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村发展的问题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1.1 农村物流意识差
农资企业和农民热衷于封闭式经营,缺乏合作精神,对农业物流的认识仍停在农产品的仓储、运输和搬运上,没有认识到现代物流是通过满足客户需求以及成本与效益的考虑而进行的涉及生产、销售、消费全过程的物品及其信息的系统流动过程来降低流通成本和交易费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和企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认识上的不足和片面导致我国农村物流发展缓慢。
1.2 农村物流基础设施落后
农产品是自然的产物,具有季节性、易腐性及周期性等生物属性,易腐烂变质。这种自然属性对其存贮、运输、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国农村部分地区不通铁路、公路路况不好、交通阻滞,加上很多地区基本没有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交通方式单一,形不成多式联运,使农产品物流不畅,增加了物流成本和经营平差,农村物流的基础设施不健全,物流设备也比较落后。
1.3 农村生产组织水平低
农村物流主体基本上分散的农户、发育不完善的合作组织和数量少、规模小的龙头企业,层次低、离散性强、联合性差,组织化程度低、设备设施差、技术条件落后、各自为政、缺乏竞争力,渠道链条缺乏整合、联盟。
1.4 物流运营技术条件差
物流的考手一项功能的实施,都与物流技术水平设备及基础设施紧密相联。农村路况差,使得运输安全性差、破损率高,相对运费就高;没有先进的冷藏设备,鲜活农产品就难以保质运输;农村物流信息化程度很低,信启处理手段与技术落后,使得信启处理功能欠缺、电子商务应用滞后而造成商流、物流、资金流、信启流缺乏协同效应。
1.5 农村物流政策不到位
农村物流政策和信用影响物流交易形成,现在农村地区的物流政策供给不足,有的地方还是空白,这样物流作业就难以规范,物流需求者对物流企业缺乏信任,对物流外包的结果难以预期,因此物流活动难以达成。没有政策的支持,物流业也难以发展壮大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2 发展农村物流的对策
2.1 增强农村物流意识。社会应该普遍认识到,发展农村物流有利于农业生产及流通;流入的商品会以快捷的速度、较低的价格、优质的服务满足该地区农民的生活消费需求,从而提高当地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农民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发展农村物流、农村环境的改善、科技手段的利用、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收入的增长、生活的富裕,都意味着新型农民的形成、城乡差别的缩小,有利于中国城市化的进程等等,让人们清晰认识到发展农村物流的必要性。
2.2 构建新型农产品供应链体系。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应该构建基于生产主体一网络平台一消费主体的流通模式,建立一个由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零售企业、消费者组成的战略型供应链,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新型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创新中小企业之间的物流协作模式,用协作物流、共同配送、共享物流网络等形式解决农户分散、物流分散问题;加强行业协会的作用,约束行业竞争行为,减少恶性竞争,杜绝非法竞争,以契约为手段构建新型的联盟化一体化农产品供应模式,从而降低农户的生产风险,稳定农产品供应,保证农产品安全。
2.3 加强农村物流信息化建设。应加大资金投入构建基于电子商务的物流平台、公共服务信息网络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促销平台、质量安全平台等的建设力度,加快农村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反应速度,以保证各种流程的顺利畅通,努力实现流通信息一体化。
篇2
一、思想文化难落实
从理论上来看,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推动思想文化的发展。但从农村现实来看,农村思想文化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加大力气推进。
一是农民的主体地位未充分体现。从农村来讲,农民是农村思想文化发展的主体,是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动力之源。但是,由于受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尤其在一些“老、少、边、穷”地区,农民的基础文化水平较低,摆脱不了小农生产意识的束缚,而对思想文化发展缺乏长远的眼光,对发展思想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清,更不明白自己在思想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自己主动参与意识几乎没有,对上级各种思想文化宣传漠不关心,如普法教育、扫盲活动、科技培训甚至民主选举等都不会主动参加,更谈不上积极参与。这样一来,就必然导致思想文化发展仅仅成为单纯的领导行为而不是农民的自主行为。
二是农村基层组织作用未充分发挥。农民的精神振作离不开具体个人的自觉,更离不开农民整体的组织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形成了农民家庭的经济独立、自主、自私、散漫、无组织、无纪律的生活方式,农村基层组织难使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造成只要能完成国家任务就是好公民,只要不违法就是良民的现象,几年甚至十几年无一次会议,无一次活动,导致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涣散和农村思想文化的衰落甚至倒退。与繁荣的城市文化相比,农民的精神和自尊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在精神和文化上更加衰落,甚至堕落到了求助传统迷信活动的地步。思想文化垮了,就更加一无所有,就使农民更难组织起来,更难应付时代的挑战。
二、基础文化难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基础文化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相对城镇来讲,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更多地集中在城镇学校,优质的教师资源也都在城镇聚集,这就无法保证农村教学质量的提高。今年,虽然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但农村中小学生流失现象还是较为严重。究其原因,有经济方面的,但主要是思想观念方面存在问题。
一是“读书无用”论死灰复燃。对绝大多数农村孩子来讲,上大学是他们的理想,但对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讲,养一个大学生要花去全家十几年的收入。而大学生毕业以后,却找不到工作,父母在找工作方面又无能为力,所以,很多农村孩子认为读书无用,远不如早点做事来得实惠。
二是“重男轻女”思想作怪。农村大部分人认为,男孩是传宗接代的苗,女孩是泼出去的水。所以,女孩的失学率大大高于男孩。这样一来,农村基础文化事业将很难得到提高,甚至老文盲还未清除,新文盲又将产生,势必阻碍新农村建设,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低俗文化难制止
有人说,农村是文化沙漠,经常到农村去确实会有这样的感觉,因为在农村我们几乎看不到任何我们能够称为“文化”的东西。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低俗文化的泛滥。
一是赌博活动泛滥成灾。近些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深入,广大农民受益匪浅,收入有所增加,生活有所改善。但是,有些人不是把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上,走发展经济勤劳致富之路,而是置家庭、农活于不顾,整天沉湎于麻将桌上、赌博场上,有人直言不讳地说“十亿人民九亿赌,还有一亿在跳舞”,“不不赌,就是一堆土”,用这些蜚言为自己的行为掩饰、开脱。这种现象如不加以遏制,任其泛滥,不仅会严重影响农村文化发展,阻碍新农村建设步伐,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会起很大的破坏作用。
二是迷信活动盛行。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的削弱,使一些消极腐朽的东西趁虚而入,如封建迷信己成为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大公害。“破除迷信”的口号喊了几十年,但形形的迷信活动不但没有灭绝,相反在农村大有蔓延之势,甚至国外流行的一些迷信活动也趁开放之机,打着科学幌子,堂而皇之进入我国,流入民间,迷惑人们的头脑。近年来,农村也有一些人打着“宗教自由”的旗号,以传“基督教”为名,大肆进行迷信活动,搞乱人们的思想,破坏农村思想文化建设,阻碍新农村建设,已经到了难以制止的地步。
四、纯朴文化难发展
农村文化不同于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可以依赖于昂贵设备的投入和商业化的操作,是物质化的文化。而农村文化是简漏、粗放而纯朴的文化。如唱唱歌、打打球、搞些文体活动等形式。但在近些年来,这些纯朴文化很难看到,我们看到的是原有的醇醇乡情在向裸的物欲转变,乡村的羞涩纯朴逐渐地被艳舞和“笑贫不笑”取代,过去的琅琅书声被“爱你爱到骨头里”的歌声所取代,并已出现以下四种令人堪忧的现象:
一是文艺活动很少看。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许多地方建立了文艺组织,如自编自演的宣传队、腰鼓队、龙灯队等成为当地的一道文化风景。这种文艺活动不仅激发了当地农民的自豪感,也深深地教育了当地的广大农民群众。但现在的农村,再也难见这样的文艺活动了。
二是体育活动很少有。在农村,体育活动应该说是年轻人的天下,中老年人很少像城市人一样每天早晚锻炼身体。一方面,由于村子里的年轻人大部分出外打工,很少年轻人在家务农;另一方面,村子里几乎没有公共活动的场地和机会,更谈不上会有什么人来组织这些体育活动。到目前为止,因为村里缺少最起码的体育设施,甚至没有可以活动的场所,体育活动很少见。
三是表彰活动很少见。在农村,除了上级要求的在乡镇有些程式性的几个表彰活动外,十几年没有看过什么表彰或者庆祝活动。在前些年,“路教组”入村后举办的“五好家庭”“卫生家庭”或“十佳儿媳”评选,成了村里很好的文化庆典活动,这种活动具有很好的恢复公共生活和传播道德的作用,其意义大大超过了活动本身。
四是学习活动很少办。在农村,现几乎不会有什么学习活动。有个别村里原有扫盲学习夜班,现在都是走过场,出于填表的需要,各乡镇组织各村的小学老师到各村小组问问而己,从来没有组织过学习,甚至连农民最为关切的技术普及和推广活动也几乎看不到。
五、高雅文化难进入
农村和城市不同,城市有着丰富多彩而高雅的文化活动方式,如打太极拳、舞剑、跳各种舞、进图书馆、电影院等等,但是农村的文化活动却相对单调,除了看电视外,就剩下打牌、麻将、聊天了,所以单调的生活不仅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畸形的文化方式,如赌博、迷信等的泛滥,同时,也使得农村原本顺畅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冷漠,农村社会生活失去了光彩。为什么会这样呢?主要原因是以下“三无”:
篇3
一、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化进程加快
在城市化的大环境下,农民工子女进城上学越来越简单,政策上也越来越宽松,这使得农村学生大量涌入城市,农村学校学生数量锐减,教师也大量流失,学校教学质量也逐年下降,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对教师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教师发展意识薄弱
不少教师在工作了数十年之后,长期的工作经验使其养成了固定的生活习惯,不思进取,工作态度敷衍塞责,致使工作一潭死水。长年累月下来使这些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积极性逐渐丧失,在缺乏发展自主性的情况下,农村教师的专业素质很难有所发展
3.学科结构不合理
目前,好多农村中小学都没有英语、计算机、美术等专业教师,大多是由其他老师兼任,这种学科结构不合理的现象比较突出。这种教师配置不合理的现象使教师不能术业专攻,影响其专业成长。
4.没有学术研究氛围
农村学校中班级中学生数目少,教师也少,导致很难在教学方面营造出浓厚的氛围,没有办法有效的展开集体备课活动,形成百家争鸣般的局面,形成教学相长,优劣互补的效果。
5.教师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少
近几年,上级有关部门会定期组织农村教师全员集体培训,但这些培训大多没什么效果,对专业发展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大部分教师走出去听课的机会少,更不用提能听上名师的课,请名师走进学校、课堂了。
6.教师队伍老龄化
在一些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一直得不到根本上的改善,存在着青黄不接,老龄化严重的诸多问题。
二、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
1.改革人事制度,优化教师队伍
目前,中小学人事制度有几个问题有待改进:第一,关于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的问题,应该根据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教育层次以及学生数量来分配教职工编制,解决部分地区编制紧缺的问题。第二,将不合格的农村教师清理出教师队伍,并且及时的引入近几年毕业的本科毕业生,严格落实教师资格制度,凡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教师资格证[2]。第三,目前好多地方教师队伍结构严重不合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应推动教师在不同的W习、区域之间合理流动。第四,在政策上遏制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层层拔高”的现象,保证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第五,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对未聘教职工和“在 岗不在编”人员给予良好的社会保障,从而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2.建立分摊机制,解决经费问题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对农村教育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而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施有很重要的一个阻碍就是经费紧缺。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各级政府持续加大经费投入以外,还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本地经济情况的经济分摊机制,规定政府、学校和教师本人在继续教育中应该承担的经费比例,从制度上保证农村教师继续教育的经费问题。对于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帮助应该给予积极的肯定[3]。
接受继续教育是教师的法定义务和责任,基础教育的发展有赖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农村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各样的专业进修学习,并负担部分培训费用。加大继续教育的宣传力度,让教师在思想上建立一种为自己的专业发展而埋单的意识。
3.调动农村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继续教育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所以应该充分调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使其主动的参加继续教育。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原则,加强对农村教师培训的管理,及时的肯定积极培训的教师,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每个教师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首先,要制定严格的奖罚制度,对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进行的考核,给予相应的奖罚。其次,对培训机构进行严格的审查,规范继续教育的培训行为,避免使教师继续教育成为某些机构盈利的手段。第三,完善继续教育激励和制约机制,建立符合其特点的评估制度,使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进入良性运行状态。
4.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
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因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学校环境,因此,要努力的营造有利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环境。开放的学校氛围可以很好的激发教师的士气,使之积极的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所以应该建设开放的学校氛围,使教师在学校的支持下实现专业素质的发展;建立合作的教师文化,教师只有在有着浓厚合作氛围的环境里,才能实现互帮互助、自主探索、自我反思,;建设学习性组织,浓厚的教研气氛,活跃的学术思想可以帮助教师不断的学习进步,并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演练有效的结合,实现教育能力的专业化发展。
5.建立适合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体系
要建立适合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体系,就得加强教师培训相关的调研,明确实际需求,使农村教师的培训用到实处;要合理的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远程教育很好的应用到继续教育中来;落实定岗轮训制度,使每个教师都能接受继续教育,实现专业能力的发展;结合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的优点,提升培训效果,保证教师培训不至于流于形式[4]。
参考文献:
[1]党亭军. 继续教育背景下乡村教师培训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 继续教育研究, 2010, (3) : 88 C 90.
篇4
农村金融是我国一直致力于发展的改革项目,而小额信贷在农村金融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因此研究小额信贷的发展问题是完善金融体系的一部分,因为对小额信贷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能够使农村金融的改革得到突破性的发展。我们先从它现有的弊端开始讨论。
小额信贷业务面临的问题
(一)贷款额度偏小。由于小额信贷业务的额度所限,通常不能满足其资金需求。通常贷款客户启动资金需求巨大,即使是农村范围内一个小本生意也需要大量的启动前期资金,而小额信贷的这种限制,使得资金缺口极大,农民贷款的需求得不到充分的满足
(二)贷款期限较短。农业项目具有投资大、见效慢、风险大、回收期长等特点,而小额信贷业务的最长期限为一年,不利于金融机构合理安排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影响金融决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信用体系建设滞后。前些年,由于信息不对称性以及金融机构电子化建设水平较低,历史信用记录缺失,部分客户存在逃债赖债思想,贷前调查质量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很可能会产生较高的风险,需要由一个权威的机构来进行有效监管。但是从近几年的状况看,由于小额信贷尴尬的特殊地位,其处于一种“三不管”的地带,存在诸多漏洞,信用风险越积越多,很容易发生资金流断裂引起规模性的金融危机。
(四)可持续能力不足。一是地方政府意愿不强。政府目前对小额信贷的监控和管理的力度不足。二是由于农业受自然气候因素、市场因素等的影响,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且预测的难度较大。三是小额贷款公司不能吸收公众存款,只依靠外部资金注入,即所谓的“只贷不存”,被尤努斯批判为“缺一只腿”,其缺乏可持续的资金来源,仅仅依靠股东的自有融资以及少数的社会融资,是远远不足以支持巨大的贷款需求,这种“缺一腿”的发展方式严重影响了小额信贷的长远发展。小额信贷本身低息,贷款收入低下且回收期限不稳定,如果不能开拓融资渠道,小额信贷公司就难以持续的经营下去。
小额信贷的未来的发展建议
小额信贷就目前来说,它的发展存在太多客观上的局限性,要进行彻底的解决可能需要一个漫长的改革过程,但是现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能搜寻到有关的专家和文献中有提及一些解决的方案:
1.完善小额信贷载体,发展专业信贷组织。一是设立专业小额信贷机构。二是完善正规金融机构的小额信贷业务。在农行内部设立完全独立的小额信贷专职机构,完全独立运行、独立核算,制定完全区别于银行内部其他商业部门的运行和考核指标、标准和规则,行使市场化运作取向的政策银行的职能。
2.转变政府职能,优化小额信贷发展的外部环境。政府要保证宏观经济稳定,实行小额信贷扶贫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小额信贷扶贫系统。
3.完善担保机制,分散贷款风险。建立“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政府购买服务”的农村小额信贷担保机制。最主要的就是完善信用体系,使得信息最大化的透明和对称,使得风险减小,这需要政府及大型金融机构的插足。
总结
小额信贷的发展应该都是本着“可持续”以及针对目前的经济大体轨迹和“三农”问题来进行的,要从根本上解决了小额信贷制度上的诟病,小额信贷才能在未来的经济领域有立足之地。而这一切的改革都离不开政府机构的介入和正规金融的插足,我想以后的小额信贷将不再单纯地是农村信贷的媒介,在加入商业性和政策性之后,农村的小额信贷将逐渐演变成与城市信贷相当的一种特殊的形式。
参考文献:
[1]张晓梅.小额信贷发展中的问题【J】
篇5
1.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变革的现状
1.1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1993年以前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增长速度迟缓。1993年以后我国的农村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第一,国家的政策发生变化,由以工业发展为主开始向发展农村经济转变,这样国家大趋势的变动会带来农村经济增长的较大的变动。第二,工业生产的带动,由于第二产业的发展更多的机器设备的投入会减少农业的繁琐性,提高农村经济的总量。第三,其他产业的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旅游业、对外贸易的增加都会加大农村经济的总量等等。而且2008年农村经济有小幅度的回落,由此可以得出,经济危机不仅对金融业有冲击作用,对农村的实体经济也有很大的减缓发展甚至是使其倒退的作用。经济危机的到来对农村经济也有很大的冲击作用,导致农村经济总量的减少。
1.2 我国农村金融变革的现状
最近由于种种原因农村金融的发展十分缓慢,对于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也不是非常显著。在1978年以后,我国关于农业的在金钱方面的政策支持开始有起色,并且相应的服务体系开始健全。第一阶段是1978年~1984年我国农村的银行以及相关的机构开始有所缓和并逐渐的恢复。第二阶段是1985年~1993年的金融变革不断发展并逐步扩大的阶段,建立一个能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第三阶段是1994年~1999年的金融变革补充并逐渐完善的阶段。在此阶段规范了农村的金融市场。最后是从2000年开始,金融方面的调整开始加深并不断的发展。这时给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更大的动力。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2.我国农村在经济发展以及金融变革中存在的问题
2.1 我国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业结构不够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虽然政府正在尽全力引导和支持农民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是由于农村自身缺乏技术和资金,没有能力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无法形成产业化经营,导致农业结构越来越显得不合理。第二,农民科技素质整体偏低。现在大部分地区的农民都是文盲,不能正确分析当地的资源优势,而且观念陈旧市场意识不强,只是盲目跟从、盲目投资,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产业升级难。
2.2 我国农村在金融变革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农村金融机构不健全。其次是在我国比较落后的地方没有关于贷款的相关措施,我国的政府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后是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比如:关于农村金融发展的法律规章制度不健全或者说根本没有与之相对应的专门的规章制度等。这些都是我国农村在进行金融变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我国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以及金融变革主要采取的措施
关于农村金融的变革和经济的发展采取相应的方法解决他们在现在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一,建立和健全贫困地区的银行及相关行业的作用,并提高他们对于贫困经济的帮助。第二,走新型农业发展的道路,增加基层的收入。第四,实施科教战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结论
通过分析我国比较贫困的地区的经济和金融的基本现状及其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情况。应该看到现在农村经济的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服务是现有的农村银行及相关的体系所不能满足的。因而,我国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金融市场的调整和改革,农民自身也应该积极学习金融的基本常识,加快对金融产品的了解。
参考文献:
[1]汤志江,康绍大.河北农村金融改革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研究[J].财政金融2010,10,6(8):59—63.
[2]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金融研究处.河北省农村金融调查[J].华北金融,2010,1,18(4):23-26.
[3]蔡玉杰.对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思考[J].吉林财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9,16(1):67-69.
篇6
一、农村金融多元化服务体系架构初具,支农发展成效显著
自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以来,我国农村金融经历了由“体制转型”到“制度创新”的蜕变,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功能发挥日益健全,经营绩效不断提升,在建立健全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增强金融为“三农”的服务功能,推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备受关注的农业银行改制。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自2009年初挂牌成立以来,在建立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经营控制机制、推进“三农”金融服务试点和事业部制改革试点、对县域支行实行单独核算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效,构建了专业化的支农服务体系。截至2009年10月末,农业银行累计发放“惠农卡”3100万张,农户小额贷款余额605亿元,惠及230多万农户。
二是作为支农发展“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以下简称农信社),自2003年启动新一轮改革试点以来,产权制度进一步明晰,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健全完善,管理和风险责任顺利移交省级人民政府,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了多种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的探索与实践,截至2009年11月末,全国共改制组建了222家农村银行类机构,2056个县域机构实行了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全国农信社系统整体经营健康度稳步提升,资本充足率较改制前提升了11.7%,不良贷款率较改制前下降了18.3%,资产总额增长207%,负债总额增长191%,所有者权益增长4121亿元。
三是邮政储蓄银行浮出水面,支农发展潜力巨大。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和商业银行运行管理要求组建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实行邮政储蓄与邮政分业经营,为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基层网点遍布全国36000多个市、县和乡镇,已成为连结城乡法人机构的最大金融服务网络。
四是农业发展银行全面拓展业务领域,逐步形成了以粮棉油收购贷款业务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农村中长期贷款业务为两翼,以中间业务为补充的多方位、宽领域的支农发展新格局。
五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有序组建,试点效果显现。自2006年底中国银监会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以来,鼓励各类社会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3类新型机构,试点范围扩展至全国31个省(区、市),截至2009年11月末,全国已有138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业运行,实收资本55.30亿元,存款余额195亿元,贷款余额151亿元,累计发放农户贷款98亿元,累计发放中小企业贷款141亿元,多数机构实现盈利。
二、农村金融体制现存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探究
近年来,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整体上看,仍处于我国金融体系的最薄弱环节,由于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原因,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及其功能发挥仍存有很多障碍和制约因素,尚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和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要求。主要表现为:
1.农村金融服务供给难以满足新农村建设的资金需求。现有金融服务机构,特别是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竞争有限,很多传统农区、贫困地区的农村乡镇,除农信社和邮政储蓄银行外基本没有其他金融机构网点。加之业务功能单一,服务效率和质量不高,支农功能的发挥不尽完善,农民和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金融市场不发达,有场无市,“二元金融”鸿沟明显存在。究其原因:(1)由于农村信贷服务的商业性、市场化运作与农业信贷的低利性、政策性之间的矛盾。现有正规金融机构,不论是国有银行、农信社,甚至政策性银行,其改革趋向均为商业化、股份化。这种追求股东利益和盈利的政策取向,解决的是农村金融机构自身的组织机制培育问题,与农村领域偏重于政策扶持性的金融需求存在着明显矛盾。(2)由于“三农”发展对信贷资金的大量需求与日趋从严的信贷风险防范、约束机制之间的矛盾。农村地区现有风险分担和风险转移机制不完善,导致金融机构的涉农贷款发放日益审慎;加之银行业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贷款发放的严格监控,使涉农金融服务需求的季节性与日趋从严的信贷风险防范、约束机制之间的矛盾凸显。
2.虽然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实际运行绩效与改革预期目标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就产权结构和股权设置而言,股权高度分散,股东主体为农民,股东缺乏参与和监督农信社经营管理的积极性,由此导致农信社虽然法人治理结构的架构健全,但都摆脱不了功能发挥流于形式的桎梏。究其原因,本轮农信社改制,通过规范股金和增资扩股,股本金的真实合规性有了很大提升,产权关系明晰程度较改制前有了明显改善,但股权适度集中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一方面,绝大多数农信社的股东个数达到上万个,且多为辖内的农民,企业股东数量极少,加之股金中包含大量资格股,缺乏对农信社经营状况予以监督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大多数农信社高级管理人员的持股数量与一般股东基本相当,也无法发挥股权对农信社高管人员的激励作用。就农信社行业管理而言,《农村信用社省(自治区、直辖市)联合社管理暂行规定》(银监发[2003]14号)将省联社定义为“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市(地)联合社、县(市、区)联合社、县(市、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农村合作银行自愿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履行行业自律管理和服务职能,具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地方性金融机构。”但实际运行中,省联社和县联社之间呈现出一种“股权与控制权的反向配置”。基层信用社是县联社的股东,县联社是省联社的股东,形成“金字塔型”的持股结构;但在管理权限和职能划分上却是自上而下层层演进,上级联社在人、财、物各方面拥有对下级联社的绝对控制权,形成“倒金字塔型”的管理决策体系。“法人管法人”,下级信用社的管理层实际上只对上级负责,而非对股东负责,这种制度安排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股权与控制权的配置状态明显相悖。
3.面对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要求,涉农商业、政策性银行在支农发展中的作用发挥不尽完善。由于受农业生产周期长、贷款风险高等因素影响,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战略性调整,大规模撤并和收缩县域以下金融机构和营业网点,并收回基层贷款权限。农业银行的服务对象和业务范围从以往服务农业为主转向与工商业并重,2000~2006年间工商业贷款占比扩大了14.1%,与此同时,农业贷款比重则呈现出逐年下行趋势,7年间农业贷款余额减少了6538.8亿元,占比下滑逾50%,2006年农业贷款比例比上年下跌11.85%,支农作用明显弱化。如何处理好面向“三农”与商业化运作之间的关系,无疑将是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农业银行股改的最大难点和亮点。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惟一的支农发展政策性银行,由于受历史包袱沉重、信贷资本金到位少、一线信贷人员不足等因素的制约,开辟新的信贷支农项目和领域尚需新的制度安排。
4.农业保险及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等非银行类涉农金融组织在运行实践中障碍较多。目前,农业保险覆盖面窄,险种少,保费收入低,服务滞后,尚不能满足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的需求。据保监会介绍,2008年中国遭受的罕见雪灾和汶川大地震中,雪灾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500亿,而保险赔款只有33亿元左右,赔付不到实际损失的3%;汶川地震所造成的超过5000亿元直接经济损失中,只有5%投了保险,全国保险机构累计赔付仅1.93亿元。同时,农业保险的费率较高,有些农民因交不起保费而不参与保险;加之农业保险“高风险、高赔付”的特性,往往使保险经营者陷入“不保不赔,少保少赔,多保多赔”的境地。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为农业生产总值的0.04%,占全国财产保险保费收入的8.82%,农业保险的险种不足30个。在农村信用担保方面,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组织虽发展迅速,但类型各异,名称繁多,担保基金规模偏小,经营行为不规范;形为担保,实多投资;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关系不顺,行业自律以及监管不到位,风险及补赔机制尚未健全。
5.农村民间信贷活动频繁,但长期处于“非正规性存在”的尴尬境地,借贷行为亦缺乏正规制度性约束。基于农村信贷需求的季节性、多元化,信贷供给也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除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金融机构以及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金融组织外,农村领域业已存在大量的民间自发创新性组织,如农村社区发展基金、资金互助组织、以小额贷款为基础而运转的乡村发展协会等,虽能够灵活便利地满足农户和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却不能得到经营许可,其经营活动一直处于“非正规性存在”的尴尬境地,借贷行为亦缺乏正规制度性约束,拾遗补缺的作用难以有效发挥。
三、新时期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
新时期探讨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的路径选择,应将其置于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政策背景下予以思考、审视和定位。应着力构建分工合理、投资多元、功能完善、服务高效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显著增强金融服务“三农”的功能;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的作用,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不断提升农村金融体系的服务供给能力,推动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具体而言:
1.充分调动和发挥商业性金融机构的支农发展功能。按照国务院面向“三农”、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原则,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已经基本完成。今后工作的重点是加快推进农业银行“三农事业部”改革和完善其运作机制,稳定和发展农村地区的网点及业务,利用其在县域资金、网络和专业等方面的优势,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更好地发挥农村金融体系的骨干作用。邮政储蓄银行的特点是以小额贷款为特色,以农户、各级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为主要服务对象,今后工作的重点应是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地区的储蓄、汇兑和小额贷款功能,促进资金回流农村。
2.进一步完善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功能。适应粮棉油流通体制改革的新情况,农业发展银行在为粮棉油等农副产品收购提供融资支持的同时,应积极开展在政策性指导下有资本金约束的、与“三农”密切相关的业务,着力支持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生产环境、社会保障等公共项目建设,充分发挥农业政策性银行的导向职能。
3.深化农信社产权制度及其组织形式改革,切实发挥其联系农民“金融纽带”和支农发展“主力军”的作用。伴随农信社改革的逐步深入,新时期要按照市场化原则,以股份制为导向,全面深化农信社产权制度、法人治理、内控机制等各项改革,理顺管理体制,维护和保持县(市)联社的独立法人地位,促其真正发展成为服务“三农”的社区性金融机构。
篇7
一、农村广告对开拓农村市场的推动作用
目前,我国农村人口有9亿多,200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761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8.0%,增速连续5年超过6%。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9年《农村经济绿皮书》称,2009年中国农业生产仍将保持良好态势,预计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均为6%。随着收入的逐年增加,农村居民基本告别生存型的以必需品为主的消费模式,正向享受型、发展型消费转变。可以说,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点应该就在日益富裕起来的农村。在如今社会,广告已逐渐成为广大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成为农民选择产品的第一影响因素,因此如何尽快培养农村消费者的选购习惯,引导消费者进行理智消费,充分发挥农村广告的桥梁作用便显得尤为重要。靠广告在农村市场获得巨大成功的企业很多,三株药业就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例子,早在1996年三株销售额就一跃而达到了80亿元。但是也应看到,农村广告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农村广告在农村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文化消费水平低,广告到达率低
有统计资料表明,农村的消费需求落后于城市消费10年左右。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直接导致了媒介资源向城市的集中,电视有都市频道,报纸有都市报纸,而面向农村的电视节目和报纸却极其有限,加上农民的文化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居民,文化素养较低导致媒介阅听能力较差,因此他们没有像城市居民那样形成媒介消费意识和固定的媒介接触习惯,这样就造成了农村消息闭塞,广告信息流通不畅的局面。
(二)销售渠道不畅,妨碍农村广告推广
目前,农村广告普遍存在着与农民经济活动相关度较低的“产销不对路”问题,影响农村广告的推广和普及。在城市,商业资本发达,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套完整的商业体系,从大型购物中心到商场、超市、连锁店、专卖店、特色店、便利店、零售点各种满足不同需求的商业模式应有尽有,而农村目前只有小型的零售店和零散的集贸市场,甚至以物易物的情况还时有发生。毫无疑问,不发达的销售渠道增加了农村广告推广的成本和难度。
(三)农村广告鱼目混杂,虚假广告泛滥
当前在农村,广告市场比较混乱,虚假广告、虚假信息不断出现,以致于许多农民兄弟连连上当受骗,因而很容易产生对广告的恐惧感。农村是市场监管的薄弱环节,政府缺乏有力的控制手段,加之农民少有辨别商品真伪的知识,使得农村假冒伪劣以成本优势横行无阻,商家投入很大的广告推广费用,却为别人做了“嫁衣”。 在农村的广告,由于未经审查、登记,广告主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故意虚假广告。广大农民朋友由于缺乏相应的广告、商品方面的知识,对广告内容的真伪很难鉴别,被虚假广告坑害的事件屡有发生。
(四)农民缺乏品牌概念,消费意识较低
当前我国农村市场基本上处在比较典型的功能性需求阶段,农村消费者注重产品的实际使用价值,而不太注重产品的附加价值和精神享受;再加上农村的基础设施严重不足,造成了农村的消费环境不利于现代消费,农民当然就不会去购买现代化产品。因此,农村市场看似庞大,实际消费能力极低。在商品销售中,品牌永远是广告的主角,广告的最终目的也是要在消费者心中确立自己的位置。而让营销专家们头疼的是似乎价格决定了农民的一切消费行为,在他们眼中,品牌是模糊的、微不足道的、没有区别的。讨价还价在农村成了一种公开的买卖关系,建立在这种层面上的交易方式必然对品牌价值是一种解构,品牌缺席的消费观念如同给农民建了一堵广告的防火墙,使品牌广告难以侵入农民的头脑,无法起到劝其购买的功效。
三、对策及建议
以现代市场观念为指导,深入农村环境,对农村广告市场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研究,明确农村市场和农村广告的现状;产品的目标受众是谁,有多少人,有多少户;目标受众对本产品的认知、态度和购买行为及市场分布;用什么方法能刺激农村消费者产生购买兴趣;竞争对手在农村市场宣传的优、劣势所在。
(一)农村广告内容要着眼于农村市场
首先,好的创意是农村广告宣传的重要一环。广告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实现和消费者的心灵沟通是广告成功的一大表现。中国农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观念相对保守,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这就决定了好的广告创意不能拐弯太多、太抽象,也不能过多地讲求艺术表现,要通俗易懂,还要在接受新事物的方向上对农民做一定的引导,在广告创意转化为广告作品之后,实现内部结构的联系性。其次,要想实现农村广告的独创性,就要因地制宜,把农村当地风俗作为创作的素材。在周密、详实的市场调研基础上设计适应不同农村消费者的广告语、广告画面。
(二)要加强对农村广告的有效监管
在城镇、乡村的主要是户外广告,如果都要到县级以上工商局登记,既给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增加了负担,也不现实。对此,应将登记权力下放,强化工商所对广告的登记管理职能,把没有前置条件的外户广告以县级工商局的名义委托工商所登记,对有前置条件的户外广告仍由县级工商局登记。这样既方面了办事者,又把住了准入关,可实现对农村户外广告的有效监管。依托工商内网,工商局、各工商所将登记的户外广告录入到网上,局、所都可通过网上查看哪些广告是登记了的,哪些没有登记,便于及时进行监管。
(三)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广告方法和策略
企业衡量广告传播效果有两个标准,一是品牌价值建立,二是产品促销效果。从农村市场广告投放效果看,品牌价值建立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工程,而产品促销的效果会被很多企业所强调。当然,虽然同是三、四级农村市场,但不同的区域也就决定了不同的广告方法和策略,毕竟,作为一个新型市场,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去探讨、论证。不过,只要广告做得有趣,就能很好吸引人的注意,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如果企业真正地把农村市场放到与中心城市市场同样的战略高度考虑,三、四级广告市场的成熟也将指日可待。
(四)增强品牌意识,打造区域农业品牌
树立品牌观念,增强品牌意识是农业创品牌战略得以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纵观国内外的名牌产品,无不是进行多渠道宣传的,特别是将广告作为开拓名牌产品市场的重要策略。不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农业创品牌就无从谈起,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农民,都要充分认识到农业创品牌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从而自觉地走农业品牌之路。打造品牌要强化品牌广告意识,建立广告宣传与品牌服务系统联动机制。因此,品牌广告宣传,在推进产业化之始,就要列人产业经营内容,列人生产经营计划,进行有计划的品牌广告推介。
参考文献:
篇8
1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1.1农村发展模式粗放及产业结构不合理
我国农业发展及其结构调整已逐步形成了“高投入,高产出,高排放”的农业发展格局,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当前农村经济增长的特征是生产要素的产出率和利用率低下,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小。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农业产量至少有1/4是靠化肥、农药和地膜等化学物品投入取得的。过量的农药、化肥等的投入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并已经成为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①种植结构的变动。传统的粮食作物施肥量稳步增长的同时,蔬菜、果树、花卉等新兴的经济作物已经成为化肥消费的主体和化肥消费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化肥施用水平和化肥流失率具有正相关性,因此,种植结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业面源污染。②近年来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占农业的比重不断增加,由于设备落后,不能及时、合理地对畜禽养殖固体废弃物和废水进行有效处理,带来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并且具有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③盲目的调整行为。受利益的驱动,生态脆弱地区的大量林地、草地向耕地转化,造成水土流失、水体污染,林地、草地大量减少,导致对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大大降低,致使农村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1.2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的法制体系不健全
主要是:①环境立法很少涉及农村生态环境。②环保执法力度不够。
2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理念
应构建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农村发展中;建立符合实际的、激励和约束相容的区域农村生态环境政策、法律与管理体系。
2.1充分认识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性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区域和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已显得非常必要。发达国家成功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经验的共同点是:非常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将之视为环境管理的重要部分,非常重视对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估。因此,应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国外相关经验,提高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重要性认识,充分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将之作为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核心部分,并纳入新农村建设之中。加强对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和重点区域农村工业污染状况的科学评估,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监测监控体系,制定切实有效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政策。
2.2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当前粗放的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程度,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农业污染的主要来源。解决农业污染的关键是建立和恢复中断的农业内部物质能量循环流动的链条,减少农业生产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失。应以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按照循环农业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利用”的要求,从投入端、中间过程、输出端3个有机的过程构建农业发展模式。把专业化的种植活动和养殖活动结合起来,实现种植和养殖两部门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区域性的种养平衡,减少环境污染。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保持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健康。对于农村工业发展,应将减少污染做为重要考虑因素,纳入到经济决策过程中,在农村工业发展过程中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2.3构建完善的农村生态环境公共政策体系,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
由于农村环境污染复杂,来源广泛、分散,种类繁多,表现为复合型污染,因此,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政策必须影响众多行为者,应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并通过“连锁”机制来激励相关行为主体减少污染排放。综合运用包括产权制度、价格政策、财政政策等多种政策及补贴、教育、激励和行为标准等多种政策工具建立起有效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机制。
篇9
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一)积极地徒进农村的经济形势的转变以及农村的经济结构的调整
面对现在的农村经济的发展形势, 促进农村经济上升以及农民经济收人的增加的重要措施就是改变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创新农村经济形势的转变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发展,这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形式的重要的措施。主要是面对农村经济的市场上的发展,现在的市场经济逐渐的占据着经济形式发展的主线,并且依靠现在的科技进步以及经济区域发展的优势, 逐渐的向农村经济发展的横向与纵向进行转变。积极地发挥农村现有的经济优势, 因地制宜的进行经济的改善以及促进。以农村经济中的市场为主要的经济向导,进行经济的发展与增加,快速的发展市场经济, 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发挥农村生产中的农产品的生产以及销售, 将农产品的经济形式带动农村发展的经济形势。
(二)系统的管理农村市场体系的建立以及完善, 徒进农产品的流通
现在的农村经济中很大的矛盾出现在小农户与市场经济的矛盾,需要我们进行市场经济的推动,全面的建设合理的改善措施进行市场的管理, 降低农民与市场之间的矛盾,努力的推动市场上的调整,加大了解市场信息,并且充分的掌握市场的行情发展为农民提供便捷的农产品销售的渠道,并且一定要将农产品市场纳人到农业基地的建设中,重点进行改善与投资, 搞好市场的设施以及经营的方式, 根据农民的需求进行市场调节。促进市场与农民之间的关系调节, 搞好两者之间的联系,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进步。
(三)加大农产品发展的力度, 徒进农产品的良好经管, 提升农村整体的发展
篇10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教育的追求迅速增长,急切呼唤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本文就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参考。
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
1.部分教师专业态度不端正
目前,我国农村教育队伍相对稳定,大部分教师专业态度端正,但是,我镇属于比较边远的山区,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着专业成就不足,对教育工作这份职业出现怠倦思想,对农村教育事业失去了新鲜感等问题,对于教学,教师更多的是看作一种生活手段。
2.教育观念落后
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漠,教育教学观念落后,创新意识和教学研究能力不强,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依然是凭经验论教。
3.农村教师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欠缺
我镇教师基本都是从各级师范院校和其他事业转岗过来的,专业化知识本身就不足。有的教师兼教多门课程,在校所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不能很好地发挥在农村教育事业上。同时由于农村孩子的学习特征和教学特色,教师在读书时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起不到因材施教的作用。因此,农村的教育教学不管是在课本知识、素质教育、实践操作还是情感交流等方面,都不能与时俱进。
4.专业技术能力不足
农村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工作,发挥专业性的教学技能,就必须要掌握教学专业技能,有足够的课堂教学能力。然而,我镇大部分教师的专业技能还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二、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建议
1.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教师专业素养
首先,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论。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农村小学教师必须要更新教育教学理论,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教师还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如把个人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学习、集体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这既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教师还应开展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和积极性,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引导学生进入主动探究学习当中,营造欢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乐于学习。另外,应加强教师群体的沟通合作,相互交流信息,共同研究,发挥群体的作用与力量,打造出学校优秀的教研团队,使教师、学校得到共同提升和发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其次,要注重教育教学方法的更新。重视“自我教育”的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经常开展符合本镇实际的、有针对性的主题教研活动,由培养出的骨干教师作为牵引,充分发挥效应作用,让老中青教师之间实现传、帮、带的新气象,进行教学理论和教学行为的交流,共享教育资源,加快教师对新理念的吸收和运用,让更多的教师得到专业上的成长和发展,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和质量。
再次,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一桶水。可以通过专业学历提高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各种各样与教育有关的培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能力,通过与名师名校之间的交流弥补自己的不足。在现代科技时代教师还应掌握现代科技教育技术,应尽快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学技术手段,让科技走近农村学校。
篇11
2.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主要存在两个方面,没有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转移和劳动力素质偏低。目前农民进城主要是以流动人口的形式,工作的保障性较低,遇到农忙就回家种地了,没有实现真正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劳动力素质偏低方面,因为劳动力缺乏相应的技能培训,技能型的还不多,长期的体力劳动使得农民不愿意一直呆在城市,所以对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有很大的影响。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1.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解决农民的收入的问题是较为复杂的,只有不断的优化农业结构,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才能够实现农民的增收。在优化农业结构方面,需要做到以下三点:其一,优化产品的结构以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根据市场的需求,对农产品的结构进行优化,建立起可以调控的农产品结构,并且需要扩大优质粮食的生产,在保证粮食生产的同时,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规模,并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种植当地特有的作物。其二,建设优势产品产业带,因为每个地区的气候等原因的差异,各个地区的种植优势也不一样,所以需要充分的利用这一点,建立优势农产品的产业带,并结合当地的旅游,来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其三,规范农产品的加工标准,使得农产品能够通过世贸组织的这个机会走出去,农产品走向国外无疑能够有效的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需要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充分的利用好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可以组织农户进行专业化大规模的生产,不仅仅可以降低劳动成本,而且可以有效的提升机械化水平,可以使得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有很大的提升。其二,建立多元化联接机制,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并且完善相应的合同,保障双方的利益,并且根据发展进行不断的完善。
2.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为劳动力的转移奠定基础,城镇化的建设可以使得较多的剩余劳动力投身于城市的发展中去,获得相应的技能,这样就能够逐渐的在城市中扎根,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的转移。其二,拓宽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能够吸纳大批的劳动力,所以大量的发展非农业产业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其三,劳务输出来达到转移劳动力的目的,目前,劳务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模,劳务公司在提升农民收入的同时,保障了农民的权利,可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劳动力的转移。其四,加强制度的建设,保障转移的劳动力的利益。其五,需要加强教育培训力度,以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得到可观的收入,但是根据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培训的力度远远不够,还需要政府大力的支持,规范相应的制度,并对培训机构进行相应的扶持。
3.加强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对策
因为我国土地的制度和国家性质,导致了土地使用权流转缓慢,所以要实现土地所有权的有效的流转,需要制定相应的措施,并建立相应的中介组织,完善合同,并对其中的条款内容进行明细,对土地所有权的流转进行规范。同时国家需要鼓励和支持土地流转的行为,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打击不规范的行为。对于土地流转中介,国家需要给予扶持,但是不能够有政府机构直接代替,需要投入资金建立固定的工作地点,但不对中介进行干涉,使得土地流转中介真正的发挥其作用。
篇1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小学教师由过去的不理解课改到模仿再到现在的积极响应,经过一批教师不断的追求与探索,我们深切感受到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这在教师的素质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在农村,如何开展教研是值得农村小学教师思考的问题。
(一)时代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时代前进的必然。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前提下,课程设置也会落后于时代要求,这就决定了课程改革的必然性和常态性。既然课程改革已经全面推进,这就必然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要改革,教师应顺应时代要求,进行教育研究。
(二)社会需要。
教育要适应社会需求,教育的宗旨是为社会服务。这可称之为教育的总原则,也是最基本的原则。现在的农村家长在城市就业的越来越多,许多家长感受到了城市基础教育的优越性,希望自己的子女也享受这样的教育,但是受条件制约,他们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读书,所以他们将希望寄托在农村教育者身上。为满足家长的需求,农村教育者应提高自身教育素质,开展教育研究。
(三)个人需要。
当今社会就业压力大,随着教师待遇的提高,对教师的冲击也越来越大,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是值得每位教师思考的问题。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只有教研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这已成为年轻教师的共识,所以教研也是教师自身的需要。
二
综上所述,教育研究是农村教育的迫切需求,但农村小学教研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
(一)年龄结构老化,教学理念、教学手段陈旧。
当前,农村小学教师的队伍主要由以下三类人员构成,一是民师转正;二是八九十年代的中师毕业生;三是县内的代培教师。以我校为例,虽然是一所镇中心小学校,但由于远离县城,地势偏僻,部分有经验的中年教师通过考调和商调已进城或到条件较好的学校去了,剩下的教师年龄结构两极分化。在编教师年龄老化,五十岁以上教师占35%,由于差编,59岁的教师还战斗在教学第一线,为了补员近几年分配来了10位新教师,刚参加工作,经验不足。教师年龄的两极分化严重制约了农村小学教研活动的开展。
(二)专业人才的缺乏与教研层次的低下。
这里的专业人才既指在教研领域有一定建树的教师,又指音、体、美和英语专业教师。这些人才的缺乏导致了农村教研水平低下和教研科目的单一,认为教研就是上课、听课和评课的教师占绝大多数,而对音体美英语等学科的教研也是浅尝辄止。
(三)思想认识与观念更新的问题。
农村不少教师对教研的认识不够,认为教研的作用不大,教研只是走过场,作秀给别人看,不能体会教育中深层次的内涵,对新理念知之甚少,知道的也只是人云亦云,如“三维目标”、“以学生为本”等,但三维目标的内容是什么?怎样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本,则淡然置之。因此,思想认识不到位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教研的发展。
(四)教研平台少,教师展示机会不多。
如果一个学校教研开展得不扎实的话,那它提供给每位教师的展示机会仅仅是每学期一节的校内公开课,极少数教师能上学区、片和县级公开课,而外出学习、培训、考察更是难上加难,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很难提高水平。
(五)骨干教师的分散,使教师缺少交流的空间。
在农村小学,由于地域分散,考虑区域平衡,少数骨干教师分散到各个村小,这些教师在各个学校挑大梁,授课任务重,课头多,他们能努力完成教学任务已经不易,再让他们从事教育研究就显得力不从心。骨干教师没有时间和空间搞教研也是制约农村小学教研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
以上是制约农村教研的一些常见因素,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制约着农村教研的开展,以下列举一些发展对策,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以制度为保障,注重思想引领,将教研内化为教师的需要。
教研难,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对传统观念的突破,要想使得使得农村教研蓬勃开展,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教研制度和思想引领。教研制度是保证教师参与教研的根本,具有刚性的一面,而思想引领是教研活动出成果的基本因素,具有人文的一面。使教师认识到教研的重要性,自主参与教研活动,这不仅使我们学区的教研活动得以正常开展,而且教师也能从教研中体会到教育的快乐。
(二)务实开展教研工作,让教研实效体现在课堂,让教师领悟教研的魅力。
教研实效体现在课堂是教师长期参与教研的动力,任何一件事如果做了,但劳而无功,人就不愿再做了。教研也是如此,如果教研的作用不能在课堂上体现其作用,势必会对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务实开展教研,发挥教研的作用尤为关键,让教师真切领悟到教研的实效与魅力。
篇13
近年来,我国农村畜牧业在政策的扶持下,以及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农民朋友的努力下,取得了不错的发展,畜产品产量呈现持续大幅度增长的良好趋势,畜牧业专业化、产业化和科技化水平正在逐步提高,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一、发展农村畜牧业的重要意义
从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来看,畜牧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纵观国际社会,但凡农业发达的国家,畜牧业产值一定程度上都占到农业总产值的60%以上。从农业结构调整和综合效益来看,“畜牧业是一个承工启农的‘中轴产业’,既可促进种植业,同时还能带动服务业和加工业,能够有效转化粮食和其他副产品,形成农业内部产业和三次产业间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产品的多次转化增值,是新阶段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环节。” 同时从农民增收的途径来看,畜牧业优势明显:覆盖面广,受地域,气候等自然条件限制小,不论是平原、山区还是海岛都可以发展,既可以家庭分散经营,也可以集中规模经营。且生产周期短,商品率高,投资少,回报快,能够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新形式下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我国当前很多地区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不仅农业生产,连生态平衡都遭到严重破坏。现如今严峻的形式下,农业的发展方向,很有必要走有机农业和无机农业相结合的道路。发展畜牧业,是实现农业生产、生态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措施,带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性地位。首先,畜禽是制造肥料的机器。畜禽粪便含有多种有机质,如每吨猪粪含有机质300kg,相当于20 kg硫酸铵、20 kg过磷酸钙和10 kg硫酸钾。而且众所周知,粪便还能形成腐植质,促进土壤里面的微生物进行活动,有利于植物根系得发育和养分的吸收。其次,农村沼气的应用不仅解决了畜禽粪便的污染问题,提供了再生能源,而且沼液、沼渣应用作物农田,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保护了耕地,防止土壤板结,相应地还能够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第三,发展畜牧业可以行之有效地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实现“过腹还田”,防止以往秸秆大量焚烧的弊病,不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和破坏。
二、现阶段影响我国农村畜牧业发展的原因
近几年来,畜牧业的发展形势喜人,然而虽然有了看得见的大发展,创造了十分可观的社会经济效益,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一定贡献,但从当前农民发展畜牧业的情况看,仍然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
1、养殖户思想观念滞后,畜牧业生产方式停滞不前。由于长期的社会历 史环境的原因,畜牧业的生产方式受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的影响,绝大多数农民没有把畜牧业作为增加家庭收入的一大产业,始终认为只是一个副业而已,养殖禽畜主要是为了满足或解决自己平时生活所需,不是处于经济目的,更加提不上产业化经营。同时饲养方式依旧粗放和原始,一般仍以野草、自己种出来的粮食、剩饭菜等作为家畜的饲料,家禽一般实行随意放养、散养和圈养模式,因为技术条件不到位,呈现出家畜、家禽的成活率较低、养殖数量少、环境影响大、经济效益不高的特点。
2、资金的缺乏,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和完善,导致畜牧业发展也逐渐呈现微利趋势,规模化发展成为了必经之路,但是发展规模经营,需要资金的投入,而由于农民收入增长有限,同时相关政府部门的投入也有限,“加上农村金融体制不完善、农民贷款难、融资难、严重制约和影响了畜牧业扩大再生产,反过来也制约和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3、农村劳动力减少,畜牧业规模不断萎缩。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很多青壮年大批涌入城市,放弃农耕生活,留在家中的以老、弱、病残居多,猪、牛、羊等大一点的牲畜他们无力饲养,大部分家庭都只蓄养鸡鸭等家禽,所以家庭畜牧业发展情况不是特别乐观。
4、缺乏技术支撑,抗击疾病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由于知识构成有限,再加上多数农户年纪普遍偏大,他们缺乏相关知识、技术,对动物疾病防控能力较差,一旦遇到常规疫病或大规模的疾病,他们往往就束手无策,只能干着急,给整个家庭带来严重的损失,同时大部分地区政府相关部门也并没有开设相关的学习课程普及这方面的知识。
三、多措并举 发展农村畜牧业
如何在新的社会形势下,使农村畜牧业走上持续健康发展之路,真正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为农业经济发展助力,要从多方面全面细致制定计划举措,政府部门、农民养殖户要一起齐心协力为畜牧业发展贡献力量。
首先,应该大力支持发展龙头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毋庸置疑,经济是基础, 龙头是支柱。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坚持把畜牧业作为重要富民产业来抓,要使其作为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保障。按照“引一个龙头、兴一个产业、带一片农户、富一方经济” 的思路, 可以循序渐进地扶持发展一批竞争能力强、发展前景好、市场潜力大、技术水平高的龙头企业,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引导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发展壮大龙头企业还能够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吸引大批农民工返乡创业工作,为他们收入的提高提供保障。
其次,政府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同时要加大资金投入,可以制定财政预算,拿出专项资金, 可以在以下方面给予补贴和奖励:标准化生产、配套设施建设、畜牧项目招商引资等。鼓励养殖户扩大规模,提高他们发展规模化养殖的积极性。
第三,要建立完善农民发展畜牧业的公共服务体系。农民们从事畜牧业生产,虽然群体数量大,但是个体力量小,竞争能力弱,仅凭自身实力根本无法解决生产流通过程中各种复杂的社会化服务问题。因此,应该为以农户家庭为组织形式从事畜牧业生产经营的农民,提供切实可行的社会化服务职能,可以成立各种形式、多种功能的服务团体, 有效解决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发生的诸多实际问题。同时服务组织的多样化可以实现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努力尽最大限度的帮助农民们规避畜牧业生产经营的风险,提高他们的信心。
最后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畜禽疫病防治宣传工作。科学技术发展了,很多疾病可以预防和控制,政府部门应该要制定计划,实实在在提高农村群众对待畜禽防病工作的思想认识,大力推广普及科学防疫喂养知识,提高他们对动物疫病防控能力,使其在面对动物疫病的时候不至于手足无措。可采取制作宣传单或者广播等形式,指导农民科学养殖家畜家禽,使其趋利避害,降低风险。同时,最好能够组建畜牧医疗服务队,定时定点进行巡诊,随时向养殖户提供有偿医疗服务,同时还可以开展专项畜牧业知识讲座,农民了解了相关知识,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疫情病害的直接影响,提升养殖专业户抗击疾病疫情的风险能力。
总而言之,农村畜牧业的发展就像一棵成长的大树,现在已经枝繁叶茂,下一步是要努力发展成森林,这当然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鼓励,但是农民养殖户也应该努力提升自身对畜禽养殖的技术和知识方面的学习,同时应该学习市场经济理论的相关知识。毋庸置疑,要提高畜牧业综合效益,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大力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摸索前进。
(作者单位:湖南省安化县长塘镇动物防疫站)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