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小学德育的原则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德育的原则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小学德育的原则

篇1

一、正面和反面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正面和反面在这里主要指两个反面,一是教学例子的正反面,二是教学方式的正反面。首先,进行正反面案例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是思想层面的教育,但是却也绝不是纯理论、纯思想的教育。纯理论的教育,只能让学生坠入思想的云雾,而无法真正体会到“道德”的本质,所以在教学中适当的举例,也就成了小学德育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但是,在这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正面例子和反面例子进行综合平衡,即不能只强调正面的例子,也不能过分的进行反面例子的讲解,这两种方式都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真正提高。只有从正反例子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是正反面的教学方式。正面的教学方式即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通过正面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反面的教学方式,则是与正面教育相对应,即通过适当的强制和灌输,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正面的教育要求教师注意谈话的态度和细节,主要是以理服人,通过模范人物增强教育的感染力;而反面教育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强制性的措施,促使学生接受社会道德标准。正面的教育符合小学生的心理接受特点,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毕竟小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有限,从正面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远离败坏社会道德的行为。但是,小学生处于成长期,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也有一定的叛逆性,因此,在教学中适当的使用强制性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正确对待社会道德标准和规范。

二、知行合一的原则

知行合一是我国教育的光荣传统,在新时代下更是需要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行能力。小学德育教育也必须要遵循这一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对社会道德标准和规范的认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最终实现学生在思想上接受人类社会道德的规范和准则,以此作为实践行动的导向,作为日常言行举止的正确导向。

所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必须要在完成课堂理论和思想教育的基础上,适当的开展实践活动,把理论转化为行动,知行合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强调道德规范和准则的基础上,在引导学生在思想上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的基础上,加强动机教育,加强实践教育。如在进行“助人为乐”主题的德育时,教师一是要给学生讲解什么是“助人为乐”,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然后要注意从学生的心理动机出发,正确引导学生的心理动机,以此干预学生的实践活动。因此,教师既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但是又要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动机,真正是“助人为乐”,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帮助别人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淡化功利目的。

知行要合一,知行的动机也要端正。只有在正确的道德观引导下,开展正确的道德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把小学德育工作做好,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知行合一的好学生。

三、与时俱进的原则

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材,在进行小学德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把德育工作的特点与社会时展的特征结合起来,做到德育工作的与时俱进。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注意把德育工作于社会热点和焦点结合起来,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教学资料,都应该与社会、与时代接轨。在信息万变的时代里,世界就是一个地球村,学生不仅可以从网络上学习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也会受到很多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教育学生如何去判断是非黑白,如何去鉴别不良信息的传递,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例如我国在2008年举行的奥运火炬传递活动中,在法国巴黎著名的埃菲尔铁塔开始环球传递第5站传递时,“分子”从人群中冲出来,试图要抢走火炬,而坐在轮椅上的火炬手金晶用她那残缺的身躯全力保护火炬,面对暴徒对她的殴打,她毫不畏惧,依然坚强的保护着火炬,在一瞬间里,我们可以看到金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奥运会顽强的精神。金晶或许没有运动场上姚明的光辉、没有张怡宁的喝彩,但是,我们在金晶身上体验到的爱国精神并不比其他运动明星逊色。因为,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时,不仅是要在德育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更新,更要对新时期学生出现的新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点进行关注,并把这些心理特点纳入德育工作的计划中,保证德育教育与学生的心理成长和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

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德育工作中,教师必须要遵循一定的教育原则,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从各方面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展开。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全局观,从整体上把握德育工作的方向,并根据实际情况,细化到各个教学环节,实现德育工作的规范化、合理化、高效化。

【参考文献】

篇2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当前的教育日益以质量取代目的作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标准。[1]多数学生进入学校接受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以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或者更抽象地说就是为了成功。诚然,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优越的物质生活,渴望韩寒、丁俊晖的少年成名……然而,这些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不仅是要让学生在名利方面获得所谓的成功,还必须关怀学生的生命世界,使学生在精神世界拥有幸福的人生。所以,教育要保护和提升学生的个人兴趣与能力,以使学生活出自我;教育要发展学生的感知、沟通能力,以使学生拥有亲情、友情与爱情;教育还要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判断能力、实践能力、责任感等,以使学生不仅能获得个人的幸福,更能推动公正社会的发展,从而与他人幸福地共生。

教育之于学生个人幸福和公正社会生活的价值,不是学科教育所能达至的目的。要获得个人幸福以及与他人幸福共生需要一些社会条件的保障,如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而这些价值是德育以及公民教育所关涉的范畴。公民教育是发展包括上述理念在内的社会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更为深层的原因在于,在价值多元的时代,学生在价值选择时会有不同的取舍或者偏向,不同人的价值选择可能会存在分歧与冲突。如何引导学生做出合理的选择,既保障个人的选择自由,又能与他人和谐共处,就必须有赖于公民意识所指向的一套规则与原则,以其来协调不同个体之间的意志表达。

正是着眼于此,檀传宝教授提出,公民教育是全部教育的转型乃至整体社会的改造[2]。在《学校德育100问》第一辑中,檀传宝教授分别从社会、教育以及公民素养的现状方面阐述了公民教育的重要意义,论证了德育乃至全部教育都要以培养“公民意识”为终极目的,并指出学校开展公民教育的三种渠道。

基于上述理由,当我们从全部教育及社会改造的视野而不仅仅是道德教育的视角来审视德育时,就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德育专业化在教育转型及整体社会改造中的重要作用。公民教育是通过民主的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那么,我们就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样的社会是理想的社会?为了这一理想的社会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公民?要培养这样的公民我们应该教授他们哪些方面的知识、态度和能力?要教授这些内容我们应该以何种方式进行教育?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涉及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教育学以至哲学、历史等学科。无论是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对具体如何教授这些知识、态度和能力的方法的学习,都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做到的,而是要通过必要的借鉴、研讨和实务学习,才能为德育工作者所掌握。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当前德育专业化所要回应的问题。

二、德育专业化之难——理论阐释与现实困境

《学校德育100问》的开篇细致地厘清了什么是“大德育”和“小德育”以及二者的关系。所谓“大德育”是指在现实的德育工作中,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等无所不包的德育概念;而“小德育”即道德教育。“大德育”在理论和实践中面临诸多困境,然而,“‘小德育’能够避免‘大德育’所存在的混乱,却无法全面概括我国学校德育承担的任务”[3]。《学校德育100问》即展现了这一矛盾与困境。翻阅全书后会发现,《学校德育100问》仍然是以“大德育”的观念指导全书的编著。这是否是作者“明知故犯”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从本书的前言中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檀传宝教授指出:编撰本书的第二个因缘是“建设北京市未成年人德育专家资源数据库,为市教委和学校解决其所面临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专业支持”。而且,书中所尝试回答的问题都是作者“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收集的北京市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具体问题”。既然一线教师对书中所列的具体问题存在困惑,需要得到相关的指导和解答,那么,为了提供专业支持而采用“大德育”的策略也算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也“残酷”地说明了德育专业化的现实困境。

既然选择“大德育”是实施道德教育的现实选择,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一方面,由于德育之大,导致大而无当,如德育内容边界的模糊、德育方法的失当;另一方面,由于大而无当,使得口头上的重视无法落到实处,德育课变成由最差的老师所上的最差的课[4]。如此一来,德育工作者在面对常规的、基本的问题时还能照本宣科,但在遭遇青少年多元价值的冲突时就束手无策了,更不要说实现培养“公民意识”的终极目的。对于上述两个问题的解决,檀传宝教授认为,“中国教育界亟待完成学校德育的重心转移:从过分泛化、过度政治化的非常规德育,走向以道德教育为核心的、基础的、常规的学校德育”[5]。即在“学校德育的重心转移”中逐渐解决“大德育”与“小德育”的问题。而对于教师德育的专业化,则需要教师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积极主动提升自己的责任意识、教育素养、德育素养和德育实践能力。

三、德育专业化之道——批判反思与多元共识

如果说对于德育专业化重要性及其现实困境的认识是“怎么看”的话,那么,作为教育一线教师,则更为关心“怎么办”的问题。在《学校德育100问》的前言中,檀传宝教授中肯地指出,“在宣称高度重视德育的当代中国社会,‘摸着石头过河’至今仍然是绝大多数教师德育专业成长的主要模式”。鉴于德育专业化之重、德育专业化之难,“21世纪的中国乃至世界德育实践都应当告别经验型,走向专业化”。德育专业化之道主要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德育师资层面如何实现教师德育专业化之道,二是德育方法层面如何在价值多元的境遇中达成多元共识。对于第一个问题,在上述讨论中已经论及。在此,我们着重分析第二个问题。

不可否认,我们生活在一个价值多元的时代。然而,价值多元并非意味着这是一个沒有价值或被相对主义支配的社会。多元不仅仅是不同观点的自由表达,我们仍需要也可能在不同价值中寻求共识,如对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价值的共识。多元也不仅仅是不同观点的争鸣碰撞,我们仍需要对论辩、对话规则的一致认同。美国在经历对相对主义和过程主义德育理念的反思后复归品德教育,充分说明了在价值多元时代进行价值教育的必要性。[6]然而,这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它需要生活在这个价值多元社会中的人具有独立判断能力和批判反思能力,唯此才可能通过对不同价值的重估而在差异性的世界中达成共识。

《学校德育100问》第三辑“热点篇”中所探讨的七个话题都涉及这种价值多元的冲突,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因人而异,甚至可能截然相反。比如对于唐骏造假事件,有人认为唐骏不讲诚信;另一派则认为唐骏的成就靠的是能力,不必追着造假不放。正是这些具有争议性的话题,为我们开展德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如《学校德育100问》所言,教师可以将价值澄清法与品格教育法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围绕“道德与成功的关系”进行讨论,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成功”,“激发学生对产生不道德的社会土壤进行批判和改造的使命感”。在当前价值多元的时代,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都比以往得到了较大的张扬,他们依靠自主判断在不同价值中作出抉择,而不是要教师告诉他们确定的答案。此外,通过评价、反思、感受等环节参与这些公共议题的讨论,学生能够体验到自己价值观的冲突与坚守,确认自己的价值并尊重他人的价值,从而实现个人幸福和与他人幸福共生的目标。这些具体案例的剖析,为我们如何在价值多元的境遇下开展德育工作,进而使我们的德育由经验型走向专业化并最终增强实效性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郑新蓉.变迁中的培养目标与教育质量[J].中国教师,2011(22).

[2]檀传宝.论公民教育是全部教育的转型——公民教育意义的现代化视角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

篇3

1.坚持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

在农村学校管理中要严格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来制定和完善学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实现制度管人的目标,以此规范学校的管理行为,有助于学校形成良好的发展局面。[1]众所周知,在管理学的诸多模式中,民主管理的优势较为明显,可以最大限度地凝聚民意,形成较有凝聚力的意见,以助于推动制度的良好运行,其管理效果可以较为充分地得到发挥。在农村学校的实际管理中,要妥善处理各种关系,尤其是领导与教师的关系较为重要,遇到重要事项要通过不同渠道,多听取教师的意见,善于把握民意,营造良好的氛围,最大程度地激发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实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凝聚力和向心力,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智慧,作出正确决策。

2.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农村学校的管理工作涉及多个方面,其中教育教学工作是重中之重,教学工作是中心,其他管理工作都是围绕教育教学工作来展开的。在农村学校管理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学校的宏观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2]管理学理论认为,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的客体也是人。因此,要想管理好一所条件受限的农村学校,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一般来讲,学校的人力资源较为丰富,拥有着其他资源无法相比的人才优势。在管理中,要把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作为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每个教职工都是学校的主人,学校的发展需要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这就要求农村学校的管理者学会尊重人、相信人、依靠人,多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尽量提供充分条件,满足不同教职工的需求,以此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增强其责任感。

3.坚持教学是中心的地位

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这一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学是学校育人工作中一项最经常、涉及面最大、内容最广泛的活动。[3]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要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坚持抓好抓实教学的检查、落实工作,尤其强调抓好课堂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敢于创新,牢固树立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和师生关系,积极推进研究性自主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 农村学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教育改革稳步进行,对农村学校发展的理论研究已较为成熟,并在教学实践中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且取得了较大进步。然而,由于农村学校发展受到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的限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师资力量严重失衡

最近几年,由于国家高度重视农村教育事业,农村办学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教育教学质量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基本实现了城乡资源共享,城乡教育的差距逐步缩小。[4]然而,由于交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条件较之城市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别,优质生源大量流入到城市学校,由此出现了城市学校人满为患、农村学校学生屈指可数的尴尬局面,教育资源也被严重浪费。由此带来优秀教师或者设法进城,或者进入其他行业,农村教师严重流失已成普遍趋势,这也进一步导致了城乡教育的严重失衡,并有日益扩大的趋势,这对农村学校的发展极为不利。

2.评价体系极其单一

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已渐成共识,教育改革进展较快,在诸多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其中针对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运行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研究,实际操作中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出现了各行其是的混乱局面,制度的优势未能得到较好的发挥。[5]比如,最近在农村学校实行的绩效工资制度就是如此。在农村学校实行教师绩效工资制后,按照何种标准考核教师的绩效就成了学校管理者较难处理的问题,其原因是在部分偏远的农村学校,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而上级出台的教师绩效考核标准都较为笼统,属于指导性意见,具体如何分配,需要学校自己去制定标准并加以量化。学校在师德师风等方面都可制订出符合学校实际的管理制度,但对于教学质量方面的评价却明显不足,农村学校要制订出符合教育规律的评价体系就存在较大的困难。

3.德育地位颇为尴尬

思想教育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学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职责,尤其农村中小学更是关系农村居民的切身利益。在人才培养的诸要素中,德育至关重要,对学生的人生影响极大。为此,学校德育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基础,事关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工作的重点,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障。中小学是教育的基础阶段,加强和改善德育工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德育应有的地位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直属于薄弱环节,这就导致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较差,影响了教育效果,教育目标与现实效果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距与矛盾。

4.管理手段严重滞后

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日趋多样化与复杂化,管理理念亟待更新,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农村学校管理理念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学校各项工作开展的有效性。现代学校管理水平的优化必须依靠一定的现代化管理技术。目前,我国很多农村学校还没有实现这一思想的转变,仍然遵循传统的教学管理手段,先进的管理技术和设备在农村学校的普及程度存在较大差别。总的来说,传统管理手段效率较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籍档案基本都是采用纸质的保管方式,当需要查找一个学生的学习档案或成绩时,通常需要翻阅很多资料,花费很多时间,也极易丢失或毁损。当然,农村学校管理其他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对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构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需要加以正视。

三、 农村学校发展应遵循的路径

前已述及,我国农村学校发展存在诸如师资力量严重失衡、评价体系极其单一、德育首要地位没有得到重视、管理手段严重滞后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亟待研究,以寻求问题解决的具体路径。

1.坚持走合作办学之路,加强教师校际流动

在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体系虽已有所缓和,但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在农村学校发展过程中,实现城乡师资力量的均衡化发展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做法,其有利于弥补农村学校教师的不足之处,以帮带等形式提高农村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对各学科教师的整合也起到重要的作用。[6]以美术这门课来说,农村薄弱学校的美术师资极其缺乏,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有一名专业知识比较强的教师带领、指导或结对帮扶,不但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而且也可以传播先进学校的教学理念。

2.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学校教育的评价一直都是解决师生中各种问题的最客观、效果最好的策略。评价讲求科学,以学生成绩为主的传统评价体系已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必须从学生的努力程度、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从制度运行的效果来看,以激励为主的评价体系具备较强的制度优势,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较大认可,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起到积极作用。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需要对教学进行管理,而管理的核心是人的问题,制度管人的独特优势决定了只有制定一系列科学的评价体系才可以确保管理工作得以有效运行,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7]在学科教育中,中小学体育学科制定了一个体质健康标准,其出台后对于体育教学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可操作性很强,即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对照标准,检查自己在教学中应该注重什么,从哪些方面努力,学生的成绩离达标还差多少。从实践效果看,这个标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能够很好地推动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发展。最近几年,新课改发展的趋势促使教师专业性进一步增强,农村教师经过短期培训,虽然能力有所提高,但教学实践与新课改要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情况下,如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以便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展开量化计算。面对科学标准指导下的质量评价,教师都会积极认可,增强工作成就感,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校教育质量的管理工作也能形成长效机制,从此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对于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3.崇尚以德为尚的育人理念,为学校的各项管理提供保证

无才无德是一个废品,有才无德变成了一个危险品,由此可以看出德育的重要性。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拜金主义盛行,再加上西方文化思潮的侵袭与冲突,很多学生的思想受到不同程度的侵染,全国出现的多起校园凶杀案就是一个具体体现,由此引发的思考是多方面的,教育形势十分严峻。如何有效抵制不利思想的影响则是一个亟待加以研究的问题。通常认为,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重视道德教育的重要地位,其应该是第一位的,是做好其他工作的思想保障。[8]这就要求在学校的实际管理中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开展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纳入到对教师与学生的考评体系中去,以提高实际德育的培养效果。

4.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提升农村学校的信息化水平

现代教育技术对于农村教育起到了较大推动作用,是学校教学管理的关键部分。依据学校各管理部门的职能,管理信息系统可分为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职工管理、图书管理、财务管理、事务管理等,这些系统的现代化管理技术如能得到有效利用,对学校的管理工作一定会起到积极的作用。[9]在学校管理中,要创新思维,努力创造信息技术与现代教学结合的有效方式,这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更应该对此加以推广和发展。农村学校地处偏远,力量薄弱,较差的办学条件和紧缺的师资力量,以及由此引起的一系列问题都成为了遏制这类学校发展和进步的障碍。有些学校对多媒体、远程教育等先进教学手段尚处在了解、观望阶段,主要原因是管理者的认识不到位。最近几年,教育行政部门加大了远程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投资和管理,为农村教育管理者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学校的管理者应当抓住这一有利时机,争取加盟信息网络,以提高办学水平。在网络信息技术广泛普及的今天,学校在管理上不能再故步自封,而应“互通共用,优势互补,以材为用,乐材善诱[10]。合理充分地应用远程教育,信息网络技术教育,使学校教育在现代化教育推动下快速提高,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本校教师的教学相长方面。另外,信息素质教育是我国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农村学校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于培养适应现代需要的人才也可以起到较大的作用,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育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农村学校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意义深远,作用重大,需要在立足农村实际的基础上,坚持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重视德育的积极作用,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办学效益,让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不断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以推动农村学校的长远发展,为农村的建设与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唐建华.农村学校管理探讨[J].中小学管理,2006(10):76.

[2] 童学明.人本化理念在农村学校管理中的应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8):54.

[3 ]程德富.刍议农村学校管理的弊端及几点建议[J].教学与管理,2003(6):87.

[4] 陆正辉.农村学校管理探索[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8):103.

[5] 梁伯奇.农村学校管理的现状和改革对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1986(1):48.

[6] 邹治仁.学校管理要刚柔相济[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5):76.

[7] 许建春.从制度管理走向人本管理[J].新课程(下),2011(1):138.

篇4

二、秉承传统与自主创新相结合

我校建校16年来,开天津开发区基础教育之先河,开创了基础教育新的办学模式(不仅有九年一贯制,有与国际教育接轨的双语高中,还有纯粹的西方教育的分校和国际部);国际学校除了引进国外课程和外国教师外,还实施了自主教学法改革,突出了英语教学和外语人才的培养,强调以教学反思为核心的教师专业发展。国际学校将要在处理下列关系中不断地积累经验:(1)学科课程(文化知识)与各种活动(如文体活动)之间的矛盾;(2)学生的知识学习与人的其他方面的教育之间的矛盾;(3)对学生管理严格度的把握;(4)德育处与班主任之间的关系;(5)教与学的矛盾;(6)教学任务与课堂管理的矛盾;(7)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8)集体备课的形式与效果;(9)作业的数量与学习效果;(10)课堂教学的过程管理;(11)教学常规检查中的表扬与批评;(12)教师劳动纪律管理的严与宽;(13)教师之间的利益的平衡;(14)教师的个人利益与学校整体利益;(15)教师的奖惩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16)领导的工作方式与群众之间的关系;(17)职能部门之间的分工与协作;(18)教师工作的多种评价。我们还将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竭力创办优质学校:所有成员都拥有共同的愿景和价值取向;具有不断鼓励学习的机制的学习共同体;拥有一支以教、学、研为中心的合作团队;承担一种责任,致力于师生的共同发展;拥有一种宽容,人与人之间没有歧视,师生能感受到博大的胸怀;赢得家庭和社区的积极参与;敢于改革,勇于创新,不断奋斗,追求卓越。

三、尊重人性与科学管理相结合

学校对人的管理,首要的是合乎人性,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历史性、主观能动性保持一致;其次是尊重人的个性与人格,关注人之间的个体差异和性格特点;最后就是把满足个人的需要作为学校整体利益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对幸福的追求是“一切有生命和爱的动物,一切生存着和希望生存的生物之最根本的和最原始的活动”(费尔巴哈)。为此,在教师管理中,我们努力处理好“十大关系”:教育行为与教学效率的关系,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的关系,师德与教学能力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学与教研的关系,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奉献与索取的关系,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自我的关系,我与学校的关系。

科学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制度管理。在制度建设中,我们强调三个原则:(1)教师优先的原则。即在学校制度与机制设计的过程中,要把教师这一因素放在第一位。制度要关注教师的业绩,更要关注教师的成长,教师的发展才是教师的幸福源泉。(2)价值引领的原则。制度不是管理的目的,而是管理的手段,从教职工的心理需求出发,强调在制度“限制”与“激励”两者中,要以激励为主,在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两者中,要以精神激励为主。(3)持续发展的原则。学校制度与机制的建设要从当时当地的实际需要出发,因时因地而异,但更要从学校长远发展的需要考虑,注重学校发展的可持续性。只从一时一事的需要出发,朝令夕改会使人们感到无所适从,但是,只是守住陈规陋习,不懂得与时俱进,这种制度与机制也只会束缚人们的手脚。为落实办学思想和管理策略,学校修改或重新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141个,岗位职责39个。如,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我们新制定的校本教师教育的相关制度有:《天津开发区国际学校教师职业标准》、《天津开发区国际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天津开发区国际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与校本教师教育总方案》、《天津开发区国际学校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评选方案》、《天津开发区国际学校新教师入职教育实施方案》、《天津开发区国际学校教育科研管理办法》等。

四、走向校本与自主开发相结合

学校管理校本化、学校自主发展成为改革和发展的趋势,“为了学校”“在学校中”“通过学校”是校本的内涵。

学校要努力做好国家课程校本化,并全力根据学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与此同时,建立新的课程观念:(1)课程不仅是目的,更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它为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提供资源(包括时间与空间)。(2)课程不只是学科体系,而是学科与活动、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过程与结果、主观与客观的有机统一。(3)课程改革是一个包含了设计(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实施和评价的系统工程。过去存在着一种倾向性:在理论上忽视“实施”的研究,在设计时轻视“实施”的制约,在实践中蔑视“实施”的作用。(4)课程实施既是一个忠实执行文件课程的过程,又是一个课程调适和创生的过程。不是机械地绝对地忠实取向,也不存在纯粹的创生取向。课程实施是一个课程执行者与课程设计者、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调适和共同建构的过程。(5)要区分“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这三个不同层次与不同构成的概念。人们常常认为教学内容等同于教材内容或课程内容,所以常出现“教教材”的现象。(6)生成性课程观。为确保教学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和效率,课前、课中、课后都要做好精心的“预设”。然而,课堂是具体的、情景化的、变动不拘的,生成性成为课堂的一个显著特征:对过程的关注甚于对结果的关注,对差异的关注甚于对同一的关注,对关系的关注甚于对实体的关注,对创造的关注甚于对规律的关注,对歧态的关注甚于对正态的关注。(7)新课改赋予了教师开发课程、研制课程、编写教材甚至评价教材的权利和空间,教师应具备这些方面的意识和能力。(8)自上而下所提供的教材仅仅是课程的一种重要载体、一种文本性的材料,是教学的一个“案例”,是师生对话的一个“话题”,并不是课程的全部,教师要收集更多的与课程目标相关的、体现学科特点的、联系学生实际的、紧密联系社会的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料(即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

教师教育的校本化也成为学校的重要任务和重要责任。我校采取的培训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校内观摩、组内教研、教育反思、读书心得、上研究课、专家报告、校内交流、校本科研、博客共享、教师论坛等。除了这样一些常规的培训方式之外,还建立了校本教师教育体系,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强调了校本教师教育体系的计划性、持久性、针对性以及系统性,强调了“为了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以及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导向、启发和指导作用。

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第一,以结果考察质量;第二,以过程控制质量,不仅明确教育质量目标,而且严明教学过程标准,对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质量把关,将质量视为一个持续的改进过程;第三,以文化孕育质量,让每个教师都树立明确的质量意识,领悟质量标准,对质量目标做出承诺,付诸行动,自觉规范自己的教学过程,并对自己的行动结果负责,从而孕育出我们所期望的教学质量。

五、关注生本与自主发展相结合

努力保障学生权利的实现。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已经申明,学生是权利的主体,学校教育要遵从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学校要切实尊重、保障并实现学生的生存的权利、安全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努力做到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受侵害,不讽刺、挖苦、谩骂学生;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不被侵害,不剥夺学生听课的权利、不占用学生上课时间、不改变教学计划。

确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途径,把为学生发展服务落到实处。构建激励型与欣赏型德育模式,旨在培育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构建立体化的大课程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学习资源;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外活动,包括各种实践活动,主要在于满足学生特长发展需要;班主任所做的各种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在于交流与沟通,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心理不适等问题;学校的各种管理在于保证服务质量的提高;学校的各种物质条件和资源在于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保障;建立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与机制,全面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发展能力。

篇5

1 自主原则

不可否认,人与人之间永远存在着个体差异性,而这种个体差异性在推进社会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个体差异性让整个人类社会变得灿烂多姿。不敢想象,一个所有人长着相同面孔,说着相同腔调的语言,举手投足一模一样的社会是多么的可怕,如果这个假设成立,人类社会一定没有牛顿,没有了爱因斯坦,也不会出现霍金。古老的中国的“私塾”正是以个别教学的典型代表。个别教学,正是满足这种个体差异以及需求的差异的最好教学方式,它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也符合“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随着班级授课制度的引进,以寻求教学规模为出发点的班级授课制替代了寻求个体差异的个别教学。应该说,班授课制在“促进学生社会化”这个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是整齐划一的目标、内容、方法也抹杀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两者之间格格不入,似乎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要想在班级授课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那就是只能是自主学习。

“以学定教”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从而满足绝大部分学生均能在原有基础上增长,这个增长就是生成,就是效果。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提出的概念,完全有别于“被动学习”和“机械学习”。钟启泉教授将“自主学习”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国内研究自主学习,以及通过自主学习实现高效教学的名校不少,如江苏的洋思中学、山东的杜琅口中学等。其中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理念就是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保证学生每节课不间断自学 30 分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而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出评判,个别不会的由教师指导,所有作业当堂完成,课后不留作业。这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的自主性,从而解放了教师的“教”,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后进生面积大,学生负担重,教学效率低的痼疾。在语文阅读课上,教师同样只讲几分钟,学生通过自学、思考、讨论、交流、练习达成教学目标。从这个角度上看,洋思中W真正实现教师职业角色转变,那就是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习的促进者”。从这个意义上看,洋思中学的的高效不是“教”的高效,而是“学”的高效。这里的学,即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成有效阅读教学的目标。

2 对话原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是学生与教科书之间的对话,是学生与编者之间的对话,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教学的课堂既应有深沉的静思,也应有热烈的讨论。对话,应以问题为中心,问题是对话的基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均应是“问题”这座桥梁联系起来,当然,这里的“问题”首先要避免教师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似的“满堂问”。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在分析文章主题以及人物形象或价值取向时通常会有与不同的个性化的见解或疑惑,这样的问题也许并不一定是老师预设的问题,但这样的问题也许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探究欲,能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甚至不探究明白不罢休。问题也可以是师生或生生对话过程中碰撞出的新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一言堂犹如一潭死水,让人生厌,而师生对话或生生对话却如同一湾清泉,往往能在学生的心中荡漾起一丝丝涟漪,学生畅游其间必能收获无尽甘甜。

3 读写原则

多年来,语文语阅读教学通常是“为读而读”,相当部分教师的潜意识里,文阅读教学就是教学生读懂课文,教大家理解文章内容,即关注文章“写什么”,却很少关注“怎么写”,前者重文章内容,后者重文章表达形式。只关注文章内容的教师通常情况下为了让学生把文章的字面义、引申义等弄清楚而不得不翻来覆去地咀嚼,而学生的认知水平必然有所不同,所以实在不行的情况下,就只能自己嚼碎了再喂给学生,而学生要做的就是记好笔记,背好标准答案。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没有了个性化的理解。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进,一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文章表达形式的关注达到了另一个极端,他们几乎忽略了对文章内容的关注,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文章“怎么写”,关注文章的表达顺序、表达方法、文章线索、文章结构等表达形式。部分教师反对“教课文”,主张“用课文教”,关键是把课文作为一个范例教学生学会写作,他们忽略学生“言为心声所发”的写作需求,把表达技巧、写作方法作为了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有关阅读教学的争论从未停息,既有“阅读本位”论,也有“写作本位”论,前者以阅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后者以写作为出发点,以写作为落脚点。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从写作教学研究转型阅读教学研究,他彻底否决了传统的为读而读的阅读教学,甚至不赞成传统的“听说读写”能力定位,他认为阅读教学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教会学生书面表达――写作。显然,管老师的“为写而教”观点太过偏颇。阅读教学不仅仅要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写作方法,促进书面表达,也要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

4 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应以阅读为出发点,以写作为落脚点,即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值得表明的一点是,新型的教学关系并不反对教师的教,而是更多地强调了学生的学,倡导学生学习形式的变革。在这里,既不赞成教师主体论的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是课堂上具有绝对统治力的权威,也不赞成学生主体论的没有原则的学生自由发展,为所欲为,师生关系应是平等、尊重、对话。

篇6

提问是引发学生思维的出发点。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应是经过认真推敲,能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内涵丰富些的提问能引起学生主动探索,能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有效的提问不但要能启发思维,还能激发想象与联想。

(二)有效提问的合理性

有效提问的难易程度要合理。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正确的估计,并在此基础上把握提问的难度要求,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此外,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进行提问,知识从“哪”提,向谁“提”,防止出现提而不动,启而不发的局面。

(三)有效提问的针对性

阅读教学中有效的提问,要能针对全体学生。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和谐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真诚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关心、帮助每一个学生,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和获取成功的可能。

(四)有效提问的目的性

能帮助实现阅读教学目标的提问才是有效提问。阅读教学的提问必须紧扣教材训练要点及文章精彩之处。要能引导学生直接把目光投向文章关键,从而很快突破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当然,老师根据课堂的变化调整提问是可以的,但不应是没有准备的随意提问。这就要求老师要很好的处理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问题。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把握提问时机

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提问要把握提问时机。要结合阅读教学的进展及变化组织提问。提问时机要和阅读教学的需要及其视角吻合。提问最好在学生有一定的想法、有疑问而苦于不知怎样表达时提问;在学习到重点、难点或需要追根求源的地方提问;在学生找不到突破口,思路无头绪时提问。这时的提问能引起思维,突出阅读重点,解决阅读难点,找出事物的本质与根源。

(二)考究提问方式

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老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学生情况作出最有效的选择。提问的语句要简单明了。问句不能太长,若太长,往往不容易使学生知道问题的重心在何处。问题的内容要简单。每一个问题只能包含在一个中心意思,使学生容易回答。问题的措辞要明白,使学生听懂问题,不至于产生误解。

(三)确定答问对象

在阅读上,学生因为知识水平,生活经历,文字理解等方面的因素,对文章某些内容或词句的感知、理解程度不同。因此,确定答问对象时应遵循普遍性原则,先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带着问题去思考,等学生思考之后再指名回答。让他们通过回答问题产生成功的,激发其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四)安排候答时间

候答是指从教师提出问题、指名回答到学生说出答案经历的时间,其本质是一种教学等待。教师具体安排候答时间时,一要考虑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学生的学习基础及问题的性质等情况。候答时间一般应控制在1分钟左右比较适宜。二是减少重述。过多的重述容易使学生不认真听讲,产生期待教师再说一遍的不良习惯,还可能干扰学生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

(五)提高理答技能

理答是教师对学生答问结果及表现给予的明确、有效的评价和指导,其实质是教学信息的反馈。教师理答的态度及行为方式,对学生答问的质量与积极性有直接影响,是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重要环节。在理答时,教师一要注意倾听、尊重学生;二要注意期待、信任学生;三要注意鼓励、赏识学生;四要注意宽容、理解学生。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批评;多一点引导,少一点给予。

篇7

在心理学上,兴趣主要指的是学生心理、观念的积极广泛的运动,及其对所学事物所产生的有高度吸引力和高度注意力的内部心理状态。兴趣通常维持着个体恒常的脑的优越状态,因此它驱使人指向所愿意接近的对象,激励人创新钻研和探索,有利于人进行有创意的活动。兴趣处于中度激活状态,使人倾向于想要吸收信息和扩展自己,这种状态保证兴趣和认知的联系,维持和支持认知加工。不难发现,兴趣总是和快乐相伴。兴趣来源于刺激的新异性和变化性。人的意识中的预期也可以成为兴趣的原因。

在众多有关兴趣理论的代表性研究中,米切尔情景对兴趣(人们通过参与到某种环境和场合而获得的一种兴趣)所作的区分在教育实践中有显著作用。它把情景分为引发性兴趣和维持性兴趣两种情景。前者的功能是暂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后者主要体现在学习内容的意义性,由此赋予学生以动力,维持学习的兴趣,同时还涉及到自我卷入即学生感到的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的程度。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在描述儿童思维发展理论中,阐明了兴趣对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深刻影响。他认为,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强迫工作是违反心理学原则的。他强调了兴趣和需要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动力作用。我们必须承认有一个心理发展过程的存在,一切理智的材料并不是所有年龄段的儿童所能吸收的,我们应考虑到每个年龄段的特殊兴趣和需要。

《小学英语教学与教材编写纲要》指出,兴趣是学好语言的关键,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小学阶段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对学习活动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达尔文曾说过:“我对探索自然界有一种由衷的兴趣”,“它使我走进了科学的大门”。学生对某一方面的浓厚兴趣会促进他们更自觉、更努力地学习相关学科;另一方面,有关知识的积累又不断强化他们的认识兴趣,形成良性循环。我们认为,既然兴趣在认识和学习活动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特别重视小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发展。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儿童好奇、好动、爱幻想、争强好胜的心理发展特点,来培养其认识的直接兴趣,其次,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使认知进一步发展,从而培养他们的间接兴趣。再次,除了上述提到的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外,我们还要认识到兴趣的迁移作用。学生对英语课感兴趣往往是与对任课教师的喜爱有关,因此,英语教师一定要为人师表,对教学工作要兢兢业业,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业务能力,努力使自己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爱。最后,培养师生之间的积极感情及对学生的激励在培养兴趣上也十分重要。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心,不仅要在学习上成为学生的指导者,而且要在生活和各方面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顾问。

篇8

在语法教学方面,外国教育专家提出了两种方法:"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显性语法教学)和"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隐性语法教学)。前者侧重在教学中直接谈论语法规则,语法教学目的直接明显;后者则在教学中避免直接谈论所学的语法规则,主要通过情景让学生体验语言,通过对语言的交际性运用归纳出语法规则。"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需要运用抽象的思维能力,对智力还在发展的孩子采用"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的方法更为合适。不少教师的英语课堂枯燥乏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巩固所学的语法项目时,采用了过于机械的练习形式(mechanicaldrills),也可以说是采用了过多的"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例如,学习了一般将来时后,让学生做大量类似如下的练习:

依照例句改写句子:

Model:I am swimming now.(tomorrow)

I am going to swim tomorrow.

1)Jack is dancing now.(tomorrow)

2)Mary is drawing now.(tomorrow)

此类练习只让孩子重复操练所学的语法项目,并没有提供机会让孩子了解应用这个语言点的情景,容易使所学的语言形式与语言的使用语境、语言的意义脱节,不能很好地达成语法教学的最终目的--帮助提高学生语言的交际能力。

此外,孩子天性喜欢好玩的东西,过于严肃机械的练习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们应尽可能摒弃直接的、机械的练习,多提供机会让孩子在有意义的、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练习和运用所学的新项目。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讲故事、做游戏、TPR(全身反应法)、念儿歌等"间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语法。例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游戏来巩固be going to do something这个语法项目:

1)教师拿起粉笔,说:"I am going to draw something. But what? Can you guess?''

提示让学生使用句型"You are going to draw..."。

2)教师每次画一两笔,让学生继续猜:"You are going to draw...",直到他们猜对为止。

这个游戏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较真实的情景去使用语言,让他们在玩乐中无意识地训练了所学的语法。当然,为了巩固孩子的语法知识,提高孩子语言的准确性,教师也要在适当时候使用 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

2.Meaninggofirst(意义先行原则)

英国教育专家Jayne Moon(2000)的研究表明,孩子具有"Go for meaning"的天性,即在学习语言时,孩子的注意力通常首先放在语言的意义(meaning)上,他们很少注意到语言形式(form-指vocabulary,pronunciation,grammar structures)或语言规则。而且,孩子在特定的情景中获悉语言意义的能力很强。

由于孩子的关注点在语言的意义上,如果在开始授课时,教师首先谈论语法规则,势必导致他们不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孩子的天性来帮助他们学习语言,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在语法教学上,英国专家提倡采用这样的教学顺序:首先,让孩子在一个有意义的情景中(meaningful context)理解所教语法项目的意义;然后,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孩子在较真实的语境中进 行交际性活动,运用所学的语法项目;最后,在孩子理解并会运用的基础上,教师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语法规则上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也就是说,在教学的前面两部分----"meaning"与"use"阶段使用"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在最后一部分----"form"阶段才采用"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

3.Economy(适量原则)

除以上两点外,在解释语法项目时还要注意"economy"原则,即讲解要适时适量,解释清楚就可以了,不要罗嗦,费时费力太多,反而弄巧成拙,导致孩子糊涂及生厌。

有些教师认为只有把语法尽可能详尽地解释,才能保证孩子运用的正确性,而且往往把孩子犯的语言错误归因于语法(语言点)讲解不够。其实,学英语就象学计算机或学驾驶汽车一样,太多的理论解释反而适得其反,最关键的是实践、实践、再实践。而且,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的,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这方面的能力比不上成人,在涉及语法解释时更应特别注意"economy"原则。

4.Speaking(张口说英语原则)

篇9

规律性不强、变化多、数量大是英语词汇的主要特征,所以加大了小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难度,对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质量、提高英语运用能力造成严重影响。更多的实践教学显示,只有结合实践和理论,加大对词汇教学的重视,并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才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从而掌握更多的应用词汇,为更好的学习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原则

1.遵守课堂的实效性原则。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教学设置中每周的应用教学时间大约为120分钟,其中大约有1个小时的时间为英语词汇教学时间。从而小学生的角度来看,这一个小时的词汇教学时间是比较充足的。可是在教学的实践中,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的特点,且重视学习英语的程度也存在差异,这就造成在相同的时间内出现不同的学习效果,为了防止学习的差异性,教师在使用教学手段的时候尊重时效性原则,使学生尽可能在相同的时间内都可以获得大量的词汇知识。

2.词汇和句子不分离。小学英语教材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易懂,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就需要整个句子一起教。让学生整句一起学,保证在教会一个整句的时候学生可以应用到实际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可是若是忽略了教材内容、教学对象,只教词汇,那么就容易增加问题的复杂性。所以在词汇教学时,就应当遵循整句教的原则,当学生对句子中的某个词汇产生疑问的时候,再做具体的讲解,这样实现了帮助学生掌握词汇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实现了学生应用词汇造句的目的。

3.直观的词汇教学形式。直观教学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传统的直观教学手段有表情、动作、简笔画、图片、象征物、代替物、模拟物、真实的事物等。现代化的直观教学手段有多媒体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电视、电影、投影、幻灯片、录像、录音等。将直观教学法应用到词汇教学中,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感觉器官得到更多的活动,还能够帮助学生对词汇进行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另外在相关的词汇情境中,还可以使词汇更加具有真实感,使学生在掌握词汇时可以得到充分的锻炼机会。

二、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方法

1.通过读音增强学生的语感和词汇记忆力。在学习英语词汇的过程中只有掌握准确的音标读法,引导学生正确的读出词汇的发音,才能够加强学生的认识。而语音教学更应该在小学各个年级段进行渗透,例如在讲解开音节单词make、those、name中e的发音时,就可以通过读音的方式让学生感受e的不同发音。当学生掌握了发音技巧之后就会降低学习词汇和记忆词汇的难度。从而达到掌握词汇的目的。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的词汇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进行记忆,如先进行两遍的快速阅读,再进行两遍的慢速阅读;或者是先进行两遍的高声调阅读,再进行两遍的低声调阅读。以此来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词汇记忆的正确性。另外使用这种朗读的方法还能够吸引对学习英语兴趣不高的学生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整体的词汇水平。

2.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小学生的思维较为跳跃,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将发挥出学生巨大的学习潜力。但是传统的词汇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是很高,造成学习的效果不理想。所以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当选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如采用游戏教学的方法,小学生由于年纪小,生性比较贪玩,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游戏的方法,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而在游戏中渗透词汇知识,也可以为学生学习营造轻松的环境。如学习animal这个单词的时候,就可以设计让一名学生上台表演一种动物的形态、声音、走路方式等特征,然后其他同学坐在下面猜这是什么动物,并用英语讲出来。这样学生就可以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关于动物的单词,同时也能够深刻的理解animal的含义。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的质量。

3.培养学生多渠道学习英语词汇。课堂词汇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而且教材中的词汇量也是有限的,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的更多的词汇,为更好的学习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使用多种渠道学习词汇。例如养成观看英语节目的习惯,从电视节目中学习英语词汇的谈话技巧等。或者使用英语词典来查找遇到的新词汇的含义,从而在自己查找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记忆。若是学生在自学的时候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可以将其标注下来,通过QQ等媒介向教师询问,及时的将疑难解决。从而掌握的更多的词汇。

总结: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的研究,从中可以了解到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只用遵循相应的原则、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够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英语词汇,从而促进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培养学生掌握扎实的英语能力。

篇10

一、创设教学情境的基本原则

1.情境素材的现实性

每一名学生都有着自己的认知发展水平,每一名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都建立起了自己的学习经验,基本的积累是学生进一步数学学习的基础,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如果情境的素材选择违背了学生的认知习惯,甚至严重脱离生活的实际,这样的情境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2.情境创设的目的性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善于、乐于和易于去理解教学的内容。因此,情境的创设应该看成课堂的有效补充,千万不可将其看作是额外的内容。所以,数学情境的创设千万不能背离于教学内容,否则只能是与教学的目的背道而驰。

3.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数学情境的创设切忌游离引发学生思维的本质。作为一种有效激发学习的工具,情境的创设应该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帮助学生产生思考的冲动,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因此情境创设必须要科学而有效。

二、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策略

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游戏是小学生最喜欢的活动,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在数学课上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游戏,让游戏进入数学课堂,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开心地合作,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可以使抽象的数学趣味化,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使学生学到了知识,理解了概念,训练了技能,开发了智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

如有位教师教学“可能性”时,开展了玩剪刀锤子布的游戏:教师先请一名学生上台与老师玩游戏,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学生想知道,谁会赢,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后问:我和这位小朋友继续玩剪刀锤子布的游戏,你们说我能赢吗?一定赢吗?只能怎么说?然后组织学生活动。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就不知不觉地进入到了数学王国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2.创设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因为遇到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的。当学生面临有挑战性的问题时,才会引起积极思维,才会情绪激昂,从而释放更多的学习能量。所以我们要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精心创设带有诱导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探索,去交流,去解决。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从解决圆形线圈的周长――圆形硬纸片的周长――黑板上圆规画的圆的周长――电风扇扇页旋转出的“虚圆”的周长。教师把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贯穿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后又产生新的问题。这样,课堂上就会生成不断,精彩迭出。学生在这样一个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全体学生又集思广益,相互交流,共享解决问题的智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创设动态情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多媒体集声音、图像、色彩、动画等方面功能于一身,具有直观、操作快捷、图像逼真、动静结合等特点。适时利用多媒体创设动态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空间观念,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多媒体所提供的动态情境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对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和掌握都是非常重要的。多媒体技术使得信息既能听得见又能看得见,集声光形色动等为一体,直接对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官产生作用,这种通过多感官刺激获得的信息量比单一的听老师讲课强得多。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动态的显示与色彩、声音技术创设动态情境,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现彩色的太阳、月亮、地球三个天体的运行规律,即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转一周是一日,地球绕地轴转一周为日,再配以悦耳的音乐、生动的画面将学生带入奇妙的宇宙,感知年月日的来历。这样的多媒体情境导入,引起学生对新知强烈的探究欲望,从而为学生智能的开发、探索提供了一个活动的平台。实践证明,创设动态情境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思维活跃,有利于引发学生的联想和创造性想象,发挥学生的潜能。

篇11

一、整体性与局部性相结合的原则

工学结合的整体性是指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培养实用型高级人才为主的工学结合,贯穿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堂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管理制度等全过程,是一种整体的、系统的模式。就人才培养模式整体而言,应该是和专业建设尤其是课程改革相联系的全程式的结合,即从人才培养的起点到终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学结合系统,反映了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整体认识。

工学结合的局部性是指高职教育在某种条件不成熟,如政策不到位,企业不配合,教改不配套的情况下在人才培养的某个学习阶段或某个专业的若干门课程或某个知识领域内局部实施工学结合。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整体性是目标,是方向,是基于专业人才培养和职业能力形成的,包含了教与学两方面的一个完整过程。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局部性是短期安排,也可以说是近期目标,是局部条件成熟的率先尝试。局部是整体的组成部分,离开局部,就没有整体;整体包括局部,离开模式的整体性,就无法把握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貌。

高职教育整体性与局部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教育者站在整体的高度来把握工学结合,重构人才培养新方案,从源头从计划从大处抓起。工学结合又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哪块政策配套,哪个企业支持,哪块成熟,哪块先做,即便是某一时间学生参加工作的“阶段式”结合或某门课程 “工”与“学”的结合,也应该牢牢抓住机遇,脚踏实地,不失时机地完成。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理论性是指对工学结合的研究应区别于中职教育操作层面的经验总结,上升到规律性、本质性的高度,形成关于工学结合的完整、严谨、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理论来源于实践,是教育研究者主观能动性的主要表现,一方面总结原有工学结合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指导新的工学结合实践,实现人们的预期目标。这点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实施工学结合的“两重一再工程”中体会很深刻,在初始阶段,由于认识的主客观条件的复杂性,指导者的认识难免偏差,在实践中无法使问题得到解决;在发展阶段,指导者很快意识到主导理论的思路有问题,及时予以调整修正,获得一定成效,从而出现了新局面。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实践性是指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形成的思想、观念、理论,必须通过实践检验其正确性。没有实践,工学结合的思维发展就失去了动力,就不会有创造性的思维。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实践性尤其重要:一是高职教育研究者的思维能力产生于实践;二是高职教育研究者的思维能力随实践的发展而提高;三是高职教育研究者的思维成果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求高职教育研究者不仅善于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产生说明这些问题的新理论,而且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并在实践的检验中修正、调整、推广、应用新理论。同时,更应超越实践,不断深化对工学结合客观规律的认识,提高理论水平,使理论具有前瞻性,才能指导促成新一轮的实践。只有科学、系统的工学结合理论,才能指导工学结合的实践,准确无误地实现人们的预期目的,即产生最理想的工学结合实践。 转贴于

三、学历证与职业证相结合的原则

学历证是指完成一定教育阶段学制内学习任务而获得的文凭,如小学、初中、高中、本科毕业证书。本文专指高职院校学生完成该阶段学习任务而获得的大专毕业证书。

职业证即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是指劳动者根据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客观规范的测试和评价,而获得的相应凭证。职业证是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是劳动者应聘、就业、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高职院校在校大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认证培训,可以考本专业的职业证,也可以考其他专业的职业证,既提升专业素质,也提高综合素质;可以根据个人发展、兴趣爱好考一证,也可以针对市场变化、热点速换考多证,既专又博,既增强同行竞争力,也拓宽就业创业渠道。

高职院校坚持学历证与职业证相结合的原则,必须以国家职业资格为指导,积极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可以把相应的职业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也可以让学生自学证书课程,使学生在拿到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迅速与工作岗位对接;更应该鼓励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嵌入职业资格证书标准,提倡高职院校参与新的职业资格证书标准的制定。

学历证与职业证相结合的原则是实现就业创业导向的关键,是以就业创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在分析企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的基础上,根据岗位要求确定课程内容和方法,引入相关证书,实施任务导向、项目引领等改革所必须遵循的原则,这直接、准确地反映了特定职业实际工作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从而推动高职院校的教改。学历证与职业证相结合兼具学历性、职业性两种属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还可用证书推动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使学校教学计划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有机结合。

四、双赢式与政策性相结合的原则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双赢式是指其在与政府、行业、企业的团结合作中应采取利益兼顾,都获得较好结果的模式,包括工学交替、引企入校、顶岗实习等模式。双赢式一方面使学生在具体工作岗位上通过具体操作,在职业工作过程中亲身体验实现系统知识和职业能力的融合,使学生具备职业能力;另一方面使企业在接受学生顶岗实习时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双赢式也使高职院校充分发挥人才资源优势,在校企共享人才资源中为行业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支持与服务,做到以科技服务密切校企关系。

篇12

1.评价要准确及时

小学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评语需要讲求一点艺术,必须做到准确得体,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适时的鼓励。语文教师要能因人而异、具有针对性地作不同的评价,而这些评价又恰恰要能给学生以提醒或纠正。

2.评价要灵活多样,以活跃氛围为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的评语言要丰富、多样、灵活、生动,使学生觉得犹如春风夏雨,欣喜不已。生动丰富的评价语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气氛。

3.评价要巧妙机智,做到引而不发

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确。我们要运用自己巧妙、机智的语言来纠正、鼓励学生的回答,注意情绪导向,做到不动声色的巧妙引导。

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使用什么样的评语形式呢

1.表扬式评语

表扬与鼓励的话是中听的,也能使人更有信心。谁不爱听好话,尤其是孩子。要多给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充分肯定他们的成绩,哪怕是一点一滴,都会鼓舞士气,树立信心,增强进取信念。

2.启发式评语

篇13

一、专业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的异同

对于音乐的学习,历来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即专业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从培养目标来看,专业音乐教育是培养高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法和模式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高淘汰是比较典型的特征。通过对大多数学生的淘汰,培养极少数学生的天才意识,技能和技巧的获得往往是千百次的简单重复。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由于缺少必要的生活积累和持久的动力,很难坚持长期的训练,也就很难真正步入专业音乐学习的行列。

学校音乐教育是“国民音乐教育的一部分,而国民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教育对象和教育目标的不同,同时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也存在根本的差异。前者的教育对象是学校中的全体学生,而后者只是少数的音乐人才。前者的教育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素质教育,而后者则是职业音乐人才的技能培养和专门教育。所以,在学校音乐教育中,音乐技能训练只是培养音乐素质的重要和必要手段,并非目的;而在专业音乐教育中,音乐技能则是衡量音乐人才专业水平的重要标准。”这种以绝大多数学生为教育对象的教育形式,是以音乐审美教育为主要目的的。学习时,以情感体验、音响实践、表演参与为主要手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训练,是工具性学习,是培养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音乐表演能力、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两者的区别十分明显。

就本质属性来说,音乐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人成长的必然要求。接受音乐教育不仅是人们的情感需要,而且对人的影响亦是多方面的。一般情况下,对于音乐教育功能的理解,往往多从审美和娱乐的角度来认识。其实,对音乐应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广阔的范围来理解和认识。概括地说,音乐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功用是全方位的,涉及人的整个社会生活。全面发展的人是真、善、美的统一,在人的成长过程中,真、善、美都是不可或缺的,犹如三角形,任何一点的不足都会影响整体的稳定,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他们今后的社会生活,都是教育的缺憾。因此,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随着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二、新世纪学校音乐教育的有效原则

音乐教育是艺术的教育、审美的教育。21世纪的学校音乐教育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进行改革,必须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基础上开发适应新世纪发展特点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适龄性、渐进性、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原则。

1.适龄性原则。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教学要求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要。音乐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通过使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完善其审美心理结构,包括审美感知能力和想象能力、情感和理解能力等。但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以及不同个体之间有明显差异,音乐教育必须切合学生实际。

一般来说,低年级的音乐教育更为重要。学生在入学前,虽然对音高、节奏、节拍已具有一定的认识,但尚未经过听辨、比较等训练,在唱歌过程中时常会走音,节拍、节奏也不稳定。音乐教学应针对学生的特点,及时培养学生的音高、时值概念,使他们更好的帮助以后的音乐学习。人们常说,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年龄小的孩子喜欢用耳朵听音乐。教师要根据他们的生理、心理以及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理解这一特点,在教学上运用多媒体,使学生能看得懂、听得懂,在短时间内进入课堂状态,参与到音乐课堂活动中。

要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少儿和青少年之大脑心理的不同发育水平,来设计实施合情合理的音乐教育之内容、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标准和测验目标。要以激发他们的音乐爱好与兴趣为根本出发点,把打造音乐体验――塑造情感品质――扩展经验天地――提升感性素质作为音乐教育的根本目标,切实摈弃过早灌输音乐知识、刻板训练音乐技能的背离科学精神――艺术宗旨――人性本质的有害偏向。

2.渐进性原则。音乐的教育功能是通过较长期的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显示出来的,不宜采取急功近利的态度来要求和衡量音乐的社会功能。由于音乐的社会功用是以审美为基础的,其表现形式是欣赏和娱乐,因此,功用的产生不可能像其他社会形态那样简单明了,那样直接。在欣赏音乐作品时,欣赏者是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品所要传达的知识与各种思想观念。在欣赏中首先陶醉于娱乐的乐趣,获得审美的,在乐趣和中潜移默化地获得知识与信息,得到某种教诲与启迪。这种潜移默化和音乐本身的情感性特征密切相关,或者换句话说,音乐作品的作用,不能依赖理性的逻辑推理和抽象的哲学思辩,而是首先要“动之以情”、“移人性情”。

3.趣味性原则。“寓教于乐”是实现音乐教育的主要形式和途径。音乐欣赏是一种自由而自觉的活动,既不能强迫受教育者欣赏某一音乐作品,更不能强迫受教育者接受音乐作品中所宣扬的某种思想观念。艺术之所以区别于一般的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就在于艺术欣赏不是传授者或教育者一相情愿的灌输行为,而是欣赏者的主动行为。特别是当欣赏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时,主动权则完全掌握在欣赏者手中。因此,欣赏活动必然是能使人身心得到愉悦、获得某种乐趣和的活动。

对于音乐教师和学校而言,对幼儿、少儿阶段(乃至青年)的音乐教育应加强情感体验性濡染工作,借助审美的音乐情境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移情能力和迁移能力,减少知识性、技能性训练,创造广阔丰富的审美空间,使青少年自由快乐地参与其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逐步催化情感、活化知识、生发想象、纯化人格、升华哲理境界。

4.实践性原则。实践性强是音乐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外一切学校音乐教育的教学领域,都和音乐的音响实践有关,实践的最终目的又都是为了审美的实现提供必要的对象和手段。从实践的类型来区分,有表现性实践、鉴赏性实践、创造性实践和工具性实践几种。表现性实践包括歌唱和器乐演奏,通过对声乐、器乐作品的实际表演性操作,既是对音乐美的一种感知,又是音乐美感的自我表达;鉴赏性实践是对音乐音响的聆听,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任务,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创造性实践主要包括创作教学和其他音乐教学活动中的创造性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由学生自主编写、自主编导的各种音乐表演活动,是一种十分有益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工具性实践主要包括音乐基本知识的学习、视唱、练耳等教学中的音响实践,是培养学生掌握音乐知识、技能的一种手段。通过这些直观的音响,了解和掌握音乐的表现要素,从而有助于学生从感性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阶段。

音乐教育是建立在音乐艺术基础上,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实践中进行的,与其他学科的教育一样,目的在于使学生有能力、有责任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都得到发展。音乐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参与唱歌、欣赏、音乐游戏、舞蹈、奏乐等音乐实践活动,在具体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如低年级的小学生,其年龄特点是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也不易持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细心地、反复地观察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在接受音乐教育时的特点,才能上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