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金融创新概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金融创新概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金融创新概念

篇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9)08-0076-07

现代意义上的供应链金融概念,发端于20世纪的80年代,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世界级企业巨头寻求成本最小化冲动下的全球性业务外包,由此衍生出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一直以来,供应链管理集中于物流和信息流层面,到20世纪末,企业家和学者们发现,全球性外包活动导致的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问题,以及部分节点资金流瓶颈带来的“木桶短边”效应,实际上部分抵消了分工带来的效率优势和接包企业劳动力“成本洼地”所带来的最终成本节约。由此,供应链核心企业开始了对财务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发现过程,国际银行业也展开了相应的业务创新以适应这一需求。供应链金融随之渐次浮出水面,成为一项令人瞩目的金融创新

本文拟从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的实体经济背景入手,讨论从财务供应链管理向供应链金融的演变过程,最后对供应链金融的内涵与外延给予学理上的界定。

一、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体经济背景

1分工的演变与制造模式的变化

最近二三十年来制造模式发生的一些重大变化,产品的生产过程往往需要经过若干工序,如果把这些工序按时间先后排列,则可以形成一条从原材料到中间产品再到产成品的产品链。按照迈克尔•波特的观点,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个价值增值的环节,因此,产品链本身就是一条价值链。就某一个产品而言,其生产过程往往需要不同的人分工完成,生产的分工正是基于产品链(价值链)上的不同环节来展开的。严格地说,这种分工可以以两种形式展开:企业内分工和企业间分工。所谓企业内分工,就是整个产品链的各个环节在一个独立的企业内部完成,企业管理层通过命令机制将不同环节安排到不同的班组、车间和部门来实现,这种情形通常也被称为“纵向一体化”。所谓企业间分工,就是整个产品链的各个环节分别由不同的企业独立完成,不同企业之间乃至整个生产过程通过市场交易机制来协调[1]。

传统上,受市场交易成本的制约,产品链的绝大部分环节是在一个独立的企业内完成的,除了原材料需要到市场上进行采购之外,大部分中间产品的生产、加工、储存、运输,以及最终产品的组装完成,乃至销售,都是通过企业的集中管理来加以控制。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产的分工模式开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分工从企业内转向企业间。过去,企业间的分工往往以产业或产品为界,而最近三四十年来,一个产品的不同生产工序在多个企业间进行分工协作已经成为分工的新潮流。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不同的分工类型在整个产品链中的分布情况取决于两者进行转换时生产收益和交易成本的动态变化。制造模式的变化既有市场需求方面的考虑,也是基于市场交易成本的下降。首先,随着技术进步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也日益提高,大批量生产的单一产品渐渐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用户的定制化需求越来越强,品种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提高品质、增加品种和缩短推向市场的时间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过去纵向一体化的制造模式在适应这种变化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其次,70年代以来所出现的以下因素降低了市场交易成本:(1)远洋运输和航空运输成本的下降;(2)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3)基于WTO体系的国际贸易自由化过程;(4)以模块化为特征的技术创新模式的重大变化[2]。市场交易成本的下降导致更多的企业间分工交易变得有利可图。

企业间分工使得过去行业内大而全的企业可以集中资源,专注于自身最有优势的领域,而将其他环节通过生产外包或全球化采购渠道,交由的中小企业来承担。这种模式不但有利于发展各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可以通过不同生产环节的空间再分布来利用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从而尽可能降低整个产品链的生产成本。

在过去纵向一体化的制造模式下,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取得市场竞争优势,其主要的手段是通过标准生产流水线进行大批量、少品种的规模化生产。这种生产模式的典型代表就是福特汽车公司。但是,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结构的多样化,企业间分工趋势的强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兴起,市场竞争方式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不断推出适应不同用户需要的新产品,谁就能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大规模定制”成为许多世界级企业努力实现的生产模式。以汽车行业为例,20世纪80年代初期,日本的汽车行业已经按照这种新的制造模式组织生产(见图1所示)。

2供应链管理的兴起

分工与制造模式的变化导致贯穿整个产品链的管理变得更加复杂。在纵向一体化的制造模式下,整个生产过程的管理集中在单个企业的管理层手里。但是,一旦生产环节分配到多个企业,就需要有一个核心企业来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协调,因此,一种新的生产管理实践在最近20年便应运而生,这就是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所谓供应链,它是一个相比于传统企业内部产品链更为复杂的系统,它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它是一个范围更广的企业结构模式,包含了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经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加工、组装、分销等过程直到最终用户[3]。(见图1所示)。

供应链管理的兴起导致传统的管理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资源管理的范畴从单一企业资源扩展到了社会资源,凡是处在同一供应链不同环节的企业都有可能基于市场交易展开合作,因此,每一个企业都要尽可能地与自己具有共同市场利益的企业形成战略联盟来解决终端顾客的具体需要。鉴于资源管理超越了企业的边界,显然,供应链管理对于社会制度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不完善的环境导致的组织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将扼杀这一新制造模式的优势。二是现代信息技术成为管理过程的基本依赖手段。为了实现看板生产(just-in-time)和精益生产模式,许多企业在采购、库存、资金管理方面都越来越多地借助于各类管理软件(尤其是ERP软件)和电子网络平台。而为企业之间的交易提供支持的物流公司、金融机构也通过各类电子交易平台提供电子货单、网上支付等电子化服务手段、甚至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来提高物流和金融管理的效率。

3全球贸易的增长

企业间分工代替企业内部分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外包与采购活动,其产生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全球经济的贸易总量快速增长,而且,全球贸易增长速度呈现出高于生产总量增长的态势。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有关全球贸易的统计数据,1973―1990年,全球制造品的贸易增长速度大约是全球生产总量增长速度的18倍,而1990―2005年,这一数字更是提高到了大约23倍。

相比于传统贸易,以供应链为基础的贸易在产品结构、单笔交易量、交易频率和支付方式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别。

首先,从产品结构上看,传统贸易主要以初级产品(包括农产品、石油和矿石等原材料)和最终产品为主,而制造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零配件、部件、半成品等中间产品的比重非常低。而供应链贸易的情况恰好相反,中间产品在其构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由于供应链贸易的迅速发展,制造品中中间产品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持续上升,从而导致整个制造品贸易占全球贸易的比重由二战前的40%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70%以上。

其次,从单笔交易量和交易频率上看,为了适应看板生产和品种多样化的需要,核心企业在管理上力争降低采购库存的同时保证供应的及时性,因此,在采购过程中出现了单笔订单采购数量下降、采购周期缩短、交易频率提高的特点。据统计,2004年企业间单笔贸易交货价值只有50年前的40%左右。

最后,从交易的支付与结算方式上看,传统贸易主要采用信用证(国际贸易)和支票(国内贸易)等支付方式,为了保证信用,购买方企业必须要在相应银行的账户上留存一定数量的保证金。而在供应链贸易中,由于交易双方往往保持较长的合作关系,对对方的信用状况比较了解,而且,由于交易频繁,反复开立信用证变得非常不方便,因此,赊账贸易正在越来越多地被采用,双方往往在交易一段时间后再集中进行结算。根据咨询公司Killen 和 Associates(2002)的估算,如果供应链贸易采用传统支付方式,那么,全世界的企业将多搁置5 000亿至10 000亿美元的资金,从而大大提高企业的运营成本[4]。

二、财务供应链管理在提高供应链竞争力方面的作用

1供应链生产模式对财务成本的影响

供应链本身包括三个“流”:需求信息流、货物与服务流、资金流。需求的力量是使整个供应链充满活力的驱动力,它以订单的形式从下游企业层层上传;物流是生产过程依次延续的基础,它以各种中间产品和产成品的形式从上游供应商往下游传递。而资金流则是供应链得以循环维系的最关键之处,如果供应商不能及时获得回款,则必然影响其下一阶段的生产,从而使整个供应链中断甚至崩溃。供应链管理的难点就在于如何使三“流”尽可能做到有序衔接。从当前的实践来看,目前做得比较好的是前两个流,而表现最差、受关注最少的则是资金流。这一状况已经影响到了供应链制造模式的整体成本和运营绩效,从而必须引起所有采用这一生产模式的企业的重视。

和传统纵向一体化制造模式相比,供应链模式有可能大大提高了整个生产过程的财务成本。财务成本的增加来自两个方面:第一,由于更多的生产工序是通过市场来协调,因此,从原材料采购到中间产品生产,以及最终产品被消费者购买的过程中,贸易总量和交易频率都提高了,企业为了满足市场交易的需要,就必须准备更多的现金,从而带来了运营成本的上升。第二,当前赊销模式已经成为供应链贸易中主要的交易模式,该模式通过延缓买家的付款时间,表面上固然降低了作为核心大企业的财务成本,但是,却将资金需求压力推给了上游的众多中小企业,而按照传统的银行信贷实践,这些资金需求迫切的中小企业被认为属于高风险的贷款人,因此,需要支付更高的资金成本(甚至可能因为银行的信贷配给而根本得不到贷款),从而带来整个供应链资金成本的上升。根据Hartley-Urquhart(2006)的估算,戴尔(Dell)公司比其上游的合同制造商Flextronics公司在市场上融资的成本(发行公司债的利率差)要低280个基点或28%。另一个例子是,零售业巨头沃尔马(Wal-Mart)比其非投资级的供应商之间的平均资金成本差要大于64个基点。

2通过财务供应链管理降低产品成本

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简单的赊销实际上是下游企业对上游供应商的资金挤压,其表面上延长了购买方的应付账款天数,但实际上却增加了整个供应链的融资成本,并且可能导致供应商延迟购买原材料,缩减在生产存货,相应地也必然推迟对购买方的交货,从而给整个供应链的持续运营带来很大的风险。这样一种简单的转移资金成本的做法无疑是把上下游企业置于利益的对立位置,而没有真正体现同一供应链之上的企业本身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的原则。因此,解决问题的办法显然也不能强调缩短买家的付款期限,因为这反过来又损害了买家的利益。

由此,供应链管理便引入了“财务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所谓财务供应链管理(financial supply chain management,FSCM),就是通过对供应链上下游不同企业之间的资金筹措和流动统筹安排,合理分散资金成本,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财务成本的最小化。财务供应链管理的主动权显然掌握在核心企业手里,然而,其上下游中小企业的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改善财务供应链管理,在尽可能保证购买方的延迟支付期限的前提下,又能够让供应商尽早取得货款,以解决其资金压力,就必须要借助于第三方的金融机构提供相应的融资服务。

供应链融资的发展正是适应了解决该挑战的需要。供应链融资是银行根据特定产品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背景和供应链主导企业的信用水平,以企业贸易行为所产生的确定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配合银行的短期金融产品和封闭贷款操作所进行的单笔或额度授信方式的融资业务。如果借助供应链融资方式,例如,尽管买家的付款期限不变,现在供应商在开票后几天内便可从金融机构得到大部分货款,则前面所讲的供需双方的资金矛盾就能得到缓解。

Aberdeen集团在其提供的《供应链融资基准报告》一文中给出了一个具体的实例:ATJ是一家在英国和爱尔兰拥有90家连锁店的快速时尚零售商,过去,其亚洲的供应商通常在当地银行从ATJ提供的信用证中提取预付款,但是这样做的前提是必须给予ATJ 20%的价格折扣。现在,ATJ邀请其供应商利用供应链融资服务,这样,供应商在集装箱装船离开码头时即可从融资服务者哪里获得70%的货款,等到货物进入英国仓库时再得到剩余的30%。要做到这一点,ATJ必须向融资服务的提供者传递供应商的信息,以便其准确地评估融资风险。使用供应链融资服务后,供应商可以挽回5%―15%的订单价值,而且ATJ本身也可以通过享有5%―10%的折扣率来分享这笔节约的价值,从而实现了双方的双赢局面。

然而,根据Aberdeen集团的调查,即便在发达国家,运用供应链融资来改善财务供应链管理的做法也并不普遍,目前已经这样做的企业只占被调查企业总数的13%,表示错过了机会,目前正在制定和考虑可行方案的企业占56%,还有31%的企业在这方面仍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根据同一个调查,Aberdeen集团发现,购买商(通常是核心企业)关注供应链融资的主要原因分别是:“降低最终产品成本的压力”(77%)、“相互深化的财务往来压力过大”(55%)和“降低端到端供应链中的整体融资成本”(45%);供应商关注供应链融资的主要原因分别是:“降低最终产品成本的压力”(50%)、“降低端到端供应链中的整体融资成本”(36%)和“由于缺乏资金而无法生产、无法安排工作和无法达到需求商要求的存货量”(32%)。由此可以看出,降低整体供应链的融资成本,从而降低最终产品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要求,已经迫使发达国家的企业对通过供应链融资改善其财务状况问题日益变得重视起来。

Aberdeen集团的调查还发现,尽管过去许多购买商在改善自身财务状况方面往往采用“延长支付期限”、“增加使用记账式赊账”和“提前支付折扣”等方式,但是,鉴于这些方式并非符合整体供应链利益的最佳战略安排,因此,它们开始转向其他更有效的方式。那么,有哪些供应链融资技术可以帮助改善供应链财务状况呢?大多数正在积极寻求供应链融资可行方案的购买商认为,未来最好的新融资方式是“通过第三方为‘供应商管理库存(VIM)’提供融资”(见图1所示);而大部分供应商则认为,未来最好的新融资方式是“保理”、“第三方提前应收账款贴现”和“金融机构的存货融资”(见图2所示)。

三、供应链金融概念的界定

1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和金融公司)在财务供应链管理中发挥的作用

从被调查企业正在考虑实施的供应链融资计划来看,改善供应链整体财务状况离不开作为第三方的金融机构。那么,如何界定金融机构的具体功能呢?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事供应链融资业务相比于传统贸易融资业务存在什么区别,需要进行哪些变革呢?

我们首先需要界定贸易融资的概念。所谓贸易融资,是指商业银行向从事国际贸易的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融资,帮助贸易双方实现交易的融资方式,它是一种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相结合的银行业务模式。对银行而言,在风险控制有保证的前提下,贸易融资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资金运用方式,可以给银行带来两方面的收入,即手续费和利差,有时还可产生汇兑收益和外汇交易费用等。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融资(也称为结构性贸易融资)已成为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甚至专业的公司、福费廷融资商等金融机构向贸易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业务产品和流程设计随着创新而不断丰富[7]。但其中融资所需资金主要还是由银行提供。目前,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种类日渐丰富,银行像一个金融百货公司一样为贸易的双方在贸易的不同阶段,针对交易方不同的需求提供多达数十种的贸易融资产品。仅以基于出口或进口,以及属于传统产品还是新兴产品为分类标准,有如下的主要品种(见表1所示),每一种产品在不同的银行针对不同的交易条件还会衍生出很多子产品。

本质上,供应链融资是贸易融资的延伸和深化。金融机构首要的角色定位无疑是供应链融资的资金提供者,这一点和传统贸易融资并无差别。但是,供应链融资突破了买卖双方形成的基础贸易交易关系的局限,使融资活动沿着产品的供应链将生产商、供应商、第三方物流机构、金融中介机构、分销商以及消费者联结在一起,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乃至供应链相互交叉形成的供应网络中的资金流进行合理的安排与管理,提高整个供应链中流动资金的效率,从而为供应链各方提供了多赢的融资解决方案。显然,供应链融资要比贸易融资复杂得多。因此,它在产品设计、风险大小和风险控制方面与传统贸易融资存在很大差别。

相比于传统的商业银行授信业务,,贸易融资和供应链融资具有共同的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银行授信企业的信用评级不再单纯强调企业的固定资产价值和财务指标,转而强调企业的单笔贸易真实背景和购买方企业的实力和信用水平。因此,按照新的信用评估方法,作为供应商的中小企业的信用水平远比传统方式要高。

第二,银行围绕贸易本身进行操作程序设置和寻求还款保证,因此,贸易融资业务具有封闭性、自偿性和连续性特征。封闭性是指银行通过设置封闭性贷款操作流程来保证专款专用,借款人无法将资金挪作他用;自偿性是指还款来源就是贸易自身产生的现金流;连续性是指同类贸易行为在上下游企业之间会持续发生,因此,以此为基础的授信业务也可以反复进行。

然而,供应链融资又有一些不同于传统贸易融资的特点,主要体现为:

第一,从融资产品来看,在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中,信用证仍然占据主流地位,在此银行用自身的信用保证了交易的顺利进行。但是,在供应链融资中,由于交易双方基于长期合作所产生的了解与信任,对银行信用中介的需求降低了,赊销贸易成为主要的形式,因此,供应链融资产品是要在存在大量赊销的前提下去满足供应商的融资需要,从而保理业务、存货质押融资和应收账款质押融资等资产支持型贷款成为了主要的供应链融资产品。

第二,从融资风险来看,供应链融资比传统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以存货质押融资为例,传统贸易主要是原材料和产成品,其产品价值比较容易通过市场价格得到体现,而且当出现信贷风险时也容易通过担保物品的销售来收回贷款。但是,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因此,不容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容易在市场上变现。

第三,从风险控制来看,传统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针对各个交易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所以,供应链融资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

除了发挥供应链融资中介的作用外,金融机构在财务供应链管理方面还可以提供若干中间业务服务,包括财务管理咨询、现金管理、应收账款清收、结算、资信调查和贷款承诺等,在涉及国际贸易的领域还可以提供货币和利率互换等金融创新服务。借助人力资源优势,商业银行的财务管理咨询既可以专门针对作为供应商的中小企业,帮助它们合理安排应收账款账期结构与数量,缓解它们通过赊销扩大销售规模的冲动,也可以针对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帮助它们分析供应链不同环节企业的资金需求和融资能力,提出降低整体供应链财务成本的最优方案并协助其实施。应收账款清收往往是商业银行公开保理业务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对于缺乏清收其债权能力的中小企业而言尤其具有价值。贷款承诺则非常适应供应链交易比较频繁的特点,可以满足供应商数量有限、期限较短且反复出现的借款需要。

因此,我们认为,金融机构在财务供应链管理中的整体定位应该是财务供应链管理问题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者。这一定位包括两层含义:首先,金融机构能够针对某一条具体的供应链,就其财务成本最小化问题提出最优的融资方案,该融资方案对象不但包括供应链核心企业,还包括其上下游的供应商和销售商;其次,为了实现该融资方案,金融机构不但提供资金融通,而且也提供包括各种服务在内的中间业务,换言之,它必须具有开发一系列产品与服务来满足不同企业需求的能力。在财务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金融机构需要着重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结成战略共同体,借助资金、人力资源和商业网络优势,运用多种产品与服务来实现自身的商业价值。

2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及其有机构成

众所周知,金融是指人们围绕货币、资金和资本资产所从事的定价与市场交易活动。完整的金融体系包括金融产品、金融市场、金融主体和金融制度。我们可以基于对金融的上述理解,相应地给出对“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即供应链金融是指人们为了适应供应链生产组织体系的资金需要而开展的资金与相关服务定价与市场交易活动。

第一,从广义上讲,供应链金融是指对供应链金融资源的整合,它是由供应链定的金融组织者为供应链资金流管理提供的一整套解决方案。在静态上,它包含了供应链中的参与方之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资金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在动态上,它倾向于指由特定的金融机构或其他供应链管理的参与者(如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企业)充当组织者,为特定供应链的特定环节或全链条提供定制化的财务管理解决服务。供应链金融活动必须能够实现通过整合信息、资金、物流等资源来达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并为各方创造价值,降低风险的作用。

第二,从供应链金融具体产品来看,它主要是第三方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类产品,包括对供应商的信贷产品,如存货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保理等,也包括对购买商的信贷产品,如仓单融资(供应商管理库存融资)、原材料质押融资。此外,还包括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相互之间的资金融通,比如购买商向供应商提供的“提前支付折扣”,供应商向购买商提供的“延长支付期限”等产品。除了资金的融通,金融机构还提供财务管理咨询、现金管理、应收账款清收、结算、资信调查等中间业务产品。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目前还不断有新的产品被开发出来(如表2所示)。

第三,从供应链金融市场来看,根据上述产品列表,它基本上属于短期的货币(资金)市场,其供求双方或者是商业银行或金融公司和工商业企业;或者是供应链上下游企业。

第四,从供应链金融体系中的参与主体来看,它大致包括以下四类主体:(1)资金的需求主体,即供应链上的生产和销售企业;(2)资金的供给主体,主要是商业银行和金融公司,有的国家还包括开发性银行;(3)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支持型机构,包括物流公司、仓储公司、担保物权登记机构、保险公司,等等;(4)监管机构,各国的银行业务监管机构设置不一而足,在中国,目前主要是指各级银监会。

最后,从供应链金融制度来看,它涉及三方面的内容:(1)相关法律法规,包括担保物范围与担保物权登记公示的法律规定、企业破产清算中不同权利的优先顺序,等等。(2)司法体制,包括供应链金融业务出现纠纷时司法部门的判决机制、裁决公正程度与裁决的执行效率。(3)银行业务监管制度,包括监管的具体方法、对象、政策等方面。

以上方面结合在一起,便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金融体系。

四、结束语

本文从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的实体经济背景入手,详细分析了全球性生产外包和供应链生产模式的兴起对于供应链核心企业在财务管理上所提出的挑战。为了降低供应链生产的财务成本,提高整条供应链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供应链核心企业产生了进行“财务供应链管理”的需求。适应这一新的需求,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在传统贸易融资产品的基础上开发出一系列满足企业展开“财务供应链管理”的融资产品和服务,最终,基于这些单元产品,金融机构开始创新出一整套解决财务供应链管理问题的集成方案,从而形成了供应链金融这一新的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对于中国的商业银行和企业而言,供应链金融为前者提供了新的业务增长点,而后者则可以充分利用该金融创新更好地实现自身的融资需求。

参考文献:

[1] 卢锋产品内分工[J]经济学季刊,2004,(1)

[2] [日]青木昌彦,安藤晴彦模块时代:新产业结构的本质[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3] 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4] Killen a,d AssociatesOptimizing the Financial Supply Chain (FSC): How CFOS of Global Enterprises Are Succeeding by Substituting Information for Working Capital[DB/OL]wwwkillencom/whitepapers/indexhtml

[5] Hartley-Urquhart,RolandManaging the Finance Supply Chain [J]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2006,(9)

[6] Aberdeen GroupSupply Chain Finance Benchmark Report[R]2006

[7] 纽行结构性贸易融资在现代国际贸易中的作用[J]国际金融研究,2001,(3-4)

篇2

一、金融创新概述

(一)含义

创新概念是由熊彼特提出的,当时指新的产品的生产、新技术或新的生产方法的应用、新的市场开辟、原材料新供应来源的发现和掌握、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实行等。金融创新正是循着这一思路提出的。

金融创新的含义,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解释。有关金融创新的定义,大多是根据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的观点衍生而来。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Theory of Econoforc DeveloPment)中对创新所下的定义是:创新是指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也就是企业家对企业要素实行新的组合。

(二)形式

按照这个观点,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与工艺创新)与组织管理上的创新,因为两者均可导致生产函数或供应函数的变化。具体地讲,创新包括五种情形:1.新产品的出现;2.新工艺的应用;3.新资源的开发;4.新市场的开拓;5.新的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的确立,也称为组织创新。

(三)内涵

金融创新定义虽然大多源于熊彼特经济创新的概念,但各个定义的内涵差异较大,总括起来对于金融创新的理解无外乎有三个层面。

1.宏观层面

宏观层面的金融创新将金融创新与金融史上的重大历史变革等同起来,认为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金融业的每项重大发展都离不开金融创新。

从这个层面上理解金融创新有如下特点:金融创新的时间跨度长,将整个货币信用的发展史视为金融创新史,金融发展史上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视为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不仅包括金融技术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的创新,金融企业纽织和管理方式的创新,金融服务业结构上的创新,而且还包括现代银行业产生以来有关银行业务,银行支忖和清算体系,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乃至金融机构、金融布场、金融体系、国际货币制度等方面的历次变革。

2.中观层面

中观层面的金融创新是指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后,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中介功能的变化,它可以分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以及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是指制造新产品时。采用新的生产要素或重新组合要素,生产方法,管理系统的过程。产品创新是指产品的供给方生产比传统产品性能更好,质量更优的新产品的过程。制度创新则是指一个系统的形成和功能发生了变化。而使系统效率有所提高的过程。从这个层面上,可将金融创新定义为,是政府或金融当局和金融机构为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在金融过程中的内部矛盾运动,防止或转移经营风险和降低成本,为更好地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目标而逐步改变金融中介功能,创造和组合一个新的高效率的资金营运方式或营运体系的过程。中观层次的金融创新概念不仅把研究的时间限制在60年代以后,而且研究对象也有明确的内涵。

3.微观层面

微观层面的金融创新仅指金融工具的创新。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信用创新型,如用短期信用来实现中期信用。以及分散投资者独家承担贷款风险的票据发行便利等;风险转移创新型,它包括能在各经济机构之间相互转移金融工具内在风险的各种新工具,如货币互换、利率互换等;增加流动创新型,它包括能使原有的金融工具提高变现能力和可转换性的新金融工具,如长期贷款的证券化等:股权创造创新型,它包括使债权变为股权的各种新金融工具,如附有股权认购书的债券等。

二、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

(一)规避管制

逃避金融管制是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的一个推动力。西方很多创新工具都是由美国金融机构创造的,其原因是美国金融业受政府管制较严。因此可以说,金融管制愈严,金融创新的推动力就愈大,金融工具创新也愈活跃。

(二)技术革新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开展并在经济领域中运用,金融全球化得到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不断进步与广泛运用,金融业有可能向客户提供各种质优价廉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服务,1990年芝加哥金属交易所和路透社控股公司联合开办了全球交易体系,它把全球电脑终端联结起来,使加入该系统的会员能在全球进行期货、期权交易。全球交易体系可以说是当今科学技术在金融界运用的结果。

(三)减少风险

如前所述,7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国家通货膨胀的加剧及浮动汇率的实施,企业及个人面临了巨大的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金融期货、期权及互换业务等新型的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都是为了满足客户减少利率与汇率风险,以达到保值或盈利的要求。要各种创新的金融工具中,为减少利率与汇率风险而创新的工具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三、我国金融创新的制约因素

(一)金融市场主体的自身因素

1.金融创新主体不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金融主体,缺乏创新动力

从本质上看,金融创新之所以能够产生和发展,主要是因为金融企业自身对经营利润的追求。我国当前的金融主体没有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创新动力不强,甚至完全没有。在金融创新体系中,金融市场活动主体的塑造居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如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金融企业,任何金融业务、金融产品的创新都是毫无意义的。

2.思想观念落后,缺乏创新意识

我国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地计划经济体质和管理模式,造就了人们低效率、按计划体制循规蹈矩的僵化思想。虽然这种思想观念伴随改革开放的发展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就目前来看,尚有许多领导干部和员工习惯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模式和办事方式,对现代市场经济和市场金融知识知之甚少,缺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现代金融企业的知识,特别是对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认识不清。

(二)外部环境因素

外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金融制度因素、市场因素和技术因素。这些环境对于金融创新有明显的作用。

1.金融制度因素

金融制度包括规范金融交易行为的规则和作为规则承载体的组织结构,如金融监管当局、经营性金融机构等。这个层面影响产品创新的因素有:首先是金融管制严格,利率、汇率等资产价格的管制是的金融产品在价格方面的创新余地很小,行业准入受到限制,高进入壁垒使我国金融业成为一个高度垄断的行业,有效竞争格局无法形成,金融机构也因此缺乏产品创新的外部压力。其次是金融监管上创新滞后。最后是金融法律环境缺失。从法律环境来看,我国出台的一些金融法规,对于机构间的重组、兼并、业务交叉以及新金融品种和新技术应用所引发的责任缺乏必要的法律支持和界定。

2.市场因素

市场是促成金融创新的基本环境伊苏,我国的金融市场,从金融市场对金融创新的效率来看,却存在着发育不足、市场规模偏小、格局单一、结构不平衡等问题,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低,准入限制过多、价格管理严格、市场容量难以扩大、交易不够活跃和畅通、地区封锁、条块分割难以真正实现市场化,市场需求受到抑制,金融创新难以很快得到市场认同,从而导致金融创新缓慢。

3.技术因素

科技进步引起的技术性金融创新是金融创新的主流和方向。技术因素对金融创新的限制主要存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术投资风险。技术创新依靠技术投资,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由于网络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一些前瞻性的投资和软件开发,很快就被淘汰,从而形成技术投资风险。另一方面是系统安全风险。网络银行、网上交易在实际运行中,银行与客户的信息暴露在所有的互联网用户面前,信息的保密,系统的安全受到了挑战,信息的泄漏、修改等会使客户和金融机构面临风险。个金融机构间缺乏合作,存在重复建设,使金融创新的效率降低。

从上述分析可见,影响我国金融创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目前,我国的经济特别是货币信用经济并不发达,客观上并不具备进行大规模独立性创新的基础和条件,尤其是受许多因素的制约,但是,也正是如此,我国金融创新的空间很大,前景广阔,具有旺盛的金融创新需求,这就需要结合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通过多方面吸纳运用他国的金融创新经验,为金融创新扫清障碍和创造条件,并通过新的思路和措施,改造和提高原有的金融品种和功能,实现以较低的创新成本增加收益,从而促进金融创新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满玉华.金融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9).

[2]沙景华.投资学[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4(7).

[3]林清泉.金融工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

篇3

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开始兴起,逐渐形成一股浪潮席卷世界。在科技不断进步的推动下,金融领域的新技术被广泛采用,新市场不断形成,新工具、新交易、新服务层出不穷,使西方金融业乃至世界金融业发生了全面深刻的变化,真正形成了一场大规模、全方位的金融革命。

金融创新既可以与金融史上的重大历史变革等同起来,也可以看作是创新主体将金融要素重新组合的过程。而我们通常所说的金融创新主要指后一种涵义,包括金融工具创新、金融技术创新、金融市场创新和金融制度创新。金融创新的生成机理西方金融理论界众说纷纭,无论是技术推进论、货币因素说、财富增长说、约束诱导说,还是制度因素说、回避管制说、需求推动说、结构变化说、交易成本说等等,都只是强调了金融创新产生动因的某一层面。其实,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金融创新是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多种宏微观因素共同促成的。从供给方面看,主要是金融创新主体为了追逐利润、逃避金融当局的管制,金融机构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也大大刺激了金融创新的供给,科技的进步又给予其技术上的支持;就需求方面而言,主要是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使得金融创新的服务对象产生对金融创新的需求。

自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出现了一大批以金融创新为标志的金融革命,这位西方金融体系的完善提供了基础,而且也有力的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的发展。这就表明,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在现实经济环境下,一个国家的金融创新之所以能够产生与发展,主要原因来自于两点,其一是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其二便是环境发展的压力。

二、金融创新对金融业的正面影响

众所周知,在金融业发展中离不开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反过来对金融业有着促进作用。因此就目前其正面影响分析而言,我们主要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去进行认识与研究,即金融机构影响、金融市场影响。具体表现如下:

1.有效地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竞争发展力

随着近年来金融组织创新模式的广泛深入,其存在促使金融机构体系逐步形成了新概念、新方法,这就造成社会发展中逐步呈现出多元化管理与金融机构并存的一种新局面,也对金融创新提出了新的认识和要求。在这种创新基础上,我们通过开始改变了金融措施和对金融客户的吸引也开始逐渐下降,其利润逐步出现了递减局面。

2.促进了金融业发展力度

金融业实现创新对于促进企业业务拓展和企业工作力度的深入十分有效,同时也提高了行业内就业人数和相关的工作人员素质得到了提升,也促进了目前金融行业的发展速度,就目前现有的金融机构发展情况而言,在工作中提高其工作效率和资本扩展的机械化水平十分重要。这也就是目前金融产业中对相关工作模式和措施全面分析,从而使国民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

3.增强了金融机构经营风险的抵挡能力

金融创新对于金融机构的影响主要是通过金融机构风险能力转移功能和金融工具的应用方面体现的。如在一般情况下,如果市场发生较大的风险波动,那么金融机构能够能及时的针对这些风险产生原因和问题提出预防措施,从而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金融创新促使国际金融市场融资证券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证券发行融资方式的重要程度大大超过了银行贷款,具体表现为银行贷款的数量急剧下降、循环国际证券急剧上升。二是商业银行作为重要的微观金融主体,资产和负债越来越证券化。商业银行的总资产中有相当多证券资产的形式存在,商业银行成为重要的国际证券市场的投资者。此外,商业银行贷款资产也实现了证券化。至于负债债务证券化,是指银行更注重通过发行浮动利率债券和长期债券基金,而传统的依靠吸收存款的融资方式的比例下降。三是商业银行不仅作为国际证券市场的发行者,还参与国际证券业务的经营,成为新发证券承销机构。

三、金融创新对金融制度的影响

1.金融创新模糊了融资边界

金融创新使得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从而导致融资体制发生了深刻的结构性变化。按照一般的金融学原理,间接融资是指以银行作为信贷中介的资金融通资行为,而直接融资则是筹资人和投资人没有必要借助金融中介机构直接融资。至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融资期限的分类则作为主要的客观标准。融资期限不超过十二个月期限的市场为货币市场,反之为资本市场。这样来解释这种融资制度相关的四个基本概念,在不同类型的金融文件和金融教科书中似乎已经成为规则得到了一致的认可。然而,金融创新将使这些划分标准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2.金融创新促进国际货币制度的变迁

金融创新促进国际货币一体化的进程。欧元的开始使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欧元货币制度创新推出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欧元制度是一种不与国家权力相联系的创新的货币制度。在人类的历史上的货币统一,基本都是以统一作为前提和条件。而欧元作为一个超国家组织的产物,是在国家分立的情况下实现的货币整合,也就是欧元体现的货币的统一,是超越国家的限制,与国家统一相分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欧元的开始使用不仅推动了货币制度创新,还对传统的金融学的货币制度理论提出了挑战。其次,欧元是符合经济和金融全球化和货币形式出现的一种创新。货币制度创新,不仅包括深化金融体制演化和货币形式的发展演变,也包括总体货币制度不变下的货币一体化。

参考文献:

篇4

一、对金融创新概念的不同表述

(一)金融机构的观点

《近来国际银行业的创新》中对金融创新的界定,被认为是最权威定义。其认为金融创新的概念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新的金融工具;二是证券化、表外业务重要化和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三种金融创新的趋势,这两部分是相互作用的。其认为任何的金融工具都可以是不同特性的组成。这些特性主要又包括价格收益的风险、国家的风险、流通性、可交易性、等。每一个金融创新工具都是把其中的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特性进行捆绑,因此,金融创新的过程就是对已有的特性进行解绑,再与新特性进行捆绑的过程。例如,作为创新的票据发行便利,实际就是中期信用短期化,或者说用短期信用方式实行中期信用,同时它又分散风险,使原来由一家承担的风险。

美国纽约Barlno’s Educational Series Inc.出版的《银行辞典》认为,“支付制度促进银行及一般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供求中介作用的减弱或改变”这个过程就是金融创新。金融创新由信用的创新、风险转移的创新、流动性增加型的创新以及股权创造的创新这四个基本类型组成。

(二)专家学者的观点

熊比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表达的核心观点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就是创新。创新的过程就是将新的生产要素进行新的组合,并且运用到生产活动当中去。后来的学者将熊彼特的创新进一步归纳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资源配置创新以及组织创新(这里的组织创新可以看成初期的狭义制度创新的一部分),即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技术创新、金融市场创新、金融资源创新和金融组织创新。

以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为基础,国内外学者又对金融创新做出新的定义。

1950年,希克斯和尼汉斯共同提出交易成本创新理论。他们将货币的需求与交易成本相联系,试图寻找能够定义金融创新的结论,从而得出“作用于货币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交易成本,不同类型的金融工具应不同需求而生,交易成本的变化也会对需求产生影响;改善金融服务的重要手段就是降低交易成本”这样的联系,因此,其认为金融创新的最主要形式就是交易成本降低的过程。

美国经济学家凯恩(E.J.kane)在1984年提出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此理论认为市场为了逃避政府的经济管制,从而进行的金融创新,但是当金融危机发生或者其他原因导致政府加强管制时,市场会进行新一次的金融创新。

米歇尔莫兰(Michael Moran)从另一个角度对金融创新进行定义,其认为金融创新有其经济的一面,于金融创新相关的是所有权的变化和交易的变化,这些变化涉及结构的变化和行为管制的变化。所以,金融创新可以是一场管制的创新,这里管制的创新实际上就是金融体制的创新。

《金融创新的发展》的作者是著名的美国的金融学者威廉L西尔柏,他认为金融创新的动机是微观金融组织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了减少外部对这种经济组织的影响,而采取的“自卫”行为。这一学说也被称之为金融企业的“逆境创新”。

大卫・里维林(David Lliewellyn)对金融创新是这样定义的,即金融创新包括采用的各种金融工具、出现的新兴金融市场和提供的新型金融服务方式。这个定义包括工具的创新、市场的创新及服务方式的创新这三个方面。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创新的作用日益显著,我国的学者也开始关注金融创新并且对其做出定义。

陈岱孙教授和厉以宁教授认为“金融创新”就是在金融领域内建立“新的生产函数”,金融创新的实质是各种创新的因素重新排列,相互组合,这一观点的来源主要是根据熊彼特理论,主要的目的是降低成本,进而提高市场的利润,他们的观点中金融创新的概念是广义的,认为金融创新的过程即是整个宏观的金融发展史,每一次金融创新都是推动金融发展史的因素。

饶余庆教授的观点与其相似,也认为在金融发展史中已经存在金融创新。比如,货币的发明与应用,中央银行的设立等,这一观点与陈岱孙等观点相似。

徐进前将金融创新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的金融创新指7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的自由化,出现的金融业方面的改革;广义的金融创新是指以信贷银行出现以来,无论是整个银行业务的发展,金融市场的改进,还是支付业务的发展,金融体系的改革,乃至货币制度的改革都是金融创新。可见,从时间跨度来看也同样与前两种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

陆泽峰先生在其著作里对各家有关金融创新表述进行分析,做出这样的表述:“伴随着人们对于金融活动的理解加深、金融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对金融创新的定义也在不断的变化,这样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对金融创新的分类上。”因此,他认为所谓的金融创新就是指会引起金融领域结构性变化的新工具、新的服务方式、新市场以及新的体制。

二、对不同表述的分类及评价

对于以上观点,无论是机构亦或是专家学者,无论是国内亦或国外的表述,都有交叉之处,因此,笔者将上述观点按照表述所根据的不同角度,分为以下三种,即以金融创新的目的为视角,以金融创新的动因为视角和以金融创新所包含的种类为视角。

(一)以金融创新的目的为视角

以金融创新的目的为视角,即以人们在金融创新时所希望达成的目标为角度,对其进行定义。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希克斯和尼汉斯对金融创新的定义,他们将货币的需求与交易成本相联系,认为不断降低交易成本就是金融创新过程。美国经济学家凯恩(E.J.kane)提出来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认为金融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逃避政府管制。虽然以上的两种观点由于所处时代的经济大背景不一样导致金融创新的目的描述不一致,但都是以金融创新的目的为视角对金融创新进行定义的。

(二)以金融创新的动因为视角

以金融创新的动因为视角,即用金融创新现象所出现的深层根源为视角,对金融创新进行定义的观点。主要的代表美国著名的经济和金融学家威廉L西尔柏在1983年5月发表了《金融创新的发展》一文,就是以动因为视角对金融创新进行了定义。

(三) 以金融创新所包含的种类为视角

国内外的机构学者对金融创新的定义,分歧与交叉之处多在于对金融创新所包含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有哪些种类的金融现象可以称为金融创新有异议。因此,在这一类对金融创新的描述中,笔者根据金融创新的种类包含多少不同又分为三种类型。

类型一,金融创新应包含所有金融变革的产物。更多的中国学者认可这种观点,例如上文所述的陈岱孙、厉以宁教授,饶余庆教授,徐进前等,这种观点认为金融创新的时间持续很长,认为金融发展史上的每一次变革都是一次金融创新,如此看来,金融创新所涉及到的范围将非常广泛,包括了手段、产品、市场、管理、制度等各个方面。由于范围广泛,从而研究对象包罗万象,既有宏观的金融制度和金融管理的创新,也有微观的金融市场、业务、工具的创新,既有金融理论的演变突破,也有金融实践领域的产品实物。因此,这种类型对金融创新的定义描述了金融的内涵和外延。

类型二,金融创新应包含某几种类型。这一类对金融创新的定义多是在熊彼特对创新的五种分类基础之上,选择并且排列组合进行归纳,将金融创新的定义进行表述。陆泽峰先生将熊彼特认为的产品划分在新工具类中,将工艺技术划分在服务类中,将组织制度表述为体制。大卫・里维林(David Lliewellyn)对金融创新是这样定义的,即金融创新包括采用的各种金融工具、出现的新兴金融市场和提供的新型金融服务方式。《近来国际银行业的创新》中对金融创新的界定也是不仅包括微观创新,也包括了宏观创新。

类型三,金融创新仅包含某一种类型。这种观点一般受时代的金融背景或者实践基础的影响深刻,仅关注某一种形态的金融变革,并且仅称其为金融创新。例如,国际清算银行和《银行辞典》,都是有很强的金融实践为基础,站在银行业的角度,对金融创新的定义中仅包括金融工具,银行的支付手段的创新变革。阿诺德希尔吉(Arnold Heertje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广义上的金融创新是指所有的金融变化过程,狭义上的金融创新则是指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对金融工具的运用。

三、结论

从上述国内外的机构,学者对金融创新的不同表述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金融创新的时代背景不同,会导致金融创新的动机、目的以及采取的金融手段的差异,从而对金融创新的表述存在差异。例如,1960年代金融大背景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多采取规避管制的金融手段,因此有了欧洲债券,欧洲没有,出口信用,自动转账,混合账户等一系列的创新内容,在这一时期金融机构的创新多是以规避管制为目的,为了谋取更高的利润而开展金融创新活动。1980年代,随着制度经济学的流行以及防范风险的创新目的,各国的金融机构对金融制度,组织,管制等方面进行了改制,这也是金融创新的重要的内容。因此,不同时代背景下对金融创新的定义也会发生变化。

第二,对于金融创新内涵和外延的分析,不仅要从宏观纵向把握,也要有微观的观察的意识。如果仅有宏观的认识,笼统的认为所有的金融变革都是金融创新,那么会使对金融创新的研究范围过大,可望而不可及;但是也不能只注重金融工具的创新,也应该顾及到金融创新的其他角度。因此,对于金融创新的研究不能只注重一方面,要微观与宏观兼顾,相互联系的看待。

第三,虽然学者们对于金融创新的具体描述各有千秋,但是,究其核心观点是具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即金融创新无论在任何时代都是金融业的机构降低成本为获取更高利润,其本质是创新性,开拓性,前所未有的活动。

第四,随着世界金融领域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于金融创新的表述应该抱着开放性的心态去定义,金融创新的内涵可能是不断变化的,外延是不断的扩大的,任何时代的学者都不可能完全准确的预测未来金融行业的创新点,因此,对于金融创新的定义只要是符合其所存在的金融背景之下的创新现象,就是对金融创新的合理表述。参考文献:

[1]陈柳钦.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的影响试析[J].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02(1):21.

[2]段世德.后危机时代中国金融创新的国际借鉴与路径选择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2012(10): 4.

篇5

2007年在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引发了波及全球的世界经济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至今,世界经济还未完全复苏。那么是什么产生了次贷危机?许多学者将其归纳为美国过度的金融创新,使许多国家的政府和民众对金融创新产生了恐惧感。那么金融创新是否真的是一块不可逾越的禁地?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大家普遍认为金融创新的适度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必须实行严格的监管,其中如何权衡是关键。为此,下面就我国如何发展金融创新进行分析和讨论。

一、金融创新的内涵、产生过程和重要作用

所谓金融创新是指在金融活动中,通过将金融市场的内部要素重新组合或者引进新的事物,从而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一种行为。广义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金融体系或者机构的创新,业务流程的创新和金融产品的创新。狭义上的金融创新仅仅指的是金融产品的创新。在后面的讨论中所涉及的金融创新概念都是指狭义上的金融创新,即金融产品的创新。

金融创新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在此之前,由于发生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各国政府对金融的监管极其严格。但到了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国际金融市场进入了大变革时期。为了规避监管,追求更高的利润,银行家们增加了金融创新的力度,从此,金融创新发展进入快轨期。据不完全统计,1980年到2001年之间,仅在公司证券领域就出现了多达1836个证券品种。进入21世纪之后,金融创新的速度更加迅速,新的金融产品不断的产生。

金融创新之所以有如此的发展动力和潜力,主要因为它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金融创新可以帮助人们规避金融风险

规避风险是金融创新的重要推动力。在市场经济中,风险无处不在,尤其是在金融市场中,风险更是巨大。所以一直以来,金融从业者一直希望能够通过金融创新来减少、锁定、转移和分散金融风险。例如期权、期货等金融工具的产生,帮助投资者锁定利润,不因市场的波动而对自身产生影响;信贷风险转移工具(CRT)等则可以有效地帮助转移信用风险,从而使风险分散化。因此,在规避风险的需求驱动下,金融创新得到了蓬勃发展。

(二)金融创新可以提高金融效率,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金融工具的创新,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和成本,更好的发掘市场信息,降低信息的不对称,发现资产价值,从而提高金融机构决策的科学性,增加金融企业的盈利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投资者,吸引更多的投资资金。因此,金融创新的发展有利于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拓宽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使金融市场可以在全球各地24小时不间断运作,扩大了金融市场的影响力。

(三)金融创新可以增加货币的流动性,促进经济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货币的供应,而货币的供应一方面靠央行提供的基础货币,另一方面靠金融机构的货币创造。金融机构的货币创造与存款准备金率和货币的流通速度相关。金融创新可以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使闲置资金充分流动起来,增加了货币乘数,提高了金融机构创造货币的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和经济的发展。因此,多年来在许多国家,政府和企业都看到了金融创新的力量,默认和鼓励金融创新的发展。

(四)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内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稳定

金融创新中产生了许多新的金融工具,这些金融工具可以更好更快的发现市场的信息和资产的实际价值。因此在信息较为透明的情况下,金融市场波动性就会更少,对外界的冲击也能起到一定的“减震”作用。例如2007年发生了次贷危机,各国的股票市场都出现了大规模的下跌,但新兴经济体的股票市场下跌要比发达国家下跌幅度大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更为发达。但是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的稳定作用是有限的,只有在金融市场基本功能没有发生损害的情况下才能发挥作用。因此,金融创新的这种功能,也成为了它能够得到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金融创新可能会引发的风险

虽然金融创新具有很多作用,受到了许多国家政府和企业的重视,但是不容否认,金融创新也具有很多负面作用,自身蕴藏着许多风险。如果处理不好,会引发更大的危机,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下面就对金融创新可能会引发的风险进行分析:

(一)金融创新会导致货币需求的不稳定,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效

篇6

1 金融创新概念

人们对于“创新”概念的理解,主要源自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未曾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组合方式引进生产体系之中,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1]。而金融创新,即是为了适应经济形式的发展和需求的多样性,在金融体系内部进行的,从制度到业务的一系列改革和变更。

2 金融环境概况分析

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的高经济增长速度,产生了许多潜在的矛盾,资源消耗型产业潜力的耗尽,也促使中国经济放缓到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也面临调整,国际投资外流,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赖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随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中国加快了经济国际化与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经济决定金融,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和国际化,决定着中国金融市场的新常态与国际化,同时也对中国的资本市场提出了更多的内在要求,推动金融体制深化改革、探寻金融创新方案,已成为金融市场的发展重点[2]。当前金融市场呈现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格局,一方面,金融业的不良率日益上涨,金融机构效益下降,监管要求不断提高;另一方面,金融市场不断延展,国家“双创”战略不断推进,金融市场将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金融创新也将成为金融机构的发展方向。

3 我国金融创新现状

当前主流的金融创新理论主要包括技术型金融创新、制度型金融创新、规避型金融创新等,从技术创新、制度发展、规避管制等方面论述金融创新的驱动力。归纳而言,金融创新是以价值创新为核心,技术和制度创新为外部条件,以金融机构为主体进行的一项创新活动。

3.1 金融创新缺乏有效的原动力

中国的金融市场是以商业银行,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为主导的市场体系,四大国有银行由于国家控股、政策支持等诸多原因,并不存在持续经营方面的问题,其整体的发展以稳定为主。但是,由于缺乏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企业管理制度,国有银行缺乏利益和外部生存压力的驱动,使银行整体上缺乏活力和激情,丧失了金融创新的原动力。

3.2 金融创新外部条件不成熟

中国金融市场的建立时间尚短,金融市场内部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金融市场的整体结构尚未平衡,整体上存在“重资本市场,轻货币市场;重股票市场,轻债券市场”的现象,金融市场内部的诸多版块也未得到有效统筹。技术层面,金融领域是一个十分难以界定的领域,其涵盖的内容处在不断扩展的过程中,金融的发展,需要各个行业技术的支持,一个国家整体的技术水平,往往决定着金融层面的技术水平。

上述各种问题说明,中国金融正处于发展的瓶颈期与机遇期,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中国金融市场将逐步与国际金融市场同步接轨,我国的金融机构将面临来自国际金融机构的挑战。在中国政府逐步完善金融体系与金融制度的同时,金融机构自身的技术管理,特别是风险管理水平,也决定了金融机构是否能在国际金融浪潮下,继续前进。

4 金融创新引发金融风险

金融?a品的创新和研发背后隐藏着各种风险,作为金融机构设计出的新型金融产品,再一次分配组合买方与卖方。作为一种零和博弈,一方收益另一方遭受损失,固然总盈亏为零,然而随着一方亏损,资金损失,风险也随之产生。金融创新不是一种降低风险的方式,相反,往往会使风险发生机率有实质性提高[3]。以简单的浮动利率债券为例,将原浮动利率债券B0拆分为固定利率债券B1和更高浮动利率的债券B2,而固定利率债券B1属于无风险收益,更高浮动利率变动的B2属于风险系数更高的风险债券。拆分后属于B1的买家获得无风险收益而不用承担风险,同时B2的买家在有有机率获得高额风险收益的同时承担更大的风险,虽然整体风险一定,但将风险集中于一部分B2的买家手中无疑集中了风险而增加了杠杆。

5 浅谈对于金融创新的评价

5.1 金融创新的优势

①金融创新充实资本市场。金融创新刺激了存蓄资金进入市场流动,随着风险等级不同的各种金融产品的不断开发,投资面越发广泛。随着流动资产的增多,市场的流动性加强,资金链的周转能力得到提升,市场拥有了发展的活力。与此同时,资金的注入会使广大投资者看到市场的潜力,从而相继投入资本进行博弈,市场的积极性提升会促进市场的繁荣。②金融创新驱使金融产品更新换代。不同于劣币驱逐良币,金融市场永远是利益第一。金融产品的更新换代随着新产品的诞生逐渐加速,原先老旧的金融产品已然得不到市场的认可,从而纷纷退出市场舞台[4]。与此同时随着投资者对新产品的肯定,又会在某种程度上促进新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在不断创新和演替的过程中,金融市?龅靡猿沙ね杀洹"劢鹑诖葱麓俳?资本“脱虚入实”。资本空转一直是金融市场的一大弊病。当资本始终处于资本市场中来回周转时,这笔资金必然不能真正起到对经济发展的实际作用。只有当资本周转入实体经济时,才会对经济发展起到实质性作用。通过金融创新,对企业转型升级、对市场调结构,从而促使资本进入实体经济,进一步降低资金空转率。

5.2 金融创新的弊端

①金融创新加剧了金融风险的程度。通过金融创新对风险进行重新配置,进一步加杠杆、减杠杆,从而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在平衡杠杆的过程中,风险集中于加杠杆的一方,从而使风险集中化,加大了市场风险损坏率。由于金融创新,导致资产的连通性日益加强,风险损失的扩大导致连带资产的风险也在增加,一旦风险发生后果会更加严重。②金融创新孕育出新的经营风险。金融创新导致金融机构趋于一致,加强了金融机构间的竞争关系,因此也增加了经营性风险。风险大、信用评级低,使得金融机构在竞争中不得不在高风险的环境下互相竞争以防被淘汰。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机构间的竞争早已不只是本国机构的竞争,而是世界各机构的博弈。随着竞争面拓宽,竞争程度扩大,金融创新使得风险从单一机构输送给全球金融体系,给市场的整体风险性也埋下了隐患。

篇7

(一)金融发展的普惠性。金融发展的普惠性包括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提高、使用效用性增强与可持续性提升等。也就是说,金融的普惠性发展强化了金融服务于弱势群体的能力,对于减弱金融发展的排斥效应至关重要。一方面,金融普惠性增强能够降低企业获取金融服务的成本,从而弱化实体产业的金融约束;另一方面,金融发展的普惠性通过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强化资本资源的配置功能,从而优化信贷资金在产业间的再配置。

(二)经济与金融的耦合性。金融发展必须与实体产业形成良好的耦合机制。金融发展被抑制或者金融的过度繁荣都会给实体产业的发展增加额外的成本。一个与实体产业发展相背离的金融体系越来越呈现出显著的“攫取性”特征,加剧了资源配置“脱实向虚”的矛盾,进而削弱了实体产业发展的基础。此外,金融发展与实体产业运行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金融服务的所有制歧视、规模歧视、地区歧视与行业歧视等现象屡见不鲜。

(三)金融发展的创新性。包容性金融发展无法排斥金融创新。事实上,金融服务的创新是金融包容性发展的重要实现机制,保证了金融促进产业发展功能的有效发挥。首先,融资渠道的创新通过提供更为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弱化了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从而优化了企业的融资结构;其次,金融机构的多样化有助于扩展金融发展的受益边界,降低了产业发展中的信贷歧视程度;最后,金融人才的集聚是实现金融服务创新的主体与保障,金融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专业金融人才的智力支持。

二、包容性金融发展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

“产业结构”是经济学发展史上的新概念,它可以被解释为某个产业内部的部门或企业之间的联系,也可以被用来解释各个产业之问的比例关系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本质是资金部门流向转变,无论是改善产业间的比例,还是提高产业结构的质量,都离不开资金。包容性金融发展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资源配置。现代经济学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社会经济主体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可以使社会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即市场竞争越充分,资源配置效率越高。当前,中国金融市场还不完善,金融包容性发展意味着打破传统藩篱,注入市场逻辑,践行开放思路,允许小微金融与传统金融共存,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共生使不同金融市场、不同金融业态、不同所有制在法制框架下并存发展,实现金融市场准入自由,使金融市场真正基于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进而促进金融市场分工专业化。

(二)创新企业技术。在传统金融发展模式下,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模式注重财务可行性评估,以土地和固定资产抵押作为放贷准绳,以控制风险。而技术创新型企业往往无法满足相关的融资条件,项目审批者对具体的技术细节很难充分了解,因而不容易给予这些项目和企业充分的融资支持。包容性金融发展鼓励金融创新,允许多种形态金融资本共同发展,发挥大金融机构的规模化与信息集中优势、中小金融机构的软信息优势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优势,从而大大降低技术创新投资的信息不完全程度。

三、包容性金融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发挥策略

篇8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4

一、金融创新分为宏观、中观以及微观的层面

金融创新中的宏观论是指金融发展可以简单概括为创新史。这种较为宏观的思路可以把所有金融业的重大发现都归纳为是金融创新的表现。宏观上的分析使得创新在范围上变得更广和时间上的跨度更大。金融创新在中观层面的归纳可以分为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以及制度创新。这种归纳方式使得金融创新相比于宏观更加细分。已经涉及到一些具体的创新的过程,这种过程造成了产品开发制度改变和技术层面的改进。而当创新从微观的角度展开的时候,金融创新主要指的还是金融工具上的创新。

二、金融创新的概述

1.金融创新的内涵从1970年以后,金融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且其作用还在不断的强化中。与此情况相适应的是,金融创新也开始逐步拓展开来,这是社会发展潮流的驱动,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关于金融创新的含义,目前在国内外尚无一个统一的解释。关于金融创新的定义,是由著名经济学家Schumpeter在《Theory of Econoforc Development》中所下的定义:创新是指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也就是企业家对企业要素实行新的组合。按此观点,金融创新包括技术与组织管理上的创新,二者都可以造成生产及供应函数的变化。

2.金融创新的特点

熊彼特分析了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将创新归纳为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动力。他认为经济的循环是静态的流转过程,而经济的发展是经济本身的不连续的动态的变化与移动。均衡稳态的提出证明了经济需要的是稳定的发展,排除了各种偶然的因素的干扰,经济发展还是被证明需要创新才能够不断的创造新的结构,使得原来的结构发生变化来推动资本的发展。

从另外一个角度,熊皮特依然可以证明了创新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变化,经济里各个周期的变化都可以从经济的创新当中找到答案。虽然金融创新打破了固有的均衡,但是带来的重新组合的各个要素可以使得利润提升。从社会的发展可以得到佐证,就是当一个企业家通过创新带来了更多的利润,大部分的厂商都会模仿,使得创新成为一种,但是随着经济变得繁荣,创新的机会变得减弱,经济出现了衰退而创新随着减少,这可以证明创新是和经济的发展属于同一波段。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中,N.D.Kondratieff周期,Juglar周期和Jkitchin周期都与创新的时间以及影响的力度紧密的相连着。

3.金融创新的理论基础

个人认为设计到金融创新所必需探讨的就是金融创新概念的来源,发展和流派。这里主要讲到的是西方形成的不同的流派这是西方学者通过对金融创新的探讨得出的不同的结论。

(1)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理论

这种理论是美国的经济学家希尔伯在《金融创新的发展》一书中提出的,希尔伯认为金融创新是微观金融组织针对外部的约束和管制采取的一种自卫的行为。当金融机构面对的政府控制管理的时候,由于外部的压力使得金融组织的效率变得不高,因此金融机构不得不需求解决办法防止损失扩大。另一方面也会提高金融机构的机会成本,这些都迫使金融机构实现内部调节。企业必须采取手段去提高内部的运营效率来弥补损失。金融创新因而产生。

虽然这种理论很好的解释了企业进行金融创新的目的和动机,但是并没有关联到其他的企业以及市场,而且无法说明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引出的金融创新。同时该理论的解释很容易使得金融创新被简单的定义为逆境创新从而使得金融丧失了本身的特性和个性。

(2)制度改革理论

该理论将金融创新与经济制度改革相结合,把所有的金融领域发生的与经济制度改革有关的变动都归纳为是金融创新。因此政府出台的各项相关的政策以及金融改革的措施不会被定义为金融压制反而会被理解为是金融创新。该学派将制度创新的步骤当作是金融创新应该有的步骤,即形成第一集团,由之提出方案后进行筛选。在第二集团的介入后,两个集团共同实现创新。大部分情况下我们所理解的行为主体为金融监管当局即政府。这是在市场未充分发展并且存在各种拒绝金融机构介入情况下的必然结果。

制度学派同样不否认沉没成本的存在,并将之归纳为是创新过程必须克服的对已经形成的路径的依赖的必然损失。已有的制度的形成及实施时间越长,投入新的制度的成本和风险也越大。因此创新过程中,需要考虑各种风险并处理好各种应对措施使得新的路径对旧有的冲击不是不可接受。也不至于引起国家的混乱。

(3)规避管制理论

由E.J.Kane提出的规避管制理论。该理论认为金融创新是由于银行为了获取利润同时又要回避金融管制的过程。管制实际上是政府向金融机构征收的隐含的税收,因此减少了金融机构的盈利性活动以及利用管制以外的获利机会。Kane认为,规避创新是回避各种金融管制的行为。在市场力量和内在结构的双向的要求中,对金融制度进行回避的过程产生了金融创新的行为。规避管制理论其实是综合了以上的两种理论。对于约束理论持同意的观点同时也同意了制度改革理论。但是相比于其他两种理论,Kane的理论更加关注了外部环境对金融创新的影响。但是该理论认为制度创新总是向管制型发展但是现实是不断让位与市场创新。

(4)交易成本创新理论

交易成本理论是由希克斯和汉克斯根据金融创新的支配要素是降低交易成本提出的。意味着降低交易成本变成了金融创新的首要要素。交易成本的降低决定了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是有实际的意义的。金融创新实质上是科技进步导致交易成本降低的过程中产生的。

交易成本的概念,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交易成本是在买卖金融资产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另一种交易成本包含以下方面,即低收入经济个体持有货币的原因是为了避免风险。其局限性在于把金融微观经济结构变化引起的交易成本下降作为金融创新的源泉,但是却因此忽视了其他因素的干扰。

三、国内外创新现状

1.国内创新现状

中国学者所定义的金融创新是金融体系内对于各个要素之间的重新组合所引入的新事物,并将金融创新归纳为三种类别,分别是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业务创新和金融组织创新。目前我国的金融创新与之前的状态相比已经是取得了显著的突破,在组织制度方面已经建立了中央银行统一体制,形成了四家国有商行和十几家股份制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初步的形成了多元所有制体系以及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体系。并且初步建立了外汇市场,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金融市场方面,建立了多种类、多层次、初具规模的金融市场体系。货币市场由商业票据,同业拆借和短期政府债券为主建立的;同时建立了外汇零售市场、外汇批发市场、外汇统一市场;在资本市场方面,建立了以承销商为主体的一级市场和以上海深圳交易所场内交易为核心、以城市证券交易中心为,各地区券商营业部为网络的二级市场。在金融业务方面,负债业务出现了保值存款,商业票据,回购协议,CDS和政府长期债券,企业债券、金融债券、股票、受益债券、股权证、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等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金融工具。在金融技术方面,金融机构的电子化装备的水平不断的提升,电子信息技术广泛的运用、已经可以说是开始实施了广泛的全面的电子化。

在中国的中商业银行创新可以说是衡量经营水平和竞争实力的重要标准。在各方面我国的商业银行都进行了一些创新上的改变。在组织制度方面,在完成了四大国有银行的改造之后我国形成了一个拥有多重所有制的银行体系。这种体系的好处就是使得我国的国有经济体制发生了转型而同时也提供了一些创新的机会。

2.国外创新现状金融

在熊皮特离世后,一些西方的经济学家开始把他的理论引入金融领域,这正是由西方的金融业的发展所造成的。但是西方的经济学家对于金融创新的概念还是具有分歧。有些文献甚至不会对这一概念进行解释,比如Frefric s Mishin所写的《货币金融学》的教材就是如此。西方的银行创新已经使得银行具有了相当的竞争力,主要是银行生存主要就是依赖于业务的创新为主。现在西方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主要包括了负债业务的创新,资产业务的创新,表外业务的创新和服务方式的创新等。对于负债业务来说,负债业务的主要形式是存款,所以西方的商业银行在不违背现在的银行政策的条件下,尽可能的增加存款客户和存款的总额。手段包括增加活期贷款的收入吸引存款,给定期存款增加足够高的流动性和灵活性以及,设定新的账户并给予新的账户足够的综合功能。三种功能都可直接增加客户存款吸引大量的目标客户。关于资产业务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贷款形式的创新,进入投资银行业务领域和将贷款业务与证券业务一体化。这三种方式可以给顾客提供足够的便利,充分发挥了银行的灵活性,创建了许多新的发行方式。第三种是表外业务的创新,这种创新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指创建和从事衍生金融产品交易,这些衍生产品诸如期权期货等。第二个方面是将银行的表内业务表外化。如备用信用证的使用和贷款承诺等。在服务上的创新西方的商业银行也进行了不错的尝试,他们开设了各种各样的金融创新服务,满足了顾客各种各样的需求,这样使得顾客几乎没有满足不了的服务。总体来看,西方的金融创新的体系较为完善,开始金融创新的时间也很早,现在各方面也趋于成熟,金融创新对于他们已经不是指标或者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和我国这种功利的想法完全的不同。西方已经可以做到发挥银行本身的优势,,实现了资产的安全,流动性,盈利等能动行为。

四、我国的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来看,我国的创新还是处于较低的层次。主要的表现在,一:吸收性的创新多,原创性的创新少;金融工具大部分是直接从国外引入的,即使是自己原创的也多多少少是模仿国外的优秀产品模式,真正原创的金融工具实在是少之又少。二;数量扩张方面的创新多,质量方面的创新少。以银行卡为例,今年来国内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十分旺盛,在经过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后,银行卡的数量虽然客观,但是使用效率不高、使许多银行卡没有发挥作用成为废卡。三:负债类的业务创新多,资产类的业务创新少。对于各家银行而言,存款业务的金融创新花样繁多但是贷款业务方面则显得有些匮乏,因为贷款是金融机构的垄断业务所以创新的动力明显的不足,因而创新明显少于存款业务四:沿海的城市的创新较多而内地的城市创新较少。这和一个城市的多元文化以及接受外来事物的能力水平有关。沿海城市明显发展快速,接受外来的先进经验较多。相对而言的金融管制对于沿海城市也有较大的弹性系数,内陆的弹性明显不足,行政体系僵化。在金融业务和金融创新方面,沿海的城市率先作为试验田,之后再逐步向内陆城市推广。第五,外力推动的创新较多而内部推动的创新较少。我国的金融创新的推动力主要是来源于体制改革等外部因素推动的,央行的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的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金融机构微观创新的主要外部推动力,而金融机构及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明显不足。第六,追求盈利的创新较多,在风险防范方面的创新较少。现在推出的许多产品都是力求盈利而忽视了风险防范方面的创新,比如互换交易、期权交易等创新在我国人名币业务方面的发展还是相当的缓慢的。显然,中国的金融机构还不够重视这方面的金融创新。

2.问题的成因

实体经济的融资现状与成因分析:

(1)实体经济的融资现状

2012年以来,实体经济即产业部门的融资渠道长期受到各方面的遏制。虽然一度有较快的货币扩张的政策,也未能给实体经济带来多少裨益,全国范围内的企业面临缺贷、愁贷。企业实现了几何倍数的销售数量的增长,却未实现总销售收入的提升,陷入了产品售出但也拿不到货款,转而只能再次求助于银行贷款投入再生产的现象中。由于金融深化能力的不足,银行还同时忽略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据统计,中国的中小企业约占经济总量的60%,就业人数的75%,上缴利润的40%,但是获得的贷款仅占银行贷款总量的18%。银行明显不重视对于中小企业市场的开发,使得强者越强,弱者越发没有了资源。

(2)房地产与融资平台对实体经济产生“挤出效应”。2013年第一季度我国的社会融资的规模是6.16万亿元,同比增加了2.27万亿,创历史同期的最高值。13年一季度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共获得的融资同比多增达1.3万亿左右,七成多资金流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特别是房产市场。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的资料显示,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在2013年7月为50.3%,比上月微升0.2个百分点。 PMI指数中的新订单指数为51.7%,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虽然连续7个月刚刚位于临界点以上,但增幅收窄。生产指数为52.6%,比上略微回落0.1个百分点,制造业企业生产保持着微增长态势,增速放缓。

中国制造业PMI分类指数(经季节调整)

日期 2012年7月 2012年8月 2012年9月 2012年10月 2012年11月 2012年12月 2013年1月 2013年2月 2013年3月 2013年4月 2013年5月 2013年6月 2013年7月

50.1 49.2 49.8 50.2 50.6 50.6 50.4 50.1 5.9 50.6 50.8 50.1 50.3

就2008年7月至2013年7月5年间的情况来看,我国采购经理指数(PMI)趋势图呈现长期在50%零界点上下波动的景象,(PMI)总体趋势基本状况是下降趋势,PMI最高为2008年3月50.8%;最低为2009年1月49.2%,一直徘徊在荣枯线。这种连续濒临荣枯线,说明制造业已到了危险的境地,50.3%的PMI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因为采购经理指数(PMI)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具有较强的预测、预警作用。PMI通常以50%作为经济强弱的分界点,PMI高于50%时,反映制造业经济扩张;低于50%,则反映制造业经济收缩。目前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持乐观态度的比例有所下降。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3月,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1.9%,其中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下降2.7%,原材料工业价格同比下降3.2%。整个一季度,PPI同比下降1.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1.9%。截止2013年3月份,PPI已经连续13个月负增长。PPI连续负增长,同比跌幅进一步扩大。抑制了企业再库存的意愿,产能过剩施压,工业品价格低迷,使得企业补库存的周期一再推迟。工业生产和需求不足造成了制造业不景气,工业领域面临紧缩。相对低迷的制造业投资仍是内需和经济复苏的主要掣肘问题。2013年1-6月份我国制造业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7.1%,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6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速创下近十年以来最低水平。这已经充分的体现了我国的实体经济的资金不充足及其造成的许多的问题。

《财富》杂志每年评出“全球500强”企业,因为是按照营业收入而不是利润总额排名,可以把这个排名看成全球500大企业,而不是全球500强企业。2014《财富》杂志按照企业的营业收入公布的“全球500强企业,我国从2010年的11家增加到2013年的85家,其中2012-2013财年中国大陆上榜上网非金融性企业71家,这71家非金融性企业的“营业收入总额是3.9万亿元,其中利润总额是998亿元,仅仅占所有上榜非金融企业利润总额的。平均利润率仅为2.6,平均资产周转率0.70,平均资产周转率明显低于相似收入水平的泰国和印尼。平均股本回报率7.7%,资产回报率均值1.8%,资产回报率远低于500强企业平均值3.4%。我国的非金融性企业中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数量逐年增加,速加快,资产周转率是考察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但就资产回报率平均值一项来看,平均值低于500强企业,我们的平均值只达到500强企业的53%。利润率、股本回报率、资产回报率、资产周转率,四项指标充分说明我国实体企业效率不够高、效益不够好。在上榜的38个经济体中,除了杠杆率高居第六名之外,中国在其它指标的排名均在20位以下,而且绝大部分是30位以下。“中国企业大而不强”中国上榜的非金融企业的经营效率相对于同等规模的国际竞争对手而言,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急需国家大力支持和充分发展

多年GDP高速发展后,我国过去依赖人力、资源等红利正在逐步消退,对于中国而言,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至关重要。金融资源的利用是实体经济资源利用效率来提高服务的,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直接关系到社会实体经济资源的运用效率,是促进效率提高的基础和前提。由此看来,金融创新作为一种特定的金融活动及制度安排均围绕金融资源的分配展开,这些金融活动和制度变化的宗旨则是在于提高金融效率并一次推动实体经济效率的提高,使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运行相互协调。通过重新排列组合金融要素和创新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安排来提高和改善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最终达到金融创新的目标。

3.实体经济困境带来的启示

启示一:相对滞后的融资发展,实体经济支持有限

首先,上市公司大多集中于国有垄断行业,高技术高科技的企业在我国的发展不良,融资结构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亟待优化。其次,即使货币市场的发展势头迅猛,对于实体经济的帮助还是有限。

启示二:实体企业内生型增长的能力较差

71家上榜的非金融企业的平均股本回报率仅为7.7%。利润率、资产周转率、杠杆率三个指标的乘数可以合并成为股本回报率。为我们可以看出企业未掌握核心技术以量取胜最终获利较低。杠杆过高导致成本利息过高,价值准入制度、税费负担,所以利润率偏低。71家企业利润率偏低:上榜的企业大多数都集中在传统的中低端行业中,中国目前还不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利润的增长模式,但是其以量取胜的模式不容易保证企业获得可持续的盈利增长。由于盈利水平较差,通过利润留成来弥补资本、实现内生型的增长的能力也不太良好,因此主要依赖是借贷,导致杠杆较高。一方面:中国非金融企业过度的依赖银行贷款等间接性融资。另一方面:中国非金融企业银行贷款成本过高高杠杆率。所以“如果不通过股权融资或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进行的融资扩张,将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过快增长”。如果信贷增速放缓,企业靠借贷来维持高杠杆率的模式也将难进行,信贷泡沫破裂的危险随时存在”

启示三:信贷资金的投向不理想

现在我国的金融市场已经趋向饱和状态,由于金融创新能力不足,许多业务的同质化严重,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恶性竞争。许多银行为了追究利益的最大化,拒绝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而相反的是,经营状况良好的大企业获得的资金十分充沛但是小企业却无米下锅。这种资金的投向虽然减少了风险但是却是不良的市场的反应。这可以说是大数定律原则造成的,主要原因还是银行为了尽量避免不良贷款造成的。

4.实体经济与金融创新的辩证关系

金融的主要的功能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金融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资本要素交易平台。金融是虚拟经济领域,金融交易过程本身不创造社会财富。金融业与实体经济是和谐共生、互促共赢的关系,金融的发展尤其要避免脱离实体经济的自我繁荣和发展。目前我国金融脱离实体经济现象经常发生。而且抑制了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规律

1.金融体系自身的规律

金融体系与任何的体系的发展一样,都遵循其内在逻辑与固有的规律,其中涉及很多方面。在主流的经济学领域,实体经济与金融本身并没有充分的被理解。而将金融片面的理解为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虚拟经济是没有科学依据的。然而许多我过的科研工作者都是这样认为的,这表明二者之间的关系还是给金融本身带来了许多的困扰,反过来说就是并未能准确的理解金融的含义。金融体系作为现代经济配置的核心,金融的状态影响到了实体经济的运行。从金融体系的运行机制来看,适度的投机行为可以帮助市场提高活跃度以及降低了市场上的价格波动,起到了增强市场的资源配置的效率的作用。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过度的投机会加大市场的波动,这个是与初衷违背的,所以金融体系应当注意不要过度的发展。

2.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匹配度。

六、针对实体经济创新的模式分析

1.制度创新

(1)制度创新的概念

制度创新即理念、机制创新。制度创新,是通过新的组织方式和政策安排,重启经济的活力和活化经济成分,,寻求“新组合”带来“新动力”。制度创新为激发实体经济活力提供土壤和环境。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全球最具魅力和复杂性的经济体而言,制度创新尤为重要,金融领域尤为明显。这是中国国务院总理近日会见世界银行行长金墉时对创新的理解和阐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既是硬技术的突破,又是软实力的再造,是经济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全面提升,为激发实体经济活力提供土壤和环境。

(2)制度创新的作用

对金融机构的管制将会放松,企业可以和银行进行双向的选择。各个银行也可以开办多重业务公平竞争吸引企业存款。同时可以加快融资改革,使得中小企业在融资的过程变短且更有效率。这是深化融资改革建立融资渠道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2.技术创新

(1)技术创新的概念。金融技术创新是指伴随着科学与管理技术的发展,为了金融交易的成本的降低,金融交易效率的提高而变化与革新了金融交易手段,交易方式和物质条件方面发生的。金融技术创新可以为金融效率的提高提供物质方面的保证,从而从深层次上促进金融生产力方面的提高。目前大量富有效率的技术创新项目面临着融资方面的困境,很大程度上对于金融发展对TFP 增长的促进作用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制约。

(2)技术创新的作用

3.产品创新

(1)产品创新中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金融创新中与传统业务的关系

当我们开始大量的扶持金融创新时,还应该正视的现实是:在存量业务的规模中,传统的业务仍然占有绝对的比重,创新业务所占有的效益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因此注意处理好传统业务与创新业务的关系与平衡则是一大课题。

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关系

对于衍生金融产品来说,金融风险是相当的大的。由此我国的商业部门应该注意这些难以预料的风险,提前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避免遭受巨大的损失。因此既需要开拓创新,也需要量力而为,需要充分的考虑客观的实际和潜在的风险因素。良性的发展是建立在可控的风险下的,所以银行需要建立良好的风险防范的机制,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关系。

金融创新与依法经营之间的关系

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时,需要在合法的情况下进行。同时也需要在政策法规允许的条件下进行。

(2)我国金融产品创新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自主研发能力不足,推出的产品规模大但效益不足

最近几年间,我国银行的金融创新十分火爆,创新产品的种类日渐丰富,如浦发银行就有“汇理财”计划,广大银行有“同升三号”交通银行有“得利宝”建设银行有利得盈等,产品花样繁多但是大多都是以吸纳性和移植性的产品为主,许多产品都是模仿国外的产品研发如保理业务是从国外直接引进的。另一方面,我国银行开发的产品同质化过于严重,各个银行互相模仿,并无实质性的创新。

(3)我国银行的产品创新缺乏整体的规划

我国银行设计产品时明显没有长远的设计与规划,比如,研发部门主要负责的是部门的利益,并没有考虑整个银行未来的发展。研发部门与销售部门之间的沟通也很缺乏。而且由于是国有银行的原因,许多银行的创新都是不考虑顾客的实际的需求。单单是为了创新而创新,造成了效益的惨淡。

(4)银行开发的产品缺乏多样化

我国的银行显然缺乏市场的定位,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对于客户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这样使得许多客户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根据著名的“二八定律”,银行的20%的客户创造了80%的利润,于是许多的银行就专门为了垄断的企业与大型的企业设计产品。但是相应的,中小产品

4.金融环境方面的问题

(1)国内的建制相对来说是比较的落后的

我国近来的法律法规明显跟不上金融环境的步伐。例如,银行理财及电子服务业务缺乏相应的法律的保护。产品创新的要求与相对滞后的法律建设之间的矛盾,会使得新兴的金融创新产品存在着法律风险。

(2)金融监管制约了金融创新

金融监管对我国银行表现出的作用是抑制的作用。主要原因是资本市场尚未完全成熟使得银行缺乏创新的动力。利率管制剥夺了银行对于创新产品的定价权,使得银行没有研发的动力及热情。还有金融监管的分业监管使得银行只能在传统业务的低层次产品中创新。这使得银行没有创新的空间。一味的死守传统的制度是对于创新最大的抑制。

(4)金融产品创新的内容

5.服务创新

(1)服务创新的概念

金融服务创新

银行文化:银行服务走出去。“现在的银行文化是“等”文化,是“坐商”文化。坐在办公室里面等企业来,不断按照银行的要求来,” 将来,银行应建立“走出去”文化,真正建立一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文化。保险文化就是走出去文化,上门服务,站在消费者角度考虑问题,“未来应该让服务变成产品让用户按键,服务变成更简单的操作。甚至互联网远程操作。”

(2)服务创新的内容

资源配置:金融中介的项目审查及其结果,具有重要的市场信号功能,受此信号的指引市场资金将不断撤离劣质项目,并进入富有效率的项目 。这种市场指引作用要鼓励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支持创新。金融系统可以通过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进行系统评估并提供资金,有效减轻信息不对称问题,缓解技术创新项目面临的融资约束,推动的技术进步。

七、促进创新的对策及建议

1.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加融资渠道

首先,为了深化金融体制的改革,解决融资困难和实体经济的困境,金融机构应该放宽准入的门槛,这样的好处是可以使得民间资本开始发展,诸如中小额的贷款机构,农业贷款机构将会发展起来,同时将金融体系变得更加多层次,多竞争,秩序井然。其次,融资的门槛也应该相应的降低。类似新三板等门槛较低的业务可以用来为高新技术的中小企业服务。

2.针对金融创新带来的弊端,有效防止风险

金融创新不只是可以带来市场的驱动力,也同时带来了市场的风险。所以市场不得不针对金融创新带来的问题加以防范。我国政府应该通过完善法律和法规提升交易者的信心,使得作假的上市公司不能在资本市场发展。尤其注意的是,对于假借金融创新,包装低质量的产品进入资本市场的行为应该严厉追究。因为这些假创新降低了市场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殷勇.关于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思考经济观察报.2014年01月11日 11:18.

[2]首席经济学家孙明春.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大而不强怪圈上海博道投资有限公司,2014.

[3]周其仁.改革改革优先序与短期增长风险.2014年3月22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演讲.

篇9

这一新统计概念背后蕴含着怎样的货币政策新思维?4月1日,盛松成在央行办公室接受了《财经》记者的专访。

他认为,不能用旧的思维模式去理解新的概念。“当一个新的概念出现时,人们往往会用传统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它、阐述它,由此对新概念产生误解。”

面对各界对行政调控的担忧,盛松成多次强调,“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是今年金融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绝不意味着把社会融资规模分解为信贷、债券、股票等具体调控指标,而是通过数量与价格调控手段相结合,保持今年社会融资规模总量和结构合理。

理论和实践创新

《财经》:社会融资规模概念的提出,对货币政策调控具有怎样的意义?

盛松成:迄今为止,社会融资规模概念有三种提法,即社会融资总量、社会融资规模和社会融资总规模。它们是同一概念的三种不同的提法。

社会融资规模的提出是我国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将对提高金融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和推动金融市场健康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一是促进直接融资发展,改善企业融资结构。有利于“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发挥好股票、债券、产业基金等融资工具的作用,更好地满足多样化投融资需求”(《政府工作报告》)。

二是使金融宏观调控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监测和分析整体社会融资状况,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即商业银行通过表外业务绕开贷款规模。

三是促进金融宏观调控机制的市场化改革。社会融资规模将数量调控和价格调控结合起来,将进一步促进金融宏观调控向市场化方向转变,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财经》:社会融资规模概念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有无类似的国际经验?

盛松成: 首先,社会融资规模概念的提出受到货币供给理论中的“新观点”的启示。

这些理论认为:对经济有着重大影响的,不仅仅是狭义的货币,而且是包括狭义货币在内的所有短期流动性资产;决定货币供给的不仅仅是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行为,而且是包括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内的整个金融系统的活动和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货币当局不仅应该控制商业银行及其负债,而且应该控制其他金融机构及其负债;货币供给并不是取决于货币当局的外生变量,而是取决于经济过程本身的内生变量。

同时,社会融资规模概念的提出也是对国际金融危机深入思考的产物。

在市场主导型金融体系中,银行与资本市场之间联系密切,贷款的提供者扩大到整个金融体系;信用过程不仅发生在银行体系之内,而且发生在银行体系之外,存款性公司资产负债表已不能完全反映货币信贷创造过程;资产负债期限转化职能不仅局限于传统商业银行,而且发生在“影子银行”的其他多种形式中;宏观审慎管理范围过于狭窄,大量具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市场和产品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成为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来源。

随着金融管制的逐步放松和金融创新的发展,传统的货币供应量、信贷规模等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已不能满足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和宏观审慎管理的要求,中央银行需要监测更广义的信贷。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提出的广义信用的概念囊括了实体经济部门债务资金的所有来源。

详解中间变量

《财经》:社会融资规模这一新概念,蕴含着怎样的货币政策调控思路?

盛松成:当一个新的概念出现时,人们往往会用传统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它、阐述它,由此对新概念产生误解。社会融资规模作为一个新概念,其创新不仅体现在其内涵上,而且体现在它作为金融宏观调控监测指标和中间变量的市场化方向上。

从历史上看,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曾有一个发展过程。1994年10月起,央行开始正式按季度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分层次监测指标。1995年央行尝试将货币供应量纳入货币政策目标体系。1996年起,货币供应量正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由此可见,社会融资规模的积极作用和重大意义也会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我们拟从2011年一季度起试公布季度社会融资规模数据。未来条件成熟,可按月公布社会融资规模及各组成部分。

《财经》:央行一直在强调价格和数量工具的综合运用,社会融资规模的提出将带来哪些新的转变?

盛松成:近年来,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在货币市场利率体系中的基准地位逐步确立,Shibor在金融产品定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影响社会流动性水平和市场利率水平,会对包括股票、债券在内的资产价格产生一定影响,从而影响股票和债券价格及其融资规模。

《财经》:社会融资规模在实际操作中,将如何发挥其作为中间变量的作用?目前社会舆论对“社会融资总量”的理解存在一些分歧。有的学者认为,社会融资规模在实际操作中会被分解为信贷、债券、信托等具体规模调控指标。

盛松成:社会融资规模符合金融宏观调控市场化方向。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金融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是要“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

这绝不意味着把社会融资规模分解为信贷、债券、股票等具体调控指标,而是要“综合运用价格和数量工具,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政府工作报告》)。

我们采用基于2002年至2010年的月度和季度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与新增人民币贷款相比,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与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CPI的关系更紧密,相关性显著优于新增人民币贷款。

尤其要指出的是,社会融资规模与物价关系较为紧密,因此在当前形势下,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意义重大。

同时,实证分析表明,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与基础货币、利率关系更紧密,相关性显著优于新增人民币贷款。基础货币与社会融资规模的正相关系数为0.15,高于与人民币新增贷款的正相关系数(0.06)。利率与社会融资规模的负相关系数为0.57,高于与人民币新增贷款的负相关系数(0.53)。

探路逆周期监管

《财经》:今年1月的国务院工作会议和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均出现了“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的表述,如何理解“合理”的含义?

盛松成:应从总量和结构上来理解“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

首先,社会融资规模应在总量上保持合理。一是社会融资规模应与宏观调控目标相一致。可以根据GDP和CPI等指标测算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所需的相应社会融资规模。二是社会融资规模应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相吻合,与宏观调控导向相吻合。三是社会融资规模应有助于防止物价过快上涨。

其次,社会融资规模应在结构上保持合理。一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结构要合理。二是要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三是要重视对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

社会融资规模涉及金融市场等诸多方面,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需要各相关部门更紧密的沟通和合作。

《财经》:社会融资总量的提出不可避免地要涉及“一行三会”的协调问题,目前有什么新进展?

盛松成:我行与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已达成共识,在原有数据共享基础上加强协作,保证社会融资规模统计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财经》:“十二五”规划提出了构建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社会融资规模在其中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篇10

引言

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的简单叠加,更深层次的变化是改变了金融服务模式,给金融体系带来了变革,融入了更多互联网特有技术,大数据技术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它也被视为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使金融业形成了一种新的业态。金融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重要职能,推动着经济发展建设,促进着社会资产流动,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能够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为互联网金融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一、大数据技术与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一)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是信息时代提出的全新概念,由美国硅图公司麦肯锡提出,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1]。大数据技术,是从各种类型海量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进行高效数据“提纯”,以提升信息数据利用率的一种信息技术。根据大数据处理的生命周期,大数据技术体系通常可分为:大数据采集与预处理、大数据存储与管理、大数据计算模式与系统、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大数据可视化计算及大数据隐私与安全等几个方面。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优化了数据处理环节,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

(二)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的诞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质的变化,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人类已对互联网产生依赖性,互联网融入社会活动各个领域。自然,金融业也不例外,现代金融模式开始向互联网方向发展,这便催生了互联网金融,给金融体系带来质的改变。互联网金融并不单单是互联网与传统金融的简单融合,更通过以互联网为基础的高新技术实现了资金融通、支付、投资信息化、网络化,以大数据及互联网平台,构建了一种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和金融服务体系[2]。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开拓了融资渠道,提升了金融融通效率,加速了金融经济发展进程,塑造良好互联网金融环境是新时展的需求。

二、大数据技术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

互联网金融模式当前已普遍被人们所接受,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以阿里巴巴小额贷款为例,2015年市场交易额增长40%,累计发放贷款1 953亿元人民币。显然互联网金融在不断成熟,而互联网是大数据的重要产生者,所以将大数据技术融入到互联网金融中将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大数据技术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

(一)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数据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例如,用户信用信息、负债信息、业绩报告等。这些信息与信贷业务风险有直接关系,而数据来源不一,且数据类型复杂,数据量庞大,所以传统数据处理技术显得有些束手无策,不能为风险分析提供支持[3]。大数据技术则能解决风控难题,通过采集更全面、更及时、更真实的数据,预测风险,找出数据相关性,挖掘数据背后的风险信息,为风险管理提供依据和导向,提升风险识别能力,互联网金融机构便可有针对性地调险管理策略,提高风险管理效率,规避风险。

(二)在金融创新中的应用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知道,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存在差异。传统金融对实体商务环境有依赖性,而互联网金融以互联网等高新技术为支持,更多的是依赖海量的数据。而大数据技术的基本特征是海量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而这也是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核心。因此,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能提升互联网金融机构数据收集与处理能力,有效促进互联网金融创新。在具体应用中,互联网金融结构可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有效交易信息,识别市场交易模式,进行市场信息分析,以提升市场敏感度,从而快速、高效投资,及时转变经营策略,适应市场环境,提高金融融通效率,创造更多经济价值。

(三)在资源优化中的应用

金融资源对于互联网金融机构来说非常重要,大数据技术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应用,优化了金融服务体系,能有效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优化金融资源融通与流动机制,简化金融业务流程,有效降低金融成本,提高金融融通效率。如美国的LendingClub公司,通过大数据技术,利用P2P平台,提供贷款业务,便没有利用银行机构,而是通过在线服务模式,提供了一个低成本、高收入的投资渠道,提供金融服务。显然这种金融业态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了便利条件,在某种意义上改善了融资环境,有效为中国金融发展注入了活力,为中小企业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为金融市场提供了快速、高效的运营平台,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经济良性发展。

(四)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

金融业务通常开展中通常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信息整理与分析。而传统金融机构信息采集、分析、整理具有滞后性,成本高,效率低,信息获取渠道狭窄有限。互联网金融机构可借助自身互联网平台优势快速获取信息,建立新的信息来源途径。但由于来自各网络平台的信息量庞大,信息价值密度将出现下降,传统信息处理技术“提纯”效率低,成本高,耗时费力。而基于大数据技术,通过云计算方式,能大大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另外,配合数据库与搜索引擎的应用,能提升信息检索能力,真正打破传统金融信息收集模式,创建成本低、更新更快、精准度高的信息处理平台,提升金融效率。

结语

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毫无疑问,发展金融业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关键所在。现如今,社会已经开始逐步进入互联网时代,构建互联网金融模式是时展的需求,是金融业转型的必然,我国应认清时展趋势。但传统数据处理技术不符合互联网金融发展要求,所以应加强对大数据技术应用,构建一种全新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篇11

大成基金分析,由于经济有初步企稳倾向,指数更多将呈现出震荡特征,仍然较为看好估值具备吸引力的蓝筹板块,受益于消费升级的可选消费品板块,以及具备长期投资价值的部分新兴成长板块,具体体现在金融、地产、汽车、家电和传媒、环保、互联网等领域。

益民基金:

股指短期或保持强势

上周沪市呈现震荡上涨格局,量能巨幅放大,环比增加超过50%,表明投资者交投活跃,热情不减。盘中,一方面,上海自贸区带动的金融板块表现如火如荼。另一方面,以传媒为首的新兴行业似乎也有卷土重来的势头。展望未来,益民基金认为在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下,股指保持强势震荡、而个股轮番表现的格局有望延续。同时建议投资者可以遵循以下几条逻辑来配置资产:一方面,继续关注以自贸区、养老、二胎等为首的主题投资机会。另一方面,符合“调结构、促改革”方向,有业绩支撑的“真成长”依然值得中长期关注。

银河基金:

成长股回调可考虑买入

银河基金认为把握新兴经济发展方向是其近两年来的主要着眼点。与2010年不同,今年以来成长股的行业特征很清晰,如手游、传媒、新媒体等,很有逻辑可循。对市场的风险,银河基金认为,“如果有10%~20%回调就可以作为买点。如果不回调,除非有系统性风险,否则难以有大的亏损。系统性风险:一是经济增速大幅下降,这个短期无需担心,但中期会发生;二是金融风险,这一看美国QE退出,二看国内央行如何应对,对此目前看不到大的风险;三是成长股供需改变,这个虽然可能出现,但未必会很快推出,即便推出,开始可能有一次系统性冲击,但之后会是分化行情。”

篇12

一、刑法规制的必要性:互联网金融存在较大刑事风险

利益与风险共生且并存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互联网金融也不例外。在欣赏互联网金融这朵娇艳玫瑰的同时,一定不能忽视它根茎上的尖刺;人们在参与互联网金融活动的时候,也一定要注意防范被风险“剌伤”。基于我国经济体制的限制,以及互联网金融本身尚缺乏完备的征信体系和规范的融资模式,电子信息系统的技术性和管理性也均尚存较大缺陷等原因,互联网金融领域存在较大的刑事风险。应当看到,这一领域所存在的各种刑事风险,正是我们动用询法予以规制的依据所在。

因此,民间融资往往会被扣上“非法集资”的帽子,特别是当其造成一些较为严重的社会危害后果时,通常会被司法机关以“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非法经营罪”、“集资诈骗罪、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等罪名追究刑事责任。笔者认为,经营正当的互联网金融业务行为主要存在以下刑事风险:

第一,涉嫌构成非法经营罪或擅自设立金融机构罪。时下,我国互联网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大多是没有互联网支付牌照的互联网企业或民间金融信贷公司,而这些单位的经营合法性还有待官方认证。实际上,很多互联网金融活动均涉及相关证券、期货、保险、基金以及资金支付结算等金融业务。刑法第条第项“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非法经营行为”的规定使得非法经营罪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口袋罪”。因此,如果非金融机构是在未经国家有关主管部门批准的情况下经营这些金融业务,则很可能会涉嫌构成非法经营罪。例如,国内借贷行业中最知名的公司之一宜信公司在设计业务交易模式过程中,引人了放款人的风险保障机制,划拨部分收人到风险金,用于投资人的利益保护,约定将风险金用于对投资人损失的赔付,同时又将赔付的金额范围限定在风险金的范围之内。第二,涉嫌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或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一些网络集资机构在业务开展过程中,存在虚构借款项目吸收资金、未经批准开展自融业务,以及归集资金形成资金池等情况。由于其往往通过互联网向社会进行公开宣传,擅自向社会不特定公众吸收资金并承诺收益,因而当这些行为符合年月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等司法解释中关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特征和认定标准时,就涉嫌构成刑法第条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当这些行为符合《解释》第、条中关于集资诈骗罪的特征和认定标准时,则涉嫌构成刑法第条规定的集资诈骗罪;当这些行为符合《解释》第条关于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的认定标准时,则涉嫌构成刑法第条规定的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

二 、利用互联网金融实施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及大量风险控制工作均由电脑程序和软件系统完成,故而电子信息系统的技术性和管理性安全会直接影响到互联网金融运行的安全。由于我国目前互联网金融本身尚缺乏完备的征信体系,电子信息系统的技术性和管理性尚存较大缺陷,因而互联网金融就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加以利用来实施一些违法犯罪活动,而这实际上也属于互联网金融所衍生的刑事风险。

第一,涉嫌构成洗钱罪。互联网金融活动中的经营机构完全可能利用互联网金融活动中资金快速流动的特点以及互联网金融业务所具有的匿名性和隐蔽性特点,为犯罪分子提供洗钱服务,从而涉嫌构成洗钱罪。

第二,涉嫌构成挪用资金罪或职务侵占罪。目前,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虽发展迅猛,但尚未形成体系,金融主体的资格和经营范围均不甚明确,整个行业也缺乏必要的内外部监督和约束。

篇13

最初,彭蕾在阿里负责的是人力资源方面的工作。此后,她就任阿里集团人力副总裁、市场副总裁和服务部副总裁。虽然分管的事情越来越多,但她还是将人力资源工作当做自己的重点。用她自己的话说:“通过负责人力资源的工作,看护着这一群人并凝聚他们的那种力量。”的确,对于初创公司来说凝聚人心是非常重要的。在这方面,彭蕾作为女性有着天生的优势。

她在这一岗位上工作了将近十年。直至2010年,由于新工作的原因,她才逐渐转变了自己的工作内容。2010年1月,阿里巴巴公布新的高层人事任命安排,委任阿里集团首席人力资源官彭蕾出任支付宝公司首席执行官。

对于这一次的人事安排,支付宝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意味着阿里巴巴集团将更加注重内部资源的调整和协调,以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与此同时,这也是配合集团“大淘宝战略”继续实施,并走向协同发展的关键一步。

成为支付宝的CEO使彭蕾逐渐熟悉了阿里的金融战略以及金融业务。这也为她日后成为蚂蚁金服CEO,并全权负责阿里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奠定了基础。2013年2月,阿里将支付宝分拆成了4个事业群,彭蕾也不再担任支付宝CEO职务,而是负责4个事业群组成的整个金融业务。

紧接着,在2013年3月,阿里宣布将筹备成立小微金融服务集团,负责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所有面向小微企业以及消费者个人服务的金融创新业务。彭蕾出任小微金融服务集团CEO。2014年10月16日,小微金融服务集团以蚂蚁金融服务集团的名义正式成立,旗下业务包括支付宝、支付宝钱包、余额宝、招财宝、蚂蚁小贷等。

除了上述业务外,蚂蚁金服还和复星、万向、宁波金润、杭州禾博士和金字火腿等6家股东发起成立了网商银行。网商银行作为中国首批民营银行试点之一,于2015年5月27日,获得了银监会的开业批复,并在6月25日的时候宣布正式开业。

蚂蚁金服COO兼网商银行董事长井贤栋表示,从筹建之初,网商银行就将普惠金融作为自身使命,希望利用互联网的技术、数据和渠道创新,帮助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以及农村金融服务匮乏等问题。

此外在2015年6月,蚂蚁金服与兴业银行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正式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彭蕾表示,虽然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这两年特别热,但无论是支付宝,还是去年成立的蚂蚁金服,在这两年中都没有和商业银行进行集团层面的签约。也许这两年的新概念太多了,也有颠覆、破坏等声音,大家都应接不暇。

“虽然我们是互联网公司,但我们只是生于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时代,技术和理念日新月异。我们也并不缺乏取得突破和创新所需要的热情和理想。不过,传统行业的本质规律还是需要敬畏的。当我们进入金融业,才发现对于我们这么年轻的团队来说,要学的东西很多,包括金融业对风险、安全、稳定的要求。”彭蕾如此说道。

阿里一连串的战略表明阿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布局正日益加快,成为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CEO也表明彭蕾将在阿里的互联网金融战略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