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经济的快速发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经济的快速发展

篇1

2以调整结构、完善体制为根本方法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加深,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沿海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严重冲击,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工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稳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透视出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矛盾,有着深刻的体制和制度原因。区域之间产业布局不合理致使大量农民工在年复一年地流动,过于偏重外向型经济致使经济增长的内生性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城镇化过程中相关制度改革滞后暴露出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矛盾。今后一个时期,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有四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不会因国际金融危机而逆转,确保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应成为长期战略。二是为有效兑现“人口红利”,需要更快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缓解农民工结构性失业问题,将我国劳动力的短期优势变为长期优势。三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候鸟式”流动问题,需要统筹工农和城乡发展,加快制度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转移,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模式南偏重投资和出口向投资,出口、消费并重转变,经济由区域非均衡发展尽快向均衡发展转变,城乡二元结构逐步向一元结构转变。四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扩大农村内部就业。应在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上下功夫,鼓励各地根据实际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尽可能追求产业或产品的差异化,以拓展不同的市场空间。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积极发展农村生产性和生活业,努力提升农村专业化分工水平,不断拓展农村就业的领域和空间。

3以强农惠农、改革创新为主要手段促进农民增收

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增多,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加大。农民增收困难,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产品价格全面下行,农业增产不增收的局面有可能再现,而且增产后还有可能出现农产品“卖难”问题;二是农民工就业形势严峻,农民工工资收入有可能下降,并且很不稳定;三是有利于农民稳定增收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尚未形成,农民增收长效机制还不健全。根据中央文件紧紧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主题,继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力度,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落实中央有关部署,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可重点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加大“多予”的力度。适度提高粮食直补标准,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并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以综合性收入补贴的增加来直接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发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生产性专项补贴的引导作用,提高补贴标准,扩大覆盖范围,大力支持农业专业化、优质化、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健全农产品价格支持制度,有效利用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等办法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在“放活”上继续深化改革。放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政策,按照“非禁即许”原则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拓展经营领域和范围。积极培育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鼓励农民开展多种要素、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4创新发展模式为抓手推动乡镇企业发展

篇2

一、传统林业企业管理模式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要使之得以改进就必须创新

1.传统管理模式中习惯依靠经验进行管理。管理者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往往习惯于把自己以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理论运用的新发生的事物中,而不能认清当前的形势和时展的新要求、新需要,从而导致管理观念落后,使企业不能得到有效地发展,甚至可能出现发展停滞的状况。

2.传统的管理模式中主管者占据主导地位。在管理层次中,下级永远服从上级的领导,并且工资的多少也往往取决于职位的高低。最后的结果往往是,企业会因为主管人员的错误而使得企业陷入困境。

3.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实现在利用最少的资源的情况下创造出最多的经济效益的要求。有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只注重自己生产的产品的多少和质量而对当时市场的供求关系等信息缺乏科学的、清晰的认知,从而导致资源的浪费。

二、林业企业管理创新的领域

管理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包括管理观念、管理理论、管理文化、管理组织、管理制度等方面。林业企业管理途径的创新不能只局限在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而必须是从各方面进行创新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林业企业管理彻底的脱离原有的管理方法而得到有效地改进,进而实现林业企业的快速发展。

1.观念的创新才是企业管理的第一步,也可以说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石。不同的观念导致不同的管理理念从而产生不同的管理方法。因此要求我们最先在观念上实现创新。要有管理观念的创新必须具有时刻与世界经济发展、科技发展相接轨的发展眼光,同时要具备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的创新思想。

2.管理理论是实施管理的理论依据,先进的管理理论是科学管理的前提。现今的世界上还存在着比较多的管理学派,具有各自的管理理论体系。不管学派多少,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通过科学理论知识,来寻求一种最科学、经济的管理方法实现企业管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文化的建设可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并能给企业管理带来无限活力。美国管理学家特雷斯

迪尔在《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一书中认为:每一个企业,事实上每一个组织都有一种文化,而文化强有力地影响着整个组织,甚至每一件事。把一个企业做成一个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是该企业获得成功的重要标志,如美国的“可口可乐”、“耐克”等。作为管理者,在完成对企业战略、组织、技术管理的同时,应把主要精力用在企业文化的塑造与培育上,把企业团结成一个全新全意为目标努力的团队。

4.科学的管理制度能为企业带来深远的影响,管理制度的创新能为企业带来持久的活力。我们所说的管理制度的创新主要指企业内部的人事制度、工资制度、财务制度、违规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制度是不可以随意改变的,因此,管理制度的创新具体表现为人事选拔的创新、制度的制定的创新和内部工作流程的创新等。合理科学的管理制度可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打下基础。

5.组织的创新可以优化企业的管理模式。企业的组织包括部门设置、人员分配、权利分配等方面,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成效。科学的组织应当是一个柔性的有机体,僵硬的组织机构是不能适应现代经济、技术的变动的。林业企业的组织建设必须坚持“合理”的原则“高效”的原则、“科学”的原则。在人员管理的方面,要建立精简,要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才可以有效地推动林业企业的迅猛发展。

三、管理创新在林业企业的作用

1.管理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可以说,管理创新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管理创新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的成本提高生产的效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优化企业内部的环境从而促进企业稳定快速的发展。

篇3

1994 年12月22日,广深铁路股份有限公司将广深线改建成了我国第一条时速160 公里的准高速铁路;1999年8月16日开工建设的秦(皇岛)沈(阳)客运专线,全长404公里,总投资164亿元人民币,是中国向高速铁路进军的一次新的冲刺;2005年7月5日开工建设的京津城际铁路,吹响了中国大踏步跨入世界高速铁路殿堂的号角。京津城际铁路和合肥至南京客运专线同时于2008年8月1日正式开通运营。到2020年,中国铁道部规划铁路运营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其中,新建高铁里程将达到1.6万公里以上,而在2012年之前,预计铁路里程就要达到11万公里,建成42条客运专线,总里程1.3万公里,届时将建成 “四纵四横 ”高速铁路网。

2发展高速铁路的利弊分析

2.1发展高速铁路带来的效益。随着中国高铁行业的飞速发展以及近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带给中国各个方面的效益是不言而喻的,它刺激了中国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高铁的建设还会直接或者间接刺激相关行业的发展,如房地产、旅游、等服务行业。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 产生行业联动效应。高铁的建设会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如旅游行业,旅游行业是高铁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它具有区域性,高速铁路的发展很明显的缩短了旅途时间,满足了现代旅客对旅游的质量需求,将旅游区和经济区紧密结合,提高了资源的使用价值。物流行业也从中受益,高铁的建设减少了物流中转时间,大大减少了物流成本,促进物流行业区域范围的扩大。此外房地产、会展、服务行业等等都在此列[2]。

2.1.2 促进都市群和交通圈的形成。高速铁路建设缩短了区域之间的距离,容易形成高铁沿线特定范围之内的都市圈。快速客运网建成后,将形成邻近省会城市1~2小时交通圈、省会与周边城市形成0.5~1小时交通圈,首都北京到全国大部分省会城市8小时以内交通圈,从而有利于中国产业地理格局及城市圈的形成。

2.1.3 保障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高速铁路的优势:占地省、能耗低、污染少、运能大、准时高。高速铁路还具有全天候、适应性强的技术经济优势,修建后将可以大大保障沿线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的绿色环保型交通运输方式[5]。

2.2发展高铁引发的问题。中国高铁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有益一面大家是有目共睹,然而其中也存在一些值得大家深思的问题。

高铁适合在人口稠密和城市密集,而且生活水准较高的地方,并且社会的经济和科技基础要能够保证高铁的施工、运行和维修,对于这一点,还有少部分地方还不能满足要求,以致这些地方的高铁建设未能收到预想的理想效果。高铁的票价相对较高,其适合人群范围的广泛性不足。此外高铁行业的发展,对交通市场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对航空、公路等运输方式的或多或少有不利的影响。高铁在建过程中,也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了一些污染,能源问题也日益突出,给周边的居民生活带来了影响。

高速铁路的建设需要我们理清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一个完善的资金供应机制。对于高铁的选址和高铁的票价也应具有灵活性。

3 中国发展高速铁路遇到的瓶颈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3.1中国发展高速铁路遇到的瓶颈问题。发展高速铁路需要具备相应的建设条件,在土地资源和市场条件满足的情况下,资金和技术是主要的方面。目前中国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已经全面掌握了发展高铁的关键技术。然而,资金问题一直是制约高铁建设的瓶颈问题。由于高铁投资回收期过长、赢利模式不清晰、投资规模过于庞大等因素,社会资本对投资高速铁路的热情,特别是投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高速铁路热情不高[3]。

3.2解决高速铁路融资问题的对策。为扩大融资渠道和范围,可根据铁路的多重属性特征进行分类建设。按其公益性和经营性程度不同,可将待修建的高铁大致分为三类,即:公益性项目、经营性项目和准经营性项目,应分别明确其投资主体。在建设过程中,应该做到:

3.2.1 政府支持:建设高速铁路需要政府从法律、效益和契约保证等方面进行多方位的大力支持;

3.2.2 采取权益性融资:建设高速铁路应积极推行权益性融资,充分关注和限制单纯的债务融资;

3.2.3 扩大融资渠道:建设高速铁路应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作用,本着“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进一步扩大投资渠道,增加地方政府的投资份额;

3.2.4 吸引民间资本:建设高速铁路应不断调整筹资方式,通过制度创新,在政府和民间资本之间合理分配风险,建立“公私联营的新型伙伴关系”,最大限度地吸引民间资本的参与;

3.2.5 考虑盈利能力:建设高速铁路应充分考虑企业的盈利能力,必要时可通过放松管制、政府承诺、政府补贴等多种措施来保障民间资本的收益率。

参考文献

[1] 张辰,高速铁路的发展概况及发展趋势[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9):189-192.

[2]王顺洪,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及其经济影响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65-70

篇4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的高度消耗、环境的严重污染已经成为掣肘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为了在资源和环境约束下实现经济的快速和持续增长,中国提出发展“循环经济”。近几年,社会各界对此予以高度关注。在此,我们也充分认识到目前中国已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缓解这种紧张局面,有利于中国经济全面、健康、协调地发展。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概述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含义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利用”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这种新的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从长远来看,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实现途径。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利用”为原则发展经济,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以期建立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协调的生态型社会经济系统。

(二)循环经济的3R原则

减量化原则,属于源头控制,旨在源头减少投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量,坚持生产和资源节约并重,实现资源和污染物排放的源削减。在生产领域,减量化原则常表现为生产过程中的节能、节材、节约资源及节约土地,所生产产品的体积小型化和轻型化,并要求产品包装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以及产品功能增大化,从而达到减少废弃物排放的目的。在消费领域,减量化原则要求改变消费至上的生活方式,推崇政府绿色采购、倡导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反对使用一次性用品。

再使用原则,属于过程控制,目的是提高产品和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求产品和包装容器以初始形式多次使用,防止物品过早的成为废物。在生产领域,要求按照生态设计的理念来设计使用标准尺寸的零部件,以便于维修和升级替换,从而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在消费领域,提倡消费者购买耐用的商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强调通过强化服务等手段,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而减少废弃。

再循环利用原则是循环经济运行应遵循的第三原则,属于终端控制,目的是使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物,通过“资源化”的手段,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将其再加工为可重新使用的原材料或产品,使其重新返回到生产和消费领域。

(三)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是到2010年,力争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评价指标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要力争重点行业资源生产力和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力、较低污染排放的清洁生产企业,对重点领域要建立完善资源合理利用的体系和机制,形成若干符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以及资源节约型城市。

二、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

进入2004年,发展循环经济正式成为中国的一项国策,社会各界对此给予了空前的关注,不仅理论性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各项实践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大量的企业已经加入到清洁生产的行列。统计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在20多个省(区、市)的20多个行业、400多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计,建立了20个行业或地方的清洁生产中心。另外1万多人参加了不同类型的清洁生产培训班,5 000多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几百种产品获得了环境标志。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国是国际上公认的清洁生产搞得最好的国家。

2.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得到不断加强。所谓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就是指在工业企业相对集中的地区或开发区,根据生态学的原理组织企业生产,建立企业间的经济循环利用关系,使得一个企业的“废料”变成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尽可能减少废气物和污染的排放,甚至“零排放”。2004年4月,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在天津开发区落户。在获得一定的经验之后,这种实验将陆续在全国49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进行。

3.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发展生态农业的口号在中国提出的时间较早,并且得到了全国各地的积极响应。从20世纪90年代起,农业部在全国批准了两批各51个生态农业示范县。经过积极地探索,中国已在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总结出了上百种生态农业模式。

4.区域层次上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已经展开,各地在试点过程中统一部署,做好了规划。在中国的一些地方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辽宁省和山东省。辽宁省将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老工业基地的结构调整中。按照循环经济的三大原则,制定和实施一整套法律和经济政策体系,在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城市和产业等多个层面同时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力争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山东省从点(企业层面)、线(行业层面)、面(社会层面)多层次、全方位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组织实施“613工程”,即抓好煤炭、建材、发电、轻工、化工和冶金等6个重点行业,10个循环型企业,300个循环经济骨干企业的发展。

5.开始尝试排污权交易。从经济学角度来解释,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将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了。谁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谁就要为此付出相应代价。在这种情况下,“排污权”成为了一种可以进行交易的商品。在政府对污染排放进行总量限定的情况下,污染排放量大的企业可以向污染排放量小的企业购买排放指标。通过这种市场自动调节的方式,污染排放量大的企业就将逐渐被淘汰,注重环保和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将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2003年南京下关电场与江苏太仓港环保发电有限公司签署了中国第一个二氧化硫排放权协议,后者以每年170万元的价格从前者手中购买了17 000吨的排放指标,合同时效期为三年。

(二)中国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明显的宏观经济效益,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仍处于理念倡导、早期摸索以及局部实验示范阶段,有些方面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不足,仍需引起我们的重视。主要问题还在于中国循环经济的立法工作严重滞后。截至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专门的全国性的循环经济法律。虽然现有的相关法律已经包含了循环经济的萌芽,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弃物处理法》等都有涉及。

三、推进中国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措施

(一)加强立法和执法工作

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先决条件,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才能把循环经济发展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所以我们必须加快循环经济的立法工作,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明确政府、企业、社区和公民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责任和义务,并建立有效的执法监督机制,确保法律的有效性和严肃性。(1)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做到有法可依。(2)建立健全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把发展循环经济纳入规范管理的轨道,做到有法必依。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做到执法必严。(3)加大环保产品的质量管理和监督检查力度,对违反法律法规者及时曝光并给予相应的制裁,做到违法必究。

据悉,中国正在加快《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立法进程,并抓紧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专项法律。“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2004年年会上海宣言”指出,到2010年,中国将建立比较完善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

(二)政策引导与经济激励并行

环保产业在中国尚属新兴产业,所占市场比例很小,需要政府采取对策积极扶持发展。政府应大力宣传,多方筹集资金,增大对环保产业和城市环保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同时,通过政策和经济等手段培育有助于环保产业成长的市场条件,引导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向环保产业的方向转移。就目前中国相关政策的建设情况来看,在基本法出台之前,国务院在2005年的《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可以暂时作为指导中国目前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其他还有一些相关政策对循环经济发展也较为有利。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合理布局

中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今后每年还有大量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必须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大对农产品及其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减少对耕地、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同时要扶持生态农业的发展,农副产品要在“吃干榨净”之后回归大地,建立循环的生物链。对第二产业要按照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要求,扶持能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排污少的项目,依法淘汰那些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严重、没有市场、治理无望的生产工艺、设备和企业,减轻工业污染负荷,缓解结构性污染问题。对第三产业的发展主要靠智力和人力资源,极少造成环境污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是中国今后一个时期吸收新成长的劳动力、转移农业劳动力的主要领域。合理布局,要考虑城市的发展规划、人口分布、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等综合因素,从区域污染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合理的布局,凡排放污染物的工业、交通、城市公用设施,必须符合国家或地方规定的环境监测标准。对达不到标准的,要给以经济处罚,并限期治理;对群众意见大,影响人民生活的,要实行关、停、并、转、迁,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四)环保部门应充分发挥“指导、监督、推动、服务”的作用

1.指导。就是指导循环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抓好循环经济规划的编制,通过指导循环经济试点规划的编制来发挥作用。环保部门要指导发展循环经济有积极性的地区、企业、园区等,并组织专家队伍,结合当地的环境和经济状况,因地制宜地编制本地区、本企业、本园区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将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和生态产业链的发展纳入规划,形成可实施的项目。其次要做好宣传工作,正确引导舆论,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迫切性,介绍国内外循环经济动态等。

2.监督。环保部门作为一个执法监督部门,应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认真贯彻《清洁生产促进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逐步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同时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手段保障这些责任制度得以有效实施。

3.推进。环保部门要继续稳步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试点面除了现有的清洁生产和生态工业园区的示范以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废弃物,包括废包装、废塑料、废旧家电、厨余垃圾、废旧汽车等重要的生活、工业废物,开展回收、拆解、循环利用、最终处置的全过程示范试点。通过这些试点工作,推进全社会循环经济的建设。

4.服务。各地环保部门应组织开展循环经济的科学研究,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组织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咨询服务队伍,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和服务机构及社会各界的科研力量,开展循环经济的信息、咨询等技术服务工作。

5.切实有效地加强企业行为的转变

首先,企业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方式,使各种资源能够有效地被循环利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生态效益。传统工业生产方式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在循环经济条件下要求企业在进行生产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同时,在生产中还要求尽可能利用可循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使生产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态循环之上;尽可能利用高科技,以知识投入替代物质投入,以达到经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真正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其次,企业的其他行为,包括经营目标、经营思想理念、环境管理方式等也应有较大的转变:(1)企业在选择商品生产技术时,应考虑尽量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在选用生产原料和产品制造过程中,应符合环保标准;(2)企业在产品设计和包装装潢设计时,应尽量降低商品包装或商品使用的残余物,以减少商品对环境的污染;(3)企业应努力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废物回收体制。

(六)积极倡导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的含义有: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食品(如无公害蔬菜、瓜果等);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置,不要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消费者应转变消费观念,注重环保,节约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绿色消费观和绿色消费行为将导致人类的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革,消费结构的改变必将导致社会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产品质量的调整和升级,形成绿色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从而推动循环济的发展。在此笔者认为,政府和环保部门应制定一个明确的“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划分标准,这样既方便我们消费者正确有效地处理各种生活废弃物,增强环保意识;又能提高环保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避免了工作因疏忽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环境的二次污染。

(七)密切加强国际间的相互合作

综上所述,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虽然在中国提出的时间较早,但现在仍处于早期探索和局部实验阶段,所以要实现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提出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降低废弃物的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正确措施,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企业实践、公众参与的机制,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宏伟目标,仍需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所以笔者认为,只有各级政府、各个企业、每个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使中国循环经济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汝雄,王建基.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J].环境保护,2000,(11):29-30.

[2]左铁镛.关于循环经济的思考[N].经济日报,2005-12-16(5).

[3]肖利平,姚咏梅.循环经济――中国可持续发展新引擎[J].中外企业文化,2005,(10):6-9.

[4]任勇,陈燕平,周国梅,冯东方.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5):137-142.

[5]王辉,郑祥民,刘飞.不同行为主体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努力途径[J]环境保护,2005,(1):54-60.

篇5

2、发展目标。到年,全市块状经济总量规模进一步扩大,年工业销售产值超过7500亿元;销售产值超过10亿元的块状经济达到55个,其中600亿元以上2个、300—600亿元4个、100—300亿元12个。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培育以块状经济为依托的区域品牌35个,其中全国知名区域品牌10个以上;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综合竞争力的国际品牌若干个;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0个、驰名商标25个、国家免检产品40个;拥有浙江名牌产品100个、省著名商标300个,省知名商号150个,省级品牌位居全省领先地位。综合能源消耗低,至年,全市新型块状经济的单位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比2005年下降20%以上。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集技术研发、质量检测、人才培训、产品展示营销、行业信息服务等“五大功能中心”于一体的区域性行业公共服务平台30个。专业市场建设进一步加强,建成特色明显、功能齐全、管理规范、辐射国内外、经济拉动力强的专业市场20个。

3、基本原则。一是强化特色原则。块状经济最主要的特色是差异化竞争、错位发展。必须在强化产业特色、促进专业化分工、形成产业生态上下功夫,做优做强块状经济。二是推动集聚原则。块状经济的优势在于形成产业集群。必须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导中小企业向龙头企业配套、向工业功能区集聚,形成低成本、大批量、高质量的企业生产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实现集聚集群发展。三是突出创新原则。创新是块状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完善区域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环境,激励企业创新创业创造,增强块状经济活力和核心竞争力。四是联动发展原则。块状经济是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依托。必须与加强工业功能区建设相结合,促进企业向工业功能区集聚,坚持扶持大企业大集团与培育“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并举,推动发展民营经济与发展开放型经济共进,不断提升发展层次和发展质量。

二、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新型块状经济集聚发展

1、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依据《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市“”时期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结合修编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精心编制《市新型块状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发展重点、产业布局,引导企业向各类工业功能区集聚,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各区、县(市)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发展新型块状经济的规划。

2、加强重点产业基地建设。工业功能区是地方政府组织有效供给公共品,加快产业集聚,发展新型块状经济的最佳平台。要把建设工业功能区与发展新型块状经济紧密结合起来,结合城市(城镇)规划和新农村建设,积极引导块状经济向工业功能区集聚,引导区内企业实行专业化分工协作,拓展块状经济发展空间,使之成为块状产业集群和升级发展的核心区,打造更具集聚效应和发展优势的产业基地。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招商引资是促进新型块状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深化“产业链”招商,注重大规模、集群式地引进现代制造业,形成同类及相关产业的投资密集区和新兴产业区,推动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新突破。推进“以民引外、民外合璧”,促进民营企业“二次创业”,着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行业龙头企业和知名民营企业,注重引进先进技术、优秀人才、知名品牌和现代管理经验,实现对传统块状经济的嫁接改造,加速传统块状经济提升转型。

4、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坚持大小并举,加大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力度,大力扶持一批具有产业辐射、带动作用的大企业大集团,培育一批具有“专精特新”优势的中小企业,形成以龙头企业为骨干、大量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现代产业集群。特别是要依托龙头企业,推进供应链管理,实现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高效控制,鼓励成员企业加强产业联系,建立起既竞争又合作的新型企业关系,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最终用户整合成网链结构,形成产业生态,发挥产业集聚效应。

5、培育新型流通组织。新型流通组织是发展新型块状经济的重要载体。要加强规划布局和市场引导,运用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提升特色专业市场功能,推动市场主体由单个企业经营向集团连锁经营转变,由区域性的固定市场向跨区域、开放型市场转变,由“现场、现货、现金”的传统交易方式向网络交易、电子商务、连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转变。重点规划和发展一批辐射国内外、经济拉动强的专业市场,使之成为产业集群的加工销售中心、价格形成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信息传导中心。

三、坚持创新带动,增强新型块状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1、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强化企业作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地位,引导、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吸收引进消化再创新的能力。引导、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引导企业积极开展专利、商标等申请注册工作,营造良好的自主创新环境。

2、加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以质量检测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人才培训中心、营销展示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等“五大中心”为支撑的区域性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管理与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公共服务与保障作用,促进产业提升发展。特别是要加快建立与培育行业技术研发中心,争取用3年时间使50%以上的块状经济都建立行业技术研发中心,为加快发展新型块状经济提供公共技术支撑。支持发展各类技术创新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成果转化、项目转让和科研融资等服务。积极推进“清洁生产”、柔性制造、计算机集成等先进制造模式向中小企业延伸,进一步加大对加快发展新型块状经济有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共性问题和关键技术攻关项目的扶持力度。

3、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标、品牌,争创国家和省、市驰名(著名)商标、知名商号和名牌产品。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体系的制订。积极采用先进标准并按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引导和支持企业积极进行国际商标、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备案,进一步实施自主出口品牌战略。充分利用块状产业集群效应为品牌建设带来的有利条件,引导中小企业依托块状经济区域优势,整合个体品牌资源,积极打造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提高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4、加强环境保护。切实加强环境监管与治理,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推动企业节能、降耗、减排、增效,发展高标准、规范化的绿色示范企业。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兴建集中式大型污水处理厂和集中供热设施,通过企业集聚提高污染的集中处理程度,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打造工业生态示范园区,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块状经济。

四、健全保障机制,促进新型块状经济健康发展

1、完善公共政策体系。认真贯彻实施国家和省、市有关产业政策,综合运用现有的工业发展财政政策,强化政策导向作用。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制定出台鼓励建设工业标准厂房、行业公共服务平台、中介服务组织、专业市场体系等有关政策措施,促进新型块状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2、加强行业协会(商会)建设。依据《市行业协会管理办法》,积极培育、引导和支持企业组建商会或行业协会,争取用3年时间使50%以上的重点块状经济建立相应的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密切政企联系、协调企业关系、促进行业自律、维护有序竞争等方面的作用。积极拓展行业中介服务组织在行业指导、行业预警、产品认证、区域品牌维护等方面的职能,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3、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新型块状经济,必须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全市中小企业“386”上网培训工程,争取用3年时间推动全市80%以上、约6万家中小企业实现上网,引导企业利用互联网交流信息,推进电子商务,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总结推广现有行业特色网站建设经验,创建和完善更多的特色网站,实现政企信息和经济信息的互通互享,为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开展电子商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

篇6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贸易量的不断增长,各港口城市为加快发展海运物流业、优化城市经济结构、拉动GDP增长、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纷纷制定了港口发展规划,加快建设大型化、专业化码头,以提高港口通过能力,扩大港口市场份额。但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部分地区尤其是在经济腹地交叉、重叠的区域内,由于码头建设速度过快,使得港口通过能力的增长速度快于经济发展速度,出现了港口能力相对过剩、货源市场不足、港口竞争加剧等供需不平衡的现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港口为争取更多的航线和货源,必须积极开展市场营销,将自己的服务推介给客户,以赢得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1 港口业及其特点

港口业属于交通运输业、第三产业和公共服务业,是一个城市门户和窗口,主要从事货物处理(包括接收、理货、分票、堆装、积载、保管、交付、转运、搬移等)、货物装卸以及港口相关的服务(广义上包括引航服务、船舶交通系统、船舶挂靠及进出港口服务、油水等供应、安全服务及“一关三检”等)。港口企业作为港站型物流企业典型代表,其特点是:

1.1 顾客的广泛性。港口企业的顾客数量众多,类型不同,规模不一,有船公司、铁路和公路运输部门,有众多的贸易企业、生产厂家,还有船代、货代、多式联运企业等。

1.2 业务的多样性。港口不仅提供水运货物的装卸搬运、仓储、简单加工和货运等物流基本业务和功能,还可提供进出口报关、货运交易服务、信息服务、物流咨询、金融保险等物流延伸业务和增值服务。

1.3 服务的多元性。不同组织形式、管理理念和制度、业务特点的顾客要求港口在服务内容、项目、方法和要求上不尽相同,港口应能为不同的顾客特别是重点顾客提供量身定制的个性化服务。

2 港口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行业特点和以往管理经验的影响,长期以来,港口企业相对重生产,轻市场,市场营销思想意识薄弱,在营销方面的资金投入也相对较少;很多港口都缺乏一支高素质的、经验丰富的营销队伍,尤其是海外营销队伍,更谈不上具备高效的营销技巧了;一些港口大而不强,品牌意识不足,文化建设相对落后。这些都制约了港口的持续快速发展。

3 港口开展市场营销的策略

以下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因素出发,论述港口开展市场营销的主要策略。

3.1 产品策略

3.1.1 做好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服务意识,争取最大限度的赢得广大客户的信赖。港口企业要使广大员工尤其是业务一线员工充分认识到服务工作重要性,牢固树立起“服务就是效益”的理念,规范员工的态度、行为、文明用语等,使员工充分重视服务中的细节,强调“态度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的重要性,全面提升企业整体服务意识和水平。

3.1.2 全力打造港口企业的服务文化,让服务工作真正透到每一位员工的日常工作中。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并将用户的满意程度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全方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从多方面增强用户的实际感受。

3.1.3 以竞争对手为参照,制定更高服务目标,不断超越。港口应时刻关注竞争对手的服务质量,形成比竞争对手更胜一筹的特色服务。如不断提高装卸效率、压缩船舶在港停时;简化业务流程,提高办单、计费、提货效率;加强货物保管,做好货物交接交付;提高货运质量、减少货运货差等。

3.1.4 根据不同货类装卸、仓储等服务特性,分别建立服务质量体系,包括客户需求分析、服务质量目标、服务质量承诺、服务质量控制、服务质量测评、服务质量改进等。

3.1.5 面向市场,实施精确化管理,充分做好客户工作。港口应面向市场,研究市场,了解市场需要,掌握客户心理,细分客户市场和客户需求,建立客户档案,分清重点客户、目标客户、潜在客户等客户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进行差异化的跟进服务,形成本企业特色的优质服务。要制定客户满意度调查表,定期发送给客户,改进服务,满足客户需求,赢得客户信任。同时还要建立客户投诉处理机制,对客户投诉的问题给予及时解决和反馈。

3.2 价格策略

3.2.1 定价前的成本计算是前提和基础。要认真核算每个货类装卸的单位总成本、固定成本以及可变成本,以成本为基础合理定价。

3.2.2 适应市场和客户需求,尽量简化费目和计费手续,简明费率标准,简洁费率规则,对外仅报一个简单的包干价。

3.2.3 对有强大竞争对手的货类,因其市场需求弹性较大且竞争激烈,宜采取竞争导向定价法,依据竞争形势和竞争对手价格,在价格上对竞争对手做出及时反应。在定价技巧上,竞争激烈时可适时采取折扣定价、以量定价等办法,以达到扩大市场份额的定价目标。

3.2.4 对处于垄断地位的货类,因其市场需求弹性较小,宜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法。

3.2.5 从货物运输总成本角度或从货物全程供应链入手,制定码头费率价格。在此过程中应考虑到港口装卸费用在货物全程物流运输费用和贸易成本所占的比重不大,客户主要看重的是货物运输总成本的最低。对部分货类也可适当应用增量分析定价法(实质即降价促销)吸引货源。

3.2.6 适当应用“功能折扣”技巧。如对长期合作的大宗货主增加包干内容或减免部分库存费用;对库存时间较长影响港口企业库场使用的货类,采取“累计制”收费方法,达到一定期限后,库存费率适当增加,促使货主尽快提货,减少港口企业机会成本。

3.3 渠道策略

3.3.1 充分利用船代、货代的分销能力。船代、货代是港口生产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成熟的港口后方必定有配套的、成熟的船代、货代市场,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正因为船代、货代与港口之间有着这样密切的关系,而且船代、货代又能够最直接的接触到船东、货主等主要客户,所以选择合适的船代、货代作为港口的分销商,与港口一起进行市场营销活动,能促进港口更好的发展。

3.3.2 积极争取口岸单位的分销支持作用。口岸通关环境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港口发展的快慢,便捷、高效的通关环境能吸引更多货物到港。港口应积极争取海关、检验检疫、海事等口岸单位的支持和配合,适时推出一些便利的通关措施,争取提供全天24小时船货通关服务,简化通关环节,优化通关流程,降低通关费用,方便货主和船东。

3.3.3 大力发挥铁路、拖车、驳船等集疏运系统的网络优势。铁路、拖车、驳船等集疏运系统网络健全与否对港口的发展至关重要,完善的集疏运系统是港口稳定老货源和吸引新货源的关键。因为港口作为供应链中的一个结点,主要提供装卸和仓储服务,而目前客户需要的是遍及整条供应链的全方位服务,因此港口应与各集疏运系统建立稳定的供应链关系,加强对上下游客户的营销推介。

3.4 促销策略

3.4.1 品牌促销

随着港口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品牌作为无形资产已越来越被企业所重视。港口企业在由传统装卸服务向综合物流服务转型的过程中,应树立品牌意识,做好品牌定位,制定统一品牌战略,积极开展品牌营销。

3.4.2 整合促销

3.4.2.1 公关宣传。针对不同客户、不同地区分别召开有针对性的推介会。

3.4.2.2 广告促销。积极参加一些专业展会,争取加入集装箱协会、货代协会、物流协会等行业组织,获取更多行业信息,增加行业内知名度。也可在专业报刊杂志上刊登宣传广告。

3.4.2.3 人员促销。成立客户服务小组、对不同的船公司和货主分别跟踪,采取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方式。建立与各船公司、货主的日常联系制度,定期上门走访或电话沟通,及时解决客户在码头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船公司和货主通报情况,增加其对港口的信心。

篇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年均增长率达9.4%,为世界所瞩目。但同样为世界瞩目的不仅仅是GDP,严重的环境污染、惊人的资源消耗、巨大的能源需求,都让人忧心忡忡。

严重的环境污染

2005年末,德国《明星》周刊以《污染严重的地方》为题报道了高能耗和高污染给我国带来的严重威胁:5年前,山西省下康村的1000名村民突然发现村里的水变咸了。水壶在烧完水后变成了红色。“我开始拉肚子,病再没好过,”陈女士说,“我和邻居谈起这事,他们抱怨自己也一样。”几个月后,她双腿瘫痪。和许多村民一样,这位农妇患脑血栓,半身不遂。27名村民已经因此死亡,其中有一名14岁的女孩。这个村庄如一座疗养院。在村里的土路上,几乎所有人都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走路。

其实,下康村这样的情况在我国并不是绝无仅有,由粗放式生产带来的环境污染已让人触目惊心。

在中国,超过80%的垃圾和污水得不到任何处理。每年有40万中国人死于废气引发的疾病。全球空气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有16个在中国,北京也位列其中,欧洲航天局通过卫星观测发现北京是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首都之一。

中国国家环保总局2005年4月份的报告指出:“流经城市的河流90%处于严重污染状态;约3亿农民的饮用水是不合格的。”如今,我国1/3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侵害,2/3的水源水质遭受污染或不能饮用,有些污染严重的河流到了农作物都无法用水灌溉的地步:严重的水污染状况致使中国的可耕地面积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减少了一半左右。由于工业污染大量排放,目前中国几乎找不到几条干净的河流,找不到几个干净的湖泊.我们曾经沾沾自喜的“世界工厂”,如今却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世界垃圾场”。

相当多的城市空气有害健康,1/3的国土受到酸雨影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仍在发展,90%以上的天然草原在退化。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20多年里集中出现,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统计显示,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2003年已经占到GDP的15%;目前我国75%的慢性病与生产和生活中的废弃物污染有关。

惊人的资源消耗

2004年,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的专家们通过大量的对比分析,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我国是世界上生产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

以2003年为例,我国GDP占世界GDP的3.9%,但石油、煤炭、铁矿石、钢材、氧化铝和水泥的消耗量分别占世界消耗量的7.4%、31%、30%、27%、25%和40%。

钢铁消耗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资源消耗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研究,我国单位产出的钢铁消耗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9倍,是印度、巴西、俄罗斯等国家的两倍以上。

总起来看,对资源的过度消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资源消耗大、利用水平低。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效益差,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二是资源浪费惊人。我国资源浪费现象比比皆是,如公共场所长流水、常明灯现象、过度包装、浪费粮食现象、开发区等非农业用地侵占和浪费耕地、破坏土地资源现象十分严重。三是再生资源的资源化水平低,大量可利用的资源作为废弃物白白浪费掉,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我国每年约有500万吨废钢铁、20多万吨废有色金属、1400万吨的废纸及大量的废塑料、废玻璃等没有回收利用。

巨大的能源需求

我国能源消费量巨大,现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一方面,我国的能源供应十分紧张。2004年以来,煤、电、油、运瓶颈制约再度出现,原材料供应十分紧张,铁矿石、石油、铜、氧化铝等进口大幅度增长,部分生产资料价格上扬。2004年有21个省市拉闸限电,一些地方甚至出现蜡烛、应急灯脱销的现象……另一方面,我国能源浪费又十分严重。世界银行2002年报告分析,中国每创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西方国家的5.9倍、美国的4.3倍、法国的7.7倍和日本的11.5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用能源消费翻一番支撑了GDP翻两番。到2020年,要再实现GDP翻两番,即便是按能源再翻一番考虑,要保障能源供给也有很大困难。本世纪头20年.我国钢铁、有色金属、石油石化、水泥等高耗能产品的需求量将继续增加,汽车和家用电器大量进入家庭。与此相适应,能源消费会进一步增长。据专家初步测算,在考虑大力节约能源、优化经济结构的前提下,到20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也要达到30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22.2亿吨。煤炭生产如果要达到22.2亿吨,需要精查储量1250多亿吨,而我国目前尚未利用的精查储量仅为600亿吨;需要新增煤炭生产能力10亿吨,这意味着今后要建设百万吨级的大型煤矿1000个;按我国现有的煤炭资源布局情况,还需再建7条大秦线以及相应的港口。

我们这几代中国人,从小就开始接受祖国“地大物博、矿产丰富”的教育。然而,我国目前的形势并不乐观:我国土地人均耕地不足1.5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l/2,每年还以近千万亩的速度在减少。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4。未来15年,如果继续延续传统的粗放的发展模式,资源能源将难以为继,环境将不堪重负。

早在几千年前,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先民就已经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依存关系。

但是,工业文明以来,因为仿佛魔法一般呼唤出来的财富给近代人带来以往不可想象的物质享受,人类陶醉于征服自然的喜悦,开始争先恐后地开发不可再生的自然环境,肆无忌惮地预支未来的自然资源。

今天,面对势不可挡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全中国必然的选择。

篇8

在上述两类需求的共同紧急催生下,许多金融企业创新出自己极具诱惑力的多种理财产品,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等细分金融产业,像银行面临活期存款数额越来越少,于2005年开创了银行理财业务,能满足在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贷到款或因贷款成本高等无法承受的许多个人、企业对借款的暂时、急需或长期需求等,且手续简单,审核时间短。近几年发展迅速,只是行业不够规范、成熟。

二、现财产品及其相关现象探究

(一)股票理财

股票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先出现的理财品类,曾培育出许多富翁富婆,如杨百万,现代亦有不少人通过炒股发财,国外的像巴菲特、索罗斯。炒股收益远高于银行定期存款与其他理财产品,且股票流通性高,但炒股风险相当大。尽管如此,无论有钱或经济一般的个人,无论专业证券投资机构或允许炒股的其他企业,只要有些闲钱,能承受一定损失,他们都喜爱股票理财,每个开盘日或重要的时间点盯紧股市,关注相关的各种信息,从中努力获取收益。原因就是炒股是一种有较高收益的理财方式,炒股需要不少知识、技术,对人是个有趣的刺激提升。

(二)基金理财

基金是投资于股市、债券、票据等金融市场赚取收益的间接理财产品:大体分为收益、风险双高的股票类基金,收益、风险双低的债券式、货币式基金,或二者混合的基金类型;基金的总体收益比银行存款高不少、比股市低许多,风险比股市低许多。而且,基金企业管理规范严谨、国家监管较严,直接操盘的基金经理都是掌握各种证券等金融理财知识的专家,这对炒股知识欠缺或无、没时间关注股市、对债券票据等不懂的许多人来说,基金理财极具诱惑力。但现在,一些股票型或混合型基金亏损起来也厉害,可达50%甚至以上,一些基金经理钻法律监管的空档或不到位,建立坑基民利己的老鼠仓,再加社会不断涌现新的理财品种,致购买基金的人变少了,不过,一些优秀的基金,仍遭许多人疯狂追逐,如万家货币基金、余额宝等。

(三)债券理财

债券理财是直接投资于政府、金融企业、工商企业等发行的债券的一种理财方式。债券风险越高、收益率越高,风险越低、收益率越低。但总的收益、风险低于股市,收益高于货币基金,是较稳健的理财方式。

(四)银行理财

银行理财是面对金融市场竞争日益剧烈的创新金融举措,从本质上说是银行谋求改变其活期存款愈来愈少盈利能力受影响的不足,提高可用于贷款的资产总额,提高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理财产品都是针对具体的潜在客户精心研发的,收益多大高于同期的银行存款利息,品种丰富,从收益角度分为固定收益、浮动收益两大类,固定收益类分完全固定的收益、最低收益的浮动收益类,浮动收益类分保本浮动收益、非保本浮动收益类。投资渠道很多,如国内外股市、债券市场,与外汇等。近两年国内股市很不景气,许多专业投资群体都在亏损,所以安全稳健的一些银行理财产品,极受人们追捧。但是,相关银行专家深入调研后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存在风险;另外,银行理财产品相对于股票、债券、基金等,流动性差,而且一些银行理财产品对初始投入资金有门槛限制。所以,银行理财产品的适合于那些有闲散资金、付得起较高理财服务费的大投资者。

(五)分红型保险理财

保险是对人的生命、财物等的风险进行管理的理财方式,如财产保险、人身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等,真正作为本文理财意义上的产品是分红型保险。分红型保险具备作为保险产品的财产保障功能,即在意外风险承担给付保险责任金、定期的收益的规定金额上是固定不变的。分红型保险的投资渠道广泛,如可直接投资于银行理财产品不能进入的国家基础建设,像铁路、公路、市政建设等,投资收益较高。另外,保险产品有国家的保险法规范、保护,不能把保险产品的任何财物等用于偿还债务等的强制剥夺。

(六)互联网金融理财

互联网金融是最近几年蓬勃发展起来的,业务包括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个人贷款、企业融资等,可解决许多中小微企业、个人创业等在银行融资难等问题,从理财角度说,个人投资理财主要在个人贷款、企业融资上,投资的平台有众筹、P2P网贷、手机理财平台等。

众筹是向群众筹资,筹资金者可是个人、个体工商户、企业等,但必须有发展前景好的项目,P2P网贷即Peer-to-Peer lending,个人对个人贷款,二者都提供互联网平台以供贷、借资金双方自由交易,其本身不参与任何资金的借贷交易,平台投资门槛很低,投资期限灵活多样,短至数月,长至数十年,投资标的丰富多样,交易成本低廉,投资操作便捷,且平台面对巨大的中小额融资需求,发展前景好,所以,二者很受普通百姓欢迎。但因众筹、P2P网贷是金融新兴产业,缺乏相关的法律监管,风险很大,不少众筹或网贷企业破产,如众贷网、网赢天下等,一些投资者损失惨重,血本无归,再加互联网面临各种黑客的攻击,总的投资安全风险大。

手机理财是利用手机登录移动互联网经手机理财APP理财的理财方式,理财非常便捷,选择理财产品的范围广,如挖财365、天行健理财等APP,但因网络技术、手机硬件等不能满足手机理财的安全需求,理财服务费昂贵,缺乏法律监管,不被大多数人看好,不过仍有一些人在尝试手机理财。

不远的未来,众筹、P2P网贷、手机理财等会成主流的理财方式大类,只要相关问题逐步彻底解决,市场环境日益完善成熟。

篇9

中国旅游业正处于蓬勃向上的成长期,增长速度超过世界旅游业的增长速度和中国GDP的增长速度。中国饭店业是国内开放最早、最先与国际经营管理接轨的行业之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为饭店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饭店业的发展也展示出良好的趋势和活力。截止2004年4月,中国共有8880家星级饭店,总营业额超过10000亿元,是中国发展最迅猛的行业之一。

旅游饭店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人才素质、服务技能是饭店发展的核心因素, 只有高素质、高技能的旅游从业人员才能推动企业的兴旺与发展。但是,面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中国饭店人力资源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饭店人力资源素质不高,技能不强,人力资源开发分布不均衡,以及人力资源培训不到位等。因

此针对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首先必须了解员工的具体情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的政策。

二、相关研究综述

作为酒店的核心部门之一的前厅部,不仅具有接待职能,而且具有销售职能,同时也是酒店的对客服务中心、与其他部门的联络中心和指挥中心,被称为酒店的“大脑”。多年来, 许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前厅部的人员及技能情况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Adler,Vallen,J.J. and Vallen, G.K.(2004)对前厅工作及前厅员工的主要工作角色进行了界定。Baum and Odgers (2001)对欧洲八个国家的前台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 从管理流程及宾客体验产品与服务的角度分析了前台员工的主要任务。此外,Baum还对酒店员工的技能及培训因素进行了分析。2005又对前厅员工的服务技能进行了国际比较研究并证明酒店工作,尤其是前厅工作, 是基于社会基础并涉及到文化、经济及多国合作等多方面的内容。Robert H.Woods (2003)对加强酒店员工培训,制定上岗引导计划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论述。Rocco M. Angelo & Andrew N. Vladimir (2004)分析了前台工作人员的职责并对饭店员工如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职业进行了研究,同时也提出了对酒店员工加强培训与激励的方法;Dawn Johnson(2004)则对如何发展酒店员工的个人才能进行了分析。

在中国,学者们对前厅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及工作技能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刘伟(2002)[9]指出前厅部人员必须头脑灵活,反应快;熟悉前厅情况,能用英语处理日常事务等。郭春敏(2004)要求前台人员要提高客人满意度,首先应了解顾客,其次必须熟悉酒店产品,进而熟练销售技巧,懂得如何加强客房销售。

三、研究方法及结果

1.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国际著名学者Tom Baum 教授主持的“前厅员工服务技能国际比较研究”的中国部分,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问卷由Baum 教授统一设计,(该研究同时在英国、新西兰、埃及、巴西、马来西亚、肯尼亚进行,调查问卷的统一标准有利于进一步的比较研究)。为了掌握详实的资料,调查选取北京、天津、上海、青岛、济南、泰安、烟台、威海等主要旅游城市中的四星级和五星级饭店作为调查对象,对276份有效问卷进行了分析。所调研的酒店中商务酒店占65%,海滨度假酒店20%,会议酒店6%,乡村度假酒店为1%。

2.结果分析

(1)被访者职位

被调研对象的工作职位主要集中在三个管理水平:经理及主管,领班,员工及实习生。

被访者的工作范围涉及到前厅部的各个方面,如前台接待、结账工作,预订、兑换、总机,销售,以及金钥匙服务、行李运送及夜查工作。99.4%的被访员工在酒店前台的工作是全职工作,只有0.6%的员工从事兼职。这一点与其他国家相差较大,比如在新西兰,被访者中只有7.8%是全职,其他全为兼职。

(2)被访者教育背景

表1 教育背景

表1说明,星级饭店一线的主要工作人员直接来自大专及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中国饭店缺少高水平的、训练有素的人才,在所有的被访者中只有17%的人获得学士学位证书,而硕士研究生则更少,只有1.1%。

超过一半(54%)的访问者在进入酒店工作之前在正规的全日制学校学习过饭店接待方面的课程,而对于那些非毕业于旅游管理学校的被访者,他们所学的知识也与前厅有一定的关系,如财务、计算机/ICI、商务、办公管理、法律、语言、新闻及人力资源等。对于工作之后参加酒店接待方面脱产、半脱产或短期培训班学习的情况,接受过教育机会的人员比例要比那些未接受教育的人员少,比例为41%:59%。这一点也说明我国酒店应加强对员工的在职培训及继续教育。

3.被访者职业计划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酒店工作的不稳定性非常大,在被访问的员工中只有30.9%的人计划在目前的岗位工作1年~5年的时间,23.2%的人打算调离本酒店或离开酒店行业。而关于未来和自己的职业发展情况,只有8.3%的人对自己所在酒店提升和进步的机会表示非常满意,50%的被访者对自己目前的岗位和提升机会表现茫然,其他大多数的被访者对目前的工作没有具体的计划安排或只想在酒店业工作较短的时间,另寻他路。

4.对总台工作的认识情况

此次调研收集了前台员工对工作的认识情况,表2显示的是调查结果的平均值情况。

表2 对前台工作的认识

表2说明前厅员工一致认为前厅工作充满挑战并且要求性极高,他们也希望在这个特殊的岗位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另外,许多前厅人员喜欢在工作中结识朋友并认为是自己工作非常有趣的一部分。相反,大多数的被访者并不赞同大学专业课程对工作的重要性,也不赞同在工作之前就熟悉前厅工作这一观点,他们认为许多知识和技能是在参加工作后才逐渐学会并积累起来的。这些充分说明了饭店业在对员工进行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大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5.前厅工作重要技能

关于前厅工作最重要的技能,被访者一致认为“口头的交流沟通技能”是最重要的,同时对于工作在酒店第一线的员工来说“职业道德标准”也是非常重要的。此外,团队工作,领导素质,前厅设备运用、关心顾客、人际关系等也被列为前厅工作重要技能。而书写沟通技能、法律议题则相对来说提及率比较低。

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一些员工除了母语(普通话)之外,会讲英语,或日语或朝语,英语的流利程度比其他外语要好一些。而大多数的被访员工虽然意识到外语的重要性,但目前还不能用外语进行很好的沟通交流。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为了解中国星级饭店前厅人员素质、技能情况以及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发饭店人力资源提供了借鉴,主要总结如下:

1.中国饭店业高素质人才短缺

总体看来,饭店前厅员工多为女性,拥有普遍的职业教育和一定的酒店经验。但高素质人才还是非常短缺,尤其是那些取得学士学位或较高学位的人才常常因为工作强度大、工资低或提升机会不明确等原因而不想在酒店工作太久。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以及旅游服务的全球化要求酒店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如提供发展空间,实行浮动工资等以吸引并留住高素质人才。

2.重视培训以提高员工的素质及技能

调查表明,目前酒店前厅的主力军是那些毕业于职业学院或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员工们所受教育的基础水平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服务技能以适应工作的要求与挑战。尤其是对于前厅部这样一个对技术技能、一般技能都要求非常高的重要部门来说,有必要对员工进行多方面的培训,尤其是语言水平的提高。调查还表明,大多数酒店重视员工的岗前培训,而对于在岗培训、提高培训或继续教育关注较少,这种在培训方面的“近视”必然影响员工的技能发展。从长远来看,酒店必须在员工培训方面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酒店不仅要提高员工目前工作所需要的技能,更要教会员工迎接未来挑战的技能。

篇10

近年来,峨边始终把发展民营经济摆在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自1996年起,以企业转制为契机,通过整体转让、股份配售、破产重组等多种形式,以大股东控股为特色,加快国有、集体、二轻、乡镇企业转制,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国有、集体资产逐步退出企业,完成了“国退民进”的重要过渡,构建了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私营企业为为主体的县域经济新框架,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特别是近几年来,峨边把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作为促进县域经济新跨越的突破口,以更新观念为先导,以创新体制为切入点,全力优化环境,努力拓展领域,大力启动民间资本发展民营经济,取得明显成效。引进各种民间资本达7亿元,民营企业迅速壮大,全县民营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民营经济成为了县域经济的支柱力量。

目前,峨边民营经济的发展呈现出3个特点:

1、民营经济总量增加。全县民营经济快速增长,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据初步统计,2003年底,全县民营经济已达2647户,比1996年净增637户,其中:民营企业已达78户,比1996年净增39户,个体工商户2569户,比1996年净增608户。企业从业人数13560人,其中民营企业人数13152人,占企业总人数的96.99%。2003年,全县GDP实现71840万元,民营企业GDP实现28724万元,占全县GDP的39.98%。

2、民营经济质量提高。全县民营经济(含个体工商户、建筑业、规模以上工业)2003年共实现销售收入近67220万元,上缴税金2500万元,实现利润1800万元,分别比1996年增长6.6倍、8倍和8.5倍,运营质量明显提高。全县财政收入总额为7888万元,企业上缴税金5205万元,占全县税收的65.98%,其中民营企业完成税收3895万元,占全县税收的49.38%,个体工商户纳税150万元,占全县税收的1.90%。

3、民营工业企业快速发展。2003年,全县纳入统计的17户规模以上重点企业中有13户是民营企业,占全县的75.6%;民营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7.4%;工业增加值占全县的84.6%。近几年来,峨边民营企业产值增长都在两位数以上。

二、影响峨边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经过多年发展,峨边民营经济在规模数量上,经济总量上,产业结构上都具备了一定的优势,成为峨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纵向比,峨边民营经济确实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横向比,特别是与发达地区比,差距还很大。从全面建设峨边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要求来看,不论是从硬环境还是从软环境等诸多方面来看,仍存在着一些影响和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是:

一是受发展环境制约。思想解放不够,观念落后。有些干部对民企发展仍然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愿亲商,不敢近商,不会扶商;政府还没有完全树立“服务行政”的观念,民营经济应享有公平竞争的“国民待遇”没有彻底落实,社会公共财政框架体系不健全,合理的利益分配得不到实现,企业负担相对较重,潜在的成本高,审批程序繁琐,以及为投资者的生命财产权和收益权提供有效保障治安环境还不很完善,造成民间资本难以转化。

二是投资领域狭窄,投向单一,投资主体规模偏小,难以形成投资的支撑力量。目前,民间投资主体从数量上看集中于第三产业,市场份额过小,利润很难保证,甚至可能造成某些领域的过热,形成恶性竞争。多数投资主体规模小、能力有限,易造成投资分散、项目小型化,难以形成规模效益。项目难立项,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区位优势不明显,立项审批程序繁琐,市场准入条件高,影响了民间投资增长。

三是投资回报率不高,投资主体缺乏进一步投资意愿。由于民间投资主体主要是利用自有资金进行投资,风险意识较强,投资风险意识仍然高于效益意识,而要找到理想、适合、效益好的项目有一定困难,加之目前民营企业管理不规范,诚信度不高,对经营的过程和最后取得的实效没有很好公开,因此使投资者缺乏信心,出于资金安全考虑不敢投资。在对投资回报存在顾虑的情况下,投资主体缺乏进一步投资的意愿。

四是融资渠道少,渠道不畅。民间资金量大、面广、分散,势单力薄,企业规模偏小,缺乏可供抵押的资产,还贷能力不易证明,在信用贷款制度尚未完善的时候获得银行贷款相当困难。金融机构对发展中小民营经济的信贷“药引”作用没有很好发挥,而投资稍大项目的业主主要靠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很少从民间直接融资,社会中介组织不健全,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造成民间资金难启动。

五是宏观及微观投资管理不规范。一方面是某些民营企业财会、业务、统计核算等基础性工作不完善,管理者投资的随意性强,缺乏相应的投资管理经验,对投资建设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知之较少,在实际建设过程中违反建设程序;另一方面是政府对民间投资缺乏相应的导向和管理,在民营企业的注册登记、市场准入、行业管理,民间投资的审批、监督和税收等环节上还有待加强。

六是人员总体素质低,技术和管理相对落后。企业从业人员总体素质偏低,经营管理水平落后,相当一部分企业习惯传统的、经验的经营管理,任人为亲,裙带现象突出,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不适应,有些还是家族式管理模式。企业技术落后,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少,落后的技术和设备比例高,传统产品老产品比重大,企业拥有知识产权少,品牌少,新产品开发严重不足,产品标准化程度低,质量差,品种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小,几乎无高新技术产品和优势拳头产品,经济无特色。

三、改善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软环境存在的几点建议

(一)扩大市场准入,实行平等待遇,放开经营范围和管理限制。

市场经济就是自主经济、竞争经济、法制经济,也是平等经济。要彻底摒弃计划经济时代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平等对待民间资金和民营及个体私营企业,做到重商亲商。除国家明确限制的投资领域外,所有竞争性领域和对外开放的领域,都要以与国有资本和外资同等的条件和政策对民营资本开放。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投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参与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保险业;积极支持和推进民营资本进入教育、卫生、体育、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领域。放开注册资本限制条件,允许新设立的民营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分步到位,限期补足。创办民营科技型、农产品加工型、扶贫型企业以及下岗失业人员创办民营司制企业,其非关键条件一年内可完善的,可由工商部门核发为期一年的临时营业执照,实行预备期管理。

要一视同仁,公平竞争,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经营范围。要对民营经济实行国民待遇,消除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除国家和省规定须先办理经营许可证或资格审查以及专项审批外,其他部门和地区规定的一律不准再作为登记发证的前置条件。放宽注册资本限制条件。属于国家、省鼓励和允许的民间投资项目,一般不再审批,一律实行登记备案制度。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未明确禁入的领域,凡是国有经济退出的领域,凡是外商投资可进入的领域,都允许民营经济进入。

(二)加强产业引导,实施重点支持,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

根据省委省政府新近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规定,民营企业被认定为民营科技企业的,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鼓励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和外向型产业。对重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所得,免征3年至5年所得税。开通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对整车鲜活农产品运输,3年内停收过路(包括高速公路)、过桥和过隧道费。停止征收农业特产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对国有荒山、荒地等未利用地依法出让给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进行造林、种草等生态建设的,可以减免土地出让金;对取得土地使用权从事生态环境建设的,土地使用年限可延长到70年。这些优惠政策的出台,无疑为发展民营经济,盘活民间资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尽快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迅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定》精神,为峨边民营企业的发展营造又一个春天。

(三)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服务体系,简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率。

县政府要进一步转变行政职能,更好地树立服务政府的形象,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民间资金的盘活服好务。一是要组建专门的领导班子,成立办事机构,加强组织领导、规划实施、督促指导和服务引导。二是要制定完善的民间资金投资发展配套政策,创新发展机制,促进民间资金的投资迅速扩大。三是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项目,按照“同步审批、限时反馈、一次办结”的原则,实施审批办照的“互联审批制”,除法定的特殊情况外,办理时限原则上不超过5个工作日。四是对目前已经削减的各项行政收费项目必须落实,决不能再收费,继续清理、减少各种收费项目。停止收取个体工商户管理费。五是建立和完善涵盖民营经济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推进社会信用制度,公开有关政策、法规,确保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知情权。

(四)搞好项目储备,吸引民间资金进入投资领域。

要吸引民间资金的投入,关键是要有好的发展项目。我们要认真做好项目储备,精选一批风险低,投资回报率高的项目,吸引民间资金投入进来。目前,我县新上的水电站建设项目,几乎全部来自民间资金的投资,应该说是掀起了一个民间资金投资的。我们要继续在高耗能工业项目、绿色农业项目、旅游开发项目等方面进行项目储备,继续吸引民间资金投资进来。

要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务求实效,做强做大特色和规模。既要全面发动,又要从实际出发,选准主导产品,搞好产业聚集,形成产业规模。县域经济要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把重点放在农产品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上。要结合城镇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工业园区。要把发展民营经济与调整经济结构结合起来,着力培植壮大一批优势民营企业。要在盘活存量资产和引进增量资产上做文章,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

篇11

高职院校是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生产一线,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和很强操作技能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高校。因此满足市场需求是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立足点,满足企业发展对技术人员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要求是高职院校教育的努力方向。为能满足人才市场和企业发展对技术人员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需要,高职院校就必须围绕市场开设专业,围绕当地企业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对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实际需要,来培养技术人才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2 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的目标定位

图书馆是高职院校文献资料及信息管理的中心,是为高职院校教研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其工作内容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目标定位,应该是如何服务才能更好的满足当地企业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知识结构和操作技能的需求,为满足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职业院校图书馆应思考通过何种方式或利用何种途径来为本校毕业生在就业前准备好所从事工作岗位对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要求,因此高职图书馆应围绕学院开设的专业选图书,围绕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选用有效的服务方式,以满足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这应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目标定位。

3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普遍存在馆藏资源匮乏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大多是由原来的中技学校合并或升格而来,由于高职是大专,中技是中专,而国家对大专院校和中专学校人才培养专业知识的内容和知识结构的要求不同,因此为满足高职毕业生知识层次和知识结构的要求,就得对原本并不富裕的馆藏图书进行必要的筛选,这就使得原本并不富裕的专业图书,离高职院校对学生人均图书的要求缺口数量较大,又由于高职院校成立时间短,资金缺口大,对图书的投资有限,因此摆在高职院校面前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采用何种方法或何种途径来解决馆藏资源的严重不足,以适应高职院校正常教育的快速发展,已成为高职院校图书馆当前及今后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4 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 ,高新技术产业化已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够实现对基础产业知识及科技资源的渗透 ,促进基础产业在技术结构上的升级换代,长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基础产业 ,基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但从实际的生产来看,我国基础产业的技术构成很不合理 ,在整体技术结构中,先进技术占有的比例严重不足,在技术结构中1/3~2/3的为传统技术,甚至有地方2/3以上的技术为传统技术 ,这种产业结构不仅没有安全保证 ,而且劳动效率低 ,成本费用高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差 ,给资源造成巨大的浪费,对环境造成较大的污染。这些因素的存在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为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利用新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 ,变传统技术为高新技术 ,促使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化。

5 高职院校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地方高职院校的存在的价值与发展动力。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地方高职院校只有通过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其建设、发展的目标。作为地方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其首要任务是培养人才,提高区域内人口素质,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另外还需发挥其技术优势,为地方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不难发现,地方高职院校存在的主要作用还是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也是地方政府支持高职教育的动力。在发展过程中,解决各地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地方高职院校发展和壮大的过程。这样地方高职院校将会与地方经济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相得益彰,共同进步。

6 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可采取的方法与措施思考

6.1 探索构建图书馆联盟的新模式,实现资源共享的新途径

构建图书馆联盟是网络环境下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知、共建、共享的有效措施。各地方高校图书馆利用同一地区内的地理优势、资源优势结成联盟,使结成联盟的高校图书馆通过图书馆联盟的运作实现图书馆之间全面的网络互连和资源互连,逐步形成优势互补、互通有无的局面,图书馆联盟的运作可以增加图书、杂志的数量,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降低成本,节约资金,提高图书、杂志的利用率和读者的保障率。

6.2 利用新技术搭建信息交流平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Internet的兴起和迅速发展,使得信息的生产、传输空前便捷,导致信息量急剧增长,信息的质量也参差不齐,“信息爆炸”成为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为了适应信息的发展图书馆学界提出了图书馆员要争当“网上信息引导员”、“网络信息导航员”的口号,要求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能选择质量可靠、费用低廉、登录方便的信息源,并熟悉网上信息机构的组成,能更好地组织网上信息,为读者提供良好的网络导航服务。而博客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组织与平台,它的出现使得信息导航更加方便快捷。博客是将信息进行分类和筛选后进行,职业院校图书馆可以根据本校专业设置、本地生产技术发展实际、本地产业升级改造等情况,对网上获得的博客信息进行分类搜集,进行二次加工,编制出专题索引、专题题录等,向用户提供“导航服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知识,建立图书馆咨询博客,把生产一线技术人员撰写的经验总结,毕业生毕业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时所涉及的实际问题,经专业老师归纳整理后放置于博客咨询栏目上,让该地区的技术人员甚至全国、全世界的专家学者都参与,在图书馆参考咨询博客上,定期对咨询问题的回答由专业老师进行评价,对有有创新性的问题的回答,我们可以设专项资金给予奖励,并将其观点或具体做法发表在我院学报上进行交流或推广。读者可以方便地自己的信息需求,图书馆员可以利用博客及时、迅速、精确地答复读者的网上咨询,图书馆可以在参考咨询博客上,方便地开展用户培训网上讲座,加强对用户的指导、教育与培训,提高读者的信息检索能力,更好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方便、客观地分析用户的信息需求,对各种信息资源进行过滤,得到用户所需要的、个性化的信息资源精品,然后利用博客及时性的特点,快捷、持续、定期地向用户通报相关课题的最新动态。另外,在参考咨询博客上,每个参考咨询员都可以拥有自己的网络空间,使图书馆员之间、图书馆员和读者之间建立一个良好的互动平台。图书馆员不仅可以方便、及时地了解读者的需求,还可以通过博客与其他馆的参考咨询工作人员进行交流,经常查看他们的博客,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7 结语

总之,只要我们图书管理人员都能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工作,并不断利用新技术,创造性的服务,我们就一定能迎来高职院校图书馆事业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篇12

1991年印度实行经济改革,政府取消了对私营企业生产部门和生产规模的限制,鼓励发展以知识为主的新经济。有人预言,印度很可能成为一个靠头脑富起来的发展中国家。目前,印度超一流大企业居前3位的是安巴尼兄弟各自率领的信诚王朝和塔塔集团,它们取代了20世纪90年代一度称雄的信息技术财团INFOSYS和维普罗。前3家大企业垄断印度市场已成为普遍规律。从汽车、耐用消费品、手机、轮胎、钢铁、铝、航空、旅馆、水泥到日益增多的部门,它们在印度市场上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

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的约翰・沃德说,印度几乎每个工业领域都由大的私人企业把持,如石油化学业的安巴尼家族,钢铁业的塔塔家族,汽车制造业塔塔家族、马亨德拉家族和比尔拉家族,电信业的米塔尔家族、安巴尼家族,以及消费品领域的戈德雷杰家族。即便是兴起不久的软件业也摆脱不了大家族色彩,如“塔塔”旗下的TCS公司、阿齐姆・普雷姆吉家族占85%股份的维普罗公司。

在2009年《财富》500强的排名表当中,印度本土有7家公司上榜,其中有2家为私人企业,即信诚工业,位列第206名,塔塔钢铁排名第315位,而米塔尔领导的安赛乐米塔尔排名第63位。2008年印度有4人进入世界富豪榜的前10名。这说明印度超一流企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愈发突出,对世界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篇13

一、更新观念,消除思想认识障碍

民营经济的发展已得到了我国宪法认可。1999年宪法修正案指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3月的宪法修正案进一步指出:“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尽管如此,至今仍有不少人对发展民营经济心有余悸。一怕“以私挤公”,担心民营经济的发展对公有制经济产生冲击,构成威协,会取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二怕“两极分化”,担心造成出现贫富悬殊的社会分配不公现象;三怕“消极影响”,担心造成假冒伪劣商品泛滥,滋生社会丑恶现象等。观念上的偏差往往带来行动上的梗阻。因此,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一是要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指导来认识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性。民营经济的发展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三个代表”思想的精神实质,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不应该歧视和限制它。二是要充分认识民营经济存在和发展的长期性。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状况和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民营经济的发展不是过度而是还不够,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方针,对此应有充分的认识。三是要正视民营经济的消极影响。有些假冒伪劣现象与民营经济有联系,有些社会丑恶现象与经营者有关,但这毕竟是少数、是支流,大多数经营者还是守法经营的。要是因噎废食,因私有制存在弊端而舍弃不用,就会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丧失发展经济的宝贵时机,不利于我们实现富强大业。四是要一分为二地认识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的矛盾和冲突是客观存在的。但有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引导,有经济法制的市场监管,这些矛盾是可以化解的。五是要正确看待民营经济发展造成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可以先富带后富,最后实现共同富裕。民营企业主在增加自身财富的同时,也增加了原属闲置或过剩劳动力的部分农民、下岗工人等就业者的收入。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两极分化倾向,但国家能够运用各种手段进行调节,使社会成员共享民营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制止财富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因此不必对此顾虑重重。

二、加强政府扶持,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

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民营经济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的方针,强调“各级政府要抓紧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规和政策,落实放宽市场准入的措施。进一步研究和制定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具体办法。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保障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保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改进服务和监管,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这就为民营经济的发展迎来了第二个春天。为此,政府应加强扶持,为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1.提供金融、财税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政策宽松,企业便可以放开手脚大踏步发展。因此,政府应为民营企业营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1)放宽金融政策。政府有必要建立新型的银企关系。一是国家商业银行和民生银行、城市合作银行应拨出一定额度,主要用于私营企业贷款;二是建立民营经济发展基金,主要用于为民营企业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应用提供专项贷款和担保;三是允许民营企业以股票、债券等非信贷方式进行直接融资,一些符合条件的股份制民营企业可以发行股票债券,包括上市筹集资金等。(2)财税政策适当倾斜。如清理、取消对民营企业的不合理的收费,将企业的税收负担稳定在合理的限度内,以减轻企业的负担;对于新办的企业,可给予一定年限的税收减免,而对于成长前景较好的企业、新办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能显著增加就业的企业适当延长税收优惠政策年限;按照公平税赋、平等竞争的原则,对同行业的各种经济成份的企业均一视同仁,坚决废除各种不合理的歧视性政策。(3)放宽用地政策。政府的城建、土地等有关部门要将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用地列入城乡建设规划,让企业自主选择出让或租赁场地使用权方式,土地出让费和租金应给予照顾。此外,要逐步扩大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范围。除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生产经营的项目和产品外,凡国家放开的行业和商品,民营企业都可以生产和经营,任何单位和部门都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限制和实行垄断。

2.提供技术创新支持。我国民营企业从技术特征看,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行业,采用高科技和大型现代化设备的企业为数极少。且限于实力,其技术创新能力较弱,而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重要部分,对企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政府应以增强民营企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生产率等为直接目的,为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必要的扶持。如帮助民营企业培训人才,提供必要的技术开发资金和技术开发设备,加强技术指导、促进技术转移和技术交流等等。

3.提供信息服务。充分、及时、准确的信息,对民营企业制定经营战略、开发新产品和向新领域转移,有巨大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民营企业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很弱。政府应通过自己的信息机构,利用庞大的信息网络定期向民营企业各种有关生产经营的国内外信息,使民营经济能够在较充分的信息资源基础上制定经营决策,减少失误,提高决策水平,确保民营经济健康发展。

4.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律服务。当前我国的民营经济立法还比较薄弱,除《私营企业条例》之外,并无正规的有关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法律出台。这样一方面使民营企业经营行为缺乏法律约束;另一方面又造成民营企业的许多利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为了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政府应依照宪法修正案的原则,制定实施有关民营经济的法律、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和相关政策性文件。同时对与宪法修正案原则相抵触的现行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政策文件及时予以废除、删改和修订,以健全行为规范,完善法制体系,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财产、社会地位、市场准入、资本筹措等方面的制度保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三、加强自励,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消除依赖思想

民营经济的发展,政府扶持固然重要,但民营企业自身的因素,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民营企业必须积极主动练好内功,提高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