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的理论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风险管理的理论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风险管理的理论

篇1

外贸风险管理指的是外贸主体在对外经营过程中对各种相关风险进行识别、测定和分析评价,适时采取风险管理技术或技术组合,对外贸风险实施有效的防范和控制,实现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的目标,保证对外贸易活动正常进行的管理行为和过程。外贸风险管理的对象当是国际贸易中形形的风险因素、风险事件和风险损失。这既包含经济风险,也包含政治、文化风险;既包含国内风险,也包含国际风险;既包含进出口方行为所引起的风险,也包含其他经济主体和行政机构所引起的风险;既包含处于潜在状态的风险,也包含处于现实状态的风险;既包含未起作用的风险,也包含已造成损失的风险。根据外贸风险管理的对象,对外贸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处置即是外贸风险管理的任务。概括来说,外贸风险管理的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健全企业对外经营的风险管理制度和体制,按照风险管理的要求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统一规划、组织和协调。二是预防和控制风险,防止国际贸易风险从潜在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三是处理外贸风险损失,将国际贸易风险损失程度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外贸风险管理的主体

外贸风险管理一般由外贸部门的管理人员进行,在大型外贸企业可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配置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实行专业化的对外贸易风险管理。但是,外贸风险可能源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细节、各个过程。风险管理涉及到企业对外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工作,涉及到对外经营的全过程。因此,外贸风险管理的主体不应仅限于风险管理部门成员,外贸风险管理的主体应该包括外贸企业的全体成员。外贸企业中上至最高领导决策者,下至一线生产工人和普通外贸业务员都是风险管理的主体。外贸风险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外贸企业在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务必养成全员风险防范意识,企业全体成员都应当是风险防范的当事人、责任人和主人。各成员都应认识到自己工作的点滴疏忽都可能构成风险险源,引发严重的风险事件,产生无法挽回的经济社会损失。每个成员都有义务消除本工作岗位上的风险隐患,为创造企业整体性的安全运营环境做出贡献。

外贸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有必要在每个经营环节中都对相关风险因素实施管理、监控,消除引发风险事件的苗头,化解风险危机,防止外贸风险从潜在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企业全体员工应严格按照风险管理规程开展工作,确保每一个工作流程都不出现差错,把风险隐患消灭在具体的工作流程中。外贸业务人员、财务人员、一线生产人员、各部门负责人员既要分工把关,又要协调合作。只有通过外贸企业全体人员的精诚合作、共同努力,企业的对外经营方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外贸风险管理的职能

外贸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外贸风险管理服务于对外经营的总目标,它对企业的涉外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外贸风险管理的作用与职能具体表现为:

1.风险分析职能。所谓风险分析,即是对相关国际贸易风险因素进行较为全面的识别、鉴定和评估。在纷繁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外经贸企业必须洞察各种隐性和显性的国际贸易风险隐患,对这些风险隐患进行比较准确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较为客观地估计出风险产生的概率、频率、影响幅度,为制定切合实际的风险防范对策提供依据。

2.风险警戒职能。为保障企业的切身利益,保证对外经营的顺利进行,外经贸企业必然要加强国际贸易的风险警戒。企业要对各式各样的贸易风险保持高度的警惕和戒备,对外贸业务活动保持审慎的态度,对交易环节中的风险因素保持合理的怀疑,对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进行全程监控。外经贸企业要经常对国际贸易环境进行评价分析,对国际贸易风险进行搜索,及时发现国际贸易风险隐患并发出相应的警报。

3.风险预防职能。根据对国际贸易风险因素的较为准确的分析把握,外经贸企业可采取充分而必要的手段、措施对外贸风险进行防备,以遏止或消除风险隐患。在行使风险预防职能时,外贸企业可以采取积极的手段驾御风险因素、排除风险隐患,防止风险事故和风险损失的发生;也可采取消极的防御措施,躲避风险、分散风险、转移风险。为更有效地应对风险,外经贸企业往往会先采取积极的措施主动消除风险隐患。当风险隐患无法清除,风险事故无法避免时,企业则可采取消极的回避策略,躲避风险损失。

4.风险处置职能。风险事故发生后,外经贸企业应迅速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风险损失进行积极的补救,防止风险损害事态进一步恶化,从而将风险损失降低到最低点,保障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继而,外经贸企业要亡羊补牢,迅速地对各个部门和环节展开查漏补缺的工作,发现并清除其他类似风险隐患。外经贸企业应以风险事故为鉴,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强化风险意识教育,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5.风险抵御职能。外贸企业要通过有效的对外贸易风险管理工作,从体制上、制度上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健全风险警戒防范措施,增强预防风险、驾御风险、抗击风险的能力,从容自如地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贸易风险。

四、外贸风险管理的目标

外经贸企业经营的总目标是为企业获取最大的利益。企业对外贸易风险管理的目标必须符合于、服务于外经贸企业经营的总目标。做好了风险防范工作,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才会有保障,企业的利润才能得以实现。外贸风险管理的目标具体包含高级层次上的风险管理目标和普通层次上的风险管理目标两个方面。高级层次上的企业风险管理目标,是指通过积极主动的风险管理工作为外贸企业创造安全稳定、和谐高效的外贸经营环境,保障企业总体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按照这样的目标,外贸企业应积极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防范机制,准确分析、识别外贸风险,有效地监控、处理风险因素,慎重地开展国际商务活动,引导外贸企业在比较安全的外贸轨道上运营,保障企业对外贸易活动的安全性和赢利性。这属于外贸企业风险管理的上策。普通层次上的企业风险管理目标,则是外贸企业风险管理的具体目标,该具体目标指的是通过风险管理,预防外贸风险损失的发生,或者当风险损失发生后,尽快采取补救措施,将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保障企业经营的连续性。外贸企业风险管理的具体目标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预防、遏止风险事故的产生。企业应安排专业人员对汇率变动、贸易壁垒、单证制作、交易方的商业信用等多项风险点进行监视、布控。企业争取以最低的成本、最经济的方法去预防潜在的风险事故,对企业对外经营计划、财务保障措施、风险管理技术进行严格的审查和周密的部署。第一个具体目标强调的是对外贸风险的前置管理。其二,当风险事件发生后,使风险损失最小化。风险损失既已发生,就要尽快采取合理的补救措施,防止风险损失扩散,减轻风险损失对企业的冲击。同时,通过有效的风险处理机制和安全保障机制,逐步化解风险损失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保证企业对外经营的持续发展。上述第一个具体目标强调的是外贸风险管理的前置功能,第二个具体目标强调的是外贸风险管理的后置功能。

五、外贸企业风险管理目标实现的条件和途径

外贸企业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需以下列条件作为保障:

1.健康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在健康、稳定、开放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下,国际经济法律规则和制度得到了普遍遵守,交易者可以在比较自由、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竞争,违逆国际经济关系准则者将受到相应的制裁。在这样的国际经济法律环境下,企业风险管理的安全目标与获利目标自然容易实现。反之,若在国际经济关系中贸易保护主义猖獗、非关税壁垒措施林立,企业正常的对外经营都难得展开,企业时刻面临着美其名曰“公平贸易”的贸易保护主义大棒袭击的危险,外贸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如何能够实现?

2.健全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国际经济协调机制构成外贸企业风险防范所倚赖的一个重要平台。为此,以WTO为主导的多边协调机制和大量双边协调机制需得到健全的发展,其调节贸易争端、缓解贸易冲突、消除国际经济动荡因素的作用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3.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须在企业宏观管理体制下运行。企业运营管理体制构成外贸风险管理的前提条件,科学严谨的企业管理体制为外贸风险管理提供了保障。

4.稳定高效的风险预警机制。风险预警是保障外贸安全的第一条战线,风险预警机制是护卫企业利益的第一道屏障。稳定高效的风险预警机制为外贸企业风险管理提供了前提条件。国家应建立起覆盖全国范围的风险预警网络,及时为外贸企业提供国际贸易风险预警服务。同时,在外贸企业内部亦建立起科学的风险预警体系,制定有详细的风险防范规程和风险应急方案。企业的一切对外经营活动均需严格地按照程序和规矩办,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杜绝各种侥幸心理。

在上述条件保障下,外贸企业可采用众多途径来实现风险管理的目标。这里列举出一些重要途径,但需说明的是,实现风险管理目标的途径不限于此。其一,政府积极开展对外经济协调和合作,建立高效的国家间冲突解决机制和风险信息通报制度。对于企业难以独自抵御的国际经济贸易风险,政府积极出面应对处理。其二,外贸服务管理机构与部门,积极主动地为企业外贸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海关、商检、工商、外汇管理等部门要以热忱服务于外贸、服务于企业的工作作风,千方百计地为外贸企业排忧解难,帮助外贸企业排查风险、克服风险、战胜风险。要坚决清除外贸机构中的衙门作风、官僚习气,禁绝对外贸企业的“管卡要”行为。各外贸服务管理机构与部门要将服务好外贸企业作为其工作的第一要务,作为考核其政绩的最为重要的标杆。其三,加强企业的风险防范机制建设。风险管理重在防,重在用健全而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来防。外贸企业应建立起全天候、全方位的风险监控、管理体制。要把好外贸立项、审核关,所有外贸项目必须经过专业人员的多层次、多环节的风险评估。对所有外贸项目都要进行严格而规范的事前审核、事中监督、事后检查,加强对国际贸易行为和流程的全过程监控。由于外贸交易涉及的因素和环节颇为复杂,一旦出现风险事故,当事者很难控制其进程。因此,对风险因素不明、风险事件无法控制的外贸项目坚决不做。对不同的贸易项目制定有不同的风险控制底线。其四,强化企业全员风险防范意识。企业成员上至董事长总经理下至普通员工都应将风险防范工作作为第一大工作,将风险防范意识作为第一工作意识。要将风险防范工作作为考核企业领导和部门负责人的首要标准。企业领导决策者行事务必谨慎,决策力求集思广益。重大外经贸项目不经专业论证,不能匆忙立项。企业内每位员工在工作中必须按工作职责和流程办事,把好每一关。一旦发现风险苗头应毫不迟延地汇报。其五,实施风险管理能力建设工程。外经贸企业若想立足于世界市场,必须要有足够的应付外贸风险的能力。外经贸企业务须重视外贸风险管理的能力建设和措施建设,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大型外贸企业应设置有专门的风险防范部门,安排有专业的风险防范人员。中小外贸企业的风险防范部门可与其他职能部门合并设置,风险防范人员兼任其他工作。各外经贸企业中所有部门的成员都对风险管理负有与其岗位相对应的风险防范职责和义务。外经贸企业应定期举行面向全体成员包括领导决策者在内的风险防范教育培训,增强企业全体成员识别风险、估测风险、监控风险、预防风险、处理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篇2

(一)财务管理专业教学,轻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财务管理是一科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需要通过实践经验来丰富理论的掌握和应用能力。但从我国的教育情况来看,学校的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轻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使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差,所学知识无法在实际的财务管理中应用。

(二)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理论知识滞后于实际的财务管理

企业的财务管理根据企业结构的不同、企业经营项目的不同会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是无法全部在财务管理专业的教材上去体现。并且,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正处于快速的变革中,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情况也会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变革而进行相应的调整。但这种适应时展所做出的调整是无法及时在财务管理专业的教材中全部反映出来的,这是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来进行掌握和分析的。所以说,因为学校内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理论知识滞后于实际的企业财务管理,导致学生在走出校门进行实际的财务管理工作时,仍会与实际的财务管理应用存在很大的差距。

(三)财务管理校内实践教学,教师的实践教学滞后于实际的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有实践课,其实践课可分为校内实践课和校外实践课。而校内实践课多由学校内的教师运用案例教学手段、情境式教学手段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来开展实践教学。这些实践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财务管理的实践操作,但仍缺乏财务管理的真实感和实际工作的紧张感和压迫感,所以使学生无法透过心理产生真正的实践经验。此外,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师一般都是从学校毕业就进入到学校的教学当中。虽然具有较高的学历,但缺乏财务管理专业的真实实践经验。与学生一样,教师所获得的“实践经验”是没有亲身经历,是无法透过心理产生实践感悟的,所以其实践经验更侧重于展现理论的理想性一面,而非实践性。这就造成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其实践经验几乎都是“纸上谈兵”。

(四)财务管理校外实践教学,学生无法看到实际财务管理的本质

校外实践教学无非就是实习和社会实践,其特点都是具有短暂的时效性。虽然与校内实践课相比,能够真正地身处于实际的财务管理当中,但因为时间短以及其企业员工身份的非正式性,是不可能实现真正接触实际财务管理的本质的。当然,不可能要求刚走出校门的财务管理毕业生就必须具备专业的财务管理技能并马上投入到实际的财务管理当中。但是,学校在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中,不能够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实际财务管理操作技能,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的结合,仍是财务管理专业不能视而不见的问题。

二、企业财务风险

所谓财务管理也就是财务风险的控制管理,只有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并有序地进行经济的各种活动,才真正能够实现其财务管理的实质作用。财务风险可以分为客观风险和主观风险,其中客观风险是指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金融危机、自然灾害以及国家政策法规等。这些因素都不是依靠企业自身就能够将风险给控制在安全范围内的,它存在着不确定性。而财务真正的风险应该是主观风险,它包括投资风险、决策风险、债务风险、纳税风险以及生产风险等等。它都是可以通过人为进行控制和制造的。所以要进行财务风险管理时,主要是针对主观的财务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此外,对于客观风险可以通过规范化、健全化财务管理机制、内部管理机制以及加强企业建筑结构等方式来进行一定的避免。

三、财务风险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举措

企业在进行财务的风险管理时,首先需要以财务管理理论作为管理制定的基础。尽管财务管理理论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但同时仍能够反映财务风险的普遍性。依据财务风险理论的普遍性原则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框架设计,通过实践经验与实际的摸索来进行财务风险管理内容的丰富。并将其财务风险管理记录下来,作为新的财务风险管理理论,来丰富和充盈财务管理理论。此外,学校在财务管理实践课的教学中应该多聘请具有实际实践经验的财务管理专业人员来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获得真正的实践经验积累,并产生心理深层次的领悟。再次,学校应该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从学生刚开始进行财务管理专业学习的同时就进行实际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样不但可以延长学生实践的时间,也可以使学生长时间沉浸在真正的实际财务管理的环境中,使得所学的财务管理理论能够与实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冯会晶.浅谈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J].活力,2012(15).

篇3

1.浅谈公路工程进度风险管理理论

公路工程是指公路构造物的勘察、测量、设计、施工、养护、管理等工作,而公路工程构造物包括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隧道、排水系统、安全防护设施、绿化和交通监控设施以及施工、养护等设施,在公路工程的设计施工过程中,对每一环节和每一项设施的建设都必须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和规范,风险管理作为公路工程进度中尤为重要的管理项目之一,如果对风险预测不及时或者解决不彻底,经常会对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带来阻碍和影响,例如在公路工程的具体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到外界环境、认为条件以及现场情况等因素的影响,通常会出现实际的施工进度与施工前事先编制好的施工进度计划存在出入的情况,进而导致工程的实际施工进度与计划不符而造成各环节的施工进度均受到影响,加之各个项目的负责企业之间的协调配合也会受到影响,那么公路工程的整体计划就有可能也被打乱。 [1]由此可见,在公路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进行风险管理意义显著,而所谓的风险管理就是指对影响施工企业施工目标的顺利实现而必须要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进行预测和评估,之后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并将这种不确定的分先因素控制在可以控制和接受的范围之内。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有利于保证工程准时交工以及最大程度的实现工程的经济效益,以最少的成本投入实现最大的利润率,不仅能保证公路工程的质量安全,而且也能促进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2.公路工程进度风险管理的影响因素

在公路工程的项目管理中,各个环节以及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不确定的干扰因素,这些难以预见或者不能避免的因素既有内部施工企业自身的因素,同时也有自然环境等外部因素,而这些所有不能确定的因素可以统称其为风险。风险作为影响公路工程的重要角色,其经常会影响工程项目延长施工工期、增加投资成本以及事先已经规划完整的方案需要临时修改或协调等一系列复杂的现象出现,严重的话还可能直接导致工程项目的失败。由于施工过程中虽然有限风险是可以避免和预防的,但是总体来说,不可预见以及不能预见的风险因素还是较多的,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对待可预见的风险因素不能忽视,对于那些不可预见的风险因素也应该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尽量降低不确定因素的出现几率。其中可预见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外界条件的变化。由于地方性法规和有关部门的要求,在某一时间或者由于某种施工方式而不适宜继续进行施工并由有关部分责令暂停施工的情况,例如在高考期间,学校周边的公路工程施工由于噪声过大,通常都会被责令暂停施工,以防噪声过大而导致学生的考试受到影响,有时也会限定施工时间或者在某一时间禁运施工材料等等。

(2)发包人不能按时提供场地或者交通等。

(3)承包人自身原因导致施工风险。例如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监督不到位而导致工程质量不合格,由于施工的方法或者施工技艺不恰当而导致延长施工工期,而且由于在施工过程中对安全问题的忽视也有可能造成安全事故,甚至会危及周边的建筑物或者周边群众的人身安全。

(4)发包人工程款支付延迟。在公路工程施工中,由于发包人延期支付工程款或者工程进度款,可能会导致承包单位不能及时周转资金,进而导致周转压力大,材料供应紧张等,给施工工程的进度带来了风险并影响施工目标的顺利实现。

除此之外,不可预见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我国地势辽阔,地形种类多样,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而产生的风险比比皆是,例如公路工程地处长江中下游的时候,在施工的过程中就很有可能遭遇百年难得一遇的水灾,进而导致工程不能正常的推进并导致工程工期延误等。

(2)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由于自然环境变化无常,天气变化较快,因此由于雪灾、冰雹等天气原因也经常会导致公路工程难以顺利开展。

(3)受管理水平的影响。在公路工程的施工中,要想保证工程的顺利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水平以及管理人员的水平和能力,而这些人为因素均具有潜在性,因此难以预料且难以预防,对工程也在一定成对上会造成难以遇见的风险。

(4)受能源短缺的影响。我国能源资源日益枯竭,而在公路工程施工中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资源,因此能源的短缺或紧张经常会导致施工进度的展开,尤其是在夏季用电量紧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工程的施工进而导致施工进度受到影响。

3.公路工程进度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就目前而言,工程项目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制约着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及工程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很多公路工程的招标、投标中出现了一些工程的失误和争执,一般而言,造成这些争执和失误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工程管理水平较低或者管理不到位,尤其是对于公路工程进度的风险管理存在缺陷进而导致公路工程的质量令人担忧以及公路工程时常会出现停工的状况,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耗费了人力和财力,为工程的质量安全埋下隐患,同时也阻碍了施工企业的素质提高和竞争力的提升。因此,在公路工程的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由于进行风险管理对于保证工程的顺利竣工和投入使用异常重要,同时也能最大程度的实现工程的经济效益,所以,施工管理企业要时时关注工程进度的风险管理,将各种不确定因素消除在根源,进而确保公路工程的顺利和安全运营。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公路工程建设中引入项目风险管理已经势在必行,而且加强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理念作为推定我国公路工程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不仅能实现工程项目的效益最大化,而且也有利于推动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因而加强对公路工程的风险管理以便保证工程施工的顺利完结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篇4

财务管理主要是指在特定的财务环境下,通过财务情况的处理和控制来实现财务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经济活动的管理作用。对于企业来说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是企业的发展目标,而企业内部的管理都要服从于这样一个目标,这其中就包括财务管理。

二、财务管理理论在企业实践中的现状

(一)财务管理目标没有被正确设定

虽然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是以法律法规作为基础的,需要将企业的财务管理处于一种合理合法的空间内进行管理。但在实际的情况中,企业只注意到了财务管理实现的最终目标是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忽略了法律法规对企业的限制和控制作用,忽略了正规财务管理所具有的风险防范作用,使企业处于财务管理的风险中,不能够有效和长效地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财务管理理论不能够应用到实践当中

在我国的高校都有财务管理的课程和财务管理的教材,为培养社会需要的财务管理人员而进行在校的教育。但其财务管理的课程、教材以及学生所学到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实际的企业财务管理有着很大的区别,财务管理理论大部分是建立在诸多假设基础上进行的,而在实际多变的应用中,不可能做到完全符合这些假设,而如果不符合这些假设,理论就无法在实际中进行应用。所以,很多的财务管理理论都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实践中成为摆设。譬如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存货模型以及进货模型等。

(三)财务管理理论跟不上时展的步伐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一直处于变化中,新的市场拓展则为企业带来了新的业务形式、新的科学技术应用为企业带来新的管理手段、外国先进的财务管理方法为企业带来新的管理变革等等,这些不断的变化对于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

三、财务管理中的风险管理

(一)财务风险

所谓财务风险就是财务管理中的一个导向,是财务管理的实质。财务风险管理主要是指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指通过对未来情况进行预测,将未来可能存在的危险和损失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控制;第二个方面是指,企业在经营生产活动中对收益结果进行事先预测,可得到的实际收益结果与预测结果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也可以算作财务风险;第三个方面是指企业的经营生产活动在未来存在着不可定性,而这个不确定性可能是外部环境造成的,也可能是企业内部造成的。而这个不确定性可能会为企业带来危险和损失,而这也是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二)通过企业的实践丰富财务风险管理的理论

如果想有效地控制财务风险,实现财务风险管理的作用,就不能单纯地依靠财务管理理论,需要企业在实践中去丰富财务风险管理的理论、内容和方法。

1.财务风险意识

企业在运营生产活动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经济效益都是一个变数,这个变数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未知的风险,使企业无法长效地进行发展,需要通过财务风险管理来进行有效的控制。但在一些企业中,对于财务风险管理的意识薄弱,致使企业处于财务风险中而不自知,影响企业发展、甚至导致企业严重亏损。对此,需要加强企业管理层以及企业内部全体员工财务风险的意识,并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专业性,使企业的财务风险能够得到有效的防范和控制。

2.服从企业发展目标,制定长远的财务发展战略

好的财务管理能够将企业内的资金进行高效的流转和分配,以配合企业发展的需要。所以,为了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和企业资金合理、高效的调配,需要在服从企业发展目标下,进行长远财务发展战略的制定。以保证和促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具有竞争优势、强大的生存力以及长效的发展等。并且,在进行财务管理时,一定要使财务管理具有理念的有先性、战略制定的创新性等,这样才能够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处于与时代同步的发展中,使企业在时展趋势中能够对变化进行迅速和高效的转变。

3.在财务管理中强化预算管理

所谓预算管理,就是企业在进行运营生产过程中,对每一个经济活动都需要进行预算的管理,使经济活动能够在合理的规划下进行活动,以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可控区域内,将风险降低。合理的预算管理能够促进企业经营生产工作快速和规范地进行,能够将企业内的资金进行合理的调配,使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运作更加灵活和高效,使企业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能够更加游刃有余。

4.财务风险管理流程需明确

首先,在财务风险管理中必须要将管理流程进行规范化和清晰化的安排,通过对经济活动的前期预控、中期把控以及后期控制情况分析整理来实现财务风险流程的有效结合。并将采集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及时性进行有效地控制,把握财务风险管理的第一个环节。其次,对财务实现监督机制,以此保证财务管理的真实性、可靠性以及清晰性,为企业在决策时提高可靠的信息依据,保证企业的长足发展。

四、总结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财务管理理论所存在的问题,财务风险管理的作用以及应对财务管理理论脱节的应对措施等。从而通过合理、合法、规范化的财务风险管理来实现企业长效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福军.财务管理理论与实践背离的情况及其协调对策研究[J].青年科学,2012(12).

篇5

在某项目初期,风险管理小组编制了风险管理计划,具体描述项目如何处理和执行风险管理活动。我们采用会议的方式来制定风险计划,全面考虑了风险对项目的影响,制定了充分的风险管理计划。

在计划中,我们确定了基本的风险管理活动,根据风险管理理论和我的项目实践,定义了项目中的风险管理过程,估计了风险管理的时间和费用,并把风险管理活动纳入了项目计划,把风险管理成本纳入了成本费用计划。

2 风险识别

在识别风险时,要尽可能包括以下人员:项目团队、风险管理小组、客户、项目经理及其他专家等。对风险的识别要分辨出有哪些风险,这些风险究竟是什么风险。

在某项目中,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将风险分为技术风险、团队风险、外部风险以及其它风险。技术风险主要指无法解决的项目技术难题,不能跨过的技术障碍;团队风险主要指项目团队的稳定问题、人员流动、缺乏合适的技术人员等;外部风险主要指资金是否能按时到位等;其它风险主要指相关设备、原材料等方面的风险。

在识别了上述风险后,我们还确定了这些风险的基本特性,引起这些风险的主要因素,以及可能会影响项目的方面,形成了详细的风险列表记录,以便进行风险分析。

由于在项目的进展过程中,很可能不断发现新的风险,因此风险识别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

在常用的风险识别的工具和技术中,一般采用头脑风暴法,但是根据项目实际情况,往往采用访谈法。

3 定性风险分析

定性风险分析包括对已识别风险进行优先级排序,以便采取进一步措施。例如进行风险量化分析或风险应对,项目经理或上层领导可以重点关注优先级高的风险,从而有效地提高项目的绩效。风险名称

风险描述

风险概率

影响

风险值

范围扩大

软件在开发过程中,用户有可能根据业务需要增加需求,或者是增加以前遗忘了的需求。这会对项目的进度产生重大影响。

65%

2

1.3

技术障碍

软件在开发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深很难解决的技术问题,这会对项目的进度产生重大影响。

30%

2

0.6

        表1 风险优先级矩阵

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是采用会议的方式进行的。在风险分析会上,参会人员除了项目干系人外,我还请来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参加,请他们给我负责的项目把关提供参考意见。在确定了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进一步确定风险的优先级。风险的优先级是一个指标,其高低反映了风险对项目的影响。我们一般采用风险优先级矩阵来评定风险的优先级。在表中,

风险值=风险概率×影响,从表中可以看出,技术障碍方面的风险值为0.6,而需求增加的风险值为1.3,因此,通过风险优先级矩阵,可以看出各个风险对项目的影响,项目经理和上层领导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风险值高的风险上。

4定量风险分析

常用的定量风险分析输入有以下几种情况:

1项目管理计划

项目管理计划是风险定量分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输入。项目管理计划中关于风险的内容包括在量化风险的时候,必须考虑风险实施过程中的角色和责任,预算与活动,风险类别、RBS、以及项目干系人对项目风险的承受能力。同时还包括经过风险识别、定性分析后的更新的风险管理计划。

2组织过程资产

公司(组织)在进行定量风险分析的时候,可以参考公司(组织)历史上对同类项目或其它风险定量分析的成果、风险数据库以及其它组织资源。

5风险应对计划编制

根据风险管理理论,通过开发备用的方法,针对具体的风险制定某型有针对性的措施,可以提高项目成功的机会,减少项目失败的威胁。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就是在风险定性和定量分析过程后,根据定性、定量风险分析的结果,对已经识别的风险,制定风险应对计划,针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措施,并确定风险应对责任人,重点对有资金支持的风险负责。在实际的项目实践中,范围扩大发生的情况最多。我遇到过一个项目,项目都快结束,客户突然要求扩大范围,这给项目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风险不仅有负面的风险,还有正向的风险(即机会)。对不同的风险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一般而言,对于负面风险一般采取风险避免、风险转移、风险分担等方式。

6风险监控追踪

风险跟踪主要针对主要风险。对于大中型项目、特别是大型项目,风险跟踪非常必要。把主要风险列一个清单,项目经理随时掌握主要风险,可以使项目经理的头脑中时刻保持风险管理的意识。

7结束语

本文根据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结合作者本人的项目开发和管理实践经验,从风险计划编制、风险识别、风险定性、定量分析、编制风险应对计划、风险跟踪监控等各个方面对风险管理进行全面的论述。作者通过运用这些理论,并结合实际的项目环境、条件,成功地进行了风险管理,对项目的成功研发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卢有杰,卢家仪.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篇6

1.1 风险管理的概念及原理

一般来说,危险是指那些可能导致人身伤害、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风险管理由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组成,是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现状、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及评估控制结果的过程。风险管理不仅是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而且在安全管理的现代化、科学化中也起到积极的作用。针对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危险有害因素进行有效的识别和风险评估的结果,建立可接受的安全生产风险指标,通过风险控制,使安全的风险保持在可接受的水平。

1.2风险管理的原则

四项基本原则指导风险管理有关的所有行为,而且这四项原则对所有各级负责人员都有适用。(1)拒绝接受不必要的风险,不必要的风险是指就收益和机会而言,不会带来任何相应回报的风险。(2)在适当的管理层次上作风险决定,适合的决策者应是能够分配资源用于减少或消除风险并实施控制措施的人。(3)收益大于代价时就接受风险所有确认的收益应与所有确认的代价相比照,权衡成本和收益是一个主观过程,最终由适当的决策者做出决断。(4)将运行风险管理融入各级计划制定中在运行的计划阶段,更易于对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在计划和执行一次运行的过程中,改变做出得越晚,其代价就越大,花费的时间就越长。

2机场风险管理模型

2.1机场风险综合评价模型

目前,民航企业迫切需求建立一套机场风险综合评价模型来指导民航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科学性、全面性、可行性、可比性及稳定性为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原则,一套完善、合理、科学的机场风险评价模型,可以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机场风险评价模型是一个复杂的评价体系,涉及内容众多,考虑因素复杂多变,因此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是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为了避免单一模型不足,多种评估模型综合起来运用成为国内外学者对于民航安全风险研究的选择。基于风险因素识别的概念,郑伟采用层次分析法以及模糊数学的方法构建民航机场风险评价模型,且以首都机场为评价对象进行了风险评价,事故应急响应的更具有准确性。依据影响风险发生概率变化的因素,张元对风险历史的发生概率进行适当修正,并由此求得当前情况下风险发生的概率,从而建立了民航安全风险定量评价模型。将Bow-tie风险管理工具应用到机场安全风险评估中,在此基础上进行识别和风险评估、风险因素分析、风险屏障设置、风险控制,孙殿阁建立了以跑道侵入为中心事件的Bow-tie模型。基于理性Agent的BDI模型,王永刚建立了多Agent组的概念,并以结果共享通信模型作为其求解途径,构建了基于Multi-Agent的安全风险管理模型。这些模型可为机场安全风险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2机场动态风险源和不安全事件的关系

机场安全风险源主要包括,一是第一类风险源,它一般以实体形态存在,是指已经发生的各种不安全事件及其导致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所指示的风险;二是第二类风险源,也称动态风险源,它多以状态形式存在,是指专家在分析导致不安全事件发生的因素、排查安全隐患和分析安全状态等过程中作出经验判断所指出的风险。第二类风险主要依据专家们的主观判断得出,一般无法通过数据测量等客观手段来表现,于是风险判断就无可避免地具有主观局限性。人们对第二类风险源的规律性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如何规避第二类风险将成为机场安全管理的重要任务。例如,航班延误,跑道入侵等都属于机场的动态风险源,引发了大量的不安全事件。鉴于以上情况,针对复杂系统不确定性和关联性引起的事件,选用模糊聚类和贝叶斯网络这两种方法,对航班延误状态下的机场安全风险进行评估。

2.3机场风险管理的流程

机场的安全管理涉及多种不确定因素,因此,风险管理的流程需要因地制宜。但主要包括,成立专项风险管理小组,确定目标计划;危险识别和分析;风险评估;选择风险控制方案;风险控制的实施;效果监控。

3机场安全管理中风险管理的对策

3.1风险辨识对策

从2006年中国民航开始实行安全管理系统建设至今,实施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发现机场的危险源大部分属于第二类危险源,即导致约束或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损坏的各种危险因素。因此,机场风险辨识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对第二类危险源的正确查找与识别上。在对危险源的概念、分类有了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通常采用以下四种方法进行危险源的识别。(1)头脑风暴法,召集与课题相关的技术人员、运行保障人员,通过座谈会的方式,查找危险源。(2)故障分析法-定量的分析方法,通过对以往设备故障的数据分析,对危险源进行识别。(3)对设备本体进行分析,对保障设备的主要组成部分,逐个进行分析其失效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后果,再对后果分析的基础上查找危险源。(4)对工作流程进行分析,通过对现有的保障程序、工作流程、作业指导书进行分析,评估现有的制度文件中是否存在危险源。

在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危险源的识别工作。要在对危险源的概念、分类有了充分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正确区分机场保障过程中存在的两类危险源。只有正确地识别与描述了危险源,才能持续有效地识别、评价和控制其风险,进而不断地完善相应的部门管理制度,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安全度。

3.2风险评价对策

风险评价是指基于风险矩阵限定的危险源风险分布状况,为风险控制确定优先等级,从而进行有效的风险控制,其内容可概述为以下几点:①规定了在机场各个安全运行管理层级中风险的可接受标准、权限、责任和程序。②规定了机场风险的分布情况、责任权限情况以及风险控制的优先等级。③基于流程分析确定的危险源,采用定量或定性的评估方法,判断危险源可能引发风险的概率和各种后果的严重性,并最终求得风险指数。

对风险评价进行分类,既可根据评价方法的特性分类,也可依据收集的资料、数据和信息等来划分和归纳风险评价的类别。只要分类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并有一定的适用范围,能明确反映评价对象的变化特性,这样的风险评价方法都是有效的。例如,依据贝叶斯网络理论,建立航班延误下机场安全风险评估的拓扑结构模型;通过集结专家意见对每一节点推理更新,并利用软件GeNIe建立起安全风险评估模型。

3.3风险控制对策

在风险控制措施确定之前,负责安全运行的管理阶层或授权机场安全质量部应当组织权威专家、相关职能部门以及运行保障部门的安全主管对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进行商讨,并根据不同的风险级别,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制定风险控制措施的主要步骤分为:因地制宜,选择对口的风险控制方案;严格执行风险控制措施;监督检查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主要从缓解风险,拒绝风险,避免风险,推迟风险,风险转移这五个方面提出对策。

4结论与展望

安全作为民航追求的目标,提高其安全管理质量是维持我国民航良好发展的前提条件,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是世界民航业的发展趋势,这些应成为新时期我国民航企业的重点工作任务。机场安全风险管理就是探索机场安全的重要风险源,依据系统工程概念与安全风险管理手段,寻找引发机场不安全事件的风险因素,构建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此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提升机场规避风险、应对风险的安全管理能力。此外,从整体上来说,机场风险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待提升。因此,对于不同种类的风险源,如何综合分析和评价风险,如何有效控制风险,是各机场安全需要解决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篇7

一、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概要及在我国的规范化实施

1.企业风险管理(ERM)理论的一般框架。企业风险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管理理念或管理框架的最终形成,是由美国发起人组织委员会(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COSO)在2004年9月提出的,标志文书是《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ntegrated Framework,下称《整合框架》),这个框架是迄今为至企业风险管理最完善、最成熟的理论概括。COSO认为,企业风险管理是经由企业当局广泛参与,对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进行多要点掌控,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整合框架》提出了企业风险管理的8个核心要素,即,目标设定、内部环境、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回应、信息沟通、控制活动和持续监督,这8个要素组成了一个有机体系。企业风险管理有4个目标,即,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理想的ERM框架是通过对不确定性的管理增加股东价值,以共同的语言和要素安排,落实企业的上述4项目标。企业风险管理的要素与目标之间是一种紧密的支持与保证关系。

2.企业风险管理在我国中央企业的初步实践。在《整合框架》的背景下,2006年6月国资委根据《中a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颁布了《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对中央企业实施风险管理的总体原则、基本流程、组织体系、风险评估、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监督与改进、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进行了系统规范,成为中央企业风险管理的权威指导文书。之后,一些省市区也出台了很多相关文件,对《指引》的实际操作进行具体化。《指引》所称企业风险,包括纯粹风险(只有带来损失一种可能性)和机会风险(带来损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具体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等。

《指引》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流程描述,与《整合框架》中的描述大体相同。它将企业风险管理的目标设定为五个方面:一是将风险控制在与总体目标相适应并可承受的范围内;二是确保企业内外部实现真实、可靠的信息沟通;三是遵守法律法规;四是通过企业制度安排降低实现经营目标的不确定性;五是建立针对重大风险发生后的危机处理计划。这五个方面的目标,分别对应着《整合框架》提出的4个目标。它将企业风险管理流程区划为收集初始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管理策略、提出实施解决方案和监督改进等5个阶段,分别对应着《整合框架》中的企业风险管理8大基本要素。 二、企业风险管理理论本土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找到切合实际的本土化切入点

一方面,通过对《指引》的解读可知,与国资委以往出台的文件有很大不同是,过去国资委颁行的大多数文件都是在对企业大量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之上形成的,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回到实践的过程。而《指引》则正好相反,它来自于成熟的理论,而且主要是国外的成熟理论,先于国内企业的管理实践。另一方面,每一个中央企业都有其特殊的行业特点、既有体制、历史传承、文化特色和企业员工队伍、管理当局的素质水平等,这决定了不同的企业在实施风险管理时应有不同的切入点或突破口,不能好高骛远,要从各自的实际出发,找准影响各自企业主要经营管理领域的不确定性来源,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风险管理实践。

2.建立起具有可操作组织规范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和《指引》都是针对企业所面临的时时处处都存在的各类风险提出的,都只是一个理论框架和方向指引,没有统一具体的模式。它要求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企业各个管理环节和经营过程中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营造风险管理的氛围,建设风险管理体系,等等。可见,无论企业风险管理理论还是《指引》,都没有为中央企业的现实经营管理给出一个具体的、可以搬来即用的药方,所以,将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和《指引》具体化为每一个中央企业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是当前我国中央企业需要下大力气去做的事情。

3.培育良好的气氛和合格主体

一般讲,一个良好的适合于特定企业的ERM氛围,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是将企业的风险偏好与企业战略有机联系;二是能够保证企业的风险管理战略、企业的发展战略与企业的股东价值保持一致;三是可以提供鉴别和评估风险的工具,并有强大的企业舆论支持这些工具使用;四是企业各层面有统一的风险语言,和畅通的沟通管道。任何一个ERM框架都是在一定的氛围中由具体的企业成员最终实施的,没有良好的企业风险管理氛围,得不到企业各层面人员的支持,再好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和《指引》都会流于口号和形式。

参考文献:

篇8

(一)风险管理与本国国情结合

风险是指达到预定目标过程中,由于信息缺失而导致最终结果背离既定目标的可能性。它具有不确定性,不仅包括损失的不确定性,还包括盈利的不确定性。风险实质上会伤害到企业的持续健康的经营,影响了企业实现既定目标的能力。风险管理就是为了保证企业持续健康的经营,尽可能降低风险而采取的一系列具有优先次序的管理过程。企业处于市场活跃、法规解禁、科技进步的变动环境中,其面临经营风险增加,风险管理就是通过识别、测量、分析、评价、控制、规避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提高企业本身的附加价值,实现企业在降低风险的收益与成本之间平衡。

日本自然资源匮乏,国内市场容量有限,国际贸易及海外投资是日本企业的立足之本。不仅日本政府重视风险管理,出台了贸易保险制度等规范,日本企业对风险更加敏感,高度重视风险管理,将其确认为企业整体战略框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日本企业中,风险管理的重要原则是:将成本与风险进行权衡,以期通过最小的投入化解风险。这一原则直接影响了日本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其风险管理的重心是成本控制。这种成本控制是动态的,不仅指企业用以规避风险的投入预期应比企业承担风险的付出要低,更是以实现更低的成本为目标,将成本控制贯穿于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

风险存在于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中,比如人事决策,如果用对一个人,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用错一个人,则可能使企业内部管理混乱或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在日本企业,当职位出现空缺时,一般首先考虑在本企业内部选拔合格的人才而较少出现“空降兵”,这样的人才已经在企业内工作一定时间,企业对其工作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较深的了解,减少了招聘失误的风险。相比欧美企业多采用外部招聘,委托猎头公司或公司考核人才,日本企业不但降低了招聘风险还节省了大笔费用,使得规避风险的成本大大降低。

(二)风险管理与管理审计相结合

1.管理审计的内涵及发展的必要性。管理审计又可称作效率审计,作为现代审计的新发展,正日益成为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工具。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发展的内在要求,传统内部审计主要职责是纠错防弊,审计的对象主要是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等会计资料,局限于财务领域而未深入到生产、经营和管理领域。这种侧重于对过去事项监督的审计主要对企业起到保护的职能,已经越来越不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内部审计要适应市场形势变化,满足管理者的要求,从传统鉴证功能转向用于价值增值目的,从被动防守转向企业的主动发展,发展管理审计是必然趋势。

管理审计是健全企业管理制度的内在需要。企业制度不断产生新的变化,财务报告已经不能满足委托人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考核。他们需要更强的手段来使企业的资源配置更加有效率、效果,而管理审计就是在这样的需求下发展出的必然结果。随着企业的多元化发展,企业内部管理控制难度增加,如何保证投资决策成功,生产经营水平提高,经营目标实现,经营方针和政策有效贯彻执行,避免由于生产、技术、销售等经营管理上的失误而给企业带来损失和风险,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管理审计作为企业内部审计的新发展,对企业管理水平、防范风险能力作出分析、评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措施,从而协助企业健全内部控制,有效利用有限资源,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增加企业价值。

2.管理审计与风险管理存在内在联系。日本企业进行对外贸易或投资过程中,对外面临企业外部的经济环境、市场环境、政策制度、竞争对手、技术变革等诸多变动因素带来的风险;对内,面临企业内部管理中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使用及在业务流程、信息系统等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漏洞、错位、不协调带来的风险。企业需要加强对风险管理过程的评估和报告,并对管理层的决策进行评价,这恰恰是管理审计工作的一项主要内容。管理审计与风险管理之间存在着天然联系,一方面企业的管理审计与风险管理都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再控制,是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实施的不同管理手段,它们之间通过内部控制紧密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在风险管理的实施中运用管理审计,无论是管理审计还是风险管理都能从双方的整合中提高效率,创造价值。

3.日本企业对风险管理进行审计的特点

(1)管理审计能够从全局角度管理风险。日本企业负责内部审计的人员基本不是刚出校门,对各项业务部门接触不多的人,而是在公司享有盛名的审计管理人员。这些人员素质很高,业务熟,能力强,工作态度负责认真,事前计划安排周密,一旦制定了计划,就彻底贯彻执行,保证按时准确的完成工作任务。如果在工作中出现失误会及时向上级请示汇报,坦承错误并尽可能的改正错误,最大限度的减少了因隐瞒、掩饰产生信息传递缺失而造成的损失。这些专家在从事审计工作之前,通常在采购、设计、工程、生产、销售等部门轮流工作一段时间。这样的审计队伍无疑对风险的认识、防范和控制具有较全面的认识,并且审计人员是直接面对各部门和管理层,可以获得较充分可靠的风险信息,使得他们可以从全局角度出发,客观的对风险进行识别,及时发现风险控制点的漏洞和薄弱环节,并提出改进建议。

(2)影响风险管理决策。管理审计的作用不是提供信息,而是影响。日本企业认为提供信息是一种手段而非最终目的,管理审计的作用在于影响企业所有阶层、部门、员工为降低风险而共同努力。影响方面包括管理层和员工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经营理念、行为准则、一般制度,对风险的识别及偏好。这些影响将直接作用在企业经营决策。审计人员还可以咨询顾问的身份调控、指导、评价企业的风险管理策略。

(3)风险管理审计具有权威性。日本企业对审计工作非常重视,所有职能部门都应配合管理审计人员开展工作。风险管理审计形成制度化,除了针对特殊事项的风险管理审计,定期进行审计工作,由审计工作直属负责人,通常是社长定期召开各管理部门参加会议会议,听取汇报,督促各部门贯彻执行审计决定,审计部门对各部门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

二、日本企业风险管理及管理审计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1.风险管理及管理审计应与我国企业实际相结合。目前,我国的风险管理及管理审计都处于发展阶段,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对风险管理及管理审计没有深刻的认识,在这两方面的实践经验比较少。现阶段应立足于我国企业现实,借鉴别国的先进管理方式,创新出符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管理及管理审计。如日本企业在执行管理层下达的决策、制度、规章时具有较强的执行力是因为日本企业普遍采用的一项传统经营管理习惯,保障雇佣,即在企业中树立其劳资信赖关系,以培养员工的忠诚心和团队精神以及竞争力,从而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依赖感,较好的实现了员工与企业步调的一致,而在中国企业中这种保障雇佣是比较少见的。

2.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的重视程度。首先,对风险管理审计应该有新的认识,企业面临的风险可分为外部经营环境风险、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等多个方面,它既是内部审计又作为外部审计范畴。国内部分大型企业已经展开了风险管理审计工作,但还主要局限于内部审计范围。其次,需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审计人才,既熟习企业各业务部门的运行情况,又了解市场波动、行业特点、技术发展等等。再次,企业风险管理审计应制度化、规范化。风险管理及管理审计都是项长期的工作,应当定期或不定期的展开,并在此基础上对重点风险控制点展开专项审计。并对审计报告指出的修正部分,确认责任人,跟踪、落实情况,及时汇报。

参考文献

[1]王光远.管理审计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2:21~28

[2]乔瑞红.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8)

篇9

代建制的推行对提高政府项目的投资效益、控制“三超”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代建制使得项目管理风险集中转移到代建单位。因此,从代建单位的角度出发,建立基于预警理论的代建风险管理框架,有效规避风险,从而提高代建项目管理专业化水平,提升企业代建项目管理能力,对实现推行代建制的初衷,对工程咨询企业承接和完成代建项目,无疑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本文力图通过代建风险预警管理框架的构建,探索代建单位预防和规避风险的有效途径,为化解代建单位所面临的风险提供有益参考,为代建单位经济效益的提高及项目的健康运行提供保证。

1 国内研究现状

1.1 风险预警理论研究现状。我国的预警理论研究是从经济循环波动问题入手的,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展过程基本可分为两个阶段。1988年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以引入西方的经济发展理论和经济波动周期理论为主,并对我国的经济波动及其动因进行了分析。1988年以后为第二阶段,主要工作是寻找我国经济波动的先行指标,从研究经济形态的长期波动转向研究经济形态的短期变化。20世纪90年代,经济预警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不仅在宏观经济领域,而且在微观经济领域(企业预警)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工程项目领域,刘艳玲从工程项目的角度出发构建了项目风险预警系统(PREWS),整个系统包括风险识别子系统、风险分析子系统、风险预警子系统、风险对策子系统和风险后评价子系统等五大系统。同时根据工程项目本身的一些特性提出了由环境预警指标、管理预警指标、工程建设预警指标和融资风险预警指标组成的工程项目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给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定量评价方法。

袁林海根据大系统控制的“递阶控制”结构方案的原理和多段专家系统,结合建筑安全预警系统的设计流程,建立了基于大型专家系统控制的建筑安全预警系统“递阶结构”结构方案,并运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实例分析,预警评价结果与实际完全相符。

曹云峰根据建筑供应链风险的来源,给出了外部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同时以建筑供应链上处于核心企业地位的建筑施工企业为例,分析了其内部可作为风险预警指标的一些绩效指标,通过观测指标变化情况,实现风险预警的目的。

李顺涛构建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预测、风险应对和监控的国际工程风险预警管理系统,提出了以可量化的已知风险、不可量化的已知风险和未知风险为出发点的三相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他认为使用复杂的风险识别和分析工具往往消耗管理者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有悖于预警的时间目标;风险预警的目的不在于预警本身,而是在确定的时限内对风险加以有效控制,使风险成本不至于超过风险管理的预警目标值。

综上所述,已有理论研究大多通过识别、分析、对策等环节构建风险预警系统,并建立预警指标体系进行风险的定量评价,进而实现风险预警管理。指标量化和风险评价方法多选取层次分析法、粗糙集理论、统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

1.2 代建制风险研究现状。胡方水、于波就代建企业的现存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现阶段其所面临的主要风险集中在:法律责任风险转移问题尚未解决、代建制度与现有的建设工程管理制度交迭、项目前期工作的风险、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等。

尹贻林认为代建制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目前代建制的运作实施还缺乏必要的法律法规的保障,缺乏明确的制度规范;项目法人与项目管理代建人的职责有待进一步厘清;我国各地实施的代建模式中对于代建单位尚缺乏明确的职能定位;代建费偏低,制约了“代建制”制度的发展;与代建制相关的配套措施不完善。即作为代建单位而言,分别存在着法律、制度、费用、规模等风险。

翁谦指出,代建制将项目实施阶段的风险转移到了代建单位,由具有专业知识的代建单位来进行项目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等风险发生的概率。但同时其自身的不足又成为新的风险因素,包括技术风险、经济风险、外部监督风险等。

冯为民、朱俊认为,代建单位面临的风险内容颇为复杂,包括技术风险、自然风险、安全责任风险、使用单位的干扰风险、工期延误风险、财务赔偿风险,此外还有工程质量和使用功能缺陷投诉、建设资金不到位、财务支付权无法控制等诸多问题。

将以上研究进行归类,代建单位的主要风险为:源于系统的风险——法律风险、制度风险、外部监督风险、自然风险等;源于行为主体的风险——从业人员素质、业主和使用单位的干预、建设资金不到位等;源于项目目标的风险——经济风险、技术风险、工期风险、安全风险。

上述文献仅从定性和理论层面探讨了代建风险,并未进行定量和实证研究。赵海运用改进的聚类法、模糊综合评价法,通过实证研究对源于行为主体的代建风险进行了评价。黄福珠围绕代建单位在代建合同、项目前期及实施阶段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利用层次分析法对项目前期准备阶段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但仅构建了理论模型,没有将其应用于具体案例。

综上所述,国内关于代建风险的研究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都缺少积累。对于代建风险的研究不但是需要理论突破的一个薄弱区域,也是代建制在实践操作中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

2 基于预警理论的代建风险管理结构框架构建

基于预警理论的代建风险管理结构框架模型可用图1表示,其主要的部件为三大结构模块,即代建风险识别模块、代建风险评价模块和代建风险应对模块。对于代建风险管理而言,风险识别是基础,风险评价是核心,风险应对是目的,三者相辅相成,循环往复。

2.1 代建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代建风险管理首要的一步,只有全面、正确的识别工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所有风险因素,才能有的放矢,针对风险进行估计、评价、作出决策。应通过风险识别尽可能全面地找出影响项目管理目标实现的所有风险因素,采用恰当的方法予以分类,逐一分析其产生的根源。

代建项目因环境、目标变化以及实施过程中不断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代建风险的识别应是实时、连续的过程。

2.2 代建风险评价。预警依赖于监测,监测离不开指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这一模块的主要任务是确定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并运用数学方法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各种指标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项目总体的影响进行度量,对风险的动态与发展趋势作出事先的判断、评估,并发出风险预警信号以供决策。

风险评价是一个动态过程,表现为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调整、指标数据的变化和风险预警等级的变换,其过程如图3所示。

2.3 代建风险应对。在识别和评价的基础上,要选择有效的应对策略来控制风险。但控制风险所需的成本非常高,所以需明确承担风险的能力,然后确定风险控制的区间。风险评价模块能够从众多的风险因素中找到可能给代建单位造成重大损失的风险因素,引起管理者重视并采取措施对其加以规避。

风险管理应贯穿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必须实行持续风险管理,对风险进行全过程监测,从而减少项目的潜在损失和提高对风险的控制能力。

此外,风险预警管理的实现需要具体的支撑件,项目的信息、组织、文化是管理代建风险的有效措施和重要保障。

3 基于预警理论的代建风险管理流程框架

在结构框架中,通过三个结构模块将代建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思路反映出来。而代建风险管理的流程框架(图4),则反映了风险管理的主要步骤和实现机制。

篇10

1 风险的概述和特征

1.1 风险概述

风险的定义最初出现于1901年美国的A.M.威利特所著的博士论文《风险与保险的经济理论》:“风险是关于不愿意发生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的客观体现。”这一定义强调风险的客观性和不确定性。其后许多专家学者在此基础上给风险下了各种大同小异的定义。

虽然风险的定义很多,但大致可分两类,第一类定义强调风险的不确定性。第二类定义强调风险损失的不确定性。

事实上,风险是一个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它可能带来不确定结果的综合效应。

1.2风险的特征

风险的特征指风险的本质及其发生规律的表现。包括:客观性、不确定性、可预测性、损失性、结果双重性。

2 项目风险的概念和产生的原因

2.1 项目风险的定义

一般认为:项目风险是指由于项目所处环境和条件本身的不确定性和主观上不能准确预见或控制影响因素,使项目的最终结果与项目相关利益主体的期望产生背离,从而给项目相关利益主体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2.2 项目风险产生的原因

形成项目风险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对于项目发展与变化情况的认识和应对决策等方面出现问题,包括:

①人们的认识能力有限。

②信息本身的滞后性特征。

③项目信息资源管理和沟通管理方面的问题。

3 项目风险的来源

项目风险来源是多方面的,不同的项目风险会有不同的引发来源。主要包括:

(1)自然风险:指由于自然因素的不确定性对房地产项目造成影响,从而对房地产开发商和经营者造成损失。

(2)政治风险:指由于政策的潜在变化给房地产开发和经营者带来的经济损失。包括:政治环境风险、政治体制改革风险、环保政策变化风险、战争风险、经济体制改革风险、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风险、住房制度改革风险等。

(3)经济风险:指一系列与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有关的不确定因素,对房地产市场产生的影响。包括:融资、财务、地价、市场供求、工程招投标、国内经济状况变化等方面的风险。

(4)技术风险:指由于科学技术进步、技术结构及其相关变量的变动给房地产投资可能带来的损失。包括:科技进步,建筑施工技术和工艺革新、建筑材料改变和更新、设计变动和计算失误、生产力短缺等风险。

(5)社会风险:指由于人文社会环境因素的变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从而给从事房地产商品生产和经营者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包括:城市规划、容积率变更、区域发展和文物保护、社会治安、公众干预等风险。

(6)国际风险:指因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对地区性的经济活动的影响。包括:国际投资环境风险、货币汇率变化风险。

(7)内部决策和管理风险:指由于开发商策划失误、决策错误或经营管理不善导致预期的收入水平不能实现。包括:投资方式、地点、类型选择、组织管理、时间管理、合同管理等风险。

4 项目风险的识别

4.1 风险识别的定义

风险识别是指风险管理人员在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之后,运用各种方法对尚未发生的潜在风险以及客观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系统归类和全面识别。风险识别的主要内容有:识别引起风险的因素有哪些,什么是主要因素,以及这些风险可能导致的后果如何。

4.2 风险识别的过程

(1)确认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首先要辨认所发现或推测的因素是否存在不确定性,然后确认这种不确定性的客观存在。

(2)建立初步风险因素清单。把客观存在的和潜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列出清单,应包括各种影响环境、决策等。

(3)确立各种风险事件并推测其结果。根据初步风险清单中所列的各种主要风险因素,推测与其相关联的各种可能性,重点是资金的财务结果。

(4)制订风险预测图。分析某风险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及其潜在的危害。

(5)对风险进行分类。首先能加深对风险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能辨清风险的性质,有助于制定风险管理目标。

(6)建立风险目录摘要。这是风险识别过程的最后一个步骤。通过建立项目风险目录摘要,可将项目可能面临的风险汇总并排列出轻重缓急,能给人一种总体风险印象图。

4.3 风险识别主要方法

(1)分解法:就是将项目管理过程中复杂的难于理解的事物分解成比较简单的容易被认识的事物,将大系统分解成小系统,这也是人们在分析问题时常用的方法;

(2)故障树法:就是利用图解的形式将大的风险分解成各种小的风险,或对各种引起风险的原因进行分解。该法是利用树状图将项目风险由粗到细,由大到小,分层排列的方法,这样容易找出所有的风险因素,关系明确。

(3)专家调查法:包括集思广议法和德尔菲法。其中后者是美国著名咨询机构兰德公司于五十年代初发明的。它主要依靠专家的直观能力对风险进行识别,即通过调查意见逐步集中,直至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一致,故又叫专家意见集中法。

(4)流程图:用于给出一个项目的工作流程,项目各个不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信息的图表。

(5)情景分析法:通过有关数字、图表和曲线等,对项目未来的某个状态或某种情况进行详细的描绘和分析,从而识别引起项目风险的关键因素及其影响程度的一种风险识别方法。

(6)财务报表法:根据项目的会计记录和财务报表为基础,将每一会计科目作为以风险单位进行分析并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然后汇总,得出结论的方法。

(7)敏感性分析法:研究项目生命周期内,当项目的变数以及项目的各种前提假设发生变动时,项目的经济评价指标会出现何种变化以及变化范围有多大。

5 项目风险分析与评估

5.1 对风险评估的认识

风险的评估就是在前期预侧和识别的基础上建立系统模型,对风险因素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并估算出各种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损失大小,从而找到该项目的关键风险,为重点处置这种风险提供科学的依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将影响风险管理的决策,它的准确性决定了风险管理的正确性。

5.2 风险评估的方法

按性质分为定性、定量及两者结合的方法。定性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分法等;定量的方法主要有蒙特卡罗模拟法、图形评审技术、风险评审技术等。按用途分为:风险源分析识别、风险发生的概率预测、频率统计分析、风险后果的评估、风险决策、管理计划和对策的制订等方法。按适用评估对象分为:针对工期、事故(或故障)、合同、管理、汇(利)率、自然气候、工程地质条件、灾害、预测和决策等的分析评估方法。

6 项目风险应对策略

(1)减轻风险。通过缓和或预知等手段来减轻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减缓风险带来的不利后果。

(2)预防风险。是一种主动的风险管理策略,通常采取有形和无形的手段。

(3)回避风险。指当项目风险潜在威胁发生可能性太大,不利后果也太严重,又无其他策略可用时,主动放弃项目或改变项目目标与行动方案,从而规避风险的一种策略。

(4)转移风险。指将风险转移至参与该项目的其他人或组织,所以又叫合伙分担风险。

(5)接受风险。指有意识地选择承担风险后果。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接受风险是最省事最省钱的风险规避方法。

(6)储备风险。指根据项目风险规律事先制定应急措施和制定一个科学高效的项目风险计划,一旦项目实际进展情况与计划不同,就动用后备应急措施。

7 项目风险控制

(1)项目风险控制概念。

篇11

引言

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这一名词最早出现在1930年美国管理协会发起的一个保险问题会议上,是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所罗门·许布纳博士提出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全球化的蔓延,风险管理逐渐发展为一门理论,并应用于金融、财务、股市、施工项目管理等各种行业。本文广东省丰顺县梅丰水电站为例,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对水电站运行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因子进行识别、评估、分析,业主可以根据评估结果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减少风险损失。

1 风险评估理论

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步骤与其所在的应用领域有关,而且与不同专家学者的个人见解有关。软件工程协会提出了风险管理的五个阶段:识别、分析、响应计划、跟踪和控制;美国国防部则建立了风险规划、风险评估、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的风险管理基本过程和体系结构。Fairley提出了风险管理的七个步骤:识别风险因素、评价风险概率和影响、研究策略来减轻被识别的风险、监控风险因素、启动连续性计划、管理危机事件和从危机中恢复;Klien和Luddin则参照质量管理(PDCA)四个过程提出了风险管理的四个步骤: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控制和风险报告[[[]王炜. 项目风险管理三阶段研究[J].科技信息.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http://]][[[]赵树,王玉.项目的风险识别和防范[J].上海管理科学,2002.(5).]][[[]戴哲.项目的风险管理[J].企业管理,2002.(2).]]。

本文将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步骤分为四步: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对策,将风险管理理论应用与梅丰水电站的运行管理中。

1.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并且是重要的一步,风险因子识别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风险评估、分析的结果,进一步影响着规避风险的控制措施。如果所识别的风险因子能够真实反映项目的潜在风险,则通过风险管理评估、分析后,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大大减少风险;相反,若错将不会构成风险的因子作为风险因子,不但不能降低风险,甚至造成更大损失。

根据风险因子的主客观因素,可以将梅丰水电站运行管理中的主要风险因子分为两类:一类是强降水、洪峰、山洪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等客观因子,这类因子一般具有不确定性,其发生时间、危害程度、危害范围等都具有不确定性;另一类则风险因子则受人类主观因素的影响,如水库运行管理调度规程、闸门启闭规则等。风险管理主要是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估、分析,有针对性地采取控制措施,以降低灾害发生的概率,最大限度的降低灾害的损失程度。

1.2风险分析

风险因子识别出来之后,就要对其进行风险分析,以便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和所造成的影响程度,进而确定关键风险[[[]孙祖斌、秦士美.项目风险管理探讨[J].煤矿现代化,2009.01:96-97.]],为确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提供依据。

根据风险破坏的性质可以将风险分析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风险分析主要是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其后果的严重性;定量风险分析则是对每一风险的概率及其所造成的后果进行量化[4]。

1.3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则是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对关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所造成的后果进行预测,从而确定风险的级别,为制定风险对策提供依据。风险评估的方法有多种,如层次分析法(AHP)、专家评估法、主成分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等。

风险评估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风险对策,能够反映真实情况的结果能够有效的规避或减少风险损失。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采取多种方法对风险进行评估,多种方法形成对比,有利于深刻认识潜在风险因子及其所造成的损失。

1.险对策

风险管理理论的最后一步为风险对策,即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为消除或减少风险造成的不良后果而制定的风险应对措施[[[] 杨明. 浅议项目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0.04:46.]]。主要有以下几种[4][5]:

(1)风险回避。风险回避是彻底规避风险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通常是在风险未出现时,从根本上断绝风险来源。对于水电站运行管理,这种对策主要针对一些人为因素导致的风险源,如泄洪时由于人为因素导致闸门不能正常开启。

(2)风险控制。风险控制主要是针对一些可控性的风险因子,在风险发生前采取可行措施防止风险发生,或在发生过程中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便减少风险所造成的损失。

(3)风险转移。风险转移是一种通过试图将自己可能面临的风险转移给他人承担来避免风险损失的方法。这种方法多应用于私营企业或个体经营者。对于水电站运行管理,很多是国有企业或事业单位,风险转移的策略一般很少使用,但有时管理单位负责人为了减少自己的责任,也通过投保措施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

(4)风险自担。顾名思义,风险自担意味着自己全部承受风险所带来的损失。当风险发生的概率较低,或者所造成的后果较低时,通常所有这种措施。当规避风险的费用大于风险自担的损失时,通常也主动接受风险。

2 实例

2.1 梅丰水电站工程概况

梅丰水电站位于八乡河上,是八乡河水利水电梯级开发项目。八乡河位于广东省丰顺县境内,发源于丰顺县的楼子嶂,是榕江南河支流五经富河的上游河段,自西向东流经上、下八乡、五经富等地。沿河先后有荷岭水、打银河水、大竹水、小溪水和青潭水等支流注入。五经富水流域面积719km2,河长76km,平均比降5.46%,在丰顺县境内面积为293km2,地理位置为东经115°50′~116°05′,北纬23°37′~23°49′之间[[[]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广东省丰顺县梅丰水电站A厂工程设计复核和安全鉴定报告[R].广州: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6.]][[[]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广东省丰顺县梅丰水电站B厂工程设计复核和安全鉴定报告[R].广州: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06.

第一作者简介:梁志山(1972—),男,广东梅县人,水工工程师,总经理,主要从事电站建设与管理工作。]]。

2.2 梅丰水电站风险管理分析

本文以专家调查法为例,运行风险管理理论对梅丰水电站运行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因子进行评估。

(1)风险评估指标。梅丰水电站的主要功能有防洪、发电,因此在风险评估的指标应围绕防洪、发电进行识别。本次风险管理分析以大坝自身安全为目标,对有关主要影响因子作为风险评估指标,如表2-1所示。

(2)风险因子概率p。风险因子概率是指每个风险因子出现的程度,受风险因子及其外界环境的影响,一般需要咨询工程经验丰富的专家。为了说明风险管理分析这一方法,本实例采用假定的专家调查值,如表2-1所示。

(3)风险因子影响程度l。不同的风险因子对风险损失的影响程度是不同,影响程度大的因子一旦出现将会造成巨大损失。

(4)风险值R。风险值为风险因子概率与风险因子影响程度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为了计算简单,本例直接取两者的成绩,即风险值。

表2-1梅丰水电站风险管理分析

(注:本表中的数据并未实际调查,而是采用的假定值。每一宗水电站都有其自身特点,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组织有经验的一批专家赴现场调研,根据他们的调查值综合确定风险因子的出现概率和影响程度。)

由表2-1可知,启闭机失灵对大坝自身安全的风险值最大,白蚁灾害次之,地震灾害的风险值最小。因此,在水电站的日常运行管理过程中,应针对风险值的风险因子采取风险对策,以减少风险损失。

3 结语

水电站运行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水电站综合效益的因素很多,既有无法抗拒的客观因素(地震、特大洪水等),也有人为的主观因素,如何对这些风险因子进行分析、评估,并提出相应的减少损失的措施,是水电站风险管理的关键。本文以广东省梅丰水电站运行管理过程中的影响大坝自身安全的风险因子为例,对其进行分析、评估。

(1)本文将风险管理理念运用到梅丰水电站的运行管理中,在假定情形下,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得出评估结论。

(2)限于实验条件,在评估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评估程序,组织有关专家去现场调研,本文仅说明风险评估理论的步骤及程序,其结果不具有权威性。

(3)本文将风险管理理念运用到水电站的运行管理中,为其他水电站的运行管理提供借鉴。

(4)由于风险因子概率与风险因子程度直接影响到风险值,因此,如何根据风险因子概率和风险因子程度综合确定风险值,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王炜. 项目风险管理三阶段研究[J].科技信息.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http://

[2]赵树,王玉.项目的风险识别和防范[J].上海管理科学,2002.(5).

[3]戴哲.项目的风险管理[J].企业管理,2002.(2).

[4]孙祖斌、秦士美.项目风险管理探讨[J].煤矿现代化,2009.01:96-97.

[5] 杨明. 浅议项目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2010.04:46.

篇12

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利率风险就是指商业银行由于利率政策设定不当而给其自身带来损失的可能性,其主要特征是市场利率波动造成商业银行持有资产的损失和银行收支净差额产生风险。根据市场化利率的特征,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利率风险管理与监督原则》中,把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利率风险分为:重定价风险、收益曲线风险、基差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一)重定价风险

重定价风险是利率风险最基本、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其根本原因是资产负债在总量及期限结构上的不匹配。资产负债结构失衡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尤其突出。具体表现为:资产与负债总量之间比例关系不合理;存在以短期存款支持长期贷款的期限结构;在利率市场化下,同期限的存贷款之间的利差不合理,体现为存款成本的上升和优质信贷资产利率的下降。

(二)基差风险

基差就是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上的利率或价格差。用公式表示为:基差=现货市场价格(利率)-期货市场价格(利率)。一般来说,基差风险的主要来源包括以下4个方面:套期保值交易时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的基差水平及未来收敛情况的变化;影响持有成本因素的变化;被套期保值的风险资产与套期保值的期货合约标的资产的不匹配;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随机扰动。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贷款所依据的基准利率一般都是人民银行所公布的利率,因此基差风险比较小。但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商业银行因业务需要,可能会以LIBOR或者美国国库券利率为参考,因此而产生的基差风险也相应增加。

(三)收益曲线风险

收益曲线风险也叫收益率曲线风险,是指由于收益曲线斜率的变化导致期限不同的两种债券的收益率之间的差幅发生变化而产生的风险。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也会使收益率曲线的斜率、形态的变化对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产生不利影响,当收益曲线的意外位移对银行的收益产生不利影响时,从而形成收益率曲线风险。例如,若以5年期政府债券的空头头寸为10年期政府债券的多头头寸进行保值,当收益率曲线变陡的时候,虽然上述安排已经对收益率曲线的平行移动进行了保值,但该10年期债券多头头寸的经济价值还是会下降。

(四)期权性风险

期权性风险来源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所隐含的期权。一般而言,期权赋予其持有者买入、卖出或以某种方式改变某一金融工具或金融合同的现金流量的权利,而非义务。期权可以是单独的金融工具,如场内(交易所)交易期权和场外期权合同,也可以隐含于其他的标准化金融工具之中,如债券或存款的提前兑付条款、贷款的提前偿还等等。我国商业银行具有内含期权风险,主要有两种:核心存款客户的随时取款风险;借款人的提前偿付风险。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

(一)利率市场化进程可能导致的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赋予了商业银行资金定价的自,这为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利率的频繁波动更加大了商业银行的风险。

1、资产和负债期限结构不一致导致收益不稳定。商业银行的净利差收入取决于资产和负债的数额、期限和结构,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缺口风险较大,加之其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不匹配,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利率频繁波动极易影响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而当其资产与负债的期限结构不一致,或者资产与负债的利差波动不同步时,银行收益变动的风险更大。

2、银行间的利率竞争加大了贷款风险。利率市场化给予了商业银行更广泛的自主经营空间,同时也加剧了它们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可由各金融机构或金融工具间利率水平差距缩小来体现,它使得利率成为银行竞争优质客户、争夺优良项目和扩大资金来源的重要工具。为追求短期收益,在存款利率大幅度上升即银行成本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商业银行势必相应地提高贷款利率,其结果必然是刺激风险贷款需求增加,偿还能力较强的低风险企业可能因利率过高而退出信贷市场,而那些偿还能力较弱、具有高风险的企业则充斥着信贷市场。

3、利率调整的时间、幅度不同可能产生基差风险。回顾近几年我国存贷款的调整,每次调整中存贷款利率的变动都是不同步的。如从1996年起,人民币1年期存贷款利差最大为3.6%、最小为1.8%,存贷利差处于不断变化中。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激烈的市场竞争将导致利率波动加剧,当商业银行根据基准利率的变化调整存贷款利率水平时,利率基差风险将会更大,这必然影响银行正常的利息收入。

(二)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对利率风险管理缺乏足够认识。由于我国利率长期受到严格管制,20世纪90年代以前,官方利率基本稳定不变,商业银行根本没有利率风险意识。虽然随着近几年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对于利率风险的认识有所加强,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之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不良资产比例过高,现行管理偏重于防范信贷风险,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缺乏对风险管理的重视。而利率风险管理又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系统工程,适应中国特色的利率风险管理理论上处于探索阶段,导致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对利率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和认识不够。

2、利率风险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作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利率风险管理需要一套严密、科学、权威性的组织体系和决策机制。现阶段我国的商业银行常常是由某一部门负责执行央行的利率政策,从而缺少商业银行自身的利率风险管理政策和有效的决策机制以及利率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同时,在硬件方面,由于缺乏有关利率风险管理的系统软件,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数据很难采集,信息加工处理很难正常运作,很难及时、准确进行利率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导致利率风险管理方法手段滞后,难以适应利率市场化对利率风险管理的要求。

3、资产负债结构单一。从资金来源和运用来说,我国商业银行获取和运用资金的渠道比较单一。然而在负债方面,我国商业银行负债基本上是被动的。负债种类少,融资渠道单一,存款负债占较大比重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一大特点。我们以中国建设银行为例,在资产方面,中国建设银行的贷款资产占较大比重。2002年,设银行贷款占总资产比例为57.29%。其中,公司、房贷和个人消费贷款,分别占贷款总额的71.32%、26.9%和1.78%。可以看出,信贷资产以公司为主,房贷和个人消费贷款所占份额较少。这样的资产结构,既不利于分散风险,也不利于资金周转。在负债方面,负债种类少,融资渠道单一,存款负债占较大比重。2001年末,存款占总负债的比例为82.34%;2002年末,为84.32%,银行很少通过同业拆入或金融市场筹集资金。

三、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解决对策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已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方面面临的实际情况,结合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商业银行具体需在以下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一)增强对利率的预测能力

要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必须对市场利率变动和走向做出科学的预测。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众多,因此商业银行应一方面加强宏观经济的研究,从多种渠道收集反映经济情况、货币政策的信息,对利率走势做出较为合理的预测分析,提高对市场的敏感度,尤其对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公开市场操作的动向、再贴现率、再贷款率等更应时刻关注;另一方面应摸清本行的利率水平与结构,分析各相关因素对利率的影响程度,当外界环境或内部条件变化时能及时调整利率水平。同时,商业银行应积极开发利率风险度量模型,观测影响利率的主要因素的发展变化,从定性分析发展到定量分析,根据度量的结果对风险进行规避。

(二)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高效的风险信息管理系统、实时监测资产负债业务的利率风险头寸、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支持等是其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对于分支机构众多的商业银行,其总行对整体利率风险头寸的调整必然导致各分支机构之间资金的频繁往来,因而应在总行与各分支机构之间建立起畅通的资金流通渠道,以确保对利率风险控制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三)建立健全利率风险内控机制

统一管理资金并完善内部资金价格形成机制,是商业银行防范利率市场化风险的关键措施之一。通过资金集中管理和内部资金价格进行预算管理,加强风险总量控制和转移,实现全行经营目标和风险制衡与转移,构建业务垂直管理和业务风险垂直管理的运行机制。

(四)强化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贯穿于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全程,对负债成本、资产盈利和市场利率的变动进行经常性的综合分析是商业银行的重要任务。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对市场利率变动的敏感性增强,市场利率的变动可以通过增加负债成本、减少资产收益、降低所有者投资价值的方式对银行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应及时采取必要的措施,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尽可能使利率变动带来的负债成本变动和资产盈利变动相抵,从而规避利率变动风险。

参考文献:

1、郝红雨,侯先荣.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探析[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7(4).

2、刘永军.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金融投资,2007(6).

3、卓文琴.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方法探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4).

篇13

1 引言

2004年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COSO)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总体框架》中,企业风险管理的定义是,由董事会和管理层在制定战略及在整个企业中实施的、用于识别可能影响组织的潜在事件并根据风险偏好管理风险,为组织实现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它强调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整合,使二者共同成为公司治理的强大工具。内部控制体系中核心环节之一的内部审计承担了监督、评价、检查、报告和改进等任务,是企业风险管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004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内部审计的定义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公司治理列为内部审计的工作对象,明确要求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过程, IIA《标准》确定了风险审计的方向。

2 风险管理框架下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前提

在风险管理框架下,要发挥风险导向审计的作用,必须以风险管理为基础,改变审计思路,改进审计流程和方法。

2.1 以风险管理框架为理论框架

COSO提出的ERM框架首先增加了战略目标,将企业风险的关注点引向战略问题;其次,在内部控制五要素(内控环境、风险评估、内控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的基础上增加了目标设定、事件识别和风险评估三个要素,与原来的风险评估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过程;最后,还强调风险管理覆盖所有层次,包括业务单元、子公司、分支机构和公司的整体层次等内部控制的全部领域。可见,ERM是一个整合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框架,它关注包括公司治理领域和内部控制环节的一切风险。

IIA通过修改内部审计定义加速了它的发展并使其成为现代内部审计发展的趋势。它是传统审计的发展,赋予为企业的风险管理提供保证的重要任务,因此,应该让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框架直接联系,实现协同效应。IIA《标准》对风险审计的规范和指导,极力倡导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即内部审计要在风险环境分析、风险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和控制、风险信息沟通和管理系统监控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2.2 以风险管理目标为审计过程的行动指引

全球化、技术更新、资本重组、变化的市场、竞争和管制等因素使企业经营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现代企业管理的战略目标是增加企业价值,同时承受相应的风险。不确定性是对价值的破坏或增进,风险与机会并存,管理层把机会反馈到战略或目标制订过程中,以便把握住适合的机会。

COSO对企业风险管理定下四大目标:战略目标――高层次目标,与使命相关联并支撑其使命;经营目标――有效和高效率地利用其资源;报告目标――报告的可靠性;合规目标――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在这些目标指引下,风险管理过程就是要合理保证管理层及时了解企业实现目标的程度。依据IIA对内部审计的定义,风险导向审计的总目标是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管理,对内部控制和治理过程进行评估,将评估的结果反馈给管理层,从而帮助企业实现目标。其目标基本一致。

COSO风险管理框架扩展了风险管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企业管理层控制风险的地位,也提高了风险评估在企业经营中的地位,企业目标分为经营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守程度,内部控制目标提升到企业战略的层次。风险导向审计对企业风险的监控是指对风险管理要素的内容和运行及一段时期内执行质量的评估,要求在企业风险控制监督过程中取得实效,广泛收集有关经营决策和风险状况的信息,评估各个待审计项目的风险,进而确定审计风险控制策略。风险导向审计的焦点体现在分析、确认和解释关键性的经营风险,使审计和企业风险管理策略紧密联系。

2.3 采用新型的审计思路

传统的内部审计沿袭“自下而上”、“由点到面”的审计思路,风险导向审计则要求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战略管理进行分析,对企业风险做出合理的专业判断,运用“自上而下”的思路,确定审计的范围、重点、审计目标和相关审计程序,通过实质性测试的结果,结合重要性判断来判断整个企业的风险并最终形成审计意见。

2.4 以企业战略为审计起点

企业经营战略指导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内部审计要把握好企业战略和长远规划,才能充分发挥其服务职能,从战略分析入手,按照“战略分析――经营环节分析――剩余风险分析”的思路展开风险分析, 确定实质性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它使得审计人员从战略系统观角度对企业保持和加强风险管理体系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评价,指导审计重点、范围、目标和程序,从系统上改进了审计方法,以适应新经济环境的要求。

2.5 以风险识别为审计主线

风险导向审计以风险识别为起点,通过事前分析评估,提出应对风险的方案并辅之事后总结,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并检查风险控制的有效性,及时揭示和报告潜在风险,提出防范措施和改进建议。

所谓风险识别是指在风险发生前,运用各种方法系统地、连续地发现风险的过程,了解企业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将风险识别运用到审计中,审计人员可以针对不同的风险程度采取不同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和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风险识别方法有很多,如环境分析法、财务报表法、流程图法、情景分析法、决策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头脑风暴法等,多种方法可在风险识别过程中结合运用。

2.6 以风险评估为控制手段

在风险管理框架下,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职能是协助建立和完善企业风险管理制度,对执行情况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及时揭示和报告潜在风险,提出防范措施和改进意见,因此风险评估是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帮我们确定合理的审计程序,揭示被审计单位财务、经营等方面风险,并重点考虑形成这些财务数据的业务经营及其他影响因素等方面,搜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非财务因素如企业的战略优势在哪里,未来发展前景如何,管理方式与经营理念是否合理,主要竞争对手是谁,重要客户是谁,人力资源素质怎么样,面临的法律监管环境如何及内部控制制度等。

风险评估的核心是分析性复核的运用。所谓分析性复核,就是以财务资料与非财务资料之间的表面关系或可预测的关系,评估财务信息的合理性,分析被审计单位的重要比率,包括这些比率异动及与预期数的差异,目的是评价业务的总体合理性。在多元因素评估过程中,还要将现代管理方法运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去,使风险因素不再独立,常用的分析方法有:战略分析、绩效分析、财务分析、会计分析及前景分析等。

3 风险管理框架下内部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过程

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内部审计也是一个动态过程,且贯穿于企业管理全过程。

3.1 理解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

COSO对风险管理的定义是“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当局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旨在识别可能会影响主体的潜在事项,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容量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 。从定义可以看出,风险管理渗透于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且反复相互影响,风险管理机制的运作是一个动态管理的过程,与经营管理活动交互存在。我们看到,风险和机会有时会互换,也是动态过程,如果把握不好,机会将变为风险,如果控制及时,风险也会转化为机会。风险管理就是帮助管理层有效处理不确定性,规避风险、把握机会,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这也决定了风险管理是个动态过程。

风险管理要素由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控等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这些要素来源于企业经营方式,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互相作用。例如,风险评估促进风险应对,并影响控制活动,突出信息和沟通的重要性。因此,风险管理是多方向且反复的过程,不同要素之间相互影响。

3.2 风险导向审计贯穿于企业管理全过程

风险导向审计最终目的是为了完善公司治理,协助管理层应对风险、把握机遇,提升企业价值。它以风险为出发点,由传统的事后评价变为全过程的动态反应,为管理层提供及时有用的信息,为公司治理相关措施的有用性给予反馈,并提出建议。所以,风险导向审计是将各项管理经营活动整合成一个完整、相互约束和自我改善的体系。它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判断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各种因素,从企业所处的行业状况、监管环境、经营目标、战略规划到经营方式、业务流程等内外部各个方面来评估企业的风险水平,把经营风险植入到本身的风险评价中去,并贯穿于内部审计的全过程。

我国学者黄园园提出,企业管理活动可以划分为战略管理、管理控制和作业活动三个层面,风险导向审计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内部审计通过作业活动层面的风险导向审计和自我控制评价了解企业风险状况和管理薄弱环节,进而向战略管理层或管理控制层提出管理建议,在战略层做出决策后向管理控制层或作业活动层提供管理咨询,并在获得授权的情况下协调作业活动层的改进工作。

3.3 风险导向审计在不同风险管理水平的作用过程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的区别在于其遵循的逻辑顺序是“目标风险控制”,同时根据企业风险评估调整审计战略,确定审计重点,紧密关注高风险的领域,以提供更相关、更符合管理层和董事会需求的确证信息。

在不同风险管理水平下,风险导向审计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如表1)。在风险暴露阶段,内部审计建立在审计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采用风险管理方法;在风险察觉阶段,内部审计建立在审计风险评估基础上,协助建立企业范围的风险管理方法;在风险确认阶段,内部审计使用管理层的风险评估结果,促进风险管理的战略和政策的实施;在风险管理阶段,内部审计建立在管理层的风险评估基础上,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审计;在风险管理融合阶段,内部审计建立在管理层的风险评估基础上,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审计。

当然,在不同风险阶段,企业风险管理水平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在这种逻辑思路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根据不同的风险水平不断调整审计目标和重点,发挥不同的职能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在风险管理框架下风险导向审计的功能得到有效拓展,在促进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企业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风险导向审计贯穿于企业管理全过程,必须突破传统观念,以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为理论依据,改进审计流程和方法,与风险管理机制相融合,其审计模式在不同风险管理水平下应随之相应调整。

4.2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