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农业出口贸易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出口贸易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业出口贸易

篇1

2.1缺少交流。在信息化时代,正确运用信息化引导能够积极的帮助农业经济发展。但是,目前来看,相关部门对农业信息交流和整理工作并不到位。例如,市乡两级没有与农户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很难为农户提供更好的市场需求信息;农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交流问题,二者缺少信息交流的载体,不能使农户更好的掌握有效的信息参考,影响农户的收入水平。2.2生搬硬套。不同地区的地质、自然条件、农作物需求以及农业发展政策都存在着很多差别,因此,在进行农业经济改革时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相关条件,采取因地制宜的有效措施,相关部门应该正确引领农户进行耕作发展,建立独特的农业发展机制,促进形成良性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结构。2.3资金缺乏。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体力劳动者是农民,农民的收入以及农业经济发展结构的调整都需要获得国家金融方面的扶持。因此,要让农民感受到农业发展带来的好处,就必须提高农业金融服务的质量和生活水平,没有投入就没有回报,政府要加强对农业发展的资助,才能提高农作物的高产量高质量,促进我国农作物的出口贸易发展。

3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3.1农业在国际贸易往来的地位。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出口贸易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农业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农业为人们提供生活所必须的食品。此外,农业的发展为进出口贸易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使其成为了独立的部门,推动了国际出口贸易的发展。3.2农业发展为进出口贸易做出的贡献。农作物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食品,其市场需求只增不减,农业原料也是国家工业发展的必要材料。许多农业落后的国家必须要依靠进口农业产品保持农业发展的平衡,因此,农业经济发展能够提高进出口贸易往来,促进国际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2]3.3农业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功能。1)粮食安全:农业发展为国家提供基础的粮食储备,保证我国粮食的自给水平,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建立粮食安全保障,实现我国宏观发展战略。此外,出口粮食在提高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也能为粮食短缺的国家提供食品保障。2)环境发展:农业发展必须要管理土壤保障农作物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生态环境的破坏,通过循环种植农作物给予土壤养分,保护了生态系统,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发展在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深化研究农业发展模式,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对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以及国际进出口贸易往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我国农产品出口额的变动对汇率的变动缺乏弹性是有原因的。我国农产品出口商品构成具有“低结构”性特征,附加值低的农产品所占比例较大。目前在我国农产品出口商品中,初级农产品出口占80%,传统农产品和大宗农副产品占40%以上,而这些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需求弹性较小,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较低,因此,即使汇率升值导致农产品价格一定程度上升,也不会使出口量减少很多,而由于价格弹性小,出口收入反而会增加。

至于高附加值的农产品,首先,价格需求弹性比较大的高附加值农产品在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比重却只有23%左右,从而降低了汇率变动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效果。

另外,高附加值的产品中很多是农产品加工品,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扩大我国农产品加工的出口。虽然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产品出口只占总出口量的20%,农产品总生产量的25%,但是农产品加工创汇的潜力很大,发达国家农产品的加工品占其总生产量的90%以上,加工转化后产值能增加2―3倍。如果人民币升值,将引起进口原料的成本下降,在我国当前价格逐步放开的条件下,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会有所下降,那些以进口商品为原料的农产品加工品的成本也随之下降,就能够降低农产品加工品出口的价格,十分有利于扩大我国农产品加工的出口。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带来国际市场中原料价格的下跌,使加工贸易出口成本大大降低,农产品加工贸易近几年就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总的来说,升值引起的进口原材料价格的下降,将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的出口,而农产品加工的附加值远远高于初级农产品,所以将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长。

对农产品进口的影响

从农产品和农用物资进口结构来看,粮食及其制品是我国农产品进口的主体,其中小麦的进口占主要份额。10年来我国小麦的总进口量占了粮食总进口量的42.88%。其需求价格弹性较小,呈刚性,进口数额主要与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好坏直接有关。中国农用物资进口主要是化肥、农药和饲料。这类商品是发展农业生产必需的物资,其数量取决于国内供给水平,因而缺乏需求价格弹性。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肥进口国,因为我国适用、优质化肥的国内生产能力不足,化肥进口占据了我国农用生产资料进口的主要部分。过去的10年,年均进口化肥860万吨,尿素占的份额最大,其次,是磷肥和复合肥。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拥有进口化肥的垄断权,因而可制定有力的价格,然而这个价格缺乏弹性,不能依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鉴于国内钾肥存在较大缺口,中国需为大量进口钾肥做好准备。

人民币升值以后,同样数量的货币的购买力得到提升,国外产品的价格相对下降,将有利于我国进口更多的农产品。2002年我国农产品进口额为124.5亿美元,2003年为189.32亿美元。人民币升值30%以后,购买力相应提高了30%,即购买同样多的农产品可以节约30%的外汇,具体地说可以比2002年节约37亿美元,比2003年节约57亿美元。

对粮食进口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耕地面积的减少是必然的。而人口在增多,因而粮食进口的增加在所难免。升值后国家财富的增加,外汇储备的增多有利于进口更多的粮食。

根据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预测,到2008年人口大约为14亿,到2030年达到16亿。根据世界粮农组织(FAO)规定的人均400千克的粮食消费标准,2008年中国的粮食需求量大致为5.6亿吨。中国政府必将努力保持95%的粮食自给率,所以我们假设粮食的对外依存度(年进口量占年消费量的比例)为5%,而且不考虑汇率变动对粮食进出口的影响,那么中国在2008年需要进口粮食2800万吨,现在世界粮食市场的贸易量在2亿吨左右,如果以后几年内没有大幅增长,中国的粮食进口量将占到世界粮食贸易总量的14%。1995年我国粮食进口2081万吨,如果到2008年人民币升值30%,在粮食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相同数额的人民币可以购买到2705万吨的粮食。同理,2001年我国粮食进口1738万吨,如果人民币升值30%,在粮食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相同数额的人民币可以购买到2260万吨的粮食。也就是说,如果人民币在4年内升值30%,到2008年花费和现在相差无几的外汇就可以满足大大增长的粮食进口需求。

根据范金教授的计算,中国农产品的进口价格弹性为-0.5646,这个数字说明了当人民币升值时,进口量有所增加,但是进口额反而下降了。例如人民币升值30%时,进口量将增长16.94%,即进口量为升值前的1.1694倍,进口额将等于升值前的81.85%,减少18.15%(假设世界粮食市场价格不变)。

我认为,今年的粮食进口量将有大幅增长:我国已经5年产不足需,产量增长的幅度有限,而我国2002年和2003年大量出口粮食(达3700万吨),导致粮食库存的剩余较少,所以预测2004年的粮食产量在4.55亿吨左右,再结合我国在1995年曾达到过进口2081万吨的最高值,我认为2004年进口2500万吨左右的粮食是很可能的。

以2005年人民币升值15%为例,若粮食进口量为2712万吨,假设粮食价格不变,人民币升值后,用本币表示的外国进口商品的价格将下降与升值相同的幅度,升值后粮食的人民币价格=上年粮食价格×(1-人民币升值幅度)。所以升值后粮食进口额=升值后粮食进口量×升值后粮食价格=上年粮食进口量×(1+人民币升值幅度×进口需求价格弹性)×上年粮食价格×(1-人民币升值幅度)=上年粮食进口额×(1+人民币升值幅度×进口需求价格弹性)×(1-人民币升值幅度)。以2005年为例,人民币升值15%时,进口额=475000×(1+15%×0.5646)×(1-15%)=437,945万美元。节约的外汇=人民币不升值的进口额-升值后的进口额=升值后的进口量×上年的价格-升值后的进口额=升值后的进口量×上年的进口额/上年的进口量-升值后的进口额,例如2005年节约外汇=2712×475000/2500-437945=77335万美元。对外依存度=进口量/进口量+粮食产量,例如预计2005年的粮食依存度=0.2712/(4.73+0.2712)=0.0542,即为5.42%。

篇3

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大省——辽宁省,其农产品出口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与作用。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在全省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机构以及推动现代化新农村新农业建设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中不可避免的存在各种问题,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解决。

一、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与特点分析

(一)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具有较强的产地特征

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具有较强的产地特征,各个出口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农产品出口主要集中在辽东半岛地区(比如说,盘锦、大连、丹东、营口等)以及沈阳。2012年大连贸易出口总额达到15.28亿元,保持28.3%的增长幅度,遥遥领先。大连地区的农产品贸易约占整个辽宁省的57.0%左右。营口、沈阳、丹东、瓦房店等地区的出口贸易总额也遥遥领先。究其原因分析,这部分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再加上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快、农产品加工比较发达,共同促进了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繁荣发展。

(二)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主要的市场结构分析

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主要是面向欧盟市场以及日韩、美国市场。2012年辽宁省对日农产品出口总额约占23.3%;对韩农产品出口总额约占12.8%;对美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约占12.6%;对欧盟农产品出口总额约占5.3%。欧盟市场以及日韩、美国市场的出口总额,占到了辽宁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

(三)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主要产品情况

2012年辽宁省出口前五位的主要农产品均为初级农产品。排在第一位的是水海产品,约占农产品出口的27.3%;排在第二位的是粮食,约占农产品出口的4.5%;排在第三位的是蔬菜,约占农产品出口的3.97%;排在第四位的是干豆,约占农产品出口的3.1%;排在第五位的是水果,约占农产品出口的1.98%。从上述数据分析,辽宁省的农产品资源具有比较优势结构。水海产品、水果、蔬菜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优势较强。但是,初级农产品的市场份额较大,深加工农产品的出口比例较小。

(四)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保持持续上升发展趋势

作为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大省,辽宁省的出口总额一直名列前茅。自从2001年我国加入WTO组织以来,农产品的市场销售状态逐渐开放。在这种大环境下,辽宁省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幅度。出口贸易总额也保持每年16.3%的幅度的增长。在全省的贸易总额中,农产品出口约占8.6%-11.2%,远超过我国其他省份。

二、制约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因素分析

(一)农产品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从上文分析中可以得出,辽宁省初级农产品的市场份额较大,深加工农产品的出口比例较小。农产品附加值较低、加工水平比较落后,是制约贸易规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现阶段,辽宁市场中企业的设备条件与加工水平普遍较低,科技含量比较低,缺乏科技创新力度。比如说,在出口份额最高的水海产品中,主要以裙带菜、冻鱼片、腌制鱼、陕北、鱿鱼等初级产品为主,产品的深加工程度不高。还有,东北市场上的豆制产品在日韩市场上比较受欢迎,但是,辽宁还主要以未加工的黄豆出口为主,产品附加值比较低。

(二)贸易市场的集中度比较高

在上文中分析,欧盟市场以及日韩、美国市场的出口总额,占到了辽宁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这种较为集中的贸易目标市场,使得辽宁农产品出口对这些地方的依赖程度增加,进一步导致农产品出口风险加剧。一旦这些市场的农产品政策发生变化,将会对辽宁农产品出口贸易带来严重打击。

(三)绿色壁垒的阻碍

自从我国与市场接轨之后,西方等发达国家对于农产品技术要求标准不断提高,涉及到知识产权、动物福利以及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绿色壁垒成为了阻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现阶段,绿色壁垒的负面作用不断扩大。绿色壁垒的存在,进一步提高了辽宁省企业生产成本,使得通关时间相对延长,企业出口效益不断下降,农产品竞争力不断下降。

(四)缺乏健全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服务体系

要想促进农产品贸易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产品出口贸易服务体系。现阶段,辽宁省农产品出口企业普遍规模较小,没有建立完善的国际信息渠道,再加上与国际市场接轨时间不长,很多企业无法有效、及时、全面的获得农产品质量、需求信息,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的潜在风险。辽宁省尚未建立农产品出口的信息分析、预警服务机制,没有建立完善的政策法规、供求价格等跟踪监测体系,对于技术壁垒、贸易摩擦等检测程度,也缺乏及时性。

(五)政府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中,政府支持力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现阶段,政府的资金投入力度不都,导致有效的农产品出口信贷机制尚未建立完善。融资难、过高的信贷门槛,成为了制约辽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重要障碍。现有的保护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绿箱政策、黄箱政策的利用程度不够。

三、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推动辽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

(一)政府方面

1.加强多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政策支持

辽宁省必须加强农产品出口贸易体制的建设与完善,进一步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吻合的外贸政策体制,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加快相关部门、资源的整个力度,为农产品出口提供完善的服务,加强农产品贸易的信息收集与分析。加强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加强金融政策支持。积极提供与农产品出口贸易相关的信贷支持与担保支持,认真贯彻国家关于退税出口的相关规定。政府还需要加强商检费、农业开发基金等专项拨款支持,建立专项农业出口基金。与此同时,加强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支持力度,积极扶持出口企业、加工企业,进一步增强价格优势。加强出口企业、相关协会之间的协调,保障农产品的顺利出口。

2.加强出口政策补贴

在短期内,辽宁政府可以通过出口政策补贴的形式,进一步降低出口农产品的生产成本,为农产品出口提供直接的优惠政策。强化农业补贴力度,对重要的、优势性较强的出口进行价格支持,实行减免政策。

3.加强行业协会建设

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力度,积极鼓励各个生产主体在自愿的基础上,组建各种类型的行业协会,真正发挥行业协会在应对市场纠纷、协调价格、规范市场行为中的作用。针对辽宁省在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出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建立各种行业协会。加强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力度,鼓励创新,产、学、研相结合,使行业协会、企业以及生产农户之间的利益更加密切,进一步推动辽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法制化、现代化与规范化。

(二)企业方面

1.加强科技投入力度,降低生产成本

传统的农业生产、加工方式,受到水资源、土地等资源的限制。传统的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降低成产成本、实现规模化生产的需求。新形势下,必须加强科技投入力度,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基础上,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推广农业灌溉技术、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等技术,从源头上降低生产成本。

2.进行产品的深加工,进一步提高出口农产品附加值

辽宁省出口的农产品中,初级农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要想实现初级农产品的多样化,必须建立多样化的农产品生产系统。充分利用辽宁省的各种比较、积极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更好的市场国际市场的需求。建立规模化、现代化的加工生产基地,大力推广农产品的加工与保鲜技术,进而实现多层次化的农产品增殖。几乎所有的农产品都能进行精加工与深加工,进而提高生产效益与等级。尤其是对稀有产品、特色产品的加工力度。加快高新农业技术的研发力度,提高企业的科技水平,鼓励传统农业与国外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的结合,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

3.强化品牌营销策略

出口企业在继续深化农产品深加工的同时,必须积极强化自身品牌的建设力度,树立品牌观念,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根据土壤标准,国内划分了普通、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等四种产品等级。作为最高级别的有机产品,必须在生产过程中杜绝基因工程、激素、化肥等物质的使用。通过有机农业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打破传统的绿色壁垒障碍,顺利实现农产品出口。现阶段的市场竞争,已经从传统的价格战转向质量战。尤其是国外的消费者,更加重视产品的质量,重视品牌概念。通过品牌战略的设施,不仅能够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提高产品营销能力。与此同时,还能有效避免贸易纠纷,降低出口风险。

4.积极扶持龙头企业

辽宁省政府积极扶持龙头企业,能够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与指导作用。龙头企业是连接农户、生产基地、市场的关键,也是提高辽宁省农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提高龙头企业的综合实力,进一步促进辽宁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结合本省的实际情况,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强龙头企业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依托行业协会,监督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的标准化生产与操作。

(三)制度方面

1.加强农产品出口的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争睹对于出口农产品的服务工作,加强从产品的统计工作。加强重点出口产品的跟踪与检测动态,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产品信息服务机制。及时、全面的向出口企业传达国家的质量标准、农业措施、贸易制度、检疫措施等信息。与此同时,加强与西方等发达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加强重点农产品的国内外交流力度,通过推介会、博览会等形式,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知名度。

2.加强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的建设

辽宁省必须加强出口农产品的安全监督体系、检验检测体系与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一方面,在辽宁省的集中化农场、农业生态园,必须大力推行标准化农业生产建设。并积极发挥集团模范与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扩展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在源头上强化农产品出口的质量与技术保障。一方面,加强对国际农业质量标准体系的了解与掌握,并加强出口企业、农业协会的学习。可以充分帮助企业应对贸易壁垒。在此基础上,加强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并积极与国际市场接轨。另外,加强农产品的检测与检验,全面落实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加强安全认证体系的建设力度,积极推行与落实质量认证标准。

3.完善农产品价格机制

如果农产品定价市场存在缺陷,就会导致出口企业、加工企业以及农产品生产者处在不利的地位,进一步导致其利益损失。新形势下,为了尽可能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最大限度保护其经济利益,保障农产品的顺利出口,必须在加强对出口企业政策支持的同时,通过宏观的制度,对市场经济中的不足与缺陷进行弥补。必须合理把控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进一步消除市场定价缺陷,规范合理的市场定价行为。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针对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特点以及制约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因素分析开始入手分析,从三个大方面:政府方面、企业方面、政策方面,详细论述了新形势下如何更好的推动辽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勇,王玉丰,于和之.关于推进辽宁农产品出口问题的研究[J].农业经济,2005(9).

[2]程国强.中国农产品出口:竞争优势与关键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05(5).

[3]刘合光,周爱莲,孙东升.中国农产品贸易格局与前景展望[J].农业展望,2007(3).

[4]孙东升.WTO与中国农产品贸易[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20).

[5]翁鸣.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基本现状及原因分析[J].农业展望,2007(4).

[6]何秀荣.中国农产品贸易:最近20年的变化[J].中国农村经济,2002(09).

[7]钱永忠,戚亚梅.后过渡期国外技术壁垒与我国农产品贸易[J].农业质量标准,2005(14).

[8]张继河,邹晶晶,曾素芳.江西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20).

篇4

一、辽宁省农产品国际贸易总体情况

(一)农产品出口总量持续增长。

辽宁是我国农产品出口大省,其出口额位居全国的前列。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伴随农产品市场的逐渐开放,辽宁农产品出口总值保持较强增长的态势,出口总额不断增加,农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出口额的比重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的排名逐渐上升,仅逊色于山东和广东两个贸易大省。

(二)主要农产品的出口状况。

辽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居基本为初级产品,分别为水海产品;粮食;蔬菜;干豆水果及坚果。这种状况反映辽宁农业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结构特征:一方面,劳动密集型的水海产品、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的生产比较优势较明显,具有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农产品出口中初级产品优势依然明显,深加工产品出口所占份额较少。

二、辽宁农产品出口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产品出口贸易目标市场的集中度偏高。

从农产品出口贸易目标市场的结构来看,辽宁省的农产品已远销到9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由于受地缘、品质要求等因素的影响,亚洲市场一直都是我省最大的农产品出口目标市场,约占全部农产品出口比重的2/3,而日本、美国、韩国和欧盟4个主要市场则是我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消费地区。出口目标市场相对过于集中。不仅使辽宁的农产品出口容易受到贸易伙伴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经济传递的影响并随之发生波动,而且过于狭窄的农产品出口目标市场也严重制约着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一旦国际经济发展受阻,将会对辽宁省农产品出口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

(二)精深加工产品少,农产品附加值偏低。

辽宁省所出口的农产品绝大多数都是初级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出口份额所占比例极低,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不足1比1。由于产品质量和加工水平不高,出口农产品的品质与国际同类产品相比比较优势并不明显,基本上是依靠低廉的价格来争取国际市场份额。一方面农产品附加值偏低,产品的利润空间难以提升,不利于出口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未能充分发挥我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而且容易引发进口国对我省出口的农产品进行反倾销或采取保障措施。

三、促进辽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

我国农产品的品质、加工程度和附加值都比较低,因此,应按照国际市场标准进行生产和加工,定向出口、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改变主要靠初级产品出口的不利局面。首先,建设出口加工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的加工、储藏、保鲜,实现农产品的多层次增值。所有农副产品都可以进行粗、精、深加工,分等分级,提高等级和效益,特别是名、特、优、新、稀和加工潜力大的农产品。其次,加大国际农业核心技术和先进农业设施的引进,选准农产品加工重点开发产品,加强农业高新等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发展高科技农业企业,提高辽宁农产品科技含量。最后,鼓励、推动传统农产品生产企业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与国内自主研发并重的方式,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

(二)发展有机农业产品,实施品牌竞争战略。

目前,国内根据土壤标准划分了食品的4个等级:普通食品、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作为农产品中的“顶尖食品”———有机食品在生产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物质以及基因工程技术。通过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可以打破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绿色壁垒”,实现顺利出口。现在国际市场竞争战略已经由以价格竞争为主转向以非价格竞争为主,国外消费者很重视名牌。发展农产品品牌,一方面可以提高出口农产品的质量,使国外消费者了解辽宁省的农产品,拓展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营销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处理农产品贸易纠纷,避免一些国家对农产品出口的全面封杀。

(三)以自主创新形成品牌农业。

在当今的国际经济舞台上,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仅做一流的制造商不能真正赢得国际市场,只有拥有自主品牌才能增强出口竞争能力。对于农业企业也是如此,不断生产出“异质化”的产品,并形成自主品牌,这是在国际市场上取胜的重要战略。而没有自主创新,“异质化”产品的生产无从谈起。基于自主创新基础上的辽宁农产品出口品牌的形成,应遵循“主导产业+龙头企业+优势区域”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点面结合,梯次发展,形成“主导产业为支撑,龙头企业为载体,龙头带区域,区域连农户”的品牌农业实施工程。对于辽宁具有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水海产品、禽畜肉类、蔬菜、水果、杂粮杂豆、干坚果和宠物食品等出口主导优势产业加大资金投入,鼓励科技创新和研究与开发活动;对于成长前景好、创新能力强的农产品出口龙头企业重点进行支持,并创造有利于大型龙头企业集团形成的条件,打造农业企业的跨国公司;加大对出口优势区域的研发投入,形成创新型的出口基地。

参考文献:

篇5

1 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现状

随着中国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政策不断地公开和制度,我国农业不断地融入全球贸易是势在必行。由于我国不断参与国际贸易进程,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不断与国际进出口贸易制度相适应,所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不断出现新特点,虽然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农产品出口还小于进口;还有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顺差变为逆差,并且逆差的趋势还越来越强。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存在的风险高于市场多元化趋势,这是和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趋势是相符合的。

2 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进口易于出口的现象显著

由于国际市场价格长期高于中国农产品价格,对农产品的进口采取非关税政策。中国农产品的出口力度比较小。我国农产品的很少参与国际交流。导致现在主要的进口产品就是原来的出口农产品产品。

2.2 我国农产品出口不断受阻是因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在国际贸易中有些国家以保护生态和人类健康环境为借口,设置一系列苛刻的绝大多数国家不能接受的环保法规和标准,对国外农产品的进口采取的限制政策即为绿色壁垒。在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将的情况下,绿色壁垒成为发达国家冲击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有效手段。传统农产品的优势被严重削减,导致我国农产品走向市场受到严重的冲击。

2.3 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不能适应国际贸易竞争力

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不及其他国家,尽管入世以来中国农业科技不断进步,但是在国际贸易的竞争中,还是没有竞争优势,特别我国大宗农产品中的科技含量更为低级。我国农产品科技远远不能适应国际贸易的需要。中国农产品在质量方面尽管不断创新改进,但还是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创造还是占于主导地位,从根本上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增加农产品的数量、改善并且进行加工。对于我国的农产品来说,普遍存在这各种风险。

2.4 我国出口体制尚不健全且竞争严重影响出口

我国现行的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体系已经不能适应世界贸易经济潮流。我国农产品要适应国内市场经济的变革还需要不断的努力,何况与国际市场接轨。我国农民的利益不断受到损失及不能及时的了解国际贸易状况的信息,不能及时调整生产出符合需要的农产品与这种生产与贸易分离的状况是严重相关的。并且由于出口企业内部的不妥善竞争产生了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由于我国农产品出口价格偏低,严重冲击出口国家的国内市场。我国根本不存在倾销的倾向,但是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价格确实很低,这主要是出口企业相互竞争,自相压低价格造成的,但是由于出口值明显落后于出口数量,所使我国的利益受到很大损失。

3 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问题的建议及对策

3.1 按农产品技术彼岸准组织生产,实施绿色品牌战略

作为一个发展大国的中国,与世界经济贸易相关的环保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远远不及发达国家。自入世以来,我国生态环境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要冲破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只有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不断加强宣传环保教育加强全民意识的广泛宣传。利用媒体对对外贸易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的情况进行报道,使人们深刻意识保护环境的严重性及重要性。我们应该清醒的意识到环保是企业的发展与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建立、健全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严格关注国际标准适用来适应国际贸易潮流,使我国出口产品在环境标准方面达到国际要求,减少国际贸易摩擦,扩大产品出口,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推进环境标准制度,开发环境标准产品;发展绿色市场、开发绿色产品、开展绿色营销。伴随着保护环境与保护资源意识的不断加强,同时开发环保成本低,质优,符合国际环境标准的绿色产品。采取适当的环境贸易措施来适应新的国际领域市场,严禁国外污和不和标准的产品向我国出口。不断提高环保意识拉小与发达国家的距离。

3.2 依靠高新科技和规模经营,降低单位农产品成本

篇6

1.研究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国民经济增长迅猛,同时保持着平稳的增长速度。农产品贸易作为中国国际国内贸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年的出口量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众所周知世界经济格局瞬息万变,不断地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提出挑战。而对于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包括供需状况,GDP数值,关税的设定,技术性贸易壁垒以及人民币汇率(本文所指人民币汇率均指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动等。自2005年7月份我国对汇率实施改革措施以来,市场上便建立起了一种新的更富有弹性的汇率制度。这种新的汇率制度提高了我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对于中国对外贸易的进行至关重要。

安徽省的农业发展较为成熟,同时地理条件也较优越,要想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就必须扩大产品市场。然而,我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经济繁荣的省市来说较为低下,这就使得农产品贸易显得越为重要。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于农产品的价格以及企业的生产成本都会造成影响,故研究如何避免该因素造成的不利影响,对于安徽省的农产品贸易具有积极的作用跟意义。

2.研究方法

我们通过我国的统计局网站搜集到安徽省近十几年来的农产品出口数据以及近十几年来我国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情况,将经济学理论与现实经济相结合,同时运用所学过的研究理论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本文运用了经济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学、计量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结合着“J曲线效应”理论以及可决系数等来分析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并得出结论

二、影响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因素分析

贸易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而影响一国贸易的因素也有很多,比如国际汇率的波动、外国政府所实行的政策措施、关税的征收、本国的政府补贴、国内生产总值等等,而对于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中我们考虑到以下四个因素:

1.安徽省农业生产总值

我们知道,判定某一省份农业发展态势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依据该省的农业生产总值数据。图1表示的是2000年到2016年安徽省的农产品出口额与农业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

从图1可以看出,我省农产品出口总额与农业生产总值之间大致成正比关系,并且2000年到2014年间农业生产总值与农产品出口总额均呈现上升趋势。2009年安徽省农业生产总值为188.81亿美元,2014年达到最高,344.99亿美元,一方面体现出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对于农业生产的愈加重视,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安徽省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以及未来发展的良好态势。而在2015年又同时出现了略微下降的趋势,因此,从该图可分析出:安徽省的农产品出口总额与安徽农业生产总值呈正相关关系。

2.人民币汇率

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后,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我国的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变得更加频繁。汇改前,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8.2768,在2016年,达到1美元兑6.6423人民币。

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我国的大多数企业的进出口贸易均是以美元作为计量单位。因此,人民币汇率的波动与企业的利润得失关系密切,而企业为了维持济效益则会愈加关注人民币汇率的变化情况,同时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做出预测。下图2所作的是我省农产品的出口额与人民币汇率变动之间的关系,在本文的第三章将会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的影响做出具体的定量分析。

3.关税设定

国外政府为了限制本国进口商对国外商品的进口数量会对不同的进口商品设置不同的关税。关税的设置对于进出口贸易额及进出口商品数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也会间接影响到一国的生产及消费。一般来说一种产品所设置的关税越高,贸易数量就会越少。

4.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TBT)是指一国为了对本国商品进口数量进行限制而采取的一系列严苛的技术标准及检验规定,近些年来已经成为非关税壁垒中发展最为广泛的一种形式,这些规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各国间贸易的障碍。

三、人民币汇率与我省农产品出口额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

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根据以上分析,收集2000年至2016年的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EX),安徽省农业生产总值(tGDP),人民币汇率(RATE)的数据,如表1。

2.数据的相关分析

借助EViews软件以及得出的变量间相关系数来确定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EX)与人民币汇率(RATE)变动的相关程度,得出结果如表2。

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EX与RATE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926949,可看出EX与RATE高度相关,且两者呈负相关关系。

3.模型构建

此节需要用到多重可决系数以及“J曲线效应”。

多重可决系数(R2)是用来度量所估计的多元回归模型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J曲线效应”,也称为时滞理论。即一国货币汇率发生波动后在短期内产生的结果与长期后造成的影响不同。比如短期内贸易量上升,经过必要时间后贸易量下降或者短期内贸易量下降,而经过必要时间后贸易量增加。这种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反映出最终影响的现象被称为时滞效应。比如人民币升值所导致的贸易变化随时间呈现一条斜率为负的反J曲线,即“反J曲线效应”,如图3:

在前文的分析中我们知道,影响出口贸易的因素有很多,而在此为了方便研究,我们先排除其他因素的作用,单独研究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对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同时采用对数形式建立模型:

EX:我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总额(亿美元);

RATE:人民币汇率(由于贸易额对人民币汇率变动的时滞性,我们采用人民币汇率滞后两期的数据);

tGDP:安徽省农业生产总值(十亿美元);

μ:随机误差项

4.样本数据实证回归

(1)单位根检验

根据量经济学的有关知识,我们知道对于时间序列的变量通常会存在非稳定性,在此我们就需要对模型中的各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法),检验结果如表3到表5:

从以上的检验结果看,在1%、5%、10%三个显著性水平下,变量EX、RATE、tGDP单位根检验的t统计量值均大于相应的Mackinnon临界值,不能拒绝原假设,表明农产品出口总额(EX)序列、人民币汇率(RATE)序列、农业生产总值(tGDP)序列均存在单位根,属于非平稳序列。

(2)建立线性回归方程

为了分析变量(EX)、(tGDP)和(RATE)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我们需要先做三者之间的回归,运用OLS方法所得结果如表6:

回归结果:

所建立的回归方程中,可决系数R2=0.980025,调整后的可决系R2=0.976695,说明方程有很高的拟合优度。同时也通过了t检验和F检验。

(3)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需要对做出的回归模型进行残差的平稳性检测,将之前得到的残差序列命名为新序列et,对et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ADF检验法),结果如表:

从检验结果看,在1%、5%、10%三个显著性水平下,单位根检验的Mackinnon临界值分别为-2.7570、-1.9677、-1.6285,t检验统计量值为-5.264348,小于相应临界值,从而拒绝原假设,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是平稳的,也就是说安徽省农产品出口额与人民币滞后两期汇率以及安徽省农业生产总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有长期均衡关系。

(4)误差修正模型

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从短期来看可能会出现失衡,为了增强模型精度,我们在这里做了一个误差修正模型(ECM)。

根据EViews的GENR功能,生成以下序列:

GENR DLNEX=LNEX-LNEX(-1)

GENR DLNRATE=LNRATE-LNRATE(-1)

GENR DLNTGDP=LNTGDP-LNTGDP(-1)

然后再由OLS方法得出回归结果如下:

最终得到的误差修正模型:

5.模型实证分析

从前面所得到的的线性回归结果(公式3)可知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方程式为:

可决系数为0.980025,说明方程整体拟合度较好。从前面相关分析得知,人民币汇率与安徽省农产品出口额是负比例关系,后面的实证分析则具体说明了滞后两期的人民币汇率每升值1%,安徽省农产品的出口额将下降约1.483%。而安徽省农业生产总值是与农产品出口额呈正比关系的,每增加l%的农产品生产总值,农产品出口额就相应的增加约0.727%。

而根据误差修正模型方程(公式4)可知安徽省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方程式为:

可决系数为0.653252,说明拟合效果也较好。该模型的经济意义为:滞后两期的人民币汇率每升值1%,安徽省农产品的出口额将下降约0.517%,安徽省农业生产总值每增加l%,农产品出口额就相应的增加约0.482%。

四、对于提高我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截止2016年10月底,我国持有的外汇储备达3.53万亿美元,不断上升的外汇储备间接反映我国的人民币汇率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上升。而我们知道人民币汇率的上升会阻碍我省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同时,我省作为农业大省,农产品出口经济是我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以下是基于前面所做的实证分析对安徽省政府以及安徽省的相关企业提出的关于提高我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建议。

1.对于政府的政策建议

(1)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自2005年实施汇率改革以来,我国对外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人民币升值的趋势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政府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者应当正确借用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等经济手段对我国的人民币汇率进行合理调节,在保证汇率稳定的前提下提高我国对外贸易量。而安徽省政府应当贯彻实施国家所做出的调控政策,同时,为了确保安徽省经济的健康发展,我省必须要建立一个相对完善的金融机构监督体制,从而促进省内的农产品进出口企业放心大胆地与国外厂商进行进出口贸易,加快我省的经济发展。

(2)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

我省农产品出口增长属于粗放增长,主要依靠低附加值产品,初级产品的增长来实现,相比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拉动的出口增长给企业带来的利益微乎其微。因此,要想提高我省农产品出口的效益,必须不断进行产品技术革新,大胆创新。

2.对于企业的政策建议

(1)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

农产品要想出口到国外,对于出售价格在无形中就设置了一道标准。本币汇率升值会使得用本币表示的国内农产品价格换算成外币时升高,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产品的出口贸易,在这种情况下出口企业就需要尝试各种方法做到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一方面可以在加快产品创新,保障产品质量的同时进行规模生产。另一方面,企业要与时俱进,及时掌握行业信息,减少产品流通及销售过程中的不必要费用。

(2)加强品牌建设,及时掌握信息

某一商品的品牌效应对于该商品的销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省要想提高农产品的出口贸易额,必须形成安徽省农产品的品牌效益。一方面需要提高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可以选择与国外农产品贸易建立互动平台,方便及时了解国内外相关贸易信息,以便及时对贸易政策的变动做出应对措施,这样才能使我省建立起一个安全高效的农产品出口市场。

(3)重视金融工具的使用

在国际市场上,汇率波动所带来的风险对于农产品交易是无法避免的,而在无法避免的情况下我省相关农产品出口企业应提高汇率风险意识,认真学习金融工具的使用,妥善处理汇率变动带来的不可预测的风险,积极有效的提前做出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高琰.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

[2]巫建海,李晓明.安徽省农产品出口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899-13902

[3]吴F佳.汇率波动对江苏省农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J].江苏商论,2015(15):113-115.

[4]张旦华.汇率变动对浙江大宗农产品进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宁波大学,2014.

[5]汤艳丽.汇率对农产品进出口的影响[J].科学决策,2004(1):61-62.

[6]管叔琪.安徽省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7):1287-1288.

[7]苏成苗,杨玲玲.通胀背景下我国黄金价格与人民币汇率关系的实证检验[J].金融教育研究,2015(6):26-33.

篇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强劲发展,按照现阶段发展趋势,若干年后国内市场必将处于饱和状态。彼时,国际贸易可以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贸易必将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后续动力。另一方面,国际贸易的发展必须以国内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为依托,没有国内经济的发展,在对外贸易中我国必将处于被动地位。基于未来国际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国际贸易必须以国内经济发展为依托的事实,笔者对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在分析农业、工业、服务业对国际贸易发展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建议。

一、研究的理论背景

国内外对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理论界探讨的热点问题。对该问题的讨论大致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对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因果关系的讨论。这种讨论致力于区分是国际贸易增长推动了经济的增长还是经济规模的增长带动了国际贸易的增长。第二,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际测算。这种研究一般承认国际贸易增长推动了经济增长,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各种方法测算国际贸易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1]。

最早涉及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问题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的“地域分工学说”和“剩余产品出口学说”包含了国际贸易带动经济增长的思想。在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问题上,经济学家D・H・罗伯特逊于1937年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命题,并很快得到了以自由贸易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支持。20世纪50年代,R・纳克斯在《贸易的格局与经济发展》一书中进一步补充和发展了这一学说,从而在学术界引起更为广泛的关注。后来形成的R-N学派认为,国际贸易除可以带来直接的或静态的利益以促进经济增长外,同时还能带来间接的或动态的利益。克拉维斯在20世纪70年代对“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进一步发展,提出“贸易只是增长的侍女”,处于从属地位,而不是“增长的发动机”[2]。

在国内,为了考察我国的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许多学者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如杨全发、舒元在论述了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和条件后,利用巴拉萨和费德建立的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3];林毅夫、李永军使用修正传统的单方程组的模型测算出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姚丽芳利用进口分解分析法测定了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5];张小济、胡江云对进口贸易与国民经济发展做了探讨[6]。

从国内外的研究看,大部分学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国际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的研究上,而国内经济发展对国际贸易发展影响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笔者在国内经济增长促进国际贸易增长假设的基础上,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国内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上。

二、样本选取与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取

在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水平研究中,各行业的年增长率作为衡量行业发展的重要指标被学者们在研究中广泛使用。本文重点考察的是国民经济三大产业,即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增长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影响,因此在样本选取上采用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年增长率来衡量国民经济中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状况。而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本文主要选取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年增长率来衡量[7]。在研究中,笔者选取了1989-2008年共20年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和出口、进口贸易的年增长率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这20年的增长数据基本上客观反映了我国三大产业及进出口贸易发展的状况,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数据来源于《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1989-2008),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两种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相关性分析是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其相关方向以及相关程度,是研究随机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回归分析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量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在实际应用中有密切关系。在回归分析中,所关心的是一个随机变量对另一个(或一组)随机变量的依赖关系的函数形式;而在相关性分析中,所讨论的变量地位一样,分析侧重于随机变量之间的种种相关特征。在此,笔者将先用相关性分析,来确定农业、工业、服务业与出口贸易、进口贸易的种种相关特征,再利用回归分析来计算工业、农业、服务业对进出口贸易的贡献率。

三、数据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

本文用spss13.0对原始数据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并进行双侧显著性检验,主要是为了分析和验证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年增长率是否与出口贸易、进口贸易的年增长率存在依存关系,并探讨这种关系的方向[8]。经过spss13.0软件分析得出的结果如表2所示。

分析结果表明:工业的年增长率与出口贸易的年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607,双侧检验P值为0.005

(二)回归分析

虽然相关性分析表明只有工业的年增长率对出口贸易的年增长率有显著性影响,但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回归分析方法来计算农业、工业、服务业对进出口贸易的年增长率的具体贡献率,计算得出的进出口贸易对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回归系数可以相对客观地反映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具体影响程度[9]。基于研究的重点是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年增长率对进出口贸易年增长率的贡献率,因此,在进行回归分析中我们对线性回归的模型拟合优度指标不做严格限定。

1. 出口贸易年增长率对农业、工业、服务业年增长率的回归分析。笔者以出口贸易年增长率为因变量,以农业、工业、服务业年增长率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该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得出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年增长率对出口贸易增长的贡献率,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得出回归分析模型:

Y1=-0.118+0.093X1+0.559X2+0.138X3

其中Y1表示出口贸易年增长率,X1表示农业年增长率,X2表示工业年增长率,X3表示服务业年增长率。通过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年增长率对出口贸易的贡献率最高,为0.559,其次是服务业为0.138,对出口贸易增长贡献率最低的是农业,仅为0.093。

2. 进口贸易年增长率对农业、工业、服务业年增长率的回归分析。笔者以进口贸易年增长率为因变量,以农业、工业、服务业年增长率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该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得出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年增长率对进口贸易增长的贡献率,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得出回归分析模型:

Y2=0.063-0.296X1+0.168X2+0.249X3

其中Y2表示进口贸易年增长率,X1表示农业年增长率,X2表示工业年增长率,X3表示服务业年增长率。通过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年增长率对进口贸易的贡献率为0.168,服务业为0.249,农业的贡献率为负-0.296。

四、结果分析与建议

(一)结果分析

通过对各项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及回归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1. 农业的年增长率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影响不大。从具体分析结果来看,农业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仅为0.093,对进口贸易的影响为负。这说明,我国农业的发展尚未与国际贸易建立密切联系。其主要原因是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人口大国,所生产的粮食基本都用于国内消费,用于出口外销的比较少。而根源在于我国农业是小农分散经营,在经济全球化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无论是在生产规模、生产效率,还是在竞争力上,中国企业都不能与国际竞争抗衡。与农业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整个产业链不具备参与国际市场分配和竞争的能力;另一方面是我国农民组织水平不高,缺乏有综合服务能力的中介组织,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经营主体,使中国农业在根本上不具备与发达国家的农业进行竞争的能力。

2. 工业的年增长率对出口贸易有显著影响。工业增长对出口贸易具有显著影响,这是因为中国工业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大力发展。现今中国已有“世界工厂”之称,可见中国工业发展之迅猛,因此工业的年增长率对出口贸易有显著影响也是实力体现。尽管如此,中国工业发展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导致产品附加价值低。由于长期实行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中国低附加价值、低技术含量的产业生产过剩,高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产业的生产能力不足。二是企业技术水平低下,生产效率不高。这与中国科技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现阶段,中国的科学技术总体水平不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低,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三是产业集中度低,缺乏规模效益。在中国产业规模结构中,大企业所占比重偏小,中小企业所占比重过大,特别是在规模经济效益显著的产业中,如汽车、钢铁、机械和石化等,普遍存在着企业规模过小、生产分散等问题。

3. 服务业对进出口贸易年增长影响不大。中国服务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服务业相比还存在着一定差距,因此服务业年增长率对进出口贸易的年增长率的影响都不大,这说明中国的服务业尚未走出国门[10]。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服务业在各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以美国为例,服务业已占到了GDP的70%。中国也制定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政策,因此,积极发展中国服务业,并使之与国际服务业接轨,对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策与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结果,笔者提出如下提高国际贸易年增长率的对策。

1. 发展优质、高产、高效、集约化的农业,参与国际竞争。在满足本国需求的基础上,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努力与国际农业接轨,发挥中国农业大国的优势,发展外向型农业[11]。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相对优势为基础,依靠科技进步,改善农产品的质量,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提高农产品品质,提升农产品非价格竞争优势。在农业参与国际竞争中,我们要学会避开“绿色壁垒”,积极收集国外农产品的质量体系标准,并应用于中国自己的农业生产当中。只有在农业生产中严格执行这些标准,才能生产出符合国际需求的农产品。同时要开发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三是完善国家支持农业产业政策体系。从农业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对国内农业进行大力扶持,使其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极大的竞争优势是各个发达国家的通行经验。我国也应建立一套对农业全面支持的政策体系。政府应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发展、技术培训、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等方面做出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在农产品出口方面,政府有必要加强出口补贴之外的其他出口促进措施,以扩大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

2. 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工业向循环和集约型转变,积极提升工业产品出口竞争力。随着中国工业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也在不断提高。但就目前来说,仍然是中国传统的纺织品和服装产品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最具国际竞争力,所占国际市场份额也最多。中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来源于国内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较高的质量优势。但是,技术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的现代化大型工业企业较少,并且主要是国有企业,这就导致中国工业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中下游,国际竞争力偏低。为了提高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国际竞争力,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政府加强对企业研发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支持。尤其是工业产业中的很多行业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具有自主核心技术将有效地保护中国国家利益。中国工业产业要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占据领先优势,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若干重要领域研发核心技术,带动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真正地提高国际竞争力。二是推动国内工业企业的整合与合作。国内企业大多缺乏规模效应,缺乏合作,这样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逐步地、有规划地把同一行业的企业有选择地整合在一起,集中力量抓好一批骨干企业,通过联合、兼并、收购等方式组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大集团,使这些企业发挥龙头作用,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形成规模效应。

3. 制定服务业外向型发展战略,以人才和创新推动服务业的国际参与能力。首先,明确服务业的发展战略。中国服务业本身发展水平不高,行业分工不明晰。因此,要提高服务业的国际参与能力,应确定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及发展方向。从长期发展来看,以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提升中国服务业的竞争优势是加速服务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其次,调整和优化服务业产业结构,明晰分工。中国应继续发挥传统服务业的优势,如旅游服务、劳务输出、运输等行业,可根据它们的经营规模、增长速度和比较优势等方面的比较优势,确定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重点,引进人才,自主创新,提高这些行业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增加服务贸易的附加值,不断提高服务业的国际参与能力。同时,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服务产业和新兴服务业,并将有潜力和相对优势的行业确立为主导产业进行发展。虽然现阶段中国服务业国际参与能力较差,处于竞争劣势地位,但是对于服务业的鼓励和扶持是绝不能放弃的,这关系到一国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稳定。第三,加强和改善服务业管理。我国服务业国际参与能力不强,国际竞争能力较弱,这与服务业管理体制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改革旧的行政性管理体制,建立新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国际分工相契合的体制就成为发展服务业的当务之急。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有以下两点,一是选取数据的年限有限,只选取了2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结论具有片面性;二是选取的数据只有年增长率这一个指标数据,难以全面衡量农业、工业、服务业与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水平。因此,在以后的研究中,可采用较多的指标,以求全面有效地衡量农业、工业、服务业与国际贸易的影响关系。

参考文献:

[1]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林德特.国际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杨全发,舒元.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8).

[4]姚丽芳.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J].统计研究,2001,(9).

[5]张小济,胡江云.自由贸易的背后:进口贸易与国民经济发展[J].国际贸易,1999,(4).

[6]刘晓鹏.我国进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01,(5).

[7]董秘刚.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2000,(11).

[8]冯正强.区域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模型研究[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1999,(6).

[9]赵峰.改革开放三十年甘肃省出口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回归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2).

[10]陈丹妮.农业国际化与我国农产品贸易优势[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5).

Research on the Effect on the Increas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f the Increasement of Agriculture, Industry and Service Industry

Sun Fei

篇8

1.1对于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竞争力产生了严重的削弱作用

中国是一个农业历史悠久、农业文明发达、农村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同时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在参与农业劳动的过程中,劳动力资源丰富同时成本低廉,所以千年的农业基础使得我国的农产品出口相对于国际上的其他一些国家而言,在价格比较上有着相对大的优势,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方面,更是表现出国际上很多国家都难以相背的竞争优势,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国际上绿色壁垒的实施,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对农产品的质量标准要求越来越严格,特别表现在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有机食品”“、自然食品”“、健康食品”“、生态食品”等词语逐渐出现在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壁垒中,我国的农产品在这样严格的质量要求面前,很多时候显得力不从心,再加上对农产品中化学物质限量的严重苛刻要求,我国的农产品被退货、禁止出口、索赔事件屡有发生,这对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竞争力造成了严重的削弱作用,同时对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形象造成了严重的冲击,非常不利于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

1.2对于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来说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作用

从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对象来说,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区域,这些地区和国家正好就是各种绿色贸易壁垒措施的制定者和实施者,对于绿色壁垒政策的推行,比如说动植物安全标准、环保标准、严格的检测标准和检测程度等等,这些都直接增加了我国农产品出口过程中的交易成本。随着改革开放而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率不断增长,本来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出口增长率将有望迅速地扩大。然而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严重地阻碍了增长速度。

1.3绿色壁垒中的一些技术标准直接制约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为了保护本国的农产品贸易甚至是限制压制外国产品进入本国市场,所以在绿色壁垒的实施环节中,有的发达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将严格的技术标准制定下来,在包装、处理、生产等环节都加入了技术性要求,对与我国而言,这直接制约了我国部分农产品的出口,所以近些年来,美国不允许中国的苹果、龙眼进入美国市场,中国的大米不能进入日本市场,欧盟不让中国的牛肉进入西方市场,很大程度上中国的农产品因技术要求难以参与到国际竞争中,中国农产品出口为此损失惨重。

1.4绿色贸易壁垒中的一些环保标准严重削弱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的传统优势

长期以来,在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中,我国的茶叶、花生、蜂蜜的农产品都处于优势地位,然而,由于近些年来发达国家不断提出了诸如生态食品、自然食品等环保性较强的标准,甚至是产品的包装要求也非常高,在这些方面,中国的农产品从当前的发展程度科技水平来看,同比很难达到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的要求,比如说一直以来中国的花生产品居世界首位,曾经在出口贸易中同阿根廷、美国并称为世界上三大花生出口国家,然而近些年来,由于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因黄曲霉毒素的含量难以达到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所以在出口贸易中大受打压,出口量急剧下降,这从侧面说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优势由于受到环保标准的制约被严重削弱。

1.5绿色贸易壁垒中的卫生检疫制度进一步加大了我国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

近些年来,为了防止外国农产品进入本国,很多的发达国家在卫生检疫方面也制定出了非常严格的制度,利用WTO协议中关于环境问题的规定漏洞打一些贸易歧视的球,对于我国的农产品出口来说,这样的绿色壁垒严重的增加了我国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

2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自身存在问题的分析

从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多次遇到绿色壁垒而损失惨重的结果来看,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自身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惨重的代价背后,我国农产品生产缺乏协调统一、设备技术落后、农产品生产加工较为粗放,同时我国的生态破坏严重、环境污染严重,面对国际上各种严阵以待的各种各样的绿色贸易壁垒,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对于国际贸易的游戏规则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提高,综合这几方面因素,我国的农产品出口贸易为了更好面对绿色贸易壁垒而避免损失,必须完善自身建设。

3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策略研究

3.1发展生态农业是根本

面对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我国必须从根本上完善自身,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生态农业,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具体说来首先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环境改善土壤质量,为我国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其次,在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力度方面也一定要加大研究力度,政府应当为此提供政策性支持,为我国农产品生态化、规模化的扩大提供帮助。只有生态农业得到发展,面对绿色贸易壁垒时候才可能生产出更多的高品质、高质量、符合国际环保标准的绿色农产品,进而提高对绿色壁垒的抵御性,增强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竞争力。

3.2加强和完善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绿色壁垒预警机制建设

古语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在整个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本国出口贸易合作国家绿色贸易壁垒的跟踪,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来成熟的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在面对绿色贸易壁垒方面掌握了主动,所以对于中国这个农业大国而言,出口贸易绿色壁垒预警机制建设必须完善,中国政府可以参考借鉴其他国家预警机制建设中的成熟办法,完善国外绿色贸易壁垒数据库与信息中心,加强咨询网站建设,为我国国际贸易中农产品出口提高更好的发展动态与防范策略,为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保驾护航。

3.3进一步调整我国的农产品产业结构,改善我国农产品出口经营方式

在很大程度上,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受绿色壁垒制约,这与我国农产品自身的产业结构和出口经营方式相关。从我国当前出口农产品结构来看,初级产品出口的比重最大,总体说来,出口经营的规模化、集团化、专业化、一体化程度严重不足,面对国际上不断增多的绿色贸易壁垒,备受制约,只有进一步调整我国的农产品产业结构,改善我国农产品出口经营方式,才能更好地削减我国农产品出口过程中面对绿色壁垒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3.4在农产品出口过程中,我国应当实施“走出去”策略

篇9

蔡鑫(1989-),男,山东单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产品贸易。

一、引言

自加入WTO以来,中国同拉丁美洲国家的经贸关系不断发展,农产品贸易额有了较大幅度提高。2006年以来,中国已先后同智利、秘鲁和哥斯达黎加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且正在与哥伦比亚进行贸易谈判,有望于近期达成协议。2008年中国政府了《中国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提出中国将加强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国家在农业、投资、减贫等多领域的全面合作。

中国同拉丁美洲国家(简称中拉)农产品贸易额从1992年的82亿美元升至2011年的2618亿美元,涨幅超过30倍,年均增长率达441%。拉美国家是中国农产品的主要进口市场之一,近年来自拉美国家农产品进口额在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额中的比例始终保持在27%左右。由于地理因素的差异,中国同拉美国家农产品贸易的互补性要远远大于竞争性。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拉双边农产品贸易额仍将持续增长。与此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农产品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如贸易逆差逐步扩大,进口来源国与进口商品种类较为单一等。在这种形势下,开展对中拉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和潜力问题的研究,对于促进中拉农产品贸易可持续增长、经贸关系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国内系统研究中拉农产品贸易的文献很少,仅限于介绍中拉农产品贸易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马建蕾与秦富等(2012)指出中国与拉美国家农产品贸易发展非常不平衡,双边农产品贸易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也面临着跨国公司控制、贸易成本高昂、拉美国家农业投资环境不理想等多方面的挑战,同时针对进一步提高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程度提出了对策建议。董银果等(2008)认为中国与拉丁美洲经贸关系的发展可分为中国加入WTO前和加入WTO后两个阶段:中国加入WTO前,双边经贸关系发展较为平缓,而加入WTO双边贸易规模急剧扩大,贸易品种多样化,产业间贸易和互补贸易特征明显。贾焰等(2010)在介绍拉丁美洲农业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与拉丁美洲农业贸易和农产品合作现状,并提出了建立健全双边农业合作机制、成立农业技术中心、派遣专家加强农业技术合作等对策建议。

近年来,许多国内学者采用引力模型对中国的贸易流量和潜力进行实证研究。盛斌等(2004)运用引力模型检验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贸易流量,从总量和部门两个层次就中国对40个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潜力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中国出口总体上表现为“贸易过度”,但俄罗斯、日本等7个国家和地区表现为“贸易不足”。孙林(2008)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流量及其潜力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中国与美国、日本之间存在农产品“贸易过度”,而与墨西哥、俄罗斯、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或转型国家以及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则出现“贸易不足”。张海森等(2008)对中国—东欧农产品贸易进行了实证研究后指出: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对双边的农产品贸易具有促进作用,而自然地理和人均GDP差异以及欧盟东扩等政策因素则不利于双边农产品贸易规模的扩大。张会清等(2012)通过考察2000—2008 年间中国对120 个贸易伙伴国(地区)的商品出口数据,基于扩展引力模型的面板数据计量方法,揭示了我国出口潜力的地区分布与历史演变特征,并测算了后危机时期中国的出口潜力,在保持欧美传统市场份额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将市场重心逐渐转向出口潜力较大的亚洲和拉美新兴经济体,进一步密切中非经贸合作关系,使其成为未来出口市场多元化的潜在对象。吕宏芬等(2013)以中国与智利的自由贸易协定为例,采用引力模型,定量研究两国的经济一体化程度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创造的贸易效应。国内外学者采用引力模型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流量和潜力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然而,迄今为止,却较少见到专门针对中拉农产品贸易流量和潜力的研究文献。

三、模型及数据

(一)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贸易引力模型将中国对拉美国家的农产品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总贸易的决定分别加以研究。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源于牛顿的物理学万有引力定律,即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与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间的距离成反比。Evenett和Keller(2002)在总结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指出,引力模型在理论上可以由李嘉图、赫克歇尔—俄林和规模收益递增等理论推出。Tinbergen(1962)和 Poyhonen(1963)最早将引力模型运用到国际贸易研究领域,提出两国双边贸易流量的规模与两国的经济总量成正比,而与两国之间的物理距离成反比。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为:

(1)

其中:代表i、j两国的农产品贸易额(进口额、出口额或进出口额),和分别代表i、j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代表i、j两国首都的距离,A是常数项。

除此之外,两国经济规模相对差异、贸易品种等因素也可作为解释变量,是否签有自由贸易协定因素也可作为虚拟变量加入模型当中。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农业增加值代替两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因为考虑到中拉农产品贸易总额相对较小,使用农业增加值会更加准确,同时将经济规模相对差异、贸易品种等因素也作为解释变量加入模型当中,考察经济规模差异大小和贸易品种的多少对贸易额的影响。

对上式两端取自然对数,转换为线性形式:

(2)

(二)数据来源

以上引力模型都是基于1992—2011年面板数据进行估计的。本文选取了经济规模相对较大的12个拉美国家为研究对象,即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古巴、厄瓜多尔、牙买加、墨西哥、巴拉圭、秘鲁、乌拉圭。其中巴西、阿根廷、秘鲁、智利、乌拉圭、墨西哥、古巴是中国在拉美国家的前7大贸易伙伴,其农产品贸易额占到中拉农产品贸易总额的97%以上,同时考虑到拉丁美洲地理特点,西印度群岛、中美洲、南美洲均有国家被选取使得数据具有更加广泛的代表性。

贸易数据及贸易品种数据均来自联合国贸易数据库(http://comtradeunorg/db/);中国与拉丁美洲各国首都间的距离源自黄金易园数据库(http://wwwhjqingcom/find/jingwei/indexasp);各国GDP、人均GDP、农业增加值等数据源自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worldbankorgcn/);所签署自由(区域)贸易协定数据源自世界贸易组织网站(wwwwtoorg/)。

四、实证结果

本文采用1992—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中拉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流量分别以中国向拉美进口、出口和进出口三个方向进行了测算,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对包含9个解释变量的引力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一)中国自拉美国家农产品进口贸易

最终回归结果如下:

伙伴国农业增加值、距离、进口贸易品种和经济规模相对差异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中国农业增加值达到了5%的显著性水平,其它解释变量因没有达到10%的显著性水平而没有进入方程。

从上式可以看出,影响我国自拉美国家农产品进口贸易的因素较多,伙伴国农业增加值、距离、进口贸易品种等因素对中拉农产品进口贸易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而中国农业增加值和经济规模相对差异对中拉农产品进口贸易具有负向作用。

(二)中国向拉美国家农产品出口贸易

最终回归结果如下:

伙伴国农业增加值、中国农业增加值、距离、进口贸易品种和是否签有自由贸易协定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其它解释变量因没有达到10%的显著性水平而没有进入方程。

从上式可以看出,伙伴国农业增加值、中国农业增加值、进口贸易品种和是否签有自由贸易协定等因素对中拉农产品出口贸易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距离对中拉农产品出口贸易具有负向作用。

(三)中国与拉美国家农产品进出口贸易

最终回归结果如下:

伙伴国农业增加值、中国农业增加值、经济规模相对差异达到了1%的显著性水平,是否签有自由贸易协定达到了5%的显著性水平,其它解释变量因没有达到10%的显著性水平而没有进入方程。

从上式可以看出,伙伴国农业增加值、中国农业增加值和是否签有自由贸易协定等因素对中拉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经济规模相对差异对中拉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具有负向作用。

五、贸易潜力测算

引力模型的重要应用在于估算双边贸易流量的潜力,即计算实际贸易流量与引力模型预测的模拟值的比值。如果两个国家(地区)的实际贸易额超过了引力模型的预测贸易额,就可以认为这两国(地区)之间存在紧密的贸易关系;反之,则认为这两国(地区)之间的贸易关系不够紧密即存在着较大的贸易潜力,贸易潜力具体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贸易流量实际值与模拟值大小的比较,可以将拉美国家分为潜力巨大、潜力开拓和潜力再造三种类型:

一是潜力巨大型,此时实际值与模拟值的比值小于或等于080。同这种贸易伙伴扩大贸易规模的现有潜力非常大。农产品出口潜力巨大型国家包括阿根廷、牙买加、墨西哥、巴拉圭和秘鲁等;农产品进口潜力巨大型国家包括阿根廷、哥伦比亚、墨西哥和巴拉圭等;农产品贸易潜力巨大型国家包括阿根廷、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厄瓜多尔和巴拉圭等。

二是潜力开拓型,此时实际值与模拟值的比值在080~120之间,中国与这些贸易伙伴发展农产品双边贸易的潜力尚未充分发挥,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农产品出口潜力开拓型国家包括哥伦比亚、古巴、厄瓜多尔和乌拉圭等;农产品进口潜力开拓型国家包括智利和厄瓜多尔等;农产品贸易潜力开拓型国家包括智利和牙买加等。

三是潜力再造型,此时实际值与模拟值的比值大于或等于12。按模型分析,与这种贸易伙伴扩大贸易规模的现有潜力已经用完,进一步发展贸易关系的主要思路是在保持现有积极因素的同时,发展培育其他促进贸易发展的因素。农产品出口潜力开拓型国家包括巴西、智利和墨西哥等;农产品进口潜力开拓型国家包括巴西、哥斯达黎加、古巴、牙买加、秘鲁和乌拉圭等;农产品贸易潜力开拓型国家包括巴西、古巴、秘鲁和乌拉圭等。

六、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影响中国对拉美各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主要因素不尽相同,反映了二者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不同特点。影响中国对拉美农产品出口额的因素主要有伙伴国农业增加值、中国农业增加值、距离、进口贸易品种和是否签有自由贸易协定;影响拉美国家向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因素主要有伙伴国农业增加值、中国农业增加值、距离、进口贸易品种和经济规模相对差异。其中,伙伴国农业增加值对中拉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均为正向作用,而中国农业增加值在中拉进口农产品贸易中呈现负向作用,在出口农产品贸易中呈现正向作用。农产品出口在经济地位上的差异可能是造成影响因素不同的重要原因。

2经济规模相对差异、农产品贸易品种及是否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对中拉农产品贸易额具有重要影响。从回归方程式中可以看出,随着中国与伙伴国之间经济规模差异的扩大,中国与伙伴国之间的农产品进口额和进出口额均呈现下降趋势;中拉之间无论是农产品进口还是出口,贸易品种对贸易额均具有正向的积极作用;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对中拉农产品出口额及进出口额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3中拉农产品进出口具有不同的潜力空间,总体而言中国向拉丁美洲国家农产品出口更具潜力。农产品出口潜力巨大型国家包括阿根廷、牙买加、墨西哥、巴拉圭和秘鲁等;农产品进口潜力巨大型国家包括阿根廷、哥伦比亚、墨西哥和巴拉圭等。从贸易潜力测算系数可以看出,中国自拉美国家农产品进口比值大于1的有5个,而中国向拉美国家农产品出口比值大于1的有7个。

(二)对策建议

1不断加大农业生产扶持力度。中国农业增加值的增长不仅会扩大中国向拉美农产品出口规模,还会减少其进口。具体措施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给予更多补贴和奖励资金、加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资金投入等。

2积极推进中拉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国同拉美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更有助于中国农产品出口额的增长。同时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

3积极开拓农产品贸易新领域。贸易品种对中拉农产品出口额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中国应该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积极扩展农产品贸易品种,进而扩大出口。

4深入研究中国与拉美伙伴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关系,采取差异化的贸易对策措施。加强与处在“贸易潜力巨大型”和“贸易潜力开拓型”区间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联系,以进一步挖掘农产品贸易潜力。中国应在保持与巴西、智利和墨西哥等“贸易潜力再造型”国家农产品贸易规模的同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具有贸易潜力成长空间的国家,如阿根廷、牙买加、墨西哥、巴拉圭、秘鲁、哥伦比亚、古巴、厄瓜多尔和乌拉圭等。

[参考文献]

[1]马建蕾,秦富,刘岩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农产品贸易前景与挑战——从中国角度对问题与机遇的分析[J]世界农业,2012(1):68-74

[2]董银果,C Callejas中国与拉丁美洲贸易回顾与展望[J]国际商务研究,2008(2):65-70

[3]贾焰,李先德中国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的农业贸易形势及农业合作前景展望[J]世界农业,2010(7):33-37

[4]盛斌,廖明中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4(2):3-12

[5]孙林中国农产品贸易流量及潜力测算——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08(6):70-76

[6]张海森,谢杰中国—非洲农产品贸易的决定因素与潜力——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1(3):45-51

[7]张会清,唐海燕中国的出口潜力:总量测算、地区分布与前景展望——基于扩展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1):12-25

[8]吕宏芬,郑亚莉对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引力模型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2):49-57

[9]帅传敏基于引力模型的中美农业贸易潜力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7):48-58

[10]庄丽娟,姜元武,刘娜广东省与东盟农产品贸易流量与贸易潜力分析——基于引力模型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6):81-86

篇10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我国蔬菜出口贸易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收录日期:2013年5月5日

近年来,蔬菜出口在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蔬菜贸易量不断增加,我国蔬菜出口贸易也呈现出比较稳定的增长态势,发展势头良好,出口市场日益扩大,市场需求量也日益增加,这为我国蔬菜出口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同时我国蔬菜出口发展也面临许多问题。作为蔬菜出口大国,要做到生产专业化、现代化、商品化,打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蔬菜产业。

一、我国蔬菜出口贸易现状

随着农产品贸易全球化,我国近几年蔬菜出口量逐年增加,占据农产品出口较大比重,已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从表1中可以看出,自2005年至2007年我国蔬菜出口量增长幅度比较大,而2008年出口量增长幅度较小,到2009年我国蔬菜出口量有所降低,呈现负值,比2008年增长-2.0%,但出口额却增加5.4%;直到2010年、2011年我国蔬菜出口量有大幅度上升,并且呈持续大幅度上升趋势,无论是出口量还是出口额都有较大突破。总的来看,我国蔬菜出口量除2009年下降外,都处于稳步增长的趋势,而出口额也有大幅度提高。(表1)

目前,我国蔬菜出口主要流向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其中主要出口到日本、美国、欧盟、韩国、中国香港、东盟、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占我国蔬菜总出口量的65%。可以看出我国蔬菜出口贸易的市场范围广、出口量大,但也因此我国蔬菜出口贸易面临许多问题。

二、蔬菜出口贸易中的问题

(一)卫生质量监控问题。由于我国蔬菜种植业只关注数量的增长,忽视对质量和安全的控制,导致我国出口到发达国家的蔬菜出现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超标的问题。因此,质量安全问题,是目前影响我国蔬菜出口的一个突出问题,各国对入境的蔬菜都有严格的卫生安全、质量要求、生态包装等检验检疫要求。而我国蔬菜质量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体系相差较大,蔬菜出口质量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农民对农药、化肥、杀虫剂、各种各样的化学添加剂等化学药物的过分依赖、使用过度造成的。农药用量的不合理以及盲目使用,不仅污染当季农产品,还会长久残留土壤,侵入地下水,影响后续农产品和人类生活。例如,2011年出现的“装嫩黄瓜”事件。这种黄瓜,用水兑“坐果灵”(或者一些激素药),在挂果期、成熟期等时段,用小喷壶直接喷在黄瓜花上,长出的黄瓜又长又直,花骨朵儿看着也厚实。与普通黄瓜相同,在菜市场那种环境下一般都检测不出来。因为一般只是检测表面药物残留,而它的有毒成分已经渗透到黄瓜里面去了。而有些生产厂家为了达到防虫、保鲜等目的,会用到各种激素类药物。这些农药的过度使用导致我国农产品出口因农药超标而被退回的案例频繁发生,每年都会有五、六百起,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70亿元人民币。因此,提高农产品质量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

(二)生产技术相对落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蔬菜生产技术水平比较低,蔬菜生产、加工过程和方法、包装储运组成成分及性能等方面存在诸多方面的不利因素。而许多国家都已意识到要通过促进科技进步、保证劳动生产率,来促进蔬菜产品能够以高质量、高产量的品质进入国际市场,纷纷引进高科技术生产工具,以加大蔬菜生产的规模。而我国,由于科学技术的差别,蔬菜产业生产规模小,并且比较分散,导致生产质量和数量不可观,也导致生产成本过高,在同种蔬菜竞争上不占优势。在国际市场上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农产品的质量自然成了关注的对象,今天的农产品质量将更进一步地与科技联系起来。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产品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我国蔬菜产业才有更大更广的发展市场。据调查,在农业产出增长率中,科技进步率所占的比率,美国达到81%左右,德国79%左右,日本70%左右,而我国目前只占40%左右,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因此要使我国蔬菜在国际市场中占据一定的地位,加大蔬菜产业技术革新是当务之急。

(三)我国对蔬菜出口补贴政策不健全。毋庸置疑,我国数十年对蔬菜出口贸易的补贴政策,对蔬菜的出口贸易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肯定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正视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补贴政策形式缺乏法定性。美国在《联邦农业完善与改革法案》中规定了对农产品价格、收入及农产品出口的补贴;欧盟也规定了直接补贴政策;日本的《食品农业农村基本法》也引入了直接补贴机制。而我国的农业支持政策大多没有上升为国家法律法规,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农业补贴立法少,实施的强制性不高。

第二,补贴管理体制运行不畅,补贴效率很难得以提升。由于补贴政策过程中涉及财政、农业、计划、流通、民政和银行等部门,涉及多个部门,协调困难,交易成本高,时滞长,加上部门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影响,降低了对其补贴的效率。

第三,政府机构费用支付较高,直接转移给农民的费用较少。在绿箱政策中,我国缺少6项与收入支持有关的政策,占了绿箱支持的一半,因而增加农民收入的补贴手段比较匮乏,直接转给农民的补贴只占总绿箱支出的1.4%,因此,我国当前应当充分运用各种补贴政策。

(四)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蔬菜出口的影响。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虽为我国蔬菜出口贸易发展带来很多契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蔬菜出口贸易的发展。首先,增加了我国农产品出口成本,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竞争优势。某些技术壁垒虽然不直接对蔬菜市场准入进行限制,但为满足其要求而进行的人力、资源的投入以及昂贵的检测费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从而削弱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例如,向欧盟出口的蔬菜不但要求检验农药的残留量,还要求检验出口国生产企业的卫生条件;其次,加大发达国家对农产品的控制,使我国处于被动局面。发达国家用优先级的技术,某种意义上控制着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发达国家往往会采取各种办法,使其他国家的企业标准成为国际标准。而一旦发达国家的企业标准成为国际标准,那么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在起跑线上就输给了发达国家。而以后的国际竞争将是标准的竞争,谁制定标准,谁就拥有主动权;最后,这些技术性贸易壁垒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别国蔬菜产品的进入门槛,加大了市场开拓的难度。例如,美国对蔬菜生产过程实施HACCP计划,这个鉴别危害并控制危害措施的管理体系要求对进口的蔬菜不仅从种植、收获、包装、运输的全过程进行限制,而且对水质、肥料、操作人员个人卫生及健康、仓储运输工具卫生等进行全方位的管理控制,有一项不符合标准,则不许进口。这无疑筑高了其进口门槛,加大了我国农产品进入美国的难度。

三、如何解决蔬菜出口贸易中的问题

(一)建立卫生标准体系,加强质量监控。蔬菜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公众的身体健康,随着人民生活水品的提高,居民家庭越来越倾向于购买高质量的蔬菜,并对其质量显现出更多样化的需求,而且更加关注蔬菜质量安全的问题,尤其是蔬菜农药残留的问题。因此,需要我国在质量标准体系、生产环境标准体系以及建设、监督、管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探索与完善,建立有效的管理、协调运行体制与机制,切实化解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改进我国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检验技术和手段,加强蔬菜检验技术和手段研究,培养高素质检测人员,从根本上解决农药残留超标问题。

一些国家对进口的蔬菜,都制定相应的措施,例如日本、加拿大、英国等国要求进口的花生中黄霉素的含量不得超过百万分之二十;法国禁止含有红霉素的糖果进口;日本对进口蔬菜中农药的残留量规定不得超过百分之三十点五等等。因此,我国在蔬菜安全卫生上不可落后于其他国家,必须建立完善的卫生标准体系,加强质量监控。

(二)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国际上对蔬菜的需求量不断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只有加强对蔬菜生产的支持,促进传统蔬菜产业向现代化蔬菜产业的战略转变,提高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生产“高产、高效、优质”的蔬菜,才能真正提高蔬菜出口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为此,必须促进生产中的技术和设备的引进,通过改进栽培技术、提高生产率来改善农产品生产结构的不均衡。并加强生产技术研究,积极引进高科技生产工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推动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并且不断开发新品种,培育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推广现代生物技术、精深加工等实用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促进产品的快速增值。同时,基础设施不容忽视,因为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农业生产产业化的前提条件,产业化的农业生产是科技化农业生产的基础,而科学技术又促进着产业化的形成。

(三)健全对蔬菜出口的补贴政策。根据农业补贴制度存在的不足,借鉴国际经验,目前我国应加大补贴政策机制调整的力度。第一,建立促进蔬菜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农业补贴长效机制。对蔬菜出口补贴政策的目标要长期化,着眼于建立长效机制,加快补贴政策的法制化进程,完善农业补贴法律体系。第二,加快补贴政策和补贴管理体制改革的步伐,提高农业补贴效率,使其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一方面要尽快改革和改变低效率的价格支持政策,把国家财政转为直接补贴,例如直接提供低价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油、农机等支出;另一方面即使确立了有效的补贴方式,如果没有一套规范的制度作保证,对其的补贴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要把补贴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建设作为一个重点,加强管理。第三,调整支持结构,执行农民收入补贴政策,特别是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创新,调整绿箱补贴在蔬菜出口贸易中的分配比例和优先制度,增加对蔬菜产业的补贴,减少政府部门在绿箱资源上的花费,将更大部分的资金直接转移给生产者。

(四)利用FDI,突破贸易壁垒。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促进我国蔬菜出口贸易的发展,不受WTO机制的影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必须引进FDI,充分利用WTO给的优惠政策,并突破贸易壁垒,促进我国蔬菜产业的发展。

首先,建立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和外贸管理模式,针对我国存在的组织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应对能力差等问题做出针对性调整,如将蔬菜生产者与外贸经营者的分散产权整合,形成具有独立利益和较强谈判力的群体,以便加大生产,减少生产成本和贸易摩擦。

其次,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国外技术壁垒的预警机制,加强对国外技术壁垒的研究,及时收集、整理和跟踪国外技术壁垒机制措施,组织专门的机构建立《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TBT协定》)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使他们做好防范工作,采取积极措施,突破国外的技术壁垒。说到底技术性贸易壁垒大战首先是信息大战,谁拥有信息谁就处于主动地位,反之就被动挨打。

最后,我国应努力与国际惯例接轨,实施标准化战略,确保产品卫生安全。目前,国际上采用的标准很多是由发达国家的国家标准或企业标准转化而来的,充分反映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和经济水平,这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是不利的。因此,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工作,不仅能让我们跟踪国际标准动态,而且还能使国际标准反映我们的利益和要求。

综上所述,可见我国蔬菜出口贸易还面临着一些挑战性问题,因此,我国目前应加快研究和建立适合我国蔬菜出口贸易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制定安全有效的战略目标。首先,充分利用、完善、改造WTO相关政策,从而争取、维护和发展我国蔬菜出口贸易中的权力和利益;其次,应加强我国蔬菜产业自身的品质与效率,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最后,我国应加大科技投入,从根本上解决生产效率低、质量差、不卫生等问题的存在。这必将大大推动我国蔬菜出口贸易的发展,成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蔬菜出口贸易中存在问题的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篇11

一、 企业社会责任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方式

1. 通过国家之间的国际协议产生影响

这种方式主要是通过国家之间的协议,授权国家可以以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为理由,对国际贸易进行限制。即对违背一定企业社会责任的进口产品采取必要的措施,从而影响到国际贸易。

2.通过推行非政府组织制定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影响国际贸易

在环境保护、公共卫生、人权等与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的领域,国际组织决议之类的规范性文件越来越多,它们既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约束力,也不是完全没有任何法律意义,因此被称为“软法”。这种软法性质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往往可以被一些国际条约直接所采纳,使其成为条约的一部分,从而直接具有约束力;或者被一些国家法规所采纳,从而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强行推广。

3.通过跨国企业推行的企业社会责任守则影响国际贸易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已经不仅是一种理念,还是一种实践。我国一些大型企业迫于社会和舆论的压力纷纷开始制定生产守则,由被动的应对变成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这些大型企业在其生产行为中大力推行企业社会责任守则,必定会对其出口贸易业务产生重大影响。

二、企业社会责任对我国出口贸易的积极影响

1.促进出口贸易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外贸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通过出口贸易满足进口国消费的需要,促进贸易国经济增长,并且在贸易进出口产品的生产与交换过程中,将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降到最低,从而能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2.缓解贸易摩擦

企业社会责任对出口贸易的开发和利用的相关规定:第一,开发和利用出口贸易,要提高出口贸易的综合科学考察和调查和评价;第二,出口贸易的开发利用和控制水灾害,流域或者按区域进行统一规划;三,任何单位或个人转移,供水,排水,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第四,对出口贸易的开发和利用,须防总的总体安排的原则实施与除害相结合,兼顾上下游之间,左右岸和地区的利益,充分发挥出口贸易的综合效益;第五,发展和利用出口贸易,城市和农村居民应首先在屯活用水满足,综合农业,工业用水和航运需要。在水源不足地区,应当限制的城市规模和耗水量大的工业,农业发展;第六,应根据该地区水的条件,发展灌溉,排水和水土保持,促进农业稳产,高产;第七,国家鼓励开发,利用水能资源;第八,国家应保护和鼓励开发水运资源;第九,水闸建于鱼,虾,蟹村渔业资源受到严重影响,建设单位应当建造过鱼设施,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迁徙路线;第十,建设闸坝,桥梁,码头和其他拦河,过了河,临河建筑物,河流穿越管道,电缆敷设,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以及导航和其他技术要求。

3. 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我国的出口产品对资源的需求量相当大,出口贸易发展过程中资源消耗严重,总体看我国外贸发展方式依然是粗放型的。

三、企业社会责任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

1.我国出口贸易增长缓慢

入世后,我国的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长,但增长幅度却逐渐放缓,在2008年和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出口贸易总额下降。这一方面是因为国际经济不景气,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国际上企业社会责任的高标准限制了我国企业的出口。

2.制约我国经济发展

出口贸易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其上出口贸易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其要遵守公共物品在行使所有权方面的原则和规律:(1)何为公共物品,就是人民共同的物品,是国家和人民所有权,因此在行使的过程中要时刻保证人民利益和公共利益是第一位的,离开了这个利益,显然所做的一切行使权利是没有根本之基的,因为这种权利不是外界的,而是内部本身存在的一种所有权,要确保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2)在行使所有权时不能侵犯和危及到人民利益和公共利益,当受到侵犯后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及时地进行调整,对人民造成的损失要及时地按照规章制度来赔偿。(3)同为意定的权利,同时行使,无优先顺序。有人认为同为意定之权利,成立时间在先权利优先,本文并不赞同此观点。以汲水权为例,先成立的汲水权优于后成立的汲水权,但是我们都知道取水权之本质在于权利人有从某地取水的行为自由,而不是满足取水权人取得多少水的权利。

3. 影响社会安定

出口贸易之重要性不言而喻。出口贸易作为一种物品,其性质问题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该物品可否为所有权的客体,就传统民法理论而言,所有权之客体为特定的独立为一体的有体物。而出口贸易在物理上很难独立为一体,其只能是依观念而独立为一物。其次将出口贸易理解为民法上的物很难解决河流出境的问题和洪水泛滥的问题。变通的做法是河流出境是基于人类公益的需求,是一种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必须。对于洪水泛滥问题,首先对其是否为出口贸易存争议,因为泛滥的洪水是人类目前无法控制的,不符合民法物之要求;其次,洪水泛滥导致洪水过境之损失,可认为是不可抗力的自然事件。对于蓄洪、泄洪等问题可以从紧急避险等角度来处理。受损方由受益方给予补偿。诚如崔建远《公共物品与权力配置》中所认可,在这点民法很难自圆其说,若认定出口贸易作为物之一种,建立国家所有权,那么因洪水泄洪蓄洪等原因导致的损失,应由国家补偿。然而直接受益方却是下游可能遭受洪灾的地区的政府和人民。所以简单的将这样对出口贸易所有权的行使必然造成很大的限制。出口贸易之所有权的行使应是一种公共物品的所有权的行使。

四、我国出口贸易中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议

1.政府应倡导和呼吁企业履行其应负的社会责任

政府的社会责任意识至关重要。政府要依靠各种手段和自身权威呼吁和倡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努力发展市场,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创造各种有利条件,通过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来发展我国的出口贸易。

2.政府要努力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政府应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并把社会责任纳入到考核体系中。政府制定和实施的法律法规规定了企业应遵循的社会规范,政府还可以借助税收优惠、补贴、政府采购等方式,来引导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政府还应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激励,营造社会对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普遍尊重的氛围,让企业自觉履行其社会责任。

3.政府应加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管力度

政府应该对企业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做到全面仔细的检查与监督,政府的监管应到位。在监管手段上,要重实质轻形式,避免有限行政资源的浪费,达到既治标又治本的目的。

4.企业应增强对市场的适应力

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业已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实体,以生产厂家为核心的“产品中心地位”让位于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中心地位”,企业应增强对市场的适应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为承担社会责任、占领更广阔的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企业应注重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保密性与正确性,坚决支持相关法律法规,维护良好的商业环境和公平交易,禁止任何形式的商业贿赂犯罪行为,拒绝贿赂或回扣。应合理合法地处理利益冲突。

5.增强员工的向心力和归属感,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企业的文化和企业的价值观,用理念和行动告诉员工,我们所作的不仅是为了企业本身,也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员工子孙后代的健康成长。这种价值观和认知的体现,让员工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塑造了“值得骄傲”的企业形象,增强了员工的向心力,使企业更具魅力和活力,同时会吸引更多具有相同价值观和信念的员工。

参考文献:

[1]黄邦汉,高峰,张云英.企业社会责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郭桂环,秦玉娈.企业社会责任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方式分析[J].商业时代,2010(2)

篇12

    政府对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技术、信息和协调支持,可为其创造便利的经营条件,调动了出口产品生产者和各类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客观上起到了增进交易效率的作用。制订有利于对俄农产品出口政策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手段,是促进农产品出口重要措施。建立农产品出口促进政策体系,创造好的出口发展环境对建立起国际通行的质量认证标准体系,消除农产品出口的“非关税壁垒”,加强与贸易伙伴的交流和相互合作,沟通信息,创造有利于出口的国际贸易外部条件有着积极的作用。

    2强化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支持体系

    (1)财政支持:在比较优势基础上,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化对俄农产品出口的支持体系,包括财政、信贷、保险和科教等。

    (2)政策支持:要制定相关政策,支持有发展潜力和有经营规模的对俄出口农业项目。对俄出口农产品还要制订土地使用、税费减免、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来支持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

    (3)信息支持:为农产品出13企业提供俄罗斯市场的各类信息,帮助企业开拓农产品出口市场。由政府组织建立农产品贸易信息平台,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加快农产品贸易公共信息的开发,避免出现买家找不到货源,卖家找不到市场的尴尬局面。

    3打造黑龙江省对俄农产品的出口名牌

    (1)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是黑龙江省农产品对俄出口贸易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黑龙江农业要积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挑战,不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产品品质、品种结构、农业内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优质高效农业体系

    (2)开发支柱产业、建立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是发展黑龙江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建立出口粮食商品生产基地,集中投放有限的技术、资金和物资,使农业产品生产上规模、上档次,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开发优势出口品牌,建立支柱产业力求提高对俄农业综合贸易出口能力。

    (3)黑龙江省农产品对俄出口贸易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黑龙江省在豆奶粉、大豆蛋白、精炼油、色拉油、玉米变性淀粉、果糖、高档酒精、等深加工项目上具有很大的优势,已使黑龙江农产品向品牌化赢得了良好品牌。

    4、提升龙头企业科技实力

    发展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必须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依托龙头企业品牌效应开拓俄罗斯农产品市场。扶持和培育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开发新品、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等方而的带动作用,对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拉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比较效益,这些龙头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发展对俄农产品深加工业

    要争取抓紧对加工企业进行改组、改造,择优扶持,重点武装,推进科技进步,加速技术创新,培育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更新换代,要改变多年来出口“原字号”农产品的状况,根据俄罗斯人的食品消费结构的特点和需求,对现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农产品在俄市场的竞争力。

    6、发展对俄农业境外合作项目

    推进对俄罗斯的农业境外开发合作项目是对俄农业经济贸易长久发展的战略要求,有利于提升我省对俄农业贸易层次。坚持重点发展符合俄市场需求的绿色、有机和无公害的粮食、蔬菜、养殖和山特产品开发,确保农产品质量符合俄产地标准;充分发挥我省企业对俄合作的优势,吸引国内沿海发达地区和国际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来我省,利用他们的资金、技术、管理优势,走联合开发的路子。

    7、发展绿色农业及特色农产品

    黑龙江省开发建设时间较晚,空气、水体、土壤、生物等要素构成的生态环境较好,资源的破坏程度相对较轻,具备开发和生产绿色食品的基本要求。随着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绿色食品需求越来越大。要抓好对俄绿色食品发展实施,以出口创汇为目标,实施绿色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创农产品出口品牌。

    (1)实施农业标准化,可有效地提高我省农产品的品质,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农业标准化包括农产品、种子的品种、规模、质量等级和安全、卫生要求:农产品、种子的试验、检验、包装、储运、使用方法和生产、储运过程中的安全、卫生要求。

    (2)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对俄绿色农业生产。要顺应俄罗斯社会对绿色、有机食品消费的要求,按照进口国或国际通行的产品质量标准,建设出口生产基地。大力发展优质特色专用品种的生产,合理规划出口产品的生产布局,促进基地向集中连片的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发展,形成规模优势。严格专业化、集约化运作,树立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和形象。

    (3)技术支撑是黑龙江省发展出口绿色农产品不可或缺的保障。把农业科研部门纳入绿色农产品管理系统,为绿色农产品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以确保产品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4)政府要增大资金支持力度,促进对俄绿色农产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增加对俄绿色农产品科研项目和资金投入力度,从资金、项目、奖励机制等多渠道支持科技人员进行有关对俄绿色农产品方而的研究,搞好黑龙江省对俄绿色农产品的开发工作。全力打造黑龙江省生态农业大省、绿色农产品强省的优质农产品品牌,促进黑龙江省农业和农产品对俄出口持续健康发展。优势的农业自然资源,给黑龙江省发展农产品贸易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要充分发挥这一地方特色资源的优势,开发特色农产品市场,实现绿色化生产,变资源优势为产品优势。

    8、完善对俄农产品出口销售渠道建设

篇13

为了说明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格局及其影响,卢锋教授分别对具有净出口增加、净进口减少、净进口增长的农产品进行了分类分析,其中包括议论较多的大豆、棉花等农产品,他的分析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