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初中历史教学法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篇1
一、探究问题
在以前的历史教学中,方法总是固定的,对学生来说没有具有价值的探究性问题,或者只有一些死记硬背、重复机械的问题。让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才是历史教学的意义所在。因此,所有教学方法应该为探究问题而设计,让学生了解事件的基本情况并深入探究。
二、思维训练
历史学习不能促成思想固化,不管从哪个角度讲,历史学科和历史本身都不限定在某种僵化模式中。正确认识历史,需要发散思维、复合思维,还需要广阔、全面、客观、辩证、变化的视野,特别是对因果关系的思索,是对思维的检验。学习历史和学习数学相似,也是对思维的训练、强化,是得到思维成就和积累经验的机会。因此,任何教学法都应该激活和调动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的历史思维活跃地发展。
三、学生参与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可以使教学真正展开。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使他们的思想更为活跃,敢于表达观点;让他们的在教学活动中体会到挫败感、成功感;激发他们的鉴别力、创造力和理解力;使教师和学生多交流,亲密合作。所以教学法的设计与应用的重点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状态。
四、史料运用
获得承载历史的材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前提,在获取史料的过程中也能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在处理历史信息时,假如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就会失去学习的本意,而且可能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使他们厌倦学习。教学法的运用应使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统一,绝非分离。学习历史其实就是认识、研究历史,要训练学生掌握历史信息,以史料为依据,解决历史问题。因此,历史教学法的运用需要学生学会运用史料。
五、周密设计
任何教学法的运用都需要事先准备、安排,而不是随意的、随机的,要有具体目标、明确的思想,能够体现一定的教学理念。实施方法要有步骤,有回旋余地。教师要以认真、客观的态度进行教学设计,考虑多方面因素,如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的程度、各教学法的优缺点等,这些就需要教师认真思考、计划。
六、教师引导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的主角是教师,课堂是教师演讲的舞台。现在我们倡导采用“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者”的模式进行教学活动。教师要引导和组织教学,并随时调整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要建立朋友关系,互相了解,互相交流。教师要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
总之,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法的探究,要尽量避免旧模式下教学法的弊端,不要将教学的方法固定化、死板化,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多样可行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让学生成为真正认识历史的主人。
篇2
二、恰当、适时的演示
恰当、适时地演示课本插图、地图、实物等,及播放音像制品等直观资料,再配合教师的讲解,可以使知识内容图文并茂,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让学生在想象、分析、综合形象思维基础上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例如:讲述时,配以影视资料和各种图片,使一幅真实的历史画卷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历史事实中,加快接受知识的速度,对史实掌握得更准确、更透彻。从而进行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三、精彩、形象的讲述
篇3
一、图示教学法中的板书
板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形式,可以帮助学生通过视觉获取学习信息,能够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加牢固。科学合理的板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图示教学法中,板书需要呈现出一些表格与流程图,让学生对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加明确。例如:在学习“亚洲封建国家建立”一节课时,阿拉伯国家这一部分的知识相对混乱,教师便可以以时间为根据,用箭头将知识点连接起来,说明发展方向。在这里还可以放一条暗线,除了阿拉伯国家的建立,还可以将伊斯兰教传播方向的主线引入教学中,并将两条知识主线连接起来,引出后者对前者的促进作用。由此,学生在这一知识难点处的记忆就会相对容易。由此可以看出,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板书对学生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定向思考;第二,辅助学生确立系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历史发展思维;第三,能够将零散的历史知识中相关联的知识串联起来,便于学生记忆。所以,教师需要在教学前充分熟悉教材,只有这样,才能使板书更加合理。
二、图示教学法中的地图
在历史教学中,地图的作用也是非常关键的。从古至今,无论中国还是世界,国家的疆域都有一个变化过程,因此,历史和地理之间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地理领域中的一些概念与地图是必须记忆的,但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常常欠缺的便是空间概念,而空间概念的欠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适当运用图示教学法中的地图,能够使历史知识更加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例如:在学习“西方文明”课程时,教师可以将古代两河流域与古代希腊同时以地图的方式展现给学生,不仅引导学生复习了大河文明的相关知识,还表现出古代希腊所具有的地理特征,并对比两者之间的不同,分析成因,得出自然环境会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利用图示教学法开展初中历史教学,可以达到以下几方面目的:第一,图示能够一目了然地将很多历史知识呈现出来,缩短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过程,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结构与知识框架的理解,使学生对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更清楚的认识。第二,图示教学法对知识的展现方式更加生动直观,便于学生记忆。
三、图示教学法的局限性与解决对策
图示教学法在运用过程中,并不会受到教学条件与时空等方面的限制,值得在我国初中历史教学领域中推广。但从某些角度讲,图示教学法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着重逻辑联系。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应该将形象与逻辑两种思维有机结合起来,让两者实现辩证统一,但图示教学法却过于着重对逻辑联系的展现,单单凭借图示上呈现的几个线索,很容易让学生忽视对历史过程的学习。因此,图示教学法需要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弥补其不足。第二,格式的局限性。历史始终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中,但图示却只能固定在一定的格式范围内,运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很容易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因此,在设计图示的过程中,要注重多样性。此外,对于同一史实来说,要重视其在不同图示中的不同地位与作用。第三,容易遗漏知识点。图示教学法的表现形式相对简单,虽然学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快速掌握知识脉络,但也容易遗漏一些知识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在运用图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知识点,以免有所遗漏。综上所述,图示教学法是初中历史教学领域中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能够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与课堂结构,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历史知识,梳理零散的历史知识脉络,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有利于学生的系统学习。其在实践教学与应用过程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具有重要的运用意义。
参考文献:
[1]李蕊.迁移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以《海峡两岸的交往》为例[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10):123.
篇4
1传统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
传统历史课堂基本是众多学生面对教师,教师依次完成对历史原因、过程、结果的分析讲解,其间添加师生谈话或一问一答,最后做一个课堂小结。教师在本质上处于君临一切的状态,而学生充当老师的配角,总体上依旧是老师进行“满堂灌”教学,学生进行单一接受性学习。这种传统教学模式虽然有利于学生整体知识框架的形成,但是却忽视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容易使学生形成“接受——记忆——再现”的思维定势。久而久之,学生模仿有余,创新不足,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受到限制,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以致培养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更有甚者,这种一灌到底的教学方式导致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活生生的学生甚至成了被窒息的人。这就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根本缺陷。
传统课堂教学以课本知识为本位导致学生读死书。“课本知识一般表现为概念、原理、定律和公式所组成的系统,主要是一种理论知识,是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的东西。学生要把这种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就必须有自己在以往的活动中积累的或在现时的活动中获得的直接经验作为基础。而初中历史课程改革促使历史教育手段信息化、多样化、多元化。尤其强调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集体参与、思维碰撞、质疑释疑。好处在于可以把历史学习的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高历史能力,促进心理健康、人格发展的过程。教师还要善于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依据历史学习的学科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家长等积极参与学习信息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的历史学习不再仅仅是从书本到书本,而是从实践出发;使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2]。
2案例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案例教学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应用中分成四个步骤:教学流程是指课中“四步”,即情景问题导入、互动释疑探究、归纳总结拓展、练习巩固提高。
(1)情景问题导入。该步骤明确“学什么”的问题。教师设置契合教学内容的鲜活情景,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极大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该步骤大约需要5分钟。
(2)互动释疑探究。该步骤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解决“怎么学”的问题。首先班内每个小组进行组内合作学习,对大家在自学中存在的疑问互相进行解答。接着,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既可以把小组学习成果展现给全班同学,也可以将在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到全班进行更广泛的讨论交流。通过全体同学的互相释疑和点评,相互借鉴启发,加深对学习内容的印象。该步骤大约需要20分钟。
(3)归纳总结拓展。该步骤主要解决“怎么用”的问题。在课堂上对刚刚学会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形成知识网络结构;阅读导学案上的“认知拓展”、“经典史料”,开拓思维、扩大视野。该步骤大约需要10分钟。而初中阶段的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是极其强烈的,他们关注自己的个性发展与人生设计,他们不再把自己的思维束缚在教材中,束缚在学校里,他们有意识地开始关注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与自己的人生价值相结合,他们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批判性也明显增强,初中历史旧课程的教学要求刚好压制了初中学生这些增长的因素[3]。
(4)练习巩固提高。该步骤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解决学得“怎么样”的问题。可以选择课堂习题反馈,课后作业反馈或者章节、单元达标测试,强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巩固。最后分层布置适量的自习作业。该步骤大约需要5分钟。
现在绝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很高,课堂上愿意与教师、同学进行交流。而且学生的自信心随着大小展示机会的增多和成绩的提高而大涨,人格不断得到完善。尤其是情商大大提高,以前经常发生的顶撞老师、同学打架的现象几乎绝迹,令领导和老师们惊喜不已。学生们总结进步时说:“以前大家都是‘独行侠’,学习上自己管自己或破罐子破摔,即使遇到问题也很少相互探究甚至没兴趣探究;现在分组学习,大家成了‘利益’共同体,不仅要管好自己,还要帮助其他组员共同进步。团队意识促使我们谁也不想拉小组的后腿。而且现在课堂上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使我们由被动接收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消化知识。我们心里很明白:只有学好了、消化了我们就可以像优秀学生一样在组内、在班级自信地展示自己!坚持到现在,我们觉得自己很优秀,我们的小组很优秀,我们全班都很优秀!”
结论
总之,情景教学法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方法,只要运用得当,一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历史课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是一门艺术,对艺术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笔者相信,经过不断的尝试和革新,案例教学法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它的运用将会给历史教学注入持久的活力。
【参考文献】
篇5
一、情境教学法的实践价值
第一,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要想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有了主动探究历史的思想,教师才能更好地向学生传递历史知识。而教师通过情境教学法的实践,能够用一种形象的表达方式让学生更真切的认识历史,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自主性,进而获得良好的历史学习基础[1]。
第二,推动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教师在初中历史的课堂上,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其中,能够从不同的方面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浑厚,品味学习历史的乐趣,进而主动地探究历史,形成一种自主学习的课堂气氛,使整个课堂的历史教学不再生硬,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效果。
第三,有利于学生想象力的激发。在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更多的是向学生一味地灌输历史知识,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历史情节,极大地抑制了学生的思维[2]。而将情境教学法融入到历史教学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够留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和思考空间,对于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想象有很大的帮助。
二、运用情境教学法注意的问题
第一,情境创设要适当。教师应注意历史情境的创设必须和学生的认知相一致,对于不同年级和不同心理特征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情境创设办法。教师创设情境要确保的是学生能够通过情境更容易理解历史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这样才能使情境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发挥作用。
第二,情境创设要目标明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情境教学法时,一定要注意按照教学进度进行,根据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来创设不同的历史情境,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认知。
第三,情境创设要适度。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的是,情境教学法要保持适当的程度,教学主题不能因为情境的设置而有所偏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应该保持一致,不能出现为了创设情境而没有目的的教学情况。
三、情境教学法的实践
1.创设现实情境。教师要想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使情境教学法发挥更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教学中注重现实情境的创建。心理学中有提到,人们对事物的关注程度和人们与事物之间的密切度有很大的关系。鉴于此,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初中历史的教学实践时,可以将历史知识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进行现实情境的创设,以此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知。
2.课堂情境表演。在课堂上,进入历史角色和扮演历史角色是学生情境表演的两个部分。只有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表演历史角色从而深切感受历史角色,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把握历史情节,进而提升学习能力。而且,在课堂情境表演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历史的表演想象,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等各个方面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3.融入历史问题。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历史问题是学生较难理解的,对于这些历史教学中的难点,教师可以将其融入到情境教学的实践中,通过一步步引导学生,分解问题难度,逐步加强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进而对问题进行消化。而且,教师在情境模式的教学中,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对学生展开提问。
4.重现历史声音。比如说,在进行的历史内容讲解阶段,对于遭受日军侵略的中国,教师应该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醒学生“勿忘国耻”;对于在战争中勇于牺牲的抗日英雄们,教师则应该着重用形象的声音将其英勇就义的爱国主义精神刻画出来。这样在历史教学中,通过丰富的感情语言,将课堂氛围充分调动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共鸣,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
四、结语
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融入情境教学法的实践,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很大的积极作用。所以,教师应该进一步研究情境教学法的实践应用,更好地为推动初中历史的教学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6
(一)情境教学法的含义
情境教学的含义多种多样,各教育专家都给出自己不同的理解,但总结起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情境教学就是从教学目标和教学实际出发,创设出典型的场景,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过程。从字面和各教育专家得出的结论可以看出,情景教学和“情境”这个词密切相关,主要是情境的创设。
情境教学法是情境教学的具体实施办法,它是为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有很多优点:具体情境的创设,可以为学生营造生动、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富有感染力的环境中自觉主动地参与情境演练,从而主动学到课本知识,并留下深刻印象,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二)情境教学法的特点
情境教学法有其独特的特点,对于初中历史教学与学习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总是希望学习过程是十分有趣的,希望自己带着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而情境教学法正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需求。情境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占主导地位的局面,教师在运用情境教学法时,努力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学习兴趣。另外,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能够增进与现实的联系,加强学生与社会、科技发展的接触,学到终身有用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从实践角度看,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传统历史课程要求学生知识死记硬背知识、教师死板地讲课、布置作业,导致很多学生不愿学习知识点杂乱的历史课程。在这种情况之下,情境教学法将课本死记硬背的知识变为灵活可感的情境,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学习历史的观念。
二、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情境教学法对于初中历史教学具有重大意义,首先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主动积极地学习,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欲望与动力时,自然就会克服各种困难,积极探索从而学好知识。情境教学法在历史课程上运用得更是十分合理合适,因为历史学科本身的内容丰富、多是以历史事件贯穿整个课本。教师可以利用学科特点,积极创设有趣典型的情境,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情境演练,更可以用演小历史剧的形式开展,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肯定会大大提高。学生在实际场景演练中切实感受到历史,体验到历史经历,激发学习历史的热情。其次,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自觉主动地构建起历史知识结构,提高知识迁移能力。教师创设情境时从多方面变换,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下学习,用已学知识经验解决认识新情境中的问题,不仅强化旧知识,而且学到新知识,实现新旧知识的统一构建,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另外,学生在情景中培养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与情感态度。
三、情景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在历史课程中运用情境教学法,最好的也是最实际的形式是编设历史课本剧,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历史事件中的人物,让历史课本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下面我们就介绍具体的操作方法:第一步是课本剧的准备,准备课本剧之前,教师要在班级里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平等交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参与活动的热情,用和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流行元素导入,将课本编制成生动有趣的历史剧。第二步教师要观察班级里的学生,征求意见,并根据不同的性格特点分配任务,让擅长写作的学生编撰剧本,而让那些活泼开朗的学生参与历史剧的表演,并进一步地深层次地挖掘历史剧的深层次含义,给学生发挥探索的空间,关注个体差异并做到因材施教。第三步是学生在排演历史剧时,要给予一定的指导与建议,对于表演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状况要做好心理准备,自信积极地面对历史剧的排演。第四即是要做好告知工作,排演历史剧不是单纯地玩乐,是要在玩的过程中实现课本教学目标、学到历史知识与技能,因此在活动开始时,教师要做好告知工作,告知学生排演历史剧的目的及要达到的效果,这样学生在编制剧本、准备表演与表演时就会明确目标,而不是嘻嘻哈哈地忘记课堂知识的学习是主要目的,避免时间的浪费。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多媒体工具和一些语言、直观教具等创设情境,这是一种比较省时、省力又方便操作的方法,在普通课堂讲授中可以使用。
四、结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积极努力地改进教学方法方式,以新颖先进的教学工具与教学理念传授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情境教学法是初中历史教学法的一种很好的典范,教师要努力学习相关知识、积极进行活动实践创新形式,更好地实现历史教学目标,培养出具有良好历史素养和综合素质高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周明霞.试论反思性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J].才智,2010(02).
[2]刘润季.谈数学课堂教学中导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0(25).
[3]段平.信息技术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22).
[4]王红艳.模拟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07(51).
篇7
情境教学法指的是将某一教学环节或内容放在一个具体的、特定的模拟实践的情境中进行教学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实践与教学紧密结合,让教学更加活泼、生动,使学生学会学习,以便练习。
新课改的理念注重"以人为本",所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为达到教学目标,授课教师需要从文本、生本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具体的氛围和场景,使学生通过授课教师的指导,用心体验,体验对生活的感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情景教学法依据历史课堂教学的内容为主题,依据历史课堂教学的目标为核心,以学生为主角,以教师为主导,综合运用情境创设、图像再现、实物展示、形象讲述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抽象、干瘪、枯燥的知识变成一幅幅有血有肉的、真实的历史画卷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历史事实,减弱知识的难度,加快掌握知识的速度。
1.情境教学法具有的优势
1.1有益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学习以及活动活动的心理动力是兴趣,激发兴趣是在初中阶段的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学生作为学习的主角,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最佳堂课教学情境在历史教学中的创设,有益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其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而教师真情实感的投入与教师精心设计的语言充分的配合现代视听工具,增加学生对历史兴趣。
1.2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对语言进行设计,个人真情实感的投入,创造了历史教学的最佳情境氛围,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3有益于进行德育教育。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应用中,最佳情境氛围的创设,可以形象、具体地再现某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情景,使得学生通过情景受到感染,增强爱憎的情感;利用深入到人物内心的语言,激发学生内心的感受,从而与历史人物共命运,同悲欢,通过语言进行导拔,让学生能够明白其中道理。历史的教学内容、思想教育内容与教学知识的一致性,决定了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思想教育融入到历史知识传授当中,与此同时利用师生感情双向交流,创造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内心高尚的情感。
2.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方法
经过分析总结历史情境教学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几种有效的历史情境教学的方法:
2.1导课语。教师上课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常用故事、歌曲、诗词、影片、图示等切入主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时,可用电影《一八九四o甲午大海战》的主要片段导入,激起学生对的学习兴趣。
2.2适时、恰当的演示。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恰当的演示实物、插图、地图等,以及播放相关的音像等直观的资料,以配合教师的解说,可使原本枯燥无味的历史知识图文并茂,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例如:在学习《》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给学生演示一些历史图片、播放一些题材的影视资料,让历史更加真实的展现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
2.3形象、生动的讲述。教师在精心准备上课资料,做备课时,要注意对语言进行加工、润色,使其具有幽默性、艺术性。艺术、幽默性的语言不仅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把学生带入到所讲的历史情境中去,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历史知识并深刻的理解。
2.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为了加深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以弥补课堂教学内容的欠缺。例如定期举办古诗词朗诵比赛、校园历史手抄报评比;欣赏历史书画、编演历史短剧、撰写历史小论文、邀请革命前辈作报告;参观历史博物馆、历史遗址等等。这些活动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是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保证,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及对历史的理解和掌握。
总之,情境不是课堂教学内容华丽的外衣,不应该盲目追求情境的新颖性,反而忽略了体验性和科学性。应该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生活,激发学生的潜力,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习条件的不同,创造更加适合课堂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出来,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当中。切合实际的创设一种生动、开放、新颖的历史情境课堂,在当今课堂教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操,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而且还可以为初中历史教学在今后的发展中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参考文献
[1]陈斌.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师道:教研,2012,(5):97-97.
篇8
一节成功的历史课,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历史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能教得好?特别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老师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比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教学;在论及教学方法时,也多是留意教师在怎样教,引了什么材料,用了什么方法;即使是搞一些教学实验,也难免从教师工作的角度出发,把学生作为被测对象,来探寻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总之,习惯使我们从教育者的角度去观察教学,把教师看作是教学这个舞台上的主角。
社会的发展要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把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转而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从教师教得如何,转变为学生学得如何的角度上来,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审美等。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要有以下的理念: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教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以及就业。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历史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基本理念,应该强调以下几点:首先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其次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再次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素质教育观念指导下,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空间还是很大的,这是因为:在目前直接制约历史科教学的课程编排、教科书编写、考试方式等未有实质性和突破性改变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率先进行探索,以实际的创新带动对课程、教材、考试的改革。虽然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但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渠道,因而课堂教学方法就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是起着主导作用的,是教学改革的生力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主要是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体现出来的,而且教师可以用主要的精力,充分利用对教学实际的主动权来探寻教学方法的改进。
篇9
二情景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充分利用多媒体,吸引学生眼球
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为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景提供了有力保障。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情景,将过去的历史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的视野和思想得到更好的扩展,并且能够有效地带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例如,在学习“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节课时,在课前,我利用多媒体,把本节课的相关内容制作成课件,在讲解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顺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如原始农耕所用的工具:石锄、石刀、石铲等,这些在当今社会已经很少见了,学生看到这些原始的农耕工具,不仅能够深刻认识到社会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对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也会有更深刻的印象,便于学生记忆。
2.创设引人深思的问题情景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根据相关的历史问题提出创新的答案。那么这一能力的实现就要通过教师创设出引人深思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会历史,教师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散的有效方式。例如,在学习初中历史“”这节课时,我会在第一时间把本节课所有的知识要点讲解清楚,让学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之上,进入情景。我会设计以下几个问题情景:
(1)如果你是林则徐,处于当时的情况,你也会这样做么,为什么?
(2)若你身处当时的社会背景,你会做些什么?
(3)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将自己的思维发散到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自己的想法或见解。在这一问题情景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他们有效地学习和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创设生动逼真的历史情景
带领学生学习历史时,已经发生并且学生没有亲眼见过的事实,让学生学习和想象是比较困难的。那么图片和视频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将历史事件和图片结合起来,让学生参照逼真的图片或视频来了解和学习历史,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熟练掌握使用的方法和技巧,将搜集到的图片和视频制作到多媒体幻灯片中,根据教学的需要逐一播放出来。图片或图画的教学方式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如人物图片、历史遗址图片以及纪实类的图片等等,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更好地体会当时的历史背景,以便于更好地学习。例如,讲析“中华民族的”时,这一单元包括“难忘九一八”“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血筑长城”三节课时。九一八在历史上是比较轰动的大事件,有必要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发展的全过程,所以我会以动画的形式播放给学生,看完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这样的方式要比教师口述的方式效果好很多。对于“血筑长城”这节课,我将会把更多的图片展现给学生,每一张图片都是非常形象的,让学生认识到血筑长城的人坚毅的精神。整堂课的过程不断穿插着教师的讲析、图片以及动画等,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亲身感受的情景应用
虽然历史事件的发生已经是过去时了,但是有些文物和遗迹仍被保留至今。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参观历史文物对学生学习历史是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的。教师在带领学生参观文物的过程中,要及时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事件进行讲析,让学生了解文物被保留的价值以及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便于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要点的理解和记忆。历史教学就是让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解,并且能够从中总结教训和经验。例如,在学习“”这一课时,我将会带领学生去参观历史遗址和人物雕像,把课堂教学改为室外教学。首先向学生介绍八国联军侵华发生的社会背景,即1894年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西方列强更加对中国这块肥肉垂涎三尺。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列强掀起了的热潮。然后随着学生们的参观,讲析每个文物的来历,也就顺理成章地理清了八国联军侵华事件的全过程。学生在参观中了解历史事件,并且观看历史文物,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够更好地提高历史教学效果,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篇10
一、历史图示教学实操
历史图示教学是把用文字叙述的教材内容用简要的符号、文字、数码组成的图形或图像、地图、表格等形式加以表现,用以说明知识结构,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直观教学方法。因此,它包括传统的板书、地图等教学辅助工具。
1.板书
(1)板书,这一传统有效的教学形式,是口语讲授、教具演示及实验教学都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手段。在课堂上,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基本上是两个,一是视觉,二是听觉。板书是使学生通过视觉而获得知识信息的,它是最简易的利用视觉交流信息的渠道。在学生接受信息的视、听两个渠道中,通过视觉获得信息的记忆时间,比从听觉获得信息的时间要长几倍。板书便于学生巩固知识,而结构合理的板书,更是教师对教材、考纲的深刻了解后作出的安排,既考虑到了重难点的解决,也有利于学生从结构内容上训练历史思维。因而板书是提高教学效果不可忽视的一种教学手段。
(2)板书也需要向学生解释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这就要表格、流程图(结构)的辅助,使得学生理解其中的关联。以《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为例,在讲到“阿拉伯国家的建立”时,可以以时间进行排序,以箭头说明发展方向。而在这里可以分为两条线索讲:一是阿拉伯国家的建立过程;二是伊斯兰教传播过程。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出伊斯兰教的传播在阿拉伯国家统一中的作用。这样,学生理解记忆起来就比较方便了。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板书能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①引导和控制学生的思路,使学生定向注意和定向思考;②帮助学生树立知识结构,引导学生的历史思维发展;③板书可以反映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此,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还是要加强自身对教材、考纲的熟悉度,将板书安排得更合理,更符合初中生学习的特点。
2.地图
除了板书之外,在历史教学中还需要重视地图的作用。世界是不断进步的,而近代国家也是通过不懈努力甚至长期战争建立起来的,而从古至今,国家的疆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是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
我们常说“史地不分家”,课件历史和地理学科是密不可分的。学习历史时,不可避免地要记忆一些地理概念、地名等;而学生,尤其是在初中阶段的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概念,对地理位置、地形等缺乏了解,从而会影响学习效果。如果适时运用地图,使其形象化,就会克服这一障碍,并且能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例如,我们在进行《西方文明之源》一课的教学中,将“古代希腊”和“古代两河流域”两幅地图同时展示,既能帮助学生主动复河文明,又能得出古代希腊的地理特征,得出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类型不同的原因:古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有重大影响。
既然图示教学法对历史教学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历史教师应该怎样使其得到最大作用的发挥?在此之前,我们再次明确进行图示教学的具体目标:(1)利用图示缩短学生认识教材的过程,加强对教材框架体系、内容结构的理解,掌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2)探索图示教学中如何实现启发性、生动性原则的途径;(3)探索图示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训练的结合点。
课堂教学重点在形成“历史思路”上下功夫。历史教学按以下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讲授新课,这是历史教学的基础。要抓住关键词引发思维,其次引导学生逐段分析课文,归纳要点,以点带面,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第二阶段是复习阶段,这既包括专题复习,也包括总复习。它在前一阶段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各章节、相同类型的知识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在这一阶段中,图示表现为图片、表格等形式,利于对比理解。
二、历史图示教学的局限性
图示教学不受时间、空间和教学条件的限制,无论在城市、乡村均可试行。它既适用于普通年级,更有益于毕业班,具有推广意义。但从客观上说,图示教学并不是教育者所追求的最理想的教学模式,它只是比较适合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因而图示教学法也存在局限性:
1.历史学习应该是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辩证的统一
图示却主要表现历史内容的逻辑联系。如果只让学生得到图示上的几个线索、结论,就容易忽略对历史过程的学习。而克服的途径是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吸取传统教法中的精华,使学生在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学习中受到启发,上升到理性高度。
2.历史千变万化,图示却有一定的格式,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定式
克服的办法就是注意图示设计的多样性,要富有启发性,具有吸引力,同时要设计变更图示,注意同一史实在不同图示中的地位、作用的变化。
3.由于图示文字十分简洁,使用时必须让学生在掌握图示的基础上,认真阅读理解课文,防止知识点的遗漏
综上所述,图示教学在引入科学的方法论,革新旧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课堂结构,培养学生智能发展等初中历史教学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实践中显示了较强的生命力,引起了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
总而言之,尺水可以兴波,三尺讲台就是我们教师创造的天地。我们要在教学中多做教研、教改工作,注意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自信心,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
篇11
一、问题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突飞猛进,但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下,一些人文学科的发展并不均衡,初中历史教育的尴尬处境便是一例。不少历史教师教育观念相对陈旧落后,教学手段相对简单枯燥。历史教学习惯于“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这种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与活力的教学方法,难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源头”。再加上一些教师注重“师道尊严”,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学习积极性大打折扣,历史的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基于以上两点,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初中历史教学如何走出困境呢?如何让学生爱上历史,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呢?“故事化”教学法便是笔者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有效教学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而学生们没有几个不喜欢听故事的。历史本身很精彩,它是由一个个故事连接而成,故事中包含了人类集体或个人的知识经验,或精彩有趣,或哲理深刻,或豪情满怀,因此让故事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在历史教学中,应用“故事化”教学法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学生在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迈入历史世界,与历史人物对话,去感受历史,反思历史,其间学生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
二、解决策略
1.“故事化”教学法突出一个“动”字
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历史课如果成为“背书课”,把原本丰富的历史内容抽成背景、时间、地点、人物、过程、性质、意义等若干应试要素,那么学生就会厌倦历史,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但对于故事,人人都可理解,人人都可讲述。那些平时回答问题不是很积极的学生,或者不是很流畅的学生,也许正是因为爱好故事而把平时不敢举起的手高高举起。他们的故事也许讲述得并不完整,并不生动,但是他们毕竟敢站起来了,敢开口了!有些学生可能因为喜欢这节课的一个故事而喜欢上这个时期的故事,从而自学这一时期的历史。
可见,一个故事可以激起一个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也就有了前进的动力!学生动起来了,课堂也就动起来了!课堂的某些重点难点就会迎刃而解了。
2.“故事化”教学法突出一个“情”字
历史给了我们每个人一面镜子,教会我们怎样做人,怎样走人生之路。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可以让学生去感悟,去理解,屈原、岳飞、林则徐、邓世昌让学生们荡气回肠。历史故事可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例如,在学习《明朝的对外交流与冲突》一课中,笔者就是运用“故事化”教学法来完成情感教育目标的。
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文,找出课文中的两个故事: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击倭寇。学生熟悉后先在小组内讲述,然后在班内讲述,比赛谁讲述得最精彩。热火朝天的讲述中,学生也许并没有真正体会到两位英雄的精神实质。接下来,笔者诚恳地表扬了学生们的精彩讲述,同时“诱惑”地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的故事中没有提到为什么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击倭寇都能取得成功,你们从他们身上能学到哪些可贵的品质呢?再把故事补充完整,就更棒了!”在学生还热情高涨的时候,思维还在高速运转的时候提出这个问题,他们会在“惯性”下很自然地去分析,在你一言我一语的抢答中,问题往往是“柳暗花明”,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郑和的坚忍不拔和戚继光的爱国情怀也许就在那一刻,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长大。可见“故事化”教学法在学生的情感教育方面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故事化”教学法突出一个“思”字
历史本身是有生命的。学生在阅读、讲述历史事件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这比记住某个事件要重要得多,了解历史过程比背诵结论性的历史陈述要重要得多,这样才能真正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听故事到编故事再到讲故事,学生的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会得到很大提高,这对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笔者和学生一起学习《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就让学生自编故事“我随张骞出西域”。在故事中,笔者引导学生想象:你们出使西域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你们吃了那么多的苦,完成使命了吗?既然没有完成,你们只能说是有“苦劳”没有“功劳”。学生对自己亲身经历的“苦难”刻骨铭心,说他们没功劳,岂能罢休?他们在苦思冥想中,在交流合作探究中,终于明白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和结果是不同的。出于军事目的出使,却成了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创举,其意义远超过当初的目的。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两个好处,一方面能为教师带来贵及时的教学反馈,为学生提供更切实的问题情境;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兴趣向更深层次发展,因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从无到有,不断增强,必然引起兴趣的自我强化。
篇12
二、推动理解历史知识,提高教学有效性
由于受到历史课时以及篇幅的限制,某些问题上不会给学生提供完整充足的内容知识,只做出结论式的评价,使学生难以理解,再有就是学生对这些枯燥单调的结论式评价没有兴趣,更造成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然而这些知识往往是考核的重要内容。要使学生能够深刻的了解某一历史事件的内容,就得需要教师运用史料来解决,适当地加以补充,并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分析,从而可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中国近代史开端的部分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从开始后,我们中国人民为反侵略而采取的一系列反抗战争以及战争过后所签订的那些不平等条约,直观丰富的史料展示在学生面前,很清楚地了解了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使学生深深地理解了“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在教师分析,讲解具体的史料过程中,枯燥而抽象的历史概念被直观形象的解释开来,自然就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发散全面学习
现在对学生的教育来说,发展能力的目标不是对所学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能力,而是对所学知识的整合能力以及对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能力,然而这些能力的发展是通过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得到的。例如,在讲到时,怎样让学生理解“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而且正确的看待历史发展。史料A:在之后,有人曾翻译一本名为《平民政治》的书籍,但后来他决定更名为《共和政治》后进行出版。有段时间《国粹学报》不太畅销,但在更名《共和杂志》以后,却变得非常抢手。史料B:之后,绿营制度并无太大变化,当值的,仍照时到衙门听候差遣,马兵依然将马养于家中首先让学生对史料进行思考,分析,史料A反映了国民初期盛行的共和观念,反映出在中大城市发生的现象;史料B反映了未给那里带来什么变化,反映出在一些偏远县城发生的现象。学生心理开始一定有些疑惑,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的地区和人群当中的影响力并不平衡,深入人心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白分析史料,要全面进行评价,从不同角度来综合考虑历史事件的影响,才能使学生对历史发展具有规律性的认识。
四、合理运用历史史料,实践“度”的把握
在实际的历史教学当中,教师为让学生理解那些较为抽象复杂的历史概念,选择性的运用一些史料,但是要注意使用的“度”,不可以忽略了历史教材。历史课本当中的知识内容都是学习的重点,由于篇幅或内容的限制,因此教师选择相关的图片,视频等史料来加深学生的认知理解,提高教学效果。但是也得注意不能够过多的运用史料,否则会使学生的学习中心偏离课本,致使学生思维的片面性,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选择适量的史料贯穿于教学当中,才能恰到好处。
篇13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适应新时代要求,历史教师正结合实际情况,积极进行教法改革。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笔者不断地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历史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人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认知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最佳历史课堂教学情境,既符合学生认知的心理特点,又符合历史学科和历史知识的特点。
一、历史情境教学的优势
(一)有利于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激发兴趣是初中阶段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历史教学中最佳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教师语言的精心设计与教师情感的真情投入,现代视听工具的充分利用,能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
(二)有利于掌握、理解知识的内涵实质
向学生传授历史基础知识是中学历史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借助于最佳教学情境,不仅能更有效地完成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任务, 而且有助于学生理解实质、把握内涵。
如在讲解《美国内战》一课中,对于南北矛盾内容的处理,我首先把课前准备好的关于南北矛盾中的工业原料、劳动力、关税、奴隶制度等要素写在黑板上,并把学生分成两组,然后指出:“现在让我们穿越时空,进入正在进行激烈辩论的美国国会中,两组同学分别就是南北方的议员代表,你们就南北矛盾中的焦点展开辩论。”在我的启发下,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得出了结论,化解了难点。学生通过辩论与参与,锻炼了表达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的能力。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三)有利于思想品德教育
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应用,最佳情境的创设,能够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情境,使学生通过形象受到感染,强化爱憎情感;通过语言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让学生体验情感,激发学生内心感受,从而与人物同悲欢,共命运,通过语言的导拨,使学生明白道理。历史教学知识、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内容的一致性,也决定了历史教学过程应该寓思想教育于历史知识的传授之中,同时通过师生感情的双向交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高尚情感。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语言设计,个人情感的真诚投入,创造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最佳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历史情境教学的方法
首先,准备阶段,这是实施情境教学法的前提。这一阶段,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学生知识水平及智能特点和可供开发利用的其他课程资源,确定有针对性的教法,并详细备课,编订合理的实施方案,准备好授课过程中所需的材料。课堂活动也应有详尽的准备、计划。
其次,实施阶段,这是运用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第一、新颖、别致的导课。导课应以抓住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习、探索的动机为目的。运用不同的导课方式,一般说来,常用的有开篇入局式:直接通过诗词、歌曲、故事、图示等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兴趣。有以旧入新式:通过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按照历史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原则,以巧妙方式导入,引人入胜。
第二、恰当、适时的演示。恰当、适时地利用课本插图、地图、及相关的音像资料配合教师的讲解,可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让学生在想象、分析、综合形象思维基础上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
第三、巧设情境,引导参与。教师在讲述和演示过程中要不失时机地巧妙设置历史情境和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导引积极参与的热情,并抓住关键点,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即:换位体验、激疑设问,发挥自主性,使学生在疑问和惊奇中思维,从而实现目标。如:学习“官渡之战”时,为反映当时的情境和形势,我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编演了一个“许攸与曹操”的历史短剧。再如:学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时,提出:“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热血青年,你会以哪种方式挽救民族危亡?”另外,也可以紧扣教材适时的组织一些简短的历史小辩论等。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深入感受历史,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演绎能力。
第四、干练、悬念式的结尾。历史情境教学要求课堂小结干练、利索,抓住主线,提升观念,并以评书演播或历史剧连播的方式给听众一个悬念,为下一节课的导课埋下一个伏笔,即结语留有情趣,留下思维的尾声。
第五、巧妙利用活动课。依托活动课,安排一些活动作为课堂情境教学的延伸,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实现历史与现实的链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我曾经组织学生编排课本剧《昭君出塞》,从剧本到演员、道具,整个过程全由学生自己完成。
第六、积极、有效地开展课外活动。为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弥补课堂教学的欠缺,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活动,把学生“带入”历史。如结合乡土历史教学,参观遗址、博物馆;邀请革命前辈做报告、编演历史短剧、撰写历史小论文、欣赏历史书画;定期举办校园历史手抄报评比、古诗词朗诵赛等,使学生“重游”历史。这些活动可以巩固和发展课堂教学成果,亦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历史情境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情境”如何创设不但关系到学生是否有兴趣学习和主动探寻知识,而且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在历史“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系统性
要注意新、旧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多层次性,避免知识的割裂、孤立、分散。
(二)主动性
要注意多设置情境,运用启发式原则,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切忌教师“一言堂”。
(三)实效性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阶段来确定情境教学,不要为了情境教学而盲目追求情境。有的教师为了营造生动的课堂、创设生动的“情境”,搜寻大量资料不加分析地展示给学生,一节历史课成了图片展示课。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完全成了观众,没有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更别说学生能力的提高。这样,既违背了新课程理念,也丢掉了历史课的基本特色,走入历史新课改的误区。
(四)参与性
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情境教学成功的一半。在教学中,教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在创设历史情境中,要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找到发挥自己特长的角色,在愉悦的心情下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切实创设一种新颖、生动、开放的历史“情境”课堂,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也为中学历史教学在困境中走出了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李吉林.从情境教学到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上、下)教育研究,199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