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审计的基本流程实用13篇

引论:我们为您整理了13篇审计的基本流程范文,供您借鉴以丰富您的创作。它们是您写作时的宝贵资源,期望它们能够激发您的创作灵感,让您的文章更具深度。

审计的基本流程

篇1

一、持续监控的顺利实施

持续监控在会计流程中的顺利实施主要可以通过持续监控系统以及内嵌审计模块来实现,对于这两种监控方式而言,其运行模式大致形同,主要都是对会计系统以及业务流程进行合理的控制,并对二者的业务数据进行研究与分析,找到控制的不足之处以及非正常的交易情况,最后以手机短信以及邮件的形式向企业的相关人员报告,提示他们做好下一步的准备。

二、嵌入审计流程基本思路

审计这份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计算机在对审计程序执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刚性;而在依靠人工处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柔性,其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在将审计流程转变成计算机可执行程序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已有的审计流程实行重构。这种重构主要是指将会计流程中的一些部分进行有效分离,主要针对审计判断与手工审计程序中的可调整部分与不可调整部分,经过分离后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独立性,最终实现了审计程序的自动化。

(一)将审计程序进行有效规范

想要保证审计程序完全自动化,做好眼前手工程序的规范工作显得至关重要。审计程序的规范主要是指创建一种固定的审计模式,这样就能够有效加强审计人员在进行程序审计时对其的理解,并能了解其运用上的不同,最终保证了执行审计程序的一致性与正确性。

考虑到审计程序自动化是否能实现,以及实现后的效果,可将手工审计程序分为三类:一是可直接实现;二是有实现潜力;三是不可能实现。总的来说,对于常规的审计程序以及重复性较强的审计程序实现自动化的可能非常大,而那些不可以找到自动化部分以及不能合理利用计算机的,只能由手工来完成的,想实现自动化是不可能的。还有一些审计程序在运行时要通过审计人员的逻辑判断,并且这种逻辑判断是可以利用计算机来实现的,最后将其进行重构规范,最终获得自动化的潜力。

审计程序的规范主要指将有潜力实现自动化的审计程序的部分进行规范。这种规范没有伤害,不会导致审计无法进行判断,主要是将审计人员在不同的环境下所执行审计的情形融入到计算机中,最后用一种固定的方式来统一执行,不可依据自己的爱好来选择。而相对于要求审计人员进行思考与推理的工作,借鉴构建审计专家系统时所用到的方法的几率非常大,尤其体现在知识工程学中。对审计程序进行规范的目的在于将人工与计算机的审计程序进行有效转换,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程序设计时,必须要听取具有丰富经验审计人员的经验。

(二)应用基线实现自动化

在将一些审计程序进行规范的过程中,有些不是因为技术的原因就是因为成本的原因而导致不能顺利进行,在这时合理引入基线监控对实现审计程序的自动化具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基线而言,其主要是一个依据,为以后的审计过程提供依据。当系统运行时,会将后续时点与基线做比较,找到发生偏离的基线,并查找其原因,最终实现了审计的自动化。与以往的方式相比,此种方式较容易实施,并且只需要很低的成本,但是也存在着缺点,审计的覆盖面非常狭窄,只会对限制性控制设置起到作用。在对基线进行设置时,可以利用上次的全面审计结果,也可以又一次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估来获得。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基线也要相应的进行变化,并且在设置基线时,一定要认真考虑风险与成本二者之间的关系。所以说,越固定的参数值,被用于基线的监控中显得越合适。在设置基线时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在刚开始设置完成之后,应该研究分析监控的结果,进而判断是否应该添加、修改或者删除当前的基线值,一直到系统稳定运行时结束。在将控制基准设置完成之后,则应该对其进行合理评估。

(三)确定执行频率

对于持续审计而言,较高频率的审计得到的认证效果也较高,合理运行高频率的审计程序,有效提高了审计程序的独立性。所以审计人员应该将持续审计的范围与频率进行综合比较。持续审议与传统审计相比较后发现,前者的执行频率较高,并且流程的存在风险以及审计程序的可利用资源与自动化程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审计频率。

(四)强化警报管理

企业预警管理系统包括持续审计系统,如果审计系统出现相应的问题,会立即生成警报,然后通过一些途径将信息传递给审计人员。对于审计警报管理而言,其应该能够有效的解决警报大量涌现的情况,以防产生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当前仍然需要完善与强化警报管理,最终能够保证整个系统可以有效运行。

三、结束语

将审计流程合理嵌入到会计流程中,有效的保证了会计流程能够顺利运行,为持续监控的实行也奠定了基础,并且充分发挥了持续审计的作用,解决了会计信息中产生的诸多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渗流力学是研究地层流体及其混合物在地层中流动规律的科学,只有掌握了流体在地层中的运动规律,才能科学合理地开发油气田,描述流体的运动规律需要借助于数学的原理和方法建立数学模型和求得结果,所求结果应能正确分析并解释实际的物理现象和物理问题。状态方程、达西公式和源(汇)的势的表达式是描述地下流体运动规律的基本方程,将在基本方程基础之上建立的数学模型结合相应求解条件,可以求解复杂流动情况下的油气渗流规律,并根据计算结果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

渗流力学基本方程中一些数学表达式的正负符号含有重要的物理含义,正负符号直接影响求解的结果和对结果的分析、解释和应用,为了防止正负符号的混淆和误用,本文从基本物理概念出发,对数学表达式中的正负符号进行辨析。

一、状态方程

状态方程用于描述物质特性参数随压力和温度的变化的情况,状态方程是根据压缩系数定义的数学表达式推导出来的,压缩系数表达式中的正负符号含有着不同的物理意义。同一地层及其所含流体的温度变化不大时,一般将流体在地层中的流动视为等温流动。等温压缩系数定义是指等温条件下,单位体系压力变化时的体系体积缩小率,其数学表达式为:C=±■■;式中,C、V、p分别为等温压缩系数,体系体积和体系压力。式中正负符号的确定原则:(1)压力增大时,若体系体积减少,取负号。此时体系体积的增量(终值与初值之差)为负值,压力增量(终值与初值之差)为正值,两者增量的比值为负值。压缩系数为标量,一般总规定其为正值。故需在上述表达式的右端前面添加负号,以便使右端总为正值,即保持压缩系数总为正值。(2)压力减小时,若体系体积也减小,取正号。此时体系体积增量为负值,压力增量为负值,两者增量的比值为正值,满足压缩系数为正值这一规定。

1.地层流体的等温压缩系数。对于地层孔隙中的流体,当地层压力(即地层孔隙流体压力)增加时流体体积会减小,按上述第一种原则需要添加负号,故C1=-■■;式中,C1、V1、p分别为地层流体的等温压缩系数,地层流体的体积和地层压力。若考虑流体压缩系数C1较小,将其按常量处理,再将质量M与流体体积V1及其密度ρ1的关系式M=ρ1V1代入上式,利用分离变量法积分后可得地层流体的状态方程:ρ1=ρ0e■;式中,p0和ρ0分别表示初始压力和初始流体密度。

2.地层岩石的等温孔隙压缩系数。由于上覆地层压力=基岩应力+地层压力,故井眼钻开后流体向井底流动,地层压力下降并向地层深处波及,原有的平衡关系被破坏,岩石孔隙在上覆地层压力作用下被挤压变形,孔隙体积减小,孔隙体积增量为负值,地层压力增量也为负值,两者变化量的比值为正值,按上述第二种原则应添加正号,故地层岩石的等温孔隙压缩系数:Cφ=■■式中,Cφ、Vφ、p分别为等温孔隙压缩系数,地层孔隙的体积和地层压力。若考虑地层孔隙压缩系数Cφ较小,可将其按常量处理,再将孔隙体积Vφ与p岩石外观体积Vs和有效孔隙度φ的关系式Vφ=φVs代入上式,利用分离变量法积分后可得地层岩石孔隙的状态方程:φ=φ0e■;式中,P0和φ0分别表示初始压力和初始地层孔隙度。

二、达西公式

流体流动遵循的基本规律是牛顿第二运动定律,即动量守恒定律,运动方程是流动流体动量守恒的数学描述。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流动时,因孔道形状不定、变化多端和岩石的比面很大,致使流体与固体孔道壁之间的粘性作用明显而又复杂,很难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建立描述地下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流动时的运动方程。地下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流动时的运动方程是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这就是达西公式。达西公式描述的是流体的流速与渗透率、流体粘度和压力梯度之间的关系。流速和压力梯度均为矢量,达西公式中正负符号的正确运用代表着流体流动时的流速和压力梯度的方向。流速值的正负容易确定,而梯度值的正负在确定时常发生混淆和误用。梯度是一个矢量,是标量场不均匀性的量度,梯度的大小(即梯度的模)等于函数值或物理量沿指定方向的单位长度上的增加率。一般取指定方向为坐标轴正向,梯度正负值的确定原则是:若函数值或物理量随坐标正向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则梯度为正值,表明梯度值增加的方向与坐标正向一致;若函数值或物理量随坐标正向长度的增加而减小,则梯度为负值,表明梯度值增加的方向与坐标正向相反。梯度的概念一般包括有:速度梯度,压力梯度,温度梯度等。

1.平面一维流动情形。取流体的流动方向为坐标轴正向,层流状态下在流动方向上任一点处的达西微分公式表示为:ux=-■■。添加负号的理由:沿坐标轴正向,流体的压力px随距离x的增加而降低,即压力梯度■为负值,而渗透率K和μ流体粘度均为标量,一般总规定标量为正值。因流体的流动方向沿坐标轴正向,流速ux为正值,故需在达西公式的右端添加一个负号,使右端的表达式始终为正值,以满足流速为正值这一条件。

2.平面径向流动情形。以井底为极点建立极坐标系,流体沿径向流向井底,流动方向指向极点而背离极坐标的正向,层流状态下在流动方向上任一点处的达西微分公式表示为:ur=-■■。添加负号的理由:沿极坐标的正向(即背离流动方向),流体的压力随极径的增加而增加,其径向压力梯度■为正值。因流体的流动方向背离极坐标的正向,径向流速ur为负值,故需在达西公式的右端添加负号,使右端的表达式始终为负值,以满足径向流速为负值这一条件。

三、源和汇的势的表达式

在油气渗流力学中,利用势函数有时会使流体的稳定流动问题求解大为简化,稳定渗流的势函数Φ(x,y,z)定义为:Φ(x,y,z)=■p(x,y,z)。上述定义中,流体为单相,流体和地层均考虑为均质且各向同性的,故渗透率K和流体粘度ur均为常量。流体以平面径向渗流方式流入或流出平面上一点时,该点分别被称为平面点汇和平面点源。流体以球形径向渗流方式流入或流出空间中的一点时,该点分别被称为空间点汇和空间点源。由源和汇的定义,并根据流体是被注入地层还是来自于地层这一实际情况,将注水井视为源,生产井视为汇。

1.平面点汇情形下的势的表达式。以点汇为极点建立极坐标系,距离极点为r处的流体以平面径向流方式流向点汇,流体的流动方向与极坐标正向相反,则平面径向渗流时的体积流量为:q=-Aμr=-2πrh・ur,式中h为生产层厚度。若令通过单位生产层厚度的体积流量qh=■,则qh=-2πr・ur添加负号的理由:流体以径向方式流向点汇,流动方向指向极点而背离极坐标正向,故径向流速ur为负值,乘积πr为正值,2πr・ur为负值。体积流量qh为标量,一般总规定标量为正值,故需在体积流量公式的右端添加负号,使右端的表达式始终为正值,以满足流量为正值这一条件。将前面提到的平面径向渗流情形下的达西微分公式ur=-■■代入上式,可得平面点汇情形下任一点的势的表达式:Φ汇=■lnr+C;式中,C是由边界条件确定的积分常数,下同。

2.平面点源情形下的势的表达式。以点源为极点建立极坐标系,极点处的流体以平面径向渗流方式沿坐标正向流向它处,距离极点为处的单位油层厚度上通过的体积流量为:qh=Aur=2πr・ur添加正号的理由:流体自点源沿径向方式流向它处,流体的流动方向沿极坐标正向,故径向流速为ur正值,公式右端的体积流量qh也为正值,公式左端和右端均满足正值这一条件。平面点源情形下的平面径向渗流的达西微分公式为:ur=-■■。添加负号的理由:沿极坐标正向,流体的压力随极径r的增加而减小,其径向压力梯度■为负值。因流体的流动方向与极坐标正向一致,即径向流速ur为正值,故需在达西微分公式的右端添加负号,使右端的表达式始终为负值,以满足径向流速ur为负值这一条件。根据以上两式最后可得平面点源情形下距离极点为r的任一点的势的表达式:Φ源=-■lnr+C。

3.空间点汇和空间点源情形下的势的表达式。对于空间情形建立相应的球坐标系,以求解势的表达式。在空间点汇情形下势的表达式的推导中,根据q=-Aur=-4πr2・ur和ur=-■■,其添加正负符号的理由同平面点汇情形下的一致,最后可得空间点汇情形下距离坐标原点为处的任一点势为:Φ汇=-■+C;。空间点源情形下势的表达式的推导中,根据q=Aur=4πr2・ur和ur=-■■,正负符号的取法同平面点源情形下的取法一致,最后可得空间点汇情形下距离坐标原点为r处的任一点势为:Φ源=■+C。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数学教研室.高等数学[M].(上册、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葛家理.油气层渗流力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2.

篇3

同时,为保证注册会计师就烟草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问题提出意见的科学性、合理性,需要注册会计师在烟草企业内部控制执行较长的一段时间后提出相关性意见。最后,烟草企业内部审计实质上是一项鉴证业务。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之规定,鉴证业务即为注册会计师对鉴证对象信息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应结论,依据这一结论以达到增强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信任程度的业务的预期目标。其中鉴证业务主要包括三部分:历史财务信息审计业务、历史财务信息审阅业务及其他鉴证业务。同时,还指出鉴证业务的“五大要素三大准则”,即三方关系、鉴证对象、标准、证据及鉴证报告,审计准则、审阅准则及其他鉴证业务准则。对于鉴证对象信息而言,其是指以相关标准为依据对鉴证对象进行计量和评价得到相应的结果。从烟草企业内部审计角度看,注册会计师定期对烟草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作出相应的评价,并按照评价结果制定鉴证报告,为保证评价的科学合理性,需要注册会计师确定一个健全的标准,依据该标准进行评价。

二、加大烟草企业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及监督机制执行力度

篇4

    (一)内部控制制度审计

    基建规章制度越是健全完善,工作流程越是完整有效、岗位职责越是明确合理,工程质量控制、造价控制、进度控制越是有保障。内审机构首先要审查基建内控制度的健全完整性,以及审查工作流程的完整性有效性。健全有效的基建制度为基建各部门充分发挥业务部门的管理作用提供保障。

    (二)建设程序审计

    建设程序是国家对建设项目的重要管理控制流程制度,是国家对建设项目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领域的制度,保证建设行为的合法性,提高建设项目管理水平,为按期、保质完成项目做好基础保障工作。建设程序的合规合法也是国家审计及社会审计重要内容,内部审计是以服务工程为目的,也应该关注建设程序。建设程序审计重点包括以下内容: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概算批复、建设用地批准、建设规划及施工许可、环保及消防批准、项目设计及设计图审核等文件是否齐全。

    (三)对工程建设资金的审计

    资金安全也是跟踪审计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重点审查资金管理制度是否建立,资金使用、拨付的审批和监督机制是否完善,建设资金是否落实到位、是否合理、是否专户存储,是否能满足项目建设当年应完成工作量的需要。

    (四)招投标审计

    基建项目招投标管理情况是政府各管理部门关注的重点,也是确定工程造价是否合理的依据之一。为顺利通过最终工程造价决算审核,内审机构开展招投标审计可重点督促完善招投标管理体系、业务流程及管理流程等方面。

    内审机构的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审核招标方式是否合规,招标程序包括资格预审、招标方式、开标、评标等过程是否合法、合规;评标结果是否按项目隶属关系报各主管部门备案;是否在规定的期限内签订书面合同,合同中内容是否与投标书承诺内容一致,检查投标保证金的财务处理是否合规;招标机构是否具有相应资质;标底编制单位是否具有相应资质;检查投标保证金的财务处理是否合规等。

    (五)合同审计

    有效的合同管理可减少和消除企业管理和经营风险,内审机构可重点关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终止过程及合同管理是否有完善的管理制度及管理流程。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制度与流程的审查:合同的主要条款是否与招标文件、中标条件相符;合同的执行及变更情况;合同管理情况的审计主要审计管理制度、管理台账、管理机构是否完善。

    二、施工过程中跟踪审计

    为实现对工程质量、工程造价、工程进度管理的有效监督与控制,内审机构在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质量、工程造价进行审核能起到控制与促进工程管理的作用。

    (一)造价控制审计

    工程造价主要由合同、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等决定,施工阶段造价控制审计的工作重点是审查合同执行情况及工程中间量变更的管理及控制流程是否有效。内审机构主要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进度款拨付、材料价款及其现场变更签证等内容进行监督控制。

    1.工程进度款拨付的审查。在跟踪审计过程中,首先审查工程进度款拨付的工作流程是否有效,是否能达到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及建设单位逐级制衡、控制造价的目标。

    2.材料价款审查。材料价格确定要根据合同条款进行区分。材料若为建设方自行购买,则要对材料购买各环节内部控制的严密性进行审查。如果合同为统包价,材料价格跟踪审计主要以材料选择是否与合同承诺一致予以确定。

    3.变更签证的确定。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对于工程造价的控制起到重要作用。首先,内审机构要审查是否有明确的设计变更及现场签证流程。其次,审查根据变更的提出方是否有相应的控制流程,同时,审查控制流程中工程现场监督和工程量的核实工作有控制环节及控制措施。变更签证单的内容决定了签证流程的不同,只有发挥监理、造价咨询机构监督、鉴证职能才能从源头上控制工程造价。

    (二)工程质量管理、进度管理审计

    工程质量审计是跟踪审计最重要的环节,是“免疫系统”功能最好的诠释。首先审查工程质量管理是否完善,参建方有否有控制质量的有效措施,管理流程是否健全有效。内审部门主要审查工程管理质量控制、进度控制环节内控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审核质量控制措施、进度控制措施是否真实有效,重点审查和评价设备材料验收是否合格、中间环节验收、隐蔽工程验收的质量控制措施落实是否有效。

    三、工程竣工后跟踪审计

篇5

1 前言

所谓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指独立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接受业主委托,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对建设项目从投资立项到竣工交付使用的全过程管理活动,进行连续、全面、系统的审查、监督、分析和评价。其目的是有效控制和真实反映工程投资,帮助建设部门纠正偏差,及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维护合法权益,有效控制工程成本和投资规模,完善建设项目管理,保障建设资金的合理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跟踪审计立足项目全过程的监督,它一改过去工程由竣工后集中一次结算审计的传统模式,是现代审计制度的创新。它在优化投资决策、规范建设行为、促进项目管理以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均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内容

全过程跟踪审计是一种动态的管理,由过去定期、不定期的审计发展到驻场实时审计,这种“贴身”的审计模式使审计监督覆盖了从项目立项、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工程招投标、合同签订、设计、变更、设备材料的采购、隐蔽工程等,直到工程最后竣工决算和资金收支的全过程。它把建设工程审计分为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审计人员参与各个环节,全过程进行深入了解。项目建设中设专职审计人员驻扎现场,对隐蔽工程、现场变更、签证进行详尽把握,避免结算时产生矛盾,减少审计风险,从源头上控制工程投资。[1]

3 跟踪审计在建设项目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某建设单位为实施其扩建工程成立了建设指挥部,下设规划设计部、工程部、监审部、财务部等保障机构,其职责分别为:规划设计部负责设计管理和设计联系;工程部负责工程招投标准备工作和施工现场管理;监审部负责监督管理基本建设程序、党风廉政建设和投资效益;财务部负责资金筹措和会计核算。项目实施过程中,规划设计部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完成方案设计、初步设计、设计概算编制、施工图设计;工程部委托有资质的造价咨询公司负责编制招标文件和工程量清单;监审部委托有资质的造价咨询公司负责跟踪审计,要求驻扎现场的专职审计人员按月提供审计报告。为提高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促使工期、质量、功能和投资的最佳化,该建设指挥部制定了跟踪审计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工作流程。

3.1 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流程图(如图1)

图1跟踪审计的流程图

3.2跟踪审计在几个关键控制点的介入流程

根据图1跟踪审计工作流程,该建设指挥部选取了工程变更、支付工程进度款、工程索赔三项作为关键控制点。

3.2.1 工程变更时跟踪审计介入流程

工程变更是造价变化的主要根源,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是复杂和多方面的。实质影响工程造价的阶段,即项目决策阶段、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实施阶段,而项目设计阶段是造价控制的关键。据统计,在项目决策及初步设计阶段,工程设计影响工程造价的可能性为30%~75%,但是工程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并不因为设计阶段的结束而结束,施工阶段的工程设计变更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更大。为了在施工过程中更好地控制工程设计变更,该建设指挥部制定了如下设计变更、技术核定及其造价变动审核流程(如图2)。

图2 设计变更、技术核定及其造价变动审核流程

3.2.2 支付工程进度款时跟踪审计介入流程

为保障建设单位合理安全支付工程进度款,现场专职跟踪审计人员应做好基础工程、隐蔽工程的现场记录,参与验收,做到由建设单位、审计、施工、监理四方会审会签后才能加以封闭,使工程成本更加切合实际。根据合同当建设单位支付工程进度款项时,跟踪审计介入流程如图3。

图3 工程进度款审核流程

3.2.3 工程索赔审核流程

工程索赔是指建设项目合同履行过程中,合同当事人一方因对方不履行或未能正确履行合同或者由于其他非自身因素而受到经济损失或权利损害,通过合同规定的程序向对方提出经济或时间补偿要求的行为。工程索赔是一种正当的权利要求,实质是建设单位、承建单位之间一项正常的、大量发生而普遍存在的合同管理业务,是一种以法律和合同为依据的行为。工程索赔审核是涉及法律、经济、技术等方面综合性强的系统工程,要从三个层面审核,并结合运用反索赔准确把握审核工程索赔。所谓三个层面,即法律、法规层面;招投标文件及合同约定层面;工程量、价层面。工程索赔审核必须建立在以上三个层次上展开工程索赔的审核认定,具体流程如图4。

图4 工程索赔审核流程

篇6

笔者认为,从理论上说,将效率表述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无可厚非。但是,这种理论色彩浓厚的效率概念,不容易为内部审计实务工作者所理解。笔者认为,效率是指在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单位时间内处理业务或办理管理性事务的速度。效率可用数量、金额、时间等绝对值指标及相对指标进行量化计量。

根据内部审计机构所在单位性质的不同特点,我们可以将效率区分为生产效率、经营效率、管理效率三类:生产效率是指被审计单位(或其生产部门)在配备一定的生产用设备、具备基本的生产条件后,按照一定的生产工艺流程组织生产活动,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合格产品,或按约定向其他组织(个人)提供服务的数量。

经营效率是指被审计单位(或其采购、销售等经营部门)在配备一定的经营用设备、具备基本的经营条件后,按照一定的经营业务流程组织采购、销售等经营活动、向其他组织(个人)采购一定数量(金额)的物资或服务所需的时间,或者在单位时间内向其他组织(个人)销售产品、提供服务的数量(金额);管理效率是指被审计单位(或其管理职能部门)在配备一定的管理用设备、具备基本的管理条件后,在单位时间内处理管理性事务的数量,或按规定的程序办理管理性事务所需的时间。

二、效率性审计概念、目的、内容与重点

效率性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内设生产、经营和管理职能部门开展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效率所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是绩效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效率性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审查和评价组织内部的生产、经营业务和管理性事务的处理流程,在确保投入小于产出、达到预定效果的前提下,促进改进和优化流程,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

效率性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被审计单位(或其生产、经营和管理部门)的生产效率、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进行审查和评价。效率评价的重点是被审计单位的生产工艺流程、经营业务流程和管理性事务处理流程的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

三、效率性审计的计划

内部审计机构应将效率性审计纳入年度审计工作计划。内部审计机构在制定效率审计工作计划时,可以将组织的全部生产效率、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作为一个整体考虑,也可以将其中一个或多个分别进行安排,也可以将其作为其他保证或咨询服务项目的一个组成部分加以考虑。

四、效率性审计证据及其获取

(一)审计证据的收集

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效率性审计时,应当收集以下四个方面与效率评价有关的证据:

1、与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流程有关的计划、预算、生产工艺设计图纸、采购和销售等经营业务流程图及其说明、管理流程图及其说明等书面文件和资料;

2、被审计单位生产、经营业务和管理性事务处理过程中形成的结果记录(含历史结果记录、审计截止日结果记录);

3、由国际性专业组织、其他国家和地区制定的与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业务和管理性事务处理有关的先进标准;

4、由国家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权威机构制定的与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业务和管理性事务处理有关的国家标准。

(二)审计证据的获取

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效率性审计时,应主要运用以下六种方法获取审计证据:

1、审核。内部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各种书面文件、资料进行审阅、查核。

2、观察。内部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进行现场实地察看,了解各项业务或事务的处理流程,以发现流程中存在的影响效率提高的各种缺陷或制约因素。

3、询问。内部审计人员向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人员了解生产、经营、管理等业务或事务的处理流程,以发现流程中存在的影响效率提高的各种缺陷或制约因素。

4、查询。内部审计人员在被审计单位以外的机构查找有关的专业标准等资料,或就流程的先进性、科学性、合理性等向专家咨询。

5、计算。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审核、观察、询问、查询的结果,计算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效率。

6、分析性复核。内部审计人员将被审计单位实际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效率与评价标准进行对比。

五、生产效率评价的主要内容及评价指标

内部审计人员根据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对被审计单位(或其生产部门)生产工艺流程的以下三个方面做出评价:

1、产品生产过程的连续程度。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是否按专业化的要求配置专门的生产设备,是否按“流水线”作业要求组织产品生产过程,现有生产工艺流程是否能提高生产工人重复操作相同工序的熟练程度,是否有助于减少更换工序所需要的准备、终结、调整时间。

2、产品生产各环节的协调性。评价的内容主要是:生产工艺流程各个部分是否能按生产计划的要求进行衔接,是否能实现基本生产部门、辅助生产部门内部的有效协调及相互间的有效协调。

3、生产工艺流程的未来适应性。评价的内容主要是:生产工艺流程在保证生产过程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能否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和技术进步的要求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

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参照(但不限于)以下五类指标对被审计单位(或其生产部门)的生产效率进行评价:(1)期间(年、半年、季、月、旬等,下同)产品产量(服务量)、产值;(2)期间人均产品产量(服务量)、产值;(3)期间单台设备产品产量(服务量)、产值;(4)生产单位产品(提供单位服务)所需要的时间;(5)期间设备利用率、闲置率。

六、经营效率评价的主要内容及评价指标

内部审计人员根据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对被审计单位(或其经营部门)经营业务流程的以下四个方面做出评价:

1、受理生产、管理部门提出的采购申请后,能否在最短时间内处理该项采购申请、采用招标等适当方式选择供应商、按采购合同管理规定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协议及选择适当的运输方式,能否在不提高采购成本或者降低采购成本的情况下组织生产、管理用的物资供应。

2、按计划采购的物资到货后,能否及时进行质量检验及型号、规格、数量等查验,并及时办理入库手续。

3、按计划采购的物资经验收合格入库后,能否及时通知提出采购申请的部门及时办理领用手续。

4、能否按销售协议规定的品种、型号、规格、数量等及时办理产品出库手续及向客户发货,以确保销售协议按期履行。

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参照(但不限于)以下五类指标对被审计单位(或其经营部门)的经营效率进行评价:(1)期间生产、管理用物资(或服务)的采购总量(金额);(2)单项生产、管理用物资(或服务)的采购申请处理时间(包括受理申请、与供应商签约、验收、通知申请人等时间);(3)期间人均生产、管理用物资(或服务)的采购总量(金额);(4)期间按销售协议规定的时间按时向客户发货总量(金额);(5)期间人均按销售协议规定的时间按时向客户发货总量(金额)。

七、管理效率评价的主要内容及评价指标

内部审计人员根据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对被审计单位(或其管理部门)办理管理性事务流程的以下三个方面做出评价:

1、办理管理性事务的流程是否有利于管理性事务申请人在最短时间内提出申请,及是否在最短的时间内受理申请。

2、正式受理管理性事务申请后,是否及时将该项申请移交相关部门或人员按授权制度规定的程序及时进行处理,形成处理结果。

3、能否及时将管理性事务处理结果通知申请人。

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参照(但不限于)以下三类指标对被审计单位(或其管理部门)的管理效率进行评价:(1)期间处理管理性事务总量;(2)单位时间人均处理管理性事务总量;(3)处理单项管理性事务所需要的时间。

八、效率评价指标的计算

内部审计人员可将确认的被审计单位的效率指标与下列六个方面评价基础进行比较:(1)各该项效率指标的设计(或计划)水平;(2)被审计单位各该项效率指标的历史同期最高水平;(3)各该项效率指标的国际标准水平;(4)各该项效率指标的国家标准水平;(5)某国家(或地区)各该项效率指标的先进标准水平;(6)国内同行业同类单位各该项效率指标的先进标准水平。

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比较时,可以采取绝对值比较法,也可以采取比率比较法。

九、效率审计结果报告

内部审计人员(组长)在完成效率性审计后,应根据审计工作底稿撰写效率性审计结果报告(征求意见稿),并在征求被审计单位意见后,向审计部门领导报告审计结果。如有必要,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反馈意见修改效率性审计结果报告(征求意见稿)。

效率性审计报告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审计概况。包括审计项目的立项依据、审计起止日期、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审计程序与方法等;(2)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3)被审计单位生产工艺流程、经营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的描述;(4)经过核实、确认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效率指标;(5)作为对比评价基础的效率指标及其来源;(6)审计结论;(7)审计建议。

十、效率审计应考虑的问题

篇7

一、优化控制流程,提高运营效率和效果

财务控制的目的就是确保企业的目标以及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所制定的财务计划得以实现,从机制上讲,财务控制强调控制的成分要大于效率的成分。财务控制同内部控制一样,都是以流程作为载体的,这个流程越长,财务控制的越详细也越严谨,但是流程长的话耗时也就越多,这样就使得财务控制的效率下降了。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讲的财务控制,是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增加环节点来实现的,增加的环节点越多,经营的安全性越能得到保证,这样就使得企业的各种业务以及财务的流程变长。流程变长虽然保障了企业运营的安全性,但是却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过长的流程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同时也减少了企业的经营成果。内部审计是为了企业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对企业的风险实施规范的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由于内部审计的制度一旦确定,在内审时就得按照这个制度来进行,这样就容易造成僵化的执行内审制度,大大的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因此,内部审计可从通过综合考虑和分析,将财务控制的首要目标确定在效率与效果的保障上,财务合规性、报告可靠和资产安全作为基本目标处理,并通过大监督系统来实现,具体可从风险控制,优化流程上考虑。

内部审计可以通过两点来实现缩短流程,一是要能够识别企业财务控制中的关键点,包括风险关键点、流程关键点和控制关键点,并且要围绕风险控制点来建设流程;二是要优化控制环境,如果能够很好的优化控制环境并且能够优化基础的管理体系,那么对减少无效的流程以及非关键点上的流程、提高效率一定有着很大的帮助,而且还能够使财务控制得到保障。

二、加强会计信息沟通,完善财务控制体系

会计信息沟通就是能够及时准确的收集到各种与财务控制相关的会计信息,然后对收集到的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再将加工完成的会计信息传递到相关部门,使得会计信息能够在企业内部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之间顺畅的流动,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良好的会计信息沟通可以及时有效的将收集并且整理加工好的会计信息传递到管理层,使得管理层人员能够及时的掌握公司的财务状况,促进财务控制系统的发展。我们知道,财务控制与内部控制很相似,都需要首先建立内部会计环境,然后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估,根据对风险的评估结果来采取相应的控制流程。很多企业只重视流程的设计,而不重视流程中与财务控制相关的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以及相关性,其实我们应该在流程的设计中明确每一个流程所需的会计信息,这样才能使财务控制有效。因此,通过内部审计评价企业的财务控制时,不仅可以检查出企业各项工作是不是按规定的程序来做的,还能知道在每一项工作按程序来做时是否有足够的相关的会计信息与之相配套,而且还能知道这些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会计信息的沟通有效性。下面就以采购与付款内部控制流程为例,来探讨内部审计是怎样分析配套相关信息,以使财务控制发挥更好的作用的。

(一)采购与付款的基本流程

(1)采购申请(由生产需要、仓库补充和定量外需要),采购部门批准,经资金预算负责人同意签字;(2)编制采购计划;(3)组织招标与比价;(4)编制采购订单;(5)签定合同,组织采购;(6)检查验收;(7)入库储存;(8)记录负债,在取得采购的各项审核必要的凭证后,记录应付账款;(9)付款。

对基本流程的审计,主要是审查构成基本流程的环节点的岗位设置,审查这些岗位是否有一个人兼职多个岗位的现象、是否有串岗的现象、是否有岗位上的工作人员相互替代的现象,以及这些岗位是不是按不相容职务分开的。

(二)与流程对应的信息载体

(1)用料申请表;(2)物资采购计划表;(3)招投标文件、比价资料、供应商目录;(4)物资采购订单;(5)合同文本;(6)质量检验记录单、物资数量清点记录单;(7)材料明细台账;(8)财务部门会计,记录应付账款,填写“应付账款明细表”;(9)根据付款通知单,出纳填制“付款凭证”付款。

会计信息沟通是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在这个流程的例子中,会计信息在流程的各个环节点之间流动,从采购申请开始到付款结束,会计信息存在于流程的各个环节点的表、台账、凭证中。良好的会计信息沟通可以使公司的财务控制更加有效,信息配置的完整性以及信息是否按流程有序流动,流程各环节点执行效果怎样,都是内部财务控制的重点。

三、促进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企业的经营环境是在不断的变化的,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它的内部控制体系也必须随之而变化。现在几乎每个企业都已经有了自己内部控制体系,但是从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的基本情况来看,很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不能发挥自己的职能。因为很多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人员安于现状,碍于人情关系以及求稳怕烦,并不能很好的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运行,这样就使得企业的经营状况如何反应不出来。而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定期检查评价,有利于改进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促使企业内控制度的完善和健全。这样一来,内部审计就可以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再控制,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

四、监督财务制度、计划的实施情况,保证财务控制效果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是离不开资金的,因此每个企业迫切需要创新和完善其财务制度,保证其内部财务资金的健康运转。任何一个企业都应该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很多企业制定了许许多多的财务制度,也规定了每一个岗位的职责,但是就是没有对执行制度的人员做出约束。企业在进行财务控制的时候如果没有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那么这个才不控制的模式是虚拟的,是起不到实实在在的作用的。一旦财务控制的某个环节点上出了问题,如果没有责任追究制度的话,那么便很难找到应该承担责任的人。因为责任不落实,会导致大家相互推脱、越权控制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最终将会导致整个财务控制系统失灵、失效。这将会极大地影响了企业整体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还会给企业带来了不应有的损失,使其财务制度流于形式。而内部审计的实施可以对各部门财务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确保企业管理层的各项财务政策和程序得到有效的执行,保证企业财务控制效果的实现。

内部审计在企业财务控制监督检查机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负责对财务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开展相关的保证活动。在财务控制相关法规政策指导框架下,内部审计对财务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主要是从以下两方面发挥作用:一是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以确保监督检查工作的有序开展;二是定期向董事会提交财务控制监督检查工作报告,为董事会制定正确的决策提供依据。

五、降低各项经济损失,维护企业利益

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是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以及效益性等进行的监督、审核与评价性活动。内部审计的有效开展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发挥着一定的防范作用,是保障其各项经济活动健康运行的基础,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对企业各项资金的投放、使用、风险以及效益等开展审计,可以降低或避免企业的各项经济损失,对维护本企业的经济利益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对企业各项财务信息的审计,还能够及时发现和预防企业内部贪污盗窃、职务侵占以及营私舞弊等情况的发生,确保企业的利益免受损失。

六,结束语

总体而言,内部审计在企业财务控制中的作用应该是通过优化控制流程、保持会计信息畅通,健全内控体系顺利运行,监督财务制度执行以及监控企业财产安全等方式来发挥的,持续保证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设计的有效性与执行的有效性提供帮助。其中主要体现在它的监督检查职能,即对财务控制进行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此外,在不影响独立性、客观性的前提下,内部审计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开展一些与财务控制相关的咨询活动,如顾问服务、建议、协调、流程设计与优化、培训等。

参考文献:

1.张学琴.浅析内部审计对财务的影响[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1(10).

2.杨小萍.内部审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J].管理观察,2011(1).

3.张建涛,韩英霞,陈宝农.论内部审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当代经济,2009(9).

篇8

记得86年入学时,系主任张亦春教授给我们讲的第一次课就是“银行是门大学问”,而现在我对内部审计工作,也深深体会到其内涵的深刻和广大,深深感觉到“内部审计也是一门大学问”。我99年初参加农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在四年多的内部审计实践中,每年对内部审计的理解和体会都有所不同,以下是本人这几年从事内部审计工作不同阶段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了解,与各位内审同行交流,以期共同提高。

第一阶段,就是刚参加内部审计工作的一年多时间里,对业务操作熟悉,但对内部审计了解不多。和大多数内部审计同行一样,在参加审计工作之前,都是从事在具体业务操作,对各种业务的操作流程和方法十分熟悉,但对内部审计的基本技术方法了解不多。由于对内部审计缺乏较深入的理解,在实际审计工作中,往往是套用以前业务工作的经验和方法,这一阶段虽然也能基本正常开展审计工作,也能审查出一些违规问题和风险隐患,但由于缺乏内部审计的知识与技能,即缺乏一个合格内部审计师的基本素质,在审计中往往以业务流程的符合性作为审计发现的主要依据,过分注重操作过程的细节,结果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经常会忽略了关键的风险控制环节和控制点,如对岗位职责的明确划分和相互制约等基本的内部控制内容。

第二阶段,就是参加内部审计工作2到3年时间之后,从各种渠道对内部审计有了一些了解,包括参加了各种审计培训、自学了一些有关内部审计的书刊,掌握了一些内部审计的工作方法和技能,能部分将审计理论和技能应用于实践工作中,初步具有了对风险的认识和把握能力,能根据业务操作的经验,对被审计事项的一些重要风险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作出判断和评价。这一阶段,个人的内部审计综合素质提高了,但对具体业务操作则逐步开始有所生疏,因为业务品种及操作往往是不断变化的,审计人员虽然也要经常学习业务知识,但毕竟时间、精力有限,不能对所有需要审计的业务都详细了解各种具体的操作细节。这个阶段对一些从业务操作岗位转入新参加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是一个关键时期,由于脱离了实际业务工作,对业务操作流程特别是一些细节可能生疏,如何克服这个阶段的困难,本人所在处室有位同事曾经说过:“审计人员有三类,一类是刚刚从业务岗位转过来的审计人员,他们熟悉实际操作,能按操作流程来进行审计,虽然其审计发现可能只局限在某一方面如操作流程、制度的遵守。第二类就是几年前参加审计的人员,这些人在参加审计之前,有较丰富的业务操作经验,但由于近几年脱离了业务实际操作,对实际业务操作流程开始有所生疏,这一类人如果不开始注重审计职业能力的提高,就可能变成既不懂业务又不懂审计,最后将被淘汰。第三类人,就是参加审计工作多年,且对奶奶实际的原理和技能有深入的研究和了解,虽然对具体业务可能不熟悉,但能应用这些知识和技能,按一定的审计程序,分析研究被审计对象的有关背景资料和进行现场检查,分析评价其内部控制,发现控制的弱点,这类审计人员可以胜任大多数的审计项目的审计,包括不熟悉的业务的审计。”本人对这个理解十分认同,在脱离实际业务操作几年后,我也遇到了这个问题,即原有的操作经验可能会逐步淡忘,而审计工作的范围却在增加,不仅要参与原来熟悉的业务,还要参加一些不很熟悉的领域,为解决这个问题,我重点加强作为内部审计人员所需要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包括较深入地学习了有关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的理论知识,学习风险管理的原理和技术,并努力扩大知识面。经过这些学习和研究,对内部审计的理解和掌握层次上得到提升。对一项审计活动,不再只从操作层次上去审查评价,而是站在更高的层次上,从整体的内部控制制度角度,从内部控制制度充分、合理、有效方面去寻找风险点和审计重点,从而使自己的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一些以前很少接触过的业务项目也能根据审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与其他同事一起开展审计工作。

第三阶段,就是经过一定时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初步具备一个合格的内部审计师的职业素质,包括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具有职业的客观性、审慎性和敏锐性。在审计实践工作中,能从风险管理角度,发现风险控制方面的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这个阶段是一个提高的长期过程,本人自认为也只处在初级阶段。对审计的理解的深入的过程要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对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不断学习有关的内部审计知识并不断应用到实践中有助于促进这个进程,我在2002年参加了cia考试,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广泛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包括组织管理、内部控制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用心体会其中的内涵,对自己的内部审计职业素养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从利用实际业务操作的经验进行审计到忘掉实际操作,按内部审计的基本原理、技术,依靠个人的具有的审计职业素质进行各项审计职业的判断,我经历了近五年的时间,虽然这对我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内部审计师还仅仅是刚刚开始,但我还是想把我的内部审计工作历程和对内部审计的体会写出来,与各位内部审计同行交流,与大家一起分享,并接受大家的帮助,以求共同提高。

篇9

二、审计流程在会计流程中嵌入的基本思路

1.对审计程序中具备自动化潜力的审计部分进行规范。手工审计程序根据自动化可能实现的程度分为具有能够实现自动化潜力的审计程序、可以直接实现自动化的审计程序和不能实现自动化的审计程序三大类。可以直接实现自动化的审计程序主要是用来完成常规并可重复的结构化工作,这类审计程序能够实现自动化。所谓不能实现自动化的程序,是指那些必须由人工来完成的程序部分,或者是审计职业判断无法用计算机来模拟判断,也不能分理处可自动化的程序部分。所谓的具有能够实现自动化潜力的审计程序,是指某些可以通过进行重构实现规范化的审计程序,这类审计程序需要审计人员通过计算进行模拟并运用自己职业进行逻辑判断。而对审计程序中具备自动化潜力的审计部分进行规范,就需要审计部门建立一种统一的审计方式,保证审计程序执行的准确和一致性,规范不同审计人员对具体审计程序在理解上和运用上的差异。这种规范化,是指在不把审计职业判断的空间进行全面清除的情况下,通过考虑各种不同的审计环境之下,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程序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可能情形,并将其归纳入计算机审计程序中统一执行,达到将人工审计程序转换为计算机可执行程序的目的。

2.基于有些审计程序在实现规范化上技术难以达到或者成本要求太高时,可以采用基线监控的方法。基线监控,是指在业务流程的某个时点系统设置一个基线参照,并将后续时点与这个基线参照相互比较,从而自动识别其偏离基线的情况。基线控制方式实施容易且成本较低,但仅适用于那些限制性控制的设置,审计覆盖面较为狭窄。同时,基线还需伴随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变而做出与之相对应的调整,其有效性更需要通过大量的手工工作加以验证。此外,最初设置基线时,未达到系统平稳之前,需要运行一段时间,对其监控结果进行分析,慎重决定当前基线值的添加或删除工作[2]。

3.从实时或接近实时的对详细交易的评价到对快照、详细交易或者综合数据的周期性评价,这是持续审计活动的频率范围。鉴于自动化的持续审计测试可以控制确认的成本和降低执行风险评估,相较于传统审计而言,持续审计可以在一个相对比较高的频率上执行。而高频率的持续审计留给不符合要求的调整或交易的时间有限,同时,还能减少依赖那些不能实现自动化的审计程序,因此,较高频率的持续审计同样可以提供相对比较高的认证水平。

4.为防止形成重大风险或重大控制缺陷,在审计流程中一旦出现控制异常或者风险增加的特殊情况,持续审计系统将会自动警报,并将异常通过短信、自动电话或者电子邮件的方式通知审计人员或企业内部相关责任人,提醒他们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问题。持续审计的警报管理需要审计人员先行将警报的审计结果进行排序,按照警报的缓急顺序加以执行。当审计系统中发送警报的控制参数的设定发生错误或者过于保守时,可能会出现警报涌现的现象,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相关人员决定全部忽略警报或强迫关闭警报开关,因而没法处理审计流程中出现的异常问题。出现这种现象,审计人员应先行调查例外报告,再调整相应的控制参数,进而不断完善警报管理系统。此外,当企业经营环境发生变化,而引起警报涌现的问题时,企业需要对原有的控制参数重新做出评估和调整,达到强化持续审计系统警报管理的效果[3]。

5.在会计的信息化建设中嵌入审计流程。目前,持续审计已经被许多大公司的内部审计部门所采纳。这种将审计流程嵌入会计流程,通过实时监控会计流程、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从而实现持续审计的方案,无不体现了企业需要重视实现企业内部控制、企业内部控制的评价报告和审计等各方面信息化的要求。

篇10

被审计主体管理所涉及的区域界定的审计现场,审计取证范围以审计目的不同,对审计现场内的经济事项要素提取也不尽相同。如: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取证范围是以经济责任期内的全部经济事项,制约因素是时间跨度;预算执行审计的审计取证范围是以预算期内的全部经济事项,制约因素是时间跨度;两者的区别是时间跨度不同,相同点是都包含期间内全部经济事项。审计取证范围在审计目的确立后,经济事项与审计目的相关的元素在时间、空间坐标走向及运动区域就已锁定,审计的取证就是在时间和空间的坐标轴内标出每一个经济事项包含元素所对应的时间和空间。因此我们根据审计目的可以确定在既定的时间区域和经济行为、行为效果所构成的三维时空就是我们的“审计取证范围”。在审计取证范围内的经济事项所产生的经济行为、行为效果并不都对审计目的产生作用,要根据对审计目的产生作用的大小进行科学分类,找出易造成审计结论出现偏差的经济行为、行为效果,进行分析纠正,并就产生偏差的原因进行剖析,找出经济行为出现偏差的真正诱因,并予以披露。这些被披露的经济行为偏差的真正诱因就是审计证据,审计证据多维靶向性验证就构成了对审计结论法理依据的多维靶向性支撑。最终形成审计现场需要的“审计取证”对象。

篇11

Abstract:TraditionalRisk-basedAuditandModernRisk-basedAuditarethetwophasesthatRisk-basedAudithasevolved.tacticsofriskassessmentofTraditionalRisk-basedAuditandModernRisk-basedAuditdifferfromeachotherwhiletheystillhavesomesimilarities.ThispaperdoestheComparionontheTacticsofRiskAssessmentfromthefollowingfouraspects:orientationofriskassessment,extentofriskassessment,proceduresofriskassessmentandmethodsofriskassessment.

Keywords:TraditionalRisk-basedAuditModernRisk-basedAudit

TacticsofRiskAssessmentAuditrisk

一、引言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均以风险评估为起点,同时都将风险与控制方法贯穿运用于审计全过程,使审计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克服和降低审计风险的过程。因此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两种审计模式在风险评估策略上存在一定的相同之处,但同时更多地体现出了差异。鉴于两种审计模式的风险评估策略较易被混淆,本文拟对两种审计模式的风险评估策略作一比较,对两者差异加以初步探讨。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涵义

(一)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控制风险导向审计[1]。审计模式发展到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标志性事件是AICPA在1983年了第47号《审计准则公告》(SASNo.47)——“审计业务中的审计风险和重要性”,首次提出了审计风险模型。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将风险分析、评价与控制融入传统审计方法(账项导向审计和制度导向审计)之中,进而获取审计证据,形成审计结论的一种审计取证模式。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程序并没有脱离制度导向审计模式,但它在制度导向审计模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针对制度导向审计不直接处理审计风险,不能对审计风险进行量化的缺点,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引入审计风险模型,通过该模型将从各种渠道所收集的证据联系了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对审计风险进行定量评估,将审计资源相对合理的分配到高风险领域。(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也称为经营(商业)风险导向审计、风险基础战略系统审计。1997年,Bell和Frank发表了名为《通过战略系统的视角对组织进行审计》的研究报告,首次提出了毕马威的BMP审计模式,这标志着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技术方法在系统和战略管理理论基础上的重大创新,它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通过“战略分析——流程分析——经营业绩评价——财务报表剩余风险分析”的基本思路,将报表重大错报风险和经营风险联系了起来,从而提出了审计师从源头分析和发现会计报表错报的观念[2]。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针对传统风险导向审

计风险评估不到位,未能有效发现高风险审计领域,造成审计过量或审计不足的缺点,大大加强了风险评估程序,做到了以风险评估中心,真正体现了风险导向审计的理念。

2003年10月国际审计和保证准则委员会(IAASB)了国际审计准则第315号(ISA315)“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的审计风险模型修改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明确规定了审计工作以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作为新的起点和导向。这就导致了实务中普遍运用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在审计风险模型和审计具体风险导向等上和准则规定产生了一定的差异。鉴于这一点,特别指出本文所称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实务中运用的以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的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策略比较

风险评估是指对审计风险的评估。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于存在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发表意见的风险[3]。风险评估的目标就是确定

高风险环节,从而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并进一步确定如何收集、收集多少和收集何种性质的证据,以便更有效地控制和提高审计效果及审计效率。策略,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方法。借鉴中注协(1997)对审计策略的定义,笔者将风险评估策略定义为审计人员根据确定的风险评估范围,选择能够达到风险评估目标而应当实施的最有效风险评估程序的基本思路、组织方式和具体方法。在本文中,笔者从风险评估导向、风险评估范围、风险评估程序、以及风险评估具体方法四个方面来比较两种审计模式的风险评估策略。

(一)风险评估导向

虽然国际审计准则规定,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人员首先应当对财务报表整体层次和交易类别、账户余额认定层次的固有风险进行评估,但由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受内外部环境的,两者很难区分,因此审计人员通常难以对固有风险单独做出准确评估。又鉴于稳健性原则的考虑,实务中审计人员往往将固有风险简单地确定为高水平,从而将风险评估重点锁定在控制风险上。因此在实务中,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实际上是以对控制风险进行的评估为切入点的,所以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是以控制风险为导向的。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强调:审计人员的审计风险[i]主要来源于企业财务报表的错报风险,而企业财务报表的错报风险则主要来源于整个企业的战略管理风险和经营活动风险[4]。所以要充

分理解审计风险,审计人员就必须从企业的战略分析入手,充分识别企业内、外部风险并理解内外部风险对财务报表认定的影响。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并不直接从对固有风险的评估入手,而是间接地以被审计单位的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通过综合评估战略经营风险从而确定财务报表剩余风险,并进一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程序。因此,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是以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的。(二)风险评估范围

在实务中运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时,审计人员往往忽略对固有风险的准确评估,而将固有风险简单地确定为高水平。因此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人员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企业及其环境(如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企业的性质;企业的目标、战略、以及可能导致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相关经营风险;对企业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5],而只关注企业的内部

控制。因此,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下,审计人员实际上只仅仅依赖对控制风险所作的粗放型评估来直接、大致确定检查风险水平。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对企业了解得更透。它将被审计单位置于广泛的系统中,认为有效的审计需要对企业所处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行业环境、战略目标和措施、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主要业务活动和关键经营环节以及剩余风险进行深入的了解。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风险仍然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要素组成,审计人员也同样要对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评估。但是相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固有风险”的内涵扩大了,除了包括会计报表项目本身的风险外,更多地考虑了企业的经营风险。而且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企业内部控制已经发展到内部控制框架阶段,并有被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取代的趋势,相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的内部控制结构概念,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估时考虑的因素则更加全面了。

(三)风险评估程序传统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的基本程序可表示为:固有风险评估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结构控制风险初步评估控制测试(可选)控制风险综合评估确定检查风险。审计人员在对固有风险进行评估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管理人员的品行、能力、变动情况和遭受异常压力的情况;客户业务特征;关联方;非常规交易;以前审计结果等。但由于种种原因,实务中审计人员往往忽略对固有风险的准确评估,通常的做法是将固有风险简单地确定为高水平,而将风险评估的重点放在控制风险上。审计人员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了解时,首先从控制环境入手,再对制度和控制程序进行分析。分析控制环境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管理和经营作风;组织机构;董事会及审计委员会职能;人事政策和程序;确定职权和责任的等。然后审计人员基于当前对内控的了解对控制风险水平进行初步评估(计划估计水平)。如果审计人员将某一控制的控制风险初步评估为最高值,则对该控制不需执行控制测试而直接进入实质性测试阶段;但如果审计人员将某一控制的控制风险评估为低于最高值时,则就需要对该控制执行控制测试,从而来获取证据以支持低于最高值的风险水平。控制测试完成以后,审计人员对被测试控制的控制风险进行再次评估(最终估计水平),并根据最终估计水平来决定相应的检查风险水平。风险导向审计风险评估的基本程序可用下图表示。如图所示(由于不能粘贴,此处图略),审计人员首先需要对客户的战略进行分析,分析时需要对客户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解,包括客户行业状况、监管环境以及其他外部因素(宏观环境等);被审计单位的目标、战略以及面临的经营风险;对威胁企业战略的风险做出的反应等。对客户的战略进行分析后即可对战略风险做出评估。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内部控制被分为管理控制(战略控制、高层控制)和流程控制(一般控制、员工控制)[6],在对客户的战略进行分析时同时要对战略控制进行了解并进行评价。然后审计人员对客户的流程进行分析,分析时可从流程目标、投入、作业、交易类型、威胁流程目标的风险等八个维度来了解流程情况[7]。通过流程分析可

以了解客户创造价值的方式、竞争优势及劣势、威胁,从而来评估流程经营风险。在对客户的流程进行分析时同时要对流程控制进行了解并进行评价。在对战略经营风险和流程经营风险进行评估时特别要注重对舞弊风险的评估。然后在此基础上来对固有风险进行初步评估,在评估时除了要重点考虑经营风险可能引起的重大错报之外,还要考虑其他可能引起重大错报的因素(管理当局遭受的异常压力等)。审计人员在对客户的战略和流程进行分析时已经从企业整体层次对内部控制进行了了解(战略控制和流程控制)并做了评价,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对内部控制的其他方面进行了解并给予评价,特别是要关注有关交易重要类别的控制。基于对内部控制充分的了解,审计人员然后对控制风险进行初步评估。由于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都受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审计人员在单独对固有风险、控制风险进行初步评估的基础上还须对两者进行综合评估,即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联合。对联合风险的评估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因为接下来其余的审计工作都要围绕联合风险来进行,联合风险的评估结果是审计人员决定实质性程序性质、时间以及范围的基础[8]。然后审计人员对值得信赖的控制进一步执行控制测试,从而来获取支持其较低控制风险水平的证据。最后根据控制测试结果并结合联合风险评估水平,审计人员对会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进行综合评估,从而来确定会计报表剩余风险(即检查风险),并进一步决定实质性程序的性质、时间以及范围。(四)风险评估具体方法风险评估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检查、函证、询问、穿行测试、分析性程序等多种审计取证手法。虽然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客观上要求大量使用分析性程序来进行风险评估,但由于实务中审计人员往往忽略对固有风险的准确评估,因此限制了分析性程序的运用范围。而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对于信急的再加工重视程度不够,分析性程序主要适用在报表分析上[9]。而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风险评估以分析性程序为中心,分析性程序成为最重要的程序。而且随着分析性程序功能的不断扩大,分析性程序开始走向多样化,审计人员不仅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同时也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由于分析性程序的多样化运用,大量的分析工具以及现代管理方法被运用到分析性程序中去。如在战略分析时审计人员运用了PSET分析和POPTER分析方法;在流程分析时运用到了价值链分析(VCA))和波士顿矩阵(BCG)以及SWOT分析方法;绩效分析时运用到了平衡积分卡(BSC)和标杆管理(Benchmarking)分析技术[10]。将分析工具运用到风险评估中使得风险因素不再独立,而且风险评估不再是一元评估,而是多元评估,因此风险评估的结果将更加可靠。

三、结论

1.风险评估导向不同:

虽然国际审计准则规定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应以固有风险为切入点,但在实务中传统风险导向审计实际上是以控制风险为导向的;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则是以战略经营风险为导向的。

2.风险评估范围不同:

审计人员在实务中运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时往往会忽略对固有风险的准确评估,只通过对控制风险所作的粗放型评估来决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人员除了要对传统的固有风险,即会计报表项目本身的风险进行评估之外,更多地是要考虑企业的经营风险,特别是注重对舞弊风险的评估[11]。同时由于内部控制概念内涵的扩

大,审计人员在对控制风险进行评估时考虑的因素相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下更加全面了。

3.风险评估程序不同:相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增加了对企业战略和经营流程的分析,以及对经营风险的评估,而且最后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联合起来进行评估,因此在评估程序方面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更完善。由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对审计风险考虑的更全面了,所以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能够更好的将会计报表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4.风险评估具体方法重点不一样:两种审计模式在风险评估时都运用了观察、检查、函证、询问、穿行测试等风险评估方法,但相比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更注重分析性程序的运用,做到了以分析性程序为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国际会计师事务所认为审计风险应该是广义的,即不仅包括审计过程的缺陷而导致审计结果与实际不相符而产生损失或责任风险,还包括客户经营失败而导致审计主体遭受损失或不利的可能性。

[1]王泽霞.论风险导向审计创新[J].会计,2004(12):49-54

[2]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研究与实务发展[J].会计研究,2004(14):47-51

[3]AICPA:professionalStandardsAsofJune1,1992,AU.31

[4]谢荣,吴建友.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基本内涵分析[J].审计研究,2004(05):26-30

[5]陈毓圭.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J].会计研究,2004(14):58-63

[6]郑朝晖.战略系统审计:财务数据之合理预期[J/OL].会计视野,2004[2006-4-17]/showdoc.asp?docid=448&uchecked=true

[7]王义华.BMP审计模式介绍[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5(06):69-70

[8]Ernst&YoungGlobalAuditPlanningToolkit2004[M],2004:65-67

篇12

现在越来越多的财经类专业应届毕业生想进入审计行业,钟情于会计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对他们而言就意味着收入高、专业素质高、层次高。同时,会计事务所由于承接各种审计工作接触企业多、业务种类多,能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各行各业的会计人员,掌握不同行业的会计核算,对于只掌握会计理论,没有会计实践的大学生来说,无疑进入到会计事务所能更快速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快速得将个人专业素质提升到一定新高度。

殊不知,要想进入审计行业,顺利的进入会计事务所,作为应届毕业生需要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有扎实的会计专业基础知识。一般会计事务所招聘时,首先会选择有过会计事务所工作经验的人,这些人无需培训可以直接上岗,减去了企业的培训成本。尤其像会计事务所这种人员流动性强的企业。但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如果你已经通过1-2门CPA考试,那么恭喜你比其他人更有竞争优势。

但是,如果以上条件你都不具备,那你就需要认真的学习《审计学》这门课程,了解审计的具体流程和审计方法,下面来简单介绍一下审计的基本流程:

第一,审计立项与授权,即对哪些单位进行审计以及审计的职权。

第二,审计准备。

1.确定审计的目标和范围;2.收集并研究审计对象背景;3.成立审计小组并确定审计的时间;4.准备初步审计方案;5计划审计报告的提交方式、时间和对象;6.发出审计通知书。

以上为审计工作的准备阶段,完成准备工作后,审计工作即进入外勤工作阶段,主要包括步骤(三)、(四)、(五)、(六)。

第三,初步调查。

1.召开审计座谈会了解审计单位基本情况,说明审计的目标和范围以及审计中需要提供的各种资料和需要协助的范围等。

2.实地考察,即审计人员应实地观察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地点、设备、职员及业务情况,对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获得感性认识。

3.研究文件资料,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文件资料进行查阅、研究。

4.编写初步调查说明书,概括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及初步调查的实施情况。

第四,分析性程序及符合性测试。

1.审计人员通过比较和分析各项指标所发现的异常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更详细的审计程序来审点领域。

2.审计人员应采用绘制流程图、文字说明等方式描述被审计单位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

3.利用“穿行测试”初步分析和评价内部控制执行的有效性。

第五,实质性测试及详细审查,该程序为审计工作的重点。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

1.加总相关明细账户余额与总账余额比较核对二者是否一致。

2.运用统计抽样,抽查会计记录,从凭证到账户。3.巡视库房,抽查清点库存物品等账面存货,确定存货的保管情况以及存货资产的存在性、完整性及计价的准确性。4.清查固定资产,确定资产的管理、使用情况以及增减值情况。5.盘点现金,核对存款余额,确定货币资金的安全性及账实核对情况。6.函证主要往来账户余额,选取无法函证或未取得回函的重要账户实行替代程序,确定往来结算的准确性。7.审核收费系统的收入日报表、商品销售日报表、现金收入日报表,交叉核对并与系统核对一致。8.审核各类经济合同,对重要合同签订的招、投标及执行情况进行审查与评价。9.审查工程的预、决算资料,复算工程量,确定工程支出的合理性、准确性。10.检查采购计划、采购合同与发票、入库单、付款支票是否一致。11.采用分析性复核程序,审查成本计算的准确性、折旧计提的正确性等。12.检查涉税项目,确定被审计单位是否遵守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及其他规定,是否按时、足额缴纳税款。13.审核费用的发生情况、审批手续,确定其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14.其他审计程序。

第六,审计发现和出具审计建议。

第七,编制正式审计报告。

第八,后续审计工作及审计评价。

第九,审计资料的归档。

以上九个步骤为审计工作的基本流程,掌握了该流程,对于准备进入会计事务所的新人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除了了解基本的审计流程外,还需要有对审计工作有热情,有一定的抗压能力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因为只有对审计工作充满兴趣和热情,才能抵抗住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审计人员一般用2-5天外勤完成对企业全年账务的审查工作,这包括对企业的存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货币资金等进行现场监盘抽盘工作,以及对企业进行分析性、实质性测试等工作,并根据以上情况写出初步审计意见或者是交换意见。在短短几天完成这些任务,审计工作人员通常会加班到深夜,并且根据审计计划安排、连续工作转战到多家单位进行审计工作。完成这些高强度工作需要有一定的抗压能力和较强的体力和精力。

第二,需要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会计事务所的主要承接的是外审工作,需要与外审单位不仅是财务部,还有物资、工程、人资等多个部门进行沟通和协调,并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情况能及时进行沟通和处理。

第三,需要较强的学习能力,培养时时关注和了解会计政策动态的习惯。

篇13

(二)内部审计的制度结构 金融企业的审计可分为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明确内部审计的工作领域为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认为董事会、执行管理层、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的协同是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我国不少学者认为内部审计应向治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业务全程审计、价值增值导向审计、风险导向审计转型。《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具体细则》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构建了内部审计制度体系,认为内部审计是指金融企业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金融企业目标的实现。在国家部门规章的指导下制订实施细则,设置机构配备人员,健全内审机制,按照适应性原则创新突击替岗审计方法,与之相应的制度建设也就必须配置于公司治理的内部控制框架之中。

(三)突击替岗审计的逻辑悖论 从公司治理出发,服务于内部控制的突击替岗审计应当是内部审计方法。替岗审计赋予审计人员双重身份双重职责,能够兼备这种双重人格的只能是企业或行业内部员工,从而使突击替岗审计同时面临三重悖论:

(1)价值体系的重构。内部审计作为审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由相应的价值取向、目标、原则、概念、规范以及制度等逻辑组合构成,在其框架内实施的突击替岗审计方法至少会面临三种衡度与重构:一是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审计与被审计是两个分离而又独立的岗位,与审计人员的双重身份双重职责相悖反。二是程序与实质的原则兼顾。如审计实施之前履行通知程序,以便双方整理资料、充分沟通,蕴涵着权利与义务。一旦取消事先通知的程序,可能对审计的资料整理造成障碍,加大双方的沟通难度,影响充分查证问题的实质,也可能造成双方权利义务的克减和增加,悖离审计规律助长实施过程中的恣意,增加审计风险。三是制度体系稳定性的动摇。连续一贯的制度可以确保公司的运营秩序和效率,其价值在于包括审计主客体双方等公司治理参与者对履职目前行为的可控性和未来结果的可预知性。实施突击替岗审计需要对程序流程等制度体系重构,面临着审计成本与运营效率的动态衡度与抉择。

(2)管理秩序的稳定和高效。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建立在制度完善、有序高效的基石之上,以解决合约不完全和信息非对称性为目的的内部审计,应筛选对运行机制改变较小的实施方法,达到以最小的审计成本获取最大的审计效益。在实施突击替岗审计方法过程中,要增强“免疫系统”功能,筑牢第三道防线,发挥震慑作用:惩罚教育违规者,让其承担责任,使其对制度产生敬畏;震慑潜在违规者,使其受到警示,培养其对制度的信仰,建设合规文化,进而建立可控制可预见的高效秩序。随意改变秩序易迭加风险导致审计失败,达不到解决合约不完全和信息非对称性问题的目的。审计失败造成的不准确信息披露和问责错误,使违规者得不到问责而滋长侥幸心理,也可能激活潜在违规者。

(3)对建设和谐有序的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和谐的金融生态环境以平稳有序的业务经营秩序和心理秩序为基础。正常经营秩序无规律地让路于突击替岗审计,虽可从不同的视角另辟蹊径地查证一些不易检查到的问题,震慑业务经营者,但也呈现出审计指向无序和妄为,伴生着正常的心理秩序和精神安宁的被震扰,

二、突击替岗审计的实践与发展

(一)突击替岗审计初步应用 福建、浙江、重庆、广西等地金融机构发挥反应灵敏、创新意识强的优势,率先推行突击替岗审计方法试点。

(1)基本做法。首先是立章建制,实现业务和审计流程再造。制订合理的审计业务流程和实施办法,明确基本原则和规定、工作流程、审计内容、考核和奖罚、工作底稿及格式。其次是加强领导,成立领导小组。通过笔试、面试、层层考核甄选组建业务技能过硬、精干高效的审计团队。再次是选用三种审计模式。第一种稽核突击替岗审计为常规方式,并详细规定了适用情形;第二种为移位突击替岗审计,主要作为当前基层网点重要岗位轮换不充分情况下的有力补充形式和案件排查有力手段;第三种为整体突击替岗审计,原则上适用于发现内部串通舞弊线索或涉及团伙重大风险事项的情形。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做到审前保密、审中严密、审后缜密,重点“审流程”,有效提升操作流程合规化;深入“审风险”,从细节中发现并提示风险;延伸“审整改”,强化督促整改提高审计质效。

(2)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突击替岗审计方法基于其特性蕴涵着合理的内核:首先是以突击的方式,边替岗边审计的方法扩展视野解决审计盲区,弥补目前审计技能和力度的不足,发现常规审计所不能发现的问题和风险,应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测试制度执行的符合性和机制运行的效率,反映岗位履责的质量特征。实践证明,使用突击替岗审计方法发现的问题数量是常规性序时审计的1.5倍左右。其次是实现对制度机制、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实地验证。直接介入一线业务,直接对一线业务操作、管理进行审计,既可以在接替办理日常业务和检查核对过程中,对日常工作轨迹进行检验、比对,甚至上溯审计,有效地发现操作风险和问题隐患,也可以更直接有效地发现内控制度执行、业务操作流程、经营管理制度中存在的漏洞和缺陷。再次是提高审计人员和业务人员的素质。通过实际的业务操作,审计人员掌握了最新的业务知识,势必对内控风险点有了更直观的理解,对完善改进审计方式、创新审计模式产生更深的感悟。在接替办理业务过程中,通过对被替岗人员的业务规范和“传、帮、带”作用,实现了在业务操作中提升审计水平、在审计中促进业务规范化,达到“边替岗边审计、边审计边指导、边指导边提高”良性互动的目的。同时也发现了少数未能完善的问题:一是审计人员在替岗中的操作风险还没法完全覆盖。替岗过程中所需的授权、职责要求、替岗履职审计和责任等还缺乏相应的制度规范。二是替岗审计人才匮乏。一般地,通过考试选拔可以组建能适应各业务岗位的履职和审计队伍。实际中却复杂得多,如各岗位的上岗要求、资格证书要求、对业务制度和技能的娴熟程度、对最新制度的掌握、替换高管人员的任职资格审批管理等,会导致磷选替岗审计人员成一个永恒的难题。三是冲突的平衡,如边替岗边审计会由于时间、精力的冲突导致操作失误的增加和审计质量的下滑;替岗业务和审计业务的履职身份重叠会导致角色的混淆和公正形象的质疑,会降低客观、独立、公正审计原则的价值。

(二)突击替岗审计发展方向 审计创新是公司治理的需要,也是审计工作的根本要求,突击替岗审计方法助推审计工作上水平。由金融企业自主创新的这一方法,试点阶段只是对临柜柜员、主管会计、信贷员的一线业务操作和常规业务日常管理环节进行替岗审计,其内生要求将延伸到网点负责人和各级管理人员;审计范围将从业务操作执行的符合度到业务制度制订的合理性评价,从内控制度、经营管理制度的执行到制订的评价,从提高执行力到提升决策力,从一般的信息披露报表审计到全面解决信息非对称性问题。

总之,突击替岗审计是金融企业内部审计的方法创新。在理论探索和实践验证中,在业务运营、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也遇到不少疑惑,需要更完善的理论支持,在制度、流程、操作、评价、整改、问责、成果运用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积极探讨,以便发挥其在完善内部控制环境、提高操作风险及风险评估能力方面的作用,增强金融机构自身公司治理内生动力建设水平。