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事业单位物流管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事业单位物流管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事业单位物流管理

篇1

从现有文献资料中不难发现,同行在讨论财务管理优化主题时具有两大习惯,即习惯于从财务管理技术层面来寻找问题解决的措施;同时,习惯于从总括层面来考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且忽视了各事业单位因职能差异所导致的财务管理内容的侧重异同。鉴于此,笔者将从信息因素角度来考察问题的存在;并以“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单位”作为问题考察的载体。

本文首先提炼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反思;然后,对优化途径的构建进行思考。最后,给出具体的优化途径。

一、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笔者所在单位,承担为总局机关提供后勤服务的综合职能。从而,在财务管理流程的内在逻辑来看,遵循G—W—G`的资本循环公式。其中,以物资采购(G)为代表,以下将从三个方面总结出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采购经费审批方面存在的问题

1、技术信息使然。有关总局物资需求量或其它综合服务等技术信息,都不是财务管理人员能瞬间获得的。在有限理性的现实条件下,财务管理人员往往根据以往数据经验,及一系列形式要件信息来确定申请数额的合规性与否。

2、组织信息使然。建立在事业单位科层组织结构基础上的财务管理部门,仍然面临着委托—关系下的信息传递问题。即,基层部门对于物资需求和其它服务的具体信息更加了解,这样就在其自身所处信息强势的前提下,具备了实施机会主义行为的动机。从而,在材料申报上会影响到上级主管部门审批的合理性。

(二)采购经费流通方面存在的问题

采购经费流通方面主要包括两个内容:(1)经费流向;(2)经费流速。其中,前者在财务管理中更具有现实意义。结合上文“委托—”逻辑可知,随着委托链条的不断延伸,越往下行的民事主体对于经费使用的关切度就越低。此时,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必然导致上级主管部门,难以监管基层部门在资金配置上的状况。这样一来,就可推演出基层在资金分解中,对于资金使用监管可能出现失范行径。实践表明,上述所推演出的结果并不是空穴来风。

(三)采购经费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

对于具有财政拨款性质的项目采购经费,历来忽视对其效益性的管理。这种状况不仅不利于预算管理,也将对国家建设资金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所谓效益性该如何进行考核了。笔者认为,参照市场经济主体的资金效益评价原则,应从成本控制上进行把握。然而,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上级主管部门无法监控经费在使用中的效益水平。

(四)采购经费实报实销存在的问题

众所周知,针对物资的采购往往采取先借出经费,然后在采购完毕后借助采购发票来进行冲帐。然而,实践表明这时仍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其归因于,以原始凭证、票据等形式要件作为冲帐的依据,难以使服务中心财务管理人员确认要件背后经济事件的真实性和合理性问题。所谓“真实性”,即该经济事件是否真实发生;而“合理性”则指,经济事件是否与正常物资采购需求相背离。

二、针对问题的反思

以上存在的问题,将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两个方面,具体影响财务管理流程的优化效果。为此,这里有必要结合笔者所在单位职能,对影响因素进行解析。

(一)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是在合约还未签订之前,因信息不对称而实施的偏离正常轨道的行为后果。上文在谈到服务中心财务部门对于物资采购经费的审批,便体现为在合约还未签定之前所实施的行政行为。由于缺乏充分、有效的信息来源,服务中心财务管理部门在审定经费的拨付数额上将存在偏差。与此同时,服务中心在履行公权力时所内在的经济目标导向,也将因逆向选择而在物资采购项目拨款排序上出现偏差。结果,正该审批的项目被忽略的,直接导致了事后风险的发生。

(二)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是在签订合约之后,因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偏离正常轨道的行为后果。诸如上文提到的:针对经费流通、效益、冲帐方面的监管,都体现为这一概念范畴。因事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后果,在控制上存在着更大的成本支出,所以此时的问题解决难度也相应较大。

通过以上反思不难知晓,若要解决问题还需要从解决信息不对称现象着手。为此,可以引入ERP系统。

三、反思下的优化途径的解析

篇2

一、精益六西格玛理论概述

(一)精益思想

精益思想是在丰田生产方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综合批量生产与单件生产的优点是最大限度地消除浪费和降低库存以及缩短生产周期,力求实现低成本准时生产的技术理论。精益的指导思想是从顾客实际需求出发,精确地确定顾客价值,识别和优化产品价值流,并通过顾客需求拉动生产,追求完美。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流程整体优化,均衡物流,高效利用资源,消灭一切库存和浪费,达到用最少的投入向顾客提供最完美价值的目的。美国管理学家于1990年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生产经营管理理论——精益会计。即以价值流为核心,消除浪费为目的的精益会计观点。

(二)六西格玛管理

六西格玛管理是建立在测量、试验和统计学基础之上的管理方法,由摩托罗拉公司1987年首创。作为以全面满足顾客需求为关注焦点的现代质量管理模式,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六西格玛管理如今已经成为许多世界一流公司的管理范式。从实质上讲,它是一种从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演变而来的一个高度有效的企业流程设计、改善和优化技术,并提供了一系列同等地适用于设计、生产和服务的新产品开发工具。六西格玛管理方法的重点是将所有的工作作为一种流程,采用量化的方法分析流程中影响质量的因素,找出最关键的因素加以改进,从而达到更高的客户满意度。现在六西格玛已经发展成为以顾客需求为主体来确定企业战略目标和产品开发设计的标尺,通过使用数据和流程分析来减少过程变差和缺陷,以改进业务流程,从而增加客户满意度和利润的管理方法、管理哲学。

(三)精益六西格玛

精益与六西格玛具有很强的优势互补性,通过将精益和六西格玛进行有机整合,建立精益六西格玛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体系,协调运用精益与六西格玛两套工具,将有助于在消除过程浪费、减少过程波动的同时,加快过程速度,提高质量水平,真正实现利润最大化和顾客满意的双赢目的。

二、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财务管理意识淡薄,理财观念陈旧

大部分事业单位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对财务管理认识不到位、粗放型管理、对财务管理的职权不分等情况,财务管理部门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环境,理财观念陈旧,普遍存在着“等、要、靠”的现象。一些单位领导不重视财务管理,财务监督职能难以发挥,违规违纪现象不断发生,而且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参与财务管理的意识不强。部分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工作缺乏创新意识,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比较差,对财务管理的理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了解甚少,没有把单位财务管理作为议事日程加以研究和探索,致使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严重脱节。

(二)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职业道德不强

从事财务工作的人员不仅要有财务会计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掌握本行的财务会计各项法规、税收法规以及其他的财经法规制度。部分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管理观念陈旧,理财知识欠缺,理财方法落后,职业道德意识不强,对会计制度、法规不熟悉,处理业务能力不高,习惯于按单位领导吩咐办事,从而导致财务人员对不合理的财务收入及会计核算的违规事项无心监管,无力监督。

(三)财务分析观念比较弱,财务分析管理存有漏洞

由于事业单位所需经费一般由国家财政全部或部分补助,形成了事业单位只重视会计核算、忽视财务分析的现状。财务人员一般用季度会计报表或年终决算报表的情况来代替财务分析报告。即使进行财务分析的单位也存在着财务分析报告模糊不清、形式单一、质量不高等现象,采取的分析方法也不够灵活、创新。参与财务分析人员的管理意识不强,参与单位管理的机会少,对本单位业务的现状、问题和今后的发展缺乏全面了解,只能被动地通过财务收支来判断,难以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财务信息依据,使得财务报告为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的功能大大削弱。

三、实施精益六西格玛财务管理的策略

精益六西格玛是消除浪费和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统一,是人、过程和技术的集成,是当今世界上最为实用、最先进的管理方法理论之一。精益六西格玛在财务领域的应用应从管理理念、管理人才、信息管理体系、财务分析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积极推进财务管理的现代化,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和事业单位发展要求、科学的精益六西格玛财务管理体系。

(一)树立适应市场经济和事业单位发展要求的精益六西格玛财务管理理念

篇3

物流管理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级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中从事物流管理工作和与物流相关的铁路,航空,港口,仓储等管理和技术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交通、互联网、贸易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交通/运输/物流;

2 互联网/电子商务;

3 贸易/进出口;

4 新能源;

5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仓库管理员、物流专员、采购主管等工作,大致如下:

1 仓库管理员;

2 物流专员;

3 采购主管;

篇4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专业链接:学习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基础知识,接受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训练,培养具有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

就业走向:在外向型企业、外贸公司、政府对外经济贸易管理部门、相关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

院校推荐:对外经贸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重庆大学、长安大学、海南大学。

工商管理专业

专业链接:学习管理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基本理论,接受企业管理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能分析和解决企业经营管理问题。

就业走向: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

院校推荐: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辽宁大学、四川大学、郑州大学。

志愿导航

工程监理专业

专业链接:学习建筑制图、工程测量等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了解建设法律法规,掌握现场组织、项目管理、施工管理等实践技能。

就业走向:可在监理公司、建筑施工企业、企事业单位、房地产公司等从事监理员、施工员、材料员、质检员、安全员、造价员制图员等工作。

院校推荐: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物流管理专业

篇5

所谓教学团队,是指由少数技能互补,愿意为共同的远景目标、某个具体的教学目标或工作方法而分工合作、相互承担责任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高职教学团队的合作,有全体内部成员之间的合作和团队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另一方面,高职教学团队的教学研究与改革,要紧紧围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行业要求和标准而展开。现代物流集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于一体,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建设高素质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对于提高现代物流人才培养质量、确保物流专业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和培养满足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物流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近三年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通过引进、进修、企业顶岗实习等培养途经,建设了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爱岗敬业、数量充足、年龄结构(45岁以下13人,占专任教师86.67%)、学历结构(硕士及以上学位11人,占专任教师73.33%)、职称结构(高级职称教师7人,占专任教师46.67%)合理的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过程

1.以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核心。建设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学团队,不能仅依靠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提高技能或一味增加兼职教师的数量,而应以校企双方工学结合为合作平台,构成学校专职和企业兼职的两支力量,共享教学资源,人才双向互动,以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完成开放式的高职教育教学过程,实现整体效应,达到教学团队师资结构的重构。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5人,其中:专业骨干教师6人(占40%);另外,宝马公司聘用2位教师为零件类培训师;具有双师素质教师12人,占专任教师80%;具有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教师7人,占专任教师46.67%;专业教师定期深入企业一线进行顶岗实践。团队结构的合理性是专业教学改革取得好的成效及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物流管理专业从行业企业聘请技术专家5人、能工巧匠15人,共计20人担任兼职教师,专兼职教师比例为1∶1.33。对于兼职教师,参照其职称与工程实践资历,把兼职教师分为兼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实行分类管理。校外兼职教师参与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学生校内外实训和企业顶岗实习指导及毕业论文指导及答辩工作、开展物流运营管理专题讲座。学院实行弹性灵活的教学时间安排制度,在晚上和双休日安排课程,为兼职教师来校授课和指导实习实训提供了便利。校外兼职专业教师已经成为物流管理专业教师队伍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本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院为加强企业兼职教师建设,制定了《外聘教师招聘与管理办法》等制度。

此外,物流管理专业还实行专业核心课程的“双教师制”,为每位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师配备一名企业兼职教师。学校教师承担通用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企业兼职教师承担实际运作经验和特殊技能内容的教学,保证校内教学的实用性和时代性。

2.以专业建设、课程改革作为教学团队的目标指向。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目标应是针对市场需求、针对学生来源、针对高职特点,以就业为导向,建立灵活多变的专业设置;以应用为主旨,推动突出人才定位的课程改革。教学团队必须以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为基本任务,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了解职业岗位群,组织适用于就业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课程体系。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于2002年开办物流管理专业,是广东省最早开办此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之一。2008年物流管理专业被确定为首批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

经过近3年的发展,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逐步完善,并建立了《物流业务基础》、《仓储管理实务》、《配送组织与管理》等13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知识和技能要求。课程标准重修后,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物流管理专业紧紧围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的理论和方法,校企合作建立了《物流运输管理实务》、《供应链管理》、《物流业务基础》、《采购与供应管理》、《仓储管理实务》5门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有1门拟参加院级精品课程的评审),每门优质核心课程均有配套的教材、课件、案例集、网络课程、实训指导书等教学资源。此外,《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国际货运实务》网络课程建设工作已经启动。

为了使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能尽快使用适合于高职高专的教材,学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材建设规划工作。近3年来,专业专任教师主编或副主编高职高专教材13本,参编教材4本。学院鼓励专业教师与企(行)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和体现“工学结合”的自编教材,物流管理专业与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4本和体现“工学结合”的自编教材1本。

3.选好教学团队带头人。教学团队带头人是团队的核心和灵魂,具有教学改革实践者和团队领导者的双重角色,不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娴熟的教学技巧、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以及创新能力,还应在某一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学术成就和敏锐的洞察力,能够把握专业发展的前沿和未来发展方向;具有团结人、凝聚人的人格魅力和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

近三年,物流管理专业培养专业带头人2人(占13.33%)。专业带头人理论水平高、行业知名度广、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技能熟练。均是高级物流师,有的被评为广东省第六批“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现被聘为广东省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和国家物流师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等。有的担任全国现代管理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专业教师、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职业教育分会港航物流与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4.借助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促进校企合作,扩大社会服务,提升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师资资源,积极为社会和行业、企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近3年物流管理实训基地为兄弟院校和企业提供培训人数达711人次,年平均培训237人次;接受兄弟院校参观和交流57人次。

2009年6月26-27日学院成功承办“首届全国高职高院校物流技能竞赛广东赛区选拔赛暨广东省首届高职高专院校物流技能竞赛”,全省32所高职高专院校派出了代表队参赛。学院代表队获得团体、“现代物流理论应用技能奖”和“现代物流设备操作能手奖”3项冠军。

2010年6月24-25日学院成功承办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0年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广东赛区比赛并荣获大赛优秀组织奖。全省36所高职高专院校70个代表队共117名指导教师、280名参赛选手参加了比赛。学院代表队分别获得企管沙盘二等奖、物流沙盘优胜奖。

物流管理专业重视教师科技开发服务能力的培养,引导教师主动为行业、企业服务,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实际需要的应用技术研究与服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3年来,物流管理专业承担各类应用技术研究与服务项目6项(其中广东省交通厅项目3项、香港新创建公司项目3项),项目总经费达87万元。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物流运营管理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充分体现高职特色,物流管理专业依托广东交通行业,近3年新增9家校外紧密合作型实习基地。实习基地运行良好,为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提供了大量毕业顶岗实习机会,实现学生在校期间有不少于8个月的企业实习时间。

2010年10月20日学院成功承办广东省物流行业协会“第六届校企高层对接会”。搭建了学院与企业会员之间的资源共享平台,对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参考,开拓了学生的顶岗实习和推荐就业的渠道。

5.提高教学能力,培养人格魅力,加强团队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专业教学的成功不仅需要团队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准,还需要他们研究专业教学论,并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对职业教育师资来说,其教学理论方面的知识还必须符合职业教育及相应专业的特点,有特定的指向和独特的视角。

近三年,物流管理专业教师40多次参加校内外组织的业务培训活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育技术培训、专业技能训练等),专业教师的高职教育理念和技能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物流管理教学团队有7人共18人次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或教学质量进步奖,有1人被评为教学能手,有1人被评为教学名师。

近3年以来,物流管理专业依托行业和企业,从专业实际出发,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专业教师主持和参与了教研教改课题13项,其中,省部级(含)以上7项,院级6项,项目总经费46.9万元。通过主持的教科研课题及教改工程项目的开展,打造了一支整体素质在省内领先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

三、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管理策略

1.建立健全教学团队管理及运行机制,教学团队管理及运行机制分外部和内部。在教学团队的内部管理制度上确立学术权力的地位,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适当分离,扩大教学团队的管理自。教学团队负责人在改革教学模式、内容、方法,制定团队工作计划,决定团队成员的组成,调控内部经费,考核与评价成员,实施分配办法等方面均应有相当的自力。而学校管理层则从发号令者变换成团队的指导者、支持者和服务者,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体制与机制来为团队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同时,积极整合教师资源,为教学团队的组建和发展构建平台。为此,学校要改革教师人事管理制度,淡化教师的系部所属关系,在全校范围内整合教师资源,从行业和企业中挖掘教师资源,鼓励组建跨系部(部门)、跨行业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近年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教学团队建设,积极探索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的改革,专门制订了《骨干教师选拔培养办法》、《“双师”素质教师培养工程实施意见》、《“双师”素质教师资格认定的暂行办法》等文件。根据原人事部、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广东省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意见》和《关于印发《广东省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做好我院“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进一步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2.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形式有工作激励、机会激励、文化激励、薪酬激励。从物质上的激励可以在专门的津补贴和奖金、职称评聘、外出培训、人才选拔、科研立项、年度绩效考核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精神上的激励,可以通过树立典型,加大宣传,全力营造团队建设的浓厚氛围,给团队以精神的优越感。在物质激励方面,要注意分配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不要让团队成员背着包袱开展团队工作,否则可能会起到相反的导向作用。对从行业和企业中聘入的团队成员,可考虑纳入学院兼职教师队伍管理,享受兼职教师的相关权利。

另外,应有专项经费保障,把教学团队建设与现有的特色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结合起来,把教学团队优秀标准与衡量这些项目建设的成效有机结合起来,对教学团队的成果给予必要的物质激励。学院制定了《关于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学质量进步奖评选办法》、《教师教学质量等级评定办法》等文件,对教学涉及到的各环节都制定了相应标准,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提供了良好的制度。

3.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学院根据教学团队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以业绩为核心,以同行认可为重要指标,建立科学、有效、公平、公正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使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能切身地感受到学校对自己贡献的认可和客观、公平的评价,保证教学团队的高效运转。例如,教师的薪酬分配实行“岗位实绩管理”,将教师在教学团队中承担的岗位和创造的业绩与岗位绩效直接挂钩;在教学团队内部,实现教师竞聘上岗和末位淘汰制,促进专业教师的合理有序流动,优用劣汰;建立学校评价、学生评价以及团队内部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教制度,考评教学改革以及人才培养效果的优劣,为教学团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保障。

四、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成效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物流管理专业已形成了“报考率高、录取分数高、报到率高、专业对口就业率高、用人单位满意率高”的良性发展态势。2008~2010年间:专业招生第一志愿上线率分别为1104%、730%、657.61%;录取新生报到率分别为88.24%、95.21%、87.72%;当年年底总体就业率分别为100%、99.45%、100%。近两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评价称职率为94.5%,优良率为55.9%。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带动了报关与国际货运、连锁经营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的整体建设与发展,形成了以物流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现代流通类专业集群优势。

参考文献:

[1] 陈建孟.基于创新团队建设的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思考[J].高教与经济,2008,(4):18.

[2] 张光春.高职院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职教与成教,2008,(3):491.

[3] 金南冬.把握关键建设高职院校教学团队[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2):56-57.

[4] 段圣贤,陈建华,李艺.基于集团化办学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创新研究――以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消费导刊,2009,(9):167-169.

[5] 马宁.高职院校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7):29-31.

[6] 常忠武,钮立新.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应重视教学团队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0,(6):70-71.

[7] 骆志勇.高职学院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育教学团队建设[J].内江科技,2008,(1):104.

篇6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物流管理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理论界和产业界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问题越来越重视,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刚刚起步就开始了全面提速,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学历教育开始启动,很多学校设立了物流管理本科专业,少数高校开展了物流管理的研究生教育;二是物流管理教育科研队伍不断壮大,在这支队伍中,既有一直从事物流管理教学与研究的老专家,也有国内培养和海外学成归来的优秀中青年者,他们专注于我国物流管理学科的建议和发展,倾心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为我国物流管理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推动了我国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发育和健康成长;三是不少物流企业也都加入到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中来,对内对外提供物流管理的培训服务。

二、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与就业现状

(一)物流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

物流管理专业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物流管理、物流社会服务、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等领域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本科的教育重在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将来能够在流通管理部门、内外贸公司、物流企业和相关部门部门、物流政策研究部门等各类组织中从事物流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应用性都比较强的专业。因此,该专业培养出的学生将来能够在政府机关、流通管理部门、内外贸公司、物流配送中心、大中型物流单位从事物流管理与实务工作。

物流管理专业由于其自身的广泛性,市场适应性强等特点决定了该专业的学生有很大的就业空间。该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大体分为三类:一是进入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二是进入各类物流管理部门,成为各级政府公务员。三是进入企事业单位物流业部门从事具体业务工作。后两类的具体就业方向有: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内外贸物流公司、物流配送中心、物流设计与规划部门和大型超市等。

(二)物流管理专业目前的就业状况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属于理科、文科并兼性专业,相对其他专一类毕业生来说,其就业难度面就要困难得多,就业机会也就难得多。因此,总体说来,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状况不是很乐观。尤其在我国物流管理部门刚刚从原来的仓库管理、运输部门管理转变而来,对其需求量的不大以及竞争程度的激烈,该专业毕业生能够进入各类物流管理相关部门的比例很小,大部分毕业生将在各类企业单位从事与物流相关的工作或其他管理性工作等。

三、物流管理专业就业难的原因

(一)当前物流行业发展不完善

由于目前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的不完善,从事物流业各项工作的人员队伍参差不齐,以及很多中小型物流企业大部分都是从运输业和仓库转变而来,这些企业中的员工大部分都停留在招运输工和仓库保管员及搬运工概念,真正的物流人员等工作都给一些非专业性人员来做,从而导致了工作的低效率。但现实条件又不允许这些企业马上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因为要考虑到很多相关因素。因此,这些不足还有待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造就招聘的员工必须具备物流管理与技术人才。

(二)人才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

由于近几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所带来的需求关系的变化使大学生在择业时的谈判地位急剧下降,这不仅表现在收入水平的下降,还表现在就业单位提出许多不合理的要求,这也严重妨碍了大学生的就业。根本说来,这种扩招没有面向市场的需求,没有以市场的就业行情为参考而及时调整招生规模和培养方向,这就导致了人才的供给远远大于市场的需求。

(三)学生的价值判断盲目

当下,很多学生的攀比与求高心理十分强烈。这种不能给自己合理定位而产生高期望值的盲目求高心理,往往使自己与很多用人单位失之交臂。

(四)学校在实践环节的重视度不够

在很多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实践环节的教学摆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这种现象势必造成学生在实习方面收效甚微,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差。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种学生自身能力的不足与企业高要求的脱节最终影响了企业对此类学生的聘用。

四、促进物流管理专业就业的几项措施

(一)关于学生自身方面

针对学生的价值判断盲目问题,需要学生认识到社会就业的整体趋势,自觉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其次,大学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做人”的素质。有些大学生意识落后,只重视对学校所安排课程的学习,不注重对自己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造成毕业时高分低能,不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在当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既懂物流专业知识又懂物流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大学生不但要掌握必要的书本知识,还要重视对自己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关于学校方面

1.首先,学校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调整,做到整体优化,重视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加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专业应变能力。其次,学校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不断补充学科前沿知识,用先进的知识理念充实课堂教学,改变教师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的状况,并且积极主动地参与企业的课题研究。

2.学校要切实重视与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畅通的就业实习渠道,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学校要多组织学生参与物流业调查等工作,并且推荐学生到相关部门进行认知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

3.学校应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具体用人需求特点以及历届毕业生的工作表现反馈情况,掌握第一手市场需求和反馈信息,调查目标市场的需求特点,即用人单位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人才应具有哪些知识和能力,了解市场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并把以上相关信息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定位自己。

五、结论

综上所述,只有在政府政策疏引、学校教育培养结构调整、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的正确定位等综合引导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才能够得到解决。但是,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问题是一个长期的问题,需要政府、学校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大学生要在政府、学校的帮助下,转变就业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自觉深入物流企业单位中参加实习性劳动,在社会实践中接受实际环境和岗位技术的要求,争取早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篇7

由于高职物流管理开办的时间较短等原因,在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办学实力不强,投入不足,缺乏创新机制,还存在一些问题: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校企合作难以深化、专业建设思路模糊、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不清、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不尽合理、实践实训流于形式、“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材选用及教学条件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高职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高职物流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1)高职物流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是:培养适应21世纪服务于宝鸡地方经济社会物流发展需要的,掌握现代物流采购、仓储、运输、配送、信息处理、物流系统规划设计、物流服务等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良好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养的,能胜任物料采购与控制、仓储管理、运输组织与调度、配送策划与管理、信息处理、跟踪调度、物流销售及客户服务、物流系统初级规划设计的适应中小型物流企业及相关事业单位的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端技能人才。(2)高职物流技能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宝鸡职业技术学院经管类职教集团、陕西省省级经管实训基地建设和会计电算化专业及专业群省级示范基地建设的大好时机,实施“五个对接”,在学院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2+0.5+0.5”三段式教学模式下,融合国家物流师职业岗位标准,分析本专业应具备的能力、素质、知识培养规格,针对运输、仓储、配送、采购、营销、信息等主要岗位群设置课程,确定对应的课程设置与标准,整合课程内容,制定了以突出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宽平台、多方向”的理论教学体系、“开放式、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和“四好”(好品德、好技能、好形象、好使用)素质教育体系,突出实践技能培养,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按1:1.2组织教学,集中实践,保证职业通用能力训练,强调职业技术能力训练,突出职业方向技术能力训练,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群的胜任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确定了《物流管理实务》、《物流运输管理实务》、《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物流采购与供应》、《物流营销实务》、《第三方物流》为核心主干课;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评定,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校内考核和与企业共同考核、常规考核与技能测试并行的多元考核评价体系,最终实现双证率达100%,就业率达到95%,单位满意度为90%。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如下表所示:

三、基于工作流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顺应国家高职教育改革的政策要求,为了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目标,宝鸡职业技术学院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采取基于工作流程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与物流企业专家形成专兼结合的课程建设团队,一起编写开发《物流管理实务》、《仓储与配送管理实务》、《物流企业会计》、《物流运输实务》、《物流营销实务》等5门工学结合优质核心项目化课程,开发《物流管理实训》、《仓储与配送管理实训》、《物流企业会计实训》3部校本教材,实现课程内容与物流职业标准相对接,提高教材推广普及性。利用“现实的教学平台和网络教学平台”两个平台进行课程建设,建设教学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与集成度和开放型。

四、校企深度合作,加强建设仿真性、生产性、开放性实训基地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与陕西物流采购与联合会深度合作,加强仿真性、生产性、开放性的陕西省经管物流多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专业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生产顶岗实习四个层次建设“多环节、多岗位、多流程”的校内仿真实训基地,可以进行会计、营销、订单、信息、仓储、分拣、包装、配送、ERP管理、电子商务、网络营销、金融服务等综合操作,提高学生实践操作技能。依托宝鸡经管类专业职教集团,整合资源优势,改革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在与宝鸡蒙牛集团、康龙物流、华誉物流、宝鸡邮政物流、宝烟物流、宝鸡车站货运处、陕汽物流、宝商佳美家超市等单位开展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深化“产业+企业+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共建机制,打造教学、育人、就业、服务四位一体的校企合作机制,实现多方共赢。

五、岗位对接,实施“双证制”的“校中工厂”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将国家物流师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双证制”,“订单式及“校中工厂”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职能定学、工学交替、理实一体、课证融合”的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双证率达100%。

六、基于校企合作,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内配外引,聘任(聘用)1~2位具有物流行业影响力的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引进物流企业3~8名能工巧匠和物流技师担任物流管理专业兼职教师,进行现场或网络远程指导实践教学;教师定期到优秀物流企业(如华誉物流)顶岗挂职锻炼,切实提高教师实践技能,达到双证书双能力,力争3~5年建设,双师型率达到85%,“双师结构”特色鲜明。

七、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对策及建议

基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对策及建议:有打造地方专业特色;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准确定位、健全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尽快出台增强企业吸引力的政策制度;建立仿(全)真教学环境,丰富“体验式”教学手段;加强校企课程团队建设,创新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增强地方专业特色为重点,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共同提高职业教育水平;以赛促教,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适应经济发展,调整物流专业方向;深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改革,建立激励机制。

总之,基于校企合作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在正确定位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就业去向的基础上,适时调整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方案,重构课程体系与教学组织,深化体制机制及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物流专业地方特色,突出岗位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当地物流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邓小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篇8

1 宿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宿州学院是教育部2004年批准新建的地方性、综合性、应用型本科院校。宿州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从2007年第一届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招生算起,至今已招收了6届学生。截止目前,已有3届物流管理专业专科毕业生进入到企、事业单位从事仓储、配送方面的工作。根据毕业生的反馈,认为在学校学的理论知识比较多,但是进入工作单位以后实践能力跟不上,很多学生在校期间没有见过货架、叉车等仓库常用设备,进入仓库以后完全不会使用,这些简单的操作技能都需要一段时间来学习,而用人单位则希望高校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以后马上能上岗操作。这就造成了一方面用人单位招聘不到物流人才,另一方面物流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工作的局面。这主要是因为宿州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够成熟,宿州学院2004年才升为本科,2007年才招收第一届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办学时间短,经验不足,在实践教学环节投入的力量不够,造成毕业生的求职劣势。

2 应用型本科《仓储与配送管理》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2012年宿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管理教研室购置了一批物流设备,组建了物流管理实验室。基于此笔者设计了《仓储与配送管理》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

2.1 货物存取实践系统

由托盘货架、托盘、手动搬运车、手推车等组成货物存取实践系统,训练学生先将货物在托盘上放置好,然后利用手动搬运车或手推车将托盘货物存入货架或从货架里取出来。通过该实践训练,一方面让学生熟悉仓库的存取作业要求,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切身体会仓库中使用托盘和货架存取货物的优点,可以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

2.2 货物拣选实践系统

由电子标签系统、周转箱、无动力辊筒输送链等组成货物拣选实践系统,训练学生利用电子标签系统进行货物的拣选作业,并利用周转箱和无动力辊筒输送链实现货物的自动输送。目前很多仓库和配送中心都配备了电子标签系统,通过该实践训练,可以让学生掌握电子标签系统的使用方法,为走上工作岗位做准备。

2.3 货物打包实践系统

由半自动打包机、条码打印机、条码称重机等组成货物打包实践系统,训练学生必须按照要求的重量将货物进行打包操作,并在外包装上打上相应的条形码。通过该实践训练,学生可以掌握打包机、条码打印机的操作方法,并牢牢树立货物离开仓库之前必须进行合理的包装,避免货物进入下一道物流环节由于包装问题造成的货损的观念。

2.4 数据自动录入实践系统

由无线手持终端、条码扫描终端组成数据自动录入实践系统,训练学生利用无线手持终端、条码扫描终端将货物信息、货架信息输入到计算机里。通过该实践训练,一方面学生可以掌握无线手持终端、条码扫描终端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切身体会到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效果,强化课堂所学的知识点。

2.5 物流综合系统

物流综合系统包括基础资料管理、仓储订单管理、仓储管理、商务结算、决策管理等核心子系统,系统能够与自动仓储、电子标签分拣、POS、数据采集器、RFID等设备实现无缝连接。该系统可以实现以下的操作:(1)可以实现仓储出入库的标准作业流程和个性化作业流程配置;(2)支持入库作业辅助路径优化、出库作业拣货路径优化;(3)支持联合拣货作业,处理多订单批量调度和拣货;(4)支持可视化库存管理、库龄管理、库存监控、保质期管理和越库管理;(5)支持基于库存、品类和作业频率的ABC分类管理及图示;(6)支持3种以上的储位分配原则(包括货品临近策略/客户临近策略/空货位策略等);(7)支持多种拣选方式(摘果、播种);(8)具有成熟的结算体系,能够对仓租、仓储作业费用进行结算。通过该系统的训练,学生可以全面掌握仓储、配送作业的作业内容、作业流程,熟练使用信息系统对仓储作业过程进行管理。

在上述的五个实践系统中,最重要的是物流综合系统,它控制其他四个实践系统。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可以看出在相同的实践条件下哪个小组的仓库利用率最高、货物周转率最快、仓储费用最低、利润最高。通过比赛的形式,激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充分的动手动脑,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 结论

《仓储与配送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 需要教师根据讲授的内容, 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践条件, 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结合起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篇9

4、物流管理专业:本专业培养有工商企业管理、经济贸易和电子商务应用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备物流管理基本技术技能的,能在工商企业从事与物流相关的管理、经营工作的大专层次的人才。学生经过基本训练,从而具有在相关企业承担物流管理、经营工作的基本能力。

5、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毕业后可从事船舶修理、船检与制造等工作,很多时候需要在船上作业。就业方向:航运企事业单位从事远洋和近海船舶的轮机管理工作,也可在航运机务部门、港务监督、船检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

6、铁道工程技术专业:铁道工程技术专业着重培养能从事铁路线路勘测设计和施工组织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据业内人士称,这个专业在铁路里是最吃香的主干专业,学好了很有前景,但工作非常辛苦。

7、药物分析技术专业:药物分析技术专业属于生化与药品类中食品药品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比较多,可以做医药企业做医药代表,工作会比较辛苦,但是收入也会相应教高。到医院的药房或者药剂科工作,工作较稳定,福利待遇也非常不错,唯一一点就是会比较枯燥无聊。

8、市场营销专业:本专业主要培养了解贸易相关知识,熟悉国际贸易实务,能熟练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具有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和熟悉市场营销管理的应用性高级专业人才。毕业生可从事市场营销的调研与策划、市场开拓、机电产品的销售和服务,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及咨询等工作。

篇10

航空物流是以航空运输为主要运输方式来满足客户需求,从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原产地到消费地进行高效率、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的计划、实施与控制过程。它既包含空中运输环节又包括地面综合物流处理环节,通常会以机场为立足点,协同空中运输的地面物流处理环节,涉及物品装载飞机前后离开发货人或到收货人的包括地面配送、装卸、简单加工、仓储、空运、信息支持等服务的有机结合。随着经济的发展,航空物流作为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同时,经济的飞速发展又促使航空物流内部不断升级,这就使之对“复合型物流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复合型物流人才既要懂得物流技术,又要懂得物流经济,还要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成为储存保管、运输装卸的专家,以及掌握企业供应链流程,熟悉物流信息技术系统,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外语知识、安全管理知识、法律知识。

经济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人才的培养也必须根据市场需求来规划。因此,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满足航空物流市场的需求,尤其是要培养具有民航特色的复合型航空物流人才以推动航空物流业的发展。

二、培养具有民航特色的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的必要性

1.航空物流人才链培养现状

由航空航天制造产业链拉动的物流人才,尤其是航空物流人才需求紧迫,同时,与航空航天制造产业链强关联的高科技产业链也对以航空物流为特色的复合性人才需求旺盛。能够满足这样的产业链需求的航空特色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必须具备熟练掌握国际贸易、国际结算、报关、报检、运输专业、仓储专业、物流信息和管理等知识和技能。而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现代物流教育的培养模式与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着较大差距。近年来,随着我国物流教育的发展,一些高等院校培养了大批的物流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但这远远满足不了航空物流业对于人才的迫切需求。根据2003年全国高校招生目录统计,正式招收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及其方向的高等院校已达171所,其中,本科院校为47所,占全国本科院校的7.355%,占全国高校的3.239%。但这些学校的物流教育多属于社会物流教育,即只包括基础物流课程,而缺乏特色物流教育。因此,在缺乏良好的智力支撑的情况下,航空特色型物流人才的稀缺已经成为制约航空物流业飞速发展,形成产业链,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的最大瓶颈,同时也严重地制约着整体产业链的形成与发展。

2.物流企业人才需求分析

调研了航空物流链上具有代表性的多家企业,航空企业大田集团有限公司,机场货运企业上海东方远航物流有限公司,运输企业中国货运航空公司等,各位领导明确指出企业需要掌握“航空物流”知识的物流专业人才。

(1)企业需要掌握航空物流专业基础知识的人才

作为具有航空特色的物流专业,应让学生掌握航空物流的基本知识,例如航空货运的流程,航材仓储的管理,航空运输经济等。特别是国际航空物流人才是短缺的,现代航空物流中国际航空货运占的比重比较大,而且未来发展趋势会越来越大,所以要求学生掌握国际物流、报关原理等相关课程。

(2)企业需要航空物流业务流程优化人才

航空物流是一个供应链管理的过程,它需要与多方面的部门和人进行接触,企业需要的航空物流人才要掌握本部门和相关部门的业务流程,能够进行业务流程优化。

(3)企业需要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的物流专业人才

企业需要的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具体体现在要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解决物流管理专业学习与专业知识脱离的矛盾,未来的物流教育必须改进教学模式,增加实践课,在实际操作中去理解理论知识;掌握实际技能。

三、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1.培养目标

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适应民航事业及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立足民航、服务社会、面向世界,培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较强的学习与交流能力,坚实的经济和管理理论基础,较强的物流实务运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航空物流和供应链系统规划设计、运营组织和全程实时控制等技术与方法,能在航空公司、机场、物流企业、研究机构以及其他与物流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物流和供应链系统运行、规划设计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2.能力结构要求

按照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内容的了解,学生应在知识、技能和素质方面达到以下规格要求:

(1)知识结构要求。①掌握公共基础课程的基本理论和知识;②掌握经济类、管理类、法学类、金融类、会计学五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③掌握物流和供应链系统运行、规划与设计、经营管理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2)能力结构要求。①具有较强的收集处理信息、计算机应用和语言文字表达的实践基础能力;②具有物流与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第三方物流经营管理、供应链物流全程监控的专业实务操作能力;③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初步的规划设计、方案制作、科学研究等规划设计能力。

(3)素质结构要求。①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团队协作精神;②具有独立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作风;③具有从事航空物流业务工作的基本素质。

3.课程总体结构

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思路是采用平台加模块的形式,通过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和航空物流专业方向的成组课,以及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程的开设,进一步理清了课程体系设置的层次。

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从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两大板块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型运行机制。在理论教学体系中充分体现课程的层次性,在加强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表达及分析能力等方面培养时,搭建公共必修课教学平台。

在突出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系统论、物流学理论、供应链管理的教学基础上加强基础课教学、专业课教学、特色课教学、综合素质课教学互相衔接和贯通,形成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由英语和计算机训练、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等构建课程实践训练机制;由教学实习、专业调研、学年论文、科技活动等构建专业实践训练机制;由教育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构建综合实践训练机制。从总体上讲,在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实习环节上互相渗透并实现互动,在知识结构上体现拓展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四、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的专业特色分析

1.内部培养专业的特色

考虑到航空物流这个新型专业的特殊性,针对调研中提到的需求特征,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从四个方面入手培养全面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分别是仓储,业务流程重组,航空货运和国际物流。课程设置如下图所示。

从上图分析可看到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增加了与航空物流有关的课程,包括民航货物运输、航空运输经济、航空法、空运地理和航空危险品运输等课程,增强了课程的专业性。

(2)物流管理最主要的两个领域是运输与仓储,在航空物流中最能体现这两个领域的部门是航空货运部门和航材部门。所以增设了“航空器材计划与管理”这门课程。

(3)把案例教学溶入到每门物流课程中,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强独立实验课、课程设计、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重要环节的教学内容改革,着重考虑时空安排,做到合理有效。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5)结合市场需求与学生的兴趣,在选修课程中安排一定数量的具有学科前沿性、民航及物流管理应用背景的特色课程,培养有一定特长的本科毕业生。开设了“航空危险品运输”、“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课程。

2.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基础能力是人才基本素质的体现,只有具备了这方面的能力,才能保证专业技能的实施。从航空物流企业的需求分析中得知企业迫切需要掌握航空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的物流专业人才。企业原来招收的毕业生明显感觉动手能力差,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企业需要的未来物流人才必须要突出综合素质。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了实践课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实践的实用性技能,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操作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制定充分考虑了市场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新的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复合型航空物流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实现将直接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并促进区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从而提升航空领域的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曹允春:基于民航特色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民航科教研究,2007,4,5~8

[2]梁军李济球林建华:物流复合型人才的能力素质与知识结构[J].中外企业家,2007,3,36~39

[3]陈 舜赵刚:高校物流人才教育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6年第6期22~23

篇11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12月23日

近年来,随着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物流理论研究在广度与深度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物流教育与科研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缓解我国物流人才瓶颈问题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物流教育现存的主要问题

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的物流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同我国物流产业升级、物流业对外开放和物流业的迅速发展所产生的人才需求相比,我国物流教育的总体规模依然很小,物流业的发展缺乏高素质的专业物流人才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尚未形成足够的物流人才储备。从总体上看,目前物流人才教育与培养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高等物流专业教育基础依然薄弱。虽然许多院校根据市场需求开设了物流专业,但由于开设不久,在课程设置、教材选取、人才培养方向等方面大多自行筹划,缺乏统一指导,尚未形成满足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体系,很难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系统性、综合性的复合型物流人才。主要表现:一是各院校物流教育定位不明确,忽视与学生就业方向密切联系的物流特色教育,比如对制造业物料管理、物流规划、物流信息管理和国际物流等环节的学习和培养上各校应有所侧重,并以此树立学校品牌;二是学科体系建设滞后,物流专业本科教育多属各校自行筹划,缺乏统一的指导,在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教材选择等方面往往与人才的市场需求相脱节;三是物流师资紧缺,现有的师资力量大多是从计算机、管理、营销或其他专业转移过来,其知识储备大多来自目前出版的一些物流书籍,不够系统和深入,再加上大多没有物流实务的经验,师资力量亟待加强;四是教学手段落后,学生对物流企业操作流程、实际运营和管理情况缺乏了解和体验。

(二)职业教育亟待加强。职业教育是培养物流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力量,它与高等教育并不相同,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教育,职业教育应在保证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更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然而,目前的职业教育大多名不符实,没有突出特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开设物流专业的职业院校大多是物资、运输、仓储、商业行业所属的职校对传统专业改造而来,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与传统“母专业”的依托关系,并没有完全体现现代物流的理念。而且我国现有的高职、中职教育模式大多是从传统的学历教育演变发展而来,实践性教学投入不够,没有真正突出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特色。

(三)培训市场仍需完善。在高校办学力量不足的情况下,物流短期培训与资格认证加快了我国物流人才教育与培养的步伐。虽然我国目前的培训认证体系已有所改进,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在物流人才教育与培训中还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使得众多社会培训机构出现一哄而起、不讲求质量的现象,没有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根据不同培训对象的需求,针对性地制定出培训目标、培训计划,并设计相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目前物流人才培训尚未形成满足现代物流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体系,缺乏规范的、科学的物流人才培养途径,物流培训市场有待进一步规范与完善。

二、大力发展我国物流教育的对策

针对我国物流教育状况以及不足之处,笔者认为,大力发展我国物流教育,需要高校、培训机构、企业、政府及行业协会的共同努力。

(一)高校应着力培养出真正的物流人才。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尚未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体系,主要表现为缺乏规范化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因此,高等院校如何结合自身资源状况,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多类型、多层次的物流管理人才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首先,高校应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符合实际的物流专业与课程,根据物流管理内涵、物流管理实践的要求和现代物流发展趋势,培养不同层次的人才需要,并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法,如研究生教育应重视理论研究与方法,本科生教育应注重素质、基础与知识面的协调发展,专科生教育应注重技能与实践,建立并完善多层次的教育体系,以满足社会对物流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其次,要加强师资力量,目前高校的物流师资力量大多是从宏观经济学、机械工程学、管理科学、营销学、交通运输学专业教师转移过来的,物流专业水平总体不高。因此,要加大引进海外留学物流人才和出国培训力度,可以采取邀请外国专家来讲学的办法,提高物流专业师资水平。再次,要精编教材,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应组织物流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研究编写物流教学的基础教材,出版一些精品;也可根据需要引进一些国外优秀的教材课本,翻译试用一段时间后修改形成自己的教科书;最后,加大物流教育实践力度,建立教学实践基地或物流实验室,深入企业进行实践,培养实用人才。因为空有理论,没有实践的毕业生是不可能得到市场青睐的。

具体来说,依据物流人才的需求与地域特点对我校物流管理专业进行明晰定位有利于着力培养出真正的物流人才。三峡大学必须树立专业建设动态调整的理念,从地方经济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区域经济的特点及当地物流业的现状,有侧重地进行专业及方向的选择。

1、就业区域定位。2009年坐落在宜昌市的三峡大学作为水利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属综合性大学,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为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求索”校训和“双服务”发展战略(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水利、水电行业),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三峡区域是连接我国东西部经济的重要纽带之一,也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域之一。三峡区域拥有丰富的水电资源、旅游资源、生物矿产资源以及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为物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旺盛的市场需求。作为三峡区域的核心城市之一,宜昌是连接东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通江达海的商贸口岸,随着宜昌市建设特大城市以及三峡现代物流中心建设项目的需要,宜昌本地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会不断增长。因此,作为省属地方高校的三峡大学设置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学生的就业去向应立足宜昌,服务湖北,辐射三峡,面向全国。

2、就业层次定位。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教育有别于重视理论的基础性与系统性的学术型教育,又有别于注重实操,而缺乏理论根源的技术型教育。三峡大学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教育培养的是既懂物流管理基本知识又懂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的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

3、就业岗位定位。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于企事业单位物流管理岗位群,包括采购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管理、流通加工管理、信息处理管理、国际货代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供应链设计等。但如果在宜昌本土或三峡区域就业,随着以三峡物流中心为代表的宜昌社会物流体系逐步建立和规划,则更需要大量的物流规划、仓储管理、信息服务、包装运输等方向的专业人才。

(二)完善物流培训体系和市场。虽然我国目前的培训认证体系已有所改进,但是针对目前物流培训认证市场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培训机构在设计培训内容时,要结合不同的行业特点,业务范畴等有所侧重,并适当进行“个性化”课程的设置,以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工作职能的物流人员对物流培训的需求;另一方面我国的劳动部门和教育部门及主管的行业协会应该加大协调力度,互通信息,及时清理地方上一些劣质的资格证书,同时相关执法部门也应加大对物流职业培训的监督和查处力度,进一步规范物流培训市场,净化我国物流培训的环境。

(三)加大企业与物流教育机构的合作力度。企业常常挑剔毕业生们空有理论,没有实践,埋怨下属们缺乏理论修养,其实不如从自身角度出发,积极与院校、培训机构等达成互动的关系,通过与高校合作办学共同培养贴近市场需求的多层次物流人才。例如近年来三峡大学建成“三峡地区物流产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发挥校外基地资源教学和科研作用。目前,我院已开始与宜昌港务集团、长江机床厂、湖北物资流通技术研究所等单位签订了协同创新基地协议,以满足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习与教师科研创新的需要。通过加大企业与物流教育机构的合作力度,实现优势互补,在带动教育产业化,促进我国物流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为企业低成本高效率地培养了大量的物流实用型人才。

(四)积极发挥政府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由于起步较晚,我国物流教育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有效的指导与规划,急需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一方面鉴于我国物流理论研究严重滞后,政府应组织相关物流科研教育单位大力加强物流基础理论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以及教育部、科技部等各类基金应加大对物流基础理论研究课题的资助力度,加强政府、高校、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政、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积极发挥相关行业协会的作用,如“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交通与运输协会”、“中国仓储协会”等,政府可将一些职能转交给这些协会,让这些协会在物流标准化建设、基础研究和技术推广、教育培训与知识普及、从业资格认证、行业企业自律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篇12

物流管理;企业需求;教学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是随着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而逐渐兴起的一门学科,高职院校最为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只有不断迎合现代企业的市场需求,才能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但是,我国传统教育教学体制的创新和变革是一个渐变的历程,在新的社会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需要迎合现代企业市场需求。目前,我国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和影响教育教学效果,使得我国高职物流管理教师不得不创新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迎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才能满足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所以,教师应该认清目前教育教学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尽快提出一些解决策略。

1 传统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理念有待更新和创新

我国传统教育体制实施多年,已经在根深蒂固,虽然,随着教育体制变革的不断深入,很多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已经在不断更新,很多教师也已经逐渐学习和转变一些教学理念。但是,物流管理专业作为一门新奇的学科,在物流行业快速发展的状态下,社会对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加强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而教师首先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深受我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高职教师在教学中也非常注重课本知识教学,并且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学主题认识不够全面,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互动时间不够多,很多时候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在课堂上完全无法集中注意力,导致整个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水平都非常低,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2 教育教学模式存在一些缺陷

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和方法,传统教育教学方法中,教师对理论知识的教育更加看重,而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还不够。虽然现代高职院校都配备多媒体教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一些视频或者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很多课程都是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注重与学生互动,通过实践案例进行教学,学生很难吸收和掌握一堂课的专业知识。这些都是目前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教学质量和水平,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和分析,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

2 物流管理专业“企业需求定制”思路下的教学创新策略

针对目前物流管理专业工作中还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实践和经验,总结出一些新的教学措施和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2.1 开展校企合作

在“企业需求制定”的思路下,教师首先应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教师应该坚持从学生的需求和企业的需求出发,将教学实践活动与企业需求结合起来。这就必须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将学生看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然后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通过自身的专业教学能力,并且利用学校为其提供的重要教学资源,要求学校积极建立与校外企业的联系,最好能与校外企业制定一个长远的合作方案和企划,学校学生每年都能享受免费的机会到企业去实习。学校与企业之间签订合同,学校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人才,企事业单位为人才提供重要的实习基地,这样就能通过亲自锻炼和体会,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这种通过实践学习和利用专业知识的方法是最佳的途径,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过程中,不仅是实战的训练,同时,在工作还会遇到很多问题,学生能真正运用知识解决实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果在实践中,由自己解决不了的任务,学生应该记录,并与其他学生和教师共同思考和探讨,寻找到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2.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重要的方面和保障,只有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工作水平和质量,才能更好的应对教学工作,并且能充分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不断进行教育教学体制创新。在新的教学思路引导下,学校挑选教师时,不仅要考虑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同时应该注重考核教师的实践能力。如学校可以从优秀的企业管理家中挑选优秀的教育从业人员,作为学校的外聘教师,为学校师资队伍注入鲜活的动力。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物流管理专业“企业需求定制”教学理念和思路下,高职教师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教育教学理念,才能最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验,提出一些建议和措施。首先,教师应该转变教育教学管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一种全局的观念,将教育教学任务直接与学生未来发展相结合,不断迎合企业的市场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专业的人才;其次,应该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应该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重要的资源,积极与校外企业建立联系。最终通过这些途径,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教学的伟大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逄锦荣.基于服务模式创新的物流业与制造业协同联动体系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2]于雪静.中职“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改革研究[D].天津大学,2012.

[3]黄京华.以职业能力引导物流管理专业企业实训课程的开发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3(23).

[4]古全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魅力中国,2010(12).

篇13

1课程设计的思路

1.1教学理念

坚持“以物流仓储工作过程为导向、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理念,把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与应用能力放在首位,使“寓教于学、寓学于练、寓练于做”一体化,实现能力目标的培养和知识目标的传授,从而使课程理论知识点在实际工作任务完成中被学生所掌握,岗位实践操作技能在学生动手中得到锻炼和加强。

1.2教学模式

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仓储管理课程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弱化理论,课程实践教学以“实际、实用”为度,注重仓储的入库、在库、出库作业操作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组织采用班级集中授课与分组实训相结合的形式。在进行物流仓储理论教学时,注重与仓储作业实验实训教学的内在联系和相互配合,根据高职学生的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教学软、硬件环境,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利用现实模拟数据,使日常的单元教学通过课堂单元实训充分理解仓储的入库、在库、出库作业任务及其具体操作,期末再通过一周的课程综合实训,全面、系统熟悉仓储的入库、在库、出库各环节作业流程,以实现知识结构与认知能力的有效融合,真正提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仓储操作管理能力。

2课程教学目标的设计

2.1设计总体目标

通过学习仓储管理课程,使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具备高效完成仓储操作管理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知识理论与基本操作技能,熟悉仓库的基本作业流程及其各项工作任务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为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提高全面素质、实践技能和继续学习能力提供准备,培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对实际工作问题的分析、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的能力。注重培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科学态度与求实创新精神,强化其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素质养成意识。

2.2设计具体目标

2.2.1专业知识目标

通过仓储管理课程的学习,准确了解我国现阶段物流企业的仓储发展情况和操作水平,以及仓储成本的控制;熟悉仓储规划、仓库布局基本理论及库存商品保管基本知识;掌握仓储入库、在库、出库作业的基本操作知识。侧重培养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形成依据现有仓储环境和设施设备条件,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模式和思维习惯。

2.2.2专业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正确根据仓库实际利用率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设计;能熟练进行货物进出库作业及在库货物的保管、养护;会进行货物ABC分类、储位分配等技术操作;能根据实际货物及操作环境进行相关单证的填制。

2.2.3职业素质目标

以学生为主体,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通过自我学习,以适应现代物流企业仓储管理技术的发展。在完成仓储作业过程中能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在完成货物保管、养护任务的同时,具有团队协作能力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

3仓储管理课程教学活动的设计

3.1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仓储管理课程采用模块教学法,整个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见表1),主要分为3个教学模块,即仓储基础知识、仓储作业、仓储成本管理。其中,仓储作业为教学重点,依据“必须、够用”“实际、实用”原则,着重介绍四个子模块,即仓库规划与布局、仓库作业管理、库存管理、仓储包装技术,为强化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仓储进出库及在库作业操作技能训练,增加一周课程综合实训教学模块。

3.2设计能力训练项目

本文主要根据仓储管理核心工作环节设计能力训练项目(见表2),注重每个核心工作环节的能力训练,特别是货物出入库作业的优化训练,通过日常的课堂单元实训和期末一周的课程综合实训,进行出入库各环节的能力训练,达到仓储操作管理工作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4仓储管理课程评价考核的设计

对于高职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考核,首先,应关注他们的学习态度,其次,再关注他们的知识理解和技能掌握。评价考核的形式及手段可以多样化,做到学习效果评价考核与学习过程评价考核相结合、做到定性评价考核与定量评价考核相结合,充分关注高职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发展,建立公正、客观的评价考核体系。仓储管理课程学习的评价考核,可将其分为过程评价考核部分和终结评价考核部分。其中,课程学习的过程评价考核部分占60%,具体可包括平时成绩30%(平时作业、考勤情况、课堂表现各占10%)和实验实训30%(日常单元实训占10%,期末综合实训占20%);课程学习的终结评价考核占40%,采用试卷考核形式,主要考核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对仓储管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货物出入库流程设计及仓储单证处理技能的掌握。整个评价考核体系改变了以往一卷定成绩的弊端,全面、有效、科学地评价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其素质水平。

5结语

学生在变化,社会在进步,未来仓储管理课程实际教学还应秉承用心教书育人的理念,进一步改革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应用型课程的教学质量,为当今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懂、会、做”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铁峰.高职院校《统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探讨[J].才智,201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