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连锁行业研究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医药连锁行业研究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医药连锁行业研究

篇1

连锁经营作为一种成熟的零售经营模式和组织形式,在我国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它实现了商品销售的“最少环节、最短路径、最低费用、最高效率”,降低了商品零售价格,提高了企业市场竞争力。随着我国医药连锁企业数量的激增,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利润越来越少,因而寻求一种能降低企业成本、增加利润的新途径变得极为迫切,物流被誉为继降低资源消耗和人力资源开发之后的“第三利润源泉”,因此,对物流配送进行研究与改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连锁药业物流配送的相关理论

2.1连锁企业相关概论

连锁经营是指经营同类商品或服务的若干个门店,在总部统一的管理下,按照统一的经营理念,进行共同的经营活动以获得规模经济、共享规模效益的经营形式。

连锁经营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商业模式和组织形式,在我国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现在连锁经营出现在了不同的行业,如电器行业,零售行业,药品行业,服饰行业等。连锁企业的实质是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核算、统一标识、统一管理这五个统一,而统一配送是连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2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的特点

(1)订单频繁。由于连锁企业门店众多、分布广泛,订单需求频率高,大多数订单的货物种类繁多、数量较小,有的订单还有时间需求。

(2)货物种类众多。特别是大型医药综合超市,货物的种类一般都有上百种,规格各异,客观上加大了货物配送的难度。

(3)配送点多,线路复杂。连锁企业经营的门店一般是经济比较好的城市市区,车辆多,容易堵车、塞车。同时门店的数目较多、分布广泛,导致配送线路比较复杂。

2.3连锁医药业配送的模式

配送是实现连锁经营优势的关键环节,要使配送服务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连锁企业必须正确选择配送模式,有四种模式可选:(1)供应商直接配送。由生产企业在指定的时间范围内直接将企业采购的商品送到各个终端商店甚至送到销售货架上的物流活动。(2)自建配送中心配送。目前大多数连锁企业采用这种配送模式,企业通过建立独特的配送中心,实现对企业内部各门店的商品供应和配送。(3)共同配送。这种配送模式是以企业间的总体配送合理化为目标,以互利互惠为原则,互相提供便利配送服务的协作型配送方式。(4)社会化配送。这种配送模式中,连锁企业的物流活动完全外包给第三方专业物流公司。

3、我国连锁医药业物流配送的现状及问题

3.1我国连锁医药业物流配送的现状

(1)自建配送中心偏多,自营配送模式占主导。由于认识程度和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的限制,大部分物流配送中心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统一配送效率低,物流资源浪费。

(2)商品种类多,配送要求高,配送效果不尽人意。连锁医药业涉及几百种药品,配送要求高,无论企业采用供应商直接配送还是第三方物流模式,效果都不尽人意。

(3)统一配送效率低,无法满足配送要求。连锁医药业配送量较小但需求多样,订单频率高,时间要求严格,运作难度低,加上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门店的配送波动量大,无法满足其需求。

3.2我国连锁医药业物流配送的问题

(1)对物流配送的意义认识不足。连锁企业经营理念落后,没有认识到物流的重要性,硬件设施落后,自动化水平偏低。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合作意识淡薄。

(2)物流体系不完备。我国连锁企业存在连而不锁的现象,大多数门店和门店之间缺乏内在的经济联系,整合的程度低。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落后,销售统计分析不足,发现不了顾客的真实需求,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

4、连锁医药业配送中心主要问的解决对策

(1)建立现代配送中心,增强配送能力。对医药连锁企业来说,社会化配送中心和企业自身配送中心都是十分必要的,每个企业应该根据整体实际情况、经营环境来进行判断,选择适合自己的物流配送方案,配送中心选址与建设要标准化、规范化。

(2)加强运输管理。配送中心应对各门店的需货订单进行预先处理,计算出配送产品的重量和体积,确定配送频率,提高车辆利用率。

(3)规范信息化管理。加强物流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利用,根据自己的业务流程需求进行相应的信息化应用,使传统物流融合信息技术,逐步完成物流信息的标准化,规范化。

(4)完善医药物流人才培养。推行医药物流职业认证制度,针对不同的岗位,制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和培训内容,提高职业素养,适应企业竞争的需求。

5、结论。

物流配送时进行连锁经营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物流配送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和决定着整个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本文针对我国连锁医药业物流配送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对于提高自身的物流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具有很现实的意义。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连锁企业的物流配送问题,选择合适的物流配送模式,建立现代的物流配送中心,发挥医药连锁经营的优势,提高我国医药连锁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范明.我国医药零售连锁企业物流管理研究[D].沈阳:沈阳药科大学,2008,3(1)

[2]杨建.连锁企业物流配送模式选择研究[D].四川:西南交通大学,2007 ,8(2)

篇2

在整个连锁零售行业普遍低迷的时刻,为何连锁药店企业可以双双跨入资本市场的门槛?业内专家崔为民分析,药店资本市场之所以能渐露春色,离不开企业自身的变革与行业的推动。

两家湖南连锁药店IPO有名

3月2日,中国证监会网站公布的A股首次公开发行(IPO)情况显示,国内两家知名的平价大药房连锁店――老百姓大药房和益丰大药房均已上报IPO申请,进入证监会初审阶段。

网站显示,老百姓大药房连锁公司拟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其保荐人为瑞银集团中国合资券商――瑞银证券;益丰大药房连锁拟登陆深圳证交所中小板,其保荐人为中信证券。

截止3月15日,证监会在审和过会待发企业共计531家,其中主板为314家。

老百姓和益丰均位于湖南,老百姓大药房在全国拥有门店600多家,2008年欧洲知名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瑞典殷拓集团以8200万美元资本入股老百姓,其2010年在国内药店销售额排行榜中排名第四。

益丰大药房拥有470多家直营门店,2010年销售额在药品零售企业中排名11位,其计划3年内开设连锁店1000家。

证监会此前披露的新股发行审批程序是:在A股IPO审核流程包括受理材料后,召开见面会和反馈会,企业落实反馈意见;之后预先批露上市资料,证监会召开初审会,大概一个月后召开发审会;在发审会及会后审核事项通过后,证监会最终核准发行。

老百姓跃居行业老大

在行业集中度依然不高的今天,资本已经越来越成为连锁药店发展的制肘,上市融资成为国内几大强势连锁在微利时代获取未来主动权的最优选择。

但连锁药店企业的上市一直就充满磨难、充满变数。之前,业内比较关注的几家药房均没有出现在名单中,因此老百姓大药房此次能否顺利过关,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在崔为民看来,企业能否上市关键取决因素一是上市条件,二是上市程序及其他一些因素。在上市条件中,一是主营业务盈利要求;二是企业的规模和市值要求;三是主题资格问题:即产权或者股权必须十分清晰,国内连锁往往产权不清晰,有些有国有色彩,有些有各种相互持有的股权关系,这也是不能快速上市的主要原因之一;四是经营合法,一般都规定近三年没有违法违规经营行为,这又是连锁上市的一大问题所在。

创立于2001年的老百姓大药房,是一家由单体民营药店发展起来的中外合资大型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在全国首开平价大药房模式。目前公司已成功开发了湖南、陕西、浙江、上海、北京、江苏等共15个省级市场,拥有门店600多家,总资产近10亿元,净资产近5亿元,年销售额近36.6亿元。

2007年11月,欧洲著名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瑞典殷拓集团签下8200万美金的投资协议,入股老百姓大药房。此后,老百姓大药房加速了在业内并购扩张及新开门店的速度。

随后,老百姓大药房又与安徽百姓缘大药房达成合作,这意味着前者将成中国连锁药店销售老大。中国药店销售额排行榜显示,2010-2011年度,安徽百姓缘大药房排第15位,2010年销售额为11.7亿元;老百姓大药房则排第四,去年销售额31.5亿元。理论上,两家合并,则销售额逾43亿元,超过目前排第一的海王星辰,后者去年销售额为34亿元。

新近的2011中国药品零售企业竞争力百强榜也显示,老百姓大药房为规模力和品牌力双料冠军,并荣获百强榜最高奖项――竞争力第一名。

老百姓大药房董事长谢子龙表示,未来3个月还将并购3家连锁药店,这些被并购的药店年销售规模多在1亿至2亿元之间。3年内,老百姓旗下将有一家10亿元年销售额的省级门店、5家5亿元年销售额的门店。

而与许多连锁药店的传统经营模式不同,老百姓大药房与广药集团签订战略协议后,开创了“前店后场”模式。

谢子龙表示,看好与上游药企合作这种模式,双方合作的金额已达3000万元,预计明年双方的合作金额将达6000万元。

据谢子龙讲,之所以积极与上游供货药企合作,一方面是老百姓大药房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新医改形势的“逼迫”。

新医改下各省基本药物目录的制定,对连锁药店来说是个打击,“基药无利润可赚,而我们还面临税收增加、人员工资增加的各种资金压力,因此整个药店行业在今年生存都较为艰难。”

而医保定点药店的相关政策也影响连锁药店的业绩。据悉,目前医保份额在整个老百姓大药房的销售额中占到30%,而非药品类占30%,如果放弃非药品经营资格,那么医保份额不足以养活一家门店。而事实上,非药品的盈利能力已超过医保药品20%-30%。

谢子龙称,在这种背景下,积极探索与上游药企的合作,寻找新的赢利点,“我们和广药集团不再只有买卖关系,更多的是紧密合作关系,未来广药集团将给我们做‘专供’药。”

而广药集团总经理李楚源也表示,零售药店和药企都面临着成本持续上升、业内同质化竞争加剧的共同冲击,利润空间越来越小,而此次“联姻”将在传统销售模式的基础上,探索广药集团与老百姓大药房贴牌合作的可能。

行业政策带来利好

南方医药商业经济研究所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1-10月份,国内近半零售药店销售的增长,主要依靠新开门店来带动,部分门店甚至出现负增长。在度过了近5年的黄金发展期后,零售连锁药店开始进入发展瓶颈。房租、人力等经营成本的提升导致毛利率明显下降,一些议价能力稍弱的中小型零售药店,已经初显大面积亏损迹象。

谢子龙曾多次在议案中呼吁,城市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首先应实施医药分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设药房,医生开具处方后由附近社会零售药店调配销售,并由医疗保险机构按规定报销,这样可使资源合理配置,节省财政投入。

有接近商务部的知情人士透露,商务部有意从城市社区医院着手试点,取消其门诊药房职能,已经完成在全国的摸底调研,包括老百姓大药房在内的全国数家大型医药商业企业的负责人都参与了商务部组织的相关座谈。

去年5月份商务部出台的《医药流通“十二五”规划》中已经指出,在已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取消以药补医的基层医疗机构,特别是周边药品零售配套设施比较完善的城市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可率先探索医生负责门诊诊断,患者凭处方到零售药店购药的模式。

此举对于近年来一直不振的医药零售药店,可谓打了一剂“强心针”。

国药控股高级研究员干荣富指出,探索社区医院的处方流向社会连锁药店,是国家鼓励门诊处方流向社会药店的第一步,商务部意在引导医药商业终端做大做强。

对于商务部此举给行业带来的影响,老百姓大药房并不愿直接回应。但谢子龙在议案中表示,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齐率普遍较低。根据其在某地的调查,基层医疗机构的国家基本药物配齐率最高的不足60%,最少的仅有27%。

他建议,药店可以通过市场手段解决药品供应保障问题,对医疗机构短缺品种能够起到较好的补充。而这些都给连锁药店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利好。

开启暖春之门

“未来两三年,将有近10家连锁药店上市,覆盖近200亿元的终端市场。”在去年11月举行的第23届全国医药经济信息会上,浙江华睿康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毅如是指出。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医药流通“十二五”规划力促流通领域集中度提升的政策导向下,未来连锁药店走向集中的速度将加快,但伴随这种兼并扩张而来的是对于资金更多的需求,创业板恰好为连锁药店这类“体量”不大的公司提供了融资的绝佳平台,连锁药店上市可谓天时地利人和。上市有助于连锁药店强化自身话语权,提高议价能力。

除了老百姓大药房之外,益丰大药房也进入IPO审核名单中。益丰大药房在2008年底获得今日资本高达2亿元人民币的投资后,对推动企业成功上市已是磨刀霍霍。开心人大药房同年获得花旗银行控股的日本日兴集团国际战略投资的注资,也声势浩大地展开收购整合以及开直营店两大行动,为实现企业上市的战略目标不断发力。据透露,云南鸿翔一心堂也在证监会排队待审。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虽然目前踏入资本市场的连锁药店只有赴美上市的海王星辰一家,但从连锁药店龙头企业最近的一系列动作中不难发现,连锁药店上市潮已经逼近。

湘财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陈国栋进一步指出,连锁药店在经过多年的生存考验之后,对市场环境及自身状况都有了新的认识,近年来也取得了较快发展,连锁药店已到了扩张的阶段,融资问题显得至关重要。创业板恰好为连锁药店提供了融资平台,连锁药店领域将迎来上市潮,亦与时下医药企业扎堆上市的趋势相合。

事实上,早在被称为“经济寒冬”的2008年,国内连锁药店就已经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资本年”。随着海王星辰于2007年11月在纽交所成功上市,国内连锁药店在2008年涌现出一系列“融资事件”。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年国内连锁药店之所以受到资本的空前关注,与2008年的特殊经济环境不无关系。当时中国股市不再坚挺,而在一家媒体公布的十大抗冻行业排行榜中,医药行业赫然名列首位。

药品零售市场受医改扩容市场预期的刺激,大批国内外风投资金逐利而至。但从2009年开始,资本对连锁药店的关注开始从狂热转入谨慎,不少连锁药店企业因此纷纷修改上市时间表。

篇3

(一)行业市场集中度

它体现的是行业的垄断程度和整体竞争程度的高低。这一指标通常由销售额前4位或前8位之和占行业总销售额的比重(也就是CR4或CR8)来反映。按照惯例,行业的市场集中度CR4

(二)区域市场集中度

它主要表现在行业内的各个企业在空间位置上的分布格局。它体现的是地域上竞争饱和状态,以及门店未来的扩张方向。我国零售药店的区域发展很不平衡。东中部地区市场比较集中,有的地方甚至已经过度饱和,西部市场的拥有量明显不足;省会城市、大中型城市市场相对饱和,二级地市及农村地区零售药店数量明显匮乏。

但从深圳海王、中联、三九、北京金象、上海国大、湖南老百姓等医药连锁企业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的全国大连锁的框架,可以看出医药企业跨地区扩张的态势,不少企业把进入新的省市特别是二级市场和农村市场作为发展目标列入企业规划。由此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我国零售药店的分布将呈现向低端市场扩散的趋势。

(三)差异化程度

无论是从业态,还是从服务手段或是经营形式上来看,差异化程度都非常小:零售业态基本局限于“苹果”(平价大卖场)+“葡萄”(传统的小规模连锁药店);服务手段比较单一,服务创新能力比较弱;经营形式比较单一,大部分都是传统意义上的“药店”,而不是与药品相关的“健康店”。差异化程度小也说明我国医药零售企业还有很多可探索的发展空间。

(四)行业进入退出壁垒

我国药品零售行业的进入壁垒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行业准入门槛低。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注册一个单体零售药店,50万元的注册资金、40平方米的经营场所就够了。当然,随着市场的饱和,现在有些地区出台了些区域性的宏观调控的法规。如北京对开办药品连锁经营的进入壁垒为:门店在15家以上,面积在100平米以上。其次,是开设新门店的启动成本低。门店装修、货架、柜台、收款机、房租等一次性投资可以分期付款;而经营的药品大都是供应商提供铺底货,现款进货部分比例只占到门店商品总额的30%左右;货款结算方式一般为月结或送二结一甚至是送三结一;需要支付工资的直属员工很少,大部分由有实力的供货商派出的促销员填补。

这种低进入壁垒的结果,一是让各路业外资本也就是社会资本更加快速地涌入本行业,二是使更多的业内企业规模(门店的数量)更进一步的扩大,这两方面的原因都会导致零售药店的数量越来越多。据报载,截止到2003年年底,我国医药零售药店总数已接近18万家。

医药零售企业退出行业时主要面临的是经济壁垒,包括库存商品处理(往往是清仓甩卖、硬性退回供应商、甚至是卷货潜逃)、设备硬件转让折扣等方面的损失,这些因素所形成的退出壁垒同样是很低的。

(五)宏观政策环境

近年来,随着医药分销领域的对外开放,为了促进我国医药零售业特别是医药连锁企业的发展,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例如,为了早日实现在《全国连锁经营“十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促进建立10个左右国内外知名的、拥有网点超过1000个以上的医药零售连锁企业的目标;国家经贸委将把医药连锁企业的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信息化建设等,列入国债贴息项目给予重点支持。从政策上来看,国家是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的,更是鼓励企业通过正当竞争手段来实现企业间的优胜劣汰的。

二、市场行为分析

市场行为,是指各个企业在市场上为了获得更大抗风险能力、更高的盈利能力和更强的竞争力或其他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行为。我国医药零售企业在市场行为上主要表现为跑马圈地、降价圈人和联合重组。

(一)跑马圈地,构筑渠道网络资源

在医药零售业区域市场集中度低、进入壁垒低以及行业政策扶持的市场结构基础之上,一些药品零售企业纷纷将增加门店数量扩大经营规模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在这一时期,一些医药零售企业对门店数量的追逐几近“疯狂”。于是乎,医药零售行业出现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跑马圈地运动,也就是快速地抢占黄金地段增开分店。

从以下是医药巨子曾经对外界公布的宏伟的“扩军”计划,我们可见一斑:深圳万基药业要用20亿元在全国建1万家药店;三九集团矢志投资13亿元,誓言5年内开设1万家连锁药店;华源集团计划投资至少10亿元,以每年1000家的速度扩张,5~10年内开设1万家药店;丽珠集团拟在5年内投入2~3亿元资金发展药品零售连锁经营,目标近1000家;深圳一致、海王星辰也宣布了“1000家”的扩张战略……海王星辰2002年开店速度最快频率为不到3天开一家店。

现在,我们姑且不管这些巨子们的扩军计划实现得怎么样,我想他们的初衷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借此修渠通道,构筑销售网络资源,增强自身的药品分销能力,提高自身与供应商的谈判议价能力,从而在分销速度及购进成本上获得竞争优势。

(二)降价圈人,抢夺消费客户资源

当一些企业因为资金实力不足及进入时机欠佳等方面的原因,不能抢占到更好的黄金地段增开更多的分店赢得网络资源时,聪明的经营者们就选择从“顾客”身上来做文章。“没有一分钱打不倒的顾客”,于是,一批药店经营者们,祭起降价大旗,开办了平价大卖场、经济药店,还有折扣店,以真正低成本上所形成的价格优势,对顾客进行价值让度,让顾客满意使顾客忠诚,最终达到抢夺消费客户资源的目的。比如相关媒体曾多次报道:

早在2001年底,武汉的隆泰大药房就将所售2000余种药品平均降价40%,催生了武汉的“汉森”、“天成”“正和”等一批平价药品超市。他们曾一度让武汉的传统十大家连锁药店恐慌不安并试图联合五大家药品经销商进行围追堵截。或许是在央视“焦点访谈”的关注下,更或许是他们真正让老百姓们得到了实惠,他们并没有被扼杀在摇篮里,到现在反而越办越红火。

2002年8月31日,江西第一家仓储式平价药房“开心人”在南昌开业,打着“比核定零售价平均低45%”的大旗出售他们那1500平方米大厅里的5000多种药品。开张当天,消费者如潮水般涌进店里,将整个售药大厅挤得水泄不通,一个侧门的玻璃当即被挤爆。全国300多家各类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更使得它成为中国平价药房的代名词。

此外,还有湖南的“老百姓”、北京的“德威治”、福州的“惠好”、合肥的“百姓缘”,等等,他们都在喊着“一切为了老百姓”的口号,努力创造中国药品的“平价时代”,为老百姓省钱,最终让消费者对自己死心踏地从一而终。

(三)联合重组:强势扩张,劣势联合

经过“跑马圈地”和“降价圈人”后,很多药品零售企业基本完成了他们的资本、网络及客户资源的积累,企业间的强大分化日渐明显。强者恒强,弱者渐弱。因此就出现了优势企业的资本扩张和劣势企业间联合重组。有人预测今后二三年内,仍将是药品零售企业重组、整合的关键时期,行业重新洗牌,汰弱留强,分化在所难免。医药零售行业扩张、联合的方式基本有以下几种:

1、外资 + 本土知名企业

如海王星辰花100万美元购买MedicineShoppe在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市场特许经营权,是国内首家医药连锁企业与国际医药零售巨头之间以知识产权转让形式进行的合作。另外,在美国名列零售业前茅的Dragstore、地平线等企业也先后频繁到中国来寻找合作伙伴。

2、本土知名企业 + 本土知名企业

如上海复星与拥有1000多个连锁网点的、国内最大的超市经营公司联华超市合作,并且采取“零售药店与普通商业企业合作”的形式,依托联华超市强大的商品配送中心及经营网点,发展医药连锁经营。在较短的时间内,复星已借助联华超市的门店网络开设近100家店中柜、店中店。

3、本土单体药店 + 单体药店 + 单体药店

如上海医药零售市场上的“绿色联盟”,百余家单体药店联合采购,抱团求生存;云、贵、川的联合采购(四川医药集团、云南昆明福林堂药业、贵州省医药公司、重庆植恩药业公司等15家大药房通过“中药通”电子商务公司结盟联合采购)。

无论是哪种方式,其目的都是做大做强,增加企业的赢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从这里,我们看到了我国医药零售企业面对业内资本和业外资本所带来的竞争做出的种种积极反应;以及求生存谋发展的决心。

三、市场绩效分析

市场绩效,是指企业在既定的市场结构下其市场行为所决定的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和企业盈利水平。下面从医药零售企业的数量、规模、销售增长速度、利润率四方面来分析我国医药零售行业的市场绩效。

(一)企业数量越来越多

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我国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已达到1216家,药店总数已达到178017家。门店数排名前50名的连锁企业的门店总数,2003年为14763家,2002年为9728家,增长了51.8%;特别是重庆的和平、桐君阁和海王星辰等企业门店增长速度更是惊人。企业数量的增长,与上文所提到的医药零售业前期行业进入壁垒低、国家扶持政策的出台等市场结构导致的跑马圈地这一市场行为是紧密相连的。

(二)企业规模越来越大

辽宁成大方圆医药连锁有限公司在主要销售网点都在本省的情况下,2003年却仍实现了10.1亿元的销售额,成为国内第一个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的药品零售企业。此外,上海华氏大药房有限公司、重庆和平药房连锁有限责任公司、湖南老百姓大药房、重庆桐君阁大药房连锁公司、深圳海王星辰医药有限公司的年销售额均已突破7亿元,上海第一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人民同泰医药连锁店年销售额也在5亿元以上。

此外,2002年单店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只有34家,单店销售额过亿的仅有上海第一一家,但2003年单店销售额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43家,单店销售额过亿的有5家。

(三)销售增长越来越快

篇4

化妆品销售渠道传统的批发和密布的夫妻小店已是江河日下,除了投下大量广告投资已有运作先发优势和纯熟经验的企业、口牌尚能生存,其发展空间已难接纳新生品牌容纳。商场、超市系统一路,则对已成形的品牌或稍具实力的企业尚有发展可能性,新生或稍逊实力的企业,基本上难于寻觅迅猛发展的可能。商场、超市系统行业内竞争,已使其走向寻找边际利润,向有限的货架面积寻找更高的货架收益发展。新生品牌在市场接受程度不高——这样的情况下,只有付出血价开场费、条码费、货架费、促销员费、店庆费、保底销售费等多不胜数的费用之下,才能获得一丁点生存的可能。

近年来商业系统分化和专业化服务的演进催生了化妆品专卖店渠道,各地化妆品店有如雨后春笋迅猛涌现,形成了一波化妆品专卖兴起风潮。化妆品专卖在销售服务专业度给予消费者较商场、超市更多满意价值,因而渐次亦成了化妆品企业的发展主流。专卖店分成:一、商业资本组成连锁零售店,这方面以屈臣氏、康是美、千色店、万宁为代表;二、化妆品企业自营铺设的专卖店,这方面以娇兰佳人、百草集、汇美舍为代表:三、是渠道商或商自营多种多样的区域性专卖店如美程、伊丝卡等; 四、是零售的个体资本设立的单体店。

商业资本为背景的专卖店集合了人材、资本、营运管理、采购、规模优势,当前不断扩展和发展壮大,有越来越精彩的趋势。而化妆品企业自营铺设在强大品牌营运支援下,在营销、服务系统和良好产品配合下,都能给予专卖店较好的发展空间。渠道商或商设立的专卖店,因为营运纯熟,对区域内消费者需求行为熟悉,加之在营运成本控制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因而大多数专卖店都能够较好的生存。至于零散的单体店,在人才、资本、品牌影响力和产品供应都存在较多缺陷,要想更好的发展,要么只有等待资生堂、自然堂等整合,为大品牌或商业资本收偏,要么就在竞争中溃败,走向歇业的结局。

新生化妆品企业选择销售渠道,除了专卖店渠道尚较多发展空间,要想更大的突破只有选择新进的渠道。这样从风险度到成功可能性,也许会更多的把握。依托互联网优势,组织网上销售;利用医药零售连锁崛起,切入展开药妆产品渠道。这些都是新进品牌或化妆品企业变革渠道,乘势发展的有利机会点。

医药零售连锁发展的内在需要与化妆品企业选择渠道发展的可能性。

当下医药连锁零售竞争业态除实施规模化战略之外,已然发展到供应链(采购系统)联盟竟争,从上游资源上控制产品价格、产品成本,在另一方面开始突破单一成药OTC销售和配药服务销售模式,逐渐走向健康产业大范围销售。其业务外延已拓展到医药产品为核心,医疗器械、保健、美容、日常生活健康用品为辅助的大健康范围。从产品范畴到服务范围扩大店面使用效率,增加卖场人流,增加单店销售额,从而增进边际销售,增加竞争能力。这是医药零售连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的结果。从香港、台湾、澳门等地业态来看,当地医药零售企业除了提供药品销售之外,亦提供医疗服务,如有执行医生提供简单处方和治疗方案,另一个更大的产品销售则来自日用美容用品:如化妆品、日常用品的产品销售。利用店面的便利性抢断众多超市人流,增加销售份额。据笔者先后接触的广东金康、广东老百姓、广东柏康药店、,广州一致药店、广东大参林目前他们均有意向利用店面扩大化妆品产品范畴的销售尝试拓。他们提出合作方式大致有:厂家供货销售后抵扣、卖断货架或货柜、连锁企业贴牌委托厂家生产、低价卖断产品自行操作。他们对合作的化妆品企业产品大都要求产品有较高的品质度而且产品存在较为优厚的利润率。

上述对于化妆品企业尤其是新进化妆品的渠道拓展,无疑是天赐福音。它既能避开原有拥护不堪的传统渠道和成本渐次高企不堪重负的卖场费用,又能突破发展空间的局限性,开辟一个崭新的市场局面。能给新进企业发展提供一种新的选择可能。

医药零售连锁拓展能否成为化妆品企业发展的显性机会。

篇5

连锁药店,特别是区域型的连锁药店的壮大一方面对消费者而言,形成消费资源的垄断;另一方面也对原来与上游供货企业公平的商业合作关系带来新挑战。也就是说,处于终端的连锁药店对上游的话语权在加大,谈判的天平已经开始朝着不对称的方向倾斜。上游的战略营销已经不得不依赖于连锁药店这个越来越庞大的销售平台,精打细算的老百姓的自疗消费习惯也不得不以这些地域垄断、厂家品种垄断或贴牌产品、购物场所的垄断的连锁药店为唯一选择。由此产生的以终端连锁零售药店为中心所形成的商业经济现象,我们称之为“药店圈经济”。

“药店圈经济”并不能单纯从字面上理解成只对药店有利,事实上,在越来越趋向零利润、单利润的医药行业中,能与终端药店达成直通车,自然是他们求之不得的事。而对于只关心实惠的消费者而言,药品流通环节的减少会带来价格的降低,也会大大欢迎。可以说,“药店圈经济”的形成是多方共赢的结果。

记者:说实话,我国医药行业的名声并不是太好,除了全国普遍的医闹现象,这几年的“齐二药”、欣弗、鱼腥草注射液等劣质药品案件都使消费者感到恐慌,具体负责药品审批的国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生的高层震荡令人感到天下大乱。药店、药企选择在这个时候进行“药店圈经济”的规划,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岳峰:我们先来分析“药店圈经济”这个概念产生的大背景:随着2006年初国家反商业贿赂法草案的提出,加之医药行业里以“齐二药”事件、案件为首的一系列典型案件的发生,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医药行业的整体整顿。2007年年初吴仪在一次工作报告讲话中表示,医药行业的这次大整顿将持续到年底,这也是建国以来行业整顿时间最长的一次。不久前,温总理的一次发言更是坚决——一定要在今年底或是明年完成医改。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对药店的生存产生了巨大影响。

对于药企,日子亦不好过。由于清查等人的旧账,国家对上万种已通过审批的药品重新进行审批,对新药的审批速度也不得不相应放缓。自去年5月以来得到批号的品种少之又少,积压申报项目近万个。再加之全国范围的挂网招标的执行,社区医院招标执行城市的增多和零差价的实施,医保目录偏向于中成药物,中药单独审批的提出,特别是处方管理办法的提出使“冤大头”——医院的采购受到巨大影响。这些因素都对药企的战略定位提出新的要求,要么走高端学术推广,要么主打零售终端市场;要么走中药创新路线,要么普药新农合和社区医疗市场取胜;再要么,就只好接受淘汰或被兼并重组的结局。

终端药店行业内,以“九州通”加盟连锁为代表的大重组、大并购让许多中小药店,特别是单体药店感到恐慌。他们需要一个恰当的时机进行整合,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抵御强大的攻势。上游厂家也借机自组渠道,摆脱经销商对其的终端控制。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厂、店聚会呼之欲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莞“2007中国药店集中采购交易会”便是这样诞生的。

记者:“药店圈经济”一旦形成规模,药店一行的实力将大大加强,随之而来的是话语权的加大;厂家脱离了经销商,其终端选择面也会更多,更利于向全国铺开。您认为上、中、下游之间的关系会产生什么样的微妙变化?

岳峰:“药店圈”结构的形成,无疑将使上、中、下游之间的关系产生一些变化。

上游企业将比原来对终端的依赖性更强,甚至是在某些合作方面不得不屈从于药店这个终端,否则将是面临整块整块的OTC市场的丢失。为了竞争,不得不把连锁企业与公司的一级经销商同等对待,直供货品,大大改变了药企原来的商业渠道的管理结构,药企需要承受更多的来自经销商的压力。

而连锁药店越来越多地联合起来采购不同品种,将对企业形成类似处方药的挂网招标一样的压力。特别是9月8日在东莞举办的“2007中国药店集中采购交易会”,作为医药订货会新模式的出现,被业界人士认为是“药店圈经济”的首次亮相,将药店原来的“坐商”型采购转化为走出去的“行商”型采购。广大药企一定不会放过这个难得的与药店进行面对面沟通的机会。

“药店圈经济”也将对消费者产生新的影响:消费者乐意也将会购买到更为质优价廉的医药、保健产品,而消费者的购买在拉动需求的同时,也将对药企、终端药店提出新的要求——更好的产品和更好的服务,消费者可以得到厂、店提供的更多的医疗知识和接受各类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或健康保健培训——消费者一旦感觉良好,就可能成为该药企、药店或产品的忠实客户。由此形成一个相互赖以生存的良性循环圈。

而对于被撇下的经销商,或是设法参与其中,或另组一个“经销商圈”?总之不会闲着。

记者:就目前我国的药店的分布状况而言,除了少数遍及全国或是区域性的连锁药店,大多数药店的规模、覆盖面、资金实力仍然有限。这么零散的组织能成一个“圈”吗?这个“圈”是否稳固?

岳峰:我统计了一下,自去年初至今本人做过的培训和咨询的药企中,绝大多数的培训课程需求是“如何把临床品种向OTC市场发展”或是“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OTC的上量工作”。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那就是越来越多的药企把向OTC发展作为下一步的战略考虑。与之相呼应的是连锁药店的快速崛起,有数据显示:目前连锁药店的数量为6.5万家,尽管只占全国总店数23万的1/4,但城市里终端连锁率很高,诸如上海、深圳等地的连锁率高达80%。而16万家的单体店大多集中于地级市、县,而这些药店也在加紧区域连锁化的发展,甚至一个县里的某四家店就是一个小连锁机构,由此可以预见在未来的5年内药店的连锁化、集团化速度每年将以2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越来越多的单体店将难以生存,只有接受加盟连锁或者转卖给这些巨头连锁企业的方式。

可以这样讲,地级市、省会城市中的这个药店圈已经形成,而且相当稳固——除非发生大手笔的资本重组。地级市以下的药店圈还处于整合期,没有形成凝聚力,对厂家、消费者的控制力不够,还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商业合作。地级市以下的药店圈中,三者已经找到相互合作的平衡点。这种结构一时还不能够打破,但在未来这些药店极有可能成为大型连锁机构重组兼并的对象,作为他们对上游狭持和对消费者形成品牌影响力的资本,以图后续发力,保持药品利益链——这棵“参天大树”根脉的延伸。

记者:对于新兴的“药店圈经济”,很多药店、药企却有些不知所措。您认为在“药店圈经济”中,如何发现商机、抢占商机?

岳峰:对于上游药企来讲,在“药店圈经济”中要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进一步归拢自己的OTC产品线,提高药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同时加强对下游药店的服务质量和促销配合,重新打造对终端供货的渠道,做出直供的扁平式的渠道变革,以服务促进药店的销售积极性。或是药企干脆以资本运作的方式参与终端的经营,形成“厂之店”,以寻求OTC市场的竞争优势,由此增加自己对下游药店的控制力,也能从终端对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拦截,从而在这个经济圈中求得领先。

而作为下游的连锁药店,在这个经济圈里,要提升连锁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美誉度,以诚信度求回头客的光临。另外,加大对有位置优势的单体店的加盟邀请力度,抢在竞争对手前完成“圈地”运动,比如北京的嘉士堂药业与北药股份抢先拿下了北京所有18个区县的配送工作,实际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北京地区的药品终端。然后就能靠规模效应对上游供货商形成谈判优势,以取得最大利益。

而对于经销商而言,化解矛盾,进行博弈是唯一的方法。主攻药店稀少的“死角”地区,做牢链条,再图扩展,应该是其基本的方法。

记者:谈了这么多药店、药厂的情况,那么,您心目中的“药店圈”是什么样子的?您对“药店圈经济”的前景怎么看?

岳峰:理想的“药店圈经济”应该是厂家、药店、消费者彼此和谐依存,互为服务,互为共赢的稳定型三脚架,如同三角鼎一样稳固的形态。上游可以拥有更多的销售决策参与权,消费者有更多的产品选择权,而作为传统第二终端的药店应该做好这个天平的支点。

“药店圈经济”前景已经明朗,参与OTC市场的竞争的上游企业必将以此为平台演绎企业产品传奇的构想,并以多种方式参与其中,以获得最佳收益。而这一切并非是独立资本能够承担得起的。如果做到了资本参与下游终端的经营,必将以厂、店合力给竞争对手沉痛打击。药店也能凭借这种形态取得上游更大的资源支持,与上游药企做好双品牌互动的良好博弈行为。

参与“药店圈经济”是药店、药企的明智选择。在守法经营,合理运用规则的前提下,“药店圈经济”将力压第三终端,逐步逼近医院终端,由此进一步确立药店在整个医药市场里的话语权。

篇6

一、连锁药店与其他连锁店铺的比较

医药连锁经营企业与其他行业连锁经营企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发现两者之间有共同特征,同时零售连锁药店也有其特殊性,两者不能完全等同。

1.零售连锁药店与其他零售连锁店铺的共同点

(1)经营模式

零售连锁企业应具有统一经营理念、统一企业识别、统一商品服务、统一经营管理、统一的扩张渗透,然而“五个统一”是相对的统一。

(2)基本程序

开店前期,都必须按照有关程序办理开店手续,申请行业经营许可,根据投资能力规划开店的规模和确定商圈进一步选择地址。

(3)选址影响因素的确认

选址初期进行充分而全面的影响因素分析是选址决策的基础。需要综合考虑各种相关因素,制定企业的选址标准。选择良好的店址,才能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连锁优势

与单体店相比,连锁企业总部和开设的连锁分店可以获得规模经济带来的经济效益;在相同竞争情况下,进行及时地投放资金、采购等比较容易快速聚集资本;一般连锁经营的进货中间环节少、广告宣传由总部统筹负责,在很多方面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成本;连锁分店构成一个有序的服务网络可以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

2.零售连锁药店的特殊性

(1)医药行业经营规定

零售连锁药店作为医药零售企业必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及国家的有关规定,按正规程序取得《药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否则属于非法经营。

(2)工作人员特殊性

经营药品这种特殊商品对专业技术素质要求较高。按有关规定零售药店必须配备执业药师、医药或相关的药学技术人员进行质量管理和开展业务经营。从事药品质量管理、检测检验、调配处方的工作人员,以及从事药品营业、保管、养护、销售工作的人员,都必须经过专业培训,获得合格证书后才能上岗。

(3)药店经营管理特殊性

医药零售企业必须依法经营,接受当地行业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监督管理部门对药店经营质量等方面的监督检查,并执行检查结论,以确保用药合理、安全、有效。

(4)经营品种的特殊性

连锁药店经营的药品作为特殊商品,药品的质量至关重要。要保证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及生命安全。药店必须遵守购进合格厂家生产的药品等相关规定才能销售。

(5)销售人群

零售业领域中,主要的终端消费群体是普通大众,连锁药店的销售人群多以非健康的慢性病患者为主,个人可以判断用药需求或凭借处方自行用药,有别于其他店铺的目标顾客,消费者的消费观也存在差异。

二、零售连锁药店选址主要影响因素筛选方法

1.常见方法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及相关书籍,发现目前应用在各个行业的筛选选址影响因素方法繁多,但其迥然不同,各具特色。 较为典型的行业如:房地产项目选址、物流项目选址、大型超市及商场选址、医疗机构选址等,常见的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最短路径法等。

(1)层次分析法(AHP)

层次分析法是对定性指标作定量分析的一种简单方法。基本思想是:按照因素间的关联程度及隶属关系将各因素依照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并根据对具体问题的主观判断,对各层因素的重要性基于定量表示[5]。该方法应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依据经验主观判断因素重要性确定因素权重,由于表达专家意见收录缺少完整性而最终可能导致结果不符合实际情况,故应用在选址主要影响因素识别中有待进一步研究。

(2)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应用模糊关系合成的原理,从多个因素对被评判现象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特点是评价对象很多,评价精度要求不高,它是一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适用性更强的决策方法,可以应用在选址方案决策问题,但在选址前期的影响因素识别分析中应用评语等级划分过于笼统含糊,无法具体说明影响因素的特质及其影响程度。

(3)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

GIS技术在零售商业网点选址中可将人口、客流、交通、市场竞争等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的商业数据,通过图形、图表等方式将相关商业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输出给用户,以满足商业企业选址决策人员对空间信息的要求。该方法使用起来成本较高,对统计人员素质要求较高,获取信息有局限性,故不适合中小规模的连锁药店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识别。

(4)Floyd 最短路径算法

在选址问题上,主要考虑的是周围固定地点到目标地点的距离,仅仅是空间位置上的因素测算,忽略了影响消费者到达目标地点的其他因素以及药店选址其他影响因素,因而不是主要因素筛选的最佳选择。

(5)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通常被应用在企业市场预测中,利用模型和各种因素未来可能达到的水平,推测现象未来水平的统计方法。刘宝等应用非参数回归方法直接从数据本身考察变量之间的联系,并且应用非参数回归预测值做变量关系图。回归分析图可以比较直观的反应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适合分析多因素对目标的影响程度。

三角模糊数等数学方法结合综合评判法可以更好地解决选址问题,有待逐步进行深入研究。

2.可行方法初探

鉴于医药行业领域特殊的行业性质,连锁零售药店有别于其他零售专门店。连锁药店规模中小型居多,筛选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应以具有筛选因素准确、应用方便、操作简单、费用少,时间短等特点为佳。

(1)方法原理与应用

影响零售连锁药店选址的因素很多,为了快速准确判断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运用回归分析法(统计学软件SPSS13.0即可)简单易行。回归分析方法在科研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建立回归方程的方法可以寻求变量间不确定关系的数学表达式(通常称为经验公式),从而描述变量间的数量依存关系。变量间具有随机性的数量依存关系,有别于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称为回归关系。回归分析可对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之间数量变化的依存关系用方程形式表示出来。

在回归分析原理的基础上,笔者针对零售连锁药店选址主要影响因素筛选做了简要概述,如下:

①查阅文献及阅读相关理论书籍

整理归纳以零售业中药店选址为主的影响因素。可以系统科学的确定检索数据库,确定检索词及检索式,例:检索CNKI数据库(1984-2010)检索式:选址AND因素,逐步精确缩小检索范围整理可预见影响因素。

②完善影响因素

可以利用实地调研法,制定调研计划,进行实际情况调查,进一步完善补充影响因素。

③统计分析

确定影响因素后,利用统计软件中的回归分析处理数据,在相应对话框中输入自变量(影响因素),因变量(销售额),初步建立模型,按照操作步骤进行回归统计分析。

④确定主要影响因素

通过最终的分析结果,根据回归方程中各因素的影响系数(回归系数说明自变量每变动一个单位会引起因变量变动多大幅度),将各因素进行排序,从而明确各个因素对选址的影响程度。

回归分析法作为统计分析中较为简便的方法,应该广泛利用在各个行业领域,充分挖掘其效能使之发挥作用。

(2)可行性分析

通过对常见选址影响因素筛选方法的分析,笔者发现在确定因素对选址影响程度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仅凭主观经验判断的现象,而且需要大量的定量与量化过程,使用起来复杂。运用回归分析法不但更加客观的反应了筛选的因素与选址的关联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由于人为主观判断选址因素的影响程度而造成的偏差,使结论精准。目前包含了回归分析系统的统计软件种类多如:SPSS软件、SAS软件、Excel软件等,不但有益选择而且操作环境简单。利用分析结果中建立的回归方程的自动程序逐步剔除其中不太重要的因素变量,减少了主观判断,所筛选因素更加客观和科学。如:将所自由选取的各连锁店相同的因素指标量化(即自变量X1、X2、X3...)后和各连锁店同一时期的销售额(即因变量Y1、Y2、Y3...)输入系统后得到:

初步回归方程 Y=a+b1X1+b2X2+…+bkXk (a、b为常量) 然后根据数理统计结果中的t检验值,剔除次要因素,通常|t|≤2 ,依据“谨慎原则”从t检验值最小的开始逐个剔除,最终得到简化方程,保留下来的因素X根据回归系数大小可判断其对连锁店销售额的影响程度即对选址产生的影响度,最终达到筛选零售连锁药店选址主要影响因素的目的。

三、结论与讨论

在西方国家,连锁店的开设地点被视为开业前所需要的三大主要资源之一,因为特定的开设地点决定了连锁店可以吸引有限距离或地区内的潜在顾客的多少,也决定了可以获得销售收入的高低,从而反映出开设地点作为一种资源的价值大小,由此可见选址的重要性。

在实际调查中,可能会发现新的影响连锁零售药店选址的因素,有待进一步补充、整理并有必要进行详细的分析。回归分析方法在企业统计学中应用广泛,易于理解,主观判断层面少,筛选因素更全面,应用操作方便简单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可以应用在连锁零售药店选址主要影响因素筛选中。该方法不足之处在于需要收集样本数量较多(本文需要收集一定数量连锁店药店信息)否则回归模型粗糙,另外选择进入方程的因素必须量化否则因素不便选入。关于影响因素筛选方法还可以考虑其他统计学方法进行应用:如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专家调查法等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郭庆然,张鹏伟.连锁经营[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8:4

[2] 杨瑶,张敏,刘婵媛. 具有地区零售饱和度限制的竞争售网点选址模型[J]. 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1):32-36

[3] 2010年中国医药连锁行业研究报告(中文版)[R].51报告在线.2010,11:55

[4] 张荣齐.企业连锁经营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3

[5] 纪宏.企业统计学[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5.:60-72,241-243

[6] 张敬儒,杨德志. Floyd 最短路径算法在社区医院选址中的应用[J]. 科技信息,2008.15:417

[7] 刘宝,岳伟, 张仁伟等. 上海市零售药店分布与医疗机构分布的关联分析[J]. 中国卫生经济. 2005,3.24(3):74-76

篇7

中国医药连锁经营发展的现状

在过去的两年中,医药连锁经营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据有关资料显示,在2001年前后,全国大约有200多家医药连锁企业,5000多家连锁医药零售商店。由于医药零售点高达20%—40%的毛利率,许多投资者在等待市场进入的机会。另外一个特点是医药连锁经营市场出现了制药企业、老牌医药流通企业、原有医药批发企业共同竞争的现象,更多的制药企业倾向于建立自己的连锁店。

如果我们把2001年称作医药连锁经营的元年的话,2002年可以称得上是扩张年,一些制药企业和纯粹流通企业已经显示出强劲的扩张势头。三九医药集团作为50家可以跨省连锁的企业中为数不多的生产企业,2002年第一季度,该公司行动神速、不事张扬的收购了国内400多家零售药店,并且计划要花13亿元在3年内开8000家连锁要点,力争占领国家不低于5%的零售市场份额。深圳万基的目标是在未来三五年内投资20个亿在全国建立1000家药店,每年达到10几个亿的销售额。同仁堂要在2003年前建500家分店。一些纯粹医药流通企业也开始了扩张,北京金象大药房大规模吸纳特许加盟店,打算在未来3年内北京及全国范围建立500家连锁店,其中北京地区200家,预计销售额将达10亿元。

医药连锁经营存在的问题

1.连锁经营数目虽然多,但规模小,市场份额低。我国现有医药连锁经营企业200多家,拥有门店5000多家,但其中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的企业不到5%。在较为成熟的美国、加拿大市场,前10家药店就占了整个零售市场的50%,但中国最大的200家连锁药店加起来只占了市场的15%,市场覆盖面小,不能承担起分销的重任。

2.管理体制所造成的区域限制,影响了医药连锁的发展。我国现行的地区所有制和部门所有制的管理体制,是医药连锁发展的瓶颈。由于各级医药公司的存在,许多医药连锁经营企业仅仅局限于某一城市或地区,部门分割造成的“小商店林立”现象,虽然国家药品监督局已经允许一些医药连锁经营企业跨省经营,但地方保护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在开办连锁经营的申请拖延或人为设置障碍的现象还屡见不鲜。

3.规范化程度不高,管理水平落后。目前,绝大部分医药连锁企业仍然为实现标准化经营,未能实现管理上的集权化和一致性。企业只注重规模的扩张和数量的增加,许多连锁店只是挂上了总部的牌子,其原来的单体店经营模式改进很少甚至照搬,根本没有达到连锁店在进货、广告、物流、形象设计等方面的独特要求和内在规律的统一,而且内部管理分工不明确、协调缺乏科学性,导致管理成本上升,不能发挥连锁经营的规模化优势和价格优势。

4.配套政策和法规滞后。我国国家经贸委和国家药品监督局为了规范药品零售市场,已经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对我国医药连锁市场的规范化和统一经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仍远远不能满足加入WTO后的中国医药连锁经营飞速发展的需要。再加上我国还没有成熟的针对连锁经营的法律法规,使主管部门对于连锁商业中出现的假连锁等现象束手无策,极大的制约了整个医药连锁市场的规范与发展。我国医药连锁经营的框架构建思路

1.连锁经营的模式选择要适当。目前,国际流行的连锁经营模式主要有三种:正规连锁、自由连锁和特许连锁。

针对我国目前医药连锁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市场竞争激烈,并面临国际知名企业冲击的情况,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的医药流通企业应采用正规连锁和特许经营相结合的方式,先取得进入市场的通行证,然后通过优化整合,逐步探索适合本企业的经营模式。同时应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总部为制药企业的医药连锁经营企业。此类企业由于要将本企业产品放于主要经营产品位置,而且要通过连锁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应该主要采取正规连锁,如为了尽快占领销售终端,也可以考虑加盟店,待时机成熟进行收购转化为直营店。

(2)总部为老字号、名牌医药流通企业。这类企业大多是区域性的连锁组织,随着区域限制的取消而逐步走向全国化,有着丰富的医药连锁经营的管理经验,而且在医药流通中有品牌效应,应该采取特许连锁方式,同时也要注意加盟店的质量,防止假连锁和不规范连锁。

(3)总部为原医药批发企业。这类企业的优势主要在于畅通的进销渠道,在传统体制下控制了大量的销售终端,医药批发企业可以带头搞自由连锁方式。各企业相对松散的联系在一起,利用总部的物流配送来降低成本。

2.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医药连锁企业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医药流通企业正处于重组的关键时期,大型药品流通企业将在兼并、联合中扩大企业规模,同时也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如今电子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只有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化管理,才能真正提高管理效

率、降低管理成本,将扩张的规模效应发挥到最大。通过条形码和收款系统收集信息,跟踪药品销售的动态,从而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率。

3.整合现有的医药连锁经营企业,提高其竞争力,为迎接外资的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连锁经营的最终目的市取得规模效益,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一定的分店数量才能充分发挥连锁总部的物流配送优势,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中国目前有200多家医药连锁经营企业,规模都比较小,面对即将来临的外资冲击,迅速改变我国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现状,运用整合甚至是医药联盟的方式提高竞争力是当务之急。

4.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取消地域限制,为医药连锁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国家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尽快出台针对医药连锁企业的法律法规,使医药连锁经营在我国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国家药品监督局应该加大放开的力度,特别是取消地区所有制和部门所有制的限制,清除地方保护主义,为医药连锁经营的地区、跨省经营扩张扫除障碍,同时加强对医药连锁经营审批的管理,使医药连锁企业的扩张符合市场规律的要求。

5.实现保持统一和有效激励的充分结合。保持店面、广告、物流等方面的统一,是连锁经营的重要表现形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才是连锁经营的价值所在。在总部和分部之间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能只注重统一而忽视了对分部的管理,否则不能达到整体的有机结合。

6.降低药品价格,实现薄利多销,让利于消费者。随着国家对药品管理的逐步放开,特别是OTC(非处方药)的放开,医药连锁形式减少中间环节,同时资本大量流入使竞争趋于激烈,药品的价格下降已经是必然趋势。面对这种趋势,医药连锁经营企业应该尽快降低药品价格,让利于消费者。只有将最终顾客作为上帝的企业才是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

7.连锁分店的设置应该以便民为原则。医药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它的销售也应该满足人民群众的方便、快捷的需要。医药连锁企业药店店址应尽量选择在居民区、商业区中,使人们方便购买。在这方面医药连锁企业可以借鉴日常商品连锁店和超市的网点设置,而且可以考虑与它们平行设置。

8.提高医药销售人员的医学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传统观念认为,药店只是销售药品的场所。但是,随着OTC药品的普及,老百姓已经将药店当作了小医院,常常会提出一些与药品疗效有关的问题。医药连锁企业必须重视,提高销售人员的医学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

医药连锁经营在中国出现不过短短的几年时间,但是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笔者相信,只要充分利用发展机会,遵循科学的医药连锁经营框架构建思路,在中国医药流通行业全面对外开放之后,中国的连锁经营企业还是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的。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世谦:《连锁店经营管理实务》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2]牛海鹏:《特许经营》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

篇8

中国医药连锁经营发展的现状

在过去的两年中,医药连锁经营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据有关资料显示,在2001年前后,全国大约有200多家医药连锁企业,5000多家连锁医药零售商店。由于医药零售点高达20%—40%的毛利率,许多投资者在等待市场进入的机会。另外一个特点是医药连锁经营市场出现了制药企业、老牌医药流通企业、原有医药批发企业共同竞争的现象,更多的制药企业倾向于建立自己的连锁店。

如果我们把2001年称作医药连锁经营的元年的话,2002年可以称得上是扩张年,一些制药企业和纯粹流通企业已经显示出强劲的扩张势头。三九医药集团作为50家可以跨省连锁的企业中为数不多的生产企业,2002年第一季度,该公司行动神速、不事张扬的收购了国内400多家零售药店,并且计划要花13亿元在3年内开8000家连锁要点,力争占领国家不低于5%的零售市场份额。深圳万基的目标是在未来三五年内投资20个亿在全国建立1000家药店,每年达到10几个亿的销售额。同仁堂要在2003年前建500家分店。一些纯粹医药流通企业也开始了扩张,北京金象大药房大规模吸纳特许加盟店,打算在未来3年内北京及全国范围建立500家连锁店,其中北京地区200家,预计销售额将达10亿元。

医药连锁经营存在的问题

1.连锁经营数目虽然多,但规模小,市场份额低。我国现有医药连锁经营企业200多家,拥有门店5000多家,但其中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的企业不到5%。在较为成熟的美国、加拿大市场,前10家药店就占了整个零售市场的50%,但中国最大的200家连锁药店加起来只占了市场的15%,市场覆盖面小,不能承担起分销的重任。

2.管理体制所造成的区域限制,影响了医药连锁的发展。我国现行的地区所有制和部门所有制的管理体制,是医药连锁发展的瓶颈。由于各级医药公司的存在,许多医药连锁经营企业仅仅局限于某一城市或地区,部门分割造成的“小商店林立”现象,虽然国家药品监督局已经允许一些医药连锁经营企业跨省经营,但地方保护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在开办连锁经营的申请拖延或人为设置障碍的现象还屡见不鲜。

3.规范化程度不高,管理水平落后。目前,绝大部分医药连锁企业仍然为实现标准化经营,未能实现管理上的集权化和一致性。企业只注重规模的扩张和数量的增加,许多连锁店只是挂上了总部的牌子,其原来的单体店经营模式改进很少甚至照搬,根本没有达到连锁店在进货、广告、物流、形象设计等方面的独特要求和内在规律的统一,而且内部管理分工不明确、协调缺乏科学性,导致管理成本上升,不能发挥连锁经营的规模化优势和价格优势。

4.配套政策和法规滞后。我国国家经贸委和国家药品监督局为了规范药品零售市场,已经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对我国医药连锁市场的规范化和统一经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仍远远不能满足加入WTO后的中国医药连锁经营飞速发展的需要。再加上我国还没有成熟的针对连锁经营的法律法规,使主管部门对于连锁商业中出现的假连锁等现象束手无策,极大的制约了整个医药连锁市场的规范与发展。我国医药连锁经营的框架构建思路

1.连锁经营的模式选择要适当。目前,国际流行的连锁经营模式主要有三种:正规连锁、自由连锁和特许连锁。

针对我国目前医药连锁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市场竞争激烈,并面临国际知名企业冲击的情况,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的医药流通企业应采用正规连锁和特许经营相结合的方式,先取得进入市场的通行证,然后通过优化整合,逐步探索适合本企业的经营模式。同时应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总部为制药企业的医药连锁经营企业。此类企业由于要将本企业产品放于主要经营产品位置,而且要通过连锁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应该主要采取正规连锁,如为了尽快占领销售终端,也可以考虑加盟店,待时机成熟进行收购转化为直营店。

(2)总部为老字号、名牌医药流通企业。这类企业大多是区域性的连锁组织,随着区域限制的取消而逐步走向全国化,有着丰富的医药连锁经营的管理经验,而且在医药流通中有品牌效应,应该采取特许连锁方式,同时也要注意加盟店的质量,防止假连锁和不规范连锁。

(3)总部为原医药批发企业。这类企业的优势主要在于畅通的进销渠道,在传统体制下控制了大量的销售终端,医药批发企业可以带头搞自由连锁方式。各企业相对松散的联系在一起,利用总部的物流配送来降低成本。

2.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医药连锁企业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医药流通企业正处于重组的关键时期,大型药品流通企业将在兼并、联合中扩大企业规模,同时也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如今电子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只有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化管理,才能真正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将扩张的规模效应发挥到最大。通过条形码和收款系统收集信息,跟踪药品销售的动态,从而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率。

3.整合现有的医药连锁经营企业,提高其竞争力,为迎接外资的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连锁经营的最终目的市取得规模效益,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一定的分店数量才能充分发挥连锁总部的物流配送优势,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中国目前有200多家医药连锁经营企业,规模都比较小,面对即将来临的外资冲击,迅速改变我国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现状,运用整合甚至是医药联盟的方式提高竞争力是当务之急。

4.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取消地域限制,为医药连锁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国家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尽快出台针对医药连锁企业的法律法规,使医药连锁经营在我国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国家药品监督局应该加大放开的力度,特别是取消地区所有制和部门所有制的限制,清除地方保护主义,为医药连锁经营的地区、跨省经营扩张扫除障碍,同时加强对医药连锁经营审批的管理,使医药连锁企业的扩张符合市场规律的要求。

5.实现保持统一和有效激励的充分结合。保持店面、广告、物流等方面的统一,是连锁经营的重要表现形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才是连锁经营的价值所在。在总部和分部之间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能只注重统一而忽视了对分部的管理,否则不能达到整体的有机结合。

6.降低药品价格,实现薄利多销,让利于消费者。随着国家对药品管理的逐步放开,特别是OTC(非处方药)的放开,医药连锁形式减少中间环节,同时资本大量流入使竞争趋于激烈,药品的价格下降已经是必然趋势。面对这种趋势,医药连锁经营企业应该尽快降低药品价格,让利于消费者。只有将最终顾客作为上帝的企业才是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

7.连锁分店的设置应该以便民为原则。医药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它的销售也应该满足人民群众的方便、快捷的需要。医药连锁企业药店店址应尽量选择在居民区、商业区中,使人们方便购买。在这方面医药连锁企业可以借鉴日常商品连锁店和超市的网点设置,而且可以考虑与它们平行设置。

8.提高医药销售人员的医学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传统观念认为,药店只是销售药品的场所。但是,随着OTC药品的普及,老百姓已经将药店当作了小医院,常常会提出一些与药品疗效有关的问题。医药连锁企业必须重视,提高销售人员的医学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

医药连锁经营在中国出现不过短短的几年时间,但是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笔者相信,只要充分利用发展机会,遵循科学的医药连锁经营框架构建思路,在中国医药流通行业全面对外开放之后,中国的连锁经营企业还是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的。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世谦:《连锁店经营管理实务》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2]牛海鹏:《特许经营》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

篇9

中国医药连锁经营发展的现状

在过去的两年中,医药连锁经营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据有关资料显示,在2001年前后,全国大约有200多家医药连锁企业,5000多家连锁医药零售商店。由于医药零售点高达20%―40%的毛利率,许多投资者在等待市场进入的机会。另外一个特点是医药连锁经营市场出现了制药企业、老牌医药流通企业、原有医药批发企业共同竞争的现象,更多的制药企业倾向于建立自己的连锁店。

如果我们把2001年称作医药连锁经营的元年的话,2002年可以称得上是扩张年,一些制药企业和纯粹流通企业已经显示出强劲的扩张势头。三九医药集团作为50家可以跨省连锁的企业中为数不多的生产企业,2002年第一季度,该公司行动神速、不事张扬的收购了国内400多家零售药店,并且计划要花13亿元在3年内开8000家连锁要点,力争占领国家不低于5%的零售市场份额。深圳万基的目标是在未来三五年内投资20个亿在全国建立1000家药店,每年达到10几个亿的销售额。同仁堂要在2003年前建500家分店。一些纯粹医药流通企业也开始了扩张,北京金象大药房大规模吸纳特许加盟店,打算在未来3年内北京及全国范围建立500家连锁店,其中北京地区200家,预计销售额将达10亿元。

医药连锁经营存在的问题

1.连锁经营数目虽然多,但规模小,市场份额低。我国现有医药连锁经营企业200多家,拥有门店5000多家,但其中年销售额超过2000万元的企业不到5%。在较为成熟的美国、加拿大市场,前10家药店就占了整个零售市场的50%,但中国最大的200家连锁药店加起来只占了市场的15%,市场覆盖面小,不能承担起分销的重任。

2.管理体制所造成的区域限制,影响了医药连锁的发展。我国现行的地区所有制和部门所有制的管理体制,是医药连锁发展的瓶颈。由于各级医药公司的存在,许多医药连锁经营企业仅仅局限于某一城市或地区,部门分割造成的“小商店林立”现象,虽然国家药品监督局已经允许一些医药连锁经营企业跨省经营,但地方保护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在开办连锁经营的申请拖延或人为设置障碍的现象还屡见不鲜。

3.规范化程度不高,管理水平落后。目前,绝大部分医药连锁企业仍然为实现标准化经营,未能实现管理上的集权化和一致性。企业只注重规模的扩张和数量的增加,许多连锁店只是挂上了总部的牌子,其原来的单体店经营模式改进很少甚至照搬,根本没有达到连锁店在进货、广告、物流、形象设计等方面的独特要求和内在规律的统一,而且内部管理分工不明确、协调缺乏科学性,导致管理成本上升,不能发挥连锁经营的规模化优势和价格优势。

4.配套政策和法规滞后。我国国家经贸委和国家药品监督局为了规范药品零售市场,已经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规,对我国医药连锁市场的规范化和统一经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仍远远不能满足加入WTO后的中国医药连锁经营飞速发展的需要。再加上我国还没有成熟的针对连锁经营的法律法规,使主管部门对于连锁商业中出现的假连锁等现象束手无策,极大的制约了整个医药连锁市场的规范与发展。

我国医药连锁经营的框架构建思路

1.连锁经营的模式选择要适当。目前,国际流行的连锁经营模式主要有三种:正规连锁、自由连锁和特许连锁。

针对我国目前医药连锁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市场竞争激烈,并面临国际知名企业冲击的情况,笔者认为我国目前的医药流通企业应采用正规连锁和特许经营相结合的方式,先取得进入市场的通行证,然后通过优化整合,逐步探索适合本企业的经营模式。同时应针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总部为制药企业的医药连锁经营企业。此类企业由于要将本企业产品放于主要经营产品位置,而且要通过连锁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应该主要采取正规连锁,如为了尽快占领销售终端,也可以考虑加盟店,待时机成熟进行收购转化为直营店。

(2)总部为老字号、名牌医药流通企业。这类企业大多是区域性的连锁组织,随着区域限制的取消而逐步走向全国化,有着丰富的医药连锁经营的管理经验,而且在医药流通中有品牌效应,应该采取特许连锁方式,同时也要注意加盟店的质量,防止假连锁和不规范连锁。

(3)总部为原医药批发企业。这类企业的优势主要在于畅通的进销渠道,在传统体制下控制了大量的销售终端,医药批发企业可以带头搞自由连锁方式。各企业相对松散的联系在一起,利用总部的物流配送来降低成本。

2.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医药连锁企业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医药流通企业正处于重组的关键时期,大型药品流通企业将在兼并、联合中扩大企业规模,同时也为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如今电子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只有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化管理,才能真正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将扩张的规模效应发挥到最大。通过条形码和收款系统收集信息,跟踪药品销售的动态,从而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率。

3.整合现有的医药连锁经营企业,提高其竞争力,为迎接外资的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连锁经营的最终目的市取得规模效益,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一定的分店数量才能充分发挥连锁总部的物流配送优势,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中国目前有200多家医药连锁经营企业,规模都比较小,面对即将来临的外资冲击,迅速改变我国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现状,运用整合甚至是医药联盟的方式提高竞争力是当务之急。

4.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取消地域限制,为医药连锁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国家应当借鉴国外的经验尽快出台针对医药连锁企业的法律法规,使医药连锁经营在我国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国家药品监督局应该加大放开的力度,特别是取消地区所有制和部门所有制的限制,清除地方保护主义,为医药连锁经营的地区、跨省经营扩张扫除障碍,同时加强对医药连锁经营审批的管理,使医药连锁企业的扩张符合市场规律的要求。

5.实现保持统一和有效激励的充分结合。保持店面、广告、物流等方面的统一,是连锁经营的重要表现形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才是连锁经营的价值所在。在总部和分部之间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能只注重统一而忽视了对分部的管理,否则不能达到整体的有机结合。

6.降低药品价格,实现薄利多销,让利于消费者。随着国家对药品管理的逐步放开,特别是OTC(非处方药)的放开,医药连锁形式减少中间环节,同时资本大量流入使竞争趋于激烈,药品的价格下降已经是必然趋势。面对这种趋势,医药连锁经营企业应该尽快降低药品价格,让利于消费者。只有将最终顾客作为上帝的企业才是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

7.连锁分店的设置应该以便民为原则。医药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它的销售也应该满足人民群众的方便、快捷的需要。医药连锁企业药店店址应尽量选择在居民区、商业区中,使人们方便购买。在这方面医药连锁企业可以借鉴日常商品连锁店和超市的网点设置,而且可以考虑与它们平行设置。

8.提高医药销售人员的医学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传统观念认为,药店只是销售药品的场所。但是,随着OTC药品的普及,老百姓已经将药店当作了小医院,常常会提出一些与药品疗效有关的问题。医药连锁企业必须重视,提高销售人员的医学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

医药连锁经营在中国出现不过短短的几年时间,但是已经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笔者相信,只要充分利用发展机会,遵循科学的医药连锁经营框架构建思路,在中国医药流通行业全面对外开放之后,中国的连锁经营企业还是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的。

主要参考文献:

[1]李世谦:《连锁店经营管理实务》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

[2]牛海鹏:《特许经营》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

篇10

据资料显示,2004年,医药商业实现利润较上年同期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企业亏损面、亏损额上升,多数企业利润呈现下降趋势。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王锦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2005年,这种趋势将继续存在。她认为,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医药市场利润将进一步趋于平均化,医药企业利润出现暂时的下滑是必然的现象。如去年7月份实行抗菌素按处方销售后,很多药店都因为无法得到医院的处方而损失了近20%的销售额,许多药店可能因此关门。有专家预计,国家对药品价格调控力度加大,今年企业的盈利空间还将进一步缩小。一方面,今年我国对外全面放开分销业,届时本土医药流通企业,将面临具有雄厚资金实力的现代化跨国商业集团的冲击;另一方面,还将面临国家全面推行GSP认证的实施,药品降价的冲击以及卫生部门招标采购的压力。

我国的医药流通企业,在经历了六、七年的高速发展后,现在已形成了一定的行业规模。全国的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已发展至600多家,规模最大的拥有1000多家分店,而绝大部分在50~100家之间;批发企业1.2万家,规模最大的年销售额在4~6亿元,大部分则在8000万元以下。相比之下,我国药品流通企业无论是经营规模、盈利能力还是服务水平,都无法同发达国家药品流通企业相提并论。

随着业态的不断提升,产业资本的介入,加上中国加入WTO,预计今年医药流通业的重组兼并将更加激烈。在未来几年,我国将培育5~10个面向国内外市场、多元化经营、年销售额达5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目前,各个行业的产业资本已纷纷进入到医药流通行业,其中以身居医药流通行业的上游供应商生产制造企业为最。如上海复星实业除了常规收购、特许加盟等之外,还与拥有1000多个连锁网点、国内最大超市经营公司联华超市联姻,合资组建了上海复星药品零售连锁经营有限公司,依托联华超市强大的商品配送中心及经营网点,发展医药连锁经营。这些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优化资源分配,无疑能迅速打造起一个资本雄厚的医药流通业品牌。

突围之策:优化资源配置

医药商业的利润被一刀刀削薄,这使得经营者初步感受到在市场逐渐成熟过程中所带来的阵痛。今年,国家对医药流通的监管更为加强,不仅对药品定价、招标等调控进一步加强,还对外资企业实行分销业的全面放开,使今年医药流通企业明显感受到政策和外资同行的双重冲击力。这些不争的事实要求医药流通业尽快优化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何谓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知识等皆是资源。资源不分有形与无形,资源无处不在。但在日常生活和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不少人都在有意或无意地浪费资源,或者对身边的资源熟视无睹,让资源白白地流逝。

整合的功夫,就是不能让资源流失,不仅如此,它还要将各种有一定联系的和没有联系的资源,在一定的经营思想支配下,有机地“整合”到一起,让其产生乘数效应。医药行业各链条间是互动的、声气相通的,那种令资源处于零散、分割状态的想法和做法都极不明智。

医药流通企业要保持自己的优势,必须具备能满足市场需要的多种应变能力,同时对上游生产单位具备反制能力,从而构筑起便利、快捷、高效、完善的销售网络及稳定的利润结构。医药批发企业利润低,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物流成本在销售总额中的比重太高,这要求医药批发企业谋求发展只有规模经营。因为企业经营成本的高低与经营规模有一定关系,在固定费用的条件下,所经营的商品越多,平均每个商品所负担的费用就越少。要满足客户需求,就必须做到加快商品流通、降低库存积压、加速资金流动。

目前医药商业企业存在数量多、规模小、费用高、效益低的格局,制约了医药流通业的发展。而要打破这种格局,今后还需通过联合、兼并、关闭、破产等方式,逐步形成以区域核心批发企业为物流配送中心的医药商品流通主渠道。为客户提供全面、全方位的服务将成为批发商提高竞争力的有效手段。从技术角度看,不仅自身实现电子化,而且帮助药房开发药品计算机管理系统,帮助开发电子订货系统,帮助药房人员培训计算机使用方法等。通过这一系列优化物流网络,生产商、批发商、药店等企业结成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形成经营战略联盟。这有利减少渠道磨擦内耗,提高渠道运作效率,创造条件实现联合经营,增强对市场控制能力和渠道规范能力。

除此之外,医药商业企业必须解决发展中的两大瓶颈。

一是,专业人才缺口大。医药商业企业在连锁规模化扩张的过程中,面临着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数量不足。

篇11

连锁药店,特别是区域型的连锁药店的壮大一方面对消费者而言,形成消费资源的垄断;另一方面也对原来与上游供货企业公平的商业合作关系带来新挑战。也就是说,处于终端的连锁药店对上游的话语权在加大,谈判的天平已经开始朝着不对称的方向倾斜。上游的战略营销已经不得不依赖于连锁药店这个越来越庞大的销售平台,精打细算的老百姓的自疗消费习惯也不得不以这些地域垄断、厂家品种垄断或贴牌产品、购物场所的垄断的连锁药店为唯一选择。由此产生的以终端连锁零售药店为中心所形成的商业经济现象,我认为这就是“药店圈经济”的概念了。

“药店圈经济”并不能单纯从字面上理解成只对药店有利,事实上,在越来越趋向零利润、单利润的医药行业中,能与终端药店达成直通车,自然是他们求之不得的事。而对于只关心实惠的消费者而言,药品流通环节的减少会带来价格的降低,也会大大欢迎。可以说,“药店圈经济”的形成是多方共赢的结果。

说实话,我国医药行业的名声这几年并不是太好,除了全国普遍的医闹现象外,这几年的“齐二药”、欣弗、鱼腥草注射液等劣质药品案件都使消费者感到恐慌,具体负责药品审批的国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生的高层震荡令人感到天下大乱。药店、药企选择在这个时候进行“药店圈经济”的规划是有其特殊意义的。

我们先来分析“药店圈经济”这个概念产生的大背景:随着2006年初国家反商业贿赂法草案的提出,加之医药行业里以“齐二药”事件、案件为首的一系列典型案件的发生,国家进一步加强了对医药行业的整体整顿。2007年年初吴仪在一次工作报告讲话中表示,医药行业的这次大整顿将持续到年底,这也是建国以来行业整顿时间最长的一次。不久前,温总理的一次发言更是坚决——一定要在今年底或是明年完成医改。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对药店的生存产生了巨大影响。

对于药企,日子亦不好过。由于清查等人的旧账,国家对上万种已通过审批的药品重新进行审批,对新药的审批速度也不得不相应放缓。自去年5月以来得到批号的品种少之又少,积压申报项目近万个。再加之全国范围的挂网招标的执行,社区医院招标执行城市的增多和零差价的实施,医保目录偏向于中成药物,中药单独审批的提出,特别是处方管理办法的提出使“冤大头”——医院的采购受到巨大影响。这些因素都对药企的战略定位提出新的要求,要么走高端学术推广,要么主打零售终端市场;要么走中药创新路线,要么普药新农合和社区医疗市场取胜;再要么,就只好接受淘汰或被兼并重组的结局。

终端药店行业内,以“九州通”加盟连锁为代表的大重组、大并购让许多中小药店,特别是单体药店感到恐慌。他们需要一个恰当的时机进行整合,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抵御强大的攻势。上游厂家也借机自组渠道,摆脱经销商对其的终端控制。一类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厂、店聚会呼之欲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莞“2007中国药店集中采购交易会”便是这样诞生的。

那么,“药店圈经济”一旦形成规模,药店一行的实力将大大加强,随之而来的是话语权的加大;厂家脱离了经销商,其终端选择面也会更多,更利于向全国铺开。我认为“药店圈”结构的形成,无疑将使上、中、下游之间的关系会产生很多微妙变化,具体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上游企业将比原来对终端的依赖性更强,甚至是在某些合作方面不得不屈从于药店这个终端,否则将是面临整块整块的OTC市场的丢失。为了竞争,不得不把连锁企业与公司的一级经销商同等对待,直供货品,大大改变了药企原来的商业渠道的管理结构,药企需要承受更多的来自经销商的压力。

而连锁药店越来越多地联合起来采购不同品种,将对企业形成类似处方药的挂网招标一样的压力。特别是9月8日在东莞举办的“2007中国药店集中采购交易会”,作为医药订货会新模式的出现,被业界人士认为是“药店圈经济”的首次亮相,将药店原来的“坐商”型采购转化为走出去的“行商”型采购,广大药企也由此多了一种难得的与药店集中进行面对面沟通的机会。

“药店圈经济”也将对消费者产生新的影响:消费者乐意也将会购买到更为质优价廉的医药、保健产品,而消费者的购买在拉动需求的同时,也将对药企、终端药店提出新的要求——更好的产品和更好的服务,消费者可以得到厂、店提供的更多的医疗知识和接受各类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或健康保健培训——消费者一旦感觉良好,就可能成为该药企、药店或产品的忠实客户。由此形成一个相互赖以生存的良性循环圈。

而对于被撇下的经销商,或是设法参与其中,或另组一个“经销商圈”?总之不会闲着。

就目前我国的药店的分布状况而言,除了少数遍及全国或是区域性的连锁药店,大多数药店的规模、覆盖面、资金实力仍然有限。这么零散的组织能成一个“圈”吗?这个“圈”是否稳固?

我统计了一下,自去年初至今本人做过的培训和咨询的药企中,绝大多数的培训课程需求是“如何把临床品种向OTC市场发展”或是“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OTC的上量工作”。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那就是越来越多的药企把向OTC发展作为下一步的战略考虑。与之相呼应的是连锁药店的快速崛起,有数据显示:目前连锁药店的数量为6.5万家,尽管只占全国总店数23万的1/4,但城市里终端连锁率很高,诸如上海、深圳等地的连锁率高达80%。而16万家的单体店大多集中于地级市、县,而这些药店也在加紧区域连锁化的发展,甚至一个县里的某四家店就是一个小连锁机构,由此可以预见在未来的5年内药店的连锁化、集团化速度每年将以22%左右的速度在增长(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越来越多的单体店将难以生存,只有接受加盟连锁或者转卖给这些巨头连锁企业的方式。

可以这样讲,地级市、省会城市中的这个药店圈已经形成,而且相当稳固——除非发生大手笔的资本重组。地级市以下的药店圈还处于整合期,没有形成凝聚力,对厂家、消费者的控制力不够,还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商业合作。地级市以下的药店圈中,三者已经找到相互合作的平衡点。这种结构一时还不能够打破,但在未来这些药店极有可能成为大型连锁机构重组兼并的对象,作为他们对上游狭持和对消费者形成品牌影响力的资本,以图后续发力,保持药品利益链——这棵“参天大树”根脉的延伸。

对于新兴的“药店圈经济”,很多药店、药企却有些不知所措。那么在这样如火如荼的“药店圈经济”中,如何发现商机、抢占商机呢?在这里笔者也给大家一些建议。

对于上游药企来讲,在“药店圈经济”中要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进一步归拢自己的OTC产品线,提高药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同时加强对下游药店的服务质量和促销配合,重新打造对终端供货的渠道,做出直供的扁平式的渠道变革,以服务促进药店的销售积极性。或是药企干脆以资本运作的方式参与终端的经营,形成“厂之店”,以寻求OTC市场的竞争优势,由此增加自己对下游药店的控制力,也能从终端对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拦截,从而在这个经济圈中求得领先。

而作为下游的连锁药店,在这个经济圈里,要提升连锁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美誉度,以诚信度求回头客的光临。另外,加大对有位置优势的单体店的加盟邀请力度,抢在竞争对手前完成“圈地”运动,尤其在“十七大”规划中提出的“要中西医并重;实行医药分开;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群众基本用药;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医疗卫生制度要以农村为重点”;而且卫生部部长陈竺个人也力主倾向于“医药分开”,作为医院这个终端的上游供货商来说也许现在就已经是该布局的时候了,比如与医院联合开店,或新开或迁址到医院附近,为患者今后院外取药提供一个捷足先登的机会,另外,这些药店还要加强专业人员的引进和培训,尤其是可以强化处方药药师的培养,以决胜“医药分开”后。在这方面已经有先行者:笔者最近应华瑞制药的邀请为其福建、江西的商业客户做培训,课间休息得知厦门某医药商业公司就已经开始联合医院开“院中店”;还有北京的嘉士堂药业与北药股份抢先拿下了北京所有18个区县的配送工作,实际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北京地区的药品终端,等等。然后就能靠规模效应对上游供货商形成谈判优势,以取得最大利益。

而对于经销商而言,化解矛盾,进行博弈是唯一的方法。主攻药店稀少的“死角”地区,做牢链条,再图扩展,应该是其基本的方法。

谈了这么多药店、药厂的情况,那么未来的“药店圈”是什么样子的? “药店圈经济”的前景应该怎么看呢?

篇12

所谓医药零售连锁经营,主要是经营同类商品、或者服务过程中,很多店铺,在统一管理模式,按照既定的经营理念,通过共同经营来发挥其规模优势,从而实现共享规模效益的一种组织经营形式。

1、当前国内医药零售连锁药店现状分析

较之于普通的单店、多店以及分店而言,连锁店具有集约化、统一经营以及分布广泛和标准化操作等优点,但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总结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问题一:存在用非药品类替代药品销售

实践中可以看到,部分不法零售商为了谋取非法利益,用一些妆字号和消字号的商品代替药品 还有一些山寨药品替掉顾客本来要的药品,从表面上看一模一样,根本看不出问题,但实际上却对患者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甚至可能因延误病情而导致生命危险。

问题二:处方药销售无需医生开据处方

根据国家医药管理规定,凡购买或者零售、应用抗生素类药品时,一定要凭执业医师开据的处方操作。然而,实践中却并非如此,很多药品零售药店通常在未拿到医师开据处方的条件下,就向患者销售抗生素药品。比如,郑州某药房,在患者表明要购买曲美、抗生素处方药时,药店工作人员未要求其出示正规的医生处发,并随意给其拿药;另一位则更随意,在没有开据出发的情况下,毫无困难地购买了大量处方减肥药。据调查显示,上述现象在当前药店尤其是基层药店,更为普遍。

问题三:诱导购买高价药的现象屡见不鲜

据调查显示,部分患者去药店购买所需药品时,虽然指名了要购买某类药品,但是营业员却向其推荐同类其他药品,而且后者通常价格比较高,或销售提成比较较多,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利益。比如,营业员通常以药品疗效、不良反应等为借口,极力向患者推荐高价药品,因后者的药品知识相对比较匮乏,所以营业员就抓住了患者的这一心理,来获取利益。

2、医药零售连锁药店营销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医药零售连锁药店现状分析,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上盘活国内医药零售连锁药店,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策略一:基于会员制的消费者忠诚度提升

实践中可以看到,目前国内很多的连锁药店基本上都实施了会员管理制度,但会员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如何进行开发、提升会员忠诚度,成为最为关键的问题。基于此,为有效增强会员的忠诚度,建议医药连锁药店应当将会员和药店之间关系变成朋友关系,而不是利益关系。通过连锁药店加强药品、服务管理和创新,让广大顾客感受到药店的热情和温暖,经常听取广大会员给出的意见和建议,全面了解会员之所需。同时,还要做好服务工作,依靠会员礼品赠送等方式,通过提升专业服务质量水平,来赢得客户的信赖。

策略二:药品品种多而精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各类药店的经营范围和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多数药店既经营药品又经营保健品、日化用品以及各类小型医疗器械和护肤品等。药品连锁药店经营过程中,其种类应当非常的多;品种选择上药店应突出与其他卖场之间的区别,所以品种选择上应当做到“精”。对于保健品而言, 医药保健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药店根据自身的条件可购进世界品牌保健品,以此来增强社会信任感。对于小型医疗器械设备而言,连锁药店在获取《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以后,销售一类医疗器械。比如,医用绷带、纱布以及电子血压计和体温表,适当经营一些上述品种。对于日用品、化妆品以及快速消费品而言,部分连锁药店中有国际品牌法国薇姿化妆品,选择这些品种来销售,以突出其特殊性,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并且连锁药店的经营品种还可以包括零食、报纸、饮料及其他快速消费品等。笔者认为,药店超市化发展,并且涉足多领域中的经营,这将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策略三:创新促销模式

目前来看,传统促销模式已无法满足预期效果,对消费者的刺激作用已经不明显,因此药店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推陈出新,然后用一些较为新颖方式吸引广大消费者,必要时还要量身定作一些促销模式。第一,采用一些带有艺术色彩的店内外动静、招牌等方式,并且结合一些别出心裁的广告来吸引广大消费者的眼球。第二,根据药店所处的地理位置、主经特点和药品。在节假日、纪念日等特殊意义的日子上,创造一些气氛吸引消费者。第三,充分利用营销资源,选择一些主题项目,比如绿色、节日等活动主题,针对特定顾客群,制定一些诉求满足计划,以实现吸引广大潜在顾客、培养忠诚顾客以及留住老顾客之目的。

结语:总而言之,医药零售连锁药店发展过程中,应当不断转变思想观念,从传统的被动服务模式向现代的主动服务模式转变,不断地更新服务理念;从传统的售药中心主义逐渐向现在的顾客中心主义转变,全方位提升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郑美慧.医药管理中如何规范药品零售市场[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22).

篇13

“非典”主要是病毒侵袭机体,自身的机体免疫力弱,则不可避免,免疫力强,则反之。人们为了提高自身的免疫力,采取了各种措施:注射胸腺肽;口服VC胶囊,加强体育锻炼等。同样对医药企业现阶段来讲,最重要的也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即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其他类型竞争力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具备以下三大特性:

1.价值性:

核心竞争力具有战略价值,它既能为顾客带来持久的利益,也能使企业在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并为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

2.独特性: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隶属于企业自身,它是经过长期培育和积淀而形成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孕育于企业文化,并为企业员工共同拥有,难以被其他企业模仿和替代。

3.延展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基础性能力,是一个坚实的“平台”,是企业其他各种能力的统领。它会有力地支持企业向多元化目标努力,并保证多元化战略获得成功。

竞争的本质是为了生存和发展而对资源展开的争夺,企业竞争力本质上是指企业在环境中争夺资源的能力,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等。传统企业竞争力理论无法对企业长期性的盛衰原因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这是由其研究对象的局限性决定的(其研究对象是企业短期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核心竞争力”理论则将研究对象从短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延伸到了长期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从而有效地回答了上面的问题。要使企业获得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要有比竞争对手更强的长期优化资源配置的能力,即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即使拥有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还要不断的提升,这就要加强核心竞争力的管理。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包括识别、规划、培育、部署和维护等五个环节:“识别”就是判断企业自身的优势、劣势、能力和资源,确定企业要培育的核心竞争力及其支持要素;“规划”是在“识别”的基础上进行前瞻性的核心竞争力发展规划,以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做到长盛不衰;“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需要长期做细致的工作,关键在于持之以恒;“部署”就是要使核心竞争力能在企业的多个领域中发挥作用;“维护”是指企业为保护和维系核心竞争力的领先地位而定期、不定期地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检讨,尤其在进行重大战略决策时更需要进行检讨。

令人可喜的是医药企业特别是医药连锁企业经过前两年的疯狂圈地的运动已逐渐意识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这无疑会在对抗“非典”的战争中,逐渐处于有利形式。 对策二:研制特效药――注重改造供应链的重心

特效药是治疗一种疾病的最好方法,治疗疾病不应该只治标不治本,从疾病的源头下手对症下药。而药学的原理是将几种不同的药物经过科学的加工,使之产生符合要求的药品。不同的药物组合其产生的药品药性是不一样。医药企业要想与国外跨国医药公司抗衡,必须要注重改造现有供应链的重心。 医药连锁企业建立供应链最重要的目的之一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这一点跨国公司也不例外。但是为什么跨国公司的供应链比我们医药企业的供应链能产生更多的效益呢?经过观察研究,我们发现跨国公司在供应链的设计与运用上,更多关注的是质量管理和市场的响应度这两方面。

质量管理不仅仅是药品的质量管理,而是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在此体系内包括:药品质量、服务质量、管理质量、作业流程质量、人力资源质量等几方面。这些质量管理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作用,是供应链中保障药品顺利到达消费者手中、商品增值过程的必要条件,并可从多个方面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期望。

质量管理首先在保证药品的质量上,制定了严格的进货制度,规范进货程序,对药品过程严格监督,从源头上保证产品质量的落实;在作业流程上,详细的规定了每一个作业的标准化步骤;在管理上建立了规范的管理制度,提倡人性化与规范化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上,加大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力度。通过这些质量管理程序使公司和所属药店的内在形象得以提升,从而获得消费者的最大满意度。

在市场的响应度上,跨国公司对市场的反映是迅捷的,这是我们企业应该学习的重点之处。跨国公司通过武装到的牙齿的信息化,时刻监控与捕捉市场上的动态,从而快速的制定市场应对策略。当前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人们需求的离散化日益高涨,这常使我们的企业对市场的变化上把握不住。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消费者抓住了链条的一端,当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快速变化时,即意味着消费者在快速摆动整根链条,如果链条右边环节上的供应商与手握链条一端的消费者同步变动位置,即意味着该供应商同步响应了消费者变动的个性化需求。而不能同步响应的供应商就失去了商机,即提供的产品变成了过剩的组成部分。未及时销售的产品不但形成了库存占用了资金,也增加了报损的几率。实际上要做到同步变动是不可能的,正如链条上传递的在时间上有时滞性而呈现波浪状一样。消费者需求信息的传递需要时间,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活动需要时间一样,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跨国企业能使这种时间最短,意味着他在满足消费者需求方面就越有机会,在市场竞争中就越有优势。

医药连锁企业若要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必须改造现有的供应链(即企业短期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建立以市场反映速度和质量管理为立足点的供应链(即企业长期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生存能力,更好的应对市场变化,从而树立核心竞争力这种“特效药”,有了这种“特效药”我们的医药连锁企业在对抗“非典”的战役中,就又增加了一份砝码。 对策三:切断传播途径――规范门店管理,讲求营销效益

人们经过研究发现,“非典”的传播途径是主要是接触传染,通过与病毒携带者的接触,使病毒感染虚弱肌体。知道了“非典”的传播途径,因此对抗“非典”的的方式之一也就迎刃而出――切断传播途径。通过隔离病患,保护未受感染的人群,将病毒在控制在一小部分人群中,再采用各种医疗手段进行治疗,最终在这场战争中,取得胜利。依照同样的道理,医药企业对待“非典”也要进行自身改造,先切断自身肌体中病变、虚弱部分,保护完好的部分,再集中力量治疗病患肌体。

销售是医药企业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是医药连锁企业的门店销售、还是批发企业的批发销售,其目的是公司价值的社会体现。况且在业界存在着一个主要的共识。那就是要在2003年1月1日中国放开药品的分销服务业务前先占领销售终端,掌控销售渠道。为此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内,各地医药公司开始了疯狂的圈地运动,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医药连锁遍地开花。但令人遗憾地是,医药连锁行业并未向人们所期望地那样,繁荣一片,相反许多刚刚开其来地药店都陷入了尴尬的困境,半数左右连锁店已处于亏损状态。究其原因除过度追求价格竞争、药店选址等一些因素外,药店自身地营销模式尚存有很大地问题。反观跨国公司Medicineshoppe与深圳海王星辰连锁药店合作开办的美信药店,其月销售额则是我们企业药店的1.3-1.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