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高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高中语文教学核心素养

篇1

随着我国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对核心素养有了一定的认识。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核心素养就是其在语文学科中的一种具体化,也是学生掌握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品格和能力。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而语文的核心价值也就是育人价值,进而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根本就在于通过高中语文教育这种特有的方法培养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生活化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将语文知识融入学生的生活,不单单能够使学生掌握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还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学习不再只是乏味的读书,同时体会到语文知识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利用学生有兴趣的生活实例为其营造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探究生活实例的同时掌握课本中的知识,且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提升,还能够使教学任务得到有效的完成。因此,在当前教学改革中,生活化教学是改革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一、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首先,生活化教学能够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热情;将生活化元素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能够促使学生自主的投入学习当中,进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其能够融入生活,真正的体会学有所用,使课堂学习的实用性得到提升。

其次,生活化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课堂教学的意义在于服务于生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存在于生活中的语文知识,进而开拓视野。

最后,生活化教学能够有效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新课改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教学引导者的作用。因此,生活化教学才能够使学生真正的成为教学中的主体,并且能够有效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通过生活化教学方式提升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性策略

(一)通过生活现象,导入新课教学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应用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生活实例,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学习的热情被带动起来之后,必然会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课堂的教学内容中。这时,教师就可以从教学情境中逐渐引出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为了能够使学生有效的建构所学的知识,教师应该将大量的生活案例应用于课堂之中,这样能够支撑学生知识的建构。这样,学生就能够对知识有着真实的体会,对知识的记忆也不会只停留在抽象的规律中。

例如,当课程进行到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中《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相关内容的时候,为了能够使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林黛玉进贾府时的情境,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引用到课堂教学中,在大屏幕上为学生播放红楼梦电视剧中关于“林黛玉进贾府”这部分内容的选段。当学生的兴趣被视频内容所吸引的时候,老师就可以成功的引出本堂课程的内容。并且提出相关的问题,同学们想要使问题得到解决就需要认真的学习课文的内容。通过这种教学情境的构建,能够有效带动学生学习热情,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利用生活资源,进行课程教学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开展一些课外教学活动,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增长、能力得到锻炼,还可以将活动中的内容当做生活化教学资源,应用于将来的教学过程中,使生活化资源的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得到有效的提升,为将来步入社会从事创新类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例如,当课程进行到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中《中国建筑的特征》一课的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组织同学们到当地地标性建筑的地方进行参观学习,通过学生们各抒已见的探讨,对所参观建筑的特点进行总结。通过这种课外教学活动开展,学生的知识能够得到有效的增长,且学习能力也能够得到一定的锻炼,增长课外学习资源。

(三)联系生活实际,提升学生素养

在学生周边的生活中,与语文相关的知识内容随处可见,但学生往往却并不能发现它们,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在思想上缺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自主意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语文知识中,就有很多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应用性,就能够将其转变成高中语文问题,让生活中的语文知识融入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是改革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

结论:综上所述,将高中语文课程教学和社会实践相融合,能够为语文新课改注入鲜活的动力。生活化教学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与途径。生活化教学的本质是来源于生活而奉献于生活,其并不是单一理解生活概念以及回归生活,而是利用生活中进行学习,运用生活中的场景将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将探究问题作为指导,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使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能力得到提升,进而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得到真正的实现。

【参考文献】

篇2

一、坚持师生高效率教学互动,以问题导向营造核心素养生成情境

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过程,也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和实效性的重要基础,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高中数学在“问题-互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际上是为教学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问题―互动教学是一种模式,问题为互动提供了媒介载体,互动保障了问题教学的有效性,而核心素养则是为其明确了重心。数学素养的培养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真正感知体验和迁移,需要结合具体的问题分析来锻炼思维和能力,高中数学结合学生基础,创设以问题导向的互动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互动交流中生成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步。

例如,学习“任意角”的相关教学内容时,可以先给学生联想有关角的实际例子,学生开始互动讨论,他们找到了一些实际的例子,比如,跳水表演中有个动作在空中转三圈,再进入水中,会听到解说员专业的术语“向下转体1080b”;在观看体操表演过程中,也有在单杠或者双杠上“左后转体720b”的解说。还有时间调整是常见的事情。此时教师再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上面的1080b和720b已经超出了初中阶段的关于角的度数的范围,尤其是矫正时钟,顺时针和逆时针旋转如何来表示其不同?由此来让学生树立角的方向概念,并由此产生角的正负问题,逆时针旋转形成的角定为正角,而顺时针形成的则为负角。这样的问题和互动能够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让他们从具体生活应用中感知数学,学会分析和表述,培养学生正确应用数学的核心素养。

二、以问题为媒介展开深度互动,实现数学核心素养与学习目标融合

高中数学“问题―互动”教学引发教学理念更新和教学模式变革,真正转变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模式,带来全新的体验,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思考的主体,能够将数学课堂生成一个更富动态变化的有机生态复合体。促进学生更好地认知和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逻辑分析能力,让数学课堂真正回归,凸显数学教学的本真。基于“问题―互动”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教学,问题是开展教学的重要媒介,是互动的基础,在互动教学中能够突出问题要求,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思考和实践,感知生活和生产现象中的数学问题,分析已知条件和未知结果之间的对接关系,将问题解决与学习目标和数学核心素养培养融合起来。让学生能够真正面向社会生活,面向更加广阔的生产实践,用数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在互动教学过程中不断拓展和升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精心选择和设计问题主线,实现数学知识与核心素养的粘合

高中数学教学应该重视问的选择和分配组合,一方面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选择和设置问题,并做好问题的排序和投放频率,确保问题能够带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锻炼基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将数学教学内容和数学核心素养深度粘合,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能单独对学生进行所谓的核心素养分析,而应寓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之中。以问题为推动课程进程和环节组合的主线索,巧妙处理数学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的关系。问题是场景,数学知识是形体,而数学核心思想就是灵魂,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构建和丰满的生态课堂。

例如,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相关教学内容时,先给学生出示这样一个问题:初中阶段学习锐角三角函数时都是借助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来定义,如果将锐角推而广之变成任意角,是否可以将锐角三角函数概念推广到任意角呢?怎么推广?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学生认为可以用直角三角形的对边、临边、斜边比值等来研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教师再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如何才能研究和分析其函数值呢?学生分析可以借助直角坐标系,将任意角放置到坐标系中。这样就可以重新定义锐角三角函数了,然后再进行演示。这样的教学以问题为主线,将已学知识与新学知识相结合,彼此勾连,生成完整的意义链条,实现知识与核心素养的粘合。

总之,一切教学都应抓住最为本质的内容,突出重点。数学核心素养就是数学最为本质的内容,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应围绕这个核心,选择教学方法和模式。“问题-互动”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真正的锻炼和提升,能够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获得更好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对数学的感知和感悟能力,能够用数学思维和数学知识去分析和结合生活与生产中的问题,真正体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高中数学培养学的核心素养,锻炼他们的理性思S,强化他们的数学思维方法,真正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篇3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理念渗透的现状

当前,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使得人文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严重缺失,主要表现如下:首先,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缺失。对于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师而言,一门心思地培养学生的考试能力,是广大教师教学的基本目标和方向。在教学中,教师忽视自身的人文素养提升,尤其是一些年轻的教师,资历浅,人文素养缺失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正是因为教师自身缺乏人文素养,从而极大地影响了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其次,过于模式化的教学,严重影响了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过于模式化的教学模式,影响了人文素养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从而使得高中语文的人文精神缺失。

三、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对策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教师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应当彻底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强化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不能忽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教育目标。而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要求教师不断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思想,为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奠定基础。1.不断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一般而言,教师的人文素养往往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在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学生产生的榜样作用是极大的。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为实现人文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奠定基础。首先,教师要学会自律。这种自律是指教师要通过自身的行为引导和感染学生。例如,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通过广泛的阅读,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并将这种阅读的习惯带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也热爱阅读。从根本上讲,这是教师人格魅力对学生的一种感染,却也是培养学生人文修养的有效途径;其次,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对自身的综合素质,自身的教学进行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这种教学评价,对于提升教师的人文修养,实现良好的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要求教师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生本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想渗透良好的人文教育理念,需要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广泛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奠定基础。3.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让学生感受人文光辉。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语文学科是渗透这些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应当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利用传统文化的光环,让学生感受人文的光辉,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人文教育理念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语文学科的教学应当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针对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精神缺失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重视人文教育理念的渗透,通过形成“以学生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创新高中语文的教学,实现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

作者:黄霞 单位:遵义市习水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篇4

高中语文教学不同于低年级的语文基础教学,因为高中语文面临着高考的巨大压力,这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与矛盾。总结当今高中语文教学的矛盾,可归纳为以下几点:语文课程教学与考试的矛盾;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与多样性的矛盾;必修课内容与选修课内容的矛盾。具体而言,即: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授课内容并不直接对应高考内容,课程标准中规定要在1.25年完成必修课程,而1.75年完成选修课程,学习选修课课程的时间要多于必修课,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学生多样的选择,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但是考试大纲中却将选修课的考试内容限制到了最低程度,语文教学中培养的语文素养不是考试中评价的重要内容,因此产生了第一条矛盾。第二条矛盾,则是因为语文学科要求具有基础性,但其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影响了语文教学的基础性,具体而言,选修课程虽然在力图实现基础性,满足学习的多样性要求,但是学习的内容要求却层出不求:在知识方面的需求多一些;在学习方法上的需求的多一些或者在情感态度上需求多一些。这使得语文课程的多样性与基础性产生了矛盾。另外,许多教师并未意识到必修课与选修课的不同,在教学上采取相同的方式,这违背了教学中学生的个性化、以学生为主体的需求,这便是第三条矛盾。那么,该如何解决这矛盾呢?

一、确立核心目标

所谓确立核心目标,即要求明确教学的重点培养目标,该目标要不受书本内容和考试内容的限制,明确出学生在进行高中语文学习之后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与具体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具有导向作用。核心目标的确立要依据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的要求并结合教学中实际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际上,高中语文的考试与教学内容不应存在很大的矛盾,高考的主要考核方向应该是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但是经常在考试过程中,我们发现,语文的考试评定中对基础知识的考核依旧占有很大的比例,对技能、思考能力的评定形式多样新颖,却并没有明确的考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抓住核心目标,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而这些能力则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和步入社会所不可或缺的。明确了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师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过程中便少了许多的难题,也避免了上完必修上选修,选修课当必修上的现象。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会形成比较可靠的自我评价依据,更有针对性的培养自身的能力,吸收有价值的信息,抓住学习的重点。在这种核心目标下,教师培养学生便不再是“考什么学什么”,在培养学生指定的技能与能力之后,高中的语文便是“学什么考什么”。

二、构建开放有序的教学体系

所谓有效开放的教学体系,即语文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教学,语文作为一门大学科,语文学习的材料应是多样广泛的,而其有效性则要求所选的学习内容不要偏离了高中语文学习内容的基础性。虽在广泛的学习内容下,要抓住共同的知识核心,明确教学要点。高中语文教学要追求“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整合。高中语文是着重人文培养还是注重文字基础学习与应用一直以来都是大家讨论的热点话题,语文的基础学习无论在何时都是高中语文学习的必须,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而文学素养的形成,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教师一方面要丰富学习内容,并对学习内容进行精心挑选,使得课程多样有趣,适当拓展努力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注重学生基础的培养,做好基础知识上的铺垫工作,并认识到学生自我发展需求上的异同,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高中语文的教学,要让同学们达到对语文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并同时升华到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三、整体把握教材,有针对性的教学

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教材在编排上既然将选修与必修分开,而不一概而论,自然表明对不同文章的要求也不一样。然而,许多教师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将选修课同必修课一样,采取相同的教学方式,显然并未达到教材的设计要求。选修课更多的目的在于通过选修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个性化及思维方式的形成。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明确整体的目标,明确选修课程所要求的教学目的,通过选修课程合理的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要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主体性,而不要采取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要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有教师及时的点评。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是选修课的教学,课本应该作为载体,教师应在范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创新学习方法、实践学习方法,培养独立思维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通过学习,逐渐形成较高的文学素养与鉴赏能力,以满足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求。

总之,新课标要求下的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在收获了许多成功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问题,高中语文教师要直视这些问题,积极地需找解决办法,为教育事业奉献自身的光和热。

参考文献:

篇5

高中语文教学全程改革,不仅是一种全新教育理念,更是一种具备可行性的教学方法。教学全程改革的核心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析:从时间这一层面进行分析,高中语文教学全程改革主要指将高中教育简单划分为三个阶段,以学期为主要划分点,整合设计教学活动。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以教育评价为主要切入点,以教育改革为发展重点,积极开展全方位改革,促使高中语文教学得到全程改革。从内容上进行分析,高中语文教学全程改革主要是指课程教学素材的变化,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教材大致划分为四个模块:教材模块、阅读模块、写作模块、实践模块,借助对以上四个模块的整合,从根本上实现教育

改革。

二、高中语文教学全程改革的主要方法

(一)注重高一、高二阶段学生的语文阅读引导,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一,自主选取时期。高中生可以依据自我的学习需求与兴趣选取自己比较感兴趣的书籍、小说、报刊、传记等,即便是积极性的武侠玄幻小说也是可以的,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可以充分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其二,引导教育时期。为了有效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法:(1)自主推荐,在推荐书籍过程中,简单讲述书的内容,并介绍书的读法,引导学生自主拟定阅读大纲或者是阅读计划。(2)学习小组成员间互荐,实践活动的主题叫做“推荐的快乐”,在学生分享书籍后,教师需要及时召开书籍交流会,帮助学生整理阅读情况。(3)牢牢把握教材内容,随着课堂教材的教学进度,细致进行分类,有效指导学生的语文阅读,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4)针对性阅读。随着阅读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简单谈一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定期或者不定期举办交流会,在简述自己阅读后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也可以讲述自己的感性心得。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举办阅读批判大会,以会议的形式,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阅读想法,由其他学生为陪审一同鉴赏文学作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文章翻演成戏剧、小品,站在事件主人公的角度解析问题,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学习意识。

篇6

高中语文教学 语文课堂 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

高中语文的教学相比小学、初中阶段更显其任务的艰巨和时间的紧迫,这其实给教师、学生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由于要面临高考与升学,因此很多学校的高中语文教学陷入了“功利主义”的泥淖,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语言能力的。新时期的高中语文教学还是应该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升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实践意义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尤其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思路和策略,无疑符合当下的潮流和趋势。

一、注重课堂教学的效果,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体,语文教师不仅要立足课堂的实际,而且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制订并实施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以培养和激发学生们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具体做法是,教师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淡化自己的角色和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人翁精神”,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的授课、讲述与点拨必须“少而精”,要尽可能地把大部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们,让他们在自主思考、动手与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创新思维的习惯与意识。

如,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可以适当减少自己的讲授时间,让学生们有更多时间自主学习,将教材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教师可以拿出15分钟左右的时间对语文教材与课程的主要知识进行简要的分析与阐释,然后给学生们20分钟的时间进行自主讨论和思考;最后10分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他们发现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研读,然后对重点、难点进行系统分解,以帮助全体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堂课的核心知识。此外,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们组成小组,开展小组协作式学习,以更好地突破学习难点,掌握教材的关键点。类似这样的策略能够做到让学生们“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这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最佳路径,更是学生们需要的。坚持这样的策略,学生可以更加自由地翱翔在高中语文课堂里,教师教学工作效率的提升就会更加容易。

二、开展“探索式教学”,塑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教学气氛

高中语文教学讲求对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即语文知识不是死板的“纸上谈兵”,必须要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和使用。所以,要想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必须让学生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真正活跃起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做到这一点,可以尝试采用“探索式教学”的方法,即根据高中语文课程的进度及教学计划安排,定期制定探索课目,让学生们在课堂学习中不断接受新的知识点的考验,同时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例如,在开始语文课程的讲授前,教师可以预先设置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探索类问题。诸如“这堂课的核心知识点有哪些”“这堂课的学习难点在哪里”等等。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带着疑惑进入课程的学习。之后,教师留出专门的“问题探究时间”,让学生们按照问题的要求进行讨论、分析,最后给出相应的答案。类似这样的探索式教学方法,其实包含问题探索、课堂环境营造、探索方法思索等多种内容,其根本诉求是引导学生在探索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感知学习的乐趣,并且调节课堂的气氛。当语文课堂气氛越发活跃、愉快的时候,学生们的学习劲头也会随之“水涨船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效率自然得以提升。

三、引入多媒体技术,开展电教多媒体模式下的语文教学

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的提升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语文教师在日常备课时,要想方设法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程核心知识点的展示。要知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方法是多媒体技术变革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由于多媒体形象具体,动静结合,声色兼备,所以恰当地加以运用,可以变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协同作用,解决教师难以讲清、学生听不懂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实现精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取得传统语文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教学效果。

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语文教学教案与教材,能够一下子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高中语文的学习中来。这样一来,教学工作的开展就变得十分简单,学生的学习也会更加有趣。此外,高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虽然是一个看似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真正研读起来仍然充满实践价值。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本来就存在极为复杂紧密的联系,二者是相互作用存在的。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与提升高中语文教学,教师可选择的思路与策略不一而足、千差万别。但无论如何,科学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能为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语文学习和应用能力的提高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程相光.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教师),2010(12)

【2】赵娜.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探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1)

篇7

因此,我们高中语文教学也能得到一些启示:高中语文教学要面向生活,要反映生活的内容。高中语文教学要从生活中入手,见微知著,从生活细节中学习语文。这无疑与当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相一致的。

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等因素的影响,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只是一个封闭式的教学系统,教学的内容陈旧,教学的形式单一,教学的手段单调。在很大程度上讲,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已与生活严重脱节,已严重背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异化了语文学习的本质属性,损害了广大学生做人和发展的根本利益。面对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我们认为,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要做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就是要变“应试语文”、“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的教学艺术和刻意为之。例如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解“赋”和“兴”手法时,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解“赋”时,我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用了歌曲《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小芳》的歌词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中“赋”。讲解“兴”时,我引用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结合生活内容,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不仅可以显得轻松风趣,又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笔者自己也总结了几个要点。

一是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学观念。

“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不断丧失,这种丧失表现在学生越来越依赖于教师,依赖于课本,依赖于练习。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我们老师如果能主动地汲取当代最新的教育理论,勇于更新教学观念,并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评估等环节进行改革,从根本上改变视循规蹈矩,恭顺温驯者为优秀的保守态度,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生活主动地学习,主动感悟,那么,我们就能为实施生活化语文教学打好基础。

二是高中语文教学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关注社会热点。

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学生们长年在校,学校即他们接触到的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边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中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让生活时时处处伴随语文教学。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高中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所以,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成了学生创新的广阔天地。高中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整合,表现在两方面:联系生活,由生活导向新知;走向生活,由生活决定教学。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象之中,将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更为自主,更为积极,更为活泼。

篇8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的基础,包括学习方法、审美情趣以及思想品质,换言之,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所表现出来的和现代化教学需求相适应且牢固的学习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极为关键的一部分便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也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于学生今后乃至终身的发展而言,其意义重大。从宏观角度来说,语文核心素养令学生素养以及文化背景和教育的背景有机结合,是对过去教育反思的必然结果,体现语文学科的多样化。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影响

每个人的人生发展历程需要具备许多素养,以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升最为关键,是学科培养人才的一直追求的目标。语文教学要从自身出发,按照语文学科特征,把学科的教学转化为核心素养提升教育。语文的教育教学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是其他学科提升学习能力与水平的基础,语文教学不但肩负着素养以及母语教育的职责,与此同时,也要将主流的三观传递给学生。学生在开展语文活动中实现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这对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发挥语文的价值具有帮助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由始至终贯穿语文教学过程,语文阅读在高中阶段学习的根基,着重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塑造健康向上的性格,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思想观点等众多方面提升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渠道。阅读教学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充实多样,使他们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加强,唯有强化学生的思考以及认知能力,方可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进一步地促进众多能力的提升与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的综合核心素养的培养,积淀丰富的文化底蕴,拓展自身的文化理解的眼界,提高自己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想象思维等能力的提升,实现语文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阅读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阅读兴趣,提升文字感受能力

语言是一种生活情境中的应用技能,在情境中开展教学,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情境教学优势独特,在情境中激起学生探究未知的兴趣,增强语文学习的体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假如学生对语文阅读不感兴趣,哪怕再有趣味性的文章,也无法令他们产生阅读的积极性,导致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文本,而只是流于表面。所以,要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第一件要做的事情便是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对阅读活动的兴趣。例如,在学习散文《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形式在课堂中展示一些关于月色下荷塘的图片,并附上一曲相关的背景音乐,与学生共同欣赏优美的荷塘景色,体会其中的诗情画意,月明星稀,感受着这份美景,从而能激起学生已有的荷塘月色的生活经验,能让学生更好地融于课堂,融于荷塘月色之中,从外而内,塑造出符合《荷塘月色》该文章内容的情境,立体而又有意境,更重要的是有切身的体验,学生学习兴趣自然高涨。

(二)细读文本,巧用留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篇9

一、高中语文教师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坚持新课改长期性和艰巨性

高中新课程改革虽早已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展,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也都基本上适应了新课程教学要求,但也还存在着沿袭保守教学方法、教师凌驾于课堂和学生之上、极度追求升学率、急功近利等现象。但是很多一线高中语文教师对教学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没有仔细研读新教改,想当然、盲目地进行所谓的新课改教学。而在寄希望于目光短浅的改变教学现状的简单做法没有成功后,就陷入了语文教学课改的死胡同,并产生了畏难心理,使得新课改难以顺利进行。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这种“盲目”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于书本或生活中所给予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学会重新思维和探索。高中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和领会新课程的精神,有机、灵活地探求新的教育模式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仅要系统地掌握基本技能技巧,还必须学习教学科研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积极投身于教学实践。

二、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教学课堂

目前,普遍存在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这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教师不能做到对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过度重视课堂教学,而不是突破课堂教学的约束扩展到课堂外的社会之中,不重视语文同其他学科知识信息以及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除此之外,学校还只是把教学的重心放到高考现实和学生分数,而轻视在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高中新课改的另外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和养成健康人格。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改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师生关系,打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权威地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质疑精神。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在教学环节中的传授者、讲解者地位,而转变教学中处在配角地位的引导者。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调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把学生学习的质量和学习的收获作为判定教学效益的标准。新教改要以学生为本,语文教师要始终牢记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变“传话筒”为“对话者”,变“单面教授”为“平等交流”,正确对待和引导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提供在学习和交流中自我展示的各种机会,引导学生把感受和思考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培养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习惯和能力,不断增长知识信息提高和素质能力。

三、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一)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将走出教科书与请进课堂的教学方式相结合,思想引导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充分有效、合理地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把语文课堂教学与当今复杂多变的世界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在学到丰富知识和文化熏陶的同时,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锻炼学生怀疑性思维能力

要在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养成怀疑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中怀疑自己的不足,在实践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让学生逐渐适应自己知识探索者的角色,充分调动语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课堂上能提出一个好问题,就如同抛砖引玉,激发同学们自主思考,逐渐自己解答出答案。

(三)设立情景式语文教学课堂

每一种课程都需要教具,语文也不例外。不过随着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都在普及多媒体技术。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是通过生动具体的环境或是道具,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产生投入到书本中的愿望。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视频、图片,也可以使用实物道具,同时配上相应的对白和音乐,重现作者创作时的情境,让同学们犹如是身临其境,产生联想,体会作者作文时候的心情。

(四)引导学生创新阅读

读和写是学习语文的核心,只有阅读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学习水平。通过语文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在课堂上的阅读指导,应选取一些具有文学代表性强、并能够锻炼创新思维的文章或书籍。也要加强引导学生利用好课外阅读的机会,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阅读,提高阅读质量。

四、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

当今教学实践中,教学越来越多的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以达到使语文课堂教学容量变大、传授知识和吸收信息的效率提高的目标。在新课改形式下,在课堂内外创造出一种浓厚的趣味性语文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先进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中学习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另外,语文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阅读相关文章查找相关资料,使得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互相补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进而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课程改革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方法,适应高中新课改的要求,努力使自己成为新课程的行家里手。

参考文献:

[1]杨鑫.浅谈高中语文教学创新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12期

篇10

一、关于人文精神的内涵阐述

笔者认为,关于人文精神的内涵,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予以阐述:

一是人文精神是作为人而言最基本的精神。人文精神必然以人为本,人是核心,因此,人文精神必然对人的权利、尊严、自由和发展等基本精神予以承认和维护;

二是人文精神展现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从哲学上讲,人文精神实质上是涉及了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命取向,它重在推崇善,弘扬美,同时摒弃恶,鞭挞丑;

三是人文精神不仅关注个体,也关注整体。人文精神不仅关注人们个体的发展,更关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统一和谐,也就是要爱社会、爱他人、爱自然;

四是人文精神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人文精神是通过文化教化而形成的思想与行为,凝聚了最为精髓的文化,包含了所有值得传承和发扬的精神,如平等、博爱、民主、宽容、正义等等,同时也有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高中语文课程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关于高中语文课程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笔者认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哲学的思维和理性的批判;二是高尚的道德和优秀的品质;三是积极的态度和进取的精神;四是高端的审美和纯净的心灵。

三、将人文精神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功利主义已经弥漫到每个角落,人们由于过于重视功利和成绩,而忽视了人文教育,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人文教育的缺失,直接导致了学生素养不够优秀,发展过于片面。笔者认为,之所以需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需要对人文精神进行渗透。因为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更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高中语文教学应当通过课堂教学,一方面弘扬审美情趣和修身养性等人文精神,另一方面传播自由、平等等现代世界的先进人文精神,只有将人文精神贯穿到各个环节,才能让学生真正在文字中有所感悟和享受,才能让学生真正具备人文情怀和睿智之光;

二是目前国家的教育方针要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无论是国家的教育方针,还是各省市政府的教育政策,都一直在强调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以人为本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只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文精神,才是以人为本的真实体现,只有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是近期高中课程的不断改革加强对人文精神教育的关注和重视。近几年,我国高中语文课程多次改革,而在最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更是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来描述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也说明了当前高中语文教育应当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为高中语文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四、关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对策

教语文就是教做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人文精神作为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部分,贯穿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进一步提升高中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

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高中语文教师是重要一环,其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人文教育的水平和效果,因此,应当从三个方面对高中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要求:

一是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实人文知识,做到以身作则。知识储备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加强对人文方面书籍和视频的涉猎,加强对人文精神的思考和理解,才能进一步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二是高中语文教师要提高人文素养,做到以人为本。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局限于课堂上,还表现在日常接触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教师在于学生的交流沟通过程中所展现的性格、气质、情操和道德,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塑造,从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学生;

三是高中语文教师要坚持人文态度,做到敬业奉献。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人文态度,无论发生任何状况,都坚持以人文的态度去对待和处理,才能真正从正面影响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生活作风。

(二)进一步挖掘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意蕴

教材是教师答疑解惑的依据和基础。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善于挖掘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种种人文因素,例如,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应当教导学生体会和感悟杜甫所表现出来的高尚境界和人文情怀,进而让学生有所启发和学习。同时,每个教材文章里面的修辞、意境以及用词,都是作者个人情怀和国家情怀的体现,这些都可以成为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素材。同时,教师在课堂上应当对学生进行情感陶冶,同时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进而达到语文教学和人文精神的统一。

(三)进一步丰富语文课堂活动来弘扬人文精神

目前大部分高中在语文教学方面还是采用的传统的教学手段,不仅教学方式单一,而且灌输式的教学手段也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互动教学法,例如,在讲到《屈原》时,可以设定专门的情节,让学生去表演和互动,从而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屈原的人文情怀和精神,有助于学生主动积极的去加强人文精神的学习。

结语: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学不仅是对学生语言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更是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将人文精神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之中,既是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也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杨茂生.语文教学应承担德育任务[J].未来英才,2015,(20):121

[2]高越.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J].青年时代,2015,(7):163-163.

篇11

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汲取前人积累的大量的书本知识,而已经具有一定基础的高中生则要把这个学习任务及知识理解提升到更高的层次。知识理解的范围十分广泛,而其中语言理解就是最基础的。

我们都知道,任何学科的知识体系下的基本科学概念都是由语言文字来形成并定义的,而语文知识就更有意思,它以语言文字来定义语言、文字、文学以及文化的概念,如“汉语”、“甲骨文”、“启蒙主义文学”、“人文主义思想”等。基于这种特性,语言理解对人类语言(文)的学习就尤为重要。而高中语文学科作为社会人文学科的一门重要课程,其知识体系中自然包含有大量的社会性概念,如“普通话”、“简化字”、“意识流小说”等,就更需要学生加强语言理解,形成活跃的思维内部言语,来和书面的文字达成统一。

二、语言理解是语文两大性质的和谐保证

汉语作为当今世界主要流通语言中最简省而又最深奥的古老表意语言体系,不仅独此一家,别无参照,而且在数千年的漫长演变进程中,又衍生出了一整套繁复而绵密的文化蕴涵,笔画繁难的繁体字,佶屈聱牙的文言文,曾经使汉字和我们汉民族的文学文化成为上层贵族的专享,愚民统治的工具。笔者以为,作为一门学科课程,有个定性也是必要的,这对于语文课程虽有难度,但仍然不宜回避,只是不可保守僵化,也不应随波逐流,总要取法中庸,道行和谐。如今新课标能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起来,既承认了要重视语文课程中“语言”的工具基础,又肯定了要提升语文课程中“文学文化”的人文素养,于课程自身是实现了完整的两条腿走路,于一线教师是扫除了迷惘,明确了方向,相信将大大提升语文课堂的趣味和效率。所以,语言理解实际就是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和谐融通的金桥,需要牢牢把握,紧紧立足。

三、语言理解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合理定位

篇12

一、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实施与开展,我们不难发现其中还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首先,部分语文教师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思维与模式深刻的影响,教育理念相对而言较为传统与落后。这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习惯于将自己置于中心与权威的位子,完全按照自己的经验与意愿来设计、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而忽视了新时期背景下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忽视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教学工作往往缺乏针对性,教学活动效果达不到理想的状态。其次,我国当前的教育体系决定了高中时期的师生双方都会面临异常紧张的升学压力。因此,大部分学校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仍然停留在“知识本位”的层面。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于语文学习活动均没有正确的认知,只是将目光与焦点聚焦于知识与技能的发展上。课堂教学工作以机械化的训练与反复的知识讲解为主,没有多余的精力设计与参与学习活动。这显然不利于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也成为了阻碍语文学习活动有效实施与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语文学习活动的内涵与意义

语文学习活动具有两大值得关注的要点,一是“学习”,二是“活动”。“学习”这一要点将语文学习活动与常规性的语文活动区分开来,突出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活动”这一要点则表明了语文学习活动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与活动性,是不同于单一的知识讲解式的学习的。简单来说,语文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之下所进行的以获取语言经验、提高语言能力为目的,通过听、说、读、写、思考等各项技能来综合运用的一系列的自主行为过程。语文学习活动的开展与实施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首先,语文学习活动的实施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贯彻与落实,有利于促进高中语文课堂朝着更深层的方向发展,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其次,语文学习活动的开展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利于促使教师不断地进行理论学习,让教师与时俱进地创新课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再者,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学生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促使自己充分调动已获取的经验与知识,提升知识与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最后,适当的语文学习活动能够鼓励师生全身心参与其中,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为语文课堂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切实促进教学质量与效率的提升。[2]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学习活动设计探索

篇13

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启发学生对人类存在意义进行思考,对真、善、美和对自由、进步的永恒追求。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分支,它具有高中语文教学的一般特点,但是由于职业高中的培养对象、培养目标的不同,决定了职业高中的语文教学具有独特个性。本文结合本人多年的职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经验,在浅析了当前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实现职业高中语文的有效教学进行了探索。

现阶段职业高中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语文基础也比较差,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态度不够积极,这无疑加大了职业高中语文的教学难度。再者教师的教学模式死板,只满足于讲析繁琐固定的现成答案、填鸭式灌输教学,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对象的主体作用,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

基于以上现状,本人结合自己的实践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实现职业高中语文有效教学的几点方案。

一、培养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也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对于学习者的影响之大。作为教学者、引导者的广大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和信心,让学生从内心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主动去学习、探索。目前,趣味教学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和重视,也特别受到学生的喜爱。我们广大教师可以利用手头现有的资料和工具,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植入一定的趣味性,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现在多媒体教学逐渐走入课堂,成为教师的一个好帮手。多媒体综合了图像、动画、视频等丰富的呈现形式,使长期以来单一、枯燥的粉笔、黑板教学模式变得丰富多彩,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枯燥的课堂教学活泼生动起来,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标。

职业高中的学生学习态度大都很松懈,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难以引起他们的重视。因此,作为引导者、教学者的教师,首先要让学生重视高中的语文学习,了解高中语文学习的深远意义。要让学生知道,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其它各科的学习,无不以语文为前提。作为一名新世纪有思想、有文化、有素养、有技术的青年,能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和文字,具有良好的听、说、写的能力,是将来步入社会必备的技能。再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语文课堂内容丰富,通过一定的学习,可以受到良好的熏陶,汲取多方面的营养,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作为教学者,是课堂教学的主导。传统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是教学的核心”这样一个事实,反客为主,成了课堂教学的核心,这是新时期下我们广大教师要时刻警惕和反省的。我们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要很好的起到引导作用,将学生带领到更为广阔的自主学习的康庄大道上。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习能力

新时期下的教育理念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就是说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学生主动、自觉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在明确了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对学习过程产生自觉的意识和反应,这正是教育的主要目标。著名的作家兼哲学研究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国平先生指出:“有效的阅读过程不仅是接受与吸收的过程,更是创造与投入的过程”。作为高中教师,不能再像小学初中教师一样,强制要求学生什么应该、什么不应该,怎样正确、怎样不正确,而是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自我学习意识,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自己的认识和体悟,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获得美的熏陶和艺术享受。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进行教学创新和探索。

四、改善教学模式,大胆创新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结合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任务的针对性,要注重加强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应用文书写能力。职业高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用技术能力,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一定的教育方案创新和改革。一些服务性的专业如旅游、文秘等,要求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强,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在教学中适量增加时间投入。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的语文课就专门讲如何提高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而是在分清教学层次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侧重,总体来说还是不可偏废,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还是我们的教育目标。

五、增强师生互动,构建良好课堂氛围

良好的师生互动,促使课堂教学轻松活泼、更加丰富、生动、有效。教学互动是有效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课堂教学氛围,也体现了新时期下“双向教学” 、“教学相长”的新思想、新理念。在课堂上,我们应鼓励学生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多参与课堂教学,培养他们参与师生互动的意识,在互动中启发他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不仅减轻了学习压力,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例如我有时针对相关课文,在课堂上让学生们上台讲一讲自己的经验和看法,我就坐在学生的座位上,做一回听众。这样既可以给学生一个展示、锻炼的机会,提升了表达能力,也能够给教师更多的启发,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教学互动,增强课堂的气氛。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如果想要摆脱目前的现状,不可能一蹴而就,还有待广大同仁的共同努力,在长期的探索和实践中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