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农村旅游业发展现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1.016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Tianjin
ZHANG Lei, SHI Jia-lin, ZHANG Ming-liang
(Rural Economy and Zoning Institute of Tianjin, 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e of the statistics, the pape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tourism, and put forward some problems and corresponding measures in Tianjin.
Key words: leisure agriculture and rural ; Tianjin; current situation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1]。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和自然环境中的旅游活动的总和,是以乡野农村的风光和活动为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娱乐、求知和回归自然等方面的需求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2]。它与休闲农业联系最为密切,已经成为拓展农业功能和拉动内需的新引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高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成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途径[3]。
1
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条件
1.1
自然景观资源
天津自然景观种类齐全,拥有山、河、湖、海、泉、湿地等丰富的景观资源。狭长的山地,广袤的平原,辽阔的海域,构成天津自然景观的基本面貌。天津既有盘山清幽的自然景色,又有八仙山山高林密、保留着山林野趣的自然特色,还有记载古老地质历史的巨厚的中上元古界地层,以及海退后在滨海平原留下的贝壳堤和湿地景观。这些都集中体现了天津的自然景观特色。
山——位于天津北部的蓟县,是集名山、幽林、秀水、雄关、古刹于一地的绿色观光休闲度假旅游区,拥有被称作“京东第一山”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盘山、八仙山国家级原始次生林自然保护区、九山顶自然风景区和九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与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黄崖关长城风景区和属于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独乐寺等名胜古迹,共同构成一幅俊秀美丽的山水画卷。
河——天津位于海河流域下游,是海河五大支流南运河、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的汇合处和入海口,素有“九河下梢”、“河海要冲”之称。流经天津的一级河道有19条,总长度为1 095.1 km。还有子牙新河、独流减河、马厂减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还乡新河6条人工河道,总长度为284.1 km。二级河道有79条,总长度为1 363.4 km;深渠1 061条,总长度为4 578 km。南北运河是著名的御河古道,运河两岸以悠久的漕运文化而久负盛名。近年来,御河景观带的建设,初步实现了景与水相连、人与水相近、水天共一色、林带飘河边的河流融入城市的景观格局。
湖——众多美丽的湖泊犹如明珠一般镶嵌在津沽大地上,如蓟县的翠屏湖和环秀湖、静海的团泊湖、东丽的东丽湖、津南的鸭淀湖等自然风景区,清澈静谧的湖水风光或与群山溪谷,或与平原绿野,交相辉映,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海——天津紧邻渤海湾,是渤海西部的浅水海湾,也是京津的海上门户。作为沿海城市,天津的滨海观光度假旅游区拥有海滨浴场、东疆人工沙滩海洋、海河外滩公园、中心渔港、北塘渔村等独特的滨海景观。
泉——天津浅层地热能量非常丰富。2011年,天津市与重庆市、福州市一同被国土资源部评选为中国首批温泉之都。全市18个单位利用地热资源建成了温泉康乐项目,全市建成温泉游泳池面积达2万m2。东丽湖温泉度假旅游区被命名为“中国温泉之乡”。未来依托京津新城、东丽湖、团泊湖等新城镇建设,推动地热开发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建设一批以温泉为特色的理疗、休闲、度假等旅游项目,将天津市打造成京津共享的城际型休闲旅游目的地和全国知名的大众化温泉旅游目的地。
湿地——天津湿地资源较为丰富,现有4种类型的天然湿地,即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以及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全市湿地将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七里海)、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北大港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团泊鸟类自然保护区共4个湿地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建设“一南一北”两片生态湿地连绵带,将津城“绿肺”进一步保护和扩容。湿地以其独特的芦苇沼泽湿地生态景观和多样珍贵的野生生物资源,展现出独具魅力的自然景观。
1.2
民俗文化资源
天津乡村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底蕴深厚的特色名镇、精美绝伦的民间工艺品和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命脉,构筑起天津乡村璀璨而厚重的文化根基。
天津具有一些文化底蕴深厚的特色名镇。西青区杨柳青古镇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镇”之一。明清时期,杨柳青即为中国北方民间艺术集散地,有着上千年的历史。2005年、2008年先后荣膺“中国魅力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蓟县渔阳镇集山川、古城、幽林、奇石于一体,其历史文化资源是蓟县乃至天津最为久远、丰富的地区,聚集了渔阳古城、独乐寺、文庙等旅游资源,东部的翠屏湖、北部山区与镇中心的历史古城形成了自然和人文的绝佳搭配,构成和谐的景观资源。蓟县渔阳镇和西青区杨柳青镇,均为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津南区葛沽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历史上产生、发展和传承了盐业、码头、妈祖、科举、漕运、渔业、农耕、美食、建筑、宗教、民俗、京畿等多种文化,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又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碰撞交融演变升华,从而孕育出多元性的独有地域性文化。静海县西双塘村形成了以绿色农业、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典范村”、“全国民俗文化村”等荣誉称号,并入选中国十大最有魅力休闲乡村。
天津乡村民间工艺品绝美众多。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刻砖刘刻砖、杨柳青木版年画、塘沽版画、北辰民间绘画、宝坻农民画、汉沽飞镲、蓟县皮影雕刻、特种榫槽工艺、抟土艺术以及面塑、木雕、石雕、根雕、剪纸、彩灯、地毯等民间工艺美术作品被称为民间艺术之绝品,名扬海内外。
天津民间文化博采众多、源远流长。津南、北辰因漕运文化兴起的祭祀海神天后娘娘的一系列地方花会,特色鲜明,历史悠久。以天津皇会为代表,葛沽镇的“宝辇”花会、咸水沽镇的“海下文武高跷”、八里台镇的“民间吹奏乐”和北仓镇的“虫八蜡庙小车会”、“随驾狮子会”等均被列入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宝坻评剧和京东大鼓唱腔朴实、自然流畅,深受当地劳动人民的喜爱,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蓟县独乐寺庙会,规模大、影响力强,在整个京东地区庙会中占有重要地位,堪称京东庙会缩影,是古老庙会的遗存。
2
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关联产业发展状况
2.1
天津特色农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稳步发展。201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完成349.43亿元,比上年增长4.2%。建设高标准设施农业累计达到4万hm2,建成2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55个养殖示范园区。蔬菜、肉类、禽蛋、奶类和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和自给率继续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全市获得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到293个,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 414个,市级及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52个,一村一品特色专业村发展到320个,进入产业化体系的农户比重达到90%。
天津特色农产品种类繁多。传统特色农产品和具有地域品牌的农产品:津南小站稻、西青沙窝萝卜、武清甜水铺萝卜、汉沽茶淀葡萄、宝坻三辣、宁河七里海河蟹、大港崔庄冬枣、静海台头西瓜……近年来涌现出名牌农产品:北辰青水源有机蔬菜、西青曹庄花卉、张家窝蝴蝶兰、凯润食用菌、东丽傲绿蔬菜、大顺花卉、津南八里台观赏鱼、汉沽三利水产品、静海林下柴鸡蛋、宝坻黄庄大米、武清高村西瓜、蓟县瓦岔庄村山药、卫青萝卜[4]、津产大白菜、天津茄子、宁河天祥水产、滨海新区诺恩水产、大港神驰奶牛、北辰梦得奶品等近百个品种。干鲜果品主要有蓟县核桃、板栗、柿子、苹果、红果、梨、葡萄等,尤其是盘山柿子、燕山板栗、大棉球红果、黄崖关蜜梨、野生酸枣和猕猴桃,质优味美,驰名中外,享有盛誉。
2.2
天津乡村旅游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天津围绕“近代中国看天津”的核心旅游品牌,着力打造都市博览游、海河风光游、滨海休闲游、山野名胜游等五大旅游品牌,重点建设大沽烟云、津南小站练兵园、杨柳青古镇风情区等乡村主题板块,蓟县常州村、毛家峪村、郭家沟村、东丽区华明新市镇、西青区水高庄园、津南区松江乡村俱乐部、北辰区龙顺生态园、滨海新区诺恩渔业生态园、武清区君利现代农业生态园、宝坻区小辛码头村、宁河县七里海生态园、静海县西双塘村等一批旅游特色村(点)成为津门乡村旅游的新亮点。旅游节庆活动异彩纷呈,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海河旅游节暨国际大学生龙舟邀请赛、渔阳金秋旅游节、黄崖关长城国际马拉松赛、温泉康体旅游节、塘沽开海节、汉沽葡萄文化旅游节、杨柳青民俗文化旅游节、沙窝萝卜文化节等节庆旅游活动深受游客欢迎。
截至2010年底,全市乡村旅游总投资额约27.1亿元,已经建成游客服务中心和接待服务中心68处,洗涤站3座、污水处理系统3处、垃圾中转站71处、游览路80 km、停车场23.5万m2、路灯400盏,在主干道路上增设标识牌、指示牌100多块,新建智能温室大棚100多座、果品采摘园106.7 hm2,新建、改建农家院经营户800余户[5]。
3
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3.1
产业规模逐年壮大
天津休闲农业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据天津休闲农业摸底调查统计资料可知,截至2010年,天津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234个,经营面积达到5 200 hm2,直接从业人员2.45万人,其中农民就业人数1.67万人,占总人数的68%,带动农户3.41万户。截至2011年,天津创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8处,即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蓟县下营镇常州村、塘沽区红星海上娱乐服务有限公司、西青区第六埠农业开发中心、天津市曹庄花卉之乡、天津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天津市孟庄园葡萄酿酒园和蓟县毛家峪长寿度假村。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处,即天津市东淀都市型现代农业核心区有限公司、诺恩渔业生态园、松江乡村俱乐部。天津市蓟县被评为国家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2007年,天津市正式启动特色旅游村“百村创建、千户发展、万人参与”的百千万工程以来,通过建立旅游特色村专项扶持资金,全力推进旅游特色村(点)发展。截止2010年,天津已建成并推选160个特色旅游村(点),星级乡村旅游经营户1 428户,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达2.08万人,乡村旅游受益农民超过15万人[5]。
3.2
产业效益日益明显
据天津休闲农业摸底调查统计资料可知,截至2010年,天津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资产总额超过113亿元,年营业收入19.27亿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约占总收入的30%,年接待游客近1 000万人次。年利润总额近4亿元,年利税超过3 000万元。其中,东丽、西青、津南、北辰、宁河、滨海新区(塘沽)和蓟县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共172个,年营业收入总量均超过1.2亿元,最高达到3亿~4亿元,年利润总额超过4 000万元,最高达到8 500万元,休闲农业效益凸现。
3.3
产业类型丰富多样
天津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呈现出多种产业形态,主要包括:以大集团、大公司投入为主的庄园休闲度假型产业模式;以当地政府和村民集体投入为主的山水村落型产业模式;以村集体或村民合作组织投入为主的设施农业观光型产业模式;以一家一户投入为主的单一经济体产业模式;以民间资本投入为主的文化传承与娱乐体验型产业模式。
据天津休闲农业摸底调查统计资料可知,从天津休闲农业经营主体构成看:观光农业园区66个,年营业收入达17亿元,占总收入的88.2%,经营面积超过7万m2;农家乐138个,年营业收入1.5亿元,占总收入的7.8%;休闲农庄9个,年营业收入达6 533万元,占总收入的3.5%,经营面积2 585 m2;民俗村21个,年营业收入956万元,占总收入的0.5 %,详见表1。
3.4
发展方式逐步转变
经过近20年,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天津休闲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功能日益拓展。从蔬菜、花卉等单一产业向农业逐步从城市周边农园和山区农家院为主的零星分布向区域规模集约发展转变,从采摘、垂钓等单一功能向农业生产全程展示、各类农业内部种植和养殖等多产业一体化经营转变,从农民自发发展向政府规划引导、企业经营模式转变。
3.5
品牌影响不断提升
围绕农业新品种、新设施、名优产品和优良的生态环境,努力打造一批特色休闲品牌。西青区水高庄园建成了2万m2的高标准智能温室,从南方移种成功了泰国的香蕉、老挝的鸡蛋花、台湾的莲雾等北方罕见的品种在温室常年种植,并与北辰区龙顺生态观光园、东丽区华明复垦设施农业园、津南区松江农业观光园成为设施农业休闲观光的典型代表。西青区第六埠村开展“市民菜园”的都市农业模式,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在该村租种设施蔬菜观光采摘,并带动农家旅游发展。以山青、水净为特色,打造长寿品牌的蓟县毛家峪度假村,是蓟县农家乐的杰出代表。
3.6
区域布局趋于合理
天津休闲农业基本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空间形态,即以中心城区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和区位优势为依托的环城休闲农业圈,以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和河湖景观为依托的中部平原休闲农业点,以北部山区、东部沿海独特的山水风光为依托的两大休闲农业板块,成为天津休闲农业的重点区域。
据天津休闲农业摸底调查统计资料可知,天津休闲农业发展规模最大的经营模式为休闲农业园区,各区县均有分布,且数量较多,尤其以环城四区分布最为密集,达到30个,占总量的近一半,西青区最多,为13个。休闲农业园区大多以绿色蔬菜、高档花卉、特色果品、名优观赏鱼等产业为主导,以设施农业、设施渔业为载体,突出体现现代农业高科技、多功能的特征,已逐步形成了集绿色农产品生产、采摘垂钓、餐饮服务、观光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产业集群。休闲农庄在内容上与休闲农业园区相似,但规模较小、功能单一,零星分布在环城四区、滨海新区和蓟县山区[6]。
天津农家乐主要集中在蓟县和滨海新区,其中蓟县农家乐更为突出,其经营主体数量达到104个,占总量的75%。农家乐依托山区和滨海新区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体验农家风情为主要形式。天津民俗村分布在蓟县和静海,最具代表性的是静海县西双塘村,其余均集中在蓟县,主要依托山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民俗文化旅游。
4
问题与建议
“十一五”时期,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形势良好,取得成绩显著,但仍存在一些差距和问题,如:经营规模普遍较小、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严重、缺乏前期规划和市场定位、经营特色不鲜明、营销宣传力度不够、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品牌意识薄弱等[7]。
“十二五”期间,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将进一步整合现有资源,完善相关政策扶持,树立农业与旅游资源深度开发的发展理念,扩大经营规模,提升服务档次和水平,持续加强农业精品生产与乡村旅游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选取现代农业展示、市民农事参与、生态旅游观光、乡村民俗文化、农家生活体验、休闲度假娱乐等发展模式,充分挖掘农业特色生产与乡村旅游的内在联系与文化内涵,主要以现代农业园区、农业主题公园、农家乐和民俗村等为载体,培育广泛参与的休闲农业项目,并通过开发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与服务体系,将休闲农业融入天津旅游业整体发展之中,打造天津外向型经济新的增长点。
参考文献:
篇2
近年来,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之一,其对经济的拉动性日益显现,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在中国,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旅游业不仅对城市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也逐渐突显。随着“三农”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农村旅游业开发也受到重视。如何更好地利用旅游业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
宁乡是湖南省有名的旅游资源大县,是充分利用旅游业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典范。而作为“湖南农业第一县”,宁乡县大部分地区仍为落后闭塞的农村,在旅游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较多问题,经济增长缓慢。因此,研究旅游业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有着相当强的现实意义。
二、宁乡县旅游概况
1.旅游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
宁乡经济发展繁荣昌盛,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湖南省三强。旅游业在宁乡县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体来说,宁乡县旅游收入的增长快于GDP增长速度。2011年全县实现县域生产总值638亿,旅游总收入对GDP的贡献率达到12.9%,旅游经济总量和增速领跑长沙;旅游业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25.2%。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宁乡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
2.整体品牌形象的构建
品牌效应的实现,将成为旅游业最大的推动力。五年来,宁乡县旅游业迅猛发展,打造了“神奇宁乡,我心向往”品牌;而在去年,宁乡县政府着力打造以“瞻以养德、泉以养生、禅以养心、动以养气、食以养胃”为内涵的“五养之乡帀中国宁乡”旅游品牌,以实现营销的目的。
3.客源地特点
根据调查,宁乡的主要客源来自本地市场,长株潭地区的客源占到40%,这与宁乡紧邻长沙市区的区位优势有关;省内游客的比例占到28%,大多数来自于周边城市;国内其他省份的游客也达到了15%,多为观光型游客,一般是去长沙旅游顺道而来的;而海外市场仍具有较大的开发空间,仅为2%。
三、宁乡县旅游区周边农村地区经济现状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宁乡县旅游资源大多集中在农村地区。因此,旅游业的发展与周边农村社会经济状况紧密相关。在抽样调查了宁乡旅游区周边部分农村地区的大体经济状况和居民生活现状后,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发现:
1.人均年收入
从上图中看出,自从2007年宁乡县成为“中国旅游强县”以来,旅游区周边农村地区人均年收入增速加快,在五年里增长率接近一倍,领先于县内多数非旅游农村地区,旅游经济对人均收入的增长有一定的作用。
2.主要收入来源
在参与调查的农户中,有37%的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为传统的农耕,22%是外出务工,16%是旅游服务业,剩下的25%是其他;而10年前的情况是:50%以上的家庭靠种田维系生活,其他的大多是外出务工。
3.当地劳动力结构
从上表看出,在这些农村中大部分劳动力年龄集中在41~50岁,且大多数为女性,整体文化程度水平偏低。
4.在当地旅游业中的参与程度
据调查,在受调查的100位农民中,有62位参与到了当地旅游服务行业的工作中,参与度为62%。具体参与情况如下:
上图反映出,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的主要类型集中在旅游区的服务业(如:零售、清洁、交通工具出租等);排名第二的是“农家乐”,近几年在宁乡农村地区兴起,且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而专业技能性较强的导游以及需要一定管理及营销能力的旅行社参与度却不高。
四、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支柱产业地位没有确立,缺乏固定的游客市场
从上文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宁乡县旅游业的支柱产业地位仍没有得到稳定的确立,其对GDP的贡献、对周边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达不到一个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地区应有的水准。
与其他知名度较高的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的地区(如张家界、凤凰等)相比,宁乡固定的游客市场少,大多数游客只是到长沙旅游再顺便到宁乡看看,甚至有的外地游客根本不会到宁乡来,尤其是国外游客。
2.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不发达
宁乡县的旅游资源大多分布在偏远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交通十分不便,且各大旅游点分布零散,各点之间空间距离大,这就增大了开发的难度,成为充分利用旅游资源的最大瓶颈。例如知名度较大的沩山风景区距长沙市区就有两个多小时车程。不完备的接待设施、不成系统的旅游路线使得宁乡旅游区的影响力范围非常有限,客源地集中在长株潭地区,难以形成旅游的大环境。
3.旅游管理水平较低,缺乏统一对外的整体形象
虽然有“五养之乡帀神奇宁乡”的品牌形象作为引导,但从整体看,宁乡旅游开发各自为政,分散出击,恶性竞争的现象仍严重存在。个体商户多,合营企业少;“农家乐”多,旅行社少;抄袭模仿多,自主创新少……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以黄材镇为例,因为举世闻名的四羊方尊在此出土而成为旅游地,但是当地四羊方尊仿制品大多粗制滥造,且缺乏品牌营销和包装,难成气候。
这说明旅游区的盈利性机构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只要能赚钱就可以做”的错误观念在旅游区居民头脑中仍存在,这与全县快速发展的旅游形势和游客日益增长的精神层面需求不适应。
4.缺乏技术型人力资源的支持
通过对县内旅游区周边农村经济现状和劳动力结构的调查,可以发现虽然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比例较高,但是大多数从事的是旅游区基本服务业(零售、清洁、交通工具出租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导游和旅行社等行业却少有人涉足,大多依靠从城市地区引进的有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
工作的技术含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利润的高低,而由于当地缺乏这些技术型管理人才,大部分利润落入了城市的管理机构手中。这是宁乡旅游业始终无法带动周边农村地区经济实现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五、建议措施
1.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可着重从以下三方面加以完善:(1)交通:加快县内旅游区环线公路的建设,推进县乡公路建设,并且优先旅游区所在的乡村道路建设;(2)住宿:政府选择性扶植、规范管理高质量“农家乐”,杜绝恶性竞争现象,实现合作共赢;(3)旅行社:对旅行社加强监督管理,建立服务到位、价格公道的旅行社。
2.提高管理水平,树立品牌理念
宁乡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禀赋,而在旅游市场上真正的比较优势来自于管理水平的提升和品牌形象的确立。目前,宁乡旅游区仍然处于旅游地生命周期中的发展期,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能力之所以较弱,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建立起内在的比较优势。
针对目前大部分乡村旅游区功能混合不清的问题,管理层可以先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进行市场细分,如观光游览、休闲度假等,再合理分区规划,建立起整合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的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同时,宁乡应该在“五养之乡”这一品牌形象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市场定位。一个“养”字,涵盖了游客在宁乡各地旅游的独特身心体验,也契合了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养生的心理特征。只要建立整体形象,规划设计、宣传包装、管理服务等环节的效率都会提高。
3.建立当地的人力资源培养机制
充分利用当地的劳动力资源发展旅游业,是就地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1)充分利用当地导游的优势,强化对本土导游的培训与教育,将导游的本土优势和专业素养结合起来,建设一支思想业务素质高的导游队伍;(2)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高校旅游专业学生返乡就业,改善当地劳动力结构和整体素质,从而使相应劳动力工作收入直接成为当地居民收入;(3)对当地从事旅游业的农民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并认可自身所在旅游区的市场定位,引导他们树立起正确的营销观念,提高他们在当地旅游业中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魏小安 刘赵平 张树民: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144—147.
[2]王良健:南岳风景名胜区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开发战略[J].社会科学家,2002,17(5):23—27.
篇3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旅游业的发展态势保持良好,下面结合表1分析我国旅游业近几年的发展现状。
表1 2009-2013年我国旅游业几大指标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网,部门数据,经各年旅游业统计公报整理得出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
(一)从入境总人数看
不论是入境总人数,还是港澳台同胞来内地旅游,总人数都有增加的趋势,虽然在2013年由某些原因来内地旅游的人数都比上一年减少,但是总的来说,有着逐年增加的趋势。
(二)国内旅游总人数在不断增加
其中农村居民旅游总人数较为稳定在10亿人次左右,主要是城镇居民的旅游总人数的增加。
(三)从星级饭店看
国内旅游星级饭店的总数在降低,但是其营业额在逐年增加。说明国家在规范整治星级酒店数量上有一定成效,星级饭店营业额的增加,有一部分也是随着旅游人数增加而带来的。
(四)从旅行社规模来看
目前我国的旅行社数量依然在保持着快速增长,一方面显示出我国旅游业发展态势火热,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各旅行社之间的竞争变得激烈。由此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旅行社规模的不断扩大,其整体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不仅加大政府规范管理难度,也让部分旅行社为了追求利益,开始打擦边球,引发社会矛盾。
(五)从旅游教育培训看
高等院校开设旅游专业教育先有增长的趋势,但目前又出现了下降的情况,表明,我国对旅游的教育正在趋于专业性,让那些旅游教育还比较弱的院校取消旅游这门课程,集中到旅游教育水平较高的院校。从在职的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总次数看,也在逐年增加,说明,不断加强在职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巩固专业知识、满足不同游客需求,让所有旅游业的从业人员,能为游客提高更加高品质的服务。
此外,中国旅游业为迎合国际发展潮流,也不断的在传统自然景观上创新,加入丰富的民俗文化,让游客参与其中。
二、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目前国内旅游业发展情况看,旅游业依然稳定保持着7%的年均增长率,以不可阻挡的趋势成为国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旅游业的发展更加趋于专业化,趋于成熟、理性阶段。相关主体的服务项目在不断的创新,更加到位更加专业。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旅游者需求多元化:目前不仅限于对纯自然景观的需求,更多的是转向更具有知识性、人文性、休闲娱乐性转变。旅游消费者分散化:去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年龄跨度增大,职业种类增多,连选择出游的时间也更加多样,游客会避免假日高峰,分散错峰出行。第二,旅游目的地选择个性化:由之前热衷于A级风景区转向可能不知名的小镇,体验独特的趣味。
正因为旅游业的较高增速,以及带来的较高的经济收入,使得有的地区也竞相打着旅游开发的旗号,大张旗鼓发展旅游业,甚至有的已经脱离了它自身实际情况,造成资源浪费,环境破坏。目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出现几点不利因素:
(一)部分旅游资源未做到科学开发,盲目追求利益,造成资源浪费;
(二)部分旅游区内交通不便利,不适合老年人、儿童的游览观光,景区内环保、电力、消防等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三)旅游专业人才匮乏,提供的专业导游服务水平有差异,前不久还出现云南女导游骂游客事件,凸显出具有多语种、高技能且能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导游人才匮乏;
(四)法律法规不健全,旅行社因数量众多,在激烈的同行竞争下,开始打价格战,进而影响到品牌形象。降价吸引更多的游客报他们旅行社,但是因为过低的跟团价格,减少了导游从旅行社获得的提成,从而影响到导游为游客只提供简单的服务,进而影响到广大游客的利益。
三、发展我国旅游业的几点对策
篇4
辽宁省辽阳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位于辽东半岛城市群的中部。作为国家重要的石化工业基地,辽阳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指导下致力发展地方主导产业的同时,为实现争创园林城市的目标,也在努力利用自身独特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致力这个绿色产业为辽阳的经济实现新的增长。
一、辽阳旅游资源概况
二千四百多年的历史留给辽阳丰富的自然风景资源和历史人文景观,目前,辽阳市共有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8处。
自然风景资源
辽阳市地处辽东低山丘陵与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自然地理形态多样,形成了以水域、山岳、植被、冷热泉等为优势特征的生态旅游资源体系。有太子河和其支流汤河,汤河水库和窝水库,首山、大黑山、鸡冠山、龙鼎山等具有代表性的山岳。
历史文化资源
辽阳古称襄平,曾是东北军事重镇。遗留的接官厅春秋遗址、姑嫂城四方城烽火台、明辽东长城段、东京城遗址等体现辽阳古城人民优秀的建造力。而埋于地下的棒台子、北园等地的东汉魏晋时期石室壁画墓群,其研究和观赏价值极高,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军事旅游资源
辽阳优越的交通区位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近现代战争痕迹也为辽阳留下许多军事旅游资源。主要有李兆麟故居、三道沟遗址和雷锋纪念馆。
民俗文化资源
辽阳鼓乐,结合了唐宋曲风结构,也具有北方民族音乐特色,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戏种辽阳地会、辽阳二人转、辽阳段氏逍遥功都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及其独特的民族习俗和特色饮食文化,也是一大旅游亮点。
二、辽阳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1、旅游业发展现状
辽阳旅游业起步较晚,经过近十多年的摸索取经,已成功建立了广佑寺、弓长岭滑雪场、龙峰山、冷热地公园、博物馆等多家A级别景区。相应的旅行社、星级饭店宾馆也逐步完善,已开发旅游商品纪念品30多个种类,“旅游诚信服务单位”、“旅游特色名店(商品)”等挂牌企业商店近42家;而弓长岭区更是凭借温泉资源先后获得辽宁旅游强县区、辽宁温泉旅游集聚区和中国温泉之城等荣誉称号。
2、发展存在的问题
①旅游产业发展时间短,市场还不成熟、知名度不高
辽阳旅游业发展尚不足二十年,旅游政策、景点建设和旅游服务还在探索前进中,离建立辽阳特色的旅游发展道路还有很长的时间。而周边沈阳、鞍山、本溪、锦州等周边大中城市旅游业的起步均早于辽阳,已经建立自身旅游品牌,各项旅游服务也趋于完善,对辽阳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助力,也带来很大的障碍,使辽阳在周边城市夹缝中艰难求生。
②旅游资源开发有限,景点含金量不高
辽阳市旅游资源众多,但分布零散,因考古技术、开发价值、操作资金等因素旅游资源开发有限,不能满足市场拓展的需求,而已开发的景区(点)如广佑寺、弓长岭温泉等单一的旅游内容也缺少较大的带动作用,急需挖掘东京城、核伙沟等特色突出的旅游资源的潜力,丰富辽阳旅游市场。
③旅游客源市场的开发力不足,客源结构有待调整
近年来辽阳市政府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游客总量有所增长,但客源仍是周边接壤城市居多,省内其他城市仍然对辽阳知之甚少。没有形成整体宣传营销机制,缺少宣传人才和市场开发人才,对市场的拓展力度有待加强。
④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薄弱
旅游业的繁荣离不开交通、市政等部门的支持。辽阳市旅游资源还需
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尤其弓长岭区温泉旅游项目陆续上马,旅游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市政管网扩大范围,拓宽了市区之间的交通要道,区内路网进一步完善。但其他有开发价值的景区(点)基础设施建设还未提上日程或处于开发初期,离辽阳旅游产业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同时已开放景区的旅游信息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公共厕所等标志标牌、休闲旅游设施等建设还有待提高。
三、辽阳旅游发展策略
1、服务大局,提升品牌,产业先导
切实树立大旅游的观念,紧紧围绕“四个一”的发展目标,积极服务于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于“三大战略举措”的推进,工业打造实力,旅游营造活力,注重旅游在优化城市环境、提升老工业基地城市品牌和城市品位等方面的作用,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强产业整合、业态融合,通过旅游业的综合带动效应,加快改造和提升传统服务业,逐步将旅游业打造成综合型产业、综合经济及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国民经济中的优势接续型支柱产业。
2、生态优先,文化铺底,山水突破
以保护自然山水资源、和谐发展和永续利用为前提,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发挥辽阳2400年的历史文化优势,以旅游业激活文化产业,以文化挖掘提升山水旅游魅力。在具体开发思路上,以文化为灵魂,以山水为引爆,山水与文化并重,通过山水展示文化,通过文化提升山水内涵,使生态山水资源成为辽阳历史文化的表现载体,通过自然山水开发启动旅游业发展,通过赋予文化内涵则使得辽阳市旅游吸引力更强、更有生命力。
3、资源整合,组团开发,产品配套
立足现有资源分布和开发格局,积极探索打破行政分割限制,以温泉、历史及宗教文化为品牌支撑,以健康运动休闲旅游为主打特色,站在参与更高区域旅游合作的层面上强化全市资源整合,创新空间发展思路,策划出具有支撑性的重大项目和核心卖点,促进旅游资源集群和组团开发,并配套发展养老养生、特色购物、农业旅游、乡村休闲、红色旅游等产品形式,打造融合商业、房地产业、农业、手工业、服装业等业态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产品和产业体系。
4、景区核心,城镇依托,统筹城乡
立足于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长期性努力,以景区为基础单元和载体,打造核心吸引物和重大支撑项目。本着“大城小镇、大(景)区小村”的联动开发思路,将旅游与城市化、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要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跳出景区来发展旅游,将旅游与城市化、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结合,强化打造一批旅游城镇、特色乡村等发展载体,依托景区做好龙头做大休闲,依托城市打造综合体做大旅游,培育乡村旅游服务于统筹大农村,不断拓展景区、城镇和乡村的发展素质,以旅游大产业的视野大力推进全市的城乡一体化进程。
5、区域分工,市场共享,错位发展
以构建无障碍旅游区为载体,发挥区域交通路网优势,进一步强化开放协作的理念,以重点景区为依托,以精品线路为纽带,通过城市差异、交通配置、产品配套、线路延伸和拓展服务来实现品牌带动和区域联动,大力推进跨行业、跨景区合作。依托沈阳经济区中心城市优势,积极推进建设“辽宁中部精品旅游联合体”、环沈阳“世博园”旅游线路,积极融入东北无障碍旅游经济协作区、环渤海无障碍旅游区,共同打造区域旅游目的地。
参考文献
篇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我国重要产业,旅游正在成为我国公民休闲生活的重要内容,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大数据的视野下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策思考。
二、现状分析
1、国内旅游是我国旅游收入增长的主导力量
我国的旅游收入主要来源于国内市场。2009年到2013年,我国的旅游收入一直稳步上升,2010年到2014年国内旅游收入增长138.57%,国际旅游增长仅24.22%。2014年国内旅游收入约是国际旅游收入的8.01倍,占旅游总收入的88.91%。国内旅游收入直接影响到我国旅游收入的“总盘子”。
2、城镇居民是国内旅游的主力军
1994年到2014年的十年间,国内游客数量和旅游花费金额同步大幅增长。(见图1)2010年以前农村居民游客数量一直略高于城镇居民游客数量,但在此之后,城镇居民游客数量激增,逆转并大幅超越农村居民游客数量。反观农村居民游客数量,增长势头趋缓。(见图1)城镇居民的消费金额高于农村居民,特别是2010年以后,城镇居民游客数量超越农村居民游客。
3、观光、休闲是农村居民旅游的主要需求
城镇居民旅游消费主要用于商务出差,占旅游总消费的33%。农村居民的旅游消费主要集中在观光旅游和度假休闲,其中观光旅游占21%、度假休闲娱乐旅游占16%,均高于城镇居民的这两项消费占比。农村居民对旅游的需求在明显增加。(见图2)
4、国际旅游收入“东强西弱”分化明显
西部是旅游资源的富集区,但还是落后于东部地区。沿海地区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明显高于内陆地区,排名第一的是东部地区的广东省特别是广东省。西北地区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明显偏低。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极差很大,广东省的国际旅游收入已经超过甘肃省的1700多倍。大部分省市对外旅游发展不足,仅有九省的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到了平均值之上,对外旅游发展还有很大空间。
5、外国入境游客数量增长正处在停滞状态
2010年以后,外国入境游客数量增长非常缓慢,甚至略有下降,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据中国旅游研究院、Visa公司《中国入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5》,2014年我国接待入境游客12849.83万人次,同比下降O.45%;接待入境过夜游客5562.20万人次,同比下降0.11%。而同期全球入境旅游总人数首次超过11亿人次,同比增长4.7%。
6、亚洲国家是外国入境游客的主要来源地
外国入境游客大多数来自于亚洲。2014年我国接待亚洲国家入境游客1633.13万人,占全部入境游客中的61.95%。其次是欧洲和北美洲分别占到了20.92%和10.47%。(表1)
7、外国入境游客旅游消费结构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
2012年和2013年际旅游(外汇)收入构成中可以看出,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民航和商品销售,2013年分别占25.96%和21.64%,这两项相比于2012年所占比例略有下降,住宿、餐饮、游览所占比例略有提高。这从一定程度说可以反映出我国的旅游行业正在做出一些改变,更加注重服务和景区游览,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见表2)
8、对外休闲旅游吸引力减弱
外国入镜游客事由大致可以分为会议/商务、观光休闲、探亲访友、服务员工和其他。2012年和2013年两年中,观光休闲和会议商务仍然是国外游客入境旅游的主要目的。应当关注的是,2013年我国接待的以休闲游览为目的外国游客数量不升反降,我们所提供的单纯观光型旅游模式,已不能完全符合外国游客的旅游需求,休闲旅游服务吸引力正在减弱。
9、我国国际旅游收支逆差全球最大
2013年我国国际旅游支出占世界的11%,与美国旗鼓相当,远高于德国、英国,排在全球前列。而我国国际旅游收入仅占4%,大幅低于美国的15%,与德国、英国大致相同。我国国内游客愿意选择出境游,但外国游客选择到我国旅游的少。出现的这种国际旅游收支逆差,被有些专家学者称为“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视作发展旅游业的负资产而提出了警告。
三、原因分析
造成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1、城乡旅游消费能力的现实差别
旅游的消费能力直接决定城乡居民的旅游差异。而旅游消费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收入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是造成农村居民旅游滞后于城镇居民旅游的主要因素。同时,我国的旅游市场主要针对的消费群体是城镇居民,缺乏针对于农村居民旅游产品的开发,加之宣传引导力度不够、农民生活观念的转变等也是导致农村居民旅游人数增长缓慢的原因。
2、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差距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西部发展相对较缓慢,没有足够资金支持旅游业的发展,直接导致了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落后于东部。截至2014年底,西北五省的铁路营业里程为16804.4公里,占全国总铁路营运里程的15.02%,公路里程584676公里,占全国总公里里程的13.1%。这与西北地区广阔的地域形成明显反差,也是旅游业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因素之一。加之西部地区在旅游服务设施、服务能力水平、营销能力水平等比较薄,制约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
3、理念和体制机制的相对滞后
我国旅游产品主要是观光型旅游,价格低廉和严重同质化是两个“刺眼”的标签。这些现象主要是由于我国搞旅游就是“坐地生财”这种理念,只顾一味加大投入、自顾自地开发景点,旅游市场分类不够精细,交通、餐饮、景点、购物、娱乐各赚各的钱没有形成持续吸引游客的产品和产业链条,一些地方对游客“雁过拔毛”缺乏诚信,营利模式没有创新,服务质量没有实质性提升。
四、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对我国旅游发展的一些趋势分析,笔者提出“三补一转”的对策建议,推进我国旅游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两大战略目标。
1、立足国内旅游市场开发,补齐农村居民旅游发展“短板”
推动旅游发展,拉动内需是关键。农村居民仍然是我国人口的大多数,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对东中西部12个省份2000多个农村居民家庭的入户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出游愿望强烈,有74%的农村居民愿意甚至非常愿意外出旅游。因此,要大力推进农村居民旅游发展。一是要切实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要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精准扶贫力度,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让广大农民具备旅游、享受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二是要有针对性地开发一些适合农民参与的旅游产品。农村居民需要的是观光式旅行,他们对于旅行过程中的食宿、交通工具要求较低,要尽可能降低旅行成本。三是要加强宣传引导。旅游是一种生活休闲方式,当农民不是一辈子都“面朝黄土背朝天”,要让旅游融入到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着力推进旅游协调发展,补齐西部地区旅游发展“短板”
篇6
旅游业;旅游经济;金融服务;相关性
近年来,随着福建省泰宁县对旅游业的持续投入,该县先后获得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十佳魅力名镇、国家5A级旅游区等15个国家级品牌,品牌效应日益凸显,旅游收入大幅增长,由2005年的5亿元增至2014年的16亿元,在全县第三产业中占据“半壁江山”。本文以泰宁县为例,就金融服务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性问题进行研究。
一、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总体情况
旅游业作为泰宁县的主导产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金融支持对旅游业的良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泰宁县加大旅游产品创新力度,完善旅游金融服务,累计向旅游业投放信贷资金63亿元,为旅游兴县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积极配套资金推进重点文化产业建设。针对泰宁县旅游开发、保护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当地银行机构向福建金泰旅游有限公司、泰宁县古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分别贷款2亿元和3000万元。当地政府以财政资金作为还款来源,以泰宁古城旅游开发公司为承贷主体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2亿元,建设古城剧场、“慈航宗教文化园”和“邹氏公祠”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
(二)创新旅游信贷产品,加大旅游信贷投入1.“助旅宝”贷款助力旅游产业发展。结合泰宁县旅游业发展现状,中国人民银行泰宁县支行(下称“泰宁人行”)在多次对金融机构和涉旅企业调查走访的基础上,协助金融机构推出针对该县享受年终返利的旅行社或旅行社主要负责人的“助旅宝”信贷产品,以拓宽旅游业融资渠道。2.推出游船抵押贷款,提升旅游层次。为进一步体现泰宁旅游业特点,有效解决游船升级改造资金难题,展现旅游新形象,该县创新游船抵押贷款信贷模式。当地有游船贷款需求的客户可根据游船改造资金需求状况,用现有的游船做抵押,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金融机构则根据游船的评估情况发放信贷资金,至今累计发放游船抵押贷款4400余万元,使泰宁县大金湖航运公司80余艘游船在短短10年内实现从木板船到铁壳船再到游轮的飞跃,有效满足了游客需求。3.推行未来收益权抵押贷款,为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注入活力。未来收益权抵押贷款是以门票收入等未来收益为质押的信贷模式,为促进该业务的广泛推广,泰宁人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出台《泰宁县旅游企业未来收益权抵押贷款实施意见》。自2002年该业务推出以来,当地旅游企业累计获得金融机构信贷资金11余亿元。在银行信贷资金的有效支持下,当地旅游业发展驶入快车道。4.依托政府担保平台,打造旅游产业链。旅游业涉及面广、产业链长,近年来,泰宁旅游业的崛起对家庭农场、生态庄园等新型经营主体起到积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泰宁人行先后出台《泰宁县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实施意见》《加大信贷投入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实施意见》等文件,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现状提出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具体措施,积极推动、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在人民银行的引导下,泰宁晋农商大金湖村镇银行出台《新型家庭农场农场乐贷款管理办法》,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配置信贷资源。以泰宁县瑶坪生态家庭农场为例,该农场主要种植提子、樱桃、桑椹等水果用于观光采摘。村镇银行借助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担保功能,向其发放信贷资金50万元,支持农场扩大规模。在金融机构的扶持下,农场年接待人数从2013年的2万余人次增加至2015年的2.5万余人次,营业额也由2013年的将近200万元提升至2015年的260余万元,并被列入旅游观光景点。
(三)丰富金融服务方式,提升旅游服务水平1.推进金融电子化,建设刷卡无障碍旅游区。从2006年开始,泰宁县联合福建省银联全面推进POS机、ATM机业务及网上银行业务,加快刷卡无障碍旅游区建设步伐。截至目前,全县三星级以上宾馆及90%以上的商户、加油站、超市均安装了POS机。火车站、状元街、景区售票处等游客活动集中区域POS机、ATM机投放力度加大,旅游区内“吃、住、行、游、购、娱”刷卡消费无障碍的目标已基本实现。2.加大旅游电子服务支持力度,开启“智慧旅游”新模式。为进一步推进旅游产业升级,适应“互联网+”的时代,同时保证游客享受高效、便捷的服务,在泰宁人行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农行泰宁县支行与县旅游管理委员会签订10亿元的授信战略合作协议,向当地旅游产业提供授信融资、电子银行、现金管理等服务。泰宁县大力推进世界地质公园升级改造,加快开发旅游O2O平台、景区GIS地理信息系统、电子门禁系统、电子票务系统、安全管理预警系统等智慧旅游项目,持续完善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短信通、转账电话等电子银行服务及B2B、B2C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丰富门票销售支付方式,实现通过移动支付、POS机刷卡等多种方式销售景区门票;建立多元化电子支付平台。目前在全县景点购买门票实现了POS机刷卡全覆盖,景区GIS地理信息系统、电子门禁系统正在稳步开发中。随着信贷资金的持续投入和金融服务的不断完善,泰宁县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收入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且辐射带动效应明显,家庭旅馆、饭店、餐馆生意火爆,部分农户依托旅游产业发展走上致富道路。2005~2014年,全县旅游信贷投入从2亿元增至6亿元,旅游收入由5亿元增至16亿元,10年间增幅高达220%。在旅游业强劲发展的带动下,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度也由2005年的30%提升为2014年的40%。在信贷资金的大力支持下,目前全县共有四星级以上宾馆3家,三星级宾馆7家及众多符合行业规范的家庭旅馆。全县旅游及其相关行业从业人员超过4万人,人均年收入达4万余元。
二、金融服务与旅游经济发展相关性实证分析
近年来,泰宁县通过加强金融对旅游业的支持,不仅有效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增长。为探索金融服务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性,本文采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进行分析。
(一)指标及数据来源。本文分析指标包括信贷指标(x)及旅游收入指标(y),x以旅游行业信贷投入GDP与的比值来表示,y以旅游总收入增长率来表示。数据来源于泰宁县统计局、当地金融机构及相关部门。
(二)检验方法。在进行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时,必须进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否则容易产生伪回归。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对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方程中γ、a、δ、β均为常数,ut为方程的随机误差,p为保证ut为白噪声的最小值。假设条件均为存在一个单位根,平稳性检验从方程3开始检验,当检验到一个单位根时停止检验。只要有一个方程拒绝零假设,就可称该时间序列为平稳序列。Johansen协整检验是一种在系统下,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检验多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本文选取的两个变量如果都是单整变量,并且单整阶数相同时,就有可能存在协整方程。在协整的情况下,表明两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进而说明金融投入与GDP有长期均衡的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可以对具有长期均衡关系的变量进行因果关系的确认。在因果关系检验中,如果通过x和y过去的值共同来预测y的值,比单独用y的值来预测更具准确性,则表明x和y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
(三)实证分析1.平稳性检验。由表1可以发现,在5%的置信水平下,变量x和y均非平稳,但其一阶差分序列d(x)、d(y)是平稳的,表明变量x和y存在一阶单整。2.协整检验。表2表明,旅游收入与信贷投入存在协整关系。标准化后的协整关系为y=2.0549x,由此可知信贷投入与旅游收入呈现正相关关系。为了说明加强信贷投入有利于旅游收入增加,而不是反向的关系,还需进行因果关系检验。3.因果关系检验。表3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旅游信贷投入是旅游收入增长的原因,而旅游收入增长对旅游信贷投入的影响不显著。
三、制约金融服务旅游经济的因素分析
(一)有限的财政收入制约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泰宁县是农业县,经济基础薄弱,地方财政收入较少。2014年全县财政收入2.933亿元,而当年地方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达1.6亿余元;另一方面,旅游辐射带动工业经济发展能动不足,新开工企业少、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工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旅游经济发展受到资金瓶径的制约。
(二)旅游综合金融服务亟待加强。泰宁县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现状看,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品种较少,主要是传统的存贷款、结算、汇兑等,且在旅游景区银行网点稀少,给游客办理业务带来不便。银行卡使用在大型宾馆、饭店、商场等较为常见,真正服务景区的用卡环境还有待提升。近年来兴起的“智慧旅游”在泰宁县推广进程缓慢,仍处于初级阶段,景区电子商务业务拓展力度有待加大,金融机构与旅游业间系统化产品对接体系不够完善。
(三)涉贷主体自身特点弱化了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一是授信主体自身的缺陷。由于大部分涉旅企业为中小企业,公司治理机制不够完善,部分企业经营发展水平偏低,抗风险能力弱,信用等级达不到信贷准入的基本要求,获得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存在一定难度。除少数几家旅游企业被评为A级以上企业外,大部分涉旅企业仍难以通过正常渠道从金融机构获得信贷资金支持。二是旅游项目开发需要大量资金,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且行业本身易受季节、自然灾害、经营管理等风险影响,现金流不稳定,制约了银行信贷资金介入的积极性。三是缺乏有效抵押物。旅游文化企业往往只有承包经营权,自有资本少,实物资产占比低,经营主体无自有产权,抵质押物不足。
(四)金融生态环境欠佳。近年来,受经济持续下行等多重因素影响,泰宁县整体金融环境欠佳,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风险持续暴露。2015年10月末,全县不良贷款率高达9.09%,部分涉旅企业信贷风险频发。2013年以来几家规模稍大的涉旅企业就形成不良贷款近1亿元,金融机构出于资金安全考虑,对此类贷款持审慎态度。
四、完善金融服务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一)构建立体、长效的金融支持体制。一要力争获得国家政策性银行扶持。要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的沟通协调,推荐发展潜力大、前景好的项目,吸引政策性银行支持县域旅游开发与基础设施建设,争取景点开发列入其贷款规划。二要提升金融机构综合服务水平。县域金融机构尤其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要立足当地实际,结合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规划,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进一步加大对投资需求大、综合效益好且具有示范作用的旅游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快“智慧旅游”的推广步伐,通过大力宣传、推广非现金支付结算方式,加大POS机的推广力度和ATM机的投放,推动景区实现金融电子化,扩大旅游影响力。三要积极吸收民间资金,建立利益共享的分配机制,激活民间投资热情。如,以地方财政为保障,由地方政府全额控股公司设立旅游发展投资基金,通过一定回报方式,吸引民间资本、个人、企业投资,吸纳民间资本参与旅游基础设施以及旅游企业建设。
(二)创新和丰富旅游信贷方式。金融部门必须结合当地旅游业发展现状,集思广益,不断创新,推出多种适合旅游业发展的信贷品种。一要继续推广未来收益权抵押贷款、游船抵押贷款、农村住房抵押贷款等原有的信贷创新模式,拓宽金融服务受益面,促进旅游转型升级。二要结合地方旅游发展特点,有效增加信贷投入。通过银团贷款、联合贷款等方式,重点解决重点建设项目大宗信贷需求,加强与旅游主管部门的沟通协作,尝试办理旅游保证金抵押贷款,改善旅游企业、旅行社基础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水平。三要加强对旅游产业链薄弱环节的扶持。结合旅游商品和娱乐消费特色,在旅游产品开发和娱乐消费场所建设方面加大投入,完善旅游产业链。
(三)推动金融资源和旅游资源对接。政府部门要因地制宜,出台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运用财政资金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旅游层次,展示旅游新风貌。进一步加强政银企协作,充分发挥政府在银企之间的桥梁作用,主动为项目找资金、为资金找项目。促使金融机构围绕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重点加大信贷投入,实现金融资产的最佳配置;同时建立有效的信贷投入激励机制,通过提供优惠政策等方式调动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积极性。
(四)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一要完善社会担保体系,实行政、银、企相互协作,充分发挥担保公司的融资中介作用,推动旅游及相关行业信贷有效增长,促进县域经济的良性发展。二要加强征信宣传与教育工作,通过采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符合经济发展特点的征信宣传工作,改善社会信用环境。三要发挥征信对信贷的推动作用。结合信用村、户创建工作的开展,不断拓展信用评级制度的覆盖面,逐步实现信用镇、县评定;依托征信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信用记录好、有效益的企业、个人的信贷投入,有效提高全社会的信用守法意识。
参考文献:
[1]李孝辉.张家界旅游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2]李彪.泰宁县金融支持旅游及旅游文化产业实证及思考[Z].
篇7
1.研究背景及意义
旅游业是建立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的产业,它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和整合自然资源,还能带动交通、餐饮、娱乐、文化、农业、工业、建筑、林业等多种产业的共同发展。兴城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旅游业是兴城市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为兴城市制定合理的旅游业发展战略能够加快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带动关联产业的协同发展,从整体上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2.文献综述
2.1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旅游业从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国内学者针对中国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许多研究:
齐兴田指出,我国旅游市场由于受国家的高度保护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旅游基础设施落后,配套设施不健全,服务质量差,旅游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市场竞争,旅游产品质量不高等问题[1]。薛改飞指出我国旅游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方面:旅游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缺乏市场竞争机制;旅游设施不配套;服务质量差;国内热点旅游区污染破坏严重[2]的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旅游业面临包括五个方面的主要问题:第一,旅游资源利用开发不合理。第二,旅游基础设施不健全。第三,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第四,旅游市场的竞争机制不明确,旅游产品开发不彻底。第五,旅游人才缺乏。
2.2 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对策分析
王关义等认为需要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加快旅游资源与旅游产品的科技创新;加快旅游企业改革步伐,坚持“政府主导型”的旅游发展方向;加强行业管理;加强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齐兴田提出加快发展旅行社,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设备,完善与旅游服务相关联的各项配套设施;建立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宏观管理,全面提高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建立有关法规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加强旅游学科理论建设,重视相关人员的培训。[3]
国内学者针对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集中几点:第一,政府加强主导,第二,完善旅游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三,建立竞争市场机制,第四,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第五,加强旅游业管理,发展多样化的旅游产品。[4]
二、兴城旅游业发展现状研究
2001年以来,兴城市经济稳定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总体经济较快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但还未达到最优。
兴城市GDP较快速增长,由2001年的33.40亿元到2012年128.07亿元,约是2001年的3.83倍。就兴城市的经济结构来看,第一、第二产业占总体GDP的比重逐年变化较大,而第三产业相对较为平稳。
其次,旅游业收入逐年有所提升,但是占全市收入总量的比例有下降的趋势。
通过2004-2012年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兴城市旅游收入逐年增加,从2004年的6.8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25亿元。考虑兴城旅游业收入占全市GDP比重,2004年到2012年期间相对平稳,但有所波动。可见旅游业虽然对GDP贡献很大,但还没有发挥其支柱的地位。
三、兴城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1.存在问题
兴城的旅游资源数量多,种类齐全,却没有取得较大的经济收益,其中的原因不仅在于兴城的城市影响力,也存在许多发展战略、发展模式方面的诸多问题。
首先,旅游业规模不高。兴城的旅游业发展还停留在较小的规模上,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旅游项目群。表现在:旅游景点比较分散,没能将一系列景点在旅游线路上串联起来;旅游景点受季节性影响较大,淡季时市场相对冷清,设施、人员闲置。如兴城海滨旅游区和岛,主要在夏季旅客较多,过了这个季节游人稀少,旅游收入降低。
其次,关联产业发展不协调。兴城的消费类旅游项目较少,纪念品的开发不够,旅游带来的住宿、餐饮、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进而旅游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不强。
最后,旅游管理体制不完善。旅游业在服务质量、管理水平、从业人员素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缺乏合理的旅游管理体制,缺乏专业人才对旅游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宣传、包装,使得旅游业的发展僵化、缺乏创新机制和竞争机制。
2.原因分析
2.1 思想认识滞后
思想认识滞后主要表现政府认识不足和市民意识不足。政府对旅游业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政府在旅游业的基础设施投资不足,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2.2 宣传力度不够
鉴于兴城的城市影响力不如沈阳、大连等城市,因而扩大宣传力度是必须的。可以充分的利用互联网传播信息的优势,对兴城的旅游资源做好宣传,让全国甚至全世界都对兴城的旅游有所了解。
2.3 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
首先,兴城旅游资源的开发只是局限于开发一系列景点,忽视了景点的连贯性,没有能将不同景点构建成统一的整体旅游项目。此外,景点的配套设施投资不足,如缺乏全面系统的旅游内容的介绍等。
其次,兴城市内的很多旅游资源的转化效率较低。例如兴城共有50处古遗迹,但目前开发仅10余处。
最后,忽视宏观整体效应。旅游景点的开发应该注意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城市建设等很多方面,不应该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旅游业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4 旅游业管理不到位
政府对旅游业的管理不到位,表现在景区乱收费,服务人员服务质量低下等。法律对旅游业的规范不健全。表现在旅游市场行为不规范,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等。
四、发展兴城旅游业的对策分析
1.政府提高对旅游业的重视程度
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发展的巨大潜力,尤其是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具有联动作用。地方政府应该高度重视旅游业,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地方旅游资源的优越性。
政府需要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政府应该广泛吸收社会对于兴城旅游计划方案的构思,制定旅游资源开发计划并配合足够的财政投入。此外,改善旅游基础设施,提高旅游景区的交通便捷度,吸引更过游客旅游参观。
2.广泛利用多种媒体加大旅游业的宣传力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是方便快捷经济适用的传播媒介,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对旅游景点、旅游方式、费用等向全国各个省市广泛宣传。做好互联网宣传工作是旅游业走向繁荣的最基本的条件。
3.多渠道开发利用旅游资源
第一,借助周边热点旅游区,进行区域联动
无论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还是从社会历史、民族风情等方面来看,兴城市都具有与周边城市加强旅游区域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加强与周边城市旅游合作,可以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开拓客源市场,改变兴城以接待省内和周边短程游客为主的客源结构。
第二,以中心旅游区为起点,向周边扩散。
兴城旅游景点的特点仅仅局限于某一点,缺乏“以点连线”的旅游开发方案。项目可以设计中心旅游区和农村旅游景点的结合,这样不仅中心旅游区获得旅游收益,还带动了周边旅游景点的发展。
3.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
第一,加强旅游业的监督机制,强化对旅游的管理以及对旅游管理者的监督,严格控制旅行社的行政审批权利。
第二,加强旅游业的法制建设,深入贯彻国家和地方关于旅游法律法规,严格培训旅游执法人员,规范依法行政行为,加大执法力度,保证各项工作都严格落实。
第三,加强旅游安全服务交易,保证旅游市场良好安全的环境,不出现旅游产品质量、可疑人员等安全隐患。
五、结论
本文分析研究了兴城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存在的问题。据此,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一系列兴城旅游业的发展对策。
兴城市具有很大的发展旅游业的潜力,如果不能充分开发利用其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全市经济产出的增长速度将受到局限。就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趋势来看,旅游业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必须紧紧抓住时机,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兴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作者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齐兴田.目前我国旅游业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学学报,2004,(5):45-46.
篇8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已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一个亮点,涌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农业观光旅游对促进旅游业和农业的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安徽省广德县历史悠久,名胜众多,气候宜人,素有“七善之城”之美誉。其青山绿水、奇石怪洞和历史古迹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十分契合现代旅游者的多样性需求,奠定了广德旅游发展的良好基础。一次创业使广德开发了一批观光旅游产品,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一批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随着休闲旅游时代的到来、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等诸多机遇,广德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机遇,强力调整产业结构,将休闲旅游业确定为广德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进行农业休闲旅游二次大创业,通过承接长三角经济圈旅游产业转移,给广德带来众多旅游客源,实现广德休闲旅游的发展与腾飞。
1 广德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广德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机遇,依托良好的休闲资源优势,加强对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满足城市人们对乡村田园风光和宁静生活回归的需求,培育了一批以“休闲度假、观光游乐、采摘垂钓、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为主要内容,在经营上则表现为产、供、销、服务等产业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截至目前,广德旅游景区中自然风景名胜主要有:国家首批4A级旅游区——太极洞,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天然溶洞;富有浓郁祠山文化的横山国家森林公园;风景秀丽的卢湖竹海;桃姑迷宫(天然溶洞)、古朴的天寿寺塔、雄伟壮观的鼓角楼、四合乡灵山大侠谷、响水滩瀑布、柏垫镇茅田山风光等。全县休闲农业观光景点210多家,规模以上有80家,农业观光园20家,旅游商品生产企业22家。全县年接待游客180万人次,其澳台、国外有1万人次,从事“农家乐”经营的农民已达10 210人,实现总收入8.2亿元。近年来,广德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发展迅猛,先后被国家和省授予“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县”、“旅游经济强县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县推荐单位”。2011年获得全国“中部百强县”、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十强县”、全省绿色食品十强县,全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
2 发展优势
2.1 区位优势
广德素有“三省通衢”之美誉,位于苏、浙、皖3省8县交界处,东临“杭嘉湖”,北倚“苏锡常”,是安徽经济东向接轨长三角的门户。广德交通便利,基本形成了便捷快速的交通网络。
2.2 资源优势
广德青山秀水,气候宜人,生态优越,植物覆盖率高,荣获中国竹子之乡、中国板栗之乡称号。景点众多,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太极洞和横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水利风景区卢湖、万顷碧波的大竹海、源远流长的祠山文化以及乡风浓郁的“农家乐”等,独具特色的风景风情吸引着四海宾朋。
2.3 政策优势
一是旅游业被确定为广德县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广德县促进旅游业发展优惠政策》等政策性文件,“合力兴旅”的社会氛围已开始形成。二是安徽省“东向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广德旅游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3 发展目标
以太极洞、卢湖和祠山文化为核心,茅田山为新亮点,以山水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文化生态旅游为三大产品体系的广德旅游目的地建设,加速广德旅游由观光旅游向观光、休闲度假旅游转型,由过境旅游发展为目的地旅游;把广德县打造成旅游形象鲜明、综合效益明显的全国旅游强县,成为国内有影响的绿色休闲度假和会议旅游目的地[3-4]。
4 广德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旅游企业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广德县旅游企业市场竞争力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旅游饭店档次不高,没有国际著名品牌饭店。饭店结构不均衡,中高档饭店偏少,与旅游发展的要求有差距。二是旅行社整体规模较小,实力较弱,缺少大型旅行社落户,尚未形成良好的旅游中介机制。三是整体旅游服务水平不高,大多数旅游企业和旅游接待人员缺少与国际接轨的服务意识和职业技能。
4.2 旅游景点分散,县域内旅游通达性较差
广德县地域广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分布在各个乡镇,从县城到各旅游景点,以及各旅游景点之间,基本没有供游客观光使用的公共旅游交通工具,以自驾游、团体游为主。
5 广德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措施
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主动承接环太湖旅游圈辐射,以文化+景区+产品的大思路,发展大旅游,把旅游业培育和发展成为广德社会经济的支柱产业。
5.1 努力打造精品名牌
提升品牌质量,在做优做精的基础上,培育若干具有知识产权、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旅游品牌,形成旅游整体竞争优势。
5.2 致力提升文化内涵
旅游是文化型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为了提升文化内涵,主要采取以下2个方面措施:一是重点突出祠山文化、太极文化和竹乡文化,通过对这些优势文化的时尚化、产品化、市场化重组,提升广德旅游的本体价值和附加价值。二是通过全面的形象设计,树立广德旅游业鲜明的个性形象,提升旅游的品位和内涵。
5.3 整合资源,联动发展
一是以整合整个城市资源为抓手,推动旅游与农业、工业、交通、商业等相关行业的联动发展;二是和广德周边地区旅游联动发展。建立与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机制,共同开发旅游市场、旅游线路对接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区域旅游合作格局;三是积极参与长三角无障碍旅游区的建设,在长三角旅游开发与联合的大格局内,实现自身的高速发展[1-2]。
6 参考文献
[1] 陶海滨.全力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强市[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2(6):53-55.
篇9
1产业现状
1.1独特的气候和地理优势
东兴市属东南亚热带季风性海洋气候区,气候宜人,年均温度22.4℃,年平均降雨量为2800毫米,全年无霜冻,年温差小,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是发展休闲农业的良好基础。东兴是连接中越两国跨界旅游的最佳区域,地处沿海、沿边的优越区位,旅游特色鲜明。
1.2特色边海旅游
以边海特色为依托,打造乡村农业休闲观光游。东兴海洋、山水生态资源丰富,有金滩、红树林、红石谷等美丽风光。沿边又沿海,山水相依,为发展特色乡村旅游业提供独特的资源优势。旅游景点独具民族特色,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有4A级的防城港市东兴市京岛风景名胜区和东兴市屏峰雨林景区,还有北仑河口红树林生态区、竹山村(陆地边界线的起点)古榕部落度假村、巫头村万鹤山湿地公园、七彩贝丘湾渔家乐、海迎门度假村、百果香原生态山庄等边海特色旅游产品,打造边海特色乡村旅游带。
1.3特色文化资源
东兴市是“中国长寿之乡”之一,是我国唯一的京族聚居地,京族传统民间文艺丰富多彩,有京族哈节、独弦琴、竹杆舞、天灯舞等,有歌圩、社坛庙会、出海迎神、踩高跷捞虾、拉大网等民俗。
1.4特色农业发展壮大
创建了“一村一品”产业格局,做大做强对虾养殖、红姑娘红薯、中药材、林下经济等产业。目前,东兴市对虾养殖面积4.3万亩,红薯1.8万亩,林下特色种养殖业21家,林下种植主要种植基地12个,约5000亩。争创富硒产品,创建富硒基地2个共1000亩。各项农业产业的蓬勃发展,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5存在问题
1)旅游点分散、缺少规划,整合不够,整个东兴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区域布局呈现出点多面广的特点,地域布较为分散,区域特色不明显,主题不鲜明,集聚效应较差。边海旅游、红色文化、京族文化、长寿文化等一些特色旅游资源的优势还没有实现有效整合,未能很好地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经济优势。2)缺乏旅游品牌东兴市乡村旅游正处于发展阶段尚没有形成自身独有的品牌效应,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形象较为模糊,缺乏跻身具有一定水准的旅游精品名牌,因此东兴市虽有着与北海银滩相媲美的金滩,有作为国家地理标志的北仑河,有着风情异域的京族三岛等,但是,国内外游客对东兴市的特色旅游资源却知之甚少。3)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有待提高目前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经营主体有当地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外地老板等,大部分从业人员没接受过培训,因此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业务水平、服务水平是很有必要。4)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综合接待能力不高一些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未完善,旅游综合接待能力跟不上,旅游配套功能不强。如屏峰雨林为AAAA级景区,接待项目单一,景区内设备陈旧,导览标识不全,游览步道受损,管理疲软,给游览造成了一定影响。
2发展对策
1)做好规划、实践和指导在东兴市旅游业“十三五”规划的框架下,制定东兴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十三五”规划。重点调整旅游产业发展定位,从产品策划、运营模式、品牌形象和战略营销方面合理规划,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线路图,积极创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试验区,构建东兴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度假旅游新格局[3]。2)加大宣传,提升景点魅力通过邀请高规格电视、报纸、网络等多元化媒体平台宣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亮点,引起各方热烈反响,初步树立了品牌和形象。以举办节庆活动、节假休闲为载体,采用会展促销、节庆促销、联合促销、网上促销等方式,大力宣传推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拓展客源市场,扩大旅游的市场份额。提高景点知名度。3)努力挖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文化资源。深入挖掘京族文化和长寿文化,规划建设京族文化旅游区、田园风光观赏园、采摘园。打造特色京族和长寿农产品,生产出一批满足不同消费层次游客需求的旅游商品,并在产品包装上下功夫。4)健全政策支撑体系。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扶持,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发中在建设用水用电、基础设施、品牌打造、规划指导等方面创造良好的环境。5)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组织制定涉及管理规范、服务标准、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相关标准和操作规范,规范休闲农业管理。加强对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提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进一步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农业休闲环境。6)加快推进农村改革争取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出台相关鼓励农村土地流转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文件,引导和鼓励促进耕地向农业企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集中,力争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建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参考文献
篇10
从2000年开始,毗邻周祖陵的几户村民利用自家的院落窑洞,以简单的农家特色饭菜办起了“农家乐”小院,周祖陵游客的吃饭休息问题得到了解决。2006年,在庆城镇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该村依托地处城郊和紧靠周祖陵风景区的区位优势,积极兴建了周祖农耕文化饮食一条街,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几年来手工臊子面、土暖锅、炖土鸡、炒土鸡蛋等清淡素雅、风味独特的乡村小馔已成为周祖陵“农家乐”的品牌。游客们在体验“住农家院、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学农家艺、享农家乐”的过程中放松身心,其乐融融。截止目前,周祖陵景区的“农家乐”已发展为13家,直接从事“农家乐”的农民已达150人,经营床位100多张,年收入达50多万元,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特色产业。
2存在的问题
由于强烈的致富愿望,广大农民对发展“农家乐”旅游认识超前,并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许多农民主动开办家庭“农家乐”。但是,由于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周祖陵“农家乐”还存在着旅游资源整合不够,产品同质化的现象比较突出,从业人员的素质偏低,“农家乐”建筑和周围环境不相协调,卫生条件较差,设施简陋,可供游客购买的商品比较少等许多问题。另外,特色不突出,参与性、体验性的活动还不多等诸多问题,影响和制约着周祖陵“农家乐”的健康快速发展。
2.1经营理念上,业主只重视特色,忽视了人居环境、服务水平的重要性部分业主在利用农家小院、治理美化环境、人员培训和服务质量上投入较少,在“农家乐”旅游开发建设上脱离了朴素、自然、协调的基本原则,使整个“农家乐”设施失去了原有农家生活的优势,严重地制约了“农家乐”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2旅游产品质量低,类型单一,低层次重复开发“农家乐”旅游配套设施不全,卫生状况较差。一些农家接待点厨房设备简陋,基本消毒设施缺乏;没有水厕,排污排水通道不畅;生食熟食混放,从业人员也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等,整体卫生状况不容乐观。此外,“农家乐”仍停留在单纯的餐饮服务上,对于挖掘民俗和利用农家生活开展的参与性项目还很少。
2.3安全缺乏保障在用电方面,由于开办“农家乐”旅游,导致农户家用电器增多,负荷加重,而一些农村电线电路长期得不到改造和检修,极易漏电走火;部分“农家乐”接待点房前屋后堆满各种杂物,消防设施缺乏,存在着极大的火灾隐患。农家接待点对如何保障游客生命财产安全尚无必要的制度和规范。
2.4规划布局不够合理“农家乐”旅游的规划设计布局由于得到乡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总体情况良好,但由于“农家乐”旅游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等特点,很多规范管理是一种事后管理,事前较难控制,造成一些“农家乐”旅游在规划布局上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乱建设、乱开发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2.5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农家乐”的业主大多环保意识淡漠,将大量残羹剩汤、纸袋酒瓶等生活垃圾随意到处倾倒。因此如何把脏、乱、差隔绝于农家乐之外,帮助“农家乐”走上健康环保的发展之路,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6“农家乐”的内涵挖掘不够深入周祖陵“农家乐”季节性较强,游客基本都集中在每年4~10月份,其他时间较少,主要原因是没有一年四季都有可玩赏的风景和可参与的节目。二是对周祖农耕文化、歧伯中医药文化、独特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黄土风情等旅游资源的培育开发不够。
3规范的措施
为了促进庆城县“农家乐”旅游这个新兴事业更加快速、健康地发展,根据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困难、问题,提出以下措施:
3.1理顺“农家乐”旅游的管理体制尽快理顺农业旅游的管理体制,这是全面激活“农家乐”旅游发展的关键。从“农家乐”旅游现状来看,“农家乐”旅游一般为农民自发开发建设,对“农家乐”的审批立项和规划建设,旅游部门基本上没法插手,不能对“农家乐”旅游进行很好的行业管理和对外宣传。因此,建议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从旅游规划指导和规范管理方面参与备案审批,以真正形成行业对口管理,推动全县城郊乡村“农家乐”旅游的管理工作。
3.2广开财路,加大资金投入当前“农家乐”旅游开发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主要还是农民自发投入,经济实力普遍较差。因此,要广开资金投入门路,加大旅游投融资体制的改革力度,实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要政府投入、群众投入、社会投入相结合,以不断加大市场开发力度,解决农业旅游发展面临的突出难题。同时,政府应针对“农家乐”这一现象专门出台真正具有操作性的优惠政策,扶持其快速发展。
3.3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农村旅游管理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缺乏高水平专业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管理比较粗放、涣散,接待水平较低,这样继续下去势必会严重影响农业旅游的发展。各地要重视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管理队伍与从业队伍,可采取集中培训和“走出去”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相结合等多种办法和方式,不断增强从业人员素质,提高管理水平,并注意精心培育当地最佳窗口形象,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全面的提高。
篇11
在政府的宏观指导和国内旅游市场需求的推动下,我国的乡村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这不仅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供给体系,而且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进一步整合我国旅游资源,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乡村旅游起源于西方,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含义。我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于90年代中后期,乡村旅游的含义是指以乡村为背景,以农村自然景观环境、人文遗迹、民俗文化风情、农业生产、农家生活场景以及农村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为消费者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
二、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1.发展模式呈多元化。江夏区历史悠久,地域广阔,素有“楚天首县”之美誉。该区地处江汉平原向鄂南丘陵过渡地段,境内有大小山体118座,大小湖泊136处,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目前已形成以农家乐、田园农业、休闲度假、特色产业园区为代表的发展模式,如青龙山农家乐果园、鑫农湖休闲观光农业园、苗木花卉产业等。截止2011年底,江夏建成的农家乐、农业休闲景点就近150处,2011年接待游客达200万人次,发展模式的多元化很好地适应了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已成为促进江夏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的重要产业。交通畅达增强了乡村旅游景区可进入性,为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这里不仅有京广铁路、京广高速铁路、武广高速铁路和107国道,还有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此外“武汉・中国光谷”规划区域大部分也在区境内,这种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为江夏区发展乡村旅游业在规模、深度和广度上带来契机。
2.农家乐旅游发展模式快速。农家乐旅游模式是新兴的旅游休闲形式,也是目前中国现阶段乡村旅游的基本形式,它是以农户家居和农、林、牧、渔及园艺等农村资源为载体,向城市现代人提供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2010年7月国务院出台的《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中就指出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江夏区物产人文资源丰富,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农家乐型乡村旅游项目,如梁子湖农家乐、吃里香农家乐、江南农家乐、锦苑农家休闲中心、青龙山农家乐果园等。梁子湖农家乐所在的梁子湖地区是湖北省第二大淡水湖,清新的水质和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成为城市居民享受田园风光,减轻工作和生活压力的理想去处,而青龙山农家乐果园则是以果品采摘为主的综合性观光农园,游客在这里可以采摘到各种时令的水果,体验农活。
3.合理开发旅游景区。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上,江夏区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与开发旅游景区。在2006年《江夏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中就确立了全区“一舰三湖三山”的旅游发展定位,其中“一舰”是指中山舰,“三湖”是指梁子湖、鲁湖和汤逊湖,“三山”是指龙虎山、青龙山和天子山。编制完成的总体规划对整合江夏区旅游资源,做好生态旅游和文化休闲旅游提供了政策保障,同年7月出台的《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则更进一步明确了全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为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江夏区还特别推出了“一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包含了代表江夏区特色的三大旅游区,即中山舰旅游区、龙泉山风景区、梁子湖风景区。精品旅游线路是将历史文化旅游、绿色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结合起来,充分展示了江夏区独特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打造江夏区休闲旅游品牌。在挖掘区域特色方面,江夏区还连续举办了三届柑橘旅游文化节,这种寓农业生产于休闲旅游之中的乡村旅游,不仅促进了江夏区旅游业的发展,还大力宣传了江夏柑橘品牌,为当地农民带来可观的直接收入。
4.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环境建设,为构筑便捷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江夏区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对道路进行了硬化、黑化和绿化改造工程,目前全区的公路密度位居省市前列。同时江夏区还按国家标准设置和完善了各景点的旅游景区道路指示牌,加快环山、环湖、环路、环景区的农家乐旅游景点建设。“造绿”工程和“清水入湖”等工程不仅提升了江夏区的整体形象,还增强了江夏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使江夏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有效提升,2007年江夏区被授予全国首批“绿色小康县”的称号。持续开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对推进江夏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和旅游休闲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策略
1.深化对乡村旅游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乡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然而当前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江夏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虽得到不断提升,但在挖掘旅游资源潜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上还需创新思路。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发展乡村旅游对拉动城镇居民消费、促进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其次政府要继续加大主导和支持力度,在现已成型的乡村旅游基础上,制订出中长期的发展规划,立足地方资源全盘考虑,对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进行统筹规划。最后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策划要突出特色,要能充分发挥江夏区乡村风土民情、自然生态和农业特色产业优势。
2.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品牌是乡村旅游的无形资源,在市场日趋成熟的今天,现代旅游产业的竞争同样也是品牌的竞争。江夏区乡村旅游精品的打造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完善江夏区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出更多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项目,来满足游客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二是在整体规划布局上要认真研究,加强乡村旅游品牌的打造和包装,提高全区“一舰三湖三山”的影响力。三要加强部门协作和区域联合,注重规范化管理。四要加强和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消除社区居民的不信任感,这是打造江夏区乡村旅游精品的前提条件。乡村旅游组织经营活动会对当地社区公众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如何在社区中传播良好形象,来谋求更好地宣传促销是旅游经营者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3.拓宽融资渠道。江夏区目前投融资方式还比较单一,为调动发展乡村旅游的积极性,促进乡村旅游的深化发展,区政府要加强统筹协调和引导扶持,加大对财政资金的投入,保障乡村旅游建设的需要。要积极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推动重点乡村旅游项目的集中招商,吸引和鼓励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要改变观念,积极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不断创新旅游投融资体制,鼓励支持农民和各类经济实体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发挥社会资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作用。比如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的金融支持,支持涉农担保资金为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提供担保,促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发展乡村旅游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机制,逐步提升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层次和水平,提高效益。
4.加强乡村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旅游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是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发展要依据实际情况做好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对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服务者的培训,通过业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逐步提升旅游从业队伍的整体素质,规范接待服务水平,提高江夏区乡村旅游整体的接待能力。分级分类做好人才培训工作,邀请专家做好对旅游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的培训工作,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认识,切实把发展乡村旅游的工作落到实处。持续做好人才选、用、育、留工作,积极引进旅游经营管理和营销策划人才,不断完善旅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
5.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江夏区交通便捷,紧邻武汉经济开发区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区位优势有利于江夏区乡村旅游在档次、品牌和产品上的升级。北京、南京、扬州等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就十分注重乡村旅游智慧建设,乡村旅游电子商务采购和乡村旅游资讯等平台得到了快速发展。因此江夏区乡村旅游的升级发展,还要进一步突出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感,引用一些多媒体技术来展示江夏区田园风光和农产品加工制作场景,由此激发游客对乡村旅游的兴趣。继续优化资讯网站建设,引入一些智能化服务设施,增强服务信息,丰富游客的体验方式。这种将科学性、生产性和商业性相融合的发展思路,不仅是适应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的趋势,同时也是江夏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 考 文 献
[1]王云才.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科学出版社,2004(3)
[2]夏林根.乡村旅游概论[M].东方出版中心.2007(6)
篇12
一.引言
低碳旅游是指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通过运用低碳技术、推行碳汇机制和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以获得更高的旅游体验质量和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一种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低碳旅游的核心理念是以更少的旅游发展排碳量来获得更大的旅游经济、社会、环境效益[1]。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乡村景观与文化是土地整理的根本目标之一。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分析达州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发展低碳化乡村旅游的必要性,并探寻达州乡村旅游实现低碳的对策,对达州市乡村旅游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二.达州市乡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一)达州市生态优势明显,农业资源丰富
达州市位于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是四川省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素有“川东明珠”之美誉。由于地处南北气候分界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空气质量好,绿色资源丰富,所在的秦巴地区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价为中国的“中央公园”,境内现有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大竹五峰山),省级森林公园4处(达县铁山和雷音铺、渠县大坡岭、宣汉观音山),还有着大面积园林,被评为“四川省园林城市”、“四川省环保模范城”。此外,达州农耕历史悠久,耕地面积达90.8万公顷,农产品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盛产富硒茶叶、魔芋、香菇、竹笋、核桃、蕨菜等土特产,其中萼贝、皮桔、天麻、银杏等名贵药材广为人们喜爱,宋氏葛业系列保健产品享誉省内外,富硒名茶“巴山雀舌”曾获国际文化名茶金奖,旧院黑鸡中国绝无仅有,被誉为世界珍禽。
(二)发展速度快,增加数量多,经济效益好
近年来,达州市将乡村旅游产业作为新兴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精心培育,涌现出了通川区王家山、莲花湖、新村,达县桂花村、宣汉县黄金槽、大竹县清河镇等众多乡村旅游基地;目前已有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乡村旅游示范镇3个,乡村旅游示范村7个,仅通川区便有农家乐一百多家,其中一星级11家,二星级1家,三星级3家,四星级1家,直接从业人员近2000人,年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乡村旅游经营收入一年达5亿多元。这些从事乡村旅游服务的农民户年均收入一般在10—50万元左右,有的更在百万元以上。2011年,政府共投资2.7亿元用以改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十二五”规划乡村旅游发展目标是30家三星级“农家乐”,五星级乡村酒店1家,四星级7家。
(三)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态安全隐患大
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开发主体单一,开发投资少,多为农民自发发展;二、开发过程缺乏整体的规划,论证不充分,旅游地容量不足,大量游客的涌入致使乡村环境的承载力严重超标;三、旅游地配套的污水处理、垃圾回收等基础设施不完备,加之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淡薄,以至于旅游区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以及噪声污染等现象频频出现。
(四)乡村景观破坏,乡村文化流失
乡村性和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也是发展的重要资源。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2]。但部分景观开发者为追求短期利益,一味迎合消费者需求,致使农田斑块出现破碎化和减少趋势,失去了原有良好的乡村景观特色;地域景观的特征逐渐被城市的景观特征所吞没,特别是住宅布局混乱,建筑风格不协调,地域性建筑被现代式建筑、各种西式别墅吞没:各类设施建设脱离自然景观的盲目建设,侵占和破坏了原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及具有历史价值的地域景观。
达州乡村厚重悠久的巴人文化、内涵丰富的红色革命传统文化是吸引省内外众多游客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随着城市旅游者的到来,发达的经济孕育产生的城市文化对相对弱势的乡村文化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城市游客的进入使乡村的弱势文化向城市的强势文化靠拢,直至被同化,最直接的表现便是一些达州乡村居民开始模仿游客的生活方式,在装束打扮和娱乐方式方面盲目崇拜,继而发展到有意识的追求,传统文化失去了其生存的环境,其性质随之发生变化,以致“淳朴”的乡村吸引力消失,乡村旅游丧失了乡村特色、区域特色,必然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达州发展低碳乡村旅游的必要性
(一)引领乡村旅游新时尚,树立品牌
篇13
一、淮南市李桥村概况
李桥村位于田家庵区曹庵镇西北部,全村总户数580户,总人口2520人,劳动力1326人。全村土地总面积2690亩,其中耕地面积2200亩,水面面积90亩。
李桥村内有206国道通过,合淮阜高速公路进道口位于村境内,地理位置优越。李桥村利用交通便利和距离市区较近的特点,积极发展蔬菜水果种植业和乡村旅游观光农业。2006年上半年,李桥村村被淮南市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2013年,又被确定为安徽省首批美好乡村建设示范村。
二、乡村旅游发展与美好乡村建设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1.乡村旅游开发对乡村经济贡献巨大
李桥村充分利用自身交通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更好的推动了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据统计,2014年,李桥村从事乡村旅游开发的农户有近200户,农家乐经营户82家(其中省级6户,市级25户)。1500名农民直接或间接从事乡村旅游业。2015年,李桥村累计接待乡村旅游者10.6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782万元。占全镇接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的百分之47%和56.6%。2015年,李桥村人均旅游收入达3万元,是淮南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7倍。目前,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升级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成为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突出亮点和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领域。
2.乡村旅游开发对美好乡村建设的社会文化贡献效益显著
提高农村就业人数。就业是民生之本,李桥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创造了大量的非农就业机会。据统计,2009年,李桥村从事旅游业的村民只有362人,占全村人口的15%,到2015年,直接或间接从事乡村旅游业的村民达到1500多人,占全村人口总数的60%,短短五年时间,李桥村乡村旅游发展带动了全村千余人的就业问题。
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在发展乡村旅游之前,李桥村的农民只能通过种地或者外出打工获得相应的收入。而在李桥村乡村旅游业发展起来以后,大量的在外务工人员回村创业致富,办起了农家乐和旅游观光农业。到2015年,全村只有18%的青年人在外务工求学。其余绝大多数都在村里从事乡村旅游服务业。
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民生活福利。李桥新村在乡村旅游发展获得成功以后,十分重视教育培训、医疗卫生工作,每年都会投入数十万元对考取优秀重点高中和大学的学生M行奖励。在医疗卫生方面,村民组每月都会邀请医院来新村老年公寓进行医疗检查,这有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民。乡村旅游实际上是城乡居民的互动,这种互动必然会带来城乡居民的生活习惯,生活观念,消费观念等意识形态领域的相互影响,李桥村许多农民学起了普通话、计算机和外语,并结合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在村里建起了图书室、文化室,加强了文化传播,经常举办各种技能培训班,农民的文明程度显著提升。
3.乡村旅游开发对美好乡村建设的生态贡献不容忽视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李桥村乡村旅游的发展拉动了全村的基础设施投资,加快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美好乡村建设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淮南市曹庵镇李桥村自开发乡村旅游以来,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完成了村庄内部主干道和街道的亮化工程,解决了村民夜间出行难的问题。2012年,李桥村筹资10万余元,修建了25个垃圾池和排水设施,修复了李桥村古井、古祠堂等古建筑,修复了村内明暗渠道及石护栏,实现了村内活水循环,完成了前后街主干道青石板路铺设工程。2014年,淮南市李桥村结合绿色质量提升工程,村里陆续投入50万元对新村进行绿化补栽。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不断强力推进村庄整体风貌治理,拆除了20余处与村容村貌不协调的违法建筑,完成了3处古民居和2处古祠堂的修缮工程。
(二)存在的问题
1.乡村旅游发展相对薄弱
李桥村当地虽然有农家乐以及农业产业园等乡村旅游文化相关的产业,但是由于当地村民的思想意识的局限性,对于乡村旅游开发始终停留在开办农家乐这些浅显层面,不敢尝试延长产业链,丰富旅游产品线。对于发展旅游经济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加之政府部门对于李桥村的乡村旅游缺少对外宣传,旅游文化的发展也相对比较滞后。
2.要素制约十分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