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篇1

“十二五”期间,江苏现代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十三五”来临之际,江苏经济进入新常态,现代农业建设进入新的阶段,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挑战,按照全省“稳粮、增效、开放、可持续”的总要求,围绕“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建设目标,必须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十二五”江苏现代农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效

“十二五”以来,江苏六大类21项农业现代化指标全面提高。粮食产量稳定提高,做到口粮自给有余,30%粮食产量外调,对全国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农业物质技术装备的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的发展作用明显,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67%,农业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3.2%,城乡居民收入比不断缩小,2014年为2.3∶1,是全国最小的省份之一。全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大幅提升。

1.1 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江苏坚持把粮食稳产、提质、保供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14年全省粮食总产达3 490万t,位居全国第五位,比2010年增产255万t,实现建国以来首次连续11年增产。粮食单产再创新高,单产达6 492 kg?hm-2,比2010年提高369 kg?hm-2,高于全国平均单产18.9%,居全国第四位。

1.2 农业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江苏不断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机装备总量大幅增长,2014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4 649.98万kW,比2010年增长了18.09%。农机作业水平显著提高,全省农业机械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高于全国19个百分点,其中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达84%,高效设施农业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达48%。

1.3 农业科技实力显著增强[1]

通过增加科技投入、创新体制机制以及完善政策服务,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成果转化应用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以来,全省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系)166个,4个畜禽新品种(配套系)通过国家级审定,集成创新农业新技术972项,累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630万人次、农民创业培训60万人次。2014年,江苏省的农业科技贡献率为64.2%,比全国平均贡献率高8.62%。

1.4 农业经营机制不断创新

坚持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加快土地流转,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到66%。规模养殖在畜牧业生产中的主体地位已经确立,生猪、蛋禽、肉禽、奶牛规模养殖比重分别达85%,96%,93%,93%。全省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呈现发展速度加快、运作机制逐步规范、农户覆盖面不断扩大、综合实力明显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主体。

1.5 农业生态环境不断优化

围绕“建设绿色江苏”的总体目标,将植树造林与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等有机结合,实施了江河湖海防护林建设、村庄绿化等重点工程,实现了农业生产资源的持续利用。2014年江苏林木覆盖率达22%,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5%,农业生态环境持续优化,推动了农产品安全生产。

1.6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把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积极发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 958元,实现连续10年快速增长,增幅连续四年超过城镇居民。“十二五”以来实际脱贫人口达258.56万人。

2 当前江苏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机遇与挑战

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日趋完善的农业政策扶持体系、快速推进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愈加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以及不断扩大的农产品需求,为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提供了崭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如何破解农业资源环境瓶颈约束、保障农业公共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户与市场联结机制等一系列问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对江苏进一步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2.1 主要机遇

2.1.1 不断完善的农业政策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的重中之重,并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贯彻和保障“三农”问题,如:统筹城乡发展政策、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城市支持农村政策、多予少取放活政策等,未来,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必将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同时,全社会关心农业、关爱农民气氛浓厚,推动“三农”发展的合力逐渐增强。这些趋势性变化表明,江苏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期。

2.1.2 全面深化改革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坚持市场取向的农村改革,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有利于构建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保障农民权益。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有利于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入,有利于发展农业高效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户籍制度、土地制度、金融制度以及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的全面深化改革,将加快推动江苏省的现代农业发展。

2.1.3 强劲雄厚的经济实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江苏省经济发展速度居于全国领先行列。强劲的经济发展态势,有利于不断拓展农业投资渠道,加大农业投入总量,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投资机制,农业生产条件、基础设施将不断改善。雄厚的经济基础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相对充裕的资金保障。

2.1.4 快速推进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时机 目前,江苏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市化加速期,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十三五”期间,江苏将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为改造传统农业提供现代化的生产要素和管理手段,为农业实现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创造有利机遇。

2.1.5 全国前列的农业科研院所为现代农业科研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江苏省不仅是经济强省,也是科技强省,已建立起省、地、县三级科研院所(校)为主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前列。农作物育种栽培及畜牧繁殖不断推出新的技术成果,信息技术和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等方面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随着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将进一步提高,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也将得到迅猛发展,将为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2.1.6 城市人口对农产品的消费要求为拓展农业功能提供广阔空间 发展现代农业,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更是人民群众的期盼。社会需求扩大和消费需求升级,要求农业必须更加重视产业功能拓展。绿色、生态、安全农产品已成为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主旋律;生态、高效、优质、安全、精品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线索。

2.2 主要挑战

2.2.1 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越来越大 江苏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两少一下降”,即人均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耕地质量下降。目前,全省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58 hm2,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70%。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江苏人口继续增加,耕地数量连年减少。与此同时,工业造成的大气、水体污染加重,农田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增加,农业面源污染加大;以塑料大棚为主体的设施农业面积大幅扩张,也导致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农田质量下降。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农产品品质,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2.2 农业劳动力缺失和老龄化问题日益严峻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目前农村劳动力的现状,一是70%的农村劳动力实施了转移,二是在农村的劳动力中70%是50岁以上的老人和妇女,农业劳动力缺失和老龄化问题日显突出和严峻。现行的城镇化推进方式和引导政策,让农民住进了公寓楼、没有了自留地、转让了承包地,与农业生产之间联结的“纽带”被彻底割断,将对未来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产生长期而重大的影响。

2.2.3 农业公共服务保障仍然不足 目前江苏省农业公益水平对于有效支撑现代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仍显不足。一是在动植物保护方面: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水平不强,动物疫病预防及应急处置能力不高,每年给全省农业造成大量经济损失;二是在良种、科技和信息服务方面:(1)良种方面:种类研发更新速度慢,供给率不高;(2)科技服务方面:服务种类单一,与市场对接不紧,难以适应农民实际生产中的各类问题;(3)信息服务方面:信息覆盖和传播率不高,信息传递渠道不足。

2.2.4 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江苏省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属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干旱、洪涝、冰雹、龙卷风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加剧,各种灾害将呈现逐步增加趋势。目前,全省耕地中低产田仍占一定比例,部分农田灌溉设施老化,有的灌区末级渠系损毁严重,影响灌溉效果。有些地区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足,设备折旧损耗过快,部分设施维修困难,农田抗旱排涝能力不强。农田道路桥梁建设滞后,与农业机械化作业相配套的交通设施条件比较落后,无法满足农业机械发展要求。

2.2.5 小农户与大市场矛盾仍然存在

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虽有发展,但规模普遍较小,运行不够规范,带动能力不强;“户户都种田、家家小而全”的小农经济模式,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变;亦工亦农,既做产业工人又做兼业农民的现象比较普遍,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高;未来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效应可能进一步增强,农产品市场不确定因素增多,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不断增大。

3 “十三五”江苏现代农业发展思路与建议

“十三五”期间,按照“稳粮、增效、开放、可持续”的总要求,以稳粮增收为中心任务,以开放共赢为带动引领,以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以创新驱动为根本动力,着力打造“六个体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江苏现代农业发展。

3.1 建立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体系

3.1.1 建立重要农产品稳定增产机制[2] “十三五”时期,应坚持把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稳产、提质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粮食方面:加大力度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下的市县长负责制,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33.3万hm2左右,其中水稻种植面积220万hm2以上[3];蔬菜方面:健全“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划定永久性菜地,加强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和装备建设,推进蔬菜生产全程标准化;畜禽方面:大力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合理规划建设苏南等主销区畜禽生产基地,加快新渔船新渔港新渔池标准化建设改造和远洋渔业发展,确保肉、蛋、奶、水产品稳定增长。

3.1.2 强化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 需继续加强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培育壮大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开展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试点,支持产地小型农产品收集市场、集散市场建设,积极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等产销直接衔接;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发展农产品网络直销等现代流通业态。健全大宗农产品现代化仓储物流设施,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强化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加强农业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引导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到境外开发农业资源、开展生产经营。

3.1.3 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1)完善绿色农业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生产体系。贯彻绿色农业产品质量标准生产要求,以园区和加工基地带动农产品的全面安全生产。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产品产地环境改造和保护,制定标准化生产技术规范、检查制度、岗位责任制度,推广使用产品质量安全标准。

(2)控制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推行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控制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推行源头防控―过程阻断―末端治理的产地环境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检测等关键环节监督管理体系。

(3)完善农产品检测体系。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完善农产品检测体系,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3.2 加速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3.2.1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 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着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积极培育“两大主体、三大载体”[4],“两大载体”分别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三大载体”分别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和农产品市场。大力促进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优势企业向园区集中,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发展。

3.2.2 大力发展农业新兴产业 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等为目标:一是突出发展生物农业,加强生物农业领军型人才引进,加大对农业发展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二是加快发展智能农业,加快传感、通讯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加大精准监测控制、智能化养殖、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等技术示范推广力度;三是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创意农业,着力打造一批生态观光农业园、主题农庄、农家乐专业村和休闲农业精品。

3.2.3 加快种业产业化进程[5] 突出“种业强省”,培育一批具有重大突破性的优良新品种和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集团;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的良种繁育和生产基地;推进种子种苗产业化发展、商品化开发,提升江苏省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种业企业竞争力。

3.3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3.3.1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鼓励和支持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集中。鼓励农民兴办各类专业合作社,加快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提高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股份制公司+农户入股”等生产经营模式;合理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6];加快培育现代职业农民,积极培养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产品经纪人、农业服务组织骨干,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后备人才。

3.3.2 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加快构建公益与经营相结合,专项服务与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培育经营性农业服务组织,鼓励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为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推进服务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服务专业化[7]。积极引导经营组织提供良种示范、农机作业、抗旱排涝、统防统治、产品营销、信息提供等服务。在粮食生产区建立以农机作业为基础的农机(粮食、植保)专业合作社,实行“一区一社”全程服务;支持规模养殖场联合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统一饲料供应、鱼(兽)药配送、尾水处理和加工等服务。推行 “专业化服务公司+合作社+专业大户”、“专业化服务队+农户”、“农业经济技术部门+龙头企业+农户”等多种服务模式。

3.4 健全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和人才培养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科技创新,健全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及人才培养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首先,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基础上,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突破一批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速研制和获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并迅速实现其产业化;二是构建新型高效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县级推广部门的建设, 使之成为联结科研机构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农户、村级农民技术员等的纽带。加强乡村专业技术协会建设,稳定和健全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强化村干部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三是培育农业科技人才,以农业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等机构为依托,构建多元化的农业科技人才教育体系。

3.5 加强建设农业基础设施体系

3.5.1 农田水利 坚持把农田水利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应加大投入力度。一是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围绕农田沟、路、渠、站、林网等基础设施配套,雨水集蓄利用、高效节水灌溉、小微型渠水源工程等方面对基本农田进行改造升级,建设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二是实施大中型水利工程更新改造工程。按照“全覆盖、高效率、全面提升灌排能力“的目标,对大中型水利工程进行升级改造、新建,建立基本全覆盖的灌排体系;三是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建立以政府支持为导向、乡镇水利站为纽带、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的农村水利投入机制、社会化管护机制和公共服务体系。

3.5.2 农业机械化 当代社会,衡量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农业机械化程度,因此江苏省应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全面提升农机化发展水平。一是继续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机械化,全面推进和巩固提高水稻三麦生产机械化水平,努力突破油菜生产机械化,积极引进、开发玉米等作物主要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技术与机具; 二是推进农业机械大型化与小型化共同发展[8] 。

江苏省由于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农业耕作不可能朝着集团化方向发展,由于多为山陵地带,配套的农业机械不可能很大,且大量温室大棚的存在也需要大量的小型化农业机械与之配套。因此农业机械会朝着大型化和小型化的方向共同发展;三是农业机械化向多个领域延伸,农机产品向多样化发展[9]。农业生产的规模及经济水平不同,需求的农业机械装备也不相同。随着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生产各环节都要实现机械化,不同的种植、养殖和产后工艺工程都需要不同的装备去实现机械化。

3.5.3 信息化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在农业信息技术研发应用上取得新突破,引入信息技术、农业电子商务、智慧农业的理念,全面改造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要在农业生产、加工经营、运行管理等诸方面采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互联网+”;积极探索技术性贸易壁垒应对措施,扩大农产品出口;培育新型农民农产品网络营销,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

3.5.4 设施农业 一是建立设施农业统计监管制度[10],鼓励各市人民政府对设施农业发展制定相关保护、督察政策;二是提高设施农业装备水平,加大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研发和推广力度,提高设施农业科技水平;三是提升设施农业单产效率水平,在土地资源有限的前提下,通过单产水平的提高来增强总供给能力,以满足由于人口增长带来的食品需求增长需要;四是延伸设施农业产业链,设施农业生产还要重视农产品产后贮存与加工环节的发展,未来只有加快对设施农业产品的贮藏、加工、销售的发展,才能很好实现增加有效市场供给的目标。

3.6 强化农业财政支持保护体系

篇2

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农村信用社积极创新低成本、可复制、易推广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一是综合运用应收账款质押、第三方监管动产质押、仓单质押、林权抵押、钢结构抵押等贷款品种对现代农业进行有效支持。二是扩大联户联保及大联保体贷款的覆盖面,解决贷户无抵押问题。三是结合德州市“两区同建”工作,推出农民住房贷款及农业产业园区贷款。四是与符合规定的担保机构进行合作,丰富担保方式。五是围绕农业产业链开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对组织运行顺畅、经济实力较强、信用状况良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提供贷款。截至2013年9月末,德州市农村信用社共办理应收账款质押贷款300万元、第三方监管动产质押贷款10.25亿元、林权抵押贷款1799.8万元、农民住房贷款1.82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12.64亿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体及社员贷款2.13亿元,全市累计发放担保机构担保类贷款1.51亿元。

2013年以来,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各县市区法人机构在金融创新方面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一是德州市德城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简称德城区联社)在辖内黄河涯信用社设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专营服务机构,配备专门工作人员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调查、授信、放贷。二是乐陵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简称乐陵联社)抓住农村土地流转机遇,在“三权”抵押方面做了大胆尝试,推出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大力支持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三是庆云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简称庆云联社)创新推出大型农业机械按揭贷款,有效解决了农民购买大型农业机械资金不足和担保难问题。截至2013年9月末,德城区联社成立的合作社专营机构已帮助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财务、健全制度,搜集信息走访调查32家,信贷支持2家,金额650万元;乐陵联社已成功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1笔,金额20万元,正在审查办理1笔,金额60万元;庆云联社已办理大型农业机械按揭贷款2笔,金额9.61万元。

(二)扩大信贷规模,有效满足现代农业资金需求

根据“三农”发展呈现出的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新特点,全市农村信用社在支持种养户、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等传统农业行业基础上,重点支持高质高效农业和地方特色产业,将更多资金投向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切实满足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资金需求,有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截至2013年9月末,德州市农村信用社累计向专业种养大户发放贷款2811.9万元,向家庭农场发放贷款100万元,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贷款12.64亿元,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放贷款2.13亿元。

(三)加强政策支持,着力提升信贷服务水平

从优化信贷服务方面,德州市农村信用社对现代农业贷款实行“贷款优先、丰富品种、提升额度、利率优惠、期限放宽”等信贷政策,逐步解决贷款难题。一是贷款优先。设立现代农业贷款“绿色通道”,对现代农业的贷款申请,优先进行调查、审查、审批,安排贷款规模。二是加快贷款各环节运作速度,提高服务效率。在遵守授权授信管理规定的前提下,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办贷效率。三是提高授信额度。对规模较大、管理水平较高的优质客户,在合理范围内适当提高授信额度,以满足现代农业扩大规模的需求。四是科学确定贷款期限。根据现代农业的生产和资金运转周期等实际需求和市场规律,科学确定贷款期限和结息方式,减轻客户还贷压力。五是实行利率优惠。对优质客户利率优惠10%以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贷款利率优惠20%以上,切实让利于农。

(四)畅通结算渠道,大力推广现代化金融服务

一是以“电子机具村村通、家家用上银行卡”为工作目标,稳步推进ATM、POS、农金通等各类电子机具布放,不断丰富银行卡功能,加快银行卡的宣传普及和推广应用,扩大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满足农村居民对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截至2013年9月末,全市累计布设自助设备434台,较年初增长59台;布设各类POS机具17738台,较年初增长574台;布设农金通611台,较年初增长73台。二是加快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现代结算方式在农村地区的推广应用,使农户享受足不出户的金融服务。截至2013年9月末,全市累计开通企业网银4361个,较年初增长832个;开通个人网银162239个,较年初增长22568个;开通手机银行108108个,较年初增长23374个。

(五)开展“圆梦行动”,帮助农民破解农业技术难题

2013年8月份,德州市农村信用社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以送技术、送信息、送金融知识、送资金下乡为主要活动内容的2013“服务三农圆梦行动”。活动以培训为主要形式,在需求大的地方辅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活动累计培训10场,聘请专家授课,为广大农民及新型农业主体免费送上种养殖等农业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二、金融支持现代农业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三权”抵押问题

1.对土地经营收益价值的确定不好把握。评估机构进行价值评估一方面依据承包期间土地承包费价值评估,但农村土地的承包费大多为一年一交,以承包期间承包费作为评估值价格太低。另一方面依据土地收益进行评估,但农村土地收益很难确定,无固定评估模式。

2.抵押物处置较难。“三权”抵押物与一般抵押物不同,抵押物一般在农村经济组织内进行流转,受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和经济组织内的亲属关系影响,难以找到购买者。

3.存在抵押物产权不明晰问题。以农村宅基地、住宅抵押,房产、土地部门不予办理土地证或房产证。即使在公证处进行抵押,也存在抵押人可能故意流转给非恶意第三方的风险。

(二)担保不足问题

不断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可提供担保的资产依旧严重匮乏,大部分贷款仍然以保证担保为主。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的资产主要集中在承包的土地、种养大棚等地上附着物、活体畜禽等方面,因“三权”抵押还不成熟,活体畜禽抵押又面临评估难、处置难、价格波动大等问题,实际能进入担保操作层面的少之又少,最终解决担保难的办法还是找其他有资产的保证人作担保。

(三)农业保险发展明显落后问题

当前保险在促进信贷投放中的作用已逐渐显现,保险公司的这些创新,把农业保险和信贷保证保险合二为一。对于一般的农户贷款而言,由于只是为购买化肥、种子,贷款额度小,不需要额外的贷款保证保险,对于种养殖业,由于成本比较高,通过小额信贷保险能化解一定的贷款风险,但是由于种养殖业风险较大,保险企业不愿做赔本的生意,在农业保险的介入上都持谨慎态度。

(四)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自身问题

存在现代农业、现代知识与现代农民脱节现象。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好的项目政策来引导,但由于农户缺乏科学有效地农业管理知识和市场经济经验,往往出现盲目跟从、“习惯”管理、半途终结现象。

三、进一步做好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建议及对策

(一)涉农金融机构方面

一是持续做好金融产品创新工作,同时在兼顾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各县区成熟的信贷产品,迎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二是继续加大对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投放规模,贷款优先投放,不断培育信用好、经营好、制度健全、运作规范的优质现代农业主体。逐步调整经营思路,实现由分散型农户贷款向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倾斜,重点支持发展以“特优、高效、生态”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农业。鼓励农户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推进农业基地化、标准化、品牌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增加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积极探索“贷款+保险”合作模式,建立由信用社与保险机构按比例分摊贷款损失的业务模式,力争在银保支农合作上实现突破。

(二)政府、人行等相关部门方面

1.积极推动金融资源要素向现代农业有效配置。一是充分发挥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资金的引导作用。对于扩大涉农信贷投放资金不足或达到存贷比例监管上限的金融机构,给予支农再贷款倾斜。优先为持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涉农中小企业票据的金融机构办理再贴现业务。二是加快建立现代农业金融支持机制。充分调动银行、证券、保险、期货、担保、财政、税收政策的协调配合,建立健全信贷、证券、保险、期货及担保分工配合的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信贷+财税+监管”的正向激励长期化、制度化的协调机制以及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篇3

1 杨舍镇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杨舍镇共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2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苏州市级4家、张家港市级5家。全镇有经认定的休闲观光农业企业4家,休闲观光农业总面积2000亩,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1家。杨舍镇都市现代农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但笔者认为仍存在六个方面问题有待提高:思想认识有待提高。不能简单的以GDP贡献来衡量农业对整个经济社会的贡献程度;资金投入有待提高。近年来各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增长幅度低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且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统一规划有待提高。对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应有统一规划的问题;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目前的农业科技还是偏向于传统科技的推广应用,适应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队伍层次有待提高。农技人员队伍严重老化,现有种养大户本地人员比例偏低,市场营销人才缺乏,劳动力成本不断抬高,劳动力面临结构性短缺,整体农业发展人才队伍层次亟待提高;开发水平有待提高。从产业内部看,部分存在规划起点低,分布零散,功能单一,文化内涵缺失、开发水平较低等问题;从发展环境上看,项目建设过程中缺少配套政策扶持,多部门管理协调力度不够;从企业发展水平上看,大部分从业人员缺乏现代思维包装的经营管理经验,服务意识、服务水平不到位,产业链条尚未成型。

2 杨舍镇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政策建议

2.1进一步提高认识,优化发展环境

按照党的十提出的“五位一体建设”要求,切实转变观念,将都市现代农业发展作为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来培育。放眼长三角地区,充分挖掘区镇作为城关镇的区位优势。加强上下沟通,左右联动,在政策争取、项目落地、规范管理上加大力度,促进都市现代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

2.2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拓宽投入渠道

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对现代都市农业建设有关的基地、道路、大棚设施等硬件建设,要继续给予必要的配套资金支持并逐步提高投入比重;加大“三资”投入力度。支持金融机构创新促进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同时鼓励担保机构开展涉农担保业务。逐步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形成多元投入格局。

2.3发挥协会作用,强化产业服务水平

成立相关都市现代农业行业协会,加强对外沟通交流。通过协会引领,加强对都市现代农业的三产开发,对农业景点规划编制统一规划,增强开发项目的特色,建立多样化的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加强培训服务,促进现代农业从业人员从农业生产型向旅游服务型转变,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加大宣传力度,促进休闲观光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3 杨舍镇现代都市农业未来发展方向

3.1 优质稻米生态湿地产业带

未来,区镇将在四个百万亩永久性水稻保护面积范围内,规划建设万亩,以村办农场和家庭农场为龙头,建成南新、东莱、农义、李巷、章卿、善港等为主体的优质稻米产业带,同时也是都市二环圈外的人工生态湿地保护带。在生产上严格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植保监测用药等科学手段,100%实现农药统一配送和统防统治,推广应用物理、生物型防治措施,三年实现化肥农药减量使用30%以上,同时辐射带动全镇粮食绿色生产,有效保障消费者米袋子质量安全。

3.2 菜篮子工程城郊保业带

充分发挥好城郊型特色农业的优势。硬件设施上,抓提档升级继续投入800万元,做强350亩优质蔬菜基地;物流配送上,做大总投入1100万的金麦穗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形成一小时快速配送圈,年配送1万吨,解决10万人的菜篮子配送问题。叶菜类自给率三年提高6个百分点,达到55%,有效保障市民的菜篮子安全;同时打造两个亮点,一个是位于农联村的蔬果主题公园,它将是一个集绿色生产、蔬果养生、观光教育于一体的近郊特色农业亮点。另一个亮点是位于大寨圩的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投入一千多万元,全面采用梁丰奶牛场牛粪尿发酵产生的沼液有机肥进行灌溉,未来三年将发展成苏州生态循环农业的标杆。

篇4

Key words: modern agriculture tourism, Jinhua,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 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现代农业旅游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乡村旅游和以自然风光为主的绿色之旅,而是将传统和现代的农业生产、农业生活和文化、农村生态环境有机地结合为一体的旅游活动。其基本形式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利用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环境和资源进行科学规划设计,形成集科研、科普、生产、加工、销售、观光、品尝、娱乐、度假为一体的综性的观光休闲活动,并以此来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型模式[1]。农业旅游活动的空间范围广阔、游客容量大、景点分布相对分散,能较好地解决当前国内旅游业所面临的资源局限和空间局限的困扰,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立地条件[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市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也逐步希求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调节紧张的工作生活,(返璞归真)已渐成为城市居民的时尚追求。为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3]。

一、金华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金华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

金华市是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旅游起步较早,有一定基础,形成一定特色的地区之一。特别是近几年来,以乡下休闲、农家餐馆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现代农业旅游发展较快,对丰富城市居民闲暇生活,发展农村特色经济,拓宽农民致富门路,盘活地方资源,激活旅游市场开始积极作用。

(二)金华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问题

1、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

由于生活习惯、设施设备、卫生意识等方面原因,目前,现代农业旅游的卫生状况还较差。一些农家旅馆厨房设备简陋,基本消毒设施缺乏;排污排水通道不畅,各种生活用水随意排放;生食熟食混放,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等,整体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2、规划布局有待加强

由于现代农业旅游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等特点,加上金华市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划,在原先制定的旅游规划体系中,只是将现代农业旅游作为一种点缀,单项建设的操作性差,管理体制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故至今金华城市现代农业旅游开发还缺乏统筹规划,开发方向不明,定位不准,功能不清。主要表现在:①盲目投资,低层次建设;②景点分散零乱,连不成线,形不成环,构不成片;③综合服务功能差,旅游效益低下,基本没有功能区建设[4]。

3、规模档次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农户存在的本位意识较强,使实行资源整合开发的协调难度大,经济好的村不愿搞,经济差的村不敢搞,现代农业旅游还是“抱单”形式,不够规模不够档次。从单个的经营点看,经营的硬件软件都还远远跟不上,家庭老少齐上阵,没有规范的服务,没有统一的标准,主要还停留在以吃为主。从整体上看,由于没有形成独特的品牌,参与性内容少,各“农家乐”乡村旅游相互之间没有互补性。从而,可能导致恶性竞争,托依景区的,会与景区发生抢资源情况;依托其它资源的,由于产品的雷同,则有可能相互之间打恶性价格战。

二、金华现代农业旅游开发原则

(一)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由于现代农业旅游业的发展有赖于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促使农民做到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形成集约高效的生产方式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其更加自觉地节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同步,坚持资源的严格保护、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相结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要警惕早期的破坏性开发行为。要制定专项规划,走边开发、边开放,边收益、边建设的路子,在完成原始积累后,再进行深度开发,逐步做大做强。

(三)应遵循市场运作原则

多渠道筹集开发资金,坚持国家、集体、一起上和“谁投资、可以采用资源入股、谁经营、谁受益”资金入股等形式,的原则,鼓励多种形式的资金投入。努力增强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动力,使“农家乐”乡村旅游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路子。

(四)应遵循体现特色原则

要体现“特”字和“农”字,体现原汁原味、返朴归真的特色。特色是现代农业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和持久生命力所在,“农家乐”之所以受到欢迎,其中很大一个方面的原因就得益于其原汁原味的农家特色。因此,注重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强化特色意识,进一步突出“农家”特色,增加参与性、娱乐性等服务功能。

三、金华现代农业旅游的开发对策

金华有着“历史文物之邦,名人荟萃之地,文风鼎盛之城、山青水秀之乡”

的盛誉,名人学者辈出,一脉婆江、两岸文明、缤纷多彩、源远流长,发展现代农业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察赋。

(一)利用良好的区位优势,开发新型“农家乐”旅游项目

一般来讲,现代农业旅游客源的区域限制相对较大,以近、中程游客为主,对周边城市群的依赖性较强。在长三角辐射圈内、“三省通衙”的金华,借助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通过大交通网建设、干线畅通工程全面启动和乡村康庄建设全面展开,全市城乡交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拉近了与沿海发达城市、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为“农家乐”旅游的客源组织提供了便利。强调一种参与、一种体验,希望在农村、在山区有更多新奇的见闻和感受,特别渴望到大自然去感受真山真水,在宁静、自然中彻底放松自己、释放压力。

(二)利用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优势,开发高品位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不断创新的基础和保证。金华地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现代农业旅游开发的一大优势。

周边城市及长三角地区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群体针对这一部分客源,金华现代农业旅游的景点必须与现有开发成熟、知名度高的景点如双龙、兰溪八卦村、武义温泉、东阳横店影视城、义乌小商品城等串联成线,开发假日农庄,市民果园,自助农园等。

2)学生和青少年等为主要客源群体针对这部分客源,要发展一批农业观光、科学基地,以现有农业科技园、生态示范园、花卉苗木基地,特种养殖场等为载体,辅以植物园、茶花园、竹海、农技博物馆、昆虫馆等。发掘现代农业和传统农业的文化内涵,改造、提升和发展一批具有科普实践、生产科研、示范推广、体闲娱乐等综合功能的农业观光科普基地,满足教育、娱乐等综合功能的农业观光科普基地,满足教育、娱乐等类型的旅游消费需求。

3)以国际游客以及在义乌工作的外籍人士、高级商务人员和年轻白领等为主要客源群体针对这部分客源,要规划和建设一批生态休闲度假基地。以乡土文物、民俗古迹、森林公园等绿色旅游资源为载体,利用金华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和特色民俗文化,新建度假村,休闲农庄,辅以园林绿化、旅游景观、特色农业等。形成独具一格的、高品位的生态休闲度假胜地。

(三)利用多品种的农副产品优势,开展农业旅游主题活动

金华位于浙江省中部,金衢盆地的东缘,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足,土地肥沃,物产富饶。由于水热条件,土壤条件优越,再加上金华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农业发达。特色农业中有许多具有旅游开发价值。主要包括:①畜牧养殖及其制品:如全国知名的金华火腿,金华奶牛及其乳制品业。②各种稀有花木栽培,如佛手、茶花、盆景、桂花等。③各种食用果实,如巨峰葡萄、草毒、源东大白桃等[5]。

结束语

虽然金华现代农业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坚持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之路,使现代农业旅游产品、产业开发从粗放型向精致型转变。既要讲发展,更要讲基础建设;既要重规模,更要重质量。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旅游文化、旅游管理和知识培训等诸多方面,以更加鲜明的市场定位和旅游业发展的新举措,把做金华现代农业旅游得更好[6]。

参考文献

[1]刘敔.发展昌平现代农业旅游[J].科技潮,2003,(4):60-61.

[2]王晓文、王焕生.论福建农业旅游资源的开发[J].福建地理,2003,18(1):29-32.

[3]郑瑛.调整农业结构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J]. 贵州农业科学,2004,32(3):89-90.

篇5

近年来,中卫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支农惠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积极推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全市城乡统筹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人口88.83万人,耕地面积225707hm2,农作物播种面积304000hm2,农业生产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二三产业稳步推进。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43亿元,同比增长2.1%;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59亿元,同比增长2.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81.1元,同比增长13.3%。

2 采取的主要措施

2.1 优化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

坚持生态、节水、高效的原则,立足区位优势、围绕市场需求,引导农民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建设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特色农业结构体系。压缩粮食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扩大节水作物面积,进一步优化了全市农作物种植结构,粮食作物夏秋比由2005年的42∶58调整为现在的14∶86,节水种植、地膜覆盖种植、有机肥施用面积分别达到65333hm2、74933hm2和84000hm2,分别占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的21.5%、24.7%和27.6%,呈现出粮经并重、粮食作物与高效经济作物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开展了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和效益倍增计划,加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和特色农产品品牌保护工程建设,特色产业的区域优势和品牌品质优势逐步提升。目前,全市粮食、枸杞、硒砂瓜、设施蔬菜、马铃薯、外销蔬菜及农作物制种面积分别达到173333hm2、21333hm2、61960hm2、17933hm2、67667hm2、1927hm2和1553hm2;建成千亩以上的设施农业示范基地39个,涉及全市37个乡镇、165个行政村、3.77万户农民;创建全国绿色枸杞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933hm2,有机枸杞出口原料生产基地2000hm2,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核心基地13333hm2,沙漠有机蔬菜产品示范基地133hm2,马铃薯原种繁育生产基地80hm2,一级种薯生产基地667hm2。着力推进禽蛋、生猪、清真牛羊肉、适水产业协调发展,鸡、猪、肉牛、肉羊饲养量和奶牛存栏分别达到557万只、91.8万头、24.4万头、196万只和3.7万头,建成各类养殖专业示范村88个、养殖小区308个,其中千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园区达到8个,规模以上养殖户达到3340个以上,规模场户在畜禽养殖业中所占比重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

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紧紧抓住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农村的重大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狠抓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农田改造和农村“一池三改”沼气等项目建设,全面实施世行贷款工程,农田排水沟综合治理工程、沙坡头南北干渠节水改造工程和南山台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截至2012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2933hm2,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2800hm2。大力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砌护各级渠道254.3km,整修干支斗沟4796.6km,改良中低产田3933hm2,改善灌溉面积35200hm2,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200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8.3km2。落实农机补贴政策,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极大地提高了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40.4万千瓦,机耕面积达到100533hm2,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67.4%。

2.3 积极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按照“扶龙头、带基地、拓市场、创品牌”的思路,壮大龙头企业,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加快优质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进程,推进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积极落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补助、贴息、贷款、税收等扶持政策,重点扶持宁夏红、夏华、恒兴果汁等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着重培育壮大以枸杞干红、葡萄酒为主的酿酒业,以玉米淀粉、小麦面粉、马铃薯颗粒全粉为主的粮食加工业,以马铃薯、蔬菜、花卉、玉米种为主的制种业,以清真牛羊肉为特色的草畜产业,以设施瓜菜和压砂地生产为主的优质瓜菜产业,以枸杞、苹果、香水梨、红枣为主的林果业等6大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完善企业、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农业,加快推进特色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使区域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到目前为止,我市先后培育出了“香山硒砂瓜”、“沙坡头”蔬菜、“中宁枸杞”、“穆和春”清真牛羊肉等农副产品知名品牌,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3家,农产品加工企业689家。

2.4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抓好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加强农产品产加销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品质品牌保护基地建设,引导农民按照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实现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批量上市。加快农产品品牌的培育、申报和认定,切实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使我市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形成群体优势。依法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和知名品牌。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目前,全市85%以上的耕地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认证有机食品11个、绿色食品57个、无公害农产品22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9个。

2.5 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

全市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28家,带动农民40万人,开展基地面积124000hm2,并呈现出由小到大、由以经营为主向产供销一体化、由单领域向多领域、由松散型向紧密型、由本区域向跨区域发展的良好趋势。已发展农产品流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387个,年流通额达到23.8亿元,建成农副产品大型批发市场2个、专业批发市场4个、集贸市场63个。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全市各类农作物订单面积规模达到27333hm2,占到播种面积的8.9%,涉及农作物制种、设施拱棚瓜菜、外销蔬菜、硒砂瓜、枸杞、马铃薯、小茴香等十多个品种。

2.6 加强科技支撑力度,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紧紧围绕科技兴农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农业科技资源整合力度,增加农业科技和成果转化资金的投入比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保护和疫病防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农产品质量监测、良种繁育及农村沼气服务等体系建设,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入生产第一线,坚持走科技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新路子,大力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培育新农民。“金农”、“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全面推进,健全了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相继开通了“农业信息网”、“农业110”、“12316三农”服务热线等灵活多样的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系统,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地满足了农民群众的信息技术需求。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重点建设了沙漠有机果蔬、舟塔有机枸杞、西安马铃薯良种繁育中心、夏华清真牛羊肉和正通生态环保养殖等20个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2012年,全市粮食、畜禽、水产良种化概率分别达到95%、86%、94%,农业机械化率达到77.4%,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38.6%。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分散、规模小

我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在结构布局上呈现出“一县多业”的状况,产业集中度不高,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品质优势不明显。

3.2 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产业链条不长,农户生产与市场联结不够紧密。

3.3 农业大项目的储备和投资后劲不足

从我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运行情况看,投资增长趋势比较稳定,基本建设投资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对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整体带动作用,但项目引领效果还不够理想,投资后劲不足。

3.4 农业科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民素质偏低,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普及较慢

随着“三带三区一地”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和特色优势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的加深,我市以节水增收和科技装备生产为主的产业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但在这类农业技术的指导和技术服务上相对滞后,一些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仍存在示范范围小和推广速度慢的现象。

4 下步工作建议

4.1 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进一步审视我市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按照自治区产业发展导向和“三带三区一地”发展规划,在发展重点、工作重心上进行战略性调整。在产业发展上,南部山区稳步发展马铃薯产业,重点发展清真牛羊肉产业和牧草产业,形成清真肉食品功能板块;在卫宁灌区稳定发展粮食产业和园艺产业,加快发展生猪产业和奶产业,形成生态农业板块;在中部干旱地带重点发展硒砂瓜产业及其后续产业,形成优质高钙瓜果板块,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条件。在工作重心上,由注重规模向注重提质增效方向转变,由重视规模效应向注重品牌效益转变,认真研究区内外市场和港澳、中亚、俄罗斯市场,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品种、调整茬口,以市场需求指导生产,使所产出的产品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为农民带来较高的效益。

4.2 以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为目标,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在认真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百万农民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等服务农民的同时,重点研究并实践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在设施瓜菜产业方面,突出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建设,加大设施改造力度,优化种植品种,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合理调剂上市时间,推广利用增施有机肥、深翻改土和施用麦苇、生物秸秆反应堆等提质增效技术,扶持和整合本地蔬菜流通合作社及育苗中心,推进订单生产,建立形成“育苗中心+农户+流通合作社+市场”的产销机制;在硒砂瓜产业中,突出品质品牌保护核心区建设,严格落实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切实引导瓜农错茬、有序、标准化种植,实现硒砂瓜品牌效益和品质效益的双提升;对于马铃薯产业,突出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加快脱毒种薯繁育进程,大力推广旱作节水覆膜保墒和高垄管灌马铃薯种植技术,扩大马铃薯种薯示范基地规模;在清真牛羊肉产业上,突出改造提升养殖专业示范村,以万头肉牛、万头奶牛示范基地为重点,全面推广牛羊矿物质舔砖、复合酶、预混合饲料、“三贮一化”、高档肉牛生产、全混合日粮和奶牛DHR测定等高效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水平,降低饲养成本,增加养殖效益;对于奶产业,突出提高综合生产性能和效益,健全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在建设中宁天宁、澳亚集团和宁夏康绿特公司3个万头奶牛基地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奶牛繁育基地。

4.3 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农业机械化推广。落实购置补贴资金,积极创建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园区,把粮食高产示范园、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园区、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核心区和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建设与生产全程机械化结合起来,提高特色优势产业的综合效益。二是加强标准化基本农田建设。今年秋冬及明春计划投资8.36亿元实施52项重点水利工程,重点治理29个片区。砌护防渗各级渠道10336条,共计3942km;清挖沟道6412条,共计3221km,清淤渠道16096条,共计7910km;整修道路5009条,共计2534建设;新增灌溉面积3040hm2,改善灌溉面积35020hm2,新增旱作基本农田2893hm2,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660hm2,建设高标准农田7926hm2,为农业增产增收夯实发展基础。三是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以南部南华山百万亩水源涵养林、中部百万亩经果林、北部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防护林 “三个百万亩”工程为重点,加快建立完善的农业生态体系,加快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步伐和沙坡头区香山、兴仁地区老化压砂地后续产业发展。在蒿川移民迁出区种植柠条1333hm2,栽植枸杞133hm2。同时,对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的荒山荒沟,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通过自然修复恢复林草植被,为我市农业发展建立一道绿色的生态防护屏障。

4.4 以发展节约型、循环型、生态型农业为目标,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篇6

农业保险是指种植行业、养殖行业在生产、抚育、成长中可能遭受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等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经济补偿的一种。保险公司通过保险的形式,将保费进行集中,在事故发生后,补偿给受损单位或个人,以防生产链的断裂造成连锁损失,使得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

我国的农业保险始于1950年,曾一度中断,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才逐渐开始恢复。自1982年起,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各地的分公司开始了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的试办,1986年,新疆建设兵团农牧业保险公司开始开展农业保险。在这之后,多种保险形式纷纷出现,掀起了各地的农业保险的热潮。之后,由于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不稳定,农业保险呈现萎缩的趋势。21世纪以来,中央也逐渐开始重视起“三农”问题,使农业保险制度逐步成为社会热点话题之一。 近30年来,我国的农业保险在困境中蹒跚前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表现在险种的不断丰富,保险范围的不断扩大,保险收入的大幅增长等。2009年7月20日,时任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主席吴定富在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保险。仅2009年上半年,农业保险承保各类农作物3.5亿亩,参保农户6152万户次,承担种植业、养殖业风险责任金额1436.5亿元,累计赔付34.1亿元。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的农业保险发展水平还处于地下水平,发展也是极不稳定的,承保范围相对而言较小,市场份额也不大,险种同市场需求也是不相适应的。农业保险如此现状,引人深思。我们知道,农业生产的巨大风险,较高的保险赔偿率以及较高的赔偿率必然导致农业保险的保费高于农民的心理预期,使得更多的农民买不起保险,不愿意购买保险,因此我国的农业保险一直俳徊于日益萎缩的怪圈,农业保险的发展幅度和发展速度远远低于经济发展的要求。

调查发现,我国农业保险法律缺失,农业保险法几近空白,我国现行的《保险法》对农业保险尚未涉及,只有《农业法》对农业保险有所涉及,其中第16条清楚地界定了“农业保险应按政策性保险来实施,国家鼓励和支持建立互助合作性保险组织,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但对业务的建立和开展方式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我国政府对农业保险缺乏应有的重视,加之农民参保意识淡薄、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模式、农业保险赔付率高、农业保险市场供给主体数量少等因素,导致农业保险在我国推行发展缓慢。

我国要想使农业保险得以健康发展,使其在减轻农业灾害损失、保持农村稳定等作用得以发挥,应让政府发挥其主导作用,可以采取强制性的措施用以加强对农业保险的支持。此外,国家应注重农业保险的立法问题,用明文法律形式来明确农业保险的地位、性质和作用以及政府在农业保险发展中应履行的职能,来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宣传,加强群众对农业保险的认识,让农民了解农业保险,懂得投保、索赔、防灾防损常识,提高其投保积极性。考虑到农业本身的特殊性质,农业保险的开展方式不能等同于一些常规保险,应当建立多层次的保险体系与风险分担方式,还应加入政府与市场的共同参与和风险防范。农业是一种产业部门,但也是典型的公共部门,需要有一个以政府为主导的、共同来分散、转移和分担风险的系统来作保障。政府要鼓励农业技术创新,直接或间接增加农民收入,使更多的农民有经济能力参与农业保险。我国还应建立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农业保险经营体系,对近几年的农业保险试点情况进行总结,因地制宜的建设农业保险制度模式。同时,国家还可以对农业保险给予金融及再保险的支持,农业保险的保险人因巨大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可通过再保险方式进行摊回。

我国现阶段开展农业保险主要依托于当地政府,只有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水平、自然灾害特点,来制定相适应的农业保险政策,才能满足当地最广大农民的需求,才能使农业保险不断发展壮大。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农业保险事业也一定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一、枣庄市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的初步实践

1.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构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枣庄市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投入大量资金,集中发展优质商品粮和石榴、长红枣、樱桃等14个优势特色农产品。全市一镇一业乡镇总数达到35个,形成了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专业化生产格局。如滕州市形成了优质商品粮、畜牧养殖等生产基地;台儿庄区形成了 “三水”农业、食用菌等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市中区积极发展城郊型观光休闲旅游农业等。枣庄市先后被命名为中国石榴之乡、芸豆之乡、樱桃之乡和马铃薯之乡。

2.深入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提高特色现代农业组织化程度

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619家,入社成员23.4万户,流转土地面积40.97万亩。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特色现代农业规模经营面积和组织化程度显著提高。主要体现:加快了建设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深化了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示范性合作社规模经营面积1000亩以上的达37家;强化了政策资金支持,对55个合作社发放贷款6340.4万元,全额贴息200.7万元。

3.持续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推动作物高产创建再创佳绩

加强了优质商品粮基地建设,开展高产创建,强化良种良法配套,积极应对多种自然灾害,粮食生产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92.98万t,比上年增长5.6%,实现连续三年增产,基本实现“人均占有千斤粮”。2011年,受特大干旱和二点委夜蛾重大虫害影响,总产190.3万t,下降1.4%,粮食生产大灾之年持续稳定。2011年小麦十亩方高产创建田亩产788.78kg,持续位居全省第一。

4.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不断提升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化水平

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深化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全市共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28家,市级202家,规模以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业龙企业248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农户总数达72.31万户,带动基地农户增收23.38亿元。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的农产品订单总额达到40.5亿元。

5.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促进特色现代农业再上新台阶

全市共创建农业准化示范基地165个,基地面积达到195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总数达到338个。涌现出水泉“火樱桃”、“榴园”石榴、“界河”马铃薯、邳庄“台庄牌”有机稻米等一批特色鲜明的知名品牌。2011年,全市农产品出口额8197万美元,同比增长11.5%。

6.多方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特色现代农业促农增收效果显著

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显著提高了我市农民收入水平。山亭区桑村镇通过种植红椒等绿色蔬菜,人均收入达到9000多元,高出全镇人均纯收入35%。以特色产业、务工经济为主的非农产业,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滕州市大坞镇毛芋加工企业季节性用工3000人以上,单季90d工资性收入达到1800万元以上。积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民创业就业培训,去年,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4万人,农民人均非农收入5580元。

7.大力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不断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依靠能人牵头、龙头企业带动、农业服务部门组织,建设了一批农业专业协会,使全市农产品形成“产、加、销”和“贸、工、农”一体化,走政府组织、企业实施、农户参与的产业推广之路。沼气池建设达 15.40万户;沼气服务网点达544个;测土配方施肥覆盖全市,完成配方肥技术推广470.3万亩。小麦、玉米秸秆粉碎还田率分别达到98%和67%。

8.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积极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全面落实种粮直补和农资、良种、农机补贴政策,五年来共落实“四大补贴”资金12.8亿元。累计签订小麦、玉米保险保单面积961.76万亩,保费总额达5948.9万元。减轻农民负担和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工作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二、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枣庄市现代农业虽然有了可喜的发展,但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过渡阶段,面临着一些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一是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增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农业投入不足,缺乏发展后劲。财政投入增长较为缓慢,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三是农业生产标准化、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化水平较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农民整体素质不高,思想观念落后。五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资源、环境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约束加剧。

篇8

[3] 农业部办公厅.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办法(试行)[EB/OL]. (2012-11-13). http:///show/regulation.php?ID=2829.

[4] 李全.对新形势下如何发展现代农业谈几点看法[J].云南科技管理,2010(4):14-16.

[5] 王永平,金莲,刘良灿,等.贵州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3):144-148.

[6] 白和盛,苏建坤,杨建春.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与培育[J].天津农业科学,2013(9):74-77.

[7] 魏德功.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与现代农业园区建设[J].改革与战略,2005(10):12-16.

[8] 张永江.发挥县域农业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五大主导产业[J].贵州农业科学,2009,37(8):229-231.

[9] 甘江英,吴斌,胡文娟.南昌都市现代农业竞争力“钻石模型”分析[J].天津农业科学,2012(6):109-111.

篇9

1 农村农业生产现状

1.1 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各方面条件受到限制,农村劳动力的总体素质不高,农村劳动力大多出现空心化、老龄化问题。青壮年劳动力基本都外出务工,留守在农村的多为老人和妇孺,文化水平层次较低,接受新事物、新技术的能力较弱,加之,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小农意识强烈,思想保守,满足于现状和眼前利益,对新观念、新技术、新事物反应冷淡,商品意识淡薄,缺乏经营观念[1-2]。由此可见,当前农村的农业生产需要一批有知识、有技能、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来经营。

1.2 土地经营分散,农业现代化无法得到推广

近年来,虽然收割机已是农村农忙时节必不可少的农业机械,然而在农村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土地零星分布的生产模式下,大型旋耕机、插秧机等机械得不到普遍应用。即使政府给予适当购机补贴,农民购机积极性仍旧不高,甚至投机取巧,将政府补贴购置的这些机械转手卖掉。生产方式决定生活方式,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使农村机械化无法普及,这就要求各家各户农具齐全、粮食储藏都需要占据一定的空间,直接导致农民的居住条件不能彻底改善,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1.3 农业附加值少,污染严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煤气等在农村中的使用日益广泛,粮食收获后留下的秸秆不再是农村生活燃料必不可少的部分,为方便处理,目前大多数农民采用大量焚烧秸秆,这不仅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还破坏了土壤质量。

1.4 盲目上项目,增产不一定能增收

以泰兴市河失镇赵杜村为例,其常年种植地膜花生,地膜花生比普通花生种植平均产量要高出1 125~1 500 kg/hm2。往年是一家一户的零星种植,2013年5月该村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连片流转33.33 hm2土地用于种植地膜花生,虽然通过土地流转,适当规模种植能增加农业产量,但由于配套设施跟不上,农民对市场行情不了解,出现增产不能增收的局面。

由此可见,在当今农业发展的形势下,农村现有的生产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严重阻碍了农村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步伐,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2 发展对策

2.1 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

一是加强现代农业专业人才的培养。积极开展与现代农业产业相适应的职业技能培训。二是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应逐步把职业教育的重心下移,积极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培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力。三是深入实施农技人才培训,优化农技推广人员结构设置,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整体素质[3-4]。

2.2 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是集中扶持发展一批龙头企业。逐步完善利益连接机制,通过龙头企业的核心带动作用,联合农户,做强产业。二是积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及专业大户、农村能人领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三是建立现代农业营销组织,积极推进农产品营销经纪人队伍建设,鼓励农产品经纪人队伍的发展[5]。

2.3 加速农村土地流转

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增强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大力发展生态型特色农业[6-7]。

2.4 及时准确市场行情

政府要建立信息服务中心,安排专业人员,及时传递科技、市场信息,保证农民及时了解市场信息、把握市场动态,及早调整经营方向[8-10]。

3 参考文献

[1] 阿日古娜.现代农业发展对策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3):68-70.

[2] 王胜平.大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J].江苏农村经济,2012(2):26-28.

[3] 王莉莉,吴文生,吴声怡.福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思考[J].台湾农业探索,2009(3):52-55.

[4] 徐慧慧.南京都市农业发展的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0.

[5] 吕迅,何慧丽.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1(12):93-95.

[6] 吴强,陈丹梅,缪仕国,等.江苏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及推进机制研究[J]. 科技与经济,2005(1):32-36.

[7] 张明,孙艳,刘长学.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42-43.

篇10

关键词: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趋势;战略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5.006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高度发展的过程中,都市现代农业是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1]。都市现代农业在城市非农产业中抢占着部分生存空间,在充分发挥大中城市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和人力资源集中优势的基础上,借助高新技术应用功能的多元化、经营的国际化、生产的智能化诸多趋势,都市现代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走向[2]。目前,都市现代农业在国内外几大城市初见发展,其中一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城市提出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和措施,这将极大地带动现代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我国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1 都市现代农业起源与发展

“都市农业”一词在20世纪30年代由日本学者青鹿四郎[3]率先在《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之提出。二战后,随着世界各国相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部分国家的农业学者也随之开展了与都市农业相关的一些研究。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的经济学家griffin等[4]也提出如“都市农业区域”、“都市农业生产方式”等与之相似的理念,直至1977年美国的农业经济学家艾伦·尼斯[5]将“都市型农业”明确提出;而我国台湾也较早地将都市现代农业提出,20世纪70年代开始启动并大力发展[6]。20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一些国家的经济学家陆续系统研究了都市现代农业,而我国国内关于都市现代农业的学术研究开始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最早将都市农业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的是北京、上海、深圳等一些经济发达的大城市[7]。经过近20年的发展,都市农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发展态势良好。进入21世纪,中国的城市化迈进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上海、北京等直辖市和济南、杭州等诸多省会城市均已拥有现代化都市所应具备的特征和功能[8]。与此同时,都市现代农业也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上海、北京、天津等大都市均提出农业新要求,并将“十一五”、“十二五”中与农业相关的发展规划和部署制定出台[9]。其中,天津很多学者对新阶段的都市现代农业做了进一步研究,这对理清都市现代农业的思路与发展对策极为有利。

 

2 都市现代农业的定义

近年来,各国学者从不同学术角度定义都市现代农业的概念,并不断完善都市现代农业概念的内涵,主要有: (1)都市现代农业是一个广义的与地域经济相关的概念,它包括涵盖在都市内部的零星小块状农田、庭院绿化与城市美化的绿地,也包括城乡结合地区范围内的邻近郊区的农业,还包括那些远郊乃至大都市经济圈内的为适应大都市市场需求而发展的农业;(2)都市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与地域经济相关的概念,随着科技、经济、社会进步而分阶段逐步发展起来的农业;(3)都市现代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除动植物外,还可扩展到在产前、产中、产后共三个领域为农业发展提供全部服务的内容总和;(4)都市现代农业是一个集生态、观光、旅游、休闲、创汇、设施为一体的总概念,可集中反映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力水平;(5)都市现代农业是城郊农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个农业大系统,依托于大都市又服务于大都市,以与城市统筹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农业为基础,以城市为依托,具备生产、娱乐、生态等多功能性,是知识、科技、资金密集的现代集约型可持续农业,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逐步发展起来 [10-13]。事实上,上述观点均从不同角度反映都市现代农业的形式、功能以及作用,进而深刻揭示都市现代农业的内涵。随后,都市现代农业的概念便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但迄今为止仍然没有统一界定都市现代农业的概念和内涵。

 

综合诸多学者的观点后,笔者认为都市现代农业(urban modern agriculture,简称uma),是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在大城市的周围与边缘地带或大中城市群间形成、依托并服务于城市,以大都市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以现代新型农民为主体,以现代物质装备和科学技术为支撑,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形式为载体,以高科技农业相关的园艺化、工厂化、设施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规模经营为条件,以城市生态保护、海外出口创汇、市民观光休闲为特色,最终形成融生产、生活、服务、观赏、休闲、消费于一体的经济和生态等多功能并存的、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目标是形成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

 

3 国内外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从国际发展趋势看,现代农业在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和东南亚等发达国家[14],随着社会后工业化发展的趋势,现代农业要日渐强化提供新鲜优质、绿色安全的农副产品的经济发展战略,强化文化、服务及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在世界各国中,以色列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最为显著突出,而我国都市现代农业在四大直辖市和各大省会均有发展,其中上海、北京、广州和济南发展尤为迅速且鲜明特色、创新性强。

 

3.1 以色列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以色列强调生态环境治理,大力倡导发展特色农业,现已寻觅到一条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在世界各国都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我国干旱地区现代农业的发展上极具前瞻性和指导性,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宝贵经验与教训。现将以色列都市现代农业模式重点阐述如下[15]。

 

3.1.1 经营组织模式 基布茨(kibbutz)和莫沙夫(mashav)经营组织模式是以色列农业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其中,基布茨模式最主要的特征有:一是包括土地的所有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二是包括其成员个人收入的所有收入全部归集体所有,除每月发给每个农民生活津贴、必需品外的剩余积累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三是实行内部民主管理、民主理财,每2年重新组建管理委员会,以便民主管理内部事务。与此同时,莫沙夫模式也有3点特征:一是土地和水资源归国家所有,但家庭个人拥有经营权;二是农户拥有其他生产资料及收入;三是集体统一提供教育、医疗、文化、产品供销等服务。

3.1.2 经营模式 农业生产的高度集约化是以色列都市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的集中体现。一是土地高度集约化,即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再由国家分配给基布茨和莫沙夫中的各个家庭,土地禁止买卖;二是水资源利用高度集约化,以色列虽三面环海但淡水资源较匮乏,因此,污水处理再利用率非常高,经处理净化后的城市污水可用于农业灌溉,但主要利用以色列

都市现代农业发达的节水灌溉系统;三是生产组织高度集约化,主要表现在整个国家的全部农业生产经营施行订单制生产,既拥有基布茨从生产到销售的统一组织,又拥有莫沙夫的农户与公司签订销售合同的组织模式,再将绝大部分的农副产品出口至欧美各国。

 

3.2 上海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上海的都市现代农业明显呈现出以功能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现代科技、物质条件为支撑,以经营规模为条件,集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充分发挥经济、服务与生态等多功能新趋势,充分体现了复合功能的都市现代农业的新趋势和特点[16]。其中,上海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生态复合功能作用日趋重要。以水稻的生产模式为例,既能发挥稻米自给功能,同时又充分发挥湿地功能,而农业系统内的其他任何产业都无法取代。

 

此外,上海都市现代农业非常重视创新性发展。其中,以生态、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及务农教育为主体的农业游玩项目,包括农业庄园、休闲农庄、主题农园、传统建筑等,目前已成为保存历史和传承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成为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农村民间文化的一种绝佳形式。其中,上海鲜花港是都市农业复合功能的集中体现和典型案例。

 

3.3 北京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北京的都市现代农业主要体现食品生产、生态屏障和服务都市三大功能[17]。随着都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城市不断向郊区扩展,服务功能更为重要,主要体现在:(1)修建农副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兴建公园及新增绿地等,以便能够为市民提供更舒适、完善的服务;(2)利用地理优势以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为形式主体服务城市,如观光果园、垂钓乐园、森林公园、少儿农庄等;(3)“品牌化”服务,如平谷大桃、大兴西瓜、燕山板栗、房山蘑菇等;(4)主打文化创意牌,北京都市现代农业未来发展与文化创意产业结合,热带水果如火龙果、枇杷、荔枝、番石榴等在北京成功种植[18]。

 

此外,北京还重视可持续发展都市现代农业[19]。首先,大力推行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至38%,且80% 以上的农田实现了林网化,以改善生态环境;第二,开发研制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产品,大力倡导生物防治替代农药防治,减少农药使用量,进而减少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以便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采取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措施,以减少化肥使用量,进而保护土地和水资源;第四,综合开发农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减少传统燃料的使用量,降低废气排放量,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3.4 广州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广州都市现代农业,已从城郊型农业逐步发展转变为集约化、市场化、产业化、高科技化、机械化的现代农业。目前,整体正从布局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品牌及物流体系建设、投融资机制等多方面共同推进[20]。主要发展特色在于开创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庄园经济”,类型主要有:观光农园,主要以生产、生态功能为主,同时提供农业观光服务,如森林公园、设施农业基地等;体验农园,主要以休闲功能力主,旅游者可参与农业劳务活动或租赁耕种一些土地,种植某种农作物,体验农民的生活,如市民农园、农户乐园等;科教农园,体现科技交流和教育功能,主要以农业技术学习和青少年教育为主,如农业技术园、高科技农艺观光园、青少年农科基地等;产品农园,以某种农业资源产品生产为主,游客可以采摘、品尝、购买农产品,如花卉园、果园、园艺园等;庄园农园,综合生产、观光、休闲、体验、教育等多种功能,其最大特点是实行社会多渠道、小规模融资,游客可购买庄园内的果林或园地。这种经济依靠土地的规模经营,通过开发商、投资者、经营者及农民形成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融资渠道多样化,使普通农村居民投资的可能性增大。“庄园经济”目前已经成为广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亮点。

 

3.5 济南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山东省是农业和经济大省,济南市作为山东省省会,率先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具备明显优势,且在满足市民需求、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济南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成效显著,已形成一系列新格局,主要体现在:重质量求效益、重特色打品牌、重融合拓功能、重科技转方式、重统筹建机制,以特色品牌基地和都市农业示范园区两型“农业”为基础,以农业品牌打造为重点,注重“三品”认证管理,强化科技和文化创意,形成以生态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和特色农业为核心的新模式[21]。

 

济南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势头迅速,目前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主要倡导理念如下:以基地园区建设为重点,走好农业产业区域聚集路子;以农业品牌打造为重点,走好农业高端高质高效的道路;以推广能力建设为重点,走好农业科技化支撑的道路;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为重点,走好拓展农业多功能化的道路;以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走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将对部分大城市发展都市现代农业具有一定的指导及借鉴意义。

 

4 探讨天津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天津发展都市现代农业,要紧紧围绕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和实现国际现代化大都市目标的要求,依托本市的综合优势,加快农业发展形式转型,坚持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基础装备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新型已培育农民发展农业,着力发展高效、绿色型都市现代农业,整体提高农业经济、服务和生态功能。这是天津农业和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化港口城市和北方重要经济中心的必然选择。

4.1 树立走在全国前列的发展目标

天津处于中国渤海沿线,拥有丰富的人文与社会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基地。同时,天津科技实力强、工业化程度高、城市化进程快,有基础、有条件依托其综合优势在推进都市现代农业中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一圈两带”的沿海都市现代农业,即环城经济圈要重点培育农产品集散功能、整体带动功能和文化传播功能;综合经济带要着力拓展沿海型都市现代农业的经济功能,重点发展精细产品、农副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加工业生产;滨海经济带要积极开拓海洋旅游产业、渔业繁殖产业、海产品加工产业及拓宽海产品市场,使其成为滨海魅力型都市现代农业。

 

4.2 扬长避短发展可持续绿色生态的都市现代农业

天津的农业科技化、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均在不断的提高,天津的都市现代农业具有资金、技术、物质、市场等方面的全面综合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资源短缺与城市休闲娱乐范围狭小的困扰,这就决定了天津建设都市现代农业必须走可持续绿色生态道路。根据国内外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和天津市的资源条件,可开展海洋资源综合开发模式、以乡村自然景观旅游带动农业功能拓展的模式、农耕文化体验和乡野休闲模式、乡村文化景观开发带动模式、绿化产业模式、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带动模式;国际市场导向模式,最终得以推动天津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迈迸。通过建设可持续绿色生态农业,这既满足市民需求,又将进一步展现天津都市现代农业的经济、服

务与生态等集成性功能。

 

4.3 健全农业产业,强化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管理

首先,在确保粮食安全生产基础上继续优化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如积极培育农副产品和工业龙头企业、拓展生态农业旅游作为发展重点。其次,要加快推进制定并完善农副产品地方标准、保障农副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技术与操作规程要求的进程,推广生产标准化。再次,施行农产品生产、加工及流通环节的全流程监控,强化对农业产地环境、农业投入产出和产后加工、包装实施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此外,还要加速执行农产品生产环境检验和产品质量检测,加强绿色无公害农副产品、优质安全农副产品、绿色有机食品等的认证。

 

4.4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推广服务体系

响应号召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加大扶持力度,鼓励筹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中介服务组织。随后,依托农业科学院、农业大学的人才资源优势,支持“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同时,强化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倡导各类农业科技人才创办现代农业企业。此外,还要逐步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和改革,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有效进村入户的机制和措施,加强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其中包括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普及农业机械装备等),加快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努力构筑集农技、农机、农资、农信为一体的村级为农综合服务体系。

 

4.5 搭建农业重点项目工作服务平台

积极将农业政策、资金、技术等资源条件整合起来,搭建农业重点项目工作服务平台。此平台需政府主管部门牵头、农委统筹协调、农机中心等相关涉农部门参与。平台不仅要有农业生产常识、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休闲场所介绍,还要搭建农牧渔产品售卖窗口,以便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或预定农产品,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加速农副产品售卖速率。但每一项工作都需要分别确定负责人、牵头单位、参与单位,同时工作任务要分配明确。

 

目前,农业已经由一个单一生产农副产品的原料性产业,逐步向既提供农副产品又同时具有生态产出,还能提供休闲、娱乐场所及保存传统文化遗产等多方位功能化方向发展。若能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充分发展好天津的都市现代农业,这势必将为天津居民提供安全、时令适宜的果蔬和粮食等,也将为天津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suh chong-hyuk. country report, republic of korea [m].korea:un economic and social commission for asia and the pacific (escap), 2002: 147.

 

[2] bryld e. potential problem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urban agriculture in developing counties [j].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 2003 (20): 79-86.

 

[3] 青鹿四郎. 农业经济地理[m]. 东京: 农文协, 1935: 185.

[4] griffin p f, chatham r l. urban impact on agriculture in santa clara county, california [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58, 48(3): 195-208.

 

[5] kerr j a. agriculture and the countryside [j]. journal agriculture in northern ireland, 1978, 53(7): 193-195.

 

[6] 吴同权. 台湾优势农业的发展[eb/ol].(2013-02-10).http://wenku.baidu.com/view/69842024dd36a32d73758144.

 

篇11

1 江家店镇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江家店镇辖14个村(街),属丘陵地区,上报耕地面积3 517.33 hm2,实有耕地(农田+坡耕地)约6 666.67 hm2。近几年,全镇现代农业发展突飞猛进,新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6家,家庭农场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家,绿色品牌认证2家(大米和油桃),实有各类大、中、小型农业耕作机械2 000台套以上,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涌现出了6.67 hm2以上种粮大户40户,流转耕地约占全镇耕地的1/5。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日新月异,东西汲河主干渠硬化,各村支渠畅通,挖塘160口,蓄水能力得到了加强,全镇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90%以上。

2 江家店镇现代农业发展主要制约因素

一是土地平整面积少。全镇土地平整面积只有1/10,因为没有平整的农田,就没有机耕路,更没有排灌设施,大户承包农田用工太多,而且用工工资太高,大面积土地流转受到制约。二是水利灌溉周期短。流转给种粮大户的1/5农田面积,种粮大户由于水利问题(梅山水库9月以后不放水),加之大户本身不掌握农业技术,缺乏管理能力,且不能种粳稻,只能种植杂交水稻,粳稻的产值为18 000~25 500元/hm2,而杂交水稻平均产值为13 500~19 500元/hm2,承包133.33 hm2以上的大户亏本严重,133.33 hm2以下的管理好则收益甚微,管理不好也是亏本。三是土地分散经营粗放。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已外出务工,留守的都是妇女和儿童,农田更是粗放经营,投入产出收益甚微,绝大部分农户现在不搞旱育秧、软盘抛秧和机插秧,更谈不上精细农业,基本上是任其发展,因为农户主要将外出务工收入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四是粮食价格趋于平稳。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粮食价格持续走低,因此再过几年,传统农民不再种田,新型农民(种田能手)难以寻觅,农田抛荒,粮食无人种的状况将日趋显现。五是农业技术推广滞后。一家一户的农户素质不高,发展现代农业的意愿和能力水平不强,加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有限,难以达到现代农业对人力的需求,严重阻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1-2]。

3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3.1 着力培养种田能手

首先要培养一批懂经营、懂技术的新型农民(种田能手),全镇一家一户经营农田面积逾4 000 hm2,每33.33 hm2计划培育1名种田能手,由各村两委摸底,推选有文化、有志向、有能力、有胆识、自愿留在农村农业创业的、土生土长的回乡、返乡中青年,由政府争取培训计划,进行全方位、系统的农业技术培训、培养,提高他们的致富技能,并定期组织外出参观,学习成功经验,请各类农业专家来讲课。使他们成为一方种田能手和承包农业产业园的后备军。

3.2 加强水利建设

由于土地平整进度慢,每33.33 hm2规划挖1口2 hm2以上的大塘(小二型水库)。把水留住,保证梅山水库后期不放水仍然可灌溉1~2次,从而拓宽种植农作物品种的选择性。为全面推广种植优质粳稻和高效农业、优质中籼稻打下良好的水利基础。

3.3 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

3.3.1 每33.33 hm2农田创办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由各村(街)安排规划,把分散经营的农田切块,每33.33 hm2作为1个农业产业园,广泛宣传农业产业园发展前景,合理规划引导种田能手领办、新办、创办农业产业园区、家庭农场。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扶持种田能手,并从资金、项目上支持他们创业,只有这样,土地流转的进程才会大大加快,从而解决土地抛荒的后顾之忧,同时有效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

3.3.2 1个种田能手承包1个现代农业产业园。根据近几年种粮大户经营农田来看,1个大户经营33.33 hm2农田比较合适,面积过大,加之又不是平整过的农田,管理更加困难,并且提倡种植业产业园要以水稻生产为主,生产玉米、大豆、小麦(主要作饲料)、瓜果、中药材及休闲观光农业等需要论证,要适度规模经营,非粮食生产的农业产业园要预测销路,最好有订单生产。

3.3.3 扶持规模养殖业发展。养殖业与种植业不同,应提前合理规划,政府尽量不要规划大型养殖场,本着“涌现一个,扶持一个”的思路,多关心养殖大户,为他们做好服务,能争取项目资金的要积极为他们争取[3-4]。

3.4 着力做好农产品生产产前、产中、产后防控工作,保障食品安全生产

产前要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保护种、养大户的合法权益,并要求他们做好生产档案,同时要对种、养大户的生产全过程进行监督,以确保农产品生产的食品安全。产中要加强技术指导,农技人员要联系包保种田能手,帮助他们解决技术难题。产后要积极帮助种养大户开拓销路。

3.5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鼓励并支持加工企业增设深加工、烘干、贮藏设备,特别是粮食生产,农业产业园(家庭农场)不可能都进行自主加工,这就要求全镇要有2~3家大型加工企业、合作社、协会帮助他们出售农产品,即发展“公司+农户”的模式。不断延长产业链,尽可能引进深加工企业入住江家店镇,实行订单生产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3.6 创品牌,提效益

政府要协助农业产业园做好品牌认证工作,首先是水资源污染和大气污染的治理,做好土壤、水资源的认证工作,从无公害食品到绿色食品直至有机食品,有了品牌产品可以进入超市,价格能成倍或数十倍的增长。从而实现农业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三统一”。

4 结语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趋势,顺应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潮流,是避免土地荒芜,保证农民收入、国家粮食安全以及食品安全的必由之路。“四个500”的现代农业发展工程是笔者多年从事农业基层工作的经验总结和探索思考。

5 参考文献

[1] 杨红炳.发展现代农业重在农业组织制度创新[J].经济问题,2011(3):87-89.

篇12

1、设施农业规模正在逐渐扩大

设施农业在全国的起步较晚,与世界上现代农业发达的国家相比,全国的设施农业规模还不够大。随着近年来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设施农业正在朝着更加先进和完善的方向发展[1]。在这样的情况下,设施农业的覆盖面积越来越大,惠及的农户也越来越多,规模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2、设施农业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长期以来,全国农业生产过程中都是采用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在农业种植过程中人工技术干预较少,整体管理观念较为落后,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但是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成熟,设施农业蓬勃发展,全国的设施农业水平正在逐渐接近世界先进农业国家发展水平。相关技术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突破创新,无土栽培技术、生物防治技术以及各种先进的农业机械层出不穷,传统农业生产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无法适应和满足当前农业科技发展的整体趋势。在未来的农业发展实践中,应该积极推进实施农业从业人员农业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的转变,从而不断提升设施农业经济效益。

3、设施农业研发能力不断提升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市场和消费者对于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设施农业的研发能力应该积极迎合市场发展和消费需求趋势,不断创新升级。设施农业是当前农业经营主体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要提升设施农业规模化发展,推广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采用现代化的设施农业管理模式,积极拓宽设施农业发展路径。

二、加快全国设施农业发展的有效对策

1、强化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的设施农业发展环境

农业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总体的经济运行,应该对农业发展现状给予足够重视,尤其是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方面。从全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政策制定方面已经朝着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这也是设施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2]。设施农业与传统的农业形式相比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进行政策引导,给予设施农业更多的扶持政策。要对政策内容进行细化,加大对设施农业基础设施设备的补贴力度,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解决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同时,有关部门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在土地流转、技术扶持以及监督管理方面给予针对性的帮扶,促进本地设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2、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普及现代农业技术

尽管全国目前的设施农业发展情况良好,但其中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是促进设施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应该明确各个环节的关键技术,在动植物育种、栽培等相关方面加大科学研发力度,同时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全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全国设施农业发展的道路[3]。在未来的发展实践中,设施农业一定是一种集约化的发展模式,采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缩影。

3、推广差异化的设施农业发展模式

篇13

(一)现代农业的现状

我国农业目前处于传统的现代农业阶段,很快将进入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时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明显加快。国内的农业发展以劳动密集投入为主,提高土地生产率的传统农业类型也转向了以机械化投入为主,向现代农业转型。同时,我国也面临着发杂的国际宏观经济局势、供求结构矛盾、农产品价格波动、如何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等新问题。

(二)现代农业的特点

1.现代农业的内涵更为丰富。不再限制于以往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部门,而涵盖了生产资料工业、食品加工业等第二产业和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

2.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现代农业依赖于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已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导和发展动力。

3.现代农业是以市场为导向。相对于传统农业以自给为主的取向和封闭的环境比较,现代农业是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活动被纳入市场交易,加上现在新的农业技术的使用,都是在市场的拉动下自发产生的。

4.现代农业重视生态环保。现代农业在突出现代高新技术的先导性、农业、工业和贸易的一体性、产业开发的多元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还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零破坏的重要性。

二、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目前上市品种较少,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目前,我国三家期货交易所保留的上市品种只有15个,随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基础性农产品明显低于现代农业产品品种,仅相当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8%。

(二)套期保值者主体缺位,投机氛围浓厚

在现在我国期货市场存在套期保值主体缺位的现象,降低了期货市场作为套期保值工具的作用,由于过度投机,期货市场价格扭曲,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价格的相关性较差,无法对冲交易。

(三)国内农产品期货市场还不够成熟

中国农产品期货市场目前还不够成熟和完善,期货市场的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的施展,尤其是多数农产品期货市场,所依赖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条件都还不尽完善,存在某些阻碍和不完全性。

(四)期货市场知识缺乏

目前,我国在宣传、普及期货市场知识方面所做的工作不多,广大民众对期货市场了解甚少。对期货市场的认识也存在误区,由于前几年期货市场交易冷淡,期货市场专业人才大量流失 。

三、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推进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措施和政策建议

(一)增加期货市场的上市交易品种,完善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结构

目前,我国期货市场只有15个批准品种,交易相对活跃的只有大豆、铜和小麦等少数几个品种。仅由目前的品种数量很难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增加新的上市品种,特别是生产量、贸易量、消费量在国际市场占有比例大或影响大的农产品。

(二)加快农产品现货市场化改革,减少套期保值成本,完善期货交易制度

目前我国农产品现货交易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政府的干预过多,要发挥期货市场的正常功能,就需对现货市场进行彻底的市场化改革,减少政府干预,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此外,期货交易所及其监管机构应尽量减少套期保值参与者的套保成本,如,降低保证金比例,合理分布期货交割仓库和制定灵活方便的期货交割方式等。最后,我们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期转现交易制度,从而发挥更为有效的推动为我国的粮食流通作用。

(三)开展期货知识培训,普及期货市场知识

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比如,在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和农业部在教育活动中投入了大量资源,它们对与期货信息相关的会议、研讨会和听证会提供赞助;向大学和相关机构提供资金,用来对农场主开展风险管理培训等。我们也可以培育优秀的期货业人才,采取多种措施开展对农民的培训,普及期货市场知识,从而有效地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四)完善利用期货市场促进农民增收的信贷政策

目前对信贷资金参与期货市场的限制政策,严重制约了企业和农民有效利用期货市场保值避险。随着期货市场日益成熟,市场监管不断加强的情况下,强烈建议有关部门把期货管理政策纳入整个金融体系,突破目前有关信贷和金融政策的限制,大力推动农发行开展支持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的业务试点,更好地发挥农业政策性金融的支农作用。

四、农产品期货市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从着眼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基本目标来说,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与发展现代农业具有一致性。期货市场,作为市场经济体系的一种高端形态,具有价格发现、风险配置的功能,具备组织农产品流通、引导农业生产、规避农产品价格风险的能力,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给农产品期货市场带来了一次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优势,引导和促进农业发展的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也将逐步推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所以我们需要大力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也要正确地引导更多的农民和企业参与期货市场,希望我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将很好的推进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使充分发挥农产品期货市场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魏振祥.期货市场促进农民增收的模式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2):169-174.

[2]刘岩,于左.美国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的经验及借鉴[J].中国农村经济,2008(5):668-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