切实加强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由市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的指导、协调、监督,统筹解决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中遇到的重要问题。该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经贸局)负责日常工作。各县(市、区)政府和*高新区管委会要对辖区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负总责,建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协调机制,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市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每年要定期检查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落实情况,要把资源节约等工作任务作为重要考核目标内容。

(二)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

市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等部门要认真落实有关资源综合利用、环保设备(产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抓紧研究制定支持资源节约的地方财税政策,加大公共财政对政府节约资源管理和公共设施节能改造的支持力度。市统计局要加强能源、水等资源消耗方面的数据收集及统计分析工作,建立我市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定期公布我市资源节约相关数据,并协助市经贸局做好重点企业节能监督工作,要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于*年初步建立起相适应的统计指标体系。教育部门要将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容纳入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对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节能节水管理人员和重点用能设备操作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加强对节能节水执法监督人员和检测机构人员的培训工作。各级共青团组织要在青少年中开展“节约每一度电、每一滴水、每一粒粮、每一分钱”的资源节约宣传和实践活动。各级工会要积极开展群众性的资源节约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活动。市国资委、市法制局、市总工会等部门按照职能分工,做好本单位相关工作的组织实施,配合推进全市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工作。

(三)大力开展宣传活动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开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要充分发挥宣传媒体的作用,通过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等形式,开展各种资源节约、循环经济专题宣传教育活动,开辟公益宣传栏目,大力宣传先进典型,曝光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宣传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义和相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宣传普及清洁生产、绿色经济知识,形成全民参与、互促共进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机关带头做好表率

各级领导干部和所有公务员要认真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节约型党政机关的意见》。政府机关有关部门要加强公共财政对政府机构节能、节水改造和节约资源的支持和管理,对纳入政府采购的节能、节水产品要优先采购,带头绿色消费。要抓紧研究制订市直机构电耗、水耗、油耗的定额标准。各级党政机关要加强对本部门、本单位节电、节水、节油、节约用纸的管理,完善管理制度,争取3年内在建设节约型政府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年,市级党政机关要带头做到用水、用电量要分别比*年节约10%。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和无纸化办公。积极调整、推行有利于节约资源的工作、学习和作息时间。

(五)实行工作考核和奖罚制度

建立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统计、考核和奖罚制度,把考核成绩纳入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和*高新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对资源节约工作成绩突出的部门、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因渎职、失职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和污染环境的,要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七、开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

按照省经贸委《关于印发〈广东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粤经贸电力资源〔*〕198号)要求,开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试点期限为*年至2010年。结合实际,我市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工作步骤如下:

(一)宣传发动、制定计划阶段(*年1-6月)

*年1-6月,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结合自身实际,按照本实施方案的要求,制定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工作方案。并采取各种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目的、意义、目标和措施。各新闻单位要积极开展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工作的宣传报道,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市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于*年6月底前将本阶段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情况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启动试点阶段(*年7月至*年12月)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方案和本地区、本部门的具体工作方案,以及有关职责分工和任务分解的要求,认真组织开展试点工作。同时,按照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原则,确定一批重点试点单位,重点突破,带动整体。市一级确定端州区和*高新区作为重点区域,并在全市选定一批企业和产业园区列入市发展循环经济试点计划,并推荐符合条件的企业或产业园区申报列入国家和省的试点计划,推进建设、环保、能源、水资源和土地等领域的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工作。在县(市、区)一级,要确定1个镇(街道)和1个社区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重点单位,推动一批企业成为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其中端州、高要、四会各2个,鼎湖、广宁、怀集、德庆、封开、高新区各1个。*高新区要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积极推进生态型工业园区试点。

(三)深化试点阶段(*年1月至2009年12月)

市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包括各县(市、区)和*高新区、有关单位]每半年向市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报告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成效。

*年起,每年底市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及各县(市、区)和*高新区要对本年度的试点工作进行总结,由市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考核评价,提出评价意见和奖惩建议。各镇(街道)的考核评价由各县(市、区)和*高新区负责组织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