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水稻生产技术标准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水稻生产技术标准

篇1

1 加强领导,搞好技术培训工作

在推广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过程中,各级领导及技术干部应高度重视,导引广大稻农的积极参与,制定当地水稻生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指导教材,在技术培训上做到三结合,即水稻标准化技术讲座与水稻规模化订单生产相结合;与绿色食品生产相结合;农艺农机相结合,(旋耕、深翻、秋翻整地);在技术培训上,根据品种特性及栽培要点,重点讲关键配套技术环节,讲因地制宜的良种、良法配套技术,订单生产等内容,适当拉近农户与重点粮食企业的距离,形成双方互惠互利的局面,以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从而增强科技辐射能力。

2 搞好服务

根据农事季节,市、乡镇两级农技人员搞好技术指导,同时在种子、农药、肥料等物质方面也要做好服务,提供优良种子、水稻专用肥、各种新农药等。特别是遇到不良气候条件,水稻生长受阻等情况,充分利用热线电话、发放技术资料、田间指导等方式,从插秧、施肥、田间管理等环节做好技术指导。

3 技术标准

3.1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积温等生态条件,选用熟期适宜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品种。井灌区应选择耐冷性品种,苏达盐碱土区应选择抗碱性品种;黑龙江省第一、第二积温带选用主茎13~14叶的品种;第三、第四积温带选用10~12叶的品种,保证霜前安全成熟。严防越区种植。种子纯度不低于98%,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85%(幼苗率),含水量不高于16%。每2年更新1次。

3.2种子处理 浸种前选晴天晒种1~2 d;筛出草籽和杂质、秕谷;浸种消毒、催长芽。

3.3秧田选择 选择园田地或背风向阳,水源方便的旱田。在水田育苗时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高台地块做秧田。

3.4育秧方式 采用大、中棚钵体苗或隔离层苗。

3.5床土配制 100 m2苗床用筛好的客土(没施过普施特、豆黄隆、乙草胺的旱田土)或山地腐植土1.5 m3,壮秧剂7.5~10 kg与备好的床土混拌均匀。

3.6播种 当日气温稳定通过5 ℃~6 ℃时开始播种。一二积温带,4月10~25日播种;三四积温带,4月15~28日播种。钵体苗每盘播量65~70 g芽籽,隔离层育苗每平方米播量在400 g左右,纸盘育苗每盘播量在120 g芽籽,覆土0.5 cm,药剂封闭后覆盖地膜保墒。

3.7秧田管理 播种到出苗以保温,保湿为主。秧苗1叶1心开始通风炼苗,一直到三叶一心温度始终控制在25℃左右,其间注意浇水,钵体育苗必须天天浇水。移栽前3 d完全揭下棚膜。秧苗二叶一心期要注意防治青枯病和立枯病。

3.8本田整地及施肥 水田隔三年轮一次施用农家肥每公顷15~20 m3,每公顷用通用复合肥或水稻专用肥200~250 kg做底肥,翻前施入。插前3~5 d进行泡田、耙地、田面要达到寸水不露泥。

3.9插秧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 ℃~13 ℃时开始插秧,一般5月末结束。在中等肥力土壤上,行穴距为30cm×13.3cm(9寸×4寸);在高肥力土壤上,行穴距为30cm×16.5cm(9寸×5寸),每穴2-3棵基本苗。井灌、苏达盐碱土和北部地区,要适当缩小行、穴距,增加基本苗数。插秧质量:拉线插秧,做到行直、穴匀、棵准,花达水不飘苗,插秧深度不超过2cm。插后补苗。

3.10本田追肥 第一次移栽返青后追施尿素,每公顷75 kg左右,最晚不超过6叶期(6月初),促进低节位分蘖早生快发;第二次调节肥在7叶末到8叶末(6月)追施补充肥75~100 kg尿素。

3.11水层管理 插秧后返青前灌水要花达水,返青后一直到分蘖盛期灌1.5寸(浅水),并要圈水为主,增温促蘖。有效分蘖终止期(7月初),要深灌3~5寸水或低涝地块,N肥过多地块排水晒田一周左右,晒后回复正常深水灌溉,以控制无效分蘖。水稻封行后的水管理以活水深水为主,到抽穗前8~15天期间要深灌,防止低温造成花粉败育(即障碍型冷害),抽穗扬花期浅灌,实行间断灌溉,灌一次水,停灌几天,再灌一次水,这样轮回2~3次,8月末停灌,9月中旬排水晒田准备收割。

篇2

机插秧与手插秧相比较,适合大存积的水稻生产,其效率是手插秧的10倍以上,可以减轻插秧劳动强度、缩短插秧期和实现标准化。插秧机投资成本较高,从长远看,3~4年平均机插秧成本已经低于手插秧。我省大平原较多,耕地面积较大,加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生产规模还会相应加大。为此,应该优先发展机插秧。发展水稻机插秧,还有利于解决农户之间种稻水平发展不平衡问题,从而实现均衡增产。以机插秧技术为核心,实现整地和收获全程机械化,代表着我省水稻栽培技术的发展方向。与黑龙江省寒地气候条件相似,生产规模相近的日本和韩国,绝大多数已经实现机插秧种稻。

目前,我省机插秧面积已经占全省水稻总面积的40%以上。但各地发展不平衡,东部三江平原地区户均经营规模较大,应用面积较多,已经达到50%左右,其中国营农场已经达到80%左右。西部松嫩平原生产规模较小,机插秧面积较少,很多地方才刚刚起步。插秧机有4行、6行和8行等不同机型,适应能力也较强,应“根据当地生产规模大小选择使用。也可以采用“有偿插秧”服务形式,一家买插秧机为多家插秧,以促进机插秧的发展。

二、加强提高手插秧

改革开放以后,黑龙江省推广以手插秧为技术特征的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大幅度提高了水稻单产水平,手插秧也成为全省水稻生产技术的主体。但随着水稻机插秧的迅速发展,手插秧面积已经呈减少趋势。目前,手插秧面积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50%左右。主要在中西部人口密度较大、人均耕地面积、农户生产规模较小和劳动力相对较充足的地区应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耕地的整合和农户水稻生产规模的扩大均是缓慢变化过程,为此,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手插秧还将是种植水稻的主要方式。

手插秧种稻一般生产规模较小,农户之间使用的品种、采用的育苗方法生产管理、收获脱粒方式等差距都较大。这是目前大面积生产中实现标准化生产的重要障碍之一。手插秧多在劳动力密集地区应用,生产规模较小,生产中以创造高产典型为目标研究也较多。如“宽窄行插秧栽培”、“两段育秧”、“超稀植栽培”和“稻田养鱼”等。生产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技术跑粗走样”问题,如坚持大中棚育壮秧、平整土地、建立合理耕翻制度、及时插秧和确保插秧规格等技术标准。要实现手插秧技术标准化。由于不同农户之间种稻技术水平差距较大,因此,必须提高手插秧种稻整体技术水平。

三、水稻直播的选择

黑龙江省气候特点是作物生育期短,夏季温度低,年际活动积温变化幅度大。水稻属于喜温作物,低温冷害是水稻生产的最重要气象灾害。直播种稻因为没有保护地育苗阶段,直播稻种苗期又正处于黑龙江省春季温度波动幅度最大的时期,为此,直播水稻生育期受低温影响延迟程度明显大于育苗插秧栽培,直播种稻的稳产性明显小于插秧种稻。低温冷害年直播种稻不仅产量低,稻米的出米率等加工品质和垩白率等外观品质也显著变差,这说明直播种稻还不利于优质米生产。另外,直播种稻灌水期早,灌水时间长,用水量较大,这说明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地区不适台发展这项技术。水资源是生产投入成本之一,用水量大也不利于水稻高效益生产。直播水稻根系不发达,抗倒伏能力差,苗期病害多,这都是难以克服的不利因素。直播种稻的优点是不需要育苗,可以节省育苗成本,但综合对比来看,直播种稻优点少,缺点多,在黑龙江省的寒地气候条件下,不论是稻谷产量,还是稻米品质均明显不如插秧种稻。世界直播种稻的国家也不少,但主要是在温度较高、活动积温较多、生育期较长的地区,而寒冷地区大面积应用的很少。能够购买插秧机的农户,要优先发展机插秧种稻;经济条件较差,暂时不能购买插秧机的农户,可以继续沿用手插秧种稻;只是既不能购买插秧机,又无法解决插秧劳动力的农户,才可以选择直播种稻。直播种稻属于一种临时性过渡性技术。

四、改变抛秧种植方式

篇3

2011年大中农场种植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大中农场确保实现粮豆总产5.7万t,力争达6万t,大小麦单产确保6 750 kg/hm2,力争7 125 kg/hm2,水稻单产确保7 575 kg/hm2,力争8 250 kg/hm2。全年麦稻力争实现单产15 t/hm2、单位面积成本1.5万元/hm2以内、单位面积效益1.5万元/hm2以上。在此基础上力争种业增产增效。确保外销良种1万t,利润150万元;力争1.25万t,利润200万元。为确保目标实现,现将采取的主要措施介绍如下。

1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实现3个目标

大力发展现化大农业,全面建设农业现代化企业集团,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御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力争实现稻麦单产15 t/hm2、单位面积成本1.5万元/hm2以内和单位面积效益1.5万元/hm2以上的目标。

1.1围绕高效吨粮,优化作物布局

确立“农业一体两翼格局”,以种植业为主体,以种子产业和优质稻米加工业为两翼,优化作物品种布局。根据近几年作物品种的产量性状、市场行情及效益对比,结合大中农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实际生产能力,不断优化作物布局,以实现两熟作物高产高效。

1.2提高全员素质,落实生产技术措施

开展业务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充分利用冬春农闲季节,结合农场生产实际,对管理人员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针对大田生产的关键环节,聘请专家教授考察、指导和授课,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1]。围绕一线生产工作,特别是两季大忙,搞好技术服务,满足生产需要;做好病虫测报,指导大面积防治;做好气象预报,为大田生产和场头管理服务;做好水源盐分监测,为水稻灌溉提供安全保障。

1.3强化行政管理,促进大面积平衡增产

认真制订阶段性生产计划,明确生产技术要求,组织力量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督查,纠正生产措施落实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完善农业工作考核细则,加大考核力度,严格责任制方案兑现,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努力减少经济损失,促进平衡增产[2]。抓住重要农事季节,以作业质量和进度为重点,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在缩小单位间差距上求突破。

1.4深入开展调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在公司农业稳步发展的根本和基础上,实施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化农业的跨越发展。要根据大豆、西瓜种植和外包的实践,从产业结构调整的高度,以种植业效益最大化和促进种子产业做大、做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开展土地和人力资源、市场和技术的调研,趋利避害,提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可行性报告,指导秋熟布局[3]。

2加强科技创新工作,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

完成中心农科所项目建设,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服务平台,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服务和研发能力,启动“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建设工作,继续深化稻麦高产增效项目创建活动,力争实现吨粮水平上的高产、高效。

2.1加快实施中心农科所建设

中心农科所是农业科技展示的窗口,相关部门一定要按照下达的标准和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建设任务,配足经费,配齐设备,配强人员,确保顺利通过验收。

2.2启动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建设工作

以中心农科所为核心,启动该公司“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建设工作。以农场现有水稻杂交制种、有机稻生产和外包西瓜为基础,在大棚建成后,在品种选育的同时,探索设施农业新路;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引进名特优高效经济作物栽培。以通过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建设,不断扩大规模,实现种植业效益的大幅度提升。

2.3继续深化高产增效项目创建活动

认真总结近2年来高产增效项目创建的成功经验,针对创建中存在的制约单产突破的瓶颈问题,开展深入研究,确保在小麦万亩示范片创建上保持高水平,力争在水稻万亩示范片创建上取得新突破,并通过创建活动的开展,展示公司形象,推动大面积生产的高产增效[4]。

3创新企业管理机制,努力实现经济工作目标

全面推行企业生产过程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体系,不断挖掘企业潜能。深化目标成本管理,加强生产过程控制,努力实现节本增效[5]。进一步完善机农一体化运行方案,充分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3.1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水稻、大小麦和大豆栽培技术要点是公司全体农业专业技术人员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指导栽培、规范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科技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要实现进一步增产增效,必须提高技术措施的标准化水平,建立健全农业生产技术标准体系,使精细化管理迈上新台阶,并通过技术的标准化、体系化、通俗化推动机农一体化[6]。

3.2深入动员进一步完善机农一体化

近2年,机农一体化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下转第391页)

(上接第388页)

践上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延伸。各分场、各机队必须端正思想,锐意进取,全面动员,结合职工增资在机农一体化上寻求新突破[7-8]。

4参考文献

[1] 张兆敏,李建国,田云峰.漯河高效型种植业的研究开发与应用[J].河南农业科学,1994(4):14-16.

[2] 袁卉馥,张立峰.退耕后种植业生产系统的分析与调控――以国家防沙治沙张北示范区为例[J].河南农业科学,2005(3):5-10.

[3] 李志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6(1):9-12.

[4] 胡经伟,傅新红,鞠立瑜,等.四川省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10(11):5902-5904,5910.

[5] 王小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分析――以江西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2):1229-1230.

篇4

二、主要指标

(一)单产目标:以推广优质高产品种为先导,主攻单产。本年度水稻亩产力争达到520公斤以上,总产27万吨以上,同比分别增长2.2%和4.7%。

(二)质量目标:高档优质米比率要达到80%以上,基本普及优质品种,全部实行无害化生产,无公害稻米认证要占20%以上,部分稻米达到绿色食品标准。

(三)技术目标:推广旱育秧面积达70%,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推广普及率达100%,防热(湿)害避灾技术推广应用到位率达到90%以上,已认证的基地全部按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操作。

(四)品牌目标:扶持和引导海泉、南粮、腾达、颍光、八里河、宏胜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工、产业化经营,大米精深加工达30%。对现有多个品牌进行整合,形成优势拳头产品,重点做大做强绿色食品“管仲贡米”和“南照”、“八里河”两个无公害品牌,将其培养成具有省内外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争取再认证一批无公害品牌。

三、工作重点

(一)大力推广核心技术。一要推广皖粳68、武运粳、西光、香籼稻等常规优质水稻品种和天协1号、两优6326、Ⅲ优98、新两优6号、丰两优1号、Ⅱ优明86、Ⅱ优084等超级稻品种;二要全面推广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三要进一步推广水稻旱育及应用壮秧剂旱育秧技术;四要推广合理密植栽插技术;五要全面推广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六要推广以调整播期适时灌排为主的防热(湿)害避灾保收技术;七要在八里河、南照、江店孜、谢桥等地示范机械插秧、塑盘育秧、人工抛秧、免耕直播等轻简型水稻栽培技术;八要推广水稻无公害和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

(二)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按照农业技术规范和农产品安全生产标准,大力推进水稻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加强对种子、化肥、农药等主要生产投入品的市场监管,科学使用农药、化肥,强化“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四大环节的标准化管理,扩大规模,加快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步伐,强力提升全县水稻生产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三)大力开展水稻优质高产核心示范区建设活动。充分发挥科技示范作用,以示范区带动辐射周边水稻综合生产能力整体提高。实施10万亩水稻核心示范区良种良法配套补贴项目,重点抓好南照、刘集、江店孜、八里河、半岗、夏桥、润河、谢桥等乡镇万亩以上优质水稻高产示范区(任务已以县农委、财政局颍农[*]21号文下达),其余稻区乡镇要各抓一个千亩以上优质水稻高产示范片。示范区、示范片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栽培技术标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订单收购。每个示范区有专人指导和联系,通过示范,提高水稻生产科技含量,实现全面均衡增产、增效。

(四)建好“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及水稻良种繁育基地。抓好“管仲贡米”、“八里河大米”以及“南照大米”生产基地建设,扩大市场份额。计划在南照、润河、八里河等乡镇建设无公害水稻生产基地12万亩,在润河、江店孜等乡镇按“绿色食品”标准建水稻生产基地2万亩。为保证我县20万亩常规粳稻稻种的供给,在罗洋农场、花园农场、农科所和慎城、润河、盛堂等乡镇建1500亩优质粳稻良种繁育基地。同时,在南照和罗洋良种场建设水稻新品种展示中心,开展水稻新品种引种试验示范。

(五)加快水稻产业化发展步伐。一是发展“订单农业”,实行合同生产。今年水稻订单生产力争达到15万亩,每个稻区乡镇要有2000亩以上的水稻订单生产;二是落实惠农政策,扶持龙头企业。重点支持南照粮贸公司、海泉粮油公司、八里河粮贸公司、半岗腾达精米厂、颍光特优米公司、刘集宏胜粮贸公司等水稻加工企业;三是大力培育和发展稻米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采取政策引导、农民自愿、工商联手、项目扶持等方式,促进分散生产经营向统一品种、统一播栽、统一田管、统一收脱、统一销售加工转变,提高水稻生产的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四是培育一支优质大米营销大军。利用县政府信息网、县农网等信息平台,广泛收集供销信息,宣传产品,积极培养一批经纪人,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拓展外销空间。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督查。县政府已将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作为本年度农业生产的重要内容,确定由张华久副县长挂帅,县农委、水务、粮食、财政、金融等部门联手抓。各水稻产区乡镇主要负责人要高度重视,亲自组织,结合实际,科学规划,狠抓落实。县政府不定期进行督促检查,对各地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及时通报。

(二)认真落实惠农政策。积极探索水稻良种补贴和主推品种挂钩的运行机制,加大对良种繁育和种粮大户的扶持力度,进一步调动农民种植优质水稻品种的积极性。

(三)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快配套和修复稻区农水设施。县水务部门抽调技术人员,配合乡镇规划水利设施,组织修复损毁水利设施。

篇5

绥化市北林区水稻种植面积66 666.7 hm2左右,其中33 333.3 hm2是草甸黑土,土质肥沃,境内有呼兰河、诺敏河通过,水资源充足洁净,没有工业污染,是生产绿色食品的天然基地。为了进一步提高北林区水稻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健康食品的需求,笔者从2002年开始对绿色水稻栽培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由多项技术优化组装而成的配套技术。此项技术科技含量高、增收幅度大、效益显著。截至目前,北林区绿色食品水稻生产认证面积已经达到41 333.3 hm2。

1 产地与品种选择

产地选择在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未受污染的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稻区[1]。远离市区、工矿企业和交通要道,并要求周边5 km内没有污染源。产地环境质量达到NY/T39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标准。根据当地积温等生态条件和绿色食品水稻对品种的要求,选用熟期适宜的优质、高产、综合抗逆性强的中、早熟品种,种子质量要求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适合北林区种植的水稻品种有绥粳4、垦稻12等。

2 培育壮苗

2.1 播前准备

育苗田要求选在地势平坦、无污染、土质肥沃、背风向阳、靠近水源、排水良好、土壤偏酸、无病虫杂草的田块[2]。秋做床,建高于地面50 cm的苗床,统一大棚管理。施入过筛无害化优质农肥10~15 kg/m2、沃必达壮秧剂125 g/m2,与备好的过筛旱田土混合拌均匀后,撒施在苗床上,厚度为10 cm左右,pH值达到4.5~5.5,浇足底水,使土壤水分达到饱和状态。

2.2 温湿度管理

播后至出苗前密封保温管理。出苗后,无风晴天9:00—15:00开始通风,棚温控制在25 ℃。2.5叶以后,温度控制在20 ℃,做到昼揭夜盖。移栽前全揭膜,炼苗3 d以上。遇到低温时增加覆盖物。秧苗2.5叶前基本不浇水,有利根系生长;以后苗床缺水在早、晚及时浇透水,利于植株生长。床面有积水要及时晾床。

2.3 施肥用药管理

根据NY/T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稗草出土后,在水稻1.5叶时,可用20%敌稗乳油10~15 mL/hm2对水250 kg喷雾,喷后立即盖膜。预防立枯病,可在秧苗一叶一心期时,用35%清枯灵10 g对水,喷雾30 m2苗床。秧苗2.5叶时发现脱肥,根据NY/T394 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可用硫酸铵1.5~2.0 g/m2、硫酸锌0.25 g/m2,稀释100倍液叶面喷肥,喷后及时用清水冲洗叶面,以防肥害。起秧前6 d撒施磷酸二铵150 g/m2,可促水稻移栽后成活快、分蘖早,有利于高产。追肥后喷清水洗苗。

3 适时移栽

当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3 ℃时,在5月15—25日即可插秧。插秧规格:30 cm×13 cm,每穴插3~4株。插深不超过2 cm,否则影响分蘖。

4 肥水管理

4.1 本田无害化施肥

根据NY/T394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增施有机肥,限量、限品种使用化肥,农肥要腐熟无害化使用,禁止使用硝态氮肥,有机氮与无机氮之比不能超过1∶1。可施充分腐熟有机肥30 t/hm2,结合旱耙施入;结合水整地,施磷酸二铵75 kg/hm2。插秧返青后每公顷追施尿素75 kg/hm2,7月上旬水稻倒三叶露尖期追尿素15.0~22.5 kg/hm2,一般不施粒肥,防止贪青晚熟,影响产量和品质[3]。

4.2 洁水灌溉,浅灌为主

本田地要求有单排单灌设施。用符合引用标准的河水和地下水灌溉,禁止用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灌溉,保证灌溉水洁净无污染[4]。浅水增温,提高米质。返青保持水层3 cm,增温促蘖;茎数达到450~500个/m2时,晒田2~3 d,控制无效分蘖,然后保持寸水;灌浆期浅水灌溉;乳熟期采用干干湿湿的灌溉方法;黄熟期自然落干。井水灌溉区要设晒水池,延长渠道,提高灌溉水温。早、晚灌水,减少温差。

5 病虫草害防治

化学药剂的使用必须符合NY/T393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每种有机合成农药在生长期内只许使用1次[5]。

5.1 防病灭虫

及时清除带病植株及杂草,控制温湿度,也可用稻田养鸭来除虫[6]。化学防治:优先选用生物农药。防治稻瘟病用生物农药2%春雷霉素粉剂30~50 g/hm2对水1 000倍液叶喷。防治负泥虫,清晨人工用扫帚或树枝扫叶片将虫扫落水中淹死。防治水稻潜叶蝇,发生时采取浅水灌溉,避免叶片与水面接触,同时除掉潜叶蝇寄生的池边草。

5.2 除草

以人工除草为主,插前耙地灭草,池埂封闭灭草,插后以水层深浅交替来控制杂草,7月10日前人工除草1~2遍。化学药剂除草:在水稻返青后,草荒地块用60%丁草胺1.0~1.2 L/hm2加10%草克星100~150 g/hm2,毒土法施入。保持水层3~5 cm持续5~7 d。

6 适时收获

完熟达到90%收获。做到单收、单贮,使绿色水稻产品达到国家二级以上标准。

7 参考文献

[1] 张栩,薛应征,王书玉,等.河南省沿黄水稻优质高产无公害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04(9):15-16.

[2] 苏美霞,李晓雨.肇东市AA级绿色水稻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9):68.

[3] 杨前进,龚平.绿色食品稻米生产技术研究初报——水稻无公害栽培稻米卫生品质表现[J].安徽农业科学,2000,28(5):598-599.

篇6

1、选择优质、高产、抗病品种

在保证粮食安全、稳产、高产的前提下,适当搭配种植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提高水稻品质,保稳产争高产。品种是水稻增产的内因,是水稻增产的依据。水稻的产量水平是遗传因素决定的,是水稻高产的首要决定因素,但增产的潜力是有限度的,不能无限地发挥,每个品种如果增产潜力发挥到极致,也可以认为是个常数。我场主要以11叶品种为主,主栽品种为空育131、龙粳26号、龙粳31号等品种。

2、适时早播育壮苗

本地区生育期短,活动积温少,前期升温慢,中期高温时间短,后期降温快,易遭受低温冷害。因此,培育健壮秧苗尤为重要。培育壮苗的宗旨是“以旱育为基础,以同伸理论为指导、以调温控水为手段”,根据建三江水稻生产技术标准,突出育苗先育根,育根先育种子根的原则,育成地上地下均衡发展的标准壮苗,为稳产、高产打下坚实基础。

3、加强田间肥水管理

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在国家项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基础上,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合理搭配氮、磷、钾比例及用量,科学施用有机肥,以最大限度发挥肥料作用,提高肥料利用率。施肥总的原则是因地施肥,土地肥沃、地理条件好的地号少施,尤其是氮肥,地号贫瘠、肥力较差的多施。

一般认为,灌溉对米质和产量影响很大。稻田水分不足时,整精米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糊化温度有所下降,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降低,米质严重下降,产量降低。优质稻的水分调控前期应浅水分孽结合露田促根,中期晾田塑造理想株型,孕穗期保持浅水层,后期采取间歇浅湿灌溉,以延缓衰老,促进灌浆结实,提高产量和品质。并且加大井水增温力度。在井水灌溉的灌水方法上,要防止大水猛灌,以小水缓灌进地为好,不要灌过塘水、长流水,要充分利用水的比热大、热容量高的物理特性,令其发挥蓄能作用。

4、合理用药防治田间杂草,加强病害防治

近年来,随着我国化工业的迅速发展,农用药剂种类越来越多,盲目用药会导致农药残留,降低产量。因优质稻抗性较弱,易于倒伏,卫生品质要求高,必须加大病虫害防治力度。目前,由于病虫害防治中农药使用不当,使一些有毒重金属离子及有机磷、有机氯等有害物质在稻米和土壤中的残留量较大,严重影响了稻米的卫生品质。为防止农药污染,病虫害防治应以综合防治,生物防治为主,搞好病虫害预测,严格控制农药用量,充分利用天敌的控制作用,坚持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结合使用,以提高防治效果和稻米品质。三江地区优质水稻的种植应本着“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综合防治病虫害。由于受不同病虫草害的防治适期、方法及所要求的环境条件不同,所采取的防治措施,防治药剂也有所不同。在秋翻、春旋、泡田搅浆等一系列整地过程中,杂草种子从表层逐步布满整个耕层,用药时期不合理将造成除草不彻底,插前施药时期的把握尤为重要。选择长效、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为宗旨,在沉淀最佳时期用药,可使药剂深入耕层,提高防治效果。

(1)充分发挥生物预警的作用,各测报点要严格检测病原菌发生和消涨动态,结合气候条件、水稻田间病害检测点检测数据及时指导病害防治。

(2)选择农业部药检所登记的新型杀菌剂,淘汰未登记、防效差的杀菌剂。

(3)施药条件:早晚无风天气用药,风速小于4米/秒,气温不超过27℃,相对湿度大于65%。

5、提高还田秸秆利用率,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秸秆还田配合施用氮肥和有机肥,比单纯秸秆还田更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于秸秆覆盖还田和焚烧还田方式,秸秆埋没还田方式对水稻整个生育期水稻土N、P、K含量的稳定是比较有利的。随着水稻生育期的推进,秸秆还田能缓解粘土和砂土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下降。秸秆还田和无机氮肥配施,或者秸秆还田、有机肥和无机氮肥配施有协同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作用,能改善养分供应状况,培肥地力。

作物秸秆是重要的有机肥源,其中含有丰富的碳、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是物质、能量和养分的载体,是宝贵的自然资源。秸秆还田具有良好的土壤效应、生物效应和农田生态效应,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增产作用显著[1~3]。但是对于秸秆还田的埋深程度,适宜的秸秆还田量,以往研究没有严格的考量。对于秸秆替代化学肥料的施用问题,仍然是一个值得继续研究和商榷的问题。

篇7

水稻秸秆还田中低茬收割水稻籽粒的损失率高,高茬收割第二年对水整地的要求较高,否则水稻根茬外漏造成水稻苗飘秧最后导致缺苗降低产量,低茬收割秸秆还田量过大,第二年秸秆分解时和稻苗争夺氮肥,所以还要增加氮肥的使用量。在不影响秋翻地质量的前提下,要控制好割茬,提高秸秆还田利用率,减少有害气体排放。为尽量控制病害传染源,秸秆彻底焚烧是很好的控制途径。

2.合理搭配种植结构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结合土地实际情况制定计划,每年取部分水田改种旱田,逐步改变土壤性状,使土壤通透性增强,改善土壤水、肥、气、热状况。在增加还田有机质的同时,破除水稻连作障碍,从而减轻或避免土壤缺素现象的发生。

3.选择优质、高产、抗病品种

在保证粮食安全,保持稳产、高产的前提下,适当搭配种植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提高水稻品质,保稳产争高产。

4.适时早播育壮苗

建三江地区生育期短,活动积温少,前期升温慢,中期高温时间短,后期降温快,易遭受低温冷害。因此,培育健壮秧苗尤为重要,培育壮苗的宗旨是“以旱育为基础,以同伸理论为指导,以调温控水为手段”,根据建三江水稻生产技术标准,突出育苗先育根,育根先育种的原则,育成地上地下均衡发展的标准壮苗,为稳产、高产打下坚实基础。

5.合理用药防治田间杂草

在秋翻、春旋、泡田搅浆等一系列整地过程中,杂草种子从表层逐步布满整个耕层,用药时期不合理将造成除草不彻底。因此,合理用药及掌握插前施药时期就尤为重要。因以选择长效、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为宗旨,在沉淀最佳时期用药,可使药剂深入耕层,提高防治效果。

6.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

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基础上,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合理搭配氮、磷、钾比例及用量,科学施用有机肥,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肥料作用,提高肥料利用率。

7.加强田间肥水管理

利用浅湿灌溉技术,防止水稻黑根早衰、减少水土流失、防御低温冷害、改善水稻生长形态、促进水稻的生育和成熟。根据天气预报、田间水稻长势及土壤状况,加强各时期田间水层管理,确保水稻安全成熟。

8.做好稻瘟病预测预报,加强病害防治

近年来,随着我国化工业的迅速发展,农用药剂种类越来越多,盲目用药会导致农药残留,降低产量。建三江地区优质水稻的种植应本着“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原则,综合防治病虫害。由于受不同病虫草害的防治适期、方法及所要求的环境条件不同,所采取的防治措施、防治药剂也有所不同。

篇8

1 东港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现状

近年来,东港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速度加快,现代农业生产逐步向“三品”农业方向发展,迫切需要在全市内规划建设一批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生产基地,带动全市农业设施生产条件更新改造,辐射周边地区农业产业向科学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农业主管部门根据农业产业特点和性质,规划了五大科技示范基地。

1.1 东港市农业中心水稻科技示范基地

该基地位于新兴区土房北村,共有水田面积300hm2,过去产量在6000kg/hm2左右徘徊。自从水稻科技示范基地建立以来,在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引进、示范、应用了水稻常规新品种、杂交稻、超级稻及土肥、植保、栽培、无公害生产等各项新技术,使水稻产量超过9000kg/hm2(全市平均产量6750kg/hm2),为全市中低产田改造树立了样板,并辐射到周边地区,拉动了县域经济发展,为全市水稻产业起到了很好的科技示范作用。该科技示范基地每年承担国家、省、市及自拟的试验示范推广项目20余项,2010年科技示范基地试验项目12项、示范项目6项。

1.2 东港市草莓研究所草莓科技示范基地

该基地位于新城区单家井村,一直致力于保持和强化全国最大的草莓科研单位和最大的草莓脱毒组织培养生产势力之地位,占地面积6.7hm2,种苗繁育基地5.3hm2。作为丹东地区草莓产业化发展科技“龙头”,集科学研究、新技术推广和草莓脱毒苗生产于一体,拥有脱毒组培工厂、种苗气调库、原种示范场等近千万元资产,带动全市7万户农民种植草莓,为全市0.6万hm2草莓种植提供技术指导,为草莓产业做大做强并在全国树立“东港草莓”品牌做出了突出贡献。

1.3 东港市蔬菜科技示范基地

该基地设在椅圈镇荷兰黄瓜科技示范园,占地面积27.2hm2,建有55栋大棚,主导品种以“荷兰康德黄瓜”品牌为主,完全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进行生产,产品远销俄罗斯、日本、朝鲜等国家及地区。在近十年的科技示范生产过程中,带动全市发展荷兰黄瓜生产面积达到200hm2以上,成为全市农业支柱产业,为农民致富开辟了新路。

1.4 东港市果树科技示范基地

该基地位于十字街镇,占地面积6.7hm2,是集果树新品种示范推广、新技术研发推广和蓝莓树莓试验研究为一体的果树科技示范园。通过系统开展果树科研与技术推广,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使栽培品种结构得以优化,使全市0.3万hm2寒富苹果生产基地成为丹东地区优质果品生产出口基地,果品远销国内外,带动了全市果树产业和相关产业高效发展。

1.5 东港市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

该基地设在前阳镇,占地面积6.7hm2。近年来引进或自提的滑子蘑、香菇和平菇等优良品种推广面积达1300万盘,出产鲜菇2000t,指导培训万名农民从事食用菌产业发展,创造经济效益达1亿多元。

2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品牌宣传力度不够

东港市生产的稻米和草莓等农产品品质非常好,其县域经济特色突出,经济地位十分重要,但相比其他产业和外地区情况,品牌宣传工作滞后,影响了名优特农产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 农产品附加值有待提高

东港市每年十几万t草莓上市,基本上都以2-5kg/箱的简包装上市,比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超市草莓价格低5-10倍,主要原因是缺乏精深加工、精包装和保鲜处理,草莓附加值低。

2.3 科技力量和科技投入有待加强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肩负繁重的社会公益服务和科研工作任务,但当前高科技人才非常匮乏,需要吸纳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高端人才,为产业注入新生力量。同时,科技投入还不能满足示范园区发展需要。

3 东港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发展建议

3.1 强化品牌宣传工作

可在东港市政府网站增设“农产品产业网”,运用网络推介更多东港农业产业科技信息,把示范基地名特优农产品介绍给国内外朋友。

3.2 重视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选择与生产

科技示范生产基地应避开厂矿、医院,建在无工业“三废”污染的远郊区及非地方病高发区;上游无对基地环境与水源构成污染的污染源;基地距主干公路200m以外;生产基地的土壤、水、大气经专门机构监测合格,通过产地环境认定。在生产基地农产品安全控害方面,应坚持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优先采用农业防治、协调运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技术,科学、合理运用化学防治病虫害。

3.3 努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推广应用先进的保鲜、精深加工、精包装和贮运等农产品处理技术,努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采取先进的营销手段,培育一批港城农业名牌产品、驰名商标,使之能够进入标准高、要求严的国际市场。例如,充分利用东港草莓品牌的潜在价值,筹建现代化草莓保鲜精包装工厂,实现鲜果草莓精选分级分等、选果机械流程、运贮低温等商品优化目标,还可利用草莓资源优势进行精深加工,提高草莓附加值,增加农民生产效益,推动全市草莓产业化进程。

篇9

我县农业标准化工作虽然有一定的基础,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认识不够到位。部分农民、企业和经营者对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作用概念模糊,认识和理解不透,主动积极的参与意识和观念不强,“重生产轻管理,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较为普遍,实施标准化生产还未能成为企业和农民的自觉行为。二是体系尚不健全。目前推行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大多为国家及省行业部门颁布的标准,与我县实际生产还有差距,且与国际标准还有明显差距,有待制定既适合我县土壤、气候及生产实际,又与国际标准相接轨的标准。食用菌产业在我县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种植规模已达9300万袋,鲜菇产量达5万吨以上,农民发展食用菌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而直到年才制定和颁布第一个地方标准。鹿苑茶是我县的传统优势农产品,然而到目前为止,尚未制定统一的地方标准,农户生产全凭经验,产品质量无法保证。三是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生产经营分散、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农产品品质、品相不一,质量安全也无法保证。食用菌生产仍处于一家一户作坊式的生产,全县没有一套完整的机械化制筒、装袋、烘干等现代化设备和专业服务队伍,生产方式仍处于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柑橘、茶业产业也是如此。四是基地建设水平不高。受客观条件限制,对产业基地投入有限,部分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布局不合理,水电路设施不配套,基地耕整、排灌、用药、施肥、采摘、运输等自动化、机械化省力设施基本没有,直接导致生产管理成本高、劳动效率低下、产出效益不高。五是农业企业数量偏少。全县农业产业化企业不到20家,规模种养大户生产规模小、数量少,缺乏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的主体。

二、加快我县农业生产标准化进程的对策建议

总体上说,所有农产品都处于过剩状态,但所有优质农产品都有市场,具体表现为“两个极端”,一个是“大路货”农产品大量积压,一个是绿色、无公害、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供不应求,二者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内在质量不同。去年四川“蛆柑”事件给宜昌柑橘产业造成严重影响,柑农损失惨重,但江西赣南的优质脐橙依然卖到了1元钱1个,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他们对柑橘生产从基地建设、品种选择、生产加工、质量检验、采摘包装、储运销售全程实行标准化管理(《脐橙》早在年已成为脐橙国家标准)。因此,发展现代农业,一定要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否则,我们的农产品上市之日就是过剩之时。

(一)加快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一是制定标准。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基础,按照技术标准与产品质量标准并重,品种标准与生态环境标准并重,符合当地生产实际与参照国际先进标准并重的原则,根据我县自然环境特点及生产实际,有计划地制定食用菌、柑橘、茶叶等农产品系列标准规范,并对标准进行集成,转化成通俗易懂的操作手册。二是分类制标。农产品的质量档次不一样,分类标准也不一样。面对国内市场,要积极发展超市农业,制定适合我县农业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的生产技术规范标准,按照国家农产品分等分级标准,严格依“标”生产,按“标”加工,引导农产品分级包装上市,确保生产出的农产品符合现代超市需求。同时,要加快出口农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食用农产品的制标工作,并逐步向大宗农产品普及。支持森源、兴利、野风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企业标准,提高农产品的“三化”(质量等级化、重量标准化、包装规格化)程度,为农产品创知名品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和农产品出口提供技术保障,推动外向型农业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牌销售的状况。三是加快普及。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技术培训,大力推广普及无公害栽培技术、施肥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真正将无公害生产技术落实到基层,让农民所掌握,及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四是品牌认证。在搞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积极组织各类品牌农产品的开发、申报和认证工作,争取更多的农产品成为国家和省认证的名牌。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良好的操作规范,积极争取通过ISO质量体系和环境体系认证。

篇10

我县是省级商品粮基地县之一,要把粮食生产作为我县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全面落实上级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粮食播种面积22.1万亩(其中:水稻14.9万亩,杂粮7.2万亩)、粮食总产8万吨的指导性计划任务。一要持续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实施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在全县建设粮食高产创建示范区1.42万亩,大力推动一批科技含量高、增产效果好的粮油作物“五新成果”进村入户到田,实行良种良法配套,实现农机农艺结合,推广农业部确认超级稻品种面积3万亩、再生稻3万亩、脱毒甘薯2.5万亩、脱毒马铃薯0.8万亩、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0万亩,推广种植紫云英1万亩、油菜0.5万亩,充分发挥科技增粮作用。二要大力发展特色米业,以县春蕴生态农业发展公司为龙头,大力开发“干山贡米”地产优质米品牌,推广高产优质品种,配套优质栽培技术、加工技术、大米包装,实现质量提高、附加值提升。三要强化防灾减灾工作,着力防御洪水、干旱、寒冻等自然灾害,加强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水稻重大病虫害的监测和预警,开展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推行水稻政策保险,建立和完善重大灾害应急机制,突出发挥科技减灾功能和水稻政策保险的作用,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救灾水平。

二、抓特色产业发展促提升

继续以柑桔、食用菌产业发展为工作重点,促进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提升产业素质。

(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柑桔产业,扩大红肉脐橙面积,新植、高接改造红肉脐橙3000亩,提纯优化芦柑品种结构,改造优质芦柑5000亩,大力推广柑桔优质无病苗,加快发展优势特色柑桔产业。食用菌产业,稳定竹荪、姬松茸种植规模,加快发展工厂化栽培食用菌。加强工厂化食用菌产业的规划与引导,整合行业资源,引进技术人才,开展技术创新,提高自动化、智能化、机械化水平,在全省形成领先优势。加快食用菌菌种研育基地建设,做好灰树花、鹿角灵芝新品种引种,开展废菌筒再生利用试验、示范。年计划食用菌规模达1.28亿袋,鲜菇产量达3万吨,产值3.3亿元,其中:竹荪1.2万亩、姬松茸60万平方米、工厂化栽培珍稀菌4200万袋、其他菌类800万袋。发展特色茶叶产业,实施现代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依托大圣有机生态茶园,做好野生茶树种的调查、保护和开发利用,在我县宝山、郭岩山、七台山、鹅山等高山区,开发高山生态有机茶园1000亩,力争引进1家茶叶精加工企业。

(二)加快标准化生产推广。完成全国绿色食品(柑桔)标准化基地创建工作,全面实施农业部和省农业厅安排的柑桔标准化示范项目,建设6万亩核心示范片,每个乡镇建立一片100亩以上的标准化示范果园,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加工、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要求,重点抓好质量控制、强化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基地产品检测、基地产品准出和质量追溯等5个方面工作。食用菌生产,认真开展菌草产业发展试点工作,做好菌草工厂化栽培真姬菇试验示范。研究制定竹荪、姬松茸、工厂化栽培真姬菇生产技术标准,力争竹荪生产技术标准被评定为省地方标准,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

三、抓产业化经营促增收

继续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发展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抓手,完善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增强龙头企业、合作社在项目争取、基地建设、加工处理、技术推广、对外合作与交流、市场开拓、品牌创建等方面的龙头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加强农民合作组织建设。根据农业部等11个部门《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的意见》,按照“七有”标准,开展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宣传和培训,重点抓好顺吉柑桔专业合作社建设和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行业协会组建工作,增强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二)促进农产品加工流通。建设洋墩、仁寿柑桔及农产品物流仓储中心,做好园区规划,积极招商引资,新建、扩建加工厂,实现加工能力6万吨。扩大出口果园和出口加工企业登记,今年要新增出口果园登记1万亩,登记出口加工产量1万吨。

(三)持续打造县品牌。继续推广使用县柑桔、食用菌统一标识包装。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帮助和指导企业开展“三品”认证、商标注册登记,扶持企业创建省级名牌农产品,力争今年有一家以上企业获得省级以上知名品牌。制定“县芦柑”、“县竹荪”地标管理办法,开展宣传和保护,完成“县红肉脐橙”、“县姬松茸”地理标志登记申报。继续策划县柑桔及农产品品牌推介活动,组织企业产品参加各类质量评审会和农展会,扩大县品牌知名度。

(四)延伸产业链条。协助明晶企业策划柑桔深加工项目开发,建设柑桔生产基地,实现柑桔深度加工。

四、抓重点项目建设强基础

要充分利用中央、省上扩大内需新增项目投资的契机,积极策划、申报项目,认真组织实施项目,夯实我县农业基础。

(一)实施农村沼气工程。年全县计划新建农村户用沼气建设1000口、养殖小区联户沼气工程试点项目17个、大中型沼气工程(双溪君富养殖有限公司、埔上大布绿源记食品有限公司)2个。进一步完善村级服务点建设,新建省级村级服务点10个。开展大培训大回访活动,强化技术干部和技工培训,对全县沼气池建设和使用情况全面进行大回访,总结经验,促进提升。示范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二)实施农业部清洁家园工程。在巩固农村沼气、农村饮水安全等惠农政策基础上,在项目村开展农村卫生环境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建设“三废”处理基础设施,开展改水、改厨、改厕、改圈配套设施建设,硬化村内道路,改善农村环境脏、乱、差面貌,推进农村节能减排工作,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实施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继续做好2009年度大干镇来布村、仙潭村、大干村的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中低产田改造)项目,项目总投资228万元,改造低产田0.35万亩。做好年度省级标准农田建设和商品粮基地县项目的设计、招投标和组织实施。

(四)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继续完成512个山园土壤的取土和N、P、K化验工作,以及2008年1887个耕地土样中15%的土样微量元素化验,发放施肥建议卡,开展以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重点的科学施肥技术培训与指导,计划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山园面积4万亩、耕地34万亩。

(五)实施农业信息化“五有”标准建设示范项目。建设具有安全稳定的信息网络平台、能满足区域应用服务的数据中心、相适应的信息化队伍、3-5项实质性的信息服务内容、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考核指标,着力改善乡、村信息服务薄弱状况。

(六)实施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建设项目。建立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五、抓五新示范培训促推广

农业“五新”示范工程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要围绕我县农业特色与优势,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建设示范区,实行“五新”综合集成组装配套,采取“专家组+示范片+农户”的技术跟踪指导服务模式,组织省市专家及当地农技干部,在生产关键季节开展巡回培训和指导活动,认真总结经验,召开“五新”推广现场会,注重典型示范,提高“五新”推广辐射和带动能力。年,实施农作物新品种示范工程,推广优质、专用、高效新品种60个,无公害、循环利用、节本增效新技术12项,高效专用新肥料12种,高效低毒低残留生物新农药10种,建立粮食高产创建、柑桔标准化栽培、柑桔黄龙病防控、食用菌代用料栽培及标准化栽培、工厂化栽培食用菌、再生稻、大棚蔬菜、紫云英、油菜等示范,核心示范8万亩,辐射推广30万亩以上。

六、抓农业综合执法保安全

农业安全事关重民生,责任重于泰山,必须坚持防控为先的理念,确保不发生重大植物疫情,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安全事故。

(一)切实加强作物病虫害防控。大力推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认真开展植物病虫害监测、预警,推广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强专业化防治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对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桔小实蝇和柑桔黄龙病、稻水象甲等的监控、检疫和防治。加强苗木产地检疫和果品调运检疫。

(二)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按照省农业厅关于《省年深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方案》的部署,明确责任,强化措施,认真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活动和种植业产品专项整治。加强种子、农药、肥料市场巡查,开展农资产品质量抽查、标签标识检查,杜绝经营使用甲胺磷等禁用高毒农药行为,严厉查处违法经营假劣农资案件,强化源头治理,确保农业投入品安全。建立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对超市,农贸市场,蔬菜、水果、食用菌、茶叶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基地开展经常性检查,特别要加强对认证产品的监管。积极推行生产档案管理、投入品使用记录等追溯制度。加大农药科学使用知识的宣传培训力度,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指导农民合理用药。

七、抓深化农村改革促稳定

篇11

1.2落实工作责任 农业部和省级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片,责任人分别是市委书记、市长和主管农业市长,由市农业局全面负责组织实施,示范片乡镇政府配合。市级其他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由乡镇负责组织实施,农业局负责技术指导。对于农业部和省级的28个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市农业局组织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种子管理站、农药监督检测站、植保站和市农广校进行技术包保。在市里统一进行技术培训、发放玉米、水稻生产技术模式、发放粮食高产创建技术手册的同时,各包保单位还针对各自示范片的特点,分别进行技术指导和服务。

1.3制定工作方案 市里统一制定了《公主岭市2012年粮食高产创建实施方案》,并以文件形式下发到各乡镇和相关部门。市农业局制定下发了《公主岭市2012年水稻高产创建活动技术集成方案》、《公主岭市2012年玉米高产创建活动技术集成方案》、《公主岭市2012年粮食高产创建资金使用方案》和《公主岭市2012年粮食高产竞赛方案》,下发到局直属各相关事业单位。各技术包保单位按照《实施方案》和《技术集成方案》要求,并结合各自包保的示范片的实际情况,分别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

2.科学实施,把粮食高产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2.1落实了示范片 全市共建设55个万亩粮食高产示范片。其中:国家级万亩示范片20个(水稻1个,玉米19个),省级8个玉米示范片,市本级27个玉米示范片。农业部的20个示范片,分别落实到二十家子、南崴子、陶家屯、刘房子、范家屯、响水、大岭、怀德、杨城子、玻璃城子、毛城子、秦家屯、八屋、双龙、大榆树、朝阳坡、黑林子、桑树台、双城堡、环岭等20个乡镇,30个村。各万亩示范片中分别设立了不低于150亩的高产攻关田。省级的8个示范片分别落实在二十家子、永发、黑林子、朝阳坡、双城堡、杨大城子、怀德、陶家屯等8个乡镇,11个村。据统计,全市共落实万亩示范片551694亩、高产攻关田9250亩,参与农户33000户,落实在62个村,玉米种植品种主要有郑单958、先玉335、银河32、银河33、农华101等,水稻品种主要是吉梗88和吉梗83。

2.2开展了技术培训和指导 全市共办培训班121期,印发资料27000份,培训人数42000人次。

2.3抓了集成技术的田间落实 今年,在万亩示范片上,做到测土配方施肥、农田统一灭鼠、赤眼蜂防螟、种子包衣和等离子处理等重大技术全覆盖。还重点推广了增施农肥、机械精量半精量播种、苗带重镇压、低残留短残效药剂除草等技术。攻关田在集成常规技术的同时,重点集成目前条件下还不能全覆盖的膜下滴灌、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探索“合作社+高产创建”、“龙头企业+高产创建”、“种粮大户+高产创建”等有效运作模式,通过攻关田的典型引领,逐步使高产创建向更高层次推进。此外,各技术包保单位还根据各自职能特点应用了相关技术。市农业技术总站在高产攻关田进行了耐密品种增肥密植技术、大垄双行地膜覆盖技术、水稻精确定量高产栽培技术。市植保站在高产创建示范田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面积达120公顷。

2.4抓内业管理 市直5个技术包保部门,对各自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建档立案,并将情况及时报送市粮食高产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将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的各种文件、三田落实情况、技术应用情况、各示范片作物长势等及时归档立卷,并设立了专柜,专人管理。

2.5抓示范引导 通过召开技术培训班、发放宣传单、利用新闻媒体等多种有效形式,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更好地了解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相关政策、好经验和好做法,让他们主动参与到高产创建中来。同时,在粮食高产创建地块交通便捷的地方,设立醒目的标示牌。为了更好地发挥标示牌的作用,把上级要求制作的标志牌由4米×2.5米改到6米×3米。做到技术反映全面、内容醒目,让百姓一目了然。此外,还在技术应用的关键环节,积极组织农民集中到田间参观学习,扩大高产创建田的示范辐射范围。

3.抓创新,确保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深入有效地开展

3.1探索了统分结合的管理方式 公主岭市是粮食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市,万亩示范片部级、省级、本市级达55个,涉及全市24个乡镇。根据示范片多、覆盖面大的实际,市农业局确定了局属5家事业单位对示范片进行全程包保,农业局统一进行培训、发放技术资料、制作标示牌等,各单位根据各示范片的技术特点,对农民进行分类指导,收到了良好的管理效果。

3.2成立公主岭市高产创建科技服务团 成立了以省农委农业处副处长郑清为团长,王立春、靳锋云等省级专家为副团长,公主岭市专家为成员的市级科技服务团,科技服务团在关键农时分区分片开展巡回技术指导,层层开展技术培训,把整建制推进示范片建成专家的试验田、农技人员指导服务的样板田、展示新品种新技术的平台和鲜活教材,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的大面积推广。

3.3制定了玉米、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 根据全市生产实际,聘请省农科院、吉林农大等专家和我市农业专家共同研究,制定了公主岭市玉米和水稻高产创建标准化生产技术模式,并以明白纸的形式下发到每个农户。

3.4加强部门合作,统筹整合项目资金 公主岭市已经形成了水利、国土、发改、综合开发共同参与高产创建的良好局面。在高产田应用的膜下滴灌,水利局无偿打井,示范片要集中地块,土地部门、乡镇政府主动协调。发改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集中向高产创建田倾斜。在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已经整合了保护性耕作项目、农机深松整地项目、地膜玉米推广补贴项目、水稻“双增一百”项目、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项目、“五项”重大技术补贴项目、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培训项目等。如响水镇示范片是公主岭市的阳光工程培训基地,黑林子、朝阳坡分别是保护性耕作项目区和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区。通过集约项目,集中使用资金,切实把高产创建活动推向深入,起到应有的作用。

3.5逐步探索专业化服务模式 公主岭市把粮食高产创建和农业合作社发展和土地流转有机结合,把探索专业化服务作为高产创建的重要内容来抓。如朝阳坡的示范片,通过合作社,采取统一区域布局、统一种子、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专业化服务、实行订单种植的“四统一”模式,农资统一采购,确保了农资质量,降低农资价格,减少农资购置成本,同时推进全程机械化。黑林子镇万亩示范片,通过黑林子镇林西众营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20公顷,占全村土地面积的90%。公主岭市正在积极探索一村一社,实行土地流转整村、整屯推进,扶持农机合作组织等卓有成效的办法,确保粮食高产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3.6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制定了《全市农业农村工作考评奖励办法》,把粮食高产创建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考评奖励。对在高产创建中基础设施建设好,资金投入大,建设标准高的示范片,在国家补助的基础上,市里还要对基础设施和建设单位进行重奖。此外,今年还要开展高产创建竞赛,在万亩示范片中评选种粮状元,通过表彰先进集体和个人,促进工作开展。

篇12

创新奖惩机制。加大了粮食生产考核力度,把粮食生产在县“三个文明”建设考核中的分值由30分增加到50分;增加了县级财政对发展粮食生产的经费投入,由2011年的500万元增加到1500万元;每年对各项考核指标综合排名在前10位的先进乡镇,分别奖励3~5万元,排名前20位的先进村各奖励1万元,同时评选种粮13.3hm2亩以上的先进大户10名,各奖励5000元,评选全县粮食生产先进个人50名,各奖励2000元;对受到省、市通报批评或新闻媒体曝光的乡镇、村,坚决实行“一票否决”。

创新服务机制。按照“以点带面、无缝覆盖”的思路,完成了乡镇农技站改革,优化了乡镇农技队伍;健全了以县农技推广中心为主体、以乡镇农技站和专业合作组织为依托、以科技示范户为基点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将220多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津贴全部纳入县级财政预算保障,调动了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今年来,共举办农业技术培训讲座325期,培训农民3.2万人次,印发资料40多万份,培育科技示范户1000户,发展专业化农户1100多户,辐射带动了全县12万多农户科学种田。全县筛选确定了10个主导品种和10项主推技术进行全面推广。全县水稻良种覆盖率达100%、优质率达90%、育秧抛栽比例达95%以上;稻草还田、频振式杀虫灯等绿色生态农业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每年为农民节约用肥成本1000万元以上;落实水稻病虫专业化防治面积1.33万公顷,扶持和引进专业化防治组织7个,防治效果达98%以上。

粮食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农业比较效益偏低。近几年来,随着工价、机械作业费、农资价格的全面上涨,粮食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种粮效益减少。从我县去年情况分析,按双季稻27t/hm2计算,除去种植成本,每公顷纯收入仅13000元左右,加上劳动强度大,比外出务工收入明显偏低,极大地影响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目前,种田农民老年化,使我县双季稻高产区有向直播和一季稻蔓延趋势,严重影响粮食生产的稳步发展。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本县基本农田建设任务重,农业基础设施陈旧老化,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旱涝保收面积不大,“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水平有待提高。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的大量转移,生产从业人员数量、素质下降,加上种植规模小,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收益增长缓慢,导致农民种植“口粮田”、粗放化生产等现象增加,在技术上片面追求省工、省力、节本,一些先进实用的高产稳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普及应用难度加大,给农业生产带来隐患。

农技推广经费短缺,基层农技人才缺乏。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潜力巨大,但推广普及工作任务繁重,经费不足,普遍存在地位低、待遇差、经费严重不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青黄不接的局面。区域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针对各乡镇的自然条件和农民种植习惯、种植水平,粮食生产区域性布局还有待更进一步优化。

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确立发展目标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按2011年县统计报表为基数,到2020年,全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0万公顷以上,总产70万吨以上,单产达到7005kg/hm2公顷以上。

水稻生产发展目标。全县水稻生产到2020年播种面积稳定在8.53万公顷以上,单产达到7.26t/hm2以上,总产达62万吨以上。良种率100%,高产优质稻种植面积达80%以上,全面提升稻米品质,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旱粮生产发展目标。旱粮生产到2020年形成以东部丘陵区为主的旱粮主产区,面积达到1.47万公顷左右,总产突破8万吨。玉米种植面积突破0.53万公顷,产量稳定在7.5t/hm2以上。薯类种植面积稳定在0.33万公顷以上,产量稳定在7.5t/hm2以上。豆类种植面积稳定在0.47万公顷以上,产量稳定在2.25t/hm2以上。其他旱杂粮种植稳定面积,逐步扩大规模,形成特色。

优化区域布局

双季优质稻高产种植区。以平湖区的新泉镇、湘滨镇、南湖洲镇、岭北镇、杨林赛乡为重点区域,建立2.3万公顷双季优质水稻种植主产区,其中建立生态(绿色)双季优质稻生产基地0.33万公顷,无公害双季优质稻生产基地1万公顷,双季单产水平14.1t/hm2以上。双季高档(晚稻)优质稻高产种植区。以城西镇为重点区域,建立0.63万公顷高档双季优质稻主产区,其中晚稻为高档优质稻,双季单产水平达13.8t/hm2以上。双季杂交稻高产种植区。以东部丘陵区的静河、樟树、白泥湖、长仑地区、城南地区为主,建立1.4万公顷双季杂交稻高产种植区,双季单产水平15t/hm2以上。旱粮生产区。以东部丘陵区的长仑地区、城南地区如六塘、石塘、东塘、三塘、界头铺镇、长康镇、玉华乡等为主,建立0.53万公顷玉米生产基地,0.33万公顷薯类基地,0.47万公顷豆类基地。

采取合理措施

篇13

由于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较长,如果培育一个新的品种,可能需要较长的生长周期,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子项目“寒地垦区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培育”立项3年,期间5个品系参加省区域试验、1个品系参加省生产试验,审定品种1个。科技档案工作者始终跟踪服务于课题组,针对项目的进展情况和建档组卷要求及时沟通商確,指导建档工作。为了获取第一手技术资料,同课题组成员一道深入水稻试验田地,做好材料收集组卷的示范工作,使科技人员切实掌握组卷连续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1.2农业科技档案的综合性

农业实践活动占有的空间范围十分广阔,影响它的因素也复杂多变,因此要树立大农业思想,与农业生产关联的林业、水利、气象等工作,都根列入工作范围,摆上议事日程。农垦科学院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子项目“寒地机插秧水稻优质高效丰产耐冷水稻品种筛选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对优质耐冷品种、水稻秸秆还田、旱育壮秧、间歇灌溉、侧深施肥、宽窄行等技术进行集成并大面积示范,经专家组现场实测验收,在节氮12.7%、节水11.6%的条件下实现增产11.4%。这些水稻课题研究成果,将为集团水稻种植业提质增效做出科技贡献。农业生产涉及面广,专业性强,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服务对象广泛。因此,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必须全方位服务农业科研和生产,为提高广大种植户的科学种田水平服务。

1.3农业科技档案的地域性和季节性

由于农业生产活动受地域和季节限制,决定了农业科技工作必须研究气象和生态环境特点,使农业科技成果能够在较适宜的条件下推广应用。农垦科学院植保所承担的国家课题“东北早熟密植高产宜机收品种筛选及全程机械化关键配套技术”经过4年研究,制定了《温凉半湿润区玉米粒收栽培技术规程》《半干旱区玉米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等4项地方种植技术标准,课题预期成果将为垦区乃至东北区玉米种植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同自然条件(自然灾害、病虫害、杂草等)之间产生错综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难以重复,也不可能人工再现,这充分体现了及时积累资料做原始记录的重要性。档案管理人员要积极主动地与业务部门取得联系,密切配合,深入细致地了解科研生产中的情况,掌握哪些成果适应当前形势,应尽快推广应用;哪些成果有理论价值,可供其它课题参考。做到心中有数,配合、协助科技人员,为开发、推广科技成果,制定科研、生产计划,拟定生产配套技术措施,收集积累所需的档案资料。

2农业科技档案对农业生产的作用

2.1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资源,制定农业结构布局

农业科技档案是黑龙江垦区制定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农业科技人员依据历年积累的农业科技档案资料,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振兴大豆计划,农垦科学院作物所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子项目“黑龙江省中熟大豆优质高产广适新品种培育”,育成了垦豆48、垦科豆1等多个大豆品种,承担的总局科研计划“高产优质多抗大豆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课题,提出了扩大大豆生产种植的建议,创新了优异大豆种质资源,审定6个新品种,推广面积达3333hm2以上;将为集团大豆振兴奠定品种基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为垦区确定种植结构调整方向和目标提供了依据。在农业科技档案中,有推广常规技术的经验总结,有推广新技术的原始记录,也有农业科研新成果,这些资料对今后的农业技术推广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2.2开发利用农业科技档案资源,引导和带动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