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管理系统的目的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图书管理系统的目的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图书管理系统的目的

篇1

物聯网是信息科技下的产物,它是由传输网络、传感网络设备以及应用控制等网络系统构成,具有智能化处理、可靠传递、全面感知等特征。随着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传统图书管理所采用的磁条、条形码报警系统管理方式,虽然成本低,但是其效率不够高,借阅手续不够简化,智能化程度低。这些问题正是制约图书管理科学化、合理化的关键因素。可见,传统图书管理方式已然不适合现今的图书管理,不能满足读者的实际需求。基于此,本文下面将针对物联网技术下的图书管理系统进行深入研究。

1感知与控制层对于图书管理系统的构建

感知与控制层作为物联网技术下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图书管理系统而言有着重要意义。在图书管理系统中,感知与控制层最为主要的任务时收集相关的图书信息。在具体的操作实践中,主要是通过感知控制节点加强对于图书馆藏书与图书设备的有效控制。在图书管理系统中,传感器主要分为以下这几类:环境监测、安防监测以及信息监测等传感器,其主要目的在于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图书工作。在图书管理系统感知与控制层操作中,首先需要将具备传感能力电子标签纳入到图书之中,通过标签信息与射频识别等技术,对每本图书的编码进行扫描、控制与感知。这是因为每一个感知控制节点都具有独一性,能够独立寻找图书的编码地址。当读者需要寻找某本图书时,只需要借助这一管理系统就能快速搜寻与感知图书位置,之后再根据所搜寻的地址到图书馆中去寻找此书。在这一情况下,不仅能有效节省读者时间成本,还有助于提升图书管理系统的管理效率与监控。

在图书定位之中,如若能在每一传感节点都安装定位装置,将会极大程度地提高系统成本与复杂性。因此,在图书管理系统之中,如何安装传感节点已成为现阶段下图书系统管理系统感知与控制层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工作。近几年来,通过对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改进,耳传感节点自动定位系统已取得了重大突破。例如,在信息传输与发送应答方面,耳传感节点就能有效定位图书位置。

2异构网络通信层对于图书管理系统的构建

为了更好适应物联网下图书管理系统需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采用了混合组网的形式协助管理,这种网络由异构网络设备构成。在图书管理过程中,由于图书馆室内面积和楼层空间存在较大差异,其它们之间的视距通信距离也有所不同,因此,建议采用不同类型的频段组网。比如,对图书馆和外界传输空间以及距离相对遥远,想要实现图书馆与外界数据的有效交换,因此建议采用Internet或者公网等网络传输数据。可见,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图书馆之间的距离跨度有所不同,所以在物联网技术下的图书管理工作中应当采用异构网络通信混合组网的形式予以管理。

在物联网技术下,想要加强图书管理系统,让读者不再为图书的查阅而犯难,让管理者不再为为图书管理工作的繁琐复杂而畏难。就需要在图书管理过程中,多引入异构网络混合组网,运用它强大的电磁波传输特性以及现有网络互联互通功能,加强各图书馆之间的信息交流,让各楼层之间的图书管理信息能够实现实时更新。值得注意的是,在使用异构网络混合组网时,需要因地制宜,做到有的放矢,以此最大程度地实现系统化、科学化的图书管理,减轻管理者的工作,满足读者的实际需求。

3综合运用层对于图书管理系统的构建

在应用层中,借助公共网络传递各种感知数据,并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与融合,对图书馆中处于不同位置的图书进行远程监控,以此提高图书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同时也有助于帮助读者节省时间。除此之外,借阅系统、自动还书系统以及咨询服务等其他应用系统都是在此基础上衍生而来,以此实现资源共享。

综合应用层就其字面意思而言,它应当是综合性、全面性与系统性的,其主要目的是形成一个有计划性与组织性的图书管理系统,让读者以及图书管理者在图书的查阅、借阅以及管理过程中能够快速进行定位与操作,从而极大程度地帮助他们节省时间,加强管理质量。具体而言,在图书管理系统中,综合应用层需要对数据进行挖掘,并分析与统计出每一位读者查阅与借阅记录,并以此为基础构建适宜于读者喜好的模型。通过对这些喜好模型进行的公式化分析,能够在今后的查阅栏中自动为读者推送与选择相关图书,并通过不同方式向学生反馈其所查阅与检索结果,供其挑选与阅读。可见,物联网技术下不仅能够加强图书和图书间的有效连接,还能有助于加强各图书馆之间的廉洁,以此构建出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图书管理系统。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逐步发展,图书管理系统工作也愈发系统化与智能化。尤其是在物联网技术下,图书管理系统工作可以说是逐渐趋于科学化与合理化。借助感知与控制层、异构网络管理层以及综合应用层在图书管理系统中的具体运用,通过精准定位为读者节约时间,为管理者提供方便,以此更好地开展图书管理工作,为更多读者到馆读书提供契机,为全民阅读提供更多阅读平台,从而达到提高图书管理工作效率与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彭晓农.探究基于物联网技术下的图书管理系统构建[J].考试周刊,2017(16):156. 

[2] 任国玺,向玲玲.物联网技术下构建煤矿库存智能管理系统的分析[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5,28(04):67-69. 

篇2

一、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

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能够对图书馆中的数据和信息进行统一的管理,它主要是应用一个数据库的管理软件,对图书信息、读者信息以及平常的工作等进行高效的管理,从而方便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而且,这种管理系统还具有查询快捷、安全性高、保密功能强以及储存容量大等特点。对于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来说,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管理好读者的各项行为,借阅以及归还等,从而顺利帮助图书馆管理员做好各项工作。在进行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时,要按照下面的需求进行着手:第一,系统的界面要非常美观,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操作起来要非常方便;第二,要储存好相关的信息和数据,确保信息的保密性,而且信息的分类要非常明确;第三,要具有较多的功能,能够方便读者非常快速的查询到自己想要的;第四,对图书的借阅、归还过程进行全程的监督,保障图书的完整性。

二、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下图(图1)是系统总体功能模块图,客户端和服务器端是连在一起的,它们之间可以使用ADO/OLE或者是DB实现数据的相通,能够对数据起到保护和保密作用,而且,服务器和数据服务器端也是使用ADO/OLE或者是DB实现数据相通的。另外,在客户端能够对读者的业务和管理员进行管理,在服务器端主要应用的是浏览功能。

通过图1我们可以看出,客户端主要包括了图书管理模块、图书借阅管理模块、管理员管理模块、读者信息管理模块、读者预定管理模块、还书提醒管理模块以及图书统计模块和网络连接模块。其中,图书管理模块能够对图书的信息和类别进行管理;读者信息管理模块能够进行读者信息的添加、查询和删除等;图书借阅管理模块能够实现图书的借阅、归还以及缴纳罚金等功能;管理员管理模块包含了管理登录管理、权限管理以及管理员自身的管理;图书统计模块记录了图书被借阅的的次数。

三、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的具体设计

(一)系统的登录设计

对于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来说,会按照登录用户的不同来进行相应的操作,如果是管理人员,可以利用任何一台计算机通过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对系统进行有效的管理,其中管理员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对服务器上的图书信息管理模块进行管理,主要负责图书的添置、删除分类以及修改图书的信息等。

2、对读者信息管理模块进行管理,及时添加、删除和修改读者的信息。而且,管理员还能时刻修改读者的登陆账号和密码,甚至可以进行冻结和注销。如果读者的登录帐号被冻结,就不能再使用,直到管理员解除冻结,将其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才能继续使用。

3、对读者的登录身份进行规定,设置读者的登录权限。

4、对图书管理系统进行权限的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在有新增加的读者时,要设置专门的读者组,将多个读者放在一个组内;设置允许读者阅读的图书,将图书进行分类;将权限管理交给读者组中的成员,让他们负责,如果出现特殊情况要及时收回权限。

如果是以读者身份进行登录的用户,要先进行账号的注册,默认所注册的账号是权限的,可以浏览到图书馆中大部分的图书,而权限能够通过管理员进行修改。读者可以改变自己的登录密码,但是读者号不能改变。另外,读者可以在权限允许的情况下对图书进行各个方面的查询,比如可以查询图书的出版社、类别、责任人员以及正题名等,而且还能看见查询结果的排列表。

(二)系统模块设计

在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过程中,主要模块的设计为:

1、管理员管理模块。该模块能够对图书管理员的基本信息进行添加、修改和删除等,而且管理员登陆模块还能对管理员的用户名、密码以及权限等进行管理。

2、读者信息管理模块。该模块能够对读者的基本进行管理,比如信息的添加、删除、刷新以及修改等。

3、图书信息管理模块。在该模块中主要包括图书的信息管理和类别管理,在信息管理中最主要的有图书信息的管理和信息的查询,而类别管理中包括了图书类别的添加和查询。

4、还书提醒模块。在该模块中可以读图书还书的时间进行提醒设置,也可以选择是否打开此项设置。

篇3

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很多图书馆也在实现自动化,其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体现在由主机/终端模式向客户机/服务器模式转变,面向对象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应用,打破不同计算机系统资源共享障碍,为用户自动选择和传递所需文献。常用检索手段的预设,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了图书馆工作的效率,实现了多媒体及电子文献的

管理。

1 图书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可行性研究目的确定问题是否值得解决,使用现有的技术能否实现系统,系统的运行不需要特定的环境,使单位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支出。即技术可行性,操作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需求分析是软件定义时期的最后阶段,而本系统主要的任务是减少人力以及管理费用以用加速图书信息传输进程、方便的图书交互界面。是面向读者、图书管理员,方便检查、维护、查找系统漏洞。每个读者由图书管理员建立统一的账户,根据读者提供的卡号,判断借阅权限。基本的功能包括借书与还书的过程,如果满足借阅条件,将图书借出;要还的书籍交给图书管理员,图书管理员会根据用户信息,检查读者的图书证号,进行相应操作后将图书归还图书馆。数据字典是关于数据信息的集合,针对一般图书数据管理系统的需求,供人查阅对不了解的条目的解释,通过对图书管理工作过程的内容分析,中给人提供关于数据的描述信息。其数据项和数据结构包括图书信息、读者信息、读者级别信息、借阅信息和系统用户信息。图书管理系统功能需求包括.登录功能、图书管理功能(图书入库管理与图书的查询操作),读者管理功能主要有读者登记与读者查找功能,图书借还管理功能包括借书与还书功能,系统维护管理功能主要进行添加,删除管理员和普通用户。然后进行系统总体设计方案,性能上必须包括检索速度与系统的可靠性。技术上的难点主要是大量数据的检索,因此,针对需求分析以及相关技术我们采用基于数据挖掘的索引表技术。

2 图书管理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总体任务是实现图书信息系统化、规范化以及用户使用自动化。本系统需要完成的主要功能有:图书借还管理、图书管理、读者管理和系统维护管理。系统功能设计最终必须转换成详细设计,要充分了解用户各个方面的需求,进行需求分析,得出数据字典。设计出满足系统需求的各种实体,对读者信息实体的描述,对读者以及属性信息的定义;画出用户信息实体E一R图,对用户信息以及属性的描述;画出借阅信息实体E一R图,描述借阅信息实体,刻画各实体间的关系。系统数据流图描述了图书管理系统的输入输出,用数据流把这些加工连接起来,进行书籍的分类及书籍信息的处理。根据读者类别表,读者信息表获得读者信息,读者可以查询借还书信息,借阅情况等。系统详细设计包括登录模块,图书管理模块,读者管理模块,图书借还管理模块和系统维护管理模块的功能,输入输出流以及流程设计。登录模块主要是验证用户身份,要画出图书登录界面的流程图,判断是否为合法用户;图书管理模块包括图书入库处理子模块,主要描述了图书入库处理子模块。图书查询子模块查询图书信息;读者管理模块包括读者登记子模块,登记读者的一些信息。还包括读者查找子模块,列出读者所借书籍信息;图书借还管理模块包含借书模块,实现借书功能,还有还书模块,实现还书功能;系统维护管理模块,要画出系统维护管理模块的流程图,实现系统用户与普通用户的设置。数据库设计。我们使用为Access2003数据库系统。为图书数据管理系统数据库命名为T1,设计图书信息表,表名为book。设计读者信息表,表名为user,读者级别信息表,表名为rl,设计系统用户信息表,表名为ADoper,设计借阅信息表,表名为b1。

3 图书管理系统检索算法

这是整个图书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利用计算机技术,高效的检索算法能够提高图书管理系统的性能。随着图书的类别与数量的增加,我们会发现其检索成为系统性能的障碍,针对图书管理系统的检索模块,能设计出一种高效的图书检索算法。即基于类别、日期和类别日期的索引表。图书类别和图书日期索引表为二级索引,图书类别索引表和图书日期索引表。随着因特网的发展,网络里已经呈现出海量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加强数据检索成了业界关心的问题。数据挖掘以一种全新的理念整合了多种学科技术,从而更加有效的提高检索的效率。在我们这个系统中,它主要是通过统计出读者近期所借阅的书籍,然后进行相关运算,得出读者借阅书籍的类别,年份等信息,接下来再将这些信息加以扩展,设置缓存,利用相关算法统计,直到重新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基于数据挖掘的索引表采用分块处理的机制,具体算法包括建立类别日期索引表,检查无误后进行了初始化缓存,放入相关借阅的书籍,然后使读者能够进行正确查询,用数据挖掘技术,经过相关运算后放到读者偏好的书籍,采用LRU算法,数据挖掘技术与索引表的结合,对书籍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加速检索的速度,并推测读者未来可能借阅的书籍,充分发挥数据检索的优势,把这些书籍提前放到缓存中去。

4 图书管理系统各模块的实现与测试

用户登录模块的实现。用户登录窗口是用户和管理员进入系统信道,用户登录窗口起到了保护系统的作用,本系统的最大登录次数设置为三次,密码不正确则系统会出现信息提示。若输入的用户名与密码正确,方可进行系统界面。主窗口及菜单的实现。这个部分要求设计界面好看,实用。主窗口是管理系统的重要部分,用户通过登录接口进入的就是主窗口,并在这里实现系统各功能。菜单栏下面的工具栏有四个快捷图示。图书管理模块的实现。实现了图书信息的添加、修改和删除,系统管理员可以添加新的图书信息,对某图书信息进行修改,为图书信息删除等对图书信息进行编辑。对图书管理系统检索功能做性能分析,将把图书类别作为聚类对象,检索方式主要有直接进行检索,建立类别和日期索引,进行检索,在索引表中引入数据挖掘技术检索。读者管理模块的实现。其窗体与图书入库处理的窗体类似,但所有的数据项都不能为空,查找方式采用的是多条件查找和模糊查找。另外,还有图书借还管理的实现、系统维护管理的实现,最后进行系统测试,结果标明检索时间、可靠性达到需求分析指标。

参考文献

篇4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 Based on B/S

WANG Chun-xi, CHEN Meng

(Software College, Henan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16,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based 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 B/S, the system uses the C# language as a development language, SQL Server 2005 as back-end database using technology to achieve data access. The system features include library management, the reader management, loan management, system maintenance, etc.

Key words: library management system; ASP; SQL Server 2005;

1系统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在进行软件开发时,确定软件的使用目的、范围、定义和功能时所要做的所有工作。根据图书馆的实际需求情况,该文确定了图书管理系统应该具备的功能,它们是书籍管理、读者管理和借阅管理等。

图书管理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框图如图1所示:

图1图书管理系统功能结构图

2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的设计是图书管理系统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概念设计的过程中,采用E-R图来描述概念设计的结果。E-R图是概念数据模型的高层描述所使用的数据模型或模式图,它为表述实体联系模式图形式的数据模型提供了图形符号。

图书管理系统的E-R图如图2所示:

图2图书管理系统E-R图

3书籍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书籍管理模块主要实现的是书籍信息管理、书籍类别管理、出版社管理、注销管理等功能。其中,在书籍信息管理页面可以实现书籍的录入、书籍的删除、书籍信息的修改操作。在书籍类别管理页面可以实现查询图书信息、添加类别、修改类别、删除类别等功能。出版社管理主要包括添加出版社、修改竖版社信息、删除出版社、查询出版社等功能。注销管理可以实现删除图书等功能。

图书查询流程图如图3所示:图书管理员登录系统,进入到图书查询页面,选择查询的方式,比如可以根据图书的书名、作者、书号、关键词等信息,对图书的情况进行查询。

图3图书查询流程图

4读者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读者管理模块主要实现的读者类别管理、读者管理等功能。其中,在读者类别管理页面可以实现类别信息查询、类别信息删除、类别信息修改、类别信息录入等功能。读者管理主要包括读者信息录入、读者信息修改、读者信息删除、读者信息查询等功能。

查询读者借阅信息的流程如图4所示,在读者信息管理页面,输入读者的借书证号,根据借书证号可以查找该借书证下的借阅记录。

图4查询读者借阅信息流程图

管理员需要录入读者信息时,系统管理员选择菜单项“读者信息录入”,系统管理员输入读者信息,系统根据读者ID号查询数据库,看数据库中是否已存在读者,若不存在,创建读者帐号,并存储读者信息。

管理员需要删除读者信息时,系统管理员选择菜单项“读者信息删除”,系统管理员输入读者ID号,系统查询数据库,显示读者信息,按下删除按钮,系统确定是否存在与该读者相关的借阅记录,若有,给出提示信息,结束删除操作,若无删除读者信息。

5借阅管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借阅管理模块主要实现的是读者借书、还书等功能。其中,在借书管理页面可以实现检查读者信息、检查图书信息、续借管理等功能。还书管理主要包括检查读者信息、检查图书信息、过期罚款、丢失赔偿等功能。

图书借还流程图如图5所示:管理员登录系统,根据读者的需求确定借书或者还书。若借书,录入借书证号,并进行相关的查验,最后录入图书号,更新数据库,借书成功。若还书,录入图书号,校验借期等相关信息,更新数据库,还书成功。

读者借阅图书时,系统管理员选择菜单项“借阅”,图书管理员输入书籍和读者信息,系统查询数据库,创建并存储借阅记录,并将借阅记录添加到物理书刊和借阅者信息中,更新物理书刊和借阅者信息。

读者归还图书时,系统管理员选择菜单项“还书”,系统管理员输入书籍的ID号,系统查询数据库,确定是否有借阅记录,若有,从书籍和读者信息中删除借阅记录,更新书籍和读者信息。最后,删除借阅记录。

6图书管理系统测试

系统测试是将已经系统、计算机硬件、外设、网络等其他元素结合在一起,进行信息系统的综合测试,其目的是通过与系统的需求相比较,发现所开发的系统与用户需求不符或矛盾的地方,从而提出更加完善的方案。

该文对书籍管理、读者管理、借阅管理各模块进行了功能测试,如表1所示。

图5图书借阅流程图

表1图书管理系统功能测试表

7结束语

该文首先从多个方面分析、明确了图书管理系统的具体需求,明确了开发目标;之后对该系统进行了数据库设计;最后,对图书管理系统的书籍管理、读者管理、借阅管理等模块进行设计与实现。但是,论文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人进一步的工作着重考虑以下两个方面:针对图书管理系统的功能作进一步的完善;美化系统界面,使其美观大方,方便用户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密君英.图书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与实现[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9).

篇5

图书馆在正常运营中总是面对大量的读者信息、书籍信息以及两者相互作用产生的借书信息、还书信息。需要对读者资源、书籍资源、借书信息、还书信息进行管理,及时了解各个环节中信息的变更,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作者针对图书馆手工管理的现状,经过详细系统的调查,阐明了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和功能,为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一、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当决定要开发一个信息系统时,首先要对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需求分析要做的工作是深入描述软件的功能和性能,确定软件设计的限制和软件同其他系统元素的接口细节,定义软件的其他有效性需求。

获得当前系统的处理流程,在此首先假设当前系统是手工处理系统。手工处理流程大致是这样的。读者将要借的书和借阅证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将每本书附带的描述书信息的卡和读者借阅证一起放在一个小格栏,并在借阅证和每本书上贴的借阅信息。这样借书过程就完成了。还书时读者将要还的图书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图书信息找到相应的书卡和借阅证,并填写相应的还书信息。

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在理解当前系统“怎么做”的基础上,抽取其“做什么”的本质,从而从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在物理模型中有许多物理因素,随着分析工作的深入,有些非本质的物理因素就成为不必要的负担,因而需要对物理模型进行分析,区分出本质的物理因素就成为不必要的负担,因而需要对物理模型进行分析,区分出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困素,去掉那些非本质的困素即可获得反映系统本质的逻辑模型。

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分析目标系统与当前系统逻辑上的差别,明确目标系统到底要“做什么”,从而从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导出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在对上述流程进行分析后,我们对新的图书处理流程进行整理,图书馆借还书过程如下:

借书过程:读者从架上选到所需图书后,将图书和借书卡交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用码阅读器将图书和借书卡上的读者条码2码读入处理系统。系统根据读者条码从读者文件和借阅文件中找到相应记录;根据图书上的条码从图书文件中找到相应记录,读者如果有如下列情况之一将不予办理借书手续。

① 读者所借阅图书已超过该读者容许的最多借书数目。

② 该读者记录中有止借标志。

③ 该读者还有已超过归还日期而仍未归还的图书。

④ 该图书暂停外借。

若读者符合所有借书条件时,予以借出。系统在借阅文件中增加一条记录,记入读者码、图书条码、借阅日期等内容。

还书过程:还书时读者只要将书交给管理人员,管理员将书上的图书条码读入系统,系统从借阅文件上找到相应记录,填上还书日期后写入借阅历史文件,并从借阅文件上删去相应记录,同时系统对借还书日期进行计算并判断是否超期,若不超期则结束过程,若超期则计算出超期天数、罚款数、并打印罚款通知书,记入罚款文件。同时在读者记录上作止借标记。当读者交来罚款收据后,系统根据读者条码查罚款文件,将相应记录写入罚款历史文件,并从罚款文件只删除该记录,同时去掉读者文件中的止借标记。

为了对图书管理系统做完整的描述,还需要对上面得到的逻辑模型做一些补充.首先采用图形的方式描述图书管理系统的用户界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整个系统的用户界面的一致性,同时也有国助于后续的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其次,说明图书管理系统的一些特珠性能要求。如借书、还书服务花费的时间一次不得大于5分钟等。 转贴于

前面着重对借还书流程进行了说细的阐述,下面介绍图书管理系统的总体功能要求。简单的图书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下面的功能:

> 借书处理:完成读者借书这一业务流程。

> 还书处理:完成读者还书这一业务流程。

> 罚款处理:解决读者借书超期的罚款处理。

> 新书上架:输入新书资料。

> 旧书淘汰:删除图书资料。

> 读者查询:根据读者号,查询读者借阅情况。

二、图书管理系统的功能分析

系统功能分析是在系统开发的总体任务的基础上完成。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完成功能主要有:

有关读者种类标准的制定、种类住处的输入,包括种类编号、种类名称、借书数量、借书期限、有效期限、备注等。

读者种类信息的修改、查询等。

读者基本信息的输入,包括读者编号、读者姓名、读者种类、读者性别、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办证日期、备注等。

读者基本信息的查询、修改,包括读者编号、读者姓名、读者种类、读者性别、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办证日期、备注等等。

书籍类别标准的制定、类别信息的输入,包括类别编号、类别名称、关键词、备注信息等。

书籍信息的输入,包括书籍编号、书籍名称、书籍名称、书籍类别、作者姓名、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书籍页书、关键词、登记日期、备注信息等。

借书信息的输入,包括借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名称、借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借书信息的查询、修改,包括借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名称、借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还书信息的输入,包括还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名称、借书日期、还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还书信息的查询和修改,包括还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姓名、借书日期、还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参考文献

[1] E Winemiller, J.Roff, 著. Visual Basic6.0数据库开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篇6

图书馆在正常运营中总是面对大量的读者信息、书籍信息以及两者相互作用产生的借书信息、还书信息。需要对读者资源、书籍资源、借书信息、还书信息进行管理,及时了解各个环节中信息的变更,有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作者针对图书馆手工管理的现状,经过详细系统的调查,阐明了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和功能,为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打下坚实基础。

一、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当决定要开发一个信息系统时,首先要对信息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需求分析要做的工作是深入描述软件的功能和性能,确定软件设计的限制和软件同其他系统元素的接口细节,定义软件的其他有效性需求。

获得当前系统的处理流程,在此首先假设当前系统是手工处理系统。手工处理流程大致是这样的。读者将要借的书和借阅证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将每本书附带的描述书信息的卡和读者借阅证一起放在一个小格栏,并在借阅证和每本书上贴的借阅信息。这样借书过程就完成了。还书时读者将要还的图书交给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图书信息找到相应的书卡和借阅证,并填写相应的还书信息。

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在理解当前系统“怎么做”的基础上,抽取其“做什么”的本质,从而从当前系统的物理模型抽象出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在物理模型中有许多物理因素,随着分析工作的深入,有些非本质的物理因素就成为不必要的负担,因而需要对物理模型进行分析,区分出本质的物理因素就成为不必要的负担,因而需要对物理模型进行分析,区分出本质的和非本质的困素,去掉那些非本质的困素即可获得反映系统本质的逻辑模型。

建立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分析目标系统与当前系统逻辑上的差别,明确目标系统到底要“做什么”,从而从当前系统的逻辑模型导出目标系统的逻辑模型。在对上述流程进行分析后,我们对新的图书处理流程进行整理,图书馆借还书过程如下:

借书过程:读者从架上选到所需图书后,将图书和借书卡交管理人员,管理人员用码阅读器将图书和借书卡上的读者条码2码读入处理系统。系统根据读者条码从读者文件和借阅文件中找到相应记录;根据图书上的条码从图书文件中找到相应记录,读者如果有如下列情况之一将不予办理借书手续。

①读者所借阅图书已超过该读者容许的最多借书数目。

②该读者记录中有止借标志。

③该读者还有已超过归还日期而仍未归还的图书。

④该图书暂停外借。

若读者符合所有借书条件时,予以借出。系统在借阅文件中增加一条记录,记入读者码、图书条码、借阅日期等内容。

还书过程:还书时读者只要将书交给管理人员,管理员将书上的图书条码读入系统,系统从借阅文件上找到相应记录,填上还书日期后写入借阅历史文件,并从借阅文件上删去相应记录,同时系统对借还书日期进行计算并判断是否超期,若不超期则结束过程,若超期则计算出超期天数、罚款数、并打印罚款通知书,记入罚款文件。同时在读者记录上作止借标记。当读者交来罚款收据后,系统根据读者条码查罚款文件,将相应记录写入罚款历史文件,并从罚款文件只删除该记录,同时去掉读者文件中的止借标记。

为了对图书管理系统做完整的描述,还需要对上面得到的逻辑模型做一些补充.首先采用图形的方式描述图书管理系统的用户界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整个系统的用户界面的一致性,同时也有国助于后续的开发人员更好地理解系统需要实现的功能.其次,说明图书管理系统的一些特珠性能要求。如借书、还书服务花费的时间一次不得大于5分钟等。

前面着重对借还书流程进行了说细的阐述,下面介绍图书管理系统的总体功能要求。简单的图书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下面的功能:

>借书处理:完成读者借书这一业务流程。

>还书处理:完成读者还书这一业务流程。

>罚款处理:解决读者借书超期的罚款处理。

>新书上架:输入新书资料。

>旧书淘汰:删除图书资料。

>读者查询:根据读者号,查询读者借阅情况。

二、图书管理系统的功能分析

系统功能分析是在系统开发的总体任务的基础上完成。图书馆管理信息系统需要完成功能主要有:

有关读者种类标准的制定、种类住处的输入,包括种类编号、种类名称、借书数量、借书期限、有效期限、备注等。

读者种类信息的修改、查询等。

读者基本信息的输入,包括读者编号、读者姓名、读者种类、读者性别、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办证日期、备注等。

读者基本信息的查询、修改,包括读者编号、读者姓名、读者种类、读者性别、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件地址、办证日期、备注等等。

书籍类别标准的制定、类别信息的输入,包括类别编号、类别名称、关键词、备注信息等。

书籍信息的输入,包括书籍编号、书籍名称、书籍名称、书籍类别、作者姓名、出版社名称、出版日期、书籍页书、关键词、登记日期、备注信息等。

借书信息的输入,包括借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名称、借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借书信息的查询、修改,包括借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名称、借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还书信息的输入,包括还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名称、借书日期、还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还书信息的查询和修改,包括还书信息编号、读者编号、读者姓名、书籍编号、书籍姓名、借书日期、还书日期、备注信息等。

参考文献

[1]EWinemiller,J.Roff,着.VisualBasic6.0数据库开发.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篇7

一、介绍

本文目的就是要实现计算机管理,使管理员能够有序管理每一位读者的各项信息的借阅以及图书的信息,读者能够方便快捷的查询到所要了解的信息,使原本复杂,易出错的图书借阅程序变得简单快捷。运用RFID技术改进升级原有图书管理系统,改善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效率。射频技术(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它可方便地实现对带有RFID标签的图书自动识别并获取相关图书资料数据,图书资料识别工作无须人工参与。射频识别系统的组成一般由电子标签(Tag)、读卡器(Reader)、天线(Antenna)三部分。电子标签又叫做称为射频标签、射频应答器,由RFID标签芯片和耦合器组成。每个RFID电子标签都具有唯一的电子产品编码,是存储数据的载体。电子标签附着或内嵌在待识别图书资料上,可以用于标识目标图书资料对象。天线是RFID标签与读卡器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发射、接收的必要的基本装置。天线与读写器可整体集成,也可以分别独立存在。任何一个RFID射频识别系统都至少应包含一根射频天线,可呈现为内置天线也可以是外置天线,用以发射和接收图书资料的身份识别的射频信号。读卡器是射频信号的读出装置,能够读取写入电子标签信息的读写装置可以实现无线数据的改写,我们叫做读写器,具有读取信息和写入信息两个功能。一般情况下读卡器都由高频射频模块(包含发送器和接收器两个部分)、射频控制单元以及射频天线三个部件组成。

二、RFID工作原理

RFID系统实现射频系统工作时,读卡器通过天线发送出某一固定频率的射频信号,电子标签进入读卡器覆盖范围的磁场时,通过磁场空间的耦合获得微弱电能能量,足以供给电子标签发送出自身编码携带的数据信息。读卡器获取数据信息进行解码后发送到送至电脑主机进行相关处理,在磁场耦合通道内根据某种时序关系实现磁电能量传递转换和数据的交换,通过计算机及计算机有线或无线网络采集处理电子标签识别信息并及实现远程传送,从而实现图书资料等的自动识别和图书资料信息的自动采集。采用PHP作为开发工具,通过PHP函数调用实现系统读卡器与应用系统之间的接口API标准接口函数。标准接口函数实现四个方面功能1.根据需要可能向读卡器发出读卡器配置命令。2.读卡器向应用系统返回读卡器的当前状态信息。3.向读卡器发送的各种命令。4.读卡器向系统返回命令的执行结果。从而完全替代条码的功能。

PHP是微软公司推出的开发PHP作为一个开放源码,PHP是一种能够嵌入到超文本标记语言并由服务器端解释的语言脚本。它能够实现动态内容的管理、支持支持流行数据库作为后台数据库、处理网络连接的会话跟踪。MySQL是一种真正的快速、鲁棒和方便易用、界面友好的多用户、多线程基于流行的、标准化的数据库查询语言(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简称SQL)的SQL数据库服务器。

三、RFID图书管理系统基本功能

(一)刷卡登陆:RFID卡是读者个人身份卡片,系统能够读取卡内信息,查询数据库验证读者信息。信息正确,系统会自动根据读者身份不同赋予不同权限。

(二)系统管理:管理员用户刷卡验证身份,系统查询数据库管理员身份信息并验证。信息正确,系统会自动赋予其管理员权限并进入管理员界面。

(三)读者管理:管理员能够查看读者当前的借阅信息状态,并且能增加、删除读者,修改读者借阅册数和权限。

(四)图书管理:管理员用户进行操作,可对图书进行添加、修改、删除、查询系统数据。

读者信息查询:读者能够刷卡查询到自己借阅和要归还图书的基本信息情况,超期自动告警提示。

四、RFID对图书馆工作的作用

(一)读取便捷,简化工作程序,降低了劳动强度。非接触式读取信息提高了效率,实现图书的方便而快速、高效的借阅。现在的图书馆大都采用条码作为图书资料标识,而且同时为防止图书资料的丢失,要把磁条粘贴在图书资料上,而使用RFID电子标签技术,就可不用粘贴磁条,省去这道费时费力的工序。另外,在图书资料的循环流通过程中还可省去磁卡充消磁的工作,有力地节省人力成本。RFID电子标签中不仅存放储了图书资料的标识信息,还可包含读者身份、借阅历史等详细信息,正常情况下图书的电子标签信息可以自动写为正常借阅状态,否则,当读卡器在出口处会检测到非借阅状态的图书,RFID图书管理系统就会自动报警提示。

(二)读取速度快,能够有效提高图书循环和盘点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和流通效率。RFID系统可同时感应并处理多个电子标签,减少或避免读者在借阅高峰时的等待时间,提高图书馆馆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对于错乱架乱放的图书只要附带有RFID电子标签,在RFID读卡器能够覆盖到的区域能够非常容易地找到,并由馆员将其归置到合适位置。

(三)能够有效减少了错架、乱架率,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架”,提高图书管理水平。?阅览室采用多采用开架阅览方式,图书被错置乱放很严重。书放错位置,读者甚至馆员都很难在茫茫书海找出。采用RFID技术,仅需在RFID读卡器中输入要检查的号码段或书名等相关信息,依次扫描,发现排架错误时,立刻用声光告警通知,查找工作变得异常方便,大大降低错架、乱架率。另外,读者可以实现书籍的自行借还;读者还可以使用RFID一卡通系统完成结账自动扣费,系统自动能够实现借书超期、丢书罚款的自动扣除等相关工序。在装有读卡器的书架上,会自动显示当前图书的流通状况,帮助图书馆馆员进一步了解图书的借阅和使用情况。

(四)RFID图书管理系统还有利于馆员对图书的总体使用情况进行掌握,了解读者的阅读情况,对读者进行需求分析,为图书馆馆员进行书籍采购方面提供及时的决策。

五、总结

为了使得图书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和高效,本文提出基于RFID构建图书管理系统的思想,介绍了射频识别技术原理,基于RFID技术采用PHP作为开发语言,MySQL作为后台数据库设计出图书馆管理系统原型,提出了图书管理系统升级改造解决方案,并进行了初步测试。

参考文献:

[1]李明,杨劲松.图书管理系统的应用[J].应用纵横,2010.23-43.

篇8

(二)管理员素质水平较低,服务水平不高。在很多图书馆的工作人员都不是专业人员,无论是职业素养还是思想道德修养方面都还有所欠缺,更没有服务读者的思想领悟,对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操作也不够熟练等等。这就使得管理员的服务质量不尽如人意,也无法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设备落后,信息更新慢。在图书管理中,涉及到资金的分配问题,有些高校可能由于资金的缘故而无法更新设备,由此导致图书管理系统运作差强人意,而有些高校则可能由于观念上的错误认识,例如,认为图书馆图书的管理无所谓是否便利快捷,设备也不用更新,只要有可以使用的设备即可。这些都会使得图书管理系统设备过于落后,信息更新的速度也更不上,可能会为读者提供错误的图书信息。

二、应对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树立创新管理意识,以人为本。在图书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转变图书管理员的思想转变,要让管理员充分认识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新的图书管理方式。力求为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促进图书馆的信息化管理朝着积极的方向前进,同时高校管理者也要注重对图书馆的建设工作,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力度,无论是人员配备还是基础设施配备方面。

(二)提升管理员的整体素质。图书管理员也要熟悉图书资料的信息化管理流程及其原理,校方可定期组织对图书管理员进行专门的培训,培训内容可涉及如何为读者提供良好的服务、还有最基本的图书管理系统的操作和维护、更新,计算机的常用操作等。除职业素质外,图书管理员自身的综合素质也要有所提高。要能够掌握数据库和计算机运作的基本流程,对图书的分类、图书信息的录入和修改等,以及自身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当然,其中也不能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这是一个图书管理系统信息化高效运作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建立标准的图书资料数据库,提高图书共享率和更新速度。在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中,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网络的发展,为图书馆建立专门的网站,和标准化的数据库,以储存和共享图书信息。利用网络的共享性,为广大读者更好的提供借阅服务,还可以与其他图书馆进行网络合作,扩充了读者的借阅资源。在搜寻图书时,也可以快捷的使用图书馆的搜索引擎,提升读者借阅图书资料的快捷度。

(四)及时引进和更新硬件设施和软件。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时,不但会涉及到很多新型的、高技术含量的硬件设备和软件,而且还要防止黑客恶意入侵图书数据库,因而加强数据库的安全性也是非常必要的。在引进或者更新设施时,也要注意有限资金的分配,内部也要有高素质专业电子信息人才。还可以选择自动化较高的管理设备,以减少人员的配备,使图书管理系统高效运作。

篇9

[中图分类号] G2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0- 0113- 02

使用计算机软件对图书进行管理,减少了管理员的劳动,方便快捷。图书管理系统提供了备份管理功能,不管是因为计算机病毒或者硬件原因导致的系统崩溃,都可以在片刻间把所有的数据通过备份管理恢复过来,相关用户权的限设定也很自由,避免了未授权的普通用户对图书或相关信息进行非法修改。图书管理系统有屏幕保护的作用,可在用户离开后有效地防止别人修改数据。操作简单灵活、易学易用、易于维护、界面清晰、功能强大、运行稳定快速、系统资源占用少。下面就建模 UML谈谈看法。

1 UML对基于B/S模式

1.1 UML语言

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是软件系统的统一建模语言,是用来对软件密集系统进行可视化建模的一种语言。UML的本意是要成为一种标准的统一语言,使得IT专业人员能够进行计算机应用程序的建模。UML旨在为面向对象开发软件系统的产品进行说明、可视化、和编制文档的一种标准语言。UML符号集只是一种语言而不是一种方法学,它提供了许多种类型的模型描述图,不需要任何正式的工作产品。当这些图在某种给定的方法学中使用时,开发中的应用程序的更易被人理解。把标准的UML图放进您需要的工作产品中,精通UML的软件管理人员就很容易加入您的项目并迅速进入角色。UML图最常用的包括:软件用例图、软件类图、软件序列图、软件状态图、软件活动图、软件组件图和软件部署图。[1]

1.2 B/S模式

B/S模式应用系统由浏览器(Browser)和服务器(Web Server、Other Server、Middle Ware)组成,数据(Data)和软件应用程序(App)都存储在服务器上,通过浏览器的下载功能,服务器上应用程序得到了动态的扩展,服务器具有多层结构,经过B/S系统处理的数据类型进行动态扩展。应用层主要依靠应用服务器来完成工作。在客户层提出请求后,应用服务器启动相应的进程来响应,动态生成一串HTML字母代码,其中也包含软件处理的结果,返回给用户的自身浏览器。以B/S模式系统开发的客户端不用维护,操作风格也大体一致,B/S模式系统维护工作集中在服务器上,只要用拥户有的浏览器合法,就都可以及其容易地使用B/S模式应用系统。基于最流行的浏览器的数据管理模式,可以采用基于组件技术的B/S(brower/server)系统结构。

2 图书管理系统用例分析

UML作为是软件系统的统一建模语言,能够使开发人员专注于建立产品的模型和结构上,并不是选用什么计算机程序语言和算法实现的。当B/S模式建立以后,B/S模式可以被UML工具转化为指定的计算机程序语言代码。IBM的Rational Rose和MS的Visio都是UML软件的工具。用例(Use Case)是一种描述系统需求的方法,使用用例的方法来描述系统需求的过程就是用例建模。用例图(Use Case Diagram)确定系统中所包含的参与者、用例和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用例图描述的是关于系统功能的一个概述。用例图要么是整个系统的全部用例,要么是完成具有功能的一组用例。如果要在用例图上标识某个用例,可绘制一个椭圆图,将用例的名称放在椭圆的中心位置。在用例图上绘制一个角色表示一个系统用户名称,再绘制一个人形符号。使用简单的线段来描述角色和用例之间的关系。用例图描述了系统提供的一个功能单元。这种类型的开发活动包括项目管理、分析设计、测试、实现等都是以系统用例为主要输入工件,用例模型奠定了整个系统软件开发的基础。[2]

2.1 图书馆管理系统

图书馆管理系统能进行国民经济和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软件能够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图书馆管理系统合运用了管理科学、系统科学、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可以通俗的简化的描述图书馆管理系统的三要素: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以及计算机的应用。图书馆管理系统概念结构主要由四大部分,即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信息管理者组成。

2.2 用例分析

OOA(Object-Oriented Analysis:面向对象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OOD(Object-Oriented Design:面向软件对象设计) 进行用例分析。UML的用例图描述了图书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明确图书管理员的责任,奠定UML软件对系统建模的基础。描述的图书管理的例图主要包括3类用户:读者、图书管理员和建模系统管理员。用例读者是多个,图书管理员则是几个,系统管理员仅仅一个。读者有权查询自己的借阅情况、分门别类的查询图书和在规定期限内续借不能超过一次操作的情况下进行自行登录续借书等。系统图书管理员的工作环节:图书订购、新书验证、图书登记、书目录入、借阅书登记、读者信息管理和读者信息注销等,系统管理员则负责统筹管理图书的系统,权限维护、日志维护和管理系统后台数据等相关事宜。

3 图书管理系统的建模

3.1 静态建模

任何建模语言都以静态建模机制为基础,标准建模语言UML也不例外。UML的静态建模机制包括用例图(Use case diagram)、类图(Class diagram)、对象图(Object diagram )、包(Package)、构件图(Component diagram)和配置图(Deployment diagram)。根据需求建立系统的静态数据模型,即建立系统类图。面向对象分析时,考虑与问题描述域和系统功能相关的对象就可以了。对建立的系统进行分析时,把系统的类对象可以抽象为图书管理、图书流通两个主要方面。在UML中,有些符号仅用于特殊的场合和方法中,只有当需要时才去使用。不要为每个事物都画一个模型,应该把精力放在关键的领域。最好只画几张较为关键的图,经常使用并不断更新修改。使用类图的最大危险是过早地陷入实现细节。[3]

3.2 动态建模

在UML中,静态建模可以描述系统的组织和结构,而动态建模则可描述系统的行为和动作。在动态建模常用机制中,用系统消息来完成对象之间的交互关系,用状态图、顺序图、协作图和活动图来描述建模系统的软件行为。UML图在考察了系统某一时刻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朴素关系的静态结构之后,然后要关注的是在任何时刻对象及其关系改变的系统情况,可以用UML的动态模型进行形象化地描述,借助UML软件中的状态图描述,把每一时刻的系统状态抽象成状态和事件,组成一个网络系统,侧重描述系统每一类对象的动态行为。顺序图是一种交互图,它强调的是时间和消息的次序关系,用来说明建模系统的动态情况,主要由参与者、对象、对象生命线和消息组成(如图1)。

和系统顺序图一样,UML动态建模中协作图也是一种交互图,用于描述建模对象之间的协作关系,模型元素和序列图的元素基本相同,强调的是系统发送和接收消息的对象之间的内在组织结构。体现消息传递的时间顺序,表达了对象之间的静态连接关系。协作图和顺序图是同构的,它们相互之间可以转化不损失信息,依靠协作图和顺序图可进行软件互相转换(如图2)。给出了注册新课程的协作图,描述了注册者、课程表单、管理员和课程对象之间的协作关系,对象之间的连接关系上给出了发送和接收的消息。

总之,利用 UML 的可视化的建模软件工具, 按照项目的需求, 使用各种图形, 从而实现整个软件系统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与开发, 大大缩短开发周期。对图书管理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分析及设计方法的整个过程中,完全采用了UML技术。采用UML对基于B/S模式的三层体系设计方案,借助于Web浏览器完成,节省了管理人员和读者的大量时间,提供了更加快捷方便的图书管理流程,减少了重复信息,简化工作人员对图书的管理及维护工作。

主要参考文献

篇10

一个先进的图书管理系统应当了解并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对图书馆工作人员而言,不仅需要根据图书编号、借阅者编号查询借阅以及归还情况,还要能够对借阅者的借阅及归还请求进行操作,将操作结果形成报表让借阅者进行检查。而普通用户则是需要能够方便地了解图书馆的馆藏情况。图书借阅者不仅需要知道自己的借阅情况,并且需要对自己的相关个人信息进行管理。

根据图书管理人员对图书管理系统的相关需求,对其登录模块应谨慎设计,以求功能完备。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对馆藏书籍数据进行查询、浏览、修改等,不过对于借出的未在馆内的书籍不能够进行修改。对借阅者的信息维护,工作人员可以对其个人信息中的借书、还书记录进行修改,并且需形成相应报表呈现给借阅者。对已借阅出书籍的信息维护中,一旦进行图书借阅信息删除操作,应当能够对其借阅者的借阅记录进行关联删除,以保证图书借阅数据的准确完备。

对普通人员只设有基本权限,即可对馆藏信息进行查询,并可通过多种标签对图书信息进行查询。此查询功能还应支持模糊查询,即可通过某关键字对图书信息进行查询。

对图书借阅者,在对个人信息进行查询维护时需要登录其账户,而在进行基本的对馆藏图书信息进行查询功能时则不需要。

二、系统设计

1.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系统共分为三个模块,即工作人员系统管理模块、图书信息查询模块、借阅者个人信息维护模块。

(1)工作人员系统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有管理借书、还书;对借阅者信息记录的维护;修改馆藏书籍数据;对书籍借阅情况进行查询。

(2)图书信息查询是指普通人员可通过书籍名称、出版社、作者等关键字对书籍信息进行查询。

(3)借阅者个人信息维护指借阅者可通过账号密码登录其个人界面,对个人的借阅情况进行查询,对密码进行修改,对院系、班级、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进行提出修改操作,由图书馆工作人员核对确认后修改成功。

2.用户类型

此系统的用户类型分为图书馆工作人员、借阅者及普通用户。

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凭借账号、密码登录进入系统从而实现对整个图书管理系统的管理操作,对借阅者个人信息的确认修改,以实现对图书馆信息的维护管理。

普通用户可在本系统检索书籍名称、作者以及出版社等关键字实现对书籍信息的查询。

借阅者可以凭借个人账号密码进入个人信息管理界面,实现对个人借阅情况的查询,并实现对个人基本信息的申请修改。

三、系统数据库设计

1.概念设计

此过程中,设计者通过分析用户的数据处理要求和约束,形成具有用户特色的概念模式,并将之进一步转换为逻辑模式。将概念设计分立出来,使得设计的难度得到了显著下降,可实现度大大提升,各阶段的任务相对独立,摆脱了DBMS的设计桎梏。

通过使用ER方法,首先进行局部ER模式的设计,其次将之联合为一个全局的ER模式,再将其进行升级优化,从而实现对数据库的概念约束。

(1)局部ER模式的设计,包括书籍、借阅者、图书状态。书籍包括书籍编号、入库时间、书籍名称、作者、出版日期、出版社、馆藏数目、价格;借阅者包括借阅者学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系别、专业、年级、联系方式;图书状态包括图书状态编号、借阅日期、借阅截止日期、借阅人信息。

实体之间的联系通过ER模型的联系来进行呈现。一种方式是通过分析需求,研究局部结构中任意两个实体类型之间是否存在联系。如果存在,则对其进行更深层次的确认。此外,还要对多个实体类型之间、两个实体类型之间、实体类型内部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确认联系是否存在。

(2)全局ER模式的设计。通过对设计好的局部ER模式进行统一综合,形成一个相对完备合理的全局概念模式。

第一,确定公共实体类型。把同名实体类型与相同键的实体类型分别作为公共实体类型的两类候选,来确认各局部结构的公共实体结构,给局部ER模式向全局ER模式的合并提供先决条件。

第二,局部ER模式的合并。合并时应遵循两两结合,先将实际中相关的局部结构合并,从公共实体类型到独立的局部结构。

第三,消除冲突。消除冲突是从本质上将若干局部模型进行合并,从而建立统一的和谐的全局模式,而不单单只是表面上的合并。

第四,全局ER模式的优化。此外,还应按照处理需求对模式进行升级优化,以达到提高数据库系统效率的目的。

2.关系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该设计过程是把ER图转换为关系模式,这是因为概念设计的结果是ER图,而DBMS一般采用关系型。在逻辑设计过程中应当将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合理运用,以发挥关系模型所具有的优势,将设计过程形式化。将用户所用数据记述为子模式。在指出子模式之外,再对子模式与概念模式中相应数据对应联系做分析记录。

3.数据库的研究

本次开发的数据库由四部分组成。借阅者的信息存储在图书借阅者信息数据表中;工作人员账号及密码数据存储在工作人员信息数据表中;借阅图书的信息存储在图书借阅信息数据表中;所有图书的信息存储在所有入库图书数据表中。

(1)图书借阅者信息数据表。借阅者的信息存储在图书借阅者信息数据表中。由借阅者的学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系别、专业、联系方式、年级及登录密码数据10个字段组成。

(2)工作人员信息数据表。工作人员账号及密码数据存储在工作人员信息数据表中,由编号、用户名和密码3个字段组成。

(3)图书借阅信息数据表。图书借阅的信息存储在图书借阅信息数据表中。由书籍编号、借阅者姓名、学号、借阅数量、借阅时间、应该归还时间、实际归还时间、归还标志位8个字段组成。

(4)所有入库图书数据表。所有图书的信息存储在所有入库图书数据表中。由书籍编号、名称、作者、价格、馆藏数目、图书状态、入库时间、馆藏地点8个字段组成。

四、小结

本文对图书管理系统设计时所需应用的服务器端脚本编辑开发工具、图书管理系统所需的功能模块及技术、相应数据库的特点及应用做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述,为系统的实现过程、所实现的功能,以及每个功能模块中的具体功能做了铺垫。

参考文献:

[1]张正玺.数据库及其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

篇11

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文化水平迅猛发展,人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基础上也更加注重精神文化需要,社会各界对知识的渴求程度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中学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环节,其受到的关注度自然更高。图书馆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环节,是提升文化传播速度的基础前提,如何做好图书管理系统就成为了学校关注的焦点。以往的图书馆管理形式为手动人工作业,工作人员在具体工作中消耗的时间较长,图书的整理活动也相对复杂,在具体借阅图书的数据记录上也容易出现错误。为了切实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为读者提供准确的借阅信息,各中学学校不断引进数据挖掘技术,寻找各学科之间的关联信息,优化图书馆布局,帮助读者实现快速检索,切实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水平。

1国内外数据挖掘的现状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以及数据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数据挖掘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图书馆管理系统之中,使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成为了可能。美国政府早在1990年就开始着手建设数字化图书馆,并于1999年提出了个性化服务的概念。在随后的几年之中,该项技术实现了实际应用,美国康奈尔大学开发了Mylibrary@comell系统,使其能够在第一时间向读者提供图书信息的变化。现如今,国外很多图书馆都实现了数字挖掘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文化的传播速度。

与国外的数据挖掘技术相比,我国该项技术的起步时间较短,应用范围还较为狭小。自该项技术应用以来,中学图书馆管理人员不仅能够分析海量数据,还能够发现管理中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做到个性化服务。近年来,数据挖掘技术有了明显发展,中学图书馆可以通过对读者信息的记录,建立个性化模型,提供信息推荐服务,做好资源配置工作。当然,由于该项技术在国内的起步较晚,现代化设施的运用需要较多的物力、财力,为其有效开展应用提供了阻碍,想要将数字挖掘技术真正应用到中学图书馆管理系统中,还需较为漫长的过程。

2数据挖掘技术的相关定义

为了实现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学图书馆管理系统中的有效应用,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是数字挖掘技术及其相关概念的定义,在充分掌握其内涵的基础上,保证现代化技术的科学使用。

顾名思义,数据挖掘技术就是指利用计算机、数据库等现代化技术,运用数字化手段对图书馆管理系统实施的管理。具体而言,数据挖掘就是指在庞大的数据资料中,能够找到隐藏在内部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以获取有用信息的对策。该项技术的运用十分广泛,企业、单位、图书馆等地都能切实运用。在中学图书馆管理系统中利用数字挖掘技术,不仅能够了解学生进行阅读的目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还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和阅读特征,更新管理办法,提升服务质量,做到数据的精准分析。

3图书馆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

3.1学生信息资源管理

中学学校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提升图书馆的引导作用。利用该技术对中学生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有助于帮助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并对他们的阅读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了解学生阅读的主要内容,从而结合实际完善图书馆管理,为学生打造个性化服务,提升图书馆的管理水平。

3.2做好图书采购管理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学习的知识是否健康,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未来发展和国家的建设。在中学图书馆管理中引进数据挖掘管理系统,能够将学生阅读的流通数据和访问数据库数目的真实情况进行关联性分析,从而将信息予以科学整合,了解学生真实的阅读情况,帮助学校在图书采购中做到有的放矢,选取健康的、能够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书籍。

3.3对学生的图书借阅流量情况进行分析

中学生上课频率较高,除了周末和晚上时间,很少有空闲进行课外读物的阅读。利用数据挖掘技术能够准确分析出学生阅读书籍的周期性规律,了解借阅的高峰期和的低潮期,进而帮助校方结合实际作出正确的决策,在学生借阅的高峰段加强人员数量,做好图书馆内部管理工作。

4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水平的逐步完善以及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将数据挖掘技术引用到中学图书馆管理系统建设中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它能够减少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时间,提升工作效率,满足学生的阅读要求,并结合他们的实际需要开展个性化服务,对学生的阅读信息进行精准分析,从而完善管理系统,做好中学图书馆管理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篇12

一、网络技术对高校图书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网络技术在高校图书管理中的优势

据调查发现,先进的信息管理技术已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高校图书管理。白格丽证实信息化网络技术的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2]。刘皓指出Wi-Fi技术在图书管理中便于与有线网络结合,可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3]。王竹萍发现,RFID技术(基于射频识别技术)不仅从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都极大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文献管理水平。[4]网络技术在高校图书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使图书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网络技术对高校图书管理的影响

网络技术的发展给高校图书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变化,也是有效推动高校改革的有力助手,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胡斌在网络时代高校图书资料的管理与建设研究中证实,网络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实现了资源共享,改变了资料检索方式、资源流通方式。笔者认为,网络技术对高校图书管理影响深远,主要有:①图书馆资源更加丰富。由传统的实物资料图书馆变为实物加电子资源,比如电子报纸、期刊、图书等,信息量增多,然而图书馆空间不必增加;②图书管理成本降低,效率提高;③网络技术的应用加快了高校图书管理的改革步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网络环境对高校图书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网络技术应用于图书管理从根本上解决了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压力大、任务繁重、图书丢失等众多人工管理问题。网络技术的应用给高校带来方便与发展的同时,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高校需要投资改善网络环境,为图书管理工作打好基础。依据学校师生需求及图书管理需要,图书馆需要改善硬件及软件设备,比如计算机、网络、电子书、图书视频影像资料购置或安装;其次,网络环境对工作人员的要求较高,以前学历低、知识面狭窄的管理人员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戴皎皎提出,当代图书管理员应具备政治、知识、信息专业、性格作风等四大素质[6]。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管理现状

(一)目前图书管理工作的现状

笔者对不同层次的图书管理工作调查发现:①虽然图书管理系统整体工作都有所改善,但是基层图书管理工作还很落后,借书、还书、文献查阅等都是人工操作,网络技术较少用于图书管理系统,有待进一步改进;②图书管理人员整体学历较低,而且老龄化明显,严重影响着图书管理工作的进步;③图书管理投入的设备明显不足,有些地方还处于人工管理阶段;④很多地方图书管理缺乏严格的制度,影响图书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⑤相对而言,高校图书馆在管理和人员整体素质等方面比较好,对读者的满足度高。

(二)高校图书管理现状

高校图书管理工作是近些年来图书管理系统最火热的话题,也是很多研究者最关注的话题。相对基层图书管理、中小学图书管理、研究所图书管理,高校图书管理整体而言值得点“赞”。对于高校图书管理工作现状,应当从两方面着手论述:①改革中的高校图书管理现状。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也不能盲目跟风,各大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师生的需要,制定改革方案。在高校图书管理由传统模式向网络管理模式转变的过程中,有些高校改革目的不明确,反而影响图书管理改革工作。另外,陈璞华提出,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改革中发展理念有偏差,不容易转变,注重图书馆外表建设,忽视图书管理设备购置,注重图书数量,忽视质量;信息建设跟不上。[7]比如有的高校虽然已经建立了校内共享系统,但由于网速等问题,导致阅览不能顺利进行;信息化安全建设很多高校不够重视,导致资源泄密,数据丢失现象严重;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虽然说高校的图书管理人员素质相对基层图书管理人员要好的多,但是对高校而言还是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②传统管理模式的高校图书管理现状。目前,高校图书管理工作正处在改革中,但是,路亚群指出,部分高校的图书管理仍然采用人工图书管理操作模式,而未采用网络信息技术,工作效率低下,从查找、借阅、还书到登记、归位,均需大量耗时,并且容易出错,而且废旧的图书无法得到及时清理。[8]

(三)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管理存在的问题

网络技术在图书管理系统中或多或少的应用,给高校图书管理工作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本人在查阅有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多年的图书管理工作经验,对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管理存在的问题总结为:①管理对象、手段、角色转变不适应。以前高校图书管理工作是对一些纸质资料、书籍的管理。在网络环境下管理的对象不仅有纸质资源,而且增加了大数量的电子资源。很多图书管理员一时适应不了现代化管理,甚至产生惧怕心理,很容易使新旧管理模式衔接中断;②网络环境下图书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贾国洁高校图书管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高校图书管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高校教师,其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9]③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能满足高校不同层次的读者需求。近些年来,高校一直在扩招,在人员增加的同时,人员学历层次发生了显著变化。有的高校不仅仅是本科生和大专生,还有研究生、高职生等。因此,有些文化程度低的管理人员不能满足师生的需要,很容易引起师生的不满。

三、做好高校图书管理的对策

(一)树立人本管理理念

高校图书馆必须树立人本管理的理念,这是现代图书馆管理的核心。全体馆员作用的发挥决定着整个图书馆管理的水平。另外,现代高校图书馆不再是简单的纸质书籍、期刊、报刊等,相当一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电子阅览室、资源共享系统等。这就要求图书馆管理要以藏为主向以开发利用为主转变,为读者提供深层的和全方位的服务。因此,高校图书管理只有在注重资源管理的同时注重人员管理,才能使高校发展更好。

(二)提高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素质的有效途径

首先,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形象意识。职业道德培养主要培养图书管理人员的事业心、责任心。图书管理工作繁重、琐碎、复杂,这就要求管理人员不怕累、不嫌麻烦。其次,进行专业技能培训。高校图书管理由传统向现代信息化管理转变给很多图书管理人员带来了很大的挑战。面对新的图书管理方式,图书管理人员应该不断更新知识,掌握管理新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可分层次、分阶段、多渠道组织岗位培训,学习图书管理基本理论、计算机应用、数据库建设和计算机网络管理等知识。还可以通过参加学会和学术交流活动,开阔视野,掌握先进的图书管理技能。

(三)注重图书管理人员身心健康

心理问题是目前各大行业出现的主要问题,对于高校图书管理人员心理健康问题也不容忽视。高校图书馆应及时加强员工心理教育和疏导,时刻保持健康的心态,遇到问题时不慌张,不要死钻牛角尖,不能认死理。

(四)进一步完善图书管理制度

高校图书馆需要对每届新生做好积极宣传引导,规范读者行为,采取发送宣传手册及张贴制度等措施,宣传有关图书借阅的规章制度,明确处罚办法,使读者有章可依。

[参考文献]

[1]冷梅.浅析信息时代高校图书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1,(11).

[2]白格丽,李爱民.浅析信息时代的高校图书管理[J].科技资讯,2013,(8):256-257.

[3]刘皓.基于Wi-Fi技术的高校图书管理的探讨[J].科技视野,2013,(3).

[4]王竹萍.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5]胡斌.在网络时代高校图书资料的管理与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3).

[6]戴皎皎.试论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管理员的基本素质和要求[J].青年与社会,2015,(4).

[7]陈璞华.浅析信息时代高校图书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科技资讯,2014,(31).

篇13

过去,大多数学校图书馆都是封闭式管理,通过卡片登记借阅信息,只能实现有限的流通,有的甚至不能正常对学生开放,使得图书馆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即使是实现了正常流通的,也不能提供领导管理上需要的各种信息如本馆各种资料分布及借阅(流通)情况。

目前,我国学校图书馆办馆的要求及领先标志就是藏书全部开放,师生共享开架借阅。这种借阅方式是当前适合我国国情的发挥图书馆应有作用的最佳方式,也是素质教育的最好体现。它充分发挥了图书馆的功效,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服务,这也是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的最终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管理体制。为此,各地教育主管部门都逐步提出学校要采用图书馆管理系统,从而实现人工管理达不到的一些功能并发挥图书馆的最大效益。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了现代化的管理软件进行管理,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从而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也对其他兄弟学校起到了示范和促进作用。自身发展的需要和上级部门的要求以及竞争的需要决定了学校采用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以计算机技术、存储技术、通讯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作为信息资源存储、传递的专业机构,图书馆如何在新的技术条件下,适应形势发展,发挥自身优势,开拓信息渠道,更好地为用户服务,是一个新课题。也必将对现有的图书馆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因此,正确认识信息时代对图书管理工作的要求,使图书馆工作变得更加便利和高效,使资源共享更容易实现,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十分重要。

在信息时代,各种冠以“数字图书馆”之类说法的图书馆现代化论断到处可见。那么什么是图书馆的现代化呢?判断一个图书馆的现代化程度,应该从图书馆最本质的特性判断。图书馆具有信息资源的收集保存、加工整理并使之有序化及传递信息资源的功能。这一点是书店和网站都无法做到的,也是图书馆最本质的特性,是图书馆赖以生存的基础。判断图书馆的现代化程度,也应该从这个最本质的特性来判断。

二、成熟的图书管理系统决定因素

任何一套图书馆管理系统至少必须具备这样一些功能:对图书进行编目也就是采集信息并上架、图书检索(查找)、图书流通(借还)。然而仅仅有这些功能是不能称为真正的现代化的管理型图书馆管理系统的。笔者认为,一套系统是否成熟还决定于以下几个方面:

1、符合相关的标准

例如教育部最新颁布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规范、我国图书馆界通用的CNMARC格式标准、目前通用的《中图法四》等。

《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颁布将为教育部门对教育数据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组织,建立起统一的数据平台提供有力的技术保证;它将带动教育管理信息存储、访问、更新、传递方式的变革,进一步减轻学校人力资源和财政管理的负担。

CNMARC是在UNI-MARC(国际通用MARC)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有479个字段,这些字段是针对能着录多种文献类型及多文种文献而制定的,数据格式结构复杂繁多,使用时,用其所有字段,只需结合着录的文献类型与文种等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机读目录格式字段形成数据。

中图法全称是《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是我国建国后编制出版的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性分类法。其编制始于1971年,先后出版了四版。自1999年第四版起更名为《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不变,英文译名为ChineseLibraryClassification,英文缩写为CLC。由于国家图书馆1975年以后的文献(善本除外)都采用中图分类法,馆藏目录检索系统也提供“中图分类号”检索字段,了解中图分类法有助于读者准确地查询到需要的文献资源

2、开发工具及所采用的数据存放格式要求先进

有些人认为只要看看功能和界面是否令人满意就行了,其他的与我们没有多少关系,实际上开发工具及方式和数据格式的存放方式决定了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以及未来的可升级维护性。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系统在Windows下运行,最先进流行的开发工具是美国Borland公司的Delphi及Microsoft公司的VC++,后台数据库一般采用微软的SQLServer或Sybase大型数据库产品。

3、功能是否强大

目前,一般主流的系统包括系统管理、读者管理、编目、流通、统计、查询等功能。比较先进的能够在一个界面下实现图书、音像、期刊的管理,设置假期、设置暂离锁(提高安全性)、暂停某些读者的借阅权、导入导出读者、交换MARC数据、升级辅助编目库等。此外,由于学校校园网络的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还应提供无缝接入校园网的WEB功能,通过IE浏览器让读者使用借阅资料查询、更换密码、预约、资料检索等功能。有些系统还能提供读者自助服务,可以开放一些客户机让读者自行管理密码、查询自己的借阅史、预约资料、检索资料等。

4、要有足够的安全性

安全性一般涉及到操作权限控制和数据自动备份两方面。主流系统都实现了由管理员分配各操作员可使用的功能并设置其密码,各操作员均需先登录系统然后再操作各种允许使用的功能。一个完善的系统还应对各操作员的登录、退出及重要操作记录在操作日志中。同时还应提供完善的自动备份服务,以实现数据的全自动按计划备份,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您的数据安全。

5、要有足够大的辅助编目库

在对图书进行编目也就是信息采集时,如果我们通过扫描图书的ISBN号条码就能得到大多数书的书名、作者、出版社等各种标准信息,则我们的编目准确性和效率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这就要求有一个比较完善的准确的辅助编目库。这也是一个容易被学校忽视而软件开发商有意回避的问题。

6、要具有完善的规则

除了能够设置读者的借阅规则外,还应自动实现一些图书馆界通用的管理规则,例如有在借资料的读者是不能被删除的,有以下情况的读者是不能借阅的:某类书的借阅数已达到最大值、有超期资料、有未缴罚款、被暂停借阅等。

7、简单易用

一个好的系统应具有清楚的操作界面,最简化的操作过程。日常工作中操作员通过手持式条码阅读器应该可以完成绝大部分工作。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系统将精力花在华丽的界面上,而忽视了用户真正需要的是实用的完善的功能。

8、有先进的体系结构

当前主流系统采用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模式,所有信息均存放在数据库服务器上,各客户机通过网络与数据库服务器通讯,WEB服务通过ADO模型访问数据库服务器,数据与应用安全地隔离,可确保数据存放的安全性。当然在具体选择中还需考虑是否得到主管部门例如省电教馆等推荐及性价比等。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正迈向一个以数字化技术革命为中心的新时代。这一新时代最明显的特征便是全球范围内的网络革命。这场革命催生出的数字化信息网络,大大改善了我们所处的信息环境,信息的类型和形式变得更加复杂,人类信息传播的途径及获取信息的方法,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它不仅改变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的方式,同时也对图书馆的情报用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图书管理系统现代化程度的标准

1、信息资源收集的现代化

现代社会信息资源丰富,信息污染也很严重,给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收集带来了极大麻烦。传统图书馆时期,由于各种信息资源极大部分由正规渠道获得,经过图书期刊编辑人员的认真校对,信息质量相对可靠。而现代化信息的载体以及出版发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光盘、印刷品、网上信息、声像读物等良莠不齐。这就要求图书馆采编人员掌握多方面的信息源,运用现代化的各种手段,对各种信息做出尽可能正确的判断

2、信息加工整理的现代化

在传统图书馆时期,文献资源的分类加工整理比较简单,所揭示的文献信息深度有限,对文献的内在性质、内容的揭示基本没有。图书馆应用计算机进行分类编目,给文献内容的揭示带来了一定的改进,但无实际性的改革。计算机所具有的快速处理数据的能力远远没有发挥出来。信息加工的目的是为了使信息资源有序化,以便于更好地查找和使用文献信息,如果在文献信息加工整理上不能实现统一标准的规范,图书馆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就不存在

3、图书馆服务的现代化

服务是图书馆的生命。图书馆所做的一切工作,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好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服务的现代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图书馆工作人员服务的现代化,二是服务手段的现代化。

观念的现代化要求我们改变原来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把以读者为中心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收集各种文献信息资源。在现代化图书馆时期,判断一个图书馆的大小是以图书馆获取信息的能力,提供服务的能力来决定的由于现代化的图书馆是一个有机的网络,各种信息资源许多都是公开的、共享的.只要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一切以读者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可以比传统时期有一个质的飞跃。

判断服务手段的现代化也应该用“一切以读者为中心”这一图书馆的服务宗旨来判断。如果图书馆提供的文献资源必须使用电脑才能得到,这对读者来说就是服务不好,因为他的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现代化服务手段真正的含义应该是图书馆根据读者不同需要,提供适合各种不同类型的服务方式。

总之,我们通过对图书管理系统的分析,对管理系统在其他情况下的应用,有了一个基础性的了解与掌握。同时,对热门图书的科学管理,进一步提高其利用率,不断满足读者日益旺盛的阅读需要,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顾俐.图书馆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中国科技信息》.2007.11.

[2]孙丽莉.图书管理系统论.《中国科技信息》.2007.1.

[3]马慧生、王树芬.对我校图书馆数字化的建议.《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3.

[4]张霞.数字图书管理系统及其相关技术探究.《安阳大学学报:综合版》.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