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农业发展的经验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业发展的经验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农业发展的经验

篇1

农业内部物质的循环利用传统农业是一个没有废物产生的系统,几乎所有的副产品都被循环利用。例如,骨头、羽毛、秸秆和粪便通过堆肥回田,旧房子的泥砖也是良好的肥源,剩饭剩菜饲喂禽畜后过腹还田。烧饭剩余的草木灰也被用作肥料。

外部物质的收集利用在传统农业中,也收集外部物质用于农业,例如,鱼塘的淤泥每年挖起来用于附近的农田,在靠近农区的江河中挖河泥、河沙用于改造农田,海边的贝壳、山上的石灰石、钟乳石、硫磺、村边的树叶和草都会成为被收集的对象。

绿肥生产与利用我国早在1750年前就懂得通过种植绿肥作物来达到肥田的目的,使用的绿肥包括绿豆、红花草等。农民还用小麦和大麦压青[5]。

用地养地结合的耕作制度我国的农业从春秋战国开始就由休耕制进入连作制。合理的耕作制度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维持土壤肥力的重要方法。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垄作方法。在公元前89年汉代就有在同一田内实行位置轮换的“代田法”,还有集中管理田间小区的“区田法”[3]。目前,在南方实行的耕作制度主要是以水稻为主的稻田一年多熟制。这种耕作制度能够充分利用当地的热量条件和水分条件。在季风环境下,水稻田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有机物分解速度,提高固氮蓝藻等固氮生物的固氮能力,水稻和旱田的轮作还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在稻田还可以实行稻鱼、稻鸭混养系统。北方以种植玉米、小麦、棉花为主,实行禾本科和豆科作物的间种、套种、轮种。明朝末期的《农政全书》中记载了杉树与粟、麦实行林粮间作的种植方式。

粪肥的循环使用传统有历史记载表明,我国甲骨文时代就有象形文字“屎”,说明在商朝就有开始使用粪便的实践[3]。进入战国时期,农业从休闲制转向连作制,使得农家肥使用相当广泛。查阅先秦诸子文献可以发现有文字记载“粪田”。比如,韩非子在《解老》中记载:“积力于田畴,必且粪溉”[3]。同时在《说苑•建本》中提到“孟子曰:人知粪其田,莫知粪其心。粪田莫过利苗得谷,粪心易行而得其所欲”。由此可见,在秦汉时期就有将人厕和猪圈设在一起的实践。文献中“囤中熟粪”的表述,说明当时已经有堆沤加工的农业实践[3]。关于使用方法的介绍,包括有作种肥、基肥和追肥的记载,可参考《氾胜之书》中记载的“骨汁、粪汁浸种”的方式。到明清两代,煮粪方法和混合肥料的制作方法发展成熟。徐光启提出了煮粪,此法是把粪放入锅里煮沸,牛粪加上牛骨,人粪要加人发。徐光启还发明了蒸馏法,即烧酒法,取其馏水用之,煮粪肥力同“金汁”,馏水则同“百倍金汁”,锅里熟粪再埋一两年,又是金汁。在《国脉民天》中记载的混合肥料的制作方法是:“大黑豆一斗,大麻子一升(炒半熟碾碎),石砒细末五两,上好人、羊、犬粪一石,鸽粪五升。将上拌匀,遇暖和时,放缸内封严固,埋地下四十日取出,喷水晒干,加上好土一石,再拌匀”[3]。施肥提倡的“三宜”分别是“时宜、土宜、物宜”。“时宜”中提到春夏秋冬四季用肥之道,“春宜人粪、牲畜粪”,“夏宜草粪(堆肥)、泥浆、苗粪(绿肥)”,“秋宜火粪”,“冬宜骨哈、皮毛粪之类”。“土宜”是指“土宜者,气脉不一,美恶不同,随土用粪,如因下药”。这说明施肥前要考虑土质,根据土壤质地用肥事半功倍。“物宜”阐明作物适宜的肥料以及搭配使用方法,比如粟宜用黑豆粪、苗粪,蔬菜宜用人粪、油渣之类[5]。传统农业习作方式一直沿袭至今,并且深深影响现在农村农民的农事行为。人粪尿是我国农村一直以来普遍使用的肥料。主要的使用方法有3种:经过一段时间粪坑发酵后,直接用于目的作物作基肥及追肥,比如农作物和果树等;另一种方法是变成堆肥使用,通过与作物秸秆堆沤发酵产生堆肥,一般用作基肥;还有就是将人粪尿直接用于鱼塘养鱼。20世纪80年代初之前,城镇的人粪尿通常全部运回乡村使用。在广州,进城拉粪的农民每逢中秋等节日,都会为户主送去芋头、番薯等农产品以表感谢。而且在武汉、北京等地于1949年前还形成了由粪商经营的商业化运作模式[6-7]。

传统农业的有害生物控制技术

害虫控制技术历史上,控制蝗虫注重治本,实行对低洼积水的蝗虫繁殖地进行落干来清除。小麦椿象可以通过种植芥和种麻来驱除,还可以用芥末拌种来防治[8]。水稻害虫的防治通过冬天清除田边杂草,以减少越冬虫数。还可以通过混合施用烟梗与草木灰或在稻根斜插烟梗来实现。稻叶蝉和稻飞虱的低龄阶段,在无风的傍晚,通过水面加少量油,抖动植物使虫落入水中。用蚕粪作基肥或用芝麻渣作肥,可以减少稻田虫害。防治稻田螟虫可以用芥子油或石油涂于茎叶,或用芸薹菜的水浸出物灌于稻株中。用灯光或火诱捕飞蛾。稻田养鸭、青蛙、鱼,有利于减少虫害。棉花通过与水稻轮作,或者积水过冬可以消灭虫害。防治棉田的地老虎幼虫可以通过翻耕暴露,令天敌捕食,还可以用火诱捕成虫。为了引诱棉田害虫,种植时每25行棉花种5行玉米,并于成熟前烧毁玉米,以清除被诱捕的害虫。甘蔗种植前用温水浸种,可以去除虫卵,苗期可以通过石灰硫磺水浇根除虫。蔬菜地种植百部,可以驱虫。蔬菜虫害防除还可以使用苦参根和石灰水,或桐油与粪水混合物。果树螟虫用杉木塞洞可以使虫死,也可以用硫磺烧之。在种树时,置大蒜和甘草与根下,可以防虫。柑橘果园放蚁防虫,“种花先养蚁”以防虫。芝麻挂树上可以避衰衣虫。在冬至后的寒冷季节,使用鱼腥水浇果木可以使虫落地,减少来年虫口[9]。

病害控制技术水稻病害防治可以通过减少施肥和中耕后落干一段时间来达到目的。夏季插秧后,使用石膏可以减少死苗。为预防麦类黑穗病,用盐水选种或澄清的木炭水浸种1d或温汤浸种5min,还有换地种植等办法。棉花通过与水稻轮作减少病害。

杂草的防治办法人工中耕除草是传统农业最常用的方法,也可通过施用松、柏、钩吻、食芹、桂花、芝麻、蚕沙、羊粪、石灰、牡蛎等来减少杂草[10-11]。为了减少新垦地的杂草,明代朱国桢的《涌幢小品》记录到:“开荒时,先种芝麻一年,后种五谷,盖芝麻能败草木之根”[12]。

鼠鸟害的防治技术用假人驱赶鸟,用胶粘鸟,用水覆盖稻种防鸟。用黄鼠狼、猫、猴、蛇等捕鼠。养松鼠驱赶家鼠。用牛粪涂箩筐装米可以防鼠。

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和农业中的系统构建

“三才”和“三宜”思想“三才”思想是指天、地、人的和谐、统一思想。如《荀子•富国》中写道“: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齐民要术》中提出“,上因天时,下尽地利,中用人力”,“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三宜”思想是指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物制宜[13-14]。《农书》中指出:“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而无所差失,则事半功倍矣。”

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荀子•王制篇》中提出“: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鳄鱼鳖鳅鳝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战国时期的《逸周书•大聚解》中记录夏禹的禁令是“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

构建农业生态系统的实践在北宋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介绍了养羊和养鱼结合的例子,在清代《常昭合志稿•卷48轶闻》中描述了一类种养结合的系统:“凿其最佳为池,余者围以高塍劈而耕之,岁入视平壤三倍。池以百计,皆畜鱼,池之上架以梁为笈舍,畜鸡豚其中,鱼食其粪易肥;塍之上植梅、桃诸果属;其于泽则种菰诸蔬,皆以千计。”在珠江三角洲,从16世纪初就形成了著名的基塘系统,并逐步扩展。到18世纪由于蚕丝贸易的发展,使该地区的桑基鱼塘得到迅速发展,出现了“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残剑多”的现象[15]。

篇2

引言

在传统小农户生产的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面临诸多因素的制约,如何通过制度设计将分散的农户整合起来,使其与现代农业实现有效地对接,是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解决的难题。从各地的实践来看,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办法之一。为总结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本文将对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何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行深入剖析。

一、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1.合作社规模逐年扩大

截至2012年9月,成都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有2846个,两年间新增758个,社员达到42.8万户,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4359人,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达到80%。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力量。

2.合作社组织模式多样

在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同时,成都市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合作社与园区、村集体、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等展开广泛深入的合作。如以新津柳江蔬菜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园区+合作社+农户”、以龙泉惠民草莓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村集体+合作社+农户”、以都江堰禹王莲花湖奇异果生产合作社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以龙泉驿区十陵禽业合作社为代表的“专业大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合作社发展模式,促进了市场主体间的多种合作。

3.新型合作社多元发展

成都在大力发展粮油、畜禽、蔬菜、水果、水产等十大优势产业专业生产合作社的同时,还积极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等农村产权入股开展股份合作,加快发展资金互助、农机、植保、田间管理、劳务服务等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业务范围拓宽到农业休闲旅游、农业劳务服务、土地流转服务、土地整理服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经营项目。目前,农机、植保、农业旅游、劳务服务和加工运输等服务性合作社286家、土地股份合作社184家、合作社联合社7家。

二、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要成效

1.达到了农民增产增收的预期目标

合作社通过统一组织,聘请专家进行会诊带有普遍性的难点问题,举行定期不定期培训,进行实践操作经验和信息交流推广等措施,克服了独户单干信息闭塞、技术落后、费用成本大等弊端,大大降低了社员的种植、养殖成本,增加了纯收入。全市入社农户收入普遍比非成员同业农户收入高出20%以上。

2.增强了农业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成都市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土地、资金、技术、劳力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组合,实现了农业生产要素的集合效应,提升了农业投入产出效果,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机制,深入探索实践农村产权抵押质押,发挥农业投融资平台作用,推动农业招商引资和项目促建工作,进一步增强了农业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了农业生产要素的科学优化配置。

3.实现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立足农村实际,选准产业发展的切入点,通过示范带动,形成“一户带一村,一村带一片,一片带一业,一业兴一县”的传播效应,解决家庭经营与市场经济的衔接问题。同时强化第一、第二产业联动,朝产业化多层次方向发展,实现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通过大力引进和扶持一批产业带动力强、行业领先优势突出的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和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接,联结了带动农户建好农产品加工原料“第一车间”,促进了农产品就地、就近转化增值。

4.促进了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改善

成都市近年来不断探索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多种形式和适度规模经营,构建了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如在推广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方面,成都市充分运用了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自主联合,统一经营,既稳定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又解决了农民分户经营办不好、办不了的事,促进了农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完善。

三、成都市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基本经验

1.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常是从一些新兴技术、资金集约程度较高的产业发展起来的,以某一特色产业为依托,把处于不同生产环节的生产者联系起来,实现标准化规模化经营。同时,通过对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进行整合,使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合理调整,进而有效推进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蒲江县红阳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为扩大标准化规模化的猕猴桃种植,专门设立了农资配送门市,统一团购绿色、有机农用物资,每年向社员配送生物有机肥1500吨,每亩降低生产成本300元;组织供应果袋1400多万只,每亩可节约成本40元;配送生物农药,每亩可节约生产成本20元,为猕猴桃的质量安全提供了物质保障。合作社防治队伍每年还为社员猕猴桃统一防治病虫3次,提高了预防效果、降低了成本。并且在每年猕猴桃的销售季节,统一聘用分级包装工,对社员上交的猕猴桃产品进行统一分级包装,提高了产品品质和产品附加值。

2.科学化规范化经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内容就是农业外延在微观层次上拓展,其实质就是农业产业链条向产前、产后部门延伸。农业产业化的兴起和发展是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发生的深刻变革,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它标志着延长农业产业链条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成都市通过合理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科学化规范化经营,在延伸产业链条上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果。

都江堰市高凤笋用竹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农户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和支持,并在2011年带动农户种植雷竹,林下养殖禽、畜等,完善和延伸竹产业链,推动了竹产业从传统方式向现代农业跨越,实现了生态田园化。2012年初,合作社带领社员依托农林业资源打造“蜀西竹海”项目,开展以运动休闲度假、农林业生态观光、道家养生、文化熏陶为核心的现代田园旅游。

3.坚持自主品牌建设,实现持续稳定经营

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历来非常重视创立自主品牌,结合产品特色与地理标志创建自有商标,积极参加西博会、农交会、“农超对接”、“农餐对接”等各种类型的农产品展示会、展销会,做大做强品牌。全市有自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共127个,合作社成功经营了“锦宁韭黄”、“龙泉水蜜桃”、“蒲柑”、“双流草莓”、“石灵鸡蛋”等农产品品牌。

龙泉驿区十陵禽业合作社打造的“石灵”牌鸡蛋,具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合作社目前已建立产品质量跟踪体系,通过引入工业产品管理编码机制,对合作社出售的每个鸡蛋实行“身份证”管理,在每个鸡蛋上喷上专用编码,标明每个鸡蛋的生产农户、生产时间和生产批次,实现产品质量可追溯。

4.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夯实组织运行基础

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制度,应当从强化合作社的组织基础入手,加强成员的组织建设。只有成员树立自助理念和自我承担风险意识,才会主动参与合作社的决策事务,保护普通成员利益。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尝试健全基层民主管理制度上,逐渐形成了成员之间风险同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崇州市杨柳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合作社,设立社员大会作为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负责讨论通过合作社章程,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和理事长、监事长,审议理事会的生产经营和财务收支报告等。理事会作为合作社的日常管理机构和决策执行机构,负责统一组织生产、经营、管理,制定生产经营方案,向社员大会报告生产经营和财务收支执行情况,执行社员大会通过的决议,接受监事会的监督。监事会负责对理事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收支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5.完善利益联接机制,规范利益分配行为

从成都的实践来看,合作社有效运作除需要完善的民主管理机制,对利益分配机制还需认真研究并切实执行。目前,由于不少合作社正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因此合作社的利益分配只能坚持合理引导、逐步规范的原则,不能要求一步到位,不搞一刀切。

彭州市三界丰碑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采取了土地入股和现金入股的两种出资方式。土地入股每年最低入股分红达到1200元/亩,另有21户农户现金入股。入股农户收益来源于年底合作社按出资进行的分红,与合作社经营好坏直接相关,从而建立目标一致,优势互补的产业合作关系,使生产和加工连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6.强化金融支持力度,突破长期融资瓶颈

资金短缺、融资困难是各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普遍面临的难题,资金制约是农户扩大生产规模的瓶颈,由于担保等实际操作问题无法解决,农民贷款难和金融机构难贷款并存。近年来,成都市在建立农村房屋产权、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抵押贷款制度和信用担保制度,扩大合作社抵押担保物范围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

新都区明学川芎专业合作社按每亩1股计算,每股每年1400元保底,共计入股327.45亩,年终按当年实现净利润的60%返还给社员,其余作为合作社积累,用于扩大合作社川芎生产。合作社入股的327.45亩土地办理了《农村土地经营权证》,通过成都市现代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担保,农村土地经营权捆绑库存川芎和房屋,在成都市农村商业银行高新支行实现融资200万元,解决了合作社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7.以专业人才为支柱,靠科技进步作支撑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现代农业经营组织,要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发展,就需要运用现代经营形式和管理手段来运营,而合作社从成立到发展始终离不开能人的核心带动作用。为了解决合作社专业人才普遍缺乏的难题,成都市做了以下工作:一是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服务期满的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二是市农委定期举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培训,区县一级不定期举行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班培训合作社成员。三是注重依靠农村种养大户、技术能手、农民营销大户、农村经纪人、村干部等能人联合农民创办合作社,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企业领办合作社。

8.依靠政府政策扶持,促进组织深化发展

合作社的成立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引导,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合作社快速发展的必要条件。成都市各级政府先后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大力扶持合作社发展。其中,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包括财政支持、人才保障、税收优惠、金融信贷等四个方面的扶持措施。在财政支持方面,市级财政每年将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基地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市场营销网络建设、成员培训和信息服务、品牌建设等奖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加各种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

参考文献:

[1]成都市2012年农民专业合作社骨干培训案例资料摘编.

[2]郑丹.科技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途径—基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5).

[3]王乐君,杜雷,刘寰,朱玲.合作社正在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成都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报告[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1(7).

篇3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1、2、3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1]。休闲农业在国外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程,1865年,意大利专门介绍城镇居民到乡村去感受农业野趣的“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宣布成立,这标志着休闲农业作为一种乡村旅游类型诞生。20世纪30~40年代,欧洲休闲农业取得较大发展,并逐渐向美洲、亚洲所在地区拓展[2]。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高涨,各国的休闲农业也蓬勃发展起来。近年来,休闲农业成为我国旅游开发的重点,同时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也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笔者通过对国外休闲农业的典型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总结其基本做法与成功经验,并据此就我国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思考,以期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及研究。

1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

从国外不同国家休闲农业发展的具体实践来看,由于思想理念、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等的不同,因此各国休闲农业在发展形式、组织机制和效益等方面各有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总结如下:

1.1 以日本为代表的绿色观光旅游发展模式

日本是一个多火山、地震的岛国,气候高温多雨,国内资源贫乏、人均土地资源紧缺,农业规模小,因此政府希望通过政策和制度来引导休闲农业的发展,希望通过当地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内涵和风土人情来吸引游客。因而,日本休闲农业奉行“回归自然”的理念,强调市民实践体验,通过农园吸引市民租地经营,农民在公园里生产、生活、休闲,实现了农业、农村和农民一体化经营管理。为了有效推动绿色观光旅游体制、景点和设施建设,政府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农业土地法律体系,在硬件配套设施、税收、补贴等方面给予许多优惠政策。目前日本国内有很多富有诗情画意的观光农园,内设动物广场、牧场馆、花圃、跑马场、射击场等各具特色的设施,同时配有完善周到的服务,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为观光农园赢得了不菲的经济收入。

1.2 以法国为代表的专业农场发展模式

法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得益于多个非政府组织机构的联合,具体是指各行业协会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制定相关的行业规范和质量标准,推动以农场经营为主的休闲农业得到快速发展。这些农场基本上都是专业化经营,主要以农场客栈、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以及露营农场等形式存在。早在1954年,联邦国营旅舍联合会主办“法国农家旅舍网”,此后各类农业旅游社团组织和法国农业与渔业协会等中介机构陆续成立,有力促进了休闲农业的经验交流、信息传递和业务培训。随着行业协会的不断发展,行业自律作用逐渐凸显,法国政府也逐渐由管理职能转向监管职能,行业协会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显现主导作用。截至2005年,法国已有1.77万农民经营休闲农业,超过5800户农民加入全国性的联合经营组织;2007年有2.92亿人次前往乡村进行休闲,占全国旅游总人数的33.4%;农业旅游收入约244.6亿欧元,相当于全国旅游收入的1/5[3]。

1.3 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葡萄酒旅游发展模式

澳大利亚作为开展休闲农业最早的国家之一,其休闲农业特别重视葡萄酒旅游产业的“产、学、研”紧密结合,主要依托葡萄庄园的田园风光、酿造工艺生产设备、特色美食、葡萄酒历史文化吸引游客,同时开发观光、休闲和体验等农业旅游产品,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产业延伸,促使休闲农业向第2产业和第3产业延伸,实现了特色农业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为地区带来了巨大的综合效益。澳大利亚葡萄种植始于1788年,从1810年开始,葡萄酒酿造和销售开始走向商业化,目前已经形成了60多个葡萄酒产区,2008年澳大利亚葡萄酒产量为125714百万升,出口量为71417百万升,成为世界第6大葡萄酒生产国和第4大葡萄酒出口国[4],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应。据澳大利亚资源、能源和旅游部统计报道,2009年澳大利亚葡萄酒旅游就吸引410万国内游客和66万国外游客,创汇达48.9亿澳元。

2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经验

国外休闲农业依托区域特色资源、民俗文化、科技水平等优势,形成多样化的项目开发经营模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其成功经验总结如下:

2.1 政府适度扶持

国外政府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相关法律、法规或规划,加强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如日本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20多部,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法规体系[6];国外政府对休闲农业的精品景区实行以奖代补,并设立专项扶持发展资金。如在1992年,美国专门设立了“农村旅游发展基金”,推行“旅游政策会议”制度,确保国家的重大决策充分考虑旅游收益[5]。

2.2 协会积极推动

国外休闲农业通常通过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来提高休闲农业质量,从而引导休闲农业经营者、管理者不断提升发展和管理水平,在会员与政府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最终来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如法国农会、罗马尼亚乡村生态和文化旅游协会以及爱尔兰的农舍度假协会等行业协会均有力推动了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2]。

2.3 坚持市场导向

国外休闲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内外贸、产供销、农科教于一体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如澳大利亚依托本地龙头产业葡萄酒,通过拓展休闲农业旅游、休闲、度假和体验等新型职能,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组合,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4]。

2.4 协调均衡发展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注重在发展经济效益的同时,鼓励当地农民积极参与,重视控制休闲农业活动对资源所造成的浪费和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强调休闲农业在促进工农协调和城乡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注重提升传统文化内涵、提高公民素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从而创造社会文化效益。

3 国外休闲农业对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启示

国外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我国实际来看,加强休闲农业发展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3.1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加强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与资金扶持

政策完善是根本,市场运行是重点。发展休闲农业应加强政府的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强化政府在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公共服务、营造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建立休闲农业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和制订我国关于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研究部署重大活动和工作措施。设立休闲农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引入市场机制,采取多种经营模式,充分调动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鼓励支持个人和各类经济实体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建设,发挥社会资金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组织制订并完善我国休闲农业服务标准体系,强化对各类休闲农业行业协会等合作组织的管理与支持力度,增强行业自律性。

3.2 坚持以农为本、彰显文化,深入挖掘休闲农业发展的文化内涵

发展休闲农业不能脱离农业、农村和农民,要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单元,要坚持以促进农民就地就业和增收为目标,融合1、2、3产业的要求,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深入挖掘乡村深厚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内涵,深入发掘休闲农业的历史文化内涵,弘扬传统休闲农业文化,突出文化底蕴厚实、景点丰富多彩的特色,拓展多元功能、功能齐全、环境友好、文化浓郁的休闲农园,推进乡村传统文化的产品化,变资源优势、文化优势为经济优势,大力培育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在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为城乡消费者创造良好的休闲环境。

3.3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营销与品牌建设

发展休闲农业应以突出自然生态为重点,加强休闲农业与农业产业化、旅游业的结合,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发展思路,充分整合农、林、牧、渔和旅游文化等资源,依托区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循环农业示范区,加快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精品点、精品休闲农庄和精品农家乐,组织开展展示推介活动,形成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品牌,重点培育乡村旅游著名、驰名商标和品牌,实现差异对接、优势互补、合理组合,构建功能完善、形式多样的产业布局,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及其他旅游业态融合发展。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加快培育大中城市和名胜景区周边、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农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变资源文化优势为产业经济优势。

3.4 坚持创新服务,规范培养,提升休闲农业发展的水平与经营机制

发展休闲农业应以创新的理念盘活我国传统资源,将农业资源与创意相结合,开发丰富多样的创意农业产品,打造特色鲜明、富有魅力的农村农庄,形成创意农业产业带。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生产安全、产品服务、环境保护等公共利益,要通过制定标准、加强管理、培育品牌、引导行业自律等多种方式,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

总之,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和建设任重道远,无法因循已有的模式,在实践中将会遇到各种复杂的难题,需要我们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注重吸取国外成熟和有益的经验,不断探索和创新。在农业转型和结构调整的新时期,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和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宏观调控,紧紧依靠广大农民,充分调动各行业协会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就能够实现突破,道路会越来越宽广,我国休闲农业的前景最终也会一片光明。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1-07-25.

[2] 瞿兆赛,曹林奎.世界旅游农业发展概况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6(5):470.

[3] 张蓓,万俊毅,文晓巍.国外农业旅游的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J].农业经济问题,2011(5):100-105.

[4] 李甲贵,贾金荣.澳大利亚葡萄酒产业发展政策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0(6):106-109.

篇4

二、台湾观光农业发展经验分析

(一)政府大力支持

早在1983年,台湾农政部门就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使观光农业的各项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程序化。在1990年和1994年,“农委会”分别制定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和“发展都市农业先驱计划”,从技术、辅导、补助、宣传等各方面加大了对观光农业支持的力度,并积极指导各地发展休闲体验型市民农庄。此后,市民农园在台湾各地迅速发展起来。1998年全台各地休闲农场业者组织观光农业发展协会,致力于业界资源的整合,成为产业界与官方之间的沟通桥梁。2003年成立观光农业学会,开展观光农业研究并提供相关知识及咨询,使台湾观光农业的经营与发展更具专业性。

(二)布局规划合理

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对观光农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制定其发展布局,避免了重复开发与模仿建设。台湾农业大县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如云林、高雄、屏东、台南、彰化、加大等。台湾农业主管部门还推动“一乡镇一休闲农业渔区”和利用占全台面积一半以上的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筹建步道,与观光农园、民宿相结合。

(三)企业创新经营管理

首先,大部分企业都建设相关网站,方便游客获取信息。其次,产品经营多样化,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相结合。观光农业除了提供实物的产品,还有奇观、风景、氛围和主题等“情景消费”产品。第三,重视分工合作,强调同一地区的联合。台湾有相当一部分观光农业已经实现了企业化,或是不同服务领域的分工合作,实现了观光、娱乐、餐饮和住宿的综合。第四,强调资源特色。在经营内容上,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挥地方特色,利用农业资源的丰富性满足人们求新求变的需求,结合农村文化活动,进行民俗文化教育亲身体验,提供乡土料理、农庄民宿等。

(四)相关理论的支持和引导

在台湾多年的观光农业发展过程中, 台湾有关专家、学者围绕观光农业的内涵、功能、设计理念等理论进行了深入而系统地研究,形成了相应的观光农业美学、园林学、景观学、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和消费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理论, 促进该产业更加成熟地发展。

三、海南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海南观光农业发展与全国有异曲同工之处,虽起步稍慢于部分领先地区,但近十余年来,经各方努力,已初步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观光农业旅游项目,除了类似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创建的热带植物园、位于三亚市天涯镇南天生态大观园、台商林保森投资兴建的海南观光农业“伊甸园”以及正于海口市秀英区内建设的农业观光园等众多较为大型的农业旅游项目外,光是秀英区内就相继发展起10余个观光农业园,涌现出几百个家庭果园,人们只需半小时车程,即可赴另一观光农园感受田园风情。这些项目的形成,成为岛内外游客节假日度假体闲的新去处,也为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政府宏观管理不够、规划不系统、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定位欠缺以及项目单调、品牌单一、缺少文化内涵等不足,整体效果有待提高。

四、对海南发展观光农业的启示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一是积极引导。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观光农业股份合作有限公司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制定吸引海外资本、工商资本和民营资本参与休闲观光农业区建设的优惠措施;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使农民真正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受益者,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二是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比如,对改造观光农业区接待设施和排污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以贴息的方式予以扶持;对观光农业示范区用于种养业生产、冷藏保鲜、增氧排灌等方面的用电,享受农电价格;对从国外引进种子、种苗和设施装备,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等。三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控制投资浪费和恶性竞争。休闲农业项目的布局应注重与客源市场的联系,既考虑项目所在区域的交通区位,还应考虑与其周围的其他休闲项目及名胜古迹等风景区的关系。在项目建设规划之初应注意整体的多样性和个体的独特性,使之互相搭配,互相补充。

(二)企业应该在休闲农业中发挥主体作用。

首先在经营活动中,政府不能替代企业,各类型休闲观光企业,应加强集群化、网络化经营管理,形成竞争力,进行市场分析,加强顾客关系管理,注重提高效率,以有效利用资源、控制成本,从而提高经营效果。其次是要顺应国际旅游岛建设,着力挖掘历史和民俗文化,为观光农业增添内涵,吸引高端客源。善于利用自身的优质资源,购建特色,打造观光品牌。三是注重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对从业人员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旅游法规、环境保护、经营管理、旅游接待服务技能等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使观光农业适应市场的需求,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消费。

(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篇5

南发展高效农业的基本经验概述为以下四个方面。

1.以市场为导向,大规模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近几

年来,海南在确保粮食基本自给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人优我早”的高效农业,以冬季瓜菜、热带经济作物、热带水果、热带养殖业

等优势产业崛起为标志,农、林、果、牧、渔各业并举的多元化生产结构逐步

取代了粮、胶、蔗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格局。至今年初,已先后评选出32个

海南优质农产品名牌和29个芒果名牌,并大面积推广,有力地促进了瓜菜生

产由单纯的季节优势向季节——品种优势转变。在稳定发展香蕉、菠萝、芒果

等大宗热带水果的基础上,陆续引进推广种植香蜜桃、红毛丹、印度枣、台湾

莲雾、番石榴、火龙果等一批名特优水果,大大提高了海南水果的知名度和市

场竞争力。

2.农业生产经营向基地化、企业化、产业化迈进。全省万亩以上的瓜菜

基地近40个,其中5万亩以上的达15个。这些基地以较高的规模效益辐射

拉动周边地区发展,不断形成新的产业带和经济增长点。最近海南正在实施一

项为期5年,营造百万亩椰林的富民、富岛工程。伴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海

南农村经济组织形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通过建立以各种联合体(公司+农户、

集体+农户、农村股份合作)、专业户、庄园主、农场主等新型生产经营关系

,农业生产经营逐步走上企业化、产业化道路。

3.以运销加工为中心组织生产,促进市场农业发展。各级政府加强市场

体系建设,积极培育运销龙头企业、运输专业大户和流通协会等中介组织,壮

大运输队伍。目前,全省共有城乡农贸市场500多个,有1000多个运销

组织,4000多辆运输卡车和5000多名专业运销人员,形成了个体户、

联合体、公司、企业齐头并进,海陆空多轮驱动,千军万马搞流通的壮观局面

。特别是海南到北京、海南至上海两条“绿色通道”的全面开通,对海南瓜菜

运输起到了积极作用。去年,海南瓜菜、水果等农产品运销全国28个省市区

、47个大中城市以及港澳台、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国家。为全面推进“订单

农业”的实施,海南省主管农业的副省长亲自带头积极开展市场调研,制定产

销指导性计划,加强宏观调控和信息服务。目前,已先后在全国14个大中城

市设立信息点,在全省九大瓜菜集散地和两个港口设立信息站,强化信息服务

功能,加强与岛外省市协作,建立农产品营销网络。

4.以琼台农业合作为标志,农业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十年来,来琼开发

农业的企业达700多家,其中,台商投资海南农业的企业达220家,农业

项目350多个,投资总额1.9亿美元,承租开发土地面积20多万亩,投

资涉及农林牧渔多个领域,出现了一批龙头企业和专业化生产基地。琼台农业

合作有力地推动了海南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优质

农产品的“品牌”效应,开拓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二是良种良苗的“龙头”效

应,使农业品种结构不断升级换代。三是示范辐射的“渗透”效应,促进了农

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开发。四是农业技术传播“滚动”效应,提高了农民的科

技素质,在琼台农业合作的辐射和带动下,海南同港澳台、东南亚及欧美、日

、韩、以色列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业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日益扩大。

海南发展高效农业的做法给我省许多有益的启示:

1.我省与海南农业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海南农业资源极其丰富,开发利

用的潜力巨大,目前海南还有40%的宜农土地没有开发,这正是海南农业发

展的优势所在。考虑到我省人多地稀,人均可耕作面积偏少的具体省情,可适

当将部分农产品基地放在省外。我省可考虑在海南选择一些地区建立农产品生

产基地,开发冬季蔬菜、热带水果等,与我省的农产品市场联合经营,会取得

更好的经济效益。

2.海洋经济对我省和海南来说,都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海南海岸带资源

类型较多,可养殖浅海38万亩,海洋生物上万种,堪称全国之最。我省在海

洋资源开发、海养殖、远洋捕捞、水产品加工和冷冻等方面有和海南优势互补

,合作共进的必要性。对此,我省渔业部门可组织企业选择海南沿海市县建立

海淡水养殖基地,大力发展各种优质海淡水产品和珍稀水产品,组织船队开发

西、南、中沙水产资源,积极发展水产品加工。

3.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对内合作的水平。实施效益农业一条最根

本的举措就是要引进来,走出去。应瞄准国际国内市场,争创名牌、精品,大

力挖掘农产品出口、内销的潜力,尤其要千方百计提高农产品出口的竞争能力

。在实施效益农业过程中,我省应进一步开阔视野,开拓思想,大胆走出省门

、国门,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加快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对内合作的步伐,

使我省作为一个传统农业大省焕发出新风采,农业的整体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4.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发挥中心市场的带动作用,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积极引导其他企业转向农业开发,我省有许多规模大、销售网络健全的农产

篇6

一、贵州省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贵州省风景秀丽,民族众多,是中国原生态自然资源遗存最丰富的地区之一。省内各级各类自然遗产、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近200个,几乎都存在于农村地区,发展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的先天性资源和条件十分优越。近几年来,得益于贵州省本身自然环境的优越性及国家政策的强力拉动,贵州省休闲农业得到飞速发展,呈现出遍地开花的趋势。在2015年农业部召开了全国休闲农业经验交流会上,命名了一批全国性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田园称号,在评选工作中,贵州省安顺市滑石哨村、安顺市桃子村、黔西南州纳灰村等3个村获得中国最美乡村称号;黔南州惠水稻田景观等8个农事景观获得中国美丽田园称号,充分展现了贵州省在农村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取得的成果。

目前,贵州省休闲农业品牌已在全国初步打响,每年都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在全省旅游业中休闲农业所占的比例也有所上升,截止到2016年,贵州省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42亿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1070.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2.2%、51.7%。为贵州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二、贵州省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問题

尽管贵州省休闲农业产业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创新能力不足

贵州省民族众多,自然环境优美且景点多位于农村,对于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贵州省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大部分仍处于盲目跟风状态,其经营的项目与其他省市休闲农业大同小异,过于重复的休闲农业消费项目难以让游客眼前一亮,吸引游客再次前来。同时,贵州省也存在部分休闲农业经营者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的利益,对产品的质量与种类的多样化缺乏足够的重视,造成生产的产品缺乏特色且种类单一,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此外,贵州省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并没有将休闲农业与本地独具特色的民俗传统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既无法展示不同地区的文化风情与自然风貌,又无法满足旅客回归自然,回归田园生活的需求。

(二)产品缺乏文化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小

近几年来,贵州省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主要以为农家乐形式,其发展理念仍然还局限在“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屋”,虽然不同的地区在实际经营时方式会有不同,但总体上仍然没有对经营方式进行创新,缺乏地区特色,没有把休闲农业产品与贵州省独特的地质特征与民俗风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难以吸引游客前来游玩。此外,贵州省发展休闲农业的经验严重不足,缺乏相应龙头企业的引领,休闲农业特色体系也尚未形成,来此消费的游客目前还仅局限于周边城市,在沿海发达城市仍然缺乏知名度。

(三)管理体系不完善,品牌意识弱

贵州省大部分休闲农业从业人员都是当地的农民。一方面,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性的休闲农业经营培训且文化水平较低,服务意识,品牌营销理念意识都较弱,从而导致贵州省休闲农业产业规模虽然日益壮大,却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另一方面,贵州省休闲农业的经营方式较为单一,价格战已成为竞争中的“致胜法宝”。由于休闲农业经营者缺乏相关的管理和营销知识,导致部分休闲农业经营者一旦遇到竞争对手就采取“降价”的竞争手段,这样虽然能打败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获得可观的利润,但却破坏了市场的运行机制,损害竞争双方的利益,同时也削弱了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势头。

(四)产业开发方式粗糙,生态意识不强

贵州省休闲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以先带后”的现象,但这种带动或者说盲从行为并不全是合理的。在缺乏相应条件的地区盲目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娱乐场所的建设、休闲农业产品的设计缺乏合理的规划,无疑会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甚至造成生态污染。再加上贵州省政府既没有颁布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管理条例,也缺乏对休闲农业景区的有效监测手段,使得许多休闲农业经营者因缺乏环保理念,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对休闲农业产业赖以发展的山林、丘陵及河湖地带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正常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五)政府重视程度低,缺乏相应的扶持政策

贵州省休闲农业发展在政府规划管理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亟待解决:首先,贵州省政府缺乏对休闲农业产业的整体规划。贵州省政府对于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并没有进行具体的引导,休闲农业整体存在着布局不合理和产品同质化的问题,制约了贵州省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次,休闲农业的相关管理体制不健全。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不同部门间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协调机制,涉及到的农业、旅游业、财政税收及交通等部门往往不能形成合力,从而导致协调难、实施难问题突出。此外,在休闲农业的审批、监管等环节也存在着部门职责不清的情况,严重阻碍了休闲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最后,缺乏政府政策方面的支持。目前,休闲农业作为农业领域的新兴产业,还没有形成完善的配套政策体系,政府在土地使用、交通设施、水电供应、金融和财税支持等环节尚未形成完善的支撑体系,使得目前休闲农业的发展只能依靠自身的努力,导致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三、贵州省休闲农业创新发展的路径及保障措施

(一)贵州省休闲农业创新发展的路径

1.理念创新

目前,从贵州省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趋势来看,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发展特色农业产品,提供完善的经营服务,是贵州省休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贵州省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应改变传统的粗放型竞争模式,抛弃价格竞争战,在自然资源利用、农业特色产品研发及经营服务水平等方面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实现多样化的发展战略。因此,贵州省要发展休闲农业,就要做好消费市场的调查和研究,根据贵州省优异的自然环境资源,多样化的民族风俗,营造出具有贵州特色的休闲农业项目和产品,满足消费者多样性、体验性、特色性等方面的需求。

2.管理创新

贵州省休闲农业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政府管理体制的创新上。其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贵州省政府应完善区域化休闲农业管理机制的建立。要建立完善的区域化休闲农业管理机制,就要求政府应打破不同部门之间的管理壁垒,消灭部门各自为政的体制障碍,要根据休闲农业的发展需求对休闲农业发展作出合理的规划,促进全省休闲农业的共同发展;第二,贵州省政府应规范休闲农业市场的管理机制。贵州省政府应强化自身调控和监督等职能,根据市场开放、平等和竞争的基本规律,建立起规范化的市场秩序,为贵州省休闲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第三,贵州省政府应对归属地进行有效的管理,协调好休闲农业企业与地区组织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3.经营模式创新

首先,贵州省应完善休闲农业虚拟企业的构建。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我国居民收入普遍增加,消费需求趋于多样化。因此,贵州省发展休闲农业应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整合具有不同特色的单个休闲农业企业,组合成虚拟企业,增强休闲农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其次,贵州省应大力实行休闲农业企业业务外包制。贵州省休闲农业企业的发展应实行休闲农业企业非核心业务的外包制。这样不但能降低自身的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还可以使休闲农业经营者更加注重于自身核心竞争的提升以及自身资源的合理利用;最后,贵州省应组建休闲农业企业集团。集团化发展道路是解决贵州省休闲农业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一个重要途径。贵州省休闲农业企业应在现代企业制度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组建形成骨干、核心、协作和配套四层次俱全的企业集团,以此来促进休闲农业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和资本运作效率的提升,實现规模经济效益,打响贵州省休闲农业的品牌,提高品牌的无形价值,进而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4.产品创新

首先,贵州省休闲农业企业应明确自身的产品定位。贵州省休闲农业产品应围绕自身所具有的鲜明特色来进行创新,以其特有的民俗民风为核心,以特色资源为切入点,对贵州省休闲农业产业布局进行合理的规划,形成集观光、采收、民俗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品牌;其次,应在休闲农业产业中增加民俗文化的体验要素。休闲农业产品的开发要与贵州省独具特色的地形地貌与风俗文化相结合。一方面,通过传承农村特色文化,赋予休闲农业产品以独特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在传承的基础上,要通过对农村文化旧文化的扬弃,赋予农村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最后,贵州省休闲农业应加快休闲农业服务质量的提升。提升服务质量,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改善服务设施可以营造良好的体验环境与氛围,增加游客对服务良好质量的感受;另一方面,提高从业人员的责任意识与相关技能,以打造高品质的服务,为游客营造快乐的体验氛围。

(二)贵州省休闲农业创新发展的保障措施

1.政策支撑

2013年,《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印发明确了全国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贵州省政府在《规划》的指导下已初步制定了省内休闲农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为避免发展混乱、建设盲目、管理无序等问题,进一步规范全省休闲农业行业的发展,贵州省政府应尽快出台休闲农业行业相关经营标准或规范,从而促进休闲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同时,休闲农业的管理涉及旅游部门、农业部门、工商部门等多个部门,因此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形成密切配合的长效机制。贵州省政府在政策引导方面,应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既要调动市场主体经营休闲农业的积极性,又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为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宏观基础;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农民主体与社会参与之间的关系。贵州省政府应在维护农民合理利益和推动休闲农业产业飞速发展两不误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多方参与机制和投入机制,实现多方共赢;三是要正确处理好生态、经济和社会三效益之间的关系,要加强对相关企业的引导和规范,促进形成休闲农业在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及繁荣农村文化等方面互相促进的发展格局。

2.构建休闲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体系

首先,应着手研究以立体生产为特征的空间利用技术。贵州省山多田少,土地资源十分稀缺,研究立体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和屋顶农业等生态农业建设成果,在贵州省休闲农业领域发展空间极大。其次,应大力发展以自净生产为特征的生态农业技术。通过对生态农业技术的合理运用,使得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转化为其他生产项目的原料,从而实现系统的内部自净生产,有效保护贵州美好的山水环境。最后,贵州省应加快研发以食物安全为导向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近年来,贵州省的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在无公害果蔬、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生产方面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涌现了不少典型,初步打响了贵州省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品牌。但因为实施时间较短,绿色农产品的培育销售仍有一定缺陷,这方面的研究和开发仍然具有广阔空间。

3.建设休闲农业人力资源培育体系

目前,贵州省休闲农业经营者的职业素养整体偏低,严重地制约了贵州省休闲农业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了提高休闲农业经营者的整体职业素养,贵州省地方政府应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者的教育培训,鼓励休闲农业经营者之间加强经验交流和学习考察,取长补短,提升行业经营者的整体素质。

与经营者相比,贵州省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相对更低。贵州省政府应编写通俗易懂的相关培训教材,依靠当地行政部门和休闲农业企业对当前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加强对休闲农业企业的管理者管理知识的培训;二是要对生产性项目从业人员实行劳动准入制度,或选聘具有相应技术专长的员工从事生产性项目,提高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三是对餐饮服务人员实行劳动准入制度和健康状况准入制度,规范休闲农业服务人员的从业标准;四是对各类接待服务人员进行礼仪培训,提升休闲农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01). 

[2]蒋颖.北京市门头沟区休闲农业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篇7

2.因地制宜抓特色,农业区域优势逐步凸现

在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中,扬州市政府坚持因地制宜,差别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农业区域化、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水平,推动了县城特色农业发展,涌现出一批特征明显、生命力较强的高效特色农业规模化亮点。

地处扬州市北端的宝应县是全国首家有机食品基地试点县。特色农业的种养遍地开花。荷藕、慈菇、水芹、金禾西瓜、劲久乳鸽、文宁鹧鸪、龟鳖蟹及“六小”特水生物种植饲养,形成了宝应“东有藕荷、西养特水、南长棉桑、北种瓜菜、中圈畜禽”的格局。其中荷藕的种植面积、产量、品质、制成品出口量均占全国之首,荷藕产业涉及13万多农业人口,2万余劳动力,企业近30家,190多个流通组织。年创收入2亿元之多。藕产品系列畅销日本、韩国、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占领日本70%以上的市场分额,年换汇超过3千万美元。

地处运河东长江北的江都市猪鬃制品加工出口业居全国第一,“花木之乡”的美称誉冠华东,省内最大的猕猴桃基地也在江都;其他特色农业品种发展也已成规模,如:丁沟镇的蚕桑业;小纪镇的蔬菜、精养水产、生态林立体种养;宜陵镇的油菜、花木、特种经济作物;大桥镇、丁伙镇花木种植等各具特色。在江都市仅花木销售产值就占农产品总产值15%以上,全江都市从事花木农民及相关从业人员达10万人以上。

高邮市近些年重点发展“绿色五业”――鸭业、鹅业、米业、渔业和林业。高邮鸭是我国三大名鸭之一,高邮鸭蛋制品获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称号。仪征市重点发展经济林茶果、食草畜禽,其中茶叶种植面积超过4万亩。邗江等郊区域突出沿江开发,大力发展江鲜水产和无公害蔬菜。

3.坚持创新抓推广,大力提高特色农业竞争力

扬州市政府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进程中,坚持实施农业“三品三创”工程。以品种创新为基础,品质创优为保证,品牌创响为带动。下大力培育特色农业,壮大规模提高农业竞争力。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扬州市农业科技优势,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以扬州大学、省家禽所、市农科院等农业科技院校的科研优势为依托,加强资源整合和技术集成,加大了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示范及推广力度。先后承担了省以上各类农业科技计划项目近500项,获得省以上科技进步奖63项,引进、示范、推广农林新品种60多个,成功选育了丰优香占、扬麦系列、扬州鹅等一大批优质农业新品种,全市农业优良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覆盖率以达70%和80%。形成了一批以“高邮鸭优质农产品牌”、“双兔”、“馋神”驰名商标,“红太阳”等省著名商标的一系列优质、高效、特色的农业产品,把特色农产品生产优势逐步转化为农民的增收优势,在发展中提高了扬州市特色农业产品在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4.建设园区抓集聚,特色产业化龙头规模不断壮大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科技入园、新机制运行”的原则,通过园区建设集中发展了具有明显特色的农产品。扬州市政府在发展特色农业实践中,从市场发展、产出效益和提高竞争力的要求,着力推动由小规模粗放经营向大规模集约经营转变,由低层次、低品位向高层次、高品位转变,由一般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变。而要做到以上这几个转变,关键是要抓好特色农业发展链条中龙头企业的培植。以龙头企业带动特色农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并形成特色农业产业化。

为此,扬州市政府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开发主体多元化途径,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目前,全市核心区面积在500亩以上的各级农业园区以有64个,其中,市级以上的16个。在重点推进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高邮鸭产业园、江都万亩花木园、邗江万亩无公害蔬菜产业园、仪征经济林果示范园等现代农业并具有特色的园区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农业市场竞争主体,以加大制度创新和市场开拓力度,做大做强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全市已形成围绕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资源与品种的加工流通企业300多个,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7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近300个。其中,高邮鸭集团、宝应荷仙集团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另外有14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和40家

市级龙头企业。

5.面向市场抓质量,特色农业标准化体系日臻完善

实行农产品生产标准化、优质化是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需要,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特色农业产品较之一般农产品虽然在市场上有相当的市场需求,但质量问题仍然是制约特色农业产品扩大市场占有份额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扬州市政府从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坚持把特色农产品质量建设作为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大力组织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推进新阶段“菜篮子”工程建设,先后建立健全了农产品质量组织管理、标准管理、监督检测和产品认证认定体系,成立了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建立了农业标准化联席会议制度。全市组织制定市级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50项,建设罗氏沼虾等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9个,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30万亩,形成无公害特色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近400个。特色农业发展相关的标准化体系,保证了产品质量上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从生产制度标准上,为特色农业产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6.引进“三资”抓投入,促进特色农业向创汇农业发展

扬州市政府在发展特色农业上借鉴工业招商引资经验,以扬州已发展形成的特色农业优质资源条件和品牌在市场中的影响力,通过“建台”、“搭台”、“借台”等措施,构建“三资”降落农业的平台,强势推进农业利用“三资”的规模和水平。2005年全市新增农业项目506个,引进外资5760万美元,民资和工商资本19.8亿元落户农业。全市建设了一批以特色农业为标志的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发展了高邮鸭蛋、扬州鹅系列、花木、扬州包子、观赏金鱼等具有比较优势和潜力的新兴出口创汇企业,农产品出口总额逐年增长,在“十五”期间,年均增长30%以上。特色农业由内需到走出国门跨进国际市场,为特色农业产品发展扩大了市场空间,也使特色农业产品为农民开辟了一个增收的渠道。

二、扬州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的经验

扬州市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经验概括起来主要是四个坚持:

1.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

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过程中,各级政府积极做好宣传发动、组织协调和服务指导等工作,以政府为引导,农民为主体,确定发展特色农产晶和形成主导产业,不搞行政命令和强迫摊派指标。具体措施是在发展主体上,市政府提出:“把产业发展落实到乡,工作重心下沉到村,增收效益惠及到户”。发动农民自己确立发展什么特色农产品,培养农民“自主、自立、自我创业”的精神。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在农民主体参与特色农业发展中,不断地发现典型进行宣传,扩大示范效应。并在政策引导上整合资金,集中投向、重点支持蔬菜设施栽培、种草养鹅规模养殖小区建设、丘陵山区茶叶基地开发,特色水产养殖规模基地建设。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引导,吸引信贷资金、社会资本和“三资”投资特色农业,多渠道、多形式解决特色农业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力求做大做强高效特色农业规模。

2.坚持因地制宜、差别发展

根据各县(市)区各自自然资源、区位条件和比较优势,按照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律要求,在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的产业与发展品种上,强调突出各县(市)区的自身优势和特点,突出效益目标,与国家、省、市有关发展规划相衔接,以此确定、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以此形成了目前扬州市各县(市)区相互各有特色、区域产业集群和特色农业经济板块。在全市已建成50个特色乡镇,“一村一品”专业特色比例达50%以上。

3.坚持科学规划、集约发展

如何提高特色农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和获得更大效益,关键是形成一定规模。为此,扬州市政府在特色农业发展初期就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在具体措施上,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连片集中、形成规模的指导思想,注重引导大力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业产业基地,重视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新型乡镇特色企业集群,形成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较高,产业功能完善、布局相对集中的现代高效特色农业集群。

4.坚持注重实效、持续发展

在发展特色农业中,扬州市政府坚持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把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作为整个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发展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是“一村一品”,也可以是“多村一品”。既鼓励农民个人发展,也引导农民走联合经营发展。不从领导政绩上去考评,关键在于农民是否增收,特色产业能否在市场中持续发展。

三、扬州市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的几点启示

如何实现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根本转变,切实把现代农业做大、做强,从扬州市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过程中,我们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1.创新理念,在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上求突破

要立足本地区农业全局上思考和谋划农业的发展,用现代工业理念和现代市场济济理念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生态化“三化”并举,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升级转型,建立竞争力强、效益高、可持续发展的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体系。

2.创新组织在提高特色农业组织化程度上求突破

要在大力发展以规模大、档次高、特色明显、带动力强的现代高效农业园区为载体的基础上,大力扶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引导建立特色农产品的专业经济人或专业销售体系,加强本地域特色农产品推广和宣传。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直销配送、拍卖交易等现代流通业态和新型营销体系,培育和壮大包括特色农产品在内的批发市场。

3.创新机制,在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上求突破

创新特色农业投入机制,加大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资建设高效特色农业,不断增加特色农业投入。大力引进、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力求在发展中使特色农业产品加工和出口创汇上有重大突破,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产业支撑。

4.创新科技,在特色农业科技带动上求突破

特色农业产品如同普通农作物产品一样,没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是不可能有长久优势存在的,也不会有更宽广的市场。只有依靠科技力量,才能继续保持住特色农业产品的品种优势和市场优势,才能最终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组织实施农民教育“阳光工程”,“百万中专生培训计划”和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加大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力度,把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与技术推广有机结合,为高效特色农业发展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实用人才。

5.创新经营,在特色农产品的品牌上求突破

篇8

美国、法国、英国、荷兰、法国、澳大利亚、日本、德国、加拿大、以色列等国家在 20 世纪 40年代后先后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从农业机械类型来看,大型农业机械是以美国为代表,中型农业机械是以法国为代表,小型农业机械是以日本为代表。本文通过考察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的一些做法,为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

一、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发展及经验。

1.美国农业机械化发展 美国自 20 世纪 40 年代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农业机械化。20 世纪 70 年代完成经济作物的全程机械化。20 世纪 90 年代国内农业机械市场日趋饱和,销量大幅下降,主要是更新、换代、开发新品种,当前主要是以出口为主。目前,电子计算机、卫星通信、遥感技术等高端技术正被美国农业机械的制造、科研部门应用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具上,从而实现拖拉机等农业机械的无人驾驶、自动操作、自动监控等,农业发展模式向精准农业发展。同时,为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高度重视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机械的推广和使用。其农业机械化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农业机械化链条分工明确。 目前,美国农业机械从设计、制造、销售到培训、使用、维修服务等,均在市场中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分工协作关系[1]。农业机械化链条主要有 3 方: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农业机械销售服务公司或商、农场主。农业机械制造企业承担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开发、改进和制造农业机械。在研发方面,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可以联合美国农业部和州立大学的相关研究机构,共同开发新产品;有实力的企业也可自己研发。一般大型农业机械公司,如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其科研和技术推广在农业机械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这些公司都设有向农场主培训农业机械使用和保养技术的相关部门,各大公司还都办有技术培训学校,辅导本公司出产产品的使用与修理技术。有些制造公司还设有田野服务工程师,分赴各地农场手把手讲授机械技术,以便最及时、最直接地把新技术传递给农民。

农业机械制造企业主要是通过在各个地区委托经销商销售农业机械,其本身是不零售农机具的。各个经销商除销售产品外,其业务还包括农业机械零配件销售和维修保养;同时,还要示范和推广新式农机具,培训机手,租赁农业机械,建立耕地、播种或其他专业服务公司。

农场主作为农业经营活动的主体,整个的耕种收过程,可以自己购买农业机械自己完成,也可以请农业服务公司。

(2) 政府对农业机械化的扶持政策。 美国政府重视农业机械化科研投入。自 1958 年以来,美国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以 8%的年增长率逐年递增。另外,美国政府对农场主农业机械使用的扶持力度也尤为重要。美国对农用柴油、汽油实行免税。除此之外,许多州还制定了各自的免税政策, 如明尼苏达州的农业机械减免税法令、科罗拉多州农用设备的销售及消费税的免税政策、加利福尼亚州农用设备与农用运输车辆税法案等[2]。

(3) 严格的产品责任制度。 为了保护消费者利益, 美国政府通过一些法律法规来确定产品制造者、销售者的赔偿责任。农业机械制造商要为每台主机购买产品责任险,农场主或农业机械服务公司要为机手购买保险。农场主或农业机械服务公司、机手、保险公司三方需要签订合同,如果发生安全事故,法院裁判的依据就是三方签订的合同。如果发生农业机械质量事故,农业机械质量委员会要对事故进行鉴定,并提交报告,交由法院裁定。另外,还制定了较完善的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标准。产品责任法和安全技术标准两者相互配套,这样促进了农业机械产品质量的大幅提高。

(4) 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体系完善。 美国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比较多,包括农业机械合作社、农业机械协会、农业机械制造商相关服务部门、农业机械经销商等。为了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尤其是基于对一些大型而又昂贵的农机具的需求,农场主一般都会加入农业机械合作社。农业机械合作社向社员提供农业机械化服务,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这些合作社的收入主要用于设施的更新和维护。

2.法国农业机械化发展 1950 年前后,法国实现工业化,从而有力地带动农业机械工业的大起步和大发展。政府通过改造小农经济的农业产业结构,实施土地集中政策,推动农场经营规模扩大,以及出台向农场主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农业机械价格补贴、减免税收等法令和政策,这些措施大大推动了农业机械化进一步发展。到 1970 年,法国农业实现全面机械化。法国农业机械化的经验具体有以下几点。

(1) 对农业机械实施补贴和减税政策。 在农业机械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初期,国家对农场主 (农户) 给予补贴、优惠贷款等扶持政策,以鼓励高效低耗、高技术含量的专业化配套机具的推广。如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法国政府一直对农用燃料实行减税15%的优惠政策,有些年份该项减免达到了法国整个农业预算的 23%。20 世纪 60 年代,政府又规定,给予购买拖拉机的农场主 20%~30%的补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和稳定发展,目前,这些补贴、优惠贷款政策已比较少用。

(2) 推 动共 同 使 用农业 机械 的 合 作 社 的发 展 。为了提高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并解决购买高价格农业机械所面临的资金约束,法国政府鼓励农户建立集体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专门合作社, 这是一种世界著名的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组织,被称为“居马”,在法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该组织的主要经费来源是社员交纳的会费和农业机械作业服务费。法国政府在资金上给予这种合作以支持,如通过“居马”购买新农业机械设备,可获得 20%~40%的支持。

(3) 农业机械制造企业注重技术创新和质量控制。 法国的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在产品技术研发方面投入大量的资金。随着农业机械技术含量越来越高,研发成本也就不断增高。这些企业技术研发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提高机械使用效率、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最大限度保护机手的安全。另外,制造企业都十分重视产品的质量控制,每个车间均有质量检测室,严把每道生产工序的质量关。

3.日本农业机械化发展 日本农业机械化发展是以水稻机械化为重点,逐渐实现全面机械化。以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为主要目标,坚持实行农艺和农业机械相结合、国外引进与本国研制相结合的方针,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从恢复走向发展,20 世纪 70 年代,基本实现水稻生产全面机械化,其水稻生产机械化处于世界最高水平。

(1) 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进入恢复阶段,劳动力开始从农村大量涌入工业领域。同时,食物的需求大大增加。于是农业机械化势在必行。日本政府于 1953 年颁布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主要采用有计划地引进高性能、高质量农业机械进行试验、示范研究、促进适用性农业机械的推广和应用,建立农机具的检验检查制度,健全农机具试验研究体制并确保研究经费等措施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了推动农业机械的采用,建立农业机械化试点。政府直接指定几个村子,让他们租用一些高效农业机械,诸如大中型拖拉机等(全部为进口机器,因那时尚没有国产品)。从那时开始,用机械化方法从事农业生产达 7 年。每年对机械化生产的影响和作用进行专门的研究和分析,以便总结出一套具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另外,为了使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 与日本农业机械化发展实践相适应,还多次进行修订,并明确规定了政府的职责:①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 包括购机贷款优惠和无偿援助计划。②引进、试验、推广高性能、高适应性的农业机械。③对农机具性能和质量进行检验检查。

(2) 对农户购买高效农业机械补贴力度大。 日本从 1960 年颁布 《农业基本法》 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购买高效机械和设备实行补贴。农户如果购买拖拉机、联合收获机等农业生产和加工的机械,政府给予 50%的购机补贴,除此之外,政府还给予农户长期低息贷款的优惠政策,利率一般比市场利率低 30%~60%。这一政策一直延续了 40 年,直到2004 年终止。

(3) 建立农业机械化培训机构和研究机构。 日本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设立农业机械化培训机构。农林水产省于 1960 年在茨城县新设立了一个农业机械化培训机构,作为直属的机关。此后各道府县逐渐都开始设立农业机械化培训机构。中央政府对地方农业机械化培训机构的各种建设活动经费给予 50%的补贴,这些机构主要的培训对象是农民,尤其是新生代的农民,主要提供驾驶技术、操作方法、农业机械保养检查等培训。1962 年,日本成立了农业机械研究所,这是一个半官办的合作组织,其经费由政府和私营企业共同提供,主要从事农业机械研究、改进和试验工作,是一个以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为目的的权威性机构。

(4) 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健全。 为日本农业机械化提供服务保障的主要是日本农协和农业机械企业。农业机械企业在产品质量改进、机具维护和机手培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日本的农业机械制造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各大农业机械制造公司一般都专门设有技术研发部门。农业机械制造企业的技术设计人员经常深入到农户的田间地头,听取农民的意见和要求,不断改进和升级技术。同时,在制造过程中还通过建立严格的产品检验制度来保障产品的质量。除工厂自检外,农协也对出售给农民的农业机械进行全面的质量检查,其检验机构主要是自己的农业技术中心。

农业机械各个生产单位都把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各制造企业都会举办技术培训班,以便农户有效率地操作农业机械。农协经常对其农业机械技术指导人员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这些技术指导员再对农户进行指导。另外,各县也有其他各类农业机械技术培训机构,对农民进行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农协还负责办理农业机械购机政府补贴的相关事宜。

二、对新时期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启示。

1.政府的大力扶持 从国外经验看,发达国家在农业机械化实现过程中,政府的助推作用至关重要。首先是都注重农业机械化的法律法规制定。各国无一例外地都颁布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此作为政府促进农业机械化的依据。并且,在内容设置上,从援助资金到安全管理等,事无巨细。同时还制定了配套的法律法规,如日本的 《农业现代化资金补助法》 等;为了与发展实践相一致,还不断地对《农业机械促进法》 进行修订。其次,政府农业机械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贷款等政策。国外对农户购买农业机械都给予比例比较大的补贴,尤其是高效农业机械。中国 2004 年才颁布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时间尚短,个别内容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对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财政补贴也才刚实行不久,补贴的额度和范围还比较小,无法满足广大农民的愿望和农业发展的需要。

2.大力发展和建设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 发达国家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主要以农业机械企业 (制造企业和销售企业)、农业合作社 (或农协) 和政府培训机构等为主体,尤其是前两者,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保障。农业机械企业通常都设置有培训、技术指导等部门。这些服务组织沟通农民和企业,以及政府三者之间联系。中国农业机械企业一般重生产 (或销售) 而轻服务,尤其是与农户的沟通和对农户培训更少。中国 2007 年才颁布了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较晚,农业机械合作社在法律规范和管理上都存在经验不足、水平低、规模小等问题。因此,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体系也是中国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3.加强农业机械的技术创新能力 国外的农业机械科技体系相对比较完整,不仅科研机构参与其中,农业机械企业更是有自己的科研部门,尤其是大的企业。另外,因地制宜的设计制造适合本国国情的农业机械也是中国值得借鉴的地方。美国是以大型农业机械为主;法国是以中型农业机械为主,以葡萄种植设备著称;日本是以小型为主,尤其是以水稻生产机械化技术著称。中国也应该根据各地区农业经济特色以及农业生产的需要,生产科技含量高、性能先进、坚固耐用、质量好、操作方便的生产工具。

参考文献。

篇9

一、西充县农村经济及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一)西充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出现了巨大的变革,农业经济也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之中。但我们也深刻认识到西充在发展农村经济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西充县农产品质量不高。西充县农业经济近些年发展效果十分明显,但在农产品的供给方面依然存在季节性、地区性以及结构性的过剩,且农产品的质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农业生产技术、设施落后,农产品的深加工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由于农产品的质量不高,且长期处于一个较低层次的水平,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需求,严重制约着西充县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农业生产以小农经济为主,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众所周知,农业分散经营效益较差,不能产生规模效应。但长期以来西充受人口多、人均耕地少的影响,农民为了自身生活所需,不得不以小农经营的方式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劳作,使得农业生产远远没有实现规模化发展。由于农业生产效益较差,长期以来大量农村优质劳动力大规模向经济发达地区输出,这为西充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第三,农业投入不足的同时,也存在结构调整滞后的现象。一方面,农民受制于资金及效益的限制,导致农业生产积极性不高,对农业的投资较为缺乏。另一方面,西充县农业生产结构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也较为明显,具备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农产品品牌还未成熟。农产品生产以自销为主,还远远没有形成外销的局面,这也导致了农产品市场外向型拓展面临重重困难。

(二)西充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西充县也认识到生态农业对农村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所产生的巨大推动力。总体而言,西充县生态农业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生态农业在西充县虽然属于新生事物,但已经展现出其巨大的潜力。根据资料记载,西充县生态农业开展在2005年以后,但在短短的十年时间内,生态农业在西充县就显示出了其巨大的生命力,一批批的生态农业企业不断涌现,一批批生态农业示范区已完成规划设计,如龙兴、丰慧、百科、双龙农牧等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

其次,生态农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西充是省级贫困县,财政资金十分有限,因而在生态农业的投入上仍显不足,投资效益依然不高;与之相适应的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健全,产业化水平也有待提高;生态农业在西充县依然存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生态农业结构脆弱等问题。

二、西充县发展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思考

发展生态农业应充分发挥丘区自然生态和农业资源优势,实施“出位发展”策略,消除丘区区位劣势和产业水平低的瓶颈制约,统筹解决产业结构调整与促进农民增收难题,努力探索西充生态农业发展之路,为丘区农业县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

解放思想,准确定位是丘区农业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前提条件。资源和技术的匮乏,基础和区位的劣势,使丘区农业县在与发达地区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丘区农业县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大胆解放思想,立足自身比较优势,放眼国际国内需求,寻求符合自身实际的差异化发展路径,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发展先机。要围绕生态经济强县建设总体目标,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编制完成示范区总体规划。按照“有机生态循环、基础设施配套、新村综合示范”的要求,打破行政区域界线,突出与新农村、农业产业、交通基础等建设以及土地利用、乡村旅游等规划统筹衔接,分项制定产业培育、基础配套、村落民居建设等实施规划,着力提升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功能,打造现代农业农村综合示范样板。

突出优势,协调三产是丘区农业县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出路。传统农业市场化程度不高,产品附加值较低,不足以推动县域经济科学发展。丘区农业县必须突出区域特色,培育主导产业,并围绕产业链做项目,形成“以工带农、以农促工、三产互动、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县域经济支柱产业。

巧借外力,招商引资是丘区农业县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然选择。丘区农业县经济基础差、发展后劲不足,仅仅依靠自身的努力,要在低水平上取得快速发展极为不易。必须紧紧抓住招商引资这个经济发展的“牛鼻子”,以开放的意识、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环境,积极引进企业、资金、技术和人才,借助外力求得快速发展。

总而言之,对于西充县而言,生态农业虽然处于产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但生态农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贡献有目共睹,生态农业强有力的生命力也初步显现,未来如何实现西充县农村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生态农业的发展是重要的战略之一,为此生态农业必须在发展中找不足,并不断的优化与改进,最终实现生态农业稳步、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更好地助推西充县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

三、发展生态农业,助推西充农村经济发展的保障措施

首先,提高认识,重视生态农业发展。目前,四川正处在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期,这也给西充县生态农业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为此西充县各级领导必须提高对生态农业的认识,要基于战略的高度,将生态农业的发展与解决三农问题有机结合,将生态农业的发展列入到重要的议事议程上。只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生态农业,提高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才能更好的助推生态农业在西充的发展,进而更好地推动西充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加快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提高生态农业发展速度。虽然生态农业在西充县发展历史不长,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训,并形成了一定数量的生态农业科研成果,但受限于各种因素的制约,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在西充的发展范围有待拓展、发展深度有待提高。表现在生态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现。为此本文建议在西充县的不同地域,要结合地域特色,因地制宜的开展不同类型、不同等级以及不同形态的生态农业示范区,通过示范区的建设与发展,为生态农业的现代化、规模化提供理论、实践的双向支撑。

第三,坚持创新,强化技术服务。要将生态农业的发展统一在国家相关的战略、政策之下,提升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要创新体制机制,将农业科技人员赶到生态农业发展的主战场上,进行生态农业的技术攻关;利用各种渠道筹措资金,由政府牵头组建县级生态农业开发基金,在人财物方面给予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将生产要素、技术以及产品销售相互结合,确保生态农业健康、稳步、可持续发展。(作者单位:西充县委党校)

参考文献:

篇10

    2.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现当今我国的农业资源和生态问题都比较突出。先来看农业资源方面,我国人口密度大、人均资源贫乏,土地和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4,矿产资源的人均资源更是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再来看生态问题,由于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农机具等的大量使用造成土壤和大气的污染,另外迅猛发展的养殖业产生的畜禽粪便排入河中造成水污染,总体来看,农业污染比较严重。目前,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面临的生态问题亟待解决,传统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严重威胁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循环型农业经济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第一,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解决“三农”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发展和完善农业循环经济,通过减少对农业资源的消耗和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增加资源的可用量。第二,有利于减轻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农业循环经济实现了农业内部层次物质、能量的相互交换,使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改善。第三,有利于解决农产品供需之间的矛盾。通过对农产品进行初、深加工解决农产品供给对初级农产品有限需求之间的矛盾。第四,有利于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发挥区域优势,开发出适合区域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第五,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农业循环经济提高了农产品的生态标准和安全性能,从而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3.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几种模式

    3.1生态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根据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等原理,通过先进科学技术的而运用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多结构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这种发展模式的目标是生产无公害绿色农产品。依据我国南北地区气候的差异性,各地区开发出了不同的生态模式,北方地区利用沼气、太阳能、大棚等养殖牲畜,牲畜的粪便又可作为沼气池的肥源和种植业的有机肥,提高了养殖业和种植业的综合效益。南方地区则利用地区优势,实施“三结合”工程,使沼气、厕所和猪舍有机结合起来,高效利用农业资源。西北地区因地制宜,以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种植业,成功开发出了牧、沼、粮、草、果五配套的生态模式。

    3.2四维立体集中化发展模式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实践中,我国设计出了“四维立体集中化”发展模式。四维是指农业资源、农业环境、农业以及人文科技这四个子系统。在具体的农业生产活动中,以农业资源为基础、农业环境为目标、农业生物为保障、人文科技为条件,四维集中,共同构建农业生态系统。目前我国存在丘陵山地立体、庭院立体、水体立体以及农田立体这四种高效农业结构。开发立体农业,集约经营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发掘各项农业资源的潜力,缓解人口与土地之间的矛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与此同时,利用科技力量增强土地的生产力,提高农业环境的质量,生产出安全绿色的农产品,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双赢”,促进现代农业的和谐发展。

    3.3都市休闲消费型发展模式

篇11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德国农村职业教育经过长期发展在人才定位、教育体系等方面有其独特之处,形成了在法律政策保障下办学形式多样、注重实践教学等发展特色。我们认为,借鉴德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对改变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动力不足的现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现实意义。

一、德国农村职业教育体系及内容

发展至今,由于德国已基本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农村职业教育主要体现在农业职业教育,例如2003年,共有3. 83万人在接受农业职业教育,有1. 18万人通过农业资格考试。目前,德国已形成初、中、高三个教育层次相互衔接、分工相对明确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

(一)初等农村职业教育。主要通过农业职业学校实施,学校受农业行会的管理,业务则由各县教育部门管理,学制3年,采取双轨制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期间一方面在农业企业接受农业师傅的指导,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学习,另一方面在学校接受理论知识的学习,例如农业技术、农业机械操作、家畜生产等等。学习期满后,学生可以参加国家统一举行的职业资格考试,合格人员可取得当地农民的资格。

(二)中等农村职业教育。主要通过农业专科学校实施,学习3个学期,主要任务是培养农业师傅和为大企业培养畜牧、园艺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主要学习内容是经营管理,主要目的由生产向经营转变。专科学校分一年制和两年制两种,一年制专科学校主要培养农业实用技术人才,课程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不如两年制的,学习期满后还须参加3年生产实践,通过国家考试后合格者晋升为农业师傅。两年制专科学校较一年制更为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期满考试合格者可成为农业企业或大企业合作社里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高等农村职业教育。主要通过高级农业专业学校和高等农业大学实施,其中高级农业专业学校学制为一年,主要培养学生企业管理和营销等方面的知识,考试合格者可获得农业师傅或农业技术员资格,成为国家认可的“师傅”或企业主。高等农业大学包括专科和本科两个层次,专科阶段主要学习应用技术知识,本科阶段注重理论知识学习,读完本科可继续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二、德国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经验

德国农村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持续健康发展,既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有企业的积极参与,还有高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因素,这些措施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借鉴意义:

(一)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为保证农村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德国非常重视教育立法,通过立法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保证人力、物力、财力的供给,从而培养和造就农村、农业发展所需的实用技术人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德国就颁布了十多项职业教育的法令,如《职业教育法》、《职业促进法》、《农业职业教育法》等等。以《职业教育法》为例,它明确规定联邦政府和各州在职业教育中的义务,并且对工业、农业、商业等多个领域开展职业训练作了十分明确的规定。同时,《农业职业教育法》也制定了诸如畜牧业、农业科技、农业服务等职业岗位培训条例,并对职业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职业能力等方面也做了明确规定。

(二)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

德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所需经费采取联邦财政、州财政和地方财政三级拨款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拨款所起的主渠道作用,同时注意多渠道筹措经费。2007年德国农业预算总额为160亿欧元,其中,来自欧盟农业预算为65亿欧元、联邦政府55亿欧元(含45亿欧元农民退休金)、各地州一级政府40亿欧元。以德国大学为例,2002年,他们投入在农业教学及研究的经费达4.653亿欧元。联邦各州政府每年则投入大量经费用以农村职业教育系统的人事、行政管理、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的费用,例如德国莱法州政府每年向8所农业学校与实习基地投入达8000万欧元,以维持教职工及学生实习的正常开支。

(三)企业的积极参与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力支持

德国法律明确规定一定规模的企业必须建立培训中心,接收学生进行职业培训,并承担培训期间的各项费用,这就决定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不仅仅是职业学校的义务,农场主及企业也必须参与其中。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政府积极发挥中介角色,为企业、学校两者搭建良好的制度平台,建立相应机构和财政资助等措施来监督、管理、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等则从各自角度积极开展在职农民培训工作或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资助。

(四)高效的教学质量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前提

办学的高质量是农村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德国一方面对农村职业教育给予经费、政策和各种办学条件的支持,同时对教育质量予以严格的评估与监控。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实践教学和职业素养的习得。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满足于学生对有关知识的了解与掌握,而且重视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情感。2.重视教师的选拔和专业化发展。一是录用教师不仅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还需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二是建立进修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3.广泛开展职业指导。为加强学校与社会、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提高育人质量,德国将职业指导纳入为农村职教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通过“职业咨询”,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选择、职业创造能力等等。

三、德国农村职业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一)加快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立法工作

农村职业教育法制化是农村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专门的农村职业教育法,虽然1996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但当时的一个重要历史背景是推进职业学校的发展,而且也仅仅对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管理内容等方面作了规定,缺乏专门针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条款。时至今日,国家的整个形势已发生较大变化,应及时修改和完善法律条例,以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人才的迫切需要。

(二)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加大财政支持与投入力度

针对当前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各级政府应把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纳入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充分认识到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真正把农村职业教育作为一项公益性、基础性事业常抓不懈。同时,政府应加大农民职业教育补贴,扩大免费接受职业教育对象范围,变就业援助为教育资助,并逐步完善农民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础设施的完备化,真正实现农民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

(三)吸引企业参与,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德国职业教育非常重视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行业咨询组织的主要职能是充当协调者的角色,为政府、企业和学校三者搭建交流的平台,它可以把企业的需求反馈给政府,对职业教育政策进行调整;同时学校也会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以适应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例如德国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它既能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对政府政策的制定也具有强大和持久的影响力。

(四)强化实用技能培训,积极推行农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首先,结合农民个人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重视加强学员劳动就业能力

的培养,采取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方式,注重培养“一专多能” 的实用型人才,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新技术的需求,真正实现为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服务。其次,就目前来看,农村中获得农业资格证书的人数还很有限。截至 2005 年底,农业部共组织实施了 130 万人次的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达 115 万人次。而我国 2005 年乡村人口是 7.45亿人。因此,提高我国农业从业人口的素质,致力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仍需加大推广农业资格证书制度。

参考文献

[1]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R]. Basic and Structural Data 2005, 64.

[2]陈俊珂.发达国家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经验[J].职教论坛,2003,(23):60-64.

[3]赖炳根.中德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比较思考 [J].中国农业教育,2009,(3):11.

篇12

(一)主导产业日趋明显。近几年来,在稳定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各地充分发挥农业区划的成果,因势利导,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等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引导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在大力挖掘和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和传统特色产品优势的基础上,发展规模经营,培育区域主导产业。全省有60多个县开展了土地流转,面积达340万亩,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势头良好,有各类种养专业大户23万余户,其中种植业专业大户16万户,经营面积408万亩。全省以粮油、水产品、茧丝绸、果品、竹木、畜禽、蔬菜、茶叶、食用菌、花卉等十大主导产业逐步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如衢州市每县都形成有一定规模、知名度和品牌的主导产业,全市粮油、生猪、白鹅、水产、柑桔、食用菌、笋竹、名优茶、蔬菜等9个主导产业产值达36.84亿元,占农业产值的80%,农民收入的65%来自主导产业。

(二)龙头企业不断壮大。近年来,各地充分认识农业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的主导作用,围绕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销售,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农业龙头企业得到不断壮大。据统计,8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除杭州灯塔养殖总场外拥有资产15.96亿元,固定资产8.74亿元,1—9月份实现销售额(交易)31.17亿元,创利1.11亿元,上交税收0.45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7.87%、21.05%、14.93%、13.98%和10.14%,带动农户14.93万户,建立基地57万多亩。23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拥有资产31.22亿元,固定资产9.94亿元,1—9月份实现销售额25.78亿元,创利1.24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7.1%、15.72%、2.55%和4.96%,带动农户62.64万户,建立基地205.66万亩。农业龙头企业开始向跨行业、跨地区发展。如温州安达集团公司原是一家以加工淡水鱼和海洋低值鱼为主的水产加工企业,近几年向农产品加工方向转移,加工出口毛豆、芋艿、马蹄笋、榨菜、速冻磨菇等5大系列26个品种,迅速发展成为一家集农水产品加工出口于一体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

(三)市场体系初具规模。随着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入,促进了市场建设投资主体和农产品流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2000年底,全省有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362个(据省工商局统计),年成交368亿元。从城乡布局来看,位于城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132个,2000年成交210亿元,农村的230个,成交158亿元。全省以销地大宗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重点产地专业批发市场为主体、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开始形成。市场带动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据统计,到9月底,13家市场拥有资产10.29亿元,其中固定资产7.7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6.3%和17.6%。1—9月份成交各类农产品371.4万吨,成交额148.1亿元,同比增长51.4%和33.4%,带动农户54万户,建立基地221.2万亩。有15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列入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

(四)合作组织得到发展。随着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农民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向市场的同时,已经深刻地体会到提高自身组织化程度的重要,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发展较快。到2000年全省共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667个,社(会)员数20.18万余个,固定资产5.21亿元,2000年经营服务总收入27.55亿元,纯收益2.42亿元,返还社(会)员收益1.73亿元。省级22家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3209万元,入社社员7820个,固定资产6237万元,2000年经营服务性收入6.06亿元,经营纯收入4389万元,返利农户641万元。通过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专业户)自愿组织起来,在技术、资金、信息、购⒓庸ご⒃说然方谑敌凶晕夜芾怼⒆晕曳窈妥晕曳⒄梗蟠筇岣吡伺┟窠胧谐『团┮瞪淖橹潭取H缦羯叫陆只静敌帷⒘褚岛献魃纭⑸嫌菔懈潜逼咸阎种残帷⒃坪拖嘏┎纷ㄒ岛献魃绲龋馀嵩诖钡嘏┟穹⒄古┮瞪衅鸬搅嘶耐贫饔谩?BR>(五)“名牌”战略初见成效。各地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十分注重品牌意识,以名牌为突破口,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加快优质农产品开发步伐,倡导品牌农业发展,全省已制定600多项农业标准和规范,经报经国家工商局核准的农产品注册商标4874个,有35个农产品制订了省级地方标准,被命名为“中国特产之乡”的有39个,占全国的1/5强。在2001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我省共有168个农产品被认定为农业名牌产品,列全国名牌数第二,品牌产品名牌效应日趋明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农业“走出去”战略稳步推进。去年,我省农副产品出口创汇达26.58亿美元,今年上半年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农副产品出口创汇13.89亿美元。

(六)订单农业开始起步。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一体化经营程度明显提高,企业与农户的分工协作和利益联结机制有所紧密,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契约、合同方式,采取保护价收购农民的农产品,建立了较为稳定的产销关系,一定程度上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对接。我省今年粮食市场化改革之后,订单农业已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一大新亮点。据统计,全省粮食、经济作物订单面积达到531.3万亩,总量252.75万吨;畜牧业生猪订单184.3万头,家禽订单1670万羽。如浙江新市油脂股份有限公司去年8月召开新闻会,郑重承诺,对全省种植的“双低”油菜籽,按每50公斤到厂价95元保护价收购,并通过乡镇、村经济合作社、农民等多种形式签订了保护价收购合同,共发展订单农业基地118万亩,有力地促进了我省“双低”油菜的快速发展。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制约因素

当前,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情况和难点。

一是总体规模小。经过近年发展,我省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在增加,规模在提升,但与其它行业、兄弟省份相比还相对落后,与经济发达省份不相符。受自然资源和生产规模的影响,“小而散”、“档次低”的问题突出,上规模上档次的少,带动力不强。全省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只有十多家,至今还没有一家农业龙头企业上市,进入上市辅导期的也仅有三家。企业的产品基本上停留在粗加工上,深加工产品、二次增值、产品少,高科技产品、名牌产品更少。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科技进步与经营管理机制创新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特别是随着加入WTO日趋临近,农业产业、地区、企业之间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我省企业如何应对、增强竞争能力应引起企业和各级政府的重视。

二是加工能力弱。适宜加工的初级农产品品种较少,农产品产后保鲜、贮运、加工环节科技攻关滞后,特别是深加工、精加工相对薄弱。以柑桔为例,全省柑桔总产量达200万吨左右,但经过加工的仅17万吨,占7%,与世界柑桔鲜果与加工比例的65∶35相比,差距很大。加工环节薄弱,不仅限制了对初级农产品的消化吸收,同时也造成了农业产业链不长,难以实现拉长销售时间、拓宽销售空间和加工增值。初级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过多,成本高。农产品品牌战略实施主体分散,力量不集中,在国内外市场有一定份额的知名品牌更少。

三是利益联结松。当前,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总体水平处在初级阶段。据调查统计,目前我省3/4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企业返利于农户的很少。“订单农业”由于受市场行情变化和企业、农户信用程度的限制,很不规范,普遍存在订单好下,兑现难问题,纠纷较多,农业生产与市场脱节的矛盾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四是政策到位难。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和诸多部门,一些地方、部门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要性认识不足,合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尚未形成。具体表现在:一是现有的政策落实难,一些政策虽好,但操作性不强,对政策的实施对象和主体不够明确。一些政策由于涉及部门利益,如税收、信贷、绿色通道等,落实起来更加难。二是一些政策本身存在不科学性,如很多扶持政策往往限定特定的对象,忽视面上情况。三是农产品加工增值税环节税赋过高,粗、精加工标准界定不清,税率设定不合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龙头企业的资本积累,发展进程不快。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对策措施

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仍处于初期阶段,产业化组织的实力还需进一步增强,带动农户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利益联结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政策扶持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今后按照大发展、大提高的思路,着重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坚持以发展效益农业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和组织化程度为基础,以科技创新和重大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为动力,以建立与国际市场相适应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检验体系为保障,全面提高我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使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上一个新台阶,为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扶强扶大农业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它肩负着开拓市场、科技创新、带动农户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其经济实力的强弱和带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程度、规模和成效,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支持农业,扶持农民。

一是打破所有制界限,只要与农民有比较稳定合理的利益联结,建立生产基地,能够带动农户,使农民真正得到实惠,要一视同仁地给予扶持。要根据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及建立基地情况进行扶持,逐步把目前由政府和部门建的示范基地转变成在政府规划引导下由龙头企业作为运作主体实施的农产品基地。省重点扶持50家带动农户1万户、建立基地面积1万亩以上、与当地主导产业关联度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市县要对经营机制好、科技含量高、产品有特色,有发展前途的中小型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扶持。

二是把培育、催生农业龙头企业与“扶强、扶优、扶大、扶特”结合起来。鼓励国有企业、工商业主、个私经济等多种成份通过多种途径创办农业龙头企业。推广万向集团通过控股临安人长久投资开发农业的经验,引导有品牌、有实力的知名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途径创办农业龙头企业。如蛙哈哈、旺旺食品、农夫山泉等。

三是把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制定不同的扶持标准,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实际,实行分类指导、重点扶持。要对25个经济欠发达县的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扶持,每个县扶持1—2家。

四是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应对我国加入WTO,引导同类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商会、协会等途径组建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提高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今年开展以蜂产品、茶叶、出口蔬菜加工经营为主的行业协会试点工作。重点在规范经营行为、价格协调、调解利益纠纷等方面发挥作用。要加快培养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企业家队伍。加快农业龙头企业股份制改造,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要在用人制度、产品品牌、科技创新、企业文化等方面有所突破。今后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对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领导轮训一遍。

五是对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每年根据考核评价指标,对建立基地面积大、带动农户能力强、产品科技含量高、出口创汇能力强的十佳农业龙头企业给予奖励。对确已不符合基本条件的,取消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称号。

(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农业产业经营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是统一规划,加强立项管理。逐步在全省形成布局合理、产销结合、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重点培育农村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如台州、衢州、金华的果品市场,庆元、磐安的食用菌市场,舟山、象山、温州的海产品市场,新昌的茶叶市场、嘉兴的仔猪市场等。

二是要扶持市场进一步发挥服务功能。重点支持市场的冷冻、冷藏、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系统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要推行电子统一结算管理系统,提高交易和管理效率。鼓励探索竞价拍卖、直供配送和网上交易等现代交易方式。引导优质、有品牌的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发挥市场的信息窗口作用,建立多元化的市场价格、供求信息采集、整理和系统,为农民、经营户、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服务。

三是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促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发展。重点以果菜等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为窗口,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从加强管理着手,配置检测设备,规范检测手段,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进场交易。在加强农业产前、产中管理的基础上,加大农产品产后流通环节的抽检力度,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确保居民吃上安全、卫生的农产品。

四是加强市场开拓。加大农产品贩销大户、经纪人队伍培育,以市场为依托,通过组建农产品贩销户行业协会的途径,提高农产品经营户的组织化程度。引导贩销大户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以市场为中介,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牵头与大中城市市场建立业务关系等多种途径,扩大当地农产品对外宣传,提高市场知名度,使更多的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

(三)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组织

制定制度,加强规范,推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首先要明确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条件。从我省农村实际情况出发,兴办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具备以下一些基本条件:一是要有明确的发起人和一定数量的会员,会员数一般在5人以上。二是要有共同的专业生产经营项目和具体的合作内容。三是要有一定的经营基础,具备一定的资金、技术等生产经营和服务要素。

其次要制定示范章程,规范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组织建设。示范《章程》应包括: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宗旨、性质、原则;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业务活动范围;会员的资格和会员的权利、义务;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来源、股金设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机构设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方式;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盈余分配原则;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变更、解散、清算等规定。

其三要明确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业务指导部门和确认部门,形成统一指导、多部门多形式兴办的格局,改变目前的多部门指导和确认混乱的状况。社团性质的合作经济组织由民政部门登记,专业合作社由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认,确认后如需开展经营活动,应当允许进行工商登记。

其四要抓紧制定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办法,通过法规或规章形式,使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建议省政府制定政策,加大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除财政支持外,要明确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税收优惠,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输社员的农产品开通绿色通道,免缴过路、过桥费。在用地、用水、用电方面要对专业合作组织给予一定的照顾和优惠。

(四)努力提高产业化科技水平

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是以省级五大种子种苗工程为龙头,加大新品种研究开发、引进、繁育和推广力度,改善产品结构,提高产品品质,发展名特优新稀农产品。二是要加快建设省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使之成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引进、试验和示范的窗口及种子种苗繁育中心。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制订,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逐步把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成为农业标准化的实施主体,重点加强省级市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机构建设,逐步在全省开展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逐步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成为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的生力军,支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建立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实行产学研结合。五是鼓励农技人员、科研单位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和农民绿色证书培训工程,重点培训50万户农业专业大户。六是加快信息化系统建设,重点抓好“一库二网”建设,即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项目库和农业产业化信息网、农产品市场信息网建设。

(五)积极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

针对我国加入WTO的现状,着重发挥东部沿海的区位优势,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一是进一步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外良种、技术、设备、资金、人才及经营管理经验,吸引国外客商到我省建基地、兴办加工企业,改造和提升我省的传统产业,实现与国际水平接轨。二是提高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出口产品比例,尽快改进我省加工、贮存、保鲜、包装等技术,进一步完善出口机制,重点扶持和发展外向型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农业出口产业。三是积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自营出口,建立出口创汇农产品生产基地,参与国际竞争,鼓励有条件的龙头组织到省外和跨国经营,开发农产品原料基地和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四是通过国际性的农产品展示会、博览会,加大我省农产品对外宣传力度,使我省更多的农产品销往国内外市场。

(六)建立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核心。一是要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农户与企业之间签订规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产销合同,由企业提供销路,农户按订单发展生产,有条件的企业可通过最低保护价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二是鼓励和提倡向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方向发展。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农业龙头企业可以吸收农户以土地、资金等入股形成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形式,逐步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建议

我国加入WTO以后,农业将面临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根据WTO的有关规则,针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重点地进行扶持。

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1)在保持原有2000万元扶持农业龙头企业资金的基础上,每年有所增加,专项用于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重点用于农产品基地、龙头组织培育、农业科技投入等。(2)在省扶贫资金中专门切出一块重点扶持25个贫困县的农业龙头企业。(3)为解决农产品集中上市问题,延长销售时间,建议对龙头企业兴建冷库进行补助。

二是加大金融扶持力度。(1)针对农产品季节性强,龙头企业收购资金紧缺的现状,建议每年召开银企座谈会,由各银行根据农业龙头企业资产、经营状况确定授信额度。(2)对具备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优先安排发行债券,优先推荐股票上市。

三是加大用地、用电扶持力度。(1)支持大型出口创汇企业建立出口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龙头企业新办畜牧场用地,视为农业生产用地。农业龙头企业在非基本农田保护内从事水产养殖、种植多年生经济作物,只备案不审批,在签订复垦协议的基础上,免缴土地复垦押金,临时用地土地管理费减半征收。(2)对列入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用地优先安排指标,免交土地出让金。(3)农业龙头企业从事种植养殖的生产用电按农用电价计收。(4)省重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生产性用电享受农业龙头企业同等政策。

篇13

体验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值得消费者记忆的活动。一旦这种活动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体验经济时代就到来了。体验经济的出现是人们需求变化的新趋势,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经济形态。有专家说,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体验经济的条件。南昌市拥有多种类型旅游资源。红色、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尤为突出。各种资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而为体验式旅游经济的开发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文化体验”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旅游业是经济行业,更是文化行业,旅游一定程度是对“他文化”的一种欣赏和探求。都市居民出游乡村,是要暂离其都市文化常态,去享受乡村农耕文化的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古朴的农耕情调是乡村旅游的“主餐”,也正是农耕文化的核心。在许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很强的农耕文化情结。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增强文化体验是我国乡村旅游顺利发展的主要问题。结合目前以休闲为主的旅游方式,开展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应该有较好的基础和持续的市场需求。南昌新建、进贤二县农业经济基础良好,文化底蕴丰厚,适合发展体验式农业旅游。

3.南昌新建、进贤县都市体验农业旅游的现状

3.1大环境发展优势。南昌市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五大优势,分别为:①省会城市: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南昌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核心城市。②区位优势:南昌市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国内惟一一个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的节点城市,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③交通优势:交通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形成了“快捷畅通、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网。④休闲氛围浓厚:休闲已经成为南昌市民的一种普遍生活方式,为南昌市建设休闲旅游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产业基础。⑤环境优势:山是城之魂、水是城之灵、文是城之韵,山脉、水脉、文脉相融的南昌市拥有旅游业发展的绝对环境优势。

3.2两县资源储备及工农业发展现状。

3.2.1区位优势。新建县位于南昌市西北,与南昌市一江之隔,县城与红谷滩新区紧密相连,融为一体,交通四通八达。全县处于南昌市50公里经济圈内,是南昌西拓的重要承载区。进贤水域辽阔,陆路交通便利,称“东南之藩蔽,闽浙之门户”,成为省会南昌市的东大门。当今是长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洲进入南昌的必经之路,已成为江西乃至整个中部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带。

3.2.2资源优势。新建县地域广阔,耕地多,山地资源巨大。文化底蕴丰厚,有道教圣地西山万寿宫,江南最大的民间建筑群汪山土库。旅游景点多,全县有五色旅游景点,如:古色的西山万寿宫,红色的小平小道、金色的厚田沙漠,绿色的象山森林公园、溪霞水库和梦山朱权墓,特色的汪山土屋等。劳力资源多,技术优势强。农业发展优势表现在一是市县财政投入资金多,二是区位效应,三是农业招商引资势头强劲。新建县是宗教资源富集区。进贤县水域面积大,是亲水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旅游资源富集区。如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等。

3.2.3特色农业现状与发展优势。近年来,新建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发展城郊型都市农业,实行“一村一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藠头生产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进贤县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旅游业应对体验经济

旅游业应对的体验经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确立创意体验主题。体验主题定位成功的关键在于什么是真正令人瞩目和动人心魄的。一般而言, 创意好的旅游目的地体验主题主要包括:一是调整人们的现实感受。如在西山万寿宫体验传统道教文化与在小平小道体验红色旅游,渡酒文化旅游区体验酒文化,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文化之旅都是典型的现代体验旅游。二是改变游客对现实的感觉。无论是在李度饮酒,还是在军山湖吃螃蟹,都是在在活动中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三是协调的现实整体。从万寿宫到小平小道,从李度到文港,从道教文化到红色文化,跳跃性大,空间变化大,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4.2打造体验服务。旅游体验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游客感受。游客从制定旅行计划,到旅游的全过程,包括前往景区和离开景区,最终形成旅游的整体印象。因此,宾馆、饭店、景区小卖部以及乘坐列车飞机过程中游客所受到的服务,都会提供给游客最令人难忘的体验。各类星级宾馆、乡村酒店及其提供的良好的体验式服务,如在李渡烧酒遗址、文港笔都增加一些文化展示服务,通过文化创意和时尚解读,“活化”一些特色旅游产品。

5.新建、南昌县体验式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5.1做强做优特色农业基础产业。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化解“三农”问题,推进“三农”工作的战略任务。如何依托独特优势,挖掘自身潜力,走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城郊型都市农业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新建、进贤人面的一个重大的农业课题。

5.1.1新建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要发展特色农业,具体要做到“五要”,即:一要大,即规模要大。二要专,品种要专一。三要特,特色要明。四要强,产品竞争力要强。五要精。一是农业生产要精,二是品牌要精,三是发展精品农业要注重产业的横向联系,例如抓住两县地处城郊,旅游资源丰富这一特色,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把精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起来,形成一大特色产业,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

为此建议抓好六项措施。一抓投入。二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抓农民培训。四抓农民转移。五抓龙头企业发展。六抓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5.1.2进贤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进贤山青水秀,物华天宝,素有鱼米之乡美誉。农业是进贤的基础,也是经济优势所在。2007年8月,第七届全国县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公布,进贤县为中部百强县名列第67位。该县的文化用品“一支笔”、医疗器械“一根针”、 高空礼弹“一盆花”、食品加工“一瓶酒”、钢架结构“一张网”、 特种水产“一只蟹”、食用菌类“一朵菇”等七大特色产业群体,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2制定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在进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时,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开展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重点推出红色旅游绝品、文化旅游名品、生态旅游精品和休闲旅游新品等南昌旅游“四品”。 转贴于

新建县定位于“生态家园、休闲绿洲”,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宗教文化旅游产品、会议旅游产品以及参与型旅游产品。重点项目为湿地生态观光与科考项目、温泉开发、厚田沙漠、宝葫芦农庄、汪山土库、象山森林公园、小平小道、溪霞水库、西山万寿宫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小平小道 、厚田沙漠、西山万寿宫景区、汪山土库、梦山、宝葫芦农庄。

进贤县定位于“亲水型乡村休闲旅游区、传统文化体验区”。主要发展文化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工业旅游产品等。重点项目为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军山湖观湖品蟹天堂项目、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军山湖国际螃蟹美食节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军山湖风景区、李渡旅游区、文港笔都旅游区等。

5.3确定旅游产品开发战略。南昌市的旅游产品开发,应当形成由精品型、提升型、潜力型构成的金字塔型旅游产品开发体系。重点建设厚田沙漠、小平小道、汪山土库、李渡烧酒遗址等精品型旅游产品。使之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旅游产品。军山湖螃蟹节、万寿宫、宝葫芦农庄等提升型旅游产品是精品型旅游产品的有益补充,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精品型旅游产品。文港笔都、以李渡烟花为代表的工业旅游等潜力型旅游产品,需要大规模投入(智慧或资金)才能开发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潜力型旅游产品对于丰富南昌市产品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5.4打造新型旅游产品。根据旅游市场个性化、休闲化、运动化的变化特点,南昌市要规划建设新型旅游产品,其中新建、进贤二县主要包括:

5.4.1汽车营地。汽车营地既是面向自驾车旅游市场的新型旅游产品,又是满足自驾车旅游对旅游服务设施需求的主要基础设施。在厚田沙漠、军山湖等地,按照国际标准规划建设一批自驾车营地,其中包括帐篷露营地、房车营地,以增强对长三角、珠三角和周边城市自驾车市场的吸引力。

5.4.2亲水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南昌市地表水域面积大、水体形态多的特点,大力开发亲水旅游产品。实施水系联通工程,开发环湖游、环城休闲游、夜航船、海——河——湖产品、水上娱乐、水上餐饮、水上演艺、湿地公园亲水旅游产品,营造“水中有景、景中有水”的水体景观。

5.4.3休闲旅游产品。南昌市拥有数量丰富、特色突出的休闲旅游资源,两县品古文化休闲旅游区、青山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以都市休闲旅游、农(渔)业休闲旅游为基础,以文化休闲旅游、亲水休闲旅游为重点,以美食休闲旅游、保健养生休闲旅游、体育休闲旅游、商务休闲旅游为特色,以工业休闲旅游、修学培训休闲旅游为补充的十大系列休闲旅游产品。

5.4.4打造一流生态旅游城。新建县生米镇生米镇是我国最大的藠头生产基地,藠头通过农业部的验收,被认定为“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并授予其“中国藠头之乡”的光荣称号。在注重生态资源保护、全力打造南昌后花园的同时,2007年1月宝葫芦农庄也相中了生米镇这块风水宝地。2008年9月28日,宝葫芦农庄内成功举办了南昌市金秋金贸月和新建县第七届旅游文化节,活动成效得到省、市和县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同时也是农业生态旅游的良好依托。

5.4.5打造一流温泉城。在未来的开发建设上,新建县温泉城计划依托温泉,打造养生天堂、欢乐天堂、商务文化天堂、湿地天堂,成为南昌旅游的龙头、江西省休闲旅游的标志、亚洲最大的综合性温泉中心,并力争叫响世界。进贤——枢纽之地、鱼米之乡?、特色之县?、文化之邦,为进一步唱响特色品牌,做强特色产业,使之成为省市乃至全国的特色,经过科学论证,提出了“打造大温圳工业经济圈和环军山湖生态经济圈”的战略构想。

参考文献:

[1]B.Joseph Pine.Ⅱ and James H.Gilmore ,The Experience Economy ,Har2

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2] 陈超、沈彩虹、杨荣斌.体验经济迎面扑来.文汇报,2001 - 08 - 01

[3] 吕鹤剑、刘斌中.中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陕西农业科学,200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