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校园传统文化建设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校园文化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它可以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学生文化素质,为学生个人发展提供重要推动力。但是,目前校园文化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1],不利于培养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好学生。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具体表现为下列三个方面:
1.校园文化受到低俗文化冲击严重,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思想观念的影响十分深刻,它不仅可以让学生自身文化素质得到较好提升,同时还为学校赢得良好的社会口碑,让学校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由于校园开放性逐渐加大,社会对校园的渗透越来越明显,校园文化受到社会上不良文化的侵入也随之而来。社会上不良的风气在校园盛行起来,学生也受到这些不良风气影响,从而沾染上低俗习惯,造成素质降低,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2.校园文化底蕴不够浓厚,不能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校园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校园风气的形成。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成立时间较短,没有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底蕴,从而影响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校园文化底蕴对于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对于那些新建立的学校,需要根据学校自我发展方向,积极从事到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让学生在校园文化中吸收丰富的精神营养。
3.学校对于校园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高,没有把它纳入到校园发展纲要中
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和校园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影响着校园的社会形象,对生源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力。但是,当下很多学校都下大力加强硬件设备和实验室建设,而对校园文化建设没有重视起来,这不利于学校的长足发展。一个学校如果没有好的文化底蕴做支撑,科研精神、创新精神、社会引领精神都不能得到很好的建立,会导致学校出现学术造假等现象,学生不能潜心做科研,从而影响学校的健康发展。所以,需要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大力度,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到校园文化,让更多学生都能从校园文化中得到心灵的净化和认知水平的提升,为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创新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校园文化的欠缺对于学校发展影响严重,制约着学校健康发展和学生自我水平的提高[2]。将传统文化渗入到校园文化中,可以很好弥补校园文化底蕴不足的问题,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校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1.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提高校园文化底蕴,让严谨治学理念牢固树立。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严格治学、严以修身、严于律己。要求学生和教师“日三省吾身”,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积极弥补自己的缺陷。同时,在校园中引入我国传统文化,让学生按照传统文化要求约束自己,学习知识,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综合人才。2.传统文化的引入可以让校园拒绝低俗文化,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将传统文化引入到校园可以更好地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让学生在校园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发展方向,从而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更好的规划,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创新,这样,学生就不会受到低俗文化的入侵,专心致志于科学研究和兴趣培养,促进学生自我综合能力的提高。3.传统文化可以净化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于学习目的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传统文化中的激励因素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正向作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些作品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对学生有着很好的启迪作用,奋发学习的理念得到牢固树立,能促进学校良好学习风气的建立,并且对于提升校园文化水平,提高学生对于校园归属感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所以,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很有必要,它是学校和个人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做法
优秀文化对于校园文化建设至关重要,需要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积极构建良好的校园风气,使传统文化融入校园各个方面,提升高校的社会形象。
1.高校要积极主动引入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发展不能只关注硬件设备、校园建设等硬实力的内容,同时还要关注校园软实力建设,让高校不仅有顶尖的科学技术,同时也有深厚的校园文化。具体来讲,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历史文化知识;经常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要增开大学语文和其他有关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让学生奋斗有了更为清晰的方向,这样学生就不会被低俗文化所影响,逐步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品格。
2.学生要积极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用优秀文化来规范自我行为
校园文化建设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同时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让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有更为清晰的认识。这样,学生就可以按照传统文化来要求自己,对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进行审视和纠正,积极学习,汲取丰富的文化营养,对那些低俗文化坚决拒绝。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传统文化熏陶中获得最大益处,促进自己文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
3.积极举办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吸收传统文化营养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将各种传统文化形式如戏曲、国画、书法、武术、太极等引进校园;举办文化艺术节,通过歌舞、戏曲、歌剧等形式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表现出来,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活动中逐步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修养,也使校园形成了浓郁的弘扬传统文化的氛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第一是要覆盖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各个学段,是固本工程;第二是要融汇于教材体系中,是铸魂工程;第三是要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弘扬传统文化,学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课堂是文化传承的主阵地,教师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引领者。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校园建设和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提升学生素养,树立良好的校园形象,保障学校健康持久的久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一、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方面,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缺乏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有相当一部分的国民不仅对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还无端反感传统文化,以至于一些国民道德失范,信仰缺失,给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和不稳定的因素。当前中国的社会、经济、教育的现实状况,迫切需要在学校大力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作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方面,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将会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
(一)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直接或间接地传承和包涵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富民强”、“自强不息”、“以和为贵”等思想,从国家层面上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需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儒家“天人合一”、“隆礼重法”等思想,从社会层面上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传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从个人层面上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闪耀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来源。
(二)有利于塑造平等、诚信、与人为善的人生观、价值观
中职生都处在15-18岁的青春躁动期,尚未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此时,他们对新事物的探求欲和模仿力很强,不论是有益的还是无益的东西,他们都会不计后果地去尝试。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学校是学生除了家庭、社会教育外,汲取知识,塑造人生观、形成价值观的最重要的场所。因此,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引进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每个学校都必须重视的工作。学校通过重视这项工作,能更好地处理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创新性,养成感恩、孝悌的好习惯,也可以帮助中职生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塑造个人良好品格
从诸子百家以来的哲学家、教育家,到近现代的每一位伟人,都非常注重道德品行的修炼与提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良好品德有潜移默化的改造作用,古语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每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和心理素质,助其成为品德高尚、具有良好品格的人。我校这几年,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就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三个一”活动,即学唱一首歌《感恩歌》、熟读一本书《弟子规》、上好一堂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活动,规范了学生的行为,陶冶了学生情操,培养了学生感恩社会、国家、父母、长辈、他人的良好品德,学生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总之,我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的成长,并养成其良好的品德。品德修养的提高,对学生今后生活、学习、乃至就业都有极大的帮助。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彰显人文性
中职生将来要走入社会、走进企业,成为企业的有用之才和社会的良好公民,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民族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彰显人文性。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继承的精华:如仁、义、礼、智、信、孝、勤等。对学生进行《弟子规》等传统经典文化的系统教育,让优秀传统的经典文化净化洗礼学生的心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培养其高尚人格。通过组织青年志愿者和义工活动,通过班会、国学班、第二课堂讲座等形式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让学生重新定位自己,重塑自信。
二、中职校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没有明确的、权威的定义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阐释,如何区别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也没有标准可言,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的文化正慢慢被遗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入研究、独特见解的专家、学者没有机会、没有渠道走入校园为学生授课。从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通常年纪大、见识广博,而中职学生年纪小、视野狭隘,新、老一辈没有机会进行交流,两代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过程出现断裂,极大地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弘扬。
(二)盲目推崇中华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都是好的。这样导致了封建主义思想死灰复燃,固步自封,缺少创新、与时俱进的思想;或是盲目推崇西方文化,照搬西方的文化,脱离中国的实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无用,淡忘了儒道的传统思想,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浮华世界中飘渺的概念,过度追逐物质生活上的享受,从而忘记了精神文明的建设,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心灵愈加空虚,都市中患上忧郁症、轻度自闭症的人群数量不断增加。中职学生走上这两种极端,都会对生活、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会扭曲人生观、价值观。因此,需要学校、老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建设轻松、愉悦、平等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投入更多的关注。
(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只停留在普及教育上,并未走向深入。职业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实用人才。过去在专业设置、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上,学校、教师花的精力较多,而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传统文化教育上关注的较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只停留在理论层面,并没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生活和学习,理论和实践,很难做到“知行合一”。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中等职业学校要建成符合学校教育目标所要求的校园文化,就需要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和精心的打造。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的特点和实际要求,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教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先后、轻重之分,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同时,“教什么、怎么教”,需要教育有关部门做出规定,并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中。
三、常创常新,做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相协调
笔者认为,在中职校园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此,要有一个系统的学习计划,有一个有效的管理机构,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和工作方法,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
(一)中职学校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制定一个系统的学习计划。
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学习传统文化内容的安排。不同年级、不同学期安排学习的内容侧重不同,要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中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内容。同时对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表达,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从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创新发展;二是中职教育培养理念的认识。中职教育要把“人人成才”的观念融入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和育人的活动和实践中。学校应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入手,形成一套系统的规范的教育内容,并将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中。
(二)建立一个有效的管理机构,保证校园文化工作计划有序推进。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德育的副校长或副书记为副组长,学校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人人参与,人人抓的良好局面。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工作计划、实施方案,不定期召开工作联系会和交流会,适时对工作加以评估和检查,为这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组织保证。
(三)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是保证工作有序开展的关键。
校园文化工作措施应依据计划和各时段教育的实际需要制定,并在人、财、物上给予有力的保障。同时要积极探索与校外活跃的文化组织、机构合作,通过邀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知名的专家、学者走进校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几年来,我校多次邀请专家、学者进校园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优秀传统文化讲座,通过征文比赛、朗诵比赛、摄影大赛,运动会、大型团体操和文娱晚会等丰富的课余活动的形式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贯穿到中职生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去,让校园成为学生的一方乐土,为创建乐教乐学的和谐校园奠定基础。
(四)为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中职校园文化中长久有效地开展,确保工作有落实,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考核办法。
可以在各班开展校园文化推广示范班评比活动,并把该活动列入班级半学期或年终考评分数之一;在学生层面上可以执行学生个人星级评比,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活动评选德育优等生,根据学生的星级在毕业时可以优先推荐就业等等。总之,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要向品牌化、长效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中职生必将能在良好的氛围中,树立良好的品格,形成学得好,就业好,发展好,人人成才的局面,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中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才能发挥真正作用,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文吉昌.论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J].科技致富向导,2013,(12).
[2]王碧昱,梁宗宪.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现代渗透意义[J].中国轻工教育,2014,(1).
[3]罗冲.浅述高校文化建设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中国报业,2011,(4).
篇3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萃取五千年文明精髓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家园。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文化客体,以广大教师和学生为文化主体,以弘扬校园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是老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生活的精神能量磁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正确树立青少年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传统节日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1.1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离不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师生在校园生活中自觉形成并认同的群体意识和群体价值意识,是校园文化的精髓、灵魂和核心。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经过千百年历史的洗礼和演化而形成的一种人文主义伦理型文化,他强调仁、义、礼、智、信、忠、孝、梯、节、勇、恕、让等思想精髓的推广与提升。例如: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仁爱”思想在校园中得到传播,能够减少师生之间的矛盾,优化校园的人际关系,增强校园的和谐氛围;儒家“x利观”的弘扬,对和谐校园的建设拥有真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国传统节日强调塑造学生“内圣外土”的理想人格,强调“齐家、治国、平天卜,以施行土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为学思想,都对当前学生发展作用巨大。因此,依托优秀的传统节日建设校园精神文化,有利于师德的修养和学生灵魂的净化,有利于师生创建良好的精神家园,有利于形成文明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
1.2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离不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由校园所处外部自然环境、校园内部的规划格局以及校园建筑、雕塑、绿化和文化传播工具等各个方面所形成的文化环境。”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表现形式,它具有“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通过环境设计和布置等具体物化将中国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充分表现出来,如树立历史文化名人塑像,选择那些经典的词句、谚语、格言作为警句等,这些都能振奋学生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对学生高雅情操的形成,以及情感的熏陶、意志的锻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充分开发和利用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不但可以增强大学的人文底蕴,使大学生开拓文化视野,而且还能完善文化品格,提高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1.3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离不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师生具体行为的展示,是校园文化的体现,是对校园精神文化的诠释,是校园文化的实践。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重视人格的修养,注重“修身”,这种“修身”思想在提升人的道德素养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大学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如果师者能以身作则,以身立教,用自己的言谈举止、渊博知识和人格魅力来展示高尚的道德、在无形中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就能赢得学生的认可,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如果每个学生能够以身作则,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深厚的道德涵养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成为祖国需要的“四有”人才,成为社会的栋梁。因此,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华对树立形成优秀的师德、师风,培养良好的学风、校风,提高校园文化软实力和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知行和一、和谐共进都具有推动作用。
2传统节日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
2.1传统节日文化在校园文建设中的价值导向功能
《教育部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势传统的意见》指出传统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传统节日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它能教育,熏陶和启迪当代大学生,唤起他们对文化同根同源的亲和力。但据调查,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热衷度不高,对传统节日的了解还停留在家庭的影响和小学语文课本的熏陶,对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精神内容知之甚少。大多数同学对传统节日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器物层面,期待的是节日的食物和假期,而并不是深刻的去感受节日的文化和历史的传统。所以节日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起到导向作用,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受大学生喜爱的,有广泛参与度的活动,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充分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与信念,树立新时代的传统导向标杆。
2.2传统节日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文化教育功能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巨大影响,是一种具有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传统节日文化作为民族的厚重文化积淀使其具有知识文化教育功能。传统节日内涵丰富,蕴含了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哲学和文艺学等多方面内容。比如万象更新的春节,春回大地的清明,百虫滋生的端午,寄托相思的中秋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朴素自然观;春节磕头的孝道,清明祭(下转第30页)(上接第17页)祖的感恩,万家团圆的中秋则体现了节日文化中浓浓的血脉亲情;中国传统节日还处处体现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所以利用传统节日文化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创新的教育活动,甚至把节日文化融入第一、第二课堂,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荣辱观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2.3传统节日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传播功能
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西方文化的逐渐渗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已成趋势。但现在大学生对部分西方节日的热衷与对传统节日的冷漠逐渐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w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世界通过这些节日得以展示和传承。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则能更好的传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的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3结语
高校校园文化内容不仅包括学习、休闲、娱乐、消费等高校师生在高校中接触到的具体文化生活现象,同时也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消费观、道德观等能够通过具体文化生活现象反映出的文化观念,由此可见,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并且具有异常丰富的内容其内容主要体现为高校物质文化、高校制度文化、高校精神文化三类。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只有以这三个方面为突破口渗透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才能够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全面性。
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学生教育管理及改革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21817/15sxb164。
作者简介:王琳琬(1991,1-),女,四川自贡,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国际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丹伟.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8):146-147.
[2] 黄南永.浅析网络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结合[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3):60-61.
[3] 郑国,石沙沙.浅议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学理论,2014(27):150-151.
篇4
多元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对中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方面有利于校园文化吸收与借鉴外来文化,实现校园文化的国际化;另一方面则冲击着高校校园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高校校园传统人文精神的缺失。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华夏大地的肥沃土壤之中,经过几千年的沉积而积淀孕育起来的,是为各代人所认可和接受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包括儒家思想、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等,富含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贵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勇于担当的精神;经世致用的胸怀;尊师重教的传统。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一是指环境文化,它包含了自然环境和人文制度环境,如校园的设计科学、建筑群的布局结构合理等。二是指精神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对校园文化建设起着导向作用,如经过精心布置的教学场所,张贴得体的标语、名言和名画,重要人物的画像、碑铭、雕塑,还有校园文物、校史陈列室等。三是指行为文化,它将学校办学理念融化到师生员工血液里,是学校育人活动中最直接、最广泛也是最深刻的部分。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母体,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新载体,二者互为联系。
二、我国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蓬勃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和职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独特的群体特点,人文素养普遍偏低,即使学校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这类必修课程,对他们而言还是远远不够的。而且,高职院校重视学生的高就业率,造教育在学生中的缺位,导致人文类课程被边缘化,加剧了大学生群体人文素养的缺乏。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群体特点
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状况复杂,生源主要有三类:一是通过普通高考招收的普通高中生;二是通过“单独招生”考试招收的有着艺体特长的高中生;三是通过“2+3”、“3+2”等特殊考试招收的中专、职中生。和本科类院校相比较,学生在文化基础、道德倾向、技能水准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突出的不均衡状态,学生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总体而言,高职院校学生自我控制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道德意识和思想认知水平较低,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和奋斗意识,甚至时常出现打架斗殴等现象。
(二)目前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1.课程设置不合理,高职院校内较少开设传统文化课
在高职院校中,传统文化教育无立锥之地。许多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中没有开设传统文化课程,普遍认为传统文化同职业教育毫无关系,即便少数院校设有此课,也仅仅作为一门选修课程,没有为此配备专门的师资和相应的教材。
2.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缺失,职业道德素养普遍较低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需要的专门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多是开设实用性课程,片面强调学生的技能素质培养,忽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热衷追逐“考证”,对传统文化嗤之以鼻。校园内不文明现象频繁出现,学生基本礼仪缺失,违禁现象屡禁不止,令人担忧。人文类的课程被边缘化,甚至人文类教师都处于一种难以存续的尴尬境地。
笔者了解,部分学生在企业实习或工作的时候,缺乏职业道德,还有一些学生随意毁约、到岗率不足、频繁跳槽等,给企业带来损失,也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
3.教师队伍偏重于实用性工科,人文类师资力量薄弱
在高职院校内,专业技术含量高、实用性强的系部不断扩展,专业分支多,学生资源丰富,建设实训室、实训基地。相应的,学校在教师人才招聘版块,更愿意吸收、引进富有技术理论和经验的工科类人才。反观人文类教师队伍,相对而言,比较薄弱。而且,担负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师,应拥有专业素养,同时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符合这些条件的师资,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情况并不乐观。可供高职院校使用的传统文化教材也非常有限,仰或是采用本科类学校使用的教材,品种单一,良莠不齐,大多并不适合高职层次教学使用,这些客观条件也制约了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开展。
三、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营造高雅、人本的校园环境,倡导积极上进的文明行为
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将优美的自然风景与人文精神交融汇合,使整个校园充满人文内涵,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校园文化中,倡导积极上进的文明行为,增强学生对高校、对自己自身价值的认同感,树立起学校主人公的形象,严格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同时勇于制止种种不文明现象。
(二)多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开展多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核心灵魂引领学生发展
目前,高职院校中仅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等这类思想政治课和文化知识性质的文化课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但这些课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与写作能力,对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没有给予同等的重视。故,高职院校应该开设大量的相关人文素养的课程,特别是要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举办讲座,开展相关活动等,以提高学生素养,从而促进学生高薪就业。
四、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如何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公办全日制高等院校,2013年,学院成为四川省首批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单位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办学砥砺,学院秉承“建德明志,筑能笃行”的校训,确立了“培育鲁班传人,服务城乡建设”的办学理念;开创了“多方合作、多元共建”的办学格局。
(一)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对于鲁班精神文化的传承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长期以来,学院以“鲁班建筑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助力,以塑造“职业人”和“社会人”为目标,加强以“鲁班建筑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好效果。校园中建设有鲁班广场,广场前方中央塑“鲁班金奖”像雕塑,后方建大型浮雕墙――世界建筑发展简史、还有鲁班文化艺术长廊等建筑物。每年五月是学院科技活动周和鲁班文化节,开展各种科技活动和技能比赛,聘请专家学术报告,举行“鲁班奖”获得者访谈。鲁班文化节始于2005年9月,每年举行一届,至今已举办了八届。学院土木系还成立鲁班实验班,紧紧围绕“培养鲁班传人”这一目标,学生总体学习劲头足,努力程度高,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学院团委积极开展各种活动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共青团团委下设5个综合性部门,涵盖19个学生团体,包括心理健康协会、盘龙武术协会、徒步越野协会、蓝天音乐协会等。如青年志愿者协会,其成立于2014年12月,由全院青年师生志愿者自愿组成的,奉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准则,通过组织和协调全院志愿者的社会公益活动,促进青年同学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事业。据统计,我院志愿者注册总人数达3500余人,其中,2014届新生1500余人;1000余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总计服务时数达2500小时;2014年共组织规模化、系统化志愿服务活动73次,涉及敬老助残、关爱留守儿童、爱心支教等多个方面。
(三)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文化育人,培育大学精神
学院召开文化建设工作会,强调要认真思考校园文化建设内涵,探索学院内涵式发展阶段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学院层面的工作由宣传部牵头负总责,对全院的建设项目进行总体把控。系部文化建设必须实行项目申报制度,按照“系部申报――专家论证――学院批准――系部建设”的程序推进。开办有30年以上历史的专业的系部要挖掘和研究阐发专业传统文化,提炼蕴涵其中的精神和价值,使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学院文化相适应,延续历史文脉。
五、结语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建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使得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高职院校中传承、发展,建设新时期蕴含人文内涵的高职院校。
参考文献:
[1]王颖.关于构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的思考[J].科教文汇.2007.5
[2]王少媛.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几点思考[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7.1
[3]尤海涛.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4.3
篇5
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突出问题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自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对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极为重要的。校园文化就像一个大磁场,能够提高学生的活动能力,敦促大学生掌握更多的生存与竞争本领,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大学校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诱惑,大学生的思想较为复杂。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往往由于过分注重功利性目的,忽视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鲜明主题,集中表现为:有的高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定位还缺乏高度的重视及正确认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形式单一,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具体措施、手段的落实;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把过多的精力和资金投在建筑物的建设;偏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播,而忽视对大学生人品的塑造,造成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缺位;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太狭隘,只局限在校规、校训、教学理念的理解,没有建立整套完备的校园文化体系等等。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非常强调人的伦理、道德、精神、文化等的获得与提升。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极为丰富的道德资源,其中有一些经过积淀、筛选和发展,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教育价值。依托传统文化建设优良健康、和谐宽松的校园精神文化,有利于师生良好精神家园的创建。
推崇 “仁爱”原则,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仁”既是儒家政治伦理学说的核心,也是儒家思想的最高道德标准。什么是“仁”?《论语・颜渊》里记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提出“仁”是爱人的道德规范,并且给它赋予“泛爱众”的普遍性的理性品格和准则。从这一原则出发,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主张对人要有爱心、尊重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家主张“兼爱”“天下之人皆相爱”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中国古代“仁”的思想。依据这一原则,孔子提出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三条基本道德原则:“知人”“慎言”“远怨”。为了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要宽容,认为宽容是营造和谐氛围的必备涵养。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爱人”包括自爱、爱人、互爱。爱人与自爱是统一的,是人与人之间良性互动的关系。只有懂得自爱,才能将心比心地去爱别人;也只有会爱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互爱是自爱和爱人的逻辑结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仁爱”原则与和谐精神在校园文化中张扬,对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尊、自重、自爱、对于同学之间的宽容互助、对于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强调“重义轻利”,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中国伦理学史上,儒家确立了“见利思义”“义以为上”“以义导利”的义利观。所谓“义”主要是指道德义务;“利”指功利或利益,主要是个人的私利。所谓“重义轻利”就是倡导人们在见到有利可图的事情时,首先应当想到的是自己应尽的道德义务,“义”永远在“利”之上,儒家的这种义利观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价值论,也是中华民族主导的价值取向。儒家创始人孔子认为“义”是至高无上不可丢弃的,是成为君子的前提,明确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把通晓道义还是私利作为君子和小人的重要区别。当“义”和“利”二者不可兼得时,孟子主张要“舍生取义”。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来看,儒家义利观中的精华必须借鉴发扬。当前大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表现为注重个人利益和个人幸福,而淡薄社会责任、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一些大学生在物质上崇尚消费,在精神生活上崇尚现实的快乐,将道德原则等同于等价交换的市场经济原则,对精神动力的淡漠、对金钱功效的崇拜,已严重地影响到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人生价值的追寻。儒家“义利观”的弘扬,有助于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在价值取向上能够自觉的以民族国家大“义”为重,把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为了个人利益斤斤计较甚至是不择手段。
追求“内圣外王”,塑造理想人格。“内圣外王”是儒家对人生理想人格的一种最高追求,它体现了儒家关于道德与政治的直接性的统一。儒家认为圣人是最适合做君王的,所以他们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做统治者,因为“大德者必得其位,天下之大,非圣人莫能王。”因此,孟子指出:“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一个人要想“外王”,那就必须通过“修身养性”达到“内圣”,因为只有“修己”才能“安人”。在儒家的思想中,若想达到“内圣”,仅仅具备仁、义、礼、智、信、诚等道德品质还不行,他还必须有相应的能力和知识。否则,仅有道德品质而没有知识、能力,还是无法达到“外王”的。所以,既做到了“内圣”又做到了“外王”,这才是儒家最高的理想人格。儒家这种“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很好地体现了个体人格形成过程中内在和外在的统一,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对于克服大学生的冷漠和浮躁心态,重建大学生的人文价值关怀和理想,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倡导“自强不息”,培养积极进取精神。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一种自立自强、勤勉不懈的奋发进取精神,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华夏祖先从四季推移与日月星辰运行等自然现象稳健不已的步履中感悟到一种自主、能动、永不停息的精神,认为人应该仿效自然,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易・乾卦・象传》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在长期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实践中积淀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孕育了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性格,这是中华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脊梁。西北的胡杨树 “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就是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很好体现。这种自强不息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应具有的重要素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主要表现为塑造大学生自尊自信、不卑不亢的独立人格,培养大学生勇于挑战自我、不悲观、不放弃的精神,让广大学生志存高远,为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执著追求。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
如何将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呢?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开设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学校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列入教学大纲,开设更多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系统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推崇仁爱、追求理想、积极进取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丰富国学资料库,加强学校在国学领域的专业研究,便于师生对国学的研究和学习。提倡和鼓励大学生组成各种“品读国学”兴趣小组,研读国学名著,提高自身文化修养。
(二)精心组织活动,让大学生在传统文化熏陶下思想升华
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例如邀请校内和校外专家举行弘扬传统文化的系列专题讲座;充分利用节庆日和纪念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的主旋律,不断加强大学生理念、信念教育;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中国传统文化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书画比赛、歌舞比赛等,让大学生感悟经典、启迪人生。
(三)领导高度重视,营造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
篇6
1.课程文化开发的背景
由于学校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外来生的比例在全市都是数一数二的。特别是近几年来,学校的外来生比例均达95%以上。这些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他们随父母来到了第二故乡――石狮生活成长,成为“石狮第二代青少年”。但由于语言等文化的差异,他们很难真正地融入本地的生活。青少年是鞒杏牒胙锩瞿衔幕的承载者,然而,许多闽南孩子不懂闽南话已成普遍现象,挽救闽南文化这个“活化石”已是势在必行。综上所述,我们把目光投向了闽南童谣。
闽南童谣篇幅简短、韵律优美,是渗透着闽南传统文化精华的一项乡土文化项目,也是拥有闽南语言精彩语汇的文库,如果能以这些充满童趣的歌谣作为载体,让孩子们在琅琅上口的念诵吟唱间,背诵和掌握闽南民间最通俗最基本的语汇,近而了解学习闽南的方言,了解闽南的文化,产生文化认同,更快地融入闽南,他们就有可能从“石狮第二代青少年”成长为“第二代石狮人”“第二代闽南人”。同时,也让土生土长的新一代闽南人,对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特色有切身体会,弘扬孩子的文化母体意识,让孩子热爱本土、热爱家乡,传承闽南文化。这也符合了泉州市教育局关于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倡议。在这样的理念下,我们开发了校本课程――闽南童谣,形成了学校独具特色的课程文化。
2.校本教材的编写
《走进童谣亲近闽南》的童谣集。
闽南童谣是闽南文化中最优秀的最适合学生接受的一个部分,童谣里几乎囊括了所有闽南文化的元素:闽南游戏、闽南民俗、闽南名胜、闽南建筑、闽南民间戏曲、闽南民间信仰等,念唱童谣,是让闽南文化进入校园文化最直接的途径。我们首先对进入校园的闽南童谣进行筛选,并按题材内容把它分为育儿类、游戏类、生活知识类、趣味类、民俗类、时政类、动物类、植物类八类,共收集了一百六十多首的童谣,编成了《走进童谣亲近闽南》的童谣集。在这本童谣集里,每种类别的童谣均选十首左右的必教童谣和与之相配套的拓展童谣,并配上注释、翻译、赏析、实践与探索及统一的录音。我们还对所选的童谣进行了年段的划分,每个年段选择十几首,按学生接受难易程度依次排列。为了完善童谣集,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念唱童谣,我们还编写了与童谣集相对应的闽南语教材:在必教童谣里选择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字、词,然后编写相关的句段,让学生学习一些闽南话的日常用语,与童谣的教学相辅相成。教材的完善出版,为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走进童谣亲近闽南――综合课程》。
为了让学校的“闽南课程文化”更全面,我们在艺术课程的开发中加入了南音的教唱,南戏的欣赏,木偶戏、布袋戏的制作,民居的绘画等。现在,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烹饪”的开展,我们把闽南小吃“搬”进了课堂:热腾腾的面线糊、香喷喷的蚵仔煎、甜丝丝的塘头甜果、胖乎乎的永宁煎包……每一种都是学生与老师的最爱,师生通过制作小吃与品尝,深深地被老一辈的闽南劳动人民的智慧折服。这些闽南文化中的经典元素通过整理编辑,我们编录了《走进童谣亲近闽南――综合课程》,渗透到品生、综合实践、艺术这三个学科教学里,本教材被评为“泉州市优秀校园闽南文化读物”。通过学校自编的两本教材,使得乡土文化真正地走进校园,学生接受传统闽南文化的熏陶,为成为第二代闽南人打下语言基础,同时感受我大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们提倡学生课内讲普通话,课外尽可能用上几句闽南话(由于大环境的关系,学生还不能灵活运用,但正在继续努力)。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开发,我们逐渐形成了学校的“闽派”课程文化。特别是学校每周一节的“闽南童谣”课,不但深受学生喜爱,而且已逐渐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项特色,受到了福建日报、泉州电视台、石狮电视台、石狮日报的争相采访报道,成为学校一项独特宝贵的校园精神文化。
二、环境渗透,布置闽味弥漫的环境文化
学校环境的美化,对学生的心智起着刺激、启迪和诱发的作用,对学生的意志、性格和情感有着陶冶、熏染和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环境文化的布置是校园文化建设中显性的因素,我们结合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及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把握,把闽南文化当作主要元素,对学校环境文化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
1.墙上的闽南文化
我们对教学楼楼道、走廊进行了规划,整幢教学楼闽味十足。走进中梯,迎面映入眼帘的是“走进童谣,亲近闽南”八个大字。顺着楼层,分别布置了“闽南服饰(比较有代表性的惠女服饰和浔浦女服饰)、闽南小吃、闽南民俗、闽南民间戏曲”。楼道墙面上是一栏栏的闽南语童谣:《天乌乌》《月亮月光光》《老鼠仔》《拍日本》,一首首学生耳熟能详的童谣拾级而上,一直延伸到五楼的活动场所、少先队室,让学生在跑跑跳跳中也能接触到闽南文化。另外,每学期我们指定几个时间段出版闽南童谣与闽南文化板报专刊,并于教室门外悬挂班级精选想学的闽南话专栏。校园里随处可见闽南文化的影子,全方位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
学校其他地方的环境布置也充满“闽南味”。操场上12米多长的宣传栏:“享受生活”版块的背景是被称为音乐文化“活化石”的南音,“快乐工作”的版面上则是一幅幅惠女辛勤劳作的场景,是惠女精神的具体体现。“茁壮成长”的背景用的是闽南民居及名胜,寓意是学生在闽南这一方水土上茁壮成长。“多彩童年”则用一幅幅憨态可掬、灵动异常的木偶形象,来寓意学生生活多彩多姿。接下来的环境建设中,我们准备把目光转向围墙,在围墙上布置整版的宣传画,介绍闽南民系与文化、闽南方言、闽南民间戏曲等,让闽南文化成为学生心中不可磨灭的印记,让外来生同本地生一起,徜徉闽南祖先留下的文化精华,受到文化的洗礼。
2.空中的闽南文化
关注完墙上,我们把目光投向了空中。选择几首旋律明快有趣的学生爱学乐唱的闽南童谣作为下午上课前和下课后的音乐。例如,《闽南童谣真正港》《秀才》《西北雨直直落》《炒米香》《羞羞羞》《火金姑》《天黑黑》等。让学生在这些优美而古朴的旋律中开始下午的学习,并且也让这些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童谣陪伴学生回家。每周二、周三利用红领巾广播站的时间,开播“闽南语大家学、闽南歌曲点播台、闽南文化我介绍等”专栏,让闽南味融入整个校园。
校园差不多所有的宣传角落均有一些闽南元素。浓浓闽南味弥漫整个校园,成为校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闽南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张独特的名片。
3.闽南文化馆
学校还根据课程的实施,建设了乡土文化教育基地――闽南文化馆。馆内有闽南童谣区、南音南戏展示及体验互动区、闽南衣食住行区及现场操作试吃区、闽南童玩区及石狮地方文化展示区等,以图文和实物相结合,用最简约语言,展示闽南文化的独特风情,唤起学生对于闽南文化的热爱之情。
文化馆一开馆,就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热烈欢迎。每学期,每个班级至少可以到闽南童谣区上一节闽南童谣课,从三年级开始,每学期的闽南文化月里,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到文化馆的各个展区开展相应的活动,文化馆平时没有上锁,学生可以随时参观,感受闽南的“古早味”。除此之外,闽南文化馆在每月15号对外开放,小导游随时待命,最大限度地把文化馆利用起来。
文化馆让学生把无形、抽象的闽南文化意象变为可观、可动、可玩、可吃的具体感觉,文化馆的建成,对学校德育阵地的建设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已被石狮市教育局列为“中小学校外实践活动基地”,迎来了更多的参观者。
三、立意创新,开展闽南特色的活动文化
学校的少先队组织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得力助手。全国少工委曾发文指出:“少先队组织要大力加强少先队文化建设和研究,通过建设凸现鲜明政治性、教育性、导向性和实践性的少先队文化,营造少先队独特的文化氛围”。合理的做好少先队的文化建设,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建O更加优秀、浓郁、富有内涵的校园文化。毫无疑问,闽南文化与少先队文化之间肯定能找到共通点,我们进行了尝试,并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闽南文化在少先队活动中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1.闽南传统节日文化活动
传统节日活动一直是少先队活动中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部分。闽南一些传统节日直接来源于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活动中,学生的反响更是热烈。现在已成为学校传统节日活动的有以下几个:清明节的制作“润饼菜”,品尝“润饼菜”活动;中秋节的博饼游园活动;冬至的包汤圆煮汤圆品汤圆活动;年兜(过年)的“跳火群”;还有可能现在的闽南人已快忘光了的正月十五“烧塔仔”、小孩子拿花灯走街串巷的习俗活动。或者在“尾牙”这天让学生带来他们在家制作的拿手菜,同学们围坐一起“打打牙祭”,我们在班、队活动中,于节日前夕或节日当天让学生了解节日习俗的来源,念唱有关节日的童谣,创造节日的愉快氛围,让课堂成为闽南文化的继承场地,同时也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道烙印。
2.课间游戏活动
游戏是孩子最乐于接受的一种活动形式。闽南童谣中的游戏,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灵活多变的方法,富有感染力的情节,具有强烈的趣味性,深受学生的喜爱。我们把以前闽南人最常玩的一些游戏教给了孩子:捻称子、献沙包、猪八戒、掩呼鸡、点仔点、戽虾戽虼蚤、挨人挨崎岖……每一种闽南童谣中的游戏都那么有趣,这是学生课间玩乐的最好玩伴,也是学校一道独特的课间文化。在学生的课间操时间,我们还创编了闽南童谣游戏操。每周的周四、周五两天,就是学校的闽南童谣游戏操时间。“大公鸡,咯咯啼,做人的子着早起,举扫帚,去扫地,提桌布,拭桌椅……”操场上空响起的是学校教师自己念唱配乐的闽南童谣。而操场上,学生则边念童谣边做操,在做操过程中,学生不但能得到锻炼,而且学会童谣,真是一举两得。
3.闽南文化月活动
每年的四月份、十一月份是学校闽南文化活动月。在文化活动月里,我们有启动仪式、闽南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汇报仪式等保留活动。上、下学期的启动仪式分别是闽南语卡拉OK比赛及闽南童谣亲子说唱赛;课堂上则有闽南童玩比赛、闽南小吃制作、闽南拍胸舞、木偶戏的学习、南音的欣赏;课堂外茶艺课、木偶戏的欣赏、表演学习;闽南文化讲座……为期一个月的闽南文化月接近尾声,为了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汇报仪式上的活动更加精彩:(1)闽南美食展示。学生通过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闽南小吃的做法,个个掌勺秀厨艺。鲜香清爽的面线糊、美味可口的粉@、溢香生津的海蛎煎……馋煞人的闽南小吃,在校园里香飘四溢。(2)闽南文化展示。除了美食的品鉴,当然少不了各种闽南文化的展示。学生通过现场表演、绘画、手工作品、小导游等形式展示一个月来的成果与收获。
4.其他的常态活动
篇7
加强传统经典阅读,是高职院校贯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对接的追求与成果。加强传统经典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内涵的理解,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其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加强传统经典阅读,是高职院校持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是第一要务,长远是根本需求,务实是第一要件。传统经典阅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高职院校文化建设更应长期坚守。经典阅读需要日积月累,长期坚持,在短短的高职教育三年时间需要打下坚实基础,不能寄希望于高职教育三年时间大见成效,这既是经典阅读的实际需要,也是高职教育三年规制的客观局限。但基础之重要,正在不争一朝一夕之功,正在需要一朝一夕之力。长期坚持,必有进展,长期坚持,必有成效。
加强传统经典阅读,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迫切需要。传统文化是文化之根,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之沃壤。毋庸讳言,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基础相对较差。应试教育体制的需要,客观上也规避了中华传统教育的应有范畴。仅有的古典文学文化课程内容,也不足以形成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从学生入学之后的表现看,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普遍缺乏应有的基本认识和基本认同,更为缺乏的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朝向与主动追求。这也正是需要高职院校管理者与教育者主动参与指导之处。
加强高职院校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从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做起。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展开。
一是设置经典阅读课程。高职院校大多由职业学校合并或升格形成,文化基础课教师经由职业学校合并,在普遍重视职业技能培养和专业技能培训的情势下,大多处在“供大于求”的形势之下,文化基础课教师普遍存在聊胜于无的危机。这既是挑战,亦是机遇。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形势之下,文化基础课教师赢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此形势之下,高职院利用比较扎实的文化基础师资,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具有了空前的条件与前提。文化基础课教师大多经由系统的高等教育专业系统训练,具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开设经典阅读课程所需要的基本素养。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素质培养的实际需要,结合教师具备的专业素养,开设适应学生发展需求、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课程。每一位文化基础课教师可以按照自身的专业特长,开设开发适应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课程。以必修或选修的形式,开设经典阅读课程。
二是规范必要的课程考核。经典阅读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但实际操作,困难重重。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文化的基本素养普遍较低,文言文的基本训练水平普遍较差,严格意义上的课堂规范普遍不适应。在此情势下,直接接触传统文本经典,效果差强人意。学生的参与意识不高,混学分、混文凭的思想占了主流,直接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上课随意性、功利性比较明显。在此形势下,规范性、严格性考核势在必行。外因对于内因的强制性要求更其凸显。在实行文化经典阅读课必修的基础上,必须加强严格意义上的考核,使得学生不得不认为经典阅读课“有用”,并认真对待。强迫学习,虽然是经典阅读的无奈之举,但长期坚持,必有收获,不能以短期效应所可验证。
三是成立兴趣社团。从实际教学情况看,有部分学生对传统经典阅读有兴趣,对于传统经典有所涉猎,但在课堂教学的形式下,难以进行必要充分的交流,成立经典阅读兴趣社团十分必要。兴趣社团定期活动,交流互动,相互切磋,互相启发,应该会有不错的效果,交流互动式学习,会帮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更充足的“备课”,才能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才能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更深入、更扩展。
四是充分利用自媒体。在学生普遍喜欢电子阅读的情况下,一方面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纸质阅读,体会传统阅读方式的宁静之美,以传统阅读方式阅读传统经典应该是“标配”,传统阅读方式可帮助学生阅读的更细、记忆的更牢、理解的更深,这是电子阅读所无法取代之处。一方面也应该适应学生电子阅读的喜好,建立经典阅读微信群、QQ群,利用自媒体形式,开展传统经典阅读交流互动,可是使交流更便捷、更及时。
五是辑传统经典阅读简报或在学生刊物中开设传统经典阅读专栏。引导学生及时梳理总结传统经典阅读的所思所想,引导学生尽量多“动笔”,克服高职学生懒于动笔的不足。积少成多,学生会在经常的“动笔”过程中,加深对于传统经典的理解,提高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能力,提高写作的水平。通过经常性的动笔,也可以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就感和进步感,从而更加激发其阅读传统经典和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文化素养会在不断的兴趣激发和持续的阅读思考中逐渐的显现与成长。
篇8
(二)传统纹样装饰的分类
数千年来,传统纹样装饰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会呈现出不同的纹样,下面笔者将按照形象和表现类型对其进行分类汇总。按照传统纹样装饰的形象,通常可以将我国传统纹样装饰划分为四大类:动物类纹样、植物类纹样、器物类纹样以及人物类纹样。也有一小部分其他形象的纹样装饰,但总体来说,这四大类囊括了绝大部分的传统纹样装饰。将其细分来看,动物类纹样装饰的形象以龙凤、野兽、鱼类为主,象征着祥和与丰裕;植物类纹样装饰通常带有连续性,纹样形象多以卷草纹、缠枝纹、宝相花为主,植物形象搭配波形线条、或者桃形的框架组合出现是植物类纹样装饰的最大特色;器物类纹样装饰多取材于有吉祥寓意的器物,如明清时期元宝、如意、玉石等形象的普遍使用;人物类纹样装饰最早出现在图腾中,此后大量出现在宗教宣传中。按照传统纹样装饰的表现类型,一般可以划分为表号型、象征型、宗教型、文学型以及寓意型等。细分来看,源自于原始社会图腾符号的表号型纹样装饰大多有着符号的意义,这一类图像简练且极为抽象,其内在的文化价值和符号意义远超过一般意义上的装饰纹样,装饰价值较低;象征型的纹样装饰有着相对深刻的寓意,这类纹样装饰的符号性作用依然占主导,又具有引导的作用;主体思想为鬼神传说或的纹样装饰,一般归类于宗教型纹样装饰,这一类型的装饰纹样往往体现出人民大众在黑暗社会压迫下的一种精神寄托,或者是人们追求永生的精神幻想;以人为本思想的出现是文学型纹样装饰与其他类型的最大区别,这类纹样装饰的题材更为丰富,画面感也更加强烈;寓意型纹样装饰多出现在明清时期,通过巧妙地运用各种象征的手法赋予美好的事物以吉祥寓意,借此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二、传统纹样装饰应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现状
(一)传统纹样装饰运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传统纹样装饰运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可以满足校园文化发展的需求。通过学习中国传统纹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助于弘扬民族文化;另一方面,传统纹样装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也能够极大地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二是传统纹样装饰运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促进传统纹样装饰自身的发展。传统纹样装饰源于生活,最终也要回归到生活中。传统纹样装饰中的许多基本元素都来源于古人的生活,在古代的图腾、建筑中都能看到传统纹样装饰的影子,这种应用和传承使得传统纹样装饰不断发展,并最终形成错综复杂的纹样装饰体系。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用传统纹样装饰,既是对传统纹样装饰的大力弘扬和传承,也能够促进传统纹样装饰的发展。
(二)传统纹样装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现状
第一,人们对传统纹样装饰的认识存在局限性。目前,人们对传统纹样装饰的表现手法与内容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一方面,人们经常以纹样装饰是否采用了民间手法来判断该纹样是否具有传统性;另一方面,有些人片面地追求新鲜感和时代潮流,忽略了纹样装饰中所应具有的艺术内涵。这两种认识阻碍了传统纹样装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应用。第二,传统纹样装饰的应用脱离于社会生活,导致学生难以接纳。作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非常重要,且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作为学校精神的载体,校园文化不断影响着学生,而这些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体。传统纹样装饰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应用实践中,有的学校随意引进传统纹样装饰,形式单调、简单,完全脱离于实际生活,这将导致学生学无所用,以至于与社会脱节;有的学校所引入的传统纹样装饰中虽然包含了一些生活元素,但是偏离了实际生活背景,往往会让学生难以接受和吸纳其中所包含的一些艺术理念。
三、将传统纹样装饰应用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文化工程。新时期的校园文化建设要突出导向功能,在细节中体现出传统纹样装饰,并注意校园建设中物质文化形态的呈现。作为传播知识、弘扬传统文化的殿堂,学校应该承担起传播传统纹样的责任。具体来说,将传统纹样装饰应用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对策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将传统纹样装饰列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校园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以及校园制度等方面的建设。将传统纹样装饰引入校风及学风建设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完成文化传承的责任。如在校徽和校旗的设计上引入恰当的传统纹样;在校训中结合设计思路与校训内容辅以说明,让师生了解传统纹样的构成及形成规律。另外,也可以将传统纹样的传承与保护作为学校的传统,纳入学校的规章制度,让传统纹样的学习与传承成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保证学校各部门对此项工作的开展与落实,真正让师生认识到传统纹样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与独特底蕴。
(二)传统纹样装饰在校园生活中的应用
除了在校风、校训中引入传统纹样装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学校还应该在日常校园生活中对传统纹样装饰加以推广和传播。只有在生活中体现出传统纹样装饰的应用,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传统纹样装饰的魅力。首先,可以在学校的各种地标位置(如照明设备、座椅、景观墙等)镶嵌一些相关的传统纹样图案,既可以起到美观的作用,又能给这些景观设备烙上人文的印记,从而达到给学生以视觉享受、并喜欢上传统纹样装饰的目的。其次,可以在学校的走廊、过道等处采用回纹进行适当的装饰,或者在教室窗户上采用一些恰当的几何图形纹样进行雕刻装饰;最后,在一些校园装饰雕塑上,可以选取具有正义、祥和气息的纹样进行装饰。传统纹样装饰在校园生活中的应用和推广并非难事,但是意义却非常重大,只有做好这些基础性的推广工作,才能够真正地把传统纹样装饰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从而达到教育学生和传承文化的最终目的。
篇9
(一)傲慢失谦,眼高手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当代大学生普遍表现出高己卑人的思想倾向,对物质追求不切实际的希望和实践动手能力普遍较差比照让社会各界明显感觉出眼高手低的特点,在关键时刻则显得缺乏自信心,不能勤奋务实,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二)自我意识过强,缺乏孝亲尊师思想。自我意识是指思想行事方面首先想到自己,其次再顾及到他人的生活意识形态。问及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第一份收入准备如何使用时,准备给父母礼物或帮助家庭改善物质条件的学生仅仅是极少数,绝大部分学生都在计划如何改善自己的条件和购买自己一直向往的某件时尚用品等等,缺乏中国古来人皆有之的报恩孝养思想。
(三)功利思想、享乐主义、等价交换心理普遍存在。在校学生虽未完全步入社会,但在学校人事环境处理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普遍表露出比较强烈的功利思潮,个人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交换等心理思想倾向较为普遍。初次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工作等活动中,具有很强的等价交换心理,注重自我利益的得失,失于团体、社会利益的综合考虑。
(四)缺乏奉献自我、服务社会的精神。于校园生活乃至初入社会的工作生活环境当中,当代大学生在独自面临自我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双重选择当中,绝大部分人选择了前者。现实生活当中、报刊杂志报道当中、网络适时爆料的社会现象当中,有着大量的实例说明当代大学生的真实思想状况。
二、传统文化教育是医治当代大学生不良思想倾向的对症药
在国内一所普通大专院校举办《国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讲座》之后所作相关内容的随机调查中显示,34.48%的学生表示加深了对国学与传统文化的了解,27.08%的学生表示学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26.04%的人表示认识了“真实的孔子”,22.92%的学生表示加深了对“礼”的认识,同样比例的人表示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有近47.92%的学生准备通过阅读的方式学习国学,10%的学生决定通过网络学习国学,其余近40%的学生中的绝大部分均有通过其他各种方式学习国学的打算。
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迫切需要。(一)孝道的教育能使学生明白社会人的基本义务。孝亲尊师是孝道的基础,孝道则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中心。百善孝为先当中的孝,意指孝养父母尊敬师长,这是孝道的根本和基础,将孝义理拓展并运用到兄弟姐妹、朋友、工作同事乃至社会等人事环境中时就成为孝道。学习孝道,可以唤起学生本有的对父母双亲的感恩之心,并使这种感恩之心能够拓展延伸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及今后的社会工作的所有领域中去,自傲自私、高己卑人之习气自然慢慢远离。
(二)四维八德和伦理教育教给学生处世的基本原则。礼义廉耻,夫妻、父子、兄弟、朋友以及人与社会等五伦关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德等教育,是中国古来学人的必修科目,也是每个人自觉遵循的基本处世原则。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中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的学习,将对学生思想、言论、学习生活工作等行为起到不可替代的匡正作用。
(三)三纲八目帮助学生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三纲八目是每个知识分子终身追求的人生目标和进修阶梯。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就会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大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开始趋于成熟,在老师的教育引导下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就能慢慢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义。
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把自己生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列学说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熏陶,无疑将对其人生目标的正确树立起到巨大的正面作用。
三、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建议
篇10
1.2传统文化在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具有重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传统文化体现的自强不息积极向上的精神是建立积极进取的高职校园精神文化的主要动力,在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可以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育人的优势,将学生的消极情绪扼杀,并培养学生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人生观价值观;二,传统文化体现的担当大任的能力是建立爱国主义的校园精神文化的主要力量,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主要是要表现出崇高的责任感,这对我国未来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作用;③三,传统文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思想有利于建立校园精神文化的道德观,传统文化中对人格以及修养是非常重视的,将这种观念渗入到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及人格的培养。
2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
2.1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的实践
在高职院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主要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高雅、人性化等两个方面。其一,高雅的校园文化,校园是培养学生品位、个性的地方,而有这高雅的校园环境不仅对学校的学生有着一定的感染力,同时对教师也产生熏陶的作用,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文明气息。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文化要从各方面进行建设,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只有在良好的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才可以对校园文化进行科学的规划以及合理的布局,同时,还要体现出校园文化环境的人文性和科技性,这样才能实现人文和自然的有机结合,然后再对校园环境的绿化和美化进行设计,校园环境可以采用园林化环境或公园化环境对学校师生的心灵进行净化,有效提高师生自身修养和人格;二,人性化物质文化的建设,在高职院校物质文化的建设中,主要涉及到的物质文化设施有教室、食堂、图书馆、宿舍以及运动场所等,这些物质文化设施在满足师生的审美需求的基础上,体现出各个物质本身所特有的文化意蕴,彰显人性化特征。
2.2传统文化在高职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中的实践
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在高职院校文化建设中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充分体现出传统文化育人的优势,高职院校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第一,建立校园制度文化要突出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师生是学校存在的根本,在建立校园制度文化时,要站在师生的立场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以及管理条例,要以维护师生权利为己任,并且要保证高职院校的整体利益以及秩序的正常运转,另外,还需要具备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规律。校园制度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出传统文化将制度管理作为体现出师生的人格化手段,实现对师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性的调动作用,教学制度文化最重要的是具有目标清晰、科学合理、引导方向明确等特点才更易于师生接受;第二,校园制度文化应符合实际的发展并需要不断的改革、完善、创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立主要是为了培养人,而不是制约人,因此在建立校园制度文化时,需要将人才培养的需求以及高职院校发展的需求作为依据,对校园制度文化进行不断的调整,进而实现将校园制度文化内化的效果,使师生自觉履行制度,主动参与教学、科研等教学任务,进而提高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
篇11
1以人为本:体现师生主体地位
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整合常见的失误就是建成“他人的校园文化,他人的传统文化”。让师生在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这一过程中缺位。须知,校园文化的主体是师生,享受者也是师生,不能得到师生的认同的校园文化就仅仅是被悬置的符号,不是有意义的文化存在。而且如果缺失了师生的认同感,传统文化的现实传承与意义生成也会失去了“人”这一重要的载体。我们知道,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都以客观形式存在,如果要发挥育人的功能必须让其实现从客观到主观转化。为此,在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这一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以人文本”的理念。要实现“以人为本”,需要做到四点:第一、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整合的过程中应该展示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格化的学校应该具有独特的文化特质,因此,让校园文化在展示其承载的社会的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的同时,还要彰显独特性质的办学理念,而这个理念应该是集合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思想、情感、价值观等气质修养的精神文化底蕴。我们说,物化的形式或许可以改变一个人、一个地方的生活习惯,但是思想才是一个人、一种文化能看多广能走多远的决定因素。第二、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整合的过程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性格。校学生的文化性格是学生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综合涵养的体现,是传统文化在青少年身上再现的体现。因此,需要把培养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作为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目标,从而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成长,培养起自身的民族情感,陶冶出自己的民族性格。第三、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整合还需要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中的“人”天然包括学校中的教师,教师除了担负着教学工作,在校园文化中他们还扮演着传统文化传承者的角色,这不仅对他们的专业知识有基本的要求,还对他们的文化底蕴提出了挑战,让教师参与传统文化建设也是让他们自我提升和实现文化育人的过程。当今的学校都是多元文化心理和文化背景共存的地方,更加剧了对传统文化建设者和传承者心灵与精神的修养要求,这样的社会与时代背景,督促着教育者用毅力、用梦想、用灵魂去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传递。同时,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整合离不开师生的共同合作,中小学需要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来彰显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顽强的生命力,反过来校园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塑造也能够让师生们感受到民间文化的尊严与信仰。
2意义生成:扎根学生生活世界
传统文化是人们为了优化和服务自己的生存而创造的,所以从产生之初就与生活世界紧密联系。但是文化一旦被浓缩和符号化之后往往容易给人一种远离生活世界的感觉。中小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整合传统文化,肯定不能把文化只以符号的形式存在,而应该是为了影响学生当下和未来的生活世界。这就要求必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拉近传统文化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在理解学习内容的意义的前提下更容易习得知识。这里所说的意义包括文本内容层面的知识意义和价值观层面的精神意义。所以,在校园文化与传统文化整合过程中,要实现意义生成,需要注意两个个问题。第一、需要关注儿童的视角。一些学校机械照搬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案例的文本或者符号,虽然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神圣性和严肃性,但是却完全是学生生活世界。所以,学校一定要考虑学生的视角,以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呈现文化现象,让学生觉得文化是可以理解、接受并分享的。第二、要重视学生的实际参与。如果学校认为学生只是涉世不深的孩子,对传统文化知之不多,不能很好地参与到传统文化建设中来,就忽视或者杜绝学生的参与,那就必然会让学生觉得传统文化与自己的生活世界关联不大。相反,一些学校在文化建设的时候专门留有学生专区,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对文化的理解,收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影子,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并让学生有机会在生活世界中实践文化。我们认为,学校通过实现传统文化的时空延展和意义再生来传承传统文化,实现以学生为载体的传统文化生命力的延续,让学生习得传统文化,延续文化基因,记录民族智慧,发扬文化精神。这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实质上也是人生教育,让文化进入并影响学生的生活世界。[3]而一旦传统文化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就有可能激荡学生的心灵,并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学生的现实和未来。
3横向关联: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当我们谈及传统文化的时候,往往理解为是国家传统文化。其实传统文化包括不同层面,从被分享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在国家层面被分享的国家传统文化和地方传统文化。[4]前者是指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国家内的各民族各阶层所共同认同的价值规范、社会制度和行为模式等;后者是指是被某一民族或者在某一地域内人们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或者地域特点的地方文化。地方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学校和学生所生活的区域紧密联系,对学生的生活影响更大,而且因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地方文化往往与国家传统文化密切联系,从这个意义上将,地方文化也是理解国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仅要重视与历史深度的纵向联系,还应该注重与地方文化的横向关联。学校始终只是一个连接的纽带,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将学生们培养成才,并输送到社会,为建设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做贡献,这是一段从“小家”走向“大家”的必然过程。社会变迁使得很多学校在建设过程中盲目注重普遍性知识的记忆,而忽略了社会之间的地域差异性和文化特殊性,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割裂了与地方资源的联系。社会中可资利用的资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多得多,变迁的社会带来的是多元的文化视角和多样化的文化传播途径,地方文化是属于民族社会的文化也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社会的文化,它通过参与校园文化的建设,既能够平等、和谐地促进学校师生接受现代教育,并将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与地方文化融合,也能够让民族学生、家长逐渐认同并接受现代教育理念。与此同时,社会中的民族资源的参与还能够为学校提供新鲜的、多层次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校园文化将优质的地方文化资源纳入建设视野,可以极大提升民族师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使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加主动地投身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去,对整个文化教育环境改善起着积极健康的作用。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学校还要积极努力地改变部分家长传统而保守的淡漠教育的观念,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唤醒、激励家长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从而提升家长、社会对孩子教育的参与和关心,从根本上实现地方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稳步整合。要知道,民族地区的校园文化建设绝不是一种文化单向地、简单地接受另一种文化,而是两种或多种文化的有机融合与共荣共生。
4潜移默化:重视学生思想陶冶
传统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综合,但是文化的核心还是精神文化。文化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性格的集中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传统文化四个层面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统筹共建,还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陶冶,让传统文化铸魂育人,[5]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从思想上让学生认同文化精神,践行文化精神,这样才能够从上而下、由内而外地有效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精神与行为方面的相互联结。要让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陶冶不能生硬灌输而应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灌输式的教育只能让学生习得知识而很难改善价值观。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的解读。传统文化生长于过去,当下的学生已经不熟悉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可能会对传统文化产生疏离感,文化解读才更有利学生明白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尤其是让学生明白文化在当代的生命力,让学生在理解文化的厚重与实用的同事增强文化的认同、内化文化的价值。第二、创造机会让学生践行传统文化。学校还可以利用经典诵读活动、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活动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层面掌握,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并自觉在改善学习生活习惯,确定人生理想等方面践行传统文化中的积极精神。第三、要整合多方面资源。学校通过对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让传统文化资源与现有的教育资源整合,充分发挥教育的导向、塑造、陶冶等功能,通过对年轻一代思想观念的转变,从基础开始培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发挥民族优秀文化的真正力量。第四、让学生正确理解传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都是平等的,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整合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树立兼容并包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沈建华.传统文化视角下青少年道德教育的活化和链接[J].教育研究,2015(11):25-29+48.
[2]卢德生.传统文化育人的现实与超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26-42.
[3]卢德生.从普遍境域到特殊境域:学校民族文化传承的路径探析———基于生活世界现象学的视角[J].民族教育研究,2016(06):123-128.
篇12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持久的工作,也是一项高水平、高要求、高专业的工作。它主要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和谐美丽校园。本人结合自己学校就这一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
一、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众所周知,物质文化看得见,摸得着,最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唯有精神观念文化一旦形成就具有一种顽固的排他性,变革实属不易。但精神观念文化是最核心的,制约着整个校园文化的发展水平。目前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最大的难题就是构建先进的校园精神文化。就物质文化而言,各校校舍越造越漂亮,校园建筑的造型与空间布局越来越讲究,校园现代教学设施越来越完善,校园的美化、绿化、净化也做得越来越好,固然物质文化也能折射出精神状态,但作为精神观念文化的集中反映,各校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离现代教育对学校的要求还有不少距离,教育的功利色彩,商业化倾向较浓,无视学生主体发展的应试教育仍很有市场。一些学生在物质上崇尚消费,在精神生活上崇尚现实的快乐,将道德原则等同于等价交换的市场经济原则,对精神动力的淡漠、对金钱功效的崇拜,已严重影响他们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人生价值的追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克服学生的冷漠和浮躁心态,重建学生的人文价值关怀和理想,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一种自立自强、勤勉不懈的奋发进取精神,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弘扬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塑造学生自尊自信、不卑不亢的独立人格,培养学生勇于挑战自我、不悲观、不放弃的精神,让广大学生志存高远,为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执着追求。因此,我们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二、校园文化建设既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色彩,又要体现现代意识
我国是一个很讲传统的国度,传统文化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影响着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将持久地产生影响,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遗产,理当发扬光大。但也无需讳言,传统文化中与现代教育思想相抵触的有碍于现代意识确立的那部分内容也往往被我们所继承,而成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如古人对教师地位作用的界定,常被学校用来开展尊师教育的依据,“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生关系,使教师拥有先天的权威,不利于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传统的学习观强调勤与苦,那种悬梁刺股式的刻苦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诚所谓“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不少学校把勤奋刻苦作为校训,孜孜告诫学生:勤奋再勤奋,刻苦再刻苦,掠夺式的智力开发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文化背景下得以持续下去并使之具备了合理性,这是值得商榷的。
教育要面向未来,要有现代意识。表现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就是既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色彩,又要体现现代意识。如今,中国社会正处于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体制正处于转轨阶段。这一以现代科技为根本特征的社会变革,带来了社会文化在价值选择、内容、存在方式的多元化和全方位变革。一方面,传统价值系统受到挑战,而新的主流的价值体系尚未形成,各种不同价值观的相互撞击尤为激烈;另一方面,在中国赶超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外来文化以十分强劲的势头渗入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无疑,外来文化参照系的确立及适度渗入,具有推动本国文化发展转型,加速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价值,但它也有消极影响的一面。如不加防范,就可能淡化对民族文化的情感,出现文化殖民化的倾向。时代在呼唤新文化体系的确立。但它恰如躁动于母腹中的胎儿,仍处于孕育期。校园文化就是处于这一前所未有的复杂文化生态环境中。这种生态环境以外在于学校的社会存在方式作用于学校,使社会文化影响与原有的学校文化之间产生众多的矛盾、冲突。同时,它又渗透到学校内部,造成学校内部文化的复杂生态,如新旧教育观念的碰撞、校内文化氛围原有传统的打破等等。传统的校园文化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它需要实现面向未来的转化。当然,如叶澜教授所言,这种转化,既不是拒时代变化于校门之外,同样,不能把以往的经验文化包括教育本身的传统弃之不顾。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新文化只有扎根于传统文化之中,从现实生活中重塑规范,提炼理想,才能成为其有现代意识的校园文化。
三、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1)开展更多关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渗透,深入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学校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推崇仁爱、追求理想、积极进取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品质。学校要丰富国学资料库,加强学校在国学领域的专业研究,便于师生对国学的研究和学习。提倡和鼓励学生组成各种“品读国学”兴趣小组,提高自身文化修养。(2)精心组织活动,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升华思想,精心设计和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例如邀请校内和校外专家举行弘扬传统文化的系列专题讲座;充分利用节庆日和纪念日,深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的主旋律,不断加强学生理念、信念教育;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书画比赛、歌舞比赛等,让学生感悟经典、启迪人生。(3)领导高度重视,营造高雅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从制度上重视,开展“书香校园工程”,从学习传统文化入手,构建“德育特色学校”。从措施上重视,真正从根本上净化校园文化环境,营造道德色彩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校园设施建设上,布置具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雕塑、书画等文化作品,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教学楼等都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有机统一。(4)充分利用新载体,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舆论氛围,坚持正面宣传教育为主,管理和使用好板报、校报、广播电视和校园网络等舆论宣传阵地,形成具有很强凝聚力和明确指向性的舆论环境。
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课堂教学相伴随,打造和谐美丽的书香校园。这校园不仅是文化的圣土、学生的乐园、教师的舞台,也是文明的顺延。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虽不是立竿见影的,却是稳定渐进的,优化的校园文化必然会结出人才成熟之果。
篇13
2.1继承传统文化是育成“中国魂”的需要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中国人的灵魂,即“中国魂”。它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继承传统文化是高校培养具有“中国魂”和世界眼光的现代人的需要。然而由于多种因素,致使有些学生难于形成中国人内在人格的品位。当然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但也有不少人缺少核心价值观念,缺失信仰,社会责任感不强,爱国意识薄弱,社会公德意识缺失,思想素质不高,甚至有的人自我中心,自私冷漠,我行我素,走向极端。“中国魂”指中国人的共同理想和价值取向,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而崇高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大学生要有爱国主义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既要立足本民族,还要具有国际意识,全球化视觉,做一个具有“中国魂”的现代人。
2.2继承传统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与特点,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大学生参与和奋斗。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从大学毕业的知识分子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到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推广,离不开大学教育。在新世纪新形势下,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意识与和谐观念,将大学生培养成建设和谐社会的中坚,高校教育有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大学生是最富有梦想的青年群体,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已的美梦,但要与民族的梦相结合,把个人的前途和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做一个高层次的合格的和谐社会的构建者,做一个受人民爱戴的多有建树的德才兼备的优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最宝贵财富,它包括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等,内容丰厚,博大精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当代大学生必须认真向传统文化汲取智慧,吸收养分,不断增长知识和才干,才能勇当重任,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