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微观经济学的概念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微观经济学的概念

篇1

 

.数理分析方法微观经济学采用了大量的数理分析方法,包括统计方法、图形和数理模型。经济数学、统计学等数学分析工具在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微观经济学中也大量使用了这些方法,即使在初级微观经济学中也包括了边际分析、最优化方法等。这对于刚进入本科生一年级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他们同步学习的高等数学中还未学习到极限、微积分等相关内容,很多知识无法用高中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准确的解释,对教师授课造成了一些困难。

 

.学生需求各异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微观经济学的学习需求是不同的。大部分管理类学生在本科阶段只会学习初级微观经济收稿日期:2012—04一学,但是如果需要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同学需要掌握的则是中级微观经济学。初级微观经济学虽然与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章节是类似的,但是各章节内容的深度和分析方法都有非常大的区别。如果对这类学生只教授初级微观经济学的内容,那么将给这些专业的学生深造、继续研究生学习造成较大的障碍。

 

二、本科生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讨针对以上微观经济学课程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科生微观经济学进行教学改革: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不同层次的微观经济学课程大部分学校对于经济类和管理类的学生均开设的是初级微观经济学公共课,即经济类和管理类的学生均采用同一本教材学习初级微观经济学。由于经济类的学生还需要学习中级微观经济学,因此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要求对于他们而言并不存在问题,但是对管理类的学生就会有学习与考察脱节的问题。因此,对于管理类学生而言,应该在初级微观经济学教材的基础上,适当将内容拓展到中级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上,要注意初级内容和中级内容的衔接。

 

虽然中级的分析方法和手段比较数理化、讲授内容也比较深入,但是可以以初级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将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的本质内容、内在核心解释给学生,便于他们今后自学和考试。

 

.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微观经济学的内容繁多,概念也较零散,几大块理论之间的联系性也不算特别强。因此如何在较短的授课时间内,让学生全面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打破老师教、学生学的被动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情景教学方法讲授消费理论和生产理论,用案例分析方法讲授市场的结构,分析完全市场和不完全市场的特征,用参与式教学讲授初级博弈论的概念。同时还可以通过讨论课将课程中所学习到的各种原理用来分析国内和国际经济热点现象。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对各种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如何利用经济学原理解释各种经济社会现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由于学时安排有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安排助教为学生的课程作业进行讲解和答疑,帮助学生在课下更好的学习和消化。

 

.尽量采用双语教学,与国际接轨微观经济学的大多数经典教材均是国外经济学家撰写,很多学校也采用原版教材进行教学。利用原版教材和双语教学的好处在于可以让学生知道经济学概念和原理的原始表述,这种表述比翻译后的表述更加准确,也便于学生以后阅读国外文献,同时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加强对英语的学习。

 

篇2

微观经济学是高校教育中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实践性、科学性、艺术性的应用学科,该课程从最基本的微观经济学知识入手,了解和分析生活中出现的经济现象,使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现代经济管理理念,为日后的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学生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微观经济学课教学程存在的问题

1.1课程难度大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个体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来解决社会资源分配的合理问题。存在着大量的基础概念、经济理论、经济模型及分析方法,只靠传统的灌输式授课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庞大的课程体系和分析方法容易使学生望而生畏,造成厌学的负面情绪。另一方面,在市场供需分析、消费者行为分析、生产者行为分析、成本分析等章节中出现大量的图形及经济数学知识,对于数学程度参差不齐的同学们来说难度较大,特别是多个章节中出现了导数的运用,数学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数学基础不扎实的同学在学习微观经济学中一知半解,会产生厌学情绪。

1.2案例脱轨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多、模型多,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因此单纯的理论讲解起不到理想的效果。教学方法方面要注重案例分析来引导学生。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学生接受到大量丰富的信息,如果案例不能贴近时代特征,教师不重视案例的适用性、适用性,没有根据教学内容精选出与时俱进的典型案例,学生接收到生硬的老旧案例达不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微观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最重要的理论体系之一,是在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课本的案例教学中大多是西方国家的经济现象,学生在认知层面上缺乏兴趣,也不容易接受。

1.3学生缺乏对经济的认识、意见分歧多

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程是以西方经济学中的微观经济学理论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学生以对中国经济初步认识的眼光看待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难免会存在意识偏差,往往得出错误的结论。而经济学本身就是一门百花齐放的社会科学,分歧争议贯穿历史的各个阶段,学生们的观察角度、侧重点、假设不同,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建议

2.1合理安排课程,把握微观经济学基本内容体系

2.1.1分专业选择授课难度

微观经济学的内容繁多是不争的事实,授课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对课程的授课有不同的偏重,如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授课内容可以更深入、让学生了解详细的推导过程,而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可以把复杂的经济学理论表述得简单易懂,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对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达成广泛共识。

2.1.2理清微观经济学内容体系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居民、厂商和资源拥有者的经济行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消费者行为、生产者行为、供求均衡、厂商均衡与收入的分配等,要重视内容的联系和统一,把知识点串联起来,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授课中强调学习微观经济学的作用,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机会提出问题,自由讨论,把握经济问题,抓住热点话题,不能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而是侧重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逻辑。

2.2实施案例教学

2.2.1实时更新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是否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案例的选取。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微观经济学教师在案例教学的实施中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在教学中,教师要与时俱进,寻找身边的经济热点话题与学生进行探讨,让学生对微观经济学产生兴趣,例如,在教授消费者行为章节的时候可以选择当前热点话题“双十一”进行讲解,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把枯燥的课本知识变为身边实实在在发生的社会现象的解疑。

2.2.2运用翻转课堂

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学生不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翻转课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查阅网络、书籍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社会热点问题,在课堂上,教师有更多时间与学生进行探讨、交流,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树立自信,肯定自我价值。

2.3探索科学的课程考核方式

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而言,课程考核是衡量教学效果最直接的途径。教师在设计考核方式时,建议把日常教学中的案例教学、探究式教学纳入考核范围,使考核方式更加科学有效,而不是采用单一的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加大考勤、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等平时成绩的占比,促使学生注重日常的积累,巩固所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雁.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2008(1).

[2] 任云霞.微观经济学的几点教学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5(23).

篇3

一、微观经济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微观经济学内容多,难度大

微观经济学需要学生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和知识点较多,许多概念和术语比较抽象和晦涩,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本科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学习热情不高。在学习消费者理论的核心概念效用时,一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效用本身实质上是主观心理分析,无法数量化,因而不能简单通过数量进行比较,而消费理论又要计算比较效用程度大小,从而推导出消费规律和特征,在这一点上学生感到难于理解和分析。在整个微观内容体系中,这样的抽象概念还有很多,诸如均衡分析、边际分析等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分析工具和专业术语,学生理解起来也存在一定的难度,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往往认为微观经济学不好学也学不好,进而不愿意学,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无法令人满意的学习效果。

2.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轻视微观经济学的学习

虽然微观经济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但一些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不高,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轻视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微观经济学本身理论性较强,一些理论观点、基本概念和分析过程又比较抽象难懂,使学生对这一理论不够重视,认为其只是抽象的语言描述,缺乏实用性,与自己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关系不大,对其就业没有直接的帮助。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时间投入,使得学生消极对待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导致学生上课出勤率低,缺乏学习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只是应付考试,学习效果差。

3.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

微观经济学一般在大一和大二开设,很多新生的思维方法和学习习惯还停留在高中时代,不会自我学习和主动学习,往往只是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很多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不思考,课后也不及时复习和总结,整个学习过程不努力,表现为被动地听课和学习,更不会进一步阅读经济类相关书籍和进行课外拓展。4.教师缺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目前,高校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经常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很难主动学习,不能拓宽知识面,更不能开展创新性学习。尽管多媒体教学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广为采用,改进了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在授课过程中部分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此外,部分教师备课不充分,授课形式和手段单一,缺乏创新性,教师讲课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二、提高微观经济学课堂教学效果的建议

1.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吸引学生听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适宜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从多角度强化知识的传授和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第一,大量运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优点在于将理论联系实际,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案例的选取和使用要注重现实性和相关性,避免空洞化,尽量选取社会生活及日常生活中与课程主要内容紧密相关的案例,特别是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实际给出案例,从而有效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增强理论现实性和应用性。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不能过多进行讲解,而应主要由学生就案例分析内容、阐述观点或提出问题,也可组织学生结合案例进行分组讨论,要注重运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第二,善于启发教学。启发教学可有效吸引学生听课,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和学习兴趣,因而要重视运用这一教学方法。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侧重引导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启发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列举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然后引导和启发学生就经济现象分析其中所表现出的经济理论和规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经济学思维习惯,体会到经济理论的重要性,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第三,重视课堂考核,考核方式多样。课堂随机考核在教学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要重视课堂考核,并运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可以通过课堂发言、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形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可以督促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和训练,而不仅仅是在考试的前几天突击复习,使学生能牢牢掌握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体系和基本知识点。第四,将传统板书授课方法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法结合使用,不可偏废一方。传统板书授课方式与现代多媒体教学方式各有优缺点,要将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用于课堂教学活动。现代多媒体方法可以展示更多的教学内容和信息,特别适合进行案例教学和讨论教学,但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使用多媒体,特别是不能流于多媒体表现形式而忽视内容讲授。

2.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重难点和基础知识的讲授

微观经济学内容涵盖面较广,涉及知识点较多,加之教学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有所取舍,因此要重新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第一,根据微观经济学主要内容体系和结构安排,在教学内容与时间的安排上应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重点讲解供求理论及应用、均衡价格理论及应用、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等基础知识,做到精讲并讲透。其他内容可以简单进行介绍,或者以课外作业形式要求学生自己阅读,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经济学相关的财经类文献,并进行简单分析,从而加深对经济学的了解,增强对经济学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通过讲授内容的调整和优化,力求培养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兴趣,克服学习障碍和心理畏难情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第二,侧重基本理论内容的讲授,淡化数学内容的讲授。尽管数学知识已经大量运用于经济学理论,用以推导、证明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和原理,众多的经济学教材和著作利用数学工具展开逻辑推理,建立数学模型并展开实证分析,以研究经济活动中不同变量的数量特征、相互关系及其变化趋势,借以总结归纳出普遍规律。但是,经济学毕竟是一门社会科学,并不是自然科学,数学对人的经济活动规律的分析和刻画大多是难以成立的。因此,数学知识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是有限的,不能无限扩展和任意使用。另外,由于微观经济学课程大多在大一和大二年级开设,很多新生是文科生,数学基础并不好,更增加了学习难度。因此,对于初次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而言,重要的是学习理解基本理论和原理,掌握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基本假设前提,并能借以分析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基于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讲授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概念和规律,强调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特点,淡化数学方面的讲授,要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只是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对于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有必要改进、改革目前的教学方法、手段。要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和主动学习;同时,努力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重点难点的讲授和训练;在讲授中,要注重理论分析和现实问题分析紧密结合,学以致用,提高经济学理论的现实分析力和解释力。如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较大的改善。

参考文献:

[1]李录青.浅议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改进[J].当代教育论坛,2007(06).

[2]魏布谊.工商管理类专业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

篇4

一、微观经济学理论的创新

理论创新是微观经济学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近些年来公共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管制经济学等微观经济学领域都获得了较快发展。对于在这些不同成果应该不断加强研究。

1.公共经济学的发展

公共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一个新领域,埃莉诺・奥斯特罗姆重点分析了一群人如何自行组织起来来解决公共资源问题,从而提出了研究公共资源的一种新范式。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构建起以来的一整套公共资源分析框架得到了人们地赞赏,人们对其研究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不少学者评论其了基本的经济教条,奥斯特罗姆成了实际上公认的公共经济学家,成为了公共经济学的创始人。正是因为如此,在今后人们对公共经济学的研究也逐渐深入起来。在实际工作中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与其一起获得2009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奥利佛・威廉森在经济管理尤其在公司边界问题的分析上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2.劳动经济学的新发展

传统的新古典主义的劳动经济学本身是存在着重大缺陷的,该理论体系本身远离市场经济的现实情况,为了有效解决这个问题,201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彼得・戴蒙德以及戴尔・莫滕森等人对其进行了补充修正,这些学者主要是对劳动市场上的供求冲突进行了重新解释,他们建立起了一系列复杂模型,通过这些模型解释了政府干预政策的应用将会使得市场运行起来更有效率。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他们还提出了提升搜寻效率的措施,这对于政府干预劳动力市场提供了重要地理论依据,对此今后工作中应该不断加强研究。该领域当前已经成为劳动经济学的主流理论,对于这种理论今后应该大胆研究不断创新。

3.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地重要分支,不少学者都在福利经济学领域都取得了突出贡献,霍布斯和庇古是旧福利经济学的重要创始人,他们认为经济福利主要是取决于国民收入数量以及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情况,为了实现福利最大化就应该进行财产转移。新福利经济学则主要分成了社会福利函数论派及补偿原则论派这两大派。这两种派别都取得了不同的成就。社会福利函数论派中的阿罗以及萨缪尔森认为帕累托最优并没有明确究竟是哪一个最优状态才能够使得社会福利能够得到最优,正因为如此,今后就需要利用社会福利函数来解决这个问题。社会福利函数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对于这方面的创新应该引起注意。这些学者认为效用可能曲线同社会无差异曲线之间的切点就是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最优状态。对于这方面的情况,今后工作中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在福利经济学发展过程中阿马蒂亚・森做出了突出贡献,森对福利经济学进行批判性重建,森对社会选择理论规范性命题进行了基础性工作。他认为阿罗定理公里性条件应该进行更加明确的表述,为了进一步研究,他还对阿罗定理进行修改。自由悖论是森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他认为帕累托条件同自由选择条件应用在无限制定义域的社会选择框架中的时候,两者之间将会出现矛盾。此外森还对萨缪尔森把社会福利看做是个人效用总和的函数观点进行了批评。能力功能概念的引入是森的重要理论贡献。对此,在今后工作中应该对其不断加强研究。这样才能够适应实际工作情况。

4.管制经济学

在管制经济学方面,斯蒂格勒是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是他首先对政府的管制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他主要在《经济管制论》中利用案例分析法来对管制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当前斯蒂格勒已经成为重要地创始人。

二、微观经济学方法的创新

在观察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的同时,对于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是一项重要内容,在今后工作中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更有助于今后的进步。当前不少新方法的得到了普遍应用,对于这些新方法进行研究有重要意义。

1.计量经济学的出现

计量经济学是拉格・弗里希创造的一门学科,之后迪鲁布等人对此作出了贡献,詹姆斯・海克曼等人是在微观计量经济领域作出特殊贡献从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学者,这些学者的研究标志着微观计量经济学的诞生,微观计量经济学的出现对于个人层面上出现的许多新问题都能够进行经验型地研究,通过这种方式将更有助于实现科学地分析研究。微观计量经济学实际上给今后微观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一种重要地研究方法。

2.博弈论的引进

当前博弈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个领域中,博弈论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是最为成功的,当前的博弈论已经成为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博弈论主要是用来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的,通过利用博弈论这一分析工具,将有助于拓展微观经济学。通过研究博弈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也比较多,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埃尔文・罗斯以及罗伊德・沙普利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罗斯主要是用博弈论修不了运转不佳的庞大体系,沙普利则被认为是博弈论的具体化身,潜在博弈论指数是其主要贡献。《随机博弈》是其典型代表作。

3.统计学的应用

当前在微观经济学研究过程中,统计学得到了广泛应用。统计学的应用对于提升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效果具有十分重要地意义。弗里德曼在其《美国货币史》一书中就采用统计分析法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他在经过统计分析之后发现货币实际数量的长期变化同实际收入的长期变化之间是存在着密切联系的,从而构建起了他的弗氏货币学说。

三、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从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分析中,我们就能够看出今后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现代微观经济学将朝着以下方向发展:

1.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趋势

随着经济学方法论的研究和创新,在实际工作中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降火拓展到人类的所有行为中。在今后研究过程中家庭作为重要的生产基本单位将会被纳入到微观经济分析中,舒尔茨和贝克尔在经过充分研究之后发现家庭本身就像是一个企业,这个企业既可以生产用于增加未来收益的产品,同时还能够生产消费。与此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国家和政府将会被看做是一种政治市场而纳入到经济分析中,布坎南以及塔洛克所创建起来的公共选择理论就是一种重要地研究理论,该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主要是政治制度同最佳经济状态之间的关系、对经济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2.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将呈现出交叉性、多元性以及综合性

在今后研究过程中分析方法将更加多元化,综合性。经济理论同数学的结合将能够形成数理经济学,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一种重要风尚。

现代微观经济学今后将能够得到快速发展,在今后发展过程中通过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关注将有助于了解这种发展趋势。本文重点通过对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研究分析了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今后要不断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 经济学( 第18 版)[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4

[2]柴盈,曾云敏. 纪念首位女性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莉诺・奥斯特罗姆[J]. 经济学动态,2012( 8) : 97

篇5

二、微观经济学统计工作的重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微观经济学研究,需要对市场中的额各种经济要素开展一系列有理有节的分析工作,经济学家主要针对市场经济中的“需求关系”“供给关系”“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进行深度调研和透彻分析,从而制定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均衡指导价格。这些微观经济的相关理论研究内容,和一系列市场经济逻辑分析,便是基本的微观经济学的结构。

由于市场化经济基础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因此,需要国家的经济统计分析部门的高层领导者统筹兼顾,协调好市场内部的各项经济管理和调研工作。国家经济机关的执行单位层人员要全面处理好市场化生产与销售之间的关系,在进行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之前要,通过进行精准的市场定位,初步厘清市场的产销动向。从而,生产出适销对路,通过向市场供应商业附加值大的产品,提升经济市场的经营效率。

三、微观经济学内容展示

经济自由度概念的产生与与人们进行抽样调查密不可分,在微观经济学的调研过程中,往往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而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能够解决全面调查无法解决或者较难解决的问题,然后对想要研究的市场竞争性对象进行调查。虽然在许多定律和假设条件中受到限制,为了降低判断微观经济学市场统计中的失误和调查不全面的情况,可以采取提高总体样本和抽样样本之间的相关性措施,在抽样样本数据的形成上必须慎重对待。基于满足总体和样本之间的约束原因,通过对部分变量和元素的调整以达到实现抽样调查的准确性的目的,因此竞争性市场效率分析的概念产生主要原因,就是样本在选择过程中的为满足相关条件进行的优化,从局部均衡达到一般均衡。

四、微观经济学的结构探讨和建设要求

(一)在微观统计学中的理论建设中,立足于《经济法》进行深入调查

国家经济部门事业单位的统筹管理人员,在立足于《经济法》进行微观经济学市场调查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将市场经济的配套管理与财务统计分析工作相结合,建立科学的经济内部分析和管理制度,形成一套高效的“经济风险测度”“风险偏好”“预期效用函数”“风险的防范”、“风险资产”和“资产组合”的科学结构调查方式。微观经济学必须遵循从“局部”到“一般”的逻辑规律,通过深入论证“市场看不见的手”原理,体现微观经济学中竞争性市场的效率问题。

(二)重视市场需求曲线变化,科学控制经济"膨胀”和"通缩”节奏

在市场化经济的浪潮中,地方政府想要进行更有效率的市场经济建设,本地商圈想要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重视微观经济学研究,开展市场经济的相关内部控制,将市场经济水平调控到合理的水平,科学控制经济膨胀和通缩节奏。因此,国家经济工作人员,在开展基础经济行为调研和市场量化管理工作时,应该将其当做一项比较严肃且重要的工作来抓。

(三)对经济统计工作的人员配比及处理方法进行细化

对国家工作人员经济统计工作的处理方法进行细化和明确,增强其市场调研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用严格高效的程序来避免部门统计操作人员的行为,影响了整套市场调研工作的有序展开,用制度的固定性来提高经济内控措施的力度。确保成本与效益达到合理比值,达到国有资产市场经营的最大化。

篇6

1.教学内容繁多。微观经济学的开设一般在大二的上学期,大二和大三往往是专业课安排比较密集的两年,这无形中使得花费在微观经济学上的学习时间变少,加之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理论性强,内容繁多,以高鸿业的微观经济学(第六版)为例,16开的课本369页,而开设课时一般为54学时,这就意味着每一次课平均要讲授13页。因此,按这样的进度,即使老师能完成任务,学生也很难在每一次课后掌握所学内容,以至于相当一部分学生期末考试结束,也不是很清楚微观经济学的大致框架结构。

2.假设条件太强太多,学习中易于混淆。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偏重于理论性学习,因此,假设条件非常强,这也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混淆概念。比如说,在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市场下的分析条件是有很大差别的。完全竞争市场的假设条件最强,它要求产品完全无差别,这在现实经济中是不存在的,现实的产品中或多或少都是有差别的。

3.学校对课程要求的高低程度。微观经济学在我们院历来是作为考试课来考核的,因此学生学的都比较认真,课堂气氛也比较好,学生能积极配合老师的提问,当然,教学效果也比较理想。如果学校把这门课定为考查课来考核,可想而知,学习效果会是如何。笔者讲授过其他作为考查课的课程,刚开始几堂课学生学习的还比较认真,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也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在这门课上,因此,期末考核时,结果不是很理想,一样的学生,一样的老师,但效果却有着天壤之别,而且学习是一环扣一环,一步落下,步步吃力。如果学校对学生的考核标准提高,那么学生就会认真扎实地学习每一堂课。

4.案例更新及时与否。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多、模型多[3],学习起来比较枯燥,因此单纯的理论讲解,起不到理想的效果。而且对于财经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本专业的最终学习目的都是要应用到实践中的,鉴于以上两方面,一定要重视典型性案例的分析,同时也要及时更新案例。如果我们一直用很多年前的案例来分析经济学理论,虽然会起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但由于那些事件发生的时间比较久远,会和现实世界有些脱钩,最终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5.学生的学习基础的强弱。由微观经济学的特点可知模型多,因此微观经济学的掌握,需要一定的高等数学基础。微观经济学中涉及到的数学知识,最多的是对导数的运用,只有掌握了导数的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学习才没有障碍。

二、提高微观经济学学习效率的方法

针对以上影响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因素,特提出一些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1.学校要合理安排课程。微观经济学的内容繁多,是不争的事实。因此,要从学校和教师两方面共同努力来解决这个问题。(1)从学校方面来看,要合理安排每一门专业课。因为对于管理类和经济类专业的学生,要开设的专业课程比较多,因此科目安排的时段合理恰当,是很关键的。(2)从老师的角度看,老师也要根据不同的专业对课程的讲授有不同的偏重,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根据本专业的要求来掌握学习内容。例如,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微观经济学的学习要更深入、更数学化一些,使学生不仅掌握经济学的知识,而且要知道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及推导过程;而对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则不要求掌握得太深,只要能把这些经济理论讲得明白透彻,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就达到了这门课的学习目标。

2.熟记假设前提。对于每一种理论的学习,都有它的假设条件,如果连假设条件都搞不清楚,自然不能进行理论分析。因此,学习微观经济学,就要转变观念,既要能够在假设的前提下学习理论知识,又要能够运行理论知识来分析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正是由于现实的情况复杂多变,所以我们不可能把所以的条件都分析在内进行研究,因此,有了这些假设条件,才能使得分析简化,并且把分析结果作为现实分析的一种参照。因此,熟记假设条件才是学习一门理论知识的前提。

3.对学生要高标准和严要求。从现实的角度讲,微观经济学这门课一般都是在大二上学期开设,这对于一个二十左右的学生来说,对自己的人生还没有好好地规划,根本无法确定自己大学毕业后是考研还是就业,即使就业,也未必就一定能从事和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相符的职业,对于一门将来不知道对自己是否的科目,学习的兴趣自然减弱。所以鉴于这些原因,建议学校对这门课高标准、严要求,尽量让这些迷茫的学生多掌握一些知识。对于微观经济学这门课,我们学校是作为考试课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这样,学生必然更重视这门课的学习,而且,从每年的考研率来看,这门课的学习效果还很不错。

4.教师要及时更新案例并采取多样化教学。微观经济学这门课的专业理论性强,对老师的讲授同样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如何使这门课讲得生动,成为众多老师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方法有三:(1)穿插一些典型性的案例分析,使枯燥的理论在综合运用于案例,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2)采取传统板书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并且可以节省大量课堂上作图的时间,尽量使学生在短短的45分钟里身心愉悦。(3)有些案例也可以提前告知学生,让学生课下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这样不但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适当的讨论,而且锻炼了学生动手收集资料的能力。现在正被众多老师推崇并在学习的翻转课堂,采用的就是类似的方法。

篇7

 

1 影响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1.1 从课程设置来讲

 

微观经济学理论比较抽象,它侧重于有关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的教学,并且内容与数学结合。但是高校微观经济学一般是在大一下学期开设,部分专业在大二上学期开设。笔者在从事教学活动中发现,对于大一下学期开设微观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讲到微观经济学一些结论的数学方法推导,运用微积分的知识,但是这些知识总是滞后于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所以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的知识的时候,认为自己数学还没有学到这些知识,所以不愿意去学习;对于大二上学期开设这门课程的专业来说,学生不能把微积分知识和微观经济学知识很好地结合到一起。例如讲到边际分析的时候,如边际效用、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替代率等等,这些概念都是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边际分析,数学上讲就是导数,授课时往往仅仅给出求导的公式,没有一个很好的经济意义上的理解,学生总是不能把边际分析方法和导数结合在一起。在讲到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公式的时候,学生总是不能把微积分中的定积分和不定积分的区别运用在该公式的理解。而且讲授微积分的老师都是数学专业毕业的,这些老师对于数学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但是在讲课的时候不能把数学和微观经济学很好地结合起来。

 

1.2 从教师方面来讲

 

高校的微观经济学一学期的授课计划中,一般课时不多,不能把整本书讲完,要把整本书重点突出,难点讲透,让学生透彻理解是非常困难的;一些老师对微观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原理解释不到位,或者没有时间讲授到位,造成学生对这些原理理解不透;一些老师在讲授内容时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系统性把握不住,只就部分知识点大讲特讲,而不能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微观经济学的系统性。

 

1.3 从学生方面来讲

 

从学生方面来说,他们在学习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一些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一看到课本上的图表,公式,计算就不愿意学习;第二,部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只就某个知识点看,没有把前后知识连贯,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整本书的逻辑框架,拘泥于某个知识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第三,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活动仅限于“预习、听课、复习”之中,应付考试,认为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点记住就行。不会把书本上的理论用来解释现实中遇到的一些经济现象,而且这种学习状态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鉴于此,本文就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一些感受和方法进行了简单探讨,希望能对微观经济学教学提高有帮助。

 

2 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一些建议

 

针对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以上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如下。

 

2.1 编写针对经管系专业实用的数学教材

 

微观经济学建立的脉络数学无处不在,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高校应针对经济管理学系专业的学生专门编写一本实用的数学书,这样的数学书中应该有大量的关于经济方面的习题,而且在授课时候最好是经济学专业毕业的老师来讲。这样学生把数学和微观经济学紧密联系,就很容易从数学知识过度到微观经济学。

 

2.2 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第一,教师在讲课时候注意,重点讲细,难点讲透,有取有舍。注意让学生掌握整个微观的结构框架。第二,教师不仅要传授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且要使这些理论回归真实的经济世界中来。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现实中的一些经济现象,自己去分析解释原因。第三,多采取启发式和案例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适当开展讨论式的教学,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案例式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2.3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老师们的共识。第一,善于自我激励学习动机。只有拥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才会有巨大的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激励,让学生认识到本门课程的重要性。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第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的主观能动性,所以教师在授课时,要把一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学,有个性地学,在参与中、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获得科学知识和能力。第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能否把这门课学好与他们的习惯有密切关系。听课习惯是否良好,直接导致学生的听课的效果。所以教师在平时就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强调学生每次上课不但要带课本,还要带上笔和练习本,以免在上课时因为寻找这些用具而影响听课效果。

 

3 结语

 

篇8

收录日期:2012年5月23日

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稀缺条件下社会经济主体的决策与选择问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微观经济学作为专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有效配置的学科,已成为高校经济类和管理类学生的必修课。这门课程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经济学特有的分析问题的思维和扎实的财经知识基础、顺利开展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提升实际工作的能力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对该课程的教学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已被诸多高校经济学教师所关注。

一、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是一门特点很鲜明的课程。

首先,它的基础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的基础性。微观经济学作为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提供了平台。比如,市场营销学作为一门专业课,是对微观经济学中市场供求理论的深化和延伸;生产管理是对生产理论的深化。二是学生的基础性。微观经济学一般都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在学生成长的历程中缺乏对经济活动的了解,学习该领域所需要的知识背景基本是空白状态。从应试教育走出来的学生初次接触到专业课程,总会出现畏难情绪。但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经济思想,让学生有全新的思维方式理解经济现象,解释经济问题,做出合理决策。三是教师的基础性。微观经济学是一种“舶来品”,起源于对西方市场经济的研究,故这门课程的原版教材或后翻译过来的教材教师初次接触时也感觉存在困难,并且大多数教师缺乏所教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所教授的内容只能停留在表面。

其次,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围绕价格波动形成了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要素市场理论等。这些理论中结论的成立都包含有相应的假设条件,但往往这些假设又与现实不符,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理解起来非常困难。与此同时,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出现诸多图表、模型也让数学基础欠佳的同学觉得非常抽象。

经济学是一门拥有强大的分析工具的学科,其分析方法和逻辑被其他社会科学,如法律、政治和社会学等广泛借用,甚至在工科类专业其产品的推广和销售中也会运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由于它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如何学好、教好微观经济学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二、微观经济学教与学的困境

微观经济学作为高校经管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普遍能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也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但由于他们缺乏对社会经济运行的认识,对经济理论的理解、经济现象的分析只能局限于自身有限的经历,其抽象性和复杂性使得许多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在他们看来,该课程中所涉及的供求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等就像一堆支离破碎的理论块无序地堆积在一起,同时课程学习中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阔,如管理学、心理学等,学生越发觉得混乱和茫然。另外,数学已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微观经济学中很注重高等数学的运用,这对低年级的大学生来说无疑又平添了难度。同时,现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表现欠佳,很少有人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仅仅满足于教师课堂所布置的习题,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而微观经济学的学了教材以外,还应该广泛阅读许多参考教材,并能适时地浏览精品课程网站,所有这些对大部分学生来说都是难以做到的。

就教师而言,由于微观经济学较为抽象,尤其在大学授课过程中,缺乏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研究和选择,还是采取以“讲解为主、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其讲授也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灌输和死记硬背,学生只能孤立、零碎地知道微观经济学的各个理论。笔者在听课过程中发现,有些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初始教学没有勾勒出微观经济学整体框架结构,导致学生未能形成对该门课整体内容之间逻辑关系的认识,这样就容易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另外,为了活跃课堂教学,教师应理论联系实践,多运用生活中的案例来讨论、解释微观经济理论。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受阅历所限,所使用的案例还是沿袭前人使用的,没有创新也没有联系学生实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多方位设计,趣教微观经济学

篇9

一、关于微观经济学-边际效用的相关概念 

1、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又被称为个体经济学,属于现代经济学的一个主要分支,是一门以社会中的单个经济单位所产生的经济行为作为研究主要目标的科学,因此,微观经济学也被称为市场经济学。 

2、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的含义是,在一定的时间内,由于消费者新增的一个单位的商品或是服务所带来的相关的新增效用,也就是说,在外界相关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随着消费量的增加,从此件商品增加的每一个消费单位之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被称之为边际效用。在边际效用中,商品的消费量是自变量,由商品消费量增加而产生的效用是因变量。 

3、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 

首先假定消费者对某一商品的消费量保持不变,那么,该消费者从此件商品所增加的每一个消费单位中所获得效用的增量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通过对该规律的透彻掌握,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理解消费者所进行的消费行为。 

二、在微观经济学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边际效用的意义 

1、边际效用对微观经济学的意义 

边际效用对与微观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通俗的来说,正是由于边际效用的出现,才使得商品使用价值、消费者消费目的以及消费者消费感受三者进行了紧密的联系,同时,经济学家也通过边际效用的帮助对消费者在收入确定的情况下,针对商品价格的约束所表现出来的理性消费的行为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因此,边际效用在很大程度上使微观经济学从传统的唯物主义的困境中得以解放,使微观经济学成为一门具有实际意义的社会科学。 

2、边际分析法对微观经济学的意义 

边际分析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针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的方法,通过把进行追加的支出和收入进行比较,得出数值相等时的临界点,也就是所得利益、投入资金以及输出过程中产生的损失相等时的点。随着边际分析法的逐渐普及,对不同经济变量间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这对于微观经济学的意义在于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对各种经济学现象进行解释,同时为经济学家进行经济均衡分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边际效用在微观经济学中的应用除了应用范围最广的递减规律以外,还包括成本的递增规律、产品边际转换率的递增规律等等,由此可以看出,边际分析法在经济学家对微观经济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三、对边际效用中递减规律问题的分析 

1、边际效用是否唯心 

虽然消费者自身的心理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在对商品进行消费的过程中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感,即商品的边际效用,但是,由于消费者具有个体差异性,所以不同的消费者必然会拥有不同的消费偏好和倾向,这就决定了不同的消费者对于同样一件商品在效用评价方面必然会有所不同,但是并不能因此把依存于让消费者心理而产生的效用评价与心理学或是唯心主义划上等号。虽然社会的经济和科技正处于高速发展的过程之中,但是在现阶段人类所达到的科技水平仍旧具有极大的局限性,这就导致了经济学家无法直观的对消费者在进行商品消费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应的边际效用进行衡量,但是并不能以此而否认边际效用的存在,因为在对商品进行消费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商品效用是可以被消费者所感知的,商品关于物质方面的属性以及消费者在进行消费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观感受都是有客观依据所支持的,由此可以看出,边际效用是客观存在的,而并非是由消费者的心理因素所虚构出来的,但是想要对边际效用的存在进行否定却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事情,因此,作为具有客观存在性的边际效用与唯心主义从本质上就背道而驰。 

2、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是否唯心 

通常情况下经济学家普遍认为,消费者所共有的生理和心理基础是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原因,这里需要重点进行强调的是,虽然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是依托于消费者的心理活动而产生的,但是这与唯心主义具有本质上的不同。虽然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无法通过实质性的物质进行准确的衡量,但是,通过在可控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已经将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进行了证实,这说明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同样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不能因为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的产生是以消费者主观的心理感受为基础,就认为该规律是主观唯心的,如果仅仅因为无法被衡量就说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是唯心主义的,那么我们就会进入思想的误区,从而影响边际效用在微观经济学中的运用。 

3、货币在应用边际效用时是否遵循递减规律 

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曾在《世界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货币具有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这一观点,但是由于货币具有流通手段、价值尺度、储藏手段以及交易媒介四种职能,不同的职能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马歇尔提出的理论仅仅适用于贮藏手段和价值尺度这两种货币职能,这是由于边际效用在应用到消费的过程中时,针对商品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原则。但是对于货币的储藏手段这一职能来说,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即使适用,也只有在拥有了大量货币的人身上才能体现。除此之外,由于过量发行货币而导致的通货膨胀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当做是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的应用,所以,在货币的发行量正常并且进行正常流通的基础上,经济学家在消费者收入既定的情况下,对通过商品价格的约束所形成的理性的消费行为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就可以对由于通货膨胀的原因而造成的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进行忽略。但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除了以上两种货币职能之外剩下的流通手段和交易媒介的职能来说,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并不适用。实际上,边际效用的递减规律在微观经济学中具有普遍适用的特性,该规律是一个具有客观存在性的经济规律,同时它又没有特定的阶级属性,并且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最后一点,由于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层次的世界,而经济只是占据了世界中的某一个层次,所以经济学在很多时候都与法律和政治紧密相连,这种情况的出现就导致了某一现象通过微观经济学中边际效用的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具有合理性,但是在法律或政治的层面上来看,就无法实行,因而,在运用边际效用进行微观经济学的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与其他领域进行结合,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综上所述,边际效用的合理应用对微观经济学的发展具有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就需要经济学研究者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通过对边际效用在微观经济学中应用到的相关知识进行透彻的理解,达到促进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的目的。参考文献: 

[1]黎有.微观经济学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边际效用”分析[J].金田,2013(04):172. 

[2]邹传伟.银行宏观审慎监管的基础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2013. 

篇1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微观经济学研究,需要对市场中的额各种经济要素开展一系列有理有节的分析工作,经济学家主要针对市场经济中的“需求关系”、“供给关系”、“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进行深度调研和透彻分析,从而制定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均衡指导价格。这些微观经济的相关理论研究内容,和一系列市场经济逻辑分析,便是基本的微观经济学的结构。由于市场化经济基础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因此,需要国家的经济统计分析部门的高层领导者统筹兼顾,协调好市场内部的各项经济管理和调研工作。国家经济机关的执行单位层人员要全面处理好市场化生产与销售之间的关系,在进行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之前要,通过进行精准的市场定位,初步厘清市场的产销动向。从而,生产出适销对路,通过向市场供应商业附加值大的产品,提升经济市场的经营效率。

三、微观经济学内容展示

经济自由度概念的产生与与人们进行抽样调查密不可分,在微观经济学的调研过程中,往往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而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能够解决全面调查无法解决或者较难解决的问题,然后对想要研究的市场竞争性对象进行调查。虽然在许多定律和假设条件中受到限制,为了降低判断微观经济学市场统计中的失误和调查不全面的情况,可以采取提高总体样本和抽样样本之间的相关性措施,在抽样样本数据的形成上必须慎重对待。基于满足总体和样本之间的约束原因,通过对部分变量和元素的调整以达到实现抽样调查的准确性的目的,因此竞争性市场效率分析的概念产生主要原因,就是样本在选择过程中的为满足相关条件进行的优化,从局部均衡达到一般均衡。

四、微观经济学的结构探讨和建设要求

(一)在微观统计学中的理论建设中,立足于《经济法》进行深入调查

国家经济部门事业单位的统筹管理人员,在立足于《经济法》进行微观经济学市场调查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将市场经济的配套管理与财务统计分析工作相结合,建立科学的经济内部分析和管理制度,形成一套高效的“经济风险测度”、“风险偏好”、“预期效用函数”、“风险的防范”、“风险资产”和“资产组合“的科学结构调查方式。微观经济学必须遵循从“局部”到“一般”的逻辑规律,通过深入论证“市场看不见的手”原理,体现微观经济学中竞争性市场的效率问题。

(二)重视市场需求曲线变化,科学控制经济“膨胀”和“通缩”节奏

在市场化经济的浪潮中,地方政府想要进行更有效率的市场经济建设,本地商圈想要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重视微观经济学研究,开展市场经济的相关内部控制,将市场经济水平调控到合理的水平,科学控制经济膨胀和通缩节奏。因此,国家经济工作人员,在开展基础经济行为调研和市场量化管理工作时,应该将其当做一项比较严肃且重要的工作来抓。

(三)对经济统计工作的人员配比及处理方法进行细化

对国家工作人员经济统计工作的处理方法进行细化和明确,增强其市场调研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用严格高效的程序来避免部门统计操作人员的行为,影响了整套市场调研工作的有序展开,用制度的固定性来提高经济内控措施的力度。确保成本与效益达到合理比值,达到国有资产市场经营的最大化。

篇11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

从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看,该门课程特点表现为:

第一,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理论比较抽象。

一方面,是因为经济规律属于社会科学,由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对于理论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经济理论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为背景的,与我们国家的国情背景、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在理论介绍中包含各种假设条件,理论的应用是有前提条件的,使学生在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时有一定的难度。

第二,经济学思想、经济数学及经济曲线三者的相互融合贯穿于教学始终。

该课程以其新颖性和有用性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同时它又是一门逻辑性和系统性极强的课程。微观经济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以量化分析为主,其理论的得出与变化,可以通过图表来形象直观的再现,便于说明理论的存在与发展。同时,数学知识运用频繁。许多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得出,都是通过数学推导得来的;通过数学证明其自变量的变化是如何导致因变量变化及变化的程度,对数学知识掌握应具备应用和分析的能力。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的探索与创新

(一)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

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在教师备课、资料准备、授课、学生做习题、专题讨论、考试等主要环节上都努力体现这个目标性特征。做到每章节目标明确、重难点清楚,紧紧扣住《微观经济学》的课程目标,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开展《微观经济学》课程实验。

(二)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

1.把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体系

在讲授微观经济学具体内容之前首先概述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了解该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心、研究目的、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特点是什么,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实质性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关心微观经济学的统一性,以便将知识点串连起来。微观经济理论是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一是要掌握最基本的概念,如稀缺性、均衡、机会成本、边际、市场结构、市场失灵等。二是要掌握三大均衡:需求与供给的均衡,消费者均衡,生产者均衡。三是要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十大规律:如需求规律、供给规律、供求定理、科斯定理等。通过复习归纳使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内容体系及重点。

2.增加前沿教学内容的介绍

教学中充分反映学科最新进展,同时结合教师科研,丰富教学内容。《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现实,把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引进到课堂,形成了一种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机制。比如,结合每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介绍经济学学科前沿的发展情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科方法的学习,实施方案为删减一些不必要重复的内容。使学生在掌握传统的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之上,对融合的新方法、新背景以及新的挑战和机遇都有所了解,为学生理解和应用理论研究拓展视野。

(三)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设计与教学设计相结合

强调改变教学理念的创新,努力探索《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方法从传统的“讲课”向“综合性教学系统”转变,形成一套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更新和不断自我完善的教学系统。突出表现在多媒体教学的不断创新,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为:从经济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引出课程讲授内容――提问式教学――穿插课堂思考、身边的经济学故事――多种方式阐释经济学原理(散文式语言、图表、模型、案例等)――讨论、课堂实验――网络、媒体资料――经济学理论应用――复习小结――课后练习和阅读参考资料加深理解。该过程充分体现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通过这样的系统教学,有利于课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满意度。

2.组织微观经济学实验

为学生营造了活跃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发掘自身对经济事件的好奇心,并且主动思考问题的答案。在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进行讨论,对于激发学生利用经济学原理来思考周围的世界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对没有修过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学生和有一些经济学基础的学生都十分有用。每一个实验应包含以下内容:实验说明部分,对实验进行指导说明;实验讨论部分,提出与实验相关的经济理论;实验报告部分;课后作业。实验和讨论的交替使课堂变得富有节奏。实验报告帮助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应用经济理论和分析结果。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是对市场配置资源运行机制的规律总结,其理论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向性。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将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可以先讲解理论要点,然后引入案例;也可以将案例融入到理论要点的讲解当中,引导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理解和体会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精髓和分析方法。作为授课教师平时就应该保持敏锐的观察、联想力,为案例教学准备素材。比如,笔者在讲授垄断市场的价格歧视时,以电影票分为成人票和学生票,来分析垄断市场进行实行歧视性价格的条件和利润等。

三、结论

微观经济学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经济学理论和思想,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积累与能力提升并重,达到学以致用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庆.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及教学方法探讨.经济研究导刊,2010,(31).

篇12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以教学大纲为总体依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论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在内容上如何改革,其具体的内容一定要在教学大纲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分析教学大纲的具体规定,将微观经济学的全部课程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的内容,包括基本的经济常识,是用来培养学生经济观的推力;第二部分是需要掌握的内容,是学生学完微观经济学以后应具备的基本专业知识;第三部分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内容,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以及将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要用到的知识。不同类型的知识点,在教学的时候采取的方法不一样,学生接受掌握的方式也会不一样。所以,教师在进行现场教学的时候要具体内容具体分析,因材施教。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1.在实践教学中创造模拟环境

就目前我国各高校的教材情况来看,本科阶段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以国内学者编写的为主。国内学者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很容易为了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西方经济学而省掉大部分典型的案例及其分析。“囚徒困境”是微观经济学中的经典案例模型,但是在具体的微观经济学软件开发的实践教学中,并没能模拟还原真实的案例场景,学生只能聆听事情的发展而不能参与其中从而深切地领悟实践的整个过程。理解这个案例可以举生活中相似的例子:对于两个想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甲和乙,如果双方就同一个项目进行竞争,那么甲和乙在处理与政府公职人员的关系上都有两个选择,A行贿或者B不行贿。学生可以现场模拟公司甲和乙进行自我选择。在实践教学中创作模拟环境,不仅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供了一个平台,更能够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相长。

2.在实践教学中模拟公司运营,给学生创造逼真的操作环境

微观经济学的实践教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应该通过自己亲身参与、独立判断来分析、处理具体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教学模拟公司运营的过程中,将侧重点放在某个市场的内部或者是公司的内部。现场模拟一个公司的完整信息出来,包括背景资料、运行要求等。学生就需要综合运用微观经济学各方面的知识进行具体的公司经营和运作。小到市场调查、目标人群、目标市场的分析,大到企业内部营销策略的制定、人力资源的管理、市场结构和绩效确定等一系列的决策性重大问题,都需要学生自己亲自动手,运用自己的知识独立完成。教师应该负责好模拟结束后对学生具体操作流程优缺点的分析评价,并给出具体的改正意见,以便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提升,更好地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具体知识。

3.充分依靠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优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各高校已经基本普及了多媒体教学。学校在多媒体设备的推动下,实现了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那么,我们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实践中,也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示教师教学特点的特性,在教学方法、备课方法等内容上寻求突破。互联网普及也可以成为带动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途径。邮箱、网盘等都可以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联系的平台,学生可以利用此途径提出相关问题,

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也可以将自己整理出来的资料等放到上面供学生课下巩固具体知识,为学生授业解惑,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微观经济学是一门同时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它不仅要求学生对经济方面的基本概念、定理等扎实掌握,同时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分析现实中面临的经济问题,为学生经济学方面的进一步学习奠定牢固的专业基础。微观经济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学校、教师和广大学生共同努力,协同带动,只有这样,学生对微观经济学具体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才会更加深刻,才能更好地学习这门课程。

参考文献:

[1]郑健壮,王石河.微观经济学教学经验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S1).

篇13

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及研究方法是财经管理类诸多专业课的基础。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可以启发学生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和判断,并指导他们如何做出理性的经济决策。微观经济学不仅是规范学生学习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基础课程,也是致力于培养学生具有现代经济思维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专业素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主考课,关系到学生考研的成败。

2二本院校微观经济学教学中面临的困难

2.1学生素质整体下降,学习的主动性不强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普及化背景下二本院校学生的平均素质降低。中学教育中高密度、被动式接受教育的过程使学生们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意识,课程学习完全依赖老师讲解。过早地文理分科,使学生们没有具备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理科生怕文字描述、惧怕记忆基本概念和理论,对经济常识的了解较少;而多数文科生不具备简单的数理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2高校对教学不够重视,教师教学水平相对较弱

二本院校在人才引进方面也越来越看重学历与科研,引进的几乎都是来自研究型大学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博士研究生。这些教师理论知识比较扎实,科研能力较强,但实践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明显不足。虽然二本院校重视日常教学管理,但多数留于形式,教师只要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严格考勤,保证不出教学事故即可,学校找不到合理的指标体系去衡量和监督教学效果。学校的教学奖励与职称评定等也与日常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不挂钩。在这种体制下,教师既没有努力钻研教学的动力也没有提高教学能力的压力。

2.3微观经济本身的特点

微观经济学具有理论性强、教学内容繁多的特点。教师要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讲清楚微观经济学基本概念、模型、图形等理论已经很不容易。微观经济学中假设条件太强太多,很多原理只有在严格的假定才能存在的,这些条件的假定与现实的经济世界相差甚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很怀疑理论对实际生活的指导作用,在理解消化模型上有一定难度。

2.4现有教学方法和教学条件

二本院校经济学课堂中主要采用讲授式教学方法授课,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就是教师唱独角戏,教与学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沟通,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校逐年扩招使得各高校师生匹配比例严重失调,生均教学资源数量在减少。教师通常一学期要上几门理论课,每门课的人数又非常多(课堂人数一般在九十人以上),基本上只能采用大班上课,这种条件下不仅教师上课辛苦、课堂纪律很难控制,而且师生讨论和互动时间少,教学效果差。

3微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对策

3.1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有区别的选择教学内容

为解决微观经济学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教师应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而不是不顾学生的专业需要一股脑的灌输全部理论。比如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主要讲解一些基本的理论、注重理论对实际生活的指导,使学生理解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求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模型,并运用模型分析经济现象;而对于经济类的学生要求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模型分析和内容更全面,而且要配套各种类型的考题进行学习。对于考研的同学,可以考虑建立一个群,除基本理论之外还要补充一些经济思想史,让他们对不同流派的理论体系有个初步认识。

3.2多种教学方法配套使用以提高上课效率

在教学中对概念性的内容教师可举一些生活中每天会接触的商品进行解释,而对于基本原理比如弹性、消费者均衡、生产者均衡等理论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高课堂学生的兴趣和效率。

3.3改变单一的职称评审模式,有效激励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新时代对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为了改变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不足的状况,二本院校在职称评定和教学奖励的过程中要更多的体现教师日常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把教书育人作为根本,考虑个人发展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

3.4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及其他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