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篇1

一、创新手段,让学生会上语文课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生接受的学校教育正是为终身学习“培养习惯”的教育。学生在上语文课时,养成圈、点、勾、划的好习惯,才能真正上好语文课。

一位优秀的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不仅是知识,同时还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不只是每篇课文所要掌握的字词、文章的主题和写作特点等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和引导,学会如何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和学习,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把握课文的主题、学习作者是如何布局谋篇的。学生要会上语文课,在课堂上就要会听,而学生成绩的好坏也往往取决于课堂短短的45分钟的听课效率。听课效率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听课的关键在于对教师讲授的内容,学生要眼耳手脑各种感官齐配合去促进对所学内容的理解。眼要盯着老师的板书和老师讲课时的表情动作,耳要听清楚老师讲课的内容,要听得准确,听出重点,听出弦外之音,听出老师讲课的意图;手要有选择地记,要记重点、难点和疑问;脑筋要开动,积极思考,抓住老师讲课的思路。听课要以理解为主,要在理解的前提下去记忆所学的知识。那种未经思考和理解,死记硬背的知识是不长久的。所以,要上好语文课,就要做到听觉和视觉并用,边听边思,在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只听不思考,录音机式的听课,囫囵吞枣,谈不上真正掌握知识,更谈不上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以思促听,能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二、创建环境,引导学生思维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新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唤醒学生自主意识。实践证明:学生的个性特征、创新思维和创造才能必须在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才能得到迅速的发展。要创造自由的教学环境,必须提倡充分的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观念,始终记住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与学生的活动是相互的,正确对待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把他们的所知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讨论甚至争辩,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堂秩序,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积极性,在参与中动手、动口、动脑,增长智慧和能力。

教师应充分尊重并倡导学生回答问题中的求异思维。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学生都有成功的需要,一旦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就会以愉快的情绪进行学习。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可以围绕课文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阅读相关的文章。这样学生既可以增加信息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在阅读、加工、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参与阅读实践活动。

因此,对学习必须要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自主参与学习。教师要变课堂为学堂,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经常设计一些问题,提问学生,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开动思想“机器”,使他们积极投身到课堂的双边活动中。只有双边互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教师的主动性不是主要放在了设计课程上,而是注重在课堂上如何控制学生。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如用小故事引入,或借助录音、录像等手段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教师在课堂上还应针对不同的重难点,相应地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使程度低与能力强的同学都得到成功鼓励,从而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兴趣,对学好语文充满信心。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在引导学生理清文路、捕捉要点、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教师要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

还可以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习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的需要选择相关的小问题进行研究,而且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课堂空间。语文学习需要在讨论中得到深化,但教学任务的繁重、时间的紧迫,却往往使讨论开展了却又草草收场。在这个过程中,能力弱的学生可能根本就还没进入状态,能力强的讨论也不深刻充分,这样的问题对学生真正的能力培养、自我发展收效甚微。所以,教师必须设置高素质的问题,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并且采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形式,授之以渔,在充足的时间互相聆听,探讨得到最终结论,这种真正的讨论参与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扩大视野,增进积累,激活思维,发展能力。其次,教师还要在课堂上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把人生的看法、社会现象的评判、生活的喜忧、家庭的悲欢等充分表达出来。如乞丐现象,上门推销,超前消费,绿色食品,等等,学生都能说得头头是道。这样学生真正体会到课堂是他们学习的乐园。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四、创造条件,激活语文课堂

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问答式、讨论式、座谈式、演讲式、辩论式、表演式、游戏式等多种教学形式。各种形式又可以灵活多样,如问答式可采用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生问生答等形式;演讲式可以分组演讲,也可以进行演讲比赛。总之,各种形式的运用使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广泛参与。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课程与科学技术的整合使得教学容量大,效率高,学生可以借助软件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让实物投影、电视、电影、电脑等进入课堂,使学生在更广阔的时空中联想、创新,丰富积累,提高素养。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够使语文学习丰富、生动起来;能够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能够实现语文跨学科教学的理想。这一切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明确教学目的,巧妙地设计课件,适当地运用课件。

音乐能抒感陶冶情操,在语文教学中,适时的、优美的音乐,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也可以积极地把冥想、思维导图等“友善用脑”的理念融进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篇2

一、教师要对课堂教学任务进行设计分析

由于高中语文教学涉及的知识面相对较广,教师要教给学生的知识也不再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因此,语文教师就要提前备课,要在课堂的设计上多下工夫。

语文教师可根据本单元或者本课的教学目标来分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同时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来制定教学方法,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样才可以让学生适应教师的教学方法,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教师要设定好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能够了解本节课学习的侧重点。

二、增加课堂实践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只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当的指导。因此,在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要多开展课堂实践活动,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如:在语文课堂上开展话剧表演、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实践活动,在丰富课堂形式的基础上也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语文知识。以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的《沁园春・长沙》为例,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则可以在课堂上组织朗诵活动,让学生在朗诵中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表达出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样,在学习苏教版《鸿门宴》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排练一个小型的话剧,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既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学习,也锻炼了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三、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教学,贵在教学情境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利用音乐教学、图片教学、古诗诵读教学等情境来开展教学活动。如:对苏教版高中语文《雨霖铃》的学习,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从“寒蝉鸣叫”“长亭送别”“晓风残月”的画面欣赏导入教学,并播放凄切的曲调来让学生从中欣赏作者的离愁别绪;在学习《声声慢》的时候,教师则可以带领学生回顾以前学到的李清照的诗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在李清照的这些诗词中使学生能够更深层次地体会到作者蕴含的感情,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入理解。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探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策略,使学生能够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全面锻炼自己的语文知识技能,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对此,教师可以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方法,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注意利用多种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篇3

由于学科特点的原因,高考语文成绩得高分不易,考分差距也不是很大,高中语文学习在学生心理的地位堪忧。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重新热爱这门学科,这是摆在当前语文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它,需要从多方面努力。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的角度试作一些探索。

1 精心选择教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学生想学,甚至主动去学,从而收到极佳的课堂教学效益。

1.1巧置悬念,抛砖引玉

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高中语文小说教学《失街亭》时,预习之后,设置悬念,假如街亭未失,孔明能够一统中原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争论,街亭已失,政局又将如何变化?街亭既然如此重要,孔明何以失守?进入课文,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1.2创设情境,以境激情

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入情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影视片断等手段。笔者曾执教《我有一个梦想》,利用影片展现黑人遭受的不平等待遇,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同情而产生激奋,因激奋而融入情感与理解:“朋友们,今天我对你们说,在此时此刻,我们虽然遭受种种困难和挫折,我仍然有一个梦想,这个梦想是深深扎根于美国的梦想中的。有了这个信念,我们将能一起工作,一起祈祷,一起斗争,一起坐牢,一起维护自由;因为我们知道,终有一天,我们是会自由的。”通过情境的创设和课文内容的结合,学生情绪激昂,并对自由做出全新的认识。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1.3利用朗读,以读激趣

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优美诗歌《雷雨》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人物个性特点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同学甲朗读周朴园的语言,同学乙朗读鲁妈的语言,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当然,读的方式很多,还可以有诵读,表演读等等。

2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激活课程资源

高中语文文学作品占了很大比重,它们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其人文性能引起学生共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必然吸引学生,让学生喜爱语文,喜欢上语文课。

2.1针对学生的基础,用活教材资源

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网络,四和院的特点之后,才能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出“再见吧,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学生习得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的建筑,生活习惯等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茶馆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文化……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2.2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教材是《课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手段。因此,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用活教材这个例子,而不是把它当作死材料。用活教材内容,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教学《促织》分析到文章结尾时,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老师,我认为文章结局太圆满,削弱了鞭策的力度,是个败笔,应该删去。”问题一出,课堂热闹了,我将同学分组讨论,几分钟后,一个或稚嫩或成熟的闪烁着思维火花的看法登场了。有人认为“魂化促织”,尔后“裘马过世家”是不可能的,是用荒唐写社会黑暗。但马上有人站起来反对这个结局有因果报应的思想,是宿命论的体现。又有人认为,作者只是心有美好的愿望而已。给小人物一个美好结局何尝不可,任何中国古典文学总是喜剧多过悲剧,即便是悲剧,也往往是悲极转为喜剧,如《窦娥冤》尚可昭雪,《梁祝》不也化蝶双双飞了吗?一个同学补充:“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人生存的空间,只好把愿望寄托于虚幻的东西上。”另一个同学得到启发,“让我想起了前边学过的卡夫卡的《变形记》,人为了活下去竟然心甘情愿是去做一只小小的蟋蟀,这是人的自我否定。不仅否定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连人的价值,尊严也一起否定了,有什么比这可悲的?”“是啊,貌似喜剧的结局,难道不是人生悲剧,社会悲剧,时代悲剧吗?”。新教材中选入了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不少文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的内容。若能对文中涉及矛盾关系细加品味,深挖本质,触类旁通,改变视角,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些矛盾关系的看法。不仅使课堂活跃,而且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总之,如果我们语文老师去想方设法地、千方百计地设计、上好每一堂课,力争将自己的课新颖、精巧地设计而上出特色,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将语文课堂演绎成七彩的“人生殿堂”和“知识的迷宫”,使学生陶醉在你的彩虹似的、绚烂多姿的语言艺术和课堂设计里而乐不思“蜀”、乐不思归、乐而忘忧。这样的语文课,谁又能否认它是最有趣、最富魅力的语文课呢?

篇4

高中语文 教学 科学性 方法解析

为了适应社会对全方面人才的需求,实现高中语文实践性、开放性和多元化的教学改革目标,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提出了明确的改革方向:从最早的“突出语文知识”到后来的“语文知识与能力并重”,再到现在的“突出多维语文素养”,这一教学目标的变革,既体现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也表明了高中语文课堂不断发展的内在理念。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观念,精确把握课改新方向,做好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科学性的方法研究。

一、课堂教学科学性方法的内涵

提高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就是指在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能够充分有效地将时间利用起来,在不同的时间安排不同的授课内容,并且综合利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进而取得更高的教学效果。进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科学性改革,就是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改变过去“传教式”“洗脑式”的教学模式,通过科学研究,建立起适应学生接受能力的课程安排表,不只合理安排每一节课的时间,还要合理安排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几年的学习计划。同时,可结合学生的课外学习,做到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有条不紊地实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这一终极目标。

二、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科学性的途径

1.优化教材和教学设备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想要切实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首先就必须做好教学设备的更新换代工作。随着技术的进步,幻灯、投影等现代设备,已经逐渐走进了课堂,成为了最为常见的教学辅助设备。对于学生来讲,能够通过这些先进仪器,感受到更为直观的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比简单的文字更有冲击力,更利于知识的掌握;对于语文教师们来讲,通过投影等仪器的使用,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提高了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同时,结合各种资料,能够更好地扩充课程容量,将更多的知识融入到一节课程的教学当中。

2.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

对于高中语文的学习来讲,基础知识的掌握已经不是课程的必需,最重要的授课内容已经变成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点的能力,并最终完成对整个语文课程内容全方位的理解和接收。作为知识传授人的高中语文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处于关键地位,语文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其表达能力和授课方式。综合素质高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会全面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旁征博引,将知识点潜移默化、深入浅出地传递给学生;在进行课堂朗读的时候,也会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掌握阅读的感情和节奏,进而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手法,以便满足高中生以及现代社会对于语文学习的需要。

3.创设感知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作为交际的重要手段,语文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储备和习惯养成过程。想要提升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就必须塑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乐于沟通、乐于思考,提升他们的语文表达能力。比如,在学习著名词作《沁园春・长沙》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采用情境导入的方式,通过讲述革命战争年代,青年人投入革命的热情和以身报国的奉献精神,激发学生斗志,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活跃了学习气氛。在教师向学生们提问自己的理想的时候,学生们也能积极发言,七嘴八舌地探讨自己的愿望,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课文的学习当中,提升了教学效果。

4.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在进行课堂授课的时候,高中语文老师完全可摒弃“我说你听”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主导地位和创造性,可以根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前文提到的激励法就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成效。另外还可以采用常见的竞赛法、分组法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也要注意在平时的课堂中观察学生们的表现,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调动学生们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5.总结课文,做好课外延伸

作为一门积累性的学科,语文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这45分钟的时间,因此,教师们的教学手段也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教学这种单一的模式,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地对课本知识进行总结思考,并延伸到课外生活当中,在生活中寻找对课堂知识的感悟。另外,课外延伸工作做得好,还可以帮助高中生扩宽学习途径和眼界,让学习变得多样化和趣味性。只有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多姿多彩的课外语文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并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

总之,新课改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我们以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获取学生的信任,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这一过程不只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我,创新教育方法,还需要学生们大力配合,学以致用,学以活用,从而确保学生们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篇5

一、精心选择教法,激活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授教材内容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学生想学,甚至主动去学,从而收到极佳的课堂教学效益,。

1、巧置悬念,以疑激趣。针对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在课前或课中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学生兴趣味,让学生主动去探索其原因,那么课堂教学定会活起来。高中语文小说教学《群英会蒋干中记》时,预习之后,设置悬念,是蒋干中记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产生争论,不是蒋干,还会是谁呢?进入课文,学生分析后便得出答案,并能理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即情节了,进而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就水到渠成了。

2、创设情境,以境致趣。现代课堂教学可采用多种手段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此情此境下受到感染熏陶,以境来达到激趣的目的。具体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笔者曾执教市级赛课《荷花淀》,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美丽的荷花,美丽的荷花淀。并以之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因美而产生学习兴趣,因美而震撼心灵:荷花的美就是家乡的美,就是祖国的美。丈夫们有如此美丽的祖国,有如此美丽的家乡,而如此美丽的家乡却正在遭受日本侵略鬼子的蹂躏,为了美丽的家乡,为了美丽的祖国,荷花淀的普通人民甚至女人逐渐成长为坚强的抗战游击队员。进而学生便不难理解荷花淀人如荷花一样的美好品质了。他们善良纯朴,他们热爱生活,他们向往和平……也理解了反侵略、保家卫国的小说的重大主题,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说的艺术描绘。

教学情境的创设还可以利用教师精美的语言,借助美术手段等多种方法达成。

3、利用朗读,以读促趣。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读。课堂上恰当运用读的方式教学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以《荷花淀》课堂教学为例,在品味“夫妻话别”段中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的时候,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男同学读水生的语言,女同学读水生嫂的话,教师旁白。声情并茂的朗读,把人物性格演泽得淋漓尽致:学生沉浸其中,课堂气氛活了,学生理解加深了,学生兴趣味浓了……

当然,读的方式很多,还可以有诵读,表演读等等。

二、灵活处理教材,激活课程资源,让学生爱学

高中语文课文历来就吸引学生,高中语文文学作品更是占了很大比重,它们承载着传播文化的重任,其人文性更能引起读者(学生)共鸣,“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必然吸引学生,让学生喜爱语文,喜欢上语文课。

1、用活教材资源,使学生在“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中驰骋。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拓展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既注重语文运用,又重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胡同文化》的教学中,在理解“胡同建筑”方正,网络,四和院的特点之后,才能体会到北京市民胡同文化“封闭”,“忍”的精义。正是有了“胡同文化”的这一内涵,才能体会作者对于传统的“胡同文化”复杂的思想感情,品出“再见吧,北京胡同”所蕴涵着的汪曾祺特有的感情。学生习得了分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当地的建筑,生活习惯等等所包孕的传统文化内涵,给学生提供研究的课题:茶馆文化、饮食文化、农家乐文化……让语文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还可开办学生喜欢的讲座,举办学生喜爱了的语文课堂活动诸如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会等,学生驰骋于开放的语文教学中,享受语文带来的快乐。

2、灵活处理教材内容,使学生在不断思维中轻松地提高语文素养。教材是《课标》的载体,是课程目标实现的手段。因此,教材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应用活教材这个例子,而不是把它当作死材料。

篇6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方法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主要采用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主角,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很少,而这显然不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无法帮助到学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成绩。而随着新课程改革,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正在悄然转变,在新课程要求下,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成为辅助角色。并且为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充分适应新的教育环境,改变教学思路和教学手法,以服务学生为根本目的,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制定合理教学目标

新课程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有以下三点:第一,以课本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作为教师讲解的主要内容;第二,教师的讲解必须能够让学生理解;第三,学习的目标必须是让学生能够充分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教师必须把握好正确的教学目标,构建一个统一的课堂教学逻辑,方便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例如《雨巷》一文,作者是戴望舒,教师在教学之前,应先制定好课堂教学的目标和顺序。首先让学生了解作者,因为很多作者在写作上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习惯,通过了解作者,学生们可以对课文的情感基调有一个大致的判断;其次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从而具体了解文章的情感指向;接着是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以此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写作手法、情感基调和内涵;最后具体讲解全文。而讲解本文的核心目标就在于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抒发了戴望舒先生孤、凄凉、彷徨的心境。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应尽量保证语言的生动性,注重语言表达,引发学生的共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文中;其次,教师应利用情感教学法感染学生,促使他们对课文形成更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文为例,这首词是南宋词人辛弃疾所作,结合时代背景,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辛弃疾充满忧伤的爱国情怀。教师在讲解此文时,尽量使用忧愁和悲愤的语气,将自己想象成当时的辛弃疾,借自己之口表达辛弃疾的爱国情感。而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认同,以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还可以引申举例,以历史故事为切入点,简要描述一下从古代到近代我国的类似遭遇,并通过其他主要人物的类似作品,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当学生也怀着忧愁与悲愤的爱国情怀品鉴这首词时,教师再开始具体的讲解,就会事半功倍。

三、丰富教育教学手段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推陈出新,因此教师之间应加强交流,分享经验,尽量采用最新、最高效的教学手段,提升课堂质量。第一,教师可以采用课堂导入教学的方式丰富教学内容;第二,教师可以采用情境创设的方式将学生带入到课文角色当中;第三,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目前大多数高中都已经安装了投影仪和音响设备),通过文、图、影展示课文内容。以苏教版选修课文《茶馆》为例,教师可以选取文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一小段,让不同的学生扮演王利发、常四爷、松二爷、刘麻子等角色。为了节省时间,可以不需要学生背下剧本,直接拿着课本上台表演,只要注意对语言情感的表达即可。另外,教师还可以先在投影仪上播放一小段《茶馆》的话剧表演,让学生们通过视频了解剧情,在激发了学生对此话剧的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再进行具体的讲解。

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毕竟是学生自己的责任,教师的主要作用就在于辅助和引导,如果不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余地,刻板地讲解反而不利于学生对课文及语文知识的理解。教师应充分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使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语文是一门极具魅力的课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发现其中的美,则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知识。例如《拿来主义》一课,教师应首先让学生自己预习一遍课文,通读全文,了解文章的结构、思路和含义;然后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提问,考察学生对课文的了解情况。根据提问的结果,教师先作详细的讲解和纠正,理清思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先内部解决不理解的知识点,如果对于知识点的理解存在异议或没有讨论出结果,可以在课堂的最后向教师提问。

五、及时反思自身不足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本身也在成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即使是教师,对于某些知识点的理解也存在不足之处。另外,不同的教师擅长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同的教学方法往往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教师也应加强内部交流,吸取经验教训,及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果断纠正。认识到别人的错误很容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却很难。所以说,对于这方面而言,教师应摆正自己的心态,抱着学习的态度,积极向学生和同事交流经验技巧,完善自身水平。教师可以在课下主动同学生交流,先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再就学生未完全理解的问题进行探讨,了解自身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在课下或业余时间里和同事一起交流探讨,相互了解教学情况,并交换意见,共同进步。

【结 语】

综上所述,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当前最主要的教育目标,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是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的责任和应有的追求。高中语文教师应改良自身态度和教学手段,改进教学理念,做到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要目标和最终目的,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篇7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故事、视频来导入教学,这种方法可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说,在学习苏教版高中语文《诗经》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来设计导语:“在远古时代,那时的百姓都喜欢唱山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等等,这些优美的歌曲广为流传,流传至今,也就成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诗经》。”教师通过故事导入法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想要了解优美的歌曲是怎样的,然后教师则可以向学生播放百姓用唱的形式表达《诗经》的视频,与学生一起欣赏优美的画面和优美的歌曲,在一片闲适的环境中体会诗经里面传达出来的深刻思想感情,这样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与文中的思想感情。

二、悬念、问题导入法,激起学生的疑问

疑问是学习的起点,学生有了疑问才会有兴趣去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可采用激疑法来激发学生的疑问,从而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教师可采用设置悬念导入法,如,在苏教版高中语文《鸿门宴》这一课,教师可设计如下导语:“纵观历史,大家会对两个人很熟悉,有‘西楚霸王’之称的项羽,另一个就是刘邦了。这两个人很不同,前者是破釜沉舟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他的一生胜利不断,也本该是有大成就的人;后者却是整日无所事事,就像个地痞小混混形象。可就是有如此悬殊的两个人一个落得兵败名丧,乌江自刎;另一个却开创帝国伟业,君临天下。这样的结局其实在一场鸿门宴中就可以预测到了,同学们想一起来看个究竟吗?”教师通过这种设悬念的方法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文章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对课文的学习。

三、感染导入法,激发学生的情感

我们说,人的情感与人的思维是相互推动的,当人对某件事有了一定的情感,那么就会推动他的思维运转。在语文课堂上运用情感导入法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以此来带动他们对知识的思考。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语文郁达夫《江南的冬景》的时候,教师这样来设计导语:“欢迎你们这群来自‘江南古典小镇’的孩子们,今天,老师将和大家走进散发着古典气息的江南小镇,一起来领悟一下另一番不一样的江南气息,那么,就让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郁达夫笔下冬天的江南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通过这种情境感染导入法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最佳场所,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的美景,感受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本课的导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等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导语更是能够产生“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可以使学生能够以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对本节课的学习中来。因此,教师可采用激发兴趣导入教学法,利用视频、音乐来导入教学;采用激发疑问式导入教学法,使学生利用设置悬念、设置问题等来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疑问,从而可以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主动走进书本里面来获取答案;采用情境感染导入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上以一颗饱满的精神学习语文知识,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

参考文献:

篇8

1.学导式教学法的应用

所谓学导式教学法是指把教与学重要点放在“学”字上,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主体,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有效地将学导式教学法与实际语文教学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思考,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保护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以《我的空中楼阁》这篇文章的教学为例进行论述,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一般情况下,在学导式教学法的应用中,我们可以按照“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四个环节进行教学,构建高效、自主的语文课堂。

首先,自学。引导学生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即:体会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和追求自然的美好感情。之后,组织学生结合教材进行自主学习,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阅读后的感受,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并将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比如:山上有了小屋增加了什么特点?等等。

其次,解疑。组织学生对上一阶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交流,并自主解答,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再次,精讲。这一环节,我根据学生在上述环节中遇到的问题和本节课的重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和讲解,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比如:“这棵树使小屋给予人另一种印象,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针对这句话进行解读,这样不仅能够保护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最后,演练。我组织学生对下面的几道练习题进行解答,如:

下列语句描写的角度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

B山如眉黛,小屋恰如眉梢的痣一点。

C山上有了小屋,好像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

D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式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

……

组织学生对这些练习题进行思考和解答,一是能够检验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二是能够检验学导式教学法应用价值的最大化,进而确保学习效率。

综上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将教与学结合在了一起,而且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对课程价值的展现都作出了贡献,也能保障课程目标的实现。

2.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法是指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探究中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而且,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语文思维能力的提高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立足于语文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这样的过程不仅能够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提高,对学生健全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教学《祝福》时,为了培养学生问题独立思考能力,也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更为了构建出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选择了“探究式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自主讨论中掌握本节课的中心思想,进而确保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因此,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

(1)自主阅读文本,思考:文章中的祝福是指什么?

(2)文章中讲述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3)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

……

组织学生对这些进行思考,并顺势将学生带入本节课的教与学活动之中,这样的导入不仅能够推动学生自主进入到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而且能够为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前提工作。之后,为了确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中心思想,在正式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思考了下面几个问题:

(1)鲁四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2)为什么只有四婶还提起祥林嫂?

(3)祥林嫂为什么要反复讲阿毛的故事?

……

组织学生在反复阅读之后,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并在小组内对这些问题进行交流,确保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同时,也为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做好保障工作。而且,在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有效的问题设计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中心思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对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对学生健全的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篇9

一、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新课改要求教师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进行教学活动。传统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根据是教学大纲及学校的教学计划,为了完成每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这样的结果是教师能够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的成绩却不理想。为了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掌握理解更多的语文知识,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教学活动,每个学生的发展各有差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各个学生的差异,既要有适合班集体的一般教学,也要有适合个别学生的个别教学。

语文作基础性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学习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学习语文知识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学科需要学生具有发散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抓住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才能在一个阶段后得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授受关系,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教师的教学方法尤为重要,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认真听讲,乐于接受新的语文知识点,而不好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甚至抵触学习。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抓住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是很高的,因此做到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开展教学活动十分重要。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主体地位,教师讲,学生听。新课改标准下,要求学生在课堂中是主体地位,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的学习语文知识,有助于他们更好的接受知识、理解知识。比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而不是直接讲解知识点,生搬硬套,提出问题,能够让学生的主体地位显现出来,让他们独立思考得出答案,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的。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心智发展趋于成熟,已经有了独立的思考能力,所以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是可行的,因此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留出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体现出他们的课堂主体地位。学生只有通过独立思考获取的知识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在学生的脑海里保存更长的时间,甚至是永久保存。

二、进行趣味性教学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趣味性教学可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由于高中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压力大,所以需要教师掌握有趣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的集中到课堂教学活动去,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在快乐中接受学习。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知识内容十分丰富,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也非常多,虽然教师想在课堂中构建趣味性的课堂,可往往力不从心,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新课改过程中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趣味性的方法有很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这些方法和实际的教学结合起来,为学生的高中语文学习创造一个趣味横生的课堂,从而让学生们可以在枯燥的学习中可以感受学习的乐趣。

高中阶段对于语文学习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知识点的理解也进一步加深,如果教师不注意教学方法会直接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趣味性的课堂教学不仅可以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三、课堂教学方式多样化

篇10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有一位心理学家曾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这也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激起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因为高中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也不是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刺激,而是非常具有主动性的学习。所以如果教师只是应付性地教学,那么这不仅仅浪费了学生的大好时光,同时也会使学生形成不好的学习习惯,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对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比单一地传授书本知识更为重要。但是由于高中生自主性强、难以约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伊始就要培养他们的兴趣,这样可以使高中生尽快地投入学习状态。比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课堂上结合书本知识创设出让学生感到亲切的情景。这样可以让学生觉得日常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同时发现语文知识中蕴含的乐趣,从而产生继续思考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主要标志之一。学生是有情感的,只有肯定的、积极的情感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起来。课堂上民主、和谐的气氛是促进学生创新思维成长的阳光和雨露。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是尤为重要的。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与学生情感交流的重要过程。在校园里,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那鼓励的眼神;当学生犯了错时,教师那宽容、安慰的笑容;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那伸出援助的手,这些都能在教学中起到剂的作用,亲切的师生关系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常常使用一些鼓励性的词语(“做得好”“别怕”“再来一次”“你很聪明”等),在课堂上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提示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引导学生更准确地回答问题。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启迪和引导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均

衡地享受教师的阳光,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从而使他们不断地积极向上。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人际互动,也是两者情感交流的互动过程。就语文课堂教学来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课堂气氛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师生关系融洽、彼此心理相容时,课堂气氛呈和谐积极状态。反之,课堂就会呈现死气沉沉的状态。由此可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作用。教师几句诙谐的话语,既营造了轻松的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在愉快的课堂上接受知识。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更要创造机会,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三、表扬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最佳途径

有人说:“不是聪明的孩子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使孩子更聪明。”因为学生都是一个个有思想的个体,他们有想法、有上进心、有求知欲,他们希望被表扬和鼓励,并且能得到理解和支持。当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得不到这些的时候,他们的积极因素便被慢慢压缩到最小,取而代之的是消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任何思想教育的作用都是不大的,更不用说批评了。教师的一句表扬,犹如涓涓细流,滋润着学生的心田,让他感到沁人心脾,而且也能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学生有了自信心,也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就可以主动地学习。许多实践证明,教师对学生的促进和激励作用是无法估量的,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多关注学生的思想,尽量从他们身上找些闪光点,并利用起来,把握好教育时机,恰到好处地把自己的赞美不吝地送给我们的学生,激发

他们的积极性,这样我们的从教生涯一定会出现许许多多令人终

生回味的美妙与幸福的,我们的教育一定能取得双赢的结果。

总而言之,浓厚的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前提,表扬学生是调动学生积极

性的最佳途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只要我们认真研究,不断探索,努力实践,就一定能够找到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新.新课改下高中语文自主学习模式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07.

篇11

2003年,我国颁布了新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首次明确应该把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列入到英语教学中。新课标颁布之后,人们对文化教学越来越重视,大家意识到想要成功地实现英语教学目的,必须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试图总结一些高中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的方法。首先我们回顾一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什么是文化?不同领域的学者对文化都有着不同的诠释。许多社会学家、哲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都试图给文化下一个全面的定义。英国人类学家Taylor是最早提出文化定义的学者。他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中提到“所谓文化或文明,是在广义民族志的意义上,是一个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性的复合体”(转引自刘静,2006)。”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语言既是文化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又能反映文化其他部分。与此同时,文化又制约着语言的使用。总体来说,语言和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文化教学在英语语言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了解文化知识是学习语言知识的关键。如果不掌握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想学习好承载着该文化的语言知识不不可能的。其次学习文化知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文化教学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可以了解该语言国的人文、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因而可以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高中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的方法

我们主要从教师、学生对英语文化知识的兴趣和态度、教师在文化教学中的作用、实施文化教学的障碍以及了解文化知识的最佳途径这几个方面来分析当前高中英语课堂中文化教学的途径,教师可以采用相应的措施在高中英语课堂中更有效地进行文化教学。

1. 转变部分教师及学生对文化教学的态度

了解文化知识是学习语言知识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将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相结合,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转变自己的传统观念。教师必须改变传统只重视语言教学的观念,加强对文化教学的重视。只有教师有了正确的教育理念,才能在课堂中积极主动的进行文化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多接触文化知识的机会。教师对文化知识的态度也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热情。

其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的时候,学习效率是非常高的。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可以适当的放一些英文歌曲或电影给学生提供接触地道英语的机会,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前三分钟”的机会让学生轮流的介绍一些文化知识,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排演一些英文的小短剧,这些活动都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兴趣。

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对文化知识的兴趣转化为学习英语语言本身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由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以及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构成的。学生对文化知识方面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今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 充分发挥教师在文化教学中的作用

大部分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途径是通过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是否经常进行文化教学很大程度的影响着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在文化教学中的作用。

首先,教师要加大课堂上文化教学的比重。一方面,教师可以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例如在遇到涉及到文化知识的阅读理解、完形填空试题时多介绍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单独的进行文化知识的讲解,例如教师可以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多介绍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

其次,首先教师应该多设计一些任务型活动。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接近现实生活、具有真实意义的情景,例如两个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缺少文化知识而产生的交流障碍的情况。学生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形式完成任务,从而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也避免了在真实的交流中出现这种问题。

最后,教师要充分的利用教材。教师应该将教材上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加工整合,将教材中比较零散的文化知识系统的介绍给学生。当教材中的文化信息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时,教师要通过互联网、原文书籍等渠道获得更丰富的文化知识。

3. 减少实施文化教学的障碍

当前实施文化教学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点:学生课业负担重,高考不直接考文化知识,缺少必要的教学资源,缺乏指导性的师资培训。因此,为了有效地进行文化教学,我们要尽可能地减少这些障碍。

首先,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是高考的压力,学生偏重语言知识的学习主要也是因为试卷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语言知识。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试卷进行适当的调整来加强学生对文化知识的重视。例如,在试卷中加入一些考查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试题。此外出题者在选择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等题目时可以有意识的选择一些涉及到文化知识的文章,以便能更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于教学资源方面,虽然和以前相比,当前的教材中已经加大了文化背景知识的比重,但还是不能满足一部分教师的需要。因此,除了教材之外,还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关于文化知识的书籍、杂志等。教师也应该培养自己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了解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

最后,关于师资培训方面,要加强对英语教师进行关于文化知识方面的培训,以求更有效地进行文化教学。

4. 探索学习文化知识的途径

学生了解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有教师的课堂传授、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等媒体,阅读相关读物、同外国人交流。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因为大部分学生倾向于通过教师的课堂传授来了解英语文化知识,因此教师要寻求更有效的文化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文化教学的效率。教师可以选择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其次,教师还可以选择中西文化对比的方法,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教学,学生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共同之处,学生不但可以很好的了解西方的文化,同时对自己的文化也有更多的了解。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理智地对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生活中避免犯文化方面的错误,进而由于文化差异造成交流障碍。

再次,学校要开展关于文化知识方面的选修课。大部分的学生都愿意参加有关文化知识的选修课。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选修课的时间向学生介绍相关的英语文化知识。

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原版英文材料。在这个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学生们也能通过这些材料了解这些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背景知识。此外,学生们学习地道的英语,也能避免他们在交流中出现“中式英语”,从而使其能更清晰明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高中英语文化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希望本文中提出的教学建议对教师能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蔡秀清.高中英语的跨文化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4(9).

[2] 刘 静.文化语言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

篇12

二、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上好语文课的关键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也曾说过:“对学生的最大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我们想要上好语文课,真正让学生学到知识,主要就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课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乐在其中。这样不仅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也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如在分析文章内容时,可以运用设置悬念法、对照比较法、举例法、设疑质疑法、故事奇闻激趣法进行启发式教学;也可以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画面,抑扬顿挫的课文朗读录音进行形象教学;还可以根据内容排演课本剧、开展辩论会,甚至可以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进社区……,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看得清,体会深,学得感兴趣,真正做到乐学、愿学、会学。

三、反馈激励,提高教学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注意营造课堂氛围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要注意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一环。具体做法如:

1.捕捉学生眼神,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当学生对老师讲授的知识或对作业练习流露出一些茫然或疑惑的神情时,说明他们有的地方还没有真正理解和弄明白。教师就可以通过自己敏锐的目光,环视学生,了解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适当调整教学步骤,增加练习和实践的机会,直到学生满意为止。

篇13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在国内,对话教学模式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实践相对较少,尤其是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话教学的实践研究更是少之又少。高中语文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实施者,应紧跟新课改的改革步伐,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积极探寻对话教学的实施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为推进新课改的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以平等为前提,实现以人为本的对话教学

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是实施对话教学的前提。而且建立师生之间平等、民主的教学关系也符合新课改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平等的对话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放下唯我独尊高高在上的架子。陶行知老先生曾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课堂是师生间进行交往、对话、沟通的互动舞台,对话教学的核心观念是平等与民主,我们只有构建了和谐愉悦、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才能有效的开展对话教学。在对话中老师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见解,并循循善诱加以启发引导,启发学生去感受作者的心情,去体验作品中的人物,让学生在对话实践中理解生活、世界及其自我。如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学生可能会觉得课文里面的祥林嫂的所作所为很可笑很傻,作为教师,我们不应该对学生的这种想法随便加以批判,而是要引导学生们学会换位思考,走进祥林嫂的生活和情感世界,让学生们想一想,如果他是生活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的祥林嫂,那他又会选择如何去做?课下,教师还可以向学生们推荐鲁迅的其他小说,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进一步去感受鲁迅文中的"残酷社会的封建主义"。

2.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对话愿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本身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对高中语文而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激发学生对话愿望,使学生产生浓烈求知欲望,主动积极的去探索、去学习,进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有效的对话互动都是在一定情境中生发出来的。如在学习《离骚》这一课时,教师可先组织学生们观看屈原的记录片及电影,在观看后,教师有意提出几个问题:屈原为何要抱石沉江?他到底遭遇了什么忧虑?并要求学生从电影和课文中去寻求答案。学生们置问题于其中,纷纷敞开心胸,你一言我一语的进行双向互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话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要想提高对话教学的有效性,提问是关键。

3."对话"内容简单化、生活化

美是一种教学感受,同样也是一种学习感受,学生获得了美的体验,才能趣盎然,津津乐道。然而,这里所说的美不是艺术抽象之美,而是一种源于生活的平凡之美,构建最朴实的生活情境,用最朴实的生活"对话",让学生有话可话,有感可言。这样"对话"的结果,学生理解容易,并且深刻、持久。因此,教师构建"对话"话题或内容一定要生活化,选取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场景和事务,使学生在生活实践发掘美,产生对美的渴望,从而有话可说,能够与教师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基于此,教师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进行审美观的提升。这种"对话"与讨论的过程才是与情感体验相融和的。简言之,以生活中的问题为内容的"对话",可以从中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美感,养成高品质的审美素养。

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古人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无论任何人看待问题总会存在片面性,而学生更是缺乏人生经验,看待问题只会更加片面。为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通过小组间的对话,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认识。这种对话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索的习惯,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对话的过程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而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2]。如《鸿门宴》一课,刘邦与项羽是其中的两个传奇人物,教师完全有必要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探讨这两位大人物,发表自己的观点。当然,学生讨论之中可能产生观点上的分歧,教师不需要特别斧正,而要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根据。课后可以为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通过阅读《史记》相关内容、上网查资料等方式进一步补充和修正自己的观点,然后进一步探讨和陈述自己的看法。这个过程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完善自我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