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进出口贸易投融资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汇率水平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一个重大因素。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本币升值,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货币贬值,在进行出口贸易的时候,同样的货物进口国需要拿出更多的本国货币,因此进口国可能转而求其它国的商品,不利于本国的出口。而本币贬值,意味这他国的货币升值,进口同样的货品需要更多的本币,不利于他国出口。
汇率变动会影响进出口贸易以及贸易收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汇率变动引起收入变化,影响进出口贸易
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本币的升值或贬值。货币升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而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虽然不利于出口,但是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货币贬值则可以达到相反的效果。但是实际上,货币的贬值对收入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贬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使得贸易条件恶化。与此同时,在同样名义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只能购买较少的商品,也就是导致实际收入的下降,这必然导致该国支出的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收支。另外,如该国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则贬值可以刺激国内外居民对本国该种产品的需求。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原理,民众的经济支出会通过凯恩斯乘数而数倍提高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提高又会提高国内支出,达到良性循环的结果。
2.汇率变动引起价格传递,影响进出口贸易
前面说到,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是货币的相对价格上升或下降,这首先在进出口贸易中体现出来。但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最终也会影响国内市场的一般价格。因此汇率的变动会引起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从而影响进出口商的贸易额和国家的贸易收支,这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首先,货币的升值是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下跌,如原料或半成品,然后通过价格传递,影响最终商品成本的下跌和价格的下跌。其次,汇率变动会使得贸易收支发生变化,如货币贬值后会出现贸易收支顺差,然后使得外汇储备增加,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又使得央行必须通过购买外汇而在国内市场上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显然,更多的基础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近两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的增长,尽管不是人民币贬值的结果,但是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使得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就是很好的说明。当通货膨胀出现的时候,其实是鼓励人们消费,因为在名义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公众更有意愿将货币转化成有形的资产,客观上又会推动物价上升。
二、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
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主要从进出口贸易中多样化的进口来源,结算货币的选择,以及利用各种金融工具。
1.选择多样化的进口来源
篇2
广西作为中国-东盟贸易发展的桥头堡,既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也是最早受益的省区。从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获悉,2013年广西对东盟进出口共计159.15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32.1%,2014上半年,广西与东盟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57.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5%,高出全国与东盟贸易总体增速42.4个百分点。而作为广西出口东盟的主体产品之一的机电产品的领跑城市柳州同样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柳州市是西江经济带的龙头城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工业领军力量,在2013年外贸完成进出口总额28.8亿美元,2014年1-4月更是实现进出口贸易额为7.21亿美元。并且,柳州的生产型龙头企业近年来持续保持良好的出口势头,如柳工、上汽通用五菱和柳钢三家企业的出口量就占到全市出口总值的70.2%。在如此良好的贸易态势下,柳州工业经济如何稳步向前发展,柳州生产型企业如何抓住“走出去”的巨大商机是值得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柳州外贸发展的现状
1.进出口贸易额的不断增长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柳州外贸发展态势良好,由于柳州市外贸工作的重点放在大力培育中小型企业,鼓励其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大搞“走出去”战略,到东盟国家的新兴市场去投资办厂,因此从2010年到2014年,柳州的进出口贸易发展态势良好。2012年,柳州通过对国际工程机械顶尖企业的并购,增强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抗风险能力,共出口工程机械产品7695台,同比增长17.8%。2013年,市政府更是主要从机电产品质量认证及市场准入标准认证、境外广告宣传及商标注册、国际市场开拓(境外展览会)、境外营销网络建设、出口信用保险保费支持和反倾销应诉支持等六个方面对外贸企业进行扶持,进出口总额达288429万美元,继续领跑广西机电类产品对东盟的进出口。
2.贸易结构的不断优化
作为广西最大的工业基础,经过多年的努力,柳州已经成为中国-东盟工业贸易的桥头堡,建立了机械制造、汽车及零部件制造和冶金等支柱产业,并涵盖以日化、化工、制糖、造纸、建材等优势产业为龙头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近年来,柳州通过依托广西汽车城和汽车零部件进出口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淘汰落后的重工业产能,提升新型工业化程度,并加大力度扶植机电一体化与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及制药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及环保产业等四大新兴产业。因此,柳州的进出口商品主要有:五金矿产及有色金属类、纺织服装类、轻工工艺类、化工医药类和机电产品类,柳州进出口贸易的商品构成呈现出明显的产业特点,尤其是机电类产品,更成为柳州外贸出口增幅趋势最大的商品。2013年,柳州机电产品出口额达67481.96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值的77.5%。其中:机械及设备出口41784.89万美元,同比下降7.82%;运输工具出口22241.5万美元,同比增长22.08%;金属制品出口2836.34万美元,同比增长4%;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471.1万美元,同比增长142.29%。
3.自主品牌效应的不断提高
2010年,柳州成为首批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近年来,更把实施出口商标战略作为一项战略重点,知名出口品牌层出不穷,如“柳钢”、“柳工”、“五菱”、“欧维姆”、“两面针”、“金嗓子”、“花红”等在国际市场上特别是东盟国家市场上享有盛誉。目前,全市注册商标将将达到6000件、广西著名商标将达到100件、中国驰名商标将达到10件、农产品商标总数将达120件。
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条件下的柳州外贸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从对柳州外贸发展现状的分析中我们得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已经成为了全面推动柳州工业经济发展的契机,但是,柳州的工业经济要全面的高效的发展,除了要有自贸区有利的政策、便利的贸易条件、完善的融资体系和便捷的物流通道外,具有宏观经济合作、贸易投资政策研究和深刻国际专业背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更是柳州外向型工业经济腾飞的重要保障,因此,下列几类人才将成为柳州外向型工业经济中必不可少的紧缺型人才。
1.掌握进出口贸易惯例和标准的国际化贸易人才
国际贸易的发展必将伴随着国际惯例和标准的发展,在交易磋商、报价、合同签订、合同履行、国际运输、国际保险、国际结算、风险评估和防范以及反不正当竞争等方面均具有完善的国际惯例和标准体系,它们存在于每一笔国际业务当中。因此,只有较好的掌握进出口贸易惯例和标准、熟知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的国际化贸易人才,才能胜任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条件下的柳州外向型工业经济的发展工作。
2.通晓至少两种东盟各国语言的翻译型人才
语言是沟通的前提,更是贸易和商务交流的前提。东盟各国居民虽然均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是他们使用得更多的是本国语言。东盟语种主要包括越南语、泰语、印尼语、马来语、老挝语、柬埔寨语和缅甸语等。这些精通东盟小语种的翻译型人才是确保中国-东盟贸易良性和高速发展的核心组成,对于柳州这样一个力求外向发展的老牌工业经济城市来说更是显得稀缺和重要。
3.掌握东盟各国市场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开发型人才
掌握东盟各国市场和经济运行机制是跟东盟各国进行商贸合作的前提,由于异国他乡,习惯不同,喜好各异,制度有别,因此作为柳州各行业和企业的东盟市场开发人员必须精通目标市场的需求情况、人文特点和经济特性,熟知其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和投资规程,确保完善的市场调研和开发方案的设置。
4.具有能为进出口产品提供技术服务的技能型人才
东盟各国均以农业和原油等初级产品生产为主,工业基础差,技术比较落后,在贸易、服务和产业合作的情况下,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这些技术人才不仅要懂得设计、生产和制造工业产品,还要能够为东盟国家的相关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帮助其完成产业转型和升级。
5.具备国际风险评估、防范和处理能力的管理型人才
虽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加深了“10+1”的经济合作,也拉进了柳州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距离,但是国际贸易和投融资方面的风险依然伴随着双方的合作而普遍存在。因此,柳州的企业如果拥有具备国际风险评估、防范和处理能力的管理型人才,就能够较好的避免贸易与投融资的风险,也能较好的处理业已存在的问题,促进双方的贸易伙伴关系。
三、高等职业院校在柳州外贸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利用自贸区的优惠政策寻求合作的商机,因此,“10+1”各国对于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而快速发展的柳州外向型工业经济必然将顺应这种人才需求的趋势。为了满足日益扩大的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得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努力从各方面培养满足经济发展步伐的综合型人才。
1.紧密贴合东盟发展,完成各类紧缺型人才的培养
从上述对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条件下的柳州外贸人才需求情况分析中我们不难得知,柳州的外向型工业经济的发展呼唤着各类人才。此外,东盟各国的产业转型和升级也渴求各类应用技能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认真对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环境下的各类人才需求进行系统调研,分析出各类人才的培养目标,设置培养模式,构建培养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出精通至少两种东盟语种,掌握国际惯例和法规,掌握东盟各国市场和经济运行机制,具备国际风险评估、防范和处理能力,并掌握产品创造技术和提品服务的各类应用型技能人才。这可以为东盟各国急待发展产业人才提供了储备,这为中国向东盟各国提供劳务输出设立的保障。
2.加深行业企业合作,实现相关企业员工的回炉培训和转型提高
人才的培养需要经过学校的系统教育,但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们同样需要定期的相应回炉培训。高等职业院校在为行业企业培养新人才的同时,还应该将学校的教学资源社会化,为行业企业提供员工回炉培训和转型提高的服务。同时,还应该积极深化校企合作,让学校为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性支持,而企业也应为学校的技能提升提供技术性补给。
3.构建校政联动模式,助力政府间合作项目的有效实施
广西从2004年开始承办中国-东盟博览会,柳州也随之成为其汽车博览会会场,这不单单是经济之间合作的代表,更是政府之间深度合作的象征。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类似的政府间的合作越来越密切,因此,相关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高等职业院校应当抓住这个契机,积极构建校政联动模式,努力培养这类人才,并可以为政府提供各种相关的人力资源和人才培训服务,在确保政府间合作成功的同时积极与社会接轨,实现人才培养的社会化。
总之,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保障,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柳州的外向型经济转型和发展呼唤着各类人才。但是,人才的匮乏问题却日益制约着柳州的经济发展。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不断发挥积极作用,为行业企业和政府输送各类应用型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助力。
参考文献:
[1]李珏.中国―东盟自贸区特殊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3年01期
[2]赵克高.广西高职院校与东盟教育合作的人才培养目标[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5卷第1期
[3]刘明录,陈柳悦,刘德松.广西东盟小语种人才的需求现状及未来预测[J].创新,2012年03期,79-81
[4]段超.2013年柳州进出口总额超28亿美元,机电产品继续领跑[N].柳州日报,2014-2-9
[5]侯文平,钮贵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成立对中国外贸的影响研究[J].对外经贸,2012年09期
篇3
汇率水平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一个重大因素。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本币升值,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货币贬值,在进行出口贸易的时候,同样的货物进口国需要拿出更多的本国货币,因此进口国可能转而求其它国的商品,不利于本国的出口。而本币贬值,意味这他国的货币升值,进口同样的货品需要更多的本币,不利于他国出口。
汇率变动会影响进出口贸易以及贸易收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汇率变动引起收入变化,影响进出口贸易
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本币的升值或贬值。货币升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而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虽然不利于出口,但是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货币贬值则可以达到相反的效果。但是实际上,货币的贬值对收入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贬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使得贸易条件恶化。与此同时,在同样名义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只能购买较少的商品,也就是导致实际收入的下降,这必然导致该国支出的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收支。另外,如该国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则贬值可以刺激国内外居民对本国该种产品的需求。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原理,民众的经济支出会通过凯恩斯乘数而数倍提高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提高又会提高国内支出,达到良性循环的结果。
2.汇率变动引起价格传递,影响进出口贸易
前面说到,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是货币的相对价格上升或下降,这首先在进出口贸易中体现出来。但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最终也会影响国内市场的一般价格。因此汇率的变动会引起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从而影响进出口商的贸易额和国家的贸易收支,这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首先,货币的升值是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下跌,如原料或半成品,然后通过价格传递,影响最终商品成本的下跌和价格的下跌。其次,汇率变动会使得贸易收支发生变化,如货币贬值后会出现贸易收支顺差,然后使得外汇储备增加,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又使得央行必须通过购买外汇而在国内市场上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显然,更多的基础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近两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的增长,尽管不是人民币贬值的结果,但是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使得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就是很好的说明。当通货膨胀出现的时候,其实是鼓励人们消费,因为在名义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公众更有意愿将货币转化成有形的资产,客观上又会推动物价上升。
二、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
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主要从进出口贸易中多样化的进口来源,结算货币的选择,以及利用各种金融工具。
1.选择多样化的进口来源
如同一国货币紧盯着另一国货币有很大风险一样,进口来源的单一很容易使得出口商转移汇率风险,甚至操纵价格。因为如果进口来源过于单一,反映了该国的某种资源对其贸易对象国或者地区的高度依赖。2007年底和2008年7月发生的两次大的石油涨价行为可以说明这一切,因为全球的石油资源过渡依赖一些产油国或地区。某些资源过于依赖单一国家或地区,必然导致企业的经营严重受制于该国的货币汇率的波动,该国进而将汇率的风险转嫁到进口商。这种单独的依赖本来就是不明智的选择,再加上当前全球经济的不明朗,进口商的经营风险进一步放大。因此,必须适当地扩大进出口业务的地域分布,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原料来源和销售地点,在多个资金市场上以多种货币筹措资金,按照汇率走势和国际贸易形势,建立一定的货币组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国际贸易和投融资中的外汇风险。
2.进出口贸易中选择合理或多种交易币种
进出口贸易中的出口,特别是出口商要选择合理的货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当然这一般是进出口商双方博弈的结果。因此,在有关对外贸易和借贷等经济交易中,签订合同时选择何种币种,作为计价结算的货币或计值清偿的货币,直接关系到交易双方是否将承担汇率风险。一般而言,出口贸易采取硬币计价,以防汇率贬值给自己带来损失,而进口商会选择软币,以避免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如当前的国际贸易中,欧元和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而美元贬值已经成为现实,因此出口商更多意愿是以欧元和人民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而进口上则更愿意选择美元结算。当然在实际进出口贸易中,双方博弈的结果一般是约定采用一部分硬币和一部分软币,甚至多种货币计价和付款。其结果是进出口商共同承担汇率的风险,增大了谈判的成功率。在长期合同中,还可以使用货币保值的方式,即选择某种与合同货币不一致的、价值稳定的货币,将合同金额转换成用所选的货币来表示,在结算或清偿时,按所选货币表示的金额以合同货币来完成支付。还有一种降低汇率风险的办法是,出口时虽然选择了软币,但可以适当提高价格以防货币贬值风险,进口时选择了硬币,则可以适当压低价格以防范升值损失。
3.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工具低于汇率风险
金融工具的出现本身就是因为汇率风险转嫁的必然结果,而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进出口商也共同承担了汇率风险,或者向后推迟了承担汇率风险的必然结果。对于金融业发达的国家而言,积极地利用金融工具已经司空见惯,因此发展中国家对金融工具的利用显得更为迫切。这些国家一方面要加快国家的外汇市场建设,推出各类外汇业务,一方面企业则需要积极利用外汇市场及其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外汇风险。企业可以运用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权交易、出口押汇、出口商业发票贴现、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业务、外汇借款等多种方式转嫁汇率风险。
三、结束语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非常不明朗,国际金融中心华尔街被拯救,石油价格风险较高,日本经济长期的疲软以及世界经济经近几年高速发展之后也出现减缓的迹象,即使保持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也因为内外因素出现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当前国际经济已经融为一体,休戚相关,因此国家之间的货币比值变得比以往更加敏感。近日,美欧等六国的中央银行集体宣布降息以促进经济发展足以表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非常之高。但是对于进出口商而言,汇率变化的巨大风险不能仅仅靠国家的财政政策来进行规避,他们需要选择更多进口来源,需要更灵活的结算货币,以及选择更多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1]何璋.国际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左柏云,陈德恒.国际金融.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篇4
汇率水平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一个重大因素。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本币升值,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货币贬值,在进行出口贸易的时候,同样的货物进口国需要拿出更多的本国货币,因此进口国可能转而求其它国的商品,不利于本国的出口。而本币贬值,意味这他国的货币升值,进口同样的货品需要更多的本币,不利于他国出口。
汇率变动会影响进出口贸易以及贸易收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汇率变动引起收入变化,影响进出口贸易
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本币的升值或贬值。货币升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而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虽然不利于出口,但是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货币贬值则可以达到相反的效果。但是实际上,货币的贬值对收入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贬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使得贸易条件恶化。与此同时,在同样名义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只能购买较少的商品,也就是导致实际收入的下降,这必然导致该国支出的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收支。另外,如该国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则贬值可以刺激国内外居民对本国该种产品的需求。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原理,民众的经济支出会通过凯恩斯乘数而数倍提高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提高又会提高国内支出,达到良性循环的结果。
2.汇率变动引起价格传递,影响进出口贸易
前面说到,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是货币的相对价格上升或下降,这首先在进出口贸易中体现出来。但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最终也会影响国内市场的一般价格。因此汇率的变动会引起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从而影响进出口商的贸易额和国家的贸易收支,这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首先,货币的升值是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下跌,如原料或半成品,然后通过价格传递,影响最终商品成本的下跌和价格的下跌。其次,汇率变动会使得贸易收支发生变化,如货币贬值后会出现贸易收支顺差,然后使得外汇储备增加,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又使得央行必须通过购买外汇而在国内市场上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显然,更多的基础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近两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的增长,尽管不是人民币贬值的结果,但是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使得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就是很好的说明。当通货膨胀出现的时候,其实是鼓励人们消费,因为在名义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公众更有意愿将货币转化成有形的资产,客观上又会推动物价上升。
二、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
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主要从进出口贸易中多样化的进口来源,结算货币的选择,以及利用各种金融工具。
1.选择多样化的进口来源
如同一国货币紧盯着另一国货币有很大风险一样,进口来源的单一很容易使得出口商转移汇率风险,甚至操纵价格。因为如果进口来源过于单一,反映了该国的某种资源对其贸易对象国或者地区的高度依赖。2007年底和2008年7月发生的两次大的石油涨价行为可以说明这一切,因为全球的石油资源过渡依赖一些产油国或地区。某些资源过于依赖单一国家或地区,必然导致企业的经营严重受制于该国的货币汇率的波动,该国进而将汇率的风险转嫁到进口商。这种单独的依赖本来就是不明智的选择,再加上当前全球经济的不明朗,进口商的经营风险进一步放大。因此,必须适当地扩大进出口业务的地域分布,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原料来源和销售地点,在多个资金市场上以多种货币筹措资金,按照汇率走势和国际贸易形势,建立一定的货币组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国际贸易和投融资中的外汇风险。
2.进出口贸易中选择合理或多种交易币种
进出口贸易中的出口,特别是出口商要选择合理的货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当然这一般是进出口商双方博弈的结果。因此,在有关对外贸易和借贷等经济交易中,签订合同时选择何种币种,作为计价结算的货币或计值清偿的货币,直接关系到交易双方是否将承担汇率风险。一般而言,出口贸易采取硬币计价,以防汇率贬值给自己带来损失,而进口商会选择软币,以避免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如当前的国际贸易中,欧元和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而美元贬值已经成为现实,因此出口商更多意愿是以欧元和人民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而进口上则更愿意选择美元结算。当然在实际进出口贸易中,双方博弈的结果一般是约定采用一部分硬币和一部分软币,甚至多种货币计价和付款。其结果是进出口商共同承担汇率的风险,增大了谈判的成功率。在长期合同中,还可以使用货币保值的方式,即选择某种与合同货币不一致的、价值稳定的货币,将合同金额转换成用所选的货币来表示,在结算或清偿时,按所选货币表示的金额以合同货币来完成支付。还有一种降低汇率风险的办法是,出口时虽然选择了软币,但可以适当提高价格以防货币贬值风险,进口时选择了硬币,则可以适当压低价格以防范升值损失。
3.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工具低于汇率风险
金融工具的出现本身就是因为汇率风险转嫁的必然结果,而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进出口商也共同承担了汇率风险,或者向后推迟了承担汇率风险的必然结果。对于金融业发达的国家而言,积极地利用金融工具已经司空见惯,因此发展中国家对金融工具的利用显得更为迫切。这些国家一方面要加快国家的外汇市场建设,推出各类外汇业务,一方面企业则需要积极利用外汇市场及其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外汇风险。企业可以运用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权交易、出口押汇、出口商业发票贴现、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业务、外汇借款等多种方式转嫁汇率风险。
三、结束语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非常不明朗,国际金融中心华尔街被拯救,石油价格风险较高,日本经济长期的疲软以及世界经济经近几年高速发展之后也出现减缓的迹象,即使保持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也因为内外因素出现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当前国际经济已经融为一体,休戚相关,因此国家之间的货币比值变得比以往更加敏感。近日,美欧等六国的中央银行集体宣布降息以促进经济发展足以表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非常之高。但是对于进出口商而言,汇率变化的巨大风险不能仅仅靠国家的财政政策来进行规避,他们需要选择更多进口来源,需要更灵活的结算货币,以及选择更多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1]何璋.国际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左柏云,陈德恒.国际金融.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篇5
汇率水平是影响进出口贸易的一个重大因素。经济学的常识告诉我们,本币升值,意味着其它国家的货币贬值,在进行出口贸易的时候,同样的货物进口国需要拿出更多的本国货币,因此进口国可能转而求其它国的商品,不利于本国的出口。而本币贬值,意味这他国的货币升值,进口同样的货品需要更多的本币,不利于他国出口。
汇率变动会影响进出口贸易以及贸易收支,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汇率变动引起收入变化,影响进出口贸易
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本币的升值或贬值。货币升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下降,而出口商品价格上升,虽然不利于出口,但是可以改善国际收支,货币贬值则可以达到相反的效果。但是实际上,货币的贬值对收入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贬值会造成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商品价格下降,从而使得贸易条件恶化。与此同时,在同样名义收入水平下,消费者只能购买较少的商品,也就是导致实际收入的下降,这必然导致该国支出的下降,从而改善贸易收支。另外,如该国存在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资源,则贬值可以刺激国内外居民对本国该种产品的需求。根据凯恩斯经济学的原理,民众的经济支出会通过凯恩斯乘数而数倍提高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提高又会提高国内支出,达到良性循环的结果。
2.汇率变动引起价格传递,影响进出口贸易
前面说到,汇率变动的最直接体现是货币的相对价格上升或下降,这首先在进出口贸易中体现出来。但在金融全球化的今天,国际市场的价格变动最终也会影响国内市场的一般价格。因此汇率的变动会引起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从而影响进出口商的贸易额和国家的贸易收支,这从以下两个方面体现:首先,货币的升值是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下跌,如原料或半成品,然后通过价格传递,影响最终商品成本的下跌和价格的下跌。其次,汇率变动会使得贸易收支发生变化,如货币贬值后会出现贸易收支顺差,然后使得外汇储备增加,而外汇储备的增加,又使得央行必须通过购买外汇而在国内市场上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显然,更多的基础货币会导致通货膨胀。近两年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的增长,尽管不是人民币贬值的结果,但是大量的外汇储备和国际经济的变化,使得中国的通货膨胀率一直较高就是很好的说明。当通货膨胀出现的时候,其实是鼓励人们消费,因为在名义货币不变的情况下,公众更有意愿将货币转化成有形的资产,客观上又会推动物价上升。
二、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
应对汇率变化的一般对策主要从进出口贸易中多样化的进口来源,结算货币的选择,以及利用各种金融工具。
1.选择多样化的进口来源
如同一国货币紧盯着另一国货币有很大风险一样,进口来源的单一很容易使得出口商转移汇率风险,甚至操纵价格。因为如果进口来源过于单一,反映了该国的某种资源对其贸易对象国或者地区的高度依赖。2007年底和2008年7月发生的两次大的石油涨价行为可以说明这一切,因为全球的石油资源过渡依赖一些产油国或地区。某些资源过于依赖单一国家或地区,必然导致企业的经营严重受制于该国的货币汇率的波动,该国进而将汇率的风险转嫁到进口商。这种单独的依赖本来就是不明智的选择,再加上当前全球经济的不明朗,进口商的经营风险进一步放大。因此,必须适当地扩大进出口业务的地域分布,在国际范围内分散原料来源和销售地点,在多个资金市场上以多种货币筹措资金,按照汇率走势和国际贸易形势,建立一定的货币组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散国际贸易和投融资中的外汇风险。
2.进出口贸易中选择合理或多种交易币种
进出口贸易中的出口,特别是出口商要选择合理的货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当然这一般是进出口商双方博弈的结果。因此,在有关对外贸易和借贷等经济交易中,签订合同时选择何种币种,作为计价结算的货币或计值清偿的货币,直接关系到交易双方是否将承担汇率风险。一般而言,出口贸易采取硬币计价,以防汇率贬值给自己带来损失,而进口商会选择软币,以避免升值造成的汇兑损失。如当前的国际贸易中,欧元和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而美元贬值已经成为现实,因此出口商更多意愿是以欧元和人民币作为结算和付款的币种,而进口上则更愿意选择美元结算。当然在实际进出口贸易中,双方博弈的结果一般是约定采用一部分硬币和一部分软币,甚至多种货币计价和付款。其结果是进出口商共同承担汇率的风险,增大了谈判的成功率。在长期合同中,还可以使用货币保值的方式,即选择某种与合同货币不一致的、价值稳定的货币,将合同金额转换成用所选的货币来表示,在结算或清偿时,按所选货币表示的金额以合同货币来完成支付。还有一种降低汇率风险的办法是,出口时虽然选择了软币,但可以适当提高价格以防货币贬值风险,进口时选择了硬币,则可以适当压低价格以防范升值损失。
3.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工具低于汇率风险
金融工具的出现本身就是因为汇率风险转嫁的必然结果,而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进出口商也共同承担了汇率风险,或者向后推迟了承担汇率风险的必然结果。对于金融业发达的国家而言,积极地利用金融工具已经司空见惯,因此发展中国家对金融工具的利用显得更为迫切。这些国家一方面要加快国家的外汇市场建设,推出各类外汇业务,一方面企业则需要积极利用外汇市场及其金融衍生工具来规避外汇风险。企业可以运用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权交易、出口押汇、出口商业发票贴现、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业务、外汇借款等多种方式转嫁汇率风险。
三、结束语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非常不明朗,国际金融中心华尔街被拯救,石油价格风险较高,日本经济长期的疲软以及世界经济经近几年高速发展之后也出现减缓的迹象,即使保持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也因为内外因素出现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当前国际经济已经融为一体,休戚相关,因此国家之间的货币比值变得比以往更加敏感。近日,美欧等六国的中央银行集体宣布降息以促进经济发展足以表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程度非常之高。但是对于进出口商而言,汇率变化的巨大风险不能仅仅靠国家的财政政策来进行规避,他们需要选择更多进口来源,需要更灵活的结算货币,以及选择更多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1]何璋.国际金融[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左柏云,陈德恒.国际金融.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篇6
一、模型选择
(一)基于聚类模型分析
用聚类分析法对苏北地区外贸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根据变量必须和目标密切相关、反映分类对象特征、变量之间高度相关的原则,选择对外贸易水平影响最大的7个指标,以欧式距离的最短距离法来进行测度苏北对外贸易发展水平。各指标的原始数据来自《江苏统计年鉴2010》;应用距离测度方法,以欧式距离的最短距离法来测度经济开放度。运用SPSS统计软件操作得到苏北地区外贸发展水平分类。
按照指标设计的全面系统性、可操作、可测性、可比性和相关性等原则,构建商品进出口总额(万美元)(x1)、商品出口总额(万美元)(X2)、商品进口总额(X3)、商品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X4)、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万美元)(X5)、实际利用外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X6)、境外投资中方协议额(万美元)(X7)共7个指标并对上述7个指标赋值。将上述指标数据用SPSS 11.5统计软件分别进行聚类分析处理,使我们得出更为直观的结论。
(二)基于回归模型的分析
本研究以苏北地区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为例,选择3个外部间接影响因素和4个自身直接影响因素为解释变量,以对外贸易为被解释变量,并为消除变量的不平稳性,对变量取对数,建立如下模型:
LnTR=a0+a1LnWEI+a2LnEER+a3LnTOT+a4LnGDP+a5LnFDI+
a6LnIN+a7LnHC+u;其中a0为截距,u随机扰动项。
基于多变量回归模型分析主要考察以下问题:一是经济增长同出口还是进口抑或进出口总额有着更为显著的经验关系;二是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没有显著的经验关系。因此,本研究指定R_IMP_GDP、R_IMP_SUM、R_IMP_EX、R_IMP_IM、R_IMP_EXI、R_IMP_EXP分别代表江苏地区GDP的增长率、对外贸易总额增长率、出口总额增长率、进口总额增长率、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率、初级产品出口增长率;指定R_EX为江苏省出口贸易商品结构指数。模型以进出口总额为被解释变量Y,分别以国有企业进出口总额、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为解释变量X1、X2、X3、X4、X5、X6、X7。见下表:
模型数据分析结果:回归结果的相关系数数值为R=0.999977,为高度线性相关,其中显著性水平significance F检验值为6.81E-13明显小于α=0.05显著性水平,所以推断出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模型的建立是合理的。截据的t检验值为1.358546,自变量X1、X2、X3、X4、X6的t检验值为2.641427、10.06894、4.157762、3.738479、2.755531,均大于1,均满足t检验。所以最终模型表达式为:
Y=2.089419+0.463601X1+0.803537X2+0.623124X3+
0.335533 X4+0.217465X6
对各解释变量的分析如下:
(1)贸易条件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苏北地区的对外贸易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贸易条件系数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系数这2个变量都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且与对外贸易贸易呈正相关关系,这与我们一般结论相符。
(2)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力资本对苏北地区对外贸易贸易作用非常微弱。这2个变量的系数只通过了15%的显著性检验,因此我们可以说苏北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力资源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3)全球经济指数、汇率和国内生产总值与苏北地区的对外贸易贸易没有直接关系。这3个变量被剔除在模型之外,对苏北地区对外贸易没有产生影响,这与一般的理论看法有些不同。
二、变量设定分析
(一)EXP对GDP贡献变量分析
本研究以进出口贸易总额exp为解释变量X,以GDP作为被解释变量Y。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更好地揭示出口贸易与GDP之间的关系,笔者对进出口贸易总额和GDP数据区对数。最终按照对数回归模型表达式:Lnyt=a+bLnxt+et
利用Eviews3.1软件最终得到四个区域的回归结果(因篇幅所限,回归结果略去):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出口总额exp的系数b与常变量a的t检验值分别为:110.651 9,32.083 24;57.425 81,37.710 1;24.082 49,18.174 53;48.042 97,25.977 49均大于2,显然通过了检验,并且其概率检验水平Prob的数值极小,被软件忽略,这也正说明了模型通过了检验,说明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总额exp对GDP的影响是显著的。
我们还可以清晰看出: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总额exp与GDP的回归系数R-squared分别为:0.993 245,0.995 102,0.979 248,0.989 734数值均接近了1,说明进出口贸易总额exp与GDP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对数线性关系。
从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出口总额exp的系数b的数值:0.481 265,0.672 312,0.547 694、0.607 886可以看出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出口总额exp对GDP的贡献率为48.1%、67.2%、54.8%,60.8%,即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出口总额exp变化1个单位,对应的GDP变化0.481、0.672、0.548,0.608个单位。可以看出苏北进出口贸易总额exp对GDP的贡献率最低,苏中进出口贸易总额exp对GDP的贡献率最高,苏南和沿海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总额exp对GDP的贡献率居中。
(二) XP对GDP贡献变量分析
同样,笔者选取了2000—2008年苏北、苏中、苏南和江苏沿海地区的出口贸易总额xp及GDP的截面数据,通过回归分析来验证出口贸易对GDP的确有相当的贡献,并通过比较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最终分析结果比较得出四者的区域差异对贡献率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以出口贸易总额xp为解释变量X,以GDP作为被解释变量Y。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更好地揭示出口贸易与GDP之间的关系,笔者对出口贸易总额xp和GDP数据取对数。最终按照对数回归模型表达式:Lnyt=a+bLnxt+e,利用Eviews3.1软件最终得到四个区域的回归结果(因篇幅所限,回归结果略去)。
根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出口总额xp的系数b与常变量a的t检验值分别为:132.703 3,34.638 6;109.047 3,53.868 06;44.388 76,28.010 3;94.448 55,43.956 97均大于2,显然通过了检验,并且其概率检验水平Prob的数值极小,被软件忽略,这也正说明了模型通过了检验,说明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出口贸易总额xp对GDP的影响是显著的。
我们还可以清晰看出: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出口贸易总额xp与GDP的回归系数R-squared分别为:0.994 2,0.997 593,0.991 157,0.996 39数值均接近了1,说明出口贸易总额xp与GDP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对数线性关系。
从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出口总额xp的系数b的数值:0.505 409,0.612 801,0.537 94,0.606 361可以看出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出口总额exp对GDP的贡献率为50.5%、61.3%、53.8%,60.6%即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出口总额exp变化1个单位,对应的GDP变化0.481、0.672、0.548,0.606个单位。可以看出苏北出口贸易总额xp对GDP的贡献率最低,苏中出口贸易总额xp对GDP的贡献率最高,苏南、沿海地区的出口贸易总额xp对GDP的贡献率居中。
(三)IM对GDP贡献变量分析
为了很好的研究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口贸易额IM对GDP的贡献率,笔者选取了2000-2008年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口贸易额xp及GDP的截面数据(如表2),通过回归分析来验证进口贸易对GDP的确有相当的贡献,并通过比较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最终分析结果比较得出四者的区域差异对贡献率有一定的影响。
本研究以进口贸易额IM为解释变量X,以GDP作为被解释变量Y。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更好地揭示进口贸易与GDP之间的关系,笔者对进口贸易额IM和GDP数据区对数。最终按照对数回归模型表达式:Lnyt=a+bLnxt+et,利用Eviews3.1软件最终得到四个区域的回归结果(因篇幅所限,回归结果略去)。
根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口贸易额IM的系数b与常变量a的t检验值分别为:71.603 41,12.423 26;25.049 55,14.836 19;19.255 65,12.271 93;36.429 76,13.266 17均大于2,显然通过了检验,并且其概率检验水平Prob的数值极小,被软件忽略,这也正说明了模型通过了检验,说明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口贸易额IM对GDP的影响是显著的。我们还可以清晰看出: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口贸易额IM与GDP的回归系数R-squared分别为:0.956 613,0.969 178,0.9555 84,0.961 747数值均接近了1,说明进口贸易额IM与GDP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对数线性关系。
从的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口贸易额IM的系数b的数值:0.423 075,0.827 012,0.556 304,0.601 365可以看出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口贸易额IM对GDP的贡献率为42.3%、82.7%、55.6%,60.1%即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口贸易额IM变化1个单位,对应的GDP变化0.423、0.827、0.556,0.601个单位。可以看出,苏北进口贸易额IM对GDP的贡献率最低,苏中进口贸易额IM对GDP的贡献率最高,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口贸易额IM对GDP的贡献率居中,且沿海地区略高于苏南地区。
以进、出口贸易为解释变量和GDP总量为被解释变量,建立GDP总量对进、出口贸易的广义差分回归模型,能揭示GDP总量变动与出口贸易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由以上数据总体上可以看出,从苏北等地的进口、出口和GDP关系看,对GDP都有促进作用但大小是不一样的。无论出口、进口或者进出口对GDP促进作用, 苏中、苏南、沿海地区都较大,而苏北最低。苏中出口贸易总额、进口贸易总额以及进出口贸易总额对GDP的贡献率最高,苏南、沿海地区居中,且沿海地区略高于苏南地区。
三、变量解释的综合分析
本研究所揭示的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依存关系的数量反映,表征了无论出口、进口或者进出口对GDP促进作用,相比较苏中、苏南等地,苏北都是最低的。然而,对苏北进出口贸易构成约束因素却是多方面的,而在进出口贸易多重制约的因素中,其中任一种因果关系都不是独立的。如果体系内部各要素是处在非均质状态并在条件和界域相对清晰情况下,各种因果关系是可以相互分离的话,那么,各种因素会以各自相对独立的方式和以不同的力度影响着整个进出口贸易发展。本研究按这一思路,结合以上数据给与的变量解释,综合分析多重约束下的苏北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一)制度建设方面的约束
制度建设的落后、制度的缺失以及制度变革的时滞性、制度影响的根植性、制度的惯性会使苏北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计划经济体制残余约束、产权制度约束、投融资体制约束以及制度环境约束。在苏北一些领域,法律、法规体系缺乏透明度,明显存在人治的特征;市场体系发育迟缓,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发挥不出来;政府的决策方式落后、决策过程滞后且不透明;地方保护主义盛行,行政垄断、行业垄断突出;社会经济运行成本高、效率低。这些在经济运行中则表现为产权结构体系的失衡、诺斯悖论的广泛存在、交易规则混乱、技术创新机制丧失等,其最终导致苏北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步伐缓慢。而苏南等发达区域在主体行为约束、政府政策制定和市场机制运行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保障了进出口贸易的有序发展。苏北投资环境也亟待改善。一些领域与开放战略配套的具体措施尚不完善;一些地方的政务管理欠缺公开、透明、规范的特征,政府部门服务意识不强,项目审批环节多,办事效率低、成本高,影响招商引资的形象。同时,苏北位于长三角经济带和环渤海经济带的中间,距离长江三角洲核心区上海、苏南地区较远。这种远离经济核心区的位置,使其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外力推动。和苏南相比,苏北在对外开放的政策环境上不具有明显的优势,对外开放的区域优惠政策缺乏。在苏北周边地区,河南、安徽享受国家中西部地区税收优惠政策,这也是苏北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政策环境的落差,不是苏北也不是江苏省所能够解决的,是国家基于宏观层面的战略考量。这种政策环境的落差,决定了苏北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中,不能够和别的地区拼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苏北地区能够给的政策也拼不过那些国家战略倾斜的地区。这就使得苏北地区在吸引外资、对外贸易、产业发展等方面,起步明显地滞后于沿海其他地区。仅从徐州周边地区看,河南、安徽作为享受中西部地区税收优惠政策,而徐州的经济只相当于这两个省份的中等水平,却不能享受其优惠政策。徐州和省内外及周边地区明显在不同的起跑线上竞争。为此,许多外商投资企业不愿意继续追加投资或在发展后向国家政策扶持区域迁移。
(二)贸易条件方面的约束
一是产业基础薄弱。苏北处在黄海之滨,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从空间距离看,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接受国际资金、技术、信息等辐射和转移的优势明显。但在发展日韩贸易、吸引日韩投资上,苏北成为华东沿海地区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苏北临近的山东吸引韩国投资占中国总量的51%,企业更是达到了近2万家。从近期日韩对华投资的趋势看,南下是一股潮流,但南下跳过了苏北地区。从总体上看,苏北地区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但产业基础较薄弱,综合成本并不比其他地区更具吸引力;长期以来,苏北地区产业发展停滞,更不要说形成具备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条,企业生产配套的成本居高不下,很难与日本、韩国的资本要求相匹配。
二是平均国民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弱,投资需求与供给低水平均衡。苏北地区由于生产力发展的相对落后状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从市场里所能分享到的国民经济增长与发展利益比例低,影响到区域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和区域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三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能力弱,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造成苏北地区区域经济低水平供需均衡与低水平恶性循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域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能力弱,要素组合的生产力系统运行的技术层次和效率不高,资源配置优化机制不健全。
四是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劳动生产率不高。由于财政支出有限政府和民间用于教育和科学研究开发费用有限,社会成员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低,平均劳动技能不高,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比较而言,苏北地区自然资源、劳动资源与技术开发能力配置水平都较低,劳动生产率低下。
五是相对落后的传统经济部门比例相对较高,呈现二元经济结构。一些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现代化工业部门和高新技术产业部门比例较低,传统的初级产品加工部门比例高,产业结合不紧密,产业关联程度不高,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带动效果不明显。
(三)商品结构和方式方面的约束
改革开放以来,苏北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不同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方式对苏北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同的。本研究的结果已表明:苏北的进口贸易、出口贸易都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但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大,而且进口还是推动苏北出口的重要原因;苏北出口贸易总额已由1999年的3.8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82.6亿美元,但总起来看其对GDP的贡献率还较低,这再次提示我们要注重进口的作用。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净出口增加,意味着有效需求增加,会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则对GDP的增长形成负拉动。而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这一理论并没有揭示进口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因此也难以正确反映消费、投资、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内部联系。由于资源禀赋的不同和科技水平的落后,苏北投入品进口和先进技术装备都是国内产品无法替代的,且由于进口的许多产品用于加工贸易,这些进口的机器设备形成了有效的生产能力,反而会增加对国内配套产品的需求。因此,进口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要,而且有利于弥补国内资源不足,促进生产和投资,是国内生产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拉动作用。
和苏北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苏北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都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一般贸易出口增长显著促进经济增长,一般贸易进口增长则对经济增长促进不显著;而加工贸易进出口的增长,其贡献度低于一般贸易出口。苏北由于一般贸易基础薄弱,出口额绝对基数小,尽管增速较快,但到目前为止依旧赶不上全省的平均水平,且一般贸易所占份额基本表现为下降趋势。而在加工贸易方面,由于苏北劳动力成本优势,近几年加工贸易发展较快,且加工贸易出口额大幅上升,目前加工贸易已占据对外贸易的一半多。而加工增值是加工贸易的一项重要特征,加工贸易增值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内企业效益。苏北企业加工产品大多数都属于加工程度低,技术含量不高的一般性工业制成品,由于只是进行简单的加工,产品加工增值有限,且半成品结转较多,因此加工贸易增值率低。从国际产业分工趋势来看,加工贸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应作为苏北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但应大力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赋予加工贸易以新的内涵,尽快提高苏北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在加工贸易的发展中提升苏北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
(四)贸易主体结构方面的约束
随着外贸经营权改革的深入,苏北外贸主体的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形成了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 “十一五”以来,苏北民营企业对外贸易以年均倍增的速度扩张,实现“两个快于、三个台阶、翻了四番”。即发展速度快于全省民营企业对外贸易水平,快于苏北地区对外贸易平均水平;民营企业对外贸易规模扩大25.8倍,出口年均增长123%,增速是苏北地区平均出口水平的4.4倍,目前已超过苏北地区出口总额的1/3,占全省民营企业出口总额近1/10。总的来说国有企业的出口所占比重逐年减少,民营企业的出口额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落后于苏南、苏中民营经济国际化发展。一方面,苏北整体经济实力不强,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较弱;另一方面,苏北综合环境尚待改善,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也给苏北民营经济国际化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一是环境制约压力。宏观环境趋紧,国家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并陆续出台一系列导向性财政、金融和环境政策,对刚刚起步的苏北民营企业国际化提出更高发展要求;“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限制、加工贸易禁止和限制范围扩大、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正处于贸易带动为主、资源加工为主、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苏北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产生较大影响;与苏南、苏中地区相比,苏北缺乏大城市和国际性大口岸为依托,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远不如苏南、苏中地区,民营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综合交易成本相对较高,对外吸引力不强。二是要素制约压力。国家从严审批土地,提高用地门槛,苏北地区土地获取成本提高;苏北民营企业普遍信用等级不高、融资渠道较窄;苏北民营企业缺乏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经贸知识的国际化经营人才;要素市场不发达,苏北生产资料交换、资本融通、人才流动等要素市场发展相对落后。三是能力制约压力。目前,苏北大多数民营企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未形成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多数为家族制管理,组织结构小、散、乱,聚合资源能力弱;一些地区相关政府部门服务民营国际化的意识和能力均有待提高;行业商协会发展缓慢,在制定行业标准、提供信息和认证服务、加强国际经贸实务和人才培训等方面,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认识偏差方面的约束
长期以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和认可,而进口的作用却往往受人怀疑,因为现有的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和贸易乘数理论容易误导人们对进口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理解,特别是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动态贡献。尤其是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的背景下,应当适度扩大进口,优化进口结构,实施对外贸易的基本平衡战略。对外贸易平衡战略的意义在于通过理顺进、出口的关系、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服务于经济健康发展。尽管目前经济环境,促使我们意识到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的重要性,但要保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必须要适度扩大进口,充分发挥进口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通过回归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净出口对经济增长有正的相关性效应,但是净出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指数与进口和出口相比相对较弱,而出口和进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很强,也就是说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应该是进出口总额。进出口总额对经济增长具有正而强的相关性;从总需求的角度看待GDP的构成,可以看到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对外贸易进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表现在,进口能够补充国内不足产能,提高自身生产技术水平,优化生产结构。因而,集约型的对外贸易方式出口和进口都应该表现出对经济增长的显著推动作用。但在前述的对苏北经济增长与进出口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只有出口增长表现出了对经济增长的显著促进作用,而仅能从出口额和总额增长对GDP增长的经验关系比较中,隐约发现进口增长对GDP增长的正向作用。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level of the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in northern Jiangsu in China
JIANG Zhao-xia 1,BieziluguowaТ.Л2,JIANG Sui2
篇7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认为,应该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政策进行调整。政策调整的重点:一是调整“奖出限入”的外贸制度,包括对加工贸易、出口退税等政策进行调整。二是调整外商直接投资政策。三是调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及资本项目管理政策。
张燕生认为,进口领域的调整:一是放松进口限制。二是扩大战略性进口,如增加战略性能源和物质储备的进口;增加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设备更新改造需要而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及辅助产品的进口。三是进一步降低工业品进口关税。四是增强进口协调的延伸能力,应考虑进口从供货商、进口商、运输商、口岸、分销商、融资商、衍生工具商、供应链管理商等进口相关的产业链管理,解决进口和产业竞争力的瓶颈环节。
而出口领域的调整:一是改变出口竞争靠拼价格的倾向。使打价格战的企业行为受到制约,使出口中的新产品、新市场、新管理方式得到奖励。二是鼓励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的措施。三是提升企业的全球综合运作能力,鼓励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逐步建立当地投资、当地生产、当地销售、当地品牌的中国的全球生产体系。四是加快实现贸易措施“中性化”,改变长期实施的“奖出限入”的政策。
张燕生还对广东提出了建议:
形成内需与外需协调增长拉动发展的新机制,改变增长对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的过度依赖。广东应成为从外向型到开放型体制转换的模范。
篇8
以贵州为核心,甘肃金昌、四川达州、福建上杭为支撑,瓮福集团现已形成全国优势互补的四大生产和研发基地。贵州黔南基地是磷矿石采选,高浓度磷复肥、磷煤化工、氟碘化学品、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加工和技术研发基地,也是瓮福对外提供技术、工程建设及营运管理服务的样板工厂。甘肃金昌、四川达州、福建上杭充分利用瓮福的磷资源和当地原料、区位等优势,分别建设化工化肥基地,形成了完整的产业布局。
在全国产业布局的同时,瓮福的国际化进程同步展开。2006年,瓮福集团成立广西海湾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着眼于东盟自贸区与我国北部湾经济区的广阔未来。同年,瓮福凭借其过硬的产品质量和市场声誉,成为国内唯一一家通过澳大利亚AQIS低风险出口货物认证的企业,标志着瓮福产品有了出口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通行证。
2007年,瓮福成立了专门的国际事务部,全面负责集团国际工程项目开发和技术服务。是年底,面对欧美20多家国际工程公司同台竞争,贵州瓮福集团成功竞标沙特阿拉伯曼阿顿1250万吨磷矿石选矿EPC项目及配套的水系统项目和工业建筑系统项目,项目金额达4.5亿美元。
此次中标,成为瓮福集团迈出智力国际化的关键一步,发挥出强大的国际辐射效应和连锁反应,澳大利亚、摩洛哥、埃及等国的企业纷纷与瓮福集团谈判或签订协议。2009年,在新加坡成功注册美陆实业(新加坡)有限公司,经营范围涵盖了硫磺、锰矿、煤炭、粮油、金属等产品,并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广泛开展贸易、信息交流、国际结算和投融资业务。 2010年,成立瓮福澳大利亚公司,与澳大利亚最主要的化肥消费和矿产资源供应客户开展直接销售和采购业务。
篇9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3年9月29日正式挂牌,是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下文简称福建自贸区)于2015年4月21日挂牌成立。与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同期挂牌成立的还有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
根据国务院的《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下文简称福建自贸区总体方案),福建自贸区地理范围11804平方公里,包括福州片区、平潭片区、厦门片区,其中:福州片区重点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两岸服务贸易与金融创新合作示范区;平潭片区重点建设两岸共同家园和国际旅游岛;厦门片区重点建设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和两岸贸易中心。
自由贸易区的核心内涵是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以及资金流动的自由化。目前中国大陆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特殊海关监管制度。“一线放开”是指自贸试验区与境外实现贸易自由化,海关监管相对宽松、减免相关税费,并鼓励在区内创办新兴产业、鼓励在政策制度上先行先试。“二线管住”是指针对自贸试验区与国内非自贸区之间的货物流动与要素流动,实行相对严格的海关监管、金融监管等政策措施。
二、闽台经贸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一)闽台经贸发展概况
2008 年之后,两岸迈入和平发展的新阶段,2010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 协议)的签署,进一步推动了两岸经贸合作与发展。2008年两岸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292亿美元,2014年增至1982亿美元,较2008年增长53%,年均增长9%。其中,中国大陆自台湾进口迅速增长,2008年为1033亿美元,2014年增至1520亿美元,进口额常年是出口额的3―4倍,大陆对台贸易逆差由2008年的774亿美元增至2014年的1057亿美元(见图1)。同期,两岸的投资合作也稳步增长,中国大陆实际利用来自台湾的外商直接投资(FDI)由2008年的1899亿美元增至2014年的2018亿美元(见图2)。
随着两岸经贸合作的深化,闽台贸易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见表1),2010-2014年福建省与台湾之间的进出口总额由488亿美元增至12435亿美元,其中:出口额由079亿美元增至3821亿美元,进口额由409亿美元增至8614亿美元,福建对台贸易总体呈现逆差。从所占比重来看,福建对台湾进出口额占福建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较低,2014年为701%;福建对台湾进出口额占中国大陆对台湾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不高,2014年为627%,说明闽台之间的地理临近优势在两岸经贸合作中并未充分显现。
目前,福建已建成六个台商投资区,涵盖纺织鞋服、食品加工、电子制造、石油化工等行业。2010年6月,国务院批准厦门经济特区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发展两岸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并引进台湾有关交易制度,推动两岸金融合作。与此同时,厦门已成为台湾商品分销大陆的重要中转地,并计划建设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中心。
(二)商业银行面临的机遇
1货物贸易自由化带来的机遇
福建自贸区将积极推进闽台通关合作机制,包括:在货物通关、进出口贸易统计、原产地证明、检验检疫方面的合作,逐步实现闽台海关的信息互换、监管互认;对台湾运往自贸区的农产品、水产品试行快速检验检疫;优化部分从台湾进口的保健食品、医疗器械和化妆品的审批程序;自贸区还将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施无纸化通关和企业自主报税。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配套政府部门的“单一窗口”建设,可以拓展的业务包括:电子化支付结算(例如:企业网上银行、企业手机银行)、资金归集、企业电子化汇款、企业结售汇、电子化监管申报、电子化单证处理、进出口贸易融资等。
2新型贸易方式带来的机遇
福建自贸区总体方案鼓励自贸区企业尝试新型贸易方式,包括:建设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发展大宗商品国际贸易;开展期货保税交割业务;积极发展动漫产业、信息产业、供应链管理、飞机维修等新兴服务业。此外,自贸区还支持汽车平行进口和跨境电子商务,并努力完善配套跨境电商的海关监管制度、检验检疫制度、税收制度和物流系统。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配套上述新型贸易方式,可以拓展的业务包括:大宗商品衍生交易、交易所会员之间的资金清算、配套飞机租赁的融资服务、供应链融资、仓单质押融资、国际保理、配套跨境电商的支付结算等。
3服务贸易自由化带来的机遇
根据福建自贸区总体方案,自贸区将在运输、通信、医疗、旅游等行业继续扩大对台开放。该方案允许来自台湾的服务提供者在自贸区设立合资或独资企业,开办通信类业务、旅游类业务、船舶管理和海员外派业务、建筑和工程技术类业务。该方案还鼓励来自台湾的会计师、高级管理人员、专家技术人员、医疗人员在自贸区内执业。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针对服务贸易自由化特别是自然人流动,可以拓展的业务包括:个人电子支付结算(例如:个人网上银行、个人手机银行、配套微信支付、配套支付宝、配套APPLE PAY等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业务)、个人跨境汇款、个人结售汇、工资等。
4承接台湾先进产业带来的机遇
福建自贸区总体方案支持来自台湾的先进制造业、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在自贸区内集聚发展,同时鼓励区内的知名企业赴台湾投资,推动两岸产业链融合发展。福建自贸区可在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服务业(如物流业、金融业、文化创意产业)、海洋产业(如海产品加工、海洋生物研究)、现代农业、旅游业等方面与台湾自由经济示范区对接,承接台湾的产业转移。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可以拓展的业务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产业链融资、投资银行业务。
三、自贸区金融制度创新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账户管理体系创新的影响
福建自贸区总体方案要求在自贸区内执业的商业银行建立与自贸区相适应的账户管理体系,并不断优化人民币涉外账户的管理机制,有效促进跨境贸易和企业投融资的结算便利。
上海自贸区在商业银行账户方面的设计理念是“分账管理、离岸自由、双向互通、有限渗透”。具体而言,在商业银行开立的自由贸易账户可以办理企业经常项下和直接投资项下的跨境资金结算,不能办理企业证券投资以及个人跨境投资等资本项目下的跨境业务,也不能办理现金业务。
福建自贸区将效仿上海自贸区的商业银行账户设计理念,让区内资金实现一定程度的离岸自由,对区内与境内区外之间的资金流动进行严格监管,这对商业银行的账户系统和账户监管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外汇管理制度改革的影响
外汇管理制度改革是一系列促进外币资金自由流动的政策举措,是促进自贸区内贸易投资便利化的一项金融配套政策。根据国家这一政策,福建自贸区总体方案允许区内的商业银行在一定限额内试行资本项目可兑换,并从境外借入本外币资金。自贸区内的商业银行还可以为客户办理跨境支付业务、新台币兑换业务,为FDI项下的外汇资本金办理意愿结汇业务,为跨国公司办理本外币资金集中运营业务。这一政策措施的实行对商业银行而言,机遇大于挑战,商业银行可以在更大的业务范围内从事本外币资金跨境运营以及外币汇兑业务,同时也对银行的国际业务水平、海外分支机构网络、跨境支付结算系统、资本项下的业务经营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影响
篇10
由于苏州与东盟经济互补性强,双边贸易发展迅猛。2006年,苏州与东盟进出总额口达到194.87亿美元,同比增长26.2%,其中出口74.01亿美元,同比增长36.5%,进口120.86,增幅为20.7%。2007年1-6月份,苏州与东盟进出口额超过100亿美元,达到101.44亿美元,同比增长14.4%。按照这种发展速度,2007年苏州与东盟进出口总额将突破200亿美元。在双边贸易发展迅速的形势下,要深化双边经贸合作,开拓新的合作领域,促进双边经贸的持续、快速发展。
1 苏州市对外贸易在江苏省外贸中的地位分析
近几年来,苏州对外经贸发展迅速,对外贸易的规模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2006年苏州对外贸易总额达到1742.64亿美元,同比增长24%,其中出口946.85亿美元,进口795.79亿美元。表1为苏州市2001-2006年进出口统计及占江苏省外贸比重,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自2003年开始,苏州对外贸易步伐加快,增长速度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2007年苏州对外贸易额将超过2000亿美元的关口。从贸易差额来看,除2003、2004年的进出口出现逆差外,其他年份均保持了顺差,并且自2005年开始,对外贸易顺差有扩大的趋势,这表明苏州对外贸易状况发生了明显的改善。从苏州市对外贸易在江苏省对外贸易中的地位来看,2004年占全省的外贸比重突破60%,并且继续在稳步提升。2006年,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进口额分别占全省指标的61.4%、59%、64.4%,进出口总额的增幅继续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居第3位。可见,苏州市对外贸易在整个江苏省甚至全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推动全省对外贸易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苏州市对东盟出口贸易的分析
目前,苏州市的外贸出口市场达到19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出口超亿美元市场47个。但是苏州市对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差别很大,在198个国家和地区中,欧盟、美国、香港、日本和东盟为五个主体市场。2006年,苏州对这五大主体市场的出口额达760.85亿美元,占全市对外贸易总额的80.4%,占据了苏州对外出口的主要份额。通过对这五大出口市场进行贸易额的统计(表2),我们可以发现,2005年以前,苏州最大的出口市场为美国,自2005年起,欧盟取代了美国,成为苏州最大的出口市场。从当前的出口发展速度来看,苏州市对这五大市场的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也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对欧盟、美国、和东盟的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30%,其中对东盟的出口增速最快,达到了36.5%。2006年在苏州市主要的进出口国家和地区中,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分别排在了第八至第十位。因此可以看出,苏州对东盟的出口贸易将会继续攀升,双边贸易还会持续快速发展。这里,我们假定苏州向香港和东盟的出口增速维持在2006年的水平,那么可以假设经过n年后,苏州向香港和东盟的出口额达到同样数量,即: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苏州对东盟的出口额将在2009年超过对香港的出口额。依照同样的假定,可以推算出,苏州队东盟的出口额将分别与于2009、2084、2073年超过对日本、美国、欧盟的出口额。当然,由于对各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增速存在波动,推算出的数据也并不能真实地预测将来的贸易增长,但是,至少可以从推算中看出,苏州对东盟的出口与苏州对欧盟、美国等出口的差距还很大,同时也预示着苏州对东盟的经贸发展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如果能够处理好双边关系,苏州与东盟的经贸合作会更大广阔。
3 深化苏州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可行性及相应措施
3.1 深化苏州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可行性
苏州与东盟经济互补性强,这就为苏州与东盟开展经贸往来奠定了经济条件。2005年7月1日,《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开始实施,对原产于中国和东盟的产品相互给予优惠关税待遇,使得苏州市与东盟间的区域经济合作有了质的飞跃,为双边经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2007年1-4月份,苏州市对东盟累计进出口56.8亿美元,同比增长34.3%%,高于苏州市平均增幅9.5个百分点,增幅居主要贸易伙伴之首。目前,机电产品为苏州市对东盟贸易的第一大类进出口商品,光学,检验、医疗设备等的进出口数量也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
另外,良好的双边及国际环境为进一步合作创造了条件。自1999年开始,中国与东盟的双边经贸关系开始升温,贸易额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到2006年,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达到1608亿美元,同比增长23.4%。并且仍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根据目前双方经贸发展的速度,预计2008年将实现中国与东盟计划在2010年使双边贸易额达到2000亿美元的目标。另外,当今国际环境相对比较和平,可以说是各国发展经济的大好时机。在这样有利的双边及国际环境下,苏州市与东盟进一步深化经贸合作就具备了现实的可行性。
根据目前苏州市经济发展以及国际经济形势,苏州市将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比如在服务贸易领域,到2007年底,基本实现全面对外开放。这就意味着苏州市的对内、对外贸易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因此,我们要做好全面开放的各项准备工作,并且新形势下,寻求和东盟经贸合作的新机遇,丰富苏州市和东盟经贸合作的内涵,扩大双边经贸往来。
3.2 深化苏州与东盟经贸合作的措施
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加强双边产业协调。要根据苏州和东盟各自的经济发展目标以及双边经贸往来的进一步发展,双方要科学地规划产业布局,实现化工和基础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配套制造业和服务业、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等各类产业的科学规划和合理转移。通过调整产业布局,使得产业内更加融合,产业间更加协调。同时,要发挥全面的产业整合优势,整合进出口各环节载体的功能。并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物流、进出口贸易、金融服务等诸多功能于一体,提高进出口贸易的运作效率。
加快双边服务贸易发展。随着2007年12月苏州所有服务部门对外资的全面开放,服务贸易对于苏州与东盟未来经贸发展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双方应在服务贸易领域加大合作力度,拓展新的合作领域。比如,双方可以针对2007年底开放的商务、电信、旅游、运输等服务部门开展新的合作。双方政府要积极研究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和措施,在投融资、进出口、出口信贷和信用保险、设立境外研发和营销机构、保护知识产权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营造服务贸易发展的良好环境,以此推动双边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当前,中国与东盟良好的政治、经济关系以及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都为苏州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苏州与东盟双方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机遇,进一步加强经贸合作,完善双边经贸机制,推动双方经贸持续、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景荣.东盟以及东盟-中国关系发展[N].人民日报,2007-08-09.
[2]李国章.中国东盟经济合作新亮点[N].经济日报,2007-07-23.
[3]谢惠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发展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6,(09).
篇11
1.1 我国国际收支的顺差对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国际收支的主要项目是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一直呈持续较快增长的趋势。经常项目的顺差具有双重影响。在为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外汇储备的同时,也成为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的动因之一。
1.2 我国经济增长快速
由于我国经济增长快,经济实力逐渐增强,进而使外汇市场上的参与者增强了对人民币的信心,促使我国人民币汇价上升。同样,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会给国际投资者较稳定或较高的投资回报率,从而可以增加投资者对我国经济的信心,吸引更多的外资,进而使汇率上升。
1.3 国内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
尽管近些年我国出口贸易额一直在快速增长,但是主要出口产品仍然是一些附加值不高的产品,出口产品层次较低,我国实际得到的贸易利益或收益却十分有限,根本无法与增长指标所反映的成绩相匹配,所以促进出口贸易结构转变迫在眉睫。
2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出口的影响分析
2.1 积极影响
(1)人民币升值有助于推动我国贸易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人民币的升值,有利于东部的生产要素和部分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或由中心城市向周边地区转移扩散。淘汰那些技术含量与附加值低的企业。从长远看,这有助于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优化资源配置,从而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向贸易强国迈进。同时由货币升值引起的行业竞争更加剧烈,也将会极大地激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激情,因为,只有那些富于创新,有竞争力的企业才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在国际市场上表现的更加强大。
(2)有利于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人民币升值会使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本将下降,同时国内直接投资成本相对上升。由此所带来的成本压力将使国内企业向海外寻找更为廉价的资源,以降低企业的制造成本。从国际经验看,日本、德国等国的企业都是在本国货币升值的过程中加大对外直接投资。从1986年至1993年,日元兑美元升值幅度为37.6%。日本企业加速了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的步伐,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发展中国家,将美国保护程度较高的汽车等制造业向美国国内转移。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中国企业到海外投资的成本下降,可以较低成本获取外国当地的资源,就降低了对外直接投资的成本,鼓励企业扩大对外直接投资。
2.2 消极影响
(1)人民币升值不利于我国进一步吸引外资。
人民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外商在华投资建厂、购置设备的成本,提高外商在华的劳动力成本,在华外国企业的经营目前已逐步进入成熟发展期,外资利润汇出的要求也在逐年增大,人民币升值将提高其利润的外汇收益,并可能因此加大资本外流规模,对国际收支平衡将产生压力。这些都会进一步影响到外商投资企业及利润再投资的规模与产业本地化的进程,不利于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升级。
(2)增大企业投融资风险。
人民币持续升值使得国内居民消费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不断攀升,宏观调控政策趋紧,国外企业对我国的直接投资成本会提高,因此可能使我国企业的外币权益性融资减少,相应地,负债融资可能会有所增加,进而影响我国企业的资本结构和筹资成本,在增强财务杠杆效应的同时,如果控制不当,将增加企业的财务费用。人民币升值不仅会增大国内企业的运行成本,而且会诱导部分企业盲目扩张,最终造成产能过剩。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或衰退的信号又会造成资本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大幅波动,这必然增大了国内企业投融资的难度。
3 我国贸易出口应对人民币升值的对策
3.1 积极促进对外贸易结构的升级
由于目前我国出口产品中资源与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占比较大,且出口依存度高,特别集中,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自主研发和创新比例还不是很高,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增幅比较明显。人民币升值会减弱这些企业的劳动成本优势,降低利润空问,形成对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所以应在出口方面积极促进贸易结构。国家应积极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出口,通过促进高新技术发展与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结合,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以改造传统出口产业。企业应加强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品牌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出口企业的竞争力。
3.2 贸易出口企业应增强规避汇率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篇12
中金账户是为商户提供的标准统一、安全高效的账户管理体系,在网络投融资和大宗贸易等行业为客户提供资金托管服务。依托中金支付母公司CFCA的风险控制技术,中金账户运用多项银行级安全技术,为用户资金安全保驾护航。同时,在合规合法的前提下,中金账户通过优化操作流程,大幅提高用户体验,进而为商户吸引更多用户。
篇13
第二,要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参与的国际贸易融资风险防范体系。要加强协调合作,密切跟踪国际形势发展,收集各种风险信息,建立风险识别信息库和行业风险机制,及时公布不良买家信息,让银行和企业能够采取得力措施防范收汇风险,为外贸的平衡增长提供保证。二是调整银行内部机构设置,适应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运作模式,有效防控国际贸易融资风险。要将贸易融资业务,纳入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通过建立和完善审贷分离制度,将信贷风险和国际结算风险由信贷部、贷款审查委员会和国际业务部负责,达到在统一综合授信管理体系下的审贷分离,前后台部门各司其职,防范和控制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目的。
第三,贷前调查工作要做好,建立贸易融资贷款审批制度,对贸易融资用途和额度进行控制,防止企业利用贸易融资来套取银行资金,或者挪作他用,对企业的上下游单位进行了解,了解企业是否有不良记录,己经是否存在或有负债过高的情况。对信用证开证人、受益人进行了解,防止出现逾期情况。另外对贷后走访要进行相应的注意,不能流于形式,要深入了解企业,保证银行的信贷资产的安全。
第四,要加强国际业务队伍的素质建设,目前我行每年新招的大学生、研究生大都现在从事着或者曾经从事着国际业务,利用大学生英语能力较强的优势,培养他们的综合业务素质,为以后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最后,企业要充分利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和其他规避风险等途径,充分的规避风险。要利用国家出口信贷政策,通过合理确定结算方式、投保出口信用保险,获得类似与信用证的风险保障和融资便利,实现降低经营费用、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收益水平的目标。
二、积极开拓中小企业
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需要政府、银行和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对政府而言,一是要建立中小企业投融资信息系统。政府应创造条件,搭建银企双方交流的平台,促进银企合作;政府支持手段,综合运用信贷、如政府补贴、优惠政策等;逐步完善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多样化尽快完善中小企业贸易融资支持体系,保险等多种手段促进中小企业扩大出口和提高国际竞争力;指导和帮助中小企业发展外贸业务。二是要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一是建立科学完善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提高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二是建设中小企业信用管理系统,为企业利用信用产品进行融资和交易提供便利。三是要建立中小企业的担保市场体系,除了建立政府担保机构外,支持建立民营商业担保机构、企业间的互助担保机构和再担保机构;四是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专项资金和风险补偿机制,并建立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分级担保制度。对银行来说,要采取以下步骤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