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小学音乐教学常规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2、课时安排:参考教师用书,根据音乐课时恰当安排,对教师用书中不合理的部分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师可根据自己教学的情况,搭配本课内的教学内容。
3、音乐教学技能:突出音乐备课特点,教师要在课前把教材中的歌曲、乐曲、律动、舞蹈等内容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动作表现出来,要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达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4、教学设计(教学程序、步骤):首先要对教学有一个总的设计思路或框架,在框架内要对教学进行合理的布局和安排,根据新课程理念,既要考虑教师的教法,还要考虑学生的学法;既要考虑教师的教学热情,也要考虑学生学习的兴趣;既要活跃课堂气氛,还要激发创造性思维等等。同时还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安排组织。
二、上课
(一)教学目标明确
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在音乐教学法的不同方面和领域有计划,有层次地作好教学安排,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和形式,并对每一节课以什么教学内容、方法、形式等来达到什么教学目的和效果作出科学、合理的设计安排。
(二)遵循听觉艺术的感知规律,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
1、音乐教学必须突出音乐听觉体验。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
2、音乐教学必须强调情感体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以自己对音乐、对音乐教育、对学生的真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喜爱音乐。
3、音乐教育必须强调以审美为核心。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通过音乐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像,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三)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
音乐教学领域包括:“音乐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各教学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
(四)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因材施教
学生音乐能力的客观差异,要求教师对所有学生给予普遍的关怀和鼓励,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对音乐特长学生应给予相应的指导,并引导和鼓励他们关心集体的音乐学习。
(五)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
音乐教学活动应该是过程与结果并重,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
教学形式应灵活多样,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环境。要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便于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便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
(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极大地扩展了音乐教学的容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音乐教育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资源宽广等优点为教学服务。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在影视、广播、网络上学习音乐的指导。
(七)创造
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音乐创造是指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即兴创造和运用音乐材料来创作音乐的活动。在音乐教学中,处处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教师应将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各个教学领域,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不要用“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同一个练习,可能有多种答案;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多种处理方法;同一首乐曲,可能有多种理解。应重视音乐实践中的创造过程,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
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学习的空间,教师也应积极地挖掘教学的空间,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将课本、教师、学生、环境四大要素紧密结合,创设自己的教学特色,使自己的教学有声有色,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协助下更喜欢上音乐课。
三、教学评价
1、音乐教学评价中强调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发展性原则、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
2、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指标,还应考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有效性。如: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与情感反应,音乐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音乐的体验与模仿能力、表现能力,探究音乐的态度与创编能力,对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理解以及审美情趣的形成等。
3、评价的方式与方法
(1)音乐教学的实践过程,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应予以充分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进行。可采用观察、谈话、提问、讨论、抽唱(奏)等方式进行。
(2)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交流合作、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等,可以用较为准确、形象的文字进行定性评价,也可根据需要和可行性,进行量化测评。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注意科学性。
(3)对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可采用自评的方式,以描述性评价和鼓励性评价为主。由于在音乐学习中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因此,学生评价的重点应放在自我发展的纵向比较上。
“班级音乐会”能充分体现评价的民主性,营造和谐、团结的评价气氛。通过班级音乐会或其他活动,展示师生音乐作品、音乐小评论、演出照片、录音录像等,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的目的,是一种生动活泼的评价方式。
总之,音乐评价应该保持开放的心态,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方法,才能使评价活动更有效,评价更具可行性,这对深化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篇2
一、遵循演唱教学规律,提高演唱活动实效
“听赏”是学生接触音乐最喜欢的一种方式,学生在学唱之前务必要完成这一任务。听赏过程中,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歌曲的情绪、意境、旋律,进而拉近与歌曲的心理距离,产生学习热情,为进一步学习歌曲打下情感基础。为此,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提问来指导学生欣赏,引领他们来感受歌曲的情感、特点及风格,领略歌曲所蕴含的内涵美与形式美。借助“聆听”固然可以帮助学生熟悉歌曲旋律,但为了让学生“听有所获”,教师务必通过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或任务,来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反复聆听,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熟悉歌曲旋律。如找出富有特点的乐句让学生反复聆听、跟唱;听老师演唱,思考歌曲表现的内容;跟琴声模唱或反复聆听,来感受并掌握旋律。教师还要注重发挥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作用,促使学生借助聆听快速地把握旋律。在演唱活动中,教师既要追求“唱好”,更要追求“唱会”,即学生要用好的声音演唱,能够准确地表达情感,二者要融为一体、协调发展。比如,在歌曲《希望与你同行》的教学活动中,笔者先让学生欣赏歌曲,获取初步印象;接着,让学生在伴奏音乐中配乐朗读歌词,加深印象,并请学生畅谈体验;然后,学生伴随教师的琴声有感情地学唱,同时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学生回答――教师归纳”的教学活动,解决如“上波音”“反复”“结束”等知识点;接下来,让学生尝试识读乐谱旋律,了解各乐句的联系及情感表达上的不同;最后,让学生跟唱歌曲,要求与前一次歌唱相比较,看看自己在情感、声音和准确性方面是否有一定进步。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整合各种音乐活动,让学生参与表现歌曲,如声势、律动、舞蹈表演动作及乐器伴奏等形式,此时都可以派上用场。当然,面对学生的表现,教师不能无动于衷,而要适时地给予点拨、启发,以促进他们演唱技能的不断提高。发声练习是参与表现歌曲的基本技能和前提条件。为此,教师要创设情境,运用游戏化的方式引导学生练习发声、演唱;并就怎样运用气息、表达情感等方面的技巧给予有效指点,让学生在表现中积累经验,提高演唱水准。例如,笔者常常直接采用歌曲的核心音调或乐句来指导学生练习演唱。
二、遵循演奏教学规律,提高演唱活动实效
1.整合教学活动,培养审美能力
演奏教学不可能孤立地进行,应当与唱歌、鉴赏、创作等教学活动牵起手来。课堂器乐演奏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掌握某种乐器的演奏技巧上,而应当借助乐器的演奏来更好地感受、表现和创造音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理念,拒绝对学生进行枯燥的纯技术训练,而要将演奏技巧有机地融入到经典的、美妙的作品之中,通过器乐教学来引导学生表现音乐美、鉴赏音乐美。例如,指导学生学会用乐器为歌曲伴奏,使用乐器开展创作活动,等等。
技能的获得与提高需要反复练习,所谓“熟能生巧”,就是通过坚持不懈的练习才能步入的境界。但演奏技能的提高,仅凭课内是难以奏效的。因此,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将一些演奏练习任务适度地安排给学生,让他们利用课外合适的时间展开练习,以巩固技能,发展能力。
2.贯彻“学讲”思想,开展合作学习
搞好演奏教学,还要注意开展组内互助学习,体现合作学习理念。同时,在施教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正视学习主体之间的客观差异,不能把全体学生都安排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让他们“齐步走”;与之相反,要贯彻因材施教思想,采取“分层学习、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器乐教学方案。比如,教师可以将一些音乐作品分成两种演奏谱,接受能力强的优等生可以吹第一声部,演奏基础差的学生可以吹奏第二声部;当然,有时也可以请接受能力较快的学生当“小老师”,一对一地教基础较差的“学困生”。这样,生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体现了“学讲计划”中“兵教兵”的思想。
3.发挥评价激励功能,创设自我展示舞台
篇3
(一)教师缺乏对合唱教学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对合唱教学模式认识程度的高低对整个课程的发展有着突出性影响,教师需要将合唱中的理论知识和思维方法有效结合,有利于提升中小学音乐课堂合唱的效果。合唱教学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细节发展要求,一部分音乐教师忽略了合唱细节的重要性,而且在音乐教学模式上依然沿用传统的思维模式,只以学生的音乐成绩达标为具体目标,缺乏对合唱教学的深入认识,阻碍了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正常发展。
(二)合唱教学的模式比较单一
成员配合的默契度和声色音调的控制调节是合唱教学模式中的重要因素,需要根据中小学生的音色特征采用适当的合唱教学方法,针对存在的突出性问题进行规划指导,才能有效提成合唱教学的整体效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音乐教师的合唱教学模式具有单一性,只是采用反复合唱的教学方法进行指导,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带动学生的兴趣爱好,影响了整体课堂教学质量。
(三)学生对合唱教学产生畏惧心理
合唱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中小学的基本素质能力,由此对学生在音符和声调的控制方面要求更加严格,教师在合唱教学课程中,需要每位学生对一首新的曲目投入大量的练习时间,而整个过程是非常枯燥乏味的。所以,给学生的整体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阻力,面对沉重的学习任务,学生开始对合唱教学产生畏惧害怕心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音乐教学有效性难以保障。
二、中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身心素质的发展
中小学生在音乐合唱教育学习中需要控制好音准和声部之间的配合能力。还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训练气息和肺活量,演唱时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气息与音节的控制,能够保证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开展。为使学生有较好的音准,教师就要训练其咬文吐字,这能让学生变得口齿伶俐。学生要想在不同声部在演唱过程中有较好的协调配合能力,就要具备敏捷的反应与思维能力。因此,合唱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音乐教育是作为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活动,能直接对学生的审美心理进行培养,在长期不懈的坚持下,定能构建其自身的审美心理,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
三、中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确定教学常规
在小学合唱教学中,需要确定教学常规。教学常规是开展一切关于教学活动的根本,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合唱习惯,需要在教学之前确定声部,并且依次确定教学常规。对于学校的音乐活动而言,开展合唱教学是学校普及音乐教学的重要形式。合唱具有一定的优势,因为合唱受到学校音乐课堂环境、教学器材的影响较小,具有普及性强、效率高的特点。合唱教学能够根据学生的现有条件,根据音色、音域的特点安排其在合唱中的角色,使得学生具有人人平等参与的权利,发挥学生的特长,提升教学效果。历史上许多音乐教育家都非常注重合唱课程的开展,比如匈牙利的音乐教育家柯达伊,他通过创造以歌唱为中心、多声部训练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都能够参与合唱,从而为学生的音乐学习打下基础。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教学
合唱教学对于学生的识谱能力、听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达到合唱的教学效果,和唱者必须明白自身在合唱中的角色,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获得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在合唱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对比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能够通过合唱与独唱的方式了解合唱的感染力,并且感受到合唱音乐中的意境与美感,通过立体感的渲染作用,让步学生了解到合唱的美丽。
(三)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能力的教学
合唱教学是意向合作性很强的音乐活动,在合唱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每一个参与者都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需要具备相应的技能技巧与合作精神。通过合唱训练,能够提升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合唱的多声部训练而言,让学生感受合唱效果,并且通过高低声部的训练,加强学生的团结协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结语
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等各种形式开展合唱教学实践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提升学生美的感知能力以及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中,需要注重教学实践与教学细节,从教学训练与教学过程点滴入手,以确立教学常规、重视二声部视唱训练、开发多方位的听赏、丰富歌唱的表现形式,促进合唱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杜津津.中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策略研究[J].音乐天地,2014(04):10-13.
篇4
一、率先垂范,常规在言行中呈现
在社会发展的趋势下,学生在养尊处优的环境中自身的习惯、常规意识已经逐步淡化,包括在校的表达有转向家庭的趋势。而且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微妙其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处理双方的关系,势必会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
很多时候,学生并非不愿意向善,而是无法向善,他们没有学习的榜样,没有赶超的目标。学生常常误认为自身的实践行为就是标准化的。此时,教师需要运用自身的榜样力量和人格魅力,在音乐展示中为学生树立标尺。笔者在课堂中经常鼓励学生用音乐的方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克服害羞、胆小的心理。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身不仅要做到,而且还要做得出色。用歌声与学生交流,就是我做出的表率之一。教师的率先垂范,不仅是给学生水平的展示,也是对学生进行的水到渠成的音乐熏陶,更是用自身的言行力量激发学生运用音乐表达自我的一种示范。
二、关注细节,常规在细微处闪亮
音乐课堂的养成教育以及常规训练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种历经常态的恒久性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音乐课堂教学中注重平时的积累,在细节中帮助学生建立常规习惯,在细节中磨合常规执行,在细节中强化常规意识。只有在积少成多的细节中点滴渗透,才能聚沙成塔,逐步养成常规意识。
在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学生学唱歌曲时开始并没有随手打节拍的习惯,在教师三令五申下,学生的这项常规意识也并没有能够养成,这给学生准备掌握歌曲节奏、提升节奏感带来很大的弊端。在实践教学中,笔者抓住细节不断提出要求,并自身作示范,给予学生友情提醒。经过一个多月的细节训练,学生的这项常规已经逐步养成,节奏感也随之提升。
三、强化聆听,常规在互动中凸显
班级授课制下,学生的有效聆听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的重要标准。尤其在音乐课堂,音乐本身就是一门聆听的艺术,只有静心聆听才能真正从心底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冲击力,才能在音乐的艺术感染中激发学生感受音乐的精妙,从而提升音乐的综合素养。可以说,有效聆听是音乐课堂的生命。
为了提升充分展现音乐本身的精彩,教师常常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亲身感受原创音乐的魅力,利用录音机、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展现名家名作。其无可替代的艺术魅力,将直接注入学生的心灵,自我倾听的形成将学生聆听常规落到实处;课堂中,教师经常组织学生之间练唱,聆听他人也是课堂聆听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在聆听他人过程中进行比较,增添艺术敏感度,于微妙中习得音乐的感知能力;同时,也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聆听,在聆听自我的声音中,反思得失,从而提升自我,实现与音乐作品的有机融合。
四、多方配合,常规在立体中彰显
音乐常规不仅是音乐课堂的孤立存在,还牵扯到学生生命中方方面面的内容,与学生的生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加强常规引导之外,还应该在与学生经历的各个方面取得有效联系,运用合力,帮助学生共同形成良好的音乐学习常规。
篇5
一、制订富有音乐特色的教学常规,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音乐教学常规是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与老师之间不必要的言语交流,形成一种心领神会的默契,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的一个眼神、一段琴声就明白老师的意图。音乐课与其他学科的教育最主要的区别在于它有“音乐”这一载体贯穿始终,它应该是孩子们感受快乐、感受美的教育。因此,音乐教学的课堂常规力求突出音乐课的特点,例如上课时的师生问好,我们可以用唱师生问好歌的形式;在师生问好站起和坐下时,可以通过“琴语”“1 3 | 5i ”表示“起立”;用“i5| 31 ”表示“请坐”;用上行音阶表示“请坐端正”;用下行音阶表示“静息”;当别的同学受到表演时其他学生拍击规定的节奏对他进行鼓励,等等,来做到用音乐说话的常规训练。通过这些富有音乐特色的教学常规,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音乐课的独特魅力,对音乐课更感兴趣,而且可以营造出愉快、活跃的课堂气氛,在日常的常规训练中培养音乐素质。
二、立足课堂,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爱新鲜、想象力丰富,容易产生“喜新厌旧”的情绪,因此老师要立足课堂,以学生为本,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方法进行教学,增强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形象性,给学生以新鲜感,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1.组织生动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先生认为:“儿童的心理是‘玩’,把游戏引进课堂,让儿童感受到音乐课是最有趣的课。”由此可见,游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点。对于小学生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游戏是一种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音乐游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音乐游戏与其他游戏不同,它是在音乐的伴随和指引下进行的游戏活动,是一种音乐实践活动,目的是通过具有趣味性、知识性的音乐游戏让学生可以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并能从中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因此,在设计音乐游戏时,必须考虑到它的音乐性,一切都要以音乐为本,从音乐出发。音乐课上可以设计“节奏接龙”(节奏游戏)、“音乐小耳朵”(听音游戏)等,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把游戏引入课堂,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游戏,让学生可以在乐中学、学中玩、玩中消化所学知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巧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直观思维占主导地位。多媒体的运用可以把音像、文字、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进行综合运用,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形象化,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枯燥的音乐知识趣味化,其具有直观性强、新颖生动等特点,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出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设定情境,从而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如小学生喜欢听童话故事,在教学《彼得与狼》一课时,我根据课的设计,利用FLASH制作出七个角色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在一天清晨,在这美丽的森林中,七个人物相遇了……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情境让学生能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直观再现情景学生就会比较感兴趣。网络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我们在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吸取到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极大地拓宽学生学习音乐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3.利用教具丰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生好奇心强,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根据这一心理特点,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教具、头饰或实物,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利用废旧物品来自制小乐器,这样既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如:在欣赏《瑶族舞曲》时,有一个练习时要求学生利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在课前我向学生简单示范了自己的发现――生活小乐器,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利用课余时间,用自己身边的材料或是废旧物品来动手作打击乐器,课上在进行为乐曲伴奏一环节时,学生有的用铅笔有节奏地敲击文具盒,有的利用塑料瓶里面放上豆子、大米等制作了简易沙锤,有的用钥匙串模仿串铃的声音……在课上,学生表现得非常兴奋,学习积极性高涨。通过利用多种教具辅助教学,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手段,而且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快乐,使他们对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
4.创设音乐舞台为提供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
音乐课不能只是单纯地教会学生唱歌或是让学生掌握音乐技能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引起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爱模仿”、“爱表现”是儿童的天性。因此,教师要抓住学生喜欢表演的天性,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表演。教师应多为他们搭设舞台,为学生创设展示自我的机会,满足学生的“表演欲”,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如我在每节音乐课最后安排五分钟的音乐活动“明星小剧场”,让学生在准备好的情况下自主参加表演节目、展示才艺,学生可以自由组合,自由表演,同时老师也可以进行才艺表演,与学生互动,真正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一次锻炼的机会,使学生真正体验和表现音乐带来的快乐,进而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师生之间感情的融洽,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它像一根彩带拉近了师生心灵的距离。“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讲的,学生就爱听,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就会对教师有抵触情绪,自然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就不会被学生所接受。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常会发现学生往往会因为深深地喜爱教师,进而由喜欢老师转变为喜欢他所上的课、他所教的学科。音乐老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用富有激情的语言或恰到好处的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一点欣赏眼光去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适度、及时地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学会蹲下身来和学生交流,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是他们的朋友,是合作的伙伴。只有拉近师生间的“心灵距离”,达到“爱屋及乌”的效果,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是成功教学的开始。
篇6
一、软件开发课件制作能力
一名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所应具备的最主要能力是能够胜任音乐课的常规课堂教学。作为一名教师,应具有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板书水平。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量更加丰富、相对粉笔板书更为直观,且集视、听效果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出现。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设计,利用多媒体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多种信息的一种教学手段。音乐艺术以声音为载体进行传播。音乐课教学应充分遵循这一特性,把声音的输出作为音乐课最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因此,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能在课堂上娴熟操作,是每一名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应掌握的技能。
目前,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主流软件是美国微软公司出品的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以下简称PPT),这是一个“演示文稿”功能的课件制作软件。在制作音乐课课件时,该软件可以导入文字、课件背景、图片(包括乐谱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且能使其按照设计好的顺序出现,以动画的方式展现每一张幻灯片中的视听素材。它能很好地满足中小学音乐课教学中唱歌、音乐欣赏等几种常见课型对多媒体课件的需要。
二、乐谱制作能力
音乐教师在常规音乐课教学、音乐节目排练活动中,经常要和乐谱打交道。因此,音乐教师的乐谱制作能力也非常重要。
在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的常规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时需要在课件中向学生展示音乐作品的乐谱,以便教师做示范,这就需要在课件中插入乐谱。在PPT中可以以图片的形式很方便地插入乐谱,但乐谱需要用专业打谱软件制作,才能以图片的形式导入PPT中。
中小学音乐教师经常会负责组织学校的合唱队、乐队排练及重大节日演出的任务。在这种活动中,乐队总谱不可缺少。或许有些经典作品的乐谱可以从专业乐谱网站下载,但更多情况是教师根据歌曲乐谱自行编配小型乐队总谱。因此,为了使学生在排练时能有乐队总谱方便视奏,用专业制谱软件制谱就显得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通行的制谱软件根据乐谱类型分为简谱和五线谱两大类。在简谱绘制方面比较出色的有作曲大师、雅乐简谱等;五线谱绘制软件相对来说比较多,初级阶段的有Overture,高级阶段的有Sibelius 和Finale。
以上这些制谱软件都可以对乐曲的调式、节拍、声部、速度等进行设置,完成乐曲音高、节奏型、歌词的输入,以及对乐谱布局的排版和调整。因此,能够使用制谱软件绘制乐谱对于中小学音乐教师来说非常重要,是一项基本职业技能。
三、音频编辑能力
中小学音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必然会涉及音频编辑方面的工作。在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很重要的教学理念是向学生阐述乐曲的曲式结构,然后进行分段欣赏。切忌采取从头播放到尾,囫囵吞枣式的听赏,特别是像交响曲、奏鸣曲等较大型曲式结构的音乐作品,重复播放会使学生产生倦怠心理。正确的做法是欣赏多段体音乐作品时,如A—B—A结构,用音频编辑软件将作品按顺序依次截开,让学生分而听之,去感受前后两段与中间段落的对比。或者在欣赏奏鸣曲式时,把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的段落分割,让学生分段感受奏鸣曲式的核心内容,然后让学生单独聆听连接部和结束部,通晓奏鸣曲式各个乐章的段落进程,最后全乐章合而听之。以上做法可以加深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对大型曲式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中小学音乐教师一般要担任学校节日文艺汇演的组织工作,晚会演出也需要音频处理方面的工作。在制作歌曲联唱类节目的伴奏带时,需要从网上下载每一首歌曲的伴奏音乐,再利用音频制作软件将其串联起来,完成音响制作。这些工作都需要音乐教师具备一定的音频编辑能力。
目前常用的音频编辑类软件有Adobe Audition、Sound Forge等,大多都支持对WAV、MP3、MPEG、AVI、WMA等多种音频格式的转换和播放,支持剪贴、复制、粘贴、多文件合并和混音等常规处理,支持对音频数据进行扩音、衰弱、淡入、淡出、压限、延迟等特效处理。
四、网络音乐信息收集能力
进入21世纪,互联网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工具。作为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在互联网上搜索音乐信息的能力,包括在一些音乐类网站上检索音乐专业知识,从酷狗音乐、百度音乐等音乐搜索引擎上下载音乐作品,或是在优酷和土豆等视频网站上搜索中外音乐名作的演出录像等。通过以上信息的收集,学生一方面可以加深自身音乐文化知识修养,另一方面,这些从网上搜索到的内容可以成为音乐教学课件中的丰富素材。
结语
篇7
例如:用童趣的语言让学生聆听音乐进入教室,笔者会对他们说:“好学的小杜鹃来呼唤我们上课了!”笔者还用音乐的问好歌来进行师生问好,比如设计了一些听节奏“我来拍,你来学”的环节,让学生坐好,来达到用音乐说话的常规训练。这些方式不仅加强了学生的练耳能力,还进行了常规训练,以及形成音乐课堂的特点。同时,笔者在教学中会给学生奖励:平时记录每个学生的情况,一个单元结束后会进行单元检测,以此来评定每个月的“音乐之星”,以及每学期的“艺术之星”,并用鼓励的语言激励他们。被评到“艺术之星”的小朋友还会收到关于音乐的小礼物,笔者会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保持对课堂的热情,对音乐的热爱。
丰富音乐实践
在新课标里,一年级音乐课的内容设计是非常丰富的,一旦教师把握不好,课堂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所以教师应该抓住教材的这个特点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笔者认为,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游戏”是音乐课上最好的应用方式。笔者在课堂上贯穿游戏活动,融入他们,同他们一起去学习、去感受,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感悟传递给他们。如学唱一首歌突破难点是关键,因此,笔者为了避免生硬的传统教学,借用了一些“奥尔夫”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节奏教学中,笔者用“杯子游戏”入手,用三种颜色的杯子代表不同的音符,分别是蓝色的杯子代表“四分音符”唱“ta”,躺下来代表它的延长拍;绿色的杯子代表“八分音符”唱“ti”;粉色的杯子代表“附点”。然后进行节奏组合,以此来进行节奏学习,学生们对于这个游戏特别的喜欢,学得也特别扎实。因此,笔者在每节课的开始都和学生玩“杯子游戏”,通过“比一比”“念一念”等环节来巩固节奏。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入校还不识谱、不识字,因此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直观教学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新教材里,笔者经常运用一些形象生动、简洁明了的图谱来创设轻松活泼、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觉得音乐课不是负担,而是同小伙伴们一起游戏、一起娱乐、一起学习的课。如一年级第一册《小树叶》中,图谱依据歌词的内容,采用小树叶的图形,展示音的高低,使歌曲旋律的走向一目了然。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解读图谱,使学生在主动探索、体验中感受音乐蕴含的美。
多媒体的介入也活跃了音乐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音乐从单纯的听觉艺术拓展为视听艺术,从而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充满动感,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萌生喜爱音乐,参与歌唱活动。
提升审美能力
小学音乐课堂内,音乐的意境存在于音乐教师的音乐表现和学生音乐审美体验。如在《堆雪人》中,笔者大量采用意境教学,先从“谈话导入”讨论冬天,然后进行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了下雪,感受雪天的魅力,仿佛置身于其中,使他们自然而然的通过下雪想到堆雪人。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接受知识的同时,笔者也把课本中心思想传递给学生。学生看到洁白无瑕的雪花飘落在地上的时候,歌声也像雪花一样优美轻巧,然后循序渐进地进行歌词教学。不需要过多讲解,只需用音乐告诉他们,从头到尾让学生感受雪天的纯净轻盈。最后,学生很享受这节课,主动地去学习,欣赏水平得到了锻炼,歌唱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效果。由此可见,创设美好的意境是音乐课的核心。
艺术的启蒙教学对学生是相当重要的。时间太早了,学生对生活的认知不够,被动的填鸭式接受教学,无法有效地展现成果;时间晚了,学生的习惯养成,吸收知识的方式固定,再去学习会事倍功半,所以,正确的引导能促进学生全方面的成长,对于教师来说,教育学生是责任,是挑战,也是荣誉。
篇8
一、重视课堂常规的训练
小学音乐课每周只有2节。班级多,年级、兴趣、纪律情况各异,必须从实际出发,制定一些相应的课堂常规,如课前准备,可以用以下几种方式:1.从课间休息起即在教室放送音乐,让学生安静有序地进入教室欣赏,直至上课。2.预备铃起,由班长组织全班同学轻声齐唱歌曲,直至上课。3.按音乐节奏,律动地进入教室,这适合小学低年级班级。这是帮助学生在课前创造的情绪准备。它把学生逐步带入音乐课特有的、健康美好的音乐意境,使音乐课一开始就有良好的气氛。
在进行活动训练时,教师必须对学生有各种常规要求并形成习惯,这将大有利于教学的生动和有条不紊。如:对坐、立唱、划拍、视唱、发声等要有统一正确姿势的要求,精神面貌的要求等。这可以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营造积极上课的情绪。教学用语,如“预备一起”、“暂停”等应尽量简明,并多用手势、眼神代替,以利教学的紧凑、简练。
二、科学、巧妙地设计教学方案
(一)从学生认识规律出发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符合“感知——重现——巩固”的规律,根据学生的这一认识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的环节时应讲究以下策略。
1.导入的艺术性
俗话说:开头好,好一半。一堂课开始时,学生精力最充沛,导入的好,可以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的方式有概括式的复习,有选择地唱新歌、听音乐、生动的叙述,启发式的谈话,鲜明地提出新课题等。要生动、要有启发性。
2.讲练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能力
光讲不练,学生没劲,知识技能也无法掌握。要边讲边练,动静结合。
3.深入浅出,突破难点
一些抽象的音乐概念教学,视听技能训练往往是一课的重点和难点,要把它们转化为游戏,故事性地传授给学生,并且要像放特写镜头那样突出,再突出。
4.直观教学,让学生鲜明的感知
音乐有直接感染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各种机会感受音乐的旋律、节奏、音准,以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还可以用各种音乐信号指挥孩子唱、跳、停、坐、息。好的教具,如图片、幻灯片、乐器等,生动形象,一目了然,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起,还能帮助学生记忆。视听配以教师生动的讲解,可以使学生产生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教学事半功倍。
(二)从教学实际出发
由于学生年龄差别造成的知识、嗓音、兴趣、对音乐感受能力等差异很大。因此,必须考虑其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课堂上,应对当时的教学进程有灵活的应变能力,使教学始终保持合理的,活跃的气氛。从音乐课堂类型出发,音乐课有着不同的类型,如唱歌课、乐理课、欣赏课、综合课等,教师必须根据各种类型课的不同内容,不同特色,使学生对每堂音乐课都有新鲜感。
三、亲切的教态,艺术性的语言
音乐教师是艺术工作者,对学生应有较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既能创造出健康的活跃气氛,又能控制住学生的情绪。对音乐教师的教态语言应是:
(一)精神振奋,热爱学生
教师在课堂上是学生注意的中心,要温文尔雅,从容大方。这样会很自然地缩短了师生间客观存在的距离,便于教学中师生交流、发声歌唱。有时目光炯炯地用眼神“说话”,可以使学生感到既严肃又亲切,有利于造成课堂安静、和谐的气氛,从而陶冶学生的性格。
(二)杜绝大声训斥的做法
音乐课常常充满了趣味、想象,但少部分同学由此而自我放松,个别同学甚至会有突出的行为表现。遇到这种情况,应巧妙地转“危”为“安”。不明智地训斥全班学生,在情绪上会立即和全班同学对立起来,表面上纪律“好”了,实际上大家憋了一肚子气,精神和发声器官都处于压抑状态,听课没精神,歌儿唱不起来,影响了教学,学生感到扫兴。
(三)用真挚感情感染学生
教师的教学热情是点燃学生心中烈火的火炬。如果自己带领学生唱歌时板面锁眉,还要学生“笑一点唱”,学生怎么笑得起来呢?
篇9
活动名称:奇蒂克CHAMPION体育课堂常规。(其中奇蒂克是美国一所小学的名称,CHAMPION为该学校这一学年的校园主题)
活动目的:确保课堂常规
适用年级:3-5年级
理念描述:这一学年我们学校的校园主题是奇蒂克CHAMPION。因此,我提出一个方式来世学生来了解体育课堂常规的同时也包括了解这一学年的校园主题。我告诉我的学生“在体育课上遵守这些常规,将使我们得到一个奇蒂克CHAMPION”,而at这些具体常规的首字母拼起来恰好是这一学年的校园主题“CHAMPION”。每一个字母所代表的具体含义如下:
C- Cooperation(合作):利用团队合作展示良好的运动员精神
H-Hands(双手):手和身体部位不偏离我们的控制
A-Attention(注意力):达到或者改变一个安静的身体和发声状态
M-Music(音乐):做运动的时候要活泼,停下来的时候要安静
P-Prepared(准备):总是穿着胶底运动鞋和合适的衣服
I-Involvement(参与):总是参与并做出最大努力
O-Others(其它):尊重老师、环境和你的同学
N-Noise(声音):停下,观察和聆听哨声或音乐
评估方式:回顾这些课堂常规之后,我会单独说一个字母或单词(例如,我说C或者Cooperate),然后要求学生来说明这个单词对于课堂常规的意义,以此来进行对学生掌握情况的了解并作出评估。
二、案例分析
奇蒂克CHAMPION体育课堂常规案例中,奇蒂克小学的校园主题为英文单词“CHAMPION”,中文意思为“胜利”。这一小学3到5年级的体育课堂常规的制定是与校园主题相结合的,将“CHAMPION”每一个字幕分解开,以每个字母为首字母创造一个单词,并且这些单词符合体育课的要求。
(一)案例内容分析
奇蒂克小学体育课堂常规迎合校园主题“CHAMPION”,每个字母代表一个意思。分别为合作、双手、注意力、音乐、准备、参与、其他、声音。这些课堂常规的设计符合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案例中的教学条件即为体育课,在体育课上完成课堂常规的学习。“C”代表合作,即在课堂上的团队合作来培养学生的运动员精神;“H”代表双手,表示学生能够控制自己的身体,完成一定的动作;“A”代表注意力,使学生保持自己集中注意力的状态,能够根据要求达到一个安静平稳的状态或者改变这种状态;“M”代表音乐,指学生在运动时保持活跃的状态,而在停止活动时马上进入安静的状态;“P”代表准备,意思是要求学生体育课的课前准备要充分,着装要合适;“I”代表参与,指学生应当在体育课上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并且在活动中付出最大努力;“O”意为其他,指在体育课堂上,还要尊重老师同学,遵守课堂环境;“N”代表声音,表示学生在体育课上要关注声音信号,能够辨别开始、停止等不同要求的音乐或哨音。
三、体育课堂常规符合校园主题的思考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课堂常规即课堂常规,校园主题即校园主题,二者没有直接联系。而在案例中,奇蒂克小学的体育教学将课堂常规与校园主题相结合,在完成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良好地表达了学校的校园主题,这种新颖而巧妙的教学方式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小学确定每学年校园主题
体育课堂常规符合校园主题的前提是学校要确定一个校园主题。小学校中每一学年确定不同的校园主题,有利于小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和良好品质的培养。因为小学生具有年龄小、知识局限性、可塑性强等特点,利用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主题对小学生进行引导是十分有必要的。
目前我过小学中建立校园主题的并不多,但有一些学校会开展一些校园主题活动,以此来优化育人环境,给予每一个学生最有益的涵养;培养广泛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提供充分历练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增长胆识和获得经验1。但是校园主题活动仅仅是众多校园活动之一,并没有上升到指导精神的高度,对校园主题的重视程度不够高。
(二)体育课堂常规的确定
传统的体育课堂常规内容一般包括:集合整队,师生问好,整理着装,清点人数和出勤,宣布课的内容和要求,安排见习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准备活动等等。这些内容不仅能维持一堂正常的体育课程,而且在教学上都具有其各自特殊的意义,但是目前体育课堂仅仅停留在单纯运用这些规则,并没有与校园主题相结合,制定个性化的体育课堂内容,而一些小学校并没有校园主题,更谈不上课堂常规与之结合。因此,对于体育课堂常规的确定,要集思广益,积极创新;紧扣小学生的兴趣;教学三维反思;充分结合体育课堂常规。
总结
总体而言,小学校校园主题的确定有助于小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和优秀品质的培养。课堂常规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课堂常规能够结合学校校园主题,能够更好地实施好课堂教学常规,有效促进体育课程的教学,进而促进我国体育教学事业的发展,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文娟.校园主题文化节课程化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07(5)
[2]赵爽.对建立体育课堂规则的研究 [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10(10)
[3]庞宇.正确认识体育课堂常规问题[J].体育师友.2012(2)
篇10
在音乐活动中,教师更应起带头作用,做学生的大朋友,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使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来发挥他们最大的潜能。为此,教师应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
(一)研究教材,正确把握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时刻树立德育意识,认真钻研,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不少音乐作品都以讲一个做人的道理或宣传一些爱国主义、尊敬父母长辈等知识为主题,因此,教师要充分吃透教材,将这些德育教育很好地传递给学生。如在讲解《小乌鸦爱妈妈》的歌曲时,应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激发学生们心灵中最真挚的情感。因此,在教学氛围营造的过程中,首先应引导学生从小事入手,激发学生们的最纯洁的爱。例如,在音乐欣赏结束之后,教师通过讲故事,对学生进行引导,可以问学生:“如果妈妈生病了,你应该怎么做,才能关心妈妈呢?”学生可能就会回答:“我要帮妈妈扫地”“我要帮妈妈倒水喝药”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可以充分表达出对妈妈的爱,同时,本堂课程最核心性的内容也就有所体现了。接下来再教学生们学习歌曲时,学生们就可以充分投入情感,掌握基本的旋律,从而为整个音乐氛围的营造提供了充分性的保证,也使相关的德育教育得到了充分性的渗透。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歌曲展现,使学生在演唱的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
(二)运用多种教学理念渗透德育知识
在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想在根本上渗透德育知识,教师在课程讲解之前就应认真设计教学环节,结合教学的基本特点建立丰富的教学活动,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时产生一定的心理共鸣。多样化教学内容的建立,不仅可使传统的教学理念得到升华,还可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教育环境及德育思想教育的氛围。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加深学生们对音乐内容的印象,营造轻松化的教学氛围,通过歌曲内容的表述,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完成德育教学内容的指导,同时也可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三)教师应该认真备课及时反思
篇11
【作者简介】刘红梅,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北街校区(江苏泰州,225500),一级教师。
一、音乐游戏与音乐游戏教学法
近年来,小学音乐教育界对在教学中运用音乐游戏给予了充分肯定,普遍认为,将音乐游戏运用于课堂教学,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但在笔者查阅的文章中,作者们几乎都没有提及自己在何种程度上、多大范围内将音乐游戏运用于教学,也很少研究音乐游戏教学与现行教材、教学评价之间的关系;而这些正是笔者在实验中不可回避、重点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问题。
教师们对运用音乐游戏普遍存在以下疑虑:音乐游戏只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不能代替教学内容本身;零散的游戏会干扰或破坏现行教材体系化内容的传授;音乐游戏会使课堂秩序难以控制。笔者认为,这些担忧主要来自传统观念和其他学科教学的影响,来自现行教材规定和上级管理部门教学检测要求的束缚,其实大可不必。
首先,音乐游戏具有音乐性和游戏性两种属性。单看其游戏性,教师们会认为它只能用来活跃气氛,甚至担心它会影响音乐知识、技能的传授。但如果看到它的音乐性,就知道这些游戏是音乐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具有充教学内容的潜质。从根源看,音乐天然具有游戏性并因此而成为艺术,绝非现在人们所认为的音乐就是干巴巴的知识技能,游戏只是没有内容的嬉戏。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也有必要恢复音乐的游戏性。
其次,音乐游戏种类繁多。现行教材中的各种教学内容,都能找出对应的音乐游戏。单个地看音乐游戏,它似乎是零散的、支离破碎的,但一旦将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精心编排起来,它们就会变成体系化的音乐教学内容。
第三,运用音乐游戏进行教学,不再强制学生始终端坐在座位上,其课堂秩序当然要比满堂灌式的教学难于把控。但衡量音乐教学效果与质量,绝不应以课堂秩序的好坏为主要标准,而应看教学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是否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能力。而且,课堂秩序好坏与是否采用音乐游戏并无必然联系,一个有经验的教师要控制好音乐游戏开展的节奏和课堂气氛并不困难。
这正是我的“音乐游戏教学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一方面力求实现作为教学方法的音乐游戏与作为教学内容的音乐游戏高度融合,音乐游戏教学与现行教材教学体系并行不悖,音乐游戏教学与检测考核标准相辅相成。另一方面在音乐游戏运用范围上,将一整套精选精编的系列音乐游戏,运用于我所任教的实验班全学年全部的音乐课中。
二、音乐游戏创编的意图及方法
编几个音乐游戏或偶尔运用音乐游戏不难,难的是在一个年级所有音乐课中都用音乐游戏进行教学。为满足实验教学的需求,笔者开始编制音乐游戏,制订音乐游戏教学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步修改和完善。
1.音乐游戏教学内容与现行教材相呼应。
音乐游戏教学不能照本宣科地使用现行教材,也不能完全脱离教材。因此,笔者参照现行教材内容体系来构建音乐游戏体系。
笔者对照《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仔细分析现行教材,从中提炼出不同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主题;然后以此为依据,搜集、改编与之相对应的音乐游戏,使每个音乐游戏的主题都紧扣单元教学主题,为完成本单元教学目标服务,并实现教学内容游戏化、音乐游戏体系化的目标。
2.中心音乐游戏与辅助音乐游戏相配合。
把现行教材各单元内容加以整合,把原本分开的唱歌、欣赏、乐理、竖笛演奏等内容整合在同一个音乐游戏中,既有利于丰富音乐游戏,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在整合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笔者将每个单元分为四次课,由一个“中心音乐游戏”与三个“辅助音乐游戏”构成。中心音乐游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头戏,选用本单元提供的一个曲目,从唱歌、欣赏、乐理、竖笛演奏等四个角度展开音乐游戏,完成本单元教学要点。三个辅助音乐游戏则是对本单元教学主题的复习与巩固。
无论哪种音乐游戏,笔者都尽可能利用多媒体、钢琴、打击乐等现有的教学设备,有时也会发动学生自制乐器。条件许可时,笔者会把学生带出教室,带进自然。对学生来说,这些方式本身就具有游戏性。
3.音乐游戏内容与形式的高度融合。
音乐知识和技能是音乐游戏的目标指向,而娱乐趣味要素则是教学的表现方式。因此,不同的音乐游戏可以有各自不同的音乐主题,而特定的音乐主题必然有与之相对应的游戏活动。好的音乐游戏不是“音乐+游戏”,而是“音乐即游戏,游戏即音乐”。
为此,笔者编制了“音乐游戏教学法实验教学备课表”(见表1),依据“诗、歌、舞、乐”之间的关系,以及“听为中心,多觉协同”的艺术审美通感,在课前精心设计音乐游戏,并为特定的音乐主题配备适合的游戏,从而在游戏中完成本课的音乐主题教学。与几乎要预设好课上师生每一句话的常规备课不同,这份备课表侧重于游戏的音乐主题、游戏活动及其实施方式的规划。
4.课前编制与课中编制相互补充。
笔者将音乐游戏的编制分为课前编制与课中编制两类。课前编制音乐游戏,笔者主要运用“置换法”和“创编法”。置换法是从现成的经典音乐游戏中找出所需的同类主题的音乐游戏,然后填入要教授的乐曲。这个方法比较便利,但有时合适的经典游戏比较难找,需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创编。
在教学中编制音乐游戏,笔者主要采用“即兴补足法”和“参与互动法”。前者根据教学现场的实际需要即兴编制游戏片段,强化预先设计的音乐游戏的教学效果;后者是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教学活动,自由发挥,模仿、改编或创编音乐游戏。这两种方法编制的游戏虽不完整,但都是鲜活的,往往更受学生喜爱。
5.教师主导编制与学生自主创编相结合。
笔者在教学中采用的一整套(64个)音乐游戏,除了少数几节课直接采用经典音乐游戏外,其余都是笔者根据各单元教学主题设计的。设计时,我注重在音乐游戏框架中给学生预留临场发挥的空间,以增添意外之趣。同时,笔者始终把启发、组织学生参与或独立创编音乐游戏,作为实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诚然,在很短的时间里要求学生创编出完整精彩的音乐游戏是不现实的,但这并不妨碍学生的尝试。笔者把某课的音乐主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创编音乐游戏。可以模仿,模仿是创造的开端;可以分组合作,合作能够增强团队精神;也可以请家长参与,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三、音乐游戏教学法的效果
为检测音乐游戏教学法的效果,笔者设立对照组,把需要对照考察的主要内容和具体条目列出来,编制成“音乐游戏教学法教学记录”,如表2:
P者在四年级一、三、五、七班采用音乐游戏教学法(简称游戏组),二、四、六、八班采用常规的教学法(简称常规组)。两组人数相当,以同样的教学主题、不同的教学方法上课。每次课后填写教学记录表,及时反思得失。
从目前对教学记录表整理、统计的情况看,游戏组教学效果在总体上明显优于常规组。
游戏组的教学内容凸显了音乐的趣味性,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能调动他们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并非常规组学生天生学习不主动,而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习惯,加之教学内容都是规定好了的,学生没有主动发挥的余地。而游戏组的教学给了学生自,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便显现出来了。
常规组学生的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压制。实验组在内容与方法上不作过多限制,且鼓励学生自己创编游戏,他们的创造性得到了发挥。
常规组教学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展开,涉及面窄,往往多次重复,越讲越细,学生们疲于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游戏组教学以培养学习兴趣为首要目的,并注重引导学生灵活学习。
四、音乐游戏教学法的考核方法
在拟订考核方案时,笔者吸收常规考查项目和传统考查方式的部分内容,同时注重其与音乐游戏教学相适应。
笔者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纳入考核,将学生是否热爱音乐,对学习音乐是否有浓厚兴趣,能否主动学习音乐,上课是否感情投入、情绪饱满、注意力是否集中,在接受考核过程中的情绪和表现等,作为计分的项目,占总成绩的30%。
篇12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小学音乐课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音乐艺术的美好,是陶冶孩子情操、净化孩子心灵的一门课程。《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应植跟于现实,……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拓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音乐实践能力。”这为小学音乐教学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给予了方向指导。
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主要有网络技术、信息存储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向学生直观地展示出艺术的内涵和美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智慧,从而全面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信息技术使音乐教学更加直观、生动
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是教师教唱、录音试听,然后学生跟唱、听后感悟。但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是无法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的,而对于小学生的年龄段与成长规律而言,他们的理解、学生能力尚没有完全形成,思维形式也以形象思维为主,无法完全理解抽象的教学内容。这样,就给小学音乐教学造成了一定难度。信息技术的应用则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以歌曲教学为例,在导入新歌的环节,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先向学生介绍歌曲的背景、旋律、节奏等相关信息,通过图片等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得到直观的音乐感受,使他们在心理上更加感性地接受信息,从而使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翻唱环节,常规的翻唱因教师需要边弹奏乐器边翻唱,有时无法将歌曲表现得尽善尽美。而如果使用电脑音乐系统,则可以全力倾注到翻唱中,给学生表现出最完美的音乐感染力。在歌词教学环节,则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歌词朗读课件,并配套音乐或动画,使学生在音乐环绕中体会歌词的内涵,加深记忆和理解。同时,教师也可以做点评或针对重点词句进行讲解,这不仅能调动学生听、视、唱的积极性,更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极大地丰富了音乐教学的资源和教学手段,把常规的音乐教学转变为直观、生动、色彩缤纷、声像同步的教学模式,融声、光、情、景为一体,尤其是可以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欣赏音乐美,感受音乐的魅力,使学生能够享受音乐艺术带来的愉悦,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使他们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
比如在进行歌曲《小乌鸦爱妈妈》教学时,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图片和动画的方式表现歌曲中的故事,并配以童声朗读。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如果只是学习歌曲演唱,就难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而如果采用多媒体课件,学生易于接受,且非常喜爱,学习起来也很容易。而歌曲中同音进行与三度、四度音程的音准又是难点,以多媒体课件示范并以教师的翻唱、讲解以及课件的部分回放,则会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教学难点。
三、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音乐、图片、歌曲等各类知识,再结合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设置、家庭作业等,能够促使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主动体会、表达音乐,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二是能够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提升。在信息技术创造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会被新鲜事物所吸引,并去探索音乐文化和知识背景,能够把学习内容从课本、课堂延伸到课外,从传统的课堂学习向课内与课外结合、从被动吸收知识到主动探索知识转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发展自身的音乐技巧。
篇13
新课标指出:音乐教育中应体现以审美为核心。因此,笔者把音乐课程教学作为一个审美感知、审美发现、审美表现和审美创造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尽量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包括音乐欣赏活动、音乐表现活动、音乐创作活动等,同时,将有关的音乐基础文化知识融进音乐活动之中,让学生在音乐美的体验中学习,确保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活动的主角不是观众,教师是策划者和引导者不是裁判或评委。那么,如何为学生参与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如何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其中,主动积极地感知和体验音乐美?如何调动学生听觉、动觉、视觉、感觉、知觉呢?
以小学一年级欣赏课《铁匠波尔卡》为例,笔者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利用远程教育设施及网络资源相结合的办法为学生构建一个可观察、可体验、可参与、可互动的学习环境,使优质的教学资源面向学生、服务学生,让孩子们在多媒体情趣氛围中直观深刻地感受《铁匠波尔卡》这首乐曲的无限魅力和劳动带来的喜悦,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与常规课对比体现出很多的优势。
一、具有丰富的音响效果
《铁匠波尔卡》这首乐曲是管弦乐欣赏教学,注重的是聆听和感受。欣赏教学是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为主,对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进行培养,是围绕“听”来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而本课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生性活泼好动,情感单纯,知识有限,因此,对学生的要求只限于能够体验音乐的情绪,感受音乐情绪的变化及旋律的高低,聆听便是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要素,音质清晰、悦耳的音响给人的听觉带来,并诱发美感的产生,而嘈杂的音响则使人生厌、令人烦躁。在农村中小学常规课中,常常有不良的音响产生,诸如:录音机的音量过大、音质过尖,或不等音乐结束就“啪”的一声中断放音,或弹奏音律欠准的乐器,等等,这些都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应用多媒体手段教学,学生可以多次聆听,使之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较容易地感受到本课乐曲旋律和情绪,从而感受到乐曲活泼、热烈、欢快的主题。
二、创设情境、丰富课堂
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愉快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创设情境是对学生最好的刺激,更是低年级儿童学习音乐兴趣的主心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如果不重视音乐兴趣的培养,那将抑制他们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同样也把学生潜在的音乐天资扼杀在摇篮里。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图片来进行情境创设,学生仿佛置身在维也纳大厅来聆听音乐,并通过节奏示意图回忆2/4拍的节拍规律及特点。在聆听乐曲时,学生通过视频来观察生活中铁匠打铁的形象,把音乐的立美、审美过程变成主动积极的音乐美的创造过程。如为了让学生熟记主题旋律,笔者把已有的主题旋律分成三个小部分:让学生发挥想象力为乐曲第一小段创编歌词,以突出本课教学重点;第二小段学生用自制沙锤随乐曲的旋律为乐曲伴奏;第三小段,通过课件创设情境,学生可清晰地观看铁锤出现位置并随乐曲拍击,解决本课教学难点。若是常规课,学生是观察不到铁锤出现位置,难点是无法解决的。在聆听乐曲第二部分时,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用舞蹈的形式来加强学生对乐曲第二部分的感知能力,使学生用肢体和心灵去感受乐曲的节奏、旋律起伏和情绪变化。在最后一段教学中,通过铁匠工作时的情境视频,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激发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因此,学生在乐曲结尾处能够创造出各种铁匠打铁工作完成时的动作和喜悦感,巩固聆听乐曲时,学生完整地表现了对每段乐曲的理解和感受。
三、寓德育教育于潜移默化之中
音乐被视为最具情感的艺术,比其他学科更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音乐的美感最能启发道德情感。良好的道德情感是建立在积极的感情体验的基础之上。
音乐教育有多种功效?熏德育无疑为其中之一。它是培养学生感情、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教育形式,在健全学生人格、陶冶性情、培养健康的理念等方面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通过多媒体感受铁匠工作的情景,有效地将音乐教育与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并体会到劳动是快乐的、光荣的,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